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武维华院士

仪器信息网武维华院士专题为您整合武维华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武维华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武维华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武维华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武维华院士话题讨论。

武维华院士相关的资讯

  • 武维华院士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fb869d9-7125-4fe2-9319-1ac489648c16.jpg" title=" 1122075203_15126361971231n.jpg" width=" 300" height=" 37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75px " / /p p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 九三学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今日闭幕,武维华当选主席。武维华,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人,博士研究生,教授。2010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p
  • 蒋华良院士留下的最后一份礼物——抗新冠口服药VV116
    1月29日,经国家药监局应急审评审批,新冠病毒感染治疗1类创新药民得维(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新冠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该药物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君实生物等联合研发,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由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作受托生产。在这款药的背后,是以蒋华良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团队三年接力、呕心沥血的成果。VV116分子结构模拟图“这是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份礼物”2022年12月23日上午,蒋华良院士仍开了两个小时的线上协调会,筹备国产抗新冠药物VV116药品上市许可申报事宜,下午他在极度疲劳状态下猝然离世。“这是国产自研的机制清楚、药效明显、安全性明确的抗新冠病毒药物。感谢临床团队的努力和高效率。感念蒋华良院士为抗疫鞠躬尽瘁,这是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份礼物!”蒋院士生前好友、从美国归来参与VV116开发的结构生物学家徐华强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道。蒋华良院士生前在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由蒋华良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牵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成立抗疫攻关小组,300多位科研人员加入其中。为了推进临床试验研究,蒋华良院士在2020年2月和4月两度到达武汉调研,在武汉协调并参与临床试验研究工作历时1个月之久。在多个团队协作下,快速发现并评价出靶向RdRp的口服核苷类候选化合物VV116,即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相关研究显示,VV116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新冠病毒原始株和突变株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且无遗传毒性。“在蒋华良院士的领导下,联合攻关团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与疫情赛跑。”李佳表示。2021年1月1日,研发团队向中国药品监管部门递交了临床试验申请资料,开始了VV116的临床试验。2022年10月起,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牵头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评价VV116在伴或不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中度COVID-19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李兰娟院士表示,VV116的上市,能让更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症发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022年12月29日,VV116与帕罗韦德(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头对头”对比试验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布。结果显示,VV116组的临床恢复时间更短,且不良事件更少。为何是“附条件”获批上市?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与赵任教授牵头,联合上海7家新冠治疗定点医院共同完成了VV116与帕罗韦德“头对头”对比试验。其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轻中度新冠成人患者,在至持续临床康复时间方面,国产新冠药物VV116是4天,帕罗韦德是5天,服用VV116恢复更快,且VV116的不良事件更少。除李兰娟院士牵头的III期临床研究外,另一项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领衔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主要入组有高风险因素(肥胖、高血压、慢性肺病等)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研究也将为该药物保护脆弱人群进一步提供全面的数据。张文宏教授表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VV116对新冠肺炎疗效确切,安全性更具优势,对我国感染者也更具可及性。它的上市将在新冠疫情的第二、第三波来袭时发挥作用,为可能向重症转化的风险人群提供了有力武器。”整理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政协网、健康时报客户端
  • 著名催化剂专家魏可镁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原福州大学校长、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催化剂专家魏可镁先生,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塞、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于2014年10月23日凌晨1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75岁。   魏可镁院士,1939年8月出生,福建福清人。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福建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ldquo 全国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rdquo 、 &ldquo 全国先进工作者&rdquo 、&ldquo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dquo 、&ldquo 全国侨界十杰&rdquo 等荣誉称号。   魏可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催化剂专家,主要从事化肥催化剂、汽车尾气催化剂和净化器的研发。他先后研发成功并产业化四个系列十二个化肥催化剂,在全国上百家合成氨厂推广应用并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完成了FD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研发,并已达到欧Ⅴ排放限值,成为外企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已实现年产销量15万套,为我国净化器产业的国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魏可镁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6项,为我国化学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魏可镁院士教书育人四十余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党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求索取、只知奉献的催化剂品格,是我国科技教育界的光辉典范。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被列入福州大学的&ldquo 三种精神&rdquo 之一,将激励和泽及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魏可镁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化学化工科学与教育界、福州大学的重大损失。敬爱的魏可镁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院士为雾霾洗冤:中国空气污染元凶是烟霾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年初,雾霾袭击华北大部分地区,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全国1/6国土受到影响,让这些地区居住的人们谈霾色变。不过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谢克昌却表态称,其实雾霾是被冤枉了,我国的空气污染元凶并不是它。   谢克昌院士表示其实以往大家对于霾的概念是有一个混淆的,往往一说到霾就觉得是雾霾,但其实霾是包括雾霾、烟霾、灰霾几个不同的分类,而我们国家主要是受到烟霾的污染。这个污染要比雾霾本身还要严重得多,它会导致脑血管、呼吸道和心脏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谢克昌就分析说,产生烟霾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来说第一是因为我国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增速很快,同时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的化学能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再一个是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时间非常短,但是效率却很高,所以大城市的机动车数量猛增,再加上燃油质量比较低,所以导致了尾气污染的严重。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远远滞后于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这些都加剧了烟霾污染的情况。   谢克昌就建议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碳消费战略来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并且国家要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政府也要创新环境管理机制避免生态下降,在生活理念上要强化生态意识,共同应对大气污染。
  •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仪器信息网讯 7月26-28日,2023世界光子大会暨第十四届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大会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当下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此,邬院士表示,科技竞争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现阶段由于经济压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复杂度、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各国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科技上,所以科技竞争激烈程度是历史上少有的,也意味着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因此在科技上的进展会比以前更快,特别是信息技术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以摩尔定律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走过了几十年,工艺线条已经可以与原子直径相比,所以很多年前就有人议论,摩尔定律已经走到头了,但现在来看,1nm工艺是有可能实现的,当然不完全是原有技术,还有更多的新技术的加入延长了摩尔定律的寿命。一定意义上也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最近尤其引人注意的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与微电子技术有关。得益于算力数据的贡献,人工智能技术从去年年底开始,进入到深层次阶段,还要朝着通用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智能化为数字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除了技术驱动外,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很好的需求牵引。中国现在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对于数字化转型寄予更大的期待。这也给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很多空间。除了数字化以外,绿色化既是我们科技发展的一个挑战,也是科技发展的一个机遇。比如,多年以来我国汽车少有自主品牌,即便有其中的自主技术也不多,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汽车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好赶上了结合中国的市场需求,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现在不仅仅是中国市场,我们新能源汽车还大量出口。绿色化还表现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供给上。中国承诺了双碳的目标,也非常积极的推动新能源的利用。这也使得中国迅速的成为新能源应用以及新能源技术产品的大国,这些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技术的驱动,市场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创造的空间,使得我们面对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国际上的打压更增加了我们发展自主可控新一代技术的决心和实际的部署。邬院士认为,现在虽然也还是一个国际竞争很激烈的领域,但是不管打压如何,中国的科技的发展速度不会下降,还会以竞争的姿态,以市场为目标,不断的提升我们的竞争力。邬院士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通信。谈到其中重点关注的创新技术和未来应用时,据介绍,光纤通信是现在通信的主要媒介,长距离通信主要靠光纤,干线的光纤现在单波长400G已经商用,至少可以开80个波长,也就是说一根光纤可以提供32T的容量。近年来,光纤通信的发展一直在加速,单波长800G很快就会商用,而且波长仅仅是c波段的80波,还可以做到120波,甚至还可以扩展到l波段和s波段,光纤容量远未到瓶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干线,接入网也在提速。现在百兆宽带在中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95%,千兆的接入过几年普及率可能会超过50%,大大加快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为算力、VR、AR等应用提供很好的基本基础条件。此外,不仅在消费应用方面,在智慧城市、工业的应用等方面也会加速。由于技术的驱动和需求,我们国家光通信的能力的发展还会加速。目前来看中国的光通信光纤光缆产业,我国每年生产全世界一半的光纤光缆,中国市场每年也消耗全世界一半的光纤光缆,中国的主要设备供应商也在全球的光电通信设备的产能供应上占了一半以上。中国在光通信产业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也会受到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一些打压,出于保护他们自身利益和市场的目的,会通过断供等方式来限制我们国家的发展,但在光通讯上相对来讲影响不大,这是因为微电子受限于我们的加工能力,而光电子的产品并不像微电子对工艺线条要求严格,所以我们现在还是有能力自主研发光电子产品。邬院士随后表示,当然在高端光电子产品上,我们还有一些差距,还需要继续的努力。除了光通信外,邬院士还希望未来通过光学的能力来弥补一些微电子上的短板,比如探讨如何用光学的办法来支撑我们算力的发展。
  • 五位院士领衔,2023年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仪器信息网讯 5位院士领衔,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食品与农业工程领域专家做学术报告,130余企业、高校与科研单位,600位左右的科研工作者参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12月8-10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学术年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和北京食品学会承办。开幕式上,分会理事长江正强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兼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钱学军副校长、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陈建光、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学部五处处长张国俊分别致辞。2023年,也是我国著名农业、食品工程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逝世10周年,李先生曾任分会理事长多年,应多家协办单位要求,现场播放了纪念李先生生平的视频,结束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相信为祖国三农事业鞠躬尽瘁的李先生永远活在食品人的心中。接下来,五位院士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庞国芳院士中国工程院庞国芳院士分享内容的主题是: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30多年。庞院士将这三十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8年)研究气相色谱法,立足外贸、服务全国、对接国际AOAC(美国国际公职分析化学家联合会),1992年助力中国糙米出口日本。第二阶段(1997-2003年)研究液相色谱法,标志性成果是建立了2项国际AOAC标准,使秦唐地区肉鸡“飞”法向海外,打入国际市场。第三阶段(2001-2004)研究碳同位素质谱法,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为研究低分辨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对中国蜂产品在美国、欧盟、日本世界三大主销市场面临的蜂蜜真假鉴别和农兽药残留技术壁垒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检测技术,助力提升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和行业的技术进步。谢剑平院士中国工程院谢剑平院士分享内容的主题是:风味科学——内涵、前沿与挑战。谢院士认为风味是人类感官效应和感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味科学研究是考察人与自然互作关系的独特视角。风味科学的研究包含五个领域:风味神经效应与调控、风味工程技术与应用、风味特征解码与重构、风味感知基因与表达、风味识别转导与解析。通过报告我们可知风味脑科学正处于世界科技的前沿,人体的脑电图(EEG)、脑磁图(MEG)、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有助于研究风味脑科学。谢院士还分享了国际风味产业巨头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风味领域数字化产品风味设计转型速度正在加快。然而,风味化学与风味脑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诸多挑战。谢明勇院士中国工程院谢明勇院士分享内容的主题是: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研发与产业化。因为慢性病是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的发展形势非常严峻,谢明勇院士认为一些具有降低慢病患病风险功效的新型植物性的发酵食品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蓝海。植物性发酵食物在抗病毒感染,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改善便秘、肠炎、尿酸高,减脂,调节三高等方面都有作用,谢院士团队研发的产品已有部分面市。单杨院士中国工程院单杨院士分享内容的主题是:饮食与健康。饮食中添加更多豆类、全谷物、坚果,更少红肉和加工肉类,可以延长寿命,即使是60岁和80岁才开始改变饮食的老年人,寿命也可延长8年或者3.4年。果蔬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抗微生物、抗氧化、抗血栓、调节免疫、抑制炎症过程、影响血压、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促进消化等功能。饥饿感也会延长寿命,饥饿会促使大脑表观基因组发生变化,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摄食行为及延缓衰老。金征宇院士中国工程院金征宇院士分享内容的主题是:碳水化合物与人体健康。金院士分享了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指出辟谷和禁食5-7天甚至更长时间会给肌肉和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的科学原因。近期有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生酮饮食”(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死亡率增加有关。摄入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增强肝细胞的再生,促进肝脏代谢,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而且,膳食中补充抗性淀粉,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降低肝内脂质沉积和减轻炎症,有助于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这次学术会议还设置了五个分论坛:分论坛一、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分论坛二、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分论坛三、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技术,分论坛四、食品冷链物流与品质检测,分论坛五、食品酿造与生物技术。(后续会陆续报道)墙报展区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简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于1979年在杭州市正式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是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的国家会员。作为学术性、综合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社团,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广泛团结、组织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促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繁荣发展,加强农业工程的普及与推广,加快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发展农业和农业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参谋和助手,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社会力量。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自2006年开始举办。至今全国已有十几所高校的食品学院承办该学术年会。
  • 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荣获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p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两位广东籍的科学家——94岁的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fc950d5a-4bb8-4f4c-9b66-923f0e159ff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1.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1.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供图 /span /p p    strong 黄旭华 /strong ,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黄旭华院士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p p   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数十年,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共和国勋章”共授予8人,黄旭华便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黄旭华还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58e50b5f-95bd-4258-93bb-3642c276584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7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7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供图 /span /p p   曾庆存,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p p   曾庆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半隐式差分法”和构建斜压原始方程模式,突破了同步计算涡旋和波动的技术瓶颈,首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的理论、模式和方法随即被世界气象组织“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p p   值得关注的是,曾庆存院士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4年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2016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其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p
  • 浙江实施院士结对“青椒”计划:选百人,一对一指导培养五年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省科协发布通知,决定实施“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延请两院院士通过带徒授艺的方式,为浙江高校结对培养青年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共选拔100人,分两批完成。今年启动第一批选拔工作,计划选拔50名左右。第一批人选从省重点建设高校中产生,以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为重点,由两院院士进行一对一指导,培养期为5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学术交流、课题指导等多种形式,加速提升青年学术骨干的学术创新水平,力争成为“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或省部级重要奖项一等奖的完成人、国家级重要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为培养成为两院院士、省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浙江要求,各重点建设高校要给予入选“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的青年学术骨干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经费资助;可按年薪制方式发放院士薪酬,或以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给予待遇保障。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61b628d-9fec-488b-9e21-ab001fd4ac7e.jpg" title=" 2f0d3a41898f40aeb44171890a76e435.jpeg" alt=" 2f0d3a41898f40aeb44171890a76e435.jpeg" / /p
  • 李景虹院士:高校实验室危化品亟须全流程监管
    近年来,高校发生一系列实验室安全事故,暴露出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带来一份关于推动高校危险化学品监管与应用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结合数字化网络平台,以北京高校为切入点,建设高校危化品监管与应用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危化品使用单位信息化全覆盖。全流程监管亟待强化“近十年来,全国高校发生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约1.4万余起,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也暴露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李景虹介绍,当前,全国各类实验用房上千万间,仪器、设备数十亿台(套),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其中,高校每年有近3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涉危实验。在他看来,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全流程监管亟待强化、刻不容缓。李景虹调研北京部分高校发现,一些高校电子运单信息系统中仅有气体类危化品运输信息,非气体类危化品存在非法配送、寄递的情况。他表示,大部分高校采用实验室或项目组购买模式,一种产品对应多个供应商,同时很多高校对危化品供应商资质审查不严格,危化品采购源复杂,违法超范围采购现象较多。李景虹还发现,高校实验室存放的危化品种类多、数量大,且大多数未严格按要求存储,有的高校在普通冰箱内存放易燃易爆危化品试剂,有的高校药品柜无通风功能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很多高校在管理方面,特别是对剧毒、易爆、易制毒、易制爆等危化品,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以及废弃化学品的管理处置方面,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实时监管 快流转少存储李景虹建议,以高校危化品供需为切入口,建立地区统一的危化品供需信息平台,鼓励和引导危化品企业进入平台交易。供需信息平台通过对接现有信息系统,依托通信网络,对交易商品的名称、数量、存储地、运输方式、流向、危险级别、应急处理方式等信息进行登记,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严格审核平台用户(供应商、采购商、承运方等),与监管部门经营单位许可系统进行数据互通,经过严格审核形成危化品供应商名录;根据许可系统、采购商需求、供应商行为等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级动态管理,设计供应商黑、白名单;采购商可根据自身采购需求,在危化品供应商名录中选择合法合规的供应商。针对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存储问题,李景虹建议,建立以采购商/供应商为主的“外部仓储”,依托采购商/供应商的专业危化品仓库和专业的危化品配送体系,将采购商/供应商的仓库作为学校和科研单位的上一级仓库,单位与企业建立专项存放机制,按需按量供应,专车配送,搭建“当日达”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单位危化品的快流转、少存储。此外,李景虹建议,搭建实验室HSE管理平台,建立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学生组成的社群。管理平台主要作用为实验室风险量化评估,建立外部供应服务和内部业务管理双循环通道,有效贯通政府、实验室和供应商三个层面,实现覆盖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环境的全维度服务体系,提升实验室HSE管控水平。
  • 五位中国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召开   五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新院士 11位科学家分享8项大奖   TWAS院长帕利什先生为李振声院士(右)颁奖。   2009年10月19日至23日,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二十届院士大会暨该院第十一次学术大会在南非德班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位科学家出席了此次大会。   关注非洲的科技发展   本次会议由南非科技部及其附属的南非科学院承办,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与非洲发展”。科学家们围绕“南非的科技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科研与教育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天文学研究”、“非洲史前人类研究”、“传染病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与技术教育”等6个议题进行了研讨。TWAS院长雅各布帕利什、南非科技部长纳莱迪潘多尔、南非科学院院长罗宾克罗等多位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潘多尔在讲话中说,尽管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将发展科学技术置于优先位置,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再次承诺要拿出GDP的1%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制定了战略研究规划,非盟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奖项,但是,科学技术在许多非洲国家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有的国家至今还没有设立科学技术部。因此,必须通过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努力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潘多尔说:“我们必须让科学在那些亟须发展的国家发挥作用。”   增加新鲜血液   TWAS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倡议下,于1983年11月10日创建成立的一个非政府、非政治、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本次会议增选了50名新院士,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施蕴渝院士、郭光灿院士,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朱道本院士、陈霖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木法院士。TWAS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的,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加上新增选的院士,目前TWAS共有院士950人,其中,中国科学家超过160人。   另外,为了增加TWAS中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同时也是对年轻科学家杰出成就的认可,从2007年始,TWAS推出青年会员制度。由TWAS的5个地区分部每年从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的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中各选出5位优秀者,作为TWAS的青年会员。在为期5年的任期内,这些青年会员将被邀请参加TWAS的院士大会和学术会议。这次大会选出了25位青年会员,其中包括中国国家纳米科技中心的裘晓辉研究员。   颁发多个奖项   TWAS目前设有8项科学奖,即物理奖、化学奖、数学奖、生物学奖、地球科学奖、基础医学奖、农业科学奖和工程科学奖,以奖励发展中国家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上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可得一枚奖章(铸有获奖者的主要贡献)和1.5万美元奖金,并获邀在大会上作报告。   大会宣布了2009年度TWAS奖评选结果,11位科学家分享8项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因其在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分子力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生物学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万立骏研究员因其在表面和界面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突出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化学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高鸿钧研究员因其在量子结构构成及量子器件应用的理解和控制方面的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物理学奖。另外,来自中国台湾的两名科学家还分获农业科学奖和工程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振声院士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09年度的TWAS讲演奖。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利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对改良小麦的贡献”的报告。   大会为获得2008年度TWAS奖的10位科学家颁发了奖章和奖金,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教授。其他奖项,如阿布杜斯萨拉姆奖、的里雅斯特奖、拉奥奖以及今年首次推出的地区奖——科技机构建设成就奖也都“名花有主”。所有这些获奖者都获邀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经过TWAS院士通讯选举,本届大会理事会和全体院士大会一致通过了TWAS新一届理事会成员(2010-2012)。白春礼再次当选TWAS副院长。
  • 方家熊院士:卫星遥感技术民用化 促进国产光谱仪发展——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方家熊院士
    方家熊院士是我国光传感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兼任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委员会主任。   方家熊院士历年来从事中、长波红外传感器、紫外传感器、短波红外传感器等半导体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其主持开发的多种传感器成功应用于“风云1号”、“风云2号”气象卫星,“神舟3号”航天飞船等,相关成果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航天红外遥感解决了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拓了中国航天遥感用红外传感器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方家熊院士   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专访了方家熊院士,方家熊院士系统介绍了航天遥感用红外传感器技术民用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目前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见解。 航天红外遥感技术在民用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我们原来一直在研究航天红外遥感技术,并未涉及民用近红外光谱仪领域。而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开始全面涉足红外多光谱技术的研究。”方家熊院士说道。   “为什么我们会对航天红外遥感技术民用化感兴趣?”   方家熊院士首先介绍了他和他的同事们由原来研制航天红外传感器转向民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研究的相关背景。   2006年,我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获得了一个有用的信息:一些仪器公司在生产小型光谱仪器时,一些关键的器件国内没有,都是向国外公司购买。对此我们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近10年来科技部等部委通过各个渠道支持了很多研制小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项目。但这些项目研制出的仪器其核心部件都采用了国外的,并且,这些仪器完成后并没有产业化。   事实上,上面所说的核心部件正好是四年前我们为航天应用研发的“铟镓砷近红外焦平面”,仪器就缺这个器件,用户很迫切,而我们又能够生产这个核心部件,那么,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一点事情了。   另外,将航天红外遥感技术民用化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国家明确提出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希望中国科学院不光是研究一些“大”科学,像发展航天技术等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科技文章,还要为工业、农业、医学等各领域做“一些”具体事情,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中国科学院有两个“大部署”:一是创办新所,这个新所要和地方政府联合创办,其目的很明确,不仅要研究尖端技术,更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二是一些老所办分所,分所的研究领域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中国科学院各个所都在“动”,我们所也在努力。例如,我们所办了两个分部,一个常州分所 另一个嘉定分部正在建设中。   航天仪器技术转向民用:重点在于研发低成本技术   中国航天遥感用红外传感器技术,毋庸置疑是先进的、高水平的。但航天仪器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呢?针对这一问题,方家熊院士谈到:   将一些航天仪器技术转向民用有许多需要再研发的地方,以近红外光谱为例,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是以应用为驱动的,所以,我们在2008年就开始和“外面”联系。其中,一位是江苏大学的陈斌教授,他研究的领域主要是食品工业,自己也研制一些近红外光谱仪器分析软件和硬件。另外一位是浙江大学的龚淑英教授,她研究的领域主要是茶叶质量评价。两位教授都是从事应用研究的,他们对近红外光谱仪的要求是小型化、可靠、便宜。   说实话,研制符合这三个要求的近红外光谱仪的难度不比研制航天仪器低。航天仪器也要求小型、可靠以及低功耗,但对成本没有过多要求。小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各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现在一般一台仪器需要几十万,如果是野外使用的常常需要上百万,所以迫切要求降低成本。   然而,对我们来说,“便宜”不是通常认为的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而是要研发低成本技术。例如,原来在航天仪器中使用铂金、黄金材料,现在转向民用需要使用铝等普通金属材料,成本降低的同时要保证相应的性能也能满足使用要求。低成本技术要求从原理上、基础上研究,进而带动基础技术研究。而且,这些相关课题的提出是我们从应用中移植过来的,不是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创的。   成立“组件应用技术研究组”:已完成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原理样机   2009年的时候,方家熊院士团队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组——组件应用技术研究组,研究组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建立三个设计平台、三个测试平台,还要研制出微型近红外光谱仪。   其中,设计平台分别是大规模电路设计平台、工艺设计平台、可靠性设计平台;测试平台分别是红外器件MTF(调制传递函数)测试平台、小型光谱仪参数测试平台、短波红外焦平面参数测试平台。这些设计平台、测试平台属于应用基础技术,主要是为了我们的“铟镓砷近红外焦平面”器件能在近红外光谱仪中得到很好应用,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器件性能、降低成本,也为航天应用中的器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手段。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样机,正在测试“铟镓砷近红外焦平面”器件的应用效果。同时,我们也搭建了MTF测试系统,现阶段主要测试“铟镓砷近红外焦平面”的传递函数,目标是找出传递函数与器件的设计、加工、物理机理之间的关系,将器件本身搞清楚,以提高器件的传递函数。MTF测试系统项目就是我们从应用中提炼出来的基础研究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方家熊院士团队有两点体会:首先,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以应用带动有关技术的发展,这里的“技术”包括软件技术、基础技术、硬件技术,基础技术主要是化学计量学;其次,从新应用要求——低成本技术要求中提炼出基础技术课题进行研究,获得我们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而且这个成果是可以马上实现应用的。 方家熊院士谈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存在问题及与国外差距   方家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传感器专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方家熊院士以其40多年科研工作的经验指出:   我国分析仪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生产制造脱节   首先最大的问题:我国科研力量分散,如何将其“捏合”起来?   我国科研力量存在着分散、“小打小闹”、“捏不起来”的问题。如何能把科研力量捏合起来,形成我国分析仪器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攻坚力量是目前我们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与国外仪器公司相处?   一方面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应该感谢国外仪器公司的帮助,另一方面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国产分析仪器公司与国外仪器公司之间是一种又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最好的结果是能够获得双赢,国外仪器公司能够赚到钱,我们的相关工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共同使仪器的价格降下来,共同努力使应用范围更广泛。   第三个问题:如何将企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   国家基金委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就是把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延伸到应用研究和生产制造环节中,为应用研究和生产制造提供科学方法 第二是培养科技人才。当前的科技人才培养主要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未来应该把企业人才培养列到更重要的位置上,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企业能很快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第四个问题:我国科技界只紧盯、跟踪国际前沿技术,这是一个误区!   紧盯、跟踪国际科技前沿以前是需要的,但做不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所谓“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就是一些人在做,但领头的人多是外国人,等于说我们是跟着别人跑、是落后的。“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则是别人已经做了五六年、已经产业化了,我们再跟着做,距离“前沿”就更远了。   为什么过去我们一直都是在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我认为是我们对应用技术没有研究透彻。没有研究透彻,就发现不了问题、提炼不出基础研究课题。我们的基础研究通常是看到国际上发表了什么文章,跟着做。我想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了。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水平而主要在可靠性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国外的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差距主要在可靠性方面。但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对仪器的可靠性研究并不太重视。陆婉珍院士曾经提出的“我国分析仪器企业应发展稳定、可靠的硬件”的经验之谈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另一个差距是在仪器的配件方面,通常,国产仪器配备的附件没有国外仪器配备的完善。国内仪器生产企业与应用者的联系不紧密,生产企业对用户不了解,不知道用户想干什么。并且,若只是为一部分用户的应用需求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数国内生产企业是不愿意的。   事实上,在仪器的关键器件方面,国内与国外差不多,国内外仪器公司的关键部件都是购买的,区别只在于,国外仪器公司的国内有这方面的器件,或有价格的优势;而我国的仪器公司则需要向国外购买,无法实现完全本土化生产。   对年轻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建议:在干中学、在干中提升水平、在干中获得利益   首先,做好当前的工作。即使只做一天的工作,也不要马虎的混过去。遇到什么问题,记录下来,再寻求各种方式去解决。   第二是碰到任何分析仪器、分析方法时,主动把它们的原理搞清楚,这个学习过程比在大学里的学习有效得多。   第三是在做一个实验时,尽力将实验的所有配置以及它们相互之间是如何配合的全部弄明白。   总的来说,就是在干中学,在干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在干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在当前的工作中磨练创新思维,从小改小革向重大创新发展。   后记   采访过程中,方家熊院士谈到,“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我国科技界肩负着重大使命。”   “那么,科技界如何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我认为具体就是提炼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如专利、生产方式等。大家常说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上升到‘贡献’的程度还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在只是做一点有用的事情吧。”   “科技要为国家经济战略转型做贡献”,是方家熊院士反复强调的观点。这充满深情的话语,折射出这位年过七旬的老科学家对国家民族、对科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远大抱负!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方家熊院士简历   方家熊,1939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光传感技术专家,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方家熊院士多年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 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1号”卫星、“风云2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   方家熊院士近几年从事光传感器组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组件应用功能的增强方法,涉及微弱信号提取和处理电路设计和测试分析以及各个接口技术及综合集成系统组件的发展。   联系方式:jxfang@mail.sitp.ac.cn
  • 叶声华院士一行到百特公司视察
    2009年9月22日,中国著名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家叶声华院士、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范世福教授等一行,应丹东百特总经理董青云先生的邀请莅临百特公司视察指导工作。叶院士一行参观了公司仪器制造部、配件制造部、技术开发部、实验室等地,着重听取了百特激光粒度仪的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对百特从元器件、组件、装配过程、整机、出厂等五位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丹东百特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科学规范的生产流程、朝气蓬勃的员工队伍以及在粒度测试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叶院士、范教授勉励百特公司在激光粒度测试领域做深、做精、做品牌,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百特公司总经理董青云先生表示,百特绝不辜负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科学管理,生产一流产品,打造民族品牌,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 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等开发深脑成像的利器—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
    2023年2月23日,北京大学程和平/王爱民团队在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题为“Miniature three-photon microscopy maximized for scattered fluorescence collection”的文章。文中报道了重量仅为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图1),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结构中的神经机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图1 小鼠佩戴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实景图解析脑连接图谱和功能动态图谱是我国和世界多国脑计划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此需要打造自由运动动物佩戴式显微成像类研究工具。2017年,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成功研制第一代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动态图像。2021年,该团队的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将成像视野扩大了7.8倍,同时具备获取大脑皮层上千个神经元功能信号的三维成像能力。此次,北京大学最新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一举突破了此前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极限:显微镜激发光路可以穿透整个小鼠大脑皮层和胼胝体,实现对小鼠海马CA1亚区的直接观测记录(图2,Video 1-2),神经元钙信号最大成像深度可达1.2 mm,血管成像深度可达1.4 mm。另外,在光毒性方面,全皮层钙信号成像仅需要几个毫瓦,海马钙信号成像仅需要20至50毫瓦,大大低于组织损伤的安全阈值。因此,该款微型三光子显微镜可以长时间不间断连续观测神经元功能活动,而不产生明显的光漂白与光损伤。图2 微型三光子显微成像记录小鼠大脑皮层L1-L6和海马CA1的结构和功能动态。CC:胼胝体。绿色代表GCaMP6s标记的神经元荧光钙信号,洋红色代表硬脑膜、微血管和脑白质界面的三次谐波信号。Video1 这是使用北大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拍摄的小鼠大脑从大脑皮层到胼胝体再到海马CA1亚区的三维重建图。绿色代表GCaMP6s标记的神经元荧光信号,洋红色代表硬脑膜、微血管和脑白质界面的三次谐波信号。左上角显示成像深度,可以看到,激光进入大脑,以硬脑膜作为0点,向下移动z轴位移台,我们一次看到了皮层L1至L6分层的神经元胞体和微血管,之后我们看到了胼胝体致密的纤维结构。在穿过胼胝体后,我们继续向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位于海马CA1亚区的神经元胞体。Video2 左下图是小鼠佩戴着微型化三光子探头,在鼠笼(长29厘米× 17.5厘米宽× 15厘米高)中自由探索。左上图是此时小鼠佩戴的微型化三光子探头正在对深度为978 μm的海马CA1亚区神经元荧光钙信号进行成像(帧率8.35Hz,物镜后的光功率为35.9 mW)。右图展示了左上图中10个神经元的钙活动轨迹,尖峰代表钙信号发放。钙活动轨迹上移动的蓝线与小鼠自由行为视频同步。海马体位于皮层和胼胝体下面,在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巩固、空间记忆和情绪编码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啮齿类动物研究模型中,海马距离脑表面深度大于一个毫米。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胼胝体,具有对光的高散射光学特性,所以突破成像深度极限是长期以来困扰神经科学家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此前的微型单光子及微型多光子显微镜均无法实现穿透全皮层直接对海马区进行无损成像。北京大学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成像深度的突破得益于全新的光学构型设计(图3)。作者通过对皮层、白质和海马体建立分层散射模型进行仿真,发现荧光信号从深层组织到达脑表面时已经处于随机散射的状态,使得显微物镜荧光收集效率降低,从而极大限制了成像深度。针对这一问题,经典阿贝聚光镜结构被引入构型设计中:微型阿贝聚光镜与简化的无限远物镜密接可以提高散射光的通透效率;阿贝聚光镜与激发光路中的微型管镜部分复用,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损耗。总体上,新微型化显微镜的散射荧光收集效率实现了成倍的提升。图3 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光学构型同时,利用微型三光子显微镜,作者研究了小鼠顶叶皮层第六层神经元在抓取糖豆这一感觉运动过程中的编码机制:发现大约37%的神经元在抓取动作之前就开始活跃且在抓取时最活跃,大约5.6%的神经元在抓取动作之后开始活跃,说明不同神经元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编码(图4,Video 3)。这一结果初步展示了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图4 小鼠顶叶皮层第六层神经元在抓取糖豆任务中的不同反应类型Video3 左图是佩戴着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的小鼠在0.5厘米狭缝中用手抓取糖豆吃。中间图是此时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探头拍摄的PPC脑区皮层第6层神经元(位于650微米深度)荧光钙信号(GCaMP6s标记的神经元,帧率15.93 Hz)。右图是选取中间图中5个神经元的钙活动轨迹,其中每条绿线表示一次小鼠的抓取动作。移动的蓝色线与左图的小鼠行为视频以及中间图中的神经元活动同步。视频以正常(×1)、慢速(×0.5)和快速(×10)的速度播放,以便于查看抓取行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士后赵春竹、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诗源、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研究员张立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程和平、王爱民、赵春竹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3-01777-3这是程和平院士领衔发表的又一重大微型化显微成像成果。更早之前,由程和平院士牵头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被Nature Methods评为“2018年度方法”,被国家科技部评为“2017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该技术将传统双光子显微镜中的核心探头,都缩减在一个仅有2.2克重的微小部件中。这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生产,产品为配戴式双光子显微镜,目前已经在世界多地实现销售,被国内外科学家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并获得了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 李培武院士:智能检测如何拯救全球20亿人的口粮?
    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2024年7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国际论坛”(简称CFAS2024)在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作题为“粮油真菌毒素智能检测展望”的报告。李培武院士长期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研究。他在报告中指出真菌毒素是影响粮油质量安全危害最大、最主要风险因子,真菌毒素快检对食品安全及生命健康意义重大,并详细讲解了真菌毒素的多种快速智能检测技术及目前智能化检测的发展趋势。一、真菌毒素污染与粮油食品安全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能够污染所有种类的食用和饲用农产品,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平均25%的粮油作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受气候和储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受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局不完全统计,每年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粮油损失累计约3100万吨,超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5个西部省区全年粮食产量的总和。202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食品产量与损失粮油:669百万吨 8-10%损失蔬菜:749百万吨 25%损失水果:287百万吨 20%损失牛奶:34.4百万吨 未知肉类:77.5百万吨 6-8%损失真菌毒素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1960年发现黄曲霉毒素,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自然发生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之一,黄曲霉毒素更被列为I级致癌物,是诱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因素之一,24周内就能够导致肝脏坏死癌变。此外,该毒素还可以引起肾脏和肾上腺的急性病变,也能诱发多种病毒性疾病爆发流行。黄曲霉毒素中以B1(AFB1)毒性最强,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二、 黄曲霉毒素快速智能检测设备对于如何治理黄曲霉毒素污染,李培武院士说到,首先解决的就是通过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应用,实现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现,才能进行精准阻控。李培武院士团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出系列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构建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在农产品与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解决了检测灵敏低的难题,为及时发现黄曲霉毒素污染,减少污染损失和保障消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多年的研究中,李培武院士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题,构建了黄曲霉毒素抗体资源库(国际基因库黄曲霉毒素抗体基因资源75%来自李培武院士团队),为创建高灵敏、高通量、多组分检测技术提供核心资料。研发出单一/多真菌毒素胶体金试纸条快检技术、产毒真菌及毒素同步荧光免疫PCR智能检测技术、产毒真菌代谢物聚集诱导发光快检技术、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微阵列芯片智能检测技术、牛奶中AFM1纳米抗体绿色智能检测技术等为食品安全监控和真菌毒素污染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高灵敏、高通量、多组分检测仪器开发提供了核心支撑。院士团队也推出了真菌毒素单光谱成像便携式快速检测仪、真菌毒素时间分辨荧光智能检测仪、粮油奶制品真菌毒素手机-智能快速检测仪、粮-油-饲料真菌毒素便携式智能检测平台、食品安全胶体金/荧光定量智能快检仪等一系列快速智能检测设备。三、 黄曲霉毒素智能筛查检测技术——基于大型精密仪器黄曲霉毒素智能筛查检测技术中,基于大型精密仪器的应用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仪器以其高灵敏度、高通量、多组分检测能力,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真菌毒素靶向精准检测技术与非靶向精准检测技术是当前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真菌毒素靶向精准检测技术:靶向检测中免疫亲和柱设计与研制、纳米抗体亲和柱在线检测IAC-UPLC-MS/MS、真菌毒素同位素稀释检测技术真菌毒素非靶向精准检测技术:发现真菌毒素离子树裂解规律,构建MS15级离子库。创建毒素非靶向筛查技术 提升风险监控应急能力建立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智能快检仪器四、 真菌毒素智能化检测发展趋势李培武院士在报告最后展望了真菌毒素智能化检测未来四大发展趋势:①数智云-快速便携智能化检测:从1963年生物鉴定法周期50-70天鉴定出黄曲霉毒素,到现在的非靶向筛查(30min毒素种类确认+5min多毒素智能速测)。②5SOS快速在线智能检测(Sensitivity 灵敏、specicity 特异、speed 快速、Small便携、Simultaneous高通量)③感、移、云、大、智--智能快检+智慧监管(感移云大智:感知+移动通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实现智能检测与管控:筛查、监测、预警、评估、溯源等)④粮油安全智慧云平台,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监管(快检结果分析、溯源、预警、全程质量控制等智能化管理,满足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化、政府智慧监管需求,食品数智云检测创新:促进农业与食品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为了促进粮油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交流,研讨国内外最新研究应用进展,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三届“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及品质检测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 加快构建微生物大数据库
    微生物战略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我国微生物产业发展,我国益生菌产业产值超500亿,占全球产值的17%,而核心菌种自主率不足10%。”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环凯集团创始人吴清平表示,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对于微生物科学数据的开发和使用也存在明显不足,许多高价值的科学数据并未得到充分的共享、挖掘和利用,数据使用严重依赖国外数据库。 为此吴清平建议,加快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为我国微生物产业“缺芯少核”等瓶颈问题储备战略资源,同时为开发有市场价值的应用技术与产品提供支撑。近年来,重大慢性疾病高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短缺问题日渐凸显,面对这些严峻挑战,微生物组技术的革新和应用的突破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微生物研究将会给人类健康维护、疾病诊治、工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物安全保障和生物资源等方面带来重大性的变化。 吴清平表示,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微生物种质资源作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在加紧开展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工作。微生物元件得到越来越多的开发和利用,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疫苗、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农业和食品等应用领域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微生物资源库,但微生物产业中核心菌种严重依赖进口。 吴清平指出,我国尚未建立基于现代组学技术为基础的微生物系统信息化大科学数据库,基础科学研究、创新技术研发、高端产品研制等方面严重依赖国外大数据库;依据发达国家制定的现行标准,我国微生物数据资源长期被迫开放式存储于国外数据库、无条件共享,导致我国微生物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为此他建议,利用宏基因组学创新极端环境难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和保藏技术,分离保藏食品微生物、病原微生物、食药用菌、人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大气空间微生物和分析微生物等与人类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涵盖全国和世界主要地区的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战略微生物资源库。 他还表示,应该全面系统分析国际相关领域数据库,搭建共建、共享兼顾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框架。建立微生物组学研究平台,综合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手段,探索微生物资源数据化的规律和关键技术,构建微生物“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数据的数字化关联网络框架,实现微生物资源数据化,为建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大数据库打下基础。 “要以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为基础,建设生物高技术成果孵化平台,孵化新型生物芯片、生物监测诊断技术、微生物生命科学仪器、微生物新药、新型微生物菌剂、微生物生物信息调控制剂、活性新物质生物合成、新型功能食品和高效环境污染治理等高新技术及产品,为我国新一代生物高技术产业的萌芽和形成提供原创性技术,创新实现我国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弯道超车 。”吴清平表示。资料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 马光辉院士/魏炜研究员团队开发工程化细胞外囊泡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通过交叉科学研究,提出并发展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是提高重大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胶质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恶性的肿瘤,也被称为“癌中之王”。临床上治疗GBM以外科手术为主,同时辅助放化疗,但是效果非常有限;以手术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为例,5年生存率小于5%。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的GBM治疗策略。 GMB治疗棘手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 血脑屏障(BBB) 的存在阻止了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需要发展更有效的药物递送策略;其次,单一化疗药物的使用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需要联合新的肿瘤杀伤手段;另外,GBM具有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对其快速生长和向周围组织的浸润起到重要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容忽视。 近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魏炜 研究员、 马光辉 院士、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维平 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 Explor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M1-macrophage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effective accumulation in glioblastoma and strong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发展了“ 免疫调控-化学动力-乏氧激活 ”多级联动的治疗新策略,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治疗难题,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具有定向趋化能力的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囊泡 (EVs) 和工程化的设计,提出了“免疫调控-化学动力-乏氧激活”多级联动的治疗新策略,并联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交叉合作,进行了个体化创新药物制剂的研发。 研究团队首先基于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样本和小鼠模型进行了免疫组化的研究,发现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组织中浸润的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也相应更高,并且这些巨噬细胞大多来源于外周血。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以M1巨噬细胞EVs作为载体,一方面可以利用M1巨噬细胞的趋化特性在GBM部位大量蓄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实现GBM微环境的免疫调控。图1 胶质瘤样本中巨噬细胞的表型及其来源分析:a. 胶质瘤患者临床样本中巨噬细胞表型分析示意图;b. 不同级别胶质瘤中M1、M2和Ki67(细胞增殖指标)的分析;c.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中M2/M1比例;d.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胶质瘤患者瘤内M2/M1比例与生存曲线的关系;e. GBM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M1巨噬细胞的共定位分析;f.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GBM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M2巨噬细胞的共定位;g. 小鼠胶质瘤样本中巨噬细胞表型分析示意图;h. 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U87MG、G422和GL261)中M1、M2和Ki67的分析;i.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不同鼠胶质瘤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M1或M2巨噬细胞的共定位情况;图中标尺均为50 μm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M1EVs的细胞膜和内腔差异化装载了化学激发分子对 (CPPO和Ce6) 以及乏氧药物 (AQ4N) ,以此将肿瘤微环境调控、化学激发动力学及肿瘤乏氧治疗合理有序地集成于M1EVs递送系统中。上述仿生剂型 (CCA-M1EVs) 静脉注射后,M1EVs可以携带上述组分穿过BBB进入GBM病灶,进而实现多级联动治疗:M1EVs调控免疫微环境产生大量过氧化氢,从而激发CPPO和Ce6生成自由基 (ROS) ,同时该反应消耗氧气激活细胞毒性药物AQ4N。借助上述作用的协同,在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和患者来源的 (PDX) 模型上显著抑制了疾病的进程,大幅延长了生存期。图2 基于M1EVs的仿生剂型构建方案、抗肿瘤机制及PDX疗效:a. 仿生剂型的构建示意图;b. 仿生剂型在GBM模型中的累积及免疫调节、化学激发动力学和乏氧触发化疗的协同作用示意图;c. 基于光声成像分析仿生剂型在PDX小鼠GBM病灶中的累积;d. 各组PDX小鼠的抑瘤效果(20天核磁成像);e. 各组PDX小鼠的生存期分析;f. 各组PDX小鼠的TUNEL分析(标尺50 μm) 十余年来,过程工程所生化室魏炜研究员和马光辉院士创制了一系列仿生递送新剂型,利用其体内的天然路径和属性,在动物模型上成功用于肿瘤、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并且部分剂型已通过医院伦理批准进入个体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晓君 博士和丁辉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魏炜研究员、马光辉院士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维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0894-3
  • 华仪宁创院士工作站启动会成功召开
    p   2018年9月15日,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启动会在公司成功召开。院士工作站由华仪宁创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陈桂林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目前已获宁波市政府批准立项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f1cc13f-b60d-4bdf-ac3b-adadc7789e6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仪宁创院士工作站启动会成功召开 /strong /p p   陈桂林院士是我国著名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领导的团队为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试验卫星向业务星的转变,使我国气象卫星步入了国际气象卫星先进行列,达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同等水平。2016年底,陈桂林院士团队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卫星搭载全球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使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p p   通过与陈桂林院士团队的合作,华仪宁创将得到顶级航天仪器专家的智力支持,同时借鉴航天仪器研制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公司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制产品的质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6985460-09ba-41f8-b699-3d9ab3e2f3c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桂林院士及团队专家共同合影留念 /strong /p p   华仪宁创总经理闻路红教授于1999年至2004年师从陈桂林院士获得博士学位。在启动会上,他表示,对于这次与导师团队的合作期待已久,希望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在老师们的帮助支持下,华仪宁创能研制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闻路红教授向参加启动会的陈桂林院士团队专家们汇报了华仪宁创的发展情况、使命愿景及下一步发展规划。陈桂林院士对华仪宁创取得的成绩和发展规划表示赞许和认可。他勉励公司要踏踏实实、认真严谨的做好每一个产品,为国产仪器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p p   陈桂林院士等在闻路红总经理陪同下参观了华仪宁创的展厅、研发实验室以及生产制造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2e0ddb0-2921-418f-aab1-67bc98704fbc.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总经理闻路红陪同陈桂林院士参观公司 /strong /p p   参加启动会的还有华仪宁创相关产品负责人和宁波大学科学仪器创新团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 /p
  • “准院士”段振豪涉嫌贪污百万受审
    原本是中科院院士热门人选的段振豪,却因发妻在网上爆料其包养情人而陷入“捐精门”事件,随后,又被单位查出涉嫌将科研经费中饱私囊。2月13日上午,52岁的段振豪因涉嫌贪污100余万元在北京市一中院接受审理。 身着号服、戴黑框眼镜的段振豪被带到法庭门口等候庭审   “2004年,他们夫妻在一个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对自己有个私生女作出如此解释。这名被网民们冠以“捐精院士”称号的地球科学领域专家,今天上午在市一中院出庭受审,检方指控他伙同车某,贪污公款100余万元。   二人共涉案146万   据检方指控,段振豪利用其对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与执行全过程负责的职务便利、车春兰则利用在课题组中辅助段振豪工作的工作便利,报销虚假的差旅费、劳务费、交通费、文印费等,骗取科研经费第一笔124万元,第二笔5万余元,第三笔17.8万元。   候选院士表示认罪   今天的庭审并不对媒体开放。不过记者了解到,段振豪的辩护人是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的赵福伟律师。在法庭外记者见到了赵福伟律师。据赵律师介绍,段振豪和车某系共同贪污,段本人表示认罪,因此,他将为段作罪轻辩护。至于更多的案情,赵律师表示开庭前不方便透露。   本案另一名被告人车春兰亦有辩护人,1960年出生的她案发前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机地球化学学科组秘书。不过其辩护人也表示开庭前不方便接受采访。另据了解,段振豪妻子并没有在庭审现场出现,其手机关机。   被捕前遭妻子举报   段振豪于去年5月被列入中科院2011年度的候选院士名单。候选名单公布后,他被妻子曹某在网上举报。曹某发帖称,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包养二奶、养育私生女。   根据曹某的描述,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并养育了一个私生女。帖文称,她于1987年和段振豪结婚,1989年后夫妻俩一直生活在美国。2001年,段振豪回国参与科研项目,并最终于2007年长期待在国内发展。在两人分居的时间内,段振豪长期与数名女性保持婚外男女关系,并生育了一个女儿,还送出了三套房产,研究生张某也是凭着和段的不正当关系,才顺利拿到学位。   随着事件的发展和舆论的介入,曹某又指出段振豪有经济方面的问题。   自我描述成“捐精院士”   曹某所发的帖子,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百万。面对舆论质疑,段振豪承认曾有出轨行为,不过他表示网帖内容绝大多数是妻子编造的,可能影响自己评选中科院院士。   对于自己有私生女一事,段振豪说:“2004年,蔺某夫妇在一个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段说,他是出于同情心而捐精,后来给蔺某钱,也是因为对方经济拮据而心生同情。   对于自己送其他女人房产一事,段振豪说,自己有套价值20多万元的小产权房,只让保姆付了20万元,剩下的算是补贴给保姆了。   “院士梦想”破灭   去年7月21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其网站发出声明称,经该所调查,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院监察审计部门进行核实后,已将其移送司法机关。   针对师德问题,该所认为,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同等重要。虽然段振豪在国内外地球化学学科领域担任多项学术职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科学家,但该所对其违法乱纪和不道德行为决不姑息。段的行为已严重损害了科学家群体和科研机构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该所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经过此番风波,段振豪因涉嫌贪污被捕,其入选院士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新闻链接:   段振豪,1959年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起担任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国际地球化学最高奖(哥德斯密特奖)评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探测)共同主席,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CA)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百人计划”,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显著,在国际上影响较大。
  • 中科科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高峰受邀参加“真空技术振兴计划”院士咨询课题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
    由李得天院士发起的“真空技术振兴计划”院士咨询课题研讨会于7月20日-22日在天津开展,北京市真空计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依托于中国航天五院五一四所)同期举行,中科科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高峰受邀出席,并作了“国产分子泵发展现状及产业化进展”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航天五院五一四所、五一零所、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电科等众多高校院所和企业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李得天院士发起的“真空技术振兴计划”充分开展研讨,通过对高端真空测量仪器、真空镀膜技术与设备、真空获得产品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发展重点的研讨分析,充分厘清了我国真空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促进了真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对我国高端真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推动。王高峰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分子泵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分子泵抽气结构、支撑结构、驱动结构等关键部件的演化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国内外分子泵性能技术进行了直观对比,紧接着,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科科仪在磁悬浮分子泵、仪器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研发进展,并围绕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资源投入、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论述,最后从新产品、新环境、新业态方面对国产分子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李得天院士及五一四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国产分子泵的发展与王高峰展开了详细讨论。中科科仪作为国内尖端科学仪器设备及真空行业的领军者,未来,将紧抓时代机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践行国企使命担当,依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深度参与“真空技术振兴计划”,持续深耕真空技术领域,聚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行业应用能力,推进规模产业化,助力打好中国真空技术振兴的攻坚战。
  • 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与托普领导共商物联网系统建设
    日前,《关于认定2014年第一批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通知》颁发,认定托普仪器在内的10家单位院士专家工作站为2014年第一批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托普仪器院士工作站,主要是由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团队和托普仪器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人员组建的研发团队,该团队在孙九林院士的指导下,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孙九林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与托普仪器团队共同完成了“基于设施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设计、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10月31日,孙九林院士、杨雅萍副主任到访托普仪器,和陈渝阳总经理、朱旭华副总经理等相关领导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座谈会上,朱旭华副总经理首先向孙九林院士汇报了公司的物联网研发进度、应用成果、出国考察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当说到病虫害测报系统可实现对害虫(同样适用于稻飞虱一类的细小害虫)照片的自动拍摄和种类的智能识别时,孙九林院士兴奋的说道,这将是农业研究上的一大进步,对病虫害测报、预警与防治贡献巨大。在墒情系统的审查中,孙九林院士亲切的嘱咐道,该系统最大的价值在于控制管理,使其发挥政府对区域农业管理的宏观调控,整合分散的农户信息,使双方都共同受益于该平台的建设。 随后,孙九林院士详细了解了相关项目的研发进度及系统平台的功能应用,并和托普仪器研发中心万长明总监讨论了研发工作的具体细节,愉快而有效的沟通必将使研发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是公司的重要决策,它将更加有益于托普农业物联网的研发进程,实现相关项目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攻克技术难关,制订物联网方面的相应标准,使公司在智慧农业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座谈会现场研发中心探讨农业物联网系统探讨
  • 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与托普领导共商物联网系统建设
    日前,《关于认定2014年第一批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通知》颁发,认定托普仪器在内的10家单位院士专家工作站为2014年第一批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托普仪器院士工作站,主要是由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团队和托普仪器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人员组建的研发团队,该团队在孙九林院士的指导下,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孙九林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与托普仪器团队共同完成了“基于设施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设计、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10月31日,孙九林院士、杨雅萍副主任到访托普仪器,和陈渝阳总经理、朱旭华副总经理等相关领导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座谈会上,朱旭华副总经理首先向孙九林院士汇报了公司的物联网研发进度、应用成果、出国考察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当说到病虫害测报系统可实现对害虫(同样适用于稻飞虱一类的细小害虫)照片的自动拍摄和种类的智能识别时,孙九林院士兴奋的说道,这将是农业研究上的一大进步,对病虫害测报、预警与防治贡献巨大。在墒情系统的审查中,孙九林院士亲切的嘱咐道,该系统最大的价值在于控制管理,使其发挥政府对区域农业管理的宏观调控,整合分散的农户信息,使双方都共同受益于该平台的建设。 随后,孙九林院士详细了解了相关项目的研发进度及系统平台的功能应用,并和托普仪器研发中心万长明总监讨论了研发工作的具体细节,愉快而有效的沟通必将使研发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是公司的重要决策,它将更加有益于托普农业物联网的研发进程,实现相关项目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攻克技术难关,制订物联网方面的相应标准,使公司在智慧农业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 大连化物所林励吾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林励吾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收到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通知,林励吾院士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立于1841年,历史悠久,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有资格被推选为其会士。 至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有包括李灿院士、张存浩院士、沙国河院士在内的四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林励吾院士简介: 林励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咨询委员会主任,催化学报主编,“Catalysis Letters”,"Topics in Catalysis”等国际刊物编委。目前结合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需求从事催化剂及催化过程研究,涉及催化反应化学,催化新材料、新工艺,催化剂表面结构和反应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在60年代,林励吾和同事们研制出加氢异构裂化催化剂及工艺,缓解了当时国内航空煤油短缺的严重问题。70年代与石油部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多金属重整催化剂。80年代研制出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生产洗涤剂原料。这些催化剂都在工业上应用,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基础研究方面,他和学生们长期从事金属催化研究,在催化剂制备科学、烃类转化、无机膜及催化材料、C1化学、F-T合成,及甲烷转化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概念。从1990年至今,他和合作者先后在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91篇。SCI他人引用757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研究生10多名,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64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二等奖4项,石油部、中石化一等奖各一项。另有2项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得何粱何利基金奖。 更多阅读 沙国河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张存浩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 显微学激发新希望,五位院士领衔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大会报告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导: /strong 2020年11月22日,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办的“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成都市新希望高新皇冠假日酒店盛大开幕。大会旨在提供一个了解电子显微学及相关仪器技术的前沿发展、交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新进展的高学术平台。大会为期三天,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电子显微镜学领域专家学者千余人出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63ccbc7e-4468-4c26-b920-0a8d8a9b0001.jpg" title=" 大会现场.jpg" alt=" 大会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大会现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分别致辞。开幕式上,国家纳米中心特聘研究员甘雅玲代表全体会员祝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91eb376-441c-48d0-8387-fe6d72f3b591.jpg" title=" 韩晓东.jpg" alt=" 韩晓东.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 nbsp 主持开幕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ee44d5d-4e6a-4218-9018-ae8e67c25522.jpg" title=" 张泽.jpg" alt=" 张泽.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 nbsp 致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14095d7-cf0f-4f65-974d-5a71ccf3c462.jpg" title=" 姚骏恩.jpg" alt=" 姚骏恩.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 nbsp 视频致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720dffd-0511-4a1f-8e3a-c2022a9b3712.jpg" title=" 甘雅玲.jpg" alt=" 甘雅玲.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纳米中心特聘研究员甘雅玲 代表全体会员贺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以“显微学激发新希望”为主题,本次大会设立了大会报告和10个分会场报告。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共分为六个阶段,依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秀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主持,十二位著名学者、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分别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50df5f33-0f1b-4b89-b04d-52a9972de863.jpg" title=" 主持人.jpg" alt=" 主持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六位大会报告主持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47aee1e1-4679-4aac-8e77-28fabb041c50.jpg" title=" 叶恒强.jpg" alt=" 叶恒强.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授叶恒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走进电子显微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叶恒强院士以“走进电子显微学”为题,回顾了自己与电子显微学的故事。196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专业,随后到中科院金属所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师从郭可信先生,从晶体学、衍射几何、衍射物理等基础学习,到对郭可信先生的电子衍射相分析笔记的回顾,再到1977年,在李方华、赵伯麟老师的介绍下走进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接着走进准晶研究,再到服务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等,同时也分享了不同阶段的科研历程。最后,在题外话部分,还为大家分享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生不满百,该争就要争”等人生感悟。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e42b61f-59e9-484a-9594-3706f339afb6.jpg" title=" 隋森芳.jpg" alt=" 隋森芳.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隋森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冷冻电镜研究超大蛋白复合体的结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隋森芳院士为大家分享了我国冷冻电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团队取得的系列最新进展。报告开始,首先追忆了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李方华先生,并回顾了李方华先生曾经对其加入中国电镜学会的引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隋森芳院士首先以国内冷冻电镜实验室发展为缩影,讲解了我国冷冻电镜的发展历程。历史上,国内许多从事物理学、材料学的科学家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出国深造,其中有许多学生在国外成为了冷冻电镜领域的骨干力量,如程亦凡、周正洪、章培君、王大能、李慧林等,他们成名后又返来帮助国内的发展,这是冷冻电镜领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接着介绍了截至今年4月全球Titan冷冻电镜安装分布,中国包含已安装和未安装45套,与美国和欧洲数量的迅速崛起对比之下,反应出中国在基础积累与人才方面的薄弱。最后,逐一分享了国内各冷冻电镜团队近期研究动向与取得的系列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dc3cddd-5a6d-4bd4-9d7f-222433ec3085.jpg" title=" 薛其坤.jpg" alt=" 薛其坤.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从事显微学研究的几点体会 /span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薛其坤院士首先分享了其过去40多年科学生涯中所学习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材料体系。实验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按时间先后依次包括:场离子显微镜、超高真空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低温/磁场)、分子束外延、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极低温强磁场输运等。研究过的材料体系则包括从非晶合金,到半导体、拓扑绝缘体、高温超导等。接着,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实验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利用搭建仪器帮助重大发现等。接着为大家讲解了从霍尔效应到量子霍尔效应的技术发展历程与挑战。最终总结中,薛其坤院士强调了实验技术、掌握材料,以及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span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ccf10df-0674-4d3d-a9cb-2fc7e069b5d4.jpg" title=" 朱静.jpg" alt=" 朱静.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我在探索通向物质微观世界的道上一路走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朱静院士,我国分析电子显微学领域带头人,在大会上回顾了自己在探索通向物质微观世界道路上的种种往事,作了一个“既长又短”的报告。报告的最后,朱静院士说了几个“感谢”,其中一个感谢,是给“年轻人”的。朱静院士说到,研究生阶段是他们最好的时光,感谢这些年轻人把最好的时光拿来陪着她一起做研究。她还说到,现在的年轻人非常自信,这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强大和富强,使这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比她年轻的时候要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e6f42e5-72f7-4b77-a2af-e035d711fe9c.jpg" title=" 章新政.jpg" alt=" 章新政.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新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冷冻电镜:从冷冻制样、成像到重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章新政研究员近年来发展冷冻电镜新技术并应于蛋白质机器和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在大会上,章新政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组近期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利用低压电子成像提高冷冻电镜数据的信号,如何实现细胞内蛋白质原位结构解析及高层原理结构解析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9e21737-292b-4fa1-91dd-66d1fa5c3d28.jpg" title=" 1-张泽.jpg" alt=" 1-张泽.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张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新材料、高端制造与显微结构调控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报告的开始,张泽院士讲到一个现象,现在大家都提“新材料”,“老材料”突然就没地位了,但是这些“老材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随后,张泽院士举例讲了新老材料中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显微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张泽院士说到,显微学走到今天,不仅仅是过去的显微学了,要注意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像大数据、机器挖掘、AI等等,都是亟待得到学员们学习和研究的,如果能做到这些,电子显微学将能够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705cf8c-b5de-41cc-a7c7-d24c1a26fff7.jpg" title=" 李赛.jpg" alt=" 李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清华大学研究员李赛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新冠病毒的全病毒分子结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李赛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冠病毒结构解析方面的优秀成果。结合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技术及子断技术层图像平均法对新冠病毒直接进行了成像及结构解析,获得了7.8埃分辨率的原位全病毒结构。结构显示,有平均约30个spike在病毒表面随机分布且可绕其茎部大幅度旋转;有平均约40个RNP在病毒腔内局部规则的排列,已包装和组织病毒超长的RN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50de711-b6a8-4a3d-8154-63ae6151dcb1.jpg" title=" 谷林.jpg" alt=" 谷林.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谷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Origin of Functionality for functional material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谷林研究员在作报告之前,首先热烈祝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40周年,并祝愿为中国电镜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老师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随后,从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方法入手,谷林研究员进行多次举例讲述,对内积过程中对称性破缺下功能材料的精细结构与新奇物性进行了讨论。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d06433a-1c87-4a33-bfac-b312515109dd.jpg" title=" Peeters.jpg" alt=" Peeters.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Dr. Marc Peeter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Howcan we help to make the world healthier, cleaner and safe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Dr. Marc Peeters首先对赛默飞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讲到了赛默飞的远程服务体系。目前,赛默飞的工程师团队可以通过电话和RAPID远程访问提供快速响应,以远程解决问题。此外,Dr. Marc Peeters在报告中介绍了赛默飞的电镜新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d65647c5-de49-4631-b28b-4c71ebe4606c.jpg" title=" 朱新利.jpg" alt=" 朱新利.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泰思肯(中国)应用部经理朱新利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TESCAN All-In-One 电镜综合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朱新利博士介绍了TESCAN丰富的产品线,包含扫描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等,这些仪器帮助科研人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此外,朱新利博士还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TESCAN的All-In-One电镜综合解决方案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案例。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afabfc6a-bdbc-4b34-8dde-05bd22bb6a9d.jpg" title=" 苗澍.jpg" alt=" 苗澍.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日本电子电镜技术首席专家 苗澍博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GRANDARMTM2:The new flagship of JEOL’s AC& nbsp - TEM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苗澍博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JEM& nbsp - ARM300F2(GRAND ARMTM& nbsp 2)。据介绍,这款仪器创造了电子显微镜新分辨率世界记录,同时,这款仪器还具有图像清晰、快速发现、智能操作和性能稳定等一系列优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de53f745-4e8e-4437-976f-a4bdc41d40d7.jpg" title=" 曾超斌.jpg" alt=" 曾超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日立电子显微学应用工程师曾超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日立环境球差矫正电镜HF5000及其最新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曾超斌工程师在报告中介绍了日立环境球差校正扫描电子显微镜HF5000。这款仪器具有STEM与SEM同时成像功能,能够同时获取样品的内部结构信息和样品形貌信息,结合高效的能谱探测系统和EELS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原位实验样品的成分及化学环境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3-24日,10个分会场精彩内容将悉数呈现,同时,大会还将为叶恒强先生颁发中国电子显微学终身成就奖,此外,还将颁发优秀青年学者奖、评选优秀学生论文奖与优秀Poster奖,并为第十一届中国电子显微摄影大赛获奖者颁奖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会后续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EMS2020"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点击报道专题链接】 /span /strong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8118704-c21a-4641-b2f7-e734dbbbed0c.jpg" title=" 合照.jpg" alt=" 合照.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合影留念 /span /p
  • 院士谈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政策
    p   我国仿制药高达96%,新药市场被国际大公司垄断 我国近年上市及申报新药基本都是在已有靶点上进行跟踪创新 价格和招标政策依然是我国新药创新的一大障碍……。日前,在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上,桑国卫、陈凯先、王广基等院士呼吁,国家应借鉴经验,不断推出促进创新药物研发的新优势政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p p   “今年是中国创新药元年,”陈凯先院士指出,“各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3D打印技术、癌症快速检测技术等引领了新药的开发,个性化药物和靶点药物仍是开发阶段,个性化医学背景下出现了第三种药物研发模式——‘疾病分子型药物’”。因此,陈凯先建议国家监督部门加强审批,逐渐加大投资,增强创新自信,加强政府投入,针对不同创新主体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改革和完善药品监督,掌握核心技术。 /p p   “由于创新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高技术产业,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是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桑国卫介绍说,美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布《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案》《关键路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及创新方案》和《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恢复法案》等政策,不仅大大缩短新药审批时间,还给予专利药5年市场独占期。 /p p   “创新药物的研发,本质上是政策环境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桑国卫说,对比美国的机制,我国创新药的审理审批和优待还有完善空间。他提出,我国要不断推出促进药物创新研发的新优势政策,重点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注册监管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下足功夫,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实现在重点领域的弯道超车。 /p p /p
  • 安捷伦将“思想领袖奖”授予蒋华良院士 表彰其在药物化学领域的贡献
    p   2019年9月19日,上海——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宣布, strong 将“安捷伦思想领袖奖”授予蒋华良院士。 /strong 蒋院士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也是药物化学和计算药物设计领域的顶尖研究员。 /p p   蒋院士在鉴别癌症治疗的新靶标以及设计阻断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抑制剂方面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他与合作者共同设计了首款 Atox1/CCS 抑制剂,并用它来证明铜分子伴侣是抗癌治疗的潜在新靶标。他们还设计了首款SPOP蛋白抑制剂,有望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a3717e3-e05b-4aa3-b3d5-03a0173ff71f.jpg" title=" 01.jpg" alt=" 01.jpg" width=" 600" height=" 3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安捷伦副总裁兼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蒋华良院士颁发“安捷伦思想领袖奖” /span /p p   “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将支持蒋院士的最新研究项目——研究新型糖苷类小分子PD-L1/PD-1抑制剂的潜在优势。他的实验室将对新型PD-L1抑制剂小分子药物在体内代谢和药理作用开展研究,并采用整合生物学研究手段将其与经典PD-L1抑制剂抗体类药物作用机理进行比较。 /p p   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实验室解决方案总经理陈亮表示:“安捷伦对蒋院士等顶尖研究人员的支持,突出体现了我们的一贯承诺——致力于加快代谢组学和癌症药物发现与表征的整合生物学工作流程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2c2f3c6-7b3c-4e68-8dc6-f3da5bc0d7cb.jpg" title=" 02.jpg" alt=" 02.jpg" width=" 600" height=" 39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颁奖典礼现场合影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左起依次为:安捷伦大中华区学术科研、临床和战略项目总经理赵影,安捷伦副总裁兼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蒋华良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阳) /span /p p   蒋华良院士表示:“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安捷伦思想领袖奖’,作为一名药物设计人员,我非常关注从天然产物(尤其是天然碳水化合物)中发现针对新药物靶点的新型候选药物。计算药物设计和化学蛋白质组学是我研究中的主要工具。代谢组学数据的整合将为我的研究团队带来诸多益处。” /p p   “安捷伦思想领袖奖”为生命科学、诊断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权威思想领袖的研究提供科研经费、产品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期冀推动基础科学的长足进步。如需了解包括此前获奖者在内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安捷伦思想领袖奖网页。 /p p    strong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strong /p p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拥有 50 多年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 2018 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 49.1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 15550 人。 /p
  • 农工党中央提议改良院士终身制 院士去官员化
    农工党中央在《关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提案》中,提出两院院士去&ldquo 官员化&rdquo 、改进两院院士选举制度等建议,特别是提出要改良两院院士&ldquo 终身制&rdquo ,以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   历史告诉我们,我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共81人当选。1955年,我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233人,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著名学者成为学部委员。将学部委员直接转为院士而正式建立院士制度,始于1993年。那一年,我国还宣布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院士作为国家科技、工程领域的支柱,对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最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的下潜记录等等,都有院士的贡献。但随着世界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也对我国两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两院院士的增选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程度一届高过一届。从世界范围看,在其他主要国家,院士增选基本上被界定为科学界内部的事情。但在我国院士增选如今被放在聚光灯下,受到过多社会关注。因为,院士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权力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界,发挥着类似于历史上&ldquo 国师&rdquo 的作用。科学界在我国传统上享有极高的甚至是过高的名誉、地位,使得本来只对科学界重要的事情也进入公众话语。我国的院士增选又与很多科学以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一些科学界领导人没有选上院士,比如大型国企和政府官员争当院士,比如国家重大项目的评审和申请等等。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但在我国却存在着把&ldquo 终身荣誉&rdquo 和&ldquo 终身能力&rdquo 、以及&ldquo 职业生涯终身制&rdquo 概念混淆的情况。终身荣誉是对科研工作者已经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对未来取得更多科技突破的精神鼓励,绝不是对科研工作者争取科技成果的&ldquo 封顶&rdquo ,也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ldquo 绊脚石&rdquo 。因此,他们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为两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逐步完善我国的院士制度,应该进一步改良院士&ldquo 终身制&rdquo 。   他们认为,&ldquo 创新&rdquo 是科学的灵魂,&ldquo 批判精神&rdquo 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即使今天达到最高水平,也并不意味着明天仍处于最高水平。同时也阻碍了其他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创新方面与其公平竞争。建议将&ldquo 院士终身制&rdquo 改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连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或荣誉院士)而不是现在规定的院士80岁以后转为的资深院士。
  • 五位院士,大咖云集 | TESCAN贺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圆满闭幕
    2020年11月24日,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成都圆满闭幕。本次大会以“显微学激发新希望”为主题,为期3天,来自高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等千余电镜领域专家学者们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现场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分别致辞。开幕式上,国家纳米中心特聘研究员甘雅玲代表全体会员祝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后的大会报告环节上,依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秀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主持,十二位著名学者、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分别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报告。朱新利 博士《TESCAN All-In-One 电镜综合解决方案》TESCAN公司应用部经理朱新利博士代表公司在大会报告上做了精彩发言,以《TESCAN All-In-One 电镜综合解决方案》 为题为在座的来宾带来了TESCAN的All-In-One电镜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扫描电镜、双束聚焦电镜系统FIB-SEM、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等,并详细介绍仪器的实际应用案例及帮助国内外科研人员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TESCAN一直遵循的是“ALL IN ONE”微区综合表征的设计理念,即在一套系统中集微观形貌、元素分析、取向分析、结构分析、分子组成、结晶及应力等多种信息表征为一体,让用户能够充分体验TESCAN设备在微区综合分析能力上的强大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TESCAN产品可以在后期根据用户的需要,非常方便的加配原子力显微镜、EBL、EBIC、CL、原位加热台、冷台及拉伸台等,各种探测器和拓展的分析附件,为科研拓展新的思路和可能性!TESCAN公司在大会现场展位TESCAN独有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市场上被推广后,迅速地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欢迎,充分证明了当今微区综合分析的重要性以及TESCAN在这一领域的优势。
  • 万立骏院士获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
    在外界眼中,他是被荣誉和光辉笼罩的院士 在同事眼中,他是充满激情和毅力的战友 在学生眼中,他是体贴却一丝不苟的导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万立骏研究员。在5月8召开的北京市侨务工作会议上,他被授予首届华侨华人&ldquo 京华奖&rdquo 。   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到从事尖端科研领域的院士、科学家,一个个脚印连接成了万立骏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他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停地实现很多个小目标。   1978年3月,万立骏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本科毕业后,万立骏又考回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大连海事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ldquo 当时每天在实验室做研究,早来晚走,经常工作到半夜都忘记了时间。&rdquo 如此执着的结果是他在4年内发表了4篇SCI英文文章。   1992年初,万立骏带着全家飘洋渡海到日本仙台开始留学生涯。&ldquo 在学习和科研之外,还要打工。&rdquo 初到日本,他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为了贴补家用,他还曾利用周末做搬运工。坚韧执着的性格没有让万立骏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中败下阵来,他不仅在电化学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方面有所建树,更是受邀在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助理教授等。   &ldquo 漂泊在外,我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与国际科研水平的差距,参加国际会议时,在我的研究领域里很少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的责任。&rdquo 199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ldquo 百人计划&rdquo 后,&ldquo 回国&rdquo 两个字就烙印在了万立骏的心中。   万立骏回国后,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ldquo 做科研一定要找准方向,坚持走下去。研究工作要做得系统而深入,才能有发展。&rdquo 如今,万立骏在实验室仍然早来晚走,亲自指导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与讨论实验结果,坚持为学生修改论文。   2004年,万立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侨联主席,2012年他当选为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2013年又被选为全国侨联副主席。   谈及获得首届&ldquo 京华奖&rdquo 的感受,万立骏说,&ldquo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在岗位上坚持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从事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rdquo 。
  • 五机构响应院士抵制卷烟参评科技奖呼吁
    继4月10日科技部、卫生部、工信部等三部委就30位院士联名呼吁抵制“中式卷烟”项目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事作出回应后,4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控烟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5家机构也表达了对院士联名信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任何减少烟草危害的推广宣传都是不应该的,降低烟草危害唯有放弃吸烟。中华预防医学会表示,应由政府层面介入,及早制定出相关政策。中国抗癌协会表示,如果政府部门给此类烟草技术颁发科技进步奖,将对此前作出的种种控烟努力造成严重打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表示,从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出发,坚定支持30位院士公开信意见。中国控烟协会则希望有更多院士支持这件事,更希望各行各业的人士参加到控烟行动中来。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坚定支持院士公开信   针对4月9日30位院士联名致信本报,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作出积极响应。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家喜表示,“中式卷烟”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不仅违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更违背道德,协助给人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的产业赢得高利润。   张家喜说,“中式卷烟”项目的明确效益是促进烟草销售,3年实现17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而1700亿背后所潜藏的恰恰是:相当多不吸烟的人尝试吸烟而进入吸烟者队伍,以及更多本该戒烟的人受到所谓香料烟的引诱而放弃戒烟。这都导致每年数百万人因吸烟而损害身体健康。   据介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张家喜说,从全中国近2亿老年人的利益出发,从全中国所有家庭的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出发,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坚定支持30位院士公开信意见。   另据悉,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已就“中式卷烟”项目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交了书面异议材料。并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号召所有会员单位及会员积极行动起来,抵制“中式卷烟”项目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降低危害唯有放弃吸烟   “这是不应该的,对这一事件中国科技界必须严肃对待。”对于“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反对。   杨功焕表示,烟草制品的使用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已是国际科学界共识,利用“技术进步”增加烟草制品吸引力,扩大烟草制品的消费,显然是在危害和损害人体健康。“作为烟草企业为了追逐利润进行这样的研究是企业行为,如果对这样的‘成果’给予奖励,那就是鼓励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了。”   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只要吸烟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吸烟有害健康”是社会的普遍认知。   王宇认为,不是说添加一些其他物质就会降低烟草的危害。对于烟草控制来讲,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式来缓解使用和吸入所造成的危害,而是应该完全放弃吸烟。如果要用社会资源,甚至国家资源去研究用什么方式降低烟草本身的危害,是浪费资源。   杨功焕曾就此事致信科技部部长万钢,恳请科技部制定政策,明确这类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民健康、破坏环境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不得申请国家和地方奖项 同时建议科技部今后不再支持有关烟草业发展的科学研究,而应把资金用于控制烟草危害、帮助烟民戒烟的科研。   王宇也认为,根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规定,任何减少烟草危害的推广宣传都是不应该的,而且无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实,减少烟草危害的意图都是失败的。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为烟草商评奖或颁奖。   中国抗癌协会评审部门和专家都应反思   4月9日,秦伯益、钟南山等30位院士联名致信本报抵制中式卷烟技术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当他们得知该项技术入围评奖名单时感到“气愤”。   他向记者反复强调,组织评奖的部门、推荐和支持该技术评奖的管理部门以及参加评审的专家都应当反思。   烟草危害整个人类的健康,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高病发率都与吸烟有密切关系 此外,烟草行业实际上对国民经济也造成严重影响,社会为烟草相关疾病所付出的医疗代价是烟草行业获利的1~1.5倍 吸烟还会对精子、卵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下一代健康。支修益表示,或许有关部门和专家还不了解这些信息,他希望能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传达这些信息,让他们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国,自从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控烟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支修益表示非常担忧,如果政府部门给烟草技术颁发科技进步奖,将对此前作出的种种控烟努力造成严重打击。年轻人如果看到研究烟草技术能够评上国家科技进步奖,就可能染上吸烟的习惯,或者将来有可能从事相关产业。所以,烟草技术参加评奖,不仅仅是对一项技术的肯定,更是一种对危害人类健康社会行为的正面导向。   支修益建议,在未来20到30年,应当把控烟事业列入国家长期规划,将烟草行业逐渐转产。   中华预防医学会千亿元利税背后是荼毒   继30位院士联名致信本报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后,4月11日,一向致力于我国控烟运动的中华预防医学会也发表了声明,表示反对此次“中式卷烟”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蔡纪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科学界联名发出呼吁的行为,应该获得支持。“是一件好事,应该由政府层面介入,及早制定出相关政策。”   蔡纪明告诉记者,在院士评选时,中华预防医学会就对“烟草院士”入选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表示反对有害人类健康的科研项目。   同时,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发起、自2011年开始的中国卫生工作者控烟“双十”行动,也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双十”行动指十所国内著名医学高校、十家国内医学协会及社团集体在校园等公共场所抵制一切吸烟行为,获得了巨大收效。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烟草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已经违反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则,并且明确违反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的相关条例。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有公约,要控制减少吸烟行为,我国也签署了协议。”王陇德说,近期中华预防医学会也将致函科技部,对“中式卷烟”项目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表示反对。   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委会原副主委吴宜群对此表示,“中式卷烟”项目1700多亿元利税背后,是更多鲜活的生命在惨遭荼毒。她甚至称这是“又一个奇耻大辱”、是“科技的堕落”。   中国控烟协会希望更多院士支持此事   4月10日早上,所超在浏览当天新闻时发现,某大型门户网站头条内容为:“钟南山等30名院士联名抵制烟草技术参评科技奖”。   所超是中国控烟协会的媒体主管,他注意到,这一消息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我们当然支持院士们的行为。”所超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们希望有更多院士支持这件事情,更希望各行各业的人士参加到控烟行动中。”   3月23日,科技部网站公布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受理名单,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的“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名列其中。各界人士对此表示质疑与批评。   所超称,中国控烟协会对此事的态度已经明确体现在4月1日致科技部的函件中。在致函中,中国控烟协会要求科技部取消该项目参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并且建议科技部今后不再支持有关烟草业发展的科学研究。   中国控烟协会在该函件中称,“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加香、提高口感等方法构建所谓的“中式卷烟”。   “烟草中添加任何物质都无法减少烟草危害,因此口感越好、舒适度越高,吸引更多的人消费,受害的人也会更多。”中国控烟协会对此项研究予以全盘否定。   中国控烟协会批评说,此项科技成果有悖于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规定,而且也违反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   中国控烟协会建议科技部“应把资金用于控制烟草危害、帮助烟民戒烟的科研,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   当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全国有3亿以上吸烟者,还有7.4亿人受到二手烟危害,每年有12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
  • 资深院士吴式枢逝世 曾创建吉大物理系
    新文化报讯(记者 窦仲 实习记者 邢程) 2009年2月27日9时48分,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教授、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吴式枢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86岁。昨晚,吉林大学发布了这一消息,继去年唐敖庆逝世之后,吉林省的两院院士减少至28人。   吴式枢简历:   吴式枢院士祖籍江西省宜黄县,1923年5月27日生于北京。1944年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留学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父母在台湾,弟弟在美国 但他不顾导师挽留和亲人的劝阻,响应周恩来总理对海外科学家的号召,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由于学术成就突出,年仅28岁的吴式枢博士被教育部批准为大连工学院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有为的教授之一。1952年起投入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的事业之中,1958年又亲手创建了理论物理专业。1955年至1957年任系副主任,1957年至1984年任系主任,1984年后任名誉系主任。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呕心沥血,为吉林大学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吴式枢教授多年来对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硕果累累。他最早将壳模型理论用于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取得了被学术界同行称为“吴模型”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60年代他应用格林函数方法导出了高阶无规位相近似(HRPA)久期方程,并进行了费曼(Feynman)图解分析 还提出了“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并给出了求解实际问题的途径 这项研究成果1966年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70年代提出格林函数的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指出并论证了非线性积分方程在格林函数理论中的应用及其物理含义。1981年在北京核物理讲习班上,可以应用吴式枢教授提出的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解决“关于π凝聚问题”的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他当即被邀请去联邦德国讲学与工作,并作为著名外国学者在联邦德国报刊上做了专门介绍,同时他还提出了核内介子自由度的理论。   大庆油田在测井中遇到了水淹油储层无法判断的难题,1971年吴式枢教授组织并带领一个课题组开展研究,提出了通过测量高频电磁波相位差确定地层介电常数的解决方案,为大庆油田研制相位介电测井仪提供了物理依据和设计基础。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他亲自参加并组织了轻核中子反应核数据评价的理论计算工作,为我国核数据库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与了《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该规划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吴式枢教授开展了核内介子自由度与量子强子动力学重整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和计算方法。   作为组织委员会主席之一, 他先后3次在长春组织了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学者前来参加的关于“核多体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推动了核多体理论的研究。   主要学术专著有:《非线性积分方程与格林函数方法》、《原子核单粒位阱理论》、《相对论哈吹-福克(Hartree-Fock)近似和自洽效应》、《等效相互作用理论及顶角算符的封闭表示式》、《多重散射理论与格林函数方法》、《Meson degree of freedom inNuclei and the renormalization theory》等。   吴式枢教授爱国敬业,淡泊包容,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功成不居,垂范后世 他讲课思路清晰、鞭辟入里,富有启发性 建系初期他承担的教学任务之繁重名列全校之首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辛勤耕耘,春风化雨 志励秋霜,玉洁冰清,是一位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教育家、科学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门墙桃李,众多弟子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国家栋梁之材 他的学生已有5人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物理学科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正是在吴式枢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培育下形成的。   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科技部与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国家教委授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牌匾,以表彰他的人格魅力和对教育事业的卓著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至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被中国物理学会选为中国资深的杰出物理学家之一 。   吴式枢先生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58年前,吴式枢博士怀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回到满目疮痍的新中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鞠躬尽瘁。   著名科学家,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杰出的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吴式枢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2009年2月27日9时48分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86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