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五千亿美元

仪器信息网五千亿美元专题为您整合五千亿美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五千亿美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五千亿美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五千亿美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五千亿美元话题讨论。

五千亿美元相关的资讯

  • 进口额近千亿元!2023年1-6月半导体设备进口数据盘点
    半导体作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每年为全球贡献近五千亿美金的产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半导体技术无处不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半导体设备作为制造半导体器件和芯片的基础,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半导体仪器设备目前仍以进口为主,其中以日本、荷兰、美国厂商为主。通过分析半导体设备的进出口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一些情况。仪器信息网特对2023年1-6月,海关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数据进行了分析汇总,为大家了解中国目前半导体设备市场做一个参考。(本次统计涵盖了HS编码8486的品目下的商品)各类商品进口额统计商品名称进口额(元)品目8486所列设备用未列名零件及附件12825615066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化学气相沉积装置12791743260其他投影绘制电路图的制半导体件或IC的装置12067788695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等离子体干法刻蚀机9400231354制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分步重复光刻机6842857010其他制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机器及装置6802024850制半导体器件或IC的氧化扩散等热处理设备5642867083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离子注入机3612869663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物理气相沉积装置3382984288章注释11(3)规定的其他装配封装机器及装置3110456675其他升降、装卸、搬运单晶柱等的装置2810216361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其他刻蚀及剥离设备2058257555制造单晶柱或晶圆用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1947901894其他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机器及装置1831802137集成电路工厂专用的自动搬运机器人1780386603制作和修复掩膜版(mask)或投影掩膜版(reticle)的装置1682797055制造单晶柱或晶圆用的研磨设备1585602635装配与封装半导体件或集成电路引线键合装置1570744073其他制半导体件或集成电路用薄膜沉积设备1137617627制造单晶柱或晶圆用的切割设备1124248002其他制造单晶柱或晶圆用的机器及装置1036601590其他投影绘制电路图的制造平板显示器的装置887068699带背板的溅射靶材组件718496455利用温度变化处理单晶硅的机器及装置357733311制平板显示器用的其他湿法蚀刻、显影等装置325988169装配与封装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的塑封机294009658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293836177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物理气相沉积设备(PVD)286750189制造平板显示器的扩散、氧化等热处理设备253817488本章注释11(3)规定的机器用零件及附件208491945引线键合装置用零件及附件139329204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分布重复光刻机64797902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超声波清洗装置37710864半导体制造设备包括CVD、PVD、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根据海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上半年主要进口的设备是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其他投影绘制电路图的制半导体件或IC的装置和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等离子体干法刻蚀机。2023年1-6月半导体设备海关进口贸易伙伴金额分布图根据海关数据,上半年我国主要从日本、荷兰、新加坡、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半导体设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一的进口份额,我国对日本依赖严重。数据显示,进口日本的设备主要是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等离子体干法刻蚀机。目前等离子体刻蚀机的主要生产企业为Lam、AMAT和东京电子。去年美国颁布芯片法案,对中国实施半导体设备限制,这可能也导致厂商将设备进口配额转向日本。新加坡并非主要的半导体设备生产国,但却占据了进口额的14%,这可能来自于转口贸易。新加坡,一直是转口贸易发达的地区,全球物流的中枢地带。目前,新加坡已与超过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其中包含全球主要的国际贸易市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囊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这些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帮助国际贸易的参与者降低成本、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难度、保持业务的稳定性。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渐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化,转口贸易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模式。同时,这也是为了规避贸易制裁风险。2022与2023年1-6月半导体设备各月进口趋势变化对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半导体设备进口额逐月数据分析发现,2023年上半年半导体设备的进口数量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在四五月份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五月份出现低谷。而去年在三四五月份呈平缓状态,五月后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2年的变化可能上海的疫情有关,2023年的四五月的明显下降趋势和低谷则可能和日本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有关。进一步分析日本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可以看到,进口自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四五月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日本政府3月31日宣布,将修订外汇与外贸法相关法令,拟对用于芯片制造的六大类23项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追加出口管制。这23项先进芯片制造设备涉及六大类,包括3项清洗设备、11项薄膜沉积设备、1项热处理设备、4项光刻/曝光设备、3项刻蚀设备、1项测试设备。2023年1-6月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各注册地分布通过海关进口企业注册地数据,可以大致了解到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在国内的“落脚地”。可以看出,上半年,上海、江苏和湖北等省市的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金额最多,而这些地区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半导体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仅上海一地上半年的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就达到了188亿元。
  • 施一公:基因测序将成下一个千亿美元产业
    p   目前基因检测的应用领域,主要还是无创产前诊断和肿瘤伴随诊断两个领域,接受过基因测序的人也很少。目前全球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大约在200亿美元,那么,基因测序未来的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f081eb9-e468-4c93-a9bb-ff8ed0e9fc44.jpg" title=" 1.jpg" alt=" 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491px height: 327px " width=" 491" height=" 327" / /p p   “下一个千亿美元的科技产业”,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在现场致辞提及基因测序时,硕大的屏幕上展示出他的PPT内容。 /p p   11月29日,施一公在北京举办的2018亿欧创新大会上说,测序是精准医疗的技术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对疾病检测,对人类未来的预测,“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发展,最后应用于社会,通过企业改变生活”。他的PPT显示,基因测序有广泛产业化和研究应用,比如疾病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体检与个体化保健、新药研发与个体化用药。 /p p   相对于医疗和科研级基因检测来说,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显得更为火爆。2017年美国亚马逊“黑色星期五”畅销的TOP5排行榜中,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排名第五。亿欧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参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拥有自身数据的个人用户总量约为30万人,并预测2019年消费者规模将达到350万人以上。 /p p   面对巨大的风口,有20多年医疗行业经验的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黄反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却直言:“没机会了!”在他看来,做像华大基因一样的公司很难再有机会,先发优势和壁垒已经建立,但是“在肿瘤检测方向,发现新的靶点是有市场的”。 /p p   在基因测序赛道,艰难的挑战不止技术突破和占领市场,政策走向、监管问题、消费者对于个人数据应用的疑虑都在时刻考验着创业者。 /p p   “怎么把在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以科学严谨、又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是我最棘手的事。”微基因CEO陈钢,2010年读博时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始做最早的临床实验,“2011年在临床上就有应用,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毕业后他进入华大基因研究院,2014年创办微基因,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布局公司业务:一类是基于测序芯片的基因检测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 另一类是全基因组产品的研发,“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p p   如今,市面上的消费基因检测产品,几乎覆盖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一口唾沫,基因数据全掌握”,成了不少公司的宣传语,价格多在千元以内。一般用户在网上下单后,公司寄发采集器获取唾液,随后收回样本提取DNA进行检测、数据计算和对比,多涉及祖源分析、运动基因、营养代谢、遗传性疾病、药物反应、皮肤特征等指标,最后形成一份检查报告,在手机端可以随时查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d3d0e75-6244-4d8f-8940-73c8560232c3.jpg" title=" 12.png" alt=" 12.png" / /p p   类似“一口吐沫”的基因检测产品靠谱吗?阅尔基因战略顾问柴映爽在第12届中国投资年会· 产业峰会后,向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介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与多个环节挂钩,例如个人的基因信息和基因数据库的比对,但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公开、共享的权威数据库。“参考的数据库本身就是不断完善的,是变动的。很多公司不愿意分享数据,这产生一个问题:怎么知道数据库的信息是可靠的?” /p p   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很可能出现一个人使用不同公司的产品出现不同结果的情况。“业内经常被诟病的是,拿高加索人种的研究结果来解读中国人的基因检测。”陈钢直言不讳。所以,微基因着力“自己积累数据,不断地去优化数据库,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解读,也能形成竞争壁垒”。 /p p   柴映爽表示,“数据库必须和临床表现联系,否则只观察一个基因用处不大。靠To C(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获得一个真实的临床表现非常困难。判定一个人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判断要交给医生来做”。目前,阅尔基因重点与医院合作发力对不孕不育的精准诊断。 /p p   《报告》显示,行业进入数据深耕阶段,数据质量是决定未来科研机构合作进而变现的必要条件,决定企业存亡。因此,数据质量是企业的核心壁垒,也会成为企业的分水岭,预计未来5年面临洗牌。 /p p   这份报告还发现,阻碍核心潜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要因素是,担心自己的基因数据被非法利用。报告呼吁,建立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行业标准与监管政策。 /p p   “市场很大,但大家扎堆儿早期诊断。”汇鼎基石投资人何欣指出,玩家太多,容易打价格战,导致有的企业收入很高但是亏损很多。她提示消费者,目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基因用药的伴随诊断都比较成熟。基因检测消费市场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还需体现更大的临床价值,“基因测序更多是一种工具,怎么样把工具转化为IVD(体外诊断产品)很重要”。 /p p    strong 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是基因科技相辅相成的两面,基因检测是用来发现问题,而基因编辑则是用来解决问题,由于技术和伦理的限制,基因编辑并未发挥其神奇的作用,基因编辑无疑是解决疾病,修复缺陷,延长人类寿命的利刃,从长远来看,基因编辑的市场超过万亿美元,甚至不能单纯的使用经济数据去衡量,因为它蕴含的社会价值更为巨大。从生命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基因科技还只是起步阶段,很多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未来都会实现,脱离自然编程,实现生命可控,从客观角度来说,是无法改变的方向——没有人不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 /strong /p
  • 新芝生物上市进度条已拉满!千亿美元市场空间下发展值得期待
    9月19日,新芝生物在全景网举行北交所上市路演,9月20日开启网上申购,并于9月26日公告发行结果,其上市进度条即将拉满。图/北交所作为国内生命科学仪器设备领域知名企业,新芝生物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近年来业务持续扩张,业绩稳健增长,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根据机构预测,全球实验分析仪器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千亿美元,而中国在过去几年里系全球行业规模增速最快的市场。当下,国家系列政策出台、经费投入加大支持行业发展,叠加下游应用行业蓬勃向上带动需求释放,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处在发展“黄金时期”,新芝生物或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跨越!新芝生物是我国较早从事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核心围绕生物样品处理、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设备三大类产品开展,多次被评为“行业十大品牌”。公司产品下游应用广泛,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卫生、IVD、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检疫、环境保护及新材料研究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新芝生物的业绩稳健上行。根据公司财报数据,其2019年-202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1亿元、1.43亿元和1.6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40亿元、0.45亿元和0.57亿元,双双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成长性显著。2022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增长势头不减,实现营业收入0.86亿元、净利润0.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03%和14.20%,扣非净利润为0.16亿元,同比上升4.31%。从收入结构来看,生物样品处理仪器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2021年此类产品收入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4.03%、63.01%和62.04%,今年上半年依旧贡献最大收入。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设备占据公司主营业务第二大收入来源,2019年-2021年度及今年上半年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5.06%、23.38%、22.36%和21.67%,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系列产品近几年飞速发展,过去三年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3.90%,6.20%、8.62%,在总体营收水平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占比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更是达到了22.53%。来源:公司招股书业务毛利率方面,公司各主要业务毛利率较高,均保持在70%左右,变动幅度不大。2019-2021年,生物样品处理仪器毛利率分别为71.56%、68.62%、69.18%,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设备毛利率分别为67.45%、66.60%、66.55%,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仪器毛利率分别为72.56%、72.30%、68.30%,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1.33%、67.85%、68.36%。“公司产品毛利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为:首先公司在生命科学仪器行业知名度较高,在部分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下游行业增速较快,行业壁垒较高,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还不是特别充分;最后生命科学仪器行业下游客户在选择仪器时,更看重产品的品牌、性能及服务,故产品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开源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此外,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状况总体良好,资产负债结构总体稳定,资产总额为2.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14%,负债总额为0.4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78%。生命科学仪器里的“专精特新”获中科院、药明康德等客户青睐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芝生物也在不断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创新,设计了从技术调研、技术预研到产品开发层层递进的研发流程,研发活动的分类清晰,目标明确。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招股书显示,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投入整体增加,研发费用率稳定在8%左右。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接近14%,掌握了功率超声驱动技术、多场景高精度复杂温控技术、瞬时放电控制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经过多年来的潜心投入和深厚积累,公司截至2021年年底已获授权的专利技术62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4项。近几年,公司超声波粉碎机、高压气体基因枪等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如今,新芝生物已发展成为国内在生命科学仪器领域产品线组合较为齐全的自主创新厂商之一,其在行业内的技术水平处于显著优势地位。此外,新芝生物还曾承担国家卫生部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心、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宁波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21年,新芝生物被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认定为“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同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多重光环加身的新芝生物,也获得了一众知名优质客户的青睐。目前,新芝生物的下游客户主要涵盖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院、CDC、卫生部下属研究院、药检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药明康德、合全药业、金斯瑞、凯莱英、康龙化成、华大基因等知名企业,行业地位突出,专业知名度高。“政策+下游”共驱行业发展新芝生物发展壮大基础坚实除了自身业绩成长稳健、技术水平过硬外,新芝生物所属的实验分析仪器制造业行业也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端到市场端,都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策面上,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完善、制定和颁布,使得实验室分析仪器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我国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研究经费投入已居世界第二,增速快于发达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80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3563.2亿元,增长14.6%,增速加快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例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来源:国家统计局而2016年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2.8%;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随着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生命科学仪器行业也将迎来持续的发展机会。同时,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全球医药市场与中国医药市场蓬勃发展,将带动生命科学仪器行业相关产品的需求得到快速释放,进而带动行业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9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1.32万亿美元,近五年CAGR约为4.6%,预计到2024年增长至1.64万亿美元,2019-2024年CAGR4.4%。其中,中国制药市场研发支出增速快于全球市场,由2015年的10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211亿美元,CAGR约为19.1%,预计到2024年增长至476亿美元,2019-2024年CAGR17.7%。近年来,生命科学仪器领域中,全球实验仪器分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5-2020年期间,全球实验仪器市场规模增速稳定,维持在4%左右。“自2021年起,得益于全球研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全球实验分析仪器规模的增长率也将加快,预计2026年规模将达到1020亿美元。”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在区域市场分布方面,根据SDI公布的数据,北美、欧洲、日本和中国是实验分析仪器的主要市场。其中,中国市场是近年来全球实验分析仪器增长最快的市场。SDI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0.4%,位列第四;2019年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增加至15%,力压日本,跃居第三;2020年中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75亿美元,2015-2020年复合增速为6.80%,高于同期北美的5.20%、欧洲的3.10%以及日本的2.90%。中国现已步入实验分析仪器行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时期,并且在国泰君安看来,中国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面对庞大的市场增量,已具备多个行业技术领先、手握众多优质客户等多重优势的新芝生物,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不久后,新芝生物将正式登陆北交所,未来在资本力量的加持下,新芝生物将书写怎样的辉煌,值得期待!
  • 千亿美元在追哪些生物技术?
    在全球范围内,更多资本开始向生物医药领域“狂奔”:去年,全球药企研发支出前25位企业累计投入1004.41亿美元用于研发 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并购重组总额达22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全球风险投资最活跃的领域,年交易数量居各行业之首,交易金额排名第二。这些资本正在追逐哪些生物技术呢?  生物大数据算出健康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7月23日举办的2015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指出,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对爆炸式增长的海量生命科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促进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健康档案等不同来源数据的深度整合,颠覆传统的生命科学研发模式,为实现“精准医疗”和“智慧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球正积极布局生物大数据。比如,全球联盟组织成立,推进基因组和临床数据共享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4财年预算支持大数据研究,发起大数据卓越中心计划,启动微生物组云计划 欧洲推出新型临床试验数据库 英国成立卫生信息研究所,建设生物信息技术骨干中心,英国制药行业协会还提出大数据路线图等。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董志峰说,“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大数据、大平台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比如,千元基因组时代即将到来,应用于产前检验、疾病检验、个性化药物等,让基于大数据产生的以基因诊断为核心的个性化医疗成为疾病治疗新模式。”  世界创新企业围绕“千元基因组”,加快步伐开发新产品。美国Edico Genom公司开发出一种基因测序芯片,能将分析一个基因组的时间从24小时缩短到18分钟,用4年分析1.8万个全基因组就能省下600万美元。  我国企业也毫不落后。华大基因今年推出超级测序仪和桌面化的高通量测序仪,实现测序仪国产化,打破了我国基因测序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测序系统1年能完成1万个全基因组测序,并将增加到每年3万个,超越所有现有的测序方案。桌面化的测序仪bgiseq-500能自动进行样本制备、测序和数据分析,实现多种检测应用一键式操作。同时,华大基因基于其最新的大数据库,挑选12种最常见遗传疾病共14个基因中的2855个致病位点,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产前基因检测新产品smarttesttm,能够平均覆盖90%以上的致病突变。  当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走得越来越近,人们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近两年IT企业纷纷“挤上”了生物经济的快车。谷歌2014年对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额达4.25亿美元,超过其风投总额的三分之一,而2013年这个比例仅为9%。苹果推出了ResearchKit医疗研究平台,让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个开源架构研发设计出各种医疗App,收集各类病患的健康数据,推动患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医学研究,改变医学人员获取数据的方式。  学科交叉求出更多解  尽管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但是4500多种疾病中的90%仍无药可医。这些没有“解”的创新命题很难通过传统研发思路和方法获得,只能依靠学科交叉多维度寻求解答。  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学科交叉上,美国的步子很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1年就发表文章——《第三次革命: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工程学会聚》。2014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报告——《会聚:促进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等领域的跨学科整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癌症研究所、抵抗癌症组织与癌症研究第五基金会,联合向会聚型癌症研究投资1150万美元,采用创想实验室模式,整合来自物理和数学的新方法,以帮助对复杂动态疾病癌症的理解。  “当前,生命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更趋向于学科交叉。这种交叉融合加快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全面、精确,可定量、可视化、操控性提高。”董志峰说。  学科交叉催生的新兴技术不胜枚举。比如,光遗传学技术就是遗传学技术和光控技术交叉结合产生的新技术,它不仅能用于研究高级复杂的神经活动,还能用于临床治疗。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因视网膜病变失明的患者身上,使其重见光明。作为神经科学界的“香饽饽”,这项技术已被很多实验室用于脑科学研究。再如,分子影像学融合了分子生物化学、数据处理、纳米技术、图像处理等技术,可以实时、在体、连续观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过程,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等。  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继而带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变革。董志峰介绍,在生物农业方面,生物育种快速发展,生物肥料发展潜力巨大,生物农药产业增长迅速 在医疗器械上,移动医疗迎来市场爆发期,可穿戴设备未来5年将迅速普及,数字诊疗、体外诊断产品向高端领域发展 在生物制造上,高效人工细胞工厂的构建将加快现代生物制造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并改变其现有生产模式 在医疗服务上,精准医疗将针对患者的基因或生理特性定制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在制药工业上,小分子药物、生物药的快速发展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撑,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快。  创新提效引来多路资本  据中美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促进会会长牛洪森介绍,美国生物技术领域投资热点包括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测序和基因治疗、癌症诊断精准医疗。基因治疗公司受欧美投资者热捧,自2013年以来,基因治疗研发型公司融资额超过6亿美元,包括IPO、VC直投等方式。  更多资本投向生物技术,正是因为这个领域的创新链条更加完善,创新效率不断提高。正如万钢所说,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创新周期大大缩短。这一点在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新发传染病从病原体分离鉴定,到诊断试剂研制,过去往往需要不同领域专家耗费数年才能完成。随着基因测序、抗体制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仅需数月就能完成上述工作,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加速推动产业变革的步伐。各类创新要素日趋活跃,研发理念不断更新。比如,CRO(合同研究组织)承担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新药研究开发工作,商业模式创新使新药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上市。  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正不断吸引世界资本逐鹿。牛洪森介绍,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调查显示,生物医药方面,30%的投资者表示将增加投资。在地域分布上,中国和印度最受投资者关注,分别有70%和58%的投资者希望增加投资。  世界三大药企之一诺华集团就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已经投资10亿美元在上海打造全新研发园区,建成后将成为诺华继美国麻省剑桥研发中心、瑞士总部巴塞尔研发中心之外的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包括:胃肠癌症的致癌途径,癌症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研究,表观遗传学等。  面对多路资本的蜂拥而至,中国生物技术发展需要更加明确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指出了我国化学药、生物药及中药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化学药上,开展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肺动脉高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新机制和新靶点药物品种研究 在生物药上,应瞄准疫苗新型佐剂、治疗性疫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干细胞(货架产品)治疗、合成生物学技术与产品等 中药类应重点开展传统经典名方研究开发,源于中药的创新药物I类新药研发,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升级等。  桑国卫表示,我国应更加强调转化医学模式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意义,努力推进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同时,应该牢牢把握国际创新药物发展新趋势,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顶层设计,强调创新药物的个体用药和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研发。
  • 全球蛋白质组学千亿美元市场 中国创新企业能分羹几何
    蛋白质是经过基因表达之后的产物,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和调控者。蛋白质分子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靶标物质,其中,超过95%的药物靶标,超过55%的临床诊断指标是蛋白质分子。  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蛋白质组作为生物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提出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检测技术,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大规模水平上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生物学科,其组成随着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在不断变化。蛋白质组是后基因组时代解读生命本质的重要译码。”近日,青莲百奥CEO李京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称。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当前全球蛋白质组整体市场接近千亿美元,在产业链上游赛默飞等跨国企业质谱仪和试剂供应商为蛋白组学研究提供基础仪器和试剂。2022年以来,海外蛋白质组学的企业陆续在纳斯达克上市,国内蛋白质组的市场热度也一直不断攀升。而目前中国创新企业又能分羹几何?  市场潜力巨大  1994年,Marc Wilkins博士等人提出了“proteome”(蛋白质组)这个术语,将蛋白质组定义为“基因组计划”的延伸。在21世纪初,人类蛋白质组研究在全球开启。2014年,两个独立的国际研究小组分别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人类蛋白质组的第一张草图。  在我国,基因组研究发展步伐跟随国际,但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国内研究水平与国际比肩。就在2023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牵头领衔发起并主导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简称π-HuB计划),全球科学家通力协作,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图谱,解读人体蛋白质组构成原理与变化规律,实现蛋白质组学驱动的医学范式,共创智慧医学。  据了解,蛋白质组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质谱仪和试剂供应商,如赛默飞、布鲁克、CST等,为蛋白组学研究提供基础仪器和试剂;中游主要包括蛋白组学技术服务的提供商,如景杰生物、中科新生命等,中游企业利用自身的创新技术和平台,为客户提供蛋白质鉴定、定量、修饰、互作等分析服务;下游主要包括蛋白组学技术服务的用户,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生物医药企业等,它们通过采购蛋白组学技术服务,进一步从事基础研究、疾病研究、药物研发等活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我国蛋白质组学市场规模,以31.3%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扩大。  不过,李京丽也指出,在上游层面,中国与海外差距较大,主要核心技术如高分辨质谱等,被国外头部企业引领。不过在中下游,国内实力与海外市场差距较小,国内的蛋白质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精准医疗的应用层面蛋白质组具有较大增量,李京丽向记者进一步介绍称,在临床诊断、疾病预测和治疗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蛋白组学技术将疾病血液、组织等样品进行数字化,然后采用蛋白质定量、翻译后修饰、蛋白相互作用等数据分析找到关键特征分子,再进行系统研究,找到作为诊断标志物或药物治疗靶点。  另据了解,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伴随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用药指导。比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初次确诊,是否复发、用药是否获益、是否耐药等场景的诊断应用。  此外,李京丽指出,相比人的2万个静态基因,人的蛋白质水平是动态的100+万种蛋白变体,蛋白质组维度更精细,基于蛋白质的临床检测还会逐渐增多,无论从存量还是未来增量而言,蛋白质组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蛋白组学的广泛应用及发展空间,国家政策层面积极支持,资本层面也看好其发展前景。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蛋白质组作为生物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提出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检测技术,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快生物技术向多领域广泛融合赋能,加快培育蛋白领域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  与此同时,近年来也有不少资本向蛋白组学领域倾斜。德联资本在不久前就投资了青莲百奥。德联资本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分析称,相比于基因组,在蛋白质组领域,中国科学家有更强的话语权,且市场增速较快。同时,蛋白质组与人的健康或疾病状况的关联更直接,其在科研端还有众多未被发现的领域,科学价值很高,可以为科研端市场带来持续不断的增长。2023年,由贺福初院士牵头主导的人类蛋白组导航计划将持续30年,该计划每年可为科研市场带来数亿元的额外经费投入。  “实际上,科研端大量投入的背后,是希望将蛋白质组数据转化为新药研发的靶点或诊断标志物,临床转化是科研投入背后的长期目标,这仍然需要时间,但目的十分明确。当科研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发现一些新的、有效的标志物,谁能将其快速实现商业化,谁就能得到市场的机会。”上述德联资本负责人指出。  填补国内市场空缺  随着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发现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工作,将为蛋白质组分析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李京丽指出,我国在蛋白组学领域,急需标准化流程,需要解决相关问题。  据了解,针对国内蛋白质组市场现存的空缺需求,青莲百奥提供针对血液和微量组织样本的多种纳米材料富集试剂盒、蛋白样本前处理工作站、AI生信分析算法等产品,其产品组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国内独有。  作为一家创新型的服务平台,青莲百奥属于产业链的中游,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辐射上下游两端,针对上游提供科学工具产品,下游向临床端及科研端提供服务和产品。  青莲百奥是国内一家专注于蛋白质组学检测的创新性平台型CRO企业,成立于2013年,也是国内较早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团队,几名核心创始人参与过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及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从蛋白的功能机制研究,到药物靶点的发现,再到疾病诊断的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研发端到商业化落地,团队在蛋白质组学发展的20年间,是见证者也是实施者。  目前,青莲百奥主要面向医院科研和药企研发,临床需求是其首要解决的客户需求,同时,也率先与LDT头部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产学研闭环。据了解,青莲百奥核心技术优势在于临床需求的解决方案,对样品的高深度、标准化通量产出,加之数据质控和后期AI算法的优势,使得多年的行业积累,其业务发展已获得良好契机。  “在与临床端合作时,我们首先会确定临床需求,再通过创新性的蛋白组学技术,将临床样本数字化,产出数据矩阵,通过大模型算法找到可能引起疾病发生变化的关键蛋白。之后,将蛋白指标作为诊断或治疗特征,实现蛋白质组学驱动的医学范式转变。”李京丽进一步介绍。  目前,青莲百奥已与多家三甲医院展开合作,包括携手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篇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病毒感染疾病的机制问题;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利用热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发现肺部感染治疗的新抗菌药物;助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妇产项目,运用独有的纳米材料筛选血浆潜在标志物;此外,青莲百奥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多种罕见病的相关合作,开发新的诊断标志物。  2022年以来,海外蛋白质组学的企业陆续在纳斯达克上市,国内蛋白质组的市场热度也一直不断攀升。据记者了解,青莲百奥2023年实现了其独特产品的持续放量,获得商业认可并已实现盈利,也于2023年完成了数千万元的首轮融资。所募集资金将用于“一站式蛋白组学平台”升级建设,加速蛋白质诊疗标志物发现及临床转化。  实际上,蛋白质组在结构、组成、变体数量上更加复杂多样,且蛋白质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扩增,因此蛋白质组检测难度更高,挑战性更大。此外,在临床应用端,临床体液样本往往存在样本量小、通量高、一致性及可溯性要求高的特点,传统蛋白质组检测难以应对其低丰度、高深度、高通量的分析需求,因此亟需新一代的蛋白质组学平台,加速蛋白质组学检测在临床端的应用推广。  企业档案:北京青莲百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蛋白质组学检测的创新性平台型CRO企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源头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蛋白质诊、疗标志物的临床转化提供一站式的完整解决方案。拥有蛋白样本的独创性纳米磁珠富集技术、全流程前处理智能机器人及全自动大数据分析系统。公司聚焦于血液、外泌体、组织切片、单细胞等样品,攻克微量检测限、高深度覆盖、定量准确性、方法标准化、算法智能化等蛋白质检测关键技术环节,全力打造新一代蛋白质组学平台。
  • 基因测序将形成1千亿美元的科技市场
    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于2010年12月底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ldquo 基因测序科技突飞猛进&rdquo 。文章对基因创业企业家Jonathan Rothberg和他发明的功能强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做了介绍。文章认为,这项发明可能会在医药、食品、能源,甚至消费产品上的一场革命,由此形成规模可达1000亿美元的科技市场。   Rothberg发明的长宽高仅24X20X21英寸的基因解码器(decoder),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件看似玩具、或是掌上电脑的小设备,的确可能是自个人电脑以来对科技界的又一次巨大冲击,且未来还会形成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市场。   这台以硅芯片为基础建造的个人染色体检测仪(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是当今世上体积最小、检测成本最低的上市产品。它可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letters of genetic code)。与现有使用大型电脑和服务器的DNA扫描设备不同,PGM可置于办公桌上,且售价仅5万美元,是当前具有同类功能仪器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史上首次科学家个人、社区医院和高校能够负担起的仪器。   这项由Rothberg和其他工程师发明的小玩意还可用于改变医药、农业、纳米科技和在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探索。Rothberg称,在不远的将来,大夫通过DNA测序(DNA sequencing)就能对肿瘤部分的遗传缺陷点位进行修补,并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的儿童,可通对他们的更多染色体组做针对性的解码,以消除估计和误诊。   PGM更适合于室外医疗环境。在第三世界工作的救险人员可使用这种便携式基因解码器跟踪造成水污染的细菌,或病毒。机场卫生官员能利用它对旅行者的基因做采样分析,在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大规模爆发前对其进行跟踪。工程师还可利用PGM来设计和培养未来燃料的微生物。DNA测序还有助于农户培养出生长更快,抗虫害更强、更耐旱,且施化肥更少的谷物品种。合成生物学家(synthetic biologist)还能做到让细菌为人类服务,以制出洗涤液、服装、家具,甚至能够对裂缝有自我愈合功能的水泥。   根据Rothberg的看法,基因测序今后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正如上世纪是物理学时代一样,本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他深信基因测序科技商品化后所形成的市场,可达到像医学检查成像(medical imaging)科技那样的1000亿美元规模。   Rothberg创建过4家与遗传学相关的企业。发明PGM仪器的Ion Torrent公司,是Rothberg在3年前梦想能快速、便捷地检测DNA后所创建。Rothberg的发明引起了一家名为Life Technologies的专业生产实验室设备企业的强烈关注。在PGM正式生产前,Life Technologies去年秋季以3.7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Ion Torrent。有分子遗传学专家认为Rothberg有很美妙的创意,并能使项目团队合作的很顺利。   寻找基因中致病的错误代码,并将它们从多种无害基因变化体中分离出来,将是破解巨量信息的重大挑战。但是,迎接挑战的科技也在高速改进。政府雇用的研究人员10年前,在花费了纳税人的30亿美元资金后,终于首次成功揭开了人类基因编码。在像基因传奇人物克雷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等一批私人机构的努力下,人们现在只需花1万美元,再等上数周便能精确地解读自己的整个DNA序列。至今已有近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在研究课题中获得了测序结果。有基因测序专家称,能够获得测序结果的人数到2012年时会猛增至数十万人。在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主任Francis Collins看来,现在能做到的事情在数年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尽管顶级的医学刊物在连篇累牍介绍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科学家还是未接触到DNA解码科技(DNA-decoding technology)。现有的基因测序仪器如同上世纪60年代售价高达60万美元的大型电脑,每项测序结果都需等上1周,并还需要技术团队来运行测序仪器。据高盛公司的报告,在全球1400套的测序仪器中,有半数都安装在20个大型学术和政府研究中心内。   但是,测序科技和仪器到目前还只是很小的市场,硬件规模仅15亿美元,面对的用户都是科学家。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估计,医学基因检测和另一些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构成了另外的26亿美元市场。   Rothberg大胆设想的未来20年可能会出现的市场行情如下。   治疗癌症是短期内的最大应用市场。当今癌症患者治疗的开支都达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一些乳腺癌患者已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基因检测,以帮助大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若类似基因测序能成为欧、美两地400万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仅此一项就可形成200亿美元市场。还有些患者因肿瘤扩散和变异,因此可能需要多次做测序,由此让市场总规模可达到400亿美元。   另100亿美元市场可能来自对患有罕见遗传疾病,或有其他基因危险因子(genetic risk factor)的儿童和成年人做测序。另外,对基因测序所获得的复杂信息的理解和说明,以及向患者解释这些信息的意义这一全新的医疗专业领域,也会带来另一100亿美元市场。   在医院、机场和在购物中心等一些公共场合跟踪传染病,以分解出微生物,并防止它们流行的业务大约也能形成100亿美元的市场。   若测序成本继续下降,富裕人群作为一种预防手段,会开始对自己和下一代的新生儿做基因组测序。若每年有5000万人以每次检测花费2000美元计算,市场规模也可达100亿美元。这样,全球市场规模已达800亿美元。   畜牧业筛选最佳配种和使农作物更高效产出的种子优选,可能再带来50亿美元的市场。   还有像探索其他人造生物燃料,设计用于洗涤液的新型酶,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想到的新应用,也可轻松形成150亿美元的市场。由此让PGM应用市场共计达1000亿美元。   基因检测的价格还会下降,让每次检测如同检验血糖和胆固醇等血指标一样而成为利润率更低的项目。但即使如此,该领域的市场也可达400亿美元。Rothberg发明的设备可能无法获胜,就像1980年代垄断着PC市场的Commodore64家用电脑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一样,PGM也可能有同样命运。   目前至少有十多家创业企业在这一领域内竞争。位于加州Menlo Park地区的美国太平洋(11.38,0.38,3.45%)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在创投基金投入3.7亿美元后,又于去年10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筹集2亿美元。公司的基因测序仪器将于今年初面市,它还是首次可对单个DNA进行测序的仪器。在相距不远的山景城(MountainView)的整合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甚至认为,DNA测序会变为一项像病理学那样的服务业。在此领域内,所有信息都需要送到超大型的中央实验室去处理。   Rothberg发明的长宽高仅24X20X21英寸的基因解码器(decoder),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件看似玩具、或是掌上电脑的小设备,的确可能是自个人电脑以来对科技界的又一次巨大冲击,且未来还会形成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市场。   这台以硅芯片为基础建造的个人染色体检测仪(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是当今世上体积最小、检测成本最低的上市产品。它可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letters of genetic code)。与现有使用大型电脑和服务器的DNA扫描设备不同,PGM可置于办公桌上,且售价仅5万美元,是当前具有同类功能仪器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史上首次科学家个人、社区医院和高校能够负担起的仪器。   这项由Rothberg和其他工程师发明的小玩意还可用于改变医药、农业、纳米科技和在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探索。Rothberg称,在不远的将来,大夫通过DNA测序(DNA sequencing)就能对肿瘤部分的遗传缺陷点位进行修补,并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的儿童,可通对他们的更多染色体组做针对性的解码,以消除估计和误诊。   PGM更适合于室外医疗环境。在第三世界工作的救险人员可使用这种便携式基因解码器跟踪造成水污染的细菌,或病毒。机场卫生官员能利用它对旅行者的基因做采样分析,在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大规模爆发前对其进行跟踪。工程师还可利用PGM来设计和培养未来燃料的微生物。DNA测序还有助于农户培养出生长更快,抗虫害更强、更耐旱,且施化肥更少的谷物品种。合成生物学家(synthetic biologist)还能做到让细菌为人类服务,以制出洗涤液、服装、家具,甚至能够对裂缝有自我愈合功能的水泥。   根据Rothberg的看法,基因测序今后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正如上世纪是物理学时代一样,本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他深信基因测序科技商品化后所形成的市场,可达到像医学检查成像(medical imaging)科技那样的1000亿美元规模。   Rothberg创建过4家与遗传学相关的企业。发明PGM仪器的Ion Torrent公司,是Rothberg在3年前梦想能快速、便捷地检测DNA后所创建。Rothberg的发明引起了一家名为Life Technologies的专业生产实验室设备企业的强烈关注。在PGM正式生产前,Life Technologies去年秋季以3.7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Ion Torrent。有分子遗传学专家认为Rothberg有很美妙的创意,并能使项目团队合作的很顺利。   寻找基因中致病的错误代码,并将它们从多种无害基因变化体中分离出来,将是破解巨量信息的重大挑战。但是,迎接挑战的科技也在高速改进。政府雇用的研究人员10年前,在花费了纳税人的30亿美元资金后,终于首次成功揭开了人类基因编码。在像基因传奇人物克雷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等一批私人机构的努力下,人们现在只需花1万美元,再等上数周便能精确地解读自己的整个DNA序列。至今已有近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在研究课题中获得了测序结果。有基因测序专家称,能够获得测序结果的人数到2012年时会猛增至数十万人。在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主任Francis Collins看来,现在能做到的事情在数年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尽管顶级的医学刊物在连篇累牍介绍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科学家还是未接触到DNA解码科技(DNA-decoding technology)。现有的基因测序仪器如同上世纪60年代售价高达60万美元的大型电脑,每项测序结果都需等上1周,并还需要技术团队来运行测序仪器。据高盛公司的报告,在全球1400套的测序仪器中,有半数都安装在20个大型学术和政府研究中心内。   但是,测序科技和仪器到目前还只是很小的市场,硬件规模仅15亿美元,面对的用户都是科学家。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估计,医学基因检测和另一些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构成了另外的26亿美元市场。   Rothberg大胆设想的未来20年可能会出现的市场行情如下。   治疗癌症是短期内的最大应用市场。当今癌症患者治疗的开支都达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一些乳腺癌患者已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基因检测,以帮助大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若类似基因测序能成为欧、美两地400万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仅此一项就可形成200亿美元市场。还有些患者因肿瘤扩散和变异,因此可能需要多次做测序,由此让市场总规模可达到400亿美元。   另100亿美元市场可能来自对患有罕见遗传疾病,或有其他基因危险因子(genetic risk factor)的儿童和成年人做测序。另外,对基因测序所获得的复杂信息的理解和说明,以及向患者解释这些信息的意义这一全新的医疗专业领域,也会带来另一100亿美元市场。   在医院、机场和在购物中心等一些公共场合跟踪传染病,以分解出微生物,并防止它们流行的业务大约也能形成100亿美元的市场。   若测序成本继续下降,富裕人群作为一种预防手段,会开始对自己和下一代的新生儿做基因组测序。若每年有5000万人以每次检测花费2000美元计算,市场规模也可达100亿美元。这样,全球市场规模已达800亿美元。   畜牧业筛选最佳配种和使农作物更高效产出的种子优选,可能再带来50亿美元的市场。   还有像探索其他人造生物燃料,设计用于洗涤液的新型酶,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想到的新应用,也可轻松形成150亿美元的市场。由此让PGM应用市场共计达1000亿美元。   基因检测的价格还会下降,让每次检测如同检验血糖和胆固醇等血指标一样而成为利润率更低的项目。但即使如此,该领域的市场也可达400亿美元。Rothberg发明的设备可能无法获胜,就像1980年代垄断着PC市场的Commodore64家用电脑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一样,PGM也可能有同样命运。   目前至少有十多家创业企业在这一领域内竞争。位于加州Menlo Park地区的美国太平洋(11.38,0.38,3.45%)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在创投基金投入3.7亿美元后,又于去年10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筹集2亿美元。公司的基因测序仪器将于今年初面市,它还是首次可对单个DNA进行测序的仪器。在相距不远的山景城(MountainView)的整合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甚至认为,DNA测序会变为一项像病理学那样的服务业。在此领域内,所有信息都需要送到超大型的中央实验室去处理。   相关新闻:DNA测序最大赢家:Illumina公司   对包括生物科技投资者在内的大多数人而言,人类基因工程是一大失败,未能带来新药物、医学新突破和其他的实际好处。因此,在我开始发表我称为&ldquo 基因周&rdquo 的系列博文之时,让我们回顾一下所有医学类股票中表现最佳者,其中不仅涉及生物科技,还涉及医疗设备和药物。   生物科技领域里的最大赢家们   公司 5年总回报 5年年均总回报 Illumina公司 798 % 55% Alexion制药公司 695% 51% Dendreon公司 544% 45% Perrigo公司 341% 34% 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 327% 33%   很容易看出,最大赢家就是Illumina公司。自2005年末以来,这家DNA测序设备主要生产商为投资者带来了近800%的总回报率,年均高达50%,这得益于该公司销售增长了12倍,从2005年的7,300万美元增至去年的约8.79亿美元。该公司目前的盈利为7,200万美元,但高盛估计,这个数字到2012年将增至3倍。[详细]
  • 细胞产业千亿美元蛋糕待分享
    p   1999年干细胞技术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技之首,2013年免疫细胞技术又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突破之首。在具体技术上,无论是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技术,还是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成功在血液肿瘤领域的应用,抑或是世界首例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分化细胞治疗退行性黄斑病变等,21世纪细胞治疗都将会填补传统治疗如手术化放疗等所达不到的盲区。 /p p   2014年,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对细胞产业的关注日益加剧,促使全球各大药厂不惜代价地收购核心产品、技术和专利。 /p p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与2013年相比,无论是风投(VC)/私募股权(PE)、首次公开发行(IPO)还是合伙投资额,都在呈倍数增加,而2013年与2012年相比,这个增加却只是一个百分比数字,这一明显的对比体现了资本热潮进入细胞产业的大趋势。 /p p   去年,细胞治疗领域一共获得了63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焦点集中在细胞治疗和基因修饰的细胞治疗等方面。另一方面,资本热潮进入产业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p p   此外,各大药厂也在积极寻找相关技术的合作方,如诺华斥资2000万美元建立细胞疗法研究中心;辉瑞与专门研究CAR-T疗法的法国生物科技公司Cellectis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购买其10%的股权 强生向转基因大鼠全球企业Transposagen公司提供2.9亿美元的资金合作研究并共同开发CAR-T疗法。 /p p   进入2015年,这个热度持续增加,安进宣布将预付6000万美元和高达5.25亿美元的项目进度付款,与美国凯德药业公司(Kite Pharma)展开合作,用于研发新的肿瘤免疫疗法;葛兰素史克与英国生物技术公司Adaptimmune达成一项超3.5亿美元的协议,用于合作开发新型细胞疗法治疗癌症药物等,这些事例都彰显出资本对于产业的投资热度。 /p p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业界普遍认为,从去年开始美国对细胞治疗技术的态度非常友善,多家院所和公司的CAR-T项目进入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应用治疗的疾病也从血液肿瘤扩展到各种实体肿瘤。 /p p   在欧洲,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在年底批准了西方世界首个干细胞治疗产品Holoclar,用于治疗因眼部灼伤导致的中度至重度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在亚洲,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p p   我国也在今年发布《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并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非行政许可审批,将审批权下放等,这些利好消息都表明国内外对细胞行业的政策越发友善,将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p p   总体来说,到2020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 到2025年,免疫细胞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美元,也有数据表明为1000亿美元市场。而中国将占有全世界细胞产业20%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蛋糕,等待着产业内公司去分享。 /p p   2015~2025年这十年将是细胞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具体表现在2015~2020年将是以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p p   其次,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行业政策都将日趋完善,国内政策更是越来越友善。 /p p   第三,资本对行业的推动是巨大的,从今年到明年,市场也许会出现泡沫波动,有些以此为题材的新兴公司估值过高,泡沫结束之后,资本会成为真正的加速器,推动行业在未来十年的快速发展。 /p p   第四,近5000亿美元的蛋糕等待着我们去分享,因此业界一定要合作。无论是官、产、学、研、医和媒体,都要为这个产业负责。另一方面,在过去10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国内细胞产业发展缓慢且备受争议。从去年开始,免疫细胞热扩散至整个中华大地,国内许多公司开始从事免疫细胞存储及应用。因此,呼吁从事细胞产业的朋友能够团结合作,要对我国细胞产业负责,吸取以往的教训,不要自己打败自己。 /p
  • 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未来七年将扩展至6千亿美元
    p    strong 行情分析:预计至2020年市场规模达6086亿美元 /strong br/ /p p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道,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为2705亿美元,基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对重组技术、医药生物技术以及DNA测序技术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生物技术市场预计以12.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达6068亿美元。 /p p   日益流行的疾病如癌症、乙型肝炎以及其他罕见病患病率不断上升是推动生物技术市场发展的最大因素,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该市场的资助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一些机构组织,如DBT,其他政府资助机构如NBTB以及生物技术产业代表组织对该领域的产品研发及生产的资助在未来几年内将推动生物技术市场的发展。 /p p   随着美国、中国以及印度等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对小麦、水稻、甘蔗、豆类等粮食产品以及农业发展需求的增长给生物技术市场的增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农业用地的有限性、水资源的短缺、农作物产量低下以及害虫袭击促进研究人员开发创新农业技术。转基因作物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也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p p    strong 技术分析:组织再生技术、DNA测序技术发展迅猛 /strong /p p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发酵、组织再生技术、PCR技术、DNA测序、色谱法、单细胞分析等。2013年组织再生技术占市场的主导地位,收入额为879.2亿美元。然而由于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创新发展速度飞快,DNA测序和单细胞分析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有可观的增长。 /p p   近年来组织再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用于修复因烧伤、老龄化、糖尿病、溃疡或先天性异常而失去功能的细胞和器官。帕金森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的增长推动了组织再生技术的应用,同时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迅猛上身进一步推动了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 /p p   DNA测序预计以18.1%的年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学、医学以及地质学。随着DNA测序成本的降低、PCR技术、纳米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突破进展有望推动市场的发展。 /p p    strong 应用分析:生物制药主宰整个市场,而重组蛋白主宰整个生物制药市场 /strong /p p   全球生物技术可分为生物制药、生物服务业、生物农业以及生物工业。生物制药包括先进药品、孤儿药、单克隆抗体以及重组蛋白的制造,占生物技术应用市场的主要份额,2013年市场值达1842.1亿美元。基于生物重组蛋白疫苗的发展,重组蛋白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主宰整个生物制药市场。 /p p   由于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临床研究主动性不断提高,至2020年生物服务市场利润将很丰厚。对生物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成本的不断降低、法规的日益严格以及生物技术工艺复杂性的增加将会推动生物服务业的市场发展。 /p p    strong 区域分析:7年后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占全球四分之一 /strong /p p   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亚太地区等。北美市场份额最大,占42.3%,这得益于该地区制药公司以及研发项目的日益增多。预计至2020年,亚太地区的市场规模达1459亿美元。对引进医疗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是该地区发展的巨大动力。 /p p    strong 竞争分析:合作、并购、研发外包等是企业增加市场份额的关键策略 /strong /p p   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全球主要的生物技术公司有安进、诺和诺德、梯瓦制药、再生元、罗氏、Alkermes以及Cubist Pharmaceuticals。2013年罗氏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7.1%。这些企业增加市场份额的关键策略包括战略合作、并购、研发外包、制造生产。 /p p   例如,Sanofi-Aventis与Transgene、Bristol-Myers Squibb以及Joslin Diabetes Centerfor合作共同研发免疫疗法和开发糖尿病产品,为了增加其在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收购了哥伦比亚领先制药公司Genfar,同时收购Pluromed以扩大其在生物外科领域的业务。 /p p br/ /p
  • 基因测序:千亿规模的低价竞争之忧
    与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相伴的是基因测序市场快速扩大,《福布斯》杂志甚至预测其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   具体到中国,&ldquo 在两三年以前,国内做高通量测序的公司,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但现在国内具有高通量测序能力的公司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rdquo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说。   对于火热的基因测序市场,一些业内人士却冷静地向本报记者指出了本土产业如今的低价竞争现状及其背后隐忧。   &ldquo 隐形&rdquo 的千亿产业规模   就在上月初,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继&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之后的又一重大新闻:国际科学界宣布&ldquo DNA元素百科全书&rdquo (简称ENCODE)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都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可是与业界的热切关注相比,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普通民众却大都表示基因测序技术对生活的影响&ldquo 不怎么了解&rdquo ,当记者提出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时,很多被访者都感到夸张。   &ldquo 现在iPhone手机随处可见,你要说它市场巨大我很认同,可我没发现基因测序有什么实际应用。&rdquo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说。   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近年发生的本· 拉登被击毙以及德国曾出现致命的大肠杆菌疫情时,他都表示关注过这两个热点事件。   实际上,对于拉登身份的确定以及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的控制,基因测序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Life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的测序技术,帮助美军确定死者即为拉登本人以及锁定一种新混合型致病大肠杆菌菌株是导致德国致命疫情的原因。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正在应用于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当上述被访者了解到测序技术的更多应用实例之后,也认为&ldquo 千亿规模也许并不夸张&rdquo 。   企业抢占地盘   实际上,基因测序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力。   当2005年突破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入市场之时,业界为了区别于第一代技术而将其称为&ldquo 下一代测序技术&rdquo 而不是&ldquo 第二代测序技术&rdquo ,因为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第三代测序技术还遥不可及,但仅仅4年之后,新一代技术便横空出世。   相比普通民众,嗅觉灵敏的基因测序专业人士早已瞄准这一巨大市场,并展开了激烈争夺。   &ldquo 华大基因这样规模大的企业自然要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rdquo 任鲁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上个月,本土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第三代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期通过并购的方式集聚市场。   &ldquo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在于去争夺相对空白的领域和那些处在夹缝的市场。&rdquo 任鲁风指出。   诺赛基因是国内这两年做得比较成熟的中型基因测序企业之一。因具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和科研经验的优势,诺赛基因一直以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型项目为主,近些年也正在更多地面向公众服务,其中包括利用测序技术判断儿童在哪方面更有天分。   &ldquo 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市场业务都吃掉,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rdquo 任鲁风说,&ldquo 还有一类小公司就专注于这些小型业务,服务于几家医院,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然后把样品送到相对大一点的公司,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然后将结果跟之前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再把结果反馈给客户。&rdquo   价格战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诺赛基因总经理李秉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激烈的竞争下,本土基因测序行业不少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甚至存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   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中平曾对记者表示:&ldquo 中国市场有个不好的地方,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比如我常和员工说,在中国做基因测序,那么多公司在做,导致我们的价格比在美国还便宜。&rdquo   即便是对于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规模第一的华大基因,尽管近些年扩张迅速,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依然令人担忧。   对于华大基因近期对Complete Genomics的并购,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却表示,一个不盈利的公司用巨资购买一个亏损的公司,并购以后如果不能展示强力的盈利结果,股价维持很不容易。   在测序价格单方面持续降低的背后,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是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悉,在2011年中国的测序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测序仪设备的购置,而大部分将消耗在测序试剂上。   对此,任鲁风指出,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   诺赛基因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ldquo 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rdquo   而实际上,我国测序服务公司设备和试剂过分依赖进口的隐忧,反而是忙于&ldquo 打价格战&rdquo 的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 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总额破千亿美元 同比大增44.7%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昨日公布了《年终总半导体设备预测报告》。报告指出,预计2021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全球销售总额将达到1030亿美元的新高,比2020年的71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增长44.7%。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总额将扩大到1140亿美元。从地区上看,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预计将成为2021年度设备支出的前三大地区。预计2021年中国大陆将保持在第一的位置,而中国台湾预计将在2022年和2023年重回第一。预计2021和2022年所有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将增长。SEMI认为,此番扩张同时由半导体前端(晶圆制造)和后端(封装和测试)半导体设备市场需求所带动。包括晶圆加工、厂务设备和光罩设备在内的设备预计将在2021年扩大43.8%,达到880亿美元的新记录,2022年将增长12.4%达到约990亿美元。2023年预计将略微降低0.5%至984亿美元。封装设备市场2020年增长了33.8%,预计在2021将激增81.7%至70亿美元,受先进封装应用驱动,2022年将继续增长4.4%。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预计将在2021年度增长29.6%至78亿美元,在5G和高性能计算(HPC)应用的需求推动下,2022年将继续增长4.9%。占晶圆厂设备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的代工与逻辑部门,在2021需求驱动下,将比去年同期激增50%,达到493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持续增长17%。另外,企业与消费者对记忆储存的强劲需求推动了DRAM与NAND设备支出的增长。DRAM设备市场预计将在2021年飙升52%,至151亿美元,2022增长1%,至153亿美元。NAND设备市场预计将在2021跃升24%,至192亿美元,2022增长8%,至206亿美元。DRAM和NAND的支出预计在2023年分别下降2%和3%。
  • 一图看懂千亿基因测序产业
    p   比尔· 盖茨曾断言:下一个能够超越我的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可想基因产业的爆发潜力有多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产业将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p p   近两年,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迅速,也催生了很多热门公司,各路资金看好基因测序产业。国内,华大基因自去年7月在A股上市后受到资金追捧,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p p   有研究预测,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产业规模将达117亿美元,谁将分得一杯羹?它的产业格局成几何?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p p   请看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0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cb2ad88-06b7-4f44-bb7d-a5fdc721a35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 千亿抗原检测市场,谁是订单之王?
    美国、英国最早推广新冠家庭快速抗原检测,交过医保的居民均可预定免费检测包。网上申请后,检测包直接包邮到家,操作方便,可独立完成,仅需30min内便能得到结果。如果结果显示“两条杠”、但无症状,不需核酸检测确认,直接自我居家隔离。欧洲各国、日本、印度、以色列等均在大力推行抗原检测的方法,甚至在英国、新加坡、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国,抗原检测结果被作为入境标准之一。迅速普及的家庭抗原快检带动了新冠抗原检测的市场繁荣,千亿抗原检测市场拉开序幕!面对日益趋紧的疫情形势,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开放抗原检测,此后广东、河南、山东等省份相继发布关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集采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24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 开放抗原检测,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4个产品获批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出口额超700亿元国内抗原企业赚翻天德尔塔、奥密克戎等一再掀起海啸,忙坏了中国工人,澳大利亚的抗原检测试剂盒70%以上源自中国......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抗原检测相关产品的出口额超过700亿元,3月20日,海关统计数据平台更新了1月和2月的进出口数据,前两个月我国新冠试剂出口货值达到326亿元,且我国出口的新冠试剂依然绝大部分为抗原检测试剂,国内新冠抗原产商接单接到手软,简直赚翻了!去年我国抗原检测相关产品出口额较大 图片来源:德邦证券研报九安医疗拿下美国百亿订单金额,现已回款70亿1月14日,九安医疗宣布又拿下一笔81亿元新冠试剂采购合同,此前九安医疗刚公布拿到合计21亿元的美国政府订单,合同总计超过100亿。1月14日早间,九安医疗公告称,美国子公司iHealth Labs.Inc与美国ACC (美国陆军合约管理指挥部)代表美国HHS(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就iHealth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产品(以下简称“iHealth试剂盒”)于当地时间2022年1月13日签署采购合同并生效。九安医疗曾于3月10日晚间公告,其美国子公司当前已履行完成上述合同的交货义务,累计收到货款4.65亿美元。九安医疗4月1日公告,截至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3月30日,美国ACC(美国陆军合约管理指挥部)再陆续向其子公司iHealth Labs Inc(简称“美国子公司”)支付货款共计6.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96亿元。综上,截至目前,美国ACC已累计向公司美国子公司支付货款1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47亿元,上述货款已全部到账。上述情况符合合同规定的交货和付款安排,该合同在正常履行过程中。网友直呼,回款真快! 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新冠抗原订单金额合计近400亿人民币,器械之家制表宝太生物与美国Innova公司独家合作宝太生物拥有与美国Innova公司的独家合作关系。根据协议,宝太生物独家生产Innova品牌的SARS-CoV-2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并且由拥有该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知识产权的所有人Innova独家经营。2021年上半年,Innova公司给中国厂家的订货金额高达147亿元,应该也都是给到了宝太。这在宝太官方发布的新闻里得到印证,“今年以来,海沧区出口的新冠病毒快速诊断产品约占全国的1/3,其中宝太生物占了绝对比重,其制造的新冠快速自检产品在G7峰会上亮相使用。” “今年,以新冠病毒检测为代表的体外诊断表现尤为突出,1-7月实现产值近200亿元。”亚辉龙十余架专机送产品到日本今年2月份,亚辉龙(688575)发布公告称,日本株式会社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简称“MBL”)已于2月11日发送采购订单,拟向公司采购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金额价税合计5294.1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7亿元。后续,再次追加5000万美元的订单。生产线上,数千名工人穿戴着无尘服有序忙碌;日程单上,十余架专机将把产品运往日本东京… … 3月28日,亚辉龙公告已收到合计10,294.17 万美元货款,并且交货完毕。国内3家IVD企业同时拿下英国共77亿订单英国宣布从2022年4月1日起,结束对全民免费的新冠核酸检测。这无疑给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在英国市场再次带来了大量的使用需求。 3月21日,英国政府网公布了3份新冠抗原试剂采购合同的信息,东方生物、艾康生物、基蛋生物分别间接获得5.95亿英镑、2.378亿英镑、0.85亿英镑的合同,三份合同涉及金额共9.18亿英镑,都是从2月23日开始,截止时间均是8月20日。从这次三家IVD企业取得英国77亿的大订单来看,让很多新冠抗原试剂盒厂家羡慕不已,后续很大可能会吸引大量企业进入英国抗原检测试剂市场。不过想要进入英国市场,企业的新冠检测试剂就必须通过英国注册后才能在英国市场自由销售,否则将可能面临制裁。国内合作正酣千亿抗原检测市场正在扩容诺唯赞与上海药械合作上海新一轮疫情爆发,启动大范围新冠抗原筛查,上千万人份试剂调拨上海。3月16日,诺唯赞发布一份为2.15亿元的产品经销合同。据公告,全资子公司南京诺唯赞医疗与上药医疗器械签订了超过2亿元的抗原《经销合同》。国药器械与3家IVD企业签约3月24日,29日,31日,国药器械分别与明德生物、乐普医疗、亚辉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多方面展开合作。这也与这几家企业近期获得抗原试剂注册证有密切关系。抗原试剂测在国内充分应用在吉林疫情中,抗原检测得到应用。吉林省工信厅表示,3月15日就有1200万人份抗原检测试剂发往吉林开展检测。分别来自北京热景生物800万人份、广州万孚生物310万人份、北京安沃夫40万人份和重庆明道捷测生物50万人份。在上海抗疫中,3月26日就有1400多万人进行了抗原检测,包括艾康、明德、诺唯赞、万孚等各大获批品牌。随后,上海4月2日起离沪要求具备48小时核酸+24小时抗原;4月3日,上海全市开展抗原检测。而在安徽合肥,机场、车站、路口检测点,都开展了核酸+抗原的双检。在当前“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各地的防疫措施中抗原检测会应用的越来越广。国内抗原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从各大券商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抗原检测的看好。华安证券分析师谭国超认为,综合来看,长期视角下抗原检测市场规模有2700亿元;德邦证券分析师陈铁林认为,国内14亿人口每年的抗原检测规模按出厂口径约为 840 亿至 1680 亿;中泰证券研报表示,预测国内单月市场规模为177亿-266亿元,如考虑到居民、企业自费购买情况,预计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采购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 新国标施压二次污染待解 饮用水6000亿市场
    再过一个多月,卫生部出台的饮用水新国家标准将于7月1日起正式强制推行,其相对于旧国标多出三倍多的水质指标要求,可以让百姓喝水更放心。   普通市民关心饮水安全,而投资市场则关心新国标的实施是否能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近两年来,水务行业频收政策利好,诸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领域已相继掀起一个个投资热潮,此番饮用水净化市场又将迎来一个投资主题。据初步测算,新国标涉及上游自来水厂净化设施提标改造和下游家庭饮用水净化器两大细分领域,总投资规模将达到近6000亿元人民币。   作为政府公用事业的一部分,净化水市场的启动有可能遭遇巨大的资金缺口。这让此前备受业界关注的水价上调预期进一步加大,同时,多元化资本的渐次涌入,也为市场的加速释放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   新国标“倒逼”水厂提标改造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饮用不良水质导致的疾病多达50多种,如消化疾病、传染病、各种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 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儿童死亡,3500万人患心血管病,7000万人患结石病,9000万人患肝炎,3000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在我国,因为水质污染引起的新发病种情况越来越多,“饮用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全国有共计4000余家自来水厂,为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卫生部近日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在全国强制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饮用水监测指标将从目前的35项提高到106项。据了解,新标准与现行的1985年版本相比,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事实上,新国标早在2007年就制定颁布了,只不过当时并不要求强制执行,因此各地针对新标准要求进行的自来水厂提标改造热情并不高。”中国水网高级分析师肖琼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按照新国标要求,全国自来水企业在生产工艺、管理、维护等多个方面都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必须进行大量的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   尽管新国标已制定出台达5年之久,但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等一部分一线城市以及东营、江阴等沿海发达城市已逐步实现城市主要自来水厂完成提标改造外,大多数城市仍沿用旧国标标准进行水质监测,有些甚至连旧国标的要求都达不到。   据清华大学饮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介绍,我国98%城市供水处理技术长期来沿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个单元处理过程组成的常规供水处理工艺,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的以黏土胶体微粒和致病细菌为主要去除对象的基础上。随着我国各地区水体污染状况的日趋严峻,源水水质不断恶化,用常规的净化工艺很难去除掉微污染水源水中含有的微量有机物、农药及氨氮等有害污染物。   肖琼认为,水质达标情况不理想,从另一个角度也意味着目前国内饮用水净化处理的市场空间还很广阔。   据她分析,目前国内一个10万吨的自来水厂要实现新国标要求的水净化处理,吨水投入大概需要600到700元,整个水厂投入为6000万到7000万元 如果按照住建部数据,全国4000家水厂有87%达标,意味着有520家水厂不达标,这些水厂如果都按10万吨单厂规模计算,相应的水处理提标改造投入将达312亿到364亿元。而据她预计,实际上,全国既有自来水厂提标改造所需投入要远远超出这一数字,甚至可达千亿元规模。   净水器产值将超五千亿   进一步的市场分析则指出,自来水厂升级改造只是饮用水新国标推出所创下的市场空间的一部分,更大的板块可能来自于下游终端家庭用水领域。   刘文君表示,目前全国市政供水系统普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如高层住宅的水箱供水,漫长的自来水输送管道,都会造成潜在的铁锈、水垢及微生物等污染问题。家庭取用时烧成开水可杀死微生物污染,但无法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如此,用于满足家庭水净化的终端处理设备便迎来了市场需求的扩容。   据了解,中国现阶段的生活饮用水终端市场由瓶(罐)装饮用水、自来水终端制水、管道直饮水三分天下,其市场份额分别为:桶装水约占75%-80%,净水器约占20%-25%,管道直饮水约占0.2%。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桶装水和管道直饮水二次污染问题,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将逐渐被净水器所替代。   在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净水器的家庭普及率达到70%左右,但中国家用净水器普及率仍不到2%,且其中多数为净化处理效果不佳,出水水质未完全达标的传统活性炭式低端净水设备。   上述报告认为,在国标强制推行形成的倒逼机制下,一些应用新处理工艺的中高端净水器将全面替代旧有市场。在需求的拉动下,预计2011-2015年中国净水器产量仍将保持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5年中国净水器产量有望达到2.6亿台。如果按目前市场上中高端净水器平均2000元/台的售价来测算,这一产业市场到2015年产值可达5200亿元。   无论是上游自来水厂提标改造,还是下游中高端净水器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其所需设备均需采用目前越来越居于主流的膜处理工艺。业内分析指出,这一系列市场启动将开拓膜材料的巨大需求空间。
  • 千亿宠物市场背后的喜与悲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关于养宠人与宠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呈现出了很多在十年前无法想象的画面:为了带猫咪出门,猫咪背包出现在了年轻人的肩上,这种为猫设计的背包增加了类似太空舱门的透明罩子,以便猫探出它的小脑袋,和主人一起看世界 在抖音上,猫咪的按摩器成为爆款,猫主子享受的表情让每个铲屎官难以压抑取悦它的冲动。 /p p   从全球视野来看,宠物经济,在欧美消费市场在大约40年前就已经初见规模,不过,一直属于较为传统的行业。以美国为例,自1970年开始,“平均每户便拥有一只宠物”,但时过境迁,这个数据如今几乎停止增长 而在中国,宠物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2017年养宠家庭为5912万家,占所有家庭的17%)。事实证明,中国人对宠物的喜爱越来越深。有数据显示,中国宠物数量从2010年的9601万只增加到了2017年年年的1.68亿只,宠物家庭占比达到17%,连“云吸猫“人群都达到了5000万人,消费者规模近3000万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0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仅为140亿元,历经了数年的逐年高速增长,2016年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预测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两千亿元。根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8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了20.5%。 /p p   宠物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有宏观经济数据支撑的:历史数据显示,一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宠物行业便会迎来快速发展态势。实际上,早在2015年,我国人均GDP便已经达到8123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16元。宠物经济在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中,行业规模十年增长高达900%。 /p p   另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借由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加重了人们对于“陪伴”需求的渴求。在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年代,宠物被视为工具(猫抓老鼠、狗看家护院),而如今,人们视宠物为“家人” 在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下,科学养宠的理念开始被消费者接受,宠物也可以享受到健康医疗等多方位的服务。 /p p   宠物被“人化”,是宠物消费规模逐年增加的一个社会因素。 /p p   究其原因,源自宠物市场的用户主体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 /p p   ●年轻女性用户群体崛起 /p p   ●“单身”一族数量逐渐增加 /p p   ●老龄化群体消费意识发生变化 /p p   ●消费持续升级及视宠物为家庭成员的意识开始养成 /p p   与此同时,经调研发现,尽管宠物品种越来越趋于高端,认养、活体销售价格不菲,但宠物经济起飞,最直接受益的并非活体销售领域。 /p p   食物、玩具、生活用品和药品是宠物经济的四大支柱。基本的宠物用品已经满足不了饲养人对宠物的爱了。“以前养儿子喊他狗子,现在养狗子喊它儿子”,这句网络调侃的话正是目前饲主们的心情写照。出门穿鞋,下雨穿雨衣,走累了有宠物推车可以休息,天热了有消暑的水床和冰淇淋,生日要吃定制的宠物蛋糕......拟人化养宠给宠物行业提供了无尽的商业想象空间,消费者们大开眼界,不得不调侃一句“活得还不如狗”。 /p p   有分析人士表示,宠物行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宠物食品加工、宠物食品用品零售、宠物医疗、宠物培训、宠物保险、宠物美容摄影、宠物殡葬、宠物保险、宠物婚介、宠物托运等。其中,宠物食品和宠物医疗契合大部分刚性需求,成为该市场规模最大的两个子领域,宠物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也多集中在此。从全球看,国外企业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宠物食品领域,玛氏、雀巢两大巨头具有绝对优势 而宠物医疗领域,医药巨头礼来、拜耳、默克、辉瑞等均涉足动物保健业务且占据市场核心位置。 /p p   宠物食品是专门为宠物、小动物提供的食品,介于人类食品与传统畜禽饲料之间的高档动物食品。在目前的宠物食品市场中,具备经济价值并可进行规模化、市场化运作的主要有狗粮、猫粮、鱼粮和鸟粮等,并以狗粮和猫粮为主。在一级市场,宠物食粮被分为三个子行业,即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品。主粮规模大,也是占据消费量最大的单一品类,而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品则各占20%和10%。在宠物主粮中,按照产品特性又可以分为干粮和湿粮(含鲜粮、罐头)两种 而在宠物零食方面,包括了肉质零食、咬胶和饼干等产品,宠物零食所充当的角色是休闲用食,主要给宠物提供调节口味、玩耍和磨牙等使用价值。 /p p   为宠物“选粮”如同选奶粉——宠物吃什么,如今成为养宠人群(消费者)一项重要消费决策。为了让猫猫狗狗吃得更健康,天然粮、软狗粮实现了品类上的创新而异军突起,以至于,你越来越难以去比较——吃鲜粮的宠物和吃外卖的主人,哪个吃得更好。 /p p   “这是一个类母婴的千亿级市场,其中掺杂着太多情感消费的因素。同时,养宠人群正在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为新品牌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p p   在这个千亿市场中,宠物食粮这一垂直领域也已接近百亿规模。据宠物垂直媒体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中国宠物行业(猫狗)市场规模达到1780亿元,其中狗1056亿元、猫652亿元,预计2022年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远未饱和的需求,让投资人和众多企业开始对其逐渐重视。 /p p   国内的宠物食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大到专业的食品生产基地,小到家庭作坊,都在向市场提供产品,加上大量国外品牌的进入,目前宠物食品市场产品品牌多如牛毛,品质更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宠物食品生产国内标准不统一,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诸多因素无法比力,因此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双方都构成了巨大的利益风险,由此产生的纠葛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整合和行业总体的协作。随着宠物喂养数量的不停增加,这类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宠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p p   2014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216-2014)》(全价宠物食品 犬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217-2014)》(全价宠物食品 猫粮)两项国家全价宠物食品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15年3月8日正式开始实施。该国标标准指标与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CO)犬猫饲粮标准处于同一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国标将宠物食品进行了更为严格细致的科学区分,对宠物食品生产商提出了原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检验规则、标签要求等。从原料、配方、生产、检测、出厂、上市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极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国内宠物食品行业发展环境,让消费者更加信赖国产宠物食品。 /p p   国标规定了产品组批、采样、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判定规则等检验规则,同时也对出厂产品的标签进行详细的规定,只有经过相关检验和根据规定标签标明的产品才能出厂进入市场。国标标准的实施,提升了进入宠物食品行业的企业门槛,规范了生产流程和工艺,对企业的生产实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p p   在生产原料方面,国标规定生产宠物食品所用的原料和添加剂应该符合《宠物食品原料目录》和《宠物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以及相应的卫生标准的要求。为宠物食品行业的原料生产、经营使用,提高宠物食品产品质量,保证宠物食品安全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p p   在生产技术方面,国标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生长周期的犬猫类宠物需求,规定了宠物食品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钙、总磷等主要理化指标。 /p p   例如,国标规定幼(年)犬粮、妊娠期犬粮、哺乳期犬粮的粗蛋白质必须≥22.0%,成(年)犬粮粗蛋白质必须≥18.0%。蛋白质是宠物身体组织、体细胞组成的主要来源,在宠物生命和生理代谢活动中起到催化调节作用,之前市场上的很多宠物食品粗蛋白质含量都比较低,不能满足宠物的身体需求,国标对此作出的明确规定,保障了宠物对宠物食品的主要营养要求。 /p p   理化指标既是宠物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指标,也是宠物食品的产品质量指标。详细的理化指标要求,对原来某些靠“偷工减料”获取更多利润的生产商起到很好的约束和监督作用,让宠物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科学、规范,保证产品的全面营养价值。 /p p   在产品安全方面,国标规定了宠物食品的卫生指标,对氟、镉、汞、铅、总砷、黄曲霉毒素B1、沙门氏菌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不仅为宠物和人体提供安全保障,还能进一步提高国产宠粮的卫生标准,使得国产宠粮的安全问题得到有力解决,宠粮品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p p   国标标准的出台表明国家对宠物食品市场的重视,尤其是对宠物食品质量的重视,有助于国内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凭借高品质迅速产生知名度,从中低端市场打入高端市场,让国内宠粮生产企业更全面地满足庞大而具备无限潜力的国内宠物食品市场需求,帮助国内品牌茁壮成长。 /p p   宠物食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始于2018年农业部出台20号文《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出台。从这套规范开始,我国把宠物粮和饲料中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监管,这也意味着,在吃的问题上,宠物与牲畜不同,它的进食不再是为了完成生产指标,而是为了健康长寿。尽管农业农村部在去年颁布了《宠物饲料管理办法》,但宠物食品市场仍旧存在较多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不足、菌落总数超标、有害物质超标等方面。 /p p   2019年3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进行了一次狗粮抽样大检查,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48款狗粮,涵盖皇家、比瑞吉、宝路等知名品牌,针对狗粮是否受到污染、毒素是否超标、卫生是否达标、营养成分是否虚标等进行了详细的检测。 /p p   检测结果显示,疯狂的小狗、琼纳斯等4个品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凌悦、怡亲等5个品牌菌落总数超标,斯堡露、贝倍明、罗大卫等7个品牌营养成分含量虚标,琼纳斯、罗大卫两个品牌还涉嫌虚假宣传。 /p p   另外在21聚投诉平台上,存在较多关于宠物食品安全的投诉,有消费者称,家中的猫在食用了某电商平台出售的猫粮后出现了腹泻、吐血的情况,经过宠物医院诊断,怀疑为猫粮导致,在更换猫粮品种后,宠物逐渐恢复健康。 /p p   类似投诉的投诉对象多为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产品,这些产品多为国产、价格较低,宠物在食用后,多产生消化系统的疾病。 /p p   随着国家对宠物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宠物经济的市场日益壮大,宠物食品的第三方检测行业蓬勃兴起。“买的舒心,吃的放心。”这不仅仅是对人类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宠物们逐渐变成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时,宠物食品安全也成为了“铲屎官”们关注的热点。 /p p   出具一份宠物食品检测报告需要大概3-5天,一份完整的宠物食品检测报告包含了宠物食品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营养成分指标等。宠物食品理化指标包括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钙、总磷等方面指标 卫生指标主要是测定宠物食品在细菌总数各种菌类项目检测以及重金属含量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营养成分指标包含宠物食品中具有营养价值的组分及含量。 /p p br/ /p p    i 参考文献 /i /p p   宠物概念股走强 “吸猫撸狗”经济潜力大 /p p   宠物经济报告· 食粮篇:孕育30年,格局突变 /p p   宠物食品店提供给消费者宠物食品检测报告需做这些 /p p   猫狗也疯狂:“铲屎官” 养活千亿消费市场 /p p   以为选择大品牌的宠物食品就绝对可靠?那你就错了! /p p   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超千亿 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p p   宠物食品国家标准解析 /p p   宠物经济孕育30年 格局突变 /p p   关于宠物食品这些真相你了解吗?|宠物食品存在问题一览 /p p   宠物食品:“监管难度较大” /p p br/ /p
  • 华大基因投资百亿在武汉建千亿产业园
    在4月28日的签约仪式上,华大基因方面宣布,投资100亿元重点用于五大项目上,力争打造1000亿元产值。投资分两类,一是耗资5亿建立创新平台,每年通过教学,向全国输送4000名基因人才。利用该平台,华大基因还将在武汉建立万万亿次超算中心,用于数据信息分析,发展云计算产业。另外,95亿元是要规划1500亩用地,建立包括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其中,在生物农业方民,发展新的转基因育种、分子育种,并将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合作。   4月28日上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华大基因将在武汉光谷整体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全面打造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产值将达1000亿元。   生物医药方面,该项目将成立一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华大药业),直接带动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应用 建立华大高端健康体验中心,提供基于基因组学准确的快速诊断服务。据悉,基因检测已成为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疾病预防和辅助治疗手段,是未来基因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生物农业领域,该项目将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育种中心,完成百种重要农作物育种基地、产能温室、巨型植物分子育种基地、新品种育种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模式动物育种基地和渔业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同时建设高效、安全、规模化的转基因服务平台,成立&ldquo 克隆/干细胞中心&rdquo 进行手工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生物能源领域,该项目将搜集各种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微生物资源,通过基因组测序及信息学分析指导的代谢工程,改良产甲烷系列菌,提高有机物转化效率并降低菌群对环境的依赖性,以生物能源逐步替代以化学炼制为核心的石油经济。   在生物环保领域,该项目将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为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生物技术和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解决村镇污水处理问题 开展城市有机垃圾堆积发酵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   此外,华大基因还将建立教学实践平台,培训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克隆与转基因、临床应用等方向的专业人才,预计每年输出人才数量4000人以上 分步建立千万亿次、万万亿次超算中心,支撑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发展云计算产业服务。   华大基因是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结构研究机构,已建立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大规模测序平台和基于高性能计算的生物信息学平台,拥有上百台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仪,日产出数据300G,位居全球第一。它主要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以推动我国医学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相关新闻:   下一个世界首富将诞生在哪个领域?比尔· 盖茨的答案是:基因。   4月28日上午,武汉东湖宾馆,一场基因战略盛宴拉开:深圳华大基因拟斥资100亿元,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发展基因产业。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宣称,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赢得的最大一笔投资。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介绍,落子武汉后,将打造以核酸平台和蛋白质组平台为基点,以技术体系、教育体系为支撑的基因组教育基地及产业园区。   资料显示,光谷生物城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撑平台总投资为5亿元,用于建立华大基因教学实践平台、核酸平台和蛋白质平台,以及分步建立千万亿次、万万亿次超算中心。而位于九龙产业基地内的华大基因产业规划面积达到1500亩,总投资95亿元,将建成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   王俊直言,落子武汉,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东湖高新区良好的生物产业环境。目前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已聚集生物企业308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和清洁生物技术为主的产业格局。此前,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辉瑞制药已将其研发基地设在武汉光谷生物城。第二,高铁开通令武汉&ldquo 九省通衢&rdquo 优势进一步凸显,武汉到深圳、上海以及未来到北京、成都等均在4小时车程之内。另一重要因素是,武汉有106万大学生、8.5万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优势明显。   但长春称,华大基因武汉项目落户后,仅个体医疗的相关检测服务及产品就将为高新区带来1000亿元的产值,增加税收约100亿元,还将孵化并加速国务院战略规划中生物产业的五大发展方向。   1999年9月9日,随着&ldquo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rdquo 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于2007年将总部迁至深圳。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介绍,目前的华大基因立足深圳,是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研究开发中心,今年将拥有上百台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通量测序仪,日产出数据达到300G,位居全球第一。   王俊透露,大手笔投资武汉,主要是为了布局基因产业。目前基因产业应用范围已经大为拓展,其最大优势在于产业化周期相比传统生物产业大为缩短。2000年世界各国联合完成第一个白种人基因组图谱花费了30亿美元,2009年已经降到5000美元,预计到2014年将降至1000美元甚至更低。届时,基于个人基因图谱的个体医疗产业将全面普及。   一个人生了病,通过基因检测就能开出合适药物,如果都能对着自己的基因图谱开药,寿命就大大延长了。   昨日,华大基因与光谷生物城签订协议,将投资100亿元建个产业园,市民要买自己的个人基因图,只要3万。   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有20万人因服药不合理死亡。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说,如果每个人都有了基因图谱,这一现象就能有效遏制。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绘制完毕,人类进入基因时代。2007年,由华大基因研究院研发的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测序在深圳完成,中国基因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王俊介绍,去年美国有500多万人接受基因检测,市场收益达30亿美元。在英国,基因检测出现在健康超市,像体检一样普及,&ldquo 而中国市场前景更大。&rdquo   10年前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图谱,要花费30亿美元,3年前费用降到了3000万元,而到去年只要30万元。王俊说,&ldquo 未来三年内,费用就可降到3万元。&rdquo   华大基因投资的这个产业园,谋划打造的产值是达千亿元。届时建成的高档体检中心,将面向社会提供基因快速诊断服务,而整个测序时间只要1天。   名词解释   基因组图谱被誉为&ldquo 人体的第二张解剖图&rdquo ,通过分析人体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获得个人基因组,有助于预防遗传疾病,有助于人类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为新药物研制以及新医疗方法提供依据。
  • Y染色体检测助白银案告破 基因技术千亿级市场待开启
    很多人认为,“白银案”告破是因为基因技术的进步,其实Y-DNA遗传标记技术已有30多年历史,警方也并非第一次使用  位列“中国四大谜案”之首的一桩陈年悬案告破,受害人家属得到欣慰的同时,传统的DNA技术以及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也都跟着走红了。  公安部刑侦局8月27日发布消息,1988~2002年间强奸、杀害多名女性的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在甘肃省白银市落网。高承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白银案)成功告破。  由于帮助办案人员找到犯罪嫌疑人的是一种叫作Y-DNA遗传标记的技术,有人将该案的最终告破归因于基因技术的进步。事实上,Y-DNA遗传标记技术已有30多年历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警方也并非第一次使用。  相比Y-DNA遗传标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更为先进,基于新技术,寻人(寻亲)或许将不再是一件难事。未来,在医疗健康等领域,基因技术将开启一个新的千亿级市场。  Y染色体检测技术立功  提及司法侦破中的基因技术,很多人都会觉得“酷炫”,因为侦查人员可以仅凭现场的血迹、精液、指纹等身体特征线索,就能在茫茫人海中锁定犯罪嫌疑人。  事实上,从线索到锁定嫌犯,中间还要跨越巨大的数据库鸿沟。  甘肃省白银市在1988~2002年先后发生了9起女性惨遭入室杀害的案件。其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也发生过两起类似案件。  虽然历次罪案现场都留下了数量不等的血迹、精液、指纹、足印等线索,但因为上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的街头几乎没有监控探头,案发前后也几乎没有目击者和间接证人,警方一直未能查出凶手的身份。  直到近期,与案犯同姓氏的远房堂叔因为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犯了罪被监视居住,白银警方采集到了他的血样,经Y-DNA检验分析后发现,结果与“805”大案嫌犯的Y-DNA信息相符合。这一初步检测的结果表明,案犯与此人有相同的Y染色体遗传,是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  警方随后启动家系排查,对其家族上下直系男性逐一筛排分析,尤其是警方已经掌握的嫌犯的大致年龄,最后确定此人的远房侄子高承勇具备作案条件。  高承勇归案后,其本人指纹和DNA与案发现场的指纹和DNA相同。经审讯,案犯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30多年的老技术  很多人认为,白银案最终告破是因为基因技术的进步,其实Y-DNA遗传标记技术已有30多年历史,警方也并非第一次使用这一技术。  Y染色体鉴定为基础的姓氏检测,是一项生物技术,最早来源于亲子鉴定技术。DNA中有一种特异性的碱基序列称短串联重复顺序(Short Tandem Repeat, STR),Y染色体上的STR称Y-STR,具有家族特异性。  目前已在Y染色体上发现30个左右的STR标记物,通常选取其中6~10个标记物即可满足姓氏检测鉴定的基本要求。另有数据显示,如果把中国12.5亿的汉族人口按照Y-DNA的家系来区分,中国大约有100万个姓氏家系。  华大司法研究人员张博士告诉记者,2006年8月告破的陕西汉阴邱兴华案也用到了这一技术。  在山阴道观铁瓦殿杀害了10名道观管理人员和香客后,邱兴华逃离现场。公安人员从他抽过的烟蒂携带的脱落细胞上,进行了Y-染色体DNA检测,加上相关证人的描述,确定了邱兴华是犯罪嫌疑人并对他进行了抓捕。  Y-DNA遗传标记技术出现了30多年,公安应用也较为广泛,只是普通人并不常接触。当然,这一技术的应用对于数据库内的DNA样本量也有一定要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DNA技术用于司法破案的震慑作用比实际作用更大,只要在案发现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公安人员就能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找到犯罪嫌疑人。  千亿级市场待开启  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的出现,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也将更多在司法领域“大显神威”。  张博士告诉本报记者,比如新技术可以进行“基因画像”,和传统的画像方式相比,基因画像更加逼真。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的DNA非常微量,可能还混杂了细菌、微生物等,用传统的技术无法检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都可以解决。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虽然更高效,但在司法鉴定中的推广比较慢,原因之一是成本高。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成本与之前的技术相比,实现了“超摩尔定律”的降低速度,个人全基因组数据从最初的30亿美元,降低到目前的1000~1300美元左右,如果这一成本在几年内有望降低到100美元甚至更低,那普通人都可以到专业的基因机构存储自己的DNA信息。  除了抓捕犯人,让走失的老人或儿童回家,也是DNA信息的重要作用。如果一名孩子或老人录入过DNA信息,一旦走失,被公安人员发现后,便可通过DNA信息比对,迅速找到失散的家人。  基于寻人(寻亲)目的而存储的DNA信息不需要存储个人全基因组数据。张博士表示,只需要存储一些中立DNA,就能在茫茫几十亿人中确定并找到唯一的个人,也不会涉及这个人的功能基因和疾病信息。  尽管市场上也有一些基因检测公司推出瞄准儿童走失的“基因ID”产品,但是,国内像华大司法一样具备司法部核准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且掌握新一代基因技术的机构并不多。  有些走失了孩子的家庭,父母并不知道可以通过孩子用过的牙刷、鞋袜提取到DNA信息,存储下来,未来如果孩子再有机会录入DNA信息,就能通过比对找到父母。  华大司法近期推出的公益项目,就是免费帮助丢失儿童的家庭建立DNA档案,但是至今只有三个家庭主动向华大司法求助。  “存储DNA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无论在哪儿都能找到家人。”张博士说。  除了寻人,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还能用于亲子鉴定。张博士表示,传统的DNA分型技术只能在孩子出生以后或通过羊水穿刺这种有创方式来进行取样,确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利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仅通过抽取怀孕妈妈的外周血,就能尽早知道亲子信息。  事实上,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除了司法领域的应用外,在临床医疗领域,很多基因测序公司已经研发出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个体化医疗的时代正在被基因技术开启。  比如,怀孕前可以做夫妇双方的遗传病基因检测,针对一些有经常性流产史的人也可以对流产组织进行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新生儿出生后可以做遗传代谢病、遗传性耳聋等儿童期高发遗传病检测,做到防患于未然。  针对肿瘤基因检测,可以通过抽取外周血检测与肿瘤相关的508个基因,可以指导个体化用药,以及预测家族遗传性肿瘤的风险,在一些癌症治疗中,基因检测也可起到常规用药指导的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些检测产品能够经过监管部门审批,和医疗机构合作,进入临床使用,基因技术打开的将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而现在正处于市场看到光明前的黑暗期。
  • 进口额1200亿元!2020年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出口数据盘点
    半导体作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每年为全球贡献近五千亿美金的产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半导体技术无处不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半导体制造设备作为制造半导体器件和芯片的基础,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半导体仪器设备目前仍以进口为主,其中以日本、美国厂商为主。通过分析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进出口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的一些情况。仪器信息网特对2020年1-12月,海关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汇总,为大家了解中国目前半导体制造仪器设备市场做一个参考。进口情况2020年各类半导体制造设备海关进口金额占比半导体制造设备包括CVD、PVD、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根据海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2020年我国主要进口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等离子体刻蚀机和投影绘制电路图装置的金额最多。这表明我国在CVD、刻蚀机和投影绘制电路图装置(含光刻机)对外依存度最高。2020年1-12月半导体设备海关进口贸易伙伴金额分布图根据海关数据,2020年我国主要从日本、荷兰、美国、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一的进口份额,我国对日本依赖严重,而荷兰的进口主要源于ASML的光刻机进口,根据ASML的2020财报披露,2020年全年净销售额为140亿欧元(约合1100 亿人民币),中国大陆占比18%,约198亿元。2020年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企业注册地分析图通过海关进口企业注册地数据,可以大致了解到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在国内的“落脚地”。可以看出 ,2020年,上海、江苏和湖北等省市的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金额最多,而这些地区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半导体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如中芯国际就位于上海。2020年1-12月半导体设备各月进口趋势变化对2020年1-12月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量逐月数据分析发现,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进口数量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在8月份的进口额最高,2月份最低。出口情况2020年海关出口各类半导体制造设备金额占比根据海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2020年我国主要出口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分步重复光刻机、等离子体干法刻蚀机和氧化扩散等热处理设备。2020年半导体制造设备海关出口贸易伙伴金额分布图进一步对海关出口贸易伙伴分析发现,2020年我国半导体制造设备主要出口中国台湾、美国、韩国、中国香港、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对象不仅有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但主要以集成电路产业发达的台湾地区、美国和韩国为主。2020年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企业注册地分析图通过分析这些出口企业注册地发现,企业注册地主要位于江苏、广东、上海和北京等省市,而这些地区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半导体产业比较发达和科研实力强大的省份和地区。但相对于进口额,出口金额远低于进口金额。2020年1-12月半导体设备各月出口趋势变化对2020年1-12月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量逐月数据分析发现,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进口数量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在12月份的进口额最高,2月份最低。进出口情况对比通过对进出口半导体制造设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我国半导体制造设备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各类半导体设备进出口均价对比半导体设备进口设备均价(元)出口设备均价(元)制半导体器件或IC的氧化扩散等热处理设备6214686.1364079.5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化学气相沉积装置14268806116462.2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物理气相沉积装置4979617.3229782.8其他制半导体件或集成电路用薄膜沉积设备8083053.3231300.7制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分步重复光刻机5351967916821046其他投影绘制电路图的制半导体件或IC的装置1694642581375.06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等离子体干法刻蚀机132833974732948制造半导体器件或IC的其他刻蚀及剥离设备6345643.929869.35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离子注入机18548451216146.4其他制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机器及装置284072523381.61制造平板显示器的扩散、氧化等热处理设备12894204616435.8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73609711819447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物理气相沉积设备(PVD)2169161259459.53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其他薄膜沉积设备15556575——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分布重复光刻机64885068——其他投影绘制电路图的制造平板显示器的装置3765550.5987652.3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超声波清洗装置361904.21195.139统计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金额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出口设备约50亿元人民币。从设备均价可以看出,进口设备均价远大于出口设备,这表明我国半导体设备出口以低端设备为主,而进口以高端设备为主,各类设备中分步重复光刻机(步进光刻机)的均价最高。
  • 拜耳142亿美元联姻默克存后遗症
    6日,德国制药公司拜耳宣布将以142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默克旗下的消费保健部门,这一并购将使拜耳在非处方药消费领域进一步延伸至美国市场,而默克也将通过这一并购,获得拜耳方面对其治疗性药物研发的支持,将业务进一步集中至研发领域。   这笔交易是今年来全球医药行业一系列大规模并购案中的最新一起,在医药行业天价收购不断涌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当下,研发投入却出现下滑,辉瑞制药前高级副总裁约翰· 拉马提纳(John L. LaMattina)指出,这一趋势给未来&ldquo 敲响了警钟&rdquo ,无论对于行业本身还是下游消费者,都将带来冲击。   拜耳和默克&ldquo 各取所需&rdquo   6日,德国制药公司拜耳宣布将以142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默克旗下的消费保健部门,这一结果对于双方来说,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的结果。   默克早在今年年初便对外宣布,寻求出售其消费部门,并将业务集中于治疗领域药品的研发。近年来,默克新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现有的药品又面临专利权即将到期的困扰。去年全年,默克消费保健部门的销售收入为19亿美元,仅占到公司全部收入440亿美元的4%。该笔并购协议还包含双方在药品开发方面的合作,这将使得默克在自己的强势业务领域&mdash 治疗类药物的研发方面更为专注。   默克方面表示,这笔交易将给默克带来80-90亿美元的税后收入,外界预计这笔收入默克将主要投入于研发业务。   而对于收购方拜耳制药来说,收购默克消费保健部门,将使其业务触角进一步延伸至美国市场,默克消费保健部门去年1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约70%来自于美国市场。   默克首席执行官肯· 弗雷泽(Ken Frazier)曾表示,公司消费保健部门业务过于集中于美国市场,而相对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因此考虑所有权的变更可能对公司来说更有利。   该收购也将使拜尔旗下的非处方药产品布局更为完善,拜耳原先的消费保健部门的药品已经包含阿司匹林和皮肤保健药等,默克的消费保健部门则拥有拜耳垂涎已久的抗过敏类药克敏能和鼻炎药阿芙林。仅克敏能这一款药品去年的销售收入便占到默克全部消费保健部门去年销售总额的超过21%的份额。   拜耳制药首席执行官马日恩· 德克尔斯(Marijn Dekkers)表示,该笔交易拜耳制药将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资产出售的方式。   制药巨头并购混战为医药行业带来隐忧   拜耳和默克的并购是今年以来医疗行业所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并购的最新一起案例。据市场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提出的医疗行业并购案(包括未完成)的总额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并且是2012年同期水平的3倍。   在这1600亿美元并购要约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千亿美元并购阿斯利康的并购。这起并购经历了一番波折,目前依然悬而未决。尽管辉瑞已经将报价提高至1400亿美元,但依然遭到阿斯利康方面的拒绝,认为这一报价依然过低。   全球医药行业向来是&ldquo 巨人的战争&rdquo ,近年来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规模的行业并购整合屡见不鲜,行业的集中度在一次次的并购中逐步提高,巨头的规模和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但在行业巨头不断争夺市场份额,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似乎正在将行业推向一个不可持续的危险境地。   辉瑞制药前高级副总裁约翰· 拉马提纳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尖锐地指出,大型制药商盲目追求扩张,而忽视了新产品的研发。   拉马提纳指出,制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往往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并购随之带来的成本的削减等详细信息并未公开。   拉马提纳说,从商业角度来看,并购能够带来减少重复生产、削减成本、创造协同性、提高效率等好处,对于公司有着极高的吸引力,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在缩减。   辉瑞在过去10年间的并购活动中,关闭了数量可观的研发中心。   拉马提纳认为,行业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变化。   &ldquo 过去,制药行业以研发投入高于其他行业而引以为荣,对新药的研发投入平均会占到营业收入的20%,&rdquo 拉马提纳说,&ldquo 但目前这一水平在下降,辉瑞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目前仅为10%左右。&rdquo   除了对制药行业本身的影响外,对于药品消费市场带来的冲击可能更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将使得药品价格受到扭曲,消费者可能受损,同时,研发投入的减少导致新药的供应不足,但市场对于新药的需求却仍在不断增加,这一矛盾在未来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 CRO千亿市场横向整合,“联姻”仪器制造商赛道竞速?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组织,是专业的医药研发外包组织机构,也是新药研发中重要的一环。不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其研发过程都可以大致分为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相对应的CRO业务也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CRO。其中,临床前CRO主要包括新药发现、先导化合物和活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工业研发、制剂研究、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药代动力学等,临床CRO包括临床I-IV期技术服务、生物等效性研究、实验室测试研究、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等。广义上的CRO还包括CMO、CDMO(统称CXO),它在创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药企的研发成本和风险。CRO行业发展迅猛随着药企纷纷向创新化转型,我国逐渐进入制药2.0时代,CRO公司大幅受益于被创新药驱动的医药行业发展,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CRO市场规模将达637亿美元,到2023年将增加至761亿美元,而CXO市场规模超千亿且还在不断扩容。全球CRO市场规模及增速(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万联证券研究所)2021年我国CRO市场规模将达108亿美元,其中临床CRO市场规模80亿美元,临床前CRO市场规模28亿美元,预期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79亿美元。近年来,我国CRO市场规模增长势头迅猛,上升幅度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在国内诸多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生物制药的创新升级是必然趋势,新药研发领域的机会将不断涌现,从而带动CRO市场继续扩容。中国CRO市场规模及增速(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万联证券研究所)国际CRO并购整合成常态从CRO公司发展来看,单一业务的公司并不能满足制药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回顾国际CRO巨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并购是CRO公司开拓业务的重要手段和快速成长的关键,因此合适的领域布局,在纵向、横向整合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公司产能和规模,注重全产业链的开发,开拓多元发展新局面已成为CRO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放眼全球,国际CRO巨头历经多重并购重组,不断在业务上开拓。2016年,IMS Health与Quintiles的跨界合并结合了临床CRO服务和医疗咨询的优势,诞生了当时全球最大的CRO公司IQVIA;2017年,INC Research 为优化业务布局与inVentiv Health合并为Syneos,成功跃居行业前三;2015到2017年,美国第三方独立实验室LabCorp连续并购Convance 、PAML 、Chiltern,成为了产业线最全的CRO公司,现居全球CRO行业第一。2021年2月,Icon以120亿美元收购PRA Health Science,一跃成为全球市场第三。国内CRO如何赛道竞速?相比国外,国内CRO市场呈现“小多散”的格局,需通过不断探索商业模式来谋求进一步发展。据统计,2020年我国CRO企业数量超500家,其中,国内临床前 CRO 主要从事化学合成、药理/毒理/药代,而从事动物模型、药物筛选的公司则相对较少。国内CRO企业和临床前CRO企业主要业务分布(图片来源:火石创造,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国内龙头企业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已经开始选择并购来扩大自身业务范围,而其余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份额分散,为了增加竞争力未来并购重组也将会成为必经之路。除此之外,CRO的合作模式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不同于国际CRO服务于大型跨国药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国内CRO面临的药企格局以初创企业为主,难以照搬国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合作策略,所以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利益绑定势在必行。相比国外成熟的CRO行业,国内CRO仍处于成长期。在全球CRO的黄金赛道上,国内CRO想要弯道超车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树立行业口碑和积累自身技术。不论在哪个行业,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CRO更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很多业务并不需要重资产投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研究人员的组织能力上。其次,CRO的发展受新药研发的驱动,医药研发支出是CRO行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市场规模和行业景气,所以加大研发投入是CRO发展的刚性需求。另外,CRO是一个全球化产业,除了一些受到监管必须在某地完成的临床试验外,剩下的业务都可以委托海外CRO完成再交付。由于国内CRO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具有成本优势,很多海外CRO业务也随之向国内转移,这时候就是公司比拼技术和行业口碑的时候,自身实力强口碑好的公司会在海外订单转移中瓜分更多的市场份额。CRO“联姻”仪器制造商降本增效前文提到,加大研发投入是CRO发展的刚性需求。据Frost & Sullivan 统计,自2014年起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预计到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将超20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5%,其中中国研发投入将达500亿美元,并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在扩大CRO市场规模的同时,还加剧了CRO业务范围扩张成本的增高,而更大需求量的仪器采购和实验室建设是导致成本增高的直接原因之一。中美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情况(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国元证券研究中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CRO公司开始与仪器制造商“联姻”,希望可以增强上下游版块间的协同作用和企业竞争力,从源头实现降本增效,海外CRO公司PPD与赛默飞的强强结合就是如此。赛默飞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CRO行业, 2021年4月,赛默飞继续对制药和生物技术终端市场加码,以174亿美元收购CRO公司PPD,跻身全球CRO行业Top5,导致CRO行业格局重新洗牌。这次收购,赛默飞一方面将完整的产品线和分析技术优势延续到CRO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仪器、耗材、试剂方面的专业和成本优势,增加PPD在CRO的竞争力,在瓜分新药研发市场的同时真正达到降本增效。国内CRO公司也同样走上了与仪器厂商“联姻”的道路,目前药明康德正在全资收购国产色谱公司大连依利特,以期通过横向兼并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快速、简便、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是新药研发的有力工具,在CRO公司的仪器采购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其高昂的价格让CRO服务的检测成本增高。药明康德这次收购,不仅在产业规划中为公司增加了一条仪器生产线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同时还使公司在CRO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 九成靠进口,落后美国20年,它的缺失让中国用数千亿科研经费买单
    2010年,中国正式取代美国,坐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宝座”,但在高端制造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比如科学仪器行业,中国落后美国至少20年。这可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行业,而是与国运博弈密切相关。2011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到访英特尔,参观TEM实验室时,他用FEI公司的透射电镜看到了单个原子,并兴奋地表示:“他们让我对美国的未来感到乐观。”奥巴马之所以兴奋,是因为科学仪器能量惊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商务部就指出,仪器仪表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超过60%。这个行业影响重大,中国却主要依赖进口。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进口近千亿美元仪器设备,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其中,90%的高端仪器被国外公司垄断。比如,冷冻电镜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全球只有美国FEI公司、日本电子、日立能生产,国内连山寨版都没法造出来。正因为很多科学仪器依赖进口,中国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都用于进口设备。换句话说,中国上万亿研发费用,六成不得不送给外国公司。这一尴尬状况,让国家和不少企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设立重大专项,推动研发,一些企业也开始崛起: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质谱仪,华大基因通过自研和收购海外技术,成为全球三家可量产临床级别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上海联影医疗更是打造出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系统,打破外国公司长达30年的垄断。“难啃”的冷冻电镜,全部靠从美国进口,中国也在加紧研发。清华大学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投入到冷冻电镜设施的研究与建设中;2017年,浙江大学自筹6000万建立冷冻电镜中心,在国内首开先例。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曾为了把进口冷冻电镜的价格砍到3000万元一台而讨价还价两个星期,他来到成立仪式现场,为浙大点赞。各方行动,正在慢慢改变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落后面貌。回想1980年,刘华清将军踮着脚参观美国航母,尽管技术露底不多,却让他感受到“海上巨兽”的魔力。刘华清直呼:“中国如果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也不会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经过他的推动和无数中国人的努力,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航母。迎难而上,为国担当,有了这种决心和拼劲,中国科学仪器也能很快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 精准医疗开辟IVD千亿级蓝海市场,这三项诊断新技术必须关注!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治疗领域随着免疫治疗等新技术应用发生了里程碑性的变化,很多治疗观念正在被颠覆或者重新定义! /p p   在诊疗逐步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泛IVD的基于分子、伴随和基因的诊断技术也跟随蓬勃发展起来,逐步从科研转向了更广阔的临床千亿级市场。 /p p   传统的IVD市场已经在全球领域进入了稳定而成熟的红海竞争 新兴检测技术、大数据一定是未来争夺的行业制高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精准医疗为IVD打开千亿级蓝海市场 /strong /span /p p   目前,精准医疗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美元,其中精准诊断领域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精准医疗将提供千亿级蓝海诊断市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治疗推动诊断,“个体化早诊”时代到来 /span /p p   诊断蓝海市场的出现,与“诊疗一体化”趋势下,新药研发、免疫疗法等领域的突破息息相关。 /p p   举例来说,2017年5月,随着默沙东的PD-1抑制剂 Keytruda 被FDA批准用于MSI-H/dMMR阳性治疗,人类抗癌史上,第一个几乎可以治疗所有肿瘤的新药被FDA开创性的批准!因为修复错配(MMR)相关基因突变,使得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MSI-H)没有办法及时修复,是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p p   在此之前,癌症的治疗都是基于癌症在体内起源部位来定义的,例如用于乳腺癌、肺癌。此次批准之后,无论是什么癌症,只要是MSI-H/dMMR阳性,都可以使用Keytruda治疗。 /p p   2017是个分水岭,FDA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批准了多个基因检测技术用于临床,二代测序技术逐渐成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i 2016年12月:FDA批准首个基于NGS的伴随诊断方案用于检测携带BRCA突变的晚期卵巢癌 这是基因测序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i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17年5月:《自然医学》杂志公布了由美国最好的癌症中心发布的全球首个万人晚期癌症测序成果,这是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大数据肿瘤遗传变异项目,或开启癌症诊疗新模式。 /span /i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17年6月:FDA批准了赛默飞世尔首个基于NGS的检测方法,用于多种非小细胞瘤新药的NGS伴随诊断,可以让医生在数天内为病人找到匹配的疗法,而以往这个过程长达数周。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17年12月:FDA又里程碑式的快速批准了Foundation Medicine的体外诊断测试FoundationOne CDx 的上市申请,同时批准的还有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的保险覆盖,监管和医保部门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检测市场化进程的决心可见一斑。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而研究表明,超过55%的携带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被漏检,采用新型分析方法,扩大癌基因检测的范围,势在必行。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i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i /span /p p   治疗手段的突破,让“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准医疗概念正在一步步实现。而癌症的“早诊”时代也缓缓而来。 /p p   早期癌症的治愈率非常高,完善的早诊早治肿瘤生态链成为迫切需求。而这个生态链中,早诊成为重中之重。由于肿瘤检测基本上是一个刚性需求,早诊的市场庞大。与个体化医疗相比,精准医疗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如基因、蛋白组学)和“药”的高度精准性,为“早诊”夯实基础理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独立实验室依托技术快速发展,解决仪器成本问题 /span /p p   精准医疗发展带来大量的诊断需求,但诊断所需的设备价格高昂,通常也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这对于任何医院来说,都是相当庞大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诊断的应用。 /p p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或者专业程度更高依托医科大学的临床检测中心, 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使其购买高价高端检测设备成为可能。 /p p   而经过近10年发展,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包括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等在内的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经历了较快的快速扩张阶段。 /p p   治疗技术带来了更多的诊断需求,诊断本身也拓展成为更大的市场,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更是解决了诊断设备高昂的问题,所以,诊断发展的核心回归到“技术”层面。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IVD临床诊断技术三大热门领域趋势 /span /strong /p p   技术发展推动市场需求拓展,市场需求反过来推动技术变革。这个良性的正向循环在精准医疗领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p p   在检测领域内,目前最火热的当属基因测序、液体活检和质谱三个方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1.基因测序——分子诊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span /p p   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体液里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个体的行为特征及行为合理。基因测序技术能锁定个人病变基因,提前预防和治疗。同时和大数据结合,锁定更多的疾病特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临床应用: /p p   基因测序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分析、移植配型、复杂疾病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目前生育健康类服务中的无创产检(NIPT)是最成熟的基因测序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829eb3b-cd71-468a-af99-b827333ecc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strong /p p   代表公司: /p p   上游:测序仪器与试剂耗材 中、下游:基因测序服务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p p   外资企业以Illumina、赛默飞世尔、罗氏、安捷伦为代表,国内企业以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金域检验为代表。 /p p   Illumina是目前市场上的绝对王者,加上收购了Life Tech的赛默飞世尔和放弃三代测序、直指四代测序的罗氏诊断,就已经占据了70%的份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7d62275-90ca-4510-a0cb-0bddbd2d1a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测序产业链示意图 /strong /p p   未来发展:2015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为59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预计2018年疾病早筛+伴随治疗的精准医疗公司将成霸主。 /p p   基因测序是近 5 年分子诊断领域的热点,也是分子诊断领域增长最快的子行业。分子诊断(尤其是NGS)的成本近几年大大减少,而Illumina在NGS临床诊断上的扩张,将会使临床基因检测成本进一步降低。这意味更多患者将接触到分子诊断。 /p p   未来几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增长点从基因测序仪转到基因测序服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液体活检——非侵入性的取样方式 /span /p p   液体活检是肿瘤诊断领域最激动人心的突破。由于无需组织穿刺,而是通过血液或者尿液等非侵入性取得的标本,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疾病做出诊断和评估。 /p p   相较于传统组织活检,液体活检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简单、能重复取样等优点。另外,液体活检的医疗成本也比较低 /p p   临床应用: /p p   液体活检的主要检测物包括CTCs、ctDNA、和外泌体三类。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癌症的筛查、伴随诊断、术后检测以及无创产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0bd0c13a-e924-46e7-86af-61f2d10d9fe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 /strong /p p   代表公司: /p p   液体活检领域已经聚集了很多“独角兽”型公司投入,如Grail、思路迪、艾德生物、贝瑞和康、药明康德等。 /p p   2018年初,中国液体活检圈就传出重磅新闻:CFDA 批准了艾德生物的 Super-ARMS& reg EGFR 基因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筛选适合EGFR靶向药物的患者。这是我国首个以伴随诊断试剂标准获批上市的ctDNA检测试剂盒! /p p   未来发展: /p p   根据Kalorama Information的估计,2016年全球液体活检市场规模为3.94亿美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13.9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8.8%。 /p p   由于液体活检在临床上具有伴随诊断和药物监控的优势,精准治疗将有力促进液体活检的应用。同时,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降低,液体活检的诊断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p p   对液体活检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2017年12月《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不同机构进行液体活检得到的结果差异非常大:两家权威机构同时检测的40名患者样本中,除去6例检测结果被认为无效的外,其余34例中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的只有12例。 /p p   这表明,液体活检真正广泛应用临床,技术的突破和标准规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3.质谱技术——从实验室跨越到临床 /span /p p   在众多检测技术中,原本更多用于实验室检测的质谱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疗行业关注。这是因为质谱本身具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度特点,能够适应和满足临床检测的需要,可实现对部分传统检测方法的技术替代。 /p p   临床应用: /p p   生物医药是质谱应用的第三大应用领域,约占6%,其他则主要用于环境、半导体等传统领域的检测。生物医药,特别是临床方面的检测,在国内仍处于应用开发的初期。 /p p   随着质谱技术不断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不断被开发。主要用于新生儿遗传病代谢筛查、维生素D检测、微生物诊断、药物检测四大市场。质谱的临床检测将会是一个百亿以上的蓝海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3d7025c-cfa9-465e-8a54-217c7489153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质谱的临床应用 /strong /p p   代表公司: /p p   目前有质谱产品通过CFDA注册的企业有SCIEX、沃特世、生物梅里埃、布鲁克、毅新博创、融智生物。国内质谱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98%左右的质谱仍为进口品牌,国产品牌任重而道远。 /p p   未来发展: /p p   质谱检测技术作为精准医疗领域众多检测技术中后起之秀,未来,势必还将打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目前国际主流质谱生产企业离子源与质量分析器的核心专利,短期仍是制约国产质谱设备发展的关键因素。 /p p    strong 新技术的拓展、免疫疗法的兴起,使得精准医疗这种基于“个人”的定制医疗模式,成为大势所趋。传统诊断领域虽然一片红海,但IVD企业仍可以通过创新技术进行突围。 /strong /p
  • 罗氏与Inovio达成4.2亿美元免疫疗法全球授权
    9月10日,罗氏(Roche)与Inovio制药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了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协议,研究、开发、商业化Inovio制药高度优化的、多抗原DNA免疫疗法INO-5150和INO-1800,分别用于前列腺癌和乙型肝炎的治疗。   目前,INO-1800和INO-1800均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在动物模型中,已显示出能够诱使强大的T细胞反应。   根据协议,罗氏将支付1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及潜在高达4.125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款项,获得这2种免疫疗法的全球独家授权,以及利用Inovio制药CELLECTRA电穿孔技术递送疫苗的权利。同时,罗氏还将拥有一项选择权,获得与所合作研究项目相关的额外疫苗机会。此外,Inovio制药还将有资格获得未来产品销售高达2位数的特许权使用费。   Inovio制药的技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癌细胞,该公司也计划利用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B型肝炎。   INO-5150是一种双抗原、人工合成DNA疫苗,针对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猴子中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INO-5150接种后,能够产生强大稳健的T细胞免疫反应,是目前基于PSA免疫疗法在动物研究中所观察到的最强大的免疫反应。   INO-1800是一种乙型肝炎免疫疗法,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该疫苗能够产生强大的T细胞和抗体反应,并在小鼠模型中引发了针对性的肝细胞清除。这些结果表明,在人类中,该DNA疫苗具有治疗乙型肝炎的潜力,并有望阻止乙型肝炎进一步发展成肝癌。在一项临床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疫苗特异性T细胞表现出了杀伤功能,能够迁移并驻留在肝脏,引发靶细胞的清除。该研究首次证明,肌注免疫能够诱使杀伤性T细胞迁移至肝脏并清除靶细胞。   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即利用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并具有将一些癌症转化为类似于慢性疾病的潜力,在临床研究中,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喜人数据。   今年5月,罗氏公布了其实验性免疫疗法MPDL3280A的积极数据,在I期临床试验中,该疗法针对数种肿瘤均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疗效,同时耐受性良好。该药已被认为是罗氏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免疫疗法之一。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析师Tim Race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手握MPDL3280A,罗氏潜在地拥有了一个市值超50亿美元且具有横跨数种肿瘤持续性利益的产品。   MPDL3280A是一种基因工程抗体,靶向于肿瘤细胞上的一种名为PD-L1的蛋白,肿瘤利用这种防御机制欺骗机体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使之保持失活(inactive)状态。一旦T细胞能够识别肿瘤,它们能够生长和繁殖并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MPDL3280A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细胞癌中的响应率分别为31%、22%、13%。目前,该项研究已经被扩大至结肠癌、膀胱癌、头颈部癌症患者。
  • 上海发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行动计划》明确六大重点任务,即强链升级行动、强基筑底行动、数字蝶变行动、绿色领跑行动、企业成长行动、空间扩展行动。要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每年实施攻关项目100个以上;推动基础零部件产业化、基础材料示范应用、大型工业基础软件研制突破超250项;在基础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平台,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0家左右;每年新引进外资企业研发中心25家,新增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0家以上;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新增10家左右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行动计划》全文如下: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转型的基础支撑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高端制造引领功能大幅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自主创新策源水平显著增强。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形成以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卓越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二、重点任务(一)强链升级行动1.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制订新一轮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方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环节研发攻关,推动下一代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布局生物医药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建设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产医融合创新基地。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2.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民用航空、高端船舶、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能级,建设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领域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发展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生命健康新产业。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爆款产品,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LNG船、大型邮轮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全球动力之城。布局大丝束碳纤维、膜材料、复合材料、超导等创新载体,建设新材料中试基地。推出服饰尚品、化妆美品等时尚消费新品,引领消费新潮流。(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3.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落实“四个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发展区块链、Web3.0等数字新经济,推动元宇宙重大应用,布局碳捕集利用、“氨-氢”、高效储能等绿色低碳领域,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虚拟显示等终端品牌;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建设张江、临港、大零号湾等未来产业先导区。(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上海科创办、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闵行区政府)4.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10条在细分领域具有主导力的标志性产业链,“一链一策”抓好强链补链固链。实施车芯联动工程,提升芯片供给能力,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加强关键材料和部件保链稳链。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每年推进1800个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化工区管委会)5.培育壮大专业服务机构。放大进口博览会、工业博览会等平台溢出效应,发挥各类专业平台功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共进。每年遴选市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20家以上,每年新增市级设计创新中心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二)强基筑底行动6.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国家和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出台支持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行动方案,开展一批重点攻关任务。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每年实施攻关项目100个以上。到2025年,推动基础零部件产业化、基础材料示范应用、大型工业基础软件研制突破超250项。(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7.建设产业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在基础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平台,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0家左右。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每年新引进外资企业研发中心25家,新增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商务委、各区政府)8.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累计超过50家。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新增10家左右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围绕高端制造领域制订一批“上海标准”,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进入“上海品牌”认证,每年遴选30家左右市级品牌引领和培育示范企业。发挥专利、商标审查绿色通道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高效获取知识产权保护。(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三)数字蝶变行动9.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机器人应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实现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面向工业场景加快部署5G专网、千兆光网、算力平台等,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和园区“双千兆”网络全覆盖,建设民用航空等领域工业5G专网。用好“算力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购买算力服务。(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各区政府)10.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制定“一厂一方案”,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少于2万台。创新“智评券”,为企业提供评估诊断和改造升级等服务。建设新型智能制造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供需快速匹配的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各区政府)11.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实施“工赋上海”行动计划,打造30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培育3家左右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40家“工赋链主”企业,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组团式服务。加快工业元宇宙创新应用,建设民用航空、时尚消费品等领域工业元宇宙平台。(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政府)(四)绿色领跑行动12.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氢能、高端能源装备、低碳冶金等领域,加快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节能先进装备。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效评价,推动一批创新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13.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落实工业碳达峰方案,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力争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围绕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宝武碳中和产业园、化工区绿色低碳示范园。持续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每年淘汰落后产能500项左右。(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化工区管委会、各区政府)14.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开展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评价和示范,创建150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和15家“零碳”示范单位,形成10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培育10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持续开展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五)企业成长行动15.打造一流领航企业。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新增15家左右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动态培育50家左右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各类制造业总部,支持认定创新型企业总部。推动国有企业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委、各区政府)16.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加快引进培育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科技型企业,滚动培育50家左右制造业“独角兽”企业、100家左右“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推动本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超过100家。(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政府)17.做强“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达到50个,力争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特色集群。(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政府)18.推动中小企业“小升规”。对企业“小升规”提供专项支持和服务,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左右。用好“成长券”,推动“小升规”企业发展壮大为“专精特新”企业。(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各区政府)(六)空间扩展行动19.优化重大产业项目空间布局。发挥“产业地图”对投资促进的引导作用,推动制造业“一极三带”布局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协同。做好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推进建设10个总投资百亿级以上、50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100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打造具有显示度的产业地标。(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20.打造重点地区增长极。推动浦东新区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对全市制造业的支撑。推动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前沿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推动“五个新城”深化“一城一名园”建设,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工业产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宝山区、金山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产值增量占全市增量比重超过20%。(责任单位:浦东新区政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嘉定区政府、青浦区政府、松江区政府、奉贤区政府、宝山区政府、金山区政府)21.建设产业园区2.0版。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融合科技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提升软硬件支撑,加快向集群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达到60个左右。制订“工业上楼”产业分类指引和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园区制造空间垂直化发展,建设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厂房。(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22.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定期组织开展资源利用效率调查评价,形成低效产业用地清单,以减量化、土地收储、市场化补偿、园区回购等方式,推动低效产业用地退出,导入优质产业项目,各区要加大对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央企、国企加快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国资委)三、保障措施(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发挥市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机制作用,依托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市级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制定本区配套方案,落实工业稳增长、稳投资目标任务,强化督查考核。依法加强制造业统计工作,做好企业服务。(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统计局、各区政府)(二)强化要素综合保障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建设民用航空、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大数据平台,发挥高质量工业数据集赋能效用。加强要素指标对重大产业项目的应保尽保,每年通过提质增效、存量盘活、城市更新、土地出让等方式,保障产业用地规模不低于1万亩。在符合安全、环保相关法律条件下探索简化中试项目流程。发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作用,加大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倾斜和聚焦。(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各区政府)(三)提升内外开放水平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融入全球产业和创新网络。加大吸引和利用制造业外资,完善外资重大项目服务机制,通过“绿色通道”、专员服务制等,支持外资项目加快建设和投产。组织本市制造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化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作。弘扬上海工业文化,加快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争创国家级工业博物馆。(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政府)(四)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扩大制造业信用贷款、融资租赁、中长期贷款规模。探索开展长三角“产业+科技+金融”高水平循环试点。发挥国家和本市政府性产业基金、国有投资基金等作用,强化招商投资联动,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型企业早期发展及后续产业化的支持,持续放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效应。(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国资委)(五)加强产业人才支撑。优化产业高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产业工匠等梯次培育结构,加快引进顶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工匠学院,支持优秀人才申报“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对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实施专项奖励,推动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规模化增长,打造高水平产业人才高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总工会、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 SEMI报告: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总销售额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240亿美元
    东京时间2023年12月12日, SEMI在SEMICON Japan 2023上发布了《年终总半导体设备预测报告》(Year-End Total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Forecast – OEM Perspective)。报告指出,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全球总销售额预计将在2023年达到1000亿美元,比2022年创下的1074亿美元的行业记录收缩6.1%。预计半导体制造设备将在2024年恢复增长,在前端和后端市场的推动下,2025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240亿美元的新高。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表示:“由于半导体市场的周期性,我们预计2023年会出现暂时的收缩,2024年将是过渡年。我们预计,在产能扩张、新晶圆厂项目以及前端和后端对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高需求的推动下,2025年将出现强劲反弹。”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按细分市场划分)在去年创纪录的940亿美元销售额之后,包括晶圆加工、晶圆厂设施和掩模/掩模版设备在内的晶圆厂设备领域预计将在2023年下滑3.7%,至906亿美元。这一收缩标志着与SEMI在其《年中半导体设备总量预测报告》(Mid-Year Total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Forecast – OEM Perspective)中预测的18.8%的下降相比有了显著改善。上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设备支出强劲。由于memory产能增加有限和成熟产能扩张暂停,晶圆厂设备领域的销售额预计在2024年将比2023年增长3%。随着新的晶圆厂项目、产能扩张和技术迁移将投资提高到近11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18%。后端设备领域销售额的下降始于2022年,并在2023年持续,原因是宏观经济条件的挑战和半导体需求的疲软。2023年,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销售额预计将收缩15.9%至63亿美元,而同年封装设备销售额预计将下降31%至40亿美元。预计2024年测试设备、组装和包装设备领域将分别增长13.9%和24.3%。预计2025年,后端市场将继续增长,测试设备销售额增长17%,封装设备销售额增长20%。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按应用划分)Foundry和logic应用的设备销售额占晶圆厂设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尽管终端市场疲软,但预计2023年将同比增长6%,达到563亿美元。随着成熟技术扩张放缓和前沿技术支出的提高,预计2024年应用领域将收缩2%。由于产能扩张采购增加和新设备架构的引入,foundry和logic设备投资预计在2025年将增长15%,达到633亿美元。正如预期的那样,memory相关的资本支出将在2023年出现最大降幅。预计2023年NAND设备销售额将下降49%至88亿美元,但2024年将激增21%至107亿美元,2025年将再增长51%至162亿美元。DRAM设备销售额预计将保持稳定,2023年和2024年分别增长1%和3%。在不断的技术迁移和对高带宽存储器(HBM)不断扩大的需求的支持下,DRAM设备部门的销售额预计将在2025年再增长20%,达到155亿美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按地区划分)预计到2025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仍将是设备支出的前三大目的地。预计2023年,运往中国大陆的设备出货金额将超过创纪录的300亿美元。虽然大多数追踪地区的设备支出预计将在2023年下降,2024年恢复增长,但在2023年进行大量投资后,中国大陆预计将在2024年出现温和收缩。以下结果反映了按细分市场和应用划分的市场规模(单位:十亿美元):
  • 川籍博士研制三代基因测序仪 100美元测基因 唾液快速查癌症
    作为今年海科会的重磅项目之一,首次举办的“海科杯”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众多人关注。9月25日,从省长魏宏手中接过奖牌,川籍博士雷明说,这个奖牌是此行最大的惊喜。从川大毕业到留校任教,再到公派出国,雷明博士已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且从事基因测序研究十多年。这次打飞的回国参加比赛,他带来的正是自己的最新研究:第三代快速廉价高通量高精度的DNA测序仪。作为当今最火爆、最前沿的基因检测技术,目前,雷明说,该项技术在国内还算一片空白。这次来参加比赛,他希望能在国内寻找投资人和合作伙伴。目前,他已决定能回川创业。  国内富豪打飞的做检测 最贵可达十万美金或许你不知道基因测序,但是你肯定听说过这个新闻。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为了预防乳腺癌的困扰,预防性地切除了自己的乳腺。而之所以切除乳腺,原因就是她采用基因测序方法提前预知到了体内乳腺病变的先兆。这次从美国飞到成都参加比赛,雷明带来的就是目前最火的基因测试技术——第三代快速廉价高通量高精度的DNA测序仪。“每个人体内的基因都是不一样的,譬如某一种药物,有人吃了过敏,也有人吃了完全没问题。”雷明说,这就是体内基因构成不一样。这项技术,通过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可以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个体的行为特征及行为合理,如癌症或白血病,运动天赋、酒量等,从而进行靶向治疗。利用这项技术,糖尿病患者不必等到发现胰岛素缺失才开始治疗,如提前预知,一开始注意饮食,多吃一些补充的药物或者食物,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就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目前,哈佛的专家正在利用基因测序仪,进行一项名为复活猛犸象的实验。通过提取猛犸象的基因,在试管里培养,植入亚洲象体内,复活猛犸象。而业界普遍认为,基因测序仪未来将和计算机一样普及,成为科研机构、医院等场所的“标配”。雷明说,基因测序用处非常广,目前主要是健康检查,很多国内富豪甚至打飞的到美国做基因检测。目前,这项检测的成本约是3000美金。如果检测的项目很多,花费最高可达到十万美金。  国内已开始临床试点 未来市场可达千亿美金作为四川乐山夹江人,雷明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四川大学度过的。1982年,原本本科学习土木工程的他,成功跨学科,研究生读了生命医学,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我们那个年代工作包分配,专业无法自己选择。”雷明说,自己一直喜欢生命医学,上本科的时候,就看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所以,这个专业一 开始招硕士,他就立马决定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雷明在川大留校任教,并且参与了国内最早的人工心脏瓣膜研究。后来,他辗转到欧洲、美国,如今雷明所在的机构拥有基因测序方面顶尖的科研实力,并曾在全球率先发布了基因测序仪。但目前,这项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基因测序还主要用于健康检查,极少进入临床领域。在国内基因测序广为人知的是针对唐氏综合征筛查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只需要孕妇5毫升血,就可以算出胎儿出现唐氏综合征的危险指数。不过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批准109家医疗机构开展NIPT高通量测序临床试点。“这是一个好现象。”雷明说,临床应用才刚刚开始,未来市场前景有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产值。另一个阻碍推广的原因是,价格偏贵。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第二代测试仪,价格很贵,普遍售价在75万美元至100万美元之间,而且检测的精度不够,容易导致误诊。雷明说,他研制的三代测试仪已经取得美国专利,将精度大大提高,而且可将售价降至5万至10万美金之间。未来在体检机构,普通市民花上100美元,就可像验血一样检测自己的基因情况了。“作为一个四川人,此次来参加海科会,我希望能寻找到投资者,让自己的技术在四川落地生根。”雷明说,他希望将三代基因测序仪的生产基地落在四川。
  • 岛津推出双酚A(BPA)含量及迁移量测定应对方案
    双酚A(BPA)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化合物之一,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聚砜树脂、聚苯醚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在塑料制品的制造过程中,添加双酚A可以使其具有无色透明、耐用、轻巧和突出的防冲击性等特性,尤其能防止酸性蔬菜和水果从内部侵蚀金属容器,因此广泛用于罐头食品和饮料的包装、奶瓶、水瓶以及其他数百种日用品的制造过程中。可以说BPA的身影无处不在。 全世界每年生产2700万吨含有BPA的塑料。BPA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威胁着胎儿和儿童的健康。癌症和新陈代谢紊乱导致的肥胖也被认为与此有关。极低剂量的双酚A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尤其对胎儿和新生儿来说,其&ldquo 外成的影响&rdquo 可能通过产生变异而造成危害。因此,双酚A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欧盟从2011年3月2日起,禁止生产含化学物质双酚A(BPA)的婴儿奶瓶。我国自2011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自2011年9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由生产企业或进口商负责召回。随着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和我国卫生部发布公告,涉及双酚A的行业将全面开展检测业务,尤其是商检,质检,CDC等以及生产企业将对此加大检测力度。 近日,长期关注商品安全并以全面先进的检测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保障商品安全的岛津公司,推出了LCMS法测定消费品中BPA的总含量及儿童饮用器具、餐具和喂养器具中BPA迁移量的解决方案。使用岛津LCMS-2020对消费品中BPA的总含量及儿童饮用器具、餐具和喂养器具中BPA迁移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酚A在0.01~0.5 mg/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达0.9999;消费品中BPA的总含量及儿童饮用器具、餐具和喂养器具中BPA迁移量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0mg/kg和0.01 mg/kg,0.02, 0.05, 0.1 mg/L 3个加标浓度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和92%,方法的重现性良好。如需了解详情,请点击下载最新应用数据集:《双酚A含量及迁移量的测定》。岛津LCMS-2020采用独特设计的离子源和离子光学系统,具有超快速扫描、高速正负极性切换功能,实现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操作和维护简单方便。更具备独有的多顺序测定方式,一次进样可测得多种分析条件下的数据,大幅提高分析效率。除LCMS-2020之外,岛津公司的LC-20A、LCMS-8030可用于分析双酚A项目。 【参考:双酚A相关法规及政策】 1.挪威:最早将双酚A纳入受限物质的应是原定于2008年1月1日生效,后因许多议题尚未达成共识而延期的挪威PoHS指令,在其对消费性产品中的禁止使用的10种物质中就包括双酚A(BPA)。 2.加拿大:2008年10月18日,加拿大宣布双酚A为有毒化学物质,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双酚A列为有毒化学物质的国家,并禁止在婴儿奶瓶的制作过程中使用双酚A。 3.美国 1)联邦:2009年3月份提案禁止在&ldquo 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容器&rdquo 和&ldquo 其他食品容器&rdquo 中使用(BPA)。这一禁令在正式通过180天后开始生效。 2).纽约州萨福克县:2009年4月2日公布的决议将于90天后开始生效。根据此法律,在萨福克县任何人不得销售或为销售提供含有BPA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婴儿奶瓶和儿童饮料容器。 3).伊利诺斯州:2010年7月1日起,任何人不得销售、为销售提供、分销或为分销提供含有双酚A的运动水瓶,或适用于3岁或以下儿童的儿童食品容器,不论该容器是否装有食品或饮料。 4).马里兰州:规定儿童护理品不得含有双酚A或其他任何致癌或对生殖系统有毒害的物质,同时生产商须在产品上标注不含双酚A。违反上述规定每项可被处以最高1万美元的罚款。 4.欧盟食品接触塑料和塑料制品的新条例(EU)No.10/2011规定从2011年3月1日禁止生产含双酚A的塑料奶瓶,6月起禁止任何双酚A塑料奶瓶进口到成员国。 5.我国于2009年3月对食物接触材料中双酚A 的迁移量做了限量标准(GB/T 23296.16-2009),规定水基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的测定低限为0.3 mg/L。 6.欧盟2002/72/EC法则规定双酚A在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迁移限量为3 mg/kg。欧盟采用液相色谱对双酚A的迁移量进行检测(检出限为0.2~0.7 mg/kg)。 7.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规定双酚A 可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原料使用。EPA(1993)规定最大可接受剂量或者参考剂量是0.05 mg/kg bw/day。 8.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聚碳酸酯食品容器中的双酚A溶出限量为2.5 mg/kg。 9.我国卫生部等六部门于2011年5月30日联合发布公告,从6月1日起,禁止生产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自2011年9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由生产企业或进口商负责召回。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 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 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安捷伦科技发布新一代离子迁移技术进一步提升高分辨质谱仪的性能
    安捷伦科技发布新一代离子迁移技术进一步提升高分辨质谱仪的性能 合作伙伴将在 ASMS 上展示分析研究新发现 2013 年 6 月 10 日,北京 &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 今日发布了改进的高分辨 iFunnel 四极杆时间飞行 LC/MS 系统与新型离子迁移技术联用所得到的分析研究新发现。 漂移离子迁移系统是由安捷伦与若干著名科研机构及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合作研发而成。在多次探索性研究中,当进行复杂样品分析时,比单用高分辨质谱相比,该原型系统展现出更强大的分析能力。安捷伦代表和合作伙伴将在本周召开的美国质谱会 (ASMS) 中分享他们的新发现。 范德堡大学化学系结构质谱实验室副教授 John McLean 博士说道:&ldquo 在高分辨质谱成为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其它需要分析非常复杂的样品领域的基础装备后,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了实现多维分离的超快速正交技术。新的离子迁移系统经优化可用于安捷伦的 LC、IM 及 MS 技术,为分析人员带来更深入、更清晰、更全面的研究视野。 安捷伦 LC/MS 产品市场部总监 Lester Taylor 也谈到自己的看法:&ldquo 我们发现,将离子迁移分离技术与我们的高分辨质谱系统联用,将带来显著的分析实力。我们非常激动能够向全球的质谱界引入这一新系统。 在我们本周稍后的展示中,合作伙伴将探讨如何使用该新技术将分析研究和发现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各行各业的研究人员,如生命科学、药物开发与制造、食品安全、法医、环境筛查等,也将学习和了解如何获得更大信息量的分析结果。&rdquo 安捷伦合作伙伴包括德州农工大学的 David Russell 和 Frederick Zinnel 博士、波士顿大学的 Catherine Costello 和 Joseph Zaia 博士、范德堡大学的 John McLean、Jody May 和 Cody Goodwin 博士、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 Richard Smith 和 Erin Baker 博士、国家卫生研究院的 Alfred Yergey 和 Peter Backlund 博士。他们将与安捷伦的 Smith、May、Goodwin、Costello 和 Stafford 博士一起,在今天和周二的离子迁移分会上展示他们的新发现。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NYSE 代码:A) 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20,5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2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 69 亿美元。如欲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编者注: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cn/go/news。
  • 广西将建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
    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暨重大科技攻关工程28日在南宁正式启动。有关官员表示,到2012年,广西将在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4个新兴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同时完成350项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等官员为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授牌,并为广西电力技术研发中心揭牌。   据介绍,广西全面启动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即在有色金属、汽车、石化、食品、冶金、机械等14个千亿元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4个新兴产业中建设23个产业研发中心 同时组织实施35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对千亿元产业升级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千亿元产业技术升级。   马飚说,广西科技事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高水平创新平台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难以支撑做大做强做优现代产业体系和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发展。启动千亿元产业科技攻关工程,是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具体行动。   广西是全国五大有色金属资源大省,于2008年组建的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号企业集团。该公司总经理李仕庆表示,将借助广西启动千亿元产业科技攻关工程的契机,不断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循环的路子。   据悉,因应今年初如期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集中力量做强大产业。今年初,广西政府决定优先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4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广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
  • 全球实验室/手持拉曼市场大解析 2020年达5.24亿美元
    Technavio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实验室和手持拉曼仪器的市场将达5.24亿美元,预测期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9%。  根据终端用户的类别,该报告将全球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市场分为四大类,其中前三名为制药、工业和教育。  制药行业  对制药行业来说,2020年底,全球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市场将达到1.96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超过9%。  2015年,制药行业是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最大的终端用户群体,而且预计到2020年期间也将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根据Technavio实验室设备调研首席分析师Amber Chourasia的介绍,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在制药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改善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拉曼仪器还有助于减少药物发现和开发新配方及药物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由于一些制药公司和分包实验室将他们的研发、检测和开发设施迁移到亚太地区,预测期间,亚太地区拉曼仪器市场将呈现高的增长率。  工业领域  对工业领域来说,2020年底,全球工业领域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市场将达到1.6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9%。  在工业领域,全球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将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应用包括质量控制、食品和饮料检测、石油化学产品的检测和临床测试等。  因为工业领域大多数的终端用户单位正在增加和拓展他们的设施,拉曼仪器的需求将持续上升。不过,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所需的准确性比较高,这个领域中实验室拉曼仪器对市场的推动力会比较明显。  教育科研  在教育科研领域,到2020年底,全球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市场预计将达到6300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8%。  对高等教育和研究越来越高的重视是这个领域中拉曼仪器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东欧、南美和亚太地区研究机构数量的增加也是这个市场的增长动力。截至2014年,全世界上有超过7500所大学,其中1100是研究机构。研究机构数量的增长,以及对不同领域研究和突破性进展的重视将确保终端用户的增长。  目前,全球范围已经采取了若干积极的举措以促进教育科研机构的发展。联合国全球教育首个倡议就旨在推进和提升全球教育的发展。同时,这也导致了过去的五年中很多国家的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这些仪器的主要用户是大学和研究机构,随着全球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对拉曼仪器的需求也将稳步增长,”Amber说。  Technavio研究分析师指出,B&W Tek、Bruker、HORIBA Scientific 、Rigaku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等5个供应商是全球实验室和手持式拉曼仪器市场最大的贡献者。
  • 2020全球便携分析仪器市场将达95.5亿美元 光谱仪器增长最快
    MarketsandMarkets 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便携分析仪器市场81亿美元,预计2020年该市场将达到95.5亿美元,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对食品、环境问题的关注,可用便携分析仪器的低成本和易操作,医疗健康费用支出的增加等是推动便携分析仪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  基于产品类别,便携分析仪器市场包括TOC分析仪、溶解二氧化碳/氧气测量仪、滴定仪、折射仪、pH计、光谱仪、气体分析仪、电导率/电阻率仪、色度计、热分析仪等(温度计和天平)。  基于技术,可以分为光谱分析、元素分析,以及其他(热分析和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可以进一步分为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近红外光谱(NIR)、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以及其他(离子迁移率光谱和光谱成像)。  因为pH广泛使用在化工、制药和生物技术、食品和饮料、水质检测、石油化工、纸浆和造纸等行业,预计在2015年便携分析仪器市场中拥有最大市场份额。光谱分析技术预计增长速度最快,这类技术可以用于高精度、高准确性的各种应用,如食品和饮料的检测、毒品检测、环境检测,以及学术和科研,以上这些因素推动了该市场的增长。  按照地理位置来说,本报告涵盖了北美、欧洲、亚太和世界其他地区。北美进一步划分为美国和加拿大。2015年,预计北美占全球便携分析仪器市场最大的份额 这个地区中便携分析仪器关键厂商的出现增加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在亚太地区,不断增加的食品、环境和药物安全问题也导致对便携式分析仪器需求的增加,进而也促使主要厂商扩大在该地区的市场,这是推动亚太便携分析仪器市场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个市场主要的领导者包括Thermo Fisher、B&W Tek 、Danaher、Bruker、Shimadzu。其他还有Agilent、 Teledyne Technologies、Spectris、Jasco、HORIBA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