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危险病原体

仪器信息网危险病原体专题为您整合危险病原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危险病原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危险病原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危险病原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危险病原体话题讨论。

危险病原体相关的论坛

  • 病原体掉地的处理?

    在做致病菌中会碰到不小心掉落病原体的事情,要是碰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应对呢?

  • 【转帖】疯牛病——神秘的病原体

    通过研究疯牛病和类似疾病(新型克雅氏病、克雅氏病、绵羊痒病),人们得出了关于疯牛病致病病原体的三个理论。这些理论使我们相信,这种病原体是:   一种未知的病毒或病毒类粒子:尽管病原体的大小符合病毒的特点,但其抗热性、抗化学物和缺少核酸的特征,不同于任何已知病毒。  一种移动细菌(螺原体):螺原体的许多感染特征和疯牛病相似,但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将螺原体和疯牛病联系起来。   一种变异蛋白(朊蛋白):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新型克雅氏病患者、克雅氏病患者和患绵羊痒病的羊的脑部,都发现了变异朊蛋白。这种蛋白质比病毒小,在高温或消毒剂的作用下不发生改变。这种假说在媒体中最流行,但它与公认的许多生物学理论相矛盾。

  • MALDI-TOF核酸研究领域的下一站:病原体检测

    由于传播途径多样、影响范围广泛,症状发展迅速,传染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21世纪以来多次严重疫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是2003年的“非典”(SARS),二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再有就是现在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因此,传染病的防控一直是医学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对病原体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是传染病精准防控的基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彭俊平研员自2000年起即深耕于病原体检测技术方法及基因组学、耐药机制相关的研究工作。近日,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彭俊平研究员,与他就核酸质谱技术在病原体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深入交谈。[align=center][img=彭俊平个人.JPG,600,33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04/uepic/3407a132-360a-4424-b8f8-73b9d8028642.jpg[/img][/align][align=center]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彭俊平研究员[/align][color=#ff0000]“国内最早开展核酸质谱病原体检测研究的团队之一”[/color]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进步,病原体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由病原分离、电镜观察、免疫学检测等传统生物学方法发展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技术、芯片技术、测序技术、质谱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因为引起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单一的平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各种平台技术对病原体进行筛查。”彭俊平介绍到,“多年来我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搭建一个病原体组合筛查技术体系,这也是我国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一个重要工作。另外,我们利用多重[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反应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以下简称:核酸质谱)在病原体检测领域开展了10多年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核酸质谱是什么?彭俊平为笔者解答到,核酸质谱其实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在核酸水平的应用,是一种将多重[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反应与质谱结合的复合技术。此前,MALDI-TOF主要应用于蛋白质水平的微生物鉴定研究,应用发展不过30多年,而MALDI-TOF在核酸水平的相关应用则是近些年提出的概念,应用发展时间就更短。最初,MALDI-TOF在核酸研究领域开展的应用是SNP基因分型,其首先通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扩增含有SNP的基因组片段,再通过检测核酸分子在真空管中的飞行时间而获得样品分析物的精确分子量,从而检测出SNP位点信息。因为MALDI-TOF本身的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等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应用于SNP多位点的筛查。而MALDI-TOF在病原体检测领域的研究则鲜少有报道。彭俊平课题组是国内最早开展核酸质谱病原体检测研究的团队之一。“我们是在2009年引进的这个技术平台,正好是H1N1全球大流行的时候,当时核酸质谱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帮助我们开展相关工作,因此我们就开始自己开发方法。”核酸质谱病原体检测的原理是利用MALDI-TOF检测多重[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反应的产物,即单碱基延伸的产物质量大小,来判定检测靶基因的有无,从而进一步判定样本中目标病原体的有无。与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技术相比,核酸质谱在灵敏度、检测通量以及操作简便性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此外,核酸质谱检测的核酸序列均来源于公共数据库,不需要依赖其他的数据库。[color=#ff0000] “开发了7种人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成功申请专利”[/color]经过多年的技术摸索,彭俊平团队利用核酸质谱在病原体检测领域做出了很多成果。最近其团队开发了7种人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并申请了发明专利。目前,已知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其中包括2003年的“非典”SARS冠状病毒、2012年在中东地区出现的MERS冠状病毒以及2019年12月爆发的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2。彭俊平介绍到,课题组是从2012年开始开展人冠状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其中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利用核酸质谱进行检测应用。该部分成果是与岛津公司合作开发的,利用一步法多重反应[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与MALDI-TOF质谱联用鉴定7种人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突变位点。“本次合作中我们将多重[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反应从两步法改进为一步法,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工作。而且我们改进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RNA病毒,可以说是摸索出了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彭俊平介绍到,“和岛津合作成果的应用价值很明确,我非常期待未来该方法的推广。接下来我们也将继续和岛津合作在MALDI-TOF平台上开发出更多病原体检测解决方案,并合力推动核酸质谱在临床领域的应用。”笔者追问到目前国际上核酸质谱在病原体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彭俊平坦言道,国际上相关的成果并不多,而团队于2009年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可以说是走在了国际前列。不过,目前核酸质谱病原体检测的应用还以科研阶段为主,临床应用正处于拓展阶段。此外,彭俊平也谈到他认为核酸质谱走向临床所面临的瓶颈,一是MALDI-TOF本身的硬件设备比较贵;其次,基于MALDI-TOF平台提供给临床应用的成熟方法不多。因此,核酸质谱这样的技术平台想要真正推广到临床,首先需要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应用场景就会被打开。不过,彭俊平也观察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团队和厂商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相信核酸质谱的临床应用情况将在短短几年之内得到很大的改变。最后彭俊平表示,未来核酸质谱病原体检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有呼吸道感染疾病、腹泻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等,其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是核酸质谱可以“大展身手”的方向。后记:采访中彭俊平反复提到“病原体的组合筛查技术体系”,他也为笔者解释到,为了获取更全面的生物信息,往往需要多种技术平台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希望用一个技术平台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回到MALDI-TOF这一技术来说,总有人拿质谱与NGS测序相比较,其实它们的应用场景和目标都不一样,发展核酸质谱也并不是为了替代测序技术。事实上,核酸质谱只需要在中高通量的检测中建立并巩固其“王者地位”,在此基础上能够再提升灵敏度和分辨率等性能,就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 【资料】熊猫快报--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的将被行政拘留

    发布时间:2008年8月22日 记者昨日从云南省环保局获悉,各级环保部门目前正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环境执法等相关部门对该项措施进行讨论,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办法。 据悉,该项措施是为了贯彻执行新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危险物质包括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等。一旦环保部门发现排污单位有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行为的,应当依法根据职权调查处理,凡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需要适用形成拘留处罚的,应主动、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 据了解,目前,昆明大概有800家左右重点排污企业。据透露,云南省下半年还将对包括滇池流域在内的9湖流域进行终极评估。业内人士表示,对恶意违法排污行为采用适用的行政拘留强制手段等措施,将更有力地保障水体的环境安全,让天更蓝、水更清。 ——信息来源:新华网

  • 【世界环境日】危险废物要如何安全处置

    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是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处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危险废物安全处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分类和标识首先,对危险废物进行分类,根据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潜在危害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结果,对废物包装进行适当的标识,确保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能够明确识别。2. 运输危险废物运输需要遵循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规定,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包装和容器,以及专业的运输车辆和驾驶员。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废物不会泄漏、溢出或受到物理损坏。3. 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固化、稳定化、浓缩和干燥等步骤,目的是减少废物的体积、稳定其化学性质,并为其最终处置做好准备。4. 最终处置最终处置是指将预处理后的危险废物放置在专门设计的设施中,如填埋场、焚烧厂或回收利用设施。处置方法应根据废物的特性和当地的环保要求选择。a. 填埋危险废物填埋通常用于无害化处理,废物被埋在地下,上面覆盖土壤,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b. 焚烧焚烧可以大幅度减少废物的体积,并杀死废物中的病原体。焚烧后的灰烬需要妥善处理。 c. 回收和再利用某些危险废物可以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回收其中有价值的物质,实现资源的再利用。5. 监测和评估在整个处置过程中,需要对废物处理设施进行持续的监测,确保其运行不会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同时,需要定期评估废物处理的效果,必要时进行调整。6. 法律法规遵守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废物分类、处理方法、处置设施建设标准等。 7. 环保教育和培训对从事危险废物处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环保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通过这些步骤,可以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理和处置,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 【转帖】【科普】显微镜下的病原体,对人类健康生命的威胁

    据《连线》杂志报道,2007年末,一个英国科学家小组首次制作了一组纳米级图像,展示了含酶入侵细菌与DNA链的实时相互作用。这些技术的始祖便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这项1986年的发明让其发明者荣获了诺贝尔奖。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使得电子探针可以通过一个物质上方,从而使科学家们得以看见高电子密度区域,并推断单个原子和分子的位置。 为了纪念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发展25周年,科学家举办了一个名为SPMage07的国际竞赛,展示迄今为止获得的最佳扫描隧道显微图像。http://www.antpedia.com 2008-02-20大肠埃希杆菌 这个大肠埃希杆菌展示了长仅30纳米的保存完好的鞭毛。为了制作这个图像,科学家们使用了一个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不同,这个原子力显微镜的尖端直接与样本表面接触了。通过测量插入微型悬臂中的力,可以计算显微镜尖端之间的力。原子力显微镜非常灵敏,它们可以探测到兆分之一牛顿大小的力。 具体见附件。

  • 【分享】实验室生物安全如何保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传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导上。手册强调的是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的应用;适当的防护设备;正确的实验室设计、操作和维护;以及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来减少工作人员受伤或患病的危险。在按照这些推荐意见执行时,对环境以及周围较大范围社区所造成的危险也可降到最低。目前必须通过引入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来丰富上述实现生物安全的传统方法。最近全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强调有必要保护实验室以及实验室内的材料,以免可能因故意行为而危害人类、家畜、农业或环境。在确定一个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需要之前,必须首先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laboratory biosecurity)”之间的差异。“实验室生物安全”一词用来描述那些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则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有效的生物安全规范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的根本。通过危险度评估工作(作为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实施),可以收集关于所使用生物体的类型、它们的物理位置、需要接触这些生物体的人员以及负责这些生物体人员的身份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单位是否拥有这样的生物材料,而这些生物材料对于那些企图不当使用它们的人具有诱惑力。应建立国家标准来明确国家和各单位在防止标本、病原体和毒素被滥用方面应负的责任。每个单位都必须根据本单位的需要、实验室工作的类型以及本地的情况等来制定和实施特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规划。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应能代表所在单位的不同需求,必要时应由科技主管、研究负责人、生物安全官员、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执法机构和安全机构的人员来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应以对病原体和毒素负责任的综合方案为基础,其中应包括对病原体和毒素的贮存位置、进出人员资料、使用记录、设施内及设施间进行内部或外部运送的记录文件以及对材料进行任何灭活和∕或丢弃等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同样地,应制定一个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方案来鉴别、报告、调查并纠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违规情况,包括调查结果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应明确规定公共卫生和安全保障管理部门在发生违反安全保障事件时的介入程度、作用和责任。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不同,所有人员都应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理解保护这些材料的必要性以及有关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的原理,培训内容应包括复习有关国家标准和各单位的特殊规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说明在发生违反安全保障的事件时相关人员具有哪些安全保障的作用和责任。对于所有有权接触敏感材料的人员,考察他们在专业和道德方面是否胜任危险性病原体的工作,这也是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的一个中心内容。总之,安全保障预防应该像无菌操作技术和其他微生物安全操作技术一样,成为实验室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实验室安全保障措施不应阻碍对参比材料、临床和流行病学标本以及临床或公共卫生调查中所需资料的有效共享。职能部门的安全保障管理不应过度干涉科研人员的日常活动,也不应干扰其研究工作。对重要的研究和临床材料的合法使用必须得到保护。评估人员的可靠性、进行专门的安全保障培训以及针对病原体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等都是促进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有效方法。所有这些努力必须通过对危险性和威胁的定期评估,以及对相关措施的定期检查及更新来加以维持。检查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对有关规则、责任和纠正措施的解释是否清楚,这些都应该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规划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国家标准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 【资料】水的卫生安全性及控制措施评述

    1 水的卫生安全性及其发展演变水体环境与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水质的天然污染与人为污染。当饮用水中的理化水质指标超出特定的限值范围,就会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的损害或潜在的危害,当生物指标值超出规定范围时就存在病原体感染与疾病传播的风险。根据水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方式,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中期,人口密集度低,主要是天然化学物质或病原体污染造成的危害。例如,某些区域的天然水源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砷化物或氟化物,饮用这类水就会对人体构成危害,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天然病原体和人为污染,动物与人类病原体介水传播与感染也在个体之间或小规模群体内呈现。在人群开始不断聚集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密集度开始加大,人为污染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动物与人类病原体的介水传播与感染呈现为群体性和大规模化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人为污染已经占据主要地位,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饮用水导致的介水病原体传播得到较好控制的同时,重金属、人工合成有机物、人类与动物排泄物所产生的污染对水体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工业发达、环境保护得到高度重视的当今,在介水病原体传播、人工合成化学物、天然污染物继续造成直接危害或中短期危害的同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内分泌干扰物的形成和扩散已经开始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与长远危害。可以说,水和食品的安全保障依然任重而道远,最为关键的是各种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和消除。2 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典型的水质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原体的介水传播:主要包括饮用水、人体摄入和体表接触等传播途径,其中饮用水最为关键,其次为食品的介水污染,以及人类的亲水娱乐活动。人体或动物排泄物污染是水中病原体的最主要来源,当受污染水体作为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或存在其他接触方式时都有可能导致感染。如果饮用水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或者处理后在输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或流行。其中,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肝炎、脊髓灰质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一旦出现,还可能引起区域性流行。通过人体接触和相关食品消费也是介水病原体传播的重要方式,如夏季游泳场所消毒不彻底引起的红眼病流行,1987年上海市由于市民食用受污染的不洁毛蚶引起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2)化学物质导致的急慢性中毒:含有各种类型有毒有害物质的矿山排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固体废弃物渗滤液和农田地表径流污染水体后,其直接危害是引起急、慢性中毒,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其中的水产品和浇灌的农作物后引起中毒和疾病,如硫化氢中毒、农药中毒、砷中毒、酚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发生在日本的骨痛病就是人们长期食用镉污染的河水与稻米造成的。此外,由于生物富集作用的存在,会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机体中重金属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导致生物累积性中毒和疾病。(3) 化学物质导致的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锑、镉、铍、苯、胺、石棉、亚硝酸盐、硝酸盐、多环芳烃、卤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水体后,能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这类物质的生物产品,就有可能诱发癌症。(4)氮磷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危害大,影响深远,不仅在经济上造成损失,而且危害人类健康。例如,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直接影响、烦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大大降低水质;降低水体的透明度,水质变得浑浊,丧失了应有的美学价值;消耗水体的溶解氧,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并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向水体释放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危害动物,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水体的生态平衡被扰乱,生物种群量出现剧烈的波动,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严重影响鱼的生存和渔业生产,原来非常有价值的那些鱼类种群可能被价值小得多的种群所替代。(5)消毒副产物的危害:饮用水加氯消毒为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传染病的流行起到了非常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加氯消毒可能造成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进入水体的各种有机污染物,包括人工合成的和自然界存在的,在加氯消毒过程中,有可能和消毒剂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消毒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中最常见且研究最多的是三氯甲烷和氯乙酸。(6)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类似物的形式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内分泌失衡,产生严重危害。这是因为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已被证实的内分泌干扰物达数百种之多,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化学品,例如,农药(除草剂、杀真菌剂、杀虫剂)、多氯联苯、药物、染料、洗涤剂、塑料与树脂制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植物雌激素、烷基酚类、二恶英、卤代有机物、邻苯甲酸酯类等。3 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类型及传播途径引起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类,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和痢疾杆菌等;病毒类,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腺病毒等;原虫类,如贾第氏虫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当这些病菌污染水源以后,致病的影响程度变化很大,有的可能只是轻微的肠道疾病,严重的可能出现致命的痢疾、伤寒、霍乱和肝炎病。疾病传播途径包括直接皮肤接触、摄入、呼吸道吸入或间接接触等。如果没有接触,即使环境中存在病原体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介水疾病的传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水体(或水源)周围空间及上游区域具有疾病传染源;(2)经过处理之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出水、再生水、饮用水等)或食品中仍然存在活的病原体;(3)人体必须直接或间接接触,或摄入;(4)接触时段的病原体浓度足以引起人体传染。同时病原体的传染性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病原体为了存活和繁殖可能对变化的环境条件做出相应的反应。作为有生命的宿主和病原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都不是绝对的,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保持相同的方式和相同的程度。当进入宿主体后,病原体为适应特定的环境因素,其感染性会有一些变化。一旦进入宿主,短时期内病原体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潜伏期),在这个时期内,为了能够利用宿主资源,达到感染和寄生宿主细胞(病毒要求利用宿主细胞的DNA或RNA用于繁殖),病原体将出现生化转化反应。当病原体适应了新的环境,宿主的免疫系统将产生抗体,以避免发生感染。如果病原体成功寄生或在宿主体内繁殖,则宿主可能表现出疾病症状,否则宿主不会有患病表现,可能只出现感染情况,这可通过生化测试抗体反映出来。宿主的相对敏感性变化很大,它依赖于寄主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考虑的特殊病原体。婴儿、老人、营养失调的人及患病的人较健康成人更易传染。病原体的典型传染剂量参见表1。表1 特定病原体的传染剂量 微生物 传染剂量 微生物 传染剂量 大肠杆菌(致肠道病) 106~1010 痢疾内变形虫 20 产气荚膜梭菌 1× 1010 1号痢疾志贺氏菌 10 伤寒沙门氏菌 104~107 贾第鞭毛虫 <10 霍乱弧菌 103~107 病毒 1~10 弗氏志贺氏菌 2A 180 人蛔虫 1~10 4 细菌性病原体

  • 污染环境 入罪门槛降低 虚设治污设施从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共12条,将于6月19日正式实施。《解释》结合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力度,严密了刑事法网。  向地下排毒构成犯罪  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过去,污染环境定罪量刑需要“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这一要件,刑法修正案(八)将其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即不论是否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只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就应定污染环境罪。这降低了入罪的门槛。  那么“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标准是什么呢?最高法研究室主任胡云腾说,根据《解释》第一条,实施了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等5种行为,即应该认定为污染环境罪。这是将污染环境罪有结果犯变为了行为犯。  进口洋垃圾最高判10年  除污染环境罪外,环境污染犯罪还涉及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罪名。孙军工介绍,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县级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12个小时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的,致使疏散、转移群众1.5万人以上的,致使100人以上中毒的等11种情形,应该认定为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这种情形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虚设治污设施从重处罚  孙军工说,《解释》第四条专门规定,实施污染环境、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等犯罪,具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酌情从重处罚:(一)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二)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三)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四)在限期整改期间,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触犯数罪的按重罪论处  孙军工说,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多个罪名,如违反国家规定,故意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实质上是直接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同时触犯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污染环境罪两个罪名。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解释》第八条明确规定了“从一重罪处断原则”,即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违规造成镉污染可入罪  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规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均构成污染环境罪。为保障法律准确、统一适用,《解释》第十条专门对“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作出了明确界定,即危险废物,剧毒化学品、列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化学品以及含有上述化学品的物质,含有铅、汞、镉、铬等重金属的物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所列物质,如“灭蚁灵”、“二(口恶)英”等以及其他具有毒性,可能污染环境的物质都属于“有毒物质”。

  • 【分享】人类首次拍摄寄生虫感染细胞图像 有利研发疫苗

    [center]人类首次拍摄寄生虫感染细胞图像 有利研发疫苗[/center]美国新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 病原体》杂志报告说,澳大利亚悉尼世纪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独创的技术,首次成功地拍摄记录下了细胞被寄生虫感染以及寄生虫随后开始向全身传播的图像。 悉尼世纪研究所免疫成像项目主任沃夫冈• 温宁格教授介绍说,他们的研究借助了能够实时观察活细胞的大功率多光子显微镜。他表示,皮肤中的树状细胞是他们研究的对象。他们发现,在正常条件下,表皮内的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而真皮内的细胞却极其活跃,不停地移动,似乎是在搜寻病原体。在人为地将利什曼虫(Leishmania)引入细胞中后,他们观察到了寄生虫被细胞“拾起”以及开始向整个身体蔓延的过程。 利什曼病是一种经由沙蝇叮咬所传播的原虫疾病。据估计,在非洲、中东和南美某些地区,利什曼病的感染患者近12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大概200万宗。利什曼病导致患者皮肤溃疡,并能影响病人的内脏,如脾、肝和骨髓。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那么病人或许会有生命危险。 直观跟踪病原体在细胞中的活动状况,为人们设计和研发防病疫苗提供了重要条件。温宁格表示,通过研究,他和同事对病原体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以及参与的细胞有了基本了解。这意味着人们能分析那些可以识别帮助利什曼虫病原体感染患者的分子,并将这些分子作为疫苗针对的目标。此外,他们还能了解其他感染的免疫反应,以便开发出更好的疫苗。 世纪研究所执行理事马修• 瓦达斯教授认为,帮助研究人员拍摄免疫过程的多光子显微镜如同医学研究中的哈勃望远镜。哈勃让人们清晰地观察宇宙万物,而多光子显微镜则提供了独特的细胞观察方法,帮助人们全新地了解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 【分享】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进展

    [center][color=#DC143C][size=4][font=黑体]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进展[/font][/size][/color] [/center]  人类进入21世纪,感染性疾患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患,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WHO宣布近30年来,新发现了29种新病原体。Prion被确定为疯牛病和人类C-J等病的病原体,肯定了蛋白质颗粒可成为病原体,致使感染人类的微生物日趋复杂。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威胁不但没有消除,且出现了严重的耐药问题,如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困难。HIV在世界范围内肆虐,STD病原微生物尚在蔓延。1993年,肺鼠疫在印度复燃,霍乱弧菌O139型有可能致成世界范围的第8次大流行。严峻的现实向微生物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准确、更快速地检出与监测病原体。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法的最大弱点是慢,难以适应诊断与治疗。近代,以PCR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验的速度,这些方面已有许多专著予以介绍。现仅就微生物实验室可常规应用的技术即快速微生物检查法作一介绍。

  • QX100在细菌和衣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

    QX100一个应用的大方向是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尤其是复杂来源的样品。之前已有多篇HIV(病毒方面)相关的文献。最近又有2篇QX100对于细菌和衣原体检测方面的文献发表,结合之前的文献,可以得出,QX100可以对复杂来源样品中的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而且是以绝对定量的方式进行,不再需要依赖于标准曲线,简化了实验操作。由英国科学家完成的采用QX100对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发表于J Clinical Microbiol。沙眼衣原体是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该文章对1509个临床样品进行了双重的ddPCR反应体系与金标准Roche Amplicor CT/NG进行了对比,得到了如下的结论:

  • 美国农业部颁布六种致命大肠杆菌菌株禁令

    美国农业部(USDA)官员于周一(9月12)表示,为了预防疾病以及挽救生命,同时更好保护美国市场上的牛肉供应,将从牛肉供应中对被称为“the Big Six”的六种危险大肠杆菌菌株颁布禁令。USDA官员称,除了已知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coli O157:H7)外,将会新增六种额外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coli,STEC)菌株。出售携带有这些病原体的商品将被视为违法行为。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和检疫局将会就这些病原体对碎牛肉、牛肉等进行测试。1994年起,牛肉制品已被禁止添加E.coli O157:H7,原因是此前西北太平洋地区爆发的疫情导致几百名儿童患病,其中有四名儿童因此去世。按照规定,禁令将扩展至E coli O26、O45、O103、O111、O121和O145。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每年这六种病原体会引发11.3万起的疾病,约有300人因此住院接受治疗。据悉,肉类行业对该举动反应并不热烈,可是却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 【分享】BSL级别

    生物安全水平biology security level生物安全水平,   兽医实验室根据所用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对人和动物的易感性、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预防和治疗的可行性等因素,其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各分为四级,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无明显致病性的,对环境危害程度微小的,特性清楚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致病性低的,对环境有轻微危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能够安全地从事国内和国外的,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与上述相近的或有抗原关系的,但尚未完全认知的病原体,也应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直到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才能决定是继续在此种安全水平下工作还是在其它等级生物安全水平下工作。   四级生物安全水平(BSL-4):能够安全地从事国内和国外的,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实验室感染高度危险,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生命和环境的,没有特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微生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与上述相近的或有抗原关系的,但尚未完全认识的病原体也应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直到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才能决定是继续在此种安全水平下工作还是在低一级安全水平下工作。

  • 【原创】实验室安全防护必要性

    生物实验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危险试剂、器材以及病原体。它们随时威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进一步泄露到周围环境中,危害将十分严重。因此,应对实验室安全防护方面的规范予以高度的重视。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各种试剂和仪器设备,以及水、电、煤气,还会经常遇到高温、低温、高压、真空、高电压、高频和带有辐射源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若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 “转基因作物里发现未知微生物”是怎么回事?

    “转基因作物里发现未知微生物”是怎么回事?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112003_315892_1609805_3.jpg流言: 2011年2月11日,美国退役的农业科学家胡伯Huber博士给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写信,指出:最近在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一种新的病原体,是导致动物绝种(不孕或流产)的根源。

  • 微生物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作用

    食品因富含有微生物可依赖生长的营养成分,因此会不同程度的受微生物污染。如何控制好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下面就食品加工中如何控制好微生物污染提出几种方法:对食品加工来讲,通过控制病原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来控制病原体难以达到目的,因为除特别情形之外,大多数食品为病原体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食品加工可以通过分别控制食品中水分活度和pH值,或通过特定的包装技术调节气体来控制病原体的生长。1 控制pH每种微生物生长都有最低、最佳、最高pH值,酵母菌和霉菌可在低pH下生长,当pH值为 4.6或以下时可抑制致病菌生长和产生毒素。但有些病原体,特别是艾希氏大肠杆菌0157:H7,虽然在酸性条件下生长被抑制,仍可存活较长时间。pH 是一种抑制病菌生长的方法,而不能破坏现存的致病菌。但是,在低pH值保持时间较长时,很多微生物将被破坏。pH 4.6 是酸性食品和低酸食品的分界限。有些食品开始是低酸食品,加工后成为酸性食品。天然酸性食品是那些自然含酸的食品,大部分水果属天然酸性的食品。但有些热带水果如菠萝,根据生长条件pH可能大于4.6。低酸食品包括含蛋白质食品、各种蔬菜、淀粉质食品及其它多种食品。酸化是直接向低酸食品加酸的过程。目标通常为 pH 4.6或更低。这些食品称为酸化食品,要符合相应的法规如FDA 21CFR PART 114。 有些情况食品虽然经过加酸,但最终pH仍高于4.6,这就需要其他方法来加以控制,如冷藏。发酵是使用某些无害微生物来促进食品化学变化的过程。这些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是产生酸或乙醇。细菌一般产生醋酸或乳酸,酵母菌一般产生乙醇。通过发酵产生酸或乙醇有两个目的。一是赋予食品特定的品质以产生预期的味道或均匀结构。酸奶就是通过发酵加工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结构。另一个目的是食品防腐,如腌渍产品,但这类发酵食品的pH一般达不到4.6或以下,所以在冷藏温度下贮存才是安全的。1.1 酸化酸化是直接向低酸食品加酸的过程。向产品中加酸有几种不同方法:一种方法称为直接酸化,即在生产低酸食品过程中,在单个制成品容器中加入预先确定数量的酸。用此方法,重要的是加工者控制酸与食品比例,酸化蔬菜最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批酸化,顾名思义,酸和食品大批混合后让其平衡,然后包装酸化食品。添加的酸有很多种,主要有醋酸、乳酸和柠檬酸,根据预期成品的特性而选用。除用酸酸化食品外,可用天然酸性食品如蕃茄作为添加配料,来酸化低酸食品。使用蕃茄的产品包括装有整形芹菜、洋葱或辣椒意大利面条酱。罐装蕃茄通常pH为约4.2,而其它蔬菜为低酸性。如制成食品的pH不同于酸性原料的pH,则认为该食品是酸化的,并适用于法规。例如,蕃茄原料pH是4.2,如制成品pH是4.5则食品已经酸化了,因为蕃茄中的部分酸被用来酸化蔬菜。或者,如制成品pH仍为4.2,则用来酸化蔬菜的蕃茄中的酸量没有明显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不适用于酸化食品法规,并且认为不是配制成的酸性食物。这样的食品包括有芥木、蕃茄酱、沙拉调料和其它调味品,都是货架稳定的食品。酸化食品加工者需科学地设定加工过程以保证最终pH肯定低于4.6。加工者需对每批制成品测试平衡后的pH ,因为所有配料达到自然pH平衡,这对较大颗粒食品可能需长达10天长的时间。需经几天达到平衡pH的产品在这段时间里可能需要冷藏,以防止肉毒梭菌或其它病原体的生长。为加速测试过程,可将产品混成均匀糊状。均质含油的食品时,均质前应将油除去。另一种方法是在产品加油前测试pH,因为油不影响最终pH。按配方配制的酸化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必须进行充分地热处理以灭活腐败微生物和病原体的繁殖体。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防止腐败导致经济损失,另外是腐败生物的繁殖可使pH升高,危及产品的安全。1.2 测量pH值如加工者要进行酸化处理,必须有某种测量pH的方法。加工者多数选用pH计,但也可使用指示溶液、试纸或进行滴定,确保最终pH低于4.0。1.3 发酵葡萄酒和啤酒,是用酵母菌使产品发酵产生乙醇,乙醇使产品防腐。在酸泡菜、发酵香肠、奶酪、甜酸泡菜、橄榄和酪乳的生产中,发酵时细菌产生了乳酸。霉菌也用于某些食品的发酵,主要是为了味道和其它特性,如酱油。发酵一方面需要促进好的微生物生长,同时一方面阻止会引起腐败的不良微生物生长。通常的作法是向食品中加盐或发酵剂,或在某些情形中将其轻微地酸化。发酵剂可以是酵母菌或细菌。在很多发酵产品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没有消除产酸细菌的加工过程。所以大部分发酵产品必须保持冷藏,以保证发酵细菌不会使产品腐败。

  • 生菜、海鱼中发现微塑料!它对人类健康有没有危害?

    生菜、海鱼中发现微塑料!它对人类健康有没有危害?

    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由于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尽早发现环境和动植物中的微塑料成分及含量,保护人民的饮食环境不被微塑料所侵扰至关重要。针对微塑料的不同研究方向,国高材分析测试中心拥有一整套微塑料检测全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本文中小编就与各位分享一则本中心的微塑料检测应用案例。[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7/202007311748450929_593_4135567_3.png[/img]

  •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和技术指标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和技术指标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和技术指标 3.1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组成和生物安全标识 3.1.1 生物安全实验室一般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151205_367085_2019107_3.jpg3.1.2 在二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入口,应明确标示出操作所接触的病原体的名称、危害等级、预防措施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等,同时应标示出国际通用生物危险符号,如图 3.1.2 所示。生物危险符号的颜色应为黑色,背景为黄色。

  • 【转帖】疯牛病的发病机理

    疯牛病是通过接触染病个体的脑或其他神经系统组织来传播的。此类接触包括:食用被染病神经组织污染的食物或食物副产品,或与接触过染病神经组织的仪器接触。感染性病原体一旦进入脑部,可以潜伏好几年(甚至长达10到15年)。病原体激活时,会杀死脑细胞,留下大范围的海绵状空洞。同时,在脑细胞中还会出现大块的变异朊蛋白(斑块)。一旦病原体激活,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不到一年。

  • 微生物标本的选择

    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及保存 要发挥实验室的有效作用,选择正确生理部位和采集合适的标本及其正确运送等环节最为重要。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应该优先考虑,否则,实验室所做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因此,所有与标本质量的各环节有关的医务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验室有责任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使之编入各科室的护理手册中。包括详尽的安全标准,标本的选择、收集、运送、接收和填写及粘贴标签的标准。在此手册中为您提供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送检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处理指南。 安全指南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最先考虑到的应是实验台的安全。其他医务人员也许没在意在送往实验室的标本中潜在有病原体。所以要制定安全规章制度以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其他可能接触到病原体的人员。大多数的微生物实验室的手册中都有实验室安全操作章节部分,实验室操作手册中还应该包括有关标本管理的安全操作的内容。有关生物安全的参考资料对于每个微生物实验室都适用。适用于实验室的安全参考资料应该包括有‘微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指南,第三版’,以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指南:‘谨慎操作和处理传染性材料准则’。直接有关标本的安全管理方针:1. 所有采集标本的操作要戴手套,穿工作外套、口罩、甚至护目镜。2.所有标本容器必须防漏,运送也应装入密封防漏的塑料袋中,袋上附有一表格用于填写日期、时间、姓名之用。3.决不能将带有针头的注射器送到实验室。应将注射器中的标本注入无菌试管中。或采用防护手段取掉针头,再盖上注射器并放入密封防漏的塑料袋中送检。4.不得将装有标本的破损容器送往实验室,也不能对其进一步处理。应该及时向医生通报容器渗漏,解释如果留用标本,会带来的潜在危害性并要求重新送检。如果新标本送来,则将泄漏的标本高温高压处理后再废弃掉。 标本的选择与采集采集送检标本前,必须有所选择标本的种类和采集部位并要反应有效病程。如果不选择有效部位,再好的方法采集的标本,没有有效病原体也没多大临床价值。以下为普通标本的选择与采集指南:1. 要避免常居菌群随时可能造成的污染,以确保取得反映感染过程的典型标本。有许多感染部位的病原体当存在于健康宿主时却被认为是正常菌群。这种正常菌群的“背境噪音”(即来源于皮肤、隔膜和呼吸道)会对培养结果有干扰,过度生长的正常菌群也会掩盖真实病因。2. 选择正确的解剖学部位获取标本,采用适当的技术和适当的用品,如表中所述。3. 厌氧菌培养标本所选择的适当部位参见表1,活检组织或穿刺液是很好的标本,而厌氧拭子送检是起码的要求。决不可冷藏用作厌氧培养的标本,而应置于室温下。4. 采集的标本要足量。标本量少了会产生假阴性结果。5. 每份标本都应贴上标签,写上病房、病人姓名、ID号、标本名称、明确的部位、日期、采集时间和采标本人姓名等。6. 将标本放入特制的容器,此容器应有利于可疑病原体的存活,防渗漏,无安全隐患。

  • 新加坡研发出病毒检测芯片

    新华社新加坡4月13日电(记者陈济朋)据新加坡媒体日前报道,新加坡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病毒检测芯片,可一次性快速检验上万种病原体。 据介绍,这种病毒检测芯片由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制,通过快速分析病患DNA样本,可在24小时内详细检测出患者感染何种病毒或细菌。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检测芯片可以一次性检测高达7万种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其中包括最新出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 相比之下,传统的病毒或细菌测试方法,一般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进行测试,难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 研究人员说,这种新的检测手段可以尽快明确病因,减少确诊时间,并且成本也不高。目前这种病毒检测芯片还只用于实验用途,研究人员希望该芯片通过相关部门批准后尽快投入市场。

  • 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规程(SOP)

    关键词:微生物、操作目的:保证实验室人员及环境的安全背景知识:选填项目原理:选填项目主体内容:1.正在处理培养物或标本时,由实验室主管限制或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2.实验人员在处理完生物活性物质、脱下手套、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洗手。3.工作区内不得进食、喝水、抽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以及贮存工人食用的食物。戴隐形眼镜的实验人员仍需佩戴护目镜或面罩。食物应贮存于工作区外的专用橱柜或冰箱内。4.禁止使用口吸移液技术,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5.制定使用锐利器具如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等的安全保护方案。6.仔细进行每一步操作,以减少飞溅物或气溶胶的产生。7.工作台面应至少每天消毒一次,发生生物活性物质泼洒时应及时消毒。8.所有培养物、贮存物及其他废物在排放前应先经过可靠的消毒,如高压灭菌处理。需在实验室外邻近处进行消毒处理的物品,必须存放于结实耐用、防扩散的容器中,从实验室运出时应密闭,并依据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安全包装后,才能从实验室移出。9.有传染性病原体时,应在实验室入口贴上生物危害的标志。标志上要包括所使用的病原体名称以及研究者的姓名和联系电话。10.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管理方案参看该书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 上海生科院许琛琦小组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

    我科学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来源:科技日报 12月3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的最新成果,首次证明钙离子能改变脂分子功能来帮助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活化,提高T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这项新成果对治疗自身免疫病、慢性病毒感染、肿瘤等多种与T细胞相关的疾病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论文也是新成立的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人体的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其中T细胞是一种关键的功能细胞,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基础,与肿瘤、艾滋病、免疫缺陷症等疾病直接相关。艾滋病病毒正是通过感染T细胞从而破坏免疫系统并使人致病。据许琛琦介绍,T细胞发挥功能的基础是识别外来抗原,这项功能由T细胞抗原受体(TCR)来行使。每一个T细胞表面都有几千个TCR,TCR的周围是脂质分子,它们通过静电力将TCR的活化位点屏蔽起来,保证它们在没有抗原的时候不会活化,接受抗原刺激后则快速活化。钙离子在细胞内担任非常重要的“信号使者”角色。T细胞被抗原活化后,细胞外的钙离子会通过钙离子通道流入细胞内,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会在数秒之内提高10倍,并维持几个小时。这些钙离子能够直接结合TCR周围的脂质分子,中和它们的负电荷,从而解除脂质分子对TCR活化位点的屏蔽,帮助TCR活化,将比较弱的抗原刺激信号放大,使得T细胞获得完全的效应功能。这种机制大大提高了T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免疫、移植与感染研究所所长、著名免疫学家Mark Davis教授指出,这项工作令人激动,揭示了钙离子对TCR活化及其T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解决了T细胞活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据《东方早报》报道,昨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的最新成果:一种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即钙离子可以激活体内的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而T细胞正是消灭病原体的“主力部队”。  身体不舒服了,就会生病。可对很多市民来说,恐怕并不了解“病”是怎么一回事。其实,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病原体进入后,就会与体内的免疫细胞进行一番厮杀,谁能胜出就决定了最后的结果。在免疫系统这支“军团”中,T细胞是一种关键的功能细胞,堪称是“指挥官”加“士兵”,它的数量以及“活力”,影响着健康的程度。许琛琦表示,例如肿瘤、艾滋病、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都与T细胞的功能相关,艾滋病毒正是通过感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据了解,在T细胞的表面,活跃着一种名为TCR的抗原受体,它们就如同是部队中的“侦察兵”,只要察觉到抗原信号,就会通知T细胞本身,让其参加“战斗”。许琛琦研究组发现,作为人体内必需的钙离子,除了组成骨骼和牙齿外,居然还在细胞内担任非常重要的“通信兵”角色。T细胞被抗原活化后,细胞外的钙离子经通道流入细胞内,浓度会在数秒内提高10倍,并维持几个小时。这些钙离子能直接结合TCR周围的脂质分子,帮助TCR活化,将比较弱的抗原刺激信号放大,激活“沉睡”中的T细胞,从而让其加入到与疾病的争斗中。  就理论上来说,钙离子信号通路是多种疾病的药物靶点。但是,许琛琦强调,目前只是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要落实到临床医学,还需要不断的实验。另外,他也表示,此钙离子是细胞内的活性钙,浓度很低,靠吃钙片和骨头汤等传统“补钙”方式并不能增加其含量。身体里的钙有什么作用?它能强健骨骼、让肌肉不会轻易抽筋,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这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发现:在细胞里的钙离子,能帮助人体内T淋巴细胞的活化,提高T淋巴细胞对“外敌入侵”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昨天凌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发现。  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高级部队”。它巡游在人体内,一旦发现细菌、病毒等“外敌”入侵,即使数量极其微小,也会及时行动起来,召集其他“免疫大军”,坚决将其清除——其敏感程度,只有神经细胞可相媲美。  也正因此,T细胞也成了不少病毒、肿瘤细胞的攻击对象。比如,艾滋病毒就直接攻击T细胞,因为一旦让T细胞“缴械”,它就能在人体内长驱直入。  经过几年努力,许琛琦有了新发现。原来,在每一个T细胞的膜上,都有多达几千个信号接收器TCR(T细胞抗原受体),像哨兵一样担任警戒任务。TCR身上有数个活化位点,平时被脂质分子包裹着。这些位点如开关,一旦侦察到外敌,就会迅速激活并打开细胞上的“钙闸门”,将细胞外的钙离子放进细胞,让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迅速增加10倍。  当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它们会拉开其他的脂质分子,打开更多的TCR开关,从而活化T细胞,开启各种“应急预案”,有的产生蛋白质御敌,有的下令免疫细胞增殖——齐心协力消灭“坏蛋”。  “T细胞这种信号放大机制,还是首次发现。”许琛琦介绍。病毒专家、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孙兵研究员对此很感兴趣,既然只要去掉TCR上的脂质分子屏蔽,就能增强T细胞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设计药物来完成这个任务,使被病毒“挟持”的T细胞恢复活力,就能清除体内病毒,尤其是慢性病毒,如乙肝病毒。国际免疫学权威、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免疫、移植与感染研究所所长马克·戴维斯教授评论说:“这项工作揭示了T细胞工作的一个关键性机制,完成得非常漂亮,其发现令人兴奋。”

  • 飞沫传播科普

    飞沫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空气传播还包括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1.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一般情况下,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没有外部条件(如风力)的帮助,飞沫喷射到两米以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2. 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3. 经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 【分享】介水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或者是处理后的饮用水重新被病原体污染。例如,自来水系统有渗漏,当管网出现负压时可遭受污染。高层二次供水系统因设计、卫生、管理等问题而造成饮水污染等。饮用水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如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活时间长,饮水人数又多,就会造成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引起水体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业废水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污染等。饮用水质不良及水体、管网和给水设备受到污染而使饮用水受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变化,并可引起介水传染病和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持久性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还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甚至造成癌症等远期危害。有关实验证明,细菌、病毒、在未经消毒的水中存活时间较长,伤寒杆菌和霍乱弧菌能在水中存活一个多月,肝炎病毒能存活70天,痢疾杆菌能获10多天。可相应地引起痢疾、伤寒、霍乱和肝炎病的流行。(卫生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