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碳足迹标准

仪器信息网碳足迹标准专题为您整合碳足迹标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碳足迹标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碳足迹标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碳足迹标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碳足迹标准话题讨论。

碳足迹标准相关的资讯

  • ISO碳足迹标准明年将发布
    按照预定程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的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简称ISO碳足迹标准)的最终版草案稿仍将在明年初确定,定稿将在明年年内发布。专家普遍认为,根据该标准最新版的征求意见稿,大国将展开新一轮碳减排博弈。该标准旨在为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通报和核查制定更确切的要求,提供清晰和具有一致性的叙述方式,也许很快它就会成为一项有关碳足迹的评估、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国际通行标准。   不排除以后一些国际采购商会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中。英、日、美等国已建立多种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也通过在其产品上标注碳排放或节能信息,迎合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一方面,ISO碳足迹标准会形成新的贸易门槛,增加碳认证、碳标识等开支,加大小型出口企业成本,削弱其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该标准会形成新的技术门槛,加速落后技术的淘汰,大多数企业不得不花高价钱向发达国家购买先进技术。   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专家认为,我国虽然是全球出口大国,但大多数行业属于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以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为例,产品的大部分碳排放出现在使用阶段,但如果按照ISO碳足迹标准,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都会被算在中国头上,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出口大国是不合理的。ISO碳足迹标准一旦通过,就可能纳入到WTO框架下,成为各个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中国是WTO成员国,也必然受制于该标准。一旦ISO碳足迹标准正式发布,根据WTO的规则,该标准的出台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的多边TBT体系框架内,届时中国将只能非常被动地接受这种多边机制。   为此,检验检疫机构提醒各相关出口企业要积极关注ISO碳足迹标准发展进程,多了解相关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 要加大研发力度,改进工艺技术方法。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
  • 英国出台测量产品碳足迹新标准
    近日,英国出台了一套测量产品碳足迹的新标准。这一新标准可以告诉消费者产品在生产、消费和处置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过去的一些测量标准由于缺乏一致性或透明性、以及过于复杂等原因而备受诟病。   据英国广播公司消息,新的测量系统被称为PAS 2050,它将由英国标准协会英国标准部监督掌控。英国标准协会英国标准部总裁迈克劳说:“PAS 2050通过了我们的严格审核过程,它是英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几千名工业界专家努力的结果。商业和公共部门能够用其统一的标准来获得他们的产品及在服务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他还希望这一新标准能被不同规模的机构采用。   PAS 2050的雏形曾于2006年由英国碳基金公司推出,以满足消费者希望了解产品碳足迹的要求。2007年4月,一些公司对其进行了试用,在公司的产品上注明了“碳标识”。   尽管关于碳足迹的问题已经在近些年逐渐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但英国碳基金去年底的调查显示,只有1%的公司了解他们运作中的碳足迹。   英国碳基金的首席执行官汤姆迪雷说,他希望通过公众对这一问题的了解改善目前的状况,并认为:“这是企业头一次有了强制性的、统一的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测量标准。这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他们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联合支持了这一计划,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大臣希拉里本表示希望公司能使用这一工具。他说:“企业曾提到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减少碳排放,我们已经对此做出了回应。消费者希望知道企业减少了碳排放,而这一标准能帮助企业完成这一任务。”   据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不久也将会生效,它将要求未来的政府到2050年时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0%的碳排放。
  • 三部门: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提到,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根据通知,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通知提出16项重点任务。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方面,通知提出,加快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支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面向园区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方面,通知提到,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方面,通知要求,开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与利用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条件成熟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支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等应用场景。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方面,通知提到,加快氢冶金、原料替代、热泵、光伏利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在降碳技术领域采信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量化与核查、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抓紧构建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地质封存全链条标准体系。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方面,通知要求,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制定农用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加快研制再生塑料、再生金属标准。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则》要求,研制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系列国家标准。此外,通知还提出,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
  •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公开征集“新三样”碳足迹国家标准项目提案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关于征集“新三样”碳足迹国家标准项目提案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按照《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及《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及相关标准体系,加快提升我国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有效发挥标准对产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现征集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碳足迹国家标准项目提案,具体通知如下:一、重点方向2024年“新三样”碳足迹标准项目提案重点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一)电动汽车:整车制造、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等关键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产品种类规则标准研制。(二)锂电池: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产品种类规则标准研制。(三)光伏产品:光伏组件、电气部件等关键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产品种类规则标准研制。二、申报要求(一)申报标准类型。申报标准类型为国家标准。(二)材料要求。参照附件模板,填写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见附件1)和国家标准草案(见附件2)。项目建议书各栏目内容应完整、详实;标准草案应明确主要章节及其具体技术内容。(三)标准项目周期。国家标准项目周期不超过18个月。三、材料报送请有意向申报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填写附件材料,并于2024年4月15日前报送。联系人: 马悦馨 孙 亮电 话:010-58811505/153715001058638/18910756015邮 箱:mayx@cnis.ac.cn sunliang@cnis.ac.cn附件下载:1. 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docx2. 国家标准草案模板.docx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2024年3月8日
  • 2012年生态纺织品碳足迹会议即将召开
    关于2012年生态纺织品“碳足迹”科技知识及管理思想讲座的通知   随着全球经济形式的变化,国际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生态纺织品碳足迹开始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纺织品生态标识等中得到应用,并将成为纺织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碳足迹的深入了解,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有效措施,减少供应链碳排放,制定有效排放方案 通过碳足迹计算,宣传企业减排行动,向消费者提供碳足迹信息,让下游企业及消费者对产品生产环境影响有一个量化认识,继而引导消费决策。   为满足企业老板及决策者学习生态纺织品碳足迹知识及管理思想的需要,印染在线网联合北京服装学院及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将于3月17-19日在浙江杭州宝盛宾馆(四星级)举办2012年生态纺织品“碳足迹”科技知识及管理思想讲座。让您最先了解“碳足迹”,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织造、印花、染整、面料生产、服装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生产厂长、技术总监、开发总监。   二、讲座内容:   1、纺织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最新发展及对策   2、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生态出口情况及对策   3、生态纺织品检测与预警机制,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志、认证程序介绍及操作实务   4、“碳足迹”标识认证与“碳交易”   5、下一个绿色通行证:产品碳足迹概念及相关核算标准   6、零售商和品牌商低碳供应链管理及中国政府的低碳策略   如果您针对相关主题,有任何疑问的话,请将您的问题填写在回执中,我们在讲座期间当面帮您解答。   三、讲座讲师:拟定邀请北京服装学院、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发改委、纤维检验局,国家环保部中国环保标准委员会,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相关专家   四、讲座时间及地点:   讲座时间:3月17日—19日(17日报到,18-19日正式讲解,其中1天半时间正式授课,半天交流答疑)   讲座地址:杭州萧山宝盛宾馆(萧山区市心中路618号)   交通方式:[机 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距20公里   [市中心]武林广场: 距28公里 [火车站]杭州城站火车站: 距18公里   杭州火车南站:距4公里   四:收费标准   本次讲座参加费用为:3000元/人,含讲座、资料费等。   食宿自理,可由会务组统一安排,合住:160元/天/人,包房320元/天/人。就餐120元/人/天。   五:报名联系方式:   1、讲座详细信息请登录印染在线网(www.e-dyer.com)   2、联系人:潘炎山 手机:13822163379/13422216001   符元娥 手机:13822163330   电话:020-32057560 传真:020-32057561   地址:广州科学大道111号信息大厦602
  • 艾比森获TUV南德LED显示屏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
    近日,TU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UV南德")为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比森")A系列LED显示屏的24个型号产品颁发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该声明的颁发,标志着艾比森上述产品的碳足迹核查符合ISO 14067:2018国际标准,凸显了艾比森打造绿色产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TUV南德凭借自身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能力,全力支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提升低碳竞争力。活动当天,TUV南德大中华区消费产品服务高级副总裁陈灏漩先生、艾比森董事长丁彦辉、副总裁陈杨等嘉宾出席颁证仪式。TUV南德与艾比森双方代表颁证合影留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焦点,各大企业纷纷投身于可持续发展领域,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全球领先的LED显示应用与服务提供商,艾比森积极响应"双碳"政策,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企业责任体系之中。  在此次合作中,TUV南德通过文件评审、现场核查等方式,核查了艾比森的A系列LED显示屏24个型号产品(A0421、A0621、A0821、A1021、A1021D、A1621D等)从原材料阶段、生产阶段直至分销阶段为止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评估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贡献。最终,TUV南德确认上述产品碳足迹符合ISO 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的条件与指南》标准的要求,并为艾比森颁发了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和产品碳足迹标签。  颁证现场,TUV南德大中华区消费产品服务高级副总裁陈灏漩先生向艾比森表示祝贺。未来,TUV南德期待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与艾比森开展更多合作项目,共同探索新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双碳”两会再成焦点,雷军: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写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大家建议,积极拥抱“双碳”时代,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新发展阶段最鲜明的底色。  雷军代表: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认为,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已成为汽车工业全球竞争的关键胜负手,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支撑碳足迹精确管理、核算、认证及核查,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双碳”目标实现。  顶层设计是第一步。“应制定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碳减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减排路径和目标,制定从原材料到报废回收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办法,明确企业主体责任。”雷军建议。  目前我国已发布3批共24个行业核算方法,但尚未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雷军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模型,明确碳足迹核算的对象、范围和边界。同时,建立碳足迹测量及评价标准体系,为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企业产品低碳认证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振。”雷军认为,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认证标准,规范认证流程,制定评价等级及对应指标,建立新能源汽车低碳产品评级及公示制度,设计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低碳设计投入。  李彦宏委员:发展“绿色AI”,让算力算法减排降耗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需要发展对环境更友好的“绿色AI”,一方面是发展绿色算力,通过使用绿电、利用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另一方面,发展更绿色的算法,构建绿色集约的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  “当前,发展‘绿色AI’在评价考核、效果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李彦宏建议,探索数据中心碳排放双控,对数据中心使用绿电部分的额度不计入能耗考核,适度放宽能耗审核标准,推动全国加快开放绿电跨省市交易。同时建立兼顾性能和能耗的绿色算法度量标准,倡导领军人工智能企业构建能效高、性能优的预训练大模型,并向行业开放。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并加快建立科技减排的方法库和行业标准。  此外,“智能交通”也应在碳减排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李彦宏认为,应建立智能交通助力碳减排效益评估标准,同时开展个人碳积分激励制度试点,构建公众碳排放相关数据平台,探索个人绿色出行碳积分与公共服务优惠政策挂钩机制,提升公众绿色低碳出行获得感。  洪明基委员:制定餐饮业碳减排计算标准  餐饮业的低碳发展,关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洪明基建议,将消费端减少食物浪费的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体系,制定餐饮业碳减排计算标准,促进餐饮消费碳中和。  “公众在餐饮消费中的碳减排比较分散,难以定量和标准化。”洪明基建议,加快餐饮消费领域碳减排计算的标准化进程。在餐饮消费的菜式设计、餐饮包装、倡导节约等重点环节,明确碳计算的底层逻辑,形成碳减排计算标准;充分考虑各地碳排放因子的合理差异范围,推行碳计算标准互认规则,打破地域限制;对地方、团体、企业的碳减排标准进行认证,打通公共减碳平台和私营减碳平台。  严望佳委员: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应同步规划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建议,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建设,加强安全防护能力,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健康发展。  严望佳说,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系统,而是开放、互联的网络,面临更多安全风险。而电力基础设施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急需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安全防护能力。  “应树立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安全观。”严望佳建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与安全同步规划建设。统筹安排电力部门、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创新企业等多方力量,联合开展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注重构建能源网络全要素安全技术体系,在大力提升能源网络数据智能自动化安全调度运营管控能力的同时,安排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规划建设。
  • “双碳”战略!全国首个碳足迹管理平台建设冲出地平线
    近日,伴随着最后一泵混凝土的浇筑完成,规划高度达109.2米,由中建五局山东公司承建的青岛自贸试验区项目首个超高层D02-05#楼冲出地平线,项目最具代表性的单体工程“山东国际大宗交易大厦”正式迈入全新的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中建五局项目负责人赵永争告诉记者,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面临施工现场淤泥深、桩基施工成孔坍塌风险大、回填土稳定性差等难题。自进场以来,项目部秉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的管理目标,积极对接设计院,采用外设钢板桩支护,内设混凝土胎模和石渣换填,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可控。通过“BIM+智慧工地”,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各层级进度计划、优化调整施工方案,更好地指导现场施工。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劳动竞赛、划分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岗,聚势合力掀起施工大干热潮。30天,4500平方米,2672吨钢筋,9644立方米混凝土……首个超高层顺利冲出正负零,为后续工期按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该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北片区即“海辰园”项目是国际资源配置的核心载体,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为我国低碳园区的发展探索更积极可行的技术路径,逐步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迈进,打造全国低碳智慧能源系统示范区、低碳发展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碳足迹管理平台,助力国家“双碳"建设。
  • 1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优先聚焦19个重点产品
    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制定并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方案》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19个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这些重点产品将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全文可见: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pdf
  • 利好科学仪器!欧盟电池法正式生效:电池回收、碳足迹要求升级
    仪器信息网讯 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满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下称《欧盟电池法》,法规全文见文末附件)正式生效。核心要点:谁生产谁回收、谁进口谁回收。《欧盟电池法》对生产者责任延伸、电池回收管理、数字电池护照等提出更高要求,明确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产生重大影响。《欧盟电池法》生效利好科学仪器行业。新法规对电池回收、碳足迹、电池护照要求升级背后,科学仪器测试技术支撑作用突显,新法规文件中,“测试”一词出现达82次。如法规文件附件五的安全参数部分,依次对热冲击和循环、外部短路保护、过冲保护、过放电保护、过温保护、热传导保护、外力引起机械损伤、内部短路、热滥用、着火试验、气体排放等相关测试项目进行了描述。且多个测试项目明确要求需采用最先进的测试技术或测试仪器设备。《欧盟电池法》对于投放到欧盟市场的所有类型电池(除用于军事、航天、核能用途电池)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些要求涵盖可持续性和安全、标签、信息、尽职调查、电池护照、废旧电池管理等等。同时,新电池法详细规定了电池以及含电池产品的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了符合性评估程序和市场监管要求。据华泰证券分析,《欧盟电池法》对我国产业链或将带来三方面影响:第一,碳排放的相关要求或将强制出口企业进行零碳转型,在生产技术上将向着高效低能耗、环保低碳等方向进行革新 第二,有望倒逼国内回收体系完善,长期将带动国内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回收要求趋严或利好已和海外厂商合作布局回收的企业 第三,电池护照旨在确保供应链的透明度,出口企业将面临护照数据库建设、护照管理系统维护及国际统一标准构建等挑战。《欧盟电池法》目录一览:第1章 一般规定第2章 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要求第3章 标签、标记和信息要求第4章 电池一致性第5章 合格评定机构的通知第6章 第七、八章以外经营者的义务第7章 经济运营商在电池尽职调查政策方面的义务第8章 废电池管理第9章 数字电池护照第10章 第十章联合市场监督和欧盟保障程序第11章 绿色公共采购和修订限制的程序第12章 授权和委员会程序第13章 修正案第14章 最后条款附件1对物质的限制附件2碳足迹附件3通用便携式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参数附件4 LMT电池、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和电动汽车的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要求附件5安全参数附件6标签、标记和信息要求附件7确定电池健康状态和预期寿命的参数附件8合格评定程序附件9欧盟一致性声明编号(申报的识别号)附件10原材料和风险类别清单附件11废旧便携式电池和废旧LMI电池收集率的计算附件12储存和处理,包括回收,要求附件13电池护照中应包含的信息附件14废旧电池装运的最低要求附件15相关表附:欧洲电池法规Battery regulation approved by EU Parliament.pdf
  • 美航天局建议保护人类探月足迹及科学仪器
    新华网洛杉矶5月28日电(记者郭爽)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探月指导报告,旨在保护阿波罗飞船登陆点等人类早期探月留下的珍贵足迹,以及此前留在月球表面的科学仪器。   当地媒体28日援引航天局发言人乔舒亚巴克的话说,这份指导报告不具有强制性,但美国航天局欢迎其他国家参与其中。   报告说,“一个失误也许将永久性破坏这些无价之宝”。美国航天局建议,在未来的登月任务中,其他登陆器最好至少与阿波罗飞船登陆点保持2000米距离,与“徘徊者”月球探测器等的着陆点保持500米距离,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和破坏此前登陆痕迹。   “谷歌月球X奖”评选委员会日前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接受这一建议。正在竞争这一大奖的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总裁约翰桑顿说,美国航天局已明确这些遗迹对人类的重要性,有必要确保它们在未来的登月活动中不被破坏。   “谷歌月球X奖”总金额为3000万美元,旨在奖励研发出第一个安全登月机器人的私人机构。全球共有26个私人机构目前正在角逐这一奖项。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数十年来,人类已实施了百余次月球探测任务。
  • 泰坦怒放年 | 3省2市,5城7校,5月足迹!
    每年、每月、每天我们一直走在服务科学的路上从天南到海北从日出到日落在刚过去的5月对外,我们继续开展市场推广活动在3省2市、5城7校留下了科学服务郎的足迹对内,我们不断吸收学习邀请到合作伙伴霍尼韦尔为我们的销售精英做管理培训 时间管理效率培训market activity 培训讲师余锋,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同时是著名的精益六西格玛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课程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课程教授、上海管理科学研究学会理事和美国质量学会高级会员。在企业管理、创新和六西格玛实践领域拥有十多本著作。 5月9日,余锋先生在泰坦创新研究院为泰坦科技(titan)精英销售人员做了一场精彩的管理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助力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更为圆满地达成目标。 泰坦科技(titan)作为霍尼韦尔长期合作的优秀合作伙伴,一直以来在产品销售工作上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更是得到了霍尼韦尔方面的高度认可。此次余锋先生来做培训,还为泰坦科技(titan)员工颁出了2017年最佳销售奖,并对泰坦未来的销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霍尼韦尔产品2017年销售最佳奖化学学科国际高峰学术论坛market activity 5月12-13日,化学学科国际高峰学术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泰坦科技(titan)参会并做产品展示,我们有幸能够聆听198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bert huber教授、中科院院士周其林教授、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等学者的精彩报告。泰坦科技(titan)总裁助理、高校o2o总监马琳杰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huber合影!展台展示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期间,我们在论坛会场和未来科技城分别进行了耗材产品、试剂产品等自主产品的展示,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前来咨询。“绿色杯”综合化学知识竞赛总决赛market activity 5月16日,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办、泰坦科技(titan)协办的“魅力化学?精彩世界”第九届“绿色杯”综合化学知识竞赛总决赛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赛。泰坦科技(titan)区域销售总监马健玮出席并颁奖 泰坦科技(titan)作为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领导者,在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合作过程中,为学校提供了专业产品、周到服务,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主办方特邀请泰坦科技(titan)区域销售总监马健玮出席活动并为获奖学生颁奖。第八届明斯特-香港-上海有机金属化学研讨会market activity 5月24-25日,由复旦大学化学系主办的第八届明斯特-香港-上海有机金属化学三方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泰坦科技(titan)携旗下自主仪器、耗材、试剂品牌及代理仪器品牌参会做产品展示。展台展示为论文集点赞 论坛期间,复旦大学同一个课题组的导师和博士生,身穿泰坦白大褂、手捧论文集,竖起大拇指的画面给小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由衷的赞美真是一点也不作假,小探官方认证你们是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的铁粉,没得跑!南京理工大学market activity 展台展示 5月9日,泰坦科技(titan)校园行来到了南京理工大学,这也是我们今年在南京高校的第五场活动。我们把师生们青睐的试剂、耗材、仪器、论文奖,继续带到南理工,绝对一个都没少!安徽大学market activity 现场咨询 同一日,在距离南京理工大学200公里外的安徽大学,正在进行安徽区域一个月内的第三场仪器产品展示会,这场活动由我们和仪器供应商联合举行。好伙伴,就要共赢!天津大学market activity 展示会现场 5月11-12日,作为天津大学耗材、试剂采购系统的优秀供应商,泰坦科技(titan)参加了天津大学第二十二届仪器设备展示会。展示会上,绚烂繁多的仪器、耗材明星产品吸引了学校师生的注意力,很是抢眼!上海交通大学market activity 展台展示展台咨询现场礼品互动 5月22-23日,泰坦科技(titan)产品展示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泰坦自主仪器产品titan/泰坦超声波清洗器、titan/泰坦超薄磁力搅拌器以及代理品牌仪器等闪亮登场。在转移场地的过程中突降暴雨,给这场展示会带来了些许不便。但哪怕天公不作美,专业、高质的产品加上提前准备的互动活动,来往咨询的师生仍是络绎不绝,纷纷驻足咨询! 科学服务我们一直在路上6月敬请期待!泰坦仪器新品多功能涡旋混匀器
  • 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2023年2月6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 国家林草局2023年4月1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根据《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本指南。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标准顶层设计、强化标准有效供给、注重标准实施效益、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标准化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强化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级各类标准的衔接配套。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通用标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及时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稳步推进。锚定碳达峰碳中和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需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坚持系统推进和急用先行相结合,分年度分步骤有序稳妥实施。坚持开放融合。扎实推动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统筹,加大中国标准国外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国际协调一致。(三)主要目标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标准体系框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本标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三、标准重点建设内容(一)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1. 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标准重点制修订温室气体与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相关术语及定义、碳排放数据分类与编码技术规范、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碳信息披露等标准。2. 碳监测核算核查标准规范重点制修订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和碳管控平台建设等标准,大气成分物理化学特性长期动态观测、监测、评估、预报相关标准。制修订地区、园区等区域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制修订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纺织、机械、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完善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原燃料替代、余能利用、生物海洋林草土壤固碳、畜禽养殖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研制产品碳足迹量化和种类规则等通用标准,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迹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等基础共性标准。3. 低碳管理及评价标准重点制修订城市、设施、企业、供应链、园区、技术等绿色低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低碳产业统计核算相关标准,碳中和评价通则标准,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及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二)碳减排标准子体系1. 节能标准加快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采矿、轻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能耗限额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相协调。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源头与末端结合,发挥标准倒逼、优化、调整、促进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家用电器、农村居民供暖设备、制冷及冷链物流设备、工业设备、照明产品、数据中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快完善与强制性节能标准配套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节能验收、能源审计等标准。加快制定节能设计规划、能量平衡测算、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评估、经济运行、合理用能、节能诊断、节能服务、绿色节约型组织评价等基础标准。完善能效对标、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节能、能量回收、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节能量测量和验证、能源计量、数字赋能技术、区域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管控中心等节能共性技术标准。2. 非化石能源标准水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水电机组扩容增效、宽负荷稳定运行、运行状态评估与延寿等标准,以及小水电绿色改造、生态流量、安全鉴定等绿色发展技术标准。风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风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风力预报预测等标准,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标准,消防系统标准,风电塔筒用材料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施工标准以及并网标准,风电系统稳定性计算标准。光伏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辐射预报预测等技术标准,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电气部件、支撑结构关键产品的技术要求、阻燃耐火性能要求、检测方法和绿色低碳标准,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等主要产品及设备修复、改造、延寿及回收再利用标准。光热利用领域重点制修订光热发电设备标准,以及太阳能法向直接辐射预报预测等标准。完善太阳能集热关键部件材料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估标准,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太阳能多能互补系统标准。核能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核电技术标准、核电厂风险管理标准、维护有效性评价标准,以及核动力厂厂址评价标准。生物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热电、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天然气(沼气)、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方面的原料质量控制、重点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等标准。氢能领域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燃料品质和氢能检测等基础通用标准,氢和氢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氢密封、临氢材料、氢气泄漏检测和防爆抑爆、氢气安全泄放标准,供氢母站、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安全等氢能安全标准,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炼厂氢制备及检测标准,氢液化装备与液氢储存容器、高压气态氢运输、纯氢/掺氢管道等氢储输标准,加氢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设备标准,燃料电池、冶金等领域氢能应用技术标准。海洋能、地热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海洋能发电设备测试、评估、部署、运行等标准以及地热能发电设备标准。3.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电网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标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保护标准,新能源并网、配电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标准。电源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电能质量、功率预测等标准。负荷侧领域重点制修订电力市场负荷预测,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建设、评估、接入等标准。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抽水蓄能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二氧化碳、热(冷)、氢(氨)、超导等新型储能标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标准。4. 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标准煤炭领域重点制修订煤炭筛分、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智能化煤炭制样、化验系统性能、组分类型测定等标准。石油领域重点制修订低碳石油开采、炼油技术标准,低排放、高热值、高热效率燃料标准。天然气领域重点制修订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测量、取样导则、成分分析及测定、尾气处理及评价、管道输送要求标准以及页岩气技术标准。5. 生产和服务过程减排标准工业生产过程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低碳固碳技术、低碳工艺及装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原燃料替代技术、低碳检测技术、低碳计量分析技术、绿色制造、节水等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标准样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基础设施和装备能效标准,以及物流绿色设备设施、高效运输组织、绿色出行、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多元化动力适用、绿色交通场站设施、交通能源融合、行业减污降碳等标准。加快完善轨道交通领域储能式电车、能量储存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电能测量等技术标准。完善道路车辆能源消耗量限值及标识、能耗计算试验及评价方法相关标准。加快完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充换电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相关安全要求、性能要求、测试方法、远程服务管理、安全技术检验等标准。加快研究制订机动车下一阶段排放标准,推进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城镇住宅减碳、低碳智慧园区建设、农房低碳改造、绿色建造、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等标准,建筑废物循环利用设备、空气源热泵设备等标准,以及面向节能低碳目标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运维、使用计量、回收利用等标准。农业生产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标准以及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畜禽液体粪污减排技术等养殖业生产过程减排标准,完善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农业机械等节能低碳标准。公共机构节能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机关、医院、学校等典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绿色化改造标准,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以及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经济运行等管理标准。6. 资源循环利用标准重点制修订循环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等标准。推动制修订清洁生产评价通则标准,稀土、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以及磷石膏、赤泥、熔炼废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废金属、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加快完善水回用标准。制修订汽车零部件、内燃机、机械工具等再制造标准。制修订林草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三)碳清除标准子体系1. 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标准重点制修订陆地、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及木质林产品碳汇相关术语、分类、边界、监测、计量等通用标准,森林、草原、人工草地、林地、湿地、荒漠、矿山、岩溶、海洋、土壤、冻土等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固碳增汇、经营增汇减排评估标准和技术标准,林草资源保护和经营技术标准,森林增汇经营、木竹替代、林业生物质产品标准,以及生物碳移除和利用、高效固碳树种草种藻种的选育繁育等标准。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气象保障相关标准。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重点制修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关术语、评估等基础标准,燃烧碳排放捕集标准,完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等标准。推动制定二氧化碳驱油(EOR)、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燃料利用等碳利用标准,以及陆上封存、海上封存等碳封存标准。3. 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标准重点制修订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DACS)应用条件、技术要求、实施效果评估等标准。(四)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1. 绿色金融标准重点制修订绿色金融术语、金融机构碳核算、银行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管理、气候投融资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基础通用标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推动制修订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等绿色金融评价评估标准。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2. 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碳排放配额分配、调整、清缴、抵销等标准规范。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规范,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制修订重点领域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统计核算、监测、评估以及绿电交易等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标准。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重点制修订自然资源确权、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生态产品动态监测等标准。完善生态产品、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等评价标准。健全生态综合整治、矿山矿坑修复、水生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标准,以及生态农业、生态产品质量追溯等标准。推动制修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绩效评估等标准。四、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一)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成立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外交、商务、国际合作、科技、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林业和草原等部门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积极稳妥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在碳捕集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优势,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凝聚科技攻关人员和标准化专家的力量,同步部署科研攻关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等机构的合作对接,聚焦能源绿色转型、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碳汇、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跟踪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最新国际动态。深入研究欧盟、美国等区域和国家相关标准化政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与重点区域、国家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标准化对外援助培训或海外工程项目中加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宣传与使用。推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化对话,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重点推动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林草固碳和增汇、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与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绿色金融、信息通信领域与数字赋能等国际标准提案,推动标准研制。积极争取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成立区域能源系统、医用冷冻装备、生态碳汇等技术机构。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工作,推荐中国专家参加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CCCC)、环境社会治理(ESG)协调委员会、联合国秘书长独立咨询委员会能源结构专委会(CEET)等战略研究和协调治理机构。积极联合相关国家共同制定并发布《多能智慧耦合能源系统》《多源固废能源化》等政策白皮书。(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国际标准比对分析,重点推动温室气体管理、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节能等领域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及时实现“应采尽采”。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外文版制定和宣传推广,通过产品与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海外工程等多种渠道扩大我国标准海外应用。五、组织实施(一)坚持统筹协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的统筹与技术协调作用,加强对各标准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协同。建立完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络机制,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联合归口等方式,共同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发挥行业有关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织的作用,在本行业内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二)强化任务落实各行业各领域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做好专业领域标准与基础通用标准、新制定标准与已发布标准的有效衔接。各地方、社会团体等加强与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依法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国际交流等工作。(三)加强宣贯实施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普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知识,提高公众绿色低碳标准化意识。适时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评估,及时总结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主送: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统计局、国管局、中科院、工程院、银保监会、证监会、铁路局、民航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气象局、能源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2023年4月17日印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托盘产品》等775项行业标准、7项行业标准外文版和10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意见
    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面向5G专网核心网的云网融合 总体技术要求》等775项行业标准、《带式焙烧铁矿球团节能技术规范》等7项行业标准外文版项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接口规范》等10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予以公示(见附件1、2、3),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30日。如对拟立项标准项目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填写《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见附件4)并反馈至我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标准立项公示反馈)。公示时间:2023年5月31日-2023年6月30日联系电话:010-68205241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邮编:100804附件:1.《面向5G专网核心网的云网融合 总体技术要求》等775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2.《带式焙烧铁矿球团节能技术规范》等7项行业标准外文版计划(征求意见稿)3.《半导体集成电路 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接口规范》等10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4. 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3年5月31日
  • 我们走过的足迹,哈希携水质监测绿色方案来到您身边
    http://www.hach.com.cn/info/2013624/2013624144023.shtml我们喝的水安全么?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会享有我们儿时的洁净的水源么?我们的水源地能给我们提供安全优质的水源么?我们的江河湖海还可以承受多少污染物的折磨? 全民参与,强烈关注! 央视的全国水源地调查节目&ldquo 聚焦消失的水源地&rdquo 中对于消失的水源地,被严重污染的水源地等一系列曝光与不断的追踪报道,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水资源、水污染状况的极大关注。据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只有新疆西藏两个省份,不受上级水源污染影响。大家感受到了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全民环保意识空前提高,对于污染现象嫉恶如仇,并且已经化为了实际的行动。 比如民间各类环保组织和环保卫士实地走访水源地,来到污染河流的源头以及沿途拍摄各种污染行为、环境杀手以及进行污染地的调查。比如&ldquo 我为祖国测试水&rdquo 的活动通过社会化媒体微博的平台像大家发布对于水环境的监测结果,&ldquo @一毛不拔大师&rdquo 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准备工作之后,对宁波上海南京三地化工企业周边环境进行实测,对影响水质状况的各种指标进行测定,比如COD,氨氮,总氮以及六价铬,挥发酚等,与排放标准进行比对,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图中就是在测试中使用的哈希水质监测解决方案(哈希DR2800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哈希预制试剂及哈希测试方法) 哈希方案全面助力水质监测! 水质安全现已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而作为水质分析工作者,作为水质守护者,首先是环保工作者,对于守护地球家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比如进行水质监测分析,进行科学研究。但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否也面临着:环境监督力度加大,日检量日益增多,严格规定减排任务,高耗水高耗能项目受到限制,分析过程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等等问题。&ldquo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dquo ,哈希公司携水质监测绿色方案来到您身边,来到水质守护者的身边,给您的水质监测工作带去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全面助力您的水质分析工作。 这也是哈希公司绿色方案巡演的本意。 那什么是水质监测绿色方案呢?它是一种&ldquo 以分析过程安全,能量使用高效,源头污染防治,低碳排放,低环境负荷,低能源消耗为特点的,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监测方案。&rdquo 简而言之,绿色方案可以助力水质分析工作者实现对于环保的追求,主要从源头控制,低碳环保高效,过程监测,突发响应,准确、扩展性强这五大模块来实现:具体来看 一、源头上减少并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二、能量的使用更有效率,分析过程安全,水质分析过程低环境负荷、低能源消耗 三、满足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的需要 四、突发事件、污染事故快速响应与决策 五、政策法规与质控管理日趋严格,测定指标多样化、数据精确化的要求 哈希足迹 对水质状况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哈希携水质监测绿色方案深入以前水质监测先进理念相对欠缺的二三线城市,真正来到用户身边,用领先全球的水质监测先进理念和方案为用户解决水质监测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我们已经走过了苏州、扬州、宁波、大连、沈阳、马鞍山和蚌埠站。从用户在现场对绿色方案的热烈反应可以看出用户对于绿色方案的欢迎程度。 哈希将继续前往绵阳、温州、昆明、郑州、石家庄、乌鲁木齐、包头、哈尔滨、珠海、佛山、江门、荆州、衡阳、九江等地送方案到前线,到环保卫士们的身边。 另外,还可在活动网站上的城市票选板块中,积极参与城市投票,票选自己所在的城市成为下一个巡演地点。哈希将根据用户的需求,选出下一步即将到达的城市,希望把我们的绿色方案送到您身边。 赶快前往官方网站进行活动的全面关注吧:http://www.hach.com.cn/promotion/greenchina/greenchina.html 本次活动更得到社交媒体的全程关注,敬请关注新浪微博@水质守护者 直接进行现场互动 更多详情请点击
  • 中英签署协议用标准促进低碳生产和消费
    3月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与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低碳产品认证的合作备忘录。根据这一备忘录,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将和英国标准协会共同开展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目标的相关工作,包括共同推进低碳产品认证的研究工作,以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等。   3月2日,英国标准协会首席执行官霍华德科尔就标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英国一直也是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作为英国国家标准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一向致力于推动全球环境的不断改善,英国标准协会于2009年发布的能量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降低能源成本。2008年10月,英国标准协会发布了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PAS 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目前,PAS 2050在全球被企业广泛用来评价其商品和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   当记者问标准究竟对低碳经济有怎样的推动作用、英国标准协会为此做了哪些工作时?霍华德先生说:“我们认为标准对政府和企业都有很大作用,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它是一个混合体。一方面是一种工具支持立法,另外帮助公司自愿减排。在过去30年里,英国标准协会一直致力于发展和环境相关的标准,比如说最著名的ISO14000是根据我们起草的方案完成的,这个标准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都是最重要的一个环境标准。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这一个标准,还在不断地开发制定新标准,新标准包括从ISO14000衍生出来的一些标准,比如说ISO14064-1。标准最大的魅力是在于由各方达成共识取得,标准一旦推出之后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使用,来发展低碳经济。制定标准有一个特点,如果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的话,需要在国际上与各方进行磋商达成共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目前,因为低碳经济是国际上的一个共识,为了很快推进这个进程,我们开发了一种规范叫做PAS(碳排放),以便使这个规范能进入到市场为政府和企业所使用,新开发的PAS2050这个规范是用来评价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这个规范在国际上很快得到认可,据我所知在中国市场也得到很高的认可度。除此之外,我们在PAS2050这个基础上发展出PAS2060,通过与各方这样不断的合作和开发制定出这样一个规范,把这个产品尽快推上市场,让用户尽早的能使用。”   据了解,英国标准协会制定了一个很领先的能源管理标准叫《BS EN 16001标准》,这个标准在欧洲是非常领先的,英国标准协会和中国国家标委合作,希望在这个标准中融入中国元素,使它今后发展成为国际标准。这是英国标准协会和国家标委进行的合作,目的就是希望最后能够帮助中国和企业节省能源。   霍华德先生说,英国标准协会和中国国家环保部签的合作协议是关于低碳产品认证方面的,就是由第三方来对低碳产品做认证,我们会帮助环保部环境与发展中心,对一些高排放的产品做减排方面的标识。双方专家将合作确定这些产品,以实现未来减排目标,这些产品是消费方面的产品,在未来可能包括一些工业产品。   记者问道,低碳产品一般比普通产品贵,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了环保而购买低碳产品呢?   霍华德说,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工资水平不高,所以很多人买不起低碳产品。目前的市场还不是很大,所以企业可能需要得到支持,比如说补贴。所以解决方案应该是扩大市场需求,形成一种规模,这样的话企业才可以在不用补贴的情况下来开发低碳产品。在英国情况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失业了,所以他们不想用多花10%~20%的钱来买低碳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政府和企业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共同推动这一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的发展。英国标准协会非常愿意与中国政府一道在低碳领域做出贡献,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来解决人类共同所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中英两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领导性的作用,双方政府都制定了减排目标。在这方面英国标准协会也要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中英合作备忘录签订后,双方将在产品碳足迹认证领域展开合作研究。产品碳足迹认证是低碳产品认证的一种,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合作有助于我国紧跟国际低碳经济潮流,在战略上应对低碳挑战,展现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决心和努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环境形象,在未来新一轮低碳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据记者了解,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正在积极探索试点低碳产品认证的研究工作。低碳产品认证将建立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参与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参与和公众选择的作用。此外,低碳认证传达产品碳排放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气候变化信息的发布渠道,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消费选择,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把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融入到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
  • 政策解读:建设双碳标准体系 实现双碳既定目标
    近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构建双碳标准体系的工作要求,以双碳工作对标准的全方位需求为导向,为构建全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双碳标准体系提供了“路线图”。   一、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标准作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快健全双碳标准体系,既是双碳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实现标准化生态效益的具体任务。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我国现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12项,强制性能效标准75项,有力支撑了节能降碳减污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标准在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负碳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以氢能产业为例,中国已制定加氢站技术、设计、安全等系列标准,为加氢站建设运营提供重要技术依据。目前,国内已依据相关标准建设和运营170余座加氢站,成为全球投入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国际协调的规则。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规则。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伦敦宣言》,承诺以国际标准更好支撑《巴黎协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气候适应和韧性行动呼吁”等的实施。《欧盟绿色协定》明确提出,欧盟将利用其经济地位塑造国际标准,以实现环境和气候雄心。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风电、光伏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引领。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双碳”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夯实双碳基础共性标准,结合能效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负碳技术推广等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路径,系统布局碳减排和碳清除标准制修订任务,以标准为双碳市场化机制提供规则、指引,强化标准实施应用。   二、双碳标准体系全面覆盖未来双碳工作重点领域   《方案》充分考虑相关政策、技术和市场化机制的标准需求,提出了包含基础共性、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四个子体系的双碳标准体系框架,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全面覆盖。标准体系支撑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部门推进工作,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标准体系架构。标准体系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方案》中的基础共性标准子体系,主要包括术语、分类、碳信息披露等基础性标准,碳监测、核算方法与核查程序以及低碳评价等标准,为各行业双碳工作提供统一协调的标准支撑。   《方案》中的碳减排标准子体系主要包括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生产和服务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5个部分。碳减排标准为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供规范和引领,以标准引领产业低碳转型,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方案》中的碳清除标准子体系重点包括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3个部分。碳清除领域标准不仅为CCUS、DAC等前沿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标准支持,还为各领域的生态固碳提供技术指导,以标准先行带动碳中和前沿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方案》中的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3个部分。绿色金融产品、信用评级评估、统计共享、风险管理等绿色金融标准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碳交易程序、碳排放配额、信息披露、自愿减排交易等标准为各类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技术规则。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确权、评估、核算、交易等标准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技术保障。这些标准将在双碳市场化机制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规则和指引作用。   三、实施四项行动加快双碳标准体系建设   面对当前双碳工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方案》提出实施四项重点行动,以加快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一是开展双碳标准强基行动。加快完善碳排放监测、数据管理、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碳中和、信息披露、碳排放管理体系等碳达峰急需的基础通用标准,2023年前完成3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通过集中申报、集中立项,急需标准随时立项等有效措施,提速基础标准制定进程。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建立区域协同的标准实施机制,满足不同地区对实施双碳基础标准的特色需求。   二是开展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在用能产品和设备领域,加大制冷产品、工业设备、农业机械、信息通信设备等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及测量检测评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工业领域,结合节能低碳等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水平提升,形成更加先进的标准;在交通领域,推进车辆燃油经济性及电动车能效等标准制修订。同时加速完善与强制性标准配套的推荐性节能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效支撑能效能耗标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前完成100项能效能耗标准及配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扩大标准覆盖面的同时,更加重视现有标准的更新升级和推荐性标准的衔接配套。推动能效“领跑者”和企标“领跑者”工作,为制定国际领跑的节能降碳标准奠定基础。加快建立能效能耗标准实施监测统计系统,加强标准实施与宣贯培训,鼓励重点区域提前实施更高的能耗限额标准,提升节能降碳标准的实施效果。   三是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减碳负碳等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布局若干双碳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协同布局。通过开展双碳领域国家级标准验证点建设,提高标准的有效性。推动双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创建,培育技术、标准、产业联动的创新机制。优化标准供给二元结构,体现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调协同。发挥团体标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前沿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相关标准,以标准先行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   四是开展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联合更多相关方,扩大合作渠道,培育绿色低碳国际标准专家队伍,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机构秘书处和领导职务,加大节能、新能源、碳排放、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参与力度。更加重视绿色低碳标准成果的国际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突破,2025年前提交30项绿色低碳生态国际标准提案,提升我国对国际双碳标准的贡献力。推进节能低碳国家标准及其外文版同步立项、同步制定、同步发布,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四、进一步夯实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基础   在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标准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多种挑战,《方案》提出应加大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协调等工作保障力度,夯实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一是更加重视双碳标准的技术研究,集中力量支持双碳基础通用标准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工具开发,为双碳标准体系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二是加快双碳标准化人才培养,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双碳标准化专家队伍,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各相关方运用双碳标准的技术能力。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建设国际国内协调的双碳标准体系,推动碳核算、碳足迹、碳中和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支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等国内标准的国际转化,积极分享我在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双碳标准化经验,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紧密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监管总局征集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
    各有关单位,各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好标准的支撑作用,在2022年和2023年专项计划的基础上,经研究,现开展2024年度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的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立项范围请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各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的工作方向,对照《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部署的标准制修订任务,紧密围绕当前以标准提升牵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重大任务,按照重点突出、急用先行、国际接轨的原则,组织开展本年度国家标准专项计划申报工作。具体范围如下:1.碳排放管理。碳排放量大以及贸易量大的生产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重点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等。2.碳减排技术标准。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领域减碳、降碳关键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先进、实施效果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3.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品和设备能效标准。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充电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相关能效标准,以及使用量大、能耗高的工业设备设施、消费品相关能效标准。4.能耗限额标准。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领域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的更新升级。5.碳清除技术标准。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碳汇等碳清除技术标准。二、申报要求1.申请立项的国家标准项目应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无交叉、无重复,并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立项范围和原则(试行)》确定归口,对于双归口的国家标准项目需在申报前协调一致。2.申报单位要统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近期需要和长期部署,对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国内外情况等进行充分的前期研究,鼓励相关单位联合提出立项申请。3.申报项目须通过“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填报电子材料,在项目建议书中勾选“碳达峰与碳中和专项”选项。4.有关程序、材料和制修订周期要求请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4号)执行。三、申报时间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申报材料及公文请于2024年4月30日前报送。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及电话:袁 昊 010-58811580马义博 010-82262650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2024年3月14日
  • 三部门明确今明两年“双碳”标准计量建设任务清单
    8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平指出,研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建立完善的碳计量溯源体系对于实现碳排放量的准确核算尤为重要。  《方案》分两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的原则和目标。标准方面,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到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计量方面,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方案》,今明两年,“双碳”标准和“双碳”计量的重点任务均有8项。其中,在标准方面要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  计量方面,则要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指出,以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方案》紧扣节能降碳重点领域发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要加快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推动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  在下一步的贯彻落实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大经费支持。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同时,还要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
  • 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举措,标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提升能源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结合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工作有关实施方案,突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完善有关能源技术标准规范,加大新兴领域标准供给,加快标准更新升级,不断提升标准质量,为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原则需求牵引、重点推进。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支撑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突出重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直接相关领域标准化。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减排相关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抓紧完善能源碳达峰急需标准,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要求和标准质量,有效满足能源转型标准需求。协同联动,务求实效。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求,坚持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切实发挥标准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引领、支撑和规范作用。系统布局,协调一致。系统谋划布局涵盖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统筹推进能源行业标准与国家、团体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的新型标准体系建设。(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建立完善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制定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链碳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健全相关标准组织体系,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产业链相关环节标准全覆盖。——修订一批常规能源生产转化和输送利用能效相关标准,提升标准要求和水平,助推和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能效提升。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一)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快完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就近开发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标准体系。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退役回收与再利用相关标准。完善水电和抽水蓄能相关标准体系。围绕重大水电工程进一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推进高水头、大容量水电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储备,持续完善水电智能建造、信息化和数字化、水电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增效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流域梯级综合调度与安全应急、水电可持续发展后评估相关标准制定。完善抽水蓄能及水电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标准。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需求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含生物质发电、生物制气、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生物成型燃料等)转化利用、地热能开发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泵、清洁炉具等清洁供暖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核电标准体系。打造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体系并推进自主标准应用实施,开展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具有四代特征核电技术以及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提升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水平。专栏1 非化石能源标准化专项行动1. 风电光伏标准体系完善行动。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及海上风电基地、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设立标准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新能源实证实验平台的作用,抓紧补充完善一批标准,形成完善的风电光伏技术标准体系。2. 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标准示范行动。依托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开发, 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3. 抽水蓄能专项标准完善和示范行动。结合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建设以及各种新形式抽水蓄能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完善抽水蓄能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4. 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应用实施行动。依托后续三代压水堆核电工程项目建设及在运核电厂,组织自主核电标准应用实施和采标率检查。(二)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标准需求和现有标准的适应性研究,持续完善涵盖新型电力系统分析认知、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故障防御、网源协调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涉网安全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建设,为主干网架和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提供标准支撑。大力推进智能配电网标准化,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等标准,提升配电网智能调控和双向互动能力。加紧完善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标准,加强多能互补、多能转化及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标准制定。推动构网型柔性直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构网型直流性能及检测等方面核心标准研制。持续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应用等配套标准研制,有效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建立和完善虚拟电厂标准体系,推进虚拟电厂领域重点标准制修订。推动电动汽车、换电站等可控充电负荷纳入电网优化控制,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等灵活性调节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推动用能侧电气化标准制定,助推建筑、交通等领域电气化协同发展。推进电力市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电力市场基础及通用标准、市场接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业务技术标准、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标准等重点标准制定。专栏2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行动5.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研究和示范行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输配电网、微电网、构网型柔性直流、需求侧响应、电气化提升、电力市场等领域制定一批标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开展标准化示范。(三)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专栏3 新型储能标准化专项行动6.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行动。完善储能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四)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加快完善氢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开展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多元化应用等技术标准研制,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电氢耦合、燃料电池及系统等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能检测评价等基础标准。专栏4 氢能标准化专项行动7. 全产业链绿氢标准完善行动。完善氢能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开展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安全标准研究,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五)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组织推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绿色高效生产转化和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重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和石油炼化等领域节能降碳相关标准提升,进一步提升煤电、煤炭深加工能效相关标准,完善和提升石油炼化能效相关标准。进一步提升煤炭和油气相关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水平,完善煤矸石、粉煤灰和尾矿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煤炭和油气开发、转化、储运等环节余热、余压和冷能等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要求。推动完善煤炭和油气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电力输送能效标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一批新型节能环保电力设备和材料相关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关键设备的能效标准。推动负荷侧再电气化能效标准提升。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及基础性标准研制,重点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规划设计、能源综合利用、能源服务、能效监测与诊断、能源托管与运营、系统运行质量、服务质量评价及能源与多领域融合等标准研制。专栏5 能效标准提升专项行动8.煤电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电机组能效和灵活性等标准,明确考核约束和关键配套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结合煤电“三改联动”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9.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结合煤化工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10.石油炼化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化领域资源综合利用、炼化产业技术改造标准,持续推进炼油行业能效提升。11.电力输送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有关能效标准,依托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展示范,助推电网线损率进一步降低。12. 综合能源服务标准提升行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结合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六)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与国家标准协调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减排标准化管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能源分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能源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能源装备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研制。服务建立国家碳市场机制需求,加快能源企业碳交易、抵消机制等关键标准研制。围绕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有关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需求,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推进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封存监测、泄漏预警、驱油等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加快完善能源产业链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能源各领域数字孪生、能源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标准制修订。专栏6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专项行动13.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能源产业链分行业碳减排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一批碳减排标准。14. CCUS标准体系完善和示范行动。依托重点CCUS项目,有序开展CCUS、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循环降碳等技术标准研制和示范。15. 能源装备碳足迹标准体系完善和试点示范行动。开展能源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体系研究,有序制定分行业典型装备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针对典型能源装备开展试点示范。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实施。设立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准确把握和科学高效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针对涉及面较广的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跨标委会的标准工作组,切实加强相关标委会间的沟通协调。各能源标准化管理机构根据分工职责,组织相关标委会制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落实方案,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鼓励并充分吸纳能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依托能源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参与标准制修订和示范。(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供给,年度标准立项数量向相关领域标准重点倾斜。各领域标准化相关行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经费支持力度,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列支标准化经费,统筹政府标准工作经费,加大相关领域标准经费支持力度。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有关标准制修订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对能源领域“双碳”优秀标准和人才表彰奖励。(三)开展标准示范。围绕各专项行动任务,依托有关工程项目设立示范,采用“揭榜挂帅”形式,组织项目业主、研发制造单位和标准化机构联合,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根据实际情况,经报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有关示范项目享受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关支持政策。切实加强工程策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全阶段与相关标准制修订的紧密协同,推动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标准化联动发展。(四)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衔接协调,推动形成国标、行标、团标有机衔接的新型标准体系。深化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合作,拓宽标准国际化渠道,提高与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与兼容度,推动重点标准走出去,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五)加强监督评估。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加强能源领域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开展动态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复审。加强标准有关示范项目过程监管和验收,有关示范项目需制定明确工作计划,并在投运1年后组织验收。
  • 三部门联合部署“双碳”标准计量工作:加强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双碳”标准计量工作作出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方案》明确了16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等8项“双碳”标准重点任务,以及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等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下一步,三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方案》贯彻落实,加快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发改环资〔2024〕10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厅、委)、生态环境厅(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各项任务部署,充分发挥计量、标准作用,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emsp &emsp 一、总体目标&emsp &emsp 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emsp &emsp 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emsp &emsp 二、重点任务&emsp &emsp (一)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快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支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面向园区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emsp &emsp (二)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emsp &emsp (三)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开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与利用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条件成熟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支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等应用场景。&emsp &emsp (四)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加快氢冶金、原料替代、热泵、光伏利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在降碳技术领域采信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量化与核查、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抓紧构建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地质封存全链条标准体系。&emsp &emsp (五)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修订提高钢铁、炼油、燃煤发电机组、制浆造纸、工业烧碱、稀土冶炼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测、审计等节能配套标准。&emsp &emsp (六)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工业通用设备、制冷和供暖设备、办公设备、厨房电器、照明器具产品能效标准,扩大能效产品覆盖范围,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将高压电机、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能效标识管理,研究出台数据中心能效标识实施细则。&emsp &emsp (七)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制定农用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加快研制再生塑料、再生金属标准。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则》要求,研制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系列国家标准。&emsp &emsp (八)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在消费品基础上,制定钢管、建材、染料等工业品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纸和纸制品等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将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团体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emsp &emsp (九)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面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名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emsp &emsp (十)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emsp &emsp (十一)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推动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强化碳核算数据优先来源于计量器具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作用,鼓励企业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按照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需求,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实测验证平台。&emsp &emsp (十二)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emsp &emsp (十三)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推动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天然气排放因子实测研究等,在火电领域研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气体浓度校准装置,不断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emsp &emsp (十四)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碳计量能力水平。&emsp &emsp (十五)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emsp &emsp (十六)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组织各地区对建筑建材、石化化工、能源、钢铁等传统行业以及数据中心、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emsp &emsp 三、保障措施&emsp &emsp (一)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制定中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推动各项政策要求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结合分管领域加强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emsp &emsp (二)强化宣贯培训。开展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在企业形成学标准、用标准的氛围。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设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岗位以及专门的计量、标准化人员。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班。&emsp &emsp (三)开展先行先试。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引导企业应用先进减排技术,推动碳排放“减得掉、减得下”,到2025年建设100家试点企业和园区。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强化碳计量要求,在山东、浙江等地组织200家以上企业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emsp &emsp (四)加大经费支持。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emsp &emsp (五)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计量和标准化组织中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 态 环 境 部2024年7月14日
  • 刑侦新产品:立体足迹激光扫描采集分析仪
    在近日召开的陕西省刑事新技术培训班上,一款名为“立体足迹激光扫描采集分析仪”的刑事技术新产品在会上进行了功能展示,引起在座基层刑事技术民警的浓厚兴趣,大家在展台亲手操作使用设备,他们认为,推广此项技术对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速度势必起到积极作用。此前,该仪器在全国第六届好痕迹检验技术研讨会上得到足迹专家的一致好评,目前已获我国独立知识产权最高级别的发明专利。   以往,在国际上,提取立体足迹通常采用是高灌注法,不但效率低,而且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提取经验,尤其是在针对雪地、灰尘等软基客体的足迹时,难度更大,一单提取失败无法挽救,是现场的重要物证遭受损失。立体足迹激光 扫描采集分析仪的问世,掀开了刑事技术研究崭新的一页,该设备的非接触提取和数字化处理取代了百年来一直靠手工制模提取和经验型检验的模式,为刑侦专家快速有效处置案件事故提供先进实用的科技手段。该分析仪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实现数字化无损提取现场立体足迹   该仪器能够快速、准确、无损地提取现场立体足迹。利用现代激光扫描三位测量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现场立体足迹原物大、原始形态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和传输,直接记录并显示足迹各部位的三维数据,如足迹重压点位置及深度、鞋底磨损形态及范围等。亦可用于提取轮胎等其他立体痕迹。采集设备与足迹不直接接触,从根本上解决了外界对足迹的干扰破坏,真正实现了原始无损提取,避免了“实物填充法”带来的人为破坏和变形,以及后期材料干缩、裂纹等问题,为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为准确 检验鉴定奠定了基础。   多功能数字化辅助检验工具   利用软件模拟比较显微镜原理,研究出立体足迹辅助检验专家传统,设计出双视窗检验、三维重建显示、重压点检验自动搜索、磨损面检验、坐标网络、深度伪彩三维贴图、标注方式长度角度面积的双视窗数据同步对比测量等 一系列专业化设计的辅助检验工具。首次实现了对现场足迹的重压点和磨损变形的辅助检验。使经验专家型进入了数字化定量检验。坐标检验和网络格检验工具,给各类足迹特征检验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检验手段,尤其是游动式坐标检验工具,可把0点定在任一特征位置,依此扩展进行定量化检验,使检验更加灵活、方便和实用。   机械化还原现场立体足迹   系统根据三维测量数据,直接计算出雕刻机加工代码,利用三维雕刻机,直接对高密度板等板材加工雕刻,实现对立体足迹的加工还原。既可还原造型客体(鞋底)模型,也可还原承受客体(凹痕)模型,还原足迹具有高精度、不变形、易保存,经久、耐磨、抗摔,便于携带等优点。   今年6月,应湖北省公安刑警总队痕迹室之约,研制单位技术人员携带该设备赶到武汉,会同五位全国著名足迹专家,利用该仪器对震惊全国的“12.7”案件的现场证据进行检验分析,因嫌疑人在逃,嫌疑人家里遗留的鞋子与现场遗留的足迹缺乏行走的样本比较,五位足迹专家意见不一致。之前,因该案件现场能提取的足迹痕迹和其他有价值的痕迹、线索有限,使安检一度进展不顺利。技术人员使用该仪器吧现场提取的足迹痕迹检材和嫌疑人家里提取的鞋子进行扫描分析,并把结果送给专家进行研判,使专家意见得到统一,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 “Milli-Q 足迹大搜索”南京大学赠机仪式成功举行
    2006年11月29日,由密理博(Millipore)公司举办的“Milli-Q 足迹大搜索——寻找中国大陆第一台超纯水器”南京大学赠机仪式暨新品发布会在南京大学知行楼成功召开。与会的南京大学校领导、各院系负责人、南京地区各高校及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媒体代表共7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Millipore公司于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迄今已拥有数千中国用户。其著名的Milli-Q超纯水系列已经成为超纯水的事实标准,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为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密理博中国有限公司在2005年推出了“Milli-Q 足迹大搜索——寻找中国大陆第一台超纯水器”活动,这项活动受到了超过4000位用户的关注,收到热烈反馈。在这次活动中,共找到400多台Milli-Q。其中18台诞生于80年代,76台诞生于90年代,2000年后生产的则超过300台。最终,在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一台购于1980年并使用至今的Milli-Q荣获“中国大陆第一台超纯水器”称号。为感谢用户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密理博公司赠与南京大学一台2006年最新上市的Milli-Q® Advantage A10® 超纯水系统,并与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共建参考实验室,双方达成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次会议由密理博中国有限公司生物科学部市场经理吴波先生主持。密理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先生就公司情况、组织结构、经营目标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密理博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表达了密理博致力于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策略性供应商,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提供更先进、更丰富的产品及服务,提升科研平台,加速科研进程的宏图大略。   在赠机仪式上,首先由密理博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李绿芊小姐介绍了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获奖前后的趣闻轶事。作为双方见证人,南京大学校长代表杨明生教授和密理博公司陈亮总经理共同揭开了赠机Milli-Q® Advantage A10® 超纯水系统的神秘面纱。杨明生教授代表南京大学接受了该仪器并宣布其归属于南京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ICP实验室,并代表校方向密理博公司赠送了感谢状。   应广大用户的要求,密理博纯水部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南大校友的李兵先生就Milli-Q® Advantage A10® 超纯水系统的诞生、革命性的科技突破和理念创新作了详细阐述。新一代Milli-Q® Advantage A10® 系统的诞生引领了实验室用水的革命,它带来了全新的纯化链策略,革命性的水质监控理念和水质数据管理系统,更倡导了超纯水取水模式的革命。密理博作为行业领导者通过这一最新的超纯水系统率先提出了“取水模式与纯化过程同等重要”的科学理念。   仪式的最后,为来宾精心准备了“新一代Milli-Q® Advantage A10® 超纯水系统体验之旅”活动,由来宾亲自操作,体验Advantage A10带来的实验室用水革命性新理念,并由密理博纯水应用专家现场答疑咨询。整个发布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制定需求排摸工作
    各有关单位:为深入推进我省绿色双碳认证工作,根据《国家认监委秘书处关于支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认证综合试点的复函》(认秘函〔2023〕11号)《认监委秘书处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认秘函〔2023〕10号)和省委改革办关于推进绿色双碳认证集成改革工作要求,经研究,针对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制定需求开展摸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排摸内容(一)绿色产品认证、绿色管理体系认证、绿色评价、绿色服务认证等领域相关的标准;(二)双碳认证产品、服务及核算方法等领域相关的标准;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相关认证活动、检验检测活动标准;碳计量、监测标准。二、排摸重点(一)基础通用类标准。规范绿色双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的基础要求和通用原则,涵盖术语定义、碳认证标识、基础数据库构建等;(二)绿色服务认证类标准。涵盖康养服务、民宿服务、母婴护理、无障碍环境设施、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快递包装、绿色物流、绿色数据中心、绿色金融服务认证等标准。(三)绿色产品和管理体系认证类标准。涵盖农产品、工业品、消费品、食品、管理体系、绿色评价等标准;(四)碳足迹核算、碳减排、碳清除认证类标准。涵盖碳足迹核算量化方法学、企业碳足迹核算认证、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项目、园区、地区、行业减排量核算认证,碳汇、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碳清除认证等标准;(五)双碳管理与评价类标准。涵盖企业碳信息披露、双碳从业机构和人员行为规范、碳资产管理与评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与评价、碳中和管理与评价、低(零)碳管理与评价、碳信息平台管理与评价等标准。三、报送要求(一)标准需求选题应立足国内绿色双碳认证领域发展需求、适应市场需要,且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无交叉、无重复;(二)认真填写《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需求征集表》(详见附件)并附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确保内容真实、可靠、完整和准确。本次标准项目报送工作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25日。(三)报送方式:请各单位于2023年4月25日前将报送材料的电子文本(PDF扫描件+WORD)发送至申报邮箱。报送联系人:浙江绿色认证联盟姜宁欣,0571-89765132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绿色双碳认证标准研究中心姜阅,0571-85786390;报送邮箱:yue_delighted@qq.com。附件: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需求征集表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4月18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 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需求征集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标准性质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省级) 团体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无 ISO IEC ITU ISO/IEC 其他采用程度等同 修改 非等效采标号采标名称标准类别基础 方法 管理 产品 其他ICS上报单位主管部门起草单位项目周期经费预算说明目的、意义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标准涉及的产品清单是否有科研项目支撑 是 否科研项目编号及名称是否涉及专利 是 否专利号及名称填写说明:1.非必填项说明1)采用国际标准为“无”时,“采用程度”、“采标号”、“采标名称”无需填写;2)无科研项目支撑时,“科研项目编号及名称”无需填写;3)不涉及专利时,“专利号及名称”无需填写。
  • 谱尼测试携手上海电气强强联合制定零碳产业园区标准
    近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谱尼测试(300887)集团作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应邀参加上海电气(601727)在首日举办的《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价导则》标准编制启动仪式。   本届博览会自带非凡意义:是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是国内首个国家部委及上海市政府全面参与的双碳领域盛会、还是行业首个涵盖碳中和6大行业24个细分领域的全产业链交流平台。   谱尼测试凭借绿色低碳领域多年发展的技术积淀,作为重要参编单位与上海电气和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等强强联手,全面合作编制《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价导则》行业标准,标准编制将为中国零碳产业园区提供可执行、可参照的综合解决路径。共同助力零碳产业园区合作生态的规范化构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向双碳目标迈进。   构建“零碳”未来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谱尼测试依托专业国际化高端科研团队背景,以响应国家政策趋势号召,结合园区实际发展需求出发,编制《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价导则》标准并推广应用普及。零碳园区标准作为推动园区健康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指引发展文本,可以正确引领团队制定正确零碳高质量发展规划,为行业提供科学执行标准依据。   同时,谱尼测试国际化的管理与技术团队,由数十名中、高级工程师组成,团队多人拥有联合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业绩,谱尼集团将持续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科学、务实、中肯地为客户提供绿色低碳领域评估和解决方案,指导、协助客户切实实现低碳发展,通过科学、严谨的服务,在碳达峰模型测算、碳中和技术路径设计、产品碳足迹、企业碳排放核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ESG、低碳课题等国际、国内低碳项目开发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际间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我国2030年碳排放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 新芝为生命科学赋能,快来追寻我们三月的足迹吧~
    来自小芝的邀约三月在即,经历春节小长假,是不是又想奔赴下一场山海了呢?别着急,小芝会告诉你哪里去寻找我们的足迹,这一定是一场令人难忘的双向奔赴!从山东到苏州,再从重庆到南京,小芝跨越大半个中国,只为让您一睹新芝生物最前沿的创新成果,探索生命科学的无限可能,并近距离与新芝生物团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其中,有两场展会值得你一看!苏州EBC展览预计规模55,000㎡、观众人数30,000,汇聚来自国际服务馆、卓越品牌馆、原料试剂耗材馆、仪器设备馆及综合馆的550家展商;而重庆CACLP 展览海涵1300+展商共襄盛举。接下来,请打开你的备忘录,安排好与小芝奔赴的行程~新芝展位:F08会议:第12届国际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时间:2024年3月5日-7日地点: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新芝展位:SF090会议:第九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时间:2024年3月14日-16日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新芝展位:N4-1328会议: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时间:2024年3月16日-18日地点: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新芝展位:敬请期待~会议:第二十届2024中国(南京)国际科教技术及装备博览会时间:2024年3月21日-23日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希望在本次与小芝赴约的时光里,每一位驻足于新芝生物展位的友友们都能获得你想要的答案,结识更多新芝生物的伙伴们。新芝人励经多年的风雨兼程,坚定以新致心,凭着“发展生物科学技术,振兴民族高新产业”的理念,坚定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让我们共同迎接三月的春风,更多产品,“芝”等你来!
  • Milli-Q足迹大搜索——新闻快递
    从8月15日至今,密理博公司的“Milli-Q 足迹大搜索—寻找中国大陆第一台超纯水器”活动的推出已经有两个多月,已经收到了Milli-Q用户的广泛反馈。目前,已经有多台八十年代的机器浮出水面,这些老用户都表示了对Milli-Q水质的信赖。 为了感谢用户的支持,密理博公司希望能在活动结束以后(2005年12月31日),密理博公司将特别拜访Milli-Q的最老用户,并在北京举行一次盛大的活动闭幕仪式。届时,将由密理博公司中国区经理在所有参加的Milli-Q 用户资料中随机挑选 10名特邀嘉宾,特邀嘉宾可以参观密理博公司的纯水实验室,观摩密理博公司的最新产品,也可以与密理博公司的纯水专家一起讨论超纯水在实验室的应用, 闭幕式上的游戏中还设有各种奖项回报多年来一直支持Milli-Q的用户。 欲参加该活动,请访问以下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AD_Files/sh100383/
  • 九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部署,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碳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能力稳步提升,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测量能力基本具备,计量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碳排放技术和管理标准基本健全,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标准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新建或改造不少于200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 制修订不少于200项计量技术规范,筹建一批碳计量中心,研制不少于200种标准物质/样品,完成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实质性参与不少于30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碳相关计量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碳计量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计量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非化石能源标准体系全面升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生态碳汇标准逐步健全,标准约束和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标准化工作重点实现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到2060年,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引领国际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方案》明确体系框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框架图为保障目标完成,《方案》部署七项重点任务:(一)完善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体系。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关键的基础支撑。开展碳排放术语、分类、碳信息披露等基础标准制定。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不同层面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制定绿色低碳产品、企业、园区、技术等通用评价类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研究制定不同应用场景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二)加强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碳减排标准为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以及生产和服务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提供关键支撑。1. 加强节能基础共性标准制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抓紧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推动系统节能、能量回收、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能源管理体系、节能监测控制、能源绩效评估、能源计量、区域能源等节能共性技术标准制修订。推动能效“领跑者”和企标“领 跑者”工作。2. 健全非化石能源技术标准。围绕风电和光伏发电全产业链条,开展关键装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维护、废弃后回收利用 等标准制修订。建立覆盖制储输用等各环节的氢能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水力发电等标准体系,推进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服务等标准的研制。3.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制修订。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开展电网侧、电源侧、负荷侧标准研究,重点推进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标准制定,逐步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标准体系。4. 完善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标准。开展煤炭绿色智能开采、选煤洁净生产以及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标准研制。研制煤 炭含碳量和热值分析测试方法标准及相关的标准样品。完善煤炭废弃物及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开展石油天然气开采、储存、加工、运输等节能低碳生产技术标准研制。5. 加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制修订。围绕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研制配套标准样品。6. 加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标准制修订。针对公路、水运、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开展节能降碳设计、建设、运营、监控、评价等标准制修订,完善物流绿色设备设施、运输和评价等标准。7. 加强基础设施低碳升级标准制修订。研究制定城市基础设施节能低碳建设、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房节能改造、绿色建造等标准。完善建筑垃圾、余能余热再生及循环利用设备标准。研究制定大规模无线局域网节能通信协议等标准。制定面向节能 低碳目标的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参考架构、规划布局、使用计量、运营管理等标准。8. 加强农业农村降碳增效标准制修订。重点开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抵扣标准研制,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标准研究,完善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农业机械等节能低碳标准。9.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低碳标准制修订。构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评估考核等相关标准。分类编制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10.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制修订。健全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研制。围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接等标准制修订。健全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三)加快布局碳清除标准体系。碳清除标准为固碳、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提供支撑。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四)健全市场化机制标准体系。市场化机制标准为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提供关键保障。 1. 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制修订。加快制定绿色、可持续金融相关术语等基础通用标准。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征信、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碳中和债券评级评估、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绿色金融统计等标准。2. 加快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加快制定碳排放配额分配、调整、清缴、抵销等标准规范及重点排放行业应用指南,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标准,研究碳排放交易实施规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等标准。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合格减排及抵销标准。丰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制定绿色能源消费相关核算、监测、评估等标准。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服务标准。3. 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制修订。研究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标准。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认证评价、生态产品减碳成效评估标准制定。(五)完善计量技术体系。1. 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加强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量子传感技术和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在线、动态、远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加强复杂环境、复杂基体、多种组分的碳计量标准物质研制,研究建立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库。开展碳排放和碳监测计量技术研究,完善碳排放测量方法,提升碳排放测量和碳监测能力水平。2. 加强共性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加快绿色低碳共性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攻克相关基础关键参量的准确测量难题,开展碳计量方法学、碳排放因子、碳排放量在线监测、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区域综合能源利用、城市时空碳排放计量监测反演、全生命周期碳计量、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碳计量监测设备和校准设备的研制与应用,推动相关计量器具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3. 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六)加强计量管理体系建设。1. 完善计量制度规则。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制度研究,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碳计量工作职责和要求,研究制定碳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重点行业碳计量监督管理规定。修订《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研究建立碳计量监测、碳计量审查和评价等制度,推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2. 制定计量技术规范。成立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加强碳计量政策研究和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加快制定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在线监测设备校准、碳排放与碳监测关键参数测量方法、企业碳排放直接测量方法、城市碳排放时空反演方法、碳汇计量等计量技术规范,推进不同区域、行业、企业碳排放测量。强化碳排放和碳监测计量数据规范性要求,研究制定碳排放计量模型、碳排放计量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计量技术规范,为碳交易、碳核查等提供计量支撑。3. 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开展重点排放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和碳排放计量审查,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建立健全碳排放测量管理体系。开展碳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量值比对,加强碳相关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七)健全计量服务体系。1. 强化社会公共计量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建立一批碳计量中心,开展碳计量技术研究与攻关,搭建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碳计量技术资源,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进一步发挥国家(城市) 能源计量中心作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能源计量数据与碳计量数据的有效衔接和综合利用。2. 完善行业领域计量服务。建立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计量数据的采集、监测、分析和应用。衔接国际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加快构建全国统一、与国际接轨、覆盖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全类型的碳汇计量服务体系。3. 加强第三方计量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碳计量服务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碳排放测量与核算、碳排放量预测分析与路径推演、碳计量数据质量分析评价等服务,强化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此外,《方案》提出九项重点工程和行动:(一)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针对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计量技术瓶颈问题,加强碳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计量协同创新,为低碳技术研究、清洁能源使用、能源资源利用、碳汇能力提升、碳排放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碳排放量反演等提供计量技术支持。(二)实施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要,布局一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及配套基础设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名录、标准物质清单,夯实绿色低碳计量基础。(三)实施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在部分企业、园区和城市开展低碳计量试点,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梳理形成碳计量典型经验和做法,树立一批碳计量应用服务标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示范。(四)开展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鼓励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组建碳计量技术服务队,开展计量专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低碳行活动,为企业、居民提供节能降耗、绿色生活等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组织编制企业碳计量服务指南,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推进企业提升碳排放计量能力,为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提供计量技术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进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五)实施碳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 组织的碳计量相关技术研究和计量比对,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碳计量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碳计量能力与国际接轨和互认。发挥我国在全球计量治理中的作用,深度参与国际碳计量相关战略制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碳计量规则和规范的制修订,推动碳计量领域“一带一路”国家的对接合作和共建共享,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六)开展双碳标准强基行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求,加快完善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等碳达峰急需的基础通用标准,积极研究制定碳中和基础与管理标准。建立标准快速制定机制和渠道,按年度集中申报、集中立项,急需标准随时立项,标准制修订周期控制在18个月以内,2023年前完成3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围绕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行业标准制修订。支持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团体标准,将技术水平高、实施效果好 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地区,结合实际建立区域协同的标准实施机制。(七)开展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加大制冷产品、工业设备、农业机械等重点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及测量评估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等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提升工作。推进车辆燃油经济性及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建立能效能耗标准实施监测统计系统,做好标准实施与宣贯培训,2025年前完成100项能效能耗标准及配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能效“领跑者”和企标“领跑者”工作。鼓励重点区域根据碳达峰需要提前实施更高的能耗限额指标。(八)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布局若干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进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切实提升标准水平。推动建设若干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培育形成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推广应用联动的科技创新机制。发挥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前沿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相关标准,以标准先行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2025年前完成30项前沿低碳技术标准制定。(九)开展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坚持联合国相关会员国进程在规则标准制定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同相关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研制,强化国际衔接协调。开展我国标准与相关国际标准比对分析,优先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标准转化项目立项,推进节能低碳国家标准及其外文版同步立项、同步制定、同步发布,推动先进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开展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培训,培育绿色低碳国际标准专家队伍,积极承担 国际标准组织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机构秘书处和领导职务。加大节能、新能源、碳排放、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参与力度,2025年前提交不少于30项国际标准提案,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分享中国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抓好《方案》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中国标准院组织3项温室气体排放国标研制工作
    当碳关税、碳排放等概念还没有在公众层面受到关注的时候,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研制就在跟踪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的同时启动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制定的3项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标准已于今年1月完成报批稿,ISO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的转化正在进行中。   温室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碳排放首先是对二氧化碳,进而是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据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玫介绍,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在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方面,标准化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报批的3项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第1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温室气体 第2部分: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减排或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和《温室气体 第3部分 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正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方面的基础标准。这3项标准都是由ISO标准转化的国家标准。   据介绍,正在制定的碳足迹国际标准,酝酿中的碳标志国际标准以及发达国家正在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2002年,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成立工作组,已发布了4项标准。2007年,ISO/TC207成立温室气体管理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正在制定的温室气体审定员和核查员能力要求的标准成为委员会草案,将于2011年5月发布 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包括产品碳足迹的量化和产品碳足迹的信息交流,将于2011年底发布。2008年10月,英国颁布《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针对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进行评价,包括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7月,日本出台的《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产品的碳足迹系统项目,项目任务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标识、评估工作,其中碳排放的量化是以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而正在制定相关标准。   据了解,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不承担减排义务,但到2012年以后即后京都时代,我国就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我国相关方面都已行动起来。截至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目标,我国将节约6.2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一系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刘玫介绍,温室气体管理标准是温室气体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标准委的高度重视。已完成报批稿的ISO温室气体管理的3项标准的转化是2007年列入国家标准委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2008年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24名委员由来自生产、使用、经销等方面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检测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消费者代表和认证机构等方面组成。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为是制修订通用性温室气体基础和管理标准,并对ISO颁布的相关通用性温室气体管理标准进行转化,形成国家标准 研究已实施ISO环境标志、生态标志等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 参考国际经验,开展具体产品、服务等领域温室气体量化方法学、温室气体报告规范和指南等。   前期研究自2006年展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在政府项目、国际基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的支持下,主要围绕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体系构建、国际相关标准、温室气体量化方法学、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标准和政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源调查监测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奠定了基础,可以保证ISO正在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标准发布后即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
  • 碳监测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上半年大气新政与标准速览
    步入2024年的下半场,回顾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政策与标准犹如一道道清晰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向着更加清澈的天空迈进。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性的细化措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修订,显示了政府对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视。当前大气相关政策现状呈现出高度规范化、技术智能化与治理协同化的特征,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正在成型,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根本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气监测方面,为适应新时代的环保需求,国家相关部门不断优化监测网络布局,推动监测技术的升级换代,以实现更精准、更实时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因地制宜制定大气监测与治理的专项计划,通过增设监测站点、引入先进监测设备和加强跨部门协作等方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监测格局。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与执行力度的加大,大气监测将更加科学、高效,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由下表了解到,碳监测领域正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超过18个省份发布了碳监测相关的规划,遥感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方面也取得进展,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成熟,碳监测市场预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共40多万家,主要集中在电力、能源、制造、冶炼、采矿、化工、石油、纺织等行业,大部分都属于高碳产业,据某证券研究数据了解到:“目前一套烟气CEMS监测系统市场价格约30万元,市场现存烟气CEMS系统数量约为10余万套,通过设备升级改造系统实现碳监测功能,需要增加10万元,也就是说,仅改造现有设备就有100亿元的市场规模!由于设备使用周期大概5年,新的试点行业企业持续加入,到2060年碳监测市场总规模将接近千亿元。”可以看出,碳监测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大气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标准,旨在构建更为健全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仪器信息网小编不完全盘点了2024年上半年涉及大气领域的重要政策和标准,以便大家收藏、查阅。2024上半年大气领域重点政策盘点(部分)政策(点击可看全文)发文单位发布时间主要内容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国务院1月&bull 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行动计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月&bull 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组织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开展VOCs精细化管控,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升级。&bull 实施氮氧化物(NOx)减排专项行动,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治理、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加强扬尘管控,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水平。&bull 开展“一微克”行动区级示范,围绕清洁运输、VOCs深度治理、清洁能源改造等不同区有侧重进行先行先试。《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 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信部2月&bull 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bull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2月&bull 主要包括五大重点方向,覆盖能源、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温室气体减排关键领域。&bull 第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技术,先进储能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氢能开发利用技术等。&bull 第二是重点领域降碳类,主要包括工业领域降碳技术,建筑领域降碳技术,交通运输领域降碳技术等。&bull 第三是储碳固碳类,主要包括CCUS技术和生态增汇与监测技术等。&bull 第四是数智赋能类,主要包括数字赋能效率提升技术,温室气体排放智慧化管理技术,数据中心降碳技术等。&bull 第五是非二氧化碳减排类,主要包括甲烷减排类技术、氢氟碳化物减排类技术、氧化亚氮减排类技术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能源局3月&bull 《目录》共分三级,包括7类一级目录、31类二级目录、246类三级目录。第一部分是节能降碳产业。主要指推动节能降碳的装备制造、改造升级、绿色转型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交通装备制造、节能降碳改造、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温室气体控制5类二级目录,节能锅炉制造、节能窑炉制造等38类三级目录。《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生态环境部3月&bull 我国将实施四大能力建设工程,分别是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监测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和监测人才培养。预计用 5 年左右时间,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 100 个左右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监测技术人员轮训。&bull 地方监测网点位布设重点向区县、乡镇、农村延伸,覆盖百姓身边的中小河流和岸滩海湾,客观反映本地生态环境状况。&bull 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一体化监测试点。&bull 引导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攻关,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可靠性和防干扰性,支撑环境执法、应急、精细化管控等管理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3月&bull 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三区四带”为重点区域,分单元识别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维护生态安全格局。&bull 综合考虑大气区域传输规律和空间布局敏感性等,强化分区分类差异化协同管控。《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5月&bull 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bull 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bull 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生态环境部5月&bull 规定了火电行业建设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一般工作内容和程序、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6月&bull 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19个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关于做好水泥和焦化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6月&bull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企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其他区域有序推进。&bull 指导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支持企业在协会网站上公示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6月&bull 聚焦四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要求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支撑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甲烷管控的通知(征求 意见稿)》 生态环境部7月&bull 聚焦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填埋以及污水处理厂等五大重点行业,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甲烷管控要求落实到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2024上半年大气领域重点标准盘点(部分)标准实施日期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 碳连续 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 1327—2023) 2024年7月1日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1328—2023) 2024年7月1日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1329—2023) 2024年7月1日固定污染源废气 氨和氯化氢的测定 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 1330—2023) 2024年7月1日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 1332—2023) 2024年7月1日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 1331—2023) 2024年7月1日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PM2.5和PM10)稀释通道采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扬尘颗粒物(PM2.5和PM10)再悬浮采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一氧化碳和氯化氢连续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氨、硫化氢)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氨、硫化氢)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