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双一流建设

仪器信息网双一流建设专题为您整合双一流建设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双一流建设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双一流建设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双一流建设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双一流建设话题讨论。

双一流建设相关的资讯

  • 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 做强“双一流”地方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有一年。“双一流”建设方案,使得名单内的高校获得发展助力,而更多名单外的高校又将何去何从,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发展吗?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正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激发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能实现“各美其美”的理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沪上各大高校都展现出生机勃勃、活力奔腾的全新气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动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上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进步明显,两所左右大学和2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意见》明确,上海将加大“双一流”建设经费保障力度,持续支持部市共建驻沪高校、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业内人士看来,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上海地方高校在发展水平上与在沪部属高校差距较大,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地方高校发展,上海推出“双一流”建设地方版可谓是一大创举,释放出“支持不同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争创一流”的积极信号。市教委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已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以“一校一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目前,已有八所地方高校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还将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重点支持若干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也就是说,上海通过设立两个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地方高校争创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理工大学是最新一批跻身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院校之一。以光学工程学科为例,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聚焦太赫兹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早在2015年就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第三方机构测评显示,在太赫兹技术研发领域,上海理工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促进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上海从2014年开始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本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被纳入建设范围。经过三年一轮持续投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校,在建的52个高峰学科中,有38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类学科,占比73.1%;23个I类高峰学科全部为A类学科。同时,26个“A+”学科中,有20个为在建高峰高原学科,占80%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近年上海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看,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一以贯之的思路。目前,上海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坚持对不同类别高校实施不同标准,由此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据悉,今年已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目前已完成首次分类评价。知情人士介绍,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将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鲜明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从2014年起,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要求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每位教师都必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要先担任2-3年助教后才能独立开课。跟踪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p
  • “双一流”建设,各省投了多少钱?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各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经费投入情况  自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后,各省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如火如荼,目标远大,投入巨大,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各省的大手笔。  山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广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四川省: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去与一流学科。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市: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江苏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安徽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甘肃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陕西省: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山西省: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湖南省: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 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浙江省: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 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河南省: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贵州省: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河北省: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湖北省: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吉林省: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江西省: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二、问题所在  1、上述21省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0所左右,2030年将建成16所左右,2050年则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1所左右。这还不包括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京沪两市。  2、各省纷纷将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作为重要内容,但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是全国前100名,抑或是其他?如果是以全国前100名作为标准,前述21个省份提出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数量已经在110所以上,这还不包括暂时尚未提出建设方案的京沪等省区,这就意味着这21个省必定有无法达成建设目标的。  即便是明确提出国内百强的目标,江浙鄂鲁四省就已经瓜分了41席 其中某省计划独占国内百强的15席,50强的10席,其他省份的“压力山大”。  3、21省共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至少58个,国内一流学科上百个 ESI前1%的学科至少325个,前1‰的学科20个左右 其中有省份提出2020年全国第1的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也有省份计划国内一流学科不低于国内总数10%,留给其他省份的一流学科额度不多了。  4、21个省份中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左右,不可不谓“大手笔”,大量的经费投入可以吸引人才,购置高端设备、改善办学环境,这些对于“双一流”建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但是光有“钱”一定也不行。  附表是人工汇总的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附表: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汇总  (作者: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
  • “双一流”建设:在想象和热议中走过2016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2016年,“双一流”建设成为了高教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近20年前的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有关的话题曾经炙手可热。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故事上演更多的是关于环境、医疗、房地产的故事,高教事业的舞台被冷落已久。“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的大门。2016年,“双一流”建设在公众的热议和想象中开幕并落幕,翘首企盼了一年的教育部的那只靴子——拟于年内发布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最终没有落下。  数量有了,质量还会远吗?  一流大学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个世纪末“985工程”建设的命题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但如今国务院“重提”一流大学建设,同一语句已经有了不同语境。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定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和成就。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人,占全球大学生总数的1/5,位居世界第一 各类高校2852所,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大学生毛入学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5%提高到4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经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增长了3.6倍,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2倍多,而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2/3,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从我国的科技产出来看,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发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高校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晋升一位,排在世界第三。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十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十。显然,目前我国的科研产出已经从单纯的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变成了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如果单拼SCI论文数量的话,我国早在2010年就超过英国排在了世界第二。  教育部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教事业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在评价导向上开始向质量类指标倾斜。2016年4月再次启动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对于指标体系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改革,包括以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果和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取代之前的学术头衔评价方法,采用 A 类期刊指标(人文社科领域)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等。  政策导向已经表明,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目标已经从发展数量转变成提升质量,从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转变成拔尖阶段。  双一流建设 ≠ 双一流名单  坊间对“双一流”建设的议论,大部分关心的其实是“双一流”名单。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公告,持续了20余年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正式成为历史。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被解读为大学的又一次重新洗牌,能否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决定了将来能否在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  教育部对这种声音进行了辟谣。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双一流”建设中不会像“211工程”和“985工程”那样固化身份,会采取一种开放的支持机制,对支持高校、支持学科和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然而,这并不妨碍坊间的竞猜和热议。  此外,各省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建设目标相继出炉。例如,山东省选择了32个一流学科和13所高校进入立项建设名单 广东省教育厅拨款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江苏省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每年每校给予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河北省将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列为该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然而,受第四届学科评估和教育部部长换届所累,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并没有如期在年内出炉。在其去年年底发布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虽有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描述,但是并无新意。  “双一流”离不开一流学者  近十年来,国内膨胀最快的除了房地产,可能就是人才了。  这些年,我国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大。200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已经实施了8年,引进了6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服务。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了“千人计划”的姊妹篇“万人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这些引进人才,中组部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补助,而引进单位和所在地区另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是以百万计。例如,深圳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了广东省资助25万元个人补贴,深圳市资助个人补贴更是高达200万元等。  中组部的人才计划推动了人才从国外流向国内,而密集出台的各地人才计划则加剧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近年来,各省市推出的各种人才计划多达近百个。在“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各地区对于一流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广东省2016年度“珠江人才计划”,将资助金额最高提高到8000万元。四川省则提出向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倾斜,同时新增了顶尖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临近启动,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正进一步白热化。2016年,各高校校长最头疼的不是顶级人才引进不来,就是自家的一流学者被别人挖走。很多致力于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高校不惜重金揽才,给出的优惠条件令人很难抗拒。  今天,每个头上“戴帽”的人才几乎都是待价而沽的凤凰,随时可能另栖高枝。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双一流”建设沦落成对一流人才的抢夺,那么怎么保证“双一流”建设不会变成又一个零和游戏?(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胡志刚)
  • “985”直接转?双一流建设没这么简单
    最近各地的教育新闻大多与“双一流”相关。《湖南2020年力争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 河南高校不能再缺席了》??一时间,各省的高校都掀起了争创“双一流”的高潮,套用网友在留言中常用的一句话,“不想创双一流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这一切都源自2017年新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印发。按照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双一流”怎么选  实际上,此次《实施办法》是对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细化。对于关注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是“等了很多年的一只靴子落地了”。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办法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作了明确。  外界对哪些高校能入选“双一流”一直多有猜测,此次公布的《实施办法》对遴选程序进行了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有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老牌高校依然是支持重点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  业内人士评价说,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集结号”,而“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是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洪文表示,“双一流”高校建设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未来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际上,“双一流”与“211工程”“985工程”有很大的关联。“老牌知名高校及传统优势学科依然是各地重点支持的对象。从各省市已经公布的建设名单看,‘双一流’高校及重点、优势学科名单与传统的‘211’‘985’高校高度吻合,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是‘211’‘985’工程的延伸。”他强调。  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山东的积极支持对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就目前来看,各省份公布的“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单确实很多都是原来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校。  发挥自身特色是王道  在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中,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一大亮点。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因地制宜正是“双一流”比“211工程”和“985工程”最大的进步,这让各个高校在发展中能更好寻找自己的位置。  根据目前各省的方案,海南省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甘肃将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优势特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面对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洪文表示,《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的高校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的特点。各高校建设将尽量避免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等原有弊端,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高校生态环境。  人才成“争夺”关键  《实施办法》充分肯定人才的重要性,在各省区市出台的建设方案中,“人才引进和培养”都是重中之重。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对《实施办法》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成了香饽饽”,他说, “双一流”建设计划的进军号角尚未吹响,各地、各高校的人才抢夺战已然“一触即发”。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一方面要保卫本地人才。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一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听说评上了长江学者就有点紧张,“因为《实施办法》提出了‘创一流’过程当中人才的重要,所以挖人的要来了”。  洪文认为,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中心工作,优秀人才和团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然与之配套的人才流动政策也是必要的,主要是要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他说。
  • 教育部解答:”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评价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成效评价事关建设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建设期末,要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把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相关文件要求,2018年6月,教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学者和高校“双一流”建设负责同志等,统筹推进研制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对建设高校开展全覆盖式调研、征询“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意见,以及征求建设高校、相关部委、部内司局意见建议等方式,经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评价办法》。  二、成效评价的基本定位和特征是什么?  成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其设计与大学排名、学科评估及绩效评价等有显著不同。其基本定位和特征是:  第一,注重体系性。在评价内容上,涵盖“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考察期末建设达成度、发展度和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呈现高校和学科的总体建设成效。在评价手段上,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探索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第二,注重诊断性。成效评价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服务贡献,强化诊断功能和以评促建,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不是简单的水平评估。  第三,注重集成性。成效评价依托专家,根据监测数据、部内司局数据、第三方数据,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把建设情况综合呈现出来,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高建设水平。  第四,注重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项世界级、历史性和实践性课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调整完善。  三、成效评价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举措?  成效评价将“破五唯”要求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体现“双一流”建设本质要求,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  一是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是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  三是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既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指标数据,也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既考察现有实力,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建设周期内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综合考察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  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  四、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是什么?  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均按“前置维度+核心维度+评价视角”方式布局考核内容。  前置维度考察建设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贯穿成效评价各个方面,反映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  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大学整体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评价视角分为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分别考察达成水平、建设周期内水平变化、发展潜力,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的评价,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发展。  五、成效评价的程序设置是怎样的?  成效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是建设高校根据各自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中期和期末自评   二是教育部根据《评价办法》制定成效评价工作方案,委托相关机构分别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出初步评价结果   三是“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相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意见   四是“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意见,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六、成效评价的结果如何运用?  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内涵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高校自评、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还是综合评价的结果,都不是高校或学科建成一流与否的评判。对“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久久为功,把精力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放在建设项目上,踏踏实实开展建设,用服务贡献的实绩体现特色、增强实力、展现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挥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
  • 教育部就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积极务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起步阶段,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亟待加强引导和指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系统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考虑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加快“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整体建设,也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 “双一流”建设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践行“四个服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坚定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可比较领域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形成全球引导力。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布局和高校整体建设上,突出育人为本、质量先行。三是对接需求、服务需求,要认识到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建设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发力重点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办学模式的重构、各种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 如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更加突出教学一线要求。三是强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改革,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教学体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四是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调科教融合产学结合育人、学术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五是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能力。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6. 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双一流”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办好办出一流学科。一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二是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一流是基础与前沿、优势与特色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四是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7. 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聚焦建设学科,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8. 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有何考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校各地各方都很关心。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9. 下一步有哪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建设格局。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聚合地方、部门、行业、产业、社会各主体力量,加强高校间合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加强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p p br/ /p
  • 谭天伟院士:“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
    p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要分层次、有梯队,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原则来划分层次和梯队:一流学科团队应该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解决特定领域或方向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一流教学团队则应该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而一流科学家群体则应该以面向基础性研究,产生基础性创新成果为导向。通过层次和梯队的划分让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的群体中都能“人尽其用”,成为相应领域的“领跑者”,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br/ /p p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引进”与“培养”并重。“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采取超常规举措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又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且以“培养”为核心。我们可以通过前瞻布局,提早发现、跟踪,重点遴选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国情、学科基础扎实、科研潜力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学缘的教师交流融合。 /p p   一流师资队伍要有“国际视野、本土意识、中国情怀”。只有熟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与趋势、熟悉本专业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与水平,才能站在发展的制高点,找准提高的切入点,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同时,我们的“双一流”是“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本土意识”,即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注重培养与塑造教师的“中国情怀”,即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敬畏意识与传承意识。只有这三种素质同时具备的人才才是“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p p br/ /p
  • 重磅!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
    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近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  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三部委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按照“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原则,经过“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定了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为增强建设动力,完善约束机制,对首轮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的部分学科给予警示,相关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 “双一流”建设 请亮出“实力”!
    下为具体内容:一、关于加快《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地见效2020年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大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淡化功利性、行政性色彩,在各类评价中突出对创新的质量和贡献评价,引导树立好的评价指挥棒。为推进《方案》精神落实落地,教育部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涉及科技评价、人才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推动建立相对完整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让高校科研人员真正安心研究、专心研究、潜心研究。一是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会同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和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为突破口,扭转高校科技评价中“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导向,着力引导高校科技工作回归学术初心。二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入实施“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强化作风学风建设,建设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文化。树立正确政策导向,引导高校科技人员脚踏实地、胸怀祖国,消除“学术泡沫”,自觉抵制“急功近利”,主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实现基础研究真有发现、应用研究真有突破、成果转化真有贡献。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抓好评价改革文件的落实工作,针对高校落实情况开展分类指导,切实让高校科研回归学术本质。同时,将大力营造利于潜心研究的创新生态,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的行动自觉,真正实现潜心研究、贡献祖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二、关于鼓励地方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中演好自己的“角色”教育部高度重视发挥地方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优化科研平台布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式,全面提升地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引导地方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邀请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分地方高校参加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高校科技工作专题培训等,指导地方高校进一步明确新阶段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等,并根据自身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强化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地方高校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思路。二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部统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正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分级分类开展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布局。支持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各类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大在教育部科技平台基地建设中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例如,已立项建设的18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75%由地方高校牵头,对地方高校更好服务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三是加大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不断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2016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整合设立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更好的支持各地改革完善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推动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资金在分配时向包括河北省在内的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倾斜,在使用上给予地方较大自主权。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力度,在科技平台基地建设布局中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倾斜。同时,进一步指导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使用,支持地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次、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产出创新成果。三、关于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教育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对河北高校的学科和科技创新指导力度,有力促进了河北高校的创新发展。一是指导加强河北高校学科建设。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保平稳推进”的路径进行调整认定,不搞平衡照顾。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大程度发挥其引导作用,辐射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带动地方政府对河北高校的更大支持,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河北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河北省高校在新兴交叉学科、薄弱学科和关键急需领域新增布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河北省高校发挥现有学科基础、区域资源等方面优势,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支持河北省高校建设了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下一步,教育部将通过部省合建、对口支援、专项工作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河北省学科建设的指导,支持其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优势特色。进一步发挥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整体优势,鼓励京津冀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通过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等多种形式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河北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
  • 名单出炉!下一轮“双一流”,重点建设这些高校!
    经安徽、黑龙江等多省教育厅确认:教育部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提出的建设学科建议名单,已经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结果日渐明朗,虽几家欢喜几家失落,但大多省份已经开始重新出发,将目光投向5年之后的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青塔注意到,不久前,江西、河南、江苏、吉林、安徽等省份正式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支持的高校和学科,瞄准下一轮“双一流”动态调整,动辄数十亿、百亿的专项资金投入,着力扶持省内高校在新的建设周期内取得进一步突破。“十四五”期间,各省重点培育、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汇总如下:▎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下一轮“双一流”,江西省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去年“两会”期间,江西代表团曾以代表团名义向人大会议提交建议:恳请将江西省南昌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建议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江西省财政将统筹不少于30亿元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日前,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出炉。除了将南昌大学确定为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大学整体建设单位以外,还明确了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学等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学科、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等19个学科为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争创“双一流”,河南打造高校第二梯队河南高等教育,也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去年9月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除了明确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不断提升全国位次以外,还特别提出了:注重培育“第二梯队”,推动更多高校、学科跻身“双一流”行列。“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投入50亿元引导资金,支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投入25亿元引导资金支持河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此外,还将投资55亿元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7所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力争“十四五”末,2~3所高校进入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吉教高〔2022〕1号),将24个学科列为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期为4年(2022—2025年)。截至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均已官宣入选学科。其中,长春理工大学有“光学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数量居吉林省属高校第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去年9月,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本次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共17所,其中A类建设高校10所,B类建设高校7所。而在此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苏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达到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省属高校中新增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除了“双一流”培育建设专项,多个省份同样在相关规划中,明确列出了“十四五”重点支持的高校名单——▎安徽重点支持这些高校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在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研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重点支持安理工、安农大、安医大、安师大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1月24日,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2020—2024年,安徽省级财政将在现有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将统筹3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福建省重点支持这些高校《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将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全国50强;支持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福建将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工程,推动部分“高峰”“高原”学科在相关领域形成全国特色优势,力争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5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推动这些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去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根据广东省“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资金安排方案:“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在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冲补强”资金262.85亿元,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资金103亿元,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内涵建设)资金23亿元,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资金41亿元。
  • 哈工大“双一流”建设获20亿元资金支持
    p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通知,通知显示,“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政府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20亿元用于哈工大“双一流”项目建设。 br/ /p p   意见显示,该批资金主要用于哈工大教育教学、人才、平台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及专业化等方面建设。详细意见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 /strong /span /p p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p p   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总体要求,根据《黑龙江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p p   一、总体安排和支持领域 /p p   “十三五”期间,省政府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20亿元,在教育教学、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哈工大打造一流学科,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哈工大在全省高校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创新实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p p   二、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p p   (一)将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纳入黑龙江人才强省和高教强省战略,按照“汇聚一流、形成高峰,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创新机制、鼓励交叉,促进新兴、引领发展”的思路予以重点推进。 /p p   (二)发挥哈工大“双一流”建设的示范效应,以一流的学科平台多种方式吸纳省属高校高端人才共同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全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高黑龙江省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p p   三、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p p   (一)支持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配套资金、建设用地及配建、审批等方面提供相应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建成我国首个进行航天技术研发和空间科学研究的大型科学装置平台,形成国际领先的研究条件和能力,支撑我国空间基础科学研究和航天技术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 /p p   (二)支持哈工大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类平台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服务科技成果工程化的创新平台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p p   四、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p p   (一)支持哈工大高科技产业公司、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资源支持和政策倾斜,促进更多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有力促进地方产业改造升级。 /p p   (二)支持哈尔滨市与哈工大共同发起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哈工大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以哈工大为核心的“一圈一带”创新创业园区。以深圳市与哈尔滨市对口合作为契机,依托哈工大建设哈尔滨—深圳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深圳市的创新资源服务我省市经济社会发展。 /p p   (三)依托哈工大特色和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和国防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p p   五、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p p   (一)将哈工大纳入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支持范围,在人才生活保障、人才公寓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发挥哈工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和平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落地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p p   (二)将哈工大纳入省级各类人才计划、评奖评优等推荐范围,在龙江学者支持计划、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申报中,为哈工大单独划拨指标并给予政策倾斜。 /p p   (三)支持哈工大与省市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基地,接受哈工大优秀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省市企业留下优秀毕业生做储备。 /p p   (四)发挥哈工大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作用,在办学条件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重点开展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培训,全面促进我省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使哈工大成为黑龙江省各类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 /p p   (五)支持哈工大优秀人才到省市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挂职任职,促进人才流动,优化干部结构。 /p p   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p p   (一)加快推进哈工大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创建中俄联合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办学条件和政策支持,围绕主校区周边建设国际化、开放式校园。 /p p   (二)发挥哈工大作为国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的优势,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人才与技术引进、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方面合作,加快建立高端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p p   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p p   (一)支持哈工大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重点围绕教化校区和黄河路校区周边提供建设用地,解决学校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p p   (二)支持哈工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将校区周边可调配的办公场所、学生宿舍、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优先配置给哈工大办学使用。优化校区周边环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保障。 /p p   哈尔滨市及有关市地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动帮助研究解决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障碍和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共同推进落实哈工大各项改革和建设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0月24日 /p p br/ /p
  • 助力双一流!知名高校纷纷建设国际校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最近,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新闻引发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2月1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有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深圳市委书记、市长以及清华大学校长等重量级领导均出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样在12月1日,另一所知名高校——天津大学也爆出将在福州建设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的新闻,福建省领导、福州市领导以及天津大学校长等出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除清华和天大外,近年来还有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已经建成或拟建设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学院)。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校区已成为各大名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重要选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名校纷纷建设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fa7519-3081-4b46-9b37-3262f58d5579.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2-05 上午9.22.14.png" alt=" 屏幕快照 2018-12-05 上午9.22.1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至少有7所双一流名校已建成或拟建国际校区。虽然目前仅有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正在建设或已建成,但从近期多所高校密集与其他机构签约,也可以看出名校对“国际校区”的青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浙江大学于2013年2月启动筹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并于2016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2017年10月,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校园全面启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已引进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共同成立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开设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国际商学院(筹)已经成立,文理学院(筹)等也在加快布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其办学地址位于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占地面积约1700亩,预计总投入超200亿元。计划2019年9月开始正式使用,到2021年完成所有学院的筹建和招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际化办学模式上,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由每个学院和全球排名前100、学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开放办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重庆大学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0月12日,在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年启动大会上,重庆大学就提出重点工作中就包括建设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重庆大学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九龙坡区合作共建重庆大学国际校区,汇聚国际教育创新资源,实现师生集中学习,资源集中调配,学科集中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到2020年,基本完成重庆大学国际校区建设,首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入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8月7号,江北新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南航江北新区国际校区建设。据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校区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区东邻滨江大道、西靠横江大道、南临长江三桥、北近长江五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00亩,规划建设面向未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外合作办学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为一体的非独立法人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1月10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成立暨国际化办学签约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举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按照“中方为主,一对多”的原则,聚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重点与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国尼斯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等国外名校开展强强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1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这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将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1年建设)、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4年建设)基础上建设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将大力吸纳国内外一流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主体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5月7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一期工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深圳大学城奠基。该项目建设面积15.6万平方米,预算12.6亿元,将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用房、教学产学研用地等,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1日,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在福州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天津大学将与各方在榕共建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暂定名),打造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一流机构和平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办学定位为天津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将陆续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设立若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以及高水平科研和成果转化机构。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是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第一个子项目,将开展光电子与柔性电子、先进制造、先进催化与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际校区”有何不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项目)有1090个,涵盖了除青海、宁夏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作为探索之中的一种中外合作办学新形式,“国际校区”有何不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目前各大高校披露的信息来看,国际校区项目基本上可以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一对多”、“高水平”等关键词来概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方为主、国际协同”指的是国际校区的办学定位。它应该是各大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要服务于各大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一对多”指的是不限于与一所国外大学合作;“高水平”指的是这些国际校区将聚集若干所世界综合排名靠前的名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以目前已建成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为例,其本身是浙江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已引进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为世界一流大学,在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方面世界领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何要建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有关专家分析,近几年各大知名高校大手笔建设国际校区,背后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也正在快速跨国界流动。对于高校来说,顺应国际化潮流,积极推动办学体系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调整,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将会大大促进学校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国家“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国际校区的建设可成为高校推进国际化的重要举措。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建设国际校区也可以满足目前部分国内学生多样化的求学需求,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p
  • 权威解读:“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何分为A、B类?
    p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p p   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详细名单请点击: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921/22970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42" title=" 640.webp.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4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3e4408e6-d293-49c4-b7e4-fa2d32e259f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一、“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strong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p p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 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p p   strong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如何遴选认定的? /strong /p p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p p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p p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 /p p   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 /p p   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 /p p   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p p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p p   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p p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 /p p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p p   其中,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高校自主确定了一批建设学科,考虑到这批学科的特殊性,在名单中特予注明。(详情点击:重磅!“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 /p p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p p   strong  三、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哪些战略考虑? /strong /p p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 /p p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p p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 /p p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p p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p p   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p p   在具体工作中,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同等重视,就是一视同仁,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 同等建设,就是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 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评估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p p   strong  四、遴选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是如何选择的? /strong /p p   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选用第三方评价的原则: /p p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把“四个服务”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简单套用国外的标准排名,不把中国特色狭义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 /p p   二是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 /p p   三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 /p p   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比较科学合理、共识比较广泛、负面影响比较小、相对最可行的标准。 /p p strong   五、遴选认定是一劳永逸吗? /strong /p p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 /p p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p p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p p   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p p strong   六、“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strong /p p   经过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最终形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 /p p   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 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p p   建设方案由高校另行公布。 /p
  • 首轮80亿!13所高校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名单
    p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发改委联合公布了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有13所高校入选,其中5所高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p p   2017年3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将“双一流”建设计划列入福建省“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第一个5年建设周期内,福建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用于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首轮共80亿元。 /p p   从本次福建省公布的双一流名单来看,共有13所高校入选,其中5所高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p p   双一流建设学科包括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两类。高峰学科共有43个,包括A类41个和B类2个。高峰学科入选数较多的高校包括厦门大学(12个)、福建师范大学(7个)、福州大学(6个)、福建农林大学(6个)等,其他高校入选数较少。 /p p   高原学科共有68个入选,入选数较多的高校包括福建师范大学(15个)、华侨大学(13个)、福建农林大学(12个)、福州大学(11个)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一、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所) /span /p p   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二、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 /span /p p   福建工程学院、集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江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高峰学科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7b2a15d-aaf7-4524-8415-03fbaf7f704d.jpg" title=" 1.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高原学科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0a1542be-cd91-4214-8e47-9e7bf9a7e43e.jpg" title=" 2.jpg" / /p p br/ /p
  • 教育部与湖南签署协议,共推“双一流”建设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教育部与省政府在长沙签署《重点共建湖南“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决定共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3所在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座谈并共同见证签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省领导谢建辉、吴桂英,中南大学校长田红旗参加座谈或出席签约仪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座谈中,杜家毫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湖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对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湘举办表示祝贺。他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支持指导下,湖南大力推进科教强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办出湖南特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希望教育部一如既往给予湖南大力关心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陈宝生说,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希望湖南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实际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切的教育问题,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推动部省共建湖南“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的落地落实,把“双一流”建设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许达哲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湖南将充分发挥崇文重教、办学兴学的优良传统,按照共建协议抓好工作落实,抓紧推进我省“双一流”建设,切实将共建高校的需求作为湖南的责任,切实为共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为共建高校解决实际问题、竭力促进共建高校改革发展,为教育强国梦、报国梦作出湖南应有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协议,教育部将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在综合改革、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指导;在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在“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中优先考虑3所高校需求。同时大力支持湖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3所高校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湘潭大学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建设。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快“双一流”建设!
    p   今天(8月27日)上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对引导高校“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 /p p   这也是继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后,又一份高校“双一流“建设方面的重要文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noimg/b64717b8-f9a5-42b4-89c9-f5e64fb6e121.jpg" title=" 图片.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p p   总体要求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p p   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p p   坚持改革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p p   坚持高校主体。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p p   二、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 p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p p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践行“四个服务”,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p p   (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p p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力推动以“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学习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p p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p p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突出质量水平,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突出价值导向,建立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 突出服务效能,创新以人为本、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 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 /p p   (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p p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p p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p p   (七)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p p   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p p   (八)优化学科布局 /p p   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 /p p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p p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p p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p p   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加强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p p   (十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p p   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 /p p   (十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p p   培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命力、竞争力重要源泉。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塑造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扬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坚定对发展知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合建共建等行动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带动作用。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p p   (十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p p   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整体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大学章程,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依法治校 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教学、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 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p p   四、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p p   (十四)明确学科建设内涵 /p p   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找准特色优势,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增强问题意识、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支持大学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p p   (十五)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 /p p   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 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p p   (十六)拓展学科育人功能 /p p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育人,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类型和层次,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 /p p   (十七)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 /p p   汇聚拔尖人才,激发团队活力。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着眼长远,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承担重大项目、参与重大任务,加强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 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 /p p   (十八)增强学科创新能力 /p p   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 /p p   (十九)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p p   聚焦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避免简单地“搞平衡、铺摊子、拉郎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组建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p p   五、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 /p p   (二十)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 /p p   明确并落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确保“双一流”建设方案全面落地。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内部监测评价制度,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加强督导考核,避免简单化层层分解、机械分派任务指标。 /p p   (二十一)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 /p p   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高校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改革增添动力,以创新彰显特色。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与政策协调,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创新成效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p p   (二十二)加大地方区域统筹 /p p   将“双一流”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区域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计划,主动明确对高校提出需求,形成“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设高校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建设体系。 /p p   (二十三)加强引导指导督导 /p p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适度扩大高校自主设置学科权限,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继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建设高校资金统筹权,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设高校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p p   强化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履行政府部门指导职责,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支持学科评议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开展建设评价、诊断、督导,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推动地方落实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p p   (二十四)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 /p p   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p p   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省部共建合建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政策协同、分工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 /p
  • 三部门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第三条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1. 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建设牵引,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创新,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2. 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基础研究取得“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情况。考察立足优势学科主动融入和支撑区域及行业产业发展的情况。考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以及在开拓治国理政研究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先导性成果的情况。  3. 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以学科为基础,依据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探索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4. 以评促建,注重持续提升。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注重考察期中和期末建设目标达成度、高校及学科发展度,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高建设水平。第二章 成效评价重点  第四条 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统筹整合《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作为评价重点,综合客观数据和主观评议,分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视角,考察和呈现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  第五条 对建设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贯穿成效评价各个方面,反映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是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统领性、决定性评价。  第六条 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别按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综合呈现结果 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具体评价要求是:  1. 人才培养评价。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考察标准,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果及影响为评价对象,突出培养一流人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投入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举措与成效。  2. 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倾向,综合考察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建设高校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专任教师队伍水平、影响力及发展潜力的举措和成效。  3. 科学研究评价。突出原始创新与重大突破,不唯数量、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实行代表作评价,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和贡献,结合重大、重点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情况,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的主要举措,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以及面向改革发展重大实践,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服务资政决策等方面成效。  4. 社会服务评价。突出贡献和引领,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情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特色高端智库体系建设情况、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参与国内外重要标准制订等方面的成效。  5. 文化传承创新评价。突出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考察建设高校传承严谨学风和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创新,塑造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和成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度。  6. 国际交流合作评价。突出实效与影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能力,加强多渠道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成效。  第七条 不同评价方面,相应设置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角度,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的评价,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发展。  1. 整体发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达成水平,在可比领域与国内外大学和学科进行比较。  2. 成长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体现成长增量及发展质量。  3. 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撑发展的条件与水平,体现发展潜力。第三章 成效评价组织  第八条 每轮建设中期,开展建设高校自我评估。  建设高校应依据本办法相关要求,对照学校建设方案,制定自评工作方案,系统整理建设成效数据,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建设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发布自评报告。  第九条 每轮建设期末,开展建设周期成效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改革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自我评价。  2. 教育部根据本办法制定成效评价工作方案,委托相关机构分别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出初步评价结果。  3. “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相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意见。  4. “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意见,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第十条 成效评价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考察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基础、突破贡献、特色凝练等方面的表现。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既考核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的建设成果及其对学校整体建设带动效应,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提升及发展潜力。  第十一条 成效评价实行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以成效评价内容为依据,建立常态化的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周期内对大学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和结果,实现连续跟踪、监测与评估一体化,周期评价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  第十二条 成效评价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依据公开数据、可参考的第三方评价结果及监测数据进行定量评价。对建设高校与建设学科定期发布的进展报告、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典型特色案例及其他写实性材料,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定量结果定性结论互相补充、互为印证。  第十三条 以学科为基础,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科学合理确定相关领域的世界一流标杆,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  第十四条 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第四章 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五条 建立成效评价结果多维多样化呈现机制。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  第十六条 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第十七条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建设高校在动态监测、中期自评和周期评价中应确保材料和数据真实准确。凡发现造假作伪等情形的,建设主管部门将视情节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减少支持直至调整出建设范围。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 广东省政府首次拨款6亿元建设“双一流”高校
    p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东省省共有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p p   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广东高校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中山大学11个,华南理工大学4个,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各有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7553eef-ecd4-4cdf-b0db-4f7d8b326ff4.jpg" title=" 1.jpg" / /p p   根据公示,今年广东将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5所入选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其中,4亿元支持中山大学、1.7亿元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3000万元支持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每所大学获得1000万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7d8c9d0-07a8-49af-8134-d7b00676c097.jpg" title=" 2.png" / /p p br/ /p
  • 建设“双一流” 某高校发布亿元仪器采购大单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双一流”实施办法,预示着接棒“985工程”、“211工程”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幕。截至目前,“双一流”入选的正式名单仍未公布,可尽管如此,各大高校相关的“双一流”建设工作已如火如荼地开展。 /p p   5月23日,青岛大学连续发布多篇“双一流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拟以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9189.95万元 /strong /span 采购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73台/套 /strong /span 仪器设备,涉荧光光谱仪、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质联用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大批分析仪器设备。仪器信息网编辑查阅资料发现,这是青岛大学年内首度发布如此大规模的仪器采购计划,该校“双一流”建设开展的同时,一大波仪器采购商机也重磅来袭。详情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青岛大学2016双一流大型设备采购项目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0677-4zcg170523-176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679.95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2303087-9bf2-44a4-8d61-0102ffb3bae5.jpg" title=" 1.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青岛大学2016年双一流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SDSM2017-1201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1070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b08b2f23-8f96-4a72-a1fa-5e94ac46632e.jpg" title=" 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青岛大学2016年双一流设备采购项目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QXZ1719081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1745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9f16bed-0c1f-4d6c-a04d-ab57c0bf262c.jpg" title=" 3.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青岛大学2016年双一流建设项目公开招标(1)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SHZB2017-337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1635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e787b668-ebad-4811-a7af-21689248b2d2.jpg" style=" " title=" 4-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6755454-860e-4a19-86d6-5330bf27f5e1.jpg" style=" " title=" 4-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名称:青岛大学2016年双一流建设项目公开招标(2)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SHZB2017-336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60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2045ac21-3caa-4774-a4c3-06d909959f94.jpg" title=" 5.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青岛大学2017双一流大型设备采购项目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0677-4zcg170523-175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1250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a27f6f5-4c23-43cd-84e2-4c9b751f5bae.jpg" style=" " title=" 6-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c64ecd2-dabb-4d2c-ae2e-9d909b5b8164.jpg" style=" " title=" 6-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青岛大学2017年双一流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SDSM2017-1202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650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4857954-eb94-4958-8166-27b16d1ea1f7.jpg" title=" 7.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青岛大学2017年双一流设备采购项目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QXZ1719082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1250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3c1bfaa-4231-4382-8289-7aeb9dda0e04.jpg" style=" " title=" 8-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b81e198-9e74-48c9-9995-6312f30d0e41.jpg" style=" " title=" 8-2.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采购项目名称:青岛大学2017年双一流建设项目公开招标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采购项目编号:SHZB2017-338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金额:850万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44c3a08-a4a3-4ed1-8699-b6794c91e9e7.jpg" style=" " title=" 9-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08f045e-52f0-4463-918f-40bd93c90002.jpg" style=" " title=" 9-2.jpg" / /p
  • 教育部2016决算报告:追加175亿元建设“双一流”高校
    p   21日公布的教育部2016年决算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教育部2016年“花”了123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7.30%。部分项目在预算基础上获得追加资金。其中,高等教育支出追加资金约175亿元,人才引进经费追加资金近5亿元。 /p p   strong  双一流高校建设继续增资 /strong /p p   报告显示,教育部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年初预算为1056亿元,支出决算为1239亿元。决算数大于预算数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追加“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绩效拨款”等方面的财政拨款。这两个均属于教育部支出中的“高等教育”项,年初预算812亿元,支出决算98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1.59%,追加资金约175亿元。 /p p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之后,中央财政资金陆续到位。在教育部2015年决算报告中,“高等教育”支出同样获得资金追加,“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是原因之一。从“统筹建设经费”到“引导专项资金”,“双一流”建设的资金部署日益清晰。 /p p    strong 人才引进经费获追加 /strong /p p   除“双一流”建设,还有不少项目获追加资金。例如,“科技条件专项”年初预算6000万元,支出决算7583 .6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6.39% “其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年初未申请财政拨款预算,支出决算53.71万元,主要是中央财政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追加“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经费。 /p p   完成年初预算比例最高的是“其他科学技术支出”,年初预算7700万元,支出决算57638.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748.55%,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追加“外专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等经费。 /p p   不过,从近三年决算报告看,中央财政均花了大气力在人才引进上,每年追加不少经费。2014年该项目支出决算为32656.3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438.71%。2015年支出决算为62679.7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42.04%。单从决算金额来看,去年人才引进经费比2015年有所下降。根据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该项目自评88.78分。 /p p    strong 中央高校基础设施改造28亿元 /strong /p p   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教育部组织对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其中,一级项目60个,二级项目4180个,共涉及资金572.28亿元,自评覆盖率达到100%。 /p p   教育部今年首次在中央部门决算中增加“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的绩效评价结果。该专项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可分解为房屋修缮、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三方面。从实际完成情况看,2016年度中央高校房屋修缮面积近541万平方米,验收通过率87%,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或基本没有事故。设备购置金额30 .9亿元,验收通过率92%,设备购置后服务师生人次显著增加。基础设施改造金额28亿元,验收通过率90%,改造后节电、节水等情况明显提高,在优化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全面提升运行保障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p p   strong  三公经费减少108万元 /strong /p p   教育部2016年度三公经费预算1846.80万元,支出决算1695.63万元,完成预算的91.81%。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1211.26万元,占71.43%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135.15万元,占20.60% 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349.22万元,占7.97%。 /p p   2016年三公经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较2015年支出决算减少108.88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06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增加4 .38万元,公务接待费减少113 .2万元。根据决算报告,三公经费减少主要原因是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 /p
  • 上海:14所高校、57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日前上海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最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目前,沪上共有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57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而对照世界通行的标价指标工具,目前上海高校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百分之一行列的91个、前千分之一的12个、前万分之一的1个,入列“百千万”的学科数量稳步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上海正抓住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着力发展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育人为本激励教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教育,育人为本。今天,来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院的闫方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贺光辉等接受上海市对青年教师的最高规格表彰。这两位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胜,在文、理、工和思政课专项4个组别中,拿下两个组别的一等奖;另两位取得国赛入场券的沪上青年教师,也分别获得两个二等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交大电院副研究员,贺光辉讲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如VLSI数字通信原理及设计、微纳电子系统综合设计、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在“双一流”建设中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4年前,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在机制上保障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以此作为教授任职基本条件,每位教师都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如今,调研问卷显示,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带来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更注重指导课后学习活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于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自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80后”闫方洁就为自己设定了15字的教学理念,“融信仰于教学之中,用真情感化学生”。作为首批5个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之一,华师大马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表示,她上课的特点主要是有学术性和理论深度,能够以理服人,补上了当下思政课堂的薄弱之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过多年探索,上海高校现已形成以4+1门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60余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1000余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近3000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之需城市之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正系祖国经济发展日益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深信建设一个国际化的顶级基础科学研究所,定将大幅提升祖国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正好一个月前,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家,现年92岁的李政道亲笔致信,对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表示越洋祝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那天,李政道研究所在张江科学城正式开建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大实验平台。例如,其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平台将建设30吨级的液氙粒子探测基础设施,实现对暗物质和中微子研究的世界最灵敏探测,产生引领国际的科学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诺奖得主、所长弗朗克· 维尔切克多方联络,已邀请17位国际顶尖的物理和天文学家组成李政道研究所国际咨询委员会,谋划李所建设与发展。按计划,国家、上海市与上海交大合力将“李所”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集聚地、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年才俊历练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双一流”高校积极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科创中心“四梁八柱”搭建过程中贡献大学智慧与力量。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如,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承担了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包括国际人类表型组、智能分子机器、拓扑量子材料、脑与类脑智能等项目;再如,由复旦大学、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围绕集成电路关键工艺节点和系统集成开展共性技术研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几天前刚落幕的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52所沪外高校、17所在沪高校、6所境(国)外高校带来超过750个精品项目参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按照“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优势”目标,高等教育为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写好奋进一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各展所长办出特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近,在德国汉堡,首届上海-汉堡中医研究生项目开学了。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中医中心、汉堡大学医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合作,开办了目前全欧第一个以西医临床医学硕士为起点的中医研究生学位课程项目。首届学生2018冬季学期入学,顺利完成三年学业后,将授予其上海中医大的中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学历教育标准掌握最严格,且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接国家“双一流”,上海也推进着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8所地方高校争创一流,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根据《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按照“在高原上建高峰”的思路,上海同步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全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纳入建设范围;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计划”高校,其中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4所高校,最高档的I类高峰学科建设数量达13个,占I类高峰学科总数的6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市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双一流”建设中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一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可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特色见长、做领头羊。在热门新兴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领域,不仅复旦布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明年将正式招生、上海交大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获批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正推动“智能科学与管理”的新型商科专业建设,同样华东政法大学也设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促进“人工智能+法律”研究,而上海理工大学也正依托新工科优势筹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于此,上海将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类,今年出台了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不同高校各归其类、执行相应标准,真正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市教委等出台《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并完成了首次分类评价。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进一步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p
  • “双一流”建设确定实施办法 不搞终身制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意味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有了明确建设的“施工图”。  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实施办法》共分七章二十九条,定位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 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 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第二章 遴选条件  第七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 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健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基础研究处于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较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 应用研究解决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工程问题,或实现了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 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潜心教书育人,师德师风优良 一线教师普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 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国际影响力较强。第三章 遴选程序  第八条 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第九条 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 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第十一条 列入拟建设名单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改革为动力,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确定建设思路,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统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5年为一周期,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综合考虑各渠道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设定合理、具体的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细化具体的执行项目,提出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高校须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第十二条 论证通过的建设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经高校报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  第十四条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第四章 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 创新支持方式,强化精准支持,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六条 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  有关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考试招生、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建设高校自主权。  第十七条 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  第十八条 建设高校完善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切实管好用好,提高使用效益。第五章 动态管理  第十九条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及时跟踪指导。以学科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  第二十条 建设中期,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发布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中期评价意见。根据中期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第二十一条 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建设过程中,对于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建设学科,调整出建设范围。  第二十二条 建设期末,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发布整体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对于建设成效特别突出、国际影响力特别显著的少数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第二十五条 建设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第二十六条 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行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协同建设。省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建设高校的投入,强化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坚持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公布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建设学科、绩效评价情况等,强化社会监督。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高厅函〔2019〕1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p p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主要任务 /strong /p p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span /p p    strong 二、建设原则 /strong /p p   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p p   面向全部专业。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 /p p   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p p   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 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p p   “两步走”实施。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rong  三、建设方式 /strong /p p   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经高校网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提交汇总材料、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推荐意见等,确定建设点名单,当年10月公布结果。 /p p   2.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每年9月底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报教育部,当年10月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一并公布。 /p p   3.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同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空出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额可延至下一年度使用。 /p p   4.根据2019、2020年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情况,2021年将对各专业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进度进行统筹。 /p p    strong 四、报送条件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报送高校需具备的条件 /span /p p   1.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p p   2.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p p   3.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积极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p p   4.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将对质量的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报送专业需具备的条件 /span /p p   1.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 /p p   2.专业管理规范。切实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近三年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p p   3.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p p   4.师资力量雄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 /p p   5.培养质量一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p p    strong 五、报送办法 /strong /p p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送。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教育部 地方高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教育部。各地各高校报送专业点数(比例)分年度下达。 /p p    strong 六、组织保障 /strong /p p   (一)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等14个“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负责部委(单位)统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有关文件要求,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实施体系。 /p p   (二)完善经费保障。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应当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各地应当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p p   (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予以撤销。 /p p    strong 七、关于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 /strong /p p   1.报送数量。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度报送的专业点数不超过本校本科专业布点数25%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019年度报送专业点数量不超过本地所属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15%。 /p p   2.在线登录账号和密码。高校使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登录账号及密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明确工作联系人,于2019年4月15日前将姓名、单位、座机、手机、电子邮件、传真号码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获取报送系统登录账号及密码。 /p p   3.在线报送时间和网址。在线报送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6月30日,请登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送系统”(网址:http://udb.heec.edu.cn),按照系统提示填报。 /p p   4.在线审核和提交。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在2019年6月30日前,登录报送系统,严格按照限额,完成所属高校报送信息的在线审核和提交工作。 /p p   5.纸质材料报送。高校在线报送完成后,请导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汇总表》,加盖本校公章。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材料直接报教育部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材料加盖主管部门公章后报教育部 地方高校材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教育部。请于2019年7月1日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将材料寄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邮编:100816。 /p p   联系人及电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朱蓓蓓、徐健,010-6609782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郭栋、南方,010-82213390、82213395。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c0aa342c-383c-4150-8849-8fc2e3726d5f.docx" title="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633b38d5-3557-45f5-9319-abeba1c0efc5.docx" title="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docx"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docx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4月2日 /p
  • 助力双一流建设,华科大-岛津合作实验室揭牌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知名理工科院校,同时也是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而岛津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其分析技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次,双方本着战略需要、优势互补的原则,决定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以期发挥双方优势力量,加强表面分析技术应用和创新开发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2017年12月1日,“2017年表面分析技术研讨会暨华中科技大学-岛津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设备处李震彪处长、分析测试中心朱东风主任、宋武林教授;岛津公司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林靖也先生、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经理洪波博士、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华中区经理徐学武先生等出席揭牌仪式。在仪式上,华中科技大学李震彪处长首先发表致辞,对合作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指出双方共同组建合作实验室将更加有利于华科大分析测试装备的提高和分析水平的提高,作为合作基地也有利于研究生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人才培养出力。岛津公司林靖也先生致辞时提出,岛津公司倍加珍惜此次机会,为华中科技大学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与服务,同时他希望更多高校与岛津合作,为中国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设备处李震彪处长发表致辞岛津公司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林靖也副事业部长发表致辞 双方领导在合作实验室协议书上签字双方领导为合作实验室揭牌 此次活动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表面分析专家的关心和支持,全国分析测试中心联合理事会会长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XPS专家谢景林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刘文齐教授、武汉大学分析中心童华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谢俊林教授、南昌大学分析中心万益群教授等出席活动。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2018南京科学仪器暨教育装备展助力江苏高校“双一流”建设
    p   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密集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引发各方关注。在方案中,各大学制定了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详细的改革路径、改革任务、举措、保障机制等。有分析认为,此举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工作重心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p p   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有15所高校入选,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还有13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经过长达两年的酝酿讨论,终于进入实操阶段。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之路该怎么走?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科研质量,要向哪些关键方向发力?江苏不少高校也酝酿许久,近日公布了建设方案,譬如东南大学对外公布,计划到2020年,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到2030年一批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前100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世界一流大学,学校整体水平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河海大学透露,学校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以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构建顶尖学科、高原学科、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开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南京大学更在不久前的会议上表示,2018年将从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立德树人计划、卓越研究计划上,发力“双一流”建设。 /p p   要想实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提升高校的整体科教装备水平是基础保障,完善科研一线重点实验室的装备条件是主要抓手。江苏省科教、财政等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部署相关举措,“十三五”期间在四大专项支持力度不减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专门经费实施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在支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提升高校教育装备水平、建设一流的重点学科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将对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量子信息产业、生物大健康产业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p p   由江苏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会、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第十五届南京科仪及实验室装备暨教育装备展览会”将于2018年4月12-14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作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科教专业展,南京国际科学仪器暨教育装备展览会服务于科教技术和实验室装备建设的产业链,深耕江苏科教资源、立足华东科教产业,以现代科教技术装备与实验室仪器设备为核心,涉及分析测试仪器、化学试剂、环境与工业仪器、信息技术与设备等内容,通过展览会及论坛等形式为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领域专业人士及科研院所、高校、大中型实验室、科教信息化中心提供宣传、采购、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p p   第十五届南京科仪及实验室装备暨教育装备展览会将集聚国内外科教行业知名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组织多场学术交流会议及论坛,邀请中科院院士在内的诸多全球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技术交流,为科教企业与教育院校单位提供一个高规格的科研技术设备类综合性的交流平台,积极服务于江苏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江苏科教发展! /p p   组委会联系电话:025-86891508 QQ:1687286900 /p p   网址:www.njky-exh.com /p p   www.eduexh.com /p p /p
  • 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召开
    p   9月2日,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研究员,冯守华院士,李天来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丁雪梅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副校长,高等教育领域知名学者、评估机构负责人等11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对学校前一阶段“双一流”建设进行评议,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指明发展方向,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东北大学校领导,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学科专家代表等参加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ba9ef9a-ee1b-4b49-8bab-03e4d93d5350.jpg" title=" 图1.jpg"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dd45cf8-d1b9-430c-9161-0799542124c8.jpg" title=" 图2.jpg" / /p p   校党委书记熊晓梅致欢迎辞,欢迎各位专家莅临东北大学,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把脉问诊、解疑指路。熊晓梅表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北大学牢固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方向,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形成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广泛共识,制定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详尽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自实施以来,学校坚持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将建设方案逐步落地做实,在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优化发展路径中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在服务东北振兴发展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熊晓梅希望,各位专家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高远认识,对于教育教学规律、大学发展的深刻理解,指导帮助东北大学能够找准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聚焦发展方向,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f307544-d7e4-4dcc-81ed-ee711e88c1b9.jpg" title=" 图3.jpg"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7ae2bc1-d338-4b76-9b09-7e9e78491a6c.jpg" title=" 图4.jpg" / /p p   副校长冯夏庭介绍与会评审专家组成员,专家组组长钟秉林教授主持评议会。 /p p   校长赵继从学校概况、“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中期自评组织情况、主要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作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汇报。赵继表示,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及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赵继强调,针对建设方案设计的五大改革任务、五大建设任务,学校积极推进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在学科群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d5d3084-d178-4913-8840-33c4c6aee408.jpg" title=" 图5.jpg" / /p p   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和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针对汇报内容,专家们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终,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和评议,形成了评价意见。一是 “双一流”建设任务清晰,学校整体实力有效提升 二是“双一流”建设推进有力,中期建设目标圆满达成 三是“双一流”建设成效突出,标志性成果显著。评估专家一致认为,东北大学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深度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以两大学科群为骨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攻克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建设阶段性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2a5997a-9b86-4e8b-bc4c-bee687f1390c.jpg" title=" 图6.jpg" / /p p   与会专家还对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以两大学科群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p p   会议开始前,专家组还参观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学院,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 /p
  • 河南“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通报,拟筹措助推资金40亿元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河南建设国家重点大学是1亿中原人民的期盼,2017年9月,郑州大学入选& quot 一流大学& quot 、河南大学入选& quot 一流学科& quot 大学,标志着河南抓住了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机遇。截至目前& quot 双一流& quot 大学建设情况进展如何?11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记者了解到,& quot 十三五& quot 期间河南拟筹措资金40.27亿元推进&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今后三年省财政还将在科研经费、基建资金等方面对郑大、河大给予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统筹40亿建设资金& nbsp 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各方协力支持推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省委、省政府对&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高度重视,将其纳入2018年重点民生实事和重点改革事项。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省&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河南省成为国家启动实施&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以来,首个由省委省政府联合发文出台支持&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的省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除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之外,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编办、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等多个单位各方协力,支持推进& quot 双一流& quot 建设。& quot 十三五& quot 期间拟筹措资金40.27亿元,今后三年省财政还将在科研经费、基建资金等方面对郑大、河大给予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郑州大学布局建设6个一流学科& nbsp 两院院士达11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郑州大学强化综合性学科布局,布局建设6个一流学科,其中重点建设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临床医学)、绿色催化(化学)、资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流学科,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为牵引的学科知识体系及组织体系。目前郑州大学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初步形成,共有两院院士11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2人,海外院士3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quot 千人计划& quot 入选者(含青年千人)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获悉,一年来,郑州大学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4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前1%,前1%学科由4个达到6个。ESI全球学术机构排名列全国高校第45位,全球排名852位,近5年ESI全球排名年均提升100位左右。此外,郑州大学新增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增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河南大学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nbs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3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河南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年来,学校聘任国外高水平大学终身教职等著名专家32人为& quot 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 quot 特聘教授;5人入选& quot 万人计划& quot 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项目,13人入选中原学者、& quot 中原百人计划& quot 等省部级人才项目;聘任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42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2018年,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获批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河南大学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3项。生物学科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重点项目2项)。以生物学为中心,组建纳米生物学中心、生物信息中心、河南大学与麦考瑞大学先进生物医学联合中心等,利用学科交叉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的前1%,共有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机构学科排名的前1%。 /p
  • 入列“国家队”,这所“双一流”高校牵头建设重磅研究院
    近日,由安徽大学校牵头,“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共建的“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获得省“三重一创”专项支持,正式入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该研究院建设单位为安徽大学,合作单位包括:中电集团第38所、第43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知名集成电路企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参与研究院建设的团队20余个,教学科研人员200余人,并通过双聘和特聘方式引入集成电路领域的高级专家。专家组认为,依托省“三重一创”“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研究院,将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必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果落实落地。研究院的建设,将加快建立覆盖从基础材料研究、芯片封装工艺以及测试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及产业化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有利于培养涵盖集成电路全环节、工程和创新能力兼具的集成电路中高端人才,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和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此外,研究院的建设,将进一步发挥安徽大学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教学科研区核心成员作用,填补科学中心在集成电路领域布局的空白;将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加速汇聚高层次人才,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新材料、集成电路战新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将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国家急需的高端工程人才培养。
  • 四川下达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2亿元,15所高校获支持!
    p   为促进四川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综合提升四川省高等教育实力、水平及影响力,近日,四川省财政下达2017年四川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2亿元,比2016年增加1亿元,增幅达50%。 /p p   资金按“扶优扶新扶需扶特”的原则,根据国际国内权威第三方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与四川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关联度等因素,对四川大学等4所在川部属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省属高校的32个一流学科给予支持,主要用于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基础前沿研究、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 /p p   目前国家双一流名单尚未公布。不过,根据8月15日四川在线的报道,四川本次入选国家双一流的高校达到8所,其中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拟建设名单 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名单。 /p p /p p /p
  • 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
    p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452" title=" 640.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45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55afd811-4647-4c5c-964f-457876852e6a.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216" title=" 640.webp (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21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135179ef-2651-4789-aa3c-b05feafa24af.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500" title=" 00001.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5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338d1a7c-86e2-481b-b04e-37482b9340bb.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324" title=" 00002.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32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d36f6285-e54c-4cc3-a015-71c473b7b61f.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324" title=" 00003.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32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e7cd0082-01d1-4691-be25-fd1605b3650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286" title=" 00006.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28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351f8f8b-3e57-4ef8-a8c1-2425c2f8b7bc.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406" title=" 01.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40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06eb22e9-0d9a-4d79-9552-53d870730f0a.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324" title=" 02.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32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2a75f16-0fb2-4416-a059-bdc96874d6ef.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216" title=" 03.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21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bb0ca3d5-2a25-4fff-91c9-98b1a19e83aa.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4.webp.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4a061fd3-9cac-442d-9bf8-a93f9d80318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552" title=" 05.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55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16d2a2d-5a71-432c-a91d-f2003161931c.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406" title=" 06.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40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aec947ff-5dbf-4e1e-88a8-bba6688928e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875" title=" 07.webp.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87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4cda3d1-100a-4d25-8f27-f92002bec5cd.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 nbs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