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树兰医学奖

仪器信息网树兰医学奖专题为您整合树兰医学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树兰医学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树兰医学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树兰医学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树兰医学奖话题讨论。

树兰医学奖相关的论坛

  • 【分享】质疑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于10月4日公布,获奖者为素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由其开创的体外受精技术使400多万人得以降生。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在公布奖项时表示:“爱德华兹的成就让不育症能得到治疗。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今天,爱德华兹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帮助全世界不育的夫妇带来幸福……这一成就代表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一座里程碑。”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以说出乎许多人的意外。我们是否可想想,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真的物有所值吗? 医学奖给了体外受精技术的科学家,在早期研究阶段就有许多宗教领袖一度要求爱德华兹停止“扮演上帝”。声明我不支持这些宗教领袖的观点。 单从创新性角度看,体外受精技术的原始想法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技术难度也不大,思路就是解决体外受精和受精卵体外培养的问题,然后把受精卵移植到子宫内的技术,先进行动物实验,然后人体实验获得成功,最后把技术公布让全世界广泛使用。这个研究重要性是解决了人类中不小比例的不能生育夫妻的问题,现在我们人类已经有400万试管婴儿。假如没有这个技术,这400万人将不会来到世界上。 如果拿这400万试管婴儿来说这个技术的意义,证明其重要性,远远不如说对这400万试管婴儿的父/母更重要。因为我们人类现在的历史阶段从整体上,已经不需要担心生育问题,或者说人种传递已经不是问题。对我们人类来讲,每个人能有幸成为人,从概率上讲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极其偶然的事件。 受精是个什么事?人类的受受精过程是这样的,女性的卵巢每个月一般排出一个卵子,男性一次射精中精子的数量大的惊人,男性的精子进入女性的输卵管与来自腹腔的卵子相见并完成受精,卵子受精后沿着输卵管进入子宫继续发育,并最终发育成胎儿。受孕成功一般是精子在女性排卵前12小时或排卵后48小时进入阵地。不育的原因显然有男女一方或双方共同的原因。如果是女性的卵子有问题,采用体外受精然后把受精卵移植到子宫是可以的,不过这个孩子从遗传的角度看并不属于这个妈妈,实际上只是代人怀孕而已。爱德华兹的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也是解决了这类问题。如果是男性的精子有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换个男性,或者把其他男性的精子采集过来,直接注射到女性体内。这就是所谓的人工受精,与试管婴儿不同,但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替代方案。这个人工受精方法在动物的被广泛采用,例如前段日子我们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就是在采集精子的过程中死于非命。(人工受精与体外受精技术不是一回事。人工授精是指通过非性交方式将精液放入女性生殖道内,以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技术。而体外受精技术是由卵母细胞成熟、精子获能、受精、受精卵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程序组成的完整系统。从技术难度看,体外受精技术要比人工受精复杂的多,但从实际使用角度看,两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体外受精许多情况可以用人工受精来解决。)人工受精方法也广泛用于人类的不育症治疗。当然也可以采用爱德华兹的方法,就是把女性的卵子采集到,再把丈夫的精子采集到,体外受精后移植到子宫。这可能对那些精子数量无法达到受精条件的部分男性不育症患者有意义。如果是精子的品质如遗传基因出了大问题,那也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总之,对于需要别人提供精子的不育症夫妻,解决的方法如果能用人工受精,就比试管婴儿更安全和有效。 我觉得,诺贝尔奖应该给那些从事更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医学生物学问题的科学家,更有意义的学问如关于重大疾病、衰老、脑功能、生命基本现象的阐述等相关问题。因此我觉得2010年的医学奖给的并不让人满意,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应用价值都算不上一个特别重大的突破。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没有预测成功的一个原因。当然我不会小人到认为瑞典的科学家故意为之,但我觉得他们今年的判断有误。

  • 【转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 美国3位科学家共享

    【转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 美国3位科学家共享

    中新网10月5日电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他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们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060726_174428_1634039_3.jpg[/img]

  •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嫁给科研的女子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5/16/773274745_small.jpg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909年的4月22号在意大利都灵的一个犹太夫妇家降生了一对孪生姐妹。其中一位取名保罗,一位取名丽塔·列维,而后者也是后来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得主。两个小家伙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大她们5岁的姐姐安娜。身为电子工程师和数学家的父亲颇具维多利亚风格,作为一家之主的该老爸认为女儿若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就会对她们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决定不准他的三个女儿从事科学研究,也不准她们读大学。姐姐安娜从小就对诺贝尔奖得主塞尔马·拉格乐夫(Selma Lagerl?f)非常崇拜,这种热情也深深的感染了丽塔·列维。让小丽塔萌生了做第二个塞尔马·拉格乐夫的念头,并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这位诺奖得主一样,成为意大利的传奇。可能受父亲的影响,丽塔的经历显得比较拧巴。成年之后,她将母亲娘家的姓氏“蒙塔尔奇尼”加在父亲之后,于是开始叫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这也似乎预示着这位犹太血统的女性将干出一番与其家人完全不同的非凡事业。20岁时,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适应父亲为自己规划的那样一种全职太太的女性角色,于是向父亲恳求应允自己开始职业研究生涯。加上最疼爱她的一位女老师死于胃癌,促发了她学医的愿望。她用8个月时间填补了自己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方面的空白,顺利地高中毕业并考入了都灵学医院校——一个人才辈出的学院①。1936年,蒙塔尔奇尼从医学院毕业,一如当今的大学生毕业季的迷茫期,顺利拿到了医学学位的她,即便在医学院已经经过了3年的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训练,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应完全投身医学行业还是该进一步跟进自己在神经学基础领域的研究。颇有主见的她其实并没有犹豫太久,毕业之后她当上了意大利著名的组织学家G·莱维(Giuseppe Levi)教授的助手,专攻神经生物学。好景不长,1938年墨索里尼发表宣言并颁布法令,禁止非雅利安人的意大利公民从事学术研究。于是,身为犹太人的蒙塔尔奇尼被迫在1939年离开意大利去布鲁塞尔的一个神经研究所待了一小段时间。1940年春,当比利时被德国占领时,她又重返意大利。而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移民美国,二是留下来继续“享受”这种既得不到援助又被排斥在雅利安人世界之外的刺激。然而,她还是选择了后者,在她的闺房中,自己搭建了一个小实验室!她发现小鸡胚胎是理想的研究材料,因为受精的鸡蛋价格低,又很容易买到,而且小鸡胚胎的神经系统比人脑的神经系统要简单的多。一次旅途中她读到了被称为当代“顶尖生物学家”的维克多·汉堡(Viktor Hamburger)的一篇论文。汉堡认为,当小鸡胚胎中的一个肢体被切除后,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就会消失,不能再生长、扩散。当时蒙塔尔奇尼的研究还没怎么开展,碰巧她过去的老师G·莱维也从被纳粹入侵的比利时逃脱过来协助她,成为了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助手。他们师徒二人重复汉堡实验时却发现,将小鸡胚胎中的一个肢体切除,髓内神经元会先扩散并生长,然后才凋亡,而并不是汉堡所描述的“不能再生长、扩散”。这让他们兴奋不已。1943年是个多难之秋,德军对意大利的入侵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当时在皮埃蒙特的避难所,转逃到佛罗伦萨,并在乡间重建了一个实验室。在佛罗伦萨的日子,她每天都能和许多好朋友和勇敢的游击队员接触。在英美的总部,她被聘为医生并且分管一个阵营的战争难民的救治。流行性疾病和致命的伤寒在难民中传播开来,她则挑起了既当护士又当医生的重任,与这些难民共同承担随时可能到来死亡之苦。然而也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每几天一次的停电和实验室鸡蛋的供应短缺让他们不得不在一年之后远涉重洋去美国佛罗里达州,住在那里的地下室里直到战争结束。那段时间,她一直被当做持有假身份证的危险分子看待,所幸的是,她重复汉堡小鸡胚胎的试验的论文被比利时杂志《生物学文献》收载,然而同时寄回祖国意大利的几家杂志的论文,则由于她没有用雅利安语署名而被退了稿件。意大利的这场战争于1945年终于结束了,她回到了故乡都灵和家人团聚,并且重拾了她在大学的学术职务。二战结束后,远在大洋彼岸的汉堡看到了《生物学文献》刊登的蒙塔尔奇尼的这篇论文,并邀请她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他特别想知道“谁是正确的”。1947年秋天,蒙塔尔奇尼就受维克多·汉堡之邀,加入了后者所在的世界上最卓越的神经生物学家组成的一个小团队,并且重复很多年前自己做过的小鸡胚胎实验,当时她只是计划在圣路易斯待10-12个月,但是优秀的研究成果让她必须为之一再推迟回意大利的行程。她反复思考着记录着在摘除肢体和不摘除肢体两种情况下神经元分别形成的数目。终于有一天她让汉堡看到了那些切片,从而证明:在神经元细胞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细胞死亡的过程。如果摘除一个肢体就会使这个过程更加明显。这表明一个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细胞的命运,取决于某种来自肢体的反馈信号或激素。没有这种信号或激素,神经元细胞就会死亡。接着,蒙塔尔奇尼又从汉堡的助手所做的实验(即“将老鼠的肿瘤移植到鸡胚去除肢芽的部位后,神经纤维长入该肿瘤组织”)中获得启示:这是肿瘤释放某种生长因子的结果。这种生长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汉堡与青年生物化学家科恩进行合作试验,他们在老鼠肿瘤中提取出一种蛋白质和核酸的混合物,注入鸡胚后,同样出现了促进神经发育的情况。两人在用蛇毒(只破坏核酸而不影响蛋白质)鉴别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蛇毒形成的神经纤维“晕圈”比老鼠肿瘤产生的神经纤维“晕圈”要大的多。计算表明,蛇毒所含的生长因子比老鼠肿瘤药多3000倍。蛇毒来自蛇毒腺,而蛇毒腺对应哺乳动物的同源物就是唾液腺。后来他们果然在雄鼠的唾液腺里找到了丰富的生长因子。1954年,这种物质正式被命名为神经生长因子(NGF)。而蒙塔尔奇尼也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她获诺贝尔奖时已届77 岁高龄, 距离她1954 年发表关于第一个生长因子的论文有30 余年的时间。她的科学发现之所以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历程才为诺贝尔基金会所承认, 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项发现的基础性质, 这类成果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科学家长时间的集体研究, 才能显示出重大的科学价值NGF对神经损伤具有促进修复与再生等作用,这一系列特性,为许多病人带来了福音。例如,把NGF敷于伤口上,能提高愈合速递4-5倍。NGF与另一种表皮生长因子的结合,更可促进植皮的生长,成为治疗烧伤的良药。进入本世纪后,国内科学家们进一步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实:运用一种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小儿脑性瘫痪、颅脑外伤等都有明显的疗效。NGF还为征服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癌症等“不治之症”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医院针灸康复病房实习阶段,每天给那些脑梗死、偏瘫的病人进行针灸治疗的同时,基本上每个病人都还会配合上鼠神经生长因子来治疗,而此药也因安全没有副作用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这也让我这个实习阶段的小医生,深深体会了科研成果对人类的造福。而这位经历了战乱、辗转奔波于各地终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的伟大女性,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科研事业,终身未婚。①在1986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出了两位诺奖得主,既是她的同事也是好伙伴:1969年获得生理或医学奖的萨尔瓦多·罗利亚(SalvadorLuria)和1975年的杜尔培科(RenatoDulbecco)。他们三个都是意大利著名的组织学家G·莱维(Giuseppe Levi)教授的弟子。②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2012年12月31日报道,当地时间2012年12月30日,意大利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在其罗马住所去世,享年103岁。罗马市长吉安尼·阿莱曼诺(Gianni Alemanno)随后宣布了她去世的消息,然后表示,蒙塔尔奇尼的去世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 【分享】诺贝尔奖之2010----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称,“他的贡献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他的成就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不育症折磨着包括全世界10%以上夫妇在内的庞大人群。” 罗伯特·爱德华兹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他1925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兵役。战后,爱德华兹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于1955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是有关在实验鼠体内培育胚胎的研究。  1958年,爱德华兹进入英国医学研究院,开始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从1963年起,爱德华兹开始在剑桥大学供职,并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研发出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基于这一技术,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出生。随后,爱德华兹与斯特普托又共同创立了全球首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伯恩霍尔生殖医学中心。爱德华兹多年来一直担任该中心研究部主任,并同时担任生殖医学领域多个有影响力刊物的主编。  在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前,罗伯特·爱德华兹已多项荣誉加身。2001年,这位“试管婴儿之父”获得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而这一奖项的得奖者中有一多半获得过诺贝尔奖。

  • 【转帖】美国3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   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0次确定获奖者,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奖项。  三人共享千万瑞典克朗  今年的揭晓仪式按惯例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举行,可容纳200人的大厅同往年一样座无虚席。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汉松用不同语种宣读了获奖者名单。  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卡萝尔格雷德都是女性科学家。两位女性同获一个奖项在诺贝尔奖历史上非常罕见。  因战争等原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9次空缺。今年是这一奖项自1901年以来第100次确定获奖人选。按照惯例,一项诺贝尔奖最多由3人共享。3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2.7万美元)奖金。  实际上,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这已是第30次三人共享该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同时让多人平分一奖解释说,有时一年有两类研究项目同时获得评委的认可,因此有必要向两类项目同时颁奖,而有时被认可的研究项目中又有一位以上的杰出科学家。  每年诺奖揭晓前总有不少获奖热门人选的猜测,这次3名获奖者皆为预测者们重点关注的人选。布莱克本、格雷德和绍斯塔克2006年共同摘取艾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即美国医学界最高奖项。不少艾伯特拉斯克奖获得者日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端粒长短影响细胞寿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般颁给在相关领域实现特定突破的研究人员。汉松说,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而不至于发生降解。  发现“长生不老”钥匙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鲁内托夫特戈德说,端粒和端粒酶研究有助于攻克医学领域3方面难题,即“癌症、特定遗传病和衰老”。  他说,布莱克本和绍斯塔克于1982年发表论文,阐述了在端粒中有一个特定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而布莱克本又在1984年与当时是其学生的格雷德共同发现了端粒酶及其作用。端粒酶在细胞老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也是“长生不老”的钥匙,在细胞癌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它们被称为“染色体”。在染色体末端部分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端粒经常被比作鞋带头上包裹的、用于防止鞋带头散开的塑料片,它就像这个塑料片保护鞋带一样保护染色体。  评选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所做研究“解决了生物学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  简单地说,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获奖者之一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介绍说。  研究成果有助于攻克癌症  评选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世人理解细胞(运行机制)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摸清疾病原理,促进开发潜在新疗法”。  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癌症细胞利用端粒酶支撑自己无控制的“疯长”。科学家正在研究是否能用药物遏制端粒酶,从而治疗癌症。评奖委员汉松说,以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有关血液、皮肤和肺部疾病的疗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表示,端粒酶在许多癌细胞中非常活跃,“如果能够摧毁具有这么高活动性的细胞,那就可能能够治疗癌症”。端粒酶缺陷可以引起某些遗传性的皮肤病、肺病和某种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谈及研究成果对攻克癌症所作的贡献,格雷德说,“刚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丝毫不知端粒酶与癌症存在关联,只是对染色体如何保持完整无损感到好奇……我们所用方法表明,既可以针对特定疑问展开研究,也可以凭本能做事”。  两位女科学家曾是师生  两名女性科学家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同时获奖引起广泛关注。当发布会现场记者询问这是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首次由两名女性分享这一奖项时,评选委员会回答:“是的。”  布莱克本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她1948年生于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布莱克本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甚至唱歌给动物听。  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把布莱克本列入“世界上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但错把她的年龄写为44岁。谈及这件事,时年58岁的布莱克本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我可不会要求纠正。如果他们想把时钟往回拨,挺好。”  另一位女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美国人。她于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并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格雷德曾在美国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97年起她开始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  杰克绍斯塔克1952年生于英国首都伦敦,本科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创立自己的实验室,现为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他首次成功制成酵母人造染色体,为后人绘制哺乳动物基因图和操纵基因创造了条件。  带着睡意得知获得诺贝尔奖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约兰汉松负责通知身处大洋彼岸的获奖者。“他们都在家,我幸运地找到他们所有人。接电话时,他们略带睡意,但挺开心,”汉松告诉路透社记者。  凌晨2点接到电话  布莱克本凌晨2时左右在电话铃声中醒来。“获奖总是件好事,”她告诉美联社记者,“与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分享这一奖项挺不错。”  布莱克本说,早在她当年获得有关端粒和染色体的研究成果时,就意识到这些成果非常重要,她在“做大事”。但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传来时她依然十分兴奋,“我感到如此的激动……我想,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布莱克本评价说,她的发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你并不总会对一项成果有这样特殊的感受”。  “我们对布莱克本获得诺贝尔奖感到非常激动。”尽管消息传来时当地正是午夜时分,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新闻发言人科琳娜卡莱拉依然十分兴奋。她对记者说:“我们正在为此准备一个新闻发布会。”  得知获奖时正在洗熨衣服  格雷德清晨将近5时得知自己获奖。  “我感到有些颤抖,我在想,这种荣誉的认可对于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是多么多么的美妙……”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来自瑞典的获奖电话通知时,美国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刚刚起床,正在忙着洗熨衣服。  帮几名子女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后,格雷德发表声明:“令像我这样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每当我们完成一系列实验、以为解答了一个问题时,又会冒出3个或4个新问题。”  格雷德表示,这项研究一开始是为了弄清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并没有想着某种医疗用途。她为此认为:“为好奇心驱使的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是重要的。以治病为方向的研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两者相互促进。”  铃声响起时猜到获奖了  接到汉松来电后,绍斯塔克告诉美联社记者:“总有发生这类事情的细微可能。所以,当电话铃响起时,我想,也许就是它了。”绍斯塔克说:“我期待能举办一个大型的聚会,来庆祝获得这一声望很高的奖项。”  绍斯塔克说,自己出于对脱氧核糖核酸(DNA)如何实现复制感兴趣而展开研究,“当时并不知道后来会发现那许多关联”。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长山中伸弥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y3.ifengimg.com/59f80fa320e59d43/2012/1008/rdn_50729f26c4609.jpg山中伸弥与约翰·戈登http://y2.ifengimg.com/33580ba19e95d179/2012/1009/rdn_50737bd97d880.jpg戈登细胞核转移研究图解:除去青蛙卵细胞核(1),再以抽取自蝌蚪的细胞核取代(2),经改造的卵子成长成正常的蝌蚪(3)。科学界之后利用这技术进行更多细胞核转移实验,复制出多种哺乳类动物。 http://y2.ifengimg.com/33580ba19e95d179/2012/1009/rdn_50737bdd72412.jpg山中伸弥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研究图解:山中伸弥致力研究干细胞功能,将四个特定基因(1),放进抽取自老鼠皮肤的细胞中(2),这些细胞再被重组成多功能干细胞(3),可再转化成老鼠体内任何种类的细胞。山中将这些细胞命名为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iPS cells)。 http://y2.ifengimg.com/33580ba19e95d179/2012/1009/rdn_50737be179881.jpg现时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已可应用到人类身上,可培育出神经、心脏和肝脏细胞等,有助科学家寻找新方法研究疾病机制。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而不至于发生降解。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http://www.bioon.com/organization/UploadFiles_5226/201110/2011100322024315.jpg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法国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奖金归于Ralph M. Steinman,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免疫应答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与其它动物抵御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生理过程,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守护者”。Bruce Beutler和Jules Hoffmann发现了能识别微生物并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质,从而揭示了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第一步。Ralph Steinman则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其可激活并控制获得性免疫的功能,从而完成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下一步,即将微生物清除出体内。三位诺奖得主的发现揭示了免疫应答中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如何被激活,从而让我们对疾病机理有了一个新的见解。他们的工作为传染病、癌症以及炎症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Bruce A. Beutler,美国公民。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81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德州大学工作,其间发现了LPS受体。自2000年开始,他担任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遗传学和免疫学教授。Jules A. Hoffmann,法国公民。1941年出生于卢森堡公国。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做完博士后之后,他返回了斯特拉斯堡,于1974年至2009年一直主持一个研究实验室。他曾担任斯特拉斯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7年至2008年曾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院长。Ralph M. Steinman,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化学。1968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1970年开始他一直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1988年开始成为免疫学教授,并担任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

  • 【祝贺】德法三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祝贺】德法三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10/200810062210_111253_1622715_3.jpg[/img][/center][center]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右)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左)和吕克蒙塔尼(中)。这是三名科学家的拼版照片。[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10/200810062211_111254_1622715_3.jpg[/img]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10/200810062212_111256_1622715_3.jpg[/img]法国科学家巴尔-西诺西(Franç oise Barré-Sinoussi)[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10/200810062213_111257_1622715_3.jpg[/img]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center]

  •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再次震惊了世界!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再次震惊了世界!

    [b][color=#cc0000][size=14px]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再次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医药又一次造福人类而大放异彩![/size][size=14px][/size][size=14px]现年90多岁的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近日她率领团队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再次战胜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种被称为不是“绝症的绝症”,困扰了很多人一辈子,让很多人生不如死。[/size][/color][color=#cc0000][size=14px][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6/202106120117071070_7212_1841897_3.jpg!w690x517.jpg[/img][/size][/color][/b]

  • 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第一人,众多新闻你怎么看?

    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第一人,众多新闻你怎么看?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此消息一出,成为了各大新闻的头条,相信也刷屏了你的朋友圈。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个发现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疟原虫的生活史特别复杂,大致的途径如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1053_569436_2984502_3.jpg 疟原虫造成红细胞破裂时,会释放出大量废物,引发类似炎症反应而造成发烧;在红细胞内繁殖时消耗大量营养,而造成寒冷发抖;这也就是「打摆子」现象的直接原因。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在于:从传统草药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分离有效成分、用现代医学方法分析病理药理、用有机化学方法修饰改进。不空谈玄学阴阳五行而是务实于临床试验、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这是传统医术现代化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关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有非常多的新闻角度,对此,你怎么看呢?1、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又回到了中药研究的方法问题。这次诺贝尔奖带给我们最大振奋的是:搞基础研究的“草根”一定能成为国家的骄傲!2、屠呦呦在1970年代做出重要成就,条件很差、经费有限,今天我国的经费大增,用于支持什么工作,什么人?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会不会对你的研究课题有所影响?4、青蒿素的纯化提取、结构确定都用了哪些实验方法?在那个年代用了哪些仪器?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导师就在微信群里面发消息告诉我们,屠教授是分离提纯得到药用级的青蒿素,她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也是我们传质分离(简单说就是提纯)的工作,目前化工的发展趋势是精细化工,石油大化工的时代将逐渐被淘汰~ 针对这件事情,你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研究领域有什么思考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1033_569416_2984502_3.jpg

  • 【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身在何方的?我们怎么找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线的?我们是怎么把这些信息储存下来,让我们重返故地的时候能立刻找到路?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奖者发现了大脑里的“定位系统”,一台内置的GPS,使得我们能在空间中定位自己身在何处,这表明这种高级认知功能也有细胞级别的基础。1971年,约翰·奥基夫发现了这个定位系统的第一个成分。他发现,大脑海马体里有一种神经细胞,每当大鼠身处屋子的某个特定地点的时候,这种细胞总是会被激活。其它神经细胞则在大鼠身处其它地方的时候被激活。奥基夫的结论是,这些“位置细胞”(place cells)组成了屋子的地图。三十多年后,迈-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个关键成分。他们发现了另一种神经细胞,命名为“网格细胞”(grid cells),它们组成了一个坐标系,允许生物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寻路。他们的后续研究表明,地点细胞和网格细胞一起使得定位和导航成为可能。约翰·奥基夫,迈-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的研究回答了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数百年的问题——大脑如何给周围的空间创造地图,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路线。我们如何感知我们所在的环境?人存于世,位置感和导航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位置感使我们能够感知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在导航时,我们的位置感会与基于运动和对先前位置认知所形成的距离感相互联系起来。关于地点和导航的问题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许久许久。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些精神能力是独立于经验的先天知识。他认为空间概念是意识中既有的原则,人们会通过,也必须通过这些原则感知世界。到20世纪中叶,行为科学的出现使得这些问题得以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解答。当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观察迷宫中大鼠的运动时,他发现它们能够学习如何导航,并提出它们脑中形成了一副“认知地图”,使它们找到自己要去的路。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这个“地图”在大脑中的表征是什么?约翰·奥基夫以及空间位置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约翰·奥基夫对于大脑如何控制行为和决策这一问题十分着迷,并常试图用神经生理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当他记录在屋内自由跑动的大鼠的大脑海马体内单个神经细胞的信号时,奥基夫发现,当大鼠经过特定位置时,某些神经细胞会被激活。他发现这些“位置细胞”不仅仅接受视觉信号输入,而且还会在脑中绘制周围环境的地图。奥基夫总结道,通过在不同环境中被激活的不同的位置细胞,海马体能生成很多地图。因此,关于环境的记忆能以位置细胞活性的特定组合形式被存在海马体中。迈-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找到了定位系统迈-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在绘制移动中的大鼠的海马体连接时,在附近的内嗅皮层中发现了一种让人惊异的活动模式。当小鼠通过六角网格中的某些位置时,内嗅皮层中的某些固定的细胞会被激活。每个细胞都对应着某个特定的空间格局,这些“网格细胞”共同建立出一个可以进行空间导航的坐标系统。它们和内嗅皮层中其他负责辨识头部方向和房间边界的细胞一起,与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共同组成了神经回路。这个回路系统在大脑中建立了一套综合定位系统,一个内置的GPS。人类大脑里的“地图”根据最近的脑成像技术调查,以及对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研究都显示,位置细胞同样存在于人体中。在早期阶段阿尔兹海默氏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的海马体和内嗅皮质经常会受到影响,以致这些患者经常无法辨别周边环境并且迷路。了解大脑的位置系统或许可以因此帮助我们了解这种疾病如何对患者的空间记忆丧失造成影响。这一对大脑位置系统的发现代表了我们进一步认识大脑特化细胞如何协同合作,并执行更高水平的认知功能。它为我们理解认知过程,比如记忆、思维与计划开辟了新的途径。by果壳网

  •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相关实验

    2002-2011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情况及相关实验1、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相关实验:(1)细胞凋亡诱导模型staurosporine诱导的细胞凋亡 双氧水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耐药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2)细胞凋亡的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凋亡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实验 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3)细胞凋亡相关指标检测细胞凋亡中Caspase-3活性的检测 细胞凋亡中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2、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相关实验: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体液的核磁共振波谱诊断肿瘤 细胞的核磁共振波谱诊断肿瘤 组织的核磁共振波谱诊断肿瘤 活体组织的定域核磁共振波谱诊断肿瘤3、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相关实验:(1)气味受体发现气体受体基因定位研究 气味受体(G2蛋白偶联受体)功能测定(2)气味受体表达总RNA的提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4、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相关实验:(1)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直接检查 尿毒酶检查幽门螺旋杆菌 免疫学检测幽门螺杆菌 抗体检测幽门螺杆菌(2)幽门螺杆菌性质药物敏感性实验 血凝抑制试验5、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相关实验:(1)RNA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siRNA的构建方法 细胞转染实验(2)RNA干扰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操作规程 RNA干扰实验(RNAi)

  • 【化学成就展】百年诺贝尔奖(化学、物理、生理学或医学奖)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 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 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阿伦纽斯(瑞典人) 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 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 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 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 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 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 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 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 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 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 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 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 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 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 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 (英国人) 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 (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 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 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     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 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     F.贝吉乌斯 (德国人) 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 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国人) 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 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 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 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W. M. 斯坦利(美国人)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 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     K.阿尔德(德国人) 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 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

    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 搞笑诺贝尔奖:煮鸡蛋变回生鸡蛋,阑尾炎自我筛查

    搞笑诺贝尔奖:煮鸡蛋变回生鸡蛋,阑尾炎自我筛查

    北京时间2015年9月18日早6时,第25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举行。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主题是“生命”(life),当然获奖者可能跟这个主题一点关系也没有。颁奖当天,会选出10名获奖者,获奖种类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和平、经济、文学等,也可能包括公共卫生、考古、营养学等随机奖项。获奖者将获得一些廉价手工艺品作为奖品(据说几周之内就会坏掉),以及与真正诺贝尔奖获得者握手的机会(真是巨大的“荣耀”)。~~~~~~~~~~~~~~~~~~~~~~~~~~~~~~~~~~~~~~~~~~~~~~~~~ 物理学奖:为什么所有哺乳动物清空膀胱的时间为21秒左右 ?获奖者戴着马桶圈演讲,帅帅的超级奶爸哦!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181706_566727_2989334_3.pnghttp://bbs.instrument.com.cn/xheditor/xheditor_skin/blank.gif  化学奖:如何把煮熟的鸡蛋变回生鸡蛋?(最新生物记忆材料)http://bbs.instrument.com.cn/xheditor/xheditor_skin/blank.gif获奖者是为了应景吗?穿黄衬衫配白西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181708_566728_2989334_3.jpg  文学奖:“Huh”(相当于中文中的嗯、哼、哈)这个词的发音为什么会出现在几乎所有语言中?  管理学奖:小时经历过大难不死的人,长大了更愿意冒险。  医学奖:生物医学能从接吻等亲密行为中获得哪些好处?李雷:“韩梅梅,为了生物医学的进步,我们接吻吧!”http://bbs.instrument.com.cn/xheditor/xheditor_skin/blank.gif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181709_566729_2989334_3.png  经济学奖:泰国警方为不受贿赂的警员发奖金。  数学奖:摩纳哥国王一生真的能生800多个孩子吗?  生物学奖:观察表明只要给鸡安上尾巴,鸡就能像恐龙一样走路。  生理学与昆虫奖:身上哪个部位被蜜蜂叮了最疼?(研究者极具奉献精神,让蚊虫叮咬自己身上25处,从而判断哪里最疼!)  诊断医学奖: 开车过减速带时的痛感能准确预测是否有阑尾炎。 获奖者亲身示范 http://bbs.instrument.com.cn/xheditor/xheditor_skin/blank.gif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181710_566730_2989334_3.jpg 晒了这么多的外国获奖者,其实中国人也是拿过搞笑诺贝尔奖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李康教授和他的中国同事因研究烤面包上的人像而获得2014年度搞笑诺贝尔神经科学奖,这个研究是怎样的呢?烤土司上的耶稣,你看到了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181711_566731_2989334_3.jpg  人类对脸和具有脸部特征的视觉刺激有着超凡的敏感度,以致于常常在压根就没有脸的地方,看到一张张诡异的脸……无论是吐司上的耶稣像、火星上的人脸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脸,我们之所以感知到这些脸的存在,是因为产生了一种叫“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的现象。这种视错觉不但会让我们觉得眼前的景象中隐藏着面孔,也可能让我们将“无辜”的图案和某些字母或数字联系起来。可见,对生活中偶然现象的研究也是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  虽然,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过程充满了欢乐、反讽和自嘲,但是却真切地拉近了大众和科技的关系。 搞笑诺贝尔奖抛却了艰深晦涩的论文腔调、抛却了获奖过程的竞争和紧张。从获奖的研究项目到获奖者在现场的表现,观众能看到的是科学家们作为普通人对生活、科研的热爱。正如举办者所说,搞笑诺贝尔奖的目的是让人欢乐,然后思考。 英国《卫报》也曾评论:科学是严肃的,但是欣赏科学的方式却不一定严肃。

  • 【转帖】缘何诺贝尔化学奖钟爱生物医学方面的成果??

    再过一个月, 即十月4日,今年(2010年)的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生理与医学奖将率先揭晓),每年这个时候,国内的媒体又免不了一年一度的讨论:什么时候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实现这一国际科技界顶级奖项零的突破?这一话题,已经被讨论了N年,今天谈个新的话题:即题目中所示的:缘何诺贝尔化学奖钟爱生物医学方面的成果?我说这是一个新的话题是由于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关报道和讨论(恕俺孤陋寡闻)。我关心这一个话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是学化学出身的,但是现在从事的工作却是属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我们先来诺贝尔化学奖是否果真钟爱生物医学方面的成果,先用事实说话:下面是自2000年近十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人和获奖原因或者说主要贡献。2009,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da E. Yonath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2008,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Roger Y. Tsien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2007, Gerhard Ertlfor his studies of chemical processes on solid surfaces"2006, Roger D. Kornbergfor his studies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2005, Yves Chauvin, Robert H. Grubbs, Richard R. Schrock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2004, 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 Irwin Rosef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2003, Peter Agre, Roderick MacKinnonfor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of ion channels2002, John B. Fenn, Koichi Tanaka, Kurt Wüthrich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2001, William S. Knowles, Ryoji Noyori, K. Barry Sharplessfor his work on chirally catalysed oxidation reactions2000, Alan J. Heeger, Alan G. MacDiarmid, Hideki Shirakawa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红色标注部分就是生物医学方面(至少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化学)的成果,一共占了十项中的6项,超过了一半,其中200年的奖项是关于NMR(核磁共振)的,说是化学还说的过去,但是,在此之前,Rabi已经与1944年由于开创性的提出NMR的概念、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奖,2年之后,, Felix Bloch和Edward Mills Purcell 于1946年将NMR首次应用于液体和固体,两人分享了1952的诺贝尔物理奖。近40年后,Richard Ernst又由于发展了傅里叶变换NMR(FT NMR)而获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1年后,即2002年John B. Fenn, Koichi Tanaka和Kurt Wüthrich三人共享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所以NMR可能是世界上颁发诺贝尔奖最多的一个领域,以后NMR在医学中的应用,即核磁共振成像也可能有诺贝尔奖获得。2002的NMR的诺贝尔化学奖主要是:,正如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委员会所述:"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也就是发展了用NMR测定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这其实应该算是生物物理的范畴。另外上述几项奖项,至少有两项是属于结构生物学方面,即2009和2003年有关核糖体和离子通道(都很难解的结构)的三维空间结构,另外华裔钱永健(Roger Y. Tsien)共享的2008年的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GFP),也和结构生物学有些关系,钱永健在GFP的结构解析和一系列的各种功能的突变体的构建方面有很多原创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华裔钱永健(顺便说一下,去年底,他曾来我所在的学校,本打算去追星,可惜错过 ),正如我在博文中(http://www.dxyer.cn/loveinmichigan/article/i74635.htm)提到的,其发表的有关GFP的论文引用次数最高的是1998年发在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的一篇综述,迄今已被引用2202次,关于GFP的他的引用次数最高的原创论文是1997年发在Nature上的一篇论文,迄今已被引用1198次,但是他的引用次数比这两篇文章高的多的文章确实有关1985年发在JBC上的一篇有关钙离子指示剂的原创(article)论文,引用次数高达:18,068! 很抱歉,上面有点跑题,重回正题:缘何诺贝尔化学奖钟爱生物医学方面的成果?我觉得原因时多面的:1)经典化学的发展速度没有生物医学的发展快;2)化学领域的支持强度远没有生物医学大,光美国NIH一年就要散出去300亿美元的银子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这一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科学领域受资助的总和; 3)……. 但是我个人觉得另外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和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委员会委员的研究领域有关。下面是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委员会委员的名单和各自的研究领域Nobel Committee for Chemistry 2010Lars Thelander (Chairman)Professor Emeritus in Physiological ChemistryAstrid Gräslund (Member, Secretary)Professor of BiophysicsJan-Erling Bäckvall (Member)Professor of Organic ChemistryMåns Ehrenberg (Member)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Sven Lidin (Member) Professor of Inorganic Chemistry 其中的Lars Thelander是主席,是瑞典一知名大学的一退休教授,我在瑞典做博士后时,由于是同一个系,又在同一个楼层,所以经常看到他,该教授虽然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本人的学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我2001年刚到瑞典不久,系里就开了个party,是专门为庆贺他发了篇Cell (发CNS在国外也很不容易)。他那时就是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上面虽然说他是生理化学教授,但是他的研究方向和经典化学相去甚远,实际上,我们当时所在的系的名字为: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其余四位评委,只有两位是真正搞化学(一有机、一无机),事实上上述评委的研究领域和近十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的研究方向还是大致一致的,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偶然的巧合。这样的评奖委员会偏爱生物医学方面的成果,是非常令人理解的,我们不难推测,Lars Thelander教授还继续任主席,今年和今后的今年,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1个月后10月6日,让我们拭目以待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谁家。另外,顺便说一下,瑞典本国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如下所示),但是1982年就一直没有来自瑞典本国的获奖者,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几十年来瑞典本国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相对衰落。• Physicso 1912 Gustav Dalen o 1924 Manne Siegbahn o 1970 Hannes Alfven (shared) o 1981 Kai Siegbahn (shared) • Chemistryo 1903 Svante Arrhenius o 1926 The Svedberg o 1929 Hans von Euler-Chelpin (

  • 【讨论】他们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 3大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共享医学奖;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分享物理学奖;罗杰科恩伯格独享化学奖。那么,这些美国科学家究竟凭什么获得评委会的青睐呢?   医学奖:用“基因   沉默”来治病   美国的两名医生因发现控制基因信息流的基本机制,而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而共同赢得了这个奖项。这一奖项的公布,也拉开了今年诺贝尔奖的序幕。   菲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是马萨诸塞医学院的分子医学教授。上述两人将分享诺贝尔医学奖。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将于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个仪式上颁发。   他们是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公布这项发现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这一发现在预防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治疗瘫痪性疾病具有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作用。“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遗传基因主要依靠指导蛋白质合成来表达,这一过程需要信使核糖核酸来传递信息。在“RNA干扰”技术中,来自于特定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能够被降解,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动植物和人类都存在“RNA干扰”现象。“RNA干扰”作为一种简单、高效、快捷的“基因沉默”技术,对于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心脏病、癌症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物理奖:宇宙学进   入“精确研究”时代   继两位美国人获得医学奖后,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凭借他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将宇宙学带入“精确研究”时代,并因此荣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辐射作为大爆炸的“余烬”,均匀地分布于宇宙空间。测量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能回望宇宙“婴儿时代”的场景,并了解宇宙中恒星和星系的形成过程。   虽然人们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知道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但针对这种大爆炸“余烬”的测量工作,一开始都在地面上展开,进展十分缓慢。大爆炸理论曾预测,微波背景辐射应该具有黑体辐射特性,但一直未能得到地面观测结果的确认。   借助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马瑟和斯穆特领导的1000多人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研究。他们分析计算后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黑体辐射非常吻合,从而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另外,马瑟和斯穆特等还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温度有着极其微小的差异,也就是说存在所谓的各向异性。这种微小差异揭示了宇宙中的物质如何积聚成恒星和星系。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提供的材料介绍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机制,那么今天的宙很可能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其中的物质也许像淤泥一样均匀分布。   在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试验室工作的斯穆特说,这次得奖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在位于马里兰州的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工作的马瑟说,他“非常兴奋和吃惊”。这两位美国科学家将分享近140万美元的奖金。他们开创的研究项目将延续下去。最近美国宇航局发射了新的探测器,将更精确地考察宇宙背景辐射。   化学奖:发现基因   “转录”过程   这是连续第三天传出美国人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10月4日,美国人罗杰科恩伯格获 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59年,当罗杰还是个12岁男孩时,就到过斯德哥尔摩,陪同父亲领取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父子两人是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六对父子。   现年59岁的罗杰,由于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研究的是分子如何从基因得到信息以产生蛋白质。换句话说,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基因物质转录的基本过程。   所谓转录,就是基因信息的复制过程,即信息在细胞繁殖、构建新的有机组织过程中的传递方式。罗杰是首位在分子基础上展示真核(这种生物体的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转录过程是如何运行的科学家。包括我们在内的哺乳动物都可归入这一生物群。   转录过程中出现的紊乱与很多疾病有关,如癌症、心脏病及各种炎症。了解这个过程,对用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非常重要。科恩伯格的研究,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的工作原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在宣布罗杰获奖时说,他通过冷冻核糖核酸的生成,捕捉到了分子真核转录的过程。罗杰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的研究成果。阿瑟47年前获得了诺贝尔病理和医学奖。老科恩伯格开拓性的研究,描述了基因信息从母细胞向子细胞的传播方式,他的儿子罗杰则将上述发现推进到了分子领域。   罗杰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科恩伯格家族是“科学之家”,被人们称为 “一门四杰”。   父亲阿瑟科恩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他因此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杰1947年出生,是老科恩伯格的长子。罗杰的二弟、托马斯比尔 科恩伯格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授。三弟肯尼思安德鲁科恩伯格是名建筑师来源:网络

  • 大家注意到了吗?:和屠呦呦同时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名科学家分别发现了阿维菌素、伊维菌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卡洛琳学院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因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和青蒿素一夜之间成为国内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同时获奖的两名科学家所发现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虽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度小很多,但其贡献也不容小觑。阿维菌素,是目前全球用量最大、使用技术最成熟的生物农药,其市场前景被农药行业普遍看好。自诞生以来,阿维菌素就备受生产企业关注,不断更新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其原药和制剂产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阿维菌素供应国。作为农药行业最成功的生物农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成名于防治寄生虫。它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早期主要是农用杀虫剂和兽用驱虫药。今天我们用于治疗线虫病的核心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人兽两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上世纪70年代中期,默沙东公司的研究人员与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合作,收集了大量的土壤样品,从中培养、筛选和寻找新型的抗微生物活性物质。他们收集到4万多个土壤样品,在其中一个样品的培养和筛选过程中,一类全新的抗寄生虫的化合物被发现了。通过对该培养液里的菌种的分离和纯化,默沙东的研究人员找到了这些化学物质,将它们命名为阿维菌素(Avermectin)(发现者即威廉·C·坎贝尔,他于1957—1990年在默沙东工作,他的获奖工业也都在默沙东的实验室完成)。这个唯一的土壤样品由日本东京的北里研究所提供,来自东京郊外的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其发现者就是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大村智。阿维菌素是通过发酵放线菌后提取菌丝得到的混合物,有4大类主要结构,其中B1类的活性最好。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研究人员把阿维菌素家族的一员,阿维菌素-B1(Avermectin-B1)的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C22=C23)通过氢化还原,做出了一个集中阿维菌素家族不同成员优点的新化合物,不但化学稳定性很好,而且生物利用度也有提高,它就是伊维菌素。   多年来只有默沙东制药拥有能产生艾维菌素的唯一菌种,最初的菌种经发酵后每立升培养液只能产生大约9微克阿维菌素,经过工艺部门的不断筛选和优化,新菌种发酵后阿维菌素的产量提高了5~6个数量级。直到1999年,意大利的一家实验室才又发现了第二个能产生阿维菌素的菌种,结束了默沙东制药对艾维菌素的垄断!使得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生产更容易。其实,寄生虫病在欧美发达国家人群里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欧美的畜牧业和宠物业,每年因为牲畜得寄生虫病而造成的商业损失不下40亿美元。兽用的伊维菌素上市之后,很快成为家畜和宠物抗寄生虫病的理想用药,年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自1991年害极灭(Abamectin)进入我国农药市场后,阿维菌素农药在我国的害虫防治体系中开始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最初阿维菌素生产的问题是收率太低,且杂质太多。最早的时候,阿维菌素中B1含量≥92%,且主要有效成分B1a比例只要占到其中的80%就符合国标。经过中国企业不断的努力,国产阿维菌素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现在,阿维菌素产品的B1含量基本达到95%以上,B1a含量一般都在97%。高质量原药合成出来的伊维菌素副作用更小,疗效更好。按照业内估计,中国的阿维菌素产能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产量也接近全球供应量的70%。据统计,2015年1~7月,我国生产阿维菌素约2400吨,销售约2300吨,行业有100多吨库存。受部分违规生产企业无证非法生产阿维菌素影响,近期阿维菌素价格快速跌入低谷,当前国内大型生产企业主流报价在每吨66万元左右,预计受冬季淡储、气温降低、企业检修、国际采购商开始询价等因素影响,后期阿维菌素原药价格会有所上涨。截至2015年10月12日,国内阿维菌素制剂登记数为985个,其中单剂447个,复配制剂538个。从登记剂型来看,高含量、环保剂型登记数量增加,复配制剂登记数量超过单剂数量。这可以看出,农药企业为了延续阿维菌素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使用环节做出了巨大努力。

  • 2014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中国差距“相当大” 老是差一步(转载)

    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大脑GPS”  “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工作。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英双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内部的GPS”,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  布里特在采访中表示,在接到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电话得知喜讯后,她喜极而泣。让她感到有些沮丧的是,丈夫爱德华当时正在飞机上,不能在第一时间与他分享这个消息。  “12:30飞机落地后,我走出机舱,有一个机场代表捧着鲜花接我坐车,当时我还一头雾水。”爱德华说,看到朋友们发来的150封邮件和75条短信后,他才知道自己获得诺奖。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奥基夫将获得奖金的一半,而莫泽夫妇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非热门的“真贡献”  10月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奖首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美国及挪威的三位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莫泽夫妇——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GPS)的细胞”获奖。  不过,大奖一出即引来争议,有专家认为,其研究并非“独领风骚”。同时,专家呼吁,中国脑科学计划不宜再“议而不决”。  揭开世纪之谜  数世纪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大脑是怎么构造出一幅描述我们所处环境的地图,我们又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线路的?  “这是很重要的未解问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就在两周前,蒲慕明在法兰克福马普脑研究所的一个会议上,与O’Keefe、E. Moser再次相遇。在蒲慕明看来,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在意料之中的。  “O’Keefe的工作为研究大脑如何决定动物体自身在空间中位置开创了新的实验范式,指出了海马区在空间定位中的重要性。Moser夫妇对网格细胞的发现,是近年来O’Keefe实验范式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蒲慕明说。  在他看来,Moser团队目前显然是这个领域最活跃的,“他们在奥斯陆Kavli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组都围绕这个领域展开”。  对于获奖成果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该研究对于人类认识自身基本生理功能,阐明脑的高级复杂功能有典型意义;其次,他们的研究首先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为康德的先验论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此外,该研究对与老年痴呆症等大脑疾病的治疗、诊断对策的研发也可能会有所启示。  “神经科学领域一直是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这项研究揭示了关于生命最基本的知识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人类自己,这也符合诺贝尔奖的一贯原则,即奖励给对人类知识有真正贡献的科学研究。”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告诉记者。  获奖存在争议  不过,在杨雄里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  “他们的工作并非‘独领风骚’。”中科院院士杨雄里告诉记者,尽管获奖者在大脑的定位系统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出色,但是这样类型的研究工作很多,达到这种研究水平的,也不只这么一家。  在杨雄里看来,诺奖到底授予谁,见仁见智,“但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有同样感受的,不只是杨雄里。此奖项颁发当天就引来争论。10月6日晚,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发文表示:“今年生理奖不一定有广泛共识”“有观点认为脑内各种细胞都有,比这些细胞更有趣的如‘镜像神经元’‘祖母神经元’等,所以发现细胞不够重要,确定其功能,了解其机理更为重要。”  此前,汤森路透的“诺奖预测”根据论文的引文分析,共筛选出了三项可能获奖的研究,关于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未在其列。  就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来看,脑细胞空间定位功能的研究也只不过是众多脑功能研究的一个方向。“目前,脑科学领域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各种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方说有哪些神经细胞组成怎样的环路结构,在进行各种脑功能时回路中的各个神经细胞是如何处理电活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蒲慕明说。  “对大脑定位系统的研究是当前脑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非‘炙手可热’。”杨雄里说。  中国差距“相当大”  今年3月,蒲慕明、杨雄里等一批神经科学家召开了以“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呼吁尽快启动中国脑科学计划。  “但是半年过去了,进展情况不如人意。”杨雄里感慨,细致、谨慎的讨论非常重要,但需要果断的决定和妥善的安排,以扎实的措施推进脑计划的实施。  近20年来,杨雄里亲眼见证了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他认为,随着国家对脑科学支持力度的加大,研究人员数量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神经科学近年来取得了“相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

    今天,诺贝尔奖的重头戏物理学奖也将正式公布。历史上曾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六名华人获得这个奖项。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的得奖大热门正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号宣布发现了与有着“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而2011年的物理学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3位共同获得的。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一起期待今天 17时45分 揭晓答案吧=================================================================================================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分享】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

    【内容介绍】 本书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理工农医科师生阅读。 【本书目录】 第1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遴选标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机构??卡罗琳斯卡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和遴选过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化学奖对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舆论批评常被提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错误颁发第2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0年奖项评介第1章 DNA、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1.1 DNA双螺旋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1.2 与DNA双螺旋模型有关的诺贝尔奖项§1.3 DNA、基因调控与遗传密码§1.4 遗传信息流中心法则的修订和断裂基因§1.5 真核细胞的转录§1.6 基因工程的端倪??限制性内切酶、DNA测序和DNA重组§1.7 RNA病毒、致癌基因§1.8 有关RNA的研究第2章 免疫学及分子机理§2.1 现代免疫学的开端§2.2 抗体的化学结构§2.3 放射免疫分析??极灵敏的生命物质的测定方法§2.4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5 免疫网络学说、单克隆抗体与杂交瘤技术§2.6 抗体多样性的分子基础§2.7 免疫移植§2.8 组织相容抗原与丁细胞作用机制第3章 细胞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3.1 第二信使??激素作用机制§3.2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研究§3.3 前列腺素的发现及其生物学作用§3.4 胆固醇的代谢调控§3.5 神经与上皮生长因子的发现§3.6 可逆性的蛋白质磷酸化过程§3.7 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3.8 动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模式§3.9 一氧化氮生理功能的发现§3.10 蛋白质信号序列决定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和转运§3.11 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3.12 细胞分裂周期的调控机制§3.13 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第4章 神经生物学与听觉、视觉、嗅觉得基础研究§4.1 神经的兴奋抑制与膜的离子通透性§4.2 神经递质和突触理论§4.3 细胞质膜上单离子通道的发现§4.4 大脑半球的分工§4.5 神经系统内的信号转导§4.6 耳蜗刺激(听力)的物理机制§4.7 视觉的生理和化学与视觉信息处理§4.8 嗅觉基因编码和信号大脑皮层定位第5章 新方法、新疗法和新发病机制的研究§5.1 个体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建立§5.2 X射线-CT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技术§5.3 手性催化剂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5.4 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5.5 乙型肝炎和库鲁病病因的发现§5.6 朊蛋白,一种新的传染机制§5.7 溃疡病与幽门螺杆菌§5.8 修改小鼠基因,创建人类疾病模型第3篇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的方法论研究第6章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的研究层次§6.1 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6.2 诺贝尔奖的研究层次§6.3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中的重要发现和发明第7章 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定量研究§7.1 数据的选取§7.2 诺贝尔物理学奖§7.3 诺贝尔化学奖§7.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8章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8.1 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化§8.2 对线虫研究取得的成果§8.3 DNA双螺旋模型及复制假说的验证第9章 关于交叉学科§9.1 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9.2 学科交叉与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中的奖项第10章 科学哲学与生命科学§10.1 科学与哲学§10.2 科学结论的证实与证伪§10.3 “科学革命”与“范式”§10.4 “新工具主义”??科学革命产生的另一个源泉第11章 处理生物复杂性问题的现实与未来§11.1 生命系统的三大特性??非线性、自组织性和系统性§11.2 生物复杂性问题§11.3 处理生物复杂性问题的一些方法§11.4 世界观的转变第12章 生命科学诺奖产生的科学环境和人文环境§12.1 生命科学诺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环境§12.2 生命科学诺奖产生的人文环境第13章 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第14章 诺奖学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307]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01[/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308]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02[/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310]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03[/url]太大了。。。就分割了一下。。。

  • 屠呦呦落选诺奖——中国的诺奖,还需等待多久?

    屠呦呦落选诺奖——中国的诺奖,还需等待多久?

    2011年度诺贝尔奖首个奖项北京时间3日揭晓,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以免疫系统研究赢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月获得“准诺奖”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无缘得奖。以下的图片为获奖的三位优秀的科学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81650_322045_1609327_3.jpg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仍有很长啊!

  • 【转帖】2009诺贝尔奖10月5日起陆续揭晓

    【转帖】2009诺贝尔奖10月5日起陆续揭晓

    专家呼吁增设“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奖”,扩展“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将于10月5日起陆续举行。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据诺贝尔基金会介绍,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051137_174344_1619176_3.jpg[/img]  汤姆森-路透公司下属的健康与科学部门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等数据发布预测称,实现实时观测人脑活动、使高效太阳能电池成为可能、揭开细胞老化的秘密等多项重要科研成果,被预测最有可能获得2009年度各科学类诺贝尔奖。  汤姆森-路透公司预测称,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现等6项成果,有可能帮助其研究人员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负折射的预测和发现等7项成果,有可能获物理学奖 燃料敏化电池等5项成果被认为是化学奖的热门候选。  所谓“SCI”,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科学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了国际上最主要的科学期刊,对衡量学术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利用“SCI”进行相关评估的基础上,再考虑有关科学家所获得研究成果的领域是否热门、科学家们是否为该领域的开创者等其他评估因素,汤姆森-路透公司近年开始发布有关诺贝尔奖的预测。  诺贝尔奖评选的有关传统规定,除公布最终获奖者的名字外,诺奖候选人名单在50年内都不对外公开。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机构热衷于预测诺奖。汤姆森-路透公司进行的预测被认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特别是该预测去年猜中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更被认为具有相对参考价值。  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又讯: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即将揭晓之际,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发布了一封由10位专家学者联名签署的致诺贝尔基金会的公开信,请求对诺贝尔奖评奖进行改革,内容包括为应对气候变化设立“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奖”等。  这封公开信的署名人包括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旨在促进科技创新的“X大奖基金会”负责人,以及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多名教授。  公开信说,诺贝尔在1895年立下遗嘱时,他难以预料世界会受到气候变化和艾滋病等威胁,也难以预见新出现的重要学科。  公开信请求对诺贝尔奖评奖做出两项改革,一是增设“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奖”,以奖励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消灭重大疾病和促进公共健康等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个人或组织 二是扩展现有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或增设相关奖项,使其得以覆盖整个生物学领域。  诺贝尔奖最初设立时只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个奖项,后来增设了经济学奖。《新科学家》说,在当前奖项设置下,许多领域的重要成就将难以获奖。为此,该杂志组织专家学者讨论了诺贝尔奖的改革问题,目前已将公开信递交给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米凯尔索尔曼,他承诺会让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其他成员看到这封信。

  • 问鼎诺贝尔奖的10大检测技术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该奖项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今天我们将盘点一下那些与新型仪器设备诞生密不可分的诺贝尔奖。01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的发现02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03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质谱技术041924年诺贝尔医学奖——心电图机制05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超离心机06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拉曼效应07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磁共振08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X 射线断层扫描仪09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显微镜10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子衍射技术

  • 【资料】今年诺奖揭晓时间

    今年诺奖揭晓时间 10月6日: 德法三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0月7日: 美日三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8日: 公布化学奖得主名单 10月10日: 公布和平奖得主名单 10月13日: 公布经济学奖得主名单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距诺贝尔奖一步之遥

    屠呦呦 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上发博客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饶毅认为,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14/9157208_0.shtml

  • 诺奖得主:美国约75%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诺奖得主:美国约75%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开“叫板”,令转基因食品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7月3日,美国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态度,“是一种对技术的无端恐惧,是毫无根据的恐惧”,在美国,大约75%的加工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兰迪·谢克曼表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粮食有迫切需求,依赖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来培育抗旱抗虫的作物品种。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以安全之名,在这些国家反对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这是在“帮倒忙”。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051307_599272_2290250_3.jpg兰迪·谢克曼。资料图自6月30日起,兰迪·谢克曼等110名诺奖得主在网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上,联合署名一封公开信,声援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或食品,重申其安全性,并敦促“绿色和平”放弃对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的抵制活动。兰迪·谢克曼1948年12月出生在美国,现年68岁的他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兰迪·谢克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内囊泡运输机制上。在生物细胞中,囊泡是运输物质的重要方式。兰迪·谢克曼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因对该运输方式调控机制的研究,共同分享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051308_599273_2290250_3.jpg囊泡是细胞内运输物质的重要方式。兰迪·谢克曼表示,一年多以前,他知道了这个向“绿色和平”公开叫板的请愿活动。该活动的组织者、英国诺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邀请兰迪·谢克曼参与组织该活动,他们一同邀请了其他多位诺奖得主来署名支持。普通大米中被转入了β-胡萝卜素的基因,导致其大米中富含β-胡萝卜素,因而色泽金黄,被称为黄金大米。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被用于合成维生素A,这让黄金大米被寄予消除维生素A缺乏症的厚望。兰迪·谢克曼告诉澎湃新闻,因为“绿色和平”不遗余力地反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任何应用,黄金大米的应用推广阻力重重。在菲律宾,一个种有黄金大米的实验田被反转基因人士毁坏,该破坏行动是“绿色和平”的行为间接导致的。

  • 北京中同蓝博医学实验室被立案侦查

    北京中同蓝博医学实验室被立案侦查

    5月28日,发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目前北京警方已对该实验室立案侦查。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信消息,为有效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全市防疫工作大局,卫健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持续对全市核酸检测机构进行督查检查。5月28日,发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目前北京警方已对该实验室立案侦查,将法定代表人张某某(男,52岁)等人查获。[img=,690,36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301444361973_4713_1603833_3.png!w690x365.jpg[/img] 5月2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49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28日市卫健委组织专家对阳性病例既往阴性检测结果的样本溯源检查,通过视频检查和查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仪上的扩增记录发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溯源记录不完整,记录规则不清晰,不能提供原始标本流转单和扩增板原始纸质记录,部分时间点扩增文件记录与实验室自述检测数量不符,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以上情况严重违反质量安全规定,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导致对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发现和管控不及时,造成疫情进一步传播风险。 小编居家隔离期间的核酸检测也是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参与完成。当时因为一直查不到核酸检测结果,弹窗无法解除,小编曾多次向居委会反映无果,后被指派到附近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直到过去30多个小时后,之前的检测才查到结果。[img=,690,75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301446145531_2606_1603833_3.jpg!w690x755.jpg[/img] 北京健康宝核酸检测记录截图: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工商注册信息:[img=,690,40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301447481496_2744_1603833_3.png!w690x401.jpg[/img] 图片来源:爱企查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3月,主营业务为医学检验科医疗服务;病理诊断医疗服务;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技术开发、服务、咨询;销售医疗器械(I类、II类)。(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医学检验科医疗服务、病理诊断医疗服务、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img=,690,4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301449437155_6792_1603833_3.png!w690x473.jpg[/img][img=,690,4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301449567223_2042_1603833_3.png!w690x473.jpg[/img][img=,690,3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301450087182_7847_1603833_3.png!w690x376.jpg[/img] 第一批合格第三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名单(北京地区)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机构被立案侦查!来源:我要测网

  • 2019年4月12日上海第七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高峰论坛通知

    [b] 第七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高峰论坛暨注册申报与临床试验、配方设计、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解读交流会各有关单位:[/b]2019年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并于发布之日起实施。随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因为刚起步、潜力大,在我国被称为是黎明行业,也被看作大健康领域的一片新蓝海。制药企业凭借着临床有需求、自身有优势,纷纷摩拳擦掌,将其作为跨界转型的新战场,有资料显示,中国特医食品未来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在这片百亿蓝海上,诸药企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争相竞逐。随着新法规实施以来以来众多实力企业纷纷介入该领域,《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实施及相关政策出台,将进一步规范特医食品市场,同时也将推动特医食品领域的资本运作,会有更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为特医食品产业勾画了发展蓝图。特医食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面对这个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的市场,部分海外特医食品巨头以及中国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基于巨大的需求潜力,其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为帮助各有关单位特医食品注册、深入学习相关政策法规等要求,明确产品申报注册的操作要求,解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b]我单位定于2019年04月12日-14日在上海市举办“第七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高峰论坛暨注册申报与临床试验、配方设计、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解读交流会[/b]”,本次会议邀请经验丰富的特医食品审评和研发专家主讲及相关案例经验分享。会议从特医食品注册操作流程、注册申请材料要求、特医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解读、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特医食品现场核查与技术评审、特医食品研发报告编写、生产工艺审评及存在问题、特医食品受理要求与存在问题、特医食品申报要求及分析点评、特医食品配方设计思路等多方面为到会者答疑解惑,以期帮助广大特医食品技术研发人员把握市场动态,了解行业趋势,洞悉技术成果,展开业务合作。[b]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b]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b]赞助单位:[/b]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黑龙江劳力乳品机械有限公司山东韫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支持单位:[/b]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河北康睿达脂质有限公司、中科凯晟医药化工研究院、诺利如一(安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迦南莱米特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粤东机械实业有限公司、上海顺仪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b]媒体支持:[/b]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特医食品行业标准联盟、特医食品俱乐部《中外食品工业》杂志社、《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中国食品网[b]二、时间地点:[/b]时间:2019年04月12日-14日(12日全天报到)地点:上海市 (报名后发放第二轮报到通知)[b]三、会议已经确定部分出席专家1、会议已经确定主讲嘉宾及部分议题(排名不分先后)演讲嘉宾:[/b]特医食品通则标准重要起草人之一、国家营养食物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执行理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教授 [b]杨晓光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国家标准体制介绍》演讲嘉宾:[/b]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教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食品资深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年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国家卫计委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 [b] 孙建琴演讲题目:《非全营养特医食品的配方设计及临床需求》演讲嘉宾:[/b]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卫生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学会营养支持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 [b] 蔡美琴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依据及研发要点》演讲嘉宾:[/b]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杭州站、浙江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食品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b] 郑 林演讲题目:《特医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法规及其开发思路解读》演讲嘉宾:[/b]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特医食品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委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 [b] 潘兴昌演讲题目:《待定》演讲嘉宾:[/b]兰州大学 MBA 特聘教师、玛思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澳大利亚德洛兰乳业、澳大利亚爱微牛乳业中国首席科学家 [b] 刘保惠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解读》演讲嘉宾:[/b]江苏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解放军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院协会临床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b] 郑锦锋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CKD患者的应用》演讲嘉宾:[/b]山东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博士[b] 杨振东 演讲题目:《特医食品注册政策法规及申请材料的编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演讲嘉宾:[/b]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食品药品行业高级经理 [b]姚 亮 演讲题目:《PerkinElmer 应对中国特医食品标准检测方案》演讲嘉宾:[/b]黑龙江劳力乳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b]刘保军 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工艺设备的设计与应用》演讲嘉宾:[/b]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常委,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特膳与营养分会委员,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浙江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科副主任 [b] 马 鸣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儿童中的应用实践》演讲嘉宾:[/b]山东韫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b] 万江河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未来展望分析》演讲嘉宾:[/b]河北康睿达脂质有限公司总经理 [b]苑洪德演讲题目:《口服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质临床优势及产品解读》备注:以上为部分已确定出席演讲嘉宾及课题,其他嘉宾及课题确定后再更新。2.面对面提问交流 专家对话沙龙[/b]针对特医食品注册申报流程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申报关键问题相关要求 、特医食品现场核查与技术评审、生产工艺审评及存在问题、特医食品受理要求与存在问题、特医食品注册申请条件及注册程序、特医食品原料特性与应用中注意事项、特医食品配方设计思路及原辅料的选择依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企业研发经验案例分享、特医食品配方设计思路、特医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新旧变化要求、特医食品临床应用及管理等相关问题,安排时间让参会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探讨特医食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b]四、参会对象:[/b]1、从事食品加工、营养、微生物、植物与医学等研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关专家学者、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管理、检测、进出口等机构;2、保健食品、特医食品企业总经理、研发、注册申报、市场、项目、质量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申报代理机构相关人员;其他有关人员等。3、特医食品相关原料供应商、上下游设备仪器生产商相关负责人等。4、特医食品产业链及药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及医生高校师生;特医食品市场从业人员共同探讨行业最新进展。5、本次会议茶歇时间将安排半小时参观展位及专家沟通交流。联系人:马超电 话:010-88287870手 机:13240487419邮 箱:[email=1683101345@qq.com][color=#3a3a3a]1683101345@qq.[/color][color=#3a3a3a]com[/color][/email][b][color=#333333] [/color][/b]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