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首席科学家

仪器信息网首席科学家专题为您整合首席科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首席科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首席科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首席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首席科学家话题讨论。

首席科学家相关的资讯

  • 清华大学新增十三位“首席科学家”
    日前,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年项目立项的通知》(国科发基[2012]980号),清华大学有14个项目获准资助,其中973计划项目9个(含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个,这批项目将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13位教授被聘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电子系陈巍副教授被聘为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负责人。这13位项目首席科学家分别是:电机系张伯明、热能系姚强、电子系陆建华、徐正元、生命学院李蓬、化工系林章凛、化学系张希、高研院王小云、化学系李艳梅、刘冬生、物理系尤力、航院郑泉水、地球中心林光辉。   至此,清华项目首席科学家已增加到72人,其中包括:主持承担的973计划项目数已增加到46项,项目首席科学家46人 主持承担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增加到26项,项目首席科学家26人。清华大学继续保持成为全国首席科学家人数最多、承担项目最多的单位。   本年度清华大学通过协调组织,申报了近40个项目,全国共申请项目990项。经过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的初评、复评、终评,最后在973计划中立项95项,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立项67项,青年科学家专题19项。本年度清华主持的立项项目14项,约占全国的8%。   973计划(含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平均资助额度约3千万元,执行期为5年。2012年新增“青年科学家专题”,支持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牵头申报, 每项额度500万元,选择在973计划信息和前沿以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蛋白质、干细胞研究5个方面作为试点领域,全国共批准19项,清华大学在信息领域获批1项。   附:2012年清华大学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4个立项项目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院系 1 973 能源 源-网-荷协同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和运行控制基础研究 张伯明 电机系 2 973 能源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PM2.5源头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 姚强 热能系 3 973 信息 智能协同宽带无线网络理论基础研究 陆建华 电子系 4 973 信息 宽光谱信号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研究 徐正元 电子系 5 973 人口健康 脂肪代谢调控与肥胖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李蓬 生命学院 6 973 综合交叉 抗逆元器件的构建和机理研究 林章凛 化工系 7 973 前沿 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多层次功能组装体构筑与动态调控 张希 化学系 8 973 前沿 现代密码学中若干关键数学问题研究及其应用 王小云 高研院 9 蛋白质计划 退行性疾病相关重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李艳梅 化学系 10 量子调控计划 冷原子与偶极量子气体的性质和调控 尤力 物理系 11 纳米计划 纳米生物机器的可控组装与多功能集成 刘冬生 化学系 12 纳米计划 纳米界面超润滑检测技术与机理研究 郑泉水 航院 13 全球变化计划 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耦合的研究 林光辉 地球中心 14 青年科学家专题 密集立体覆盖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陈巍 电子系
  •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七成头衔带“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安排情况汇总表(部分)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首席科学家 专项经费 头衔 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 王道文 1341万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 赖锦盛 1671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2009CB118500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 张立新 1349万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9CB118600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张福锁 1735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2009CB118700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聂品 1256万元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 2009CB118800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 袁宗辉 1278万元 华中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系主任、兽药研究所所长 2009CB118900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 邓子新 1700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CB119000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 喻景权 1347万元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9CB119100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 张守攻 1342万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院分党组书记 2009CB119200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 万方浩 1648万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9CB119300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冯志强 1573万元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2009CB119400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 朱伟林 1829万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勘探部总经理、总地质师 2009CB11950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 杨胜雄 1490万元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2009CB11960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 宋岩 1441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 2009CB1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 王成山 1575万元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原院长   以上为973计划项目公示名单前15项列表,首席科学家头街来自公开资料。   2010年11月底,某高校理工科教授赵庆明(化名)像往常一样打开网站看科技新闻,一条转载的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在科技部刚刚公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通称973计划)2011年启动的172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9年立项的107个项目后3年预算安排中,几位重点高校校长赫然在列。   “行政事务缠身的官员怎么有精力做973呢?”赵庆明心存疑问。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入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数量被视为各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发展前景是否广阔的衡量标准之一。   赵庆明尝试搜索了一下,结果被吓了一大跳:这份在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分量的名单中,带“长”字的人数还真不少。   科研经费向“长”字派倾斜   赵庆明教授经过多方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份279人的名单中,现任行政领导近210人,包括高校校长、各学院院长,科研机构所长,公司副总裁、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占总人数的近75%。这其中,还有一些专家为单位现任法人代表。   此外,在剩下的近70人中,还有10余位研究人员曾担任行政职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搜索后,赵庆明发现,这其中,只有50余人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而这50余人中,又有30余人获得过海外学历,或者曾任职于国外的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研发部门。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份名单中,正在或刚刚卸任重点高校校长或副校长的专家有27位,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9.7%。   中国青年报记者找到名单并进行核实,发现赵教授提供的这些情况确实存在。   与此项统计相类似的是,有媒体统计了113项将于2011年开始实施的973项目中,由大学承担的占63项。其中,首席科学家由现任大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级行政职务人员担任的共16项,首席科学家由现任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及相同岗位的人士担任的共22项。以此计算,在高校承担的2011年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学校行政官员领衔。   赵庆明教授算了一笔账,剔除官员和海归,剩下的本土培养和成长的专家不到30人,占总人数不足10%。这就意味着,“本土成长,又不带‘长’的教授,很难拿到大项目。”   在赵庆明教授看来,973计划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基金之一,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由此带来的效应则是,所有的人都会往“长”字上挤,“如果不当官就难以拿到项目,这必然会伤害那些一心想做学问的教授的心。”   多个项目叠加时间超过有效生命时间   按照规定,973计划实行的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在973计划的官方网站上,这样描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主要职责:“制定项目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组织研究队伍,聘任课题负责人、把握学术方向和研究重点,学术交流,推动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接受科技部、财政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支持领域专家咨询组的工作。”   项目首席科学家事无巨细,任务非常繁重,管理部门为此还专门规定当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年龄超过60岁时,要求增设助理。   规定还指出,首席科学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通行理解,一般需保证70%的时间。”赵庆明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称,科学家一旦被压上领导职务,管理和开会就将占据大量时间,“保证70%的时间可望而不可即”。   2010年8月,《人民日报》也曾发表系列文章探讨研究人员科研时间缩水现象。其中的一篇报道称,一位从美国归来,现担任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的研究人员坦陈:“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 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一位担任国内知名高校校领导的院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年在国外,至少95%以上的精力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给自己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   “作为大学的一校之长,如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973项目上,他如何对学校负责?有的专家甚至是省长助理,每天东奔西跑,会都开不完,时间精力又如何保证?”赵庆明教授对此充满疑惑。   赵庆明说,有不少97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是其他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而那些项目也有时间要求,如此一来,就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多个项目叠加时间超过有效生命时间。”   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没有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认为:“很多单位在推选重大课题评审专家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主要行政领导,其他人根本上不了单位的推荐名单。”   这种看法得到了大量相关评审的佐证。2010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在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不带任何“长”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减少行政化倾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的提案中,也举了这样的例子:在2009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管理人员 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 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带“长”的人物。   这就形成一种模式:高校里能揽下各种奖项的往往不是教师,而是具有行政职务的院校领导。因为高校的科研经费申请、划拨,职称、荣誉、奖项评选等,都是由行政主导,普通教授不容易拿到项目,要是有了一官半职,资金、项目、荣誉可能都来了。   然而,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现实是“学而优则仕”,那么,“仕而优则学”也无可厚非。   别敦荣认为,这些人优秀可能不假,但要区分开来的是,他们做学者可能是很优秀的,做了行政以后,没什么精力做科研,水平可能会停滞和退化,就可能不再是优秀的了。“我们的官员不是孙悟空、不是阿童木,他们都是凡夫俗子,精力有限,做了行政工作,再去做科研,特别是还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他说,可能有个别人是超人,做了行政后,既能做好行政同时又能做好科研,但这只能是个别的,不是普遍的。“他们在行政岗位上待得越久,学术水平越低。因此,以他们为首席科学家的课题研究能不能产生真正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值得怀疑。”   别敦荣认为,研究人员专职做行政后,只能算业余科学家。“国家应该出台去行政化的相关法规,严禁官员们申报课题,专职行政人员不得承担和主持国家课题。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没有机会。”   赵庆明也表示,已有一些相关项目,如《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规定,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一般不得担任高等学校实质性领导职务,包括校级领导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否则教育部将停发其特聘教授奖金。“在各种计划中限制官员比例,应当形成公共呼吁,成为一种评价标准。”
  • 郑明辉、陈剑峰获任973首席科学家
    关于调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部分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1〕643号 中国科学院: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经研究决定:   江桂斌不再担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项目(编号:2009CB421600)首席科学家,聘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聘期至2013年8月   耿建国不再担任“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0CB529700)首席科学家,聘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陈剑峰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聘期至2014年8月。   请你们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 聚焦“双碳”科研攻关,华中大再添首席科学家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举办杨春和院士聘任仪式。岩土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正式受聘为华中大能源学院储能学科首席科学家,将带领能源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重大需求,开展能源安全、“双碳”战略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究。据了解,杨春和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开创了层状盐岩力学理论与工程的学科方向。聘任仪式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为杨春和院士颁发聘书。尤政指出,能源学院在学科建设、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既需要固底板、扬优势,也需要锻长板、补弱项。他希望,在杨春和院士的引领下,学院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拿出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学校“碳中和”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作出华中大贡献。杨春和表示,能源学院是专业门类全、学科覆盖面广、学科特色显著的学院,他将与能源学院一起在推进储能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上作出贡献。今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将围绕重大平台、一流学科和战略需求方向,探索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加大力度精准引进世界顶级科学家和国内顶级人才及团队,力争在诺奖级学术大师的引进上取得突破。经梳理,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华中大已引入多位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今年9月,以华中大为建设主体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为中心首席科学家。今年10月5日,华中大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担任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和担任航空航天学院首席科学家。
  • AB SCIEX首席科学家Ron Bonner离职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获悉AB SCIEX首席科学家Ron Bonner已离职,成立Ron Bonner Consulting公司,主要提供质谱应用、数据分析技术等相关咨询工作。   据社交网站Linkedin信息显示,Ron Bonner于1984年加入MDS SCIEX公司,先后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软件研发部门联合主管、应用研究主管及首席科学家,主要专注于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研发。2009年丹納赫收购MDS与Life Technologies合资的质谱业务,随后,Ron Bonner加入AB SCIEX,担任首席科学家。   此前,Ron Bonner供职于菲尼根(现属于赛默飞世尔),担任应用科学家。此外,他还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部担任质谱分析主管,在洛克菲勒大学担任研究助理等。(撰稿:杨娟)
  • 科技部:肖传国已非其承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0约12日,科技部发言人在其官方网站上回应,称对肖传国等人应予强烈谴责,并澄清其承担973计划项目在2008年已经结题,不再是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技部表示,肖传国等人无视国法,蓄意破坏社会秩序,行为十分恶劣,自身道德修养严重缺失,应予强烈谴责。   发言人回应表示肖传国曾经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在2003-2008年间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03年申报,由相关部门推荐,通过三轮专家评审后,予以立项。项目承担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该项目于2008年结题。2008年11月,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同意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科技部发言人解释称,此后,肖传国未再承担任何973计划项目。根据973计划管理办法,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项目执行期间的负责人,不是荣誉称号。项目结束后就不再是首席科学家。
  • 西班牙学者成中国干细胞重大科研计划首席科学家
    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西班牙专家米盖尔(Miguel Esteban)申报的“不同组织与疾病来源的iPS多能性差异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最近获得科技部批准,成为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米盖尔研究员毕业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他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部肾脏实验室开展过生物研究,在胚胎干细胞的周期调控与代谢,以及体细胞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的分子途径等方面成果突出。   米盖尔研究员受聘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来,与中国同事密切合作,今年3月针对干细胞研究指南方向提出了重大项目申请,在经过两轮答辩后,项目重点内容、研究思路、队伍组织等受到专家的认可和好评。该项目于10月18日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他也成为第一位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外国科学家。
  • 海洋国家实验室招首席科学家 可获500万安家费
    11月24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招聘信息,面向全球招募首席科学家,涉及到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深远海与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等6大研究方向。据了解,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 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急需高端科研人才加盟,共创蓝色辉煌。据了解,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算招聘6大研究方向的首席科学家,要求人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重要国际影响力,能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全职工作或每年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国际知名学者可适当放宽)。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120万元/年、科研补助经费300~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低于6年工作合同的,将获得180平方米左右的免租赁费周转住房。 此外,海洋国家实验室本次还招聘联合实验室主任,包括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深蓝渔业工程装备、智慧海洋、海洋智能计算与大数据、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等领域。招聘包括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洋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试平台在内的公共科研平台首席工程师。据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目前已组建了海洋动力与气候、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等8个功能实验室,正在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11个大型科研条件平台,并且与国内其他领域研究机构、大型国企联合建设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智慧海洋、深蓝渔业等9个联合实验室。 相关新闻岛城将打造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进入发改委立项阶段,能在海底钻10000米深 25日,记者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依托各理事单位集聚一批科考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内已拥有或在建的世界最先进全球级科考船达到16艘。同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也是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科学考察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器。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远洋科考船队,以统筹实施平台内科考船舶的科学、高效调度,实行航时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各理事单位的多方科研力量和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降低船舶运行成本。据介绍,目前平台内的科考船每次出海之前都会对外公开航次路线,其他需要进行远洋科考的单位可以报名搭载该航次,从而实现每个航次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而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断壮大船队规模,组成由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形成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现场观测能力。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发改委立项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艘船设计排水量3万吨,能在海底以下钻进10000米,可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
  • 原安捷伦质谱专家加盟聚光 任首席科学家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获悉,原安捷伦质谱专家李刚强于2013年6月加盟国内上市仪器公司聚光科技,任科学仪器首席科学家。同时李刚强还入选了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   李刚强1995年加入惠普公司(安捷伦科技前身),在安捷伦工作18年,先后任职于惠普研究院生命科学部、安捷伦研究院分子检测部,他主要研究领域为离子光学系统的理论及其在质谱仪器上的应用,高性能质谱学仪器的研制和在化学与生物分析上的应用。   李刚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1988年至1991年在西德吉森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撰稿:杨娟)
  • 2022年“科学探索奖”揭晓,我司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获奖!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遴选不超过50名获奖人。我司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在“化学新材料”领域获此殊荣现在让我们认识下我司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能源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电化学拉曼光谱相关研究,建立了系列高灵敏、高空间分辨的壳层隔绝纳米结构增强光谱新方法,突破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长期存在的材料和形貌普适性差、无法广泛应用的瓶颈;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能源催化反应中界面水分子构型和反应中间物种与催化性能的关联,为阐明电化学界长期争议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还致力于推动拉曼光谱在公共安全和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迄今,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Nature Catal.等,SCI他引12000余次。现任国际物理化学权威期刊J. Phys. Chem. A/B/C的副主编。入选国家“特支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 华人成美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首席海洋科学家
    4月23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JPL)科学家及工程师菁英云集,年轻时赴美留学的沈阳青年赵Yi(Yi Chao)在JPL耕耘17年,已成为JPL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Principal Scientist)。   由赵Yi主导的研究团队历时十年,最新研发世界上第一颗可直接监测海洋温度及盐度的海洋卫星“水瓶座”(Aquarius),现已完成初步组装,预计明年4月在圣塔芭芭拉发射升空。   赵Yi说,“SOLO-TREC”水下机器人为海洋卫星应用的前期工作,机器人直接从海水中监测并传输深海数据,未来可用于验证海洋卫星从远方搜集到的数据准确性。   赵Yi来自中国沈阳,从小喜欢自然科学,1980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的大气物理系,1985年赴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获大气物理硕士学位后改攻海洋科学,1990年获大气海洋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加入JPL,因多项研究获奖。   赵Yi于2005年荣获太空总署杰出科学成就奖章(Exceptional Achievement Medal)。   他现居亚凯迪亚,在JPL主要从事海洋卫星及海洋科学研究,包括研发区域性海洋仿真仿真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对太平洋的遥感数据及海洋仿真模型,提供现实及反馈性的数据分析研究。   赵Yi说,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盖,但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及了解却很少,水下机器人、水瓶座海洋卫星等最新研发的海洋科学技术,将帮助提供海洋监测数据,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讣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天初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计量科学家、我国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领军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天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李天初院士生平李天初,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1945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和1991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历任中国计量院助研、副研、研究员。2002年和2014年分别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2018年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时间频率、原子干涉绝对重力、激光光谱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等研究。上世纪80、90年提出和研究准相干光干涉光纤传感,干涉逼近测量液体折射率,牛顿环测量光学表面反射相移等新原理新技术;研究空气折射率干涉仪设计原理,光干涉测量长度的相对不确定度极限等;规划并主持研制系列光纤基本参数测量标准装置。1997年以来主持研制系列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复现秒定义, 2014年NIM5喷泉钟批准作为秒长国家计量基准装置,2014年NIM5喷泉钟通过国际评审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 2015年起为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地面时间提供溯源支持 2001年规划指导研制飞秒光学频率梳, 建立微波和光学频率的相干联系 2004规划指导研制伺服锁定光纤链路高保真传输微波频率 2005起规划指导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 2015年锶光钟与NIM5喷泉钟的频率溯源数据参加国际锶原子推荐频率赋值 2013年指导研制銣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成功参加2017年国际绝对重力比对;2017年指导地面重力和潮汐重力频率偏移的研究和计算。发表同行评审主要论文60余篇。1995、2002、200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三、二、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各一次,2016年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 著名质谱专家王融教授加盟品生医疗担任首席科学家
    近日,品生医疗正式宣布,海归科学家、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终身教授、全球知名多组学专家王融教授加入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将全面负责品生医疗在质谱与多组学领域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致力于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推动品生医疗继续深耕创新生物标志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品生医疗首席科学家王融教授  王融教授是全球著名的多组学专家,在该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研究与临床转化经验。1982年,王融教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工作,由此开启了他的质谱生涯。其后,王融教授赴美留学,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在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后在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获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终身教授,兼任结构和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的他在2016年12月正式回国,后任职华大基因质谱首席技术官。  王融教授深耕质谱与多组学前沿研究数十年,创新研究硕果累累,享誉国际,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Genetics、Neuron、JBC、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被引用23,000余次(h-index 68)。  王融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多组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近年来,王融教授重点在心脑血管病、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病领域进行多组学的研究及转化工作。基于其卓越的学术成果,王融教授一直是美国健康卫生院(NIH),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RGC)和中国科技部(973项目)的评审专家。  当前,全球已经掀起多组学研究浪潮。以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能够展现病理表现背后的分子变化,从整体上揭示生物体功能,带来解答生命问题的新思路,通过质谱平台向多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发力,已经是临床质谱新途径。特别是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慢病的早诊早筛上,质谱多组学正在展现潜力。  对于此次新的职业转型,王融教授表示:“多年来,我一直在高校从事质谱与组学的基础研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高端技术转化为老百姓可用、易用的临床应用。品生医疗在多组学研究、质谱硬件、检测试剂和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均有完善布局,尤其在组学研究领域,品生医疗拥有多年积累,其临床研究及转化成果领跑同行。在硬件领域,品生医疗也是唯一一家参研‘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国产质谱研发的企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聚焦民生健康问题、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这些独特的企业文化气质都深深吸引着我。我也希望贡献一份力量,未来与品生医疗一起,推动组学技术快速转化为临床可用的精准诊疗产品,真正实现品生医疗企业愿景——让每个人都受益于精准诊疗。”  品生医疗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成晓亮博士表示:“热烈欢迎王融教授加入品生医疗。王融教授是全球顶尖的质谱及多组学研究科学家,其在多组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上的科学精神、丰富经验与卓越领导力将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推进多组学创新应用的临床转化。在品生医疗国际化战略拓展的重要发展节点,相信王融教授的加入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助力,打造更多的造福民生健康的应用,进一步践行‘让生命更有品质’的企业使命。”仪器信息网曾专访过王融教授,详情请点击:(王融:让质谱技术服务于民生)
  • 江苏首席科学家恽小华被害案宣判:主犯被判死刑
    去年11月1日,江苏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恽小华被害一案4月24日宣判。记者26日从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五名被告人获刑。其中,主要犯罪嫌疑人王超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恽小华曾是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校微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遇害之前,他刚刚获选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006年,恽小华接受浙江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博士生导师,并就任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的纳米电子平台首席科学家。在杭州,他还与人合开了浙江中微科电子集成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犯罪嫌疑人王超为该公司总经理。2007年9月12日,恽小华教授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民主馆遇害。案发后,杭州警方先后抓获杀害恽小华的犯罪嫌疑人王超、姚才利、胡肖剑、宋军宏、周盾五人。 更多阅读 南理工教授恽小华被分尸案调查 被害人为07年院士候选人
  •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赵宇亮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辑
    最近,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中心赵宇亮研究员接到英国《纳米医学》(Nanomedicine)主编的邀请,提名他为该刊物的编辑。赵宇亮已回函接受了邀请。   《纳米医学》是英国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主要刊登例如纳米药物基础研究、纳米医学发展等学术文章,影响因子5.44。赵宇亮研究员是973计划重大项目“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首席科学家,该项目主要围绕纳米颗粒的负面影响、纳米表面化学修饰及其性质、纳米生物效应及其对健康的安全性等开展研究,包括对纳米颗粒进入身体的生物反应研究,通过表面化学修饰——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性能,即通过改变纳米表面性质来控制纳米药物的性能、减少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开发未来的人体纳米药物、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研究,化学和毒理学分析等有重要意义。赵宇亮同时还担任了美国SCI杂志《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的副主编。   近几年来,已经有一批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研究骨干担任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编辑、编委、主审等重要职务,这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特别是欧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 美国SOC总裁及首席科学家Jafolla到访安洲科技
    2014年6月3日-4日,美国SOC公司总裁及首席科学家Jafolla博士与全球销售经理Mike先生访问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Jafolla博士此次访问主要就SOC系列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和反射率测量设备的相关市场与技术问题与国内的用户以及安洲科技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6月3日Jafolla博士应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的邀请,就SOC710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应用、操作进行了技术交流,并作了主题为“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in Hyperspectral Imaging Systems”的讲座。 Jafolla博士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Jafolla博士在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 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SOC公司在中国区的代理和技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安排了Jafolla博士此次访问的行程,并安排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技术交流与学习等活动。Jafolla博士高度肯定了安洲科技对SOC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技术服务工作,表示将带领SOC与安洲科技保持长久的合作,并承诺SOC将会开放更多产品给中国,在产品应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安洲科技更大的支持。 注:美国SOC公司专注于目标表面光学特性研究和表面光学仪器开发,其产品主要包括成像光谱仪和反射率测量仪两大类,其成像光谱仪具有独特的内置扫描设计,大大减轻了整机重量,提高了可操作性,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广泛好评。
  • 思仪科技首席科学家年夫顺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8月31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消息,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提名工作已经结束,经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第六次会议审议,中国工程院党组审定,确认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经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十次会议审议,中国科学院党组审定,确认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值得关注的是,国产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企业龙头中国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仪科技)首席科学家年夫顺成功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年夫顺入选的是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年夫顺是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先进个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作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学科带头人,从事电子测量仪器科研工作超过30年,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风云”卫星、北斗二代导航卫星、5G宽带移动通信、新型人体安检仪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 2021全球农创客总决赛丨托普云农首席科学家担任总决赛评委
    为鼓励数字农业的创新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释放农业领域的创新潜力,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四个更好”目标。12月9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拼多多提供支持的线上“2021全球农创客总决赛”正式举办。决赛参赛团队和评委、发言嘉宾合影留念 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的157支团队参与。经过激烈角逐,10支团队凭借突出的创新解决方案脱颖而出,入围总决赛。最终,来自加纳的“Grow for me”团队脱颖而出,荣获大赛金奖;来自德国和巴基斯坦的“EPTeck Technologies”团队荣获大赛银奖;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团队以棉花秸秆进行饲料转化的创新扶贫项目,摘得大赛铜奖。大赛金奖团队线上路演“Grow For Me”解决方案 决赛现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首席科学家Ismahane Elouafi、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志平等三位嘉宾出席并发表致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创新办和首席创新官司长Khalid Bomba担任评审团主席,五位来自全球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托普云农作为唯一一家数字农业企业代表派出首席科学家Arthur Cenis担任本次大赛评委。 托普云农,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用服务缔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商。 和此次全球农创客主题“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一样。多年来,托普云农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精炼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业务,构建省市县乡村大脑,统筹推进各地优势产业大脑,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管理高效化、三农服务信息化。 为此,托普云农先后打造了浙江“乡村大脑”,仙居“亲农在线”,宁波古林“无人农场”,浦江“超级农场”、西湖数字茶园,四川数字种业园,吉林“数字耕保“等多跨场景应用。截至目前,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地图覆盖上万个乡镇,涵盖100+市县农业云平台、30000+服务经营主体。浙江“乡村大脑”仙居“亲农在线”宁波古林“无人农场”四川邛崃数字种业园 在推进全球化布局进程中,托普云农也有着许多探索与实践。除管理团队经常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思维理念和技术方案外,还引进以色列专家Arthur Cenis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将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融入企业自身建设中来,夯实底层核心技术,提升科研数据价值。同时,先后接待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荷兰王国驻沪总领事馆、巴西农牧业供应部、中东欧智慧农业研修班等多个国际考察团,与各国专家团队共同探讨全球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方案。近两年陈渝阳董事长还在“数字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国际网络论坛、中德数字农业解决方案线上研讨会上作为数字农业领军企业发表“粮食安全”和“产业促富”的主题演讲,赢得相关国际专家一致认同。托普云农管理团队走出国门以及接待国际考察团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在“数字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国际网络论坛上发表演讲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在“中德数字农业解决方案”线上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独木难支,合抱成林。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表示,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倡议到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都表明发展数字农业,需要政产学研用各层面的主体共同参与,充分聚合产业要素,构建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单位,托普云农将持续坚持科技创新,用数字赋能,和全球农创客一起,共同促进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应用;合力吸引掌握数字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全球青年从业者回到乡村,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当中来;让更多农户主体享受到“三新应用”带来的切实利好,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造福人类!
  •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当选IUPAC物理吸附新项目部主席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径分布是多孔材料和粉体表征的必要手段,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会(IUPAC)于1985年公布了表征标准(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ol. 57, issue 4, 603–619 [1985],由K.S.W. Sing, D.H. Everett, R.A.W. Haul, L. Moscou, R.A. Pierotti, J. Rouquerol, and T. Siemieniewska主编)。   但是在过去的25年间,材料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要求应用不同吸附质进行材料表征(如氮气@77K, 氩气@87K,二氧化碳@273K等),并发展高分辨的实验方法。此外,密度函数理论及分子模拟方法的发展也为物理吸附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   在这种形势下,为确定物理吸附的新标准,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会(IUPAC)成立了物理吸附新项目部,并在日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参与1985版标准撰写的K.S.W. Sing和J. Rouquerol也是本次新项目的核心成员,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Dr. Matthias Thommes当选为新项目部主席。   Dr. Matthias Thommes是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博士, 现任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加入美国康塔公司之前,Dr. Matthias Thommes在柏林科技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从事临界吸附行为、孔道中液体临界现象等研究,是欧洲宇航局(ESA)无人运载火箭计划(EURECA mission)临界吸附行为的微重力实验项目指导科学家。   自1998年加入美国康塔仪器公司,Dr. Matthias Thommes延续了他在该领域权威的研究工作,有着活跃的学术表现,迄今发表超过80篇论文及邀请综述、专著,超过100次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大学特聘专题课程,并在众多国际会议中担任分会主席。同时,他还是多个国际会议的顾问,如在法国举行的" Macro/Mesopore Analysis: Mercury Porosimetry and Alternative Liquid Penetration Techniques”、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举行的"5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Materials : From Angstroem to Millimeters",在日本举行的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Adsorption等。   目前,Dr. Matthias Thommes是国际吸附学会(IAS)理事,国际介孔材料学会(IMMA)执行委员,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等杂志顾问,国际标准组织(ISO)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工作组 (ISO TC24/SC4, WG3)召集人,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陶瓷物性组(C28.03)主席,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分离部吸附剂表征组主席,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会(IUPAC)液体侵入法表征大孔固体委员会成员。
  •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年夫顺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p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年夫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2a156e2-a877-4245-9094-6a938a09b19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301.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301.jpg" / /p p   年夫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电科第四十一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学科带头人,从事电子测量仪器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先后主持了“973”、“863”、自然基金委科研仪器、仪器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等30多项高端仪器科研工作,开发了微波毫米波矢量网络分析仪、太赫兹测试仪器、电磁材料测试系统、天线和雷达散射截面测试系统等仪器产品。三十年来始终如一,守护着这份初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6108dee-75df-4511-94cb-0325fc46842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315.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315.jpg" / /p p   一份事业的重要到底有多重?重到废寝忘食,不计昼夜地工作。作为电子测量仪器的学科带头人,年夫顺这位科学家每天都有一张满满的行程表,不懈地追求,不断地探索,三十年都是如此,把握测试技术发展方向,分析测试仪器存在的问题,组织科技攻关,从来都不敢懈怠。对他,我们既有敬畏,也有敬佩。 /p p   敬畏他对新技术的敏锐,需求在哪,方向就在哪。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早在2005年前后,太赫兹技术被列为“改变未来的十大技术”之一,开发利用毫米波与太赫兹频谱资源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雷达、通讯、安全检测、无损探测、生物医学、气象遥感、空间探测等领域相继采用毫米波与太赫兹体制,毫米波与太赫兹一时无两。科技要发展,测量需先行,要发展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首先要在测试测量技术上实现突破。为此,年夫顺提出了从毫米波向太赫兹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规划。在缺少测试标准,没有器件和材料的情况下,他带着团队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四种常用的毫米波与太赫兹测量仪器和三种常用的测量系统,实现了规模化批量生产,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毫米波与太赫兹科学技术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毫米波与太赫兹装备研制和工程建设。 /p p   敬佩他对关键技术的不断探索。矢量网络分析仪是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测试仪器,一做就是三十年。一提到矢量网络分析仪,年夫顺就有无穷的力量,作为我国矢量网络分析仪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的学科带头人。三十年如一日,能够坚持下来,靠的不仅仅是对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执着,因为创新是一名科学家的生命源泉。从一穷二白到成熟稳定,国产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攻关历程展现出了一代科技工作者身上共有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探索未知的毅力铸就了今天的局面。三十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微波仪器之王 三十年,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用上了地地道道的国产仪器 三十年,年华不再,风骨和情怀却一如既往 三十年,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打造了星光闪闪的矢量网络分析仪产品家族。而作为应用领域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矢量网络分析仪促进了高新科学技术发展,在5G宽带移动通信、相控阵雷达、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测试保障作用。2018年“毫米波与太赫兹测试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宽频带微波多功能矢量网络网络分析仪”入选2019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大科技进展”。 /p p   从不夸夸其谈,始终胸怀技术突破,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是一名科学家劳模的情怀和品质。他从不羡慕闪耀荧屏的星,只想凭这种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态度守护着对仪器事业的初心。 /p
  • (两会声音)中国大洋科考首位女首席科学家:加强自主创新 助力海洋强国
    “我从事深海资源和环境调查研究30年。18年前,我成为中国第一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学家;8年前,我担任‘蛟龙’号载人深潜试验性应用航次首席科学家,下潜印度洋洋底揭秘海底黑烟囱和黑暗生态系统;目前,正领衔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聚焦深海热液成矿系统开展地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研究……”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兼)韩喜球在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这一段“开场白”,迅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紧接着拿出的一张照片更是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兼)韩喜球。屠轶钦 摄“这是我们在西北印度洋3500米水深的洋中脊上发现的活动热液区照片。那里‘烟囱’林立,虾蟹螺贝成群,周围都是多金属硫化物矿,富铜锌含金银。”韩喜球说,“这30年一路走来,我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海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洋科研实力和水平的不断增强。作为来自海洋科研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想围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提建议。”最近22年间,韩喜球19次出海科考,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命名了20处海底地理实体。丰富的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经验,让她对这一主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当韩喜球发言时,代表们高度专注,会场鸦雀无声,记者提笔记录的速度在加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我听后深受鼓舞。”在韩喜球看来,“创新是答题的关键”。韩喜球认为,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中国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所需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常规的海洋探测观测仪器,如温盐深剖面仪仍依赖进口。这一方面因为海洋调查成本较高,为确保调查数据资料可靠,用户宁愿花高价购买国外的成熟产品,而不愿意试错新研制的国产仪器装备。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敢直面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转化和应用,‘造不如买’观念盛行,新研制的国产海洋仪器装备缺乏市场。”韩喜球介绍。基于新兴海洋产业投资大、风险高、市场尚需培育的现状,她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自主创新的沃土需要一系列举措来培育。韩喜球同时建议,要建立完善的认证和监管体系,提高国产海洋装备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优化创新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宣传等措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和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
  • 西南石大碳中和首席科学家:绿色转型需先立后破
    “能源供给实际上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是这样,在欧洲也一样,能源是国计民生里面最核心的,除了粮食以外,能源是很重要的要素。”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院士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清洁能源不可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雷宪章认为,目前清洁能源还不具备化石能源所具有的燃烧属性以及提供离网大型动力的能力。想完全替代化石能源,要以清洁电为主,以氢代煤、以氢代油,实行以氢基能源为辅的电氢耦合协调机制,以保证绿色能源的安全供给。2019年12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明确提出欧洲向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求欧洲在2050年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大陆,以缓解气候变化、促进欧洲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乌克兰危机导致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德国、奥地利、希腊、荷兰等国纷纷宣布,重开煤电厂或采取措施支持煤电。截至2021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约为3.2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06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雷宪章看来,清洁能源支撑的电气化(即用能终端电气化,且电能由清洁能源产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但能源替代势必面临大量建设风光电能后的消纳问题,以及风光电能的间歇性、随机性与电力系统供给刚性之间的矛盾,“如果可再生能源发电占80%,就意味着必须要有高于负荷数倍的装机容量,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局部满足电力的需求,或者说负荷的需求。”如何保证新型电力系统全时域的功率平衡和动态稳定运行?雷宪章认为,建设全时域电能消纳和储能体系至关重要。就地消纳风光水电能,用以制氢或者生产氢基能源,再把制成的氢能和氢基能源通过管道或者其他方式输送给用户,可以解决全时域电能消纳的挑战。此外,将富裕的清洁电力制氢后,氢能或者氢基能源将根据需求长时间储存,可有效地解决电网中长期以及跨季储能的问题。对于目前常用的储能技术,雷宪章指出,电池可以解决小时级的、小电量的需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或者液态空气储能可以解决中功率的、几百兆瓦、中功率的电能存储,但要解决日间功率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就都受到了限制。
  •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项目立项 钱小红任首席科学家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经研究,决定批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ldquo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rdquo (项目编号:2014CBA02000)立项。项目依托部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作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钱小红研究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安排,该项目将于2014年2月启动实施。请有关单位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   科 技 部   2014年1月27日
  • 量子调控计划重大项目获准立项 张卫平为首席科学家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张卫平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继2006年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计划首批项目后,今年联合山西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单位再度申请量子调控计划的重大项目“冷原子分子系综的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技术”。经科技部组织专家组的严格审核,再次获准立项。张卫平教授也再次成为该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两次项目的研究总经费累计达4000多万元。   新项目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冷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调控这一核心,开拓原子、分子量子态物质的制备、新奇量子态的可控构造、光子-物质量子界面的量子保真转换与操控、基于原子分子量子态调控的量子信息处理与高精密测量的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力争在科学创新与关键核心量子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该项目从2011年初正式启动。
  • 发展高精尖半导体装备是当务之急——访芯碁微装首席科学家曲鲁杰
    2022年9月21-24日,由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主办,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年会暨第十二届微光刻技术交流会在合肥成功召开。来自TC203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国内外近百家单位的微光刻领域专家、技术人员出席本次会议。回望过去,寄语未来。会议现场,仪器信息网随机采访5位专家、厂商代表,分别谈了各自的与会感受以及他们眼中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以下是对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曲鲁杰的现场采访视频:
  • 十万人基因组计划:专访Illumina首席科学家David Bentley博士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b68a4e2-4513-44b4-a59b-6f01941faa6d.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16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line-height: 1.75em "   英国首席医疗官Sally Davies教授在向政府提交的第八次独立报告(Generation Genome)中强调,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将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医疗保健和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份报告中,她指出,癌症患者应当定期接受DNA检测,以便选择最佳疗法。Illumina作为全球领先的测序技术公司,正与英格兰基因组学公司(Genomics England)合作开展十万人基因组计划。最近,我们采访了Illumina的首席科学家David Bentley,请他谈谈对这份报告的看法,以及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对罕见遗传病和癌症的可能影响。 br/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英国首席医疗官的2016年度报告:Generation Genome,展望了基因组学将如何改善健康,并预防疾病。您对这份报告有什么看法? /strong /span /p p   Generation Genome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有望为英国和NHS英格兰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使其继续保持在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实施基因组医学的领先地位,并重点关注罕见遗传病,推动全基因组测序(WGS)作为癌症检测的金标准。& nbsp 它在传染性疾病方面也有浓重的一笔。这项工作的基础深深扎根于英国,因为边合成边测序(SBS)技术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发明的。& nbsp 未来的提议将首次建立另一个世界,Genomics England、Illumina及其他各方正在合作创建首个十万人基因组的架构,目前已完成了三分之一。这份报告也借鉴了多位有贡献的国内专家,他们形成了这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核心。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您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序,便于医疗保健采用并从中受益。您能谈谈这项研究可能对罕见遗传病和癌症有何影响吗? /span /strong /p p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实现的基因组医学有望彻底改变罕见遗传病和癌症。& nbsp 对于罕见遗传病,尽管每种疾病单独看来是罕见的,但它们总共占了新生儿的5%以上,其中一些接受了特别护理,但大部分至今尚未确诊。& nbsp WGS检测目前有望诊断超过50%的病例,包括发现那些之前未料到参与疾病的突变基因。对于某些病例,诊断可能在几周内完成,而在过去,患者及家属通常要等上五年(有些甚至是16年),还没有明确诊断。& nbsp 临床医疗保健机构(如NHS)的未来研究将带来进一步的发现,并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效率和产量。WGS也将对癌症产生重大影响。& nbsp 所有癌症均由肿瘤中DNA的突变引起,而每种癌症都有独特(且往往是复杂)的突变组合。 /p p   现在,大多数基于序列的检测都是靶向检测,以确定突变是否存在于一个或几个基因中。& nbsp 然而,就突变复杂度和范围而言还有更多信息,其中大多数可以被WGS检测捕获,因为WGS是为调查整个基因组和每个病例的所有突变类型而设计的。& nbsp 目前还需要大量病例的更多研究,以便了解如何最好地解释每位癌症患者的基因组。& nbsp 这种“发现”模式正是Genomics England的十万人基因组计划的一个特征,也是NHS未来工作的目标之一。& nbsp 对数千名癌症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将有助于未来的研究及新颖疗法的发现与开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十万人基因组计划旨在为NHS创造一种新型的基因组医学服务,改变人们的医疗保健方式。您能谈谈Illumina在这个计划中的作用吗? /strong /span /p p   Illumina正与Genomics England合作,开展十万人基因组计划。& nbsp Illumina的首要作用是接收Genomics England生物资源库的DNA样本,对每个基因组开展测序和初步分析,并将结果返回到Genomics England的数据中心。 Illumina的第二个作用是与Genomics England合作,利用Illumina自己的软件及其他机构的软件,建立必要的信息学分析架构,以支持基因组数据的解释。& nbsp & nbsp Illumina的第三个作用是通过合作来研究如何改善工作流程,如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DNA量极少的样本(如小型癌症活检),或之前固定用于显微镜观察的样本。& nbsp 未来的突破包括新型固定剂的发现,它们既支持显微镜,又支持DNA工作;以及低成本的简单方法的验证,以便在处理实验室收到样本之前,更长时间地保存活检和切除的组织。与Genomics England合作,我们将联合打造一个可靠且不断改进的平台,让NHS在未来几年建立新的基因组医学服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基因组计划有可能说明癌症如何发展,以及某些患者对哪些治疗方案有最佳的反应。& nbsp 让肿瘤的全基因组测序进入临床,主要挑战是什么? /strong /span br/ /p p   肿瘤的全基因组测序(WGS)需要深度测序,以及检测所有类型的低频率变异的能力。& nbsp 之所以成为必需,是因为一些癌症样本混合了相当一部分未受影响(“正常”)的细胞,因此癌症特有的变异被稀释,而读取它们需要非常灵敏的算法和深度测序。& nbsp 同时,许多癌症也是异质性的:癌症是一个混合细胞群体,这些细胞在不断积累更多的体细胞突变,与那些早期出现在癌症中的突变相比,这些最新突变的频率无疑很低。 /p p 另一个挑战是对WGS信息的解读:每种癌症现有的复杂信息对于充分鉴定每位患者的癌症性质是很有价值的,但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每个突变的重要性以及它告诉我们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基因组信息让患者受益。& nbsp 这与传统检测形成对比,那些传统检测搜索一个或多个已知突变是否存在,提供信息来指导某种众所周知的治疗,或预测疾病的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3aeaeb6-3d99-443c-a2ab-135ffa5a3bd2.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David Bentley博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Illumina公司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 /strong /span /p p   David是Illumina公司的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他拥有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 nbsp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伦敦大学的高级讲师;之后任人类遗传学主任,也是桑格中心管理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 nbsp David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鉴定人类序列变异的相关国际联盟中发挥领导作用,包括SNP联盟和HapMap计划。一直以来,他的兴趣是研究人类序列变异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nbsp 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速、准确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便于医疗保健采用并受益,其早期应用包括罕见遗传病和癌症。这些应用在十万人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中得到体现,此计划由Illumina、Genomics England和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合作开展。 br/ /p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吹响监测科研冲锋号——总站举办首席科学家团队签约大会
    p   近日, strong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举办首席科学家团队签约大会。 /strong 会议由党委书记陈善荣同志主持,全体班子成员和全站干部职工参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8e0e4b86-b19d-4d8a-af74-0a486e995997.jpg" title=" 首席科学家团队.jpg" / /p p   柏仇勇站长分别与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标准首席科学家团队首席科学家王业耀、大气环境监测首席科学家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健军和水环境监测首席科学团队首席专家孙宗光签订团队聘任合同。站领导班子为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专家颁发了聘书。王业耀、李健军、孙宗光分别代表本团队介绍了团队建设方案,金小伟、嵇晓燕和朱莉莉分别代表三个团队的专家和成员做了表态发言。 strong 至此,以首席科学家团队建立为标志,再次吹响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科研的冲锋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05cc1e0-ed0f-4c1a-89ab-13459e903dd7.jpg" title=" 签约仪式.jpg" / /p p   签约大会上,首先由魏复盛院士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和科研经历,深入浅出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殷切期望: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是选好人生路。 /span 选择了做学问就要耐得住科研的寂寞,坚守住工匠精神。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span 对待自己的事业,要像对待恋人一样,时刻惦记着、关心着它,全心全意为它付出。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是多干实事不吃亏。 /span 吃苦磨练是人生财富,可以增长才干和经验。在成就事业的道路上,合作精神和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尤为重要。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四是搞科学要讲科学, /span 坚持实事求是,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五是活到老、学到老 /span ,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态度保持终身学习。魏院士的报告从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上了一堂发人深省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育课, strong 对全站干部职工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发扬总站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8cb5f91-0131-4ed2-bf58-4307a9fbc987.jpg" title=" 魏复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a1ed1674-779a-4779-b76b-26449adcf4bf.jpg" title=" 科学家.jpg" width=" 444" height=" 33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44px height: 331px " / /p p   柏仇勇站长做了总结发言。他明确提出:一是本次签约会吹响了总站监测科研的冲锋号,各首席科学家团队的建设目标就是对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全站干部职工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二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就是成就事业发展,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监测工作。三是要努力实现科研、工作双丰收,在“抓基础、强实力、树权威、创品牌”上大见成效。 /p p   最后,柏仇勇站长首次向全站干部职工正式宣布了 strong “科学、创新、奉献、卓越”的总站精神。 /strong /p p br/ /p
  • 欧美克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参加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2008年6月18日,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暨2008年上海颗粒学年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欧美克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出席了会议,并与济南大学任中京教授一起主持了第一场报告会。在会议晚宴上,代表会务组向与会代表致辞。 在会上,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胡荣泽主任、上海市颗粒学会理事长蔡小舒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颗粒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纳米颗粒暴露的危害,纳米颗粒对特种材料的影响,新型粒度仪的研制,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以及粒度分析新方法的探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了使整个粒度测量行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张福根博士做了题为“激光粒度仪的发展方向”的报告。报告中,他通过运用科学严谨的光学理论,对激光粒度仪的理论测量范围等做了严谨的探讨,并指出了今后激光粒度仪的发展方向。 欧美克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供稿 2008-7-16
  • 真理光学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 在伦敦国际标准化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作为全国颗粒表征与筛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于2018年4月5日至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ISO/TC24/SC4国际年会。该组织专注于颗粒表征技术相关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会议期间,张博士参与了第6工作组关于颗粒表征—激光衍射法标准13320(2019版)以及第11工作组关于样品制备和标准物质的讨论。张博士详细阐述了颗粒散射光能分布的反常移动及其对粒度分析的影响,分享了真理光学技术团队原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这也是中国颗粒表征领域的专家第一次在ISO/TC24/SC4国际标准讨论会上就现行标准提出重大意见。 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专注于颗粒测试技术的开发和仪器的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既有能力从事颗粒表征基础理论研究又能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的仪器公司,已获得“环形测量池”,“斜置梯形测量窗口”,“微量进样器”“偏振空间滤波技术”等多项专利,并先后推出LT3600系列高速智能激光粒度分析仪,Spraylink实时超高速喷雾粒度分析仪及Nanolink S900纳米粒度分析仪,为广大客户提供从纳米到微米,从固体颗粒到液体雾滴等多种应用领域的粒度测量技术方案。
  • 德国Cubert首席科学家René 博士到访中国并举办技术交流与培训会
    德国Cubert系列高速高光谱/多光谱成像仪,以其革命性的高速成像技术,在上市后短短的三年内,即获得了国际上众多科研单位及高校的认可和支持,并相继发表一批以Cubert系列产品为数据来源的优秀论文。尤其是UHD185机载画幅式高光谱成像仪,具有高速画幅式成像的优势,可以快速搭载多种无人机使用,快速获得大面积的高光谱图像,且光谱与图像质量高,操作简便,可满足多种高光谱/多光谱遥感测量需求。 作为Cubert公司在中国区的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为答谢中国区广大用户和应用专家,特邀请Cubert公司首席科学家René博士到中国举办技术交流与培训会,旨在拓展不同的应用领域、提高实际操作及维护水平、提升我们的技术服务力度;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加,具体安排如下: 会议内容:Cubert高速光谱成像技术进展、各行业的应用、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新产品的技术特点、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等;会议时间:2016年12月15日会议地点: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会议联系人:李建国 电话:18501052465附:中山大学珠海淇澳岛UHD185飞行数据实例:RGBNDVIEVI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