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市场交易额

仪器信息网市场交易额专题为您整合市场交易额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市场交易额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市场交易额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市场交易额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市场交易额话题讨论。

市场交易额相关的资讯

  • Bio-Rad:考虑交易额10至15亿美元的并购
    背景   2011年1月11日-13日,第29届摩根大通医疗卫生年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吸引约300家医疗卫生相关公司参与。会议上,各大公司总裁及CEO分别向投资者阐述各自公司新一年的发展计划及上市新产品。在今年的会议上,赛默飞世尔、沃特世、安捷伦、丹纳赫、布鲁克、Bio-rad的代表也纷纷展望各自公司2011年的发展战略。   Bio-Rad实验室首席执行官Norman Schwartz在第一天摩根大通医疗卫生年会上说,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的最初努力重点是开发性传染性疾病检测方法。该公司是最近进入分子诊断领域的公司,Norman Schwartz说,公司正在利用其产品组合中的生命科学工具促进分子诊断业务的增长。   Norman Schwartz告诉记者,“Bio-Rad公司最初的重点是使其分子诊断测试在欧洲市场获得许可。但Bio-Rad也打算寻求FDA的许可,但其无法提供一个时间表。Bio-Rad公司通常会开发自己的检测方法,并打算为未来的分子诊断检测也开发方法。”   Bio-Rad公司首席财务官Christine Tsingos指出,公司正处在全球企业资源规划体系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花费4到5年的时间才能全面完成。其还补充说,虽然Bio-Rad公司可能会落后于竞争对手推出这样的制度,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   截止2010年第三季度末,Bio-Rad公司约有7.38亿美元现金可作为短期投资。当被问及是否会用该部门现金用于收购,Norman Schwartz和Christine Tsingos表示,这是一种可能性,并购活动会是这笔现金优先使用事项之一。   Bio-Rad公司一直保持保守的收购策略,并常常进行规模较小的交易。但Norman Schwartz说,公司会考虑交易额在10亿至15亿美元之间的交易, 尽管他提醒说,这样的交易寥寥可数。 Tsingos补充说,公司也必须考虑作出这样大型收购的信用评级。
  • 新增30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交易额超两千亿,浙江省科技厅公布重点工作任务全年进展
    3月21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牵头重点工作任务全年进展情况表》。其中,浙江省大力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实验室体系,全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全年技术交易额达2060亿元,推动3362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序号重点工作任务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完成情况1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实施意见》。2.协助编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3.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制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1.省发展改革委、杭州市政府印发《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2.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实施意见》。3.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指导杭州市编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做好向上对接争取。2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联动推进G60(浙江段)、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1.推动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创区加快建设。2.推动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1.推动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创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探索先行先试政策。2.制定《G60科创走廊(浙江段)建设行动计划》。3.推动编制《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规划》《浙中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4.培育建设台州湾科创走廊。1.印发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创区年度工作计划。2.修改完善《G60科创走廊(浙江段)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3.印发实施《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规划》,推动金华市完善《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推动台州市完善《台州湾科创走廊发展规划》。3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1.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2.建设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2 家。3.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0家。4.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0家。1.发挥之江实验室理事会秘书处作用,加强上下协调对接。2.加强向科技部汇报,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3.完善甬江、瓯江等实验室建设方案,按照“成熟一家、启动一家”要求做好挂牌工作。4.与省实验室签订5年建设期责任书,加强管理服务。5.做好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申报评审和认定工作。1.之江实验室正式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牵头建设智能计算研究院;支持西湖大学、浙江大学等优势力量纳入相关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 2.科技部批复建设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3.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甬江实验室等浙江省实验室的通知》,正式批准建设甬江实验室、瓯江实验室。5月19日、5月20日,甬江实验室、瓯江实验室分别揭牌成立。 4.对照年度建设目标,对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等4家省实验室开展绩效评价。 5.大力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实验室体系,全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2家。4深入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开展400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施400项“尖峰、尖兵、领雁、领航”重大攻关专项,力争取得100项自主可控进口替代成果。1.梳理“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两张清单。2.制定《关于推进“四位一体”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完善科技计划体系的若干意见》。3.做好年度“尖峰、尖兵、领雁、领航”攻关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和组织实施工作。1.建立以“四张清单”为抓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机制,2021年迭代更新“四张清单”,新形成“倒逼清单”108项、“引领清单”40项、“进口替代清单”101项(累计174项)、“成果转化清单”48项。2.研究制定《关于推动创新资源“四位一体”配置 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若干意见》3.已评审立项“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项目742项。5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技术创新中心5家、重点企业研究院30家。1.组建10个左右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2.新增省技术创新中心5家,重点企业研究院30家。1.制定组建创新联合体工作举措,鼓励各地开展试点。2.制定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指引,组建首批省技术创新中心。1.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省级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的通知》,发布创新联合体攻关专题,全年组建10个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2.3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3.全年新建省技术创新中心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0家。6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修订《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细则。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1年1号文件《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79家,新认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8922家。 7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000亿元。加快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打造线上线下、有形无形、国际国内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系统,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000亿元。1.推进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系统。2.推进“招拍挂股改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3.做好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验收工作。1.全年技术交易额达2060亿元,推动3362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2.推进网上技术市场3.0建设,上线交易大厅、成果大厅、服务大厅、需求大厅、活动大厅。3.对技术交易流程进行规范化再造,实现多主体、多环节、交互式的全流程电子化技术交易,可同时支持协议定价、挂牌和竞价(拍卖)三种市场化定价方式。4.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优秀等次通过科技部验收,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省。8构建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整合设立省科技创新基金并推动市场化运作,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1.深化科技计划体系和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促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2.评选2个以上科技创新工作实绩突出的市、县(市、区),授予“科技创新鼎”。1.制定《关于推进“四位一体”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和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的若干意见》。2.制定《关于深化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的意见》《浙江省授予“科技创新鼎”实施细则》。3.完成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科技创新鼎”评选工作。1.研究制定《关于推动创新资源“四位一体”配置 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若干意见》。2.编制出台《浙江省产业基金(科技创新类)项目投资运作方案》,已立项决策技术类项目2个。3.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的意见》;省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印发《浙江省授予“科技创新鼎”实施细则》。6月4日,首次授予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杭州市滨江区、杭州市余杭区、温州市瓯海区、德清县、嘉善县、新昌县等9个市、县(区)“科技创新鼎”。9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1.出台实施《浙江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牵头承担不少于20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联合解决不少于30项我省关键核心技术。3.指导出台嘉善县长三角创新券通用通兑实施细则。4.引进区域内1-2家“双一流”高校或知名科研院所来我省共建创新载体。1.分解落实科技部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出台我省专项行动方案。2.优先支持长三角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3.指导嘉善示范区开展创新券通用通兑工作。4.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复旦大学嘉善研究院,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等签署合作协议。1.印发了《浙江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在科技部指导下,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起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我省牵头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26项、省级重点研发任务30项。3.会同沪苏皖科技部门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在示范区及马鞍山市开展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指导嘉善县出台《嘉善县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实施细则(试行)》。4.完成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省校合作协议的签署;推动复旦大学嘉善研究院落地;复旦大学国家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浙江中心、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落地嘉善。
  • 我国仪器设备进出口市场交易额分析
    多数产品需求旺盛,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见效。工业自动化系统和仪表,光学、分析、电子测量、试验机等科学仪器设备,测绘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衡器、水表、煤气表等供应用仪表增长较快。   2004年中国制造业景气度排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列第二。排行前10位的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行业整体需求不断增长   多数产品需求旺盛,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见效。工业自动化系统和仪表,光学、分析、电子测量、试验机等科学仪器设备,测绘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衡器、水表、煤气表等供应用仪表增长较快。尤其是DCS、智能化仪器仪表、数字测绘仪器、多功能电度表和送电管理系统、电子式煤气表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增长迅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系统和仪表在30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和中小型石化工程、公用工程中已大量应用,国产DCS系统还开始进入60万千瓦火电机组,自主研制的油田双相流测量设备也成功进入中东市场。据相关人士透露,世界范围内的控制阀市场,在2002年总量接近30亿美元,预计到2007年底将达到3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   但是,也有某些行业需求受到国家政策及行业特点限制。需求量预测及价格走势目前国内的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全行业处于微利状态。但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如电子式电能表等)的性价比与老产品相比将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企业改制起到明显效果企业经济类型变化加快通过改制、转制及其他相关措施,国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明显加快,增幅均为两位数,出现了走出低谷、减困向上的势头。与前几年相比,民企发展势头则出现了明显减缓。三资企业上升势头迅猛,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已超过全行业一半,资产投入远超国企和民企。   进出口总额连续上升   进出口持续上升2004年估计进口可超过120亿美元,但增幅同比预计下降10~13个百分点。在进口产品中,DCS、PLC、工业自动化仪表、半导体晶片及元器件测试仪器、电子通讯检测仪器、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等增长明显 电度表、水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衡器等我国已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继续下降。   我国精密仪器仪表应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大多属中低档水平,生产现状不尽人意。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国外公司占有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国产分析仪器占全球市场份额不到千分之三。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的差距显著,原因在哪里?根据有关分析,除了国内企业产品总体质量落后于进口产品外,缺乏政策保护也是造成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风光独好的因素。而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科学测试仪器、传感器元器件等领域里,参与竞争的主要是引进、合资的产品。在引进、合资、国产化过程中,国内企业缺乏对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不能独立地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中国已加入WTO,仪器仪表的关税会进一步下调,国外企业将加快进入中国市场。而要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获胜,中国企业必须把好“技术关”,加快自己技术进步的步伐。
  •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
    7月16日上午9点15分,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将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将碳配额登记中心设置在武汉。全国碳市场交易价开门红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开盘价为48元/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申能、华润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首批成交企业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将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公司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我国发电行业重点开放单位共计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据了解,我国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 CCER重启完善碳交易体系 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时隔七年重新启动——1月22日,CCER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交易首日,CCER市场总成交量37.5万吨,总成交额2383.5万元,平均每吨价格约63.5元。CCER作为碳排放配额交易(CEA)的重要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CER在减、替、吸三大类共200多种项目中,涵盖了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减排量,一旦签发为CCER,碳资产就不再体现地域和行业差异,致使企业更加自觉自愿地进入CCER市场,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优化碳交易资源结构、提高碳交易水准,并逐渐实现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为碳市场带来新气象与CEA相比,CCER突出“自愿”二字。早在2012年我国便启动建设CCER体系,随后于2014年开始备案、2015年正式启动交易机制,而后由于交易量较小、个别项目不规范等原因,CCER于2017年3月份起暂停备案,自此缺席了我国碳交易体系建设。CCER的缺席也导致我国碳排放权益的流动性有所降低,市场活跃度和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随之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之下,重启CCER被提上日程,对相关管理办法、减排量核算方法、项目审定和交易注册登记机构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例如,2023年6月27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项目初步验收,为CCER的注册登记和上线交易做好基础设施准备;同年8月17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交易相关服务安排的公告》,宣布CCER系统即日起开通开户功能,明确了全国自愿减排交易的开户主体、交易场所等重要信息。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23年10月19日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作为保障CCER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并于10月24日基于该制度发布了CCER项目第一批4个方法学,涉及造林碳汇、光热发电、海上风电、红树林营造4个领域。随着相关条件逐步成熟,CCER顺利迎来重启,并在首个交易日创下了37.5万吨总交易量和2383.5万元总成交额的成绩。未来伴随着交易日臻成熟,我国碳市场将迎来加速发展黄金期。在宋向清看来,由于CCER是按照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的方法学,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认证程序而形成的碳资产,更具交易潜质,将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带来一股新风,促进碳交易价格合理化,促进碳交易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万亿元市场规模可期事实上,CCER与CEA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其中,CEA自2021年7月份启动上线至今,已历经612个交易日,市场交易活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CEA报收79.34元/吨,全年上涨了44.3%,其中,10月份一度突破80元/吨的高点。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期发布报告认为,我国碳价将上行至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作为标杆的欧盟碳市场EU-ETS交易价格接近我国碳价的8倍)。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碳价可能会在100元/吨的水平线上运行。此外,从交易量来看,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月22日,全国碳市场CEA累计成交量约4.43亿吨,成交额约为250.28亿元。随着CCER的重启,我国碳市场也将注入新鲜“血液”。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施懿宸预计,若我国碳市场有序扩容至八大重点控排行业,市场碳配额总量将达到70亿吨至80亿吨,若以当前碳市场70元/吨的价格保守估计,仅全国层面的履约需求就将带来超过200亿元的CCER市场需求。北京绿色交易所曾公开表示,若参照欧盟碳市场2022年交易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深入金融化后,年交易量或超100亿吨,交易价格或超100元/吨,交易额将超过1万亿元。
  • Merck & Co.将收购Cubist 交易额将超80亿美金
    据一些媒体报道,Merck & Co.将与Cubist达成协议,以超过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位于Lexington, Massachusetts的Cubist Pharmaceuticals 公司。   据悉,Merck & Co.将支付每股Cubist股票100美元左右,比Cubist周五收盘价74.36美元高34%。   市场盘后交易中,Cubist大涨23%至91.25美元。   Cubist是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关注抗生素的领域的研究超过20年。2013年, Cubist的总净营收增长14%,至11亿美元,全年美国CUBICIN产品收入增加12%,至9.08亿美元。   在今年年中,Merck & Co.以约38.5亿美元收购了Idenix Pharmaceuticals公司。10月,Merck & Co.完成其消费者保健业务的出售工作。
  • 日子终于定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7月16日开市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一个超级热点,在今天上午刚刚结束的环保领域大型展会中国国际环保展上,也设置了很多关于双碳主题的论坛,从政策、市场、商业、技术、金融、咨询等全产业要素来探讨这一问题。与欧美“双达峰”、“双下降”模式不同,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仍处在“双上升”阶段,因此我国承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能源革命。由于市场需求,已经创造出碳交易的市场。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比如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得的收入就高达14亿美元,而特斯拉去年净利润才7.21亿美元,等于特斯拉卖车没赚钱,全靠碳交易赚钱。2011年10月,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摸索了制度。从传言今年6月底上线到明天(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确定开市,这个酝酿了10年之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开门营业”!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即将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但企业的真实排放小于这一配额,多余的拿来卖;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碳市场按照 1:1 的比例给予 CCER 替代碳排放配额,即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据悉,首批被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的2200多家均为发电行业企业。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碳交易市场容量巨大,保守估计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2021年将达到2.5亿吨,金额高达60亿。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元。从具体行业看,结合碳交易对各类行业可能形成的影响,碳检测、零碳排、新电车、碳消耗、绿色建筑这五大板块具有投资机会。或许,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 实行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
    重庆市人民政府近日正式印发《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将衔接全国碳市场,对纳入全国碳市场统一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从本市碳市场管理名录中移出,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碳排放权交易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纳入地方试点碳市场的省份,截至2022年底,全市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量3999万吨、交易额8.35亿元。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管理办法(试行)》总体架构及条款表述参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庆市碳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和优化。与现行的暂行办法相比,《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衔接全国碳市场。对纳入全国碳市场统一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将从重庆市碳市场管理名录中移出,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此外,重点对职责分工、名录管理、分配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而言,《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目的依据、适用范围、职能职责等内容。按照职能职责,调整和明确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统计、金融监管等市级有关部门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职责,并明确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对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实行名录管理。明确重点排放单位责任,要求重点排放单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碳排放相关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同时,明确了移出名录的条件。在分配与登记方面,明确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方式、分配方式、分配流程和市场调节机制等。明确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新增预留配额和回购的规定,为有偿分配和市场调节的开展提供支撑。在排放交易方面,明确重庆市地方碳市场交易产品主要为碳排放配额、国家和本市核证自愿减排量等。交易方式主要为协议转让、公开竞价或者符合有关规定的其他方式,交易主体为重点排放单位、符合本市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建立市政府碳排放权出让资金管理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交易机构应做好交易信息披露,及时披露可能对市场行情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加强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在排放核查与碳排放配额清缴方面,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送要求、核查及复核方式以及配额清缴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须定时向市生态环境局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并由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核查工作。此外还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及时履行配额清缴的义务,碳排放配额不足以履行清缴义务的,可以购买碳排放配额用于清缴。碳排放配额有结余的,可以在后续年度使用或者用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庆市核证自愿减排量或其他符合规定的减排量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在监督管理方面,将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监督检查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排放配额清缴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将及时公布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定期公开重点排放单位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情况等信息。同时,强化履约管理,将重点排放单位碳配额清缴情况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对违反《管理办法(试行)》关于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或者交易相关规定的,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其采取限制交易措施。
  • 大科学设备“沿途下蛋”,59项转化交易82.2亿元
    记者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合肥主会场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正加速催生应用成果。作为“双创周”系列活动之一,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于9月17日举行,现场路演发布了8个大科学装置衍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10余个大科学装置建设中“沿途下蛋”的科研成果——“人造太阳”光学技术衍生新型安检设备、稳态强磁场技术助力研发抗癌新药、同步辐射光源帮助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续航力”等,吸引线下近百家企业参与,线上万余人收看直播。  大科学装置衍生多项实用技术  “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汇聚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上。如今,科研工作者已经据此衍生出多项可用的技术。  2019年8月,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基于“人造太阳”装置上的高精度太赫兹激光偏振干涉仪监测技术,成立了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  “我国‘人造太阳’的高功率稳态运行时间国际领先,因此我们的太赫兹光学技术起点就在国际前沿。”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成功研制了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太赫兹激光透射成像系统、太赫兹数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已拿到首批市场订单。  今年8月,我国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新世界纪录。  “这个磁场强度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说,强磁场是探索科学前沿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在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刘青松团队创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文超介绍,他们运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累计为4000多位肿瘤患者提供精准用药服务,为200多家企业研制新药提供评价筛选服务。2022年8月,刘青松团队针对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新药研发取得进展,3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  “核磁技术对解析药物结构、筛选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刘青松表示,对于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在磁场下可以清晰地确认其结构。“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做出来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投入实验。”  “沿途下蛋”机制逐步形成  合肥已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12个,规划约20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而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机制也逐步形成。  “大科学装置是先进技术的工程集成,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既具有先进性,也具有工程可实施性,产业化落地有望产生引领市场的产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李良彬说,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被称作“前沿科研的眼睛”,我国第一台自主建设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服务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众多前沿科研领域。  依托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近年来联合企业组建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致力于研发制约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的高分子膜,其中动力锂电池隔膜成果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高分子加工是一个多外场、远离平衡条件下多尺度结构快速演化的过程,同步辐射光源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清楚。”李良彬说,他们还孵化成立了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偏光膜产品已经进入新型显示终端市场。  记者了解到,在为期两天的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上,激光扫描式眼底相机、曲率玻璃智能生成线、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部件等12个项目现场签约,同时线上发布59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82.2亿元。
  • 中国将成全球第二大生命科学市场
    在“十二五”规划以及老龄化、财富转移和城市化人口的驱动下,德勤中国12月1日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有望在十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生命科学与医疗市场,专利药、OTC和仿制药均有广阔前景。   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总经理吴苹表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十二五"规划对医药市场具有重大影响,不仅有助于建立基本医药卫生制度,而且将提升医疗卫生整体消费,促进市场整合,平衡中国中西部地区医药发展及鼓励研发和创新。”   其中,专利药品的强大潜力是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要发展之一。2010-2015年期间,专利药销售额预计将以超过25%的增长率继续增长。   “目前全国医药行业有5600多家企业,以及超过16000家的医药经销商和连锁零售企业。行业整合活动将继续推动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交易。”吴苹说。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今年境内及入境交易量为25宗,平均季度交易量从2005年的3.5宗增至2010年的13.5宗及今年的12.5宗。今年上半年,投资额以达到20.8亿美元。   另外,尽管就实际交易量和交易额而言,近期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境外并购活动寥寥可数,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仅完成7宗交易,交易总额为7.26亿美元。   但研究认为,未来拥有巨额并购资金的医药企业、对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情有独钟的私募股权公司以及合同研发组织,很可能成为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潜在的并购推动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亚洲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在医药市场上是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2007-2010年间,大中华区占亚洲医药并购活动的32%,印度占31%,但两国间至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跨境并购交易。   不过,这并不表明不存在机会,只是由于两国忙于国内市场成熟化建设,导致企业无暇寻觅海外(尤其是类似市场)具有吸引力的资产。随着两国市场医药领军企业实力雄厚,预计将开始在对方市场猎寻技术和建立品牌。
  • 在一厘米宽度上挖掘一公里深度 北矿登陆伦敦金属交易所
    2016年4月,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测试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矿)收到伦敦金属交易所(简称LME,全称London Metal Exchange)正式通知,成为LME的指定化学分析合作伙伴,同时,LME在其官网上公布了本次通过审核的检测机构名单。北矿成为第一批登陆LME的中国检测机构,这不仅是对北矿在有色金属检测领域的肯定,也将提升中国检测机构在国际金属交易检测机构中的话语权,为中国企业在LME的交易、中国矿产品国际仲裁等方面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检测服务。  那么,LME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有着怎样的影响力?成为LME指定化学分析合作伙伴将给北矿、给中国的检测机构和生产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北矿将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又会如果发挥?国内的检测机构同国外机构相比,竞争力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要测网编辑采访了北矿所长李华昌先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测试研究所所长 李华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测试研究所北京实验室基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测试研究所徐州实验室基地  国际检测舞台上的中国身影  成立于1876年的伦敦金属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交易品种有铜、铝、铅、锌、镍和铝合金,交易所的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始公开发布其成交价格并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世界上全部铜生产量的70%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贸易的,伦敦金属交易所2014年的交易额约为15万亿美元。  随着LME被香港交易所收购,LME的工作重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在贸易活动中,尤其是LME如此大规模、大交易量的贸易活动,检测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要测:成为LME指定化学分析合作伙伴,对北矿、对中国的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华昌:伦敦金属交易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交易所的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金属交易的定价风向标。能够成为LME指定化学分析合作伙伴,是对一个检测机构实力的充分肯定,就连一些大型外资检测机构都以成为LME的合作伙伴为荣。  我们北矿作为国内第一批成为LME合作伙伴的检测机构,不仅是对我们实力的认可,也会对国内检测机构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北矿将逐步参与到LME金属交易中的采样检测、定期审核等相关交易环节,增加中国检测机构在国际金属贸易中的话语权,扩大我们国内检测机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时,这对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特别是有色金属贸易也是一大利好。随着香港交易所对LME的收购,LME的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国外的大型检测机构也纷纷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投入。据我所知,大型检测机构如SGS,将金属检测从荷兰转移到天津了。此外,我们中国矿产品的进口量较大,以前国际仲裁一直由国外机构垄断,国内的企业输多赢少。今后,我们将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检测当中去,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检测服务。  我要测:检测机构要成为LME指定化学合作伙伴,需要怎么做呢?  李华昌:要成为LME的合作伙伴,机构的自身实力至关重要。毕竟作为合作伙伴的检测机构要对LME的贸易活动提供质量把关,LME的理事会对申请的检测机构进行严格审核。再就是检测机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具备一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国外的企业才会认可、接受。当然,一些基本的要素如ISO认证认可等,则是最基本的条件了。  提高差异化竞争力,做民族的检测品牌  如果说在国内,与国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竞争,我们有着主场作战的优势。那么,成为LME指定化学分析合作伙伴,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李华昌先生经常出席第三方检测的国际会议、多次参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讨论,也走访了很多国外的知名第三方实验室。他说:“国内检测机构要走出国门,必将同国际检测机构产生利益冲突,竞争不可避免。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内外检测机构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竞争力。”  李华昌说,国外检测机构的主要优势有:  第一,国外检测机构整体的市场化运作程度高。国外检测行业发展相对较早,早在19世纪中叶,国外就涌现出了检测企业的雏形,如SGS、BV等,经过1个多世纪的变迁,这些公司已成为全球检测行业的领航者。无论是全球化布局,还是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国外大型检测机构的优势尤为明显   第二,就是国际检测机构在标准与方法方面的优势,这也许他们最大的优势,而恰恰是我们国内检测机构的劣势。全球性的业务能力离不开相关标准的规范,国外发达国家均拥有着无比强大的检测技术标准。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个,日本有8000多个工业标准和近400个农业标准̷̷我们目前基本上采用的国标或者行标,而在世界范围内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如ASTM、JIS、DIN、BS、NF等。在国际竞争中,客户当然更相信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国家标准进行检测,这就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必须学习和熟悉这些较为陌生的试验方法,对长期采用国内标准的实验室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但是,我们国内的检测机构也有着自己的一些优势,如:在技术能力、专业化的角度,我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独特的优势。以北矿为例,在业务领域,可能北矿与SGS等大型机构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在矿冶、有色金属检测领域,北矿有着绝对的信心。再就是国外的检测机构市场化运作对成本地控制,使得检测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也相对上升。一些检测样品,如矿产品等,检测过程中人的实践经验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国内的检测机构中从业经验5年、10年以上的员工较多。像北矿,硕士研究生人数占到了公司总员工的三分之一,而且不少高工、教授还经常参与到检测一线......  当提及国内检测机构,如中国的矿冶检测机构如何发展壮大,又该如何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问题,李华昌先生的言语间透露出打造民族检测品牌的热切希望,更是对国内检测同行提出了期望。他说,我们检测机构在国内当然要拼服务、拼质量,但是面对国际竞争,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维护中国的检测机构在国际检测行业的形象和声誉。检测机构国际化不可避免,因此,在国际舞台上需要出现更多的中国身影,我们检测领域的专家技术水平很高,需要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工作中去,加强同国外检测同行的交流。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测试研究所所长 李华昌  后记:  李华昌先生在采访中提到,希望把北矿建设成为专注于矿业产品检测技术服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矿冶检测品牌。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矿正在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人才队伍,覆盖管理技术以及营销。定位于矿冶、有色金属检测领域,围绕检测服务开发新方法新技术,同时,为工业在线检测设备的研发努力工作。  “历史的发展给我们北矿带来了扎实的技术实力,我希望北矿能发展成‘百年老店’,成为中国在国际矿冶行业的民族品牌!”      附:李华昌个人简历  李华昌,男,研究员,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4年生。现任国家重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测试研究所所长、《中国无机分析化学》主编、《分析仪器》副主编、《冶金分析》编委、《岩矿测试》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光谱分析、过程快速分析、实验室管理及标准化。主持并为主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获各种科技奖励21项,其中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委员会技术标准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金属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冶金分析》优秀论文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出版学术著作13册,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目前任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科技奖励与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重庆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项目及奖励评审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评审员、国家计量认证评审员、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健康评审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分会委员、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钢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地质矿产实验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黄金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特殊贡献奖等称号。
  • 韩峰代表: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以来,碳交易市场向好趋势明显,碳排放通过市场调节的功能开始释放,碳交易市场逐渐活跃。但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峰近日建议,进一步规范交易规则,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据悉,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以上。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批纳入的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在碳市场领域极具代表性、影响性和引导性,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会随着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冶炼制造、民航运输、造纸印刷等行业的进入呈加速发展态势,同时,碳市场将成为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风向标,助力我国加快完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标。韩峰认为,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交易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鉴于以上问题,韩峰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交易规则,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标分配和定价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统筹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证交易等相关市场机制改革,保护交易双方合法利益,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建立碳排放减排鼓励政策,对达到减排数量标准的给予碳排放配额奖励,实现减排技术和碳交易市场的融合对接。二是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鼓励集团型企业发挥集团化和集约化管控优势,统筹做好下属企业碳排放配额内部平衡和碳市场平台交易,实现整体推动、先进带动的更大减排力度。三是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适时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通过增加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扩大市场容量,活跃市场交易;除以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基准产品的现货交易外,尽快建立相关的衍生品市场,丰富碳市场产品种类,给企业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帮助企业做好中长期的碳减排规划。四是尽快实质性恢复CCER的一级市场交易机制。尽快开展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研究,完善相关方法学与管理机制设计,理清与其他减排工具之间的政策协同,尝试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基础打造CCER的线上集中撮合平台,提升CCER交易市场化水平。五是加快推进除发电行业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机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相关行业MRV指南。建议加快建设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不同行业碳排放标准、核算和认证的统一;逐步建设全国性的碳监测评估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全国碳市场数据保障服务支撑体系。
  • 剑指生物制药千亿市场,仪器国产替代东风已起
    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稳步发展,截止到2019年,全球药品销售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医药行业更是成为黄金赛道,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和资本的青睐。全球药品销售额(单位:万亿美元)(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优势凸显疫情之下,我国医药行业在股市中迎来戴维斯双击,截止去年年底,医药板块整体收益率达到68.46%,且大盘呈上升趋势,除此之外,横向对比其他行业,整体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2020年医药板块走势复盘 (图片来源:Wind,国元证券研究所)其中,生物医药板块累计实现交易1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3%,占全部A股交易额的10.65%。从2020年全年医药细分版块的涨幅来看,生物制品和医药生物版块涨幅远超其他,行业优势凸显,其强劲的发展潜力也吸引着相关行业和资本的目光。2020年至今医药细分板块涨幅排行(图片来源:Wind,国元证券研究所)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得益于资本的不断加码,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一直稳步增长,2030年,市场容量预计将达7680亿美元。而我国对生物制药产业的重视度也与日俱增,政府不仅长期加大对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还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生物制药的热度火速飙升,我国生物制药市场的规模达到3.57万亿元,后疫情时代下我国生物制药市场持续蓬勃发展,根据中产研究院的预测, 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4.92万亿元。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及变化趋势(万亿元)(图片来源:中产研究院)仪器国产创新替代正当时生物制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增,逐渐吸引了众多跨国生物医药企的目光,并将中国设为全球重点战略市场,生物制药上游的仪器耗材市场订单快速增长,这也为仪器行业带来了更多机会。借此东风,仪器的国产创新和国产替代又一次成为市场的焦点。早在2014年,国家药监局为鼓励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而先后推出器械“创新审批” 和“优先审批” 政策,缩短了创新和临床急需等医疗器械产品的上市时间,以期仪器的国产创新从数量上有所增加。2014-2020年获得注册证的创新医疗器械(图片来源:CMDE,国元证券研究所)国家政策长期鼓励仪器国产替代,但目前大部分生物制药仪器市场仍被赛默飞、安捷伦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仪器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产替代的空间十分广阔。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疫苗等生物制品供不应求,上游灭菌锅、培养箱、色谱填料等仪器和耗材需求量猛增,使得不少国产仪器和耗材抢占市场容量,加入生物制药的黄金赛道,这一方面是在疫情催化下的需求端驱动,另一方面也是生物医药企业对供给端产品质量的认可。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启动 碳市场建设“路线图”明晰
    p   备受市场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昨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将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纳入的企业达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 /p p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意义重大。 /p p   他表示,《方案》对全国的碳市场建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制度:一是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 二是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 三是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同时,也要进行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等四个支撑系统的建设。之后再进行系统的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 /p p   据悉,国家发改委在对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运维任务进行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承建两个系统,北京、天津、重庆、广东、江苏、福建和深圳市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和运营。 /p p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发改委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来开展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比较好,产品相对比较单一,比较容易进行核查核实,配额分配也比较简便易行。二是这个行业的排放量很大,目前发电行业纳入的企业达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如果启动交易,这个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 /p p   启动碳交易,对企业有没有影响?对此,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回应称,启动碳交易对企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p p   首先,碳市场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企业用煤、用气和用电并不清楚,启动碳交易之后,纳入碳交易的这些企业,就要加强内部管理,要从班组的台账到企业的会计注册表,全面地衡量各项指标,加强内部管理。 /p p   其次,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企业排放多少、排放什么等并没有成本考虑。启动碳交易之后,在企业的经营决策当中就会审慎地考虑,对那些又不赚钱或者赚钱不多、竞争又很激烈的产品,就会考虑是不是需要放弃。 /p p   再次,对企业的投资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规定,是以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下降法为准。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长期处在基准线以下的位置,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经营管理,使得单位产品的碳排放达到一定的标准,甚至超过这个标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p p   蒋兆理认为,从行业来看,有的企业会因为碳交易增加负担,而另一部分企业会因为碳交易而获取利益,总体来讲,它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从长远来看,由于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发挥了它的产能,这样它的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相应化石能源和材料消耗就有所下降,从行业来讲,总体成本是下降的。 /p p   “当然,碳市场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因此碳市场在初期的时候,可能配额分配的量,不会特别紧。要通过一段时间来发挥作用。以上对企业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会逐渐地显现出来。”他说。 /p
  • 生态环境部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相关情况
    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赵英民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于今年7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据了解,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根据“三定方案”新职能职责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几个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成果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对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社会各界低碳发展的意识,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李高表示。数据质量符合要求“碳市场要交易,最基本的就是要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这也是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赵英民说,“据生态环境部核查情况看,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符合要求。“关于强化排放监测、核查排放数据方面的有效措施,保证配额分配公正合理的问题。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专门印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核算和报告进行统一规范,对省级主管部门开展数据核查的程序和内容提出严格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积极推动尽早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保障。二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碳市场参与各方业务能力。三是加强监督指导,持续开展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帮扶,狠抓数据管理。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借助全社会力量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赵英民表示。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赵英民介绍,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既然它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这个行业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赵英民表示,结合国家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这些高排放行业数据核算报送核查工作也是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此外,赵英民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碳价仍在研究中赵英民表示,目前看,全国碳市场尚未启动,还不好说碳价是多少,但是从过去几年的运行情况看,全国七个试点省的加权平均碳价应该是40-50元人民币之间。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中,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赵英民指出,“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因此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赵英民同时表示,碳市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衔接,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制度、政策、标准、技术等问题。目前,中方正在积极地推进《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进程,推动构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制。各方应该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多边主义,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鼓励和帮助确有需要的缔约方开展包括碳市场在内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引导全球气候行动健康发展。
  • 2018年科学仪器行业并购简史:交易降温 机会增多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时间跨过2018年,或许受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科学仪器行业这一年的并购交易活动明显降温。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从数量上看,仪器信息网2018年跟踪报道的科学仪器企业并购案共66起,相比去年略有涨幅 但从规模上看,前两年超百亿美元的大宗并购案不足为奇,但在2018年,超10亿美元的并购也仅有两起。2017年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公开的交易金额高达233.28亿美元,2018年披露的总额仅有79.63亿美元,对比明显。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不过在这样的形式下,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整合依然高歌猛进,具有创新技术的电镜厂商成为巨头们眼中的“香饽饽”,科学仪器行业还在洗牌,机会仍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4-2018科学仪器并购市场交易规模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1a62108-05ee-4db4-8f47-40c64ae59df2.jpg"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1.jpg" alt="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8年仪器企业并购案数量排行榜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7ba765b-fa84-406d-ae3e-22a6600a94e9.jpg" title=" 2018年仪器企业并购案排行榜2.png" alt=" 2018年仪器企业并购案排行榜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8年交易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仪器企业并购案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881b0dc-b1b7-46e2-b28a-99874ca6feea.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e10dcd7-1bac-4168-ac2f-c3576fc51092.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3.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以上所有数据由仪器信息网整理,未公开的并购案不在统计范围内。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8年仪器信息网跟踪的66起仪器并购案中,有61起为国外仪器公司主导,5起由国产仪器厂商发起。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案有24起,分析仪器相关的有18起,材料物性领域约为7起。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赛默飞、丹纳赫等仪器 “大买家”在2018年一反常态,公开的并购数量仅为2~3起。安捷伦、布鲁克、阿美特克占据三甲,安捷伦全年8起并购案中有5起涉及生命科学,足见其在这一市场,尤其是细胞分析领域的战略布局。布鲁克、阿美特克由于部门繁多且产品线长,全年的并购数量随之攀升。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生命科学:基因测序 挑起大梁 /spa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仪器信息网2018年跟踪报道了24起生命科学领域的仪器并购案,当中基因测序企业的交易数量占到四成,全年仅有的两笔超10亿美元并购案也都出自基因测序领域,主要买家有罗氏、Illumina、Brooks Automation、10x Genomics以及华大基因等。罗氏是时隔三年再度加码,共耗资34.4亿美元才买下Foundation Medicine。Illumina则完成了公司创立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案,有望补齐其长读长测序“短板”。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除了大手笔的并购交易,2018年国内多家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也收到了大额融资。施一公曾表示,基因测序会是“下一个千亿美元的科技产业”。虽然目前从事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企业多达3000家,但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规范、价格越来越透明,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的大规模洗牌即将到来。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电子显微镜:沉寂多年 突然翻红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市场需求走高,带火了用于材料表征的电子显微镜。尤其是冷冻电镜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后,电镜技术更是名声大噪。许多大型仪器公司对优质对象抛出“橄榄枝”,电镜相关的并购案数量增加,2018年达到8起。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6年以前,赛默飞在电镜领域还是籍籍无名。但在2016年以“行业大买家”身份回归后,赛默飞率先购入了知名电镜制造商FEI,此后又相继收购台式扫描电镜制造商Phenom-World和电镜配套产品供应商Gatan,成为电镜领域名副其实的“巨无霸”。2018年国内高校掀起冷冻电镜采购热潮,赛默飞几乎每月都有大单入账,电镜领域的系列举措让其近两年业绩攀升,赚得盆满钵满。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看到电镜领域商机爆发,各大仪器厂商当然不甘落于人后。布鲁克3起收购涉及电镜,完善了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高速红外成像显微镜、白光干涉型三维显微镜等产品组合。HORIBA收购扫描探针显微镜制造商AIST-NT,首次实现拉曼与SPM真正耦合。电子显微镜供应商TESCAN也启动两笔并购案,拓展快速X射线显微CT成像系统,并为德国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曾经沉寂多年、仅有几家公司坚守的电镜市场这两年突然“翻红”,2019年是否能在需求和交易方面继续表现强劲,值得关注。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产仪器: 外企收割 国产联姻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需要关注的还有国产仪器企业的发展动向。自2016年国产色谱柱制造商博纳艾杰尔“出嫁”SCIEX后,本土仪器企业被外资收购的消息总是格外能撩动业内人士的神经,2018年恰好又发生两起。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5月份,国产光谱仪器制造商上海光谱签约珀金埃尔默,出售其全部股权并实现交接。9月份,安捷伦宣布收购国产流式制造商艾森生物,让业内人士调侃“靠谱的国产品牌又少了一个。”虽然国际贸易争端悬而未决,国外仪器巨头开拓中国市场的信心不减,收购本土企业成为他们快速获取技术、开拓国内市场的捷径之一。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培养一家优秀的本土仪器企业实属不易,民族品牌的流失或许会让国产仪器的发展之路更为任重道远”。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面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和收购,国产仪器企业该如何优势互补、抱团取暖,有两家国产仪器厂商在2018年做了新的尝试。7月份,湖北鼎泰携手济南精锐举办了并购签约仪式,两家公司经重组成立了“湖北鼎泰精锐仪器有限公司”,共同开拓样品前处理及实验室通用设备市场。鼎泰精锐目前已形成三条主要产品线,正如公司总裁储涛所说,“这是鼎泰精锐的第一次并购案,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例并购案。”本土企业能戮力齐心、精诚合作,国产仪器未来发展可期。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8年,还有多起仪器企业并购案可圈可点,如瑞士万通收购必达泰克光谱业务,安东帕与美国康塔实现颗粒表征的强强联合,以及麦克仪器收购英国老牌粉体设备厂商富瑞曼、沃特世收购Prosolia公司DESI离子源技术等。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另外,风雨飘摇的GE公司在2018年拆分了旗下医疗保健业务,丹纳赫虽有意承接该业务的生命科学产品线,但遭到拒绝。丹纳赫这一年也将旗下牙科业务进行剥离,分拆为独立上市公司DentalCo。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科学仪器行业总是风水轮转,为记录更多精彩瞬间,仪器信息网特别制作“2018年度科学仪器行业并购一览表”,以飨读者。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2018年度科学仪器行业并购一览表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042ceec-f95e-4f2b-b229-05989d8f3f93.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1515f3c-546b-4ad6-bb07-2434fb51f389.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2eab3c5-00a5-46c7-984d-5d91127aae5d.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5d4397a-76d8-4c8f-9301-d4c6becb6262.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13344a9-6d4e-4663-a3e2-4d7e4dc93c59.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c02b6ab-67d0-4770-b8f0-adc1378ed01e.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aff900a-4841-41e6-ac8c-7f77c3b37675.jpg" style=" " title=" 2018年科学仪器并购案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本文由仪器信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span /p
  • 逯世泽:稳步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双碳’目标的要求,稳步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16日在生态环境部与欧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此次圆桌会主题为“启航新征程 推动绿色发展”,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推动我国“双碳”工作,全国碳市场建设意义重大。图为逯世泽在圆桌会上作主旨发言。会上,逯世泽介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顺利收官。第一个履约周期,我国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CO2排放量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配额履约率达到99.5%。截至2022年11月15日,碳排放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1.98亿吨,累计成交额86.9亿元,交易价格每吨在40-60元范围内波动,呈缓慢上升趋势。逯世泽表示,“目前碳价水平基本反映了中国火电行业降碳的成本,成交量和成交价格满足企业履约的基本需求,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定位,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目前我国碳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碳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两大挑战。”他指出,通过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体系,打通了关键节点,提高了企业低碳发展意识,提升了企业和管理人员水平,为下一步碳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逯世泽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完善制度机制,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稳步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逯世泽表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一要突出“自愿减排”,突出企业的诚信管理;二要突出国际属性,标准要基本一致。“无论是配额市场还是自愿减排市场,都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完)
  • 应对制裁!俄罗斯建立“进口替代交易所”在线交易平台
    13日,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表示,按照俄罗斯政府的指示,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同数字发展、通信和大众传播部为在俄罗斯的生产制造公司和客户之间的直接互动创建了在线交易平台“进口替代交易所”。加入该平台的公司可以发布工业产品、配件的采购申请,供应商也可以提交报价,无需额外费用和中介费。切尔内申科表示,俄罗斯有足够的零部件制造商,他们愿意向本国市场提供他们的产品,修复因制裁而中断的供应链。“进口替代交易所”将确保俄罗斯公司和客户的直接互动,该平台将逐步完善扩大入驻公司,包括俄罗斯公司和愿意同俄罗斯合作的外国供应商。
  • 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陆新明:将尽快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2023亚太金融论坛”上透露,将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陆新明指出,近十年来,我国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和58%,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超过57%,重污染天数比例只占到1%左右,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34.4%。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总量实现年均6%的较快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加快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陆新明表示,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一年多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成为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3月17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6.2亿元。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建立起涵盖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等全流程的基本框架制度,打通了各关键环节。碳市场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他透露,将积极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创造条件尽快转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不断提高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介绍,亚太金融论坛由APEC财长会议发起,是政府、工商界代表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交流的平台,协助APEC各经济体落实财长会议提出的各项政策建议。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发布,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预期目标。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从2021年1月1日开始至当年12月31日。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为1.88亿吨,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总体看来,市场交易量与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缺口较为接近,交易主体以完成履约为主要目的,成交量基本能够满足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需求。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总体配额履约率为99.5%,1833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监管有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 青岛率先推出国内首个技术市场挂牌交易规则
    日前,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率先推出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这是我国技术交易市场出台的首个科技成果技术产权交易规则。首批根据此规则挂牌的项目达40项,主要来自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技术转移机构。   交易规则是技术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信息不对称、产权不清晰、商业模式不明确等问题,明确了技术供给方、需求方和科技中介三方的责任和义务,确立了三方的商业模式和利益。交易规则赋予技术创新有形价值,使社会资本能够像炒股票一样炒技术,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青岛市下一步将研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组建基金,联合技术转移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技术交易,以做市商的模式活跃技术市场交易,打造全国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环境最好的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科技成果的交易与转化。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 首日成交量超37万吨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北京启动,市场启动首日总成交量375315吨,总成交额23835280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全国碳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将创造巨大绿色市场机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通过开展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交易可为各行业各类市场主体节能减碳行动提供支持。自愿减排项目业主通过出售CCER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使用CCER履行碳减排义务;企业和机构可购买CCER抵销碳排放,实现产品和重大活动碳中和,践行低碳承诺、履行社会责任。2021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2023年3月28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复函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市组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在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北京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和市金融监管局指导,北京国资公司和北京产权交易所大力支持下,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发建设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编写并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从基础设施和交易结算规则等方面保障市场安全稳定、规范高效运行。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关工作事项安排的通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成立前,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承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登记、注销等工作,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运行和管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成立前,由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运行和管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上,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4家项目开发单位负责人签署了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合规倡议。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化、中国建材、北京国资公司、京能集团、金隅集团、中航信托、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河南环能中心、岳阳林纸、北京和碳、摩科瑞、复厚碳投等企业参与了首日交易。展望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扎实做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强化市场能力建设,培育市场参与人体系,探索交易融资协同机制,朝着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目标不断努力,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 中国正积极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记者3日获悉,为鼓励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个有益补充——全国碳市场包括了一个强制的市场和一个自愿的市场。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为社会和企业参与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开发函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是指导特定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查的主要依据。在此次征集工作中,具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编制技术条件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均可提出方法学建议。为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支持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对减碳增汇有重要贡献的项目发展,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据介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各类社会主体可以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方法学领域内,按规定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的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可以在市场出售并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还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技术规范,逐步建立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为高质量建设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推动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近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座谈会”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召开,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船级社、北京绿色交易所、华能集团、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有关工作情况,与会同志围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定位和建设目标、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具体规则和技术要求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同志认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市场机制,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保护补偿、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具有积极意义。与会同志还就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重要制度设计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赵英民副部长指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和发展负碳技术产业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要以服务双碳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做好顶层制度设计,要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维护市场公平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加快建设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双碳工作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生态环境部发布4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技术规范
    近日,为进一步规范水泥和铝冶炼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巩固和提升数据质量,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制定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行业(CETS—AG—02.01—V01—2024)》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水泥行业(CETS—VG—02.01—V01—2024)》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铝冶炼行业(CETS—AG—04.01—V01—2024)》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铝冶炼行业(CETS—VG—04.01—V01—2024)》等4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技术规范。一、《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行业(CETS—AG—02.01—V01—2024)》本指南规定了水泥行业企业的熟料生产设施层级和企业层级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包括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熟料生产排放核算要求及排放量计算、企业层级排放核算要求及排放量计算、生产数据核算要求、数据质量控制方案要求、定期报告要求和信息公开格式要求等。本指南适用于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水泥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对于水泥行业企业存在发电设施和其他非水泥熟料产品生产设施的,其温室气体排放应按照适用行业的核算与报告指南进行核算与报告。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水泥行业(CETS—VG—02.01—V01—2024)》本指南适用于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的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熟料生产设施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本指南对核查的原则、依据、内容与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对水泥行业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其他熟料生产设施层级排放报告的核查,以及基于科研等其他目的的核查,可参考本指南执行。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铝冶炼行业(CETS—AG—04.01—V01—2024)》本指南规定了铝冶炼行业企业的铝电解工序和企业层级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包括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铝电解工序核算要求及排放量计算、企业层级核算要求及排放量计算、生产数据核算要求、数据质量控制方案要求、定期报告要求和信息公开格式要求等。本指南适用于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铝冶炼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对于铝冶炼行业企业存在发电设施和其他非铝冶炼产品生产设施的,其温室气体排放应按照适用行业的核算与报告指南进行核算与报告。四、《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铝冶炼行业(CETS—VG—04.01—V01—2024)》本指南适用于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的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铝电解工序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本指南对核查的原则、依据、内容与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对铝冶炼行业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其他铝电解工序排放报告的核查,以及基于科研等其他目的的核查,可参考本指南执行。
  • 奥谱天成在海峡两岸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9月9日上午,由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金融监管局主办,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承办的厦门市“双百人才企业板”第二批企业集中挂牌仪式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卢寿荣、厦门市金融监管局行业处副处长郑云龙出席本次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厦门市对“双百”人才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促进“双百人才”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管理难等问题,中心在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结合今年5月成功举办厦门市首批“双百人才企业板”企业集中挂牌仪式的经验基础,在本次厦洽会人才项目资本合作馆举办厦门市“双百人才企业板”第二批企业集中挂牌仪式。本次活动共有36家“双百人才”企业成功挂牌“双百人才企业板”。  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 工作局局长卢寿荣为活动致辞  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 总经理李霁为活动致辞  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卢寿荣为本次活动致辞。卢寿荣局长说:随着“双百人才企业板”升级扩容,我们的服务也要提速增效。要开通“双百人才”企业融资“快车道”,充分发挥两岸股权交易中心的平台优势,引导挂牌展示的优质企业通过股份改制、挂牌交易快速进入“融资交易层”。要当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帮手”,通过与企业签订财务顾问服务协议,安排“一对一”的管理服务顾问,为企业资产重组、投资融资等提供系统性、针对性服务,全面规范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打造创新创业资源要素“融平台”,有效整合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市场资源,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企业提供要素保障,成为厦门市一流营商环境的金招牌。  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李霁为本次活动致辞。李霁总经理说:“双百人才企业板”将继续聚焦人才企业服务,完善人才创业发展,为双百人才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服务。坚持基础服务公益化,围绕人才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提供经营管理、财务法律、知识产权、金融科技等全流程服务,免费提供“梧桐培训体系”融智服务和“闽南科技金融中心”路演服务,让人才企业“轻装上阵”。坚持专业服务市场化,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人才企业,促进全社会加大对人才企业的开发投入。坚持服务目标扩大化,加大资本市场对人才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人才企业,把人才企业培育成领军企业、上市企业,通过良好的人才服务,吸引更多人才带项目来厦门深耕发展,实现以才引才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  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事业拓展部总监胡松主持本次活动  在活动的第二阶段,首先由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事业拓展部总监胡松为到场的领导和嘉宾做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业务服务产品介绍。  活动进入企业鸣锣、授牌环节,在第二批“双百”人才企业代表的集中授牌仪式上,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卢寿荣、厦门市金融监管局行业处副处长郑云龙、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李霁分别为企业授牌,与企业代表共同敲响代表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铜锣。  本次成功挂牌“双百人才企业板”企业名单活动现场剪影  今年5月,在厦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中心搭建了“双百人才企业板”。该板块是全国首创的专为人才企业服务的板块,提供了专板挂牌展示、股权登记托管、改制辅导、私募融资等一系列服务。截止至今年8月31日,“双百人才企业板”挂牌展示企业数已增加到185家。同时,中心持续跟进对“双百人才企业板”挂牌展示企业的服务工作,首先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服务需求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并帮助博露生物、西石科技、商通网络3家企业完成改制挂牌并实现了股权交易,硕橙科技在挂牌“双百人才企业板”后实现千万元A轮融资,帮助凝赋生物科技等5家企业进行融资项目对接。  下一步,中心会在推出“双百人才企业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融资融智服务拓展到闽西南区域,更好地为闽西南人才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服务,助力闽西南区域人才企业、科创企业进入更高层级的资本市场。  双百人才企业板:奥谱天成简介  奥谱天成(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由光电行业专家筹建,公司聚焦于{拉曼光谱仪,光纤光谱仪等领域,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公司着重研发创新,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有着深入的合作。  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专注于光谱分析仪器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成功地为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高品质的产品。  公司以“诚信、团结、创新、卓越”为出发点,务实创新,积极上进,追求完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努力建造国际一流的光电仪器提供商。  ◆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计划”承担者   ◆ 国家海洋局重大产业化专项项目承担者   ◆ 国家《拉曼光谱仪标准》起草单位   ◆ 福建省《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标准》评审专家单位。  ◆ 厦门市“双百人才计划”A类重点引进项目(最高等级)   作为拉曼光谱和光纤光谱仪行业的知名品牌,奥谱天成(Optosky Photonics Inc),2019年,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技术精湛的拉曼光谱仪和光纤光谱仪,例如:ATR6600型手持式1064nm拉曼光谱仪、ATR6500型超轻型拉曼光谱仪、ATR8300型扫描成像显微拉曼光谱仪,加上此次发布的新一代科研级光纤光谱仪ATP650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次成功的技术突破,都将是奥谱天成新的起点,奥谱天成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 “诚信、团结、创新、卓越”为出发点,务实创新,积极上进,追求完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努力将奥谱天成打造为国际一流的光电仪器提供商。
  • 矿业及能源在市场并购中表现最抢眼
    矿业及能源在市场并购中表现最抢眼在经历了去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放缓,交易数量与规模均有大幅回落。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案例数量仅为1802起,环比下降38.01%,同比下降9.67 % 披露金额为1046.6亿美元,环比下降36.19%,同比下降39.92% 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1406例,平均单笔完成交易为0.74亿美元。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IT以及互联网行业交易数量分别为282起、227起和205起,分别占比15.65%、12.60%和11.38%位居前三位 能源及矿业、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并购规模分别以194.67亿美元、146.82亿美元、140.60美元,占比18.60%、14.03%、13.43% 位列前三甲。上半年并购交易市场放缓,宣布案例数量规模大幅回落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宣布交易案例数量大幅回落,整体节奏放缓。上半年并购宣布交易案例4176起,环比下降40.11%,同比下降4.31% 宣布交易规模为2204.1亿美元,环比下降53.94%,同比下降25.98% 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 3459起,平均单笔交易规模为0.64亿美元。就上半年并购趋势来看,从2015年底到一季度末,针对定增市场的监督指导持续不断,包括鼓励一年期定增以发行期首日作为基准日 三年期定增定价增加不低于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70%的限定,再加上对发行价格的调整做严格限制,导致多家上市公司修改定增方案,延缓了原先的并购重组进程。从一季度末直至二季度期间,监管力度可谓是格外紧控。5月初,证监会例会表明,由于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的关注,中概股通过 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的影响已被纳入其分析研究范围 6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并明确此次修改《重组办法》的重点就是进一步规范借壳上市行为。在这期间,并购重组市场再遭遇“叫停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行业跨界定增”传言引发的巨震。整体来看,监管政策的风云变幻是影响并购市场整体回落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具体案例来看,规模最大的具体宣布交易案例是万科拟456.13亿元收购前海国际100%股权。2016年6月17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000002.SZ)拟以向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发行2,872,355,163股股份,每股15.88元,共计4,561,300万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其全资附属子公司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完成后,前海国际将成为万科全资子公司。但就现阶段万科内部的激烈斗争,这一方案获得万科现两大股东华润和宝能系的公开反对,后续还要看相关态势的发展。另外,顺丰控股拟433亿元借壳上市作为上半年交易金额排名第二的案例也备受关注。5月23日,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002353.SZ)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顺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持有的顺丰控股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6月15日,本次交易中拟置出资产评估值为81,153.03万元,最终作价79,600.00万元,拟置入顺丰控股100%股权评估值为4,483,000.00万元,最终作价为4,330,000.00万元。快递物流市场的竞争激烈,造就顺丰是继圆通、申通后,又一家快递民企借壳上市。2015年3月,大杨创世发布公告宣布拟通过非公开发行175亿元购买圆通速递100%股权。交易完成后,圆通速递将完成借壳上市 同年4月,申通宣布169亿元借艾迪西上市。其中申通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德军、常务副总经理陈小英(陈德军妹妹)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与此同时,快递行业暴利时代结束,2005年到2015年快递件平均收入已从27.7元滑落至13元左右,行业毛利率由30%降至目前的5%左右。顺丰控股未来只有持续保持物流时效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等优势,继而通过资本运营才能扩大其所在业内的领先地位。从实际完成的并购交易来看,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情况与宣布案例走势相同,案例数量与规模均大幅回落。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案例数量仅为1802起,环比下降38.01%,同比下降9.67 % 披露金额为1046.6亿美元,环比下降36.19%,同比下降39.92% 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1406例,平均单笔完成交易为0.74亿美元。从实际完成的并购案例来看,2016年上半年,长江电力收购川云水电100%股权成为上半年完成交易规模最大案例。2015年11月6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00900.SH)拟以12.08元/股的价格,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行17.4亿股并支付现金347.74亿元,向四川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8.8亿股并支付现金13.25亿元,向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发行8.8亿股并支付现金13.25亿元收购其持有的三峡金沙川云水电电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总价7,973,515.89万元,交易完成后,长江电力将持有川云水电100%股权。2016年4月1日,长江电力收购川云水电100%股权完成资产过户,收购完成,自此旗下囊括葛洲坝、三峡、溪洛渡、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自有装机从2527.7万千瓦猛增至 4553.7万千瓦,稳居国内首位。制造业位居活跃榜首位能源及矿业并购规模第一就行业分布来看,2016年上半年制造业、IT和互联网成为并购数量热门行业。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显示,在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案例中,制造业、IT以及互联网行业交易数量分别为282起、227起和205起,分别占比15.65%、12.60%和11.38%位居前三位。交易规模上,能源及矿业、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并购规模分别以194.67亿美元、146.82亿美元、140.60亿美元,占比18.60%、14.03%、13.43%位列前三甲。2016上半年互联网行业也发生几起引人关注的重大并购案例:4月6日,纽交所上市公司合一集团(即优酷土豆)宣布完成私有化,正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伴随优酷土豆的加入,算上借壳分拆的阿里影业、仍在体系内运转的阿里游戏、阿里音乐、阿里文学和阿里体育,阿里巴巴集团的文娱板块布局可谓是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另外一起案例则是完美环球120亿元收购完美世界网络100%股权。上半年跨境并购整体创新高公开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达375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2.8%,创下上半年期间的并购交易额最高的纪录。同时,这也是历史第二高的中国半年并购交易总额,最高是2015年下半年创下的4764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从具体案例来看,北京控股14.38亿欧元收购德国EEW公司是上半年中企跨境并购重大案例之一,也是中企在德国所发生的一起最大并购项目。 2015年11月17日,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00257.HK)与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00371.HK)拟参与竞购殷拓集团持有的Energy from Waste股权,首创集团、光大国际、北控水务已向EEW提交了初步收购要约。2016年2月4日,北京控股有限公司(00392.HK)拟收购殷拓集团持有的Energy from Waste股权,交易金额约18亿欧元(20亿美元)。3月2日,北京控股正式完成对EEW100%股权的收购,对价为14.38亿欧元。此次北控集团成功并购EEW公司将大幅提升其在固废环保领域的业务规模和行业地位,未来通过学习和引进欧洲先进的固废及环保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有力地提升国内的固废及环保行业整体水平。单从股权完成交易来看,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已完成交易1802起,交易规模为1046.6 亿美元,其中境内交易1702起,占比94.45%,交易规模956.74亿美元,占比91.42% 出境并购85起,占比4.72%,交易规模 83.92亿美元,占比8.02% 入境并购15起,占比0.83%,交易规模5.92亿美元,占比0.57%。在众多跨境并购交易完成的同时也有两起失败案例引人格外关注:一是安邦保险140亿美元竞购喜达屋失败,另一个是中联重科放弃对特雷克斯 (Terex)34亿美元竞购。两起并购案例的共同点均想通过提高收购价格而获取到对方企业,但随着竞价失败而退出难免会让人对并购双方相互诚意起疑,此举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对外公信力,而且会降低同期其它并购交易双方的谈判信心。值得一起的是,针对中联重科收购特雷克斯(Terex)失败的原因,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官网表示并不存在政策障碍,并同时申明,其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并将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测和管理,打击虚假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来看,跨境并购的成功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良好支持以外,更需要企业自身在双方谈判过程中的诚信互利,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内容来自中国稀有金属网
  • 中外药企合作交易创纪录,色谱质谱等分析仪器市场将迎来利好
    中国医药市场吸引跨国巨头合作近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在政策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占比达到约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市场份额的扩大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极具潜力与活力的的新兴医药市场,这不仅促进了本土药企的发展,还对跨国医药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015-2021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据ChinaBio的数据显示,2020年跨国医药集团如罗氏、拜耳、艾伯维和辉瑞等,与中国制药公司达成了创纪录的271项跨境许可合作协议,同比2019年和2015年分别增长近50%和300%以上。2015-2020年中国制药企业许可合作协议数量快速增长(图片来源:ChinaBio Consulting)2020年跨境研发合作的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开发和商业化由国外企业发现的候选创新药,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外对中国研发的前沿药物开展同样业务。从2021年年初的交易情况来看,跨国巨头与本土药企的合作将延续2020年的增长趋势。研发合作带动制药仪器市场从中外药企的合作模式上来看,双方由一开始的合资办厂转变为围绕创新药研发的许可合作,这意味着本土企业的药物创新研发能力得到了认可。在政策方面,中国颁布药品审批流程、知识产权保护、税项减免及人才引进等,鼓励推动创新药的研发、上市以及销售。因此,预计未来中国创新药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升,这也意味着本土药企和跨国药企的合作依然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回顾2020不难发现,不少跨国巨头已经对中国市场进行加码。2020年5月,美国礼来(Eli Lilly)公司与君实生物达成一项2.55亿美元的交易,合作开发由礼来的JS016(LY-CoV016)和礼来的LY-CoV555组成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组合疗法。2020年8月,拜耳投资4亿在华新建生产线。此外,拜耳宣布未来5年内将在北京投资1亿欧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还将在中国组建一支世界水平的研发团队。 2020年11月,阿斯利康在上海设立的全球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据了解,作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硬件配套设施之一的生物分析实验室,建成后更是成为了跨国药企首个在中国运营的、针对创新生物疗法的生物分析实验室。在“双循环”战略的引导下,跨国企业会更加关注优化中国本土技术供应链,加速创新产品引入及应用,从而加大投资力度加码中国市场,这也积极带动了制药仪器市场。色谱、质谱等分析仪器作为新药研发的必备仪器,市场将迎来利好。大趋势下,PCR、DNA测序仪、电泳等生命科学仪器市场也会同步增长。结语与展望中外药企频频合作不仅有利于制药仪器市场向好,还反映出中国制药行业创新转型势头的迅猛。预计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本土药企创新升级和医药先进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将是下一个五至十年我国制药产业两大核心的产业升级方向。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药行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正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势必获得长足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若国内药企抓住机会,则有望更进一步成为大市值的龙头企业。
  • PerkinElmer宣布已收购中国诊断业领先公司
    专注于人类和环境健康的全球领先企业 PerkinElmer, Inc. 宣布已收购中国上海的仪器供应商新波生物,为其在中国以至全球范围拓展诊断产品的工作推进一步 马萨诸塞沃尔瑟姆和中国上海&ndash 专注于提高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的全球领先公司 PerkinElmer, Inc.(NYSE: PKI),今天宣布已完成对总部位于上海的新波生物的收购。新波生物是一家诊断仪器及相关试剂的领先供应商,此次收购涉及的现金交易额为 6370 万美元(约合 4.35 亿人民币)。预计此次收购不会对 PerkinElmer 2009 年调整后每股收益造成实质性影响,但 2010 年的收益会略有上升。 新波生物是向中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与传染病相关领域提供诊断设备的主要供应商,这表示 PerkinElmer 诊断设备的产品线将得到极大的扩充。此次收购加快了 PerkinElmer 进入中国医疗器械细分市场的步伐,并为其拓展中国的产前和新生儿筛查业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基础,同时还巩固了PerkinElmer重要的本地诊断仪器生产和研发基地。 新并入的新波生物所属传染病产品还加强了 PerkinElmer 在产前和新生儿筛查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公司在中国以至全球范围内扩展产品供应贡献了又一个全新的诊断仪器系列。 PerkinElmer 基因筛查业务总裁 Ann-Christine Sundell 说:&ldquo PerkinElmer 和新波生物都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引进新技术来推动中国母婴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在降低主要传染病对高危患者群体威胁方面贡献力量。此次收购牢牢确立了 PerkinElmer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诊断市场中的地位,并拓宽了我们与市场的接触面和我们的产品线。&rdquo 新波生物的总裁张晟表示:&ldquo 因为新波是一家公认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国内领先企业,因此这次收购为将中国的先进产品引入到区域性和全球市场提供了绝佳机会。同时 PerkinElmer 也将宝贵的技术和专业经验带到了中国市场。&rdquo 作为收购的一部分,PerkinElmer扩展其在上海及附近地区庞大制造厂的生产规模,这使得该公司除诊断系列产品之外,还有能力扩增大量 PerkinElmer 产品在中国当地的产能。 关于新波生物 新波生物是一家公认的中国领先企业,它提供优质的创新性诊断产品。该公司的产品涉及光学机械技术、电子自动化、化学合成以及克隆抗体制备。新波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套时间分辨荧光 (TRF) 检测系统和中国第一套 TRF 体外诊断试剂盒。 关于 PerkinElmer, Inc. PerkinElmer, Inc. 是一家专注于提高人类及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的全球领先公司。据报道,该公司 2008 年收入约为 20 亿美元,拥有 8,400 名员工,为超过 150 个国家/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时该公司也是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成员。有关其它信息,请访问 www.perkinelmer.com.cn 或致电 1-877-PKI-NYSE。 详情请联络︰ 投资者联络: PerkinElmer, Inc. Dave Francisco 电话:781&ndash 663-5677 或 Porter Novelli Kate Weiss 电话:617-897- 8255 媒体联络: PerkinElmer, Inc. Mario Fante 电话:781-663-5602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节奏放缓,市场回归理性
    2021年在政策鼓励医药创新、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下,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和交易市场保持高度火热态势,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和交易市场交易节奏放缓,市场回归理性。医药板块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双双下滑,医疗器械板块的交易数量创历史新高,但交易金额有所回落。2022年上半年由于二级市场估值整体回调,医药板块IPO频频破发,对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各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医药产业: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支持中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部署;2022年6月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为创新型医疗企业打通了上市通道;2022年下半年医药板块有望企稳回升。2022上半年总体趋势概览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较2021年下半年依然保持相当的活跃度,披露交易数量达到670宗,但医药与医疗器械之间呈现分化趋势,整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约40%至132亿美元。中国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总体并购交易数量及金额概览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医药方面,在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医药创新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并购交易保持活跃,上半年交易数量达365笔;但受到医药板块IPO市场疲软、估值调整的影响,主导头部交易的财务投资者参与基石投资、Pre-IPO等大型交易的数量有所减少,导致平均交易规模下降,交易金额环比下跌43%至91亿美元。2019年至2022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从2021年下半年的433宗下降至365宗,平均交易规模从3,700万美元大幅下降至2,500万美元;头部大型交易较往年明显减少: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仅19笔,占上半年交易总额的40%(2021年下半年为54笔,占比65%);生物制药细分领域受二级市场估值预期调整,中后期投资整体趋于谨慎,导致整体交易数量和平均交易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投资者交易依然保持活跃,交易金额和数量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国内战略交易中传统制药赛道超越生物制药,成为上半年的战略交易投资热点;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一笔国外战略投资者入境交易;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基因技术研发,激酶类小分子靶向肿瘤新药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类标的公司成为热门并购资产。医疗器械方面,2022年上半年医疗器械板块交易数量持续增长,首次突破300起,创历史新高;受大型交易减少的影响,交易金额下降至41亿美元;体外诊断、影像、耗材等传统器械领域以及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数字化精密牙科器械等新兴技术领域持续受到投资人关注。2019年至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较2021年下半年,2022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持续上升,而平均交易规模回落导致总交易金额减少。头部大型交易较往年明显下降,超1亿美元的大额交易仅有10笔,占总交易披露金额的44%(2021年下半年共19笔,占比64%);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较2021年下半年进一步增长,再创报告期内历史新高;大额交易的减少,导致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约50%;国内战略交易并购数量与金额均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回升,行业内整合趋势明显;医疗器械的海外并购金额持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2022年上半年共披露13笔交易,交易金额达1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体外诊断和影像、耗材等传统器械领域受投资人持续关注,其他诸如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数字化精密牙科器械等高新技术赋能的细分领域的交易金额有大幅增长,共披露141笔交易,交易金额10亿美元(2021年下半年共74笔交易,披露金额3.3亿美元)。医药行业并购趋势头部交易2022年上半年前十大交易金额合计26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28%(2021年下半年:33亿美元,占总比48%);中药引领头部交易,医药零售行业也崭露头角;大型国有和民营药企引领的战略投资在头部交易比重相较去年有所上升。交易类型财务投资者仍然是医药行业最主要的投资人,2022年上半年交易量占整体交易量约70%,但由于大型交易的减少导致交易金额显著下降;国内战略投资者交易数量和金额稳中略降;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保持稳定,国内药企持续在海外寻求优质资产;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一笔入境投资。并购交易金额(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并购交易数量(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细分赛道投资并购交易趋势概览2022上半年创新转型仍是医药行业投资的主旋律,生物医药赛道投融资交易依旧保持火热,但结构性转向更早期的抗体、疫苗、基因技术等新兴前沿领域,大型交易减少,导致整体交易金额下降;传统制药板块的上市公司定增在2022年上半年趋于放缓,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均有所减少;医药外包板块受制于生物制药企业研发进度放缓,并购交易持续萎缩;医药流通领域并购整合持续推进导致交易金额逐年上升。国内战略交易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以行业内整合、重组为主,交易数量达89起,交易金额达30亿美元,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大型交易的减少,平均交易规模小幅下降至3,300万美元。国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国内战略交易细分赛道传统制药板块引领头部战略交易,交易金额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生物制药及基因技术板块大型交易在2021年下半年落地(复星医药6.3亿美元收购安特金、博雅生物3.8亿美元定增),导致交易金额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其他细分赛道积极进行产业链整合,交易金额及数量双双上升。财务投资者交易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新兴赛道的早期融资;受医药板块二级市场估值回调的影响,整体市场估值承压,参与Pre-IPO、基石投资等中后期交易减少,导致2022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数量减少至94宗,交易金额下降至47亿美元,平均交易规模下跌至5,000万美元(对比2021年上半年7,800万美元)。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及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海外并购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交易持续保持高位,总计披露海外并购交易22宗,交易金额14亿美元。其中财务投资者在海外并购交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加速推动国际化布局。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 – 按投资者性质分类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基因技术,小分子靶向药、特异性抗体药物、AI药物研发等具有技术创新性的公司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等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IPO由于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价值兑现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2022年上半年医药板块企业上市难度增加;作为创新药企IPO主战场的科创板和创业板IPO数量共16家,主要包括抗体靶向药物(迈威生物、荣昌生物)、肿瘤创新药(首药控股、海创药业)、CRO(和元生物)等;而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境外上市热情明显低于去年,2022年上半年纳斯达克未有企业登陆,港股上市数量也显著下降至3家。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趋势头部交易2022年上半年未出现单宗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交易。前十大交易的金额合计18.5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44%(2021年下半年前十大交易金额为32.5亿美元,占比48%)。头部交易主要集中于心血管介入和其他医用耗材、体外诊断及光学影像等细分领域,另有睡眠呼吸障碍治疗仪细分赛道中的企业完成SPAC上市交易。交易类型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头部交易,交易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但由于行业整体呈现投资轮次前移趋势,导致平均交易金额下降;国内战略投资者的整合趋势明显,交易金额和数量较2021年下半年均有上升,交易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先进技术,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创历史新高。按交易类型分类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金额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按交易类型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数量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细分赛道投资并购交易趋势概览2022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赛道格局更为多元,相比以前年度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外诊断、影像、耗材等传统领域,2022年上半年投资人目光也逐步向其他赛道如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牙科器械、睡眠呼吸治疗设备、低温细胞存储设备等前沿技术板块,交易总数创历史期间新高的同时,各细分赛道百花齐放。国内战略投资交易细分领域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主要集中在耗材板块,其中头部企业在行业内横向并购交易频发,驱动了耗材领域整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大幅上涨183%,达到3.7亿美元;战略投资交易的重点由体外诊断和影像等传统行业向其他领域如智能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新生儿黄疸便携式治疗仪等新兴领域转移。财务投资者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如迈克生物、欧普康视、开立医疗等)的交易仍然活跃,而IPO基石投资及上市前融资等大额交易明显减少,投资人纷纷转向新兴领域早期融资,导致整体交易金额大幅下降;投资领域而言,体外诊断(免疫诊断仪器试剂等新冠利好类产品)、眼科器械、骨科及心血管介入耗材等传统领域是财务投资人的主要投向;其他领域如智能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也成为热门风口。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及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海外并购2022年上半年,头部交易中除介入产品、免疫诊断等传统赛道以外,自动注射器及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成为了国内投资者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美国、德国及法国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IPO2022上半年度医疗器械行业共有6家企业上市,覆盖体外诊断、注射器械耗材、人工血液净化设备与病房护理设备等细分领域。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科创板上市新规的发布进一步放宽了医疗器械企业IPO的适用条件,为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打通了科创板上市之路。展望受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利好政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与鼓励,也将促进医药行业长期向好发展。尽管集采政策对医疗器械尤其是部分高值耗材产生影响,但长远来看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有利于行业健康良好发展。预计行业并购投资将继续保持活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医药惠民工程早筛与精准用药:以高通量基因测序、质谱、医学影像、生物信息诊断等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继续推动耳聋、唐氏综合症、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推动个体化医疗实现突破。先进医疗装备:加强医疗装备示范应用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依托基地持续跟踪产品技术迭代应用示范,进一步降低诊疗费用。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装备需求,推动先进医疗装备惠及世界人民。2022年2月22日,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药品的审评速度,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并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程序》适用于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证监会将从核心技术产品范围、阶段性成果、市场空间、技术优势、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等方面给予指导。是否有营收、是否有产品上市或将不再是考核的硬指标。至此打通了所有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上市之路,将会带来医疗器械企业投融资新浪潮。由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如9月出台的美国生物新政投资规划和近期美国CIFUS对生物医药并购的延长审批,或将增加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