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石墨烯产业

仪器信息网石墨烯产业专题为您整合石墨烯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石墨烯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石墨烯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石墨烯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石墨烯产业话题讨论。

石墨烯产业相关的论坛

  • 【分享】中科院石墨烯

    [size=4]中科院煤化所成立于1954年,是高技术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三大领域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成为从基础研究到工艺过程开发直至产业化的体系较为完备的国立研究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级科技人员131人。山西煤化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共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杰出成就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180余项,获准国家授权专利340多项。山西煤化所在我国的煤炭能源转化、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视察我所时欣然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我国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技术与产业作出战略性贡献。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从事新型炭材料研发的机构之一。重点研究新型炭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相关科学基础问题、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验室也注重对新型炭材料应用工程技术的研发。目前研究领域覆盖了高性能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极端环境下高性能和多功能特种炭材料、炭质多孔功能材料、纳米炭材料等。近年来,炭材料实验室共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20余项,在一些重要研究方向已居国内领先的水平,如高性能炭纤维、高导热炭基材料、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碳和石墨烯等。同时,一批研制成果已获得实用化。自2006年以来,本实验室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如中科院金属所等合作,重点开展了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相关基础研究及批产放大化攻关。经过4年多摸索,已在氧化石墨可控合成、氧化石墨烯及热还原石墨烯制备、石墨烯/氧化石墨烯自组装薄膜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本实验室制备的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积大(500m2/g)、电导率高(300s/cm)、纯度高(98.3%)等优点,并已达克级规模。除可满足实验室内及所内各课题组日常科研需求外,还可少量供应给国内外各大科研院所及院校供科学研究及产业化探索性试验。[color=#ff7a4e]引用链接[url]http://www.sinocarbon-cas.com/[/url][/color][/size]

  • 石墨烯的应用有哪些?

    随着批量化生产以及大尺寸等难题的逐步突破,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步伐正在加快,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领域可能会是移动手机 、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领域。[b]基础研究[/b]石墨烯对物理学基础研究有着特殊意义,它使得一些此前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证的量子效应可以通过实验经行验证。在二维的石墨烯中,电子的质量仿佛是不存在的,这种性质使石墨烯成为了一种罕见的可用于研究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凝聚态物质--因为无质量的粒子必须以光速运动,从而必须用相对论量子力学来描述,这为理论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一些原来需要在巨型粒子加速器中进行的试验,可以在小型实验室内用石墨烯进行。零能隙的半导体主要是单层石墨烯,这种电子结构会严重影响到气体分子在其表面上的作用。单层石墨烯较体相石墨表面反应活性增强的功能是由石墨烯的氢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结果显示出来的,说明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可以调变其表面的活性。另外,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可以通过气体分子吸附的诱导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不但对载流子的浓度进行改变,同时可以掺杂不同的石墨烯。[b]传感器[/b]石墨烯可以做成化学传感器,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石墨烯的表面吸附性能来完成的,根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可知,石墨烯化学探测器的灵敏度可以与单分子检测的极限相比拟。 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它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 石墨烯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石墨烯制成的传感器在医学上检测多巴胺、葡萄糖等具有良好的灵敏性。[b]晶体管[/b]石墨烯可以用来制作晶体管,由于石墨烯结构的高度稳定性,这种晶体管在接近单个原子的尺度上依然能稳定地工作。相比之下,目前以硅为材料的晶体管在10纳米左右的尺度上就会失去稳定性 石墨烯中电子对外场的反应速度超快这一特点,又使得由它制成的晶体管可以达到极高的工作频率。例如IBM公司在2010年2月就已宣布将石墨烯晶体管的工作频率提高到了100GHz,超过同等尺度的硅晶体管。[b]柔性显示屏新能源电池[/b]新能源电池也是石墨烯最早商用的一大重要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成功研制出表面附有石墨烯纳米涂层的柔性光伏电池板,可极大降低制造透明可变形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这种电池有可能在夜视镜、相机等小型数码设备中应用。另外,石墨烯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发,也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容量不足以及充电时间长的问题,极大加速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石墨烯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应用铺就了道路。[b]海水淡化[/b]石墨烯过滤器比其他海水淡化技术要使用的多。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亲密接触后,可形成约0.9纳米宽的通道,小于这一尺寸的离子或分子可以快速通过。通过机械手段进一步压缩石墨烯薄膜中的毛细通道尺寸,控制孔径大小,能高效过滤海水中的盐分。[b]储氢材料[/b]石墨烯具有质量轻、高化学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等优点,使之成为储氢材料的最佳候选者。[b]航空航天[/b]由于高导电性、高强度、超轻薄等特性,石墨烯在航天军工领域的应用优势也是极为突出的。2014年,美国NASA开发出应用于航天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就能很好的对地球高空大气层的微量元素、航天器上的结构性缺陷等进行检测。而石墨烯在超轻型飞机材料等潜在应用上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b]感光元件[/b]以石墨烯作为感光元件材质的新型感光元件,可望透过特殊结构,让感光能力比现有CMOS或CCD提高上千倍,而且损耗的能源也仅需原本10%。可应用在监视器与卫星成像领域中,可以应用于照相机、智能手机等。[b]复合材料[/b]基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在能量储存、液晶器件、电子器件、生物材料、传感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展现出了优良性能,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上,而随着对石墨烯研究的深入, 石墨烯增强体在块体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石墨烯制成的多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高强度多孔陶瓷材料,增强了复合材料的许多特殊性能。[b]生物[/b]石墨烯被用来加速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同时也被用来制造碳化硅上外延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同时石墨烯可以作为一个神经接口电极,而不会改变或破坏性能,如信号强度或疤痕组织的形成。由于具有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等特性,石墨烯电极在体内比钨或硅电极稳定得多。 石墨烯氧化物对于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十分有效,而且不会伤害到人体细胞。

  • 石墨烯人的奥斯卡——首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大奖花落谁家?

    [size=18px] [/size][size=16px]2020年10月17日晚,2020首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IGA)隆重举行,表彰为石墨烯科研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企业,颁发奖项包括最佳石墨烯产品奖、最佳石墨烯企业奖、石墨烯产业示范奖、石墨烯产业促进奖、终身荣誉奖。[/size][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6f13eea-6270-4ae7-a13d-e65a3ced0e81.jpg[/img][/align][align=center][b]颁奖典礼现场[/b][/align] [size=16px]颁奖典礼上,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做活动介绍并致辞,石墨烯诺贝尔奖获得者、石墨烯发现者Andre Geim教授以录制视频形式致辞,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全球石墨烯人表示衷心感谢。[/size][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2b6726c-1f8f-497b-a2a4-df7573dd2498.jpg[/img][/align][align=center][b]李义春致辞[/b][/align][b][/b][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90a7bd1-668d-48e7-a02c-66b77bcfc9a2.jpg[/img][/align][align=center][b]Andre Geim视频致辞[/b][/align] [size=16px]首届国际石墨烯国际主席及评审团阵容强大,由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全球石墨烯行业内具有话语权及影响力的产学界人士组成。根据国际主席团的提名,国际评审团进行投票表决,评选出全球石墨烯行业5大顶尖翘楚。[/size][size=16px] [b][color=#ff0000]获奖名单详见:[/color][/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18/562125.shtml[/url][/size][size=16px] 开幕式盛况详见:[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16/562103.shtml]2020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在沪开幕 3000余人共创“烯”未来[/url][/size] [size=16px]更多内容:[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17/562120.shtml]石墨烯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论坛成功召开[/url][/size]

  •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

    [font=&]随着批量化生产以及大尺寸等难题的逐步突破,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步伐正在加快,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领域可能会是移动手机 、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领域。[/font][b]基础研究[/b][font=&]石墨烯对物理学基础研究有着特殊意义,它使得一些此前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证的量子效应可以通过实验经行验证。在二维的石墨烯中,电子的质量仿佛是不存在的,这种性质使石墨烯成为了一种罕见的可用于研究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凝聚态物质--因为无质量的粒子必须以光速运动,从而必须用相对论量子力学来描述,这为理论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一些原来需要在巨型粒子加速器中进行的试验,可以在小型实验室内用石墨烯进行。[/font][font=&]零能隙的半导体主要是单层石墨烯,这种电子结构会严重影响到气体分子在其表面上的作用。单层石墨烯较体相石墨表面反应活性增强的功能是由石墨烯的氢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结果显示出来的,说明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可以调变其表面的活性。另外,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可以通过气体分子吸附的诱导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不但对载流子的浓度进行改变,同时可以掺杂不同的石墨烯。[/font][b]传感器[/b][font=&]石墨烯可以做成化学传感器,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石墨烯的表面吸附性能来完成的,根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可知,石墨烯化学探测器的灵敏度可以与单分子检测的极限相比拟。 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它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 石墨烯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石墨烯制成的传感器在医学上检测多巴胺、葡萄糖等具有良好的灵敏性。[/font][b]晶体管[/b][font=&]石墨烯可以用来制作晶体管,由于石墨烯结构的高度稳定性,这种晶体管在接近单个原子的尺度上依然能稳定地工作。相比之下,目前以硅为材料的晶体管在10纳米左右的尺度上就会失去稳定性 石墨烯中电子对外场的反应速度超快这一特点,又使得由它制成的晶体管可以达到极高的工作频率。例如IBM公司在2010年2月就已宣布将石墨烯晶体管的工作频率提高到了100GHz,超过同等尺度的硅晶体管。[/font][b]柔性显示屏新能源电池[/b][font=&]新能源电池也是石墨烯最早商用的一大重要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成功研制出表面附有石墨烯纳米涂层的柔性光伏电池板,可极大降低制造透明可变形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这种电池有可能在夜视镜、相机等小型数码设备中应用。另外,石墨烯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发,也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容量不足以及充电时间长的问题,极大加速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石墨烯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应用铺就了道路。[/font][b]海水淡化[/b][font=&]石墨烯过滤器比其他海水淡化技术要使用的多。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亲密接触后,可形成约0.9纳米宽的通道,小于这一尺寸的离子或分子可以快速通过。通过机械手段进一步压缩石墨烯薄膜中的毛细通道尺寸,控制孔径大小,能高效过滤海水中的盐分。[/font][b]储氢材料[/b][font=&]石墨烯具有质量轻、高化学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等优点,使之成为储氢材料的最佳候选者。[/font][b]航空航天[/b][font=&]由于高导电性、高强度、超轻薄等特性,石墨烯在航天军工领域的应用优势也是极为突出的。2014年,美国NASA开发出应用于航天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就能很好的对地球高空大气层的微量元素、航天器上的结构性缺陷等进行检测。而石墨烯在超轻型飞机材料等潜在应用上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font][b]感光元件[/b][font=&]以石墨烯作为感光元件材质的新型感光元件,可望透过特殊结构,让感光能力比现有CMOS或CCD提高上千倍,而且损耗的能源也仅需原本10%。可应用在监视器与卫星成像领域中,可以应用于照相机、智能手机等。[/font][b]复合材料[/b][font=&]基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在能量储存、液晶器件、电子器件、生物材料、传感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展现出了优良性能,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上,而随着对石墨烯研究的深入, 石墨烯增强体在块体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石墨烯制成的多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高强度多孔陶瓷材料,增强了复合材料的许多特殊性能。[/font][b]生物[/b][font=&]石墨烯被用来加速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同时也被用来制造碳化硅上外延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同时石墨烯可以作为一个神经接口电极,而不会改变或破坏性能,如信号强度或疤痕组织的形成。由于具有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等特性,石墨烯电极在体内比钨或硅电极稳定得多。 石墨烯氧化物对于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十分有效,而且不会伤害到人体细胞。[/font]

  • 【分享】石墨烯研究新思路(附论文)

    [size=5] 国内外对多壁碳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很多,经过浓硝酸氧化处理之后,多壁碳纳米管的端口被打开并在缺陷处引入大量的羟基与羧基,这是原位合成复合材料的基础;所得复合粉体中仅有碳管和羟基磷灰石两种物相,其中纳米级的短棒状羟基磷灰石均匀吸附在碳纳米管表面,形成了较强的界面结合。 [/size][size=5][url=http://www.sinocarbon-cas.com/NeiRong_63122_88795_cn.html]石墨烯[/url]跟钻石一样,都是纯碳。它由六边形网状原子构成,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它看起来很像蜂巢或者一块细铁丝网。虽然它很结实,但是柔韧性跟塑料包装一样好,可以随意弯曲、折叠或者像卷轴一样卷起来。铅笔里的笔芯——石墨是由堆叠在一起的石墨烯制成的。虽然每层石墨烯都很坚韧,但是层与层之间的连接非常不牢固,因此当你用铅笔写字时,纸上就会留下一道黑印。[/size][size=5]石墨烯的潜在应用方向包括触摸屏、太阳能电池、能量储存装置、手机和高速电脑芯片。然而杰姆表示,要用这种材料取代电脑芯片里的基本电子材料硅,还需要很长时间。5年前他第一个发现如何制成石墨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石墨烯的研究人员托马斯帕拉库斯(Tomas Palacios)说:“在最近和这项研究的中期阶段,石墨烯很难取代硅,成为电脑电子的主要材料。硅是一项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产业,完美的硅加工技术已经产生40多年。”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羟基磷灰石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报道,现在提供一些国际碳纳米管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相信不久就会有大作出现。[/size][size=4][url=http://www.sinocarbon-cas.com/](石墨烯专家)[/url][/size]

  • 转发自谱尼测试官网——我国首个石墨烯国家标准GB/T30544.13-2018发布

    [list]由一个碳原子与周围三个近邻碳原子结合形成蜂窝状结构的碳原子单层被称为石墨烯。自2010年石墨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科学家和产业界对石墨烯就开始狂热的追逐。在追逐石墨烯的同时,一大批类石墨烯的二维材料也被相继发现。2018年12月29日,我国首个石墨烯国家标准GB/T 30544.13-2018:《纳米科技术语第13部分:石墨烯及相关二维材料》正式发布,将于2019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由于石墨烯具有导电性、导热性等许多优异性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学术和商业上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基于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石墨烯在半导体、柔性电子、生物医学、传感检测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产业应用价值,或将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近年来,石墨烯的制备、检测、研究及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各种新技术新产品陆续涌现,标志着石墨烯已逐步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开展标准化工作已成为迫切需求。我国石墨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纳米科技术语第13部分:石墨烯及相关二维材料》属于我国石墨烯领域首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之一,也是正式发布的第一个石墨烯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及发布,将为石墨烯的生产、应用、检验、流通、科研等领域,提供统一技术用语的基本依据,是开展石墨烯各种技术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的重要基础及前提。这个国家标准,首次明确回答了石墨烯上下游相关产业共同关注的核心热点问题,其内容不仅充分考虑了国内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PONY谱尼测试集团作为国内大型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致力于电子电器产品及其供应链产品的检测服务。凭借在电子检测领域的资质和技术实力,PONY谱尼测试集团可以为企业提供RoHS检测、PoHS检测、PFOS检测、PAHs检测、WEEE测试及其他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分析服务。如需了解更多的检测和咨询服务,请拨打集团全国服务热线400-819-5688,或登录集团网站www.ponytest.com查询。[/list]

  • 石墨烯:新材料王者之路有多长?

    石墨烯:新材料王者之路有多长?去年,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表示,未来10~20年,将迎来石墨烯颠覆硅的时代。随后,有西方媒体报道,西班牙研发出石墨烯电池,充电8分钟可续航1000公里。近年来,石墨烯似乎已成为无所不能的新材料之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研究员牛利等人近日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获得2015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牛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石墨烯材料具有相当特殊的物理及化学属性,但距离真正的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超级材料  石墨烯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  他们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两人也因此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牛利介绍,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具有极好的电学、力学、热学以及光学性能。  常温下,石墨烯电阻率比铜或银更低,是世界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石墨烯因电阻率低、电子迁移的速度快,有望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韧的材料。曾有实验证实,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却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的特殊性能使其迅速成为国际先进材料研发的新热点,引发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跟踪研究,牛利团队就是其中之一。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397ad04f-a6c9-4ae0-b410-480666e616ca.jpg诺沃肖洛夫团队捐赠给斯德哥尔摩的石墨、石墨烯和胶带  性能改良  这些年,牛利带领长春应化所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课题组,密切关注国际石墨烯材料研发发展的最新趋势,围绕二维石墨烯材料理论设计、制备合成、性质表征以及其在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由于石墨烯片层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其非常难以剥离。牛利告诉记者:“传统的氧化剥离方法是通过强氧化剂,让石墨烯边缘发生氧化作用,出现片层结构扭曲。这种方法由于使用大量的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浓硫酸等试剂,制备的石墨烯材料结构可控性差,缺陷多,产率也较低。”此外,该方法直接产生的是石墨烯氧化物,还需要进一步的还原处理才能得到最终的石墨烯材料。  牛利团队利用微波能量辅助,同时辅以有机小分子插层剂,在石墨片层间通过微波逐渐渗透插层剂,使石墨烯片层逐渐剥离。“这项技术方法无需经过石墨烯氧化阶段,不仅可以直接制得高度还原性的石墨烯材料,还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制备高品质的石墨烯材料。”  当前,国际上制备石墨烯薄膜多采用昂贵的CVD(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牛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很难控制薄膜的厚度,特别是难以进行复杂的图案化设计。另外,化学还原剂无论是液态还是气相的,都会导致二次化学试剂的使用。  “我们采用电化学技术,仅仅通过界面的电子转移过程,就可以控制石墨烯氧化物在界面的电化学还原沉积程度,这种方法技术简单、成本低廉、绿色环保,同时结构厚度、性状可控。”牛利说。  牛利团队还探索了新型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在电极界面修饰、分析传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f7e4c11e-2c48-4aa2-93bd-047c011cbc1e.jpg显微镜下的石墨烯“单晶”  目标驱动  他们设计制备了石墨烯片层、薄膜和石墨烯杂化材料,并进一步探索了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反应机理,将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应用在传感分析、复合材料以及能源环境领域。  “作为工业技术,石墨烯要实现产业化,仍有许多未能克服的困难。”牛利指出,尽管国际上已经发布一些研究结果,将石墨烯用于电池电极材料、电容器器件构造、力学增强材料、导热薄膜等应用领域中,但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诸多的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因为石墨烯的制备方式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缺陷,通过实验室内研制的石墨烯成本居高不下。曾有研究人员计算出目前的石墨烯价格高达5000元/克,比黄金还贵十几倍。  围绕化学制备石墨烯材料,低成本、大批量制备高品质石墨烯是个值得关注的技术问题。围绕微电子学及器件领域,科研人员还需要解决如何降低器件材料的制备成本、提高器件结构的均一性,如何将微观操作及纳米构造技术用于石墨烯器件中等问题。  目前在石墨烯材料的一些应用领域,如储能器件、导热材料、透明薄膜等方面,虽然已经有围绕需求的、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报道,但由于缺乏明显的直接应用领域及工程技术方法的结合应用,导致研究工作与应用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牛利告诉记者:“将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方法有机结合,特别是与应用目标驱动结合,将会使石墨烯材料研究成果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 新方法可生产形状尺寸可控的石墨烯量子点

    科技日报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本报讯 (记者张巍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生产出大量形状和尺寸可控的石墨烯量子点,这或将为电子学、光电学和电磁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由于边缘状态和量子局限,石墨烯纳米结构(GN)的形状和大小将决定它们的电学、光学、磁性和化学特性。目前自上而下的GN合成方式有平板印刷术、超声化学法、富勒烯开笼和碳纳米管释放等。但这些方法都具有生产率低、形状尺寸不可控、边缘不光滑、无法轻易转移至其他基底或溶解于其他溶剂等问题。 该校化学工程系的维卡斯·贝里教授等科研人员利用钻石刀刃对石墨进行纳米切割,使其变成石墨纳米块,这是形成石墨烯量子点的前提。这些纳米块随后将呈片状脱落形成超小的碳原子片,生成的ID/IG比值介于0.22和0.28之间,粗糙度低于1纳米的石墨烯结构。科研团队通过高分辨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模拟证明,生成的GN边缘笔直、光滑,而通过控制GN的形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带状)和尺寸(不超过100纳米),研究人员能够大范围控制石墨烯的特性,使其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电子设备、光学染料、生物标记和复合微粒系统等方面。 贝里表示,新型石墨烯量子点材料在纳米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期望能通过此次研究进一步促进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展。 总编辑圈点 石墨烯出现短短几年,产业界已有很多人预言它将成为未来电子业的中坚材料。制造纳米级的石墨烯点以代替硅晶单元,是石墨烯在电子业应用的关键一步,也是现在各国科学家竞相探索的目标。今年年初,美国莱斯大学成功利用碳纤维制造了纳米级的石墨烯圆片,效率比以往大为提高。这次堪萨斯大学实验成功的“石墨纳米切割”方式,进而能够控制石墨烯纳米点的形状,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 石墨烯的性质

    [font=&]石墨烯的化学性质与石墨类似,石墨烯可以吸附并脱附各种原子和分子。当这些原子或分子作为给体或受体时可以改变石墨烯载流子的浓度,而石墨烯本身却可以保持很好的导电性。但当吸附其他物质时,如H和OH时,会产生一些衍生物,使石墨烯的导电性变差,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化合物。因此,可以利用石墨来推测石墨烯的性质。例如石墨烷的生成就是在二维石墨烯的基础上,每个碳原子多加上一个氢原子,从而使石墨烯中sp碳原子变成sp杂化。 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改性的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可溶性片段。[/font][font=&]化合物[/font][font=&]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一种通过氧化石墨得到的层状材料。体相石墨经发烟浓酸溶液处理后,石墨烯层被氧化成亲水的石墨烯氧化物,石墨层间距由氧化前的3.35?增加到7~10?,经加热或在水中超声剥离过程很容易形成分离的石墨烯氧化物片层结构。XPS、红外光谱(IR)、固体核磁共振谱(NMR)等表征结果显示石墨烯氧化物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包括羟基、环氧官能团、羰基、羧基等。羟基和环氧官能团主要位于石墨的基面上,而羰基和羧基则处在石墨烯的边缘处。[/font][font=&]石墨烷(graphane):可通过石墨烯与氢气反应得到,是一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分子式(CH)n,其中所有的碳是sp杂化并形成六角网络结构,氢原子以交替形式从石墨烯平面的两端与碳成键,石墨烷表现出半导体性质,具有直接带隙。[/font][font=&]氮掺杂石墨烯或氮化碳(carbonnitride):在石墨烯晶格中引入氮原子后变成氮掺杂的石墨烯,生成的氮掺杂石墨烯表现出较纯石墨烯更多优异的性能,呈无序、透明、褶皱的薄纱状,部分薄片层叠在一起,形成多层结构,显示出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寿命。[/font][font=&]生物相容性:羧基离子的植入可使石墨烯材料表面具有活性功能团,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细胞和生物反应活性。石墨烯呈薄纱状与碳纳米管的管状相比,更适合于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并且石墨烯的边缘与碳纳米管相比,更长,更易于被掺杂以及化学改性,更易于接受功能团。[/font][font=&]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font][font=&]还原性:可在空气中或是被氧化性酸氧化,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石墨烯裁成小碎片。 石墨烯氧化物是通过石墨氧化得到的层状材料,经加热或在水中超声剥离过程很容易形成分离的石墨烯氧化物片层结构。[/font][font=&]加成反应:利用石墨烯上的双键,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加入需要的基团。[/font][font=&]稳定性: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碳碳键(carbon-carbon bond)仅为1.42。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另外,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内部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 同时,石墨烯有芳香性,具有芳烃的性质[/font]

  • 石墨烯化学性质

    石墨烯的化学性质与石墨类似,石墨烯可以吸附并脱附各种原子和分子。当这些原子或分子作为给体或受体时可以改变石墨烯载流子的浓度,而石墨烯本身却可以保持很好的导电性。但当吸附其他物质时,如H和OH时,会产生一些衍生物,使石墨烯的导电性变差,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化合物。因此,可以利用石墨来推测石墨烯的性质。例如石墨烷的生成就是在二维石墨烯的基础上,每个碳原子多加上一个氢原子,从而使石墨烯中sp碳原子变成sp杂化。 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改性的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可溶性片段。化合物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一种通过氧化石墨得到的层状材料。体相石墨经发烟浓酸溶液处理后,石墨烯层被氧化成亲水的石墨烯氧化物,石墨层间距由氧化前的3.35Å 增加到7~10Å ,经加热或在水中超声剥离过程很容易形成分离的石墨烯氧化物片层结构。XPS、红外光谱(IR)、固体核磁共振谱(NMR)等表征结果显示石墨烯氧化物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包括羟基、环氧官能团、羰基、羧基等。羟基和环氧官能团主要位于石墨的基面上,而羰基和羧基则处在石墨烯的边缘处。石墨烷(graphane):可通过石墨烯与氢气反应得到,是一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分子式(CH)n,其中所有的碳是sp杂化并形成六角网络结构,氢原子以交替形式从石墨烯平面的两端与碳成键,石墨烷表现出半导体性质,具有直接带隙。氮掺杂石墨烯或氮化碳(carbonnitride):在石墨烯晶格中引入氮原子后变成氮掺杂的石墨烯,生成的氮掺杂石墨烯表现出较纯石墨烯更多优异的性能,呈无序、透明、褶皱的薄纱状,部分薄片层叠在一起,形成多层结构,显示出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寿命。生物相容性:羧基离子的植入可使石墨烯材料表面具有活性功能团,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细胞和生物反应活性。石墨烯呈薄纱状与碳纳米管的管状相比,更适合于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并且石墨烯的边缘与碳纳米管相比,更长,更易于被掺杂以及化学改性,更易于接受功能团。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还原性:可在空气中或是被氧化性酸氧化,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石墨烯裁成小碎片。 石墨烯氧化物是通过石墨氧化得到的层状材料,经加热或在水中超声剥离过程很容易形成分离的石墨烯氧化物片层结构。加成反应:利用石墨烯上的双键,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加入需要的基团。稳定性: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碳碳键(carbon-carbon bond)仅为1.42。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另外,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内部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 同时,石墨烯有芳香性,具有芳烃的性质

  • 【原创大赛】浅谈石墨烯的转移方法

    【原创大赛】浅谈石墨烯的转移方法

    石墨烯的出现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科学家对其应用前景充满希望,但由于石墨烯只有一个或几个原子厚度,所以规模化制备和转移仍是石墨烯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天借第十一届原创大赛的平台,跟他们一起浅谈下我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的石墨烯转移方法。石墨烯的理论性能非常优异,电导率非常高,热导率比一般材料都高两个量级,迁移率能达到硅的100倍,尽管如此,石墨烯产业化还很困难,除去合成的石墨烯性能达不到理论值(因为CVD法合成的石墨烯是多晶的,性能比单晶的还差很多),转移过程对石墨烯的性能影响也很大,较差的转移方法会导致石墨烯性能的大幅下降。由于石墨烯本身很柔软,很薄,超声清洗和接触式清洗都适用,因此,寻求一种干净的转移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转移方法又两种:一种是应用PMMA作为载体材料将石墨烯转移到目标基体上,这种方法是先将PMMA旋涂在石墨烯上,然后刻蚀掉金属基体,再将石墨烯和PMMA转移到目标基体上,最后用溶剂冲洗掉PMMA,这样会造成PMMA和溶剂残留,且溶剂冲洗会损坏石墨烯,大面积石墨烯也不易旋涂PMMA,金属基底也不能循环利用;另一种方法是roll-to-roll(R2R),即用热释放带(TRT)做短暂支撑,这种方法可转移大面积连续性好的石墨烯,但热释放带上的有机粘合剂会对石墨烯造成很大的污染,这两种方法都是依靠化学粘合力转移石墨烯。转移石墨烯的方法有很多,按照是否刻蚀基底将其分为两大类。[b][b]刻蚀转移法(etch)[/b][/b]虽然此类方法没避免刻蚀,但较传统转移方法有很大的改进,下面介绍三种方法。[b](1)静电荷法[/b]种方法利用静电力将石墨烯转移到目标基体上,叫做“clean-lifting transfer(CLF)”,它不引入任何类似PMMA的有机基体,省去了将石墨烯先转移到过渡膜上的步骤,直接将其和目标基体利用静电荷吸引结合在一起[sup][/sup],具体步骤如图1,先用静电发生器(SIMCO,18kv)在目标基体上铺均匀的负电荷,操作时距基体一英尺,然后利用静电吸引将Cu基上生长的石墨烯贴在上面,随后用Fecl[sub]3[/sub]溶液刻蚀Cu基体,刻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掉残留的腐蚀剂,最后用N[sub]2[/sub]进行烘干,就得到单层石墨烯,但由于单层石墨烯没有足够高的面导电性,所以重复步骤A-D可获得多层石墨烯。此外,这种方法还对目标基体进行疏水自组装预处理,可提高其与石墨烯的粘结力,也可减少刻蚀和去离子水冲洗过程中的杂质污染。转移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石墨烯进行表征,发现转移后的石墨烯表面质量很高,面积也很可观。[align=center] [img=,493,18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5220391_9944_3495746_3.png!w493x180.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1 静电荷法转移石墨烯的过程[/align]此法可实现大面积石墨烯转移,避免了残留过渡膜和有机溶液的污染(直接转移到目标基体上),且层数可控;虽采用自组装预处理减少Fecl[sub]3[/sub]残留,但不能循环利用Cu基体造成成本很高,且多层叠加转移表面的平整性仍需要改进。[b](2)塑封法[/b] 这个方法是一个国内硕士生发对传统PMMA法进行改进提出的,虽有很多局限性,但想法很好。传统PMMA转移法只能小面积转移,此方法用塑封膜代替PMMA(塑封膜上有一层环氧树脂),解决了大面积不能旋涂的问题,对Cu基上的石墨烯进行压印,特别的是,在Cu基体下垫一层PET,压印时保证平整。压印使用塑封机(如图2(a)),压印后用marbles’ rechant(对石墨烯损伤小且刻蚀速度快,半小时内)将Cu刻蚀掉并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减少刻蚀液的残留[sup][/sup]。转移后仅对石墨烯进行了压前压后电阻的测试与比较,对表面质量未进行表征。这种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在刻蚀液上和过渡膜上进行改进,且能实现大面积转移;但仍然不能避免Cu基体的刻蚀,就会不可避免地引入杂质,塑封膜虽然解决了大面积转移问题,但去除塑封膜仍会需要有机溶液,所以这种方法仅仅提供了一个较新的思路,还需改进。[align=center][img=,437,4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5453094_1101_3495746_3.png!w437x483.jpg[/img] 图2 (a)塑封机 (b)塑封后的石墨烯[/align][b](3)压敏胶膜法(PSDF)[/b] 如图3所示,这种方法在经典的刻蚀Cu基底-PMMA做支撑膜的方法上做了改变,将PMMA换成PSAF(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films),因为PMMA是刚性膜,所以保持的Cu的纹理使其与目标基底不能完全贴合,而PSAF有很好的可塑性,可以对其施加均匀压力使石墨烯与目标基底完美贴合,使转移的石墨烯更平整,残留物更少(PMMA难去除干净),操作也很简单,室温就可以操作,因此石墨烯的性质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但仍然涉及到Cu的刻蚀,成本较高,也会引入掺杂(刻蚀液)。 [align=center][img=,690,2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6549563_6794_3495746_3.png!w690x223.jpg[/img] 图3 PMMA-PSAF转移石墨烯示意图[/align][align=center](a) PMMA转移石墨烯过程 (b) PASF转移石墨烯过程[/align][b][b]避免刻蚀转移法[/b][/b]刻蚀的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基体只能用一次,成本高,还会引入FeCl[sub]3[/sub]等刻蚀液杂质,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避免刻蚀的方法,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下面介绍一些比较成功的方法。[b][b](1)液体聚合物法[/b][/b] 传统的PMMA转移法难以实现大面积转移,且需刻蚀基体,本方法经过改进,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简单如图4所示,将液态PDMS注入放有Co基石墨烯的盒子中,去除气泡、固化后进行分离[sup][/sup]。特别之处是通过改变液体聚合物的固液比来控制转移石墨烯的层数(不同固液比粘结力不同),通过四组实验(固液比为2:1、5:1、10:1和20:1)发现,固液比为10:1时转移的石墨烯性能最好,可实现多层石墨烯转移(此时Co基上只留下一层石墨烯)。转移后,用AFM对表面细节进行观察,并用拉曼光谱对表面质量和转移层数进行表征。 [align=center][img=,446,37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7284114_9838_3495746_3.png!w446x374.jpg[/img][/align][align=center]       图4 用液态PDMS转移Co基上生长的石墨烯[/align] 这种方法步骤简介,成本低,不用刻蚀基体,转移的石墨烯质量好,特别的是可控制转移石墨烯的层数;需改进的是去除残留的PDMF和有机溶剂残留。[b](2)聚苯乙烯膜压印法(PS)[/b] 由字面意思可看出,此方法是用PS和金属基体上的石墨烯进行压印,采用两种设备,分别是晶体真空黏贴机和热压印机,后者较前者更经济实惠,压印时在上下均垫上Si晶片(如图5)。特别地,PS表面进行叠氮处理(涂一层TFPA),可以提高其与石墨烯表面的粘结力,为了更好地涂覆TFPA,对PS先进行等离子处理[sup][/sup]。比较两种设备压印的质量时用到了AFM、XPS、Raman、Micro-Raman,表面质量表征结果都良好。[sup] [/sup][align=center][img=,453,25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7556844_2050_3495746_3.png!w453x254.jpg[/img][/align] [align=center]图5 两种压印机组成 (a)热压印机 (b)晶体真空黏贴机[/align]这种方法重点在于控制压力得到均匀的石墨烯,在不同压力下比较,发现25N时石墨烯可以很好地转移,两种设备转移质量均很好,但晶体真空黏贴机得到石墨烯连续性更好,参与应变较小。[b](3)CO插排法[/b]这个方法很特别,适用于亚单层石墨烯的转移。其原理是利用CO的部分压力(0-0.6MPA)解耦(如图6),特别是去除四周压力后CO仍存在,以便进行接下来的转移。[align=center] [img=,228,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8235414_1368_3495746_3.png!w228x136.jpg[/img] [/align][align=center]图6 CO插进Pt和石墨烯之间示意图[/align][align=center] [img=,364,2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8468875_2508_3495746_3.png!w364x223.jpg[/img] [/align][align=center]图7CO插排法转移石墨烯过程[/align] 如图7所示为转移过程:在CO氛围下加压(0.2、0.4、0.6MPA)超过一小时,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转移,第一种用PDMS法,第二种用去离子水做剥离剂,发现0.6MPa时转移效果最好。很明显,用去离子水做剥离剂不会引入杂质,但是转移面积较小。转移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曼(Raman)对表面进行观察和表征,发现表面质量很好[sup][/sup]。这个方法巧妙地用去离子水做了剥离剂,这样不会引入其他杂质,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会产生过大的压力,不能大面积转移。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很好地方向,既不用刻蚀基体也不用聚合物膜,能获得纯度很高的石墨烯,所以寻找一种表面张力小的液体也许会解决这一问题,还应考虑的是,CO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有毒气体,操作起来有安全隐患。[b](4)水泡法[/b] CVD法制得石墨烯后,在石墨烯上旋涂一层PMMA(310nm),烘烤7min(图b),为了剥离时不皱和更容易操作,在PMMA上粘一层Kapton 胶带(3M 5413),再用聚四氟乙烯棒滚压(图c)。然后将粘有胶带的铜基底置于90度的去离子水中2h(图d),这个过程中,去离子水渗入石墨烯和铜箔之间,然后,用镊子轻轻揭下胶带,粘在目标基底上,在140度条件下烘干40min,冷却20min揭下胶带,用丙酮冲洗,去除残胶,最后进行退火(300度下10min,350度下5min)去除PMMA。[align=center][img=,690,36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9142744_2612_3495746_3.png!w690x367.jpg[/img] [/align][align=center]图8 水泡法转移石墨烯[/align] 这种方法转移石墨烯成功的几率可以达到90%,并且石墨烯不会褶皱,也不会引入NaOH之类的杂质。虽然质量不如文献上报道的质量最优的石墨烯好,但之后用刻蚀Cu的经典法和水泡法对CVD法制得的同一批石墨烯进行表征,拉曼光谱验证两种方法均是单层石墨烯(G/2D=0.5),且水泡法的D峰更低,说明引入的缺陷更少,G峰较窄,说明结构紊乱较少。经典法G峰篮移说明其较多P掺杂。此方法操作简便,但依旧涉及到胶带和PMMA,去除干净成为关键问题。[b](5)电解水法[/b]电解水法转移石墨烯是速度最快的一个方法,引入杂质也较少,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操作起来也很简单,首先在Pt基上的石墨烯表面旋涂一层PMMA(图9(a)),然后用其做阴极,Pt片做阳极,水溶液中加入NaOH(1mol/L),通入电流后反应开始(图9(b)),几十秒内反应就可以完成,可看见H[sub]2[/sub]气泡将石墨烯/PMMA与Pt基分离( 2H[sub]2[/sub]O(l)+2e[sup]- [/sup]→H2(g)+2OH(aq)),H[sub]2[/sub]气泡提供一种轻微持续的力,被分离的石墨烯/PMMA被红色箭头标示出来[sup][/sup]。烘干后用AFM和Raman对石墨烯进行观察表征,结果表明表民质量良好。用Cu基底生长的石墨烯,发现Cu会被反应一部分,所以本实验选Pt生长的石墨烯,但Pt的价格又比Cu高出很多,加大了成本。Wang等用Cu生长的石墨烯重复了上述实验(用0.05mol/L的K[sub]2[/sub]S[sub]2[/sub]O[sub]8[/sub]做电解液),由于 Cu(s) + S[sub]2[/sub]O[sub]8[/sub]2-(aq) →Cu2++2SO[sub]4[/sub]2-(aq),一小部分Cu被溶解,但与此同时生成的CuO和Cu[sub]2[/sub]O(3Cu2+(aq) +4OH-(aq)+2e-→Cu[sub]2[/sub]O(s)+CuO(s)+ 2H[sub]2[/sub]O(l))会阻止铜基底继续被刻蚀。反应结束后,用AFM检测出被刻蚀的Cu不超过40nm,是很小的一部分,对于厚度25um的铜基底来说,影响不大,可以反复使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成本,有利于产业化。 此方法反应速度非常快,所以若气泡鼓出的速度过快,会损伤石墨烯,所以应该控制电化学反应速度,也可以像图示那样用镊子夹着慢慢向下放,这样反应就不会过于激烈。为了让石墨烯有更好地支撑,可以在PMMA膜上再加一个轻质支架[sup][/sup]。虽然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依旧使用PMMA做支撑膜,避免不了残留的PMMA对石墨烯性能的损害。[align=center] [img=,675,23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240949421061_194_3495746_3.png!w675x233.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9 电解水法转移石墨烯过程[/align][align=left]以上是我在研究石墨烯过程中了解到的石墨烯转移方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完善,共同交流学习![/align]

  • 导电材料--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晶体,最大的特性是其中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这使得石墨烯中的电子,或更准确地,应称为“载荷子”(electric charge carrier),的性质和相对论性的中微子非常相似。人们常见的石墨是由一层层以蜂窝状有序排列的平面碳原子堆叠而形成的,石墨的层间作用力较弱,很容易互相剥离,形成薄薄的石墨片。当把石墨片剥成单层之后,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单层就是石墨烯。 发展简史。第一: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材料,据测算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厚度的薄膜(厚度约100 纳米),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物品的压力,而不至于断裂;第二:石墨烯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电子在其中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广阔。根据石墨烯超薄,强度超大的特性,石墨烯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比如超轻防弹衣,超薄超轻型飞机材料等。根据其优异的导电性,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石墨烯有可能会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碳元素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可以使未来的计算机获得更高的速度。另外石墨烯材料还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在新能源领域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方面,由于其高传导性、高比表面积,可适用于作为电极材料助剂 石墨烯出现在实验室中是在2004年,当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消洛夫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这以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经过5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将石墨烯带入工业化生产的领域已为时不远了。 因此,两人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是由碳六元环组成的两维(2D)周期蜂窝状点阵结构, 它可以翘曲成零维(0D)的富勒烯(fullerene),卷成一维(1D)的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CNT)或者堆垛成三维(3D)的石墨(graphite), 因此石墨烯是构成其他石墨材料的基本单元。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有机材料中最稳定的苯六元环, 是目前最理想的二维纳米材料.。理想的石墨烯结构是平面六边形点阵,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分子,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二维石墨烯结构可以看是形成所有sp2杂化碳质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

  • 石墨烯制备方法

    [b]机械剥离法[/b]机械剥离法是利用物体与石墨烯之间的摩擦和相对运动,得到石墨烯薄层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石墨烯通常保持着完整的晶体结构。2004年,英国两位科学使用透明胶带对天然石墨进行层层剥离取得石墨烯的方法,也归为机械剥离法,这种方法一度被认为生产效率低,无法工业化量产。 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微米大小的石墨烯,但是其可控性较低,难以实现大规模合成。[b]氧化还原法[/b]氧化还原法是通过使用硫酸、硝酸等化学试剂及高锰酸钾、双氧水等氧化剂将天然石墨氧化,增大石墨层之间的间距,在石墨层与层之间插入氧化物,制得氧化石墨(Graphite Oxide)。然后将反应物进行水洗,并对洗净后的固体进行低温干燥,制得氧化石墨粉体。通过物理剥离、高温膨胀等方法对氧化石墨粉体进行剥离,制得氧化石墨烯。最后通过化学法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得到石墨烯(RGO)。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产量高,但是产品质量较低。氧化还原法使用硫酸、硝酸等强酸,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又须使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带大较大的环境污染。使用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石墨烯,含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易于改性。但由于在对氧化石墨烯进行还原时,较难控制还原后石墨烯的氧含量,同时氧化石墨烯在阳光照射、运输时车厢内高温等外界每件影响下会不断的还原,因此氧化还原法生产的石墨烯逐批产品的品质往往不一致,难以控制品质。[b]取向附生法[/b]取向附生法是利用生长基质原子结构"种"出石墨烯,首先让碳原子在1150℃下渗入钌,然后冷却,冷却到850℃后,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就会浮到钌表面,最终镜片形状的单层的碳原子会长成完整的一层石墨烯。第一层覆盖后,第二层开始生长。底层的石墨烯会与钌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而第二层后就几乎与钌完全分离,只剩下弱电耦合。但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匀,且石墨烯和基质之间的黏合会影响碳层的特性。[b]碳化硅外延法[/b]SiC外延法是通过在超高真空的高温环境下,使硅原子升华脱离材料,剩下的C原子通过自组形式重构,从而得到基于SiC衬底的石墨烯。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石墨烯,但是这种方法对设备要求较高。[b]赫默法[/b]通过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 将氧化石墨放入水中超声分散,形成均匀分散、质量浓度为0.25g/L~1g/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再向所述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滴加质量浓度为28%的氨水 将还原剂溶于水中,形成质量浓度为0.25g/L~2g/L的水溶液 将配制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和还原剂水溶液混合均匀,将所得混合溶液置于油浴条件下搅拌,反应完毕后,将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石墨烯。[b]化学[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沉积法[/b]化学[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沉积法即(CVD)是使用含碳有机气体为原料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沉积制得石墨烯薄膜的方法。这是目前生产石墨烯薄膜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面积大和质量高的特点,但现阶段成本较高,工艺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石墨烯薄膜的厚度很薄,因此大面积的石墨烯薄膜无法单独使用,必须附着在宏观器件中才有使用价值,例如触摸屏、加热器件等。[b]低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沉积法[/b]是部分学者使用的,其将单层石墨烯在Ir表面上生成,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这种石墨烯结构可以跨越金属台阶,连续性的和微米尺度的单层碳结构逐渐在Ir表面上形成。 毫米量级的单晶石墨烯是利用表面偏析的方法得到的。厘米量级的石墨烯和在多晶Ni薄膜上外延生长石墨烯是由部分学者发现的,在1000℃下加热300纳米厚的Ni 膜表面,同时在CH4气氛中进行暴露,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大面积的少数层石墨烯薄膜会在金属表面形成。

  • 石墨烯主要分类

    主要分类 [b]折叠单层石墨烯[/b] 单层石墨烯(Graphene):指由一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b]折叠双层石墨烯[/b] 双层石墨烯(Bilayer or double-layer graphene):指由两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堆垛,A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b]折叠少层石墨烯[/b] 少层石墨烯(Few-layer):指由3-10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C堆垛,AB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b]折叠多层石墨烯[/b] 多层石墨烯又叫厚层石墨烯(multi-layer graphene):指厚度在10层以上10nm以下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C堆垛,AB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 【转帖】再来谈谈“石墨烯”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新材料 我们每个人都有使用铅笔的经历,但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当我们用铅笔在纸上留下字迹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制造出了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材料。这种目前在科学界最热门的材料就是石墨烯。顾名思义,石墨烯与石墨有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石墨是一类层状的材料,它是由一层又一层的二维平面碳原子网络有序堆叠而形成的。由于层间的作用力较弱,因此石墨层间很容易互相剥离,形成薄的石墨片,这也正是铅笔能在纸上留下痕迹的原因。这样的剥离存在一个最小的极限,那就是单层的剥离,即形成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单层石墨,这就是石墨烯。但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从理论上一直认为这种纯粹的二维晶体材料是无法稳定存在的,一些试图制备石墨烯的工作也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 Geim教授及其合作人员凭借极大的耐心与一点点运气终于如大海捞针般首次发现了石墨烯。他们采取的手段与铅笔写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透明胶带对石墨进行反复的粘贴与撕开使得石墨片的厚度逐渐减小,最终通过显微镜在大量的薄片中寻找到了理论厚度只有0.34纳米(约为头发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的石墨烯。这一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仅是因为它打破了二维晶体无法真实存在的理论预言,更为重要的是石墨烯的出现带来了众多出乎人们意料的新奇特性,使它成为继富勒烯和碳纳米管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新材料。而Geim教授也凭借这一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 石墨烯这一目前世界上最薄的物质首先让凝聚态物理学家们惊喜不已。由于碳原子间的作用力很强,因此即使经过多次的剥离,石墨烯的晶体结构依然相当完整,这就保证了电子能在石墨烯平面上畅通无阻的迁移,其迁移速率为传统半导体硅材料的数十至上百倍。这一优势使得石墨烯很有可能取代硅成为下一代超高频率晶体管的基础材料而广泛应用于高性能集成电路和新型纳米电子器件中。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石墨烯晶体管的原型,并且乐观地预计不久就会出现全由石墨烯构成的全碳电路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此外,二维石墨烯材料中的电子行为与三维材料截然不同,无法用传统的量子力学加以解释,而必须运用更为复杂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来阐释。因此石墨烯为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在这之前科学家们只能在高能宇宙射线或高能加速器中对该理论进行验证,如今终于可以在普通环境下轻松开展研究了。 石墨烯还具有超高的强度,碳原子间的强大作用力使其成为目前已知的力学强度最高的材料,并有可能作为添加剂广泛应用于新型高强度复合材料之中。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及其对光的高透过性又让它在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中独具优势,而这类薄膜在液晶显示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至关重要。另外,石墨烯在高灵敏度传感器和高性能储能器件方面也已经展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可以说,石墨烯的出现不仅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充满魅力与无限可能的研究对象,更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期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就会为我们搭建起更加便捷与美好的生活。 看了以上的介绍,如果你对石墨烯产生了兴趣的话,不妨也可以尝试着DIY一下。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一点石墨、有一卷胶带和一台显微镜就可以了,当然还要加上足够的耐心。好了,现在你就可以像Geim教授一样开始在科学世界中的探索了。原文转自http://www.nimte.cas.cn/kxcb/kpwz/200908/t20090821_2430423.html编写人:周旭峰

  • 合作发展并济,价值创新共融——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与HORIBA共建前沿技术创新中心

    [align=center][img=initpintu_副本.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f5adec08-16f3-46b6-b76f-d78cbdc0c884.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color=#7f7f7f][i]△ 刘忠范院士出席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ASP)的开幕典礼并致辞,同时为战略合作伙伴揭牌[/i][/color][/size][/align]2023年4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eijing Graphene Institute, 简称BGI)与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Analytical Solution Plaza, 简称ASP)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依托BGI的尖端产研技术与HORIBA在分析检测领域的专业优势,合作建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旨在共同推进石墨烯产业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核心技术开发,实现双方在产品解决方案共建、技术革新和市场机会探索方面互利共赢。 [align=center][img=图片4.png,600,44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eda2b34d-f583-4fb1-bcc6-6887374c840f.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color=#7f7f7f][i]△ ASP门廊处悬挂的前沿技术创新中心铭牌[/i][/color][/size][font=等线][size=14px] [/size][/font][/align]BGI是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刘忠范院士担任创始院长。截至2023年12月,BGI人员规模超过400人,是一家集新材料研发、生产,及装备制造于一身的石墨烯高新技术企业。正因其独特的“全链路”模式,BGI的多个业务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光谱分析检测技术。[align=center][img=图片6.png,600,4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23cb1a81-9564-4672-9607-321dd3a040b5.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i][color=#7f7f7f]△ 位于BGI实验室的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拉曼光谱仪[/color][/i][/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x][i][color=#7f7f7f](现已升级为 HORIBA LabRAM Odyssey高速高分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color][/i][/size][/align]ASP内设有多台先进的光学光谱分析测试仪器,这些仪器为石墨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诸多可能性,如:CN-300离心式纳米粒度分析仪,其对大小颗粒的超高分辨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各种碳材料的分散状态;LabRAM Odyssey高速高分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具备超低波数和12寸晶圆检测能力,能满足石墨烯层间堆垛方式及大晶圆的检测需求。而XploRA PLUS高性能全自动拉曼光谱仪联用AFM,则不仅可以获取同区域的化学和物理信息,还可以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的Raman/PL检测。在创新中心,双方专家可以深度交流沟通,使BGI强大的研发实力与HORIBA前沿光谱分析技术有机结合,加速创新成果产出。目前,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BGI与HORIBA已建立了对石墨烯薄膜和单晶石墨烯晶圆系列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为石墨烯的产品质控保驾护航。未来,双方将继续努力,力图打破传统手段对片层样品尺寸分析的局限性,将新一代颗粒分析技术与粉体石墨烯尺寸及层数研究相结合,建立全新的分析解决方案,进一步实现优势技术互补,为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带来突破性的创新成果。[align=center][img=图片1.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d8f94426-67d1-49f3-ab1a-981fa7d22b2b.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color=#7f7f7f][i]△ ASP中设有多台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可充分匹配石墨烯相关研究测试需求[/i][/color][/size][/align]唯有内外兼修方能制胜有道。在双方内部实现技术联合后,如何面向外部实现市场价值是创新中心的另一探索重任。作为新兴“石墨烯基材料”产业孵化器,BGI提供了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研发代工”平台,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工作,以解决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针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HORIBA将予以光学光谱检测技术的支持。同时,通过BGI“研发代工”平台赋予的触点,HORIBA ASP还可以与各中小企业建立联系,探讨潜在的机会点,这样可以为企业在行业内的提前布局、开拓市场及扩大影响力方面打下基础,让未来发展更加清晰、美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并济,价值创新共融。BGI与HORIBA ASP共建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领域内企业强强联合的又一标志。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主动作为,彼此融入,同频共振,为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作出卓越贡献。[来源:HORIBA][align=right][/align]

  • 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及特点

    石墨烯的化学性质与石墨类似,石墨烯可以吸附并脱附各种原子和分子。当这些原子或分子作为给体或受体时可以改变石墨烯载流子的浓度,而石墨烯本身却可以保持很好的导电性。但当吸附其他物质时,如H和OH时,会产生一些衍生物,使石墨烯的导电性变差,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化合物。因此,可以利用石墨来推测石墨烯的性质。例如石墨烷的生成就是在二维石墨烯的基础上,每个碳原子多加上一个氢原子,从而使石墨烯中sp碳原子变成sp杂化。 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改性的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可溶性片段。化合物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一种通过氧化石墨得到的层状材料。体相石墨经发烟浓酸溶液处理后,石墨烯层被氧化成亲水的石墨烯氧化物,石墨层间距由氧化前的3.35?增加到7~10?,经加热或在水中超声剥离过程很容易形成分离的石墨烯氧化物片层结构。XPS、红外光谱(IR)、固体核磁共振谱(NMR)等表征结果显示石墨烯氧化物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包括羟基、环氧官能团、羰基、羧基等。羟基和环氧官能团主要位于石墨的基面上,而羰基和羧基则处在石墨烯的边缘处。石墨烷(graphane):可通过石墨烯与氢气反应得到,是一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分子式(CH)n,其中所有的碳是sp杂化并形成六角网络结构,氢原子以交替形式从石墨烯平面的两端与碳成键,石墨烷表现出半导体性质,具有直接带隙。氮掺杂石墨烯或氮化碳(carbonnitride):在石墨烯晶格中引入氮原子后变成氮掺杂的石墨烯,生成的氮掺杂石墨烯表现出较纯石墨烯更多优异的性能,呈无序、透明、褶皱的薄纱状,部分薄片层叠在一起,形成多层结构,显示出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寿命。生物相容性:羧基离子的植入可使石墨烯材料表面具有活性功能团,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细胞和生物反应活性。石墨烯呈薄纱状与碳纳米管的管状相比,更适合于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并且石墨烯的边缘与碳纳米管相比,更长,更易于被掺杂以及化学改性,更易于接受功能团。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还原性:可在空气中或是被氧化性酸氧化,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石墨烯裁成小碎片。 石墨烯氧化物是通过石墨氧化得到的层状材料,经加热或在水中超声剥离过程很容易形成分离的石墨烯氧化物片层结构。加成反应:利用石墨烯上的双键,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加入需要的基团。稳定性: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碳碳键(carbon-carbon bond)仅为1.42。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另外,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内部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 同时,石墨烯有芳香性,具有芳烃的性质

  • 河南发文大力发展新材料,目标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b]《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b],提出把[b]“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b]突破作为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标志,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b]《方案》提到,要大力发展新材料。[/b]将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b]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b],实现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方案》明确,为实现1万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目标,将开展以下三大措施:[b](一)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1. 先进钢铁材料。[/b]推进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精品化、优特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EP防爆钢、超高强钢等高品质特殊钢,重点开发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用钢,突破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用特种棒线材、板材、管材以及高强度汽车钢等尖端产品,加快发展高端轴承钢、齿轮钢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依托河南钢铁集团打造全国一流大型钢铁企业,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引领先进钢铁材料全产业链提升。[b]2.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b]推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延伸高端产品链条,实现从材料向器件、装备跃升。突破铝基复合材料、高端工业型材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高端铝材,推动铝合金向高端精品铝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高端铜箔等铜基新材料,推进高端铜基材料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推进研发低成本高纯镁提纯精炼、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和镁铝复合材料等制备及精密成型技术,拓展轻量化高强度镁合金在军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发展超宽高纯度高密度钨钼溅射靶材、电子功能钨钼新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加强铅锌冶炼伴生有价金属提取、提纯等技术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b]3. 先进化工材料。[/b]推进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向功能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发展,延伸发展下游高端产品,实现从关键基础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跨越。大力发展特种尼龙纤维、尼龙切片等尼龙新材料,发展尼龙注塑、聚氨酯精深加工,打造国内领先的尼龙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加快推动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先进膜材料、氟基新材料、盐化新材料向终端及制成品方向发展,推动产品迭代升级。[b]4.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b]推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向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向提升,实现从耐材、建材等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拓展。重点发展芯片制造、油气钻探等领域用复合超硬材料及制品和关键装备,扩大应用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聚焦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吸附分离、高效催化分子筛材料,空心玻璃微珠材料,气凝胶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功能耐火材料、高效隔热材料、氢冶金用关键耐火材料等,积极发展优质浮法玻璃、超薄玻璃等新型玻璃和特种水泥、绝缘及介质陶瓷等新型建材。[b](二)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1. 电子功能材料。[/b]加快发展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新兴先进电子材料基地。加快布局发展氮化镓、碳化硅、磷化铟等半导体材料,开发Micro—LED(微米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用新型发光材料,薄膜电容、聚合物铝电解电容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电子级高纯试剂和靶材、封装用键合线、电子级保护及结构胶水等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加快湿电子化学品、高纯特种气体、高纯金属材料研发和规模化生产。[b]2. 高性能纤维材料。[/b]重点研发48K以上大丝束、T11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重点发展玄武岩纤维、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推动碳纤维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建设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重点突破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等关键技术和大容量连续聚合、高速纺丝等制备技术,推动产业链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延伸。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材、薄膜、纤维等制品,拓展在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应用。加快发展光致变色纤维、温感变色纤维等功能化、差别化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差别化氨纶纤维,推动氨纶产业发展壮大。[b]3. 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b]大力发展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金属离子电池材料,布局发展钠离子电池、全(半)固态电池产业。突破发展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和扩散层等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建设国家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晶体硅光伏电池材料和化合物薄膜,开发大尺寸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硅材料、多晶硅薄膜等,研发新型高效钙钛矿电池材料和铜铟镓硒等薄膜电池材料,打造“硅烷—颗粒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产业链。[b]4. 生物医用材料。[/b]重点研发体外膜肺氧合机用中空纤维膜、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用弥散强化金属及合金等医疗装备材料,打造一批医疗装备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用于心血管、人工关节等临床治疗的功能性植/介入医用材料,推动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在医用领域应用。突破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墨水、医用级聚砜/聚醚砜材料等先进材料,推动医疗耗材产业高端化发展。[b]5. 节能降碳环保材料。[/b]加快发展基于溶剂、膜材料、金属有机框架等碳捕集材料,重点研发CO2(二氧化碳)合成低碳烯烃、芳烃、醇酯等碳利用技术,加快发展结构装饰一体化保温板材、节能自保温型墙体及材料,推动珍珠岩保温材料、超高保温节能玻璃等产品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气处理等领域催化剂材料、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研发推广有害物质含量低的涂料、油墨等材料,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b](三)抢滩占先前沿新材料1. 纳米材料。[/b]积极发展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纳米材料,开发电子级球形纳米材料、稀土纳米材料等产品,前瞻布局发展量子点发光材料、球形氧化铝氮化硼导热材料等先进纳米材料,加快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碳纳米管、分子筛等细分领域持续壮大。[b]2. 石墨烯材料。[/b]重点发展石墨烯储能器件、功能涂料等特种功能产品,拓展在防腐涂料、触摸屏等领域应用,开发基于石墨烯的散热、传感器材料等,研发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计量检测仪器,加快建设一批石墨烯产业基地。[b]3. 增材制造材料。[/b]加快发展3D打印专用钛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粉末,开发高性能稳定性光敏树脂、粘结剂、工程塑料与弹性体和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研发金属球形粉末、纳米改性球形粉体等材料成形与制备技术,加快培育增材制造材料产业。[b]4. 先进复合材料。[/b]大力发展超导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等增强体和先进树脂、合金、陶瓷等基体材料,开展高熵合金、液态金属等先进合金研究,打造“高性能纤维—先进复合材料—功能部件”产业链。[b]附件:河南省新材料重点事项清单[/b][align=center][img=initpintu_副本.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1bf06f0a-369b-426b-bb53-13ec5194555d.jpg[/img][/align][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石墨烯制备交流

    这两天一直在制备石墨烯,想请教大家一些问题:很多文献上都说氧化石墨制备完成后要用HCl洗涤和二次水反复洗涤至中性,可是我洗了好多次发现一直是酸性呀?后来一想这氧化石墨本来就是酸性的,怎么能洗到中性呢?大家说的中性是不是离心后的上清液是中性的呀?还有用水洗涤后为什么都要干燥后再超声剥离呀,洗涤完成后直接超声剥离可以吗?可以剥离后再经过低速离心除去为氧化充分的石墨,高速离心得到氧化石墨烯的固体吗?问题比较多,希望高手指点呀?

  • 如何清洗石墨帽、石墨锥?

    最近测乳酸钙中铅,可能钙元素太多把石墨帽、石墨锥也污染了。结果现在测钙不是样品时也有吸收值。我用棉花沾酒精清洗过,效果不明显。请问各位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 【分享】美以蔗糖为原料制造石墨烯 可以控制石墨烯厚度

    美国科学家使用普通的蔗糖制造出了纯净的石墨烯,用这种石墨烯可以研制出更轻、更快、更廉价、更紧实柔韧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可广泛运用于军用飞机和医疗领域。  美国莱斯大学化学教授詹姆斯·图尔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将少量的蔗糖放置在一薄层铜箔上,然后在加热和低压下让这些蔗糖接触流动的氢气和氩气。10分钟后,这些蔗糖缩减成纯净的单层石墨烯,调整气体的流动可控制石墨烯薄膜的厚度。  该研究团队的这种一步式低温处理方法不仅相对简单而且可控,不需要使用更难处理的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其他需要高温的方法,使制造石墨烯变得更加容易。图尔解释道,在传统化学气相沉积法中,科学家需要持续使用气体(甲烷或乙烷)来调整石墨烯的生长环境和掺杂物质以让石墨烯的质量达到最优,但新方法使用了不同的碳原料,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石墨烯中掺杂的物质和石墨烯的厚度。  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处(AFOSR)的项目主管查尔斯·李表示,图尔正在探索的新化学方法,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碳基纳米结构,如碳纳米管和具有特定属性的石墨烯等。而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对空军和其他商业电子产品都非常有用。纯净的石墨烯缺乏能带隙,这使它难于用作数字器件。但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可以操控电子设备和光学设备的性能,这对于制造开关设备和逻辑设备来说非常重要。  新石墨烯材料在其他商业和医疗领域运用也极富潜力。科学家可以用其研制透明的触摸屏设备、创伤性脑损伤手术中使用的特殊生物相容型薄膜、个人电脑中更快捷的晶体管或太阳能捕获设备中的纤薄材料等。(科技日报)

  • 原子吸收石墨炉应用-石墨管的使用事项

    石墨管使用须知1、目前石墨管按加热方式的不同,有纵向加热石墨管和横向加热石墨管之分。纵向加热石墨管有:标准石墨管——适用于原子化温度≤2000℃的元素,如Cd、Pb、Ag 等元素的测试。镀层石墨管——适用于低、中、高温原子化的元素。平台镀层管——适用于中、低温原子化的元素,优点是精度好,消除干扰能力强。横向加热石墨管有:带平台石墨管——适用于低、中、高温原子化的元素,精度好,消除干扰能力强。不带平台石墨管——适用于低、中、高原子化元素。2、当石墨锥已使用过,在装入石墨管之前应将石墨锥与石墨管接触处用挤去酒精的棉棒进行清洁处理,而后将石墨管装入石墨炉中,校正进样孔。3、启动仪器事先设计好的空烧程序,对石墨管进行空烧,使石墨管空烧的吸收值近似一个很小的吸收值或者为零。4、调节自动进样器毛细管插入石墨管内的深度。以空白液滴的下端刚刚接触到石墨管的内壁,而同时液滴上端也脱离进样毛细管,以此为准。5、石墨炉用的保护气体应该采用高纯度(≥99.99%)的惰性气体氩气而不采用氮气。因为氮气使极大多数金属元素的吸收值降低并在高温下与石墨管的碳生成有毒的CN 分子,产生严重的分子发射和背景吸收。同时石墨管的寿命也比使用氩气做保护气体时要短。6、换一批新石墨管测定时,必须先进行待测元素的烘干温度和时间、灰化温度和时间、原子化温度和时间的选择试验,求得待测元素的最佳温度和时间。因为每一批石墨管的电阻多少会有差别。7、请分析工作者切记:待测样品溶液绝对不能含有高氯酸、硫酸等强氧化性介质,否则对石墨管的破坏很快且严重。尤其是用氢氟酸分解样品,后用高氯酸赶去氢氟酸的操作,高氯酸必须清除干净,否则就会出现开始标准曲线测得很好,测样品溶液时很快就出现吸收值相差很大,测试数据无法采用,再测标准溶液时数据变坏。8、采用石墨炉测定元素时,吸收值最好采用峰面积形式而不采用峰高形式测量,这样带来较小的误差,而采用峰高测量时,影响因素太多,会带来较大的误差。9、测定时,烘干、灰化、除残阶段,石墨管内气路、外气路必须通氩气保护 原子化阶段时内气路停气,加热时间一般为2-3 秒 测定中高温原子化元素采用最大功率加热,低温原子化元素采用1 秒或0.X 秒加热。

  • 石墨烯拉曼光谱

    各位老师,请问拉曼光谱有g峰和d峰,但是2d峰强度很弱,这是多层石墨烯的表现还是石墨呢?

  • 氧化石墨和石墨烯的红外光谱

    氧化石墨和石墨烯的红外光谱

    [color=#333333]初学红外光谱,看不懂,大神能帮我分析下氧化石墨和石墨烯的红外光谱吗?做的这两个产品怎么样?[/color][color=#333333][img]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97f22be825a446237ecaa56aa8237246/365d6c2762d0f7036b5fc44e0dfa513d2797c506.jpg[/img][/color][color=#333333]氧化石墨烯的红外光谱[/color][color=#333333][img]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7bd1b4a2bfa1cd1105b672288913c8b0/fd7a980a304e251f16c7b46aa286c9177f3e533a.jpg[/img][/color][color=#333333]石墨烯的红外光谱希望有大神帮我分析下,并且能两个做一下比较最好了,谢谢![/color]

  • 石墨帽石墨锥清洗

    [size=18px]岛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AAS[/color][/url] 石墨帽和石墨锥可以用酒精浸泡,超声请洗吗?[/size]

  • 石墨烯的拉曼光谱

    [color=#444444]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出的石墨烯片,其拉曼的2D峰与石墨相比发生了蓝移,求各位高手帮我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呢?[/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