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质化学

仪器信息网生物质化学专题为您整合生物质化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质化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质化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质化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质化学话题讨论。

生物质化学相关的论坛

  • 生物杀灭剂指哪些化学物质?

    有没有人了解欧盟BPR法规规定的生物杀灭剂?其中具体是指哪些被限制的化学物质呢?有用在纺织品或皮革上的吗?求CAS号...

  • 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有毒物质的危害与防护

    1. DNA电泳与溴化乙锭“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是生物化学实验必开的基础型实验。“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在很多学校也是必开的综合性实验。1也。。这些涉及到DNA的提纯及鉴定的实验都会用到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对DNA进行染色。EB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会在60~70 cc蒸发,所以在学生实验中要特别注意其安全使用,严禁随便丢弃。在实验中使用及实验结束后处理应注意以下事项。1.1 使用中注意事项实验室涉及到EB的操作应统一固定在实验室的某一角落,称量固体时要带面罩和手套,使用含有EB的溶液务必带上手套。同时要告诉学生不要在胶太热的时候加EB,以防止因蒸发被吸入。接触到EB的玻璃器皿应集中放置并专门使用,污染到EB的枪头、抹布、手套及EB染色跑完的胶,回收至棕色的玻璃瓶中,定期进行焚烧处理旧o。桌面或物体表面污染到EB时,可用活性碳进行处理。1.2 废EB溶液处理(1)EB浓溶液(浓度大于0.5 mg/mI)的净化处理先将EB溶液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 mg/mI,加人1倍体积的5%次高锰酸钾,小心混匀后再加1倍体积的2.5 moL/L盐酸。小心混匀,于室温放置数小时;加入l倍体积的2.5 mol/L氢氧化钠,小心混匀后可丢弃该溶液,统一处理。(2)EB稀溶液(浓度小于0.5 mg/mI)的净化处理按1 mg/mL的量加入活性炭,不时轻摇混匀,室温放置1 h;用whatman l号滤纸过滤溶液,丢弃滤液并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后丢弃,统一处理。1.3 EB替代试剂现在已有替代EB的核酸染料,如sYBR Green核酸染料"1,它耐高温,可以在化胶时加入;Gold—ViewTM核酸染料使用方法与EB完全相同,在紫外透射光下双链DNA呈现绿色荧光,而单链DNA呈红色荧光。这些新型核酸染料虽然比EB毒性低,但价格高,灵敏度目前比不上EB,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考虑替代EB使用。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有毒、有害物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是常用的实验手段,涉及到蛋白质分离纯化及鉴定、蛋白质分子量及等电点测定的实验都会使用到该电泳方法,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等常开设的基础实验。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过程中用到以下有毒、有害物质:2.1 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同时还有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化。实验还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丙烯酰胺可通过皮肤吸收及呼吸道进入人体,且累积毒性,不容易排毒。因此,称量固体丙烯酰胺粉末和处理它们的溶液时必须戴手套和口罩。当丙烯酰胺聚合为聚丙烯酰胺凝胶时则为无毒的,但操作时仍要小心,凝胶内可能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酰胺。2.2 甲叉双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形成凝胶的交联剂,因有取代基丙烯酰胺,因此具有一定的毒性,能轻微刺激眼睛、皮肤和粘膜。称量固体粉末和处理它们的溶液时需戴手套和口罩,应避免与人体长时间直接接触,误碰触时应用清水洗净。2.3 TEMEDTEMED是形成凝胶反应所用的加速剂,也具有强神经毒性,应防止误吸,操作时快速,存放时密封。2.4 过硫酸铵过硫酸铵是丙烯酰胺与甲叉双丙烯酰胺进行化学聚合的引发剂,对黏膜和上呼吸道组织、眼睛和皮肤有极大危害性。吸人可致命。操作时需戴合适的手套、安全眼镜和面罩,始终在通风橱里操作,操作完后彻底洗手。2.5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SDS是·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蛋白形成复合物,用于测定蛋白质分子量。SDS有毒,是一种刺激物,能对眼睛造成严重损伤,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称量及配溶液时不要吸人其粉末,需戴合适的手套、面罩和护目镜。2.6 巯基乙醇它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用于处理样品,吸入、摄人或经皮肤吸收后会中毒。其中毒表现有紫绀、呕吐、震颤、头痛、惊厥、昏迷,甚至死亡;对眼、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应在通风橱里操作,佩戴面罩,戴乳胶手套。3. RNA提取与有毒、有害溶剂“动物肝脏RNA的制备和纯度测定”是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必开的基础实验,RNA的提取过程需要用到溶剂去除蛋白质,这些溶剂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3.1 氯仿它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是一种致癌剂,可损害肝和肾。它也易挥发,应避免吸入挥发的气体;操作时需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3.2 异戊醇它被吸人、口服或经皮肤吸收有麻醉作用。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长时间接触有麻醉作用。操作时应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3.3 含水酚液它含有苯酚,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吸人高浓度苯酚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疾病。其慢性中毒可引起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呕吐。称量苯酚时应佩戴防尘口罩,操作溶液时戴合 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它一旦接触皮肤,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 min。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再进行排放。有机溶剂及实验废液等实验完成后应倒人盛放废液的容器中,然后统一回收,集中处理。4. 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也是生物化学中必开的基础实验,茚三酮是氨基酸的显色剂,一般是配成溶液在喷雾器中喷雾使用。茚三酮经消化道摄入和吸人都有害,对眼、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皮肤反复接触能引起皮肤过敏。使用中应避免吸入雾滴或蒸气;避免与眼接触;使用橡胶或塑料手套、面罩以及护目镜。

  • 关于生物质谱的问题

    请问专家,我们学院准备购买生物质谱,用与生物制药分析,和化学分析,仪器厂商给我们的配置是这样的:离子交换液相色谱,反向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可换maldi 源),TOF,和一台毛细管电泳。这样配置合理吗?双向电泳可不用了吗。请专家指教。

  • 好书推荐,电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交叉学科

    《生物传感器》 59RMB,张先恩,化工出版社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形式的传感器,由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各类物理、化学换能器组成,用于各种生命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分析和检测。生物传感器融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及相关技术于一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应用、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沿,包括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基础及其固定化方法,电化学、微热学、半导体、声波、光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各种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同时详述了DNA、蛋白质、生物计算机的生物芯片、丝网印刷、分子印迹、纳米技术等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等。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反映了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发展历程、经典成果和最新进展,并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结果和心得。适合于高等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和传感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单位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等兄弟弄到电子版的话,马上就上传![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0363]目录[/url][color=red]【由于该附件或图片违规,已被版主删除】[/color]

  • 重发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转载)

    化学发光是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可以分为直接发光和间接发光。直接发光是最简单的化学发光反应,有两个关键步骤组成:即激发和辐射。如A、B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物质,反应释放的能量被C物质的分子吸收并跃迁至激发态C*,处于激发的C*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产生光辐射。这里C*是发光体,此过程中由于C直接参与反应,故称直接化学发光。间接发光又称能量转移化学发光,它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首先反应物A和B反应生成激发态中间体C*(能量给予体);当C*分解时释放出能量转移给F(能量接受体),使F被激发而跃迁至激发态F*;最后,当F*跃迁回基态时,产生发光。 一个化学反应要产生化学发光现象,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是该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发能, 并由某一步骤单独提供, 因为前一步反应释放的能量将因振动弛豫消失在溶液中而不能发光 第二是要有有利的反应过程, 使化学反应的能量至少能被一种物质所接受并生成激发态 第三是激发态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发光量子效率释放出光子, 或者能够转移它的能量给另一个分子使之进入激发态并释放出光子。 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中的反应物;第二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中的催化剂、增敏剂或抑制剂;第三类物质是偶合反应中的反应物、催化剂、增敏剂等。这三类物质还可以通过标记方式用来测定其他物质,进一步扩大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范围。 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类型通常分为闪光型(flash type)和辉光型(glow type)两种。闪光型发光时间很短,只有零点几秒到几秒。辉光型又称持续型,发光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至更久。闪光型的样品必须立即测量,必须配以全自动化的加样及测量仪器。辉光型样品的测量可以使用通用型仪器,也可以配有全自动化仪器。本产品针对辉光型化学发光反应进行检测。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是化学发光中的一类,特指在生物体内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发光现象,主要由酶来催化产生的。如萤火虫产生的。现在我们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这些皆为生物发光。 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现象。至今人们已知能发光的生物,种类繁多,从低等的细菌到高等的发光鱼类,从植物幼苗、植物枝叶到人体表面经络穴位、脑、肝、血清等,其发光的主要物质几乎都是由莹光素酶、莹光素及其辅助回子所组成。随着对生物发光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生物体的发光体系已经初步搞清并用这些体系去分析生物体和化学中的一写微量物质。生物发光分析法渐渐地被引入医学领域,诸如通过莹火虫莹光素酶发光体系测量细菌中的AT已用以确定尿路感染中的细菌数,以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为指标去定量抗菌素的效价,标定环境的污染状况等。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业方面:发酵工业中测量主物量,控制发酵条件;油脂、食品工业中测量油脂、食品的氧化变质程度;橡胶、塑料工业,测量产品的老化程度,检测掺入抗氧化原料的效果,医药工业,检测抗菌的效价。 农业方面:根据植物幼苗的发光强度,判断植物的抗寒性、抗热性。抗盐性及农作物营养发育生长状况等,为农业育种和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药学方面:测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相伴随的化学发光强度和使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查肌体的免疫功能,了解体内微量激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及药物的含量。测量体液中的AT已判断肌体的能量代谢状况,尿路感染的程度,测量血清(血浆)的化学发光强度。间接地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程度,鉴别诊断某些病思。测量自由基的反应,为抗衰老、抗肿瘤、抗辐射筛选有效的自由基药物。 环保方面:用细菌、动物、植物及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指标监测环境污染。由于发光测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反应速度快、使用方便等优点。发光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必将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毒理学及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促进发光分析技术的发展,我厂为社会提供高灵敏、高稳定度、线性范围宽、应用面广、有计算机控制及自动作图、自动数据处理、自动打印结果的8HO一C型全自动生物化学发光测量仪。为生物、化学发光及超微弱发光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发光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作出一定的贡献。

  • 做生物质谱的版友们在那工作?你找到工作了没?

    现在各个公司单位招聘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在仪器信息网举行的2012网上招聘会上我发现了很少招聘生物质谱的岗位,其中有些单位硬性条件很高,比如AB要求博士(Phd)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9.gif。为什么招聘生物质谱的岗位那么少?学生物质谱的版友们一般找什么工作呢?你们现在在哪工作呢(研究单位也算)?应用生物质谱的版友们你们的专业叫什么呢?对找工作有困惑吗?反正我不敢说自己是生物化学出身,最后都不敢说自己是做生物的了。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9.gif

  • 【前沿】生物电化学进展

    【前沿】生物电化学进展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创立了各门自然科学。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深层次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对许多基本问题必须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逐渐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分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各门一级学科已分化出众多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五级学科等等。但是,由于实际要解决的许多问题非常复杂,所涉及的知识又是高度综合性的,如神经细胞跨膜释放神经传递物质的研究,就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便出现了高度分化的相对狭窄的学科难以解决高度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矛盾。从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相对狭窄的研究领域,如不借鉴、利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则很难有大的突破,并可能最终致使学科发展无路可走。因此,无论是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深层次交叉的结果是在多学科的界面上通过学科间的“碰撞”而生长出新型的“交叉学科”,或称“边缘学科”。生物电化学便是本世纪70年代由电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电化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 生物质颗粒检测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url]https://www.woyaoce.cn/service/info-15811.html[/url]生物质颗粒检测机构哪里有?专业生物质颗粒检测机构,国联质检,为您提供准确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检测报告,具有CMA检测资质,是陕西一家上市检测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值得信赖,全国范围上百家联盟实验室,位于山西,河南,安徽,浙江,四川,重庆,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快速匹配实验室,周期短,欢迎咨询了解。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介绍: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以木屑、竹屑、树枝等为原料,经过专业机械、特殊工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高压低温压缩成型的颗粒状燃料。其主要来源于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林业及林业加工等行业的固体生物质或挤压成型的固体颗粒,主要包括木炭、燃料木和成型燃料等几种产品,目前发展最快的当属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热量高,清洁无污染,是替代化石能源的高科技环保产品。 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CO2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所以生物质颗粒的温室气体CO2为零排放。生物质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只要有阳光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就不会枯竭,温室气体保持动态平衡。检测产品: 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原材料: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秸秆、树木、木质纤维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等。其他: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生物质炭、生物质压块、生物质油、生物质灰渣等。检测项目及指标:项目 生物质木屑指标热值 >4000Kcal/kg密度 >1.1t/立方米外观 呈淡黄色圆柱型6mm灰分 <=1.1%燃烧率 >=95%热效率 >=81%排尘浓度 <=80mg/立方米排烟黑度(林格曼级 <1)其他指标:水分检测,灰分检测,燃烧值检测,热效率检测,挥发分检测、固定碳检测、热值检测,退税检测,成分含量检测,成分分析等。相关参考标准GB/T 21923-2008 固体生物质燃料检验通则GB/T 28730-2012 固体生物质燃料样品制备GB/T 28731-2012 固体生物质燃料工业分析GB/T 28732-2012 固体生物质燃料全硫测定GB/T 28733-2012 固体生物质燃料全水分测定GB/T 28734-2012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碳氢测定GB/T 30725-2014 固体生物质燃料灰成分测定GB/T 30726-2014 固体生物质燃料灰熔融性的测定GB/T 30727-2014 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GB/T 30728-2014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氮的测定GB/T 30729-2014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氯的测定GB/T 31741-2015 林业生物质能源名词术语GB/T 35564-2017 生物质清洁炊事炉具GB/T 35808-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GB/T 35809-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蛋白质含量测定GB/T 35811-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淀粉测定GB/T 35812-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预处理后不溶固体含量测定GB/T 35816-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抽提物含量的测定GB/T 35818-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多糖及木质素含量的测定GB/T 35820-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取样GB/T 35821-2018 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生物质含量测定GB/T 35905-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总固体含量测定GB/T 36055-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含水率的测定GB/T 36056-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可溶性糖的测定GB/T 36057-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灰分的测定GB/T 36058-2018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 不可溶性糖测定国联质检,环境检测领域具有丰富的检测经验,针对农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领域提供专业的数据分析。欢迎咨询。[align=center][/align]

  • 【原创】化学生物学---一个新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

    化学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化学生物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哈佛大学的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从源头来讲,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还有生物学化学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我们通常使用生物化学指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指基因表达和控制的研究,用生物学化学指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现象的研究。具体地讲化学生物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来探索生物医学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一般都是从对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开始, 研究其结构, 发现其在生物体中的靶分子, 研究这些物质与生物体靶分子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采用化学方法改造其结构, 创制具有某种特异性质的新颖生物活性物质, 探讨其结构与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 阐明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调控机制, 揭示生命过程的秘密, 并进一步从中发展出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或药物。学科的发展促使化学生物学诞生,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生物学研究生命过程的途径用基因突变的方法,干扰正常的生命过程,已经不能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从药学方面, 一个新药约需8-12年的时间耗资大,成本高。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现促使发展新的技术以适应其发展。从化学方面,已能合成自然界发现的任何复杂的天然化合物,设计合成新颖化合物,具备了研究复杂分子和分子体系的能力.由此,20世纪末,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边缘学科,化学生物学就是其中之一。化学生物学融合了传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晶体化学、波谱学和信息化学等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从更深层面去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化学与生物学的融合带来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化学家也将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去熟悉和应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工程等重要生物技术为研究复杂的超分子体系提供机会,从而促进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为了顺应这一新学科领域的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一些国外著名的化学研究机构或大学正在纷纷进行调整以顺应这一新学科[/fo

  • 【分享】生物电化学简介

    简单介绍了生物电化学研究领域的概况。包括:生物膜与生物界面模拟研究(SAM膜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液/液界面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用于生命科学的电化学技术(电脉冲基因直接导入、电场加速作物生长、癌症的电化学疗法、电化学控制药物释放、在体研究的电化学方法、生物分子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创立了各门自然科学。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深层次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对许多基本问题必须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逐渐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分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各门一级学科已分化出众多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五级学科等等。但是,由于实际要解决的许多问题非常复杂,所涉及的知识又是高度综合性的,如神经细胞跨膜释放神经传递物质的研究,就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便出现了高度分化的相对狭窄的学科难以解决高度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矛盾。从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相对狭窄的研究领域,如不借鉴、利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则很难有大的突破,并可能最终致使学科发展无路可走。因此,无论是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深层次交叉的结果是在多学科的界面上通过学科间的“碰撞”而生长出新型的“交叉学科”,或称“边缘学科”。生物电化学便是本世纪70年代由电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电化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电化学与生物电现象   电化学是研究电子导体(或半导体材料)/离子导体(一般为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导体/离子导体的界面结构、界面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生命现象最基本的过程是电荷运动。生物电的起因可归结为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人和动物的代谢作用以及各种生理现象,处处都有电流和电势的变化产生。人或其它动物的肌肉运动、大脑的信息传递以及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等无不涉及电化学过程的作用。显然,电化学是生命科学的最基础的相关学科。细胞的代谢作用可以借用电化学中的燃料电池的氧化和还原过程来模拟 生物电池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模拟细胞功能 人造器官植入人体导致血栓与血液和植入器官之间的界面电势差这一基本电化学问题密切相关 心电图、脑电图等则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模拟生物体内器官的生理规律及其变化过程的实际应用。由以上几个基本例子可见,交叉学科生物电化学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和极强的应用背景。

  • 【资料】《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已由环境保护部2009年第三次部务会议于2009年12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公布,自2010年10月15日起施行。  2003年9月12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二○一○年一月十九日  主题词:环保 法规 新化学物质 令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申报程序  第三章 登记管理  第四章 跟踪控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控制新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从事研究、生产、进口和加工使用新化学物质活动的环境管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内的新化学物质相关活动的环境管理,也适用本办法。  医药、农药、兽药、化妆品、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的管理,适用有关法律、法规;但作为上述产品的原料和中间体的新化学物质相关活动的环境管理,适用本办法。  设计为常规使用时有意释放出所含新化学物质的物品,按照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分类】根据化学品危害特性鉴别、分类标准,新化学物质分为一般类新化学物质、危险类新化学物质。  危险类新化学物质中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特性的化学物质,列为重点环境管理危险类新化学物质。  本办法所称新化学物质,是指未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的化学物质。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由环境保护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四条【基本制度】 国家对新化学物质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实施申报登记和跟踪控制制度。  第五条【登记证】新化学物质的生产者或者进口者,必须在生产前或者进口前进行申报,领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  未取得登记证的新化学物质,禁止生产、进口和加工使用。  未取得登记证或者未备案申报的新化学物质,不得用于科学研究。  第六条【鼓励先进技术】国家支持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控制技术,鼓励环境友好型替代化学物质的研究、生产、进口和加工使用,鼓励申报人共享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数据。  第七条【保守秘密】从事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为申报人保守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第八条【公众监督】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揭发、检举和控告。第二章 申报程序  第九条【申报类型】新化学物质申报,分为常规申报、简易申报和科学研究备案申报。  第十条【常规申报要求】新化学物质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1吨以上的,应当在生产或者进口前向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中心”)提交新化学物质申报报告,办理常规申报;但是,符合简易申报条件的,可以办理简易申报。  新化学物质申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新化学物质常规申报表,并附具按照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的分类、标签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风险评估报告,包括申报物质危害评估、暴露预测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结论等内容;  (三)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特性的测试报告或者资料,以及有关测试机构的资质证明。生态毒理学特性测试报告,必须包括在中国境内用中国的供试生物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完成的测试数据。  第十一条【常规申报数量级别】常规申报遵循“申报数量级别越高、测试数据要求越高”的原则。申报人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制定的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指南,提供相应的测试数据或者资料。  依据新化学物质申报数量,常规申报从低到高分为下列四个级别:  (一)一级为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1吨以上不满10吨的;  (二)二级为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10吨以上不满100吨的;  (三)三级为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100吨以上不满1000吨的;  (四)四级为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1000吨以上的。  第十二条【简易申报基本情形】新化学物质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1吨的,应当在生产或者进口前,向登记中心办理简易申报。  办理简易申报,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化学物质简易申报表;  (二)在中国境内用中国的供试生物完成的生态毒理学特性测试报告。  第十三条【简易申报特殊情形】生产或者进口的新化学物质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应当办理简易申报:  (一)用作中间体或者仅供出口,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1吨的;  (二)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0.1吨以上不满1吨的;  (三)新化学物质单体含量低于2%的聚合物或者属于低关注聚合物的;  (四)以工艺和产品研究开发为目的,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10吨,且不超过二年的。  办理特殊情形简易申报,应当提交新化学物质简易申报表以及符合相应情形的证明材料。

  • 【转帖】生物电化学

    生物电化学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创立了各门自然科学。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深层次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对许多基本问题必须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逐渐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分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各门一级学科已分化出众多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五级学科等等。但是,由于实际要解决的许多问题非常复杂,所涉及的知识又是高度综合性的,如神经细胞跨膜释放神经传递物质的研究,就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便出现了高度分化的相对狭窄的学科难以解决高度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矛盾。从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相对狭窄的研究领域,如不借鉴、利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则很难有大的突破,并可能最终致使学科发展无路可走。因此,无论是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深层次交叉的结果是在多学科的界面上通过学科间的“碰撞”而生长出新型的“交叉学科”,或称“边缘学科”。生物电化学便是本世纪70年代由电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电化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电化学与生物电现象电化学是研究电子导体(或半导体材料)/离子导体(一般为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导体/离子导体的界面结构、界面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生命现象最基本的过程是电荷运动。生物电的起因可归结为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人和动物的代谢作用以及各种生理现象,处处都有电流和电势的变化产生。人或其它动物的肌肉运动、大脑的信息传递以及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等无不涉及电化学过程的作用。显然,电化学是生命科学的最基础的相关学科。细胞的代谢作用可以借用电化学中的燃料电池的氧化和还原过程来模拟 生物电池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模拟细胞功能 人造器官植入人体导致血栓与血液和植入器官之间的界面电势差这一基本电化学问题密切相关 心电图、脑电图等则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模拟生物体内器官的生理规律及其变化过程的实际应用。由以上几个基本例子可见,交叉学科生物电化学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和极强的应用背景。生物电化学由于近20年来生物电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要想系统全面地对生物电化学的研究领域进行归纳分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下面仅就其研究领域进行简单介绍。1. 生物膜与生物界面模拟研究  (1) SAM膜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研究  由于生物电的起因可归结为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因此生物膜或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LB(Langmuir Blodgett)膜和BLM(BilayerLipidMembrane,双层磷脂膜)是人们了解生物膜结构与功能机制的常用模型体系。但由于LB膜是亚稳态结构,稳定性不好,且LB膜中分子的取向是基于亲水疏水作用而限制了对LB膜外表面性质的选择控制,因此使其电化学研究受到限制。BLM的稳定性也不太好,难以承受高的电场强度。因此在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elf AssembledMonolayer,SAM)技术成为膜电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SAM是基于长链有机分子在基底材料表面的强烈化学结合和有机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自发吸附在固/液或气/固界面,形成的热力学稳定、能量最低的有序膜[3]。组成单分子层的分子定向、有序紧密排列,且单层的结构和性质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的头基、尾基以及链的类型和长度来控制调节。因此,SAM成为研究界面各种复杂现象,如膜的渗透性、摩擦、磨损、湿润、粘结、腐蚀、生物发酵、表面电荷分布以及电子转移理论的理想模型体系。有关SAM的电化学主要是用电化学方法研究SAM的绝对覆盖量、缺陷分布、厚度、离子通透性、表面电势分布、电子转移等。利用SAM可研究溶液中氧化还原物种与电极间的跨膜(跨SAM)电子转移,以及电活性SAM本身与电极间的电子转移。在膜电化学中,硫醇类化合物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的SAM是最典型的和研究最多的体系。下面主要介绍与生物电化学有关的SAM研究。  长链硫醇在金电极上形成的SAM这种人工自组装体系对仿生研究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在分子尺寸、组织模型和膜的自然形成三方面很类似于天然的生物双层膜[4],同时它具有分子识别功能和选择性响应,且稳定性高。可用SAM表面分子的选择性来研究蛋白质的吸附作用 以烷基硫醇化合物在金上的SAM膜为基体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中电子的长程和界面转移机制。如细胞色素c(Cytc)在ω 羧基烷基硫醇化合物修饰金电极(SAM/Au)上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和电子传递机理的研究,得到Cytc的表面式电势为+215mV(vs.NHE),接近于其在生理膜上的电势值。SAM在酶的固定化及其生物电化学研究中也有很好的应用,Kinnear等利用SAM研究了大肠杆菌延胡索酸还原酶的电化学,Porter和Murray分别报道了卟啉衍生物SAM对氧还原过程的电催化作用,董献堆[3]研究了葡萄糖氧化酶在SAM上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行为,并研究了DNA与SAM间的相互作用。  在硫醇SAM上沉积磷脂可较容易地构造双层磷脂膜。以SAM来模拟双层磷脂膜的准生物环境和酶的固定化使酶进行直接电子转移已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得到应用。如以胱氨酸或半胱氨酸为SAM,通过缩合反应键合上媒介体(如TCNQ、二茂铁、醌类等)和酶可构成测葡萄糖、谷胱甘肽、胆红素、苹果酸等的多种生物传感器。随着研究的深入,膜模拟电化学将在生命过程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取决于药剂浓度、作用时间和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1.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重金属离子尤其是Hg+、 Ag+和CU2+具有很强的杀菌力。重金属离子进入细胞后主要与酶或蛋白质上的-SH基结合而使之失活或变性。微量的重金属离子还能在细胞内不断累积并最终对生物发生毒害作用,此即微动作用。2.卤化物 杀菌力高低顺序是:F>CL>Br>I,最常用的是碘和氯。碘 碘不可逆地与菌体蛋白质(或酶)的酪氨酸结合,生成二碘酪氨酸,使菌体失活。常用于皮肤消毒。氯 氯与水结合成次氯酸,后者易分解产生新生态氧,为强氧化剂。Cl2+H2O→HCl+HClO HClO→HCl+常用于饮水和游泳池水消毒。3.有机化合物 常用作杀菌剂的有机化合物是酚、醇、醛和有机酸等。酚及其衍生物 酚类化合物的作用主要是损伤微生物的细胞膜,钝化酶和使蛋白质变性。酚系数①被广泛用作比较化学药剂杀菌效力的标准。甲酚是酚的衍生物,杀菌力比酚强几倍。乳化的甲酚溶液即煤酚皂液(俗称来苏尔)。醇类 通过溶解细胞壁和膜中的类脂,破坏膜结构及使蛋白质脱水变性,而起杀菌作用。醇类的杀菌力,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强,但丙醇以上的醇不易与水相混,所以一般不作消毒剂。甲醇杀菌力较乙醇差,且对人尤其对眼有害,也不适于作消毒剂。70%的乙醇,杀菌效果最好。醛类 能与蛋白质氨基酸中的多种基团共价结合而使其变性,是常用的杀细菌与杀真菌剂。福尔马林溶液即37%~40%的甲醛水溶液。10%的甲醛溶液熏蒸厂房、无菌室以及传染病患者的住房等,消毒效果较好。酸类 有机酸能抑制微生物(尤其是霉菌)的酶和代谢活性,常加在食品、饮料或化妆品中以防止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新型气态有机化学杀菌剂 环氧乙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空气及器械表面消毒剂,通过用—CH2CH2OH基团取代氨基酸中的—SH、—COOH或—OH基团而使蛋白质变性。能在4h~18h内杀死微生物细胞包括芽孢,尤其适用于不能高温处理的物品的灭菌。其缺点是有毒性和纯品易爆,使用时常与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气体混合。4.表面活性剂 是能降低液体分子表面张力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可以影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和透性,使细胞的某些必要成分(如K+)流失而导致微生物生长停滞和死亡。肥皂和洗衣粉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杀菌作用不强,但能机械性地移去微生物。杀菌作用较强的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它们均是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其有效成分为溴代十二烷基二甲苄基胺,常用于皮肤、器具和空气消毒等。现市场商品名为苯扎溴铵溶液。5.染料(染色剂) 一般碱性染料比酸性染料杀菌力强。碱性染料如结晶紫、亚甲蓝、孔雀石绿、吖啶黄等在低浓度下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并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因为碱性染料的阳离子基因(显色基团带正电)易与带负电的菌体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发育。G+细菌一般对碱性染料敏感,染料对它们的作用浓度(一般<10mg/L)比对G-细菌要低十至几十倍。6.化学治疗剂 化学治疗剂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人畜或家禽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并可用于临床治疗的特殊化学药剂。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抗代谢物和抗生素两大类。(1)抗代谢物 结构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可与特定的酶结合,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这类化合物叫做抗代谢物。如磺胺类药物,其结构式为NH2— SO2NHR,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代谢物对氨基苯甲酸NH2 —COOH的结构很相似,能在细菌合成叶酸的过程中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阻止对氨基苯甲酸参与合成二氢叶酸,从而破坏细菌细胞活力。(2)抗生素 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在低浓度时就可抑制或杀死微生物、螨类和寄生虫等多种生物的化合物叫做抗生素。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随种类而异,或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等;或损伤细胞质膜,如多粘菌素等;或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如链霉素等;或阻碍核酸的合成,如丝裂霉素C等。

  • 【讨论】如何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生物质谱工作者?

    如何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生物质谱工作者?生物质谱,作为一个前沿研究领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怎么做才能造就一个优秀的生物质谱工作者?请各位XDJM谈谈自己的见解吧,通过相互交流探讨,以利于更好地明确2011年的努力方向,让2011神马都给力,o(∩_∩)o...抛砖引玉,偶先谈谈这些年的工作感受:偶本人是药学背景,有机小分子质谱分析略懂一二,至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一窍不通(七窍通了六窍,哎哟,不错哦,嗬嗬。。。)自己是先接触质谱等分析技术的,而生物学知识则严重欠缺,回过头来学习生物感觉费劲吃力,不容易。(不知道学生物的,使用质谱仪有何感想?)生物质谱,个人粗浅的理解是质谱技术在生物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因此,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滴。生物学上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质谱技术手段来加以解决,进而阐明生物学意义。生物学专业知识,质谱等分析技术都需要了解,并融合于实际工作中。怎么做才给力呢?生物学、分析化学等,不知各位大虾平时工作、学习中是怎么做的呢?能否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学习体会?

  • 生物质谱仪

    自1886年Goldstein发明早期质谱仪器常用的离子源,到1942年第一台单聚焦质谱仪商品化,质谱基本上处于理论发展阶段。随后质谱在电离技术和分析技术上的发展和完善,使之很快应用于地质、空间研究、环境化学、有机化学、制药等多个领域。然而,即使在等离子体解吸(plasma desorption,PD)和快原子轰击(fast atom bombardment,FAB)两项软电离质谱技术出现以后,质谱分析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只是在几千左右。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以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种新的电离技术: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为代表,这两种技术所具有的高灵敏度和高质量检测范围,使得在fmol (10-15)乃至amole(10-18)水平检测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十万的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开拓了质谱学一个崭新的领域——生物质谱,促使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和发展。

  • 【有奖调查】生物实验室里常见的有毒物质,跟帖有奖哦

    在生物实验室中,有毒化学物质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那么实验室中究竟都有些什么有毒的物质呢?那么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受到这些有毒物质的侵害?大家跟帖讨论。按如下格式:有毒物质名称:该有毒物质的毒性/对人体的伤害:该怎么规范操作以避免收到侵害:例如:有毒物质名称:Tris 该有毒物质的毒性/对人体的伤害: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该怎么规范操作以避免收到侵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跟帖奖励哦!^_^

  • 生物质谱技术应用及进展

    生物质谱技术应用及进展   生物质谱因其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快速、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日益广泛。本文就其近年来在蛋白质、核酸、糖类、药物代谢以及微生物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生物质谱;电喷雾;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串联质谱 O657.6 A Applications and progress on bio-mass spectrometry YING WAN TAO,QIAN XIAO HONG National Center of Biomedical Analysis,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For its high sensitivity, accuracy, high speed and easy to automate, bio-mass spectrometry develops very fast . This article reviews its applications and lates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proteins/peptides, nucleotides, carbohydrates, pharmaceutical metabolism and microbiology in the past years. bio-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1 概述 生命科学的发展总是与分析技术的进步相关联,X射线晶体衍射对DNA双螺旋结构的阐述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使人类对微观领域的认识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原位PCR技术的出现使得生命科学在微观领域的研究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大规模、自动化基因测序技术的问世,使本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宏大的研究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比预期一再提前。而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所必需的高通量大规模筛选对分析方法又一次提出了挑战。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质谱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易于自动化等特点,毫无疑问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自1886年Goldstein发明早期质谱仪器常用的离子源,到1942年第一台单聚焦质谱仪商品化,质谱基本上处于理论发展阶段。随后质谱在电离技术和分析技术上的发展和完善,使之很快应用于地质、空间研究、环境化学、有机化学、制药等多个领域。然而,即使在等离子体解吸(plasma desorption, PD)和快原子轰击(fast atom bombardment, FAB)两项软电离质谱技术出现以后,质谱分析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只是在几千左右。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以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种新的电离技术: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为代表,这两种技术所具有的高灵敏度和高质量检测范围,使得在fmol (10-15)乃至attomole(10-18)水平检测分子量高达几十万的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开拓了质谱学一个崭新的领域棗生物质谱,促使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和发展。 2 生物质谱仪 目前商业化的生物质谱仪,其离子化方式主要是电喷雾电离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前者常采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所构成的仪器称为电喷雾(四极杆)质谱仪(ESI-MS),后者常用飞行时间作为质量分析器,所构成的仪器称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ESI-MS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和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现代化的分离手段联用,从而大大扩展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包括药物代谢、临床和法医学的应用等;MALDI-TOF-MS的特点是对盐和添加物的耐受能力高,且测样速度快,操作简单。此外可用于生物大分子测定的质谱仪还有离子肼(ion trap, IT)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FTICR)质谱等。而最近面市最新型的生物质谱仪是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LC-ESI-MS-MS)与带有串联质谱功能的MALDI-TOF质谱仪,前者是在传统的电喷雾质谱仪的基础上采用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代替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灵敏度和质量范围,其商品名有Q-TOF和Q-STAR等;后者是在质谱中加入了源后降解(post-source decay, PSD)模式或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ally induced dissociation, CID)模式,从而使生物大分子的测序成为可能。 3 生物质谱的应用 3.1 蛋白质和多肽的分析 3.1.1 分子量测定 分子量是蛋白质、多肽最基本的物理参数之一,是蛋白质、多肽识别与鉴定中首先需要测定的参数,也是基因工程产品报批的重要数据之一。分子量正确与否往往代表着所测定的蛋白质结构正确与否或者意味着一个新蛋白质的发现。生物质谱可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高达400KDa,准确度高达0.1%~0.001%,远远高于目前常规应用的SDS电泳与高效凝胶色谱技术。 3.1.2 肽谱测定 肽谱是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结构确认的重要指标,也是蛋白质组研究中大规模蛋白质识别和新蛋白质发现的重要手段。通过与特异性蛋白酶解相结合,生物质谱可测定肽质量指纹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 PMF),并给出全部肽段的准确分子量,结合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可实现对蛋白质的快速鉴别和高通量筛选。PMF常和胶上原位酶解相结合,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此外根据肽段质量数变化,可对基因产品的插入、缺失、突变进行对比分析。 3.1.3 肽序列测定技术 构成蛋白质的常见氨基酸有20种,一段3个氨基酸的肽段碎片将有8,000种可能的排列方式,4个氨基酸将有160,000种排列方式,即一个特定的4个氨基酸序列的出现概率为1/160,000。因此,即使对于一个相当大的蛋白质组来说,五、六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片段已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串联质谱技术可直接测定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从一级质谱产生的肽段中选择母离子,进入二级质谱,经惰性气体碰撞后肽段沿肽链断裂,由所得到的各肽段质量数差值推定肽段序列,用于数据库查寻,称之为肽序列标签技术(peptide sequence tag, PST),目前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大规模筛选。较之传统的Edman降解末端测序技术,生物质谱具有不受末端封闭的限制、灵敏度高、速度快的特点。另外,一种间接的肽序列测定技术即肽阶梯序列技术(peptide ladder sequence),通过末端酶解或化学降解,产生一组相互之间差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系列,经MALDI-TOF-MS鉴定后,由所得到的肽阶梯图中各肽段的分子量差值确定末端的氨基酸序列,从而用于数据库查寻。

  • 【分享】六种生物杀灭化学物质被联合国相关部门建议列入观察清单

    2011年4月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建议将两种杀虫剂—硫丹(Endosulfan)、保棉磷(Azinphosmethyl)—和一种农药配方克芜踪超(Gramoxone Super)以及三种工业化学品列入《鹿特丹公约》(RotterdamConvention)的贸易观察清单,因为它们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调查文件显示,全球仍有不少国家使用硫丹和保棉磷杀灭农业病虫,这两种杀虫剂以及另一种在棉花、稻米和玉米种植上常用的除草剂配方克芜踪超都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会造成极大危害,建议将其列入《鹿特丹公约》的观察清单。 此外建议同期列入该观察清单的还有三种常见的工业化学品: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phonate) (PFOS)及其盐类的衍生物 PFOS常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家具和地毯等生产的表面防污处理剂。五溴二苯醚(penta BDE)八溴二苯醚(octaBDE) 这两种化学品常用作于玩具、家具和室内装饰用品的阻燃剂。 此三种化学品均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证明具有毒性和生物积累性,难以降解,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均构成威胁。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此项建议将提交2011年06月举行的《鹿特丹公约》缔约国会议审议。

  • 生物芯片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前面已经讲过生物芯片是生物传感器的延伸,所以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就是生物芯片的研究基础中的重要部分了!下面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的介绍。须指出的是,生物芯片中用到的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有一些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的认识应用到生物芯片的研究中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2)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由于离析酶的价格昂贵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从而使研究者想到直接利用活的微生物来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这种将微生物(常用的主要是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称为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利用微生物体内含有的酶(单一酶或复合酶)系来识别分子,这种类型与酶电极类似 其二,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通过检测其呼吸活性(摄氧量)的提高,即通过氧电极测量体系中氧的减少间接测定有机物的浓度 其三,通过测定电极敏感的代谢产物间接测定一些能被厌氧微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在发酵工业、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测定葡萄糖的佛鲁奥森假单胞菌电极 测定甲烷的鞭毛甲基单胞菌电极 测定抗生素头孢菌素的Citrobacterfreudii菌电极等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由于价廉、使用寿命长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唯一性识别和结合功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这种识别和结合功能将抗体或抗原和电极组合而成的检测装置。   根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直接型的特点是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识别结合的同时将其免疫反应的信息直接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可进一步分为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直接固定在电极表面上,传感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结合的同时产生电势改变 后者是用抗体或抗原制作抗体膜或抗原膜,当其与相应的配基反应时,膜电势发生变化,测定膜电势的电极与膜是分开的。间接型的特点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中间信息,然后再把这个中间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结合型和分离型。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电极上 而后者抗体或抗原和电极是完全分开的。间接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常是采用酶或其他电活性化合物进行标记,将被测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信息加以化学放大,从而达到极高的灵敏度。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例子有:诊断早期妊娠的hCG免疫传感器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AFP或αFP)免疫传感器 测定人血清蛋白(HSA)免疫传感器 还有IgG免疫传感器、胰岛素免疫传感器等等。(4) 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   直接采用动植物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的电化学传感器称组织电极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优点是酶活性及其稳定性均比离析酶高,材料易于获取,制备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但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动物组织电极主要有:肾组织电极、肝组织电极、肠组织电极、肌肉组织电极、胸腺组织电极等。测定对象主要有:谷氨酰胺、葡萄糖胺 6 磷酸盐、D 氨基酸、H2O2、地高辛、胰岛素、腺苷、AMP等。  植物组织电极敏感元件的选材范围很广,包括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组织电极制备比动物组织电极更简单,成本更低并易于保存。   细胞器电极传感器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器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细胞器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被膜包围起来的微小“器官”,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过氧化氢体、叶绿体、氢化酶颗粒、磁粒体等等。其原理是利用细胞器内所含的酶(往往是多酶体系)。(5)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元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某一特定序列的ssDNA与溶液中的同源序列的特异识别作用(分子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等[8]采用一个20聚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VM623的PatⅠ片断上的致癌基因v myc。电化学DNA传感器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于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9],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生物电化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该交叉学科一些领域的概况。可以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电化学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 【讨论】实验室用化学药品、基准物质、高纯物质和标准物质的区别和有效期问题

    最近查了许多有关化学药品有效期的资料,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关于有证标准物质(CRM),证书上有使用期限,但关于标准物质(RM)以及其他化学药品,药品标签上没有标注有效期,就很难考证其有效期限,在网上查到的化学药品有效期一般判定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保存有效期就越长,保存条件也简单。初步判断一个物质的稳定性,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无机化合物,只要妥善保管,包装完好无损,可以长期使用。但是,那些容易氧化、容易潮解的物质,在避光、荫凉、干燥的条件下,只能短时间(1~5年)内保存,具体要看包装和储存条件是否合乎规定。  有机小分子量化合物一般挥发性较强,包装的密闭性要好,可以长时间保存。但容易氧化、受热分解、容易聚合、光敏性物质等,在避光、荫凉、干燥的条件下,只能短时间(1~5年)内保存,具体要看包装和储存条件是否合乎规定。  有机高分子,尤其是油脂、多糖、蛋白、酶、多肽等生命材料,极易受到微生物、温度、光照的影响,而失去活性,或变质腐败,故此,要冷藏(冻)保存,而且时间也较短。  基准物质、标准物质和高纯物质,原则上要严格按照保存规定来保存,确保包装完好无损,避免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而且保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基准物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说到基准物质的有效期,我查了一下本实验室的基准品,均没查到其有效期,咨询过一位前辈,说长期稳定的物质才可以作为基准物质,因此长期有效,无有效期。不知这种说法正不正确?高纯物质是我们实验室作为标准品的另一种,不知高纯物质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与基准物质、标准物质有何区别,保质期又怎么算呢?进口的一些标准品,如Sigma,Fluka公司出的,也没有标注有效期限,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定义其有效期?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2)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由于离析酶的价格昂贵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从而使研究者想到直接利用活的微生物来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这种将微生物(常用的主要是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称为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利用微生物体内含有的酶(单一酶或复合酶)系来识别分子,这种类型与酶电极类似 其二,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通过检测其呼吸活性(摄氧量)的提高,即通过氧电极测量体系中氧的减少间接测定有机物的浓度 其三,通过测定电极敏感的代谢产物间接测定一些能被厌氧微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在发酵工业、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测定葡萄糖的佛鲁奥森假单胞菌电极 测定甲烷的鞭毛甲基单胞菌电极 测定抗生素头孢菌素的Citrobacterfreudii菌电极等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由于价廉、使用寿命长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唯一性识别和结合功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这种识别和结合功能将抗体或抗原和电极组合而成的检测装置。   根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直接型的特点是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识别结合的同时将其免疫反应的信息直接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可进一步分为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直接固定在电极表面上,传感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结合的同时产生电势改变 后者是用抗体或抗原制作抗体膜或抗原膜,当其与相应的配基反应时,膜电势发生变化,测定膜电势的电极与膜是分开的。间接型的特点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中间信息,然后再把这个中间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结合型和分离型。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电极上 而后者抗体或抗原和电极是完全分开的。间接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常是采用酶或其他电活性化合物进行标记,将被测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信息加以化学放大,从而达到极高的灵敏度。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例子有:诊断早期妊娠的hCG免疫传感器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AFP或αFP)免疫传感器 测定人血清蛋白(HSA)免疫传感器 还有IgG免疫传感器、胰岛素免疫传感器等等。(4) 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   直接采用动植物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的电化学传感器称组织电极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优点是酶活性及其稳定性均比离析酶高,材料易于获取,制备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但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动物组织电极主要有:肾组织电极、肝组织电极、肠组织电极、肌肉组织电极、胸腺组织电极等。测定对象主要有:谷氨酰胺、葡萄糖胺 6 磷酸盐、D 氨基酸、H2O2、地高辛、胰岛素、腺苷、AMP等。  植物组织电极敏感元件的选材范围很广,包括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组织电极制备比动物组织电极更简单,成本更低并易于保存。   细胞器电极传感器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器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细胞器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被膜包围起来的微小“器官”,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过氧化氢体、叶绿体、氢化酶颗粒、磁粒体等等。其原理是利用细胞器内所含的酶(往往是多酶体系)。(5)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元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某一特定序列的ssDNA与溶液中的同源序列的特异识别作用(分子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等[8]采用一个20聚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VM623的PatⅠ片断上的致癌基因v myc。电化学DNA传感器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于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9],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生物电化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该交叉学科一些领域的概况。可以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电化学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 生物质如何消解?

    各位高手,在此膜拜了啊!本人最近做生物质制灰,然后用TAS-900原子吸收仪测灰样中的碱金属元素。  我想问下各位大神:  1.怎么消解生物质样品;  2. 容量瓶等玻璃器皿是如何清洗的

  • 【原创大赛】浅谈有机化学与生物科学的关系

    【原创大赛】浅谈有机化学与生物科学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在一天一天向前滚动,人类的文明也在一天一天向前发展,科学的发展更是一日快似一日。在现在的时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先进的阶段,许多学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放下其它不谈,单说有机化学与生物科学,它们之间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边缘学科生物有机化学的出现。关于有机化学与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首先,从生物大分子来讲,先不用说什么高深的,只一看这个词就知道,它是生物和化学的结合。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四类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和酯。它们是构成生物体和维持生命现象的基本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特殊的有机化合物。想在我们从化学的角度谈一谈生物大分子的特征:第一, 生物大分子的常见官能团主要有以下几种:羟基:R—O—H、醛基:R—CHO、酮基:R—CO—R、羧基:R—COOH、氨基:R—NH2、酰氨基:R—CONH2、、巯基:R—SH、酯基:R—COOR、醚基:R—O—R等,这些官能团,在化学性质上都很活泼,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了生物分子的各种生理功能。例如酶能特异的催化某种底物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主要是酶分子中某些官能团和底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在生物大分子中,往往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对于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生物大分子具有复杂的生理活性的原因之一。第二, 生物大分子的立体结构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许多生物大分子都有非常复杂的几何立体结构。有的以线状存在,有的则成球形等等。形成和维持生物大分子复杂立体结构的立柱要有以下几种:组成分子骨架的原子间键的角张力,分子中各种基团之间的氢键,含有金属离子的某些蛋白质中的配位键,某些官能团离解所得的离子键,非极性部分因有缔合趋势而形成的疏水键,以及范德华力等。(2) 许多生物大分子中存在着许多的手性中心(主要是手性碳原子),因此有着非常复杂的光学立体结构。生物大分子对于构成它的结构单元分子的光学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组成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都是L—型的,而葡萄糖分子都是D—型的,这些特殊的光学结构特性对于生物大分子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 虽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非常复杂,但是经过对主要的生物分子的结构的研究则发现它们都是由为数不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分子——结构单元分子,以某钟方式连接而成的,最主要的结构单元分子有氨基酸20种,构成核酸的结构单元分子8种,酯的主要结构单元分子4种,以及葡萄糖。这里由于篇幅限制只列其中几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2/201212142025_412598_1306303_3.jpg其次,生物体内发生着多种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和变化,这些都是各种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在生物体内主要有以下几种反应类型:(1)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主要包括酯键、酰氨键和糖苷键的水解反应,它是生物体内最普遍的一类反应,如某种多肽的水解: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2/201212142027_412599_1306303_3.jpg(1) 缩合反应:缩合反应主要有生成酰氨键的反应、生成酯键的反应、生成糖苷键的反应。(2) 氧化反应:这是动物体获取能量的唯一来源,如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能量的反应: C6H12O6+6O6—酶—〉6H2O+6CO2 G= —2823kJ/ mol (3) 还原反应:在生物合成和能量传递基转换过程中非常重要。最重

  • 【分享】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处理指南

    【分享】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处理指南

    [size=3][b][font=宋体]C.1[/font][font=宋体] 引言[/font][/b][/size][size=3][font=宋体]  本附录旨在为实验室制定[/font][font=宋体]生物危险物质[/font][font=宋体]溢洒处理程序提供参考。溢洒在本附录中指包含生物危险物质的液态或固态物质意外地与容器或包装材料分离的过程。[/font][font=宋体]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危险物质溢洒处理程序、溢洒处理工具包的使用方法和存放地点对降低溢洒的危害非常重要。[/font][/size][font=宋体][size=3]本附录描述了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的常规处理方法,实验室需要根据其所操作的生物因子,制定专用的程序。如果溢洒物中含有放射性物质或危险性化学物质,则应使用特殊的处理程序。[/size][/font][size=3][b][font=宋体]C.2[/font][font=宋体] 溢洒处理工具包[/font][/b][/size][size=3][font=宋体]C.2.1 [/font][font=宋体]基础的溢洒处理工具包通常包括:[/font][/size][font=宋体][size=3]a)[/size] [/font][font=宋体][size=3]对感染性物质有效的消毒灭菌液,消毒灭菌液需要按使用要求定期配制;[/size][/font][font=宋体][size=3]b)[/size] [/font][font=宋体][size=3]消毒灭菌液盛放容器;[/size][/font][font=宋体][size=3]c)[/size] [/font][font=宋体][size=3]镊子或钳子、一次性刷子、可高压的扫帚和簸箕或其他处理锐器的装置;[/size][/font][font=宋体][size=3]d)[/size] [/font][font=宋体][size=3]足够的布巾、纸巾或其他适宜的吸收材料;[/size][/font][font=宋体][size=3]e)[/size] [/font][font=宋体][size=3]用于盛放感染性溢洒物以及清理物品的专用收集袋或容器;[/size][/font][font=宋体][size=3]f)[/size] [/font][font=宋体][size=3]橡胶手套;[/size][/font][font=宋体][size=3]g)[/size] [/font][font=宋体][size=3]面部防护装备,如面罩、护目镜、一次性口罩等;[/size][/font][font=宋体][size=3]h)[/size] [/font][size=3][font=宋体]溢洒处理警示标识,如“[/font][font=宋体]禁止进入”、“生物危险”等;[/font][font=宋体][/font][/size][font=宋体][size=3]i)[/size] [/font][size=3][font=宋体]其他专用的工具[/font][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C.2.2 明确标示出[/font][font=宋体]溢洒处理工具包的存放地点。[/font][/size][font=宋体][/font]

  • 生物质谱技术培训 上海 4月底

    ABSCIEX 生物质谱新技术培训4月/25日9:00-9:15am ABSCIEX 介绍9:15-10:15am 复旦杨芃原:生物质谱QTOF的仪器技术10:15-10:30am Break10:30-11:15am 实验室考察: 复杂生物样本的蛋白质鉴定11:15-12:00pm AB SCIEX 专家: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的实验设计--5600 QTOF的应用12:00-1:00pm 午餐1:00-2:30pm ABSCIEX 专家(Wenhai): SWATH 技术的实验设计2:30-3:15pm 实验室考察: 建立SWATH 技术的实验流程3:15-3:30pm Break3:30-5:00pm ABSCIEX 专家:SWATH 技术的数据处理4月/26日9:00-9:45am 复旦刘晓慧/陈晨/张磊: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和确认技术9:45-10:15am AB SCIEX 专家:MIDAS 实验设计10:15-10:30am Break10:30-12:00pm 实验室考察: MIDAS 实验流程的建立和数据处理12:00-1:00pm 午餐1:00-2:30pm ABSCIEX 专家: 应用iTRAQ 技术筛选分子标志物2:30-3:30pm 热电公司专家:待定”生命科学中的化学基础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质谱培训和讨论班4月/27日9:00-9:50am 复旦杨芃原: 生物质谱的仪器技术概况10:00-10:50am 复旦金红: 组蛋白修饰分析的质谱技术10:50-11:10am Break11:10-12:00 am 诺华/复旦廖日晶: 组蛋白修饰(甲基化)分析的质谱技术12:00-1:00pm 午餐2:00-2:50pm 复旦陆豪杰:磷酸化蛋白的质谱分析3:00-3:50pm 复旦杨芃原/曹玮倩/刘铭琪: 糖修饰蛋白的质谱分析3:50-4:10pm Break4:10-5:00pm 热电公司张伟:Orbitrap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开发与应用进展5:00-5:50pm康昱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非标记定量方法的介绍和前期数据质量控制4月/28日9:00-9:50am 复旦申华莉/刘晓慧:蛋白质组测序的深度覆盖技术10:00-10:50am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应万涛:蛋白质谱分析的绝对定量技术10:50-11:10am Break11:10-12:00 am 康昱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蛋白质组学的IPA生物通路分析方法12:00-1:00pm 午餐2:00-2:30pm 热电公司讲座(欢迎参加)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130号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生物医学研究院 明道楼2楼

  • 挪威禁售含违禁化学物质的服装

    3月5日,挪威气候和污染管理局KLIF发布一项临时禁令,禁止进口、销售、出口可能含有违禁化学品的具阻燃功能的特殊工作服。  挪威的官方实验室检测出反光服装中含有挪威2008年就禁用的化学物质十溴联苯醚(deca-BDE)。KLIF已经委托2家认可实验室对Sto-Nor公司生产的反光服装LOXY9801进行检测分析。  反光服装供靠近火源及高温作业的专业人士穿戴。据悉,KLIF指出在北极圈的动物体内发现十溴联苯醚。  deca-BDE被归类为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PBT)物质。十溴联苯为高效添加型阻燃剂,对HIPS、ABS、LDPE、橡胶、PBT等都具有优良的阻燃效果,亦可用于尼龙纤维及涤棉纺织物。

  • 生物质燃料参照哪个标准?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里面有规定,一般烧秸秆、锯末之类生物质的锅炉排放浓度都可以参照该标准执行,但是生物质成型材料的定义是:"利用新技术及专用设备将农作物秸杆、木屑、锯末、花生壳、玉米芯、稻草、稻壳、麦秸麦糠、树枝叶、干草等压缩碳化成型的现代化清洁燃料",它和直接燃烧的秸秆、锯末之类生物质应该是不一样的。而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里面有规定,一般烧秸秆、锯末之类生物质的锅炉排放浓度和煤是一样的。而生物质成型材料应该比煤、重油、柴油之类的燃料应该更干净的,所以,不知道是否执行里面燃气的标准,另外高度也不知道是15米就可以了,还是和燃煤执行的高度一样?

  • 【分享】英国对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及化学污染物情况展开调查

    英国食品标准局消息,该局近日将对一系列关于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以及一项与猪尸体外观检验相关的试验展开调查,还包括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并征求与此相关的研究。此次调查的目的为研究于食品病原微生物以及化学污染物有关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英国零售产品中的丙烯酰胺;牛、羊、自由放养的有机鸡的铅含量以及英国富铅地区农场所产的鸡蛋中的铅水平;英国具有代表性复合食品样品中所含的环境化学物质;英国谷物食品中麦角生物碱以及麦角菌的品种和含量;中小食品经营场所出售的预包装即食肉片中的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及其它病原菌;贝类动物中的诺沃克(Norovirus)病毒此外,其他两种由FSA委托代理的研究项目为:研究室内养殖猪的猪尸体外观检验是否可用于室外养殖肥猪,该研究的目的为更新肉制品卫生处理方案,以确保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合理的安全限值。研究食品中农药残留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储藏时间、清洗程序、脱皮与烹调方法等展开研究,目前已针对苹果与土豆所含部分农药开展了处理方法。该方法将被考虑应用于更广泛领域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