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大灭绝

仪器信息网生物大灭绝专题为您整合生物大灭绝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大灭绝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大灭绝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大灭绝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大灭绝话题讨论。

生物大灭绝相关的论坛

  • 【转帖】自然杂志:地球可能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期

    科学家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诸多生物种群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速度几乎达到了过去5.4亿年间发生过的5次大灭绝事件的程度。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参照过去5.4亿年间的生物灭绝情况,对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和其他生物物种所面临的潜在灭绝风险进行了评估。仅仅观察那些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哺乳动物——即在其繁衍三代以内,其灭绝的可能性高达50%的物种。如果我们将这部分物种视作即将灭绝,最快将在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我们将非常明显的发现目前的物种濒危程度是非常不正常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灭绝时期。生物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500年内,在全部5570种哺乳动物中,已经至少有80种已经灭绝。目前的哺乳动物灭绝速度很像是大灭绝事件,即使是给所谓大灭绝事件给出较高的定义门槛之后依然如此。

  • 盘点40年来灭绝的11种典型动物

    盘点40年来灭绝的11种典型动物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10629/44/2089670753837223200.jpg金蟾蜍(1989年)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遭到破坏,地球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下面是在过去40年内新近灭绝的11大最典型的动物。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当今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变暖、人口急速增长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下面是在过去40年内新近灭绝的11大最典型的动物。  1、金蟾蜍(1989年)  金蟾蜍是过去40年中消失的物种中最美的一种。金蟾蜍因全身呈金黄色和皮肤光泽明亮而闻名,这种会发光的两栖类动物最早是在哥斯达黎加的高海拔地区发现的,曾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金蟾蜍由被人类发现至灭绝仅数十年时间,1989年以后,金蟾蜍再没有被发现。据说,金蟾蜍为哥斯达黎加第一个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物种。  灭绝原因:环境污染、全球变暖以及细菌感染。

  • 【转帖】面对濒于灭绝的物种,我们该做什么?

    面对濒于灭绝的物种,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资源有限,如何决定我们应该挽救和保护哪些物种?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倾向于只挽救最显眼、最美丽的生物,如哺乳动物和鸟类,但它们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性还不及某些不太显眼的植物和动物。毋庸置疑,有限的资源使我们难以挽救所有的濒危物种,因此我们必须基于几点考虑来做出决定。这几点包括:挽救和维持物种存在的难度有多大?该物种的灭绝是否会对其他物种造成连锁反应?该物种在当前或未来是否对人类有价值?这些都是应该基于尽可能多的科学事实来做出的政治决定。

  • 【分享】你未曾见过的——已经灭绝的动物

    【分享】你未曾见过的——已经灭绝的动物

    据不完全统计: 18世纪灭绝的动物就达32种 19世纪灭绝了56种 20世纪灭绝了120种 有专家认为, 21世纪后期将有包括大熊猫、藏羚羊、东北虎、扬子鳄在内的600余种灭绝 人类的自我发展和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恶果已经逐渐显露,自我的膨胀,将使人类本身经过一场浩劫! 他们也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当时陆地上最大的熊[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37_206355_1611705_3.jpg[/img]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37_206356_1611705_3.jpg[/img]澳洲小兔猼:1890年灭绝 澳大利亚是近几个世纪来灭绝动物最多的国家。。。[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38_206357_1611705_3.jpg[/img]白足澳洲林鼠:1902年灭绝 此鼠刨土能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38_206358_1611705_3.jpg[/img]斑驴:1883年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39_206359_1611705_3.jpg[/img]东袋狸:1940年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39_206360_1611705_3.jpg[/img]刚果北部白犀牛,1920年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40_206361_1611705_3.jpg[/img]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41_206362_1611705_3.jpg[/img]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样子很可爱,是现在树袋熊的近亲[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41_206363_1611705_3.jpg[/img]南极狼:于1875年灭绝 曾经的南极霸主[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42_206364_1611705_3.jpg[/img]塔斯曼尼亚虎:1936年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42_206365_1611705_3.jpg[/img]西非狮:1865年灭绝[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0843_206366_1611705_3.jpg[/img]

  • 【分享】近年十大灭绝物种---深思

    【分享】近年十大灭绝物种---深思

    据英国《卫报》报道,从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间,从中华白鳍豚到圣赫勒拿岛红杉,因为过度捕猎和开采、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污染以及人类活动,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们,一些已在野生环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彻底灭绝。以下是十年内野生环境中消亡的十个物种:1.白鳍豚[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301307_179083_1607864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301308_179084_1607864_3.jpg[/img]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鳍豚 ,简称白鳍或白旗,猪豚,也叫白暨豚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国内分布】:长江 (Yangjiang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上一次观察到白鳍豚的记录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灭绝标签。有害渔具、电捕鱼操作、船桨击打、修建水库、河流淤泥沉淀以及污染等等,都对该物种数量的急剧下降起到了负面作用。2.西非黑犀牛[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301310_179085_1607864_3.jpg[/img]  西非黑犀牛又名西部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亚种。西非黑犀牛曾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近年来数量急剧下降,已经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单。据悉,这一珍稀物种的成年个体总数量不到50头,事实上可能已经彻底灭绝。最近一次在喀麦隆北部的一次调查行动中,并没有发现野生西非黑犀牛的踪迹,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当地偷猎行动依然非常普遍,即使还有野生西非黑犀牛也难逃偷猎者的捕杀。如同其他黑犀牛种群一样,在过去的50多年间,西非黑犀牛种群数量下降超过80%,专家担忧该物种已经灭绝。

  • 【讨论】内蒙限制养马政策——导致珍稀铁蹄马濒临灭绝

    【讨论】内蒙限制养马政策——导致珍稀铁蹄马濒临灭绝

    铁蹄马是蒙古马的一种,因蹄质坚硬而得名,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和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称蒙古马的三大名马。这样一种血统尊贵的草原马种,近几年因为一些限制政策的出台而不再被牧养,逐渐濒临灭绝。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0/201010152108_251750_1638489_3.jpg

  • 【转帖】最新研究发现突然降温导致恐龙灭绝

    [table][tr][td][img]http://ctc.qzs.qq.com/ac/b.gif[/img] [img]http://ctc.qzs.qq.com/ac/b.gif[/img] [url=http://211.137.127.231/qq_news//tech/pics/32744/32744083_168_208.jpg][img]http://211.137.127.231/qq_news//tech/pics/32744/32744083_168_208.jpg[/img][/url]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导致恐龙走向灭绝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一颗彗星撞上地球,而是温度突然迅速下降。  他们对挪威的化石进行研究发现,1.37亿年前,世界海洋的温度突然从13摄氏度到14摄氏度急剧下降了9摄氏度。他们认为,这导致大西洋暖流突然发生变化,很多专家担心现在这种现象会再次出现。白垩纪时期气温突然下降,很有可能是导致全球的恐龙“大量”消亡的主要原因。进行这项重大研究的科学家称,这一现象导致恐龙走向最终的灭绝之路。  一些专家认为,是6500万年前的一场灾难**件(例如一颗流星撞上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但是这项最新研究指出,这种曾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的灭绝,是由一系列环境变化造成的,而海洋温度下降是这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开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格雷戈里普里斯博士负责领导了这个科研组,该研究对从挪威北极地区斯瓦尔巴特群岛获得的化石和矿物质进行了调查。  普里斯发现,白垩纪时期气温突然急剧下降,这导致曾生活在温暖的浅海、陆地和沼泽地里的很多种恐龙迅速灭亡。他表示,该科研组的研究显示,气温突然下降的时候,地球上正是“温室”气候,跟现在非常类似。普里斯说:“气温下降可能还导致海洋环流发生变化,这跟科学预测的墨西哥湾暖流将要发生的变化很像。在白垩纪时期,大西洋比现在窄得多,但是它所具有的特点跟目前北方的洋流非常类似。”  普里斯说:“如果大西洋暖流突然停止,会引起冰川融化,导致气温突然下降。我们认为,恐龙很可能是冷血动物,它们必须在温暖的环境下才能存活下来。如果在气温下降后恐龙不能迁徙到南方,它们将会走向灭绝。现在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有助于确定恐龙是如何走向灭绝的。现在我们认为,它们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消亡的,这可能是由一系列气候变化造成的。”  科学家认为,曾经大气里含有很高水平的二氧化碳,这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冰川融化(科学家预测地球目前正在发生的一种现象),最终导致全球气温下降。这与科学家预测的墨西哥湾暖流“输送带”关闭的情形一样。科学家曾发出警告说,这个“输送带”停止,会导致欧洲进入另一个冰河时代。  自2005年以来,普里斯一直在探访斯瓦尔巴特群岛,在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收集化石和样本,人们曾在这里获得的重大发现包括板龙和icthyosaurs等巨大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他说:“迅速繁衍的恐龙和一系列其他数据指出,白垩纪时期相当温暖,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水平很高。但是在数百或数千年的一段时间里,海洋温度从平均13摄氏度突然下降到8到4摄氏度。” [/td][/tr][/table]

  • “天宫一号”将助力生物医药科学研究

    http://www.bioon.com/organization/UploadFiles_5226/201109/2011092920202285.jpg“天宫一号”结构示意图生物谷 BIOONNEWS 讯:“天宫一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就绪,将于今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择机发射。笔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了解到,其主要任务目标:一是,研制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飞船共同完成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二是,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以及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三是,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因此,“天宫一号”的发射也值得生物医药及植物学研究领域人士的关注。“天宫一号”有利于开展生物医药的科学研究“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周建平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前夕记者专访时说,空间站作为大型载人设施,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研究和开发平台。太空的高位置和微重力等独特环境有利于开展地球科学、天文学、材料、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资源、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具有特殊意义,有望促进科学研究的突破。白延强:天宫一号将进行大量全面的医学实验近期,“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将相继发射并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白延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天宫一号任务增加了大量的、全面的航天医学实验,包括神经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质量测试、气体采集以及一些锻炼的装备。相关设备是专门研制的,体现了高科技的特点。白延强说,比如在失重状况下人体肠道微生态有何变化、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质量,也就是说类似我们地面体重的变化等。通过这些研究会增加我们生物学、人的生理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天宫一号”将搭载四种濒临灭绝植物种子“天宫一号”不仅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新突破,更将成为绝佳的太空育种平台。上海市闵行三中几位高中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方案”已确定被采纳,4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将搭载“天宫一号”进入太空,进行航天育种。 搭载对象为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珙桐、普陀鹅耳枥、望天树和大树杜娟。航天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通过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对植物、微生物的诱变作用,使种子生成变异,科研人员再从中筛选出需要的变异品种。据报道,从“神一”“神七”,农作物种子一直出现在搭载物名单中,此次“天宫一号”和“神八”飞船也不会例外。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是变异几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造出大批优质的种质资源。“天宫一号”从此次升空更带有4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分别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种、现仅存一株的特有珍稀植物普陀鹅耳枥;仅分布于云南局部海拔2,100至2,400米常绿阔叶林中的濒危种大树杜鹃;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珙桐;只在中国云南才生长的特产珍稀树种望天树。

  • 【讨论】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自我毁灭吗???

    曾经有人说过:为什么没有外星人,没有比人类更高的文明出现,没有外星人有足够的科技水平来发现地球人呢......那是因为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自我毁灭了......看看我们现在和古代相比,我们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越来越多的生物正在灭绝,我们人类会是什么结局呢?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真的会自我毁灭吗???欢迎各位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陈磊)记者从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获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等基础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评选程序分为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4个环节。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科技日报》(2013-03-09 三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204.jpg▲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205.jpg▲拓扑量子纠错原理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6.jpg▲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量子纠缠分发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7.jpg▲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8.jpgBt棉花种植促进害虫生物控制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9.jpg通过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的转基因小鼠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a.jpgTAL效应蛋白dHax3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1.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8日14时14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与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首次成功访问在轨飞行器。6月24日,在航天员刘旺的操纵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可靠地往返运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和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关键是,通过发展多粒子量子系统相干操纵技术实现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亮度、高纯度量子纠缠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同时,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簇态,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证明拓扑编码可以显著减少量子比特错误率,显示了容错量子信息处理的强大能力。此外,潘建伟小组还发展了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展了高精度光跟瞄技术。在上述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纠缠分发,证明了借助卫星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和开展大尺度基本物理问题检验的可行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和《自然》(Natur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树深:要实现可拓展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升量子相干操纵和多粒子纠缠的数目、如何实现量子态的远距离传输等。针对这些重大挑战,潘建伟小组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我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日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模式及其原因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几次影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重大生物事件,其中发生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最具灾难性的一次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生态系统历经近5百万年才得以复苏。确定这次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速度和过程是探明其原因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和王玥研究组与合作者, 在华南、西藏、西南等地开展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化石生物地层以及十万年级高精度综合年代框架,并运用最新的CONOP化石生物多样性定量统计和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分析,论证了此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时空模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时间约在252.28±0.08百万年前,其灭绝的整个过程不超过20万年。他们并通过中国海、陆相剖面的系统对比和碳循环模拟,认为二叠纪末由于大规模地下岩浆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大规模快速释放以及与火山喷发等的共同作用,使得温室效应迅速加剧,这是最终导致整个地球海陆生态系统同时在极短时间内全面崩溃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和孙亚东研究组与合作者,通过对华南地区二叠纪末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牙形石进行氧同位素分析,定量地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古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发生的一次快速极热事件,并在此后近5百万年的时间内一直延续极端高温的过程。从而以实际数据证实了二叠纪末快速极热事件是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并且揭示持续高温抑制了赤道低纬度地区早三叠世生态系统的复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地史时期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以二叠纪末的最为惨烈,世界各国各领域科学家对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究。上述成果基于二叠-三叠系界线生物与年代地层框架和晚二叠—早三叠世牙形石氧同

  • 【世界环境日】科普小知识:十大环境问题之生物多样性减少

    [font=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7px]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建设的发展,人类对动植物的破坏与日俱增。统计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0~60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种正受到威胁。1996年世界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报告指出:"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毁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速度也十分惊人。[/size][/font]

  • 【分享】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50年后将有超过30%的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 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 【转帖】全球超1.7万物种入围“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3日说,全球超过1.7万物种入围这一机构2009年“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可能有灭绝危险。 冰山一角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今年对全球47677种动物和植物展开调查,认为其中17291种存在灭绝风险。 依据这一机构官方网站发布的调查结果,受调查已知物种中,21%哺乳动物、30%两栖动物、12%鸟类、28%爬行动物、37%淡水鱼、35%无脊椎动物和70%植物存在灭绝危险。 总部位于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能源等方面研究。这一机构所制定“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是关于全球动植物保护状况最全面信息源之一。 入围红色名录的5490种哺乳动物中,79%“濒临灭绝或野外灭绝”、188种“有严重灭绝危险”、449种“有灭绝危险”、505种“易受灭绝威胁”。 今年进入红色名录的爬行动物达1677种,较去年增加293种。其中469种“有灭绝危险”、22种“濒临灭绝或野外灭绝”。 今年上榜红色名录的植物种类最多,达12151种。其中8500种“有灭绝危险”,114种“濒临灭绝或野外灭绝”。 “今年的红色名录会让人有清醒认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管红色名录制定的负责人克雷格希尔顿-泰勒说,“这些结果只是冰山一角……(没有调查到的)数以百万计物种也可能面临严峻威胁”。 人为活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人类活动可能是一些物种受到生存威胁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例如,马达加斯加特有的一种仓鼠今年首度入围红色名录,原因是当地人不断砍伐热带雨林,毁林开荒,使这种啮齿动物栖息地范围缩小。 已知仅存于坦桑尼亚基汉希瀑布的喷雾蟾蜍今年在红色名录中所处级别已从“有严重灭绝危险”上调至“野外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基汉希瀑布上游修建水库蓄水导致一些真菌快速生长,危及喷雾蟾蜍生存。 另外,栖息地水源受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过度捕捞导致一些淡水鱼濒临灭绝。已知仅存于新西兰的棕泥鱼今年在名录中分类从“接近有灭绝危险”上调至“易受灭绝威胁”,原因是新西兰大约85%湿地因过度取水灌溉等原因干涸或退化,不断蚕食棕泥鱼栖息地。 挑战重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这一机构眼下面临研究经费短缺困难,无法扩大动植物调查范围以及时发现濒危物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活委员会主席西蒙斯图尔特说,以爬行动物为例,这类动物存活现状可能比眼下已知情况更为糟糕。 “我们需要摸底所有科目爬行动物,以掌握它们(生存)状况的严峻程度,但我们缺200万至300万美元经费,”斯图尔特说。 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下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负责人珍妮斯马特说法,研究人员分析今年红色名录后认为,全球就保护生物多样性所设定的2010年目标可能无法实现。 “有关严重灭绝危机的科学证据正在增加,”斯马特说,各国政府应尽快行动起来,认真对待物种保护工作。(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闫洁)

  • 【转帖】气候变化使生物越来越小

    气候变化使生物越来越小日前,《新科学家》杂志的文章指出:生态学家们认为,气候变化将使生物体形变小。 但科学家们认为,马上就能找到缩小的动物是不现实的,因为这种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显现。尽管如此,加州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伊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考虑如何保护体形较大的物种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产生了同样的后果。”罗伊说:“食物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小型动物更具优势,因为它们需要较少的食物。” 与此同时,罗伊还相信另外一个因素可能威胁世界上的大型动物。他说:“全球变暖可以通过温度—大小规则加强这种变小的趋势。” 温度—大小规则也叫Bergmann规则:随着纬度的增加,动物的体形逐渐变大。也就是说,栖息地离赤道越近,动物的体形越小;离两极越近,体形越大。尽管关于Bergmann规则也有争论,但这个规则是很有说服力的:体形越大的动物有越小的表面积/体积比,这有利于它们储存更多的热量,更好地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相反的,体形越小的物种更容易散热,所以更适合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有实验证明,在越热的环境中,饲养的动物个头越小。罗伊说:“事实证明,并非越大越好,我们的行为已经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物种选择实验。”他同时还证明了生物在寒冷的环境中进化更快。世界保护协会(WCU)的生物学家弗丹指出:“‘越冷越大’是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则;相反的,随着地球逐渐变暖,生物将逐渐变小。”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种群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坡韦斯同意生物变小的观点,他指出,相反的观点认为,生物在变热的环境下更容易补充能量。但他不这么看,生物由于要应对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变得更加短命。2005年,坡韦斯的一项研究发现,濒临灭绝的物种与没有受到灭绝威胁的物种相比,前者的平均大小要比后者大一个数量级。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根据弗丹和坡韦斯的观点,生态学家已经认定,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变小;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因素,例如人类的捕捞、猎杀、栖息地的退化等。因为生物变小是一种进化的反应,所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 弗丹认为,目前最适合进行观察研究的地点应该是已经明显变暖、并且有较短寿命生物的地方。

  • 【分享】x光分析远古动物化石 生物灭绝因或能解释(图)

    【分享】x光分析远古动物化石 生物灭绝因或能解释(图)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1/201101110006_273296_2193245_3.jpg图1.通过X光图,科学家在像舌头一样的齿舌之间发现一些其他东西,这可能是它最后吃的食物。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1/201101110006_273297_2193245_3.jpg图2.现代鹦鹉螺看起来很像菊石,但它拥有更强劲的进食工具。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1/201101110007_273298_2193245_3.jpg图3.杂乱无章的舌齿,每个只有2到3毫米长。

  • 中国的传统技艺会不会灭绝啊?

    中国的传统技艺会不会灭绝啊?

    前几天看到几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有的貌似有八十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6/201506151413_550171_1636655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6/201506151414_550172_1636655_3.jpg

  • 【分享】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一氧化二氮( N2O )、氯氟碳化合物( CFC )、四氯化碳( CCl4 )、一氧化碳( CO )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 10 年将升高 6 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 10~50 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 90% 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 25 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 3 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 10 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 5 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 140 个,估计到 21 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 15%~30% 。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 200 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 5000 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 20% ;大约还有 398 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 7.7% 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 PH 值)低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 -- 森林正以平均每年 40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 60% ,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 29% 。每年有 600 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 423 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 50 亿公顷,其中 33 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 600 万公顷的农田、 900 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 The Yellow River --- 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 30-70 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 2500 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 400-700 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 50%-200% ;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 【分享】人类影响地球的六大方面

    据《连线》杂志报道,科学家和决策者将在本周会面,讨论未来是否能安全利用地球工程学方法抗击气候变化,确保中间不出现任何差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广泛采用了这一方法:从转移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可获得的淡水,到将五分之二的地球陆地用于种植和放牧,人类一直在随意乱拧全新世的旋钮。全新世维持了1万年的气候稳定,文明因此产生。   至今我们还不确定,我们对地球的地质过程进行干扰会产生什么后果,不过科学家表示,人类对地质作用进行干扰,已经使全新世不复存在。现在我们生活在人类世(Anthropocene),这是人类制造的一个地质时代。地球学家尔勒埃利斯和纳文拉曼库迪在2008年发表于《生态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杂志上的论文中写道:“智人在自然气候和地质作用迫使下诞生。现在人类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地质作用和自然气候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1.排干河流[img]http://www.5joys.com/newsimages2010/pic20100401092135477.jpg[/img]左侧是欧洲航天局拍到的2006年咸海情景。右侧是美国地质勘探局拍到的1973年咸海情景。  科学家把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里的所有淡水都称作“蓝水(blue water)”,人类每年大约使用三分之一的蓝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江、河水,在到达海洋以前便被用完。从局部看,这会改变天气模式。哈萨克斯坦的咸海干涸,已经导致这一地区在夏季变得更热,冬季变得更冷,而且现在这一地区很少下雨。目前我们还必须进行更多研究,以便弄清楚是否局部的变化会产生全球性影响。  2.炭黑污染地球 [img]http://www.5joys.com/newsimages2010/pic20100401092135258.jpg[/img]紫色代表的是炭黑密度很高的地区,美国宇航局拍于2009年8月。   全球大约有5亿个家庭(多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在做饭时燃烧木材、煤炭和动物粪便。这个过程释放的炭黑进入大气,形成一层吸热层;水汽聚集在这些粒子周围,形成雨点,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时,同时落下的炭黑会使地面的吸热性变得更强。据估计,上个世纪北极温度上升的3.4华氏度中,大约有一半是由炭黑造成的。或许它还通过减少南亚和西非的降雨量,已经改变了天气模式。除此以外,炭黑可能还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对数亿人的淡水供应产生威胁。  3.无边无际的农田[img]http://www.5joys.com/newsimages2010/pic20100401092135562.jpg[/img]美国宇航局拍到的亚马逊东南部的雨林向农田和大农场(绿色)的转变。   现在有大约12%的地球表面被用来耕种作物。我们很难预测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的一些后果。例如,人类要了解美国大平原的农业对天气产生了什么影响非常困难。其他一些后果非常明显。人类乱砍滥伐亚马逊雨林,扰乱了局部地区的蒸发和冷凝循环,使这一地区变成热带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如果亚马逊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丧失,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  更致命的是,农业施用化肥,导致大量氮和磷流失到局部环境里。每年人类大约从大气里收集1.2亿吨氮,把它转变成对肥料有好处的“活性”形式。除此以外,人类每年还从地下开采2000万吨磷。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物质不仅进入了生物群,而且其中大部分还随江、河流入海洋,使海洋里的死亡区域迅速增大。  4.“消灭”珊瑚礁[img]http://www.5joys.com/newsimages2010/pic20100401092135810.jpg[/img]“消灭”珊瑚礁   在当前发生的所有生物灭绝事件中,最具戏剧性的恐怕就是珊瑚礁的消失。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雨林”,是众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过去五十年,由于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以及海洋酸化,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珊瑚礁消失,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种类濒临灭绝。珊瑚礁及依赖于珊瑚礁生存的动物的消失,不仅仅会对渔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从地球物理学角度讲,生态系统是调节营养物和能量循环的生物学机制。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比如曾经富饶的地中海西北部,如今成了细菌和水母的天堂。有科学家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大规模海洋生物灭绝事件造成地球碳循环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陷入大幅波动。结果,海洋生态系统丧失了调节能力,天气与气候变化随之而来。在过去五亿年间,地球上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而现在第六次就在眼前。  5.塑料革命[img]http://www.5joys.com/newsimages2010/pic20100401092135481.jpg[/img]塑料革命   人类工业发展使得我们发明创造了许多在地球历史上未知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数千年在环境中保持活跃状态,这其中包括杀虫剂中使用的化合物,尤其是塑料制品中的化合物。每年,全世界大约生产600亿吨塑料制品。在高剂量时,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扰乱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诱发癌症,改变繁殖方式。  在低剂量时,人们对它们的作用还不了解,但这种作用可能涉及细微而广泛的压力,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据联合国估计,地球海洋每平方英里就有4.7万块塑料制品。世界各地都检测到低含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源于塑料的内分泌干扰素,即便是从未使用过这些东西的地区,比如南极洲。  6.改变大气构成[img]http://www.5joys.com/newsimages2010/pic20100401092135173.jpg[/img]改变大气构成   驱动人类世“经济发动机”运转的燃料基本上源于取自地下的富含碳的材料,燃烧后即成了燃料。结果,每年约有40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使矿物燃料消耗成为人类所未意识到的最大规模地球工程学实验。人类世是指地球的最近代历史,并没有准确的开始年份,可能是由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开始。  如今,大气中吸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5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气模式产生变化,平均温度升高。部分二氧化碳还被海洋吸收,改变了氢离子和碳酸盐离子在海水中所占的比例,令海水变酸。珊瑚、浮游生物和甲壳类动物可能因此走上灭绝之路。未来几百年,海水pH值的变动可能会达到近3亿年来的最高水平

  • 【讨论】真正潜在的“天”灾

    【讨论】真正潜在的“天”灾

    在《2012年我们一起玩完?》中解释了玛雅人并没有预言世界会在2012年毁灭。但是你可能依然会问,宇宙中是否存在会引发地球上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天”灾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其实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2009年7月木星就刚刚再一次经历了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威胁——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030926_291918_2185349_3.jpg

  • 【分享】2008 生物多样性日主题

    2008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恰逢《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9次会议在德国波恩召开,中国将派出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外交部、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组成的代表团参会。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它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每年都会提出一个主题,表明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热点问题的关系。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世界粮食安全(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e--Safeguarding Biodiversity and Securing Food for the world)”。它突出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言,而且对于向全世界提供粮食、维持可持续农业生产以及在现在和未来促进人类福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食物的构成主要是谷类作物、水果和肉蛋奶等,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世界上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都是从生态系统中获得,如:种植的谷类、豆类、水果,饲养的家禽家畜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是生物多样性。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适应变化和维持生产的能力,生态系统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然而,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代。60%的生态系统服务因为人类活动而日趋恶化,不可替代的物种灭绝速度也在加剧。约五分之一的家畜品种有灭绝之虞,平均每个月有一种家畜绝迹。在人类历史上驯化的7000个植物物种中,我们每天食用的绝大多数食物仅占其中的30种。    与气候变化相连的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破坏,农业产量不断下降,全球粮食储备处于历史的低位。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说法“粮食紧缺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保护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农作物和畜禽多样化是我们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保障,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教授正是利用了野稗的遗传多样性,创造了杂交水稻的高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思路。    我们不仅要保护农业领域的牲畜与作物,更要保护森林、海洋和陆地其他生态系统中的丰富物种资源。维护拥有多种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功能性生态系统,与我们人类的利益息息相关。目前,与生物多样性有关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措施,为了实现2010年的生物多样性目标而努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更有责任为了二十一世纪及更远的未来,稳定农业生物多样性。积极采取主动措施,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因素纳入国家农业政策,鼓励开展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培训、教育、咨询,加强对农业系统进行可持续管理,确保自子孙后代能继续享有各种资源。

  • 2011年十大科学进展:人类的起源之谜

    每年年底,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杂志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11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名列第一位的是生物学方面的成果:HIV临床试验,其它生物学相关的包括:人类起源之谜,光合蛋白II,微生物组新发现,重要的疟疾疫苗,清除衰老细胞,生物类占据了十大科学突破的六成。人类寻找自身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自DNA遗传等方面的技术发展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起来,2011年几项成果为我们更进一步探究人类起源带来了新信息,为解开进化之谜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古代和现代人类的遗传编码,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人现在仍然携带着从远古人类――诸如亚洲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以及至今仍未发现的非洲的人类祖先――那里继承的DNA变异株。2011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远古人类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现代人的免疫系统的,而一项对南非的源泉种南方古猿的化石分析显示,这些古代的人科动物兼具原始的和智人样的特质。远古人类在非洲的繁殖(Genetic evidence for archaic admixture in Africa)来自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洲的古人属动物可能曾经杂交繁殖。这项研究在当代人类人群中发现了前者的基因。Michael Hammer及其同事从CEPH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库中收集了DNA样本,然后对基因组的60多个中性区域进行了测序,他们把重点放在了3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上,这3个人群分别是Mandenka、Biaka和 San。研究人员寻找了表明古代杂交繁殖的不寻常的模式,诸如大块的趋异的DNA序列。由杂交繁殖造成的遗传物质的混合的信号在Biaka 和San人群中特别强烈。对一个趋异的单体型的更广泛调查显示,它在来自非洲中部以西的Pygmy人群中最明显。另一个趋异的单体型几乎仅限于非洲中部的Mbuti人群,在这个人群中它的频率是14.8%。这组作者说,考虑到Mbuti人与其他Pygmy人群以及邻近的非Pygmy人群相对隔绝,这些发现提示非洲中部可能是一种如今已经灭绝的与现代人杂交繁殖的人属物种的故乡。这些发现反驳了长久以来人们持有的一种看法,即古代人科动物没有与智人杂交繁殖就灭绝了。由于其他的研究也提供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与古代人科动物(如尼安德特人)杂交繁殖的证据,研究人员提出今天的所有人可能都携带了来自如今已经灭绝的人属物种的基因。远古人类的免疫系统(The Shaping of Modern Human Immune Systems by Multiregional Admixture with Archaic Humans)看来某些现代的人类可能需要感谢--至少是部分感谢--他们远古的祖先: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因为这些祖先给了他们令人满意的强健的免疫系统。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早期现代人和这些先祖人类的某些基因混合可能第一次给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引进某种形式的HLA-B基因,HLA-B基因以其在免疫防御中所起的作用而著称。该基因接着在欧亚地区的这些基因混合人群的后裔中扩散开来。Laurent Abi-Rached及其同事进行了人群的遗传学研究以追踪这种HLA基因在早期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组合途径。他们发现了源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古老的HLA基因形式,这些基因最终进入到现代的欧亚人群和南太平洋人群的基因组中。研究人员提示,现代人在他们走出非洲的时候在西亚从丹尼索瓦人那里获得了一种特殊形式的HLA-B,而丹尼索瓦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在那个时候已经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病原体。这些发现揭示,远古人类的有限量的杂交繁殖加上自然选择可能对非洲之外的现代人群的HLA免疫防御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说,如今,这些远古HLA基因的新的形式和组合可在超过一半的现代欧亚人的基因组中看见。尼安特人的基因交换(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inferred from observed patterns of introgression)群体间基因交换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近期就有研究人员证实猪流感病毒已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这种病毒基因交换导致基因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物种间的基因交换将对于这些物种的进化具有巨大的影响。之前的研究曾显示非非洲人群基因组的2%到3%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这与传统的版本“走出非洲”的人类进化模型不同。为了能搞清楚其中的真相,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收集了现代法国人和中国人的DNA样本,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大多数情境中,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杂交繁殖的成功率很可能不到2%。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和人类只有很罕见的杂交繁殖的情况,这或者是因为他们不常交配,或者因为他们的交配不常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计算机模型根据不同水平的杂交繁殖估计了可能在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尼安德特人世系的数量。该模型模拟了从5万年前开始现代人从非洲东北部扩展开来之后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可能的冲突。他们发现即便是稍微大一点的成功率也会导致尼安德特人和人类基因组发生高程度混合。不同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特征应该存在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中间,这是由于在这些人群分离之后的两个独立的基因混合事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提示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繁殖是有限的,这与此前线粒体DNA的研究结果相符。

  • 【分享】大猜想:物种具有反向生存的特性

    [font=宋体][size=3]正如您所知道的,在整个的大自然界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当然,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靠着吃别的东西,来维系(我们)自体生命的持续存在的。这很正常。[/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问:对于那些被我们所吃掉的东西而言,当它们用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养活我们的时候;它们会因此而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或者说,大自然为什么要用这种互为吞食的方式,来维系生命的持续存在呢[/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物种具有反向生存——的猜想;并用演绎的方式,论述了物种的进化轮回。[/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虽然说,猜想是在哲学的层面上所提出来的。可是,我们知道,对猜想的证明,却只能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来进行。当然,对这一猜想的证明,会为各位的人生带来些什么,自不必说。但是,如果这一猜想是对的。那么,它会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些什么样的影响呢?[/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用挑战的方式,将自己的猜想挂在生物学院的大门上呢?还是以讨论的方式,求助于各位的智慧呢?对此,我们选择了后者。并诚恳地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讨论![/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现在,奉上猜想的具体演绎,以供讨论:[/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物种具有反向生存的特性[/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虽然说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有很多的物种或先或后地走向了灭绝。而且,现在活着的这些物种,终有一天也会一前一后地走向灭绝。[/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但是,你可知道?[/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那些灭绝了的物种还会再一次地活过来。[/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或者说,你可知道:地球上的所以物种都有来世的再生?而这一切,却可以从——生命体的正向生存和物种的反向生存开始说起。[/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生命体的正向生存指的是: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通过吞食其它的生命体来维系自己的生命、并因此而延续着自己和自己这个物种的今生今世;这称为生命体的正向生存。(这是事实)[/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物种的反向生存指的是: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因为——自己这个物种所属的生命体,被其它物种所属的生命体所吞食,进而将自己这个物种来世的生存基因寄存在了其它物种的身上,并以此来延续自己这个物种的来世再生;这就是物种的反向生存。(这是推理)[/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简单来说那就是:吃别的东西是为了自己今生今世的活着;而被别的东西吃掉,却孕育着自己这个物种来世再生的希望。当然,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一样,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今生和来世的。[/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怎么,你不相信?[/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那好吧,就让我们结合这种事实和推理、并用演绎的方式进而通过——五个连续的相关——来向你说说人类(或所有物种)的今生和来世吧、、、、、、[/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基因包[/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在形态上大致相同的浮游生物,是人类和地球上众多物种或生命体的初始状态。这些浮游生物也可以称为地球上众多物种的基因包。虽然,每一个浮游生物不可能包含所有物种的新生基因;但是,众多的浮游生物[/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却共同地包含了地球上各色物种用以新生的全部基因。[/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基因组合[/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浮游生命体和现在的每一个人、或者说,和其它的动植物一样,都是通过吞食别的(浮游)生命体来维系自体生命的持续存在的;与此同时,浮游生命体还通过——将自体一分为二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或繁殖后代。[/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这种互为吞食和一分为二式的繁殖,让众多浮游生命体所包含的那些[/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各色物种的生存基因——也因此而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基因组合。其组合的方式遵循的是同性相吸——即同一物种的基因将会被组合在一起——的原则。[/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物种形成[/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在浮游生命体互为吞食和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随着同一物种基因的一再组合;必然地,终有一天将会让构成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得以全面地组合。届时,一个新生的物种也就出现在了这个地球的生态体系之中。当然,地球上的众多物种也都是以这种方式[/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或先或后地出现在了这个地球之上。[/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基因寄存[/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一个物种的出现,既是这个物种基因组合的终止,同时,也是这个物种基因寄存的开始。即:[/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当一个物种出现的时候,也就证明这个物种的基因已全部地组合在了一起。当然,这个物种也就过上了(自己这个物种)的正常生活。同时,这个、或每一个物种内的生命体同样是——既会生、也会死,既能吃到别的生命体、也会被别的生命体所吞食。所以:[/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在它们吃别的生命体和生育后代的时候,它们也就延续着自己和自己这个物种今生今世的持续存在;这就是物种的正向生存。[/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反之,当它们被别的生命体所吞食的时候,它们也就将自己这个物种[/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来世再生的基因寄存在了吞食它们的生命体或物种的身上;这就是物种的反向生存。[/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生态解体并解体为基因包[/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当一个物种将自己用以来世再生的全部基因都寄存在了别的物种或生命体的身上的时候。那么,这个物种的今生今世也就到头了;或者说,这个物种也就开始走向了灭绝。当然,再生基因的寄存,对于每一个物种而言都有不同的时间跨度。因此,也就有了物种灭绝的先后之分。[/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当越来越多的物种将自己来世再生的足够基因都寄存在了别的物种或生命体的身上的时候。那么,越来越多的物种也就因此而走上了灭绝之路。[/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随着物种的持续灭绝,以及因此而造成生物圈的持续断裂,这必然会导致整个生态体系的解体;而地球上剩下的那些物种,也将会随着生态体系的解体而解体。但不同的是,物种灭绝下的生态解体并不是物种生命的终结,而只是解体为——包含了地球上众多物种来世再生基因——的基因包或浮游生命体。[/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至此,地球上的众多物种在为自己那今生今世的爱恨情仇画上一个句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来世再生展开了一个孕育着新生的逗号、、、、、、[/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这个猜想对吗?[/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我们并不知道,而这需要科学或您的证明。[/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但是,如果这个猜想是对的。[/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那么,这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而言,将会意味着什么呢?[/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对此,我们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而为了表示诚意,我们先提出自己的些许浅见。[/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即,我们认为,如果这个猜想是对的。那么,这至少可以向人类传递出以下的几个信息:[/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一、如果物种真的具有反向生存的特性,那么,我们对物种保护的很多方式,将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因为,物种具有反向生存的特性说明,物种的灭绝不仅是自然的,而且还是必须的。当然,人为的物种灭绝不在此列。[/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二、物种具有反向生存的特性还可以向我们说明:和其它的物种而相比,其实,我们人类才是这个大自然中最为濒危的物种;因为,只有人类没能很好地将自己这个物种的再生基因,寄存在其它物种的身上。[/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三、从物种具有反向生存这一特性的基础上,如果有相应的科技支持。那么,在基因的序列上,我们人类还将能够科学地测算出:现实生态解体的具体时间。或者说,我们人类将可以准确地预测到‘自然状态下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当然,还可以做如何的解读呢。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和讨论![/size][/font]

  • 【讨论】如何理解世界环境日主题?

    【讨论】如何理解世界环境日主题?

    “六*五”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  2010年6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东非国家卢旺达由于在环保理念、绿色经济、新能源应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被选定为2010年“6.5”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的主办国。  近日,环境保护部也确定了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032203_222173_1641058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032203_222174_1641058_3.jpg[/img]  人类是地球上的1500万个物种之一。然而,人类也是目前极少数数量仍在不断增长的物种之一,而绝大多数动植物正在变得愈加珍稀。  我们已知共有17291种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从鲜为人知的植物和昆虫,到漂亮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而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物种甚至在人们发现它们之前就已经灭绝了。  原因何在?人类活动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目前的发展方式造成了大部分原始森林消失殆尽,将近一半世界湿地变得干涸,3/4鱼种群衰竭。我们还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以致于地球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会持续变暖。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以1000倍于[url=javascript: ][u][b][color=#000000]自然[/color][/b][/u][/url]灭绝率的速度消亡。  基于上述原因,联合国宣布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进一步强调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反映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取得的成就,并鼓励人类加倍努力减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  2010年环境日的主题是“多样的物种・ 唯一的地球・ 共同的未来”。主题呼应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一个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世界,其前景是黯淡的。人类与千百万的其他物种共有同一个地球,只有和谐共处,才能享有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 【分享】全球变暖植物也遭殃

    【分享】全球变暖植物也遭殃

    我们的地球之所以独特,正是由于存在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建立起了精密的组织结构,整个生物圈就如同一座庞大的金字塔。千姿百态的植物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基石,因为除了少数的化能合成细菌外,几乎所有的动物和微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将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这些绿色的能量工厂是地球生物圈活力的源泉。有资料表明地球历史上的历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与植物类群的演化和消亡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植物在支撑着生命世界。然而,今天的全球变暖正在撼动这些生命金字塔的基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091248_293262_2185349_3.jpg(图注: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植物的花期和对应传粉者的活跃期形成了完美的配合。在变暖的环境中,他们还能亲密接触吗?)

  • 【分享】2007年动物的幸与不幸:多个物种濒临灭绝

    [color=#DC143C][size=4]新的一年马上来临又不知道又有多少种物种消失?[/size][/color][em0707] [em0707] 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07年,一些物种度过了艰难时日,还有一些得以繁衍生息......让我们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幸运的,哪些是不幸的:不幸的动物:美洲鳗(英国)那些美洲鳗到哪儿去了?作为伦敦菜的代表菜式之一,现在几乎都很难找到了--东英格兰的各大河流一度曾是世界上美洲鳗最大的产地,自1970年代至今产量已经下降了95%。这一情况不仅发生在美洲鳗身上,生存在该地区的水獭和麻鸦等珍稀动物也面临这一危机。过去的数年中,美洲鳗不再从其在西大西洋的产卵地光顾英国河流了,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如果逆流而上进入河流,它们会遇到重重阻碍,道道堰坝,但从前它们仍然喜欢来这儿,尽管据说会有一种寄生虫侵袭其鱼膘。现在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洋流改变造成的。现在人造卫星可以跟踪测定其行踪。

  • 【转帖】400余物种入侵 我国为遭生物入侵最严重国家

    新华网11月3日讯 从2日在福州召开的生物入侵国际大会上了解到,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达100余种,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多亿元。据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方浩介绍,目前我国生物入侵形势十分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余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我国的就有50余种,这些入侵物种已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生态灾难。万方浩说,外来生物入侵在我国涉及面也相当广。目前全国34个省(市、区)及计划单列市均有入侵生物发生和危害,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新的入侵疫情还在不断突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万权说,近10年来相继发现了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三叶草斑潜蝇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这些物种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入侵生物已经造成了危害严重。万方浩说,外来有害物种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土著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和灭绝。据初步估计,松材线虫等11种主要农林入侵物种每年已对我国造成574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种有害外来物种造成总体经济损失绝不只有500多亿元。”万方浩表示。据有关资料显示,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在我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300亿元左右。生物入侵国际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来入侵生物研究领域的专家、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共500多人参加。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慧颖)

  • 【转帖】美国专家预测:三分之二的物种本世纪末将消失

    扬子晚报10月20日报道 昨天是南京中山植物园80岁的生日,美国密苏里州植物园的彼得雷文(PeterH.raven)主任作为中山植物园的名誉主任,前来道贺。在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预测:21世纪末,可能将有三分之二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在消失之前还未被人类认识。全球每年有千个物种消失美国密苏里州植物园在植物研究方面一直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地位,作为主任彼得雷文自然是业界的顶尖专家。他的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圈,并数次向联合国提交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生物报告。“全世界已知的物种,大概有30万个。”彼得雷文介绍说,每个物种,都有100万年的存亡周期,时间到了,就会出现更替。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这个阶段,物种正以每年1000个的速度消亡。而在过去的500年间,物种消亡的速度是每年100个,“这个速度太让人担忧了,这样算来,到本世纪末三分之二的物种将消失”。为什么物种消失得越来越多?雷文介绍说,人口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破坏自然系统,是造成眼下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生物入侵、对药用植物的采收和对野生动物的捕猎等。“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也都在造成物种的快速消失。”100万个物种“老家”在中国雷文表示,他认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是北半球最丰富的,也是全球最丰富的集合地,是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如果中国的物种消失和灭绝,将是全人类的损失。“地球上大约有100万物种的老家在中国。”他介绍说,得出这个数据是这样推算的,全球的植物、陆生脊椎动物、蝴蝶种类中,在中国发现的种类大约是8%,而全球除细菌和病毒之外的真核生物的总数,大约是1200万,这样推测下来是100万,而且其中50万种还属于特有物种。不过这些物种,被了解的还不到1/5。但是以眼前的这种消失速度,这100万种将有半数在本世纪消失。植物灭绝速度比动物快“植物灭绝速度要比动物快。”雷文解释说,这是因为哺乳动物和鸟类,可以移动迁徙,而大多数植物,要依靠种子或花粉才能“迁徙”。随着城市化和人为因素,让森林消失,而高山上、小岛屿等地方的植物,显得更加无助。如果在某些地区再遇到气温升高、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影响,物种如果没有在环境变化之前找到合适的栖身地,就有灭绝的危险。“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速度是最快的,中国高山地区的植物,就迫切需要帮助。”“中国到2050年,平均气温将升高2.3—3.3摄氏度。”雷文引用联合国相关部门数据说,气温上升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答案是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的大幅上升或下降,都和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关系。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杨娟 田松沪)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