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标记物

仪器信息网生物标记物专题为您整合生物标记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标记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标记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标记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标记物话题讨论。

生物标记物相关的资讯

  • 安捷伦科技公司与首尔大学医院合作进行生物标记物研究
    安捷伦科技公司与首尔大学医院合作进行生物标记物研究 目标包括用于药物开发的生物标记物的研发和鉴定 2013 年 10 月 16 日,北京 &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和首尔大学医院(韩国顶尖的医学中心之一)今天宣布,双方就用于药物(包括麻醉药品、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标记物)开发中各种生物标记物的研发和鉴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首尔大学医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Byung-Hee Oh 教授说道:&ldquo 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鸿沟影响了我们为患者提供的护理质量,我们想要攻克的领域是用于多种疾病早期诊断和有效监测的生物标识物的开发。&rdquo &ldquo 我们很高兴与安捷伦这家最大的测试与测量公司合作,帮助我们拓展医学研究的视野,提高韩国以及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rdquo 根据协议,医院的检验科将使用 Agilent 6460 三重四极杆 LC/MS 系统以及安捷伦的支持服务和应用专业技能。 医院致力于为新的生物标识物创造并维持一个最佳的环境,以便于高灵敏度且稳定强大的仪器能对其进行严格地识别与检测。 安捷伦韩国和南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部总经理 Rod Minett 表示:&ldquo 我们很荣幸与首尔大学医院成为合作伙伴,医院拥有良好的创新传统以及对患者的优质护理,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希望为医学和生命科学行业建立更有效、更多样的验证系统。&rdquo 关于首尔大学医院 在过去的 100 年中,首尔大学医院一直关注公共健康,并引领韩国医学的发展。医院始建于 1885 年,当时的名称为 Kwang Hye Won,是韩国首家国立医院。在成为首尔大学医院的特殊法人团体之前,该医院是首尔大学医学院和牙科学院的附属医院。目前,医院包括总医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牙科医院以及临床研究机构。要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snuh.org/english。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 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205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2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66 亿美元。有关安捷伦科技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编者注: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cn/go/news。
  • 五洲东方将在浙江大学举办“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筛选技术”交流会活动
    2011年4月19日,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举办&ldquo 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筛选技术&rdquo 交流会活动。   在本次交流会上,五洲东方公司将最新的专业化技术传授给客户。本次活动大力推广公司的BRAND,Biodropsis  BD-2000型,Biocomp,Prospect EDGE 200等产品。   活动主题: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筛选技术交流会   时间:2011年4月19日下午1:30到4:3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综合楼205会议室   五洲东方诚邀您的参加。
  • 岛津宣布合作开发阿尔兹海默症生物标记物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岛津公司宣布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院临床实验室和蛋白质组学平台的合作,共同研发阿尔兹海默氏症生物标志物。岛津公司与Sylvain Lehmann和Christophe Hirtz教授团队合作,专注基于MS的血液淀粉样β分析,以早期筛查淀粉样阳性患者。该合作计划这种简单的血液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预测早期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的病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与传统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和脑脊液(CSF)测试方法不同,岛津的血液淀粉样β分析方法具有最小的侵入性,适合大规模部署。这是一种血液分析的新方法,可用于检测异常淀粉样β浓度的研究,该浓度可能是大脑淀粉样蛋白病理的标志。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基于血液的生物标记物是由岛津和日本国立老年医院和老年医学中心(NCGG)于2014年发现的。 strong 尽管筛选分析仅供研究使用,不能诊断阿尔兹海默氏病,但它是为研究新进展打开大门,确定适合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并帮助制药公司测试候选药物的理想选择。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血液分析是结合使用免疫沉淀和MALDI-TOF质谱(IP-MS)进行的,该技术首先由包括岛津的Koichi Tanaka在内的一组科学家建立,该团队因开发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的方法而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br/ /p
  • 生物大分子标记新突破:可基因编码的代谢糖质标记技术
    生物体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组,而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功能则由不同的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修饰和翻译后修饰等所决定。解析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特定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图谱对探究发育、细胞间通讯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细胞选择性的生物大分子标记方法,近年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基因编码的方法,人们在活体动物中实现了蛋白质的组织特异性和细胞选择性标记和分析。然而,糖质(glycan)作为另外一种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尚无法通过基因编码的方式,实现活体中的细胞选择性标记。糖质以寡糖、多糖、糖蛋白、糖脂等形式直接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免疫调节、信号转导、细胞迁移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对其进行在体标记和分析一直是领域内的一个难点。其中,基于生物正交化学的代谢糖质标记(metabolic glycan labeling)技术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工具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数十种非天然糖分子可用以在活细胞和活体中标记糖质。然而,非天然糖在活体中并不具备器官或细胞特异性,无法实现精准的细胞选择性标记,阐释特定细胞群体中糖质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陈兴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此前开发了基于靶向性脂质体的非天然糖代谢标记技术,实现了肿瘤组织和脑部的糖质标记。同时,他们意识到,基因编码技术可以在活体中实现更加精准的细胞选择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继续推进代谢糖质标记技术的应用,2022年5月5日,该课题组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Cell-type-specific labeling and profiling of glycans in living mice”的论文,报道了一种可基因编码的代谢糖质标记技术(GeMGL)。该技术将“凸凹互补(bump and hole)”的化学遗传学策略与代谢糖质标记方法相结合,利用非天然糖1,3-Pr2GlcNAl(Bump)及其匹配的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Hole)的正交组合,在活体动物上实现了细胞选择性糖质标记和分析。他们从一个具有低标记效率的非天然糖—乙酰胺基葡萄糖的叠氮类似物GlcNAz出发,确认了其代谢通路中的焦磷酸酶AGX是限速酶,将其过表达可以增强代谢强度。他们随即想到,增大非天然基团并对AGX酶进行突变,可能可以开发出凹凸对。于是,他们采用了炔基修饰的乙酰胺基葡萄糖GlcNAl和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通过体外和细胞实验证明了GlcNAl的代谢完全依赖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接着,在多细胞共培养体系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证明了GeMGL策略的可行性。基于此,他们将该策略拓展到了转基因小鼠中。他们首先利用心肌细胞特异的启动子α-MHC实现了AGX2F383G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然后腹腔注射非天然糖1,3-Pr2GlcNAl,实现了非天然糖分子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代谢。从各组织标记结果来看,GeMGL策略展现出严格的心肌细胞选择性。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在小鼠心肌细胞中鉴定到582个O-GlcNAc修饰蛋白。分析发现,心肌细胞中许多糖酵解、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途径相关蛋白都具有O-GlcNAc糖基化修饰,表明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在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在转基因小鼠中进行的细胞类型特异性代谢糖质标记该工作提供了一种可基因编码的细胞特异性糖质标记技术GeMGL,为在活体层面研究糖质在特定细胞类型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种便利、有效的工具。该技术有望被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中,并在相关疾病模型中探究糖基化与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关系。陈兴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研究,糖质标记和分析是其研究重点之一。综合运用化学方法、生物手段和纳米技术,研究糖基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代谢疾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原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2-01016-4
  • iCIVD 2022精彩预告: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
    仪器信息网将拟定于2022年8月23日-26日举办第五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2),会议将在线上进行,免费向听众开放报名,欢迎报名参会!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页面本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大会特别开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主题会场,邀请来自教育部近日公布的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中的9位院长、副院长做报告嘉宾,对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进行讨论,欢迎您的参与!指导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天津预防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参会方式:网络在线报告 免费报名参会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Cua (点击报名)iCIVD2022 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8月26日,将进行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专场,会议日程如下:分会场七: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 -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7月13日,教育部公示了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报告时间报告方向专家单位9:00-9:10致辞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9:10-9:40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缪小平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9:40-10:10基于人群健康效应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精准防控探讨林华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教授10:10-10:40环境暴露与少数民族代谢性疾病关联性初探:基于西南少数民族人群队列研究洪峰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10:40-11:10孕期糖尿病与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基于出生队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余勇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青年研究员11:10-13:30午休13:30-14:00基于人群-实验室-临床结合的策略研究环境镉暴露长期损害子代发育的胎盘病因机制王华安徽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14:00-14:30植物化学物暴露测量体系建立与生物学效应的验证马乐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14:30-15:00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席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15:00-15:30从群体遗传到公众健康的思考与探索王超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15:30-16:00妊娠糖尿病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发现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缪小平教授《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个人简介:缪小平,武汉大学公卫学院教授,院长。主要从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委员、科技部“十四五规划”常见多发病专项专家组成员。是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和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得者。近5年代表作包括Lancet Oncol(2020年)、Nat Genet(2018年)、Gut(2020年)、Ann Oncol(2018年)、Nat Commun(2018年)、Nucleic Acids Res(2019年、2021年)、Am J Hum Genet(2019年)、Cancer Res(2018年、2020年、2022年)和Eur J Cancer(2018年、2021年)。报告摘要:人类基因组超过98%的DNA序列为非编码区,过去常被称为基因组“暗物质”。近些年发现在这些非编码区中隐藏着多个功能性调控元件和遗传位点,能够控制基因的表达影响疾病的发生,是决定疾病易感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对非编码区的功能解读是肿瘤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缺乏一种可以高通量、系统性地识别这些位点的有效方法。我们围绕“基因组数据分析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研究”这一议题,一方面优先整合表观基因组、三维基因组、转录组和CRISPRi编辑技术高通量系统识别非编码区功能性易感位点,另一方面结合课题组在流行病学人群现场与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优势,系统识别结直肠癌易感位点,在对易感位点/基因进行功能解析的基础上,开展大样本的人群研究,构建适合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于高风险人群的识别。本项目有望进一步揭示结直肠癌的致癌机制,为精准预防的实施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 林华亮教授《基于人群健康效应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精准防控探讨》个人简介:林华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担任院长助理、流行病学系主任。先后获得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称号,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大气污染及其与基因易感性交互作用在慢性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并提出了大气污染控制浓度阈值的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项。担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杂志Editorial board、The Innovation杂志Academic editor、BMC Public Health杂志副主编。发表SCI文章100余篇,包括在Lancet Public Health、The Innovation、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PLOS Medicine、BMC Medicine、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Neurology、Thorax、Strok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第一/通讯作者60余篇;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Top1%),文章被引用超过7000次,H-Index达到46 (Google Scholar)。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报告摘要:空气污染,特别是颗粒污染物是近来年广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前期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大气颗粒污染物暴露可导致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上升。但是多数研究发现颗粒污染物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中的健康效应和疾病负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潜在机制尚不明确,我们认为不同地区颗粒污染物的特征 (例如粒径大 小、浓度范围、化学组分和来源)的健康效应不同可能是其中的内在原因,并为此进一步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提示颗粒污染物粒径越小其健康危害可能越大,而汽车尾气、二次污染物及船舶污染是重要的具有健康危害的大气污染源。此外,大气PM2.5导致哮喘的主要危害成分是铵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元素碳以及铵盐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研究结果对识别颗粒污染物健康危害的关键粒径、关键化学组分以及重要污染来源就有重要意义,为今后有针对性地、科学高效地开展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精准防控提供新的证据。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 洪峰教授《环境暴露与少数民族代谢性疾病关联性初探:基于西南少数民族人群队列研究》个人简介:洪峰,博士,教授,博导,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毒理学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防整合联盟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委员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贰等奖2项、叁等奖1项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9部、副主编专著1部、主译专著1部,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毒理学、环境与遗传流行病学。报告摘要:本研究基于民族人口数超百万、民族汉化程度低、民族特色鲜明等原则选择苗族、布依族和侗族3个少数民族组建队列,探讨少数民族自然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发现3个少数民族人群常见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有所差异,为精准防控常见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 余勇夫青年研究员《孕期糖尿病与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基于出生队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个人简介:余勇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入选上海市高层次海外人才项目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项目,入围“上海科技青年35 人引领计划”(2021)终评候选对象名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健康医疗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的因果推断方法、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健康发育与生殖流行病学、出生队列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MJ (IF=39.9)、Diabetes Care (IF=19.1)、JAMA Pediatrics (IF=16.2)、PLoS Medicine (IF=11.1,2019&2021)、Diabetologia (IF=10.1,封面文章)、JAMA Network Open (IF=8.5,2021&2022)和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IF=8.1)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目前担任JAMA Network Open Editorial Team成员(统计方法学),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和Frontiers in Psychiatry学术编辑,B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等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曾被新华社、人民网、英国路透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和美国今日新闻等百余家媒体相继报道。报告摘要: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深入探索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升高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儿童和青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表明育龄妇女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会增加子代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血压升高的风险。但目前尚不清楚孕期糖尿病和子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否存在关联。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出生队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评估母亲孕期糖尿病与其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母亲心血管疾病史或母亲合并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影响这些关联。安徽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华教授《基于人群-实验室-临床结合的策略研究环境镉暴露长期损害子代发育的胎盘病因机制》个人简介:王华,安徽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攻环境毒理学、发育与生殖毒理学研究,主持国自然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和安徽省杰青,以通讯或一作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获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和安徽青年科技奖,曾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亚洲砷与健康联盟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青委会常务委员和表观遗传毒理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委会常务委员和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委会主任委员,Food Chem Toxicol、环境与职业医学和毒理学杂志编委。报告摘要:环境镉暴露对子代发育的长期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不清。中国安徽人群出生队列研究发现孕期母体镉暴露与其胎儿生长受限呈现正向关联;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孕期Cd暴露通过损害胎脑进而诱发成年雄性子代认知功能障碍。通过对孕鼠进行E2补充和去卵巢术,证实妊娠期Cd通过降低胎盘源性E2损害胎脑发育。此外,通过对人胎盘滋养层JEG-3细胞进行GCN2活性抑制剂干预,证实Cd通过激活GCN2信号抑制胎盘滋养层细胞雌激素合成。通过对孕鼠补充抗应激剂NAC,发现NAC能够抑制Cd激活胎盘GCN2信号并逆转镉诱导胎脑发育损伤,进而缓解成年子代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也证实胎盘雌激素合成抑制与胎儿生长受限呈现正向关联。上述结果提示,胎盘源性雌激素可能是环境毒物诱发成年后代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并发现环境毒物可能通过胎盘-胎脑轴影响胎脑,这为预防和治疗环境毒物相关的胎源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马乐教授《植物化学物暴露测量体系建立与生物学效应的验证》个人简介:马乐,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化学物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作用与机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9项。在 Circulation、Ophthalmology、Am J Clin Nutr等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级“金课”一门。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副主编,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委员、儿少卫生学分会委员、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分会委员。报告摘要:植物性膳食模式在慢非传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植物中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植物化学物种类繁多,进入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明确植物化学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及在膳食、体液、作用靶器官的分布特征与关系,已成为慢非传防控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席波教授《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个人简介:席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儿童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第15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爱思唯尔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肥胖、高血压及心血管流行病学。已主持6项国家级课题;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BMJ、Circulation、JACC、Diabetes Care和Lancet Global Health等。目前担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慢性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通讯编委以及多个国际顶尖期刊审稿人(BMJ、Ann Intern Med、JACC和Lancet Public Health)。报告摘要:儿童肥胖不仅增加近期心血管靶器官损害的风险,还会增加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次报告围绕儿童肥胖与近期及远期心血管健康的关联进行,以期为儿童肥胖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提供循证依据。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王超龙教授《从群体遗传到公众健康的思考与探索》个人简介:王超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副院长。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2008)、密歇根大学统计学硕士(2011)和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12),曾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博士后(2012-2014)、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2015-2018),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8)、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2018)、湖北省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2021)。围绕疾病精准防控的重大需求,通过群体遗传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在揭示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阐明疾病遗传机制和流行特征、优化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等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近5年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和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2020全国十大生物信息学进展等荣誉。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房中则教授《妊娠糖尿病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发现》个人简介: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国家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医科大学卓越人才PI。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天津预防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代谢组学与精准医学”。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部精准医疗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专项、国家科技部大气专项、国家科技部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专项、国家卫计委肝病和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组织部人才项目基金、天津市科委面上基金、天津市卫计委专项基金等多项基金的资助。已经在Lancet 子刊、Br J Pharmacol., J Lipid Res., Arch Toxicol., 以及Toxicol Appl Toxicol.等国际相关领域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发表论文总引用3000余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两项。
  • 清华大学、普渡大学与东风医院联合研究快速体液脂质检测方法,助力POC生物标记物检测
    2019年2月25日,普渡大学张文鹏博士、清华大学欧阳证、瑕瑜教授和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陈琴华教授合作研究新型的直接微采样质谱分析技术,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olymer Coating Transfer Enrichment for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Lipids in Biofluid Samples”的文章[1]。此方法利用聚合涂层转移富集法,对少量体液样品中脂质进行快速质谱分析和定量;通过与光化学衍生化方法联用,该方法还可以快速测定脂质结构的C = C位置,并可进行潜在的POC生物标记物分析。 脂质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细胞能量的来源,也是炎症和代谢等细胞信号传导过程的重要介质。体液中的脂质含有丰富的代谢信息,脂质组的改变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可以反映某些疾病的状态,可作为生物标记物。虽然已有的原位电离方法如纸喷雾法等已被用于体液分析,但由于解吸困难和电离效率低,所以并没有被应用到体液的脂质分析中。清华大学欧阳证、瑕瑜教授与普渡大学长期合作,致力于小型质谱系统、原位采样电离及脂质分析方法的开发。针对体液脂质分析的问题,该团队使用共价键合修饰、快速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合物涂覆电喷雾毛细管,提出了一种新的直接微采样技术:聚合涂覆转移富集(PCTE)。该方法不仅可以快速(1 min)、灵敏、定量地进行脂质质谱分析,还能对少量生物体液脂质C=C位置异构体进行鉴定。该方法在临床检测等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原位电离技术已成为质谱行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该类技术具有在样品分析前无需预处理、分析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近十年内不断涌现出新技术及应用进展。首批被质谱行业广泛关注的原位电离技术包括2004年起普渡大学Cooks团队研发的解吸电喷雾电离(DESI)[2],以及后续的直接分析电离源(DART)[3]、电喷雾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ELDI)[4]、低温等离子体(LTP)[5]及萃取电喷雾电离源[6]等。凭借DESI独特的表面分析功能, Prosolia 公司在2008年推出第一台 DESI 原位分子成像仪,应用于器官组织等切片样品中关键物质的快速分析中。2018年7月23日,沃特世公司收购Prosolia的DESI产品,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疾病诊断及创新疗法中。 2010年,欧阳证教授与Cooks教授合作,在普渡大学开发了适用于定量分析及试剂盒设计的纸喷雾离子化(Paper Spray)[7]和纸基毛细管喷雾(Paper Capillary Spray)技术[8],后者用于清谱科技小质谱系统所用的试剂盒产品设计。2014年,欧阳证团队进一步发开了用于分析体液中代谢物及药物的液栓流微萃取技术(Slug-flow Microextraction, SFME)[9],利用液-液微萃取方法进一步提高萃取效率,提升原位电离方式的灵敏度;本文报道的方法在SFME技术基础上,引入功能表面涂层,有效提升了对血液中脂质的直接萃取;结合高效率内标引入方法和光化学衍生化,在实现快速、灵敏和定量的脂质质谱分析的同时,能够C = C位置异构体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可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全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00011参考文章:[1] W. Zhang, S. Chiang, Z. Li, Q. Chen, Y. Xia, Z. Ouyang. Polymer Coating Transfer Enrichment for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Lipids in Biofluid Sample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10.1002/anie.201900011.[2] Z. Takáts, J.M. Wiseman, B. Gologan, R.G. Cooks. Mass Spectrometry Sampling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ith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cience 2004, 306, 471-473.[3] R.B. Cody, J.A. Laramée, H.D. Durst. Versatile New Ion Source for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s in Open Air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Anal. Chem. 2005, 77, 2297-2302.[4] J. Shiea, M.-Z. Huang, H.-J. Hsu, C.-Y. Lee, C.-H. Yuan, I. Beech, J. Sunner. Electrospray-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direct ambient analysis of solids. Rapid Commun. Mass. Sp 2005, 19, 3701-3704.[5] J.D. Harper, N.A. Charipar, C.C. Mulligan, X. Zhang, R.G. Cooks, Z. Ouyang. Low-Temperature Plasma Probe for Ambient Desorption Ionization. Anal. Chem. 2008, 80, 9097-9104.[6] H. Chen, A. Wortmann, W. Zhang, R. Zenobi. Rapid In?Vivo Fingerprinting of NonvolatileCompounds in Breath by 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580-583.[7] H. Wang, J. Liu, R.G. Cooks, Z. Ouyang. Paper spray for direct analysis of complex mixtures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Angew. Chem. Int. Ed. 2010, 122, 889-892.[8] Y. Ren, S. Chiang, W. Zhang, X. Wang, Z. Lin, Z. Ouyang. Paper-capillary spray for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biofluid samples. Anal. Bioanal. Chem. 2016, 408, 1385-1390.[9] Y. Ren, M.N. McLuckey, J. Liu, Z. Ouyang.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Biofluid Samples Using Slug‐Flow Microextraction 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4124-14127.
  • 质谱技术与慢病标记物研究网络会议即将召开,日程公布
    传统医学模式正进入到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整合分析的精准诊断时代。以高性能质谱为核心的多组学研究已成为各类疾病筛查、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创新发现的关键技术平台。近年来,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走高。利用慢病大规模人群队列,结合质谱检测技术发现新型生物标记物,可以为慢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线索和手段。为促进相关人员深入了解质谱技术与慢病标记物研究进展,掌握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7月15日召开“质谱技术与慢病标记物研究”网络会议,邀请业内专家和仪器厂商,聚焦慢病队列、质谱检测技术和生物标记物发现等热点研究领域分享报告。会议日程7月15日下午 质谱技术与慢病标记物时间报告主题报告嘉宾14:00-14:30代谢异常与肿瘤发生常江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14:30-15:00基于高精度质谱技术的蛋白质修饰解析刘小云 北京大学 研究员15:00-15:30安捷伦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基于靶标代谢组学与代谢流技术用于临床疾病表型研究詹舜安 安捷伦科技(中国) 大中华资深液质应用专家15:30-16:00因果推断及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余勇夫 复旦大学 研究员16:00-16:30代谢组学驱动的代谢性疾病早期标记物发现房中则 天津医科大学 教授报告嘉宾(按报告时间顺序)参会方式(手机电脑均可) 1、官网免费报名(点击此处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听会); 2、报名成功,通过审核后您将收到通知; 3、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扫一扫,进入会议页面免费报名听会
  • 共价标记质谱分析抗体药物高阶结构的细微变化
    单克隆抗体(mAb)是制药行业增长最快的治疗方法之一,mAb的高阶结构(HOS)影响药物与靶标的结合特异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副作用。若储存而导致HOS发生变化,例如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会导致稳定性降低、功效丧失或可能的免疫原性。因此,监测HOS对保证mAb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NMR)光谱可以提供原子级分辨率,但存在费时费样品的缺点;生物物理技术,如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光散射(DLS)、荧光光谱、红外(IR)光谱和圆二色(CD)光谱只能提供低分辨率的整体构象。焦碳酸二乙酯(DEPC)作为亲电子试剂能够修饰溶剂可接近的亲核侧链(Cys、His、Lys、Thr、Tyr、Ser)和蛋白质的N末端,这些残基产生的羧基化产物具有+72.021Da的质量转移,经过蛋白水解消化、液相色谱分离和串联质谱分析后,可以识别和半定量特定的蛋白质修饰位点。将一种条件(例如天然)与另一种条件(例如加热)进行比较时,特定残基处共价标记程度的变化可用于探测蛋白质的HOS变化(图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DEPC共价标记联用质谱,以利妥昔单抗作为单抗药物的模型,以期在远低于mAb治疗药物熔点的温度下能够特异性检测细微HOS变化,并通过活性测定进行验证。图1. DEPC 标记与质谱联用分析单抗药物结构的流程在通过共价标记研究热应力(heat stressed)利妥昔单抗之前,作者使用CD光谱、荧光光谱和动态光散射(DLS)来识别加热对蛋白质结构的干扰。发现当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加热利妥昔单抗4小时时,这三种技术在45°C或55°C时无法检测到显著的结构变化,而在65°C时仅显示出轻微的变化。随后作者团队使用DEPC CL-MS探测利妥昔单抗的细微结构变化。在45°C压力下的利妥昔单抗样品中发现DEPC标记水平的变化较少,大多数变化是由于蛋白质受热去折叠导致的标记增加(图2),且可变区的变化远少于恒定区。超过70%的标记变化发生在Tyr、Ser和Thr残基处,而发生在His和Lys残基处的标记变化始终小于20%。标记变化表明,45°C时的结构变化主要是局部微环境的变化,而非溶剂可及性差异显著的大结构变化,也就是说修饰位点分散在整个蛋白质结构中,而不是集中在蛋白质的某些区域。图2. 45°C 热应力 4 h 后 DEPC修饰程度的变化。饼图表示在利妥昔单抗的每个结构域内标记变化显著的修饰残基比例。红色代表标记增加,而蓝色代表减少。条形图表示共价标记变化程度低 (L)、中 (M) 和高 (H)的残基数量。活性测定能反映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化对利妥昔单抗活性的影响,从而验证DEPC标记结果。桥接ELISA的结果表明,在预热至45°C后,利妥昔单抗的Fc结合活性没有显著变化(图3a),Fc区域的CDC活性估计在45°C热应激后保持不变(图3b),利妥昔单抗的Fab结合活性估计与对照样品没有差异(图3c)。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蛋白质在45°C时没有发生显著的结构变化。在Fab和Fc区域中标记变化的残基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标记对局部微环境变化更敏感的Tyr、Ser和Thr残基。修饰位点分散在整个蛋白质中,对Fab和Fc区域的构象几乎没有影响,与共价标记质谱联用的测定结果相吻合。图3.使用单抗活性测定验证CL-MS实验揭示的结构变化。Fc区的结构完整性通过(a)测量Fc与捕获抗体结合的利妥昔单抗桥接ELISA和(b)测量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的Alamarblue测定来评估。Fab区域的结构完整性通过(c)Raji细胞下拉试验评估,测量Fab与B细胞CD20抗原的结合。55°C加热4h后利妥昔单抗所有结构域的残基修饰程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Fab区域的VH和VL结构域。(图4)加热至55°C时,His和Lys残基处发生的标记变化几乎是45°C的两倍,表明蛋白质在这些区域展开;Fab区域标记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VH、VL和CL域。这表明利妥昔单抗的Fab区域存在局部结构变化,据报道这也是IgG1分子中对热应激最敏感的区域。Fc区域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发生标记变化的残基聚集,Tyr、Ser和Thr处的大多数标记变化为中度或高度变化,这些结果表明蛋白质拓扑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图4. 55°C 热应力 4 h 后 DEPC修饰程度的变化。饼图表示在利妥昔单抗的每个结构域内标记变化显著的修饰残基比例。红色代表标记增加,而蓝色代表减少。条形图表示共价标记变化程度低 (L)、中 (M) 和高 (H)的残基数量。尺寸排阻色谱(SEC)测量表明在65°C加热条件下存在高分子量物质。将DEPC CL-MS方法应用于65°C热应力的利妥昔单抗后,发现所有利妥昔单抗结构域的标记发生显著变化(图5),主要体现为标记的减少,这可能是因为蛋白质聚集。利妥昔单抗的Fab和Fc区均发现标记减少的残基簇,活性测定结果显示Fc结合和CDC活性的降低(图3),说明了Fc区特别是CH3结构域的标记变化,与DEPC标记结果一致。图5. 65°C 热应力 4 h 后 DEPC修饰程度的变化。饼图表示在利妥昔单抗的每个结构域内标记变化显著的修饰残基比例。红色代表标记增加,而蓝色代表减少。条形图表示共价标记变化程度低 (L)、中 (M) 和高 (H)的残基数量。总结DEPC标记技术的结构分辨率和灵敏度足以探测细微的蛋白质构象变化,该技术与质谱联用可在低于Tm的温度下揭示利妥昔单抗中的细微HOS变化,与经典的生物物理技术互补。总体而言,鉴于CL-MS简便、灵敏的特点,该方法将适用其他抗体药物的结构研究。
  • 你了解不怕水,无制样要求的红外成像吗?无需任何标记鉴别生物样品,病毒、单细胞、活细胞观测统统不在话下!
    近年来,红外光谱和显微成像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得益于红外光谱技术对于分子结构的敏感性,其能够在无任何标记的情况下实现对生物样品成分的鉴定和分布解析,这对于不便于荧光标记的一些生物样品鉴别十分有利。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红外光谱空间分辨率受限于红外光的衍射限,只有10-20 μm,且依赖于红外光波波长。另外多数红外检测设备对于生物样品制样过程也有着严格要求,如样品切片厚度,细胞和组织尺寸,含水量,需要荧光染色等,这对于生命科学研究非常不利。 针对上述问题,美国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公司经多年潜心攻关,研发出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该设备凭借其有的光学光热红外(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技术克服了上述问题,将红外光谱的空间分辨率提升至亚微米(~500 nm);无需制备薄片,直接测试较厚样品,大地简化了制样过程、提高测试效率;同时可实现无接触式地快速简易测量,有效避免了传统atr模式下的散射像差和交叉污染。且该设备在反射模式下所得谱图与透射模式下ftir完全一致,还可以选配透射模式,十分适用于液体样品和一些特殊混合样品,大的扩展了光热红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如图1所示)。这项先进技术让mirage有别于传统的红外测试设备,能够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常用样本,诸如细胞爬片,病理组织切片,单细胞细菌等有良好的兼容性,并让活细胞观测成为可能。除此之外,mirage还可与拉曼光谱进行联用,实现同时同地相同分辨率的ir和raman测试,且无荧光风险,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快速全面的确定所分析生物样品的化学组成信息。图1. o-ptir光学光热红外显微镜,工作原理及钙化乳腺组织的o-ptir红外成像图 光学光热红外o-ptir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显著优势:1.亚微米的空间分辨率;2.可直接获取液体中活细胞的红外成像;3.灵敏度高,可直接观测单细胞 (如细菌、哺乳动物细胞等);4.无米氏散射干扰,即使在细胞边缘也不受影响;5.高的光谱分辨率;6.无需直接接触即可测量软组织的红外光谱;7.可实现红外和拉曼同步测量;8.可实现超过10 μm厚的样品测试,直接置于载玻片上观察分析;9.可配置化的红外光源;典型案例分析:1.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表征 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疟疾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疟原虫引发的感染周期十分复杂,因此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疟原虫的变化对于研究疟原虫的致病有着重要意义。agnieszka m. banas等人通过使用o-ptir对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在亚微米尺度的分子特征变化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正常红细胞的蛋白呈现环状分布,而感染后的红细胞蛋白质则呈现无规则分布。通过对比传统ftir与基于o-ptir技术能够发现,o-ptir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分辨率并且能够测量红细胞不同位置的光谱信息。而传统ftir受制于米氏散射限制,效果较差。图2. 对比ftir与o-ptir对红细胞成像的结果:(a)红细胞的白光图;(b)图a中红色方块放大的区域;(c,e)ftir的蛋白/脂质空间分布的红外成像;(d,f)o-ptir的蛋白/脂质空间分布的红外成像;(g)红细胞的ftir红外光谱;(h)红细胞的o-ptir红外光谱 (g,i)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的pca(pc1&pc2,pc1&pc3)得分;(h,j)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的pca(pc1&pc2,pc1&pc3)得分 参考文献:b. [malaria] “comparing infrared spectroscopic method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infected human erythrocytes” (nature communication chemistry, https://doi.org/10.1038/s42004-021-00567-2). advantages: 1, 3, 4, 5, 6 2.单个病毒的红外成像 受制于红外限分辨率的限制,单个病毒的红外光谱成像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只有100 nm左右的病毒进行红外光谱成像显得十分无力。yi zhang等人使用o-ptir技术成功实现对单个痘病毒进行了检测,并成功观测到了病毒的外形,并对病毒表面的蛋白的光谱进行了表征。图3.单个痘病毒的光谱和成像表征。(a)痘病毒的干涉散射图像 (b)痘病毒1550cm-1波束下的mip图像 (c)痘病毒1650cm-1波束下的mip图像 (d)随机选取病毒上4个点的光谱 参考文献:“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of a single virus by mid-infrared photothermal microscopy” (analytical chemistry, https://dx.doi.org/10.1021/acs.analchem.0c05333). advantages: 1, 3, 4, 5, 6 3. 光学光热红外o-ptir与raman光谱协同分析固定或活的单细胞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peter gardner教授近期发表了他们关于活(和固定)细胞振动光谱分析的新研究结果。作者使用光学光热红外o-ptir与raman光谱,并借助于两个激发源(qcl和opo激光器),对细胞进行了宽光谱范围的覆盖,从而使所有与生物学相关的分子振动都能被检测到,且保持一致的亚微米的空间分辨率。此外,红外光谱采集与拉曼光谱有效的结合起来,在相同的激发位置,形成振动互补,得到一套完整的振动光谱信息。如下图所示,该红外和拉曼的组合方式可以用来分析液体环境中固定或活细胞的亚细胞结构,其中的蛋白质二次结构及富脂体均可以在亚微米尺度上被有效地识别出来。 图4. o-ptir观测固定未染色mia paca-2细胞成像。(a)固定的未染色的mia paca-2细胞的光学图像;(b)红色方块区域的放大图像;(c)opo波束段的o-ptir红外光谱;(d)qcl波束段o-ptir的红外光谱;(e)黑色区域的拉曼和红外光谱 参考文献d. [mammalian cancer cell] “analysis of fixed and live single cells using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with concomitant raman spectroscopy” (analytical chemistry, https://dx.doi.org/10.1021/acs.analchem.0c04846). advantages: 1, 2, 3, 4, 5, 6, 74. o-ptir与s-xrf联用探究阿尔兹海默症阿尔兹海默症是老年痴呆症常见的病因之一,而淀粉样β蛋白沉淀是引发ad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对于淀粉样β蛋白分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nadja gustavsson等人通过o-ptir成功观测到了神经中的淀粉样β蛋白分布,并且结合s-xrf分析发现铁簇与淀粉样β-折叠结构和氧化的脂质存在共定位关系。这项研究充分预示了o-ptir/s-xrf联合技术可在ad疾病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图5.单个神经元的o-ptir与x光荧光成像。(a)单个神经元的光学(左)与o-ptir图像(中和右)(b)神经元上铜、铁的分布(c)铁与蛋白叠合图(d)铁与脂质的叠合图参考文献[neuron] “correlative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and x-ray fluorescence for chemical imaging of trace elements and relevant molecular structures directly in neuron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1-00590-x) advantages: 1, 3, 4, 5, 6 用户单位: 用户评价:
  • 颜光涛教授:标记免疫、基因测序、生物大数据助力精准诊断
    p   全球正在迈入精准医疗时代,精准诊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近年来,国内在该领域获得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学术科研界,还是生物技术、医药企业以及投资界,均在这一领域深耕,希望促进行业发展,以精准诊断造福患者。大时代下,药明康德传媒部推出精准诊断系列访谈专题,邀请业内几位专家与大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检验中心颜光涛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7653b6f-cc04-4665-93f3-f2625af9c57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116095844.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1116095844.jpg" / /p p   颜光涛教授已从事生化教学及科研工作30多年,研究方向为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创伤后多器官衰竭的发病机理及神经系统损伤保护,现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并组建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颜光涛教授说:“ strong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也是实现国家提倡的“精准医疗”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 /strong 。”那么,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目前在我国发展及应用的如何?从临床角度看,肿瘤的个体化精准医疗与传统疗法的区别在哪里?个体化医疗的可负担性怎样,成本会高吗?就这些问题,颜光涛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与洞见。 /p p   药明康德:您是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专家,那么首先请给我们读者介绍一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目前其主要应用在哪些疾病领域? /p p   颜光涛教授: strong 标记免疫技术是以抗体为中心的检测技术,通过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的反应。 /strong 目前,标记物已从单一核素发展到同位素、荧光素、酶发光剂、化学发光、量子点、胶体金和银、微粒子与纳米粒子等。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覆盖面广、发展快的分析测试技术,目前常应用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的判断及评估,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 /p p   另外,这个技术在生物分析、环境科学、食品药品检定、生物农业、进出口检疫检定、法医与刑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p p   药明康德: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目前在国内发展的如何?主要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p p   颜光涛教授: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目前的应用都已经交叉融合了。从广义上讲,这种技术包括分子诊断和免疫检测技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及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等,这些都会是未来的发展机遇。 /p p    strong 这种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化学发光技术,POCT(即时检测技术)等领域 /strong 。罗氏、雅培、丹纳赫以及西门子这四大跨国企业,几乎垄断了体外诊断这个领域,他们的抗体标记技术,包括标记物的选择,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strong 而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七八百家,普遍规模小、产品品种少,诊断试剂生产规模排名前20的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约30%,市场集中度低 /strong 。所以,未来我们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p p   比如,新兴的POCT技术,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空间上,在患者身边进行的检验,即“床旁检验” 时间上,可进行“即时检验”。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省去了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可以快速得到检验结果,但其弱点在于缺乏标准化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医院、不同的操作环境和设备,都是以自身为标准的,他们互相之间的可比性较差。所以,这是一个逐步协调的过程,包括医院内部的协调以及国家层面的协调。 strong 我们建议在这个逐步发展与摸索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整体规划,规范准则,一方面不盲目扩大商业生产,另一方面避免对医疗结果造成不良影响,这样步伐稳健有利于未来的长足发展。 /strong /p p   药明康德:您组建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初衷是什么?这几年开展了哪些活动?将来如何发展? /p p   颜光涛教授:标记免疫分析是比较综合性的学科,具体到行业就是体外诊断这个领域,其中包括精准医学。体外诊断需要高效而精准的特异性分析技术,而标记免疫正是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分子诊断则是检测基因信息,标志技术涵盖了荧光素、酶、同位素、金、银等,以及一些新的标记物,那么当这两个技术相结合,就组成了主要的诊断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aa5bf84-7996-49e4-b946-308bc615ae3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123RF br/ /p p   我们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6月在北京成立,主要的人员构成包括检验科工作人员,临床医生,体外诊断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还有从事体外诊断或者抗体研究的院校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等等。这两年我们陆续在北京、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召开了4次学术峰会,参会规模六、七百人左右,学术氛围浓厚,大家平等相待,共同讨论全产业链里所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包括一些前瞻性思路的探讨以及行业瓶颈的评估等。 /p p    strong 标记免疫分析专委会旨在整合我国各梯次研发与产业化资源,推动整体研发体系的产医研跨行业协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队” /strong 建立和完善对接国际国内认证体系的相关质量标准规范,形成面向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strong 形成“产医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 /strong 打造基础研究、技术规范、产业转化和临床应用的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平台 进一步通过“产医研用”协同创新,推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产业化 促进本专业学科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推动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学科进步,促进人才成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推动我国标记免疫分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p p   药明康德:以肿瘤领域为例,您认为如何才能实现癌症的精准诊断?肿瘤领域的个体化医疗与传统治疗的区别在哪里?目前,国内肿瘤领域的精准诊断技术发展得如何? /p p   颜光涛教授:精准医学其实就是一种个体化医疗。 strong 个体化医疗是以患者个人的基因信息为基础,来确定治疗方案,把握治疗效果,尽量地减少药物对于患者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医疗方案。 /strong 个体化医疗的概念最早是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通过全方位掌握每个个体的基因信息,去寻找相应的基因突变或缺陷,或不同的基因表达,从而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目标就是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减少对于正常细胞的影响。 /p p   传统“一刀切“的治疗方式,从临床的实践看,效率非常低,且疗效模糊。举例来讲,大家都知道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根据统计学数字,药物对于这种疾病的疗效为50% 而肿瘤的复杂性更高,无论是肺癌还是肝癌,如果需要化疗的,疗效不到25%,也就是说四个患者当中,仅有一个能够有效治疗。 /p p   因此, strong 对于肿瘤的精准诊断需立体化、全方位,需包括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影像诊断、分子病理诊断等 /strong 。在这些诊断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肿瘤的分类,临床亚型,包括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预后的判断等,然后才能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样药物对于患者的影响可以减少到最低,治疗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患者康复的可能性也可以更大地提高。 /p p   药明康德:那么,针对个体化的精准诊断成本高吗?未来如何普及? /p p   颜光涛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实际上, strong 要实现精准诊断以及精准医疗都是基于两种技术的突破,一个是基因测序,另一个是生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 /strong 。 /p p   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目前在一千元美金以下,这几乎抵不过一个肿瘤患者一个月的用药成本。个人的全基因组信息一般数据量在10个G以上,再加上辅助数据、患者的病史资料等,数据量非常大。现在的生物大数据处理能力已经能够达到每秒钟超过15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数据存量可以达到12.6PB。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已经能够分析全基因组信息了。 /p p   因此,我认为,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两项突破,个体化精准医疗很快能够实现。 strong 个体化医疗的优势 /strong 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 strong 早期评估并预防疾病风险 /strong 第二可以 strong 提高医疗效率 /strong 第三确实能够 strong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strong ,从整体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个体化精准医疗从整体上是减少了医疗支出,降低了成本。 /p p   药明康德:未来5到10年,您认为中国的精准诊断技术将有怎样的发展? /p p   颜光涛教授:我认为精准医学可以带动社会的全面创新。因为精准医学涉及各领域,包括化学分析、影像技术及设备、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也就是说 strong 精准医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外延方向。 /strong strong 未来5年精准医学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精准诊断技术将会有长足发展。 /strong /p
  • SCIEX最新推出快速生物药糖基标记与分析试剂盒
    方案为研究者提供比传统方法更快检测糖基化变化的能力 中国北京讯- SCIEX是生命科学分析技术的全球领先的公司,在2017年1月24号发布了针对于生物制药表征中大量糖基化表征的快速糖标记与分析试剂盒。传统分析中耗时的样品制备和数据分析,现在可以在SCIEX公司PA800 Plus生物分析系统上通过快速糖释放、标记和分离,进行糖基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加快研究者的工作流程。 平均一小时的样品制备,而后进行96个分离程序,快速糖分析试剂盒分析糖的速度比传统的HILIC方法快五倍。这使研究者可以快速检测糖基的变化,帮助他们监测可能影响功能变化和生物药的功效、清除效率的糖型分布。自动的糖基化定性不再需要手动而乏味的糖基数据库搜索,排除了分析过程中潜在的人为因素。SCIEX公司提供的方案使分析方法开发和QC实验室的研究者可以对生物药中的糖基进行有效的定性和定量,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 糖基化对生物药的疗效、免疫原性和清除效率的非常关键。对单克隆抗体(mAb)来说,它可导致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的增加或减少。缺少高分辨的糖基化信息(如岩藻糖基化和非岩藻糖基化结构的分离)以及不可靠的结果会对患者和研究机构产生很大的风险。 使用客户定制的内标,可以直接在SCIEX公司PA800 Plus软件上计算糖单位(GU)。SCIEX公司提供了全面的糖单位参考表用于糖单位的计算,用户也可以添加自定义的特殊糖基种类。SCIEX公司快速糖分析方法中的样品处理可以在Beckman Coulter的 Biomek自动化工作站上使用,来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通量和效率。 SCIEX公司产品经理Mark Lies 说过“通常糖分析需要研究者很有耐心的花费一整天进行样品前处理。SCIEX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具有自动化鉴定糖基的特点,平均几分钟即可完成样品的制备、对糖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保证了整个实验室更高的工作效率”。 SCIEX公司快速糖标记与分析试剂盒最近获得了生物国际(BPI)“最佳技术应用与分析奖”,展示创新的新增功能与其它分析技术的结合。 了解更多关于新的快速糖标记与分析试剂盒 关于SCIEX公司SCIEX公司帮助科学家和研究员在他们面对的复杂的分析挑战中探索答案,改善我们生活的世界。SCIEX公司在毛细管电泳、液质联用的全球领导地位和世界一流的技术服务支持下,使它成为了在基础研究、药物开发、食品与环境检测、法医学与临床研究领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伴随着超过40年的成熟创新,SCIEX公司擅长聆听和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开发可靠、灵敏、直观的解决方案,继续重新定义在常规和复杂分析中可实现的部分。更多信息,请访问sciex.com.cn。 ###媒体联络: 范雪,易思闻思公关咨询Nicole@eastwestpr.com+86 10 65820018
  • 蛋白组学研究发现癌症早期诊断新标记物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相对不明显,经常导致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之后才被发现。为了改善胰腺癌病人的预后,开发早期胰腺癌检测方法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们在血液中发现了一些蛋白能够加强对胰腺癌的检测。结合传统的生物标记物,能够实现对早期阶段胰腺癌的诊断,这在之前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发现可以用于胰腺癌检测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人员决定对已经报道过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随后他们利用两种类型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了大量临床样本,分析候选基因表达的蛋白在胰腺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液中的变化情况。最终在130个候选蛋白中找到23个变化显着的蛋白质。  研究人员使用质谱技术和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对这些胰腺癌候选标记物进行了证实。为了更加高效地对大量临床样本进行分析,他们还开发了一种自动分析系统,对65名健康人和38名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浆中的候选蛋白进行了比对,发现IGFBP2和IGFBP3这两种蛋白在早期胰腺癌患者体内存在显着变化。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借助这两个生物标记物在15名病人中诊断出12名早期胰腺癌患者,这些病人在用另外一种叫做CA19-9的标记物进行诊断时呈阴性结果。  研究人员还发现IGFBP2和IGFBP3对于胃癌,胆囊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以及肝细胞癌的筛查也十分有效。  癌症早发现能够为实现手术完全治愈癌症提供更好的机会,因此研究人员希望这些诊断标记物的发现能够帮助提高病人的预后。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上。
  • 加拿大研究员发现检测血液中癌症生物标记新方法
    据最新一期《自然· 化学》杂志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检测人体血液中癌症生物标记物的新方法:利用肽核酸钳及纳米微电子芯片检测游离核酸。   核酸可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通常位于细胞内,但有时也能在循环血液中找到。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往往有更多的这种脱离细胞的核酸,其中一小部分游离核酸中就包含着与某些癌症相关的突变。   研究游离核酸的常用方法包括DNA测序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但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缺陷。DNA测序成本高,患者往往要等待几周才能获得结果;PCR则需要准备大量样本进行修改,才能使其对基因点突变具有充分选择性。   许多遗传癌症标记会在一个特定基因中包含一个点突变。点突变是很难发现的,因为与正常游离核酸或野生型核酸相比,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要小得多。科学家提高PCR灵敏度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称为肽核酸的基因&ldquo 钳&rdquo ,这些具有互补核苷酸序列的链与野生型序列绑定后可放大目标序列。   多伦多大学和蒙特利尔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方法,可在无需样本或仅需少量样本的情况下对肺癌和皮肤癌中的基因突变进行选择性识别。   研究人员将肽核酸钳技术与电化学探针技术相结合,制作出一种快速、具有选择性的传感器。他们设计的钳测定技术可在KRAS基因中选择出特定的突变,KRAS基因中有7个突变与肺癌相关。   实验证明,这种利用肽核酸钳及纳米微电子芯片检测游离核酸的新方法,对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癌症标记物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侵入性小、几乎不用准备样本等诸多优点。
  • 太赫兹应用:无标记识别脑胶质瘤细胞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朱卫仁教授与重庆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冯华教授/陈图南副教授团队、爱德万测试(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题为“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malignant glioma cells using metamaterial-inspired THz biosensor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的研究结果,首次展示了一种针对不同胶质瘤分子分型细胞进行无标记识别的太赫兹超材料检测方法,该研究也得到了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团队的指导和支持。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造成最多死残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目前临床主张进行整合诊断,将胶质瘤分为多个特定的分子亚类,其中IDH是与肿瘤进展、治疗反应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经典分子分型标记。快速早期无标记区分IDH1野生/突变两种胶质瘤对于术中和术后早期精准诊疗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无标记的脑胶质瘤细胞“分子分型(IDH1野生/突变)”生物传感超材料,通过在生物传感器表面加载人原代胶质瘤细胞进行太赫兹波谱探测,其频率偏移和峰幅变化与不同类型细胞及其浓度呈现相关性;通过观察超材料传感器共振频率的变化,可以区分不同分子分型的胶质瘤细胞,这种识别是在没有引入抗体等生化标记方法的情况下,在多个不同细胞浓度下实现的。基于该项研究结果,太赫兹超材料生物传感器在识别胶质瘤细胞类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基于肿瘤分子分型的太赫兹波谱识别策略也拓展了新的太赫兹波生物传感技术发展方向。太赫兹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十届光谱网络会议(iCS2021)邀请了四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届时,专家将介绍太赫兹技术的更多应用,点击下方链接立即报名哦。5月25-28日 光谱网络会议相约十年(iCS2021)专家报告推荐之光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1、《太赫兹生物医学与生物物理发展概况》(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 何明霞副会长/秘书长)2、《纳米-生物界面作用的定量分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黎明研究员)3、《面向生物医学检测的LIBS/Raman联用装置与方法研发》(四川大学 林庆宇副教授)4、《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阿尔伯塔大学 庞博博士)立即报名(免费哦):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1/
  • Adamas/阿达玛斯 | 同位素标记物 为“舌尖上”的安全护航
    最近,食品行业发生了安全问题——鸡蛋中含有杀虫剂氟虫腈。氟虫腈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有中度毒性”的化学品,欧盟法律规定不得用于人类食品产业链中的畜禽。到目前为止,毒鸡蛋事件已经蔓延到欧洲16国,甚至中国香港也受到了波及。每次出现类似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们都会思考,从农田到餐桌,究竟如何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起过去几年中国曾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故,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在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我们不妨把它们再度重提,当作警钟,常抓不懈。苏丹红事件“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2005年,肯德基被相关部门查出,其售出的汉堡和鸡翅中含有苏丹红成分,并被责令停售。此次事件后,我国紧急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苏丹红开始受到“全国通缉”。多宝鱼事件2006年,多宝鱼又深陷药残事件。多宝鱼本身的抗病能力差、养殖技术要求高,为了预防和治疗鱼病,一些养殖者非法大量使用违禁药物,导致多宝鱼体内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仅山东省在此次多宝鱼事件损失就超过40亿元。碱性橙事件2007年,毒豆腐皮掀起风波。黄橙橙的豆腐皮,看上去诱人,经检测竟是用工业染料“块黄”染的。碱性橙ii是化工染料,为致癌物,主要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及木制品的染色,并非是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甚至造成婴儿死亡,经检查是因为奶粉中含有一种叫做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不仅仅是三鹿集团,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后,三鹿集团最终破产,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信誉更是一蹶不振,至今仍不得民心。瘦肉精事件2011年,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了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并且有毒猪肉流入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此事一出,引发广泛关注,双汇也因“瘦肉精”事件损失超过121亿元。塑化剂事件2012年,中国白酒行业出现“地震”,高端酒行列品牌酒鬼酒被爆出塑化剂超标2.6倍。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mg/kg,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苏丹红”到“塑化剂”,从“毒大米”到“毒鸡蛋”,过去十多年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一不存在有害化学成分的身影。因此对于食品卫生工作来说,分析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不可食用化学成分,是保障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泰坦科技(titan)旗下品牌阿达玛斯最新推出了新品——稳定同位素标记物,其主要产品有氘、碳-13,、氮-15、氧-18标记的农用示踪剂、农兽药残留检测试剂、食品非法添加物检测试剂、标记氨基酸(可带保护基因)、标记多肽、标记诊断试剂、标记基础有机试剂、标记标准样品等。自上市以来,同位素标记物作为内标试剂已成熟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除了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在农业、环境、生物、临床医学等领域。上述产品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 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韩牛分子标记物的准确评估助力种质鉴定
    导读韩牛(Bos taurus coreanae)是一种驯化的哺乳动物,在韩国消费市场作为食物资源,其牛肉消费量远超其他品种,这种消费模式导致了区分韩牛和其他牛品种的分子研究的出现。不仅是牛,其他经济动物的不同品种在市场中的经济价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准确进行种质鉴定势在必行。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使用传统的PCR方法和Sanger测序验证确定了由TE关联缺失事件产生的韩牛特异性SV。它可以用作区分不同牛品种的分子标记(即韩牛与荷斯坦牛)。然而,PCR存在缺陷,每个样品都有各种最终拷贝定量。为了克服传统PCR的局限性,并准确评估先前研究中确定的韩牛特异性SV位点,檀国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系联合畜牧研究所和檀国大学医学院,使用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韩牛特异性SV位点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检测,并将成果《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molecular marker using droplet digital PCR》发表在Genomics & Informatics杂志上。转座元件(TEs)约占牛基因组的一半。它们可以是一个强大的物种特异性标记,在基因组进化时没有结构变异(SV)的回归突变。因此,作者应用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韩牛特异性SV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虽然样品在韩牛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较低,但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可以通过绝对定量进行高灵敏度检测,可以做到比PCR更准确的定量。所以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平台相比于传统PCR更适用于分子标志物的定量评价。应用亮点:▶ 使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韩牛特异性SV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 dPCR测定在计数单分子和分析特定群体的少量拷贝时可以高精度地定量,与qPCR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经过sanger测序,确定了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检测准确无误,且操作和成本均低于测序。▶ 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适用于分子标志物的定量评价。实验方法:检测样本信息:共提取了五个棕色韩牛DNA和五个荷斯坦DNA作为实验样本。检测方法:为了更准确地检测韩牛特异性SV,将“Del_96”位点应用于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Stilla Technologies)。进行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前确认韩牛和荷斯坦牛的DNA的浓度定量。FAM引物组和FAM探针用于检测韩牛和荷斯坦牛基因组。VIC引物组和VIC探针设计在韩牛特异性缺失(图 1B)。因此,FAM引物组和FAM探针(阳性对照)设计在所有牛DNA中检测。VIC引物组和VIC探针设计用于仅检测韩牛的荧光。▲图 1B实验结果:FAM染料在所有牛基因组中均被检测到,VIC染料仅在韩牛样品中显示出显著的检测。这表明所有韩牛基因组都包含特定的缺失序列(Del_96区域)。在韩牛样品中检测到VIC染料的信号平均浓度为243(copies/ μL)。虽然在荷斯坦样品中也检测到平均浓度0.12(copies/μL)的VIC染料信号,但这些信号相比韩牛可忽略不计。▲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检测韩Del_96和荷斯坦样品之间区域的绝对拷贝数比较。浓度图在 X 轴上指示样品数,在 Y 轴上指示对数刻度条(拷贝/μL)。(A)在所有样品中检测到FAM荧光。韩牛样品的绝对拷贝数大约是荷斯坦样品的两倍。(B)仅在韩牛样品中强烈检测到VIC荧光。最后,文章Results and Discussion给出-数字PCR适合作为验证物种特异性标记的平台。综上,对于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技术,准确定量绝对拷贝数是一个关键特征,相比qPCR准确性更高,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为本文的检测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也验证了这一特征。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将物种识别工具应用于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它作为大样本量物种鉴定平台具有巨大潜力。所以naica️ ®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适合作为验证物种特异性标记的平台。期刊介绍:Genomics & Informatics是由韩国基因组组织发行的涉及农业和生物科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健康信息学等领域的期刊。
  • 新技术:NHQ无标记高内涵成像技术,为细胞分析解锁全新物理参数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是一种利用高倍镜成像技术对细胞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的仪器设备。得益于显微成像、自动化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能够对大量细胞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数据分析,实时提供海量多维生物学信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药物筛选等领域。为帮助大家及时了解高内涵成像分析前沿技术、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策划《窥微探秘,高内涵细胞成像前沿技术与进展》专题(点击查看),本期,特别邀请到深圳倍捷锐医学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孙瑞谈一谈倍捷锐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发展历程、创新技术以及对未来市场的看法。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高内涵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孙瑞:高内涵成像(High Content Imaging, HCI)技术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基于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技术衍生而来。HCI技术融合了细胞生物学、光子学、实验室自动化和图像分析等不同学科的技术,能够大规模地采集和分析来自不同生物样本类型的显微图像。简而言之,高内涵成像是指自动化获取和分析生物样本显微图像的过程,其三大核心技术分别是光学显微技术、自动化和分析算法。1997年,美国Cellomics公司开发了首个完全集成的高内涵成像平台Array Scan,通过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实现了自动化采集以及图像处理、分析、归档和可视化等功能。随着技术发展,2000年左右出现了更为复杂的高内涵成像仪器,比如配备尼普科夫盘激光共聚焦、激光扫描细胞计数仪等。2000年代末期,灵活的台式高内涵成像仪器开始普及。2010年代,高内涵成像仪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开始应用于高通量生物分析。近年来,随着AI算法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发展,高内涵成像图像分析软件变得更加先进,不仅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集,还能从多个维度捕捉和解析信息。例如,深度学习已被用于自动量化单个细胞中的结构和动态变化。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分析速度和准确性,还能够揭示以前难以察觉的细胞特征和模式。目前,高内涵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实现3D成像。高内涵成像硬件及配套软件的发展现有的高内涵成像系统主要分为宽场荧光显微镜型、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型以及激光扫描型等,大多数基于荧光标记成像的方法,通过标记细胞不同成分来获取细胞图像并进行分析,但荧光标记存在光漂白、光毒性、速度慢以及标记过程对细胞造成活性影响等问题。无标记成像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些限制,通过利用细胞自身的光学特性,如折射率的变化或散射光的特性,实现了无需任何标记的细胞成像,能够更加真实、自然地观察细胞状态。然而传统无标记技术如相差成像、微分干涉成像等存在信息量不足的缺陷,虽已有结合AI的案例实现丰富的细胞分析功能,但仍然无法满足无标记高内涵分析的需求。定量相位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 QPI)是一种无标记的显微成像技术,基于干涉仪与全息投影的光路设计,能够定量提供纳米级精度的表面形态信息,且无需扫描,更加节约时间与算力。因此,QPI技术适用于快速大规模的细胞分析。在QPI技术前沿应用探索中,已经成功实现对细胞形态、物质分布、机械特性、折光率分布、三维偏振张量等多个参数的定量成像,进而能够精细区分细胞类别。借助QPI技术带来的全新物理参数,不仅解决了传统无标记成像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扩展了高内涵成像的应用范围,也为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高内涵成像技术演化历程仪器信息网:贵司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里程碑事件?孙瑞:深圳倍捷锐医学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倍捷锐)的核心科技是基于QPI成像方法实现的无标记高内涵成像技术(NHQ)。NHQ技术最早成型于201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周仁杰教授LAMB实验室完成概念验证。2019年,倍捷锐成立于香港科学园,获得了香港科技署的种子轮支持,同时完成了第一代原理机核心光学组件的开发。翌年,公司成功交付了首台产品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沈自所),并在同年荣获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生命科学创业大赛“年度新锐” 、“2020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力公司50”等多项大奖。2020年至2022年期间,倍捷锐先后加入Merck创新训练营、NVIDIA Inception Program计划进行应用场景拓展和新功能开发,并与蔡司达成合作,成功开发出蔡司模组NHQ-Zeiss。此外,倍捷锐于2022年成功加入了深圳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并在2023年获得了脑科学企业认定以及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倍捷锐始终致力于为生命科学工作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科研工具,历经5年打磨,最终在2024年7月发布重磅产品——NHQLiveTM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仪。倍捷锐NHQLiveTM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仪仪器信息网:目前贵司主推的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产品有哪些?并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成像、数据处理、算法分析和自动化等方面)孙瑞:目前倍捷锐主推的产品是NHQLiveTM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仪,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成像、自动化和智能化分析三大方面。在成像方面,NHQLiveTM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仪具有6个成像通道,多种成像模态。首先是倍捷锐所专注的定量相位显微技术(QPI技术),就像前面所述,它是一种无标记、快速、无损、高分辨率的新兴显微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表示细胞产生的形貌和动态变化,可在不对样品进行任何预处理的情况下,测量微观物体透射光(或反射光)的相位延迟,生成反映物体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图片,再通过分析相位分布图获取细胞的干重、力学特性、密度分布等全新信息。如果把基因组测序比喻为“指纹识别”系统,那么 QPI 技术则是“人脸识别”系统。另外,NHQLiveTM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仪还兼备新一代明场技术与四通道荧光成像方案,不仅提升了成像的清晰度,还能捕捉到更为丰富的细胞细节,再搭配多通道影像融合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了观察分析的深度与精度,达到了更高维度。从左到右依次为:明场,QPI,四个荧光通道,荧光融合图像在自动化方面,用户可以一键控制仪器电动门开关,通过自动定位聚焦提升操作效率与成像质量,一键启动自动图像拼接,将高速孔板扫描的微观数据汇成一幅超大视野总览图。对于有活细胞长时间多形态成像需求的用户,设备还能结合微流控、孵育器等装置实现流式成像及自动控制延时成像,减少人工操作,极大提高分析效率。 人关节软骨细胞(40×),LFAITM软件大视场图像拼接在软件系统方面,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倍捷锐开发出独特的LFAITM智能分析系统。不仅可以进行细胞分类、精准计数、活性分析、行为分析等复杂任务,还结合QPI技术推出了细胞力学分析、干重分析等创新功能。LFAITM 软件细胞分类工作原理仪器信息网:贵司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主要应用哪些领域的哪些实验环节?有哪些代表性用户单位?孙瑞:NHQLiveTM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仪凭借其多样化的成像模式、自动化操作以及智能AI分析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药物作用机理分析、组织病理研究、细菌活性检测、细胞周期观察分析、血液分析、植物学研究、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分析、生殖细胞活性分析等。具体而言,可用于单细胞计数与分析、细胞分类、形态分析、药物-细胞影响分析、细胞追踪、行为分析、力学分析等实验环节。现阶段,倍捷锐团队已与香港中文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康乃狄格大学、厦门大学、沈阳自动化所、清华大学、上海药物所、默克、蔡司等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仪器信息网:请点评荧光成像系统、透射光成像系统和共聚焦成像系统等不同成像方式的优劣势?孙瑞:荧光成像系统通过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使样品中的荧光分子被激发而发射出荧光,随后被检测器捕捉并转化为图像。其优势包括:高度特异性,针对特定的分子或结构实现高特异性成像;灵敏度突出,即使样品中的目标分子含量较低也能通过荧光信号检测出来;多色成像,能够同时使用多种荧光染料实现多通道成像,便于同一时间观察多种细胞组分。然而,荧光成像系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细胞活性差、光漂白、光毒性、成像速度慢等问题。透射光成像系统基于透射光原理,光线穿过样品后被显微镜的物镜收集并成像,适用于观察透明或半透明的样品。其优点主要是样本无需进行化学标记,避免了标记过程带来的影响,且操作也相对简单。但相比于荧光成像,透射光成像的对比度较低,难以区分细微的细胞结构,而且因其采用可见光波段,其分辨率也会受限于光的衍射极限。共聚焦成像系统采用激光扫描和针孔过滤技术,能够提供基于荧光成像的超分辨率成像,显著提高横向和轴向分辨率,同时还能捕捉细胞的三维结构信息。除了荧光成像所面临的问题之外,其设备成本相对较高,逐点扫描的方式也导致了成像速度相对较慢。仪器信息网:未来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技术发展趋势如何?最看好哪些应用细分?孙瑞: 首先,无标记成像技术的兴起将减少对荧光标记的依赖,降低对细胞的潜在影响。例如,基于定量相位显微技术的无标记高内涵活细胞分析仪,能够实现对细胞的实时、无标记监测;其次,随着3D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高内涵成像系统需能够支持三维成像,以更准确地模拟并反映细胞在体内的真实生长环境;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融合,将被更深入地整合到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中,大幅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与精确度。自动化的特征识别和分类将变得日益普遍,从而降低对人工操作的依赖;高通量筛选与高内涵成像更加协同,进一步推动药物发现及疾病模型的研究进程;最后,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成像分析系统的用户界面将设计得更加直观易用,减少学习成本。此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数据格式将促进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共享与结果对比。得益于技术不断创新突破,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扩大。目前,它在药物发现与筛选、类器官研究、干细胞研究、免疫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例如,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培养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可以监测类器官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变化,为疾病建模和药物测试提供支持。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和疾病模型建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内涵成像系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功能特性。总之,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扩展,特别是在药物发现、类器官研究、干细胞研究、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系统将会更加高效、智能,并且更容易被科研人员所接受和使用。孙瑞 倍捷锐联合创始人兼CEO孙瑞,倍捷锐联合创始人、CEO,厦门大学生科院大湾区院友会副秘书长。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拥有多年科技型技术转化的经验。从2015年起,分别创始并主导了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脑血管造影术实时监控跟踪技术、哈佛大学与美国东北大学联合主导的肝脏体外器官芯片筛药技术的产业化。在2016年主导创建了服务于年轻华人科学家的产业化协会‘波士顿破蛋计划协会’。19年起作为联合创始人全职加入倍捷锐,推动无标记高内涵成像技术产业化,并构建倍捷锐与默克、蔡司、英伟达、以及国内多所高校的深度合作。关于倍捷锐倍捷锐(BayJayRay)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团队联合MIT、波士顿大学等高校成员共同创立。公司致力于开发创新性先进光学成像技术,以无标记显微技术——定量相位成像技术作为核心,拓展其在生物医学的产业方向的应用,并矢志于借助中国制造优势赋能生物医学产业,推动国产制造新高度。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在《高内涵成像技术》专题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331136682(同微信)。
  •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司同团队等开发无标记质谱筛选,赋能新酶活定向进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司同课题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杨兆勇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 Chemical Science 在线发表了题为:Directed evolution of a cyclodipeptide synthase with new activities via label-free mass spectrometric screening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为“合成生物大设施”),开发了无标记质谱筛选技术,应用于环二肽合酶的定向进化改造,快速得到了 F186L 突变体催化合成野生型天然酶无法产生的新二酮哌嗪分子。定向进化是酶工程的重要方法,需要开展反复多轮的突变文库构建和筛选。现有面向酶定向进化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通常利用偶联反应、生物传感器等手段,将底物或产物浓度信息转化成光学、电化学等信号。开发筛选方法的过程不但费事费力,且通常需要使用衍生化、特殊标记底物等方法,不利于发现新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质谱分析基于离子的质荷比(m/z)对反应物进行定性与定量测定,具有更好的普适性。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无标记(label-free)原理,可以通过非靶向质谱方法识别新的酶促产物,从而发现对应的新催化活性。但质谱筛选的这一能力在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主要限制因素是检测样品进入质谱仪之前通常需要经过耗时的样品制备和色谱分离步骤,限制了质谱筛选的通量。该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大设施的机器人平台,针对酶突变文库构建和筛选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分子克隆、微生物培养、产物乙酸乙酯萃取、MALDI-TOF 质谱分析、数据处理等,开发了对应的自动化流程和方法,实现了微生物发酵产物的无标记质谱筛选,通量为每样品5秒钟(图1)。图1:高通量、无标记质谱筛选用于酶新催化活性的定向进化研究文章以环二肽合酶(cyclodipeptide synthases, CDPSs)为研究对象,验证无标记质谱筛选在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环二肽合酶利用氨酰-tRNA底物可以合成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s, DKPs)骨架;含有这类骨架的天然产物可以通过肠屏障、血脑屏障,是重要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然而,基于蛋白质工程改造环二肽合酶的成功案例非常有限,部分原因在于缺乏高通量的产物分析方法,相关研究仅限于少数理性设计突变。研究团队以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来源的 AlbC 作为研究模型,使用大肠杆菌底盘进行文库构建与筛选。重组表达野生型 AlbC 的大肠杆菌的主要环二肽产物为 cFL。作者首先利用半理性设计,选取底物结合口袋附近的10个位点及口袋外与 tRNA 密切作用的4个位点,构建和筛选了定点饱和突变(site-saturation mutagenesis,SSM),快速发现了多个产物谱发生明显变化的突变体。其中,有文献报道的8个突变体数据与本文实验结果相符,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质谱筛选方法,本文首次对选取的14个位点的266个可能突变体中的238个进行了系统性表征,大大拓展了环二肽酶关键位点的突变效应数据。遗憾的是,从半理性设计文库中并未发现可以合成新产物的 AlbC 突变体。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易错 PCR 技术构建了 AlbC 随机突变文库,对4500个随机挑选的克隆开展无标记质谱分析,最终筛选得到3个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这3个突变体质谱谱图中出现了新的质荷比为247的离子峰,经高分辨质谱和二级质谱分析,新的产物鉴定为cFV,在表达野生型AlbC的菌株中未被检测到。并且,这3个突变体经 DNA 测序分析发现均只含有F186L单一突变(图2)。文章最后,作者利用分子动力模拟技术,对 F186L 突变效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推测。图2:无标记质谱方法筛选得到AlbC突变体生产新的环二肽产物cFV总的来说,该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大设施的机器人平台,开发了面向酶定向进化的无标记质谱筛选技术,在新催化活性发现这一工程目标方面进行了概念性验证。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提高筛选通量、扩大适用分子范围、对接不同类型质谱仪等。
  •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司同课题组开发无标记质谱筛选,赋能新酶活定向进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司同课题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杨兆勇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 Chemical Science 在线发表了题为:Directed evolution of a cyclodipeptide synthase with new activities via label-free mass spectrometric screening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为“合成生物大设施”),开发了无标记质谱筛选技术,应用于环二肽合酶的定向进化改造,快速得到了 F186L 突变体催化合成野生型天然酶无法产生的新二酮哌嗪分子。定向进化是酶工程的重要方法,需要开展反复多轮的突变文库构建和筛选。现有面向酶定向进化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通常利用偶联反应、生物传感器等手段,将底物或产物浓度信息转化成光学、电化学等信号。开发筛选方法的过程不但费事费力,且通常需要使用衍生化、特殊标记底物等方法,不利于发现新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质谱分析基于离子的质荷比(m/z)对反应物进行定性与定量测定,具有更好的普适性。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无标记(label-free)原理,可以通过非靶向质谱方法识别新的酶促产物,从而发现对应的新催化活性。但质谱筛选的这一能力在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主要限制因素是检测样品进入质谱仪之前通常需要经过耗时的样品制备和色谱分离步骤,限制了质谱筛选的通量该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大设施的机器人平台,针对酶突变文库构建和筛选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分子克隆、微生物培养、产物乙酸乙酯萃取、MALDI-TOF 质谱分析、数据处理等,开发了对应的自动化流程和方法,实现了微生物发酵产物的无标记质谱筛选,通量为每样品5秒钟(图1)。图1:高通量、无标记质谱筛选用于酶新催化活性的定向进化研究文章以环二肽合酶(cyclodipeptide synthases, CDPSs)为研究对象,验证无标记质谱筛选在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环二肽合酶利用氨酰-tRNA底物可以合成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s, DKPs)骨架;含有这类骨架的天然产物可以通过肠屏障、血脑屏障,是重要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然而,基于蛋白质工程改造环二肽合酶的成功案例非常有限,部分原因在于缺乏高通量的产物分析方法,相关研究仅限于少数理性设计突变。研究团队以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来源的 AlbC 作为研究模型,使用大肠杆菌底盘进行文库构建与筛选。重组表达野生型 AlbC 的大肠杆菌的主要环二肽产物为 cFL。作者首先利用半理性设计,选取底物结合口袋附近的10个位点及口袋外与 tRNA 密切作用的4个位点,构建和筛选了定点饱和突变(site-saturation mutagenesis,SSM),快速发现了多个产物谱发生明显变化的突变体。其中,有文献报道的8个突变体数据与本文实验结果相符,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质谱筛选方法,本文首次对选取的14个位点的266个可能突变体中的238个进行了系统性表征,大大拓展了环二肽酶关键位点的突变效应数据。遗憾的是,从半理性设计文库中并未发现可以合成新产物的 AlbC 突变体。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易错 PCR 技术构建了 AlbC 随机突变文库,对4500个随机挑选的克隆开展无标记质谱分析,最终筛选得到3个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这3个突变体质谱谱图中出现了新的质荷比为247的离子峰,经高分辨质谱和二级质谱分析,新的产物鉴定为cFV,在表达野生型AlbC的菌株中未被检测到。并且,这3个突变体经 DNA 测序分析发现均只含有F186L单一突变(图2)。文章最后,作者利用分子动力模拟技术,对 F186L 突变效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推测。图2:无标记质谱方法筛选得到AlbC突变体生产新的环二肽产物cFV总的来说,该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大设施的机器人平台,开发了面向酶定向进化的无标记质谱筛选技术,在新催化活性发现这一工程目标方面进行了概念性验证。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提高筛选通量、扩大适用分子范围、对接不同类型质谱仪等。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2SC01637K
  • PerkinElmer和Corning宣布在推进无标记技术领域进行战略合作
    达成开发新一代生命科学研究平台的战略协议   纽约 CORNING,2009 年 10 月 28 日(美国商业新闻)- PerkinElmer, Inc. 和 Corning Incorporated(NYSE:GLW),今天宣布两家公司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一代无标记检测技术的开发。   依据该协议,Corning 和 PerkinElmer 将整合两家世界级的技术领先企业在光学无标记和多模态检测领域的专业技术,从而开发和提供新一代生命科学研究用检测平台。无标记检测技术能够使得研究人员可以解决在药物开发流程中的早期先导化合物优化过程的多种挑战。   PerkinElmer 生物研发业务总裁 Richard M. Eglen 博士说,“与 Corning 等世界知名公司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能够借此机会将 Corning 创新性的光学无标记检测技术与 PerkinElmer 现有的多标记检测系统相结合,帮助新药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分子和细胞间相互作用。”   “世界各地的科学工作者在开拓性研究中使用了 Corning(R) Epic(R) 系统的光学无标记技术,我们很高兴见到该技术能够促成新的生物发现”,Corning Life Sciences 的高级副总裁 Mark A. Beck 说。“我们非常乐意与 PerkinElmer 这样的业界领袖合作,共同开发新一代无标记技术,为获得更多突破性的发现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 Corning Incorporated   Corning Incorporated (www.corning.com) 是生产特种玻璃和陶瓷的世界领先公司。凭借 150 多年在材料科学和制程工艺领域的知识,Corning 研制并生产了众多关键组件,确保了消费电子、移动排放控制、通信和生命科学领域高科技系统的正常运转。我们的产品包括 LCD 电视、计算机显示器和膝上型电脑使用的玻璃基板 移动排放控制系统使用的陶瓷基板和过滤器 电信网络使用的光纤、电缆、硬件和设备 新药开发领域使用的光学生物传感器 以及适用于半导体、航空、国防、天文和计量等多个行业的其它高级光学器件和特种玻璃解决方案。   关于 PerkinElmer, Inc.   PerkinElmer, Inc. 是一家专注于提高人类及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的全球领先公司。据报道,该公司 2008 年收入约为 20 亿美元,拥有 8,400 名员工,为超过 150 个国家/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时该公司也是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成员。有关其它信息,请访问 www.perkinelmer.com.cn 或致电 1-877-PKI-NYSE。
  • 新品发布|国产无标记高内涵细胞成像,开启全新细胞分析模式
    6月6日,深圳市倍捷锐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倍捷锐)在厦门成功举办 “光学无标记高内涵定量相位成像产品发布会”, 正式发布两款基于自主研发的定量相位成像技术的生物成像产品系列:Basic系列与Pro系列。Basic 系列(来源:倍捷锐)Basic系列产品可实现高速、动态的活细胞分析,支持微流控分析、AI细胞识别等功能,可用于活细胞的高通量筛选等应用,同时兼容荧光成像系统。Pro系列(来源:倍捷锐)Pro系列产品具备更高精度与更强功能定制能力,可实现细胞精细结构的定量分析、活性与产量分析、细菌种类分析等,支持深度定制及荧光成像功能,服务于科研及合成生物等方向。无标记高内涵成像成像对比(来源:倍捷锐)倍捷锐致力于开创新性先进光学成像技术,并以无标记高内涵显微术-定量相位成像技术(QPI)作为核心,拓展其在生物医学的产业方向的应用。QPI技术能够定量表示细胞产生的形貌和动态变化,无需标记染色,只需通过测量被测微观物体透射光(或反射光)的相位延迟,即可生成反映物体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图片。因此,QPI技术能够实现对细胞无损、长时间成像分析,降低对荧光等耗材的依赖。倍捷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坐落在香港科学园内。创始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公司致力于开发国产创新先进光学成像产品,并以定量相位成像技术作为核心,拓展其在生物医学、微纳加工、材料等产业方向的应用。团队历经三年多时间,借助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实力,构建了完善的产学研转化模式,实现了细胞特性、血液分析多维度的检测技术积累。目前,倍捷锐团队拥有包括美国地区在内多项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完成3代原型机开发,与斯坦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原型产品已进入科研、工业领域实际应用。
  • 使用UPLC-荧光/质谱法分析2-AB标记的多聚糖混合物
    王 芸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蛋白质糖基化是生命系统非常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在免疫识别,蛋白分泌,信号转导等生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蛋白相连的多聚糖是这些功能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对于单克隆抗体药物,多聚糖部分对药物的生物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好的糖基化分析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药物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糖基化分析中的种种困难,沃特世公司开发了亲水作用色谱法,以及荧光-质谱结合检测的分析方法。ACQUITY UPLC® 系统配合荧光检测器(FLR)以及多聚糖分析专用(GST )色谱柱,比HPLC方法有更高的分离度。多聚糖分析专用色谱柱装填了1.7&mu m的酰胺吸附剂,可在HILIC模式下有效分离荧光标记的多聚糖。UPLC® 配合荧光检测器分析多聚糖可以获得很高的分离度和定量准确性,特别是对于位置异构体以及有共流出的小峰分析;而质谱检测为糖链鉴定提供了更多的结构信息。通过与标准糖链保留时间的比较,该流程能实现高通量的多聚糖定性定量,满足药物分析的多种需求。 一、色谱条件与标记后的多聚糖样品的分离 可通过HILIC方法,有效分离2-AB标记的多聚糖混合物。对于方法优化,使用更缓的窄梯度,可有效提高保留时间上相临近的多聚糖峰之间的分离度;对于其它的参数,如流速、缓冲液浓度、流动相pH及柱温等,一般也需要进行优化。图1示例使用优化后的HILIC色谱条件后,复杂的2-AB标记的IgG多聚糖混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包括E1/ E2与F1/ F2。实验所用梯度洗脱时间为45分钟,包括色谱柱清洗和再平衡步骤。一般来说,一个样品的总分析时间在1小时内。因此,与使用3.0-&mu m填料的HPLC方法相比,使用1.7-&mu m填料的UPLC色谱方法,不但分离效果更好,而且运行时间更短。实验中使用2.1 x150 mm色谱柱。图1(B)中甘露糖5(峰C)与甘露糖6(峰H)可与邻近多聚糖峰成功分离,解决了共流出的问题。 二、2-AB标记的多聚糖定量及结构鉴定 由于多聚糖在HILIC 模式下能实现基线分离,各种异构体,例如末端唾液酸的位置异构,都能得到很好的分离。因此,在荧光检测器下的峰面积积分能对各种糖链进行定量分析。而从MS谱图来看,多聚糖样品中高甘露糖糖型所占比例较高,而复合型及杂合型糖链也都能够得到鉴定。各种带有神经氨酸的糖链也都能得到鉴定,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合各种多聚糖复合物的分析。除了分子量,我们还能通过MS/MS谱图进一步确认多聚糖的结构。 2-AB标记的IgG多聚糖混合物的分析结果充分说明沃特世提供了成熟的聚糖分析方案,且相应色谱柱的质量控制采用了2-AB标记的IgG多聚糖混合物进行。ACQUITYUPLC系统显著缩短了分析时间,将常规HPLC上需要2个小时甚至3个小时的分离梯度缩短到1小时。 此外沃特世提供UPLC-FLR-MS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十分有效的对多聚糖进行分析,除提供分子量信息外,还可以进行糖结构推导,大大降低了生物药物研发工作中糖基化分析的难度。 实验流程: 一、2-AB 标记糖链 使用GlycoPro le试剂盒,Prozyme公司 使用试剂盒进行2-AB 标记糖链时,除以下步骤,按照该公司的说明操作即可。 1.使用50&mu l的标记反应液 2. 65度反应4-5小时 3.将样品按步骤4处理除掉过量的标记试剂 使用Sigma公司试剂 1. 配制3 0% 的醋酸D M S O 溶液( 3 0 &mu l 冰醋酸,700ulDMSO) 2.按照20:1(v/w)的比例配制2-AB 溶液 (如需要20mg 2-AB,则用400&mu l 30% 的醋酸DMSO溶液配制) 3.以16.7:1(v/w)的比例将2-AB溶液与氰基硼氢化钠混合配制标记反应液 4.将所得糖链用50&mu l标记反应液溶解,65度震荡反映4-5小时 5 .将反应液按步骤4处理除去过量的标记试剂 二、使用MassPrep亲水作用样品处理板除去过量的标记试剂 所需溶液: MiniQ 纯水,90% 乙腈 ACN,10 mM 醋酸铵Tris,20% ACN 1.样品处理板活化,向样品处理板加入200&mu l MiniQ纯水,再加入 200&mu l 90% ACN,重复 90% ACN 2.吸取 50&mu l 标记溶液,加入 450&mu l ACN( 如有沉淀,请勿离心,以免降低糖链回收率),由于板上每孔体积为200&mu l,可以将样品分为四份加入 3.将样品加入处理板,设定真空度为低(压力 250-500 mmHg),以保证样品与HILIC基质有充分时间相互作用;如果溶液在板上没有移动,可适当增加真空度 4.用 90% ACN清洗处理板两次 5.换用样品收集板,用200&mu l 10 mM 醋酸铵Tris, 20%ACN洗脱,洗脱液转移至1ml 离心管 6.冷冻干燥标记后糖链溶液冻干后的样品复溶于20&mu l50% ACN中,超声5 min 后转入UPLC采样瓶,进样5&mu l。 参考文献 (1) Martin Gilar, Ying-Qing Yu, Joomi Ahn, and Hongwei Xie.Analysis of Glycopeptide Glycoforms in Monoclonal Antibody TrypticDigest using a UPLC HILIC Column (2) Hongwei Xie, Weibin Chen, Martin Gilar, St John Skiltonand Jeffery R. Mazzeo.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linkedGlycopeptides on Hemagglutinins In A Recombinant Influenza Vaccine (3) Joomi Ahn,Ying Qing Yu and Martin Gila.r UPLC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荧光检测法分析2-AB标记的多聚糖
  • 布鲁克收购传感器公司Sierra Sensors 可实时、无标记检测新药
    近日,布鲁克宣布收购位于德国汉堡的Sierra Sensors GmbH(以下简称Sierra)。 财务细节未披露。 Sierra公司致力于开发并制造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检测的创新分析型生物传感器。 在SPR检测和微流体样品输送领域的专利技术驱动下,Sierra仪器正在为高通量和高性能无标记分析树立新的标准。Sierra旗舰仪器采用SPR+检测技术,为8个通道上的32个传感器供电。 Sierra的Hydrodynamic Isolation™ 技术可实现“任何样品,任何传感器,任何时间”微流体传感器访问。 凭借出色的灵敏度每天能够筛选数千个样品,Sierra的8通道系统可以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亲和力、动力学速率和热力学。在药物研发方面,Sierra的SPR解决方案能够与布鲁克质谱、核磁共振(NMR)和X射线晶体学系统完美结合。Sierra将创新型微流体与高通量、超灵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结合起来,以测量分子结合的亲和力和动力学。生命科学质谱分析执行副总裁Rohan Thakur博士解释说:“我们对布鲁克生物制药解决方案组合的战略补充感到非常兴奋。 实时阵列SPR+与新型微流体技术相结合,可以加速许多药物发现工作流程,如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BDD)和新型化学物质。布鲁克将投资Sierra系统的全球商业化,汉堡将成为布鲁克SPR+Array产品和应用开发的卓越中心。“Sierra传感器前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Whalen表示:“我们对加入布鲁克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并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公司,这将我们的技术和业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Sierra在美国和欧洲已经有很多客户,包括了许多大型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等,通过布鲁克,我们现在可以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范围。“布鲁克道尔顿小分子制药业务总监Meike Hamester博士评论道:“Sierra的SPR技术提供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动力学,从目标验证一直到主导优化。 SPR补充了我们超高通量筛选(uHTS)质谱MALDI PharmaPulse® 在大批量重点和目标化合物的二次筛选方面的解决方案。 两种无标记检测技术的互补为研究药物靶标及其与新型配体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打开了新的空间,帮助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关于Sierra SensorsSierra Sensors GmbH于2006年开始运营,在德国汉堡和美国罗德岛设有办事处。 凭借在分析型生物传感器行业多年的经验,管理团队的任务是通过将最高质量的无标记检测与样品传送、传感器设计、自动化和软件的尖端技术相结合来推进实时阵列SPR。
  • 蛋白质组学药物发现成果|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支持小分子结合位点映射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2023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的文章,μMap Photoproximity Labeling Enables Small Molecule Binding Site Mapping1。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的David W. C. MacMillan教授。  目前,药物发现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基于靶点的药物研发(Target-based drug discovery,TDD)和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Phenotypic drug discovery, PDD)。表型筛选主要是在细胞或动物水平开展实验,因此蛋白靶点以及蛋白-配体结合模式一开始就是未知的,如何在确定活性分子后快速地找到其作用通路、靶点、结合位点、结合模式(正构/别构)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研究员所关心的问题。常规的蛋白质组学差异性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确认作用通路、发现潜在靶点,但却缺少更精细的结构信息。光亲和标记(Photoaffinity Labeling)能够有效地补充这方面的信息,将PAL探针靶向交联至靶蛋白结合口袋,再利用LC-MS去寻找标记位点或肽段,从而提供肽段或残基分辨率的结合位点信息。然而,由于PAL探针与蛋白是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进行结合的,所以产生的标记信号和序列覆盖都非常有限。除此之外,每个PAL探针都有不同的二级碎裂模式,使质谱分析复杂化。基于此,David W. C. MacMillan团队开发了一种稳健且通用的光催化标记方法来定位蛋白结合位点。  如图1B所示,活性分子上连接有具有光催化功能的标签(Catalytic tagging),本文使用的是铱光催化剂。活性分子-铱光催化剂偶联物能够靶向至蛋白的结合口袋,在可见光的照射下,铱通过能量转移的方式催化附近的双吖丙啶探针生成卡宾自由基,卡宾自由基能够与邻近的氨基酸残基发生反应,从而实现结合口袋的邻位标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独特的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将靶向定位和邻近标记分配给不同的分子去完成,邻位标记不受限于靶向定位所需要满足的化学计量比的要求,可实现多个邻近位点的标记,具有信号放大的效果。此外,所有活性分子-铱光催化剂偶联物都可以配合使用统一的邻位标记探针,具有一致二级碎裂模式,有助于简化后续LC-MS数据分析。  图1 μMap光催化邻近标记法原理  为了确认该方法的选择性标记能力,作者以牛碳酸酐酶(CA)为例,探究磺胺类抑制剂-铱催化剂偶联物(图2A sulfonamide-Ir (1))能否触发CA上邻近结合位点的选择性标记。将CA与BSA蛋白按照1:1混合,向中加入sulfonamide-Ir,随后加入带有生物素标签的邻位标记探针(图2A Diazirine-PEG3-biotin(2)),根据Western blot的结果可知(图2B),sulfonamide-Ir (1)的加入触发了CA上的选择性标记,相比于未开启光照以及直接加入free-Ir的两组样品,加入sulfonamide-Ir的样品中CA条带明显变深,说明此条件下,CA上有较多的带有生物素标签的标记位点。随后,作者对样品进行柱上酶切,利用LC-MS鉴定标记肽段、定位标记位点(图2C-E)。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得高置信度的标记残基信息,作者将free-Ir设置为对照组,通过统计sulfonamide-Ir组与free-Ir组中同一标记肽段信号强度的倍差变化(fold change)以及显著性差异分析,筛选出最可靠的标记位点。此次实验结果显示,邻近标记位点为Q135和H2,将其映射至CA的晶体结构上可知两个位点距离磺胺类小分子与CA的结合位点分别17和11Å,说明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在小分子结合位点的鉴定上是准确且可靠的。  图2 μMap光催化邻近标记法用于sulfonamide-CA结合位点的表征。为了展现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的普适性。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到了其它一些蛋白-配体复合物模型上,如:(+)-JQ-1与BRD4(图3A)、dasatinib与BTK(图3B)、AT7519与CDK2(图3C)和lenalidomide与CRBN(图3D),以上实验均获得符合预期的结果。此外,作者还将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应用到了分子胶rapamycin介导的FKBP12-rapamycin-mTOR蛋白复合物结合界面的表征,展现了该方法“穿越空间”的结构表征能力,从蛋白FKBP12与小分子rapamycin互作到小分子rapamycin与蛋白mTOR的互作,描绘了整个结合界面的轮廓(图3E)。  图3 μMap光催化邻近标记法用于A)(+)-JQ-1与BRD4 B)dasatinib与BTK C)AT7519与CDK2 D)lenalidomide与CRBN E)FKBP12-rapamycin-mTOR蛋白复合物结合位点的鉴定。  以上均是在已知结合位点的蛋白-配体模型中开展的方法学验证实验,后续作者还将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应用到难成药靶点STAT3。MM-206是STAT3的小分子抑制剂,在临床前疾病模型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抗STAT3活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STAT3与MM-206结合的晶体结构报道,也没有关于MM-206与STAT3结合位点的信息。在本文中,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的结果显示MM-206主要是结合在STAT3的CCD结构域上,大致在Q198和V291位点附近,属于一种变构调节剂(图4A-B)。最后,作者进一步探究了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在活细胞水平上的标记能力。如图C-E,使用μMap光催化临近标记法成功找到了(+)-JQ-1的结合蛋白:BRD2、BRD3及BRD4,并定位到了(+)-JQ-1与BRD4结合位点,大致在V90、K91、W81氨基酸残基附近。  图4 μMap光催化邻近标记法用于A-B)MM-206与难成药靶点STAT3结合位点的鉴定 C-E)组学样品中小分子(+)-JQ-1结合蛋白的鉴定及结合位点的锁定。  总之,本文开发了一种通过标记近端残基来绘制小分子结合位点的通用方法。该方法已被证明适用于一系列小分子配体-蛋白质、多蛋白质复合物和“不可成药”的靶点蛋白的互作表征,从单一蛋白到组学层面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撰稿:刘蕊洁编辑:李惠琳原文:μMap Photoproximity Labeling Enables Small Molecule Binding Site Mapping  参考文献  Huth SW, Oakley JV, Seath CP, et al. μMap Photoproximity Labeling Enables Small Molecule Binding Site Mapping. J Am Chem Soc. 2023 145(30):16289-16296.
  • 疾病标记物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 荣获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清华大学和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ldquo 疾病标记物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rdquo 项目,荣获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林金明、应希堂、李海芳、李振甲等。   体外免疫诊断技术,是利用免疫试剂对血液或体液中疾病相关标志物的特异性识别和反应,评价疾病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含量水平,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程度。体外免疫诊断在临床检测中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继荧光、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免疫技术之后,化学发光免疫(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 作为新的免疫分析技术,不仅较放射性免疫无毒无污染,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近年来成为国际争相发展的高端临床疾病诊断试剂。国际市场上的主流 CLIA试剂都由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体外诊断起步较晚,较欧美有十年以上的差距,市场对诊断试剂的巨大需求长期依赖进口。发展国产化的高端免疫诊断试 剂,对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产业和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有重要意义。   面向国家需求,立足技术创新。肿瘤和传染病是我国的高发性、高危性疾病。近年来环境污染造成内分泌类疾病患者人数迅速攀升。林金明教授领导的项 目团队与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通过10多年的努力,针对肿瘤、传染病和内分泌等高发性疾病诊断的需求,自主技术创新了系列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体 系,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和仪器,填补我国化学发光免疫试剂产品空白。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49 项,16项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证书,其中关于&ldquo 人类缺陷免疫病毒抗体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盒&rdquo 获科技部&ldquo 国家重点新产品&rdquo 证书。   团队以酶催化化学发光为技术核心,在酶标记技术、抗体包被技术、磁颗粒分离技术和化学发光体系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创新:(1)研发了酶标记技术 与抗体包被技术,掌握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核心技术;(2)发明了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宽检测窗口期的化学发光底物液;(3)发明 微孔板磁颗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技术,使分析时间缩短20倍的同时灵敏度提高近百倍,达到国际领先 (4)发明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抗体的&ldquo 双抗原夹心CLIA&rdquo 新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建立高灵敏度、高通量、快速高效的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体系,开发新一代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填补我国化学发光免疫试剂产品空白。   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技术快速转化。项目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创新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广泛应用。基于创新技术研发的 CLIA试剂,通过企业的小批量中试和大量的临床样品检验比对,再进行技术的微调与改进,最终形成适合市场需求和经受实际应用考验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 高稳定性的CLIA系列产品。研发的肿瘤系列磁颗粒CLIA诊断试剂盒,已在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临床诊断上获 得广泛应用。研发的内分泌甲亢和性腺两大系列CLIA诊断试剂盒,可进行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性腺类包括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PSA、人血清中促黄体生成激素、类固醇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孕酮、雌二醇等激素标志物的临床检测。在传染病系列CLIA试剂盒方面,研发了 国际上第一个艾滋病抗体微孔板CLIA试剂盒。继后还开发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CLIA试剂盒产品。这些CLIA试剂 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诊断产品,在行业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该项目成果于2009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201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成果为国内艾滋病防治、肿瘤体检筛查和传染病控制提供了便捷、低价、可靠的产品。项目推动了我国高端临床免疫检测试剂的发展,逼迫进口试剂降价,取得 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链接:项目负责人林金明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和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1992&mdash 2002年在日本昭和大学药学院及东京都立大学 学习和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ldquo 百人计划&rdquo ,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ldquo 百名人才引进计划&rdquo ,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发光机理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近年来在微流控芯片细胞药物代谢及 循环癌肿瘤细胞检测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CTC诊断技术已部分产业化,并在推广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编著出版《化学发光基础 理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专著3部。
  • 质谱分析法又立功!新的帕金森病诊断尿液蛋白质标记物被发现
    普渡大学和Tymora Analytical Operations的科学家团队通过对尿液胞外囊泡(EVs)蛋白质和磷酸化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识别了一组可用于诊断帕金森病的蛋白质标志物。该项工作于本月发表在Communication Medicine,其中详细介绍了研究工作。该研究的部分资助来源于迈克尔J福克斯帕金森研究基金会,该组织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探究EVs分析是否能识别新型的帕金森病标志物。EVs是由细胞分泌到各种体液中,被认为能反映来源细胞的分子组成。鉴于检测源自癌细胞的外泌体中的蛋白质或核酸比检测患者血液或尿液中自由循环的癌细胞相关核酸或蛋白质可能更容易的想法,胞外囊泡已成为液体活检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从血液或尿液样本中寻找这些疾病的标志物,血液或尿液相比于脑脊液易于获取,但含有的相关标志物浓度通常较低。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威斯特拉法叶市的Tymora是普渡大学化学生物学和分析化学教授安迪陶(Andy Tao)实验室的衍生企业。Tymora的首席执行官是Communication Medicine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Anton Iliuk。Tymora专注于EVs的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将其作为研究服务出售给外部合作伙伴以及用于其内部生物标志物和诊断方法的开发工作。2018年,该公司及其合作者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在尿液中收集的EVs中鉴定出约860种磷酸化蛋白质和超过2,000种未修饰的蛋白质。迈克尔J福克斯帕金森研究基金会的研究项目副总裁Shalini Padmanabhan是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她表示,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在阅读该研究时“对结果很有兴趣”,因为鉴定到的蛋白中包括几种与帕金森病有关的蛋白质。Padmanabhan指出,当时基金会已经收集了大量来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尿液样本,并由Tymora技术看到一个检验新方法(识别帕金森病患者EVs蛋白质特征相对于健康对照组的变化)的机会。研究人员使用Tymora的EVtrap技术从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收集的82个尿液样本中分离出EVs(21个健康对照组,13个携带与帕金森病相关的LRRK2突变但健康的人,28名没有LRRK2突变的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携带LRRK2突变的帕金森病患者)。EVtrap方法使用包被疏水和亲水基团的磁珠来结合EVs的脂质双层膜。该方法可灵敏且可重复地捕获EVs,同时限制高浓度循环蛋白的捕获,这是相对于其他一些EV富集方法的优势。在分离出外泌体后,研究人员在赛默飞Q-Exactive HF-X仪器上进行LC-MS分析其蛋白质。他们识别4,476个独特的蛋白质和2,680个独特的磷酸化蛋白质,从中筛选出48个潜在的标记物,并最终确定了6个最佳标志物。他们发现,这六个标志物组合可以在曲线下面积为0.94的情况下区分健康人群和帕金森病患者。随后,研究人员用两个实验验证了这些表现最佳的蛋白质和与帕金森有关的其它蛋白质。其中一个实验利用靶向质谱技术测定13名健康对照组和23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蛋白质,另一个实验使用免疫方法测定10名健康对照组和10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蛋白质。Tao 表示,他的实验室继续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获取更多的样本,并且正在与普渡大学的同事Jean-Christophe Rochet合作研究蛋白质聚集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Lewy小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Tao 和 Rochet 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外泌体是否可能成为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有用来源。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错误折叠的α-syn聚集形成路易氏小体在大脑中积累,被认为会引起神经元损伤,也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标和生物标志物。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α突触核蛋白种子扩增检测方法前景光明。该方法通过将来自患者的αSyn与正常αSyn孵育并观察其是否产生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聚集物。通常,αSyn突触核蛋白样品从患者脑脊液中收集,需要进行脊髓穿刺。这促使研究人员探索通过血液或尿液样品等微创性的方式收集这种蛋白质,其中外泌体是一种潜在的采样途径。Padmanabhan指出,“虽然α-synuclein的分布范围及与帕金森病生物学相关性的全面了解仍不充分,但已有人提出外泌体可能富集有α-synuclein,包括病理性形式。”她补充说,到目前为止,福克斯基金会将外泌体用作αSyn的样本来源的主要工作侧重于在血液中的外泌体,“血液中α Syn的存在已经有研究支持”。然而,她表示该组织“继续探索所有可能的CSF替代方案,以改进临床使用的检测,作为我们持续开展的突触核蛋白生物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CEO Iliuk表示Tymora不打算继续开发Communication Medicine论文中确定的标记物,但他指出,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Tymora内部生物标志物开发工作和为外部客户工作的重点。Iliuk指出,虽然血浆被广泛认为是临床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最切实可行的替代样本,但帕金森病的研究显示了尿液EVs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来源的潜力。他说:“我们在血浆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我认为那是主要关注的地方。但是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尿液。现在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人们对其作为一种可行的样本还存在很多犹豫,因为它距离大脑太远了,所以并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我认为帕金森病的研究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志物可以传播到尿液中并被检测到。”福克斯基金会支持了许多其他在尿液中寻找帕金森病蛋白标记物的努力,包括2021年由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和信号转导部门主任Matthias Mann实验室发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该研究确定了几种潜在的帕金森病蛋白标志物。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856-023-00294-w
  • 赛多利斯推出SPR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SF3,进一步巩固其在非标记生物分析领域的地位
    赛多利斯Octet® 系列产品可以同时提供两种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技术:生物层干涉(BLI)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作为新一代基于SPR技术的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SF3从技术原理、仪器性能、操作便捷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实现了更稳定、更高通量的生物分子互作分析,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并且降低了仪器维护和实验成本;§ 凭借独特的OneStep® 进样技术,不再需要手动配制浓度梯度。 生命科学集团赛多利斯正式推出全新的SPR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 SF3,这是Octet® 旗下首个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分子互作分析系统。此前,Octet® 系列产品一直以其生物层干涉(BLI)分析系统被业界熟知,作为专业的无流路互作分析工具,Octet® BLI被广泛应用于实时、非标记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此次发布的Octet® SPR系统,使赛多利斯成为拥有两种非标记分子互作技术(BLI和SPR)的业界公认品牌。 "Octet® BLI和Octet® SPR分别具备独特优势,确保赛多利斯继续推动非标记蛋白分析市场的创新,"赛多利斯生物分析产品经理Darius Wilson博士说,“研究人员可以在他们熟悉和信任的品牌下灵活地选择两种成熟的技术。” 无论是分析小分子还是大分子,Octet® SF3都具有很强的灵敏度、非常低的基线噪音和漂移,并且其采用了新颖的OneStep® 和NeXtStep™ 梯度进样技术,相比普通多循环或单循环动力学分析技术,用户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动力学和结合亲和力数据。Octet® SF3与其数据分析软件搭配使用,提供了一个稳定、高通量、低维护成本的SPR解决方案,能够快速表征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Octet® SF3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系列强大的硬件性能,包括高灵敏度、延长的解离时间以及超过72小时的无人值守,” Darius博士介绍到,"当然,Octet® SF3的能力不仅局限于个别硬件功能,多样化的进样方式满足所有类型的分子互作研究,这使其更具有魅力。" 从行业标准的多循环动力学,到 OneStep® 、OneStep® Two Comp、OneStep® Pulse和NeXtStep™ 梯度进样,Octet® SF3为所有研究应用和检测提供了动力和准备。OneStep® 进样技术消除了配制多个分析物浓度梯度的繁杂操作,只需准备一个分析物溶液就能自动创建一个完整的浓度梯度,简化动力学和亲和力分析。NeXtStep™ 进样技术可以用于竞争分析,通过单一的分析物浓度,用户即可轻松确定该分析物在多个竞争分子存在条件下的全部动力学和亲和力。 "所有化合物在特定的压力条件下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Darius说:“因此,任何SPR平台都必须有能力以 简单和快捷的方式准确评估这些差异,Octet® SF3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为了迎合全球范围内对抗体片段表征、疫苗研究和药物发现的需求,持续的技术突破至重要,它帮助我们将初始的数据转化为可行的研究见解。在非标记蛋白质分析领域,BLI和SPR技术作表征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的两种强大技术,一直占据重要地位。Octet® 非标记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基于BLI或者SPR技术的两种解决方案,简化分子互作分析流程,这进一步巩固了赛多利斯在非标记生物分析领域的地位。了解更多Octet® SF3的信息,请查看赛多利斯官方网站关于赛多利斯:赛多利斯集团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行业的国际合作伙伴。该集团的实验室产品与服务板块提供创新型实验室仪器和耗材,致力于满足传统制药和生物制药公司以及学术科研机构旗下科研和质量控制实验室的需求。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板块拥有广泛的产品组合,专注于一次性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安全高效地制造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集团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并积极收购互补技术,以扩展其产品组合。据初步数据,集团于2021财年实现了约34.5亿欧元销售收入。截至2021年底,赛多利斯约60个生产和销售基地总计雇佣近14,000名员工,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 中国科大张斗国教授团队在单个纳米尺度物体无标记光学显微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张斗国教授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矢量光场调控原理的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将该滤波器件安装于传统无标记光学显微镜的出射端,它可以对出射光场的背景噪声进行高效抑制,进而采集到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高对比度、高信噪比光学显微图像。研究成果以“Cascaded momentum-space-polarization filters enable label-free black-field microscopy for single nanoparticles analysis”为题在线发表在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单纳米级物质的无标记光学成像对于各种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研究极为重要。其中一个核心挑战是背景强度远远大于单个纳米物体的散射光强度。在这里提出了一种由级联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组成的光学模块,它可以进行矢量场调制,阻挡大部分背景场,使背景几乎变黑;相反,只有一小部分散射被阻挡,从而明显提高成像对比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斗国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它可在动量空间进行矢量场偏振调控,大幅度过滤、抑制各类背景噪声,只有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光散射信号能透过该滤波器件,被探测器采集到,从而实现了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高对比度、高信噪比的成像探测。作为一种应用展示,该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被加载到传统全内反射显微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 TIRM)的出射端,用于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成像与传感。加载该滤波器后,TIRM被转化为黑场光学显微镜(Black field microscopy (BFM),相对于常规的无标记暗场光学显微镜,BFM具有更低(更黑)背景噪音,更高探测灵敏度)。BFM可以实时记录了此变化过程,证明BFM可应用于单个纳米颗粒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记录,为实时探测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物性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探测提供了新型光子学技术。该动量空间滤波器件的突出特点是:在不改变显微镜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它可以使常规的无标记光学显微镜,如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TIRM等近场光学显微镜,具有黑场成像功能,从而大幅度提升其对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探测灵敏度。本研究工作所发展黑场显微镜为单个纳米颗粒的分析提供了新平台,有望在生物学、物理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科技厅、唐仲英基金会等项目经费的支持。相关样品制作工艺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的仪器支持与技术支撑。
  • MS标记LC紫外色谱图,药物杂质一目了然
    岛津的工程师在新发布的模块化单四极杆液质上开了一种新型数据处理算法“Mass-it”,可生成MS标记的紫外色谱图,以方便使用单四极杆LC-MS进行药物杂质分析。 在制药CMC中,化学家通常使用LC和或LC-MS来鉴定和定量合成产品中的组分,其中许多组分仅使用LC的紫外检测器进行分析。LC-MS的优点包括灵敏度高和定性能力好。然而,数据分析的复杂性,低耐用性以及电离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限制阻碍了LC-MS的引入。 岛津开发的新型质谱,从三个方面提升质谱仪器的性能:1)“Mass-it”新型解卷积算法辅助对MS数据进行解析,2)更好的耐用性,以及3)应用范围更广的离子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阿托伐他汀、普萘洛尔、西草净、五氯硝基苯,使用岛津Nexera LC-40 XR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配置SPD-M4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LCMS-2050模块化质谱仪(图1),该质谱仪与液相色谱仪的自动进样器模块大小相当。 图1 岛津LCMS-2050集成到HPLC/UHPLC中 实验使用ESI / APCI双离子源(DUIS),扫描质量范围(m/z 100-1000)并以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进行分析。Mass-it处理TIC色谱图峰并生成检测到的质量信号列表,其保留时间通过提取的离子色谱图确定。XIC保留时间使算法能够区分多个共洗脱成分信号和来自单个成分的一组相关离子信号。 图2 阿托伐他汀的紫外色谱图 按Mass-it列出的组分的m / z被标记在UV 色谱图上。图2所示的示例是高纯度阿托伐他汀样品的代表性数据,显示为单一组分。对于实际样品,算法会在检测到多个杂质组分时对其进行标记,图3展示了Mass-it在阿托伐他汀杂质检测中的应用(图3)。 图3 用Mass-it标记的阿托伐他汀多个杂质 那么该系统的耐用性究竟如何呢?工程师做了系统性实验,10000次连续进样中引入30mg化合物来测试(一次注入1μL的3种药物的混合物,每种药物的浓度为1000 ng/μL)。在MS扫描模式下的进行实验,每隔一段时间检查LC-MS的性能,图4数据显示普萘洛尔的峰面积重复性为8.5%RSD。结果表明,即使重复分析高浓度样品,也可以获得稳定的结果。 图4 LCMS-2050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显示了对高浓度样品的耐用性 LCMS-2050配备了DUIS离子源, 可通过ESI和APCI组合方式生成离子,扩大了可离子化的化合物的范围。图5展示了使用由ESI和APCI特征电离的化合物评估DUIS离子源的电离能力。DUIS(+)对西草净(Simetryn)的离子化效率与单独使用ESI(+)相当,表明APCI功能的添加仅略微影响了DUIS配置中的ESI功能。而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的ESI(-)离子化效果不佳,但在使用DUIS(-)离子化时,灵敏度显著得到提升(10倍)。因此,DUIS是一种多功能且通用的离子源,可以在单次分析中兼顾ESI和APCI离子化方式。 图5 西草净(上)和五氯硝基苯(下)的ESI和DUIS离子化效率对比 LCMS-2050非常坚固耐用,并配备了强大的软件功能,即使对于首次使用MS的用户,LC-MS数据也更易于理解。这些功能有望增加更多的LC-MS用于药物杂质分析。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270万!武汉大学无标记分子相互作用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THCX-HW-2022-2-029项目名称:武汉大学无标记分子相互作用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7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7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本次采购共分 \ 个项目包,具体需求如下。(1)项目包编号: THCX-HW-2022-2-029 (2)项目包名称: 武汉大学无标记分子相互作用仪采购项目 (3)类别(货物/工程/服务): 货物 (4)用途: 无标记分子相互作用仪采购项目 (5)数量(数量及单位):1台(6)简要技术要求:详见招标文件(7)采购预算: 270万元 (8)期限(交货期): 合同签订后90日内(9)质保期: 验收合格之日起2年,免费质量保证期从货物供货、安装、调试正常且经采购人确认验收合格之日起算。(10)其他: 本项目接受进口产品投标 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期:合同签订后90日内。质保期:验收合格之日起2年,免费质量保证期从货物供货、安装、调试正常且经采购人确认验收合格之日起算。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