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森另覆盖率

仪器信息网森另覆盖率专题为您整合森另覆盖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森另覆盖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森另覆盖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森另覆盖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森另覆盖率话题讨论。

森另覆盖率相关的资讯

  • 路向何方?美国癌症NGS检测医疗保险覆盖率草案遭质疑
    p   今年11月30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批准了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针对多种实体瘤的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FoundationOne CDx(F1CDx)。这款产品除了可检测324个基因的突变,还可以检测TMB和MSI两个基因组特征,是FDA批准的首款获得突破性认定的癌症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就在同一天,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还同期颁布了一项针对晚期癌症NGS检测的医疗保险覆盖率(NCD)草案,并发布了相关的拟议决策备忘录,从当日起开始为期3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 /p p   该草案针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NGS基因检测的医保范围分为三种途径进行覆盖,包括FDA批准的伴随诊断基因检测 获得FDA批准而没有CDx指示的基因检测,但可以提供生物标志物结果以帮助管理患者的癌症 没有FDA批准,但属于国家临床试验网络研究的基因检测。 /p p   对此,行业人士担心,如果针对F1CDx等FDA批准NGS检测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草案最终确定,很可能会为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严重限制晚期癌症患者获得关键检测的机会。 /p p   可能大家会产生疑问:为何NGS检测产品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草案可能成为实验室开展LDT的“绊脚石”?这还要从美国对LDT的监管说起。 /p p   作为一种体外诊断(IVD)产品,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和临床实验室改进咨询委员会对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的定义为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的体外诊断项目。因此,LDT仅能在研发的实验室使用,可使用购买或自制的试剂,但不能销售给其他实验室、医院或医生。此外,更关键的是,LDT的开展不需要经过FDA的批准。 /p p   在美国,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由FDA和CMS,分别依据《医疗器械修正案(Medical Device Amendments,MDA)》和《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of 1988,CLIA’88)》共同监管。简单地说,双方分别负责LDT的“放”和“管”,各司其职并协调配合,历经长期探索逐渐形成了高效的“放、管结合”管理模式。 /p p   近年来,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问题在美国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LDT的发展,美国FDA开始希望对LDT进行直接监管。这也获得了兄弟机构和国会成员的“鼎力支持”,但却遭到来自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美国临床病理学会(ASCP)等权威学术组织强烈的反对。 /p p   学术组织认为,如果FDA对LDT进行监管,很可能会阻碍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项目开展,扼杀个体化医疗的创新发展。同时,FDA的监管模式对基因组检测的适用性等问题也是学术组织争议的焦点,因为很多罕见病的基因检测受众太少,很难达到临床性能验证要求而得不到批准,而基因组检测的LDT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估因为耗时太长,也无法按照FDA传统的监管模式在上市前完成。 /p p   对于近日颁布的草案,目前多个学术机构及LDT开发商已经表示了不满,CMS虽然建议对CLIA认证实验室中的NGS检测进行全面的医疗保险覆盖,但实际上大多NGS检测产品并没有得到FDA的批准或许可,所以该政策的适用对象将非常有限。同时,他们表示,如果将NCD草案与FDA许可相结合,将极度扩大FDA对LDT的监管,最终限制LDT的发展和使用。为此,实验室行业和病理学家组织正在积极地与之抗衡。 /p p   一位评论者甚至表示,CMS的医疗保险覆盖标准似乎是为支持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的产品而专门设计的。其他业内人士也表示,如果这些限制性的标准最终确定下来,就会在行业内形成垄断,大大影响那些依赖于当地实验室LDT产品的患者。尽管今年FDA批准了多个基于癌症NGS体外诊断产品,但更多的检测产品还没有得到FDA审批。此外,Foundation公司是利用并行审查路径,使F1CDx同时获得CMS和FDA全国覆盖率的批准。然而,CMS在发布NCD草案时,表示要为整个NGS类别的检测推进“公平”和“可预测”的覆盖范围。 /p p   除了怀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狭窄之外,业界人士也对CMS的三种覆盖途径要求如何与FDA的NGS肿瘤panel中制定的框架保持一致感到困惑。此外,CMS对FDA审批的格外强调已经引起了实验室的注意:当病人或检测不符合NCD中提出的标准时,该草案明确声明,将不涉及NGS检测。 /p p   赛默飞世尔科技临床NGS和肿瘤学部门总裁Joydeep Goswami表示:“NCD草案实质上是关闭了作为患者接受NGS检测枢纽的LDTs。基于FDA的批准,以前由医疗保险承包商确定的当地覆盖范围并没有限制NGS检测的覆盖面,但在这份草案中,CMS几乎是在表示完全不覆盖了,对患者来说,对LDT覆盖范围的限制是一个错误决定。” /p p   MSK病理科主任David Klimstra也说道:“这实际上剥夺了学术实验室的权利,而学术实验室的大部分研究都用来改善患者护理。CMS可能在提出这些要求时,并不完全了解当前肿瘤研究中进行了多少NGS检测及其标准程度。” /p p   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专业关系委员会主席Roger Klein也谈道:“我期望CMS能够在草案评论期内听到从业者、专业协会及其他人士的声音,并澄清这些问题。” /p p   也许是关注到了这些评论,CMS已经将原定于12月29日截止的公众意见征询延长至2018年1月17日。 /p p   满足临床需求是医学检验的存在基础,医学检验的发展离不开LDT,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对LDT的监管较国外更为严格。对“萌芽”中的LDT试行过于严格、过度的监管,将可能极大的阻碍了医学检验实验室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而全面放开LDT注册审批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可能引发各种乱象。或许,我们能够从美国的监管中获得经验,为我国相关的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信息,制定更为有效的基因检测的监管政策,最终推动个体化医疗的创新发展。 /p p   参考资料 /p p   1. Lab Industry Says CMS Draft National Coverage Decision for NGS Cancer Tests Bad for Patients /p p   2. Proposed Decision Memo for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for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th Advanced Cancer (CAG-00450N) /p p /p
  • 渤海钻探:钻井液位智能监控仪覆盖率达85%以上
    “屏幕上的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3月4日,在渤海钻探库尔勒公司BHZ80001钻井队施工的博孜101-4井现场,一个个安装在钻井液循环罐上的直读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渤海钻探自主研发的钻井液位智能监控仪。直读屏上显示的数字是罐内钻井液体积,它不仅可以实时监测采集液量变化数据,而且能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判断是否发生井漏和溢流情况,实现声光报警功能。”BHZ80001钻井队泥浆工宋俊青解释。塔里木油区地层压力高、井控风险大。渤海钻探公司为库尔勒公司优先配备钻井液位智能监控仪,实现了由单一人工坐岗向“数字化+人工”坐岗方式的转变。截至目前,渤海钻探公司已在各施工现场推广应用钻井液位智能监控仪172套,应用覆盖率达85%以上。
  • 破译蛋白质结构的秘诀:利用富含炔基的羧基选择性交联剂增加交联覆盖率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Anal. Chem.上的文章,Alkynyl -Enrichable Carboxyl-Selective Crosslinkers to Increase the Crosslinking Coverage for Deciphering Protein Structures,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赵群和张丽华研究员。化学交联结合质谱技术 (CXMS) 的交联覆盖范围对于决定其破译蛋白质的结构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交联质谱技术中最常用的交联剂的类型为针对赖氨酸侧链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 (NHS) 酯基交联剂。然而,此种交联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含有赖氨酸数目较少的蛋白质;其他类型的氨基酸残基,如羧基等,也可以进行交联反应,以补充赖氨酸残基的局限性并提高 CXMS 的交联覆盖率,然而,羧基的低固有化学反应活性损害了羧基选择性交联剂在复杂样品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开发了三种具有不同反应基团(如酰肼、氨基和氨氧基)的富含炔基的羧基选择性交联剂,以此提高针对酸性残基的交联效率并实现复杂样品的深入交联分析。文章要点:(1)本工作系统地评估了三种交联剂的交联效率,给出了氨基功能化交联剂 BAP 的最佳反应性。此外,结合BAP交联剂于高效的交联富集策略对大肠杆菌裂解物进行交联分析。在 ≤1% 的错误发现率 (FDR) 下,共鉴定出 392 种蛋白质中涉及到的 1291 个 D/E-D/E 交联。(2) 研究结果显示,BAP 与赖氨酸靶向交联剂具有明显的结构互补性,这提高了CXMS 进行蛋白质结构解析的能力。本工作是羧基选择性交联剂首次实现全细胞裂解物的全蛋白质组交联分析。总的来说,这项工作不仅扩展了一个针对酸性残基的十分具有前途的 CXMS 工具包,同时还为提高羧基选择性交联剂的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图1 三种交联剂BHP、BAP和BOP的化学性质。(A) 三功能交联剂的化学结构:两个反应性基团用红色表示,一个可修饰的手柄用橙色表示。三种交联剂的Cα原子之间的最大距离约束利用软件Chem3D 19.0计算得出。(B) 利用软件pLink 2.0分析三种交联剂与蛋白质进行交联质谱实验的MS/MS谱。(C) 三种交联剂的反应效率直方图。(D) 酰胺化反应的机理。图2 三种交联剂BHP、BAP和BOP在BSA蛋白质、六蛋白混合物和E. coli 70S ribosome结构分析中的性能。(A) 三种交联剂与BSA的反应中鉴定出的交联的维恩图。(B) 交联的Cα−Cα 距离分布的直方图,通过映射到BSA的晶体结构来验证。(C) BSA中交联残基分布的二维 (2D) 热图。颜色插入表示交联的距离分布。(D) 六蛋白混合物的环形二维交联图。黑线表示蛋白质内的交联,红线表示蛋白质间的交联。(E) 将交联映射到TXN2 (UniProtID:Q99757,PDB:1W4V)、CA2 (UniProtID:P00921,PDB:6SKS)和E. coli 70S ribosome (PDB:5KCS)的X射线晶体结构上,由BAP(红线)和BSP(黄线)鉴定。图3 基于BAP的交联平台,用于大肠杆菌裂解液的全蛋白质组分析,包括蛋白质复合物交联、点击化学、链霉亲和素富集、分馏和LC-MS/MS分析。图4 通过BAP对大肠杆菌裂解液的全蛋白质组分析。(A)富集前后鉴定的谱图数目的比较。黑色和红色分别对应于常规肽和交联肽的谱图。(B)将由BAP(红线)和BSP(黄线)鉴定的交联映射到蛋白质的X射线晶体结构上。(C)将交联映射到由BAP专门鉴定的蛋白质的X射线晶体结构上。 (D)使用Xplor-NIH软件包对hns (UniProtID:P0ACFID) 和grcA (UniProtID:P68066) 的AF2预测结构进行细化。用BAP和BSP鉴定出的交联分别用红色和黄色标记。在本工作中,作者开发并表征了三种新的可富集的羧基选择性交联剂,它们具有不同的反应基团酰肼、氨基和氨基氧基。其中,氨基功能化交联剂 BAP 对于所有不同复杂度的蛋白质样品均表现出最佳的交联反应活性和鉴定覆盖率。此外,BAP扩展到大肠杆菌裂解液的交联分析与高效的交联富集相结合。本工作首次使用羧基选择性交联剂,以实现全细胞裂解液的全蛋白质组范围内的交联分析。因此,以上所有结果表明,本工作开发的 BAP 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具包,可以提高蛋白质结构分析的交联覆盖率。此外,本项工作还可以为提高羧基选择性交联剂的性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参考文献:Gao H, Zhao Q, Gong Z, et al. Alkynyl-Enrichable Carboxyl-Selective Crosslinkers to Increase the Crosslinking Coverage for Deciphering Protein Structur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Aug 29]. Anal Chem.2022 10.1021/acs.analchem.2c02205. doi:10.1021/acs.analchem.2c02205
  • 使用MaxLynx精确、高覆盖率地鉴定化学交联肽段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Anal. Chem.上的文章,Accurate and Automated High-Coverage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ly Cross-Linked Peptides with MaxLynx,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德国马普所的 Jürgen Cox 教授。交联质谱 (XL-MS) 能够提供有关蛋白质三维 (3D) 结构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PPIs) 的丰富信息。本文介绍了 MaxLynx ,一种集成到 MaxQuant 环境中的,用于 XL-MS 的计算蛋白质组学工作流程,它同时适用于质谱不可断裂和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此前,已经推广了 Andromeda 肽段数据库搜索引擎[1],以有效地进行蛋白质组学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可断裂的交联肽,本文应用了一种新的双肽 Andromeda 评分,这是计算效率高的 N 平方搜索引擎的基础;对于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MaxLynx将标志峰得分与碎裂产物上的传统 Andromeda 得分相结合。此外,文章通过优化 MaxQuant 3D 峰值检测,以更加准确地鉴定交联产物。在合成肽的基准数据集上,MaxLynx在以上两种类型的交联剂上的数据和黑腹果蝇细胞断裂物的交联蛋白质组数据集上均优于所有其他测试软件。该工作流程还支持离子淌度增强的质谱数据。MaxLynx可在https://www.maxquant.org/.上免费获得。XL-MS 肽段鉴定算法可以根据其支持的交联剂的类型进行细分,如质谱可断裂 (MS-cleavable) 交联剂和质谱不可断裂 (noncleavable) 交联剂的检索算法。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在质谱分析期间保持了它的完整性,而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由于其不稳定键而容易发生断裂。由于 N 平方问题[2,3],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通常应用于较小的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物,而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可以实现在整个蛋白质组范围内 XL-MS 的应用。本文使用了由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和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获得的交联合成肽数据集评估了MaxLynx,并将其性能与市面上的其他几个软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 1% 的错误发现率 (FDR) 下,MaxLynx 在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和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数据集上的表现都优于其他软件。此外,文章还进行了一项复杂的全蛋白质组研究,并将其与 MeroX 已发表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MaxLynx再次报告了更多的 CSM 以及更多独特的交联肽段。MaxLynx 工作流程MaxLynx 的算法在保留了大部分 MaxQuant 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加入了针对交联肽段的检索功能(图 1a)。此外,新颖的峰值优化功能(图 1b)可以改善由于噪声而导致的交联肽段的错误识别。根据所应用的交联剂是否为质谱可断裂或质谱不可断裂,使用两个专门的搜索引擎中的一个来进行检索(图 1c)。图1 MaxLynx的工作流程(a)MaxLynx主要算法步骤的简化框图。灰色的步骤与常规肽检索MaxQuant的工作流程保持不变,而蓝色的步骤是为交联搜索而新开发的。(b)新添加的峰值优化功能,目的是“修复”由于噪音而没有很好地鉴定的峰。(c)质谱可断裂或质谱不可断裂交联剂的检索模式。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肽段检索MaxLynx 为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肽段生成一个完整的搜索空间,并在其中执行详尽的搜索。第一步是根据 Andromeda 搜索设置生成初始肽,然后通过组合所有推定的肽来构建搜索空间。交联空间构建后的第二个主要步骤是 MS/MS 交联搜索,即将实验 MS/MS 谱图的前体质量与索引质量进行比较,当索引质量等于一定容差内的实验前体质量时,将生成理论交联肽谱。质谱可断裂的交联肽段检索在质谱分析过程中,可断裂的交联剂经过碎片化,将产生两个带有部分交联剂的肽段(图 1c)。两个肽中较长的用希腊字母 α 表示,较短的用 β 表示。因此,可断裂的交联剂通常会在质谱中生成具有特定质量差异(Δm)的特征双峰信号,也称为特征峰。在 MaxLynx 中,连续应用了三种方法来检测特征峰,即 ①严格质量差法、 ②最高强度法,和 ③放宽标准的质量差法。对于 MS/MS 谱图中的两对特征峰,严格质量差方法取决于观察同一条肽上断裂的交联剂剩余部分的长和短版本之间的质量差异(Δm)。最高强度方法检查 MS/MS 谱图中最高强度的峰是否可以解释为特征峰之一,而无需存在其他特征峰。在具有宽松标准的质量差方法中,只需要一对特征峰。在严格的质量差方法中,目标是找到所有四个特征峰,为此,该算法循环遍历 MS/MS 谱图中大于用户可定义的最小质量的所有峰,并假设它是具有较短交联剂残基的β -肽 (βs) 。然后,检查是否存在剩余相应的三个特征峰,它们分别是具有较长交联剂残基的 β -肽 (βl) 和两种形式的较长肽 ( αs 和 αl ),其质量由下式给出:其中 mp 为交联肽段的前体离子质量。严格的质量差异法的一个缺点是必须观察到四个特征峰。然而,并非所有这些都存在于谱中。此外,还可能存在同源二聚体肽,这意味谱图中仅存在有两个特征峰。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该算法实施了第二步,即根据最高强度峰选定特征峰。只要严格的质量差异法找不到解决方案,就会执行此操作。这里的假设是,特征峰属于最强峰。对于每个最强峰,假设它携带较长或较短的交联剂残基。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没有找到 MS/MS 谱图的候选肽解释,则算法将使用放宽标准的质量差异法进行第三轮,即只要找到具有特征质量差异的一对峰即可。合成交联肽库的基准测试本文重新分析了几个公开可用的数据集。对于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数据集,与其他算法相比,MaxLynx 在 FDR = 1% 时报告的 CSM 数量最多,平均有 852 个正确和 12 个错误 CSM(图 2)。同时,MaxLynx 报告的独特交联肽段的数量也多于其他软件(平均 230 个)。在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数据集上,与其他搜索引擎(MeroX、XlinkX)相比, MaxLynx 报告在 FDR = 1% 时正确交联的数量最多,其中有 185 个正确的和 3 个不正确的独特交联肽段(图 3)。图2 MaxLynx与其他交联搜索引擎在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数据集上的比较(a)显示CSM的数量(b)显示FDR=1%的独特交联肽段的数量。图3 MaxLynx与其他交联搜索引擎在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数据集上的比较(a)和(b)分别显示了FDR = 1 % 时的DSBU和DSSO数据集的独特交联肽段的数量。蛋白质组范围内的MS-可断裂交联剂数据的基准测试接下来,本文评估了 MaxLynx 分析大规模蛋白质组范围的交联数据集的能力。为此,文章重新分析了与 DBSU 交联的黑腹果蝇胚胎提取物的 PRIDE 数据集 PXD012546,并与已发表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 FDR = 1% 时, MaxLynx 报告了总共 48,019 个 CSM 和 9035 个独特交联肽段,超过了 MeroX 最初报告的数量,在使用相同设置的情况下。虽然鉴定结果的三次生物学重复之间的重现性是 20%(图 4a),但正如 Götze 等所指出的,这种观察的原因可归因于实验和生物学条件[4]。接下来,文章考察了 MaxLynx 和 MeroX 软件之间重叠的独特交联肽段的数量,并观察到大约 42% 的独特交联肽段在这两者之间同时存在(图 4b)。图4 在大规模蛋白质组全交联搜索中,三次生物学重复的独特交联肽段的重叠(a)大规模交联试验分三次重复进行,并显示了绝对值和百分比。(b)比较了MaxLynx和MeroX的独特交联肽段的总数。离子淌度增强数据文章还考察了 CCS 值如何作为不同类型的交联产物的分子质量的函数(图 5)。结果所示,与线性肽相比,交联肽往往具有更高的 CCS 值以及更高的电荷状态和更高的质量。图5 timsTOF数据集的CCS值,CCS值与分子质量相对应针对DSBU的结果(a)。针对DSSO的结果(b)。重新处理中等大小的蛋白质复合物数据集最后,文章重新分析了一个中等大小的复杂数据集(PXD013947),结果表明,MaxLynx在此数据集上的表现依然很好。MaxLynx和pLink2的CMS数分别为2542和2335,独特交联肽段总数分别为315和287。从这些独特的交联中,MaxLynx报告了120个蛋白间的交联,而pLink报告了94个。独特交联肽段之间的重叠程度为60%。综上所述,MaxLynx 是一种新的 XL-MS 计算工作流程,已集成到 MaxQuant 软件中。本文展示了 MaxLynx 在 FDR = 1% 时优于检索质谱不可断裂的交联剂和质谱可断裂的交联剂数据集的其他软件。同时,它也适用于具有离子迁移淌度增强的数据集。除此之外,MaxLynx的成功还归于新添加的峰值优化功能。虽然,三次生物学重复之间的交联重叠百分比尚不理想,但这可以通过更好的采集策略和进一步的实验优化来克服,例如引入交联肽的匹配运行,以及对此类样本应用数据独立采集的方法。参考文献(1)Cox, J. Neuhauser, N. Michalski, A. Scheltema, R. A. Olsen, J. V. Mann, M. J. Proteome Res. 2011, 10, 1794−1805.(2)Liu, F. Heck, A. J. Curr. Opin. Struct. Biol. 2015, 35, 100−108.(3)Maes, E. Dyer, J. M. McKerchar, H. J. Deb-Choudhury, S. Clerens, S. Expert Rev. Proteomics 2017, 14, 917−929.(4)Götze, M. Iacobucci, C. Ihling, C. H. Sinz, A. Anal. Chem. 2019, 91, 10236−10244.
  • 覆盖所有医械品类,“最全”医疗器械博览会在长垣开幕
    本届博览会由长垣市人民政府主办,以“融合创新 智领变革”为主题,共设特装展位100个,标准展位1000个,展览面积4万平米,分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技术展区、产学研成果面对面转化交流区、家庭健康展区、进出口企业展区、原材料及配套设备器具展区、高科技创新产品发布区等,展览品项近万种,覆盖了100%医疗器械品类。博览会还设置了50余场学术活动,众多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将围绕医保政策、医院精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及金融政策等多项课题,通过学术讲座、峰会论坛等形式展开深入探讨交流。长垣被誉为“中国医疗耗材之都”,拥有生产企业117家,经营公司3989家,产品涵盖医用防护用品和麻醉耗材等20大类近300个品种,医疗耗材国内市场覆盖率达65%以上。20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超120亿元,同比增长90.74%。自2005年起,中国(长垣)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已经举办了十五届。在这期间,医疗器械博览会从行业的区域性展会,已发展成为参展企业超600家、现场成交金额近10亿元的国际性展览盛会,成为展示医疗器械最新科技成果,搭建政策研讨、行业信息共享、业务交流及供需对接的服务平台。
  • “十三五”食药安全规划出台将实现快检全覆盖
    昨天,记者从南通市食药监局了解到,未来五年内,南通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都将建有食用农产品(食品)快检室,每天对蔬菜、肉类、水果等进行快速检测并发布结果,市民可以及时知晓自己所购食品是否安全。据介绍,日前,南通市“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规划正式出台,规划对14项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并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社会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90%以上,满意度不低于70%。《规划》围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规范管理等内容,明确到“十三五”末,市、县、乡镇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覆盖率达100%,监督抽检覆盖所有食品供应渠道、食品品种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重点项目,抽检样本量达到6件/千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企业抽检覆盖率达100%;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报告率、调查率、处置及时率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源头性、区域性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情监测网络覆盖率达到100%。食品药品溯源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根据《规划》,南通市将围绕粮食、食用农产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等重点食品和药品,健全完善“从田间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机制,每个食品、药品都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对于菜、油反复回收利用等问题,今后80%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将安装油水分离装置,主城区餐饮服务单位每日产生的餐厨废弃物80%以上进入集中收集处置体系,收集处置量定期向社会公示。此外,全市实施量化分级评定的餐饮服务单位将不少于90%、市民就餐可以根据“笑脸”选择卫生环境更好、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的餐厅。来源:仪器信息网
  • “十三五”食药安全规划出台将实现快检全覆盖
    昨天,记者从南通市食药监局了解到,未来五年内,南通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都将建有食用农产品(食品)快检室,每天对蔬菜、肉类、水果等进行快速检测并发布结果,市民可以及时知晓自己所购食品是否安全。  据介绍,日前,南通市“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规划正式出台,规划对14项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并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社会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90%以上,满意度不低于70%。  《规划》围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规范管理等内容,明确到“十三五”末,市、县、乡镇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覆盖率达100%,监督抽检覆盖所有食品供应渠道、食品品种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重点项目,抽检样本量达到6件/千人 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企业抽检覆盖率达100%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报告率、调查率、处置及时率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源头性、区域性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舆情监测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食品药品溯源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根据《规划》,南通市将围绕粮食、食用农产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等重点食品和药品,健全完善“从田间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机制,每个食品、药品都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对于菜、油反复回收利用等问题,今后80%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将安装油水分离装置,主城区餐饮服务单位每日产生的餐厨废弃物80%以上进入集中收集处置体系,收集处置量定期向社会公示。此外,全市实施量化分级评定的餐饮服务单位将不少于90%、市民就餐可以根据“笑脸”选择卫生环境更好、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的餐厅。
  • 甘肃省“十三五”实现基层食药快检全覆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甘政办发〔2016〕163号 /p p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p p   《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9月23日 /p p   (此件公开发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 /strong /p p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甘肃建设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任务。根据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制定本规划。 /p p   strong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strong /p p strong   一、现实基础 /strong /p p   (一)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十二五”时期,我省率先在全国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四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稽查和检验检测体系,在乡镇(街道)设立食品快速检测室,全省监管机构、检验机构和人员编制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实施模块化、痕迹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了以市、县、乡为主体的行政监督网、执法督查网和日常巡查网。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管控,建立食品药品行刑衔接机制、风险会商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加强特殊药品监管,强化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强化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p p   (二)法规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贯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落实“四个最严”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率先在全国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追溯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修订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出台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等制度,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法治体系不断完善。 /p p   (三)监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全面实施食品药品为民办实事项目,县城以上零售药店电子查询覆盖率达到100%,在大型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建成300个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设置1000台食品安全信息溯源机。实施15个国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和68个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项目。 /span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现县市区100%全覆盖。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培训,监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清真食品安全监管,建设了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 /p p   (四)社会共治氛围逐步形成。强化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体系建设,公开曝光食品药品典型案例,实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公示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在新闻媒体开设《食品药品安全》等专栏专刊,发布食品药品消费警示。开展投诉举报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24个、示范街43条、学校食堂127所、示范店367个。 /p p   (五)重点领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率先在全国试行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和转基因食品,全面禁止销售使用散装食用油、醋和酱油。全面推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建立药品生产规范化质量控制实验室和正品标本室,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覆盖全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乡镇以上医疗机构。构建了涵盖食品准入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功能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全省食品生产、批发企业、商场超市、中型以上餐馆、学校单位食堂已全部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食品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饮店60%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立执法案件信息公示和“红黑名单”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督促和警示生产经营者全面履行质量安全责任。 /p p    strong 二、困难和挑战 /strong /p p   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国家标准以及我省相关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的颁布执行,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权益保护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复杂。食品药品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监管对象多、小、散、乱 食品生产经营环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超限量、超范围使用添加剂等 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部分不法分子的手段越来越隐蔽等,都对食品药品安全及其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食品医药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探索创新出与之相对应的监管工作理念、制度以及方式手段等。这些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得到有效破解和应对。 /p p    strong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strong /p p strong   一、指导思想 /strong /p p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切实提高药品质量,坚持产管并重,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构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一)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研判、风险分级分类等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列出问题清单,坚决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p p   (二)坚持深化改革。推进监管创新,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形成上下贯通、权责明确、统一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科学监管深度融合,为食品药品监管提供规范、高效、优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健全飞行检查、动态监督、随机抽检、明查暗访等立体风险防控体系,切实推动监管工作由事后查处向主动排查、预防为主转变。 /p p   (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落实“四有两责”(食品药品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和检验职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 /p p   strong  三、发展目标 /strong /p p   (一)总体目标。建立完善法规制度、检验检测、科技信息、追溯管理、人才队伍五大支撑体系,力争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食品药品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更加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解决,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确保不发生重大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p p   (二)具体指标: /p p   1.全省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达到100%。省、市、县、乡(街道)四级监管机构基础设施普遍达标,执法装备配备基本实现标准化。 /p p   2.省、市、县、乡(街道)监管队伍中,药学、食品和法律相关专业人员达到90%以上。建立省、市、县三级食品生产检查员队伍。 /p p   3.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食品药品监测抽检批次较“十二五”期间增加20%,高风险食品生产流通企业、重点餐饮服务单位及基本药物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span /p p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达到200份/百万人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达到100份/百万人口。 /p p   5.食品生产企业实行风险分级管理,覆盖75%以上的食品经营市场和90%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和90%以上的食品类别。 /p p   6.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每年进行GMP跟踪检查,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p p   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00%符合保健食品质量管理规范 化妆品生产企业100%符合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p p   8.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100%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 /p p   9.餐饮服务单位100%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p p   10.依据法定标准,提高化学药品和中药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全项检验率不低于90%,市级药品检验机构全项检验率不低于8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测能力覆盖省内80%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对市场常规产品的检测能力不低于90%。 /p p   11.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依据现有国家标准,省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对省内生产的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达到80%以上,市级食品检验机构对辖区内生产的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达到60%以上。县级食品检验机构100%具备基本理化和细菌学监测能力,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100%具备食品快速检验能力。 /span /p p   12.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建立具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三项职能的哨点至少达到50个。 /span /p p   13.行政审批100%实行网上办理。 /p p   14.食品药品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有效,信用体系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p p   15.食品药品科普宣教活动覆盖所有乡镇。 /p p    strong 第三章 主要任务 /strong /p p strong   一、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strong /p p   (一)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稽查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建设,加强食品药品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和基层监管“四位一体”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p p   (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完善,鼓励推动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强标准制定与标准执行衔接,增强标准制定的适用性、配套性和针对性。 /p p   (三)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落实地方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属地责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机构机制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与绩效评估,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监管责任。 /p p   二、构建食品药品风险防控机制 /p p   (一)建立风险发现机制。加大日常巡查和风险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各种风险隐患。健全源头预防措施,充分利用检验监测技术手段,加强对高风险、高隐患品种和类别的系统性排查,增强排查的靶向性和针对性。制定“问题发现率”绩效考评办法,健全食品药品风险隐患发现机制。 /p p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省级每3个月、市级每2个月、县级每1个月结合日常监管、抽样检验、系统督查等发现的问题开展一次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及时有效处理突出问题,有效防控风险,同时做好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和管控水平。 /p p   (三)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完善食品药品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产品类别、管理能力、信用等级等合理划分风险等级,制定风险隐患应急处置措施,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p p   (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隐患防控会商等制度,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会商,及时发布抽验质量、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形势公告等信息。省、市两级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强化风险分析能力,实现风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监测预警。 /p p    strong 三、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 /strong /p p   (一)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全面完成2个省级、14个市级和68个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建设项目。加大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快速检测室标准化建设,形成以市州检验机构为中心,县级检验机构合理分布,乡镇食品快速检测为补充的全方位、层级式检测体系。 /span /p p   (二)加强食品药品应急处置能力。制定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强化食品药品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制度,促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效防范和处置食品药品突发事件。深化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化与属地化优势,促进应急资源的合理共享和有效利用。 /p p   (三)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能力。建设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优先建立覆盖全省行政区域、全品种的“四品一械”监管基础信息数据库。健全省、市、县三级投诉举报体系,逐步建成横向联通、纵向联动、集散一体、高效运行的投诉举报业务系统。建立审评审批信息化系统,实现从受理、技术审评、行政审批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食品药品稽查业务管理系统,探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移动执法。积极推进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编制实施食品药品监管“互联网+”工作方案,完成食品药品信息专网向乡镇监管所延伸,抓好办公自动化、稽查执法、行政审批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扩容等项目建设。 /p p   (四)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加大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办案程序等基本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优化队伍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行政执法的有效性、规范性。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队伍配备基本装备、取证工具、快速检测和应急处置等现代化监管执法装备,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执法能力。 /p p    strong 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strong /p p   (一)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入市食用农产品100%纳入监管,大中型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100%建立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 /span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持证率达到100% 食品安全抽检达到4批次/千人,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等级、“外置化”、“负面清单”等管理覆盖率达到100%,“阳光操作”、“透明车间”、“阳光仓储”、“明厨亮灶”等覆盖率达到100%,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加入率和应用率、“电子一票通”的索取率均达到95%以上。食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店、示范学校食堂创建率逐年提升,认真做好7个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p p   (二)提升药品安全水平。加快药品标准提升及工艺技术改造。健全完善药品全品种、全过程追溯体系,强化药品安全风险管控,保障GMP、GSP、GP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有效实施,全面推进药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强化特殊药品源头治理,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全省药品制剂生产企业100%建立规范化质量控制实验室,中药制剂生产企业100%建立正品标本室。 /span 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成品留样率、原辅料留样率达到100%。药品评价性抽检、基本药物全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全面提升。 /p p   (三)提升医疗器械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医疗器械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和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大型医疗设备、高风险、植入性和无菌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的常态化监管,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推进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息化管理,配合完成重离子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0%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临床数据核查率达到100% 植入性等高风险医疗器械100%可追溯。 /p p    strong 五、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strong /p p   (一)加强食品药品地方性立法建设。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积极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法调研等工作,加快建立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本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需求相适应的地方法规体系,完善法规保障机制,推动出台《甘肃省食品生产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甘肃省中药饮片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 /p p   (二)加大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力度。公开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基层规范化执法,统一行政执法内容、程序、文书、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食品药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及相关标准,推进说理性处罚决定书的实施。落实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举报投诉的案源发现作用,促进社会共治。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共享案件信息,落实涉刑案件移送保障措施,探索建立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合办案工作机制。 /p p   (三)提高食品药品执法规范化水平。突出问题导向,针对行政执法的突出问题开展执法监督检查。突出目标管理,开展政府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考核和工作督查,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突出质量提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规范行政复议程序,完善工作机制,注意分析解决趋势性问题,做到“案结讼止”。落实问责机制,依法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p p    strong 六、推进社会共治 /strong /p p   (一)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构建统一权威、科学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有奖举报制度,拓展互动方式,畅通执法监督、纪检监察投诉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监督,加快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建立食品药品新闻发言人制度,权威发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p p   (二)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全省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强化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和自律意识。支持、引导、培育食品药品行业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积极发挥监督教育功能,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提高行业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规范水平。强化食品药品企业法人代表、质量负责人第一责任,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企业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引导和督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p p    strong 七、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 /strong /p p   (一)推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大基层监管所硬件、软件投入,起草制定业务工作流程,推进现场表格化检查、基层网格化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p p   (二)加强基础设施与执法装备建设。建立适应实际需要的基层监管保障设施,按标准配备县、乡两级监管机构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职责、有考核、有办公设施、有基本的执法装备,监管人员有执法服装、执法证件等。 /p p   (三)提升基层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分级分类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年度集中培训。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以及现场指导、组织观摩等培训方式,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及执法技能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到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实地指导日常巡查、行政审批现场核查、案件查办、食品快速检验,重点提升对农村集体聚餐检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预防及处置能力。 /p p    strong 八、服务食品医药产业发展 /strong /p p   (一)服务食品产业发展。在审批、技术与培训等方面支持我省食品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加强与国内外清真食品认证机构的合作,有序推进全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我省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p p   (二)服务特色中藏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发挥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优势,开展中药材重大课题基础性研究,加强特色中药企业的指导和培育 争取国家支持,推进我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服务和促进陇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我省中藏药产业,积极支持中藏药研发注册。 /p p   (三)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建立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检验机构合作机制,提高医药企业研发能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有序合理流动,促进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对零售单体药店进行整合,发展大型医药零售连锁业,壮大医药商业与流通业。推进重离子治疗项目建设。加大对企业和检验人员的培训力度,帮助企业及时掌握药品生产、经营新要求,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p p    strong 九、加强食品药品信用建设 /strong /p p   (一)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十三五”初期,完成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启动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探索制定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初步建立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十三五”中期,初步建成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末期,建立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现对接,与相关监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信用结果公开与联合惩戒,全面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分级分类管理。 /p p   (二)健全食品药品信用管理制度。实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一户一档”管理模式,持续推进不合格药品招标采购“一票否决制”等信用监管制度,逐步推进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的食品药品信用评价机制。继续实施严重违法企业与责任人“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产品的公示力度。 /p p   (三)开展文明诚信创建活动。开展“文明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守信企业、不合格产品和违法违规企业,激励诚信企业,培育守信典范,惩治失信企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价系统,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街、示范店(企业)创建活动。 /p p    strong 第四章 保障措施 /strong /p p strong   一、加强组织领导 /strong /p p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县两级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配合,研究完善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p p    strong 二、保障经费投入 /strong /p p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对规划提出的项目在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争取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同投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保证监管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p p    strong 三、严格考核评估 /strong /p p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和监督机制,省级监管部门牵头实施本级《规划》的中期评估,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动态跟踪,加强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评估,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trong   “十三五”时期食品药品重点项目附件“十三五”时期食品药品重点项目 /strong /p p   一、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数据平台项目 /p p   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要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食品药品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构建全省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专网,为省、市、县三级监管人员和行政相对人开展行政许可、稽查执法、检验检测等监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各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社会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建设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 建设食品药品许可监管、诚信管理、风险管理、稽查执法等监管应用系统 建设市州到县市区视频会议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视频会议系统。 /p p   二、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p p   建设覆盖全省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健全监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建设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乡四级信息填报系统,建成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应急队伍,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高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硬件、软件投入,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100%取得独立办公用房,配备执法车辆等。 /p p   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与信用管理建设项目 /p p   建立以绿色食品、乳制品、国家基本药物等为重点的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到消费、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实现问题产品源头追溯、迅速及时召回。 /p p   四、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p p   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集成中心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信息化平台,整合食品准入、监管、执法等在内所有数据资源,实现全省企业、产品、检测、信用数据的共享 优化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的信息化环境,为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综合信息服务。 /p p   五、医疗器械检测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p p   实施甘肃省医疗器械检测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完成11800平方米综合实验楼建设,逐步扩大检验项目。力争“十三五”时期,将医疗器械检测类别扩大到各类X射线机、B超、超声多普勒成像仪、多参数监护仪、胎儿监护仪、脑电图机、动态心电监护仪、婴儿培养箱等常用医疗设备,稳步推进我省在用医疗设备的监管和风险监测工作。 /p p br/ /p
  • 我国农兽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大宗农产品
    23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提出,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修订,目前农兽药残留标准已基本覆盖我国大宗农产品和常规农兽药品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毕井泉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表示,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两个标准审评委员会,目前已制定5724项农兽药残留限量和932项检测方法国家标准。  毕井泉说,计划每年新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00项,5年内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总数达到10000项以上,将与国际食品法典基本一致。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根据报告,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研究起草了《“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计划到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在种植养殖环节源头治理方面,报告指出,农业部按照成熟一个淘汰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对高毒农药采取禁限用措施。禁用高毒农药39种,高毒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例下降到2%以下,淘汰小、乱、差饲料企业近4000家。
  • 美“医保局”敲定癌症测序医保覆盖认定 涵盖诊断性实验室检测
    p   CMS近日敲定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新一代测序诊疗的医保覆盖认定,其中涵盖诊断性实验室检测,而取消部分临床性能限制要求成为方案的最大亮点。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过去因为费用昂贵的原因而选择不考虑这些诊疗测试,随着NGS在一定条件下被纳入美国医保,患者的经济压力或有所改观。 /p p   美国癌症新一代测序检测医保覆盖方案最终出炉。3月16日,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CMS)敲定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新一代测序(以下简称NGS)诊疗的医保覆盖认定,其中涵盖诊断性实验室检测。 /p p   CMS相信,当这些测试被用作伴随诊断时可以帮助患者和肿瘤学家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定,从而使得某些基因突变的患者精准地接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方案。此外,当已知的癌症突变不能与治疗方案相匹配时,使用NGS的诊断结果可以辅助确定患者参与癌症临床试验的候选人。 /p p    strong 首款NGS产品获批,高昂价格成难题 /strong /p p   2017年11月30日,罗氏旗下的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针对多种实体瘤的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FoundationOne CDx(F1CDx)借着政策东风成功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首款获得FDA突破性认定的癌症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 /p p   不过,《福布斯》专栏作家Elaine Schattner撰文指出,检测特定DNA或蛋白异常肿瘤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新鲜,此前FDA就已列出几十个核准的伴随诊断测试。“F1CDx的创新性在于测试的范围,可以同时检测出324个基因的突变和TMB、MSI两个基因组特征。” /p p   作为基于NGS技术的一款明星产品,F1CDx可以检测任何实体瘤中发现的基因突变,辅助医生管理癌症患者。此外,它还可以作为陪伴诊断用于鉴定可能受益于FDA批准的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结直肠癌或卵巢癌治疗的某些特定突变患者。更为重要的是,F1CDx可以检测多种FDA批准的治疗所需的遗传突变,这种突变超出了之前的“一种药物一种检测”模式。 /p p   Elaine Schattner认为,所有美国癌症患者都应该接受全面的基因组检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患者与可能已经被批准用于确切癌症形式的药物建立联系,减缓患者癌症的生长并缓解症状。而且通过不同形式的恶性肿瘤更细致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信息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等前瞻性数据收集,降低未来患者过早地从可治疗疾病中受苦或死亡的概率。 /p p   不过,想让所有美国癌症患者都接受全面的基因组检测并不容易。事实证明,许多癌症患者没有机会尝试更好、更有希望的药物,直到他们的疾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p p   美国癌症协会估计,今年将有近61万美国人死于癌症。 /p p   另一方面即使类似NGS的诊疗技术已经出现,许多癌症患者仍然不考虑这些测试,并且并非所有医生都经常提供这些测试。这一原因当然是钱。 /p p   以F1CDx为例, 5800美元的定价并不便宜。此外,这些昂贵的测试将导致包含更多昂贵药物的处方出现。如果匹配的药物能延长总体生存期却不能治愈,癌症患者想要存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经济成本巨大。 /p p   目前美国癌症护理的正常费用每个月在一、两万美元之间。也许随着更多测试的推出可能有助于降低价格,但质量或范围难以保证。此外,美国的肿瘤药物经验并不支持自由市场削减费用,没有理由会期望看不见的手降低诊断成本。 /p p   “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权获得有关其病症的高质量信息,无论其财富如何。我们不能期望患者为基因组癌症测试付费,毕竟他们除了患病之外还承担着癌症治疗的巨额费用,” Elaine Schattner说,“公共或私人保险应为此付费,我的意思是全部,包括诊断评估和癌症治疗”。 /p p   现如今,随着NGS纳入医保,患者的经济压力或将有所改观。CMS一名负责人Seema Verma说:“我们希望能够为癌症患者拓宽获取创新诊断方法的途径,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更好地帮助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清晰的医保覆盖路径、同时支持提供测试服务实验室的原因。” /p p    strong 医保方案多周折,取消部分临床限制要求 /strong /p p   F1CDx作为首款获得FDA突破性认定的癌症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获批当天,CMS顺势颁布了一项针对晚期癌症NGS检测的医疗保险覆盖率(NCD)草案。 /p p   草案针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NGS基因检测的医保范围分为三种途径进行覆盖,包括FDA批准的伴随诊断基因检测 获得FDA批准而没有CDx指示的基因检测,但可以提供生物标志物结果以帮助管理患者的癌症 没有FDA批准,但属于国家临床试验网络研究的基因检测。 /p p   不过,草案一出炉便备受指责。反对者认为,大多数NGS检测产品并没有得到FDA的批准或许可,最终导致政策的适用对象将非常有限。 /p p   有评论者声称,CMS的医疗保险覆盖标准似乎是为支持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的产品而专门设计的。如果这些限制性的标准最终确定下来,就会在行业内形成垄断,大大影响那些依赖于当地实验室LDT产品的患者。 /p p   与此同时,由于很多罕见病的基因检测受众太少,很难达到FDA的临床性能验证要求而得不到批准,而基因组检测的LDT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估因为耗时太长,也无法按照FDA传统的监管模式在上市前完成。官方监管模式对基因组检测的适用性受到考验。 /p p   受此影响,CMS将原定于去年12月29日截止的公众意见征询延长至今年1月17日。 /p p   事实上,F1CDx也是实验室开发的测试,之前并未提交FDA审查。幸运的是,由于该测试有可能在单次测试中整合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多个伴随诊断要求,因此F1CDx被授予突破设备指定。 /p p   FDA的突破性技术计划和与CMS的平行审查使得F1CDx的申办者很快获得新型诊断的批准,并在FDA收到产品申请后的六个月内确保立即提出医疗保险覆盖率测定。不过,其它大多数产品则没有这么幸运。 /p p   值得一提的是,CMS在最终的医保方案中作出了调整,其官方公告显示“在审查了所有公众对这一具体决定的评论之后,我们在最终方案中取消了部分有关临床性能限制的内容”。 /p p   “取消了有关临床性能限制是公告中最重要的信息,这意味着医疗保险可能会支付尚未获得FDA批准的基因组和分子癌症检测,美国区域医疗保险行政承包商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发展测试,” Elaine Schattner评论称。 /p p   短期来看,医疗保险没有覆盖未经批准的测试,将几乎可以肯定地提高发送给Foundation Medicine的癌症标本的数量,其它实验室可能会立即受到影响。由于缺乏测试的医保覆盖范围,医生将不太可能将癌症样本提交给其它商业实验室和执行类似基因组和分子癌症分析的医院。 /p p   “但从长远来看,CMS决策将促进其他公司和医院通过研究收集证据以验证其新一代测序(NGS)测试并获得FDA批准。预计几年之内将有六家或更多的公司和医疗中心获得FDA批准提供全面的癌症测序和蛋白质测试,” Elaine Schattner说。 /p p br/ /p
  • 即将全面覆盖的DRG/DIP 支付方式 是否会影响科学仪器行业?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宣布将总结推广2019-2021年DRG/DIP付费国家试点的有效做法,加快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在三年内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计划文件显示,将从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分阶段实现DRG/DIP支付方式全面覆盖。对于全国各级医院无疑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医药企业也将受巨大影响。DRG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将住院患者按照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以及资源消耗程度的相似性分成一定数量的疾病组。在此基础上,医保基金不再是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即按服务项目)一项一项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进入的诊断相关组的付费标准进行打包支付。DIP即按病种分值付费,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根据各病种费用均值、技术难度等与某基准病种的比例关系确定相应的病种点数,再结合点数单价及各医疗机构开展的总点数计算出支付总金额。两者都是通过先付费的模式,要求医院使用更加有效的方式诊疗。如果医院的费用花超了,由医院自己承担,节余了,也归医院所有,倒逼医院精细化管理,合理使用医保资金。医保基金的支付方式直接决定着医院的对诊疗项目的态度,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从试点正式走向全国,意味着整个医疗市场从准入到临床使用再到医保报销背后的逻辑都将被重新定义。也就是说,以后药品、医疗器械、各类检测设备耗材都将转化为医疗成本而非过去的盈利项目,医院和医生对治疗的性价比会更加敏感,主动降低治疗成本,优化费用结构,降低药品、耗材、检查检验等的占比,最终会影响到上游的医药相关企业。而位于医药产业上游的科学仪器行业是否也需要随之做出准备?近年来,随着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入,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以及DRG等新政策的实施,对医药公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自下而上的冲击,对于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科学仪器行业可能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众多医药企业在自身业务备受冲击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企业可能要压缩成本,谨慎扩张,那么其投资采购的意愿也会受到影响,购买仪器设备的意愿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当前众多科学仪器公司将发展方向瞄准医疗检测领域,随着医保新政策的实施,为了降本增效,医院很可能对采用创新但是成本较高的检测手段的意愿进一步降低,而国产低价高质的产品可能会更受欢迎,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DRG/DIP可能进一步改变目前国内的医疗检验格局,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ICL)可能会的到更多的机会。相较于医院的检验科,ICL实现了医学检验领域的专业化分工, 在成本控制及专业化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DRG导致的控费和成本问题,增加了医院更新诊断设备的成本风险,导致医院不愿意更新诊断设备,同时也可能会驱使医院更多地将检验外包给第三方实验室进行。而这些变化都将是渐进式的,是否会影响科学仪器厂商相关布局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以下为计划原文: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快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在三年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加快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加快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为目标,分期分批加快推进,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基础建设,协同推进医疗机构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以DRG/DIP为重点的支付方式改革任务,全面建立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新机制。二、工作任务聚焦抓扩面、建机制、打基础、推协同四个方面,分阶段、抓重点、阶梯式推进改革工作,加快扩面步伐,建立完善机制,注重提质增效,高质量完成支付方式改革各项任务。(一)抓扩面:实现四个全面覆盖。狠抓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全面覆盖,推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实现从局部向全面、从部分到全体、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纵深发展。1.抓统筹地区全面覆盖。在2019-2021年试点基础上,按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进度安排。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分别启动不少于40%、30%、30%的统筹地区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并实际付费。鼓励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提前完成统筹地区全覆盖任务。2.抓医疗机构全面覆盖。统筹地区启动DRG/DIP付费改革工作后,按三年安排实现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全面覆盖,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40%、30%、3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3.抓病种全面覆盖(原则上达到90%)。统筹地区启动DRG/DIP付费改革工作后,按三年安排实现DRG/DIP付费医疗机构病种全面覆盖,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70%、80%、9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鼓励入组率达到90%以上。4.抓医保基金全面覆盖(原则上达到70%)。统筹地区启动DRG/DIP付费改革工作后,按三年安排实现DRG/DIP付费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达到70%,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30%、50%、7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鼓励超过70%的基金总额预算覆盖率。(二)建机制:建立完善四个工作机制。通过DRG/DIP付费改革,建立医保对医疗机构管用高效的支付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是支付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支付方式改革的应有之义。各地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应牢牢抓住机制建设这个核心,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突出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不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内涵式、精细化发展。1.完善核心要素管理与调整机制。突出病组(病种)、权重(分值)和系数三个核心要素,建立完善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并不断完善各项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加强病组(病种)管理,以国家分组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维护和调整病种分组,使之更加贴近临床需求,贴近地方实际,更利于开展病种费用结构分析;加强病组(病种)权重(分值)管理,使之更加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加强医疗机构系数管理,有效体现医疗服务技术含量,促进医疗服务下沉,促进分级诊疗,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资源和医保基金使用绩效。2.健全绩效管理与运行监测机制。加强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效果评价考核,不断提高有限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各地要基于DRG/DIP付费改革,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的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建立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并充分利用考核评价成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发挥医保支付“牛鼻子”作用。按照DRG/DIP付费国家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要求,围绕DRG/DIP付费全流程管理链条,构建“国家-省-市”多层次监测机制,加强数据分析,优化工作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管用高效的监测体系。3.形成多方参与的评价与争议处理机制。各地要建立相应技术评价与争议处理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相互协商、公开公平公正的医保治理新格局,要立足当地实践,建立完善争议问题发现、研究解决和结果反馈机制,加强专业专家队伍建设、评议机制建设,支撑病种、权重(分值)和系数等核心要素动态调整,形成与医疗机构集体协商、良性互动、共治共享的优良环境。4.建立相关改革的协同推进机制。各地要相应完善总额预算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病种分值付费等区域总额预算管理,减少直至取消具体医疗机构年度绝对总额管理方式;要协同推进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机制改革,加强各种支付方式的针对性、适应性、系统性;在DRG/DIP政策框架范围内,协同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打包”付费;探索中医药按病种支付的范围、标准和方式,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建立与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措施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正向叠加效应。同步加强支付审核管理,完善基金监管机制,促进医疗机构强化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打基础:加强四项基础建设。支付方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任务,必须加强基础支撑。要牢牢抓住专业能力、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和示范点四项建设任务,夯实基础,确保支付方式改革行稳致远。1.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区分级开展分管领导、处(科)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培训。要规范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保证培训规模,确保培训质量。要建立干中学、学中干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交叉评估交流与集中调研机制,国家医保局每年组织1-2次交叉调研评估活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强指导,分级组织开发培训课件,培养相对固定、讲解能力强的培训人员。实施双百计划,国家医保局每年培训省级骨干100人(含省级医保局分管领导、医药处负责人、业务骨干各1人);地市业务骨干100人(新启动改革地区各1人)。各省级医保局负责加强本省域支付方式改革培训。2.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制定DRG/DIP相关信息系统标准和规范,着重保障DRG/DIP系统的统一性、规范性、科学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上下传输的通畅性,发布全国统一的DRG/DIP功能模块基础版。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基础版本,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设置DRG/DIP功能模块的规则、参数,并做好与国家平台的对接、传输、使用、安全保障等工作。各统筹地区要在启动改革第一年完成相应功能模块落地应用,并持续完善。3.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国家医保局组织力量,开发和完善DRG/DIP付费改革技术标准和经办流程规范,明确改革方向、步骤和路径,明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重点、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建设标准等。省级医保部门按国家医保局统一要求,完善本省域范围内技术标准和经办流程规范,指导督促各统筹地区落地落实;强化协议管理,在协议中明确DRG/DIP付费预算管理、数据质量、支付标准、审核结算、稽核检查、协商谈判、考核评价等要求,对定点医疗机构在DRG/DIP付费中发生的违约行为进行重点关注并提出具体处理办法;不断提高本省份各统筹地区改革质量和效率,提高付费方式改革标准化、规范化水平。4.加强示范点建设。国家局在前三年试点基础上,通过试点城市自愿申报,评选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示范点。示范点要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落实标准规范、完善工作机制、开展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引领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展示范医院建设,调动定点医疗机构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的积极性。省级医保部门要加强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示范点建设的指导和督导,组织统筹地区开展示范医院建设,开展示范医院申报、评选、宣传等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四)推协同:推进医疗机构协同改革。支付方式改革直接作用对象是定点医疗机构,要最大程度争取医疗机构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促进医疗机构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保证DRG/DIP付费改革在医疗机构顺利落地,并得到多方认可,实现预期改革目标。要引导和协调医疗机构重点推进编码管理、信息传输、病案质控、内部运营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协同改革,做到四个到位。1.编码管理到位。全面推进标准化是医保部门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DRG/DIP付费改革的重要支撑。要确保国家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全面落地,重点优先实现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编码的落地应用,并使用医保标准编码,按照《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填写规范》上传统一的医保结算清单。2.信息传输到位。医疗机构及时、准确、全面传输DRG/DIP付费所需信息是支付工作开展的基础。各统筹地区要指导、督促辖域内医疗机构对标国家标准,组织力量校验医保结算清单接口文档及各字段数据来源,梳理医保结算清单数据项的逻辑关系和基本内涵,做细医保结算清单贯标落地工作,落实DRG/DIP付费所需数据的传输需要,确保信息实时传输、分组结果和有关管理指标及时反馈并能实时监管。3.病案质控到位。病案管理是DRG/DIP分组的核心。要引导医疗机构切实加强院内病案管理,提高病案管理质量。各统筹地区可以支持和配合定点医疗机构,开发病案智能校验工具,开展病案质量专项督查,提高医疗机构病案首页以及医保结算清单报送的完整度、合格率、准确性。4.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机制转变到位。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医疗机构改变当前粗放式、规模扩张式运营机制,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内部成本控制,更加注重体现医疗服务技术价值。各统筹地区要充分发挥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付费机制、管理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引导作用,推动医疗机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的根本转变,在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三、工作要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环节,是深化医疗保障改革、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医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工作。(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医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把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充分把握DRG/DIP付费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原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确保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医保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领导,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分管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亲自调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规划信息、筹资待遇、价格招采、基金监管等工作的协调配合,加强与财政、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目标任务、路径方法和各自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二)制定推进方案,完善工作机制。省级医保部门是三年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要按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具体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安排、质量要求,于12月31日前报国家医保局。要认真总结三年试点经验和成绩,研究分析问题,在推动先期试点工作做实做细做精过程中,不断完善DRG/DIP付费工作机制,提高支付方式改革绩效,并做好示范引领和推广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工作交流、调度和督导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三)加大落实力度,确保改革见效。要充分发挥经办机构在支付方式改革落地中的重要作用,省级经办机构要切实落实责任,指导和组织地市级经办机构按照统一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支付方式经办管理规程和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经办管理规程,规范流程、统一标准,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取得实效。(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支付方式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为改革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要加强效果评估,讲好改革故事,用事实讲道理,用数据讲效果,及时宣传支付方式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争取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要充分展现改革惠及人民群众、引导医疗机构加强管理以及促进医保基金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 山东邹平市市场监管局: 成品油抽检 “双100%”全覆盖
    山东邹平市市场监管局: 成品油抽检 “双100%”全覆盖2020-08-12 10:44:52 中国质量报本报讯 (徐丽娜)近日来,山东邹平市市场监管局对全市在营114家加油站开展“双100%”全覆盖抽检活动。该局制定成品油抽检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在中国邹平网站公示,有效履行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该局执法人员会同淄博质检所和山东柏森化工技术检测有限公司,对全市在营加油站的在营成品油开展抽样检验,共抽取样品316个,其中车用柴油样品207个、汽油样品109个,做到在营油站和在营油品“双100%”抽检。目前,送检的316个样品已经全部检验完毕,合格率达99.05%。对于不合格的油品,该局正依法调查处理,并督促和帮助加油站查找不合格原因,进一步提升成品油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下一步,该局将加大执法力度以及成品油检测、快检频次,为绿水青山和优良的大气环境贡献市场监管部门的力量。《中国质量报》
  • 我司为四川省黑宝山森林公园建设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
    近日我司为四川省黑宝山森林公园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灵气黑宝山,天然大氧吧,养生好去处,回归天地间。”据了解,黑宝山,连绵起伏,有森林、彩叶、清泉、险峰、奇石̷̷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春天,百花齐放,漫山杜鹃,争奇斗艳;夏天,凉风习习,龙池山泉,飞瀑婉转;秋天,层林尽染,珍稀红豆,绚丽多彩;冬天,银装素裹,万亩雾凇,冰雪奇观。黑宝山森林公园,幅员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率99%,负氧离子每立方米2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目前,万源市正准备聚力打造系列森林康养产品,主要有森林宾馆、森林酒吧、森林草场、森林花园、森林沙滩、森林垂钓、森林露营、森林穿越等项目。
  • 布鲁克三集团高层:以收购和应用扩展为手段,令技术覆盖度更宽
    仪器信息网讯 自2013年起,布鲁克集团科学仪器按照业务种类分为三大集团,分别为BBIO(BIOSPIN,拜厄斯宾)集团、CALID集团和 BNANO集团。BBIO集团的业务主要包括核磁共振及临床前成像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质谱、红外和近红外光谱、拉曼、检测等业务均属于CALID集团 X-射线分析、纳米分析和纳米表面均隶属于BNANO集团。  近半年来整个布鲁克完成了7起收购,产品和应用种类在逐渐扩展。在注重高端科研市场的同时,也将更多目光投降了广阔的应用领域。针对布鲁克三大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各部门的产品业务,仪器信息网对布鲁克三大集团高层进行了圆桌采访。CALID集团总裁Juergen Srega 、BBIO 集团首席财务官Christian Busch、BBIO集团亚太销售总监John Breslin、BNANO集团总裁Munch Mark、布鲁克AXS部门总裁Frank Burgaezy、BNS部门亚太区资深总监Tim Shi以及三大集体各部门在中国的高层管理者均出席了本次采访活动。-质谱业务  仪器信息网:近几年,布鲁克的质谱产品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很不错,而去年道尔顿在全球的业务收入表现出一些下滑。CALID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情况是否给全球带来业绩上的拉动?  CALID集团总裁Juergen Srega: 如同财报中显示的一样,去年布鲁克以及CALID集团业务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欧洲学术市场和美洲市场的销售量下滑。与欧美市场情况不同,质谱在中国的销售取得超出预期的两位数增长,主要是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量快速增加,特别是MALDI产品。科研和临床市场齐头并进,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收效。另外,QTOF产品线也有非常喜人的增长。所以,虽然在全球我们的销售的确有下降,然而由于中国区布鲁克质谱团队的优秀表现,不仅拉动了全球的业绩,同时也是气势的鼓舞。最近,我们看到了一些业绩低迷地区的业绩开始恢复,在2016年度第四季度欧美地区的销售业绩也已经改善。布鲁克还是带着乐观的态度和发展趋势进入了2017年。中国还将会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增长地区。  仪器信息网:2017年布鲁克整体收入下降,但用于研发的费用反而增加了2%。这是什么原因?  CALID集团总裁Juergen Srega: 布鲁克非常重视研发,尽量减少业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几年来都保持在一个平稳固定的投入。2016年公司财报显示用于研发的费用增加了2%,但事实上我们在美元上的投入总数是与往年相当的,只是由于上面谈到的业务收入暂时萎缩和汇率等问题使得研发投入比例相对增加了一些。正常的状况下,我们近几年一直在保持8.5%左右的研发投入。  仪器信息网:2017年开年布鲁克道尔顿就收购了SCiLS GmbH以及InVivo Biotech两家德国公司,这表明怎样的战略?  CALID集团总裁Juergen Srega: 不仅仅是今年开年的两笔收收购,去年11月布鲁克收购了英国的一项核酸测试技术资产包括微生物实时PCR技术,主要是支持CALID集团MALDI Biotyper微生物鉴定平台的应用拓展,为以PCR为基础的综合研究提供支持。接着,在2017年初的时候又收购了一家分子生物学合同制造企业(CMO) InVivo Biotech,InVivo在支持MALDI平台的同时,也进行创新免疫测定系列产品和研究试剂盒的开发与生产。这两部分收购,使得布鲁克在蛋白和微生物领域更有技术实力和拓展能力。  我们认为布鲁克是质谱成像方面的领导者,为了增强布鲁克分子诊断技术在常规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程。今年初的另一笔收购对象是提供创新软件工具的SCiLS GmbH公司。该收购的目的是为布鲁克质谱成像(MSI)提供大数据云安全支持,拓展布鲁克高端质谱系统在分子药物成像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应用。这包括布鲁克rapifleX™ 高分辨率MALDI-TOF(/TOF)和solariX™ XR极端分辨率MALDI-FTMS等产品。最近布鲁克CALID集团相关的收购旨在使我们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加完整和全面,在满足这一层面的基础上,我们也有继续收购的打算。-光谱业务  仪器信息网:布鲁克的红外和近红外产品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都很强劲,您认为下一个增长点会在哪?  布鲁克光谱中国区总经理赵跃:对布鲁克来说,的确红外和近红外产品在中国市场中处于强势的位置。虽然目前我们看到市场的增长是平缓的,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市场的潜力。此前,我们将精力集中在高端科研市场,而渐渐地发现有更多应用市场需要开拓,这包括制药、聚合物、食品和饮料的市场。另外,国家政策对于科研的投入比例加大,我们也在追踪国家项目经费去向在科研方面谋求高端技术的更多发展。如最近非常热的拉曼成像技术,我们在2016年推出的紧凑型科研级拉曼显微镜SENTERRA II,就是一款在科研领域非常有竞争力的拉曼产品。  仪器信息网:谈到拉曼产品,其并不如布鲁克红外和近红外产品在中国发展的成熟,您如何看待布鲁克拉曼的未来?  布鲁克光谱中国区总经理赵跃:其实,布鲁克做拉曼已经有很长历史了,有些中国用户已经使用布鲁克拉曼产品超过了20年。特别是在傅里叶拉曼方面我们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从激光拉曼这个市场来说,布鲁克近两年相继推出的新产品无论在自动化程度方面、还是分辨率和长期稳定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布鲁克拉曼在材料科学市场、生命科学市场的快速检测领域,我们依然能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BNANO集团业务  仪器信息网:BNANO集团最近收购了纳米压痕仪器公司Hysitron(海思创), 请问这一收购将如何并入贵公司的整体产品系列?  BNANO集团总裁Mark Munch:是的,今年年初我们收购了优秀的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商Hysitron。除纳米压痕和微压痕外,Hysitron的仪器产品还包括纳米摩擦学、纳米机械性能二维图谱、动态机械性能分析、原位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机械测试类仪器。这个收购给BNANO集团的纳米分析和纳米表面部门都带来了新的内容。如电镜联用等产品加入BNA,而独立系统的产品则加入了BNS部门。Hysitron的纳米机械测试仪器已经添加到布鲁克BNS现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轮廓仪,摩擦学和机械测试系统的产品组合中。  除了这个收购,2016年我们还收购了澳大利亚Yingsheng Technology公司的第三代高级矿物鉴别系统(AMICS)软件包。AMICS软件产品也加入到了BNA纳米分析产品家庭,以期更好的为土壤和材料学的研究者和OEM企业提供更全面的矿质表征能力。  仪器信息网:请您简单介绍BNANO集团中BNA部门的产品线特点。  布鲁克BNA部门中国区总经理李慧:BNA的产品线与布鲁克其它部门相比有些特殊,包含产品类别很多。除了从Yingsheng Technology公司收购来的AMICS软件产品之外,还包括传统的BNA产品如X射线能谱、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EBSD)、X荧光光谱和XRF。今年我们会发布第二代EBSD,新的产品在技术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进,我们也期待中国的用户的反馈。另外,Hysitron也给我们BNA带来了新的产品,Hysitron的产品和技术给原位表面分析增添一系列有用的技术和工具。在中国,有很多做原位研究的专家,一定很高兴看到布鲁克的这些新技术和应用。我们也愿意不断为科学家们提供和更多的产品和应用技术。-NMR业务  仪器信息网:竞争往往会令产品和技术更加精良和受到市场欢迎,而目前布鲁克的高场NMR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布鲁克对于NMR业务今后的发展是如何考虑的?  BBIO亚太销售总监John Breslin解释:虽然我们在NMR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在发展高场核磁技术。事实上,用户希望我们不断创新。高校、政府等科研机构需要我们技术,因为他们想要在研发方面实现更多没有人做到的前沿性成果。这引领我们进行尽可能多的改进和拓展,包括新产品和提高性能。我们和一些研究用户展开合作,会根据他们在前沿研究中的应用需求而开发新的应用技术,或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到更多研究者将会需要的技术或产品。另外,布鲁克有研发高端新技术的传统,研发新技术的热情也是NMR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之一。  针对NMR业务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仪器信息网编辑专门对BBIO集团高层进行了深入采访,详细报道即将刊出。 仪器信息网编辑郭浩楠
  • 20亿元打造覆盖全国的PM2.5监测网
    PM2.5监测设备何时才能“中国造”?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   历时4年修改后,PM2.5终于写入了“国标”,被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随后,国家环保部网站正式公布了新“标准”,同时发布的还有与“标准”同步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对PM2.5的发布进行了规范。   这样的消息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感到了一丝欣慰,早在4年前的全国两会上,这位环保人就提出建议:尽快理顺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因为环境监测数据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三区九群”率先监察PM2.5   PM2.5 的“走红”实际上始自去年年底,2011年12月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一公里,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小时发布一次的PM2.5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12月4日下午19时,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由于在美国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中,最高数值只有500,因此不少网友惊呼“再次爆表”。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如今,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温香彩介绍,可能最先被要求披露PM2.5值的是“三区九群”,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第二步,要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推广;第三步,要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最后,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全国覆盖 硬件需花费20亿人民币以上   谈及PM2.5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温香彩又显出一丝忧虑,她说,“我们做了一个估算,要实现全国性的监测覆盖网络,全算下来,PM2.5监测设备的硬件需要花费20亿人民币以上,而现在,国内PM2.5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   温香彩呼吁,要大力发展国产的设备仪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境空气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PM2.5监测设备何时才能“中国造”?温香彩认为,只要配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监测设备技术的国产化,“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早晚有一天,PM2.5监测设备是会实现‘中国造’的,而这,也是我们环境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厦门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方案》:将实现监测点位全覆盖
    近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厦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方案》原文如下: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相关单位:  现将《厦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厦门市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仍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土壤污染,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刻不容缓。为切实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闽政〔2016〕 45 号),结合厦门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决策部署,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管理,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化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而奋斗。  二、土壤环境保护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在现有的调查和监测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耕地、园地等农用地的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涉重金属、制革、铅酸蓄电池、制药、光电、生活垃圾处置、危险废物处置、危化品仓储等重点行业企业(含已停产、搬迁及关闭企业,以下简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建立每10年1次的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并对调查数据加以综合分析(市环保局牵头,市农业局、国土房产局、财政局、经信局、市政园林局等参与,各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推进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全面建设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由市环保局会同各相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重点在耕地、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蔬菜基地、畜禽养殖基地、重点行业企业等地布设市控点位,并按照国家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逐步完善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网络,2017年底前完成国控监测点位设置,2020年底前实现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点位全市各区全覆盖(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房产局、农业局、经信局等参与)。  建立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在耕地、林地等布设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每5年开展1次监测,掌握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蔬菜基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及其影响区域,布设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点位,每2年开展1次监测,掌握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市环保局、国土房产局、市政园林局牵头,市农业局、发改委、经信局参与)。  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依托我市各类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齐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和人员,提升我市土壤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土壤环境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投入,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农业局、水利局等参与)。  3.构建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土壤环境信息管理系统。2017年底前,整合环保、国土、农业、市政园林、科技等部门现有土壤相关监测数据,依托“多规合一”、“智慧环保”系统,基本建成全市土壤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土壤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网络,实现数据信息化、动态化。加强数据共享,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项目建设、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018年底前,与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接(市环保局牵头,市农业局、国土房产局、市政园林局、经信局、发改委、规划委、科技局、海洋渔业局、卫计委等参与)。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2017年底前,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指南,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以耕地、园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土壤环境质量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园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2017年起,以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为试点,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完成所有类别划定。划定结果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的依据(市环保局牵头,市农业局、国土房产局参与)。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各区每3年对各类别耕地、园地面积及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市国土房产局负责)。逐步开展林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市市政园林局负责)。  5.优先保护质量较好耕地和园地  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市国土房产局牵头,市规划委、发改委、农业局、环保局等参与)。2017年起,对确需占用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鼓励建设项目业主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市国土房产局牵头,市农业局参与)。对因监管不力、措施不到位导致优先保护类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房产局、农业局等参与)。  严控企业污染。禁止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集中区域周边新建可能影响耕地土壤质量的重点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不得扩建,并实施提标升级改造或适时引导搬迁(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参与)。  6.安全利用质量较差耕地和园地  根据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状况,对确定为安全利用类的耕地和园地,要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采取农艺调控以及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的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到2020年,完成省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市农业局牵头,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等参与)。  7.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和园地  严格管控类耕地和园地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市农业局负责)。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的,要制定并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市环保局、水利局负责)。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计划。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完成省下达的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任务(市农业局、市政园林局牵头,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等参与)。  8.加强林地土壤环境管理  严格控制林地的农药使用量,鼓励使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农药,完善并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对林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应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市市政园林局牵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参与)。  (三)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9.建立强制调查评估制度  自2017年起,对本市拟变更土地所有权人的工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土壤环境(含地下水)实施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政府或土地储备机构委托第三方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评估结果报送市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与房产主管部门备案(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农业局等参与)。  10.明确风险管控要求  自2017年起,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部门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负责)。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方可进入用地程序。不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须进行修复合格或规划调整后方可进入用地程序(市经信局、发改委、规划委、国土房产局、建设局、环保局负责)。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区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限制人员进入、禁止土壤扰动,制定周边影响区域环境保护方案,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 发现污染扩散的,责令相关责任方清理残留污染,有关责任主体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封闭污染区域,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工程和管理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市国土房产局牵头,市环保局、建设局、水利局等参与)。  11.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全周期管理  自2017年起,对本市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实施全周期管理。本市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进入各使用环节(储备、转让、收回以及改变用途)之前,土地使用权人(含土地储备机构)应委托具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报国土房产、环境保护、规划、经信、建设等主管部门备案(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规划委、建设局等参与)。经环保主管部门认定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下一个用地程序(市环保局负责)。经环保部门认定存在污染并需要治理修复的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含土地储备机构)必须组织实施修复并达到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后,才可进入下一个用地程序(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规划委、建设局等参与)。  12.落实建设用地监管责任  全市要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市国土资源与房产、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市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市国土资源与房产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市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建立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市规划委、市经信局、国土房产局、环保局、建设局负责)。  (四)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13.优化空间布局管控  深化“多规合一”管控。以土壤环境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发挥“多规合一”和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城市优势,完善“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机制,优化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环境目标、生态指标等“多标衔接”的规划体系,防止新增建设项目造成新的土壤污染。加强未利用地的土壤保护管控,禁止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新建任何可能影响耕地土壤质量的工业企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市发改委、规划委牵头,市国土房产局、经信局、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市政园林局等参与)。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完善用地控制指标和定额标准,建立节约集约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三界四区”(规模边界、扩展边界、禁建边界,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理,落实土地用途管制。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各行业用地标准和控制指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结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市规划委、国土房产局、经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市政园林局等参与)。  14.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  加强码头周边及渔港渔船污染防治监管,依法严查船舶及相关作业活动等向滩涂非法排放油类及油性混合物、含油污水、船舶垃圾、废弃物、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岸线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制定科学的港口发展规划,保护滨海湿地,有效控制主要排海污染物,同时加强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浓度达标监督。无居民海岛要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适度开发利用,避免破坏性过度利用(市海洋渔业局牵头,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港口局、海事局、公安局、市政园林局等参与)。  15.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有明确的防范土壤污染具体措施,排放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以下简称“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要设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专章。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发改委等参与)。自2017年起,各区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各区人民政府牵头,市经信局、环保局等参与)。  (五)全面加强污染源监管,明确各区工作重点  16.加强工矿企业污染源监管  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在2017年底前,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报环保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各区至少每3年对重点监管企业行业周边区域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环保部门要定期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巡查,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非正常运行情况(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参与)。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重金属生产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风险防控和提标升级改造,集美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国控区加强污染整治,2020年底前达到退出标准。提高制革、涉重金属、铅酸蓄电池等行业准入门槛。所有新改扩建制革、涉重金属、铅酸蓄电池企业原则应选址在规范设立的工业集中区内。以电镀集控区、制革企业和铅酸蓄电池企业等为重点,鼓励企业优先选用先进的材料、设备、技术和工艺,推动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清洁化改造。开展循环经济,鼓励对重金属污泥等工业固废、危废的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安全处理处置(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参与)。  强化有机污染物监管。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环境监管。经营储油库、加油站、洗染店、从事机动车船保养、清洗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要求建设、维护储油设备,采取措施防止因储油设备油品泄漏、废弃机油的倾倒以及加油和洗染活动中油品或者干洗溶剂的挥发、遗撒、泄漏造成土壤污染(市环保局、经信局牵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等参与)。  规范企业拆除活动。自2018年起,对转产、搬迁、关闭的重点行业企业,需要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活动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定,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市环保、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备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等参与)。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在返还采矿权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采矿权许可证续约时,采矿权人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情况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负责)。2017年底前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排查工作。根据排查结果,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完善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市国土房产局牵头,市安监局、经信局、环保局等参与)。优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和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矿山整治工作(市国土房产局、水利局、环保局负责)。  17.规范废物处理处置  加强固废处置监管。各区开展粉煤灰、冶炼废渣、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排查和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2017年底前完成整治工作。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源头管控、规范化管理和处置等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和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2017年底前,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成全市危险废物电子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置全过程监管(市环保局、经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土房产局、商务局等参与)。  规范废物再生利用活动。以电器电子废物拆解、废汽车及轮船拆解、废轮胎、废塑料收回利用企业为重点开展整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不得采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工艺或者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市环保局、经信局牵头,市国土房产局、商务局等参与)。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市建设局负责)。  18.控制农业污染源  引导农业向绿色生态化发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年度任务,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自2017年起,选取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等,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补贴试点。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商品有机肥生产环节监控,严禁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有机肥进入市场。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面启动农药、兽药平台监管,加强平台线上巡查,掌握农药、兽药产品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向动态,及时调查处理购销异常情况。严格落实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名购买农药、兽药制度(市农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加强农药包装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管理。建设农村定点有偿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站点,建立健全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自2017年起,重点在同安、翔安区的蔬菜基地开展试点工作。到2020年,实现蔬菜基地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市农业局牵头,市商务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参与)。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限养区内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标准化升级改造,逾期未完成的,由各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拆除(各区人民政府牵头,市执法局、环保局等参与)。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市环保局负责)。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市农业局负责)。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每年至少开展1次主要灌溉水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市水利局、农业局负责)。  19.加强生活污染控制  加快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完善城乡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落实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市市政园林局牵头,市商务局、建设局等参与)。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对我市在用、停用和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垃圾填埋场所(含非正规的垃圾堆放场)的排查,摸清数量、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市建设局、市政园林局、环保局负责)。严格规范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坚决查处渗滤液直排和超标排放行为,完善垃圾填埋场防渗漏、防扬散等措施(市环保局牵头,市市政园林局参与)。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范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2020年底前完成国家、省下达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市建设局牵头,市市政园林局参与)。规范污泥处置,到2020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市市政园林局牵头,市财政局、建设局、环保局等参与)。配合建立全市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网络和安全处置体系。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局、商务局等参与)。  20.明确各区工作重点  思明区、湖里区:加快现有的涉及重点行业企业的关停工作,对关闭搬迁的涉及重点行业企业原址地块进行环境排查与土壤调查评估等 加强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含非正规)排查摸底,并对其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  海沧区:加强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涉重金属、铅酸蓄电池、制药、生活垃圾处置、危化品仓储及涉汞排放等行业企业周边土壤进行环境监测评估,掌握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并进行风险管控 开展搬迁或关停企业潜在污染地块排查 加强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含非正规)排查摸底,并对其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 开展重石油烃类有机物污染修复。  集美区:加强对化工、涉重金属、光电、危险废物处置、涉汞排放等行业企业的周边土壤进行环境监测评估,掌握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并进行风险管控 开展搬迁或关停企业潜在污染地块排查 加强落后产业淘汰力度,推进重金属生产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风险防控和提标升级改造 开展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示范 加强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含非正规)排查摸底,并对其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 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同安区:加强对涉重金属、制革、化
  • 生态环境部: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截至2022年10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6亿吨,累计成交额85.8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总的来看,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碳市场已经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关键流程环节,初步发挥了碳价发现机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预期目标。”李高表示。针对碳市场运行初期的数据质量问题,李高透露,生态环境部已向社会公开四家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开展专项监督帮扶,严厉查处各类数据造假行为,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他进一步表示,在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正在抓紧推动新履约周期的各项准备工作,相关配额分配方案将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李高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一是健全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特别要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将一手抓严控严查严罚,保持对碳排放数据造假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切实提升数据质量,另一手抓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完善核算报告与核查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的日常监管机制,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全国碳市场监管平台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进一步强化市场功能。在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四是进一步完善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研究制定相关的交易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规范。五是加强市场主体能力建设。围绕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重要文件,对市场主体进一步开展系统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综合能力。通过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 广州14000多台公交车测温全覆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市民最重要的日常出行工具,公交车辆端口的疫情防控,无疑是交通战疫的关键环节。 br/ /p p   接到任务3天内,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就将14460个手持测温仪发放到了14000多天公交车、700多个公交总站,实现了运营车辆、总站测温工作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发现发热乘客131名,均及时按照流程进行移交处置。 /p p   除此之外,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还对公交驾驶员进行身体检查,并加强公交运营车辆消毒,据统计,广州日均消毒超过28000车次,并完成对3万余名驾驶员身体情况完成地毯式排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98cfef81-24c2-44f8-a31d-6442beba0504.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30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14000多台营运车辆 /p p   700多个公交总站测温工作全覆盖 /p p   广州市共有营运车辆14000多台,700多个公交总站,每台车和每个公交站场都至少配备一个测温仪。接到任务后,市客管处积极协调、克服市面上测温仪器紧缺、物流不便等客观困难,在市公交集团的积极协同下,3天不到,14460个手持测温仪配备到位,实现了运营车辆、总站测温工作的全覆盖。与此同时,通过与卫健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对接,强化与各区属地政府的联动机制,共同制订了《公交站场及公交车营运途中发现发热乘客处置指引(第一版)》,有力指导行业驾驶员、站务员等从业人员在公交车辆运营过程中快速高效处置发热乘客。截至目前,共发现发热乘客131名,均及时按照流程进行移交处置。 /p p   日均超过28000车次的消毒,营造安全营运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ce5a5b45-6e02-41d7-bdd4-f8873deda521.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50" height=" 33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市交通运输部门随即响应、迅速启动公交车行业疫情应急预案,将营运车辆“日消毒”升级为“每周转班次消毒”,督促公交企业每日对全市公交车、BRT站台、公交站场进行消毒;每周转班次对公交车辆车厢地板、扶手、座椅等乘客频繁接触部位进行重点清洁。据统计,日均消毒超过28000车次;按照“每班次通风”的工作要求,确保活动车窗在发班前打开,保障车厢内通风顺畅,空气流通,以高标准、严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p p   对3万余名驾驶员身体情况完成地毯式排查 /p p   1月24日,市客管处在公交行业内全面落实驾驶员及一线工作人员佩戴口罩上岗,并在1月26日省防疫指挥办公室发布1号通告令后立即组织做好上车乘客佩戴口罩的检查工作并对未佩戴口罩的乘客予以劝阻。 /p p   为筑牢行业内部防控工作,市客管处组织企业对公交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湖北籍人员、有湖北籍亲戚来探亲人员、近期去过湖北的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处、不漏一项”。要求企业劝导回湖北探亲人员暂不要回穗复职,从湖北返穗人员自行隔离14天评估身体情况正常后再复工,杜绝带病上岗。同时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对防控疫情的认识,学习日常保健常识,掌握科学防护知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e424903-4a35-457b-be07-a7ab3f28b15c.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落实检查公交6000多车次 /p p   基层支部冲锋在前 /p p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市客管处领导班子带队到公交站场一线进行疫情防控督导检查,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市交管总站党委第五、六、十二支部及广州地区道路春运指挥部办公室临时党支部南站党小组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落实到防疫一线,每日组织党员、干部到广州东站、天河客运站等交通枢纽公交站场及各中途站检查公交车防疫工作落实情况。 /p p   截至目前,共计现场检查公交车辆6000多车次,公交站点500余个,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督促公交企业进行整改。检查内容涵盖了车辆是否落实通风、驾驶员是否测量乘客体温、驾驶员及站场人员是否熟知发热乘客处置流程等。检查发现的问题从开始的每天16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每天10多个。 /p p br/ /p
  • 大国重器!中信证券:科学仪器行业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色谱仪、光谱仪、质谱仪以及基因测序等科学仪器设备市场空间大,国产替代弹性高,应用场景广。目前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国产仪器在品牌力、产品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端对科学仪器行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部分国内领先企业的技术平台与核心部件不断突破,产品力加强,应用场景逐渐向生命科学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下游应用场景广阔。  科学仪器具备复杂而精密的技术体系,其制造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认为随着各个国家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不断增长将持续带动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根据Statista统计,2019年全球研发总支出约2.37万亿美元,2010-2019年CAGR为6%左右;根据SDI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750亿美元,2015-2022年CAGR约为5.6%,其中,中国市场份额超过10%。科学仪器作为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特性的仪器,下游应用场景广阔,主要有食品、制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领域,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是其中最大的应用市场——根据SDI数据显示,生命科学领域合计占据分析仪器市场需求的41%。  ▍全球科学仪器行业格局目前仍以跨国外企竞争为主,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市场竞争格局较平稳,而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受海外品牌主导,根据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整体进口率超70%,分析仪器的进口率超过80%,其中质谱仪作为“科学仪器的皇冠”,应用领域广阔,具有原理突破难、技术高精特尖和产业化难的壁垒,我们测算质谱仪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可达224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1%,但目前国内质谱仪厂商市占率仅25%,替代进口空间广阔。  此外,中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和技术研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亿元,同比增长14.61%,2010-2021年均复合增速13.32%。我们认为科学仪器应用场景广,市场空间大,国产仪器坚持长期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性能与品牌认可度,有望加速开启国产替代进程。  ▍政策东风渐起,自主研发+高效服务下国内科学仪器企业有望驶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国内科学仪器行业整体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所占据,部分品类的国产化率不到10%。站在当前,“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最高层强调打好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部分省市亦已推出国产采购优先政策,我们认为政策助力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注重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不断将优质技术商业化,目前已有少数国内领先企业具备了一定收入规模,并且切入部分高端客户,个别产品已经达到/超过国际标准,售前后服务及性价比突出,实现了进口替代,抢占了一部分重点市场份额。  考虑到国内客户对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跨国巨头国内服务能力受限+科研产品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等),我们认为,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  ▍风险因素:  全球研发投入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致毛利率下滑的风险;高端零部件采购风险。  ▍行业评级: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色谱仪、光谱仪、质谱仪以及基因测序等科学仪器设备领域市场空间大,国产替代弹性高,应用场景广。目前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国产仪器在品牌力、产品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端对科学仪器行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部分国内领先企业的技术平台与核心部件不断突破,产品力加强,应用场景逐渐向生命科学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我们认为,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 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近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情况。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 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就是强制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就是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碳排放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碳价整体呈平稳上涨态势 企业参与交易积极性明显提升现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顺利完成了2019—2020年和2021、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截至去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据介绍,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已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同时,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相关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基本完成 争取尽快实现碳市场扩围对于碳市场扩围,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了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也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扩围工作将把握好节奏力度,科学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的纳入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碳排放重点行业,从而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赵英民强调。碳排放控制和管理,对于政府部门、行业乃至重点排放单位,都是新生事物,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充分借鉴运用好已有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经验,加强拟纳入行业的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设、数据管理、宣传培训,使这些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在纳入碳市场后,能够满足碳市场的管理要求,确保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相关行业和重点排放单位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海洋光学新型XR系列光谱仪波长覆盖200-1050纳米
    —保持高分辨率,同时提供更宽的光谱测量范围,以低成本满足项目需求— 微型光谱仪行业领导者海洋光学(Ocean Optics)的畅销微型光纤光谱仪目前能测量更宽的波长范围。把XR系列光栅用于USB2000+、 JAZ-EL2000及USB4000后,仅需一台光谱仪就可轻松覆盖~200-1050纳米之间的所有波长。 海洋光学(Ocean Optics)研发的新型XR-1光栅选项克服了在单个微型光谱仪中提供UV-NIR(紫外-近红外)宽测量范围的难题。光栅密度为500条/毫米,性能表现优异,可减少预算开支,无需对原由系统作改动。XR-1光栅现可预置在USB2000+、JAZ-EL2000及USB4000内,也可作为客户定制系统的附加选项。 XR系列光谱仪的光学分辨率为~2.0纳米(FWHM)。海洋光学(Ocean Optics)特有的阶次滤波器被直接用于探测器上,以免产生二阶和三阶影响。预配置装置上25µ m开口可为大部分应用装置提供绝佳的光学分辨率。对于同时需要测量UV-VIS及VIS-NIR的安装来说,XR系列光谱仪是单仪器方案的最佳选项,它非常适合于测量那些能够对整个波长范围做出反应的样品,例如太阳辐照度、原子发射谱线测量以及一些等离子应用。 关于海洋光学: 总部位于达尼丁,佛罗里达的海洋光学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您提供测量和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海洋光学在亚洲与欧洲设有分部,自199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了超过120,000套光谱仪。海洋光学拥有庞大的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计量仪器、光纤、薄膜和光学元件等等。海洋光学是致力于安全检测领域的英国豪迈集团的子公司。海洋光学的产品在医学和生物研究、环境监测、科学教育、娱乐照明及显示等领域应用广泛,公司隶属英国豪迈集团 (www.halma.cn)。 创立于1894年的豪迈是国际安全、健康及传感器技术方面的领军企业,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 4000 多名员工,近40 家子公司,2008/09财年营业额超过 4.5亿英镑。豪迈旗下子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改善生活质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品使我们的客户更安全、更富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豪迈的子公司正在多个领域为中国的经济做出贡献,主要包括制造、能源、水及废物处理、环境、建筑、交通运输及健康行业等。豪迈目前在上海和北京设有代表处,并且已在中国开设多个工厂和生产基地。 欲了解最新豪迈中国新闻并订阅RSS,请访问豪迈中国新闻博客: http://halmapr.com/news/halmacn/ 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请联系: 孙玲博士,总经理 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 中国上海长宁区古北路 666 弄嘉麒大厦 601 邮编:200336 电话:(86) 21 6295 6600 传真:(86) 21 6295 6708 电子邮箱: Distributorsupportasia@oceanoptics.com 网址:www.oceanopticschina.cn / www.oceanoptics.com 中文媒体联络: 刘兵斌 (Bryan Liu) 中国区市场经理 英国豪迈国际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中国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 137 号 盛高国际大厦 1801 室 邮编:200051 电话:(21) 5206 8686-111 ,传真:(21) 5206 8191 电子信箱:bryan.liu@halma.cn 网址:www.halma.cn
  • 国务院发布“土十条”2020年前实现土壤监测县级全覆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发〔2016〕31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p p   现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务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5月28日 /p p   (此件公开发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601/192456.shtml" 图解 /a ) /strong /p p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制定本行动计划。 /p p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p p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p p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p p    strong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各省(区、市)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参与)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三)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span /p p    strong 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strong /p p   (四)加快推进立法进程。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法制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五)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完成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 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 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 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土壤中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研制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六)全面强化监管执法。明确监管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以及产粮(油)大县、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等区域。(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加大执法力度。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 /span 。对全国环境执法人员每3年开展1轮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strong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strong /p p   (七)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完成。划定结果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审定,数据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等工作。(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产粮(油)大县要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参与) /p p   防控企业污染。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 /p p   (九)着力推进安全利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2017 年底前,出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等参与) /p p   (十)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 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继续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力争达到2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参与) /p p   (十一)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 /p p    strong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strong /p p   (十二)明确管理要求。建立调查评估制度。2016年底前,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p p   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自2017年起,各地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 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国土资源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p p   (十三)落实监管责任。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 /p p   (十四)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p p    strong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strong /p p   (十五)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 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各地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沙漠、滩涂、盐碱地、沼泽地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山、油田等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自2017年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开展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十六)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 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自 2017年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部负责) /p p   (十七)强化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土壤污染。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 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strong 六、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strong /p p   (十八)严控工矿污染。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各地要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适时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加强电器电子、汽车等工业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2017年底前,发布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p p   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自2017年起,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企业每年要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p p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铅酸蓄电池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逐步退出落后产能。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 /p p   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自2017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部分城市开展污水与污泥、废气与废渣协同治理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p p   (十九)控制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自2017年起,在江苏、山东、河南、海南等省份选择部分产粮(油)大县和蔬菜产业重点县开展试点 到2020年,推广到全国30%的产粮(油)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p p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 到 2020年,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p p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参与) /p p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开展灌溉水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水利部牵头,农业部参与) /p p   (二十)减少生活污染。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强化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安全处置。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参与) /p p    strong 七、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strong /p p   (二十一)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 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p p   (二十二)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各省(区、市)要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2017年底前完成。规划报环境保护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完成。(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二十三)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地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 其他省份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p p   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 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2017年底前,出台有关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p p   (二十四)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向环境保护部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 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各省(区、市)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各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p p    strong 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strong /p p   (二十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资源,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强化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参与) /p p   (二十六)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技术体系。综合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区域代表性,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 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根据试点情况,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成以环保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成果转化平台。2017年底前,发布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科院等参与) /p p   (二十七)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发挥“互联网+”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产业链中的作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参与) /p p    strong 九、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strong /p p   (二十八)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加大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理与修复等工作。各地应统筹相关财政资金,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励。统筹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在农药、化肥等行业,开展环保领跑者制度试点。(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税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p p   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2016年底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编制先行区建设方案,按程序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展先行区建设。(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二十九)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p p   (三十)加强社会监督。推进信息公开。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适时发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各地级市(州、盟)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引导公众参与。实行有奖举报,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函、电子邮件、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参与现场环境执法、土壤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等。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推动公益诉讼。鼓励依法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的地区,检察机关可以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对污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也可以对负有土壤污染防治职责的行政机关,因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相关案件办理工作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三十一)开展宣传教育。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制作挂图、视频,出版科普读物,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放映平台等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土壤环境专门课程。(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等参与) /p p    strong 十、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strong /p p   (三十二)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于2016年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各省(区、市)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p p   (三十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要抓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国务院报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p p   (三十四)落实企业责任。有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带头落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参与) /p p   (三十五)严格评估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2016年底前,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年度对各省(区、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2020年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审计署参与) /p p   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p p   对年度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省(区、市),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整改不到位的,要约谈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要约谈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参与) /p p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高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如期实现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p
  • 我国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80%
    记者从13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获悉,截至2010年底,我国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到80%,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据介绍,《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期,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由30%提高到80%。规划实施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药品监督抽验机制,推进药品快检技术的应用,降低抽验成本,提高了药品抽验资金的使用效率,基层药品监管工作的抽验覆盖面和靶向性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稳步实施,完成了5000多种药品标准提高任务,顺利颁布实施《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一步完善了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药品标准体系,并制修订医疗器械标准571项。   为提升药品检验机构检验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强了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配备与人员培训,仅中西部地区药品检验所仪器设备配备项目中央投资就达到7亿元,实验室改造中央投资达到6.7亿元。目前,省级药品检验所对现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达到100%,市(地)级药品检验所达到80%。   医疗器械监管方面,通过重点项目实施,我国医疗器械检验范围基本覆盖了各相关专业领域。10个国家级检验机构各自归口的专业领域优势明显,29个省级检验机构基本能够完成辖区市场常规产品检验任务。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农村药品监督网已覆盖100%的县、98.2%的村,农村药品供应网已覆盖100%的县、93.8%的村。
  • 饮用水源检测要求全覆盖(组图)
    检测人员正对来自芦山县清仁乡的水样进行检测。 蓝天救援队对垃圾和应急帐篷周边进行防疫消毒。   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芦山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与时间赛跑,眼下在余震频发、阴雨连连的震后灾区,科学防疫工作又迫在眉睫。   根据中央气象台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显示,地震重灾区芦山县未来数天内降雨较多,白天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大。湿热多雨的环境极易造成细菌滋生传播,同时考虑到灾区生活卫生设施毁坏严重、垃圾堆积等原因,易造成疫情隐患。   灾区防疫全面展开   记者昨天了解到,四川省疾控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等成立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指挥部,下设专家技术组、综合协调组、信息报送组、现场消杀组、现场流调组、检验检测组、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组、健康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等,对饮用水开展检测,并对灾民安置点进行消毒,开展传染病防治,监控灾区射线污染等。   据前线指挥部疾控卫监组组长祝小平介绍,在“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疾控、卫生监督等部门立即派出工作组,对灾区的防疫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快速评估,包括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疾病对灾区人民有没有影响,等等。   据介绍,目前,仅芦山就已经有330余名防疫人员进行全面覆盖,而北京疾控中心等驰援工作人员也正在赶往灾区的路上。   除了地方疾控、卫监部分的防疫,目前一些救灾部队也已经着手开展防疫工作。   饮用水源全覆盖检测   祝小平和四川省卫生监督执法总队谭代荣主任都表示,饮用水安全是所有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震发生后,卫生防疫指挥部就着手在芦山建立水质快速检测实验室,并于21日晚上建成。检测人员表示,考虑到灾区的紧急情况,目前灾区的水质检测全部采取快速检测,能在24小时出结果。而正常情况下,需要半个月才能出结果。快检只检测水的最关键指标,不像平常全部检测,“确保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就行”。   检测人员告诉记者,快速检测室在22日投入使用,当天共检测了33个水源的水质,检测的对象主要是公共水源,其中还包括来自宝兴部分水源的水。昨天上午,派往乡镇的取水员已经出发,到昨天下午两点左右,已经有9个水样送回。记者看到,用帐篷搭成的临时快速检测室内,检测人员正在按照程序,对来自芦山县清仁乡的水样进行检测。   据介绍,目前宝兴和天全的快速检测室正在筹建中,建成后,将分担芦山检测室的压力。   灾民安置区消毒灭蝇   除了对水质的重视,灾民安置区和卫生、垃圾的处理、临时厕所的搭建,也是防疫的重要部分。   谭代荣告诉记者,由于缺水,临时厕所的搭建非常重要,包括搭建的地点等,要使污染减到最小,而对生活垃圾也要进行随时处理。   昨天虽然下了雨,疾控、卫监部门已经派出人员,对生活垃圾堆积处理,以及灾民安置区的帐篷外围进行喷药消毒、消杀蚊蝇等。   地震对一些医院的X线机等设施造成了损坏,为了防止射线污染,昨天,四川省卫生监督总队对芦山县人民医院等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放射诊疗设备进行了毁损摸底调查,存在问题的设备,将会进行修复。   据了解,疾控工作组还提出了传染病防控措施。由于芦山、天全是血吸虫病区,现场工作组还根据灾区情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方案,指导灾区防病工作。   现场   游泳馆解决万人用水问题   芦山县体育场周边安置了上万名灾民,成了芦山一个重要的安置点,他们的用水成了一个大问题。   疾控和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对周边情况进行了解,发现体育场一侧的游泳馆内有1800吨水。检测实验室对水质快检后发现,这些水只要经过稍微处理,完全可以满足灾区的用水需求。   工作人员立即与成都军区等有关单位联系,对这里的水质进行处理后,成都军区则将这些水分成不同的作用。据了解,将这些水处理成洗衣、洗澡等生活用水,一小时可以处理8吨,如果处理成饮用水,一小时可以处理5吨。计算下来,这些水够灾民使用十余天。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游泳馆已经拉起了警戒线,门口立有牌子,上面写着“饮用水源,禁止入内”的字样,而且有专人看守。成都军区的军人弄来几个“大水缸”,并且设立了临时洗澡处,以急灾区的燃眉之急。记者看到,有不少灾民正在洗衣服、洗菜等。   一些灾民表示,有了水,生活方便了很多。   链接   防疫首要确保水和食品安全   据新华社电专家认为,防控震后疫情首先要确保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灾区群众要防止病从口入,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食冷食和过夜的食物,对从废墟中“抢救”出的食物,切忌煮熟煮透。   其次,规避灾区疫情,必须保证灾区的卫生条件。目前芦山地震灾区已安置约6万名灾民,大量受灾群众合住在临时帐篷内,点多人密,引导受灾群众注意卫生十分重要。   受灾群众要保护水源卫生,集中堆放废弃物垃圾,不随意丢弃 做好防中暑、防蚊虫叮咬等措施 保证临时搭建房和安置帐篷内空气流通、通风换气,在可能的条件下,勤换衣物、勤晾被褥。   对政府而言,相关部门要迅速安排专门卫生防疫力量,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测,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安置点配置净化水设备、杀菌消毒工具等。
  • 安徽质监局着力构建覆盖全省的检验检测体系
    安徽质监局着力构建覆盖全省的检验检测体系 “技术航母”为质检工作保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这是日前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安徽“质检技术航母”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近年来,安徽省质监局不断加强各级质检中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技术航母”,构建覆盖全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多元化、集约化、专业化检验检测体系。 据了解,作为安徽省政府“861”行动计划重点工程之一的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涵盖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7个直属院(所)、8个省级质检中心和24个重点实验室,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集政府公共实验室、经济技术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研发基地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入驻中心检验检测功能区的7家技术机构,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位于安徽合肥的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是国家级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液相色谱多级串联质谱、气相色谱多级质谱等大型仪器设备300余台套。在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参数检测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承担了安徽及周边8个省、市的供奥食品检测任务。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中,圆满完成了乳制品出厂批批检验任务,为政府妥善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安徽省分别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铜陵市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检中心、芜湖市国家汽车零配件质检中心已经竣工,马鞍山市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至此安徽省已有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此外,安徽省还在市、县特色产业区、主导产业区建设了15个省级质检中心,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技术机构为主干、县区和企业技术机构为补充的相对完善的检验检测网络。 据了解,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还将建设40个省级质检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争取在“十一五”末建成10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 空天院首创超高分辨率光学森林三维遥感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倪文俭带领的森林遥感团队,在利用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立体观测数据提取森林三维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现有研究认为,光学多角度立体观测数据在林区不具备穿透能力,故在缺乏林下地形数据时,无法独立进行森林垂直结构参数的直接测量,特别是在浓密山地林区。本研究发现:分辨率优于0.2 米的光学立体观测数据能够对单株树木的冠顶结构进行精细刻画;受树木异速生长方程启发,创建了“生长关系约束的林下地形逼近算法”(AGAR),打破了传统的认知局限,实现了仅利用光学立体观测数据对森林垂直结构的直接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   森林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之一,准确估算其碳储量是遥感研究的主要方向,可服务于我国的“双碳”战略和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过去,国内外开展了基于遥感影像光谱或微波散射强度等“二维”特征的森林碳储量估算原理与方法研究,而“地形影响”“遥感信号饱和”仍是难以逾越的两大科学难题。因此,国际学界逐渐转向以卫星测距技术为基础的“三维”遥感,包括以激光测距为基础的激光雷达遥感、以微波测距为基础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以及以视觉测距为基础的光学多角度立体观测。美国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备冠层穿透能力的星载激光雷达,包括早期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激光高度计SLA01和SLA02、2003年至2009年运行的ICESat/GLAS卫星、2018年发射的ICESat-2卫星以及2019年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GEDI。欧洲科研人员则积极发展穿透能力较强的L波段Tandem-L和P波段BIOMAS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卫星,并计划2024年发射。相较于激光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光学多角度立体遥感具有图像直观形象的显著优势但受穿透能力的限制,目前主要用于地表高程的测量,且需要依靠其他数据源提供的林下地形才能对森林垂直结构进行测量,应用价值和场景受限。   近年来,中国在光学多角度立体遥感方面快速发展,先后发射了资源三号、高分七号、天绘系列以及其他商业遥感卫星,同时影像空间分辨率逐步提高。能否利用不断提高的空间分辨率来突破其穿透能力弱的限制,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超高分辨率光学多角度立体遥感数据的应用价值,既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又是中国遥感科研人员亟需回答的问题。   森林遥感团队意识到超高分辨率光学多角度立体观测遥感数据的独特价值,自2014年对无人机立体观测数据在森林结构参数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持续研究,并于2018年开展了大兴安岭林区大范围无人机采样观测实验,揭示了观测角度与影像分辨率的耦合规律,证实了森林高度信息对叶面积指数估算的补充作用,研发了针对落叶林区森林高度提取的有叶季和无叶季影像协同解决方案,突破了光谱与三维几何特征协同的散发枯立木识别技术、单木识别与分割技术、以背景识别为基础的高精度森林覆盖度提取技术。在上述数据与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该团队创建了“生长关系约束的林下地形逼近算法”(AGAR),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森林高度的直接提取。该成果证实了无需额外林下地形数据的支持,AGAR算法仅利用超高分辨率光学多角度立体观测数据即可实现森林高度提取。   尽管AGAR算法使用无人机获取的立体观测影像开展研究,且算法的具体技术细节需要进一步测试完善,但随着0.1米卫星光学遥感数据时代的到来,该方法将开启超高分辨光学立体遥感影像森林三维遥感新时代。图1.生长关系约束的林下地形逼近算法(AGAR)的核心思路图2.典型地形条件下森林高度提取的效果。(a)-(c)为光学多角度立体观测数据获取的数字表面模型(DSM);(d)-(f)为光学多角度立体观测数据通过林窗插值提取的森林高度,由于浓密林区林窗较少,导致树高被严重低估或者地形特征去除不彻底;(g)-(i)为利用AGAR提取的森林高度。(a)区域覆盖山脊,(b)区域覆盖山谷;(c)区域覆盖从山脚到山顶的斜坡。
  • 天津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 26个监测站24小时检测
    颇为关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是如何监测的?包括哪些监测指标?记者随津沽环保行采访团一行在天津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到,天津市目前已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26个,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同时空气质量检测范围也有原来的5项扩展为9项,使天津市空气污染来源检测更加准确。   据了解,天津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于1999年,首批在中心城区建成7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和一个中心控制室。2003年底,全市各区县主要空气污染指数全部实现自动监测。自2006年6月5日开始,全市发布空气质量日报。截至目前,本市已经有26个自动监测站,其中13个国控点,9个市控点和4个区控点,覆盖到全市所有区县。所有监测站都是无人值守,对周边空气进行24小时无间断检测,市环保局检测中心将会定点从各监测站收集实时数据,获得当日的空气质量情况。   据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空气检测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5个指标,目前市民最为熟知的空气质量就是通过前三项数据获得的。天津市把空气检测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挥发性有机物、PM2.5、能见度以及气象参数等内容。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更准确的获知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比如交通污染、扬尘污染等。(记者孔令彬)
  • 中国制定303部食品安全标准 覆盖6千项指标
    记者从7月10日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制定公布了乳品安全标准、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使用、预包装食品标签和营养标签通则等303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了6000余项食品安全指标。   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总体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在食品安全工作中负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依法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标准,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新原料、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查,参与拟订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和检验规范。我委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着力加快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建立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做好技术支撑。目前,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和评估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体系逐步完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制定公布303部食品安全标准   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工作,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主要进展有:一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公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组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食品污染物、微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10个专业分委员会,共350多位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权威专家组成,负责标准审查工作 二是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和《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科学规划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和现行食品标准清理任务,指导&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的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三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制定完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截至目前,制定公布了乳品安全标准、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使用、预包装食品标签和营养标签通则等303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了6000余项食品安全指标。五是开展标准宣传解读和跟踪评价。在委网站主动公开标准文本,便于各方下载和查询。通过印发文件、制订标准问答、召开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举办培训班、在线问答等方式,向公众科学介绍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公布情况。结合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标准跟踪评价,了解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六是积极开展食品标准的国际交流。连续7年担任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和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的主持国,2011年当选并在今年连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亚洲地区执委。通过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国际食品标准的跟踪研究,促进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   清理近5000项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以来,卫计委已完成乳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对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食品标签等标准进行清理,公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基础标准。2012年,我委制定公布了《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主要任务是:对现行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全面清理,提出标准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的清理意见,形成食品标准体系框架。在标准清理基础上,2015年底完成标准整合工作,解决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   为做好标准清理工作,我委组建了食品标准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啸宏同志担任。专家技术组由140余位来自农业、质检、卫生、商务等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的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分为食品产品组、理化检验方法组、微生物检验方法组、毒理学评价程序组、特殊膳食类食品组、食品添加剂组、食品相关产品组和生产经营规范组8个组开展工作。专家技术组组长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王竹天研究员担任。   本次清理工作的特点:一是体现依法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落实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标准体系涵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要求 二是坚持保护公众健康的原则,食品安全标准要以保护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风险评估为依据 三是坚持以我国国情、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需要为基础,分析比对现行各项标准,科学合理设置食品安全标准框架体系 四是注重食品安全标准整体建设,确保产品标准与基础标准相协调,检测方法标准与限量标准相协调,着力提高产品标准的覆盖面和通用性 五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注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拓宽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方式,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目前,专家技术组已经召开43次标准清理工作会议,完成了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特殊膳食食品标准的清理任务,将于近期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其他食品标准已基本完成清理任务,将分批征求意见。
  • 我国血站今年将实现核酸检测全覆盖
    福建女童疑似因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全社会关注,在12日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每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对此事深感痛心并称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他强调,201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使艾滋病窗口期缩短,降低因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   艾滋病窗口期是指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能从血液中发现抗体之间的时期,目前为20天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输血检查难以发现病毒。毛群安介绍,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减少窗口期感染风险,研发了通过核酸检测的方法来缩短窗口期,降低包括艾滋病、肝炎等通过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试点推广。根据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的安排,今年内要基本实现全国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这意味着,按照过去传统的方法可能20天内检测不到的艾滋病病毒,在采用核酸检测办法后,可能10天之后就能够检测到,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 张家港口岸实现门式放射性检测仪全覆盖
    进口废物原料,特别是进口废金属、废五金的放射性超标问题一直是危及我国核安全和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隐患,为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核与辐射对口岸出入境人员、国家财产所造成的危害、破坏,保障口岸公共安全,加强进口废物原料核与辐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认真执行国家质检总局《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119号令)要求,积极推进废物原料检验检疫监管场地门式放射性监测仪建设。目前张家港口岸5家进口废钢码头和2家进口废物原料的集装箱码头均安置了门式放射性检测仪,总数达到了11台。通过使用门式监测仪和便携式监测仪监测,张家港口岸实现了对进口废物原料放射性监测的全覆盖。 放射性物质对人和周围环境都有重要影响,人被放射性物质辐射后,轻则表现为恶心、头痛、腹泻,重则导致恶性癌变、脱发、呕吐不止。因放射性物质不受物理、化学影响,对空气、土壤、水源污染都很大。门式放射性探测仪能快速识别γ辐射超标情况,效率高工作强度低,不存在检验盲区,是口岸较好的放射性污染预警系统。目前,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正着手利用网络将门式放射性检测仪实施远程实时监控,以保证检验检疫部门即时调取门式放射性监测仪监测结果,在节约人力的同时,确保工作质量,加快通关速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