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庞国芳院士

仪器信息网庞国芳院士专题为您整合庞国芳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庞国芳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庞国芳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庞国芳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庞国芳院士话题讨论。

庞国芳院士相关的资讯

  • 庞国芳:农药残留检测“领路人”——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
    2013年初,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国芳院士团队编写的《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一书正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植物源产品、动物源产品两卷,共11章,涵盖了目前世界常用1000余种农药残留高通量分析方法体系,可谓是农药残留检测人员不可多得的指导书。   近日,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了庞国芳院士,就该书的编写背景、主要内容、亮点,以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展等进行了交流。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国芳院士   三十年实验的&ldquo 结晶&rdquo   作为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庞国芳院士最早起步于秦皇岛检验检疫局,他在那里工作了近30年,他和他的团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ldquo 这本书正是我们团队近三十年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科学实验的真实记录,也是经验总结。&rdquo 庞国芳院士说。   在三十年漫长历程中,在农药兽药残留检测领域,庞国芳院士团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从1985-1994年,以研究传统色谱技术为主,标志性成果是建立了2项国际AOAC标准,使秦唐地区肉鸡&ldquo 飞&rdquo 向海外,打入国际市场,使我国糙米顺利出口,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二阶段从1997-2008年,以研究无机质谱碳同位素技术为基础,对中国蜂产品在美国、欧盟、日本世界三大主销市场面临的蜂蜜真假鉴别和农兽药残留技术壁垒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检测技术,提升了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和行业的技术进步。经过10年的努力,在不是养蜂大省,出口蜂蜜仅占全国0.5%的河北 在港口不出口蜂蜜,且没有较大蜂产品加工企业的秦皇岛,创建了国内外业界有一定影响的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并与日本谷物鉴定协会合作在日本注册了检测商标。当时,蜂产品检验量占全国出口量的半壁江山,产品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提升了中国蜂蜜在国际市场的信誉,使全国28省市400多家相关企业受益。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以研究有机质谱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了12类农产品、63种产品、12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并实现了标准化,研究建立了139项国家标准,在质检系统、农业系统和卫生系统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就是在第三阶段农药残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庞国芳院士表示,&ldquo 该书从2008年筹划编写,一共花费了五年时间,凝聚了团队成员的心血。相比于2009年《常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选编》,本书聚焦于基础研究,包括各种各样的样品制备技术和检测技术,以及各种实验条件的开发与优化等。对于如何从检测技术开发,再到如何实现标准化,介绍了20项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的标准化研究过程。&rdquo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一书   先进性、全面性、实用性及预见性是业内专家对于此书的评价。本书以目前农残检测国际认可的主流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检测手段,建立了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在水果、蔬菜、粮谷、果蔬汁、果酒、茶叶、食用菌、植物中药材、动物组织、蜂蜜、水产品、牛奶和奶粉等12类63种农产品中高通量样品制备和检测方法,并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很具实用性。庞国芳院士也特别强调了预见性,在他看来,&ldquo 目前在中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已达到500多种,但是其团队所建立的方法可测1000多种,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常用的农药,因此,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更多种类的农药残留检测是未来我们必然会遇到的问题。&rdquo   见证中国成为农残检测先进国家   从1985年开始从事农残检测研究,到2002年最早将质谱技术写入国家标准,庞国芳院士历经了中国农药残留检测30年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中国成为农残检测技术先进国家的历程。庞国芳院士告诉笔者,&ldquo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其团队检索了近20年(1991-2010年)15种主流国际期刊关于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SCI论文3505篇。按照发表这类论文的国家统计,他们发现,前十年(1991-2000年),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是美国、西班牙和英国,中国排名第13位,而后十年(2001-2010年),排名前三的为西班牙、中国和美国。中国由第13位跃升至第2位,说明中国在食用农产品农残检测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rdquo   在近20年中,关于样品制备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固相萃取(SPE)和液液分配(LLE)技术 排位上升最快的技术是基质固相分散(MSPD)和加速溶剂萃取(ASE)技术 地位基本保持稳定的技术是超临界萃取(SFE)、凝胶渗透色谱(GPC)、衍生化(Derivatization)技术 新涌现技术是QuEChERS,还有单滴微萃取(SDME)、搅拌棒吸附萃取 (SBSE)、半透膜净化(SPMDs)、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等。庞国芳院士表示,&ldquo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农残检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可占到70%&rdquo 。关于样品制备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庞国芳院士说:&ldquo 发展总趋势是朝着简单、快速和高效方向发展&rdquo 。   在近20年中,关于检测技术,发展最快的技术是LC-MS/MS和Sensor,后10年新涌现的技术是GC/LC-Q-TOFMS技术等 地位保持稳定的是GC-MS、ELISA、LC-MS、GC-ECD、LC-DAD、CE等 地位下降较快的技术是LC-UV,呈下降趋势的技术是LC-FLD,GC-NPD技术等。庞国芳院士认为,&ldquo 检测技术发展趋势是朝着准确、快速和高通量方向发展&rdquo 。庞国芳院士补充说,&ldquo 我们团队在2000年感受到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研究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快速前进的步伐,产生了紧迫感,从此走上了研究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农残的道路,到今天《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一书问世,从探索到突破,从技术到标准,再到推广与应用,总计花了13年的功夫。如果说,从1995年我去美国参加109次AOAC年会萌生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多残留同时检测研究的梦想算起,已超过15年。因此,可以说《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一书的出版,是15年农药残留研究圆梦的结果。&rdquo   探索新技术 从未止步   半辈子从事农残检测,庞国芳院士现在依旧兴趣正浓,根据国家的需求,追寻新的检测技术,庞国芳院士及其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止。从&ldquo 十二五&rdquo 开始,庞国芳院士团队又聚焦于一个新的方向&mdash &mdash 主攻通过精确质量数定性鉴定1000多种农药残留GC/LC-Q-TOFMS高通量侦测技术。   据庞国芳院士介绍,&ldquo 本书所收录的农残高通量检测技术都可以实现一个方法筛查400-500种农药,但是需要标准品作参比。而用精确质量数定性鉴定的方法可以舍去标准品作参比,同样实现高通量检测。目前,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已经研究完成,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检验检疫系统正在试用,取得了不错的实验结果。这项技术包括一次样品制备,不用标准品作参比,GC/LC-Q-TOFMS同时筛查1300多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侦测技术。这将大大提高农药残留的发现能力,为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dquo   编辑手记:   在庞国芳院士办公室的书桌上,《世界常用农药质谱图集》样书赫然在目。其中包括五个分册:《世界常用农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图集》、《世界常用农药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图集》、《世界常用农药线性离子阱-电场回旋共振轨道阱组合质谱图集》、《世界常用农药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图集》和《世界常用农药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图集》。这套5个分册的《世界常用农药质谱图集》涵盖了庞院士团队研究的1300多种农药化学污染物不同条件下的质谱谱图,是质谱联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今年年底将出版发行。   近些年,庞国芳院士在刻苦攻关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国内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及人员水平的提高。2010年,庞国芳院士曾就其承担的国际AOAC&ldquo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国际协同研究项目&rdquo 在国内广泛征集协同研究实验室,给国内更多的实验室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协同研究项目。历经五年,这项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和台湾地区共计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实验室参加的AOAC协同研究,于今年6月底刚刚结束。这将是我国学者为国际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实现标准化研究的一项新贡献。   庞国芳院士是&ldquo 心无旁骛为大家&rdquo ,是中国农药残留检测的&ldquo 领路人&rdquo 。   采访编辑:杨娟
  • 庞国芳院士获“质量之光-改革创新奖”
    创新者的风采   庞国芳院士出席&ldquo 质量之光&rdquo 2014年度质量盛典侧记   2014-12-29   冬至刚过,元旦在即。12月26日上午,北京天寒地冻,但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温暖祥和。2014&ldquo 质量之光&rdquo 年度质量盛典在这里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卓越质量管理者、质量创新者、质量理论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质量发展的重要时刻。   在众多的获奖者当中,有一位长者神情宁静而喜悦,既平凡朴素又引人瞩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颁奖快要结束时,记者走近他,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本次盛典中,庞国芳获得了&ldquo 质检改革创新示范奖&rdquo 。据了解,本次&ldquo 质量之光&rdquo 相关活动共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推选出10个&ldquo 改革创新奖&rdquo ,10个&ldquo 理论创新奖&rdquo 。前者,9个获奖者都属单位和集体,唯独庞国芳院士以个人名义获得,可谓殊荣。   即将过去的2014年,无疑是庞国芳的收获之年&mdash &mdash 3月7日,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授予他本年度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Harvey W.Wiley Award),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9月8日,他出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的第128届AOAC年会暨展览会,发表获奖演讲并捧回奖杯。与此同时,他带领他的团队,一个个科研项目扎实推进之中&hellip &hellip   记者了解到,当主办方告知他荣获&ldquo 改革创新奖&rdquo 时,他再三谦让,坚辞不受:&ldquo 改革创新奖怎么能发给我呢?&rdquo 主办方诚恳地告诉他:&ldquo 本次评奖群策群议,严肃认真,严格程序,并非哪个人哪个单位的指定,您得创新奖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rdquo 甚至&ldquo 将&rdquo 他的军:&ldquo 您是否觉得这个奖项太低而不接受?&rdquo 再三坚持之下,庞国芳才同意接受这个奖项,并出席这个盛典。   即便如此,在记者采访时,他仍在说:&ldquo 创新奖就应该颁发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奋进嘛!&rdquo   人们看到,70岁的庞国芳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当颁奖主持人请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ldquo 四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句话叫&lsquo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rsquo 。在新的时期,我们已进入质量时代,只有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科学技术强国、产品质量强国、生活质量强国,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rdquo   尽管,获奖之初庞国芳一再谦逊地说,这个改革创新奖与自己的常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然而,探寻他的奋进足迹,历数他的科研成果,时时处处都体现着改革创新的精神,闪耀着改革创新的光辉。   &mdash &mdash 他在分析化学领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用于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列高通量方法,其成果已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促进了残留分析技术的巨大进步,这一成绩本身就体现着创新。   &mdash &mdash 他立足外贸,服务全国,在伴行AOAC三十年的时间里,研究领域跨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低分辨质谱3个发展阶段,建立起三项国际AOAC方法,如今又开始了农药化学污染物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的新征程,这同样体现着创新。   &mdash &mdash 一直以来,他秉持&ldquo 技术要精炼到炉火纯青,工作要做到无可挑剔&rdquo 的态度,带领自己的团队严谨治学、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获得了国内外一个个大奖,这无一不体现着创新。   &mdash &mdash 四十多年来,他从一个普通青年学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优秀科学家,一路跋涉,奋斗历程,无一例外地体现着创新,其科学风范、科研道路无不体现着创新&hellip &hellip   宁静的表情,淡泊的心态,朴素的装束,年过七旬的庞国芳,内心激荡着献身科研、开拓创新的执着。记者了解到,目前他正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一种一次样品制备、同时检测水果和蔬菜样品中1138种农药残留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方法。   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桑榆虽晚,为霞满天。这,正是这位科学家情怀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能感受到科技质检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中国检科院&ldquo 崇学尚德、慎思笃行&rdquo 的追求所在。从他身上,人们能领略到创新者的风采,领略到创新者不懈进取、不断攀登的精神力量!   正如他所言:&ldquo 在科研领域,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对接国际,不断创新,把我们的质量和标准搞上去,这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rdquo   庞国芳的行为和追求,闪耀着&ldquo 质量之光&rdquo ,闪耀着改革创新者的风采。庞国芳院士,检验检疫人在关注着您,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科研的路上您将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 庞国芳院士主持国际AOAC优先研究项目简介
    “茶叶中668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多组分多类别残留GC-MS,GC-MS/MS和LC-MS/MS高通量分析方法”项目,是国际AOAC确定的2010年优先研究项目之一,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任项目研究导师,国际AOAC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残留委员会农药专题组主席Jon Wang博士任项目总裁。这是庞国芳院士团队继1998和2003年建立两项国际AOAC农兽药残留官方分析方法(AOAC 998.01和AOAC 2003.04)之后,领导组织的第三项AOAC国际协同研究,也是一项研究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创新程度突出的系统工程。   庞国芳院士作为国际AOAC研究导师,从2008年主持研究的茶叶多残留分析方法中国标准颁布之后(GB/T 23204-2008和GB/T 23205-2008),就开始准备这次国际协同研究,旨在通过全球范围内不同实验室评价方法的效率,建立AOAC Official Method,促进残留分析领域技术新突破,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为此,历时两年进行了以下五个阶段的预备研究,每个阶段都循环实验了3个月:①460种农药在六组混合标准溶液里的稳定性研究、②345种农药在茶叶中稳定性研究、③275种农药污染茶叶Youden pair样品检测偏差率研究、④设计8种不同分析程序考查方法重现性、再现性和经久耐用性、⑤227种农药在茶叶中降解动力学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率探讨。通过上述五个阶段研究得到了50多万个数据分析。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国际AOAC协同研究方案,并已提交AOAC项目组。此后将进入在世界范围内征招协同研究志愿参加者阶段。庞国芳院士说,这项国际AOAC协同研究,包括两个分析方法,一个GC-MS/SIM(或GC-MS/MS),另一个为LC-MS/MS,每个方法计划征招20-30个实验室志愿参加,力争再次实现有世界五大洲10-15个国家和地区相关实验室参加的名符其实的国际协同研究。   项目联系人:范春林 0335-5997844 13803357802   常巧英 0335-5308708 13613344143   传真:0335-5997609   Email:qhdciqgfpang@yahoo.com.cn
  • 庞国芳院士获AOAC 2014年最高科学荣誉奖
    2014年3月7日消息 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INTERNATIONAL)将2014年度哈维· W· 威利奖(Harvey W. Wiley Award)授予庞国芳院士,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庞国芳院士将在第128届AOAC国际年会暨博览会开幕式上接受该奖项&mdash &mdash AOAC的最高科学荣誉奖,并将在哈维· W· 威利奖研讨会上发表获奖发言。据悉,第128届AOAC国际年会暨博览会将于2014年9月7-1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举办。 庞国芳院士   庞国芳院士现为中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该奖项肯定了庞国芳院士在农产品农药残留分析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自1985年起,他一直在农产品和食品检查领域工作了近30年,尤其是在兽药和农药残留方面。由其带头建立一套测试体系帮助中国的蜂蜜、鸡肉、糙米、茶叶进入全球市场。庞国芳院士还组织领导了国际AOAC协同研究,并建立两项国际AOAC方法。最近,他正在开发用于检测单个水果和蔬菜样品中1138种农药残留物及其它污染物的气相色谱&mdash 质谱和液相色谱&mdash 质谱方法。   庞国芳院士领先成就包括:   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mdash &mdash 同时测定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多残留气相色谱法(Official MethodSM 998.01)   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mdash &mdash 监控鸡肉中的氯羟吡啶兽药残留液相色谱法(Official MethodSM 2003.04)   研究出中国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包括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证明&ldquo 中国&rdquo 蜂蜜实际上来源于中国的花朵。   开发出中国第一个用于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检测的高通量技术方法   组织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国际实验室参与国际AOAC协同研究,开发茶叶中653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分析技术。   此外,庞国芳院士有8部食品安全科技专著在国内外出版,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篇,引起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600多位学者关注。   庞国芳院士2007年荣获国际AOAC资深专家奖,1998年和2003年荣获国际AOAC组织颁发的国际AOAC合作研究奖、国际 AOAC副仲裁奖和国际AOAC研究导师奖,自1994年起,庞国芳院士就成为了AOAC中的一员。   庞国芳,1943年10月生,196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与食品检测学有关的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关于哈维· W· 威利奖(Harvey W. Wiley Award)   每年颁发的哈维· W· 威利奖是AOAC国际最负盛名的科学荣誉奖,以表彰那些在推进分析方法技术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该奖项设立与1956年,用于纪念AOAC国际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ldquo 纯食品药品法之父&rdquo 的Harvey W. Wiley(1844年10月30日-1930年6月30日)。   相关报道:   庞国芳:农药残留检测&ldquo 领路人&rdquo &mdash &mdash 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   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mdash &mdash 访国家质检总局食品专业首席研究员庞国芳院士   庞国芳院士获AOAC中国分部主席杰出贡献奖   庞国芳研究员成为我国首位荣获AOAC奖科学家(图) (编译:刘玉兰)
  • 庞国芳院士考察博纳艾杰尔之行
    小设计,大智慧,大创新----庞国芳院士考察博纳艾杰尔之行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老师应邀来到博纳艾杰尔科技的总部做客参观。 我们与庞院士的合作源于2006年,当时针对茶叶、中草药两种中国特色的大宗出口产品中农药多残留的问题,合作研发了Cleanert TPT SPE茶叶萃取柱、Cleanert TPH SPE中草药萃取柱,并形成了四项国标方法,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被市场广泛应用。     图1 合成车间 时隔五年,庞院士对我们的发展感到高兴,并应邀来访,当来到合成车间时,庞院士饶有兴致地了解了博艾的填料研发和生产能力,汪群杰博士向庞院士详细介绍了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及研发条件,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图1)。 在研发实验室,庞院士认真询问了正在开发的新产品,研发部经理王宛高兴地报告了公司正在发展的几个重要项目,详细讲述了分离材料的应用,除了食品,药品,环境,在生物、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也有更多的应用前景。研发部配置了气质联用,液质联用,比表面,粒度等高端仪器,庞院士对我们的投入给予了肯定,评价敢于投入势必会对加快新产品研发、保证质量大有裨益。     图2 研发实验室 随后市场部食品行业经理张俊燕及SPE产品经理黄韦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产品及所取得成绩(图2),尤其是近期的一些最新科研项目成果,主要包括: 1. 2011年新开发的MAS-QueChERS系列产品及相关方法,该系列产品操作便捷,常用于农残、兽残、食品添加剂等的快速检测。 2. 针对市场上食品塑化剂检测需求而开发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系列检测方法”,对水性、低脂、高脂及复杂样品均有良好效果,特别是解决了油脂中塑化剂前处理难的问题。 3. 餐饮回收油的鉴别:经过筛选,确定了地沟油的鉴别指标,开发出鉴定地沟油的产品。 4. 油脂中苯并(a)芘液相色谱法检测:参考国标“GBT 22509-2008 动植物油脂苯并(a)芘的测-HPLC法”进行了更人性化的方法改进,将繁琐的装填层析柱升级成商品化Cleanert BaP固相萃取柱,广受客户欢迎。 5. 辣椒油中罗丹明B的检测:根据罗丹明吸附性强的原理,利用Cleanert-AL-N即可从视觉上快速鉴别辣椒油中的罗丹明B。 6. 公司自主研发的样品前处理设备SPE-10用于环境样品中石油烃类物质的萃取(EPH),自动化的操作省时省力且完全克服人工实验重现性差的缺点。 7. 可代替传统液液萃取的Cleanert SLE(固相支持液液萃取模式)产品,具有简便快速、高通量特点的MAS系列产品等创新型新产品。 给庞院士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几个第一次,同时也鼓励我们有更多的第一次! MAS-QueChERS第一次进入美国FDA实验室 Venusil HILIC液相色谱柱第一次进入中国药典,用于益母草中盐酸水苏碱的分析 Venusil AQ C18第一次被欧洲药典收录,用于泼尼松龙的分析 Cleanert TPT茶叶柱,Cleanert TPH中药柱第一次参与国标方法 看到工厂里的年轻人,庞院士兴奋不已。他说:“我今天来好像年轻了二十多岁,二十年前我也和你们一样对科学研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与激情,你们的产品与民生紧密相关,正所谓“小设计,大智慧,也能产生更大的创新。在分享你们成果经验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真是后生可畏啊!” 离别之前,董事长梁萍向庞院士对博纳艾杰尔一直以来的关注及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并聘请庞院士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进一步指导公司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图3)。     图3 庞院士受聘技术顾问
  • 庞国芳院士获AOAC中国分部主席杰出贡献奖
    从国际官方化学分析家协会(AOAC)2009年9月13日-16日在美国费城召开的第123届年度会议上传来喜讯,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获得国际AOAC中国分部主席杰出贡献奖,该奖也是国际AOAC首次设置的奖项。   会上,庞国芳院士共发表演讲3次,其中,向大会做了 “GC-MS和GC-MS-MS研究460种农药在混合标准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其在茶叶中的代谢过程”的报告,这项研究用十余万个检测数据证实了其分析方法用于检测茶叶中460种农用化学品的稳定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同行的震动和浓厚兴趣。   据了解,经过120余年的发展,国际AOAC组织已发展成为一个倍受国际瞩目的、致力于食品和农业领域的分析方法验证和认可的国际组织,被国际认可为“金标准”的颁布者和验证者。庞国芳院士作为资深会员,已服务于该组织15年,现任国际AOAC中国分部主席。多年来,他凭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专业追求,得到了国际AOAC和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 庞国芳拟在福州成立院士工作站 进行蜂蜜检测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是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有“中国食品检测第一人”之称。19日,记者采访了应邀来榕参加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庞国芳。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民以食为天,容不得马虎。”   主持研究多项药残留检测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吗?这得由食品安全检测标准说了算。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并让我国更多农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庞国芳院士主持研究了79项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已通过鉴定评审的79项检测标准,每一项都可同时检测多种残留农药,可对数百种残留农药进行快速筛查确证定量,解决了果蔬、粮谷、茶叶、中草药、蘑菇、动物组织、水产品、原奶及奶粉、蜂蜜、蜂王浆、果汁果酒等11类农产品食品中残留农药检测难题,破解了我国水产品、乳制品、蜂产品三大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遇到的农药、兽药、生物毒素等污染物检测技术壁垒,检测标准居国际先进水平。   将在榕成立院士工作站   19日记者了解到,庞国芳将在“神蜂科技”建立院士工作站,进行“双临界技术萃取蜂胶有效成分及重金属检测分析研究”。   庞国芳告诉记者,我国的蜂蜜业曾经创造了诸多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第一”:养蜂世界第一、蜂蜜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蜂王浆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但随着国际市场对蜂产品检测项目的逐年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蜂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加入WTO以后,这种状况更为突出。于是,庞国芳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的、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蜂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   庞国芳说:“我希望通过在‘神蜂’建立工作站,保住我国蜂蜜业在国际的领先地位。”
  • 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之庞国芳院士团队
    仪器信息网讯 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近期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主要围绕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梳理。在此次展会中,来自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团队展示的《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GIS)构建世界常用农药残留大数据库》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GIS)构建世界常用农药残留大数据库》结合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GIS形成的三元融合技术,开发建立了目标农药-食品名称-食品产地三维空间可视化自动生成溯源软件,从而为残留预警、产品召回、问题溯源等食品安全监督,提供视频现场溯源服务。通过构建高分辨质谱+地理信息(GIS)风险溯源可视化系统,目前已形成了两个产品:产品之一:《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地图集》 产品之二:《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在线制图系统》电子地图。  项目的成效  研发的非靶向农药残留高通量高分辨质谱新技术具有:150多种水果蔬菜中世界常用1200多种农药发现能力:可满足欧盟MRL标准要求超过95%,已申报国家专利35项。这项新技术,经全国31省会直辖市(含284个区县)638个采样点,22300多例样品检测,验证了其高通量、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度信息化的特点。工作成效是传统方法不可比的。  项目的创新性  项目的技术创新体现在:第一,为1200多种农药的每一种都建立了一个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电子识别标准),建立了以电子标准取代传统农药实物标准做参比的鉴定方法,实现了非靶标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第二,研究开发了农药残留质谱自动匹配定性鉴定智能筛查软件,可以自动进行样品试液检测和农药残留的定性比对,实现了非靶向农药残留快速筛查。第三,高分辨质谱+互联网+五大数据库形成的侦测技术平台,使样品采集→高分辨质谱侦测→互联网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地理信息 (GIS)目标农药、食品名称→产地多维度空间数据处理,形成了一体化全封闭运行,各关键节点都有质量保障措施,数据的统一性、精准性和安全性都有可靠保障。现已在10个示范实验室联网试应用。这项创新成果是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12BAD29B01支持下完成的。 31份各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侦测报告  项目样品来源  示范样品来源于全国31个省会/直辖市,284个区县的638个水果蔬菜销售市场。样品种类包括146种水果蔬菜,涵盖国家标准规定品种类80%以上。建立的农药残留侦测数据采集系统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对海量农残侦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菜篮子”中残留农药的主要品种、类别、毒性、残留水平、分布区域以及不同种类农产品的差异,现已完成31份各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侦测报告。  项目分析数据结果特征  新技术示范—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八个方面规律性特征:  (1)发现了全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普遍存在。  (2)侦测样品种类范围:146种水果蔬菜涵盖国家标准规定种类80%,彰显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水平有基本保障,水果蔬菜合格率在96%以上。  (4)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MRL)面临数量少和水平低的挑战 。  (5)发现了我国果蔬中残留农药的种类状况   (6)目前我国蔬菜和水果检出农药以低、中残留水平为主,10ppb以下的约占51.9%。  (7)发现了单例样本检出农药 1种以下占50% 以上   (8)目前我国蔬菜和水果中残留农药以低毒和中毒农药为主,品种约占85% 频次约占90%。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  庞国芳院士讲到,通过《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GIS)世界常用农药残留大数据库》的建立,初步摸清 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蔬菜水果中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家底。项目示范建立的农药残留大数据库雏形,可以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在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提供技术支撑。
  • 庞国芳院士征集AOAC 国际协同研究者的邀请信
    庞国芳院士征集“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国际AOAC协同研究”实验室邀请信 AOAC Study Director 庞国芳院士 世界各国农药残留分析的同行专家:   我以AOAC Study Director 的名义,真诚邀请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各国农药残留分析实验室对这项国际AOAC协同研究感兴趣的同行专家,志愿参加“茶叶多残留国际AOAC协同研究”。我们计划邀请15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参加这项研究,每个方法争取有20-30个实验室参加。希望大家根据自己实验室条件踊跃报名,可以参加GC-MS(含GC-MS/MS)和LC-MS/MS两个方法的协同研究,也可以参加其中一项。请你根据附表进行选择,填好之后尽快Email给我。如果你还发现其他专家对这项协同研究感兴趣,你也可以推荐他们参加。   为了帮助你对这项研究计划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将这项研究的Protocol草案传送给你(请注意最后的协同方案,由AOAC批准的为准)为了把这项AOAC国际协同研究组织好,也请你对这项Protocol内容,提出你的意见,并填在附表“Questionnaire on AOAC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我将十分感谢。其他有关准备情况可从AOAC网站(http://www.flworkshop.com/Community/pesticides.html)上查看,也可与这项研究的General Referee那里了解到更详细的情况(Jon W. Wong, Chemist,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5100 Paint Branch Parkway, HFS-706,College Park, MD 20740,Tel: 301-436-2172,Fax: 301-436-2332, Jon.wong@fda.hhs.gov)。   AOAC协同研究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实验室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临时的研究团队,这是我们一生的荣幸。尽管我曾组织过两次国际AOAC协同研究,建立了两项国际AOAC方法 (AOAC Official Method 998.01, AOAC Official Method 2003.04),但我更珍惜这次与十几个国家科学家在一起合作协同研究的机会,让我们同心协力,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力争使这项国际AOAC协同研究获得圆满成功!征招协同研究者的截止日期为2011年2月底,如果征招协同研究者的数量,满足了AOAC要求,正式协同研究预计在2011年3月就能开始。因此,希望对这项AOAC协同研究感兴趣的专家,把注册表尽快反馈给我们,同时请附上您的履历表(CV)。   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庞国芳   AOAC Study Director   Email: qhdciqgfpang@yahoo.com.cn   Fax: +86-335-5997608 国际AOAC的任命函 附件: Registration Form on AOAC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注册表.doc
  • 庞国芳院士等9人获“科技兴检”突出贡献奖
    10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授予张钟华等九位同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突出贡献奖”的决定》,授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钟华院士、贺青研究员、李正坤副研究员、刘勇工程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朱水芳研究员、庞国芳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臧二军研究员、方占军研究员,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王利兵研究员“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近年来,质检系统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和发展质检事业,坚持求真务实、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发扬厚积薄发、勇攀高峰的科研作风,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的科技工作者。   张钟华等九名同志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兢兢业业、潜心钻研、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带领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力攻关,在科研难题面前锲而不舍、永不言退、勇攀高峰,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专业眼光,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质检行业领先技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和质检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绩卓越。   《决定》号召质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以受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践“科技兴检”战略,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质检科技发展重点,团结协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质检科技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 庞国芳院士团队获得3.2亿张质谱图 建立食药农残数据库
    p   编者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十年磨一剑。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庞国芳院士带领一个团队,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突破了农残检测在信息化时代的三大挑战,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检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兢兢业业地做了4万批次的农残筛查,摸清了我国“菜篮子”中的农药残留家底,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监管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这种踏踏实实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令人感佩!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一个人能做到如此已属不易,一个单位都在潜心科研更是难得。“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干搞研究”,中国检科院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也才能够收获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面对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观望或许是很多人的选择。然而身处改革洪流中的中国检科院却仍然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钻研、踏踏实实做事,这样一个群体的实干精神更加值得赞叹。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正是一群群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初心、不懈追求,我们才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span /p p br/ /p p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而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可谓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重灾区”。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带领的团队这些年来干了件大事。 /p p   他们采用我国学者自主研发的两种电子化检测技术,对45个重点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14个果蔬主产区,覆盖全国人口25%)1500余个采样点,采集了135种果蔬(占全国果蔬名录85%以上)4万批次市售样品进行了农药筛查,获得农药质谱图3.2亿张,基本查清了我国“菜篮子”中农药残留的“家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担当重任,直面百姓关注热点 /span /strong /p p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消费量较高的国家。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农作物生长、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农产品储存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生物活性,残留农药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也使农药饱受诟病,农药化学污染物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来源。 /p 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p p   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也愈发关注。“谈农药色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比较普遍的现象,完全禁止农药的使用并不现实,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农药残留监测与监控体系是当务之急。 /p p   “2012年,我们开始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食品中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侦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2015年,我们又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水果和蔬菜中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水平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课题。”庞国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p p   “最大的困难就是研究技术。”庞国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检索了1990年至2016年,世界上15种著名期刊的4600多篇论文,对所有的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2年,是色谱技术引领质谱技术发展,2002年以后,质谱技术超越了色谱技术。” /p p   庞国芳团队分析认为,从检索到2002年发表的第一篇高分辨质谱文献之后,这方面研究逐年增加。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分辨质谱技术成为农药残留非靶向筛查的发展方向,常见的高分辨质谱包括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等。 /p p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庞国芳团队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开发了一次样品制备两种技术同时检测1200种农药残留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达到了绿色发展、环境友好、清洁高效的技术要求。 /p p   用这两种技术,庞国芳团队研究建立了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的一级和二级精确质量质谱数据库。并为1200多种农药的每一种,都建立了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电子识别标准,从而实现了以电子标准代替了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方法,同时实现了由靶向检测向非靶向检测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农药残留新型检测技术的研发,对全国市售果蔬进行筛查,绘制出我国农药残留地图,它将成为我国农药残留治理的有效工具,将会促进我国农药使用零增长,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大大改观。”庞国芳告诉记者,这项工作不只是食品安全问题,还关系到国泰民安、国家形象。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潜心十年,解决业内三大挑战 /span /strong /p p   以往的农药残留检测都需要有实物的标准物,实物标准物是存在有效期的,大概两三年就会失效。而由于农药种类众多,一个标准物几百到几千元,一百个标准物就要十万元,还经常需要重新购买,这对实验室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 /p p   “要检测四五百种农药残留,标准物买不起”,这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实际困难,也是庞国芳一直琢磨着要解决的问题。 /p p   近年来,庞国芳在各种研讨会上都会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21世纪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信息化的三大挑战——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电子化?农药残留报告生成如何实现自动化?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视频化? /p p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这三项挑战如今已有解决方案。 /p p   在精确质量质谱数据库的基础上,他们为1200多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都建立了一个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采取世界通用的八种高分辨质谱技术,评价1200多种农药的微细结构。“就像人脸识别技术一样,点位越多,辨别越准确。”精确化的电子识别标准,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以电子标准取代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鉴定方法,同时也实现了农药残留由靶向检测向非靶向筛查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检测技术的电子化。 /p p   “其检测能力远远超过了目前欧盟、美国和日本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的实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庞国芳告诉记者。 /p p   农药残留检测电子化的实现,其方法效能是任何现有色谱技术和低分辨质谱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极其庞大复杂的数据。数据维度多、数据关系复杂、分析要求精度高等难题,向传统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挑战,建立新的大数据的采集、传送、统计和智能分析系统成为当务之急。庞国芳院士团队研发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跨界融合技术,为解决第二项信息化技术的挑战打开了思路。 /p p   庞国芳团队在深入分析农药残留检测数据特征和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农药残留数据采集系统,构建了农药残留侦测结果数据库。 /p p   “我们提出了‘数据获取—信息补充—衍生物合并—禁药处理—污染等级判定’的数据融合与处理模型,实现了对农药多残留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快速在线采集、融合。”庞国芳告诉记者。 /p p   值得一提的是,庞国芳团队自主研发的农药残留海量数据智能分析软件,实现了从农产品、农药、地域、多国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等多维度进行的20项农药残留指标的自动统计和5项报表的自动生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的综合评价和预警信息的自动生成,最终实现“一键下载”。 /p p   “这本报告30分钟就可以自动生成。”庞国芳指着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对记者说, “这种效率是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想象的,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的三元融合技术,是我们的技术突破之一,为农药残留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 /p p   “农药残留检测的目的是要实现风险的溯源。”庞国芳表示,“我们这项研究的第三大突破就是通过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三元融合技术,可实现农药残留风险溯源的视频化。” /p p   据介绍,将农药残留数据与地理数据相关联,完成了农药残留数据驱动方式下地图的新应用。“采用多元技术融合,设计编制了目标农药—食品名称—食品产地等多维空间特征的可视化系统。”庞国芳说。目前已形成两个产品,分别是“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水平地图集”和“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在线制图系统”。 /p p   在庞国芳看来,这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溯源和预警三个关键点的“智慧一张图”管理,为产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第三方监督提供了基于空间可视化的科学数据支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击中痛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strong /span /p p   庞国芳团队的研究成果紧扣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必将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p p   相较技术保障,这项研究还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p p   这次面向45个城市的市售蔬果农残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市售果蔬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合格率达到96.5%以上,我国使用的农药以中、低、微毒农药为主,检出的品种和频次占比均超过80%。这些说明了我国果蔬当前农药残留监管工作积极有效,食品安全有基本保障。 /p p   不过也存在着很多严峻的现实问题。 /p p   尽管目前我国市售果蔬样品检出农药以低中毒性为主,但是在普查中仍然发现10%的果蔬样品检出高剧毒和禁用农药,而且越是日常常吃的果蔬,检出的高剧毒农药品种越多,为我国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这就需要执法部门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根治顽疾。 /p p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其实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残留监控体系,制定了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p p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陆续建立了三大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包括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农药残留监测计划(PPRM)和农药残留数据计划(PDP),监控农药品种达500多种,并建成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数据库。1996年,欧盟启动的共同体农药残留监控计划中包括欧盟和欧盟成员国两大残留监控体系,监控的农药品种达到839种。日本则出台了“肯定列表制度”,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监控农药542种。 /p p   尽管我国的各主管部门都有各自的农药残留监控计划,但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全国“一盘棋”的监控体系,各部门仅有的农药残留数据资源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我国各有关部门中监控农药的最多仅百种左右,与先进国家差距甚远,其地位与我国的农业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p p   而标准水平低、数量少也是我国农药残留污染治理当下正面临的难题。 /p p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农药残留安全标准水平低,这次普查结果如果按照欧盟和日本的标准来衡量,合格率就会大大降低。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2763-2016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项次为4140项,而欧盟、日本和美国现有标准分别为16万余项、5万余项和4万余项,这种标准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会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无法掌控国际贸易话语权。 /p p   “缺少一个全流程、成体系的农药残留全面风险监测和监控体系,提高未知风险发现能力 也急需加强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使之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肩。”庞国芳语重心长。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处处开花,检科院科研成果丰硕 /strong /span /p p   领先世界的技术和成果出现在中国检科院并不是偶然,庞国芳团队也只是中国检科院的一个缩影。 /p p   近年来,中国检科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十三五”以来,中国检科院紧紧围绕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及创新应用,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门安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在食品农产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化学品安全、工业与消费品安全、装备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幅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 /p p   除了庞国芳团队建立了1200多种农药精确质量数据库和质谱的电子识别标准,自主研发了自动匹配农药残留智能筛查和定性鉴定软件,实现了千种农药高通量非靶向同时定性筛查的技术突破之外,中国检科院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都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p p   在国际上率先系统揭示了食品中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规律,开创了基于质谱标志碎片的未知风险非靶标筛查技术,构建了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及生物性有害物代谢物的质谱筛查技术平台 开创了基于标志物筛选的过度加工食品判定技术,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平台,研发了系列快检产品,在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应对中发挥了领军作用。 /p p   率先提出“食品属性表征与品质分子识别”概念,改变了加工农产品和食品鉴伪、品种鉴定、产地鉴别标准缺乏、指标混乱的局面等,确立了农食产品真伪鉴别领域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快速、准确的鉴定溯源,可有效用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确证、食品农产品中污染源的追溯。开展的食品过敏原检测方法储备研究处于国内领先。 /p p   建成了植物检疫学科体系及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境防控技术体系、转基因产品查验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了外来有害生物与转基因产品高通量、高精准、快速检测监测技术和大宗产品检疫处理技术,研发了系列装备和药剂,制修订了成体系技术标准,大幅提升进出境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有效性和国境通关综合效率。 /p p   搭建了外来动物疫病有证标准样品研制平台,创制的假病毒制备载体,其包装容量、表达效率和纯度均领先国际同类技术,解决了高风险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缺乏生物安全质控品的技术难题 研发了非洲猪瘟、施马伦贝格病等外来动物疫病的口岸现场初筛和实验室精准检测系列技术方法和试剂盒,构建了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模型及信息化风险分析系统,为双多边技术交流和谈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p p   牵头建立了全国口岸传染病监测哨点技术网络,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外来传染病监测生物样本资源库,并在标准验证、标样研制、无创样本病原基因检测和输入病例病原分子溯源等多领域实现创新应用 在重大突发疫情应对中,第一时间研制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诊断方法并获国家联防联控科技组推荐,形成技术标准应用,储备了境外新发突发病原体检测方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强院大市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strong /span /p p   各种领先国际水平的成果不胜枚举。是什么促成了检科院科研成果“处处开花”的盛景? /p p   “做好检验检测检疫科技引领‘火车头’是我院正在做,也是我院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景。”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如是说。 /p p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管检分离”成为大趋势。同时,国内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迅速,外资检测机构不断涌入,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激烈。 /p p   “面对如此大的变革,无疑对我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新的压力和新的课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新的动力和新的愿景。但是,我相信机遇掌握在自己手里。”李新实曾这样说过。 /p p   直面挑战,检科院积极转变观念,适应国家改革需要,下大力气提升科研工作水平,着力解决好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关键性技术问题,更好地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p p   为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检验检疫事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好“火车头”作用,中国检科院确定了“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建设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中国检科院正在砥砺前行。 /p p   据李新实介绍,所谓“强院”,就是坚持检科院作为公益性检验检疫中央研究机构的本质属性,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不动摇,集聚全院优势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技术支撑、科技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使检科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 所谓“大市场”,就是坚持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提高科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科研和市场两轮驱动、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正推动着中国检科院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p p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p p   检验检测检疫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维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门安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检验检测检疫领域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部门,身处机构改革的洪流之中,中国检科院不忘初心,坚定“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发挥检验检测检疫科技引领“火车头”作用,全力以赴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行,为国门安全和检验检测检疫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p p br/ /p p    strong 相关链接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人物档案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AOAC资深专家,2014年度AOAC哈维威利奖、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3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 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研究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19部(3000万字),论文110多篇(其中40篇SCI论文)。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检科院简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检科院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中央研究机构,2004年建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开展检验检疫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基础、高新技术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检验检疫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突发性、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家检验检疫决策和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提供技术支持,为质量安全科普教育及社会实践培训提供社会服务。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检科院始终紧密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防控SARS、甲型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和登革热以及在应对输欧米制品转基因、输日水饺中毒、三聚氰胺奶粉、农夫山泉、双汇瘦肉精、日本核辐射、台湾食品“起云剂”、“地沟油”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论坛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生物反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防疫、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公正、权威、精确的检测技术服务,在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维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门安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span /p
  • 庞国芳院士获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年度最佳方法奖
    p & nbsp & nbsp & nbsp 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129次年会近日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秦皇岛检验检疫局荣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获得了今年的最佳方法奖,他研发的技术可以分析茶叶中的多种残留。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国家分析化学家协会成立于1884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产品、食品行业性国际标准化组织。之前,庞国芳被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授予哈维· 威利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5年9月AOAC年会 09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5ccb6de1-a354-483e-9f7d-7b6f98307d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颁奖现场 /strong /p
  • 庞国芳院士主编常用农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选编》出版
    由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主编的《常用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标准选编》和《常用兽药残留量检测方法标准选编》,日前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两部《选编》共收录了139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检测的农药兽药品种涵盖了世界常用农药兽药品种1036种。这是庞国芳科研团队25年坚持研究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科研成果的结晶。其中,《常用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标准选编》含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20项,可检测水果和蔬菜、粮谷、食用菌、茶叶、中草药、果汁和果酒、动物组织、牛奶和奶粉、河豚鱼和鳗鱼、蜂蜜等10类农产品和饮用水中803种农药等化学品残留 《常用兽药残留量检测方法标准选编》含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119项,可检测蜂蜜、蜂王浆、动物组织、牛奶和奶奶、河豚鱼和鳗鱼中20多类233种兽药等化学品残留。   两部《选编》可供质检机构、农业系统、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工商管理从事农药兽药残留分析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 专注成就梦想 创新铸就品质——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专家庞国芳
    p   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为了食品安全检测,他先后研发了测定蜂蜜中300多种药物残留的方法、茶叶中653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分析方法、食用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检测等先进技术,拥有了相关一系列国内外专利,参与制定了140余项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为我国进出口食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专家庞国芳。 /p p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检测技术,才能为食品安全和对外贸易保驾护航。”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庞国芳30多年如一日,专注食品科学检测技术领域,倾情创新,用业绩写下了一个个为国争光的好故事。 /p p    strong 钟情“甜蜜”事业 /strong /p p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蜂蜜出口大国。十几年前,加拿大出台规定,必须对各国进口的蜂蜜检测250多种农化品残留。为此,需要在中国国内先解决一次检测数百种残留物质的技术,改变以往长期使用的单残留检测方法。庞国芳主动请缨,率领研发团队投入攻关。 /p p   “我们必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庞国芳介绍,一是萃取技术,要把含量只有亿分之几的多类结构相近、性质各异的化学残留物从千差万别的产品基质中提取出来 二是分离技术和富集技术,把农药残留集中起来 三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高通量检测数百种残留,并能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p p   经过海量科学实验,庞国芳查明了中国蜂蜜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规律,找到了识别蜂蜜真伪的技术利器,研究出了对蜂产品300多项农化残留指标的检测新技术,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建立了31项相关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构建了中国蜂产品安全卫生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庞国芳在回首这段艰难研发的往事时,感慨良多,却乐观地将其称为“甜蜜的事业”。 /p p    strong 创新风光无限 /strong /p p   令庞国芳至今难以忘怀的,是2014年9月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的国际分析科学AOAC年会上,他荣获了久负盛名的哈维· 威利奖,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业界国际最高奖。“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代表着中国的创新水平。”庞国芳心地坦然,言辞恳切。 /p p   “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必须为国为民所用,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庞国芳的心中,科研与民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多年来,为了服务出口企业,庞国芳没有单纯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蜂蜜检测新技术追求利益,而是热心服务广大用户。多年来,经过庞国芳的实验室检验的中国蜂蜜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从未出过质量问题,这使全国28个省市的400多家企业受益。 /p p   作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还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验检疫关键技术融入20项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茶叶、中草药、食用菌、动物组织、水产品、原奶及奶粉、蜂蜜、蜂王浆、果汁果酒等食用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在同时检测的品种数量上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p p   “发明创造者的脉搏,要始终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一起跳动。”庞国芳表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也是对国计民生最好的贡献。 /p p br/ /p
  • 庞国芳院士团队主持的质检公益课题鉴定会在京召开
    p   2015年12月4日,庞国芳院士主持的质检公益项目“460种农药降解动力学评价与茶叶中农药多组分残留同时检测国际AOAC标准研究”课题鉴定会在北京召开。鉴定会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鉴定专家组由江桂斌院士、魏复盛院士、王海舟院士、沈建忠院士等14位专家组成。江桂斌院士任主任委员主持鉴定会,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王甲正处长致欢迎辞,课题负责人庞院士对项目研究成果及主要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汇报。 /p p   该项目研究从2009年开始,建立了1380种农药检测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图谱数据库,为研发茶叶中农药残留高通量监测和确证技术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研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农药多残留净化专用柱(Cleanert TPT)首次被国际AOAC标准采用,并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已销往美国等6个国家和国内140多个单位使用,在国内外已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功组织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和台湾地区等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同研究,成为AOAC第一行动方法,并荣获2015年度AOAC方法研究奖。 /p p   鉴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研究报告,查阅了相关鉴定材料,经质询和讨论,对该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围绕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自主研发茶叶农药多残留净化专用柱并实现产业化,从理论到技术方法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是一项庞大的AOAC标准系统研究工程,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农药多残留净化技术和同时检测的农药品种数量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44e74a4c-5f07-4065-ada9-4ab3cda6cb8f.jpg" / /p
  • 庞国芳:指挥全球实验室的中国科学家
    ■人物档案   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近30年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有多项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   今年秋天,一条新闻轰动化学界。庞国芳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哈维· 威利奖的科学家。   国际公职分析化学家联合会(aoac)第128届年会于9月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荣获了2014年度国际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成为此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aoac主席对庞国芳获奖的理由解释为:基于他对&ldquo 各类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和兽药微量元素色谱和质谱检测方法研究的卓越贡献&rdquo 。   有梦想的科学家   庞国芳与化学结缘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1963年,庞国芳高中毕业。他本想报考文科,但在一家化工厂做管理工作的哥哥劝他学化学专业。生长在农村,从来没有见过化工厂、也没多少机会做化学实验的庞国芳,听了哥哥的话,在志愿中填写了化学系,结果他&ldquo 如愿以偿&rdquo ,迈入了河北大学的校门。   干一行爱一行。在庞国芳的人生中,他被化学(分析与检测)研究深深吸引住了,硬是在这个当初没有什么感情、也不深刻了解的领域干出了一番事业。   这一切,缘于庞国芳心中有&ldquo 梦&rdquo 。   1995年,供职于秦皇岛检验检疫局的庞国芳去美国参加aoac年会。在会场的墙报展示中,他看到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到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近200种农药多残留的方法。因为当时国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大多是单残留检测方法,即面对一种商品只能检测一两种残留,效率很低。他想,如果在实验室中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工作效率将提升百倍,而且更适合国际贸易的发展。他萌生了研究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梦想。虽然他的实验室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他还是给加拿大的学者写信,索要了相关材料。   两年后,庞国芳到德国汉堡参观一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了解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虽然自己的实验室不具备条件,只能望洋兴叹,但他与这家德国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以后多次书信来往。他又把梦想藏在了心底。   是种子总会发芽,只是等待着一场春雨。   2002年,加拿大规定从各国进口的蜂蜜要检测250多种农药化学品。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专门下文,号召全系统各技术部门参与攻关。庞国芳团队第一个向国家质检总局请缨,主动要求为我国外贸出口解决难题。在总局的支持下,庞国芳按照德国那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模式,从国外购买了先进仪器,初步具备了梦想起航的条件。   然而挑战是巨大的。&ldquo 我们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rdquo 庞国芳说,第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萃取技术,能把含量只有亿分之几的多类结构相近、性质各异的化学残留物从千差万别的农产品基质中提取出来 第二是采用什么分离技术和富集技术才能把萃取的大量干扰物分离出去,把痕量目标农药残留富集起来 第三是采用什么检测技术能够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的高通量检测数百种农药残留,并能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过去长期使用单残留检测方法,现在想用一种方法同时检测200多种残留,开始真有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一些团队成员也有畏难情绪。庞国芳强调:&ldquo 化学是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这门科学&rdquo 。庞国芳坚持先行先试。   经过海量科学实验,庞国芳团队实现3项创新:评价了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的气相色谱&mdash 液相色谱&mdash 质谱特征,构建了多组分残留同时检测的分析参数数据库,奠定了实现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开发了食用农产品中农药多残留提取新技术,能将1000多种含量只有亿分之几的农药残留从60余种农产品中提取出来 研发了色谱质谱按时段分组检测新技术,实现了500种农药残留可同时检测,比传统单残留方法提高工效上千倍,而操作却像单残留方法一样简单。   在此基础上,庞国芳团队将关键技术精雕细刻成20项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茶叶、中草药、食用菌、动物组织、水产品、原奶及奶粉、蜂蜜、蜂王浆、果汁果酒等食用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体系,使中国农药残留同时检测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接轨,并在同时检测的品种数量上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庞国芳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领导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13楼,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ldquo 庞国芳院士实验室&rdquo 。这个实验室在国际上是大名鼎鼎,曾组织26个国家和地区67个实验室的300多位专家参加3项aoac协同研究。而领导它的负责人就是庞国芳。   1982年,庞国芳从河北大学调入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从此,除了吃饭睡觉,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实验室。   1992年,日本因稻谷歉收,紧急从中国进口110吨糙米,其中要检测的农药残留多达60余项,包括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多种。利用多年的技术储备,庞国芳团队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应aoac之邀,庞国芳组织人员开展了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项目。   从1994年开始,庞国芳等人对拟除虫菊类农药多残留展开了系统研究,发表了7篇论文。4年以后,他组织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实验室参加了协同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aoac标准方法,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aoac标准方法的先河。   1991年,因为肉鸡中一种兽药氯羟吡啶残留不能检测,这成为中国肉鸡出口的卡脖子问题。庞国芳团队受命解决这个技术瓶颈。&ldquo 我们对比研究了当时世界三种方法的效率,克服了传统气相色谱使用致癌物质重氮甲烷的弊端,研发出了离子交换&mdash 液相色谱&mdash 紫外检测新技术,帮助国内肉鸡打入国际市场。&rdquo 1997年,aoac委任庞国芳作为这项研究的导师。按照aoac的要求,他用了4年时间在实验室又做了方法经久耐用性的一系列实验研究。2002年,庞国芳组织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实验室参与协同研究,建立了第二个aoac标准方法&mdash 鸡组织中氯羟吡啶残留离子交换&mdash 液相色谱&mdash 紫外检测方法。时任aoac首席仲裁专家、加拿大食品安全局马克尼尔博士指出:&ldquo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lsquo 全球性&rsquo 研究,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参加,为aoac有限的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增加了一个新成员。&rdquo   作为世界产茶大国和茶叶出口大国,中国应该率先研究茶叶多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为世界这类检测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为此,2006年后,庞国芳团队对茶叶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设立了8个研究专题,历时4年,获得研究数据51万多个,解决了茶叶中数百种农药残留同时提取净化的一系列难题,为组织aoac国际协同研究创造了条件。   在渤海湾,在毫不起眼的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实验室,一个中国科学家指挥着全球多个实验室,推动aoac检测技术的发展。庞国芳团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荣誉,为中国外贸的发展保驾护航。   甜蜜的事业   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实验室,有一个蜂蜜样品室,整齐的样品架上摆放着来自我国30多省市400多家企业或机构的数以万计的样品。这里是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一隅。   说来有点奇怪。秦皇岛口岸不出口蜂产品,河北省也不是养蜂大省,其蜂产品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0.5%,但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却建在了秦皇岛。这是因为,庞国芳团队在秦皇岛,中国最先进的蜂蜜真假鉴别技术和农残检测技术在秦皇岛!   蜂蜜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在欧美日世界三大市场曾享有盛誉。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蜂产品不时因掺杂使假,或一些化学污染超标,遭买方退货索赔。为保障我国蜂产品的稳定出口,需建立与世界先进标准接轨的我国蜂产品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体系。为此,庞国芳组织了两次技术攻关:第一,普查了中国蜂蜜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规律,找到识别蜂蜜真伪的利器,规范了市场秩序 第二,对中国蜂产品的300多项农用化学品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31项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初步构建了中国蜂产品安全卫生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为了让这项新技术发挥作用,庞国芳团队破天荒地向广大用户承诺:蜂蜜真假鉴别,收到样品后24小时报出结果 全年无节假日,每天24小时提供服务。此举引发业界强烈反响。10多年来,庞国芳实验室,坚持兑现承诺。很快这项服务就在国内外传开。美、日、英、德和西班牙等国客户在签订购买中国蜂蜜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交货前要把样品送庞国芳实验室检验。高峰时,全国每年蜂蜜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要在庞国芳实验室检验。10多年来,出口到40多个国家的蜂蜜检验从未出过质量问题,这使全国28个省市的400多家企业受益。   蜂产品检测是甜蜜的事业。对庞国芳来讲,科研也是一项甜蜜的事业。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庞国芳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还在向更高水平攀登。
  • 庞国芳院士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鉴定会在京召开
    p   2015年12月31日,庞国芳院士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食品中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侦测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鉴定会在北京召开。鉴定会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鉴定专家组由江桂斌院士、方智远院士、范维澄院士、沈昌祥院士、王文兴院士、任阵海院士等16位专家组成。鉴定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庞院士的课题研究汇报,查阅了相关鉴定材料,对项目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对项目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p p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围绕食品(水果蔬菜)中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建立了无需标准品做参比,LC-Q-TOFMS和GC-Q-TOFMS两种高分辨质谱技术侦测1200多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自主研发了包含TOFMS和Q-TOFMS两级数据库的自动匹配农药残留智能筛查和定性鉴定软件 经10个示范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2368例样品侦测,初步构建了我国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水平状况数据库,同时验证了检测方法和软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开发了农药残留侦测数据采集系统、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检测-信息-网络”三元技术融合,建立了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平台 通过地理数据与农药检测数据的关联,完成了数据驱动方式下的新的地图应用—农药残留检测在线制图系统和农药残留检测地图集。 /p p   该项目在农药残留理论和技术方法、农药残留智能侦测,侦测数据智能分析和在线制图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将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海量数据分析方法引入农药多残留同时侦测,检测结果的可视化以及在非靶标农药残留检测品种数量上均居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成果对提升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农药残留监控体系构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fe609376-f96b-4af9-9a85-a82f3b415c7e.jpg" / /p
  • 庞国芳院士等入围“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曹雪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28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医学教授,40岁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他没有显示出脚步放缓的迹象:当选《细胞》杂志新一届编委 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又&ldquo 发现&rdquo RNA病毒逃逸人体天然免疫机制,提出免疫调控新观点。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面对迅速蔓延的疫情,有一群中国人选择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投身于这场危险而持久的战役,高福就是其中一员。这支来自中国的检测队主要负责在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由59名医务和科研人员组成,高福是检测队负责人。   高会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在30岁时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及国际权威期刊《IEEE系统人控制论汇刊》最年轻的编委。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了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高会军教授成为该榜单17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中国学者。   孔庆平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跟随葛庭燧院士进行固体内耗和蠕变的研究,已经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和好评。他在晶界内耗的机制和应用、纳米晶材料的内耗和蠕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结果。2014年9月23日,孔庆平被授予国际内耗学术界的最高奖&mdash &mdash 甄纳奖。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   传染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她探索钻研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难题,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2014年,她进入&ldquo 感染微生态&rdquo 全新研究领域,为肝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庞国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食品检测首席研究员   制定2项国际AOAC标准和65项国家标准,作为第一完成人,庞国芳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荣获国际AOAC组织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励,为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获第128届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年会颁发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4年,其研究组与牛津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甲型肝炎病毒(HAV)全颗粒晶体结构。2014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主席,是IUPAB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他的当选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肖红梅   中南大学教授   2014年其团队首次发现人卵&ldquo 外衣&rdquo 缺失及其致病基因,并对致病机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卵子透明带缺失及导致人类透明带缺失的致病基因,为&ldquo 对症下药&rdquo 治愈不孕找到一种新途径。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14年,其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被《细胞》杂志选为2014年全球40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曾艺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2014年,《自然》在线发表了曾艺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ldquo 刷新&rdquo 了由国外科学家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乳腺干细胞只存在单潜能性的理论,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奠定乳腺癌干细胞治疗应用的基础。   张天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升级工程部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7月4日,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出束,它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和调试,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它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特大型超精密的磁工艺技术、大功率高稳定度的高频技术、强流离子源与高效率注入技术等一批质子回旋加速器核心技术。张天爵是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总设计师。   赵忠贤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作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走在国际前列。2014年初,赵忠贤以铁基高温超导研究获得空缺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周斌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7月4日,《科学》杂志以亮点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其研究组关于冠状动脉起源的最新成果。研究发现,除已经认知的心外膜下血管干细胞外,冠状动脉还有一个重要&ldquo 起源地&rdquo &mdash &mdash 心内膜。这一重大发现为临床心肌梗死血管再生治疗和体外人工心脏血管生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朱日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ldquo 创新研究群体&rdquo 学术带头人等。2014年10月14日,获得法国研究院下属的科学院学院年度颁奖大会颁发的首个&ldquo 法中奖&rdquo 。   宗传明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经过23年的苦心钻研,宗传明关于希尔伯特第十八问题的突破终于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2014年5月4日,纯数学领域的权威杂志《数学进展》发表了这篇论文。欧美同行称其为一项辉煌的工作。荣获2014年莱维· 柯南特奖,这是美国数学会首次将学会大奖颁发给在中国工作的数学家。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包信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5月,包信和团队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称,基于&ldquo 纳米限域催化&rdquo 新概念构建的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可实现甲烷在无氧条件下的选择活化,从而一步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反应过程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使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ldquo 蛟龙&rdquo 号第一副总设计师。这位&ldquo 载人深潜英雄&rdquo 已将探索的目光瞄准下一个更高目标&mdash &mdash 10年内,要亲自驾驶中国设计、制造的载人潜水器,潜入海底11000米,到达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下一个世界奇迹。2014年,崔维成团队正在研发的1.1万米载人潜水器获得上海市科委立项支持。   戴建武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   戴建武及其再生医学团队成功引导了人体受损子宫内膜的再生,为胚胎的着床和发育提供了保障。2014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应用再生材料修复子宫内膜技术诞生的婴儿在南京呱呱坠地。新生命的降生见证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有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组织器官再生的梦想。   邓中亮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邓中亮历经十余年攻克了国际上始终无法解决的卫星导航&ldquo 最后一公里&rdquo 瓶颈,即室内外如何高精度无缝定位。2014年,他领衔的&ldquo 羲和&rdquo 系统导航定位技术,使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室内一米。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16个省和3100个大型商场、场馆,赢得1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   贾利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参与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高速列车科技发展&ldquo 十二五&rdquo 重点专项》,是我国高速列车相关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研究者、组织者和决策支持者之一,是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架构者。目前,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正在华夏大地飞驰,成果有目共睹。   廖湘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研究员   2014年11月20日,&ldquo 天河二号&rdquo 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国际TOP500组织首次正式发布的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共轭梯度(HPCG)基准测试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该组织前一天发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天河二号再次位居榜首,获得&ldquo 四连冠&rdquo 。廖湘科是 &ldquo 天河二号&rdquo 超级计算机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   刘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是构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刘红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ldquo 月宫一号&rdquo 。2014年5月&ldquo 月宫一号&rdquo 成功完成105天的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该成果持平于国际最高水平,为我国今后深空探测提供了基础技术。   刘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其团队首次建立了一种全新原理的室温液态金属打印方法,研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目前,该团队研发的面向个人终端用户的打印设备即将进入市场。在2014国际传热大会上,刘静获得威廉· 伯格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和荣誉。   钱华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   作为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钱华林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工程建设。从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基本原则设计,到域名服务器搭建,到路由器的自主研发设计,钱华林及其团队对互联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4月,国际互联网协会发布&ldquo 互联网名人堂&rdquo 名单,钱华林成功入选。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医学领域临床及科研工作27年,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机理的系统研究。2014年9月和11月,世界首例及第二例应用MALBAC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获得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孙兴怀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孙兴怀所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是目前同疾病中样本数量最大的亚洲人群研究。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难以治疗的关键所在。血小板上的TLR4在癌症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王红阳小组通过研究TLR4与肿瘤细胞释放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l的相互作用,发现血小板促进了肿瘤转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TLR4以及它的内源性配体HMGB1是抗转移治疗的潜在靶点。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2014年,谢和平课题组提出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发电的新矿化反应及化学原理。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二氧化碳矿化发电的CMFC新方法和技术,攻克了将二氧化碳作为潜在低位能源直接发电的世界性难题。利用该技术,矿化1吨二氧化碳,能够产出140度电能,同时产出1.91吨、价值人民币2000元到3000元的碳酸氢钠。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ldquo 杂交水稻之父&rdquo 袁隆平及其团队牵头的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ldquo 863&rdquo 计划课题&ldquo 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rdquo 成果&ldquo Y两优900&rdquo 在湖南的4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张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近年来,随着&ldquo 风云二号&rdquo &ldquo 风云三号&rdquo 气象卫星的稳定运行,业务定标质量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在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地位与日俱增。2014年5月,在第十五届全球空间交叉定标系统执行委员会(GSICS-EP)会议上,张鹏当选为新一届GSICS-EP主席。这也标志着近年我国气象卫星定标工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冯其器   中央电视台&ldquo 科技盛典&rdquo 总导演   曾担任《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编导、主编,获得&ldquo 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rdquo 称号,带领《科技人生》栏目获得第三届&ldquo 纪录中国&rdquo 金牌栏目奖,创作的多期节目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2014年担任被称为中国科技界奥斯卡的CCTV&ldquo 科技盛典&rdquo 总导演,让&ldquo 盛典&rdquo 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CEO   姬十三倡导&ldquo 让科学流行起来&rdquo &ldquo 科技有意思&rdquo ,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2014年,果壳网获得来自好未来教育集团的1500万美元战略投资 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创业先锋。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三次进入南极科考,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获得&ldquo 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奖&rdquo 、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奖、&ldquo 知识中国&rdquo 年度十大知识人物荣誉称号等。2014年参加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mdash &mdash 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   林鹏   科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   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年,曾获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第十届&ldquo 韬奋出版奖&rdquo ,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ldquo 四个一批&rdquo 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4年,科学出版社迎来60华诞。60年来,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一路同行,是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ldquo 赵闯和杨杨&rdquo   科学艺术家组合   赵闯是一位科学美术家,杨杨是一位科普作家。两人作为科普界的一对著名搭档,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艺术作品。2014年与古生物学家合作,在《自然》等国际知名期刊及知名网站,发布古生物生命形象复原图。出版《绘本恐龙》丛书等大量科普图书。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芯片研究,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并产业化。2014年,带领团队研发的30项创新分子诊断产品获得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进入申报阶段。其中国际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系统已推广到30个省市自治区,检测样品总数超过100万。   程维   滴滴打车创始人,小桔科技创始人兼CEO   2014年1月,滴滴打车获得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共计1亿美元的融资,成为首个获得C轮融资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用两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先锋企业之一,程维也因此被视为善于洞察商机和具有开创精神的创业家,同时也是未来移动出行信息平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长期从事铁路机车车辆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2014年,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线在株洲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近2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成功打破国外公司在高端IGBT芯片技术上的垄断,实现了产业化突破。   胡季强   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荣获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等奖项 获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医药经济十大人物、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等称号。在二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胡季强提出了&ldquo 现代植物药&rdquo 的概念,并在国内最早开发了中药缓释制剂和口崩制剂,有力促进了中药现代化进程。2014年,康恩贝被评为&ldquo 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rdquo 。   雷凡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4年,雷凡培接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带领其向更高更远处前行。2014年8月19日,该公司的拳头产品&ldquo 高分二号&rdquo 在太原发射中心冉冉升起,在许多方面突破极限,是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具备米级空间分辨率、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   李德福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4年9月25日,李德福宣布将捐赠1亿元创立&ldquo 中源协和生物治疗公益基金&rdquo 。这是我国第一支由个人发起的生物治疗方面的公益基金。中源协和是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成功运营数家国内干细胞知名企业,市值近百亿。2014年,该公司推出生命银行卡业务,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历军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   2014年,历军带领中科曙光荣登中国A股市场,成为中科院继联想之后创造的又一个IT领域上市公司。曙光背靠中科院计算所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研发与技术基础。曙光已经掌握大量高性能计算机、通用服务器及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曲道奎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88项第一。2014年,他首创40吨&ldquo 重载双移动&rdquo 机器人系统,又以20千克大负载真空机器人领先全球。这位技术出身的中国最大机器人企业的总裁,几乎与机器人研究、应用打了一辈子交道,而现在,无论是他还是他所从事的行业,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任晓倩   魔漫相机CEO   魔漫相机是一款将真人拍成幽默漫画的手机应用软件,曾创下单日新增用户325万、4日新增用户破千万、7个月破亿、在全球140多个国家的App Store总排名第一等多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纪录,将国产的原创软件带向了全世界。就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一天,魔漫相机对外宣称:已获得阿里千万美金融资。   单祥双   中科招商投资集团董事长   中科招商从6个人、60万元资金的全行业资本规模最小的投资公司,一跃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所投资的企业有50家成为上市公司。掌门人单祥双多年来活跃于科技金融领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奔走不疲。2014年,他创立国内首个创新创业新型综合体&mdash &mdash 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荣获&ldquo 发明创业奖· 人物奖· 特别贡献奖&rdquo 。   王炳华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   2014年,核电地位再次凸显,国核技表现不俗。国核技结合我国核电研发设计和建设运行经验,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AP1000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目前CAP1400核电初步设计已经通过国家审查,有望在近期开工建设。   王坚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   他领导计算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核心技术&mdash &mdash &ldquo 飞天&rdquo 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ldquo 飞天&rdquo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公开资料显示,&ldquo 飞天&rdquo 平台单集群规模达到5000台,拥有超过10万核计算的能力、100PB存储空间,可处理15万并发任务数,承载亿级别文件数目。   汪滔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从《爸爸去哪儿》使用的航拍器到热播美剧《摩登家庭》中出现的飞行设备,都令大疆创新风头无两。他被誉为中国无人驾驶飞行技术的领先者。2006年成立的大疆创新公司,最近3年的销售额成长79倍,跻身全球增速最快的公司行列,销量占全球一半,更令&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   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级教授企业家,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发展国药,真正为人民解决病痛。以岭医药作为一家民营医药企业,投入了上亿元资金进行创新药物研发和研发平台建设,铸就了&ldquo 科研、教学、临床、生产、营销&rdquo 五位一体的现代医药研发与生产的高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   许晓椿   博雅干细胞集团董事长兼CEO   他以&ldquo 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改善&rdquo 为使命创办博雅干细胞集团。2014年,中国首例纯种克隆藏獒在博雅干细胞集团诞生,标志着博雅干细胞集团达到了商业化克隆服务的先进技术水平。许晓椿的梦想是&ldquo 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lsquo 最后一公里&rsquo &rdquo ,他立志要做生命科学的前瞻者,打造一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链。   说 明   1.候选人共50人,其中: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15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15人、科技传播者5人、科技企业领军人物15人。投票者须按类别进行投票,分别不能超过: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6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6人、科技传播者2人、科技企业领军人物6人,总共不超过20人。   2.投票截止日期为1月22日(以邮戳时间为准,逾期无效)。   3.选票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中国科学报社科学网编辑部   邮编:100190 收信人:张婧。
  • 庞国芳:引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最前沿
    GC-Q-TOFMS和LC-Q-TOFMS技术达到了绿色发展、环境友好、清洁高效的技术要求,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技术创新 庞国芳正在指导团队成员做实验 GS-MS和LC-MS/MS方法同时检测的品种居国际领先地位   今年9月,从第128届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年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荣誉主任庞国芳荣获2014年度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从1985年开始从事农残检测研究,到1998年获得合作研究奖和副仲裁奖,2002年的研究导师奖,再到2007年获得资深专家奖,如今,庞国芳已是第7次将自己的名字写进AOAC的荣誉史册&hellip &hellip   这位从河北秦皇岛检验检疫局走出来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凭借着他的睿智、拼搏与团队合作,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的首席科学家,并逐步攀登上国际检测科研高峰。30年来,庞国芳带领他的团队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开展了三次AOAC协同研究,并建立了三项AOAC先进标准,填补了我国研究AOAC标准的空白 研究建立了一套检测体系帮助中国蜂蜜、鸡肉和糙米进入全球市场&hellip &hellip   解决国家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   走近庞国芳,不少人都感到惊诧,一位长期在一个地级市工作的基层检测工作者,何以成为中国检验检疫领域的第一位院士?又是如何摘得AOAC最高科学桂冠?庞国芳坦然地笑着说:&ldquo 国家需要是我们检测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rdquo   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偌大的蜂蜜样品室里,储存着上千瓶蜂蜜。庞国芳指着满架的样品风趣地说:&ldquo 我们的检测事业可以说是&lsquo 甜蜜的事业&rsquo 。&rdquo 然而,现在看来的&ldquo 甜蜜事业&rdquo 当初却带着苦涩。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蜂蜜产品因掺假、抗生素超标等各种因素,屡遭退货。国外对蜂蜜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要求越来越严格,涉及的检测技术项目多达300多种。当时,我国检测技术落后,出口企业不得不将样品&ldquo 漂洋过海&rdquo 送去检测,高额的检验费用,漫长的检验时间,让商机贻误殆尽。本该是我国&ldquo 拳头&rdquo 产品的蜂蜜,却陷入出口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出口商忧虑,养蜂人困惑&hellip &hellip &ldquo 甜蜜事业&rdquo 的甜蜜之路到底在哪?   庞国芳和他的同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主动请缨。从1998年到2001年,庞国芳带领团队普查了我国27种纯正单花蜂蜜和来自全国25个省130多家蜂蜜企业的12990个样品的碳同位素分布规律,并对欧、美、日三大主销市场需要的300多项农用化学品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31项标准,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蜂蜜质量鉴定终于有了&ldquo 利器&rdquo 。准确可靠检验结果,快速周到服务,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名声在外,欧美国家的一些客户在签订购买中国蜂蜜的合同中明确规定,将产品送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   如今,不是养蜂大省、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量0.5%的河北建立起了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每天检测样品达100多批,从这里检测出口的蜂产品,占据了全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全国400多家企业受益。   &ldquo 解决国家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rdquo 庞国芳说,那时候,秦皇岛局的实验室很小,连10平方米都不到。在条件艰苦、资金有限、人才有限的情况下,靠着急国家所急的奉献精神,庞国芳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就。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前瞻思维、独辟蹊径。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总检验师曹彦忠打心眼里佩服庞国芳的战略眼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庞国芳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传统的单残留检测方法的不足。&ldquo 以前的技术大多是单残留检测方法,一种商品一次只能检测一两种农药残留,工作量非常大。&rdquo 庞国芳说。   他检索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限量近20年200多篇文献发现,当时国际上对此类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的重点仍处在单一农药品种、单一农产品的残留分析方法上,多残留方法的研究很少。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同时测定各种水果、蔬菜、粮谷等农产品和多品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方法?庞国芳琢磨着,心里隐隐觉得重视多残留方法研究是解决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一个突破口。   但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庞国芳要做这一科研领域第一个&ldquo 吃螃蟹&rdquo 的人,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万事开头难。庞国芳意识到,要走通这条路,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就是能把这类农药的不同品种从千差万别的水果、蔬菜、粮谷等各种农产品中完全提取出来,同时又能把随农药一起萃取的大量各种各样的干扰物分离掉的通用方法。   但要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来说难度非常大。因为这类农药是亲酯性化合物,与共萃取的酯类分离困难。此外,拟除虫菊酯虽属同一类农药,但各品种之间极性相差比较大,在色谱分离时会造成品种之间,甚至同一个品种不同异构体之间产生相互干扰,从而使多残留萃取分离过程复杂化。   难题一个接一个出现,尽管如此,庞国芳心里很清楚:&ldquo 搞科研想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是不能取得大成功的。&rdquo 他在参阅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对如何把五花八门的萃取溶剂、吸附剂、洗脱溶剂排列组合,把最佳的方案优选出来。着重对吸附剂的活性、洗脱剂的极性和混合洗脱剂的配比,以及这三者对净化各种农产品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效果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   通过不断大量的对比实验,终于开发出第五种多残留方法,既能广泛地适用于千差万别的农产品,又能适用于极性不同的这类农药多品种残留的同时测定。1998年,&ldquo 同时测定农产品中多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方法的系统研究&rdquo 被批准为AOAC标准方法,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AOAC标准的先河。   打造农药残留智慧一张图   根据国家的需求,追寻新的检测技术,庞国芳院士及其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1985年到现在,他率领团队立足外贸,服务全国,对接AOAC,跨越了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无机质谱&mdash 有机低分辨质谱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了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气相色谱法等3项AOAC方法。现在,庞国芳团队正在迎接第四个研究阶段&mdash &mdash 高分辨质谱的新挑战。   &ldquo 过去我们研究的一次制备样品同时检测400种至500种农药多残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属于低分辨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检测技术,样品需要多次检测,比较耗时费力。&rdquo 庞国芳说。在他的主持下,近两年,庞国芳团队研究开发了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气相色谱&mdash 四级杆&mdash 飞行时间质谱( GC&mdash Q&mdash TOFMS )和液相色谱&mdash 四级杆&mdash 飞行时间质谱( LC&mdash Q&mdash TOFMS ),其分辨率提高了千倍,分辨精确度可达到百万分之五,而且获得的农药定性点可多达30个,远超欧盟对化合物4个定性点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农药残留的发现能力。庞国芳团队用上述新开发的两种技术评价了1200多种农药化学污染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质谱特征,建立了一级和二级精确质量质谱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次样品制备、两种技术同时检测1138种农药残留的新方法。   现在利用这项技术,通过市场采样,庞国芳团队已经对中国30多个省会城市、直辖市100种水果蔬菜,从400多个采样点采集了10000多批样品进行了监测,显示出强大的发现能力和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ldquo 把化学有害物质监测作为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控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环节。&rdquo 庞国芳说,&ldquo 现在,我们已将这项检测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开发建立了农药&mdash 产品&mdash 产地可视化溯源软件,只要将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输入,即可形成农药残留溯源智慧一张图,为残留预警、产品召回、问题溯源等食品安全监督提供现场视频溯源服务。&rdquo   目前,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已经研究完成,京、沪、鲁、皖、赣等地的检验检疫系统正在试用,取得了不错的实验结果。
  • 庞国芳课题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庞国芳主持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 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庞国芳主持研究的课题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8年和2004年,庞国芳主持研究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系统研究》和《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是由庞国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6年研究完成的。该课题攻克了从种植养殖业产品中提取、分离、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四大分析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37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际国家标准,构建了一个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定量测定水果、蔬菜、粮谷、果汁、果酒和动物组织中近800种农药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这项研究还可快速准确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70%以上,检测欧美国家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80%以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检测技术国际地位、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新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庞国芳院士:农残检测技术未来或向“标准电子化”发展(ACCSI 2017视频采访)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4月24-25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7)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视频采访。 /p p   庞院士在本届ACCSI大会上做了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及发展展望的报告。谈到我国当前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水平时,庞院士表示:“由于我国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比美国、欧盟等起步要晚得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内涵和经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标准建设方面,还存在数量少、水平低的问题。但是,从某些领域来讲,如我国的农药残留限量高通量检测技术,绝对是世界领先水平的。” /p p   同时,庞院士还在采访中指出,从国际竞争对比来看,未来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标准的电子化,通过电子标准库的形成,逐渐和技术、仪器融合成一体,从而发挥标准的最大作用。 /p p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视频: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A6F34528D8A13BFD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script
  • 庞国芳:迎接农药化学污染物高分辨质谱监测技术新挑战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8月28-29日,由中国检科院主办的&ldquo 2014第六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rdquo 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围绕&ldquo 整合、机遇、挑战&rdquo 主题,探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政府购买第三方检测服务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500余位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检测机构、企业实验室的负责人、资深工程师共同参会。 会议现场   在食品分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做了题为&ldquo 学习国际AOAC追求卓越的精神促进我国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rdquo 的报告。   此时正逢庞国芳院士远赴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接受AOAC颁发的&ldquo 2014年度哈维· W· 威利奖(Harvey W. Wiley Award)&rdquo 前夕。在此背景下,庞国芳院士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与AOAV结缘,并在伴行的30年中发生的种种交流合作。   在伴行AOAC的30年中,庞国芳团队立足外贸&mdash &mdash 服务全国&mdash &mdash 对接国际AOAC,跨越了气相色谱&mdash &mdash 液相色谱仪&mdash &mdash 低分辨质谱三个发展阶段,现在正在迎接高分辨质谱作为第三个研究阶段的新挑战。在此次挑战中,庞国芳团队研究开发了一次样品制备GC-Q-TOFMS和LC-Q-TOFMS两种技术同时检测1138种农药残留新方法。该项技术具有多个技术创新,如:这两种技术研究建立了1200多种农药GC-Q-TOFMS和LC-Q-TOFMS一级和二级精确质量质谱数据库 建立了以精确质量数取代标准品作为参比的定性鉴定新方法 建立了自动匹配定性鉴定软件 研究开发了农药&mdash &mdash 产品&mdash &mdash 产地可视化溯源软件等。 应用此项技术,在第一批全国36个省会城市普查结果中显示,该方法具有强大的发现能力,是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风险监测的有效新工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庞国芳院士
  • 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访国家质检总局食品专业首席研究员庞国芳院士
    早在2005年,仪器信息网曾就破解蜂产品国外技术壁垒相关问题对庞国芳研究员进行了专访。3年的时间过去了,庞国芳研究员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国际AOAC资深专家奖;主持完成的36项农兽药残留测定方法已作为国家标准发布… 不久前,来自质检总局的一则新闻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08年11月12日-13日北京,庞国芳院士主持研究的79项农产品食品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通过了审定。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专业首席研究员 庞国芳院士 2008年12月12日上午,庞国芳院士亲临仪器信息网,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国家标准的研究与意义、实施与推广等问题接受了专访。 构建我国农产品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体系 提到2008年底通过审定的79项国家标准时,庞国芳院士说到:“由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有关专家组成的30余人的评审组对79项标准的评价是: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居国际领先地位,兽药残留检测标准居国际先进水平。” “这次79项国家标准的研究是2006年36项标准的继续,也可说是我们10多年研究的结晶。我们目标是打造一个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使检测的品种再提高一个档次,使标准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只有把技术和标准做得无可挑剔、近乎完美才能得到同行认可,标准是科研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神圣的科研工作。标准要经得起现实的考验、历史的考验,一句话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庞国芳院士在30多年科研攻关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也是在技术创新、科技兴检工作中一贯奉行的工作态度。 1、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的背景 庞国芳院士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科研工作的目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破解国外技术壁垒。”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遇到一些先进国家所设置的种种技术壁垒,都与农药兽药残留限量相关,相关行业中有近90%的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有82%的企业称减少了市场份额,而35%的企业则被挤出了市场。每年受国外技术壁垒带来的经济损失由2001年约70亿美元,到2006年增加到1000亿美元。 庞国芳院士说到:“2006年,美国涉及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万多项,欧盟2万多项,日本5万多项,本系列标准发布前,我国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足500项。” 如日本2006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中800多种农兽药规定了限量指标,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管理法规。 “在检测技术水平方面,以一次制样可以测定农药品种数量为例,美国可以测试300多种,欧盟以德国为准可以测试300多种,日本可以测试260种;然而,2006年本系列标准问世以前,我国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测试的种类不足50种。所以,不论是检测技术标准还是残留限量标准,我国和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尽快迎头赶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我们的技术标准体系,应对发达国家的挑战。” 2、世界常用1000种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多残留高通量样品制备与检测技术研究 如何实现超痕量农药残留多组分高通量的检测,庞国芳院士说到:“必须彻底解决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第一,采用什么样的萃取技术,能把数百种亿分之几的多类化学残留物从基质千差万别的农产品中完全提取出来。第二,采用什么分离技术和富集技术把共萃取的大量干扰物分离出去,使目标化合物得到富集。第三,采用什么检测技术能够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高通量检测数百种农药残留,并能准确的定量分析,使方法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所规定的限量要求。” “科学研究要有系统思维能力,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论。研究要不断深入,切忌浅尝辄止。”庞国芳和他的科研团队对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了近10年的系统研究,主持设计了化学、物理学、微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案,先后组织13个省市检验检疫局,以及大专院校和科技机构200多位专家联合攻关,历经四个研究阶段,突破了这些技术难题,关键技术精雕细刻成28项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茶叶、中草药、食用菌(蘑菇)、动物组织、水产品、原奶及奶粉、蜂蜜、蜂王浆、果汁果酒等农产品食品中806种农药残留的检测,使我国农药多残留同时检测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接轨,在同时检测的品种数量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这项研究实现了三方面的创新: (1)对1000多种农药的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以及凝胶渗透色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三个分析参数数据库,奠定了高通量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2)集成加速溶剂萃取、高速匀质提取、固相萃取和凝胶渗透等先进前处理技术,攻克了800多种含量十亿分之几的农药残留从50余种农产品中有效提取出来,并将大量共萃干扰物有效分离掉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居国际领先地位的高通量样品前处理技术。 (3)突破靠更换检测器或色谱柱增加检测品种的传统技术,研究开发了色谱质谱按时段分组检测新技术,将化学性质和保留时间相近的农药分成若干组,提高了方法的选择性;将每组农药按出峰顺序,细分时段检测,提高了方法灵敏度;对检测农药选择离子进行优化,降低噪音干扰,提高了方法的分辨率,开发出国际领先的高通量样品检测技术,实现了500种农药残留可同时检测,比传统单残留方法提高工效上千倍,形成了一个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 3、世界常用200多种兽药等化学物质的分离、富集与检测技术研究 庞国芳院士还主持研究了牛羊猪鸡兔等畜牧业和渔业、蜂业、乳业产品中26类200多种兽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检测技术。荟萃当代先进的酶化学、衍生化、固相萃取、离子交换、免疫亲和色谱等20多种样品前处理技术;集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以及色谱-质谱串联技术等10多种检测新技术,开发了26类200多种兽药按门类提取分离与富集技术。建立了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可实验室同步的有前瞻性的国家标准72项,可应用于牛羊猪鸡兔等畜产品,鱼虾等海产品中200多种兽药残留的检测。 据统计,庞国芳院士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领域研发的关键技术,制定为国家标准139项。这些标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药兽药残留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一些检测技术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破解了世界先进国家这些领域的技术壁垒。 在谈到这些检测技术国家标准的研究意义时,庞国芳院士说到: 第一,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俗话说,得标准者得天下,羸得技术标准研究的优先权,就有了优先的话语权。比如,在进出口某种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外商要检测300种农残,外商问你们有这种检测技术吗?如果我们没有,他会说,那就按我们标准做,主动权就在对方手中,如果我们说我们有能测400种的标准,外商马上哑口无言,并投以尊畏的目光,主动权就掌握在我方。从这个角度讲,“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有重要破解技术壁垒的意义。在国际竞争中,世界先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利益,已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我国因先进国家技术壁垒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国外技术壁垒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障碍,农产品食品是我国遭遇国外技术壁垒比较多的部门,所以这些技术标准的研究,将成为破解世界先进国家技术壁垒的有力武器,这也反映出发展中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俗话说“强者面前无壁垒”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兽药残留限量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面对农产品食品国际贸易残留限量门槛越设越多,越设越严的严峻形势,面对国际贸易快节奏、高效率的发展,必然对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高通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些多残留检测技术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 第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农药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是当前各国同行热点研究课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我们的研究,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同时检测的品种方面,超过了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研究论文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认可。我们在国际会议上的报告也得到同行赞许,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残留分析和食品痕量分析化学领域的国际影响,促进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 破解我国蜂产品世界三大主销市场技术壁垒 20世纪90年代起,庞国芳院士对我国蜂产品在欧洲、美洲和日本世界三大主销市场遭遇的300多项农用化学品技术壁垒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31项检测技术标准,初步构建了蜂产品检测技术标准体系,改写了我国蜂产品先进检测技术空白的历史,一跃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这些检测技术标准破解了我国蜂产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世界3大主销市场所遇到的369种贸易技术壁垒,得到国际蜂产品界认可;彻底摆脱了我国蜂产品出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也为我国争得了在蜂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检验检疫工作的主动权;有力地促进蜂产品的出口,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同时,这些标准也满足了我国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迫切要求,对促进我国蜂业发展、提高蜂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这项新技术在促进我国蜂蜜质量的提高中发挥作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四次走出去,四次请进来”向全国推介蜂产品检测新技术,并向广大用户承诺:“蜂蜜真假鉴别,收到样品后24小时报出结果;全年无节假日,一天24小时提供服务”。由于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服务快速周到,从1998年起到目前,在开发新技术的项目、送检样品的厂家和受检样品的数量三个方面,翻了四五番。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技术实力,很快在国内外传开。国外的一些客商,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在签订购买中国蜂蜜的合同中明确规定,某某项目送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2000年6月16日中国驻德国汉堡总领事馆在“综合与调研”第5期(总第10期)发回国内的一份报告中,对秦皇岛局蜂蜜检测实力和水平在德国客户中产生的影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谈及秦皇岛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庞国芳院士说到:“不是养蜂大省、蜂产品出口仅占全国0.2~0.5%的河北,港口不出口蜂蜜、也没有较大蜂产品加工企业的秦皇岛,我们却在这里创建了‘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使全国28省市400多家企业直接受益,每年出口蜂蜜检验量已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出口多达40多个国家,每年促创汇0.5亿美元,可以说,我们的实验室为我国‘蜂产品出口大国’的美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研究国家标准,国际接轨与实际应用并重 庞国芳院士主持研究的检测技术标准中采取L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占据绝大多数,对此庞国芳院士说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所处的位置特别,不容有失,检测结果必须准确、快速。在对外贸易谈判、对外交流中,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能够达到经济效益所达不到的意义。正因为我们的这些标准研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检测所用仪器设备尽量与国际接轨,方便沟通,容易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且达到与国际贸易接轨的目的。”因此,这些标准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将LC-MS/MS引入国家标准之初,并没有被一些专家所赞同,普遍认为:LC-MS/MS仪器价格较高,大量企事业检验单位没有这种设备,标准普及时会有困难。但庞国芳院士站在国家标准研究的角度仍坚持:“第一,国家标准研究不能迁就落后,迁就落后则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国家标准研究要追赶国际先进,与国际接轨;第三,国产仪器厂商必须忍受阵痛,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其乐无穷’在后。” “其实,标准研究中不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也考虑了实际应用。多残留方法与单残留方法一样简单,方法程序灵活可调,所测定的品种数量可变;新的品种只要适合这些方法的技术体系,就可以用这些标准进行测定,方法测定范围可无限扩大;这些标准采用的色谱柱、试剂等都是商品化、通用的产品,操作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并且,在中国省级以上的质检、检验检疫机构都具备这样的仪器设备,也在使用着这些标准。” 我国分析仪器技术和工业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国家对分析测试领域越来越重视,分析仪器行业方兴未艾,其发展速度一定会越来越快。“国产仪器厂商需做的工作很多,仪器、耗材等各个方面都急需提高。我们实验室与某公司合作研发的两种净化材料已在新通过的国家标准中使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扬起风帆,再次启航 自80年代初进入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工作,至今20多年来,庞国芳院士长期工作在我国外贸进出口商品质量检测第一线;每天面对的都是试管、瓶子、样品和检测仪器,对这种单调又枯燥的试验,庞国芳院士却是乐此不疲,经常微笑着说:“兴趣和责任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着检验检疫“国门卫士”的神圣使命,发扬技术创新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庞国芳院士为我国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1)研究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关键技术精雕细刻成141项国际国家标准,为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提供了一系列与先进国家接轨的技术标准保障。 (2)破解中国蜂产品欧美日世界三大主销市场370多项农用化学品的技术壁垒,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出口,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使全国28省市400多家企业受益。 (3)对企业实施风险分析残留监控15年,促秦皇岛正大跻身我国外资企业500强,年销售达12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4)两次领导组织美国、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33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同研究,建立了两项国际AOAC标准,开创了我国学者领导研究国际AOAC标准的先河。2008年在美国召开的第122次国际AOAC年会上, 应邀做了“动植物源性食品中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专题报告,将其中一个课题列入了AOAC先进标准研究计划。 在谈到今后3年的工作计划时,庞国芳院士表示,团队的工作重点转换为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的大面积推广、宣传、普及,“同行有兴趣可到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来参观、学习,我们保证学员以最短时间掌握标准方法、仪器操作;如有需要,我们也可以到同行的实验室进行指导。同时,调研这些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对发现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订。” 最让庞国芳院士感到欣慰的是,目前,作为科技带头人,他以老带新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朝气蓬勃的专家队伍;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名、国家质检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2名、研究员4名、破格高级工程师2人。庞国芳院士说到:“我们为了相同的兴趣、责任而走到了一起,共同为我国对外贸易保驾护航。” 后记 一个科学工作者或团组在事业上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政治家的英明决策,纵观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远到太空技术,近到我们日常的生活科学,都是如此。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时刻要保持与国家经济发展、人民需要、国际接轨一脉相通,这就是科研选题立项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一个科技工作者对事业要有浓厚的兴趣,要有执著追求的激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在科学探索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1:庞国芳院士简介 庞国芳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20多年如一日,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兽药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了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建立了141项国际、国家技术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外贸发展,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文论著80多篇(部)500万字。担任《分析化学》、《色谱》、《中国养蜂》杂志编委,是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美国)、TALANTA(美国)和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荷兰)3个国际权威杂志的审稿专家。培养带出了一支包括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和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附录2: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证书 附录3:“本土技术 破解蜂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访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庞国芳研究员”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60614/011376.shtml
  • 庞国芳成为中国学者荣获哈维威利奖第一人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这里正在举办国际分析科学领域2014年国际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Harvey W.Wiley Award)的颁奖仪式,这天这个奖项颁给了一位来自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mdash &mdash 庞国芳。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 国际AOAC主席James M. Harnly和国际AOAC方法委员会主席 Shauna Roman为庞国芳研究员颁奖   镶嵌着哈维· 威利铜像的奖牌上写着: &ldquo 基于他对分析方法学的杰出贡献&rdquo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analytical methodology),AOAC INTERNATIONAL将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授予庞国芳。   庞国芳研究员获得此奖是实至名归。   30年来,庞国芳一直奋斗在农产品和食品检验检测领域,特别是在农药和兽药残留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美国国际AOAC官方网站公告给予如此概括:他带头研究建立了一套检测体系帮助中国蜂蜜、鸡肉和糙米进入全球市场 他组织领导了国际AOAC协同研究,并建立两项国际AOAC方法 他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mdash &mdash 监控鸡肉中的氯羟吡啶兽药残留液相色谱法 他开发了中国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包括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证明中国蜂蜜真实的来源于中国的蜜源植物 他开发出中国第一个用于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列高通量方法 他组织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国际实验室参与国际AOAC协同研究,开发了茶叶中653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分析技术 他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mdash &mdash 同时测定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多残留气相色谱法 他正在开发一种一次样品制备、同时检测水果和蔬菜样品中1138种农药残留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 他有10部食品安全科技专著在国内外出版,发表论文100多篇&hellip &hellip 庞国芳研究员接受AOAC主要领导的祝贺   2014年9月7-10日是第128届国际AOAC年会暨博览会召开期间。   按照该国际AOAC年会惯例,每年都为哈维· 威利奖获得者设立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Wiley Award Address)和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Wiley Award Symposium)。在开幕式当日下午召开的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上,庞国芳研究员做了&ldquo 伴行AOAC 30年,促进中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rdquo 的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六大类色谱-质谱数据库的基础研究 第二,12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 第三,四项国际AOAC 方法研究与应用 第四,迎接农药兽药残留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新挑战。庞国芳研究员在做 Wiley Award Address 主题报告   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结束后,接着召开的是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按照AOAC年会惯例,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的题目,由当年荣获哈维· 威利奖得主提出主题进行研讨。今年,庞国芳研究员选题是&ldquo 食品农药化学污染物分析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dquo 作为研讨主题,并预先邀请了美国FDA Alexander Krynitsky博士、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Luts Alder博士和美国环保部 Paul Yang博士等3位分析领域知名专家做了相应专题报告。最后,庞国芳研究员做了&ldquo 跟踪近24年4000多篇SCI论文见证世界农药残留分析技术进步&rdquo 的报告。   由于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和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两个会议连续召开,加之农药化学污染物分析技术是当前食品安全的热点话题,吸引到150多人到现场听会,包括AOAC现任主席及3位前任主席。此外,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得知今年我国学者荣获了哈维· 威利奖,感到很振奋、很荣耀,也纷纷前来听报告,给会议增添了几份热烈气氛。同时国际AOAC从今年初在其网站公布了庞国芳研究员荣获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的通告之后,在其AOAC《实验室管理》(inside laboratory management)杂志1/2月,3/4月和7/8月连续3期介绍庞国芳研究员的科学技术成就,其影响不断扩大,参会人员踊跃,两个专题会议开得很成功。   庞国芳研究员这次参加AOAC年会,除参加上述开幕式颁奖仪式和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以及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外,庞国芳研究员还参加了AOAC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专家评审会。在此会上,庞国芳研究员主持的国际AOAC优先研究项目&ldquo 茶叶中653种多类别多品种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GC-MS,GC-MS/MS和LC-MS/MS高通量分析方法&rdquo ,组织的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同研究报告,全票通过AOAC方法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为第一行动方法(First Action)。至此,历时6年,庞国芳研究员主持的第三项AOAC方法研究获得成功。   按AOAC哈维· 威利奖评审委员会有关规定,授权哈维· 威利奖获得者,可以推荐一名符合AOAC条件的在校研究生,获得当年哈维· 威利奖学金。因此,今年庞国芳研究员推荐的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梁森同学荣获了国际AOAC 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学金,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美国哈维· 威利奖学金的研究生。   PS:哈维· 威利(Harvey W. Wiley)是国际AOAC创始人,他也是1906年美国第一部《纯正食品和药品法》奠基人,由于他对食品立法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美国&ldquo 纯正食品和药品法之父&rdquo 。哈维· 威利奖是国际AOAC最负盛名的科学荣誉奖, 1956年美国《纯正食品和药品法》颁布50周年时,为纪念哈维· 威利对食品立法的贡献,特设立哈维· 威利奖,以表彰那些在推进分析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每年只颁给一名科学家或团队。国际AOAC 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授予庞国芳研究员,是设立此奖项以来第58位获奖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 庞国芳、包亦望获2016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提名
    p   近日,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对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形式审查合格的标准项目及组织和个人进行了公示。此次共有167项标准项目、46个组织(单位)和75名个人审查合格。 /p p   其中,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获得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形式审查合格终身成就奖提名。 /p p im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176px float: left " title=" QQ截图20160412120800.jpg" border=" 0" hspace=" 10" vspace=" 1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21cdc3a-fdf1-467d-8183-2ce46b1d8231.jpg" width=" 150" height=" 176" / /p p   自1985年起庞国芳院士一直奋斗在农产品和食品检验检测领域,特别是在农药和兽药残留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包括中国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中国第一个用于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列高通量方法等,帮助中国的蜂蜜、鸡肉、糙米、茶叶进入了全球市场。鉴于他在分析化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2014年庞国芳院士获得了国际分析科学最高奖——哈维· 威利奖。 /p p   同时,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包亦望教授则获得了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形式审查合格突出贡献奖提名。 /p p im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176px float: right " title=" QQ截图20160412120737.jpg" border=" 0" hspace=" 10" vspace=" 1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74f65d17-3c51-4bed-a3d7-14149c2f4394.jpg" width=" 150" height=" 176" /   包亦望教授在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评价技术和材料优化设计、强度与断裂理论及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创新,在结构陶瓷的强度理论、断裂力学、脆性材料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等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先后完成了“973”、“863”、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发专项等多个项目。凭借《结构陶瓷典型应用条件下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包亦望教授及其团队曾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此外在本次的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形式审查合格的标准项目奖申报名单中,仪器信息网编辑还发现了近10项分析测试标准位列其中,包括大连依利特申报的GB/T 26792—2011 高效液相色谱仪标准项目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QQ截图2016041212055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80bfd50c-d499-4fe2-9517-30acbc93c79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编辑:刘玉兰 /strong /p
  • 庞国芳: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 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8月12日,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经济前瞻论坛2023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庞国芳围绕食品安全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发表了主旨演讲。在庞国芳的带领与推动下,我国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走在全球前列,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庞国芳在演讲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回顾了我国30多年来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走过的不凡历程,从立足岗位到服务食品安全,再到对接美国国际AOAC,跨越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碳同位素质谱、低分辨质谱、高分辨质谱五个研究发展阶段。研究的食用农产品包括:出口糙米、肉鸡、蜂蜜、动植物食品、水果蔬菜、茶叶和中药材。第一阶段研究开创了我国国际AOAC标准研究先河,促进我国糙米出口。第二阶段研究使秦唐地区肉鸡飞向海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建中国学者研究的第二项国际AOAC标准。第三阶段研究破解了中外蜂蜜贸易纠纷,使中国蜂蜜五洲四海飘香。第四阶段研究不仅建立了139项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并且争取到了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国际博弈中掌握了国际标准研究主动权。第五阶段研究涉及千种农药不同质谱条件下的分子裂解规律,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其间组织的由14个国家38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AOAC协同研究,创建了该团队组织研究的第四项国际AOAC标准方法。在庞国芳院士带领下,他的团队建立了多项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化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在《中国水果蔬菜茶叶农药残留报告》得到了翔实的体现。“一个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培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庞国芳说,“科研是战场,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在庞国芳的带领与推动下,我国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走在全球前列,并参与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 本土技术 破解蜂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访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庞国芳研究员
    我国的蜂蜜事业曾经创造了诸多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第一”:养蜂世界第一、蜂蜜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蜂王浆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蜂产品三大主销市场欧盟、美国、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国际市场对蜂产品检测项目的逐年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蜂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加入WTO以后,这种状况更为突出。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破解贸易技术壁垒?中国蜂蜜产品何去何从?中国农畜产品农残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都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就相关问题本网专门走访了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庞国芳研究员。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出口商品提出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判断其合理依据是世贸组织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据庞国芳研究员介绍:我国是蜂产品出口大国,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兽药残留问题,如氯霉素;二是惨假问题;三就是采集不成熟蜂蜜问题。其中兽药残留问题和惨假问题,随着国际市场对蜂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要求越来越严格,而我们又缺乏具体检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的尤为突出,加入WTO以后,技术壁垒,更是层出不穷。2002年由于氯霉素的问题欧盟做出了暂停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决议,欧盟提出,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欧盟通知其各成员国,对所有工厂、仓库及已包装上市的中国蜂蜜进行强行检查。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检验。加拿大甚至提出中国蜂产品要进入加拿大市场就要进行300多个项目的分析检测,中国蜂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出现了全球对中国蜂产品封杀的局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对蜂产品检测的通用方式是检测碳同位素。但在1997年以前,我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对于这项技术不管是仪器还是分析检测方法都是非常陌生的,从来没有人接触过。但是,用庞国芳研究员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不做,就要落后,就要遭到损失。”当时,曾一度出现我国要出口蜂产品到国外,要先拿样品到国外的检测结构进行检验,国外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了,我们才能组织货源,组织生产的现象,这样不管是在蜂产品的出口周期上还是在产品的等级上,我们都完全受制于人,外贸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这使我们非常被动,严重影响了我国蜂产品的出口量,大大降低了蜂产品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   1997年,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庞国芳研究员和他带领的课题组挑起历史的重担,首先向蜂蜜真假快速鉴别技术发起挑战,1998年年初,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创建“蜂产品检验实验室”,开始《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从1997年开始至2004年,庞国芳研究员和他的助手们费时8年,从碳同位素技术入手,研究建立了蜂产品质量评价检验方法标准体系。该体系荟萃了当代固相萃取,离子交换,液液分配,柱层析,衍生化,微波消解以及酶化学等14种样品前处理新技术;集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有机质谱、无机质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酶联免疫和生物鉴定等15种测试新技术。制定了化学和微生物学联合研究方案,攻克了蜂产品中8大类兽药、5大类农药等共计370种微量化学物质的检测技术,普查了碳同位素的分布,揭示了我国25个省区市的27种蜂蜜碳同位素的分布规律。2002年,成功开发兽药残留12项检验技术,建立了12项国家标准,破解了欧洲、美洲和日本三大主销市场20多项技术壁垒。2003年,针对加拿大等国新提出的技术壁垒,成功研究出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建立了13项国家标准。2004年,建立起蜂蜜兽药残留5项国家标准,总计30项蜂产品的国家标准,至此,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蜂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成功建立,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前蜂产品检验的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攻克了我国蜂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破解了我国蜂产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世界3大主销市场所有贸易技术壁垒,使我国的蜂产品检验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彻底摆脱了我国蜂产品出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也为我国争得了在蜂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检验检疫工作的主动权,有力地促进蜂产品的出口,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同时,这项研究也满足了我国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迫切要求,对促进我国蜂业发展、提高蜂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庞国芳研究员组建的“秦皇岛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业界早已名声显赫,该实验室对外有两个承诺:一是蜂蜜真假鉴别技术全年365天服务,无节假日;二是收到样品24小时报告结果,出口企业可以先组织货源,组织生产,后交费。98年到2000年,该实验室开展了西北5省之行的调研工作,组织了4次请进来,4次走出去等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所谓请进来就是把蜂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部门请到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进行技术交流,通过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了解市场;走出去就是对外办一些培训班宣讲蜂产品的检测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技术,为国内同行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从1998至2004年7年当中,该实验室累计检验全国28省区市300多家企业蜂产品6万多批,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比利时、日本等主要贸易国,均顺利通关,承担的出口蜂产品检验量和创汇量各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分别达到47%和53%,出口达60万吨,创汇7亿美元。2005年,欧盟对进口我国蜂产品解禁后,我国出口的第一批蜂蜜就是经过该实验室检验合格,顺利的走进了欧洲市场,为我国恢复蜂产品出口大国的美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其实,不光是蜂产品,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品和农副产品的农、兽药残留控制的日益严格,名目繁多的贸易技术壁垒渐次高筑。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冻猪肉、冻鸡肉、蜂蜜、茶叶等传统出口商品由于产品中农药(拟除虫菊酯类)残留超标严重受阻,一些产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2002年1月到5月期间,欧盟全面停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导致浙江舟山冻虾仁遭欧洲退货,山东省大宗农产品,包括冻鸡、花生、蔬菜等出口大幅度下降;2003年12月31日欧盟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320种农药在欧盟境内市场销售,其中涉及中国正在生产使用和出口的农药有63种。中国传统种养方式下生产的农产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庞国芳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检验技术研究,在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90年代初,当人们还习惯进行单一残留研究的时候,庞国芳课题组就大胆地跳过这个阶段,从多残留开始研究。美国FDA组织经过4年研究,夭折了,而庞国芳课题组通过4年的研究,考察了30多种农药残留的色谱行为和特征,建立了4种多残的分析方法,在FDA组织停止这项科研工作两年以后,庞国芳课题组在原来4种多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掌握了从提取到净化到检测的全部核心技术,紧跟着经过6个国家15个实验室一年半的实际检验,该项技术最终得到了各国同行的好评和全世界的认可。1990年-2004年庞国芳课题组研究的一系列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为秦皇岛正大公司出口肉鸡实施残留监控,10年来累计检验出口肉鸡1万多批,使该公司合同养鸡户由1992年的200多户增加到2004年的5000多户,年销售收入由2000多万元增加到11亿元,促进出口肉鸡460多万吨,创汇2亿美金,累计内销1383万吨,收入达111亿元,促使该企业2002年跨入中国外贸企业500强,名列第309位,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地发展。如今,由庞国芳课题组研究的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和动物组织同时检测农产品中400多种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与方法已精雕细刻成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加上用于蜂产品检测的30项国家标准总计是33项国家标准,据庞国芳研究员介绍,他的课题组日前正在把在这些标准翻译成英文,以方便各国间的交流,如果有可能,他还要把这33项国家标准做成各国通用的国际标准,如果那样的话,他将第三次作为副仲裁组织国际组织AOAC的国际合作研究。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风风雨雨10几年,庞国芳研究员及其课题组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贸易的不断加大,新的贸易技术壁垒将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有及时破解的能力,从而取得“绿色贸易通行证”。   采访结束时,庞国芳研究员给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总结了4点精神,笔者个人认为这4点精神适合于任何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即:  1.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溶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  2.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不可挑剔,无可挑剔。  3.要发挥团队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  4.要有只争朝夕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让我们共同祝愿庞国芳研究员和他的课题组取得更大的成绩!   庞国芳简介:  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研究员  美国国际公职分析化学家联合会研究导师  科研项目:  《同时测定农产品中多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方法系统研究》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度国际AOAC合作研究奖和国际AOAC副仲裁奖;  《动物组织中二氯二甲吡啶酚残留检测》获2002年度国际AOAC研究导师奖;  《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联系电话:0335-3407609   E-MAIL:gfpang@heinfo.net
  • 庞国芳、李景虹、樊春海、任发政四位院士推荐!《功能核酸》正式出版!
    从核酸的发现到其结构的解析再到各种生化功能的探索,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Watson和Crick等人,他们的贡献被广泛认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酸越来越多的功能被揭示,为我们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这些功能核酸也为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本书亮点1. 本书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出版基金项目,并获得相关领域院士和知名专家推荐。2. 按照结构—性质—功能的思路,本书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功能核酸进行立体化梳理,基于作者团队多年研究成果形成多个功能核酸原创性外延科学概念,引领前沿。3.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功能核酸的理论体系,梳理完善功能核酸的基本概念,对“功能核酸”这一概念的具体范畴、类别、特点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归纳性的概述。4. 将功能核酸的裁剪上升到功能核酸多能性为导向、分子对接为助力的裁剪;对于功能核酸的自组装及功能核酸纳米材料的形成与应用方面从其基本特性出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5. 本书为首部系统阐述功能核酸的专著,可作为学生、专家、产业技术人员的必备工具书,也会是促进该领域加快发展的铺路石。主要内容本书从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对“功能核酸”这一概念的属性、具体范畴、类别、特点进行明确界定和归纳性概述。将内容系统划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共性技术,包括功能核酸的筛选、表征、修饰、固定化、裁剪,以及分子对接;第三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外延,涵盖核酸适配体、功能核酸酶、核糖开关、发光功能核酸、四链体核酸、三螺旋核酸、功能核酸自组装、功能核酸材料、核酸药物、核酸补充剂、DNA存储技术;第四部分介绍特殊存在的功能核酸,主要是功能核酸纸基生物传感器和功能核酸细胞体系生物传感器;第五部分介绍功能核酸文献数据库。封面揭秘《功能核酸》书籍封面设计匠心独具,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科学内涵,引领读者踏入核酸科学的奇妙殿堂。封面背景选用深绿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恰如核酸作为生命密码的深邃与活力。在这绿意盎然的背景下,一条由核酸构成的吉祥巨龙图腾跃然纸上,成为视觉的焦点。龙须轻盈飘逸,由DNA杂交链式反应产生的长链精细编织而成,象征着核酸分子间复杂而精密的相互作用。龙身则巧妙融合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与传统三核酸的构想,展现了核酸结构的多样性。龙爪则以发夹结构的发光核酸为原型,形态矫健有力,象征着功能核酸在精准操控与靶向识别方面的卓越能力。下方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荧光珠子,它们是以核酸为模板合成的荧光纳米材料,预示着功能核酸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璀璨前景。“龙戏珠”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寓意,龙口喷吐的红色珠子,不仅是DNA组装纳米结构的生动象征,更寓意着功能核酸在纳米尺度上的创造性突破与希望之光。而环绕其周围的祥云,则由各种核酶/脱氧核酶的图案交织而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龙尾的巧妙设计——融入了团队的Logo,不仅是对团队研究成果的致敬与展示,也象征着团队在功能核酸研究领域的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封面的设计不仅是对科学内容的高度抽象与艺术化表达,更是将功能核酸的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现了科学与文化、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和谐共生。中文书名由许文涛教授的授业恩师罗云波教授受邀题写;英文书名则由许文涛教授书写。 作者说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值得我们铭记。从壬寅虎年的初步构想,到甲辰龙年的最终定稿。历经三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功能核酸》这本书最终在龙年圆满完成,与封面设计中那条由不同结构核酸绘成的龙形象不谋而合,象征着功能核酸研究领域的无限可能性。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与展示,更是对功能核酸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专家书评 自从核酸结构被人们解析后,“核酸”的内涵逐渐丰富。文涛的《功能核酸》一书,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功能核酸”进行立体化梳理。本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引领前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功能核酸研究视角。——中国工程院院士《功能核酸》按照结构—性质—功能的顺序,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立足于功能核酸的基本结构,对其内涵进行溯源,对其外延进行拓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以核酸为“骨架”的大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在 2 年前的《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理论篇》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全面。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和研究生进入该领域,做出更多发现和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读到许文涛老师的新作《功能核酸》一书时,我再次被其对于功能核酸多能性的深刻总结与内涵外延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相信此书能为广大科研爱好者打开思路,会给同行在功能核酸相关研究中提供一本工具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文涛老师新作《功能核酸》 展示了功能核酸源于核酸,而优于核酸的特点,对于从事核酸研究的同仁及想进入多彩功能核酸世界的有缘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盏引路明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功能核酸》是文涛老师探索功能核酸多彩世界收获和体会的精心梳理及系统总结,我相信这本书将是有缘人攀登核酸高峰的铺路石及探秘核酸宝藏的指南针。 ——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功能核酸》一书系统而详实地介绍了核酸适配体、核酶以及核糖开关等各类具有生物功能的特殊核酸结构,同时紧密联系了它们在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这本书对致力于功能核酸研究的人员有益。——滑铁卢大学教授阅读人群本书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化学、材料学、光学等多个领域,适合于多个专业领域的读者群,本书兼顾科学性与科普性,既适合资深研究人员的深度阅读,也适合初涉生物传感研究或只出于科学爱好的一般读者兴趣阅读。作者简介许文涛 教授,长期从事功能核酸、功能食品及生物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入选神农青年英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青年新星A类及“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分会秘书长、北京市食品学会现代营养健康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副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医食品注册审评核查专家、保健食品现场核查专家、婴幼儿配方乳品配方注册咨询专家,“三新食品“评审专家,第六届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连续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担任Journal of DNA and RNA research期刊主编,Food Biomacromolecules期刊副主编,Toxins、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Exploration、Mini-Reviews in Organic Chemistry、《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进展》、《生物技术通报》等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2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H指数为52,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转化20余项。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5项。在全国建有3个教授工作站、2个博士农场、3个科技小院。
  • 庞国芳、果德安等52位科学家获2017年何梁何利奖
    p   10月25日,备受关注的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在北京颁奖。 /p p   本年度共有52位获奖科学家获奖。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彭士禄院士和黄旭华院士,奖金为100万元港币。此外,唐志共等34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小武等16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金为20万元港币。 /p p    strong 800多名院士曾获何梁何利奖 /strong /p p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p p   20多年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在海外及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历年共有近1200名科学家获奖,其中两院院士超过800名。特别是值得关注的,很多非院士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奖后,后来都增选位两院院士。 /p p    strong 52名科学家获2017年何梁何利奖 /strong /p p   本年度共有52位获奖科学家获奖,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彭士禄院士和黄旭华院士,奖金为100万元港币。此外,唐志共等34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小武等16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金为20万元港币。 /p p   52名科学家中,共有25名来自高校,其余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国有企业、其他科研单位等。高校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各有2名科学家获奖,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各有一名科学家获奖。 /p p    strong 下面来看看本年度何梁何利奖的详细名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53c8e89-f1db-43b0-9a7e-a7fc6aecbd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0333ddf-d166-41b7-acd4-8435b258b9f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bfde3f1-9fda-4afb-899d-cbbf64bbcd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bd4e558-0dff-4c64-94e8-da8cff189d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df66621-15dc-4db7-a42e-24471f7b3d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25588a0-6c43-4be1-85ed-3da891e69be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a7d4309-c8d0-46d0-bfb0-a865a54671b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5fff762-2e67-49fc-b506-71c04f2040d2.jpg" / /p
  • 周锦帆:心无旁鹜方为大家
    原标题:心无旁骛方为大家 作者:国家质检总局《检验检疫科学》杂志创刊人、责任副主编 周锦帆   前几日,庞国芳院士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那套食用农产品农残检测方法的书已印出,让我提一下意见。细细看过,感慨良多。   这套书两册,分别为植物源和动物源产品,共计260多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的每个数据都凝聚着庞院士这支团队的心血。   我和庞院士相交已久,庞院士30年如一日,研究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他扛起了我国农残实用分析的大旗。做出这样的成绩,源于庞院士敢于迎接农残检测的挑战,心无旁鹜,在农残检测方面不断攻关,攀登农残检测的高峰,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位学者,庞院士做到了对国外农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的全面掌握,研究了国外3505篇论文,包括89种分析技术,实现了一次制备样品,同时检测400种以上的农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庞院士经常采用多个国家的协同研究方法,例如,通过AOAC,他组织了12个国家的协同研究,以保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与国外的协同研究是庞院士的研究特色。一方面,可以保持国际领先,另一方面,增强了检测技术的可靠性。   庞院士的工作地点从秦皇岛换到中国检科院后,仍然坚持每天很早到单位,很晚才回家,仍然坚持周六、日在实验室,极其难能可贵。他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分析化学研究业者的榜样。   在秦皇岛时,他家和实验室距离只有不到1公里,容易做到每天坚持工作,但现在他家在奥林匹克公园,工作单位在朝阳区高碑店,车程4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位年届70的老同志,没有理想,很难坚持下来。   谨以此文记之,表达对庞院士的敬佩之情。 本文作者 周锦帆   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本网发布之信息,文章标题为本网站所加,未经本网及作者本人允许,他人不得转载或用于其他目的。   进入周锦帆博客:http://bbs.instrument.com.cn/forum_668.ht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