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农业水资源

仪器信息网农业水资源专题为您整合农业水资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农业水资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农业水资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农业水资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农业水资源话题讨论。

农业水资源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农业水资源实验室在石建立
    记者昨日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日前在我市建立。   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是针对华北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密切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而设立的。该实验室将瞄准华北粮食安全、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个体、田间和区   域水平,研究水资源在农业中的消耗过程、影响机理和调控机制,开展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为解决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方法和战略支撑。
  • 中科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启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及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召开。   遗传发育所副所长马七军为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农业节水专家山仑院士、水文水资源学专家刘昌明院士担任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由13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冰川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会上,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农业基地办公室的段子渊处长、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的吴根副处长、秦大河院士和刘昌明院士先后致辞,祝贺实验室正式启动,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勇于进取,开阔思路、多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秦大河院士、刘昌明院士、马七军副所长和段子渊处长共同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永辉研究员首先就实验室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队伍结构、科研条件、国际合作、管理及运行体制、近期工作重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工作计划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随后,刘孟雨研究员、张喜英研究员、杨永辉研究员分别针对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及遗传学基础、农田水循环与调控机制和区域农业水资源三个研究方向作了专题报告。   学术委员会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近期工作重点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对实验室未来的研究思路、人才引进、创新能力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   启动仪式由农业资源中心副主任胡春胜研究员主持。
  • 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在张家口市建立试验基地
    p   9月5日从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与河北省张家口灌溉试验站共建“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张家口试验基地”项目启动,双方近日在张家口市张北县签署了合作协议。 /p p   据介绍,农业用水占张家口总用水量的70%以上,并与农业产业收入密切相关。张家口灌溉试验站是以河北坝上地区农牧交错带农业节水灌溉为研究方向的河北省级重点试验站,近年来开展了多种蔬菜的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方面的研究工作。 /p p   本次签约后,双方将共同围绕“冀西北高原地区典型蔬菜提质增效水肥调控”和“坝上集约蔬菜水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模型研发”开展首轮合作研究。内容包括:联手开展农业水资源、农业节水机理与灌溉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建立经常性的会议制度,积极推进科研合作 共同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申请,所取得的数据、成果、效益,双方共享 组织专家进行田间试验指导、科技培训及技术咨询等活动,积极为张家口灌溉试验站科研人员提供学习、学术研讨、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逐步构建和深化国际科研项目的合作等。 /p p   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赵军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即将举办冬奥会的背景下,双方联手开展农业水资源、农业节水机理与灌溉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节水最新科研成果和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在张家口市的推广应用,缓解该区域农业生产导致的地下水超采、水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的问题,进而推动河北省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恢复,实现生态与特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p p   张家口市副市长燕旺林表示,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与张家口灌溉试验站开展科研合作,对于张家口两区建设、扶贫攻坚、筹办2022年冬奥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p p   据悉,双方将以本次合作为起点,未来在农业水环境、生态农业、畜牧循环农业等方面开展更多领域的对接,通过项目、人才、平台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和深化与张家口市政府的全方位、高层次合作。 /p p /p
  • 水资源短缺 中科院专家建言雄安新区用水安全
    p   一直以来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一夜之间为人们口耳相传,无数人的朋友圈被它们刷屏。而根据中央的规划,雄安新区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要实现“水城共融”,这无疑离不开白洋淀。 /p p   白洋淀位于大清河流域,上游为太行山区,地势较高,形成向平原区补水的条件。该流域的主要水系呈扇形分布,向东汇入白洋淀,经天津市的海河入海,白洋淀水量减少也会直接导致天津市的河道干涸,供水不足。 /p p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杨永辉团队,长期从事海河流域农田节水与农业水资源研究。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削减上游农业用水,不失为解决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妙方。 /p p strong   白洋淀缺水问题 须治病求本 /strong /p p   历史上,海河流域山区来水到达出山口或冲积扇地区的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城市后,水资源丰沛,形成大量的河、湖、潭、沼、泉等湿地。根据保定市水文水资源局资料,白洋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平均入淀水量高达二十亿立方米,每年向天津弃水就高达十八亿立方米,其广阔的水面和沼泽湿地在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补充地下水源和向天津供水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p p   “根据我们的研究,白洋淀来水减少的关键时期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能源和电力供应得到保障,农田灌溉得到了大力发展,用水剧增,来水减少加剧。白洋淀水位从50年代的洪涝灾害时的高于海平面10米,下降到1982年的干淀。”杨永辉团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1988年的夏季洪水使干淀达5年的白洋淀得以重新蓄水,但面积大大萎缩,特别是1999年以后,水位长期徘徊在高于海平面7米左右,接近干淀水位,长期靠“引黄济淀”“引岳济淀”维持不干枯。 /p p    strong “治病求本”,科学家们发现白洋淀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是农业用水增加。 /strong /p p   “占流域耗水量60%以上的农业用水会通过田间蒸发挥发到大气层。”杨永辉告诉记者,由于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水作为资源消失的主要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农田、河道、湖泊、森林等的耗水就成为解决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关键。 /p p   他举出了一系列数据,“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和重新测算,白洋淀上游目前农作物耕地面积79.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63.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0.6%。播种面积122.7万公顷,其中小麦、玉米、蔬菜、水果各占32.4%、37.9%、13.1%和13.6%,是上游地区主要的耗水作物,灌溉直接消耗(包括地表及地下水)水量高达22.0亿立方米,与五六十年代白洋淀的来水量基本相当,由此表明,目前白洋淀流域的来水减少的关键是上游农业灌溉用水的增长。” /p p   农业节水在减少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30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农田节水技术,单方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一直提高,但“节水”和“用水减少”有着根本区别,这在全球能源和资源领域被称为“杰维斯效应”,即效率提高不等于用量减少。 /p p   “以白洋淀上游为例,2014年高耗水的水果、蔬菜种植面积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1倍和3.9倍,实际耗水高达22.0亿立方米,是造成白洋淀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他表示。 /p p    strong 为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建言献策 /strong /p p   “解决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除传统考虑的节水和增加外调水量外,调蓄山水林田湖布局、减少地表蒸发、增加清水产流是关键。”杨永辉一一举例分析。 /p p   “以白洋淀上游为例,该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122万公顷,生产小麦、玉米分别为262.5万吨和331.8万吨,但小麦、玉米生产量的22.8%和66.4%外输到其他省份和地区,具备压缩高耗水作物、减少农业用水的可行性。”他表示,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休耕和实施限水灌溉是实质性地减少农业用水、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因而,建议研究确立本地区压缩高耗水作物种类和规模的实施方案及政策机制,通过限水灌溉和限水种植,恢复白洋淀和雄安新区的清水产流,提升新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质量。 /p p   杨永辉团队建言,雄安新区的建设或许可以借鉴国际上的通用办法,由城市反哺农村,获取对农民所属土地水资源的使用权,从而实现水资源使用的总量不增长。 /p p   考虑到目前各地正在制定山水林田湖修复规划,他建议山水林田湖修复规划应考虑耗水需求。 /p p   杨永辉表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整体,森林、草地、水体的耗水量增加了,进入白洋淀的水量会自然减少。在白洋淀上游的规划中,切忌大幅增加水资源形成区和沿线河道的耗水。急需开展研究明确上游森林、草地、湖泊和河道的实际耗水量,发展耗水管理技术,通过限制高耗水生态系统类型的发展,增加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的清水流入。 /p p & nbsp /p
  • 政策加码污水资源化 水质监测市场巨大
    政策加码污水资源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污水治理,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召开污水资源化相关会议并先后发布多项政策,推动污水资源化行业的发展。 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会,会议研究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和相关实施方案起草工作,推动构建污水资源化利用“1+N”政策框架体系;7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指出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区域,要结合水资源禀赋、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技术经济条件,开展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等。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受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及污水处理行业的持续政策支持及持续投资所推动,中国污水处理行业获得稳健增长。污水处理行业的收益由2015年约人民币3419亿元增加至2019约人民币49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9%,水质监测迎来千亿市场。 水质监测迎来千亿市场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其细分领域包括水质监测设备和水质监测运营服务。 水处理与水质检测密不可分。污水处理首先需要检测污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等,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分离技术。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化学法、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等。 此外,再生水的水质检测是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污水处理厂最好能够加大投资力度,配备性能较强、检测精度高的水质检测设备,避免因为水质检测结果误差较大影响水处理工作,在线水质分析仪器作为一种常见的分析仪器在水源保护中被广泛应用。在线水质分析仪器主要分监测型和过程型,监测型主要用于判断水质是否达标,是单纯的水质监测仪器;而过程性水质在线分析监测仪能够反映水质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治理水污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另外,小编了解到,污水处理中水质检测的项目众多,不仅需要检测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包括温度、浊度、化学需氧量、pH值、溶解氧等,还需要检测有机农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这也要求污水处理厂配备不同种类的水质检测仪器。而污水的重复利用对污水处理技术以及经过处理后的水质的要求更高,污水处理行业对水质监测的需求也会更大。在上千亿的市场空间面前,水质检测也将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最后,小编想说,随着污水处理成本逐渐提速传导至终端,污水处理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重要机遇期,随着污水资源化政策的落地,将打开行业市场空间,水质监测迎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 中国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在11月17日举办的第五届水务高峰论坛上,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孙雪涛透露,国务院将于近期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意见中将划定“三条红线”,分别是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益控制,以及河流纳污总量控制。   “三条红线”的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下降3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 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由原来的41%提高到60%以上。   “水利部已经确定了‘三条红线’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这意味着未来的工作重点将由水资源开发转向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孙雪涛说。   记者获悉,上述意见已获得10个部委的会签,近日将由国务院出台。   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水资源管理将成为政府部门考核、问责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意味着,国家决心以捍卫“18亿亩耕地红线”般的级别来节约水资源。   2009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部长陈雷则在当年的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已非常突出,全国年均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   孙雪涛表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水资源的破坏,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是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两个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在进行中,而且未来还将有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这都对水资源提出了大量需求。”孙雪涛说。   不久前公布的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孙雪涛指出,在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中,管理目标和政府管理行为之间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记者了解到,水利部在起草的意见当中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规定,并已经在地方上开始了探索。   不久前,山东省出台《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出台的第一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专门意见。该意见规定,对于需要审批和核准的建设项目,立项前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 对于需要备案的建设项目,在备案后、取水前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任何项目在未经水资源论证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得立项。   与此同时,该意见还要求任何部门不得干预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 违反水资源相关规定的政府部门将被追究责任。   “过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仅仅停留在水利部门内部的上传下达,没有与政府部门的考核与问责联系起来,以至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压力。”孙雪涛告诉记者,在国务院即将出台的意见中,政府部门在水资源管理当中的角色分工将得到明确。   与此同时,水资源管理的问责将不再停留在水利部内部,而将可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孙雪涛亦透露,旨在实现全国水资源管理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国家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将在2010至2012年期间完成。
  • 国务院: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 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抓紧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以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   (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十三)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功能区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防治江河湖库富营养化。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十五)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开展内源污染整治,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十七)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的依据之一,对省界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依据之一。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及时发布水资源公报等信息。   (十八)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十九)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二十)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 水利部副部长:中国水资源监控系统明年建成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5日透露,中国官方投入19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全国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预计将于2014年底建成并初步投入应用,主要监测取用水、水功能区、省界断面及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   胡四一表示,目前,中国约38%工业用水和70%农业用水还未监测计量,50%的水功能区尚无监测手段,52%的省界断面未开展水质监测。现在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三条红线”的实施进行量化考核,亟需一个完备的监测系统,一套完整的监测信息。   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通过该系统,中国将重点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主要是加强取水、用水和排水以及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能够使得全国取用水总量的70%,和80%的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都得到监测。   2012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表示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对此,胡四一介绍说,过去一年多来,“三条红线”的控制指标已逐步分解到各个省区。   “这等于是给地方水资源开发利用设置了高压线。”胡四一表示,国务院为此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了各省区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明确了考核内容、方式、程序以及奖惩措施等,这标志着中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的正式确立。   胡四一就水功能区解释说,水资源管理首先要考虑水体的功能,明确其用途之后要赋予它相应的水质标准。水功能区管理,首先是进行分区,而且要把分区的水质指标落实到各个省,而后继续向市、县分解,对水域的纳污能力进行核算,提出排污总量意见,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把入河湖排污控制在水域纳污能力之内。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持续监测2年至7年的118个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33%的城市为‘轻度’污染。”胡四一称不了解该数字的出处,并认为,“中国地下水水源地的整体情况还是安全的”。   他援引统计数据说,2010年《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对全国455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评价,其中地表水的水源地有2405个,其中227个水质不合格,合格率达到了90% 地下水水源地2150个,合格率达到81%。   胡四一介绍说,过去两年间,水利部也对全国175个重要水源地从水量、水质、检测手段、管理机制等维度进行了达标评价,水质达标率达85.7% 其中有32个是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3.9%。   “这几个数字大致上还是吻合的。总体来说,全国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达到85%左右,这样的水质再经过自来水厂的处理,出厂的自来水合格率应该还高一些的。”胡四一说。
  • 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实验室服务发展纪实
    2010年11月10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暨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研发中心在校奠基,正式拉开我校携手江苏宜兴分别在哈尔滨与宜兴两地合作共建环保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的序幕。   作为一个国家级专业性实验研发平台,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研发中心暨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建成后,所拥有的多台先进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将对全校相关学科研究人员以及黑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重点实验室还将针对国家水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高效的安全供水、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该领域不断创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进程加快,城市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之一。自2007年成立以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国家污染减排战略,坚持在源头创新的同时,加快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水质安全与水质保障,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层次战略联盟,通过这些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的生产力。   在3年多的时间里,任南琪院士,祁佩时、韩红军、李建正教授等率领研究人员将理论研究成果与自有专利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在化工、制药、纺织印染等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解决了国家污染物减排重大需求,建设期完成废水处理工程40项,完成工程合同近5亿元。   以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煤化工行业为例,该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煤化工废水浓度高、水量大、毒性大的特点,将外循环(EC)厌氧、生物倍增、微氧生物脱氮、生物滤池等单元技术集成开发,完成了以外循环厌氧多级生化处理为核心的信新型组合工艺并应用于处理煤化工废水,出水达到《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要求。该技术用于中煤龙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鲁奇气化炉的煤制气废水处理工程中,2009年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并获得2009年中国市政工程科技进步一等奖。   东北地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普遍存在冬季处理效果差、达标排放困难等问题,给东北地区污染物减排和松花江休养生息带来了挑战。实验室人员成功地开发出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及回用技术、污水排放体制及再生水回用系统优化等技术,解决了面临的难题。经哈尔滨市松北区集乐污水处理工程、黑龙江省宾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双鸭山市安邦河流域城市污水治理工程等工程应用与评价,技术成熟,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目前,5项废水处理工程已建成,在建3项,工程总投资近4亿,每年处理废水量4745万吨,减排COD(化学需氧量)16741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小城镇生态安全面临诸多瓶颈,因此小城镇污水治理不仅关乎农村生态安全,也会对城市生态造成影响。实验室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研发了“复合增强型双层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在海林农场污水处理厂中应用,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B标准,总投资138万元。目前,实验室承担建设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还有3项。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将目光聚焦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2009年,以马放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将其自主研发的菌根侵染技术用于水稻生产中,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经过一年的实验,效果显著,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0年9月30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中心与双城市朝阳乡政安村共建的“农药化肥源头减量技术示范基地”正式揭牌。示范基地将紧紧围绕农药化肥源头减量这一主题,以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具有原创性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推广。   重点实验室还积极参与学校对黑龙江省贫困县绥棱县的帮扶活动。通过现场考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绥棱县水源水水量不足,给水处理厂增容、扩建等问题给予技术支持,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低碳经济、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如今,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中心建立了紧密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合作关系,一批自有技术直接转化应用,近3年累计完成80项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工程投资达15亿元,技术转让与服务收入达2500万元左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将采购30类、88台监测仪器
    2010年5月11日,河南省国贸招标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黄河水利委员会政府采购办公室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测设备采购项目”进行招标,涉及仪器种类: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ICP-MS、液相、总有机碳测定仪等30类,88台。详情请见附件。 附件: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测设备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受黄河水利委员会政府采购办公室委托,河南省国贸招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标代理机构”)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测设备采购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现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参加投标。   1、招标编号:GMHG10037   2、招标内容:监测仪器设备采购   3、采购货物一览表及分包情况: 包号 设备名称 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黄河下游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 合计数量 (台/套) 交货期 数量(台/套) 数量(台/套) A 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 4 2 6   按需方要求     B    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 / 1 1 高效液相色谱仪 / 1 1 总有机碳测定仪 / 1 1 吹扫捕集仪 3 2 5 自动电位滴定仪 7 1 8  C    生物毒性分析仪 1 / 1 叶绿素测定仪 1 / 1 重金属测定仪 2 / 2 氨氮测定仪 1 / 1 可吸附有机卤素测定仪 1 / 1 D 超声波流速仪 14 / 14地下水水位观测仪 2 / 2  E    快速溶剂萃取系统 1 / 1 全自动固相萃取仪 1 / 1 GPC样品净化及浓缩系统 1 / 1 离子色谱 1 1 2 超纯水机 3 / 3 便携式多参数监测仪 6 1 7 便携式气相色谱 1 / 1 COD测定仪 7 / 7 电子天平 3 /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 / 5 普通显微镜 2 / 2 测流装置 1 / 1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2 / 2 红外测油仪 4 / 4 便携式测汞仪 1 / 1 便携式快速细菌检验箱 1 / 1   4、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范围符合本次采购要求   (4)有依法缴纳税收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近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在黄委系统的政采购活动中没有不良记录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8)供应商须提供本次采购货物的制造商授权书,并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9)投标人在2007年以来至少有1项类似仪器设备销售业绩   (10)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5、报名和购买招标文件   (1)符合上述条件的单位可于2010年5月11日起,每天9:00~12:00,14:00~17:00(北京时间,节假日除外)到郑州市农业路72号国际企业中心B座三楼东侧办理报名手续并购买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售价人民币500元/包,售后不退。   (2)购买招标文件时须携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法人授权书、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同时提供加盖公章的上述证明文件复印件一套。   6、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和地点   (1)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10年6月1日9:00(北京时间)。   (2)递交投标文件地点:同开标地点   7、采购人定于2010年6月1日9:00(北京时间)在黄河水利工程交易中心四楼开标厅(金水路109号黄委会设计院旧楼东配楼)举行开标大会,届时投标人代表应到场参加。   委 托 人:黄河水利委员会政府采购办公室   实施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城北路东12号   邮 编:450003   联 系 人:李娅莉   电 话:0371-66026046   传 真:0371-66026046   代理机构:河南省国贸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72路国际企业中心B座三楼东   邮 编:450002   联 系 人:楚国玉   电 话:0371-69131983 69136958-623   传 真:0371-69131088
  •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启动
    11月18日电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18日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揭牌,标志着国家农业环境学科群首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在山东启动建设。实验室完全建成后,将从气候变化、面源污染、产地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研支撑。   据山东省农科院院长周林介绍,今年9月,农业部批复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总投资77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13万元,地方配套257万元,依托山东省农科院现有科研队伍和实验室基础,在设备技术方面加以强化提升,并组建了学术委员会。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卜祥联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黄淮海平原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目前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药、肥料投入过多,水资源短缺,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农业污染比较严重,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周林说,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涉及气候变化与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产地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的研制与应用等,旨在解决黄淮海平原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问题。   据介绍,黄淮海平原地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北京、天津五省二市,耕地面积2.5亿亩,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之一,粮、棉、油、菜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左右,也是温带果品的主要产区,同时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粮食和环境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 实验室完全建成后,将集中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农业污染防控研究,逐步解决区域内农业环境问题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性难题。
  • 探索未来 | 胡洪营: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
    近日,在“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堂活动中,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洪营分享了“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他表示,水资源有限,但可以无限循环。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胡洪营(本文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北京、天津、西安、深圳等城市,其缺水程度堪比以色列。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水资源成为刚性约束。水资源有限,但可以无限循环。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再生水是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非常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和再生水的利用,早在1988年国务院出台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就提出鼓励污水的再生利用;其后,在五年规划及节水行动计划中多次提及。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这是我国首次以污水资源化利用做为单一内容来发布的文件,标志着我国水务行业进入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新阶段。这也为水处理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为水科学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拓展了新的舞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全国地级市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的总体目标,并配套了“1+N+M”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其中,“N”是N个部委,各有分工;M是指各个省市,要制定相应的污水再生利用实施方案。在“1+N+M”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未来15年将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高速发展期。此后,《“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对中下游的污水利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二十大”,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实现扩绿,再生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另外,“二十大”还提出要“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进一步扩大了再生水的应用空间。为深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再生水利用试点,如环境部牵头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信部牵头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水利部牵头的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等。再生水系统的特点与利用模式再生水系统可以定义为非传统的供水工程,其利用模式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集中式利用系统,即在下游集中收集污水,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或污水为水源,进行集中处理,再将再生水通过输配管网输送到上游用户。目前我国大部分再生水利用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其水质可靠性及保障能力较高,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但也存在管网建设工程大、输配能耗高的缺点。二是分散式利用系统,即将一个小区或一栋楼的污水收集处理后就地回用,也叫中水利用。但实践证明,分散式利用系统因运行不易稳定、难运营、难监管等,面临较大管理挑战。三是分布式利用系统,它介于分散式和集中式之间,即在一定区域内建设若干污水厂(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就近利用。其优点是管网建设距离短,但需要考虑规模效应、用地等影响因素。四是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即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生态利用、自然储存(水银行)、输配调度等手段,将再生水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可以促进城市水体的长效运营管理,再生水功能定位向“城市第二水源”拓展,以此提高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促进三水统筹治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发展从被动控制向主动利用转变;三是促进处理标准制定,破解“污水排放标准”面临的多方面制约,以用定质、以质定管,推动水环境精准治理、科学施策,实现“一地一水一策”。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已确定首批共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我国再生水利用的现状与案例我国再生水利用量自2000年以来逐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平均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0%。水资源量越少的地区再生水利用的需求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区域,再生水利用量也相对越高。北京市是推广再生水利用的典型城市,也是值得效仿借鉴的案例。按照北京市的统计口径,再生水利用率已达到60%,再生水供水量已占城市总供水量的27.6%,即北京市近1/3的供水来源于再生水。再生水成为北京市名副其实的第二水源。北京市水资源禀赋较低,因而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再生水利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标准,是全国关于再生水的标准最系统、覆盖面最全的城市。如2000年出台的《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鼓励再生水的使用;再生水热泵系统、安全生产、再生水用于绿地灌溉、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地下再生水厂安全运行等都有相应的标准;2021年出台的《再生水利用指南》,分工业利用、空调冷却、市政杂用和景观环境四部分,做了详细规定;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本市再生水价格有关的问题的通知》,规定再生水可以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还提出使用再生水的用户不用缴纳水资源税和污水处理费。这两个利好政策可以极大的推动再生水的利用。目前,北京市再生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态用水,占比92%;同时,也作为水源供给工业企业,城区9座热电厂全部利用再生水;另外,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将再生水作为电子超纯水使用。在国际上,将再生水作为超纯水水源的仅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几点认识与再生水发展建议再生水利用技术、经济可行,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多赢途径。大量实践证明,再生水就近可取、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和“工业第一水源”。再生水利用效益显著、技术可行,且有政策保障和运营经验的支持。特别是在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早布局、早受益。近中期要实现污水处理厂转型、升级和分质供水。未来5~10年,污水处理厂将被重新定义,从单一的治污功能向治污和供水双功能转变。污水处理厂可以通过再生水供应收取供水费,以此确保资源的持续供应;同时,还要推进多水源供水、分质供水,将再生水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纳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和利用设施等。中长期要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未来10~20年,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为导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城市水系统(“三水”共治)。再生水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再将生态环境水作为第二水源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循环利用。供水、排水与水环境、水生态建设,要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运营。建立全方位、体系化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构建循环利用系统规划理论、水质净化技术体系、生态构建技术体系、长效运维技术体系、水质指标体系和再生水利用生态安全监测评价体系等,保障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加强政策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进水权交易,如再生水生产与储存、取用(水银行)等。
  • 什么是农业四情监测系统?
    农业的未来,在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科技兴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劲动能,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抓手。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特别是“互联网+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互联网+农业”是集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智慧化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与过去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相比,智慧农业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模式,针对不同环境进行定制化的作业,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借助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构建了集环境监控、调节为一体的农业四情监测系统,可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及对象进行监测监管,通过传感器监测环境的物理参数,对土壤、虫情、气象等生产环境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其符合市场需求,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高效化、现代化发展。农业四情监测系统(墒情、虫情、气候、苗情)由终端设备(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虫情测报仪、气象站、视频监控)、农业四情测报平台组成。该系统可对农业大田的土壤墒情状况(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PH值等)、病虫状况(病虫种类、病虫数量等)、气候状况(空气温度、湿度、雨量、光照度、二氧化碳、风速风向等环境参数)进行系统监测和管理,通过GPRS/4G或网口将数据上传至测报平台,管理人员可远程实时查看各环境参数数据及趋势,节省人力,并根据数据反馈作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农作物良好的生长态势,助力农业生产。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是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抗旱救灾决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收集旱作农业、牧业的墒情信息,收集农业和环境干旱的信息,给农户提供指导农牧业灌溉,分析干旱的形成及分布发展和抗旱救灾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之作出科学的决策,以便及时给有条件的灌区防水灌田,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智能虫情监测:远程掌握田间虫情,无公害诱捕杀虫;智能虫情监测系统首要运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构建出一套害虫生态监测及预警系统。该系统集害虫诱捕和拍摄、环境信息搜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于一体,自动完成诱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运输,收集,排水等系统作业。气象环境监测:通过现场的气候设备,能够实时的对农业场景内的进行监测。提高了农业出产对自然环境危险的应对才能,使弱势的传统农业成为具有高功率的现代工业。灾情、苗情监测:通过对农田进行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布局,对整个农种过程中的耕种、施肥、采摘、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视频监控,树立规范化作业规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农业四情监测系统可以帮助农民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东深电子再次中标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黑龙江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取水户监测站点建设
    继2015年5月,聚光科技子公司东深电子成功中标广东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亿元大标后,2015年8月东深电子再次顺利中标黑龙江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取水户监测站点建设第三标段。此次中标充分显示了我司在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方面的强大实力,同时,也标志着东深电子成功开拓黑龙江新区域。 黑龙江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取用水户监测站点项目建设先后通过水利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审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水源地、取水、输水、供水、用水和排水,目前黑龙江对这些环节的监测还薄弱,数据信息主要依靠统计途径获得,可靠性难以保证。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对水源地、取水户的取水和排水情况监测,准确掌握线(河流、水功能区)和面(水资源分区)的水平衡状况,为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服务。 黑龙江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取用水户监测站点项目分为6个标段,包括国控取用水户监测站点和省控取用水户监测站点建设。包含哈尔滨地区、齐齐哈尔地区、牡丹江地区、佳木斯地区、鸡西地区、鹤岗地区、双鸭山地区、七台河地区、黑河地区、伊春地区、大庆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绥化地区、绥芬河市、抚远县和农垦系统,共计划建设管道型监测站 449 处、渠道型监测站 147 处、河道型监测站 1 处。我司成功中标的第三标段包括哈尔滨地区、大庆地区的取水户监测站点建设,其中管道型监测站101处、渠道型7处。东深电子自2007年起,着力水资源管理系统研发,现已形成涵盖水质、水量监测的水资源多级管理解决方案,包括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区域水资源在线监控与管理系统,并在多个省市广泛应用。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取水户监测管理平台东深智能水资源管理RTU东深智能DS300H型水平固定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H-ADCP)
  • “十三五”之新型农业研究领域在哪里---上篇
    “十三五”之新型农业研究领域在哪里---上篇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篇贯穿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后,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报告,重点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中现代农业与环境发展这两方面内容值得我们关注: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纲要》中指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韩部长: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坚决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很多同志以为,农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于实际“污染量”。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而且农业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绿色工厂。所以,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既要下大决心解决,也不能脱离实情、过度渲染。小编:近年来,由于重金属污染、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等问题,使农业环境越加恶劣,在这里小编提出以下几点内容:1、耕地质量与根系研究 目前,国内耕地质量急剧下滑,土壤有机质、酸碱度、盐碱性等影响着耕地质量,土壤不健康,则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殖生长。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土壤就像是一个大的交换器,能够把我们投入的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为可以被根系吸收的状态。因此,耕地质量的提高对于作物健康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耕地质量与根系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品质与产量。2、深耕深松整地与根系研究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深耕深松技术能够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形成土壤水库,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避免产生地面径流,通气性强,提高作物根系呼吸作用,使根系生长数量多。因此,研究深耕深松后的土壤结构对作物根系活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3、地下水漏斗区与根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采取地下水的量越来越大,而使周边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周边的地下水向集中开区流动,形成区域性漏斗状凹面,即地下水漏斗区。在治理措施上,除了减少开采地下水量,利用植物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植物根系在固土保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是防止地下漏水区形成的重要内容。4、重金属污染区与根系研究 现今科技发展的迅速,污水灌溉和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以及矿业的发展,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质和大气。在防治措施上,除了化学、物理手段外,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活化作用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绿色防治方法。植物根系是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面的重要介质。因此,研究不同类专性植物根系对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吸收与转移能力,减少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浓度具有实际意义。5、生态严重退化区与根系研究 由于植被破坏、土壤侵蚀、荒漠化等人为、自然因素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而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较为严重。因此,应加大研究植物根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对土层结构的稳定作用、对土壤抗冲性的作用等。6、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与根系研究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能够减少土壤结构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耕地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种植,所以耕地的质量最终决定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根系是作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研究不同作物根系对土壤结构、水土流失、土壤风蚀等方面内容更有利于耕地的恢复。7、节水、灌溉行动与根系研究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和,旱涝频繁发生,干旱地区减产或绝产问题严重,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作物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不同,根系吸收能力有差异,研究作物根系吸水活性可有效的控制田间、温室的供水量。
  • 农业部发布4项农业国标、99项农业行标
    日前,农业部网站发布两则公告,一则公告内容是《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棉花内标准基因定性PCR方法》等4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另外一条公告则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等99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13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包括《红参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谷物中戊聚糖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柑桔及制品中多甲氧基黄酮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亚麻纤维细度快速检测 显微图像法》等检测方法标准。   附件:《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棉花内标准基因定性PCR方法》等4项农业国家标准目录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代替标准号 1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棉花内标准基因定性PCR方法 农业部****号公告-1-2013 2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转crylA基因抗虫棉花构建特异性定性PCR方法 农业部****号公告-2-2013 3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 抗虫棉花 第1部分:对靶标害虫的抗虫性 农业部****号公告-3-2013 农业部953号公告-12.1-2007 4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抗虫转Bt基因棉花外源蛋白表达量检测技术规范 农业部****号公告-4-2013 农业部1485号公告-14-2010   附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等99项农业行业标准目录 序号 标准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1 NY/T 2298-20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 2 NY/T 2299-2013 农村信息员 3 NY/T 2300-2013 中兽医员 4 NY/T 2301-2013 参业 名词术语 5 NY/T 2302-2013 农产品等级规格 樱桃 6 NY/T 2303-2013 农产品等级规格 金银花 7 NY/T 2304-2013 农产品等级规格 枇杷 8 NY/T 2305-2013 苹果高接换种技术规范 9 NY/T 2306-2013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10 NY/T 2307-2013 芝麻油冷榨技术规范 11 NY/T 2308-2013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术规程 12 NY/T 2309-2013 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活性鉴定技术规程 13 NY/T 2310-2013 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鉴定方法 14 NY/T 2311-2013 黄曲霉菌株产毒力鉴定方法 15 NY/T 2312-2013 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规程 16 NY/T 2313-2013 甘蓝抗枯萎病鉴定技术规程 17 NY/T 2314-2013 水果套袋技术规程 柠檬 18 NY/T 2315-2013 杨梅低温物流技术规范 19 NY/T 2316-2013 苹果品质指标评价规范 20 NY/T 2317-2013 大豆蛋白粉及制品辐照杀菌技术规范 21 NY/T 2318-2013 食用藻类辐照杀菌技术规范 22 NY/T 2319-2013 热带水果电子束辐照加工技术规范 23 NY/T 2320-2013 干制蔬菜贮藏导则 24 NY/T 2321-2013 微生物肥料产品检验规程 25 NY/T 2322-2013 草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禾本科牧草 26 NY/T 2323-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棉花 27 NY/T 2324-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猕猴桃 28 NY/T 2325-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山楂 29 NY/T 2326-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枣 30 NY/T 2327-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芋 31 NY/T 2328-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板栗 32 NY/T 2329-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荔枝 33 NY/T 2330-2013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核桃 34 NY/T 2331-2013 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技术规程 35 NY/T 2332-2013 红参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36 NY/T 2333-2013 粮食、油料检验 脂肪酸值测定 37 NY/T 2334-2013稻米整精米率、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及透明度的测定 图像法 38 NY/T 2335-2013 谷物中戊聚糖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39 NY/T 2336-2013 柑桔及制品中多甲氧基黄酮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40NY/T 2337-2013 熟黄(红)麻木质素测定 硫酸法 41 NY/T 2338-2013 亚麻纤维细度快速检测 显微图像法 42 NY/T 2339-2013 农药登记用杀蚴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43 NY/T 1965.3-2013 农药对作物安全性评价准则 第3部分:种子处理剂对作物安全性评价室内试验方法 44 NY/T 1154.16-2013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虫剂 第16部分:对粉虱类害虫活性试验 琼脂保湿浸叶法 45 NY/T 1156.18-2013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18部分:井冈霉素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试验 E培养基法 46 NY/T 1156.19-2013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19部分:抑制水稻稻曲病菌试验 菌丝干重法 47 NY/T 1464.49-2013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49部分:杀菌剂防治烟草青枯病 48 NY/T 1464.50-2013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50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菊花生长 49 NY/T 2340-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大葱 50 NY/T 2341-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桃 51 NY/T 2342-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甜瓜 52 NY/T 2343-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西葫芦 53 NY/T 2344-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长豇豆 54 NY/T 2345-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蚕豆 55 NY/T 2346-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草莓 56 NY/T 2347-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大蒜 57 NY/T 2348-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甘蔗 58 NY/T 2349-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萝卜 59 NY/T 2350-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绿豆 60 NY/T 2351-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猕猴桃属 61 NY/T 2352-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桑属 62 NY/T 2353-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三七 63 NY/T 2354-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苦瓜 64 NY/T 2355-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燕麦 65 NY/T 2356-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狼尾草属 66 NY/T 2357-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非洲菊 67 NY/T 2358-2013 亚洲飞蝗测报技术规范 68 NY/T 2359-2013 三化螟测报技术规范 69 NY/T 2360-2013 十字花科小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70 NY/T 2361-2013 蔬菜夜蛾类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71 NY/T 2362-2013 生乳贮运技术规范 72 NY/T 2363-2013 奶牛热应激评价技术规范 73 NY/T 2364-2013 蜜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 74 NY/T 2365-2013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范 75 NY/T 2366-2013 休闲农庄建设规范 76 NY/T 2367-2013 土壤凋萎含水量的测定 生物法 77 NY/T 2368-2013 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益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 总则 78 NY/T 2369-2013 户用生物质炊事炉具通用技术条件 79 NY/T 2370-2013 户用生物质炊事炉具性能试验方法 80 NY/T 2371-2013 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技术规范 81 NY/T2372-2013 秸秆沼气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82 NY/T 2373-2013 秸秆沼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83 NY/T 2374-2013 沼气工程沼液沼渣后处理技术规范 84 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5333-2006 85 NY/T 441-2013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NY/T 441-2001 86 NY/T 593-2013 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 593-2002 87 NY/T 594-2013 食用粳米 NY/T 594-2002 88 NY/T 595-2013 食用籼米 NY/T 595-2002 89 NY/T 1072-2013 加工用苹果 NY/T 1072-2006 90 NY/T 1159-2013 中华蜜蜂种蜂王 NY/T 1159-2006 91 NY/T 925-2013 天然生胶 技术分级橡胶全乳胶(SCR WF)生产技术规程 NY/T 925-2004 92 NY/T 409-2013 天然橡胶初加工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NY/T 409-2000 93 NY/T 1219-2013 浓缩天然胶乳初加工原料 鲜胶乳 NY/T 1219-2006 94 NY/T 1153.1-2013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1部分:农药对白蚁的毒力与实验室药效 NY/T 1153.1-2006 95 NY/T 1153.2-2013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2部分:农药对白蚁毒效传递的室内测定 NY/T 1153.2-2006 96 NY/T 1153.3-2013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3部分:农药土壤处理预防白蚁 NY/T 1153.3-2006 97 NY/T 1153.4-2013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4部分:农药木材处理预防白蚁 NY/T 1153.4-2006 98 NY/T 1153.5-2013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5部分:饵剂防治白蚁 NY/T 1153.5-2006 99 NY/T 1153.6-2013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6部分:农药滞留喷洒防治白蚁 NY/T 1153.6-2006 农业部 2013年5月20日
  • 1107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端平台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建设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豫财招标采购-2023-5422、项目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端平台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建设项目3、采购方式:公开招标4、预算金额:11,070,000.00元最高限价:5080000元序号包号包名称包预算(元)包最高限价(元)1豫政采(2)20230865-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端平台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建设项目(包1)50800005080000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5.1 采购内容:包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端平台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建设项目相关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验收、培训、质保期内外服务、与货物有关的运输和保险及其他伴随服务等。序号 包名称 设备名称 单位 需购数量 产地(国产/进口)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端平台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建设项目(包1) 农业无人机光谱成像系统 套 1 国产流动分析仪 台 1 进口土壤墒情监测仪(核心产品) 套 26 国产土壤墒情盐分监测仪 套 2 国产研究级正置显微镜 台 1 进口智能生态气象站 台 1 国产无人机 台 4 国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测量仪 套 1 进口农田无线微环境监测站 套 1 进口智慧日光温室 套 1 国产能量平衡系统配套设备 套 1 进口动态气孔计 套 1 进口手持式ADV流速仪 套 1 国产气相色谱仪 套 1 进口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器 套 1 国产四通道氧气测量仪 套 1 进口综合水模拟软件 套 1 国产全彩自动缩时摄像机 台 10 国产倒置生物显微镜 台 1 国产高标准农田智能灌溉设备 套 1 国产半固定式喷灌设备 套 1 国产双环入渗仪 套 10 国产农用拖拉机 套 1 国产5.2 交货期:合同签订后30日历天完成本项目的供货与安装及调试,(采用进口产品投标的进口产品最长不超过 120日历天完成)。5.3 质量要求:达到国家相关质量验收合格标准,满足采购人要求。5.4 服务要求:满足采购人的服务要求。5.5 验收标准:满足国家、行业及采购人验收标准。5.6 质保期:从正式验收合格之日起,设备免费质保期为三年。6、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至质保期结束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是9、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否二、获取招标文件1.时间:2023年08月09日 至 2023年08月15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下载。3.方式:市场主体需要完成CA数字证书办理,凭CA密钥登录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系统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网上提示下载招标文件,获取招标文件后,供应商请到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下载最新版本的投标文件制作工具安装包,并使用安装后的最新版本投标文件制作工具制作电子投标文件。4.售价:0元三、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1. 采购人信息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址: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金水东路136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门东侧综合楼南栋南612室联系人:张老师、宋老师联系方式:0371-65790261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河南省天平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地址:郑州市西三环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16号楼C座1501联系人:丁未戊、张小波、闫峰、丁姜瑞联系方式:0371-56601963、0371-56613528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丁未戊、张小波、闫峰、丁姜瑞联系方式:0371-56601963、0371-56613528
  • 铜梁:建水资源检测中心 促新兴服务业发展
    工作人员进行检查。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7月5日下午,一份来自铜梁区蒲吕街道新联村“母亲水窖”的水样送达铜梁区龙都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样品接收员蔺桐将水样登记入册后送入清洁水样室,这份水样进行冷藏后,将依次进行近十项严格检测,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铜梁区龙都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是铜梁区通过政企合作共建的模式,在铜梁区国资中心、区水利局、区龙廷公司的指导下,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推动新兴服务业聚集壮大的工作思路,成为渝西地区率先取得的环境检测资质的国有企业。“今年5月,公司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正式开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检测中心负责人华德桦介绍,目前检测中心用于检验检测的实验室有三十余间,拥有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等各类先进检测设备七十余台,能提供地表水、生活饮用水、工业废水污水各项检测指标156项,是目前渝西片区占地面积最大,检测能力覆盖最完善的国企检测机构。在检测中心各实验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各委托方水样进行各种类别的检测,认真细致地监测记录对比每一个数据,确保检测成果的准确性。在离子色谱分析室,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龙海燕正在对送检样本进行过滤和稀释前处理。“离子色谱技术是目前水质检测中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龙海燕介绍,在高峰期每天能收到送检样本上百份,通过仪器能同时测定水质中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等多种成分,分析速度快,测定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经过离子色谱分析等检测程序后的送检样本将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在进行配制培养基以及样品的处理后,我们会利用仪器对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菌群进行检测,最后形成检测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送检水样卫生质量。”检测员倪凤娥表示。据了解,目前检测中心服务范围已经实现铜梁区各镇街全覆盖,通过委托方的要求可以提供地表水、生活饮水、工业废水污水、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水资源水生态监测检测服务,准确掌握铜梁区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饮水安全隐患问题。“我们将持续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在水质检测之外,拓展土壤、噪音、气体等检测服务。”华德桦介绍,检测中心服务地域在不断拓展,目前除铜梁外,委托方已经扩展到渝西地区其他区县,下一步还将搭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快车”,与川东地区开展水资源检测合作,持续扩大专业检测团队,提升检测能力。
  • 420万!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荧光定量PCR仪等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GZCQC2202HG11016项目名称: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2022年第二批仪器设备购置预算金额:4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4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采购项目内容:子包1的最高限价为2,600,000.00元,子包2的最高限价为1,600,000.00元,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第三章 采购人需求》。2.子包1的荧光定量PCR仪、共聚焦显微镜,子包2的高通量DIA质谱数据分析软件、植物分子标记活体影像系统,允许采购本国产品或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限制的进口产品。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国产产品60天(日历天)内,进口产品90天(日历天)内完成交货、安装、调试、提供相应技术服务,保证项目交付采购人验收通过。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招标文件-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2022年第二批仪器设备购置.pdf
  • 最严水资源管理考核将启 监测设备企业有望获益
    2月6日电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日前表示,水利部会同十个部门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组,制定了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考核内容、方式、程序等,将于今年3月启动考核。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目前工作的重要环节,水质监测设备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陈明忠指出,当前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水资源监控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仍较为薄弱,水资源管理有关法规建设进程偏慢。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召开的2014年全国地方&ldquo 两会&rdquo 同样提出,要对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进行大力治理。   一位水利部官员介绍,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向是水利部的考核及督办工作重点,近两年监控工作明显提速,在监管力度、资金投入程度方面均有提升。2013年,流域层面的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投资达到2.8亿元左右。   2012年,中国全面启动&ldquo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rdquo ,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近期建设,将会覆盖14034个国家级水资源监控基本点,实现对70%以上的取水许可水量、80%的重要水功能区等进行监测,建成包括中央级、七大流域、32个省级平台在内的国家水资源监控管理统一信息平台。   陈明忠同时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全面建立覆盖各流域和省市县行政区域的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尽快完成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全面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同时,加快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进度,完成三大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有关法规建设,完善用水定额等技术标准体系。   预计到2020年,全国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市场每年的规模约为10亿元。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已成为目前中国水资源领域的关键管理制度,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资源管理,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十八大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中央划拨3000万元用于开展部分重点流域水质生物监测试点工作,其中多数用于监测设备的采购。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于正式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对应,每5年为一个考核期,采用年度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采用评分法,并划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 中科院特色农业资源植物种质创新实验室挂牌
    近日,中科院特色农业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在武汉植物园举行。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邓秀新院士,中科院生物局有关领导等出席仪式并为实验室挂牌。该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李绍华担任。   新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将立足于园艺园林经济植物、能源植物、药用植物、水生经济植物等特色农业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以加强种质创新为核心,开展植物迁地保育机理,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种质创新与功能基因发掘,新品种分子设计与分子改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据介绍,由于起步晚和研究基础薄弱,我国特色植物资源研究和开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收集和抢救我国濒危特色农业植物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是促进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此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进一步发挥武汉植物园的资源与学科优势,提升我国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平,推动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 农业部十二五将建400个以上实验室(站)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部署“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农业科技发展处于新的起点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科技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为“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一批畜禽疫苗药物,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健康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立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集聚;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立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重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完善联合协作、稳定支持的运行机制,营造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的良好氛围。   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显著提高。顺应农业科技工作国际化趋势,围绕人畜共患疫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在强化资源和产品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力度。发挥我国农业科技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 战略,加快杂交水稻、生物疫苗、小型农机具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需求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我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还不够紧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稳定投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科技评价主体有待调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障碍。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农业科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更加强劲。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交叉和综合学科,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为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更加紧密,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生物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不断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域。   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更加凸显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人才强农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智力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加强。随着科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的条件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指导方针,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调整技术路径、完善服务方式、创新组织管理,优化产业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调整技术路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创新目标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导,转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重,把技术创新方向从以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完善服务方式:适应农业生产主体新变化和经营方式新要求,把服务环节由产中为主拓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把服务内容由单一技术服务为主延伸到农业综合服务,不断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土地经营规模化。   ——创新组织管理: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把科技投入由过度竞争转向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推进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打造合力,激发活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具体发展目标为:   ——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主要畜禽、水产养殖新品种(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机插和玉米、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突破应对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重大关键技术,建立起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和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提高农业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全国沼气用户占适宜农户的5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快速增加。植物新品种权年度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品种权年申请量达到1400件、年授权总量达到1000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超过800件。农业领域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长。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打造一批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培养1万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培养2500万名职业农民,培育50万名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和经营服务组织带头人。   ——科技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以“学科群”为核心的农业实验室体系逐渐形成,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建设30个以上综合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70个以上的专业性(区域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200个以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促进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1、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一批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在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快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装备研发,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速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强健康养殖、设施农业、果实采摘、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渔船技术装备等设施设备研发,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研发动植物重大有害生物(包括外来有害物种)的诊断识别、监测预警与有效防控技术;研究草原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平台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持续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研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机制及主要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规律及其响应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技术策略。研究退化、荒漠化、盐渍化、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与改良技术。研究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区划、风险评估及管理技术,提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灾害应急对策。   ——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耕作、栽培、施肥等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和主要畜禽水产高效、节本、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制(修)订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溯源技术体系。开展土壤重金属与农作物生长关联性研究、稻米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研究。研制高效缓/控释肥料、商品有机肥、环境友好新型农药、生物农药、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疫苗、生物兽药、高光效可降解型农膜等绿色新型农业投入品,为农产品安全提供物质保障。   ——农产品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果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贮藏加工特性、高值化加工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农产品价值提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集成、示范和应用,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和消费体系的有效衔接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技术研发及节水材料、设施设备和制剂研制,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新型农作制度,提高温光资源周年利用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研发简便实用施肥机械和科学施肥技术。开展喷雾助剂应用技术及农药科学施用技术研究,研制轻简型施药机械。研发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沼气高值利用技术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适用技术。开展畜禽废弃物高效处理利用和有机肥、微生物肥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研发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研发沼气低温发酵技术和高效发酵菌种等,促进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   ——农业环境保护与退化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污染综合治理等研究,保障水资源与水环境安全。开展退化农田生态重建、污染农田修复与污染物超标农田安全利用、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活性的原位调控和生物高效萃取、污染物低吸收作物利用、农田污染物溯源等技术研究,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善。开展水生生物养殖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宜渔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攻克戈壁滩地、沙漠荒地、宜林山地、矿山迹地复垦的少用土、节约水、多产出、高效益关键技术,降低复垦和新垦成本。开展耕地质量保育与地力提升技术研究,提高土壤持续生产力。   ——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研究。研究动植物生长发育、病虫草鼠害发生、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气候变化等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控制技术,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示范。研究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及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加工利用交互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区域现代农业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面向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东部沿海农业区、西部特色农业区、农垦经济区、草原生态经济区以及热带特色农业区等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围绕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定位,重点开展制约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区域现代农业的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   2、农业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发展   ——农业基础研究。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耐旱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农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动植物主要病虫和农业微生物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取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加强农田生态过程、农田养分利用与高效转化机理、耕地地力要素特征与地力培育机制、污染物运移机理及其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机制、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等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知识源泉。   ——农业高技术研究。瞄准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以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现代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为核心,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植物分子育种高技术研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畜禽分子设计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与干细胞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禽优良种质。研制作物生命信息获取设备、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环境信息传感器,攻克精准农业总线控制、自动导航、变量作业等瓶颈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和节水等典型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和农业机器人研制,提高农业装备性能和可靠性。加强农业纳米技术与功能制品创制、食品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节水高效技术、绿色生物制品创制技术、农业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生态修复和资源替代技术等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   进一步强化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农业基因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品种权审查、测试、行政执法和中介机构等人员培训,研究权属登记办法,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水、土、肥、气资源及农用投入品使用状况综合调查,构建样本和数据信息库,提高农业资源调控与配置能力。开展农业病虫草鼠害资源及农情、灾情综合调查,研究病虫草鼠害及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开展风险及损失评估,为灾害防控提供准确依据。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转基因农作物监测与管理,以及外来物种监测与专项调查,建立外源基因、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完善敏感生态区域外源有害基因、外来入侵物种阻截带。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监测、农业产地环境要素调查与分析,为农业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加大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农业野生动植物优异性状的鉴定评价。加强农业科技情报与信息、农业标准、农业遗产收集与保护等工作,强化农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4、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建立创新资源跨区域、跨单位、跨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在农业新品种选育、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信息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推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及综合试验站等,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重点部署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工程,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   5、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加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的引进;以发达国家为重点,强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继续强化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注重仪器设备关键部件、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中短期学术访问、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引导和加强国内优势单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国内优势科研教学单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示范推广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花、现代热带农业技术、小型农机具、兽医药品及兽用生物制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积极引导相关优势单位在国外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新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加快相关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进度,着力加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需求,开展关键农时、关键环节的技术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   6、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强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健全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农技人员队伍,加强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全面开展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修缮或新建业务用房,配备推广服务设施设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普遍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奖惩措施,提
  • 物联网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关注土壤-发展农业
    物联网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关注土壤-发展农业【FT-TS600】土壤含水量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信息,快速准确地测定农田土壤含水量,不仅对研究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生长发育期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还可以按照科学的灌溉时间调节,实现自动灌溉精细化,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FT-TS600土壤墒情监测站是一款高度集成、低功耗、可快速安装、便于野外监测使用的高精度自动气象观测设备。  该设备支持有线、GPRS、蓝牙等传输方式,免调试,可快速布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高校、科研等方面。主要针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进行监测,通过水分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VWC)和温度值。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可以扩展配置土壤电导率、土壤PH、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雨量等气象传感器。技术参数  1)土壤水分:测量范围:0-100%,精度:±3%,探针长度:5.5cm,探针直径:3mm,探针材料:不锈钢  2)土壤温度:测温范围 -40+125℃,测量精度±0.5℃,分 辨 率:0.1℃  3)土壤电导率:测量范围 可选量程:0-5000us/cm,10000us/cm,20000us/cm,测量精度0-10000us/cm范围内为±3% 10000-20000us/cm范围内为±5%,分辨率0-10000us/cm内10us/cm, 100000-20000us/cm内50us/cm(选配)  4)土壤PH:测量范围:0-14 分辨率:0.1 测量精度:±0.2%(选配)  5)空气温度:测量原理二极管结电压法,-40℃~85℃(±0.3℃)(选配)  6)空气湿度:测量原理电容式,0~100%RH(±2%RH)(选配)  7)太阳辐射:测量原理光电效应,0-2000W/m2(0.1W/m2)(选配)  8)光学雨量:测量原理光电式,0~4mm/min(选配)  9)数据存储:不少于50万条   10布设时间:1人,不大于30分钟完成布设   11)生产企业具有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12)生产企业具有和土壤墒情软件注册证书  13)生产企业为3A级信用企业
  • 1848万!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1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1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4120000.00 元最高限价:412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1002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1台412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12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2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2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3280000.00 元最高限价:328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0994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1台328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9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3.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3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3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580000.00 元最高限价:258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0995多功能酶标仪1台48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9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1台140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8全自动脂肪酸分析菌种鉴定系统1台70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9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4.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4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4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400000.00 元最高限价:240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0996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1台62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1001扫描电子显微镜1台178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9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5.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5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5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350000.00 元最高限价:235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1000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1台168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1台67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9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6.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6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6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800000.00 元最高限价:180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0989激光粒度分析仪1台49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1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1台445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0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1台41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2研究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1台455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9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7.项目编号:JXBJ24121308301-7项目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酸化土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07包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950000.00 元最高限价:195000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赣购2024F001120988便携式X荧光重金属分析仪1台45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93X射线衍射仪1台130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87微波消解仪1台13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赣购2024F001120986全自动石墨消解仪1台700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后150个日历日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4月07日 至 2024年04月12日,每天上午0:00至12:00,下午13:00至23: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网址:https://ggzy.jiangxi.gov.cn/)方式:登陆网站报名并下载招标文件。(下载招标文件时遇到问题可拨打客服电话400-998-0000咨询)售价:0.00元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北大道1738号联系方式:0791-82728675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江西省百巨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庐山南大道1999号保利高尔夫花园配套中心3#商业楼店面110-113室联系方式:0791-85239887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艾汕辉、黄颖慧、马俊、刘玲电话:0791-85239887
  • 国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培训班在汉举办
    2016年11月29日-30日,国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培训班在武汉召开。武汉四方光电董事长,四方仪器总经理熊友辉博士出席培训班并以“沼气工程远程监控系统介绍及其监控设备集成”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会后,培训班全体嘉宾一行莅临四方仪器超声波沼气流量计生产基地观摩,并参观了鄂州市六十社区沼气工程项目现场。 本次培训班由国家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举办,有来自河北省新能源技术推广站、浙江省农业生态与能源办公室、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总站、湖北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等相关单位的六十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沼气工程全流程监测管理技术引进与集成化应用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理念,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沼气工程管理技术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促进沼气工程管理和技术进步,宣传先进理念,推广优秀做法,本次培训班就沼气工程运营管理模式和沼气工艺高效控制技术,农业工程远程监测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外沼气工程管理技术和途径三大主题展开了培训交流,对于推动沼气工程向工业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0日上午,此次培训班嘉宾代表一行莅临四方仪器参观指导,实地考察了公司产品展厅、生产车间、超声波沼气流量计标定室,总经理熊友辉博士陪同参观,并向各位代表介绍了四方仪器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沼气工程远程监测系统开发应用及超声波沼气流量计研发制造方面的情况。 熊博士向各位领导代表介绍沼气物联网监控平台 沼气工程远程监测系统是以我司自主研发的先进气体成分和流量传感器为依托,结合软件开发技术,构建而成的一套沼气工程物联网系统。2013年,该项科技成果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获得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助。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了多个省市沼气工程的远程监控。 能源办领导参观超声波沼气流量计标定室 随后嘉宾一行还参观了鄂州市六十社区小型沼气工程,现场进一步交流学习。六十社区小型沼气工程于2012年9月底投入使用,采用我司沼气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建成后实行市场化管理,按表计量收取用气费用,目前已安全运营1500多天。 超声波沼气流量计BF-3000在六十社区小型沼气工程的现场应用 领导嘉宾对于我司在该项目现场构建的沼气工程远程监控系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该系统由我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超声波沼气流量计BF-3000、沼气工程控制器、太阳能供电系统三部分构成,它可以监测沼气工程实时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沼气流量、成分等参数,是沼气工程运行、监督的可靠数据来源。 沼气工程控制器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沼气工程控制器将数据传输到沼气物联网监控平台,还可分省、市、县、业主四级网络权限访问,对该沼气工程数据进行统计报表,包括日、月、季度、年度数据报表,历史趋势分析等。 六十社区使用我司超声波沼气流量计BF-2000作为户用表 近年来,国家针对沼气工程产业发展的转型重点由以前散户方式向集中型生物沼气工程发展,同时针对沼气行业管理和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四方仪器作为业内领先的沼气工程监测技术供应商,始终致力于沼气工程监测领域的发展。不仅以自主研发的先进气体成分和流量传感器为依托,率先在业内推出沼气工程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未来也将持续不断为我国沼气工程运行发展监测管理提供智慧高效的信息服务。
  • 第三届全国农业资源与生态论坛“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扬州顺利召开
    第三届全国农业资源与生态论坛“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扬州顺利召开2020年11月25-27日,由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江苏省土壤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农业资源与生态论坛“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扬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10多家单位,3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现场学术交流。本次会议为与会的专业人士与企业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北京澳作公司在会议现场展示了PSP32在线荧光监测系统,MPM100多功能色素仪等多款先进仪器设备供参会者观摩了解,吸引了众多学者们的热切关注与详细咨询,仪器和服务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公司专业人员就与会学者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最终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通过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与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们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我司在应用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将不断提升售前售后技术服务、应用培训、技术支持及自主研发能力,更好地为科技发展助力。
  • 美国农业部修订秋葵自愿分级标准
    美国农业部农产品销售局(AMS)发布一份最终通知,通过移除和保留"51.3946未经分类"章节修订了秋葵自愿性分级标准。按照修订,该章节已从所有商品标准中删除。因为"未经分类"已不再作为一种等级类型,只用于显示该批货物未分级,因此可以删除。AMS认为此次修订使秋葵标准与目前销售实践和其他商品标准相符。 文章转载自:中国检验检疫服务网
  • 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专家解码“农业新质生产力”
    专家论点(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一)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目前,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也同时带动了农业领域新革命。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农业领域的革新,推动农业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一次是从人畜投入的简单、低效的经营模式进入以机械耕作的时代;第二次是以进化论、杂种优势学说、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肥技术等;第三次以D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支撑。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操控的特点。如德国Infarm公司利用高容量、自动化、模块化的种植与配送中心,粮食生产效率比传统土壤农业高400倍。未来像LPWAN、5G、L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000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二)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2.5%,位列第一。但有测算显示,我国农业强国整体实现度为67.2%。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24%,加拿大、美国等农业强国仅为1%—3%。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总GDP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背后体现的,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二是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但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普遍在80%左右。有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中国际领跑型技术仅占10%,并跑型技术占39%,跟跑型技术占51%。三是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据调查,我国高水平农业科学家比例是0.049‰,美国是0.738‰。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传统人才较多、复合应用型少,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以上分析显示,要使我国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第一方阵,依靠传统、常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新质生产力引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如“逆水行舟”,不但不能缩小差距,差距还将越来越大。(三)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着力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生产力由劳动手段、劳动力、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系统着力。一是着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前沿农业科技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以跨领域、高技术融合为特征,涉及到信息工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以生物制造为例,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似这种农业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必须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科技需要着力突破的领域。二是着力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目前涉农人才的培养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识体系陈旧、知识结构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是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拓展“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引领农科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发展。涉农新业态的范围不仅仅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将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发展和底线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时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由于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显著不同于其他国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极端重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唯效率论,不能单纯追求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必须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广大农民和广袤乡村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三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绿色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不是新质生产力的补充要求,更不是新质生产力的矛盾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农业建设成绿色产业。建议专家:林万龙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菲菲 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副研究员专家论点(二)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个方面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绿色发展、生产关系、人才支撑)。这是首次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产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结晶、理论升华、政策创新,是党中央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发展和解放新的生产力的重大决策,也是党中央在面对世界未来大变局中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烈信号和理论指引,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落地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重点在改革,关键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们学习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本质属性就是发展高科技农业系统生产力(包括农业经济生产力、农业生态生产力、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而高水平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效能的科技体制机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布局与计划体系已经成为约束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堵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是在原来国家973、863、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地方专项、行业专项等目标性计划体系基础上,经过“十四五”“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国家层面统一整合成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部分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地方科技计划等。目前这个计划体系已经实施了近五年。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包括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可喜可贺。但从国家科技计划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性、集成性、协调性等综合分析,以及我们对全国有关农业项目的实际调研来看,我们认为现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具有先天不足和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混淆了科技创新从基础前沿创新、核心技术创新、技术应用转化等不同创新活动的差异化特征和资源配置特殊需求,“一个计划管所有”,导致许多项目边界不清、项目任务重复、研究内容庞杂、人力资源浪费、项目管理繁杂等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基本规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要,亟待在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进行全面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改革构建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建议新成立的中央科技委要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给予行业部门制定适应本行业科技计划布局体系的更多自主权。在这个前提下,农业科技创新布局体系如何构建?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具体行动,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一)面向全球未来农业产业高地,部署“未来农业科技专项行动”。加快形成未来农业产业全球引领优势,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目前的科技计划设置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重大趋势和需要,亟待改革重大项目立项机制,完善农业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超前部署规划一批未来农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重大领域,在农业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制造、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细胞农业、医学农业等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原创价值高、重大突破明显、产业引领性强的世界级成果,抢占世界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二)面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部署“农业新兴产业科技专项行动”。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的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突出问题尚没有根本扭转,急需改革产业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机制,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高质量转化应用。一方面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加速推进粮棉油肉蛋奶等农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绿色化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布局,加速培育壮大生物种业、智能农机、农业数据产业、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构建形成“农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优质产业”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三)落实绿色发展战略,部署“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科技专项行动”。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现“双碳”是农业绿色生产力的关键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科技,必须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与“大生态观”,农林牧副渔、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布局,重点部署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盐碱地利用、海洋农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低碳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农业生物安全等科技领域,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水平,促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四)落实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乡村全面振兴科技专项行动”。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农业产业现代化并不能直接地、自然地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农业农村发展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力有效联动带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国。农村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难点。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全面乡村振兴已经进入了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对发展乡村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实际中,我们容易将农业科技与乡村科技混为一谈,导致所谓的乡村科技项目很多依然是“高大上”的农业产业科技。应当在理念上认识到乡村科技与农业科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乡村科技的应用主体是农业劳动者,乡村科技的应用场景是广大农村,乡村科技的实施主体是乡村技术推广应用服务组织,乡村科技的主要特点是简便实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体系中尚未建立与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的科技布局,乡村科技尚未破题。毋庸置疑,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今后农业农村科技的重大任务,必须在农业科技计划设置和资源配置上,单独设立“乡村全面振兴科技专项”,重点支持乡村产业科技、乡村文化科技、乡村生态环境科技、乡村科技人才培育、乡村现代化管理科技等重点任务,探索专项管理新机制,可以考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乡村为项目基地,以支持技术推广服务为重点,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乡村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构建乡村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社会服务组织联合实施机制,全面推进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建议专家: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专家论点(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认识与发展对策思考(一)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性认识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及相关政策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界的相关探讨,我们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具备以下3个显著特征。一是生产能力的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力,最关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组合而形成的提供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最重要的表现应该是在相对于过去一定时间内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总产保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具体产业类型,应该是单产水平上有显著的提高。二是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新品种、新型农业机械、新型土壤改良剂、新型肥料、新农(兽)药、新型农艺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业速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出等方面发生显著的提升效果。核心体现应该是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升。三是生产效益的显著增加。从现代农业产业的角度,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政策等综合应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应该在提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另外,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要注重以下3个分明: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实效性,区别于“旧”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生产力要有显著的提升,而且是要有最终实际效果的场景体现。也就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仅仅看过程或者表面上的“新”,生产中应用了新技术、新产品,不一定会带来最终实际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二是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性,新质生产力形成,是要素综合作用、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不一定全部是新的要素,不是应用某一新技术就一定能带来新的生产力;各种旧的科技或者新旧结合,通过新的技术工艺流程创新,也有可能实现显著性的改变。此外,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要有新的科技就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是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但是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就突然出现,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个“新”也不是一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力还有“更新”的生产力出现。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注意与国家或区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不能盲目追求“新”,或者总想着“弯道超车”。(二)关于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路径根据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认识以及对农业产业特点和三农发展现状的认识,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技术创新路径主要有:1.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技术加速迭代。科技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不断催生农业高新技术的出现,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比如,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不断加速技术的更新迭代:育种1.0时代是人类驯化野生植物的时代;育种2.0时代起始于19世纪末,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逐渐应用到作物的表型选择中;育种3.0时代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进入BT+IT的智能设计育种的4.0时代。当前,面向新一轮的农业技术革命,要加大加强农业生物技术、数智技术以及合成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布局,抢占农业科技前沿高地。2. 强化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各种要素组合的综合效果体现,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等,通过应用农业新技术与产品,更新升级农业生产材料和手段,变革已有的生产方式。例如,农业机械的出现替代了人畜力、现代化肥技术的出现替代了传统的农业养分管理方式、现代新品种的出现替代了传统的选种模式等等。数字智慧农业技术也将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经验、依靠技术推广的管理模式。比如,在现有品种和栽培的技术上,通过机械化与数字化的赋能,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3. 创新要素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力提升。要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在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工艺、新流程、新模式,“另辟蹊径”实现综合生产力的显著提升。比如,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次分层精准水肥管理、作物种植配置(间套轮作)等新的技术方案。4. 拓展发展思路,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议专家: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院副院长、教授
  • 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2026年完成调查评价
    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明确2024年开展实地调查,2026年完成调查评价,形成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关键因素。通知明确了水资源基础调查的工作目标:以“三调”和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统一底板,以我国陆域国土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水体(液态水和固态水、淡水和咸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调查对象,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充分发挥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优势,构建高效、顺畅的中央地方联动和部门合作共享工作机制,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开展调查,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基础信息。通知明确了水资源基础调查的主要任务:水域空间调查,调查全国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夏季冰川及常年积雪的范围、面积等情况;水储存量调查,包括地表液态水储存量、地表固态水储存量和地下水储存量,开展水下地形测量;水资源量调查,从水利部门获取地表水资源量相关数据,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周期和年度调查评价;水资源质量调查,调查获取全国地下水、重点地区地表固态水等水资源的质量;年度变化调查,掌握水资源年度变化情况并形成年度成果;水资源专题调查评价,围绕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开展专题调查评价工作。在时间安排上,通知要求2023年做好准备工作,组织调查力量,部署调查任务;2024年至2025年组织开展实地调查;2025年下半年汇总形成水资源基础调查基本数据;2026年完成水资源调查评价,形成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
  •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643.00万元采购叶面积仪,液相色谱仪,纤维测定仪,原子荧光光谱,...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公开招标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的采购公告 山西省-晋中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10-14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11月07日 09: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JDZB-GZ-HW-2023003/1499002023AGK02632项目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预算金额:陆佰肆拾叁万元整(¥6430000.00)最高限价:陆佰肆拾叁万元整(¥6430000.00)采购需求:第1包:预算金额:贰佰叁拾柒万元整(¥237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1 台 第2包:预算金额:贰佰贰拾叁万元整(¥223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全自动膳食纤维测定仪 1 台 2 粘度分析仪 1 台 3 氨基酸分析仪 1 台 4 全自动原子荧光光度计 1 台 第3包:预算金额:壹佰贰拾壹万元整(¥121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消化炉 1 台 2 重金属消解仪 1 台 3 全自动滴定仪 1 台 4 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 1 台 5 种子和针叶图像分析系统 1 套 6 便携式玉米果穗穗部考种系统 1 套 7 植物光合生理及环境监测系统 1 台 8 根系分析系统 1 套 9 作物株高测量仪 1 台 10 便携式植物抗倒伏测定仪 1 台 11 作物夹角茎粗测量仪 1 台 12 麦穗形态测量仪 1 台 13 便携式叶面积仪 1 台 14 手持式叶绿素荧光仪 1 台 第4包:预算金额:陆拾贰万元整(¥62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 1 套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60日历天内完成运输、安装、调试、培训,达到验收标准。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1.时间:2023年10月14日至2023年10月20日,每天00: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通过山西省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云平台获取电子招标文件。3.方式:拟参与公开招标的投标人(供应商),在报名期限内,应通过山西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的注册账号(免费注册),登录山西省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云平台免费获取电子招标文件。未报名将导致其不能下载采购文件且投标文件被拒收。凡有意参加投标的投标人(供应商),请按照以下步骤免费获取招标文件:(1)进入“山西政府采购平台-政府采购云平台应用中心”“项目采购”“获取采购文件”,在【待申请】标签页下,找到需要获取采购文件的项目,点击[申请获取采购文件]。(2)填写供应商信息,勾选意向标项,完成后点击[提交]。(3)弹窗提示“提交成功”后,在【获取采购文件-已申请】标签页显示“已获取”状态。(4)请于招标文件获取截止时间前(北京时间、下同)进入山西政府采购平台-政府采购云平台获取招标文件。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时间:2023年11月7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电子投标文件上传至政采云平台投标客户端(http://www.ccgp-shanxi.gov.cn/sxCategory15/sxCategory202/sxCategory20201/327.html)备注:1、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规定的开标时间后使用数字证书(CA)对已递交的电子投标文件进行远程解密。2、纸质投标文件远程解密完成后于当日送达至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盛锦国际A座13层。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供应商应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按照山西省政府采购平台设定的操作流程将电子投标文件1份上传至山西省政府采购采购平台系统。2、电子投标文件须使用平台提供的投标客户端编制完成,开启时间前完成递交(上传),开启时间前未完成投标文件上传的,视为无效报价;投标人自行承担责任。 3、针对本项目的质疑需一次性提出,多次提出将不予受理。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名 称: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北街161号 联系方式:张先生0351-7639233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山西君度宏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盛锦国际A座13层联系方式:杨美花、周洋、韩爱清 0351-7221787、0351-3693369 邮箱:sxjdhxkj@163.com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先生电 话:0351-7639233备注:参加本次采购活动的供应商须在山西省政府采购网进行供应商注册并完善信息成为正式供应商。附件信息: 643万--招标文件--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项目(定稿).docx472.9K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叶面积仪,液相色谱仪,纤维测定仪,原子荧光光谱,分子荧光光谱,氨基酸分析仪 开标时间:2023-11-07 09:00 预算金额:643.00万元 采购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山西君度宏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公开招标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的采购公告 山西省-晋中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10-14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11月07日 09: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JDZB-GZ-HW-2023003/1499002023AGK02632项目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预算金额:陆佰肆拾叁万元整(¥6430000.00)最高限价:陆佰肆拾叁万元整(¥6430000.00)采购需求:第1包:预算金额:贰佰叁拾柒万元整(¥237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1 台 第2包:预算金额:贰佰贰拾叁万元整(¥223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全自动膳食纤维测定仪 1 台 2 粘度分析仪 1 台 3 氨基酸分析仪 1 台 4 全自动原子荧光光度计 1 台 第3包:预算金额:壹佰贰拾壹万元整(¥121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消化炉 1 台 2 重金属消解仪 1 台 3 全自动滴定仪 1 台 4 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 1 台 5 种子和针叶图像分析系统 1 套 6 便携式玉米果穗穗部考种系统 1 套 7 植物光合生理及环境监测系统 1 台 8 根系分析系统 1 套 9 作物株高测量仪 1 台 10 便携式植物抗倒伏测定仪 1 台 11 作物夹角茎粗测量仪 1台 12 麦穗形态测量仪 1 台 13 便携式叶面积仪 1 台 14 手持式叶绿素荧光仪 1 台 第4包:预算金额:陆拾贰万元整(¥620000.00) 序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 1 套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60日历天内完成运输、安装、调试、培训,达到验收标准。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1.时间:2023年10月14日至2023年10月20日,每天00: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通过山西省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云平台获取电子招标文件。3.方式:拟参与公开招标的投标人(供应商),在报名期限内,应通过山西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的注册账号(免费注册),登录山西省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云平台免费获取电子招标文件。未报名将导致其不能下载采购文件且投标文件被拒收。凡有意参加投标的投标人(供应商),请按照以下步骤免费获取招标文件:(1)进入“山西政府采购平台-政府采购云平台应用中心”“项目采购”“获取采购文件”,在【待申请】标签页下,找到需要获取采购文件的项目,点击[申请获取采购文件]。(2)填写供应商信息,勾选意向标项,完成后点击[提交]。(3)弹窗提示“提交成功”后,在【获取采购文件-已申请】标签页显示“已获取”状态。(4)请于招标文件获取截止时间前(北京时间、下同)进入山西政府采购平台-政府采购云平台获取招标文件。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时间:2023年11月7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电子投标文件上传至政采云平台投标客户端(http://www.ccgp-shanxi.gov.cn/sxCategory15/sxCategory202/sxCategory20201/327.html)备注:1、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规定的开标时间后使用数字证书(CA)对已递交的电子投标文件进行远程解密。2、纸质投标文件远程解密完成后于当日送达至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盛锦国际A座13层。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供应商应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按照山西省政府采购平台设定的操作流程将电子投标文件1份上传至山西省政府采购采购平台系统。2、电子投标文件须使用平台提供的投标客户端编制完成,开启时间前完成递交(上传),开启时间前未完成投标文件上传的,视为无效报价;投标人自行承担责任。 3、针对本项目的质疑需一次性提出,多次提出将不予受理。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名 称: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北街161号 联系方式:张先生0351-7639233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山西君度宏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盛锦国际A座13层联系方式:杨美花、周洋、韩爱清 0351-7221787、0351-3693369 邮箱:sxjdhxkj@163.com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先生电 话:0351-7639233备注:参加本次采购活动的供应商须在山西省政府采购网进行供应商注册并完善信息成为正式供应商。附件信息: 643万--招标文件--山西农业大学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项目(定稿).docx472.9K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