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耐受摄入量

仪器信息网耐受摄入量专题为您整合耐受摄入量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耐受摄入量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耐受摄入量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耐受摄入量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耐受摄入量话题讨论。

耐受摄入量相关的资讯

  • 世卫组织确立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了一个由食品安全专家参加的会议,与会专家确定了“三聚氰胺0.2毫克/公斤体重”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按上述数字标准计算,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的三聚氰胺可容忍摄入量不应超过10毫克,此标准比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部门设定的要低。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无味低毒,微溶于水,常用于制造日用器皿、装饰材料以及织物整理剂等,原则上是一种不应在食品中出现的污染物,但由于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及运输等环节有时会被三聚氰胺污染,食品中含有微量三聚氰胺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超过标准限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   世卫组织表示,该每日允许摄入量仅适用于三聚氰胺单独存在时。当三聚氰胺与氰尿酸共存时,毒性更大,但要计算出两者都存在时的健康相关指导值,尚缺乏足够数据。氰尿酸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仍为1.5毫克/公斤体重。   世卫组织指出,和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相比,许多国家制定的三聚氰胺在婴儿奶粉中含量不得超过1ppm(ppm为百万分率)、在其他食品中不得超过2.5ppm的标准有足够的安全度。世卫组织的这一标准只是希望能更好地指导各国卫生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为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发生,以确保公众健康。
  • 世卫专家确立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
    中新网联合国12月5日电据联合国网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本周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有关三聚氰胺与氰尿酸毒性的专家会议,与会专家共同确立了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的标准。世卫组织希望这一标准能够为各国加强食品安全、维护公共健康提供指导。   世卫组织专家会议确定,三聚氰胺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0.2毫克/公斤体重。这就意味着,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对三聚氰胺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10毫克。这一标准比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部门设定的要低。   世卫组织表示,氰尿酸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仍为1.5毫克/公斤体重。当三聚氰胺与氰尿酸共存时,毒性更大,但现有数据尚不足以计算出一个二者同时存在时的健康指导值。   世卫组织指出,和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相比,许多国家制定的三聚氰胺在婴儿奶粉中含量不得超过1ppm(ppm为百万分率)、在其他食品中不得超过2.5ppm的标准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度。
  • 我国四成儿童铝摄入量超标 膨化食品是主要来源
    会引发智力发育障碍 膨化食品是主要来源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最近,专家通过近几年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数据和对加工食品中铝含量的专项监测,取得了11类食品6000多份的监测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四成儿童铝摄入量超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昨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针对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展开讨论,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透露了上述监测结果。   陈君石说,铝含量较高的食品,主要就是面粉及其制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每人每周铝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而监测发现全国人群中有30%多的个体超过了2毫克,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4-6岁的儿童。对儿童来讲,他们的面制品摄入量可能不是很大,但是按照公斤体重算,他们最主要的铝摄入量来自于膨化食品。   铝的过量摄入将会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此外,还会引起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而含铝添加剂在我国的食品加工当中应用比较广泛,约有十几种。   陈君石说,数据显示,北方人膳食铝的平均摄入量是南方人的4.6倍,北方各性别年龄组人群膳食中铝的平均摄入量均超标,其中4-6岁年龄组最高,为安全摄入量的2.6倍。卫生部已按专家建议发布公函,对调整13种含铝添加剂的使用向社会征求意见。
  • 环保部发布《儿童土壤摄入量调查技术规范》标准 涉ICP/ICPMS等
    p   为评估环境污染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影响,环境健康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环保法、土十条等多项文件中被提起。然而我国具体的环境健康评估方法和标准确很少,为弥补这一空白,环保部下达了多项标准编制任务。 /p p   经过两个月的征求意见期,环保部终于正式发布《儿童土壤摄入量调查技术规范 示踪元素法》。本标准规定了儿童土壤摄入量调查的工作程序、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铝、铈、钪、钒和钇为示踪元素,采用示踪元素法对3~17岁人群开展的土壤摄入量调查。 /p p   此标准主要分析的样品包括土壤、食物、尿液和粪便,分析方法主要参考HJ/T166、HJ776、HJ700、GB5009.268等标准,涉及的仪器包括微波消解、ICP-AES和ICPMS等。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标准全文: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12/ueattachment/a74a8858-f88d-46a3-a7c2-f852ba742e65.pdf" HJ 876—2017 儿童土壤摄入量调查技术规范 示踪元素法.pdf /a /p p br/ /p
  • 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及风险评估公布
    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获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7月10日正式发布《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评估》显示,我国居民通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为0.16%,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通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仅为0.16%,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也仅为0.3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的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   本次评估还发现加工食品是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占总摄入量的71.2%,其余为天然来源。在加工食品中,植物油的贡献占49.8%,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较低,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均不足5%。市面上多数品牌的咖啡伴侣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很低。   《评估》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总体较低,但调查发现约0.4%的城市居民摄入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消费量还会有所增加,烹调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因此业界、政府、科学界和消费者都应当给予适当关注。   两年来,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了相关调查,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小于1%的建议,开展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的风险评估。
  • 卫生部:食盐加碘并未造成居民碘摄入过量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5月15日说,食盐加碘并未造成居民碘摄入过量 居民碘缺乏的健康风险大于碘过量的健康风险。因此,继续实施食盐加碘策略对于提高包括沿海地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十分必要。   他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媒体沟通会上称,这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今年对不同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潜在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结论。   评估报告称,除高水碘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沿海地区也不例外。   毛群安透露,针对近年有学者对普及食盐加碘策略科学性和沿海地区居民食用碘盐是否存在碘摄入过多等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在辽宁、上海、浙江和福建4省、市开展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   结果表明: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总体水平适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孕妇碘营养不足 沿海地区居民从膳食中(包括碘盐)获得的碘量是安全的 沿海地区水产品不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食盐中的含碘量以及食盐的消费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贡献率约占80%,盐碘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沿海地区还应坚持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治碘缺乏病策略。   他强调,目前中国内地还有8个省份未完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130个县(区)的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这些地区贫困人口多、土盐资源丰富,由于群众防病意识淡薄,采挖和购买廉价非碘盐问题比较普遍,碘盐覆盖率较低,以致新发克汀病仍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口素质。其中新疆、西藏、青海、海南等四省、区问题最为突出。   中国曾是全球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国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地区均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受威胁人口约7.2亿,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达3500万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25万例。1993年全面启动以普及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到2000年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适宜,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和尿碘水平等指标均达到国际消除碘缺乏病的要求,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 您每天摄入的盐过量了吗?——OHAUS盐度测量解决方案
    2013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需低于5克”。世界卫生组织称,钠元素水平过高的人会面临高血压的风险,从而增加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 中国百姓日常饮食文化里,榨菜、酸腌制品是家庭必备的开胃和搭配佳品。特别是榨菜,其做工独特,配料讲究,在世界三大著名腌菜(中国榨菜、德国甜酸甘蓝、法国酸黄瓜)中,占据首位。 榨菜、酸菜腌制过程中,盐是很关键的原料,加入食盐的目的是使腌制品内有高的渗透压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防止腌制品氧化等。 然而随着大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腌制品的一些危害也引起大众的诟病。其中盐分含量过高会引起慢性疾病、高血压等;维生素损失,营养偏低等。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试一下超市中能够购得的几款常见榨菜、酸菜的盐度含量。其中,实验器具为奥豪斯ST20S笔式盐度计,该测试笔操作简便、外壳坚硬、并且可防水防尘及反复使用。 通过实验的测量数据,这些榨菜、酸菜的盐度含量在75-100ppt左右,基本与产品包装上的值一致。根据世卫生组织的标准,若食用测试的几款榨菜、酸菜产品,我们需要将整包产品分15~20次食用完,不然摄入的盐量将会超过食盐摄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危害身体健康。 *产品食用次数=(总重量克数*盐含量ppt值/1000) / 5克 除了上述提到的盐度测试笔外,奥豪斯水质测试笔家族,总共包括pH、ORP(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盐度、TDS(溶解性总固体)等测试笔。 ST系列测试笔是您日常做简单测量时最为经济的选择! OHAUS ST系列水质测试笔家族一览: 更多产品相关信息,请点击这里,也可关注奥豪斯中国官方微信或微博。
  • 香港4款食用油致癌物超标 摄入高影响健康
    人民网12月19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食用油调查结果,初步检测发现,屯门“北大荒”粮油供应商及葵涌永兴油行的4个样本,致癌物苯并(a)芘含量均超出欧盟标准,当中“北大荒”的样本最高超标逾7倍,同时亦超出国家标准。食安中心已要求供应商停止供应及全面回收,并正追查来源及分销情况。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会以风险为本方式,为市民把关。   上星期传媒报道有无牌食品加工场涉嫌出售有问题食用油,食环署即时采取行动到有关工场、供应该工场的粮油供应商及13间食肆巡查,抽取39个样本作致癌物苯并(a)芘测试。   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屯门粮油供应商“北大荒”的两个“金帝浓香花生油”样本的苯并(a)芘含量,分别为每公斤16及17微克,超出国家标准的每公斤10微克,及欧洲标准的每公斤2微克。葵涌永兴油行的两个样本苯并(a)芘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录得每公斤5.8及6.2微克,超出欧盟标准。其余35个样本没有检出或含量低于欧盟标准。   追查来源及分销情况   食安中心正追查这些油的来源及分销情况,发言人表示,目前食品法典委员会及香港法例并没有就食物中的苯并(a)芘含量制定法定限值,参考国家及欧盟标准及根据暴露限值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即使食用每公斤含苯并(a)芘17微克的植物油,对公众健康构成的风险应该不大。但为慎重起见,中心已要求供应商停止供应有关产品,并向客户全面回收。中心将进一步化验该四个样本是否含其他有害物质。   至于食用油样本是否掺有“地沟油”,发言人称,目前还没有一种特定的科学方法检测和监别“地沟油”,可通过化学测试的方法检测有害物质的含量。自去年一月至本年十月,中心透过恒常食物监察计划共抽取超过310个食用油样本作化学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芥酸、染色料、霉菌毒素、抗氧化剂及金属杂质等,全部测试结果满意。   为释除公众疑虑,食安中心将再次进行专项食品调查,从不同层面包括进口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食肆抽取食用油样本进行化验,以确保市面上的食用油符合香港法例规定和适宜供人食用。调查计划拟一、两月内完成,结果会尽快公布。   食卫局长高永文表示,当局主要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如果要知道是否掺有“地沟油”,须要其他方法配合侦查。当局在食物安全方面,以风险为本的方式为市民把关,防止任何对健康构成影响的物质,让市民食用。   摄入量高影响健康   食安中心发言人续称,食环署和食安中心会继续跟进和调查事件,采取适当行动。由于葵涌永兴油行卫生环境欠佳,食环署会根据相关法例向有关人士发出通知,要求改善。署方还会继续就该处所怀疑无牌经营食物业进行调查,如有足够证据显示有人违反法例,会提出检控。   苯并(a)芘是一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在环境中无处不在。食物加工时的情况对产生多少苯并(a)芘有影响,烧烤、烟熏肉类或鱼类的含量通常较高。苯并(a)芘对人类基因有害,并会致癌,难以厘定苯并(a)芘的安全摄入量。专家委员会曾于05年发表意见,认为以人类摄入的估计分量,对健康影响问题不大。欧洲食物安全局08年评估後,认为摄入量高的人士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 业界呼吁立即出台反式脂肪酸摄入标准
    近日,一场针对氢化油中富含反式脂肪酸的讨论格外热烈,中国食品安全再次遭遇信任危机,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巧克力、冰淇淋、奶油饼干、面包、蛋黄派、咖啡伴侣等美味食品,消费者不禁发出疑问,我们到底还能吃什么?   此次舆论关注的焦点剑指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由于反式脂肪酸在中国缺乏相关国家标准和检测机制,部分媒体和消费者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反式脂肪酸,于是谈之色变,加上部分专家的“灾难说”,烘焙食品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专家呼吁有关部门立即展开科学调查,出台适合中国的反式脂肪酸摄入标准,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又称反式脂肪、逆态脂肪酸或转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上世纪初,由于担心动物油脂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威胁心脏健康,植物油遇高温不稳定且无法长时间储存等问题,科学家利用氢化过程,将液态植物油改变为固态,由此产生了反式脂肪酸。由于具备能带来宜人口感,并且易于长期保存等特点,反式脂肪酸受到现代食品工业的青睐,被大量运用于袋装食品或煎炸食品中。   根据相关部门对2005年到2009年国内市场上的52个食品品牌、167种加工食品进行测定,87%的样品含有反式脂肪酸,包括所有的奶酪制品、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炸薯条类小吃等 约90%的冰淇淋、80%的人造奶油以及71%的饼干中,均含有反式脂肪酸。实际上,反式脂肪酸也存在于很多动物性产品中,如牛肉、羊肉等肉类,动物奶油、黄油、芝士等。   过量摄入有害健康   著名营养学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营养学院营养学系博士生导师蒋卓勤教授指出,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将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大。相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副作用”更大。   从本质上讲,反式脂肪酸是营养问题而非安全问题。反式脂肪酸并非砒霜毒药,与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害添加剂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添加剂,而是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普遍存在于各种食品之中,既无法避免也没必要完全避免。   各国立法限制反式脂肪酸   丹麦是最早开始关注食物反式脂肪酸问题的国家。早在1994年,丹麦营养委员会就指出膳食中反式脂肪酸可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2003年,丹麦首先立法禁止销售反式脂肪含量超过2%的食材。   美国政府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广泛的征求意见,于2003年7月11日通过最终条例,要求从2006年1月起,食品营养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欧洲的荷兰、法国、瑞典、德国等也相继对反式脂肪酸进行立法,对反式脂肪食品进行限售或禁售,通常规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在5%以下。各国标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而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并非营养科学是否先进,而是各国饮食结构的差异。   植物奶油通过科学工艺远离反式脂肪酸   近期有些报道针对将植物奶油作为反式脂肪酸的代名词是有失偏颇的。国外资料显示,目前,在加工植物奶油过程中,许多生产线对降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专门采用了相应的新工艺,如低温高压法,改用新的催化剂等,可以大幅度减少植物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而更新的“完全氢化”工艺则可以根本不产生反式脂肪酸。发达国家纷纷立法限制或表明的,是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而不是植物奶油的含量。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植物奶油都是“健康杀手”,而要看这些植物奶油究竟是哪种工艺所生产的。   国家标准呼之欲出   有别于西方膳食结构,今天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的反式脂肪酸摄取量平均为1.44克,占摄取总能量的0.61%,而美国的这一比例达到5%-1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居民的总脂肪摄入量超过了《中国营养膳食指南》建议供能比30%上线。随着洋快餐的兴起,这一系列数字在不断攀升。对中国居民来说,现阶段过分强调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是不可取的,控制脂肪的摄入总量更为重要。   中国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发酵研究院副院长宋全厚此前在行业论坛中表示,我国在2006年通过了食品反式脂肪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课题,即将起草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国家标准。另外,食品标签上关于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标识问题也在进一步商讨中。   业界呼吁监管机构以本次关注热潮为契机,立即出台反式脂肪酸国家标准,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反式脂肪酸,增进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培养消费者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食物的良好意识。同时,还能促使生产企业严把质量关,改进工艺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反式脂肪酸含量。
  • 三成国人铝摄入超标脆爽油炸食品须当心
    铝锅已经很少有家庭在用了,但人群中体内铝超标依然较严重。最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中有32.5%的个体膳食铝摄入量超过每人每周安全摄入量。那么,过量的铝到底是哪里来的?生活中该如何规避过量的铝呢?   专家表示,问题出在了面制品上,饼干、蛋糕、油条、蛋卷、酥点等面粉类食品对全人群膳食铝摄入的“贡献率”达44%。朝阳医院职业病防治中心主任医师郝凤桐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在加工面粉类食品时常用到含有明矾的膨发剂,明矾正是造成铝超标的祸首,儿童最主要的铝摄入量来自于膨化食品,也是因为其中添加了大量明矾。   铝是慢性中毒金属元素,不会导致急性中毒,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一定时间后才出现症状。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铝的每人每周安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2毫克,过量摄入将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对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会有一定影响,还会引起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减少铝的摄入。不吃或少吃油条、油饼、麻花、馓子、虾片等所有质地蓬松或脆爽的油炸食品。这些食物营养价值本来就很低,除了铝之外,其他安全风险也很多。   同时,选用自然发酵法或无铝膨松剂制作的馒头和糕点,不要太追求松软,因为纯酵母发酵和加明矾帮忙的产品相比,松软多孔的程度会差不少。此外,吃面条、面片等的时候,不要追求过分的韧性,粉条、凉粉、粉皮、凉皮、米皮之类不要追求口感太有弹性。
  • 单细胞ICP-MS应用:评估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摄入
    铂类化疗药物是非常著名的一类化疗药物。目前铂类化疗药物已经研制了三代,分别是一代顺铂,二代卡铂、奈达铂;三代奥沙利铂、洛铂。卡铂的有效性是由于其可以与DNA 结合从而导致DNA- 铂(Pt)加合物的形成,但这也会造成DNA 的弯曲。因此在化疗后细胞必须修复DNA 损伤,否则DNA 复制受阻会导致细胞死亡。许多癌症患者最初对基于铂类的治疗比较敏感,但一段时间后,患者通常对顺铂治疗表现出耐药性,导致了癌症的复发。顺铂耐药性归因于三种主要的分子机制:DNA 修复的加速,胞浆失活的加速和细胞摄取药物能力的变化。其中,细胞摄取药物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胞对顺铂的摄入能力降低或者顺铂转运的加速。分析单个细胞水平对顺铂的摄入和分布对于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方法是,将细胞群置于顺铂培养液中,然后使用原子吸收光谱(AAS)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技术测定细胞群内铂的总量,无法体现顺铂摄入在个体细胞之间的分布和差异。实际上,细胞对顺铂的摄入最有可能根据个体有很大差异,但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本文使用全新的技术,可对金属在单一细胞水平上进行定量:单细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SC-ICP-MS)。01样品所有实验使用卵巢癌细胞为A2780 和A2780/CP70 细胞系。其中,A2780 是顺铂敏感细胞系, 而A2780/CP70 是顺铂耐药型。按照下图所示流程处理。02仪器NexION®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结合Syngistix™ 单细胞应用软件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NexION 2000 ICP-MS表1.ICP-MS仪器条件03实验结果细胞对顺铂的摄入可利用时间过程实验来研究,即分析顺铂在细胞群内的分布如何随时间变化。将两个细胞系置于30μM顺铂培养液中1,2,4 和8 小时。如图可见,与顺铂耐药细胞A2780/CP70 相比,A2780 随时间推移能摄入更多的顺铂。为了判断顺铂摄入的差异性分布是否归因于细胞周期的不同,还对细胞进行了血清饥饿实验。04结论SC-ICP-MS 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稳定测量铂的方法。本文利用卵巢癌细胞系A2780 和A2780/CP70 表征了随着时间增加顺铂的摄入有所增长。相比A2780 敏感细胞系,顺铂摄入在耐药性的A2780/CP70 细胞系上水平降低。顺铂摄入的细胞差异性不是由于细胞周期的不同,因为血清饥饿细胞并不改变顺铂的整体摄入。顺铂摄入的胞内差异性是由于其他尚未确定的因素造成的。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的应用报告。
  • 葛利云教授团队:用餐/饮水是人类摄入大气沉积微塑料的途径之一
    微塑料(MPs)带来的人类健康风险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对人类接触途径和强度知之甚少。此前,人们发现这些塑料微颗粒只会积聚在废水、河流和海洋中。2020年6月12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首席研究员、环境科学家贾尼斯布拉尼(Janice Brahney)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中表明,这些塑料污染物遍布美国西部11个国家公园和野生保护地区,其中包括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落基山国家公园,而尤以落基山国家公园的数量最多,预计这种塑料微颗粒会在世界各地发现。这样表明塑料已经无处不在,它能进入大气循环、伴随降雨,遍布人迹罕至之地。大气中无处不在的微塑料以及随后在遥远的陆地和水生环境中的沉积,应当引起广泛的生态和社会关注。由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最近发表的来自温州医科大学葛利云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在用餐/饮水活动中会摄入大气沉积的MPs,并且饮食中大气沉积的MPs的摄取量大于直接来自食物来源的MPs。“有几项研究试图量化全球塑性循环,但没有意识到大气层的边缘。我们的数据显示,塑料循环最先发现在全球水循环,但也有着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生命周期。”葛利云说。该项研究主要成果为:吸入大气中的MPs(微塑料)是人类主要的MPs接触途径,而另一重要暴露途径是日常饮食的沉积物中吸入MPs 餐饮场所中MPs多达105种,其中90%小于100µm的碎片是非晶态碎片的大气沉积MPs 典型的工作生活场所每年约有1.9 ×105至1.3 ×106个微塑料,通过大气沉积在饮食上被摄入,沉积在饮食中的大气层MPs的接触强度在室内高于室外 饮食中摄入大气MPs比从食物来源摄入高2-3个数量级 覆盖和清洗餐具可减少饮食中大气沉积MPs的暴露。葛利云教授团队一直从事新型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Photochemical & Photobiological Sciences、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 and Biotechnolog等发表多项成果,为新污染物的降解处理技术、环境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行为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微塑料是尺寸为5~100 mm的塑料颗粒,其体积较小、毒性大,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影响生物体营养膳食、生长发育、繁殖生存。为了保护和修复水体环境,对水体中微塑料进行收集、检测和去除尤为重要。从水体样品中收集微塑料和准确鉴别种类,是分析和去除微塑料的基础。”葛利云说。2022 年8月,葛利云团队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海洋微塑料检测取样装置(ZL2022 2 2262030.2)。该专利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解决了微塑料样品测试结果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海洋微塑料检测取样装置包括外壳体和控制室,外壳体设有进水道,控制室内设有发电装置、锂电池、电机和控制器,控制器与发电装置、电机和锂电池电性连接。这种海洋微塑料检测取样装置可以获取多组样品,提高样品的准确性,还可以利用水流作用进行充电,提高在待测水域的使用时间,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海水取样工作。吃进去的微塑料对健康有害吗?面对处处存在的微塑料污染,很多人会困惑,吃进去的微塑料对健康有多少危害。作为温州市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葛利云教授在今年温州市两会中汇报道,“微塑料是否会产生危害,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微塑料本身没有毒性,但它会携带环境毒素 二是微塑料的环境累积不可逆,它可能在某些局部产生超高浓度,并经由食物链富集,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同时也建议大家:“从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建少吃大型食肉类海鱼,用岩盐替代海盐,不要重复使用纯度较低的塑料瓶(如饮料瓶)装油性食物,少吃塑料盒装的地沟油概率高的外卖。
  • 研究表面微塑料可在摄入两小时后进入大脑
    奥地利科学家发表在《纳米材料》杂志上的一项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说明几乎无处不在的微小塑料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令人担忧。血脑屏障是一个由血管和组织组成的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屏障,只允许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全身麻醉剂进入大脑,同时有助于阻止毒素和有害物质进入大脑。研究人员在6只小鼠身上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了3种尺寸的聚苯乙烯制成的微塑料,分别是9.5微米、1.14微米和293纳米,并根据大小对微小的颗粒进行了不同的荧光标记,在模拟消化液中对其进行了短时间的预处理。其中3只小鼠口服了这些微塑料颗粒,并在摄入后2—4个小时被实施安乐死。结果,摄入仅2小时后,研究小组就检测小鼠大脑中塑料的存在。这表明,一些微塑料颗粒能在较短时间内穿透肠道和血脑屏障。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卢卡斯肯纳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使用计算机模拟,该团队绘制了一种微塑料颗粒转运机制,即在膜表面胆固醇分子的帮助下进入大脑。他们希望新模型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微塑料颗粒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用于未来的研究。此前,科学家在全球多地动物体内发现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甚至在人类胎盘中也发现了它们。这种颗粒可通过装在塑料瓶和食品包装中的饮用水进入人体。新研究为微塑料颗粒几乎无处不在添加了新证据。
  • 专家:短时摄入镉不会损伤健康
    2012年1月15日,广西河池市辖区内的宜州市的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群众用网箱养的鱼,突然出现不少死鱼现象。宜州市环保部门经过调查发现,死鱼是由于龙江河宜州拉浪段镉浓度严重超标引起,龙江水体已遭受严重镉污染。   镉是重金属中的一种,饮用镉超标的水会对人的肾脏造成不良影响。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专家、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昨天向记者介绍,镉长期累积才会造成镉损伤,短时间摄入镉,不会造成人体功能损伤。而且人体中是否摄入了过量的镉也要通过科学方法检测,如怀疑受到镉损伤,可检测尿中的镉含量,尿镉超标了,才说明体内有负荷增加,而负荷增加到损伤人体的过程要二三十年。他还说,此次龙江河的镉污染已经在科学控制中,而且影响时间不长,市民无需恐慌。   他还介绍,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每升水中镉浓度要小于或等于0.005毫克,也就是一升水最多只能有5微克的镉,这个标准是按照一个人每天喝2.5升镉浓度小于或等于5毫克的水,连续喝70年,也不会有任何不良反应制订出来的。
  • 肥胖的人每天如何科学的摄入热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油、高脂肪、高能量食物比例不断的上升,肥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相关营养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 22.8%,成人肥胖率 7.1%, 儿童肥胖率 8.1%。,中国肥胖问题正以“令人担忧" 的速度增加。由于肥胖,诱发了高血压、心脑管疾病、 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合理膳食关键是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在保证生理功能的基础上, 减少热能的摄入。那么,肥胖的人每天热量摄入多少,才能起到减肥效果,同时减少肌肉流失?不同的人热量摄入是不同的。而体重基数越大的人,热量消耗值也会越大。科学的方法是:每天的热量摄入比平时降低20%为宜,也就是说如果你平时一天的热量摄入是3000大卡,减肥期间可以降低为2400大卡,如果你平时一天的热量摄入是2500大卡,减肥期间可以控制为2000大卡。热量究竟是什么?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热量相关的词汇——卡路里,焦耳,大卡,千卡,千焦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经过氧化产生热量供身体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运动。营养学中用“千卡"做为热量的单位。1kcal指1000g纯水的温度由15℃升到16℃所需要的能量。 便捷的食品热量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日本JWP食品热量成分检测仪(Calory Answer)便应运而生,全自动快速食品热量成分检测仪Calory Answer,也称为卡路里分析仪,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可以直接测量单一食品材料和混合类食物的热量,全自动高效检测,测量时间仅为5分钟。这项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取得了专利保护。 检测指标:热量/卡路里,同时检测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酒精等 通过食品热量成分检测仪将食品的热量数字化,飞速提高了对热量摄入的控制效率,促进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饮食管理,进而在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营养均衡控制等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 甲醛鱿鱼现菜市场 长期摄入或致癌
    “我看到有商贩往鱿鱼里添一些东西,不知这对人体有没有害。”日前,义乌市民张先生致电新报新闻热线85252000反映。昨天,义乌市工商局稠城工商所执法人员对新马路菜市场销售的鱿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批次鱿鱼全部不合格,原因是检出了甲醛成分。执法人员当场将“问题甲醛鱿鱼”进行销毁。新报提醒市民,为了你的身体健康,尽量少吃或不吃烧烤鱿鱼。   鱿鱼主要卖给烧烤贩   接到张先生的投诉后,记者前往新马路菜市场了解情况。到菜市场购买鱿鱼的市民并不多,鱿鱼主要销给做烧烤生意的流动摊贩。   一名烧烤贩子一买就是10公斤,他告诉记者:“夜市生意好,一晚上准能卖光。”   记者悄悄问他:“这些鱿鱼相比起来这么便宜,你不担心有问题吗?”   他笑了笑:“便宜才有钱赚。”至于便宜的原因,他笑而不答,只是一个劲地说:“吃不坏人就行。”卖鱿鱼的摊主说:“用碱水泡发鱿鱼很正常,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放甲醛为保鲜和增重   记者咨询了经营海鲜生意多年的温州人陈火林。他说:“所谓的碱水其实是福尔马林,用它浸泡鱿鱼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陈火林介绍,福尔马林是35%~40%浓度的甲醛水溶液,在医学上常用来浸泡标本。干鱿鱼在碱性溶液中会大幅度膨胀,以前人们大多使用水发剂(一种经过处理和提炼的碱类)进行浸泡。后来,人们发现甲醛泡发的鱿鱼卖相更好,增加重量更多,因此一些不法商贩就改用甲醛来泡发鱿鱼。“1公斤干鱿鱼泡发后能变成3公斤,摸起来肉感厚实,卖相比鲜鱿鱼还要好。”   摄入甲醛对人体有害   义乌市稠州医院内科赖医生表示,甲醛除了会引起刺激性皮炎,还会对人的呼吸器官黏膜产生强烈刺激作用,并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视觉器官有强烈伤害。人体长期微量摄入会影响生育,甚至致癌。   义乌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甲醛是国家明令禁止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添加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该局将加大对义乌各个菜市场的抽检力度,杜绝食品中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 每天的营养摄入,您达标了没?
    食品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也是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的有效方式,食品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的一部分。强制标识营养标签也是为了更好的引导企业生产出更多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通过营养标签,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营养需求挑选预包装食品。消费者通过营养成分表可以直观了解到,100 mL(g)产品大概能满足一个普通成年人一天所需营养成分的多少,利用营养成分表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也可以指导合理搭配膳食,因此企业要真实准确地对其进行标识。根据营养成分表可看出,蛋白质含量作为强制标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的准确测量关乎产品价值的体现、消费者进行营养摄入计算与膳食搭配。01质量管控中如何测定蛋白质含量?目前测定蛋白质的方法主要有凯式定氮法、杜马斯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检测工作的环保、高效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杜马斯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越来越关注。02德国元素杜马斯定氮仪德国元素Elementar作为全球杜马斯定氮仪的创始者,在杜马斯快速定氮分析仪的研发脚步从未停歇。自1964年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杜马斯定氮仪后,公司响应食品、农产品、饲料等样品的分析需要更大样品量的需求,于1989年,进一步推出了全球首款克级样品量的杜马斯定氮仪。逐步推动了杜马斯定氮法在法规中的应用。如今,国际上(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已经将杜马斯定氮法应用在食品、饮料、宠物食品、饲料和肥料等领域。rapid N exceed-经济型杜马斯定氮仪rapid MAX N exceed-简便型杜马斯定氮仪03德国元素维护解决方案德国元素Elementar在创新道路上从未止步,除了专注仪器的升级、优化外,也非常关注用户体验与反馈。德国元素研发的超高性能预填充还原管(EAS REDUCROR)可处理高达2000次样品分析,解决用户频繁更换带来的停机及测试效率的影响问题,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今年,德国元素在技术领先的杜马斯燃烧法定氮仪的基础上,为用户带来创新升级选项:EAS COMBUSTOR 预填充次级燃烧管EAS COMBUSTOR预填充次级燃烧管可以极大的节省您更换次级燃烧管的工作量,使您的分析工作更加从容,精准。取代人工手动清空与充填,简化维护过程和操作时间。减少耗材的订购和库存准备。统一的预填充,带来更为可靠的数据分析质量。超长使用寿命,带来更多便利。04来自客户的反馈
  • 卫生部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膨化食品拟禁铝
    卫生部拟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限制含铝添加剂使用   卫生部15日起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新标准拟进一步限制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降低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过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我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7岁至14岁儿童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铝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降低,铝摄入量有增高的趋势,膨化食品是该类人群铝摄入量主要来源之一。   卫生部15日起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新标准拟进一步限制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降低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过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估结果显示,我国低年龄组和高食物消费量人群膳食铝摄入量均已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JECFA)确定的每周耐受摄入量(2mg/kg体重/周)。面粉及面制品是我国膳食铝的主要来源。   为降低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量,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拟修订9种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撤销3种含铝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规定,其中包括删除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作为膨松剂用于发酵面制品的使用规定,以及撤销所有含铝食品添加剂(包括合成着色剂铝色淀)在膨化食品中的使用规定。   我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7岁至14岁儿童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铝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降低,铝摄入量有增高的趋势,膨化食品是该类人群铝摄入量主要来源之一。   为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新标准拟撤销膨化食品中12种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其中涉及的合成着色剂品种有:赤藓红及其铝色淀、靛蓝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铝色淀、柠檬黄及其铝色淀、日落黄及其铝色淀、胭脂红及其铝色淀、诱惑红及其铝色淀。   此外,新标准还将撤销含铝食品添加剂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的品种,并删除其使用规定。   相关报道:卫生部拟撤销14种食品添加剂 膨化食品拟禁铝   15日,卫生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修订含铝食品添加剂规定,以解决我国居民铝摄入量超量问题,其中儿童膨化食品拟禁含铝添加剂。从总体品种上看,卫生部共拟撤销14种食品添加剂。   北方60%居民铝摄入超量   据了解,标准修订在2011年立项,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牵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等机构参与。其间工作组召开了10多次标准修订会议,完成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范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等内容修订工作。   据了解,2011年6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74次大会上,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修订为每公斤体重2mg。参考这一评价结果,我国评估中心2011年组织的对食品中铝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平均膳食铝摄入量低于2mg/kg体重/周 但低年龄组和高食物消费量人群膳食铝摄入量均已超量。   面粉及面制品是我国膳食铝的主要来源,北方地区居民由于面食消费量高,有60%居民的铝摄入量超量。相比之下,我国膳食铝摄入量高于其他国家。显示我国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居民膳食铝摄入量,以降低铝摄入过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据此,评估中心研究结果建议修订9种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撤销3种含铝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规定。   儿童膨化食品拟禁含铝添加剂   我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7-14岁儿童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铝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降低,铝摄入量有增高的趋势,膨化食品成为儿童铝摄入量主要来源之一。为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新标准拟撤销膨化食品中12种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其中涉及的合成着色剂品种有:赤藓红及其铝色淀、靛蓝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铝色淀、柠檬黄及其铝色淀、日落黄及其铝色淀、胭脂红及其铝色淀、诱惑红及其铝色淀。   此外,新标准还将撤销含铝食品添加剂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的品种。   明确油条等含铝添加剂规定   根据评估结果,面食含铝量最高,且面粉、馒头、油条对铝暴露量的贡献率最高,因此新标准中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两种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由原来的“小麦粉及其制品”修改为“油炸面制品”和“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并规定了使用量和残留量。这意味着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大大缩小。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首次指向食盐加碘
    卫生部日前发布《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据悉,这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于去年12月成立后,首次就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作出评估。   这份长达54页、逾2万字的报告用翔实的数据说明:从人群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两方面评价,我国除高水碘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沿海地区也不例外 食盐加碘并未造成我国居民的碘摄入过量 我国居民碘缺乏的健康风险大于碘过量的健康风险。继续实施食盐加碘策略,对于提高包括沿海地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十分必要。   少数人面临碘过量健康风险   受卫生部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评价标准,系统评估了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的潜在风险。该评估基于1995年~2009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或碘缺乏高危地区监测、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7年全国12省总膳食研究碘摄入量调查和2009年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摄入量调查等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普通人群碘营养水平适宜标准为,尿碘中位数在100微克/升~200微克/升之间,孕妇人群的碘营养不足标准为小于150微克/升。2009年我国碘缺乏高危地区监测结果显示,8岁~10岁儿童的尿碘中位数为192.3微克/升。以上述标准评价,这类地区人群的碘营养状况总体上是适宜和安全的。2009年沿海地区调查显示,上海、辽宁、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成人、乳母和儿童的尿碘中位数都在100微克/升~250微克/升之间,说明这些地区人群碘营养状况总体上也是适宜和安全的 但上海、浙江沿海城市和福建沿海农村孕妇尿碘中位数低于150微克/升。2005年高水碘地区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高水碘地区人群的尿碘中位数大于300微克/升,说明在未完全停用加碘食盐前,这类地区人群的碘营养过量。   从尿碘水平的频数分布看,2009年沿海地区的调查表明,虽然沿海地区人群的碘营养状况总体适宜和安全,但尿碘水平偏低个体比例较高,值得关注。尤其是孕妇,尿碘水平低于150微克/升的人群比例为46%,明显高于尿碘水平不低于500微克/升的比例(4%),说明沿海地区孕妇碘缺乏风险较高,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在高水碘地区,尿碘水平超过300微克/升的人群高达74%,其中不低于1000微克/升的比例为16.3%,在这部分人群中,易感个体和已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因碘过量发生健康损害的风险较大。   不同水碘含量导致不同健康风险   评估报告指出,在水碘含量低于150微克/升的地区,总膳食研究和全国营养调查均表明,居民膳食碘的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但个体资料分析显示,碘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明显高于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比例,说明在这类地区即使食用加碘食盐,碘摄入量不足的风险仍远大于碘摄入过量的风险。   在水碘含量高于150微克/升的地区,如果食用加碘盐,居民的平均碘摄入量和所有个体的碘摄入量均超过推荐量,且随水碘含量升高而增加。如果不食用加碘盐,居民的平均碘摄入量和所有个体的碘摄入量均可达到推荐量,而且介于推荐量和每日最高可耐受量之间的人群比例高达98%,碘摄入量超过最高耐受量的比例不到2%,说明即使食用不加碘食盐,这类地区居民的碘摄入量也处于适宜和安全摄入范围,如果食用加碘盐反而增加碘摄入过量的风险。   科学补碘是根本之策   评估报告认为,由于我国多数地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碘缺乏,而且加碘盐是这类地区碘的重要膳食来源,应该认为食盐加碘的健康益处远大于食盐加碘的可能健康风险。   我国自1995年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以来,在水碘含量低于150微克/升的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适宜,进一步分析表明碘缺乏的健康风险大于碘过量的风险,尤其是不食用加碘盐,发生碘缺乏的风险很高。在这类地区,继续实施食盐加碘策略仍十分必要。   在水碘含量高于150微克/升的地区,如果停供加碘盐,可以降低因碘过量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但在少数水碘含量极高的地区,即使停供加碘盐,可能仍有较大比例居民碘摄入过量,存在较大健康风险,建议对这类地区开展相关研究,采取降低碘过量风险的有效措施。
  • 全球首个测定HIV药物耐受性突变的NGS技术获批CE-IVD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rong 治疗HIV,选择最佳的“HAART”至关重要 /strong /p p   众所周知,作为终止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计划的一部分,治疗HIV感染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使用在过去十年里急剧增长,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截至2016年6月,全球约18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较2010年约翻了一番。 /p p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随着HAART的广泛开展,HIV药物耐受性的并发性增长会通过抵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抑制HIV及AIDS进展的作用,从而就会破坏掉科学家们多年来的努力,HIV耐药性变异的出现及耐药株的传播导致HAART失败的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 p   而检测和报告HIV对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可以防止或尽量减少出现耐药性,对于选择最佳HAART方案至关重要。因此检测患者对HIV药物的耐受性是确保患者可以接受有效治疗的关键,同时对于有效管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耐受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p p    strong 测定HIV药物耐受性突变的NGS技术问世 /strong /p p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6年7月发布的“艾滋病毒耐药性预警全球报告”中指出,“自2011以来,全球关于艾滋病毒耐药性的监测和预警报告数量呈减少趋势。2015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国家实施了监控,很多国家可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在HIV耐药性的高风险中,而这种风险是可控的。” 然而,过去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针对HIV药物耐受性突变的遗传性测序技术,唯一的商业化测序技术还要追溯到21世纪早些时候,这种测序技术基于桑格测序法,而桑格测序法是一种昂贵,且需要1-2周才能够出结果的测序方法,其检测HIV药物耐受性突变的敏感性较低,仅为15%至20%。 /p p   来自新加坡的Vela Diagnostics公司的研究者填补了这片空白,开发出了首个测定HIV药物耐受性突变的NGS技术——Sentosa SQ HIV-1的基因分型技术,可实现自动化的RNA提取、文库构建、模板制备、测序、数据分析并生成病理报告和质量控制报告,也可以追溯样品,并且与实验室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和连接。它在8月21日收到了欧盟的体外诊断设备许可(CE-IVD),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临床的,检测HIV耐药性的体外诊断产品。并且在上个月,该产品还获得了澳大利亚TGA许可。 /p p    strong 有望进行快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 /strong /p p   据Genomeweb报道,这种系统配备的试剂可用于HIV-1蛋白酶/逆转录酶/整合酶基因突变检测,可处理HIV病毒载量低至1000份/毫升的临床样本 在4000份/毫升病毒载量中,检测到低至5%的变异频率 在所有三个目标区域显示出98.50%的临床敏感性,99.82%的变异检测正确性,100%的重现性。 /p p   这不仅可以对HIV感染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以在HIV的整合酶基因上检测出药物耐受性突变,后者是美国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一种重要的药物靶点。 /p
  • ATAGO盐度计助你控制盐分摄入,保持营养健康
    最近一项消费者认知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摄盐量和健康有很好的认知,他们知道每日摄盐量应少于6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会更多食用加工食品。因此,如何有效控制盐分摄入,保持营养健康生活,这为食品生产商提出了新的研发方向&mdash &mdash 开发低盐加工食品。 盐是加工食品中重要的配料之一,它不仅能提升对咸味的感知,还能增强食物风味,因此减盐方案并不是简单去除盐份,而是一套完整的调配方案。食品配方师会根据产品的口味特点、工艺特性及客户需求,定制出一套具有成本效益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能使产品在拥有美味的同时拥有健康。 而在加工食品过程控制盐分浓度含量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ATAGO爱拓数字式盐度计,型号ES-421,采用漏斗型的感应部分(电导法),无需任何试剂,方便快捷,测量稳定,适合测量加工食品的盐分浓度从而有效控制盐分含量。 ATAGO数字式盐度计采用电导法代替实验室操作繁琐的滴定法进行测量,操作方法十分简单,其测量范围为0.00 至 10.0% ( 100公克 ) 的盐浓度;测量精确度为显示值 0.05% ( 用于盐浓度为 0.00 至 1.00% ) ,相关精确值 小于 5% ( 用于盐浓度 1.00 至 10.0% ),具有温度补偿功能,是一款实用性非常强的盐度计。 更多ATAGO盐度计产品应用咨询欢迎访问我们的官网http://www.atago-china.com/
  • 苏泊尔深陷“锰超标”,“锰”也有天使的一面
    在2012年2月16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打破钢锅问到底》栏目中,关于“苏泊尔”锰析出量超标的问题又一次被放到了观众所瞩目的平台上。这一全国最大的炊具制造大亨,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工商部门与苏泊尔厂家各说纷纭,消费者一时难辨真假,面对着“锅碗瓢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用具,消费者一时间恐慌不已。   笔者就“锰”析出量的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卫生部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知识问答中明确指出:“国外关于不锈钢食具容器有关锰的限定规定,除个别国家外,其他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未对锰的析出量做出规定”。相较于“工商部门已经给出苏泊尔的部分不锈钢制品重金属析出量超标的检测报告”这一说法,笔者困惑不已。   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笔者特意查阅了关于“锰”的一些小知识,笔者发现: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构成年人体内若干种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酶。适当的摄入锰元素,对于人体百利而无一害。那么,究竟成年人每天摄入多少的锰,对人体是有益的呢?   卫生部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知识问答中明确指出:“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锰缺乏可引起多种疾病。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定,成年人锰适宜摄入量为3.5mg每天,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10mg每天”。   “苏泊尔”官网首页上,其一封《致苏泊尔的消费者》中明确提到:“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本着对消费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司于2011年10月24日委托德国检测机构TUV SUD PSB上海实验室,参照意大利标准对采用相同材质的产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被检产品锰析出量低于0.05mg/kg,符合意大利标准中关于锰析出量的要求。”   也就是说,苏泊尔不锈钢炊具产品锰析出量仅相当于成年人每天锰适宜摄入量的1/70。   苏泊尔官网   笔者还在关于锰的一些资料中找到,锰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食物当中,其中,谷类、坚果、叶菜类富含锰,特别是茶叶内锰含量最丰富。在国内普遍销售的各类主要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中,都普遍含有锰元素,例如:   此外,锰还广泛存在于饮用水和天然矿泉水当中:   苏泊尔时间一经曝出,关于不锈钢餐具新旧标准的争议一时间也引起大众的一片哗然,究竟是我国相关法律文献还不成熟,还是锰析出量真的不应引起消费者恐慌,我们终究还是需要深思。   也希望在新年伊始之际,所有的商家以及工商部门能够以事实说话,给越来越注重健康、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消费者一个清新健康的消费环境 。
  • 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人体糖代谢
    科研人员通报,人工甜味剂或许会干扰人体控制血糖的能力,导致可视为糖尿病前兆的代谢变化。在讨论这一发现的新闻发布会上,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免疫学家埃兰伊莱纳夫博士(Eran Elinav)表示,这“恰好是我们”用甜味剂代替糖时“通常希望避免的那种情况”。科学家们在以小鼠为主的实验对象身上进行了大量实验,以支持他们的结论:甜味剂会改变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菌群。研究人员指出,不同的菌群构成会改变葡萄糖的代谢,导致餐后血糖浓度升得更高、回落的速度也更慢。伊莱纳夫的以色列合作者中,包括魏茨曼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教授埃兰赛加尔(Eran Segal)。他们的这项发现发表在周三出版的《自然》杂志(Nature)上。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病理学教授凯瑟琳R纳格勒(Cathryn R. Nagler)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不过在《自然》杂志上进行了相关评论,称他们的研究结果“非常有说服力”。她指出,包括肥胖症和糖尿病在内的许多症状已被认为与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有关。“本研究表明,我们应该退后一步,重新评估我们对人工甜味剂的广泛使用,”她说。此前对人工甜味剂的健康影响进行的多项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令人困惑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甜味剂与减重有关;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发现饮用健怡汽水的人实际更重。还有一些研究的结论是,人工甜味剂与糖尿病正相关。不过这些结论并不完全可信:那些放弃糖,而消费甜味剂产品的人可能本已超重,易于罹患糖尿病。尽管承认得出广泛结论或决定性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但伊莱纳夫表示,他已经对自身行为做出了改变。“我喝很多很多的咖啡,大量使用甜味剂,和很多人一样,以为它们起码不会伤害我的身体,说不定还有好处,”他说。“基于我们的研究得出的意外结果,我个人选择不再使用甜味剂。”“我并不认为,我们提出的证据足以修改目前的饮食建议,”他接着说。“但我希望,这将引发一场良好的讨论。”在初步实验中,科学家们把糖精(粉色包装的纤而乐[Sweet’N Low]的甜味剂)、三氯蔗糖(黄色包装的善品糖[Splenda]的甜味剂)或阿斯巴甜(蓝色包装的怡口[Equal]的甜味剂)添加到饮用水中,让10周大的小鼠摄入。其他小鼠则喝白水,或者添加了葡萄糖或普通食糖的水。一周之后,饮用白水或糖水的小鼠变化不大,但摄入人工甜味剂的那组小鼠明显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葡萄糖耐受不良表明身体处理大量糖分的能力降低,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比如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当研究人员对小鼠使用抗生素,杀死其消化系统中的很多细菌之后,它们的葡萄糖耐受不良问题就消失了。目前,科学家尚无法解释甜味剂是如何影响这些细菌的,以及为什么在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糖精、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这三种不同的分子导致了类似的变化。科学家们假设葡萄糖代谢中的变化是由细菌的变化引起的,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假设,他们开展了另外一系列只针对糖精的实验。科学家们从摄入了糖精水的小鼠身上取出肠道细菌,注入到从未接触过任何糖精的小鼠体内。随后这些小鼠也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DNA测序表明,在摄入糖精的小鼠的肠道中,糖精明显改变了细菌种类的组合。接下来,研究人员开始追踪营养和肠道细菌对人体长期健康的影响。这项研究有381例非糖尿病患者参加,研究人员发现,任何一种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都和葡萄糖耐受不良体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此外,有没有摄入人工甜味,肠道细菌会不一样。最后,研究人员招募了七名通常不使用人工甜味剂的志愿者,并在六天时间中,让他们摄入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建议的糖精最大摄入量。结果七人中有四人的血糖值出现了与小鼠类似的变化。此外,当他们把人类受试者的细菌注入到小鼠的肠道中后,小鼠再次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这表明该效应在小鼠和人类中是相同的。“我认为这个实验很令人信服,”纳格勒博士说。有趣的是——“让我们觉得既震惊又有趣”,西格尔博士说——出现了这种效应的人,其肠道细菌不同于没有经受它的人。这表明,人工甜味剂的任何效应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也表明,益生菌——含有活细菌的药品——可用于改变肠道细菌群,以逆转葡萄糖耐受不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的营养和免疫学教授弗兰克?胡(Frank Hu)博士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称该研究很有趣,但还远远不能就此做出结论,因为受试者人数不足,他说,“我认为这项人体研究的正确性存在问题。”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项目会对阿斯巴甜、三氯蔗,以及甜叶菊等其他甜味剂进行详细研究。
  • 岛津质谱成像技术助力超富硒植物单粒种子原位研究
    近日,中科院高能所李玉锋研究员团队,以硒超富集植物-堇叶碎米荠(Cardamine violifolia)单粒种子为研究对象,借助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荧光微分析实验站硬件和软件功能升级契机,发展了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二维/三维成像技术(SRXRF)、X射线吸收谱技术、二维质谱成像技术(MALDI-MSI)及微区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等技术的空间金属组学(spatial metallomics)研究框架,实现了堇叶碎米荠单粒种子中有机硒和无机硒的原位二维/三维研究,首次发现堇叶碎米荠种皮中存在甲基硒代化合物,加深了对堇叶碎米荠富硒机制的理解,并以Spatial metallomics reveals preferable accumulation of methylated selenium in a single seed of the hyperaccumulator Cardamine violifolia为题发表于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影响因子/JCR分区:5.895/Q1)。该研究工作得到岛津中国创新中心的实验支持。图1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原文背景介绍硒(Se)是动物和人类必需的元素。它是硒蛋白和硒酶的重要组成部分,硒缺乏会增加各种神经、内分泌和癌症风险,更严重的是,会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农业部建议成人每日膳食硒摄入量为55 ~ 200 μg。然而,在一些地区,人们的日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剂量(仅26 μg/天),因此,探索富硒膳食补充剂来改善人们日常硒的摄入是很有必要的。图2 堇叶碎米荠硒在植物生长周期内无法被消耗,一些百合科、十字花科和豆科植物可累积高达几千毫克/公斤的硒元素。原产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市的堇叶碎米荠(Cardamine violifolia)已被证明是硒的超富集植物,已用作膳食补硒剂原料。&bull 单粒种子中硒的原位空间分布和形态分布堇叶碎米荠对于硒元素的耐受性和超积累的机制主要包括:(1)钙蛋白和富半胱氨酸激酶的表达下调和硒结合蛋白的表达上调 (2)体内解毒硒的泛素基因或蛋白的表达 (3) 堇叶碎米荠硒的特定代谢途径。研究发现堇叶碎米荠可以通过硫酸盐转运体和各种S/Se代谢酶来积累硒元素。而堇叶碎米荠中硒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为硒代半胱氨酸(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羊毛硫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甲基硒代蛋氨酸(MeSeMet),二甲基硒醚(DMSe)和二甲基二硒醚(DMDSe)等。图3 通过SRXRF和MALDI-MSI研究硒在单粒种子中的原位空间分布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SRXRF结果显示硒元素在整个种子中都有分布,子叶中硒含量相对高于外胚层/种皮;另一方面MALDI-MSI结果显示DMSe (m/z 107.970)、MeSeCys (m/z 184.019)和MeSeMet (m/z 212.983)主要存在于种子外胚层。硒植物毒性的一个突出原因被认为是硒氨基酸(如SeCys)错掺入蛋白质。已有研究表明,甲基化SeCys形成MeSeCys是Se超富集物的一个关键耐受机制之一, 这大大减少了非特异性取代蛋白质中的Cys的SeCys的数量。本研究中MeSeCys的发现证实了这也是堇叶碎米荠的Se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质谱成像MALDI-MSI方法本研究中的质谱成像部分使用岛津iMScope QT (Shimadzu, Kyoto, Japan)进行。MALDI-MSI在光学显微镜的帮助下确定所需的采集区域,用激光二极管激发的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355 nm)照射种子组织切片。激光直径为40 μm,扫描步长为80 μm。对每个像素进行100次激光照射(1000 Hz重复频率)。所有数据均在正负模式下分别采集,采集范围分别为m/z 100 ~ 500和m/z 500 ~ 1000。利用IMAGEREVEAL MS分析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图像分析,最终得到显示多种形态硒的具体分布。图4 岛津新一代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吃顿外卖=千亿个塑料颗粒下肚!每人每周摄入的5g「微塑料」
    每人每周吃下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微塑料(Microplastic),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在塑料制品使用过程中释放,特别是食物用途的塑料制品。纳米塑料(Nanoplastics)则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微塑料,尺寸在1μm以下,体积小到可以穿过细胞膜。虽然不会有人直接吃塑料,但食物的包装——塑料袋、塑料瓶、塑料盒等,则会将大量的微塑料直接送入人们的口中。微塑料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被忽视,但对健康的危害却是积年累月的。 去年4月20日,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化学家Christopher Zangmeister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以食品级尼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成分的产品作为样本,探究微塑料的来源及释放情况。事实上,以这两种成分为主的塑料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比如烘焙衬垫和一次性外带咖啡杯的内衬塑料薄膜。 结果显示,在普通的外带咖啡杯中放一杯100℃的水,静置20min后,研究者在每升水中能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也就是说,当你享用喝一杯500ml的热咖啡或热奶茶时,将有5千亿个塑料纳米颗粒进入你的身体内! DOI: 10.1021/acs.est.1c06768 不仅如此,其实早在婴儿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摄入微塑料。据Nature Food上刊登的研究Microplastic release from the degradation of polypropylene feeding bottles during infant formula preparation估计,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制备的每升婴儿配方奶粉中,婴儿可能摄入多达1600万个微塑料颗粒。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备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将聚丙烯婴儿奶瓶消毒、风干,然后倒入加热到70℃的水。在摇晃瓶子一分钟后,他们过滤了液体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发现了数以百万计的微塑料颗粒。仅装瓶1分钟就能检测到,证实了微塑料产生的即时性。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冲奶粉使用的水温会极大地影响释放的污染颗粒的数量。当水温从25℃上升到95℃,每升释放的微塑料颗粒从60万增加到5500万个。也就是说,水温越高,释放的量就会越多。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0-00171-y 由于人们不断地吃外卖、喝咖啡、吨瓶装饮料,微塑料自然也不停地被摄入进人体内。 加拿大的Kieran D. Cox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美国人饮食为基础,根据食物消费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数量,估算出每人每年会吃掉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算上漂浮在空气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4万-12.1万之间。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还真是活到老,吃塑料到老呢。以每周5g塑料颗粒计算,人这一辈子估计要吃下一个乐高玩具,想想还有点小刺激(bushi)。 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2019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粪便样本都检测出微塑料呈阳性,每10克人类粪便中平均有20个微塑料颗粒。 如果光是“吃下去,拉出来”的简单关系,微塑料倒不值得担心。然而,实际并非如此。随着大量研究的开展,科学家们陆续在人类切除的结肠标本,甚至胎盘组织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表明微塑料可能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对各器官造成影响! DOI: 10.1016/j.envint.2022.107199 研究者在22名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中检测到了5种最常见的塑料成分,分别是PET、PS、PE、PMMA和PP。 5种最常见的塑料成分及其来源 在严格控制了采样、样品准备及分析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塑料污染后,研究者在近8成志愿者的血液里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77%,17/22),平均下来,每个志愿者每毫升血样里有1.6ug的微塑料。 测出比例最高的为PET,在50%的志愿者血液中都检测到这种物质的存在,血液浓度最高为2.4ug/ml,提示大部分人体内都含有瓶装水释放的微塑料。 其次为:PS(36%)、PE(23%),最高血液浓度分别为4.8ug/ml及7.1ug/ml,这两类塑料主要应用在保鲜膜、一次性泡沫饭盒、塑料杯等,表明来自食物包装的微塑料也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并且进入的量不容小觑。 最后是PMMA,仅在5%的志愿者血液中发现,在所有志愿者血液中均未检测到PP的存在。 这项研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考虑到血液循环在体内四通八达,为各器官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废物,不难想象微塑料也随着血流流经全身。“在血液样本中发现微塑料存在”的事实,也说明了人体清除微塑料的速度是低于从外界摄入的速度。 进入血液的微塑料可能通过肾脏过滤或胆汁排泄的方式排出体外,也可能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沉积在肝脏、脾脏等器官。换句话说,微塑料早已无孔不入,甚至遍布全身。 肠道疾病患者粪便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是健康的1.5倍 微塑料究竟会对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这才是人们更为关心的话题。 此前,已有动物实验证明,微塑料可以扰乱内分泌系统,导致出生缺陷,减少精子的产生,引发胰岛素抵抗,并损害学习和记忆。此外,科学家们还观察到了由于微粒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而引起的物理损伤迹象,例如炎症。 DOI: 10.1098/rstb.2008.0281 为了进一步探究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家们还构建了模拟消化道的体外系统,探究微塑料颗粒是否会干扰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结果显示,微塑料的存在会对脂肪吸收带来健康上的负面影响,即当脂肪与微塑料颗粒一起摄入时,脂肪的生物利用度会随之增加,导致更多的脂肪进入血液(这可能就是外卖越吃越胖的原因之一)。此外,该研究中还显示微塑料会影响微量营养素吸收、增加小肠渗透性,以及促进某些细菌繁殖等。 现阶段,有关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试验有限,但已初见端倪。2021年12月,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期刊上的一项学术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中的微塑料比健康对照组多,表明这些微塑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过程存在相关性。 研究团队从不同地区的50名健康人和52名IBD患者中获取了粪便样本。分析结果表明,IBD 患者的粪便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是健康受试者粪便的1.5倍。患者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越高,疾病相关的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症状就越明显。 具体结果为: ①IBD患者和健康人粪便中微塑料的浓度分别为41.8和28.0个/g dm,IBD患者的粪便中每克的微塑料颗粒比健康人的多1.5倍左右。 ②该研究共检测到15种微塑料,以PET(用于瓶子和食品容器)和PA(聚酰胺;用于食品包装和纺织品)为主,主要形态分别为片状和纤维状。 ③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并且经常暴露在灰尘中的患者,其粪便中含有更多的微塑料。 该研究首次表明 IBD 患者粪便中微塑料(MPs)的浓度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且IBD患者粪便中微塑料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这一结果提醒人们,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能不容小觑。 然而,“微塑料”是否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仍存在巨大未知,亟需更多相关学术领域的探究,以应对其未知风险。 众所周知,塑料降解速度很慢,通常会持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这也增加了微塑料被摄入并累积在许多生物体和组织中的可能性。为了避免人类的五脏六腑变成“塑料制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量在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及时治理塑料污染,别让地球被塑料“攻陷”之后再追悔莫及。
  • 食品中那些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是怎么来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某食物中的某有害物质超标了多少多少"的说法。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同一种有害物质,在同一种食物中,不同国家的"安全标准"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一种"荒诞"的结果:有害物质在某个含量的一种食物,在一个国家是"安全"的,在另一个国家却是"有害"的。   "安全标准"的意义,是低于它就"安全",超过它就"有害"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介绍"安全线"是如何划定的。   问题一:人体能够承受多少   任何有毒有害物质,都需要在一定的量下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要建立食物中的"安全标准",首先要知道人体能够承受多少的量。理想情况下,是要找到这样一个量:当人体摄入的这种物质低于这个量时,就不会受到损害 而高于这个量,就有一定的风险。这样的一个量,被定义为"无可测不利影响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简称NOAEL) ".   在实际操作中,NOAEL的确定并不容易。首先,"损害"如何界定?人体有各种生理指标,每一项指标都有正常的波动范围,如何来判断发生了"损害"呢?其次,出于人类的伦理,我们不能明知一种物质对人体有害,还拿人来做实验,让实验者吃到受害的地步。   多数情况下,是用动物来做实验。首先,喂给动物一定量的目标物质,跟踪它在体内的代谢和排除情况。如果该物质很快被排出,那么问题就要简单一些。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几个月)喂动物不同的量,检测各项生理指标,以没有动物出现任何生理指标异常的那个量为动物的"最大安全摄入量".如果这种物质在体内有积累,就比较麻烦,需要考虑在体内积累到什么量会产生危害,然后再计算每天每公斤体重能够承受的最大量。考虑到动物和人的不同,需要把这个量转化成每公斤体重的量,再除以一个安全系数(通常是几十到一百,有时甚至更高),来作为人的"安全摄入量".比如说,用某种物质喂老鼠,几个月之后,每天喂的量少于10毫克的那组老鼠都没有问题,而喂20毫克的那组老鼠中有一两只出现了不良反应,那么10毫克就是这次试验得到的"安全上限".假如这些老鼠的平均体重是100克,那么每公斤体重能够承受的量就是100毫克。然后用这个数据来估算针对人的"安全上限":如果采用100的安全系数,那么"安全标准"就定为每公斤体重1毫克 如果采用50作为安全系数,"安全标准"就定位每公斤体重2毫克。   有的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比较多的研究数据。比如镉,在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情况下最先出现的伤害在肾脏。镉会在肾脏累积,肾皮质(renal cortex)中的镉含量跟肾脏受损状况直接相关。当肾皮质中的镉含量在每公斤200毫克时,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可观测到的不利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个含量的四分之一,即每公斤50毫克,作为"安全上限".然后考虑到饮食中镉的平均吸收率,以及能够排出的一部分镉,计算出每周每公斤体重吸收的镉在7微克以下时,对人体没有可检测到的损害。这个量叫做"暂定每周耐受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简称PTWI)".平均来说,这个量跟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微克是一样的。对于一个60公斤的人,相当于平均每天不超过60微克。世卫组织采用这个"每周"的时间基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平均"的意思--比如说,如果今天吃了90微克,而明天控制到30微克,那么就跟两天各吃了60微克是一样的。   还有一些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缺乏直接实验数据,对于动物的危害也是在大剂量下得到的。而通过饮食都是"小剂量长期摄入",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就没有实验数据。科学家们会采用"大剂量"下得到的实验数据,来"估算"在小剂量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制定"安全标准".这种"安全标准"就更加粗略,最终得到的数字跟采用的模型和算法密切相关。比如烧烤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并芘的物质,在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中体现了致癌作用。这种物质在天然水中也广泛存在,而在饮用水中的浓度范围内,它会产生什么样的致癌风险缺乏数据。根据已知的数据进行模型估算,如果一辈子饮用苯并芘浓度为每公斤0.2微克的水,增加的癌症风险在万分之一的量级。所以,美国主管机构设定饮用水中的苯并芘"目标含量"是零,而"实际控制量"则是每公斤0.2微克。   问题二:特定食物中允许存在多少   知道了人体对于某种物质的"安全耐受量",就可以指定它在某种食物中的"安全标准"了。   有的有害物质几乎只来源于某种特定的食物,那么就用"每日最大耐受量"除以正常人会在一天之中吃的最大量而作为"安全标准".比如有一种叫做"莱克多巴胺"的瘦肉精,进行过人体试验,在每天每公斤体重67微克的剂量下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美国采用50的安全系数,把每天每公斤体重1.25微克作为普通人群的NOAEL值。假设一个5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两斤半猪肉,得到猪肉中的允许残留量为每公斤50微克。   有的有害物质则存在于多种食物中。比如镉,大米是一大来源,按照每公斤体重每天1微克的"安全限",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摄入60微克。假设大米中的镉含量是每公斤200微克(即中国国家标准的0.2毫克),那么每天不超过300克大米,就还在"安全限"之下。此外,水和其他食物也是可能的来源。世卫组织认为来自于饮水的镉不应该超过"安全标准"的10%,假设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两升水,因此把饮用水中镉的安全标准定为每升3微克。   问题三:如何理解"安全标准"   显而易见,所谓的"安全标准"是人为制定的。制定的依据是目前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当有新的实验数据发现在更低的剂量下也会产生危害,那么这些"安全标准"就会相应修改。比如镉,也有一些初步实验显示在目前设定的安全量下,也有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失调。如果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这一结果被确认,那么镉的"安全限"就会相应调低。   此外,安全标准的设置中都会使用一个"安全系数".具体采用多大的系数,也是人为选择的。不确定性越大,所选择的安全系数也就越大。比如镉,制定标准是基于生理指标,4的安全系数就可以了。而莱克多巴胺,制定基准是6名志愿者的宏观表现,推广到全体人群的不确定性就比较大。在制定莱克多巴胺安全标准的时候,美国采用的安全系数是50,而得到每公斤猪肉50微克的标准。世卫组织和加拿大的安全系数就要高一些,最后得到的标准是每公斤40微克。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更为保守,采用的标准是每公斤10微克。中国则采用是"零容忍",完全不允许存在。   安全标准的制定还与人群中对该种食物的普遍食用量有关。比如说无机砷,世卫组织制定的安全上限是每天每公斤体重2微克,相当于60公斤的人每天120微克。在欧美,人们吃的米饭不多,很难超过这个量,也就没有对大米中的无机砷作出规定。而在中国,大米是主粮,就规定了每公斤150微克的"安全上限".或许基于类似的原因,日本大米中镉的"安全限"就比中国的要高,是每公斤400微克。   不难看出,这些"安全限"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是"安全"与"有害"的分界线。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每公斤含0.15毫克镉的大米,是"超标"的 而如果只吃200克每公斤含0.25毫克镉的大米,则处在"安全范围".这就象考试,总需要一个"及格线"--考了60分的人通过,考了59分的人重修,但这并不意味着得60分的人和得59分的人就有根本的差别。
  • 苏泊尔质量门愈演愈烈 锰超标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苏泊尔不锈钢炊具“质量门”风波又起,被央视调查出多款产品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等问题。昨日,苏泊尔给记者发来声明,对“质量门”坚决否认,并再次强调称其产品经历次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重金属“析出量”符合标准,卫生安全。   16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打破钢锅问到底》,就去年10月媒体报道的苏泊尔81个规格的炊具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报道指出,苏泊尔包括汤锅、蒸锅、奶锅、水壶在内的81个规格共960件产品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等问题。报道援引相关专家介绍称:锰含量超标可能引发人体锰中毒,患上帕金森病。   苏泊尔“质量门”源于2009年1月,哈尔滨市工商部门送检苏泊尔样品37个,全部被判定为“材质不合格”产品。2011年8月,苏泊尔又有56个规格的产品被判定材质不合格,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的问题。据悉,这些不合格产品几乎涵盖了苏泊尔所有低档产品系列,“市场价基本都低于300元”。   此后,苏泊尔炊具产品就一直深陷信誉危机。去年8月以来,苏泊尔股价跌幅超30%,相对大盘下跌了20%左右。昨日,苏泊尔给记者发来声明,再次强调其产品经历次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重金属“析出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中卫生理化指标的要求,卫生安全。   “目前发达国家仅有意大利有关于锰析出量的限定标准,苏泊尔的炊具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苏泊尔方面表示,去年曾委托德国检测机构参照意大利标准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合格”。苏泊尔还称:“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锰缺乏可引起多种疾病。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定,成人锰适宜摄入量为3.5mg每天,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10mg每天。”   在东三环某大超市,苏泊尔的各类炊具产品仍在销售。“看电视看见这个事情(锰超标)了,可你看超市里还有。到底还能不能用?”一位顾客站在不锈钢锅的货架前面,显得有些犹豫。在一些家电卖场,去年苏泊尔陷入“质量门”时就已经下架了相关型号的问题产品,至今没有恢复上架。   “苏泊尔事件会不会像‘紫砂煲’一样,牵出行业性的问题?”某超市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这么知名的品牌都有问题,消费者的信任度遭到毁灭性打击,更何况现在标准的事儿也说不清楚。”对此,有行业协会人士表示,由于镍和锰的价格悬殊,镍的价格一吨是13万,锰是1.3万一吨,超量添加成本较低锰并不是个别现象。   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不锈钢食具容器的“卫生标准理化指标”一项中,只规定了要对铅、铬、镍、镉、砷的析出量进行检测,并没有对锰的析出量进行检测的要求和方法,相关问题亟待健全。
  • 【瑞士步琦】种类丰富而又营养健康的奶酪——如何测定奶酪中的蛋白质
    如何测定奶酪中的蛋白质奶酪,又名芝士、起司,是一种发酵而成的浓缩奶制品。大约 5000 年前,奶酪诞生于西亚地区,之后在世界上多个奶源地被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世界上有近千种奶酪,口味各异但又都营养健康,正成为一种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的美食。下图为世界上较为著名的一些奶酪品种,多达数十种,可以提供选择丰富的口感和味道:奶酪相当于浓缩的牛奶,制作 1 公斤奶酪,通常需要使用 10 公斤鲜奶。漫长的制作过程,让奶酪保留了鲜奶中的营养物质,并剔除鲜奶中的乳糖,对乳糖不耐受人士十分友好。奶酪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我们补充钙质、促进维生素吸收。每 100 克奶酪中平均含钙量达到了 700 毫克,这相当于 1 升牛奶的含钙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我国成年人每日推荐钙质摄入量为 800-1000 毫克/天。也就是说,选择用奶酪补钙,每天吃大约 120 克奶酪就可以满足日常钙质所需。但是如果选择喝牛奶,每天大概需要喝掉 1 升牛奶才能补充足够多的钙质。而且,奶酪中富含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每 100 克奶酪,含有 263 微克维生素 A 、7.4 微克 维生素 D。而且奶酪中丰富的脂肪,还可以帮我们把这些脂溶性维生素长久留在身体中,以备不时之需。当然,何种美食都需要适量摄取,过量的奶酪摄入也有可能导致肥胖问题。奶酪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十分丰富,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是质量保证和营养标签的常规流程。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遵循国家标准测定奶酪中的氮和蛋白质含量的简单快速流程。使用 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 或 K-439 用硫酸消解样品,然后使用 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 (内置滴定仪)进行蒸馏和滴定,测定的蛋白质含量对应于标记值。 1实验原理蛋白质测定是食品工业中执行的关键分析之一。样品需要用硫酸消解,将氮转化为硫酸铵。通过氢氧化钠碱化转化为氨后,通过蒸汽蒸馏将样品蒸馏到硼酸接收器中,然后用硫酸溶液滴定。将氮含量乘以样品特定因子(奶酪为 6.38)以获得蛋白质含量。 2实验简介仪器: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K-439,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样品:奶油奶酪和爱蒙塔尔奶酪,研磨,标记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6% 和 33%。▲奶酪样品测定:将约 0.5-2g 样品(取决于蛋白质和有机基质的浓度)直接加入样品管中。加入一部分 20ml 硫酸和 2 片 Buchi 凯氏定氮片,使用表1中规定的参数进行消化。消化完成后,通过水蒸气蒸馏将样品的氨蒸馏成硼酸溶液,并用硫酸滴定(表2)。以 0.18g 色氨酸为对照品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表 1:使用 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K-439 进行消解的实验数据:表 2: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 蒸馏和滴定参数结果:色氨酸回收率为 99.5%,RSD 0.36%(K-439)和99.4%,RSD 0.41%(K-436)。测定的蛋白质含量如表 3 所示。 表3:奶酪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括号中为相对标准偏差,n=4) 3结论使用 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K-439 和 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 根据凯氏定氮法测定奶酪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提供可靠且可重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对应于相对标准偏差较低的标记值。总消化时间约为 85 分钟(K-439)或 100 分钟(K-436)。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肉蛋奶都是很好的美食,蛋白质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或中老年人的养生与健康都极为重要。Buchi 凯氏定氮系统的一系列设备,为您餐桌上的高蛋白美味提供可靠的营养指标保障。
  • 合肥研究院在ITER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电源及控制工程研究室高格、蒋力课题组博士后黄亚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线圈偏移对性能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工业电力电子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上。托卡马克装置周围环境磁场对磁敏感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的磁场会影响器件设备的正常工作。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作为能够解决强磁兼容测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备受研究关注,该装置是由多组线圈组成的磁场发生系统,设计及安装过程中的线圈偏移会造成内部测试区域磁场性能的改变。为了研究线圈偏移与磁场性能的关系,科研人员针对3组线圈18个自由度的偏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单、多个变量的影响情况,从磁场分布数据的规律改进了计算方法,完成了多参数下最大允许偏移的快速计算,同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研究以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为对象,研究线圈偏移对磁场均匀性造成的误差。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坐标变换阐述了线圈偏移引起的磁场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单线圈和两个线圈在不同位置和角度偏移组合下的磁场性能分布;最后在偏差变量较多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确定设备线圈允许偏移的合理方法。同时针对各种偏移,总结了允许偏移量和误差的公式,便于计算出所需误差的允许偏移量,为实际安装相关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和安徽省自然基金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896766 图1:托卡马克装置周围的磁场分布图2: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
  • 二恶英应纳入新版空气质量标准考量范围
    《法制日报》记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毛达。   近日,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参加市政协专题座谈会时,公布了北京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成绩,并表示对外公布的数据是真实的,同时解释了市民感受与监测数据有所差别的原因。下一步,北京市要打一场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的攻坚战,要进一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宁可牺牲一些GDP和财政收入。   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截止,PM2.5首次被纳入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七届中美空气质量研讨会上公开表示,单纯地强调PM2.5减排,并不能达到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预期效果,应该做好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工作。改善空气质量,还应该控制哪些污染物?对此,《法制日报》记者与对空气污染物二恶英有深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毛达展开了对话。   对话   记者:近段时间,公众对PM2.5的态度可谓闻之色变。但也有专家提出,在空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远不止PM2.5,还包括二恶英等污染物。   毛达:这段时间,我国大城市空气中高浓度的PM2.5让公众感到极度担忧。然而,有严重健康之忧的大气污染物并非只有细微颗粒物这一种,所以正在进行中的空气质量新国标制定应全面评估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健康风险,包括被世人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二恶英。   二恶英类化合物是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最强的有毒污染物之一。大量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二恶英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已被确认为具有致癌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致畸性、心血管毒性、免疫毒性,并能直接引发氯痤疮和肝脏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确保人类健康,个体的二恶英日容许摄入量为1至4皮克(毒性当量)每公斤体重,而长远目标是降至1皮克(毒性当量)每公斤体重以下。   科学研究还表明,二恶英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而且会积累和富集在各种生物体内,所以人可以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摄入二恶英。尽管大多数二恶英都是经过饮食摄入和消化道被人体吸收的,但空气中的二恶英浓度过高也很有可能使人体的日摄入量超过世卫组织的建议值。   记者:据了解,广东省东莞市环保局局长袁绍东透露,今年将推进东莞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建设,并加快PM 2.5、二恶英、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环境等检测实验室建设。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限制二恶英应该参照怎样的标准?   毛达:为保护公众健康,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制定了大气二恶英浓度限值标准,有过惨痛公害历史教训的日本更不例外。早在1999年,日本的《二恶英对策特别实施法》便设定了各种环境媒介,包括大气、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的二恶英浓度最大允许值,其目的就是使日本国民的二恶英日摄入水平低于世卫组织的最大建议值,即4皮克(毒性当量)每公斤体重。根据该法律,日本国内的大气二恶英浓度不得超过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   尽管日本的大气二恶英浓度限值并不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标准分别为0.1和0.023皮克每立方米),但该环境标准对我国目前的二恶英污染防治工作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3个部门曾于2008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在该通知的“技术要点”部分规定环评单位应参照日本二恶英大气浓度限值,评价和预测建设项目二恶英排放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这说明,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大气二恶英浓度达到或超过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这一数值或可看做目前大气二恶英浓度的最大容忍值。   记者:目前我国空气中二恶英含量大约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线?   毛达:如果以3部门2008年所规定的二恶英环境影响参照值,即日本的大气二恶英浓度限值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一个基本标准,我国目前从已知的科研成果看,北京、上海、广州这3座特大城市的空气二恶英浓度已经逼近或超出了安全线。   2008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在国际学术杂志《大气环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北京市3个区的二恶英类化合物大气含量为0.018至0.644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平均值为0.268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结果说明,北京一些地区的大气二恶英平均浓度已经和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最大容忍值处于同一数量级,且某些时候还高于该值。   同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在另一国际学术杂志《化学圈》(Chemosphe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大气二恶英浓度水平的论文,指出嘉定、闸北、浦东和黄浦4个区的大气二恶英浓度毒性当量平均值分别为0.4971、0.289、0.1444和0.1432皮克每立方米。该结果同样表明,上海一些地区的大气二恶英平均浓度已经接近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最大容忍值。   广州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07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余莉萍的博士论文显示,花都、荔湾、天河、黄埔4个区大气中的二恶英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0.1046、0.4305、0.1637和0.7693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结果不仅说明广州在总体上面临着和北京和上海同等程度的大气二恶英污染,局部如黄埔这样的工业活动密集区甚至超过了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最大容忍值。值得注意的是,余莉萍还通过暴露公式估算出天河区居民成人的日二恶英摄入量为1.1皮克(毒性当量)每公斤体重,某些季节儿童的日摄入量竟高达4.3皮克(毒性当量)每公斤体重,后者已超出世卫组织建议的安全标准。   记者:造成二恶英含量偏高的污染源有哪些?   毛达:事实上,上述发现不应令人惊奇,因为我国特大或大型城市早已存在着多种显著的二恶英排放源,包括钢铁行业、再生有色金属业、废弃物焚烧行业、造纸行业以及总量巨大的汽车尾气排放。如果这些排放源得不到有效控制,高浓度的二恶英仍会被继续排放,它在环境中的积累也会越来越严重,人体的健康风险也会随之增高。   此外,大城市并不是二恶英大气污染的唯一灾区。近期,一起发生在江苏海安县农村地区的二恶英污染诉讼揭露出当地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二恶英污染。根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人员的实地采样检测,该焚烧厂在2008年运行期间,周边1.5公里内的大气二恶英平均浓度达到了0.716和0.622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最大值甚至达到了0.901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案例说明,农村地区也存在明显的二恶英污染源,其大气二恶英浓度也可能超过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这一最大容忍值。   记者:既然3部门已经有了关于二恶英的环评技术要求,为什么还提出在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中纳入二恶英数值?   毛达:尽管我国的二恶英污染监测和研究工作总体而言还十分薄弱,但以上重要的科研结果或发现足以说明大气二恶英污染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其危险程度并不亚于颗粒物的污染。因此,目前由PM2.5引发的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再讨论和再制定必须将二恶英及其他被忽视但有同等危害的污染物纳入其考量范围。毕竟,3部门2008年所建议的与二恶英有关的环评技术要求并不是国家环境标准,其法律约束力不仅有限,而且仅适用于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足以成为全面控制大气二恶英污染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   记者:那么,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应该如何限定二恶英?   毛达:至于新国标应该如何规定大气二恶英浓度的最大限值,有关部门应以最可靠的科研数据为基础,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同时参考国外经验,给出一个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环境与国民健康安全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从目前的情形看,一定不应比日本所设定0.6皮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更宽松。因为只有更严格,才能确保普通民众,尤其是一些敏感人群,如孕妇和儿童的二恶英暴露程度应低于世卫组织的建议值。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