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纳米谐振器

仪器信息网纳米谐振器专题为您整合纳米谐振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纳米谐振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纳米谐振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纳米谐振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纳米谐振器话题讨论。

纳米谐振器相关的资讯

  • 郭光灿院士领衔 石墨烯纳米谐振器研究取得新突破
    p   记者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纳米机电系统(NEMS)方面取得最新进展。该实验室与美国加州大学团队合作,在研究两个石墨烯纳米谐振器的模式耦合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第三个谐振器作为声子腔模,成功地实现了非近邻的模式耦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讯》上。 /p p   纳米谐振器具有尺寸小、稳定性好、品质因子高等优点,是信息存储和操控的优良载体。为了实现不同谐振模式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先实现模式间的可控耦合。近年来,国际上不同研究组针对同一谐振器中的不同谐振模式以及近邻谐振器之间的模式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对于如何实现非近邻的、可调的谐振模式耦合,国际上一直未见相关报道。 /p p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组设计和制备了三个串联的石墨烯纳米谐振器,每个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可以通过各自底部的金属电极进行大范围的调节,因此只要设定合适的电极电压就可以实现三个谐振器的共振耦合。研究组首先测量到了两个近邻谐振器之间的模式劈裂,证明了在该串联结构中近邻谐振器可以达到强耦合区间,这为进一步探索第一个和第三个谐振器之间的耦合创造了条件。经过实验探索,研究组发现当把中间谐振器的共振频率调到远高于(或远低于)两端谐振器的共振频率时,两端谐振器之间不能发生模式劈裂,即二者耦合强度非常小 但是当中间谐振器的共振频率逐渐靠近两端谐振器的共振频率时,两端谐振器逐渐产生模式劈裂,且劈裂值逐渐增大。 /p p   该实验是首次在纳米谐振器体系中实现谐振模式的非近邻耦合,对于纳米机电谐振器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并且为将来在量子区间利用声子模式进行信息的长程传递创造了条件。 /p p br/ /p
  • 高性能集成化射频MEMS谐振器件
    table width=" 633"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border=" 1" align=" center" tbody tr style=" height:25px" class=" firstRow"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成果名称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1px 1px 1px medium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valign=" bottom" width=" 501" height=" 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高性能集成化射频MEMS谐振器件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单位名称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50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联系人 /span /p /td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68"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杨晋玲 /span /p /td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6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联系邮箱 /span /p /td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7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jlyang@semi.ac.cn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成果成熟度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50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正在研发& nbsp & nbsp √已有样机& nbsp & nbsp □通过小试& nbsp & nbsp □通过中试& nbsp & nbsp √可以量产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合作方式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50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技术转让& nbsp & nbsp & nbsp √技术入股& nbsp & nbsp & nbsp √合作开发& nbsp & nbsp & nbsp √其他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304px" td colspan=" 4"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633" height=" 304"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成果简介: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射频MEMS谐振器件是基于半导体微纳加工技术制备的高性能、集成化硅基时钟器件,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可与IC集成等优势。是对石英产品的升级换代,正以120%的年增长率,逐渐取代石英晶体振荡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项目将在国内首次实现高性能MEMS谐振器、振荡器等射频谐振电子器件的产业化,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我们拥有高频率、高Q值MEMS谐振器件的设计、加工、封装、测试等整套技术,主要的关键技术包括:创新的采用圆盘谐振结构的面内振动模态,实现高频率的谐振输出,降低能量损耗。开发了高成品率的硅基谐振器件微纳加工技术和高可靠性的圆片级封测技术,制备高性能谐振器;利用高增益、低噪声的驱动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构成高稳定性振荡器,开发了射频MEMS器件的小信号测试技术,可实现大规模制备与测试,大幅降低器件成本。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项目的创新点包括:国内首次实现具有高频、高Q的特性的MEMS谐振器、振荡器等器件,属于技术创新;高性能的驱动电路设计,提高了振荡器的系统稳定性;MEMS振荡器的高可靠性硅基集成加工,实现高成品率的批量生产,与CMOS工艺兼容等特点,可取代分立的石英晶振产品,集成在功能芯片中作为电路系统的时钟器件。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由于MEMS谐振器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很高,加工误差将导致频率的改变,且电极和圆盘之间的间隙也只有几十纳米的量级,普通微加工技术难以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的纳米尺度加工。因此,我们采用了牺牲层释放技术,实现纳米间隙的加工。同时采用新型支撑结构和圆盘一次刻蚀,填充的技术,实现了图形的自对准,避免了多次套刻产生的工艺误差。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产品具有高频、高Q、可集成、低功耗等特性,MEMS 谐振器和振荡器的整体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实现国内首家大规模供货的射频谐振器件公司,可快速进入石英晶振的市场。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75px" td colspan=" 4"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633" height=" 7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应用前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24px"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如果把中央处理器芯片比喻为现代电子系统的大脑,那么时钟组件当之无愧是其心脏。一颗健康、稳定、持久的“心脏”,将直接影响到电子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谐振器件就是电子系统中的频率参考源,即时钟器件,产生固定周期振荡信号的器件。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24px"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每个现代电子产品中都不止一个频率参考源。每年生产的频率参考源器件数以百亿计。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24px"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一般分为石英谐振器、MEMS谐振器和陶瓷谐振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24px"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陶瓷谐振器体积大,一般较少使用。石英作为时钟市场的主流技术,一直占据着霸主地位。但受传统制造工艺限制及下游原材料(起振电路和基座)市场的垄断,性价比难以进一步提升。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MEMS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谐振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与电路集成等优点,是未来通信系统的热门研究对象,是石英谐振器的升级换代产品。目前,MEMS的振荡器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影音设备,如摄录机、机顶盒、音响设备等以及网络和通信领域,如以太网转换器、路由器、基站等电子产品和工业基础电子系统中。MEMS振荡器已经被应用于iphone7手机中作为时钟芯片,全球数以亿计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给MEMS振荡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72px" td colspan=" 4"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633" height=" 72"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a title=" 一种频率可切换的微机械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一种频率可切换的微机械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 /span /a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申请号CN201310750721.X)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a title=" 频率可调的MEMS谐振器"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频率可调的MEMS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谐振器 /span /a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申请号CN201310306960.6)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a title=" 频率可切换的微机械谐振器"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频率可切换的微机械谐振器 /span /a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申请号CN201310178457.7)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a title=" MEMS振荡器"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MEMS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振荡器 /span /a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申请号CN201310178827.7)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a title=" 一种微机械谐振器及其制作方法"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一种微机械谐振器及其制作方法 /span /a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申请号CN201310235167.1)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a title=" 用于微机电系统器件的圆片级三维封装方法"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color:windowtext text-underline:none" 用于微机电系统器件的圆片级三维封装方法 /span /a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申请号CN201110346268.7)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成功高灵敏度石墨烯MOEMS谐振压力传感器
    由悬浮石墨烯制成的纳米机械谐振器对压力变化表现出高灵敏度。然而,由于受空气阻尼的影响,这些设备在非真空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能量损失,以及由于石墨烯的轻微渗透,参考腔内不可避免地出现微弱的气体泄漏。2023年6月1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副教授团队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期刊发表名为“High-Sensitivity Graphene MOEMS Resonant Pressure Sensor”的论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新型石墨烯谐振压力传感器,其特点是将多层石墨烯膜密封在真空中,并粘附在带有凹槽的压敏硅膜上。这种方法创新性地采用了间接敏感的方法,在大气中表现出60倍的能量损失,并解决了基底和石墨烯之间长期存在的气体渗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所提出的传感器表现出1.7Hz/Pa的高压力灵敏度,比硅的同类产品的灵敏度高5倍。此外,全光封装腔结构有助于实现6.9×10-5/Pa的高信噪比和低温度漂移(0.014%/℃)。所提出的方法为使用二维材料作为敏感膜的压力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和能量损失抑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MOEMS石墨烯谐振压力传感器其特点是通过阳极键合实现10-3Pa的真空封装,大大降低了压力差下基底和石墨烯之间高空气阻尼和气体渗透造成的能量损失。总的来说,所提出的传感器为提高信噪比和实现二维材料谐振传感器的可靠使用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 日本制硅谐振水压计成功用于观测海平面波动
    近日,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NIED)、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和横河电机株式会社(横河电机)对用于探测早期海啸的新研发的水压计进行了评估。   本次评估中使用的水压计配备了一种新型硅谐振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房总半岛附近水深3436m的海底。在本次评估过程中,该压力计成功识别了70MPa压力波动,相当于海平面7厘米的变化。 水压计,配有采用MEMS技术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长度261.5毫米(来源:横河电机)   虽然因海啸是罕见的事件很难获得海啸的数据,但评估检测到类似海啸的海平面变化,水压计预计将被用于实际海啸的检测。南海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N-net)将采用此水压计,观测地震引发海啸所引起的海底水压波动,从而实现较准确的海啸探测,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NIED、ERI和横河电机已经评估了一种配备MEMS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的水压计的有效性,该传感器用作海底压力观测,能够在发生地震的重大震动期间获取准确数据。鉴于地震期间发生的重大地面运动,本次测试旨在确定测量数据的采集是否会受到水压计振动或其姿态变化的影响。   经证实,姿态变化对水压计的影响小于传统水压计。此外,在重复应用于70 MPa (相当于7,000m水深)的精密测试中,不高于70MPa的0.005%的重复性被证实性能出色。该水压计采用MEMS技术,因此具有每种产品拥有相同质量的优势。   为了评估水压计在实际海底环境中的性能,在日本千叶县房总半岛附近3,436米的深度进行了总计203天的海底观测。由于海啸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获取海啸观测数据通常很困难。然而,在评估工作中观察到, 伴随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的爆发,海平面出现了7厘米的波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还证实,水压计能够观察到相当于海平面变化小于1厘米的压力变化。确认的灵敏度表明水压计具有足够的性能来观测实际的海啸。水压计是日本制造的产品,适用于深海作业,具有与世界上任何地方制造的尖端仪器相同的灵敏度。   地震海啸观测网络是减少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有助于发展关于灾害风险信息和地震海啸灾害风险研究。NIED负责陆地和海底地震海啸监测(MOWLAS),覆盖日本所有陆地和海域。从2019年开始,NIED一直在开发N-net,一种电缆型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系统。N-net将安装在南海海槽的震源区内,该震源区预计会发生地震,但尚未建立观测网络(从高知县近海到日向滩)。   N-net是一个网络系统,可以直接探测地震和海啸,并将信息可靠地传输到陆地,从而实现实时观测。这种新型硅共振水压计在该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IED、ERI和横河电机已经进行了多次测试,以确保这种水压计的可靠性,目的是在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时,尽可能地减轻损失。据悉,横河电机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采用基于单晶硅谐振器谐振频率随压力变化的传感方法,具有低功耗、紧凑型、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耐压性的特点。谐振器使用硅半导体制造技术密封在清洁的真空腔中,防止外来颗粒粘附在谐振器上降低其性能。此外,使用石英晶体谐振器的传感器不会因气体解吸而导致性能变化,并且可以实现稳定的测量。自1991年以来,横河电机一直在其工业差压和压力变送器中使用这种传感方法安装压力传感器。
  • Berkeley实验室开发出快速、准确的纳米级传感器
    p   想象一下,有一天也许可以在你自己的厨房快速检测你的食物是否携带任何致命的微生物。该项研究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Berkeley实验室)进行,现在正在被Optokey公司商业化。 /p p   Optokey是位于California 州Hayward的一家新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基于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4.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拉曼光谱 /strong /a 的微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快速、准确地检测或诊断。“我们的系统可以做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诊断、和化学分析等工作”,公司总裁和创始人Fanqing Frank Chen说。“我们的系统应用起来非常便宜,而且人为干预很少。” /p p   这项技术基于表面增强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4.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拉曼 /strong /a 光谱(SERS),虽然SERS是一个高灵敏的分析方法,但结果不容易重现。Berkeley实验室的科学家Chen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称为“纳米等离子体谐振”的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测量纳米结构活性表面光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化学和生物传感,使测量方法更加可靠。 /p p   “在Optokey,我们能够大规模生产这种纳米等离子体谐振器晶片,” Chen说。“我们从研发领域转变为工业生产。” /p p   这种微型传感器使用微流体控制系统实现“芯片上的实验室”自动化液体取样。“我们利用从高科技半导体制造方法中获得的知识控制芯片的成本、体积和准确性”,制造副总裁Robert Chebi说, Robert Chebi在微电子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曾在Lam Research and Applied Materials工作。“我们也利用激光和光学领域的所有知识开发这项专业的基于拉曼的检测方法。” /p p   Chebi将Optokey的产品称为“生化的鼻子”,或先进的纳米光子自动化系统,检测灵敏度为单分子水平,远优于当今市场上的传感器。“今天的检测和诊断方法还远不够完美——检测限在PPM(百万分之)和PPB(十亿分之几),”他说。“此外,我们的系统可以在几分钟内提供信息,甚至连续同步,而其他方法,如果样品必须被送到另一个实验室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 /p p   对于应用,他说,潜在的应用非常广阔,包括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液体和气体)、医疗诊断和化学分析等。Optokey的客户包括一个欧洲公司(食品安全),中国石化公司(杂质的检测)和一家德国公司(即时诊断等)。 /p p   “我想我们处在一个重大转变期间,” Chen说。“我们预计产品是紧凑型的,自动化的,还可以相互关联,它可以进入学校、餐厅、工厂、医院、救护车、机场、甚至战场。” /p p   Chen关注的下一个目标市场是智能家居,在这个领域纳米光子传感器不仅可以用来检测食物,还可以扫描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经过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和纽约大学西奈山医院的培训, Chen开始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家致力于生物医学设备的研究工作。他加入Berkeley之后,学习了量子点有关知识(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纳米晶体),并开始探索它们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这些导致了他对纳米材料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p p   最终,Chen和他的团队开发了约20项专利,包括混合生物纳米材料。导致Optokey成立的最关键的发现就是纳米等离子体谐振器,它极大地改善了拉曼光谱信号及可靠性。这项技术最初在实验室中用于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快速、准确地检测,此项检测使用传统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假阳性。 /p p   Optokey是一家私人公司,约10人。除了Chen,另一个联合创始人Richard Mathi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教授、世界知名的拉曼光谱专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 2013年正式运营。 /p
  • 低损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单元技术实验室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简称“杭高院物光学院”)胡丽丽教授工作室合作,在低损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的研发制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以“Low-loss multi-mode anti-resonant hollow-core fibers”为题发表于美国光学协会期刊《光学快讯》(Optics Express)。   近年来,反谐振空芯光纤因具备宽带、低损的传输特性而广受关注。利用仅有波长量级厚度的负曲率玻璃芯壁,反谐振空芯光纤能将绝大部分光束缚于空气芯中,从而克服了基体材料本征的影响,展示出超低材料损耗、超低色散、超低非线性和极高激光损伤阈值的特性,是未来高效传输超高功率激光以及紫外/中红外极端波长激光的有力备选材料。目前报道的反谐振空芯光纤大多以5至8个包层毛细管设计为主,并利用芯包相位匹配原则实现准单模传输。然而,单模设计在应对高功率、低光束质量激光的传输时很可能造成耦合效率低下和潜在的激光损伤,而低损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该方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仿真研究提出的低损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结构较为复杂,制备困难,目前尚无具备实用性的低损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报道。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制备了包层区域由18个扇形谐振器组成的反谐振空芯光纤,其中芯径约66 μm而光纤外径约为193 μm。经过截断法测试,所研制的光纤具备近一个倍频程的传输带且平均损耗低于0.5 dB/m,其中1微米附近损耗更低于0.1 dB/m。此外,弯曲半径大于8 cm时在1微米附近因弯曲引发的损耗不超过0.2 dB/m。研究人员进一步使用S2技术来表征23.55米反谐振空芯光纤中的多模传导特性,结合仿真总共鉴定了七种类LP模式成分。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放大相同的设计制备了用于中红外波长传输的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并且传输带可扩展到4μm以上。新型低损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的出现为解决劣化光束质量激光(如固体激光器,光参量放大器等)高功率长距离传输提供了可能。图1 所制备空芯光纤的(a)电镜图和(b)(c)传输/损耗性质图2 差分群时延曲线及其中红星标记峰处的模式重建图:(a-i)S2测试结果;(j-t)仿真结果
  • 纳米梁光谱仪,从彩虹得到的灵感
    “据我了解,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上也配有小型光谱分析仪,除能分析月球常见的矿物组成,还具有研究矿物风化层水合作用的能力。其探测范围覆盖可见光到中红外光,并分别使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光谱成像、铟镓砷探测器、碲镉汞探测器。而如果利用我们的纳米梁光谱仪,借助其扩展性和移植性,则有望大幅减少探测器种类和数目。除此之外,随着应用目标需求的变更,比如新的工作波段、更大波长范围等,都可通过类似的设计流程,对器件进行快速迭代,充分发挥纳米梁光谱仪的通用化、可定制、灵活性的优势。比如,对于老百姓来说,将来某天去水果摊只需手机扫一下,便可知道瓜是不是保熟。”对于课题组研发的纳米梁光谱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董建绩表示。图 | 董建绩(来源:董建绩)该纳米梁器件具有小尺寸、小模式体积、高 Q 值(衡量电感器件的主要参数)的突出优势,以及结构多样的可调性、对各种集成材料平台的兼容性等性能。除了用作光谱仪以外,它在作为满足集成光子技术发展需求的新型基本单元结构上,同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此前已经有人使用增益材料结合纳米梁谐振腔实现了室温下的连续激光器,还有人结合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制作出高效的热光调制器。未来有望将这一器件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例如发光器件、电光调制器件、力学传感、气相探测等领域。从彩虹到纳米梁器件看似是一个硬件,其背后原理却要从美丽的彩虹说起。“虹”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常雨后转晴时,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型的小水滴,产生各种颜色的图谱即自然界的“光谱”。光谱最早是指自然界中的分光图案,后来拓展到整个电磁波段的辐射能量随波长或频率的分布。光谱仪是研究光辐射强度特性随频率变化的光学仪器,它将不同频率的光辐射按照一定规律分开,配合一系列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系统,实现对光辐射的精密测定和研究。光谱分析在现代光学应用中有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化学成分分析、环境监测、航天遥感等领域。传统的光谱仪存在结构组成复杂、占用体积大、价格昂贵等劣势,在很多要求便携式设备的应用场合存在限制。而光谱仪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可满足各种新兴光谱分析应用的低成本、小尺寸的需求,比如片上实验系统、细胞组织检测分析、乃至移动设备搭载光谱仪等,都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一般的微型化光谱仪,都是通过将传统的大型台式光谱仪中的色散元件、或者滤波元件使用集成光子技术小型化后得到的。然而,常见的色散分光型和傅里叶变换型光谱仪,通常需要较长的衍射路径,才能积累足够的光程或光程差,从而分辨不同的光谱分量,故而难以兼得小尺寸和高精度。图 | 级联纳米梁光谱仪工作原理(来源:Optica)光谱计算重建(Computational reconstruction)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光谱仪实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重建算法,降低了对光谱分光或滤波的严格要求,促使了基于随机结构、量子点、单纳米线等新型光谱仪的涌现。计算重建方法,通过对入射光场和输出通道间的映射进行预先标定,再借助重建算法并使用计算机进行迭代求解线性方程组,从而求出输入光谱。这些基于计算重建方法的光谱仪方案,既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紧凑的尺寸,同时又表现出更优异的特性。然而,现有方案存在无法根据需求扩展、不够灵活的缺点。例如,在材料加工和集成上,基于精细的材料工程、所获得的材料光谱响应渐变的方案,有着很高的复杂度,由此带来了高成本和低产率,这也导致其较难迁移到其他波段。此外,预校准传输响应也会影响光谱仪的准确率。也就是说,构造一系列具有高度正交性的传输谱,是提高重建光谱性能的关键。在此之前,该团队已经对光子晶体纳米梁谐振腔器件,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积累,比如应用到光开关[1]、高消光比滤波器[2]、通用模块化光谱仪[3]等。他们发现,纳米梁的传输谱经过热调谐后,可以构成一系列正交的基函数,并且纳米梁单元还具有易于级联扩展的特点,有望解决重建型光谱仪的性能限制问题。图 | 纳米梁单元的热调谐传输谱(来源:Optica)同时,有别于通过材料成分渐变结构获得的光谱仪,该方案是基于结构参数渐变,不仅对不同工作波段具有扩展性和移植性,而且制作工艺与标准 CMOS 工艺兼容,无需精细调节材料组份。因此,课题组将纳米梁谐振腔与计算重建算法相结合,得到了兼顾小尺寸、可扩展、高分辨率的级联纳米梁光谱仪。相比传统的窄带滤波型光谱仪,重建算法使得分辨率突破了谐振峰半高全宽的限制。而相对于其他重建型光谱仪,窄带响应提供了高正交性的预校准基函数,这进一步提高了性能。近日,相关论文以《具有高分辨率和可扩展性的级联纳米梁光谱仪》(Cascaded nanobeam spectrometer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scalability )为题,发表在 Optica(IF 11.1)上[4],张佳晖担任第一作者,董建绩担任通讯作者。审稿人给予高度评价:“该工作提出的级联纳米梁光谱仪设计方案是非常新颖的,特别是提高了重建型光谱仪的测量分辨率。”并称赞纳米梁结构具有工作波段可扩展性,非常适合发表在 Optica 上。借“光”前行,成就新型光仪器事实上,该团队很早就注意到微型光谱仪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2013 年,耶鲁大学团队就曾经提出一种基于随机结构的光谱仪[5],成功实现了 0.5nm 窄峰和 0.75nm 间距双峰的重建。2015 年,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关于量子点光谱仪的论文[6]。2019 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在 Science 上发表了纳米线光谱仪的工作[7]。这些工作分别提出了不同种类的重建型光谱仪,也为此次研究开拓了思路。2021 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波导的片上光谱仪,并证明滤波器的传输谱正交性对于提高分辨率是至关重要的[8]。这让董建绩更加深入地思考进一步突破微型化重建光谱仪性能限制的可能性。同时,该团队也注意到,现有的这些重建光谱仪方案使用的宽谱响应基函数存在难以根据实际需求扩展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启发了他们对纳米梁光谱仪的研究。本质来看,光子晶体纳米梁是一种一维光子晶体谐振腔,它呈现出和波导尺寸类似的狭窄条状梁。当沿着梁的方向刻蚀周期性的孔,孔中部会有破坏晶体周期性的缺陷。形成的缺陷模式光,会被周围的光子晶体结构约束,仅在缺陷附近形成小模式体积的光场,这就形成了光子晶体谐振腔。由于具有超小的模式体积,纳米梁被视为一种超小型的片上谐振器件,在集成化、微型化应用方面有重要价值,因此也非常适合用作小型化光谱仪的基本单元。图 | 纳米梁单元结构(来源:Optica)于此,该团队希望找到能有效提高分辨率的正交频谱响应,而纳米梁的传输谱完美地具备这个特性。同时,基于设计周期结构尺寸而获得的光子禁带的纳米梁谐振腔不仅易于级联,还可通过改变结构扩展波段,符合他们对可扩展性能的需要。因此,纳米梁是一个符合微型化光谱仪需求的合适器件。为了实现纳米梁光谱仪的设想,该团队制定了“三步走”的研究计划。第一步是空间光谱仪方案。他们将大量纳米梁阵列按照空间排布,通过对空间光进行采集获得不同的频谱响应,结合重建算法设计了空间光谱仪[3]。在这个阶段,课题组对纳米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探索,包括孔径、波导宽度的工艺误差对谐振性能的影响,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第二步是片上集成化光谱仪方案。引入热调谐以实现超小尺寸,将纳米梁阵列转化为少量级联的单元,通过频率扫描的方式获得高精度测量[4]。研究中,该团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还在纳米梁单元引入部分透过结构以实现 Fano 谐振增强,从而进一步提升性能。作为分辨率的表征,他们演示了 0.16nm 线宽的窄带信号以及 0.32nm 间距的双峰信号的重建,还展示了不对称双峰、多峰以及基于3通道级联单元工作的 16nm 宽带信号的重建。图 | 信号重建结果(来源:Optica)第三步是高度集成化光谱仪。“这是未来的目标,就是希望把光谱仪和光电探测器、电路高度集成,实现商用化的光谱分析模块。”董建绩表示。有望用于无人机勘察和宝石鉴定由于具有小尺寸和高性能的特点,级联纳米梁光谱仪有望在各类微型化、便携式需求的光谱分析中得到应用。比如,植被覆盖率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将便携式光谱仪集成到无人机上,即可采集目标区域的可见光遥感影像,并通过光谱分析地理类型,获得植被分布情况。不仅可应用于检测植物的物候状态,还可用于估算粮食产量、提供环境政策参考。另外,在宝石考古研究中,由于不同的成因,古代的玛瑙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颜色机理、结构特点。而有些宝石出于文物保护价值,无法移动到实验室进行组分分析。便携式的光谱仪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宝石内纤维结构、元素成分的光谱分析,还原出新的历史信息。再比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成熟度,对农业采摘、市场交易、长途运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成熟度较好的水果会在某些波段(通常是红外)具有特定的光谱特性。对于微型化光谱仪来说,它可利用这一特点检测水果是否成熟,甚至帮助量化采摘、销售、保存的最佳时间。某些水果的水分、糖含量、坚实度也可以反映在光谱特性中,这都可以通过便携式光谱仪设备进行检测,具有成本低、快速、方便的特点。此外,得益于纳米梁是一种能带工程器件,可充分发挥其可扩展、可移植的灵活性优势,组装成适用性更广泛的其他商业产品,有望应用在更多集成化、便携式的使用场景中。与人交谈一次,胜过闭门劳作未来,该团队主要有两方面打算。一方面希望实现集成片上功率探测的完整芯片化光谱分析系统,借此达成工程化应用,进一步开发出相关产品,实现一定的演示功能,并希望和有兴趣的公司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从不同的能带结构设计出发,开发出不同波段需求的光谱仪。董建绩表示,每当遇到实际问题或工作难点,大家总能集思广益、寻找办法。他说:“我常跟大家讲,与人沟通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个团队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沟通不仅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学长与学弟的传承,更有成员与成员间的探讨。这个项目攻关历时 9 年,期间培养了 3 个博士生,而且攻关仍在继续。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我想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们应当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End-参考文献:1、Opt. Lett. 45, 2363-2366 (2020)2、Opt. Lett. 46, 3873-3876 (2021)3、ACS Photonics 9, 74-81 (2022)4、Optica, 9(5), 517-521.(2022)5、Nature Photon 7, 746-751 (2013)6、Nature 523, 67-70 (2015)7、Science, 365, 1017-1020 (2019)8、Nat. Commun. 12, 2704 (2021)
  • 无液氦低温光学恒温器,又双叒发顶刊!完成悬空 Cr2Ge2Te6异质结居里温度的纳米机械探测和应力调
    具有较大磁致伸缩系数的二维材料是实现自旋电子器件和纳米磁学器件中应变调节磁性的理想体系。因此研究二维材料中应变与磁性的耦合是至关重要的。日前,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荷兰)、北京大学和瓦伦西亚大学(西班牙)的研究者们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采用了悬浮的Cr2Ge2Te6(CGT)薄膜层及其异质结构和铁磁纳米机械膜谐振器。通过纳米机械共振探测手段研究了薄膜和异质结的磁性变化与薄膜应变之间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展示了通过静电力成功对异质结的居里温度进行了有效调控。该工作于2022年6月发表在nature子刊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上,文章题目为《Nanomechanical probing and strain tuning of the Curie temperature in suspended Cr2Ge2Te6-based heterostructures》。该工作中的主要探测手段为在不同温度下通过激光干涉的方式探测CGT薄膜和异质结的共振频率来测量并研究样品的居里温度以及与应变的关系。该测量对于光学恒温器的温度稳定性、变温特性、振动稳定性、窗口的工作距离要求都非常高。该工作中用户使用了Montana Instruments 公司生产的低温光学恒温器完成了本文中的重要测量工作。图:用激光干涉法表征CGT膜;a)光路示意图,样品置于Montana恒温器内;b) 4K温度下样品的共振峰测量值和理论拟合值;c)不同温度下样品共振峰的变化与晶格常数的变化。除了研究CGT薄膜样品外,作者还研究了CGT/WSe2异质结。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距离温度与共振测量中共振频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给二维材料磁性探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作者制备了CGT/FePS3异质结,该样品在不同温度下具有顺磁/顺磁、反铁磁/顺磁和反铁磁/铁磁的多种磁性结构组合。通过共振测量表明,在不同磁性相变时共振频率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再次证明了采用纳米机械共振探测手段可以准确的反映样品磁性的变化。图:半径r = 2.5 μm的CGT/FePS3(19.8±0.2 nm/18.0±0.1 nm)异质结构膜的力学性能;a) 上:悬浮异质结构膜的横截面示意图,下:CGT/FePS3异质结的光学图像;b) 共振频率与温度的关系,蓝色:实验测量结果,绿色:理论值与误差范围;c) 损耗因数Q-1与温度的关系。作者采用施加栅压,利用异质结与Si衬底之间的静电力实现了对CGT/WSe2异质结居里温度的调控。并通过共振测量的方式研究了居里温度与栅电压之间的关系。图:利用纳米机械共振测量手段对栅压调控的CGT/WSe2异质结居里温度进行了测量。该工作证明了栅静电力应变可以提高CGT薄膜的居里温度,证明了利用应变可以控制这些铁磁异质结构的磁序。该研究展示了一种新的磁性表征手段,在该领域中未来的研究将有可能开发出具有门电压磁驱动的薄膜器件,在低功率自旋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ontana超精细多功能无液氦低温光学恒温器全球知名光学恒温器制造商Montana Instruments多年来为低温光学、量子信息等领域提供性能的光学恒温器而广受好评。作为低温光学恒温器的旗舰产品,Montana Instruments近推出了全新型号CryoAdvance系列。该系列的目标是助力科技工作者在先进材料和量子信息领域研究研究方面更进一步。 CryoAdvance 50新特色▪ 自动控制:全新智能触摸屏系统,“一键式操作”,实时显示温度、稳定性、真空度等多种指标。▪ 模块化设计:多种配置可选,快速满足各种实验需求,后续升简单。▪ 多通道设计:基本配置已包含光学窗口+直流电学+高频电学通道。▪ 稳定性设计:新设计在变温和振动稳定性上进一步优化。 CryoAdvance 50主要参数▪ 低温度:3.2K▪ 震动稳定性:5 nm(峰-峰值)▪ 降温时间: 300K-4.2K ~2小时▪ 样品腔空间:Φ53 mm ×100 mm▪ 光学窗口:5个光学窗口,可选光纤引入▪ 水平光路高度:140 mm▪ 窗口材料:多种材质可选▪ 基本电学通道:20条直流通道。▪ 接口面板:双RF接口+25DC接口
  • 30mK极低温近场扫描微波显微镜研发核心:attocube极低温纳米位移台
    关键词:低温位移台;近场扫描微波显微镜; 稀释制冷机 背景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STM)[1]和原子力显微镜(AFM)[2]等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术(SPM)的出现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纳米分辨率下去研究更多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图形。以这些技术为基础的纳米技术、材料和表面科学的迅速发展,大地推动了通用和无损纳米尺度分析工具的需求。尤其对于快速增长的量子器件技术领域,需要开发与这些器件本身在同一区域(即量子相干区域)中能够兼容的SPM技术。然而,迄今为止,能够与样品进行量子相干相互作用的纳米尺度表征的工具仍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微波频率下,光子能量比光波长小几个数量,加之缺乏单光子探测器和对mK端温度的严格要求,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固态量子技术飞速发展迫切需要能够在此端条件下运行的SPM探测技术。技术核心近场扫描微波显微技术(NSMM)[3]结合了微波表征和STM或AFM的优势,通过使用宽带或共振探头来实现探测。在近场模式下,空间分辨率主要取决于SPM针尺寸,可以突破衍射限的限制,获得纳米别的高分辨率图像。NSMM的各种实现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非接触式的探测半导体器件[4],材料中的缺陷[5]、生物样品的表面[6]及亚表面分析,以及高温超导性[7]的研究。但是在低温量子信息领域中的应用还鲜有报道。英国物理实验室NPL的塞巴斯蒂安德格拉夫(Sebastian de Graaf)小组与英国伦敦大学谢尔盖库巴特金(Sergey Kubatkin)教授小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在30 mK下工作的新型低温近场扫描微波显微镜,同时,该显微镜还结合了高达6 GHz的微波表征和AFM技术,旨在满足量子技术领域的新兴需求。整个系统置于一台稀释制冷机中(如图1(b)所示),NSMM显微镜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在石英音叉上附着了一个平均光子占有率为~1的超导分形谐振器。一个可移动的共面波导被用来感应耦合到谐振器上进行微波的发射和信号的读出。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德国attocube公司提供的兼容低温的铍铜材质的纳米精度位移台,该小组使用一组ANPx100和ANPz100纳米位移器将样品与针在x,y和z方向上对齐,同时使用一个小的ANPz51纳米位移器进行RF波导的纳米定位和耦合。图1.(a)NSMM显微镜的示意图。(b) 稀释制冷机中弹簧和弹簧悬挂的NSMM示意图。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Sebastian教授演示了在单光子区域中以纳米分辨率进行扫描的结果。扫描的区域与在硅衬底上形成铝图案的样品相同。扫描显示三个金属正方形(2×2μm2)与两个较大的结构相邻,形成一个叉指电容器。叉指电容器的每个金手指有1 μm的宽度和间距,尽管在图2中,由于的形状,这些距离看起来不同。图2. 在30 mK下扫描具有相邻金属垫的交叉指电容器.(a)得到的AFM形貌图。(b) 单光子微波扫描(~1)显示了微波谐振腔的频移,微波扫描速度为0.67 μm/s.(c)高功率微波扫描结果(~270)。(d) 在调谐叉频率(30 kHz)下解调的PDH误差信号,与dfr/dz(~270)成正比。(e) 扫描获得的信噪比(SNR)作为平均光子数的函数。attocube低温位移台德国attocube公司是上著名的端环境纳米精度位移器制造公司。拥有20多年的高精度低温纳米位移台的研发和生产经验。公司已经为各地科学家提供了5000多套位移系统,用户遍及全球著名的研究所和大学。它生产的位移器设计紧凑,体积小,种类包括线性XYZ线性位移器、大角度倾角位移器、360度旋转位移器和扫描器。德国attocube公司的位移器以稳定而优异的性能、原子的定位精度、纳米位移步长和厘米位移范围深受科学家的肯定和赞誉。产品广泛应用于普通大气环境和端环境中,包括超高环境(5E-11 mbar)、低温环境(10mK)和强磁场中(31 Tesla)。图3. attocube低温强磁场纳米精度位移器,扫描器,3DR主要参数及技术特点参考文献:[1]. Binnig, G., Rohrer, H., Gerber, C. & Weibel, E. Surface studies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Phys. Rev. Lett. 49, 57 (1982).[2]. Binnig, G., Quate, C. F. & Gerber, C.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Phys. Rev. Lett. 56, 930 (1986).[3]. Bonnell, D. A. et al. Imaging physical phenomena with local probes: From electrons to photons. Rev. Mod. Phys. 84, 1343 (2012).[4]. Kundhikanjana, W., Lai, K., Kelly, M. A. & Shen, Z. X. Cryogenic microwave imaging of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in doped silicon. Rev. Sci. Instrum. 82, 033705 (2011).[5]. Gregory, A. et al. Spatially resolved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layers by an evanescent field microwave microscope. Physica E 56, 431 (2014).[6]. Gregory, A. et al. Spatially resolved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layers by an evanescent field microwave microscope. Physica E 56, 431 (2014).[7]. Lann, A. F. et al. Magnetic-field-modulated microwave reectivity of high-Tc superconductors studied by near-field mm-wave. microscopy. Appl. Phys. Lett. 75, 1766 (1999). 更多文章信息请点击: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8780-3
  • 极低温mK级纳米精度位移台助力量子通讯网络现实化
    光纤通信因其具有高带宽、低损耗、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支柱。同时,传统的微波无线技术也展现出了有效的泛在感知与接入能力。而将上述两种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则诞生了微波光子学。微波光子学为电子传感和通信系统提供了上述优势,但与非线性光学领域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电光器件需要经典调制场,其变化由电子或热噪声而不是量子涨落控制。从理论到实际的量子通讯不仅需要用于量子纠缠的组件,而且还需要一个低损耗和鲁棒性很好的网络来做进一步的数据分发和传输。超导处理器与光通信网络的接口问题是量子领域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大挑战。近期,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位于奥地利克洛斯特纽堡)的约翰内斯芬克小组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他们通过使用纳米机械传感器将双向和芯片可伸缩转换器的超导电路集成到大规模光纤网络中开辟了一条道路(如图一所示)。文章中介绍了一种可在毫开尔文环境下工作的腔电光收发器,其模式占用率低至0.025± 0.005噪声光子。其系统是基于铌酸锂回音壁模式谐振器,通过克尔效应与超导微波腔共振耦合。对于1.48 mw的大连续波泵浦功率,演示了X波段微波到C波段电信光的双向单边带转换,总(内部)效率为0.03%(0.7%),附加输出转换噪声为5.5光子(如图二所示)。10.7兆赫的高带宽与观测到的1.1兆赫噪声光子的非常慢的加热速率相结合使量子有限脉冲微波光学转换触手可及。该装置具有通用性和与超导量子比特兼容的特点,为实现微波场与光场之间的快速、确定的纠缠分布、超导量子比特的光介导远程纠缠以及新的多路低温电路控制和读出策略开辟了道路。图一: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二:转换噪声与模式布居结果在10mK温度下,实现转换的关键是:光纤与微波芯片的对准和稳定连接需要一套用于x、y和z精密移动的位移台。实验中使用了attocube公司的 ANPx101/RES/LT-linear x-nanopositioner,ANPz101/RES/LT-linear z-nanopositioner,ANPx101/ULT/RES+/HV-Linear x-Nanopositioner和ANPz102/ULT/RES+/HV-linear z-nanopositioner系列mk环境兼容的位移台。attocube公司是上著名的端环境纳米精度位移器制造商,已为全科学家生产了4000多套位移系统,用户遍及全球著名的研究所和大学。它生产的位移器设计紧凑,体积小,种类包括线性XYZ线性位移器、大角度倾角位移器、360度旋转位移器和纳米精度扫描器。图三 attocube低温强磁场位移器,扫描器,及3DR旋转台低温mK纳米精度位移台技术特点如下: 参考文献:[1]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4460 (2020) [2] PRX Quantum 1, 020315 (2020)
  • 科学家成功操控任意纳米结构,可用于夜视技术和医学检测等领域
    “我们证实了利用硅基光学超表面通过三次谐波在红外成像上的潜力,为通过非线性硅基纳米光子学来研发下一代红外成像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徐雷表示。图 | 徐雷(来源:徐雷)当前,刚好也是光学超表面研究,从理论向应用转向的一个过程,因此本次成果非常及时。同时,在本次课题的理论设计上,徐雷等人利用连续体中的束缚态概念,来实现任意品质因子纳米结构的操控,这为降低光源强度依赖性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首先,本次成果可被用于夜视技术,从而集可见光、以及红外光成像于一体,利用普通的硅基探测器直接实现高性能的夜间红外探测。其次,本次成果可被用于医学检测,通过将红外光转到到可见光波段,根据光学探测蛋白质结合和构象变化、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从而在检测端口实现对于红外光背底噪声的完全抑制,进而助力于提高医学检测的灵敏度和性能。再次,本次成果可被用于食品检测和国防安全,即结合非线性超表面、以及可调谐非线性超表面,有望实现红外波段的超分辨成像技术。(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让红外图像转换为可见光一直以来,红外探测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比如通过测量材料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故在医学诊断、视频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夜视和安全等领域都有着很大潜力。红外探测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有望推动其在医疗、食品、环保和安防等方面的应用。然而,红外探测技术的当前挑战在于:红外探测器大部分基于热探测器,尽管成本较低但是速度较慢,而且灵敏度不足,严重限制了其性能。半导体探测器作为另一种选择,虽然具有高灵敏度的优势,但其常常需特殊冷却、以及复杂的处理工艺,要么就是需要极低温度来维持适当的性能水平。这些技术难题限制了红外成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影响了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性能。因此,红外成像领域迫切需要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克服当前技术的局限性。而这可能涉及新型材料的研发、更高效探测器技术的研发、以及新型冷却和处理方法的研发。过去十多年中,由亚波长尺度介质谐振器组成光学超表面结构,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结构可以增强光电磁场的局域效应。通过巧妙设计这些结构,就能调控入射光的相位、振幅、偏振以及近场光局域的程度。同时,光学超表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功能性,并已经在光学领域取得许多新成果,例如替代传统光学元件的透镜、棱镜和偏振器,这不仅减小了传统光学系统的体积,还能带来性能的提高。通过非线性过程,可以实现红外光的频率转换,为将红外转换为可见光提供手段。这样一来,只需使用普通且廉价的硅基探测器,就能实现红外成像。此外,不同的非线性混频过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为实现高效红外成像系统提供可能性。而对于超表面来说,它在微型化、灵活性和轻量化方面展现出的独特潜力,更是为实现新一代红外成像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上,也是徐雷团队本次课题的出发点。研究中,他们利用结合非线性光学超表面的方法,通过非线性光学这一过程,可以让红外图像转换为可见光,从而让普通硅基探测器直接探测红外图像成为可能。(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当亲眼看到绿光的时候......据介绍,徐雷对于成像技术和非线性光学一直充满兴趣。此前在澳洲工作时,他就曾与当时的合作者使用二次谐波和频过程实现红外探测。在当时,他们是第一个开展该类尝试的科研团队。自 2016 年起,徐雷开始深入研究非线性纳米光子学。彼时,Mie 共振机制和理论,在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为各种体系的应用提供了框架,还能为预测光的传播特性带来指导。期间,徐雷积累了不少关于非线性纳米光子学方面的知识。2020 年 9 月,他来到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与该校的莫赫森拉赫曼尼(Mohsen Rahmani)教授以及应翠凤讲师,共同组建了先进光学与光子学实验室。“Rahmani 教授偏重于样品加工,他对于材料领域以及相关应用的研究有着很深的功底。应翠凤女士则在纳米光学和生物探测上具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仨的技能正好互为补充、各有所长。”徐雷表示。在研究材料属性、结构设计、以及 Mie 共振等手段,在实现非线性光场增强和光场的操控之后,他们三位以及博士生郑泽开始考虑如何将非线性光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随后不久启动了本次课题。结构材料与参数设计,是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要想最终实现应用化,必须从非线性材料的角度,考虑后期器件的集成化。鉴于硅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效应,再加上硅的加工工艺相对成熟,于是他们选择硅作为研究材料。原因在于:这样不仅能够考虑到非线性效应,还能充分利用硅的加工工艺,从而加工复杂的结构,进而增强红外光到可见光的转化效率。证明上述方案的可行性之后,他们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由于徐雷自身的研究方向,介于理论与实验之间。因此,他一般会在实验前先进行理论模拟。但是,实验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最初得到的信号与预期不符。徐雷说:“可能大部分人会在这时候觉得比较受挫。但是,这些看似不成功的实验数据,实际上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它们或许可以指出理论和实验上的待改善之处。”在他看来,如果所有实验结果都和理论预期保持一致,反而并不是最好的。科学史上的很多关键性进步,都是基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数据启发而来。举例来说,他们在最初设计器件结构时,曾尝试通过高品质因子的结构来实现光局域增强。然而,实验结果显示高品质因子并非最佳选择。这种意外的实验结果,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型、以及改进实验方案,进而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使用连续光和超快光,在成像以及传感上的思考,并为研发红外成像技术带来了一定启发。(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同时,完成本次课题组的过程,也是徐雷培养自己第一个博士生的过程。这名博士生便是前面提到的郑泽。研究中,师生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的良好互动。徐雷也有意识地让郑泽更多地参与光路搭建,以培养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我一直注重培养他的科研自信心,鼓励他提出独立的想法,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徐雷说。搭建非线性测试系统的时候,郑泽是第一次涉足这类系统的搭建。当他第一次看到非线性信号产生,并能亲眼看到绿光的时候,郑泽的兴奋之情感染了整个实验室。徐雷说:“作为导师,看到他如此投入和满足的表情,让我和 Mohsen 教授还有应翠凤女士都感到无比欣慰。”在三位老师以及郑泽的努力之下,本次成果显示了硅基光学超表面在非线性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这不仅为非线性光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最终,相关论文以《谐振硅膜超表面的三次谐波产生与成像》(Third-harmonic generation and imaging with resonant Si membrane metasurface)为题发在 Opto-Electronic Advances(IF 14.1)。郑泽是第一作者,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徐雷教授和莫赫森拉赫曼尼(Mohsen Rahmani)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图 | 相关论文(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接下来,他们将在理论方面继续深入发掘,以期增强红外光的转换效率,同时不断压缩红外成像对于光源能量的要求。同时,也将重点考虑器件的集成化和多功能性、探索如何将图像信号处理和光谱信息提取等功能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利用超表面实现多功能成像芯片器件,从而更好地走向应用。徐雷继续表示:“另外,我想提到一点的是,每个人的技能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有时一个纯实验工作者随口的一句话,可能会激发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灵感。”而一个纯理论的学者,可能也会为实验方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以数学研究和物理研究为例:物理中有很多不同的现象和机制。但是,一个数学家可能不会去关注不同的现象,而是直接从公式上看到各个现象和机制的关联之处。同时,这些关联往往也是实现物理突破的关键点。“有时候我们以为的非专业人士,反而给出更深刻的见解。因此,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合作,对于科研来说非常重要。”徐雷最后表示。
  • 核磁共振纳米灯”让癌细胞“发光”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纳米医学研究团的科研团队日前发表了一种全新的纳米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医学图像的可识别度。动物实验表明,使用该造影剂,实验鼠异常组织的亮度达到了周围健康组织亮度的10倍。  新的造影剂技术具有选择性,形成的核磁共振图像对癌症等特定代谢的标志物敏感。研究人员将该造影剂命名为“核磁共振纳米灯”。  纳米造影剂基于磁谐振技术,主要由两种磁性材料组成,包括“开关材料”(磁性纳米颗粒)和“显影材料”(顺磁性MRI造影剂),两种材料之间的距离不同,核磁共振图像的亮度也不同。两种材料之间的临界距离大于7纳米时,开关材料对显影材料的影响消失,顺磁性造影剂在MRI图像上充分显影,此时相当于开关的“开” 当二者距离小于7纳米时,顺磁性显影材料在MRI图像上的状态则是“关”。  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种足以探测实验鼠体内癌症的造影剂。造影剂使用一种能够被癌症代谢产物MMP-2酶切断的生物材料连接“开关材料”和“显影材料”,令两种材料之间的初始距离低于7纳米。显影剂注入实验鼠组织后,如果组织中存在癌变,两种材料之间的连接将会被MMP-2酶切断,导致两种材料分离,MRI图像会将病灶区域显示为高亮度。  使用纳米造影剂技术,MRI检查能够显示肿瘤的存在和具体分布,还可以通过图像揭示癌组织中MMP-2酶的浓度,获得癌变分期等进一步信息。  研究人员相信,该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传感器,还将解决更多的生物和医学课题。现该团队正在开发更安全、更智能的多任务造影剂,以同时记录和解释多个生物学靶标。  MRI问世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成为一种主要的非侵入式诊断技术。MRI诊断中广泛使用造影剂,以提高图像可辨识性。
  • Anal. Chem. 封面|基于谐振式微悬臂梁的热重分析技术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昕欣研究员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谐振式微悬臂梁的热重分析技术(简称MEMS TGA)。与国际主流的TGA分析仪器相比,该MEMS TGA技术将毫克级的样品消耗量降至10纳克量级,质量变化分辨率从0.1ug提升至1pg,最高升降温速率从50 °C/min提升至数百°C/s,并进一步突破了现有TGA仪器难以测量强氧化剂/爆炸物的使用限制。该MEMS TGA技术还成功与拉曼光谱等表征技术实现了联用,成功实现了TGA-Raman原位实时同步表征,显著提升扩展了TGA的分析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on a Resonant Microcantilever为题,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上,并被选为当期的Supplementary Cover论文(图1)。李昕欣团队的博士生姚方兰和许鹏程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图1 该工作被选为Analytical Chemistry当期的Supplementary Cover论文英文原题: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on a Resonant Microcantilever通讯作者:李昕欣,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作者:Fanglan Yao (姚方兰)#, Pengcheng Xu (许鹏程)#, Hao Jia (贾浩), Xinyu Li (李昕昱), Haitao Yu (于海涛), and Xinxin Li (李昕欣)* 背景介绍热重分析技术主要用来测量物质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材料的研发、优化与质量监控。目前商用的热重分析仪器普遍使用高精度热天平进行称重,并利用高温炉来对样品实现加热;每次测试需要消耗毫克(10-3 g)量级的样品,且无法快速升温,测试效率不高。此外,这类仪器无法测试具有腐蚀性或易爆炸性的样品。在联用方面,商用的热重分析仪器通常需要将待测样品密封在TGA测试腔体中,难以与光谱联用,因而无法在加热过程对样品的结构演变进行实时测量。李昕欣团队的论文报道了一种集成片上加热和测温元件的MEMS谐振微悬臂梁,利用该集成谐振微悬臂梁具有的超灵敏质量测量功能(亚皮克量级),实现了微芯片上的热重分析技术(MEMS TGA,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该技术只需要纳克(10-9 g)量级的样品即可进行TGA测试,而且可以在1秒钟内将样品加热至1000℃。图文解读图2 MEMS TGA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该论文选取了两种常用的标准样品Cu2(OH)2CO3(碱式碳酸铜)和Ca2C2O4∙H2O(一水合草酸钙),验证了MEMS TGA技术的优势。如图3所示,当升温速率加快时,传统TGA的热重曲线表现出明显的热滞后效应。而MEMS TGA未表现出明显的热滞后现象,因此可在保证测量精度的情况下更高效地测量样品的热重曲线。图3 标准样品的热重分析结果对比:(a) Cu2(OH)2CO3;(b) Ca2C2O4∙H2O由于MEMS TGA具有皮克(10-12 g)量级的超高质量灵敏度,使得对单颗粒样品的TGA测试成为了可能。本论文利用MEMS TGA技术,首次对直径仅为4微米的单颗粒PS(聚苯乙烯)微球实现了TGA测试。而且在进行TGA测试过程中,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实时观测并记录了PS微球在温度升高过程中的形貌演变(图4)。该技术不仅首次实现了单颗粒的TGA测试,还对TGA的测试过程实现了全程可视化。图4 在显微镜下利用MEMS TGA技术对单颗粒PS微球实现了可视化的热重分析MEMS TGA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甚至可以测试爆炸物。若使用传统的TGA仪器测试具有爆炸性、腐蚀性或强氧化特性的样品,不仅会损毁TGA仪器,而且具有安全隐患。而MEMS TGA技术每次分析仅需要纳克(10-9 g)量级的痕量样品,消除了该方面的安全隐患,可以对此类危险系数高的样品进行测试。如图5所示,本论文成功利用MEMS TGA技术对强氧化物(高锰酸钾)和爆炸物(TNT炸药)进行了热重分析。图5 MEMS TGA在空气中测得的两种危险化学品的TGA曲线:(a) KMnO4;(b) TNTMEMS TGA与光谱具有很强的联用能力。本论文示意了TGA-Raman同步表征技术:在进行TGA测量的同时,可以将MEMS TGA芯片直接置于Raman光谱的光学镜头下,并将Raman激光束聚焦在样品上。在TGA测量过程中,原位实时采集了材料的拉曼信号,从而实现了TGA-Raman同步表征,其工作原理和部分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图6 TGA-Raman同步表征技术总结/展望综上所述,李昕欣团队提出并开发了一种基于谐振悬臂梁微芯片的材料表征技术——MEMS TGA技术。该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纳克样品量要求、皮克超高质量分辨率、数百°C/s的超快升降温速率、极低的功耗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使用该技术甚至已经可以对单颗粒样品实现TGA测试。该MEMS TGA技术还可以与拉曼光谱仪联用,对样品进行TGA-Raman同步表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李昕欣团队近期还进一步将该MEMS TGA技术与原位TEM技术进行了联用,在进行气体池 in situ TEM表征的同时,实时原位测试了Ni(OH)2等纳米材料的TGA曲线,首次实现了TGA-TEM的同步表征,该部分工作也于近期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 (DOI: 10.1021/acs.analchem.2c01051)。作者简介:李昕欣,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研究微纳电子机械系统(MEMS/NEMS)和微纳传感器技术,是该领域国际知名的学者和国内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有约300篇SCI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SCI期刊如Nano Letters, Nat. Comm., Anal. Chem., Nano Today, JMCA, PRL, Small, IEEE EDL, IEEE J-MEMS等。
  • 亚纳米皮米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与仪器
    1 引 言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具有大量程、高分辨力、非接触式及可溯源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精密计量、微电子集成装备和大科学装置等领域,成为超精密位移测量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这些领域的迅猛发展,对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提出了新的测量需求。如在基于长度等量子化参量的质量基准溯源方案中,要想实现1×10−8 量级的溯源要求,需要激光干涉仪长度测量精度达0. 1 nm 量级;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激光干涉仪承担光刻机中掩模台、工件台空间位置的高速、超精密测量任务,按照“ 摩尔定律”发展规律,近些年要想实现1 nm 节点光刻技术,需要超精密测量动态精度达0. 1 nm,达到原子尺度。为此,国际上以顶级的计量机构为代表的单位均部署了诸如NNI、Nanotrace 等工程,开展了“纳米”尺度测量仪器的研制工程,并制定了测量确定度在10 pm 以下的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的研发战略。着眼于国际形势,我国同样根据先进光刻机等高端备、先进计量的测量需求,制定了诸多纳米计量技术的研发要。可见,超精密位移测量技术的发展对推进我国众多大高端装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目前纳米度下测量领域逐步发展的重大研究方向。2 激光干涉测量原理根据光波的传播和叠加原理,满足相干条件的光波能够在空间中出现干涉现象。在激光干涉测量中,由于测量目标运动,将产生多普勒- 菲佐(Doppler-Fizeau效应,干涉条纹将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称为拍频现象。移/相移信息与测量目标的运动速度/位移关系满足fd = 2nv/ λ , (1)φd = 2nL/ λ , (2)式中:fd为多普勒频移;φd为多普勒相移;n 为空气折射率;v 和L 为运动速度和位移;λ 为激光波长。通过对干涉信号的频率/相位进行解算即可间接获得测量目标运动过程中速度/位信息。典型的干涉测量系统可按照激光光源类型分为单频(零差式)激光干涉仪和双频(外差式)激光干涉仪两大类。零差式激光干涉测量基本原理如图1 所示,其结构与Michelson 干涉仪相仿,参考光与测量光合光干涉后,经过QPD 输出一对相互正交的信号,为Icos = A cos (2πfd t + φ0 + φd ) , (3)Isin = A sin (2πfd t + φ0 + φd ) , (4)式中:(Icos, Isin)为QPD 输出的正交信号;A 为信号幅值;φ0 为初始相位。结合后续的信号处理单元即可构成完整、可辨向的测量系统。图1 零差激光干涉测量原理外差式激光干涉仪的光源是偏振态相互垂直且具有一定频差Δf 的双频激光,其典型的干涉仪结构如图2 所示。双频激光经过NPBS 后,反射光通过偏振片发生干涉,形成参考信号Ir;透射光经过PBS,光束中两个垂直偏振态相互分开,f2 光经过固定的参考镜反射,f1 光经运动的测量镜反射并附加多普勒频移fd,与反射光合光干涉后形成测量信号Im。Ir = Ar cos (2πΔft + φr ) , (5)Im = Am cos (2πΔft + φm ), (6)式中:Δf、A 和φ 分别为双频激光频差、信号幅值和初始相位差。结合式(5)和式(6),可解算出测量目标的相位信息。图2 外差激光干涉测量原理零差式激光干涉仪常用于分辨力高、速度相对低并且轴数少的应用中。外差式激光干涉仪具有更强的抗电子噪声能力,易于实现对多个目标运动位移的多轴同步测量,适用于兼容高分辨力、高速及多轴同步测量场合,是目前主流的干涉结构之一。3 激光干涉测量关键技术在超精密激光干涉仪中,波长是测量基准,尤其在米量级的大测程中,要实现亚纳米测量,波长准确度对测量精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稳频技术直接影响了激光波长的准确度,决定激光干涉仪的精度上限;环境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激光的真实波长,间接降低了实际的测量精度。干涉镜组结构决定光束传播过程中的偏振态、方向性等参数,影响干涉信号质量。此外,干涉信号相位细分技术决定激光干涉仪的测量分辨力,并限制了激光干涉仪的最大测量速度。3. 1 高精度稳频技术在自由运转的状态下,激光器的频率准确度通常只有±1. 5×10−6,无法满足超精密测量中10−8~10−7的频率准确度要求。利用传统的热稳频技术(单纵模激光器的兰姆凹陷稳频方法等),可以提高频率准确度,但系统中稳频控制点常偏离光功率平衡点,输出光频率准确度仅能达2×10−7量级,无法完全满足超精密测量的精度需求。目前,超精密干涉测量中采用的高精度稳频技术主要有热稳频、饱和吸收及偏频锁定3 种。由于激光管谐振腔的热膨胀特性,腔长随温度变化呈近似线性变化。因此,热稳频方法通过对谐振腔进行温度控制实现对激光频率的闭环调节。具体过程为:选定稳定的参考频标(双纵模激光器的光功率平衡点、纵向塞曼激光器频差曲线的峰/谷值点),当激光频率偏离参考频标时,产生的频差信号用于驱动加热膜等执行机构进行激光管谐振腔腔长调节。热稳频方法能够使激光器的输出频率的准确度在10−9~10−8 量级,但原子跃迁的中心频率随时间推移受腔内气体气压、放电条件及激光管老化的影响会发生温度漂移。利用稳频控制点修正方法,通过对左右旋圆偏振光进行精确偏振分光和对称功率检测来抑制稳频控制点偏移的随机扰动,同时补偿其相对稳定偏置分量。该方法显著改善了激光频率的长期漂移现象,阿伦方差频率稳定度为1. 9×10−10,漂移量可减小至(1~2)×10−8。稳频点修正后的激光波长仍存在较大的短期抖动,主要源于激光器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温差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大。自然散热型激光器和强耦合水冷散热型激光器均存在散热效果不均匀和散热程度不稳定的问题。多层弱耦合水冷散热结构为激光管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稳频环境,既能抑制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对激光管产生的扰动,冷却水自身的弱耦合特性又不影响激光管性能,进而减小了温度梯度和热应力,提高了激光器对环境温度的抗干扰能力,减少了输出激光频率的短期噪声,波长的相对频率稳定度约为1×10−9 h−1。碘分子饱和吸收稳频法将激光器的振荡频率锁定在外界的参考频率上,碘分子饱和吸收室内处于低压状态下(1~10 Pa)的碘分子气体在特定频率点附近存在频率稳定的吸收峰,将其作为稳频基准后准确度可达2. 5×10−11。但由于谐振腔损耗过大,稳频激光输出功率难以超过100 μW 且存在MHz 量级的调制频率,与运动目标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相近。因此,饱和吸收法难以适用于多轴、动态的测量场合。偏频锁定技术是另一种高精度的热稳频方法,其原理如图3 所示,通过实时测量待稳频激光器出射光与高精度碘稳频激光频差,获得反馈控制量,从而对待稳频激光器谐振腔进行不同程度加热,实现高精度稳频。在水冷系统提供的稳频环境下,偏频锁定激光器的出射光相对频率准确度优于2. 3×10−11。图3 偏频锁定热稳频原理3. 2 高精度干涉镜组周期非线性误差是激光干涉仪中特有的内在原理性误差,随位移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每经过半波长,将会出现一次最大值。误差大小取决光束质量,而干涉镜组是决定光束质量的主导因素。传统的周期非线性误差可以归结为零差干涉仪的三差问题和外差干涉仪的双频混叠问题,产生的非线性误差机理如图4 所示,其中Ix、Iy分别表示正交信号的归一化强度。其中,GR为虚反射,MMS 为主信号,PISn 为第n 个寄生干涉信号,DFSn 为第n 阶虚反射信号。二者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但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数纳米至数十纳米的测量误差。可见,在面向亚纳米、皮米级的干涉测量技术中,周期非线性误差难以避免。图4 零差与外差干涉仪中的周期非线性误差机理。(a)传统三差问题与多阶虚反射李萨如图;(b)多阶虚反射与双频混叠频谱分布Heydemann 椭圆拟合法是抑制零差干涉仪中非线性误差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基于最小二乘拟合,获得关于干涉直流偏置、交流幅值以及相位偏移的线性方程组,从而对信号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Köning等提出一种基于测量信号和拟合信号最小几何距离的椭圆拟合方法,该方法能提供未知模型参数的局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通过Monte Carlo 随机模拟后,其非线性幅值的理论值约为22 pm。在外差干涉仪中,双频混叠本质上是源于共光路结构中双频激光光源和偏振器件分光的不理想性,称为第1 类周期非线性。对于此类周期非线性误差,补偿方法主要可以从光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算法两个方面入手。前者通过优化光路可以将非线性误差补偿至数纳米水平;后者通过椭圆拟合法提取椭圆特征参数,可以将外差干涉仪中周期非线性误差补偿至亚纳米量级;两种均属补偿法,方法较为复杂,误差难以抑制到0. 1 nm 以下。另一种基于空间分离式外差干涉结构的光学非线性误差抑制技术采用独立的参考光路和测量光路,非共光路使两路光在干涉前保持独立传播,从根本上避免了外差干涉仪中频率混叠的问题,系统残余的非线性误差约为数十皮米。空间分离式干涉结构能够消除频率混叠引起的第1 类周期非线性误差,但在测量结果中仍残余亚纳米量级的非线性误差,这种有别于频率混叠的残余误差即为多阶多普勒虚反射现象,也称为第2 类周期非线性误差。虚反射现象源自光学镜面的不理想分光、反射等因素,如图5所示,其中MB 为主光束,GR 为反射光束,虚反射现象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干涉仪结构中。虚反射效应将会使零差干涉仪中李萨如图的椭圆产生畸变,而在外差干涉仪中则出现明显高于双频混叠的高阶误差分量。图5 多阶虚反射现象使用降低反射率的方法,如镀增透膜、设计多层增透膜等,能够弱化虚反射现象,将周期非线性降低至亚纳米水平;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Weichert等通过调节虚反射光束与测量光束间的失配角,利用透镜加入空间滤波的方法将周期非线性误差降低至±10 pm。上述方法在抑制单次的虚反射现象时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在面对多阶虚反射效应时作用有限。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越提出一种适用于多阶虚反射的周期非线性误差抑制方法,该方法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关键虚反射面空间姿态,精准规划虚反射光束轨迹,可以将周期非线性误差抑制到数皮米量级,突破了该领域10 pm 的周期非线性误差极限。3. 3 高速高分辨力相位细分技术在激光干涉仪中,相位细分技术直接决定系统的测量精度。实现亚纳米、皮米测量的关键离不开高精度的相位细分技术。相位的解算可以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进行。最为常用的时域解算方法是基于脉冲边缘触发的相位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高频脉冲信号对测量信号与参考信号进行周期计数,进而获取两路信号的相位差。该方法的测量速度与测量分辨力模型可表达为vm/dLm= Bm , (7)式中:vm 为测量速度;dLm 为测量分辨力;Bm 为系统带宽。在系统带宽恒定的情况下,高测速与高分辨力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只有提高系统带宽才能实现测量速度和测量分辨力的同时提升,也因此极度依赖硬件运行能力。在测量速度方面,外差激光干涉仪的测量速度主要受限于双频激光频差Δf,测量目标运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需满足fd≤Δf。目前,美国的Zygo 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双声光移频方案所研制的结构的频差可达20 MHz,理论的测量速度优于5 m/s。该方法通过增加双频激光频差来间接提升测量速度,频差连续可调,适用于不同测量速度的应用场合,最大频差通常可达几十MHz,满足目前多数测量速度需求。从干涉结构出发,刁晓飞提出一种双向多普勒频移干涉测量方法,采用全对称的光路结构,如图6所示,获得两路多普勒频移方向相反的干涉信号,并根据目标运动方向选择性地采用不同干涉信号,保证始终采用正向多普勒频移进行相位/位移解算。该方法从原理上克服了双频激光频差对测量速度的限制,其最大测量速度主要受限于光电探测器带宽与模/数转换器的采样频率。图6 全对称光路结构在提升测量分辨力方面,Yan 等提出一种基于电光调制的相位调制方法,对频率为500 Hz 的信号进行周期计数,该方法实现的相位测量标准差约为0. 005°,具有10 pm 内的超高位移测量分辨力,适用于低速测量场合。对于高速信号,基于脉冲边缘触发的相位测量方法受限于硬件带宽,高频脉冲频率极限在500 MHz 左右,其测量分辨力极限约为1~10 nm,难以突破亚纳米水平。利用高速芯片,可以将处理带宽提升至10 GHz,从而实现亚纳米的测量分辨力,但成本较大。闫磊提出一种数字延时细分超精细相位测量技术,在硬件性能相同、采样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该方法利用8 阶数字延迟线,实现了相位的1024 电子细分,具有0. 31 nm 的位移测量分辨力,实现了亚纳米测量水平。该方法的等效脉冲频率约为5 GHz,接近硬件处理极限,但其测量速度与测量分辨力之间依旧存在式(7)的制约关系。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Köchert 等提出了一种双正交锁相放大相位测量方法,如图7所示,FPGA 内部生成的理想正交信号分别与外部测量信号、参考信号混频,获取相位差。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10 pm 以内的静态测量偏差。双正交锁相放大法能够处理正弦模拟信号,充分利用了信号的频率与幅值信息,其测量速度与测量分辨力计算公式为vm/0. 1λ0= Bm, (8)dLm/0. 5λ0=Bs/dLc, (9)式中:Bs为采样带宽;dLc为解算分辨力。图7 双正交锁相方法测量原理可见,测量速度与测量分辨力相互独立,从原理上解决了高测速与高分辨力相互制约的矛盾,为激光干涉仪提供了一种兼顾高速和高分辨力的相位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现代工业中系统化和集成化的测量需求,美国Keysight 公司、Zygo 公司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相继研发出了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一体化板卡,能够实现高于5 m/s 的测量速度以及0. 31 nm 甚至0. 077 nm 的测量分辨力。此外,从变换域方面同样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相位解算。张紫杨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相位细分方法,通过小波变换提取信号的瞬时频率,计算频率变化的细分时间,实现高精度的位移测量,该方法的理论相位细分数可达1024,等效位移精度约为0. 63 nm。Strube 等利用频谱分析法,从信号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后的相位谱中获取测量目标的位移,实现了0. 3 nm 的位移测量分辨力。由于采用图像传感器为光电转换器,信号处理是以干涉条纹为基础的,适用于静态、准静态的低速测量场合。3. 4环境补偿与控制技术环境中温度、气压及湿度等变化会引起空气折射率变化,使得激光在空气中传播时波长变动,导致测量结果产生纳米量级的误差。环境误差补偿与控制技术是抑制空气折射率误差的两种重要手段。补偿法是修正空气折射率误差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极高的环境容忍度。采用折光仪原理、双波长法等可以实现10−7~10−8 量级的空气折射率相对测量不确定度。根据Edlen 经验公式,通过精确测定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等),可以计算出空气折射率的精确值,用于补偿位移测量结果,其中温度是影响补偿精度的最主要因素。采用高精度铂电阻传感器,设备可以实现1 mK 的温度测量精度,其折射率的补偿精度可达10−8量级,接近Edlen 公式的补偿极限。环境控制技术是保证干涉仪亚纳米测量精度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在现行的DUV 光刻机中,采用气浴法,建立3 mK/5 min 以内恒温、10 Pa/5 min 以内恒压、恒湿气浴场,该环境中能够实现10−9~10−8 量级空气折射率的不确定度。对于深空引力波探测、下一代质量基准溯源等应用场合,对激光干涉仪工作的环境控制要求更为严苛,测量装置需置于真空环境中,此时,空气折射率引入的测量误差将被彻底消除。4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超精密位移测量的精度需求逐渐从纳米量级向亚纳米甚至皮米量级过渡。国内在激光干涉仪中的激光稳频、周期非线性误差消除和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上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LISA 团队规划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方案中,要求在500 万千米的距离上,激光干涉仪对相对位移量需要具有10 pm 以内的分辨能力。面对更严苛的测量需求,超精密位移测量依然严峻面临挑战。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归结如下。1)激光波长存在的长期漂移和短期抖动是限制测量精度提升的根本原因。高精度稳频技术对激光波长不确定度的提升极限约为10−9量级。继续提升激光波长稳定度仍需要依托于下一阶段的工业基础,改善激光管本身的物理特性,优化光源质量。2)纳米级原理性光学周期非线性误差是限制激光干涉仪测量精度向亚纳米、皮米精度发展的重要瓶颈。消除和抑制第1 类和第2 类周期非线性误差后,仍残余数十皮米的非线性误差。由于周期非线性误差的表现形式与耦合关系复杂,想要进一步降低周期非线性误差幅值,需要继续探索可能存在的第3 类非线性误差机理。3)测量速度与测量分辨力的矛盾关系在动态锁相放大相位测量方法中得到初步解决。但面对深空引力波探测中高速、皮米的测量要求,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弱光探测下的高分辨力相位细分技术;同时,需要研究高速测量过程中的动态误差校准技术。高速、高分辨力特征依旧是相位细分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全文下载:亚纳米皮米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与仪器_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pdf
  • 可调谐红外双波段光电探测器,助力多光谱探测发展
    红外双波段光电探测器是重要的多光谱探测器件,特别是近红外/短波红外区域,相较于可见光有更强的穿透能力,相较于中波红外可以以较低的损耗识别冷背景的物体,因此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领域。当前红外双波段探测器主要面临光谱不可调谐,器件结构复杂而不易与读出集成电路相结合的挑战。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先进半导体器件与光电集成团队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光谱可调谐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以“Bias-Selectable Si Nanowires/PbS Nanocrystalline Film n–n Heterojunction for NIR/SWIR Dual-Band Photodetection”为题,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2214996.)。第一作者为许晨镐,通讯作者为罗林保教授,主要从事新型高性能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相关光电集成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该研究使用溶液法制备了硅纳米线/硫化铅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如图1(a)),工艺简单,成功将硅基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拓宽到2000 nm。基于有限元分析法的COMSOL软件分析表明,一方面,有序的硅纳米线阵列具有较大的器件面积,提升了载流子的输运能力,且纳米线阵列具有较好的周期性,入射光可以在纳米线结构之间连续反射,产生典型的陷光效应。另一方面,小尺寸的纳米线阵列可以看作是微型谐振器,可以形成HE₁ₘ谐振模式,增强特定入射光的光吸收。通过调制外加偏压的极性,器件可以实现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近红外单波段探测、短波红外单波段探测三种探测模式的切换。器件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2000 nm光照下的探测率高达2.4 × 10¹⁰ Jones,高于多数短波红外探测器。图1 双波段红外探测器结构图及相关仿真和实验结果图2 偏压可调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及探测率随光强的变化曲线此外,该研究还搭建了单像素光电成像系统(如图3(a)),在2000 nm光照下,当施加-0.15 V和0.15 V偏压时,该器件能对一个简单的英文字母实现成像。但是不施加偏压时,缺无法清晰成像。这表明只需要对器件施加一个小的偏置电压时,就可以将成像系统的工作区域从近红外调整到短波红外,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图3 光电成像系统及成像结果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 充当质谱仪的“度量标尺”的新仪器问世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近日开发出仅有百万分之一米大小的纳米电子机械系统(NEMS)谐振器,可实时测定单个分子的质量。该成果刊登在最近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过去,科学家一直依靠现有质谱分析技术测量分子的质量,程序十分繁琐。首先要将被测样品中成千上万的分子离子化,使其呈带电状态,然后将这些离子引入电场,根据它们的运动状态确定其质荷比,进而确定它们的质量。   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生物工程学教授兼该校纳米科学研究所主任迈克尔L若克斯及其同事经过十多年努力,开发出一种微型NEMS谐振器,有效简化了分子质量测量的程序,并使测量器械微型化。这种2微米长、100纳米宽的桥状谐振器,具有很高的振动频率,可有效充当质谱仪的“度量标尺”。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物理学家阿斯科沙伊奈克指出,谐振器的振动频率与其所测量目标的质量成正比,振动频率的变化会与被测物的质量变化契合。将一个蛋白放到谐振器上后,谐振器的振动频率就会下降,而通过这种频率转换即可测定蛋白的质量。   研究人员使用该仪器测试了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蛋白质量,其结果为66千道尔顿(道尔顿是表示原子或分子质量的单位,1道尔顿大约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相当)。他们首先使用电喷雾离子化(ESI)系统使BSA蛋白离子处于蒸汽态,然后将其喷射到振动频率为450兆赫兹的NEMS谐振器上,使谐振器的振动频率降低了1.2千赫兹。相比之下,淀粉酶的蛋白分子所引起的频率转换大约为3.6千赫兹,其蛋白质量约为200千道尔顿,是BSA蛋白质量的3倍。   奈克指出,谐振器振动频率的变化还会受到被测分子在谐振器上所处位置的影响,在中心位置引起的频率变动幅度大于边缘位置引起的变动幅度。因此,不能仅依靠一次测量就确定分子质量的大小,大约需要500次的频率转换才会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将来,研究人员会设法使质量测量免除分子位置点的干扰。目前这套技术设备已有了原型。原则上,这种系统的测量精度可达1道尔顿,相当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但这是下一代装置才能达到的目标,它不仅要更精细小巧,还要具有更好的噪声性能。而研究小组则希望能创建或许含有成千上万个NEMS谐振器的阵列,通过并行工作,以“在一瞬间”确定成千上万个分子的质量。   若克斯教授指出,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需要进行大量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下一代用于相关研究的仪器,尤其是用于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仪器,一定要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而半导体微电子加工工艺的发展,使这种仪器的研制成为可能。   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美国空间和海上作战司令部的支持。
  • Science:范德华材料的近场纳米成像研究
    近年来,随着石墨烯及其优异的光、电等性质的不断发现,二维层状材料成为了目前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二维层状材料的层内以强的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而成,而层与层之间依靠弱的范德华力堆叠在一起形成一类新型材料。由于层间弱的相互作用力,在外力的作用下,层与层很容易相互剥离,从而可以形成二维层状材料。进一步,二维层状材料在晶格不匹配和方法不兼容的情况下,也非常容易和截然不同的原子层混合和匹配,从而衍生出许多范德华异质结构。 范德华(Van der waals)材料即上述具有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材料,它由弱的范德华吸引力结合的单个原子平面组成。它们显示出几乎所有在固体中发现的光学现象: 包括金属中典型的自由电子等离子体振荡,半导体中的发光/激光和激子,以及缘体中典型的强烈声子谐振。这些现象体现在被称为化激元-激发的有限光物质混合模式中。当光处于远小于其波长的纳米尺度下时,能增强相应的电场强度,导致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增强,从而表现出强的非线性、作用力增大和发射/吸收增强。由金属中的电子作用形成的表面等离子激元,成了近年来研究中为突出例子。然而,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激元,包括性缘体中的声子振动,半导体激子,超导体中的Cooper对以及(反)铁磁体中的自旋谐振形成的激元。 范德华材料中各种激元种类 范德华材料拥有一整套不同的激元种类,在所有已知材料中的具有高的自由度。德国neaspec公司提供的先进近场成像方法(s-SNOM)允许化波在范德华层或多层异质结构中传播时被激发和可视化,从而被广泛应用到范德华材料激元的研究中,为研究人员对范德华材料体系中激元的激发、传播、调控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范德华材料系统中激元的优点是它们具有的电可调性。此外,在由不同的范德华层构成的异质结构中,不同种类的激元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实现激元的控制。德国neaspec公司提供的纳米光谱(nano-FTIR)和纳米成像成功被研究人员用于激元的调控等研究中,通过实验证实,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开启了操控激元相关纳米光学现象的多种途径。 范德华材料中激元的先进近场光学可视化成像研究 研究人员对不同的金属、半导体和缘体等范德华材料中异质结构的新奇性能进行探索,促进了对光探测器、光伏器件、LED等电子器件设计的革新,并赋予这些器件诸多意想不到的特功能。同时,德国neaspec公司也伴随国内外广大研究人员的脚步,不断升改进其近场光学成像的功能,在其先进的近场光学成像(s-SNOM)和纳米光谱研究(Nano-FTIR)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出例如TDS-THz纳米成像、针增强拉曼(TERS)、光诱导成像等新的技术,从而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和技术支持。参考文献 Basov,D. N et. al Polaritons in van der Waals materials, Science,354, aag1992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g1992 相关产品链接太赫兹近场光学显微镜 — THz-NeaSNOM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70098.htm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94218.htm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70040.htm
  • 俄罗斯科研人员用纳米圆盘制成的柔性光学传感器可以监测结构中的变形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和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从理论上研究纳米圆盘二维光栅光学特性,并提出可监测结构形变的光学传感器模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材料》杂志上。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在变形过程中结构谐振波长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光栅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被压缩和拉伸时的光学反应不同。被压缩时,共振波长没有变化,但被拉伸时,可以观察到产生移动。这种器件的灵敏度由结构变形系数相对于谐振波长的差异决定。该设备应用范围决定了其必须具有高弹性。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将纳米颗粒置于凝胶基质中或植于柔性基材上,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上。利用这些高弹性材料,使传感器看起来像软物质或活体组织。它能使传感器像 “活体植物”一样,根据光栅的变化和相应的光谱偏移,监测结构变形。这种结构利用其光栅变形进行监测,而纳米粒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保证其高灵敏度。采用此种方法,极大减少了设备技术难度,并降低了成本。
  • 还用传统方法测分子相互作用?Nature作者都用ForteBio了!
    仪器信息网讯 4月8日, 2016年Pall ForteBio中国第四届用户交流会(北京站)于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成功举办。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约10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对交流会进行了报道。  交流会现场 主办方与部分报告人合影  会议由ForteBio产品经理陈雍硕主持。ForteBio 大中国区销售经理谢智致开幕词。 陈雍硕谢智    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已发展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非标记(label-free)检测技术,可提供实时的、非标记的分子相互作用及含量检测信息,不仅广泛应用于??药物??早期研究开发、筛选鉴定、临床前与临床研究以及下游生产质控等各个环节,而且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制药开发、食品安全等领域也有着深入独到的应用,赢得了广泛认可。ForteBio本着“金标准、银标准,服务好客户才是硬标准”的服务理念,在进入中国的7年来,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与有力的帮助,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与支持。  本次交流会针对领域最新技术趋势、方法手段以及具体应用展开,由多位仪器研发及应用专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李易真  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易真博士  报告题目:Genome-wide studies identify a novel interplay between AML1 and AML1/ETO in t(8 21)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李易真博士就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融合蛋白的形成过程和蛋白之间的结合过程展开介绍。  李成鹏  报告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纳米抗体平台高级主管李成鹏博士  报告题目:快速高通量纳米抗体筛选平台  李成鹏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纳米抗体平台,平台特点和平台主要实验进度。纳米抗体的介绍和特点,还介绍了ForteBio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  李元元  报告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李海涛课题组助理研究员李元元博士  报告题目:Determination of protein-DNA (ZMYND11-DNA) Interaction by a Label-Free Biolayer Interferometry Assay  李海涛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文章介绍了ZMYND11作为组蛋白变异体H3.3特异性的H3K36me3“阅读器”蛋白,其将组蛋白变体介导的转录延伸控制与肿瘤抑制关联起来。李元元博士针对这一重要发现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王磊  报告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子设计与成药性优化重点实验室王磊博士  报告题目: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of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with the help of Bio-Layer Interferometry technology  BLI技术可以应用于二次实验结果的评价、蛋白结合过程的测定、结合动力学曲线的测定以及某些天然产物的可能作用靶点的寻找,王磊博士通过介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子设计与成药性优化重点实验室三个课题的进展情况,详细讲解了BLI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段学欣  报告人: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段学欣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体声波谐振器在生物分子传感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是仪器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多学科交叉科学。段学欣详细介绍了体声波谐振器在生物分子传感器中的应用以及体声波谐振器高通量、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多参数复合检测、去除非特异性吸附、提高选择性、高精度分子操纵从而实现高灵敏度、高检测极限以及提高细胞摄取的特点。  Vishal Kamat  报告人:Vishal Kamat ,Ph.D Biomolecular HTS Center,Therapeutic Proteins,Regeneron  报告题目:Use of 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Based Octet Platform for Biotherapeutic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BLI技术进行生物药的研究和开发。Vishal Kamat博士分别就实时非标记生物感应器重要性、对药物研发过程的支持作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过程、Octet平台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以及与传统HPLC定量方法相比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王冀殊郝东霞  报告人: 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分子生物学部高级研究员王冀殊及研究助理郝东霞  报告题目:Epitope binning investigation by ForteBio Octet /Protein Binding Screening via ForteBio  王冀殊和郝东霞分别就应用ForteBio所进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研究以及蛋白质结合扫描研究等工作进行了介绍。  陈涛  报告人: ForteBio亚太区应用经理陈涛  报告题目:新型生物制品快速定量技术——BLI 技术应用  BLI技术除了应用于结合动力学研究之外,还可以应用于蛋白和小分子的定量测定。陈涛介绍了ForteBio针对不同物质的不同定量方法,包括直接定量法、抓取定量法、双抗夹心法和竞争法,并举例介绍了各种定量方法的原理及优势,应用BLI技术,不仅可以简化样品处理及测试过程,相应软件还会加速数据分析过程,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会上,ForteBio的应用科学家还与用户进行了现场问题解答。  讨论现场  最后,ForteBio亚太区销售总监Veronica Tok对报告人和与会的专家、广大用户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明年的交流会能够吸引更多的业内人士参加,愿ForteBio继续为行业基础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Veronica Tok
  • 飞扬的粒子传感器(评论Pittcon撰稿人金奖产品)
    3月3日,我利用新闻发布会的间隙,走入展厅,随即与展会上的人们聊天。   我最激动的发现是,一个新的公司研发生产了一款纳米颗粒粒度测定仪,该仪器的研发是基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传感器大师Scott Manalis的研究工作。   我曾经报道过Scott Manalis教授通过悬浮的微通道谐振器的微机电系统(MEMS)来测定颗粒的重量,测量可以精确到fg级。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我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商品化后的兴奋心情。   一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技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看到商品化的产品,这种情况很少见。但是Affinity Biosensors 做到了。   Affinity Biosensors 公司在Ken Babcock领导下,成功的将这样一款产品推向了市场。该产品采用了微通道谐振器装置,当粒子通过该装置时,通过微谐振器共振频率的变化,便可检测出被测粒子的质量。该装置还可以通过计算粒子的密度,从而得到粒子的大小。由于该系统不是采用在传统的通过激光照射来测量颗粒的大小的方式,所以不会受到诸如只有通过动态光散色才能分析混合物的问题。   令人更加兴奋的是,Babcock 告诉我,未来该系统不仅可以用于简单测定颗粒的重量和大小,其正致力于将该系统与HPLC连接,其充当一个通用的密度检测器,可以检测紫外检测器或气溶胶检测器所不能检测到的化合物。  (此文翻译于chemistry world blog上 Matt Wilkinson文章)
  • 科学家研制出最微小天平:可称出分子质量
    最微小天平由4部分组成 金属层(1)位于一个金刚砂层(2)之上,附着于一个硅衬底(3)以及微型支架(4)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微小的天平,可以实时称量单个分子的质量。借助这种最小的天平,研究人员称出了某种蛋白质分子和金纳米微粒的质量。   据了解,世界上最微小的天平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迈克尔-卢克斯和他的同事研制的。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种微型仪器实时称量单个分子的质量。最小天平可谓用途广泛。化学家可以用这种高灵敏衡器来确定未知物质的化学特性。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表示,科学家利用这种微型仪器可以在几毫秒内分析上千种蛋白质,而且所需样本更少。   科学家研制出的世界最微小天平其实是一种微型谐振器,只有2微米长,120纳米宽。它由4部分组成,金属层(1)位于一个金刚砂层(2)之上,附着于一个硅衬底(3)以及微型支架(4)。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称量一个分子的质量时,含有这种分子的溶液喷洒到这一微型谐振器上。当分子“降落”到谐振器上,会使谐振器的震动方式发生改变。微型谐振器和一个电路相连,电路记录下震动改变,并传输至计算机,随后计算出分子的质量。每一次分子降落到谐振器上,都会计算出一个分子的质量;最终上百个分子堆积在谐振器上,科学家可以多次测量,得到非常精确的分子质量数据。   截至目前,卢克斯利用这种最微小天平测量出金纳米微粒的质量以及三种奶牛血清蛋白的质量。目前,他正领导研究小组研制新型谐振器。他们希望新型谐振器的震动方式更为复杂,能够做出更为精确的测量。
  • 西安光机所在中红外空芯反谐振光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西安光机所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郭海涛研究员团队在中红外空芯反谐振光纤(HC-ARF)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团队基于自研的硫系玻璃材料研制出一款“七孔接触式”HC-ARF,理论成功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光纤在中红外波段存在多个低损耗传输通带,兼具优异的高阶模抑制特性,并且存在进一步降低光纤损耗至0.01 dB/m的空间(比目前实芯阶跃型硫系光纤损耗低1个数量级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光机所博士生张豪,通讯作者为郭海涛研究员。21世纪以后,中红外光纤激光器的功率/脉宽不断突破,但红外光纤材料的本征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如非线性、色散、光致损伤、材料吸收损耗等,这在传统实芯光纤中很难获得实质性突破,这些特征也就成为了制约中红外光纤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基于反谐振效应的HC-ARF因其传输带宽、激光损伤阈值高、传输损耗低和模式纯度高等优异特性而逐渐获得关注。虽然HC-ARF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张,但光纤拉制难度也成为了笼罩在研究人员头顶的一朵乌云,实际光纤损耗一直徘徊在几个dB/m水平。诸多国际知名公司或科研机构都在集中力量攻克这一难题,国内也鲜有光纤实际制备的相关报道。该成果团队怀着“解放光纤技术应用中的材料限制”的梦想,开始了对中红外空芯反谐振光纤的探索。他们从实际制备和应用角度出发,基于红外玻璃材料特点,创新性提出“七孔接触式”结构,利用有限元法对光纤的限制损耗、弯曲损耗、材料损耗和高阶模抑制等光纤性能进行理论仿真,基于As40S60硫系玻璃结合堆积拉制法和双路气压控制技术,成功制备出结构复现性良好的HC-ARF。测试数据表明,该光纤具有高阶模式抑制特性和多个低损耗传输通带,在4.79 μm激光波长处损耗仅为1.29 dB/m。此外,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光纤结构的演化规律,分析造成额外光纤损耗的关键因素,并对该结构光纤的理论损耗极限进行了预测,为HC-ARF的结构设计和拉制提供理论支撑。图(a)堆积拉制法和双路气压控制技术(b)光纤预制棒 (c)光纤的理论损耗与实测损耗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光纤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助。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安光机所的优秀传统学科,它围绕高科技领域对光子功能材料和器件的需求,开展光子功能玻璃、特种光纤及器件的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玻璃-光纤-器件”全链条一体化研究平台,研制了覆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太赫兹”波段的增益、通信、传能及成像光纤和器件,性能优良,是国内特种玻璃、光纤材料研制的优势单位之一。
  • 全力打造国内首台超声谐振谱仪——访三亚声演技术顾问汤立国
    2024年7月9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欧洲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主办、广东工业大学协办的中国材料大会2024暨第二届世界材料大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大会是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背景下举办的新材料领域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学术交流大会,是中国新材料界学术水平高、涉及领域广、前沿动态新的品牌大会。借此盛会,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三亚声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亚声演”) 技术顾问/厦门大学 教授汤立国。采访中,汤老师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主要产品——超声谐振谱仪的功能、应用领域及相较于同类产品的优势,并分享了超声谐振谱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基于此技术公司的发展规划等。仪器信息网:本次是贵公司第几次参加中国材料大会?参会感受如何?汤立国:这是我们公司第一次参加中国材料大会仪器展。通过这次大会确实可以了解到行业里面的很多需求,对今后仪器的推广有非常大的作用。仪器信息网:本次贵公司带来了哪些解决方案或新品?主要针对哪些市场?解决了用户的哪些痛点?汤立国:这次带来的主要产品是超声谐振谱仪,目前是国内首款超声谐振谱仪。我们公司是全球第三家能提供超声谐振谱仪的公司,其中一家是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另外一家是日本的KK公司。我们公司生产的这款产品与这两家公司相比,产品的软件功能更为全面。这款仪器的主要功能:一是可以定征压电材料所有弹性常数和压电常数,而且在定征过程中只需要单块样品,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以对压电晶体所有弹性常数和压电常数进行表征的超声谐振谱仪。除了对压电晶体的材料常数进行表征,这套系统还可以对合金、陶瓷以及其他人工晶体的所有弹性常数进行表征。与传统的材料参数表方法相比,这套系统一方面它只需要单块样品,另外对于各向异性强烈的材料,定征的效率和精度更高,并且可以对压电材料、弹性材料的材料常数随温度的变化特性进行定征。仪器信息网:贵司相关产品的主要热点应用领域有哪些?采取了哪些产品研发计划或市场计划?汤立国:在压电行业和合金行业,在进行材料常数定征时,如定征压电晶体的所有弹性常数和压电常数时,传统方法是采用超声脉冲回波法、电谐振法定征,需要多块尺寸差异显著的样品,由于需要采用多块样品,会导致定征的结果易出现不自洽。我们公司的超声谐振谱仪的优点就在于只需要单块样品就可以实现所有弹性常数和压电常数的表征,因此定征结果更加可靠,而且定征过程更加便捷。除了用于压电材料的定征,在合金行业(如高熵合金)或在功能陶瓷行业,对所有的弹性常数进行表征时,同样这款仪器只需要单块样品,就可以对所有的弹性常数进行高精度的定征。因此这款设备可以为国内压电行业、合金行业或功能陶瓷行业,从材料的制备到应用,都可以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仪器信息网:谈谈相关技术或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贵司将有哪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发展计划?汤立国:超声谐振谱技术,虽然在几十年前就存在了,但是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材料行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需求:一个是要在高温环境下,对材料参数进行表征,尤其是一些高温的压电晶体,甚至需要在1000℃的高温条件下,对所有的弹性常数、压电常数进行表征;另外还有在极端的环境下,如在航空航天中需要合金或压电材料在低温的情况下,对所有的材料参数进行表征。总之,在高温、低温这两种环境下,对功能材料的材料参数进行表征,是超声谐振谱仪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个趋势的发展,目前我们公司开发了一款利用高温的超声换能器,这台设备结合高温超声换能器及高低温箱,可以对晶体或者合金在200℃的高温环境下所有的参数进行表征。目前我们公司还正在跟一些高低温箱的厂家进行深度合作,今年年底的目标是这套系统在500℃甚至更高的温度下实现材料参数的表征。明年打算开发一个低温系统,就是把这套仪器设备和低温的环境相结合,实现压电晶体、功能陶瓷等在-180℃甚至更低的环境下材料参数的表征。仪器信息网:贵司在过去一年中,业绩表现如何?接下来有哪些战略规划或市场规划?汤立国:目前这套系统是刚刚开发完成,还没有进行商业化的推广。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的相关行业中,进行这款仪器设备的推广。因为目前这款仪器是国内首款的超声谐振谱仪,相信通过对这套仪器的推广,可以促进国内压电行业、合金行业、功能陶瓷行业的材料表征,为相关的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全新的国产的表征仪器。
  • Nature Nanotechnology:范德瓦尔斯量子阱子带跃迁的近场纳米成像研究
    几十年来,半导体异质结生长技术的不断进步驱动着电子和光电子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红外和太赫兹波段的许多应用利用了半导体量子阱中量子化状态间的跃迁(子带间跃迁)。然而,目前的传统量子阱器件在功能和应用上都受限于对散射界面以及晶格匹配生长条件的苛刻要求。可喜的是:近期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所Frank H. L. Koppens教授团队将量子阱子带间跃迁的概念引入到范德瓦尔斯层状材料中,提出了范德瓦尔斯量子阱子带跃迁。范德瓦尔斯量子阱天然形成于二维材料之中,得益于二维材料的原子清晰界面和异质结简易转移堆叠技术,范德瓦尔斯量子阱在克服散射界面限制和晶格匹配生长条件限制上拥有巨大潜力。作者利用德国neaspec公司的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 s-SNOM)以低于20 nm的空间分辨率实现了WSe2薄层量子阱子带吸收共振的近场光学纳米成像。并且,通过改变照明光子能量,作者实现了对不同厚度范德瓦尔斯量子阱的光谱方式分辨。此外,作者通过静电调控WSe2中的载流子浓度实现了对量子阱子带吸收强度的原位控制。后,作者在单个WSe2器件的价带和导带均实现了量子阱子带吸收,证明了二维材料子带吸收跃迁的普遍性。这项工作使得我们能够以单的电学或光学控制来实现二维材料量子阱子带跃迁,并且以全新的视角来设计新型的光电探测器、发光二管和激光光源等。该工作同时也证明了利用近场局域探针实现纳米尺度二维材料量子阱子带吸收共振光谱方式分辨的可行性。该工作近期发表在纳米领域杂志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并作为封面刊出。图1: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8年11月 13卷 11期封面艺术想象图为由层状TMD形成的光激发范德瓦尔斯层状结构 图2: 层状WSe2薄片红外吸收测量装置示意图和测量结果a) s-SNOM实验测量示意图; b) a图中虚线所示区域三阶谐振复合散射光信号值空间图,可以看到散射信号值随层数单调增加; c) 5层区域三阶谐振复合散射信号相位值(正比于样品的光学吸收强度)随背栅电压变化时域图,Eph=117meV;d) 不同层数区域散射信号相位值横截线,Eph=117meV;e) Eph=117meV入射光下,三阶谐振复合散射信号相位空间图,即空间吸收图;f)改变入射光能量为Eph=165meV,三阶谐振复合散射信号相位空间图。德国neaspec公司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具有的伪外差探测模块,可以利用参考镜对近场信号进行相位解调,从而实现强度(反射)和相位(吸收)的同时采集和成像。该研究小组通过德国neaspec公司的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配合可调谐中红外QCL激光器,对具有不同厚度的WSe2薄片进行了近场光学成像研究。从近场光学成像相位图(图2e和2f)中可以看出,对于117mV的光子能量,1层和5层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现象,而对于165 meV的光子能量,只有4层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现象。结合理论计算,作者发现,4层和5层WSe2量子阱空穴子带跃迁的能量分别靠近165meV和117meV的光子能量,所以它们的空间吸收图是观察到范德瓦尔斯量子阱子带跃迁的直接证据,而单层区域的显著吸收行为则来源于Drude吸收机制。通过改变背栅电压,作者发现吸收系数和载流子浓度呈正相关,并且在导带和价带均观察到了子带跃迁行为。该发现证明了设计基于范德瓦尔斯量子阱的红外探测器和激光光源的物理和技术可行性。同时,该研究也展示了德国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在二维材料光学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目前,Quantum Design中国北京实验室的德国neaspec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设备,可提供8-11μm s-SNOM的成像功能以及650-2200cm?1 nanoFTIR近场光学光谱功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测试体验和技术支持。参考文献:Nano-imaging of intersubband transitions in van der Waals quantum wells, Nat. Nanotech. 13, 1035–1041(2018).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 Nature. 562, 557–562 (2018).
  • 将自由电子纳入“量子信息科学工具箱”,电子显微镜下首次成功创建电子—光子对
    来自德国和瑞士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以可控方式成功创建了电子—光子对。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方法,可同时生成两个成对的粒子,且能够精确地检测到所涉及的粒子。该研究结果扩展了量子技术的工具箱。耦合电子—光子对的产生示意图。一束自由电子(黄色)穿过环形谐振器(黑色),产生单个光子。这产生了一个在能量含量和时间发生方面具有密切相关特性的耦合电子—光子对。图片来源:瑞恩艾伦/第二湾工作室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尝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量子技术中。为此,通常需要具有定制特性的单个粒子。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PI)、哥廷根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国际团队成功地在电子显微镜中耦合单个自由电子和光子。在哥廷根大学的实验中,来自电子显微镜的光束穿过由瑞士团队制造的集成光学芯片。该芯片由一个光纤耦合器和一个环形谐振器组成,该谐振器通过将移动的光子保持在圆形路径上来存储光。MPI科学家阿明菲斯特解释说,当一个电子在最初的空谐振器上散射时,就会产生一个光子。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损失的能量正好是光子在谐振器中从无到有创造出来所需的能量。结果,这两个粒子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耦合成一对。通过改进测量方法,物理学家可精确地检测所涉及的单个粒子及其表现。研究人员强调,使用电子—光子对,只需要测量一个粒子即可获得有关第二个粒子的能量和时间的信息,这使得研究人员可在实验中使用一个量子粒子,同时通过检测另一个粒子来确认它的存在。这对于量子技术的许多应用来说都十分必要。研究人员将电子—光子对视为量子研究的新机遇。该方法为电子显微镜开辟了吸引人的新用途。在量子光学领域,纠缠光子对已经改善了成像。通过该项工作,可用电子来探索这些概念。研究人员称,这是第一次将自由电子纳入了量子信息科学的工具箱。更广泛地说,使用集成光子耦合自由电子和光,可为新型混合量子技术开辟道路。
  • Nanoscribe客户成就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
    Nanoscribe客户成功制作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3D打印石英结构近些年来,基于无机材料的纳米尺度三维复杂结构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都吸引着全世界科学家和企业研发人员的注意。无机材料与稀土元素的掺杂可实现高Q值(品质因子)的微环谐振器,并且适合于制造无源和有源集成微光子芯片。在所有的无机材料中,二氧化硅(石英)当之无愧是应用场景最广(如应用于微电子学、微光学),原料最易获取的材料之一。同时,传统基于半导体工艺的纳米级三维石英结构的制作过程通常非常复杂,且对设备要求极高,甚至更有涉及到会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此外,对于复杂或非对称类结构,传统的工艺流程甚至不能满足其加工要求。为此,来自我国清华大学和美国莱斯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将目光对准了具有世界上高3D打印精度的Nanoscribe Photonic Professional GT系列双光子打印设备,并且成功制得了分辨率200nm以下的复杂微型石英器件。该团队自主合成了可进行任意稀土元素(例如Er3+, Tm3+, Yb3+, Eu3+ 和 Nd3+等)掺杂的含氧化硅纳米颗粒(10 nm)的光刻胶复合材料,以实现不同波段的光致发光。该材料在经由PPGT设备打印显影形成特定结构后,进一步热解烧结以去掉有机材料,只保留聚集的氧化硅材料。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氧化硅材料能进一步转换成不同结晶态的致密石英。例如,在1,100 °C高温下可产生高质量无定型石英玻璃;而在1,300 °C高温下则产生方石英。值得一提的是,Nanoscribe公司今年也推出了一款新型石英光刻胶材料GP-Silica,欢迎感兴趣的用户向我们咨询。图示:稀土元素掺杂后光学微腔光致发光曲线国际最高影响因子的Nature正刊曾报道过,来自弗罗里达的科学家们利用高速旋转的谐振腔实现光的不可逆传输。然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受限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支撑结构需通过光刻、XeF₂等离子体刻蚀制得,而主体盘面的面包圈结构则需通过CO₂激光热回流加工制得。因此,复杂三维结构的回音壁式光学微腔的发展一直进展缓慢。而如今,在Nanoscribe公司PPGT2设备的帮助下,科研人员在实现一次成型的同时,对结构不同部位的强度和形态进行差异化加工,使得最终该回音壁式光学微腔达到最少104的高Q值。诞生于享有“欧洲麻省理工学院”称号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的Nanoscribe公司,作为高精度3D打印设备的制造商,一直专注于推动力学超材料、微纳机器人及微机电、生物医学工程和微纳光学等创新领域的研究,同时致力于为顶尖大学的科研群体提供各类优化制程方案。Nanoscribe Photonic Professional GT2使用双光子聚合(2PP)来产生几乎任何3D形状:晶格、木堆型结构、自由设计的图案、顺滑的轮廓、锐利的边缘、表面的和内置倒扣以及桥接结构。Photonic Professional GT2 结合了设计的灵活性和操控的简洁性,以及广泛的材料-基板选择。因此,它是一个理想的科学仪器和工业快速成型设备,适用于多用户共享平台和研究实验室。Nanoscribe的3D无掩模光刻机目前已经分布在30多个国家的前沿研究中,超过1,000个开创性科学研究项目是这项技术强大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的证明。更多有关3D双光子无掩模光刻技术和产品咨询欢迎联系Nanoscribe上海分公司 - 纳糯三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德国Nanoscribe 超高精度双光子微纳3D无掩模光刻系统: Photonic Professional GT2 双光子微纳3D无掩模光刻系统 Quantum X 双光子灰度光刻微纳打印设备
  • 新型超小激光器只有一个病毒大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6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只有一个病毒大小的超小型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具有体积小、室温下即可工作的特点,能够很容易地集成到硅基光子器件、全光电路和纳米生物传感器上,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纳米快报》杂志上。   光子和电子元件的尺寸对超快数据处理和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至关重要,因此,小型化是此类设备未来发展所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负责这项研究的纳米技术专家,西北大学温伯格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麦考密克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材料学教授泰瑞奥多姆说,纳米尺度上的相干光源不仅能够用来对小尺度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同时也能够帮助科学家打破光的衍射极限。   奥多姆称,能够制造出这种纳米激光器,都要归功于一种3D蝴蝶结式的纳米金属空腔结构。这种激光腔的几何结构能够产生表面等离子激元,这是一种在金属介质界面上激发并耦合电荷密度起伏的电磁振荡,具有近场增强、表面受限、短波长等特性,在纳米光子学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产生表面等离子激元后,由于金属表面电子的集体震荡,因而能够最大限度的突破阈值限制,让所有光子都以激光形式进行发射,不浪费任何光子。这种蝴蝶结状结构的使用与先前类似的设备相比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由于其电磁特性和纳米尺寸的体积,这种结构清晰可辨认。第二,由于其离散结构,损失可以减到最少。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这些结构排列成为一个阵列时,3D蝴蝶结谐振器能够根据晶格的参数发射出带有特定角度的光。
  • 同济大学微纳米声成像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览 含多套仪器设备
    p   同济大学微纳米声成像实验室隶属于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同保研究员、钱梦騄教授、上海千人王学鼎教授的支持下,基于光与声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了微纳米尺度光/声成像和检测新机制,以及应用于科研、工业和临床的高精度声成像和测量仪器开发研究。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国家级项目支持,研发成像系统近十种,发表论文近百篇,国家专利公开十多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p p    strong 1、光纤超声传感系统 /strong /p p   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助,新研发的基于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的光纤超声传感系统实现了0~14 MHz的宽带非线性超声波测量,由于其在超宽的频带范围内都具有优良的灵敏度,因此在接受水声宽谱信道、兰姆波非线性、声发射信号等稳态或者瞬态的宽带信号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已用于水下空化非线性测量、金属板/各向异性多层复合材料板/碳纤维板等板材的非线性兰姆波测量、风力发电机叶片在线诊断、钢轨在线诊断、气/液流量监测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597a518-28d8-446a-9266-b403e4b41b19.jpg" title="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ab7788a-19f7-4f3b-879a-ddf8abc481c3.jpg"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ee4f6a1-61e4-477c-ae17-58ea26faf527.jpg" title=" 3.png" / /p p    strong 2、声光衍射声场成像系统 /strong /p p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发成功基于声光衍射效应的声场成像系统,可对液体中的稳态/瞬态、三维分布式声场进行成像,声压测量范围为1 atm ~200 atm。可应用于声超材料/声子晶体的声场操控能力的检测、超高压声谐振腔的声场检测、复杂声场成像和3D重构 还可以通过对衍射条纹的检测实现声场的声压量化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ecb542d-5e14-44d8-8090-6c0afd4e7e4c.jpg" title="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61d0ddc-03c2-482e-b4e8-43d1edb1cc68.jpg" title=" 5.png" / /p p    strong 3、高敏超声/光声/光声谱三模态靶向分子成像系统研发与应用 /strong /p p   受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新研发的基于光声效应和光声谱的高敏超声/光声/光声谱三模态靶向分子成像系统能够实时、准确的对生物组织和特征化学组分成像,可用于血管及血氧含量的成像、组织中蛋白/胶原等成分的成像、3D骨组织的成像和重建、肿瘤恶性程度的定征、肿瘤血管渗透压的检测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8cbd191-9621-4143-8edf-cafca0f920a8.jpg" title=" 6.png" / /p p    strong 4、超高分辨率原子力声显微镜 /strong /p p   受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研发出超高分辨率的原子力声显微镜,材料声学特性的空间检测分辨率达到3 nm,可用于细胞及亚细胞器的物性和功能无损检测、纳米材料力学特性检测、纳米材料压电特性检测等等,为纳米分辨率下研究材料的声学功能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094eac0-5359-445d-8fe0-4491c8eb33b5.jpg" title="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本文作者: /strong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声学研究所 程茜副教授 /p
  •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SNOM)书写的发展史诗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 早由科学研究工作者Edward Hutchinson Synge提出。根据观察到的在一定压力下电弧发出的通过孔径仅为100nm的强聚焦平面光,他认为,利用这种小孔径可以使光在样品表面进行逐点扫描成像,同时采集被测量物质的光学信息,并大胆预测这一技术的实现将是照明探测研究领域中的巨大突破。在1956年和1972年,John A.O' Keefe与Ash and Nicholls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并提出小孔探测原件尽可能接近样品表面将有助于该技术的实现。1984年,台利用可见光辐射进行测量的近场光学显微镜由Pohl等制造并使用,该显微镜通过探针在样品表面保持数十纳米的距离采集反馈信息,并在两年后实现了高分辨成像。 然而,传统近场光学显微镜由于瑞利衍射限(Rayleigh limitation),其分辨率不仅受到孔径尺寸的制约,也受到入射光波长1/2的限制。因此,对于sub-um的纳米材料检测成像时,传统近场光学显微镜只能采用有限波长范围的可见光,且难以获得高清图像信息。在中红外领域,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对纳米结构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利用AFM探针对激光光束聚焦照明,在针附近激发一个纳米尺度的增强近场信号区域。当针接近样品表面时,由于不同物质的介电性质差异,近场光学信息将被改变。通过背景压制技术对采集的散射信号进行解析,就能获取到样品表面的近场光学谱图并进行成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孔径显微的限制,其分辨率仅由AFM探针针的曲率半径决定。 德国Neaspec公司提供的新一代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采用了这一散射式技术,高分辨率可达10nm,并通过式的赝外差数据分析模式,同时解析强度和相位信号,解决了纳米材料尤其是在红外光谱范围的近场光学成像难题。 利用赝外差技术实现了近场光学显微镜对强度和相位的同时成像 近五年以来(2011年至今)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在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无机材料表面波传导,二维材料声子化,近场光电流,半导体载流子浓度,高分子材料鉴别和生物样品成像等领域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然成为推动光学物理、材料应用发展的重要工具。 2016年,A.Y. Nikitin等通过波长10-12μm激发裁剪后的石墨烯纳米谐振器,得到了大量共存的Fabry–Perot mode信息。通过理论分析其两种等离子模式,即sheet plasmon和edge plasmon,发现后者体积仅为激发波长的10^-8倍。并通过理解edge plasmon的原理,可以促进一维量子发射器的开发,等离子激元和声子在中红外太赫兹探测器的研究,纳米图案化拓扑缘体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中5nm厚SiO2上的不同尺寸(394 × 73 nm (a), 360 × 180 nm (b) and 400 × 450 nm (c))石墨烯纳米谐振器,在11.31μm波长下的近场成像 石墨烯由于其特性能被广泛的认可为具发展潜能的下一代光电设备材料,然而其纳米别性能的变化影响了宏观行为,高性能石墨烯光电器件的开发受到了大制约。AchimWoessner等结合红外近场扫描纳米显微镜和电子读取技术,实现了红外激发光电流的成像,并且精度达到了数十纳米别。通过研究边际和晶界对空间载流子浓度和局域热电性质的影响,实验者证明了这一技术对封闭石墨烯器件应用的益处。 近场光电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以及中从晶粒间界处得到的光电流实际测量结果 NeaSNOM是市场一款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化的散射式核心设计技术,大的提高了光学分辨率,并且不依赖于入射激光的波长,能够在可见、红外和太赫兹光谱范围内,提供优于10nm空间分辨率的光谱和近场光学图像。 NeaSNOM中嵌入的一系列化探测和发光模块,保证了谱图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成为纳米光学领域热点研究方向的科研设备。 【NeaSNOM样机体验与技术咨询,请拨打:010-85120280】 相关产品: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70040.htm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94218.htm
  •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纳米载玻片,无需染色肉眼即可识别早期癌症
    在生物和医学研究中,癌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样品不进行特殊处理时,在标准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区分,通常被研究的生物材料需要被染色以揭示其秘密,但这样可能会改变样本的特性导致误诊。  最近,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Belinda S. Parker副教授和Brian Abbey教授及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显微镜载玻片,避开了这个问题,他们用这种新型载玻片成功区分了正常的上皮组织、癌前组织和乳腺癌组织。这一发明无疑是为医生提供了一把“照妖镜”,让癌变组织无所遁形。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0月7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lorimetric histology using plasmonically active microscope slides”。  近几年,拉筹伯大学的Abbey教授和Eugeniu Balaur博士共同开发并研究了这项技术。正如Abbey所说,“现在一般通过对生物组织/细胞的染色标记使其在显微镜下可以更好的观察。然而,如果要在组织中检测癌细胞,只有染色标记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癌症早期不易发现而被误诊的原因。近几年纳米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生物组织与光的相互作用,把这种相互作用的差异转变成不同的颜色来区别健康和不健康的组织。纳米载玻片技术让组织观察变得想观看彩色电视一样,而以前,只能是黑白电视。”  在大自然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色彩的有趣的生物,比如颜色靓丽的蝴蝶、善于伪装的章鱼等等。这是因为它们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沟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干涉而产生的各种颜色。  典型的自然生物光子纳米结构:(A)芙蓉和郁金香属物种中的一维光栅30 (B)昆虫、鸟类、鱼类、植物叶、浆果、藻类等存在的一维周期性多层膜 (C)在蝶和某些闪光的植物叶子 (D)一些夜间昆虫带有2D光栅,抗反射和自我清洁 (E)某些海洋生物的彩虹色的毛发 (F)昆虫表面的的球体的固体材料产生的彩虹色 (G)逆蛋白石类似的纳米结构生成的蝴蝶的彩虹色。  图注:以自然为师,通过仿生结构,在实验中改变微观结构的周期性的排列距离和偏振角就得到了得到不同的列阵颜色。  在此基础上,Abbey教授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种用于生物组织呈像的纳米载玻片。这种纳米载玻片包括了普通载玻片基底、纳米涂层以及超薄保护层。其中,纳米涂层具有470-550 nm可见光范围内的列阵结构。超薄保护层是为了保护整个纳米载玻片,以免受到环境的侵袭使其呈像功能更加稳定。当样本组织放在这种载玻片上时,样品局部厚度以及介电常数的改变会导致透射光通过与载玻片微观孔阵列时的光谱的变化。  简单来说,样品可以改变纳米载玻片的微观结构从而导致透过的光谱的差异。在观察纳米载玻片上的样品时就产生了明显的色差效应,最终使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颜色。  图注:概念设计及基本原理。由于介电常数的突变,样品表面出现了不连续现象。树脂覆盖了图像的底部三分之二,标记为“样品”,而图像的顶部是裸露的,标记为“空气” 红色虚线表示两者之间的边界。下面,SPP谐振模式的波长对局部介电常数非常敏感。  “照妖镜”有了,那它的效果是否会如研发团队所愿,还要看看实际应用的效果。研发团队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它们选择了一种自发性乳腺癌的动物模型MMTV-PyMT小鼠,这是研究早期乳腺癌中的细胞变化的最佳选择。正如所愿,在实验中,这种纳米载玻片成功地通过颜色差异对健康组织和非健康组织做出区别,这种区别与传统染色标记法的结果一致而且更加优秀。  图注:健康(上)和癌变(下)组织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置的光谱强度的变化。  (图注:通过组织病理学评估的区域绘制成亮度与色调的函数)  在应用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在同一个体中,健康细胞与癌变细胞的交界并不明显,存在一个互相重叠的区域。也就是说,同一个体的健康细胞具有癌变的趋势,最终基本上会发展成侵袭前和侵袭性肿瘤。而这些状况与对照样本(正常小鼠)的组织基本不重叠。通俗来说,这种纳米载玻片具有癌症早期的预测诊断能力。  研究者们制作了连续切片并使用细胞角蛋白5/6(CK5/6)和雌激素受体(ER)作为标记物来对比纳米载玻片和传统染色技术对UDH和DCIS的区分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对比UDH,DICS纳米载玻片样本中的颜色明显增加,纳米载玻片与CK5/6和ER对组织的呈像变化趋势的变化是一致的,然而,纳米载玻片样本中的对比度明显更强,颜色也更深。这体现了纳米载玻片的可靠性和对传统技术的提升。  图注:纳米玻片和常规染色图像对健康(左)、浸润性(右)乳腺癌组织的显像对比。比较不同组织使用四种不同的技术处理对比:纳米玻片、H&E染色、CK 5/6和ER染色(下)。  图注:DCIS病变中纳米玻片染色增加,与CK 5/6和ER表达的变化相一致。  纳米载玻片技术是生物组织呈像的一次技术革新,使医生和研究者摆脱了不清楚的黑白呈像图片,拥有了彩色呈像技术且可以更有效地观察到潜在癌变细胞,这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症治疗的效率。有朝一日,让医生人手一面“照妖镜”,把潜伏的“妖怪”全都揪出来!就算孙大圣来了,估计也会佩服。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