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美女科学家

仪器信息网美女科学家专题为您整合美女科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美女科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美女科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美女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美女科学家话题讨论。

美女科学家相关的资讯

  • 破记录,纯硅全固态电池!华人科学家孟颖、陈政Science​最新成果!
    硅负极商业化应用的瓶颈硅负极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500 mAh/g)、较低的充放电电压平台(0.5 V vs. Li+/Li)以及非常丰富的自然储量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具发展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硅负极面临着一个迄今尚未解决的技术瓶颈,即较差的循环稳定性。特别是硅基全电池,其循环性能往往不超过100圈,这主要归功于硅负极的本征缺陷:1)硅负极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300%),极易导致硅颗粒的破裂和粉化,以及与集流体的剥离;2)由于Li-Si 合金的高反应性,会导致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的不断破裂和重新生成,造成电解液和活性锂的持续消耗,最终造成硅负极的容量快速衰减。针对硅负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改性策略来缓解容量衰减,如纳米结构设计、探索新型聚合物粘结剂、电解液改性、不同的预锂化策略和硅/石墨复合等等。尽管这些策略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硅负极的循环性能,但是没有一种策略能够同时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硅负极的商业化应用之路仍然任重道远。突破瓶颈,新型微硅全固态电池稳定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高达80%2021年9月24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华人美女科学家孟颖(Ying Shirley Meng)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案可以一次性解决硅负极面临的上述问题,即通过使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以及不含碳的99.9 wt.%微硅(μSi)阳极的组合,组装了一种高性能的纯硅阳极全固态电池(ASSB)。所制备的全电池不仅能够在高面电流密度(5 mA cm-2)和宽温度范围内(-20 ℃到80℃)稳定运行,还可以提供高达 11 mAh cm-2 (2890 mAh g-1) 的面积容量。研究表明,该电池可以在5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 500 次,容量保持率高达 80% ,且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9.9% ,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微硅全电池的最佳性能。如此优异的性能主要归因于微硅阳极和硫化物电解质之间理想的界面特性以及锂硅合金独特的化学机械行为,从而彻底解决了硅负极存在的连续的界面生长和不可逆的锂损失等问题。上述研究成果以“Carbon-free high-loading silicon anodes enabled by sulfide solid electrolyte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Darren H. S. Tan博士,通讯作者是孟颖(Ying Shirley Meng)教授和Zheng Chen教授。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Darren H. S. Tan、ERIK A. WU、ZHENG CHEN 和Ying Shirley Meng便共同创立了一家专注于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初创公司 UNIGRID Battery。其中,Darren H. S. Tan为公司的CEO,ERIK A. WU担任公司的CTO,ZHENG CHEN 和Ying Shirley Meng教授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文章所开发的技术的使用权。微硅全固态电池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1)选择基于硫化物的固态电解质(SSE)可以保证优异的界面特性。由于硅负极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来自阳极与液体电解质的界面,因此作者选择使用SSE,因为它能够形成稳定且钝化的 SEI。同时,与传统的液态电池结构不同,SSE 不渗透多孔 μSi 电极(图 1),且将SSE 和 μSi 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面积减少到二维(2D)平面。在 μSi 锂化后,尽管体积膨胀,但二维平面仍被保留,从而防止了新的SEI界面产生。2)制备出由99.9 wt% μSi 和0.1%PVDF组成的纯硅阳极,去除阳极中碳导电添加剂,可以减少SSE的分解和不必要的副反应。碳的消除显着减少了与固体电解质的界面接触(和不需要的副反应),避免了液体电解质通常发生的连续容量损失。同时,如图 1 所示,负极 μSi 颗粒保持彼此直接的离子 (Li+) 和电子 (e-) 接触,确保了 Li+ 的快速扩散和 e- 在整个电极中的传输,不受任何电子绝缘成分(如 SEI 或电解质)的阻碍。鉴于此,作者使用由 99.9 wt% μSi 组成的 μSi 电极、硫化物SSE和锂镍钴锰氧化物 (NCM811)组装了一种纯硅μSi||SSE|| NCM811全固态电池。在锂化过程中,在 μSi 和 SSE 之间形成钝化 SEI,然后在界面附近对 μSi 颗粒进行锂化。然后,高反应性的 Li-Si 与其附近的 Si 颗粒发生反应。反应在整个电极中传播,形成致密的 Li-Si 层。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 Li-Si 和 μSi 颗粒之间的直接离子和电子接触,在 μSi 锂化过程中,Li-Si 的形成可以在整个电极中传播(图 1)。而且,这个过程是高度可逆的,不需要任何过量的锂。图 1.ASSB 全电池中 99.9 wt% μSi 电极的示意图。无碳纯硅阳极减少了SSE的分解,Si-SSE界面的钝化阻止了不必要的副反应为了证明消除阳极中碳的重要性,以及 Si-SSE 界面的钝化性质,研究人员制备了两种有20wt%碳添加剂和无碳添加剂的硅阳极,并表征和量化了 SSE 分解产生的 SEI 产物。CV曲线显示,不含碳的电池表现出大约 3.5 V 的初始电压平台,这是 μSi||NCM811 全电池的典型特征(图2A)。然而,含 20 wt % 碳的电池却在2.5 V 处出现电压平台,这说明在达到 3.5 V 以上的锂化电位前发生了SSE 电化学分解。XRD表征同样证实,在使用碳的电池中,大部分原始 SSE 的衍射信号不再存在(图2B),表明电解质严重分解。XPS分析进一步表明,碳的存在会导致更大程度的 SSE 分解。与不含碳的电极(图 2C 中间)相比,含碳电极(图 2C,底部)的 PS43-硫代磷酸盐单元信号的峰值强度下降幅度更大。因此,与传统的含碳电极相比,无碳电极将大大减少 SSE 分解,从而提高电池的首次循环库仑效率 (CE%) 和倍率性能。图 2. Si-SSE 界面SI成分的表征。同时,研究人员还采用滴定气相色谱 (TGC) 来量化 SEI 增长并确定其钝化和稳定性质。通过组装五个 μSi||SSE||NCM811 全电池,并分别进行 1 到 5 次循环(图 3A)发现:所有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均大约76%,第二圈就迅速上升至 99%。结果表明,在第一次循环后,发现形成的 SEI 总量为电池容量的 11.7%,而在第二次循环中这一数量略有增加至 12.4%。在随后的循环中,发现累积的 SEI 和活性 Li+ 均保持稳定且相对不变,表明界面钝化可防止 Li-Si 与电解质之间发生不必要的连续反应。为了评估延长循环期间的 SEI 稳定性,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 Li-Si 对称电池,并在 5 mA cm-2 下循环,每次循环使用 2 mAh cm-2 的容量(图 3C)。电化学阻抗谱 (EIS) 测量发现阻抗在 200 次循环后保持稳定(图 3D),证实 SEI 在本质上是钝化的。图 3. SEI 增长的量化效应。(A) 滴定气相色谱中使用的全电池的电压曲线, (B) Li-Si 和 SEI 相对于电池容量的相对含量, (C) Li-Si 对称电池的电压曲线,和 (D) EIS奈奎斯特图。Li-Si 和 SSE独特的化学和机械性能保证了良好的界面接触为了可视化 Li-Si 的形态演变,研究人员采用聚焦离子束SEM技术表征了在原始、锂化和脱锂状态下三个单独的 μSi 电极的横截面形貌:1)在原始状态下(图 4A),观察到离散的 μSi 颗粒(2 至 5 μm),压延后电极孔隙率为 40%;2) 锂化后(图 4B),电极变得致密,大部分孔隙在原始 μSi 颗粒之间消失。此外,单独的 μSi 颗粒之间的边界已经完全消失,整个电极已成为相互连接的致密锂硅合金;3)脱锂后(图 4C),μSi 电极并没有恢复到其原始的紧密微粒结构,而是形成了大颗粒,且大颗粒之间存在空隙。能量色散 X 射线 (EDS) 成像证实孔隙确实是空隙,没有证据表明每个脱锂颗粒之间存在 SEI 或 SSE。相比之下,由于整个颗粒表面形成了SEI,液态体系下的锂化 μSi 颗粒不会合并并保持分离。为了进一步量化循环过程中的厚度增长和孔隙率变化,研究人员还制备了质量负载约为 3.8 mg cm-2 的 μSi 电极,并在充电和放电状态下测量了它们的厚度。在原始状态下,电极的厚度为约 27 μm,在锂化为 Li3.35Si 后,厚度增加到约 55 μm,脱锂后厚度达到约 40 μm,计算出的孔隙率为约 30%。与原始 40% 相比,脱锂状态下的孔隙率较低。尽管厚度和孔隙率变化相对较大,但在多次循环后观察到相似的形态和厚度,SSE 层和脱锂的 Li-Si 的多孔结构之间仍然保持良好的接触(图 4C)。这表明 Li-Si 和 SSE 的机械性能在保持界面完整性以及沿 2D 界面保持与阳极的接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 4. 99.9 wt % 微硅负极的锂化和脱锂的可视化。(A) μSi 电极的原始多孔微结构, (B) 锂化后具有致密互连 Li-Si 结构, (C) 脱离后形成大而致密的 Si 颗粒,且颗粒之间形成空隙。纯硅阳极全电池性能得益于上述的 组合优势,该μSi||SSE|| NCM811全固态电池可以实现高达 5 mA cm-2 的电流密度、-20° 和 80°C 之间的工作温度范围以及高达 11 mAh cm-2 (2890 mAh g-1) 的面积容量(图5)。同时μSi||SSE|| NCM811在 5 mA cm-2 下进行500 次循环后仍然可提供 80% 的容量保持率,证明了纯微硅阳极全固态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图 5. μSi||SSE||NCM811 全固态电池性能:(A) 高电流密度测试, (B) 宽温度范围测试, (C) 高面积容量测试, (D) 室温下的循环寿命。总体而言,这种方法为解决μSi阳极存在的基本界面和性能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推进硅负极商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孟颖 (Ying Shirley Meng)孟颖教授在中国杭州出生并长大,在新加坡接受高等教育。2005 年获得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微纳米系统高级材料博士学位,随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 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CAREER 奖,2013 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跨学科合作奖,2014 年巴斯夫和大众汽车电化学科学奖,电化学学会 CW Tobias 青年研究员奖(2016 年),IUMRS-新加坡青年科学家研究奖(2017 年)、国际储能与创新联盟(ICESI)首届青年职业奖(2018 年)、美国化学学会 ACS 应用材料与界面青年研究员奖(2018 年)和 Blavatnik 国家奖(2018 年)入围者。孟颖教授目前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SD) 纳米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Zable Endowed 能源技术讲座教授,UCSD可持续电力和能源中心 (http://spec.ucsd.edu) 的创始主任。主要从事能源转换与储存设备(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Science,Nature,Nature Energy等学术期刊上总共发表论文500余篇,h-index 86,被引用25400余次。参考文献:Tan et al., Carbon-free high-loading silicon anodes enabled by sulfide solid electrolytes. Science 373, 1494–1499 (2021). DOI: 10.1126/science.abg7217
  • 科学家到底有多忙?谁动了科学家的时间?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71321143140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8678124c-25b8-473c-bc30-4f66383b3abb.jpg" / /p p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都被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 /p p   一些科学家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今年5月3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探讨科学家工作时间的文章《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文章列举了几位青年女科学家对职场工作时间的看法,她们主张合理用时,认为“工作到晚上六点都没必要”。 /p p   但实际上,在许多领域,漫长的工作时间仍然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常态。2016年《自然》杂志曾进行过一项关于全球青年科研人员的民意调查,结果有38%的人反馈他们一周工作的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称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p p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时间?他们的工作时间是否确实存在差异?如果存在,那么产生差异的原因又可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工作的几位科学家。 /p p strong   忙碌的状态:讨厌还是享受? /strong /p p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梅根· 达菲有一件事要坦白:一般下午5点一到,她就已经准备好下班回家了。晚上,她更希望陪着丈夫和三个孩子,而不是与显微镜和水样待在一起。”《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一文中写道。 /p p   文中介绍,早在2014年,达菲就发表过一篇博文《在学术界取得成功并不需要每周工作80个小时》,坦白自己每周一般工作40~50小时,“只是个全职科学家”。 /p p   这篇博文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群体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一位女科学家告诉达菲,这篇博文改变了她的生活。“之前,她一直有负罪感。一个人应该长时间工作的想法十分普遍。如果每周工作时间不到60~80小时,你做的就是不够的。这让人们感到焦虑。”达菲说。 /p p   今年早些时候,达菲获得了美国湖沼和海洋学会的Yentsch Schindler青年科学家奖。“这些科学家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通过平衡优先事项、坚持自我,他们获得了更多实验室外的生活时间。”文章说。 /p p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全职科学家”都并非科研人员的常态。《自然》杂志曾在2016年做过一项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受访者报告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表示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2013年一项针对欧洲研究者学术工作习惯的调查显示,德国资深学术工作者报告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2小时,高于所有其他被调查的国家。2014年一项针对英国大学和学院工会(UCU)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显示,41%的全职大学教师表示自己的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 /p p   “我现在每周工作差不多60个小时。”美国纽约大学的脑神经科学家温蒂· 铃木告诉记者,这已经比几年前自己的工作时间少多了。此前,温蒂· 铃木信奉“只有投入100%的时间来做科研,工作才能做得优秀”的观点,直到她发现自己得到的除了亮眼的工作成绩外,还有10公斤的赘肉和贫乏的社交生活。 /p p   此后,温蒂· 铃木对工作时间做出了调整。“我为自己在闲暇时间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包括不同形式的运动。我还重新安排了我的工作生活,丢掉了一些杂事,花费更多时间来探索我喜欢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现在似乎也不太像是‘工作’了。”温蒂· 铃木说。 /p p   也有科学家享受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管理着一个拥有几十人的实验室。“我的工资单上写着每周按照35个小时来付我薪酬。但实际上,在现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我真的每天早九晚五做科研,绝对是无法生存的。”金大勇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仅仅把科研当作一份‘工作’,是无法作出真正优秀的成果的。做科研需要兴趣和激情,更何况现在是纳税人在资助你完成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探索,从这个角度看,就更无所谓工作时长多少了。” /p p strong   科学家能打卡工作吗? /strong /p p   事实上,讨论科研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常常无法准确计算。 /p p   “科学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打卡计时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对记者说,“很多卓越的科学家,比如法国科学家庞加莱,他们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创造着科学成果。庞加莱说,随时能睡着的人才是天才,强调挤时间来工作。对于这样的科学家来说,一周多少工作时间都不够。” /p p   当然,较之过去,如今整个科学研究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专业细分程度逐渐增强,科研从小科学走向了大科学,向着组织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p p   “在这些庞大的科研综合体里,可能有些科研人员承担的不是创造性的工作。但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来说,他的工作不可能限定在工作时间里。他虽然下班了,但头脑仍在工作。对于那些天才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有成效、有产出的。科学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动脑。” /p p   对此,金大勇也有同感。“科研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是不能用时间来计量的。”金大勇说,自己有时早上5点多就会起床,处理邮件,虽然坐在家里,但这时已经开始工作了。到了学校跟学生聊天询问进展、跟团队成员一起吃早饭时讨论科研话题,还有出差、写申请、参与会议等等,其实都是在工作。甚至在假期,脑子里仍想着科研问题。 /p p   调查数据印证了科研工作的这种灵活性。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理查德· 普里马克曾对生物学家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完成了多少工作进行过实证研究。在2013年发表于《生物保护》期刊的一项研究中,普里马克与合作者分析了2004年~2012年期间该期刊收到投稿的时间。结果显示,超过1/4的论文投稿时间都是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7点~早7点之间 周末投稿率每年增长5%~6%。 /p p   “很显然,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只花费常规的工作时间是无法脱颖而出的。但我同时也觉得,拼命工作、完全没有业余时间,也不一定就能成为非常有创造力、多产的成功科学家。”温蒂· 铃木说,“我们知道,真正的创造力需要思考的空间。如果你每天只是忙于申请基金、编辑论文、管理学生等工作,何来这种创造性的空间呢?相反,你需要空间,甚至假期,去思考你的学术领域、产生创新性思维。对我自己而言,相比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现在更有创造力,也更大胆,原因之一就是我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创造了能涌现新想法的环境。” /p p strong   来自地域的差异 /strong /p p   理查德· 普里马克对科学家投稿时间的研究同样发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相较于比利时和挪威的研究者,中国和印度研究者在周末投稿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在日本,30%的论文原稿都是在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后投出的。北美科学家在下班时间提交论文的比例处于平均水平。 /p p   “地域差别确实存在,比如在澳大利亚做科研相对更悠闲一点,因为人少,竞争也相对小一些。另外,由于澳大利亚对科研工作的考核机制不是很量化,当然申请升职时也要写材料,你的工作会被评估,但不是计算发多少论文、加多少分这么绝对。所以整体来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工作状态相对更从容一些,探索性更强一些。”金大勇说,“但有一点,我所看到的优秀科学家,无一例外全都是很享受科研工作的,他们对科研有激情,他们的头脑在一刻不停地思考,这一点是没有国界的。” /p p   曹则贤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他的德国导师带着41个博士生,但并未看到他异常紧张地工作。“当你不从容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不会。”曹则贤说,“科学研究从来不是通过赶工、勉强得来的。” /p p   在曹则贤看来,科学家工作状态的不同缘于各国科学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科学研究受美国、日本影响较深,更为功利化,而以法、德、英为代表的欧洲科学研究更注重思想创造的过程。”曹则贤分析说,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科学是在本土一点一滴产生的,他们知道科学的重要性,也知道科学创造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所以,一旦对科学家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对其工作就不会再多加干涉。 /p p   “而我们是把西方成熟的科学成果直接拿来,对于如何创造、如何试错、如何建立价值观判断对错等,则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创造性不强,又太过于强调数量上的产出。”曹则贤说道,“科学创造,就像画画一样,你看到一幅成功的画,可没看到的是那些之前不成功的。那些不成功的,恰恰才是创造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就像淘金一样,是从一筐一筐的沙子里面找金子。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当作工程来做,要求目标清楚、细节详细、结果能预知,那还是科学吗?” /p p strong   谁动了科学家的时间? /strong /p p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是珍贵的,时间利用更需要高效。 /p p   两个多月前,金大勇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在与物理学家朱棣文的交谈中,对方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他的学生今天做完实验没有及时整理,他就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工作状态,因为这表明他对实验结果没有渴求。” /p p   在金大勇的实验室中,有些新来的学生在等实验结果时,会玩手机或上网。“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浪费时间。你的脑子要跟着实验走,思考实验不成功怎么办、可能会有哪些原因导致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果会有几种可能、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方法等等。你要一直在动脑,要用巧力。”金大勇说。 /p p   对于金大勇来说,管理整个实验室的经费、人员等各个方面,事情多而杂。如何提高效率,他的方法就是“专注”。“我会想我这周、这个月、这一年需要什么,然后砍掉其他不必要的事情,只专注于做这些最重要的事。” /p p   温蒂· 铃木在提到时间管理的方法时也说,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是需要优先去做的,然后给这些事情分配足够的时间。“这听起来简单,但如果你的优先事项与部门的优先事项相冲突,那执行起来就会很难。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学会对有些事情说不。” /p p   对于国内的科学家来说,对有些事情说不貌似更难。 /p p   “我们对教授、研究员的评审是宽进严出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很多制度来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而这大大增加了科学家的时间成本。有些科学家就像热锅里的炒豆一样,一刻不得消停。所以,我们的科学家每天非常忙,但有很多时间其实是无效的。”曹则贤无奈地说,“比如种种考核,比如财务报账工作。在西方,大学、研究所是没有财务部门的,由第三方机构来管理,你要是敢贪污,警察直接来找你。” /p p   曹则贤办公室的书架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四个大字“大块时间”。“科学本就是思想性的工作,需要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有些杂事仅占用一个小时,但却打乱了你整个工作的节奏。”曹则贤说,“我们需要对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科学回馈社会的时间和方式等问题有清楚认识,从而在科学家的遴选、资助方式等方面,建立更加成熟和高效的制度。” /p
  • 中国7位科学家获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日前,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分别为南开大学教授胡俊杰,中科院武汉数理所研究员唐淳,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邵峰、王晓晨、张宏、朱冰,他们将获得HHMI为期5年的资助,奖金总额为65万美元。   据悉,获得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28名科学家来自12个国家,是从76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来自非美国的12个国家的28名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将分享2000万美元的实验室启动资金。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随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均为5人)。有1/3的获奖者为女性科学家。   这些研究人员将在5年的时间里每年接受10万美元的资金,HHMI同时还将为他们的实验室提供价值15万美元的仪器设备。他们还将赴美国参加由约300位HHMI研究人员举行的会议。而在5年后,他们将能够申请新的奖项。   HHMI所长Robert Tjian认为:“这些人10年后将成为所在国家的科学领袖。”Tjian表示,他没有想到南欧会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家获奖。但他认为这反映了过去20年中,这些国家在训练科学家以及设立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大量投入。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该研究所每年从来自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提名人选中,通过严格选拔,遴选出若干最杰出的生命科学家成为HHMI研究员,无偿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资助。目前该研究所在美国共有330位研究员,其中13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47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时,为鼓励美国之外的科学家从事科研事业和科学创造,HHMI还设立了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拟资助美国以外的17个国家的杰出科学家。入选人员是已经或者具有潜力成为科研领军人的科学家,而且正处于开展独立科研的初始关键阶段。该资助将仅颁发给能够纯粹支持基金获得者进行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基金为期5年,从2012年开始,第1年25万美元,后4年每年10万美元。   据悉,国际青年科学家项目候选人须在美国接受过博士、医学或博士后水平的训练,并且在2004年1月1日之后建立了独立实验室。候选人应成绩优异,拥有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申请人还必须符合其它要求,如“作为第一作者或高级作者,在同行评议的英文原创科研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能自己掌握科研方向,实验室空间和经费 绝大多数工作时间放在科研、指导学生和教学上,不担任主要的行政职务”,“在基础生物、病发机理方面开展基础生物医药科学研究 也可涵盖直接与生物或医药相关的化学、物理、计算科学或工程领域”,等等。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校科协: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学风正派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3.不超过45周岁(197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二)奖励人数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二、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3.不超过35周岁(198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4.目前为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5.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该项目须于2017年开始研究,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二)支持人数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并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三、推荐工作要求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两个项目同时参与评选。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出具候选人所在单位关于非涉密的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四、报送材料要求  (一)推荐工作材料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电子版发邮箱。  (二)候选人材料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1.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陆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陆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6年7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1)《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请于2016年8月15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收到为准,请留出足够的寄送时间。  五、联系方式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具体负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选的组织工作,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网上填报和上传信息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张玮琳 石 敏  联系电话:(010)68788768  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技会堂404室  电子邮箱:qnnkxjj@cast.org.cn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联 系 人:刘 洋 姚振清  联系电话:(010)68526144 68578091  附件: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x   2.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x   3.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docx  中国科协  2016年6月7日
  • 中国科学家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新华社巴黎6月23日电(记者陈晨)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与另外4名女科学家获颁本年度这一奖项。2022年6月23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胡海岚(中)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胡海岚21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上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女性通过该奖项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一员。胡海岚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另外4位获颁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共10位该奖项获奖者到场并为她们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颁奖仪式上致辞说,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科学必须从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更多、更好地向女性开放。“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旨在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 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因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邵峰博士日前获得了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邵峰博士   邵峰通过研究致病细菌如何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多层信号通路而逃避其免疫反应的机理,获得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发现。比如,发现了导致Rho GTP酶从宿主细胞膜上脱离的一个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家族,以及几个影响泛素信号转导的细菌因子等。基于这些重要科学发现,蛋白质学会决定将2013年的青年科学家奖授予邵峰。   蛋白质学会于1985年成立,致力于推动国际蛋白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国际学术组织之一。国际蛋白质学会在1989年开始设立青年科学家奖(此前名为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每年颁奖给一位处于独立科研生涯早期已在蛋白质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邵峰博士是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反映了中国在蛋白质科学领域日趋上升的国际影响力。
  •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师昌绪:   材料科学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空心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吴文俊、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   战乱中成长:种下爱国种子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这个地方紧挨保定城和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19世纪他祖父辈出过进士,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个主要依靠土地且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养成了师昌绪温良恭谦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因为地处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师老家又是大家庭,名声在外,经常要躲到地窖里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时候他刚上高小一年级。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全班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大哭,感觉到要亡国了。从那时起,师昌绪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   七七事变后,他亲眼见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追踪中国老百姓扫射,乡亲父老惨遭屠戮的惨状。   师老说,他这一生的亮点之一是考上了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劳动生产教育,真正下地干活,每周四个半天,星期天都被占了,十分艰苦。所以他在中学时代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时日本占了东北以后又想华北自治,宋哲元将军领导抗日,用大刀和日本人作战,在古北口和喜峰口打败了日本人,因而学校每天早晨都练大刀,打形意拳,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留学美国:打牢科学救国基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在四川和鞍山工作了3年,因国内战乱不已,他便于1946年考取出国资格,1948年到美国留学7年。   异国求学的历程对于师昌绪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年时间拿到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美国三大著名矿业学院之一)的硕士学位,两年半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的研究结果发展为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为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应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报告时,导师柯恩教授这样介绍他:“师昌绪是中国著名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取得很有成效的结果,目前飞机常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就是在他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师昌绪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可是争取回国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是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点燃了他争取回国的旺火。   作为师昌绪的老朋友,李恒德回忆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54年5月6月间是争取回国最紧张的日子,留美学生除了和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写信转交给周恩来总理,还按计划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撤除禁令,让他们回到祖国。当时大家一起分工,把最烦琐的印刷任务交给了师昌绪,投出的给美国报界、议员、民众团体的2000封信无不经过他手。1955年春,在各种努力下,76位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师昌绪也名列其中。同时达成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协议,为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忆那些岁月,师昌绪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起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35岁的师昌绪站在甲板上,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沈阳30年:从具体研究工作到研究所所长   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时任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主任让他在上海和沈阳任意挑一处,两地都有研究合金钢的研究所。师的回答是“哪里需要我到哪里”。于是,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金属研究所,开始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   刚到所时,他被派驻鞍钢。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为了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师昌绪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组长。高温合金是他从未接触的领域,他选定开发铁基高温合金代替最为流行的镍基合金,因为当时国内既缺镍又缺铬,而且受到国外封锁。他和抚顺钢厂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后来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他的这个倡议引发了全国开发铁基高温合金的热潮。他那时还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在他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开发出无镍不锈钢,用于尿素生产,比国际常用的镍铬不锈钢还好。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耐高温、抗疲劳、高强度,是高温合金开发的热点,一般都采用锻造高温合金。1959年,师昌绪等考虑到铸造合金有诸多优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铸等先进手段,开发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合金。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即将投产,却没有可用的发动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确定了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当时,航空院负责材料工艺的负责人荣科总工程师来师昌绪家里说明情况,希望能做出提高100℃的空心气冷涡轮叶片。100℃看起来数目不大,但自从有喷气发动机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通过材料提高的工作温度只有7℃~8℃,100℃是个飞跃。   在接受任务后,师昌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试车、试飞和生产定型。这些工作本来定产于沈阳,10年后航空部要将此转产于大后方贵州。于是,师昌绪带队奔赴贵州工厂,从原材料准备到标准的制定攻关数月。这个厂已生产了40多万片,装备了4000台发动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成品率大为提高。空心涡轮叶片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空心叶片的研制成功,师昌绪总结说,一是接受这项任务靠胆识,因为风险很大 二是靠设计、材料工艺与制造工厂的三结合 三是靠参与工作人员的精诚团结,因为光金属所就有来自不同研究室的近百人参加。   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先河,以后的柱晶叶片和单晶叶片都由此开始,空心冷却从100℃到今天的400℃~500℃。更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全世界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早在1963年师昌绪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时,他们的总设计师还表示:“铸造合金性能不稳定,不能用作涡轮叶片 实际已有多年试验的结果才下此结论。”1980年该公司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参观,胡克总设计师看到中国铸造叶片已投产,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果,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英国和苏联都跟上来了。   和师老共事多年的“夫妻院士”柯伟和李依依曾撰文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和师老再去贵州时,工厂里所有的老总、工程师,甚至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师先生,场面非常感人。”   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师昌绪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每一种材料从研制到生产过关和得到应用都花了十几年。   师昌绪不只重视高温合金的开发与生产,也重视理论研究。在确定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后,他提出合金的凝固过程必须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某些杂质元素影响了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造成材料稳定性严重下降 控制这些杂质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合金的很多性能。这一发现不但用于铸造高温合金,也用于高合金钢。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华盛顿“材料研究学会国际联盟”大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全世界只有12项,师为其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金属所从隶属冶金部又回到中科院。隶属冶金部时,以任务为主,不愁没有研究课题,更不愁经费 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主,这一巨大转变使研究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员老化、设备陈旧、缺乏国际联系、经费来源不足。师昌绪作为常务副所长,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金属所开展了大学习:学习业务,学英语准备扩大学术交流,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决人员老化与断层,省吃俭用添置高级研究装备。此间,他确定了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他勇于承担难度大的任务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使金属所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今,金属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其间,师昌绪还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提出要加强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而不只是开发耐腐蚀材料。而今36公里长的钱塘江大桥的100年寿命保证,就是由该所提出方案并实施的。   除此,师昌绪还经常参加失效分析工作,特别经常光顾同在沈阳地区的黎明机械厂(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下厂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该厂副厂长程华明总工程师称他为“材料医生”。   在京25年: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   和做某个领域的科学家相比,要当好一位战略科学家似乎要难得多。当了8年金属所副所长、所长的领导职务,师昌绪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的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1984年,他卸任来到北京,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他还提出很多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主张。   1984年,师昌绪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那时学部的任务之一是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咨询。他不等待国家交任务,而创立了“主动咨询”模式。如钢铁方面提出要进口部分铁矿石,通讯方面要市场化,科技人才实现全国招聘等咨询项目。   1985年,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建议国家经委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为主任,师昌绪是副主任之一。唐先生提出基金评审项目的16字方针——“依靠专家、同行评议、择优资助、公平合理”。   为保证这一方针的正确实施,师昌绪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基金委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下属学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他推动编写了54本学科发展战略,让工作人员了解本学科全貌 二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用以了解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人物 三是承担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我国重点研究基地的情况。他甚至还提出学部干部采用流动编制的办法,以保证基金委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当然因为难点太多而没有实现。   在师昌绪的建议下,把“863”计划中新概念、新构思部分划归基金委与“863”专家组共同管理,因为“863”主要针对国内实力最强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而新概念往往出自“小人物”,基金委的《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个角落。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是主体,但这部分人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重视,于是一些科研人员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1982年,师昌绪和其他3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1992年,师昌绪又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经批准后,师昌绪作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和筹备组副组长投入筹建工作。1994年6月3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时年74岁。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立“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聘请师昌绪为第一届主席。他主持下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因地制宜”,“东部以核能为主,西部以水能和新能源为主,华北地区要高效率利用化石能源”。此时,他已是80高龄,进入资深院士行列。   2000年,科技部聘师昌绪为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理事长,将北京各部门的图书馆的外文期刊统一采购、统一上网,实现“共建共享”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他不是图书馆专家,但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和谐集体”,成为我国科技平台的典范。   出于他的责任感和广泛的接触,师昌绪对国家科技发展十分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召开“环境材料”国际会议,师昌绪分析了金属材料的资源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就要枯竭,唯有镁取之不尽,因为海水中有大量镁盐,并可经济开采。1997年他与几位院士建议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中国镁产量为世界第一,研发工作也居世界前列。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所必需,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发,25年仍没拿到稳定合格产品。2000年,师昌绪主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最后上书党中央列为“863”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高强度碳纤维的生产已立足国内,由过去的分散到现在采取统一领导,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同时,师昌绪也一直介入碳纤维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   2000年,纳米技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师昌绪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同时,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2004年,他主持召开我国军工材料发展研讨会,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   其次,师昌绪对我国材料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刮起“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之风,我国也倡导“新技术革命”。一时间,传统材料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师昌绪在多个场合提出“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材料”,因为它是基建、制造业所必需。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传统材料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973”的立项,开始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5个领域,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才把材料领域加入。   我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是由于没有达到工程化程度。为此,师昌绪等科学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得到批复后,他还主持召开了我国应尽快工程化几类材料的会议。   第三,师昌绪非常重视中国科技界走向国际。“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必须先行,同时也要融于国际社会,其中学会和期刊是两个重要标志”。   生物材料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国内8个学会都有生物材料学会,因而不能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在中国科协的协助下,1997年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加入了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并成功争取2012年全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四,师昌绪对我国科技设施建设作出很多贡献。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为基础研究服务 1989年利用世行贷款又建了一批为应用科学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师昌绪作为18人专家组组长,确定了不同领域的75个实验室。此后,在他主持下,为已建实验室的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方案,做到了优胜劣汰,使实验室增加了活力。   此外,师昌绪还向国家提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无论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还是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是一位闲不住的学者,即使他已90岁,仍然工作不停。仅2010年,他就在京主持或参加会议数十次,京外出差10次,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者,同时,还写作几篇文章和大会特邀报告。   当《科学时报》记者问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得出什么经验时,师昌绪深有体会地说:“第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利用他们的长处。第三,对科研水平的认识。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 汪尔康、董绍俊等中国科学家入选2014年高被引科学家
    据汤森路透集团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名单。同时,其科学观察发布了2014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科学家名录&ldquo World' 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 2014&rdquo 。   据介绍,本次公布的全球&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名单是由汤森路透采用最新数据和先进算法,通过对21个大学科领域2002年至2012年被SCI收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分析评估,并将所属领域同一年度他引频次在前1%的论文进行排名统计后得出的。入选&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全球有在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21个学科领域的3215名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选2014年&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仅次于美国(1702人)、英国(304人)和德国(163人)。中科院有46名研究人员入选,占中国入选人数34%,居各科研机构及高校之首。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10余位从事分析化学、核分析、基因测序、生物传感等领域的科学家入围本届榜单,其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伉俪一同入选;华大基因(BGI)的杨焕明院士、汪建研究员、王俊教授以及李英睿4人入围榜单。其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郭少军博士,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复旦大学李富友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员等。   背景知识   具Thomson Reuters介绍,&ldquo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14&rdquo 名录是汤森路透公司第二次公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根据最近11年( 2002-2012 )被ISI Web of Science(SCI)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排名,排名基于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中的&ldquo Highly Cited Papers&rdquo (高被引论文)即发表的论文为所属领域中前1%的高引用论文,具有较强的权威性。&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是由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开创的全球性科学家荣誉名单,它以论文被引次数为指标,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21个学科领域中,选出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论文被引次数是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成为&ldquo 高被引&rdquo ,意味着该科学家在其所研究的学科内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实时根据论文引用记录排名而建立的文献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   汤森路透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该公司提供包括SCIE、SSCI、ESI、INCITE、DII等多种专业数据库。自2002年起,该公司采用定量数据分析,成功预测了21位引文桂冠得主获得诺贝尔奖。
  •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提名通知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一、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提名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三)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2. 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3. 国防科技领域,其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4.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5.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6.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四)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3名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 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 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2.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4.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5.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三)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3名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三、提名工作要求(一)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二)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提名渠道,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保证评选质量。(四)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注重关注在科普、智库、扶贫、民间科技外交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情况,注重关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五)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六)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七)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八)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九)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十)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研修、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报送要求(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请各提名单位根据分配的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根据要求组织候选人用“推荐码”注册并登录后填报电子材料,其中包括《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见附件1)和有关附件材料等。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推荐码另行发送。附件材料只需要在系统中上传PDF格式的电子文件,无需再提供纸质材料。附件材料应提交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1)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专著(论文限3篇、专著限1本);(2)技术鉴定证书及知识产权证明材料;(3)技术应用证明材料;(4)获得表彰奖励证明材料;(5)其他成就和贡献证明材料;(6)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请于2022年3月21日前在线填报候选人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材料不能更改。(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候选人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使用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下载打印《提名表》,电子版材料与纸质材料须保持一致。书面材料包括:1. 提名工作材料提名情况报告1份,仅组织提名报送。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提名情况报告电子版通过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上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情况报告。提名情况报告须加盖提名单位公章,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应征求妇联意见,加盖省级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材料(1)《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3)《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3.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材料(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3)《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4.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材料(1)《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三)书面材料报送时间和方式书面材料由提名渠道于2022年3月2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邮寄至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逾期无效,其他方式报送的材料原则上不予接收。因报送材料方式不符合要求造成逾期的,责任由提名渠道承担。谢绝候选人本人报送材料。(四)材料接收单位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由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五、联系方式(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 系 人: 陈 诚 范永健 宫 飞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二)材料报送单位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李杨锦钰 高文洋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8586625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室(100081)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附件:1、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doc2、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doc3、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doc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开始推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p p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等院校科协: /p p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领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具有良好学风,恪守科学道德 /p p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p p   3.不超过45周岁(197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p p   (二)奖励人数 /p p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5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二、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3.不超过35周岁(198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p p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二)支持人数和金额 /p p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每人提供2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符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条件的入选者拟推荐至该项目。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3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三、推荐工作要求 /p p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同时参评两个项目。 /p p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p p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p p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p p   四、报送材料要求 /p p   (一)推荐工作材料 /p p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同时电子版发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二)候选人材料 /p p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p p   1.电子材料 /p p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p p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请于2017年9月4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委托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 /p p   五、联系方式 /p p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联 系 人:马文斌 赵崇海 /p p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p p   (二)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1.材料报送 /p p   联 系 人:高文洋 岳文彬 /p p   联系电话:(010)68586625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604室 /p p   邮 编:100081 /p p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2.技术支持 /p p   联 系 人:常 建 /p p   联系电话:(010)64391686 /p p   附件:1.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7.doc" target=" _blank"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2.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8.doc" target=" _blank" 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协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6月20日 /p p /p
  • 重奖科学家,让科学流行起来
    p   9月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80后”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p p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计算机与数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此次获奖者既有大名鼎鼎、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的施一公、潘建伟,也有80后优秀数学家许晨阳,他们的卓越成就赢得国人关注和点赞。 /p p   未来科学大奖让中国诺贝尔奖为世界所瞩目,虽然此奖今年才颁出第二届,但这个由企业家和科学家联合发起创办的,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的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民间科学奖项,鼓励科技创新,展现优秀成果,奖励杰出人才,契合创新创业、科技兴国的时代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高瞻远瞩、揽月潜洋的伟大抱负及视野格局,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在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p p   重奖科学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当下,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环境让追求科学家梦想、培养科学态度的现实日显“骨感”,曾几何时,当一个科学家是很多孩童的光荣与梦想,也常为众人所赞许 现如今,在向“钱”看的功利环境下,娱乐大咖到处走穴,日进斗金,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而经济等热门学科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冲击不容小觑。然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人才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未来的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雄厚的STEM人才队伍,重奖科学家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科学与科学家身上,对科学家的尊重与重视,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国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p p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要不断改善,必须依托于强大科技。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夯实科技基础,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科学家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铁杆粉丝,让知识与创新更具备含金量,让科学享有尊崇的地位和号召力,进而让科学流行起来。这可以看做是未来科学大奖自带的广告效应,也是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p p /p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提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关高等学校和企业科协,各有关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现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奖励名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励个人名额不超过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区工作;“团队奖”名额不超过5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评选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领域(不含涉密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提名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不超过45周岁(197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队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领域(不含涉密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组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的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需征求中联办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专家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规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3名或3名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提名专家不得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责任与义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不超过35周岁(198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资助人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助人数不超过5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组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的候选人3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军队系统候选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2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需报经中联办审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专家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规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3名或3名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提名专家不得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责任与义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提名工作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每位被提名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保证提名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提名人选在科普、智库、扶贫、民间科技外交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情况,关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被提名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提名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提名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六)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七)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需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拟提名对象个人或团队办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八)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请各提名单位注册并登录“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https://www.scimall.org.cn/),点击“人才评奖”,使用分配的“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进入“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在线填报材料,其中包括提名表和有关附件材料。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提名的类别。“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码”另行发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专家开展提名工作前可与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获取系统用户名、密码。提名专家须在候选人提名表上签署提名意见及签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请于2020年12月13日前填报候选人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不能更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使用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打印书面材料,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须保持一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书面材料包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工作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情况报告1份,仅组织提名报送。内容包括提名人选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提名单位公章。提名情况报告电子版通过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上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候选团队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附件材料1套,根据《候选团队提名表》提交“主要成绩和贡献”栏涉及内容相关证明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候选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材料报送截止时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书面纸质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5日前,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材料接收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由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联系方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 系 人:范永健 宫 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材料报送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 系 人:赵 鹏 岳文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62165291 6858662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室(10008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1月18日 /p p br/ /p
  • 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发布 1名中国科学家入榜
    近日,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了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汤森路透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对全球学者的学术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估,追踪了近两年在各自领域高引用排名前1%的热门论文,以此为依据评选出了全世界17位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入选者的研究工作被科学界认定为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共有17位科学家入选,其中12人研究基因组学、3人出自材料学、1人主攻心脏病学、1人研究计算与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高会军教授成为该榜单17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中国学者。   获奖名单如下:
  • 安捷伦科技公司科学家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安捷伦科技公司科学家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16年 2月 22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日前宣布北美华人色谱学会已授予王小立博士“青年科学家奖”。 王博士是安捷伦的一位科学家,他在将公司的 Poroshell 120 技术扩展到生物制药色谱柱以实现更快更精确的单克隆抗体和多肽分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协助将一种全新的表面改性技术推向了市场,这项技术可采用 Poroshell 120 实现可靠的高 pH 分离,通过更长的色谱柱寿命为用户节约成本。 该奖项对申请者的研究独创性和整体质量、对分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其他支持性因素进行了全方位评估。为评估申请者的研究影响力,学会考虑了本人的发表文献、报告、专利及其在自身研究领域或业务场所发挥的领导作用。 王博士由 Ron Majors 提名,Ron Majors 是一位著名的色谱专家,最近刚从安捷伦退休。Majors 说道:“小立是新一代色谱专家中的一员,他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就已经作出了多项杰出贡献。” 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兼化学分析消耗品事业部总经理 Helen Stimson 表示:“安捷伦致力于推动创新产品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原因我们雇佣并培养了像小立这样的领导者。“小立利用其在研发工作中的独到见解提高了分析效率、改进了分析精度并改善了实验室的经济状况。” 该奖项将于 3 月 6 日 - 10 日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的匹兹堡会议上颁发。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 在 2015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 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 编者注: 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go/news。
  •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不同
    来美国的一年多来,让我对自己过去的科学教育和思维方式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经历和刚刚了解美国科研领域的经验,这个经验基本还很新鲜,属于还看不到海只听到潮汐声的阶段。认识还比较粗浅,有不妥之初请大家见谅。也请大家补充。   1. 科研预期(expected output)不同   做一个科学研究对预期结果不同。中国科学家最先看到,或者是科学界最先期待或者最先获得资助的项目是:你的研究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最好是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最好。美国科学界看得比较具体,比如你的研究能够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ldquo 有趣&rdquo 似乎就是他们的期望。所以美国科研的预期结果会特别具体。因此中国科学家做科研都带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但是美国科学家却感觉在玩有趣的游戏。现在美国科研经费也被砍得很厉害,所以这里的前提假设也是在经费充足的时候。   2. 科研结果沟通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把好的实用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政策决策都应该搬上科学家们的议程。中国科学家对外,特别是科普这一块还比较欠缺。科普的作用就是把科学发现用大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在国内收到正统的教育的科学家,沟通这个能力就没有被正式的训练过。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成中国科学家本身做的东西高深,或者喜欢玩晦涩难懂这样的游戏---是中国科学家真的不懂和普通大众的沟通,科学家自己也很少坐在一块沟通。近年来有点改观,不过应该也是申请研究经费的需要。在美国特别是大的靠不同的资金来源资助的NGO(非盈利机构),IGO(国际政府间机构),都会设有一个对外沟通专家(communication specialist)这样一个职位。这些人是负责把机构做的晦涩难懂的科研结果和发现做成普通大众能够懂得的、获取和理解的知识发布出来。美国的科学家本身被聘用的时候就已经要求具有写作和沟通的能力,所以沟通这个能力基本上是默认的。其实,大众的科学品味是被培养出来的,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特别晦涩难懂,而且特别没有意思怎么可能有人看呢,所以科研沟通这个能力很重要。   在国内现比较受欢迎(或是在风口浪尖)的比较有趣且能够科普的教授,似乎都是在美国受到至少博士教育和工作的经历。   3.对科研的忠诚度   在美国我见到了一个&ldquo 中国科学家&rdquo ,打引号是因为这个科学家在国内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美国读博士后留在美国做教授做了20多年。我向他说明我来访问的目的之一是想找一份research position,他先和我提起美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博学。意思是美国科学家阅读量非常大,什么都学,什么都看看玩玩,所以相应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在美国定义这个人特别&ldquo 有趣&rdquo ---就是这个人很博学并且想法新颖。中国科学家似乎更偏&rdquo 专&ldquo 这个方向。我认为&rdquo 专&ldquo 是专业领域和专一似的忠诚,就是中国科学家对于自己领域的东西可能了如指掌,并且认为非常特别,但是可能对其他东西可能就不太懂或者完全不懂。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对自己的科研领域了如指掌,对别个领域不太了解,又不太会沟通或者说不太科普---这些特点加在一块儿,似乎对大家来说最好的安全感(comfort zone)就是&rdquo 清高&ldquo ,就是演变为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没办法和大众沟通这样的局面。   4. 对于知识吸取方式的不同   中国科学家中似乎&lsquo 能够有想法&rsquo 的都是那些能够申请到国家重要科学经费的人,这些人要爬到那个程度也是不容易的。普通一些的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充其量就只能当一个科研打工者。就是要全盘接受既定的科研项目思想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通常做科研的人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者提不起兴趣的,所以说,到最后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是挺难的。在美国也有类似的项目,就是项目很大,经费足,所有的研究方向是既定的,这些项目的项目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 -PI)也很喜欢招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因为这些人往往能够干活且听话。美国科学家或者普通的美国人(这里主要指美国白人)似乎都有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接受一个知识首先会问为什么。批判就是批评和判断,不只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似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即你根本不可能批评一个被教授的知识点,更不用说进一步的判断了。  5.关于&ldquo 有问题&rdquo   我个人认为科研的开展方式是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的。&ldquo 问题&rdquo 这个词在英语里面可以是question也可能是problem。但是在中国你要是&ldquo 有问题&rdquo 就惨了,似乎就是麻烦的制造者(trouble-maker)。但是科研就是提一系列问题和追根究底的过程。我自己就太爱提问题,在国内还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烦似乎因为我是少数民族,大家以为我提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语言理解能力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宽容的。中国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就不太会提问题,所以就更应该特意的培养批判和提问题的思维。在美国,你要是有问题会提问题那教授可就高兴死了。如果用&ldquo 按图索骥&rdquo 这个词&ldquo 问题&rdquo 似乎就是这个科研蓝图中的&ldquo 图和路线&rdquo 。有问题才会有解决方案和答案。   大家说呢?   P.S.: 请注意这里说的有问题和会提问题是两个层次。并不是说有问题就一定要问别人。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是你针对自己应该懂和理解的部分一直向你认为可以回答问题的人提问而选择逃避自我找寻答案,我个人认为是智商和情商问题。 。   中美国教授都一样,能够成功的那些也是踏实工作的人,所以这些人最后也会被归类为是&rdquo 那些有趣的科学家&ldquo 。这里也并不是说谁好谁不好,只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体系似乎了解得相对美国多一些所以更容易看到问题
  • 诺贝尔化学奖花落2位女科学家,历届获奖女科学家盘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3c2dbc3-ef35-4bc3-bbe8-921005556bb3.jpg" title=" 7440CA75-E13F-4F1F-8F42-9BF46D78D9CB.jpeg" alt=" 7440CA75-E13F-4F1F-8F42-9BF46D78D9CB.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 Doudn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45分许正式揭晓,由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 Doudna)获得。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span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7570E61F0EADE9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就职于德国柏林马克斯· 普朗克病原学研究室;詹妮弗· 杜德纳,美国生物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NN称,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开发出能够“改写生命密码”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诺贝尔奖六大奖项,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0月5日至12日陆续揭晓。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 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12月将不再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颁奖仪式将改为线上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历史上的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位女性获奖者:截至2019年,在18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女性有5位,其中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和英国科学家多萝西· 克劳福特· 霍奇金分别在1911年和1964年独享这一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近10年这些人曾获奖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至2019年,共颁奖111次,有183人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其中,最年轻的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居里,他在35时与其妻子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年长的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约翰· 古迪纳夫,他因对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在97岁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古迪纳夫也是目前所有诺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以下是近1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约翰· 古迪纳夫(美)、斯坦利· 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分享诺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8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弗朗西斯· 阿诺德(美)、乔治· 史密斯(美)和格雷戈里· 温特利(英),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7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约阿希姆· 弗兰克(德/美),理查德· 亨德森(英),雅克· 杜博歇(瑞士)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6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让-皮埃尔· 索维奇(法)、弗雷泽· 斯托达特(英)和伯纳德· 费林加(荷)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5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托马斯· 林达尔(瑞典)、保罗· 莫德里奇(美)、阿齐兹· 桑贾尔(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4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埃里克· 贝齐格(美)、威廉· 莫纳(美)、斯特凡· 黑尔(德),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3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马丁· 卡普拉斯(美/奥地利)、迈克尔· 莱维特(英/美)、阿里耶· 瓦谢勒(美/以色列)分享诺奖,三人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2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罗伯特· 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 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1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达尼埃尔· 谢赫特曼(以色列)因发现准晶体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理查德· 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因“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p p br/ /p
  • 新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氛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仅仅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探究,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活动,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充满艰辛,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感召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去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惟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如果说爱国精神是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的磅礴无比的情感力量,创新精神激发的则是创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论证、反驳、修正和提出新假说的过程。要实现原始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要有严谨实证的态度。对客观知识的独创性发现,本质上也是一种主观创造的过程,不能没有方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臆造,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证检验,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特别是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严格的规范和程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科学研究传统的精华,固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但不应轻率地加以摒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氛围,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其次,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学会在知识的边界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最后,还要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创新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探索的责任,使其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拿出更多独创的发现与创新,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p p br/ /p
  • 女科学家:我们很强 但非女强人
    上周末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一群女科学家特别打眼。她们互称姐妹,自信满满。相比男科学家,她们更低调神秘。在科学领域打拼成精英,并不容易。南都记者采访了她们中的三位,带你认识女科学家们真实的一面。   陈左宁:女科学家不是另类   1957年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兼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5月23日,早上6点半,陈左宁从北京出发,11点半飞机落地后她直接赶往酒店参加论坛。简单午餐后,她上台开讲《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计算》。   台上的她声音利落有力,语速很快,感叹词很少,20分钟内讲完了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下午5点,论坛还未结束,饭也没吃,她又赶往机场飞杭州。工作在等着她。   手拉行李箱,风风火火赶着早出晚归的飞机,是58岁的陈左宁的生活常态。   在广州的这天,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有一场女科学家的聚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前有场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为了能参加论坛,陈左宁还推掉了一项重要的评审。她非常看重这次论坛,因为想和600多名女科学家、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和女大学生聚聚。   女性思维缜密适合做码农   &ldquo 技术的发展就像流淌的河流。即使暂时形成湖泊,最终还是会突破湖泊的围堰奔流而下直到大海&hellip &hellip &rdquo   在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左宁,台下非常低调。她很少接触媒体,几乎未接受过媒体专访。网上能搜到的关于她的新闻,多是她参加科学论坛。   在女科学家高层论坛现场,南都记者在会议间隙向陈左宁发出采访邀约,出乎意料,她答应了。因为访谈的主题是关注女科学家。或许是因为这暗合了她现在最上心的一件事&mdash &mdash &mdash 为更多女性参与IT工作鼓与呼。   &ldquo 我长期在做IT,而且是做技术。我发现在学生阶段还能见到不少女性的身影,在IT职业道路上就越来越少了。&rdquo 这是她受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中国计算机学会(C C F)是中国IT界最权威的学会,陈左宁担任了学会的副理事长。去年3月,学会下辖的委员会增添新成员&mdash &mdash &mdash 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人称&ldquo 女工委&rdquo 。陈左宁担任女工委主任。   女工委成立后一个月,就牵头组织了&ldquo 优美的计算机,优美的女性&rdquo 的主题沙龙,鼓励女性计算机工作者自强。因为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ldquo 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鼓励女中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rdquo   这场沙龙,选择到清华大学开不无原因。在清华大学工作的朋友告诉陈左宁,近年来,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女孩越来越少。还有朋友分析,女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智力方面看没问题,但报考时更多人愿意学金融、生物、医学而不是计算机。   &ldquo 希望IT队伍能吸收更多女性。&rdquo 陈左宁强调,国外也有人推动女生从事IT工作,美国2011年开始就有个编程女孩(girlsw hocode)计划,吸引女生做&ldquo 码农&rdquo 。然而现在谈到程序员,社会的刻板印象仍是程序员是&ldquo 男性职业&rdquo ,在网络上也被称为&ldquo 程序猿&rdquo 。   陈左宁的看法是,&ldquo 女程序员的优势非常大。我就是资深程序员。女性的特点就是思考特别缜密,是非常适合做码农的。如果我设计一个程序,我考虑问题的系统性、缜密性比他们强。还有非常投入。&rdquo   谈起自己,陈左宁的第一个词就是勤奋,&ldquo 可能有些人&lsquo 玩一玩&rsquo 就能&lsquo 玩&rsquo 成科学家,我不是这样的人&rdquo 。   不加班&mdash &mdash &mdash 只是想的都是计算机   在中国工程院官网、百度上,检索陈左宁的履历,就会知道她有多牛。   2001年,时年44岁的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她还是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在陈左宁多年同事的印象中,她雷厉风行,非常干练。在陈左宁自己眼里,她不认为自己是女强人,&ldquo 只能说是在职业道路上比较执着,你不能说执着就是女强人。&rdquo   &ldquo 我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8-10个小时。&rdquo 陈左宁说   &ldquo 不加班吗?&rdquo 记者追问。与陈左宁一起工作多年的秘书补了一句&mdash &mdash &mdash &ldquo 加很多班&rdquo 。   陈左宁赶紧补充:&ldquo 这不叫加班,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投入以后,实际上无所谓上班或下班。脑子里整天都是计算机。&rdquo   说起科研的吸引力,陈左宁显得特别高兴,&ldquo 你解决了一个科学问题或者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最大的乐趣。&rdquo   从履历可见,1979年以来,陈左宁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ldquo 解决问题&rdquo 一直是陈左宁最喜欢做的事情。她说1999年,新中国50周年大庆时,&ldquo 我们做的计算机非常准确地预告了天安门广场的天气情况,非常准确。&rdquo   陈左宁热爱的IT领域是男性扎堆的地方。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中也同样是男性占多数。据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工程院486名院士中,男院士463人,占95%,女性有23名,仅占5%。女院士中,未满60岁的只有3人,今年58岁的陈左宁是最年轻的女院士之一。   而在现任的中国工程院院领导中,陈左宁也是唯一的女性,还是党组成员。   工作和生活在男人之中,陈左宁说没有孤独感,&ldquo 真正工作起来,已经没有性别的感觉了,完全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rdquo   在职场上,陈左宁也没有被歧视的感觉。&ldquo 我觉得受歧视是自己的感受,老是把自己当成弱者。如果你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弱者,你在职场上就不行了。&rdquo   陈左宁不单不喜欢&ldquo 女强人&rdquo 这个称呼,也不喜欢&ldquo 女汉子&rdquo 这个帽子。她更习惯被人称为&ldquo 老师&rdquo 。   当科学家并非儿时梦想   一谈起科学,陈左宁就很来劲。她认为科学最美的地方,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探求。&ldquo 宇宙这么大,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都不知道,这是最美的地方。&rdquo   陈左宁说小时候从未对科学感兴趣,也从未想当科学家。只是从小想知道自然界的一些问题,&ldquo 对未知有渴求。一直感兴趣,就这么走下去了。&rdquo   女科学家也是人。陈左宁也有丈夫和孩子。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陈左宁认为得找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伴侣。   常常有人追问女科学家与其他女性有何不同,陈左宁强调,女科学家不是另类,只是对科学感兴趣、走上了科研道路而已。   精力过人的陈左宁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几乎每天都坚持快步走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工作之余看看书,听听音乐。她说自己很普通,从内心到外表。&ldquo 我不会觉得我很美。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颗粒。我只不过比别人更加勤奋点,更加执着点。&rdquo   王红阳:不做科学家不知能做什么   195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   一头栗色卷发,一身深蓝套装,一副细框眼镜,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在女科学家中显得有些耀眼。在广州开中国科协大会时,王红阳还是忙,马不停蹄从这个会场赶往另一个会场。   居里夫人的粉丝   在王红阳看来,科学最美的地方在于去发现&ldquo 真&rdquo 。   她是中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ldquo 为什么人类会得肿瘤,就非常值得探索,我们探索了几十年仍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rdquo 王红阳说,特别是当周围的亲人朋友中有人得了肿瘤,就更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原因。   &ldquo 就是这样一种驱动力,让你愿意比别人更辛苦,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客观上的结果,就是你的科学发现会造福于病人。&rdquo   跟不少科学家一样,王红阳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青年时代读了居里夫人自传,深受影响。作为50后的王红阳,也说小时候读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受鼓舞。   &ldquo 我不知道不做科学家我能做什么,我现在既是做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一名大夫,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工作,我对我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rdquo   女性回到锅台边是荒唐的   和男科学家相比,王红阳认为女性的优势在于做事认真,静得下心,没有太大野心,能够实现比较长期的目标。&ldquo 有人提出让女性重新回到锅台边,我觉得是荒唐的。&rdquo 王红阳认为时至今日,歧视女性的事情仍然存在。   与陈左宁一样,王红阳也同样感受到了,越往上走女性科研工作者越少,做基层工作的女科技工作者在数量上超过男性,但能够走到更高层级的女性越来越少。&ldquo 这个绝对不是女性能力的问题。当然不完全是歧视的原因。有些女性中途就退出了。&rdquo   王红阳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改善女性工作环境而努力。她和同事们在一个青年项目申请上,对女性的年龄要求比男性延长了两年。这两年恰好可以弥补女性生育哺乳所花的时间。   王红阳给予年轻的女科研工作者的赠言是:&ldquo 应该记住,你和男性有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潜力,绝不要放弃。&rdquo   包饺子做春卷是拿手好戏   闲暇时,王红阳喜欢看书,她喜欢励志书,也喜欢小小说。给她带来快乐的最大爱好非摄影莫属。她出差时经常带着台单反,拍路上的风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乐此不疲。   她说自己不单是医生,也是老师,而且非常喜欢当老师。做了教授的她,觉得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王红阳也不闷,她喜欢&ldquo 和学生一块儿去欢乐一下。我们有实验室的小型活动,大家一块儿做点吃的,或者一起去拍拍照&rdquo 。曾经留学国外10年的王红阳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她笑说:&ldquo 包饺子、做春卷,我都还可以&rdquo 。   女科学家与闺蜜私聊都聊些什么?王红阳和陈左宁就是好朋友。王红阳笑道,女科学家在一起不是故意要谈工作,只是经常会谈到学术交叉问题。&ldquo 朋友间的聊天,既有生活问题,也会有科技问题。&rdquo   她说,和陈左宁在一起,她们就会问她云计算大数据的问题,&ldquo 属于比较轻松的学术交流,但又不是纯粹的学术交流,但是又有很多科技的含量。&rdquo   陈瑞爱:能拿95分不允许自己拿90分   1970年出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导,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科研首席。   站在记者面前的陈瑞爱安静优雅,44岁的她一袭黑色连衣裙,彩色丝巾上的丝巾结打得一丝不苟,分外精致。不施粉黛的她,一头齐额短发有些可爱。很难想象,她是位总和鸡鸭猪打交道的兽医专家,还是女科学家高峰论坛中不多的&ldquo 学者型商人&rdquo ,穿梭于科研、教授、总裁三个角色之间而游刃有余。   小农场的第一个技术员   1992年,从兽医学专业毕业后,陈瑞爱放弃留校任教和在广州工作的机会,回到粤西山区,在离肇庆新兴县城十多公里远的小农场当起技术员。她是那里的第一个技术人员。   上世纪90年代,畜牧业的科研技术粗犷,很多没有标准,&ldquo 当时养鸡的成活率只有68%。&rdquo 她的兴趣来了,要做科研帮助产业解决问题。   此后6年,她吃住都在养殖场,白天下乡调查研究,到农家给鸡诊病,开处方,晚上就将死鸡带回实验室做临床解剖和实验室诊断,&ldquo 当时住在山脚茅棚里,山后就是坟地,经常深更半夜要起床观察鸡的活动,用药后的现场反应。&rdquo   1999年,陈瑞爱在国内率先推出《家禽安全生物系统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的动物疫病防疫技术模式,使肉鸡成活上市率从68%提高到96%,该项目成果还获得&ldquo 九五&rdquo 国家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   2002年,陈瑞爱牵头组建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ldquo 我们是第一个成功研制禽流感疫苗的民营企业&rdquo 。   2003年亚洲暴发禽流感。大华农为国家提供了防控所需疫苗的60%到70%。&ldquo 当时连续奋战3个月,开头连续七天没睡觉,天天在车间。&rdquo 当时,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温氏集团,存栏8000万只鸡,使用大华农的疫苗后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陈瑞爱和她的同事们创造了&ldquo 奇迹&rdquo 。   平心静气地把事都做了   &ldquo 如果能拿95分,我一定不允许自己拿90分就算了。&rdquo 陈瑞爱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这二十多年,她每天的工作时间保持在10到13个小时。每天文件必须当日处理完,每个文件不允许有任何一个错别字。她注重条理和逻辑,喜欢提前计划,看重流程和制度化。   理性、制度、计划、逻辑,看起来都是&ldquo 男性化&rdquo 的思维惯性。记者问她,女性做科研的优势在哪里?她脱口而出,&ldquo 细心和耐心&rdquo 。   &ldquo 会着眼于科研细节,比方说,从立项开始,就很注意每个细节。&rdquo 在禽流感疫苗研究中,其中一个病毒量的研究数据始终看不到结果。陈瑞爱不用去现场,拿着原始记录、台账对照着看,便瞧出来是因为在病毒稀释过程中漏加了某项数据。   &ldquo 我做事情就是不慌不乱&rdquo ,陈瑞爱笑笑,&ldquo 心比较静,平心静气的,尽管时间紧迫,也是紧而不乱。&rdquo 她略带腼腆地笑,安静而从容。   如今,她所在的大华农已上市,市值达200多个亿。陈瑞爱还在思索,如何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   如果不当兽医专家,陈瑞爱会是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ldquo 我一开始是想学法律的,结果填报志愿出了些差池。&rdquo 她从来都信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条理。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关注的多个建议、议案都集中在法律领域,算是延续了自己的&ldquo 法律梦&rdquo 。   欣赏生活中的简单和雅致   &ldquo 你是女强人吗?&rdquo 陈瑞爱笑答,别人都说她是拼命三郎,工作狂,空中飞人,&ldquo 我觉得,我只是内心很有韧性和耐力&rdquo 。   她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生活里的她。爬山,弹琴,散步,练字,喝茶,做饭,所到之处,留下不少倩影。因为有个摄影高手丈夫,她因此也有了许多珍贵而美丽的时刻。   陈瑞爱说她欣赏简单的&ldquo 雅&rdquo 。   &ldquo 我穿衣服比较简洁,从来不化妆&rdquo ,生活中的陈瑞爱着装其实很有心思。深蓝碎花衬衣搭褐色喇叭裤,肩搭迷你红色小包 或是民族风白底蓝花绸缎长裙,这些造型&ldquo 没有刻意打扮,但要面对员工、学生,要让他们看到我的风采、活力和激情&rdquo 。   她的办公室、房间甚至卫生间,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ldquo 像实验室里的各种试剂器皿一样,要整齐干净。&rdquo 生活里,陈瑞爱热爱文学,对莎士比亚情有独钟。钱学森是她的偶像,&ldquo 科研就应该像钱老,坚忍不拔,平和低调。&rdquo 她说,对失败,不会去抱怨。对收获,从来不主动庆祝。   你眼中的她们是这样的?   忙 宅在实验室,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强 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一贯很高很苛刻,不允许自己有弱点。   闷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个人和家庭生活极少,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无趣。   其实她们是这样的!   ●低调神秘,很少接触媒体,几乎不接受专访,但也会给你惊喜,允许有特例&mdash &mdash &mdash 只要你聊的话题是她在乎的女科学家群体。   ●勤奋执着,宇宙那么大,她们正在看,未知那么多,她们尽可能提供解决方案。   ●独立自信,野心未必很大,内心必定强大,可以搞科研可以包春卷,有闺蜜有生活,可以私聊还不闷。
  • 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出炉!中国科学家增幅世界第一!
    p   2017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Researchers 2017)”名单,本年度名单甄选出了在21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来自900所机构、发表了130,000篇高被引论文的3,000多位科研精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944b0e1a-b31a-4142-b36a-4caf7f513d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9fb0e010-7c6b-43b2-9d52-80581a3b65d9.jpg" / /p p   此次,中国共有258位科研人员入选(包括港澳台地区),我们根据入选者所对应的工作单位做了如下统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02a5da6-79c6-4ffc-80b3-c16b4f6b868d.jpg" / /p p   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详细信息,请登录https://clarivate.com/hcr/ 进行浏览。 /p p   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白皮书、以及热点论文和热点科研人员的详细信息,请访问:https://clarivate.com/hcr/worlds-influential-scientific-minds/ /p p & nbsp /p
  • 科学家“攻关”,首先忙的是“公关”
    朱清时委员:这是中国科研最致命的事,也是钱学森说的中国没有拔尖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丁伟岳委员:没有人愿意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一天到晚去钻营,你还想世界一流?不入流了!   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一名科学家如果想申请“攻关”某项国家级课题,   首先要做的很可能是拎着礼物,踏上进京的道路,先去“公关”。   过去,人们常将地方官员到中央部委争取项目和资金称为“跑部钱进”。如今,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学术界。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张伟平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科技界潜规则。“只要搞好关系就行了,我们许多的官员就吃这一套。”张伟平说。   看不惯送礼、公关之风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委员戚发轫院士,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希望你们能够做一个社会调查,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能够真正用在科研攻关上的时间是多少?”   不会走后门,就屡遭闷棍   自2007年回国执教以后,著名的神经科学家饶毅教授一共申请了3个科研项目,其中两个半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评审组的间接反馈是:谁让饶毅不联系我们、不尊重我们?   这种“尊重”,与饶毅理解的“尊重”有本质区别。在他看来,不联系才是尊重。如果评审者和被评审者事先联系、事后一道吃饭,明显不符合国际惯例。   这位“海归”科学家只能在个人博客上总结:回国后的经历表明,不走后门正常申请经费,会屡遭闷棍。而搞拉帮结派有后台的,尽管科学记录并不很好,却也不难得到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丁伟岳院士是一位著名数学家,时常受邀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评审。有时,在他还不知道自己入选评审组的时候,就已有申请者托人带话给他,希望得到照顾。   “他们‘跑部钱进’嘛,整天在部里头跑,探听到了评审组的名单。”丁伟岳说,“你只要不公布这个名单,这些事情可以杜绝。为什么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连这点秘密都保不住呢?”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全国政协委员亦有类似的经历:“我也不知道被评审者怎么就能在评审前,找到评委的联系方式,并飞到我这里特地来拉感情,送东西。”   最让这位委员不能接受的是,这些不速之客常常送来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塞满了钱。   这位评委后来被训练得很“警觉”。只要人家递上纸袋,他也不顾礼貌与否,立刻打开纸袋查看,如果发现有钱,当场返还。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邢新会说,有人这么做了,其他人就会感受到压力 当大家都这么做时,谁要是独善其身,申请项目的危险就会加大。   每到过年过节,是公关活动的旺季。邢新会说,很多人打着拜年的名义去“走访”一些国家重要科研计划比如“973计划”的评审专家,一些单位的领导不惜亲自挂帅。   “一个学校能够申请到重大项目的话,对学校的地位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政绩他会帮你去跑,拉关系,施加影响。”丁伟岳院士解释。   科学家成了“老板” 官员成了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委员很怀念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名气,没有钱,有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今天,让他感觉不舒服的是,最近这二三十年,这个价值观颠倒了。现在搞科研的人,钱已经变成目的。研究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已无关紧要。   “科研经费不再是为科研服务的东西,而是变成目标本身。”朱清时委员说。他说,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国加强了对学术界的量化考核,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费指标。钱越多表示成果越大,衡量成就大小“不是看你做出什么,而是看你拿了多少钱”。   很多单位也把科研经费多少当作评价标准。朱清时委员说,哪个单位接受评估,总是要强调自己有多么雄厚的科研经费。在个人职称评审中,科研经费多少也成为一个衡量标准。   为了获得经费,人们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在评审过程和人际关系上运作。   朱清时委员惋惜地说,他认识的一些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回国后都变成了“老板”。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会、申请经费、应付评审,反而没有时间做最应该做的科研。   “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斗志,搅到与钱有关的各种事情中。可悲就在这里,他们忘了自己是做什么的。”朱清时委员说,“搞科研就应该牢牢记住,把研究做得最好,把内涵做到最佳,需要多少钱就是多少钱。钱太多了有时会起负面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官员门路多,“公关”能力强,因此很容易取得重要项目,甚至成为“牵头”的“首席科学家”。   丁伟岳告诉记者,有一年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就引起了争议,“很多人都对结果不能理解”,觉得难以服众。在这一年,“杰青基金”的获得者中不少是大学校长。   戚发轫院士注意到,如今很多科技奖励的获奖人都是官员。“我们当年,年轻人得奖,领导普遍都不参加,现在,领导都排在前面了。”   向“钱”看,你还想世界一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的一个做法,让很多同行称道。在他领导的研究所,不鼓励经费过多。有人要申请经费,先向他报告,由他来判断,只有确实需要,才会提出申请。   “他代表国内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的意识。做研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深度和能力。”朱清时委员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王志新委员告诉记者,国际学术界是有规范的,当一个题目申请到足够的科研经费后,再以此去申请第二笔经费,往往会被拒绝。而申请和评审过程中,无论是评委还是申请人,都有严格的规避原则。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邢新会委员专门反映了人情项目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评审中,动辄找人,更有甚者科研单位领导牵头集体找人、重关系轻水平、‘政治挂帅’的不健康风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严重影响着科研项目评审的公平性,抑制了科研创新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这是中国科研最致命的一件事情。也是钱学森先生说的中国没有拔尖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朱清时委员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丁伟岳院士痛心地说:“我们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好,钱越来越多,各种基金项目越来越多,大家向‘钱’看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问题。这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绝对不利,以后没有人愿意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一天到晚想去钻营,你还想世界一流?不入流了!”
  • 首位中国科学家获沃尔沃环境奖
    中国科学家秦大河11月26日在斯德哥尔摩领取了沃尔沃环境奖。沃尔沃环境奖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高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沃尔沃环境基金会此前宣布,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获奖,主要是基于他长期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   沃尔沃环境奖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ldquo 诺贝尔奖&rdquo ,由沃尔沃集团于1988年捐资创立。截至2012年,已颁发了23届,共授予39位获得者,包括来自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环境经济学领域的许多知名学者,其中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   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从事冰冻圈科学及其影响研究的领衔专家,曾多次主持赴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地区等地区的科学考察。他在国际上提出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并以此指导冰冻圈变化、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问题。
  • 杰出女科学家是科学界的珍稀品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12776P1T940D4676F24202DT2015101016215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4935cd3e-8fc4-4ce3-9ff6-2a65287d6b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百年前就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资料图 br/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一百多年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能说没有改善。但是,她们在科学界的状况可以乐观吗? /p p   因为居里夫人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使世人趋向于高估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低估了女性在科学界面临的困境。事实上,虽然居里夫人一百年前就获得诺贝尔奖,但全世界迄今女性只有12人获13次诺贝尔科学奖。居里夫人一人获得两次(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她女儿获1935年的化学奖。而全世界其他女性仅获一次物理奖(德裔美国物理学家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1963)、一次化学奖(英国化学家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1964)。其后迄今近半个世纪,女性获10次科学奖皆在生理医学。 /p p   1963年至今,女性没有问津诺贝尔物理奖,1964年至今女性未再获化学奖。自然提醒人们:这些现象是否反映在物理和化学界女性的境遇有待较大改善? /p p   女性在20世纪大量接触科学、进入科学界。女性在科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除13位诺贝尔奖得主外,数学的Emmy Noether、 物理的Lisa Meisner和吴健雄、生物的Rosalind Franklin都有杰出的贡献。但是,虽然很多专业大学本科生男女数量相似,研究生常常也接近,但是越到后来女性越少。国外到助理教授时,女性比例出现低于男性的现象,国内外科学界正教授女性常常明显少于男性。而女性仅占诺贝尔获奖总数的2%。1999年的统计数据 ,美国国家科学院女性占6.2%,日本学士院0.8%,英国皇家学会3.6%,瑞典皇家科学院5.5%,土耳其科学院14.6%,荷兰艺术与科学院0.4%。2007年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女院士不到5.5%。与此同时,科学界的组织领导职位仍以男性占绝大多数。无论是中国科学院、还是德国马普学会,都很少女性研究所所长。 /p p   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本文撷取几个与诺贝尔奖有关联的女科学家,从科学上成功的女科学家之历程,看她们的异同、做科学的动力,也涉及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希望本文能起激励华裔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突破女性在科学界发展的社会藩篱。 /p p strong   单身女性,情有独钟 /strong /p p   1902年6月16日出生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遗传学家。1983年她81岁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肯定她30多年前发现的基因跳跃现象(转座子)。 /p p   麦克林托克是由好奇心驱动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典型。 /p p   终生致力于研究艺术创造原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斯?格里纳克认为,巨大的才能或天才之花的必要条件是:在幼儿中发展 “对世界的强烈爱好。”幼年时代的麦克林托克有类似特质。她常对独特的事物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她对科学的热爱达到入迷的程度。她自述,在孩提时代,没有感到需要和任何人有感情上亲密的必要。自然世界成了她智力和感情活力的主要中心。通过阅读自然教课书,她获得了其他人从个人的亲密交往中所得到的某种了解和满足。青春期过后,她越来越明显有冲动要干“那种姑娘们不该干的事情”。对体育的爱好让路给对知识的爱好。“我喜爱知识,”她回忆道。“我爱知道各种事物。”在高中,她发现了科学。解答科学难题开始使她滋长着一种快乐。“我解答问题的方法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amp #823& amp #823我请求教师,‘请允许我& amp #823& amp #823看我能不能找到标准答案,’而我找到了。那真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啊,寻找答案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虽然她的母亲不支持她上大学,怕她嫁不出去,她坚持己见,其后也得到复员回家的父亲的支持。而她一生从来没有要结婚的感觉。 /p p   麦克林托克在大学期间的一些经历进一步激励、诱发了她的好奇心。1919年,麦克林托克入读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21年秋,她上大学三年级的期中,选修了一门唯一向本科生开放的、她认为特别兴奋的研究生课程《遗传学》。当时很少同学感兴趣遗传学,他们大多热衷于农业学,并以此顺利就业。但麦克林托克却对遗传课很有兴趣,引起了主讲教师赫丘逊(CB Hutchuson)的注意。课程结束后,赫丘逊打电话给她说,我们还有专为研究生开设的其它遗传学课程,你要不要来选修。她知道作为一个学生,不仅自己感兴趣,老师也开始欣赏她了。老师的邀请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兴趣。麦克林托克欣然接受了邀请,从此就非正式地获得了研究生的身份,并踏上遗传研究的道路。在大学三年级末,就完全走上了成为一个职业科学家的道路。 后来,她在康奈尔大学植物学系注册正式为研究生,主修细胞学,副修遗传学和动物学。细胞学的染色体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就成为她研究的方向。 /p p   获得博士学位后,麦克林托克在康内尔大学农学院的试验地里种下第一畦玉米,开始进行基因研究。她没和人结婚,但是和玉米是终身相守。她用玉米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她42岁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此后她经过对玉米进行交配实验和实地观察,发现了“转座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距离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非常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可是,麦克林托克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起舞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转座子”,transposon)。20世纪50年代她把这个发现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认为转座是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机理之一。当时的科学界没有接受她的理论,对转座现象的重要性也没有很快意识到。有人嘲笑“她一定是发疯了”。在遭受冷遇的30多年时间里,她虽然为人们不接受她的理论而不高兴,并在1951年后她拒绝在工作单位冷泉港实验室作学术报告,但是她继续开展自己的研究。 当动物中也发现转座现象后,科学界认可了她对DNA跳跃现象的发现,虽然她的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不重要、也没有普遍意义。 /p p   麦克林托克“对生物的钟情”是她创造力的主要源泉。驱动她一生在生物学世界孜孜以求的主要力量,是她对自然科学、生命世界的巨大好奇心。她曾说过,“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去发现一个异乎寻常的籽粒并使它可以被理解”,“如果(有什么事情)出了格,那必定有个原因,你就得查明这是怎么回事”。 /p p   strong  “做科学与做母亲可二者兼得” /strong /p p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12位女科学家中,有几位终身未婚(麦克林托克、萝莎琳?雅洛、乐薇?芒塔琪妮),还有长期单身的。有的是性格所致,有的是因为女科学家受家庭和社会压力,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用一位女生物学家的话说“(对女科学家来说)婚姻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事情。你若要献身于科学,那么你就要伪装起来,不能正常地装束打扮& amp #823& amp #823你不能结婚 你不能有孩子。” /p p   但这并不是做杰出女科学家的必要牺牲。居里夫人对家庭非常照顾。她结婚后一直给家里记账,为了长女的教育,她和朋友给一群小孩开了两年的课。她也讲究休闲。 /p p   科学与家庭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J?R?科尔和 H?朱克曼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妇女而言,科学与做母亲可二者兼得。” 居里夫人、迈耶、霍奇金的故事表明,科学研究与婚姻家庭呈互补关系,而且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可以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形成科学家家族。有趣的是,获物理学和化学奖的4个女性科学家,都有科学家族。 /p p   马丽亚?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是物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是通常是少年儿童版。她最早的流行传记是次女写的,一些艰难的、当时认为不利于科学家形象的材料给省略了,而有些特殊情况,当时没有看清,事后才清楚。居里夫人在巴黎的索邦念研究生第一年(1897到1898)非常有运气。这年她的研究奠定了自己两度诺贝尔奖,而且还生了一个三十年后会获诺贝尔奖的长女。有这样运气的人,世上不多见。她的课题是步发现X射线的伦琴和发现放射性现象的贝克勒尔后尘。居里夫人开始并没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课题原创性不高。她到丈夫皮埃尔所在的巴黎市立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拿到片子在全校找可以有放射性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钋和镭的原材料。她和皮埃尔两人的共同实验记录从1897年12月6号开始,到1898年2月17号就发现了钋的原材料。时间跨度一共只有两个月。1898年7月18号,居里夫妇的工作正式在法国科学院宣读,发现了钋,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1903年,她获索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7月中旬,得知他们夫妇俩和贝克勒尔因为放射性而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奖。 /p p   居里夫人在研究生期间特别顺利,但她的一生却颇坎坷。她第一个恋人(Kazimierz Zorawski)的家长嫌她家穷不许他们结婚(她等待不成后去巴黎,他以后成为波兰著名数学家,一生后悔自己听了家长的话)。1903年诺贝尔颁奖时只请了皮埃尔演讲,没请居里夫人。1905年,皮埃尔出车祸去世对居里夫人是很大的打击,她曾有一年每天给去世的丈夫发寄不出去的信。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镭和钋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同年她和物理学家朗之万的恋情被曝光,化学奖委员会主席建议她写信表示“自愿”不领奖。她虽然坚持领奖,但其后因抑郁症,领奖后没有回法国而是到英国朋友家休养了约一年。1934年67岁的居里夫人去世逝于长期无防护地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的白血病。1935年她的长女爱琳和女婿获奖,爱琳先和外祖母一样患结核、59岁和母亲一样逝于白血病。居里夫人的次女伊婺是钢琴家、记者。1937年伊婺出版《居里夫人》一书,她丈夫曾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和她父母、姐姐、姐夫不同,她到2007年以102高龄去世。居里的科学家族通过长女的后代延续至今:外孙女Hé lè ne Langevin-Joliot是物理学家(而且和朗之万的孙子结婚)、外孙Pierre Joliot是生化学家。 /p p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玛丽亚?苟帕?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她父亲是德国哥廷根的教授,她是家族第七代教授,她父亲从来不愿她做家庭妇女。哥廷根大学在20世纪初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好,座右铭是哥廷根外无生活。玛丽亚?苟帕聪明、漂亮,从小在教授堆里长大,邻居里有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她的大学和研究生都在哥廷根,起初喜欢数学后来转成理论物理。她的博士论文委员会有三个诺贝尔奖得主。1930年获博士,并和美国人迈耶结婚后到美国定居。丈夫在大学做教授、系主任,而她三十年没有正规教职,只能兼职。但她喜欢科学,长期坚持研究,她说,“我工作多年,没有丝毫报酬,只是为了研究物理学时有着无穷的乐趣” 。她和多位教授合作,最初包括丈夫迈耶。四十年代她与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詹森等分别提出“核壳层结构”的解释,她写好文章以后,听说詹森等也有文章,要求编辑等詹森的文章到一道发表。其后,她和詹森联系,继续合作,1955年共同出版“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一书。1963年他们共同获奖。 /p p   英国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朶萝西?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手足受严重影响。她凭着毅力,克服了病痛的折磨。1964年,她因解开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对中国很好,她自己是第一个解胰岛素结晶的专家,但是当她看到中国的研究结果后,向世界上热情介绍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说中国的胰岛素结晶是最漂亮的结晶,分辨率比她的还要高。霍奇金也和科学家族有关:丈夫家多年有很多科学家。祖先Thomas Hodgkin(1798-1866)于1832年发现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在她本人得化学奖奖的1964年前后几年内,家族还有两个获奖者:1963年获生理奖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Alan Hodgkin是她丈夫的堂兄弟,1966年获医学奖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劳斯(Peyton Rous)是Alan Hodgkin的岳父。他们家族现在还有科学家:Alan Hodgkin的儿子Jonathan Hodgkin是剑桥大学研究线虫的发育生物学家。朶萝西?霍奇金不仅热爱科学,而且关心公益,政治左派,丈夫和老师都曾为英国共产党党员,而她也到越南抗议美国,并曾十多年担任国际科学家反战组织Pugwash的主席。 /p p   家庭对于这些女科学家不是累赘,而可以并存,或相得益彰。 /p p   strong  合作的伙伴和友好的环境 /strong /p p   女科学家和夫妻关系以外的科学家合作不如男科学家常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男子相对长期习惯形成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在科学家年富力强的时期,男女之间易于碰撞出感情的火花,科研合作关系和情爱关系之间的尺度有时难以把握,对科学合作关系的影响有时是正性、有时是负性。 /p p   犹太裔英国科学家萝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孤军奋战,而与她竞争的沃森和克里克却紧密合作。 /p p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这篇简短的文章从开头、结尾和致谢总共不到一页。但这篇划时代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们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对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只是模糊地知道一点。这句话是一个谎言,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对富兰克林的成果不是模糊的知道,而是知道的很清楚。 /p p   富兰克林1921年生于伦敦,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此时,人们已经知道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1951年,富兰克林受伦敦大学国王学院John Randall之聘任,与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进行DNA的X-光分析。富兰克林以前研究煤和其它无机物的机构,回英国后做DNA是分派的工作,并不完全清楚DNA的重要性。 /p p   富兰克林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她也知道碱基在里面,磷酸在外面。1954年因为发现蛋白质& amp #945 螺旋结构而获诺贝尔奖的Linus Pauling,曾在1953年提出一个DNA核酸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Pauling错误地认为DNA是三螺旋结构,而且碱基是在外面。沃森和克里克也曾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们和富兰克林讨论时,富兰克林纠正了碱基在外的错误。如果她不指出碱基在内,沃森和克里克就缺乏提出碱基配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基础。富兰克林后来在伦敦伯贝克学院的合作伙伴克卢格(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看了她的笔记和论文打字稿,证明她独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但是她没有提出碱基配对。 /p p   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与世长辞。“如果她还活着或者诺贝尔奖早些授予双螺旋的话,获奖名单将不是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而是克里克、富兰克林和沃森”。 这是很多人的共识。美国作家Anne Sayre 于1975年出版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DNA》一书中,全面记述了富兰克林的科学成就。 /p p   富兰克林是被人叫去做DNA结构,她没有意识到DNA的重要性,她对解DNA结构的兴趣是有的,是因为工作要好好做。而沃森知道DNA的重要性,当时老想着做了可以拿诺贝尔奖。富兰克林工作环境对她很不友好,她也没有平等的合作者,而沃森和克里克有非常紧密的合作。 /p p   诺奖对科学发现的眷顾,时间常常难预计。有人在做出成果的次年就被授予诺奖,而有人等了30甚至40年才被授予诺奖——如果科学家活得足够长,直到诺贝尔奖评委醒过来。麦克林托克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而富兰克林是一个反例。“长寿是坚守的一种形式,对于诺贝尔奖来说,它就象别的因素一样必需” 。另外一方面,诺贝尔奖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不是莎琳德?富兰克林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p p strong   作为科学家的女性 /strong /p p   19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挑战了传统分工。原有的分工让男性控制所有的公共领域——工作、运动、战争、政府,有时使女性成为家庭中没有报酬的工人。女性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挑战男女不平等关系,挑战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 。20世纪后半叶, 女权主义思潮从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向文化界、学术界弥漫,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女权主义也从寻找“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 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p p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科学界的女性数量递增,有人崭露头角。但女科学家在迈向科学之巅的征途上,仍面临艰难险阻。在20世纪上半叶,首要的险阻是女性应固守在家庭支持男人事业的观念。幸运的是,居里、迈耶、霍奇金和富兰克林都有较为开明的父母。家庭环境为她们在科学界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p p   在科学女性们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选择了婚姻,有人选择了终身以科学为伴。迈入婚姻殿堂的科学女性,有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家庭方面 也有人同丈夫进行科学合作。迄今为止,夫妻携手共同摘取诺贝尔奖的例子至少有三个:居里和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夫妇、科里夫妇(Gerty and Carl Cori)。 /p p   制约女性科学家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工作场所、环境及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教育和科研机构对女性的入学、工作都有性别限制,对女性予以平等对待甚至优厚待遇的机构就更少。“自由、平等和不拘礼节的交流,都是一个好场所的财富” ,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六位女性中,四位科学家与纽约的汉特学院或者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有关。埃里昂和雅洛是汉特大学的毕业生,捷克裔的科里夫人和意大利人蒙塔尔西尼的获奖研究都在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做出。居里夫人一家创了诺贝尔奖记录,科里夫人与她丈夫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一共培养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可能创了实验室记录。著名女科学家如此不随机的分布,也许说明有一些场所的差别。 /p p   哈佛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曾把女性在科学领域成功的几率比男子低的原因归咎于男女先天的性别差异,“尽管人们更愿意相信男女表现上的不同取决于社会因素,但是,我觉得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尽管他陈述的是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他以哈佛校长的身份参与到一场历时已久的话题、以经济学家的方式抛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是他最后逼迫辞职的原因之一。男女先天性别差异是否导致在他们才能不同,是不容易明确解答的科学问题。它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原因和结果。对女性不平等对待、缺少机遇、缺少支持体系,使女性难以获得男性的平等机会。,在社会因素不能排除以前,谈自然因素,引起人们怀疑是否故意延续歧视女性的传统。 /p p   另外,也可以听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耶洛在斯德哥尔摩宴会的演讲,她说,“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所有追求的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是如果女性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其他人不会相信我们。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渴望与我们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与决心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懂得,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宽松一些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去解决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这个世界就不会承受人类一半智力的损失。” /p p   我们希望本文说明著名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一样,不是刻板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她们有着各异的背景和生活,有科学才能、有一定机遇、遇到和克服了不同的问题,在科学上作出了影响人类的工作。 /p p   我们祝愿更多热爱科学的女性,突破现实中不尽人意的限制和不便,以敏锐的触角探索世界万象,使科学之花结出更多的芳香之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文/贾宝余 饶毅 br/ /p p /p /p
  • 51名青年科学之星:社会需容忍青年科学家失败
    近日,一年一度的“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活动组委会宣布了新一年度的获奖者,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李宗省等51名青年科学家获奖。   同时,参与本次活动的青年科学家还发布了《青年科学之星宣言》,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希望广大青年科学家,甘心忍受寂寞,不必急于求成;呼吁科研和基金管理单位,通过设立多样化的科研资助和考评体系,为青年科学家的进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支持,容忍青年科学家的失败;希望国家和科研管理单位,为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确保自由的科学探索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而止步。
  • 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通知
    12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通知,启动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根据通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个人奖候选人应为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应为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一、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团队负责人不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提名人选。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的评选条件,为业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对团队的学术方向、成果产出、队伍建设、组织协调等方面起决定性领导作用。(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应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团队成立时间不少于3年。团队结构稳定、合理,具备较强的内部协作关系,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4)团队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得到同行公认。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获得者不作为被提名团队负责人。(三)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2. 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央港澳办可提名港澳地区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4.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四)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或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 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 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2. 中央港澳办可提名港澳地区候选人6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6名。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4.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三)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三、提名工作要求1.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扩大人才发现和举荐视野,注重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提名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突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优先提名承担“卡脖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2. 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不要求提供论文影响因子等内容。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等是评价的重要参考,应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中的有关内容对应。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3. 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提名材料填报不实的,实行“一票否决”。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4. 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企业一线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性成果和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5. 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候选团队须提供依托项目的佐证材料、代表性成果,以及反映团队建设水平、影响力、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实际贡献等有关内容。6.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7. 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个人奖被提名人不得作为团队奖成员参评。每位被提名人(团队)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渠道提名。8.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9. 港澳地区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港澳办统一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10. 推荐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严格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11. 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考察、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填报要求材料均为线上提交,无须提交纸质材料。提名单位(专家)请于2024年4月30日17:00前在线完成提名工作。候选人提交截止时间以提名单位(专家)要求为准。1. 候选人填报请候选人注册“中国科协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login),在线填写《提名表》和附件材料等,进行STID认证,凭“推荐码”提交至提名单位(专家)。STID(Science & Technology ID)作为科技人才身份标识,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通过STID可为科技人才提供期刊论文、奖励评价、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场景服务。“推荐码”是建立提名关系的重要标识,由提名单位(专家)发放给候选人。《提名表》(附件1、2、3)仅供参考,具体填写信息以系统为准。请对应上传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重要奖项等附件材料,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无固定模板,加盖公章)、征求意见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须上传依托项目佐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形成的批准文件或项目立项书、任务下达书、合同签署材料等。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附件4)。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附件5)。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须上传的有关证明材料: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2. 提名单位(专家)提名单位(专家)登录系统(提名单位沿用“单位账号+密码”、提名专家凭“手机号+验证码”方式登录),在线审核候选人材料。根据分配名额确定正式提名人选,为提名人选填写提名意见,上传签字(盖章)的提名意见页、《提名报告》(仅限提名单位),完成提名。《提名报告》须加盖公章,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加盖省级妇联或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报告。五、联系方式1.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系人:赵鹏 陈偲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2.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李杨锦钰 常铖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2165291附件:1、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样表).doc2、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样表).doc3、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样表).doc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通知
    2023年1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通知,启动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其中,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候选人要求为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要求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一、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不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提名人选。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获得者不作为被提名团队负责人。(三)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2. 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3. 国防科技领域,其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4.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5.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6.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四)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或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 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 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2.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6名。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4.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5.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三)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三、提名工作要求(一)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二)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提名渠道,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保证评选质量。请明确区分“个人、团队和单位在科技成果产出中的贡献”。鼓励相关候选人以临床案例库、中医药案例库或科研仪器案例库等作为科技成果代表作。(四)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企业一线女性科技工作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五)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六)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七)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八)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九)推荐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严格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十)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研修、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填报要求材料均为线上提交。提名渠道请于2023年2月28日17:00前在线完成提名工作。候选人提交截止时间以提名渠道要求为准。(一)候选人填报请候选人注册“中国科协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login),在线填写提名表和有关附件材料等,凭“推荐码”提交至提名渠道。“推荐码”是建立提名关系的重要标识,由提名渠道发放给候选人。具体申报、提名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参考评审系统左侧通知公告栏《申报指南》,各项填报信息以系统提示为准。《附件材料》应提交代表性成果,主要围绕重要科技奖项、重大科研项目、代表性论文和著作、重要发明专利等提供上传相关证明材料,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上传盖章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见附件4)。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上传盖章版《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见附件5)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须上传有关证明材料: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二)提名渠道(含提名单位、提名专家)提名提名渠道在线审核候选人材料(提名单位沿用“单位账号+密码”、提名专家凭“手机号+验证码”方式登录系统),根据分配名额确定正式提名人选,为提名人选填写提名意见、上传签字(盖章)的提名意见页、《提名报告》(仅限提名单位),完成提名。《提名情况报告》须加盖公章,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加盖省级妇联或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情况报告。五、联系方式(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系人:赵鹏 马文斌联系电话:(010)68578091(二)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李杨锦钰 常铖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2165291附件:1.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doc2.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doc3. 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doc4.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5. 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名单公布
    2021年1月3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获奖名单公示。经“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审委员会评审,共产生20名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获奖人选、5个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获奖团队、5名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现将拟获奖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1月8日。公示期间,如对人选(团队)有异议,可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书面材料,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反映情况者身份予以保密。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604房间(100081)联系电话:(010)62165291传真:(010)62168293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获奖人选(按姓氏笔划排序)序号姓名工作单位1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冯 琳四川农业大学3刘 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4刘 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刘宏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6许叶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7杨晓菲北京大学8肖仁珍西北核技术研究所9吴 俊南京农业大学10余 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余 倩浙江大学12邹 丽大连理工大学13张 然吉林大学14张东菊兰州大学15张海霞山东大学16陈 娟重庆医科大学17陈兰芬厦门大学18陈芳芳吉林大学19周欢萍北京大学20侯 静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获奖团队(按团队名称笔划排序)序号团队名称团队负责人团队依托单位1分子生药学研究团队袁 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2风云卫星高精度定标与定位技术团队漆成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3安全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团队盛 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南极巡天望远镜研制团队袁祥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5高分子功能材料和器件先进制造团队张楚虹四川大学 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按姓氏笔划排序)序号姓 名所在单位(学校)1王艳秀中南大学2邓雨君复旦大学3刘 灿北京大学4张 慈中南大学5钟穗娟北京师范大学
  •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获奖名单公布
    11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关于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表彰对象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的公示》。经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共产生20名拟表彰人选、5个拟表彰团队和10名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现对拟表彰对象进行公示。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拟表彰对象(按姓氏笔划排序,共20人)序号姓名工作单位1王红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王连荣武汉大学3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4曲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5吕琳媛电子科技大学6李敏中南大学7李婵颖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8何琼毅北京大学9陈玉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陈思宇兰州大学11陈彩莲上海交通大学12陈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13范宣梅成都理工大学14赵春晖浙江大学15段巧红山东农业大学16贾桂芳北京大学17黄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8焦淑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鲍红丽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20谭倩广东工业大学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表彰对象(按团队名称笔划排序,共5个)序号团队名称依托单位1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总体设计及验证团队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2飞行器智能控制团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十七所3白羽肉鸡原种“状元白”研究团队福建圣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极端苛刻环境油气田腐蚀防护团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5磁电信息功能薄膜与集成器件团队电子科技大学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共10人)序号姓名工作单位1丁文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王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王悦存西安交通大学4尹乔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刘 婷西北工业大学6李雨华东师范大学7杨慧江西农业大学8孟佳琳复旦大学9曹端云北京理工大学10蔡佳蓉南开大学公示时间为2023年11月9日-11月15日。如对公示对象有不同意见,请于11月15日前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反映形式为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印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附联系方式。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604房间(100081)联系电话:(010)62165291,(010)62165293传 真:(010)62168293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11月8日
  • 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南非德班成功举办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南非德班成功举办。论坛以“打造金砖国家青年科技创新领导力”为主题,来自中国、南非、俄罗斯、巴西、印度100多名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青年参加了论坛。 br/ & nbsp & nbsp 第三届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论坛包括能源、水资源及科技对社会影响的专题论坛、青年女性科学对话、青年创新创业大奖赛、青年创新创业精神研讨会等多场活动,为金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交流思想、建立可持续研究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平台。 br/ & nbsp & nbsp 来自中国的18位青年科学家及创业者主动参加学术对话和分组讨论,充分展现了中国青年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来自上海云砺信息公司的青年创业者吴一帆凭借“票易通增值税发票管理及供应链协同平台”项目,荣获首届“金砖国家青年创新创业大奖赛”第三名。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张瑾副教授作为中国代表接受了南非Radio2000电台的采访,表达了中国青年科学家愿进一步与金砖各国青年学者交流合作、携手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愿望。 /p
  •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获奖名单公示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12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获奖名单公示》公告。公告显示,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产生10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获奖人选、5个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获奖团队、5名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12月23日至12月27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获奖人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1f03a02b-58b7-4110-96f0-5edd3f478e8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获奖团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0c989bb5-b252-4426-825f-1a8f45c33d71.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b436aa1a-d508-4efd-89af-084f15671327.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公告原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12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daf56066-f63f-4f3b-9499-4433413fb001.jpg" title=" 1811032212121159733.png" alt=" 1811032212121159733.png" width=" 500" height=" 12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获奖名单公示 /strong /span /p p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产生10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获奖人选、5个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获奖团队、5名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 /p p   现将拟获奖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12月23日至12月27日)。公示期间,如对入选者有异议,可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书面材料,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反映情况者身份予以保密。 /p p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100863) /p p   联系电话、传真:(010)68578091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strong /span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c4419baf-6fd0-4797-b676-5d0239a57023.pdf" title=" 1.pd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拟获奖人选.pdf /strong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trong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strong /span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398ecc09-8784-485d-822d-9421bc875794.pdf" title=" 2.pd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拟获奖团队.pdf /strong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trong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strong /span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68a40a28-71d9-430d-ad44-3ed57c1954a1.pdf" title=" 3.pd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3.2019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入选者.pdf /strong /span /a /p p strong   /strong /p p    /p p br/ /p
  • 科学家用红宝石改变光速
    有望应用于数据存储及高级计算机 科学家用红宝石改变光速 图片来源: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日前通过把光的速度降到比声速还慢,并使之通过一个旋转的晶体,从而实现了以一种可控的方式对光线进行拖拉,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人们一般认为光速是恒定不变的,但这只是在真空条件下——如它在太空的传播速度约10.8亿千米每小时。但是当光穿过不同的物质时,如水或固体,它的速度就会减慢,不同波长(颜色)的光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   此外,当光通过不同的正在移动的物质时,如玻璃、空气或是水,它便可以被拖拉,这种现象最早由光学家奥古斯丁简菲涅尔于1818年预言,并最终在100年后得到证实。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原始图像(一个绿色激光器的椭圆形轮廓)投射在一个红宝石棒上,这个红宝石棒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绕轴旋转。   研究人员发现,一旦光线进入红宝石,它的速度就会被降低到和声音速度差不多,旋转着的红宝石棒拖拉着进入其中的光线,结果导致所产生的图像被旋转了约5度,其改变程度是肉眼足以观察到的。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可能应用在非同以往的数据存储以及高级计算机上。   该校光学家Miles Padgett表示:“光的速度只有在真空条件下才是恒定不变的。当光通过玻璃传播时,玻璃的移动同时就会拖拉进入其中的光。例如,尽你最大能力来快速转动窗户,就会轻微转动窗户后面你所看到的影像。然而这种转动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度,是人眼所感受不到的。”   在研究人员于《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设计激光器和旋转红宝石棒试验。   在实验中,该校的Franke-Arnold博士产生了利用红宝石减慢光速来观察光牵现象的想法。他说:“我们主要是希望示范基本的光学原理,但是这项工作也可能具有实际应用效果。”   Arnold 表示:“图像是一种存储自身密度的信息与能力,而定相是光学存储与处理量子信息的重要步骤,最终达到典型计算机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能够选择以任意角度转动图像为编码信息带来了一种新的方式,一种目前任何图像编码信息所不能做到的方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