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美国工程院

仪器信息网美国工程院专题为您整合美国工程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美国工程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美国工程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美国工程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美国工程院话题讨论。

美国工程院相关的资讯

  • 特斯拉CEO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新网2月10日电 当地时间9日,据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网消息,共有111名院士和22名外籍院士新当选,特斯拉及SpaceX CEO、亿万富豪埃隆马斯克位列其中。截至目前,美国国家工程院总人数达到2388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310人。此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博士,中科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方岱宁也新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表示,马斯克的获选原因为,他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以及可持续运输和能源系统的设计、工程、制造和运营方面取得了突破。对此,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十分感谢!”  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网公布新当选院士名单,特斯拉及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位列其中。马克斯回应称十分感谢。图片来源:马斯克社交媒体账号发文截图。  NAE称,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是授予工程师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该院授予那些在“工程研究、实践或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包括在适当情况下对工程文献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以及“在新兴技术领域做出开拓性工作和在传统工程领域中有重大贡献的人”等。  据介绍,新当选的院士将在2022年10月2日NAE的年度会议上正式入选。  根据福布斯富豪榜的最新数据,全球首富马斯克的财富约为2561亿美元,福布斯新闻网曾报道称,马斯克的财富接近3000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富有的人。  图片来源:美国《时代》杂志社交媒体截图。  2021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将马斯克评为2021“年度人物”。《纽约时报》曾评价马斯克为“世界上最成功、最重要的企业家”。  多年前,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典礼主席台上,马斯克曾大呼:“别让任何事阻碍你前进,去创造奇迹!”
  • 陈刚等三名华裔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日前,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68位新院士名单,华中科技大学校友、麻省理工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陈刚教授当选。今年的新增院士中,共有3位华裔教授上榜。   陈刚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卡尔?理查德?瑟德贝里(Carl Richard Soderberg)座席教授,国际热能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率先研究量子结构中的热传导,研究结果推动了纳米结构的热电材料的研发。他在大量的刊物中发表有关纳米结构中的热传导、热电传输理论和性能评估,以及辐射热方面的文章,包括权威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他的团队于2009年打破了被公认为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该发现不但增进了人们对热转换的理解,让人们对基本物理有了进一步了解 它的应用也涉及光热光电、半导体、磁储存等领域。   陈刚教授出版有1本专著,在其它10本书中写有章节,发表有160多篇期刊论文,拥有4项专利 主导多项研究项目,包括美国国防部多学科大学研究倡议(MURI)中的热电项目 已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热传递纪念奖、研究与发展100奖等多个国际会议的优秀论文奖。   陈刚教授培养了很多优秀博士生。从1993年至2009年,已有近20名博士生从他这里毕业,其中大多数进入世界各地著名大学任教。他的一名学生申盛,1978年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于2000年、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如今也已初露锋芒,在打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900年创立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的研究报告中,担任了第一作者。   陈刚1980年从湖北省襄樊市五中毕业。1984年和1987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动力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时任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1993年至1997年任杜克大学助理教授,1997年至2001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2001年转聘到麻省理工学院。曾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纳米技术学会顾问组组长,担任麻省理工学院Pappalardo微纳米实验室主任,以及美国能源部前沿能源研究中心资助1750万美元建立的固体太阳能热电能量转换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的新增院士中,有3位华裔教授上榜。另两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纳米科学和工程中心主任张翔教授,斯坦福大学管理资讯科学学院及商学院李效良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与国家科学、医学院同属于美国国家学院,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成立于1964年12月,是世界上极有影响的工程院之一,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该机构授予在工程研究、实践以及教育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选拔院士时极其严格,每年增选院士人数均“不超过上年度院士总数的3%”。目前院士总数达到2267人,外籍院士196人。
  • 三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NAE)2月9日公布了2012年新当选的66位院士和10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包括3位华人学者,他们分别是:   高华健(Huajian Gao),男,美国布朗大学工程系教授。当选理由是他在薄膜和分层结构材料的微观力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高华健   李凯(Kai Li),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当选理由是他在数据储存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李凯   刘兆汉(Chao-Han Liu),男,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此次当选为NAE外籍院士,当选理由是他在电离层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在大气遥感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导才能。 刘兆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之一,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以及在新兴和发展中的技术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工程教育方面研发新方法的开拓者。目前院士总数达到2254人,外籍院士206人。
  • 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p   美国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国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最新入选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单。加上今年新院士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总数为:院士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 br/ /p p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工程院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这一荣誉奖励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以及“对新的技术领域起到开创作用、在传统工程领域具有突出贡献、或者是在工程教育中开发或者采纳了创新方法的学者”。 /p p   美国工程学界的最高三大奖项(即拉斯奖,戈登奖和查尔斯· 斯塔克· 德雷珀奖)均由美国国家工程院评选。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 /p p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NAE增选的外籍院士中,有4位来自中国。他们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 /span /p p   此外,共有6位华人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史建军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汪立宏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邵阳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李明军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acqueline H. Chen /span /p p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新当选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大部分都有中国高校的学习经历,其中史建军和李明军均有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习经历,汪立宏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邵阳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曾在复旦大学就读两年。 /p p   据悉,新入选的院士将于2018年9月30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年会上正式受职。2018年新当选外籍院士的四位中国科学家个人简历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郝吉明—清华大学教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4eb4f579-01a3-42d4-bd6b-9a6cf6c5f071.jpg" title=" 1.jpg" width=" 480" height=" 315" style=" width: 480px height: 315px " / /strong /span /p p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生于山东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现任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p p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1e046f0a-af3b-4c14-a32c-15adf88cb7bb.jpg" title=" 2.jpg" width=" 440" height=" 342" style=" width: 440px height: 342px " / /span /strong /p p   卢柯,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甘肃华池人。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著名材料科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现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p p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5—199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1月,受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 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p p   卢柯院士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达数百篇,在仅在最顶尖的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11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3ed0e0b6-aea4-40a3-a18f-de91446e5214.jpg" title=" 3.jpg" width=" 489" height=" 341" style=" width: 489px height: 341px " / /span /strong /p p   杨卫,固体力学专家。1954年2月16日生于北京市。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曾任浙江大学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并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和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以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李罗权—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span /strong /p p   李罗权(Lee, Lou-Chuang),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杰出访问主席。当选原因是为FORMOSAT/COSMIC卫星计划中的空间物理和技术领导作出贡献。根据李罗权的个人主页,他是地球科学家,专长太空物理及地球物理学。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县田尾乡,曾经担任台湾“太空中心”主任,任内经历“福尔摩沙”卫星二号的成功发射。 /p p   六位新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个人简历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史建军—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span /strong /p p   史建军,1980年毕业于石家庄一中,同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1984年、1987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现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p p   史建军教授是质量科学和工业工程领域享有盛名的学科带头人。自从1995 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以来,史教授已经发表了150 多篇论文 (其中100 篇发表在相关领域的顶尖杂志),被引用6000 次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汪立宏—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strong /span /p p   汪立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主席、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Gene K. Beare特聘教授,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与电子工程系Bren讲席教授。 /p p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获光学学士学位 198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硕士学位 1992年获德克萨斯德克萨斯州休斯敦Rice大学博士学位,其导师为诺贝尔奖得主。 /p p   于2004年4月起担任Endowed Royce E. Wisenbaker II首席工程教授,兼任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主席。曾在第一流的癌症研究机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M. 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 /p p   2005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聘任岗位:生物医学光子学。 /p p   担任30多种国际科学期刊的审稿人。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邵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strong /span /p p   邵阳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与电催化研究、电化学储能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研究。 /p p   邵阳教授从北京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密歇根理工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其获得过多项学术荣誉,其中包括2008年的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Inter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3年的Research Awar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Battery Association,2014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成员以及2016年的ECS Battery Research Award。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240+篇,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进入汤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单。2011年担任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顾问委员,2012年担任ChemElectroChem顾问委员,2014年担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顾问委员,2015年担任Energy & 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李明军—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 /span /strong /p p   李明军1983年获得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法国University of Franche-Comté 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法国尼斯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加入美国康宁公司,现任康宁公司corporate fellow。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Chen Hongming—美国卡拉制药公司 /span /strong /p p   Chen, Hongming,现任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1988年-1990年曾就读于中国复旦大学,1990年夏天赴美留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Jacqueline H. Chen—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 /span /strong /p p   美国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研究人员,目前也是国际燃烧学会理事会理事(2006-2012),主要研究的是湍流火焰的直接模拟,任combustion and flame 的编委等。 /p p br/ /p
  • 方岱宁等8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月9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宣布新当选的111位院士与22位外籍院士名单。至此,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人数达2388位,外籍院士人数达到310位。新当选的院士中除了备受关注的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还有4位美籍华人入选;此外,还有4位华人学者当选外籍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等。以下为8位新当选的华人学者:方岱宁图源:北京理工大学官网方岱宁(Daining Fang)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因对极端条件下铁电/铁磁材料和轻型多功能结构力学的贡献,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方岱宁院士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先进材料与结构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研究成果在国际首颗增材制造卫星、国内首例轨道交通装备主承力异型复合材料悬浮架结构等高端装备结构中获得应用。发展了先进材料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突破了系列热/力/氧耦合环境下材料性能测试技术,自主研制了一系列超高温测试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刘斌图源: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刘斌(Bin Liu)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因将有机电子材料引入水介质,为生物医学、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电子设备开辟了新方向,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斌先后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她致力于共轭聚合物发光材料、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等在生物医学及能源中的应用研究,对高分子化学及有机材料在生物医药研究、环境监测暨能源配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作出了显著贡献。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创立了LuminiCell公司,该公司专为医疗与生物应用生产有机发光纳米粒子。蔡克铨图源:台湾大学官网蔡克铨(Keh-Chyuan Tsai)现任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杰出教授,因对地震工程研究和钢结构设计的国际领导和贡献,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图源:智源研究院张宏江(Hongjiang Zhang),现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因在多媒体计算领域的技术贡献和领导地位,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简图源:西北大学官网曹简(Jian Cao)现任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卡迪斯柯林斯(Cardiss Collins)教授,因开创了柔性板材成型系统并在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曹简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她的主要研究包括创新制造工艺和系统,尤其是基于变形工艺和激光工艺的研究。她的研究工作对表征材料结构对金属和编织复合材料成形行为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研究综合了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控制和传感器、设计方法来推进制造过程。林钊信图源:researchgate林钊信(Chao-hsin Lin)现任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商用飞机研究员,因开发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以确保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和福祉,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林钊信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在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流体力学、飞机机舱环境、多相流以及火灾/烟雾特性和抑制。严玉山图源:特拉华大学官网严玉山(Yushan Yan)现任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科亨利B杜邦(Henry B. Dupont)讲席教授,因在分离膜和电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和材料领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严玉山先后于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博士学位。他证实了分子筛薄膜可应用在半导体绝缘材料、防腐膜和宇宙空间站上的水分离,并于2010年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唐纳德布瑞克奖。杨台莹图源:吉利德官网杨台莹(Taiyin Yang)现任美国吉利德药品开发及制造部门执行副总裁,因发明、生产并推广治疗艾滋病(HIV)单片剂方案,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杨台莹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加入吉利德以来,她主要负责公司所有试验化合物和上市产品。在她的领导下,吉利德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HIV单片剂疗法,并将超过25种化合物从早期开发阶段推向市场,惠及全球数百万人。全名单详情链接:https://www.nae.edu/270224/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Elects-111-Members-and-22-International-Members
  • 清华大学黄翊东教授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以表彰入选者"在工程研究、实践、教育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在新兴领域技术做出的开拓性工作和传统工程领域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开发/实施工程教育方面的创新贡献"。每年的新成员投票于 12 月进行,成员资格的最终投票在 1 月进行。日前,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了2024年新增院士名单,包括114名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其中,清华大学黄翊东教授当选外籍院士,当选理由是其在光源和成像仪,及其在工业应用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据悉,新当选的院士将于 2024 年 9 月 29 日举行的 NAE 年会上正式就职。清华大学 黄翊东教授黄翊东,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1991-1993年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荒井研究室留学,1994年加入NEC光-无线器件研究所的任特聘研究员,从事用于光纤通信DFB激光器的研究开发工作。2003年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国任教,200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入选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致力于纳结构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创新突破,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具有自由电子辐射、片上光谱成像、轨道角动量辐射、量子态产生及操控等功能国际领先的集成光电子芯片;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数千次;拥有数十项国际专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光电子芯片企业华慧芯、与光科技、光函数科技的创始人。2013-2019年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2015-2019年兼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光电子集成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ACS Photonics杂志副主编。在ACCSI2023之“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化高峰论坛”中,黄翊东教授作为论坛嘉宾,就产业化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高效产业化中人和团队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精彩内容请查看:产业化大咖谈 |黄翊东:搭建平台 支撑光电子芯片前沿研究和产业化落地
  • 张学记教授当选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
    p   据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官网消息,2017年3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张学记教授正式当选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并出席受聘仪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一同前往美国国家科学院演讲大厅,参加美国医学与工程院院士授聘典礼并作演讲。据悉,全球共有145名科学家当选2017年度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bf62165b-4688-4ade-93d9-4241713437e7.jpg" title=" 张学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 张学记 /span /strong /p p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成立于1991年,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汇聚了世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学术精英。他们代表了最具创新和特色的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他们的贡献对生物医学仪器、医疗器械、疾病治疗以及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AIMBE推动成立了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生物医学影像与生物工程国家研究院(NIBIB),是美国FDA专家网的创始成员,其院士由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的学者组成,每年经现有院士推荐、同行评议,最后由现任全体院士投票通过为当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在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器信息网等多家单位主办的2017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简称ACCSI2017)上,张学记教授还将出席分论坛之一“生命科学仪器与检测方法创新论坛”,并为参会者带来题为“纳米传感-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精彩报告。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附:张学记教授简历 /strong /p p   入选2009年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2012年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中央提名全国增选2名代表之一,全票当选) /p p   2016.12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会士 /p p   2014.12 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p p   2015.12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 /p p   2013.02 当选为俄罗斯工程外籍院院士 /p p   工作经历: /p p   2013.01-2016.01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p p   2009.10-现在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中心主任, /p p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p p   2014.8-现在 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名誉院长 /p p   2013.5-现在 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2011.03-2013.03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兼职2月/年) /p p   2004.07-2012.12 (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 高级副总裁, 首席科学家 /p p   2003.1-2004.7 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副总裁, 首席科学家 /p p   2001.7-2003.1 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 化学部部长 /p p   1999.5-2001.7 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 化学部研究员 /p p   2002.5-2007.5 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 兼职副教授 /p p   2007.5-现在 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 兼职教授 /p p   1994.7-1995.10 武汉大学化学系, 讲师 /p p   1981.7-1987.9 安徽淮南煤炭化工研究所, 技术员, 助理工程师 /p p   学习经历: /p p   2003.9--2006.7 麻省理工学院Sloan 管理学院,(在职)高管班 /p p   1998.6-1999.5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p p   1997.5-1998.6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TH)化学传感器中心, 博士后 /p p   1995.11-1997.4 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 博士后 /p p   1989.9-1994.7 武汉大学化学系,博士 /p p   1987.9-1989.7 武汉大学化学系,学士 /p p   1978.9-1981.7 安徽化工学校,学生 /p p br/ /p p & nbsp 关于2017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简称ACCSI2017),详情请点击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17/" target=" _self" title=" " http://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17/ /a /p
  • 8位华人学者!2022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名单出炉!
    2月10日凌晨,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单。2022 届美国工程院院士包括111人,另有22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张宏江、方岱宁等8位华人学者。本期新增之后美国会员总数已达到2388人,国际会员人数达到310人。本届新院士的资格将在2022年10月2日的美国工程院年会中正式生效。张宏江、方岱宁等8位华人学者当选张宏江当选理由:在多媒体计算领域的杰出技术贡献与领导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北京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曾任金山软件 CEO,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CTO,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并成为微软第一批「杰出科学家」。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和电气电子工程协会(IEEE)双院士,曾荣获 2010 年 IEEE 计算机学会技术成就奖和 2012 年 ACM 多媒体杰出技术成就奖,并获评 2008 年度美国杰出亚裔工程师奖。发表过近四百篇学术论文,编著过多本学术专著,入选 Guide2research 发布的「2020 年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 H-index 排名前 1000 科学家」并在中国大陆学者中排名第一。Cao, Jian职务: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 Cardiss Collins 教授当选理由:开创了柔性板材成型系统,该系统在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Cao Jian 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创新制造工艺和系统,特别是在基于变形的工艺和激光工艺领域。她的工作对表征材料结构对金属和编织复合材料的成型行为的影响做出了根本性贡献。她的研究整合了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控制和传感器、设计方法来推进制造过程。方岱宁(外籍院士)职务: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当选理由:对极端条件下铁电 / 铁磁材料的力学和轻型多功能结构的贡献。方岱宁教授 1982 年和 1986 年分别在南京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3 年在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 年,方岱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教授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 / 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先进材料与结构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研究成果在国际首颗增材制造卫星、国内首例轨道交通装备主承力异型复合材料悬浮架结构等高端装备结构中获得应用。发展了先进材料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突破了系列热 / 力 / 氧耦合环境下材料性能测试技术,自主研制了一系列超高温测试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天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的主要平台之一,支撑了航天返回舱、重点型号导弹等国防重大装备研制。Liu, Bin(外籍院士)职务: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当选理由:使有机电子材料进入水介质,开辟了生物医学、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新方向。Liu Bin 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5 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于 2016 年晋升为教授。目前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Liu Bin 教授是有机功能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她在高分子化学和有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环境监测和能源设备方面的应用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Yan, Yushan机构:特拉华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当选理由:在分离膜和电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和材料方面的创新贡献Yushan Yan 1988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特拉华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 Henry B. du Pont 主席。Yang, Taiyin职务:吉利德科学公司药物开发和制造执行副总裁。当选理由:用于治疗 HIV 的单片剂方案的发明、生产和全球分销Taiyin Yang 在台湾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在南加州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 1993 年加入吉利德之前,Taiyin Yang 曾在 Syntex Corp. 从事分析化学工作。在她的领导下,吉利德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 HIV 单片方案,并将超过 25 种化合物从早期开发推向市场,惠及全球数百万人。蔡克铨入选理由:在地震工程研究和钢结构设计方面的国际领导地位和贡献。蔡克铨(Tsai, Keh-Chyuan),台湾大学土木系终身特聘教授,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1989年起在台湾大学土木系任职,1995年起在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兼任组长八年,在2003至2010年兼任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3至2009年间兼任台湾地区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组召集人,曾担任台湾地区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学会理事长,从事地震工程学术研究近三十年,发表超过300篇的学术论文。曾获台湾地区行政院杰出科学与技术荣誉奖,台湾地区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三次,台湾地区教育部产业界合作研发绩效卓著奖等多项奖励。蔡教授专长领域为钢结构、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型结构、地震工程、结构实验等。从事研究以来曾获东元奖、三次科技部杰出研究奖、侯金堆荣誉奖、中技社科技奖、五次国研院杰出科技贡献奖、美国钢构造协会(AISC)特殊成就奖等。林钊信入选理由:为开发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确保乘客和机组人员安全作出贡献林钊信(Lin, Chao-Hsin),波音公司科研人员。林博士因其工作获得了通用汽车和波音公司的许多荣誉和奖项。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 的会士。他自 1980 年起在台湾获得执照专业环境工程师,自 1996 年起在美国密歇根州获得执照专业机械工程师。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会员,国际室内空气质量和气候学会(ISIAQ)院士,台湾特许环境工程师,美国密歇根和华盛顿特许机械工程师。林博士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流体动力学、机舱环境、多相流和火灾/烟雾表征和抑制。他出版了两本书章节和 60 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他还拥有三项美国专利。
  • 材料领域2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p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当选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NAE在2018年新增选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NAE的院士总数达到2293名,外籍院士总数达到262名。 /p p   NAE增选的外籍院士中,材料领域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邵阳(美籍华人),两位华人科学家简介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deb2c09f-3aa3-49c8-818f-729073d879d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 /strong /p p   卢柯,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甘肃华池人。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著名材料科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现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p p   1981.08— 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5—199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0.01— 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1月,受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 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p p   卢柯院士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达数百篇,仅在最顶尖的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11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7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2a53cc27-231d-40ff-980c-6794cd3f5c48.jpg" title=" 2.jpg" height=" 27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邵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strong /p p   邵阳教授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与电催化、电化学储能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研究。1987年9月,她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原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92年7月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p p   邵阳教授后于密歇根理工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过多项学术荣誉,其中包括:2008年的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Inter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4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成员以及2016年ECS Battery Research Award。 /p p   目前,邵阳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240多篇,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进入汤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单,并于2011年担任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顾问委员,于2012年担任ChemElectroChem顾问委员,于2014年担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顾问委员,于2015年担任Energy & 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辑。 /p p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学衔是工程专业领域最高荣誉之一,此次,共有10位知名华人科学家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另外8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是: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及美籍华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史建军、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汪立宏、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李明军、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acqueline H. Chen。 /p
  • 安捷伦科技首席技术官Darlene Solomon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7年2月27日,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A)今日宣布,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Darlene Solomon博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是迄今授予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的最高专业荣誉。  美国国家工程院表示,Solomon女士因“领导核酸及微流体产品开发”而获此殊荣。这些产品是安捷伦实验室的科学家及工程师共同完成的基础性创新成果。对于处于生物分子学研究前沿的安捷伦产品的研发,特别是对于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国家工程院是独立的非盈利机构,为联邦政府就工程和技术相关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致力于甄选在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实践或教育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工程学学术团体,能够被同行推选成为工程院院士是对我所作成绩的特别认可,”Solomon女士表示:“对于能够成为工程院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同时,我也很感谢安捷伦的高瞻远瞩,包括发挥科学与工程原理的结合优势,从而帮助改善人类生活。”  Solomon女士肩负重任:负责领导安捷伦实验室,工作重点在于生命科学和诊断学 负责管理安捷伦与高校合作关系及早期合作伙伴计划。作为公司高管之一,她密切配合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开展工作,同时还与安捷伦业务部门共同确定企业的技术战略及研发重点。  McMullen先生对此表示祝贺,称赞Solomon女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实至名归”。McMullen先生说:“她是真正的有远见卓识之士。得益于深厚的工程基础素养,她能够理解科学的力量。”  美国国家工程院将于10月8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年会典礼上,正式接纳Solomon女士及其他新当选院士入会。Darlene Solomon简介  Darlene Solomon博士  安捷伦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Darlene Solomon博士现任安捷伦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负责领导生命科学和诊断学实验室研究,以及负责管理安捷伦与高校合作关系、企业图书馆和外部风险投资。在她的领导角色中,她与安捷伦业务部门紧密协作,制定企业技术战略和研发重点。  Solomon 女士为安捷伦带来了丰富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她在1984年作为高级技术人员进入惠普实验室,随后又担任了多个研究和管理的职位,包括生化系统部门的研发经理。1999年,她以生命科学实验室技术总监和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业务高级总监的双重身份加入安捷伦公司。在担任现任职位前,Solomon女士曾担任副总裁兼安捷伦实验室总监。  Solomon女士拥有斯坦福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斯坦福大学的高级主管发展项目。为表彰其职业成就,Solomon女士于2017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早前,她于2001年入选世界科技女性名人堂(Women i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 Hall of Fame),并在2004年获得了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颁发的女性对工业贡献奖(Women and Industry Award)。在2007年,Solomon女士被《Diversity Journal》杂志评为“值得关注女性”,并在2008年获得“科技公司董事50强女性”称号。  Solomon女士曾先后在多个大学和政府咨询及评审委员会担任职位,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审查委员会(2010-2016,客座委员)、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生物科学咨询委员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协会(BASIC)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明星委员(2004-2010)。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 A)是生命科学、诊断学和应用化学市场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 在 2016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2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500 人。 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
  • 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Richard C. Flagan教授来访交流
    5月30日,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Richard C. Flagan教授莅临禾信参观交流。2014年,Flagan教授首次来访禾信;时隔五年,旧地重游,Flagan教授在参观过程中,感慨禾信的巨大变化;在交流过程中,对各款质谱仪器、公司研发方向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ichard C. Flagan教授,197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东芬兰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瑞典隆德大学荣誉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任加州理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美国气溶胶研究协会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会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进步奖、美国气溶胶研究协会Fuchs奖、美国气溶胶研究协会David Sinclair奖、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颁发的流体颗粒物系统托马斯巴伦奖等。在大气和环境科学的诸多研究方向取得卓越成绩,获得专利近30项,发表SCI文章近400篇,h-index 86, 文章引用达28047次。著有专业书籍《Fundamentals of Air Pollution Engineering》以及多部专业书籍如《Powder Technology Handbook》的部分章节。主要研究方向为气溶胶观测仪器研发,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机理的实验室和外场观测研究,气溶胶颗粒物的核化机理研究,大气气溶胶和云的飞机观测等。
  • 张兴栋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上午10点,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方网站公布了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共67名美籍院士和11名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也是该院历史上第9名中国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目前美籍院士总数2250人,外籍院士214人,包括中国籍院士9人(宋健、徐匡迪、周济、王淀佐、谢克昌、姚熹、郑哲敏、曹湘洪、张兴栋)。   张兴栋教授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1983年于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 1991年于国际率先提出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ldquo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rdquo ,即通过材料自身因素的控制和优化设计,而不是外加活体细胞或生长因子,可赋予材料诱导组织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途径,获国家、部省级和国际科技奖10余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注册证6项。SCI收录论文300余篇,专(编)著10余部。先后主持和参与组织国内外生物材料大会20余次,出任2012年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主席,对促进我国和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国家工程院是基于他对肌肉-骨骼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开发方面的贡献授予他外籍院士的殊荣的。
  • 贝克曼CTO陈永勤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16年4月18日,丹纳赫公司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事业部首席技术官陈永勤博士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 (AIMBE) 院士,陈博士因在医学与工程学发现和创新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誉当选。AIMBE是致力于医学与工程学发现和创新的全球领导机构之一,目前,该机构已完成对陈永勤博士的授聘。陈永勤博士  这是继该公司创始人 Arnold Beckman 和 Wallace Coulter 当选 AIMBE 院士以来,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第三位当选该组织院士的杰出科学家。  2012 年,陈永勤博士在中国创建了赛景生物科技公司 (Xitogen Technologies),专门研发具有变革意义的生命科学仪器。两年前,丹纳赫收购了赛景公司,自收购以来,陈永勤博士一直集中精力开发第一代新款仪器,即贝克曼库尔特CytoFLEX 流式细胞仪。  据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细胞分析业务部副总裁兼总经理 Mario Koksch 介绍:“在陈博士的授聘仪式上,AIMBE充分肯定了CytoFLEX流式细胞仪在技术方面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由于采用颠覆性技术,CytoFLEX为荧光灵敏度设定了新的标准,使科学家们能够利用紫激光侧向散射功能强化纳米颗粒的检测,从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谈到获奖感受,陈永勤博士说道:“能够得到AIMBE的肯定并当选这个伟大组织的院士,我感到非常荣幸,在研究中,贝克曼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研究设备,不仅仅在流式细胞术领域,同时,还为我们创造了令人振奋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环境,使我们可以在研究中任意驰骋,探索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前沿技术。”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 (AIMBE) 是一家非营利机构,目前拥有五万成员,汇聚了医学及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的精英 (Top2%)。2016年4月3-4日,AIMBE于华盛顿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第 25届年会,会上为陈永勤博士举行了授聘仪式。  AIMBE 执行理事 Milan Yager 先生说道,“AIMBE 代表了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研究的最强音,并倡导将研究成果惠及大众。陈永勤博士当选院士,是对他杰出科学事业的褒奖,也为进一步拓展他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机会。”  陈永勤博士简介  陈永勤博士在中国出生长大,后获得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被美国化学学会评选为当年最佳论文,并荣获199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签名奖。毕业后,他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学院的助理教授,并兼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教授级研究员。  在伯克利工作期间,陈永勤博士创建了加州大学系统的第一个飞秒化学实验室,曾担任斯隆研究员,还荣获 Henry Dreyfus 青年发明家奖以及 NSF 美国总统杰出青年化学奖。之后,陈永勤博士加入贝尔实验室,现已拥有超过20项已获授权和待审批的美国以及国际专利。
  • 四名华人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NAE)2月7日公布了2013年新当选的69位院士和11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包括4位华人学者,他们分别是:   周永祖(Chew, Weng Cho),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曾任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   谢青(Xie, Ken),男,FORTINET公司创始人、总裁兼CEO。   谢克昌,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此次当选为NAE外籍院士。   周济,男,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此次当选为NAE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之一,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以及在新兴和发展中的技术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工程教育方面研发新方法的开拓者。目前院士总数达到2250人,外籍院士211人。
  • 2023美国国家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发布 新增106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
    华盛顿2023年2月7日,美国国家工程院 (NAE) 主席John L. Anderson宣布,美国国家工程院选出了106名美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这使美籍院士总数达到2,420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319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师获得的最高职业荣誉之一。那些在“工程研究、实践或教育,包括在适当情况下对工程文献做出重大贡献”和“开拓新的和发展中的技术领域,在传统的工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开发/实施创新的工程教育方法。”的人会被授予院士荣誉。选举新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为期一年。投票定于12月进行,院士资格的最终投票于1月进行。新当选的院士将在2023年10月1日的美国国家工程院年会上正式入选。以下是新的美籍院士和外籍院士的名单,以及他们在选举时的主要从属关系,并简要说明了他们的主要工程成就。新增美籍院士:Abele, John E.,Meach Cove Farms,Shelburne, Vt. 的所有者。开发微创医学并在各级倡导 STEM 教育。Abur, Ali ,波士顿东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和电力工程教育的贡献。Adamczyk, Darius,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量子计算、可持续技术和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和业务领导地位,以及促进 STEM 职业的多样性。Allen, Mark G., Alfred Fitler Moore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教授和首任科学主任。为医疗保健微机电系统 (MEMS) 的技术和商业化做出贡献。Alleyne, Andrew George,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院长。为动态热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做出贡献,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系统和建筑。Ammon, Daniel,新泽西州奥克兰 Collagen Matrix Inc. 研发副总裁 用于在医疗器械行业跨多个学科的颠覆性技术的发明和开发。Awtar, Shorya,密歇根州安阿伯市 Parallel Robotics LLC 的首席执行官。发明并商业化了改变游戏规则的外科产品,这些产品使微创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负担得起且易于使用。Barber, Michael J.,波士顿通用电气公司首席多元化官(已退休)。表彰在全球医疗保健领域开发诊断成像和定点医疗设备方面的贡献和领导地位。Barzilay, Regina,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 Delta Electronics 教授。用于理解文本、分子和医学图像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Berhe, Asmeret Asefaw,华盛顿特区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主任 对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土壤碳循环和封存的理解。Blasko, Vladimir,高级经理,Sikorsky Aircraft Corp., Lockheed Martin Corp., Stratford, Conn. 对再生电力驱动和并网转换器的理论和实践的贡献。Bricker, Jeffery,伊利诺伊州德斯普兰斯市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UOP LLC 高级总监。获得催化的基本方法,从而在全球炼油和石化行业中使用环境安全的技术。Bruno, Tory,科罗拉多州 Centennial 联合发射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创建和领导支持国家安全任务和扩展未来持续太空能力的太空发射计划。Buehler, Markus J., Jerry McAfee (1940)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用于实施使用纳米力学来建模和设计抗断裂的仿生材料。Burrows, Michael,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谷歌有限责任公司杰出工程师,在压缩、网络搜索和索引、操作系统和安全协议方面的开创性工作。Caligiuri, Robert D., Exponent 公司副总裁兼材料与腐蚀工程首席工程师,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他对理解工程材料的失效机制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超高应变率的金属中。Capka, J. Richard,首席运营官,Dawson & Associates,华盛顿特区 在执行复杂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水资源和交通项目以及促进创新的公私大学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发挥工程领导作用。张世富,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 Fu Foundation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和 Morris A. and Alma Schapiro 教授。对多媒体搜索和检索的贡献。Chellappa, Ramalingam,彭博特聘教授,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对数字图像分析、自动人脸识别和应用的贡献。陈沪东,Simulia 研发技术高级总监,Dassault Systèmes,沃尔瑟姆,马萨诸塞州。对湍流的格子玻尔兹曼模拟及其在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Chiang, Leo H.,陶氏化学公司高级研发研究员,德克萨斯州杰克逊湖。对过程数据分析的贡献及其在过程监控和化学工业持续改进中的应用。Chopra, Inderjit, Alfred Gessow 教授兼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航空航天工程 Gessow 旋翼机中心主任。用于推进旋翼机空气力学/气动弹性分析,增强无轴承旋翼、主动控制和人力直升机。Collias, Dimitris I.,俄亥俄州西切斯特宝洁公司研究员。用于消费品中使用的可持续塑料的创新,以降低大量聚合物的碳强度。Cramer, Steven M., William WeightmanWalker 教授,纽约州特洛伊伦斯勒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 科学和技术进步导致新的色谱材料、工艺和用于生物制药纯化的预测工具。Cummings, Peter T., John R. Hall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化学工程(荣誉退休)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教授。基于模拟的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建模和计算纳米科学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地位.Curtis, Jennifer Sinclair,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工程系特聘教授。研究载有颗粒的流动和工业上使用的稀相和密相气固流动算法。Darden, Christine Mann,弗吉尼亚州汉普顿 NASA 兰利研究中心战略通信办公室主任(已退休)。表彰他在超音速飞行技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在推进空气动力学设计以产生低轰声波效果方面的领导地位。Devgan, Anirudh,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Cadence Design Systems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行业的技术和业务领导地位。Ehrig, Kathy Jane,必和必拓奥林匹克大坝地质冶金主管,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通过将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冶金学联系起来,以优化金属回收,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促进地质冶金学的发展。Eltahir, Elfatih AB, HM King Bhumibol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为了进一步理解气候和土地利用如何影响水的可用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媒介传播的疾病。Freeman, Benny D., William J. (Bill) Murray Jr.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McKetta 化学工程系工程捐赠主席。用于开发用于气体分离、离子传输以及气体和水净化的聚合物膜。Friedman, David Alan,旧金山 Forell/Elsesser Engineers In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已退休)。领导历史建筑抗震改造创新解决方案的开发。Furrer, David U.,康涅狄格州东哈特福德普惠公司材料与工艺高级研究员学科带头人。用于开发和工业实施计算建模工具,实现传统和新兴航空航天合金的高效材料/工艺/产品设计。Gelsinger, Patrick Paul,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在半导体和计算行业的技术和业务领导地位。Gershenfeld, Neil,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位与原子中心主任。用于消除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界限,从量子计算到数字材料再到物联网。Goldfarb, Donald, Alexander 和 Hermine Avanessians,哥伦比亚大学工业工程和运筹学教授,纽约市。用于开发广泛使用的线性、二次和非线性优化算法和方法。Goodnight, James,北卡罗来纳州卡里市 SAS Institute Inc.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用于创建领先的分析软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数据科学和 STEM 教育。Green, Peter F.,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科学与技术副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研究官。在聚合物扩散物理学、玻璃行为和有机电子设备方面的贡献以及在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Grubbe, Deborah L., Operations and Safety Solutions LLC 总裁兼所有者,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查兹福特。感谢他为改进化学加工行业的工程安全实践做出的贡献和领导。Holley, Kerrie L., Google Cloud 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行业解决方案总监,Google LLC,加利福尼亚州圣拉斐尔。为面向服务的架构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全球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Huang, David,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凯西眼科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主任。开发多维微米级光学成像技术,彻底改变了眼病的诊断和治疗。黄学东, Microsoft Corp. Azure AI 技术研究员兼首席技术官,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在语音和语言技术及产品(包括基于云的智能系统的开发)方面的技术贡献和领导。Jackson, Lisa Perez, Apple Inc. 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表彰政府和企业在保护空气和水质以及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领导力。John, Miriam E.,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荣誉退休副总裁。表彰其对核威慑和国土安全系统和技术的国家级贡献。Jupiter,Clyde Peter,盐湖城 AZIsotopes 联合创始人。对核辐射检测和推进核能的贡献。Kamm, Roger D., Cecil 和 Ida Green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生物与机械工程特聘教授。对理解生物学和医学力学的贡献,以及在生物力学领域的领导地位。Katul, Gabriel, Theodore S. Coile 杜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水文与微气象学特聘教授,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 生态水文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的进步。Keville, Christine Mary, Keville Enterprises In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萨诸塞州马什菲尔德。通过商业成功、指导学生和企业以及国家专业协会的领导来促进工程专业的多样性。Kovscek、Anthony R.、 Keleen 和 Carlton Beal 石油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加利福尼亚州。对孔隙尺度成像和对多孔介质中泡沫流动的理解的贡献。Kuhn, Kelin J.,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兼职教授 为促进新型晶体管器件的开发和集成做出的技术贡献。LeChevallier, Mark W.,科罗拉多州莫里森 Dr. Water Consulting LLC 的负责人和经理。为了推进知识以及开发和实施控制饮用水中微生物污染物的解决方案。Lerner-Lam, Eva, Palisades Consulting Group Inc. 创始人兼总裁,Tenafly,NJ 加速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规范和标准。Levi, Carlos G.,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系 Mehrabian 特聘教授。为理解和开发用于先进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高温工程表面和多层做出贡献。Lewis, Stephen M.,技术与创新副总裁,POET LLC,Sioux Falls,SD 领导开发和商业化生物工艺技术,使玉米乙醇成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可持续运输燃料。 Liu, Yaoqi Joe,芝加哥 James Hardie Industries plc 首席技术官。为多层聚合物光学薄膜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做出贡献,并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创新。Locascio, Laurie E.,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所长,马里兰州盖瑟斯堡。微流体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以及 NIST 的远见卓识领导力造福于美国新兴技术。Lozano, Karen, Julia Beecherl 得克萨斯州爱丁堡德克萨斯大学里奥格兰德河谷机械工程教授。对纳米纤维研究和商业化的贡献,以及对来自服务欠缺人群的本科生的指导。罗爱华,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用于实施轻质铝、镁和钛材料以及汽车应用的先进制造工艺。Mackinlay, Jock Douglas,西雅图 Salesforce Inc. Tableau Software 技术研究员。对计算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领域的贡献。Marr, Linsey C., Charles P. Lunsford 教授,查尔斯 E. Via Jr.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布莱克斯堡。用于推进空气传播的致病病毒的运输、清除和缓解的基础知识。Maseeh, Fariborz,加利福尼亚州纽波特比奇 Massiah 基金会创始人兼总裁。在微机电系统的高效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取得进步,并通过公共服务培养工程人才。Maser, James G., Aerojet Rocketdyne 航天高级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曼哈顿比奇。致力于航天发射行业,领导成熟和新兴公司。Medioni,Gerard Guy,洛杉矶亚马逊公司 Physical Stores Tech 副总裁兼杰出科学家。为计算机视觉及其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做出贡献。Merrion, David F.,密歇根州诺维市 Merrion Expert Consulting LLC 首席执行官。在开发多种采用高可靠性、省油和低排放技术的先进商用柴油发动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Miller, David W., Jerome C. Hunsaker,剑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教授。表彰在天基望远镜设计控制技术方面的贡献,以及在空间技术跨机构指导方面的领导地位。Nguyen, Thuc-Quyen,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聚合物和有机固体中心主任。用于领导教育和多样性,以及用于节能建筑和温室的有机光伏研究。Nitz, Larry T.,执行总工程师(已退休),电气化推进,通用汽车公司,庞蒂亚克,密歇根州。在创新汽车推进系统和电气化的开发和全球实施方面的贡献和领导。Norwood,弗吉尼亚州,地球资源需求经理(退休),美国宇航局系统部,休斯飞机公司,Topanga,加利福尼亚州。雷达多光谱卫星系统的原始设计和实施构成了地球观测 Landsat 任务的基础。Ober, Christopher Kemper, Francis Norwood Bard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 发明新型光刻胶系列,可在微电子制造中实现高分辨率光刻。Owen, Douglas M.,高级主管,Stantec,Carlsbad,Calif. 为饮用水质量、扩大饮用水再利用以及将可持续性融入水处理厂设计做出贡献。Panetta, Karen Ann,马萨诸塞州梅德福塔夫茨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院长兼教授。表彰其在 STEM 领域赋予女性权力的领导力,以及对计算机视觉和模拟算法的贡献。Papalambros, Panos Y., James B. Angell 杰出大学名誉教授和 Donald C. Graham 名誉教授,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机械工程学院。对复杂系统优化的贡献以及在推进变革性工程设计研究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地位。Parrillo, David,密歇根州米德兰陶氏化学公司研发副总裁,负责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消费和工业应用的创新工艺和产品。Peters-Lidard, Christa D.,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科学与探索副主任,格林贝尔特,马里兰州。对理解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土壤水分监测和建模以及在地球系统建模方面的领导作用做出贡献。Plys, Martin Gerard, Fauske & Associates Inc. 首席技术官兼废物技术和后福岛服务副总裁,伊利诺伊州布尔里奇。对核反应堆安全和辐照核燃料废物技术科学的贡献。Prausnitz, Mark,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校董教授兼 J. Erskine Love Jr. 主席。用于发明、开发和翻译用于无痛疫苗接种和药物输送的可溶解微针。Prete, Thomas Ward,康涅狄格州诺斯福德普惠公司军事工程副总裁。在开发和维修先进军用和商用飞机喷气发动机方面的工程领导地位。Ramakrishnan, TS,斯伦贝谢道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顾问,剑桥,马萨诸塞州。对岩石物理学、储层特征描述、生产井废弃以及碳封存和储存的贡献。Rekoske, James Edward,伊利诺伊州格伦维尤 Ecolab 全球 RD&E 工业高级副总裁。领导石化产品、可再生燃料、替代能源和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实施。Sachdev, Anil,密歇根州沃伦市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技术研究员兼实验室组经理。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轻质材料以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Sanchez, Adalio T., S Group Advisory LLC 总裁,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感谢他通过推动个人、企业服务器和超级计算系统的前沿创新改进业务流程的贡献。Sanders, William H.、 William D. 博士和 Nancy W. Strecker 院长,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在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和弹性技术方面的技术贡献和跨学科领导。Savage, Stefa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隐私性和可靠性做出贡献,转变解决这些领域问题的方法。Scholz, Christopher H.,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和应用数学名誉教授。用于开展有关断层和地震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Simchi-Levi, David,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用于使用优化和随机建模来增强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的贡献。Smyth, J. Gary,通用汽车公司全球研发部执行董事(已退休),密歇根州罗切斯特山。表彰其在汽车能效、环境可持续性、车辆电气化和自动驾驶方面的领导力和技术创新。Soga, Kenichi, Donald H. McLaughli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矿物工程系主任兼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校长教授。用于地质力学和计算建模方面的进步,以及地下基础设施的模拟和监测。Sutherland, John W.,普渡大学环境与生态工程教授兼 Fehsenfeld 家族负责人,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对制造业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贡献及其在工业中的实施。Swartz, Melody A., William B. Ogden 教授,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芝加哥。对于淋巴运输、免疫生物学和免疫工程的基础和转化见解,导致癌症免疫治疗和疫苗接种的新方法。Synolakis, Costas Emmanuel,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用于开发海啸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并为决策者提供灾害管理方面的建议。Tomsovic, Kevin L.,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Min H. Kao 校长教授。对电力系统计算方法和电力工程教育的贡献。Tookes, Hansel, II,雷神国际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已退休),佛罗里达州棕榈滩花园。领导先进军用飞机发动机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Towe, Elias D., Albert 和 Ethel Grobstein,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对半导体量子结构以及在异质光子和电子设备和系统中的应用的贡献。Vahdat, Amin,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谷歌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兼副总裁。为数据中心和为云计算机系统提供动力的全球网络的设计和实施做出贡献。Wang, Q. Jane,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教授。对工业应用中计算摩擦学的贡献。Washington, Gregory Nathaniel,乔治梅森大学校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感谢电磁学和材料界面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工程教育领域的专注领导和服务。Westerhoff, Paul,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分校可持续工程与建筑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教授兼 Fulton 主席。对新兴污染物评估和水净化技术的领导和开创性研究。Woodburn, William, 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的创始合伙人和运营合伙人,位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领导应用工程原理改善基础设施业务和创立 Engineering Tomorrow 以推进 STEM 教育。Wright, Dawn Jeannine,加利福尼亚州雷德兰兹环境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海洋科学并开发海洋 GIS 模型。Wyche, Vanessa E.,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主任,休斯敦。领导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实现商业太空经济和未来的月球和火星任务。徐隆亚,哥伦布俄亥俄州立大学高性能电力电子中心联合创始人兼主任(已退休)。为航空航天和风力涡轮机的高性能电机和变速驱动做出贡献。薛捷,思科系统公司技术和质量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对高可靠性网络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工程和领导贡献。
  • 12月15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做客直播会议?你报名了吗?
    是的你没看错!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Bruce D.Hammock(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下周将要做客直播间啦!此外,王静(农科院质标所 教授)、欧阳证(清华大学 教授)、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 副院长/教授)等多位杰青、优青、行业内知名专家将共同参与,共话农产品/食品快检行业发展!那话说回来……您了解吗?我国农产品/食品快检技术有哪些?这些技术有哪些适用条件?相较于传统技术有哪些优缺点?如果您此刻脑袋里有个大大的问号,或者您也是此领域的研究工作人员,那接下来的这场科学盛会最适合您不过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仪器信息网3i讲堂将于2022年12月15-16日联合举办“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将携手该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带来精彩的分享。本会议聚焦食品快检行业发展现状;相关政策法规;便携/车载拉曼、质谱、近红外等分析仪器快检技术;免疫层析、生物芯片、微流控、核酸适配体等快检技术。同时,本会议分设圆桌论坛环节,与行业专家共话行业发展。以上尽在12月15-16日直播现场,还有机会获得专家现场答疑机会哦!点击下方链接或图片即可查看会议详情,并可立即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会议日程:(持续更新中)报告日期报告嘉宾及题目(拟定)12月15日上午 大会报告(上)8:30-8:40开幕致辞: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专家8:40-9:30更新中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9:30-10:30A Half Century of Environmental Immunoassay Lessons from Past and Collaboration for the FutureBruce D.Hammoc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国科学院院士)10:30-11:00更新中王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11:00-11:30快检应用展望与质谱即时化学检测技术发展欧阳证(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长;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1:30-12:00圆桌论坛,共话行业发展。(线上进行)12月15日下午 大会报告(下) 14:00-14:30适配体长余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对贝类中镉的检测应用研究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30-15:00福斯快速检测助力食品及农业的发展金永强(丹麦福斯分析仪器 福斯中国产品应用部经理)15:00-15:30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陈全胜(集美大学 院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30-16:00更新中16:00-16:30食品中小分子化学有害物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月16日上午 青年论坛9:00-9:30农药免疫分析方法及快速检测标准研究进展金茂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9:30-10:00更新中10:00-10:30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创新与转化:一个细胞、一个细菌、一个拷贝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10:30-11:00更新中11:00-11:30农残免疫检测多肽试剂的研制与应用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速抢免费名额: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若报名不成功,或关于会议任何问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食品领域小助手微信号: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中科院、工程院2011年度当选院士名单揭晓
    相关新闻专题:聚焦2011年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   12月8日、9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2011年度当选院士名单分别揭晓。   据悉,中国工程院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   中国科学院经各学部院士对外籍院士有效候选人进行通信预选,各学部常委会讨论排序,学部主席团六届十二次会议审议并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并经参加院士增选评审暨选举会议的全体院士投票选举,此次增选共产生51名新院士以及9名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 (学部内按姓名拼音排序,共54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丁荣军 49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甘晓华 54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郭东明 52 大连理工大学 林忠钦 53 上海交通大学 刘连元 7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唐长红 5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杨绍卿 70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 朱英富 7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志杰 48 空军装备研究院 段宝岩 5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 文 55 北京大学 李天初 6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吕跃广 47 总参谋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吾守尔斯拉木 70 新疆大学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祥宝 5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李言荣 49 电子科技大学 钱旭红 49 华东理工大学 邱冠周 62 中南大学 谭天伟 47 北京化工大学 王海舟 71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徐惠彬 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李晓红 52 武汉大学 苏万华 70 天津大学 孙龙德 4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徐 銤 74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玉卓 4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赵宪庚 5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崔 愷 5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龚晓南 67 浙江大学 李建成 46 武汉大学 刘加平 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缪昌文 54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超 53 河海大学 周绪红 55 兰州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段 宁 6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 瞿金平 54 华南理工大学 王如松 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谢剑平 52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农业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剑平 4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康绍忠 49 中国农业大学 李 坚 68 东北林业大学 吴孔明 4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 58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朱有勇 55 云南农业大学 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丛 斌 54 河北医科大学 郎景和 7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沈祖尧 52 香港中文大学 王学浩 6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建国 5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于金明 53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詹启敏 5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工程管理学部(3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胡文瑞 6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赵晓哲 48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郑静晨 52 武警部队总医院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姓名 年龄 国籍 工作单位 Edward F. Crawley 爱德华F克劳利 57 美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oizumi Hideaki 小泉英明 65 日本 日本日立制作所 Advanced Research Laboratory, Hitachi, Ltd Jeffrey Wadsworth 杰夫里华兹华斯 61 美国 美国俄亥俄州巴特尔研究所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Frieder Seible弗雷德塞泊 59 美国 德国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Barry Marshall 巴里马歇尔 60 澳大 利亚 西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Harvey Vernon Fineberg 霍宁博 66 美国 美国医学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U.S.A.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2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5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9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2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4 张俐娜 (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5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6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2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3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李 林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6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8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单位 1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5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8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4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6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7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5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6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8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9人,分学科领域按姓氏音序为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戴维• 格罗斯David Gross 70 美国 理论物理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 马蒂 Francois Mathey 70 法国 化学 中国郑州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3 野依良治 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机化学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4 阿夫拉姆• 赫什科 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学 以色列理工学院 5 蒲慕明 Muming Poo 63 美国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 罗伯塔• 鲁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国 地质学-地球化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 7 刘必治 Bede Liu 77 美国 信息处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8 饭岛澄男 Sumio Iijima 72 日本 纳米科学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 9 罗格• 欧文 D. Roger J. Owen 69 英国 计算力学与工程 英国斯旺西大学
  • 中国工程院2011年度当选院士名单公布
    相关新闻专题:聚焦2011年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   中国工程院12月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   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 (学部内按姓名拼音排序,共54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丁荣军 49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甘晓华 54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郭东明 52 大连理工大学 林忠钦 53 上海交通大学 刘连元 7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唐长红 5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杨绍卿 70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 朱英富 7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志杰 48 空军装备研究院 段宝岩 5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 文 55 北京大学 李天初 6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吕跃广 47 总参谋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吾守尔斯拉木 70 新疆大学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祥宝 5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李言荣 49 电子科技大学 钱旭红 49 华东理工大学 邱冠周 62 中南大学 谭天伟 47 北京化工大学 王海舟 71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徐惠彬 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李晓红 52 武汉大学 苏万华 70 天津大学 孙龙德 4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徐 銤 74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玉卓 4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赵宪庚 5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崔 愷 5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龚晓南 67 浙江大学 李建成 46 武汉大学 刘加平 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缪昌文 54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超 53 河海大学 周绪红 55 兰州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段 宁 6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 瞿金平 54 华南理工大学 王如松 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谢剑平 52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农业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剑平 4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康绍忠 49 中国农业大学 李 坚 68 东北林业大学 吴孔明 4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 58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朱有勇 55 云南农业大学 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丛 斌 54 河北医科大学 郎景和 7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沈祖尧 52香港中文大学 王学浩 6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建国 5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于金明 53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詹启敏 5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工程管理学部(3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胡文瑞 6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赵晓哲 48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郑静晨 52 武警部队总医院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姓名 年龄 国籍 工作单位 Edward F. Crawley 爱德华F克劳利 57 美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oizumi Hideaki 小泉英明 65 日本 日本日立制作所 Advanced Research Laboratory, Hitachi, Ltd Jeffrey Wadsworth 杰夫里华兹华斯 61 美国 美国俄亥俄州巴特尔研究所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Frieder Seible 弗雷德塞泊 59 美国 德国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Barry Marshall 巴里马歇尔 60 澳大 利亚 西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Western Australia Harvey Vernon Fineberg 霍宁博 66 美国 美国医学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U.S.A.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教授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p   美国东部时间2月7日下午,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教授因“领导大气污染防治理论、战略和技术的研究及实施”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是我国环境工程领域首位获此荣誉的学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89896611-a8f2-42a7-8030-8477b775397f.jpg" title=" 郝吉明.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郝吉明近照。 /p p   郝吉明院士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丰田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FrontiersofEnvironmentalScience& amp Engineering)期刊主编等职。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空气资源委员会2015年度哈根-斯密特清洁空气奖(Haagen-SmitCleanAirAwards),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2014年起连续4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p p   郝吉明院士立足中国、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在我国酸雨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了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 /p p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学衔是工程专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本次共新增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截止目前共授予2293名院士和262名外籍院士。除郝吉明外,今年当选的外籍院士中还有3人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此外,还有6位知名华人科学家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p
  • 王海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热烈祝贺中国钢研集团公司王海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舟“金属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12月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中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共7人当选,中国钢研集团公司王海舟教授为其中之一。
  • 中国工程院2009年当选院士名单公布
    中国工程院12月2日下午在北京对外宣布,该院二○○九年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共产生四十八名新院士。通过这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已达七百五十六人。   这四十八名“新科”院士中包括一位台湾科学家,他是来自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教授,今年新当选成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已有台湾省籍院士三人,另两位分别是医学专家张心湜和陈肇隆教授,他们均为该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该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旭日干介绍说,经过提名、遴选,第一轮评审,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主席团审议、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中国工程院今年共从四百四十九名有效候选人中选举产生四十八名新院士,分属该院九个学部。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五十六点二岁,其中六十岁(含)以下的三十二人,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首次低于六十岁,也是中国工程院历次增选中当选院士最年轻的一次。   中国工程院今年同步增选产生六名新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五名,英国籍一名。此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到三十六人。   刚刚调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的周济院士出席当天的院士增选结果发布会,这是他履新后首次于发布会场合公开亮相。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六十名。 中国工程院2009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 国务院任命中国工程院院长、副院长
    据人社部网站7月8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李晓红为中国工程院院长,钟志华、邓秀新、王辰、吴曼青、李仲平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另外,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了第八届主席团成员名单。 第八届主席团成员名单名誉主席:宋  健、徐匡迪、周  济执行主席:李晓红成 员:王  辰、邓秀新、卢春房、卢锡城、曲久辉、刘  旭、刘炯天、孙宝国、苏义脑、李仲平、杨宝峰、吴曼青、何华武、张  军、张守攻、张伯礼、张建云、陈左宁、陈建峰、林忠钦、周守为、周绪红、赵宪庚、赵晓哲、胡文瑞、钟志华、费爱国、贺克斌、聂建国、徐惠彬、郭东明、曹雪涛、康绍忠、谭天伟、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各学部新一届常委会成员名单中国工程院院长、副院长简介院长:李晓红李晓红(1959.06- ),工学博士学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煤层气开采及复杂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瓦斯灾害防治技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际学术奖励,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钟志华钟志华(1962.07- ),工学博士学位,车辆工程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车身冲压成型技术、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和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创新技术。在国内外主持过多项与上述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工程软件研发、制造工艺与装备研发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重大研发项目,并提出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发了多项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同时,也开展了多年的科技改革、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部级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发明专利20多项。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邓秀新邓秀新(1961.11- ),农学博士学位,果树学专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常委,十二届中央副主席。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培育出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美国园艺学会杰出国际园艺学家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王辰王辰(1962.08- ),医学博士学位,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世界卫生组织控烟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吴曼青
  • 李静海、张杰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官方网站7月12日公布其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   李静海,化学工程专家,亚洲科学院协会主席,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院院士等。他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提出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 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杰   张杰,光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主要从事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他还是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   英国皇家工程院2011年新增选6位外籍院士,另4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澳大利亚。
  •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已顺利结束。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领导下,各学部严格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科学、严谨的评审程序,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   今年增选工作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经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含所属国有大型企业)、直属事业单位,解放军总政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科协等渠道遴选和院士提名,共产生了560名有效候选人。6月下旬,经过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从56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173位进入第二轮评审。之后,各学部对收到的有关第二轮候选人的投诉和反映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核实,对第一轮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10月下旬,各学部通过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产生了51位新当选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7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4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人,农业学部4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4人。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其中资深院士258人),院士队伍的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   新当选的51位院士中,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6.9岁 60岁(含)以下的42人,占82.4% 61岁至70岁(含)的7人,占13.7%。新当选的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占41.2% 研究院所14人,占27.5% 企业11人,占21.5% 管理部门5人,占9.8%。   与此同时,今年我院还选举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4人、澳大利亚籍1人、丹麦籍1人。通过本次增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45人,这将更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工程科技界的影响。   始终坚持院士增选的公平和公正,坚持选举程序的公开和透明,坚持院士的标准和条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的一贯宗旨。在本次院士增选中,我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有关增选办法。一是首次实行了候选人单一渠道提名,即规定候选人只能通过院士或单位或全国性学会三种渠道中的一种进行提名,不受理多渠道提名。二是为了进一步严肃院士增选纪律和净化评审环境,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院士增选中院士、院士候选人和院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确保增选工作的公平和公正,营造良好的评审和选举环境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是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院士候选人。在进一步完善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中到会介绍情况环节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监督,对增选中的投诉问题通过院士调查组、候选人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名院士三个渠道分别进行了核实。总体上看,这些新的措施和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工程院经过11次院士选举,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士增选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我院将继续改进和完善相关办法,坚持院士的标准和条件,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人才吸收到院士队伍中来。关注长期工作在工程科技一线,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科技人才,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加强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的重视,优化学科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院士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院士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工程院坚决拥护中央决策,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研究改革完善院士遴选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院士结构,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规范院士退休、待遇、兼职等问题。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院院士增选工作的支持!希望继续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关注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   2013年12月19日   中国工程院2013年当选院士名单 (学部内按姓名拼音排序,共51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7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4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人) 农业学部(4人) 医药卫生学部(7人) 工程管理学部(4人) 中国工程院2013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6人)
  •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决定停止孟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格
    p   据中纪委驻环保部纪检组消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孟伟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p p   2017年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第六届主席团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新补充修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决定停止孟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格。 /p
  • 工程院院士增选高官高管仅三人“笑到最后”
    中国工程院今天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51名新院士,其中最小的48岁,最大的77岁,平均年龄56.9岁。他们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研究院所14人、企业11人、管理部门5人。新当选者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北京同仁医院韩德民、北京医院王辰等多位北京市民熟悉的人物名列其中。   此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过程中,高官、高管候选人的出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注意到,只有59岁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曹耀峰,55岁的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维和,65岁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这三人&ldquo 笑到了最后&rdquo ,之前出现在候选名单中的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曹广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耿汝光,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晓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国,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束国刚,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柴洪峰,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易小刚,原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裁朱建勋,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均未当选。   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同时,今年工程院还选举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4人、澳大利亚籍1人、丹麦籍1人。通过本次增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45人。   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工程院将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研究改革完善院士遴选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院士结构,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规范院士退休、待遇、兼职等问题。
  • 《中国工程院章程》
    《中国工程院章程》   (二OO八年十月全体院士通信表决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第二条 工程院的职能和任务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组织研究、讨论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对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报告和建议   2.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接受政府和有关方面委托,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提供咨询   3.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4.组织开展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参加相应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际学术活动   5.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先进科学文化,维护科学道德尊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第二章 院 士   第三条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由选举产生。   第四条 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五条 院士的义务和权利   积极促进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努力创新,不断作出成绩 提倡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起表率作用 积极培养人才,推动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参加工程院及学部的活动,承担工程院及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国家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决策有建议权 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有提名权 在院士会议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六条 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不担任院及学部的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及咨询、评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享受资深院士津贴。   第七条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后进行,并由工程院主席团决定。每次的增选院士名额,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讨论决定。   第八条 院士候选人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提名:   1.本院院士可直接提名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提名候选人数不超过两名 获得不少于本学部三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有效。   2.各有关工程科学技术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企业等,可按规定程序并经过民主推荐和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后,提名候选人。   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提名,按本条第一种途径进行。   不受理本人申请院士候选人。   第九条 对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选举时,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 获得赞同票等于、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不选举已故专家、学者为院士。   选举结果经院主席团审议批准,书面向全体院士通报并正式公布。   第十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第十一条 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可依据以下程序撤销其院士称号,即:有不少于五位院士书面提议,或者经学部常委会、主席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经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调查核实,进行审议后,由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 参加投票表决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赞同撤销其院士称号的票数达到或超过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时,可作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此项决定,经院主席团审查批准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第十二条 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院主席团会议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第三章 外 籍 院 士   第十三条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   第十四条 外籍院士增选与国内院士增选同期进行。外籍院士候选人,必须获得不少于五位院士的提名。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两名候选人。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由院主席团经过讨论并实行无记名投票确定。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会议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 获得赞同票达到或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三分之二者当选。   第十五条 外籍院士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和本院工作有建议权 可应邀出席本院及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本院赠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参加选举活动。   第十六条 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国国籍,可转为本院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第四章 院 士 大 会   第十七条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是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关。院士大会每逢公历双年份6月举行。   第十八条 院士大会的职能   1.审议并批准工程院的工作报告   2.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   3.决定学部的设置与调整   4.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   5.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   6.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第五章 常设领导机构   第十九条 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简称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原则上每季度举行一次。   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主席团成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每次至少应更换其中二分之一的人数。   聘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主席团顾问。顾问列席主席团会议。   第二十条 主席团的职能   1.决定召开并主持院士大会   2.审议并决定院士大会议程和议案   3.决定聘请主席团顾问   4.审定学部名称及其相应的学科归属   5.批准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和主任、副主任任职   6.任免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7.决定增选院士的名额,审议、批准院士选举结果   8.讨论并投票表决确定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   9.审查和批准撤销院士称号的决定   10.讨论并通过工程院发展规划、工作纲要及经费预决算报告   11.根据需要,决定设立跨学部的常设或临时性的专门委员会   12.院士大会授予的其它职能。   第二十一条 工程院设立院常务会议制度,研究、贯彻和执行院士大会及主席团会议的决议和决定。院常务会议由院长主持,副院长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参加,必要时请学部主任出席。院常务会议不定期举行。   第二十二条 工程院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院长为法定代表人。工程院设院长一人,副院长若干人。院长负责全院工作,副院长协助院长工作。院长、副院长由院士大会在本院院士中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   院长、副院长离任后,可在主席团内任一届当然成员。   工程院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协助院长、副院长处理日常事务和协调院内办事机构的工作。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可由非院士担任,由院长提名,经主席团通过任命。秘书长、副秘书长列席主席团会议。   工程院设立精干的办事机构,承办日常工作。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可设立二级机构。   第六章 学  部   第二十三条 根据工程科学技术的类别和需要,设立若干学部。   院士按其专业,固定参加一个学部的活动,也可应邀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其他学部的有关活动(工程管理学部的首批院士除外,为跨学部的院士)。   学部的全体院士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   第二十四条 学部的设置与调整由院士大会投票表决,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表决有效 获得赞同票达到或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三分之二时,可作出决定。   第二十五条 学部全体院士会议选举11至15名常务委员,组成学部常务委员会,负责本学部工作和主持学部全体院士会议。学部常务委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学部常务委员会每次换届至少应更换三分之一的成员。   学部常务委员会从本学部常务委员中,推选学部主任1人、副主任2至3人,必要时可设常务副主任。   学部常务委员和主任、副主任,由主席团批准任职。   第二十六条 学部的职能和任务   1.根据工程院的职能和任务,结合本学部特点,组织院士开展咨询、评议工作,提出报告和建议   2.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组织对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发展动态和研究报告   3.接受委托,组织对相关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调研、评议和咨询   4.开展学术活动,举行学术会议   5.组织院士增选工作   6.在学部全体院士会议上,审议学部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第二十七条 根据需要,学部内可设立专业组。   第七章 专门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 为加强工程院某一方面的工作,设立跨学部的专门委员会,组织研究有关问题、调查处理相关事项、承担主席团交办的任务。   第二十九条 专门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成员由院常务会议和各学部推荐的相关院士、专家组成,由主席团批准任职。专门委员会委员任期四年,可连任一次。   第八章 出 版 物   第三十条 编辑出版反映和介绍有特点的科学技术进展与成就的出版物 编印院及学部组织的有关咨询建议、研究报告等。   第九章 经费和财务管理   第三十一条 工程院的经费来源由国家拨款,也接受国内外组织、团体及个人捐赠。   第三十二条 工程院实行一级财务核算,每年度向国家财政管理部门报预决算。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中、外知名人士,以适当的方式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四条 除有特别规定外,院士大会、主席团会议及各学部全体院士会议、学部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参加人数超过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为法定人数,可作决议 决议在付诸表决时,以超过参加表决院士人数二分之一的多数通过(包括与会表决和使用传真、信函等方式表决)。   第三十五条 可根据本章程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由主席团批准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
  •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评价精密测量:武汉企业产品性能已可媲美国外产品
    5月20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色彩分析仪测评方法》团体标准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表示,国内在色彩测量行业的研究曾长期处于较落后状态,但近些年以精测电子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产品性能已可与国外产品媲美。“科学从测量开始。”谭久彬说,科学家门捷列夫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精密测量在现代科技和工业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工程科技、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医疗卫生还是环境保护,精密测量技术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国家测量体系建设方面,国家计量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精测电子等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设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推进计量标准建设,它们为精密测量技术和仪器制造能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在精密测量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超精密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这些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也催生了一批像精测电子这样的企业,它们在细分行业中脱颖而出,做强做大,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现在市场上各种色彩测量设备,显示厂家无法从色彩分析仪的规格书上得出准确的测量性能信息,这就需要统一的测评标准对色彩分析仪进行评价,使得测量设备从研发到使用得以规范化发展。《色彩分析仪测评方法》团体标准规定了色彩分析仪的性能分级要求、测试环境、设备要求、测评方法,并适用于色彩分析仪的分级性能评价。
  •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健人逝世,享年90岁
    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顾健人于9月2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0岁。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介绍顾健人院士1932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医学世家。1954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同年入党。1985年创建“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国家“863”计划专家组长,“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以及美国General Motor癌症基金会国际癌症大奖评委等。顾健人始终坚持前沿医学研究,是我国癌基因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开拓者,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先行者,肿瘤系统医学的倡导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他从医执教6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推动了医学事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晚年科研工作中顾健人非常关注 “快乐”和“情绪健康”的医学研究他认为“快乐”对于癌症患者的康复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关于癌症“三个1/3”的说法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1/3病人死于癌症发展的自然规律比如90%死于癌的转移1/3病人死于过度治疗把人给摧毁了1/3病人死于恐惧与高度忧郁也就是经常说的“被吓死的”。此外顾健人非常注重人才培育在他看来“院士是科学家,更是教育家提携培育青年人才是责任所在”。顾健人院士一路走好!
  • 最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出任工信部副部长
    据人社部消息,任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男,汉族,1970年1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副主任/基础工艺与装备组组长、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单忠德于1993年从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1996年获得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被任命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担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2023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2024年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主要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航空宇航制造技术与装备、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多项科技奖励,负责起草国家、行业等标准13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际发明专利38件,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SCI、EI等论文100余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务院政府特贴等。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60余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