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陆婉珍院士

仪器信息网陆婉珍院士专题为您整合陆婉珍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陆婉珍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陆婉珍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陆婉珍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陆婉珍院士话题讨论。

陆婉珍院士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
    简介   陆婉珍,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53-1955年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1956年回国之后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现为高级顾问。在此期间建成了包括光谱、色谱、质谱、核磁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由于陆婉珍的突出贡献曾在1983、199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1984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中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陆婉珍院士致力于于中国石油化工分析工作。不仅是中国公认的色谱开拓者之一,而且在中国的近红外光谱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3.8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请其为大家讲讲在分析测试行业中的一些故事。   Instrument:陆院士,您好!请问当初您是如何选择分析测试这份职业的?   陆婉珍院士:我在学校里主修无机化学,踏入分析测试行业是源于一次“巧合”。1953年的时候,我在美国求学,当时有一个单位在找分析测试的人员,最后找到了我,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进入了分析测试这个行业。   回国之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当时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分析研究室,也就是后来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分析中心,从那时开始我就正式进入了石油化工分析测试这个行业。但是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学校里面学的知识与现实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东西都要重头学起。   Instrument:我们知道您是中国色谱的开拓者之一,为什么后来转做近红外了呢?   陆婉珍院士:我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是做气相色谱的,当时主要选择了对石油化工最有用的两项技术:蒸馏和色谱。后来做近红外,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有必要建设一个分析平台,就需要各种仪器 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石油的很多性质和组成有很大的关联,之前的一些工作发现在石油分析方面核磁的精度不够。而近红外,测的是物质组成,可以直接和石油的性质联系起来。另外,近红外仪器的价格相对来说便宜,当时我的考虑是它在中国是有可能发展起来的。   其实这其中也有一小段故事,那是1994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从国外回来,要做近红外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很支持。但是后来他没做多久就走了,然后就是我在做相关的工作。   Instrument:在您从事分析测试工作中,您觉得最值得纪念的工作是什么?   陆婉珍院士:在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是解决了一些现场问题。我在《分析测试这十年中》曾经讲过一些工作中的故事,比如1985年的时候,有个别炼油厂中重整装置的反应器出现了严重的结焦,致使所用催化剂的输送管线被生成的炭堵塞,导致装置停工,经济损失严重。我们接受了这项任务,经过研究发现导致堵塞的炭与我们之前遇到过的在高温以及还原气氛中烃类物质与金属铁镍接触后生成的炭结构形状相同。为了使上述反应不再进行,也就是不产生积炭,最简单的办法是使金属表面中毒,用这个推理,很快就找到了防止积炭产生的方案。   Instrument:在您的工作历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陆婉珍院士:当时中国的硬件条件不好,这也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一直到现在,经过了差不多60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分析仪器的硬件水平一直没有跟上,虽然现在有进步,但是总体来说与国外的差距还是挺大的,目前很多领域还是依靠国外的技术和仪器。我很早就呼吁政府可以在硬件方面给一些优惠或者支持,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基础的问题,还涉及到我国精细加工水平等各方面的问题。更何况,仪器的技术水平已经与环保及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了,已经涉及到广大民众的生活问题了。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解决,整体就不完整。   当然,硬件方面的工作确实很难,需要在物理方面和精密加工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否则很难做好。我不是学物理的,一直没敢在硬件方面下手,主要是做应用和软件。现在看来硬件、软件、应用三者必须要结合起来,否则很难推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做应用就不知道往哪发展,没有应用就没有市场,而若没有硬件的支持应用是没办法走到前端的。所以我曾经也给仪器的制造商说一定要建设应用实验室,做应用的人很难去做仪器,但是做仪器的人一定要做应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应该有人去做。   Instrument:值3.8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最后请您对即将进入分析测试行业的女性送上您的寄语。   陆婉珍院士:我感觉女同志从事分析测试工作是很合适的,可是付出的努力也并不比别的行业少。而且这个行业的技术更新很快,所以每一个从事分析测试行业的工作者都需要专心致志的工作,要不然很难解决问题。   专访:   从“沉睡”中醒来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陆婉珍院士谈科学仪器“十二五”发展机遇——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 清扬婉兮,风范永存|特别出版《陆婉珍院士手迹选》,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
    在科技发展的广袤星际中,一位女性科学家犹如最闪耀的繁星,她的名字叫陆婉珍。她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为我国的石油分析领域奉献了一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陆婉珍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她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石化科技奖,获授权专利31项,发表论文232篇,出版专著11部;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五届执委会委员;1990年被授予中国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陆婉珍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1978年石科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硕士、博土授予单位,她被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了一批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陆婉珍为人正直、谦和、开朗。她淡泊名利、乐于助人。她全力支持丈夫闵恩泽院士拿出积蓄在石科院设立“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 在成都市第二中学(原四川省立成都中学)设立“闵恩泽奖学金” 与中国石化、中国工程院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面向全国奖励在能源化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陆婉珍和闵恩泽捐赠100万元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以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值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别出版了《陆婉珍院士手迹选》以示纪念。感谢褚小立、袁洪福、杨辉华、闵之琴四位编者的辛勤努力与贡献。编撰手迹选集,即为缅怀、鞭策、奋进。这本书,犹如一扇时光之窗,带我们走进她的科学生涯,领略她的学术人生和科研成就,感受她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李明丰院长作序褚小立、袁洪福、杨辉华、闵之琴 编著责编:傅聪智我国公认的色谱学科带头人之一陆婉珍院士的学术造诣深厚,是我国公认的色谱学科带头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商品色谱仪刚刚出现,她就率先在我国开展气相色谱用于油品分析的研究工作。她牵头建立的色谱测定汽油详细烃类组成的分析方法,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国石油分析领域的新大门。在我国第一套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开工期间,她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问题,为装置的顺利投产立下汗马功劳。80年代初,她组织和领导我国成功开发出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这是我国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原油评价的开拓者陆婉珍院士长期主持我国原油评价工作,她牵头建立的完整原油评价体系,就像一盏明灯,为我国合理利用原油资源指明了方向。她组织汇编的8册《中国原油评价》,为合理利用我国原油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列入国家重要科技成果。此外,她还在石油化工中各类添加剂及助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高工业水处理水平,保障炼油和石油化工装置的安全、稳定、长期、满负荷、优质运转做出了贡献。近红外光谱的推动者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陆婉珍院士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发团队,在我国首次建立近红外光谱实验室、成功研制在线分析仪,并在工业装置上得到实际应用,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她还在普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知识、培育应用市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被业内公认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创始人。这期间,她还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适合对高烯烃汽油样品进行族组成测定的多维气相色谱分析仪。《陆婉珍院士手迹选》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石油分析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它也为广大读者特别是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科技史研究者以及文化教育工作者等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陆婉珍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追求卓越,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领略陆婉珍院士的风采,感受她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传承和弘扬她的科学精神!
  • 陆婉珍院士追思会在京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婉珍因病于2015 年11 月17 日2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为了追思陆院士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做出的重要贡献,2016年11月19日上午9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了“陆婉珍院士追思会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追思会现场.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db7741f9-9087-4d22-8852-4d4d4d6610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追思会现场 /p p   “陆婉珍院士追思会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由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褚小立博士主持,陆婉珍院士女儿闵之琴女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以及众多近红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怀着悲痛而又崇敬的心情参加了追思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陆婉珍.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fba70d6b-03ab-44bd-ba1f-be8e8fd028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陆婉珍院士 /p p   追思会开始,与会者默哀10秒钟,并观看陆婉珍院士生平介绍视频,大家再次回顾了陆院士的爱国与奉献的一生。陆婉珍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成年后陆婉珍留学美国,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55年,陆婉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工作,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高级顾问。1991年陆婉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陆婉珍院士是公认的中国近红外光谱应用技术的领路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70岁高龄的陆婉珍院士将研究方向的重点放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上,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国发展,她在多个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21/206834.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详细 /strong /a 】。 /p p   陆婉珍院士女儿闵之琴女士首先发言,回忆了陆院士作为科学家之外的一些小事。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陆院士业余时间喜欢写随感、写有故事的人物,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微小说”。陆院士去世之前的一篇短文是“我的女学生们”,言词之间充满了自豪感,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写完。还有,陆院士认为“契约至高无上”,她自己也是一直这么做的。陆婉珍回国工作不久的时候,曾有同事向她借10元钱,陆婉珍却让同事写一个借条。其实陆院士是个大方的、并不在乎钱的人,但是她认为这是一种合约精神。 /p p   陆婉珍院士给我们所有人设立了一个坐标系,碰到人或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陆院士遇到这样的人或事会怎么做?自己也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了。 /p p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回忆2015年已经90多岁的陆院士仍然答应了出席BCEIA晚宴,后来由于身体实在负担不了没能参加还专门致歉。陆婉珍院士的学生、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在谈及陆院士的时候仍然是几次哽咽。袁教授说道,陆院士是对他影响最大一个人。“有担当,还要踏实去做”这种精神让他终身受益。 /p p   天津大学的徐可欣教授说到,自己刚刚过了60岁的生日,常常思考自己是不是要真正退休呢?但是一想到陆院士70多岁的时候仍然投入的去开拓近红外光谱这个新的领域,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此一想,马上就觉的自己应该继续工作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邮电大学的杨辉华教授也忆起当年邀请陆院士出席在外地举行的一个项目鉴定会,老人家虽然年纪大、身体不好,但是仍然出席了。 /p p   参加陆婉珍院士追思会还有来近红外光谱仪器企业的人。姚建垣先生,当年创立了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后被聚光科技收购,目前是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最大供应商之一。姚建垣先生回忆道,曾有10多年的时间是与陆院士一起合作“搞”近红外。陆院士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在陆院士的强烈爱国精神影响下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国产近红外仪器。 /p p   中国农业大学的韩东海教授、山东大学的臧恒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倪力军教授,以及赛默飞的周学秋、福斯公司的赵武善等人也回忆起和陆婉珍院士相识的故事和情谊,纷纷表示向陆婉珍院士学习,学习她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习她唯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她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 /p p   自由讨论环节后,还举行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不过特别之处在于,此次作报告交流的是三位女科学工作者,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茜博士、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郝勇博士代讲)、中国农业大学杨增玲教授。报告内容中,既有近红外仪器硬件 、软件的研制成果,也有应用研发的最新进展。这些是向陆婉珍院士学习、继承陆婉珍院士精神,把近红外光谱事业继续、传承下去的最好回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编辑:刘丰秋 /p p & nbsp /p
  • 关于征集有关陆婉珍院士资料的通知
    p   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陆婉珍院士辞世,是我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深表痛惜。从即日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征集有关陆婉珍院士的照片、回忆录、文章和视频等各类资料,用于纪念陆婉珍院士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现就有关征集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 征集范围 /p p   1、照片:陆婉珍院士出席各类会议、活动等可以公开的个人独照及合影等; /p p   2、文章:自己原创,与陆婉珍院士有关的文章、回忆录、文集等; /p p   3、视频:陆婉珍院士出席各类会议、活动等可以公开的各类视频资料。 /p p   二、 具体要求 /p p   1、资料版权所有人授权给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授予在非盈利类活动中使用的权利; /p p   2、提供的照片和视频等资料,需有足够的清晰度,并附简要的背景介绍; /p p   3、提供的资料数量不限,截止至2016年1月31日。 /p p   三、 联系方式 /p p   联系人:王芳 /p p   联系方式:(010)51654077-8019 /p p   电子版资料发送至:wangfang@instrument.com.cn /p p   纸质版资料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普天德胜科技园区B座418仪 器信息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仪器信息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12月9日 /p p br/ /p
  • 千人送别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婉珍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11月2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婉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上千位来自石油化工、分析化学以及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告别仪式。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花圈致哀。陆婉珍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陆婉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告别大厅上方高挂着“新青胜蓝惟所盼”的条幅,陆院士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说的上是桃李满天下,今天她的众多弟子满怀悲痛来送别惟愿陆院士一路走好。各界人士冒雨送别陆院士  今天天空中一直飘着细雨,但是各界人士仍是冒着雨、排着长队来送陆婉珍院士最后一程。在人群中,有着来自分析仪器及测试领域的代表们。陆婉珍院士是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与应用的奠基人,为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近红外光谱领域很多专家、以及相关仪器公司的人员都来送别。部分前来送别的近红外光谱人士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胡昌勤说到,当初筹建近红外光谱药品检测车项目的时候,由于对近红外并不熟悉,请来了陆院士讲座,其后也多次交流 让他感触最深的是陆院士对待当时他们提出的每个看法、每个问题,即使不成熟,也同样保持着认真的态度聆听、并积极讨论。而聚光科技的马放均虽然很早就听说过陆院士,但真正开始接触是在2000年以后了 对于聚光科技承担的近红外重大专项,陆院士也是殷殷叮嘱“一定要重注实用化,一定要把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搞好”。赛默飞的周学秋回忆与陆院士的第一次见面,当时陆院士为了了解漫反射近红外技术亲自去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那儿去请教,这种对学术不断追求的精神至今仍然让周学秋非常钦佩。  仪器信息网为陆婉珍院士制作了纪念专题,(详见:深切缅怀陆婉珍院士)
  • 深切缅怀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先驱者—陆婉珍院士
    p   2015年11月17日凌晨2时,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陆婉珍院士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92岁。2015年11月21日,上千位来自石油化工、分析化学以及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北京八宝山送别陆婉珍院士,深深悼念这位为中国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bb9c64f2-d896-4ddf-8cd3-35e34748600d.jpg" title=" c2cec3fdfc0392456419cfdb8794a4c27c1e25b1.jpg" / /p p   陆婉珍院士的一生是光辉、卓越的一生。1924年9月29日陆婉珍院士生于天津。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194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于1952至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53年后期,在美国玉米产品精炼公司任研究员。 /p p   1955年10月,陆婉珍院士回到中国,将毕生精力投入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研究。当时中国仪器分析尚在起步阶段,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组织建立了气体分析、油品分析、元素分析和光谱分析等分析方法,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并为炼油企业生产提供了分析技术支撑。例如,她在烃类燃烧过程中对镍铬合金腐蚀机理研究 我国第一套催化重整装置催化剂痕量砷中毒失活原因分析 油井压裂液研制 催化裂化助燃剂研制 特种油品氟油的研制 重油中硫分析及对油品抗氧化性能研究 轧制液质量控制 高碱度磺酸盐添加剂研制等项口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p p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她组织和领导下,我国首次成功开发出了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这是我国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后,针对复杂炼厂气和汽油中不同烃类组成,研制出了多孔层毛细管柱和填充毛细管柱,为我国重大新型炼油工艺的开发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分析数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她指导研究生们解决了液相色谱中定量检测的问题,可对分离所得的各类烃类直接进行定量分析,以后又在液相色谱柱研制方面做了大量有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p p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七十岁高龄的陆婉珍院士将研究方向的重点放在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近红外光谱 /strong /a 分析技术上。1994年她组建了研发团队,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硬件、软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研制出了成套的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仪。目前,在她的指导下已建成了包括原油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油品近红外模型数据库,所研发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在我国十余家炼厂的多套装置上得到成功应用,为炼油工业装置的平稳和优化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 p   陆婉珍院士还鼓励和指导其他领域开展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例如,她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领导和组织的以近红外光谱为核心技术的药品检测车研制项目,目前在中国已装备400余辆药品检测车,实现了现场对药品质量的快速筛查,提高了药品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项工作受到了WHO、FDA和USP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赞扬。 /p p   陆婉珍院士是公认的中国近红外光谱应用技术的领路人。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国发展,她在多个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她撰写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综述性论文 1999年她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面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著,成为中国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经典之作。2006年在她的倡议和组织下,召开了中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目前已举办了五届会议。2009年在陆婉珍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这对增进我国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该技术在我国健康快速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设立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激发更多人投身近红外光谱研究与应用工作。 /p p   陆婉珍院士一生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石化科技奖 授权专利31项 发表论文232篇,出版专著11部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陆婉珍院士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陆婉珍院士悉心教育,1978年陆婉珍被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培养了5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了一批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她不仅在学术上是他们的导师,也是他们生活上值得信赖的、睿智的长者。她待人和蔼、谦虚,性格正直、开朗,深受周围年青人的爱戴。她经常告诫身边的年青学者:“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 /p p   不仅在中国,全球近红外光谱领域的工作者也都对陆婉珍院士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格雷姆 D. 巴滕博士在悼词中写道:“获悉陆博士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悲痛。我在近红外光谱领域工作多年,并担任近红外光谱杂志主编10年, 我高度赞赏我们近红外光谱领域的先驱者陆博士做出了卓越贡献。陆婉珍博士是很多人的导师和睿智的引路人,她的一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许多人以及他们工作。此时,很多澳大利亚的近红外同行都在深切悼念陆博士”。澄夫河野教授代表日本近红外光谱学会撰写的悼函上说:“我们对陆婉珍教授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哀,她是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创始人之一。她将永远的活在我们心中”。尾崎幸洋教授写道,“陆教授是不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伟大胸怀的人。我从心底尊重她。我很荣幸能有两次机会同她会晤并就很多事情进行了交谈。陆教授还送给了我一本有她亲笔签名的近红外光谱著作,这本书是她留给我的珍贵纪念。她不仅是中国,也是日本、亚洲和世界各地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将永久怀念她。” /p p   陆婉珍院士的逝世,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专家、师长。她对事业的热爱,对科学执着的探求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鞠躬尽瘁的优秀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褚小立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王茜 河科技公司 美国 /strong /p p br/ /p
  • 陆婉珍院士是公认的中国近红外光谱应用技术的领路人
    1994年陆婉珍院士组建了研发团队,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硬件、软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研制出了成套的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仪,并建成了包括原油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油品近红外模型数据库,所研发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在我国十余家炼厂的多套装置上得到成功应用,为炼油工业装置的平稳和优化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9年陆婉珍院士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面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著,成为中国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经典之作。2006年在她的倡议和组织下,召开了中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目前已举办了六届会议。2009年在陆婉珍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这对增进我国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该技术在我国健康快速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设立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激发更多人投身近红外光谱研究与应用工作。
  • 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婉珍逝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讣 告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陆婉珍同志,因病于2015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c2cec3fdfc039245itu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abd21c76-7484-4696-8340-9c4023de86bc.jpg" / /p p    strong 陆婉珍院士生平 /strong /p p   陆婉珍,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 /p p   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53-1955年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 /p p   1956年回国之后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现为高级顾问。在此期间建成了包括光谱、色谱、质谱、核磁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由于陆婉珍的突出贡献曾在1983、199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1984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陆婉珍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工作,始终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思想,因此她所采用的分析仪器十分广泛,并能把握各种新型分析仪器的发展、原理及应用,是分析领域难得的通才。她同时又十分注意深入研究与石油化工有密切关系的几种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近红外光谱等,使之在中国立足并有所创新。 /p p   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她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但却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对此她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她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说:“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 /strong :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70703/016877.shtml" target=" _blank" “从“沉睡”中醒来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a /p p    strong 陆婉珍院士90华诞视频 /strong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3C1EFE10E5229DC39C33DC5901307461& amp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mp autoStart=true& amp width=600& amp height=490& amp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amp playertype=1" /script
  • ​“陆婉珍院士百年诞辰”专刊约稿正在进行
    《分析化学》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和进展。1999年起被SCI收录,2023年发布的SCI影响因子为1.20,2016年起被EI收录。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杨秀荣院士,汪尔康院士为名誉主编。陆婉珍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家。《分析化学》拟于2024年第9期出版纪念“陆婉珍院士百年诞辰”专刊,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作为本期执行编辑,组织本次专刊。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将近期的工作在本专刊上投稿和发表。如果蒙您同意赐稿,请注意专刊论文的截止日期为2024年5月15日。投稿时请您注意以下几点:1、稿件需经过期刊正常的投审稿流程进行审稿和修改,录用后在专刊中刊出2、专刊论文请采用中文撰写,通过《分析化学》期刊投稿平台(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CJAC/login/index )的投稿,按照《分析化学》期刊“投稿须知”要求和“投稿模板”的格式进行撰写和投稿,可在投稿平台首页下载。3、专刊论文栏目包括“评述与进展”、“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和“研究报告”,请各位老师自行决定。投稿时请注明纪念“陆婉珍院士百年诞辰”稿件。期待您的回复!祝您工作顺利!《分析化学》编辑部期刊网站:https://www.sciengine.com/CJAC/home https://www.analchem.cn 投稿平台: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CJAC/login/index 投稿联系人:杨 帆 博士/研究员 ,《分析化学》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Tel: 0431-85262017,13614311229(微信同号)E-mail:fyang@ciac.ac.cn
  • 陆婉珍院士:分析仪器如何支持教学的思考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校分析化学课程中,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比例上升至1:1;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仪器分析实验逐年递增,化学分析实验逐年递减,而我国对分析仪器的需求在增加。我国大学分析化学实验应与时俱进,增加仪器分析实验比重,分析仪器应与先进科学技术相适应。我国分析仪器快速发展的思想内容包括:分离技术、各类谱学、传感器、数据处理——计算机的联用。同时,必须解决学时过多的问题。
  • 陆婉珍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1月22日,在陆婉珍院士逝世两周年之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安全分会所组织的“纪念陆婉珍院士逝世两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京仪大酒店召开。陆婉珍院士生前为色谱及近红外光谱领域的发展奉献一生,因此,参加这次的纪念学术报告会的专家学者也都分别来自色谱或光谱领域,来参会的或是陆婉珍院士的学生,或与陆婉珍院士有过学术交集、也有人在陆婉珍院士的指引之下步入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殿堂。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表达对陆婉珍院士的追思,也交流彼此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活动现场.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0b4d6156-b145-49aa-867f-5d02182ffb2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纪念报告会现场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br/ /span /strong /span /strong /p p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徐广通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主持.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c9290e54-5d7f-4808-b450-a39c7db1f6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徐广通教授主持活动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pan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纪念报告会以观看陆婉珍院士生平介绍视频作为开端 /span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pan 。 /span /strong /p p   1924年9月29日陆婉珍院士生于天津。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194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于1952至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53年后期,在美国玉米产品精炼公司任研究员。 /p p   1955年10月,陆婉珍院士回到中国,将毕生精力投入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研究。当时中国仪器分析尚在起步阶段,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组织建立了气体分析、油品分析、元素分析和光谱分析等分析方法,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并为炼油企业生产提供了分析技术支撑。上世纪80年代初,在她组织和领导下,我国首次成功开发出了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这是我国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后,针对复杂炼厂气和汽油中不同烃类组成,研制出了多孔层毛细管柱和填充毛细管柱,为我国重大新型炼油工艺的开发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分析数据。 /p p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七十岁高龄的陆婉珍院士将研究方向的重点放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上。1994年她组建了研发团队,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硬件、软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研制出了成套的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仪。陆婉珍院士是公认的中国近红外光谱应用技术的领路人。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国发展,她在多个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她撰写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综述性论文 1999年她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面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著,成为中国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经典之作。2006年在她的倡议和组织下,召开了中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2009年在陆婉珍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这对增进我国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该技术在我国健康快速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设立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激发更多人投身近红外光谱研究与应用工作。 /p p   观看纪念视频之后,活动进入学术报告环节。首先由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介绍了“脂质组学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刘虎威.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7288103-a23a-4c77-9928-d327e7287e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 /span /strong /p p   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副研究员介绍了“中药近红外分析可靠性研究与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吴志生.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4aa10398-c753-4792-89f9-c93728074a1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副研究员 /span /strong /p p   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介绍了“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袁洪福.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ea2e39e-1f54-4320-8b4a-f8326521b08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 /span /strong /p p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徐广通教授则介绍了“S Zorb脱硫吸附剂的分析表征历程及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徐广通.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ec3edfc8-b2bb-4f64-9e8a-2bb71c022ac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徐广通教授 /span /strong /p p   学术报告后,活动则安排了自由交流环节,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p p & nbsp /p
  • 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闵恩泽院士逝世 系陆婉珍丈夫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闵恩泽先生,因病于2016年3月7日5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为沉痛悼念闵恩泽先生,拟定于2016年3月13日(星期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闵恩泽先生遗体告别仪式。闵恩泽院士陆婉珍院士和闵恩泽院士  ?闵恩泽院士的妻子是著名的分析科学家陆婉珍院士,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悲痛的是,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陆婉珍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闵恩泽院士生平  闵恩泽,男,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相关新闻:  首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获奖人员名单公布  闵恩泽:催化剂之恩 泽被苍生——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吴征镒获2007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7感动中国人物揭晓 钱学森闵恩泽获奖(图)
  • 从“沉睡”中醒来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UploadFile/20103/201038104210307.JPG"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陆婉珍院士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为一项迅速崛起的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在分析测试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教授是最早在我国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专家之一,是我国这一领域公认的学术带头人。近日,陆院士接受了本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的专访,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及仪器国产化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p p strong Instrument:陆院士,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本网的专访。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十几年内发展最快的仪器分析技术之一,能否请您谈谈这项技术发展如此快速的原因是什么? br/ 陆院士 /strong :近红外是一个波段。这个波段内的吸收光谱很宽,不像中红外光谱那样。可是后来采用所谓的计量学,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发展起来。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从迂回到快速发展再到饱和的过程,这就是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谓的S曲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这样的S曲线。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一次是由于一些简易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出现和Norris等人所做的工作,掀起了一个应用的小高潮,主要应用于农副产品的分析。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次是在8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分析仪器的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解决谱图扁宽、不好分的问题,这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近红外光谱的价值,各种领域的应用研究陆续展开。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三次是由于光纤技术的介入,近红外在线分析技术得以发展。 br/ & nbsp & nbsp & nbsp 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这样,每出现一个可借鉴的新技术就推动其向前发展一步。对于什么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近红外技术的再次发展,是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最近出来一种新技术-MEMS,就是“微型加工”技术,应用这个技术,仪器可以做的非常小。MEMS的应用,有望推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第四次发展。 /p p strong Instrument: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三位一体”技术,这个特点使得国内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请您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好吗?另外,针对这个优势,您对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制有什么建议? br/ 陆院士 /strong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了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所谓“三位一体”就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快速分析的技术要求,缺一不可。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仪器国产化来说: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一,虽然该技术对仪器硬件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但是国产仪器经过努力是应该可以达到的。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相关软件并不复杂,我们完全有能力做。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三,建立模型需要很多数据,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人力问题,我们也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完全有条件发展这项技术。 br/ & nbsp & nbsp & nbsp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和北京英贤仪器公司有合作。从英贤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认为主要受制于两个问题。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资金问题。他们是一个民营企业,当时的启动资金只有100万,虽然我们给了他们很多的便利,但是100万元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要知道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雇用到高级人才,而仪器的研发制造是不能缺少高级人才的(陆院士在此一再强调是资金匮乏而不是人才匮乏)。第二个是理念的问题,“产学研”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是实际上这后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销”,我认为目前“销”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这个理念的问题他们已经在工作中遇到了,已有所改善,所以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我们一再呼吁国家能给予点支持,能够重视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说国家应该稍微介入一点呢?就像王大珩院士说的,仪器不上去,恐怕要影响国防,要影响我们很多别的新技术。例如,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问题,没有质谱来检验,恐怕很难解决。最近,在你们网站上看到的消息:在重庆成立了几个专门做检测的公司(第三方实验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第三产业,对我们发展仪器工业很有利,我觉得我们中国应该鼓励这种公司的成立。 /p p strong Instrument: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有很多,但目前国内市场规模不大,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国外的情况如何?您认为该技术在应用中的进一步推广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br/ 陆院士 /strong :是的,目前它的市场不大。价钱是一个原因,这是一个经营理念的问题,仪器贵了卖不出去,卖不出去仪器就只能更贵,也是一个恶性循环。我曾建议英贤将仪器租出去,逐年收回成本,但是他们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接纳这个办法。所以说实际上还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资金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然,他们在资本运作上也还没有进入最成熟的阶段。 br/ 国外市场方面的情况要比我们好。据我了解,石化领域的在线近红外分析应用已经相当多了。但是他们也认为要让老厂接受还是有困难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实际上,用户花远比我们高的价钱去买外国的仪器,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外国某些仪器的稳定性确实比我们的好,但同时大部分用户没有考虑后续维护的问题。 /p p strong Instrument:去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通过招标的方式订购了总计超过300余台进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是不是也是出于国外仪器稳定性好的考虑? br/ 陆院士 /strong :是的。药检是一个定性问题,比较好办。财政部当时加上后续的维护费,拨了共5亿人民币的资金,如果这5亿元能够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产品,国产近红外仪器的稳定性也能上去了(当然时间进度会有一些差异)。这个事情就是需要有很大的魄力。所以,中国仪器的问题还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5亿人民币对于我们的财政来说只是一个小数目。 /p p strong Instrument:您从1995年开始,组织开展以CCD为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当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方向?这项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哪些成果?您还进行了有关近红外的哪些研究,能介绍一下吗? br/ 陆院士 /strong :选择这样的一个方向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CCD最初是用在数码照相机上的,产量极大,仪器成本是没有问题的。第二就是近红外技术对仪器硬件的稳定性要求很高,CCD检测器没有移动部件,这个特点符合要求。可是CCD也有缺点,就是它的检测波长范围比较窄。 br/ & nbsp & nbsp & nbsp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商品化了。 br/ & nbsp & nbsp & nbsp 我们现在主要做近红外技术的应用研究,这项技术虽然是从农业上开始的,可是在石化领域发展得极快。我们也做过模型传递的研究工作,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因为这项研究是要以仪器硬件为基础的,我们不是一个做硬件的单位,我们的人才也不是做硬件的人才,所以完全用软件来解决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我们在软方法方面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如汽油调合模型的传递等。 /p p strong Instrument:在您主编的《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二版中(2007年1月),提到了一些已经颁布的ASTM标准方法,请问目前国内有哪些行业的相关检测标准是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基础制定的? br/ 陆院士 /strong :目前有一个有关饲料的国家标准,即饲料中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标准号为GB/T18868-2002。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这项技术的推广。近红外光谱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目前,大家还是认为其进入相关标准比较困难,但进入标准是迟早的事情,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br/ & nbsp br/ strong Instrument:对于未来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是趋向于在线分析?实验室分析?还是两者并重,请您进行一个评述好吗? br/ 陆院士 /strong :我觉得是两者都在发展。我们当时在广州做汽油调合和重整的在线项目,都配备了实验室近红外分析仪,实验室先建立校正模型,然后再把模型传过去的,这部分投资可以很快回收回来。国际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实验室和在线几乎并重,但最近几年有些向在线分析倾斜,因为在线分析和过程控制结合可为工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p p strong Instrument:4月20日《快讯仪器》五周年座谈会上您对仪器国产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否请您就此问题进一步谈谈? br/ 陆院士 /strong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得到的支持不够。就是说,如果国家能够将部分用于购买进口仪器的资金投入到国产仪器的研发中,这方面的工作也许会做得更好。当然我理解,现在吃奶的孩子太多,不过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具体方面,我有两个问题想谈谈: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一个就是我们军用的技术向民用转移,速度很慢。比如研究过很多军用技术的长春光机所,他们研究近红外技术比我们早得多,可是后来停掉了,其实这个技术当时再往民用方面转是很有益的。所以,我觉得军用和民用之间的技术交流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的科技也许可以发展得再快一点。希望你们网站能鼓励他们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范围内,多交流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这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事,对他们来讲,他们的成果得到了应用,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有了一个借鉴。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另一个,就是现在的仪器行业有一个恶性循环,产品做的不好,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资金,就更没有办法发展你的产品。那么,谁能切断这个恶性循环?恐怕要靠我们的政府。我觉得政府不用出太多钱,恐怕出台些政策就可以了,比如关于仪器工业的税收,时间可以拉长一点;比如采购,可以多制定一些针对国产仪器的采购政策。 /p p strong Instrument:能否请您对我国仪器行业的整体水平做一个评价? br/ 陆院士 /strong :对于国内的仪器厂商,我了解得不多,只知道以前的北分、上分、北光、北二光,现在的聚光、英贤、大连依利特、东西电子、普析通用等。按照他们现在的规模来讲,还是不足以与国外抗衡的。我们的家电行业可以与国外抗衡,它的规模很大,而且也出了不少人才、企业家。而仪器行业发展速度要慢得多,比如东西电子,他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产品多针对中低端市场,他们也非常努力,可是远没有达到像海尔那样的规模。企业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没有力量在研发上投入很大。所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仪器工业的创新还得依靠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双方合作,还要产、学、研相结合。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但是越做越尖端,以取得竞争力。我所知道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空心阴极灯就是这样,这也是一个立足的办法。 /p p strong Instrument:最后,能否请您对仪器信息网的广大网友和业内人士说几句? br/ 陆院士 /strong :中国经济是一个很有序、很特别的经济,变化很快,要推掉一些老的东西,才能建一些新的东西。我希望仪器行业的人士能够认清中国经济的特点,将自己的产业融入国家的经济体系,不管研发、生产什么样的仪器,通用也好,专用也好,都要保证让自己盈利。企业只有盈利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脱离了经济运行是不行的。科研单位的研究也要考虑这些,否则所谓的“产学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p p strong 后记 /strong :采访开始前,陆院士对我们说她希望能够通过此次采访让更多的人了解近红外技术。而且为了这次采访,83岁高龄的陆院士一大清早就提前赶到办公室,等待我们的到来。在采访的过程中,陆院士一再向我们强调仪器行业的重要性,呼吁国家扶持国产仪器的发展。陆院士的身体力行让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在此,本网也大力呼吁仪器行业的专家、厂商、用户,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中国的仪器制造业,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我国仪器行业的发展! /p p br/ & nbsp /p
  • 陆婉珍院士谈科学仪器“十二五”发展机遇——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2011年11月9-10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CIOAE 20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吸引了600余名观众参加,50余家在线分析仪器厂商参展。仪器信息网作为协办单位及网络特邀媒体亦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CIOAE 2011现场,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以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资深院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接受我们的采访。   Instrument:陆院士,您好!非常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行业“十二五”规划纷纷制定,其中国家在科学仪器设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可以说非常之大,请陆院士谈谈在“十二五”期间,科学仪器发展存在哪些机遇?   陆婉珍院士:我国科学仪器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所以可以肯定的说科学仪器发展从现状看已经有了很好的机遇。更不用说我国科学仪器工业和社会各行业对各种科学仪器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未来科学仪器的发展将更为迅速。   现在我们大量依靠进口科学仪器,但是采用进口仪器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在售后维修、零部件供应、仪器操作或者还可能需要跨洋通讯等,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不如使用国内生产的仪器方便。尤其是根据需要进行改型以及所需要的零配件等更是有一定困难。如果国内能够有更多的高层次仪器生产企业,我国国产科学仪器发展将更有希望。   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仪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如果仪器与应用仪器的人紧密的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新产品新技术一定会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Instrument:提高国产科学仪器水平,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陆婉珍院士:国产仪器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大量的发展了较低端的产品,高端产品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困难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造的技术和材料还存在困难 另一方面是能否广泛应用的问题,这两者需要相互结合,不只是“应用”对“制造”提出要求,“制造”也应该结合“应用”,共同创造出全世界范围内的更新的、更适用的仪器,这将是我国国产科学仪器快速发展的路径之一。   Instrument:陆院士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据了解,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正在申请举办近红外光谱的香山会议,目前的进展如何?在近红外光谱香山会议上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陆婉珍院士:近红外光谱香山会议可能于明年4月份召开,所以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相当匆忙,也相当有难度。   因为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及应用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对来说并不复杂,仪器制造也比较简单,但对于质量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并且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借助化学计量学方面的工作,而我国在化学计量学研究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水平,所以与其结合将非常容易。   在这次近红外光谱香山会议上,我们希望化学计量学、仪器制造、应用以及用户需求等能够很好的得到结合,使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真正为社会服务。   Instrument:最后,请陆院士谈谈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现状、前景?   陆婉珍院士:我对于在线分析仪器的现状了解的可能不全面,知道比较多的是在石油化工领域在线分析仪器的情况。单从石油化工领域来看,因为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大部分是流程工艺,需要减少运营成本、人员投入,需要控制质量等,这些都使得在线分析仪器不可或缺。那么其他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未来在线分析仪器的市场需求将会日益增长。   一些大型仪器生产制造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些需求,正在积极推广这方面的产品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采访视频!
  • “准院士”段振豪涉嫌贪污百万受审
    原本是中科院院士热门人选的段振豪,却因发妻在网上爆料其包养情人而陷入“捐精门”事件,随后,又被单位查出涉嫌将科研经费中饱私囊。2月13日上午,52岁的段振豪因涉嫌贪污100余万元在北京市一中院接受审理。 身着号服、戴黑框眼镜的段振豪被带到法庭门口等候庭审   “2004年,他们夫妻在一个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对自己有个私生女作出如此解释。这名被网民们冠以“捐精院士”称号的地球科学领域专家,今天上午在市一中院出庭受审,检方指控他伙同车某,贪污公款100余万元。   二人共涉案146万   据检方指控,段振豪利用其对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与执行全过程负责的职务便利、车春兰则利用在课题组中辅助段振豪工作的工作便利,报销虚假的差旅费、劳务费、交通费、文印费等,骗取科研经费第一笔124万元,第二笔5万余元,第三笔17.8万元。   候选院士表示认罪   今天的庭审并不对媒体开放。不过记者了解到,段振豪的辩护人是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的赵福伟律师。在法庭外记者见到了赵福伟律师。据赵律师介绍,段振豪和车某系共同贪污,段本人表示认罪,因此,他将为段作罪轻辩护。至于更多的案情,赵律师表示开庭前不方便透露。   本案另一名被告人车春兰亦有辩护人,1960年出生的她案发前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机地球化学学科组秘书。不过其辩护人也表示开庭前不方便接受采访。另据了解,段振豪妻子并没有在庭审现场出现,其手机关机。   被捕前遭妻子举报   段振豪于去年5月被列入中科院2011年度的候选院士名单。候选名单公布后,他被妻子曹某在网上举报。曹某发帖称,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包养二奶、养育私生女。   根据曹某的描述,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并养育了一个私生女。帖文称,她于1987年和段振豪结婚,1989年后夫妻俩一直生活在美国。2001年,段振豪回国参与科研项目,并最终于2007年长期待在国内发展。在两人分居的时间内,段振豪长期与数名女性保持婚外男女关系,并生育了一个女儿,还送出了三套房产,研究生张某也是凭着和段的不正当关系,才顺利拿到学位。   随着事件的发展和舆论的介入,曹某又指出段振豪有经济方面的问题。   自我描述成“捐精院士”   曹某所发的帖子,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百万。面对舆论质疑,段振豪承认曾有出轨行为,不过他表示网帖内容绝大多数是妻子编造的,可能影响自己评选中科院院士。   对于自己有私生女一事,段振豪说:“2004年,蔺某夫妇在一个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段说,他是出于同情心而捐精,后来给蔺某钱,也是因为对方经济拮据而心生同情。   对于自己送其他女人房产一事,段振豪说,自己有套价值20多万元的小产权房,只让保姆付了20万元,剩下的算是补贴给保姆了。   “院士梦想”破灭   去年7月21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其网站发出声明称,经该所调查,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院监察审计部门进行核实后,已将其移送司法机关。   针对师德问题,该所认为,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同等重要。虽然段振豪在国内外地球化学学科领域担任多项学术职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科学家,但该所对其违法乱纪和不道德行为决不姑息。段的行为已严重损害了科学家群体和科研机构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该所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经过此番风波,段振豪因涉嫌贪污被捕,其入选院士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新闻链接:   段振豪,1959年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起担任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国际地球化学最高奖(哥德斯密特奖)评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探测)共同主席,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CA)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百人计划”,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显著,在国际上影响较大。
  •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出版
    p   六十多年来,我与陆婉珍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她一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坎坷,但她都能泰然处之,安然度过。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她颇懂得科学精神。 /p p   ——闵恩泽(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157.jpg" style=" width: 430px height: 600px " / /p /center p strong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strong /p p   作者:褚小立 /p p   定价:68.00元 /p p   ISBN: 978-7-313-10612-4 /p p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p p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联合出版 /p p    strong 内容简介: /strong /p p   本书试图从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科研贡献和人才培养等四个主要方面描述陆婉珍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把反映她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整理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素材。全书共分为书香门第、重庆南开中学、中央大学、留学美国等共十章。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8.jpg" style=" width: 419px height: 600px " / /p /center p   陆婉珍(1924.09.29-),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毕业,1949年于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并于 1952~1953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于1955年回国工作。在分析化学对中国的石油开采、加工中的应用有很重要的贡献。建立了一大批石油产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在色谱分析、光谱分析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此外,在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近红外光谱 /a 仪的研制以及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 /p p   strong  【书摘】 回国路坎坷 /strong /p p    strong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strong /p p   尽管当时在美国陆婉珍和闵恩泽已经过上了相对优裕的生活,而且科研、工作条件十分优越,有现代化的试验设备,与周围同事和专家也和谐融洽,如果留下来,很容易出成果。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出国是为了学习,异国他乡绝非久留之地。另外,在那个时候,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还很严重,国内的亲人也盼着他们早日回来。尽管美国政府限制理、工、农、医等专业的人才离开美国国境,回国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但陆婉珍和闵恩泽夫妇一方面在工作中努力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各种技术资料,为参加新中国建设做准备 一方面为取得回国签证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归国的脚步。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他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 /p p   1953年,在波士顿的一些留学生组织起来,以违反人道主义为由,联名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回国与家人团聚。波士顿的留学生组织派人来芝加哥联系。通过何炳林,陆婉珍和闵恩泽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出钱资助活动。经过一年多的漫长等待,他们没有从波士顿留学生组织那里得到任何消息,于是只有另寻途径。 /p p   1955年初,闵恩泽得知上海第一印染厂的一位同事在香港的中国印染厂当厂长,便写信请他帮忙。这位同事叫潘其迪,1948年曾与闵恩泽一起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潘其迪与其公司董事长商量后,向闵恩泽发出聘书,邀请闵恩泽到香港担任中国印染厂研究室主任。如此,陆婉珍和闵恩泽便获得进入香港的机会和居留权,很快美国移民局同意了他们离境的申请。1955年9月,夫妇俩打点行装,告别美国的师长和朋友,从旧金山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来到离大陆咫尺之遥的香港。 /p p   中国印染厂位于香港荃湾,是香港最大的印染厂。巧合的是,这家染厂是查济民先生创办的。查济民是纺织大王刘国钧的女婿,在常州大成纺织厂与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先生是同事和好友,与陆婉珍家是世交。查济民是一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实业家,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查济民一再挽留他们留在香港中国染厂工作。陆婉珍告诉查济民先生,来香港就是为了回到内地。多年后,陆婉珍回忆当年的选择时说:“我们从没想过不回来,这里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样,回到内地,才回到了家,心里才踏实。” /p p   为了尽快回到内地,他们想到了以探亲的方式离开香港,但按香港当局规定,若要到内地“探亲”,须在香港任职9个月方可批准。查济民先生见陆婉珍和闵恩泽归心已定,无意久留,便毅然帮忙斡旋。最后,香港《大公报》的主编费彝民先生真正解决了问题,于1955年10月安排陆婉珍夫妇与钱学森夫妇搭乘同一列火车回到了内地。 /p p   由于陆婉珍的父母在上海,陆婉珍和闵恩泽先到了上海。那一刻,闵恩泽夫妇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多年的游子像浮萍一样,没有找到扎根的土壤。现在,当他们踏在故土上,那种兴奋和踏实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经过八年的远行,父母身体仍然硬朗,全家团聚十分高兴。遗憾的是,陆婉珍的祖母已经去世了,在家里见到的只有祖母的遗像,但看上去依旧那么慈善可亲。 /p p   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回报给新中国,实现深藏心中已久的尽快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陆婉珍和闵恩泽努力地在上海寻找工作的机会。但当时很多人存有顾虑,因为他们是从美国回来的,所以多数单位都不敢聘用他们。1955年11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了北京,与十几位旅美的留学生一起,住在位于前门的高教部留学生招待所里。但是北京的很多单位也不敢接收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 /p p   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徐今强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找来四年前留美回国的、时任石油部设计局室主任的武宝琛。徐今强对他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急需人才,我们要从这些留学生中招一些人来工作。”武宝琛与陆婉珍、闵恩泽是中央大学化工系的校友,他迅速赶到招待所,代表石油部看望这些老同学,向他们介绍我国石油炼制科技发展规划和前景,并欢迎他们到石油系统工作。在武宝琛的宣传动员下,1955年12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石油部石油设计局。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林正仙和程之光。随后,徐今强安排他们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即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前身。 /p p   每当提到这段经历,陆婉珍总是对徐今强充满着感激和敬佩之情。徐今强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百万吨炼油厂兰州炼油厂的组织者。在建国初期抗美援朝之时,热情接纳这样一批留美学生是需要有相当的政治气度与历史远见的。20世纪50年代,石油系统先后从美国吸收了近20名留学生,分配在炼油科研和设计部门。后来这些人都成了石油炼制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p p   当时,陆婉珍每月的工资为200多元人民币,加上丈夫闵恩泽的工资,两人有500多元的收入。尽管与美国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别,但在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十元就很不错了,他们称得上是“金领一族”了。陆婉珍对于祖国给予的承认和待遇感到非常满意,她决心要尽快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我国的石油研究中去。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21.jpg" style=" width: 401px height: 284px "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947年陆婉珍出国前的全家照(后排左二陆婉珍)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31.jpg" style=" width: 326px height: 206px "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950年陆婉珍和闵恩泽在美国拍摄的婚纱照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40.jpg" style=" width: 358px height: 234px "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956年陆婉珍与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的其他成员讨论工作(左二陆婉珍、右一闵恩泽)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49.jpg" style=" width: 329px height: 240px "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959年出版的《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石油炼制科学研究报告集》的封面及首页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58.jpg" style=" width: 389px height: 260px "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980年陆婉珍与核磁共振课题组的成员合影(前排左三陆婉珍) /p center p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37.jpg" style=" width: 406px height: 279px "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1年11月在“加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座谈会”上讲话 /p
  • 严衍禄、胡昌勤获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3月 25日,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在会议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禇小立主持了颁奖仪式  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办法,分会于2015年底前完成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申报、提名和评选工作。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立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奖者:严衍禄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由于身体原因,严衍禄教授没有来到现场,其学生李军会教授代领奖项;刘文清院士、科技部刘春晓处长颁奖)  严衍禄 1935年生,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教授。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基础和农业应用” 1999年获得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年至今,“中国农业近红外分析技术及网络系统”、“建立与完善我国部分农产品近红外光谱库”、“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及应用系统的产业化开发”等项目课题通过科技部、农业部等的成果验收。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胡昌勤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为胡昌勤研究员(中)颁奖  胡昌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抗生素室主任。2001年开始从事NIR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药品检测车”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胡昌勤研究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以制剂活性成分为检测对象,能够在多台NIR光谱仪上使用的药品通用性模型的概念,以及车载NIR系统利用多模型串联提高检测专属性等设想和方法。指导解决了相关研究中模型及传递等诸多困难,编写了车载NIR药品快速鉴别系统中文软件。目前该检测体系已经装备于全国400多辆流动药品检测车,用于广大基层地区药品的现场快速筛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国际交流贡献奖”获奖者:龚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朱险峰、张建为龚伟教授(中)颁奖  龚伟,先后就职于国际多家知名大型化工公司,长期担任科研发展部门的负责人。自2008年,她先后4次回国参加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参会期间,积极与国内近她红外光谱专家、学者和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将国外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经验介绍给中国同行;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积极为国内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献计献策。龚伟教授在国际上积极宣传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2015年12月,在她引荐下,国际知名近红外光谱期刊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专门出版了中国专辑。她多次邀请国外近红外光谱知名教授到中国讲学,让更多国外同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
  • “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获奖名单公示
    为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由陆婉珍院士提议并捐款,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奖项分为贡献奖、科技奖和青年奖,每两年评审一次。2022年“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经严格认真的初审、会评,分别评选出贡献奖2人、科技奖1人、青年奖5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7.20—2022.7.29。 “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名不分先后)贡献奖:徐可欣 杨辉华科技奖:王家俊青年奖:兰树明 李江波 李连 云永欢 杨敏对获奖人提出异议的,必须提交书面异议书。异议书应包括:1.异议内容及有关异议的事实依据;2.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单位名称、法人、联系人、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并加盖单位公章;3. 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并签字)、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书,不予受理。联系人:李杰联系电话:010-82800750;13466764082邮箱:lijie@cis.org.cn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2.7.20
  • 2016年度“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开始评选
    p   为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近红外光谱 /strong /a 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已于2015年9月在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通过,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 /p p   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办法,计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第一届奖励的申报、提名和评选工作。诚挚邀请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及相关单位提名候选人或由工作单位自荐申报。具体信息请见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strong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10/ueattachment/baae2773-19b9-4eb8-966d-c2ab410a9864.pdf" strong 陆婉珍科技奖申报推荐通知.pdf /strong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strong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10/ueattachment/f8af9109-5dce-4682-839b-e503922fbe23.docx" strong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docx /strong /a /p p br/ /p
  • 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获奖名单公示 共计8位专家
    为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由陆婉珍院士提议并捐款,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奖项分为贡献奖、科技奖和青年奖,每两年评审一次。2022年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经严格认真的初审、会评,分别评选出贡献奖2人、科技奖1人、青年奖5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7.20—2022.7.29。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名不分先后)贡献奖:徐可欣、杨辉华科技奖:王家俊青年奖:兰树明、李江波、李连、云永欢、杨敏对获奖人提出异议的,必须提交书面异议书。异议书应包括:1.异议内容及有关异议的事实依据;2.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单位名称、法人、联系人、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并加盖单位公章;3. 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并签字)、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书,不予受理。联系人:李杰联系电话:010-82800750;13466764082邮箱: lijie@cis.org.cn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关于“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以下三种奖项:1.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简称“陆婉珍贡献奖”):奖励为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每届奖励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2.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简称“陆婉珍科技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重大创新性成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每届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3.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简称“陆婉珍青年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青年工作者,每届不超过3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1万元人民币。授奖条件:1.“陆婉珍贡献奖”授予下列人员:(1)积极投身科技事业,为推动中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2)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国籍不限。2.“陆婉珍科技奖”授予下列人员:(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65周岁,即为1957年1月1日(含)后出生;(2)科技贡献要达到下述要求之一:①有重大的近红外光谱理论发现,该发现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显著性影响。②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包括整机、器件、测量附件等)或制造技术方面有创造发明,所研发的仪器在关键性能指标(如信噪比、稳定性、一致性等)上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和一定时间的实际应用。③在光谱采集实验方法上有创造发明,用该方法获取的近红外光谱在重复性、信噪比、信息量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④化学计量学方法上有原始性创新,所提出的方法用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后,在预测准确性、计算速度、模型易维护性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⑤在近红外光谱应用研究上有开拓性成果,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现场、快速或在线测量新分析对象或新分析指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校正模型,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应用验证,与已有分析方法相比,所提出新方法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能显著提高分析效率。⑥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工业化项目实施中有突出贡献,解决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的利用提出了新思想,并经长时间实践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上述贡献对该项技术的后续广泛推广有显著意义。3.“陆婉珍青年奖”授予下列人员:(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为1982年1月1日(含)后出生;(2)科技成果要达到下述要求:①在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至少4篇以近红外光谱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至少2项发明专利。往届获奖情况回顾(点击查看):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
  • 快讯!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0月20日,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首日近1700位网友报名参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致辞。(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nir2022/)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秘书长褚小立博士宣布获奖结果,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徐可欣教授、杨辉华教授,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王家俊教授级高工,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兰树明总监、李连博士、 李江波博士、云永欢博士、杨敏博士。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徐可欣教授、杨辉华教授徐可欣教授徐可欣教授,自近红外光谱分会成立一直担任副理事长,长期活跃在本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一线科研工作中,积极参与并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科研工作集中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原理的成分测量、特别是人体血糖浓度的无创伤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研究。无创血糖测量在世界上至今仍未能成功地应用到临床。徐可欣教授在本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经验和原创的发明,比如发现了光从散射介质出射时因吸收和散射的综合作用、存在出射光对于血糖浓度变化不敏感点的现象,继而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浮动基准测量原理为代表的多种原创性人体测量方法和技术。2000年至今在此领域就已经获得了21件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创立了先阳科技、同阳科技等高技术企业。部分核心光谱类产品已超过2000台成功地应用于环保及工业领域的在线监测中,替代了进口产品。杨辉华教授杨辉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曾任副秘书长。积极参与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筹建、成立和组织工作。承办2012年第四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多次参与组织召开学术交流年会、技术交流会、标准评审会。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作为学会理事,积极参与中国仪器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自2005年以来,杨辉华教授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积极开展制药、药品、果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其它项目6项,横向课题20余项。培养近红外领域博士、硕士生20余名。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翻译近红外成像方面专著1部,授权发明6项,参与制订近红外领域国家标准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指导的博士生获2021年近红外光谱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王家俊教授级高工王家俊教授级高工王家俊,教授级高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标准化委员会红外光谱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家俊高工一直以来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数据挖掘和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热心学术交流,率先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会云南专业委员会;为2018年第七届全国/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昆明)的筹备和召开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注重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了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2020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GB/T 29858);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用建模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推广,获202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8项地厅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并获相应的科技进步奖;参编组编近红外专著3部。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获奖者:兰树明总监、李连博士、 李江波博士、云永欢博士、杨敏博士。兰树明总监兰树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多年来致力于微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产业化工作,先后带领团队研发了MEMS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MEMS型数字曝光式光谱仪以及微型透射光栅型光谱仪。其中MEMS型数字曝光式光谱仪成功应用于便携式谷物分析仪、便携式油料分析仪以及在线式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中。所带领团队开发的仪器在各领域累计应用用户超过2500家,其中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在性能和价格上独居优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谷物收储行业享受到了近红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创造的经济价值,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民用化和普及化作出了实质贡献。李连博士李连,博士,山东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研究员,药学院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山东大学未来计划学者。自2009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初识近红外光谱至今,一直潜心于近红外光谱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突破近红外光谱水溶液背景干扰大的研究方面,开展了以水光谱组学结合化学方法的解析策略研究,以水为探针,建立无标记的原位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中药制剂的质量可视化分析。同时,针对制药过程面临的模型建立应用问题,开展预处理装置研发、光谱实时对应分析、通用模型建模策略等研究,有效地推动了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5篇,参与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多次在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做报告,获得2019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John Shenk Travel Grants,2021年The 4th Aquaphotomic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最佳墙报奖。李江波博士李江波,工学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分选设备开发,研究受到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李江波博士重视研究和应用结合,科学研究面向行业需求。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他和团队一起研发成功了20余套水果品质智能分级设备,已在北京、浙江、重庆、山东等地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水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工作至今,五次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年度“优秀职工奖”,2021年被评为“建党100周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云永欢博士云永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入选海南省拔尖人才和海南省科协青年英才创新计划。担任海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海南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青年编委和《Biosensors》期刊客座编辑。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算法、热带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及质量安全检测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近年来,在复杂分析体系化学建模的基本问题上开展了化学计量学算法及应用研究,理论上证明了量测变量空间中变量选择的必要性,基于集群分析思路发展了多个近红外光谱变量选择方法,其中iRF、IRIV和VCPA方法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与使用,被引用超100次,为推动近红外光谱领域发展做出了贡献。杨敏博士杨敏,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红外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在地质矿产中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国土部地质调查项目。十年以来,紧追国内外矿物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独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创新。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 8篇,Ei 3篇,核心6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为地质调查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增添了一朵绚丽新花,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紧追国际前沿。全国第就届近红外光谱大会正在进行,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nir2022/
  • 王振义院士分500万奖金:450万将用于学科建设
    王振义:500万这样分,心平   87岁的王振义院士上周五刚刚赴京捧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昨天(1月19日)便来到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作为科学家,王振义将一种恶性白血病细胞奇迹般地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使之“改邪归正” 作为老校长,王振义告诉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医科生们,他这一生就是跟自己对着干的一生,从本为名利到无谓名利,始终择善而从。   “国家最高科技奖”本是一个个人奖项,但很多人还是关心高达500万元的奖金归谁?   王振义在济济一堂的师生面前,直言相告:500万元中,450万元归上海交大医学院,把钱花在血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 还有50万元,是相关课题、项目参与者共有的。王振义当场对院校领导说,参研人员中还有中山医院一位教授,遗憾的是他已过世。因此,王振义已将这位教授的那笔奖金托付其生前单位。“正确对待每一位合作者,我的心就平了。”   这早已不是王振义第一次分配奖金,他一直坚持这样的集体至上原则。即使早年拿到以美元结算奖金的国际奖项,即使当时的外汇是那么“值钱”,他也照样如此行事。   王振义坦言,自己年轻时从医的原因有二:一是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 二是医生钱赚得多,待遇不错。追名逐利也许是人的本能,就连青年王振义也未能免俗。然而,60多年的从医生涯,让王振义把自己的原始动机克服了。   他有一套理论:“原我”—“自我”—“超我”。原我,就是本性,可能是不善的,甚至恶的。王老笑言,这就如自己从小自私,好吃的要先吃、多吃,就如自己出于名利双收的目的考上医学院。但他这辈子都在与“原我”作对,不断改造自己,端正自身思想和行为,变“多为自己想”为“多为别人想”,逐步发展出一个真正的“自我”。历经数十年积累,王振义一次次地发现病人经他治疗起死回生,也一次次地发现“自我”,渐渐领悟医生绝不是追名利的职业,而是这个世界上最仁爱的职业。   当然,比“自我”更高的境界是“超我”,对于医生,那就是为病人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有外国名医做到了,但我并没有做到。”   “我的一生就是管好自己的一生。”王振义用了最通俗的例子说明,从小事开始 “管好自己”并不难,就像他自己很喜欢吃肥肉,但吃了第一块,就决不再吃第二块,因为做医生的他知晓高胆固醇对健康不利。   可事实上,许多时候“管好自己”很难。从“名”来讲,科学家总要碰到论文署名的问题。曾有一篇重量级学术论文,从544例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验证王振义提出的血癌细胞诱导分化理论,课题组都希望王振义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作者”位置。但王振义坚持课题执行者应署名最前,其他人都不赞同,最后王振义干脆不署名。   对于“利”,医科生们问得多的还是医生收入问题。王振义表示,医生收入是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关键在于认清从医的本义,他把自己的经历概括为一句话:一个方向一个心,一种药治好一种病,“在主方向上不分心,我的方法才治好多种白血病中的一种”。王振义毫不避讳地说,医生“收红包”是这个社会环境下的怪现象,有些医生忘记了传统的从医誓言——要拿出时间为穷人看病,分文不取。
  •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及相关单位: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计划在2024年7月底前完成第五届奖励的申请、提名和评选工作。诚挚邀请您提名候选人或由工作单位自荐申报。现将提名的有关条件和要求通知如下:一、奖励类别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以下三种奖项:1.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简称“陆婉珍贡献奖”):奖励为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每届奖励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简称“陆婉珍科技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重大创新性成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每届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3.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简称“陆婉珍青年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青年工作者,每届不超过3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1万元人民币。二、被提名人(申请人)应满足的授奖条件1. “陆婉珍贡献奖”授予下列人员:(1)积极投身科技事业,为推动中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2)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国籍不限。2. “陆婉珍科技奖”授予下列人员:(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65周岁,即为1959年1月1日(含)后出生;(2)科技贡献要达到下述要求之一:①有重大的近红外光谱理论发现,该发现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显著性影响。②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包括整机、器件、测量附件等)或制造技术方面有创造发明,所研发的仪器在关键性能指标(如信噪比、稳定性、一致性等)上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和一定时间的实际应用。③在光谱采集实验方法上有创造发明,用该方法获取的近红外光谱在重复性、信噪比、信息量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④化学计量学方法上有原始性创新,所提出的方法用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后,在预测准确性、计算速度、模型易维护性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⑤在近红外光谱应用研究上有开拓性成果,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现场、快速或在线测量新分析对象或新分析指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校正模型,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应用验证,与已有分析方法相比,所提出新方法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能显著提高分析效率。⑥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工业化项目实施中有突出贡献,解决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的利用提出了新思想,并经长时间实践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上述贡献对该项技术的后续广泛推广有显著意义。3. “陆婉珍青年奖”授予下列人员:(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为1984年1月1日(含)后出生;(2)科技成果要达到下述要求:①在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至少4篇以近红外光谱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至少2项发明专利。三、提名和申报要求1.“陆婉珍贡献奖”由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以书面形式提名推荐,推荐材料格式不限,内容尽可能齐全、丰富,一式两份。2. “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由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提名推荐,也可由工作单位(一级单位)推荐申报,原则上每名理事每次提名候选人不超过1人。同一申请人只能由一个渠道申报。申报材料:带有推荐人签字或单位盖章的“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申请表,以及专利证书、获奖证书、发表论文首页、专著封面和目录、项目鉴定证书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请提名人和申报单位坚持科学精神,秉持职业操守,对推荐的被提名人情况介绍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四、时间要求请于2024年5月30日前将“陆婉珍贡献奖”推荐材料、“陆婉珍科技奖”、“陆婉珍青年奖”申报材料寄给近红外光谱分会,并将PDF电子版文件(含附件材料)发送联系人邮箱。 “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申请者须提交答辩PowerPoint文件电子版(PPT格式不限,主要介绍个人情况及取得的科研和应用成果),以及对应PPT文件的7分钟之内视频(须申请者本人主讲,视频格式mp4),并将电子版发送联系人邮箱。纸质文件邮寄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 李杰 收,邮编:100088。联系人:刘慧颖,lhy0008@sina.cn,13910775473 李 杰,lijie@cis.org.cn,13466764082 褚小立,cxlyuli@sina.com,13501215398衷心感谢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附件: 附件1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评奖办法.docx 附件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申请表.docx 附件3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申请表.docx 附件4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pdf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4年2月20日
  •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及相关单位: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计划在2022年9月底前完成第四届奖励的申请、提名和评选工作。诚挚邀请您提名候选人或由工作单位自荐申报。现将提名的有关条件和要求通知如下:一、奖励类别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以下三种奖项:1.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简称“陆婉珍贡献奖”):奖励为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每届奖励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2.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简称“陆婉珍科技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重大创新性成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每届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3.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简称“陆婉珍青年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青年工作者,每届不超过3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1万元人民币。二、被提名人(申请人)应满足的授奖条件1. “陆婉珍贡献奖”授予下列人员:(1)积极投身科技事业,为推动中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2)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国籍不限。2. “陆婉珍科技奖”授予下列人员:(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65周岁,即为1957年1月1日(含)后出生;(2)科技贡献要达到下述要求之一:①有重大的近红外光谱理论发现,该发现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显著性影响。②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包括整机、器件、测量附件等)或制造技术方面有创造发明,所研发的仪器在关键性能指标(如信噪比、稳定性、一致性等)上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和一定时间的实际应用。③在光谱采集实验方法上有创造发明,用该方法获取的近红外光谱在重复性、信噪比、信息量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④化学计量学方法上有原始性创新,所提出的方法用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后,在预测准确性、计算速度、模型易维护性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⑤在近红外光谱应用研究上有开拓性成果,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现场、快速或在线测量新分析对象或新分析指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校正模型,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应用验证,与已有分析方法相比,所提出新方法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能显著提高分析效率。⑥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工业化项目实施中有突出贡献,解决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的利用提出了新思想,并经长时间实践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上述贡献对该项技术的后续广泛推广有显著意义。3. “陆婉珍青年奖”授予下列人员:(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为1982年1月1日(含)后出生;(2)科技成果要达到下述要求:①在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至少4篇以近红外光谱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至少2项发明专利。三、提名和申报要求1.“陆婉珍贡献奖”由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以书面形式提名推荐,推荐材料格式不限,内容尽可能齐全、丰富,一式两份。2. “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由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提名推荐,也可由工作单位(一级单位)推荐申报,原则上每名理事每次提名候选人不超过1人。同一申请人只能由一个渠道申报。申报材料:带有推荐人签字或单位盖章的“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申请表,以及专利证书、获奖证书、发表论文首页、专著封面和目录、项目鉴定证书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请提名人和申报单位坚持科学精神,秉持职业操守,对推荐的被提名人情况介绍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四、时间要求请于2022年5月30日前将“陆婉珍贡献奖”推荐材料、“陆婉珍科技奖”、“陆婉珍青年奖”申报材料寄给近红外光谱分会,并将电子版发送联系人邮箱。邮寄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 李杰 收,邮编:100088。联系人:刘慧颖,lhy0008@sina.cn,13910775473;李 杰,lijie@cis.org.cn,13466764082衷心感谢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附件:附件1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docx附件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申请表.docx附件3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申请表.docx附件4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pdf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2年2月16日
  • 亚太材料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出炉 我国大陆13人当选
    p   日前,两年一次的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会议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召开。会议选举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45名。其中我国大陆有13人当选,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毛新平(宝武研究院)、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刘日平(燕山大学)、吴峰(北京理工大学)、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周少雄(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张志东(中科院金属所)、洪友士(中科院力学所)、姚燕(中国建材院)、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徐坚(中科院化学所)、褚君浩(华东师范大学)、潘复生(重庆大学)。 /p p   随着事业发展并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2017年首次增加了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1名。我国大陆增加的有4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立平(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孙明月(中科院金属所)、宋影伟(中科院金属所)、周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APAM现有11个会员国和地区,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现有院士(早期称Member,后改为Academician)5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86人曾当选,包括(排名不分先后):陈能宽、林兰英、钱人元、徐僖、柯俊、师昌绪、肖纪美、颜鸣皋、严东生、冯新德、姚熹、蒋明华、周本廉、闻立时、胡壮麒、李恒德、王拂松、傅恒志、邹世昌、周尧和、李依依、金展鹏、周廉、朱道本、柯伟、洪茂椿、郭景坤、王震西、叶恒强、白春礼、谢思深、卢柯、包信和、成会明、刘维民、李卫、俞大鹏、谢毅、褚君浩、黄维等中国两院院士,以及40余名非中国两院院士。 /p p   过去25年来,APAM针对各国和地区关键材料的需求,促进各国和地区单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与创业育成,促进亚太各国和地区政府支持并进行人才培训,协助提升亚太青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的参与层次,激励具有前瞻性的研发,进而创造材料科技的新生事业,并促成相关工商产业规模发展。 /p p    strong 我国大陆前两届当选的院士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 /strong /p p   2013年16名:刘维民(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会明(中科院金属所)、孙卓(华东师范大学)、李卫(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李殿中(中科院金属所)、沈鸿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敏(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杨德仁(浙江大学)、周延春(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俞大鹏(北京大学)、易小苏(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罗毅(清华大学)、高超(浙江大学)、徐骏(南京大学)、薛徳胜(兰州大学)。 /p p   2015年8名:王志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王俭秋(中科院金属所)、孙军(西安交通大学)、戎利建(中科院金属所)、陈立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谢毅(中国科技大学)、温兆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蒋青(吉林大学)。 /p
  • 亚太材料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出炉 大陆13人当选
    p   日前,两年一次的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会议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召开。会议选举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45名。其中我国大陆有13人当选,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毛新平(宝武研究院)、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刘日平(燕山大学)、吴峰(北京理工大学)、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周少雄(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张志东(中科院金属所)、洪友士(中科院力学所)、姚燕(中国建材院)、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徐坚(中科院化学所)、褚君浩(华东师范大学)、潘复生(重庆大学)。 /p p   随着事业发展并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2017年首次增加了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1名。我国大陆增加的有4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立平(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孙明月(中科院金属所)、宋影伟(中科院金属所)、周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APAM现有11个会员国和地区,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现有院士(早期称Member,后改为Academician)5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86人曾当选,包括(排名不分先后):陈能宽、林兰英、钱人元、徐僖、柯俊、师昌绪、肖纪美、颜鸣皋、严东生、冯新德、姚熹、蒋明华、周本廉、闻立时、胡壮麒、李恒德、王拂松、傅恒志、邹世昌、周尧和、李依依、金展鹏、周廉、朱道本、柯伟、洪茂椿、郭景坤、王震西、叶恒强、白春礼、谢思深、卢柯、包信和、成会明、刘维民、李卫、俞大鹏、谢毅、褚君浩、黄维等中国两院院士,以及40余名非中国两院院士。 /p p   过去25年来,APAM针对各国和地区关键材料的需求,促进各国和地区单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与创业育成,促进亚太各国和地区政府支持并进行人才培训,协助提升亚太青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的参与层次,激励具有前瞻性的研发,进而创造材料科技的新生事业,并促成相关工商产业规模发展。 /p p    strong 我国大陆前两届当选的院士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 /strong /p p   strong  2013年16名 /strong :刘维民(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会明(中科院金属所)、孙卓(华东师范大学)、李卫(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李殿中(中科院金属所)、沈鸿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敏(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杨德仁(浙江大学)、周延春(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俞大鹏(北京大学)、易小苏(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罗毅(清华大学)、高超(浙江大学)、徐骏(南京大学)、薛徳胜(兰州大学)。 /p p    strong 2015年8名 /strong :王志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王俭秋(中科院金属所)、孙军(西安交通大学)、戎利建(中科院金属所)、陈立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谢毅(中国科技大学)、温兆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蒋青(吉林大学)。 /p
  • 5009万元 吉大任露泉院士获重大仪器专项
    日前,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年度项目立项组织工作已经完成。经第三方技术咨询、综合评审、预算评估和综合决策各阶段评审,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申报的“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批准国拨专项经费5009万元。   该项目总体目标为攻克多载荷复合加载、多物理场复合加载、多载荷多物理场耦合加载与解耦、仪器质量控制与可靠性保障等核心技术,开发多载荷加载模块、多物理场加载模块、原位测试模块等关键部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通过在高档数控设备、大飞机、载人航天等领域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中的应用,拓展仪器功能,提升仪器质量。项目验收后3年内,建立产业化基地,实现年产45台套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材料微观力学性能测试与质量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吉林大学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由科技处组织遴选,积极向主管部门推荐,经多方努力,“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立项支持,是自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以来,学校连续获得该专项的立项资助。
  • 回顾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历届获奖名单 今年你准备好了吗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月2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布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按照通知内容,“陆婉珍贡献奖”推荐材料、“陆婉珍科技奖”、“陆婉珍青年奖”申报材料需于2020年5月30日前将寄给近红外分会,并将电子版发送联系人邮箱,2020年9月底前完成第三届奖励的申请、提名和评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详细内容查看: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306/523287.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3月 25日,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立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奖者:严衍禄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6acb7e5b-0ea8-4a4b-9196-2d9a0557150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由于身体原因,严衍禄教授没有来到现场,其学生李军会教授代领奖项 刘文清院士、科技部刘春晓处长颁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严衍禄 1935年生,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教授。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基础和农业应用” 1999年获得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年至今,“中国农业近红外分析技术及网络系统”、“建立与完善我国部分农产品近红外光谱库”、“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及应用系统的产业化开发”等项目课题通过科技部、农业部等的成果验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胡昌勤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ecaf91a7-badd-4f9a-8a3c-0442c9cd029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为胡昌勤研究员(中)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胡昌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抗生素室主任。2001年开始从事NIR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药品检测车”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胡昌勤研究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以制剂活性成分为检测对象,能够在多台NIR光谱仪上使用的药品通用性模型的概念,以及车载NIR系统利用多模型串联提高检测专属性等设想和方法。指导解决了相关研究中模型及传递等诸多困难,编写了车载NIR药品快速鉴别系统中文软件。目前该检测体系已经装备于全国400多辆流动药品检测车,用于广大基层地区药品的现场快速筛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6月22日,全国第七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进行了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此次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梁逸曾和刘慧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邵学广和刘燕德,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吴志生和陈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奖者:梁逸曾和刘慧颖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21549979-1b2e-4d4a-b54c-e46b15e481f3.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50" height=" 2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杜一平为梁逸曾(曾仲大代领)和刘慧颖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梁逸曾,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和化学计量学家,是中国化学计量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2016年获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颁发的 “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慧颖,1995年开始开展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军用燃料质量技术和装备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2014年,受聘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邵学广和刘燕德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bb28e55b-bd3b-4070-8321-a26460980756.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450" height=" 2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徐可欣、副秘书长唐海霞(仪器信息网CEO)为邵学广和刘燕德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邵学广,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多种基于统计分析的变量选择新方法,及时开展了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相关的方法研究,??将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行业或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燕德,华东交通大学教授。2003年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领域的应用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内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与分选装备”,首创了水果漫透射检测的杂散光消除方法,为NIR技术在我国水果智能检测与机械装备领域的推广和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获奖者:吴志生和陈瀑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c6a5b9ed-702e-4dd0-838e-fdb9181afbd2.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450" height=" 2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韩东海、副理事长杨辉华为吴志生和陈瀑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吴志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在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实时检测误差理论研究中,创建了基于奈曼-皮尔逊检测理论的多变量检测限和多变量定量限计算方法。针对多变量模型构建与性能提升,提出了中药近红外(NIR)实时检测误差理论,创建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NIR实时检测的多变量检测限计算方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陈瀑,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光谱分析方法开发工程师,从事近红外、中红外、拉曼以及荧光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油品快速分析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参与“基于web的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项目,在近红外光谱在原油、汽油快速分析的工业应用推广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p p br/ /p
  • 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开始提名推荐
    p   2月2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布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按照通知内容,“陆婉珍贡献奖”推荐材料、“陆婉珍科技奖”、“陆婉珍青年奖”申报材料需于2020年5月30日前将寄给近红外分会,并将电子版发送联系人邮箱,2020年9月底前完成第三届奖励的申请、提名和评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 /strong /p p    strong 近红外分会常务理事及相关单位: /strong /p p   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计划在2020年9月底前完成第三届奖励的申请、提名和评选工作。诚挚邀请您提名候选人或由工作单位自荐申报。现将提名的有关条件和要求通知如下: /p p   一、 奖励类别 /p p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以下三种奖项: /p p   1.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简称“陆婉珍贡献奖”,奖励为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每届奖励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 /p p   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简称“陆婉珍科技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重大创新性成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每届不超过2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3万元人民币。 /p p   3.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简称“陆婉珍青年奖”,奖励在我国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青年工作者,每届不超过3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每人1万元人民币。 /p p   二、被提名人(申请人)应满足的授奖条件 /p p   1. “陆婉珍贡献奖”授予下列人员: /p p   (1)积极投身科技事业,为推动中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 /p p   (2)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国籍不限。 /p p   2. “陆婉珍科技奖”授予下列人员: /p p   (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65周岁,即为1955年1月1日(含)后出生 /p p   (2)科技贡献要达到下述要求之一: /p p   ①有重大的近红外光谱理论发现,该发现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显著性影响。 /p p   ②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包括整机、器件、测量附件等)或制造技术方面有创造发明,所研发的仪器在关键性能指标(如信噪比、稳定性、一致性等)上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和一定时间的实际应用。 /p p   ③在光谱采集实验方法上有创造发明,用该方法获取的近红外光谱在重复性、信噪比、信息量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 /p p   ④化学计量学方法上有原始性创新,所提出的方法用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后,在预测准确性、计算速度、模型易维护性等方面与现有方法相比有显著性提高。 /p p   ⑤在近红外光谱应用研究上有开拓性成果,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现场、快速或在线测量新分析对象或新分析指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校正模型,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应用验证,与已有分析方法相比,所提出新方法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能显著提高分析效率。 /p p   ⑥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工业化项目实施中有突出贡献,解决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的利用提出了新思想,并经长时间实践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上述贡献对该项技术的后续广泛推广有显著意义。 /p p   3. “陆婉珍青年奖”授予下列人员: /p p   (1)中国国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为1980年1月1日(含)后出生 /p p   (2)科技成果要达到下述要求: /p p   ①在近红外光谱理论、技术研发或应用中有创新性研究成果。 /p p   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至少4篇以近红外光谱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至少2项发明专利。 /p p   三、提名和申报要求 /p p   1.“陆婉珍贡献奖”由近红外分会常务理事以书面形式提名推荐,推荐材料格式不限,内容尽可能齐全、丰富,一式两份。 /p p   2. “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由近红外分会常务理事提名推荐,也可由工作单位(一级单位)推荐申报,原则上每名常务理事每次提名候选人不超过1人。同一申请人只能由一个渠道申报。申报材料:带有推荐人签字或单位盖章的“陆婉珍科技奖”和“陆婉珍青年奖”申请表,以及专利证书、获奖证书、发表论文首页、专著封面和目录、项目鉴定证书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 /p p   请提名人和申报单位坚持科学精神,秉持职业操守,对推荐的被提名人情况介绍做到客观、真实、公正。 /p p   四、时间要求 /p p   请于2020年5月30日前将“陆婉珍贡献奖”推荐材料、“陆婉珍科技奖”、“陆婉珍青年奖”申报材料寄给近红外分会,并将电子版发送联系人邮箱。 /p p   邮寄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6室张建收,邮编:100088。 /p p   联系人:刘慧颖,lhy0008@sina.cn,13910775473 /p p   张建,18511551275 /p p   衷心感谢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3/attachment/43c4d754-42e5-41fa-9cdc-8bac9400d8ff.docx" title=" 附件1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评奖办法.docx" 附件1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评奖办法.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3/attachment/4a81ed23-cafe-43b4-a328-fb62f046c7ed.docx" title=" 附件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申请表.docx" 附件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申请表.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3/attachment/b1be64a9-035b-4209-b7f3-8ce03f4682ce.docx" title=" 附件3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申请表.docx" 附件3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申请表.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2月28日 /p p br/ /p
  • 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11月6日,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首日1000余位网友报名参会,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彤秘书长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建副秘书长宣布获奖结果,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韩东海教授,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臧恒昌研究员和邹小波博士,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卞希慧博士、李敬岩博士、李文龙博士、肖雪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韩东海教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9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92aab73-45d6-443b-9f19-11eb4bd0c5bb.jpg" title=" 韩东海1.jpg" alt=" 韩东海1.jpg" width=" 250" height=" 29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韩东海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韩东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曾兼职秘书长。自1995年开始从事以近红外技术为主的食品内部质量无损检测研究,在果蔬内部质量无损检测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部级项目3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 副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培养近红外硕士和博士毕业生40余名。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50多篇,主编、副主编和参与编写专业书籍5部。已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2项。曾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 等奖 ,2014年日本近红外学会“JCNIR Award”奖 ,《分析化学》2011年-2012年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积极参与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组织成立工作。多次协助组织召开学术交流年会,技术培训会,并在大会上作报告、授课。参与学会组织的社会调研,走访基层一线,观摩生产现场,座谈近红外技术应用,畅通学会与企业的渠道。为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促进与日方近红外技术专家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臧恒昌研究员、邹小波博士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4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8011cfc-d04e-44bc-9476-829ed4936caa.jpg" title=" 臧恒昌研究员1.jpg" alt=" 臧恒昌研究员1.jpg" width=" 250" height=" 34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臧恒昌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臧恒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臧恒昌研究员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需求,深度挖掘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优势,针对药品生产过程分析与控制等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潜心研究和攻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方面,作为项目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中药口服制剂先进制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示范研究”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提出以疗效物质基础传递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新策略、中药生产新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动我国药物制剂智能化方面,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了传统药物制剂单元化生产模式向连续性、智能性生产模式的转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共性问题研究方面,提出了“物质基础正确、过程控制准确、体系设计科学”的研究框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有效信息挖掘、建模新策略及其应用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臧恒昌研究员注重近红外光谱技术人才的培养,把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寓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培养了一大批将近红外光谱发扬光大的优秀学生,为突破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做出了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cd4ccc56-daa2-4702-b499-07e1291bf8ec.jpg" title=" 邹小波1.jpg" alt=" 邹小波1.jpg" width=" 250" height=" 32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邹小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邹小波博士,江苏大学教授。他立足近红外光谱等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围绕食品智能化检测与加工开展研究,其博士论文《计算机视觉、电子鼻和近红外光谱的苹果品质检测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毕业后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可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装备开发方面,以简化模型、提高精度为目标,针对食品、农产品内部成分的复杂性和相干性,在特征变量筛选和非线性建模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发表的论文被引达660次。针对食品、农产品加工中间体一般为多组分的固态或半固态复杂有机体,同一成分在不同部位含量也不同。现有检测方法仅能反映采样点处的组分含量,不能反映组分分布的全貌的先天缺陷,发明了食品加工过程参量信息的多维分布成像检测新技术,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6件,美国发明专利3件 出版专著6部(其中英文专著4部)。开发的农产品无损检测装备自动分选线,如软胶囊智能分选机、小型水果(冬枣、小西红柿、南丰蜜橘等)分级生产线和苹果品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创新性地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和传统食品加工机械相融合,开发出适合我国传统食品加工的新装备,提高其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6项,推动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农产品检测与加工领域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获奖者:卞希慧博士、李敬岩博士、李文龙博士、肖雪博士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1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879632b-f332-4be5-a575-a5f84a9fbadf.jpg" title=" 卞希慧博士.jpg" alt=" 卞希慧博士.jpg" width=" 250" height=" 31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卞希慧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卞希慧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荷兰奈梅亨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08年开始致力于化学计量学算法及其在医药、食品、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定量及定性模型、变量选择、奇异样本检测及预处理方法。提出了subagging ELM、boosting ELM、VB-boosting PLS、EMD-HLFUPLS等多种新型建模方法 以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原料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和成品为载体,引入LASSO、HHT、ELM等方法,建立预测精度高、稳健性好的中药过程质量控制NIR模型 以掺伪植物油和调和植物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化学模式识别的食用油鉴别模型及基于多元校正的调和油定量模型 针对传统紫外可见光谱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利用新型膜富集技术,选取合适的膜材料对重金属离子进行高效富集,对浓缩在膜上的组分不经洗脱直接进行紫外-可见漫反射检测。主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为国内外期刊审稿130余次,2017年被英国皇家学会评审为Analytical Methods优秀审稿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次,多次作口头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cd8b321-cf9e-4d2d-96d2-39556f40d2b2.jpg" title=" 李敬岩博士.jpg" alt=" 李敬岩博士.jpg" width=" 250" height=" 37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敬岩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李敬岩博士,高级工程师,2012年进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工作,任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发工程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以红外、近红外、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分析原油及油品组成与关键物性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积极参与以近红外光谱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成套技术推广工作。主持和参与了近10项研究课题、新产品新方法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先后完成了“近红外原油快速评价技术二次开发与工业应用”、“基于web的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LTAG技术加氢单元原料与产物烃组成快速分析技术开发”等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对原油、汽柴油快速分析方法的工业应用推广做出了贡献。期间于《Energy Fuels》、《分析化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2件。获得了2014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青年奖,2020年CAIA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2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f338072-bc0a-47f5-9c60-d9da4f4caa8d.jpg" title=" 李文龙博士.jpg" alt=" 李文龙博士.jpg" width=" 250" height=" 32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文龙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李文龙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药物质量分析与过程控制分会理事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生物颗粒专委会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委员、中药制药工程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医药学部委员等。担任国内外40余种期刊编委、青年编委、审稿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材的快速分析和全面质量控制、中药生产工艺过程的在线监测、中药生产工艺的一致性评价、以及中药产品的快速无损分析等。主持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2项,对阿胶、苦参、白土苓、黄芪、党参、三七、青风藤等药材及相关制剂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847f20c-449c-409b-86f4-d7e84f85a4b7.jpg" title=" 肖雪博士.jpg" alt=" 肖雪博士.jpg" width=" 250" height=" 32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肖雪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肖雪博士,广东药科大学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以近红外光谱技术为核心技术的药物分析研究和工程应用。主持横纵向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授权专利6项 参编书刊4部 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3项 获2020年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第一名 2016年度“珠江科技新星”、第一批中医药青年求真学者(2020年),2019年入选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代言铬(Cr)元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开发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快检方法,应用于药物原料/原药材、辅料、中间体、成品的快速质量评价。参与构建生产过程在线近红外质量监控系统,在清开灵系列制剂、参麦注射液、安神补脑液、结合雌激素等品种的多个生产工艺阶段实施了在线(快速)质量控制的实际研究及应用。参与搭建近红外在线中试研究平台,在中药提取、柱层析、浓缩、喷干等工艺阶段,搭建了基于NIR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的中试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并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王老吉等品种的多个工艺阶段实现了应用,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大会正在进行,报名请点击: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IR2020/"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IR2020/"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IR2020/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IR2020/"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4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e0f849f-2fc4-45b6-b7f6-fdc6c76c7d6b.jpg" title=" w1920h420nir8th.jpg" alt=" w1920h420nir8th.jpg" width=" 600" height=" 141"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