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乐器新国标

仪器信息网乐器新国标专题为您整合乐器新国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乐器新国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乐器新国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乐器新国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乐器新国标话题讨论。

乐器新国标相关的资讯

  • 首部乐器新国标本月实施 关注有毒有害物质
    据厦门日报报道,家里购置的钢琴、小提琴、吉他,居然也可能是危及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本月开始,我国第一部关于乐器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正式实施。今后市民购买乐器时,可以查看乐器的各项环保指标。如果觉得有异味,可以申请送质量技术部门鉴定 如果确实有害物质超标,消费者就能向有关部门举报,并提出退换货要求。   记者昨日走访市场发现,很多乐器都无法提供环保检测报告,而对于乐器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超标现象,受访的多数市民也并不知情。   大型乐器成家庭主要污染源   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大型乐器已成为家庭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型乐器可能会含有危害人们安全健康的甲醛、苯、挥发性有机物、可溶性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和塑料配件中的有害物质。   随着钢琴等大型乐器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大型乐器作为家居装饰品,在家庭中污染的主要来源中,钢琴、古筝等体积较大的木质乐器以及一些需要用嘴进行演奏的乐器,都是污染问题的“元凶”。   新国标多方面治“毒乐器”   乐器新国标是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儿童家具安全技术规范》出台之后,又一部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乐器新国标第一次对乐器、乐器配件及乐器包装物中含有塑料材料的有害物质、重金属、挥发性有害物质限量和石质、陶制乐器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电子乐器有害物质等方面提出要求,重点控制危害健康的甲醛、苯、挥发性有机物、可溶性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和塑料中的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等有害物质。   在售乐器多无环保检测报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的乐器材质千差万别。一些乐器需要使用合成木材、工程塑料、有色金属、油漆、粘剂等,而这些材料也正是产生甲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源头。   记者查看了几十件乐器,仅有极少部分大品牌乐器附有厂家提供的环保检测报告,而更多的乐器则只能提供说明书、合格证。一乐器商行负责人坦言,即使是进口乐器,能拿得出检测报告的也是少之又少。   选购乐器先闻“味道”   专家建议,选购乐器要查看相关环保指标,如果商家无法提供正规环保检测证书,则须留意新乐器是否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购买乐器后,可先将乐器放在通风处,在味道还没有消失前,最好不要使用,尤其是一些需要接触唇舌的乐器,在使用时更要谨慎。专家还建议,冬季是室内环境污染的高发期,应该保持室内通风,以减少乐器异味污染带来的危害。
  • 解读乳业“新国标”
    乳业"新国标"实施 标准下降会不会让牛奶质量下降   6月起,中国乳业“新国标”正式实施,其中共包括66项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对这些标准进行的重新修订,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   然而,从今年3月份标准正式发布到6月实施,关于它的争论似乎从未止息。尤其是其中《生乳安全标准》一项,不少乳品业内人士指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是“历史的倒退”。更有媒体公然指出,这份标准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一时间,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也让不少老百姓开始担心,自己今后喝的牛奶,质量会不会下降 菌落标准提高,会不会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猛然一想,老百姓的担心似乎有些道理,可“新国标”为何要这样制定?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乳业资深及权威专家。   对“新国标”的两种看法   6月30日,记者找到了新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生乳”一项的规定,对比旧版GB19301—2003《鲜乳卫生标准》,确实发现,“理化指标”中的“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限量”中的“菌落总数”两项,是其中差别最大的地方。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授、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胜利告诉记者,目前国内100头以上成规模的奶牛养殖只占23%左右,据2007年中国奶协的统计,2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占到60%以上。有人指出,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许多散户养殖的奶源,蛋白质含量连2.8%都难以达到。据报道,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曾对媒体表示,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的原因,是为了“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如果将标准定高,整个行业会因此增加巨额设备添置和检测成本。   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教授直接对记者表达了他对新标准的不满:“这个标准就是迁就了落后,保护了落后。”“我刚从宁夏回来”,南庆贤说,那边有些原奶生产的菌落含量已经达到了每毫升400万。“如果标准太低,只能让奶农更放松。”他认为,原奶质量下降,必然会影响到乳制品的质量。这种考虑到国情、奶农利益的做法,他个人并不同意。“这会让我国和国际上差距更大,外国人对我们的奶产品更有看法。全世界现在除了非常落后的国家,其他对原料奶的标准和要求都很高。只有优质的原料奶才能做出优质的乳制品来。”据南庆贤了解,一些业内人士对新标准也比较反对。   与南庆贤意见不同的,是中国奶业资深专家,现为中国奶业协会顾问的王怀宝。他认为,自己的看法更加立足于实际。“目前媒体报道中有些过激的言论,对于中国奶业发展、提高老百姓奶制品的饮用量,并没有什么好处。”他认为,这次新国标只会对行业发展有影响,不会对老百姓喝的牛奶质量产生太大影响。新国标出台后,对于生鲜奶的标准,表面上看低了,实际上是高了。因为过去虽然要求蛋白质含量2.95%,但我们并没有做到严格执行。新标准中的2.8%只是最基本的,也就是合格不合格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会制定细则,高于2.8%的,再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按质论价。   百姓喝的牛奶会受影响吗   不过,媒体上对“新国标”的争论还是引起了一些老百姓的恐慌。有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人都反对为了迁就奶农利益,牺牲了牛奶的营养和国人的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兴民认为,“新国标”中生乳蛋白质标准降低,并不会给我们的饮用奶和营养摄入带来太大的问题,因为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每100克里蛋白质含量只减少了0.15克。按中国营养学会的标准,成人一天应摄入60—70克动物蛋白。“新国标”里要求,每100克牛奶里含2.8克蛋白质,每天喝500毫升,也就是一斤牛奶,也能摄入14克蛋白质,再加上平时肉类等蛋白的摄入,已经足够了。   “不过,微生物标准不应该再降低了。”李兴民说,原奶中的菌落含量和老百姓的健康有着更大的关系。细菌含量高了,首先是储藏、运输中可能产生毒素,这种毒素比细菌更耐热,牛奶加工中,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将其完全杀死。其次是菌落多会产生酶,分解牛奶中的物质,造成牛奶的味道、口感下降,破坏营养价值,比如出现苦味、沉淀不均匀等。第三,牛奶杀菌是有一定效率的,如果原奶中的菌落多了,成品奶中的残留菌也会变多。第四,只有更苛刻的条件才能杀死较多的细菌,比如提高杀菌温度和延长杀菌时间,但这同时也会破坏牛奶营养。   改变饲养模式,才能喝上更好的奶   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新西兰这样的产奶大国,记者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它们的牛奶并不像国内一些牛奶那么浓稠,质感稀薄,却有着浓浓的“奶味”。在新西兰,记者在超市中随便买了一瓶全脂普通牛奶,包装上标明:蛋白质含量3.2克/100毫升,脂肪含量3.3克/100毫升。而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5.8克/100毫升,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也在3.7克/100毫升。南庆贤告诉记者,这种牛奶质量上的差异,和奶牛的饲养技术有很大关系,所以光把标准降低是不够的,我们应在提高技术上做更多的引导与规范,才能让中国老百姓喝上和国外一样优质的牛奶。   李胜利认为,中国牛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牛奶质量和许多因素有关,首先是饲料。我国奶牛饲养多用较低营养价值的玉米秸秆,纤维含量高而蛋白质含量低,高蛋白含量的苜蓿等优质饲料用得还不够 其次是在奶牛品种的选择上,比较注重产奶量,对乳蛋白率的重视不够 第三,季节对奶牛产奶有一定影响,夏天牛的饮水量大,饲料吃得少,牛奶的营养含量也会比冬天有所下降。   据记者了解,目前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这个数量以下的,才是优质牛奶。国外有些奶牛专家甚至主张,牛奶菌落数超过1万/毫升,就应追查原因。李兴民告诉记者,美国、欧盟的菌落标准,我们并非完全达不到,现在有些企业生产的奶已经能达到每毫升10万以下,但散养户则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推崇现代化养殖方式,散养不该是主要的养殖方式。”他说,国外的个体养殖比例非常低,而在我国,则比例较高,这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还可能出现兑水、掺假等安全问题。   李胜利也认为,从长远来看,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能提高饲料质量、采用严格的机械化挤奶方式,让中国消费者喝上更有营养、更安全的奶。不过,他指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变。从现实来看,中国奶牛的产业化养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规模化和标准化饲养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可能一天发展起来。作为一个不发达国家,不管是中国的奶牛养殖水平还是牛奶质量,都在艰难中一步步提高和发展,我们要从国情出发,给予它一定的时间和理解。   “我觉得目前的标准只是短暂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不出两三年,会对现有的标准进行修订。”李胜利说,国家标准只是基本的准入标准,企业可以参考它建立更高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收奶。加工时也可以进行调整,等级高的奶做巴氏奶或酸奶,等级低的做奶粉。目前农业部等正在进行奶农培训,帮他们改善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原奶的安全性,消费者完全没必要为此而担心或恐慌。
  • 乳品新国标被指全球最差标准
    中国乳品新标准争论焦点   新国标被指偏向常温奶 导致巴氏杀菌鲜奶市场占有率不足20%   对乳品新国标的质疑声再在业内响起。据报道,日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反映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   据悉,导致争议再度升温的仍然是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王丁棉昨日对本报说,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已经导致巴氏杀菌鲜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份额连20%都不到。   反方:应逐渐恢复巴氏鲜奶的主导地位   王丁棉说,由于巴氏杀菌鲜牛奶需要的奶源质量很高,而新国标对原奶细菌数如此宽松显得过于偏向常温奶,这导致巴氏奶目前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连20%都不到。   王丁棉说,目前全国性的乳业巨头都是以常温奶为主打,“这些巨头普遍没有自己的奶源,在他们的游说下,上午专家设定好的新国标下午就被有关部门推翻了。”他说,国家应给予政策及经济扶持,逐渐恢复巴氏鲜奶的主导地位。   正方:可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   在去年,《生乳》国家标准中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细菌总数从50万个落菌单位上调至200万个落菌单位,这是业内人士质疑的两大热点。   卫生部的辩护称,目前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5头以下比例为32.4%,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养殖水平低造成生鲜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   按卫生部的解释,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维护奶业稳定发展,但是仍然鼓励企业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   专家视点   不如由国标改为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郦韬珉指出,与其将就乳品新国标,还不如由国家标准改为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由专业委员会审核),以减少负面影响和降低损失。
  • 包装水国标出台 新“瓶”装新“水”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以下简称&ldquo 新国标&rdquo ),其中明确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同时,新国标还取消了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等致病菌的限量要求,仅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增加了包装水产品中最常见的环境污染微生物&mdash &mdash 铜绿假单胞菌指标。这引起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关于包装饮用水的争议一直不断,背后深藏的既是有关健康的思考,也是当今饮食安全遭到质疑的大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示添加剂◎   富氧水、苏打水、蒸馏水&hellip &hellip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瓶装水不仅给我们带来便利,也带来了疑惑:它们是否名副其实,带有某种功能性?   包装饮用水新国标对此有了明确规定,包装饮用水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   &ldquo 富氧水、蒸馏水、离子水&hellip &hellip 可能会在市场上消失。&rdquo 中国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飞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增加了标签标识的规定,&ldquo 当包装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时,应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lsquo 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以调节口味&rsquo 等类似字样&rdquo 。尽管新国标没有明确禁止矿物质水的名称使用,但上述新规定使得长期以来争议很大的矿物质水受到了深刻影响。   据了解,矿物质水是在纯净水基础上添加少量矿化元素制成。因此,当2016年1月1日新国标中关于标签标识的规定正式实施后,市面上售卖的矿物质水将不得不在产品名称附近标示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字样。   &ldquo 从历次检测上来看,矿物质水所加进去的矿物质是特别微量的。&rdquo 赵飞虹表示,从营养学的角度上讲它没有什么作用。   长期以来,随着纯净水不含矿物质、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不利争论的加剧,矿物质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有不少纯净水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矿物质水,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赵飞虹指出,加上矿物质对纯净水的口感确实有一定改善。新国标这样要求是对的,矿物质水可以生产,但不能声称它的营养作用。   然而,由于矿物质水没有国家标准,其质量只能由企业自己制定企业标准来控制。而不同企业生产的矿物质水,矿化元素种类和含量都不同。这些添加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待科学论证。   ◎多种微生物限量被取消◎   新国标&ldquo 微生物限量&rdquo 的表格显示,目前只有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两种微生物的限量及检验方法规定,而此前在该表格中出现的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计数等微生物限量指标均已被删除。   菌落总数这一概念之所以被公众所熟知,与饮用水产品多次因菌落总数超标而上黑榜有关。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12月公布的抽检信息显示,不合格的水样达775种。其中因菌落总数超标而被判定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占了半壁江山。   新国标实施后,过去监管部门常以菌落总数超标判定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有企业人士曾指出,删除菌落总数指标是为了与包装饮用水国际标准接轨。然而一些行业观察员及营养专家却质疑称,在国内饮用水企业还无法对饮用水卫生做出完全保障、从而菌落总数屡触红线之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调整有太过超前、不符合国内饮用水实际现状之嫌。   上述被删除的微生物菌落总数直接关乎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国家公共二级营养师韩国芬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成,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样本中所含菌落的总数量。该指标一般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   &ldquo 饮用水本身就是一种单一营养素。如果菌落总数没有被限制,一旦超标就会破坏大肠内的菌群平衡,从而引发呕吐、腹痛等症状。&rdquo 韩国芬说。   对于菌落总数被删除的新规定,专家们也各执一词。赵飞虹认为,菌落总数达标是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点,不应该作为监测的指标。   广东瓶(桶)装饮用水协会会长罗坦也指出,菌落总数的含量代表其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较高,但并不代表一定是有害食品。   菌落总数超标,除了企业自身在生产、运输等过程监管有待完善之外,还和标准中关于菌落总数的要求过高有关。&ldquo 而新国标取消菌落总数的检测,并不意味着标准变得宽松。&rdquo 罗坦说。   &ldquo 以菌落总数判断水污染并不科学。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细菌都跟人的健康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同食品的菌落总数差异很大,因此它不是一个准确的安全指标。&rdquo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说。   ◎规范行业发展◎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新国标正式实施后,对包装饮用水名称的新规定将重创达70亿元的矿物质水市场。赵飞虹介绍,由于考虑到矿物质水是仅在纯净水中添加硫酸镁、硫酸锌等食品添加剂的饮用水,&ldquo 矿物质水&rdquo 名称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具有补充矿物质的营养功能。   事实上,包装饮用水新国标发布意见征询稿时,曾考虑将不再使用&ldquo 饮用矿物质水&rdquo 名称,当时引起众多矿物质水企业反弹。随后时隔仅大半个月,矿物质水生产企业之一统一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就正式宣布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完全退出矿物质水市场。   目前,娃哈哈、可口可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其公司正在对新国标进行研究。而康师傅公司则表示,他们的矿物质水符合国家标准,对于新国标早有应对,影响不大。   而对于微生物标识的新规定,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则表示,虽然新国标有完善之处,但仍然看不懂为何要删除菌落总数这一项。&ldquo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每一次抽检报告中,菌落总数都是重灾区。虽然超标的后果有轻有重,但反映的都是饮用水生产企业自律性较差,饮用水基本卫生堪忧的问题。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或者为了降低溴酸盐含量,新国标可以适度调整菌落总数检测指标标准,但是彻底取消该指标等于再次降低了企业违规的门槛。&rdquo   据记者观察,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品牌与包装的饮用水有三四十种。品牌饮用水添加剂泛滥、厂家乱打概念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这些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应的统一标准。   董金狮介绍,目前包装饮用水业有两个标准在执行。此次新国标出台,将取代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而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中涉及新国标的部分将以新国标为准。这将对规范整个行业起到积极作用。   &ldquo 新标准将原先多个标准统一起来,让饮用水标准更加清晰,便于企业执行,也会减小消费者的误解和疑虑。&rdquo 董金狮表示。同时,&ldquo 标准明确&rdquo 和&ldquo 管理明确&rdquo 相结合后,对生产、监督、消费者的选购以及未来维权都能提供更好的通道和依据,整个行业将进入规范化运作的新环境。   《中国科学报》 (2015-01-28 第8版 食品)
  • 家电:多项新国标已正式实施
    近几年来,各种家电标准竞相出台。这些标准的公布,加快了我国家电标准化的进程,同时也为消费者的家电消费和维权提供了便利的依据。   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去年11月起,一些新国标将开始正式实施。   多种标准密集推出   中央空调节能国标《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装置技术规范》国标于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据了解,我国中央空调的节能技术规范历时三年才编制完成,是我国首个空调内产品的技术标准。   数字电视新国标,多项地面数字电视接收修订端系列国家标准于2011年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据国家工信部官员表示,此次的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端系列国家标准中,融合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AVS、音频DRA等信源编解码国家标准。   2011年11月,安全储热式电热暖手器新国标正式实施,该标准对硬壳暖手器和柔性暖手器各自的安全重点都分别予以规范。   其中硬壳暖手器重点关注外壳机械强度,并特意增加了跌落试验。此外,硬壳暖手器和柔性暖手器在使用中都会直接接触人体,所以标准中对温度控制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家电标准化的进程在加快   家电技术日新月异,新品也是层出不穷。但很多消费者由于相关知识缺乏,在选购时常感到无所适从。而且面对新品,还经常遭遇到维权的麻烦。于是,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相关国家标准,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尽量完善家电标准、指导消费。   正是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各种家电标准竞相出台。但在这些标准中,除了像能效标准等少部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外,大多数都是推荐性标准,如保鲜冰箱标准、微波炉蒸功夫标准、健康家电标准、家电延保标准等等。这些标准的公布,加快了我国家电标准化的进程,同时也为消费者的家电消费和维权提供了便利的依据。
  • 维生素D新国标、新机遇、新挑战!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场对于物质的检测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于做分析仪器的厂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检测要求的提高,既是国家对于民众健康的重视,也是对市场的一次考察,市场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带来一些阵痛,但阵痛过后,经历过优胜劣汰的规律筛选,留下的必然是适应性更强的产品。针对此次新国标GB 5009. 296-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D的测定》的发布,其中最明显的无非是增加了在线柱切换反向液相色谱法,当然,还有其他内容的改动,例如:细化了试样的类型,从原来的“不含淀粉样品和含淀粉样品”,增加了各类食品分类,如:1.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和饮料;2.谷物及其制品、烘烤食品、婴幼儿谷物类辅助食品及其他含淀粉试样;3.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及其制品、蛋及蛋制品;4.水果、蔬菜、豆类、食用菌、坚果和籽类;5.含蜂蜡等粘稠胶质试样和其他食品。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食品的分类更加细化、详细和准确了,不再是笼统的称呼,并针对每种不同类型的试样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处理过程,这样避免的各检测机构以前所面临的针对一些特殊制品,检测方法不清洗,处理过程多样化的问题。其次还将食品中维生素D2和D3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做出了调整,这对于各个仪器厂商来说,这将会是一场挑战。但同时也认识到,我们对于每天所摄入的营养物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对于这个跟健康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众的更加关注。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维生素D检测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特别发起“维生素D新标准解读与应对”话题。本文邀请到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开发部负责人邓异凡分享相关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在新国标发布之前,本公司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二维液相,在线柱切换技术,其主要产品为人体内血药浓度检测仪(TDM),因此针对此次新国标的发布,我司立即组织人员开展了新国标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根据新国标的要求反相柱切换方法六通阀共两种状态,如上图所示。首先需要在色谱柱1上对杂质进行分离,再通过柱切换的方式将维D转移至富集柱上,第三次切阀再通过泵2将富集柱上的维D转移至色谱柱2上进行分析。对于在杂质的分离需要在第一个检测器上观察结果,维D的分析需要通过第二个检测器观察。我司对新国标反相柱切换液相色谱法的管路连接方式进行了微调,使用单边切阀的方式,让维生素D经过2次检测器,做到分离检测。使用此方法,可以同时分析维生素A D E,且所有化合物结果信息在一张色谱图上,包括维生素E的四种构型以及维生素D2和D3,结果图如下:图1.从左往右依次为维生素A 0.05μg/mL、维生素E四种构型δ、β、γ、α 0.2μg/mL图2.从左往右依次为维生素D2和D3 0.5ng/mL 所有化合物的信噪比S/N均大于3。并验证了该方法的线性和重复性,结果均比较好。图3.维生素A和E四种构型的重复性结果图4.维生素D2和D3重复性结果图5. 维生素A、E标曲图6. 维生素D标曲 使用此方法,维生素D会过两次检测器,第一次过检测器时D2和D3没有分离,两个峰重叠为一个峰出,位置在维A和维E中间,经过泵2分析柱的分离后再次经过检测器时分离为两个色谱峰。该方法减少了一个检测器的使用,缩短了方法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表一、方法对比值此时刻,正是我们国产仪器发力的时刻,也是我们向市场证明国产仪器实力的机会,在尊重国标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能做到更高的标准,更能符合我们市场的实际需求。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尽一份力。投稿人: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开发部负责人 邓异凡关于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珂睿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色谱、质谱产品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6年,公司立足于色谱、质谱及配套自动化产品的国产化自主研发。公司目前50%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累计超5千万,我们已建立起全国销售和服务网络。产品涵盖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单四级杆及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配套色谱柱产品开发以及为这些产品提供自动化前处理产品,并依靠这些产品不断提供众多解决行业痛点的特殊应用方案。
  • 首个民用口罩国标实施近一个月 市场难觅新国标口罩踪影
    北京市民戴口罩出行  从11月起,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人们寄予厚望的新国标,实施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新国标推广效果不佳  新国标实施已20多天,记者调查发现,执行新国标的产品难觅踪影,市场销售的防霾口罩大多数标示执行的标准都为GB 2626-2006。记者查询了解到,这项强制性国标名为《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分类是“劳动防护用品”,用于职业性呼吸防护,包括某些颗粒物防护,如粉尘、烟雾等非油性颗粒物。  记者在京东、天猫和淘宝3家购物网站上看到,每家网站综合排名前15位的防霾口罩中,没有一款执行新国标。其中,在京东上有一款国产防霾口罩宣称检测依据为GB/T 32610-2016,但执行标准依然为GB 2626-2006。  记者在京东上咨询一款3M防霾口罩,客服人员回复称,他们的产品执行的都是GB 2626-2006,这就是目前的国标,其他标准就不清楚了。  在淘宝和天猫上,情况基本与京东差不多。客服人员也都不了解新国标,只是强调达到国标GB 2626-2006要求就是合格的,可以放心购买。  实体店情况如何?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和莲怡路上的几家药店和超市。情况基本上和网店相同,所销售的防霾口罩标示也大都是执行GB 2626-2006标准。销售人员对于新国标,要么压根儿没听说过,要么就是说不清楚。  新国标根据空气质量不同,将口罩的防护级别由低到高分为4级:D级、C级、B级、A级。如D级适用于空气质量中度及以下污染、PM2.5浓度小于等于 150微克/立方米时 而A级口罩适用于空气严重污染、PM2.5浓度小于等于500微克/立方米时使用。但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还没听说过这种分级标识的口罩,店内暂无这类口罩销售。  对于新国标落地难,专家解释说,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项推荐性标准,对生产企业没有强制约束力,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市民购买防霾口罩全凭感觉  那么,新国标的出台是否有助于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选择正确的防霾口罩呢?  记者做了两次不同空气污染程度下,公众出行佩戴口罩情况的调查。第一次是11月13日,当天10时10分北京是霾黄色预警。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一个路口处观察,在约有100位通过路口的行人中,戴口罩的仅有7人。戴口罩的行人中,有4人佩戴了N95型号类可过滤PM2.5的口罩,3人佩戴一次性口罩和普通棉质口罩。  11月18日9时整,北京空气质量指数(AQI)213,重度污染,霾橙色预警。记者来到广渠门内大街家乐福超市对面的红绿灯路口,观察了15分钟,粗略统计这期间大概有300人经过,其中戴口罩的是58人,戴口罩人数达到20%。显然,相较于前一次黄色预警时调查,此次橙色预警时,戴口罩的人数明显增多。但仍然有高达80%的人没有做任何防护,这其中既有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  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当橙色预警时,健康防护措施包括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 一般人群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户外活动可适当采取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他们都表示,知道雾霾对健康有害。对于雾霾天外出是否应该戴口罩,大家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不戴口罩的市民大多表示,已经习惯了,无所谓 有的则说,戴着难受 还有人说,经常有雾霾,防不胜防,干脆不戴了。  戴口罩的市民则表示,雾霾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出门还是应该戴上口罩。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雾霾严重时,她出门都会戴上口罩。但当记者询问她是否了解防霾口罩知识时,她则笑称不清楚,也没听说过口罩新国标。她购买的标准就是,网上销量大、宣称防霾的口罩,对于是否真能防霾,她称自己也无从验证。  市民赵先生称,自己戴不戴口罩,主要凭感觉,如果灰茫茫,能见度明显降低,自己则会佩戴专业防霾口罩。  记者还采访了万丰路附近一个叫橙色年代小区的门卫吴大爷,他表示,自己几乎天天在室外,但从来不戴口罩,戴上觉得不舒服,喘不上来气,心发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这个小区对面的一个养生会所员工正在外面一字排开做健身操,并且没有一个人戴口罩。  专家表示,雾霾天气市民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其中非常有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戴口罩。平时应该多了解防霾口罩相关知识,做到科学有效防护。  防霾口罩执行标准亟待规范  由于此前一直没有民用口罩的国家标准,导致我国 PM2.5 防护口罩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山寨防霾口罩充斥市场。许多在售的PM2.5防护口罩没有统一标识,质量参差不齐,品牌鱼龙混杂,既让消费者难以选择,更使其健康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工业防尘口罩被大量误用,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  然而,新国标实施以来,市场销售的防霾口罩,执行标准仍然一片混乱。记者统计了一下,目前防霾口罩大多数执行的是《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这一工业用口罩标准,也有执行医用产品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还有的执行的是企业标准。此外,有部分口罩标示执行的是美国、欧洲等国外标准。但这些标准都不适用于民用口罩,如工业防尘口罩有着严格的佩戴条件限定,使用时间超过 4 小时后,容易造成头晕等身体不适状况。  记者发现,今年1月,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还发布了一个团体标准——《PM2.5防护口罩》,但调查并未发现市场有标示这一标准的口罩销售。  专家表示,急需强化新国标的推广,规范普通民众适用的PM2.5防护口罩市场,以便有效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防霾口罩,你选对了吗?  最常见的口罩主要有普通棉布、纱布口罩、医用一次性无纺布口罩、活性炭口罩及医用N95口罩,它们有何区别呢?  1.普通棉布、纱布口罩——对PM5以下没阻挡  最普通的纱布口罩防护空气中的颗粒物效果最差。普通的棉布、棉纱口罩能滤除大部分粉尘和颗粒物,但对PM2.5几乎没有什么防护作用。  2.医用一次性无纺布口罩——阻挡效果有限  这种口罩对于细小颗粒物阻挡效果有限,阻挡细菌却不能防尘。  3.活性炭口罩——吸附异味更有效  活性炭口罩添加了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层,但它只对隔绝异味起作用,对抗颗粒物防霾效果欠佳。  4.N95口罩——大多数PM2.5能挡住  测试显示,达到N95和KN95标准的口罩能过滤大气中95%以上的PM2.5颗粒,能有效阻隔其进入呼吸道。  选对,你戴对了吗?  1.按面型选择普通/细码型号,将头带每隔2~4厘米处拉松,金属软条向上。  2.戴上口罩并紧贴面部,口罩上端头带放于头后,然后下端头带拉过头部,置于颈后,调校至舒适位置。  3.将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央顶部向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4.双手尽量遮盖口罩并进行正负压测试。  正压测试:双手遮着口罩,大力呼吸,如果空气从口罩边缘溢出,即佩戴不当,需要再次调校头带和鼻梁金属条。  负压测试:双手遮着口罩,大力呼吸,口罩中央会陷下,如有空气从口罩边缘进入,即佩戴不当,需要再次调校头带和鼻梁金属条。  耳戴式佩戴方法  1.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   2.用口罩抵住下巴   3.将耳带拉至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尽可能舒适   4.将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向两侧移动指尖,直至将鼻夹完全按压成鼻梁形状为止。  戴对,还要注意什么?  不管是戴口罩前或者是取下口罩后,都应该彻底清洗双手,确保卫生。佩戴及脱去口罩的过程需要注意不要用未清洗的双手接触到口鼻。  N95等防霾口罩是不需要一次性抛弃的,一般来说,在使用两天后,就要更换新的,否则也起不到防护的作用。用过的口罩要谨慎丢弃,为了避免手接触到口罩泼水层表面,应持绑绳或松紧带,或用纸包好,再丢入垃圾桶。  一般情况下口罩的有效期是2~5年。如果过期了,可能会发生潮变,密闭性也会有问题。
  • 大米新国标正式实施,新在哪儿?这些变化你必须知道
    《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实施将会对大米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引领健康饮食新理念 近年来,居民购买大米时普遍存在着消费误区,很多人认为大米加工越精细,品质就越好。加工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往往片面追求“精、白、亮、美”等外观品质,过度抛光使大米的营养价值降低,大米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要素流失,成品大米仅剩下营养为5%的胚乳,其余的都是淀粉层。 据统计,每增加一次抛光就增加1%的损失,而且整精米率损失增大,动耗成本增加。目前我国稻谷出米率仅为65%左右,而日本稻谷出米率为68%~70%,平均出米率比我国要高3%~5%。 在“新国标”中对大米“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了上限,对一级大米的加工精度由“旧国标”的90%以上调整为80%~90%,突出了适度加工,更多地保留了大米原有的营养价值,使大米国家标准更能适应绿色发展理念。托普云农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了升级更新,适应新国标,可使居民改变以“精、白、亮、美”大米为好大米的错误导向,走出大米消费误区,使加工企业更加注重提升大米加工质量,避免过度加工,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提升稻米资源利用率 大米“新国标”通过调整加工精度,强调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稻谷出米率。同时,通过适当放宽碎米率,也可以相对提高稻谷出米率。也就是说,在大米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实行“新国标”,通过提升稻谷出米率,可相对提高每亩大米产量,从而可适当减少稻谷种植面积。另外,减少大米加工精度,将减少大米加工用电,节约大量的能耗,也有利于大米产业的绿色发展。 托普云农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对于一些整精米和碎米判定错误的可以通过转化来实现,由于在摆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米粒出现重叠的现象,可以通过分割来自动区分叠在一起的米粒。若是米粒中混入了杂质,可以通过删除来剔除杂质的干扰。 加快优质稻种植推广 大米“新国标”不但保留了“品尝评分值”作为衡量优质大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定等指标,还要求标注大米最佳食用期,加上适度加工,这将最大限度地提升优质大米的品质,保留其营养价值,从而拉大与普通大米的品质差距,有利于优质大米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生产和种植效益,加上消费者对优质大米需求的快速增加,我国优质稻种植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将促进水稻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大米“新国标”的实施,通过控制大米加工精度和碎米率,可提高稻谷出米率,增加单位稻谷的大米产量,从而提升大米的总价值。由于大米出米率的提高,同等稻谷加工量将增加大米产量。假如我国大米出米率再提高1%,将增加大米产量150多万吨,相当于2018年全年大米进口量的一半左右;如果大米出米率能提高3%,大米产量增加将更加明显。 托普云农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可检测垩白度、碎米率及小碎米率、整精米数量、整精米率、大米透明度、黄粒米、不完善粒、面积、长径、短径、长宽比、圆度、等效直径等指标,操作界面简洁明了,检测结果立即打印。 大米新国标新在哪儿与“旧国标”相比,“新国标”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一)调减“四级”大米 “新国标”将大米产品等级调整为大米及优质大米两大类产品,每个产品各设置三个等级,取消了“四级”大米。主要原因是,在“旧国标”中,大米产品需求量最大的是一二级大米,合计占比超过90%;四级大米产品的占比近年来一直低于1%。(二)调整定等标准 一是调整加工精度指标。本次修订的“新国标”,大米加工精度的术语名称参考了国际标准,并将“旧国标”中“一级”“二级”加工精度改为“精碾”,“旧国标”中“三级”加工精度改为“适碾”。同时,对“加工精度”指标制定了新标准:精碾———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7.0%。 二是调整碎米含量指标。调整后,籼米碎米总量:一级大米≤20.0%,二级大米≤25.0%,三级大米≤30.0%,碎米率均较“旧国标”同类指标放宽了5个百分点;粳米碎米总量:一级≤12.5%,二级≤15.0%,三级≤20.0%,分别较“旧国标”同类指标放宽了5、5和7.5个百分点。优质籼米碎米总量:一级≤10.0%,二级≤12.5%,三级≤15.0%,分别较“旧国标”放宽了5、2.5和0个百分点;优质粳米碎米总量:一级≤5.0%,二级≤7.5%,三级≤10.0%,均较“旧国标”放宽了2.5个百分点。 三是使用垩白度指标。由于“垩白度”能够综合地反映垩白粒的数量、垩白的面积大小以及垩白的面积大小占米粒表面比例等因素,比“垩白粒率”更加准确。因此,“新国标”中,用 “垩白度”替代“旧国标”中的“垩白粒率”。 四是建议标注最佳食用期。大米 “新国标”仍将“品尝评分值”作为衡量优质大米的蒸煮食用品质的定等指标,对 “直链淀粉含量”指标进行了微调。优质籼米直链淀粉含量13.0%~22.0%,优质粳米直链淀粉含量13.0%~20.0%。同时,“新国标”调整了大米标签要求,标签方面增加 “优质大米建议标注最佳食用期 (品尝评分值为产品最佳食用期内数值)”的规定,以规范优质大米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便消费者选择。 五是调整杂质等其他指标。大米“新国标”对杂质指标定义、杂质限量指标要求、黄粒米指标要求和不完善粒指标要求进行了修订。(三)调整判定规则 为规范和引导适度加工,“新国标”调整了判定规则,增加了“加工精度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判为非等级产品”。
  • 实施仅一月 乳业新国标或酝酿微调
    刚刚实施一个多月的乳业新国标可能会有微调。经济观察网记者7月13日下午从相关人士处获悉,针对目前争议最大的两项指标--蛋白质含量、微生物限量,可能的微调是,保持蛋白质含量指标不变,对微生物限量做出进一步“阐释”.   该人士称,乳业新国标确定的生鲜乳“蛋白质含量2.8%”(即100克生鲜乳含2.8克乳蛋白)不变,“微生物限量(通俗理解是指细菌含量)每毫升200万个”将再做要求。这种微调或将通过乳业新国标“释义”或者是“执行办法”的方式另行公布,比如不同微生物含量的生鲜乳执行不同的收购价格,即“优质优价” 另外,分阶段实现更加严格的微生物含量指标。   酝酿微调   这一新的认识,是在7月13日卫生部召集各地奶业协会负责人进行的座谈会后形成的。据了解,这个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贯彻执行乳业新国标,再讨论新国标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   针对上述相关人士的说法,本网记者向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求证,魏不予置评,建议记者向卫生部询问。截止发稿时,记者未能联系到卫生部相关负责人。   企业操纵?   有支持新国标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养殖条件下,原奶中的指标要达到“蛋白质含量2.8%、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这样的标准都很难。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而且,由于是散户养殖占主导,这些散户少有能达到机械化挤奶、全程冷链储存,所以,之前对原奶菌落总数的严格要求能否真正执行也成问题。资深乳业人士陈渝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乳业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其制定高标准让企业在检测过程中做手脚,不如去实实在在地正视这个问题。他还表示,因为目前原奶收购环节中缺乏独立第三方检测,对于原奶的达标与否完全是由收奶企业说了算,而散户也没有能力承担自行检测的成本,所以高标准往往成为收奶企业掌握的话语权。   有反对者认为,不能因为现实的养殖状况落后,而保护落后生产者和生产方式--散户养殖。反对者们认为,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之所以比较混乱,与现行的行业标准低、准入门槛低有直接关系。他们认为,奶农的稳定应该通过政府制定的退出机制来解决,而乳业国标事关产业发展,理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在质疑生中出炉的乳业新国标,迅速被解读为企业“操纵”的结果。   实际上,在新国标制定前期,蒙牛、伊利确实都深度参与了新国标的起草。有消息说,《巴氏杀菌乳安全标准》和《灭菌乳安全标准》蒙牛有参与起草,《生鲜乳安全标准》伊利有参与起草。   中国乳制品行业一直存在着巴氏奶阵营和常温奶阵营的对立。就此次新国标事件,通常的分析是,巴氏奶阵营因对奶源质量要求更高,应该是希望新标准提高的一方,而常温奶阵营则相反。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对于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常温奶大户,的确是有利的。按照伊利、蒙牛的奶源处理能力,基本上可以占到全国散户奶源的1/3左右,而且奶源分布很广,而按照中国散户奶源的现实情况,它们的原料奶就很难达到高标准。所以降低标准一方面符合了伊利、蒙牛奶源现状。   但也有专家对此持相反意见,认为反倒是超高温灭菌技术对原奶的质量要求更高,因为超高温灭菌技术对于温度、处理时间都有既定的要求,如果原奶质量不达标,反倒将影响超高温灭菌处理后的乳制品的质量。   有大型乳制品企业的人士表示,公司一直坚持高的生鲜乳标准,从未有过放宽的动议。该人士还称,如果放宽生鲜乳标准,只会使奶企在奶源收购上减弱对奶农的话语权,而且会增加低标准原奶的加工成本。   所谓“乳业新国标”,是从2008年12月开始着手准备的,是将原来乳制品行业160余项数量繁多的乳品“国标”精简合并为66项标准。这项工作耗时1年半。直至今年4月,新版乳业国标强制性标准份由卫生部牵头制定,在卫生部、农业部等11个部委机构,七十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庞大阵营坐镇后正式颁布,并从6月起开始正式实施。   不过,乳业新国标一发布执行就受到了众多乳业资深人士的质疑,质疑的焦点集中在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比如,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及体细胞的指标比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有明显的降低。据介绍,1986年的国标中将生鲜乳收购等级设置为四个等级,而新国标中则取消了等级划分,只设定了最低标准。与当时国标的第一等级要求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达到2.95%以上,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相比,新国标的最低限值则只有蛋白质含量为2.8%,以及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
  • 中国原奶质量世界最低?炮打乳业新国标
    乳业新国标是进步,还是倒退,是个问题   是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奶农,是个问题   是受制于现实,还是鼓励先进,也是个问题   细菌含量超出国外数十倍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蛋白质含量远低正常标准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炎症缠身的病体奶牛挤出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怀揣着上述疑问的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刚参加完6月上旬的中国奶业首届大会,未能寻到答案。   在行业反弹雀跃中举行的这次盛大集会,洋溢着对产业一体化的期许,几乎屏蔽了三鹿事件后的安全阴影。顾佳升再一次嗅出了曾经的集体沉默的味道。   这些质问,本是抛给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乳业“新国标”的,此前数月,作为业内专家,他反复被新国标究竟是历史倒退还是进步的争论声浪所淹没,在化名博客里,他直言不讳,“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正走向歧途”。   两个月前,在另一处奶业的集会上,压抑在业内的腹诽之声,最终却是因为一位好事者的意外提问,才在会议结束前刻,公然引爆。   那场不免愤激的评论中,不止一家乳企,不止一家行业协会,也不止一位专家,炮打了乳业新国标,“离奇”、“意外”等说法频频出口。中国乳业阵营林立,互相攻讦的事情并不新鲜,但放诸一项集11部委、机构之力,耗时近两年,并被寄予开启食品安全新纪元期待的新国标之身,还是令人惊诧。   乳业新国标怎么了?官方语境中的共识之下,究竟掩盖着什么样的秘密和争议?   一夜退回25年   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   问题出在了乳业新国标的分支“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的设定上。   三鹿事件中,元凶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环节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见这些指标的生死攸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生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并一度成为反思所向。2009年初,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即已启动,卫生部受托领衔。   然而,对照两份旧有的生乳标准,在蛋白含量上却难得一致,均系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细菌含量)亦呈从严之势,从原有的最低容许每毫升400万提升至50万。   三鹿垮台后,国务院紧急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在反思中尤为提及“对生鲜乳及乳制品(以下统称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上溯一年,2007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更是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   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经三鹿事件血般教训,太多人坚信,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生乳细分指标,以构筑乳业的第一道安全之门。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的新国标正式颁布,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难抑惊诧,“这简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   若单纯从数值上看,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倍。“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放低至此?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历史经验,为什么骤然被推翻?”曾感慨,“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   此外,一度呼声颇高的体细胞标准,也未出现在终稿中。体细胞,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早已通行,“不设此标准,新国标开宗明义的生乳应来自‘健康乳畜’的定义几乎是一纸空文。   立足于国情的政府,立足于利益的企业,乳业新国标集众多“智慧”,却被指一夜倒退25年。 (梁伟驰/图)   被推翻的专家“共识”   “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   因为生乳并不直接饮用,很难说,这些数字上的变更会立竿见影地带来安全祸患,但质疑者仍不免担心,关键标准的显著降低,会传递出宽松妥协的信号,置乳业于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   1986年农业部生乳标准中悄然取消了“不准有任何添加或提取”的条款,二十余年后,三聚氰胺被肆意添加,“很难说当初的取消没有埋下纵容的种子。”一位业内人士称。   这样全线放宽的标准何以出台,让顾佳升和曾寿瀛两位专家颇为惶惑,他们都曾参加专家起草组会议,并均认为:“在蛋白质含量等标准上,专家组已达成共识2.95%,何以最终形势逆转?”   曾寿瀛记得,2009年6月第一次参加专家组会议,关于蛋白含量的争议,“会场就像是钟摆,左边喊2.8,右边喊2.95,甚至还有喊2.7的,莫衷一是。”   同年7月,在重庆的一场奶业集会上,部分与会代表公开叫板“对于乳蛋白质含量,不能降低标准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曾寿瀛为此还写信给卫生部领导,直陈“蛋白质菌落总数的指标,无论加加减减,都要有客观依据。”   曾寿瀛在信中回忆,自己早年主持乳业标准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国东南西北选中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企业,每年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采样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最后提出项目指标。   而这一次,因为重在梳理和归并整合,且领衔单位卫生部不分管奶源,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遂造成了各种意见,各怀动机,各自为政。   多少因为领导批示此信的作用,8月的专家会上局势出现了变化。尤其是8月19日,“专家送审稿,几乎是专家一条条地过堂,再也听不到2.8%的呼声了。”他说。   但显然,老先生过于乐观了。先是两个月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蛋白质含量标准被折中为2.95%,附加每年5-9月为2.8%,至正式发布稿,则只余2.8%了。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最终拍板是在专家送审稿的审定会议上,一位参会专家回忆说,农业部和奶协,力挺2.8%方案,这一意见最终被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员会采纳。   这位专家记得,当时农业部门的人指出, 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许多散户奶源蛋白含量连2.8%尚难达到,何谈2.95%?   “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2.8%就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部奶办主任王俊勋此前回应媒体时称。   鼓励先进,还是保护落后?   “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垮了。”   立足国情论,得到了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的认同。   他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是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而体细胞未被纳入则还考虑到,一旦增设,整个行业将要增加巨额设备添置和检测成本,且监管体系也未做好准备,“步子不能走得太前”。王教授还直言,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跨了。”   支持“立足国情”论者不乏其人,比如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坦言,过去标准中的2.95%均非强制性,从没有被严格遵守过,所谓”退“,无从谈起。   而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为代表的北方奶源大省的奶协,更是立场坚决,甚至私下联合纵横,辽宁奶协秘书长卢戈川说,他们调研发现超过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   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奶牛的养殖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时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相。“这就是必须正视的无情的现实。”王竹天说。   甚至有支持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这就是农业部门弃2.95%取2.8%的用心所在,作为强制性新国标,如果标准定高,要不增添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不“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   是保护奶农利益,还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成了难以取舍的选择题。   三聚氰胺风波之后,基于奶源环节暴露出的漏洞,奶牛养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是上海奶协的副秘书长曹明是就曾高呼,中国乳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终结落后的生产方式——散户养殖。现在,“尊重这样的现实,究竟在鼓励先进,还是保护落后?”   四川新希望乳业的一位高层亦直言,“奶牛正常养殖,生乳完全可以达到2.95%,反之,必是养殖不科学,现在标准低了,其后果就是再不科学也可以达标,中国奶源质量何时才能真正提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位专家一言以蔽之,新国标将“食品安全问题和民生问题混为一谈了”,从而可能坐失行业自新的机遇。   一锅被利益搅浑的粥   “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   漩涡还不止于是否立足国情这般简单,企业也被认为是推手之一。   新国标正式颁布前,曾经历了公开征集意见阶段。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征求意见汇总表显示,力主生乳指标放宽的意见中不乏一些大型乳企的身影。   比如一家企业就主张降低标准,反对增设体细胞指标,而另一家则希望菌落总数放宽至1000万(这一数值是欧盟标准的100倍),理由是散户奶源需要一定时间规范和提升。“这些特大企业,一直以来奶源的覆盖面广,质量不稳定,若是标准定高,势必会影响合格奶源持续充足的供应。”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实际上,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人指责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最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第一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   中国乳业一直以来还被认为存在着巴氏奶阵营和常温奶阵营的尖锐对立,通常的分析是,巴氏奶阵营,因对奶源质量要求更高,自是乐见标准提高,而常温奶阵营则相反。   一位观察家推测新国标可能存在着刻意平衡利益的影子:强制性地赋予了巴氏奶标鲜的地位,易于其被市场识别,这被视为胜利之处,而作为平衡,在生乳标准上,则适当倾向于常温奶阵营的诉求,如是则互有攻守。   这样的揣测被相关企业反驳,强调自己从头至尾,也没有动议过放宽生乳标准,所谓1000万菌落数的动议也是无中生有。   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尽管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但断然否认存在国标为大企业左右的情况,“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   而作为最初生乳标准的起草单位的另一家企业则未接受采访,其参与起草工作的代表只是强调:“争论这么久,难得新国标有了共识,不要再起波澜了。”   叫屈者解释,若论实际影响,放宽生乳标准,只会使奶企在奶源收购上损失对奶农的话语权,且增加低标准原料的加工成本,企业怎会自乱阵脚?   而质疑者坚定认为,降低标准,客观上特大企业是受益的,可以借此扩大收购半径,缓解原料匮乏压力,“至于增加加工环节成本的弊,远小于扩大奶源带来的利。”   作为反击,在征求意见稿的回馈中,一家企业也曾指责动议增加体细胞的部分专家“存在商业目的,因为大部分在推销检测仪器”。   对于不明就里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互相指摘、揣度越发增其安全忧虑,而未及整肃中国乳业乱相,新国标自己已陷入乱麻之中。   乳业大国不设防?   “什么都进口,我们自己究竟留下了什么?”   新国标的争议正在私下酝酿,但专家组组长王竹天强调,“国标再低,各个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来提高企业标准。”   起草专家内部也有抱释然态度的,江苏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袁宝君就称“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并不直接威胁消费者安全,因为最终面对消费者的成品质量标准并没有降低”。   曾寿瀛很不以为然,蛋白质关乎营养,菌落总数则攸关质量,“难道非要有毒才叫威胁安全?”   质疑者如顾佳升难掩遗憾,“三聚氰胺事件,表面上是一个偶发的安全事件,但背后恰是中国乳业表面繁荣、基础薄弱的必然反映。”这位唱反调的专家,一度被视为“盲目比照国外标准”的论坛专家。   看看支撑乳业大国的基础,“既进口奶牛又进口牧草,进口了黄油、奶酪、奶粉,又进口乳清粉,还在进口其他各种乳原料,以及一些从乳汁中提取出来的种种天价添加剂,我们自己究竟留下了什么?”他忧心忡忡。   没有配套的饲料基地建设,奶牛养殖模式分散却又缺乏长远规划,乳制品名目繁多而背离牛奶本质,这些问题本可以借三聚氰胺事件一并被反思,梳理,继而重新出发。   2009年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乳业显示了强劲的反弹的势头,三聚氰胺事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已渐消弭,保卫行业的努力正收获实效。   只是,被寄予构筑质量安全之门第一步的乳业新国标,才落地,已飘摇。
  • 电动车面临新国标考验
    在电动车新国标的颁布引起社会一片议论的时候,正在无锡举行的“中国南方电动车及零部件展览交易会”、“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与电动车有关的重量级人物执议电动车新国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提出了“轻型电动车制定技术标准若干建议”,中国自行车协会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提出“标准应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和谐发展”,江苏省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提出“暂缓执行新国标是对目前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最佳策略”,中国最大的电动车企业新日电动车董事长张崇舜分析“新国标对电动车产业的影响”等。   记者在电动车展上看到,参展商的参展热情仍十分高涨。据了解全国约有200多家企业参展,场面十分壮观。作为行业龙头,新日电动车相关负责人在交易会上表示,新标准或将会使得行业内出现一轮破产高潮,众多的中小电动车企业由于不符合摩托车生产条件而将破产。同时,新国标要求电动车驾驶者持证上路,将大大影响1.2亿电动车使用者出行的方便,新国标规定电动车走机动车道,不仅会给交通造成压力,还会带来安全隐患。这些都将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记者采访了一些参展企业,一些零配件生产商说,新国标要求出来后,豪华车的需求量开始下降,低速简易车零配件的需求增长很快。询问他们对新国标出来后的应对方法,参展企业心态表现得颇为犹豫。抱着等等看心态的占大多数。一位参展的公司老总说,肯定会有影响,但希望能暂缓执行新规定。但也有参展商说,新国标迟早要执行,况且有的电动车搞得太过分了,有的马力比过去的轻便摩托车还强,甚至与摩托相近,问题是如何掌握好管理的“度”。在现场的市民关心的是现在买电动车以后上路会不会受影响。有一家企业推出一种电动车爆胎助动器,可以在电动车爆胎后架在车胎下应急继续行驶,很受欢迎。
  • 速冻食品新国标公布 允许限量金葡菌
    对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的争论有了明确答案。昨日(11月25日),卫生部发出通知,今年12月21日起,新国标将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将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   此前,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国内知名速冻食品品牌产品,纷纷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而有品牌公开表示,现行国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不得检出的,但是当时正在征求意见的新国标里,则可限量检出,如果按照新国标,则产品合格。   而卫生部昨日的通知,也明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将于2011年12月21日起正式施行。卫生部表示,新标准根据致病菌风险评估结果,调整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规定,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据悉,新国标适用范围包括了饺子、馄饨、包子、粽子、汤圆等速冻预包装食品。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在2011年12月21日前,鼓励企业按照新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自2011年12月21日起,企业必须按照新标准组织生产经营。   ■ 回应   三全食品:已召回并销毁不合格产品   在《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新标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制数量由原来的“不得检出”改为限量检出。对此,三全食品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对新国标不便做出评论。   对于新国标的发布,有消费者担心,企业前期被曝光检测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品,在新国标发布后已经属于合格产品,那前期企业召回的产品是否会继续流向市场,未召回完的产品是不是就不再继续召回了?   三全上述负责人昨日表示,依照国家规定,企业已经对检测出的几个不合格批次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召回程序,召回的产品全部销毁。“已检测出不符合旧国标的产品就要全部召回,召回的产品更不会二次流向市场。”该负责人称。   ■ 追问   “金葡菌”检测标准是否降低?   检验方法已修订,新标准“更科学合理”   多品牌速冻食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出现行标准以来,很多地方的超市采取了下架措施,同时,食品标准也再次陷入“降低门”的质疑中。昨日,作为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说,降低的结论是不对的。   刘秀梅说,过去,在微生物检验方法中没有定量的检测方法,也就不可能规定检出这个食品里含有多少致病菌。但是目前,随着引进一些微生物定量检测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已被修订,在这一背景下,就可以给金黄色葡萄球菌规定限量值。所以,新标准在采样范围、采样量和限量要求中,应该是更科学、更合理的。   新国标是否被企业“绑架”?   “标准制定借鉴国际相关规定,但也要考虑国情”   企业召回的不合格速冻食品,在12月21日后按新国标可能又合格了。有市民质疑,新国标是否是相关大企业提出?   对此,刘秀梅表示,标准修订的全过程是认真推敲的,指标并不是企业提出来,是专家借鉴了国际食品法典和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的规定。   该标准从2006年立项到2008年完成了初步的版本。参与单位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在这个过程中,有记载的研讨会至少有7次,参与标准研讨和提出意见的有300多人,我们的编制说明就有25页。”   不过刘秀梅坦言,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保证安全是第一,但还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她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2011年新修订的程序手册上说,“(包括标准在内)的风险管理是一个与各利益相关方磋商后,权衡各种政策方案……并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过程。”
  • 福厦泉自来水水质明年底前达到新国标
    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开始实行,这项被专家喻为“对水质提出了欧美标准,可以直接饮用”的新国标,一度因为需斥巨资技改而让供水企业饱受压力。记者昨从省建设厅获悉,根据省里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要求,我省各自来水厂拟按新规技改的总费用达到二十多亿元。水质检测将达106项 新《标准》是二十多年来我国首次对1985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修订,规定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 据专家介绍,新《标准》实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参考了欧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地饮用水标准,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省建设厅有关人士坦言,此前他们组织了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水质抽查,若以新国标来评判,其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比如说,各地的自来水厂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建厂的,工艺上无法满足新国标的要求;管网也是那年代的,严重老化,影响出水末梢的水质安全。所有县市自来水都将达到新国标要求 省建设厅有关人士表示,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我省各地供水企业上报了一揽子的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厂区技改、管网改造及检测设备采购的总费用,目前已超过20亿元。省建设厅表示,各地的技改启动后,将从根本上保障城乡居民用水达到新国标要求。 根据计划,我省将用两年时间完成所有县城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改造,明年底前,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的供水水质监测,将具备新国标的106项要求,其他设区城市供水企业将具备新国标中的42项常规检测能力。省建设厅表示,争取用3~4年时间,让全省所有县市的自来水均达到新国标要求,以保障居民饮用水更安全。
  • 新国标再审 鲜奶将分级销售
    p   继我国对婴儿配方奶粉实施史上最严检测标准后,生乳新国标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讨论稿已经在近日发布。值得注意的是,生乳新国标首次提出将对生乳进行分级,并公布了检测方式。虽然新国标本次能否获得通过仍是未知数,但业内普遍认为,生乳分级制度将鼓励“养好牛、产好奶”,尤其是改变当前越是规范化大型牧场反而因为管理成本偏高而亏损的状况。此外,此举也能引导牛奶加工企业积极自建优质奶源基地,形成整个乳业链条的良性发展。不过,在监管层面,如何在鲜奶分级价格利润上升的情况下,杜绝奶企产品造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发生,也是未来将面对的难题。 /p p    strong 国标再审 /strong /p p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牵头主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巴氏杀菌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原乳检验方法》4项国家乳业新标准讨论稿对外公布,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 /p p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的生乳新国标讨论稿显示,在调整理化指标要求之外,首次提出将对生乳进行分级,并公布了检测方式。未来将根据每毫升菌落总数指标将生乳分为优级、良级和合格级三级,实行优质优价,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鼓励“养好牛、产好奶”,改变目前“好奶卖不出好价”的状况。 /p p   业内认为,生乳新国标实行生乳分级标准,一方面能给乳品行业提供正向激励,引导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并最终以价格兑现价值 另一方面,在鲜奶包装上明示原奶等级,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参照,这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升级大有裨益。 /p p   据了解,这是国家五部委2017年公布《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奶业“十三五”规划)以来,乳业国标修订工作第一次有了明确进展。目前,国内实施的生乳国家标准制定于2010年,由于对部分关键指标限值规定过低,甚至低于1986年的旧一版生乳国标,导致该版国标被认为是拖了中国乳业后腿而饱受争议。 /p p   生乳新国标2017年已经申请了3次,但是并未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准,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生乳新国标未获批,但是一直在行业实行,不过,由于不是国标无法对企业进行限制,效果并不明显。 /p p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生乳新国标出台,是对于整个中国乳业的一个分化,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拥有好奶源、好牧场、好硬件的企业来说,将得到政策红利,对整个中国乳业产业结构的提升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 /p p    strong 大势所趋 /strong /p p   事实上,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确存在多层次并行的局面,既有规范化的几千头牛的规模牧场,也有散户养牛,不同运营模式的牛场所供应的奶源品质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大型牛奶加工企业往往把各种奶源混在一起,各档次奶源的产品在终端市场上都卖一样的价格。这就导致加工企业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寻求优质奶源,而规范化运作的牧场也没有因为更先进的运营管理而多受益,这种局面本身就不利于中国鲜奶品质的提升。 /p p   其实,从2010年现行生乳标准开始实施以来,各界关于乳业条款机械单一、卫生指标偏低的质疑一直存在。其中,一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乳企不断表达不满。除此以外,消费者越来越对自身的知情权、选择权变得敏感和关心。 /p p   据了解,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原奶分级制,这种模式有助于鼓励养殖企业养好牛、加工企业用好奶,对整个产业链的升级都有利,最终会依靠市场的力量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消费者也愿意为产品的差异化特性支付溢价。 /p p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尤其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市场对优质牛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业内普遍认为,鲜奶目前仍然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使得优质奶与低质奶的售价相同。而实行分级后,通过细菌数量进行管理,能够用高标准倒逼产业升级,从保证奶源品质和规范乳制品加工工艺方面下手,做出真正的放心奶。 /p p   乳品行业专家宋亮也认为,分级制虽然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期,但如果可以实现,仍将对指标更好的中大型牧场企业形成利好,分级制将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制定更合理的收购价格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生乳分级标准是行业大势所趋,这不仅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必然选择,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方案。”宋亮说。 /p p    strong 监管难题 /strong /p p   不过,生乳新国标如果获得通过,分级制也势必将带来鲜奶市场新一轮涨价潮。目前,龙头乳企在推出鲜奶时,已经将奶源地、奶源品质、工艺严格等作为卖点。而如果将生乳新国标推行至全行业,或将拉动一批高价鲜奶产品的出现。宋亮表示,如今,中国奶牛存栏量下降得很厉害,如果生乳新国标通过,鲜奶价格毫无疑问上涨。 /p p   除了价格上涨,采访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很多消费者表示担心,在生乳分级背景下,优质生乳的利润优势会加剧企业产品作假,出现标注优级鲜奶实际上却是普通奶等一系列问题。 /p p   对于监管难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利润驱使下,市场会出现以次充好等现象。对此,监管部门必须尽职尽责,公平公正严格地执行行业标准。朱丹蓬则认为,生乳新国标是鼓励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如果触碰政策红线一定会受到惩罚。 /p p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对鲜奶分级的监管应该着重考虑安全性,严查严控添加物,不要一味在提高营养指标上做文章。 /p p   “虽然生乳新国标通过会使市场面临奶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但是业内依然希望生乳分级标准能够获批,毕竟对行业和消费者是利好政策。”宋亮说。 /p
  • 一次性纸杯新国标即将实施
    悬空三多年的纸杯国家标准即将落地,新国标有望于6月1号正式实施。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用一次性物品越来越多。比如:大家在喝水时就经常会使用到一次性纸杯。其实看上去很卫生的这些一次性纸杯实际上既不环保,也不健康。   目前,我国只有一次性纸杯的行业标准,消费者呼之欲出的国家标准出台一波三折。最近有消息说,新国标将在一个月后的6月1日正式实施。   新标准对纸杯的杯口和杯底印刷位置有严格规定,“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不应印刷”,这样可以避免消费者在使用一次性纸杯时误食纸杯外包装上印刷的油墨,从而提高纸杯的使用安全性。   悬空三多年的纸杯国家标准即将落地,新国标有望于6月1号正式实施。新国标从根本上对纸杯的原材料、添加剂、制品、包装、印刷等提出了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介绍说,新国标规定,“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不应印刷”。   董金狮:我们在喝水时嘴可能会接触杯口附近,15毫米之内不印刷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安全。还有杯底为什么也不能印呢?因为杯子在套的时候,杯底容易蹭到另一个杯子的内侧。因此下面也不让印刷,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新国标还明确规定:不得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一旦荧光物质进入人体,就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使人体内的细胞发生变异,成为潜在的致癌隐患。   对于纸杯的材质,董金狮说,新国标不再强制要求使用“可降解物质”制作纸杯。   董金狮:现在我们认为不降解的更安全。原来我们有点盲目,什么都推广可降解的。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我们认为,可降解技术第一不成熟,第二不安全,第三浪费资源。所以,现在,回归到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不要求可降解了,就是普通的也行,降解的也行。   新国标中还规定,不得使用回收材料作为原料制作纸杯,生产时要使用环保油墨。   董金狮:过去我们使用油墨都是苯类的,油墨中含有苯或者甲苯等有毒溶剂,就像报纸一样有味道,其实就是有毒有害有味道。   与纸杯新国标同时发布和实施的标准还有《纸碗》、《纸餐盒》的国标,这三个纸制品的国家标准出台,结束了纸质食品包装容器产品没有国家标准的缺憾。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新国标对纸杯印刷位置有了明确的要求,但对纸碗和纸盒却没有要求,这将为公平竞争留下遗憾和诟病。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新国标没有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也将给标准的公平性、科学性留下隐忧。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分析指出,新国标的实施存在一定难度。   董金狮:这个标准是2011年12月5日就发布了,要求2012年6月1日实施,但是这个标准真正印出来已经是4月初了,也就是给企业留的时间比较短,执行起来会有一些困难。因为好多企业面临模具、模板甚至工艺的调整。   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因为使用了劣质的一次性纸杯,在盛满水的情况下纸杯会变软。于是,大家找来杯托加固纸杯。环保专家董金狮说,   董金狮:有些劣质纸杯会渗漏,有些人家里或办公室用个杯托,实际上这都是悲剧。用杯托盛水我认为是个悲剧,是对一次性杯子最大的讽刺。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消费者在市场上如何才能挑选到合格的一次性纸杯呢?董金狮介绍说,大家在选购一次性纸杯时要一看,二闻,三动手。   董金狮:第一是看,要看包装上的标识信息是不是全。如果打开以后,我们要看纸杯的颜色不要过于鲜艳 纸杯对着光线看不要有杂质。第二就是闻,闻纸杯有没有刺鼻的异味,特别是油墨的味道,或者是发霉的味道。第三就是动手捏一下,好的纸杯很硬,有回弹性,劣质的纸杯往往捏了以后很软,没有回弹性能,一捏就扁了。   如何才能使一次性纸杯用出安全呢?环保专家董金狮提醒消费者,在使用一次性纸杯的时候,第一杯水不要喝,最好是倒掉。特别要注意,过冷或过热的水都不适合用一次性纸杯。   董金狮:消费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第一,纸杯里是一层塑料,外面是纸,如果盛过热的东西时会散发出一些味道,因为在热的情况下,有害物质会挥发得更多 但是如果加太凉的东西,纸杯又会吸潮,比如:大家在喝啤酒或冷饮时,我们会感到纸杯变软。所以看来,纸杯不适宜温度太高的,或太冷的,两头都不太合适。
  • 速冻食品深陷“细菌门” “新国标”伤不起
    新华网上海11月21日电(记者 周蕊)随着上海质监部门通报“湾仔码头”生产方对云吞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事实进行确认,至此,国内速冻食品市场上三大著名品牌全部陷入“细菌门”。   上海质监部门19日表示,针对南京市工商局抽检“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荠菜猪肉馅)时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7日和19日两次对生产企业上海品食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执法调查,对同类产品上汤小云吞(鲜美纯肉)、手工水饺(菜心猪肉)进行抽样送检,要求企业及时整改。   此前,河南全惠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5个“三全”冷冻食品也全部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思念水饺也被北京市工商局抽检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标”。   根据我国现行的《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不能检出物质,这也是目前质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对企业产品进行监管的依据。但在今年9月6日颁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有关“生制品的微生物限量”的条款,在每克生制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万之间,都为合格产品。而新国标中的这一规定,也成了思念等品牌为自己辩解的理由。   且不论“新国标”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企业“就低不就高”的行为令消费者寒心。尽管微生物污染在食品生产、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食品生产企业,擅自不遵循现行“国标”,在监管部门提出整改意见时屡屡以尚在征求意见中的“新国标”为挡箭牌,这样的行为实在要不得。   食品安全大于天。诚信是市场的底线,作为行业的领头羊,企业标准更是应该高于国标,而不是勉强过线,更不能低于国标。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企业更需坦诚面对,苦练内功,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在市场长久立足。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就消费者对“国标”可进不可退的预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执行更严厉的监管,而不是有降低标准之嫌,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说话,真真正正地为民谋利。
  • 八水厂接受“新国标”检测
    前天,市城管与执法局公用事业监管中心委托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杭州监测站,对市区八大水厂进行“新国标”106项指标水质检测。   记者跟着检测人员到了市区东向水厂。在水泵房门口,两位检测人员从车子后座抬下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瓶子,后备厢里还有好几个可密封的塑料水桶。   检测人员取出部分容器摆在一起,说:“这就是一个水厂需要取样的量了。”数了数,小到试管大小粗细的试剂瓶,大到好几升的塑料水桶、玻璃溶液瓶,一共有九样,总共大概装40升出厂水。水泵房门口的水龙头流出的,就是刚刚处理完成的自来水,也成了该厂的取样点。工作人员先用最小的试剂瓶取了水,加入一片药片,水变成了粉红色。   “这是DPD药片,用来测"余氯",即水经过加氯消毒后,所余留的氯。余氯量越高则水越红,太高会致癌,太低则后续消毒作用不持久。新国标里余氯的范围是每升水含0.3-4.0毫克。”他将试剂瓶装入手持仪器的槽里,盖上盖子,一按按钮,仪器很快就测量出余氯的数值:0.84。   浑浊度是另一现场检测指标,操作手法和仪器与测余氯类似,马上就出了结果。工作人员说,这是现场快检,回到实验室后还会进行一次更精确的检测。   剩下的瓶瓶罐罐都被灌满水样,贴上标签,装进盛有冰块的保温箱—其他全套检测都将在杭州的实验室里完成,预计全部检测出具报告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据了解,昨天接受检测的市区八大水厂分别是:东向水厂、状元水厂、西山水厂、藤桥水厂、浦东一厂、浦东二厂、梧田水厂以及瞿溪水厂,负责市区近90%区域的日常供水。此前三个季度抽检结果均为合格。
  • 服装新国标实施多数未标注pH值
    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pH值须在4.0~7.5之间"、"西服甲醛含量每千克不得大于300毫克……今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实施了10项服装类国家标准。很多标准都是首次对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及甲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生活中,许多人关心食品安全,但却很少有人注意"穿着"的安全。今年有关西服、大衣、西裤、领带等10种服装的新国标实施,不少标准首次对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及甲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新国标实施3个月以来,市场上很多服装仍未标甲醛含量、PH值,商家和市民对此也不甚了了。   新国标安全性能要求更高   "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pH值须在4.0~7.5之间"、"西服甲醛含量每千克不得大于300毫克"……今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实施了10项服装类国家标准。很多标准都是首次对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及甲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比以前更加符合安全性能的要求。比如新规中规定,直接接触皮肤服装的PH值须在4.0-7.5之间,非直接接触皮肤服装的PH值须在4.0-9.0之间。同时,这些参数都必须在服装的成品标签上加以标注。   据了解,正常人皮肤表面的PH值为酸性,大约在4.5至6.5之间,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如果服装的PH值过高,就会刺激皮肤,甚至引发皮肤感染。服装中的甲醛含量过高,会使皮肤干燥,可能引发皮炎、皮肤瘙痒等症状。   多数服装仍未标注   新国标执行已近3月,有关须标注pH值、甲醛等物质含量的规定是否得到了良好执行?   记者日前对万州多家商场和服装店进行了走访,发现很多在售的服装吊牌上都没有标注pH值。一些大型专卖店的服装吊牌上虽然有"安全技术要求规范"这一项,但大多标注的是"B类"或者是"可直接接触皮肤",很少有标明pH值或者甲醛等物质含量的。而在一些小店内,记者发现很多服装上甚至没有吊牌,更别说是标注pH值了。只有少数婴幼儿服装有"B类""甲醛含量”、PH值等标识。   "从没听说过服装还有pH值的。"很多服装店老板表示,从来不知道衣服还有这个标准。   消费者不甚了了   服装商家不知道新国标,消费者就更加不了解了。正在购买春装的陆女士告诉记者,她就不知道新的国标。她和她的朋友们买衣服,通常就是关注价格、款式和质量,有时候细心点,也不过看看料子的质地和洗涤方法。其他的就不留心了。   不过,陆女士认为,既然新国标出来,不管消费者关心不关心,厂家就得按照标准生产,同时还应该在卖出的时候标注清楚,让消费者清楚放心。尤其是那些品牌服装,更要带头执行。
  • 《热分析术语》新国标出版 研究获进展
    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负责起草修订的《热分析术语》日前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   据介绍,原国标GB6425-1986在统一热分析术语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20余年过去了,热分析技术与应用有了很大进展,原国标严重缺失和老化。   该新版国标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反映热分析的新进展。它对原国标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增补,增加了一些热分析术语,如有关校准、状态调节、热分析实验数据质量标志等 充分考虑了热分析发展的现状,如对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定义涵盖了并存的热通量型和功率补偿型两种类型 反映了20余年热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 增补了近年出现的一些新的热分析方法,如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等。   第二,对热分析的新技术给出了科学定义。如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虽已提出十余年,但至今并无完整的定义,新版国标按其原理,和各大仪器公司推出的不同形式的调制方式进行了概括,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该定义得到广泛认同。   第三,对有争议和说法纷纭的热分析术语进行了严格的分析、评述,给出了较为严谨的叫法。如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高分子材料科学、药物等领域应用甚广的一种热分析技术,此种方法所测物理量有多种说法,如能量差、热通量、热流量、热流速率、热流速率差、功率、加热功率、加热功率差等。经分析分别将热通量型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法所测的物理量称作“热流速率”和“加热功率”,而对它们的吸放热方向现行方法不一致,新版国标基于热力学的要求,也给予明确说明和规定。   第四,对某些热分析术语定义及其表达作了重新表述。如指出目前世界上对热分析曲线纵坐标的某些表达是不合适的,提出了更加确切的表达方式。
  • 保鲜膜新国标12月起实施
    保鲜膜能否用于微波炉加热,是否能接触带油脂食品,消费者今后选购时可以一目了然了。来自国家标准委消息,《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新国标将于12月1日起实施。   据悉,该保鲜膜新国标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将替代1989年施行至今的《聚乙烯自粘保鲜膜》标准。新国标将食品用保鲜膜分为聚乙烯(PE)膜、聚氯乙烯(PVC)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等几类,并规定保鲜膜应标明净卷重公称值和“食品用”字样。   新国标还要求,PVC保鲜膜应标有“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警示性语言等。其他类别的保鲜膜,如可用于微波炉加热,应注明“可微波炉使用”、加热方式及最高耐温温度。   PVC保鲜膜曾传出致癌传闻。专家对此解释说,PVC本身没有毒害。在常态下,PVC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PVC保鲜膜在微波炉加热后或包装过热及油性大的食品,会析出有害物质氯化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 北京自来水标准已超新国标5年
    按照建设部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昨天,记者从北京自来水集团获悉,新国标的106项标准,北京市于2007年就已全面实现,整整提前五年。北京每天对自来水实施检测达1000多项。针对南京自来水含雌激素等报道,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到污染的水源地才会出现这样的物质,北京市对水源地采取多道防线,不会出现这类情况,市民可放心饮用。   北京水源地全国最复杂   日前,有媒体报道,“2009年住建部曾对全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做过普查,但至今未公布数据结果。多位业内人士称,此次检测实际合格率仅为50%左右。”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我国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80%以上。175个重要水源地监测的数据,优于三类的占87%。   市自来水集团介绍,2010年,北京城区高日供水量达288.4万立方米,城区实际供水量已经接近集团现有能力300万立方米/日的极限。但北京从2000年以来连续12年干旱,不得不使用22处水源,由11个水厂生产自来水,供应北京市区几百万用户。这么多水源地,在世界上都很罕见。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供水安全,自来水集团在22处水源地的原水取水口和输水管线设置多道防线,并进行预处理,确保水源在进入水厂前,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源二类水质标准。   五年前水平已超新国标   即将于7月1日起实施的饮用水新国标将约束全国自来水质量,新标准中规定的106项指标均要求强制执行。   自来水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北京城区市政自来水在2007年就执行了新国标,在全国率先达到国家颁布的106项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整整提前了五年,而且北京目前进行的日常检测甚至还超出国标,实际的检测能力达205项,出厂水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为确保首都供水安全,本市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水质监控体系,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控,利用在线监测仪、定期取样化验等方式,对水源的水质进行监控 通过水厂、化验室、监测中心三级检测,确保出厂水符合106项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在供水管网和用户终端建立了243个水质监测点,对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在处理工艺上,采用国内外领先的水处理技术,如臭氧和活性炭深度处理、微砂加速沉淀、高密度澄清等水处理技术。   探访水厂   每滴水需经1000次检测   第九水厂是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水厂。目前日供水能力为171万立方米,市民60%的饮用水都产自第九水厂。   水质管理员介绍,在第九水厂,所有的水进入供水管网前,都要经过集团级、厂级化验室、运行车间的三级检验。所有的水要接受高达1000多项次检测。新国标要求的出厂水水质,浊度应低于1度,第九水厂的“出厂水”的水样能低到0.155度。   热点回应   北京水源无被污染情况   近日,微博上有人发帖称:“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本市对水源地的保护措施是非常严格的。如对密云水库实施三道防线保护,相应的保护范围内不允许有污染企业。   同时本市还对水源地的水实施生物监测,所有水源地都是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绝对没有污染发生,市民可放心饮用。
  • 自来水真相大白 新国标能否药到病除?
    日前,财新《新世纪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报道《自来水真相》曝出,中国内地自来水合格率仅为50%,并且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已取代微生物污染成为其中的最大危害。这一消息甫一曝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媒体曝出自来水真相:合格率仅为50%   该媒体报道称,全国有共计4000余家自来水厂,为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然而,根据2009年的住建部水质中心的普查,却有1000家以上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不合格。有专家估计,实际合格率也就是50%左右。   另有数据显示,内地尚无一个城市实现直饮水,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 城市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 老旧管网漏水严重,经常爆管,二次污染严重。城市水厂都是如此,上万座供应乡镇的小自来水厂,自然工艺更加落后、安全更无保证。   事件曝出后,有网友戏称,谈吃色变,饮水思毒。的确,作为万物之源的水,没想到却也赶上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潮流。   住建部2009水质调查结果:不能说的秘密   该报道还称,2009年下半年,为“大致搞清”全国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住建部水质中心做了一次全国普查,覆盖全国4000多家县级以上城市自来水厂,得出了最为接近真相的饮用水质数据。然而,至今住建部都未对外正式公布这次调查所得的自来水水质数据。住建部的这个调查数据本是一个旧闻,然而它却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要闻。目前,“自来水合格率仅50%”仅是某权威人士透露,不知住建部的权威数据何时能公布于众?   此外,更让公众头晕的是,无数饮水界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城市水质存在“安全隐患”,但事件曝出后,许多省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却纷纷宣称自家城市水质绝对合格。这样自说自话的悖论,不知道是谁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饮用水新标全面强制执行 希望“药到病除”   2007年7月1日,《生活饮用水卫生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继1985年首次颁布饮用水卫生标准后,第一次对其进行修订,卫生指标数量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106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106项指标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其中,常规指标42项,非常规指标64项。除北京等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没有相应的检测能力,新国标中涉及到的106项检测指标只能延迟到2012年7月1日全面实施。   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在饮用水新国标即将全面实施的前两个月,媒体曝出国内自来水一半不合格的消息,不知这对于新国标的全面实施“是福是祸”?!新标准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标准的严格当然是好事,但仅仅纸上谈兵却毫无意义,就如同各方政府目前仍声称属地的“供水水质全面达标”。 新闻专题:自来水“真相大白”?水质新标“药到病除”?   最后要说的是,我国自来水水价一直“与国际接轨”,希望自来水水质不要原地踏步走。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拿出涨水价时那种“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坚决强制全面执行饮用水新国标,尽快让国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高质自来水。
  • 乳业新国标引发倒退质疑 奶协称说法不准确
    近日,多篇反映“乳业新国标倒退25年”的帖子在各大论坛上疯狂转载。单纯从数值上看,今年6月实施的乳业新国标中,乳蛋白含量低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同时,新国标引发的争议也在行业内涌动。昨天,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称这一说法不准确,但具体问题要等下周卫生部召开会议时再谈。   ■新国标数据引争议   今年4月,新版乳业国标强制性标准在卫生部、农业部等11个部委机构,七十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庞大阵营坐镇后正式颁布,并从6月起开始正式实施。   乳业新标准中,乳蛋白含量设定为2.8%,但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中,这个数值是2.95%,为历史新低。因此,新的乳业国标竟然和25年前的国标相近甚至还退后的说法不胫而走。   ■奶协称倒退说法不准确   新国标对市场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是否如业界传闻所说处于倒退阶段?昨天下午,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一说法不准确。”但具体问题要等下周卫生部开会时再说。他透露,下周卫生部将联合多个部门召开会议,主题与贯彻执行乳业新国标有关。   记者随后又将此问题抛给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岗称:“目前无法评论这个问题。”他也提出在本月13日卫生部召开会议时再谈。有支持新国标的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企业自设标准常高于国标   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强调,“国标低,各个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来提高企业标准。”   昨天,记者从伊利、三元等企业获悉,大型企业确实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各项指标往往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些。“对企业来说,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一位奶企负责人表示。
  • 包装水新国标2年前已在业内征意见 出台时间难料
    农夫山泉为何采用"地标"--目前山泉水、矿物质水都没有自己的国标,这属于清理、统一国标前的"过渡"现象。根据规定,国标、地标、行标和企标都是合法的产品标准,可以标示在标签上。   各标准为何宽严互见--浙江地标于2006年1月实施,早于自来水国标(2007年7月实施)。而由于各地天然水的水源、加工工艺有差异,不应该简单比对。   包装水新国标怎样改--新"大一统"标准2年前就低调征求过行业意见,拟将3个强制性国标修改并综合整理,把除矿泉水外的包装饮用水类都纳入到新标准里。   农夫山泉董事长和京华时报记者前天在发布会上正面PK,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这场水企和媒体间表面"热闹"的争论,已反映出饮用水行业向来存在标准系统不统一的"积弊".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3日的说法,其正在加紧对多个相关标准进行清理并将公布新的包装饮用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昨日,本报记者独家获悉,早前这份剑指"大一统"的新国标已在业内征求意见,但出台时间难料。   焦点一:   农夫山泉"地标"咋回事?   "农夫山泉的标准不会改,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标签权利。"在上述发布会中,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曾明确地说,农夫山泉标签上的浙江省地方标准《瓶装饮用天然水》(DB33/383)是其执行标准的一部分,各种地标、国标共同监管着企业。   据记者梳理,目前我国包装饮用水国标包括《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它们都需符合俗称自来水国标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此外,我国还有矿泉水的国标,但没有山泉水和矿物质水的国标,恰恰后两者的典型厂商康师傅、农夫山泉在2012年我国包装饮用水市场上名列前两位,份额分别达到22.6%、21.8%.   "因为目前山泉水、矿物质水都没有自己的国标,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也是允许的。这属于清理、统一国标前的'过渡'现象。"一位广东本地水企人士对本报记者如是说。根据规定,国标、地标、行标和企标都是合法的产品标准,可以标示在标签上。   那俗称"自来水国标"的标准没出现在饮用水的标签上,是否意味着产品有问题?标准主管部门卫计委给出的答复是,企业生产经营包装饮用水应当确保原料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产品符合相应包装饮用水国家标准,因此,瓶装水产品标准无需再重复规定原料用水安全要求(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相关指标。   焦点二:   各标准为何宽严互见?   事实上农夫山泉早期的产品,标签上写的是企标,改为执行浙江地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京华时报》等媒体的报道曾质疑,浙江地标镉、砷等上限宽松于生活饮用水国标一倍以上。   记者比对了两者的文本,确实发现不统一之处。例如,在浙江天然水地标中镉、砷的限值分别是0.01、0.05(毫克/升),而在自来水的国标里它们却分别为0.005、0.01(毫克/升)。不过,浙江标准也有"严"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菌落总数、铅的限值上。   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异?从时间看,现行国标原来比浙江地标还"年轻".例如,浙江地标是在2006年1月实施的,而自来水国标是在2007年7月实施的。农夫山泉解释,对于不一致的地方企业是从严执行,而浙江地标是目前"行政级别最高的"同类标准,标签逐步改为地标是为了"统一产品的技术标准".   在发布会上,钟睒睒为了论证浙江地标不落后,还指出从项目看浙江地标规定的检测项目数57项,多于纯净水国标的22项和矿泉水国标的40项,甚至是广东省山泉水地标的39项。那么这样的比较有无道理呢?   "我认为不好评说多还是少。"昨日,一位参与广东省地标制订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广东的标准主要是跟着GB19298走的,然后参照了矿泉水国标的理化指标制订。由于各地天然水的水源、加工工艺有差异,不应该简单比对。另外,广东地标多出了一个"山"字,就很能反映广东位于丘陵地带、山泉水资源非常丰富的特色。   焦点三:   新的国标打算怎样改?   启动新"大一统"标准的制订,其实远比外界知道的要早。   本报记者昨日从业内独家获得的两份文件显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早在2年前就低调征求过行业意见。编制说明指出,拟将前文所述的3个强制性国标修改并综合整理,把除矿泉水外的包装饮用水类都纳入到新标准里。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份编制说明建议把天然水的定义暂定为指采用地下水源或地表水源,不是来自公共供水系统,只需进行最低限度加工,并且未经改性处理的制品 对于上述"严宽"不一的污染物指标,例如砷、镉等的限值,统一按照国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执行。   此外,天然水应标示水源类别、水源点名称 当原料用水来自公共供水系统,并且未经过进一步改变原始成分处理,应在产品名称邻近位置标示"水源来自公共供水系统".   "这样规定是好的。"前述资深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但对于新国标靴子仍未落地,他分析是由于制订过程"复杂".记者了解到,水源是各饮用水企业的营销重点,甚至出现过互相攻击的先例。如果真的如此修改,可想而知又将搅动行业的敏感神经。   包括上述人士和钟睒睒都分别证实,天然水的国家标准正在制订之中,这意味着,到底"大一统"的新国标定稿内容如何、包括哪些水种,目前仍充满变数。
  • 乳业元老揭秘新国标弊病:标准下降我感到羞耻
    三次参加过新国标讨论会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   “乳品新国标”的问题成为焦点。   尽管卫生部在11月30日对相关质疑进行了回应,但三次参加过新国标讨论会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现年89岁的魏荣禄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乳品新国标的制定标准不仅过低,而且并不完善。   “农业部已经有意推动新国标的修改”,魏荣禄透露,“今后也许会将现行的国标设定成最低级。”   “他们为了多收奶”   如何去修改新国标,魏荣禄建议将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恢复到1986年标准。   事实上,对于新国标中争议最大的两个标准: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低于1986年标准的情况,魏荣禄认为,1986年制定的标准已经考虑到了国情,而新标准对于上述两个标准的调低令他感到羞耻。   “在1986年标准出台前,我们曾从全国东南西北中选出了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所在地企业,每年2、5、8、11月采样分析后,我们才提出了蛋白质2.95%,菌落总数50万个的标准”,魏荣禄如是说。   魏荣禄说:“但新国标的制定并未进行这样的采样分析,因此如果新国标会进行修改,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公布相制定标准的依据”。   “我们并非达不到要求,而是将蛋白质含量由2.95%调低到2.8%后,奶制品企业可收的牛奶就增加了”,魏荣禄表示,“其实蛋白质降低0.15%并不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最大的是菌落数,每克200万个菌落数等同于奶源来自于苍蝇乱飞的牛场里。”   尽管有些企业表示他们在收奶后,会使用超高温杀菌技术将细菌全部杀死,但问题是杀死前,200万细菌会在牛奶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产生新的致病毒素,如芽孢毒素、葡萄毒素等,而且活细菌死了,但是它们的分泌物和菌体依然在牛奶里面。   纯牛奶多为还原奶   魏荣禄透露,2009年参加过第二次讨论会后,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曾给卫生部写信,建议更加科学的制定乳品新国标。   “主要的内容还是围绕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来谈”,魏荣禄表示,“尽管这封信得到了卫生部相关领导的重视,但却无法改变标准被调低情况的发生。”   曾寿瀛婉拒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要求。魏荣禄解释说,曾比自己还要大半岁,为乳业国标的事情奔波数年却始终未能获得一个公正的结果,现在感觉累了,认为再怎么去表达意见,都不会被采纳。   此外,魏荣禄认为还有三个方面需要修改,第一是设定原辅料的标准,即原料奶,添加剂和包材的使用标准 第二是生产标准以及产品名称标准 第三是在国标出台时,对外公布起草单位、审核单位和批准单位,以及制定标准的依据等。   对于为什么要加入“产品生产标准”,魏荣禄表示,现在很多厂家的“纯牛奶”,实际上大多为用奶粉冲调而来的还原奶。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进口全脂淡奶粉的数量为13.49万吨,尽管2007年和2008年受三聚氰胺影响,进口数量有所下降,仅10万吨左右,但2009年开始反弹,达到24.78万吨,2010年更是高达41.40万吨。   “2011年全年应该有65.72万吨”,魏荣禄表示,“按照国家标准1:8.5计算,所还原的液态奶应为558.62万吨,几乎占到了本土奶源一半以上的规模,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所谓纯牛奶,应该多数为还原奶。但很多厂家却仅声明是纯牛奶,但还原奶和真正鲜牛奶的营养差别很大。”   在选择国标的起草单位的时候,魏荣禄认为尽管可以由企业来起草,但需认真审核其资格。魏荣禄表示,至少在新国标中,蒙牛并不具备制定巴氏杀菌奶国标的资格,“巴氏杀菌奶主要是光明和三元在生产,蒙牛基本不生产,为什么这种牛奶的国标却要交给蒙牛做?”
  • 自来水检测过程揭秘 新国标要查106个项目
    自来水检测步骤(部分)工作人员在样品室取水样。 工作人员在全封闭的微生物室对水样化验。 工作人员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室使用仪器对水质进行化验,每种水样都进行了仔细编号。   工作人员在微生物室对器皿进行高压消毒以确保化验准确。  新国标将老国标35项检测指标,大幅增加至106项   自来水是否可以直饮?专家建议还是烧开喝   7月1日起,国家出台的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强制实施。新标准将沿用了27年之久的老国标35项检测指标,大幅增加至106项,使其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新标下的自来水究竟如何检测?成都的检测能力,又能否达到新国标要求?如此严格的要求下,自来水是否拧开就能喝了呢?   昨日上午10点,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我省唯一一个能完成新国标106项检测项目的供水企业检测实验室成都市自来水公司水质中心,实地探秘成都自来水检测全过程。   怎么测?   自来水管网取水样 30台仪器同时开测   成都市自来水公司水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位于成都青羊上街,其原址为成都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成都自来水一厂。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县级以上225家城市自来水厂,仅成都能自检106项水质指标。   昨日上午10点,站内一片繁忙。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走近取样室,将刚从中心城区管网取下的水质样品一一分类,然后带到各自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中心的三楼和四楼分布着微生物室、原子荧光室、等离子发射光谱室等10余个实验室。按照新国标要求,分别检测着水中微生物、毒理、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各项指标。   “监测站中,共有30余台大型的检测仪器。为缩短检测时间,这些设备同时开机检测,部分设备甚至是24小时连续运行。”中心主任工程师李朝晖指着一台崭新的色相质谱仪说,这些设备都是2007年新国标公布实施以来,成都自来水公司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分批购置的。   测多久?   完成106项新国标耗时两周花费两万   在普通市民看来,自来水检测就是在水中放入试纸,结果很快就能得出。但真实的自来水检测,其实过程十分繁琐、耗时也很长。   上午10点30分,在中心微生物检测室内,检测员将取样的自来水,小心翼翼地滴在培养皿中。这里正在进行最基础的检测菌落总数指标的检测。从取样、到菌类培养、最后得出检测结果,仅这项检测就要花48个小时。   据统计,如果要完成全部106项新国标检测指标,至少需要两周时间。谢海英说,即便如此,要在水样有效期内完成检测,也要举全站之力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除了时间的增加,新标准也相应增加了检测成本。谢海英表示,完成所有项目,仅检测费用就达到了2万元以上。   安全吗?   一年完成三次体检成都自来水均过关   成都市民每日饮用的自来水,是否都符合新国标,是否能够安全饮用?   谢海英介绍,早在2007年自来水新国标实施公布以来,中心就开始着手进行检测手段的升级准备。   去年年初,该中心按照新国标要求,进行首次106项水质指标全检。紧接着,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新国标正式实施前,又一次根据新国标进行了检测。   而三次检测均显示,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自来水全部符合新国标中106项指标要求,总体水质评价为良好。   新国标规定,以地表水为水源的供水企业至少每半年完成一次出厂水106项检测。谢海英表示,今年第二次检测定于10月展开。   好在哪?   水源来自岷江水系常年达二类水体标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少水质专家表示,如果一个城市的取水口水源不好,不论后期处理设备如何给力,水质都难以保证。   “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成都人是很有口福的。”谢海英介绍,成都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来自于长江上游支流岷江水系,在常态情况下,岷江水水质处于二类水体标准,是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的水源。   同时,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政府还总投资6.2亿元,于2009年启动了应急水源建设工程。日前,位于都江堰紫坪铺的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全面建成投运。这无疑给成都市民安全用水,加上了一个牢固的保险锁。   追问新国标   新国标后自来水拧开就能喝?   存在“二次污染”建议还是烧开喝   那么通过了新国标106项指标检测的自来水,是否就能达到直接饮用的水平?   对此,相关水质专家介绍,如果是按照标准来说,达标水便是可安全饮用的水。在这一标准下,即便是长期饮用七十年,每天饮用两升,对人体健康也是没有影响的。   但该专家同时指出,高层用户采用二次供水系统,水质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比如水箱、蓄水池是开放式的,或者没有定期清洗、消毒,阀门、龙头腐蚀等等。   因此,自来水不能直饮,建议还是烧开饮用。   为何有时水呈白色?系气泡不影响饮用   有市民提出,最近接连下雨,用透明玻璃瓶接自来水,会看到水呈乳白色,放一会儿就清了,这是怎么回事,能饮用么?   对此,谢海英表示,自来水发白主要是因为供水管网中溶入了空气,经压力作用分解成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气泡,气泡的紧密排列就会感觉到流出的水呈乳白色。   当在容器中静止数分钟后,随着气泡消失,水就变清。而这种现象不会影响到自来水水质,可以放心饮用。
  • 柴油新国标致紫外荧光市场增长成定局
    仪器信息网讯 2月7日起实施的GB 19147-2013《车用柴油(Ⅳ)》国家标准,意味着紫外荧光法将成为未来轻质油硫含量测定的主角。该标准延续了其前一版本的规定,将紫外荧光法作为仲裁标准方法,发生的变化是在推荐方法中去除了能量色散X荧光法和燃灯法,保留了波长色散X荧光法,新增了单波长色散X荧光法。   据石化行业业内人士称,波长色散法测定轻质油中的硫含量虽然检测限低,重复性好,但是存在着仪器系统复杂、价格昂贵的问题,所以在业内应用并不多。紫外荧光法仪器价格相对较低、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并且是仲裁方法,因而企业一般会优先考虑该方法。   同时鉴于相关国标对检测方法的修订,能量色散X荧光法或可能无缘轻质油硫含量分析检测市场。与此相对应的,当前的进出口检测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生产企业中,已经有使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的用户,或会更换检测方法,从而带来紫外荧光法仪器的采购需求。   此外,虽然第五阶段车用汽油的检测国标尚未推出,但根据GB 17930-2011《车用汽油》国家标准可预知的是,汽油新国标中,仲裁方法亦将是紫外荧光法。据了解,当前体系内实验室在测定汽油中的硫含量时,库仑法和紫外荧光法都是常用的方法,但随着国家标准的实施,以及库仑法在操作中对实验员有较高的要求等影响,库仑法的应用市场将会被挤压,为紫外荧光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   (撰稿:李晨 秦丽娟)   相关新闻:《车用柴油(Ⅳ)》国家标准2月7日起实施
  • 乳企否认绑架乳品新国标制订
    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谁在制订食品安全标准——专家讲述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的报道,曝出乳品新国标是由企业起草的内幕。对此,乳企纷纷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讨论稿,最终稿要综合各方意见,不代表企业单方意志,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不成立。   伊利昨晚发给晨报记者的回复中承认在参与标准的起草工作,并表示“除伊利、蒙牛外,光明、圣元、完达山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参与不同标准(至少10个标准)的起草。”但伊利对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予以否认,称“企业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的讨论稿,讨论稿需要提交给专家组进行多轮的技术探讨,最终提报给国家相关部委的送审稿代表了来自协会、专家等各方的意见,不代表企业的单方意志。”伊利同时认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配合国家开展一些基础的技术性工作是应尽义务。“我们理解并遵守国家标准的制订,但同时我们也会制订更高的企业标准,用以规范和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   蒙牛相关负责人也向晨报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就像你们要做一个大型报道,部门主任要求记者先提供一个方案一样,相关部门只是让我们提供一个范本而已,企业是做不了主的。”   但截至记者昨天21点30分发稿为止,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的电话一直处于“暂时无法接通”状态。   ■网友热议   “奶商出奶制品标准不合适”   网友“shuiwa”认为,“让奶商出奶制品标准不合适。”不少人对我国的乳业标准表示不敢轻信,甚至开玩笑称“每家买头奶牛回家养,这样才能喝到安全的奶品。”对此,一些网友提供的解决之道颇有借鉴意义,网友“su_yachun1975”提出的建议是:“各企业自己产品上标明国标要求、欧洲标准和产品实际检测数据,让消费者自己挑选就好了。”
  • 专家称乳业新国标倒退25年 制定时备受乳企干扰
    专家称,新国标倒退了25年,堪称全球最差,乳业之耻,制定时备受乳企干扰。   刚刚安静的乳业江湖风云再起。   近日,素有“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称,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此话犹如一块石头打翻了牛奶,引爆了“中国乳业新国标”的口水大战。   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回应称,现行乳业标准是“维护奶农利益,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一时之间,双方争论不休。不仅让去年就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乳业新国标争论进入新一轮高潮,还把消费者也裹挟其中,辨不清事实的真相:巴氏奶VS常温奶,消费者VS奶农、奶企,标准的杠杆究竟应当向谁倾斜?中国乳品的质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千疮百孔的中国乳业又该走向何方?   新国标倒退了25年?   “我同意王丁棉的观点,新国标关于生乳标准的降低是一种倒退,而且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认为。   1986年《生鲜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规定,生乳蛋白质最低值每100克为2.95克,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而2010年6月施行的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则把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下限从2.95克降到2.80克,菌落总数上限已改为每毫升200万个。而国外生乳蛋白质最低值则明显高于我国,新西兰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因此,才有了王丁棉的炮轰:“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则每百克降低了0.15克,堪称全球最差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让我困惑不解的是,经过25年的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了,经济生活比以前好了,怎么能把标准放低到如此低的情况?!若单纯从数值上看,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世界上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这样的新标准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标准拉得更开,对我国乳业发展是严重倒退!”南庆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与此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称:“我们国家72%奶牛都是散户饲养。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当初的2.95。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他认为乳品新国标符合中国国情,若执行更高标准将造成七成奶农杀牛倒奶。   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中国乳品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因此降低相关标准有利于行业发展 否则按照较高标准,奶源供应将更紧张,优质奶源将更少。同样地,该协会常务理事金海随后称,“人人有牛奶喝比牛奶标准更重要”。   对此,王丁棉尖锐地反驳:“新国标降低标准最终将带来少数乳业寡头的垄断。一些以经营常温奶为主的大企业可收购更多原奶,从而有足够资源占领市场,而对质量要求更高的巴氏奶奶源进一步减少,最终影响市场拓展,加剧垄断。”   常温奶和巴氏奶的“南北战争”   一般情况下,刚挤出的牛奶不适宜饮用,也不便于保存。所以,日常饮用的牛奶都必须经过加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生产出来的牛奶,具有明显的差异。   所谓巴氏奶,是利用72℃~85℃范围内低温灭菌的方法加工而成的牛奶,可最大程度保留牛奶的活性蛋白质和营养成分。常温奶则是采用135℃~152℃的高温将牛奶中的细菌全部杀死,优点是保质期长,常温下可以保存一个月以上。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巴氏奶已在全球的奶品消费市场中风靡多年,至今仍然是全球95%以上的国家牛奶消费的主导产品。而在中国,情况则非常微妙。目前常温奶占据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巴氏奶市场逐渐萎缩,占有率不到20%。巴氏奶主要集中在南方各城市周边。如今仅存福建长富、江西阳光、南京卫岗、北京三元和上海光明等企业,常温奶的代表则是蒙牛、伊利两大巨头。   记者先后致电光明、蒙牛、三元等企业,各大企业都婉拒采访。伊利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首先必须澄清的是,现在媒体关注的2010年新国标(GB 19301—2010)取代的实际上是2003年的《鲜乳卫生标准》(GB 19301—2003)。它规定的是生牛奶和生羊奶的卫生标准,和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品质虽然有直接关联,但是不能画上等号。目前新国标是经过缜密的调研,由国家卫生部、农业部邀请各方面专家及光明、三元、蒙牛、伊利等多家乳业企业进行充分论证,实行这样的国家标准,对于国家统一管理乳制品行业、乳制品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及消费者喝上稳定可靠的乳制品都是有好处的,同时也保护了数百万奶农的利益,是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   在乳业内部,巴氏奶派与常温奶派的争斗从未停止,而两大派对制定乳业国标“话语权”的争夺也暗斗多年。2004年起,两大派就围绕乳业“禁鲜令”明枪暗剑。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拟重新制定和修改乳业新国标,在此制定和修订过程中,两大派的争夺再度升温。其中南方派是以王丁棉为代表的巴氏奶阵营,坚持以巴氏奶奶源标准制定标准,质疑新国标 北方则是以内蒙古奶协金海、那达木德为代表的常温奶阵营,在“维护奶农利益、符合国情”的旗号下力挺新国标。“两大阵营背后其实有两大协会、两大利益集团支撑,这在业内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乳业协会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常温奶在中国形成巨大市场份额有三个原因:一是乳业加工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具备大规模生产常温奶的能力 二是市场需求,中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乳品消费能力巨大,易于运输、保存时间长的常温奶更易于销售 三是中国奶源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而这些地区的奶源生产一般供大于求,需要将成品远销南方地区。   据记者了解,由于巴氏奶从生产源头到运输储存、从工厂到销售中都需要资源配置,相对投入大,容易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一些长于巴氏奶的地方龙头企业在有充足奶源时,也会选择做强常温奶,而不是继续扩大巴氏奶份额,比如上海光明和北京三元。目前,中国市场巴氏奶和常温奶的比例为2:8,巴氏奶的发展速度是液态奶中最为缓慢的一个,市场增速只有2%~3%,而常温奶、酸奶和含乳饮料增幅均超过15%。伊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常温奶和巴氏奶加工工艺不同,均可满足消费者营养需求。但常温奶保质期更长,更适合在二线城市等地区推广。   谁为消费者的利益买单   “我不挺巴氏奶也不批评常温奶,二者各有利弊。但是新标准的出台让行业倒退,让消费者对国产乳业的信心再次遭受重创,已跌入谷底,整个行业受损的格局已经形成。”南庆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悉,目前农业部正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卫生部也正依法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是,南庆贤向记者表示,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受企业干扰 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奶业国情固然需要考虑,散户奶农利益需要照顾,然而国民的身体健康更需要保护,民族身体素质更需要进步。我认为应该从源头做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授奶农科学育牛,国家也应该根据出奶数目补贴奶农,鼓励奶农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艺、提高养殖水平,保证生乳的高标准,而不是为了所谓奶农利益和企业利益,这样博弈!”南庆贤说。   而网络上,关于新国标争论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倍增。“我该相信谁?”“喝低标准牛奶不如白开水!”“这个行业太乱了!”等等。   对此,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表示,经历过去种种乳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信心本就缺失,草木皆兵,现在无休止的争论,只会越来越打击消费者信心和对行业的信任度,“这种负面效应的传播还会产生连锁效应,比如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和信任度的流失,可能会波及到其他食品行业。”   在各种利益博弈中,消费者的利益似乎被忽略了。“别让公众为倒退的牛奶标准而哭泣。”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
  • 安东帕折光检测入围化妆品新国标
    欧莱雅(L' Oreal)、法国(Dior)等国际高端知名化妆品品牌都是安东帕仪器的忠实用户,拥有我们的折光仪、旋光仪、流变仪、密度计、微波消解仪等各类专业仪器。近期,“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折光指数的测定”(GB/T 13531.7-2018)已经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并正式实施,安东帕作为起草单位之一参与了国标的制定。此次发布的新国标,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安东帕的折光仪又有哪些测量优势呢?相信化妆品行业的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是不陌生的。安东帕Abbemat 200(现Abbemat3200)自动折光仪,是以全反射临界角的测定为基础,确定样品的折光指数。其测量完全不受样品形态的影响,轻松测定面霜,乳液,化妆水等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等样品。安东帕折光仪自带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操作简单且性价比高。安东帕的拳头产品密度计原先就是国标参考仪器,密度-折光联用系统,以卓越的性能给广大企业质检、技术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与收益在美丽的化妆产品背后,蕴含的是诸多引人赞叹的技术魅力。除了密度计、折光仪,安东帕的诸多产品如流变仪、激光粒度仪、旋光仪等均可应用于化妆品成分和配方的特性测定。安东帕随时可为您提供成熟的应用支持,满足你的测量需求,提供最专业的仪器和服务。更多详情,请联系我们info.cn@anton-paar.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