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进步奖

仪器信息网科技进步奖专题为您整合科技进步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进步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进步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进步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进步奖话题讨论。

科技进步奖相关的资讯

  • 少将尹卓建议取消国家科技进步奖
    尹卓在办公室内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在与他对谈的短短一小时中,他的电话就响了4次。 2013年全国两会,步入人民大会堂的政协委员尹卓被媒体围追堵截。 2011年3月9日,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政协委员谈科技创新能力”记者会。科技界政协委员尹卓回答记者提问。   尽管在电视镜头前频频亮相,也拥有不少忠实观众,但尹卓说自己并不属于电视明星那一类人。更鲜有人知道,“著名军事专家”并非这位68岁少将的唯一身份标签,他还是科技界的一名“老兵”。   如果你是一位军事迷,关心地缘政治或国际关系,大概不会对尹卓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打开电视,你总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位军事专家的身影。   地球上曾发生的任何战事,他似乎都了如指掌。大多数公众印象里,这位央视特约评论员观点犀利、一针见血,然而谈吐间却不乏儒雅之风。甚至有粉丝评价,聆听他解析国际风云,似有逻辑之美呈现。   只是电视机前鲜有人知道,“著名军事专家”并非这位68岁少将的唯一身份标签。作为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同样是科技界的一名“老兵”。连续担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尹卓在科技界的呼声振聋发聩,广受关注。   两年前,他提案建议“取消科技进步奖”。今年两会,他又在科技界小组发言中,将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形容为“跑部钱进”,并且说:“只有我们这些还在干科技的人知道什么叫‘跑部钱进’。”   “不再参加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   前不久,《中国科学报》记者约访这位关心科技体制问题的少将,话题很快进入他对我国科技创新和评价体系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国家虽然也鼓励创新,但缺的就是鼓励创新的氛围,我们口头说得很多,但机制并不好,比如我们的科技项目申报制度就非常死板。”   尹卓看到,一些科研人员一年至少1/3的时间在跑项目。有项目才有钱,有钱才能做项目,才有科技进步奖,获奖才能晋升、评职称,一切都和跑项目有关系。“但地方政府在跑项目,科学家也跑,这样对吗?”   尹卓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人为的因素很多,各单位都在报奖,但衡量的角度未必是科学,而是部门利益交换。为了评奖还很可能贿赂评委,科研腐败现象就这样产生了”。尹卓说,这都把人引向了名利方向。   “这类现象我也接触了很多,所以我不再参加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因为如果你拒收礼品,而对方最后又评不上奖的话,今后找原因很可能就找到你身上,这非常恶劣。”   那么什么样的体制才是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尹卓认为,但凡国家大的项目,比如十六个重大专项,都不应该参评科技进步奖。“像大飞机、‘大运’这样的项目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个大的团队协作完成,有的团队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有的解决了工程的问题,但他们都未必能评上第一位”。   他特别提到了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铁路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最难的地方是在高原冻土带,如何解决路基不开化的问题,因为只有冻土带的基础稳定,才能保障铁路几十年的运行。   “但最后得奖的是铁道部建设项目,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的科研人员,他们不知道排在多少位。”   尹卓认为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现在的科研经费可以购买科研设备,却不能用来奖励个人。“科学家的‘人头费’太低,科技含量越来越大,人的智力也越来越高,但我们却是见物不见人——进口仪器好像买得越高档越好,很多都浪费在那。”   由于“人头费”极少,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找歪门邪道,“现行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是按科学规律走,而是行政管理的一套办法”。   “交给科技专家管理不行吗?”尹卓发现,政府管得非常具体,但凡大的项目,都要放在财政部审批。“财政部管那么多事情干什么?一个一两亿元的项目都要具体管。要知道管理就是权,权就能换来利益,把审批权去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   尹卓认为,应该是项目搞完了,财政部来研究审计,“发现有问题,该抓就抓、该判就判,但应该让科学家有支配科研经费的自主权,要相信科技专家,他们都是在为国家拼搏”。   少将的改革“药方”   尹卓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与忧思,与他年少时未曾实现的理想不无关系。   采访中,当从记者手中接过《中国科学报》人物周刊的样报,看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报道时,尹卓说自己也曾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1945年9月,尹卓出生于延安,父亲是开国少将尹明亮。中学时代的尹卓在北京市首届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斩获名次,当时给他们颁奖的都是著名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和竺可桢。“最早我想学军工,但根据当时的分配,学校让我去法国学了外语,当外交官。”   两次在法国军事院校留学,精通法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尹卓此后成为国家军事战略决策专家组成员。   在担任海军装备研究院所长时,尹卓接触过不少国防科技,他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是在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技术则是把规律应用到实际中去。”在他看来,美国之所以在技术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关键就是巨大的科研投入。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和思考,促使尹卓不断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声。   尹卓曾提交过一份关于科研体制管理的政协提案,他认为,应该搞两条线,一个是官员担任的指挥长制度,他们负责调配车辆、物资、器材等 另一条线是总师制度,主管技术,包括项目的申请、完成到最后的验收,都应该由科学家来负责。两线并行,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同时总师应该是党委成员,对人员物资分配有发言权。   尹卓说有很多人非常赞成他的意见:“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参加过那场讨论会,我讲科研管理的决策要科学化,不要用过去一套行政的办法管理科研,我当时还用了一个比较尖锐的评论:‘现在的体制问题叫逼良为娼’,逼着你作假”。   “李克强同志听了以后笑了,在和委员握手的时候还说记得我,听过我的发言。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也参加过我们的讨论。”尹卓回忆说。   尹卓表示,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推进到今天,同广大科技界政协委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已经有了一些效果,但根本的扭转暂时还没有做到”。   在尹卓看来,科研体制需要逐步改变,这需要得到中央的支持。他相信,有了新风气以后,科技界从科技部,包括牵涉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的农业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等大部委都会有些新气象。   “做电视,只是副业”   尽管在电视镜头前频频亮相,也拥有不少忠实观众,但尹卓说自己并不属于电视明星的那一类人。“个人影响力?我没考虑过。我们不是电视明星,不是职业媒体人。”   尹卓曾参加中央电视台《防务新观察》、《今日关注》、《环球视线》以及央视新闻频道最近推出的《军情时间到》等栏目的直播和录制,这些由他主持或担任特约评论员的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而这十余年的经历,也将尹卓磨砺成一名合格、有责任感的媒体人。   尹卓强调自己还是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主任,每天考虑的事情是先把首长和海军信息化领导小组交办的任务完成好,比如调研、规划和审查,出席些会议。“然后才是做电视,它只是我工作附带的一个任务,是副业。”   在央视参加节目始于1999年,他参加了几期央视关于科索沃战争的战况点评。尹卓“没想到收视率还挺高”。2004年,央视希望开播一档融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个性化军事节目《军情连连看》,就又找到了他。   “海军司令政委说这是扩大影响、完成宣传任务的好方式,非常支持。”经过总政的批准,军队给这位军事专家下达了外宣任务——出任《军情连连看》栏目的主持人。尹卓说:“当时合作得很好,团队很精彩,选题也是年轻人感兴趣的。”   后来央视其他频道看到尹卓的节目也觉得效果不错。“可能是觉得还可以用用我这个人”,这些频道想做由尹卓担任评论员的直播,于是中央电视台向中宣部报告,经过中宣部的审批和总政的批准,尹卓获得了“央视特约评论员”身份和由总政李继耐上将颁发的“常备外宣专家”聘书。   作为央视特约评论员,尹卓说这不光是为了完成军队的宣传任务,而作为中国媒体人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像我只负责一部分评论,其他事件都不随意评论,这是我做媒体很长时间以来明白的一个道理,我们只是媒体中的一小部分,一个局部”。   有一回央视希望尹卓能够在电视台里值班,让他碰到突发事件都要上电视讲,“第一次就碰到了H5N1禽流感”,但尹卓坚持自己只负责评论军事和国家安全,再扩大一点的话,就是只限于战略形势方面等国际关系问题。“我只谈这些,因为我个人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积淀。每个人都不是圣贤,应该很小心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尹卓的节目基本都是在晚间九点半以后播出,这是因为根据央视的收视率调查,发现晚间看节目的往往是专业人士,尹卓则说做电视节目是一门科学,“22点以后体力劳动者往往早就睡了”。   尹卓说,观众的专业性也让他有了更多思考和经验:“在任何情况下,你的听众中都有非常专业的专家在,他们会审看你的每一句评论。”   他举了个例子,2005年中国军队赴俄罗斯军演,尹卓讲到中国的直升机要飞过阿勒泰山到达俄罗斯境内,需要通过海拔足有4000米的高原和高山,很可能产生飞机结冰的问题。“我在里头讲,中国的海豚直升机有除冰装置,但节目一结束,就有一个在俄罗斯专门做直升机研究的博士后找到了我,说要纠正我的说法”。   根据自己在海豚直升机飞过52个小时的经历,还拿出了自己的飞行手册,这位博士后与尹卓通话一个多小时,阐述自己的观点,尹卓则又约了第二天的时间同他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尹卓回忆说:“他说的也有道理,我们引进法国的海豚直升机都有除冰装置,但我们在海边使用的直9直升机(属于海豚直升机的一个系列),没有安装除冰装置。”   探讨过后,尹卓的认真、专业与诚恳让这位博士后感到满意,后来两人还经常交流心得。   “要当兵就当战士”   在电视台做节目,尹卓说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责任感。   “做电视不是个人行为,我首先是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对舆论是有引导作用的,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些节目是直播的,话一说出口,想收就收不回来了,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个人根本负不了这个责任,你是没有机会辩白的,所以责任感必须是第一位的。”   他特别提到了“阿拉伯之春”:“我就不赞成这个说法,在政治上我很反感这个词,因为这是很正面的评论,西方媒体对‘阿拉伯之春’一片叫好”。但尹卓感到,利比亚战争之后,春天并没有到来,“我看到的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复辟,对整个中东都是如此”。   尹卓看到,尽管被推翻的确实是独裁血腥的政权,“但推不推翻应该是别人国内的事务”。   这些所谓的中东问题,是否对美国有利?尹卓认为这股浪潮很可能在今后对以色列的威胁更大。“美国在这些地区的核心政治利益,不就是能源和以色列的安全吗?”   有一位中东问题专家很赞同尹卓的看法,“当时他说,想不到我一个搞军事评论的,对这些事情的看法都如此独到深刻,我认为写报告就是要从这些角度写,认认真真地分析,坚持中国自己的声音”。   在与尹卓对谈的短短一小时中,他的电话就响了4次。“《今日关注》节目组今天的电话比往常早打了一点,下午4点还有个《环球视线》的直播约定电话。”   面对已是一头白发的尹卓,记者不禁好奇,这样满满当当的行程,会不会让这位少将感到辛苦。   “行程安排上我倒是不会觉得累,怕累的是,工作可能占据我的周末时间。”尹卓说,除了海军给自己安排的会议必须参加外,他从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去、占用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每周日上午,他都会去探望自己的岳父,“带他上外头吃顿饭,聊聊天”。而下午,尹卓则会抽空去看望自己的小孙子。   “我坚持工作和生活分开,因为人的精神需要在生活中才能松弛下来。”设想退休后的生活,尹卓说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和爱人去旅游,两人都很喜欢旅游。   谈到旅游,尹卓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天南地北地走,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他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   小学六年级那年,尹卓12岁,曾经一个人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尹卓表示自己的自立精神是与生俱来的。   “初中的时候父母在开封,我要在郑州转车才能到家,当时是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我手上只有几块钱。晚上到开封是八九点钟了,出了车站很黑很荒凉,我要自己走回家,从来没有大人接你。”   作为干部子弟,尹卓说自己小时候多少有一些优越感,但当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优越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我当时考得很好,小升初考了199分,以为自己已经够优秀了,但到了班里一看,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在那种环境下,尹卓很快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地位上。   1968年从法国留学归来,尹卓选择了参军,选择在部队从基层做起也是这种心态的延续。他说:“要当兵就要当战士,不当战士你绝对什么都学不到。”
  • 内地烟草类研究10年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烟草院士”的评选风波尚未远去,近日,一项与烟草有关的科学研究再次将烟草字眼与科技荣誉捆绑在一起,引发一番争议。   国家发明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4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还未像今天这样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之前,《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以下称“中式卷烟”)这项研究就已经斩获颇丰,这一次,它盯上的是一块更大的勋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上月,中式卷烟研究出现在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示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名录中,与其他800多个项目一决高下。此举顿时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荒唐!”“给卷烟加香的烟草商也能评奖?”以控烟人士为代表的反对者率先提出了异议。   在这场争议中,有人调侃,骂声一片的烟草项目不花毫厘却占尽各大媒体版面,使得原本被明令禁止广告宣传的烟草业反倒成了最大赢家。争议的当事人该项目推荐方中国烟草总公司则一直保持沉默。4月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该公司,对方表示对此无可奉告。   烟草类研究10年7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去年,谢剑平以“降焦减害”为成就之一当选院士。当时,控烟人士站在了质疑队伍的前列,他们的板子打在“降焦减害”这一科技的真伪上。   而在此次备受争议的中式卷烟项目公示材料中,“创造性”、“首次”字眼频频出现:“实现了卷烟风格特征的系统、规范和定量评价,填补了中式卷烟风格特征感官评价的空白”、“首次以风格特征评价结果为目标导向和判定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式卷烟系统调香"理论”等。   从技术层面来看,该研究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似乎并无太大异议。然而,这正是让控烟人士所担心的地方。   在该项目的公示材料中,一组数据引人注意:“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性,近3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735.74亿元,新增利税1421.8043亿元。”   有网友就此评论:“堂堂中国,世界第二经济体,为了几根烟卷的蝇头小利不惜甘愿毒害13亿人民的长期健康?”   控烟人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委会原副主委吴宜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1700多亿元利税背后,是更多鲜活的生命在惨遭荼毒。   “我是一个过去、现在都受到二手烟危害的人。是一个和不尊重别人健康权、不遵守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的人较劲的人。让所有的人远离烟草是我的追求。”吴宜群在微博中这样介绍自己。中式卷烟项目出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受审名单上,让这个多年致力于控烟的人感到失望,她甚至称这是“又一个奇耻大辱”、是“科技的堕落”。   不过,这并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次向烟草类研究敞开口子。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属《中国烟草》杂志发现,一篇题为《中式卷烟减害新探索》的文章列举了新世纪以来,全国烟草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名单,包括2002年《红河卷烟厂自动化物流系统》、2003年《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在低焦油卷烟中的应用研究》、2004年《根结线虫生防真菌资源的研究与应用》、《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技术研究》、2005年《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和2010年《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加上该文章并未提及,但同样在2010年获奖的《烟草物流系统信息协同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10年来,烟草行业已陆续有7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但这7项研究中,明确提及降低卷烟有害成分、减轻烟草对人类危害的研究,仅有两项。
  • 上海首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共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337项(人)。其中,上海共有51项(人)牵头和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5.1%,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的占比。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工作进行改革,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减少25%,并首次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此殊荣。   在本市获奖项目中,高校获奖科技成果占本市获奖比例为49%,企业占31%,研究院所占20%,体现出本市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显现。21项惠及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上海获奖“大户”,占本市获奖总数的41.2%,如中山医院樊嘉教授等人历时10多年,完成肝癌肝移植702例,突破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及其关键机制,使肝癌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由应用前的56.1%提高至65.9%,显著提高了肝癌肝移植疗效。再如,复旦大学宋志坚教授等人研究的神经导航系统能够借助图像引导空间,术前进行手术仿真,术中实时引导医生实施手术操作,不仅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还能对重要神经结构做到精确保护、免受损伤。该成果已在全国2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获得推广应用,成功实施神经导航手术1万余例,病例涉及胶质瘤、脑膜瘤、血管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齿状突畸形等高难度手术。   在首次设立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此殊荣。该团队由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和郭亚军教授共同担任本团队带头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包括:创立和完善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对肝脏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创建了肝癌治疗多种新模式,提高了中晚期难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发现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等,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 建成了国际最大、院所合一的肝胆肿瘤诊疗和研究中心,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国际领先地位,为国内外培养2000余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整体发展。
  • 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 企业参与完成项目占66%
    201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除最高科技奖与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个人以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分别授予了330个项目。   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12项:包括特等奖3项(含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2项(含专用项目6项,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87项(含专用项目43项)。   今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如“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水平井钻完井多段压裂增产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业应用”、“重型高速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突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 2013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企业参与占75.9%
    今天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是今年国家科技奖励在政策引导方面的一大特点。2013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其中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项目占35.8%。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高等级项目比例也在增加,13项一等奖中企业牵头完成的有6项,参与完成的有10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获奖项目比2012年增加了2项,其中有1项为一等奖。
  • 祝贺!谱育科技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全名单点击查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谱育科技”)参与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监测、管控与应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体现了谱育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实力,也是对其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肯定。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于谱育科技: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自孵化子公司,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以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检测及监测的现场化、自动化、智能化,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实现科学仪器“中国梦”。谱育科技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及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积淀,完成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掌握了较完整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等分析检测技术及气体、液体、固体等进样前处理技术,研制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化分析(便携、在线、移动)、自动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产品组合,在先进工业、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应急安全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
  •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开始推荐
    2012年12月5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在其网站发布《关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工作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试点推荐单位:   为深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励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发挥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进步、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导向作用,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要求,决定2013年继续进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励试点。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办法和要求   请各推荐单位于2013年1月31日前按要求组织推荐,每个单位限推荐1个创新团队,超指标推荐不予受理。推荐的创新团队应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1.创新团队应是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且在行业或学科领域内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国际领先,拥有经授权并有效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已取得多项惠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2.创新团队成员必须是中国公民,应有共同研究的科学技术项目,具有合理的年龄与专业结构。原则上团队主要成员应在重大科研项目中稳定合作10年以上。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为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担任过本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团队第一带头人应为当前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实际带头人。   4.创新团队应已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且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必须是团队主要成员。   5.创新团队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度以及开放度高,队伍结构合理,组织管理先进,机制运行良好,支持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团队持续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具有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的实力和条件。   推荐单位审核团队条件时需要注意:根据同一技术内容不得重复获奖的原则,团队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单个获奖项目成果作为主要支撑 团队成员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最高奖获得者获奖时所依托的成果作为主要支撑。   推荐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推荐遴选机制,选择推荐本地区、本部门的优秀创新团队。拟推荐的创新团队应在本地区、本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并征求意见。   二、推荐书填写要求   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主要依据,各推荐单位应按照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填写要求》认真进行填写。推荐书应当完整、真实、可靠,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不得涉密。如有涉密信息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并提供主要支持单位保密委员会进行保密审查后出具的不涉密证明。   三、相关材料报送要求   各推荐单位应按规定做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材料的审核把关工作,并于2013年1月31日前以正式发函的方式报送推荐材料(请与本单位其他推荐项目一并报送,发函要求见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通知)。   国家科学技术奖各级评审均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推荐材料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浏览的,须提交书面推荐书2套(原件和复印件各1套) 推荐材料内容不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浏览的,应提交书面推荐书40套(原件1套,复印件39套)。此外,还应提交推荐函(附汇总表)一式2份,推荐书电子版(Word和PDF格式)及汇总表电子版1份。   推荐单位对创新团队的评审专家有回避要求的,应填写《专家回避申请表》,并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附件:   附件1-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及填写要求应用版.doc   附件2-专家回避申请表.doc   附件3-意见反馈表.doc
  • 聚光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
    日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09年度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项目,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研制完成“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通过初评,这是聚光科技国内首创的“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时隔三年再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   国家科技奖是由国务院授予、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获奖者都是在当代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突出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   聚光科技针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领域日益严格的检测需求,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应用于环保烟气监测的“CEMS系列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和应用于工业过程检测的“OMA系列Claus硫磺回收比值分析系统”等十余款系列化产品。2007 年,“紫外/可见光纤光谱在线过程分析系统”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 2008年度,“CEMS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被评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和“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   目前,针对该创新技术产品,聚光科技已申请发明专利13项(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1项(1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6项。该创新产品自2005年底投产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以中石化、中石油、武钢、宝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00多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环保等领域,并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气体分析系统”,2008年国内环保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通过该项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聚光科技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环保监测仪器行业龙头企业。
  • 快讯:这家分子诊断公司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其中,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突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于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在分子诊断领域深耕10余年的国产原研高科技创新企业,专注于即时检验领域,擅长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检测技术。公司具备仪器、试剂、系统平台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领域联合开发的能力,并拥有自主专利核心技术。
  • 质检总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5项
    三项成果获得二○一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强检再传捷报 质检总局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二十五项   2月15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在14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质检系统完成的“测长方法创新及固体密度基准的建立”、“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和“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特征识别关键技术与应用”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自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共计25项。   据了解,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罗志勇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测长方法创新及固体密度基准的建立”项目是基于建立我国固体密度基准和参与国际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为目标,提出并实现一种超高准确度测长方法:实现了3倍于国际上“激光变频法”的相移,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五幅算法”,实现了相位准确解算重大理论突破。该项目在温度测控技术、信号去噪技术、氧化层厚度测量技术、密度量值传递技术等方面均有重要创新,硅球直径测量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列。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方迪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项目主要研制了农、兽药、食品添加剂和水质监测中有机污染物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138种 其中107种为国际首创,23种为国内首创,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际互认56项 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血清中尿酸和尿中违禁激素代谢物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准确测量方法。项目成果为食品安全、水质监测相关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持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计划》和2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国酸雨测报工作。   由湖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王利兵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特征识别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系统集成研发了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模式识别关键技术及装备,在高通量检测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安全性评价技术等方面,发展了一系列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该项目成果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对保障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打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性壁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年可挽回因国外技术性壁垒导致的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
  • 质检系统五年共获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记者从10月11日召开的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荣获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支树平在讲话中透露的消息。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使我国时间频率计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由该院完成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电阻计量领域从此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完成的“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湖南出入境检验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00多项,其中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项目5项,承担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000余项,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605项,省部级课题4400多项。422个项目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130个项目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04个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科技专项研究,开展了2000多项重要标准研究,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达到68%。我国主导制定国际计量标准345项,参加计量国际关键比对231项,获得国际互认测量能力735项。   近年来,质检系统在“科技兴检、人才兴检”战略推动下,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人才凝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 科技部撤销一国家科技进步奖 因存严重抄袭
    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科技部在通告中称,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为该科技进步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联名进行实名举报。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法庭交锋,在众多造假事实面前,李连生已被西安交大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 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今天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2013年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袁隆平领衔的&ldquo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rdquo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该项目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20年度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学术成果奖获奖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20年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出炉,该项目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联同北京国开园中医药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充分发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为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社管局的领导下,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设立。经过四年积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了浓郁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氛围。其中,荣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98项,包括“薏仁香荷膏”祛湿健脾功效的作用机制及其产业化研究等9项一等奖、理冲汤调控血管生成微环境抑制子宫肌瘤的分子机制等31项二等奖、槐耳制剂治疗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58项三等奖。荣获技术发明奖的研究21项,包括3D打印腰部外固定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研究等4项一等奖、葛氏正骨手法结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诊疗技术等7项二等奖、中药穴位贴敷技术治疗鼻炎的临床应用等10项三等奖。荣获学术成果奖的研究成果37项,包括《中西医结合急症内科学》等5项一等奖,《百草诗情》等14项二等奖、《内蒙古医科大学所藏中医古籍提要》等18项三等奖。详细榜单见附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三大奖项名单.pdf
  • 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北京揭晓 深圳先进院高端医学影像团队荣获一等奖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等单位历时十余年合作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深圳先进院郑海荣研究员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一完成单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第二完成单位。跨领域多学科合作打破国际垄断这个项目获奖的含金量有多大?简单地说就是,它是我国首型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简称3T系统)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该领域的国际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极少数独立掌握磁共振全部核心技术和整机制造的国家,是一项产、学、研、医跨领域、多学科合作的成功典范,是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创新一项里程碑式成果,改变了磁共振国际产业和技术格局。“感谢这个时代!”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接受采访时说,“参与项目研制的团队成员肯定比我还要激动。”自2010年以来,深圳先进院与联影医疗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就启动3T磁共振系统研发项目。项目创建了“软硬件协同”的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体系,构建了影像数据“稀疏采集、快速扫描、精准重建”技术路径,攻克了系统核心部件和成像技术难关,获发明专利124项、授权美国专利11项,突破了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在快速成像软件与电子学、谱仪、射频功放、射频发射线圈、梯度功放、梯度线圈和超导磁体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发明了三维张量编码扫描技术,研制了世界最大孔径高场超导成像磁体、突破了业界最高功率的梯度功放部件;建立了高场磁共振整机自主制造体系;创新了心脏、大脑等快速成像序列和重大疾病定量诊断技术,与医院合作构建了全身临床应用技术体系等。一批成像新技术入选我国和国外影像学会专家共识和影像学诊断共识。樊建平说,作为中国战略科技队伍的“国家队”,深圳先进院就要担起责任,解决国家战略需求,担国家责,做国家事。目前系列国产高端磁共振产品已经走进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家医院,并实现对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的逆向输出,有效缓解了老百姓在使用高端影像设备上看病贵、看病难的问一流环境吸引 一流国际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背后,站着深圳先进院接近3000人的一流人才团队,他们才来自全球,助力深圳先进院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截至今年9月,深圳先进院人员规模达4713人,其中员工2774人,学生1939人。2021年9月3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020和2021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深圳先进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霍斯特亚瑟梵格(瑞士)院士,深圳先进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罗杰斯彼克曼(英国)院士分别作为2020和2021年度获奖外国专家出席会见。 不久前刚刚公示的2021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拟奖名单中,5个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深圳先进院科研人员获得3个,还获得了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深圳先进院连续9年在市科技奖中斩获奖项。获奖奖项大多与产业结合紧密,先进院融湾融城,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让樊建平特别自豪的是,深圳先进院目前拥有全职院士11人,杰青优青人数近40人,海归903人。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相当给力,让一些学科逐渐产生国内影响力,并构成新的学科方向。可以说,由数千名博士组成的科研队伍让深圳先进院竞争力非常强。深圳先进院之所以人才辈出,和先进院以人才为中心、注重创新人才评价改革密不可分。深圳先进院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差别评价、末位淘汰。以分类评价为基础,加快构建导向明确、科学规范、竞争择优的人才激励机制。特定重大项目,实施期内不以申报项目、发表论文为考核指标,鼓励科研人员专心攻克科研难题。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破除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各类别优秀人才竞相涌流。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在樊建平看来,科研成果转化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钱的资本,建设深圳先进院就是要营造令科研人员向往的科研与人文环境,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激励措施、创新文化和成果转化机制,培养并吸引一流人才不断做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应用创造价值 成果与产业实现无缝对接有人到深圳先进院参观后对樊建平说:你这儿生机盎然。深圳先进院的大厅里写着“梦想成就未来,应用创造价值”,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和创新无极限的精神。樊建平认为,这些正是深圳文化的体现,它和那句最为人所熟知的深圳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异曲同工。在今年4月份深圳先进院公布的专利情况显示,目前深圳先进院累计申请专利10951件,累计授权专利4470件。近年来深圳先进院专利申请数持续攀升,PCT国际专利申请在2020年达到567件,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一名。此外,深圳先进院累计产业合作金额近24亿元,累计孵化企业达1248家… …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深圳先进院积极践行“工研院”使命,在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前行。例如,为应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的科学研究与成果产业化“脱节”的问题,深圳先进院合成所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它有效地压缩了技术与市场的距离,让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产业无缝衔接。国家发改委推广深圳47条创新经验中,有3条来自深圳先进院,其中一条就是”楼上楼下创业综合体“。目前“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中,已经入驻30多家企业,将创新成果带到楼下做转化,大大提高了技术转化效率。又如,在10月26日正式揭牌的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脑创中心由光明区政府和深圳先进院联合共建,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提供孵化空间超过1万平米。通过以“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为出发点,将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产业转化的关键痛点,旨在建设全国首个脑科学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创新无极限”,是深圳先进院一以贯之的精神。2006年,深圳先进院作为深圳首个国立科研机构正式诞生,自此,深圳也有了“国家队”。从第一批研究生入学到累计培养人才近1.3万人;从首次以定量公式揭示生物迁徙进化策略,到自主研发超薄芯片临时键合胶材料代替进口;从聚焦集成电路、合成生物、脑科学等关键核心领域到牵头成立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牵头建设“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企业联合实验室到跨界织网,引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 如今,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正依托深圳先进院15年发展基础稳步筹建中,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公办高校的建设路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性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深圳先进院积极发挥“国家队”作用,“担国家责,做国家事”,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贡献“先进”力量。
  • 西北大学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制仪器打破国外垄断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王家鼎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由西北大学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中铁十七局和中铁西北研究院等合作完成,主要完成人为:王家鼎、赵斗、谷天峰、谢婉丽、付新平、王新民、武小鹏、王新刚、贾鹏飞、张登飞。该成果针对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造高铁及重载铁路的高标准防灾的国家重大需求,在10余项国家、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的重点支持下,创立了黄土路基振陷、深部黄土湿陷、滑坡四促效应及富水黄土-红土/泥岩隧道塌方等理论;首次研制了振动促渗仪等多台先进仪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突破了铁路黄土路基振陷和深部黄土湿陷感知、机载激光雷达点云灾害识别、隧道变形的精准监测技术瓶颈;创立了高铁路基抗振陷的填料改良和加筋防控、湿(振)陷性黄土改良与排水平纵横协同防控及隧道加固“气驱水浆驱气”加固技术体系,主编和参编的行业规范多部,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国内外20余条高铁和重载铁路的成功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使得项目合作完成单位的高铁建设防灾减灾技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彰显了国际影响力。
  • 访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张洪涛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人民网科技频道访谈,我是主持人刘然。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热烈举行,我们非常荣幸今天下午请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张老师做客我们人民网访谈室,跟我们聊一聊他的感受。   [主持人]:代表所有的获奖者发表了致辞,您心情如何呢?   [张洪涛]: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心情难以形容,因为我是一个地质学家。今天上午国家开了一个非常高规格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这个大会上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李长春同志三位出席了今天的大会,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大会,那么高规格的情况下,作为我一个地质学家代表2011年全国所有获得科技奖励的人员和单位来发言,我确实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当然,虽然是念了稿子,这个稿子事先也是五易其稿,充分表现2011年表彰的科研项目,反映它们的特点,也反映所有科学家的心情,所以也蛮紧张的,有的同志说我上半段声音都有点发抖,直到后来逐渐进入角色,但是也结束了。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这次获得特等奖,我们这次科学技术奖的特等奖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其实我们很多人对青藏高原这个地方非常向往,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神秘的地方。这个项目主要解决的是什么科学问题呢?   [张洪涛]:这个题目特别长,就像论文的题目一样,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实际上非常简单。它就是一个场地,我们工作的场所就是青藏高原。干了两件事儿,第一件是我们搞地质调查,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进行了集体攻关,是一种创新的劳动。还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叫做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一批矿。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地质创新,另一个是找矿突破,我们干这个事情一干就干了12年,从1999年到现在。   [ 主持人]:非常长时间的跨度。在这个项目中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是什么呢?   [张洪涛]:讲创新点之前,我要讲讲这个项目特难,不太好做。为什么难呢?因为这个项目首先是我们地质学家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它是一个空白区,它只有一些科学家沿着公路或者是沿着羊肠小道,人能走到的地方进行了一些调查。而我们这次不是这样的路线调查,而是面积性的,凡是该去的地方都去。所以我们的人是以4公里为间距纳路线,走遍了整个青藏高原。整个青藏高原有220万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数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青藏高原有一个特点平均海拔4000米,到4000米海拔的时候氧气含量只有北京的50%,甚至于40%。我们的运动,我们要吸一口气才能满足半口气的需求,所以非常艰苦。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国家那么大的窗口,我们地质学家对它毫无了解,或者是了解得很肤浅,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地质学家从1999年开展了全面的、面积性的、拉网式的大调查。这项大调查的难度很大,因为我们要有很多人,我们组织了全国25个省、100多个产学研单位,每年上万人次在青藏高原工作,主要是雪域高原,到3300米以上就是雪线了,所以非常难。   [张洪涛]:另外,我们一般人生活在平原地区,到高原之后,心脏、肺都不太适应,往往会突发肺气肿、甚至于脑气肿,我们救回了很多科学家。   [主持人]:对科学家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张洪涛]: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生命禁区,高寒缺氧,远离交通线,有的地方完全骑马,而且是靠脚,因为没有公路,岩石、矿物、地下水,一条一条路线地过,是非常难的。我们加起来总长度是50万公里,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相当于绕地球12圈。我们走路搞科研。   [主持人]:很多网友心里感觉搞科研的人都特别尖端,总是坐办公室的特别多。看来张老师这么一介绍,我们的地质学家非常辛苦,还是要一步步走出来的。   [张洪涛]:我本人出生在上海,从来没见过大山,从来没有搞过高山峻岭那么艰苦的条件。后来从事地质工作之后,感觉到当一个地质队员特别不容易,除了身体不适应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地质学研究发现博大精深,所以我们的团队在青藏高原进行调查、研究、找矿,我们80%是本科以上,有一半是博士学位的。上万人次里绝大多数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惜他们没有坐在办公室,而是跋涉在千山万水。我们有一句话是“远看像要饭的,近问是勘探的”,但我们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我们地质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真的是非常艰苦。其实我们知道即使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平时去旅游都会被告知那里是非常危险,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我们的科学家经常是在无人区穿梭,我想其中肯定有非常多的故事,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难忘的经历呢?   [张洪涛]:首先,我们是地质学家,所以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特别神往。青藏高原是什么地方?号称是世界屋脊,就是一个房子的顶尖,这个顶尖不仅仅是指它高,而是指全球的构造运动、板块飘移,然后碰撞,然后隆起,隆起的最尖的点是在珠穆朗玛峰、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特别想了解地球是怎么演变的,生命怎么大爆发的、恐龙怎么灭绝的,那就要搞地质工作,推延到以前漫长的岁月。我们青藏高原恰恰是一个空白区,恰恰是地质运动非常激烈的地区,恰恰是岩浆活动强烈的地区,恰恰是古生物丰富的地区,所以国际地学界就把青藏高原比为解开地球演化历史的钥匙,就在青藏高原,所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想来研究,但是因为艰苦,因为我们没有基础的地质图界,我们基础的地质工作都没做或者做得不多,这样我们没法打开神秘地球。所以我们就要为大家做贡献,我们先走一趟,看看、先行,这样上万科学家一年漫山遍野地分成成千上百个组,而且都是博士生带队,而且必须身体好。我们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拿下来了,终于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怎么回事。   [主持人]: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您能否给我们聊聊项目中的创新点和找矿的重大突破?   [张洪涛]:我简单说一说,第一,项目的特点,我刚才说了,如果我们按以往的办法,按我们经典的做法,我们在青藏高原调查,大致摸到现在的程度是需要50年。现在科学发展到当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把50年的追求用10年来完成,这样就需要用尖端的技术,首先我们研发了一批适合在青藏高原特点的快速调查、精准调查的技术。我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星空地一体化,星首先是卫星遥感,空是航空遥感,我们费了很多航磁、重力、航放等等,还有地,我们星空地一体,这套技术拆起里面有成千上万的技术,我们大兵团作战,克服这些信息来源的不同步、不同类、不同的标准,我们星空地一体化。第二句话是野外室内,从野外到室内全过程的数字化,什么叫做全过程数字化呢?大家肯定看过一部电影《年轻的一代》,里面有“肖基业(音)”,这个演员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的三个宝贝是锤子、罗盘、放大镜,我们叫老三样,用罗盘量方位,量角度的,放大镜,小的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传统的老三件。现在我们全数字化了,我们把GPS、GRS、遥感,三样东西合在一个小小的手提式的东西,背上去,我们自动定位,然后采样,快速分析,我们带了一个小型的,我们研发的,现场分析仪器,所有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分析,分析之后迅速进入这个小东西,晚上回到帐篷和电脑接上,马上就自动编图。信息非常准确。   [张洪涛]:地质学是一个良心活,也就是你要看2公里以外的一个点,这个点不过去了,可以造假,随便拿一块石头对付了,回来给队长交账,现在不可以及因为GPS的东西,人不到那里没有记录的,都是自动记录的,所以野外的数字化和室内数字化最后形成图件,图件进行分析印刷,通通的一套都是全过程数字化技术,用这个技术又快又准确了解地球的情况,了解地质的…我们用1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50年完成的工作,这是第一个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   [张洪涛]:第二个创新就是理论。   [主持人]:其实听您刚才说的技术创新,其实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并不是地质学科一个学科在奋斗。   [张洪涛]:当然。   [主持人]:它是…计算机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特别综合的技术,对各个方面、各个学科都有很大的影响。   [ 张洪涛]:是的。说到这儿,我心里特别难过,虽然有高新的技术,但充满了风险。前不久,我们在别的地区,我们的一架航空遥感飞机工作到一半,由于机械故障掉下来了,所以其中三位机组成员牺牲了,唯一重伤的就是当时年轻的26岁的博士生,他在看我们的地质仪器,在上面操作。后来掉在一个草原上,他被一个牧民救了。伤的非常严重,一年多恢复了,最近告诉我“重上蓝天”,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钦佩这些科研工作者,您刚才讲的是技术创新,应该说有两个创新点,在项目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理论创新,能否介绍一下?   [张洪涛]:理论创新,全世界人都在关注高原,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写了洋洋的文章,大厚本的专著,来说明地球是怎么演化的,怎么来理解青藏高原那么多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怎么碰撞、碰撞在哪里、缝合线在什么地方,一共碰了几次,都有很多文章,但大多数文章都是猜的,或者是科学家的想象,或者说它是某一部分有限的材料推演的。而我们因为是人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资料,在这个资料的基础上海量的数据,结果搭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就是现在青藏高原演化的模型,这个模型我们已经弄明白了,我们感到青藏高原是大陆增生,就是两个大陆之间一点点长出来,然后碰撞,然后再起来。而不是传统的板块俯冲模式,海洋的俯冲和大陆都不一样,这样一不一样之后,从理论上改变了很多体系,特别是对后面的找矿影响非常大。我们找到的矿不是海里的矿,不是海的环境形成的矿,而是大陆和大陆碰撞之后形成的矿,这指导我们将来到哪里去找矿,这也是很难的。有一个理论很复杂,多岛弧盆系构架论,一个是三段式碰撞造成的,实际的资料、实际的数据弄明白这个过程,从时间上怎么样、从空气上怎么样、机理是怎么样,大致上搭了一个架子,这个理论得到了国际地质界的公认,这样我们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开了三次顶级的国际会议,国际科学一致公认中国同行搞得最扎实、最可信,因为都是数据支撑下的地质演化模型,这就是理论创新。   [主持人]:我听您在描述理论创新的时候,其实我能感觉到这个理论创新,我们可以把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可以做成电影那样的图像,可以摸清任何一个时代的样貌,是这样吗?   [张洪涛]:是的,你理解得非常正确。我们地质学家有一个习惯说法,从白垩纪到第一世纪,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讲讲这个故事。所有的地质学家论文就是讲一种一种故事,有的可信度强一点儿,有的推测得多一点儿,有的实在一点儿。我们用数据说话,然后请人家写故事,我们给他们素材,这个素材是很扎实的,是我们一步步调研得到的数据。我们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实际上不是理论的最终成果,而是理论创新的平台,将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在我们的数据基础上写他们的故事,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当然要看谁的想象力好、谁的水平高、更符合实际。   [主持人]:从这个方面来说,理论创新也非常厉害。后面还有一段话是找矿的重大突破,我们总说我们国家的资源非常丰富,但一人均就少了。我们青藏高原这么大的地方,里面有多少宝藏呢?   [张洪涛]:你刚才提到了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那么大的地,怎么可能物不博呢?我们从祖国的北边大兴安岭到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埋藏着丰富的宝藏,实际上地球不太公平,拿矿山资源以粮食来比喻,中国的矿山资源,大米白面很少,大宗矿山品用得多的,比如说铁矿,我们大部分需要进口,现在60%—70%以上的对外依存度。我们的进口石油已经超过了55%,地里长的矿不够多,还有铜、铁、钾盐、铅、锌、金、银等都不多,我们的“大米、白面”不够,“大米、白面”里只有一样是够的,就是煤炭。所以我们吃不饱,我们什么多呢?“味精”多,也就是稀土多,但稀土用不了多少,稀土是一点点添加就行了,我们钨、锡、钼、铋、锑这些稀有稀土少量的元素,这些元素很多,我们大宗矿产品少了,我们就要进口。我们缺什么就进口什么,结果国际上的金属价位非常高,居高不下,甚至于是敲诈我们国家。我们的稀土、钨、锡、钼、铋、锑这些矿不只有之持久产很丰富了,我们出口的多,挣的钱也很少,话语权在人家手里。因为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不平衡,缺的怎么办?从哪儿解决?东部的希望也不太大,我们在边边角角再找一点儿,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把眼睛看到2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青藏高原,我们想办法在这里看看有没有,结果这十年工作做下来,我们特别高兴,不但有,而且特别丰富。   [主持人]:听您说这么一句话,我也放了一下心。   [张洪涛]:比如说铜矿,长期以来是60-70%的进口铜是很重要的,产多少吨钢,除了铁还要配铜,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我们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们主打的主要元素,铜矿最大的一个是叫德兴铜矿,就是江西的德兴铜矿,这是上市的。德兴铜矿是江西上饶地区的,它的储量只有590万吨,三个矿组成的,才有590万吨,而这次在青藏高原找到了一个矿,一个矿就超过了1000万吨,一个矿体,还不是一串矿,它那个是一串矿590万吨,中国排名第二的矿是青藏高原东部原来发现,现在没有开,条件比较差,但比较大,它是690万吨。现在我们找到一个矿,等于是它们两个,特别大,离拉萨不到200公里,就在川藏公路旁边,据说是文成公主嫁过去,松赞干布的家乡,藏族同胞跟我们讲,松赞干布的保佑、福分,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那么大的一个矿,而且是优质的,还有好几百吨的黄金。所以它的经济价值非常大。   [主持人]:听了您这么说,我相信很多网友都和我一样,在感到惊讶之余都感到放心。都说我们国家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但是听您这么一说,我们还有一个丰富的宝藏,有待去使用。   [张洪涛]:对。   [ 主持人]:除了我们说今年的特等奖,我们其实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想与您一起分享和探讨。您能否和我们聊一聊,在地质找矿的学科当中,中国的技术水平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   [张洪涛]:我们这个项目十来年,我们一共找到了三条巨型的新的成矿带,这三条大的成矿带里面,我们找到了32个大型以上的矿场,32个里面7个是超大型矿场,一举成为国际级的大矿,这些矿的意义何在呢?它的个头特别大,在一般开发,完全可以改变中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的格局,矿源也不是单一的,有铜矿、金矿、铅锌矿,所以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觉得在青藏高原找矿是有条件的,是可以的。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呢?   [张洪涛]:找到矿才能说你有水平,所以最近外国科学家非常吃惊,你们用什么办法找到的。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理论水平承认了。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找矿。第二,你们国家的找矿有效益了,找到矿了。他们也承认了。而且我们的理论推翻了原来“特替斯(音)”,古代说青藏高原不是现在的高山,是一个海,我们叫“古特替斯洋(音)”,这个海洋后来慢慢变成陆地了,实际上原来这个洋的北边是伊朗,南边是我们的北部湾,结果中间割断了,所以地质演化的理论方面,绝对世界领先。已经得到了公认。有一个美国的前地质学会的主席“布什菲尔(英)”他现在岁数大了,大概70来岁,看到我们的成果特别吃惊,他特别喜欢我们提供那么多基础的数据,现在每年三个月,到成都来研究我们的东西。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又是地质学会的大权威。他明确说,中国的同行对世界的地质工作、地质理论的创新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我们基本上了解了,我们通过这个项目也让世界同行了解了我们的实力和水平。其实应用学科就是这样,你能拿出自己的东西,你就是领先的。   [张洪涛]:我觉得也不一定,一定理论高明了,也不一定。但从逻辑上讲,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找矿,找矿是三分聪明、七分运气,我们还是靠点运气,另外我觉得运气也存在必然之中,为什么偶然发现?实际上是我们辛苦放在里面,辛苦就让我们慢慢认识了一个事情的真面目。偶然就变成了必然。所以我说这个运气里跟那么多的科学家勤奋是有一定的关联。   [主持人]:我们国家除了青藏高原,整体的矿产资源情况怎么样?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呢?   [张洪涛]:你提的问题非常要紧,我们国家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不够用,但国际上的矿产资源就够吗?基本够,分布不均,我说老天也不公平,有些国家大面积的分布了很多好的矿,像石油在中东就特别好。我们国家就特别不行,现在我们在鸡蛋里啃骨头,我们要榨油水,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技术,搞页岩气,平常含油量越高的石头,给他砸碎了,我们叫碎裂,压裂,在地底下,然后通过一种溶剂挤出来,竟然美国一半都靠它。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发掘我们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资源可能还会有希望。所以,我说中国地大是物博的,主要是认识到位。   [主持人]:最后向您请教一下学界的热点问题,您对中国的科学家受诺贝尔奖的冲击怎么看呢?   [张洪涛]:诺贝尔奖是世界的大奖,凡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中国老得不到诺贝尔奖,我总说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有关系,慢慢来。第二句是我们要创造科研环境,去摘皇冠顶上的明珠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得不到不要紧,将来还是应该得到的。   [主持人]:您对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体制改革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呢?   [张洪涛]:科学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我在这里也不太想发表太激烈的言论,我做事情喜欢讲道理,但我对科技界有一件事情很不满意,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们科技界可能会有大面貌的改变,就是它的评价体系。现在我们对科学家的评价就是要求SCII的论文,论文多少,就当教授。结果我们的大学老师就不教学生了,评论写论文,争取发表、争取写书,结果学生没有人带了,现在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长此以往,学生的质量下降,那么我们科技的前途怎么可以好呢?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科技应该在教育上下工夫,在评价体系上牵头,只有用正确的引导。而且我现在特别希望现在科技的方向应该鼓励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生活的主战场,否则两者脱离了以后,科学技术就没后劲。现在中国的国力强盛了,资金有得是,硬件也不错,怎么样搞好,我觉得还是需要我们全面地考虑改革上做文章,我很赞成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科技的出路在于改革。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对学而优则仕的看法。   [张洪涛]:国外是这样的,不学是不能仕的,特别是国外是民选总统,没有一定的学识,没有一定的学理,要想当官是不可能的,但我想讲一点,学的目的不是当官,如果学的目的是当官,那全中国就没有科学家了,没有科学家光有官员,我看悬。而且学而优则仕误导的社会,现在我们中专学校,有技校的,技术工人的,断层负责明显,所以我觉得学应该是全面地学,除了学历教育,还有在职教育,职工技能的培训是需要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学而优则仕,第一,目的性不强,学习是为了当官。第二,必须要拿到学历,唯学历论,这样我们很多技术人才就没有了,这种情况肯定不能持久,这也是一个误区。我觉得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感谢张老师来到人民网与大家分享这么多的话题,我们也非常祝贺张老师能够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张洪涛]:一定要表达一句话,我是一万多科学家的代表,只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机遇,我作为一个代表   [主持人]:那我们就祝贺以张老师为代表的一万多名科学家能够获得这个奖。非常高兴与广大网友分享了这次访谈,我们下次再见。   [张洪涛]:谢谢。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
  • 聚光科技牵头项目—《基于荧光技术的气体中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及杭州市科技进步奖
    2015年12月,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浙江大学参与的《基于荧光技术的气体中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分别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制的基于荧光技术的气体中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气体中重金属污染物(大气/烟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及烟气中气态汞)的在线监测,弥补了常规离线方法(手工采样后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的不足,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气体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和变化趋势实时感知的需求。经专家鉴定,该项目研制的基于荧光技术的气体中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提升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 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揭晓(一)
    今天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揭晓。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等项目入选。  具体名单如下: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项目目录及简介 (通用项目) 一等奖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 堵纯信,张发林,王多成,房志勇,曹 青,温春东,孙世贤,廖 琴,周进宝,李龙凤,王定林,赵 博,张慎璞,董战鲲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高光玉米新品种研究所,河南省荥阳市飞龙种子有限公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北省种子总站,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河南省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及重大发现 贾承造,赵文智,王玉华,邹才能,吴河勇,杨文静,付锁堂,张以明,袁选俊,谢继容,赵占银,吕焕通,金成志,李 明,杨智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丁建生,廖增太,杨万宏,华卫琦,马德强,侯 刚,杨光军,陈毅峰,徐宝学,于天勇,孙敦孝,杜严俊,张 戈,孙少文,曹庆俊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 丁玉华,张芝泉,单国玲,张建浩,王 波,施政敏,郑 乾,叶 健,梁金招,任丽丽,刘 谦,向源芳,刘 丽,韩永刚,谭 峻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 钟 掘,肖亚庆,胡岳华,张新明,陈康华,陈启元,刘祥民,李小斌,崔建忠,聂祚仁,李 劼,冯其明,李旺兴,黄明辉,赵世庆 中南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东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张晓鲁,金浪川,杨仲明,王为民,董建勋,刘国跃,李光华,苗迺金,王建录,朱宝田,陈仁杰,纪世东,陈力华,黄 瓯,于遂影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750kV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 刘本粹,张雅林,印永华,禹云长,裴振江,于海年,丁永福,梁旭明,郭爱华,李勇伟,宓传龙,李 正,种衍民,万启发,孙永恒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东海大桥(外海超长桥梁)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 上海同盛大桥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 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上海航道局,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中港第三航务工程局,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 交通部 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 张钟华,贺 青,李正坤,刘 勇,陆大荣,迟宗涛,李小亭,韩 冰,王文新,周均铭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青岛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等奖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禹山林,曹玉良,崔凤高,闵 平,徐晓东,曹 干,王晶珊,杨庆利,焦 坤,梁炫强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阳农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海阳市农业局 青岛市 花椰菜育种新技术研究及优质、抗病和高产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孙德岭,李素文,张宝珍,赵前程,温 媛,方文慧,运广荣,刘奎彬,蔡荣旗 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 转BtCry1A基因系列抗虫棉品种和抗虫棉生产技术体系 王留明,董合忠,李维江,王 远,王家宝,唐 薇,刘任重,李振怀,周 玉,张冬梅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山东省 优质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烟农19的选育和推广应用 姜鸿明,梁新明,赵 倩,张善勇,丁晓义,刘兆晔,吕建华,于经川,刘维正,陈永娜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 杨树工业用材林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和推广 张绮纹,苏晓华,李金花,解荷锋,李占民,卢宝明,王福森,姜英淑,张玉洁,刘长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市林业种子苗木管理总站,山东省林木种苗站,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国家林业局 四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 曹福亮,陈其兵,张燕平,周国模,邓荫伟,汪贵斌,孙 鹏,彭兴民,吴家胜,张 健 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浙江林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 花卉新品种选育及商品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张启翔,刘 燕,陈俊愉,潘会堂,杨玉勇,葛 红,赵梁军,陈瑞丹,王四清,罗 宁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林木种子公司,中国林业集团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国家林业局 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 路宝忠,丁长青,于晓平,王万云,刘冬平,卢西荣,翟天庆,席咏梅,张跃明,丁海华 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陕西省 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张金池,杜天真,胡海波,虞木奎,郭晓敏,刘苑秋,俞元春,程 鹏,牛德奎,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 西藏羌塘生物多样性研究 刘务林,李炳章,范志勇,吕 植,阿 布,周红斌,梁文业,丹 丁,张 宏,耿 君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 林木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李 健,沈效东,王立英,李建国,时新宁,陶 铮,胡忠庆,赵世华,王自新,余治家 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宁夏经济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华桥种苗场,宁夏枸杞研究所(有限公司),宁夏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局,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 张国范,赵洪恩,刘 晓,张金世,周延军,燕敬平,王 琦,黄 健,张聿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西霞口水产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碧龙海产有限公司,寻山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猪链球菌病研究及防控技术 陆承平,何孔旺,范红结,姚火春,张苏华,华修国,孙建和,倪艳秀,刘佩红,王 建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畜牧兽医站 农业部 "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 陆仲璘,阎 萍,王敏强,何晓林,韩 凯,李孔亮,杨博辉,马振朝,马有学,柏家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种牛场 甘肃省 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 危起伟,杨德国,陈细华,刘鉴毅,朱永久,王 凯,柳 凌,汪登强,文 华,杜 浩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 规模化猪、禽环保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徐子伟,李永明,邓 波,冯尚连,薛智勇,楼洪兴,刘敏华,周立明,华卫东,费笛波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绿嘉园牧业有限公司,宁波舜大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部 绵羊育种新技术-中国美利奴肉用、超细毛、多胎肉用新品系的培育 刘守仁,王新华,石国庆,杨永林,王建华,李 辉,钟发刚,代江生,戴永林,李宝成 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物理改变世界 郝柏林,冯 端,陆 埮,于 渌,章立源,吴家玮,赵凯华,姜淑华,罗辽复,张淑誉 中国科协 《沼气用户手册》科普连环画册 白金明,孙玉田,胡金刚,王久臣,寇建平,郝先荣,闫 成,张德君,李景明,郑时选 农业部 《世纪兵戈》国防科技系列片 邱国立,费道贤,毛文戎,孙志坚,王唐建,吴鹤林,宋春明,韩胜利,张钢聚,孙桂成 总装备部 《雷鸣之夜》 田 荣,张树义,张礼标,杨光伟,薛继军,张 力,张 跃,李 杰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丛书 胡大一,纪立农,李光伟,张 曼,汪 晶,钟南山,蒋作君,祁国明,蔡 红,邱飞婵 中华医学会 E时代N个为什么(12册) 陈芳烈,丁志红,尹怀勤,王直华,李 元,须 德,焦国力,黄元森,袁清林,谭 征 中国科协 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宗树洁,李 欣,朱赵伟,李建民,张爱平,马成赟,付大葳,王 蕾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 杨建华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全国总工会 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 王 军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 高性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的研发与产业化 王子纯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发明协会 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李德仁,郭 晟,胡庆武,陈智勇,罗才安,李大军,袁剑峰,宋喜喜,朱国红,李宇琪 武汉大学,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测绘局 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原油年产量突破1500万方 周守为,刘 健,王家祥,陈 壁,张凤久,姜 伟,孙福街,刘 松,董星亮,陈 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复杂碳酸盐岩油田高效开发配套技术 卞德智,徐安平,辛俊和,方甲中,刘有超,吴林钢,汪绪刚,关维东,范子菲,王 玺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唐海雄,高德利,董星亮,魏宏安,罗东红,邓金根,张武辇,张新平,汪志明,陈 德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远东石油工具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油层保护与改造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蒋官澄,曹钧合,马先平,李晓清,郭雄华,李师涛,纪朝凤,陈应淋,谭河清,张国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山东省 大牛地气田致密碎屑岩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实践 郝蜀民,陈召佑,李 良,尤欢增,董 宁,陈洪德,刘忠群,袁志祥,陈路原,郑锋辉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地球化学填图的战略、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 谢学锦,任天祥,孙焕振,薛水根,冯济舟,陶承宏,李明喜,许嘉绩,陈绍仁,刘如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 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 张燕平,岳建利,郭春喜,陈俊勇,张江齐,陈永军,张鹏,程传录,高国平,孙占义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局 国家测绘局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 陈毓川,王登红,朱裕生,徐志刚,王世称,翟裕生,汤中立,裴荣富,沈保丰,肖克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徽省地质调查院,长安大学,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吉林大学 国土资源部 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系列及其勘探工艺 万步炎,钱鑫炎,刘敬彪,黄筱军,夏建新,王和平,周爱民,杨俊毅,高宇清,刘淑英 长沙矿山研究院,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海南琼西地区金矿勘查评价 丁式江,廖正伟,黄香定,廖香俊,傅杨荣,余兴邦,王平安,张小文,饶家光,吴国爱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勘查局九三四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海南金大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国土资源部 柴达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索有瑞,王洪伦,李玉林,陈桂琛,方振堃,周昌范,黄雅丽,李天才,尤进茂,丁晨旭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省 聚合物基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工业化技术 陈建峰,王国全,曾晓飞,邹海魁,俞兴尧,杨国增,沈志刚,刘芳兴,初广文,毋 伟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超海奇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中财型材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 张 偲,吴 军,闻克威,龙丽娟,漆淑华,孙恢礼,王士奎,向文洲,王友绍,张士忠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年产八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李绍昆,陈沪成,刘葆青,刘 翔,袁建新,张剑峰,朱凯旋,杨志强,朱 旌,汪 军 上海人造板机器厂有限公司 上海市 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金征宇,胥传来,计 成,江 波,杨瑞金,徐学明,马秋刚,李相前,崔 刚,谢正军 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梁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泰兴市一鸣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江苏省 油料低温制油及蛋白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黄凤洪,吴谋成,刘大川,张麟,李文林,袁俊华,刘金波,顾强华,吴绪翔,李元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安陆市天星粮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农业部 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 田文华,生庆海,王玉良,邱泉若,徐 丽,李朝旭,刘建光,张志国,贾晓江,魏 鹏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 卫星结构用高性能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构件的研制及其生产线的建设李嘉禄,陈 利,吴晓青,焦亚男,张国利,陈光伟,李学明,万振凯,李晓久,王晓生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市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李金宝,唐人成,俞建勇,徐新荣,王华杰,方雪娟,程隆棣,姚世忠,邢建伟,赵建平 苏州大学,东华大学,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上海市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圣瑞斯针织有限公司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基于丝素反应特性调控原理的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邵建中,沈一峰,王柏忠,张青山,赵之毅,刘今强,林鹤鸣,王海平,杨爱琴,郑今欢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高导湿涤纶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集成开发 王华平,王启明,张连京,张玉梅,王 彪,杨崇倡,陈南梁,王朝生,许贻东,王 其 东华大学,泉州海天轻纺有限公司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 黄日波,蒙健宗,王青艳,卢福燊,周志强,李庆业,田 野,王国川,孔祥玉,李 丛 广西大学,南宁邦尔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中诺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于遵宏,王 信,张鸣林,于广锁,丁 辉,龚 欣,孙永奎,王辅臣,褚宏春,刘海峰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维生素D3生产新工艺 曹 怡,张宝文,程学新,邵钦祥,刘颙颙,马文德,马焕政,刘小平,王雪松,张建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花园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抽提蒸馏分离芳烃成套新工艺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田龙胜,杨清雨,李成峰,唐文成,薛 范,肖庆伟,王鑫泉,王净依,邓连昌,赵 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 渠桂荣,杨西宁,董春红,蔡玉瑛,王秀强,何元庆,申艳红,郭海明,张文生,杨 林 河南师范大学,新乡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 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节能 李鑫钢,姜 斌,蒋荣兴,李和杰,张吕鸿,黄国强,刘家明,朱华兴,张迎恺,郑艳梅 天津大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天津市 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及微透镜系列 李育林,霍军民,姚胜利,高 凤,陆 敏,王丽莉,胡宝文,阎国安,焦国华,李白涛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 周 啸,边汉民,陈苏琦,廖正光,贾桂森,彭海兰,丁长征,潘新庆,高锦芳,何承发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生态型高与超高性能结构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孙 伟,缪昌文,翟建平,余红发,刘加平,张云升,周伟玲,陈惠苏,慕 儒,田 倩 东南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 江苏省 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的开发 张若生,毛新平,康永林,刘清友,李烈军,徐志如,林振源,高吉祥,柴毅忠,孙新军 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PQF三辊连轧管生产线工艺及装备自主集成与创新 严泽生,刘云生,刘卫平,田 军,刘宏安,朱学强,范立生,李建湘,孙 强,管学聪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 锌精矿加压浸出、长周期电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王吉坤,董 英,周廷熙,陈 智,杨洪枝,张安福,王洪江,杨大锦,陈 进,吴锦梅 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云南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 高性能真空开关铜铬触头材料设计、关键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丁秉钧,杨志懋,王亚平,宋晓平,徐 晖,孙占波,张 晖,张程煜,王文斌,李 刚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斯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 高性能钎具特钢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 谢建新,李明锁,赵长有,刘雅政,唐 山,吴春京,郑 军,刘雪峰,张新起,肖道存 山东三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奚正平,杨延安,张 健,周颖刚,李建平,李亚录,汤慧萍,左彩霞,杨照玲,白文峰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菲尔特金属过滤材料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转炉-CSP流程批量生产冷轧板技术集成与创新 施雄樑,刘 浏,苏世怀,徐金梧,张建平,汤曙光,任天宝,范鼎东,朱 涛,何宜柱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省 高速铁路钢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 李春龙,刘 浏,李保卫,陈建军,孟志泉,王秉毅,智建国,张晓光,刘建国,梁志刚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 内蒙古自治区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李德群,陈立亮,柳玉起,周建新,周华民,李建军,张宜生,廖敦明,崔树标,刘瑞祥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房建成,郦吉臣,王 巍,李道京,刘百奇,赵慧洁,郭 雷,程 农,盛利民,盛 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国营第四五三厂 教育部 LS4B-2500型2500美吨闭式四点多连杆压力机 江秀花,杨冠华,李玉霞,张兰军,赵奎观,潘 猛,叶朝晖,何怀孝,徐洪平,冯秀玲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高速精密磨削加工关键技术与系列高档数控磨削装备 宓海青,陶剑波,袁巨龙,盛晓敏,王耀南,黄险峰,黄红武,彭克立,吴 耀,熊万里 湖南大学,湖大海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智邦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丁 汉,陈建平,言勇华,朱向阳,朱利民,刘宝生,张建荣,熊振华,郑 觉,盛鑫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 数控高效制齿机床成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廖绍华,李先广,金朝华,张明智,李智勇,曾令万,袁 滨,廖承渝,徐少华,舒义明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 重庆市 自振空化射流技术与应用 李根生,孙宝江,沈忠厚,黄中伟,马家骥,汪志明,牛继磊,张德斌,徐依吉,周长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山东省 大型水轮机关键件双精炼铸造技术及产品 娄延春,陈 瑞,姜云飞,李宝东,李旭东,王洪峰,张仲秋,于 波,赵芳欣,祝 强 沈阳铸造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支持生产设备集成运行的网络化制造系统及支撑技术 刘 飞,王时龙,尹 超sp 请参考更过
  • 守护食品安全的质谱人——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百味盐为首!食盐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自古以来,食盐一直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 2017年爆发的“臭脚盐”事件却引发了公众对食盐安全的担忧。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臭脚盐”,一种用手搓热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脚臭味”的食用盐,在食盐专营制度改革正式实施之年突然进入公众视野。它从何而来,臭味如何产生,食用后对人体是否有危害?此类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1+1》甚至进行了专题报道。为此,工信部收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求严查此事,加强食盐安全管理。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为应对该事件,工信部邀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峰团队为该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技术支持。张峰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了科学的采样工作,研发了食品中异味物质的精准质谱检测技术(同时开发了DART质谱检测技术并发表在SCI期刊上),准确鉴定出“臭脚盐”中的主要异味成分,分析了其安全风险,确定了异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措施,有效阻止了社会对食盐质量安全的担忧和恐慌,保障了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除了“臭脚盐”事件外,张峰还牵头组织应对了其他多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云南牛肝菌检出尼古丁”、“台湾潲水油”、“瘦肉精”等,收到了工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的感谢函,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及促进我国外贸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到这位资深的食品安全专家,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峰11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张峰11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0a9546dc-ddf7-4804-a100-7bf469654e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钻研食品安全质谱检测技术& nbsp 荣获多项荣誉奖励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专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副秘书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理化检验方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兼职教授。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就是张峰,是守护食品安全的质谱人!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谈及其如何走上守护食品安全之路,张峰介绍,他也是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这个领域。在大学时,分析化学课的指导老师是当时刚毕业的唐波教授(唐老师后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唐教授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像“侦探案情”一样引人入胜。比如,他的实验课是给学生一瓶未知溶液,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已知标准溶液自行设计反应,从而判断未知溶液的化学组成,并记录考试成绩。这类考试张峰每次都第一个完成,都是满分。唐教授评价张峰是“学分析化学的好苗子”。这既激发了张峰在分析化学领域继续深耕的热情,也为他以后从事食品安全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为了继续攀登分析化学的高峰,张峰报考了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师从梁鑫淼研究员从事中药分析新技术相关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到了梁老师的悉心培养,且从1999年开始学习刚诞生不久的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技术,从此踏入了质谱的大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05年,张峰获得博士学位并如愿申请到德国马普基金,赴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在Nigg教授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人类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并应用了最新的质谱技术——MALDI-TOF-MS、Nano LC-Q/TOF和Orbitrap MS。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06年,张峰结束学业后回到中国,并任职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从此投身于食品安全事业。当时恰逢科技部“十一五”项目开局之年,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率先将代谢组学和质谱运用到食品安全残留标示物的筛选当中。并于2008年主持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食品中未知添加物质的筛查确证技术研究》,尝试开拓食品中未知有害物的质谱筛查领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4年张峰任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后,科研项目和成果更是取得了飞跃,并与所率领的团队主持了多项重大专项和国家级课题,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14项、主持“欧盟地平线2020”课题1项。他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著作6部,授权专利12件,制定国家标准9项。同时他还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十余项。。。。。。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取得如此多的成果也为张峰带来了更多荣誉。2012年”五四”青年节,张峰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2019年十月一日,张峰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邀请,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及联欢活动。2020年1月10日,备受瞩目的科学届盛会——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张峰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会前张峰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些亮眼成绩反映出的是张峰及其团队扎实的科研功底和踏实的钻研精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峰1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张峰1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d49d7d9e-b3de-4a62-a3ed-fb3ece94b4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张峰在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现场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推动食品安全科技进步& nbsp 承担多项重大专项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自从学成归国,张峰就一直深耕食品安全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更是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打破多个技术壁垒,不但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水平,还促进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7年,张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应对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法规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共12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据介绍,由于我国与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进口食品风险难以发现、出口食品易遭受技术贸易壁垒”,随着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种类和总量与日俱增,迫切需要技术上进行提升。因此,项目组将构建我国与主要贸易国食品安全法规差异性动态数据库,并建立基于色谱质谱和化学计量学的多维、多模式全息识别方法,开发建立基于超高效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和实时直接质谱技术的食品安全绿色检测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开发新型MOF、COF、MIP和免疫材料,提高富集净化能力,开发出超痕量物质的检测方法,从而可以打破发达国家设立的技术贸易壁垒甚至树立我国的绿色壁垒。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同年,针对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功效成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且缺乏可靠的品级、真伪和安全评价手段,不符合欧美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等一系列制约进出口贸易的问题,张峰团队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共20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通过构建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品级、安全、真伪”三元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形成质量评价的整体解决技术方案,可实现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检测、可判定、可控制、可溯源,从而促进我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8年,张峰团队骨干杨敏莉研究员,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口岸食品安全控制与智能监控技术研究》,共12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该项目针对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等贸易量大且高风险的口岸食品,研发并应用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成像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分离材料、化学计量学等技术,开展其中潜在风险因子的捕捉和智能识别监测技术研究,并研制开发风险食品的实时分选设备,实现口岸食品智能监控。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9年,张峰团队骨干国伟研究员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全链条区域综合示范》,共10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主要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数据采集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检-风险控制”全链条云服务平台,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信息融通共享,实现食品安全政产学研综合安全服务监测和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风险监测与控制能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而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则是以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为研究对象,针对质谱检测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阐明了食品中主要化学性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为同类结构未知有害物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开创了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发掘技术,实现了未知有害物发掘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研制了高选择性富集材料和检测设备关键元件,实现了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检测效率的显著提升。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谈及团队未来研究方向,张峰介绍,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有很多,他们团队将重点关注食品安全质谱成像技术、食品安全“绿色”检测技术、过度加工食品的判别技术及内外源物质的同位素质谱检测技术。同时,他们还将开展食品安全智能分析材料的研发并尝试集成到质谱离子源中。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合照2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合照2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b5738e3-ac73-4cac-8fe0-8d3a2943487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张峰及其团队部分成员在其主办的会议上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展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 nbsp & nbsp 智能、绿色是方向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多年,张峰对该领域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谈及现今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他认为,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管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峰说,传统的检测技术都属于被动式检测,如美国三聚氰胺宠物事件发生后,美国动用全国FDA实验室历时半年才发现当时未知的有害物是三聚氰胺。而目前的检测技术已经开始从靶向检测向非靶向检测发展,从低通量向高通量发展,从“逐一扫描”向“逐类扫描”质谱检测发展。同时,国际上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也促使食品现场快检技术快速发展。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张峰说,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很多种,包括质谱、色谱、光谱、生物技术、电化学、免疫学等技术。这些技术各有特点,比如光谱技术,优点在于几乎不需要前处理,但获得的结构信息少,定性困难;色谱技术可以做分离,但定性定量受限于检测器,如果采用的是通用型检测器,检测灵敏度有时差强人意;免疫技术选择性强、灵敏度高,不过由于选择性太强,反而导致通量太低。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技术通量高、灵敏度强、分辨率及稳定性也非常不错,是研究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的强有力武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质谱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可同时进行分离和鉴定等优点,目前已经应用于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质的检测。近些年,质谱分析还涌现出一系列新技术,如:四极杆-轨道阱杂交质谱技术、DESI等各种新型离子源技术、质谱成像技术等。张峰提到,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这些新型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新的应用,如基于标志碎片的质谱筛查技术,通过研究各类结构的食品中有害物质的质谱软电离裂解规律,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筛选出可标识该类结构的特征性标志碎片,开发标志碎片多通道同时扫描技术,可解决同类结构未知化学性有害物的发掘难题,可以发现为逃避监管而对监管目录内有害物进行结构修饰的行为;质谱成像技术,可获得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探索食品中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以控制食品的生产、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安全。这些新技术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食品基质极其复杂,而污染物又具有种类多、含量低等特点,因此检测方法存在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周期长,对操作人员能力要求高等问题。谈到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张峰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检测技术将朝着智能、绿色、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并将体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今后人们将结合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等各学科技术,构建智能化、可视化、实时在线、绿色的检测体系。比如:针对智能化检测的需求,构建不同种类、不同来源食品基质信息海量数据库,开发可以自动推荐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方法的智能化检测技术;针对食品样品基质复杂的特点,研发高蛋白、高脂肪、高色素食品基质的高特异性样品净化、富集材料,研发几乎不存在有机试剂污染的绿色检测技术;针对有害物组织分布和代谢机理的研究需求,开发可视化监测技术。最终,实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span /p p & nbsp /p
  • 科技部撤销科技进步奖续:举报者不满撤销理由
    依照科技部日前在其官网发布的通告,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科技部在通告中称,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   科技部解释说,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新华社记者2月10日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确认,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西安交大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在2007年底,该校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实名举报。目前,李连生已被西安交大解聘。   ■ 反应   举报者:“这不是抄袭,是欺骗捏造”   此前参与举报李连生的西安交大教授杨绍侃、陈永江和冯全科均对结果表示满意,但陈永江对撤销理由不满,杨绍侃和陈永江对西安交大校方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示不满。   冯全科和陈永江在电话中表示,拥护科技部的撤销通告决定,“非常喜悦和非常感谢”。   科技部通告说,“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陈永江在电话中说,“这是避重就轻”,这不仅仅是抄袭,这是直接用别人的成果却不列入参考目录而伪称是自己的成果。同时将亏损说成盈利,这就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这是欺骗和捏造”。   而陈永江与杨绍侃还对西安交通大学校方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表示不满。杨绍侃说,他们给学校写了十几次举报信,只在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之后才进行沟通。陈永江表示,希望教育部能对李连生的“长江学者”荣誉给个说法。
  •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初评结果公布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消息: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评审组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初评通过创新团队3个,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予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对公布的团队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提出异议的个人或者单位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将认真查处在评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其本年度评审资格。   特此公告。   联系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督查处)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邮政编码:100045   附件: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评审组初评通过团队名单
  • 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5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共计14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6项、二等奖105项。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直属技术机构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别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主持完成的《面向国家市场监管的成品油快速检测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创新》、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主持完成的《食品中痕量成分精准检测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中药制剂上市后质量再评价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化学药品杂质检测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参与完成的《离子色谱创新技术体系的国产应用替代及系列标准建立》项目。《面向国家市场监管的成品油快速检测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从解决日渐严重的环保压力和加强成品油监管效能的需求出发,开发了成品油快速检测技术和车载实验室,建立了完整规范的快速检测标准体系,创新了成品油快速筛查监管的标准化流程,打造了加油站监管和打赢了蓝天保卫战的“山东样板”。该项目的创新性强,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相关研究项目4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制定相关标准12部,软件著作权7部。该成果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成品油生产、销售以及质量监管等领域推广应用,为成品油科学有效监管和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改善空气质量作出重大贡献。《食品中痕量成分精准检测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针对食品中痕量成分精准检测难题,通过材料化学、食品检验学、化学计量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研发新型分离材料,建立净化技术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形成基于理论指导的净化技术体系,开发了目标物高效识别与控制技术,攻克了食品中痕量成分精准检测分离、净化、形态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食品中痕量成分的高精准、高灵敏和高效率检测,全面提升了食品中痕量成分检测技术水平。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收录19篇,发布标准19项,其中4项被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该成果为促进我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药制剂上市后质量再评价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聚焦中药制剂上市后质量再评价共性技术难题,构建了技术先进、指标全面的上市后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药效辨识体系。项目获批国家药品标准23项、省级标准276项、国家药品补充检验方法18项,发表论文6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该成果已推广应用到数百家中药生产企业及医疗机构,提升了我国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为促进中药产品提质增效、大品种培育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化学药品杂质检测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是基于国家药典委员会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围绕高质量化学药品产业化需求,攻克三大关键技术瓶颈:突破有关物质控制标准低的技术瓶颈 创新基因毒性杂质评价及检测技术,持续保障药品质量稳定性 解决金属元素检测灵敏度低、误差大,难以有效确保产品安全性的难题。该项目共制定国际药典标准2项,制修订国家药品标准8项,获药品批件4项,获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11篇。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推动了我国化学药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升级与进步,为药品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药品处方工艺优化、质量安全提升与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离子色谱创新技术体系的国产应用替代及系列标准建立》项目创建了自主可控的离子色谱分析技术体系 创建多种离子色谱应用技术和先进检测方法,实现了核电、军工、公安系统实体清单离子色谱分析的国产应用替代以及复杂体系的创新应用,解决了系列检测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以离子色谱分析创新技术体系为基础,健全了仪器标准体系,制定了系列方法标准。项目获授权专利51项(发明38项),制定标准44项,颁布实施28项,其中ISO标准2项,发表论文121篇。项目成果实现了实体清单的国产替代,服务于核电、公安和军工系统 解决了材料、食品、化工品中离子化合物的测定难题,形成了国家和行业标准。项目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形成了我国离子化合物分析检测领域的产学研基地,推动了我国离子色谱行业的发展。项目产业化设备已销售至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销售额近3亿元 产业化单位被授予“山东省瞪羚企业”,成长为全球两大离子色谱仪制造商之一,开启了中国离子色谱仪国际化征程。近年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领域,深入开展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市场监管依法履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为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 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9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结合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实际情况,用了近30年时间,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和重大理论难题,在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以及天然橡胶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化的工作,研究设计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准橡胶加工设备与加工技术、浓缩天然橡胶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杂胶标准橡胶加工技术与设备和天然橡胶制胶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以及以这些技术、设备和产品建立的天然橡胶标准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橡胶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已制定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90多项,覆盖了天然橡胶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申报国家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我国天然橡胶产品质量普遍得到了显著提高,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一级品达95%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该项成果已在海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100多个橡胶加工厂推广应用,近三年来已创利税50多亿元,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曾获2005年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
  • 河南环境颗粒计量实现技术突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近日,河南省计量院科研项目《颗粒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关键技术及应用》在颗粒计量标准装置研发、颗粒分析仪器校准标准物质、颗粒计量技术法规及检测方法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荣获河南省202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市场监管系统再添一项重要科技成果。该项目历时五年,构建了河南省首套高均匀性、高稳定性的PM10/PM2.5检测仪校准装置和粉尘浓度仪检定装置自动称重系统。补充完善了我国现有颗粒检测仪器量值溯源体系和计量评价技术,显著提高了颗粒物监督仪器和粉尘浓度仪量值的准确可靠性。解决了颗粒标准物质依赖进口、低浓度颗粒物监测仪缺乏校准装置、传统检测仪器均匀性差、操作误差大等难题。为我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我国检测数据实现国际互认,提升进出口贸易中质量仲裁的话语权和颗粒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项目实现了大量程颗粒分析测试设备的精准校准,为医疗、环保等相关颗粒物检测仪器生产企业提供了量值溯源。有力推动了河南省颗粒检测仪器制造业的质量和技术提升,为河南实施“十大战略”,提升智能制造科技水平发挥积极作用。该项目扩展了水基颗粒分析测试仪器关键测量区间。对医疗注射液里颗粒数量浓度的检测,关系到注射液的质量,影响着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该项目的应用在医疗安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1篇,制定国家及地方技术规范4项,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项。该项目相关成果在河南省内推广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中科院“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雾霾频频来袭,治理迫不及待。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为科学认知雾霾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在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绿色发展”“健康安徽”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随着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如何科学治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代化和监测仪器国产化作出突出贡献。  雾霾治理亟需技术支撑“十多年前,很多人不相信中国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但我们早已预测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于是先期开展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主要完成人刘建国说,这种前瞻性研究为我国开展环境质量准确监测、发展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高浓度大气细颗粒物导致雾霾频发、大气能见度下降,严重影响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为准确掌握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现状、正确认识大气细颗粒物来源,快速准确地测量大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成分、粒径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成为我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和业务监测的迫切之需。  然而,由于雾霾本身的复杂性,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所提供的监测数据,难以满足雾霾追因与控制需求。 “治理雾霾,监测数据非常重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项目主要完成人桂华侨介绍,发展先进的大气细颗粒物监测设备与观测平台,准确全面掌握大气雾霾污染特征,认识其发展和演变规律,是科学制定雾霾防治措施的基础。  “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由刘建国研究员牵头,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攻关、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开发而形成的科研成果。 “这一‘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立足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之需,也符合‘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 ”刘建国表示,源源不断的监测数据可以进一步了解污染源清单,让未来大气环境治理措施更加科学。  “火眼金睛”瞄准细颗粒物  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仪、粒径谱仪、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大气能见度仪...走进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实验室,一系列已走向产业化的监测设备,让记者眼睛一亮。 “别小看这些设备,有了它们就如同有了‘火眼金睛’,能够快速准确查出大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成分等。 ”桂华侨透露,早在6年前,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建成“安徽省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他们自主研发的大气能见度仪,可实时监测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变化情况。由于预警及时,该系统自试运行以来,全省高速公路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0%以上。  “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我国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建国介绍,通过动态加热系统、采样管升降装置/走纸装置、碳临界温度的精确定位、差分电迁移分级和快速分析、稳定的场致电离电荷源技术、大气能见度标定和野外校准、光学透镜测污装置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他们创新设计了一整套大气细颗粒物高灵敏探测技术工程化解决方案,解决了大气细颗粒物多参数准确、快速、在线监测的技术难题,一举满足了我国环境、气象、交通、科研等多部门对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的技术需求。  “稳定性强、灵敏度高,可实时在线、无人值守,这是我们设备最显著的优势。 ”桂华侨表示,围绕该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仪器设备的研制,他们已累计获得8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以及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仪,通过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检中心技术认证 大气细颗粒物切割器,通过中国疾控中心检测 大气能见度仪,以零故障和96%的数据准确率通过中国气象局定型认证 大气颗粒物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通过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监测设备告别进口时代“由于我们技术的投入使用,使得国内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国产化。 ”刘建国骄傲地说,过去,我国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核心设备主要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进口,国产设备在品种、数量、性能、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安徽光机所技术成果产业化后,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档环境监测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对环境监测仪器的适应性要求也比较高。 “进口设备高价买回来后,有时会‘水土不服’,服务也跟不上。 ”桂华侨告诉记者,他们与企业合作生产的国产设备不仅价格低、服务好,性能也与进口设备相当,可以24小时全天候稳定运行。 2008年以来,项目组利用该监测系统先后在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等地区开展综合应用示范,验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2014年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空气质量保障任务,用科学数据评估了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效果。  目前,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研制的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已批量应用于环保部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重点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监测超级站、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网、气溶胶质量浓度监测网络,以及安徽、贵州等省“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网”。近3年,全国20多个省市已安装大气细颗粒物监测设备2100余套,实现新增产值2.5亿元,新增利税953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关注与百姓健康有关的研究,比如纳米量级的大气超细颗粒物监测。 ”刘建国透露,超细颗粒物对于人体健康、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更大,其在线监测难度也更大,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发,这是一个重大挑战。另外,大气环境领域臭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也需要更多高灵敏度的仪器设备。 “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持之以恒的科技攻关。 ”他坦言,国产仪器推广应用的时候,也面临一些困境,很多人对国产仪器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心态,国家还应加大对国产仪器的政策支持,为推广应用提供便利。
  • 朗诚科技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由朗诚科技与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和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立体观测网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国内首次真正打造了“海洋一张图”,构建了“一室、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海洋监测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了集海洋环保、海洋观测预报、海洋经济发展等多项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能够充分满足深圳市海洋管理信息化和海陆一体化的需求,为深圳市的海洋生态环境,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于2010年设立,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测绘局批准的重要奖项,目的在于推动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的繁荣发展,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开展年度评选工作,主要奖励在我国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单位和个人。
  • 力合科技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揭晓。力合科技参与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50亿吨,其中危险废物4000万吨,填埋是其主要处置方式。多年来存量垃圾达到60-80亿吨,据统计每年会产生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渗滤液2000多万吨。而这些填埋场中非正规填埋比例较高,存在场底防渗、渗透液处理、日常覆盖不达标等问题,很多填埋场会有不同程度渗漏,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居民饮水、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风险。如何防控和修复填埋地下水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充分重视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地下水问题  正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种情况,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依托国家863、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保部公益等项目,针对填埋场、渣场等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复杂性,研发了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识别与风险评估技术、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技术, 并以系统防控为核心,基于不同风险等级开展工程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突破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难题,并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指导了全国2035座填埋场、436座危险废物填埋场调查评估,为环境保护部开展填埋场地下水保护,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与管理支撑。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推荐为2016年度环保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防控修复,监控先行环境监测设备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要能说清楚是什么污染、什么程度、什么趋势,才能对症下药决定用什么治理方案。力合科技围绕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特征、机理和过程进行研究,研发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与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为“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5年的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研究团队成员携带设备于8月19日抵达现场,前期在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协助当地监测站测试水样并开展相关实验 8月25日下午,监测车转移至核心区内的1号雨水泵站,设立监测点位6个。对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测试,克服了现场工作难度大、干扰多、数据测试准确性等难题,为污染控制提供大量数据,仅关键点位的氰化物监测数据就提供近400条,为专家组研判水体氰化物污染现状、评估处置效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力合科技将继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持续为构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供坚定的技术支撑,为保护水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继续努力。
  • 庞国芳课题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庞国芳主持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 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庞国芳主持研究的课题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8年和2004年,庞国芳主持研究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系统研究》和《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是由庞国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6年研究完成的。该课题攻克了从种植养殖业产品中提取、分离、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四大分析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37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际国家标准,构建了一个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定量测定水果、蔬菜、粮谷、果汁、果酒和动物组织中近800种农药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这项研究还可快速准确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70%以上,检测欧美国家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80%以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检测技术国际地位、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新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川仪调节阀研发成果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川仪调节阀牵头,浙江大学、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重科院等企业单位共同完成的“复杂扰动高精度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是由重庆市政府设立的科技成果奖项,以表彰在科技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和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该奖项已经成为重庆市科技界最高成就奖项之一。此次川仪调节阀作为牵头单位,获奖的“复杂扰动高精度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聚焦特种控制阀在复杂扰动下的控制精度问题,攻克了该类产品在高压差、高流速和大流量等复杂扰动工况下存在的流量调节精度低、调节稳定性差、可调比小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阀内复杂流动精确测试、流量精确调节和阀芯组件自适应调节等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特种控制阀的流量调节精度等各项关键运行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依托本项目开发的高精度特种控制阀、数字化智能阀门定位器等系列产品,在我国LNG、核电、光伏、锂电等清洁能源,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乙烯装置等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实现良好应用,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及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