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进步法

仪器信息网科技进步法专题为您整合科技进步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进步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进步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进步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进步法话题讨论。

科技进步法相关的资讯

  • 我国修改科技进步法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
    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17日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据了解,现行科学技术进步法于1993年制定,2007年修订,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技术进步法需要作出修改完善。通过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按照“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加强统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运用法治力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加快推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本次科技进步法修改,在现行法律八章七十五条的基础上,对法律框架和内容作出部分调整,其中新增“基础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三章,共计十一章一百零六条。为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草案提出,建立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中的比例;围绕科学技术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提升科学技术的源头创新能力;完善学科和知识体系布局,支持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等。本次科技进步法修改,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草案明确,构建和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实施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技任务等。为激发科学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草案在总则中增加了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受到全社会尊重的内容,强调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保障科学技术人员投入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活动。草案规定,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实行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草案还对完善和优化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扩大科学技术开放与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 解读『科学技术进步法』,重塑我国科技体制!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完成了对《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订,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措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破除自主创新障碍因素等,为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法治保障。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完善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发展模式。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合理确定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国家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针对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较重问题,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完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简化管理流程,避免重复性检查和评估,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还在提升对科技人员激励水平,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完善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点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全文2021年12月20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可以看做是对《科学技术进步法》一种解读。具体如下,有增减。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始终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指引,始终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主动作为和倒逼驱动相结合,探索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一脉相承的战略路径,积累了一系列宝贵历史经验。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始终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源泉。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科技创新重大举措,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有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集成全国各方资源和科研力量,举全国之力开展科技攻坚,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学严密的规划政策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大大局”的战略考量,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作出我国科技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始终走在各领域改革前列,党中央相继制定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法律制度及一批科技改革政策措施,建立了国家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坚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积极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指导方针,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中央把人才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重视在科技攻关中培养、引进、使用高水平科技人才,让全社会一切创新创造智慧充分涌流。探索实践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牢固树立“科技先行”的理念,从产业布局到重大工程实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发展方向、目标、路径上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继承发扬科技界优良传统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攻坚克难中砥志研思、追求卓越,在科技发展中以身许国、建功立业。科技战线创造的一系列精神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界鲜明的价值导向,也成为引领社会的时代航标。加快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法制化治理步伐,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破四唯”“立新标”相结合,建立常态化查处通报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调查工作机制,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国家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立足点始终放在自主发展的基石上,并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合作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汲取百年智慧和力量,奋力开启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新征程六中全会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进行部署,为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人员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编制发布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及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补短板与锻长板并重,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优化基础研究布局,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推动改革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重要要求,提升科技宏观统筹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能力,强化定战略、定政策和创造优良环境、搞好创新服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激发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制度体系,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支持各国科学家围绕解决全球性问题挑战共同开展研究。科学技术行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完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简化管理流程,避免重复性检查和评估,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滥用职权阻挠、限制、压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或者利用职权打压、排挤、刁难科学技术人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科学技术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不发生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
  • 少将尹卓建议取消国家科技进步奖
    尹卓在办公室内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在与他对谈的短短一小时中,他的电话就响了4次。 2013年全国两会,步入人民大会堂的政协委员尹卓被媒体围追堵截。 2011年3月9日,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政协委员谈科技创新能力”记者会。科技界政协委员尹卓回答记者提问。   尽管在电视镜头前频频亮相,也拥有不少忠实观众,但尹卓说自己并不属于电视明星那一类人。更鲜有人知道,“著名军事专家”并非这位68岁少将的唯一身份标签,他还是科技界的一名“老兵”。   如果你是一位军事迷,关心地缘政治或国际关系,大概不会对尹卓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打开电视,你总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位军事专家的身影。   地球上曾发生的任何战事,他似乎都了如指掌。大多数公众印象里,这位央视特约评论员观点犀利、一针见血,然而谈吐间却不乏儒雅之风。甚至有粉丝评价,聆听他解析国际风云,似有逻辑之美呈现。   只是电视机前鲜有人知道,“著名军事专家”并非这位68岁少将的唯一身份标签。作为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同样是科技界的一名“老兵”。连续担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尹卓在科技界的呼声振聋发聩,广受关注。   两年前,他提案建议“取消科技进步奖”。今年两会,他又在科技界小组发言中,将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形容为“跑部钱进”,并且说:“只有我们这些还在干科技的人知道什么叫‘跑部钱进’。”   “不再参加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   前不久,《中国科学报》记者约访这位关心科技体制问题的少将,话题很快进入他对我国科技创新和评价体系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国家虽然也鼓励创新,但缺的就是鼓励创新的氛围,我们口头说得很多,但机制并不好,比如我们的科技项目申报制度就非常死板。”   尹卓看到,一些科研人员一年至少1/3的时间在跑项目。有项目才有钱,有钱才能做项目,才有科技进步奖,获奖才能晋升、评职称,一切都和跑项目有关系。“但地方政府在跑项目,科学家也跑,这样对吗?”   尹卓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人为的因素很多,各单位都在报奖,但衡量的角度未必是科学,而是部门利益交换。为了评奖还很可能贿赂评委,科研腐败现象就这样产生了”。尹卓说,这都把人引向了名利方向。   “这类现象我也接触了很多,所以我不再参加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因为如果你拒收礼品,而对方最后又评不上奖的话,今后找原因很可能就找到你身上,这非常恶劣。”   那么什么样的体制才是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尹卓认为,但凡国家大的项目,比如十六个重大专项,都不应该参评科技进步奖。“像大飞机、‘大运’这样的项目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个大的团队协作完成,有的团队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有的解决了工程的问题,但他们都未必能评上第一位”。   他特别提到了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铁路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最难的地方是在高原冻土带,如何解决路基不开化的问题,因为只有冻土带的基础稳定,才能保障铁路几十年的运行。   “但最后得奖的是铁道部建设项目,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的科研人员,他们不知道排在多少位。”   尹卓认为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现在的科研经费可以购买科研设备,却不能用来奖励个人。“科学家的‘人头费’太低,科技含量越来越大,人的智力也越来越高,但我们却是见物不见人——进口仪器好像买得越高档越好,很多都浪费在那。”   由于“人头费”极少,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找歪门邪道,“现行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是按科学规律走,而是行政管理的一套办法”。   “交给科技专家管理不行吗?”尹卓发现,政府管得非常具体,但凡大的项目,都要放在财政部审批。“财政部管那么多事情干什么?一个一两亿元的项目都要具体管。要知道管理就是权,权就能换来利益,把审批权去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   尹卓认为,应该是项目搞完了,财政部来研究审计,“发现有问题,该抓就抓、该判就判,但应该让科学家有支配科研经费的自主权,要相信科技专家,他们都是在为国家拼搏”。   少将的改革“药方”   尹卓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与忧思,与他年少时未曾实现的理想不无关系。   采访中,当从记者手中接过《中国科学报》人物周刊的样报,看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报道时,尹卓说自己也曾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1945年9月,尹卓出生于延安,父亲是开国少将尹明亮。中学时代的尹卓在北京市首届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斩获名次,当时给他们颁奖的都是著名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和竺可桢。“最早我想学军工,但根据当时的分配,学校让我去法国学了外语,当外交官。”   两次在法国军事院校留学,精通法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尹卓此后成为国家军事战略决策专家组成员。   在担任海军装备研究院所长时,尹卓接触过不少国防科技,他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是在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技术则是把规律应用到实际中去。”在他看来,美国之所以在技术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关键就是巨大的科研投入。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和思考,促使尹卓不断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声。   尹卓曾提交过一份关于科研体制管理的政协提案,他认为,应该搞两条线,一个是官员担任的指挥长制度,他们负责调配车辆、物资、器材等 另一条线是总师制度,主管技术,包括项目的申请、完成到最后的验收,都应该由科学家来负责。两线并行,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同时总师应该是党委成员,对人员物资分配有发言权。   尹卓说有很多人非常赞成他的意见:“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参加过那场讨论会,我讲科研管理的决策要科学化,不要用过去一套行政的办法管理科研,我当时还用了一个比较尖锐的评论:‘现在的体制问题叫逼良为娼’,逼着你作假”。   “李克强同志听了以后笑了,在和委员握手的时候还说记得我,听过我的发言。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也参加过我们的讨论。”尹卓回忆说。   尹卓表示,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推进到今天,同广大科技界政协委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已经有了一些效果,但根本的扭转暂时还没有做到”。   在尹卓看来,科研体制需要逐步改变,这需要得到中央的支持。他相信,有了新风气以后,科技界从科技部,包括牵涉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的农业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等大部委都会有些新气象。   “做电视,只是副业”   尽管在电视镜头前频频亮相,也拥有不少忠实观众,但尹卓说自己并不属于电视明星的那一类人。“个人影响力?我没考虑过。我们不是电视明星,不是职业媒体人。”   尹卓曾参加中央电视台《防务新观察》、《今日关注》、《环球视线》以及央视新闻频道最近推出的《军情时间到》等栏目的直播和录制,这些由他主持或担任特约评论员的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而这十余年的经历,也将尹卓磨砺成一名合格、有责任感的媒体人。   尹卓强调自己还是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主任,每天考虑的事情是先把首长和海军信息化领导小组交办的任务完成好,比如调研、规划和审查,出席些会议。“然后才是做电视,它只是我工作附带的一个任务,是副业。”   在央视参加节目始于1999年,他参加了几期央视关于科索沃战争的战况点评。尹卓“没想到收视率还挺高”。2004年,央视希望开播一档融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个性化军事节目《军情连连看》,就又找到了他。   “海军司令政委说这是扩大影响、完成宣传任务的好方式,非常支持。”经过总政的批准,军队给这位军事专家下达了外宣任务——出任《军情连连看》栏目的主持人。尹卓说:“当时合作得很好,团队很精彩,选题也是年轻人感兴趣的。”   后来央视其他频道看到尹卓的节目也觉得效果不错。“可能是觉得还可以用用我这个人”,这些频道想做由尹卓担任评论员的直播,于是中央电视台向中宣部报告,经过中宣部的审批和总政的批准,尹卓获得了“央视特约评论员”身份和由总政李继耐上将颁发的“常备外宣专家”聘书。   作为央视特约评论员,尹卓说这不光是为了完成军队的宣传任务,而作为中国媒体人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像我只负责一部分评论,其他事件都不随意评论,这是我做媒体很长时间以来明白的一个道理,我们只是媒体中的一小部分,一个局部”。   有一回央视希望尹卓能够在电视台里值班,让他碰到突发事件都要上电视讲,“第一次就碰到了H5N1禽流感”,但尹卓坚持自己只负责评论军事和国家安全,再扩大一点的话,就是只限于战略形势方面等国际关系问题。“我只谈这些,因为我个人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积淀。每个人都不是圣贤,应该很小心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尹卓的节目基本都是在晚间九点半以后播出,这是因为根据央视的收视率调查,发现晚间看节目的往往是专业人士,尹卓则说做电视节目是一门科学,“22点以后体力劳动者往往早就睡了”。   尹卓说,观众的专业性也让他有了更多思考和经验:“在任何情况下,你的听众中都有非常专业的专家在,他们会审看你的每一句评论。”   他举了个例子,2005年中国军队赴俄罗斯军演,尹卓讲到中国的直升机要飞过阿勒泰山到达俄罗斯境内,需要通过海拔足有4000米的高原和高山,很可能产生飞机结冰的问题。“我在里头讲,中国的海豚直升机有除冰装置,但节目一结束,就有一个在俄罗斯专门做直升机研究的博士后找到了我,说要纠正我的说法”。   根据自己在海豚直升机飞过52个小时的经历,还拿出了自己的飞行手册,这位博士后与尹卓通话一个多小时,阐述自己的观点,尹卓则又约了第二天的时间同他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尹卓回忆说:“他说的也有道理,我们引进法国的海豚直升机都有除冰装置,但我们在海边使用的直9直升机(属于海豚直升机的一个系列),没有安装除冰装置。”   探讨过后,尹卓的认真、专业与诚恳让这位博士后感到满意,后来两人还经常交流心得。   “要当兵就当战士”   在电视台做节目,尹卓说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责任感。   “做电视不是个人行为,我首先是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对舆论是有引导作用的,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些节目是直播的,话一说出口,想收就收不回来了,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个人根本负不了这个责任,你是没有机会辩白的,所以责任感必须是第一位的。”   他特别提到了“阿拉伯之春”:“我就不赞成这个说法,在政治上我很反感这个词,因为这是很正面的评论,西方媒体对‘阿拉伯之春’一片叫好”。但尹卓感到,利比亚战争之后,春天并没有到来,“我看到的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复辟,对整个中东都是如此”。   尹卓看到,尽管被推翻的确实是独裁血腥的政权,“但推不推翻应该是别人国内的事务”。   这些所谓的中东问题,是否对美国有利?尹卓认为这股浪潮很可能在今后对以色列的威胁更大。“美国在这些地区的核心政治利益,不就是能源和以色列的安全吗?”   有一位中东问题专家很赞同尹卓的看法,“当时他说,想不到我一个搞军事评论的,对这些事情的看法都如此独到深刻,我认为写报告就是要从这些角度写,认认真真地分析,坚持中国自己的声音”。   在与尹卓对谈的短短一小时中,他的电话就响了4次。“《今日关注》节目组今天的电话比往常早打了一点,下午4点还有个《环球视线》的直播约定电话。”   面对已是一头白发的尹卓,记者不禁好奇,这样满满当当的行程,会不会让这位少将感到辛苦。   “行程安排上我倒是不会觉得累,怕累的是,工作可能占据我的周末时间。”尹卓说,除了海军给自己安排的会议必须参加外,他从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去、占用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每周日上午,他都会去探望自己的岳父,“带他上外头吃顿饭,聊聊天”。而下午,尹卓则会抽空去看望自己的小孙子。   “我坚持工作和生活分开,因为人的精神需要在生活中才能松弛下来。”设想退休后的生活,尹卓说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和爱人去旅游,两人都很喜欢旅游。   谈到旅游,尹卓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天南地北地走,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他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   小学六年级那年,尹卓12岁,曾经一个人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尹卓表示自己的自立精神是与生俱来的。   “初中的时候父母在开封,我要在郑州转车才能到家,当时是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我手上只有几块钱。晚上到开封是八九点钟了,出了车站很黑很荒凉,我要自己走回家,从来没有大人接你。”   作为干部子弟,尹卓说自己小时候多少有一些优越感,但当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优越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我当时考得很好,小升初考了199分,以为自己已经够优秀了,但到了班里一看,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在那种环境下,尹卓很快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地位上。   1968年从法国留学归来,尹卓选择了参军,选择在部队从基层做起也是这种心态的延续。他说:“要当兵就要当战士,不当战士你绝对什么都学不到。”
  • 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9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结合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实际情况,用了近30年时间,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和重大理论难题,在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以及天然橡胶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化的工作,研究设计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准橡胶加工设备与加工技术、浓缩天然橡胶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杂胶标准橡胶加工技术与设备和天然橡胶制胶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以及以这些技术、设备和产品建立的天然橡胶标准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橡胶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已制定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90多项,覆盖了天然橡胶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申报国家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我国天然橡胶产品质量普遍得到了显著提高,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一级品达95%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该项成果已在海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100多个橡胶加工厂推广应用,近三年来已创利税50多亿元,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曾获2005年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
  • 小麦评估测试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9日举行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取得了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研究采用了常规分析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分子标记-生化标记-籽粒和面粉性状-食品加工品质四个层次首次创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包括7类72个指标及其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其中24个指标(占33%)为国际最早报道 建立了中国面条的标准化实验室制作与评价方法,提出并验证面条小麦的选种指标和分子标记选择体系。   此外,研究还取得以下成果:   创立了蛋白质鉴定2种新方法:创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酸性毛细管电泳新体系,能准确鉴定难以分辨的亚基及新亚基,效率比常用的SDS-PAGE提高3倍以上,已获发明专利。首次将质谱技术用于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鉴定,能精确快速确定分子量大小,准确度和灵敏度比SDS-PAGE高100倍。   发现新基因和新标记26个:发掘并验证可用于育种的分子标记13个,占国际上已报道品质性状标记的60%,建立了多重PCR反应体系,效率比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提高2-3倍 在中国小麦中发现7个新的硬度等位基因,占普通小麦中已报道等位变异的46%,发现Pinb-D1b基因的出粉率比Pinb-D1a基因高5.4%;鉴定克隆出6个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蛋白新亚基基因。   主持制定的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由农业部发布试行,已成为指导我国小麦生产和科研的重要文件。育成优质小麦新品种3个,其中中优9507的面包和面条加工品质达国际一级优质麦标准,通过北京等4省市审定,累计推广310万亩 中作8131-1是我国最早育成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通过北京市及全国审定,用此作亲本育成优质品种10个,累计推广0.3亿亩。筛选鉴定的临汾5064已成为全国优质麦育种的第二个骨干亲本,用它作亲本育成13个优质专用品种,累计推广1.5亿亩。   在遗传育种和谷物化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2篇,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权威期刊21篇,评述性论文发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影响因子达10.8。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   据了解,本成果在小麦遗传育种、商品粮分级检验与质量控制和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 质检系统五年共获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记者从10月11日召开的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荣获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支树平在讲话中透露的消息。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使我国时间频率计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由该院完成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电阻计量领域从此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完成的“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湖南出入境检验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00多项,其中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项目5项,承担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000余项,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605项,省部级课题4400多项。422个项目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130个项目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04个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科技专项研究,开展了2000多项重要标准研究,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达到68%。我国主导制定国际计量标准345项,参加计量国际关键比对231项,获得国际互认测量能力735项。   近年来,质检系统在“科技兴检、人才兴检”战略推动下,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人才凝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 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美国憋新招?中方:美方举措阻止不了中国科技进步
    彭博社6月11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拜登政府正在考虑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技术,特指一项名为全环绕栅极(GAA)的芯片架构技术。报道称,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工业和安全局最近向一个技术咨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GAA规则草案。该委员会由行业专家组成,就具体技术参数提供建议。彭博社称,这证明该草案已经走到了监管流程的最后一步。不过,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行业官员批评第一版内容过于宽泛,该规则尚未最终敲定。此外,目前尚不清楚规则到底是限制中国自己开发GAA芯片的能力,还是进一步阻止海外公司(尤其是美国半导体制造商)向中国出售相关产品。GAA可以增强半导体性能并降低功耗。据彭博社报道,英伟达、英特尔和超威半导体等公司正计划明年开始批量生产采用GAA技术的半导体。另有知情人士表示,新的措施不会完全禁止GAA芯片出口,而是限制制造这些芯片所需的技术能力。路透社援引美国前商务部官员沃尔夫的话称,新的GAA管制措施是美国及其盟友各自实施管控措施的一部分,几年前,他们在“瓦森纳安排”多边机制会议上同意了这些管控措施,但是最终未获通过。今年3月,英国开始对全栅极场效应晶体管(GAAFET)结构的集成电路技术实施管制,4月,日本将GAA技术列为新的出口管制对象。“预计美国和其他盟友将在今年夏天实施GAA相关和其他先前商定的管制措施。”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正在世界挑起“科技纷争”,施展各种手段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尤其是在GAA这种新技术上。虽然GAA目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下一代芯片将会更多采用这种技术以提高效率和性能。不过,项立刚说,技术并不是专利,很难被限制,美国无法阻止中国自主探索新技术。美国已对向中国出售先进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仪器实施了多项限制。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多次宣称,美国将根据需要增加这些措施,以防止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入中国,并称这可能会给中国军事带来优势。中国已多次就美国的打压行为表示反对。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美方一边表示希望同中方开展对话,一边酝酿打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暴露出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嘴脸。“美方举措阻止不了中国科技进步,只会激励中国企业自立自强。中方将密切关注有关动向,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聚光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
    日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09年度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项目,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研制完成“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通过初评,这是聚光科技国内首创的“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时隔三年再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   国家科技奖是由国务院授予、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获奖者都是在当代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突出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   聚光科技针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领域日益严格的检测需求,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应用于环保烟气监测的“CEMS系列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和应用于工业过程检测的“OMA系列Claus硫磺回收比值分析系统”等十余款系列化产品。2007 年,“紫外/可见光纤光谱在线过程分析系统”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 2008年度,“CEMS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被评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和“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   目前,针对该创新技术产品,聚光科技已申请发明专利13项(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1项(1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6项。该创新产品自2005年底投产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以中石化、中石油、武钢、宝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00多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环保等领域,并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气体分析系统”,2008年国内环保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通过该项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聚光科技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环保监测仪器行业龙头企业。
  • 力合科技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揭晓。力合科技参与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50亿吨,其中危险废物4000万吨,填埋是其主要处置方式。多年来存量垃圾达到60-80亿吨,据统计每年会产生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渗滤液2000多万吨。而这些填埋场中非正规填埋比例较高,存在场底防渗、渗透液处理、日常覆盖不达标等问题,很多填埋场会有不同程度渗漏,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居民饮水、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风险。如何防控和修复填埋地下水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充分重视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地下水问题  正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种情况,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依托国家863、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保部公益等项目,针对填埋场、渣场等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复杂性,研发了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识别与风险评估技术、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技术, 并以系统防控为核心,基于不同风险等级开展工程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突破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难题,并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指导了全国2035座填埋场、436座危险废物填埋场调查评估,为环境保护部开展填埋场地下水保护,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与管理支撑。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推荐为2016年度环保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防控修复,监控先行环境监测设备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要能说清楚是什么污染、什么程度、什么趋势,才能对症下药决定用什么治理方案。力合科技围绕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特征、机理和过程进行研究,研发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与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为“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5年的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研究团队成员携带设备于8月19日抵达现场,前期在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协助当地监测站测试水样并开展相关实验 8月25日下午,监测车转移至核心区内的1号雨水泵站,设立监测点位6个。对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测试,克服了现场工作难度大、干扰多、数据测试准确性等难题,为污染控制提供大量数据,仅关键点位的氰化物监测数据就提供近400条,为专家组研判水体氰化物污染现状、评估处置效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力合科技将继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持续为构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供坚定的技术支撑,为保护水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继续努力。
  • 内地烟草类研究10年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烟草院士”的评选风波尚未远去,近日,一项与烟草有关的科学研究再次将烟草字眼与科技荣誉捆绑在一起,引发一番争议。   国家发明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4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还未像今天这样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之前,《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以下称“中式卷烟”)这项研究就已经斩获颇丰,这一次,它盯上的是一块更大的勋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上月,中式卷烟研究出现在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示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名录中,与其他800多个项目一决高下。此举顿时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荒唐!”“给卷烟加香的烟草商也能评奖?”以控烟人士为代表的反对者率先提出了异议。   在这场争议中,有人调侃,骂声一片的烟草项目不花毫厘却占尽各大媒体版面,使得原本被明令禁止广告宣传的烟草业反倒成了最大赢家。争议的当事人该项目推荐方中国烟草总公司则一直保持沉默。4月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该公司,对方表示对此无可奉告。   烟草类研究10年7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去年,谢剑平以“降焦减害”为成就之一当选院士。当时,控烟人士站在了质疑队伍的前列,他们的板子打在“降焦减害”这一科技的真伪上。   而在此次备受争议的中式卷烟项目公示材料中,“创造性”、“首次”字眼频频出现:“实现了卷烟风格特征的系统、规范和定量评价,填补了中式卷烟风格特征感官评价的空白”、“首次以风格特征评价结果为目标导向和判定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式卷烟系统调香"理论”等。   从技术层面来看,该研究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似乎并无太大异议。然而,这正是让控烟人士所担心的地方。   在该项目的公示材料中,一组数据引人注意:“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性,近3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735.74亿元,新增利税1421.8043亿元。”   有网友就此评论:“堂堂中国,世界第二经济体,为了几根烟卷的蝇头小利不惜甘愿毒害13亿人民的长期健康?”   控烟人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委会原副主委吴宜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1700多亿元利税背后,是更多鲜活的生命在惨遭荼毒。   “我是一个过去、现在都受到二手烟危害的人。是一个和不尊重别人健康权、不遵守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的人较劲的人。让所有的人远离烟草是我的追求。”吴宜群在微博中这样介绍自己。中式卷烟项目出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受审名单上,让这个多年致力于控烟的人感到失望,她甚至称这是“又一个奇耻大辱”、是“科技的堕落”。   不过,这并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次向烟草类研究敞开口子。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属《中国烟草》杂志发现,一篇题为《中式卷烟减害新探索》的文章列举了新世纪以来,全国烟草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名单,包括2002年《红河卷烟厂自动化物流系统》、2003年《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在低焦油卷烟中的应用研究》、2004年《根结线虫生防真菌资源的研究与应用》、《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技术研究》、2005年《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和2010年《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加上该文章并未提及,但同样在2010年获奖的《烟草物流系统信息协同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10年来,烟草行业已陆续有7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但这7项研究中,明确提及降低卷烟有害成分、减轻烟草对人类危害的研究,仅有两项。
  • 庞国芳课题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庞国芳主持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 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庞国芳主持研究的课题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8年和2004年,庞国芳主持研究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系统研究》和《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是由庞国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6年研究完成的。该课题攻克了从种植养殖业产品中提取、分离、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四大分析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37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际国家标准,构建了一个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定量测定水果、蔬菜、粮谷、果汁、果酒和动物组织中近800种农药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这项研究还可快速准确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70%以上,检测欧美国家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80%以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检测技术国际地位、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新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 企业参与完成项目占66%
    201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除最高科技奖与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个人以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分别授予了330个项目。   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12项:包括特等奖3项(含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2项(含专用项目6项,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87项(含专用项目43项)。   今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如“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水平井钻完井多段压裂增产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业应用”、“重型高速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突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 中国科技进步赢得世界点赞,该怎么看?
    《世界首款石墨烯产品出炉,中国石墨烯技术领先全球》《英国<自然>杂志密集关注中国科技》《中国真牛!这8个行业领先全世界》《外媒:“中国式创新”将对世 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制造”力保全球竞争力》̷̷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为中国创新“点赞”的文章在网络热传,让关心中国科技进步的网友激动不已。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密集引发世界关注,是中国政府长期注重科技投入的结果。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科研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未来必将有更多令世界“点赞”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然而,对于世界各国的赞誉和肯定,我们必须保持理性。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却没有必要因此变得自大;我们可以保持自信,但更应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大潮中保持自醒。  第16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和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们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对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还缺什么、如何加快创新驱动给出了建议。  获点赞的主要是速度,还不是创新能力  我们被国际社会“点赞”最多的,是我们的科技投入和发展速度,而不是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  论文数量并不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甚至不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论数量,中国论文已经占世界第二,但水平上却离“世界第二”还差得很远  科学发展路上也有与“中等收入陷阱”类似的现象。如果科研创新不能转型,就会掉入陷阱,只不过这种危险仅仅从SCI数量上是看不出来的  记者:英国《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13%增长到了20%,这个比例在全世 界仅次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大约每5篇中就有一篇有中国研究者参与;不少中国顶尖的科研院校,已进入各种世界最佳科研机构排名榜 单̷̷关于中国科技进步的积极评价,似乎越来越多了,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汪品先:中国科技创新确实有很大进步,但让国际社会“点赞”的主要是“中国速度”。20多年前,美国人还在问“谁来养活中国”,但他们现在惊叹于中国的高效率,认为“集体主义的中国赢了个人主义的美国”,甚至有人建议让中国模式在美国“试运行一天”。  被“点赞”的还有中国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科技投入的增长举世瞩目,在过去30多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增长了300倍,已成为世界各国科 学家议论的热点。几十年前,中国一度是一个“白卷英雄”走红、“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国家,但现在是在校大学生3700万、在外留学生50万,从政府 到民众无不重视教育、尊重科学的科技大国。  整体说来,我们被国际社会“点赞”最多的是我们的科技投入和发展速度,而不是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但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和欧美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任何国家都是先有了数量的进步,后来才有质量的飞跃。  “创新”在中国还只是方向,尚未成为优势。比如,在谈到中国科技进步时,很多人都会把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当作证据。我不反 对SCI本身,但问题是有时候我们把它看得太重了,实际上,SCI反映的只是一个期刊的平均影响力,这与其中单篇论文的分量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我非常反对公式化地用影响因子乘文章数量,更荒唐的是根据这个数值去发奖金。这是在试图量化一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做科研需要钱,但钱多并不能保证高质 量的研究。如果每个人都忙着找钱、忙着发表论文,大部分人只不过是在重复已经做过的研究,也许他们根本什么都没有做成,但是大量经费就这样花掉了。低质量 的绩效评估,也和中国整体较低的科学评价标准有关。总体来说,有独立思维和优异专业能力的科学家数量还很有限。  记者: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每年有大量论文发表,但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多,重大和原始创新成果出现的比例还不够高,离全球科研创新的“风向标”之地还有些距离。出现这种局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汪品先:如今的科学研究和经济一样,都已经全球化了。学术界也和世界经济一样,发生了两极分化:许多国家只能输出“原料”,另一些国家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得出理论认识。后发国家为原料能出口而高兴,科学家也为其数据能为国际所用而庆幸。  而事实上,大部分论文只是科学史上的过眼烟云,并不会进入人类的知识宝库,而这恰恰就是智力生产与物质生产的重大区别。因此,论文数量并不是科学研究 追求的目标,甚至不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论数量,中国论文已经占世界第二,但水平上却离“世界第二”还差得很远。不过,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当务 之急是要抓住大好时机,促进科学转型。  科学转型也可以和经济转型进行类比。一些国家如墨西哥、马来西亚等,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直到现在仍然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原因在于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阻止了发展高端制造、走向发达国家的通道。  科学发展路上也有与“中等收入陷阱”类似的现象。特别像地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这类地域性强的科学,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和发达国家一样重要,而且有些自然 现象比如说季风,主要分布在“第三世界”,因而发展中国家也会拥有独特的“原料”优势。尤其是国土大、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供“原料”还可以输 出劳务,做“劳动密集型”的分析工作,由此产生的文章数量相当可观。  这好比经济,低端制造业也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污染、低质、低价等恶性循环伴随而来,不能转型的就会掉入“中等”陷阱。科学发展的道路与此类似,不能转型就会掉入陷阱,只不过这种危险仅仅从SCI数量上是看不出来的。  要有原创性突破,不当科学上的“外包工”  科学进步的评价难以量化,而在一个诚信不足的社会里似乎只有量化的评价才显得公平,不能量化也得量化。于是,很多科研机构都把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准  我们招聘到很多科学潜力很好的年轻科学家,但是,他们将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他们在竞争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是变成了优雅的科学家还是变成了狼,恐怕也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跟风做些分散性的小题目,在别人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要瞄准大目标、做大题目、解决大问题,做国际学术界的举旗者、领跑者  记者:那是不是说,如果不转型,我们的科研也可能走上“重复”而非“创新”的道路?  汪品先:举例来说,我国做深海研究最早的是微体古生物学,对照图版在显微镜底下点化石,就可以研究深海沉积,中国、印度等国的深海研究就是这样起步的。这也是30年前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只要有台显微镜,有个水龙头,就可以“向深海进军”。  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科研工种,比较费时费功,但在一没有条件出海采样、二没有仪器分析样品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相反,发达国家则更多 地采用精密仪器分析样品,不但多、快、好、省,而且产生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劳动层次不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种要思考的成分不多,以 至于有些学生喜欢边听音乐边看显微镜;而“深加工”则要求思考,是智力劳动密集的工种。  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很多实验室的仪器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还要好、还要新,但一些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习惯、思考层次依然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上。就拿地球科学研究来说,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正在整体进入转型期。从前为了现象描述而越分越细的地球科学,现在又回过头来相互结合,进入了系统科学的 高度,探索机理已经成为国际前沿的主旋律。各种文献里,“俯冲带工厂”“降尘机器”“微生物引擎”之类的关键词频频出现,汇总全球资料、跨越时间尺度的新 型成果也纷纷呈现。即便是地方性的研究,也带有“局部着手,全球着眼”的特色。然而,正当国际学术界在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发起攻势时,我国学术界却 在热衷于计算论文数量。  因此,就像需要依靠高科技实现经济转型一样,科学研究也需要转型。我国的出口商品已经从多年前的领带、打火机发展到手机、高铁,我国的科学研究也需要 向学科的核心问题进军,需要有原创性的突破,这就是转型。现在我们处在“中等”状态,往往是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买来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 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这当然是我国科学的进步,但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上的“外包工”。想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不能只注重“论文优势”,应该在国际学术 界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学派,有自己的题目。  记者:“论文优势”似乎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的科研人员迅速站在了国际研究的巅峰位置,但这又容易掩盖数字背后的真实问题。这种“数字崇拜”为中国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带来了哪些障碍?  汪品先:阻碍转型的因素很多,但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过于看重物质,忽视了精神。当前,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偏向,就是这种导向的产物。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科研转型就很难实现。  问题出在以论文数量为基础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上。科学进步的评价难以量化,而在一个诚信不足的社会里似乎只有量化的评价才能显得公平,不能量化也得 量化。于是,很多科研机构都把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准,反正三篇比两篇好。如果分辨率要提高一点,那就用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指数加权,这就造成了有些单位按 论文数量乘以影响指数发奖金的做法。这类不合理的物质刺激办法,可以催生出大量的论文,却促进不了科学进步和创新,反倒客观上阻挠着科学的转型。  更严重的问题,是学科发展中的经费投入的走向。对于有些单位来说,发展科研无非是造房子、买设备、抢人才,而抢人才的力度与年薪的高度正相关。于是, 在国企领导纷纷削减收入的背景下,某些地方科学人才的标价却一路飙升。这类“抢人才”的恶性举措,不但本身缺乏可持续性,而且对学风建设起着负面作用,是 科学转型大潮中的逆流。  当然,这类问题只是发生在部分单位的部分学科,更普遍的问题在于我们科学发展中的精神支撑不足。我这里指的是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科学研究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文化属性,而缺乏文化滋润的科研就会缺乏创新能力,成为转型的阻力。  科学具有两重性——科研的果实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研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 两者互为条件,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偏差。假如科学家不考虑社会需求,只知道“自娱自乐”,科技创新就必然萎缩;相反,失去文化滋养、缺乏探索驱动的科学研 究,只能做一些技术改良,难以有创新突破。  科学与文化的脱节,与我们的导向有关。中国历来偏重科学的应用价值,忽视科学的文化本质,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典型。其实,科学的创 造性就寓于其文化内涵之中,失去文化本性的科研,可以为技术改良服务,却难以产生源头创新。现在,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都有文科与理科分割的毛病,科学与 文化之间切出了深深的断层。科学与文化关系,是我国科学转型中一个重大题目,两者的脱节将是我国科研转型的重大障碍。  饶毅:十几年来,中国有很多人提过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但实质是,这一问题在全局层面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在具体层面,有些单位解决得很好,有一些进 步,但总体而言,科技体制改革不如人意。很多应该负责的人,对于改革工作都拈轻怕重,所以,能否深化改革,不在于方向不明确,而在于缺乏推动的人。在过 去,我国的研究资金比较少,显得问题不是特别严重。现在经费充足,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大量浪费。  全社会的道德滑坡继续,也导致文化成为改革的阻力。以前大学生普遍因为道德和面子而有所顾忌,现在的不少毕业生普遍追求利益而不顾颜面,道德更只是对 其他人的要求。申请经费从少数人打招呼到普遍打招呼,不打招呼被理解为不尊重评委,一个年纪轻轻的人可以因为积极搞关系而连续几年影响部委的经费,这些都 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我们招聘到很多科学潜力很好的年轻科学家,但是,他们将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他们在竞争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是变成了优雅的科学家还是变 成了狼,恐怕也是令人担忧的。
  • 质检总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5项
    三项成果获得二○一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强检再传捷报 质检总局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二十五项   2月15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在14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质检系统完成的“测长方法创新及固体密度基准的建立”、“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和“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特征识别关键技术与应用”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自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共计25项。   据了解,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罗志勇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测长方法创新及固体密度基准的建立”项目是基于建立我国固体密度基准和参与国际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为目标,提出并实现一种超高准确度测长方法:实现了3倍于国际上“激光变频法”的相移,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五幅算法”,实现了相位准确解算重大理论突破。该项目在温度测控技术、信号去噪技术、氧化层厚度测量技术、密度量值传递技术等方面均有重要创新,硅球直径测量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列。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方迪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项目主要研制了农、兽药、食品添加剂和水质监测中有机污染物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138种 其中107种为国际首创,23种为国内首创,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际互认56项 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血清中尿酸和尿中违禁激素代谢物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准确测量方法。项目成果为食品安全、水质监测相关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持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计划》和2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国酸雨测报工作。   由湖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王利兵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特征识别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系统集成研发了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模式识别关键技术及装备,在高通量检测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安全性评价技术等方面,发展了一系列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该项目成果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对保障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打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性壁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年可挽回因国外技术性壁垒导致的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
  • 2013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企业参与占75.9%
    今天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是今年国家科技奖励在政策引导方面的一大特点。2013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其中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项目占35.8%。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高等级项目比例也在增加,13项一等奖中企业牵头完成的有6项,参与完成的有10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获奖项目比2012年增加了2项,其中有1项为一等奖。
  • 上海首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共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337项(人)。其中,上海共有51项(人)牵头和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5.1%,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的占比。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工作进行改革,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减少25%,并首次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此殊荣。   在本市获奖项目中,高校获奖科技成果占本市获奖比例为49%,企业占31%,研究院所占20%,体现出本市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显现。21项惠及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上海获奖“大户”,占本市获奖总数的41.2%,如中山医院樊嘉教授等人历时10多年,完成肝癌肝移植702例,突破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及其关键机制,使肝癌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由应用前的56.1%提高至65.9%,显著提高了肝癌肝移植疗效。再如,复旦大学宋志坚教授等人研究的神经导航系统能够借助图像引导空间,术前进行手术仿真,术中实时引导医生实施手术操作,不仅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还能对重要神经结构做到精确保护、免受损伤。该成果已在全国2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获得推广应用,成功实施神经导航手术1万余例,病例涉及胶质瘤、脑膜瘤、血管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齿状突畸形等高难度手术。   在首次设立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此殊荣。该团队由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和郭亚军教授共同担任本团队带头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包括:创立和完善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对肝脏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创建了肝癌治疗多种新模式,提高了中晚期难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发现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等,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 建成了国际最大、院所合一的肝胆肿瘤诊疗和研究中心,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国际领先地位,为国内外培养2000余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整体发展。
  •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开始推荐
    2012年12月5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在其网站发布《关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工作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试点推荐单位:   为深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励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发挥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进步、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导向作用,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要求,决定2013年继续进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励试点。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办法和要求   请各推荐单位于2013年1月31日前按要求组织推荐,每个单位限推荐1个创新团队,超指标推荐不予受理。推荐的创新团队应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1.创新团队应是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且在行业或学科领域内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国际领先,拥有经授权并有效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已取得多项惠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2.创新团队成员必须是中国公民,应有共同研究的科学技术项目,具有合理的年龄与专业结构。原则上团队主要成员应在重大科研项目中稳定合作10年以上。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为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担任过本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团队第一带头人应为当前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实际带头人。   4.创新团队应已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且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必须是团队主要成员。   5.创新团队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度以及开放度高,队伍结构合理,组织管理先进,机制运行良好,支持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团队持续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具有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的实力和条件。   推荐单位审核团队条件时需要注意:根据同一技术内容不得重复获奖的原则,团队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单个获奖项目成果作为主要支撑 团队成员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最高奖获得者获奖时所依托的成果作为主要支撑。   推荐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推荐遴选机制,选择推荐本地区、本部门的优秀创新团队。拟推荐的创新团队应在本地区、本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并征求意见。   二、推荐书填写要求   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主要依据,各推荐单位应按照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填写要求》认真进行填写。推荐书应当完整、真实、可靠,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不得涉密。如有涉密信息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并提供主要支持单位保密委员会进行保密审查后出具的不涉密证明。   三、相关材料报送要求   各推荐单位应按规定做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材料的审核把关工作,并于2013年1月31日前以正式发函的方式报送推荐材料(请与本单位其他推荐项目一并报送,发函要求见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通知)。   国家科学技术奖各级评审均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推荐材料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浏览的,须提交书面推荐书2套(原件和复印件各1套) 推荐材料内容不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浏览的,应提交书面推荐书40套(原件1套,复印件39套)。此外,还应提交推荐函(附汇总表)一式2份,推荐书电子版(Word和PDF格式)及汇总表电子版1份。   推荐单位对创新团队的评审专家有回避要求的,应填写《专家回避申请表》,并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附件:   附件1-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及填写要求应用版.doc   附件2-专家回避申请表.doc   附件3-意见反馈表.doc
  • 朗诚科技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由朗诚科技与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和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立体观测网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国内首次真正打造了“海洋一张图”,构建了“一室、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海洋监测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了集海洋环保、海洋观测预报、海洋经济发展等多项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能够充分满足深圳市海洋管理信息化和海陆一体化的需求,为深圳市的海洋生态环境,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于2010年设立,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测绘局批准的重要奖项,目的在于推动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的繁荣发展,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开展年度评选工作,主要奖励在我国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单位和个人。
  • 易瑞生物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p   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海博士所率团队研发的“农兽药残留及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技术及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喜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aef420d-4f39-49fd-bb7e-61fa283b815d.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2017年9月21日下午,2016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深圳市委隆重举行。会议由市长陈如桂主持,市委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深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易瑞生物独立完成的“农兽药残留及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技术及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从全市近百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开发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fee9be7-9498-4ba7-aeb6-b394993ed448.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现场 /p p   此次获奖,是易瑞生物继2014年荣获国家科技兴检奖一等奖(“食品中多种非法添加及残留物检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食物过敏原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诊断试剂的产业化”项目)、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超顺磁性纳米免疫微球的系列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与应用”、“食品中毒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等奖项之后的华章再续。易瑞生物是本次获奖的两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之一、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家食品安全快检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865879c-f2bf-45ac-9d60-f044ea5df6e1.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系列产品1 /p p   “农兽药残留及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技术及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以食品中常见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光纤生物传感器的生物膜层光学干涉技术平台,可实现食品中常见农兽药残留及非法添加物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在线检测。项目成果已被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省内外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伊利、蒙牛等行业龙头企业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380883cd-1bfb-4887-ba22-72d70c0da7a1.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系列产品2 /p p   易瑞生物研发团队将牢记政府嘱托,追求科技创新,专注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研发各类高技术含量的食品安全快检产品。易瑞生物公司将立足深圳,放眼全球,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开拓进取,引领行业前沿趋势,创食品安全快检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d103d64-b81e-46ba-ba45-64c5df1838f6.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易瑞生物10项行业标准 /p p   今后,易瑞生物将继续以科技造福民生为发展理念,继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引领发展,研制出更多、更好、更便捷的食品安全快检技术,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尽一份责任。 /p
  • 祝贺!谱育科技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全名单点击查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谱育科技”)参与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监测、管控与应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体现了谱育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实力,也是对其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肯定。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于谱育科技: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自孵化子公司,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以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检测及监测的现场化、自动化、智能化,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实现科学仪器“中国梦”。谱育科技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及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积淀,完成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掌握了较完整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等分析检测技术及气体、液体、固体等进样前处理技术,研制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化分析(便携、在线、移动)、自动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产品组合,在先进工业、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应急安全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
  • 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台州市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参与研究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了解,潘桂棠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岭岙环人。1965年,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编委。   潘桂棠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大地构造、新构造、区域成矿学研究,是我国考察过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数地质学家之一。他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并以研究青藏高原区域地质为专长,具有丰富的高原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的工作经验、知识积累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他对青藏高原及邻区区域地质、大构造形成演化以及国土资源都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提出了特提斯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演化模式等新的研究见解,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和多部作为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为青藏高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介:   潘桂棠,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1991年10月赴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研究,200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行星与大气科学系访问研究。曾任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果:   80年代先后参加国家和部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主要矿产分布布规律”、“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三江构造岩浆带划分及矿产分布规律”等研究。   90年代先后负责主持国家计委“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部“九五”资源科技攻关项目“西南三江中段重要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与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和远景预测研究”,以及协助李廷栋院士负责部“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隆升及效应研究”。近4年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综合研究”,负责第三代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编图工作 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2003-2007)”,负责“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课题。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至今已主笔或合作发表论著80余篇(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地矿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代表性著作和论文 60余篇。
  • 玛湖重大勘探成果通过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初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本年度初评共通过4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14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  从今年公布的国家三大奖初评结果看,共有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和3项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通过。其中,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申报的“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成为科技进步特等奖通过项目。  截至目前,玛湖大油区已累计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12.4亿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及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玛湖大发现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中国石油重大发现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此次初评通过,更是对中国石油砾岩大油区成藏理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充分肯定。目前配套技术系列已全面推广应用,在玛湖地区研发的国产化工具和材料,已全面在准噶尔盆地推广,水平井完全成本下降56%;同时,该技术已在国内塔里木、吐哈油田及中亚地区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玛湖大油区近两年来已新建产能157.4万吨,累计产油158万吨。随着集团公司加快玛湖勘探开发战略的实施,到“十三五”末将实现年产500万吨。
  • 新芝生物支持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月17日,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江省次颁出科技大奖,获奖者分别为李兰娟(个人)和张剑锋团队。科技大奖是浙江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我省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个人、团队,每年授予数量不超过2项。科技大奖每个奖金达300万元。今年浙江共有297项科技创新成果荣获201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浙江科技大奖2项;自然科学奖43项,其中一等奖7项;技术发明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40项,其中一等奖20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其中由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的“植物源生物活性物质高效提取分离技术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期以来新芝生物一直站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是国内生物样品之类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三十年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开发经验能为客户提供完备的生物样品处理设备方案。企业设立专门的非标事业部,努力满足大学及科研机构对关键技术装备的个性化需求,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塑造了民族品牌。以创始人肖长锦先生为领头人的知名专家团队,构成了新芝生物研发的中坚力量,公司逐渐成为国内以超声波技术为特色的技术方案解决专家。此次获奖是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结晶,也将进一步激励团队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之路,坚持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之路。
  • 快讯:这家分子诊断公司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其中,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突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于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在分子诊断领域深耕10余年的国产原研高科技创新企业,专注于即时检验领域,擅长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检测技术。公司具备仪器、试剂、系统平台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领域联合开发的能力,并拥有自主专利核心技术。
  • 科技部撤销一国家科技进步奖 因存严重抄袭
    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科技部在通告中称,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为该科技进步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联名进行实名举报。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法庭交锋,在众多造假事实面前,李连生已被西安交大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 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郑磊教授团队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广东省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郑磊主任团队及联合单位申报项目“肿瘤液体活检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等侵入性手段是肿瘤诊断以及监控疾病进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但侵入性的采样方法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与痛楚,而且常受限于患者体质及肿瘤部位原因难以获取,发展新型的诊断技术尤显迫切。肿瘤“液体活检”通过采取极少的血液与体液等液态标本获取肿瘤成分,具有无创和易动态监测等优势,但如何从成分复杂的血液、体液标本中检测到这些微量的肿瘤信息是限制该技术临床转化的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郑磊教授带领项目组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创建循环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外囊泡以及循环肿瘤核酸三类“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新方法,实现微量肿瘤成分的高敏定量检测。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多篇,被国内外多个临床指南引用或推荐,并实现多个关键技术的应用转化,目前已在全国数十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为临床肿瘤诊疗提供有力的新手段。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科学技术厅主办评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该奖项是广东省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介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是南方医院重点发展的临床专科之一,承担了医学检验专业医、教、研任务。目前,检验医学科已建设成为医学检验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并通过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认可;先后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学检验国家特色专业、卫健委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检验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生物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英循环标志物开发与检测联合研究中心等;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单位、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和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委单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全国高校检验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郑磊,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广东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生物传感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等职务。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教育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等。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青年创新奖、“英雄杯”中国实验医学杰出青年奖等荣誉。迄今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IF大于10研究论文25篇。
  • 川仪调节阀研发成果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川仪调节阀牵头,浙江大学、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重科院等企业单位共同完成的“复杂扰动高精度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是由重庆市政府设立的科技成果奖项,以表彰在科技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和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该奖项已经成为重庆市科技界最高成就奖项之一。此次川仪调节阀作为牵头单位,获奖的“复杂扰动高精度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聚焦特种控制阀在复杂扰动下的控制精度问题,攻克了该类产品在高压差、高流速和大流量等复杂扰动工况下存在的流量调节精度低、调节稳定性差、可调比小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阀内复杂流动精确测试、流量精确调节和阀芯组件自适应调节等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特种控制阀的流量调节精度等各项关键运行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依托本项目开发的高精度特种控制阀、数字化智能阀门定位器等系列产品,在我国LNG、核电、光伏、锂电等清洁能源,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乙烯装置等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实现良好应用,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及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十三五’中国酒业科技进步特别奖”等重量级奖项正式揭晓
    科技是酒业发展的关键推力,人才是产业进步的动力源泉。中国酒业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科技和人才创新机制的健全完善,不断强化产业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行业人才创新活力。  2021年4月28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为全面推动酿酒产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创新,表彰优秀、树立典型,弘扬创新求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酒业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高峰,会上颁发了2020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十三五’中国酒业科技进步特别奖”、“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  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已经连续开展了九年,累计授奖245项,在表彰科技杰出人才、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评审专家线上评审、评审委员线上会审议、奖励委员会线上审定、评选结果网上公示和中国酒业协会批准,评选出2020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19项。同时授予《麦芽及酵母品种差异对酵母絮凝影响研究》等37篇文章为2020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优秀论文。  “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名单旨在为广大从业人员树立先锋榜样,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促进酒业从业者不断取得一流成就与业绩,为推动酿酒行业科学发展、实现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会上,于飞跃等23名同志在酿酒产业科技发明、技术推广、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杰出业绩和重要贡献受到了突出表彰,被授予“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十三五’中国酒业科技进步特别奖”是通过对2016年至2020年“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进行汇总和统计,依据获得奖项和获奖频次进行综合评价而评定。会上,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被授予“中国酒业科技突出贡献奖”,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单位被授予“中国酒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奖”,孙宝国、徐岩等5位获奖项目参与科研院校单位的成果带头人被授予了“中国酒业重大科技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被授予了在第四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得第1-50名的选手。他们在品酒竞赛中赛出了风格、比出了水平,以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超的品评技能展现了新时代白酒品酒师的昂扬风采,也为广大酒业从业者树立了爱岗敬业、不忘初心的模范榜样。  会上,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副主席郭振友宣读“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表彰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决定”,并与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一同为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20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项目类)   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发明奖  三等奖(1项)   1、项目名称:生孢梭菌及其用途  完成单位: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厂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樊科权、唐清兰、徐姿静、徐占成   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5项)   1、项目名称: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与风味定向调控技术  完成单位:江南大学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岩、周庆伍、任聪、李安军、葛向阳、高江婧、叶方平、刘国英  2、项目名称:世界酒花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楠、黄克兴、张志军、岳杰、胡淑敏、杨朝霞、杨梅、周月南   3、项目名称: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提升绍兴黄酒水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主要完成人:胡保卫、沈赤、朱余玲、孙国昌、单之初、程斐、徐笑、孙剑秋   4、项目名称:啤酒智能制造工厂的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百威(佛山)啤酒有限公司 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程衍俊、董建辉、庞卫珍、朱隽清、严祖望、李红、王小兵、王华南  5、项目名称:毛铺苦荞酒风味特征解析及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劲牌有限公司 北京工商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源才、黄明泉、杨强、孙金沅、易翔、祝成、杨生智、万朕   二等奖(5项)   1、项目名称:基于小曲清香糖化、酱香高温堆积、浓香泥窖发酵工艺的稻花香原浆酒开发   完成单位: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蔡开云、陈萍、谢永文、陈小林、杨林、冯向东、颜玉兰、郭婷婷   2、项目名称:新型多微共酵技术在绵雅酱香型白酒中的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赵纪文、白秀彬、许 玲、信春晖、石鲁博、夏晓波、于盼盼、姜明慧   3、项目名称:绿豆大曲酒生产质效提升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泸州老窖养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沈才洪、曹晓念、兰余、冯华芳、赵旭冬、刘青青、刘小刚、熊燕飞 等  4、项目名称:啤酒多元风味的互作机制与酒花香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贾凤超、宋玉梅、董建辉、江伟、王德良、郝建秦、谢鑫、杨 潇   5、项目名称:啤酒生产中难培养污染生物菌群特征分子解析及防控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市君禾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志斌、涂京霞、董建辉、罗娜、何炳权、王德良、陈明、栾春光   三等奖(7项)   1、项目名称:酱香型酒糟生产有机肥关键技术研发   完成单位: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莉、王和玉、江友峰、袁颉、席晓黎、吴耀领、陈良强、王 岩   2、项目名称:红外光谱技术在酱香型白酒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完成单位: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国台酒业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长文、卢君、彭思龙、谢琼、王凡、孟天毅、叶正良   3、项目名称:清香型白酒热季微生态定向调控发酵技术开发   完成单位: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韩英、蔚慧欣、甄攀、张鑫、贾丽艳、王军燕、任婷月、王晓勇   4、项目名称:葡萄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 河北农业大学 怀来县贵族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焕香、韩朝武、杨学威、刘亚琼、傅晓方、赵晓宁、郜成军、都振江 等   5、项目名称:优质枸杞酒产品升级与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 宁夏大学   主要完成人:周学义、董建方、赵智慧、张惠玲、田晓菊   6、项目名称: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技术创新及应用   完成单位: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主要完成人:蒋英丽、沈 毅、王永辉、程 伟、卓毓崇、赵荣寿、吴联海、彭 毅   7、项目名称:乾酱白酒酿造工艺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乾隆江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建良、徐岩、葛向阳、杜海、于飞跃、杨海波、李行、刘凯慧   中国酒业协会国际合作奖   三等奖(1项)   1、项目名称:啤酒活性干酵母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乐斯福工业集团弗曼迪斯事业部   巴特哈斯(北京)贸易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钟俊辉、刘月琴、贺立东、王婷、徐朝旺、郭爱峰、史佳宁、丁明亮   2020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论文类)   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优秀论文奖   一等奖(8篇)  (排名不分先后)   1. 题 目:麦芽及酵母品种差异对酵母絮凝影响研究   作 者:赵楠、谢鑫、郭立芸、侯红霞   2. 题 目:小麦啤酒“酸感”形成分析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作 者:王成、林盛恒、刘静、熊丹、涂京霞 等   3. 题 目:利用微卫星PCR和GeXP对酵母混合发酵中的菌株比例进行定量的方法   作 者:侯晓平、陈璐、尹花、董建军、余俊红 等   4. 题 目:酒精浓醪发酵液糖化工艺控制   作 者:文红军   5. 题 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泥微生物驱动多元化风味物质的合成   作 者:高江婧、刘国英、李安军、梁臣臣、任聪 等   6. 题 目:基于风味和产酶性能的霉菌M2的筛选及制曲工艺优化   作 者:韩英、赵恒山、田宇敏、王晓勇、刘帅 等   7. 题 目:酱香型郎酒高温大曲、酒醅和窖泥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作 者:沈毅、陈波、王西、甘浪飞、张亚东   8. 题 目:影响人体酒类乙醇代谢速度的关键风味物质   作 者:宋书玉、葛向阳、何宏魁、李安军、周庆伍 等   二等奖(11篇)   (排名不分先后)   1.题 目:同时和顺序接种酵母菌和本土酒酒球菌对红肉苹果酒化学成分的影响   作 者:李翠霞、赵现华、左卫芳、张天亮、张宗营 等   2. 题 目:啤酒关键生产工艺控制点污染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   作 者:栾春光、陈明、郝建秦、涂京霞、王德良 等   3. 题 目:基于电子舌技术的啤酒口感评价及其滋味信息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作 者:刘佳、黄淑霞、余俊红、胡淑敏、杨朝霞 等   4. 题 目:淡色麦芽贮存过程中水分对品质及风味影响的研究   作 者:郝建秦、邵志芳、王红霞、孙金兰、宋玉梅 等  5. 题 目:不同淀粉质原料发酵共线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现状和展望   作 者:杜伟彦、刘劲松  6. 题 目:关于酒精工厂如何降低粮耗的技术探讨   作 者:杨春国  7. 题 目:酿造环境中细菌的筛选及代谢产物研究   作 者:张龙云、蒲春、高涛   8. 题 目:智能控制蒸馏系统对浓香型基酒量质摘酒影响的研究   作 者:卢中明、谢菲、范昌明、杜礼泉、李宏程 等   9. 题 目:中国白酒风味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作 者:熊燕飞、丁海龙、马 卓、彭远松、颜禹 等   10. 题 目:中国浓香型白酒新、老窖池多维度池底窖泥原核群落分析   作 者:张会敏、孟雅静、王艳丽、周庆伍、李安军 等   11. 题 目:基于宏转录组、16S rRNA/ITS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中国浓香型   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代谢活性的解析   作 者:胡晓龙、王康丽、樊建辉、韩素娜、侯建光   三等奖(18篇)   (排名不分先后)   1. 题 目:流式细胞仪检测酵母细胞周期方法在啤酒酵母扩培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罗娜、涂京霞、黄思鸿、陈穗新、黄盖中   2. 题 目:酿酒酵母菌株鉴定与酿酒特性研究   作 者:葛峻伶、穆英健、侯红霞、谢 鑫、郭立芸   3. 题 目:单细胞培养法测定酵母细胞活力的研究   作 者:孙晓燕、刘月琴、贺立东   4. 题 目:16°P高浓酿造菌株筛选和应用   作 者:宋富、谢鑫、穆英健、郭立芸、宋玉梅   5. 题 目:近红外光谱法应用于酒花主要品质参数的快速分析   作 者:陈爽、王安平、王荣、王莉娜  6. 题 目:降低成品酒氧增量的研究   作 者:黄文莉、何东康、马洋   7. 题 目:浅谈薯类酒精生产污水治理   作 者:黄孝彬   8. 题 目:浓醪发酵技术在连续发酵酒精生产中的应用   作 者:朱世辉   9. 题 目:木薯生物乙醇全生命周期评价及潜力分析   作 者:张敏华、吕惠生、张佳   10. 题 目:苦荞麦提取物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细胞死亡通路减轻酒精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损伤   作 者:杨强、罗承良、张欣木、刘源才、王祖峰 等   11. 题 目:芝香白酒解淀粉芽孢杆菌产四甲基吡嗪的工艺优化及其保肝活性研究   作 者:司冠儒、张温清、田源、朱国星、高传强 等   12. 题 目:多菌种纯种微生物在绵柔型芝麻香白酒中的应用   作 者:杨海波、于飞跃、李行   13. 题 目:中高温大曲曲块部位间生化指标的差异及变化规律   作 者:杨勇、李燕荣、姜雷、贾亚伟、王启彪   14. 题 目:不同青稞品种与高粱中结合态风味成份和萜烯类物质的对比研究   作 者:车富红、冯声宝、李善文、黄和强、吴群 等   15. 题 目:功能型曲在清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作 者:曹苗文、相里加雄、徐炳璋、雷振河、翟旭龙 等   16. 题 目:浓香型白酒窖泥的真核菌群结构分析   作 者:孟雅静、张会敏、王艳丽、梁金辉、周庆伍 等   17. 题 目:GC-O-MS对白酒中的糠味物质的研究   作 者:李泽霞、姜东明、单凌晓、王明远、张煜行   18. 题 目:多轮底混合蒸馏工艺提高浓香型白酒品质的研究   作 者:王志强、蒋学剑、汤井立   2020年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1 于飞跃 江苏乾隆江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2 广家权 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3 王 莉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4 左文霞 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5 冯声宝 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   6 刘丽丽 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   7 李安军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8 李泽霞 河北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   9 杨 波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 汪地强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   11 沈永祥 劲牌有限公司   12 陈 翔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13 赵 东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14 信春晖 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15 秦 辉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16 徐姿静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 徐 楠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8 曹建全 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蒋英丽 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   20 韩素娜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   21 曾 田 河南五谷春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22 谢永文 稻花香集团   23 魏金旺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   “十三五”中国酒业科技进步特别奖   “中国酒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以单位名称首字笔画顺序排列)   1.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2. 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   3.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4.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5.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6. 百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7.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8.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9. 江南大学   10.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11. 劲牌有限公司   12.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3.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14.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15.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16.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   17.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十三五”中国酒业科技进步特别奖   “中国酒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以单位名称首字笔画顺序排列)   1. 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2. 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3. 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4. 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5. 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   6.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8. 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9. 江苏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   10. 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11. 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   12. 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   14. 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   15. 绍兴文理学院   16.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   17. 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18. 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   19. 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20. 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   21. 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   “十三五”中国酒业科技进步特别奖   “中国酒业重大科技贡献人物”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以姓名笔画顺序排列)   1.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2. 徐 岩 江南大学副校长   3. 毛 健 江南大学教授   4. 路福平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5. 段长青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第四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  “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表彰名单  (按竞赛成绩排列)   1. 李 薇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2. 陈 诚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3. 毛淑波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4. 金红兵 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   5. 王文晶 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6 赵 磊 安徽宣酒集团   7. 杨 贇 庆安徽宣酒集团   8. 赵家杰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仁怀产区政府推荐)   9. 张雪瓶 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泸州产区政府推荐)   10.吕 静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11. 郭梅君 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   12. 胡博文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吴春梅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14. 袁 晔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宿迁产区政府推荐)   15. 孙宇星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16. 冯 杨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宿迁产区政府推荐)   17. 田锐花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18. 郑 蕾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19. 江 君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20. 杜艳红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21. 黄志瑜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   22. 李玉勤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23. 代小雪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泸州产区政府推荐)   24. 宋 艳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25. 王 飞 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泸州产区政府推荐)   26. 杨 燕 泸州三溪酒厂有限公司(泸州产区政府推荐)   27. 张 炼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28. 张 蓉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29. 陈 欢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   30. 王思思 四川广汉金雁酒业有限公司   31. 王广鹏 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   32. 郭 佳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泸州产区政府推荐)   33. 杨丽晔 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34. 王 婷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5. 曾 馨 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产区政府推荐)   36. 胡 巍 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仁怀产区政府推荐)   37. 陈礼嘉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泸州产区政府推荐)   38. 丁 萍 安徽宣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9.张建桥 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40. 周 利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1. 李 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科研院校推荐)   42. 陈 波 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   43. 金 琥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44. 刘晓柯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5. 蔡 珊 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   46. 赵 欢 四川省文君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47. 许广英 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48. 汤洪艳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仁怀产区政府推荐)   49. 席德州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   50. 彭 红 湖南雁峰酒业有限公司
  • 力合科技荣获2014年度长沙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3月27日,长沙市科学技术大会隆重举行。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宣读了国务院关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文及科技奖励表彰文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等省市领导为荣获“2014年长沙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9家企业代表颁奖。我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荣登金榜。
  • “特种气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公布了2022年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研究员团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63919部队联合完成的“特种气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202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气相色谱技术是现代实验室分析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的主流技术之一,它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制药、食品、环境保护、国防安全、科学研究等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项目组针对载人航天、国防安全等领域的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原位、在线分析需求,基于国内的加工技术、原材料和元器件,攻克了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难题,研制了两类特种气相色谱仪。成果之一的空间站气相色谱仪已于2021年5月正式服役于我国首艘载人空间站,是航天员环控生保系统中微量气体检测装置的核心关键部组件,保障了载人空间站飞行试验任务的顺利开展;成果之二的两台快速氙气分析仪已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正式服役,完成多次核素探测任务,为保证我国核安全、履行联合国核试监控责任,提供了高可靠、高性能设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颁证,由5A级科技社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的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是目前国内仪器仪表学科和产业领域公认的权威奖项。2022年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一等奖21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2项,技术发明奖9项。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