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技术科技园

仪器信息网技术科技园专题为您整合技术科技园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技术科技园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技术科技园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技术科技园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技术科技园话题讨论。

技术科技园相关的资讯

  • 光学科学与技术前沿技术科学论坛召开
    3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技术科学论坛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第35次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以“光学科学与技术前沿”为主题,由山西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的30余位院士,与来自研究机构、高校的百余位青年专家和学子,对光学学科领域的量子信息、光学器件研制、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中科院物理所魏志义研究员、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中科院半导体所黄永箴研究员、浙江大学刘旭教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刘立人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张学军研究员、吉林大学孙洪波教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李宁研究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研究员、山西大学张天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大禾教授、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张雨东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于起峰教授、北京大学龚旗煌教授等先后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论坛召集人母国光、刘盛纲和彭堃墀等院士表示,通过论坛的学术交流,院士们了解了年轻专家在光学有关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年轻专家也受到了互相启发,论坛也为学部对我国光学领域的发展战略的咨询工作起到了收集了资料的作用,同时对地方的科学教育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次论坛得到了山西省领导和太原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 日立高新在美成立“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
    p   日前,日立高新技术美国分公司(HTA)发布消息,已于6月9日在California的Chatsworth成立“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与日立高新技术的科学系统业务部门 (如电子显微镜)和生物技术及医疗产品业务部门(如临床分析)的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等保持更紧密的合作。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也将是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美国公司(HHS-US)的所在地,这也是另外一个美国日立高新技术的子公司。 /p p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正在加强与客户以及商业伙伴在早期研发方面的合作。与此同时,为了跟上国内和全球市场在科学与医疗系统业务方面的需求,HTA和HHS-US将帮助公司在其本土市场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研发合作关系,新的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就是该活动的一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Hitachi%20High%20Tech%20Science%20Park_sm.jpg" style=" HEIGHT: 226px WIDTH: 3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ef1368c-764d-4c28-9849-66ef26c0c4fa.jpg" width=" 300" height=" 226" / img title=" Thermo%20Analysis%20by%20Hitachi_sm.jpg" style=" HEIGHT: 226px WIDTH: 3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d1a1e1df-a8d7-4106-8b41-8845f0e79108.jpg" width=" 300" height=" 22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Hitachi%20Science%20Park%20Ribbon%20Cutting_R%20small.jpg" style=" HEIGHT: 168px WIDTH: 6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2ef518f-40ba-41d9-b975-a12d98fbb50a.jpg" width=" 600" height=" 168" / /p p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的成立,旨在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扩大其在生物技术、医疗保健、社会和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据悉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占地约2,383 m² ,投资约4.5M$ (¥ 500 million)。 /p p & nbsp /p
  • 通用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二期明年落成
    2011年12月19日,通用汽车在上海宣布,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二期将于2012年下半年落成。   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ATC(Advanced Technical Center)乃是目前国内汽车业最具综合性的前瞻技术研发中心。通用中国总裁甘文维表示,通用中国研发团队将以中心为依托,协同全球各地专业人士为中国及全世界开发可持续性汽车解决方案。   该中心毗邻通用汽车国际运营部及通用汽车中国总部,占地面积为6.5万平方米。科研中心二期项目将着眼于前瞻设计、车辆工程、先进动力总成、城市交通及汽车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二期工程始于夏末,目前已完成四分之一。   二期工程将对一期“先进材料实验大楼”建设工程形成补充。一期工程落成于9月,致力于研发电池及轻型材料。通用汽车中国的电池测试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营,调试及相关实验均已完成。该测试系统一直在对部分中国电池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电池进行测试,测试预计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随后,电池将经过通用汽车严格的全球电池质量认证审查。本文相关推荐中国经济明年如何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待遇高中通用技术作品图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通用技术试验设计架桥机通用技术条件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明年中国经济会倒退。
  • 揭秘上海技术科学园,走进日立高新
    p & nbsp 日立高新技术集团的企业理念是“以成为先端技术领域里提供高科技解决方案的全球第一为目标”。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将电子装置系统、生命科学系统、信息电子系统、尖端产业材料系统等各个事业部门的“先端技术”推向世界的最前线。& nbsp /p p & nbsp 为进一步加强与客户、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日立高新技术公司首家中国综合应用实验室——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于今年3月成立。& nbsp /p p & nbsp 上海Lab将成为日立高新继日本、美国、英国全球应用中心之后的首家中国综合应用实验室,并由日立全球应用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同时提供专业技术与人员支持。且随着上海Lab的成立,日立高新科学仪器的Demo和研发中心已遍布全球5个国家、9个地区,由此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球实验室体系。& nbsp /p p & nbsp 此次成立的上海Lab作为应用中心,将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当今中国企业发展迅速,上海Lab将进一步提升以电镜为主的分析仪器市场占有率,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售后跟踪服务。而且还将致力于业务范围拓展,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努力为客户提供包含X射线荧光镀层厚度测量仪和热分析仪等日立高新科学公司产品在内的日立高新集团产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p p & nbs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BABCCB199323611E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script p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 nbsp /strong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demand/InDemand.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买仪器?一键求购 /strong /span /a /p /p
  • 基金委工材学部技术科学板块杰青评审组名单公示,共206人!
    技术科学板块202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公示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技术科学板块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柏连发,薄 勇,毕天姝,蔡开勇,蔡 禄,蔡树军,蔡袁强,曾晓洋,  曾 云,陈 烽,陈国明,陈景东,陈念众,陈启军,陈少平,陈卫东,  陈轶杰,陈永平,成 立,程 明,程水源,程义云,仇洪冰,戴一帆,  戴志军,单崇新,单志广,董 闯,董晓臣,杜太生,杜小勇,段吉安,  段梦兰,范平志,方 秦,冯 起,符 杨,高国伟,顾幸生,桂志国,  韩鸿宾,韩文报,韩艳春,韩银和,韩跃新,何 斌,何国金,何明一,  何庆立,何 友,胡昌华,胡德文,胡章贵,黄典贵,黄宏伟,黄刘生,  黄庆明,黄 维,黄中祥,黄佐华,嵇春艳,季新生,江恩惠,江 莞,  蒋刚毅,解孝林,金飚兵,靳 健,李 波,李崇坚,李红霞,李 健,  李凉海,李 凌,李秦川,李秋实,李润东,李树刚,李 霞,李小俚,  李晓光,李宣东,李贻斌,李悦生,刘 峰,刘俊秋,刘青山,刘清友,  刘天西,刘廷玺,刘相法,刘益春,刘战强,刘志勇,刘 庄,刘祖源,  龙建成,鲁军勇,鲁雄刚,罗 斌,吕建成,吕 科,马华东,马 建,  马衍伟,马 毅,梅国雄,孟庆波,穆 杨,潘成胜,潘春洪,潘 光,  潘 泉,钱林茂,邱景辉,沙爱民,沈宝龙,沈保根,沈锦优,沈珍瑶,  宋爱国,宋晓艳,孙 乐,孙凝晖,谭 民,唐大伟,唐洪武,汪华林,  汪鹏君,王 聪,王东进,王福军,王健君,王金淑,王 平,王琼华,  王秋良,王世刚,王树新,王卫军,王亚培,王耀南,王 悦,王占山,  韦 化,温兆银,吴爱祥,吴先良,席北斗,肖连团,谢建新,谢庆国,  徐 波,徐福建,徐 昕,徐长节,许唯临,许小红,宣益民,薛德胜,  薛锦云,薛 强,闫连山,杨化桂,杨孟飞,杨明红,杨万泰,杨振忠,  姚保利,尹龙卫,尹怡欣,俞 炜,苑立波,张朝阳,张宏伟,张 华,  张怀武,张进华,张军辉,张 朋,张庆君,张首刚,张湘义,张小松,  张幸红,张学洪,张艳宁,张玉柱,张 跃,张 运,赵宏伟,赵维谦,  赵文祥,赵祥模,赵 新,郑伟涛,郑忠华,智林杰,周丹丹,周仕明,  周水庚,周永丰,朱熀秋,朱巧明,朱群雄,朱祖超  公示期:2021年07月12日至2021年07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技术科学板块2021年07月12日
  •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开幕在即 构建全球实验室体系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以下简称为“日立高新”)获悉,其全资子公司——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将在上海成立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以下简称为“上海Lab”),以推动科学仪器的研发、销售以及技术服务,开幕仪式将于3月20日隆重举行。 /p p   据悉,上海Lab将成为日立高新继日本、美国、英国全球应用中心之后的首家中国综合应用实验室,并由日立全球应用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同时提供专业技术与人员支持。且随着上海Lab的成立,日立高新科学仪器的Demo和研发中心已遍布全球5个国家、9个地区,由此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球实验室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561db38-16a8-4679-9bf5-623329a2c399.jpg" title=" 0.jpg" / /p p   资料显示,日立高新肩负“研究开发最尖端的科学仪器,助力客户实现最前沿的项目研究”的使命,在研发方向注重与客户的早期合作,着眼于与商业伙伴之间的互动合作。 /p p   当前,科学· 医用系统事业部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构建并完善研究开发体系,加强与客户和业务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展开课题研究。同时日立高新仍在不断拓展全球的业务范围,以成为新领域、全球尖端产品的制造商。 /p p   此次成立的上海Lab作为应用中心,将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当今中国企业发展迅速,上海Lab将进一步提升以电镜为主的分析仪器市场占有率,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售后跟踪服务。而且还将致力于业务范围拓展,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努力为客户提供包含X射线荧光镀层厚度测量仪和热分析仪等日立高新科学公司(执行董事:冈田务)产品在内的日立高新集团产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p p   成熟运营的日本、美国、德国应用中心,以及新成立的美国加州(2017年6月)、英国曼彻斯特应用中心(2018年1月),再加上此次成立的中国上海Lab,日立高新成功构建了覆盖全球5个国家9个地区 的全球实验室体系。今后,我们还将以亚洲、北美、欧洲地区为主,继续加大市场推广以及销售力度,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将争取早日在新领域研发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p p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系统事业部以成为科学仪器行业全球第一为中期战略目标,日立高新作为最先进、最前沿的事业创新型企业,今后以成为提供高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全球一流企业为目标,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快速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 /p p   ■中国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概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7d6f1baf-ab4c-4b68-8812-d5acd07af3d5.jpg" title=" 1.jpg" / /p p   ■参考:包含中国上海Lab在内的科学仪器Lab所在地(全球5个国家9个地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9a7e992f-2af8-4aef-be18-925508189254.jpg" title=" 2.jpg" / /p
  • 雷达界的"裁判长",中国雷达技术科学家保铮院士逝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保铮:雷达界的“裁判长”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7ae0a17-5f41-4c7a-9cf1-3852a1ecc1e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保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保铮把自己的科学救国思想融于60多年的雷达技术科教历程中,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他身上有着脚踏实地的精神,严谨科学的作风,热心育人的风范,体现出了铮铮爱国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d963c1c-938a-43f8-8095-91760a1c220f.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求真务实的学术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保铮,1927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师从毕德显先生,是中国第一届雷达毕业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保铮在雷达研究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量雷达武器装备中,为中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1958年,作为技术骨干,保铮与其他几位教师共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经测试证明其主要技术性能与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据西电的雷达专业老教授讲,上世纪70年代初期,部队雷达出现故障,打电话找到在“五七”干校劳动的保铮,要求他帮助解决故障问题,而保铮往往只需对方讲述一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就能在电话中告诉指战员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指战员按照电话里的指导进行操作,故障就真的排除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1973年10月,正在陕西眉县“五七”干校劳动的保铮,突然接到去南京参加四机部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的通知。因当时我国民航部门从法国进口了一部航管雷达,虽然对方将雷达卖给我们,但不卖信号处理机,我国只有通过自己研制解决。参加会议的保铮看过国外的方案,认为其设计过于复杂,决定自己设计一台数字动目标显示器,而且要比国外进口的便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1974年末,保铮在几年不搞科研、缺少研究设备的情况下,带领研究小组,悄悄地开始数字动目标显示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制出颇具特色的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不久又研制出0.2微秒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器,推动了我国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他与研究组于1982年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和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系统,1986年研制出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这两项成果当时属于国内首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作为中国雷达界的专家,保铮参与了大量重要雷达装备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和技术把关工作,他始终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和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回避问题,对国家雷达研究或装备方面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雷达界同行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裁判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六十余载育人生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保铮在六十余载的科教生涯中,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1984~1992年,保铮出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他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狠抓学科建设,调整和拓宽专业结构,加强高层次办学基础,倡导从细微之处体现精神,提出“管理从严,学术搞活”的治校方针,强调科研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调整科研体制,建立了一系列专职科研机构。他根据雷达信号处理发展的新动向,先后选定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为雷达信号领域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他总是放手让学生工作,又亲自作细致指导并严格要求。在保铮的博士生中,有3位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4位曾获得过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2017年增选的两院院士中,西电78级校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五号’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西电2000级(博士)校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国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现在,西电的院士校友数量已经增加到20位,这些人才的成长是保铮等老前辈、老专家当年潜心培育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郑晓静介绍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期望将雷达创新推向新高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西电校长杨宗凯认为,保铮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深刻诠释着“西电精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能有机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这种满足感是平常人难以体验的。’保铮这句话激励着我在西电努力前行,也激励着西电人在加快建设一流高校的奋进之路上,开拓创新,在新时代作出西电人的新贡献,继续打造‘西军电’传奇!”郑晓静如是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希望我们的师生能够真正做到‘顶天立地’!”保铮话语笃定,“近来学校发展势头强劲,西电人共同努力,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前天我们开学术委员会,保院士还坐着轮椅参加了会议,保院士说他很想去实验室看一看。”谈及保铮与雷达的不解情缘,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宏伟教授感动地说,“在保院士的带领下,几代西电人不懈努力,让这个专门从事新体制雷达和雷达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的实验室,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跻身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这些都有赖于保院士当年提出的‘顶天立地’思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保铮把自己的科学救国思想融于60多年的雷达技术科教历程中,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他身上有着脚踏实地的精神,严谨科学的作风,热心育人的风范,体现出了铮铮爱国心。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来源:《中国科学报》& nbsp 2018年1月19日3版& nbsp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记者:张行勇& nbsp 通讯员:吴华 /strong /span br/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讣& nbsp 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br/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21日18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br/ br/ & nbsp & nbsp & nbsp 保铮同志,江苏南通人,1927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1984年10月至1992年2月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雷达信号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电子部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年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br/ br/ & nbsp & nbsp & nbsp 保铮同志丧事从简,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0年10月25日上午9点在西安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p p br/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铮院士治丧工作小组 br/ br/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br/ br/ 联系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政办公室& nbsp 710126 br/ br/ 联系电话:029—81891820,联系人:李明 /span /p
  •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发布新品--X射线荧光分析仪「EA1000VX」
    发售对应环境限制物质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EA1000VX」 -通过高速测量和各种新功能、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社长:池田俊幸/以下简称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是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社长:久田真佐男/以下简称日立高新技术)的全资子公司,生产和销售分析测量设备。日立高新技术科学面向日本国内和海外,9月10日开始发售X射线荧光分析仪「EA1000VX」。「EA1000VX」是针对欧盟(EU)的有害物质管理指令(ELV/WEEE/RoHS)等,对汽车和电气电子设备里的有害物质进行筛选检查的分析测量仪,其与以往型号的仪器相比检测更为迅速和简单。 EA1000VX 2006年7月,随着欧盟实施的RoHS指令(2002/95/EC)传播到日本、美国、中国、韩国等世界各国,很多国家也开始导入与之相同的指令。此外2011年7月实施了修正RoHS指令(2011/65/EU),新增医疗机器及监测和控制设备,从2014年7月开始依次执行。其中,与之相关的供应链里广泛的使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进行有害物质管理。虽然X射线荧光分析仪不需要进行样品解析等前处理即可进行简单而迅速的筛选检查,但是由于RoHS等环境规制物质检查的对象点数较多,客户需要的是能进一步缩短检查时间和更易于操作的仪器。 此次新发售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EA1000VX」,与以往型号相比,检查时间大幅度的缩短至原有的1/10,也大大提高吞吐量(每小时的检查处理能力)。另外通过新追加的物料确定功能,仪器可以自动选择设定对应主成分的检测条件,防止测量者的失误也提高便利性。还可简单决定凹凸或微小的样品位置,增强样品门的开关便利性等方法来改良操作性,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此外,通过强化分析工具和数据的集中管理功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以上功能大大帮助筛选检查的整体效率并降低成本。 RoHS指令公布已有10年历史,我们迎来了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更新时代。今后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将对世界各国各地的电气电子机器、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厂家,积极推广销售。另外,2013年9月4日到6日,在日本幕张进行的「JASIS2013」(分析展/科学机器展)中,将介绍本仪器。 今后日立高新技术科学也将继续提供充分利用X射线为主的各种分析技术的分析仪器和检测仪器,为全球环境的保护做贡献。 【主要特点】 高速测定 相比以往型号「SEA1000AⅡ」,测定时间缩短为1/10(塑料,黄铜等的平均时间) 通过材料辨别功能的自动测定 仪器自动辨别材料自动进行测量 通过环境规制物质测定软件Ver.2,集中管理数据库和趋势管理 或者集中管理多台仪器的数据库,可以进行同类型仪器的过往数据库比较,也可以简单生成测量结果一览表。 除RoHS指令对象元素( Cd,Pb,Hg,Br,Cr)以外,还可以对应 氯(Cl),锑(Sb),锡(Sn)等元素的管理。 【主要技术指标】 测量原理 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法 测量元素 原子序数Al(Z=13)~U(Z=92) X射线检测器 Vortex Si半导体检测器(不需液氮) 测量性能(塑料中的Cd,Pb,Hg,Br,Cr的测量时间) * 約30秒 样品室尺寸 370(W)× 320(D)× 120(H)mm 外形尺寸 520(W)× 600(D)× 445(H)mm 重量 约 60kg *以本公司决定的测量条件为例 以上
  • 中国矿大科技园:“实验室”孕育生产力
    中国矿大科技园是全国7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也是苏北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它依托我国唯一的矿业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家科技园,感受它独到的魅力。   “教授企业”:实验室走出的生产力   “科技走出矿业   大学实验室,以创新企业入园孵化,再落户铜山县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的转化区,这是我们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中国矿大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福生在徐州地图上勾勒出科技园的发展弧线。他告诉记者,中国矿大科技园的成立,让一直“困”在实验室里的科学技术,走向市场成为生产力。   徐州中矿微星软件有限公司是入驻矿大科技园的“教授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建军是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他坦言:“通过科技园这个平台,我们从过去的‘小打小闹’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正途,成为专注煤炭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服务商。”现在该公司已是拥有31人研发推广团队、10多个软件系统著作登记权的专业开发服务商,产品受到河南、安徽、江苏、河北等几十家大型煤炭企业的欢迎,“2010年一季度,公司收入300多万元,预计年销售收入将在500万元以上。”   科技走出实验室进入园区,小企业孵化为“大金蛋”,在这背后自然少不了徐州市的大力扶持——市委书记曹新平亲自担任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市长张敬华任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而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被列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此外,徐州还从铜山县、徐州经济开发区划拨3000余亩土地建设产业转化区,供园区企业孵化成熟后落户。目前,园区内科技型企业2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2009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7亿元,实现税收5000多万元。   科技输出:“守护”每一个矿区   “科技聚集园区只是第一步,我们进一步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科技园的品牌辐射基地建设、科研机构的科学研发技术扶持和企业的孵化成长产品输出三足并进,营造中国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业环境。”中国矿大科技园项目孵化部负责人王栋说。   今年1月,总投资4亿元、占地6万平方米的中国矿大科技园营口孵化基地正式开建,该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徐州乃至我国菱镁化工和硼化工等产业的研发水平。此外,通过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集中集约发展等方式,中国矿大科技园还立足于做大做强矿业科技,服务矿区发展。在上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长新介绍,传统生产方式下,一个排水泵每天需要4-6个工人井下轮流值守,安装综合自动化系统后,就完全实现了地面“一键操作”和无人值守。苗长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矿井3至12台排水泵计算,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最多可为企业节省几十个人工,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避免人为失误,有效减少透水事故发生。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2项专利,年产值也由600多万元发展到3000多万元,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科技优秀推广项目。   据了解,在中国矿大科技园210家科技型企业中,70%以上与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联。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煤矿能源与煤矿安全、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五大产业集群。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申请专利310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35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承担国家火炬计划5项。   人才积聚:“制造”升格为“创造”   4月初,中国矿大科技园又添新丁,低碳能源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相继入园。至此,中国矿大科技园研究机构达到10家,“能源、环保、循环经济”的定位得到进一步延伸。   为了给高新科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科研院所入驻、企业自主研发、海外人才引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矿大科技园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科研创新—企业推广—成果应用—人才储备”发展链条,由“制造”走向“创造”。科技园综合处负责人徐杰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经成为高层人才的聚集地,2100名科技人员中,博士生导师、教授50人,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达21%。此外,科技园还吸引了包括澳大利亚技术科学院院士张东柯、电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谭国俊等一大批著名科技人员入园。   在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德中心新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材料研究室等多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正全力研发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太阳能、风电电池等高新技术。在海外人才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等4家创业基地,来自国内外的青年才俊正埋头研发、力图创新。2009年10月,园区“大学生创业园”被科技部、教育部授予“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称号,成为我国首批11个获此殊荣的大学科技园之一。   在徐州皮克斯动画公司工作室里,20余名设计人员正紧张地制作动画片《少年彭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徐州市最大的动漫企业之一。公司创办者丁磊是一名“海归人士”:“我们在科技园享受到的不仅是优惠政策、优良服务,更重要的是自主研发、科学攻关的创业氛围。无论是专家教授、海归人员、大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推动者”。
  • 专家学者共见证!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盛大开幕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3月20日,为进一步加强与客户、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日立高新”)首家中国综合应用实验室——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以下简称为“上海Lab”)在上海盛大开幕。7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日立高新高层、媒体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d28478f-5f11-49c5-bcc9-47f495db9675.jpg" title=" IMG_006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揭牌仪式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企业致辞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63fd666-24f2-4780-921f-960b03fb83f0.jpg" title=" IMG_4694_副本.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50px " height=" 45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立高新代表执行役执行役专务 池田俊幸(左),日立高新中国事业集团总经理 三善庆太(右) 致辞 /strong /p p   致开幕辞中,池田俊幸首先对参加本次开幕仪式的嘉宾表示感谢。接着表示,日立高新一直以来致力于满足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以客户为首要目的,大力推进应用开发中心建设。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家日立高新科学园(HHSP):算上去年在美国洛杉矶成立HHSP-US、今年1月在英国曼切斯特成立HHSP-UK,今天成立的上海Lab将成为日立高新继日本、美国、英国全球应用中心之后的首家中国综合应用实验室。且日立高新科学仪器的Demo和研发中心已遍布全球5个国家、9个地区,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球实验室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5324c639-7e5c-499c-985f-34a8f4134562.jpg" title=" H2sp_logo_0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应用实验室logo含义: /strong 把实验室比喻成客户技术交流的地方(Square) /p p   三善庆太表示,作为全球化战略发展的重要地区,中国目前拥有日立高新3家工厂和15个办事处,上海Lab作为日立高新在中国第19家子公司,将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技术交流,虚心接纳客户意见。同时,面对中国汽车、半导体等行业的巨大技术变革,日立高新也将持续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竭力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p p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专家代表讲话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26387e1-bf00-43e8-8902-dfcfd91d3c07.jpg" title=" IMG_469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 韩晓东(上左),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杨勇骥(上右),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下)讲话 /strong /p p   韩晓东首先对上海Lab的成立表示了祝贺,接着,对日立高新先进仪器设备在中国经济向高科技驱动发展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帮助表示感谢。最后,祝愿道,希望日立高新在今后能与中国电子显微学会、中国高校院所等加强合作,共同为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更多原创性成果。 /p p   杨勇骥表示,日立高新是中国电镜事业发展的重要伙伴之一,为中国电镜工作者提供了诸多便利电镜产品,见证了中国电镜事业的成长与发展。此次上海Lab的成立,相信日立高新与用户之间将会更加了解,交流更加深入,技术、应用方案的开发也更加透彻。 /p p   林金明表示,日立这个品牌,对自己生活及工作都有很深的影响。从数十年前的日立牌电视机,再到当前自己学生们在实验室使用的日立高新仪器产品(荧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防爆冰箱、电镜、质谱等)。某种程度讲,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的学生,对日立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也表示了对上海Lab成立的祝贺。 /p p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上海Lab介绍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5674545-63b3-45cc-8523-d14a6a6c407f.jpg" title=" IMG_999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Lab负责人 罗琴 介绍上海Lab /strong /p p   伴随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日立高新技术总部决定在欧洲、北美、亚洲各个地方建立统一实验室。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为抓住发展机遇,便成立了上海Lab。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bd38a0b-0118-405a-bb06-50e4981935fc.jpg" title=" 2.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95px " height=" 395"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据罗琴介绍,上海Lab从2017年5月日立高新总部开始确定审评,到上海Lab选址,再到内装设计、内装、仪器进场,直至今天开幕,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不到一年的时间,足见日立高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目前,上海Lab的仪器展示包括TEM(全自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HF5000)、FIB(高性能聚焦离子束系统ETHOS)、SEM(SU9000、Regulus8240、TM4000Plus)、AFM(AFM5500M)、Ion-milling(ArBrade5000)、XRF(FT150系列、EA8000、EA1000ALLL)等。 /p p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产品介绍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0b3b478b-fee8-4086-a6ea-134f377adc1a.jpg" title=" IMG_4616_副本.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50px " height=" 45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立高新透射电镜专家章效锋博士(左)分析仪器产品负责人李慷(右)介绍日立高新产品 /strong /p p   章效锋以“日立电子显微产品‘极’简介”为题概述了日立高新主要电镜产品的“极”致特点。SEM产品线方面,众多型号中主要介绍了SU9000的主要特点,即0.4nmSEM、全功能(30kv STEN,Diffration,EDS,EELS)等 FIB产品主要介绍了NX5000,特点为日立独家专利三束共聚焦——FIB+SEM+Ar TEM产品主要介绍了HF5000和ETEM,HF5000特点为全自动球差校正,无需专家,人人会用 ETEM产品特点为环境透射电镜,品种全(HF5000+,HF-3300S,H-9500)等。 /p p   李慷主要介绍了日立高新的分析仪器产品情况,主要包括两大类:元素· 物性类,包括X射线荧光、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热分析/热机械分析等 分光· 分离类,包括分光光度计、荧光、液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专用仪等。同时表示,日立高新产品无论电镜还是分析仪器,最终目的都是:使“未能看到的”、“未能测定的”、“未能解析的”成为可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a0f322e-4143-4753-be4d-b3af5f51a75d.jpg" title=" IMG_4611_副本.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16px " height=" 616"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实验室参观掠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88a41d83-ccc2-4346-8018-b0f0f54d10c7.jpg" title=" IMG_471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开幕留念 /strong /p
  • 引进全自动溶出度仪 华运布局仿制药评价市场——访香港华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进、日本DNS营业科长小原广胜、技术科长笠谷浩行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0月10日,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7)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家仪器企业参展,香港华运有限公司携最新代理产品——日本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亮相。借展会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采访了日本DNS营业科长小原广胜、日本DNS技术科长笠谷浩行以及香港华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进,对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的产品特点、设计初衷以及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计划进行了了解。 /p p   小原广胜表示,相比于市面上的自动溶出度仪,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加样、取样测定到后期溶出杯清洗等工作的全自动流程。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具有多个特点:标配测试液单元 配置6个温度感应器进行温度测量 可根据测试需要设定投样杯的次数和速度 测试样品包含片剂、散剂以及胶囊等多种剂型 取样装置配置注射泵,可实现高速、中速、低速和超低速四个档位取样,可完成使用了表面活性剂的溶出液以及过滤困难的样品的实验 仪器采用的微孔滤膜孔径介于13mm和33mm之间,可选择产品范围广。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可连续实现4次昼夜不间歇实验,帮助实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自动清洗溶出杯功能减少了人为误差,保证了结果的重现性,而且降低了实验人员的暴露程度,保证了人身安全。 /p p   作为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的设计者,笠谷浩行在其多年从事半导体设计工作经验,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先后设计了RT-J2000自动溶出度仪和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两款产品。与RT-J2000自动溶出度仪相比,RT-J3000全自动溶出度仪自动化程度更高,仪器体积等更加满足用户在实验空间上的需求。 /p p   DNS全自动溶出度仪在产品性能和设计上具有独特的亮点,张子进对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充满期待。DNS全自动溶出度仪曾在日本进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期间被日本政府药检机构广泛采用,其期望该产品未来能够得到中国客户的认可。目前,香港华运有限公司已经启动该产品的线上、线下的推广工作,推广前期,香港华运将针对CRO等制药企业提供试用服务。 /p p   更多详细信息可观看视频!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C411E4CD14711265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 德国应用技术研发科技园落户石家庄
    9月8日上午,中国石家庄德国应用技术研发基地科技园区项目正式签约,德国应用技术研发科技园正式落户石市。   据悉,这是在德国本土以外创建的最大的德国科技园区,园区将以生物医药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应用技术、信息产业应用技术等10个领域为重点,引进德国知名科研机构、大专院所及顶尖人才与国内重点科研机构、院所、央企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德国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
  • 中国电科41所太赫兹测试技术科技攻关获重大突破
    近期,中国电科41所500GHz频段的信号发生器、矢量网络分析仪通过年度验收,标志着我国微波毫米波测量仪器使用频率得到进一步拓展,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中国电科41所紧盯太赫兹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通过努力攻关,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出毫米波倍频源模块、频谱仪扩频模块、网络仪S参数测试模块、功率探头等,将微波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功率计的使用频率扩展到太赫兹频段,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在核心元器件方面实现了自主可控。   THz技术被誉为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在卫星通信、天文观测、机场安检、无损检测等方面研究具有独特的优点,成为目前国内外竞相研究的技术热点。中国电科41所在太赫兹测试技术领域取得的研制成果,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端仪器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建立了我国太赫兹频段信号发生、频谱分析、S参数分析、功率检测的测试条件,从而保障我国毫米波及太赫兹领域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效益。
  • 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近日成立
    近日,一则喜讯从京城传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方向为主题的大学科技园,改变了以往大学科技园的认定模式,明确了产业方向,是我国首个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模式的变化预示了什么?   变化了的模式为何首选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测试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纳米靶向药物传导技术服务平台   重中之重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纳米”这个似乎离人们还很遥远的词汇在苏州工业园区渐成热词,与纳米有关的新闻动态接连不断。   2007年11月,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建的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这是一个国际化的纳米科技创新集群区,是全国仅有的三个类似园区之一、首个纳米领域国家级创新园。   2009年12月9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顺利通过中科院验收。这是由院省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2010年8月11日,苏州纳米技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委员会汇集了30多位海内外纳米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当选主任委员。专家们讨论通过了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方案,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智力支持。   2010年11月13至15日,由科技部、中科院、江苏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纳米技术成果与产品展”将在苏州工业园区隆重举行……   为落实国家和省市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把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立足区域实际,坚持错位竞争,强化发展特色,确定了纳米光电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生态环保、创意产业五大新兴产业,随后又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口和引领区域转型发展的核心产业,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新兴产业品牌,新兴产业尤其是纳米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狠抓政策聚焦、资源聚焦、项目聚焦和人才聚焦,园区加快打造“中国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纳米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增长。2009年全区实现纳米技术产业产值24亿元、增长110%,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50%。   纳米技术产业资源日趋丰富。依托生物纳米园重点载体,大力引进纳米技术相关领域的研发机构、研究团队和优质项目。目前,已集聚70余家纳米技术企业和以苏州纳米所、东大、中科大等为主的10余家纳米技术相关研究所和实验室。   园区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的能提供全面有效支撑服务的综合软、硬件公共服务平台,并着力打造了支撑纳米技术产业的功能平台,形成了以苏州纳米所为依托的“江苏省纳米技术测试、加工和工程化平台”,已向苏州乃至全国近120家科研院校和企业提供了相关技术支持与服务,“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也即将建成。   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为契机,园区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纳米技术产业人才。已聚集了从事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超2500人,其中中科院百人计划18人、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园区领军人才19人。   纳米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日趋活跃,产业合作影响日增。与美、德、芬、以、俄、日、英、加、韩等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以苏州纳米所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校和企业纷纷与国外知名机构、跨国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创新合作联盟。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立以来,已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00余个,对外竞争获得合同经费超过2亿元,累计申请专利百余项,参股成立了7家产业化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生物纳米科技园内的35家纳米技术企业今年底将超过2亿产值,其中14家企业超过500万。   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境治理等纳米技术应用领域为核心的发展布局,成为国内纳米技术产业链最为完整、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园区的纳米技术产业在国内已逐渐显露出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特色。   纳米技术产业曙光初现   10月26日,2010年亚洲创新大奖在香港颁奖。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从参赛的亚洲300家企业中,以企业创新性对社会影响力为评估标准,产生进入决赛的12强,中国大陆有三家企业入围,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名例其中,另两家是落户大陆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和IBM健康实验室。换句话说,真正入围的本土企业只有苏州纳通。在12强中,苏州纳通又脱颖而出荣获银奖,书写了苏州纳米技术产业的一个传奇。   苏州纳通公司是一家开发新型医疗产品的纳米企业,坐落在生物纳米科技园内。董事长徐百拿出的主打产品“纳米微针”让记者倍感新奇。   这是一个比钢笔稍粗的物件,针头部分是一个绿豆大小的银色方块,上面细细密密地布满了36个纳米微针的针头,用肉眼很难分辨。打针时,只要把银色方块往皮肤上一贴就可以了。记者试了一下,毫无疼痛感。   徐百介绍说:通常打针在皮下,真皮层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人们会感到疼痛。而我们的产品打针在皮内,没有穿透表皮,只穿透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而这是一层死细胞,所以不会有疼痛感。“纳米微针”最大的优点是,打针不疼痛、不出血,疗效更高。   纳米微针的问世被誉为是一项革命性的给药方式。“我们拥有的核心技术是‘平通技术’。”徐百解释说:“平”和“尖”是对应,我们虽然也叫“针”,但针头却是平的。一般平的针头打不开角质层,我们的纳米微针虽然是平的,但却能够通透,达到和注射同样的给药量。   苏州纳通公司做的是终端产品,用半导体纳米制造技术生产医疗器械。传统半导体制造采用的是薄膜技术,苏州纳通的创新点是,制造技术采用厚膜技术,使用一模一样的设备,却能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国内厚膜技术大部分是四英寸晶圆,我们采用的是基于八英寸晶圆的厚膜制造技术,这个纳米制造技术我们是目前世界唯一掌握的。”徐百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公司目前拥有6项授权发明专利,申请了3项国际专利,并获得了国家药检局的批号。   “自从进入亚洲12强后,大的跨国公司的订单就来了,现在订货的电话都打爆了。”徐百称:苏州纳通入驻园区仅3年,第一年公司生产500片,第二年上千片,今年年产已达5万片。企业现在的重点已经开始从研发转向批量生产和试销。   “电子产业代表过去,IT产业代表现在,纳米技术则代表着未来。我们要做生物医药行业里的英特尔。”说这话时,徐百显得底气很足。   在园区纳米领域打拼的创业者里,有一位与徐百同为园区首批领军人才的新星——江必旺,他被誉为“国字号”纳微米球之父。以他为首的5名留美博士创建的苏州纳微科技公司,是目前全球微球种类最多、应用领域最广的纳微米球材料供应企业。   江必旺,福建南平建瓯人,武夷山下农民的儿子。2006年回国创建了深圳纳微公司,次年10月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创办了苏州纳微。   “纳微米材料是产业的源头材料,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我们公司的主打领域是生物制药和平板显示,是这两个新兴产业非常核心的材料。”江必旺介绍说:“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可以给生物制药和平板显示这两个行业同时提供纳微米球材料,而我们可以同时提供跨行业的高端微球材料,而且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微球都能做,每个球都能达到高度的均匀性,满足不同行业的各种应用需求。”   “纳微生产的微球介质产品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与传统制药行业劳动力成本居高不同,生物制药行业最大的成本在分离纯化,这一块占成本的50%—80%。分离纯化就是分离介质,过去这个领域一直由世界上极少数公司垄断,中国只能依靠引进,而美国公司卖给中国的价格高于本国市场价格30%,而且每年上涨10%,如果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无法和国外竞争。”   “现在苏州纳微已渡过企业发展的困难期,今年市场销售比较好,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做大做强阶段。”   “公司主打的第二大应用领域是平板显示。在我们产品出来之前,国内市场一直由日本两家公司垄断,微球价格每公斤高达十几万元,而我公司的产品价格每公斤只卖5万元。所以我们产品在市场一露面,日本公司的价格马上降到每公斤7万元。我公司产品打入市场仅一年,目前已占国内市场的20%,我们力争在两年内把日本公司挤出中国市场。”   “我们生产的纳微米球大小完全一样,采用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均粒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技术,我们掌握的一些核心技术是世界上绝对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苏州纳微目前有员工50多人,去年销售额二三百万元,今年销售额可望近3000万元,其中生物制药2000万元,产品已出口到欧美 平板显示1000万元,产品出口到韩国。   可以用喜忧参半形容江必旺的心情,喜的是没想到两个主打行业的市场需求这么旺盛,忧的是产能跟不上。明年年底,苏州纳微将建成2万平方米厂房,届时将缓解产能不足问题。   苏州纳微是生物纳米园第一家搬进独栋研发楼的企业。前几年在深圳创业时,由于企业发展太快,两年内他就搬了三次家。2008年入驻苏州生物纳米园时他只需要1000平方米的研发面积,但担心不久又要搬家,所以要了3000平方米的独栋研发楼,没有想到现在又面临场地不足的问题了。   “苏州生物纳米园给了我们三年免租的优惠政策。”江必旺说:“在深圳研发租房非常贵,3000平方米的研发用房一年少说也要200万元。”   在苏州生物纳米园,已有入驻的汉朗、吉码等20多家企业使用了苏州纳微的产品。江必旺非常自信:“只要是生物医药企业一定会用到我的产品。”   苏州纳微的纳米微球产品属于纳米材料,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分析柱、医疗诊断的试剂和细胞分离等,江必旺称:很少有一项技术对中国这么多产业产生影响。   提起园区发展纳米技术产业的环境,江必旺非常满意:“我是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平台最大的客户,公司与纳米所正好门对门,使用仪器非常方便。”   园区实施的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去年新增了一个项目——领军成长型项目。与往年领军创业项目、领军孵化项目相比,领军成长项目重点扶持能够快速成长、迅速产业化的项目。苏州晶能科技有限公司即是被选中的园区纳米企业。   在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中新工业坊标准厂房楼群中,苏州晶能公司独占一幢三层小楼。公司董事长孙卓带着记者逐层参观,一楼是精密机械加工,布满了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数控设备 二楼是生产线 三楼是办公区,三层面积共4700平方米。   孙卓介绍,公司2008年3月入驻中新工业坊,主攻LED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是国内此项目的第一个产业化基地。去年组建产业化研发团队,目前公司生产的LED照明产品正处在产业化中试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的阶段。经过对生产线设备的调试,产品试制、优化,最近已有两条生产线实现量产,明年将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了9年研究员的孙卓教授,回国后任华东师大纳米功能材料器件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6年创办了上海芯光公司,2008年组建了以产业化为目标的苏州晶能公司。同时他也是上海市光电子行业协会半导体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   孙教授称,半导体照明(LED)今年刚开始使用,今年应该算是元年。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LED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LED已经逐渐由示范工程向通用照明应用扩展。苏州晶能主要是提升LED照明产品的性能、发光效率、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延长使用寿命,使LED照明产品普及。今后准备在上海做基础研究,在苏州做产业化研发。   “现在公司生产的LED照明产品售价偏高,所以主要用于工厂照明。”孙卓给记者算了笔账:“用18瓦LED照明灯可等效替代普通40多瓦荧光灯,使用寿命5到6年。企业应用一年节约的电费就可以收回买灯的成本,如果使用5年,后4年节约的电费实际就是效益,而且还节省了维修费用。”   孙卓侃侃而谈他的市场销售秘诀:“今年的LED照明产品市场反响很好,从去年起就接到不少订单。我现在的销售模式是,如果一家工厂需要3万根日光灯,我免费给他使用,和他签5年到6年的合同,这几年为企业省下的电费,双方按百分比分成。这种销售模式是出于我对产品的节电效果有信心才这样做,当然这需要银行、企业和我三方合作。现在大企业的节能压力很大,如果每年把照明用电降下来,节能效果显著,而且企业还无需一次性投入。”   “在公共照明市场,我们主要面向商场、超市和连锁店。经过评估,如果用户每天有12小时照明,两年内节约的电费就足可收回成本。”   苏州晶能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高反射率纳米复合材料,替代银反射薄膜,使成本下降,发光效率提升,可靠性提高。公司拥有独特的平台封装工艺,自主开发了暖白光系列荧光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芯片之外,所有封装材料都是企业自主研发的。企业拥有19项发明专利,从工艺、材料、封装结构到光源系统都拥有发明专利。   去年年底,企业融资3000多万元,其中2500万风投资金。现在已建成年产30万支日光灯生产线,今年的销售额可望达到2000多万元,明年预计销售将突破亿元。   “国外的同类产品,是我们产品价格的四倍。我现在是订单一堆,客户找上门来要货,供不应求。本来还打算在一楼建个仓库,可现在生产多少用户就拿走多少,经常连样品都被拿走了,所以现在是零库存,不需要建仓库了。”孙教授欣喜地说,“明年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排满。目前只能利用原有空间扩产能,明年上半年挖掘一下潜力可扩产到年产100万支日光灯,这幢楼到明年估计就没有空间了。我准备建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大楼,这件事已和园区签订了协议。园区将批给我30亩地,规划建设3幢大楼,总共有几万平米,其中一幢搞研发……”   在园区,像这样已经准备好在全球纳米产品市场上崭露身手的亮点企业还有很多:在纳米光电领域,园内形成了纳维科技的氮化镓LED衬底材料研发生产、纳凯科技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研发生产、盟泰励宝的LED照明产品开发产业链 在微纳系统制造领域,欧普图斯光纳科技公司开发生产的激光拉曼光谱检测仪因具有一秒钟快速检测液体、固体成分的功能,而被选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专用产品。   更为可喜的是,区内纳米企业自发形成了多条具有上下游合作关系的产业链:利穗科技与欧普图斯,形成基于检测诊断的1000万合作合约 纳维科技、盟泰励宝、纳凯科技形成基于LED照明产品开发产业链 纳微科技与汉朗光电,形成基于多稳态液晶的上下游合作 纳微科技与赛分科技,形成分离纯化的上下游合作……   越来越多的纳米企业已经跨过研发阶段,筹划着走出入驻时间并不太长的孵化单元,扩建生产线,搬入独立研发楼,建造企业产业化基地,创业领军人才考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攻关,而是市场,是销售,是融资。对很多纳米企业来说,这个变化仅仅是一两年的时间。   打造中国纳米技术产业第一园   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在苏州工业园区绝不是口号。园区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事关在新一轮发展中园区能否继续处于领先位置?事关能否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怎么落地?国家高新区责无旁贷地应该成为组织者。   但转型升级,“转”向何处?“升”向何方?园区的思路清晰明确:重点锁定纳米技术产业,以纳米技术产业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性经济。这对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来说,既是引领、推动,也是因势利导、乘势而为。   苏州工业园区素以敢于先行先试闻名全国。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拿来”,敢于“试水”,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借鉴创新突破。这里创造了许多“第一”,诞生了许多“唯一”。   如今,园区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敢”字当头的特质,把这样一股子劲,这样一种“精气神”用在打造中国纳米技术产业高地上来。   谋定而动,一旦锁定目标,必倾其全力,攻而克之。   园区响亮地提出加快“打造中国纳米技术产业第一园”的动员令。思路是:瞄准国内外纳米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先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推进纳米技术产业向前沿化、集群化转型升级,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打造中国纳米技术产业第一园,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用市委常委、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的话来说,园区就是要聚焦纳米产业,要把纳米产业做大做强。   园区的发展目标可谓雄心勃勃:3年内,无论在企业、产值还是中高端人才方面都要实现纳米技术产业“双倍增” 5年内,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国纳米技术发展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成为国内外纳米技术企业、人才及投资的集聚地,引领纳米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国际知名、国内第一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   5年内,园区将投入100亿元,累计建成250万平米的创新载体和产业基地,建成创新、孵化、产业化全覆盖的“纳米科技谷”,带动产业投资总规模累计达到500亿元。   建立国家纳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实验室”、3—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5—3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形成3—5个引领国家创新前沿的产业技术领域和30个以上规模销售的优势创新产品。   引进纳米技术相关领域海内外院士、千人计划等知名专家20名,省双创、姑苏领军、园区领军、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00名,高端产业技术研发人才2000名,纳米技术产业人员20000名 培养纳米技术相关人才5000名以上。   引进和培育4—5家规模超10亿元,15家以上超亿元的国际化纳米技术骨干企业,500家以上拥有核心发明专利和自主关键技术的成长型、规模型纳米技术高科技企业,形成规模达200亿元的纳米技术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领域产值达千亿元。   为保障上述目标的实现,园区出台了一揽子措施方案,手笔之大,魄力之大,令人赞叹:   在领导决策机制方面,成立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以纳米技术产业为园区“一号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动发展,并在科技局内增设纳米产业处,归口管理纳米技术产业发展   在专家咨询机制方面,组建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院士及知名技术、产业专家组成,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国资引领机制方面,组建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公司,注册资金12亿元,全力专注于纳米技术的投资、建设、招商等工作   在资金保障机制方面,设立1亿元的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主要用于纳米技术产业投资,推动纳米技术成果加快本地转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引导创投及社会资本参与后续融资。   园区将建设四大功能载体。加速形成从应用研发到产业化一条龙布局:   一是设立“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预计总投资约6.8亿元,以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共建的方式,加速推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二期建设,2年内建成9万平方米工程化办公用房,包括4个应用研究所、10个工程化中心和中试基地、1个纳米技术学院。   二是设立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预计总投资10亿元,在科教创新区内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载体,建设开放式、专注于纳米技术领域的大学科技园。   三是建设纳米技术创新孵化基地。首期以生物纳米园已建成的6.6万平方米研发群楼为主要载体,力争2-3年内打造成为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器,3-5年内吸引300家以上纳米技术相关企业进驻。二期在生物纳米园和科教创新区二期内再规划14万平方米载体,投资7亿元,扩建打造成为纳米技术创新孵化基地。   四是规划建设“苏州纳米城”——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预计总投资约70亿元,在科教创新区二期内规划建设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园区将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和产业支撑服务三大服务平台。其中包括:完善建设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纳米生物、纳米环保、微纳制造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纳米技术信息共享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纳米技术产业孵化服务中心、纳米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中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同时园区还将每年引进100个高端纳米项目 在园区领军人才工程中独立增设“纳米科技领军人才” 出台专项产业政策,全面启动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产业规模发展的“纳星计划”,对纳米技术产业招商引智给予倾斜扶持 在现有科技发展资金基础上每年新增1亿元作为纳米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创新资源引进、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平台研发……   园区决策者已吹响了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向纳米技术产业高地进军的集结号,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国纳米技术及其产业化创新的发源地、中国纳米技术产业的前沿地标。
  • 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在沪成立 为大学科技园发展助力
    7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中山大学科技园… … 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29日齐聚中国大学科技园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共议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科学孵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指出,大学科技园脱胎于高校,与高校紧密相连,能够推动大学周边的创新发展。  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湛毅青看来,中国大学科技园从90年代起步探索,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恰逢其时。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仪式 上海市闵行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上海市闵行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宇剑指出,闵行区已发展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未来将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上海大局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把牢大学科技园发展目标定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助力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作为发起方,成立了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该联盟是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机制的标志性举措。  同时,作为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重要的功能配套项目,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同期揭牌启用。科创大厦将整合上海市闵行区现有政府体系科创服务、人才服务资源,并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人才服务等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旨在为在地企业和人才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务。  本次研讨会由科技部、教育部指导,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闵行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承办,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参加。
  •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1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87号),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2010年度提出申请的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和现场核查。根据专家评审和核查意见,经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研究,决定认定湖南大学科技园等10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如下:   一、湖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   七、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九、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   十、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科技部公布新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2008年申请的8个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和现场考查。根据专家评审和考查意见,经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研究,决定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附:2008年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 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三、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五、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六、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七、 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详情请见:关于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 科技创新“双循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
    结合党中央近期系列文件精神,可以认为科技创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双循环”)中居于核心地位。自 2018 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无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美国在经贸摩擦中频频利用其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导致“卡脖子”问题凸显。  可见,要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就首先要实现科技创新“双循环”。即,在开放、共享的国际大环境中,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又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格局,进而将科技创新“双循环”作为经济“双循环”的内生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实现推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进程。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内涵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时代背景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提出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1. 近年来美国商务部频频发布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裁中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除华为公司首当其冲之外,美国商务部的触角已经扩大到我国的高等学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被列入制裁名单范围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已被禁止使用 MATLAB 软件。  2. 多年来中美经贸摩擦的核心其实是高科技竞争。美国多次禁止高技术产品出口到中国,意图造成实际上的“高科技脱钩”。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看,中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之列,初步具备打破美国科技封锁的潜力与条件。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基本内容  按照经济“双循环”的基本逻辑,可将科技创新“双循环”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 3 个方面。  1. 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  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从 0 到 1”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多元主体融通创新,打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链条,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进而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研究支持和更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话题,实现本土化的知识生产、流动、扩散、应用、再生产。  2.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学习和利用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重大原创性科技发明、颠覆性科技产品,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许可、企业并购等形式将外部知识资源引入国内大循环。通过本土化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融会贯通、汇聚交叉,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市场的需求。  3. 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  “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从来不等同于自我封闭,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成为被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融入国际大循环。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也应通过科技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科技鸿沟,提升全球科技整体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关键难点  按照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基本内容,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来看,存在着 3 个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难点。  1. 国内大循环中,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在科技创新中起着源头活水的作用。但源头活水自由流动到工程技术段,浇灌出累累的科技创新硕果的前提是,中间的各个“涵洞”“闸门”需要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10 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提高量子科技理论研究成果向实用化、工程化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所蕴含的就是对基础科学成果尽快转化为原始创新的殷切希望。  2. 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全局  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大量学习、引用国外经典文献,产出了数量上世界第一的科学论文,质量也在逐年升高。可是对于“从 0 到 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成效不够明显。在工程技术领域,多年来我国局限于对国外先进产品进行引进、改造,但始终无法产生原理性突破和质的飞跃,只能跟在国际前沿后边走,处于“跟跑”位置,处处被动、无法掌握竞争先机。  3. 在国际大循环中,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  我国虽然已经产出了高铁、5G 网络、电子支付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但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缺乏更多类似吴仲华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屠呦呦的“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等重大科技成果。要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影响力,还需要从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科技发明、原创型重要专利等节点发力,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高质量成果。  基于技术科学的科技创新“双循环”实现路径  从本文 1.3 节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科技创新存在的 3 个难点,可以根据笔者之前的研究,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来提供解决方案。基础科学不能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停留在工程技术本身又很难获得原始创新,唯有技术科学才具有丰富的创新功能,对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形成具有关键核心作用。技术科学的创新功能,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原始创新功能、二次创新功能和潜在创新功能 3 个方面。此功能定位,可为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科技创新的国内大循环  依据技术科学的 3 个创新功能提出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建构的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思路(图 1)。如图 1 所示,国内大循环由 3 条路径构成。  图1 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构思路  国内大循环路径 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技术科学”,表达的是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过程。  分为 2 个部分:  1. 经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路径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本土化流动,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2. “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即从工程技术中凝练问题引发技术科学研究,进而实现工程技术创新。  国内大循环路径 1 充分展示了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功能,即理论导向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创发明与原始创新。为更清晰地阐述国内大循环路径 1,将其内部知识活动和主体活动进行深入刻画绘制成图 2。图 2 展示了 2 个部分知识活动和主体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与整体链条:  1. 从纯基础科学出发,将科学原理和科学发现转化为新的技术原理,制作出样机、模型或者提出原创性发明方案,最后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创新或者工艺创新。  2. 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基础研究,改变原有的从基础研究段发起的创新路径,面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展知识创新。  这一段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的知识供给链条,补充了原有线性模型的不足。国内大循环路径 1 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 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准确、深入阐释。  国内大循环路径 2——“技术科学—基础科学”,表达的是技术科学反哺基础科学的过程  钱学森早就前瞻性地指出:技术科学研究的成果再加以分析,再加以提高就有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这里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的内容就是从自动控制实践总结出来的,在自然界里,则演变为生物控制论。控制论作为一门技术科学,能够深刻地推动生物学这门基础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技术科学对基础科学的反哺功能。  国内大循环路径 3——“工程技术—基础科学”,表达的是工程技术对基础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在天文学领域望远镜、引力探测装置的出现催生了更多的新天文现象的发现,加速了天文学的进展。在原子物理领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使得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更加深刻。医学领域,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加深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基础医学的进步由此不断产生。  图 1 描述的 3 条路径,阐释了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的总体建构思路:从基础科学端和工程技术端两端发力,在技术科学这一关键环节形成新的技术原理、模型、样机、原创发明等成果形式,最终实现工程技术创新这一终极目标。同时,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都能够反过来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由此形成新一轮循环的动力源。上述路径如果由我国自主完成,通过专利申请、技术秘密、产业对接等产学研协作活动,就能够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利用各种天然存在的反馈关系(图 2),持续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并通过市场需求导向的加强,使得科技创新的国内大循环能够源源不断运行下去。  图2 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国内大循环主体活动图  科技创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图 1 和 2 是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阐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一创新链条。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视角,可根据技术科学的二次创新功能,绘制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构思路,这里同样包含 3 条路径(图 3)。  图3 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构思路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 1——“国外工程技术—国内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基于技术科学的二次创新功能对国外先进工程技术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思路。  以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经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这多数是因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原理没有搞清楚,所以无法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和再创新。未来应在技术科学的层次上,要弄清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原理,争取在技术原理上进行升级,从而在新的技术轨道上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 2——“国外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基于国外技术科学成果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思路。  以马可尼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例,最初是在意大利和英国做出的,但最终在美国成为现实。再如青霉素,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源自英国,最终也是由美国的制药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虽然技术科学的成果会被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保护,但由于其处于萌芽期,专利丛林尚未形成,为我们提供了可观的、可加以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作为反面例证,我国吴仲华和屠呦呦的技术科学成果由于当时缺乏专利保护,已经被国外无偿使用多年。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3——“国外基础科学—国内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全方位利用国外基础科学成果以从源头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思路  由于基础科学具备公开和共享的天然特征,学习和利用的障碍不大。例如,爱因斯坦在 1916 年提出的受激辐射理论,于 1958 年被汤斯和肖洛转化为技术科学成果,又在 1960 年指导梅曼成功地制造出红宝石激光器,成为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工程技术的典范。在国外同行工作的启示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在 1961 年就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激光器,充分展现出基础科学成果的广泛而又无差别的源头作用。  融入科技创新国际大循环  将图 3 中国内与国外的位置做一调换形成图 4,就能够将知识的流动方向做一逆转,展现我国积极融入科技创新国际大循环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这意味着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 2 种资源的同时,我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也被视为资源进而成为国外主体创新活动的知识基础。这既能体现我国对全球科技创新的贡献,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必然结果。  图4 科技创新融入国际大循环建构思路  对策建议  为推动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建构思路框架能够落地实施,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 3 点对策建议 。  重视技术科学在科技创新“双循环”中的作用  1.加强对技术科学思想的宣传,明确技术科学对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作用,提高科学界、政府、企业界等相关人员对技术科学思想内涵的认识   2.加大技术科学思想对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深化有关发展技术科学的政策、技术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认识   3.廓清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技术科学思想缺位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危害   4.将重视程度落实到文件层次,基于技术科学思想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精神。  加强技术科学专门政策与组织建设的力度  要从宏观管理层面为科技创新“双循环”建设的指引和管理服务,确保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知识供应链的畅通,以及创新主体行为的积极性、规范性、协同性。  1.在“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指导文件中重新确立技术科学之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战略地位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中明确列出支持技术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和课题指南,从经费投入上加大对技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3.集合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高新技术司和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高等教育司等相关部门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技术科学发展的指导与管理。  以技术科学家为桥梁推动多元主体的融通创新  配合知识创新供应链的运行,应构建以技术科学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对应)培养和使用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协同机制。  1.以技术科学家的培养和使用为抓手,带动科学家和发明家乃至企业家协同合作   2.要推动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等行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发现和鼓励“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风格集于一身的帅才型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出现   3.积极促进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研究院,招揽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厚待遇甚至股权   4.依托科学技术部正在积极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担负起支持技术科学发展的责任,深入地开展综合类和区域类技术科学研究。  结论与展望  回顾历史,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曾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张劲夫同志称为“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在以基础科学为源头的创新链条中,技术科学作为桥梁和中介,使得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科学)能够最终转化为原始创新成果(工程技术),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由此得以贯通。以此为主要逻辑,辅之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对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吸收,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到,时至今日技术科学思想仍然具备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格局的建设提供本土化的思想支撑。  当然,本文所提供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建构思路还是一种宏观的理论思路,虽配合思路框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具体化,摸索提炼出可操作、可执行的政策手段,以保障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顺畅运行,最终为经济“双循环”格局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  杨中楷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累计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等 8 项课题,曾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关于重视技术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的建议”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累计发表论文 90 余篇。  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编审。2009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出版专著 2 部,参编书籍 4 部 主持与参与 6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科学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
  • 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落户中核北京科技园
    5月4日上午,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落地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房山区举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杨长利、房山区区长祁红、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由房山区副区长吴会杰主持,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翟青和祁红代表双方签字。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家环保部进入中核北京科技园的投资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启动。   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项目位于中核北京科技园,占地14.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法规标准制定、核安全审评验证、核应急及反恐、辐射监测、核安全监督五大能力于一体的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核心战略基地,进一步提高现有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完善核安全审评验证手段、促进安全监管技术研发以及提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和加强交流培训与国际合作。
  • 聚焦力触觉技术科研应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力触觉感知与交互专业委员会成立
    4月21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力触觉感知与交互专业委员会在南京成立。这一专业委员会将聚焦力触觉技术在人机共融机器人、虚拟现实元宇宙等领域的科研应用,推动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党校介绍,当下智能制造、元宇宙等领域备受关注,力触觉感知与交互技术将进一步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都成立了力触觉方面的学会。此次中国成立这一专委会将有利于把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起来,形成学科合力,促进科研和应用。上海昕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委会的会员单位。该公司负责人刘虎介绍说,公司与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团队合作,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力触觉技术相结合,在医学、工业、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据介绍,该专委会成立后,将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对接,推进产业化、开展人才培养,为政府提供战略咨询等。与会人士认为,专委会的成立为力触觉技术的行业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突破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为国内研究者们提供了优良的学术组织平台。2023第二届力触觉技术及应用会议同期举办。本届会议以“感知世界,触摸未来”为主题,组织了多项学术讲座、业界先进技术演示等活动。滕皋军院士、刘小平院士及孙富春教授在大会报告上同与会代表们分享了力触觉感知与交互技术在医疗手术、遥操作及机器人触觉上的新进展。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力触觉技术相关前沿科技应用的研究及成果转化;力触觉技术在机器人遥操作、虚拟现实元宇宙领域、特种医疗手术机器人、虚拟医学康复实训等创新应用开展广泛研讨。
  • 第九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布 累计96家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月15日,科技部网站公布第九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含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等9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   截止“十一五”末,科技部、教育部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转化创新成果、培养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表示: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署达到200家。   “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先后联合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完善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相关政策环境。本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布后,累计批准的科技园达到了96家,统计如下表。 序号 所在地 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 依托高校 批次 1 北京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大学 首批 2 北京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大学 3 天津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天津大学 4 沈阳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 5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交通大学 7 上海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 8 南京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 9 南京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 10 杭州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大学 11 合肥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 12 济南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山东大学 13 武汉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 14 长沙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 15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南理工大学 16 成都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 17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电子科技大学 18 重庆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大学 19 昆明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 20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安交通大学 21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北工业大学 22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3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筹) 西南科技大学 24 深圳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市高新区 第二批 25 上海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大学 26 天津 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开大学 27 上海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同济大学 28 秦皇岛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燕山大学 29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理工大学 30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 31上海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华大学 32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3 长春 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吉林大学 34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理工大学 35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邮电大学 36 北京 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37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科技大学 38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三批 39 江西 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0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1 甘肃 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2 重庆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   43 河南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44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科技大学 2005年度 45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工业大学 46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理工大学 47 浙江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48 福建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厦门大学 49 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石油大学 50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交通大学 51 新疆 新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52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农业大学 2006年度 53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北电力大学 54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交通大学 55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北工业大学 56 辽宁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沈阳工业大学 57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师范大学 58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理工大学 59 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矿业大学 60 江苏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江南大学 61 广东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山大学 62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3 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兰州交通大学 64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8年度 65 山西 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6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7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8 上海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69 江苏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70 江苏 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71 黑龙江 大庆石油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9年度 72 江苏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73 江苏 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   74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75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76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77 江苏 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78 湖南 湖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0年度 79 山东 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   80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   81 湖北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82 辽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83 江苏 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   84 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85 上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86 江苏 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   87 辽宁 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88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   第九批 89 吉林 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   90 辽宁 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   91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   92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   93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   94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   95 浙江 温州市大学科技园   96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
  •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规划发布
    2011年8月17日消息 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局)、教育厅(教委、局),各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科技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共同推动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   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和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国家级、省级和高校自办的三级大学科技园体系日趋成熟。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   转化创新成果,孵化培育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集聚高校创新资源,完善转化和孵化机制,促进在孵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010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产业化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园兴办企业。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来园创业实践,形成了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认定了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探索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园的快速成长。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导意见》,修订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启动了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和统计工作,实现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期。探索并完善科学管理体制与高效运营机制,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优势,是新形势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出的新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的示范载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2.发展原则   科学规划,建立有利于政府、高校、企业、研发与创业人员等各种力量参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发展   规范运营,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科技园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功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动态管理,完善以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园质量和效益为目的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评价和政策引导,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又好又快发展   协调发展,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面向区域重点产业,形成园区的特色与优势,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家,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企业8000家。“十二五”期间,累计毕业企业5000家,服务企业10万家,转化科技成果10000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创新优势,围绕优势学科,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校师生的科技创业,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集聚服务资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和互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1.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成果转化   主要任务:依靠高校特色资源,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包括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技术咨询与服务机构、特色教育培训机构、信息交流与评估机构、学生创业与兼职服务机构等,建立行业网络服务平台。引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强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对接、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创新人才与科技型企业对接,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综合服务水平。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区域性战略联盟和业务联盟,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区域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集群优势。   具体举措:加大对国家大学科技园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 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域联盟和业务联盟建设,继续支持北京、上海联盟建设,探索建立东北、西北、西南、中部等区域联盟和专业化的业务联盟,加强工作交流和合作。   2.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企业成长   主要任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扩大高校资源向在园企业的开放程度,整合校内研发力量,建立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创业服务机构入园新建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解决企业在运行管理、市场开发、资质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借贷、入股、担保等方式为在园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孵化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培育新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具体举措: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探索科技服务新业态,引导其参与科技服务业专项行动。   3.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创业就业   主要任务:强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利用园区浓厚的创新文化、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优势,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探索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园区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支持学生到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设立高校学生创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对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助,对已经从事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等服务,吸纳更多创业人才在园区创业。   具体举措:建设150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80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4.服务区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主要任务: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的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平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能力。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企业和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加快高校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具体举措: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即“三促进”行动),重点建设一批示范科技园。   5.探索有效模式,提升自身实力   主要任务: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制。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从硬件环境建设向软硬件环境建设并举转变,从常规性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队伍。探索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创新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具体举措:做好绩效评价,完善统计年报制度,加强园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制定行业服务标准。   四、保障措施   1.科技部、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纳入国家科技、教育的相关规划 加大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扶持力度,优先在相关科技计划中予以支持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2.地方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指导和管理,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科技园较多的地方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   3.有关高等学校应加强领导,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在政策、资源、人力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学校科技、教育、人才、设备等资源。   4.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国内外科技园区及相关机构合作。筹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或其他组织的作用,促进业务交流和行业自律。鼓励多种形式举办相关研讨会和专业性论坛。
  • 投资2.8亿 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动工
    25日上午,由阳光城集团主席林腾蛟捐资7800万元兴建的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楼阳光科技大厦在福大旗山校区隆重奠基。当天,福大举行国家大学科技园动工仪式,为阳光科技大厦和5个入园企业研发中心揭牌。   福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是2011年福建省重点项目,占地面积320亩,包括主楼阳光科技大厦、11栋专业孵化器楼、1栋大学生创业孵化楼、1栋闽台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及配套服务设施,计划投资2.8亿元,将全部以企业及个人捐建的方式进行。向来倾力支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阳光城集团主席林腾蛟,在投资教育累计5亿元、捐助社会公益逾亿元之后,率先响应,于去年12月28日捐资7800万元兴建阳光科技大厦。   福州大学国家科技园总体规划鸟瞰图   据介绍,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将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原则,计划于2013年底前全面完工。其中,阳光科技大厦计划2012年底落成投用,将引入福州大学41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与大厦周边配建的数个科技孵化器形成整体效应,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定位是为国家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和我省明确的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临海战略性产业服务,它将发挥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集聚三大功能,进一步促进福州大学和福州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成为闽台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服务平台。
  • 投资5.5亿 大连检测科技园奠基开工
    3月13日上午,由大连开发区管委会与大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建设的“大连市检测科技园”项目在开发区奠基开工。   据了解,该项目定位为集群式第三方检验测试科技园区,预计2011年4月底前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大连市检测科技园将力争打造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和全国一流的名牌实验室。   大连市检测科技园规划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划分出十几个集群式的专业检测中心和高端实验室,将为石油化工产业、现代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公共检测技术支持和服务。此外,该检测科技园还将服务民生,为百姓维权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认定。
  • 国内首个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科研创新平台落户先河
    p   先河环保“环境监测仪器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经河北省发改委批复成功更名为“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p p   2013年,先河环保获批承建“环境监测仪器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点研究常规大气监测仪器系统、常规水质监测仪器系统等技术,如PM2.5/PM10/PM1/TSP大气颗粒物监测仪、重金属检测仪(水质分析)、总磷测定仪、TOC测定仪、总有机碳测定仪、水质分析仪、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氨氮测定仪、COD测定仪、COD快速测定仪、化学耗氧量、CO、SO2、HCL、NOX、空气检测仪、在线自动监测系统、TVOC、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仪、臭氧分析仪、CO2分析仪、CO分析仪、烟气监测、烟气分析仪、灰霾监测系统等。 /p p   7年来,依托“环境监测仪器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河环保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汲取世界先进技术,致力于水环境、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研发与试验,搭建中试和工程实验技术平台,建设网格化监测系统试验与校准中心、生态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中心。 /p p   “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融合生态环境物联感知网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和生态环境信息化技术等前沿技术,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助力各级政府、企业精准施策。 /p p    /p p br/ /p
  • 众星联恒研发中心落户电子科大科技园
    2021年10月12日,北京众星联恒科技有限公司在怡心湖畔,美丽的电子科大科技园举行了签约暨入园仪式,标志着众星联恒研发中心正式落户成都。四川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众星成立不久就设立了成都办事处以辐射西南地区的销售业务与技术服务支持。此次公司研发中心入驻电子科大科技园,旨在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打造西南区域最全面的X射线分析、测试、实验中心。入园仪式上,众星联恒CEO李才华先生上台致辞,并与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董事长王萍女士签订了入园协议。众星联恒CEO李才华先生签约仪式北京众星联恒成立于2013年,经过8年多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集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仪器销售、实验解决方案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随着研发中心的落地,标志着众星大力投入创新研发,发展自有知识产权,形成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转折点与里程碑。这不仅是众星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顺应时代主题、响应国家号召的决策。从办公楼里小小的自研实验室到怡心湖畔科技园里宽敞明亮的研发大楼,我们感谢见证众星每个成长阶段的各位领导,朋友及各位同事。我们必不负众望,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新老客户莅临我司研发中心指导工作,期待与您的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携手共进!荣耀征途,共襄未来。
  • GE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在广州动工
    p   2017年6月23日,GE在亚洲的首个生物制药产业集群——GE生物科技园在广州举行动工仪式。作为GE与广州市的最新合作项目,GE生物科技园旨在在中国的南大门打造高端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加速广东省和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助力广州成为世界级生物制药产业领军城市。 /p p   GE生物科技园位于广州开发区下属中新广州知识城,首期占地约35万平方米,包含若干KUBio& #8482 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FlexFactory& #8482 生物制药灵活生产平台, 基建配套办公楼等。此外,GE正与广州开发区协商共建用以服务园区内生物制药公司的共享服务设施等方案。未来,广州开发区、GE及将来入驻园区的生物制药公司在该园区的总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生产厂房及生产线,以及其他相关配套硬件等)预计约为8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2f827d3-2362-4bcc-be86-3911bac5c0ce.jpg" title=" GE生物科技园动工仪式活动现场航拍图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GE生物科技园动工仪式活动现场航拍图 /span /strong /p p   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GE与广东的合作由来已久,我们十分认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看好广东省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中国的南大门建设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共同促进和发展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此次携手广州市政府建设GE生物科技园,是GE在生物制药领域中探索政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举措。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GE生物科技园打造成为世界级生物制药生态圈,以此促进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实现 ‘中国智造’注入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p p   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生物工艺全球总经理Jan Makela表示:“GE非常看好广州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潜力。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且在生物技术研发、生物制药生产和管理培训方面具有经验和专长。我们希望凭借创新的生物制药技术和研发平台,支持生物药品在中国的规模化生产,服务本土和全球生物制药企业,加速创新生物药的上市,惠及中国及全球患者,实现‘源中国,汇全球’的愿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1822a29-b7e8-4c13-8b0b-e68f36bb0b6d.jpg" title=" 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生物工艺全球总经理Jan Makela致辞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生物工艺全球总经理Jan Makela /span /strong /p p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虽然目前多数生物药品仍在欧洲和美国生产,但预计在未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生物药产能将有大幅提升。因此,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迫切需要更快速、更全面和更灵活的生物药品“一站式”生产解决方案。 /p p   近年来,GE一直在快速建设灵活的生物制品生产设施,满足市场需求。其四大设计原则包括:灵活、缩短投产时间、确保全球合规,确保项目不超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块化生物制药生产解决方案KUBio& #8482 能够帮助大、中、小型生物制药公司轻松进入生物制药市场开展业务,并将质优价廉的生物药在全新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 /p p   KUBio& #8482 解决方案具有建设周期短、质量标准国际化等优点。相较于传统工厂建设,可将建设周期减少至18个月,大大缩短基地建设周期,同时降低多至50%的厂房建设成本,帮助生物制药企业加速药品商业化进程,提升运营效率。 /p p    strong 关于GE医疗 /strong /p p   GE医疗集团提供革新性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以满足需求,使全世界更多的人能够以更可负担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GE(纽约证交所:GE)专注于世界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优秀人才和领先技术致力于应对行业重大挑战。GE医疗集团在医学成像、软件和信息技术、患者监护和诊断、药物研发、生物制药技术、卓越运营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助力专业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p p br/ /p
  • 2009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名单公布
    2010年01月14日科技部网站消息,近日,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了大庆石油学院科技园等7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见附件)。   为落实《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科技部高新司和教育部科技司联合开展了2009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工作。认定工作严格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87号)进行,参评的大学科技园均经有关省、计划单列市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荐。经专家评审和现场考查,大庆石油学院科技园等7家创新资源聚集、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绩效显著、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附件:   2009年度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一、大庆石油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三、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五、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六、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七、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 推动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中山大学科技园… … 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29日齐聚中国大学科技园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共议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科学孵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指出,大学科技园脱胎于高校,与高校紧密相连,能够推动大学周边的创新发展。  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湛毅青看来,中国大学科技园从90年代起步探索,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恰逢其时。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上海市闵行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宇剑指出,闵行区已发展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未来将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上海大局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把牢大学科技园发展目标定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助力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作为发起方,成立了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该联盟是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机制的标志性举措。  同时,作为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重要的功能配套项目,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同期揭牌启用。科创大厦将整合上海市闵行区现有政府体系科创服务、人才服务资源,并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人才服务等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旨在为在地企业和人才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务。  本次研讨会由科技部、教育部指导,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闵行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承办,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参加。
  • 5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09年度税收政策
    北京大学科技园等5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2009年度享受有关税收政策审核确认 为落实《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87号)和《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20号)的要求,经对2008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数据审核,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确认北京大学科技园等5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符合享受2009年度国家税收政策条件。 附件: 2009年度通过有关税收政策审核确认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1、北京大学科技园(北京北大科技园有限公司)2、清华大学科技园(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3、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科技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5、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师大科技园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6、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7、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8、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交大铁科科技园有限公司)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0、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秦皇岛燕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11、 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西中北科技园有限公司)12、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3、 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14、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15、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16、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17、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科技园有限公司)18、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19、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大学科技园区)20、 同济大学科技园(上海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21、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东华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22、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华东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23、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华东师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24、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25、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大科技园有限公司)26、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电力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27、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工业设计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28、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29、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30、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省无锡江大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31、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32、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南工大科技园有限公司)33、 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 34、 浙江大学国家大家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35、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高校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36、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37、 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38、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39、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40、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41、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2、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长沙高新开发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科技服务有限公司)43、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44、 中山大学科技园(广州中山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45、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46、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47、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48、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成电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49、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西南交大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50、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51、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52、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高新区西工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5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杨凌西北农林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54、 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55、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56、 新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新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