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保物联网

仪器信息网环保物联网专题为您整合环保物联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保物联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保物联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保物联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保物联网话题讨论。

环保物联网相关的资讯

  • 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水质监测与环保物联网密不可分
    10月30日下午,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无锡举行。国内外知名环境专家、物联网专家及众多顶级机构代表出席,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共同探讨环保物联网的标准制定、发展趋势、需求应用等话题。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秀荣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就水质监测与物联网的关系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水质监测与民生息息相关  水质监测,汪尔康说,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它牵扯到民生所有的生活。  汪尔康称,吃饭要水,生活中哪都少不了水,所以水必须是非常符合标准的,如果水源出现了问题,那么后面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事关人民生活健康,“所以,水质监测,必须重视。”  对于这项工作,汪尔康说,需要持之以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们现在体会到,实验室里的成功,不等于真正的成功,必须经过实践。太湖,我们建立了四个水质监测站,有的三四年,有的一两年,经过实际的检验,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现在基本上可以达到实时监测。”  提及水质监测与物联网关系,汪尔康笑了:“数据共享”。他解释,像他们现在推出的水质监测创新方法,如果做出来一家家去推广,一家家去介绍,时间是不行的,“所以说互联网,几乎同步,几乎家喻互晓,这是最行之有效、最快速的。”  汪尔康认为,物联网就眼下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今后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保物联网与水质监测密不可分  杨秀荣也多年从事水质监测。  说起环保物联网,她说这是个非常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不断加深认识,环保互联网跟环境监测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为本身它的基础就是对环境有个正确、准确的感知,那么只有这种环境监测的手段、技术都非常发达,才能给我们非常正确的对于环境的感知,我们才能把它正确地反应到环保互联网。”  从另一个方面讲,杨秀荣认为,环保互联网也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很重要契机,因为用互联网手段,能够对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和管理,这样可以使环境管理领域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这种环保互联网能够把环境检测很快融合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大家通过环保互联网了解周边环境的情况和重要性,只有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那么才能真正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实时监测,是个创新性成果  董绍俊说,她们这个团队从事水质检测已经20多年了。  她介绍,在水质监测里,有很多重要的指标,国企规定的必检指标,比如融氧、PH值、氨氮等,只能反映水质的一个基本状况,还有些方面不能顾及到。她说,其实在水质监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但很多水质监测仪器都监测不到,那就是BOD指标。“BOD指标,是一个非常好的、和生物直接联系的一个指标,就是一个水质,如果被有机物等污染以后,它被水生的微生物同化,也就发生了生化反应,被分解以后,指标就会和生物的活性相联,这个指标直指生物的直接关系,所以它对于水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她透露,一般国际上和我们的标准国标都是用的BOD5或者BOD7,也就是5天或者7天才能知道水质情况,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信号,同时也没有办法及时调整。  董绍俊称,后来,她们采用了另外一种思维,其实就是创新,就地培养,比如说某一个地方的水,采取该水系里的微生物,这个微生物群肯定最熟悉自己的环境,对外来的有毒物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应,肯定最有代表性的,道理非常清楚。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个快速检测BOD的问题。”她说,他们在太湖做了一个现场的监测,现在预警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实时监测,“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成果,在国际上是没用的,在这方面,我们获得了专利。”
  • 聚光科技环保物联网产业共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导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6.3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中国占4席,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2014年11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互联网大会”在乌镇落幕。本届世界会联网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阐释两方面内涵: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让全世界互联网巨头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思想、探索规律、凝聚共识。参加本届大会的嘉宾代表有来自俄罗斯、美国等100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人,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本届大会致贺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中外代表座谈交流,阿里巴巴、微软等网络巨头在会期间进行了产品和服务展示。 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发展为现在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服务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服务模式,节约了交易成本和服务资源,这惠及到每一位互联网受众。其实,由互联网牵引的社会变化远不止于大众体验。 “工业4.0”被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的生产供应系统。在工业4.0时代,人、设备与产品相互连通,省却销售与流通环节,整体成本(人工、物料和管理)比以往下降40%。因此,工业4.0时代需要融合两类产业: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的制造产业。 “物联网”是工业4.0的雏形,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物物相联。在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除了阿里巴巴、亚马逊、腾讯、百度这类提供平台和服务类互联网企业外,还有两类互联网相关企业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是具有大数据和云计算处理能力的服务商,一个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服务商。 在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环保物联网产业服务商代表参加展出,备受政府领导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快速的经济发展已经使中国付出了非常大的环境代价。近几年,长期大范围的灰霾频发、水污染突发和食品中毒等事件,对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环境保护俨然已经成为国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和致力的使命。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环境和安全监测领域,为工业过程检测、环境监测与治理、安全监测等领域提供完整的、先进的行业解决方案。经十余年发展,聚光科技成为全球环境监测领域业务最全面的服务商,大气环境质量(PM2.5/PM10、重金属、VOCs等)在线监测产品、烟气排放(NOx、重金属、VOCs等)在线监测产品、水环境质量(COD、氨氮、重金属等)在线监测等产品综合应用居国内首位。 当前中国环境状况呈现出区域性复合污染趋势,点源污染物监测与治理远不足以应对环境管理需求。对此,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模式分析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手段开展区域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及时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成因,准确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提供重污染天气预警,水污染事故应急,并实现对重污染来源解析和去向预测,科学制定防控措施。 聚光科技承建的浙江省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日报预报平台将实现:构筑全省完备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体系;通过源解析和大气污染过程机理研究,科学评估大气质量状况;实现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及发布;通过污染来源识别分析,科学地评估重污染应急措施效果。 首届互联网大会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遥望西方,德国的工业4.0列车已经鸣笛,环保、制造业、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该如何融合,是我们应该继续考虑的问题。
  • 环保物联网不知如何选 看看国家标准怎么说
    p   近几年,我国环保物联网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关注,物联网、智慧环保、大数据、互联网+,不断涌现的新名词也说明我国环保物联网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统一,对于各厂商提供的服务,我们还无法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选择。不过很快这个问题将得到一定的解决,环保部于近日发布了一批环保物联网相关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环保物联网 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环保物联网 术语(征求意见稿)》、《环保物联网 标准化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等四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p p   《环保物联网 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主要规定了环保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应用体系结构和各个域及其实体的主要内容,使用者主要为从事环保物联网研究、设计、管理和应用的相关单位和人员。不同于常规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三层简单划分,标准将环保物联网概念划分为七大域,分别为:环保用户域、环境目标对象域、环境感知控制域、环保服务提供域、环保运维管理域、环保资源交换域。详见征求意见稿全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0749691-8fd9-48de-a698-ad4bc0ffbfd5.jpg" title=" 11.png" / /p p   《环保物联网 术语(征求意见稿)》主要规定了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在环保领域共性的、基础性的术语和定义,共包括58个术语,如物联网、环保物联网、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化、数字环保、智慧环保网等等。 /p p   《环保物联网 标准化工作职能(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环保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原则、组织体系和工作要求,以及环保物联网标准体系,适用于环保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与实施,以及指标环保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 /p p   《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环境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地理信息专题图的制作以及地理信息图形化表现的技术要求,适用于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环境专题地图的制作。 /p p   附件:1.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7805457.pdf" 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a /p p   2.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7878341.pdf" 环保物联网 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 /a /p p   3.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029806.pdf" 《环保物联网 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a /p p   4.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092293.pdf" 环保物联网 术语(征求意见稿) /a /p p   5.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151747.pdf" 《环保物联网 术语(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a /p p   6.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239203.pdf" 环保物联网 标准化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 /a /p p   7.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343120.pdf" 《环保物联网 标准化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a /p p   8.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408766.pdf" 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a /p p   9. a title=" "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h/201706/W020170615543338812433.pdf" 《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a /p
  • 成都欲打造环保物联网示范应用体系
    记者日前从成都市环保局获悉,成都市环保部门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契机,大力强化数字化环保能力建设,依托科技手段保障城乡环境安全。   目前,成都市正着力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将成都环保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纳入市政府《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力争在关键技术、感知设备研发、系统集成与组网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并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管理运营模式。   据了解,到2012年,成都市将建设完成智能数据交换子系统、污染源及治理设施基础管理子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预警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数据整理加工入库子系统、应急指挥管理子系统及配套支撑软硬件设施,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示范应用体系。
  • 中科光电亮相第四届智慧环保物联网博览会
    9月26日至28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智慧环保展区,中科光电以“立体监测、智慧环保”的核心理念,集中展出了新型气溶胶激光雷达、MAX-DOAS、光散射法PM2.5监测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等立体监测核心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成为本届物联网博览会智慧环保的亮点。其中公司近期完成升级开发的气溶胶激光雷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新版雷达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国情的适应性与系统应用的业务化管理需求,在构建大气“空天一体化”监测网,开展污染过程分析、污染特征分析、污染来原分析与雾霾预警中将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展会期间,环保部周建副部长重点参观考察了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对公司与国内科研院所大力开展产业化合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指出:“应予大力推广应用,支撑我国雾霾监测预警”。展会期间,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无锡市市长汪泉、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环保厅等多位领导莅临参观指导。图一:环保部周建副部长、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书记一行莅临公司展台参观考察 图二:中科光电“立体监测智慧环保”展示区
  • 环境监测企业突破数据困境 跨越式发展环保物联网产业
    政策支撑加强环保物联网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物联网产业逐步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环境保护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受到我国政府大力支持。20世纪末期,我国启动传感网研究后,环保作为应用试点领域之一,开始RFID等技术的初步应用;2011年,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环保作为物联网九大应用领域之一;2013年,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传输率纳入政绩考核中,推动政府开展环保物联网系统建设。表1.环保物联网发展相关政策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整理,2015年10月环境监测企业优势明显树立新的业务增长点在环保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环境监测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快速树立起企业竞争优势。首先,环境监测企业核心业务为在线检测设备的开发与制造,牢牢地占据着环保物联网的感知层;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为企业建立起较为全面的监测点位分布;此外,环境监测企业不断开发污染物监测系统,已初步开展环保物联网的前段业务。因此,相较于其他环保企业而言,环境监测企业发展环保物联网产业具备明显的优势,典型企业包括聚光科技、雪迪龙、中科宇图等。在环境监测市场竞争形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开拓环保物联网产业会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图1.环境监测企业多种监测系统占比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整理,2015年10月突破数据困境积极布局环保物联网产业然而,环保物联网产业也面临诸多难题,数据成为其中的关键。虽然环境监测企业已经形成初步的污染物监测体系,但排污企业对于发布相关监测数据不具备积极性,造成数据获取不通畅。另外,政府建立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中,数据开放程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目前而言能够公开获取的数据量仍然有限。因此,在数据获取存在困难的现状下,我国环保物联网产业发展难以从感知层突破到平台层,进而向环保物联网应用层的拓展。环保物联网产业前景可期,环境监测企业积极布局。目前,国家不断鼓励企业发布污染治理相关数据,疏通相关数据获取通道;此外,政府环境监测数据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将为环保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庞大的数据库。在此趋势下,环境监测企业可积极布局环保物联网产业,整合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来源:赛迪顾问微信
  • “两院士一总工”环保物联网高峰对话:研发水质检测设备是手段
    10月30日,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无锡举行。“我们每天都在呼吸,每天都要喝水,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想要喝到一瓶干净的水,想要呼吸到一口干净的空气,似乎不太容易了”沈杰是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总体组组长,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30日下午的“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上,国内外知名环境专家、物联网专家及众多顶级机构代表出席,通过主题演讲形式,对环境污染进行了探讨,提出要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以促进和深化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为宗旨,实现环保物联网加速发展。  研发快速、低成本重金属检测装备是水质安全重要保障手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汪尔康演讲中提及:国内987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水质监测情况,三四五劣五类水达到了60%多,“近年来,地表水环境质量虽有一定改善,但仍面临巨大问题,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说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依托的自动分析仪器绝大多数为进口仪器”。汪尔康院士强调,尽管我国辖设14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断面涵盖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长江流域等15个流域(主要监测参数为溶解氧(Dissolve Oxygen, DO)、pH、高锰酸盐指数( permanganate index ,CODMn)和氨氮( Ammonia Nitrogen ,NH3-N)),但是国外产品的弊端不仅不适应中国水质环境,而且价格昂贵,监测成本高 售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监测数据缺失。因此急需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研发快速、准确、低成本重金属检测装备是保障我国水质安全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伟透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南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保部门将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流域,开展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流域水污染控制,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和水环境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示范,选择重点地区,突破饮用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多尺度水质在线监测、遥感遥测和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开展流域水质监控、预警和综合管理示范,“相信,到2020年,各不同流域示范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并为推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流域整治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汪尔康介绍,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大致有三种,一是重金属污染物质可通过水源或食物危害人的健康,导致人体器官、骨骼病变、血液、神经类癌症,典型事件就是1956年爆发的日本水俣病。第二种就是大气中的颗粒物,有毒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引起尘肺病,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典型事件为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第三种是水的营养化导致藻类丛生,水体通气不良,深解氧下降,形成“死潮”、“死河”,比如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  对此,孟伟提到了物联网与水环境监测技术,他说:“我们要构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突破自动监测数据远程质控制、流量校核、工况核查技术。”他认为,大数据在生态应用保护空间潜力是巨大的。如何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在孟伟看来,应该以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为重点,进一步促进物联感知与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信息的获取效率。必须把生态环境的管理跟现代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不同要素、不同类型信息的规范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体系研发与模型模拟等压力,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水平。  孟伟说,“大数据”被认为是信息时代的新“石油”,因为其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吸引了产业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透露,目前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由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的3037个监测站构成,共有监测人员近59477人。  应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  同样看好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还有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魏斌。  他说,为了用数据决策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用数据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用数据服务实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就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加强生态环境科学决策、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统筹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地方大数据试点应用。  魏斌指出,要开展数据整合集成工作,必须初步建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建立排污许可制,实行企业排污“一证式”管理,更好的实施《国家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项目,强化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还要组织编制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促进环保数据开放共享,开展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平台来进行空气质量预报,应对重污染天气问题。  据了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发复杂,而大数据应用则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今年,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中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应用,开展大数据应用分析,研究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应用方案,开展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水污染控制与预警、林业资源监测、地理国情监测、生态安全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容量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依托大数据模型开展生态保护、环境监管、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等创新与应用工作。  “如何系统地利用大数据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正确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其中仍需要顾及很多因素。”不过,魏斌认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延伸,生态环境动态分析数据的采集将变得更为实时准确,这也使得有关部门的治理工作变得更为有效,“相信在对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将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 互联网+环保从“云端”落地 环保市场离“风口”还有多远?
    “互联网+”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互联网+节能环保成为十三个重点行动之一。 广东省制定的节能环保领域工作目标是:到2017年底前,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9%,环保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控覆盖率达95%。到2020年底前,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6%,环保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控覆盖率达97%。污染源在线监控成为广东省推进互联网+环保的核心内容。 实际上,今年以来,互联网+在环保领域可谓风头正劲,在政策引导作用下,桑德环境、万邦达等众多环保领域企业开始向互联网+环保“进军”。 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友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互联网对环保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加快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对传统环保企业尤其是工程型环保企业而言,需要不断适应、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调整。 在今年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第六届清馨奖论坛上,互联网+环保也将是企业讨论的重点内容之 一。政策为互联网+环保“搭台”广东省政府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快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和省环境信息数据平台,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约管理;完善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省环境监测中心和区域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同时,加快省市县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联网建设,对大气、河流、湖泊、工业区、机动车辆等重点污染源建立监测点,加强对污染排放实时监控和管理。加强电力、钢铁、造纸、建材、水泥、石化、印染等行业减排监测信息技术应用,在高排放工厂、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减排效能在线监测。作为改革先锋,广东大力推进的互联网+举措在全国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开始。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在互联网+绿色生态方面提出了四个方向: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及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环保领域在互联网+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在推进:监测体系化、网络服务性质的优化以及运行数据采集的集中信息化,这三块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互联网+环保是趋势在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纷纷向环保领域进军的背景下,对环保领域的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互联网+环保将成为环保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认为,在互联网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一定会出现十倍于现在规模的企业,传统环保企业要抓住机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今年9月,桑德环境在互联网+领域迈出第一步,发布“桑德环卫云平台”,以传统环卫服务为依托,利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相关科技手段,构建以互联网环卫运营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基层环卫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城乡最后一公里物流、依托环卫运营的广告、环境大数据服务及其互联网增值服务融为一体的互联网环卫产业群。除了桑德环境外,万邦达、博天环境等企业也在积极筹划向互联网+环保领域布局。张友谊说:“互联网能够促进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互联网+环保的发展思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商业模式、技术等整合。”薛涛认为,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布局互联网+环保,但多数企业只是做了“+互联网”,而没有做到“互联网+”,换句话说只是做了一些链条的延伸、信息化的集成,而远没有达到商业模式的推陈出新。张友谊也认为,环保领域一直在探讨互联网+,目前找到特别好的对接点不容易。但依然看好互联网+环保的未来,因为这将是行业的大趋势。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联想智慧环保云互联网+时代环保新玩法
    5月29日,主题为&ldquo 环境领域的互联网+&rdquo 的第一届中国环境互联网与大数据峰会正式开幕。雾霾、水污染等环境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处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智能设备的丰富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挖掘的成熟及大数据到来,虚拟化的普及及云计算的崛起,正在开启一个环境感知与管理的新时代,互联网+环境的组合将会给环保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联想云服务集团环保行业总监马进华介绍联想智慧环保云   联想云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处理技术,针对环保行业推出了一体化的智慧环保云PM2.5云监测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结合了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成为一个端到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收到现场各行业嘉宾的关注。在现场,联想云服务集团环保行业总监马进华详细阐述了联想智慧环保云的研发理念、服务模式以及在环境信息化方面的探索。 联想智慧环保云PM2.5云监测解决方案   联想智慧环保云-PM2.5云监测解决方案是应对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保护管理而推出的一体化行业解决方案。通过PM2.5数据地图全景展示、环境质量实时预警、污染传播过程实时演化、污染物信息综合展示四大核心功能,为城市整体空气质量监控、扬尘污染源监控与执法、主干道路尾气污染检测、城市保洁整体监控、移动环保监测车等应用方面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对低的部署成本,实现了更加灵活、高效的监控体系。   目前传统的PM2.5监测体系因为成本的高昂以及部署范围和数量的不足,使得监测数据覆盖面不够精确。导致在治理和管控的过程中,数据分辨率低。而联想智慧环保云凭借部署成本和体系化服务的特点,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覆盖,通过动态的数据监测,与环保部门的多种操作系统实现良好结合。并且,通过联想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污染源的扩散分析和趋势预报。   在介绍&ldquo 联想智慧环保云-PM2.5云监测平台&rdquo 应用场景时马进华讲到:&ldquo 联想PM2.5云监测解决方案既可以从宏观上对城市整体空气质量进行监控,也可以通过大范围布设智能PM2.5采集设备,对目前环保部门难以解决的对开放源进行有效监控和执法,还可以利用这套解决方案协助相关部门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比。不仅如此,我们的前端智能设备还可以非常方便的布设在移动车辆中,对实时的、移动的污染源进行现场监控和执法。&rdquo   大数据、云计算、端到端的整合决解方案,联想云以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思维,将会给中国的环境监控、治理、保护带来怎样颠覆性的改变?值得我们期待!
  • “互联网+环保”市场扩容 信息产业化迎黄金期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环保”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党和国家将“互联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为环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迭代周期缩短,如果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互联网+环保”市场扩容 信息产业化迎黄金期      2015年是“互联网+”元年,各行各业纷纷着手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环境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作为环境信息化市场的供应方,环境信息化产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应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中科宇图天下有限公司总裁姚新,从自身发展经验和对环境信息化的研究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名词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之间关系?      姚新认为结合多年来在环保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来看,“互联网+”包含了“空、云、大、物、移、智”六大技术。“空”指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云”指云计算技术,“大”指大数据,“物”指物联网,“移”指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指智能化。      这六大技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      “互联网+”是对这六大技术的抽象性概述,源于六大技术,又高于六大技术,是目前信息化领域的最高版本。正如德国宣称进入了工业4.0时代一样,我们国家把目前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定义为“互联网+”,它是我国后IT时代新的里程碑。      环境信息化产业如何适应“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信息化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姚新认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环保”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陈吉宁部长指出,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党和国家将“互联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为环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来说,近年来,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移动互联网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新入口,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逐渐形成。针对公众需求,各类空气质量App、环境监测App风靡各大应用超市,为环保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迭代周期缩短,如果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在环境信息化领域,环境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于应用系统,导致一些企业的发展陷入误区,如果不断地复制和模仿大企业技术,只注重环境应用系统的研发,往往不到两三年便销声匿迹了。      依靠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起家的中科宇图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他们开始主动探索“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成立中关村大地图联盟,开展大地图整合与服务,建立一套地图、一类服务、一种机制的“大地图”运营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多元化采集、主体化汇聚和知识化应用,在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等多个方面深化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信息化产业需做哪些转变?    ●了解环境管理真实需求    姚新认为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上看,相比以前,环境信息化服务商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将更加深化。因此,企业也要因地制宜,摸清楚环保部门的真实需求,避免“一刀切”,切忌对系统进行复制。    环保部门不但是环境信息化产业的主要需求方,也是环境信息化领域PPP模式的主要推动者。这种情况下,环境信息化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将会不断地深入。我国环境问题复杂,不同地区环保部门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企业在提供信息化服务时,要与环保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当地环境管理的真实需求,从技术层面对环保部门的需求进行梳理,切忌将应用系统在不同地方进行复制。    ●逐渐转向服务公众    从服务对象来说,环境信息化最终要走向市场、服务公众,环境信息化服务商要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为公众广泛参与环保提供了条件。环境信息化企业的定位,应从单纯服务政府和企业的角色中解脱出来,逐渐转向服务公众,开发针对公众的环保产品,将服务公众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注重研发和创新    从服务商自身来说,环境信息化企业要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研发体系的建设。“互联网+”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而技术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如果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只注重应用的研发,忽视整体的研发,将无法持续发展。当然企业也不能盲目创新,而是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在环境信息化领域,企业创新和研发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两天打造的,而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以研发为主线的不断积累。    中科宇图在研发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成立了资源环境研究院、大地图研究院、大研发中心等机构。此外,他们还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寻求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一方面,公司为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公司了解一线市场的需求,优化科研成果,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服务。通过合作便可以取得双赢。    如何促进环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环境信息化产业需求方和服务商应避开哪些误区?    ●避免追求高达上    姚新认为,对于环境信息化产业的需求方,很多人在提出信息化需求时,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其实在美国、日本很多系统用的都是老旧机器,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然而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运行的也很好。所以需求方提出需求时,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跳出过度追求高大上技术和设备的误区。    ●避免追求短期效益    期望依靠短期的投入快速、高效地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和维护,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需求方在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通过多种资源不断地投入,环境信息化才能在环境管理工作中逐渐迸发出火花,助推环境管理工作。    ●“+互联网”≠“互联网+”    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分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跨界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更多的传统企业其实是“+互联网”,将互联网因素融入到传统的环保领域。姚新认为,传统企业在“ 互联网”过程中,不能盲目追随潮流,而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完成转型。    姚新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更多地是要求互联网公司主动与产业跨界融合,主动地“ 环保”,寻求环保领域的契机,为环保部门提供服务。以中科宇图为代表的一些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基于互联网技术,与环保部门形成紧密合作,这就是真正的“互联网+环保”。    ■环境信息化产业发展还需国家提供哪些条件?    ●国家用标准规范产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环境信息化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各地智慧环保工程逐渐进入建设和应用阶段,这就要求国家需要逐步更新原有的标准,建立新的配套标准,规范环境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国家应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智慧环保PPP的发展模式,为环保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搭建合作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信息化建设。国家在推动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引进的方式,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走出技术研究成果只在科研院所“转圈”的现状。    国家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带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也为环境信息化发展开辟新的路径,添加新的动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致力于环保互联网数据服务—访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6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5)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厂商参展。在这次展会中,我们也很荣幸邀请到了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肖明松总经理接受仪器信息网的采访。   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环境监控物联网建设、运营及数据服务的高科技服务型企业,成立于2009年。武汉巨正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布局互联网的云计算及物联网架构,并取得重大成果。面对互联网+的兴起,武汉巨正努力将公司打造成基于环保物联网的数据服务供应商。
  • 环保互联网打造领域新蓝海 环境监测成最佳入口
    环境监测成最佳入口 环保互联网打造领域新蓝海   在&ldquo 互联网+&rdquo 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是环保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从目前实践经验来看,环境监测体系和生活垃圾回收处理领域将率先成为&ldquo 环保互联网&rdquo 的发力点。   业内普遍认为,将环境要素信息与互联网结合是中国环保领域的一大趋势,通过互联网实现各种环境要素的信息共享、全面整体的呈现环境要素变化情况,进而解决环境问题。为实现上述规划,中国环保领域也已展开多项实践。去年APEC会议前期,环保部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6省(区、市)的24个重点地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一阶段督察并取得良好成效,无人机与大数据平台就是此次督察的主要工具。   环境监测板块成环保互联网最佳入口   目前各地环保部门正积极建设环境信息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对雾霾、扬尘、机动车尾气、地下水水位等多项指标的在线监测,推进区域大气环境评估预警、饮用水源风险预估、网络化全过程监管执法等环境管理措施。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平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月中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六省区市正式搭建机动车排污信息共享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区域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机动车排放监管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区域联合抽查等,尝试突破省区市限制,互传违法违规车辆信息,进行跨区域的机动车超标处罚联合执法。   监测领域互动平台建设大趋势下,多家环境监测企业逐步展开多元监测布局,开展大数据合作业务。其中,监测行业龙头雪迪龙正凭借掌握的大量企业排污基础数据,搭建综合性环保信息化服务平台。今年2月出资200万元设立合资公司北京长能环境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挺进智慧环保领域。同时,公司还在去年中标大同市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一期项目,在项目建设领域拥有先发优势。   聚光科技是另一家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环境监测企业,公司正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遥感技术和专业智能模型,积极打造绿色&ldquo 智慧城市&rdquo 。近期与山东省章丘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推进章丘市&ldquo 智慧环境&rdquo 产业发展,打造全国&ldquo 智慧城市&rdquo 建设样板,共建&ldquo 生态文明&rdquo 城市达成了合作意向。
  • “物联网”助推无锡环境监测
    作为“感知环境,智慧环保”中国环境监测物联网数据应用管理示范工程之一的江苏省无锡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日前正式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无锡市物联网在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COQT(社会第三方投资、统一建设、运营、质量控制、实现数据应用)模式在全国环境监测领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次框架协议明确了由无锡市环保局总体规划、邦达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COQT模式承担无锡市空气环境监测系统的投资、建设、运营、质量控制与监测数据应用的合作内容。   物联网由感、传、知三部分组成,“感”就是要求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进行建设,“传”需要政府统筹建设、共享传输网络,“知”就是各部门的业务形象化、数据共享、大众所知。无锡市提出的“感知世界,智慧环保”是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的形象概括,表明环保部门要感知环境就必须依靠环境监测,而环境监测的自动监测技术就是物联网在环保工作上的具体应用。   据了解,物联网产业作为无锡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环境监测监控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积极进展。无锡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工作,将其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大气质量监管工作中,对提升无锡市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效益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也在江苏省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COQT模式是环境监测由企业建设、运营、维护、提供有效的数据,政府验收、监督、考核、购买数据的方式进行,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也是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全新模式,这次无锡市利用社会资金一次性改造无锡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探索,提升了无锡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水平,也是提升物联网在空气质量监测与感知能力,更是贯彻落实“五中全会”提出的“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的要求。   在此次协议签订会上记者了解到,此次合作将对无锡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新站建设与旧站改造,提升环境空气监测感知能力的应用水平 为无锡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提供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服务,建立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体系 并根据环境监测物联网数据应用管理示范工程进度,逐步延伸扩展至其他监控对象。
  • 雪迪龙成立环境物联网研发中心
    雪迪龙日前联合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合成立环境物联网研发中心,深入研究新型传感器、监测设备等环境物联网技术。   环境物联网研发中心将以雪迪龙与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ldquo 思路创新&rdquo )、清研创投及自然人陆晨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深圳创龙清研科技有限公司为产业化平台,将在新型传感器、监测设备等环境物联网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该研发中心将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著名专家郝吉明为学术委员会专家。届时,还将设立大气环境监测、机动车监测、污染源监测等多个领域研发实验室,整合国内外研发力量,以及环境物联网相关仪器、软件厂商资源,进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为政府、企业在环境监测、环境预警、环境管理等诸多领域提供监测能力和数据支持。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以及新版环保法对于信息公开的要求,环境监测市场迎来发展良机。雪迪龙除在保留脱硝监测的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开始拓展水质监测、第三方运营等业务。   2014年4月,公司又出资3200万元入股思路创新,以实现监测设备与环保数据平台对接,顺应智慧环保发展趋势。据悉,在智慧环保板块,公司计划针对工业园区,构建全面的智慧环保监测平台,监测内容包括各类气象条件、辐射、生物监测、应急报警系统、以及预警方案等。   2014年以来,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保建设运营市场,逐渐退出直接投资环节,并着意利用价格杠杆和法律手段控制排污,以此刺激产业结构调整。环保监管力度加大,对象数量攀升,使环保监管必将诉诸于监测设备的大规模铺设,逐步实现环境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据该研究员测算,未来三年监测设备市场将释放约134 亿市场空间,其中工业燃煤锅炉烟气监测市场空间90 亿。   该物联网研发中心集结了国内该领域的专家资源,具备技术优势。随着明年环保法的实施及各项政策的落地,雪迪龙在多元化布局逐步完善的前提下,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与此同时,公司董事长敖小强表示,公司计划继续维持业绩增长目标为30-50%,明年将加大收购力度,在监测领域以补齐产品线为目标,在环保其他领域考虑收购合适标的,以延伸产业链。   雪迪龙预计今年有望实现净利润1.88亿元至2.29亿元,增长幅度为40%至70%。
  • 水联网应邀参加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2016工作年会暨物联网产业十三五加速发展高峰论坛
    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智慧化精细水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安恒集团2016年4月8日消息:安恒集团水联网应邀参加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2016工作年会暨物联网产业十三五加速发展高峰论坛,并喜获2015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创新奖等三项年度大奖,副总裁王志军先生以题为“物联网应用的迭代升级给行业带来持续的提升”的发言,通过详实生动的技术讲解和动画形式,物联网技术与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理论知识和水联网的工程实践联系在一起,将北京等多地实施效果显著的DMA精细化压力控制和LeakView——漏损管理系统的应用展示给全体参会者,特别是由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工程与系统结合的跨越式应用,给供水管网资产维护、运维管理简化、水资源大量节约等方面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引起与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作年度总结和工作计划报告 本次大会是中关村物联网产业总结十二五,布局十三五这个关键时期的重要会议,有来自全国十几个智慧城市的政府代表到会,共同探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大会邀请欧盟物联网专家和工信部专家分别介绍当前国内外的产业发展动态。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面对过去的五年,物联网产业从雏形走向了成熟期,特别是国际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从不同角度进行产业布局。面对着国内外的竞争,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作为中国第一家物联网产业的专项社会组织,经过5年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展望2016年,联盟提出了以“中关村物联网产业十三五加速路线图”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并通过资本助力,在十三五期间陆续实施“10×10”计划,争取在5年内在物联网10大产业方向上实现2000亿产值。王志军先生以“物联网应用的迭代升级给行业带来持续的提升”作主题发言 水联网副总裁王志军先生以题为“物联网应用的迭代升级给行业带来持续的提升”的发言引起本次物联网产业大会现场嘉宾的重要关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内多家重要供水企业的成功实施,轻松实现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各项理论知识与水联网的工程实践相结合并成效卓著,以及北京等多地实施效果显著的DMA精细化压力控制和LeakView——漏损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果,给供水管网资产维护、运维管理简化、水资源大量节约等方面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令人侧目,无不惊讶于物联网技术与水务管理相结合所带来的跨越式成果。水联网喜获2015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创新奖等三项年度大奖 随后,中关村产业联盟对2015年中优秀的企业、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表彰和嘉奖,水联网喜获2015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创新奖、优秀示范应用、优秀会员三项年度大奖,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特别赞扬王志军副总裁所领导的水联网用企业自身艰苦的奋斗和那份对水资源保护的敬畏之心在践行着环保人的执着。对于这份沉甸甸的奖状既是对水联网过往付出的一份见证,同时也是对水联网一种鞭策,2016年水联网将毫无保留地加倍努力。关于安恒安恒集团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职员工三百余人,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国家高科技创新园区核心,是中关村物联网智能硬件产业基金(在筹)发起单位和最具创新能力TOP100企业、水联网--互联网+智慧化精细水管理体系的持有者,也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牵头单位。 安恒集团长期专注于中国水问题,致力于通过市场角度解决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问题,始终坚持用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坚持技术是改变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原则,通过现代科学的集团管理结构和企业经营理念,秉承精益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在水行业管理设施存量资产上价值提升、效益提高、环境资源效能优化等服务,同时创新地提出T2T轻资产业务发展模式,以体验式服务提升用户的核心价值。安恒集团专业从事水资源环境服务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平台、仪器设备供应、现场技术支持、系统集成工程、区域化服务及水管理学院网络培训等业务,已构建覆盖全国的稳定可靠、行业信赖的产品销售、技术支持体系。安恒集团以专业的能力和标准的服务,服务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 直播中国国际环保展|人工智能+物联网打造监测卫士——专访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越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越(右)接受采访主持人:祝贺聚光科技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环境监测上,保证数据的准确?孙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打假保真方面大有可为。目前,数据造假的方式很多。例如污染源监测,拧松烟气探头、拧松采样管接口,稀释污染排放气体;调节测量参数的斜率,降低污染气体浓度等。为了及时发现造假行为,现在所有的在线监测设施一般都安装2-3个摄像头,一个装在监测站房内,一个装在采样口。但是,全国有海量的监测点位,上传了大量的视频图像,如果单靠人工检查视频图像的方式来发现造假行为是不现实的,而人工智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烟气、污水、水站、气站按照运营维护要求,有各自的标准化规范化运维动作,这些动作组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大脑已经学会了。我们驯化的人工智能大脑,通过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组合,有能力判断操作者是不是按照国家标准在执行。有些地方更严格,是不是按照标准以及次序去做这些动作,只有按标准和标准次序做,你的运维才是合格的。一旦漏操作、误操作就会报警,违法犯罪行为也能及时捕捉到。同时,捕获到的数据造假行为可以与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如压力、温度等)改变,以及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如氧气浓度、二氧化硫浓度等)改变建立直接关联,形成三位一体完整证据链。人工智能发现问题及时报警、监管人员及时出击、执法,真正实现了人工智能“抓造假、管运维、保数据、促执法”的目标。如今,人工智能不仅是保证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的科技手段,也是监管执法非常好的辅助手段。主持人:目前,这套人工智能系统有实际应用吗?孙越:目前,某省环监局正在做试点,已经通过了现场验收和远程人工智能平台验收。专家在做验收认证时,当场抓住一个企业正在缩短COD消解时间的造假行为。多地环保部门认为该技术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状态问题,而且能有效分析鉴别出现问题的原因,为环境打假保真和环境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以前的在线监测管控技术,只能发现问题,不能溯源,不能服务执法,要依靠专家论证、公检法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如今,通过人工智能大脑可形成三位一体完整证据链,有效保障环境在线监测数据的“真、准、全”。未来,要把云大物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入应用到环境监测与管理中。以卫星遥感遥测应用为例,如今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数据精度越来越高,能够拍摄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全域覆盖特征,通过该技术能够制作细化到支流、沟渠的环境状况全景图,从而能够实现污染问题的追因溯源。但是海量图片靠人力分析不现实,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按特征对图片进行快速筛选、抓取,才能有效服务环境监管。环境监测种类多,数量庞大,还有很多监测空白,人工智能在环保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主持人:除了在线监测,人工智能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加以应用?孙越:人工监测的数据造假行为屡屡被曝光,说明人工监测需要人工智能管控。人工监测在采样点选择、送样、实验室检测分析、制作报告等环节都有可能造假,这些环节也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加以管控。例如,可以通过在采样点安装摄像头,智能识别采样人员的采样时间、位置、深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减少采样造假行为。企业对环境保护具有主体责任,如确实是设备故障,就不能被处罚,加装在线监测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成为企业自证清白的手段。主持人:人工智能应用于监测市场,将会带来哪些改变?孙越:目前,监测市场还一定程度存在比拼成本,不比拼规范监测的问题,甚至有监测企业不采样、不监测,就直接写报告。人工智能运用后,执法效率提升效果显而易见。随着应用量的不断增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使用成本也会大幅下降,相信未来的监测市场将会是比拼技术、比拼效果的市场,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 物联网发展意见即将出台 产业规模是互联网30倍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人士表示,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相关文件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后续将有相应配套政策出台。   日前消息称,决策层面将很快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加快布局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其后相关部门将陆续出台财税、金融、投资等扶持政策。   记者采访中,此消息也得到工信部证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相关文件正在上报,后续会有相应配套政策出台。”其透露,预计今年上半年该意见基本可以完成并发布。   业内人士指出:《意见》的出台将加强我国对物联网的认识,是我国互联网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转折点。   指导意见孕育两年之久   或将今年上半年出台   经过多年调研和探索,今年我国加快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还在起草过程中,初步预计今年上半年基本可以完成并出台,由于整套计划完善时间较长,完成周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而早在两年前,关于物联网指导意见的消息就已在业内广泛传播。2010年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透露,正在制定一个关于在全国发展物联网的指导意见,但处于论证阶段,待时机成熟将对外发布。   去年十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在开幕式上曾透露,相关部委当时已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已报送国务院。预计很快下发。   物联网是智能化时代的产物和重要部分,物联网分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三大产业同时广泛应用于铁路、电力、交通、治安、能源、金融等各类领域。中国社科研究所指出,预计10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   我国物联网主抓部门工信部早就已经把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纳入工作规划。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的规划,并积极研究和推进。为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2012年8 月底,国务院又批准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的《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首次在产业中对物联网(即传感网)产业发展成立两个部际联系会议机制进行协调和推动。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物联网行业尚属于起步阶段,政策指导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出台将明确我国物联网阶段性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为行业整体发展做了全面布局,同时也传递出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信号。由于信息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物联网的发展将支撑我国产业效率、技术和质量提升到另外一个阶段。”   物联网带动新技术规范化   移动支付三年或增长25倍   消息称,即将出台的《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力争在物联网感知识别、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等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率先在工业、农业、环保、交通、电力、公共安全、物流、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物联网示范应用,其中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薛胜文表示:“此次《意见》将相对于此前出台的规则在内容上更加细化、更具可行性。其中包括推进物联网发展的10个专项行动计划,如顶层设计、标准、技术研发的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计划、产业技术的行动计划、商业模式的行动计划、互联网安全保障的行动计划等。”   网络电视、云计算、3D打印、空中下载(OTA)付费、大数据与平板技术皆是目前发展最快、热门技术,而这些均与物联网息息相关,在未来显著影响并融入人的生活之中。   在技术层面,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体系构成,网络电视、云计算、3D打印、大数据与平板技术在三个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同构建、丰富着每个层面的应用价值。薛胜文认为,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体系的引领下方能形成规范化、快速、方向正确的发展。   物联网专家表示,当前,物联网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应用技术还未能真正落地,只有集中资金率先在重点应用领域建立一批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发展模式才能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前进。   薛胜文告诉记者:“从物联网中的一个小应用如近场通讯移动支付的交易总额将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实现25倍增长来看,未来经济中物联网的作用将会得到彰显。”
  • 分场活动|传感器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发展应用专场圆满举办!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2021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智能传感与物联网合作联盟项目组、智汇工业承办的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分场活动之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发展应用专场会议圆满举办。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发展应用专场会议现场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传感器与物联网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感技术、传感器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和机遇等,以创新视角共谋智能传感技术发展,为构建万物互联时代、助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汉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红军论坛在汉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的主持下正式开始,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贾争争为本次论坛致辞。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 贾争争贾争争处长指出,河南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调技术变革及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转变。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光纤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Elfed Lewi教授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光纤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Elfed Lewis教授的主题演讲为《物联网在海洋和淡水中的光纤传感》。Elfed Lewis教授提到,我们更需要了解支配我们环境的过程,以便更好的管理海洋环境。在海洋环境下的光纤传感器有很多优点,它们非常适合海洋环境,只依赖于监测点的光能,适用于水面和水下的监测。松下神视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和彦松下神视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和彦先生带来《松下传感助力智慧制造》主题报告。他介绍到,现场问题,用自我监控传感器”解决。自我监控传感器不仅是“正确执行”系统、而是“能够确认是否正确执行的”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杨明红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 IEEE Sensors Journal期刊副编辑,国际光纤传感技术委员会委员杨明红,分享了《面向环境和能源应用的光纤传感技术》。他表示,物联网、两化融合、大数据、互联网+ 、工业4.0等发展需要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的新型传感器,基于光纤传感的物联网技术在恶劣环境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宁波爱氪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虎宁波爱氪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虎作了《智能气体传感技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主题分享。他介绍到,爱氪森从安全、环保、健康三方面提供多维度细分市场个性化解决方案。固态聚合物电化学传感技术是电化学检测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基于电化学催化反应原理,检测不同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输出信号,通过信号量准确测量气体浓度。通过人工嗅觉+智能传感应用实现智能检测技术。易福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黄胜达易福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黄胜达为与会嘉宾分享了《基于IIoT物联网平台的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他认为,预测性维护的关键是要预测出一套设备的可能性故障,除了从设备数据中整理出关键的指标,还要结合更多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个与设备对应预测性维护模型。预测性维护的复杂性在于这套基于机器学习的生产系统模型必需随着时间而改变。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事业群区域经理 王举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事业群区域经理王举作了《精准感知——数据赋能应用让物联网赢在起点》的主题分享。他表示,作为全球产业电脑领导者,研华以刺猬三圆圈企业理念携手合作伙伴共创工业物联网产业新格局,把握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机遇,推动企业升级转型,以数据采集及全面感知构造工业物联网基础,拥抱AIoT时代。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技术咨询部技术总监 冯升华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技术咨询部技术总监冯升华以远程在线形式,分享了《从数字孪生到虚拟孪生的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主题报告。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都离不开感知,未来的万物互联,尽在虚拟孪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规划经理 李江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规划经理李江岭以远程在线形式分享了《基于光感知的在线监测及物联网应用探索》。李江岭提到,数字化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万物互联加速数字化转型。华为开放生态打造行业智能体,联合伙伴基于光+AI根技术优势探索光感知技术应用。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传感器与物联网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感技术、传感器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和机遇等,以创新视角共谋智能传感技术发展,为构建万物互联时代、助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
  • 物联网应在环境监测中发挥更大作用
    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市场关注的亮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激增至260亿美元,物联网将使全球经济增长1.9万亿美元。环境监测行业作为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其光鲜的外表下,更应该挖掘内在价值。  环保问题突出,变革驱动快速发展  据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报告,中国排名前500的城市中,只有不足1%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标准,其中7个中国城市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据2013年中国地理调研报告估计,90%的中国城市地表水遭到污染,其中三分之二属于严重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最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中的大多数环境指标,包括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水污染都没有能够圆满完成。环境状况引发了一系列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发育迟缓等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  面对严峻的环保压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总量控制”转变,由“局部污染源局部治理”向“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转变。污染治理,监测先行,作为环保产业链最上端的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一是空气质量监测将向覆盖更广泛区域,污染源监测将向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监测发展,VOC监测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 二是“水十条”将推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发展 三是在国家大力推动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设备厂商正在由单纯的设备提供者向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维护转型 四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环保”建设,推进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  物联网技术加速产业链整合  对整套环境监测系统而言,主要由环境监测仪器、数据传输网络、系统平台和分析应用等构成,下游市场则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个领域,从行业分布来看一是政府的环境监测站,一是造纸、石化、电力、钢铁等重点排污企业。  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环保”建设,推进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即将监测仪器通过传输网络与系统平台相连,该平台通常能实现以下功能:1.结合WebGIS,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访问 2.系统能实现特定的数据采集与管理要求 3.能实现综合报警管理等。针对上述需求,传统环境监测企业纷纷展开产业链整合,在以前单纯的监测设备产品线上扩展系统平台等涉及信息化的产品。  环境监测行业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年营业收入在4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代表企业有雪迪龙、先河环保等 二类是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中等规模公司,代表企业有上海创塔、四川瞭望等 三类是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下的公司。对于一类企业,从2014年年报分析,部分公司通过参股软件企业的方式加强自身系统平台建设能力 对于二类企业,主要通过组建团队、联合软件企业和平台外包三种方式实现系统平台能力。  要实时观察,更要提前预警  通过设备+网络+平台的整套系统,物联网技术为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提供了有力保证。如果仅仅想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得更准备的感知、更互联的网络,那么这是对这项技术给予我们资源的浪费。同时,环境监测不光需要事中观察的千里眼,也需要事后处理的方案专家,更需要事前预警的算命先生。后者则不是物联网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入挖掘建立在其之上的大数据和数据模型。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或者实现跨系统数据整合,确保数据的规范、有效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应用,建立相对应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制定解决方案和预警方案。  针对上述描述,有个较为经典的案例:国内某地一监测点时常出现PM2.5超标报警,主管部门百思不得其解,寻求环境监测服务提供商解决,该公司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该监测点位于一处交通信号灯旁,当出现一定量拥堵的时候,汽车尾气大量排放造成PM2.5超标。同时该公司进一步分析,造成拥堵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该处红灯时间长达90秒,通过与交通数据交叉分析,建议将红灯时间调整为60秒,至此解决PM2.5超标问题。  大多新兴技术诞生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泡沫期和争议期,面对这样的过程,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保守不前,固执的批评其一无是处 另一个极端是云里来雾里绕,将其吹捧的天花烂坠。前者通常是工业领域的守成人士,后者往往为创投圈子的东郭先生。
  • 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环境监控能力
    无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论证,周建出席论证会并讲话 “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日前在江苏省无锡市通过了专家论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出席了论证会并讲话。   周建指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把握感知为先,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完善项目具备的各项功能,突出对项目的自主研发 坚持传输为基,注重项目的实用性和示范性,便于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在实用性上,加强对基础技术的研究,充分考虑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水生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坚持计算为要,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编码。在技术性上,要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实效性上,要确保研发成果尽快应用于实际 在针对性上,要研究太湖的历史、时代变迁和环境质量的演变,建立模型加以推理。作为实施治理太湖的重要城市,无锡对于物联网技术要先行先试,发挥项目的应用示范作用。   近年来,无锡以治理太湖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环境监测监控能力不断提升。此次建设的“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是无锡在环保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举措。这项工程重点针对水体水源、大气、土壤、噪声、放射源、危险品废弃物等几类典型环境监测对象,构建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的多元化、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达到“测得准、传得快、搞得清、管得好”的总体目标。   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市)环境保护厅(局)负责同志也出席了论证会。
  • 物联网技术助力环境保护“智慧化”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strong 物联网技术推动环保智慧化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浪潮,环境保护是当前国家工作的重点,如何将两者相结合,借助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用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是当前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物联网”是指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有了应用先例。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即“智慧环保”、“数字环保”。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气、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特别是对核与辐射、危废、医废等危险源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展开全面、有效的监管,“更快速”感知影响城市环境、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实时指标;“更全面”感知污染排放、环境污染、应急事故的变化过程;“更有效”判定环境监察执法与应急处置工作的执行状态与效果;“更智慧”决策重点城市、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管理问题。从而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bff1b3ca-4a70-4604-8014-4d12dfc163b5.jpg" title=" 智慧环保监测目标.png" width=" 500" height=" 40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0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智慧环保”建设目标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智慧环保”的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智易时代总经理陈涛表示:“我们处于智慧层和服务层,以环境监测点位数据传感体系为基础,针对不同环境企事业单位需求,可拓展为空气质量、水质、扬尘等领域的在线监测及智慧管理,更可拓展到化工工业园的污染源监控,风险预警,可以说,物联网使得“从一张图上知道环保情况”成为现实”。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b4b85942-bc09-4eae-8fed-40ba8de57ecd.jpg" title=" 大气网格化管理系统.png" width=" 207" height=" 3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207px height: 300px "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智易时代大气网格化管理系统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环保物联网应用发展历程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世纪末期,我国启动传感网研究后,环保作为应用试点领域之一,开始RFID等技术的初步应用;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保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取得小范围的应用,如一些市、区建成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对空气质量、企业环保设备等基本情况进行自动监测;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三大体系”,在约7000个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源监控自动设备。同时,建设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并联网,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测到的国控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及时传送到三级监控中心,为排污收费、排污执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据,为环境应急、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要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建立中国感知中心以来,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1年,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环保作为物联网九大应用领域之一;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3年,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传输率纳入政绩考核中,推动政府开展环保物联网系统建设。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568" tbody tr td width=" 65"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发布机构 /p /td td width=" 141"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政策名称 /p /td td width=" 5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时间 /p /td td width=" 30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政策要点 /p /td /tr tr td width=" 65"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国务院 /p /td td width=" 141"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p /td td width=" 5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4 /p /td td width=" 306" valign=" top" p 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2014年完成试点,2014年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确保监测体系连续稳定运行,到2015年底,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75% /p /td /tr tr td width=" 65"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国务院 /p /td td width=" 141"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 /p /td td width=" 5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3 /p /td td width=" 306" valign=" top" p 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到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 /p /td /tr tr td width=" 65"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国务院 /p /td td width=" 141" valign=" top" p 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p /td td width=" 5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3 /p /td td width=" 306" valign=" top" p 将“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纳入各省政绩考核,对考核没达标且整改未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p /td /tr tr td width=" 65"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工信部 /p /td td width=" 141" valign=" top" p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p /td td width=" 5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1 /p /td td width=" 306" valign=" top" p 将智能环保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物联网重点发展的九大应用之一。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br/ /p
  • 汉威电子半年报:营收增67% 物联网带来新机遇
    2016年8月27日,汉威电子公布了其半年财报,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34亿元,相比2015年同期的3.18亿元,同比增长67.64%;实现营业利润4,190.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9%;实现利润总额7,262.3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9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63%。 公司报告期内业绩增长主要原因 1、传感器、智慧城市、智慧环保业务板块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对整体经营业绩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 2、公司通过推进具有产业协同效应的投资并购业务,不断完善物联网产业生态集团的构建,报告期内物联网平台布局相对完整,获取较多的行业市场机会,实现了良好的业绩释放; 3、报告期内,公司通过项目订单推广方式,将智慧水务业务模式在国内部分城市供水公司进行成功复制,促进了公司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 按产品或服务 市政工程: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增长达164.45%,主要系本期汉威公用-供水工程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较多及新并入汉威智源-供热工程收入所致; 废水污水治理:实现营收0.837亿元,同比增长9.15%; 仪器仪表:实现营收0.764亿元,同比微降0.32%; 监控系统:实现营收0.588亿元,同比增长达189.10%,主要系智慧城市业务的拓展及合并范围增加所致。 按行业 公用事业行业:实现营收2.31亿元,同比增长达204.52%,主要系本期汉威公用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较多及新并入汉威智源所致; 仪器仪表行业:实现营收1.68亿元,同比增长30.71%,主要系本期传感器类产品、监控系统类产品增长所致; 环保行业:实现营收1.12亿元,同比增长9.53%。 五大业务布局  (1)传感器业务  随着近年来气体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日益迫切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使气体传感器及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成为全球的热点,产品使用越来越广泛。根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到2020年,仅气体传感产业规模将达到600亿元以上。  公司传感器业务已成为公司旗下最具成长性和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公司传感事业群主要由炜盛科技、苏州能斯达等公司组成,面向全球提供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热释电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柔性传感器及MEMS芯片、应用方案等产品和服务,其中气体传感器业务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70%,成为传感器行业细分市场中的龙头。随着物联网时代各行业智慧化的纵深发展,公司传感器事业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居家健康、智慧环保等细分市场持续获得新的突破。  (2)智慧城市业务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公司智慧城市事业群响应国家政策继续发力,构建“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GIS+云平台”物联网解决方案核心优势,积极打造行业示范效用标杆,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深度挖掘市场潜能,通过PPP模式及行业项目订单模式,获取更多燃气、供水、供热行业市场机会,智慧城市业务已成为公司重点核心业务板块之一。  (3)智慧环保业务  近期,随着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制定下发,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将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有机废气治理、土壤和环境监测等环保子行业景气度将提升。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看点,智慧环保不仅是监测设备网络化铺设,更会体现为集环境质量监测、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公众服务平台、治理等为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智慧环保的市场机会将会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得以释放。  公司智慧环保事业群由环保事业部、控股子公司嘉园环保、雪城软件等单位组成,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从检测到治理环保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智慧环保事业群紧跟国家政策引导,积极开拓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VOCs领域的市场机会,在更多地区推广“分布式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完善环保大数据平台,构建检测、治理、智慧运维一体化的环保业务新模式,成为贡献公司总体经营业绩的主力军。  (4)智慧安全业务  近几年来,由于天津港爆炸等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以及新《安全生产法》的全面实施,在其双重压力下,国家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力度,并促使石油化工、煤矿开采、冶金等行业逐步意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工业安全监测成为各工业领域实施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汉威电子智慧安全事业群致力于为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矿山、制药、食品等工业客户提供安全生产监测产品和监控信息服务,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感知为核心的完整物联网解决方案,结合运维、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市场优势凸显。未来,智慧安全事业群将继续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安全评估、诊断、方案设计、产品实现到安装调试、服务运维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各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5)居家健康业务  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对人们传统生活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居家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尽管居家健康在国内是一个新兴行业,但行业迅速崛起,在未来发展趋势中,居家健康行业将成为中国的主流行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 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 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 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 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 日本的 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 韩国的 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 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 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 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9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 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 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 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 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 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专栏1 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1. 信息感知技术   超高频和微波RFID: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 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 信息处理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4. 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专栏2 标准化推进工程   标准体系架构: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标准,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重点支持标识与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   重点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保、交通、医疗、农业、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进物联网感知节点、数据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监测体系,明确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标准化服务: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建立国内外标准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化检索分析系统,形成综合性的标准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编码与标识解析服务系统。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培育10个产业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 “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产业聚集区:培育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测试认证中心为主体的综合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应用特点,在感知制造、通信运营、应用服务等领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栏4 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社会治
  • 沈阳市市环保局启动4个“互联网+”项目
    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环境监测紧密结合。8月17日,从市环保局了解到,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计划启动4个“互联网+”项目,在重点河流断面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重污染天气中短期预警。  启动水环境质量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近期在重点河流断面建设3座水质自动监测站,预警流动实验室1座。结合市、区(县)两级手工监测初步建设水环境质量预警监测网络,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平台整合手工监测数据、自动监测数据,分析水质变化情况,对水环境质量进行预警。   开发沈阳市重污染天气中短期预警平台。以分析空气质量与气象因子相关规律为基础,结合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建立含定性因子的空气质量多元高阶动态预报方法,构建并应用更高预测精度、动态建模的沈阳市重污染天气中短期预警平台,拟于2017年完成平台调试及试运行。   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在废水重点源总排口、重金属废水排放源车间口、总排口安装水质自动采样器,实现远程控制采样、随机采样和24小时不间断采样,拟今年启动项目建设。   建设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业务管理系统。实现监测业务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对实验室资源、质控、仪器数据采集、数据查询分析、现场采样、手机在线审批等进行统一管理,建设成一个业务覆盖全面、管理规范、协同高效、安全性高的监测业务管理系统,拟于今年启动项目建设。来源:沈阳政务
  • “物联网”成为多所高校新设本科专业
    国内高校将新设140个新兴产业本科专业   主要集中在纳米技术、能源技术、新媒体等领域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从2011年起,国内高校将新增140个新专业,全部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在京高校新增专业16个,主要集中在纳米技术、能源技术、新媒体等领域。   本次公布的新设置专业,自2011年起开始招生,其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修业年限、学位授予门类等均以公布内容为准。   附件: 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 序号 主管部门、学校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 予门类 工业和信息化部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四年 工学 2 北京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 北京理工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080643S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7 哈尔滨工程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8 哈尔滨工程大学 080643S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9 哈尔滨工程大学 080644S 水声工程 四年 工学 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1 南京理工大学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四年 工学 12 南京理工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3 西北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4 西北工业大学 080644S 水声工程 四年 工学 交通运输部 15 大连海事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教育部 16 中国人民大学 020121S 能源经济 四年 经济学 17 北京科技大学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四年 工学 18 北京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9 北京化工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20 北京邮电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1 中国传媒大学 050307S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 四年 文学 22 华北电力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23 华北电力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24 华北电力大学 080645S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25 华北电力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2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27 南开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28 天津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29 天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0 天津大学 080642S 微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31 大连理工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32 大连理工大学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四年 工学 注:专业代码加有“S”者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 33 大连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4 大连理工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35 大连理工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36 大连理工大学 081303S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四年 工学 37 东北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38 东北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39 东北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40 东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41 吉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42 华东理工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43 华东理工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44 东华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45 东南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46 东南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47 中国矿业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48 河海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49 河海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50 江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51 中国药科大学 081107S 生物制药 四年 工学 52 中国药科大学 100812S 药物分析 四年 理学 53 中国药科大学 100813S 药物化学 四年 理学 54 浙江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55 浙江大学 081302S 海洋工程与技术 四年 工学 56 合肥工业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57 合肥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58 山东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59 山东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60 中国海洋大学 081303S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四年 工学 6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081009S 环保设备工程 四年 工学 62 武汉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63 武汉大学 081107S 生物制药 四年 理学 64 华中科技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65 华中科技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66 华中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67 华中科技大学 080643S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68 华中科技大学 081107S 生物制药 四年 工学 69 武汉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70 武汉理工大学 080716S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四年 工学 71 湖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72 湖南大学 080716S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四年 工学 73 中南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74 中南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75 中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76 重庆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77 重庆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78 西南交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79 电子科技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80 电子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81 电子科技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82 四川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83 四川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84 四川大学 080642S 微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85 西安交通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86 西安交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87 兰州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88 华侨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北京市 89 北京工业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90 北京电影学院 050432S 数字电影技术 四年 文学 天津市 91 天津理工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92 天津中医药大学 100814S中药制药 四年 理学 河北省 93 河北工业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94 石家庄铁道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山西省 95 太原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96 山西医科大学 081107S 生物制药 四年 理学 辽宁省 97 沈阳工业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98 沈阳建筑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99 沈阳建筑大学 080716S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四年 工学 吉林省 100 长春理工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工学 101 长春理工大学 080643S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102 长春工业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黑龙江省 103 东北石油大学 080111S 海洋油气工程 四年 工学 104 东北石油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105 哈尔滨理工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上海市 106 上海理工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江苏省 107 苏州大学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四年 工学 108 苏州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109 苏州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10 南京工业大学 080643S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111 南京工业大学 080716S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12 南京邮电大学 080645S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113 江苏大学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14 江苏大学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081107S 生物制药 四年 理学 116 南京师范大学 081303S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四年 理学 安徽省 117 安徽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福建省 118 福建师范大学 080218S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江西省 119 江西中医学院 100814S 中药制药 四年 理学 120 南昌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121 南昌大学 080716S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四年 工学 山东省 122 山东科技大学 080640S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23 山东理工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湖南省 124 湘潭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125 湘潭大学 081009S 环保设备工程 四年 工学 126 湖南师范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27 南华大学 081008S 核安全工程 四年 工学 广东省 128 广州中医药大学 100814S 中药制药 四年 理学 129 华南师范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四川省 130 西南石油大学 080111S 海洋油气工程 四年 工学 131 西南石油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132 成都理工大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云南省 133 昆明理工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陕西省 134 西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35 西北大学 081106S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1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1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38 西安石油大学 080111S 海洋油气工程 四年 工学 甘肃省 139 兰州理工大学 080215S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40 新疆大学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工学
  • 2016年世界物联网大会,我们在行动!
    2016年10月3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拉开帷幕。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所举办以“创新物联时代、共享全球智慧”为主题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被视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较高的物联网行业盛会。微软、IBM、西门子、霍尼韦尔、华为、阿里巴巴、中兴、腾讯等海内外知企业都在这次大会上亮出了顶先的物联网产品和技术。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大气环境监测解决方案的代表性企业,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有范儿”的国际展会。会展期间,江苏省省委书记李强同志来到我们展台。总经理万学平先生向李强简单阐述了公司“立体监测、智慧环境”的理念和做法。李强表示物联网将成为撬动江苏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是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公司能为环保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无锡中科光电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大气环境监高端设备标杆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专利二十余项、软件著作权二十余项;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70%以上。展出期间无锡市环保局局长葛恒显对展台所展出的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高能扫描雷达以及多轴DOAS进行了仔细询问,对中科光电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组成以及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一些具做法表示非常赞赏,希望中科光电在万学平总经理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行!
  • 2012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申报开始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加快引导和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根据有关工作部署,2012年我委将组织实施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目标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为依托,着力突破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物联网规模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 制定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着力解决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互联互通问题 依托已有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检测认证和标识管理问题 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品设备制造优势企业。   二、支持重点和要求   重点依托交通、公共安全、农业、林业、环保、家居、医疗、工业生产、电力、物流等10个领域我委已启动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统筹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为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提供有效支撑。   (一)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高可靠性智能传感终端。   一是专用及多用途感知设备,如:集成加速度/温湿度/光感等传感技术、RFID技术及定位技术的智能终端;基于环保监测、森林资源安全监管、油气供应、粮食储运监管、电网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等物联网应用、并支持多种通信传输方式(如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控智能终端等。   二是传感器件,如:精度在±0.02%以内的低成本压力/应力光电传感器、高灵敏度GMR/TMR磁性传感器、CCD/CMOS图像传感器、精度在±0.2℃以内的数字温度传感器、精度在±3%以内的数字湿度传感器、快速响应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等通用传感器,以及粉尘传感器、PM2.5细粒子传感器、磷化氢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专用传感器。   三是用于传感器/传感终端的专用芯片,如:基于CMOS工艺、支持多协议处理单元、接收灵敏度优于 -70dBm且输出功率大于23dBm的超高频RFID读写设备芯片;基于CMOS工艺、激活灵敏度优于-14dBm、存储器不小于2Kb且芯片面积不大于0.25mm2的超高频RFID标签芯片;基于CMOS工艺、接收灵敏度优于 -100dBm、输出功率在-10~3dBm范围、最大功耗为25mA且支持消耗电流小于5µ A的低功耗监听模式的微波频段RFID标签/读写器芯片;基于CMOS工艺的压力/加速度/陀螺仪微机电系统专用芯片等。   2、智能仪表。集传感器、微处理器、智能控制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网络化仪器仪表等。   3、网络传输设备。物物通信技术和传感器网络通信产品,如:自组织通信网络、无线传感网设备,基于TD-SCDMA技术的M2M通信模块等。   4、信息处理产品。物联网海量信息分析与处理、分布式文件系统、实时数据库、智能视频图像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可视化数据展现、智能决策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感知层与传感层间数据接入中间件(包括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定位、底层解析软件)等。   (二)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制定   重点支持物联网应用示范亟需的基础共性技术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包括:标识与解析、智能传感器接口、中间件、信息安全、测试方法等。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以现有第三方评测服务实验室(平台)为基础,整合相关优势资源,构建涵盖物联网标准与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标准符合性验证,及物联网智能传感终端、智能仪表等产品检测与认证、解决方案测评等功能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2、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提高物联网标识管理和规划能力,促进物联网应用跨行业、跨平台、规模化发展为目的,研究提出物联网标识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物联网标识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建立物联网统一标识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   三、申报要求   (一)项目主管部门应根据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专项实施重点的要求,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和备案工作,组织编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见附件一)并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环保、土地、规划等相关建设条件。   (二)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类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应为企业法人,研发产品需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启动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应用,重点支持与应用示范工程主管部门或牵头实施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的项目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类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为行业内具有相应工作基础的企事业单位 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实施申报。   (四)各单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好的资信等级 在制定建设方案时,严格控制征地、新增建筑面积和投资规模。   (五)为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工作,本次专项继续采取纸质材料申报和网上申报并行的组织实施方式。   请项目主管部门于2012年5月31日前,将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和有关附件、项目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见附件二)、项目的备案材料等一式两份(同时须附各项目简介及所有项目汇总表的电子文本)报送我委高技术产业司。   同时,请项目主管部门登陆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系统http://ndrc.jhgl.org/xxcyh,履行相关网上申报手续。纸质材料申报和网上申报的截止时间相同,项目信息应完全一致,未履行网上申报手续的项目将不予受理。   (六)在项目主管部门申报的基础上,我委将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专家评审,择优支持。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 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将于10月举行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及江苏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IOT Expo China 2010)将于2010年10月28-31日在无锡太湖博览中心举办。   博览会的主题是“以应用促发展,完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作为国家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技术与各行各业相结合所带来的大量新应用,将会催生信息技术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首届物联网博览会的举办正是配合国家物联网产业规划,打造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推进物联网标准的建立,促进物联网由“概念”向“产业”的转化。   博览会将围绕“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四大核心领域,展示物联网产业链上各个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解决方案,展示物联网在工业、电力、物流、交通、安防、环保、医疗、银行、广电、家居等领域的全新应用。   为办好首届物联网博览会,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准备,挑选具备行业代表性、技术先进的企业参展。博览会的组织承办工作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贸促会负责,具体参展事项请直接联系部电子贸促会。
  • 【盛会】万物互联 智慧河北 2017河北物联网生态大会诚邀您莅临
    万物互联,智慧河北。为快速提升河北联通物联网在产业链影响力及产业资源聚合能力,向产业链合作伙伴发布河北联通物联网发展及合作策略,做大、做强物联网业务,河北联通召开“万物互联?智慧河北” 物联网生态大会。 本次会议上,河北联通将发布NB-IoT发展及合作策略,搭建物联网产业链互动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在产业链主题论坛中,联通将携众产业链合作商研讨物联网技术与发展、车联网、窄带物联网智能表具、智慧环保等业务。 先河集团将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于智慧环保主题发表精彩演讲。同时在现场成果展中,展示先进的物联网典型应用——智慧环境业务。诚邀社会各界人士莅临交流! 时间:2017年11月3日 9:00-12:00 地点:石家庄中茂海悦酒店三楼 垂询电话:0311-85323965 先河与您不见不散!
  • 国务院发物联网指导意见 2015年形成产业体系
    中国政府网1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   《指导意见》提出了九个方面主要任务,包括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 推动应用示范,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 壮大核心产业,提高支撑能力等。其中,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   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此外,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   《指导意见》明确,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标准体系、创新能力平台、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建设。   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设立一批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   业内人士认为,《指导意见》出台将利好该产业“先锋”射频识别领域,包括其中的电子标签、读写器等,信息存储处理、软件和IT服务等领域也有待资金进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