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何梁何利奖

仪器信息网何梁何利奖专题为您整合何梁何利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何梁何利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何梁何利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何梁何利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何梁何利奖话题讨论。

何梁何利奖相关的资讯

  • 46位科学家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奖
    何梁何利奖基金2013年度颁奖大会10月3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46位国内科技界的杰出人才获得今年的何梁何利奖,分享1000万港币的奖金。其中,&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1人,由我国青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获得 &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32名和&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13名。   据介绍,今年的何梁何利奖重奖基础性原创研究,比如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只授予潘建伟一人,他在量子力学领域成绩突出,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六光子和八光子纠缠态。另外,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突破,46位获奖人共有发明专利883件。   据了解,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3月创立的。该奖每年评奖一次,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至今,获奖科学家已达1048人。
  •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 张弥曼院士获成就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央军委科技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等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作工作报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张弥曼院士长期致力于地层古生物研究。她的早期肉鳍鱼类化石研究为陆生脊椎动物起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她阐明了中、新生代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东部油田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一些重要认识。近年来,她又开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并对高原的隆起幅度、干旱化、水系变迁及鱼类演化提出新认识。她提倡和践行多学科融合,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古鱼类学的新方向、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古鱼类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收到的推荐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双双突破700,终评入选率约为13:1至14:1。经过评选委员会严格评审标准,优中选优,最终37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85a7d15-78f6-480c-95fa-524e9d2b6eef.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07 上午7.24.2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7958440-0b54-436f-b3fd-2257ce5aab0d.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07 上午7.24.3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33e1807-5c79-4b74-9e84-f630b61dfa5c.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07 上午7.24.4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fb0e252-8ff6-4090-8e80-dc7e1b94cb2f.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07 上午7.25.30.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ae5b4fa-1dcd-4165-8aca-39b903f6c71a.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07 上午7.25.39.png" / /p
  • 2012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推荐开始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本着爱祖国、爱科学、爱人才的高尚情操,胸怀“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中国的奖励基金,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愿景,共同创建的香港社会公益基金。自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成立以来,何梁何利基金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共评选产生18届科学与技术奖得主952人。其中:29位杰出科学家荣获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817位优秀科技人员荣获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06位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荣获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基金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基金以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选结果,得到内地和香港各界的肯定和好评,国际影响也与日俱增。在此,我们对热心支持这项工作的各提名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基金评选办法,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提名人由我国各学科领域和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2012年度奖项提名推荐定于第一季度进行。请认真阅读本通知及所附的详细要求开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要求   (一)提名个数:请根据基金评选条件和标准,按照收到的纸质文件规定,提名相应个数的候选人。   (二)提名奖种:根据评选章程,基金设立“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提名人可对其中两项:“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候选人提名。请您在《推荐书》“奖项建议”栏目中,就被提名人适合的奖项提出建议,供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送审时参考。   (三)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的“青年创新奖”授予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即被提名人出生日期应于1967年3月31日后。   (四)请按照“《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填写说明要求填写推荐书。经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将不予受理。   (五)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科学技术部第3号令发布,10令修订)第38条规定,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保密项目的完成人,不得参加提名和评审 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不保密或已解密项目的完成人,可以被提名参加评选,但应出具相当于省、军级单位的保密审查证明。   (六)何梁何利基金全部资金为专用于奖励国内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共财产。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是基金提名和评选工作的生命线。请认真阅读《推荐书》中第5页“提名人声明”,坚持科学精神,秉持职业操守,对推荐的被提名人情况介绍做到客观、真实、公正。   二、报送材料要求   (一)请于何梁何利门户网站(http://www.hlhl.org.cn/)下载推荐系统软件,认真阅读系统说明书后,按要求填写被提名人信息。   (二)请将推荐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数据文件(hnf后缀文件)和推荐书word文件(请勿提供docx后缀文件)刻录成VCD光盘,数据文件名及后缀名称请勿删改。   (三)打印word版推荐书、填写带红章的《推荐书》封面(见邮寄的纸质件),将二者装订成册作为书面材料原件。   (四)请将电子数据光盘及书面材料原件各1份,于2012年3月31日(以寄出邮戳为准)前一并寄送我办。   三、咨询电话   业务咨询:工作日68598017(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休息日18910962167   技术咨询:010-68983079转612(推荐系统系统开发方)   三、邮寄地址   邮寄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557房间)   邮政编码:100045   接 收 人:何梁何利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元月
  • 52名科技工作者获何梁何利奖
    上图 七位女性获奖者和何梁何利基金募捐人梁洁华(右三)合影留念。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陈磊)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52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励,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陈恕行等36人获&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李劲松等14人获&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ldquo 含金量&rdquo 最高的科技大奖&mdash &mdash &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的两位得主,都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赵忠贤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走在国际前列 薛其坤是海外学成回国,在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开拓了界面高温超导研究的新方向,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从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占84.6%,其余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获奖科学家,占总人数13.5%,是20年来女性获奖比例最高的一年。进步奖和创新奖共50位获奖人拥有发明专利1364项,总平均每人27.3项,比去年每人平均19.2项有较大提升。   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20年来,该基金共表彰和奖励了1100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其中,&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32位,&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920位,&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148位。
  • 112人获奖!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奖揭晓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胡思得院士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林鸣院士。胡思得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多项试验,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在军控核查领域,为国家安全利益提供了重要对策建议,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林鸣则攻克了外海岛隧工程多项世界级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海沉管隧道建造技术体系;主持建成我国首条、世界最长的跨海公路沉管隧道,为我国公路沉管隧道赶超国际领先水平作出重要贡献。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共授予66位科学家,他们在数学力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或作出突出贡献。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下设青年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三大类,共授予44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记者了解到,2021和2022年度获奖人中获奖当年最年长的85岁,最年轻的37岁,平均年龄57.1岁,其中,青年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42.4岁。两院院士获奖人数占总数的28.6%。产业创新奖获奖人18人,青年创新奖16人,区域创新奖10人。女性10人,少数民族6人。有获奖人主持研制成功全超导、全永磁和常温线圈磁体的新型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创造了绝大部分从氧到铀元素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强度的世界纪录;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年长的女性获奖人已84岁,仍活跃在工作一线,成功开发系列裂解炉技术和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在医学药学领域,有获奖人揭示中国人静脉血栓遗传规律,创建血栓病分子诊断体系和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些获奖成果,见证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助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呈现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区域科技创新异军突起等特点。不仅如此,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主力军、生力军和先锋军。2021和2022年度有多位青年创新奖的获奖人脱颖而出。比如,最年轻的获奖人获奖当年仅37岁,带领团队在国际纳米光子学领域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调控材料极化激元实现微纳尺度光压缩与转化功能,为下一代高速光电子芯片提供关键光电互联方案;也有女性青年获奖人推动了我国无人艇技术和装备进程,研制的无人艇在南海、南极和东海等区域开展工作,服务于极地科考、南海建设和海上重大事故应急探测等任务,等等。据介绍,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创立,29年来,共遴选奖励152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 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候选人开始推荐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本着爱祖国、爱科学、爱人才的高尚情操,胸怀&ldquo 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中国的奖励基金,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rdquo 的崇高愿景,共同创建的香港社会公益基金。自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成立以来,何梁何利基金坚持&ldquo 公平、公正、公开&rdquo 的评选原则,共评选产生20届科学与技术奖得主1048人。其中:30位杰出科学家荣获基金&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884位优秀科技人员荣获基金&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134位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荣获基金&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基金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基金以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选结果,得到内地和香港各界的肯定和好评,国际影响也与日俱增。在此,我们对热心支持这项工作的各提名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基金评选办法,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提名人由我国各学科领域和行业的着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2014年度奖项提名推荐定于第一季度进行。请认真阅读本通知及所附的详细要求开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要求   (一)提名个数:请根据基金评选条件和标准,按照收到的纸质文件规定,提名相应个数的候选人。   (二)提名奖种:根据评选章程,基金设立&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和&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提名人可对其中两项:&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候选人提名。请您在《推荐书》&ldquo 奖项建议&rdquo 栏目中,就被提名人适合的奖项提出建议,供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送审时参考。   (三)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的&ldquo 青年创新奖&rdquo 授予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即被提名人出生日期应于1969年3月31日后。   (四)请按照&ldquo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rdquo 填写说明要求填写推荐书。经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将不予受理。   (五)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科学技术部第3号令发布,10令修订)第38条规定,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保密项目的完成人,不得参加提名和评审 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不保密或已解密项目的完成人,可以被提名参加评选,但应出具相当于省、军级单位的保密审查证明。   (六)何梁何利基金全部资金为专用于奖励国内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共财产。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是基金提名和评选工作的生命线。请认真阅读《推荐书》中第5页&ldquo 提名人声明&rdquo ,坚持科学精神,秉持职业操守,对推荐的被提名人情况介绍做到客观、真实、公正。   二、报送材料要求   (一)请于何梁何利门户网站(http://www.hlhl.org.cn/)下载推荐系统软件,认真阅读系统说明书后,按要求填写被提名人信息。   (二)请将推荐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数据文件(hnf后缀文件)和推荐书word文件(请勿提供docx后缀文件)刻录成光盘,数据文件名及后缀名称请勿删改。   (三)打印word版推荐书、填写带红章的《推荐书》封面(见邮寄的纸质件),将二者装订成册作为书面材料原件。   (四)请将电子数据光盘及书面材料原件各1份,于2014年3月31日(以寄出邮戳为准)前一并寄送我办。   三、咨询电话   业务咨询:68570253(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咨询:010-68983079转603/605(推荐系统系统开发方)   三、邮寄地址   邮寄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361房间   邮政编码:100045   接 收 人:何梁何利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二O一四年元月
  • 56名科学家获2019年何梁何利奖 化学领域都有谁?
    p   11月18日,2019何梁何利奖名单出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5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共56人获奖。 /p p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对我国取得杰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 /p p   基金设“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奖一次,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不超过5名,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100万港元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总数不超过65名,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20万港元。 /p p   获奖名单如下,来看化学相关领域都有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奖名单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1a80e19-e19b-4bbf-b096-6c7491be03b7.jpg" title=" 吴伟仁.jpeg" alt=" 吴伟仁.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吴伟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2a7567b-cc4c-4e28-926f-b036b1ad86c1.jpg" title=" 2019年何梁何利奖-1.jpg" alt=" 2019年何梁何利奖-1.jpg" / /p p    strong 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名)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9431e92-5e3c-4f9f-a169-f54fc82cd95e.jpg" title=" 何梁何利奖-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4f39e9d-a07c-47bc-9074-d486ffaf267d.jpg" title=" 何梁何利奖-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7a0e750-d33c-4322-b1ad-ff273e22575f.jpg" title=" 何梁何利奖-4.png" /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br/ /p p strong   三、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名)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3dca986-ac5c-46f0-b3cf-3042cb23ec67.jpg" title=" 何梁何利奖-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a94c777-cfc9-41eb-9e90-7ab7832c30c2.jpg" title=" 何梁何利奖-6.png"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 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候选人开始推荐
    据何梁何利基金会网站报道,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候选人现已开始推荐,截止日期为2011年3月31日(以材料寄出邮戳为准)。   根据基金评选办法,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提名人由我国各学科领域和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提名要求如下:   (一)提名个数:请根据基金评选条件和标准,按照收到的纸质文件规定,提名相应个数的候选人。   (二)提名奖种:根据评选章程,基金设立“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提名人可对其中两项:“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候选人提名。请您在《推荐书》“奖项建议”栏目中,就被提名人适合的奖项提出建议,供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送审时参考。   (三)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的“青年创新奖”授予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即被提名人出生日期应于1966年3月31日后。   (四)请按照“《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填写说明要求填写推荐书。经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将不予受理。   (五)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保密项目的完成人,不得参加提名和评审 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不保密或已解密项目的完成人,可以被提名参加评选,但应出具相当于省、军级单位的保密审查证明。   (六)何梁何利基金全部资金为专用于奖励国内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共财产。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是基金提名和评选工作的生命线。请认真阅读《推荐书》中第5页“提名人声明”,坚持科学精神,秉持职业操守,对推荐的被提名人情况介绍做到客观、真实、公正。
  •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科学与技术奖评选结果揭晓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3月30日依据香港普通法捐资创立的、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技工作者为宗旨的科技奖励基金。依据《评选章程》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评选原则,经过提名推荐、专业评审、考察听证,终评审定的既定程序,2012年8月30日至31日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评选决定: 35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奖牌1枚、奖金20万港元 15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奖牌1枚、奖金20万港元。   特此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获奖人名单   一、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名)   序号 姓名 奖项 类别 工作单位   1胡海岩 数学力学奖 北京理工大学   2高鸿钧 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3张永明 化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东岳集团   4包信和 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5陈 勇 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6王会军 气象学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7翟裕生 地球科学奖 中国地质大学   8李 蓬(女)生命科学奖 清华大学   9朱玉贤 生命科学奖 北京大学   10邓子新 生命科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   11徐 涛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12万建民 农学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13王连铮 农学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14张洪程 农学奖 扬州大学   15陈国强 医学、药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   16陈子江(女)医学、药学奖山东大学   17胡盛寿 医学、药学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8王广基 医学、药学奖 中国药科大学   19谢立信 医学、药学奖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20沈中阳 医学、药学奖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1薛禹胜 机械电力技术奖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22金东寒 机械电力技术奖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23杨绍卿 机械电力技术奖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24田 捷 电子信息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25赵沁平 电子信息技术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6段宝岩 电子信息技术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7梅 宏 电子信息技术奖 北京大学   28何 川 交通运输技术奖 西南交通大学   29刘尚合 工程建设技术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30欧阳晓 平工程建设技术奖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31马洪琪 工程建设技术奖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32韩恩厚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33吴 锋 冶金材料技术奖 北京理工大学   34葛世荣 资源环保技术奖 中国矿业大学   35刘加平 资源环保技术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名)   序号 姓名 奖项 类别 工作单位   36张 黔(女)青年创新奖 香港科技大学   37郝新敏 青年创新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38黄维扬 青年创新奖 香港浸会大学   39窦立荣 区域创新奖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40罗胜联 区域创新奖 南昌航空大学   41宋宝安 区域创新奖 贵州大学   42李付广 产业创新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43马秋禾(女)产业创新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4吴清平 产业创新奖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45李海平 产业创新奖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46李 骏 产业创新奖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47丁文华 产业创新奖 中央电视台   48易小刚 产业创新奖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49刘汉龙 产业创新奖 河海大学   50赵杰文 产业创新奖 江苏大学
  • 庞国芳、果德安等52位科学家获2017年何梁何利奖
    p   10月25日,备受关注的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在北京颁奖。 /p p   本年度共有52位获奖科学家获奖。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彭士禄院士和黄旭华院士,奖金为100万元港币。此外,唐志共等34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小武等16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金为20万元港币。 /p p    strong 800多名院士曾获何梁何利奖 /strong /p p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p p   20多年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在海外及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历年共有近1200名科学家获奖,其中两院院士超过800名。特别是值得关注的,很多非院士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奖后,后来都增选位两院院士。 /p p    strong 52名科学家获2017年何梁何利奖 /strong /p p   本年度共有52位获奖科学家获奖,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彭士禄院士和黄旭华院士,奖金为100万元港币。此外,唐志共等34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小武等16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金为20万元港币。 /p p   52名科学家中,共有25名来自高校,其余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国有企业、其他科研单位等。高校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各有2名科学家获奖,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各有一名科学家获奖。 /p p    strong 下面来看看本年度何梁何利奖的详细名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53c8e89-f1db-43b0-9a7e-a7fc6aecbd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0333ddf-d166-41b7-acd4-8435b258b9f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bfde3f1-9fda-4afb-899d-cbbf64bbcd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bd4e558-0dff-4c64-94e8-da8cff189d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df66621-15dc-4db7-a42e-24471f7b3d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25588a0-6c43-4be1-85ed-3da891e69be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a7d4309-c8d0-46d0-bfb0-a865a54671b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5fff762-2e67-49fc-b506-71c04f2040d2.jpg" / /p
  • 钟南山、张锁江、赵宇亮等52位科学家获2020年何梁何利奖
    p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钟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研究员。另有30位和20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p p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p p   20多年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在海外及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历年共有近1200名科学家获奖,其中两院院士超过800名。特别是值得关注的,很多非院士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奖后,后来都增选位两院院士。 /p p   具体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75aa104-5c2b-4584-9912-463ddfe446b5.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627841cb-62d6-4351-9300-7f740f1dae28.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49b7b8f-e120-4443-b93c-8a3d10974430.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2219b211-744a-407c-93e8-10d10d6f2cee.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5883db56-98c3-4a2b-9455-2e4611e485a8.jpg" title=" 5.jpg" / /p p br/ /p
  • 盘点2019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获奖篇 曾Nature“一期双刊”的胡海岚获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月18日,2019何梁何利奖名单出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5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共56人获奖。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18/517155.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获奖名单请点击查看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56名科学家获2019年何梁何利奖)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2019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分别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浙江大学胡海岚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trong 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 /strong 和 stro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辉 /strong ,仪器信息网带大家了解一下这几位科学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e94bb47-bd2e-4ce8-86ec-a1910790cf5a.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浙江大学 胡海岚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胡海岚 /strong ,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5年5月加入浙大。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 strong 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 /strong 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的荣誉包括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优秀学者奖、 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83daf60-3f74-4488-8828-7b53c95331a7.jpg" title=" image002.jpg" alt=" image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昆明理工大学 季维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季维智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专家组”成员(2006-2014),“国家实验动物研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95-1997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化学系客座教授,1996-2005年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现从事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的研究,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 strong 猕猴干细胞和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方面获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strong , strong 使我国在非人灵长类靶向基因修饰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strong 。在Cell,Cell Sten Cell, PNAS, Stem Cells,JBC,Biology of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2921c2f-03d4-4d2e-8cf2-c6b996007e96.jpg" title=" 杨辉 2019何梁何利奖.jpg" alt=" 杨辉 2019何梁何利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杨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杨辉,1985年8月生,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组织。2003-200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技术学士学位。2007-2012年就读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化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获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麻省理工Whitehead 研究所 Rudolf Jaenisch 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组长。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2012年 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12年吴瑞基金会吴瑞奖学金,2013 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现研究方向为基因编辑、CRISPR/Cas9和疾病动物模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何梁何利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本着爱祖国、爱科学、爱人才的高尚情操,胸怀“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中国的奖励基金,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愿景,共同创建的香港社会公益基金。自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成立以来,何梁何利基金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共评选产生25届科学与技术奖得主1306人,其中38位杰出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57位优秀科技人员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11位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基金以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选结果,得到内地与香港、澳门各界的肯定和好评,国际影响也与日俱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21/517411.shtml" target=" _blank" i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敬请查看2019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获奖篇 /span /strong /i /a /p
  • 盘点2019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篇 六位科学家获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月18日,2019何梁何利奖名单出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5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共56人获奖。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18/517155.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ext-indent: 2em " 获奖名单请点击查看(56名科学家获2019年何梁何利奖) /span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ext-indent: 2em " 。 /span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医学药学奖的6位得奖者分别是 strong 上海交通大学范先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上海市东方医院刘刘中民、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效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庾石山 /strong ,笔者带大家了解一下这几位科学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8825cd3-3518-46c9-9aac-3a81728b431d.jpg" title=" 范先群 2019何梁何利奖.jpg" alt=" 范先群 2019何梁何利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范先群,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教授1987年毕业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8年先后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和2005年分别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医院和梅奥医院作访问学者。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范先群医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 strong 长期致力于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 /strong 。他带领团队 strong 率先构建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平台,创建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建立精准眼眶外科新策略,提高了眼眶病的疗效 /strong ;研发功能化眼眶修复材料,构建适应于眼眶微环境的生物材料,建立了个性化眼眶修复新技术;建立眼肿瘤多靶点基因治疗方法,领衔开展我国眼恶性肿瘤的多中心研究和规范化诊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Genome Biolog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Ophthalm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a892b95-8759-431f-ba9a-f9a0923db739.jpg" title=" 耿美玉 2019何梁何利奖.jpg" alt=" 耿美玉 2019何梁何利奖.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耿美玉,药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1986年耿美玉获得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药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药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6年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至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至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耿美玉主要从事抗阿尔茨海默病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耿美玉主导 strong 研发了国际首个兼具病程改变与症状改善双重作用的寡糖抗AD新药GV-971,是16年来国际上首个3期临床研究成功的抗AD新药 /strong 。截至2019年11月,耿美玉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10个抗肿瘤新药,4个进入临床研究,并同步研发了疗效/毒性监控标志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7033e64-eced-41e8-aa44-c26c666f00f4.jpg" title=" 刘中民 2019何梁何利奖.png" alt=" 刘中民 2019何梁何利奖.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刘中民,博士,教授,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留学德国,是萨马兰奇的保健医生。中国人工心脏应用心肺联合移植领域的先驱之一,同许多世界上著名医学先驱一样,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备受争议。2008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CCTV-2频道法制专题《经济与法》栏目对他的医术提出质疑,之后他开博回应。2008年5.12地震后,带领东方医院医疗救援队奔赴四川,始终奋战在救援第一线。另外有同名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的信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刘中民教授长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胸外科常务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对复杂、疑难心胸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积累了独到的经验。 strong 刘中民教授擅长于各种复杂、疑难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肺癌、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strong strong 多项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strong ;如应用德国先进技术自制的异种无支架带瓣管道用于治疗复杂先心病,采用异种无支架主动脉瓣和生物二尖瓣治疗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人工心脏以及心肺移植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0186043-6e9b-491b-bf33-f878c4b930b2.jpg" title=" 王松灵 2019何梁何利奖.jpg" alt=" 王松灵 2019何梁何利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王松灵,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strong 主要研究方向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牙发育和再生研究 /strong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3年入选北京市政府北京学者计划。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知名英文期刊Oral Diseases、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副主编, Am J Stem Cells、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等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本期刊副主编。发表SCI论文128篇,其中通讯作者SCI论文98篇,包括PNAS, Blood, Stem Cells, J Dent Res等,英文review article 7篇,主编专著及教材8部。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北京市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2项,2017年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国际权威口腔医学奖IADR/AADR颁发的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JDR》最佳封面论文奖、国际再生医学及干细胞奖,为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及北京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863课题、国自然重点项目等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ec9e7db-fd61-4fe3-b7d0-1b49ad583300.jpg" title=" 吴效科 2019何梁何利奖.jpg" alt=" 吴效科 2019何梁何利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吴效科,教授,博士学位,芬兰博士后,黑龙江省第二届特聘教授、& quot 龙江& quot 学者。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后备带头人,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计划生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3978947-f7d6-4898-9721-0aa8747e7748.jpg" title=" 庾石山 2019何梁何利奖.jpg" alt=" 庾石山 2019何梁何利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庾石山, strong 长期从事有毒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药效物质的化学研究 /strong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天然药物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创新团队带头人。199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和“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SCI期刊《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副主编;《药学学报》等五种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北京市政府第二届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20/517359.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敬请查看2019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获奖篇 /strong /span /a /p
  • 中国科学院9名科技工作者获2010年何梁何利奖
    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201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共有51人,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3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7人。中科院共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得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详见名单)。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由香港爱国人士何善衡、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博士共同捐款成立,是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进步、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因其规范的运作、严格的标准,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评选记录,赢得了国内外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普遍认同。成立十六年来,基金会累计奖励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901名,其中中科院共有236名科学家获得嘉奖。   中国科学院获2010年度何梁何利奖名单 序号   姓名   奖励类别   工作单位   1   李邦河   数学力学奖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   赵 刚   天文学奖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3   洪茂椿   化学奖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4   穆 穆   气象学奖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   周 琪   生命科学奖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6   林鸿宣   生命科学奖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   成会明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8   高 濂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9   陈 曦   资源环保技术奖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揭晓,一仪器公司董事长入选!
    依据《评选章程》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评选原则,经过提名推荐、专业评审、考察听证、终评审定的既定程序,经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评选决定,2023年度有1名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证书、奖金100万港元 32名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授予证书、奖金20万港元 23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各授予证书、奖金20万港元。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3月30日捐资创立的、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技工作者为宗旨的科技奖励基金。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人简介:  戚发轫,男,1933年4月26日生于辽宁省复县(现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在载人航天器、卫星、宇航元器件和空间事业战略发展等领域作出了系统性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载人飞船发展路线,带领团队攻克了载人航天器关键技术,所研制的神舟飞船圆满完成“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无人飞行任务,“神舟五号”一人一天、“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载人飞行任务,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空间站任务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他曾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阶段的技术总体工作,主持攻克“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多项技术难题,为我国通信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作出重要贡献。戚发轫院士热爱祖国、献身航天,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和工程管理领军人才,带领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航天人为建设航天强国接续奋斗。  仪器公司董事长入选  其中,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立荣获产业创新奖。  黄立,男,汉族,1963年6月生于陕西西安,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任化工研究会主席。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红外热像仪专有技术的主要研发者,曾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红外专委会常务秘书长,电气检测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消防协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消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等职务。  黄立于1999年创办了武汉市高德电气有限公司,致力于红外热成像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向,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医疗、消防、公安等领域。 2022年高德红外实现营收25.29亿元,其中,红外热成像仪及综合光电系统销售收入22.25亿元,占比达87.99%。
  • 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提名推荐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章程》及评选办法,基金每年评奖一次,参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提名、初评、终评、颁奖的程序进行。日前,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已向提名人、提名单位发出通知,按照通知相关要求,提名人,提名单位应于3月31日前将提名推荐材料直接邮寄至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要求,提名人应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科研创新和科学伦理原则,秉持职业操守,对被提名人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介绍,并对自己的陈述负责。各领域提名和参评工作,均应增强科技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参评提交的《提名书》及相关辅证材料,应严格遵守国家科技保密法律法规,不应包含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技秘密信息。何梁何利基金实行社会提名、同行评议、独立判断、阳光操作、优中选优的评选办法,依据《评选章程》,向指定的2000多位个人提名人和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军委科技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工局7个提名单位发出提名推荐书,由其推荐合适人选,并将提名推荐书直接邮寄或送达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提名结果经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认定后,由各专业评审组进行初评,产生“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候选人提交评选委员会进行终评。根据评选章程,“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候选人由评选委员会委员在初评基础上向评选委员会提名。评选委员会成立预审小组进行协调,产生“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候选人,必要时对候选人进行考察和听证。基金评选委员会从未授权社会其他单位提名,也从未委托任何第三方机构和个人参与提名或审核、修改提名材料等工作。业务咨询电话:010-68537561、010-68519086、010-68962481技术咨询电话:010-68983079转8001/8005 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2月6日
  • 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6月26日,各界人士排队进入遗体告别厅向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 6月26日,几位女青年排队进入遗体告别厅向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 6月26日,何泽慧院士孙子钱绍强手捧奶奶遗像走出遗体告别厅。 “耕耘高能宇宙射线奔波一生事业永存,献身原子能物理风雨数十载哲人已逝”——静静躺在鲜花翠柏中的老人,看起来安详瘦弱,但她却倾其毕生精力,在祖国物理研究中发挥出“超高能量”。 6月26日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挽幛轻垂,白花朵朵。8时30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礼堂内,老人的遗像在鲜花丛中含笑注视着爱她和她爱着的人们。这位慈祥的老人曾和丈夫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中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她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她积极推动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礼堂外,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许多多被何泽慧先生感动或教导过的人,顶着炎炎烈日赶来向她告别,向这位爱国、精博、俭朴的科学巨匠表达悼念和敬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佩戴白花,静静站在礼堂门边,凝望着这位让他肃然起敬的老前辈。 “何泽慧先生的三个品质,让我感受深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毕生求索、献身科学的执著精神和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陈和生说,何泽慧先生为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她拒绝任何特殊照顾,坚持“将每分钱都用于科学研究”。直到90年代,70多岁的老人仍坚持乘坐公交车,从中关村的住所到玉泉路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 曾师从何泽慧先生的气球研究专家姜鲁华研究员追忆起这位恩师,仍是激动不已:“高空气球研究,经常要在野外进行试验。在炎热的天气里,何先生一直在试验场陪着我们,短则几小时,长则半天多,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相当不容易。她经常勉励我们,科学研究就需要‘坐得下来’,要‘耐得住寂寞’。” 看着遗照中恩师慈爱的笑脸,姜鲁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他回忆起另一件事。1997年,何泽慧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次交谈中,何先生问到姜鲁华高空气球的经费情况,主动提出,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她的这笔奖金。姜鲁华说,尽管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但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都会感动不已。 哀乐低回。礼堂西侧,亲属们排成一列,与前来与何先生辞别的人们一一握手致意。在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后代和亲属中,不少人传承着科学的火种,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葛运建,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也是钱三强和何泽慧先生的外甥。他道出了后辈们仍立志从事科研的原因,“何先生这代兄弟姐妹8人都毕生献身科学研究。我们第二代人也有不少从事科研。因为投身科学,让人无怨无悔”。
  • 何胜帅:“十二五”环境试验设备需求量可达15亿
    仪器信息网讯“在‘十二五’期间,预计国内平均每年环境试验设备的需求总量约15亿。”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何胜帅说。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何胜帅   环境试验设备 军用民用齐发力   “在国内,重视环境可靠性试验是在九十年代初从军工系统开始的。”何胜帅说,虽然在早些时候,有关部门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可靠性试验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了相关标准,但是真正开始进行这些试验、采购相关设备,基本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接下来的几个五年计划,对环境可靠性试验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环境可靠性试验开展得也越来越广泛。到了“十一五”期间,针对一些质量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分析研究,环境可靠性试验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 列车低温、覆雪、光照试验   何胜帅告诉仪器信息网(http:/www.instrument.com.cn/),在民用领域,环境可靠性试验被重视的时间大致和军工系统相同。不过民用领域在环境可靠性试验方面的重视因地域的不同而有非常大的差别。在九十年代初,需求量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大量外资企业以及外向型企业,无论是出于自身对质量提高的渴望,还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而提高质量,都要进行环境可靠性试验。 客车的低温、冻冰、光照试验   “目前,国内军用和民用的需求量比例约7:3。军用领域需求比较广泛,包括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总装、总参、总后的研究院所、部队、工厂等都有应用 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质检系统、高等院校、汽车行业、电子电工行业以及家用电器制造业等。”何胜帅说。   此外,何胜帅特别谈到,在民用领域,多环境因素综合试验的要求已经被提上日程,国家计量院已经着手建立多环境因素的大型步入式试验舱,铁路系统的三个动车主机所和三家检测中心也将要赴欧洲考察整列火车的气候风洞。   十二五期间 国内环境试验设备的需求量可达15亿   何胜帅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环境试验设备的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仍然掌握在欧美几个主要厂家手里。从2008年开始,国际上的一些厂家在进行整合。整合后,他们对品牌进行了分类,一些品牌仍然采取高端定位,将工厂整合到了一起 另一些品牌则采用亚太地区代工的形式进行贴牌销售,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定价权,将利润最大化。   “相较于国外,国内的行业格局这些年并没有大的变化。”何胜帅说,国内各厂家制造的设备仍然以标准箱为主,虽然一些厂家也参与设计并制造了一些非标准的设备,但都是在低端市场进行竞争。这些厂家共同的特点是:价格低,技术落后,可靠性差。   “在“十二五”期间,预计国内平均每年环境试验设备的需求总量约15亿。主要原因是随着GJB150A的推出,强调了以往未被重视的一些试验类型,包括沙尘试验、淋雨试验、光照试验、温度湿度低气压振动综合试验等,同时对于一些新类型的试验做了具体要求,譬如说爆炸性减压试验等。因此“十二五”期间,国内围绕这些设备将会有一个市场总量的需求高峰。”何胜帅说。   何胜帅继续谈到,从长远来看,目前西门子、ABB、华为等一流企业对环境模拟设备有大量的应用,这些环境设备将不仅仅在试验室里面应用,它们会走出试验室,进入生产线,作为抽检或者筛选的设备被大批量的应用。   热沉控温技术 已经掌握   “目前,RELIA(瑞莱)在研制军用标准的沙尘试验箱和模拟太空环境的热真空试验箱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热沉控温技术已经掌握。”何胜帅告诉记者。 TH系列高低温、湿度试验箱(最低温度-20℃、-40℃、-70℃可选,最高温度可达+180℃;湿度范围10%~98%RH;温度变化速率1℃/min到30℃/min可选;体积从60L到上千立方米可选)   “卫星或空间站在太空环境里,除了真空度接近绝对真空,极冷极热的温差,强烈的光照强度,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迎光面和背光面较大的温差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带来的影响。”何胜帅说,这种环境需要在试验室中进行模拟,传统的方法是在一个圆形的真空容器的内壁上缠绕一些光管,通过光管的温度辐射来控温,通常无法完成低温的模拟,当然也无从谈起均匀度的概念。 TH-VB系列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箱(最低温度-20℃、-40℃、-70℃可选,最高温度可达+180℃;湿度范围10%~98%RH;温度变化速率1℃/min到30℃/min可选;体积从600L到上千立方米可选;可以配合各种形式的振动试验设备)   何胜帅告诉仪器信息网,RELIA(瑞莱)所采用的热沉技术形式是利用一种特制的真空容器,这种真空容器内部有双层的热沉结构,热沉的大小、厚度、形状分割都可以调整,热沉里面是硅油,通过给硅油制冷和加热,使热沉能够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进行高温、低温的面辐射,这样就能使温度控制均匀,同时可以实现面控温,更为接近卫星或空间站的真实工作状态。 THV系列温度、湿度、低气压综合试验箱(最低温度-70℃,最高温度可达+180℃;湿度范围10%~98%RH;温度变化速率1℃/min到30℃/min可选;气压从常压到10-7mbar,太空环境;体积从600L到上千立方米可选)   “此外,制冷技术是环境试验设备的另一个核心技术。RELIA(瑞莱)采用热气旁通技术,能够通过压缩机制冷量的精确输出达到控温的效果。降温以及低于常温时的温度保持全过程都不需要加热器参与,完全区别于应用广泛的冷热平衡控温方式,节约能量超过40%。”何胜帅说。 撰稿:邓雅静   附录: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RELIA(瑞莱)公司从事试验箱研制、生产的北京分公司虽然成立时间不到一年,但RELIA(瑞莱)的技术团队拥有非常丰富的研制、生产经验,掌握了欧美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技术团队曾经参与和主持过大量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包括航天三院三部的整车试验系统、北京环保局的整车试验系统、航空强度研究所的大型移动可升降式温度、湿度、振动、动静力学加载综合试验系统、北方车辆研究院的整车盐雾试验系统、船舶723所三箱组合式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系统等等。   RELIA(瑞莱)产品面向市场的时日尚短,目前虽然具备了强大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但由于受制于制造能力的瓶颈,月产值仅能达到500万。目前产品主要提供给航天系统的各研究院所,为各型号产品的试验提供保障。
  • “几何量精密测量技术发展及应用”主题约稿函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是一门涉及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科学研究、精密制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是衡量国家科学研究和整体工业领先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备条件。没有超精密测量,就没有高端装备制造。为了解我国大尺寸精密测量技术及几何量微纳米级精密测量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仪器信息网特别发起“几何量精密测量技术发展及应用”主题约稿活动,广泛征集来自科研单位、仪器企业及应用单位等观点分享,诚邀您参与投稿。1、约稿对象要求1)开展几何量精密测量研究及应用的专家学者,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及以上;2) 相关仪器企业研发人员/产品经理/应用工程师,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2、约稿主题(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1) 综述:三坐标测量机、影像测量仪、激光干涉仪、激光跟踪仪、表面粗糙度仪、轮廓仪、三维扫描仪、在线测量等某个或多个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2) 上述测量技术在科研或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应用;3) 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产业观察/市场研究分析;4) 相关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3、稿件要求1) 文章(图文或视频类)为原创作品,尚未公开发表;2) 观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准确简练,中心思想积极向上;3) 正文不少于1500字符,图片和照片务必清晰。 备注:仪器企业专家的约稿,厂商自身的内容不能超过30%4)投稿须为Word文档,本网编辑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请注明。4、投稿时间及方式回稿截止时间:2022年6月26日投稿邮箱:niuyw@instrument.com.cn联系人:牛编辑(13520558237) 仪器信息网2022年6月
  • 地大何雪梅课题组揭秘“战国红”:“红尊黄贵”因哪般 | 前沿用户报道
    通过上期(拉曼巧析“红颜”,南北玛瑙终分辨丨前沿用户报道)我们知道了可以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区分红玛瑙的产地。然而不同产地的红玛瑙矿物学特征有什么差异,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差异呢?本期我们以产于辽宁北票的“战国红玛瑙”为例,介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雪梅课题组如何利用拉曼光谱分析推测战国红玛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环境变化。图1 “红尊皇贵”的辽宁北票“战国红玛瑙”"战国红玛瑙"是一种隐晶质石英质玉石,主要产地为辽宁省北票地区存珠营子村,是我国著名的玛瑙品种之一。由于其红黄相间的浓郁色泽和复杂多变的条状纹理,被誉为“红尊黄贵”的象征,近年来颇受追捧。研究过程为了进一步展开对“战国红玛瑙”的宝石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雪梅课题组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对待测矿物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显微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等技术探讨了辽宁北票“战国红玛瑙”的物相组成和地质成因。图2 “战国红玛瑙”色彩鲜艳、具有角状细丝条带纹理物相组成为了分析“战国红玛瑙”的物相组成,首先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对基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战国红玛瑙”主要由α-石英和斜硅石组成,同时也存在赤铁矿和针铁矿。另外,以“红尊黄贵”著称的“战国红玛瑙”一般呈现红黄相间的颜色,对其致色矿物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深红色主要由赤铁矿和少量α-石英组成,黄色则与针铁矿的含量相关。图3 辽宁战国红玛瑙样品的拉曼光谱成因分析自战国红玛瑙样品的中心至边缘依次进行拉曼光谱的测试,从而获得样品中斜硅石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而推测战国红玛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环境变化。图4 带状玛瑙样品中斜硅石含量变化分析图图5 带状玛瑙样品中斜硅石含量变化分析图图6 玛瑙样品中斜硅石含量变化分析图图4-图6分别为战国红玛瑙中斜硅石含量的空间分布,含量范围为17~54%。在围岩附近的微粒石英含有高达54wt%的斜硅石(图4,点1),而在具有球形结构的微粒石英集合体中,斜硅石含量要低得多(图6b,d)。此外,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微晶二氧化硅颗粒中也发现了斜硅石含量的这种变化(图6c,d),这可能反映了其成矿流体中的物理化学差异。图7 带状辽宁北票战国红玛瑙的形成过程模型结合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推测,当流体流入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火山角砾岩时,压力显著下降,温度降至200℃以下。此时,成矿流体中的二氧化硅处于高度过饱和状态,微晶二氧化硅迅速沉积在孔洞和裂隙壁上。随着二氧化硅饱和度的降低,导致斜硅石的含量也随之降低,并使石英颗粒从微晶(细粒状、纤维状和/或二者组合)到巨晶逐渐变大(图7)。二氧化硅过饱和时的局部振荡会引起斜硅石含量的变化(图7a)。此外,在持续氧化条件下,铁质包裹体沿着与微晶二氧化硅颗粒组成的三明治状夹层平行的条带析出(图7b)。当流体的pH值在酸性和碱性之间变化时,战国红玛瑙中形成明显的红色、黄色和白色条带(图7c)。图8 具有红色、黄色和白色条带的“战国红玛瑙”仪器推荐在对玛瑙等宝石进行鉴定时,由于样品的特殊性,对检测仪器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由于样品十分珍贵,一般要求在测试过程中尽量不损坏样品,要求仪器能进行无损分析。另外,对玛瑙的成分分析需要准确鉴定样品上的微小矿物,这就要求仪器能进行微区测试。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则因其具备微区、无损、快捷等众多检测优点,成为珍贵宝石矿物检测手段的优先选择。本实验中全程使用了LabRAM HR Evolution 高分辨拉曼光谱仪,配备科研级正置/ 倒置显微镜,可实现UV-VIS-NIR 全光谱范围拉曼检测。焦长达到800mm,具有超高的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并实现了高度自动化。LabRAM HR Evolution 高分辨拉曼光谱仪何雪梅课题组简介何雪梅,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材料学与宝石矿物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红玛瑙》国家标准研制项目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卷普及本》的研编工作。在国内外珠宝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百三十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8篇)。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玛瑙的拉曼测试方法、玛瑙的物相组成和形成过程的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一步学习。扫码查看文献(来自何雪梅公众号:原文传递 | 辽宁北票战国红玛瑙的宝石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显微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和拉曼光谱综合分析)
  • 如何利用冷水机提高冷风机降温效果
    一般冷风机都是安装在户外,因此蓄水盘在烈日高温幅射下,水温升高,严重影响了降温效果,如果蓄水盘的水温大于等于室内空气的温度,则根本起不到降温的效果。因此蓄水盘内水的温度高低决定着冷风机的降温效果。 上海田枫实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的冷水机厂家,可以提供冷水机非标定做,配套冷水机解决方案。根据多年经验,总结下如何利用冷水机来提供冷风机的降温效果。 本方案包括降温蓄水罐、制冷水泵、上海田枫冷水机、数目与冷风机相同的回水管和进水管,冷风机的出水口通过回水管和降温蓄水罐进水口连接,降温蓄水罐出水口通过制冷水泵连接冷水机进水口,冷水机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连接冷风机的另一个进水口。 为了控制水流的通断,制冷水泵和冷水机进水口之间设有水流开关。为了防止水的回流,让水能够顺利的输送到冷风机,冷水机的出水口和冷风机的进水口之间设有止回阀和水阀。 其原理是将自来水输送到冷风机,利用机身蓄水盘内水的温度比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从空气吸取热量,来进行降温,而温度升高的水通过冷水循环机构,经过降温蓄水罐和冷水机冷却后,降低到合适的温度,就可以送到冷风机再次进行降温。因此,只需要少量的循环水,冷水机耗费少量的电能就可以大幅提高冷风降温装置的降温效果。 来源:上海田枫仪器有限公司:冻干机www.tfyqchina.cn 冷水机www.tfsye.com关键词:[冷水机][小型冷水机][工业水冷机][实验室冷水机][制冰机][超低温冰箱][冻干机] [实验室冻干机][生产型冻干机]
  • 我国几何量精密测量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几何量精密测量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研究于连栋,赵会宁,贾华坤[序言] 2004年我的导师费业泰教授开始与合肥工业大学校友Richard He合作开发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是国内较早开展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研究的团队之一,当时费老师带领胡鹏浩和胡毅等几位老师及若干研究生从零开始攻关,研制了首台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原型样机。2006年6月本人加入这项研究工作,主要负责测量机误差建模和测量机参数标定和辨识方面的工作。初期仪器的研发工作还曾与中国船舶工业第6354研究所合作过一段时间。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我们在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创新精度支撑理论和仪器研发工程技术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本人先后主持4项与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年成功获批“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开发与应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仪器专项),项目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通过技术验收和综合验收。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曾经说过“关节臂仪器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费老师和合肥工业大学在仪器精度理论领域积累的丰硕成果”。该项目历时近20年经过两代人的持续投入和潜心研发,完全掌握了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技术,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节式坐标测量机零的突破,该技术成果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仪器专项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夏豪杰教授的大力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赵会宁、贾华坤等博士研究生及若干硕士研究生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研究背景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飞机装配、模具制造等领域的高精密几何量测量仪器。与传统正交式坐标测量机相比,关节类坐标测量机通常由6或者7个旋转关节串联而成,具有灵活性高、便携性好、测量范围大和适于在位测量等优点。其测角系统由安装在各旋转关节上的高精度角度编码器实现 关节类坐标测量机采用光学扫描测头可实现被测件复杂曲面的非接触快速测量 为得到精确的测量模型,还需研究多种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以及由不同国际组织制定的关节类坐标测量机的性能评价标准。针对上述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关节类坐标测量机的研究现状和技术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二、核心关键技术2.1基于广义误差模型的运动学建模技术传统D-H建模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病态问题,极大地影响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精度。为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含几何误差和非几何误差的运动学建模方法—广义误差模型建模理论,进一步提高了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模型精度,如图1所示。图1 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广义误差模型2.2圆光栅传感器测角误差修正技术将阿贝原则拓展到角度测量领域,定义了测角阿贝误差的概念,提出了测角阿贝误差的修正方法,在修正测角阿贝误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测角误差进行修正,圆光栅传感器的测角精度得以显著提高,如图2所示。为探究圆光栅传感器各主要的误差作用方式和各项误差成分比重,开展了基于误差源分析的测角误差修正技术研究,推导并验证了包括旋转主轴径向误差运动和光栅盘安装偏心的测角误差模型,并为精密轴系的设计和装调提供了理论指导作用;为进一步修正温度产生的测角误差,提出了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显著提高了圆光栅传感器的测角误差。图2 测角阿贝误差测量装置 图3 测角误差修正效果2.3自制3D体约束标定体结合现行ASME B89.4.22-2004、VDI/VDE 2617-9和ISO 10360-12-2016标准,提出一种全新的全测量空间3D体约束的标定系统并首次建立了全空间综合误差标定模型,如图4所示。基于全测量空间3D体约束标定体,利用最佳采样策略,获取全空间标定数据集,建立了基于虚拟距离和单点双重约束的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全空间综合误差标定模型(结构参数误差和非结构参数误差),大幅消除了非参数系统误差、拟合误差,并根除了传统标准件位姿变化引起的变形误差,有效提升了标定精度和效率。该技术在机器人、极坐标测量仪器等误差修正方面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图4 全测量空间3D体约束标定系统2.4结构设计与轴系精密装配自主设计了6-DOF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结构,其核心关键机械结构是精密旋转轴系。根据仪器测量精度的设计指标,选择高精密级轴承并依据轴孔配合原则合理设置公差带。制定零件加工质量检测规程,对旋转主轴等零件的关键部位尺寸使用正交式坐标测量机进行检验。利用热胀冷缩效应装配精密轴系,通过改变轴承预紧力实现对旋转主轴转动状态的调整,制定旋转主轴转动状态检测规程,利用自准直仪等仪器设备对旋转主轴的误差运动进行检测,评估精密轴系是否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如图5所示。图5 精密轴系装配图2.5力平衡系统研发由于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是一款手持式精密测量设备,需要在靠近基座的第二个关节处安装力平衡系统以平衡仪器自身的重力,提高工人在长期操作仪器时的舒适性,降低操作疲劳,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经公式推导、仿真分析、定量实验和仪器整机平衡性能验证,研发了可靠的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力平衡系统,如图6所示。图6 力平衡系统研发过程图2.7仪器测量软件开发测量软件是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组以Qt软件为开发平台,结合OpenCasCade开发了适用于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测量软件,完成直径、圆度、圆柱度、平面度等几何尺寸、形位公差的算法开发,并用标准测试数据与成熟商用软件进行比对,验证算法准确性。软件具备测量过程实时显示、数据存储、测试结果导出等功能,并方便进行功能扩展,如图7所示。图7 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测量软件经上述关键技术积累,成功研制了测量范围为1.2m-3.6m共5种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如图8所示。其单点测量重复性介于±0.018-0.036mm,长度测量重复性±0.049-0.119mm。图8 不同型号关节式坐标测量机三、应用技术开发3.1汽车行业的应用针对汽车行业模具标定、焊接夹具定位和人机工程测试三个典型应用场景,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相关测试验证,如图9所示。(1)模具标定测量提出利用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对汽车冲压模具进行现场测量。通过在测量现场测量被测模具的多个关键点,把测量机的测量坐标系统一到模具自身设计的坐标系内,然后通过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测量得到各被测点坐标值,与其理论设计值比较,给出测量结果评价,也可以通过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测量软件拟合测量得到模具模型,与其设计理论模型比较,得到模具的形变,根据其形变情况标定模具。(2)焊接夹具定位测量 在使用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对焊接夹具进行定位检测时,通过对夹具体检测基准的测量,采用与理论数模相拟合的方式建立坐标系,分别测量夹具体的各个定位销及定位面与三维数模的偏差,以判定该夹具是否符合要求。(3)人机工程测试 为保证汽车乘坐人员的乘坐舒适性,需要保证汽车座椅空间3D位置的精密安装。在车身边架设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将其测头伸进车厢内,完成对隐藏在车厢内座椅关键点的位置测量,并通过测量车身各关键点,来判断座椅的安装是否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解决了汽车零部件几何尺寸测量和定位安装现场检测的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生产质量。图9 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3.2飞机制造中复杂零件、工装的现场检测在民用飞机制造企业利用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对飞机舱门及装配工装进行检测,并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该类测量可以保障装配人员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提高装配质量,根据提供的详细尺寸参数,实现对飞机关键部件生产质量的全面控制,提升飞机关键部件的产品质量,促进了我国飞机制造业的自主高质量发展。如图10所示。图10 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在飞机制造业的应用3.3 EAST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关键部件定位测量和形变检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 实验装置(EAST)内部含有种类繁多的关键零部件,每次放电后需要对其装配定位精度和形变进行精密测量。传统方法采用靠板、标尺等手段仅能进行定性测量。为解决核聚变装置内部关键部件装配定位测量难题,我们提出激光跟踪仪与关节式坐标测量机进行组合测量的模式,充分发挥激光跟踪仪超大尺寸全局测量和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灵活、便携、无测量障碍点的局部测量优势。通过升级EAST大厅外部基准、构建内部基准,统一内外基准网,在EAST核聚变装置维护改造期间通过搭建测量系统,顺利完成关键部件装配定位测量和形变检测,为核聚变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保障,如图11所示。图11 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在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应用四、总结风雨18年仪器研发路,在两代仪器人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基于“新原理、新装置、新工艺”的整套仪器研发经验,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关节式坐标测量机从无到有,从原理样机到小批量生产的突破,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为相关仪器的国产化替代奠定了基础。【作者】于连栋,博士,教授,2003.9-2020.5年就职于合肥工业大学,2020年6月以来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期从事3D宏观尺度坐标测试技术、微纳传感技术、超快光学精密测试技术研究,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点击图片直达报名页
  • 上海大学李明教授:几何量数字化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几何量数字化测量技术发展趋势李明,韦庆玥测量的实质是通过与标准器/参数比较并赋值的过程,常规意义上是用于产品验收和质量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就产品几何质量检测技术来讲,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测量技术从基于实物标准器的测量方法进化到基于虚拟标准器的测量方法。坐标测量机就是其中的典型产品,其通过对被测对象离散点云的精确获取,将实物几何特征导入CAD系统,并通过测量软件的专业处理,实现与标准“器”(模型)的比较,并开展误差计算和评定,以及符合性判定。目前,坐标测量机已在企业广泛应用,并成为企业质量数据和过程控制操作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从某种角度看,测量操作可以分为二个部分,一个是测(取),一个是量(计算和评定)。在“测”的方面,随着光学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原接触式测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应用领域,提高了测量效率,其主要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1)蓝光、白光和激光,以及影像等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动了测量技术向生产现场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了复杂零部件海量测量点云的快速获取和快速误差评定。2)高速影像测量技术、图形识别和相关智能算法正被应用于生产线/流水线中对产品的精度检测和快速分选场合,并成为当今智能制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3)激光跟踪仪、激光雷达、光笔测量仪、关节臂等移动测量装置,以及其与扫描测量的结合,使数字测量技术跨入大尺寸时代,不仅能应对大型工件/场景的几何精度测量,还作为大型现场的装配辅助测量工具,实现了测量辅助装配(Measurement Aided Assemble,MAA)与精度控制技术。4)光学测量技术,特别是光学显微、光学干涉、光谱共焦、原子力等测量技术的发展的应用,使测量技术实质性进入了微纳领域。这其中不仅包括表面形貌和结构的测量与评定,更涉及到三维微小特征及参数的测量。为微纳器件(M/NEMS)的质量检测和过程控制提供了利器,同时,这些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已拓展至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测量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测量操作的主要任务是按要求测取并计算和评估,因此测什么和如何计算与评估就体现在“量”的方面。这方面近年来同样在突飞猛进,特别是国际ISO从1993年起,就开始了对几何质量定义和过程控制整个标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取名为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和验证标准体系(Geometry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GPS&V),这是一个由150多个标准组成的技术体系,我国转化ISO标准并已发布了大部分的GPS&V标准。这个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对几何质量的整个业务链进行全面规范,其中有相关部分内容是对测量操作的规范,充分体现了测量在验证中的地位和作用。GPS&V标准提供的规范和数字化转型支撑主要包括:1)对测量内容定义、测量操作过程、测量评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基于数字化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有效地保障了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还为测量过程的自动化提供了技术保障。2)给出了大量面向综合功能和面向过程控制的规范标注方法以及相应的规范检验操作集,为测量技术走进现场、走向功能交会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3)给出了测量不确定的估算方法和管理流程(Process Uncertainty Management,PUMA),使测量系统的构建和测量能力的评估实现了数字化转型。4)根据现场测量、大型工程场景的测量需求,以及测量过程的数字化控制要求,给出了面向测量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技术和基于数字化的操作规范。5)给出了大量的面向三维形貌的规范计算和评估方法,为微纳领域的测量操作提供了保障。6)数字坐标测量技术在特殊几何特征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齿轮、螺纹、叶片特型且有高精度测量要求的零部件等,有效地提高这些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此外,为进一步将测量及其测量数据应用纳入整个数字化体系,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技术、以及在MBD基础上的质量信息架构(Quality information frameworks,QIF)技术等相关国际标准也正在加速制订和完善中,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数字测量与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化趋势。此外在测量的具体操作层面,各大测量机和测量软件供应商,如蔡司(ZEISS)、海克斯康(Hexagon)等,除了进一步根据ISO标准和工程应用场景完善测量软件功能外,还关注了测量编程集成、测量数据管理、测量系统管理、测量知识库构建和应用等环节,为测量融入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有效的数字化工具。随着数字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测量需求被提出。于是,订制的数字化测量功能系统的研发和基于CAD测量软件的功能模块二次开发也将成为测量领域中的一个关注热点和重要趋势。作者介绍:李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robotlib@shu.edu.cn韦庆玥,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实验师
  • 半导体量测领域新增量测设备!中图仪器无图晶圆几何量测系统正式发布
    在晶圆制造前道过程的不同工艺阶段点,往往需要对wafer进行厚度(THK)、翘曲度(Warp)、膜厚、关键尺寸(CD)、套刻(Overlay)精度等量测,以及缺陷检测等;用于检测每一步工艺后wafer加工参数是否达到设计标准,以及缺陷阈值下限,从而进行工艺控制与良率管理。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要求精度高、效率高、重复性好,量检测设备一般会涉及光电探测、精密机械、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半导体设备中,技术难度高。在wafer基材加工阶段,从第一代硅,第二代砷化镓到第三代也是现阶段热门的碳化硅、氮化镓衬底都是通过晶锭切片、研磨、抛光后获得,每片衬底在各工艺后及出厂前,都要对厚度、翘曲度、弯曲度、粗糙度等几何形貌参数进行系统量测,需要相应的几何形貌量测设备。下图为国内某头部碳化硅企业产品规范,无论是production wafer,research wafer,还是dummy wafer,出厂前均要对几何形貌参数进行量测,以保证同批、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也能防止后序工艺由于wafer warpage过大,产生碎片、裂片的情况。中图仪器针对晶圆几何形貌量测需求,基于在精密光学测量多年的技术积累,历经数载,自研了WD4000系列无图晶圆几何量测系统,适用于线切、研磨、抛光工艺后,进行wafer厚度(THK)、整体厚度变化(TTV)、翘曲度(Warp)、弯曲度(Bow)等相关几何形貌数据测量,能够提供Thickness map、LTV map、Top map、Bottom map等几何形貌图及系列参数,有效监测wafer形貌分布变化,从而及时管控与调整生产设备的工艺参数,确保wafer生产稳定且高效。晶圆制造工艺环节复杂,前道制程所需要的量检测设备种类多、技术难度高, 因此也是所有半导体设备赛道中壁垒最高的环节。伴随半导体制程的演进,IC制造对于过程管控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图仪器持续投入开发半导体量检测设备,积极倾听客户需求,不断迭代技术,WD4000系列在诸多头部客户端都获得了良好反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图强铸器、精准制胜,中图仪器与中国半导体产业共同成长。
  • 高精度、复合式、智能、易用 | 2024上半年几何量测量仪器新品盘点
    随着工业4.0浪潮的持续深化,高精度、智能化、集成化的测量仪器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2024年上半年,众多仪器厂商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推出一系列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新品,不仅提升了测量技术的边界,更为智能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特对2024年上半年上市新品进行盘点,以飨读者。(本文产品信息来源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遗漏,欢迎留言补充。联系邮箱:niuyw@instrument.com.cn)海克斯康 SmartScan VR800智能蓝光扫描系统3月,海克斯康发布SmartScan VR800智能蓝光扫描系统。该新品是首款配备自动变焦镜头的结构光3D扫描仪,拥有智能分辨率、智能变焦和智能抓拍三大创新功能。它专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设计,通过简单的软件设置,即可完成扫描分辨率和测量范围的快速调整,为用户实现精确、高效的扫描测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 OCTAV HP高精度复合式影像测量专机4月,在2024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期间,海克斯康发布重量级新产品——OCTAV HP高精度复合式影像测量专机。该产品精度高达0.4μ+,是一款为满足用户对于高精度、高性能、高稳定性测量需求而设计的高端复合式影像测量专机。该新品将行业内先进的测量传感技术,包括高精度的接触式触发和扫描技术,基于影像测头的视觉检测技术,基于共聚焦白光测头的光学扫描测量技术等,定制化集成到一台测量设备上,实现了一机多能以及高精度复合式测量。OCTAV HP亚微米级别的影像测量功能结合先进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适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3C电子、医疗等行业领域。蔡司CAPTUM三坐标测量机3月 28 日,深圳ITES展会现场,蔡司盛大推出全新三坐标测量机CAPTUM。新品具有安装快捷、服务便利、操作简便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坚实可靠的质量保障。值得一提的是,CAPTUM 家族首次引入“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设计概念,让用户操作更为便捷。其高适配的应用场景特点,更是让三坐标的应用变得更简单易用。4月,在第十六届重庆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 2024)上,蔡司发布O-INSPECT 863 Duo多用途复合式坐标测量机,该新品是一款集成了三坐标测量功能、影像测量以及显微镜检测功能的复合式测量设备,配备连续扫描接触式测量、高倍率变焦影像镜头等,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汽车、航空航天领域的复杂工件的形位公差测量及缺陷检测。天准科技CM系列三坐标测量机4月,在第十三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 2024)上,天准科技发布CM系列三坐标测量机,该新品以超高精度 0.3μm 国家重大专项复合测量机技术背景为研发基础,目前拥有CMZ/CMU/CME 三大系列,集Vispec Pro软件系统、HSP测头/TR50旋转测座探测系统、驱控一体TCC电控、直线电机驱控技术四大自研技术为一体,同时创新性地将工业级的碳化硅陶瓷材料运用在高端系列机型上,重新定义行业精密测量标准,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机械加工、精密制造、计量院所、航空航天等领域。6月18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CIMES)上,天准科技发布了全新VMZ超高精度影像仪。该新品在测量精度以及稳定性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测量精度高达0.8μm,最大倍率高达4000倍。出色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使其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测量任务,适用于半导体、微组装、光通信等高精度测量场景。思看科技NimbleTrack灵动式三维扫描系统4月9日,思看科技发布NimbleTrack灵动式三维扫描系统和NimbleTrack灵动式三维扫描系统。NimbleTrack集全无线、不贴点、双边缘计算、一体成型架构于一身,精准驾驭中小型场景动态三维测量场景,其扫描仪和跟踪器深度集成高性能芯片与嵌入式电池模组,实现了全域无线测量和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开启工业计量智能无线新时代。AM-CELL C系列自动化3D检测系统AM-CELL C系列自动化3D检测系统创新性融入核心单元设计理念,集易部署、易操控、高拓展性、全方位安全于一体,为中小型零部件检测打造自动化交钥匙解决方案,探寻智能制造更多可能。中图仪器WD4000系列无图晶圆几何量测系统2月,中图仪器针对晶圆几何形貌量测需求,基于在精密光学测量多年的技术积累,历经数载,自研了WD4000系列无图晶圆几何量测系统,适用于线切、研磨、抛光工艺后,进行wafer厚度(THK)、整体厚度变化(TTV)、翘曲度(Warp)、弯曲度(Bow)等相关几何形貌数据测量,能够提供Thickness map、LTV map、Top map、Bottommap等几何形貌图及系列参数,有效监测wafer形貌分布变化,从而及时管控与调整生产设备的工艺参数,确保wafer生产稳定且高效。3月,中图仪器发布Mizar Silver三坐标测量机,融汇多项核心创新技术,采用低热膨胀花岗岩导轨系统、环抱式气浮支撑系统、Z轴柔性平衡设计、高刚性传动系统、空间21项结构误差补偿技术等,并装载全自主化运动控制器与测头测座系统,自主化三坐标测量软件PowerDMIS。先临三维FreeScan UE Pro2 无线高速激光手持三维扫描仪5月,先临三维发布FreeScan UE Pro2 无线高速激光手持三维扫描仪。此番创新融合了嵌入式边缘计算模块,实现无线传输功能,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操作自由。这款新品借助内置的嵌入式边缘计算模块与灵活的移动电源支持,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获取高精度三维数据。基恩士VM-6000大范围三坐标测量仪5月,基恩士发布VM-6000大范围三坐标测量仪,通过接触探头、激光扫描探头,单人即可在现场测量大型产品的尺寸、形状。新品测量范围由原来的15m扩大到25m,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大型产品。Qualifire&trade 激光干涉仪2024年初,阿美特克 旗下Zygo公司宣布发布其最新的激光干涉仪Qualifire&trade 。Qualifier加入了一系列高端干涉仪解决方案,旨在支持半导体、光刻、星载成像系统、尖端消费电子产品、国防等行业中最苛刻的计量应用。这款干涉仪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将显著的增强功能集成到一个更轻的小型封装中。秉承Zygo在计量领域的卓越标准,Qualifire&trade 不仅确保了高精度,更通过精细化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优化了用户交互体验,使操作更为高效,部署更加灵活,完美平衡了性能与便捷性。综上所述,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一系列新品,在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便捷性与易用性等多个维度实现了显著突破与创新。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这一系列创新成果,无疑为工业4.0智能制造的加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 研究人员开发出合理化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计算超分辨方法可在不损失其他成像性能的前提下,提升显微图像分辨率或信噪比,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针对生物医学研究必需高保真度、可定量分析的图像要求,深度学习显微成像方法存在三大共性问题:受限于深度学习内秉的频谱频移(spectral-bias)问题,输出图像分辨率无法达到真值(ground truth)水平;受限于超分辨重建、去噪问题的病态性(ill-posed problem)和神经网络模型的不确定性(model-uncertainty),重建或预测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数据,但高质量训练数据的采集在许多应用场景下极其困难、甚至无法实现。当前,深度学习显微成像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如火如荼,并表现出超越传统成像性能极限的潜力,但上述问题阻碍了现有深度学习超分辨或去噪方法在生物显微成像实验中的使用。   10月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戴琼海课题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博士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以长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题为Rationalized deep learning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for sustained live imaging of rapid subcellular processes的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套合理化深度学习(rationalized deep learning,rDL)显微成像技术框架,将光学成像模型及物理先验与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相融合,合理化网络训练、预测过程,从而实现了高性能、高保真的显微图像去噪与超分辨重建,并结合实验室自主研发、搭建的多模态结构光照明显微镜(Multi-SIM)与高速晶格光片显微镜(LLSM),将传统TIRF/GI-SIM、3D-SIM、LLS-SIM和LLSM的成像速度/时程提升30倍以上,实现了当前国际最快(684Hz)、成像时程最长(最长可达3小时、60,000时间点以上)的活体细胞成像性能,首次对高速摆动纤毛(30Hz)中转运蛋白(IFT)的多种运输行为以及完整细胞分裂过程中核仁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过程进行快速、多色、长时程、超分辨观测。Nature Biotechnology针对这一工作同时发表了评述文章(Research Briefing)。   具体而言,李栋/戴琼海研究团队提出的合理化深度学习结构光超分辨重建架构(rDL SIM)不同于现有超分辨神经网络模型的端到端(end-to-end)训练模式,而是采用分步重建策略,首先利用所提出的融合成像物理模型和结构光照明先验的神经网络对原始SIM图像进行去噪和高频信息增强,然后通过经典解析算法进行SIM重建以获得最终的超分辨图像。相比于该团队去年在Nature Methods上提出的超分辨重建神经网络模型DFCAN/DFGAN,rDL SIM可将超分辨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降低3~5倍,并实现更高的保真度和重建质量;相比于其他去噪算法(如CARE),rDL SIM可恢复出调制在原始图像中的莫尔条纹,并将高频信息增强10倍以上。   此外,针对晶格光片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宽场照明或点扫描成像模态,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可学习的傅立叶域噪声抑制模块(FNSM)。该模块可以利用OTF信息对显微图像中的噪声进行自适应滤除。科研团队以此构建了嵌入FNSM的通道注意力去噪神经网络架构,并基于显微成像数据本身的时空连续性,提出了时空交织采样自监督训练策略(TiS/SiS-rDL)。该策略无需额外采集训练数据、亦无需保证时序数据具有时间连续性,即可实现媲美监督学习效果的去噪神经网络的训练,解决了实际生物成像实验中高质量训练数据难以获取的难题。   合理化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可适用于包括2D-SIM、3D-SIM、LLSM等在内的多种显微成像模态,提供高分辨率、高保真的显微图像重建性能,相较于传统方法最多可以提升30倍的成像时程和10倍的成像速度。借助rDL成像技术,研究团队开展了诸多过去的成像手段无法开展的超分辨活体成像实验,并与Lippincott-Schwartz、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朱学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康敏探讨了其潜在的生物学意义,包括:对滴落在玻片上的U2OS细胞贴壁生长过程进行双色、长时程(1小时以上)、超分辨(97nm分辨率)观测,清晰、真实地记录了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动力学现象,且不干扰这一漫长、脆弱的生命过程;对高速摆动纤毛以当前最快的684Hz成像速率进行长达60,000个时间点的连续超分辨观测,且过程中无明显光漂白或细胞活性损伤,并对纤毛摆动模式和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对摆动纤毛及纤毛内转运蛋白(IFT)进行超快、超分辨双色成像,揭示了IFT在行进途中碰撞、重组、掉头等多种新行为;通过对cCAS-DNA与ER进行双色、长时程、超分辨成像,观测到cGAS-DNA在保持与ER持续接触过程中的定向运动、转向或扩散等行为,拓展了对膜性细胞器与无膜细胞器相互作用机制的认知;对HeLa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核仁磷酸蛋白(NPM1)、RNA聚合酶I亚基RPA49及染色质(H2B)进行超长时程(12秒采集间隔,2.5小时以上)的三维超分辨活体成像,实现了对完整有丝分裂过程中NPM1与RPA49两种结构形态变化的三维超分辨活体连续观测,揭示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形成以及NPM1、RPA49两种无膜亚细胞结构的相变、互作规律;以10Hz的全细胞体成像帧率对高尔基体进行长达10,000时间点的连续拍摄,并实现了对完整细胞分裂过程内质网、溶酶体、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的三色、高速(秒量级)、超长时程(小时量级,1000个时间点)三维观测,探究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器在子代细胞中的均匀分配机制。   李栋/戴琼海合作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与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交叉创新,提出了合理化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框架,解决了现有深度学习成像方法分辨率损失、预测不确定性、训练集不易采集等难题,可为多种活体显微成像模态提供30倍以上的成像速度与时程的提升,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同时,该研究团队所坚持和倡导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光学成像原理交叉创新、软硬结合的研究思路,为现代光学显微成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腾讯“科学探索奖”、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的支持。图1.合理化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神经网络架构图2.合理化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应用概览
  • 青海质检两局合力推动“质量提升”
    为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进大质检文化建设和搞好“质量提升”活动,进一步提高青海质检系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推动青海质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7月8日,青海检验检疫局与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签订《关于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进大质检文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决定加强业务合作,促进双方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度融合、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联合,建设合心、合力、合作的青海质检。双方将在九个领域29个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青海检验检疫局局长徐华良和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周忠诚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备忘录文本上签字。两局班子成员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建立十大合作机制。一是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协作机制,增强应对食品安全风险能力 二是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联动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和监管水平 三是加强名牌产品联合认定工作,强化名优产品把关扶持措施 四是建立认证认可证后监管共享机制,加强强制认证领域有效监管 五是建立标准信息互通机制,整合双方优势,提升监管能力 六是建立行政执法申诉处理协同机制,加大联合打击违法行为力度 七是建立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兴检工作纵深发展 八是建立干部交流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九是建立文化交流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 十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两大”工作开展。   双方《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更加有利于青海质检机构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富裕文明新青海建设。
  • 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荣获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p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两位广东籍的科学家——94岁的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fc950d5a-4bb8-4f4c-9b66-923f0e159ff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1.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1.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供图 /span /p p    strong 黄旭华 /strong ,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黄旭华院士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p p   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数十年,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共和国勋章”共授予8人,黄旭华便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黄旭华还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58e50b5f-95bd-4258-93bb-3642c276584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7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110104257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供图 /span /p p   曾庆存,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p p   曾庆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半隐式差分法”和构建斜压原始方程模式,突破了同步计算涡旋和波动的技术瓶颈,首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的理论、模式和方法随即被世界气象组织“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p p   值得关注的是,曾庆存院士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4年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2016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其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p
  • 斩获业内两大重磅奖项,这些仪器有何魅力?
    仪器信息网讯 我们知道,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石。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科技重大成就的获得和科学新领域的开辟都是以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的突破为先导,因此科学仪器持续的创新与研发非常重要,同时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也是各仪器厂商必争之高地。就在近日刚刚结束的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上,2021年“BCEIA金奖”名单正式揭晓,其中,共有11台科学仪器新产品斩获此殊荣。BCEIA金奖是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于1989年设立,旨在鼓励国产分析仪器的研究、开发、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新研制仪器产业化和推广应用。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出三百多台国产分析测试仪器,有力地推动了国产分析测试仪器行业的发展。在科学仪器行业,除了BCEIA金奖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新品奖项——“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该奖项是仪器信息网于2006年发起,至今已举办15届。与BCEIA金奖不同的是,“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每年评选一次,且是将国外、国内的产品放在一起评比。15年间,共有1500余家企业发布申报新产品9000余台,其中有366台仪器荣获“优秀新品奖”,平均入选率仅为5.2%。就今年新公布的“2020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就有14台国内外新品荣登此榜。可以看到,无论是“BCEIA金奖”,还是“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都是由行业内专家层层把关、严格评选而出。如果能同时登上这两个奖项的榜单,就足以说明该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事实上,每次都会有一批优秀的新产品能得到行业内共同关注,荣登两榜单。那么近几年到底是哪些优秀国产仪器获得双料奖项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下吧!2021年同时荣获BCEIA金奖和“2020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的产品多通道两虫检测一体化预处理设备及辅助自动识别系统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由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通过开展深入合作研发而成。其参照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国内水质检测的实际情况,以降低设备和检测成本为目标,围绕“两虫”检测方法、仪器研制、自动识别系统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发,开发出基于“滤膜浓缩/密度梯度分离荧光抗体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多通道两虫检测一体化预处理设备及辅助自动识别系统,彻底解决了我国饮用水“两虫”检测过程中检测成本高昂、人工识别主观性和技术性、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等诸多问题。EClassical 3200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EClassical 3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传承经典、技术专业并兼容超高效。在外形设计方面,运用了金属通明材质及呼吸灯的设计,将科技和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左右对称的立柱内部束线的设计,使得流路呈环式布局,兼具收纳功能。此外,黑色表面材料耐常规HPLC使用溶剂腐蚀。该仪器不但有长效的高精密和自动的超精准,其高压二元还可以达到双高压二元、甚至双四元高压的效果,使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并能用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作为质谱前段应用。2019年同时荣获BCEIA金奖和“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的产品HGF-V9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这是由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于2019年发布,该产品基于全新的四通道九灯位光学系统,采用高度集成三维集成流路,解决了管路凌乱且记忆效应严重的问题;采用百万次免维护点火技术,解决了点火电热丝容易断裂的问题;采用水冷式自排废气液分离器,解决了气液分离器易积液、除水效果差的问题;此外,开发了汞灯自激发及漂移自动校准技术,解决汞灯光源强度漂移问题;开发了三通道高精度数字化气路、原子化区域可视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原子荧光分析的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BDFIA-8600流动注射分析仪北京宝德仪器有限公司BDFIA-86OO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是由北京宝德仪器有限公司于2019年推出,是在原有的一体机基础上,增加了72位专用自动进样装置和智能终端,一个通道相当于一台独立的仪器,可实现多个通道的同时分析和仪器的多地点同时分析;内置样品稀释装置可自动稀释并制备工作曲线,实现了实时在线稀释,仪器无需停工等待,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配置WiFi、WLAN、蓝牙、4G等多种通讯模块,还可配置平板电脑使用,满足不同客户通讯需求;增加了漏液检测、废液桶溢出报警功能及液面探测跟踪装置,显著提升了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除了以上两年获奖产品,我们还盘点了2017、2015和2013年同时获奖的产品,由于篇幅有限,仪器产品介绍就不一一赘述。2017年同时荣获BCEIA金奖和“2017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的产品有:Mini β 小型质谱分析系统北京清谱科技有限公司BAF-4000全自动四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宝德仪器有限公司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AMS-100移动式现场检测质谱仪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同时荣获BCEIA金奖和“2015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的产品有:GCxGC TOF MS 3300 型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北分瑞利PAF-1100便携式原子荧光光谱仪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KYKY-EM8000F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同时荣获BCEIA金奖和“2013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的产品有:XF-8100型波长色散 X射线荧光光谱仪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体来看,科学仪器企业正在不断地通过技术迭代来革新产品,各种创新技术的应用让科学仪器在性能、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极大程度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我们相信,未来各企业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将会研发出更多、更先进的科学仪器!此外,202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的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有意向的企业进行申报!关于“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我国一直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提高科学仪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科学仪器产业“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性因素。仪器信息网始终以互动(interactive)、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ve)为服务理念。秉持着创新的“基因”,仪器信息网以信息化带动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为了将在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上推出的,创新性比较突出的国内外科学仪器产品全面、公正、客观地展现给广大的国内用户,同时,鼓励各科学仪器厂商积极创新、推出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科学仪器新品,仪器信息网自2006年发起“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截至2020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每年评选出的年度“优秀新品奖”受到越来越多的仪器用户、国内外仪器厂商以及相关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经过10余年的打造,该奖项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仪器行业最权威的奖项之一,获奖名单被多个政府部门采信,仪器信息网新品首发栏目也成为了国内外科学仪器厂商发布新品的首选平台。十五届来,“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从1500余家企业发布申报的9000余台新仪器中,通过仪器信息网专业编辑团队的审核,筛选出7000余台仪器参与“优秀新品”评选活动。300余位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的 新品评审组从创新点、市场前景、用户评价等维度进行线上、线下评审,最终共366台仪器荣获“优秀新品奖”,平均入选率仅为5.2%。“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是国内最早将国外、国内的仪器产品放到一起评选;并且是采取网上申报,网上、网下结合评审的方式进行。一些耳熟能详、重大革新的仪器产品都曾经是我们“优秀新品”评选的获奖产品。例如,Obitrap质谱仪,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国产便携式气相色、在线气溶胶质谱等。“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对所有参与评选的仪器厂商全程免费。企业申报后,符合新品定义的仪器将历经四个阶段的评审:初审、“季度入围奖”评审、年度“提名奖”评审、年度“优秀新品奖”评审。“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建立了长期、稳定、高水平的四级评审体系:“专业编辑团”、“网络评审团”、“技术评审委员会”、“技术评审委员会主席团”。专业编辑之外的评审专家分别来自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从事仪器研制、制造和应用相关工作,其中具有研究员、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家所占比例超过了90%。 “专业编辑团”承担新品初审的工作;“网络评审团”分别承担“季度入围奖”、年度“提名奖”评审工作;“技术评审委员会”承担年度“优秀新品奖”评审工作;“技术评审委员会主席团”承担各个阶段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季度入围奖”名录、年度“提名奖”名录、年度“优秀新品奖”名录拥有最终裁决权。各位新品评审专家按照严格的评审程序,对申报的新品进行网上、网下的评议(逐一进行打分、是否推荐并给出评审意见)。“科学仪器优秀新品”专题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product/newproduct/ReviewAbout
  • 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企业中图仪器冲刺IPO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图仪器对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公开信息显示,10月21日,深圳市中图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图仪器”)与中信建投(601066)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成立于2005年的中图仪器致力于精密测量、计量检测等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去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图仪器顺利入选。  自2005年成立以来,中图仪器逐步聚集了来自清华、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毕业生带头的工程师队伍,从小仪器到大品种,持续推动国内精密测量技术创新与进步。  中图仪器重点发展高端精密、超精密几何量检测仪器,提供一维、二维、三维的尺寸测量产品。中图仪器在精密轮廓扫描技术、精密测量传感器、激光干涉测量、微纳米运动设计、显微三维形貌重建、大尺寸三维空间测量、智能机器视觉测量、精密光栅导轨测控等众多技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发设计、制造优势,已具备从纳米到百米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精密测量仪器和测量解决方案的能力,大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中图仪器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计量质量检测机构、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半导体加工、3C电子等行业,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  中图仪器在深圳市南山区智园科技园拥有现代化的办公场地,在深圳市宝安区创新新世界产业园拥有仪器设备精密加工、装配检测的专业生产制造基地。发展至今,中图仪器的销售和服务网点遍及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海外市场快速成长,营销网络日逐完善。  公开报道显示,多年来中图仪器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25%以上,高于行业10%的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公司已拥有99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参与制定3项ISO标准,主导或参与制定10余项国内或行业标准。  辅导文件显示,马俊杰为中图仪器控股股东,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为36.28%。企查查显示,中图仪器自2016年起经历多轮融资,参投机构包括壹海汇资本、方广资本、架桥资本、海量资本和深创投等。  据了解,在我国高端几何量仪器领域被蔡司、海克斯康、三丰、ZYGO等国际著名品牌全面占据的情况下,中图仪器研制的闪测仪、激光跟踪仪、激光干涉仪、光学3D表面轮廓仪、测长机等多款精密测量仪器逐步达到进口仪器性能水平,以较低成本较高性能服务于我国计量质量检测机构、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半导体加工、3C电子等行业领域,推动行业国产替代,同时市场占有率攀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