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合作新成果

仪器信息网合作新成果专题为您整合合作新成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合作新成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合作新成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合作新成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合作新成果话题讨论。

合作新成果相关的资讯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研成果首次出境赴港
    10月10日,记者从深圳海关所属福田海关获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最新科研成果——一台高时空分辨桌面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近日经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顺利出境。据悉,这是合作区产出的科研成果首次出境赴港,后续将在香港城市大学继续开展研究测试。图为福田海关关员在保障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研成果顺利出境。彭若若摄据了解,这套显微镜为合作区内的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是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表示,作为从高校科研团队产出的科研成果,桌面型电子显微镜的成功研发,标志着在高端电子显微镜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充分体现了合作区科创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以及深港合作的高度发展融合。为助力深圳福田研究院顺利入驻合作区,福田海关以科研机构诉求为导向,组织精干力量上门调研,积极宣讲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在海关注册登记、账册设立、单证申报、设备通关等环节提供悉心指导与精准帮扶,保障该院逾1700万元的科研设备顺利入区,为实验室建设与科技研发进度按下“加速键”。今年8月,深圳福田研究院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项目研发进展顺利,拟计划前往香港调试、发布。然而科研成果出境在合作区尚无先例,涉及口岸通关、申报方式以及物流运输等。得知情况后,福田海关第一时间了解科研机构出境需求以及科研设备运输条件等,发挥合作区专用跨境口岸直连香港的区位优势,支持显微镜以暂时出境方式前往香港,同步建立完善后续跟进、及时响应的长效帮扶机制,以同时满足科研成果在深港两地自由流动及研发需求。截至2022年9月,福田海关已主动对接合作区内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等55家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与政策指导,保障其中26家建立海关账册;充分发挥福田保税区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以及“直连香港、免证免税”的优势,助力超10亿元境内外科研设备顺利入区,逾150个优质项目在这片科创资源汇集的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福田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关将继续围绕“深港合作”的发展定位,紧盯科研机构、企业诉求,大力优化海关监管服务,持续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飞跃。
  • 新趋势,新成果,新合作:FFC第十届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大会
    近年来,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呈现蓬勃之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性因素:首先,随着经济收入提高,现阶段人们在食品消费方面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美味和营养,还有健康和功能的强烈需求。其次,在忙碌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年轻人的亚健康状况突出,82.8%的80/90后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养生,在80/90后群体中有养生意识人数比例达到70%,养生全面年轻化。 再者,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国内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099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整体人口的30%以上,老龄化社会促使健康消费快速上升,功能性食品需求旺盛。在理清功能性食品的崛起原因及发展趋势后,回到当下,如何为国内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寻得未来? 近日,FFC第十届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现场云集了500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功能性食品行业热点话题。 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主办,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承办,主题为“新成果展示与合作对接”。大会开设“功能性食品发展趋势”、“功能食品原料、配料研究及开发应用”、“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与“功能食品开发及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四个专题,并邀请到49位业内专家于会上分享报告。期间,海能应用工程师为大家分享了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在功能性风味分析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该技术在功能性食品研发、改进及品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与优势。 (GC-IMS)技术应用优势无需样品前处理,便可直接上机进行检测,以获得样品最真实的风味信息。通过挥发性有机物指纹谱图的比对,将风味成分直观可视化,用于快速区分样品的产地、品质、等级、真伪、新鲜度、保质期等信息,与此同时由于二次分离技术,通过保留指数和迁移时间对差异化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建立行业专属风味数据库。 FlavourSpec®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仪 现场设有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交流区域,为现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家现场对接行业检测技术需求,科普新产品、新技术,氛围浓厚。 希望未来GC-IMS技术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为推动功能性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及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大连化物所许国旺、朴海龙团队合作新成果 揭示肝癌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分子机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研究组(1821组)朴海龙研究员团队与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以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广教授团队合作,在前期对蛋白质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础上(Oncogene,2020;iScience,2019),进一步发现了去泛素化酶USP22可调控肝癌脂代谢的合成过程,并揭示了USP22可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促进肝癌脂肪酸合成的新机制,为靶向肝癌脂质合成途径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征。脂肪酸从头合成增强是癌细胞中常见的代谢紊乱方式,正常细胞主要是通过外源来摄取和获取脂质的,而癌症细胞则更依赖脂肪酸从头合成维持脂质稳态,以此来满足自身增殖和生长的需求。因此,明确靶向癌症细胞脂肪酸合成过程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之一。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分析肝癌病理组织中USP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代谢组学发现了去泛素化酶USP22与肝癌脂质合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后续通过对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和代谢物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PPARγ是USP22参与肝癌脂质代谢的重要底物分子。PPARγ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能够激活脂肪酸合成关键酶ACC、ACLY、FASN等的表达,进而促进脂质生成。但是,目前对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并不完善。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证实了USP22可以通过切除PPARγ多个赖氨酸位点的K48泛素链来稳定其表达,稳定表达的PPARγ会进一步激活其靶基因ACC、ACLY的表达,最终促进了脂肪酸从头合成并导致了肝癌的发生。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模型的研究证实了干扰USP22-PPARγ-ACC/ACLY的信号传导途径除了会抑制脂质合成,还会显著抑制裸鼠瘤的生长。临床组织中USP22与PPARγ、ACC、ACLY的表达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USP22高表达的肝癌病人预后较差。该工作为靶向肝癌脂肪酸合成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USP22 Regulates Lipidome Accumulation by Stabilizing PPARγ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1808组博士后宁振、1821组助理研究员刘晓龙和博士毕业生郭新、卢畅。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博士后基金、中科院青促会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刘晓龙 图/宁振)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9846-9
  • 大连化物所-岛津组学研究创新合作实验室成果交流会暨代谢组学前沿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2024年8月23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岛津”)在岛津上海分公司举办“组学研究创新合作实验室成果交流会暨代谢组学前沿学术论坛”,与参会专家围绕代谢组学前沿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深入交流,共有来自华东区域教育科研、政府实验室约5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交流会。会议现场大会伊始,岛津公司董事兼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吴彤彬先生致辞。致辞中,吴彤彬先生首先对各位老师莅临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欢迎,并谈到岛津与大连化物所已共同开发商品化的GC-MS特征代谢物分析数据库、LC-MS拟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范本及数据库与方法包等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岛津也在积极开展脂质组学和单细胞空间代谢组学应用方案,为疾病相关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创新的检测技术与应用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吴彤彬先生致辞随后进入前沿学术交流环节,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围绕代谢组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带来《向着高质量的代谢组学分析数据:靶向和拟靶向方法及其应用》的主题报告。许老师分享了代谢组学非靶向和靶向分析方法,并提出了拟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策略,展示了该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同时报告中也谈到如何获取高质量代谢组分析数据,包括实验设计、分析过程的标准化、QA/QC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做会议发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袁超主任医师基于岛津GC-MS特色代谢物数据库,呼出气解决方案,高通量测序等技术,讨论了口腔微生态检测的临床应用,发表题为《岛津助力口腔微生态疾病分子信息的获取与检测》的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袁超主任医师做会议发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员分享基于代谢反应网络的规模化鉴定技术MetDNA,以及高覆盖度的四维代谢组学技术Met4DX软件等内容,带来《质谱驱动的代谢组规模化精准分析》的主题报告,并强调将加强与岛津的合作,开发匹配MetDNA的数据格式及分析流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员做会议发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路鑫研究员带来《基于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规模化注释技术》的主题报告。分享基于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规模化注释策略,包括基于质谱数据库的鉴定方法、结构大数据驱动的注释方法,以及基于反向代谢组学的新代谢物发现等,同时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相关软件LC-HRMSn和MeEx,能够显著提高代谢物注释覆盖度和分析效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路鑫研究员做会议发表岛津中国创新中心应用专家罗世恒先生带来《基于LC-MS拟靶向代谢组学数据库与应用策略》的主题报告。介绍基于岛津LCMS-QTOF和LCMS-TQMS 开发建立的拟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案流程,细化分析方法创建流程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岛津中国创新中心罗世恒先生做会议发表岛津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合作20余年,并于2022年10月双方正式启动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将岛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质的服务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优秀人才与技术形成互补,通过强强合作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组学研究、临床医学等领域。目前双方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已开发商品化GC-MS特色代谢数据库,商品化LC-MS拟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范本及分析方法包和数据库,发表代谢组学相关论文100余篇。未来双方将继续携手共进,为疾病相关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创新检测技术和应用方案,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大连化物所岛津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创新求实,携手共赢”— 祝贺长沙都正-沃特世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两会的胜利召开和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中国制药和医疗行业将继续行驶在快车道上。国家及地方政策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创新药研发以、临床疾病诊疗和检测提供了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长沙都正-沃特世联合实验室”已在项目承接和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于近日举行了2018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会。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冬生教授、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鹏博士、沃特世公司华南区总经理庄淑萁女士、沃特世公司华南区销售经理梁羽女士、沃特世公司中国区关键市场经理汪飞先生作为双方代表参加了会议。 双方代表出席总结会 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冬生教授在交流中提到:“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都正公司与沃特世公司秉承‘创新与求实’的宗旨,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收获。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领域,双方从仪器运行保障、方法开发等方面实现了高质量的系统融合。都正公司首个BE研究顺利通过国家局核查;在临床检验与诊断领域,基于联合实验室的技术转移和方法验证体系转移也正在有序推进。我希望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创新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各自的行业竞争力,实现双赢。” 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冬生教授 随后,沃特世公司华南区总经理庄淑萁女士总结道:“很高兴看到联合实验室在成立之后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这么显著的成果。 项目运行的成功离不开双方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也证明沃特世稳定而可靠的样品前处理、液相分离质谱检测和实验室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领域拥有卓越的表现。我们期待接下来在实验室平台中引入更多沃特世的创新技术方案,例如超临界流体色谱(UPC2)技术和临床液质检测技术,与长沙都正公司携手打造生物分析及临床检测实验室的标杆。” 沃特世公司华南区总经理庄淑萁女士联合实验室依托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药物研究和医学检验方面的经验技术积累,以及沃特世公司在实验室分析仪器及信息化方面的成熟科技,创造了技术与市场间合作的成功典范。会后,双方代表就后续合作方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 沃特世先进的合规性整体解决方案,助力DMPK研究及临床检测技术的全面提升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创新、求实”的核心价值,着力将自身打造成一家集高端技术服务、专业培训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沃特世公司作为生物分析行业和实验室信息化行业的引领者之一,始终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高效、稳定和合规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在临床样本分析及检测领域更是拥有先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丰富的应用案例。其“UPLC + Xevo TQD/TQ-S + UNIFI + NuGenesis”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助力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临床检测技术的全面提升。 关于沃特世公司 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
  • 大连化物所105组科研成果寻求企业合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05组成立于1963年,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辽宁省科委的支持下,一直承担着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中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致力创新,取得了一批国家水平和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取得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105组先后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纯氩气、高纯氧气等高纯气体分析仪并且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还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气相色谱仪、4种类型样品预处理技术和装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以及毛细管液相色谱-高温气相色谱联用仪等。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关亚风研究员兼任105组组长。 为了更好地把105组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成果具体见附录1),现向行业内各企业寻求共同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合作,欢迎有意者来电来函咨询洽谈。 科研成果技术咨询: 联系人:田静 女士 负责人:关亚风 研究员 电话/传真:0411-84379590 84379570 E-mail:guanyafeng@dicp.ac.cn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05组 地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编:116023 附录1:大连化物所105组部分科研成果 (1)微型固态吸附棒萃取器和热解吸装置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该装置和方法的原理类似SPME(固相微萃取),但萃取倍数比SPME方法多10-50倍。它是将萃取棒直接放入样品中在恒温下磁力搅拌,固定相在棒的外层,直接与样品接触并萃取。之后将棒放入专用热解吸装置中热脱附并传输给GC或GC/MS,LC或LC/MS进样分析。该方法对茶叶、烟叶、奶制品和软饮料中农残富集倍数为300到1万倍,比传统方法提高10~100倍,对环境样品中有害污染物的萃取富集倍数高达百倍至十万倍,最小检出浓度下降2个数量级。这种新型样品预处理的方法符合欧盟标准,用在茶叶等农产品出口指标检验、以及各类农副产品农残检验,还适合环境微量有害物质的分析,以及环境本底值调查。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我国各级农产品检验检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各类环境监测站等,总数量超过2万3千个,绝大多数需要对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农残以及环境样品中的有毒有害有机物进行分析,在这些领域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将显著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检测和对进出口食品的检测水平,与国际检测标准接轨。估计该套装置的总市场容量在3万套以上,每套5-7万元,总市值约18亿元,每年消耗品约2000万。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2)环境气氛爆炸预警传感器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本项目是基于微化工原理的预警式爆炸传感器,不论环境中可燃性气体的组成是什么,浓度为多少,只要确实可以引起爆炸,在浓度接近但是还未达到环境条件下的实际爆炸限之前,传感器即发出警报。该传感器主要由燃烧反应微池、微孔气体通道、点火装置、加热装置、爆炸检测和报警系统组成。传感器对氢气/空气、乙炔/空气、甲烷/空气、液化气/空气、天然气/空气,在距离爆炸下限浓度还差30%时即可报警,而且预警范围在正常燃爆下限之前30% ~0 % 之间可调。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爆炸预警传感器适用于环境中可燃性气体浓度接近爆炸极限时的检测和报警。只要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接近爆炸限、存在爆炸的潜在可能,该传感器就会检测到并发出警报。预警式爆炸传感器在煤矿安全、石油化工、天然气、煤加工、制氢、化工厂、油库以及可燃气体泄漏现场救护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3)毛细管固相微萃取器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本技术属毛细管固相微萃取技术,是色谱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和目标组份富集技术。本技术发明中避免使用高温阀,而用压力差和微通道控制气体流向,使仪器成本降低,而性能比用高温阀有所提高。适合液体样品或气体样品中挥发和半挥发有机化合物的萃取或吸附富集。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本装置及方法特别适合分析饮用水、地表水和低黏度饮料中挥发性、半挥发性和难挥发痕量有机组分的萃取富集,可实现样品的富集/脱附/进样与气相色谱分析的在线操作。据保守估计,全国用于饮用水和地表水分析至少8000台GC仪,需毛细管固相微萃取器16000台,以每套1万元计,共1.6亿元,每年消耗品1000万元。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4)汽油中芳烃及醇醚类组分定量分析装置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该装置和方法采用毛细管串联—切割反吹的方法将汽油中芳烃完全与其它烃类分离开、并与其它组分进行归一化(响应因子校正)定量,在切割反吹的过程中允许的时间窗口为12 s,避免了传统的国标或ASTM方法中切割时间允许误差仅为0.2 s所带来的定量误差,而且不必采用外标。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该装置可用于轻质油的组分分析、ppm级苯含量测定,以及乙醇汽油中醇类含量的测定。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 5)数字直读式氢气含量测定仪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氢含量测定仪是专门用于连续或间断测定各种混合气体中氢的含量,并以数字形式直读显示。混合气体除氢以外的组成变化不影响测氢的准确度。 l 测量范围: 0.1 ~ 99.9% 线性 l 测量方式: 连续或间断 l 精 度: ±0.1% l 功 耗: ≤100W l 电 源: 220V±30V l 重 量: 10 千克 l 尺 寸:35 x 17 x 44 cm3 l 工作环境温度: 10℃~45℃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该仪器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中反应塔加氢和尾气中氢含量的连续监测、研究开发工作中微型反应器的原料气和尾气中氢含量的连续监测。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6)总烃分析仪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测定气体中的总烃含量,测量结果直接数字直读。仪器基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原理设计制造的,具有无人看管、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仪器工作需用燃烧气氢气和助燃气空气或氧气,形成稳定的氢气火焰,样品气以固定流量进入火焰燃烧,产生离子流被收集检测。因而本仪器分析的是气体中常温下可挥发的总烃总量。检测显示最小值0.1×10-6 V/V(ppm),检测显示最大值200×10-6 V/V(ppm)。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科分KF-300A型总烃在线分析仪是对空气、O2、Ar、N2、CO、CO2等气体的总烃实现在线分析。 KF-300A同样适用于石油化工、钢铁和气体工业等检测气体中总碳氢化合物,作为过程检测和控制仪器。 合作要求及方式 合作开发、技术转让。 (7)小型气相色谱仪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仪器简单、实用、可靠、易学,灵敏度指标中等,但重复性、稳定性极佳,可与进口仪器媲美。已成功推广到抚顺石油二厂和三厂、福建炼油厂、通化钢铁厂、吉化研究院、中油实验室等单位应用于各种气体离线/在线分析。其特点是: l 高可靠:365天昼夜运行免维护,抗电网干扰;断电保护,无故障运行时间≥7000小时; l 高稳定:开机半小时即可分析样品,灵敏度长期稳定不变; l 高重复性:重复精度高,误差≤0.5%;l 操作简单:傻瓜式操作,学会只需5 min; l 重量轻:整机重8 Kg; l 填充柱/毛细管柱两用。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适用于工厂、车间和实验室中做产品质量检验、中间品质控、工业炼厂气分析以及大专院校进行教学科研中的气体分析工作等(如催化实验室中TPD、TPR及活性测试实验)。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8)油品全组份分析仪及方法(毛细管液相-高温气相色谱联用仪)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全二维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毛细管气相色谱联用仪(m-LC-CGC)满足石化企业中对各种油品质量监控及深度开发加工的要求。分析时间短(全部分析只需4小时),定量结果与ASTM方法一致(RDSl 液相色谱采用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m-LC),用作样品族分离。 l 接口采用独特的设计,可将m-LC分析后的样品各族组分连续在线切割、储存并无损失地转入GC分析。 l (高温)毛细管气相色谱用于各族组分的详细分析。仪器采用直接柱内进样技术,FID检测,灵敏度高,定量准确,重复性好。 主要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 该仪器可用于航煤、柴油、变压器油、润滑油、渣油族组分的分离和每个族的详细分析。适合所有的大型石化企业、石化研究院所以及润滑油生产企业。 每台设备的价格在60-100万。 合作要求及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9)微型气相色谱仪 类 别: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 □专利技术 □产品 成熟程度: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待开发 √成熟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l 体积小—笔记本电脑大小 l 功耗低(20~30 W)省载气
  • 岛津合作实验室国际学术交流会成果丰硕
    岛津公司进入中国近四十年来,通过合作实验室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与中国顶级研究院所、高等学府以及众多检测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分析、环境化学、新药研发、新材料研究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共同研究成果被有效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岛津合作实验室项目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全球范围蓬勃地开展着。2016年3月2日,第五届岛津合作实验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台北市召开。来自海内外34个岛津合作实验室的专家参加会议,多位专家做了精彩发表,带来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交流会开始后,岛津中国总经理古泽宏二先生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参加此次合作实验室学术报告会。期待本次学术会议为用户之间、用户岛津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岛津尖端分析仪器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2015年10月岛津在北京设立了质谱中心,期待着能够与各位专家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古泽宏二总经理致辞 本次学术交流会共有12个大会报告,国内外专家介绍了各自开展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工作,以及利用岛津仪器开展的合作课题。报告内容既有仪器硬件创新,又有众多的质谱应用前沿课题,涉及生命科学、临床诊断、医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多个重要领域。 不少报告使用了岛津独有的特色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串接质谱联用(SFE-SFC-MS/MS)、凝胶色谱-气相色谱-串接质谱联用(GPC-GCMS/MS)、全二维液相色谱-串接质谱联用系统(2D-HPLC-MS/MS)、全自动样品纯化制备系统(C2P)、用于质谱仪的大气压下直接离子化法-解吸电晕放电束离子源(DCBI)、可同时高灵敏度检测无机、有机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GC-BID)等。这些特色技术帮助用户开发了更简便的前处理方法,解决了分离方面的难题,获得了更精准的实验结果。参与本次活动的国内外合作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汇编为《岛津第五届合作实验室国际学术交流会文集》,可供广大用户参考。 此次会议不但研讨了最新的学术成果,探讨新的合作课题,更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今后多方相互沟通合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强强合作成果百余——代谢组学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1808组与岛津合作百篇论文成果发布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0月8日,“代谢组学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1808组与岛津合作百篇论文成果发布会”于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活动现场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相比于其他组学,代谢组学反映生命体已经发生的生物学事件,能够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命体终端和表型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团队之一,是相关领域研究的佼佼者。作为分析仪器行业全球知名的生产商,岛津一直致力于与全球尖端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携手创新。尤其是,2019年10月在岛津中国质谱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岛津中国创新中心,更是致力于帮助中国科学家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孵化”。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岛津公司在“代谢组学”领域合作已有20多年,并且合作深度不断升级:2020年10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岛津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签约;历经一年的建设时间,2021年10月,合作实验室正式启用。此次,双方共同举办该活动,交流许国旺研究员团队及岛津公司在代谢组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并发布合作成果-百余篇论文汇编。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 吴彤彬致辞致辞中,吴彤彬首先对各位老师莅临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欢迎,并谈到,岛津优秀的科学仪器和优质的服务,与大连化物所的优秀人才和创新的技术,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研发了大量新方法新技术,合作过程中陆续发表了百余篇代谢组学文章,并将其推广在组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关于未来合作展望,吴彤彬表示,双方将在特征代谢物质谱数据库开发、质谱成像、慢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以及诊断试剂盒研发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同时共同招收博士后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为疾病相关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创新的检测技术以及应用方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好的贡献。报告题目:砥砺前行二十载,继往开来谱新篇——纪念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岛津公司合作20周年报告人:许国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08组的科研方向、组织架构等情况,并回顾了与岛津的悠久合作历史,以及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合作项目及进展情况。许国旺研究员表示,期待岛津公司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多的先进仪器,希望“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通过强强合作,产生新的方法和技术,推广到临床、环境、食品、营养等实际应用领域,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贡献。代谢组学百篇论文汇编发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与岛津中国创新中心部长李晓东共同为“代谢组学百篇论文汇编”揭幕。该论文集是基于岛津仪器而成,代表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岛津公司的深入合作取得了硕果。揭幕仪式后,现场线上线下举行了抽奖赠书环节,由许国旺研究员亲笔签名的论文集赠与了幸运者。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石先哲副研究员、岛津公司山田真希研究员分别分享了其团队在代谢组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题目:多维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高覆盖代谢组学分析报告人:石先哲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08组针对代谢组学的不同分离需求,构建相适应的不同模式多维色谱-质谱系统,如停流HILIC-RPL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系统、停流平行分析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极端复杂样品分析的在线3DLC-质谱系统,及其应用情况。石先哲认为,多维液相色谱系统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实用化。岛津公司基于该课题组的想法和思路推出了全谱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并将其与TOFMS-9050联用形成了4 in1代谢组学技术方案。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MRM based wide-targeted methods for eicosanoids, phospholipids, and plasma triglycerides using ultra-fast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报告人:山田真希 研究员 岛津公司报告中,山田真希介绍了其团队基于超快速三重四极杆质谱的研究工作最新进展,包括建立的196种类花生酸分析方法及相应的代谢谱图;对小鼠组织中100种类花生酸浓度进行了重新分析,建立了所有靶标的校正曲线;可以用于任意样品的方法开发工具--“磷脂分析”等等。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LC/MS产品经理 邓力 主持活动
  • 强强合作成果百余——代谢组学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1808组与岛津合作百篇论文成果发布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0月8日,“代谢组学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1808组与岛津合作百篇论文成果发布会”于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活动现场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相比于其他组学,代谢组学反映生命体已经发生的生物学事件,能够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命体终端和表型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团队之一,是相关领域研究的佼佼者。作为分析仪器行业全球知名的生产商,岛津一直致力于与全球尖端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携手创新。尤其是,2019年10月在岛津中国质谱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岛津中国创新中心,更是致力于帮助中国科学家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孵化”。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岛津在“代谢组学”领域合作已有20多年,并且合作深度不断升级:2020年10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岛津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签约;历经一年的建设时间,2021年10月,合作实验室正式启用。此次,双方共同举办该活动,交流许国旺研究员团队及岛津在代谢组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并发布合作成果-百余篇论文汇编。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 吴彤彬致辞致辞中,吴彤彬首先对各位老师莅临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欢迎,并谈到,岛津优秀的科学仪器和优质的服务,与大连化物所的优秀人才和创新的技术,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研发了大量新方法新技术,合作过程中陆续发表了百余篇代谢组学文章,并将其推广在组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关于未来合作展望,吴彤彬表示,双方将在特征代谢物质谱数据库开发、质谱成像、慢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以及诊断试剂盒研发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同时共同招收博士后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为疾病相关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创新的检测技术以及应用方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好的贡献。报告题目:砥砺前行二十载,继往开来谱新篇——纪念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岛津合作20周年报告人:许国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08组的科研方向、组织架构等情况,并回顾了与岛津的悠久合作历史,以及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合作项目及进展情况。许国旺研究员表示,期待岛津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多的先进仪器,希望“组学研究创新实验室”通过强强合作,产生新的方法和技术,推广到临床、环境、食品、营养等实际应用领域,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贡献。代谢组学百篇论文汇编发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与岛津中国创新中心部长李晓东共同为“代谢组学百篇论文汇编”揭幕。该论文集是基于岛津仪器而成,代表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岛津的深入合作取得了硕果。揭幕仪式后,现场线上线下举行了抽奖赠书环节,由许国旺研究员亲笔签名的论文集赠与了幸运者。主题报告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石先哲副研究员、岛津山田真希研究员分别分享了其团队在代谢组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题目:多维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高覆盖代谢组学分析报告人:石先哲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08组针对代谢组学的不同分离需求,构建相适应的不同模式多维色谱-质谱系统,如停流HILIC-RPL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系统、停流平行分析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极端复杂样品分析的在线3DLC-质谱系统,及其应用情况。石先哲认为,多维液相色谱系统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实用化。岛津基于该课题组的想法和思路推出了全谱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并将其与TOFMS-9050联用形成了4 in1代谢组学技术方案。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MRM based wide-targeted methods for eicosanoids, phospholipids, and plasma triglycerides using ultra-fast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报告人:山田真希 研究员 岛津报告中,山田真希介绍了其团队基于超快速三重四极杆质谱的研究工作最新进展,包括建立的196种类花生酸分析方法及相应的代谢谱图;对小鼠组织中100种类花生酸浓度进行了重新分析,建立了所有靶标的校正曲线;可以用于任意样品的方法开发工具--“磷脂分析”等等。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LC/MS产品经理 邓力 主持活动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发布技术成果800多项,首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召开
    2000多人在线参会,55万多人次在线观看,434项科技成果、136个专家团队进行线上展示,11000多家企业参与线上技术对接… … 日前,在线召开的首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来自江苏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专家和领导、海内外科技服务机构负责人、省内设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省级以上高新区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科技型企业代表等参与大会,达成初步洽谈合作意愿1000多项次,合同金额近50亿元。会上集中举行了18个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集中云签约。这批项目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双碳科技等江苏重点发展的产业技术领域,其中产业技术合作类项目16个、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类项目2个,总投资超38亿元。此次大会依托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技联在线”)线上展厅展示了来自96家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434项、专家团队136个。大会结束后,本届大会形成的线上对接模式将延续。按照序区、高新区产业技术需求,对接专区、中科院展区、北京大学展区、清华大学展区、浙江大学展区、省产研院展区、省外高校院所展区、省内高校院所展区9大区域,继续组织高校院所进行技术成果线上展览展示与路演对接,定期更新展示内容,打造“不落幕”线上技术和成果对接厅。大会还围绕科技支撑双碳发展、区域协同创新、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等领域组织3场专题活动,通过创新项目比赛、科技成果发布、技术路演、主题论坛、长三角峰会等方式,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省内20多家创新园区也同期举办了28场线上线下技术成果专题对接活动,累计摸排企业需求600多项,邀请专家近300人,路演发布技术成果800多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100多项。
  • 日肿瘤研究中心发表与岛津公司的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肿瘤研究中心发表了与岛津公司开展合作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于质谱显微镜解明&ldquo 聚焦在肿瘤中的抗癌药剂&rdquo 分布》,世界首次实现DDS抗癌剂成像,实用化指日可待。 基于质谱显微镜成像,证明了DDS抗癌剂的新药开发理念&mdash &ldquo 在癌组织上长久多聚集,向正常组织迁移少&rdquo 。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肿瘤研究中心发表内容如下: 《基于质谱显微镜解明&ldquo 聚焦在肿瘤中的抗癌药剂&rdquo 分布》 世界首次实现DDS抗癌剂成像,实用化指日可待 2013年11月06日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肿瘤研究中心本发表的要点  DDS(Drug Delivery System:药物传递系统)抗癌剂通过改变现有抗癌剂的分子大小与性状,使药剂聚焦在癌组织上,以提高治疗效果。 世界首次尝试使用质谱显微镜高精细画像化DDS抗癌药剂分布 根据质谱显微镜成像,证明了DDS抗癌剂的新药开发理念&mdash & ldquo 在癌组织上长时间聚集,向正常组织迁移少&rdquo 。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肿瘤研究中心(所在地:东京都中央区、理事长:堀田知光)使用质谱显微镜实现DDS抗癌剂(纳米粒子内包紫杉醇、NK105)分布的高精细画像化,证明了DDS抗癌剂的新药开发理念&mdash &ldquo 在癌组织上长时间聚集,向正常组织迁移少&rdquo 。本研究成果是与日本东病院临床开发中心(所在地:千叶县柏市、中心负责人:大津敦)新药开发领域负责人安永正浩・ 松村保广等以及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所在地:京都市、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本晃)实施合作研究所取得,已在10月25日的英科学杂志Nature的姐妹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 NK105是将紫杉醇内包在纳米粒子中的DDS抗癌剂,目前,正以转移・ 复发乳腺癌为对象进行第III相临床试验。紫杉醇的副作用可造成手足麻痹・ 疼痛等末梢神经障碍,如果恶化,则患者的QOL显著降低,因此,有时即使有疗效也不得不中断治疗。NK105被设计为在癌组织上聚焦的抗癌剂,如[图1]所示。预计可增强药效,减轻副作用,但至今一直无法通过视觉直接确认实际的药剂分布。 图1 本研究使用了岛津制作所生产的质谱显微镜,利用画像评价了NK105投药后小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如[图2]所示。结果,确认到NK105长时间聚焦在癌组织上,直至癌组织的深处,并且没有迁移到正常组织,如[图3]所示。DDS抗癌剂的新药开发理念在小鼠身上得到验证。现在进行中的第III相临床试验结果值得期待。并且,在前临床阶段可以确认详细的药剂分布,即使在新一代DDS抗癌剂的药物设计中将成为强有力的武器。图2 图3 日本国立肿瘤研究中心与岛津制作所于2011年签署了全面合作研究协议,旨在开发引领世界水平的高度开拓性肿瘤医疗技术。本研究是作为全面协议目标之一的"以新药开发工艺革新为目的的药代动力学"的成果。今后双方将进一步密切合作,致力于开发更高效、副作用更小的患者友好型抗癌剂。 *本研究基于国立肿瘤研究中心癌研究开发经费(特殊配额)「癌纳米技术研究计划」实施。原论文信息Masahiro Yasunaga, Masaru Furuta, Koretsugu Ogata,Yoshikatsu Koga, Yoshiyuki Yamamoto, Misato Takigahira & YasuhiroMatsumura. The significance of microscopic mass spectrometry with highresolution in the visualisation of drug distribution. Scientific Reports 3,Article number: 3050 doi:10.1038/srep03050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沃特世出席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展示COI合作成果
    沃特世COI分析新技术专场全面关注中药质量安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成果 中国上海 - 2016年10月21日 – 沃特世公司(Waters® )近日参加了于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沃特世全面支持了此次大会,同时于“中药质量安全分析技术研讨会”分会期间介绍了沃特世创新中心支持计划(COI)的合作开展情况,并颁发了“沃特世创新中心突出贡献奖”。此外,沃特世还携手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机构的专家分享了中药质量安全分析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沃特世中国市场发展总监黄静展示了自2015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药中心加入沃特世COI以来,双方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黄静介绍道:“沃特世COI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药中心经过近一年的合作与发展,不仅在中药成分鉴定、中成药鉴定、中医辨证中的代谢组学应用、中药脂质组学、中药不稳定成分分离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众多突破,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上发表——仅2016年便有10余篇高水平论文获发表。同时,双方在最新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合作项目,例如常压敞开式离子源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离子淌度质谱在中药复杂组分分离以及同分异构体区分等项目。”沃特世公司全球制药市场兼中药天然产物市场高级经理Jimmy YUK则介绍了沃特世在全球开展中药/天然药物国际合作的情况。 沃特世中国市场发展总监黄静展示上海药物所COI成果 沃特世全球制药市场兼中药天然产物市场高级经理Jimmy YUK介绍沃特世在全球开展天然药物合作的情况 同时,沃特世在分会期间举办了一场颁奖典礼,沃特世亚太地区运营副总裁张亮裕先生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婉莹博士颁发了沃特世创新中心突出贡献奖,以表彰吴婉莹博士在中药分析方法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沃特世亚太地区运营副总裁张亮裕先生为吴婉莹博士颁发COI突出贡献奖 双方合影(从左至右:第二军医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沃特世亚太地区运营副总裁张亮裕先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药中心主任果德安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婉莹博士、沃特世中国市场发展总监黄静女士) 此外,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长春应用化学技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全国各地的专家也在分会上为与会者分享了中药质量安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成果。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
  • 280项科技成果获颁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产学研合作项目超半数
    p   4月19日,201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280项科技项目成果获颁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168项。获奖项目中,浙江省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成果18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成果18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成果244项。 br/ /p p   strong  企业唱主角 学术水平高 /strong /p p   本次大会,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丰硕。在所有获奖项目成果中,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成果172项,占比达61.4%,超过了总获奖数的一半。其中以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成果114项,占40.7%。 /p p   “我们企业的‘中国梦’很实在,就是要把中国人的信息存放在中国人自己的硬盘中。”大会交流方言上,杭州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骆建军说。该企业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固态存储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成功设计和生产出了全球业界密度最高的固态硬盘,并实现规模产业化,在无人机、智能武器、网络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p p   据统计,本次获奖项目成果共计发表SCI、EI等各类学术论文1922篇,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30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71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的“慢性气道疾病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成果为慢性气道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该项目10篇代表性论文被SCI杂志总引用多达291次。 /p p    strong 民生类成果占比高 成果转化效益明显 /strong /p p   据悉,获奖的280个项目成果,近3年通过直接应用或推广转化累计实现新增产值4339.1亿元,利税283.1亿元。 /p p   浙江大学等单位完成的“LED照明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2等奖,近3年销售收入36.5亿元,利税8.2亿元,创汇2.9亿美元。项目不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技术上有重要创新,带动浙江省100多家照明企业发展,间接效益超百亿元。 /p p   “我省正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在所有获奖项目成果中,属于先进制造领域的有106项,占比达37.8%。”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获奖项目与人民生活、健康、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有关的民生类项目成果占比较高,共106项,占37.8%。 /p p   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具有二恶英脱除功效的垃圾焚烧烟气除尘袋制备关键技术”由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研发出具有除尘和废气分解的双效耐高温滤袋技术,产品经检验明显优于国家和欧盟相关标准要求,为我国环境领域综合治污提供新型过滤材料,近三年实现产值3亿多元,利税4469万元。 /p p    strong 中青年成骨干力量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凸显 /strong /p p   在众多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65后”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60.3%,“70后”科技人员占比39%。 /p p   中国计量大学等单位的“基于材料微结构调控和新型封装结构设计的LED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果,主要完成人员均为“75后”的青年科技人员。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H3C虚拟融合架构的云网融合系统”项目成果,主要完成人员基本均为“70后”的青年科技人员。 /p p   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所有获奖项目成果中,在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支持下完成的项目成果为227项,占80.5%,其中国家计划支持的项目成果43项,浙江省部计划支持的项目成果103项。 /p p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及综合防治”项目成果,在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历经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该项目在分子靶向和网络调控层次上系统研究了慢性PAH的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在多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十余家医院应用,川芎嗪治疗PAH已被载入《内科学》教科书。 /p p br/ /p
  • 黄超兰团队与合作者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正式公布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评选结果,评选延续了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类和技术创新类分类推荐和评选的方式,组织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同行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最终确定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为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本次评选重点强调项目的原创性和社会意义。其中,由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组合作开发的知识创新类项目“抗原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成功入选。该研究通过定量质谱和生化方法发现TCR的CD3ζ链具有特殊的信号转导功能,可以同时招募抑制性分子Csk和活化性分子PI3K。将CD3ζ胞内区加入临床使用的CAR序列中,可使得CAR-T细胞持续性更好,抗肿瘤功能更强,并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风险降低。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20,182:855-871)  抗原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  嵌合性抗原受体(CAR)的信号原件改造  CAR-T细胞治疗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但面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细胞持续性低等挑战。CAR的信号元件来自抗原受体TCR的CD3z 链以及共刺激分子如CD28。目前对CAR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共刺激信号元件,而忽视了抗原信号元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研究组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组合作,通过定量质谱和生化方法发现TCR的CD3z 链具有特殊的信号转导功能,可以同时招募抑制性分子Csk和活化性分子PI3K。将CD3z 胞内区加入临床使用的CAR序列中,可使得CAR-T细胞持续性更好,抗肿瘤功能更强,并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风险降低。  点击了解黄超兰团队的研究成果: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730/555291.shtml
  • 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时间更改通知
    我单位将于近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青岛市人民政府举办的《2012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届时我单位将亮相潜心研发的高技术新产品前往参会。由于展览会主办方的原因,将展会原定日期由2012年12月13日-15日更改为2012年12月18日-20日。 本次展会为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集中展示我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及产业化成就,欢迎各界人士前来观展。 崂应参会信息: 展会名称:2012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 展会时间:2012年12月18日&mdash 20日 展会地点:青岛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qx7展位(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9号) 咨询电话:0532-87630905 公交线路:311、802、304、321、230、606路等至会展中心站下车 崂应官网: www.hbyq.net 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 2012年12月11日 PM2.5采样,烟尘采样,烟气分析,大气采样,粉尘采样,紫外烟气分析,二恶英采样,油气回收检测,烟尘测试仪、真空箱采样、酸尘降采样、24小时恒温气体采样
  • 中国计量院多项科技成果亮相质量创新成果展
    9月1日,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质量(成都)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9月1日-3日,大会同期举办“质量之光——中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成果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多项科技成果亮相展览。   中国计量院展区包括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服务生命健康四个板块。在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部分,秒长国家计量基准——NIM5铯原子喷泉钟、玻尔兹曼常数测量装置、能量天平千克复现装置、可分发型宽频交流量子电压标准等备受瞩目,展现了中国计量院在国际单位制变革中所作的中国贡献。   在服务国家战略部分,NIM-3C型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温晶圆/掩膜板等格外吸睛。这些由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在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集成电路光刻工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部分,Quantum-Metre Iodine 633系列全自动智能化自锁碘稳频激光器、光纤宽带大电流测量仪、光压型激光功率计、各领域系列标准物质等科技成果纷纷亮相。涉及几何量、电磁、光学、流量、温度计量及标准物质研制等领域。   在服务生命健康部分,四级杆-线形离子阱串联质谱仪、便携式GCMS等由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制的高端国产质谱仪器备受关注。其核心器件100%国产化,已与国内多家科学仪器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有力推动了我国质谱行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市场监管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2023年是中国质量大会首次举办展览活动,旨在多维度直观展示中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成果,240余家单位参展。   近年来,中国计量院持续加强计量前沿研究,积极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众多计量仪器设备核心器件实现国产化,有力助推仪器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
  • 安捷伦子公司与基因泰克合作成果获FDA批准
    Dako,安捷伦旗下为全球提供癌症诊断服务的子公司,于当地时间3月5日宣布,已收到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在两项该公司提供的协同诊断检测里添加Kadcyla。   Kadcyla(ado-曲妥珠单抗emtansine)是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基因泰克)的新药,针对已经使用了基因泰克药物Herceptin (曲妥单抗)并进行紫杉类化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增加Kadcyla的两项检测是Dako公司的HercepTest 和 HER2 IQFISH pharmDx。   当天的公告实际为Dako和基因泰克的合作成果,后者是罗氏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合作开始于2012年初,同年晚些时候,Dako公司向FDA提交了申请书,申请在Dako公司的两项协同癌症检查中添加对基因泰克生产的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药物的检测。   基因泰克的Kadcyla,是一种共轭抗体药物,与Dako公司的HercepTest 和 HER2 IQFISH pharmDx检测同时被FDA批准。   Dako公司的HercepTest 和 HER2 IQFISH pharmDx检测将作为诊断工具来识别适合使用Kadcyla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在Dako,我们专注于提高癌症诊断,因为患者的生命依靠于它,”Dako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安捷伦高级副总裁Lars Holmkvist说,“与不懈致力于攻克癌症的公司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元素之一。今天FDA的批准就是Dako和基因泰克间良好合作的结果。”   Dako公司目前执行的战略是结合自身在协同诊断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与制药公司合作,以增加协同诊断的数量并最终提高个性化医疗。 编辑:Lily
  • 六方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推进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重庆广阳岛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以上六方将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联合申请和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持续深化长江模拟器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为产业绿色发展转型服务。   仪式当天还举行了 “水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与评价联合研究平台”揭牌仪式。该平台将开展针对长江、黄河等国家重大需求的联合攻关与信息共享,建成后将为长江模拟器的建设和长江流域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更好服务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站长陈善荣表示,此次签约对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江河湖库、岸线及城市群水生态监测评估、预测与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充分利用长江模拟器具有的监测—模拟—评价—预警—决策支持功能,建好水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与评价联合研究平台,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激发产学研用创新活力,为促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据介绍,此次六方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主要是依托于长江模拟器项目在广阳岛的落地实施。签约仪式当天,作为长江模拟器项目发起人,武汉大学教授、首席科学家夏军院士现身会场并做了分享交流。夏军表示,长江模拟器是以水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以长江流域为对象,以流域水循环为纽带,将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相耦合的流域模拟系统及其软硬件装置,可实现对流域内的水环境、水生态的监测、监控,能直接服务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实施中。而依托于该项目,签约六方今后将围绕水生态环境监测,合作开展技术研究,联合申请和共同承担各类重大专项项目。   作为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岛,此次六方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既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同时还将助力加快相关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产品、产业向广阳岛片区聚集,形成岛内研发岛外转化的大科学生态,以科技赋能提速片区绿色产业发展,加快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后半篇文章。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张鸿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武汉大学校长助理陈慧东、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曹巨辉、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公司党委书记王岳和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虎,以及签约单位相关同志参加活动。
  • 提速与南非合作,推动SKA望远镜获得更丰硕成果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f81844a-c3c3-413c-91ce-7346e21c545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br/ 艺术家概念图:夜色中的SKA射电望远镜(图片来自SKA官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中国与南非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中国科学家呼吁,进一步推动双方在SKA射电望远镜项目上的合作,以使两国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大科学项目中获取更丰硕的科学成果,实现共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SKA望远镜全称“平方公里阵列”,由2500面直径15米的碟形天线以及250组低频和中频孔径阵列组成,因接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而得名。SKA的台址位于澳大利亚、南非及南部非洲八个国家的无线电宁静区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SKA是迄今为止国际天文学领域最庞大和最先进的设备,将承载射电天文学未来50年的发展命脉,促进大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国SKA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说。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52ab0ef-03b7-4e09-9fd9-87e82bc1d34b.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SKA射电望远镜项目一期将在南非安装上百面15米的碟形天线,最终部署在南非和非洲的蝶形天线将达到数千面。(图片来自SKA官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作为SKA主要成员国,中国不仅主导了15米口径碟形天线的设计和研制,同时也在围绕SKA的科学目标积极布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经各国科学家凝练,SKA射电望远镜一共形成五大科学目标,分别是:探测宇宙黎明和黑暗时期;研究星系演化、宇宙学与暗能量;验证宇宙中有没有其他生命,寻找地外文明;利用脉冲星和黑洞检验强引力场;研究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武向平介绍,中国SKA科学团队已经围绕这些科学目标成立了11个科学研究课题组,不仅要联合国内高校和各研究院所,还将广泛开展深入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SKA两个主要台址国探索建立伙伴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们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十分密切,双方已经合办了多次联合学术研讨会和四期暑期学校。但是,我们与南非的交流才刚刚起步。接下来,我们要尽快提速与南非的合作。”武向平说。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5ac541d-1b2b-4770-9f2a-d8f68f005459.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br/ SKA射电望远镜项目将分期在澳大利亚西部安装十几万至上百万个低频天线。(图片来自SKA官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有一个博士后已经在南非工作了两年,她主要研究中性氢在宇宙中的分布。中性氢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一种元素,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它可以带我们回溯到宇宙的原初,也可以描绘宇宙大尺度结构。对中性氢的研究可以成为双方的一个合作点,今后我们还要开辟更多的合作方向。”武向平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他介绍,今年将组织中国SKA科学团队和上海天文台的合作者前往南非考察交流,促进双方确立共同的科学研究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SKA国际董事会科学董事、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研究员则指出,中南双方已就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与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进行联合观测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建立了初期工作组,这将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同观测和数据互补。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5ccbadc-03eb-46ef-a529-dac14903848f.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br/ 2018年2月6日,由中国主导研制的SKA射电望远镜首台碟形天线样机在河北石家庄正式启动。&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作为SKA的先导项目,包含64个碟形望远镜,未来会被纳入SKA一期中。SKA的建设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SKA一期预计从2020年开始建设,将由位于南非的约133面碟形天线和位于澳大利亚的13万个对数周期天线组成的低频孔径阵列构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MeerKAT望远镜分辨率更高,而FAST望远镜灵敏度更好。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要观测远方的一片森林,MeerKAT不仅能看到其中一棵棵树,甚至可能看到一片片叶子,而FAST虽然看不清每棵树和每片叶子,但可以看到它们更暗弱的成分。如果两者的观测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片森林描绘得更完整更清晰,也就能获得更精确的科学成果。”彭勃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过去两年多来,中国、南非射电天文团队开了7次双边会,大家从陌路成为朋友。研究人员交流是科技合作的基石。”他说。 /p p br/ /p
  • 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参加中欧龙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中期成果研讨会
    10月17日,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五期国际合作项目中期成果研讨会以视频会议形式成功召开。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和欧洲空间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hbacher)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熊伟研究员团队承担了该计划大气领域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名称:Monitoring Of Greenhouse Gases With Advanced Hyper-Spectral And Polarimetric Techniques),主要开展卫星温室气体反演、碳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会议期间,施海亮研究员代表团队做了中期成果汇报,叶函函副研究员参加了青年科学家口头汇报。通过该项目,积极宣传了我国温室气体卫星遥感探测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加深了我单位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在碳监测及应用方面的合作交流。   “龙计划”(Dragon Programme)是中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在对地观测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目的是联合中欧知名遥感专家,围绕中欧双方对地观测数据在农业、林业、水利、灾害、测绘、大气、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合作研究,以促进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 沃特世鼎力支持第十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并展示COI合作成果
    中国上海 – 2017年11月1日,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的中药与天然药物领域行业盛会——“第十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于10月29-31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技、产业与文化的窗口,每年一度的大会为中医药业界代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前沿信息和热点趋势,有效促进了中医药与天然药物现代化发展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积极助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沃特世公司作为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全方位参与了此次大会,并携手多位业内专家在“化学与质量 — COI新技术专场”分会期间共同分享了中药质量安全分析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展示了沃特世创新中心支持计划(COI)的合作成果。分会在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主持下拉开帷幕。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图1)及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图2)主持COI专场沃特世中国市场总监黄静女士首先介绍了创新中心计划(COI)项目,以及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自2015年正式加入COI,双方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她指出:“在过去两年的合作中,双方不仅在中药标准化研究开展了深度合作,在中药化学成分鉴定、中药代谢组学、中药脂质组学、中药不稳定成分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10余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与此同时,双方在最新分析技术的中药应用方面也开展了系列合作,例如原位电离技术(DESI、REIMS、Camag-QDa)在中药质量及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离子淌度质谱(SYNAPT HDMS)技术在中药复杂组分分离以及同分异构体区分上的应用等。”沃特世公中国市场总监黄静女士分享COI成果随后,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在中医药及天然产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沃特世美国总部制药市场部兼中药天然产物市场高级经理Jimmy Yuk先生分享了沃特世在全球开展的中药/天然药物国际合作项目,并展示了瑞士日内瓦大学Jean-Luc Wolfender教授、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Roger Linington教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John McLean教授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徐江博士带来了“本草基因组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沃特世中国技术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郏征伟先生带来了最新分析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第二军医大学叶霁老师分享了中药复方代谢产物的最新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石效健博士受吴婉莹教授委托介绍了如何应用UPCC Q-TOF/MS技术寻找人参、三七和西洋参等不同品种的脂类差异成分以及不同产地薏苡仁脂类质量控制标志物作为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领域的行业领导者,沃特世公司始终致力于开发创新高效的技术及解决方案,从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研发到安全、质量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助力全球的实验室共同探索神秘、复杂的天然产物,让中医药造福于人类健康。关于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COI)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COI)旨在支持科研人员在健康与生命科学研究、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环境保护、运动医学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为促进突破性进展所作出的努力,为参加该计划的科学家及其机构提供优先使用尚未商业化的创新技术的机会,这些技术可能会带来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和促进新研究项目的产生。由果德安教授领导的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15年加入COI。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荣获COI认可的实验室,其在传统中药认证分析和组分完整性分析的标准化方法开发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并致力于让传统中药符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制定的质量标准。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关于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自2008 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是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盛会。大会为中医药业界代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前沿信息和热点趋势,有效促进了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积极助推中医药产业继续保持优质、高速、创新发展。
  • 中科院百项新成果厦门“招亲”
    中科院人员在厦门实验室工作。 中科院负责人在厦考察。   中科院针对厦门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城市小区雨/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并进行工程示范。   2009年6月17日在厦门举办“中国科学院—厦门科技合作交流会”,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厦门市科技局共同主办。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市两岸科技交流合作促进中心承办。会议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科院最新研发成果展示交流会。为更好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厦门百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市科技局专门向社会各界展出中国科学院最新研发成果和拟对接项目近100项,并支持厦门各类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产业对接。展示以展板的形式集中介绍中科院及其所属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和最新项目成果,展期为一个月,地点定于海峡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中心(虎园路2号)。   二是举办“中国科学院—厦门科技合作交流会”。通过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桥梁作用,加强中国科学院及其各研究所与厦门市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厦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集聚全院的技术力量,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科技成果在厦门的转移转化。围绕厦门市十八个产业链、产业集群开展全面的企业技术需求调查,推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与厦门市企业的技术对接,地点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道1799号)。   【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路甬祥   中科院与厦门市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中科院在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建立城市环境研究所,将对珠三角、长三角及中间区域的城市和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城市环境治理等科研领域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支撑,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科院副院长 施尔畏   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是在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大形势下,努力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具体措施。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将以面向地方,服务地区经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开展院地科技合作,加快中科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为目标,它的成立必将极大地促进厦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主任 赵景柱   “育成中心”作为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要遵循“多探索、少争论”的原则,大胆开展工作。要结合厦门市的特点和优势,走“政府、企业、技术、人才、资本”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的成功模式,逐步明确“育成中心”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的全面科技合作、加速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成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转移转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共建的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目前是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独立研究机构。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引领国际城市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前沿,紧密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为我国城市和城市群的环境规划与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未来城市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世界级研究机构。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四个重点研究领域:   1. 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主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监测、城市环境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   2. 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主要研究城市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高效环境材料制备技术   3. 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主要研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与示范、城市生态环境技术集成与示范、城市循环经济建设模式示范   4.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地空技术与数字城市、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技术、城市环境管理与政策。目前,城市环境研究所已有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城市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4个研究中心,同时建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此外,城市环境研究所有一个技术支持中心,其中包括科学仪器中心,精密计算和环境建模中心,图书馆,以及网络中心。城市环境研究所还将拟建一个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城市环境研究所科研主力来自于国内外不同学科的高素质专家学者。将拥有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岗位的人员760人,其中固定人员150人,流动人员26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及访问学者50名。城市环境研究所每年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等四个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名。   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先进设施和服务支持着不同方向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项目。这些设备投资超过1.5亿人民币,包括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双晶体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平台等。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这些设施也可为个人及所外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服务。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研究所目前承担科研课题6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9篇,成功申请一批专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城市环境研究所已与一些国外科研院所开展了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学术机构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由城市环境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于2007年成功举办。论坛吸引了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人居署、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挪威、菲律宾、英国、美国和中国的近100名与会者。论坛将每三年举行一次并把厦门作为永久举办城市。成立于2008年4月7日的中英联合环境技术研究所将进一步巩固现有合作关系,特别是在两国关注的环境技术领域建立双边技术研发与企业育成体系。   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是中科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深化全面科技合作,加速中科院高新技术成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转移转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于2009年2月25日共同建立的。   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建设目标按照“快速启动、重点推进、跨越发展”的思路,根据发展的需要逐步进行调整和完善,力争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基地,院地成功合作的典范。以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以及相关技术集成为近期主攻方向,提高我国在上述领域关键技术的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承接中科院上述重点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同时依靠中科院人才优势吸引台湾地区相关高科技产业项目入驻转化。   中科院厦门中心建设分为启动阶段和规模产业化阶段。启动阶段主要利用城市环境研究所现有建筑,组建工程中心、建设专业化共性技术平台、公共实验室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同时结合厦门市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厦门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以及各类孵化和中试基地,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在规模产业化阶段,建设产业方向相对明确的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专业孵化和中试基地。力争3年内引进46个工程中心,30个以上产业化项目 5年后,每年成功孵化20—30个拥有创新产品、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推进孵化成果项目持续向厦门市的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它工业园区转移,实现在孵企业和已孵化企业每年给厦门市创造3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和1.5亿元税收的目标。   中科院厦门中心设立工程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由入驻研究所与厦门市科技局及项目所在各区(开发区)行政机构合作设立,其主要功能是技术研发、中试定型,以及技术和产品的转移转化。产业化基地依托厦门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行政区等建设的孵化企业基地,是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孵化企业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市场开拓、规模生产,以及在技术转移转化基础上进行新产品开发。   中科院厦门中心拥有专项经费保障,建立风险投资及管理机制,引入中科院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通过风险投资或招商引资进行项目孵化,待项目实现产业化后,逐步收回风险投资基金及红利,以实现专项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每年向厦门市提供不少于20项成熟度较高的科研成果,在厦门进行产业化 厦门市科技局连续5年每年从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中提供不超过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中科院厦门中心建设,主要支持产业化项目或工程中心建设,按实际需求动态调整,项目所在各区(开发区)行政机构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支持。
  • 最新成果:黄超兰与郑敏团队合作揭示新冠康复患者血清蛋白分子图谱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截止到2021年6月初,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多达1.72亿,死亡人数超过370万。新冠爆发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上,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开始关注新冠康复患者的预后评估。此前有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会持续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和意想不到的实质性器官功能障碍,然而这些后遗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黄超兰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敏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首次关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清蛋白表达变化。通过蛋白质组学数据与临床数据的整合分析,提出康复患者在1个月后仍会出现胆固醇代谢紊乱和心肌受损。该研究以“Prote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prolongeddisturbances in pathways related to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myocardiumfunction in the COVID-19 recovery stage”为题于2021年6月3日线上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期刊上。  图. 基于DIA-PASEF方法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研究者对来自健康志愿者,COVID-19中症及重症病人的患病期和康复期的血清样本开展了基于DIA-PASEF方法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康复期的中症和重症患者体内分别有243和163个蛋白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与患病期重合的蛋白数量分别为113和88个。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患者体内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蛋白主要参与了胆固醇代谢、转运、酯化,及心肌肥大、心肌组织发育、心肌细胞分化、心血管系统发育等相关通路。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系统地统计600名新冠肺炎患者、1177名甲型流感患者和522名H7N9感染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数据,研究者发现仅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在发病后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针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设计,未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基于前沿的高通量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用高质量的数据为全面开展新冠康复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重要分子基础和机制信息。此前,黄超兰主任领衔的多组学中心团队还与高福院士领衔的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揭示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显著的免疫抑制,并首次提出COVID-19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多组学中心在黄超兰教授的带领下,将继续基于临床,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持续为抗击新冠病毒做出多方面的贡献。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黄超兰教授,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敏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陈扬副研究员,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航平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楠,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杰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一作。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roteome.1c00054
  • 超临界在线联用系统“变”出新花样,合作成果再上顶刊AC
    特邀: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婷课题组课程组简介:周婷副教授于2012年入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研究领域聚焦于手性药物分析、手性药物立体选择性代谢及手性转化研究、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生物样品前处理-色谱质谱联用等系统的研发。目前已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杂志发表近40篇论文。导读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SFE-SFC)系统因使用二氧化碳(CO2)作为溶剂,具有价格低廉、无毒和临界点易于实现的优点。但为了提高萃取效率,需要提高SFE的萃取溶剂强度,当这些溶剂被转移到SFC时,又会引起弱保留物质的峰展宽。为此,岛津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婷老师课题组合作,创新性的开发了变压聚焦超临界流体选择性萃取色谱方法(PCF-SFSEC),该法拥有选择性萃取、变压聚焦两大亮点,可以分析水性基质,并且允许大体积进样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峰展宽和灵敏度损失的问题。此外该方法不需要对仪器硬件部分进行任何改造,可与三重四极杆和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实现对于少量体积的复杂样品中的痕量目标物的在线分析。该结果发表在了分析化学领域影响力最高的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岛津在线SFE-SFC联用系统(Nexera UC系统)摘要译文:样品制备与色谱的在线耦合技术是分析化学中的前沿课题,因为它最小化了样品损失引起的误差,缩短了分析时间,并减少了溶剂消耗。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在线压力变化聚焦超临界流体选择性萃取色谱(PCF-SFSEC)技术,仅使用微升规模的样品即可在一次运行中实现萃取、纯化、分离和检测。压力变化聚焦策略通过降低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实现了柱头堆叠,从而能够将萃取剂大量引入超临界流体色谱,而不会导致峰展宽或失真。所有提取物都可以直接引入色谱系统,而无需分流。基于超临界流体选择性萃取(SFSE)策略,吸附剂去除了样品中的干扰和水分,有效地减轻了基质效应,实现了直接水样品分析。通过对大鼠血浆中22种手性药物的对映选择性分析,证明了在线PCF-SFSEC的有效性,这些药物涵盖了八类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整个分析耗时25分钟,仅消耗5μL样品。PCF-SFSEC中的所有分析物都获得了分辨率高于1.0的尖锐和对称的峰,86%的分析物的分辨率高于1.5。定量限(LOQ)范围为0.0600至32.1μg/L。回收率在75.8&minus 117.2%的范围内。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开发的方法获得了更令人满意的重复性,并显著降低了基质效应。新建立的在线PCF-SFSEC技术被认为是复杂样品手性分析的绿色和有力工具。两处创新 解决难题变压聚焦在传统的SFE-SFC中,由于萃取物的引入量过大,使用SFE-SFC分析弱保留分析物时,峰展宽和失真非常明显,当使用高比例强改性剂时,问题更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一种分流策略来减少引入SFC的萃取物量,但同时也导致样品大量损失,从而降低了灵敏度和重复性。PCF-SFSEC创新性地引入变压聚焦(pressure change focusing, PCF)技术:因CO2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成正比,密度受系统压力的影响,因此通过调节CO2的压力从而改变其溶解能力来实现分析物在柱头的堆积。系统压力越低,CO2的溶解力越弱,萃取物中的分析物在上样过程中的扩散急剧减少,反而聚焦在色谱柱头,当萃取物引入完成后,提高压力重新形成超临界流体CO2进行高效分离,因此能够获得尖锐对称的峰。此过程中无需分流,因此灵敏度和重复性得到保障。应用PCF技术(A)和传统无PCF技术(B)的样品装载过程示意图选择性萃取在分析复杂生物样品时,SFE往往缺乏选择性,因而基质效应比传统液-液萃取方法更显著,此外由于超临界CO2与水之间的不兼容性,导致SFE无法直接分析水性样品。受到分散固相萃取技术的启发,我们在萃取罐内引入吸附剂,用来吸附杂质和脱水,有效地富集了分析物。选择性吸附示意图成果展示 多种手性药物的分析将开发的PCF-SFSEC应用于血浆中22种手性药物的分析,并与传统在线方法进行比较,展现出显著优势:优势一:显著减少峰展宽PCF-SFSEC有效减少了大量萃取剂导致的分析物在色谱柱中的扩散现象,无需分流便可获得清晰对称的色谱峰,而在常规SFE-SFC中有50%的手性药物表现出明显的谱带展宽,并且分离度与之相比也稍显逊色。在线PCF-SFSEC系统(A)和传统在线SFE-SFC系统(B)目标物色谱图优势二:基质效应明显减少 选择AI2O3作为吸附剂,如图所示,对于第一个洗脱的对映异构体,22种手性药物中有17种在PCF-SFSEC中的基质效应低于SFE-SFC。此外,在新系统下22种手性药物中有18种表现出轻微的基质效应(-30至30%),3种手性药物表现出中等基质效应(-60至-30%和30至60%),只有一种手性药物表现出强基质效应(-60%和60%)。相比之下,13种手性药物在在线SFE-SFC中具有中度和强烈的基质效应,这充分验证了PCF-SFSEC在去除干扰方面的有效性。PCF-SFSEC(红色)和传统SFE-SFC(黑色)洗脱的第一个异构体的基质效应优势三:无需分流,显著提高灵敏度PCF策略允许将所有的萃取物引入色谱柱中分析,减少了样品损失,使得灵敏度提高,那么效果如何呢?我们将本研究中的样品消耗量与文献中在线手性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PCF-SFSEC和以前的在线手性分离方法均获得了µ g/L水平的定量限,但相比之下,先前研究中使用的样品量(20–100 µ L)却是本研究(5 µ L)的4–20倍。在线手性分离方法对比专家心声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婷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婷副教授表示,岛津的SFE-SFC系统(Nexera-UC)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本文介绍的PCF-SFSEC技术正是基于该系统原有强大硬件和功能的基础上,做方法设置上的创新优化,最后得到的结果优异,并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证明Nexera-UC系统结合PCF-SFSEC技术,开拓了SFC领域的又一较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撰稿人:钟启升参考文献:Jieqing Feng, etc., Anal. Chem. 2022, 94(46), 16222-16230.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更多细节,欢迎联系津博士 sshqll@shimadzu.com.cn
  • 固体核磁与同步辐射助力分子筛研究|精密测量院与牛津大学合作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郑安民团队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Shik Chi Edman Tsang合作,利用固体核磁共振、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等多种实验表征手段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发现SAPO分子筛的Bronsted酸中心在反应过程中能够被吸附诱导形成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结构,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活性中心作为反应发生的位点,在催化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反应性能。因此,深入了解活性中心的结构和特性是理解反应机理的基础。分子筛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环境友好型固体酸催化剂,Bronsted酸中心是分子筛限域孔道中常见的活性位点。然而,研究反应过程中Bronsted酸中心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反应路径的影响具有较大挑战。 科研人员采用固体核磁结合2-13C-丙酮探针分子研究SAPO-34分子筛的酸性特征,发现样品中同时存在Bronsted酸和Lewis酸位点,并在其它SAPO分子筛(SAPO-18和SAPO-35)中也观察到类似实验现象。辅以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中子衍射结构精修,发现这两种活性中心分别对应两种不同吸附构型的丙酮分子:(1)丙酮吸附在传统的Bronsted酸位点;(2)丙酮吸附诱导了骨架Al-O键的断裂从而形成FLP结构,丙酮分子直接吸附在FLP结构的Al原子(Lewis酸位点)上(图1)。 图1.丙酮吸附在SAPO分子筛上的固体核磁实验结果(a-e);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实验得到的两种丙酮吸附构型(f-j)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SAPO分子筛活性中心上甲醇的吸附构型和脱水反应机理(图2)发现,相比于普通硅铝分子筛,实验结果表明SAPO分子筛能够在室温下催化甲醇脱水形成表面甲氧基物种。通过18O标记甲醇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实验,证实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甲醇分子内的C-O键没有发生断裂,脱去的水分子的氧来源于分子筛骨架而不是甲醇分子(图3),从而验证了极性分子吸附诱导SAPO分子筛形成FLP结构的普适性。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实时动态模拟了室温下甲醇在SAPO-34分子筛上从Bronsted酸吸附态到诱导FLP吸附构型的转变过程,发现基于诱导FLP结构的反应路径生成表面烷氧的能垒远低于直接通过Bronsted酸脱水生成表面烷氧的能垒,因而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图2.甲醇吸附在SAPO分子筛上的固体核磁实验结果(a-f)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实验确定的甲醇吸附构型(g-j) 图3.18O-甲醇吸附在SAPO分子筛上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实验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理论结果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和湖北省科技厅,以及英国Diamond同步辐射光源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支持。
  • 世界机器人大会 :共享新成果 共注新动能
    “机器人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空间站机械臂助力我们完成了两次出舱任务。在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之际,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9月10日上午,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正在举行的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发来中国空间站的视频祝福。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技术水平、应用广度与深度已成为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产业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全球机器人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我们愿与全球科技界、产业界一道,抢抓智能产业发展先机,深化实质性创新合作,为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全面加速,从技术突破到应用探索,机器人产业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展现中国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  这一切,都浓缩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中。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机器人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趋势。  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重要平台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由北京市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世界机器人大会自2015年举办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历经6年发展至今,已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融合科技与产业、交流技术与应用的重要平台。  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 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AS)、国际机构学与机械科学促进联合会、国际机器人研究基金会、欧洲机器人协会、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俄罗斯机器人协会(RAR)等20余家国际组织作为支持机构全面参与。  同时,来自俄、美、日、德等国的顶尖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代表,以及我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长江学者和青年专家参会,将围绕技术前沿、技术创新与突破、国际合作机遇、新兴产业应用开展讨论。  新款机器人彰显“中国力量”  本届大会以“共享新成果,共注新动能”为主题,包括论坛、博览会、机器人大赛等活动。论坛由3天主论坛、20余场专题论坛及开闭幕式组成。博览会按照“3+C”体系布局:“3”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展区,“C”是创新展区,重点展示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领域尖端成果和首发新品,11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携500多款产品参展。  展览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多款工业和特种机器人让人眼前一亮。京东智能快递车是工业机器人的代表之一,它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底层技术,极大提升快递效率。  融合了水下仿生、运动控制、水下通讯、水下协同等多项关键性技术的水下作业机器人也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方向,可为环境保护、海洋工程、能源勘探、水域运输等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展会上,中信重工带来了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防爆轮式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Ⅱ类爆炸环境中,代替巡检人员进行设备及环境巡检,能够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隐患,提升巡检质量。”  除了面向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本届机器人博览会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类机器人也频频亮相。  在展会上自动行走的一台憨态可掬的消杀机器人,上部可以喷雾消毒,下部配备4组紫外线杀菌灯的机器人全程无需人工操作,任劳任怨地在场馆中360度无死角消毒杀菌。  在骨科机器人展台前人头攒动,一台3D模式骨科机器人利用智能算法,控制机械臂运动到规划位置,为骨科医生提供精准稳定的导针置入路径。“我们推出的骨科机器人之前不为人知,但通过这届展会,许多观众来了解询问,借助机器人大会,既扩大了产品知名度,也进行相关科普,提升了公众科学素质。”天智航工作人员说。  “机器人总动员”精彩上演  在今年的机器人大会上,2021世界机器人大赛同期举行。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奥林匹克”,历届世界机器人大赛共吸引全球20余个国家15万余名选手参赛,是目前国内外影响广泛的机器人领域官方专业赛事。  本届机器人大赛围绕科研类、技能类、科普类三大竞赛方向,设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应用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四大赛事。  来自北京陈经纶中学的九年级学生陈星潼和同学带来的参赛作品是一辆小型智能汽车。“这个汽车由我们自主编程,能完成躲避障碍、自主沿路线行驶等任务。”陈星潼在学校就参与了相关科技社团,“参与这次机器人大赛,更加提高了我们的创新热情。”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既是一场各领域高新机器人各显身手的“机器人总动员”,也是一场由机器人引领创新的产业盛会,更是一场面向公众、面向未来的科普盛宴。
  • 中科院新成果助磁共振成像技术走向临床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医学成像技术中功能最强大、技术门槛最复杂的技术之一。然而,相对其它成像模态(CT、超声)存在数据采集速度较为缓慢(较长的扫描时间)的缺陷,比如在动态成像时造成分辨率不够、容易产生运动伪影等,制约了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梁栋课题组针对这一瓶颈问题,致力于研究基于稀疏采样理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方法。   近期以来,该课题组在国际磁共振期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上连续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这些领先成果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将加速推动一系列高级磁共振成像技术走向临床。   梁栋博士与吴垠博士合作的Accelerated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using distributed compressed sensing 在线发表在MRM 上。该研究利用计算机仿真数据和离体动物心脏数据,探讨了压缩感知欠采样因子对DTI成像质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在6个弥散方向和10次重复扫描的前提下,加速4倍时的弥散参数图在视觉上和金标准相差无几。   该课题组朱燕杰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者共同研究的成果PANDA-T1&rho : Integrat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ictionary Learning for Fast T1&rho Mapping 在线发表。该研究创新性地将PCA变换和字典学习相结合,以获取磁共振T1&rho 图像序列时间轴方向的最优稀疏表示,进而实现压缩感知重建。同样的加速倍数下,该方法较传统快速成像方法能够恢复T1&rho 参数图更多的细节信息。   课题组彭玺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 Incorporating Reference in Parallel Imaging and Compressed Sensing 被MRM 接收。该研究提出广义级数模型、压缩感知、并行成像三者耦合的成像方法。经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压缩感知理论所要求的信号稀疏性,改善并行成像系统的病态条件,具有更好的细节恢复和噪声抑制能力。   以上研究成果均由深圳先进院独立或主导完成,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项目的资助。
  • 聚光科技水环境监测创新成果亮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会
    2019年7月25-26日,由国家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和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承办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文浩等领导出席本次推介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岳溪、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唐艳冬等专家学者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分领域专场论坛上做主题报告。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司长作重要讲话  本次推介会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的要求,围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在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示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为主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国内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领域的企业代表和水专项课题牵头单位,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受邀参与本次活动并携便携式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检测仪和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创新成果亮相推介会。其中,便携式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检测仪采用低热容快速气相色谱分离和双曲面离子阱质谱检测器等先进技术,开创性地将气质联用分技术应用于便携式检测仪,实现水中卤代烃、苯系物、有机氯等数十种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通过模块化集成有效克服了常规水质自动监测站占地面积大、基建投入高的局限,非常适合于长江水系野外水质在线监测应用。以上两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创新成果可为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监测技术和装备支撑。会议期间,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文浩、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等领导莅临本公司展位参观指导。领导专家莅临聚光科技展位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  在同期举行的 “工业园区及水环境管理专场” 科技成果交流活动上,聚光科技环境资源事业部产品研发中心解决方案工程师分享了题为“工业园区污水防治‘环保管家’的应用与实践--以江阴市龙砂工业园项目为例“的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聚光科技针对工业园区水污染底数掌握不清、水超标预警不及时、超标溯源难、环保设施运行效率低等问题,集成创新了智能感知(测)、智慧管理(管)、科学治理(治)的环保管家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从污水监测发现问题、评估分析问题到污水治理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该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已在长江、太湖等流域得到推广应用,江阴市龙砂工业园区企业监控覆盖率达到97%,园区企业排水COD总量减排达到9吨/月,减排率20%,污水处理厂出口稳定达标,全面提高了园区水污染整治效率,推动地区水环境绿色循环发展。聚光科技环境资源事业部产品研发中心解决方案工程师做报告“测、管、治”技术体系   便携式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检测仪:采用低热容快速气相色谱分离和双曲面离子阱质谱检测器等先进技术,开创性地将气质联用分技术应用于便携式检测仪,实现水中卤代烃、苯系物、有机氯等数十种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现场快速检测,配套预处理装置后还可以应用于空气、废弃和土壤等领域的挥发性有机物现场快速检测。  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面向水环境现场在线监测应用需求,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样品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视频监控单元、控制单元、辅助单元等高度集成至一体式户外机柜内,占地面积小于1平方米,克服了常规水质自动监测站占地面积大、基建投入高的局限,可广泛应用于山溪型河流、城市内河以及野外水系等现场水质在线监测。
  • 新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公布
    p    strong 解读新修改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strong /p p strong   为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制度保障 /strong /p p   8月29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以156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p p   据了解,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了修改。作为长期关注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表示:“这些具体措施将为大量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制度保障。” /p p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介绍,修改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处置问题和收益的管理问题等。例如,新的法律规定,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以六种方式处置科技成果,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等。而此前的法律规定,“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按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 /p p   柳卸林表示,过去,科研成果被视为国有资产,在达到一定额度时,要转化、入股,需要报批到多个部门。“很多科研人员和单位会觉得很慢,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年才能批,影响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他说。 /p p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收益,新法律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同时,应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 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 /p p   对比此前的法律,这一比例均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50%。“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改革,这种给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即给科技人员的实惠,说到底就一个目的,极大地激发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科技转化的积极性。”郭茂林在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p p   对此,柳卸林也指出,新的法律把科技成果的收益也下放给了科研单位了,相比较原来的法律。“从法律上松绑,从制度上解放科研单位、解放科研人员。这是很大的突破。”他说。 /p p   身为有望从新法律中获益的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姚斌则表示,放开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后,一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在实验室中“自娱自乐”的现状有可能发生改变。“新法律有望帮助科学家、企业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的链条打通。” /p p   最后,柳卸林强调,要打通产学研链条,还应在此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细节。“比如,科技成果获利后到底应该有多少给科研团队发奖金、多少留下来给研究机构作为经济效益,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是不是也可以办企业等问题。” /p
  • 安捷伦科技在BCEIA 2021展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成果
    安捷伦科技在BCEIA 2021展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成果优秀的成果案例阐释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引下分析测试技术创新的价值 2021年9月27日,北京——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下称“展会”)于今日开幕。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在展会上带来一系列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覆盖成熟的应用市场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为用户提供灵活稳定的技术保障和权威可靠的研究答案。此外,公司还邀请重点行业客户到场展示一系列合作成果,这些优秀的创新成果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引下分析测试技术创新的价值,成为安捷伦帮助中国用户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并助力国家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双碳”长远目标的生动写照和有力证明。安捷伦展台一览 今年是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 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相应地对诸多行业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目标、制定规划,而在这些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分析测试技术将迎来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可持续发展为引领,安捷伦一面不断筑牢创新根基,将创新理念贯彻到产品研发、前沿领域研究、客户合作等层面,以不断挑战现状的创新精神,为用户带来行业领先的技术方案与服务,持续推进实验室提质增效;同时,依靠多方合作力量,降低产品能耗,并推进绿色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降低实验室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助力用户达成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陈亮在媒体沟通会介绍安捷伦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实践 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陈亮表示:“安捷伦的使命是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答案和深度行业洞察,助力人们实现美好生活,而践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履行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科学内涵,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更多机遇。以此为背景,我们正从多个层面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解决用户在可持续发展层面面临的复杂挑战,兑现安捷伦致力追求和不断巩固的长期价值。”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气相分离事业部总经理张建苗在圆桌讨论环节介绍安捷伦产品的可持续性特性 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气相分离事业部总经理张建苗也表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将为我们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比如,我们配合中国石化石科院的氢能用氢分析标准课题组攻克了痕量杂质分析的挑战。目前,安捷伦的三款气相色谱新品以及其他多款液相和质谱产品,已获得全球权威可持续发展机构My Green Lab的ACT(归责性、一致性和透明度)认证标签。我们正在努力让它们在国内用户的应用环境中充分发挥环境友好的特性,成为用户实验室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依托。”三位安捷伦客户嘉宾受邀与安捷伦高层一同讨论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引下分析测试技术创新的价值 开发能满足客户分析检测需求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是安捷伦可持续创新的核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安捷伦将为客户的研究提供可信赖的答案。本届展会,来自三类重点行业的用户各自分享了与安捷伦合作的成果,展现分析测试创新力量在各自领域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实朴检测是聚焦环境——土壤地下水领域的第三方检测领军企业。借助安捷伦先进的产品平台和应用方案,该企业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巩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并逐渐拓展到食品、农产品、消费品等涵盖人类健康相关的更广泛检测领域。光合新能一直在努力将等离激元人工光合碳中和燃料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安捷伦Micro GC 990快速的样品分析能力使得光合新能可以在有限的设备资源条件下同步开展更多组对照试验,帮助其探索、尝试更多样化的催化剂合成工艺,从而加快创新速度,以保持行业领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以“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课题,该所在独特的“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体系”研究项目中应用了安捷伦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确保获得安全、优质的中药材。出席媒体沟通会的安捷伦高层和客户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安捷伦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市场总监 郑欣,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 陈亮,实朴检测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进博士,北京光合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 王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伟,安捷伦全球副总裁、气相分离事业部总经理 张建苗 除了在展厅(E1厅1139号)展示一系列创新产品,安捷伦也在本届展会上分享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组委会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安捷伦的应用专家分别针对海水中的微塑料检测,以及借助多组学推动合成生物学研究,分享各自的学术成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可持续发展创新层面,安捷伦还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了数字化新型商业模式,助力用户降本增效。例如,利用新型数字化消耗品采购模式Agilent Onsite CrossLab Inventory(ACOI),用户可以有效管理耗材供应,节约备货和时间成本,实现不间断的研究工作。今年四月,这款工具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首次落地,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提供敏锐洞察与创新,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 2020 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 53.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 16400 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