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底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海底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海底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底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底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底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底实验室话题讨论。

海底实验室相关的资讯

  • 迷你实验室“蹲点”东海海底
    在大小洋山附近15米深的东海海底,一座小型实验室不分昼夜地对身边的“所见所闻”进行着“实况转播”,“观众”则坐在几十公里外的同济大学实验室里细看“海景”。昨天,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与示范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标志着我国海底观测系统实现零的突破。   这座海底试验站常年无人值守,而由三台反应灵敏、功能各异的传感器“代为管理”。它们或“听”、或“看”、或“尝”,将各自感知到的海温、海压、流速、流向、盐度、浑浊度等数据,实时传回位于市区的实验室。自今年4月19日试运行以来,试验站已连续正常运行近70天,数据完整率达95%以上。   想象中宁静的海底其实不平静。借助迷你实验室的“实况转播”,研究人员用不着漂泊海上,就能及时捕捉各类海底大事的发生:海温骤变、污染、缺氧,甚至海底地震或海啸前兆。“形象地说,就是派人把长江口给看起来了,且全然不受天气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说,从海底实时传回的数据和曲线,关系着洋山港的生态环境安全。   让装备精密仪器的实验室潜入海底,将为人类认知地球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如果说,从船上或岸上进行观测是从外面对海洋作蜻蜓点水式的“探访”,那么,在海底设站作长期实时观测就是深入到海洋内部“蹲点调查”。汪品先表示,从海底“向上”看,可以摆脱从海面“向下看”时所受的船时、天气等限制,科学家在大楼里即可通过网络实时监测自己的深海实验,命令实验设备冒险监测风暴、藻类勃发、地震、滑坡等各种突发事件。   作为地球科学第三种观测平台,海底观测网自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吸引了各国政府的关注。比如由美、加两国共同实施的“海王星计划”,用3000公里光缆将上千个海底观测设备联网,通过30个节点连到陆上。未来,人们甚至可以对着电视机看海底火山喷发的“现场直播”。   据悉,小衢山试验站的建成,仅仅是我国海底观测系统建设从无到有的第一步。汪品先透露,目前科研人员正在长江口外的花鸟岛附近选址,为建设三四十米深的海底观测平台作准备。同时,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我国还将在南海千米深的海底建设更大规模的深海观测系统。
  • 美海底18米深建实验室 模拟执行太空任务
    两名宇航员、一名海底工程师和一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将会置身于佛罗里达东海岸的宝瓶座海底实验室,模拟执行太空任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8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计划于近期展开一次海底实验,模拟执行太空任务。届时,两名宇航员、一名海底工程师和一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将会置身于佛罗里达东海岸的海底,模拟执行太空任务,从而检验外太空探测的新理念,掌握更多有关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进行工作的知识。   美国宇航局5月4日宣布,将于本月10日开始进行第14次海底实验,为期14天。这次实验是NASA名为“极限环境任务实施”(NEEMO)项目的一部分。   加拿大宇航局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是此次海底实验的领导者。克里斯是一名资深宇航员,有过多次太空行走经历。从本月10日起,克里斯将带领其他参加实验的人员,在“宝瓶宫”海底实验室体验太空生活环境,展开模拟执行太空任务的实验。   据悉,美国宇航局(NASA)在佛罗里达州Key Largo附近的海底建立了一个名为宝瓶宫(Aquarius)的海底模拟实验室。这个能容纳6个人的实验室能够训练宇航员在模拟的环境下熟悉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训练。宝瓶宫模拟器长14米,宽3米,装备有全套的设备,位于海面一下18米。借助于这个模拟器,宇航员不必要再等候轮到登上航天飞机或者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机会去体验太空生存环境。   本月10日开始的此次海底模拟实验,将会利用海床模拟其他行星的表面和低重力环境。为准备此次海底实验,2009年10月潜水员在宝瓶宫模拟器附近放置了着陆器、探测车和模拟机械臂的小型吊车。   模拟执行太空任务   据悉,执行此次海底模拟实验的成员将会在宝瓶宫海底实验室内生活、进行模拟太空行走、操纵小型吊车来移动实验室,这同在外星球上搭建宿营地非常相似。   当潜水员执行操作并检测这些技术时,将会为美国宇航局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反馈。预计在此次的海底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会从着陆器上取下一个模拟月球车、从着陆器上取下少量荷载并模拟将一名失去行动能力的宇航员从海床转送回舱内。   据了解,此次试验的着陆器和探测车模拟器同美国宇航局考虑用于未来行星探测的着陆器和探测车大小相仿。模拟着陆器的宽度比一辆校车的长度还要大,几乎是其三倍高。宽13.7米,高8.5米,有一个3米高的吊车。模拟探测车比一辆SUV稍大,高2.4米,长4.3米。   训练海中溅落   哈德菲尔德2001年4月份航天飞机执行STS-100任务时,执行过两次太空行走任务,操纵国际空间站的Canadarm2机械臂。1995年他还在STS-74任务中,执行过大量操纵航天飞机Canadarm的任务。其他参加此次海底实验的人员包括,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兼太空飞行医生托马斯-马斯伯恩,“月球车”副项目经理安德鲁和科学家史蒂夫-夏贝尔。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詹姆斯和内特-本德是建设外星球露营地的技术人员,他们将会提供工程技术支持。   在宝瓶宫实验室内时,实验小组将会进行生命科学实验,主要关注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此次实验还将对自动开展工作展开研究。也就是说,实验中将会有一段时间成员间的通信和任务控制中心的通联将受到限制,这中状况在未来人类探索火星或月球时也将会遇到。   据悉,宝瓶宫实验室归属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操作运行。
  • 海底矿产重点实验室运行 瞄准5个重点研究方向
    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在广州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要依托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室设立海底能源矿产研究,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海底环境监测与研究,海洋地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海洋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5个重点研究方向,通过设立开放研究课题,着力打造科研人员公共研究平台,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均可自由申请。实验室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等16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共同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评议实验室研究工作,审议实验室重大研究计划等。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杨胜雄介绍,实验室将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海底矿产资源探测研究、海底环境变化研究和其它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性的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具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 “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在海底做实验”任务
    我国“科学”号科考船完成首个高端用户共享航次,在目标海域获得大量科学发现,并进行了多台套国产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工作,圆满完成了“在海底做实验”的任务。  据参与本次科考的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王敏晓介绍,以往的研究中,深海样品被带到实验室开展后续研究,但由于压力、温度和其他化学环境骤变,深海样品的生理活动同样发生改变,真实的深海生命过程无法被准确认知。依托该航次,中科院海洋所在深海海底搭建了水下实验平台,科学家得以在深海开展水下原位实验,为揭示深海生物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保障深海水下原位实验顺利进行,本航次同步搭载完成了多通道拉曼平台等多台套国产设备海试工作,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海底群落生物的标志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相关数据和样品将解答深海黑暗食物链组成、深海碳源碳汇通量、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  其中,“海洋之眼”深海着陆器搭配自主研发的系列拉曼光谱探针,实现了对冷泉喷口流体及喷口附近天然气水合物、自生碳酸盐岩等多类目标物的原位长期连续探测,再现了甲烷、硫化氢等关键生物化学反应标识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结果表明微生物串联了地球深部岩石圈、近底层水圈及黑暗生物圈间的元素转换。  科考期间,科考船上搭载的无人缆控潜器下潜作业21次,获得大量珍贵样品及数据。  据了解,本航次搭载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9家单位的16个高水平研究团队的科学家。
  • 海底滑坡光纤监测系统港池试验成功
    记者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获悉,近日,该实验室徐景平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海底滑坡光纤监测系统在广州南沙海洋地质码头圆满完成港池试验工作,为下一步开展海上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海底滑坡光纤监测系统包括柔性光纤形变传感器和配套的座底式海床液压贯入装置。本次港池试验成功完成了海底滑坡光纤监测系统的拆卸、组装、布放、监测、回收和数据处理与解释等工作,验证了该监测系统的总体工作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检验了监测系统在港池条件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  海底滑坡是海洋地质灾害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主题之一,能够对海洋工程设施与装备和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南海地区海洋油气产区多与海底滑坡区重合,因而海底滑坡的研究关系着南海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目前国内外海底滑坡研究仍多限于对其最终沉积产物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认知,而对于海底滑坡预警的最关键环节——海底失稳破坏形变过程,这一滑坡初始状态的研究非常薄弱。  徐景平教授团队研制的基于光纤形变传感技术的海底滑坡监测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和环境适应性好的优势,可用于对海底数米厚沉积物的形变失稳过程进行高精度的观测,获取长期、连续、有效的原位观测数据,进而为海洋工程安全保障及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了解,参与此次港池试验的人员包括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首批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南海海底灾害过程与机理研究”项目的徐景平教授、宋章启研究员、陈宇中、钱学生等人。在项目负责人徐景平的领导下,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克服高温酷暑,顺利完成了本次港池试验任务。
  • 他们用大科学装置为海底“拍CT”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沈春蕾近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我国自研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的国家。而上述成果背后离不开一家成立不满两年的初创公司——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采象),他们为“海经”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久前,《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中科采象的“新家”——合肥中安创谷科技园主楼的38层,这里本是园区自留的办公地点。“我们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搬到这儿不久,能找到这么好的办公区得感谢合肥市高新区科技局的帮助和中安创谷科技园园区的支持。”中科采象总经理张可立说。一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凭什么能参与深海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制?这家公司又是如何获得当地政府创业扶持的?工作人员调试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受访者供图 “上天、入地、下海”海洋地震勘探采集装备研制需要多学科融合,行业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全球各大物理勘探服务公司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海洋地震勘探采集相关核心装备的研发制造,且不对外售卖核心技术,从而确保其在行业发展的优势。“在海洋地震采集装备研制领域,我们毫无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探索一条全新的自主化发展之路。”张可立介绍道,中科采象获得参与研发资格还得从公司早年的技术积累说起。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共同创办了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2013年11月,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通过了建设验收,获批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电子学技术可以应用于‘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能。”张可立举例说,“‘上天’我们有‘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入地’我们可以为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千米的实验室提供先进探测器,“下海”的应用包括深海原位探测、深水油气地震勘探装备等。”中科采象的核心成员均来自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参与了北京谱仪BESIII重大升级改造、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建设、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建设等,其间积累的技术为行业应用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开展自主化海洋地震采集装备的研制,打破技术限制和价格垄断,在国家“863”计划和中国海油的长期持续资助下,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将大科学装置的高能物理实验信号采集、时间测量和系统同步等技术,应用于解决国家海洋油气勘探的关键难题,打造了国内首台海洋物探设备样机。以“海经”为例,其固体拖缆采集系统由中科采象创始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曹平带领科研团队联合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该装备突破了进口设备12.5米通道间距精度的限制,能对数公里深的海底地质层进行精确三维成像。赋权改革试点的产物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在探索中前行。2017年,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张可立介绍,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由科学家群体牵头的专业化、专门化研发团队,成功解决了数据采集装备批量生产和质量评测等工程工艺难题,形成了多达数百个关键工艺节点的制造流程体系,打通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堵点”,为产业链凝聚了队伍、留住了人才。“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成立后,研发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台全新一代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核心装备——海亮II型固体拖缆采集装备。”张可立介绍,该装备最大作业深度达100米,可实现深拖、斜缆宽频等特殊作业模式,性能稳定,采集成像效果优异,将我国海洋物探采集装备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上述油气装备成果入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和中国科学院70周年院庆创新成果展。2020年,列装在6缆物探船上的“海亮”系统首次在渤海高密度作业的商业应用中取得成功。在应用领域小试牛刀后,科研团队迎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利好消息。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全国试点单位之一。张可立记得赋权改革试点公布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提出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创新模式,学校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团队以作价入股方式成立转化公司,学校以科技成果的20%与科研团队约定收益,而不持有转化公司股权,实现了成果转化从“分粮”到“分田”的重大突破。在此政策背景下,曹平带领团队成立了中科采象。今年3月,中科采象作为唯一一家企业代表,受邀参加科技部召开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推进会议。“赋权改革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和高端装备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即将装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衍生的技术,及时转移转化。”张可立说。为海底地层做扫描“海上的石油勘探首先需要物探船用地震勘探的方法扫描整个地质层构造。”张可立告诉《中国科学报》,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如同一台巨大的CT机(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机),扫描海底地质构造,从而获得油气藏的位置与形态。中科采象技术团队在数据采集系统架构、超大范围时钟精确同步、高性能数据采集和长距离传输、大容量数据实时读出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型海洋油气勘探装备关键核心模块的研制体系。张可立告诉记者,2022年,中科采象参与完成了亚洲最大12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的大型深水油气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列装,意味着国产装备成功替代进口装备。今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投入使用,该装备由中科采象和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海脉’装载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能够捕捉到万米地层的地震波信号,该信号相当于蚊子声1/150大小,据此可以描绘出高清油气藏数据信息。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张可立说。目前,中科采象已参与完成包括万吨级国产物探船在内的多艘大型物探船的列装,使之全面进入产业化进程,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海洋油气物探的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摆脱了海洋物探高端装备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除了在高端海洋油气地震勘探装备方面的应用,中科采象的模块化技术与仪器也在更多的领域与行业形成拓展应用。张可立告诉记者,中科采象在模块化仪器方面已形成信号处理系列产品、授时及同步触发系列产品、通用化数据读出主机等,并依据开源模块化仪器技术,研发了超高速多通道数字化仪、时间测量仪等高端仪器。
  • 中科院水合物中心与美国家实验室合作研究
    中科院网站报道:应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的邀请,中科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博士李刚和苏正于8月2日起程到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地球科学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合作研究,并于11月1日顺利返回广州。   在美期间,李刚和苏正与该实验室George Moridis教授和Keni Zhang博士合作开展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数值模拟研究,同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此次合作研究是前期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的第一步。李刚和苏正采用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开发的TOUGH+Hydrate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2007年成功取样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H2站位和SH7站位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进行了开采潜力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过程中主要采用降压法和注热法相结合的开采方法,对垂直井和水平井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根据现有的海底水合物实地数据对井口产气产水速率进行了评价,并对海底沉积物的渗透率、水合物饱和度、海底温压条件以及盖层情况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比较全面地评价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前景。合作研究期间,两人分别完成了题为Evaluation of Gas Production Potential from Marine Gas Hydrate Deposits in the Shenhu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epressurization and Thermal Stimulation Methods和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Gas Production Strategy for the Hydrate Deposits in the Shenhu area的学术论文。   合作结束后,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能友和George Moridis教授就未来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方式、方向和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 我国在南海成功构建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
    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Multi-channel Raman insertion probes system, Multi-RiPs),并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域成功构建了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发试验,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激光产生的光谱,可以探测深海极端环境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例如探测可燃冰的结构与组成,并捕捉其相关动态规律和潜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该科研团队在我国南海海域成功构建了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无人实验室,相当于把地面实验室挪到了海底,并可在深海冷泉、热液等区域进行常态化运行,开展长期、连续、多点位的海底观测、数据采集和可控实验。用于研究深海热液、冷泉等对于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用于探究生命是否起源于海洋等科学假说。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介绍,该无人实验室系统最大可以耐受4500米的海底压力,囊括中国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未来可以布局在深海的热液区,研究深海的硫化物、矿物。这些资源可能是以后的战略金属资源,这套系统可以对这些物质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相关的原位试验与研究。  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关键光学器件布局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热液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冷泉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连续三年(a:2020年;b:2021年;c:2022年)布放于我国南海北部冷泉区域开展深海原位长期观测与现场实验
  • 感知海底2万里 新设备助力海底地震探测
    p & nbs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7/7/20177241010489020.jpg" width=" 500" height=" 382" / /center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Jerry Paros发明的石英传感器,将把海底监测的精确度提高到1厘米。 /p p   家住华盛顿州的Jerry Paros担心大地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邻居和自家。因为美国西海岸正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但与其他数百万干着急的人不同,Paros尝试用实际行动抵御风险。他的公司发明了用于地震监测的石英传感器。该传感器最初用于化石能源开采等行业,现在,Paros打算用它帮助全世界免遭自然灾害的影响。 /p p   现年79岁的Paros在办公室展示了他的发明:在一个排球大小的金属架内部,传感器通过上下移动感应大气压力的微小变化,甚至开关门造成的气压变化都能被它捕捉到。在海底,该设备能感应水压的变化,从而推测海底深处的震动。 /p p   Paros希望打造一个海洋地震预警系统。他向华盛顿大学捐赠了200万美元资金,与大学科研人员在太平洋西北海岸海域进行测试。日本和智利等许多沿海国家也在研究海底地壳活动监测技术,安装测试各种传感设备。 /p p   多年来,海底的断层运动一直让地球物理学家感到棘手,地球70%的表面被水覆盖,标准探测工具在海洋环境中毫无作用。Paros创造的传感器让无计可施的地球物理学家第一次有机会探测海底活动。这些传感器网络可以揭示哪些海底断层是无害的,哪些有可能在为下一次大地震积攒能量。 /p p   “它将帮助我们定位活动区域,这正是我们此前办不到的事。”华盛顿大学海洋学家Emily Roland说。 /p p   沉睡的巨人 /p p   当Paros于1970年迁来华盛顿州时,他并不了解西北太平洋沿岸地震频发的危险。 /p p   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949年4月13日。当时,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发生了7.1级地震。但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南起加州北至英属哥伦比亚,北美洲整个西海岸都面临着9级强震和大海啸的威胁。危险根源来自距海岸50公里远的海洋底部,这个位置下面正是板块交界处。 /p p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长达1000公里,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海底俯冲带曾导致有记录以来的多次超级地震,其中包括1960年的智利9.5级大地震。1700年,卡斯卡迪亚发生海底强震,估计强度达到9级,地震引起的海啸让北美沿岸深受重创,太洋另一端的日本也受到波及。 /p p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让科学家提心吊胆。谁也不知道下次地震什么时候到来,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数世纪以后。目前,科学家监测了其他俯冲带的地质活动,并通过监测小型地震的模式评估未来强震的风险。 /p p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地震专家Kelin Wang称,卡斯卡迪亚俯冲带通常十分平静,近年来只检测到很少几次轻微震动,暗示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处于平静期。这使得卡斯卡迪亚成为一个沉睡的巨人,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巨人——波特兰和西雅图等城市的命脉把握在它手上。 /p p   在陆地上,工程师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跟踪细微的地质运动迹象,包括火山爆发前山体周围地面的隆起,或者石块沿地质断层滑动,例如加州的圣安地列斯断层。但在海底进行地质运动监测则困难且昂贵。直到近几年,得益于监测工具和部署方式的创新,海底测量学才逐渐赶上陆地测量水平。 /p p   从新西兰、日本再到智利,各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都在试图了解长期地质运动的风险,并在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初及时发布警报。大部分此类工作都基于政府资助建立的海底传感器网络,另外也有少部分由Paros这样的私人出资建造。Paros在俄勒冈州沿岸的海域安装了6个石英压力传感器,监测卡斯卡迪亚俯冲带运动状况。 /p p   科学家根据地表GPS测量得出了两个不同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运动模型。其中一个显示,下降板块的活动十分缓慢,在整个过程中释放出压力。另一个认为,两个板块被锁定在一起,产生了压力积聚的危险。 /p p   释放压力 /p p   人们无法仅通过陆基仪器判断这两个模型正确与否。“我们不知道板块锁定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才需要海上测量。陆基测量已经不够用了。” Wang说。 /p p   海洋学家时常在卡斯卡迪亚海底安装监测仪器,但只能“撒撒胡椒面”。华盛顿大学和加州斯克利布斯海洋研究所联合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尝试建立一个能够在时间维度上测量海底运动的系统,并从中评估威胁的性质。Paros的石英传感器在这项工作中扮演关键角色。 /p p   Paros在50年前就开始研发能够测量加速度、压力变化和温度等物理因素的石英传感器。其部署在海底的传感器能测量其上的水压变化,在纠正了波浪和潮汐带来的干扰之后,海洋学家能将海底的上下移动精确到1厘米。 /p p   Paros的公司是制造海洋压力传感器的公司之一。而他自己具有商业和科研的双重背景,现在已与当地的地球物理学家打成一片。华盛顿大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家William Wilcock表示:“Paros喜欢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互动,一心一意达成目标。” /p p   早在1983年,Paros的传感器就参与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啸观测系统,对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运动进行监测。2004年印尼发生大海啸,他向华盛顿大学捐赠100万美元促进传感器网络的研发。在这笔捐赠以及2012年的另一笔100万美元捐款的帮助下,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和测试新一代海底压力传感器。研究人员将搜集到的数据与数学模型进行对比,有望在十年内对海底断层状况得出结论。 /p p   不过,即便是最好的压力传感器,也只能揭示海底板块上下维度的运动,而无法检测到水平方向的位移。研究者使用另一种手段弥补这一不足。 /p p   科学家在海底以两三公里的间隔放置转换器。每隔差不多1年,科学家就测定转换器的准确位置信息。通过计算信通过海水的时间,研究者可以判断与上次测量时相比,海底是否发生了水平移动。 /p p   倾听运动的声音 /p p   目前,这种海底声学测距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在2015年为智利沿岸俯冲带上安装了这样一个传感器网络,帮助智利政府监测地震威胁。日本海岸警卫队每年会投入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自数十个国家海岸线上的数据。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avid Chadwell尝试使用自动航行的机器收集数据以减轻运行成本。 /p p   为了解卡斯卡迪亚俯冲带隐藏的实际危险,地球需理学家需要部署多种工具,包括地震仪以及分别用于海洋和陆地的大地测量仪器。关于仪器放置的位置以及如何得到最佳数据,侧重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那些专注地震、海啸预警的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而华盛顿大学希望新的网络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群体的需要。 /p p   “我们需要也能够让这些科学设备服务多种目的,例如增进科学知识和监测灾害。”华盛顿大学地震学家Heidi Houston说。 /p p   目前,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已有两个基本监测系统。海洋观测计划电缆阵列用一条长达900公里的线缆往返连接俄勒冈州海岸和一处海底火山。在加拿大那边,加拿大海洋网络有一条长度类似的线缆连接到海底俯冲带。两条线缆在布线沿途都连接有各种测量仪器。 /p p   而新方案的规模要比现有方案大的多,更类似于去年完工的日本DONET-2海底监测项目。日本横滨大陆海洋科学与技术局天文台副主任Katsuyoshi Kawaguchi表示,DONET-2骨干线缆长达500千米,沿途连接29个独立监测点。 /p p   此外,日本目前正在建设第二个规模更大的海底监测项目,计划铺设5700千米的海底线缆,连接150个监测点。这两个观测系统的数据将汇入日本全国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 /p p   未来某天,Paros或许能看到他的传感器遍布卡斯卡迪亚海域,成为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的一部分。近日,华盛顿大学的工程师在加州蒙特利湾的一个小型有线海底监测站部署了一套新传感器,并将在那里对传感器进行数月测试。 /p p   “我一直在做西西弗斯式的事,试图将巨石推向山顶。” Paros说。“我只是想播下种子证明这是可行的,同时希望政府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公众安全议题。” /p /p
  • 首批两家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获认可
    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新进展——首批两家医学实验室获认可   12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两家医学实验室获得ISO15189认可。这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与上海市卫生局以及上海地区医学实验室共同努力,开展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一年以来取得的最新成果。   上海首批医学实验室获得认可,证明其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具备了获准认可检验项目相关的技术能力水平,增强了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医学检验服务的信心。   CNAS将继续全力支持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推动上海地区相关医学实验室的认可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 山东农科院实验室科研仪器中标结果公布
    2010年12月29日,山东懋林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发布成交公告。该项目采购仪器涉及电子天平、梯度PCR仪、电泳仪等,采购金额共计4,739,180元,详细内容如下: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采购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机关、作物所、玉米所、水稻所、土肥所、原子能所、棉花研究中心、蔬菜所、高新中心(奶牛中心))   地址: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联系方式: 0531-83178049(张)/9227(王)/8513(穆)/0537-2391908(姜)/9270(张)/9137(徐)/9764(陈)/9309(刘)/88622768(王)   二、采购代理机构:山东懋林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济南市科院路19号   联系方式:张红杰 0531-68606198   三、项目名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   项目编号:SDML1011-54   四、招标公告日期(竞争性谈判资格公告日期):2010年12月13日   五、开标日期(谈判日期):2010年12月28日9:50(北京时间)   六、成交情况: 包号 采购内容 供应商名称 中标金额 1 自动气象站、低温连接仪 济南东方科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7000 2 数粒仪、土壤水分/盐分/温度分析仪 济南挚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3000 3 水平流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冰柜、智能光照培养箱 济南天昌科技有限公司 279800 4 电子天平、梯度PCR仪、电泳仪等 北京德泉兴业商贸有限公司 568000 5 大豆小区脱粒机 济南金海地科技有限公司 390000 6 双垂直电泳槽、真空泵、 济南东方科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48000 7 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高速离心机、纯水系统等 济南伟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30000 8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8通道移液器、普通移液器 山东东岳国际经贸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386000 9 双向电泳仪及图像分析系统、 济南挚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38800 10 PCR仪、高压灭菌锅、便携式谷物水分测定仪、真空冷冻干燥机等 济南金海地科技有限公司 375000 11 垂直电泳槽、小区稻麦脱粒机、电泳仪等 济南金海地科技有限公司 50000 12 移液器、高速离心机、天平、PCR仪 济南挚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4300 13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恒温振荡培养箱、手持式农业环境监测仪 济南伟恩商贸有限公司 104000 14 电泳仪、制冰机、自动数显旋光仪等 济南伟恩商贸有限公司 46500 15 移液器、超声波清洗器、PCR扩增仪等 济南金海地科技有限公司 280000 16 多用电泳仪、双板夹芯式垂直电泳槽、手动单道可调式移液器、冰柜、立式冷藏箱 济南伟恩商贸有限公司 49500 17 气浴全温秋千式往复摇床、分体式空调机、生化培养箱 济南旭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5000 18 倒置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实体显微镜 南京衡桥仪器有限公司 316600 19 细胞融合仪、电转仪 济南吉星润达科技有限公司 358800 20 细胞冻存液氮罐、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 山东爱博科技贸易有限公司 118880   七、谈判小组成员:杜向东、郭成国、林振强、王洪涛、用户专家   八、采购项目联系人:张红杰 程龙 联系电话:0531-68606198
  • 海洋国家实验室招首席科学家 可获500万安家费
    11月24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招聘信息,面向全球招募首席科学家,涉及到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深远海与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等6大研究方向。据了解,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 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急需高端科研人才加盟,共创蓝色辉煌。据了解,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算招聘6大研究方向的首席科学家,要求人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重要国际影响力,能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全职工作或每年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国际知名学者可适当放宽)。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120万元/年、科研补助经费300~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低于6年工作合同的,将获得180平方米左右的免租赁费周转住房。 此外,海洋国家实验室本次还招聘联合实验室主任,包括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深蓝渔业工程装备、智慧海洋、海洋智能计算与大数据、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等领域。招聘包括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洋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试平台在内的公共科研平台首席工程师。据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目前已组建了海洋动力与气候、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等8个功能实验室,正在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11个大型科研条件平台,并且与国内其他领域研究机构、大型国企联合建设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智慧海洋、深蓝渔业等9个联合实验室。 相关新闻岛城将打造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进入发改委立项阶段,能在海底钻10000米深 25日,记者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依托各理事单位集聚一批科考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内已拥有或在建的世界最先进全球级科考船达到16艘。同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也是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科学考察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器。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远洋科考船队,以统筹实施平台内科考船舶的科学、高效调度,实行航时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各理事单位的多方科研力量和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降低船舶运行成本。据介绍,目前平台内的科考船每次出海之前都会对外公开航次路线,其他需要进行远洋科考的单位可以报名搭载该航次,从而实现每个航次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而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断壮大船队规模,组成由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形成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现场观测能力。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发改委立项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艘船设计排水量3万吨,能在海底以下钻进10000米,可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
  • 磐诺仪器科技助力国家实验室南海深潜科考!
    5月13日,国家海洋局表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96名参航人员顺利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学考察任务,回到深圳。自4月9日从三亚起航,本航段历时34天,航行2219海里,“蛟龙号”累计下潜9次,常规调查16站位,取得一系列成果。据了解,本航段中“蛟龙号”为南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选址进行了5次下潜,初步掌握了南海拟定调查区结核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资源潜力,为我国下一步开展采矿试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航段获取的海洋地质等多专业海洋环境数据,为后续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数据支撑。图片来源:网络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可下潜7000米以上。载人深潜技术对中国开发利用海底资源至关重要,其意义堪比“神舟”飞天。深潜的任务之一是获取海洋地质等多个专业海洋环境数据,为了保证任务顺利进行,除了多个科研人员在背后默默付出外,磐诺凭借其专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案,也很荣幸的能够为国家的科研项目出份力。此次项目中应用的是磐诺非标设计气相色谱分析仪,放置在“蛟龙号”舱内,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海底地址样品中痕量级气体组分及浓度指标,如:氢、氧、氮、甲烷、一氧化碳 ,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专配的软件,可将数据实时传输给海洋局实验室,便于数据实时收集。现场的科研人员对于磐诺GC的表现都非常满意,及时有效的数据为后期的科考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如今,随着中国科研技术力量的不断强大,对于分析仪器的检测要求也越来严格。作为中国高端气相色谱类分析监测仪器的引领者,磐诺能够提供整套的气相色谱服务,从产品研发、设备制造、仪器安装调试、仪器维护到第三方检测业务,磐诺试图提供更佳的用户体验。对于磐诺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我们将与创新、智造并行,从容应对工业4.0时代!图片来源:网络
  • 09年数理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教育部关于发布2009年度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今年我部组织对数理、地学领域的3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数学及应用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5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24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2.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我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较差类实验室将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3.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制定未来五年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方案。   4.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0年上半年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我部科技司。 附件: 2009年度数理、地球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优秀类 1 数学及应用数学 北京大学 2 西部环境 兰州大学 3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 清华大学 4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 浙江大学 5 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 良好类 6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北京大学 7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 8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 南开大学 9 近代声学 南京大学 1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 11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 复旦大学 13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 北京师范大学 14 辐射物理及技术 四川大学 15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北京师范大学 16 地理信息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17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武汉大学 18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北京大学 19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 海岸与海岛开发 南京大学 21 物理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 22 海洋环境与生态 中国海洋大学 23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 河海大学 24 长江水环境 同济大学 25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重庆大学 26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7 流体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 南京大学 29 应用离子束物理 复旦大学 30 海洋环境与生态 中国海洋大学 注:良好类实验室排名不分先后。   教育部科技司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 CSA中国首个光伏实验室成立
    测试和认证机构CSA(加拿大标准协会)日前在江苏昆山成立了其在中国的首个光伏组件测试和认证实验室,为国内光伏企业提供本地化的产品测试和认证服务,助力国内新能源的发展。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太阳能光伏行业顺势崛起,上海地区的测试和认证实验室测试范围涵盖了照明产品、加热器具、电动工具、焊接产品等,加快推动了上海周边地区昆山面向光伏行业实验室的建立。昆山实验室的落成将对整个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光伏行业的标准制定和产品测试认证带来推动作用,也将为国内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测试和认证服务。
  • 青岛市新批建设15家海洋重点实验室
    近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公布2022年度批准建设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名单,共119家在列。其中涉及到海洋类的实验室中,学科类11家,企业类4家。2022年度批准建设青岛市重点海洋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学科类1青岛市海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青岛市海洋极端环境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3青岛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西海岸新区科技局4青岛市海底声学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5青岛市海洋污染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山东大学(青岛)6青岛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7青岛市海洋智能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8青岛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市水文中心青岛市海洋智能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9青岛市海洋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10青岛市近海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11青岛市海洋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青岛市教育局企业类1青岛市壳聚糖基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2青岛市深远海物联网智能感知实验室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沧区科技局3青岛市金属精密成形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胶州市工信局4青岛市海洋通信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科学仪器行业首个产学研销一体化园区落户青岛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由青岛高创科技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发起设立,立足于促进青岛市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结合崂山区特色产业优势,通过“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的综合服务建立仪器仪表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家级的仪器仪表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园区已入驻生物分析仪器、传感器、水下光学成像仪器、实验室智能装备等项目20余个。园区拟引进国际国内顶尖研发机构,打造仪器仪表行业研发高地;搭建仪器仪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孵化国产高端分析仪器项目;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优质科研成果,打造青岛市仪器仪表行业成果转化中心、行业交流服务中心;设立仪器仪表产业基金,打造行业专属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发展渠道;为园区企业搭建直通全国的产学研销一体化服务平台;汇集企业政策需求,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搭建政企交流平台。为更好的服务和促进产业发展,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与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论坛暨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推介会”,会议将于11月17日以线上形式召开,科技金融搭台,促进产学研销一体化发展。扫码或点击报名
  • 12个!山东省2021年度拟建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日前,山东省科技厅公示了2021年度拟建省重点实验室名单,依托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的“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山东大学筹建的“山东省环境过程与健康危害重点实验室”等共计12个实验室入选。2021年度拟建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公示表序号 省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科技局2山东省机器人跨平台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科技局3山东省集成电路EDA 创新重点实验室济南概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济南市科技局4山东省航空动力热物理重点实验室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市科技局5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枣庄市科技局 6山东省淀粉生物基材料与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山东寿光巨能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潍坊市科技局7山东省生物基材料助剂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吉青化工有限公司潍坊市科技局 8山东省海洋智能装备与海底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日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公司日照市科技局9山东省林果种质资源创新与精准育繁重点实验室山东大丰园农业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日照市科技局 10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德州学院、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德州市科技局11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大学滨州市科技局12山东省环境过程与健康危害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大学
  • 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 吴立新院士担任主任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相关负责人19日在青岛宣布,筹建15年之久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人事招聘、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功能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同时展开。  据介绍,科技部近日已批准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和第一届主任委员会的组建方案,其主任分别由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担任,这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体制建设已基本完成。  吴立新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紧跟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潮流,选择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六大方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明确将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蓝色粮仓)、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作为实验室未来3至5年的重大科研任务。先期已确定重点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科学考察船队及基础条件公共平台和海洋药物筛选共享三大平台。  吴立新说,海洋国家实验室未来将按照“夯实基础、集聚人才,建设平台、保障支撑,方向引领、项目驱动,交叉集成、实现一流”的方针,着力贯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应用,努力实现全链条综合交叉创新。力争在3至5年内发展成与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比肩的世界前五位海洋科研中心。  据介绍,2013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海洋国家实验室试点建设。
  • 海上实验室:我国最先进科考船交付使用
    近日,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新的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的旗舰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刘艳荣,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强,青岛市市长张新起等出席交接仪式。白春礼在交接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海洋竞争空前激烈,海洋权益争端日趋严峻,其中深海以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战略地位日益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海洋科学特别是深海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之一。我国高度重视深、远海研究,制定了“强化远海”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的战略布局,明确提出要在深海探测与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空间海洋和平利用和开发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增量资源,要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保护海洋航运安全,开发深海资源,要着力在空间海洋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领域加强前瞻布局,致力于取得原始性突破,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指明了方向。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7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于2010年开工建设,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共建单位。   该船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2010年开工建设,核定总吨位4711吨,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 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   配备先进的探测仪器与调查设备,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   海洋科学研究是一门基于海洋科学调查与观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科考船的设计、装备和功能等更加注重综合性。   “科学”号配备了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包括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海底探测系统、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系统、遥感信息现场印证系统、船载实验系统、船载网络系统。搭载了高精度星站差分GPS定位导航系统、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多道数字地震系统、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电视抓斗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设备,具备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生物、化学等综合海洋观测、调查能力。   “科学”号船载实验系统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分为通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内部配置有海上科学实验所需的水(洁净海水、超纯水)、电(380VAC、220VAC、24VDC)、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压缩空气)供应,以及超纯水系统、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制冰机、光照培养箱、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岩芯综合测试系统等分析设备,并可接驳7个集装箱实验室,具备同步进行现场取样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是名符其实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出席交接仪式的领导参观船载仪器设备   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船舶整体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之一,具备全球航行观测能力,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具备国际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的特征:   一、采用国际先进的吊舱式电力推进装置,配备2台艏侧推、360度环视驾驶台,无人机舱,一人桥楼,DP1动力定位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在0至15节无级变速,在低速状况原地360度回转 操纵灵活、智能化程度高、作业空间大 采用了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船舶整体上具备较高的适航性和耐波性,能够满足现代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需求。   二、安装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套伸缩式升降鳍板系统,并率先在国内采用优化设计的球鼻艏船型方案,规避风浪冲击艇甲板对监测数据精密度的影响。同时,在国内首次安装了艏侧推槽道口封盖装置,可有效避免船舶行进中气泡、涡流对声学探测造成噪音干扰。   三、具有宽敞的甲板作业空间,包括438m2的前作业甲板、488m2的后作业甲板和138m2的遮蔽作业甲板 操控支撑系统可实现船上调查设备的起升、吊放和回收等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海洋科学考察的空间和操控要求。   “科学”号将成为我国深远海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与探测的支撑平台与共享平台   “科学”号正式投入使用,将开启新时期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新篇章,实现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的旗舰船,其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作为“科学”号的建设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管理,使这艘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旗舰船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共享平台,重点解决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深海海底油气资源形成机理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科学”号将通过完成国家重大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重大深海科学研究项目,为实现我国海洋科技中长期规划科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有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先进的观测研究平台,促进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和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前列,为加速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推进全球性海洋科学合作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青岛推进海底碳封存项目研究
    丹麦日前启动“绿沙”(Greensand)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将来自丹麦等国家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北海海床下,以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全球首个跨境碳封存项目,丹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封存“进口二氧化碳”的国家。报道称,项目在试运行阶段结束后,每年将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到2030年,将拥有每年封存8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在青建造完工(来源:青岛日报)环顾国外,将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已经成为被众多国家接纳的减缓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CCUS技术在CCS技术基础上增加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环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我国针对CCUS的布局正在不断拓展。2021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启动,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探出一条新路。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封存潜力巨大,预测达2.58万亿吨,可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这份至关重要的“潜力评价”报告,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完成。而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已于去年在青岛全部建造完成,布设在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预计今年将正式向海底灌注二氧化碳。显然,在我国CCUS的发展过程中,青岛企业、院所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国各个沿海城市加快探索海底碳封存路径的“先行者”之一。海底碳封存,一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正在崛起。我国海底具有巨大的碳封存潜力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1/4。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研究表明,即便充分利用替代能源和生态系统吸收,我国碳达峰后每年仍有数亿吨的二氧化碳负排放缺口,利用CCUS技术进行地质碳封存是必要的解决手段。根据封存地点,地质碳封存分为陆地地质碳封存和海底地质碳封存。海底碳封存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并注入海底深部地质体中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二氧化碳负排放技术之一。“与陆地碳封存相比,海底碳封存具有远离人类居住地、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层等特点,安全性更高,环境风险更小。”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工作牵头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文说,实施海底碳封存,因为需要增加海上运输、铺设海底管道等环节,成本会更高。但海底巨大的封存潜力和未来巨大的封存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早在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就组织实施了“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与示范性工程”,对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此前的潜力评估,评价参数与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公开资料,评价精度较低。”陈建文介绍,2021-2022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参加,充分利用20余年的海洋地质调查实测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商业性油气勘探开发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证实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盆地级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2.58万亿吨是如何评估出来的?陈建文告诉记者,国际上评估海底碳封存潜力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理法,即根据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的各种方式如溶解封存、束缚封存、构造地层封存等进行计算,主要针对的是小范围的目标层,相对精准;另外一种是体积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海底封存的有效空间进行计算,比较适合针对广阔海域的评估。“我们此次评价,创新提出了符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模型体积法,根据我国海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4个关键技术模型获取参数,重点对我国海域适宜海底碳封存的18个盆地进行了潜力评估,并优选出了重点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底碳封存示范工程选址提供了方向。”陈建文说。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2020年,沿海11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未来减排任务艰巨。在碳封存方面,东部沿海地区陆域沉积盆地面积小、分布零散,适宜碳封存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封存潜力有限。而海底碳封存的巨大潜力以及安全性等优势,为城市减排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海域盆地稳定性好,实施海底碳封存时,有海水层覆盖、远离人类居住地、远离淡水水体,本身比较安全。即便发生泄漏,也是初步泄漏到海水里面,通过海水稀释淡化并及时维护,不会产生大的风险灾害。”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表示。我国示范研究项目正加快开展实施海底碳封存,在国外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其中,海底碳封存运行时间最长、最为成熟的案例在挪威。1996年,挪威启动Sleipner油田CCS项目,将开采油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通过一口斜井将其注回到咸水层,利用海底咸水层地质结构的气密性来封存二氧化碳。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规模的咸水层碳封存工程,运行20余年来,每年封存二氧化碳100万吨,封存的二氧化碳没有异常活动,无泄漏情况出现。海底碳封存是如何实现密闭安全的?陈建文解释说,进行海底碳封存时,一般先利用机器对二氧化碳进行增压,使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即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最后通过注入井封存到储层中。适合海底碳封存的储层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层、不可采煤层等。其中,深部咸水层是主力储存空间。以深部咸水层为例,最佳结构为穹顶式地质结构,这种结构就像是一个倒过来的碗,注入在其中的二氧化碳,由于密度比地下咸水低,因此运移到碗的顶部。同时,碗顶有厚厚的盖层盖住,二氧化碳很难渗出,因此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长时间尺度上,封存的二氧化碳还会与水和岩石发生矿化反应,大部分二氧化碳会被固化在岩石中,小部分二氧化碳溶入地层水之中。“挪威海底碳封存案例的成功,说明海底碳封存是可行的、安全的。”陈建文介绍,在前期成功的基础上,挪威于2021年批准了北极光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和封存在北海海床下2600米处。从2024年起,北极光项目每年将能够处理和封存80万~150万吨二氧化碳,后期将达到500万吨。挪威之外,巴西、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启动了海底碳封存项目。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统计,目前全球海域遍布着9个国家共16个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这其中就包括2021年启动的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2022年,该项目设备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全部建造完成,业已服役于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据了解,该项目将海上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和脱水后,回注至地下咸水层,永久封存于地层深处,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46万吨以上,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所达到的减排目标。该项目已于3月19日开启二氧化碳回注井钻井作业,预计今年6月份进行二氧化碳灌注,正式进行海底碳封存示范。这是中国海油实施的我国第一个海底碳封存示范项目,而布局还在深化。今年1月,中国海油、广东省发改委、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国北京和广州、英国伦敦、美国休斯敦、新加坡五地,以“线上+线下”形式共同签署《在中国大亚湾地区开发和运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S/CCUS)项目联合研究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千万吨级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从百万吨级到千万吨级,从示范工程到商业项目,我国海底碳封存开始瞄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径。当然,关于海底碳封存的探索并不止于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海油还有两个海底碳封存项目正处于预研究阶段。一个位于东海,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利用采空的天然气田来封存二氧化碳;一个位于渤海,工作人员正在就二氧化碳封存于油气田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为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海底碳封存示范研究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青岛政府、院所和企业将三方合力加快探索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海底碳封存,正在展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2月,欧洲正式通过了碳关税调节机制,对没有完成减排指标的国家出口的产品课以关税,水泥、钢铁、电力、铝和化肥等高耗能产品将被列入首批征收名单。碳关税自2026年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未完成减排指标的国家出口高耗能产品需购买许可证,对标碳交易市场,当前的价格为100欧元/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规定,对于完不成减排计划的国家,可通过向超额减排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此促进减排。”印萍说,我国实施海底碳封存,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碳关税的缴纳;另一方面可以在我国的碳交易机制下,将多余的减排成果进行出售,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开展海底碳封存,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开展项目示范,进行技术储备。在国内,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和城市正在加快布局。2013年,中英(广东)CCUS中心(广东南方碳捕集与封存产业中心)启动。在中心的牵头下,2022年,发布了全国首份省级CCUS规划研究报告——《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运输与封存规划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广东开展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千万吨级CCUS集群研究项目,并建议规划建设4个CCUS工业集群。2021年,浙江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围绕CCUS及碳汇技术等5个技术方向制定了路线图;今年2月,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探索发展6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其中之一为“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今年3月,印发《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以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领域为重点,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型科技成果。政策支撑下,浙江一些CCUS技术应用示范陆续启动。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当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正在谋划推进海底碳封存的相关工作,青岛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也持续加快探索实施路径。“在2030年碳达峰之前,我国肯定会有一批海底碳封存示范工程推进实施。估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将形成一批规模化的海底碳封存商业项目。”陈建文展望说,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城市的角度来说,目前都应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引导,并通过项目示范,做好海底碳封存技术储备和场地储备,包括海上运输技术、海底封存技术、海底监测技术等,最后才能尽快实现商业化,为“双碳”目标提供支撑。“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专业调查与研究机构,将继续支撑海底碳封存技术研发和场地选址工作。”陈建文表示。
  • 太空对接海底深潜 神九与蛟龙填补空白
    6月24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形成组合体,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图为航天员庆贺对接成功。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安全返回试验母船。此次下潜最大深度达7020米。图为三位试航员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手举国旗挥手致意。   素以谦和、内敛为美德的中国人,似乎在不经意之间把“上天”、“潜海”两件事安排在了同一时间。假如不是这样,上半年做一件,下半年做一件,那么今年中国就会多出两个节日的狂欢。可是,偏偏就在端午节前后不紧不慢地一起做了。   两件事看似毫无关联,一边厢忙天,一边厢忙海 交通工具各异,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九号飞船直奔天宫一号,向阳红九号搭载蛟龙号有海洋六号相伴远航大洋 两拨英雄分归两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的三位航天员,国家海洋科考系统的三位深潜试航员,从未谋面素昧平生……可是,一个两千多年的古老节日,却把他们连成了一气。   于是,在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前后,全世界都在仰以观天、俯以察海,仰俯之间看到的是中国生命的张扬。   以一己之生命,就为整个民族创造了一个节日的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昂首“问天”,长啸“九歌”。既然“举世皆浊,众人皆醉”,那么,干脆就以自己的生命铺展开一次生命的张扬。“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相信,第一批把粽子投入汨罗江的人们,一定是为诗人而哭泣的。今天端午,手中的粽子、江里的龙舟都是透着一派喜庆。两千多年,一个伟大生命的张扬,愣是把一己之沉冤熬炼成民族之补药,愣是把千百之悲哀吟诵成亿万之狂欢。   两千多年了,“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且慢且慢,屈子有魂请来天宫一号,让我们细细作答。   两千多年了,投身汨罗江屈子,早该随波逐流进入了大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我们的求索之路已达7000米大洋底部。欢迎欢迎,屈子有魂,请来蛟龙号,与我们促膝而谈。   画一个圆圈,圈内是科学,圈外是未知。圆圈越大,科学越多,未知也就更多!生性浪漫的中华民族,有多少人沉迷于对未知的求索啊。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是啊,想以个体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涯的未知,肯定是个失败的悲剧。但是,以一个民族前赴后继生生不息的生命,去追求宇宙大地云水之间未知的世界,就是一种宏伟壮美的生命之张扬。   于是,在今年的龙舟赛后,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神奇的场景,公元2012年6月24日中午,中国航天员在操纵飞船实施手控交会对接,他们专注于眼前的电视图像,在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飞行速度每小时超过上万公里时,根据实时传输的数据,根据距离、高度、轴线差别、相对速度等进行准确计算,调整着速度角度及姿态的变化,让两个航天器的十字瞄准器一点点逼近重合。此刻,对接要求接近的相对速度是0.2米/秒,角度偏差1°之内,横向偏差在0.2米到0.3米。靠近靠近再靠近,好!天衣无缝准确无误对接成功!   就在同一天的早上,蛟龙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第四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当蛟龙号到达6900米时,母船向阳红九号指挥部里,全体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当深度表超越了7000米,到达坐底深度7020米,仪器显示所有人员和设备状态正常时,指挥部的掌声欢呼声直达海底!蛟龙号潜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在海底向九天之上的神舟九号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中午,完成受控对接的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也向五洋之下的蛟龙号三位潜航员表达了祝福和敬意!   从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人类射向太空的各式航天器已达6000多个 自1959年法国研制的SP-350潜水器下水,人类对于海底世界的探索,已有4个国家达到万米的深度……今天,中国的载人飞船和载人深潜,双双进入了世界前五。就其工作功能而言,中国的蛟龙号深潜器,甚至堪称世界第一。   从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到今天“神九”载人与“天宫”对接,中国已经飞升了9艘飞船,其中3次载人航天,只用了不到13年的时间。而载人深潜挑战7000米深海,从可行性研讨,编写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到最后启动实施,仅仅不到2年的时间。   就这样,中国生命的纹理上,一天一海的两条事业线,在2012年的端午节前后,圆融交会了。高天深海,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生命的张力,看到了中国生命的形态:就是在这些年,中国生命中需要财富,于是中国就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发展规模 中国生命中需要速度,于是中国就有了全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 中国生命中需要察微,于是就捕捉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中国生命需要创新,于是中国就有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纪元……   兼容并包,博采众家之长 千锤百炼,不移鸿鹄之志。笔者在神舟七号飞天时,曾撰文写道,“支撑他们的有些东西是五千年亘古不变的,有些东西是几百年贯穿始终的,有些东西是几十年坚如磐石的!依靠着这些东西,他们曾经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封锁和打压,威武不能屈 他们曾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和灾难,贫贱不能移 他们又面对开放引进带来的繁荣和诱惑,富贵不能淫!”这些东西就是中国生命的特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遍世界依然中国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天入海还是中国魂。   固然,从人类越来越奇缺的资源角度考虑,太空有微重力资源、超高真空资源、无限的能源和物质资源,还有那广袤无垠的空间资源 海洋蕴藏着大于陆地两倍的各类资源,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气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又都在深海……   然而,中国科学家的追求并非区区功利,笔者在随海洋六号赴大洋科考时,发现科学家们兴趣更多的是对深海资源的保护与探索。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手动对接,让我们感到的是一种驾驭的力量与乐趣,而不是一种攫取的功利与自得。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就此而言,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后, 据说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宣布:“月球属于全人类。”是不是有点小家子气了,月球以及宇宙中的一切都不应该属于人类,也不会属于人类。人类不能再把地球上的物欲带到太空和深海!   中国的宇航员和深潜员体现着中国生命的好奇和浪漫,他们只是求知、求真、求解、求爱……所以,他们就把中国生命的伟力和魅力,张扬到了高天深海!
  • 海底寻宝丨喷金吐银的神奇“黑烟囱”
    导读约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里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ore deposits, VMS)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上世纪科考发现海底存在大量类似火山喷发的热液异常区,其周围区域存在多种金属矿产和新生物群落,俗称“黑烟囱”。借助岛津电子探针(EPMA)高灵敏度特性,在某批采集于我国专属海底矿产资源区的热液硫化物中,成功探测到微量贵金属Au-Ag包裹体,为其科研和开采价值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海底神奇“黑烟囱”伴随着人口激增、工业高速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索取成指数级增长。然而,陆地资源日渐匮乏,于是人类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广袤的海洋。海洋矿产资源种类丰富,按照海洋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从滨海、浅海至深海分布有:滨海砂矿、石油与天然气、磷钙土、多金属软泥、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等。 上世纪60年代,科考发现海底的热液异常,随后又观测到大量正在喷发的海底“黑烟囱”,以及在其周围形成的大量多金属软泥及冷却结晶形成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包含有Cu、Zn、Mn、Co、Ni等,及Au、Ag、Pt等贵重金属元素,并观察到大量新生物种群。 “热液硫化物”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上,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缝,受地壳深处热源加热,溶解地壳内的多种金属化合物,再从洋底喷出的烟雾状的喷发物冷凝而成的,被形象地称为“黑烟囱”。 这些亿万年前生长在海底的“黑烟囱”喷“金”吐“银”,形成含有铜、锌、铅、金、银等多种元素的海底矿藏,具有极高的开采意义。据科学家初步估算,仅红海中的热液硫化物中就有铁2400万吨、铜106万吨、锌以及伴生的铅、银和金290万吨。“热液硫化物”已成为国际日益关注的海底矿藏。 矿物中贵金属的电子探针测试特点贵金属之所以贵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资源相对稀缺,天然形成的矿物中贵金属含量很低,所以对测试仪器的灵敏度要求极高。 岛津电子探针通过配置52.5°的高位特征X射线取出角以及兼具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同一4英寸罗兰圆的全聚焦分光晶体,使之在对微量贵金属的测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岛津电子探针分析热液硫化物中贵金属由于微量贵金属的直观分布表征对仪器的测试灵敏度要求较高,此处使用岛津电子探针EPMA对在我国某专属海底热液活动区取样的热液硫化物中元素分布特征进行面分析。 热液硫化物矿物被散射电子像及S、Zn、Fe、Cu元素面分布图 S、Zn、Fe元素面分布图显示,该热液区硫化物矿物主要由闪锌矿、黄铁矿为代表的复杂Zn系列和Fe系列硫化物构成,包括一些黄铜矿(Cu-Fe-S系列)包裹体,且同一矿物颗粒不同位置成分差异较大;在闪锌矿中发现了Fe的异常分布带。 热液硫化物矿物中微量Au、Ag的元素面分布特征 Au、Ag元素面分布图显示,闪锌矿边界存在Au-Ag包裹体(背散射电子像中白亮颗粒);研究表明,包体金一般包裹于其他寄主矿物,寄主矿物主要是闪锌矿和黄铁矿,此处为含铁闪锌矿,经溶蚀作用后被暴露于闪锌矿晶体边界。 热液硫化物矿物中微量Au、Ag的元素确认 关于包体金的形成机制,有些学者认为硫化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富金流体中吸附Au+,在硫化物的表面被还原从而生成包体金。也有学者认为包体的形成是因为Au含量超过其在寄主矿中的溶解度极限,或是从准稳定态的寄主矿中析出。 结语借助岛津电子探针对某处的热液硫化物进行分析,发现了微量贵金属Au-Ag包裹体,显示其经溶蚀作用后被暴露于闪锌矿晶体边界。说明了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开采价值,也验证了岛津电子探针在测试微量元素方面的高灵敏度特征。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两校签约,共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8月12日,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将合作共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携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王钟伟分别在仪式上致辞。山东农业大学校长、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宪省主持签约仪式。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向东与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代表双方签约。  樊丽明在致辞中说,山东农业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创始者之一,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强化自主创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山东农大的靓丽名片,其团队在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水平上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产业需求屡获重大突破,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樊丽明介绍了山东大学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学校在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中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释放国重引领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活力等特色做法。希望通过双方签约共建,进一步对两校科技创新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系统集成,为推动农业领域关键核心问题协同攻关打造重要平台,进一步把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引领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和支撑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  徐剑波对两校开展合作共建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说,山东大学作为全国著名高校和省内龙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及成果培育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厚的实力和经验,一直以来是山东农业大学学习的标杆和榜样。2020年7月,樊丽明校长一行来校调研指导,就进一步深化两校合作、共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达成了共识。今天,双方签署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协议,相信借助山东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定能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创造新辉煌。徐剑波同时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校间的校际交流,推动双方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双一流”建设等领域开展务实高效合作,共同为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钟伟对双方签署共建协议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促进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思路中,国家更加强调聚焦学科前沿、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技术需要,鼓励通过联合共建,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大学签约共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山东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两校强强联合、共同加快发展的有利契机。他表示,省科技厅将全力为两校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协调帮助和政策保障,期待着双方合作产出丰硕成果。  张宪省介绍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情况。实验室依托于山东农业大学,于2003年经科技部批准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设置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种质创新、作物分子生物学3个研究方向。多年来,实验室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战略,针对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苹果等主要作物生产面临的高产优质与资源高效利用矛盾突出、作物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且优异种质缺少等突出难题,明确方向、建强团队、聚力攻坚,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2006年以来,实验室3次评估结果均为“良好”。2020年,实验室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出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位列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首位。  按照协议,两校将以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在持续加强双方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的同时,重点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目标,针对黄淮海地区作物生产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需求,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开展项目申报和科研攻关,不断提升山东省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全省乃至黄淮海地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持续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签约期间,樊丽明一行参观了山东农业大学科教站园、黄淮海玉米创新中心、南校区西北片区等,两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 海底沉积微塑料廿年增两倍
    在过去20年中,沉积在海底的微塑料总量增加了两倍,其数量与塑料产品的消费类型和数量相对应。这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丹麦奥尔堡大学建筑环境系开展的一项研究的主要结论,该研究首次高分辨率重建了地中海西北部沉积物造成的微塑料污染。尽管海底被认为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微塑料的最终沉淀池,但这种污染源在海底的历史演变,特别是较小的微塑料在海底的封存和埋藏率,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保持不变,这些微塑料的质量模拟了1965年至2016年的全球塑料产量。研究人员应用了最先进的成像技术来量化尺寸为11微米的颗粒,调查了被埋藏颗粒的降解状态。他们发现,一旦微塑料被困在海底,它们就不再降解。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沉积在海底的塑料颗粒数量增加了两倍,而且随着这些材料的生产和全球使用,累积的塑料颗粒数量一直在增长。研究人员解释说,过去20年里,包装、瓶子和食品薄膜中聚乙烯和聚丙烯颗粒的积累,以及服装面料中合成纤维中的聚酯颗粒的积累不断增加。采集的每公斤沉积物中,这3种颗粒的含量均达到1.5毫克,其中聚丙烯含量最高,其次是聚乙烯和聚酯。
  • 漏磁检测仪可为海底管道“体检”
    近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首次海底管道“体检”获得成功。经过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爬行”,身长3米多,形状像蠕虫的海底管道漏磁检测仪顺利走完胜利油田埕北中心二号平台副线1千米的行程,填补了国内油田海底管道检测技术空白。   胜利油田自主研发的海底管道漏磁检测仪可以直接进入管道,靠水的驱动行进完成检测,犹如为管道装上了眼睛,通过磁通量的变化来检测管道内的腐蚀、变形、受损及漏点等情况。
  • 海底捞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 涉嫌欺诈
    有媒体22日曝光,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均系冲兑,而且新员工培训时,会学习如何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对此,中新网财经频道从海底捞官网公布的企业声明中看到,海底捞承认骨头汤及饮料确系勾兑。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对媒体表示,海底捞隐瞒产品信息,涉嫌欺诈。   海底捞官网截图。      海底捞《关于媒体报道事件的说明》。   媒体曝海底捞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 教员工避答汤料成分   味千“骨汤门”还未画上句号,海底捞又被曝光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而成。   据22日的《城市信报》报道,知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包括柠檬水和酸梅汤等均是冲兑而成。此外,海底捞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会特别提醒,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   据报道,该媒体记者卧底海底捞,参加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高洁(化名)曾特别提醒说,“如果有客人问,你们的骨头汤怎么这么白、怎么这么好喝的时候,你的回答一定要注意。虽然我们的骨头汤是各种料兑的 ,但是你一定不能这么和客人说,你就说‘不好意思,我个人了解得也并不全面,我们吧台有专门的资料,您可以到吧台那查看’。而且我们提供的柠檬水和酸梅汤,也都是兑制的,但是最近卫生部门特别注意添加剂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这么跟客人解释:‘你好,我们的饮料都是由经过ISO资质认证的大厂家提供的’,不能直接说是我们自己兑制的。”   对此,海底捞22日在其官网发表说明,称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确实为勾兑而成。海底捞回应称:“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均由带有合格资质证明的正规厂家给我们提供的原材料,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索证、索票,操作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各个门店按照总公司标准统一规定的配比和比例进行配制。”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应提供符合各项国家标准的产品,即使产品并未违法,但也不能故意隐瞒产品信息。邱宝昌称:“消费者具有知情权,如果企业刻意隐瞒,严重者即涉嫌欺诈。”   海底捞丸子和肉类不称重 筷子掉地捡起来继续用   据22日的《城市信报》报道,除了汤底和饮料系勾兑而成外,海底捞还存在肉类不称重等问题。   据报道,海底捞店里一些由店员手工捏制的滑类菜品,如包心蟹丸、翡翠墨鱼丸、脆骨丸等,在制作时并未进行称重。店内员工称,自己已经捏了好几年的丸子了,捏出来的丸子都差不多,无需再称了。   此外,海底捞卫生问题也堪忧。据报道,记者在海底捞工作期间发现,部分员工在将筷子装进筷子套时,都未戴一次性手套,筷子套也是之前已经用过的。因为筷子横七竖八地插在筐子里,员工在装筷子的时候,记者曾两次发现,在装筷子的过程中,筷子掉到地上了,员工捡起来后未进行清洗就直接装进筷子套里。   对于曝光的各种问题,海底捞回应称,这些问题确实可能在个别门店客观存在,将根据媒体反应的情况,全面进行整改,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各项操作的规范性。   餐饮大牌纷纷走下神坛 消费者何时吃得明白?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味千的“骨汤门”到DQ“奶浆门”,再到肯德基和永和的“豆浆门”,餐饮大牌们纷纷走下神坛,食品安全话题再次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汤底其实是用浓缩液兑制而成,其“猪骨汤精”也非进口,而是产自山东泰安。此外汤底钙含量被夸大,味千深陷“骨汤门”和“鉴定门”,涉嫌虚假宣传。   此外,肯德基豆浆被爆出是用豆浆粉冲泡而成,企业回应称“从未宣称是现磨现做”。除了宣传问题外,肯德基炸鸡用油被称每4天更换一次,后厨食品卫生被指"触目惊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食品安全到虚假宣传,餐饮大佬频出问题。众企业在大赚特赚的同时,消费者何时才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 45家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911号)的要求,经专家严格评估,现将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间:2012年2月7日至2月14日。对拟建设和培育的重点实验室名称、建设单位等信息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向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或主管部门提出。提出异议者,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写明提出异议的事实依据、个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和联系方式等。   联系人及电话:马梅 何凯涛 010-66558426/8425   传真:010-66558429 第三批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序号 申请建设重点实验室名称 申请单位 1 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2 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3 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4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5 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6 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7 地质超深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 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9 地面沉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10 海岸带国土开发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大学 11 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12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13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14 沉积盆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15 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16 小岩体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17 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8 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 19 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1 金银多金属矿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2 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23 东北亚地区金属及油气资源预测评价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24 粘土矿物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25 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26 构造与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27 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28 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29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贵州大学 30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沈阳师范大学 31 缓变型地质灾害(地裂缝)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32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33 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34 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西安科技大学 35 国土资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36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37 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38 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39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规划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0 稀土和稀有稀散金属矿产实验测试及勘查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41 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 42 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 昆明矿产资源监督监测中心、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43 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44 西北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45 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二O一二年二月六日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委会成立
    p   10月2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听取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与工作进展报告,并研究谋划海洋国家实验室“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p p   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在实验室理事会管理下的学术咨询和指导组织,负责向理事会提供有关创新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和把握科研方向,并进行学术评估工作。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和侯保荣,以及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究员林间等15位国内外海洋科学家共同组成本届学术委员会。 /p p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将充分集纳海内外专家意见建议,为实验室提出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p p   根据规划,未来3年-5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实施海洋环境与气候,深远海渔业资源与海洋药物资源开发,海底油气、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三大战略,通过布放潜标等方式,致力于海洋观测、海洋环境过程机理研究与海洋环境预测的结合,开展“透明海洋”研究,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实施这三大战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从三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启动“鳌山人才”培养计划,为卓越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和优秀工程师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二是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国际科考船队建设 三是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网络。 br/ /p
  • 海底管道泄漏监测新仪器研制成功
    10月27日,每日科学网报道称,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教授研制的一种仪器,可以监测海底天然气管道的泄漏。   这种仪器通过监测声波信号的变化,来监测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和甲烷气体泄漏情况。   该仪器依赖水听器系统,能仔细探测到海洋中的气泡。仪器研发者——南安普敦大学教授雷顿称之为海底听水器。雷顿说:“如果你仔细听气泡产生的声音,特别是气泡声的具体幅度和频率,你可以预测所产生的气泡数量和大小。我们一直在关注气体从管道中泄漏再进入海水中的过程。”这种仪器通过使用一个水下麦克风来监测变化,并形成一个具有成本优势、独特的监测系统。该仪器的灵敏性是现有监测器的100倍以上。现有监测器主要是远程长距离监测海底管道的电流监测器。   雷顿说,新仪器可为天然气开发商和运输商减少数百万元的损失。天然气泄漏对于附近的石油钻井平台、船运都将带来严重威胁。新仪器可以使人们远距离监控海底管道情况,并尽可能减少天然气的泄漏。这既适用于石化行业,又适用于海底释放的甲烷气体。   雷顿认为,新仪器售价能达到1万英镑。它有望安装在海底管道沿线。这种仪器能监测到水下数平方公里的动静。一旦有气体泄漏,它就马上发出警报。新仪器将实现远程监控,同时能控制气体的泄漏量。
  • 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正式启动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质量、能力和安全水平,圆满完成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医疗保障任务,逐步实现医学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日前,上海市卫生局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合作,组织开展上海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认可工作。这意味着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正式启动。   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按照“重点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认可的培训、申报和评审工作,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市级实验室管理队伍和国家级评审员队伍,全面提升上海医学生物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据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认可工作将分期分批进行。2009年11月1日前,拟申请世博会定点医院及疾控中心应按照CNAS认可要求建立并完成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认可申请。在2010年1月1日前接受现场评审,2010年4月30日前通过认可。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适时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认可工作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培训、机构筹备、申请与评审、评定与批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