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原子能

仪器信息网国际原子能专题为您整合国际原子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原子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原子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原子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原子能话题讨论。

国际原子能相关的资讯

  • 国际原子能机构开放核材料安保实验室 称缺乏资助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9月23日对外开放一个新的核材料安保实验室(NML),该实验室用于帮助联合国机构提高核不扩散安保。   NML位于奥地利赛贝斯多夫,将用于检测IAEA核查员从IAEA成员国燃料循环过程中收集到的核物质。   IAEA秘书长Yukiya Amano称,NML将使得IAEA在分析铀、钚、乏燃料和高反应活性液体废料样本及安全保密地获取这些样本方面具备最先进的能力。   据IAEA新闻稿称,NML于两年前开始建造,未来一年半,NML将逐渐开始承接已服务40多年的安保分析实验室的职责。   目前该实验室大部分建设已完成,安全运行辅助系统仍需建设且缺乏资助。Amano称,根据上周IAEA成员国年会采纳的2014年预算,NML建设还缺1200万美元。
  • 国家核安全局就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报告答问
    据悉,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就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评估报告答记者问。问: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评估报告,您怎么看?答:外交部发言人已经代表中国政府表明了态度,这份报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参加评估工作各方专家的意见,有关结论未能获得各方专家一致认可。日方在排海的正当性、净化装置的可靠性、监测方案的完善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日方应正视各方正当合理关切,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尽快建立一套包括日本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参与的长期国际监测机制。问: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有关辐射监测安排,生态环境部从专业角度怎样评价?答:日方当前的监测安排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核污染水排放前的监测有延迟,无法第一时间判断排放是否合格,由此可能导致不达标的核污染水直接排入海洋。二是核污染水混合后监测可能造成不合理稀释,日方将10罐核污染水混合后取样监测,可能造成高浓度的核污染水被低浓度的核污染水稀释成达标的核污染水。三是应有公开透明的长期国际监测,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关乎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应接受利益攸关方参与的公开透明的国际监测监督,而不应仅仅安排日方主导下的“摆样”式的监测。问: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我国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的安排是怎样的?答:我部高度重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2021年、2022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的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我部已经作出部署,如果发现异常将及时预警,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问:网传我国核电厂氚排放是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氚排放的6.5倍,事实如何?答:事实上,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和世界各国核电厂正常运行液态流出物有本质区别。一是来源不同,二是放射性核素种类不同,三是处理难度不同。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来自于事故后注入熔融损毁堆芯的冷却水以及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包含熔融堆芯中存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处理难度大。相比之下,核电厂正常运行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工艺排水、地面排水等,含有少量裂变核素,严格遵守国际通行标准,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处理、经严格监测达标后有组织排放,排放量远低于规定的控制值。要高度警惕这种“恶人先告状”、企图混淆视听、蒙混过关的图谋。我们反对的是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从来没有反对核电厂正常运行排放。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有关误导宣传代替不了事实真相,方案设计代替不了工程实践,口头承诺代替不了真实结果,精心包装的方案掩盖不了企图转嫁危害的图谋,有限的选择性抽查代替不了长期公正的国际监督。
  • Rtec设备在核能领域又一应用:国际原子能署采购Rtec摩擦学测试设备,并顺利安装调试验收!
    这周我们非常高兴地完成了Rtec摩擦学测试设备在马来西亚原子能研究机构的安装调试, 设备已经顺利投入使用。国际原子能署总部位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是全球核能领域的专业机构,本次采购摩擦磨损试验机的流程以及招标都是在总部完成,他们在摩擦磨损试验机的采购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和招标,Rtec设备成功脱颖而出,获得了该合同订单,设备按照工作分工需要在马来西亚的原子能机构投入材料研发,Rtec 团队通力合作保证了设备的顺利投入使用。Rtec Instruments是一家国际性的高科技仪器公司,我们在设计、制造和提供高品质科学仪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的团队在摩擦磨损试验机领域具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不仅提供创新的摩擦磨损试验机设备,还为设备的应用拓展提供全面的支持。Rtec摩擦磨损试验机设备具备先进的数据分析功能、精准的测量能力和可靠的重复精度,被几乎所有世界著名摩擦学研究机构使用。它们能够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帮助评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国际原子能署 马来西亚原子能研究院Rtec 工程师正在进行使用培训Rtec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越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优质的客户服务。我们的团队将继续不断创新,为核能领域的科研和发展贡献力量。如果您对我们的技术和服务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期待与您共同推动核能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 国家快堆研发中心落户中核集团原子能院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授牌仪式和能源科技发展现场会,标志着首批16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正式成立,其中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落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此次成立的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涉及核电、风电、高效发输电以及设备材料等能源重点行业和领域,对建立我国能源科技支撑体系,满足创新型国家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以及能源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意义深远。   成立后的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能够完善中国实验快堆相关配套设施和条件建设,依托原子能院几十年来快堆研发积累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形成国家快堆技术平台,为国家快堆战略决策提供技术咨询,为技术研发提供条件支撑,为快堆产业化和自主化提供能力保证,也为国家先进核燃料循环体系技术开发提供研发基础。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的建成,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具有快堆研发能力的国家。   快堆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候选堆型,作为先进燃料循环体系的关键环节,对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快堆发展的第一步——中国实验快堆,在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局的支持下,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原子能院设计和建造,即将达到临界。2009年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批复成立快堆工程研发中心,并列入国家核电自主化装备专项。
  • “原子能楼”去留终“落地”:发展和传承的最大公约数
    “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纪念标志 中科院传播局供图  近日,离熙熙攘攘的中关村闹市区不远,有一处僻静的草坪,在这里悄然出现了一座约高7米、长8米、宽3米且加装了玻璃幕墙保护的历史仪器设备展示台。光洁透亮的玻璃幕墙内,摆放着控制台、电动机、储压罐、转换器等这些人们似懂非懂的仪器设备,它们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平凡岁月,也早已告别了当年那些日夜不息的紧迫和繁忙,却记载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珍贵故事,以及那一段共和国科技历程的不朽辉煌。  这是“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的纪念标志。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园区里,它静静地伫立在被老同志们誉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的中关村“原子能楼”旧址一侧,并作为科学精神的浓缩和象征,告慰先辈、激励后人。  9月2日下午,中科院举行“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纪念标志的落成典礼,活动简朴而不失隆重。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副秘书长邓勇,著名物理学家叶铭汉院士,高能所党政负责人及部分老同志,纳米中心党政负责人、部分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参加了落成典礼。  从“共和国科学第一楼”文史价值保护,到“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纪念标志,这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过去两个多月里,经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直接关心过问,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经过了紧锣密鼓的调研、周到细致的协调,终于在科学事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两者之间,寻找到了这一 “最大公约数”,得到了关心共和国科学历史文物价值的老专家们的赞同,也受到了期待当前建设发展条件的科学家们的赞誉。  “原子能楼”的历史情怀  “原子能楼”是我国核能科技发展的最初历史见证,也是中科院在中关村的历史标志建筑物之一。1953年该楼建成,归属当时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管理使用。在中关村同期兴建且目前仍在正常使用的,还有力学楼、物理楼、化冶楼、电工楼、生物楼、声电楼等历史建筑。  已经91岁高龄的叶铭汉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他的导师钱三强“创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亲自到中关村勘测选址”,随后一幢砖混结构 6004平方米的5层大楼拔地而起,建成后就一直被称为“原子能楼”。这在当时还是大片菜地农田和稀疏简朴民宅的中关村,“科学院建的几幢科研大楼,显得很气派很特别”。在“原子能楼”建成之初,主要用于物理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验,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朱光亚、陈芳允等多位物理学界著名科学家,曾先后在该楼工作过。在近年来回忆中科院历史的文章里,该楼也被有些老同志誉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战略需求任务的逐渐明朗和具体实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队伍逐步壮大、学科渐渐扩展,并在随后十几年里逐渐分化组建了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高能物理所等研究机构。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作为起始点的发展,钱三强曾形象地称之为 “老母鸡下蛋”,拓展出了我国在核能物理、化学物理、光学物理、电磁物理等领域的一批骨干研究院所,并为共和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关键性的重要贡献。  也是在这幢“原子能楼”里,赵忠尧率领着他的精干团队,白手起家、夜以继日、历经艰辛,自行设计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并完成了国防需求和尖端科研的攻关任务。此后,虽经历了几代人几辈科学家的新老更替,但大家都十分珍爱这台早已退役却功勋卓著的设备,并一直完善地保存到今天。  在叶铭汉和曾经在这幢楼里工作过的老科学家们记忆里,当时,科研人员一切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奠定了最初的科学基础。“原子能楼见证了这段历史,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困难时期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中科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叶铭汉表示,“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国家战略下的纳米科学面临“空间”瓶颈  走进“原子能楼”所在地的纳米中心园区里,第一感觉便是“挤”——临街的南楼入口直接作为进出园区的大门,紧邻南楼的东西两侧已被两幢矮楼牢牢占据,整个园区在空间布局上显得十分拥挤和压抑。炎热的夏季,一踏进这个园区就感觉到“挤”得似乎就连空气的流通都成了问题。没有大门、没有院落,少得可怜的狭窄绿地,更不用说常规园区可以停车的“奢侈空间”了。  可就在这个园区里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却担负着国家纳米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任。在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我国能够“领跑”的科技领域很少,甚至于“比肩竞跑”的也不多。  但近年来由该中心作为“旗舰”的我国纳米科技事业,取得了“弯道超车”的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纳米标准和纳米生物等方面获得了突出成果,渐显优势。“我们大致处于‘领跑’与‘比肩’之间的位置。”该中心主任刘鸣华研究员介绍说。  所谓“弯道超车”,是在2003年国家批准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克难,并在新体制机制下加强科教结合及学科交叉,十多年来合作成效良好、科技成就显著。迄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已经位于世界纳米科学领域最重要科研机构的前列。  纳米科技的发展,事关微电子技术、材料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到诸多科技领域的发展突破,甚至国防科技建设的急切需求,可谓其应用领域广泛、应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然而,随着科研事业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科学实验及科研办公的空间,已经极度紧张匮乏。“我们的科研人员,只好在地下车库里搭建实验室,甚至在地下车库的斜坡道上摆放试验台开展工作。”该中心党委副书记唐裕华诉苦道。  记者也看到,现有的科研楼里已经拥挤不堪,就连楼道里也架起了一连串的试验设备。若将从事纳米科技的我国几十家科研机构看作是一支“海军舰队”的话,那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这艘“旗舰”亟待成为“辽宁号”,而不是眼前的“瓦良格号”。  为支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发展,几年前中科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批准了“纳米集成技术与纳米制造综合研究平台”科研大楼的规划项目。由于该中心整个园区的狭窄拥挤,在随后该科研大楼的具体勘测选址时,只好选在园区北部的现规划楼址,这也就与包括“原子能楼”在内的部分旧建筑形成了部分楼址及空间的冲突。  经向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申请报批,完成了诸如立项、可研、概算以及市政等多项纷繁复杂的审批手续,这项建设工程原计划在2015年底进入施工阶段。由此,“原子能楼”的去留,成了一个渐渐凸显出来的难题。  今年6月初,临时受委派来牵头解决这一难题的中科院副秘书长邓勇,曾不解地问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你们也是的,当初为什么不去郊区选址,比如怀柔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校区附近?”唐裕华带着一脸的委屈,无奈作答:“我们是中科院、北大、清华的三家共建,必须尽量靠近北大、清华 但这附近,科学院哪还有其他地皮呀!我们没办法,院里也没办法。”  高度重视“保护与使用相结合”  其实,多年来“原子能楼”及中科院中关村诸多历史建筑物的“去留”,也早已经成为一个两难问题:如何能够在发展科研事业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好珍贵的科学文化历史。  近年来,对于中科院历史建筑物承载的科学历史和见证的科学文化,白春礼高度重视,很早就明确了“保护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几个月前,对于渐渐凸显出来的“原子能楼”保护问题,白春礼还专门强调,“要尽量稳妥处理发展与保护传承科学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过去半年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科院条财局还多次协调相关各单位、召开论证会和座谈会、听取老专家们意见。  由于审批进程、院内外对“原子能楼”保护的意见分歧等原因,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新建科研大楼的预期施工一再拖延,且距离已获批的最后开工期限也越来越近。在今年6月4日举行的院长办公会上,该中心曾提出了“将原子能楼外墙面镶嵌于新大楼南墙外观”的保护方案。与此同时,在获悉老专家们对保留“原子能楼”的强烈意见后,白春礼又专门委派一名副秘书长牵头组成了跨单位部门的联合工作组,再次进行认真调研和协调,以期尽量保护该楼的文史价值 王恩哥、谭铁牛、曹效业等院领导,也多次关心过问此事,积极寻找可行的替代方案。  刚刚介入“难题”的邓勇,工程力学专业出身且有过中科院大学怀柔新校区建设工程的丰富经验,首先想到了采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要是能把这个‘原子能楼’整体往西平移100米,不就两全其美了嘛!”很快,他向白春礼汇报了这个想法。  6月9日中午,刚要启动的“原子能楼”拆除工作,由此果断停止。6月10日上午,联合工作组召集了第一次会议,邀请“楼宇整体移动”行业专家参会,经过现场考察、咨询分析,认真论证了“整体移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工作组很快得出结论,尽管十分复杂烦琐且工程量较大,但“整体移动”在工程技术实施方面,完全具备可行性。  然而,在随后的工程审批许可方面,却遇上了实施该方案不可逾越的“拦路虎”。按照国家的现行法规,建筑物的任何规划兴建、维修、改造,都必须在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对规划方案的审批许可之后,方可进行施工。虽然“原子能楼”具有一定的珍贵文史价值,但相关文物主管部门的咨询反馈是,“中关村‘原子能楼’目前尚不属于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也尚不属于北京市历史建筑”,即不可能走“文物保护”的特殊通道报批。而若按常规的报批,不仅审批周期冗长,更重要的是已超过60年历史的“原子能楼”,早已属于“资料和质证不全”的陈旧建筑物,无法达到审批许可的申报必备条件。  “原子能楼”从1973年起,曾经作为高能物理所的主要工作场所,主要担负粒子物理领域的科研任务。1986年国家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竣工之后,该所逐渐从“原子能楼”搬迁至位于北京西郊玉泉路的现址。在近30年来的历史变迁中,“原子能楼”先后由高能物理所、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混杂使用,且该楼的资产权、管理权、使用权又长期未予明晰和统一,不仅一直缺乏整体规划和保护维修,也不幸成为了“资料和质证不全”的陈旧建筑。邓勇对此不无遗憾地叹惜,这是“难以归咎的历史原因”。  6月22日,联合工作组再次叫停了已获批准手续的“原子能楼”拆除施工。在随后的调研中,多位老专家表示,在“原子能楼”里诞生的我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科研人员曾经用它完成了国家战略需求的攻关任务,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人才,如今我国粒子物理研究的蓬勃兴旺事业,也发端于此。联合工作组茅塞顿开,这台加速器作为彼时的“宠儿”,也是现今的“宝贝”,最能代表和纪念那段珍贵历史所承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  现场查验,加速器的主体设备高约6.2米、直径约1.6米,由不锈钢制成 配套设备的控制台、电动机、转换器等,虽然略显陈旧,但大多外观良好。若将该设备移出“原子能楼”,并在旧址附近的合适位置,设置基座并重新安放保存,应是最珍贵的纪念标志物。解决问题的“抓手”,终于找到了!联合工作组异常兴奋,及时将此方案广泛征询意见,得到了相关老专家老同志们的认同,并报呈院领导,也得到了认可批准。  顾全大局的“最大公约数”  联合工作组在开展工作后,专门拜访了叶铭汉、樊洪业、柳怀祖等几位积极呼吁的老院士和老专家,并召开有关老同志座谈会,向他们详细介绍相关情况,包括院党组“保护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包括联合工作组的保护意愿、现实困难、决策过程、工作进展、预期打算,进一步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原本想得比较简单,就是把大楼保护下来作为纪念,没料到实施起来会那么困难。”曾积极支持和呼吁“保留‘原子能楼’”的叶铭汉,在得知了客观的现实困难以及联合工作组的竭尽努力之后,豁达地表示,“应当以大局为重,支持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支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新楼建设!”  中科院院史研究室原主任樊洪业,对“原子能楼”的去留,也一直很关心。“作为一名科学历史的研究者,我一直为中科院发展历史感到光荣。”樊洪业20多年来,一直把保护历史遗迹、传承科学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一点上,他感到自己与白春礼惺惺相惜。  2014年11月,在庆祝中科院建院65周年的典礼上,白春礼的演讲中回顾了中科院“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光荣历史,并表示“中国科学院 65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形成了我院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优良文化传统”,这给樊洪业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原子能楼”难题的解决,樊洪业在了解全面情况后表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新楼的建设,应该正常推进,但一定要给‘原子能楼’、给‘两弹一星’前辈们留一块纪念地。”同时,樊洪业还提出两条具体建议:“第一,应当对中关村类似‘原子能楼’的现存历史建筑物,及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普查,由文物保护和科学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后,制定可行的综合保护方案并尽快实施 第二,希望能在‘原子能楼’的故址或附近,同时规划建立一块庄重的纪念碑和有规模的科学精英群体雕塑,应该包括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一批老前辈。当然,具体选址建碑及规划群体雕塑一事,可以根据情况,从长计议。”  尔后,近年来也极为关心“原子能楼”去留,曾从始至终参与了国家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的老同志柳怀祖,以及曾经在“原子能楼”工作过的高能物理所离退休老同志们,也纷纷赞同樊洪业的具体建议,既要珍惜和保护中科院现存具有珍贵文史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应该顾全大局、着眼未来,支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建设方案。  对于樊洪业提出的历史建筑普查,联合工作组及时开展了相应工作。在中关村地区仍在使用的中科院历史建筑中,尚有10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其中的“力学楼”,也是与“原子能楼”同期建成的一幢砖混结构5层大楼,建筑面积10844平方米。“力学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由钱学森创建的中科院力学所使用管理,现今保护完好。  同样,也曾有一大批前辈科学家长期在该楼工作过。如今“力学楼”里当年的钱学森、郭永怀办公室,不仅还原貌保留着他们使用过的桌椅书架,而且还陈列着他们的公文包、眼镜、怀表、钢笔、计算尺、字典、印章、手稿、书信等个人物品。  樊洪业的建议和工作组的努力,也很快就有了结果。白春礼在联合工作组的专题请示报告上批示:“感谢老同志对中科院的深厚感情和理解支持。请工作组继续努力,积极听取和采纳老同志们的意见。形成的具体方案,要进一步征询他们意见之后,再上会作决定。”  在联合工作组进一步落实的基础上,9月1日的院长办公会作出决定:批准将中关村“力学楼”作为中科院文史遗迹的标志建筑物,予以永久保护保留 对于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中关村其他历史建筑,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全面评估后,把具有文史遗迹纪念意义的纳入规划保留范畴,予以尽量保护保留 批准在中关村地区选址,规划建立科学纪念碑及科学精英群体雕塑 批准工作组已设立的纪念标志以“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命名,同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新建科研大楼仍按国家和北京市规划部门批准的原设计方案施工。  至此,“原子能楼”去留的纠结,在遗憾与慰藉的交织中,总算“落地”了。永久保存“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并建立成为纪念标志,顺理成章地成为寻找事业发展和精神文化传承的“最大公约数”,也成为了多年来“原子能楼”难题的最优解。同时,对历史建筑“保护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已经得到初步落实,并仍在强劲有力的延续之中。  “原子能楼”的“科学血脉”,在“共和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上永延。
  • 原子能院成功研制国内首台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
    近日,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AMS),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核分析设备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加速器质谱的高灵敏分析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图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器质谱小型化、紧凑化是当前国内外加速器质谱研究的热点领域。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探索,原子能院加速器质谱研究团队对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的核心难点——加速器紧凑化进行了创新研究,并突破高压馈入、气体输入、高压绝缘、间隙加速、气阻分布等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串列加速器。其中,串列加速器长度仅为1米,大小为传统串列加速器1/3;整套谱仪占地面积约30平米,较传统同性能的AMS装置缩小2~3倍;可实现碳-14、铝-26、碘-129、铀-236等十余种核素的高效与高灵敏分析,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团队根据加速器质谱系统小型化和多核素高效、高灵敏分析的需求,对加速器质谱系统进行了物理与束流光学方面的优化设计,建成了紧凑型串列加速器质谱仪,有力提升了装置实用性和经济性。该加速器质谱仪综合了单极型、大气绝缘型加速器质谱仪的优点,具有结构更紧凑、性能更佳、可开展多核素测量等优势,传输效率和测量灵敏度均通过实验验证,可广泛应用于大气雾霾、海洋污染、生物医药、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加速器质谱仪的新装置、新技术研究,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端加速器质谱的国产化进程,并基于该装置开展多核素高灵敏分析与应用研究,积极拓展其在环境、物理、地质、生物、药学、天体等领域的应用。科普贴士加速器质谱(AMS)是综合加速器、核物理、质谱等学科为一体的现代核分析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实现极微量核素的高灵敏测定,具有其它技术无可比拟的灵敏度,因而可开展其它技术无法开展的工作,这些极微量核素发挥着“指纹”核素的功能,在许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从而极大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AMS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果从空间划分,可以分为3部分。上,可以研究天体演化、宇宙射线、太阳活动等;中,可以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全球碳循环、地震与冰川历史、碳达峰、文物考古等;下,可以研究海洋环流、海洋资源、地下矿藏、地下水年龄等。如果从学科上来讲,AMS应用领域涉及地质、考古、环境、天体物理、生物医药、核物理等。基于AMS广阔的应用领域,国际上都在开展将传统的大型AMS装置转变成小型紧凑型AMS装置的研究工作,以降低成本并简化操作流程,从而满足更广的用户需求。原子能院在AMS装置国产化和小型化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唯一具备AMS装置研发能力的单位,相继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特色的单极型和大气绝缘型AMS装置,尤其是最近研制成功了紧凑型AMS装置,表明我国在AMS小型化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日本原子能机构就北京核反应堆事故道歉
    日本原子能机构发表道歉声明   1月26日晚,在接到CNTV记者有关“反应堆事故”的求证函后,日本原子能机构(JAEA)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日本《产经新闻》有关“中国快中子反应堆事故”的报道并非基于该机构的官方信息,并对这一未经证实的信息透露给媒体表示十分地遗憾。   声明表示:“1月25日出版的《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原子能机构(JAEA)调查发现,中国的一座快中子实验堆因发电机所在的建筑物内发生事故,核反应堆停止了运行。但是,该报道所依据的并不是日本原子能机构获取的官方信息。目前,日本原子能机构并未掌握有关该反应堆的足够信息,对于这一未经证实的信息为媒体得知并进行报道表示十分地遗憾。同时,日本原子能机构将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加强警示,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此前《产经新闻》的报道称:北京郊外一座快中子实验堆在2011年10月,曾因为发电机所在的建筑物内发生事故核反应堆停止了运行,这座核反应堆没有防止核泄漏的覆盖容器,中央控制室内还有管理员休息的床,安全管理等级水平低,且“政府没有公开”。
  • 原子能院建成国内首个锕系元素化合物低温光谱研究实验平台
    近日,原子能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建成国内首个锕系元素化合物低温光谱研究实验平台,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平台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兼具样品制备、精确光谱测定与计算、结构和性能研究的锕系化合物与材料研究设施,提升了我国锕系化合物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为锕系化合物的后续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低温光谱测定平台锕系元素(不包含钍)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光谱和相关的振动能级耦合光谱,对这些光谱进行精确测定,可为锕系浓度分析、化合物表征、配位研究以及反应性能等相关应用科学研究提供关键信息。然而受到温度展宽效应的影响,锕系化合物的光谱在常温情况下会呈现较宽的谱峰,形成较大重叠,无法提供精细的能级信息。相比于常温状态,温度展宽效应在低温状态下可被消除,谱峰将分裂成锐利的谱线,由此可有效区分光谱中的电子能级和振动能级,并与相关的物化性能明确关联。为此,放射化学研究所项目团队克服了洁净室改造、仪器调试、疫情影响等困难,成功建成国内首个锕系元素化合物低温光谱研究实验平台。该平台采用闭式液氦循环,可将锕系化合物样品降温到3.3K(开尔文)的低温;以窄线宽激光器作为光源、高分辨光谱仪作为探测器,可精细测定化合物的光谱;通过集成设计,实现了对同一低温样品进行荧光光谱及寿命、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的测定,并建立了针对相关光源和探测器校准、仪器信号同步以及大量实验数据的独特处理方法。通过测定代表性铀酰化合物的低温吸收与荧光光谱,项目团队确定了电子跃迁与振动能级的相互耦合,并拓展了锕系元素激发态计算方法,阐明了锕系离子f-f(电子壳层)电子跃迁与锕酰离子振动耦合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通过在计算中引入一阶微扰方法,成功得出与电子跃迁能级耦合的不同振动能级。 基于院长期基础研究专项,原子能院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的锕系化合物实验与理论基础研究团队。未来,项目团队将依托平台持续开展锕系化合物光谱能级测定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
  • 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通过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审查文件草案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当地时间2月22日报道,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当天通过了针对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审查书案”草案。经过公开征集意见后,该文件将会正式通过。
  • 持续开展创新 重视质谱研发人才培养——视频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姜山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质谱仪器作为尖端的科学仪器之一,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国防军事及国际反恐等领域。但目前,我国质谱仪器的研发和制造水平相较于进口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质谱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为了提升我国质谱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从源头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的实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厂商将目光放在质谱仪器开发和产业化上。在2019年10月11-12日举行的“第二届质谱仪器研发论坛”,汇聚了近200位质谱研发领域专家,共同就质谱技术和产业发展展开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在论坛举办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的 strong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启先核科技有限公司姜山 /strong ,就目前我国质谱研发的现状及问题,多电荷态离子源质谱仪器的研发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 /span /strong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4196C0D561D3AA04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姜山表示,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电荷态离子源,多电荷态离子源抗本底干扰能力更强,可以极大地提高分析测量的灵敏度。目前他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多电荷态离子源质谱及加速器质谱的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研究和原理验证等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验室样机的搭建上,证明理论的可行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姜山也表示,我国质谱技术目前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创新力不足。质谱行业的创新性人才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奖励不足,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才相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才数量上差距明显。这方面需要国家和行业予以重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持续开展创新,相信未来我国质谱行业将会持续飞速的发展。 /p p br/ /p
  • 中国核科技距离国际领先还有几步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1958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6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核科技事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跨越。未来,如何实现中国核工业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成为8月30日~31日召开的“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国际科技合作论坛上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把“堆-器”发展作为核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核科技从小到大、从大向强,得益于‘一堆一器’积累的坚实基础。”中科院院士王乃彦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从“一堆一器”出发,我国建成了49-2堆、微堆、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高功率工程实验堆,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30MeV医用质子回旋加速器、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工程和设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王乃彦表示,核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当前世界核科技水平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反应堆、加速器的先进程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60年来,“一堆一器”还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核科技工作者,王乃彦等老一辈核科学家都在“一堆一器”上从事过科学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一堆一器’培养的技术和人才代表了我国早、中期核科技事业的最高水平。”与会专家认为,应始终不渝地把“堆-器”发展作为核科技发展的核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院长万钢提出,要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核科技研发基地,必须在先进核能、核基础、核技术应用三大核心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以快堆为核心的先进核能和闭式核燃料循环能力体系,推动以“堆-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加强“堆-器”综合利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产学研结合补短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新时代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核科技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补齐短板便成为当务之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们的自主创新程度还不够,在发现新原理、设计新型号方面跟国际先进还是有差距。”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卫平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如果把材料、计算机模拟、核电标准这三方面短板都突破了,那么我们就有希望从国际前列冲到国际领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他表示,这需要核科技同仁携起手来,把各自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集中起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核集团联合设立了“核技术创新联合基金”,为加强我国核领域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核技术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一臂之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核科技无论是在能源、健康,还是安全等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不过,中科院院士张焕乔坦言,我国的核技术应用还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在医学和农业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但长期以来,放射治疗和诊断等技术高度密集的设备几乎被跨国企业垄断,国内产品市场占比不足1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此,张焕乔呼吁,放射治疗诊断设备国产化水平急需提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技术的应用要有适当的投资带动来加快发展,不能完全靠‘自我生长’。”他说,“把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输出,还需要领军人才组织,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正如俄罗斯机械制造局总设计师V.V.Petrunin所说:“一堆一器”是中俄友谊的象征,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60年来,中国核科技沿着“一堆一器”树立的良好典范,与世界核科技已经紧密地走在了一起。仅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代表,就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组织以及俄罗斯、法国、美国等32个国家或地区,195个单位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核集团首席信息官庄火林表示,核工业发展需要国内外核科技工作者大力合作、大力协同,核科技的事业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核科技的发展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实验快堆是全球少数在运的快中子实验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东辉表示,本着开放、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实验快堆将为中国和世界快中子堆和其他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实验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参会的外国专家纷纷表示,渴望与中国同行共同努力,应对共同的核科技挑战,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p p br/ /p
  • 代理好仪器,是否也能制造好仪器? 答案是“能”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4月6-9日,由中国核学会、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北京展协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展览会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德国等12个国家的近300家展商参展。在此展览会上,上海怡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俊鹏先生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为我们讲解了其自主研发新品“OTCS11/3有机氚碳提取系统”。上海怡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郭俊鹏总经理(左)  无论是从能源的角度还是国家发展的角度,核电产业都将是我国“十三五”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在核电产业,仪器仪表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监测工艺系统是否运行正常的 KRT(RMS)系统,二是监测核电站人员出入和防护的KZC(DMS)系统,三是监测核电对周围环境影响的KRS(EMS)系统。上海怡星主要针对KZC系统和KRS系统为用户提供美国赛默飞、捷克VF等知名品牌的产品。  在2011年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监测生物体中的氚和碳,从而评估核电对周围生物圈的影响,当时市场上还没有能完全满足客户需求的仪器。针对这一点,郭总向我们解释说:“虽然氚和碳的排放量不小,但是其危害性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日本福岛泄露事件中,氚和碳对生物体的危害才被人们所认知,其监测也随之提上日程,并列入了我国的国家标准。但由于生物体中氚和碳的含量很低,市场上的氚碳提取系统存在装样量小,回收率低等问题。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历经三年时间,研发了此款OTCS11/3有机氚碳提取系统。”OTCS11/3有机氚碳提取系统  此款仪器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可实现大样品量的完全燃烧。此款仪器采用催化区、样品区和样品回收区三温区设计,最高燃烧温度可达1100℃,经过4个小时的燃烧可实现95%的燃烧效率,最大装样量可达80g。二是保证氚和碳的回收率。此款仪器采用冷凝法吸收HTO,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整机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重复一致性可达95%。虽然此款仪器是针对生物体中氚和碳的提取而设计,但对于测定其它有机物中的氚和碳14也同样适用。如通过测定化妆品中的碳活度来判断其天然度是一种应用,其前处理也可以选择此款仪器。并且美国和欧盟的标准都是类似的方法。  最后,郭总说:“我们代理的都是市场上最优秀的产品,所以生产的产品也必将严控质量以保证我们的信誉。”未来,上海怡星以“依托于核与辐射行业的综合仪器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公司定位,将继续在核与辐射行业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关于上海怡星:  上海怡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以母公司福州福光水务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现已发展成为立足于电离与电磁辐射、化学材料分析等行业,以代理销售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多元化企业,旨在成为业内优秀的综合性仪器仪表服务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
  • 我国通用核仪器领域首个国际标准正式生效发布
    p & nbsp & nbsp 近日,记者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获悉,由中核集团主导制定的我国通用核仪器领域首个国际标准——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标准英文版、法文版等正式生效发布(IEC 62976:2017 Edition 1.0(2017-5-9)《Industri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 equipment-Electron linear accelerator》)。该国际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我国通用核仪器领域的空白,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为相关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集团公司今后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核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国际标准培育,2013年正式启动该标准项目。2013年年初,集团公司组织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对核工业各专业领域的标准进行分析梳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其所在的通用核仪器领域暂无相关国际标准,而且产品已发布国家标准,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国际化工作,决定开展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核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等单位技术人员成立了专门项目组,抓紧开展标准文本的编制和相关实验工作,组织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多次与IEC组织沟通,协调超过5个国家的代表加入项目组,又与投票国积极沟通,积极推介该标准。经过4年努力,该标准最终获得了91%投票国支持,确保了正式生效和发布。此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比预计完成时间提前了7个月。 /p p 中核集团将继续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工作,持续从优势产业中积极培育和制定国际标准,以标准持续推动创新发展,以标准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p
  • 瑞士万通倾情支持“先进核裂变能的燃料增殖与嬗变”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迄今,全世界大约16%的电力来自核能。尽管2011年3月发生了日本福岛核事故,但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报告指出&ldquo 核能前景仍然光明&rdquo , 因为发展核能的基本推动力没有变化。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在安全前提下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ldquo 先进核裂变能的燃料增殖与嬗变&rdquo 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于2013年1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交流会汇聚了2010年度和2011年度获得该重大研究计划资助的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参与人员,来自原子能院、中科院高能所、中国工程物理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大会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了&ldquo 对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rdquo 的报告,随后,各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的进展,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瑞士万通赞助了此次会议,并在大会主会场做了关于电化学工作站在核裂变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一向致力于将先进的科学仪器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为推动我国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在核研究领域,Metrohm-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已应用于核废料回收提取工艺研究,材料薄膜表征,材料腐蚀研究等方向,瑞士万通(Metrohm)的自动电位滴定仪也正服务于相关项目的离子检测与分析过程。 关于瑞士万通: 瑞士万通是当今全世界唯一一家全方位涉足各类电化学及离子分析技术的电化学仪器集团公司,包括离子色谱仪、电位滴定仪、KF 微量水分滴定仪、伏安极谱痕量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及在线分析仪等。旗下拥有Metrohm、Autolab和Applikon三大品牌。AUTOLAB系列电化学工作站是优秀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平台,能轻松实现各种电化学测试方法,模块化设计、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数据分析手段十分丰富,在国内外电化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电化学测试方法广泛应用于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腐蚀与防护、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电化学沉积等研究领域。 今天的瑞士万通集团,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0多个子公司,并且拥有完善的环球营销网络。遍布世界五大洲的代理商及分支机构多达90个,其中约70个为我们的代理分销商,超过20个是瑞士万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为你提供优质产品与完善服务的瑞士万通的合作伙伴,他们也随时给你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世界各地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方便地与我们保持联系。无论你的公司处于地球的哪一方,你都可以就近找到实力非凡最可信赖的伙伴&mdash &mdash 瑞士万通。
  • 生态环境部:日本应接受公开透明的国际监测监督
    据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日前发布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评估报告。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就此事回答记者提问。问: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评估报告,您怎么看?答:外交部发言人已经代表中国政府表明了态度,这份报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参加评估工作各方专家的意见,有关结论未能获得各方专家一致认可。日方在排海的正当性、净化装置的可靠性、监测方案的完善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日方应正视各方正当合理关切,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尽快建立一套包括日本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参与的长期国际监测机制。问: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有关辐射监测安排,生态环境部从专业角度怎样评价?答:日方当前的监测安排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核污染水排放前的监测有延迟,无法第一时间判断排放是否合格,由此可能导致不达标的核污染水直接排入海洋。二是核污染水混合后监测可能造成不合理稀释,日方将10罐核污染水混合后取样监测,可能造成高浓度的核污染水被低浓度的核污染水稀释成达标的核污染水。三是应有公开透明的长期国际监测,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关乎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应接受利益攸关方参与的公开透明的国际监测监督,而不应仅仅安排日方主导下的“摆样”式的监测。问: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我国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的安排是怎样的?答:我部高度重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2021年、2022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的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我部已经作出部署,如果发现异常将及时预警,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问:网传我国核电厂氚排放是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氚排放的6.5倍,事实如何?答:事实上,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和世界各国核电厂正常运行液态流出物有本质区别。一是来源不同,二是放射性核素种类不同,三是处理难度不同。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来自于事故后注入熔融损毁堆芯的冷却水以及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包含熔融堆芯中存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处理难度大。相比之下,核电厂正常运行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工艺排水、地面排水等,含有少量裂变核素,严格遵守国际通行标准,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处理、经严格监测达标后有组织排放,排放量远低于规定的控制值。要高度警惕这种“恶人先告状”、企图混淆视听、蒙混过关的图谋。我们反对的是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从来没有反对核电厂正常运行排放。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有关误导宣传代替不了事实真相,方案设计代替不了工程实践,口头承诺代替不了真实结果,精心包装的方案掩盖不了企图转嫁危害的图谋,有限的选择性抽查代替不了长期公正的国际监督。
  • 华粤行材料组学参加2012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
    2012年4月3日,华粤行材料组学市场经理王翔携该组成员,在北京中国国家会议中心参加了第12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 这次展览会以&ldquo 科技创新、合作共赢、安全发展&rdquo 为主题,来自14个国家的近200家国内外企业展示了近年来特别是福岛核事故之后,在核动力,核燃料循环,核废物处理,核环境检测,核设备制造的设备和先进技术。 本届展览会由中国核学会、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共同主办。展出面积近一万三千平方米,规模为历届核工业展览会之最。展览每两年一届,现已发展成为中外核电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进入中国核电市场的重要通道和我国核技术产品展示的重要窗口。 展会期间特别围绕全球核安全与发展问题,举办核能高峰论坛,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有关部门、核电企业等将共同探讨核能安全发展方略,为核工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核工展期间围绕核安全等有关问题开展了6场技术交流会。 此次展会上,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针对核环境检测,着重宣传了4款carbolite机型。包括MTT有机氚碳氧化炉、AAF灰化燃烧炉、PF风扇循环烘箱和TLD快速冷却高温风箱。 根据GB6249-2011核动力环境辐射防护的要求,需要对核电外围进行氚和碳的监测。MTT有机氚碳氧化炉通过对可燃材料的加热,经过多重氧化反应的处理,来检测样品中有机氚碳的含量。MTT有机氚碳氧化炉以自己独特的检测原理,优越的温度控制系统,引起大量的核领域专家及相关领域人士的兴趣和关注。   第十二届核工业展览会,不仅提供了核电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对增强各界人士对未来核电和核技术应用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国际多国核辐射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   ———新加坡:国际原子能机构3月30日说,新加坡在从日本进口的卷心菜中检测出超标放射性物质 ,部分样本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达到国际食品贸易建议值的9倍。   ———美国:美国环境保护署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3月30日联合发表声明说,检验人员在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的牛奶样品中检测出极微量放射性物质。两家机构同时呼吁消费者不必担忧。   检验牛奶样本来自华盛顿州斯波坎市,取样时间为3月25日。检验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极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解释说,“极微量”可量化至食品放射性物质含量安全标准的五千分之一。   ———日本:日本厚生劳动省3月31日宣布,从福岛县生产的牛肉内查出超出标准值的放射性物质。
  • 韩国加强海水辐射检测,国际海事组织下月会议成焦点
    周一,有媒体援引韩国海洋水产部长官赵承焕的话称,该国计划明年将水质检测点增至250处,以缓解公众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担忧。他表示将继续维持该紧急检测系统,直到人们的担心完全解除。赵承焕透露,韩国早在7月份,也就是日本宣布正式排放前的一个月左右,就对该国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共计75个沿海地点,以及南部济州岛附近海域进行了辐射水平紧急测试。另外,他们近期还对更远地区的33个地点进行了检测。考虑到洋流因素,上述地点将最先受日本排核污水影响。他表示,迄今所有样品均符合安全标准,韩国国产海鲜和进口海产品均未检出辐射。8月24日,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工作。9月11日,东京电力公司宣布第一轮排海工作结束,已排放约7800吨核污水。检查设备后,第二轮排放最早将于本月下旬开始。日本此举引发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韩国将继续维持对福岛附近8个县的海鲜禁令。政府数据显示,8月韩国从日本的海鲜进口额同比下降34.8%,至781万美元,为两年来最低月度进口额。虽然致力于改善对日关系的尹锡悦政府持续淡化核污水排海的影响,但是韩国在野党一直强烈反对,且持续推动努力,有可能诉诸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9月17日,韩国主要反对党共同民主党的两名议员访问了IMO伦敦总部,表达了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担忧,并在该组织门口举牌抗议。在与IMO秘书长、韩国同胞林基泽(Lim Ki-taek)会面时,议员Woo Won-shik和Yang Yiwonyoung转达了担忧及党首李在明的信。他们称韩国人对“福岛核泄漏的长期影响感到严重关切”,而允许日本继续排放核污水可能会留下不好的先例,并要求IMO根据《伦敦公约》和《伦敦议定书》的精神,努力防止核污水继续排放,或者寻找排海之外的其他替代方案。IMO是负责海上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上述两项协议分别于1972年和1996年签署,旨在控制海洋污染源,并采取措施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对海洋造成污染。针对韩国的最新担忧,IMO回应称,他们同意需要从保护海洋的更广泛角度进一步讨论核污水释放问题,但具体采取什么方案应由有关国家决定。据其官网,IMO关于上述两项协议的缔约方会议将于10月2日-6日在伦敦举行,会议内容包括评估可能允许倾倒在海上的废物、放射性废物等话题。但目前尚不确定是否讨论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林基泽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有关各方可以在下次会议上讨论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同时,IMO也在评估自己能够做些什么。韩国早前就已警告或将日本告上联合国。日本可能不按公布的最初计划执行排海工作是韩国方面的担心之一。9月1日,韩国海洋水产部次官(副部长)朴成训在例行吹风会上称,如果日本以不同于先前承诺的方式进行排放,他们将向IMO提出“强烈”申诉,或寻求其他国际争端解决途径。目前他们正在评估有关可能讨论的细节和策略。出于对日本核污水排海影响的担忧,韩国在几个月前就呼吁在IMO框架下讨论此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日本方面不予理会,并称此事不在这个联合国机构的管辖范围内。双方的争执点在于日本核污水排海是否属于“海洋倾倒”行为。1975年生效的《伦敦公约》旨在有效控制所有海洋污染源,并采取措施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造成海洋污染。1996年,为了使公约现代化,各方商定了《伦敦议定书》,其中禁止所有“海洋倾倒”,但也规定了一些例外。而IMO持不确定立场。该组织表示,根据2022年起草的一份文件,他们“不确定”日本的行为是否应被归类为《伦敦议定书》条约的范围。另外,成员国在这一点上也存在分歧,一部分认为应该根据“倾倒”的定义来对待这个问题,另一部分则认为应交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处理。在美澳核潜艇合作、日本核污水排放等问题上,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因其公正性遭受质疑,面临“关门”风险。有媒体上周报道,因美国、俄罗斯等多国均未缴纳会费,该监管机构今年6.5亿欧元的预算存在约2.2亿欧元的缺口。总干事格罗西称“可能在一个月内陷入停顿”。
  • 2023年质谱研究亮点:国际首创、国内首套、国产替代
    质谱仪作为分析仪器皇冠上的“明珠”,国产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23年,我国多种质谱仪器研制实现了新突破。近代物理所研发“磁刚度识别的等时性质谱术”  历经十余年努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研发了新一代等时性质谱术,并将其命名为“磁刚度识别的等时性质谱术”。新型质谱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单离子灵敏、测量时间短、无测量本底等特点,在极短寿命与极低产额原子核的质量测量上,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之一。  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砷-64、砷-65、硒-66、硒-67、锗-63等原子核的质量,其中砷-64和硒-66的质量是国际上首次测量,其他原子核的质量精度均得到提高。本研究通过原子核质量测量得到更精确的X射线暴光度曲线,和天文观测比较,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质量和半径的关系。相关成果于5月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上。大连化物所李海洋团队发展出常压负离子质谱方法  2023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快速分析与检测研究组研究员李海洋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大气压负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器,提出了检测呼出气中氢氰酸(HCN)的气流辅助光电离质谱方法。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呼出气中HCN直接测量的灵敏度和时间分辨能力,可实时跟踪志愿者单次呼气中HCN浓度水平,有望为肺纤维化病人早期筛查提供有效手段。  该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质谱电离源内,采用氦气反吹方法,降低高湿度样品气对电离的影响,同时提高离子传输效率,增强了HCN检测的灵敏度。该团队在采样系统中进一步增加动态吹扫,有效减小了HCN的吸附残留,提升了该方法的时间分辨。该方法将HCN的检测灵敏度提升了150倍,检测限达到0.3ppbv,时间分辨达到0.5s。合肥物质院建立水中VOCs走航监测的船载质谱系统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建立了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走航监测的船载质谱系统,可快速获取水中VOCs的时空分布图像。  传统的水中VOCs检测技术和方法因前处理和检测时间长,难以快速获得水中VOCs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排放源位置。鉴于此,该团队开发出水中VOCs走航监测的船载质谱系统,可通过喷雾提取-质子转移反应质谱技术,对水中VOCs进行快速在线提取和质谱实时监测,并将其组分和浓度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实时展示水中VOCs的空间分布,实现水中VOCs分布的快速成像和污染溯源。通过在合肥南淝河下游和巢湖部分水域进行的现场试验,该团队已验证该系统对于环保执法和水环境保护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我国首套深海质谱仪成功海试 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制出国内首台深海质谱仪,并完成多次专项海试。相关研究成果以《用于深海气体原位检测的水下质谱仪的研制与应用》为题,发表在《中国分析化学》上。  作为深海智能感知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单位成员,陈池来团队先后突破质谱小型化设计集成、质谱关键器件MEMS制造、水下膜进样快速定量标定等关键技术,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深海质谱仪,可在原位实现深海中N2、O2、Ar、CO2、CH4等小分子溶解气以及烷烃、芳香烃等挥发性有机物溶解气的定性及定量检测。该工作推进了国内在深海质谱仪研制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深海、深渊探测战略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保障,并为后续探寻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探究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等奠定了原位质谱探测基础。国产热表面电离质谱仪顺利通过仪器性能鉴定  2023年9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组织专家在西安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院等联合研制的国产热表面电离质谱仪进行仪器性能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仪器主要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商业仪器相当,其中峰形系数、系统稳定性和丰度灵敏度(带阻滞过滤器)指标优于国外仪器;突破了多工位热离子源、磁-电双聚焦离子光学设计、高稳定磁场控制、多接收离子探测等关键技术,在仪器设计与关键部件研制方面有多项创新,实现了同位素丰度高精密测量;自主开发了点样仪、样品带成型及焊接装置、样品带去气装置等全套辅助设备,可满足日常分析要求。  国产热表面电离质谱仪成功通过鉴定,将推动我国高端磁质谱仪器向国产化替代迈进,打破关键领域仪器设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国内首台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AMS)研制成功  2023年11月,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AMS),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核分析设备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加速器质谱的高灵敏分析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探索,原子能院加速器质谱研究团队对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的核心难点——加速器紧凑化进行了创新研究,并突破高压馈入、气体输入、高压绝缘、间隙加速、气阻分布等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串列加速器。其中,串列加速器长度仅为1米,大小为传统串列加速器1/3;整套谱仪占地面积约30平米,较传统同性能的AMS装置缩小2~3倍;可实现碳-14、铝-26、碘-129、铀-236等十余种核素的高效与高灵敏分析,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10所工程产品替代项目“气体质谱仪”通过验收  2023年3月,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承担的一工程产品替代研制科研项目“气体质谱仪”顺利通过项目鉴定验收。项目组历时2年,克服了研制周期短、项目技术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影响,高效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初样机和正样机研制,并通过了第三方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安全性等各项试验。该气体质谱仪产品由分析器、控制器、射频电源升压模块和上位机应用软件等部分组成,不仅可以满足航天器等领域宽质量数气体成分探测需求,还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大科学工程等众多领域。我国首套自研天然气在线气质分析装备发布  2023年10月30日,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我国首套自主设计研发的天然气气质分析装备日前完成全部工业性试验正式发布,填补了国产天然气在线气质分析精密仪器仪表产品空白。该天然气气质分析装备包括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冷镜面法水烃露点仪、激光法热值仪、水露点仪、硫含量测定仪等5类6种成套仪器及相关配套设备,可在线监测天然气热值、水含量、硫含量等关键参数,已在西气东输管道、陕京管道、中贵线等多个站场完成了4000小时工业性试验,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具有模块化、微型化等优势,实现了我国天然气在线监测设备的国产替代。
  • 海洋学家拟建海洋酸化国际监测网络
    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本周拟定将搭建国际监测网络,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测量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呈弱碱性。研究人员估计,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的酸度已经上升了30%。以此种酸化速度,2100年这一数字或将下降到7.8。海水酸性的增加,将改变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例如,越来越酸的海水能够破坏珊瑚和牡蛎贝壳中包含的碳酸钙,或是损坏某些海洋浮游生物的骨骼等。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更清晰的数据来评估海洋酸化严重的地区,并利用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理查德费利表示,科研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巡航考察发现,大部分的海水酸化发生在少数的几个公海地点,但这种监测方式十分昂贵。他说:“我们正在尝试建立大量具有自动化系泊设备的监测点,其可以通过卫星将数据传输给研究人员,使科学家基于相关数据验证海洋的酸化模型。”费利等人期望,监测点的数量能够在未来10年从20个攀升至60个,形成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全球监测网络,并使每个国家都能支持自己的酸化监测,令酸化监测成为巡航舰载测量的例行部分。这一监测计划将由海洋酸化国际协调中心领导,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   费利坦言,目前沿海生态系统的监测功能最弱,然而这些区域却最需要对于海洋酸化程度的追踪。以太平洋西北地区为例,酸化程度可因上升流携带的大量溶解的二氧化碳而增强,致使牡蛎培育的收益率在2005年至2008年间下降80%左右。而当地研究小组提供的有关上升流的监测设备,可使培育机构及时调整运营部署,避开酸性海水的突袭。这一战略能在2011年为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牡蛎产业节省3500万美元,可谓是监察观测系统十分实用的一个方面。
  • 国际核电小堆发展高峰论坛开启 中科华确认为协办单位
    p   国际核电小堆发展高峰论坛(ISMRF2015)将于2015年12月2日-3日登陆上海,本次大会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主办,上海英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p p   已确认为大会协办单位。 /p p   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核电建设在政策力推下将进入发展高峰,多用途小型先进模块化反应堆(简称“小堆”) 以其高安全性、一体化、模块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国际核电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发电功能外,小堆还可以用于热电联供、制氢、海水淡化和海洋开发。目前,拥有中国自主核电小堆技术的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由此包括快堆,小型压水堆,钍基熔盐堆和高温气冷堆等技术的中国小堆技术版图逐步显现,小堆将成为中国核电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有关专家表示,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情况下,核电小堆商业化应用前景颇广。 /p p   发展小堆的前景非常诱人,但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小堆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种种现实的挑战和机遇,国际核电小堆发展高峰论坛将携手180多位来自国内外核电监管机构、研发单位、工程公司、核电业主、科研院所的嘉宾汇聚一堂,探讨国际小堆前沿动态,以此推动核电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p p   论坛第一天将聚焦 “核电小堆政策、标准研究和前景展望”与“核电小堆前沿技术”,第二天设置三大专场, 将就“小型压水堆技术、工程与关键材料设备”、“高温气冷堆技术、工程与关键材料设备”“快中子反应堆技术、工程与关键材料设备”三大主题进行探讨。目前较受我国重视的是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我国首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于2014年末首次达到100%功率并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快堆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的核心技术。 /p p   本次大会将围绕小堆政策、设计标准、选址评价与许可、多种技术的研发与进展、设备与材料的要求、新建项目进展及应用前景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此加快小堆商业化进程。同时,本次大会主办方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核电产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业主单位的供需对接,打造一流核电运行服务平台。 /p p   联系大会组委会索要议程: /p p   Tel: 021 5130 7111 /p p   E-mail: elleh@innchinc.com info@innchinc.om /p p   大会官网: www.innchinc.com/ismrf2015 /p p /p
  • 核电“蓄能”正当时
    在发展核电的道路上,多国正在同步推进。对于中国而言,积极发展核电还可有效带动出口,助力经济稳增长。事实表明,安全如期达成“双碳”目标,核电“蓄能”势在必行。  随着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发酵,核电发展重新受到重视。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大规模重振核电计划,这代表着法国在核电立场上的重大转变。在我国,2021年底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作为重点任务,核电建设经过长时间放缓后,再次明确将“积极”推动核电发展。在日益紧迫的“双碳”目标下,作为净零排放的基荷电源,核电“蓄能”可谓正当时。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国开始对核电发展保持谨慎态度,我国也一度暂停了核电项目审批,将“安全”“有序”作为核电发展的关键词。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这也是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积极”发展核电,明确了核电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近期,广东、福建、海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亦将核电列为2022年工作重点。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核电已成为能源转型重要选项。  在发展核电的道路上,多国正在同步推进。不仅法国重启核电计划,哈萨克斯坦能源部表示,在预计出现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建设核电站是最具前景的解决办法。巴西已开始为新增核电机组选址,巴西矿业和能源部表示,核能是巴西能源转型的关键和基础。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和菲律宾能源部日前也提出一项联合行动计划,双方将探索在菲律宾部署小型堆核电厂的可能。印度、南非等国同样计划大幅扩建核电,在满足本土电力需求增长的同时,利用核电降低对煤电的依赖。  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在能源系统稳定性、经济性、清洁性之间维持平衡。过于激进地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转变,不仅推高了能源价格,也引发了阶段性能源危机。为在不大幅拖累经济增速的前提下,如期实现碳中和,各国迫切需要寻求新路径。核电不仅能够降低用能成本和能源领域碳排放,还可降低一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意识到需要核电来补齐能源系统缺口。  打造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系统,核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一,它可以在不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热量,也不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其二,尽管新建核电站成本高昂,但是运营成本较低,因为铀资源充足且不贵。其三,核能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可再生能源。数据显示,1千克铀235的全部核裂变将产生20吉瓦小时的能量,相当于释放2000吨煤的能量。其四,核能运转更可靠和高效,可全天候发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则需“看天吃饭”,年发电利用小时数不及核电的四分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积极发展核电还可有效带动出口,助力经济稳增长。供给端,我国已具备先进核电设备规模化制造能力,且造价仅为海外同类机组价格的60%左右,具备明显比较优势。需求端,据预测到2030年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新建上百台核电机组,共计新增核电装机1.15亿千瓦。每出口1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  事实表明,安全如期达成“双碳”目标,核电“蓄能”势在必行。除了优选厂址,新建核电机组外,目前我国核电的“单一供电”模式尚无法适应新的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为我国核能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下一步,核能还需要扮演电力调峰、核能制氢、核能供汽、核能供暖、海水淡化等多种角色。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历史上,多次核电事故曾引发巨大的社会恐慌,并导致重大人员财产损失,使世界核电发展陷入低谷。我国在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同时,将安全贯穿于核电设计、制造、运行和退役的全过程。要持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推动具有本质安全的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示范和商业化运行。同时,加强对核废料处理技术的研究,自主研发先进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加快构建先进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实现核资源最大化利用、核废物最小化处置和防核扩散,降低核电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原子弹爆炸56周年!向两弹元勋致敬!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964年的今天,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据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大家一同欢呼,“我们也把它称为‘争气弹’”!为了这一天,大批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艰苦钻研。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今天,为两弹一星元勋和所有无名英雄点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93px height: 80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a1b12fc-54a5-4b50-b881-e9a67d847f36.jpg" title=" 原子弹.jpg" alt=" 原子弹.jpg" width=" 493" height=" 80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微博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0, 0) "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由美国成功爆炸。同年8月6日,美国用B-29轰炸机运载“小男孩”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是前苏联,于1949年成功爆炸。1952年,1960年,英国、法国相继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两弹一星元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说起我国的原子弹,不得不提到邓稼先,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团队研制出了 /span /span 我国的“争气弹”。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同为两弹元勋的钱三强先生在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60年代时,他在原子能所组织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氢弹的成功爆炸在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研制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尊称为“两弹一星元勋”,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他们的精神为后续的航空航天、国防军事以及高新科技的研究都起到了卓越的引领的作用。 /p
  • IFCEST | 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论坛 邀请函(最新)
    主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会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5 号北京化工大学日期:2024 年 7 月 26 日至 28 日清洁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重大战略方向,是保护生态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力措施。为加强清洁能源领域学术交流与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挖掘领域青年科技人 才,同时深度赋能产业发展,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国际学术期刊 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拟定于 2024 年 7 月 26-28 日在中国北京举办“清洁能源科学 与技术国际论坛(IFCEST)”,大会致力于传播国际学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及行 业产业发展等内容,搭建高水平产学研交流平台。大会将聚焦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氢能、地热能、清洁原子能,以及清 洁能源的转换储存、材料装备及安全、清洁能源开发及利用等学科领域,诚邀海 内外专家、学者、青年人才代表做大会报告。我们诚挚邀请各科研机构,高等院 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加入。诚挚欢迎全球各界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青年学者、科技管理者、企业及学生代表等莅临北京,参会交流!一、会议组织机构1. 大会主席范先锋 教授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杨卫民 教授 |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2. 学术委员会(按姓名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3. 组织委员会主任:杨卫民,北京化工大学秘书处:张锋华,北京化工大学;安 迪,Managing Editor委员:唐刚,北京化工大学;褚凤鸣,北京化工大学;李健,北京理工大学;谢剑,华北电力大学;王瑞雪,北京化工大学;吴小虎,山东高等技术 研究院;周炯,东北大学二、会议日程2024 年 7 月 26 日 全天 注册和报到 19:00 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委会议2024 年 7 月 27 日 上午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 下午 分会场报告 晚上 晚宴 2024 年 7 月 28 日 上午 大会报告及颁奖 中午 午宴 下午 离会 三、会议重要节点及投稿说明 会议注册截止日期:2024 年 7 月 15 日摘要投稿可直接发送至会议邮箱(ifcest@usp-pl.com)提交。本次会议将 推荐未发表的优秀报告至国际期刊 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进行进一 步的评审和发表。四、会议注册及费用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进行参会注册。本次会议无注册费用,会务组统一安排就餐,参会代表住宿费、交通费等自 理。(入住北京贵州大厦及和平里大酒店可享受会议协议价,预定时说明参加在北京化工大学举办的“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论坛”即可。) 酒店信息:北京贵州大厦(商务酒店 四星级):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西桥樱花西街 18 号(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步行 300m,距学校约 150m)。协议价格(单位:人民币元)房间类型门市价协议价(净价)协议价(单早)协议价(双早)高级双床间1380.00558.00618.00658.00高级大床间1380.00578.00638.00678.00行政大床/双床间2280.00718.00(含早)其他房型享协议优惠价,可具体咨询预订方式:预订部 010-58109988 转 688和平里大酒店(商务酒店 三星级):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 16 号(和平 里北街地铁站 B 东北口步行 150 米,距学校约 1600m)。协议价格(单位:人民币元)房间类型门市价协议价(单早)协议价(双早)标准间898 元+10%458.00498.00大床房898 元+10%458.00498.00预订方式:销售部宋经理 13691002563五、交通 会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5 号北京化工大学会议中心 高铁/火车 北京西站:17 公里,约 45 分钟车程(或乘坐地铁 7 号线至磁器口站-换乘 5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 北京站:10 公里,约 25 分钟车程(或乘坐地铁 2 号线内环至崇文门地铁站-换乘 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 北京南站:12 公里,约 43 分钟车程(乘坐地铁 14 号线至蒲黄榆地铁站换 乘-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 北京朝阳站:11 公里,约 55 分钟车程(乘坐北京朝阳站地铁直达摆渡线至燕莎桥东公交站一乘坐 10 号线至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 换乘 5 号线至和平西 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飞机首都机场 :20 公里 ,约 55 分钟车程 (乘坐首都机场线至北新桥地铁站 换 乘 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大兴机场 :51 公里,约 1 小时 19 分钟 (乘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至草桥地 铁站 换乘 10 号线至宋家庄地铁站 换乘 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 六、会议联系人张锋华 :18311280160(注册与参会 、企业赞助及展示) 安 迪:18782423901, cest@usp-pl.com( 摘要及稿件) 褚凤呜 :18613804197 C 企业赞助及展示〉诚挚欢迎全球各界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 、青年学者 、科IFCEST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论坛邀请函.pdf
  • “人造原子”近日成国际物理学界大明星
    俄日科学家用“人造单原子”制成量子放大器   “人造原子”这两天成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大明星”。就在《物理评论快报》宣告这项成果之前,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刚刚发布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由7个原子在单晶硅表面构成的一个“量子点”,它是另外一种人造原子。接踵而至的这些“不可思议”尤其让我们对人造原子啧啧称奇。完全可以期待,科学家在人造原子这个微型实验室里必将制造更多的惊喜,引领人类走向未知的新天地。   相关新闻:世界最小晶体管问世 仅由7个原子构成   俄罗斯和日本科学家利用“人造单原子”方法,成功研制出量子放大器,使在芯片上建立量子放大器等量子元件的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该科研成果将在电子和光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作为利用量子效应来放大信号的设备,量子放大器以多种不同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其中最普遍的形式应该是激光,借助受激辐射过程将光子从原子中激发出来。而实现量子放大器可调可控的一种途径就是利用单个原子或分子建立相关系统。然而,由于自然的原子与需放大的电磁波的耦合性很弱,单原子的量子放大器迄今为止都难以制成。   俄罗斯科学院列别德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电气公司(NEC)纳米电子研究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人造单原子”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介绍说,所谓“人造单原子”,就是一种在普通硅基芯片上人工制成的金属薄膜,它由多个单元组成,包括高频辐射传输线、共振器和一个纳米超导结构等。这一“单原子”能与一维空间的电磁模式强烈耦合,从而可实现电磁波放大过程的可调可控。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的关键在于粒子数反转的准备,这在激光中也是一样。实验中所用的“人造单原子”具有三个分立能级,研究人员通过向该“人造单原子”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可使其从基态激发至第二受激态。此后,“人造单原子”将部分恢复至基态,部分恢复至第一受激态。当处于第一受激态的光子数多于处于基态的光子时,就会发生粒子数反转。随后科研人员将另一个需放大的脉冲信号传递给“人造单原子”,这时,就会与基态粒子和第一受激态的粒子状态转换产生共振,刺激这一转换使光子从“人造单原子”中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了信号的全面放大。   研究人员计算出的放大器的最大增益可达1.09,相当于平均每100个入射光子就会释放109个辐射光子,而理论最大增益为1.125。研究人员称,如果使用更多的原子,则可获得更大的增益。   研究人员表示,“人造单原子”为制造基本的量子放大器提供了新思路,其可被用作大规模、可调整的量子放大器组件,也为实现量子太阳能电池的量产带来了希望。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全自动高纯锗能谱仪系统的开发” 项目总体组现场会圆满收官
    2018年7月23日上午,历时五天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全自动高纯锗能谱仪系统的开发”项目总体组现场会议在北京圆满结束。项目总体组组长湖北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廖辉董事长、项目负责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何高魁研究员、总体组专家及各课题组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认为,项目总体组现场会分别在深圳、南昌、武汉、北京召开,总体组成员深入到各课题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听取各课题工作汇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技部重要文件精神、落实《“全自动高纯锗能谱仪系统的开发”项目管理制度》之要求,是项目扎实推进的必要保证。会议指出,项目各参与单位要高度重视本课题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工作不足,重点攻关技术难点,克服困难,达成目标。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进度要求,认真落实,扎实推进,争取提前完成中期检查规定的各项任务!项目总体组深圳现场会项目总体组南昌现场会项目总体组武汉现场会项目总体组武汉现场会项目总体组武汉现场会项目总体组北京现场会
  • 首个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标准颁布 填补国际标准空白
    p   2018年3月30日,由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技)旗下中广核达胜加速器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达胜) 联合清华大学发起并主编的《电子束处理印染和造纸工业废水技术规范》(下称技术规范)正式颁布。据了解,该技术规范是全球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应用领域的首个技术标准,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技术规范将于2018年5月30日起正式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3da589d-979b-44ff-af8a-ef7797091e8e.jpg" title=" a0IP-fyssmme6730460.jpg" / /p p   中广核技表示,技术规范正式颁布是继中广核达胜建成全球唯一在运示范工程、科技成果通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中国首个产业化项目落地浙江等三个重要节点之后,我国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再次取得的重大进展。技术规范为行业发展树立了一个标准,将有利于推动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在印染和造纸行业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p p   据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99.5亿吨,其中印染和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约1/4。专家表示,印染和造纸工业废水总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有大量难以生物降解的有害物质,相比其他手段,利用电子束技术处理的废水净化程度更高,处理效果更好,还可实现废水高标准排放或中水回用。 /p p   公开资料显示,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除了可以深度处理印染和造纸工业废水,还可应用于化工、制药等行业废水处理,水质复杂的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以及特殊有害物质(如抗生素废水、菌渣)的无害化处理。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可用于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垃圾焚烧尾气二噁英处理等领域。 /p p   作为技术规范的发起和主编单位之一,中广核达胜承担了电子束处理废水的原理和方法、装置和流程、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核心内容的编制。目前已展开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的商业应用推广,正在为国内外数家大中型排污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p p   据悉,技术规范于2017年5月由中国核学会批准立项,2017年底完成编写工作,2018年3月获得批准和发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上海大学、苏州中核华东辐照有限公司、中国核学会以及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编了技术规范。 /p
  • 弗尔德莱驰成功参加CCATM’2014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
    2014年10月19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科学仪器设备与试验技术高峰论坛”,“第四届中国能力验证与标准样品论坛”,“CCATM 2014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联合大会特邀报告部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800余名来自冶金、材料、矿山、化工、机械、地质、环保、外贸、国防、商检等单位、部门或院校从事冶金分析、无损检测、物理及力学测试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管理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届论坛报告涉及钢铁、建筑、材料、纺织、环境、电子电器、食品、医药、疾控、司法鉴定等多个领域。论坛报告分为主题报告专场和6个专题报告专场,来自钢铁研究总院、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英国LGC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协会(CAS)、澳大利亚能力验证公司、德国材料研究测试联邦协会(BAM)、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法国铸造学会技术中心(CTIF)、国家钢铁产品质检中心、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三十几家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受邀作了专题报告。 来自上海的技术经理张军宇先生接受了组委会的采访,对德国Eltra(埃尔特)公司及元素分析仪相关产品简单进行了介绍,德国Eltra(埃尔特)专注于元素分析30 多年,从最初的碳硫分析仪,扩展到氧氮氢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的研究制造,Eltra 已经成为元素分析领域的佼佼者,尤其在冶金地质行业,ELTRA的碳硫分析仪及氢氧氮分析仪一直具有性能稳定、坚固耐用、性价比高的口碑。其独一无二的双炉设计系统,更可以让一台碳硫分析仪同时满足有机样品和无机样品的测量与分析。2012年加入弗尔德集团后,德国ELTRA(埃尔特)将依托于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的优秀资源,进一步加强在钢铁、金属、汽车、航空、煤炭、水泥、建筑、高校、研究所、商检、质检等领域的推广。 Carbolite-Gero(卡博莱特-盖罗)是弗尔德集团建立的专业马弗炉品牌,所谓“英德工艺,熔于一炉”,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整合全球两大马弗炉专业厂家:英国Carbolite(卡博莱特)和德国Gero(盖罗)的顶尖技术,优化各项资源,产品温度范围从30度至3000度,从普通烘箱、高温烘箱、箱式马弗炉、管式马弗炉、多气氛马弗炉、真空高温马弗炉以及行业专用的灰化炉等一应俱全,并且在温度均匀性、均温区长度、制造工艺、安全性等方面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真正成为马弗炉领域“高大上”的品牌! 如您对上述各产品有兴趣,可联系我们:弗尔德莱驰(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毕升路299弄富海商务苑(一期)8栋网址:www.verder-group.cn邮箱:info@verder-group.cn上海:+86 21 33932950北京:+86 10 82608745广州:+86 20 85507317
  • 癌症治疗得到精准保障,这项国家计量基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启用水量热计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基准装置(国基证〔2021〕第153号),其测量范围和测量不确定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医用高能光子水吸收剂量量值复现与传递能力的空白,为癌症放射治疗水吸收剂量的准确获取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癌症是影响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报告》显示,我国2020年新发癌症病例457万,即每分钟8人被诊断为癌症,约有300万人因癌症死亡,癌症已严重威胁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射治疗可有效控制恶性肿瘤,约70%的癌症患者需要放射治疗,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放射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核心手段。放疗剂量量值的准确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剂量高人受伤,剂量低易复发。据统计,美国2001年至2008年发生的放疗事故中,有41%是由于使用错误的剂量导致的。放疗过程要求患者所受剂量的误差(不确定度)在5%以内,而临床剂量校准不确定度小于2%才能满足放疗剂量窗口要求。目前,90%放射治疗由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完成,加速器剂量测量和计量校准至关重要,而基准是计量校准的量值源头。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加速器剂量一直溯源到钴源参考辐射场,校准不确定度较大。随着国际先进放疗设备在中国迅速同步发展,亟待建立加速器剂量量值的直接溯源装置以及基于加速器参考辐射的量值传递体系。图1 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计量研究来说,加速器是参考辐射源,计量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其辐射量值的测量。因为人体70%是水,所以放疗的处方剂量是水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水吸收的能量,通俗地说我们测量的是射线照射水以后传递给水的剂量(能量),这等效于放射治疗时射线传递给人体组织的剂量(能量)。确定水吸收剂量最直接方法是直接测量被辐照材料温度升幅的量热法,即射线传递给人体组织的剂量。2013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方法研究,自主研制了水量热计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基准装置,实现我国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量值的直接溯源。该基准装置通过水浴与半导体制冷系统二级控温,实现水模体(4±0.0001)℃的温度平衡,采用圆柱形密封式玻璃量热芯和10kΩ珠形热敏探针,在H2饱和高纯水体系中,利用惠斯通交流电桥测量热敏探针电阻变化,逐次校准热敏探针和交流电桥,实现医用加速器10MV光子水平照射条件下的水吸收剂量的绝对测量,光子剂量测量重复性0.0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0.35%,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二级恒温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克服实验室温度周期变化难题,在±2℃的温度变化周期中,实现水模体中0.1μK的温漂控制,为基准装置0.5mK/min的辐射温升测量能力提供了决定性条件。图2 水量热计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基准装置  利用水量热计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基准装置建立的医用加速器实验室条件和放疗剂量学测量能力,在放疗领域实现水吸收剂量的量值传递,填补我国在该项计量能力的空白,医用辐射源剂量测量不确定度由5%降低至3%,实现了我国放疗量值体系与国际量值体系的同步和一致。结合透射测量和点剂量测量设计,研制剂量传递标准装置,通过剂量跟随技术,将加速器参考辐射场的1%/天的剂量稳定性影响,降低至0.1%/天,成功建立基于加速器参考辐射的量值传递体系,降低临床医用辐射源的剂量测量不确定度。  水量热计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基准装置实现了临床水吸收剂量量值的复现和传递,通过国际比对使得我国放疗剂量量值与国际等效,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次级标准实验室网络,确保我国医用加速器放疗剂量与国际放疗剂量的一致和等效,成为亚洲第二个加入该实验室网络的基准实验室,使得我国的放疗剂量验证体系与国际接轨。同时,该装置有助于提升我国放射治疗的质控能力和水平,推动医学物理学发展,支持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技术能力提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 中国计量院通过300多项校准测量能力评审
    8月10日至12日,来自日本、新加波、韩国和台湾的7位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的技术专家分别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已到期和新申报的几何量、质量相关量、声学振动量、电离辐射量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进行了同行评审,涉及项目300余项。本次是2008年第二轮国际同行评审的延续,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联合评审。   计量是工业、质量和公平贸易的基础,随着工业化进程、质量认证和国际贸易对测量溯源性和一致性要求不断提升,计量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显。各先进国家计量院对自身的校准和测量能力建设都十分重视,以国际比对和校准测量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国际计量互认活动正在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和贸易,不断刷新能力建设的起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开始接受国际同行评审,目前已经有735项校准和测量能力(CMCs)通过审核,在BIPM关键比对数据库KCDB中公布。   为促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校准测量能力和结果在国际国内得到广泛的互信,根据BIPM和APMP有关同行评审的规定,从2008年开始该院采用国内和国际联合评审的方式组织CMC项目的第二轮国际同行评审。联合评审是我院评审体制上的一次创新,不仅满足了国际和国内的要求,而且简化了评审程序,减轻了重复评审负担,提升了评审质量,实现了提升能力、展示水平、树立权威、扩大影响的目的。该院第二轮的评审将延续到2010年底结束。   相关专业所领导和实验室人员对本次评审高度重视,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与专家们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评审组专家对该院校准和测量能力均给予很高评价,对该院人员综合能力、设备水平、环境设施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和赞扬。在电声、超声、振动的评审报告中,评审专家明确指出:声学和振动实验室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必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此外,APMP专家也一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评审,更是一次更深层次的技术和学术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APMP成员之间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区域竞争力优势。    背景资料: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贸易全球化和投资便利化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创建了《各国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各国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MRA)》。   1999年10月,包括中国计量院在内的38个米制成员国的国家计量院和两个国际组织(AIEA/IAEA和IRMM)率先签署了该协议,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签约国已经扩大到78个成员,有133个机构,涉及到世贸组织(WTO)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员。CIPM MRA的宗旨是要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全球等效测量体系,逐步建立各国在测量能力和结果上的相互承认,提供对国家计量院出具的校准及测量证书的互认,为政府和其他团体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技术平台,以便在国际贸易、商业、法律事务和市场准入方面建立更加广泛的互认,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得到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承认。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