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单位制

仪器信息网国际单位制专题为您整合国际单位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单位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单位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单位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单位制话题讨论。

国际单位制相关的资讯

  • 我国四项电学计量基准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值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1年第5号公告,批准我国基于量子化效应建立的电学计量基准——直流电压基准装置、直流电压作证基准装置、直流电压副基准装置、直流电阻(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装置复现单位量值采纳国际单位制(SI)新定义值。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批准部分国家计量基准单位量值复现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值的公告 2021年第5号 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表决通过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1号决议,其中普朗克常数(h)的值修订为6.62607015×10-34J s,基本电荷(e)的值修订为1.602176634×10-19C。由此,约瑟夫森常数变为KJ=2e/h=483597.848416984 GHz/V,冯克里青常数变为RK=h/e2=25812.8074593045 Ω。为保持我国计量基准量值与国际等效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计量基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我国直流电压基准、直流电阻基准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值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批准采用量子化效应建立的直流电压基准单位量值复现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后的约瑟夫森常数(KJ),重新确定直流电压基准装置、直流电压副基准装置、直流电压作证基准装置技术指标(见附件1),并换发国家计量基准证书。二、批准采用量子化效应建立的直流电阻基准单位量值复现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后的冯克里青常数(RK),重新确定直流电阻(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装置技术指标(见附件2),并换发国家计量基准证书。三、本公告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请各相关国家计量基准保存单位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做好后续工作,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附件:1.重新确定的直流电压基准技术指标.pdf2.重新确定的直流电阻基准技术指标.pdf
  • 国际单位制迈入量子化时代 计量仪器准备好了吗
    p   国际单位制迈入量子化时代:全部由常数定义突破时空局限 /p p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王忻)12月11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京召开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新闻发布会。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在发布会上透露,自明年5月20日起,中国将开始使用新修订后的国际单位制。为抓住此次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国将强化计量量子化战略研究,并制定量子化时代的中国计量发展新规划(2020年-2035年)。 /p p   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在法国巴黎召开,经包括中国在内的53个成员国集体表决,全票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1号决议。根据决议,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等4个SI基本单位的定义将由常数定义,于明年的“世界计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 /p p   据了解,加之此前对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和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的重新定义,至此,国际计量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全部实现由常数定义,是改变国际单位制采用实物计量的历史性变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a274f73-eea6-4bf7-ab07-f6b1cb476361.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br/ /p p   国际单位制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米”、“千克”、“秒”等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也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性工具。这次国际单位制的成功变革,实现了国际测量体系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部建立在定义常数之上,将保证SI长期稳定性和环宇通用性,也将开启任意时刻、任意地点、任意主体根据定义复现单位量值的大门。 /p p   那么,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会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 /p p   “此次变革从表面来看,大家可能感觉不到发生的变化,就如同我们给房子换了一个更加坚固的地基,并不太会直接影响我们生活起居,但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谢军表示,这次SI重新定义生效后,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以及产业发展、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来说,不会直接造成大的改变,原有的测量结果仍将是连续的、稳定的。但从专业角度观察,SI的重新定义,将改变国际计量体系和现有计量格局。 /p p   他指出,SI重新定义将实现量值传递溯源链路扁平化,使量值溯源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 将催生新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不受环境干扰无需校准的实时测量,众多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极限测量等将成为可能 重新定义和量子测量技术发展将使得计量基准可随时随地复现,精准测量,将直接促进市场公平交易、实现精准医疗、改善环保节能等,将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p p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表示,这次国际单位制的“基石”完全建立在“常数”上,新定义用自然界恒定不变的“常数”替代了实物原器,保障了国际单位制的长期稳定性 “定义常数”不受时空和人为因素的限制,保障了国际单位制的客观通用性 新定义可在任意范围复现,保障了国际单位制的全范围准确性 新定义不受复现方法限制,保障了国际单位制的未来适用性。 /p p   “我国目前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已跃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我国自主可控的国家时间基准、长度量子基准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谢军介绍,在这次国际计量单位制重大变革中,作为国家计量院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为SI温度基本单位开尔文的修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独立建立了基于新定义的千克复现装置,并成功研制了真空质量测量和质量标准传递装置,可以保障未来我国质量量值与国际等效一致。 /p p br/ /p
  • “千克”将被重新定义——我国计量将迎来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千克死了,千克永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1日召开国际单位重大变革新闻发布会,随着国际单位制迎来重大变革,从明年5月20日起,中国将开始使用新修订后的国际单位制。届时,“千克”不再依赖实物来体现,计量将会更加方便精准,其误差将可以“忽略不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2863d49-4288-483d-8a3a-79cddbd913b2.jpg" title=" 1123838314_15445382810141n.jpg" alt=" 1123838314_15445382810141n.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基准质量单位都是由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铂铱合金圆柱体来定义。这个圆柱体学名“国际千克原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K”,是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赋予它的原器地位。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据国际计量局数据显示,国际千克原器服役近130年来,它的质量与各国保存的质量基准、国际计量局官方作证基准的一致性出现了约50微克的偏差,但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变化了多少至今仍是一个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根据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到明年的5月20日,“国际千克原器”将正式退役,取代它的将是符号为h的普朗克常数。经过全球各国国家计量院的多年研究,国际测量体系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变的自然常数上。至此,国际计量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全部实现由常数定义,这是改变国际单位制采用实物计量的历史性变革。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在北京复现的量值,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未来在火星上复现的量值将是一致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介绍,用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后,质量单位将更加稳定,我们不必担心国际千克原器质量漂移可能给全球质量量值统一带来的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方向介绍,对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单位制是“不变”的。对于普通用户、产业界人士和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新定义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他们的测量结果仍将是连续的。实际上,所有用于基本单位重新定义的“常数”都经过了精确测量与严格验证,从而保障了新单位的大小“不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说,此次变革从表面来看,大家可能感觉不到变化,就如同我们给房子换了一个更加坚固的地基,并不太会直接影响我们生活起居,但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谢军说,无处不在的精准测量,将直接促进市场公平交易、实现精准医疗、改善环保节能等,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将能够直接应用最准的“标尺”。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比如,我们目前依靠的实物基准逐级传递的计量模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误差放大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不受环境干扰无需校准的实时测量,使得众多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极限测量等将成为可能,测量仪器仪表形态将面临全面创新,这将引发仪器仪表产业的颠覆性创新。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国际单位制的全范围准确性,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得益于更高的测量准确度,我们将可以测量极高、极低温度的微小变化,从而更加准确地监测核反应堆内、航天器表面的温度变化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单个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并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制定更加精确的药物剂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谢军介绍,我国目前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已跃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我国已独立建立了基于新定义的千克复现装置,并成功研制了真空质量测量和质量标准传递装置,可以保障未来我国质量量值与国际等效一致。为抓住此次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国将强化计量量子化战略研究,并制定量子化时代的中国计量发展新规划。 /p p br/ /p
  • 国际千克单位标准将改为量子制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7日(北京时间)报道,由于密封在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三层玻璃罩内的国际千克原器质量发生不明改变,世界最重要计量标准单位——千克将转变为量子物理制,以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   国际千克原器由铂铱合金(90%的铂,10%的铱)制成,用于规定全世界的“千克”。自1889年以来,人们曾认为它像恒星一样恒久不变,但到了1992年,它的质量却发生了变化。经与其他“千克”原器相比,国际千克原器变化了大约50微克,相当于一个直径0.4毫米的小沙粒。BIPM质量部主管艾伦皮卡德说:“确切地说,我们无法确定它的质量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表面影响,失去了表面原子或结合了污染物。”   这个变化给物理学家带来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精确测量的复杂实验而言。因此国际单位(SI)委员会决定淘汰千克原器,在今年10月21日召开的第2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同意用一个基于普朗克常数的固定值来代替“千克”。普朗克常数用字母“h”来表示,相当于两个粒子能够交换的最小能量包或称量子。   大会还表示,在2014年之前“将不会采用这一常数”,此之前还将通过实验评估测量技术的精确性,以确保精确度在亿分之二以内。如果今后用普朗克常数来表示质量,日常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比如要买500毫克阿司匹林、半公斤胡萝卜或一艘5万吨的游船,千克仍然是千克。然而,这一变化会即刻对专业实验室的高精检测产生重大影响。   从日常生活到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工商贸易,“千克”是用得最广的度量单位之一。SI中有7个“基本单位”:千克、米、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分别用于测量质量、长度、时间、电流强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1983年,国际单位“米”被光速基本常数(c)所取代,即光在真空中1/c秒内所经路程的长度,从此国际米原器作为纪念品而保存。“千克”是国际单位制(SI)的基石,也是最后一个由物质材料来定义的单位。
  • 计量单位将迎来量子化时代
    p   人们日常所用的“米”“秒”“千克”等计量单位,将被重新定义。记者日前从中国计量院主办的“展望2025——国际计量发展重大挑战”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当前国际计量体系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国际单位制将以量子等自然界基本常数为基础重新定义。国际计量委员会正在起草关于重新修订国际单位制的草案,且有望于2018年被国际计量大会采纳。计量将向先进制造、医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p p   strong  量子基准将取代实物基准 /strong /p p   据了解,国际单位制是全球统一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其核心是7个基本单位,即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国际单位制最早形成于19世纪,伴随着科技发展,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 /p p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介绍,20世纪80年代开始,量子力学的发展催生了国际单位制又一次重大变革。国际计量界决定对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重新定义,将其与宇宙中恒定不变的量或基本物理常数联系起来,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这样就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改变的影响,测量准确度等技术指标得以大幅度提高。 /p p   “此次变革的核心是‘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方向解释,所谓“计量单位量子化”,是指通过全面采用量子计量基准,大幅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而“量值传递扁平化”则是指通过量子计量基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量值传递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 /p p   “单位‘米’的基准是实物米尺,各个国家都有一把作为基准的米尺,而且需要溯源到国际计量局的国际米原器进行校准,以确定其准确量值。然后通过实物传递到省一级、市一级、县一级等一级级地进行校准。传递的过程越长,其精度的损失就越大。”方向说,现在通过激光的波长来定义“米”,因为激光的频率和速度非常稳定,只要准确地测定某一种激光的频率或速度,然后以此来计算一定时间里它走过的距离,就可以定义“米”了。 /p p   重新定义后的“米”为激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接近三亿分之一秒)所走的距离,其准确度比国际米原器大幅提高,而且其复现和传递可以不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更能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测量需求。“现在的先进制造、精密制造、精准医疗等,对长度的测量需要精确到几何级,直接用激光器来校准,肯定比传统方式要更精确。”方向说。 /p p   strong  精准计量催生新技术 /strong /p p   近年来,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的相关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仅剩一个基本单位——千克,定义仍沿用实物基准。为实现用基本物理常数和量子技术重新定义“千克”,包括中国计量院在内的许多国家计量院已经开展了多年实验研究。 /p p   作为国际单位制的基础、核心和关键,时间频率基准已率先完成量子化变革,其定义从“天文时”转变为基于原子能级跃迁的“原子时”,测量精度立刻提升了1000万倍以上。正是基于时间定义的量子化变革,实现了卫星导航定位,其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别。时间定义的变革还快速催生长度、电学、温度、质量等单位的重新定义。如“米”就是建立在“秒”的量子化变革基础上,定义为激光在真空中三亿分之一秒所走距离,使长度测量进入原子级别。 /p p   “伴随测量精度大幅提升,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术由此诞生,带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精准测量支撑了纳米技术和石墨烯的应用、提升了先进制造中航空发动机的精度、推动了精准医疗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核潜艇侦测和隐身技术的竞争成败等。”方向介绍。 /p p   据国际计量委员会主席白瑞· 英格利斯在研讨会上介绍,国际计量委员会正在起草关于重新修订国际单位制的草案,该草案有望于2018年被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当天的研讨会上,国际计量委员会以及美国、德国、中国等国家计量院的专家们还就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以及计量支撑“工业4.0”、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等重要内容进行了探讨。 /p p   不过,对于单位制重新定义后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方向表示,“米”虽然还是那个“米”,内涵却有根本的改变,更加精准和持续改进成了其新的特质,但其细微的变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难感受得到。这些变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p
  • 开创新SI发展的新篇章——国际计量研讨会完美谢幕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星指向西南方,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即将到来。2019年8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新SI、新计量、新合作”国际计量研讨会完美谢幕。国际计量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国际计量发展趋势、计量促进产业发展路径,以及新SI(国际单位制)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交流和分享先进计量测试技术和法制计量管理经验。行业大咖携手共话发展共赢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会上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计量行业专家做了精彩的演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先生致欢迎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先生做了主题为“携手,发展,共赢”的报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院长 Joachim Ullrich 博士做了主题为“新SI、新计量、新合作”的演讲。梅特勒托利多集团中国区PO总裁唐良先生在“新的国际单位制如何改变世界”的专题讨论上表示,新SI的诞生将对MT集团及德国工厂在未来的研发及产品创新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及意义。唐总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国际计量研讨会计量专家的专业讲解,我们了解到国际单位制变革的最新进展,更加明确这一变革会对梅特勒托利多集团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更加坚定了顺应并推动这一变革的信念。纵观世界计量发展史,梅特勒托利多一直是计量技术发展和革新的推动者1901年,亨利托巴德博士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具备全自动重量和价格显示的店铺秤。1945年,欧莱德梅特勒博士发明了令世界瞩目的首台单秤盘替代法天平,并在1973年,又隆重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精密天平——PT1200,引发了全球天平的技术革命。直到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一直走在计量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前端。我们的衡器设备及精密仪器始终帮助全球用户提高安全、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此次研讨会上,梅特勒托利多也展示了先进的计量产品。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国际单位制的变革是科技进步的缩影。本次国际计量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新SI发展方向的讲解也进一步表明科技创新和质量发展的基础将变得更加牢固,梅特勒托利多将结合自身优势和研讨会的收获,帮助客户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
  • 中国计量院多项科技成果亮相质量创新成果展
    9月1日,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质量(成都)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9月1日-3日,大会同期举办“质量之光——中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成果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多项科技成果亮相展览。   中国计量院展区包括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服务生命健康四个板块。在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部分,秒长国家计量基准——NIM5铯原子喷泉钟、玻尔兹曼常数测量装置、能量天平千克复现装置、可分发型宽频交流量子电压标准等备受瞩目,展现了中国计量院在国际单位制变革中所作的中国贡献。   在服务国家战略部分,NIM-3C型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温晶圆/掩膜板等格外吸睛。这些由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在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集成电路光刻工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部分,Quantum-Metre Iodine 633系列全自动智能化自锁碘稳频激光器、光纤宽带大电流测量仪、光压型激光功率计、各领域系列标准物质等科技成果纷纷亮相。涉及几何量、电磁、光学、流量、温度计量及标准物质研制等领域。   在服务生命健康部分,四级杆-线形离子阱串联质谱仪、便携式GCMS等由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制的高端国产质谱仪器备受关注。其核心器件100%国产化,已与国内多家科学仪器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有力推动了我国质谱行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市场监管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2023年是中国质量大会首次举办展览活动,旨在多维度直观展示中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成果,240余家单位参展。   近年来,中国计量院持续加强计量前沿研究,积极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众多计量仪器设备核心器件实现国产化,有力助推仪器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
  • 我国计量史:从【远古时期】到【新中国】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中国古代以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古书记载,黄帝以干支记日、月,并创立度、量、衡、里、数五个量,继而尧命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此后,历朝历代更替必重整度量衡,度量衡成为国家治理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技术基础。本文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以朝代更替为节点,以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为内容,较为系统的展示了计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计量文化和精神。远古时期相传,伏羲、女娲都是创世神,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也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画像中大都是女娲持规,伏羲持矩。“规”指圆规,用来画圆;“矩”指直角尺,用来画方。“规”、“矩”都是与计量相关器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而来。“规矩”现引申为:法律、的制度、规范、规定等。结绳记事汉代画像砖伏羲女娲图唐代伏羲女娲图黄帝、尧舜禹时期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书记载:“黄帝命隶首作数,以率其羡,要其会,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历史佳话。其治水过程,“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左规矩、右准绳”,都是充分利用了“规矩、准绳”这些与测量相关的计量器具,并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才得以治理水患。指南车。据史书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曾用指南车。大禹治水黄帝治五气,设五量,扶万民,度四方。夏商周时期据史书记载,大约在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已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测量时间、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和制度了。《夏书》记:“关石禾均,王府则有”。而周公灭商后,“以量度成贾而徵儥”,即以度量衡来评定物价,以保证买卖的公平交易。漏刻。现代的人把15分钟称为一刻钟,主要原因就起源于漏刻计时。人体各部位具有完美的比例,如果定义一指之宽为一寸,十指也就相当于一尺,人的身高正好是它的十倍。身高又与两臂伸开之长相当。正因为如此,朱载堉在《律吕新说》中推证,《史记》中所说:“(禹)身为度”就是以其身高定为一丈。古时称男子汉为丈夫,应源于此。春秋战国春秋战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不断增多,交换成为必然。而交换时人们对大小、多少、轻重以及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开始计较起来,因此度、量、衡成了交易的重要手段。各国度量衡不统一,制度混乱。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图强,“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使秦逐渐壮大,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商鞅方升就是一种容量计量器具,是留存至今的商鞅变法唯一实物例证,现存上海博物馆。商鞅铜方升司南。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发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车同规,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颁布了40字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制作了大量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作为计量标准使用。秦代铜权,权身刻秦始皇及秦二世诏书。 禾石铜权,秦在战国时期制造。两汉时期两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沿袭秦制,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标准的建立、单位制的制定,还是在器具的制造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新莽时期制作的新莽嘉量,集龠、合、升、斗、斛五个量于一身,堪称世界瑰宝。记里鼓车,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有关记道车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阳… … 记道车,驾四,中道。”太初历。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又称八十一分律历。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它还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地震仪新莽卡尺,是王莽时期的一种测量工具,可以用来测量长度、直径、深度等。三国时期3世纪,中国进入了三国时期(220-280)。这个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此阶段的度量衡制度仍为汉制,但也有一些重要人物对度量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对新莽时期的一斛与魏朝一斛进行比较。曹冲称象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之后,以长江为界,分为南朝、北朝。南朝以汉族人掌握政权,律历度量衡沿袭汉制。而北朝由拓跋氏建立,没有严明的度量衡制定,为了多取物于民,任意制造长尺、大斗、重称,造成度量衡制度混乱,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现象,即南朝人到北朝去,把升当成斗,即北朝的升增长很快。秤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是用秤称量流入受水壶中水的重量来进行计时的仪器。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建立了隋朝,两次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但由于北朝的度量衡增加太大,隋文帝下令用南朝的小尺测日影等天文研究,而用北朝的大尺作为官民日常用尺,形成了大、小两制现象。隋朝大小制产生原因很复杂,既有当时朝代变迁频繁,南北文化差异等导致标准一时难以统一的原因,也有追溯到原始时期关于“量天尺”的一些旧的用法,碍于儒家信条“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一些思想原因。当时大尺长约29.5厘米;天文乐律用的小尺长约为24.2厘米。唐朝唐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在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除了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制改革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对东方各国如日本、韩国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唐六典》对度量衡制度的确定记录详细;而《唐律疏议》对违反计量规定的处罚也有明确规定。李淳风(602年-670年),世界上最早给风力定级的计量科学家。《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宋朝宋朝经济较为繁荣,科学技术居世界领先,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使用先进的导航仪器——指南罗盘。这一时期对度量衡有所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管理不力而相当混乱。刘乘珪创制了戥子秤,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旱罗盘是指不采用“水浮法”放置指南针磁针的罗盘,通常是在磁针重心处开一个小孔作为支撑点,下面用轴支撑。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戥子秤,一种小型的量具,可以精确到五十分之一两。元时期元朝度量衡基本上沿用了宋代制度,《元典章》规定:凡斛斗秤尺,须行使印烙。官降法物。元朝国土广阔,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可以在海外看到很多中国元朝计量器具。简仪,是元代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明清时期明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秤中开始有西方思想。清代,康熙亲自累黍校尺,反映了对度量衡制度的重视。清末,清政府还向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和库平砝码原器。清代制定的以营造尺为长度标准、以漕斛为容量标准、以立方寸的金属为重量标准的度量衡体系。清代度量衡制度始订于顺治时期,完成于康熙、乾隆时期。康乾二帝对天文历算皆造诣颇深。由于中国古代度量衡一开始便融天文、律算为一体,二帝在研究天文和乐律时,必然涉及度量衡。为继承古制又要适应清制,康熙曾亲自累黍定尺,即以《汉书律历志》为本,横累百黍为古尺,纵累百黍为营造尺。 海关度量衡制或称“海关权度制度”,是指中国近代海关使用的度量衡制。清咸丰八年 (1858年),在中国与英、法、美分别订立的《天津条约》所附《通商章程》中,都有关于海关税则所用度量衡的专款,规定以英国、法国、美国的度量衡制度折合中国度量衡制的标准,以后所有的与他们的外贸交易均按些标准进行,从此,我国的度量衡管理权由其他各国掌握,形成了所谓的海关度量衡。此后,俄、美、丹、比、意、德、奥等国与中国订立通商章程时,均有类似条款。海关度量衡制的标准主要有4类: (1) 以英国度量衡制度为标准。(2) 以法国度量衡制度为标准。(3) 以德国度量衡制度为标准。采用德国度量衡制度的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后来都改用法国度量衡制。在条约中规定的上述所有国家度量衡标准,在其本国度量衡标准有了变化后,未作改动。(4) 中国与挪威、瑞典、葡萄牙等签订的通商章程中,仍以粤海关度量衡定式为标准。海关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具,衡称关秤,尺称关尺。海关度量衡折算如下: 1丈=10尺=3.58公尺=11.75英尺=3.91码=140.9英寸,1担=100斤=60.5公斤=133.3磅,1加仑=4.55公升。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多个国家已采用国际米制。时工商部建议,将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并颁发《权度法》。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吴承洛等人提出采用米制,并确定与市制的换算关系:1公升等于1市升,1公斤等于2市斤,1米等于3市尺(即一二三制)。米制公约是法、俄、德等17个国家于1875年5月20日签署的一项国际公约。依该公约成立了旨在协调国际计量和协调米制发展的协会,同时也设立了监督协会运行的相关组织,即国际米制公约组织。最初,它仅涉及质量和长度单位。在1921年的第6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对其进行了修订,其任务扩展到所有物理量的测量。在1960年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它建立的单位系统被定为“国际单位制”(SI)。米制公约组织的宗旨是为了保证在国际范围内计量单位和物理量测量的统一,建立并保存国际原器进行各国基准的比对和技术协调,建立国际单位制并负责改进工作,从事基础性的计量学研究工作等。197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我国参加米制公约组织,1977年5月10日我国致函法国政府,宣布加入米制公约组织,1977年6月16日法国政府复照确认。 从1979年起国家计量局顾问王大珩教授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他是我国第一位加入该组织的代表。吴承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承洛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和发明处处长,主持建立度量衡制度、标准制度、发明专利制度和工业试验制度等,为建立和健全新中国的计量和专利等制度,做出了贡献。他主持制订了“一二三”市用制,即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在全国度量衡统一工作中起了奠基作用,因而被誉为中国划一现代度量衡的创始人之一。《全国度量衡划一概况》和《中国度量衡史》两本专著,是吴承洛多年来有关度量衡研究成果的结晶。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加快计量相关法律法规建设,1959年国务院发布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1978年颁布《计量法》。同时加强计量技术基础建设,建立了计量科研机构和全国量传体系;成立了计量行政主管部门,保证了全国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这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国际单位制和保证测量结果一致的政府间协议。100多年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对保证国际计量标准的统一、促进国际贸易和加速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99年,第二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把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世界计量日”。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统一中国计量制度。全国开展推广米制、改革市制、限制英制和废除旧杂制,取得显著成绩。1977年5月27日,以国发【1977】60号文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对全面推进计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9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新中国计量工作全面进入依法管理时期。为全面促进计量发展,2013年3月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10号文件,印发了《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从六个方面,对计量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的计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科普部
  • 认可支撑中国计量院校准和测量能力实现国际互认
    记者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获悉,截至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达到1864项,位列国际同行前列。在国际校准领域,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多边互认协议和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互认协议是两大国际互认体系。《ILAC与CIPM关于国家计量机构校准和测量服务认可的联合声明》指出,希望国家计量机构能充分利用认可优势获得国际互认。CNAS作为我国认可机构,加入了ILAC多边互认协议体系,获得CNAS认可的校准结果可得到ILAC互认协议签署方的承认。根据国际惯例,各国国家计量院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需通过区域计量组织实施国际同行评审。中国计量院是我国最高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计量技术机构,在国家量值溯源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012年,CNAS与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合作,制定发布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可方案》。根据方案,CNAS评审员和APMP同行技术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中国计量院进行联合评审。联合评审既减少了重复、提高了效率,又确保评审结果能同时获得ILAC和CIPM多边互认协议的承认,确保我国合格评定体系中相关的测量结果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CNAS率先倡议的联合评审方式现已被其他APMP成员广泛采用。2022年,CNAS根据ILAC和APMP的最新要求,及时修订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可方案》。新方案充分考虑了计量和认可的国际政策要求,为CNAS与APMP联合评审的高效、顺畅实施提供了保证。依托校准领域两大国际互认体系,中国计量院提供的校准服务得到全球计量、认可和标准化的各个国际组织所的广泛接受和推荐。在中国计量协会发布的《校准行业蓝皮书(2020年度)》“校准行业影响程度(重要性)评价”中,根据影响程度高低列出10项因素,其中认可位列第二。认可工作发挥认可互认和技术支撑作用,为我国校准、检测等合格评定结果被国际采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 计量测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精神,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积极指导、服务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主动培育、建设上海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逐步与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现技术互补、分工协作和信息对接。这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对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给予高度重视,说明计量测试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左右,对支撑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M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概念,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主要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其中:计量是基准,是控制质量的基础 标准是依据,用以引领质量提升 合格评定是手段,控制质量并建立质量信任。三者构成一条完整的链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生产力和质量、保护环境、维护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可从之前的合格评定中单独列出,与计量、标准共同承担公共机构的角色,合格评定(认证、检验检测)则以第三方的姿态服务于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依赖于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督。政府治理表现除市场监督之外,还体现为五大技术要素(计量、标准、认可、认证和检验检测)。我国《计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为NQI的体系化建设和高效率运行提供了周全的法制保障。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动力。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水平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应满足高端计量测试服务需求,具备产业关键领域测量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单位制(SI)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反映了计量发展水平。国际单位制自建立以来就随着计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回顾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  古典阶段,在农牧业和手工业社会背景下,特点是以权力和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没有或者极少有科学依据。作为最高依据的计量基准,多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丝毛或某种能力、植物果实、乐器以及物品等,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滴水计时”等计量方法。在公元221年,秦朝“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自此,我国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经典阶段,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特点是计量标准已开始摆脱利用人体、自然物体等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标志性时间是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约》在法国签署,米制被认定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规定了米、千克、秒的定义。  现代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特点是参量之间的互相渗透,检测方法与设备的光、机、电结合,标志是由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量子基准,以期保持基本单位的长期稳定性。1954年至1971年,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坎德拉(cd)、摩尔(mol)被确定为SI的基本单位。1967年,时间单位“秒”率先从“天文时”变更为“原子时”,测量精度提高了1 000万倍上。1979年,发光强度“坎德拉”完成量子化定义,以“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发出频率为540×1012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 W/sr时的发光强度”。1983年,长度单位“米”完成量子化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秒所经过的距离”。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将SI基本单位中的其他4个:千克、安倍、开尔文和摩尔分别改由自然常数(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e,玻尔兹曼常数k,阿伏伽德罗常数NA)定义,至此实现7个基本单位全部由基本物理常数定义。  新量子化定义已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人类也随之迎来全新的国际单位制量子化新时代。计量科学及其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并最终促进了国际单位制的建立和发展。国际单位制的统一反过来又促进了计量科学向着更高准确度更精尖方向前进。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成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卫星应用和位置服务等)、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精密加工装备、增材制造、高端仪器仪表等)、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核电装备、气电装备、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等)、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环保、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卡脖子计量测试技术难题。例如,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在该领域,智能测控装置与系统涉及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三大子领域,包含了智能制造系统最核心的五官、神经和手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主要方面之一。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制造离不开超精密的计量测量技术、相关标准和合格评定的支撑。在核电领域,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大陆商运核电机组达到47台,约占全国发电量4.88%,比2018年同期上升了18.09%。为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三门和海阳核电站每年需要向国外公司购买测试服务,解决IE级传感器响应时间的在线测试难题。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当下,攻克保障安全的关键测试卡脖子技术尤为必要。  因此,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计量的任务是保证全国计量量值的准确一致,计量体系是工业测量体系的基础,工业测量体系支撑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对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庞大需求,只有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好才能造得出、造得精,而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完善工业测量体系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明确将围绕海洋动力、智能测控装置、商用飞机发动机、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火电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维保等产业建设一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10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20家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辐射力的上海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形成不少于30项自主核心测量技术或能力,研制不少于40套专用计量测试设备,申请不少于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定不少于60项国家、行业或地方计量技术规范或标准,打造若干个“计量测试服务”品牌,全面提升计量服务本市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精神主动出击,积极申报筹建国家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结合多年国家工控系统安全和自动化仪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国家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的运行经验,和全国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方面技术积淀,围绕以下6项主要任务,支撑智能测控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一是开展产业计量测试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重点任务,研究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关键计量参数量值传递与溯源和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关键参数,持续跟踪产业计量测试技术需求。  二是梳理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参数量值溯源情况,编制产业参数量值溯源表,建立健全产业参数量值溯源体系。  三是结合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实际情况,开展环境可靠性试验评估、功能安全检测认证、防爆安全检测认证能力、软件测评、网络信息安全测评等高端能力作为计量测试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进行完善与建设。  四是开展具有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研制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  五是开展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设,为产业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校准、测量、测试等技术服务。  六是承担产业计量测试平台和产业计量测试联盟的牵头共建任务,汇聚行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检测技术的供给,突破产业“卡脖子”计量测试和标准以及产业溯源难题。  计量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2019年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国际单位制(SI)——根本性飞跃”。这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千克”等国际单位制的所有计量单位正式迎来物理常数新定义,用实物基准定义计量单位的方法成为历史,计量迈入量子化新时代。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以及正式生效,对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工业强国是一个绝好的良机。  首先,计量单位的量子化必将带来计量测试技术的新革命。未来,量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将使计量基准可随时随地复现,量值传递溯源链路实现扁平化,量值溯源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通过嵌入式芯片级量子计量基准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产品制造全过程,有力支撑流程再造、节能减排和质量提升等。传统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将全面创新,集多参量、高精度为一体的芯片级综合测量使不受环境干扰、无须校准的实时测量成为可能。  其次,我国测量体系中的计量基础技术和设施比较薄弱,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和布局不够,很多关键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量子化计量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又重新回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让中国有了赶超其他国家的机会。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汇聚各方资源,加快制定量子化时代计量发展战略并研究编制新一轮国家计量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加强量子测量技术产业创新和布局发展。  以国际单位制的量子化为标志的计量测试技术变革,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以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走向工业制造强国带来新的机遇。  宋延勇,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检测、校准方法研究工作。  郭爱华,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和自动化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计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化工作。
  • 美国开发高精密铜源X射线仪
    p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利用其开发的最新先进机器形成并精确测量了X射线频谱。该设备开发与制造费时20年,将帮助科学家制造世界上最精确的材料,可应用在基础设施和药物上,同时也确保世界上不同实验室之间材料测量的可靠性,新的专业精密仪器需要大量的机械创新和理论建模。 /p p   NIST新设备形成的X射线——铜K-α线与无数其它X射线没有本质区别,是通过铜靶发射电子产生,但不同的是,经过多年的工程和计算已经构建一个可以非常精确地扫描样品周边整体的工具。此外,该设备还配备了一个X射线摄像机,提供比传统检测仪器更加丰富的信息,并提供样本一致性对标自检测,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该机器在地下实验室中制造,具有严格控制的稳定,能开展极端精确的测量。该仪器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功能强大的测角仪。 /p p   新机器将使研究人员可以将晶格间距的测量与国际单位制中的计量仪定义相关联,与国际单位制计量仪之间的比较,使得质量保证在最小和最精确的水平上。研究人员的测量与过去40年的结果一致,并且获得了X射线谱的新细节。除了晶格间距外,所有进行测量的元件都可以完全溯源到国际单位制,这也保证了测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X射线经常与医疗相关联,但X光仪器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因为它们能够帮助确定和表征日常物质,包括水泥、金属、陶瓷、电子和药物。在医疗和工业应用中,X射线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观察物质内部的方法。 /p
  • “国际计量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计量科技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国际计量科学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玉宽     在这金秋时节,以“计量科技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计量科学发展论坛”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院区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国内外计量界精英,是中国计量工作者了解国际计量科技最新发展动态,探讨计量如何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国际计量组织和世界计量技术机构代表交流计量工作经验和开展技术合作的一次难得机会。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来自世界各地及国内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昨天,各位来宾参观了我院和平里和昌平的两个院区,对我院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印象。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近年的发展与工作情况。   基本概况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起国家计量基准、标准体系,形成了我国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源头和确立了计量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国家质检总局,是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主要职责是:研究、建立、保存和维护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国际比对保证计量量值的国际一致性 进行计量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以保证国家量值统一、准确 开展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计量科学研究。   计量院现有两个院区,昌平院区定位是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平里院区定位是计量量传检测服务基地。   计量院下设10个研究所,从事长度、热工、力学、光学、电磁、声学、信息与电子、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化学计量以及医学、生物、能源、环境、材料和工程计量等多领域的计量科学技术研究。   我院现有职工757人,科技人员644人,含:1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1名研究员,186名副研究员。97人具有博士学位,160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以上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39.9%。离退休人员1075人。   回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5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我们处于最蓬勃的发展时期之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支持,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经费支持,我国计量科技经费大幅增加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计量科技发展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计量院昌平实验基地的建设落成和国家在运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我院计量科技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院科研项目数量逐年递增,科研领域不断拓宽。2009年在研课题数量为339项,约为“十五”期间科研课题数量的总和,涉及经费5.53亿元。   创新发展   (一)科研领域明显拓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瞄准国际前沿,实现重点突破。把握国际计量前沿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标准建立”等重点项目,包括能量天平质量量子基准研究、可编程约瑟夫森量子电压基准研究、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研究、精细结构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冷原子纳米尺度计量基准关键技术研究、锶原子光钟等。这些项目是针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所开展的前沿研究,项目的设立和开展,体现了国家对计量基础研究的重视,体现了我院加强前沿储备,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先进性科学研究,实现创新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2)瞄准国家目标,服务社会需求。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民生安全等领域对计量科技的迫切需求,在不断提升传统计量专业领域科技水平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我院专业设置结构的优化,启动了生物安全计量、能源计量国家支撑项目,以及医学计量、新材料计量(纳米计量)、环境计量等新领域的预研。在服务航天工程、科技奥运、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节能减排、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紧急研制50台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投入各地使用,为各口岸温度计的现场校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持 为保障医疗检测设备测量分析准确可靠,成功研制了输液泵检测仪的校准装置、呼吸机测试仪校准装置,建立了全国近40万台输液泵,30万台呼吸机的量值溯源体系。在服务四川汶川地震和灾后重建中“五种生物多胺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首个国家技术标准批准发布 在服务北京奥运的“食品中违禁药物(兴奋剂)标准物质研究”形成技术标准并应用于供奥运食品检测 “城市能源计量体系研究”课题,直接服务于国家西气东输重大工程,为解决天然气能量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应对“三聚氰胺”事件中,按照“快速、准确、便捷、经济”的要求,研制出“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形成技术标准,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3)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测量能力不断提高。30年来,我院共有7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十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2006年和2007年《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课题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鉴定验收的项目189项,同比增长105%。2008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97篇,比2006年增加113篇,提高40%。2009年计划鉴定验收课题为149项。   计量院保存国家计量基准125项、国家计量标准230项,获得制造许可的有证标准物质757项,形成了涵盖七个国际基本单位的国家基、标准体系的主体,发挥了基础支撑保障作用。开展经总局授权的检定项目587项,确保法定量值传递的准确统一 开展经认可的校准服务508项、检测服务338项。2008年为全国提供量值传递服务所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达13万台(套),提供标准物质30万单元,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累计参加了227项国际关键和辅助比对,有690项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发布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KCDB)中。   我们正在加快计量基标准技术改造和经济建设需求的新的基标准科研步伐,提高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和量值溯源体系建设 加大计量基标准国际比对工作力度,提高校准测量能力的国际认可度 加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科技新的需求领域和测量校准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二)科研环境明显改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1)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量科技发展对实验室环境条件要求不断提高,和平里院区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远不能满足计量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计量科研实验基地。今天上午的计量院昌平实验基地启用仪式标志着实验基地全面投入运行。   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国家投资7.48亿元,共建成占地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25座办公、科研、辅助用房,其中有12座具有超净、隔震、恒温恒湿、防电磁干扰等功能的精密科研用楼,并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装备。从环境条件、实验室功能以及实验装备等方面得到跨越的改善。为开展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础研究和拓展新的计量科技领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们正在以积极向国家申请实验基地二期建设为重点,建设和发展精密测量实验室和新领域计量实验室,努力实现计量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   (2)加快检测校准平台发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努力将和平里院区打造成为先进的量传检测基地,形成一流的检测校准服务平台,院区实验楼得到修缮,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实验环境得到改善,添置了大批仪器设备,技术条件得到提高。   (三)科技交流加大力度,合作质量显著增强   (1)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交流领域。我院长期保持与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计量委员会咨询委员会(CIPM/CCs)、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物质委员会(ISO/REMCO)等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的紧密联系,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与各国国家计量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08年11月与美国NI.T(0.78,0.00,0.00%)签署了两院科技合作意向书,2009年4月与德国PTB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两国卫星双向法时间频率比对正式运行传输数据。我院与澳大利亚、韩国、越南、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协商双方科技合作的领域及项目。目前,已在电学、温度、时间频率、化学计量等多个领域与国外计量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了与国外先进计量技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2)加强国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加强计量前沿技术研究和培养领军人才,启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力度。为提高计量科技服务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我院在公益行业专项、条件平台专项等课题中,联合部分省计量院(所)共同参与,加强了与地方计量院(所)的科技合作工作力度。我院积极安排地方计量院(所)选派优秀科技骨干来院进修学习工作,三年来陆续安排了16个地方计量院(所)选送的41名人员,为时半年以上的进修培训,为他们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2009年在质检总局统一部署下,有30多名省级计量院(所)的科研骨干来院学习进修。   (四)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队伍素质显著增强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研和检测任务的日益增加,我院注重加强科研、检测和管理三支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的突破,人才结构逐步改善。   (1)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制定《新时期计量院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有步骤分层次的引进急需的专门人才,在科研经费和生活工作条件上给予政策保证。   (2)加大计量领军人才培养力度。设立计量院“科技创新奖”奖励制度,表彰“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个人”。制订了《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对从事具有创新性的计量基础研究和新的重点发展领域计量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政策支持。2009年初与清华大学建立“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作为科研领军骨干发挥聪明才智。温度、化学、信息等专业领域有计划地选送科研骨干到国外发达国家计量院中长期合作研究,努力培养领军人才。2008年成立由11位院士和若干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计量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计量科技发展战略,重大项目立项和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   (3)完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建立独立招收硕士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对博士后考核做了细化规定。制定《博士(博士后)阶段性工作考核办法》,组织专家对他们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加快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   我院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服务国家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院所为主线,以加强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建设、检测校准技术能力及服务能力建设和计量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建设“三大战略任务”为重点,以建设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平台(昌平)和一流的检测校准服务平台(和平里)为目标,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加快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和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不断提高计量科技水平,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在未来十年,我希望在各方面关心支持下,在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   一是探索计量前沿的研究机构。   开展新一代量子基准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的测量和用于计量基准的量子器件的研制工作,在量的基准由实物基准向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演变、国际单位制中若干基本单位面临着以对基本物理常数准确测量为基础的定义上的更新过程中,研究探索使用最新的物理原理和科技成果,实现计量科技前沿的创新发展,经过5—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在量子物理基准研究领域取得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二是服务国家需求的创新机构。   服务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前沿科技发展,提高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开展生物、新材料与纳米、新能源、信息、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   服务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的需求,开展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开展终端用能产品能源利用率评价及测量方法研究   服务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我国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对计量科技的需求,开展对装备制造、纺织、机械、电力等行业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培养一支在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知名的计量专家团队。   三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保障机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2008年奥运成果“蓝天白云碧水”成为我们的环境常态。我们将致力于提升环境监测领域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支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开展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领域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责任。   四是促进科技交流的开放机构。   积极参加国际计量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一批活跃在CC和APMP TC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专家   在测量能力建设、技术文件制定、国际单位制改革和单位重新定义复现研究等方面肩负起我国作为米制公约成员国的责任与义务   积极参与国际计量科技的合作研究,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院工作和派出专家到国外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水平的计量国际学术会议,促进计量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   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办成国际化的计量科学合作研究基地。希望在未来的昌平实验基地有一批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科学家在一起开展科学研究,英语成为昌平实验基地实验室的第二工作语言   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采用多种形式联合攻关,并在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建设中肩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机构。   要以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和新的计量科技领域发展为重点,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新的突破。要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培养若干个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科研团队 大力培养新的工程院或科学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大多数青年科技骨干应有曾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的经历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科技人才队伍的30%以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计量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先进国家计量院的差距,我们愿加强与国际计量组织、世界计量技术机构、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努力提升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发展不仅将支撑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将为世界计量的合作与进步作出贡献。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提升计量科技水平,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明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左三)正在与中外同行交流      与会代表在签到簿上留言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 国家标准《磁共振成像/波谱仪质量控制方法》发布
    2024年3月15日,国家标准GB/T 43688-2024《磁共振成像/波谱仪质量控制方法》正式发布,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由TC487(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广东省中量检测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美的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印刷学院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本标准从国内外磁共振影像和放疗设备的生产、临床使用情况出发,研究可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的设备性能评价方法并将其标准化。2013 年底我国MRI 的市场保有量已达到6400台,以目前速度,我国MRI市场容量将在2017 年应可突破万台大关。国内磁共振企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也逐步得到发展,无论低场,还是高场1.5TMRI 系统都已有自主研发机型生产,并上市销售;生产企业也由原来的少数几家发展到近20家,但国内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仍以通用电器、西门子、飞利浦等公司的磁共振成像产品占据绝对优势。本标准构筑提升了我国磁共振设备质控的基础,并为其它重大数字诊疗装备质控提供了共性技术支撑。
  • 五部委:加快量子测量标准和先进测量仪器设备研制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一个出发点、十一项重点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技术基础。国家测量体系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以来,开启了以测量单位数字化、测量标准量子化、测量技术先进化、测量管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测量”时代。据介绍,《指导意见》提出一个出发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提升国家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一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建立先进量传溯源体系;优化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建设;加快先进测量技术研究;推动先进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提升企业测量能力和水平;推进测量数据积累和应用;完善先进测量技术规范;优化先进测量技术服务;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推动作用;培养先进测量人才队伍等内容。六项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普及先进测量理念、加强国际测量合作等六项具体措施。近年来,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获得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与测量能力达1779项,位居世界前列。《指导意见》作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作为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高端科学仪器为主营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仪量子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发展——2022中国国际计量展成功举办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2022年9月7日-9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上海高登商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2第四届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简称“CMTE CHINA”)在江苏.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会议受到国内计量专业研究单位、计量技术应用单位、政府计量主管部门以及国际法制计量组织、部分国家计量管理部门、国外计量技术机构以及全球知名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众多国内外组织、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发挥计量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国家计量测试行业高质量发展。博览会期间,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吴方迪、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爱文、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钟新明、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新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副主任于连超、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陈熙源、中国计量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学功以及各地计量主管单位领导亲临现场,相关领导还出席国际计量测试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博览会还得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协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协会智能传感专委及相关计量机构的大力支持。吴方迪作《数字时代的计量》主题报告。当前,我们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未来发展如履薄冰。21世纪以来,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量子技术为典型代表性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迭代,并将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报告详细介绍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计量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及国际组织、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所做的科学谋划和战略布局;并结合计量发展规划,分享数字时代计量发展的新应对策略。马爱文作《量子时代的计量测试技术发展趋势》主题报告。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报告详细介绍了国际计量单位变革的主要内容,即7个基本计量单位的新定义都与量子的基本特性相关联,这一变革为测量带来一系列有利影响与挑战。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促使人类社会与科技进入量子时代,而量子测量是量子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报告系统介绍了量子测量基本情况、发展简史、物理实现方式、重要技术领域、各国技术战略、产业链、未来发展趋势等。参展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成交额超1.5亿第四届中国国际计量展阵容强大,博览会总展出面积为12000平米,共吸引来自国内外282家计量测试企业与16000余名专业观众亲临现场参会。展品范围涉及计量基准标准、质量检测、精密测量仪器、测量试验设备与装置、数字化测量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等测量器件、工业智能网联系统、测量控制软件、工业4.0计量测试解决方案、量子化计量技术与应用以及用于贸易结算、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安全防护和行政监管的先进计量器具产品和数字化实验室系统其他众多类别。该博览会会为计量企业提供了形象展示和产品推介的平台,经调查,参展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成交额超1.5亿,意向订单多达1200余项,展现了国际计量博览会强大的号召力。同期活动精彩纷呈本届计量博览会以“数字时代的计量”为主题,以“展览+论坛+培训及系列活动”的形式展开。除展会活动外,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智慧监管与计量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国际计量测试发展论坛”、“智能传感产业技术交流会”、“产业计量专题培训(线上)”、“数字时代的计量——计量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论坛。同时还评选出2022中国计量器具最新产品奖。参展与参会嘉宾一致认为,本届博览会引领了计量测试领域创新的未来之路。线下参展+线上直播融合为了丰富展会宣传方式,博览会主办方还开启了图片直播和视频直播。展会期间,图片直播浏览量超过57000人次,线上展览小程序浏览人数达36000余人次。博览会的组织方表示: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反映了计量作为国之大器必定会受到业内外各方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计量测试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极大的行业探讨价值,从侧面也肯定了本次盛会能够给予这样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72亿年仅偏差1秒!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计量领域重要学术期刊《计量学》。目前,最先进的光钟比国际上用于秒定义的微波喷泉钟的精度高出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正是基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秒的未来重新定义”的决议,计划于2026年提出关于利用光钟重新定义国际单位制(SI)“秒”的具体路线,并将在2030年做出最终决定。为了推动基于光钟的新一代秒定义,要求至少3个不同实验室的光钟不确定度优于2×10-18,并通过光学链路或移动光钟实现优于5×10-18的频率比对精度。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实现了锶原子(87Sr)的激光冷却,并将其束缚在长寿命的一维光晶格中,利用一束预先锁定到超稳腔的超稳激光来探寻锶原子钟态跃迁,并实现了光钟闭环运行。通过两套独立的锶原子光晶格钟进行了频率比对测量,得到单套光钟的稳定度在10000秒积分时间被达到了4×10-18,在47000秒达到了2.1×10-18。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对Sr 1光钟的系统频移因素开展了逐项评定,最终得到其系统不确定度为4.4×10-18,相当于72亿年仅偏差1秒。上述性能指标表明该光钟系统已部分满足“秒”重新定义的要求。该成果对未来实现远距离光钟比对、建立超高精度的光频标基准和全球性光钟网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对未来构建新一代全球时间基准乃至提供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索的新方法等具有重要价值。
  • 中国参加国际太赫兹功率比对 响应度超过美德
    世界上第一个太赫兹波段的行波光管放大器。   日前,国际首次太赫兹功率比对在德国柏林举行,参加比对的德、美、中3国的国家计量院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取得的测量结果都能相互吻合。其中,中国计量院参加比对的太赫兹辐射计测量不确定度最小、响应度最高,标志着我国太赫兹辐射功率计量能力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太赫兹介于红外和微波频段之间,是连接电子学和光子学的桥梁,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重大应用潜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人们对于该频段的辐射特性了解甚少。随着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探测器、太赫兹测量系统大量涌入市场。在高速宽带通信、功能材料研制、生物医学成像、机场港口安检、地沟油检测、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等许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国际上缺少太赫兹相关参数测量标准,导致太赫兹产品的特性难以客观准确评估,无法科学评估并保障太赫兹研究和应用的有效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先进国家的计量院相继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如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利用低温辐射计率先实现了太赫兹功率溯源至国际单位制 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利用碳纳米管作为吸收体实现了太赫兹辐射功率的测量 中国计量院利用自主研制发明的一种太赫兹超强吸收材料实现了太赫兹辐射功率的绝对测量和量值溯源。   为保障太赫兹计量量值准确可靠,2013年,德、美、中3国的国家计量院共同商定了比对方案和进程,对参比国家实验室提出了资格要求。以国际正式论文作为证明,经筛查后有4国的国家计量院符合参加条件,最终有能力参加比对的实验室仅有美国NIST、中国NIM和德国PTB3家,其中PTB为主导实验室。   中国计量院参比负责人、激光室副主任邓玉强博士介绍说,此次比对规定在2.52THz和0.762THz两个频率点下进行,3国参比实验室分别采用互不相同的技术路线复现量值,在同一地点一起进行现场实验测量。最终比对结果表明,3国的现场测量结果都能相互吻合,等效一致。中国计量院在比对的两个频率点均以最小的测量不确定度取得国际等效。   中国计量院参加此次国际比对所采用的太赫兹辐射计及其关键部件均由邓玉强和孙青2位副研究员自主研制发明,其中,太赫兹辐射计吸收材料的吸收带宽和吸收率均为目前国际最高水平,可实现100GHz到可见光波段辐射功率的高准确度测量,且响应光谱平坦。在PTB实验室的现场测量中,该太赫兹辐射计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和信噪比,非线性仅为0.4%,被德国国家计量院太赫兹辐射度实验室主任AndreasSteiger博士誉为&ldquo 具有德国产品的质量&rdquo 。   据了解,此次为国际首次太赫兹功率比对,被国际光度辐射度咨询委员会(CCPR)关键量比对工作组主席YoshiOhno博士认为是&ldquo 太赫兹计量领域的重大里程碑&rdquo ,将对今后的太赫兹科学研究和太赫兹技术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配备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纳米线探测器。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研制难度大,对结构设计、材料生长和器件工艺均有很高的要求。   近日科学家们研发的一种能够检测光波的最新设备或能帮助打开电磁光谱的最后边界&mdash &mdash 太赫兹(Terahertz)光谱。
  • 精密测量仪器产业发展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建议——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
    近日,第3届高端测量仪器国际论坛暨第13届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国际会议(IFMI & ISPEMI 2024)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各国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领域的高层科学家、专家与业界领袖,就国际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等。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专访环节,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计量学会秘书马爱文,就我国精密测量仪器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精密测量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等话题展开分享。国产精密测量仪器产业发展面临瓶颈马爱文秘书长表示,“国内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正面临瓶颈期。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精密测量技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缩影。我们过去常言,测得准才能造得精。这意味着,只有不断推进高精度测量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才能引领产品向更高质量、更高精度迈进。以机械制造业为例,要实现高精尖产品的制造,其背后的工业母机必须具备远超产品本身的精度标准,而测量技术则需再上一层楼,至少达到母机精度的三分之一以上额外精度,方能确保产品的质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机械加工领域,包括精度、可靠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精密测量仪器及其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显著差距。更为严峻的是,国际上的高精度产品禁运政策,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多个产业,尤其是高精度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但我坚信,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坚韧不拔、勇于探索著称,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定能迎难而上,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测量仪器,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多措并举,推动精密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马爱文秘书长进一步谈到:“推动精密仪器产业的全面发展,需采取多维度策略,首要且核心的是计量测试技术的坚实基础。2018年国际单位制迎来重大变革,将七个基本量被定义于基本物理常数之上,为全球测量技术领域树立了统一的基准线。然而,要精准定义这七个基本量、构建坚实的计量基准体系,仍面临漫长且艰巨的探索之路。鉴于此,国家应聚焦基础研究,攻克计量基准难题,研发高精度仪器,为技术转化与社会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仪器仪表产业需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成果转化,将创新应用于实践。国家与产业界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我国精密仪器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精密测量仪器的性能,实为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集中展现。其内部集成的芯片、精密齿轮及诸多基础零部件,其性能与品质直接决定了仪器的测量精度。这些部件共同构建了一个精密而复杂的产品系统,而系统性问题的解决,如误差调控,便成为推动仪器仪表产业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激光干涉仪为例,其高精度的实现同样依赖于多元零部件的精密配合。因此,零部件的质量、设计思路、制造工艺等因素,均对精密测量仪器的整体精度产生影响。中国若要在高精度测量仪器领域取得突破,不仅需计量部门的不懈努力,更需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提升。近年来,我持续关注国产仪器与国外同行在性能与市场上的差距。从设计等多个维度来看,国产仪器已在众多领域展现出替代进口产品的强劲实力。然而,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国产仪器及设备存在一定短板。以机床制造为例,德国机床采用经过30年应力消除的钢材制作导轨,以确保长期精度稳定,而国内企业往往难以达到这种高标准,甚至存在直接使用未经充分应力消除的钢材制作导轨的情况。这直接导致机床在使用一两年后,因应力变化而影响测量精度,发生精度漂移。此现象并非个例,也广泛存在于各类精密测量与测试设备中。国产设备在初期往往表现出色,但长期使用后精度下降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国家已建立了严格的检定校准制度作为外部保障,但提升设备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才是治本之策。此外,在科研领域,前沿理论的探索与现场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也至关重要。针对仪器设备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性能变化,特别是测量精度的波动及其对最终结果的潜在影响,亟需深入探究。当前,我国计量体系已臻完善,国家计量院专注于计量基准的研究,各省计量院则负责计量标准的制定。同时,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也在测量技术领域深耕细作。我们应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高精度测量技术及仪器的研发与转化进程,以切实满足企业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协同发展,通过NQI等支撑项目,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企业界的广泛参与。”AI与量子测量赋能精密测量技术发展聚焦精密测量技术,仪器厂商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实现测量精度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对此,马爱文秘书长认为,人工智能与精密测量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精密测量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化,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然而,若过度聚焦于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对测试技术基础工艺及零部件材料研究的忽视,从而限制了测量技术的整体进步。因此,他强调两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人工智能为精密测量提供算法支持,精密测量则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精确数据,共同推动整个系统性能的大幅提升。在探讨精密测量的未来发展方向时,马爱文秘书长则表示:“量子测量技术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和前瞻性的领域。随着2018年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全面基于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人类社会正式迈入了量子时代,极大地促进了量子测量技术的发展。量子测量技术,简而言之,是利用量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作为测量工具,依托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如体积小、能量高、带电性、磁性等)来精确感知和测量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一技术因其极高的灵敏度,在精密测量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被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量子测量仍需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如离子干涉、离子阱的精确控制、单控温色芯技术的突破等。这些技术挑战要求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创新,攻克难关,以实现量子测量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尽管如此,量子测量的潜力和价值不容忽视。它将成为人类认知世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因此,我衷心希望仪器仪表产业能够紧跟量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投入研发创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测量产品与设备。”精密测量:筑牢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基石2024年3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针对此重大举措,马爱文秘书长发表了深刻见解:“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变革过程。基于我在工业计量与测量领域的研究,以及对众多工业企业的实地考察,我深刻体会到,我国工业发展尚处在1.0至2.0的初级阶段,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与国际前沿存在显著差距,这主要受限于历史工业基础薄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大型企业已积极投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并初显成效,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彻底革新了这一传统行业。关于精密测量技术,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当前或许并不需要过于高端的测量设备;但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如芯片制造与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如齿轮)的制造中,高精度测量仪器不可或缺。这种高精度需求推动了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精密测量技术也促进了工业企业的智能化与快速化进程。传感器作为智能化的基石,其高精度制造同样离不开先进测量技术的有力支撑。因此,精密测量技术与工业智能化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工信部最新推出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旨在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与流程,引领工业企业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我强烈建议加强对测量仪器与设备的集成应用,将其直接嵌入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高精度测量技术是机床与机器人高效运作的关键。只有确保机器人装配精准无误,才能组装出高质量汽车。因此,我们必须将计量与高精度测试技术融入设备更新与工艺改造之中,确保每一次升级都是对品质追求的深刻实践,而非简单的设备替换。此外,国家大力倡导的数字化转型及大数据应用,其根基源自精准的测量技术,特别是稳定可靠的高精度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石,也是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呼吁将计量与测试技术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研发、制造到检验、报废,全程赋能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为测量仪器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市场的测量需求。”采访中,马爱文多次强调,精密测量技术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基石,更是国家高端科研不可或缺的支撑。作为科学研究的先行者,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应广泛服务于各科研领域,提供可靠的测量手段。与此同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医疗及生命科学等领域都离不开精密的测量设备与仪器。我衷心希望,全国的仪器仪表制造企业能够瞄准社会需求,研发出更多高质量、高性能的测量仪器设备,共同促社会进步与发展。
  • "千克"即将重新定义 福禄克为此提供关键技术
    p   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该公约旨在协调统一当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测量系统,即国际单位制(SI)。公制系统是该协议使用的测量系统的基础,最先定义的两个参数是用于衡量长度的米和用于衡量质量的千克。依据“米制公约”,还建立了一个组织来管理和维护世界各地的此类标准,并于法国巴黎郊外创建了国际计量局(BIPM)。 /p p   我们将每年的这一天,5月20日,确定为世界计量日,在这一天,致力于计量科学的人们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为国际贸易和精密测量基础的测量系统对改善我们生活品质发挥的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8a0506f-a44b-4ba3-89e6-0d3927708ef8.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2018年国际计量日的主题是“国际单位制(SI)的量子化演进”,虽然长度和时间等测量单位已经发展为利用自然界的通用常数来更精确地进行定义,但自1875年以来,千克一直由铂和铱制成的圆柱形砝码来定义,即国际千克原器(IPK)或“一千克标准物”。 /p p   然而,现代世界对测量准确度和稳定度的要求需要对质量的全球标准有更精确的定义,最好是采用基于自然界常数的标准。而就在2018年,我们终于准备好了对千克进行重新定义的方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bcd6d4d-b764-440c-9b41-4a90096e26a2.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2018年,我们将对过去20年的最终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并对提案行审查,该提案将质量单位与科学家使用的自然界常数——普朗克常数联系起来。 今年11月,负责监督“米制公约”的国际计量大会将听取重新定义千克的提案。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我们将于2019年5月20日实施对该定义的更改。 /p p   Fortive公司致力于为创造、实施和加速发展进步的人们提供关键技术。计量是Fortive子公司福禄克提供的重要技术之一。福禄克创建了世界一流的电学、温度、压力和流量测量的可商用标准,福禄克仪器是世界顶尖科学家推动测量系统演进的常用仪器,其成功与福禄克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宝贵贡献和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p p    strong 福禄克公司(FLUKE) /strong /p p   福禄克公司成立于1948年,是世界电子测试工具的佼佼者,多年来,创造和发展了一个特定的技术市场,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测量和检测故障产品。福禄克的用户涵盖面广,包括技术人员、工程师、计量人员等等,他们利用福禄克的测试工具进行工业用电、电器设备和过程校准的安装、故障诊断和管理,并以此控制质量。在过去的五年中,福禄克的测试工具屡获殊荣,赢得了《测试与测量世界》最佳测试工具奖、《控制工程》工程师选择奖等50多个年度产品奖项,备受用户赞誉。 /p
  • 莱伯泰科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启动重要合作项目,共同推进环境放射性标准物质研发
    近日,莱伯泰科公司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了两项重要的项目采购合同,启动了环境放射性分析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采购“核设施液态流出物自动化放射化学分析系统”和“放射性核素分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主要涉及莱伯泰科公司生产的超级微波消解仪、自动固相萃取仪、定制化液体处理平台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量系统。通过采购这些设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将提升环境放射性核素计量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扩展环境放射性分析相关的样品制备和测量能力。莱伯泰科公司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将助推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研发,有利于建立更全面、更精确的放射性核素分析标准体系,促进环境辐射监测准确性的提升,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辐射防护工作注入新的动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隶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属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中国计量院瞄准国际计量科学前沿,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开展计量科学基础研究,以及计量技术前沿、测量理论、测量技术、量值传递和溯源方法研究。(二)开展计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法规的研究、计量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承担国家测量体系、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三)研究、建立、保存、维护国家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标准,研制并保存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复现国际单位制。研究、建立、维护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及中国标准时间。(四)开展相关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国际量值比对和区域比对,负责保持量值国际等效。开展国内量值比对,承担计量技术机构考核、计量标准考核和能力验证的技术工作,开展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评价工作。(五)开展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承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相关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量值溯源工作。(六)开展高新技术和新发展领域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及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开展工程计量测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七)承担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试验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技术支撑等相关工作。(八)承担相关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承担计量领域相关国际建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开展测量数据和方法的分析与验证。(九)开展对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指导,开展计量知识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承担高级计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十)开展计量科技成果转化、计量创新企业培育等工作。(十一)开展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
  •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全面开启加快计量发展新征程
    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全面开启加快计量发展新征程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部长级) 秦宜智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也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计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计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计量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计量事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机遇,深入实施《规划》,加快计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计量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刻认识加快计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计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计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抓好《规划》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加快计量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九大确立我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聂荣臻元帅曾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门捷列夫也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以计量测试技术的突破为前提。计量精度的每一次提高,都给相关领域的测量、科学仪器的进步以及技术创新以极大的推动力量。20世纪60年代以来,“秒”“米”的重新定义,带动卫星导航、信息技术、精密制造、太空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018年开始的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将引领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发现新物质、新原理、新方法和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创造了条件。加快计量发展有助于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计量发展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计量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计量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计量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工农业产品和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高低。随着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计量将越来越直接地嵌入现代产业体系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实现实时在线精准测量和最佳控制,保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快计量发展,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计量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计量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工具和技术支撑。钱学森同志曾经讲,“没有计量工作的现代化,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监管领域,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在绿色低碳领域,计量是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技术保障,是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标尺”;在环保、气象、地震、水利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的研发和精准计量器具的使用,影响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有效监管;在生命健康领域,测量传感技术使智慧医疗、智能穿戴更多走进和服务人民群众,核酸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发和测温仪器助力疫情防控;在对外开放领域,计量互认是国际通行的贸易便利化工具,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技术语言”。加快计量发展,健全完善现代化计量体系,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强化社会治理,服务改善民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计量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规划》对我国计量发展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计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这是在总结我国计量发展实践经验、把握世界计量发展趋势、统筹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要从更宽视野、更深层次理解把握,使各项工作有机衔接、协同推进,增强贯彻《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一)坚持党对计量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计量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建设现代化计量体系的根本政治保证。从颁布实施《计量法》到制定印发计量发展规划,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到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对计量事业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悉心指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计量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计量发展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为新时代计量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证。落实《规划》,必须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计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把计量事业深度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使《规划》实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全面推动计量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计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计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始终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今社会,计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穿衣、饮食、住房、交通、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护佑生命健康,到冬奥会赛场冰层温度检测、兴奋剂精准测试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支撑保障,离不开衡器、加油机、充电桩、水电气热表、血压计、体温计等常用计量器具。《规划》对计量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民生计量监督管理作出部署,提出实施健康领域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和计量惠民工程,体现了计量工作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价值追求。落实《规划》,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着力解决好民生计量的“堵点”“盲点”,使人民群众从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计量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高水平计量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计量基础技术孕育重大突破,量值传递扁平化、计量数字化加速演进,量值传递和溯源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把计量关键核心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自主安全可控。当前,我国一些新兴领域计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极值量、动态量、综合量以及复杂环境下精密测量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划》对计量基础研究、计量能力建设作出重点部署,体现了实现高水平计量自立自强的发展要求。落实《规划》,要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加强计量研发布局,强化计量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促转型,切实把提高计量科技水平作为硬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坚持全面深化计量改革。改革创新是计量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计量“放管服”改革,计量领域行政许可从9项压减至3项,全面停征计量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计量发展活力,但是计量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计量资源分布不平衡、计量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规划》提出,计量发展要坚持改革引领,坚持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思路,推动计量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计量改革离不开基层的探索创新,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发挥首创精神,趟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计量改革发展新路子,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共同推动计量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落实全面推进计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支撑保障、法制监督等方面的11项计量发展主要指标。《规划》还描绘了到2035年计量发展远景目标,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我们要咬定目标、勇毅前行,采取务实有力的举措,把《规划》确定的目标实现,把《规划》部署的任务完成。  (一)强化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攻克重大计量科学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建立国际一流的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确保国家校准测量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实施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强化与市场主体统筹协同和融通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先进计量基础设施,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要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二)强化计量应用,为重点行业领域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是计量工作的使命所依、责任所在。《规划》提出,要更加突出计量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规划》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聚焦服务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全面提升计量测试服务品质能级,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提升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实施健康领域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交通运输计量保障能力。  (三)强化计量能力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  计量能力是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规划》着眼于计量体系自主安全可控,明确部署计量能力建设10项重点任务。《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推动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大力提升计量基准能力水平,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力度,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计量体系,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计量监管体系,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计量监管关系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计量全不全、准不准直接影响市场公平贸易、生态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健康、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等百姓民生。《规划》对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落实《规划》提出的计量监管任务,要加快推动《计量法》和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各方计量溯源性意识,建立完善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  量值定义世界,精准改变未来。市场监管总局作为统一管理计量工作的职责部门、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牵头单位,将携手社会各界一道,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评估问效,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如期实现,努力为引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
  • 质检与共和国同行: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
    方寸之间乾坤之变   ——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   根据2006年6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EMC暗室项目与日本TDK公司签订的合同,该院订购的电波暗室用于满足工业设备、汽车、信息技术产品、家电、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的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图为展会上TDK展区。   1949年至2009年,整整一个甲子,新中国迎来了60华诞!   如果把60年的新中国史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各项事业就如同汇成这条长河的一条条支流。其中,有一条支流的名字叫“计量”。回首60年,让我们撷取计量事业发展中那几朵最美丽的浪花,一一仔细品味吧!   消失的计量单位   “大秤”、“小秤”、“大两”、“小两”、“关外秤”、“关内秤”……对很多当今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名词可能闻所未闻,但它们却是我国近代计量史上曾被广泛使用过的重量计量单位。   “旧中国,我国普遍使用的有英制、米制、俄制和中国的市制及旧杂制,计量单位五花八门。”原国家计量局的王宣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计量单位制的混乱状态:“自从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国的度量衡制度随之传来。海关、银行都以各通商国的度量衡为准 矿山、工厂和公用事业(2281.696,42.24,1.89%)由哪一国经办,就使用那个国家的度量衡制度 企业使用哪国的仪器,就用那个国家的计量单位。”仅就市制中的“斤”来说,各地的量值就很不统一:有的地方是16两为一斤,有的地方是18两为一斤,有的地方则是20两为一斤。计量单位制的混乱严重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计量单位制成为一项异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9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作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废除旧杂制,限制英制的使用范围,逐步改革市制。这一命令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个关于计量工作的命令,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为一项事业颁布的第一个命令。足见国家对计量事业多么重视,把她摆到多么重要的位置!   197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施行)》,规定逐步采用世界通用的国际单位制,进一步统一计量制度。   1984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计量工作的第二个命令,即《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正式确定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制定的计量单位为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如果说计量是棵大树,那么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则是深埋在地下的根。小小几十个计量单位,却对整个计量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米、千克、平方米、焦耳……”现在,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些法定计量单位,而“大秤”、“小秤”、“大两”、“小两”已成为历史概念,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   不平凡的新征程   60年,大浪淘沙。很多人和事可能早已被历史遗忘,但有些人和事却被载入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在计量法制发展的历程中,《计量法》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9月6日,是值得所有计量工作者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过5年的努力,十几易其稿的《计量法》正式颁布了!新中国的计量事业从此由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新征程。   回忆起当年《计量法》出台的历史背景,原国家计量局的群力认为,这是顺应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需求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的复苏仰赖于法律的有序调节,我国正处在经济立法的新阶段。国内的大气候为计量立法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计量战线要求立法的呼声也很高。因为十年动乱使计量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办工业不办计量,抓质量不抓检测设施配套 原料、燃料进出不检斤两,供应、消耗心中无数 商贸结算,纠纷日增,短秤少量,失信于民 用于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的计量器具失准、失修,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凡此种种,说明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还是从加强计量事业自身的建设来看,制定《计量法》是完全必要的。”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的《计量法》正在酝酿重大修改与调整。但毫无疑问的是,《计量法》作为我国颁布较早的一部经济法,在保证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促进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公民和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计量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以《计量法》为龙头和核心,包括8件行政法规、27件部门规章、33件地方性计量法规规章。根据《计量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我国及时清理了计量行政审批,由原来的11项调整为9项,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另外,我国还形成了包括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在内的计量技术法规体系。这些计量法规涵盖了我国计量工作的各个领域,为计量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了不起的腾飞   一根320mm长的铂铱合金营造尺、两个不锈钢千克砝码、几架天平、几个标准电阻和标准电池、若干古代铜衡器和量器。这就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们从旧政府手中接管过来的所有度量衡标准。   衡量一个国家计量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很多,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这个国家研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和解决国民经济中重要测量问题的能力。而解放前,我国在建立国家计量基准、标准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   “那几架破天平甚至连等级也没有。”年近80岁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离休干部杨早虎回忆说:“从旧政府接管过来的从事度量衡工作的几个老同志都已过花甲之年,甚至不知道‘计量’到底是干什么的,对新时期的计量科学技术更是一窍不通。”   和杨早虎同时代参加工作的几位老同志回忆起当年艰苦的创业史,都颇有感触。蒋晓隆回忆:“北京东城区马大人胡同27号,一个大约200平方米的四合院,条件非常简陋。我们搞研究需要恒温室,可当时连制冷机都找不到,好不容易从一个饭店买来一个被淘汰的旧制冷机,建起了恒温室。”   百废待兴,百偏待正。新中国的计量科研人员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   王承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计量检定所招收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之一,也是新中国最早从事量块计量检定工作的人员之一。上世纪50年代,王承钢和同事们参照前苏联的检定规程,利用从东德进口的光波干涉仪测量检定出了我国第一套一等量块,并以这套一等量块为标准,开展了对全国各地108个机器制造厂中的量块检定工作。从此,量块计量检定工作就成为计量检定所的一项日常工作,年复一年地开展起来。   李建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度所大长度室现任的年轻副主任。同样是从事长度计量研究,但今非昔比,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的今天,李建双和他的同事在长度计量方面开展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量块计量检定的范畴,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量块及线纹计量、精密测量技术、大长度计量、石油螺纹及坐标测量计量、纳米计量等长度计量及精密测量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和领域,他们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当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古稀老人,当年使用的进口仪器早已被自主研发的更先进、更精准的设备所取代。回忆往事,老人感慨万千,但更多的是骄傲、自豪,更是欣慰。   从建国初期集中各部门的计量标准作为临时国家标准,到现在研究出国家计量基准125项、计量标准230项、国家标准物质757种 从主要依靠前苏联和东德的帮助,到自主创新,在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量子计量研究方面取得比国外最好水平还要高出10倍的重大突破 从最初单一的计量检定,到69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研究 从马大人胡同不足200平方米的四合院,到如今拥有具备防辐射、低温、洁净、屏蔽、噪声控制及无磁环境等条件的2.2万平方米高精度实验室 从远远不能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到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大众健康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检测技术服务……正是新中国几代计量科技工作者60年如一日的忘我奉献,造就了中国计量科技的腾飞和今日的辉煌。向所有为之奋斗的计量人,特别是那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并且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共和国计量事业的老一辈计量科技工作者致敬!   明亮的“眼睛”   宽敞明亮的工作间,8台电脑的显示屏上正跳动着红红绿绿的数据和表格,前方的墙上,十几台大大小小的屏幕正清楚地显现着十几个重要生产环节的现场景象。8位工作人员时而抬头看看墙上屏幕的现场情况,时而低头查看电脑上的数据变化,并在日志本上做上记录。这就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350立方米炼铁高炉控制中心的工作场景。没有嘈杂的噪声,也没有到处乱飞的煤灰,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能源产、用的实时状态和各种能源计量数据就会清楚地呈现在面前。这只是太钢能源计量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依靠这套系统,太钢有效地指导调节了生产管理部门的用能情况,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企业的计量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测量活动,而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性测量行为。   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但几十年以前,企业计量这只“眼睛”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放前,我国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还很不发达,生产能力有限,不少企业按照自己内部的计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甚至不能与其他产品衔接 建国初期,参照苏联的计量管理模式,一些企业在原先无计量的情况下成立了长度计量室 60年代,计量工作迅速发展,除长度计量外,还建立起电热力等计量 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计量甚至出现一些倒退。“不少企业使用的计量器具严重失准失修,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原国家计量局的王宣回忆。比如锅炉上用的压力表、井下用的瓦斯计,长期只用不检,因管理不严,事故不断发生 80年代,全国从企业计量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使计量器具合格率普遍得到恢复和提高。   从事企业计量工作的人一定对“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还记忆犹新。1984年,原国家计量局为配合企业整顿,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活动规定,企业计量工作没有达到定级、升级要求,没有拿到合格证书,不能申报优质产品。从1984年到1991年,全国有10万多家企业参加了计量定升级,占当时全国企业总数的1/4。“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计量工作的进步,使计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给工业带来了飞速发展,企业也在转换经营机制,原来的传统计量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两个分别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促进企业计量工作大跨步发展的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据统计,国家计量主管部门共帮助915家企业完善了计量检测体系,共有1010家企业获得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制度的实施,使企业计量工作从单一的量值传递发展到生产工艺控制、能源核算、经营管理、安全及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庄严的使命   “300.02”、“300.01”、“300.01” ……场馆里安静极了,只听见时而传来的报数声和“呼呼”的重重的喘气声。   2008年3月,第29届北京奥运会正在紧张筹备。北京计量科学检测研究院力学室大质量组接到任务,正在对用于拳击运动员称量体重的电子秤进行检测。300千克标准的电子秤需要检测人员用300千克的标准砝码反复进行校准检测,而沉重的砝码搬运工作只能依靠4名检测人员人工操作。有人做过统计,每检测一台秤,工作人员需要上上下下搬运的砝码重量就接近4吨。正是那一双双拎起了4吨重量的计量人的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为北京奥运检定了几百台秤。   “奥运”,“计量”,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在2008年的新闻报道中却被频频紧密联系在一起:《奥运会场馆几何量参数测量与验收关键技术研究》规范了场馆几何量参数的测量方法,制定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场馆长度、高度、坡度、圆弧半径及斜度等几何量参数的测量标准 《奥运食品中违禁药物检测急需标准物质的研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成功研制出34种标准物质,为我国奥运食品兴奋剂检测提供了一把“标尺” 《奥运场馆辐射安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为奥运场馆辐射安全检查测试系统中的行包安全检测仪和放射性危险物品探测器提供量值溯源和现场检测,把住了奥运安全的大门 《奥运场馆光学照明系统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为场馆照明测试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使场馆灯具安装既不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观众观赛,又不影响电视转播图像的颜色质量……高质量的奥运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上,计量科技为世人奉献了同样精彩的“表演”。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是计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嫦娥探月,计量为其专用器件提供计量测试 “神七”发射,计量为助推火箭的燃料罐容积进行现场测试,确保火箭飞行时间和安全 北斗定位,计量提供铯原子喷泉钟,为其提供准确的时间频率保障 西气东输,计量为其解决天然气能量计量的关键技术难题 三峡工程,计量为其解决水大流量准确测量问题 “5.12汶川地震”,计量临危受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食品安全应急分析技术资源库”,编入国家《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计量人迅速行动,在短短20天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   然而,在那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年代,举办奥运会、“嫦娥”探月、“神七”升天,这些都是国人想都没想过的梦想,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更是计量人从未有过的奢望。想当年,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尺寸都无法达到计量标准的统一,哪里还谈得上计量为国家重大工程服务?正是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给包括计量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有信心、有实力将这些梦想一一变成现实。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计量不辱使命,功不可没!   计量事业60年的发展,60年的进步,还有一些成绩值得我们关注: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参加了7个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与20多个国家的政府或民间计量机构签署了29个双边和多边协议,参与计量基准、标准国际比对200多项。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计量大家庭中日益活跃并且日益重要的一员。   在民生计量方面,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连续组织开展了集贸市场、加油站等10个计量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打击了利用计量器具作弊的违法行为,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商业服务业诚信计量行为规范》引导行业自律,营造了行业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和谐市场计量环境。   在计量器具监管方面,通过制定计量器具新产品和许可证管理办法、统一型式评价大纲,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 通过加强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促进企业提高计量器具产品质量 通过严格实施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有效控制进口计量器具质量……   方寸之间,浓缩沧桑巨变。计量的河流,将一如既往地汇入共和国发展的大潮,奔向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上海微系统所等制备出石墨烯基量子电阻标准芯片
    电阻标准是电学计量的基石之一。为了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和量值传递扁平化趋势,推动我国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测量体系,补充国家量子化标准,开展电学计量体系中电阻的轻量级量子化复现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至关重要。与传统砷化镓基二维电子气(2DEG)相比,石墨烯中的2DEG在相同磁场下量子霍尔效应低指数朗道能级间隔更宽,以其制作的量子霍尔电阻可以在更小磁场、更高温度和更大电流下工作,易于计量装备小型化。此外,量子电阻标准的性能通常与石墨烯的材料质量、衬底种类和掺杂工艺相关。如何通过克服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成核密度与生长调控的瓶颈,获得高质量石墨烯单晶,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器件结构和工艺,开发出工作稳定且具有高比对精度的量子电阻标准芯片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报道了采用在绝缘衬底表面气相催化辅助生长石墨烯,成功制备高计量准确度的量子霍尔电阻标准芯片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以“Gaseous Catalyst Assisted Growth of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for Quantum Hall Resistance Standard Device)”为题,发表于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上。研究人员首先采用氢气退火处理得到具有表面台阶高度约为0.5nm的碳化硅衬底,然后以硅烷为气体催化剂,乙炔作为碳源,在1300°C条件下,生长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该温度条件下衬底表面台阶依然可以保持在0.5nm以下。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可以制成量子电阻标准器件,研究团队直接将该量子电阻标准器件集成于桌面式量子电阻标准器,在温度为4.5K、磁场大于4.5T时,量子电阻标准比对准确度达到 1.15×10-8,长期复现性达到3.6×10-9。该工作提出了适用于电学计量的石墨烯基工程化、实用化的轻量级量子电阻标准实现方案,通过基于其量值的传递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电阻量值准确溯源的需求,补充国家计量基准向各个行业计量系统的量传链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该研究工作第一完成单位,陈令修、王慧山和孔自强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的王浩敏研究员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鲁云峰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B类计划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t.202201127
  • 计量测试与仪器研讨会召开:5位院士在线交流
    9月25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主要围绕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探讨计量测试技术创新如何助力中国制造腾飞。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承办,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陕西省计量测试学会联办,主题为“计量测试创新助力中国制造腾飞”。与会人员分别就国家计量发展规划、计量测试与中国制造、计量测试技术创新、计量国际单位制变革等内容进行交流和研讨,突出计量最前沿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据了解,该计量测试分会场是本届中国科协年会唯一在线直播的学术交流分会场,特邀计量测试领域的5位院士在线访谈。
  • 重磅!计量法将迎来重要修订
    为推进计量法的修订,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各方面对计量工作的实际需要,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计量法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021年10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1年11月10日。一、修订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量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量发展与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计量领域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机构和人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计量基础能力不断提升。但现行《计量法》已实施35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有关调整计量活动的第一部法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以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亟待修订。一是计量法律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国际计量法的要求,计量的目的是通过对测量、计量单位、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的要求,保证测量结果的统一、准确和可信。政府在计量中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手段来建立测量结果的信任度,不仅要重视测量单位和测量器具,也要重视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但我国现行计量法仍然是器具法,调整范围包括计量单位、计量标准和计量器具,但对测量过程、测量结果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致于“量值”的准确可靠一直只停留在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层面,缺少和实际测量应用主体的“对话”,计量也没有真正起到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作用。二是单一的计量监管方式需要转变。现行计量法规定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对计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权利义务等涉及较少,规定比较局限,部门监管色彩比较浓厚,管的过多、过严,未能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力量。特别是在促进和保障方面的内容较少,影响了计量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三是《计量法》的调整范围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比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预包装商品愈来愈成为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商品,对预包装商品净含量的计量监管应当纳入计量法的管辖范围等。再比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标准物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也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和溯源性等级,采取更加科学的分级管理模式。二、修订的基本思路在修订《计量法》的总体思路上,着力处理好四个主要关系:一是处理好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关系,坚持统一管理与部门分工相结合,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推动在国务院计量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共同治理。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管理的有机结合,以“管对、管少、管好”的基本原则设计各项管理制度,将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进一步压缩计量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企业和社会各方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三是处理好放开事前准入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关系,坚持弱化事前,自律事中,强化事后的基本原则,做到自主管理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和要求。四是处理好现在和未来关系,做到既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健全计量单位、测量标准、计量器具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又兼顾未来计量促进引领发展的需要,对测量活动、测量结果等提出要求。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与之前的《计量法(征求意见稿)》相比,此次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一)将“测量”概念引入计量法。借鉴国际计量法和俄罗斯计量法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将“测量”的概念引入计量法,将传统计量概念扩展为全过程、全要素、闭环管理的“测量统一”概念。增加“测量保证”一章,从促进保障的角度,引导社会各方测量活动主体加强对测量器具、测量过程、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的管理,使各类测量活动主体都能找到应当遵循的制度和要求,也真正体现大计量法的思路和理念。(二)将“促进”理念深入计量法。将原先单一的“部门监管法”调整为多元的“经济社会促进与规范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主体在测量活动中的作用。赋予部门计量监督管理权限,明确部门计量监督管理职责和地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测量理论、测量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先进计量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推动测量标准和计量器具的国产化等。(三)将“改革”思路贯穿计量法。为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多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瘦身,更大力度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各方。全面取消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的建标考核。对国家计量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申请单位予以开放。取消计量标准的强制检定要求,可采取计量校准、比对等方式实现计量溯源;取消非强制检定的要求,强制管理目录外的计量器具,均可采用校准的方式进行溯源等。(四)将“使命”要求写入计量法。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统一管理国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此次修订在条文中增加了对计量重要性的条款规定,从法律上明确计量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一是明确了计量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家实行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确保计量体系的统一完整和先进可靠。二是将计量协调机制写入法律。明确国务院建立计量协调机制,统筹规划计量事业改革发展。三是将计量国际化发展写入法律,明确国家推动计量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活动,持续保持国际先进的计量能力,确保量值的独立完整和国际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021年10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 为了保障国家单位制的统一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一致,促进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制定本法。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各类计量活动以及实施计量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法。第三条(计量定义) 本法所称计量是为了实现测量的统一而开展的各项活动。 第四条(计量地位) 计量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家实行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确保计量体系的统一完整和先进可靠。第五条(国家使命) 国家有规划地发展计量事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计量科技装备各级计量技术机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民健康、国防建设提供计量保证。第六条(监管体制) 国务院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计量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计量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第八条(协调机制) 国务院建立计量协调机制,统筹规划计量事业改革发展,研究制定计量重大政策,促进计量科技协同创新,协调解决计量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九条(国际化发展) 国家推动计量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活动,持续保持国际先进的计量能力,确保量值的独立完整和国际等效。第十一条(法定计量单位制度) 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第十二条(法定计量单位范围)法定计量单位包括:(一)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 优质TOC标准物质 — 自行配制 VS. 购买成品
    挑战作为质量控制(QC)专家,您需要依靠有效的分析数据来做相关决定,包括如何符合严格的法规要求,制定紧凑的生产计划以及降低运行预算。分析数据是否可信基于以下几大元素:胜任的员工严格遵守标准操作流程(SOP)及法规要求有效确认并维护良好的仪器可追溯且合格的标准物品及消耗品解决方案随着现今对实验流程精益化和高效率的需求,越来越多QC专家正在寻找出色的供应商提供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关键项目。使用第三方标准物质,如TOC标准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将十分耗时的清洁、配置、文档制作及记录工作外包给一个值得信任的高质量生产商,QC专家可以更专注于本职工作或者实现部门目标。评估内部自制标准品的成本Sievers® TOC标准品与工厂内部自制的标准品相比,能节省巨大的成本,而且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上。低TOC背景的标准品需要非常复杂的污染控制策略以满足超纯水应用的性能水平,内部自制的标准品无法一直满足要求。是否能够成功提供低TOC背景的标准品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下:玻璃器皿的洁净度及专属性技巧熟练、经过培训及表现稳定的技术人员空白水和原料的纯度样品瓶、瓶盖和垫片的洁净度任何数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标准品失败,从而导致不合格(out-of-specification, OOS)调查和潜在的生产延迟。通过使用Sievers认证的标准品,用户可以减轻自制标准品带来的负担和风险,包括维护所需的设备、培训和材料供应链。如果分析或标准品校验失败,Sievers的“故障分析报告”可以帮助用户减少责任风险,更快地对不合格(OOS)调查进行补充。您在决策自制还是购买现成TOC标准品时,以下四大成本因素可以作为参考:玻璃器皿清洁、溶液配置、设备校准、同行评审以及完成与公认的良好文档规范(Good Documentation Practice, GDP)一致的文档所需要的人力及物料成本安排实验室人员去配制标准品,而非执行实验室其他关键项目所损失的机会成本若内部自制的标准品失效,所造成的生产延时或实验室产出降低所造成的损失成本因承担制作符合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的可追溯性文档的所有责任所伴随产生的风险成本以下表格陈述了使用Sievers标准品而非自制标准品能够节省的物料及人力成本。该分析比较了用户每周或每月进行系统适用性标准品测试的成本,类似的比较也可以扩展到其他标准品。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当地售后服务代表。使用Sievers® 系统适用性标准品预计能节省的成本标注人力成本加上管理成本假设100 ppm溶液的保质期为4周所需其他杂项材料的估计费用假设每年进行3次不合格(OOS)调查包括运输成本结论Sievers认证的标准品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分析结果,并在发生不合格(OOS)事件时,为用户提供宝贵的支持。将标准品的生产外包给Sievers,使内部实验室资源可以专注于公司特定的有价值的项目和机会。◆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计量现状与展望:夯实计量科技基础 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全面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发展,《“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对于“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有序、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下面我着重对《规划》中计量领域的内容谈一下现状与展望。   一、计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   计量是测量的科学及其应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计量是创造质量和控制质量的重要物质手段,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公平贸易的基础。计量准确度的每一次提升,对科技进步、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毫无疑问,计量支撑发展,质量成就未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计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将在市场监督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规划》充分体现了市场监管总局对计量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从计量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和挑战出发,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推动计量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民生福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提升经济全球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三五”计量科技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国家计量基准185项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2万余项。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从“十三五”开始时的1266项,增长到目前的1805项,增幅43%,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成为全球有能力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八个国家之一。拥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建成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下设12个技术委员会中,担任主席和候任主席数量居首位。“温度单位重大变革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的关键技术与应用”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测量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支撑了高铁、大飞机和海洋装备等重点产业的研发与生产,促进了电子、生物和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十四五”计量科技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计量科技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5月20日,新的国际单位制(SI)正式生效。这是计量史上的重要变革和里程碑式事件,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比尔菲利普斯所说:“这是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测量科学最伟大的革命”。计量迈入量子化新时代,国际计量格局面临历史性重构。我们应该迎头赶上,抓住机遇成为世界多极计量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前期,我国在计量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满足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计量支撑能力缺失、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与发达国家计量技术机构相比,在发挥计量作用、提升计量地位、优化科技发展布局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前沿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跟跑阶段、重点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有待突破、新型量传技术和计量仪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应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进一步推进计量科技发展的自立自强,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重大变革,跻身世界计量科技前沿。   四、“十四五”计量科技重要攻关方向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国际形势,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变”字。为此,应当主动求变,积极应变。《规划》准确分析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生态,明确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要求,提出“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研究,助力提升质量竞争优势”,部署“量子计量基标准和新型量传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开展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传感、芯片尺度计量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绿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进制造、新材料、空天海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计量仪器和标准器,提升计量支撑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   这里我主要选两个方面展开说一下:第一个是绿色低碳领域研究。2020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将开展碳计量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建立覆盖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溯源体系,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加速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支撑相关行业的 绿色低碳发展。第二个是生命健康领域研究。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健康与民生幸福、社会和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进一步强化了提升生命健康计量能力的迫切性。“十四五”时期,将加快特征生物分子多维度智能识别与表征精密计量技术,新兴生物功能性物质结构、分子诊断与细胞诊疗等的质量控制技术,重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及性能评价量值溯源技术,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技术等研究,持续提升生命健康领域的计量支撑能力。
  • 第十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在京顺利召开
    日前,由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委会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在京顺利召开。 第十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以及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委会主任委员、研究员郑万国,分别对量子计算、主动光学和激光核聚变的研究创新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研究员应特别邀请以“从国际单位制的演进看坎德拉量子化”为题作大会报告。多名光学测试专家分别围绕大口径SiC反射镜、极高速成像系统、先进光刻量产工艺、微结构显微光学、月球与深空光谱测量,以及基于探测器的新一代光辐射计量基准等前沿技术进行了交流研讨。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会议共设光学元件材料、光电器件、光学系统、激光、医用光学与生物光子学、量子计量与测试等7个分会场。累计进行专题学术报告99个,其中中国计量院代表共报告11次。   会议邀请了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计量院等科研院校和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为光学测试领域产学研用等单位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
  • 重磅压轴 | 第十二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标准物质&国际&实验室评审分论坛完美收官
    为进一步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推广先进检测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推动检测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已于2022年9月8-9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9月9日下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承办、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标准物质&国际&实验室评审分论坛,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周琦副秘书长主持,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教授级高工王苏明、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张朝晖研究员、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磊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岳振峰主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刘肃研究员带来精彩报告,线上总观看人数近5000人次,观众互动热烈。以下为专家报告的部分内容。主持人:周 琦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副秘书长报告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教授级高工王苏明报告题目:标准物质的使用与验收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教授级高工王苏明老师报告了标准物质的定义、使用和验收等内容。我国有证标准物质(GBW)/标准样品(GSB)是依据《计量法》和《标准化法》,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开展的行政许可项目。选择和使用RM,需关注RM特性值的含量 、形态、基体、最小取样量、不确定度、有效期、计划数量等,应尽量与实际样品一致。王老师还详细介绍了RM和CRM在计量溯源、方法确认、质量控制、给未知物赋值等多方面的用途,给出了使用RM对精密度和正确度结果的多种评价方法。实验室应建立RM管理制度,优先选择满足ISO17034机构生产的CRM和RM,采用技术手段和与日常使用相结合的方法验收、核查RM。用于校准、方法确认和量值传递与溯源时,应尽可能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报告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朝晖报告题目:标准物质在国家及地方标准评审中的一些考量因素张朝晖研究员就不同阶段现行有效和即将实施的国家检测标准和其他类型检测标准中就标准物质章节部分的陈述变化,结合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和实施的历史背景,从标准起草,审核和使用等多个角度,对商品化标准物质的选购,生产商的资质评估,产品证书或说明书识别,检测结果计量溯源等方面,利用实例结合相应的依据标准、规范等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报告人: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张磊博士报告题目: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区别与应用张磊博士总结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与化学试剂在生产企业的规模、生产资质、产品规格、标准体系、质量指标和应用领域的区别进行了总结。从检测实验室标准要求说明了化学试剂不能够代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RMs),更不能代替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s)。在实际工作中,优先选择国家标准物质/标准样品(NCRMs、CNRMs),当没有NCRMs时,选择具有ISO17034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资质的企业生产的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s;当没有CRMs时,可使用ISO17034体系下生产的RMs或本单位内部研制的QCMs;当没有RMs时,可使用市售化学试剂、自己合成或分离纯化的对照品,或者使用其他来源的参照物,但是要做许多实验来证明其适合自己的用途、满足检测要求,不是简单的拿来就用。报告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任、研究员 岳振峰报告题目:检测实验室耗材质量问题分享岳振峰研究员讲解了实验室认证认可对易耗品管理的要求。首先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标准物质应尽可能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在采购上,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明确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耗材等购买、验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随后,岳振峰研究员分享了与易耗品相关的常见检测质量问题。报告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刘肃报告题目:食品检测实验室评审常见问题汇总刘肃研究员围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中常见的原始记录不规范问题进行分析:记录是管理体系运行结果和记载检测/校准数据、结果的证实性文件,表明检测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确保过程可追溯的重要依据。检测原始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能反映出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再现和追溯。检测原始记录常见问题,如:检测结果报告关于“未检出”的正确表达方式,关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表达方式和有效数字保留位数问题等。另外,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在9日上午化妆品分论坛中也带来了精彩报告。报告人: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标物中心总监 徐银报告题目:质控样在化妆品检测中的应用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标物中心总监徐银介绍了质控样品相关概念、研制技术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时,提到化妆品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使用性和功效性等基本属性。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化妆品检测标准,以及防腐剂类、防晒剂类和禁用添加剂类化妆品质控样实例讲解了质控样、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和应用范例。
  • J​ASIS 2022日本药典研讨会
    JASIS 2022日本药典研讨会实施日期2022年9月8日 14:30 -16:30满员谢礼!在JAIMA组织的日本药典研讨会上,许多预先登记和当天参与登记的人访问了,约有200名参与者。另一方面,很遗憾由于会场已满,不得不谢绝入场的来访者也很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活跃在各个领域的3名著名讲师,共享最新、最尖端的信息。作为顶级击球手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的合田幸广所长,作为关于日本药典的最新话题,根据第19次修订版日本药典制定基本方针,就天平工作组的活动主题进行了说明,热烈地讨论了国际单位制 (SI) 可追溯性的重要性。北里大学药学院的Kakuko Kato教授于2021年9月在PDG (日本,美国和欧洲三大药房研究委员会) 同意了关于“G -20 Chromatography”的考试方法我们解释了概述和修订提案。3位嘉宾是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的伊豆津健一部长 (Izutsu Kenichi) , 2021年6月告示的JP 18中,元素杂质的管理对象大幅度扩展到了医药品,无菌医药品的包装完全性的评价和泄漏试验法被收录在参考信息中,作为相关内容,我们就多样化的试验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报告人:日立高科技、酒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