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析化学奖

仪器信息网分析化学奖专题为您整合分析化学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析化学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析化学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析化学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析化学奖话题讨论。

分析化学奖相关的资讯

  • ACS部门分析化学奖:Jared L. Anderson
    ACS部门分析化学奖是奖励那些分离科学领域的年青科学家: ACS部门分析化学奖获得者:托莱多大学Jared L. Anderson   Jared L. Anderson目前是托莱多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分析化学教授,他于2005年以助教身份加入托莱多大学,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进入2011年教授排名。Anderson在2000年获得南达科他州州立大学化学理学学士学位,并于2005年在Daniel W. Armstrong教授指导下,获得爱荷华州立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工作包括来自高分子离子液体的新类粒子液体和材料的合成,将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溶剂使用以及用于分离科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分析提取、纯化和层析。
  • 任斌教授获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分会2022年度电化学奖
    近日,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分会公布了2022年度电化学奖,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斌教授因在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光谱仪器方法方面的贡献成为该年度获奖人,这也是该奖项首次授给亚洲国家学者。任斌教授任斌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仪器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长期致力于电化学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发展和仪器研制,提升电化学原位光谱方法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迄今已发表 SCI论文300余篇,包括Nat. Nanotechnol.、Nat. Rev. Phys.、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等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总被他引24000余次,h-index为76(SCI)。现任美国化学会Anal. Chem. 副主编,J. Phys. Chem.、J. Chem. Phys.、《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电化学》、《光散射学报》等学术刊物(顾问)编委;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物理电化学分会主席、国际电化学会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2021年入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作为负责人主办多届“厦门大学电化学暑期学校”。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首届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奖项。关于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分会电化学奖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分会电化学奖从1988年设立,以表彰对电化学领域做出以下突出贡献的学者:提出并实现独特和重要仪器方法,解释重要电化学现象和过程,出版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或书籍。该奖项每年评出一位获奖人,迄今共有34位优秀的电化学家获得该奖项,国际著名的电化学家Allen Bard、Fred Anson等也曾是该奖项的获奖者。据悉,本届颁奖仪式将于2022年8月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ACS秋季会议上举行,获奖者将获邀在分析化学分会上做获奖报告。
  • 匹兹堡分析化学奖:Alan G. Marshall
    匹兹堡分析化学奖获得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Alan G. Marshall   艾伦• 马歇尔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前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任职教员。艾伦• 马歇尔教授获得的表彰奖项包括:阿尔弗雷德• 斯隆基金会研究员,美国化学化工仪表学会奖,东部分析研讨会奖,美国化学学会现场富兰克林质谱奖,匹兹堡Maurice F. Hasler光谱奖,纽约应用光谱学学会金奖,美国质谱学会杰出贡献奖。艾伦• 马歇尔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院士,也是前苏联的特聘教授。   艾伦• 马歇尔教授研究内容包括: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单一生物细胞水平上使用超高分辨率质谱和超灵敏度质谱分析法对生物大分子、混合物进行蛋白质结构分析,分析液相和气相中非共价键合的蛋白质折叠,环境质谱研究,选定质量数的离子阱-光谱法。
  • 2016年ACS国家奖获得者全名单公布 涉多个分析化学类奖项
    p   日前,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公布了2016年ACS国家奖获得者名单。此次,共计公布了60类奖项的授予情况,包括美国化学会所颁发的最高奖项普利斯特里奖(Priestley Medalist)以及分析化学届人士普遍比较关注的ACS分析化学奖、ACS色谱奖、ACS分离科学与技术奖、Frank H. Field and Joe L. Franklin奖(质谱杰出成就)、E. Bright Wilson奖(光谱)等。 /p p   其中,普利斯特里奖(Priestley Medal)每年评选一次,用以鼓励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于1922年建立,以英国化学家约瑟夫· 普利斯特里的名字命名。1944年以前每三年评选一次。2016年该奖项将授予佐治亚理工学院的Mostafa A. El-Sayed。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untitled.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62e7e9ab-9db1-417b-9b02-74422026bb3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ostafa A. El-Sayed /p p   由今年的获奖名单中,我们也注意到,很多仪器及试剂企业赞助了其中的很多奖项,比如沃特世赞助了分离科学和技术奖以及Frank H. Field and Joe L. Franklin奖-质谱杰出成就;赛默飞赞助了James Bryant Conant奖-高校化学教学;Sigma-Aldrich/Supelco公司赞助色谱奖等。 /p p   据悉,这些著名的化学奖将于2016年3月在San Diego召开的春季国家会议(the spring National Meeting)上举行颁奖典礼。Arthur C. Cope学者奖将于2016年8月在Philadelphia召开的秋季全国会议(the fall National Meeting)上颁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2016年ACS国家奖获得者全名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90px" title=" 01.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4fd73d5b-7802-4911-8a6c-f873699b6e26.jpg" width=" 500" height=" 49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282px" title=" 02.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4cf98d54-f377-4dea-88b3-be200f86c3cd.jpg" width=" 500" height=" 28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03px" title=" 03.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d4ea2830-2fdb-4bea-9f37-aa8dba6315a4.jpg" width=" 500" height=" 40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50px" title=" 04.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a03d6636-df93-4d9b-b45c-a6b45651a034.jpg" width=" 500" height=" 3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39px" title=" 05.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a3a06ef3-e99c-4425-92a5-7fe75ccfa3b2.jpg" width=" 500" height=" 43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title=" 06.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e51137e1-1f38-467f-a41d-0decf46a03ee.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90px" title=" 07.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c1d3f78f-118d-4a38-aa43-afb3ee7d1879.jpg" width=" 500" height=" 490" / /p p & nbsp /p
  • 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揭晓
    中国化学会日前公布了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二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和第五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的获奖人名单。   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人分别是:(排名不分前后,按申请时间顺序排列)   1. 陆豪杰 教 授 分析化学 复旦大学   2. 匡 勤 助理教授 无机化学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3. 何圣贵 研究员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黄伟新 教 授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   5. 张俊良 教 授 有机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6. 丁 轶 教 授 物理化学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7. 魏志祥 研究员 高分子化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8. 俞 炜 教 授 高分子化学 上海交通大学   9. 马宏伟 研究员 生物医学工程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10. 周明华 教 授 环境化学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人分别是:   王 训    教 授    纳米材料    清华大学化学系   黎书华   教 授    理论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胡文平   研究员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刘世勇   教 授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高分子与工程系   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获奖人分别是:   郑南峰  教 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厦门大学化学系   彭慧胜  教 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复旦大学   第五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获奖人分别是:   裴 坚   教 授  高分子材料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龚流柱  教 授  天然产物及有机合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   郝京诚  教 授  表面及胶体化学     山东大学   余承忠  教 授  表面及胶体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 201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揭晓
    经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会议审议、遴选,中国化学会决定授予以下十位科研人员为201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荣誉称号。获奖人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1.郑南峰 无机化学 厦门大学化学系   2.刘磊 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化学系   3.郭雪峰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4.焦宁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万 颖 工业催化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6.石峰 催化化学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7.王亚韡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8.彭慧胜 高分子化学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9.孔德明 分析化学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10.王栋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十二五”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
    分析化学是关于测量和表征的科学,被誉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眼睛”。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深入和各新兴学科领域的飞速发展,处于交叉学科中心位置的分析化学应该如何发展?   在日前在武汉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十二五”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著名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指出,发展新的分析原理和新型动态分析检测及多元参数的检测分析方法,从而研制出相应的新型分析仪器,将是21世纪分析科学发展的主流和分析科学第三次变革的主要内容。   据介绍,本次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承办。56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并建言献策,大会共收到各类建议和报告30余份。   关乎国计民生的分析技术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汪尔康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即分析化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他认为,当前分析化学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国内检测合格的产品,到了国外却被检测出有毒物质超标,除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缺失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分析检测技术重视不够。”汪尔康告诉记者,美国每年用于产品质量控制分析的费用超过500亿美元,影响着美国2/3以上产品的质量。“加大分析技术的基础研究非常必要。”汪尔康说。   来自南京大学的陈洪渊院士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反映在产品质量上,而产品质量则体现着分析检测水平。陈洪渊举例说,由于技术手段不足,我国在食品农药残留物检测方面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数据显示,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360多种农药残留物,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检测251种,而我国却只能检测180种农药残留。   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的手段。据介绍,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出口食品所设立的贸易技术壁垒,大多集中在评价标准和检测技术领域。反观近年来反映出的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检测技术相对落后是对其进行改善的极大障碍。   “人们以前简单地将分析化学看成工具,而忽视了它的基础作用。”汪尔康认为,下一步应该从国家需求的角度,加紧研究涉及重大疾病与国家和公共安全的检测分析方法,如重大疾病、食品、环境有害物、爆炸物、毒品、生化恐怖源等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以满足维护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紧迫需求。   更紧密地服务生命科学   从2001年全球首例手足口病,到2003年的SARS病毒,再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断暴发的全球流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灾难,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为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正在进行一场以生命科学前沿研究和生物高技术为中心的激烈竞争和较量。而生命科学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如高通量测序、蛋白质组、超高分辨率细胞成像等都离不开分析化学家的参与。   “生命活动及其行为规律,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最杰出的模板,并指出了直接和明确的途径。”陈洪渊认为,生命过程中涉及的分子识别与作用、物质传输与转化、信息转导与提取、能量转化等过程大都发生在“界面”上,如何在“界面”上进行结构与功能仿生组织和组装,高效地发挥其功能,是建立生命活动中生物分子分析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揭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机制,以及生物能开发与利用的关键。   为生命科学服务并与之融合,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专家们认为,发展基于新型分子探针和纳米生物技术的重大疾病检测和诊治新方法与新手段,对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对发展基于纳米科技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满足我国防治危害人口健康重大疾病的迫切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鼓励分析仪器自主研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事实已经证明技术方法及科学仪器的不断创新,是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中,由于对仪器或测试方法进行创新而获奖的科学家约占1/4。   在谈到分析化学未来发展时,湖南大学姚守拙院士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分析新仪器的开发,不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挑战,也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重要任务。   据介绍,现在国内分析化学的大部分研究工作,还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开发,在分析仪器自主研发这一层面上的工作相对较少。造成的后果是,国内分析化学的发展非常依赖于进口仪器的发展,新开发的分析方法往往也局限于进口仪器具备的功能上。这就导致我国在分析仪器核心技术上,始终落后于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在产业化这一块始终无法做大做强。   “人民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花在购买高档进口仪器上了。”姚守拙痛心地说,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仪器,以摆脱对国外进口仪器的依赖,并推进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的产生。   作为本次会议承办单位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仪器自主研发上可谓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6年,由该所提出的“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得到科技部“十一五”科学仪器研究开发项目支持。目前,研究所自主研发了包括核磁共振控制台等主要的关键核心部件,培养、吸引、凝聚和稳定了一批仪器研发的创新人才队伍,初步建立了核磁共振仪器研发平台,并成功研制出一台500MHz双通道核磁共振波谱仪试验样机。   “仪器创新是分析化学的创新源头之一。”北京大学教授邵元华建议,可以考虑建立国家科学仪器研发中心,集中不同领域的人才,有目的地研发通用的分析化学仪器。此外,每个研究机构可以建立机械电子加工中心,为仪器的改进提供服务,为仪器装备的创新提供雏形。   “有了自己的分析仪器,一方面可以不用把大把的钱都花在进口仪器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姚守拙说。
  • 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获评为2020最具影响力分析化学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日前,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本次榜单被称为“Around the World in 60 Scientists”,选出来全球各大洲最具影响力的60位分析化学家,从每个大洲评选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10位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afbb9a69-910c-4d9b-b8ae-5183fce41c04.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亚洲地区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陈义研究员与其他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5ba2973-b794-4d85-b1f3-f2cde7a2eed7.jpg" title=" 1111111111.jpg" alt=" 11111111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陈义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7年获中科院化学所理学硕士并转博,199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至今。曾受德国洪堡基金会和马普协会资助,于1992-1994年和1996-1997年在德国马普发育生物所访问研究;且于2002-200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访。从1984年开始毛细管电泳研究,1997年开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与成像研究,2006年开始质量测定新方法探索研究。对活细胞、活昆虫、活植物等分析问题感兴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陈义研究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及“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香港求实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现为“Analytical Methods”& nbsp Associate Editor& nbsp 及《分析化学》、《色谱》、《分析仪器》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B》、《化学进展》、J.Chromatogr. A、J.Chromatogr.B、Separation Science等15个杂志执行或顾问编委;兼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色谱专业委员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色谱协会、全国色谱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和IUPAC分析化学专业Associate Member等。 /p p br/ /p
  • 12位!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出炉
    近日,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同行评议,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桂敬汉等12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最早设立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或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每年的4-5月是启动推荐/申请的窗口期。截止至2020年已有340人获得此奖。  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今年4-7月启动推荐、申请,历时两个多月的推荐、申请期,收到了来自全国五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百余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申报。经函评和会评两轮评议,并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考虑申请人数的增加,为倡导化学转型,鼓励青年化学工作者多做开创性、原创性研究,多做有用的、实用的化学,适当扩大奖励名额,共产生12位优秀获奖者。中国化学会将于2021年4月在珠海举办的第32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举办颁奖典礼,为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  获奖者及其成果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桂敬汉  授奖理由  发展高效合成策略实现多个甾体和萜类天然产物的简洁合成,为天然产物官能团的选择性引入及核心骨架的精准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桂敬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201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三年的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自独立工作以来,主要致力于天然产物合成研究,通过发展新的化学转化以及仿生、发散式和统一式等合成策略实现了多个复杂甾体和萜类天然产物的简洁高效合成,为天然产物官能团的选择性引入及核心骨架的精准构建提供了新颖高效的方法,为相关天然产物的结构-生物活性关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曾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EurJOC Lecture Award和菁青化学新锐奖。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韩达  授奖理由  发展了基于核酸计算的分子测量分析新技术,实现了临床样本中多种疾病的早期、精准的分子诊断。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韩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之后在美国Intel公司担任制程研发工程师。2018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组长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分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致力于利用核酸分子工程技术,整合核酸分子的调控与计算功能,设计并构建核酸分子器件与分子电路,揭示其功能多样化和智能化,应用于解决细胞分析与疾病分子诊断等生物医学中难点问题。曾获得2020年“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中国区科技创新35人”。  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 洪鑫   授奖理由  研究碳杂键活化的微观机理和调控因素,发展活性与选择性的机器学习预测方法,为惰性化学键活化转化的精准设计提供了机制模型和智能方案。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洪鑫,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惰性化学键活化转化的机制研究与基于机器学习的合成反应精准设计。研究了一系列惰性化学键活化转化的基元过程,建立了碳氧键、碳氮键等碳杂键活化反应的机理模型,阐明了相关转化中活性和选择性的控制因素,发展了基于反应机制的机器学习预测方法,为合成化学的精准设计提供了新策略。担任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获得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新人奖。  太原理工大学 教授 李立博  授奖理由  在新型多孔材料制备、功能化及能源气体分离方面取得系列研究突破,助力我国石油化工绿色转型发展。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李立博,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博连读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2016-2018年,赴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陈邦林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底,归国回到太原理工大学开展科研工作,破格晋升为教授。一直致力于新型多孔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以及能源气体分离相关方面的研究,深入开展了以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作为吸附剂用于低碳烃高效分离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乙烷-乙烯吸附反转”,通过对乙烷/乙烯混合物的一步分离得到聚合级乙烯。可以定向调控MOF孔径尺寸,完成了对丙烷/丙烯混合物的高效动力学分离。构建了新型柔性-刚性MOF,实现了丙烯中极低浓度丙炔的深度净化,为丙炔的高效分离开辟了新的理论思路。荣获山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等奖(1/5),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学术奖励。  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 刘志博   授奖理由  在核药物及其驱动的活体化学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刘志博,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副主任。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4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得放射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国开展科研工作。立足国产加速器和自研设备实现了Ac-225、Y-86等紧缺生物医用核素的国内首次制备,推动了若干核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 发展了核药物驱动的活体化学,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核辐射驱动的活体剪切化学,解决了组织选择性药物可控释放和蛋白定点激活的难题。曾获国际中子俘获治疗学会Fairchild Award,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等奖励,以及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陆达伟   授奖理由  提出借助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的细颗粒物溯源新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不同环境体系中典型细颗粒物的溯源研究。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陆达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环境细颗粒物溯源研究,建立了复杂环境样品中Ag、Si、Fe、Cu等系列同位素指纹的高精准分析方法,发现纳米颗粒物在自然转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现象(该发现被写入经典版的同位素化学教科书《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第八版)),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指纹在内的多维化学指纹技术实现环境和人体中的超细颗粒物的识别和溯源,为PM2.5的管控和其全身性健康影响的评估提供了关键数据。任《环境化学》青年编委。获得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项。  厦门大学教授 汪骋   授奖理由  发展金属有机单层MOL二维材料,表面精准组装提升光催化效率。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汪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13年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于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回国至厦门大学开展科研工作。汪骋教授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基于“金属有机单层” (Metal-Organic Layer=MOL) 的(光)催化剂。系统研究了MOL的生长规律,发展了在溶液中制备MOL的方法。进一步,仿造叶绿体,在MOL的表面精准组装高效光催化所需的 “光收集网络”、“电荷分离中心”、“催化中心”等功能组分,加快能量、电荷、反应物/产物的传递,减缓电荷复合,提升了光催化反应的效率。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利用该类材料开展膜分离、生物检测、异相催化等研究,并发展连续流反应器优化该类材料的生产。曾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青年化学奖、厦门市杰出青年人才、厦门大学萨本栋奖教金等多项奖励。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凯丰  授奖理由  发展了无机半导体/有机分子界面电荷与能量转移动力学研究新方法,发现了一系列高效光能转换新机制。  个人成果主要简介  吴凯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材料物理学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埃默里大学从事无机异质结电荷分离的超快光谱学研究,2015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2015-2017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量子点光电器件。2017年入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组长。主要通过时间分辨光谱技术解析低维量子限域材料及有机分子等的激发态动力学、界面电荷与能量转移机理,从而为高效率光能转化提供理论与机制层面的指导,并展示相关原型器件。2018年获美国化学会Victor K. LaMer Award。2019年获Chemical Physics 杂志Robin Hochstrasse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现任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杂志青年编委。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吴永真   授奖理由  提出基于辅助受体的有机敏化染料设计新模型,创造了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记录。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吴永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加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主要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围绕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和稳定性强化,开展关键材料与器件结构设计,提出并发展具有普适性的 D-A-π-A 敏化染料设计新模型,实现光电转换效率与稳定性协同提升 发展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薄膜沉积新方法与界面材料,创造首个标准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记录。2017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先后获得上海市东方学者(2016)、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等人才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吴雨辰  授奖理由  发展了有机微单晶图案化加工方法,实现了高性能光电功能阵列器件的构筑。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吴雨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有机半导体微纳结构的阵列化制备与光电功能器件构筑。发展了液桥诱导组装技术,实现了形貌和尺寸可控的功能材料图案化组装,并制备阵列器件。研发出普适性图案化阵列加工设备,实现了包括有机小分子、聚合物、微纳米粒子、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图案化制备。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青年执行编委。  南京大学教授 应佚伦  授奖理由  发展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分析方法,为生物分子精准动态测量提供了新策略。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应佚伦,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双聘PI。201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期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之后在华东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起任副研究员 2019年加入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光电纳米孔道单分子测量研究,创新性地将界面动态电荷传递过程限域在单个纳米孔道内,在单分子水平上增强氧化还原瞬态电信号,发展了单分子电化学智能分析方法及阵列化测量系统。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2020年获RSC期刊Analyst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  四川大学副教授 赵海波   授奖理由  发展了无传统阻燃元素高温自交联炭化阻燃新原理与新方法,为高分子材料绿色阻燃提供新思路。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赵海波,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4年起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工作,2017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开展科研工作。坚持致力于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提出了无传统阻燃元素的高温自交联炭化阻燃新原理和新方法,发展了应用量大面广的传统高分子泡沫塑料材料的高效凝聚相无卤阻燃与抑烟减毒新技术,发明了多种高性能火安全泡沫新材料,为解决阻燃领域难题做出了一些贡献,在国内外阻燃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公布
    关于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授奖决定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以下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昶乐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程群峰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蓝 宇 男 重庆大学  吕 琨 男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孙永福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婕妤 女 北京大学  王殳凹 男 苏州大学  肖春雷 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伊成器 男 北京大学  朱 志 女 厦门大学  中国化学会向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各位获奖者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科学某一学科、化学应用、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奖励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并给与获奖者每人1万元人民币奖金。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在我国化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吸引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多历届获奖者已成长为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截止2015年已有288人获得本奖,其中有9位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推动我国化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获奖者及其成果介绍  陈昶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过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以及新型聚合手段的开发,高效调控聚合过程,实现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制备。  陈昶乐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出生。主要从事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合成方面的研究。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在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担任Scientist II,2013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迄今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 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优秀研究奖 INOR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荣誉研究奖-Honorable Mention,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程群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通过构筑不同界面作用实现对仿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和韧性的调控,引入不同功能纳米基元材料和智能响应高分子,制备新型仿生智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程群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出生。主要从事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2003年获河南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后分别在清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就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迄今共发表SCI论文46篇,SCI论文引用1300余次,授权中国专利7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基金、霍英东基金等10余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6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蓝宇  重庆大学  以全反应路径形变-结合能模型为基础,采用物理有机化学手段研究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反应活性以及反应选择性等相关问题。  蓝宇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理论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研究。2003年和2008年于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香港科技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任职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以及Nature Comm.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累计引用达1300余次,目前H因子为22。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新人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重大项目1项。  吕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围绕高效率有机光伏分子设计的新方法和形貌精细调控,发展“裁剪分子”的概念,制备三元体系高效率光伏电池。  吕琨特聘研究员,1981年12月出生。主要研究有机共轭分子材料(如场效应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材料化学、形貌调控及器件工程等问题,在光电分子材料构效关系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2004年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院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科委基金等项目。在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1000余次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授权1项。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孙永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探究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特殊电子态及构效关系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制备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的普适方法,解决了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精确结构表征上的困难。  孙永福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5月出生。2006年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自2012年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30余篇论文,其中Natur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Acc. Chem. Res. 1篇,Chem. Soc. Rev. 2篇,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Int. Ed. 7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篇,Chem. Sci. 1篇,Nano Energy 3篇等,部分工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部分工作被首期《自然能源》以及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化工新闻》等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迄今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科院创新促进会会员等。  王婕妤  北京大学  设计高效的合成方法将BN单元以共价键方式嵌入共轭结构中,开发新型BN杂稠环分子骨架,拓展其在有机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  王婕妤副教授,1981年11月出生。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器件化研究。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围绕有机光电材料已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1200余次。参与撰写专著2部,申请专利1项。2014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王殳凹  苏州大学  面向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及核安全重大需求,建立新一代核废料储放形式和核应急材料,为设计新型乏燃料后处理流程进而降低核废料长期放射毒性奠定基础。  王殳凹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6月出生。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入职苏州大学,现任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核能环境化学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已在JACS、Angew、ES&T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1000余次。在国际放射化学相关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2012年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Ludo Frevel晶体学奖及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曾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  肖春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利用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方法,结合先进的激光技术,在量子态层次上对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肖春雷研究员,1985年2月出生。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3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任职至今。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包括五篇Science论文。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获得首批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  伊成器  北京大学  开发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表观基因组测序技术,并在“RNA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伊成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6月出生。主要通过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发展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的标记与检测新技术、并研究这些核酸化学修饰的生物学功能。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于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自回国工作至今,在Nat. Chem. Biol.,Nat. Methods,PNAS等高水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多次受邀出席国际会议并作邀请报告。至今先后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1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并入选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朱志  厦门大学  以复杂生物体系为分析对象,发展多种功能核酸探针技术、微流控方法及信号放大新策略,广泛应用于分子探针、疾病早期诊断以及便携检测等领域。  朱志教授,1984年7月出生。2006年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职于厦门大学。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Chem. Int. Ed.、Lab. Chip.、Anal.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6篇,应邀撰写综述论文8篇,论文他引3000余次,H因子为34。现任Scientific Reports国际编委。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重要奖项。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 鞠熀先:我国生命分析化学正待“整体跨越”——访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教授
    生命分析化学是随着生命科学发展以及当今人类健康需求而兴起的研究领域。如今,高灵敏、高通量、快速、自动化的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方向,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础。   早在1992年,刚刚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鞠熀先教授就开始将生命分析化学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乃至后来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分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担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现在的“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伴随着近20年研究工作的发展,鞠熀先教授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鞠熀先教授,所谈话题涉及“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鞠熀先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的情况,以及其对于生命分析化学最新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教授 “多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众多成果,成果转化有待突破”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包括于2004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该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应用、产业化情况如何呢?鞠熀先教授对于生命分析化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又有哪些想法呢?   鞠熀先教授首先介绍了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等。实验室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以生命物质为对象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即抓住从生命体系中提取信息这个“核心”,聚焦于生命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测试方法学的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形成了如下四个研究方向:(1)生命分析新方法的共性基础——生物分子界面行为 (2)生命分子的功能与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生物分子识别 (3)高灵敏高通量生命分析的关键技术——微纳尺度生物分析 (4)生命分析化学的重要应用——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   “实验室多年来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非常想产业化,尤其是我们第四个研究方向的成果——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鞠熀先教授现已发表的300多篇论文中有100多篇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课题于1999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12年的研究。该研究发展了肿瘤诊断方法学、诊断系统,研制出多个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标志物检测芯片和传感器,建立了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快速诊断检测方法。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经过血清检测,并与当前临床检测通用方法检测结果进行了比对,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肿瘤标志物多通道电化学检测仪   “但是,临床诊断技术的产业化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和不断的投入,而一些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更多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资金投入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据鞠熀先教授遗憾地介绍,“这些成果还没有商品化。一是因为没有已获得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来生产推广 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医院、病人们更多的信任进口仪器的检测结果。”   但是,鞠熀先教授仍是信心满满的说道,“相信总有一天,那些好的、经受了考验的技术成果一定会产业化的。” “第一次承担973项目,期待生物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2009年7月,由鞠熀先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973项目“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立项,课题组随即展开工作;2010年3月,该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该项目的重大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目前进展如何?鞠熀先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的主要工作都有哪些呢?   据鞠熀先教授介绍,该项目以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警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纳米科学、光电子学和分析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分子设计,发展核酸适体、分子印迹材料和纳米生物探针等仿生分子识别体系,开展仿生分子识别方法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该项目拟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分别是:(1)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的弱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识别探针的设计与筛选;(2)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甄定及致癌分子机制;(3)高灵敏仿生分子识别成像与传感方法及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基础。   该项目所设置的“5”个课题是:(1)仿生分子识别体系识别机制的基础研究;(2)核酸适体分子识别体系的设计与生物标志物甄定;(3)分子印迹识别体系与纳米生物探针的构建与性能研究;(4)基于仿生分子识别的传感与成像方法研究及其系统设计;(5)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用于癌症早期诊断与预警的基础研究。   2011年8月该项目举行了中期总结汇报会,专家们对该项目的前期执行情况一致表示肯定。两年来,项目组共发表246篇论文,其中57.5%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刊物(142篇),申请专利14件,获授权专利4件,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并出版英文专著1部。项目紧紧围绕仿生分子识别和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甄定与检测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仿生分子识别体系弱相互作用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的新原理,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分析方法 建立了核酸适体通用筛选平台;获得了能够特异结合乳腺癌细胞、胃癌细胞、肝癌细胞、和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肝癌相关蛋白等肿瘤标志物的核酸适体;构建了多种纳米识别探针及其生物传感与成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多种癌症标志物或癌变细胞的快速检测。 微流控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   另外,鞠熀先教授谈到,这个项目是他第一次承担的“973”项目,也是他第一次担任首席科学家。作为首席科学家,鞠熀先教授承认,身上的压力很大,项目最初提出的科学目标要实现、主要研究任务要完成,需要及时了解各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想办法使各课题组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工作,向着一个方向“走”。   在该项目中,鞠熀先教授另一个自豪的事、也是最大的亮点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项目申请时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只有鞠熀先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经过两年的时间,项目组有3位研究骨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研究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 鞠熀先教授谈生命分析化学5大发展趋势   生命科学30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正赋予生命分析化学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那么,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目前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目前文献以及一些新闻资讯中,生物分析化学与生命分析化学两种叫法都存在,而两者之间的分别还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关于此点,鞠熀先教授首先介绍,“生物分析化学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很通用的名称,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提生命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主要发展生物物质检测方法学,而生命分析化学的范围更广,它还包括生命体系、生命过程中各种成份、结构单元间相互作用、识别及其信号提取的研究。”   最后,鞠熀先教授从5个方面为我们归纳了近年来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1)生命物质与界面行为基本问题的研究是生命分析化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生命过程大都发生在“界面”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拓展到多尺度仿生功能界面的构建与表征;生物分子的界面行为及构效关系与生物传感;时空限域体系中生物分子的界面行为;智能仿生界面的构建与界面生物分子电子传递、能量转换与生物能的利用等。   (2)新型生物探针设计与生物分子定量动态分析研究。生物分子探针定量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3)微流控生物分析芯片系统研究。微流控技术是当前正在急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微型化、集成化和便携化方面的优势也将为生命分析化学众多领域提供最为有效的手段。   (4)生物复杂体系分析。当前各种组学研究已经兴起。其中,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当今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样品制备、高分辨分离、高灵敏检测、高通量鉴定和时空分辨表征是复杂体系分析的重要发展趋势。   (5)高灵敏、高通量、时空分辨的疾病诊断方法学研究。新药研制,疾病诊断、预警、治疗和发病机制,生命过程的揭示与生命分析化学密不可分;而分离检测方法与技术的进步则对生物靶标的鉴定与发现、生物药物分子的纯化和制备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当今国际该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动态化的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方法已成为推动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极富挑战性的重要发展方向,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将成为科技界特别关注的主题。 创新研究群体在2011年9月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合影   后记   采访中,鞠熀先教授多次提到生命分析化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困难,他也多次与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打过交道,鉴此,鞠熀先教授指出:   (1)国内相关企业一定要有耐心,眼光要放长远。例如,厦门一家由美国华人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其2001年建立,但直到2008年公司才开始盈利,也就是说该公司曾有7年的时间是不挣钱的,但现在该公司每年有几个亿的收入。   (2)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小,相互间重复生产、恶性竞争。例如,江苏的一个县生产同类分析仪器的注册公司达数十家,结果是公司收入、利润越来越少,进而不能更新产品,更不要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相关政策应更加严格,例如注册公司时,注册资金额、拥有的创新产品技术的数量等应有所限制。   (3)国内企业应该加强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并不是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要借助科研机构的技术平台,发挥企业懂市场、懂管理的优势,做好产学研合作。目前国家在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大、项目多,但是企业也要加大投入。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鞠熀先教授简介   鞠熀先,1964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1986、1989、199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6-1997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3年聘为南京大学副教授,1999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5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2008年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鞠熀先教授曾为爱尔兰国立大学、德国Potsdam大学和Münster大学短期访问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该群体于2008、2011年以优秀成绩两次获得延续资助),200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成为“973”计划《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与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和临床分子诊断。发表论文372篇(SCI刊物323篇,3.0刊物199篇,5.0刊物110篇,其中Anal. Chem. 32篇);专利21件(15件授权),中英文专著、教材7部(其中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社各1部),应邀为国外6部专著和国内3部著作撰写专章各1篇;论文被SCI刊物他人引用6933次(单篇最高226次,他人与自引共7669次),h-index为49。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称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等奖(合作)1项等。   兼任《Electroanalysis》、《Sensors》、《Anal. Lett.》、《中国科学:化学》、《Chin. J. Chem.》,《分析化学》6个SCI刊物编委,以及《Curr. Trends Biotechnol. Pharmacy》、《Am. J. Biomed. Sci.》、《World J.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World J. Critical Care Medicine》、《World J.Clinical Pediatrics》、《World J. Methodology》、《Current Chemical Research》、《SRX Chemistry》、《分析科学学报》、《药学学报》、《中国肿瘤外科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传感器》、《分析试验室》和《中国无机分析化学》等18个学术刊物的编委。   已培养博士36人、硕士37人、博士后5人(两位留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4人(晋升教授13人)。目前研究组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留学博士后1人、高级访问学者4人,在读博士生11人、硕士生14人。
  • 10位!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出炉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同行评议和专家集中审议,并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决定授予福州大学陈秋水等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  (按照姓名拼音排序)序号姓名性别单位1陈秋水男福州大学2陈晓女清华大学3陈宇辉男南京工业大学4成贵娟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5雷霆男北京大学6李亦舟男重庆大学7刘柳男南方科技大学8夏川男电子科技大学9赵赫威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朱戎男北京大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最早设立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或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截至2022年已有362人获得此奖。  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2022年5月启动推荐、申请,历时两个多月的推荐、申请期,收到了来自全国五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近百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申报。经函评和会评两轮评议,并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产生10位优秀获奖者。将于2023年6月17-20日在青岛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举办颁奖典礼,为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  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陈秋水 教授  福州大学  授奖理由:发展了高效率X射线发光的纳米晶闪烁体,研发了高灵敏、高分辨X射线成像分析新技术新仪器。  科研工作介绍:陈秋水教授2009年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9年12月加入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陈秋水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分析化学和X射线成像的基础及前沿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开发了对X射线高灵敏响应的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阐明了新型纳米晶闪烁体中重原子效应下激子复合的高效X射线发光机制,研发出了高灵敏、高分辨的X射线成像分析新技术和器件 发展出了长寿命X射线发光的稀土纳米晶闪烁体,揭示了由辐射触发的阴离子迁移诱导超过30天的持续辐射发光机制,发明了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分析新技术。  陈晓 助理研究员  清华大学  授奖理由:发展了低剂量积分差分相位衬度球差电镜成像技术在分子筛和限域小分子等体系中的应用。开创了研究限域小分子动态行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新领域。  科研工作介绍:陈晓研究员2011年本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后续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开展工作。发展了一系列对分子筛孔道及多种限域分子的高质量成像策略,获得了客体分子和分子筛骨架在超低电子剂量下的同时清晰成像,并在纳米孔道中实现对具有电负性杂原子的探针分子进行超高分辨结构成像,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氢键相互作用以及键合位点。使用对二甲苯分子作为旋转指针研究了MFI型分子筛框架直孔道中的主客体范德华相互作用,揭示了苯分子吸附脱附引起的分子筛孔道可逆变形机理,并对分子筛孔道内单个吡啶分子和噻吩分子构象的原子级解析和酸性位点研究。下一步计划将透射电子显微术、原位气氛结构表征、分子筛结构设计以及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相结合,开展化学、催化和材料领域相关的原子尺度物质结构及重要化学反应的实时动态观测,将从原子和化学键的尺度上理解多孔材料中成键、催化等行为。  陈宇辉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  授奖理由:在金属空气电池研究方面发展了一系列动力学表征新方法,建立了媒介体电催化反应的吸附-传递模型,揭示了电极反应真正界面和中间产物超氧化锂(钠)的歧化规律,阐明了金属空气电池媒介体催化反应机理。  科研工作介绍:陈宇辉教授2009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先后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开展科研工作。陈宇辉教授聚焦金属-空气电池的电极反应界面和机理,在技术上发展了适配挥发性有机电解液体系的差分电化学质谱等新方法,发现了一些电极反应新规律,厘清了充放电过程的动力学瓶颈。揭示了放电过程的主要反应界面和关键中间产物超氧化物的歧化机制 定量了充电过程中电荷转移过电位、副产物钝化过电位等多种过电位的贡献比例和变化规律 发现了固液界面上媒介体电催化的动力学突跃和反转现象,建立了媒介体催化电极反应的吸附-转移模型,从而阐明了电池中媒介体催化反应机理 提出了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碳酸盐钝化层的分解机制和前驱体稳定化策略,从而抑制了次生副反应。  成贵娟 副研究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授奖理由:将计算化学与实验相结合,应用质谱技术捕捉反应中间体,对多个有机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推进了物理有机化学和计算化学的交叉融合。  科研工作介绍:成贵娟助理教授201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5-2017年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至今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展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反应和酶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近年来,结合计算与实验阐明了多类催化合成反应机理,利用质谱技术捕获和表征反应活性中间体,结合计算化学方法从分子层次揭示反应机理、活性和选择性调控机制。最近在类酶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和廉价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明确了亚氨基双磷酰亚胺酯催化剂的手性识别机制,为发展类酶手性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提出了二价镍转金属和铁氮化合物σ和π电子转移通道等模型,更新了对廉价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催化物种、电子结构、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通道等本质机理问题的认识。  雷霆 特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  授奖理由:提出了新的高自旋基态高分子设计策略,实现了高分子半导体自旋基态的有效调控。  科研工作介绍:雷霆特聘研究员于2008和2013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2013-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8年3月加入北京大学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调控和器件应用研究。近年来,率先提出了高自旋基态高分子设计策略,首次实现了高分子半导体中自旋基态的有效调控 针对重掺杂有机半导体载流子迁移率低、稳定性差、器件性能落后等问题,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重掺杂有机半导体材料设计策略,实现了重掺杂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迁移率的大幅提升 提出了“掺杂态调控”策略,发展了高性能柔性电化学晶体管器件及生物传感器件,实现了多种人体代谢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李亦舟 教授  重庆大学  授奖理由:发展了药物先导化合物合成与筛选手段-DNA编码分子库技术,构建了原创新药筛选平台,发现了多个结构新颖的药物先导物。  科研工作介绍:李亦舟教授2005-2014年于北京大学开展本硕博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7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至今于重庆大学开展工作。主要致力于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研究,围绕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发展了DNA编码分子库技术,从技术方法与应用体系层面开展创新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在分子库合成策略上,实现了“单双链互变”分子库,解决了分子库合成与功能应用不兼容问题 在分子库筛选方法上,完成了活细胞内源性膜蛋白对DNA编码分子库筛选的原始创新,实现了针对膜蛋白靶标的药物发现新方法 模拟“抗体——抗原”识别特征,设计、合成DNA编码“类抗体”分子库,获得了靶向蛋白互作的化学配体。  刘柳 副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授奖理由:构建了双亲性铝结构基元、碳结构基元,实现了惰性芳香烃的碳碳键活化和四重双亲性磷正离子的转移反应,促进了元素有机化学的发展。  科研工作介绍:刘柳副教授先后于2011年、2016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6-2020年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至今于南方科技大学开展工作。刘柳副教授坚持从“0到1”源头创新的理念,针对多重双亲性结构基元“不可分离”的研究现状,围绕多重双亲性“高活性中间体”,瞄准“如何稳定多重双亲性结构基元”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成功分离表征或原位构建了一系列多重双亲性主族化合物,深度探讨了这些新颖结构基元的化学性质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了其电子结构稳定性的本质。在主族元素化学基础研究领域,解决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1)构建了三重双亲性卡拜负离子结构基元 2)构建了三重双亲性铝宾结构基元 3)发展了主族阴离子和主族多重键化合物,作为多重双亲性磷硼结构基元的等价体。  夏川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授奖理由: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技术取得如下进展:构筑单中心催化位点,实现单一产物的高选择 开发固体电解质反应器,获得了高纯液体产物 通过电化学-合成生物学交叉融合,实现了由二氧化碳制备长链碳化合物。  科研工作介绍:夏川教授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8-2020年先后于哈佛大学、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工作。致力于实现高效清洁的“CO2电化学资源化”,利用可再生电力针对CO2精准制备高价值目标化学品(燃料、食品、药品、油品等),从高效催化剂创制、反应器设计及催化流程设计三个方面出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针对铜催化剂产物复杂、选择性低的问题,通过掺入异质单原子改变铜金属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精准控制CO2分子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特异性质子化过程,进而实现高活性、单一选择性生成C1产物。为解决传统电化学反应器中液体产物与电解质盐溶液混合、分离提纯成本高的问题,开发了新型固态电解质反应器,实现免分离高纯液体产物的现场生产,加速推进CO2电还原技术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将电催化与生物催化过程耦合,开辟了一条以H2O和CO2为原料生产长链产物如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新路径,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新型农业与制造业提供了新范例。  赵赫威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授奖理由:提出了“限域生长”纳米材料液相化学合成策略,发展了纳米材料宏观可控组装方法,探索了强韧微纳复合材料在牙齿修复领域的应用。  科研工作介绍:赵赫威教授2011年本科、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2017-2019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化学设计合成、可控组装以及力学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致力于解决传统结构材料强度与韧性相悖的科学问题。发展了一维、二维纳米材料的普适性化学合成方法,可控制备出系列力学性能优异的纳米基元,阐明了纳米材料形貌、物相控制规律及性能调控机理,提出了应力偏转的力学耗散新机制 开发了系列纳米材料宏观尺寸可控组装的新方法,实现了三维互锁等多级次结构的可控构筑,提出无机桥连、有机桥接的界面增强策略,制备系列高强高韧微纳复合材料 建立了晶体-非晶纳米复合材料用于牙齿修复的新方法,制备了迄今与天然牙釉质结构最为接近的多尺度类牙釉质复合材料,揭示了无机非晶纳米材料在力学增强方面的关键作用,助力仿生牙修复材料的发展。  朱戎 研究员  北京大学  授奖理由:发展了炔类高分子合成新方法,揭示了有机铜参与的累积多烯合成和转化新机制。  科研工作介绍:朱戎研究员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5-2018年于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3月至今工作于北京大学。朱戎研究员带领团队从过渡金属催化机制创新出发,探索新型碳骨架高分子高效合成方法,并挖掘其独特功能。近年来,提出炔丙位活化聚合策略,揭示了新链式聚合机制,建立了铜催化炔丙基亲电试剂缩聚反应体系,为炔类高分子的合成引入了全新的单体、主链结构、调控手段,为新型富sp杂化碳骨架功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丰富了累积多烯的化学 基于价态调控策略,开发了温和高效的3d金属催化烯烃官能团化方法,为高分子功能化后修饰提供了新工具。
  • 2021年第二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召开在即,日程揭晓!
    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是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测量某一化学体系或试样的电响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在能源、材料、食品、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电化学相关的新技术、新仪器、新应用层出不穷。基于此,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联合广州大学于2020年首次发起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受到了业内电化学相关科研工作者及行业一线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2021年11月16日,仪器信息网将联合广州大学继续举办“第二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针对当下电化学相关研究热点进行探讨,为电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化学相关仪器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点击此处,报名参会)会议日程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9:20-16:00主持人牛利 (广州大学 教授)9:30-10:00单颗粒水平的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活性测量王伟 (南京大学 教授)10:00-10:30从信息化、自动化到网络化—雷磁新一代电化学分析仪金建余 (上海仪电科仪 副总经理)10:30-11:00电化学发光分析苏彬(浙江大学 教授)11:00-11:30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挑战张学元(美国GAMRY电化学 总经理/高级仪器专家)11:30-12:00纳米电极单/亚细胞实时探测黄卫华 (武汉大学 教授)12:00-14:00午休14:00-14:30等离激元增强光谱电化学夏兴华(南京大学 教授)14:30-15:00新型电化学/光电化学传感策略研究陈金华 (湖南大学 教授)15:00-15:30氮化碳光电转换与分子传感张袁健 (东南大学 教授)15:30-16:00调控离子传输的化学测量于萍 (中科院化学所 研究员)报告嘉宾  牛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 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 (FIAAM) 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山东省泰山学者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负责人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吉林省高级专家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 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 广东省分析化学学会副主任。发表科研论文270余篇,他人引用14900余次,H-index 6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  王伟,2004年和2009年分别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3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先后获得国家优青和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电化学青年奖(2021)。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电化学、单颗粒化学成像与测量、单细胞和单分子分析等。  苏彬,1999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2009年6月任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和独立课题组负责人,2013年1月晋升为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电化学发光方法和技术、电化学体外诊断和电化学活体分析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公安部和浙江省的各类项目。在JACS, ACIE, ACS Central Sci, Anal. Chem.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黄卫华,男,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单细胞分析、电分析化学以及微流控芯片。迄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ACS, Adv. Sci., Chem. Sci.,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参与主编专著1部。  夏兴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现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编辑,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和分析化学等十余刊物编委。1986、89年分别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军大学、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荷兰乌特列支大学任博后。2001年回国后在电催化、光电生物传感与微纳流控生化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已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400余篇 撰写专著4章,合作翻译《电化学》专著一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5件(授权20件)。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陈金华,男,湖南大学教授。1987、1990和1997年于湖南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1年分别于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和Boston College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16年任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2011年被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分析、电催化等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Today, Analy. Chem., Chem. Commun.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14年-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研究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4)等。  张袁健,1998年-2007年在南京大学强化部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习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2012年在德国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从事科研任博士后和ICYS Researcher,2012年起受聘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基于富碳材料的分子传感研究,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Nat. Commun.、Anal. Chem.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所发表论文被引用13,000余次,H-index 55。  于萍,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期间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赴美国犹他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注重离子传输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迄今,已在本专业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论文他引6000余次,H-index 46。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1),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2011年作为首批会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2获得中国科学院王宽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7), 2014年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称号,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5),2019年获得建国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1/5)。  金建余,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博士,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水质分析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工作。积极推动电化学分析技术、水质分析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累计组织仪器六十余型、传感器三十余型的设计、定型和上市。  张学元,目前在美国Gamry公司担任高级仪器专家,主要研究电化学阻抗和谐波测试技术等,也对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测量技术与系列应用有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曾经兼任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费城分会的主席。他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然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及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培养下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典金属所等机构从事电化学与腐蚀研究。尤其在电化学检测领域、表面分析与材料表征,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曾经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湖南大学等担任副研究员和兼职教授等职务。在国际会议主持或者邀请报告超过30余次,发表论文100 多篇,负责或者参加专著或者译著5部。目前负责和参加一些美国ASTM标准的制定。报名方式  本次网络研讨会免费参会,并设有答疑交流环节,诚挚欢迎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从业人员报名参与。  1、点击此处链接后报名。  2、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 2015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颁发
    p   根据中国化学会网站最新消息,程义云(华东师范大学)、关正辉(西北大学)、金一政(浙江大学)、李震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涛(大连理工大学)、聂舟(湖南大学)、汤平平(南开大学)、王博(北京理工大学)、袁荃(武汉大学)、赵远锦(东南大学)等荣获2015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获奖人及其成果介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1.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de2d5c46-59fd-41b2-8327-d6a432aafd3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程义云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师范大学 /strong /p p   主要研究树形高分子化学,针对高分子基因载体、药物载体开展系统研究。提出氟化修饰方法用于提高多种高分子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制备了一系列新型肿瘤微环境或外源刺激响应的药物载体,并将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树形高分子药物输送系统的表征分析。 /p p   程义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6月出生。本硕博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m. Chem.Soc., 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666b392a-d096-4ff7-9ce0-5d3dcdefd04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正辉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北大学 /strong /p p   关正辉教授扎根于我国西部,主要从事有机化学中新反应、新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探寻碳氢键羰基化、酮肟/烯胺环化合成含氮杂环的方法学,拓展芳胺/烯胺/酮肟的新反应类型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p p   关正辉教授,1981年2月出生。2004年获兰州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兰州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后任职于西北大学。自独立工作以来在J.Am.Chem.Soc.、Angew.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曾受邀参加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第8届、第9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并作分会邀请报告。荣获了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2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3年陕西省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年首届陕西省化学优秀青年奖、2015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6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等荣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3.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638028ee-92e9-4611-88a9-58f1b357215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金一政 特聘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浙江大学化学系 /strong /p p   主要研究溶液工艺光电材料(如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材料化学、器件工程与器件物理等问题。 /p p   金一政特聘研究员,1982年10月出生。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英国Sussex大学获博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10月至今任职于浙江大学。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等项目。在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引用18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工作(与彭笑刚教授合作)入选2014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4.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ea1dc8cb-d4fd-4cf6-a053-76db350952a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震宇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strong /p p   研究领域为理论与计算化学,主要致力于开展面向材料物性与生长反应过程的理论设计与计算表征,近年来在石墨烯生长机理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p p   李震宇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出生。199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在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和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从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迄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引用2800余次,H因子为26。三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唐敖庆青年理论化学奖等荣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5.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07a7abc1-d88c-4ff2-93e0-4fd5e2dc57b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刘涛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p p   围绕信息存储领域科学问题,主要从事分子基磁性材料的合成与功能研究,尤其关注利用外界刺激(如光、热)对磁性能的调控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光磁材料研究方向。 /p p   刘涛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出生。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日本九州大学先导物质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任职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国内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2项,获得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入选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6.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ded245ae-a90e-42d1-8a06-7a4650b98d4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聂舟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strong /p p   主要从事生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围绕功能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传感新方法开展系列工作,并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p p   聂舟,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0月出生。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至今任职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近五年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论文他引1300余次。五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973子课题2项。个人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并曾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卢嘉锡优秀导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以及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7.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9e4e5da1-54ec-40b0-92c4-974e5ce9362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汤平平 特聘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开大学 /strong /p p   主要研究新药开发为导向的天然产物全合成以及氟化学。首次实现高效、高选择性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Schilancitrilactones B 和 C的全合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几种新的氟化方法,可以实现复杂分子的后期氟化反应。 /p p   汤平平特聘研究员,1980年12月出生。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职于南开大学。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国际一流化学类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申请专利2篇。2012年破格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以及天津市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8.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d8ea01c3-c73c-4057-ab8f-7922f6db660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王博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 /strong /p p   立足新型金属有机骨架(MOF)薄膜材料,面向国防安全等重大国家需求,首次提出并发展了穿插编织和合成后聚合等新的设计合成方法学,赋予MOF薄膜在爆炸物检测和绿色储能等领域的新功能和新应用。 /p p   王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光电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1982年10月出生。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化学材料学硕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美国PDI材料公司,现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在Nature、Science、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Sci.、Energ. Environ. Sci.、 Chem. Commn. 和Chem. Eur. J.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第二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09.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a1dbaefe-1840-4520-bec2-0ab7ad7599a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袁荃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strong /p p   主要从事基于多孔材料的生化分析研究,实现具有配位作用阴离子辅助的金属氧化物有序介孔结构的控制合成,发展基于DNA功能化介孔复合材料的药物控制释放和生物成像的新方法。 /p p   袁荃教授,1982年2月出生。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后任职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5篇,被引次数达1170余次,H因子19。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6次。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项目等荣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00" title=" 10.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7c71ae53-bc8f-498f-9030-a481d07d3a3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赵远锦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东南大学 /strong /p p   主要从事胶体晶体的组装与功能、以及微流控芯片研究。基于微流控技术及胶体自组装方法开发了多种新型微载体,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芯片技术。 /p p   赵远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出生。东南大学获本硕博学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后任职于东南大学。已发表SCI论文67篇,其中46篇影响因子5以上,18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被他引1200余次(H因子为20)。研究成果共获授权专利12项,其中2项已转让。先后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荣誉。 /p p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主要表彰在化学科学某一学科、化学应用、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奖励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并给与1万元奖金/人。截止到目前已有288人获得本奖,其中已有9人当选中科院院士,大部分获奖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并仍工作在科研一线。中国化学会于2015年4月启动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共有72人申报,经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审议、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决定授予程义云、关正辉、金一政、李震宇、刘涛、聂舟、汤平平、王博、袁荃、赵远锦2015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仪式将于2016年7月1日的第30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同期举办,以表彰10位获奖人在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绩。 br/ /p p br/ /p p br/ /p p /p p /p
  • 印度科学家获国际核化学和放射分析化学最高奖
    据印度教徒报载,印度萨哈核物理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教授Susanta Lahiri,在第十届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及应用国际会议上,因在重离子诱导的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示踪技术(tracer technique)、靶向变流和绿色化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2015年赫维西奖章(Hevesy Medal Award即George von Hevesy奖,是国际核化学和放射分析化学最高奖)。同获此殊荣的还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研究中心的Kattesh V. Katti教授。 Lahiri教授同时兼任霍米巴巴研究所的教授,在物理评论等期刊发表了近180篇论文,同时也是第117号元素的联合发现人(该元素于2014年5月7日被公布发现)。该教授积极参加国际领先的物理和化学领域合作研发,包括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特别是EURISOL(欧洲同位素分离在线放射性核束)的设计研究,以及放射性药物和超重元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Lahiri教授正在和他的团队使用低成本技术和少量化学制剂生成一种黄金纳米粒子,该研究属于绿色化学项目。他们使用极低的辐射量触发辐照分解,通过类似连锁反应使辐照分解得以扩展,最终形成纳米颗粒,从而实现“炼金术”,将廉价的铅转换为黄金。目前,大多数同类“炼金师”都在使用数十亿美元的粒子加速器,通过在无载体的放射性核素——微量汞、铊、铅、铋和钋中加入一定量的锂和碳离子,经辐照形成黄金。Lahiri教授和他的同事制造了一种“示踪包”(tracer packet),内含锰、铜、锌、钆、锗、砷和硒等微量元素,作为无载体放射性的示踪剂,在加速器中与一定比例氧的同位素、锂和碳离子相混合后,使用厚钴片进行照射。Lahiri教授称,除了一个项目是在CERN(由印方主导)中进行,其他项目都在印度BARC-TIFR Pelletron与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中心(Variable Energy Cyclotron Centre)进行。 注:我国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柴之芳院士,因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核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多种元素的先进放射化学分离流程,曾于2005年获得该奖,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人。
  • BCEIA2023电分析化学分会精彩预告:创新与机遇
    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电分析化学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W102举行,该论坛聚焦“创新与机遇”主题,围绕电化学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表面修饰与表征、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联用技术、纳米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分析化学等方向,邀请到24位国内电分析化学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召集人简介郭少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学士、中科院应化所博士(导师:汪尔康院士)、布朗大学博士后、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SC系列(24)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6万余次,2014-2022连续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化学、材料);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重要奖项;任Adv. Energy Mater.、Chem. Commun.、Sci. Bull.、Sci. China Mater.等20余个知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特邀报告人专家简介汪尔康,分析化学家。1952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1959年在捷克获博士学位(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J. 海洛夫斯基),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发表收录论文1000多篇,总引62,000多次。h指数115。国际大会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省部级奖14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发明专利40项。培养研究生100多名,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9人获优秀奖。己有5人入选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连续9次跨19年获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2017年在第十三届电分析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在第19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2021年7月1日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六十九年来为发展中国的分析科学做出重要贡献。专家简介1931年生于山东青岛。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86-1998),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出版专著、专论24部/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论文被他引6万余次,H-指数120。曾被聘为 美、法、日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6种国际学术刊物(Chem.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Biosens. & Bioelectron.等)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进行报告100多次。培养100多名研究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90多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 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5人, 获中科院优秀奖的14人,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1人。近期归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毕业研究生中获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创优支持计划2人,优秀毕业生1人。在培养的研究生中,己有1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近期有12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董绍俊先生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共三届),“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十二届),及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首届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在全国第十八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2020年在第十四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上获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连续9次跨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ISI Web of Science)。专家简介杨秀荣,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于瑞典隆德大学分析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曾任国家863、973、科技攻关、重大基金等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ACS Nano. Chem Commun、Anal Chem、 Sci Rep等发表SCI研究论文278篇;总引用5000多次,h指数为41;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54次,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授权5项;发表国内外专著5篇章;合作研制多种新型分析仪器,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三),分析化学梁奖等;被聘为《分析化学》等4种刊物编委;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化学会分学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兼职。培养研究生4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者30人。专家简介李景虹,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获化学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双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李景虹学风端正,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电化学及能源环境电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47,000次,H-index 109。2015-2019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有关生物传感研究工作之一入编了被广泛采用的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化学:中心科学》美国著名大学教材的第12-14版(2010-2020年版权)。他始终坚持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师、Eli Lilly 亚洲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等,为我国化学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近40人成长为教授、副教授等科教中坚力量。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Small Methods, Materials Today Adv., 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编委或副主编、并积极参与推动中国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他是九三学社社员,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的科技、教育、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等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报告摘要Reaction time manipulation is a key issue that accompanies the field of chemistry. Although the onset time of chemical reactions can be manipulated by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optical methods, its chemical control remains highly challenging. Herein, we report a new approach for manipulating the emission onset time of chemiluminescence (CL) reactions using a chemical timer. Redical scavenger thiourea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postponed CL emission ofluminol analogues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e delay was attributed to a slow-release-scavenging mechanism, which was found to b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various types of CL reagents such as L012, luminol, N-(4-Aminobutyl)-N-ethyl isoluminol (ABEI) and OH• scavengers such as catechol, dopamine, o-phenylenediamine, gallic acid, pyrogallic acid, ascorbic acid, catechin, p-phenylenediamine and hydroquinone.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powerful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CL kinetics using chemical timers, which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bioassays, biosensors, CL microscopic imaging, microchips, array chips and informatics.专家简介崔华,1990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同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其间曾先后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作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国内分析化学的最高奖项),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十大杰出妇女”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2015-2016年任国际生物发光与化学发光理事会成员。已在Nat. Commu.、Chem. Sci.、Proc. Natl. Acad. Sci. U.S.A.、Anal. Chem.、Chem. Eur. J、J. Phys. Chem. B & C、Chem. Comm.、 Biosens. Bioelectron.、Analyst等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目前担任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编委。报告摘要水作为最常用的溶剂分子,其特有的氢键、偶极结构对许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双电层的重要组成成分,水的局部结构和取向将极大地影响双电层的静电性质,其在固/液界面随外部电场演变的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从分子水平上获取界面、底物、产物、离子、水等组份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信息仍然是表界面科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发展了真空条件下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与电化学联用方法,利用电位、离子、光照等多重扰动,系统探究了双电层中水的结构对界面电位和电容的影响,进一步与限域策略结合,实现了对界面相互作用力的精准解析与调控。专家简介姜秀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学研究所。2006年-2010年先后在德国Bielefeld大学、德国ULM大学及德国Karlsruhe技术研究所从事洪堡学者及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独立科研团队。主要从事谱学电分析化学分析、纳米尺度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抗肿瘤研究。迄今,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仪器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Fundamental Research 编委。专家简介鞠熀先教授,1964年11月生,1986、1989、199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6-1997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9年任南京大学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教育部教授、2009年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Front. Chem.: Anal. Chem.》主编,《Sensors》、《J. Anal. Testing》、《Telomere & Telomerase》副主编,《Electroanalysis》、《Trends Anal. Chem.》、《Anal. Lett.》、《Chemosensors》、《中国科学:化学》(2006-2018)、《化学学报》、《Chin. J. Chem.》,《分析化学》、《Open Biomarkers J.》等刊编委。研究方向为生物分析化学与分子诊断,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临床分子诊断。报告摘要外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外泌体由细胞通过胞吐作用产生,被靶细胞摄取,可在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外泌体可以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并且在体液中的丰度较高,因而已经成为一种富有潜力的液体活检标志物,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外泌体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急需发展外泌体检测的新方法。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化学信号进行检测的技术,不仅整合了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的优势,而且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易于操作等优点,为外泌体的简便、快速、灵敏检测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生物传感器来说,传感器基体材料的性能对传感器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纳米材料优异的性能所设计的生物传感方法在提高其灵敏度和精确度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并被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其中,金属/共价有机框架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以金属/共价有机框架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基体材料,并利用其独特性质负载电化学活性分子,同时结合多种信号放大策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建立了若干快速、灵敏和特异的外泌体电化学分析新方法,有望为癌症的早期诊断、进展预测及精准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专家简介李根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1994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跨学科在生化系做博士后,1996年5月出站并留生化系任教,1996~2000年为副教授,2001年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1998~2000年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物系、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学系做访问学者,1999.1~2010.5任南京大学生化系系主任,2006年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2008.11~2011.10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先后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十、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十一、十二届理事会理事,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的副主编以及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报告摘要限域效应可以显著改变分子传输和反应动力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能源等领域。然而,纳米尺度空间的受限反应环境十分复杂,发展高灵敏度和高分辨化学测量方法,对探索电化学反应在纳米受限空间的限域效应及多孔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开发了基于介孔材料负载三联吡啶钌纳米反应器的电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从单分子水平原位观察和验证了纳米限域孔道对电化学发光反应的增强效应和传质过程,实现了复杂体系中单颗粒的电化学动态测量,并对细胞表面的膜蛋白进行了高分辨成像和可视化分析。专家简介刘宝红,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中心PI。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流控分析、生物传感与单分子检测等。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学者、启明星计划等,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SCI论文两百余篇,被引用九千多次。Analyst副主编,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专家简介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入选者。长期致力于卟啉的仿生界面电子转移机理、仿生界面电子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界面可视化传感,荧光探针生物监测平台的构建等传感和污染物检测/监测方法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Small, Anal.Chem.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荣获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第四届青年教师奖”和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奖励。现任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报告摘要Electrochemical sensing methods aiming at provid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spatiotemporally resolved picture accurately describing the chemical events during a physiological or pathological process have been facing big challenges in directly monitoring biomolecules in vivo. One of the long-standing obstacles is the selectivity issu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umerous species displaying similar electroactivities on the probing electrode surface and thus overlapped potential windows for detection. To tackle this challenge, we have formulated an idea on engineering the electrode interface chemistr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s of target molecules on the formal potential axis. For target molecules showing thermodynamic dominance in terms of lower formal potential for oxidation or higher formal potential for re多项技术产业化,在100多个国家使用。以上报告内容由BCEIA2023组委会提供欢迎扫码报名参加BCEIA2023
  •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更名为《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为适应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更名为《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刊号CN 11—6005/O6)是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办的无机分析化学专业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包括岩矿分析、冶金分析、材料分析、环境分析、化工分析、生物医药分析、食品分析、仪器研制、综述评论、技术交流、信息之窗等栏目。   作为全国性的专业科技学术期刊,《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将本着“读者第一、作者至上、以人为本、以质为根”的办刊理念,主要报道无机分析化学领域科研成果、最新发展方向,服务无机分析化学新技术的推广,促进无机分析化学工作人员科研素质提升,推动无机分析化学技术行业发展和进步, 全方位为从事无机分析化学及相关技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   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和业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精心呵护下,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无机分析化学》一定会成为无机分析化学界技术交流的平台以及企业和同行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将越办越好!   2011-3-10
  • 分析化学 — 我们身边的化学
    由中国化学会和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于9月24日上午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ldquo 分析化学 &mdash 我们身边的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mdash Science we need&rdquo 。 会议现场 据会议执行主席林金明教授介绍,本次会议收到上百篇论文摘要,涉及分析化学各前沿研究领域。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外分析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并有近百篇论文作为口头报告或墙报展讲方式进行交流。 Executive Chair: Prof.Jin-Ming Lin 会议首日共有5位分别来自瑞士、日本、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分析化学家做大会报告。这些报告部分反映了当下分析化学学科在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 首先,敞开式离子源质谱技术(例如:二次电喷雾电离源,SESI)依然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并且其应用也由初期的毒品、爆炸物检测开始向疾病诊断、药代动力学研究、病人用药量的控制等方面拓展。不过,距离相应的商品化便携式仪器的开发完成尚有一段距离。第二个所反映出的研究热点是单分子或单细胞检测方面,例如使用扩展纳流控技术,以提高分离效率及捕获目标分子的能力。第三、传统分析技术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发展实时&ldquo 可视化&rdquo 色谱分离技术结合非接触重复扫描电导检测技术以提高毛细管离子色谱检测的性噪比等。(主编当班) Prof.Dr.Renato Zenobi Prof.Takehiko Kitamori Prof. Xiurong Yang Prof. Purnendu K Dasgupta Prof.Dr.Ulrich Schreiber
  • 教育部推荐多个分析化学项目申报2014国家科技奖
    日前,教育部对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形式审查结果进行公示,拟将形式审查合格的自然科学奖项目435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2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505项(其中,推广类通用项目33项),专利奖通用项目8项、直报国家自然科学奖34项、直报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2项、直报国家进步奖通用项目41项进行公示。   其中,生物医学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新技术开发及其示范应用,蛋白质组高效富集、酶解和质谱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蛋白质定量及活性表征的电化学研究,环境友好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多组分同时分析的方法研究,腐蚀电化学仪器方法的创新及应用,微结构光学测试技术及其应用,新型X射线器件及其微纳检测系统等分析检测项目均在上述名单内。   仪器信息网特别将上述9个分析检测项目的完成单位、项目团队以及项目成果摘选如下,以飨读者。   项目名称:生物医学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   完成单位:深圳大学   完成人:屈军乐,牛憨笨,邵永红,许改霞,陈丹妮,于斌   项目介绍:该项目提出了光谱分辨多光子荧光快速显微成像技术和部分受体光漂白的FRET方法,研制了同时时间和光谱分辨的多焦点多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开发了新型高效高稳定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进行了应用验证 发展了同时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多焦点多光子显微结构和功能成像技术,并在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得到应用等。   项目名称: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新技术开发及其示范应用   完成单位:福州大学,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宝特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陈国南,付凤富,张兰,杨方,林志杰,邱彬,郭隆华,林子俺,林振宇,黄晓蓉   项目介绍:该项目成功开发了用于水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形态与价态分析的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仪 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联用及新型毛细管电泳/加压毛细管电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平台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FITT-2001农药残留快速测试仪等便携式,快速,低成本检测仪器及配套的试剂盒和速测卡以及用于复杂样品体系的前处理设备AutoSPE-06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   项目名称:蛋白质组高效富集、酶解和质谱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   完成人:杨芃原,陆豪杰,刘宝红   项目介绍:该项目发展了以微纳技术为特点的介孔等新材料富集蛋白/肽的新方法,鉴定了高背景下的低丰度蛋白 开展了低丰度和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和糖基化)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和快速酶解、高效质谱鉴定等研究工作 提出了低丰度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选择性富集、质谱有效鉴定新方法 研发了多种适合与质谱在线和离线联用的蛋白质酶解技术。   项目名称:蛋白质定量及活性表征的电化学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大学   完成人:李根喜,殷咏梅,孙丽洲,李昊,赵婧,曹亚,张凯   项目介绍:该项目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电化学技术研究蛋白质的新策略、新方法,实现了多种重要靶标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分析检测。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完成人:胡斌,何蔓,陈贝贝   项目介绍:该项目开拓了液相微萃取在无机元素及形态分析中的应用新领域,建立了毛细管微萃取与等离子体光/质谱联用新方法 还建立了液相微萃取、毛细管微萃取技术与色谱/等离子体质谱分离/检测手段联用分析新方法等。   项目名称:多组分同时分析的方法研究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人:张新荣,张四纯,邢志,那娜,韩国军,魏振威,文芳,刘月英,孔浩,武亚艳   项目介绍:该项目提出了用稀土稳定同位素探针替代荧光探针进行生物样品中多组分的同时分析、用阵列模式替代单一传感模式进行复杂多组分生物样品的识别的思想,指导设计了常压敞开式离子源进行阵列和成像分析工作 建立了化学发光阵列成像原理的快速、高通量催化剂筛选新方法,以及低温等离子体探针质谱成像新方法等。   项目名称:石墨烯的电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化学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人:李景虹,刘洋,王颖,唐龙华,陈达   项目介绍:该项目围绕石墨烯在电分析化学及生物化学分析领域的基础问题,在石墨烯电化学、石墨烯复合生物电化学界面的构建和石墨烯纳米探针、生物分子组装及成像等领域开展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建立了基于石墨烯的高灵敏免疫、核酸和酶电化学生物分析方法等。   项目名称:腐蚀电化学仪器方法的创新及应用   完成单位:厦门大学,广州市本原纳米仪器有限公司,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林昌健,卓向东,吴浚瀚,林理文,董士刚,田昭武   项目介绍:该项目成功研制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仪器和工业检、监测仪器,发明了多种实验室科研用和工业现场用的电化学微探针、传感器及测量技术,推进仪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检监测中的应用和拓展等。   项目名称:新型X射线器件及其微纳检测系统   完成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完成人:乐孜纯,董文,全必胜,梁静秋,付明磊,张明   项目介绍:对金属材料抛物面型二维聚焦X射线组合折射透镜的制作方法、跨接式纳米聚焦X射线组合透镜,以及基于X射线组合折射透镜的微束聚焦系统和扫描微探针系统开展了系统研究与研制。   项目名称:微结构光学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天津大学   完成人:胡小唐,胡晓东,郭彤,胡春光,陈津平,栗大超   项目介绍:该项目开展了反射差分光谱测量方法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提出了将白光干涉用于大面积阵列器件测量的新方法,系统研究了可动MEMS微结构的面内运动和离面运动的测量方法 构建了基于Linnik 型的测量系统等。
  • 梁敬魁院士获2011年卢嘉锡化学奖
    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获得者颁奖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仪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举行。基金会理事长洪茂椿院士,理事吴新涛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构所副所长黄艺东共同为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的获得者颁奖。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梁敬魁院士获得了两年一度的卢嘉锡化学奖,基金会向他赠送了卢嘉锡纪念铜像。   用基金的形式来激励科学创新、支持人才培养是卢老的夙愿。卢老逝世以后,2003年,由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和卢嘉锡先生的亲属发起,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成立,隶属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2005年由福建物构所和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共同举办了卢嘉锡学术思想研讨会,并第一次颁发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2006年,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每两年评一次卢嘉锡化学奖,每年评一次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用于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前沿项目,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迄今为止,基金会共评出优秀化学奖3名、优秀导师奖近50名和优秀研究生奖100余名。   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2011年度获奖名单如下:   卢嘉锡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梁敬魁 院士   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1、左景林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专业   2、丁立生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专业   3、付宏刚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无机化学专业   4、房贞政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   5、齐忠权  厦门大学医学院 外科学专业   6、卢昌义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1、温雨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物理化学专业   2、苏静  清华大学化学系理论与计算化学专业   3、戴昉纳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无机化学专业   4、徐振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5、青琳森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药物化学专业   6、金旭辉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   7、胜献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   8、高微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   9、杨士建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10、龚少龙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   11、刘尽尧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12、马秀芳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物理化学专业   13、黄逸凡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   14、侯旭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物理化学专业   15、梁海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   16、毕群玉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   17、崔春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化学专业   18、李文娟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材料化学专业   19、林生晃 西安理工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20、董志文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   21、梁捷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   22、黄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自然地理学专业
  •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江桂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江桂斌研究员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57年11月生于山东莱阳,籍贯山东莱阳。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环境化学》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建立了较系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方法体系,在新POPs的污染水平、传输与演变趋势、累积机理和毒性效应方面开展了长期研究,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发展了系列的色谱与原子光谱联用技术,解决了有机汞、有机锡和有机砷等常见化学形态的分析问题,部分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曾获2007年长江学者成就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江桂斌简介
  •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会契机 细数历年“梁树权奖”获得者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6月15日,在古城西安召开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上,中科院化学所毛兰群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钟鸿英教授荣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15d5e6a7-424b-47fd-b2fd-388f7b6cfda1.jpg" title=" IMG_4676_副本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梁树权奖”颁奖仪式 /strong /p p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是中国分析化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著名分析化学家梁树权先生出资建立。该奖项自1994年开始实施,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2-3人,旨在鼓励我国中、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献身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教育事业工作,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和推动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 /p p   截至2018年, “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已举办九次评选活动,共21位杰出分析化学工作者获此殊荣。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获奖名单 /span /strong /p p   1994年: strong 王小如 /strong (原厦门大学,现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strong 朱果逸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 /p p   1997年: strong 王柯敏 /strong (原湖南大学,现任湖南省人大常委), strong 杨芃 /strong strong 原 /strong (复旦大学) /p p   2000年: strong 胡继明 /strong (武汉大学), strong 晋卫军 /strong (原山西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 /p p   2003年: strong 杨秀荣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 strong 朱俊杰 /strong (南京大学) /p p   2006年: strong 邵元华 /strong (北京大学), strong 严秀 /strong strong 平 /strong (南开大学、江南大学) /p p   2009年: strong 张新荣 /strong (清华大学), strong 王建华 /strong (东北大学), strong 鞠熀先 /strong (南京大学) /p p   2012年: strong 吴海龙 /strong (湖南大学), strong 陈 /strong strong 义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strong 崔华 /stro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2015年: strong 邹汉法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strong 林金明 /strong (清华大学), strong 方群 /strong (浙江大学) /p p   2018年: strong 毛兰群 /strong (中科院化学所), strong 龙亿涛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 strong 钟鸿英 /strong (华中师范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noimg/ec1e76be-3a2d-411b-966e-f9eee5a9e39f.jpg" title=" timg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noimg/6a653cc9-3dae-43ae-a15d-a305a78dc844.jpg" title=" 201210272242582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noimg/b8d8c5ea-3ab6-470a-8523-566694970fa2.jpg" title=" 20155100342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往届“梁树权奖”颁奖仪式 /strong /p p br/ /p
  • 庞国芳院士获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年度最佳方法奖
    p & nbsp & nbsp & nbsp 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129次年会近日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秦皇岛检验检疫局荣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获得了今年的最佳方法奖,他研发的技术可以分析茶叶中的多种残留。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国家分析化学家协会成立于1884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产品、食品行业性国际标准化组织。之前,庞国芳被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授予哈维· 威利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5年9月AOAC年会 09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5ccb6de1-a354-483e-9f7d-7b6f98307d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颁奖现场 /strong /p
  •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闭幕 观分析化学进展与未来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6月17日,由中国化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西北大学、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圆满闭幕。本次会议主题为“分析化学进展与未来”,由大会特邀报告、主题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展讲等环节组成,吸引2500余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促进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p p   本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做了426场学术报告。15、17日两天的大会报告环节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综述了分析化学发展新形势。仪器信息网摘录报告如下,观分析化学进展与未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156ce9e-256d-47dc-b682-4caa8b7af8f6.jpg" title=" 汪尔康.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 /strong /p p   汪尔康院士说到,分析化学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中,经历了仪器化、电子化、计算机化、智能化再到今天信息化、仿生化的演变,已发展成一门由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与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分析化学是测量和表征的科学,社会和其他技术给分析化学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仪器设备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仪器仪表产值虽然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却关乎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发展分析科学的同时,也应重视仪器工具的研制创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5d08b73-d995-48b0-9c3b-e8c3689b0e5d.jpg" title=" 俞汝勤.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 /strong /p p   俞汝勤院士指出,随着数据海啸式增长,数据密集型科学探索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作为在化学各门中以获取与解析分析数据为己任的分析化学,理所当然地应特别重视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密集型科学探索第四范式新的机遇与挑战。需发扬信息化时代化学计量学/化学信息学在发展第三范式中的不俗表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新的作为,发展无愧于新时代、服务于化学及各相关领域的数据型科学,即现代分析化学,增进人类健康、环境及其他福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1bd4b0c-0687-4e1a-a31d-e726b6610c4b.jpg" title=" 陈洪渊.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strong /p p   陈洪渊院士谈到,分析化学迈入新时代,已逐渐向一门量测科学演变,包含更多的物性(理)内涵。分析化学的概念扩展到从物质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测量,包括各种物理立场的作用和化学反应(含生物反应),包括大至天体宇宙,小至细胞,分子间等电荷迁移、能量转换、物质运输等相互作用。进入21世纪,分析化学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显微成像分析、基因测序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陈洪渊院士认为诀窍在于创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a3ecd784-c39f-453d-9d90-d833a7aa9293.jpg" title=" 图片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十三届分析化学年会投稿情况统计 /strong /p p   据统计,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1671篇。从分布情况看,电化学内容的投稿论文数量最多,共330篇,占总投稿论文的20% 其次是纳米分析,投稿总计225篇,占比13% 随后是光谱与波谱分析,投稿196篇,占比12%。从学术分会的日程安排也可看出,电化学、纳米分析、光谱与波谱分析、色谱与分离技术、显微成像与生物分析5个分会场的口头报告数量都超过30个,人气十足。 /p p   单分子与单细胞分析是本次大会的热门之一,大会分设“单分子与单细胞分析”分会,投稿论文数量共48篇。单细胞内生物分子传导中的生命信号是一个未知领域。如何更精准、更原位、更实时地测定单细胞内生物分子在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定量变化,是分析化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之一。 /p p   质谱方面,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研究是当下热点,常压敞开式质谱、同位素质谱的关注度也居高不下。另外,国内近几年在质谱仪器的基础研究、应用拓展和产业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国产质谱仪器不断有成果问世。色谱的论文投稿集中在新型分离材料的研制应用 从投稿数量上看,光谱领域表面增强拉曼的研究方兴未艾。 /p p   此外,年会新设“高新分析技术论坛”,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领衔的15位学者介绍新时代的分析化学新技术。基金委化学部化学测量学项目主任王春霞在“基金论坛”上介绍化学测量学申请代码与资助格局。 /p p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董绍俊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国家纳米中心赵宇亮院士等33位专家学者也带来精彩报告,就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等内容展开交流,联袂打造一场分析化学的饕餮盛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6月15日大会特邀报告: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e675bfe-2943-4b2b-baaf-5cfaeca239e3.jpg" title=" 董绍俊.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开拓新型纳米酶及应用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1406a12-80a3-4e9d-80cb-701d447e3957.jpg" title=" 江桂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细颗粒分析方法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40dbbcd-c92e-4fb7-8a0d-ee104dcdf0ab.jpg" title=" 唐本忠.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ioanalyses by AIEgen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79827bb7-81d1-4dcd-9484-8253f06e9f63.jpg" title=" 田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Luminescent Supramolecular Systems for Potential Sens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285dd58d-69e2-4742-b390-6b1403f37625.jpg" title=" 刘买利.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研究所刘买利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1H-14N NMR方法及其生物学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1d040ec-dc2b-4cae-ba23-5488b4570a08.jpg" title=" 邵元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邵元华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玻璃微、纳米双管的制备、表征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5e0f584-cac7-4393-a1d2-17795ffb1ae2.jpg" title=" 鞠熀先.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细胞表面糖基与细胞内蛋白质糖基化的原位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1c2f6dd5-1fc3-4545-a589-0f78d1375dfe.jpg" title=" 刘虎威.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敞开式离子化质谱用于蓝细菌活体表面脂质组学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fc9915d-6267-44b9-9c84-cf73e0e64254.jpg" title=" 任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厦门大学任斌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时空分辨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141fc9c-6c04-43a9-8dcf-251cbaf363a1.jpg" title=" 张学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技大学张学记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纳米诊疗一体化进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f4d04ae-a643-41c8-9d4b-465a45e0b614.jpg" title=" 严秀平.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江南大学严秀平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功能化长余辉纳米粒子的生物分析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af6feee-d068-49a3-9109-6c3bc790fa84.jpg" title=" 朱俊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朱俊杰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于等离子体显微镜的纳米生物传感技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ec2014b-bf47-40c3-a16d-980eed527894.jpg" title=" 樊春海.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有序界面构筑与生物传感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13deff7e-dd73-4ae8-8d0b-06255e302661.jpg" title=" 亢晓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北大学亢晓峰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仿生和天然膜蛋白的组装及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f0fd5f7-febe-486c-b2b3-1f24585f452c.jpg" title=" 杨帆.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帆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分析化学-打造国际化精品中文科技期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5faedd1-a977-4d33-ad9f-39fa4a8b0d0b.jpg" title=" 郝临晓.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化学会郝临晓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化学会旗舰新刊CCS Chemistry 介绍》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6月17日大会特邀报告: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efdf4ca-3110-4764-acf5-a91fc65b0b29.jpg" title=" 张新荣.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质谱流式细胞检测方法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4b59f01-4910-44a1-a7f8-3f4d86fbdbc9.jpg" title=" 毛兰群.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兰群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活体电分析化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1c493ad-3545-4fcd-bd23-a61b69ef43e3.jpg" title=" 李景虹.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单体电化学:从单分子、单粒子到单细胞分析化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11fd24c-900f-4341-8591-b7f6027790e1.jpg" title=" 龙亿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纳米孔道限域传感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cc0bb36-b937-48e3-a9fd-675ef686ffd8.jpg" title=" 赵宇亮.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纳米中心赵宇亮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纳米生物效应及其化学生物分析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40ea73c-39c2-4bf0-9395-be88ca0264bb.jpg" title=" 逯乐慧.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逯乐慧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聚多巴胺黑色素为载体的纳米探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1bdc931-c401-4c0f-b888-49df587bc037.jpg" title=" 蒋兴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纳米中心蒋兴宇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结合微流控芯片和纳米技术提高生化分析的效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6be856f-bcb0-4ba7-8de0-8e04a2a944ae.jpg" title=" 夏兴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电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4dc16d2-5f20-4548-ae88-2f30fab9f447.jpg" title=" 张晓兵.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湖南大学张晓兵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性能荧光生物成像探针的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2f2b124d-2a3c-4ea1-ade8-b0bf535398f2.jpg" title=" 高学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学云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于团簇分子的临床原发癌转移风险评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76e543a-0710-4285-b343-6916e490711f.jpg" title=" 江云宝.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厦门大学江云宝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于Ag+-硫醇配位聚合物的光谱传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b50583f-0253-4b67-b6e1-a37519f97bde.jpg" title=" 庞代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量子点:从生物标记、示踪、成像到光电显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899e7f9-619b-4fa1-ad28-552692e60527.jpg" title=" 刘宝红.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复旦大学刘宝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微纳分析系统用于单细胞生物分子高灵敏度检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82abacb-9063-4986-b20f-1a3eb5a767d0.jpg" title=" 牛利.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广州大学牛利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面向生物分析应用的分析仪器设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1b2fc8a2-bd58-4856-a137-af32ad657bac.jpg" title=" 卢小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天津大学卢小泉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卟啉电化学与生物传感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668916e-40d8-411f-a055-403c60197085.jpg" title=" 杨小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北大学杨小峰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物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6233362-ccc2-47ae-aac6-0f01bf3c3152.jpg" title=" 刘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刘麟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未知化合物探索的解决之道-岛津全新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系统》 /strong /p p   闭幕式上,大会颁发仪器信息网优秀墙报奖,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仪器信息网市场拓展经理陈丽英为20位获奖者颁发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7972857e-0395-4bad-9f0d-7146238f08f6.jpg" title=" IMG_564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赞助优秀墙报奖颁发 /strong /p
  • 吴海龙、罗海彬、裴剑锋3位学者获计算机化学奖
    p   11月14至17日,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协办。 /p p   会议以“计算化学与精准药物设计”为主题,分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与分子设计、化学理论计算与过程模拟和精准药物设计与精准医学四个分会场,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在计算(机)化学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深入探讨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联系,推进我国计算机化学的健康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836652a-0707-4e2c-8eb4-3cad83766147.jpg" title=" 1_副本.png" alt=" 1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教授蒋华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e016cab-5558-44f1-bd76-f42ba83009a6.jpg" title=" 2_副本.png" alt=" 2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本次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石乐明博士 /span /p p   大会报告精彩纷呈,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石乐明教授主持,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助推药物设计”的报告,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鲁先平博士做了题为“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化学基因组学的新药研发”的报告。 /p p   据了解本次大会参会代表600多名,8个大会报告,4个分会场,137个口头报告,逾150篇墙报。大会期间,颁发了2019年度(第二届)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计算机化学奖”,该奖设立三类子奖:“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计算化学家奖”。本届终身成就奖空缺。获得本届“杰出贡献奖”的是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8c057af-72db-401a-bac7-5ec8c2f95bd9.jpg" title=" 3_副本.png" alt=" 3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国际著名药物化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王少萌为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颁发杰出贡献奖证书 /span /p p   strong  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介绍: /strong /p p   吴海龙,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计量学方法和应用研究,发表研究论文逾300篇。荣获200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等学术奖项。培养毕业博士生28名、毕业硕士生70多名。 /p p   获得本届青年计算化学家奖的分别是中山大学罗海彬教授和北京大学裴剑锋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54f9c08-deb6-4d01-9454-7acdbb746274.jpg" title=" 4_副本.png" alt=" 4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从左到右依次是中山大学罗海彬教授、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和北京大学裴剑锋教授 /span /p p   strong  青年计算化学家奖获奖人员介绍: /strong /p p   裴剑锋,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药物设计研究,在 JACS、PNAS、NAR、Nature 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多篇, 申请获得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 8 项。主持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国家项目。获得过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 /p p   罗海彬,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获得者,SCI期刊Chem Biol Drug Des、药学学报(英文版)、药学研究编委。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从事抗老年性痴呆、肺动脉高压、糖尿病、哮喘等药物靶标结构生物学和发现研究,重点构建基于靶标磷酸二酯酶(PDE)的药物筛选体系,并进行相关的药物分子设计、有机合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p p   据悉,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终身成就奖”奖励多年为计算机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为本领域的最高荣誉 奖励名额根据提名情况设定。 “杰出贡献奖”奖励为计算机化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在某一领域中做出了完整、系统、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科技人员 每届奖励1名。 “青年计算化学家奖”奖励在计算机化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45周岁以下),每届奖励2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1a2959b-9554-43cd-89a8-efcdce7bfe4f.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2019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合影 /span /p
  • 生物分析“闪耀”分析化学年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0月27-29日,“第十一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每三年举办一届,此次参会人员近1700人,征集论文1500余篇,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本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做了将近350场学术报告,其中,大部分报告内容集中在生物分析领域。例如,在27日的13场大会报告中,最少有10场报告是涉及生命科学内容的。大会报告题目见附录。   生物分析为何如此之热?   俞汝勤院士:“分析化学为生命科学服务并与之融合是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生命科学的特征之一是其研究对象包括人类自身是极其复杂的体系,这种对象的研究带来十分庞大的数据量,用“数据爆炸”似乎还不能加以表达,化学计量学家用了“数据海啸”这样的名词来形容。“化学计量学的思路是将从混合物获得的混合信号以用数学方法分离,只要找出与混合物中各单一组份对应的信号,就等同于所寻求的质谱分析前彻底的物理化学分离,而数学分离比彻底的物理化学分离容易实现,成本低,是真正意义的‘绿色’分离方法。这可能显著简化‘鸟枪法’蛋白质组研究。”   林金明:“生物分析‘大热’正是符合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将分析化学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000多年前即开始的元素分析阶段 之后是已有100年历史的有机分子分析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最近10年的生物大分子分析阶段,例如生命组成单元、蛋白质、基因等的分析。   庄乾坤:“申请项目多集中在生物传感器技术”   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也提到,“目前各位学者申请的项目多集中在生物传感器技术,以解决重大疾病诊断问题为目的。”   邵学广教授:“分析化学研究应该百花齐放”   “大家都去做生物分析是不对的,分析化学研究应该百花齐放”,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说,“未来,我仍将继续坚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不会转向大分子分析。”   “原子光谱,或说无机元素分析向何处去?”   陈杭亭:“由于毕业、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压力,大家纷纷转向了纳米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   《分析化学》主编陈杭亭研究员指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原子光谱研究的论文发表又较困难,而纳米材料、生命科学等方面论文交容易发表。大学生出于毕业压力,而教授专家则存在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压力,纷纷转向了热点领域。”   张新荣教授:“立即转向?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但努力有所突破,把一条冷板凳想办法再坐热?”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谈到,“前十届的分析化学年会皆是和原子光谱学术会议一起举办,也就是说原子光谱在分析化学研究中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但在这届分析化学年会的9个分会场(原子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及波谱分析、纳米分析化学、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化学、仪器装置交流专场、青年论坛、国家基金论坛)中,除国家基金论坛之外,原子光谱分析分会场是报告数最少的一个会场,并且在为数不多的报告中,还有一些化学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报告。”   “分析化学研究热点、研究方向已向生物大分子分析转移,原子光谱乃至元素分析技术处在非主流位置,研究论文不容易被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成果的被关注度也在降低。”使得张新荣教授不得不发出,“原子光谱,或说无机元素分析向何处去?”   张新荣教授一直在寻求无机分析与生命科学研究有哪些交叉点、怎样才能使元素分析在生命科学中发挥作用,所以此次报告中,张新荣教授介绍了其关于无机质谱ICP-MS在生物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主要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与ICP-M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生物大分子,为原子光谱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张新荣教授提出,“就科学研究而言,对于一个已经变冷的研究领域,如原子光谱分析,一个方法就是立即转向,放弃现有的研究领域,追逐热点,使自己不要落伍。另一个方法就是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但努力有所突破,把一条冷板凳想办法再坐热。也许后一条路走通了会更有成就感?”  附录: 序号 报告人 题 目 单 位 1 汪尔康 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及其生物分析应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 陈洪渊 光电化学生物分析法研究 南京大学 3 俞汝勤 化学计量学—分析化学应对“数据海啸”挑战的强力手段 湖南大学 4 姚守拙 基于核酸与多肽的新型传感器研究 湖南大学 5 董绍俊 分子计算逻辑体系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 庄乾坤 分析化学创新研究与基金申请 国家基金委 7 张新荣 无机质谱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 8 邵元华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及其在软界面电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 9 陈国南 基于工具酶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应用 福州大学 10 杨芃原 糖蛋白的定量鉴定新技术 复旦大学 11 王柯敏 纳米生物探针在复杂生命体系中的应用新进展 湖南大学 12 庞代文 病毒单颗粒动态示踪新方法 武汉大学 13 杨秀荣 食品毒素赭曲霉素A和违禁食用添加剂瘦肉精的分析检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岛津助力江西省第六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创办于1921年的南昌大学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ldquo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rdquo 和&ldquo 英雄城&rdquo 美誉的南昌市。值南昌大学创办90周年之际,由南昌大学承办的江西省第六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11月17日在前湖校区前湖大厦举行。岛津公司为此次研讨会全面提供了赞助。岛津公司自1875年创立之初一直到1950年,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教育行业,为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工具。在成长为世界著名分析测试综合厂家之后,对教育领域的关注依旧。岛津公司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种方式为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中国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来自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等院校的60多位专家、老师参加此次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报告。会议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庄乾坤教授主持并发表致辞。庄教授一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化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情况和分析化学相关课题的增长趋势,勉励江西省高校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再接再厉,申请更多课题,发表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对当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讲解方法提出真知灼见,寄希望高校广大的分析化学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培育更优秀的学生。 研讨会现场 受南昌大学邀请,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的郭帅先生发表了题为《岛津色谱质谱技术最新进展》的报告。报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岛津公司介绍;岛津高端气相气质产品;岛津高端液相液质产品。岛津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产品丰富且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岛津公司的高端气相气质产品包括GCMS-QP2010 Ultr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MDGC-GCMS多维气相气质联用仪、GC× GC-qMS全二维气质联用仪以及GPC-GCMS在线联机处理系统等。岛津公司的高端液相液质产品包括Nexera UHPLC LC-30A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MS-8030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LCMS-IT-TOF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岛津公司始终秉承&ldquo 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rdquo 的创业宗旨和&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的经营理念,不断钻研领先时代、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开发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全方位支持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的科研需求。 岛津公司市场部的郭帅先生发表报告 此次会议结束之际,南昌大学理学院倪永年教授作总结发言。倪教授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在促进江西省高校分析化学领域学术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衷感谢岛津公司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能为江西分析化学的发展出一份力,岛津公司也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宝特科技助力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江西省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增进各高校分析化学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3-25日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本次会议围绕质谱分析、电分析、纳米技术应用、化学计量学等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来自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专家、老师参加此次会议,会议邀请了多位分析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不同专题进行了讨论。宝特科技作为本次会议的特约仪器厂商,在会议现场以展台方式向与会者展示产品莱弛Emax高能球磨仪,并介绍其他合作厂家的主打产品——Elementar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GE总有机碳测定仪、Frontier热裂解仪、赛默飞分析仪器以及睿科仪器样品前处理产品等,引起众多与会老师与同学的关注;宝特现场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对咨询的客户做出热情的回应,对客户所提的疑问之处对答如流,通过实机展示加深客户对仪器的了解。宝特科技和国内外知名的仪器设备厂家建立了长期的代理与合作关系,并不断加强和世界著名的分析仪器公司合作,以专业的知识、快速的反应、有效的沟通来解决您在仪器选型采购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您提供从咨询、选型、定货、安装调试、用户培训、维护保养到维修等一系列的全程服务。我们一直在“成为厂家可靠的合作伙伴,客户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路上不断前行着,拼搏着。
  •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西安召开 两大奖项颁发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6月15日,由中国化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西北大学、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在古都西安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25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共话“分析化学进展与未来”。 /p p   2018年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的百年诞辰。本次会议的召开,也是为了纪念高鸿院士作为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分析化学事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6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c42c5e4-359e-404e-a064-154aae4b5b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54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c4592ad-b869-4979-b3f9-f7b5b3d1dce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开幕式现场 /strong /p p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每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参与下,现已发展成为行业内最高端、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本次大会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担任主席,会议规模相比往届创新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545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05355dc-1a76-412c-81fd-652428a024c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大会执行主席、西北大学亢晓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58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d862c38-3f66-4530-9f7d-fc34058d875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杨秀荣院士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61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2d72409-59aa-458b-877b-3068f1e5959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邓理副主任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64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80cea34-a17c-4ab0-8bac-aa54502ed89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西北大学郭立宏校长致辞 /strong /p p   开幕式上,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宣布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中科院化学所毛兰群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钟鸿英教授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67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1363901-622e-48f5-a782-dbcd808bd59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颁发 /strong /p p   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宣布“中国青年化学家奖”,由中国地质大学夏帆教授、北京大学郭少军研究员获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69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a915a4d5-4f61-4ed3-8b23-564ae878293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青年化学家奖”颁发 /strong /p p   开幕式后,汪尔康院士、俞汝勤院士等18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在15-17日,大会设立5个论坛:新时代分析化学-高新分析技术论坛、基金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分析仪器与装置前沿论坛、女分析化学家论坛和14个主题学术分会:电分析化学、显微成像与生物分析、纳米分析、光谱与波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与分离技术、食品与药物分析、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蛋白质分析、环境分析、微流控芯片与微分析、核酸分析、单分子与单细胞分析和聚合物诱导发光分析,促进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p p   大会同期还举办新技术、新产品与分析新仪器展,吸引30余家科学仪器及耗材厂商积极参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专题报道: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176,240)"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t/ccsncoac2018" target=" _blank" http://www.instrument.com.cn/zt/ccsncoac2018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坛墨质检.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7169762e-fdce-4de6-92fa-c4e76f4f968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坛墨质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日立高新.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2b9a706-dc63-49ff-90f5-03af7abc295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日立高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赛默飞.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a57cf60-5c50-48ee-a158-92a3b3c255b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赛默飞世尔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珀金埃尔默.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1768c38-1b92-41d2-b85f-c343dfb9d80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珀金埃尔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耶拿.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1a2023c-5689-4f8a-9cec-a4adf94f2c6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耶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海洋光学.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2b5b3030-ddbe-4a59-b125-44c8f98e8fe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海洋光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迪马科技.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9386b7f-3e5b-463b-b462-72c30b5fa86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迪马科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江苏东华.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b11a0e5-d33e-48e8-b3a7-7b5e11da1bc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江苏东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武汉高仕睿.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79992ab-d07a-426d-b25b-734f09f625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武汉高仕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正通远恒.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f27cdab-4ecd-474d-84d5-2510c28d00d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正通国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毕克气体.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40062c0-8b47-4fff-9265-c31a17c3692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毕克气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雷迪美特.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05afc52-7987-4320-82ef-6f4b597b9b7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雷迪美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上海辰华.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7fb65ac-50a3-42b0-a4d5-43383bd97c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上海辰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天津兰力科.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fb3b910-1f38-4514-8be9-288e07cf806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天津兰力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赛多利斯.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a15107c5-03be-49b5-adb0-c2f3eb3cbf8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赛多利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普兰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912ea38-9b0b-48a0-ab09-ea2a82f9d7d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普兰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天津德尚.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bd5ac2e-2b55-42ac-9ee1-21799a5bba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天津德尚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必达泰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b3d653e-80da-4d6a-b00d-e21305d9de4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必达泰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安东帕.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322ee66-8628-4f56-9323-e4426d8f876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安东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瑞明生物.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3c5d2d9-cf1c-4a6f-a625-1900df55bfe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江苏瑞明生物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希森美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115cc0a5-75a5-4f12-841d-8f915e0bf13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希森美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众信恒通.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6700d2b-0161-482b-a233-fc6262354dd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众信恒通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西安迈瑞.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1f0a9f5-1296-41c7-be18-d190265e0c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西安瑞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伊诺凯.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a6702aea-0058-4ff4-993b-0ad15fd8d07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伊诺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4788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5dec517-4f65-432c-9a50-2aa40cebc75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上海速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5131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ddee942-e4e6-4c19-ac99-866771aba79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武汉科斯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西北大学.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379ef9d-7c7a-4b3a-bb7f-ac9108799b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西北大学苏州普瑞马斯科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GAMRY电化学.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a9a5a1a-6a8b-4152-ae22-bf9bdfa80ea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美国GAMRY电化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616065202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26d1258-2afc-4b51-8cc6-d517bb59a6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p p br/ /p
  • 因特网上的分析化学资源
    因特网上的分析化学资源可通过WWW(World Wide Web)浏览器、email和文件传输(FTP)等方法获得。然而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里仅与分析化学有关的信息网站就有数千个之多,在此只能对有关的Web网站和email的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 ACSWeb和TrACWeb   (一) ACSWeb   ACSWeb是美国化学会(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站点,它的网址:www.acs.org。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化学站点,全面介绍美国有关化学方面的信息,如化学工业及产品、化学教育、科学研究、出版期刊著作、化学学术交流活动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学文摘(CA CHEMICAL ABSTRACTS)服务,它摘录了世界各国主要化学期刊的论文摘要和专利,现已有化学文摘和专利1400   余万条和1800余万种物质,拥有完备的数据库和档案。它有188个链接,34个技术服务部。在ACSWeb的主页(Home Page)上有11项目录,分别为   Membership. ChemCenter. Office of Industry Relztions.   Publications. Education.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Government Affairs. Belmont.   Local Sections and Technical Divisions. 1998 ACS Elections   (二) TrACWeb   TrACWeb是Trende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趋势)站点,它的网址:   www.elsevicer.nl/homepage/saa/trac/。它以短小精悍的论文介绍在分析化学领域内最前沿的课题,包括分析仪器设备、生物化学、生物技术、临床化学、环境化学、法庭化学、实验室自动化、材料科学、药物化学、过程分析、表面科学和毒理学等。在TrACW的主页有15项目录近百个链接,可以一层一层展开,深入查找。另外还可以从本站点转入其他分析化学站点。使用极为简单方便。在&ldquo Trende Analytical Chemistry&rdquo 期刊上已开辟因特网专栏(Internet column),介绍因特网上的有关分析化学站点信息。   二、因特网上的分析化学信息网站   (一)各国化学学会协会网址   1. ACS www.acs.org   2. Analytical Division www.nexus.chemistry.duq.edu/analytical/analytical.html   3. AOAC: www.aoac.org   4.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www.electrochemical.org/ces/ecs.Html   5. FACSS: www.facss.org/info.Html   6. IUPAC: www.chemistry.rsc.org/rsc/iupac.Html   7. PittCon: www.pittcon.org   8.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www.chemistry.rsc.org/rsc /   9. Society for Applied Spectroscopy: www.esther.la.asu.edu/sas/society.html   10.Derwent: www.derwent.co.uk   11.Questel-Orbit: www.bedrock.com/patents   10,11为专利网址。   (二) 各国化学公司网址   1. Aldrich-Sigma: www.sigma.sial.com   2. Argus Chemicals: www.textnet.it/argus/argus.html   3. BOC Gases: www.science.com.au/boc/welcom.html   4. Calgon: www.calgon.com   5. ChemSOURCE: www.chemsource.com   6. Dow Chemicals: www.dow.com/specialty/index.html   7. Eastman Chemicals: www.eastman.com   8. Fisher: www.sigma.sial.com   9. Fluka: www.sigma.sial.com   10.Glas-Col Lab Products: www.glasco.com/storefront.html   11.InterLab: www.interlab.co.uk   12.Jepson Bolton: www.jepbol.com   13.Labglass: www.pages.prodigy.com/labglass   14.Mettler-Toledo: www.mico.mt.com   15.Technical Class: www.csn.net/rbihier /   16.TrippNT: www.tripnt.com   17.Whatman: www.whatman.com/html/products.html   18.WWW Chemicals: www.chem.com   (三)化学仪器设备制造商网址   1. ATI-Mattson www.netopia.com/ati-inst/matson.html   2. ATI-Unicam: www.netopia.com/ati-inst/unicam.html   3. Beckman: www.beckman.com /   4. Brucker: www.ir.soft.brucker.de   5. Coherent: www.techexpo.com/firms/coherent.html   6. Dionex: www.dionex.com   7. Finnigan: www.finnigan.com   8. Hitachi: www.hii.hitachi.com   9. HP: www.dmo.external.hp.com:80/apg/products/products.html   10.Jasco: www.jasco.co.jp /   11.Jeol: www.jeol.com   12.Keithley instruments: www.keithley.com   13.Kratos Analytical: www.kratos.com   14.Millipore: www.millipore.com   15.National instruments: www.natinst.com   16.Nicolet: www.nicolet.com   17.Perkin Elmer: www.pe.com   18.Rheodyne Valver: www.rheodyne.com   19.SGE: www.sge.com   20.Shimadzu: www.shimadzu.com   21.Spectracell: www.netaxs.com   22.Teknevent: www.la.inetr.net/teknivent   23.Thermo Jarrell-Ash: www.tja.com   24.Varian: www.varian.com/inst/index.html   25.VGO rganic: www.vgorganic.co.uk   26.VG Isotech: www.vgorganic.co.uk   27.Wartes: www.waters.com /   (四)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有关化学和分析化学)公司网址   1. Beilstein: www.beilstein.com (软件和数据库公司)   2. Biosym: www.biosym.com   3. Cambridge: www.camsci.com   4. Chemical Concepts: www.vhgroup.de/cc /(软件和数据库公司)   5. Chem Innovation: www.cheminnovation.com   6. Hyper Chem: www.hyper.com   7. Infometrix: www.halcyon.com/infometrix/welcome.html   8. Jandel Scientific: www.jandel.com   9. Labtech: www.labtech.com   10.Mathsoft: www.mathsoft.com   11.Softshell: www.softshell.com   12.Synopsys: www.synopsys.co.uk   13.Window Chem: www.windowchem.com   14.Dayligth: www.daylight.com (数据库公司)   (五)化学期刊新闻快报网址   1. Chemical Week: www.chemicalweek.com   2. Net Sci: www.palms.awod.com/netsci /   3. Labtrader: www.palms.awod.com/netsci /   4. New Scientist: www.newscientist.com   5.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www.osc.edu/chemistry.html   6. TrAC: www.elsevicer.nl/homepage/saa/trac /   7. The PRF Analtical Sensing Group: www.in.umist.ac.uk /   8. Analytical Letters: www.dekker.com   9. 化学通报(中国): www.scichina.com   10.化学通报: www.chemistrymag.org   以上所述的网址是很少的一部分,因特网上的分析化学站点还在不断地增加,Web页面也在不断的更新。在这里仅给读者一个提示,如果您能上因特网实践一下,您将在这个信息海洋中能找到您想要的东西,获得新知识。   三、Internet上的化学CAI资源   剑桥大学的化学实验室 http://www.ch.cam.ac.uk   牛顿大学的化学实验室http://www.chem.ox.ac.uk/dp/defaudt.html   有机分子的表达式照片图库   http://www.micro.agnet.fsu.edu/micro/gallery.html   化学演示实验集锦   http://www.anachem.umn.se/cgi-bin /pointer.exe demonstration   化学CAI教育性软件http://www.sfu.ca/chemed /   化学教育资源http://lightning.chem.www.edu/dept/mdeeue.html   多媒体有机化学   http://www-chem.harvard.edu/webchemistry/software/organic.html   化学虚拟图书馆http://www.chem.ucla.edu   Internet化学结库http://www2.icc.unierlangen.de   剑桥化学软件http://www.camsoft.com   ChemDex书架 http://www.shef.ac.uk/chem/chemdex   美国化学会http://www.aes.org   四、用E-MAIL获取信息   Email又称电子邮件,它的功能强大,在因特网上发email不仅便宜,而且快速,保密性好,这是普通邮件无法相比的。Email在国外已普及,而且能从网页上找到。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与技术学研究院的科仪制造和分析科学所设有三个电子信箱:   Analysis-1@fs4.in.unmist.ac.uk   Interface-1@fs4.in.unmist.ac.uk   Process-1@fs4.in.unmist.ac.uk   他们24h在线接待来访者。   我国化学和分析化学方面的期刊,有的也公布了email。如:   高等化学学报 cjcu@mail.jlu.edu.cn   中国化学 100341.2372@compuserve.com   中国化学快报 springer@cyberway.com.sg   科学通报 csb@biblo.las.ac.cn   中国科学 sicp@biblo.las.ac.cn   分析测试学报 gzwyzny@publicl.guanzhou.gd.cn   在国际上各种期刊和出版物出印刷品外,还有电子版。可发email索取,通常在数分钟之后就能收到回答。WWW(World Wide Web)浏览器、Email和文件传输(FTP)是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而用email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