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丁仲礼院士

仪器信息网丁仲礼院士专题为您整合丁仲礼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丁仲礼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丁仲礼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丁仲礼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丁仲礼院士话题讨论。

丁仲礼院士相关的论坛

  • 钟南山院士专访:我在医学会的收获和遗憾

    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钟南山院士丁香园通讯员:钟南山院士,您好!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网站的专访。钟南山院士:你好!丁香园的朋友,你们好!丁香园通讯员:我们知道医学会近期刚刚进行了换届选举,在您卸任之后很多会员关心您接下来的安排?能否给我们透露您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钟南山院士:谢谢丁香园会员们的关心。我接下来做的是中华医学会的顾问,主要工作将是推动国家设立一个专门的临床科研基金。就像我们了解的情况,目前的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医学、物理、化学都有,而且医学方面的科研基金主要是发放给基础研究,真正用于临床科研的基金扶持项目并不多。所以我就建议国家要设立一个专门的“临床科研基金”,为更多临床研究应用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丁香园通讯员:有点类似于美国的NIH机构?钟南山院士:可以这么说吧。我们知道NIH的基金也是有很多基础和临床的项目,但是他们现在很看重基础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还特别制定了“translation”的路线图计划。我们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丁香园通讯员:卸任医学会会长之后,您如何总结这几年在医学会的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钟南山院士:回头来看,我觉得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在改变医学会的作风上,努力做到“民主、服务”。我们经常和医学会各个分会的工作人员沟通,强调医学会的“服务精神”,是要为医务工作者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一个权力机构或者官僚机构。钟南山院士:另外,我也积极推动医学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直接的措施是要求各个医学会分会建立各种议事制度,增强会员们的民主体验。在医学会的推动下,各个学科分会都建立了“三三制”的领导模式,即“前任、现任和继任”的同志们在一起工作、协商,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民主、服务”的宗旨不变。丁香园通讯员:有没有什么遗憾之处。钟南山院士:确实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最大的遗憾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没有在任内为医学会找好一个“家”,因为现在医学会没有自己的办公总部,很多学科分会都是在外面自己租地方办公,工作条件和协商效率都不够。本来我们在两年前就有机会来帮医学会建立一座大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所以我感觉很遗憾。第二个遗憾是没能完成吴仪副总理的愿望,实现医学会“技术性、学术性、自律性和规范性”的四个转换。希望今后的同志们能继续努力下去。丁香园通讯员: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近年来医学界最大的变化可能就在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尤其是像上海地区已经在今年的医学毕业生中间全面推行住院医师制度,但是也遭到很多基层和一线医师们的抵触。请问您如何看待住院医师制度在中国的推广问题?钟南山院士:嗯,我觉得住院医师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很好的,因为很多医学毕业生的临床基础其实都很不够,而住院医师制度刚好补贴了这么一个“临床实践不足”的问题。但是我也看到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物质问题,住院医师在三年培训期间的费用由谁来埋单?如果不能在这个层面提供可靠的保障,会造成住院医师的培训形式走样,造成各方面的误解和难以执行;第二个问题是培训的内容,现在的培训还是一个专科医师的模式,即使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能选择区大医院的工作,因为他不会做其他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我们的新医改中已经明确要加大社区医院的推广,所以很需要一大批的全科医师,除了诊疗、还要帮助老百姓预防疾病。但是这一方面的培训好像太少了。丁香园通讯员:我们也觉得在中央层面应该有个统一规划执行的机构,感觉现在各地都是自己摸索尝试,缺乏推行的标准。钟南山院士:我在之前的两次人大会上也提出过类似问题。当时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给师范学生减免费用,我就提出能不能对那些志愿下基层的全科医生进行政策扶持,通过政府、大医院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提供保障,减免他们在做住院医师时候的培训费用。丁香园通讯员:这些意见都很好,如果能最终实现将是对住院医师制度很好的补偿。感谢钟院士接受丁香园的采访。钟院士:谢谢你!代我向丁香园的朋友们问好。

  • 计量检定中原始记录的重要性

    [align=center][b]计量检定中原始记录的重要性[/b][/align][size=15px][color=#595959] 计量检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得到可靠的数据,为相关的工作提供管理规范,并且要保证数据的科学性以及公正性,因此,其是一项综合性、科学性以及严谨性的工作。原始记录是计量检定过程以及检定结果信息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计量器具测量值的反映,能够为检定结果提供客观依据。原始记录是检定过程与结果的凭证,原始记录的质量对编制证书或报告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原始记录的准确性要进行重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color][/size][size=16px][b]1、[/b][/size][size=16px][b]记录内容须齐[/b][/size][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 计量的器具不同所用的记录表格也会出现一定的不同,对记录格式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按照计量检定系统表、规程以及相关的规范性技术文件进行适合的编制。一旦有形式规范在使用方面将会非常方便,这样能够对时间进行节省,在编号备案方面也能更加方便,在控制方面也非常方便。在记录中要对检定环境,例如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电源、电压情况都进行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计量的准确性。[/color][/size][size=16px][color=#595959]在检定设备方面,对计量准备器以及主要的辅助设备的名称、型号都要进行重视,对检定数据、检定结果、检定日期、检定人员等都要进行记录,原始记录的完整性才能保证检定证书的准确性。在检定过程中,对受检合格的计量器具要出具检定证书,并且加盖钢印,对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也要出具检定结果通知书,并且加盖钢印。原始记录和检定证书都要做到结论明确、数据准确、字迹清晰。检定人员和核对人员要在原始记录以及检定证书上签字,并且填写检定日期和检定有效期。[/color][/size][/align][align=left][b]2、检定过程及结果的合法与原始[/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b] [/b]检定记录需要依照检定规程来执行,对温度、环境、湿度等都要进行控制,在原始记录中对检定时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项目、内容、原始观测数据都要体现,并且,要保证字迹非常清晰、数据准确、页面整洁,对使用前后的情况也要进行记录。核验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及计算过程中要认真核对数据,一旦对检定数据有任何的怀疑,在出具证书前要进行复检,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原始记录的保存方式可以是手写、打印、微缩胶片或者是其他数据媒介。在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原始记录要是存在着错误的情况要进行更改,在更改方面可以在作废的数据上划两条平线,将正确的数据在上方填写上,然后加盖更改人盖章或者是签名,这样能够对相关的责任进行明确,不能随意进行涂改或者是使用贴纸。原始记录要在现场鉴定过程中进行记录,对现场状况进行全部反映,不能在事后进行补记,因此,检定的原始记录应该具备再现性和重现性。[/color][/size][/align][align=left][b]3、检测数据准确可靠[/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b] [/b]检定人员在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时要做到非常的认真,并且对相关的数值进行准确的读取。在对同一件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因为检定装置等级不同,在对相关数据进行读取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对检测数据进行原始记录时,对检定装置的误差、环境误差以及人员误差都要进行充分考虑,原始记录对检定结果的合格与否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原始记录要给予高度重视。[/color][/size][/align][align=left][b]4、数据采集要完整、合法[/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b] [/b]在进行检定前,要对所需要的检定数据、检定项目以及相应的次数都进行事先的考虑,这样才能在数据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及时的进行处理。采集数据时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不能随意对环境以及时间进行更改,原始记录中,对计量单位要给予重视,一定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能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color][/size][/align][align=left][b]5、数据处理[/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 对所测量到的其数据都要经过特定的程序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得到之后人们使用的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是只是简单的依照近似关系进行数据的处理会导致最终要使用的数据出现一定的误差,因此,在数据处理方面误差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数据方面出现误差和数据有效数字、数字的修约以及运算规则都有很大的关系。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是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数学处理方法,要对测量方法以及数据的精度进行考虑,原始记录中数据处理要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来进行执行,误差和不确定度的表达也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来表示,在证书中也要给出测量的不确定度,这样能够更好的体现所测量值的范围[b]。[/b][/color][/size][/align][align=left][b]6、出具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 检定证书是日后查询检定质量、对计量器具运行状态以及检定质量申诉以及争议的主要依据,对检定原始记录进行保存,在保存过程中,保存期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顾客需求或者是相关的法规制度,因此,保存期一般不少于两个检定周期。在对检定原始记录保存地点进行选择时,一定要保证其有良好的环境,保证记录不会出现损坏以及丢失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记录随时可用。[/color][/size][/align][align=left][b]7、其他注意事项[/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b] [/b] 在一些检定中,需要对原始记录进行格式化,不同的计量器具记录的表格也会不同,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和相应的规范文件记录格式进行编制,这样在记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方便,同时,也能在存档方面非常方便。检定原始记录信息要非常的齐全,原始记录编号、页码都要和证书相对应,这样能够便于查询。依据检定规程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填写检定日期和检定的有效期,检定人员和核验人员要在原始记录和证书报告上签字,这样在进行记录查询时才能保证及时找到责任人。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或者是计算过程时要先对数据进行认真的核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检定的结果也要保证判定正确,结论方面要非常的明确。[/color][/size][size=16px][color=#595959]检定原始记录在内容方面要做到非常完整,字迹要非常的清楚,书写方面要非常的规范。在原始记录中,要是使用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在出现错误情况下,不能为了方便随意进行更改,这样对原始记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原始记录进行修改时要保证每页不超过五处,一旦出现超过的情况要进行数据的重新整理,将整理后的数据作为新的记录,将原始记录在后面附上。检定、校准、检验过程中要是出现和结果有关的异常现象、设备故障等都要和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反映,在原始记录中也要进行相应的体现。[/color][/size][/align][align=left][b]结束语[/b][/align][align=left][size=16px][color=#595959] 为了更好的保证计量检定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要对检定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很好的控制,做到认真、踏实工作。在数据采集方面要从细节处着手,这样才能保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也能对原始记录进行更好的检查和检验,更好的体现出记录检定的真正作用。[/color][/size][/align][align=left][/align][align=center][font=微软雅黑][size=14px]来源:湖南计量园地公众号:hnjlxue[/size][/font][/align]

  • 计量检定中原始记录的重要性

    [align=center][b][size=16px]计量检定中原始记录的重要性[/size][/b][/align]来源:中国计量网[b] 计量检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得到可靠的数据,为相关的工作提供管理规范,并且要保证数据的科学性以及公正性,因此,其是一项综合性、科学性以及严谨性的工作。原始记录是计量检定过程以及检定结果信息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计量器具测量值的反映,能够为检定结果提供客观依据。原始记录是检定过程与结果的凭证,原始记录的质量对编制证书或报告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原始记录的准确性要进行重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1、记录内容须齐[/b][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595959] 计量的器具不同所用的记录表格也会出现一定的不同,对记录格式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按照计量检定系统表、规程以及相关的规范性技术文件进行适合的编制。一旦有形式规范在使用方面将会非常方便,这样能够对时间进行节省,在编号备案方面也能更加方便,在控制方面也非常方便。在记录中要对检定环境,例如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电源、电压情况都进行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计量的准确性。[/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595959]在检定设备方面,对计量准备器以及主要的辅助设备的名称、型号都要进行重视,对检定数据、检定结果、检定日期、检定人员等都要进行记录,原始记录的完整性才能保证检定证书的准确性。在检定过程中,对受检合格的计量器具要出具检定证书,并且加盖钢印,对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也要出具检定结果通知书,并且加盖钢印。原始记录和检定证书都要做到结论明确、数据准确、字迹清晰。检定人员和核对人员要在原始记录以及检定证书上签字,并且填写检定日期和检定有效期。[/color][/font][align=left][b]2、检定过程及结果的合法与原始[/b][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595959] 检定记录需要依照检定规程来执行,对温度、环境、湿度等都要进行控制,在原始记录中对检定时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项目、内容、原始观测数据都要体现,并且,要保证字迹非常清晰、数据准确、页面整洁,对使用前后的情况也要进行记录。核验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及计算过程中要认真核对数据,一旦对检定数据有任何的怀疑,在出具证书前要进行复检,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原始记录的保存方式可以是手写、打印、微缩胶片或者是其他数据媒介。在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原始记录要是存在着错误的情况要进行更改,在更改方面可以在作废的数据上划两条平线,将正确的数据在上方填写上,然后加盖更改人盖章或者是签名,这样能够对相关的责任进行明确,不能随意进行涂改或者是使用贴纸。原始记录要在现场鉴定过程中进行记录,对现场状况进行全部反映,不能在事后进行补记,因此,检定的原始记录应该具备再现性和重现性。[/color][/font][/align][align=left][b]3、检测数据准确可靠[/b][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595959] 检定人员在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时要做到非常的认真,并且对相关的数值进行准确的读取。在对同一件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因为检定装置等级不同,在对相关数据进行读取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对检测数据进行原始记录时,对检定装置的误差、环境误差以及人员误差都要进行充分考虑,原始记录对检定结果的合格与否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原始记录要给予高度重视。[/color][/font][/align][align=left][b]4、数据采集要完整、合法[/b][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595959] 在进行检定前,要对所需要的检定数据、检定项目以及相应的次数都进行事先的考虑,这样才能在数据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及时的进行处理。采集数据时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不能随意对环境以及时间进行更改,原始记录中,对计量单位要给予重视,一定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能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color][/font][/align]

  • 【转帖】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续:多次参评国内院士失败

    中国女科学家当选美国院士 至今当不上国内院士 “要问我为什么李爱珍没有当选中国院士,我只能说科学鉴定上没有一个标准秤,可能是她研究专业的领域太小,中国和美国对其研究成果贡献的认定标准不一样。”昨晚,认识李爱珍20多年、同样无缘中科院院士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均铭如是说。当日,一篇题为“中国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仍无国内院士头衔”的报道在网上引起网友争论。 多次参加院士评选均失败 美国当地时间今年5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据报道,迄今为止,中国共有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是惟一一位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昨日(5.17),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所长封松林和副所长齐鸣在电话里,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李爱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情况不便多谈。封松林证实,李爱珍实际上不止一次参加院士评选,最终都没能评上。曾经是李爱珍学生的齐鸣告诉记者,李早在2001年就退休了,但还是坚持每天去实验室。

  • 【转帖】如何做好计量检定原始记录

    计量检定原始记录是计量检定过程中所有检测数据的真实反映,要保证原始记录的规范和数据处理的准确,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应具有科学的原始记录格式,不同的计量器具使用不同的记录表格。记录中应标有检定环境,如温度、湿度,特殊要求下的防尘、防震、防磁、电源、电压等都要有所记录。检定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系统表和有关的规范性技术文件。检定设备条件:如计量标准器,及主要辅助设备的名称、型号。检定项目:是指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部位和内容,对使用中和修理后的检定项目要有所区别。检定结论:对受检合格的计量器具出具检定证书并加盖钢印,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出具检定结果通知书,加盖钢印。出具的证书结论明确、数据准确、字迹清晰。检定人员,核验人员必须在原始记录和检定证书上签字并填写检定日期和检定有效期。  2.检定原始记录,就是要保持检定过程和结果的原始性,不得应付上级检查做事后补记。在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记录发生错误需要更改时,应在作废数据上划两条平线,并将正确的数据填写在上方,加盖更改人签章。  3.原始记录中的检测数据要准确可靠。首先要求检定人员认真操作仪器设备,准确读数。同一件被检计量器具,使用不同等级的检定装置,所读取的数据准确度就不同。  4.要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及合法性。检定数据需要采集几组?需要重复多少次?事先都要考虑好,不能到了数据处理时才觉得数据不够。采集的数据一定要一次性采集完毕,不能有时间间隔。原始记录中的计量单位一定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原始记录中的数据处理。数字的修约和误差或不确定度的表达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原始记录中的数据处理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执行。测量设备、人员、方法和被测对象是不确定分量的主要来源,通过合成给出不确定度,以示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的范围。  6.检定原始记录是出具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的依据。也是查询检定工作质量、处理检定质量申诉和争议的重要依据,每份检定原始记录应归档保存,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 LIMS如何保持原始记录的原始性?

    采用LIMS后有仪器打谱图的可以直接贴在打印的原始记录后面,但是像滴定和称重实验,大家是怎么做的,直接写在样品送检单吗,还有吸光度打印小纸条大家是怎么贴的呢。上次专家来说我们贴的太乱了,像打补丁一样。

  • 【媒体评论】李爱珍能否拉开院士制度改革序幕?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结果,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李爱珍这位老太太。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5月17日《南方周末》) 显然,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不仅是“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更因为“当上了美国院士的她却一直未能当上中国院士”。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质疑之声淹没了对李爱珍应有的祝贺之声,李爱珍的荣誉给了公众一个强有力的批判证据,这个证据是杀伤力很大的武器,让人们更加理直气壮地对中国院士制度倾泻着心中的不满和质疑。 当上了美国院士的中国科学家却当不上中国院士,于是,中国院士的评选制度是不公平的——从理性的角度看,这样的质疑逻辑本身是有些“美国本位”的。美国增选外籍院士与中国增选院士,使用的标准固然不同,但是在没有比较之前,武断地说美国一定好中国一定坏,也许是不准确的。换言之,“关于事实的知识”和“事实本身”是有出入的,大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只能说明对院士制度的质疑由来已久,大家根据质疑的需要将模糊的假设“解释”成了准确的证据。

  • 【资料】中科院化学部院士——白春礼

    白春礼 纳米科技研究专家 满族,1953年9月生于辽宁丹东。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198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纳米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 曾获国际化工协会授予的国际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 【转帖】最新消息-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

    在2007年11月5日-9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大会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教授、生物系孟安明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另外,在2007年10月29日-11月2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大会上,清华大学水利系雷志栋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计算机系教授张尧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增选29名和32名院士,清华大学总共4名教授光荣当选,总数在国内高校名列第一。----------------------------------------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 43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龙以明 58 数学 南开大学 王恩哥 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 62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吴岳良 45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 65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清华大学 宋礼成 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 化工(应用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 44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柴之芳 64 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孟安明 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 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 50 植物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 66 生物信息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 54 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 40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 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张 经 49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 54 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 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 穆 52 大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技术科学学部:5人

  • 【分享】中国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简介

    第三世界科学院 (TWAS)  第三世界科学院于1983年11月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成立。它是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基斯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萨拉姆发起的,由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家建立的一个非政治、非政府、非盈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秘书处)设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该组织宗旨是促进第三世界各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各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大科学项目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主要机构有: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院士会议,每年轮流在院士所在国举行。  科学院的成员由创始院士、准创始院士、院士、准院士、通讯院士、准通讯院士组成。  1985年首次设立科学奖,授予第三世界国家在科学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基础科学奖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及基础医学五项。 中国于1983年参加了这一组织.中国TWAS院士名单 1984年当选者:华罗庚 夏 鼐1985年当选者:卢嘉锡 周光召 丁国瑜 朱震达 陈中伟 姜伯驹 梁栋才 谈家桢 黄 昆 曾呈奎1986年当选者:冯德培 廖山涛1987年当选者:孙鸿烈 赵忠贤1988年当选者:茅以升 谢希德1989年当选者:孙 枢 白志东 1990年当选者:路甬祥 于 渌 曲钦岳 李振声 陈创天1991年当选者:刘东生 吴文俊 杨福家 顾方舟1992年当选者:吴阶平 张存浩 陈述彭 邹承鲁 李家明1993年当选者:严东生 洪国藩 闵恩泽 汪尔康 母国光 王 选 刘光鼎 涂光炽 冯 端 干福熹1994年当选者:张恭庆 石元春 苏纪兰 惠永正1995年当选者:许智宏 郝柏林 贾兰坡 荆其诚 师昌绪 曾庆存1996年当选者:田昭武 陈学俊1997年当选者:白春礼 李大潜1998年当选者:马志明 朱作言 李方华 唐晋发1999年当选者:李依依 王志新 郭景坤 陈竺 陈运泰 董绍俊 林群2000年当选者:王佛松 严陆光 苏肇冰 范海福 安芷生 陈顒 张启发 周巢尘 刘新垣2001年当选者:徐冠华 陈佳洱 程津培 戚正武 洪德元 李德生 李国杰 闵乃本 裴 钢 汪品先 张春霆 周炳琨 朱清时 洪 涛 牛文元 张伟平2002年当选者:冼鼎昌 艾国祥 郭雷 许绍燮2003年当选者李静海 吴建屏 欧阳自远 胡和生 徐如仁 欧阳钟灿2004年当选者李家洋 饶子和 卢柯 解思深 徐至展 韩启德 杨卫 侯建国 傅廷栋 秦大河2005年当选者文兰、林毅夫、石耀霖、顾秉林、陈翰馥、贺福初、方成、李灿、王志珍、朱日祥、洪茂椿2006年当选者邓子新、张侃、涂传诒、杨雄里、王恩多、丁仲礼

  • 王中林院士获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

    11月14日,世界科技联席组织宣布,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当选2014年度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的唯一获奖人。这一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科技领域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工作的领军科学家和组织。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119143826.jpg王中林院士在“世界技术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演讲王中林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为纳米能源和未来蓝色能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并提出了自充电纳米结构系统,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电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王中林院士数十年来在新材料领域的累累硕果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可并获得一系列重量级奖项:王中林院士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 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Edward Orton Memorial奖,2013年度美国化学学会(ACS)Nano Lectureship Awards,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4年度“杰出教授奖(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ward)”, 2014年度表面、涂层和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奖(2014 NANOSMAT PRIZE)。王中林院士个人主页链接: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 【新闻】“贡献智慧,不辱使命”——胡锦涛同志讲话在两院院士中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吴晶晶、孙闻)“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亲历者,我感到非常亲切。”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在听完胡锦涛同志报告后深有感触地说。 胡锦涛同志23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在两院院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院士们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院士在培养科技人才中所肩负的使命,并对院士及广大科技人员在防灾、救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都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总书记讲话的精神,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埋头苦干,做出新的业绩和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把1978年以来我国的科技活动定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这是对全国科技工作者30年来艰辛探索的最大肯定,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最大鼓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作为在科技战线奋斗了一生的院士,我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甘为人梯,善于发现人才,努力培养人才,以团队带头人的姿态投入到自主创新伟大工程中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总书记的讲话丰富了我们对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他强调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一名院士,我要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甘当人梯、提携后学;作为一名人才工作管理者,要在中科院党组的领导下,继续做好百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开创中科院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这对于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院士,有义务有责任团结身边的科研团队,并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科技队伍不断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要破解这些瓶颈,唯有依靠自主创新。可以说自主创新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在今后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统领各自科学探索的指导思想。”屠海令院士说。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这一论述得到广大院士的热烈响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表示,中国工程院对国家许多重大决策提出过咨询建议,受到了国家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许多得到了肯定和采纳。今后院士们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对涉及工程和经济领域的国家重大决策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咨询建议,同时要加强储备性课题的研究,力争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咨询成果。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更是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在抗灾减灾的过程中,院士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专门提出防灾减灾的问题。院士们认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研究问题,应该尽早列为学部咨询研究的重要课题,发挥中科院院士群体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作用,提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意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80623/1323211/]【新闻】“两院”院士大会今日召开[/URL]

  • 原始记录中的一些细节

    最近在修实验室的原始记录,有些困惑的地方。1.涉及到英文符号的地方,字体有什么要求,比如体积V,单位mg/kg,是否一定要斜体还是加粗什么的?2.一些固定的方法参数能否直接打印?比如液相检测器波长、流动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柱温程序这些。3.色谱的原始记录是否一定要记录峰面积,还是由谱图提供就可以?4.对于原始记录上的计算公式,是必须和标准方法一致么?我这里的色谱记录,只用了一种 [i]ω=ρ×V[sub]2[/sub]×V / m×V[sub]1[/sub][/i],[color=#000000]ρ[/color]是色谱工作站计算得出的浓度,V是提取、分取、定容的体积。

  • 院士恒久远 利益永流传【转】

    院士恒久远 利益永流传来源:新华社两则关于院士退休的新闻很有意思:一则是75岁的魏复盛院士称“搞科研可以80岁退行政职位可在60多岁”。一则是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他们不肯放,即使我到80岁了”。在普通民众哭着喊着哀求不要延长退休年龄的时候,一些院士们却也在努力争取退休的权利,甚至是千方百计想退休而不可得,这就不能不让我辈小民心中产生一丝同病相怜的感觉,看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并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院士退休难的原因很简单,要么是院士自己舍不得“院士”这顶帽子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荣誉等诸多好处而不愿意退,要么是院士所在的单位不愿意让院士退,但无论是哪一个,背后都是一个“利”字在作祟。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秦伯益曾说过“我们这些当选为院士的人,在当选之后实际上已无创新能力,也不再拥有最高学术水平。”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并非没有道理。实际上,无论是热衷于邀请院士考察、颁奖、座谈和评审来装点门面的单位还是院士所在的单位,并非完全是考虑院士的学术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看中了“院士”这个称号所代表的含金量,以及通过这个称号可以带来的诸多好处。院士恒久远,皆因利益永流传。在这样的利益裹挟下,院士们或者是心甘情愿随波逐流或者是被逼无奈忍辱负重,成为某些单位利益的代言人,也就是所谓的“要为我们说话”。院士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对成绩的肯定,更是被异化成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硬通货”,所代表的的关系网更是让人不能不重视。当包括院士所在的单位都在尽力压榨院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院士想退休而不可得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院士的悲哀,更是学术的悲哀。院士难以退休的背后其实是院士所代表的种种难以理顺的利益纠葛,要想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最主要的还是从斩断缠绕在院士这个称号上的种种利益入手。让学术的归学术,让利益的归利益,让院士无需背负这么多学术之外的东西,别和各种利益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否则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悲观的预测,就算是建立起退休和退出制度,只要“利益永流传”,那么院士的学术形象也不会恒久远,早晚要被各种利益压垮。

  • 【转帖】院士是怎样“炼成的”--刘筠院士

    院士是怎样“炼成的”--刘筠院士——解读著名鱼类发育生物学家刘筠教授 2002年初秋,师大校园里一条条“热烈祝贺刘筠院士荣获僵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光荣称号”的红幅显得格外醒目。我校历史上从此又铭记上有份量的一笔:刘筠院士是这次僵获此荣誉的50名专家之一和湖南省的唯一。在生命科学学院门口,年逾古稀的刘筠院士微笑着同前来祝贺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一一握手,从他那古铜色饱经风霜而充满智慧的脸上,能读出许多撼人心魄的乐章。少年壮志不言愁 在人生的跑道上,第一步的领先很可能意味着最终的胜利。抚今追昔,刘筠院士感到在自己70多年的人生旅途上,之所以能有所建树,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发奋学习和从小立志成才的抱负。 他1929年出生在湖南双峰县青树坪乡的一个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家庭,小时候全家靠父亲做点小生意、母亲手工织帽为生。8岁时,父母亲带着刘筠和弟妹举家来到武冈县城。在这里刘筠勤奋好学,是每天到校最早、最守纪律的学生,也是学习最全神贯注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他以全校最好的的成绩考进了洞庭中学(现为武冈市二中)。 洞庭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为躲避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从武汉迁往武冈兴建的。学校创办人李明灏是有名的爱国人士,许多有名的教师都来此任教,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由于宽进严出,每年招收两个班的学生,但到毕业时已淘汰二分之一,这种“不进则退”的竞争制度成了激发刘筠苦学习的一种动力。一方面,他与班上几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挑战”,“看谁学得好”,寻找奋发向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学习上又做到不懂就问,主动问同学、问老师,对任何问题都直到弄懂为止。他从不死记硬背。战争年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极少,每门课程仅有一本教科书,许多同学各种课文烂背如流,考试起来却不理想,而刘筠注重理解则能抓住重点,从理解中记忆,由于勤奋好学、方法得当,刘筠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前5名。 1945年初,洞庭中学全校师生逃难到湘贵两省交界的会同山区,刘筠仍然坚持每天在煤油灯下学习3小时以上。刘筠爱好体育,他小学时就爱游泳,上中学后,跑步、爬山、打球样样爱好。当时武风县城附近名胜古迹如云山,南山寨、东塔等地,他每年都要光顾,早出晚归,常常一天要走七八十里山路,从不叫累,说起武冈法相岩的8沿,刘老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阶段的刘筠还是学校有名的活跃分子,担任过学会体育部长、生活部长、学生会主席等职。洞庭中学有办学生伙食合作社的传统,学生种菜、养猪、养鸡改善生活,刘筠即是组织者,又带头实干,卖文具、卖花生米,刘筠带头为学生伙食合作社积累资金。因此学生每月伙食只需从家里带来30斤米,还能每周吃上一顿猪肉,调剂生活。爱拼才会赢 1995年仲秋是一个神奇的季节。当祖国北方早已进入霜寻交加寒如隆交时节之时,广袤的华东平原民亲雷鸣骤雨如春,而地处华中与华南交结部位的洞庭湖区,则依然笼罩在滚滚热浪中,宛如炎炎盛夏,酷热难当。 在国家甲鱼生产基地湖南汉寿县块以南七八里处的特种水产实验基地,池水映着烈日的光茫,平静得像一面面银光灿烂的镜子。池里甲鱼成群结队地爬上岸。它们有的酣然大睡,有的悠悠漫步,有的伸着脖子东张西望,偶尔还出现一两只金鳖、白玉鳖之类的名门望族点缀其中,一有响声,则会转向间全体逃立夭夭,隐遁到池水深处。这是著名生物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主持的实验基地,甲鱼人工繁殖是这位大名鼎鼎的“鱼圣”所从事的水族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他在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和育种研究领域殚精竭虑,辛勤耕耘,从风华正巨到如今两鬓如霜,40多年如一日,为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时的刘院士并没有许多同龄人那种福态。他中等身材,谈话的思维之敏捷,要不是额上那深深的皱纹,很难相信他已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刘院士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生物系,随即在中国科学院进修两年,从此开始从事鱼类研究。述往思来,刘院士对自己的事业深有感悟。他觉得对鱼类进行生殖生理研究,就是要实现鱼类发展的优质、多量、高效益,使优质鱼类繁衍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也就是为了培育出更多的优质鱼。 “搞鱼类研究,我们刘院士是从三湘农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熬出来的”。原湖南师大生物系主任张天晓教授对此钦佩不已。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是新中国鱼类生殖生理研究的起步阶段。1958年初秋,刚刚从中科院深造归来的刘筠血管里奔腾着不甘平庸的血液。他坚信,事业的价值就在于有着高尚而执著的追求,有敢于面对未来的创造。 后生可畏!刘筠给学校打报告,主动请缨,要求下乡实地考察和实验是否能对洞庭湖区草、青、鲢、鳙四大家鱼进行人工繁殖。理由是:中国淡水鱼的生产由于自古以来只能依靠在自然条件下生殖繁衍,有限的渔业资源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发展,他要开始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垦!为此,他顾不得与新婚妻子的团聚,卷起铺盖带着学生直奔祁东县农村。自此,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刘筠的足迹踏遍了湖南省的40多个县。 上帝要求人们只有具备三件东西才能赐予帮助——一颗坚定的心、两条强壮的腿和一张咬紧牙关的嘴唇。在祁东县,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刘筠和他的弟子们每天早晨做完了县渔场的实验后,紧接着要步行35公里赶往归阳渔场去进行另一组实验。完成实验后的当天又得赶回渔场,如此风雪冰霜、日晒雨淋地每天往返70多公里,每天工作时间常常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一天还只能吃上两顿饭。晚上睡觉,常常是“横堆罗汉”一张床上要横躺四五个人。有多少次,他甚至干脆躺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 记不清是哪位先哲讲过这样的话: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能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来。 1960年,刘筠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这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课题。才到而立之年的刘筠,以自己特有的才华和胆略首次结束了中国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这项成果逐步在全省推广,并很快向全国各地辐射。湖南师大生物系的教师说,刘老师中青年时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乡间僻壤的渔场度过的,即使如今年逾古稀,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或在实验室里做学问。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肩上挑着一担东西走路时,其速度反而要比他徒手步行快得多。原因在于压力往往是动力的伴侣。在科学研究中,刘筠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着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早已功成名就的刘筠没有那种“当了教授,就如船到码头”的清闲,他的研究领域又拓展到了在细胞工程育种。他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结合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卿鱼(即湘云鲫)和三倍体鲤鱼(即湘云鲤),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传统的鲫、鲤相比,湘云鲫、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大的优势,且肉质鲜嫩、味道甘美。湘云鲫比普通鲫鱼的长速要快几倍,一条当年的鱼苗可长到05公斤;湘云鲤比普通的鲤鱼快20—30%,当年的鱼苗可长到0.75公斤。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http://www.jlbjb.com/zgjl/UploadPic/2008-2/20082209135587734.jpg 张钟华院士(前)与课题组同志共同讨论  计量学专家,男,1940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5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而后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精密电测量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至1979年他负责用交叉电容法建立国家电容标准,不确定度为1×10-7。1997年参加由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10pF电容国际比对,与国际平均值的差别仅为4×10-8,为国际上的最好结果之一。  1983年到1988年他负责用低温核磁共振法建立国家强磁场标准(2~12特斯拉,不确定度6×10-5)。发明了"抑制法"克服低温核磁共振法信号长距离传输的困难。此标准至今仍为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标准之一。1992年他因此项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分享】原始行星盘中晶体形成机制

    原始行星盘被认为是恒星系统(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前身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它们大部分由无定形的硅酸盐颗粒组成。然而,在彗星和陨石(代表早期太阳系)中所发现的、可以在年轻恒星的光谱中找到踪迹的颗粒却包括大的晶体颗粒,它们一定在高于1000K的温度下经历了退火或凝固过程,尽管包裹它们的材料从未经过这样的加热。这一明显的异常一直是很多人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课题。2009年5月14日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也加入了这一讨论。Abraham等人报告了年轻的太阳类恒星EX Lupi的爆发光谱中的中红外特征,他们将这些特征归因于镁橄榄石晶体。这些特征在EX Lupi最近的爆发之前不存在,所以这可能是对一个天体中的晶体形成过程所作的第一个直接观测结果。由来自一次恒星爆发的热量所引发的退火反应,是以前没有对原始行星盘考虑过的一个晶体形成来源。Dejan Vinkovic提出了有可能产生晶体的另一个新机制:来自一个原始行星盘的红外光在理论上可将超过1微米大的颗粒从内盘中击出,在那里,它们被恒星辐射压力向外推,同时从盘上滑过。在达到一定的半径时,温度会太低,不能对具有一定大小和固体密度的颗粒产生足够大的红外辐射压力支持,因而这些颗粒会重新回到盘中。

  • 201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名单(生命科学)

    摘要:中国工程院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生物类)农业学部(6人)姓名年龄工作单位陈剑平4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康绍忠49中国农业大学李 坚68东北林业大学吴孔明47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喻树迅58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有勇55云南农业大学陈剑平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2/1323695281.jpg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现任农业部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年7月特例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3月特批晋升研究员。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攻读博士,并于1995年10月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等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综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出版专著3部(合计421.7万字)、论文集1册、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18篇(SCI收录97篇),专利5项,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康绍忠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2/1323695298.jpg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康绍忠教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领域杰出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康绍忠教授是我校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曾先后获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的14名青年专家之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转帖】77岁院士的寂寞长跑----蒋锡夔院士

    77岁院士的寂寞长跑----蒋锡夔院士《新民晚报》 作者:张弘一条洒满晨光的路,蒋锡夔院士走得相当满足:穿过喧闹的早市,拐进绿草芳菲的中科院枫林园区,实验室长廊里永远一股刺鼻的化学试剂味,办公桌上总有一摞文献等着他。8点30分,准时开始工作。路过的学生说:“见到先生专注的神情,任何浮躁的心也定了下来……” 蒋先生已经77岁了,这两年颈椎疾病严重影响到他的行走,清晨的脚步,变得迟缓而 艰难。但老人思想的足音依旧清晰:如果对科学真谛的追求是一场长跑,那么生命不息,脚步不止。 一场志夺原创的科研长跑,蒋锡夔已经坚持了20多年。从上世纪的一身硬朗到今天的白发苍苍;从先后50多人参与,到目前只他与弟子计国桢教授两人坚守;从白手起家,直至今日世界公认,并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接受共和国的表彰! “我的研究可能很长时间都没用” 沿着年轮的跑道,随光阴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早晨,响应周总理的号召,蒋锡夔创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有机物理实验室,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基础研究。 题目是他自己挑的:物理有机化学的两个“高峰”——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当时国际上也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无从探路。何时能到终点?“科学的动能永远是人的好奇心。一个问号没有打开,就永远要跑下去,没完没了。” 驱使蒋锡夔的是怎样一种好奇心?一杯水中注入了油,油与水会自动分离,各居一层。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往深里想,只觉得这和“苹果落地”一样自然。但蒋锡夔“追”到分子层面探究,发现在水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体系中,带有碳氢长链的有机分子间存在着一种弱的相互作用力,叫“疏水亲脂相互作用”。它是导致宇宙间生命现象形成的奥秘之一,细胞的形成,蛋白质构象的稳定,生物体内酶功能的体现等都和它有关。 蒋锡夔说,一个方程,一个公式,一个细胞的剖析,一个神经信号的发现,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毫无“用处”。但他坚信,所有最有用的发明发现,至少九成源自基础研究。由一杯水开始的好奇心,最终引向的是对生命现象的追问。比如20多年中,他们摸索出至少六大创新,并首次运用物理有机的概念和方法,“捉”住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罪魁”,为设计药物,最终攻克疾病寻到了“源”。他兴奋地形容这长跑路上苦探得的一幅“风景”:“你知道吗?原来胆固醇硬脂酸脂的‘饱和链’可如同小姑娘的头发一样鬈曲!” “穷的时候,要去北京借光做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奖,共和国给予基础科研领域最高的褒奖。有人预言,中国能问鼎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很可能就从此出。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已连续4年空缺,重视基础科研“耐力跑”的呼声不断见诸报端。 今日金榜,位居榜首的竟然只是一个20多年统共投入286万的“小制作”,它带给人们的震动早已不囿于学术本身。 20年286万是怎样一个概念?不妨走进课题组的实验室看一看:水门汀地,漏风的窗。没有空调,橱顶丢着两个蒙灰的老式台扇,桌上瓶瓶罐罐中还有一对铁壳热水瓶和三两只袖套。莫说比之国际同类实验室相差甚远,就是同一个中科院里也有不少实验室可以把它甩出几个年代。由于仪器老化,其中一间实验室曾遭遇无情大火,一屋子的设备付之一炬。最窘迫的时候,课题组添不起荧光设备,只好派遣学生远上北京蒋锡夔老友佟振合院士的实验室去“借光”,如此每年往返,竟延续了10多个春秋。 可是科学的探索永远不会因陋就简。蒋锡夔告诉他的弟子:“检验我们实验结果的,将是时间。”所以一般动力学的自由基反应转化率只进行到约10%,在蒋先生的课题组却要做到5%~95%。多年研究的32个反应完全符合等动动力学关系,如此漂亮的实验,是国际自由基化学界瞄准的“里程碑”,却让一支装备最不起眼的团队最先跑到了!

  • 【转帖】中科院院士--黄本立

    中科院院士--黄本立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黄本立原本预计自己只能活50岁,因为他自幼体弱,所以,他25岁参加工作时,黄本立认为,自己揭开了后半辈子的序幕。 幸好,这一预计并未像他的科研猜想那样总能得到验证——昨日,黄本立在厦大度过了自己80周岁和从事科研教育工作55年庆典。他不仅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目标,而且,他的后半辈子过得如同他毕生所爱的原子光谱那样绚烂多彩——在术上,他确立了自己在新中国原子光谱奠基人之一的地位,成为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院士;在人才培养上,中国一大批光谱分析的骨干出自于他手下;然而,对于像我们这类的平常人来说,他充满魅力的一点是:这位通常表情严肃的院士对生活的热忱。 他想当摄影师,命运的安排使他成为化学家 黄本立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摄影师,虽然他最终成了化学家。从现在看,他对成为摄影家的理想,仍然矢志不移。 证据是显而易见的,昨日出版的图片集里,照片上的黄本立,胸前总是挂着照相机。 他和本报摄影记者姚凡的友谊,也是一个证明。在一次对他的采访中,他结识姚凡。姚凡说,很快的,他的电子信箱就塞进了黄本立寄来的摄影作品。这位院士谦虚地称呼姚凡为“师傅”,向他讨教光圈、快门等问题。 他对摄影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在1945年上大学时,当时,他还组织了摄影小组。1949年从广州岭南大学毕业后,黄本立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国留学,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一直拿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国际学生奖学金,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几率很大,第二条路是在新中国工作,当时称“参加革命”。 黄本立最终决定选择北上“革命”,多年以后,他直言不讳地说,当时,他是冲着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而去的。 但是,命运为他做了另外的安排,他被安排在东北科学研究所,也就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即使是这样,黄本立的摄影家之梦还没有醒——他幻想报到之后再调入东影。 然而,黄本立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专业搞摄影的想法,而投入到原子光谱分析研究中去。黄本立在解释自己“移情别恋”的理由时说,当时,东北是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基地,急需采用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技术,而在国内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几乎都已转行。 他通过修理废旧仪器,创立了“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光谱分析是一种技术,它可测出任何物质的组成,黄本立是从一台日本人留下来的废旧小型摄谱仪,开始自己成为新中国原子光谱泰斗之路的,他在大学所学的物理、光学这时开始发挥作用。 他的成名之举是清理修复、调整了这台破旧的仪器,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居然完成了一些样品的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魔术师”对一台原用于加工塑料皮的机器进行改装,将其用于当时国际上刚刚出现一种新型光源的研究。 昨天,黄本立的“老东家”——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曾宪津说,黄本立当初研制的一些机器,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要知道,当时新中国没有途径进口机器。 他说,黄本立并不是“魔术师”,他具有的是奋斗开拓的精神。 行家们说,黄本立对原子光谱的一大贡献是他建立一些分析方法。例如,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发展并改善国外常见的一种矿石矿物的分析方法。 最终确定黄本立学术地位的是他在1957年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著名光谱分析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他在动乱年代被打成“九国特务”,挨批斗之余仍在琢磨光谱 然而,成功到来时,一场个人灾难也开始了。在“文革”期间,在香港出生的黄本立被怀疑为“九国特务”,被隔离审查。 黄本立让自己的苦闷在工作中升华。在写“交代”的间隙,他想家和光谱分析。黄本立得意地说,每当“群专”透过门上小洞往里看他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挥笔疾书,还以为我是在想问题写交代呢,事实上我是在琢磨光栅公式,考虑“光量计”用的双金属温度补偿的设计。 没有三角函数表,黄本立就在隔离室的旮旯里找到一片有机玻璃薄片、一枚大头针,再加上他写交代用的上下带有等距墨点的日式稿纸和一块塑料板,研制出一块带有曲线伴的0度至90度的量角器,用它算出一个有三位数的三角函数表。利用这个表,黄本立把所有需要的数据都计算出来了。 他61岁来到厦大,利用向企业借来的机器打开光谱研究局面 黄本立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了33年后调入厦门大学。当时,他已经61岁了,他在厦大参加的第一个会,是作为离退休对象,听取有关离退休政策。 当然,对于科学家来说,没有仪器和经费才是最致命的。黄本立在厦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他要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 他当时的学生说,我们一无所有,但是,黄本立“整”出了不少仪器和人才。他从熟悉的仪器厂商要了一台别人退货的仪器,修好了让学生用。在1988年和1989年期间,厦大接收了第一批以原子谱学为研究方向的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后——王小如,杨芃原和袁东星,引起轰动。 那段时间,黄本立和他的学生还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向国内和国外公司“借”机器,条件是负责对仪器进行推广和改造。利用这些仪器,他们采用创新的技术,增加物质瞬时的发射强度,后来,这一技术被国际上许多科学家采用。厦大光谱分析研究,从此打开局面。 他在论文发表五年之后,仍然不忘作出一个更正 昨天在庆典上发言的那些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学生说,先生不仅是在学术上和培养人才上的贡献,他严谨的学风也令我们受益匪浅。 黄本立在长春的学生说,黄本立最著名的一点是:他要求实验的每个重要步骤要经得起重复,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条件下,再次重复实验,要得出相同的结果。 现在是复旦大学教授的杨芃原说,当时他们写文章初稿时,经常会用些夸张的形容词,但是,黄先生总是把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词全部删掉,“毫不客气”。 黄本立昨天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曾经在论文发表了五年之后,请求学术刊物再发表一份更正,虽然错误是无伤大雅的。黄本立说,文章千古事,白纸黑字,马虎不得。 他挚爱的名言之一是那位刺杀了凯撒大帝的罗马人说的话,大意是:我不是爱凯撒爱得少,而是我爱罗马爱得深。 这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影响了黄本立的一生。黄本立一直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不管你在哪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都要想方设法去验证,包括我讲的课。

  • 诺贝尔华裔自然科学奖巡礼之三 丁肇中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早出生了,也因为这个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华民国。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11年12月21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1bfdeb68c3fdfc03e178e4bae43e87a9/aec379310a55b31938c59fe343a98226cffc1763.jpg 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聘任仪式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学术思想  科学的重要性   http://g.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ea26e0dce6cd7b89ed6c3d813f244291/2f738bd4b31c87019faa52f0277f9e2f0708ff8c.jpg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 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 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学术思想特点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主要成就  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url=http://

  • 【求助】请问从哪里可以下到范海福院士的VEC软件啊?

    本人刚开始学透射电镜,最头疼的就是SAED的标定和图象中晶面的确定。在论坛上刚下了gamexxp发的范海福院士的VEC报告,想试用一下Visual computing in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这个软件,但是搜索了半天找不到从哪里下载,请各位大虾们赐教。还有就是这个软件到底好用吗?谢了[em61]

  • 【转帖】卢佩章院士获得“高里奖”

    在第30届国际毛细管色谱会开幕式上,分析化学家、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科学研究的大化所卢佩章院士被授予高里奖(Golay Award)。在来自印第安那大学的Milos Novotny教授介绍完高里奖的由来之后,来自珀金埃尔默公司(PerkinElmer Instruments)的全球副总裁卢毓琳先生(Yuk_Lan Lo)为卢佩章院士颁奖。 高里奖是该领域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国际奖项之一,于1988年由国际毛细管色谱会设立,每年大会上颁发一次,以首先于1956年发明了毛细管色谱技术的美籍瑞士人M. J. E. Golay 的名字命名,该项技术使色谱技术的分离能力大为提高,分离时间大大缩短。第一届高里奖于1989年授予美国的R. D. Dandeneau, E. H. Zerenner和德国的R. E. Kaiser,当初只设奖牌。自1990年后开始并立奖金,并一直由M. J. E. Golay曾工作过的现称为珀金埃尔默公司赞助。卢佩章院士为第19位获奖者,亚洲还有4位日本获奖者。(

  • 哇!厉害了word新增化学院士们~~~

    [b][b][b][b][color=#ff0000]中科院化学部2017新晋院士出炉,你怎么看?[/color][/b][/b][/b][/b][color=#444444]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增选名单终于公布,新增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化学部新增9名院士,分别是:[/color][align=left][b] 化学部(9人)[/b][/align][align=center][table=600][tr][td=1,1,62][align=center]序号[/align][/td][td=1,1,95][align=center]姓名[/align][/td][td=1,1,62][align=center]年龄[/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专业[/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工作单位[/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1[/align][/td][td=1,1,95][align=center]杨万泰[/align][/td][td=1,1,62][align=center]60[/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高分子化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北京化工大学[/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2[/align][/td][td=1,1,95][align=center]张东辉[/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0[/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物理化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3[/align][/td][td=1,1,95][align=center]陈 军[/align][/td][td=1,1,62][align=center]49[/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无机化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南开大学[/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4[/align][/td][td=1,1,95][align=center]岳建民[/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5[/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5[/align][/td][td=1,1,95][align=center]赵宇亮[/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4[/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分析化学、放射化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6[/align][/td][td=1,1,95][align=center]郭子建[/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5[/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化学生物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南京大学[/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7[/align][/td][td=1,1,95][align=center]彭孝军[/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4[/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精细化工[/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大连理工大学[/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8[/align][/td][td=1,1,95][align=center]谢在库[/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3[/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石油化工[/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align][/td][/tr][tr][td=1,1,62][align=center]9[/align][/td][td=1,1,95][align=center]谢作伟[/align][/td][td=1,1,62][align=center]53[/align][/td][td=1,1,127][align=center]有机化学[/align][/td][td=1,1,204][align=center]香港中文大学[/align][/td][/tr][/table][/align][align=left] 资讯:[b][b]中科院化学部2017新晋院士出炉 他们因何当选?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128/234499.shtm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128/234499.shtml[/url][/b][/b][/align]

  • 【转帖】李圭白院士展望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

    【转帖】李圭白院士展望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4/200804262348_86820_1605728_3.jpg[/img]饮用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饮用水的净化情况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今天,在2008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圭白为大家详细地讲解了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发展历程。李院士介绍到,在20世纪初研发出的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净水工艺,可称为第一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而面对第一代水处理工艺不能对无害物进行控制的弊端,第二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应运而生,这就是深度处理工艺,也就是在第一代工艺的后面增加臭氧,颗粒活性炭的工艺,这样一个工艺是非常成功的,它对控制水中间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国外作为一种通用的工艺使用,在我们国内也有,特别是大城市有一批水厂采用这样的工艺。而第二代工艺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也有一定的限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其它的生物性问题。20世纪末又提出来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所谓生物稳定性就是说出厂水在输送和储存过程中,发现微生物增殖现象,是不具有生物稳定性的水,这是另一个新出现的重大生物安全性问题。而对于生物安全性问题,怎么来解决它最好呢?李圭白院士表示,发展膜过滤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李院士解释到,水中间微生物病毒大概是20个纳米左右,细菌就是几百个纳米,原生动物就是几个微米,藻类是几个微米。这么一个尺寸的微生物,我们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超滤膜反渗透,微滤膜不足以将病毒和细菌全部去除,但是超滤孔径大概是几个纳米,这三种膜是可以将水中间的微生物全部去除的,当然这里头所说的反渗透法储存量,压力都非常高,可能不适用于城市社会饮水的使用条件,而纳滤到目前我们国家在技术上没有完全过关,所以大量供应纳滤膜到目前我们国家供应上还是有困难的。超滤膜还是可以的,并且价格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所以说我们国家选择超滤膜来提高水的生物安全性是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案。因此,一个以超滤膜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城市饮水净化工艺正向我们走来,三类水源水经过安全氧化强化混凝,然后生物活性炭,然后超滤,安全消毒,最后进入饮用水。这是我们把超滤膜用到生活饮水上去,以这个为核心再加上膜前和膜后处理,组成一个组合工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膜用于饮用水在国外发展非常快,1996年超滤膜市场总处理水量大约在20万立方米,到2006年处理水量800万立方米每天,并且正在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在欧洲有33座一万吨以上的超滤膜水厂,英国也有100多座城市水厂采用了超滤,处理水量达到了110万吨,在亚洲日本的膜滤水厂达到了400万吨,这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目前国外大概还有几座30万吨级的超滤膜水厂。我们国家台湾去年在高雄建立了30万吨水厂,超滤膜是我们国内的厂家供应的。近年在大陆陆陆续续建立了一些中小型的超滤水厂,据了解中间有的产水能力达到两万吨,现在正在酝酿的有一批大型的10万吨以上的大型超滤膜水厂,这也是指日可待的,在国内也是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最后李圭白院士表示,21世纪的水处理是膜的时代,更应该是“超滤膜的时代”。

  • 【资料】中科院化学部院士——李灿

    李灿 物理化学家 1960年1月23日生于甘肃永昌。1983年毕业于张掖师专化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催化理事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双氧离子物种和甲烷活化吸附态,观测到甲烷在表面的结构畸变现象。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将Sharpless等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国际催化奖(InternationalCatalysisAward)等。

  • 多名工程院院士拟建言国务院撤销"烟草院士"资格

    拖延14个月未果的“烟草院士”一事,终于激怒科学界。昨日,在中国“ 减害降焦 ,科学还是骗局”研讨会上,谢剑平赖以获得院士提名的“降焦减害”研究成果,被多名工程院院士、专家,直斥为“伪科学”和烟草业骗局。与会近百位院士、专家达成共识:谢剑平作为烟草业的研究人员,其所谓“降焦减害”研究成果为烟草业利益服务,刻意隐瞒低焦卷烟对公众的健康危害,其所言所行,违背了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强烈呼吁中国工程院尽快撤销谢剑平院士资格;敦请科技部再审查谢剑平既往所获的3个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否存在方向、伦理、学术造假问题。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和陈君石先后表示,谢剑平所谓的“降焦减害”研究成果是欺骗,已触犯科学界的道德底线,不能容忍。若工程院仍迟迟不做决断,科学界将考虑通过建言国务院、提请公益诉讼等方式,请国务院要求工程院撤销谢剑平院士资格。昨日,中国控烟协会宣传主管所超介绍,2011年底至今,中国控烟协会已连续六次致函工程院,建议尽快撤销谢剑平院士资格。然而,这些致函多数石沉大海,在几十次向工程院的致电询问中,得到的结果只有三种,“领导出差”,“领导开会”,电话无人接听。去年8月,中国工程院回复中华预防医学会等7家社会组织称“对谢剑平研究员当选院士引发的质疑,将继续进行调查。”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