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子显微学

仪器信息网电子显微学专题为您整合电子显微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电子显微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电子显微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电子显微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电子显微学话题讨论。

电子显微学相关的资讯

  • 冷冻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生物学
    冷冻电子显微学近年来在电子显微镜的硬件设备及结构解析的软件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多个重要的技术突破, 正在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为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研究者所重视. 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所具备的一些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 同时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 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促进.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王宏伟发文介绍了冷冻电子显微学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技术挑战, 并提出未来可能实现结构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不同尺度的研究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上融合的新方法.   结构生物学是 20 世纪后半叶, 尤其是在 80~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及其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测定, 结构生物学可以在微观尺度上精确地描述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形状, 原子与分子组合方式, 及其表面带电、亲疏水等物理性质, 从而为生物大分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机理提供关键的解释. 进入 21 世纪以来, 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日益成熟,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至今为止, 国际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中的结构数据已经超过 100000, 其中绝大部分结构由 X 射线晶体学及核磁共振波谱学解析而来.   近年来, 技术的进步使得结构生物学新的研究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13 年 12 月份发表在Nature 上的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解析获得 TRPV1 原子分辨率结构的两篇文章,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程亦凡研究组与 Julius 研究组合作, 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首次获得了 300 kD膜蛋白 TRPV1的 3.4 Å 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并建立了该分子的原子模型.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间, 已经有若干工作报道了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解析病毒、蛋白酶体复合物、核糖体等近原子分辨率模型. 这些工作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 高分辨率结构解析过程不需要生长三维晶体, 样品用量非常少, 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获得多个复合体状态的三维结构. 短短一年里, 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作为直接解析生物大分子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技术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 电子显微学是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老兵. 该技术自从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来, 一直在研究细胞、 亚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揭示了很多重要的细胞内精细结构. 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方面, 该技术采取与 X 射线晶体学及核磁共振波谱学迥然不同的原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逐渐建立了成熟的图像处理及分析算法, 成为结构研究的一种独特技术手段. 近 10 年来, 该领域的日臻成熟以及科研团队的扩大更快地催生了冷冻电子显微学成像技术与结构解析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自从 2008 年以来, 冷冻电子显微学已经连续获得多种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 而且高分辨率结构的解析速度正在呈现迅速上涨的趋势。   冷冻电子显微学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 经历了 80年代到 90 年代的技术方法建立时期, 21 世纪初的技术成熟期, 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了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者如何抓住这个契机, 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局面, 掌握新的技术, 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从而更加更深入地研究生命现象, 将是未来几年里的一个主题. 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者们必将在未来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成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的重要力量.   冷冻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者们则需要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吸引其他领域研究者的合作, 并积极迎接来自更多领域研究者的挑战,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技术特长, 站在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上选准研究方向, 始终在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技术前沿上开疆拓土.   原文检索:   王宏伟. 冷冻电子显微学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4, 44: 1020&ndash 1028   Wang H W.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 of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in structural biology.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14, 44: 1020&ndash 1028 doi: 0.1360/052014-140
  • 聚焦大变局下的冷冻电子显微学——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分会场侧记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导: /strong 11月22-24日,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成都新希望高新皇冠假日酒店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肆虐全球。截止2020年11月,新冠疫情在全球导致约5000万感染,造成约130万人死亡,对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抗击疫情也成了从事低温电子显微学的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面对疫情,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组织召开了“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分会场”,以“大变局下的冷冻电子显微学”为主题,围绕新冠病毒结构和药物研发、冷冻电镜方法学与学科交叉、生物大分子机器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膜蛋白结构解析等4个专题,邀请了全国三十多位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生物学研究和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pic/e686b6f8-85bb-4296-98a5-618626a8f11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分会场现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3日上午,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员主持了新冠病毒结构和药物研发专题。会上,北京大学肖俊宇研究员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利用低温电子显微学中的冷冻电镜技术解析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复合物结构进而帮助筛选评价抗体的工作,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热情。西湖大学周强课题组鄢仁鸿博士后、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丛尧研究员和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熊晓犁研究员分别为大家展示了利用冷冻电镜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糖蛋白不同构象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糖蛋白与受体结合的结构,这些结构向大家直观展示了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清华大学饶子和研究团队娄智勇课题组高岩博士为与会者讲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RNA依赖的DNA聚合酶的催化状态的复合物结构,并通过结构展示了瑞德西韦抗病毒的分子机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课题组王康博士后展示了他们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开发方面的一些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3日下午,浙江大学张兴教授主持冷冻电镜方法学与学科交叉专题。中科院计算所张法课题组万晓华副研究员分享了他们开发的在冷冻电镜数据处理中颗粒挑选软件和对主流三维重构软件RELION运行效率的大幅度优化的成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何万中研究员分享了一种可克隆的金颗粒标记技术实现了利用电镜直接对细胞内的分子定位的目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章新政课题组程静博士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开发的新型非断层重构依赖的原位蛋白结构解析技术,该技术引起了与会学者专家的极大兴趣。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建国高级工程师为大家展示了从厘米尺度的组织到扫描电镜-聚焦等离子束减薄工作流程中他们设计的一系列辅助载网和成熟的技术流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黄韶辉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了自主研发的荧光相关光谱仪,此设备已经远销美国,他希望能更好的服务中国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谷猛教授为大家分享了最新使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内缺陷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讨论。大家深刻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肖俊宇研究员主持了生物大分子机器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专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丛照教授首先为大家展示了蓝细菌浓缩碳—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组装分子机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了今年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CRISPR技术相关的CRISPR-Cas系统依赖RNA进行RNA切割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向烨教授跟大家讲述了利用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糖蛋白进行二代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成果。生物物理所叶克穷研究员跟大家分享了关于核糖体前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成果,很好的揭示了核糖体组装的分子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4日下午,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孙林峰教授主持了会议。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柳振峰研究员分享了关于绿藻中光系统II捕光超大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捕捉利用光能和受光强调节的分子基础。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的陈雷研究员分享了关于胰岛素促泌抑制剂调控KATP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北京大学李龙研究员、清华大学的闫创业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孙林峰教授为大家展示各自在膜蛋白结构解析方面的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外,来自赛默飞公司的工作人员分享了赛默飞新型电子显微镜Titan Krios G4解析的1.22埃去铁铁蛋白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与报告人提问交流,热烈讨论,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分会报告结束后,周强研究员、肖俊宇研究员和孙林峰教授为获得优秀报告奖的报告人颁发证书和奖金并合影留念,本次优秀报告奖评选旨在鼓励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更好的从事科学研究。低温电子显微学分会为与会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会青年学子也学习到很多,分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期待2021,低温电子显微学分会再相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pic/52efabdb-0fc3-46b6-a24d-6a55056e0f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分会场颁发“优秀报告奖”合影留念 /span strong /strong /p p br/ /p
  • 快讯|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开幕:显微学揭开新视野!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联合报道:2021年10月15日,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开幕。大会为期三天,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1300余人出席。大会现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百年华诞,百年征程,百年风雨,百年辉煌,百年初心,历久弥新。今天的中国,科技飞跃发展,科学让中华民族富强,创新让我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电子显微学有了长足的进展,显微学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领域。为庆祝这难忘的时刻,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显微学揭开新视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主持大会开幕式韩晓东表示,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恰风华正茂。今天的中国科技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不断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赋能。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等问题的根本在于基础薄弱。电子显微学科技工作者们一贯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显微学是一个集材料、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本次年会将基于此设置10个分会场,会议学术交流内容包括: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学及应用、原位显微学技术及应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学、微束分析、扫描探针显微学、低温电子显微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学等。会议将展示显微学相关仪器理论、技术和实验方法的最新进展;会议将促进电镜及其他显微学仪器的共享、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使用、改进与维修的交流等。韩晓东感谢了本次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了浙江大学张泽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张明杰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等嘉宾莅临。并对1300余位现场知名显微学家、材料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厂商代表、教师学生代表等表示欢迎,希望大家能通过本次会议增进交流、拓宽视野。同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分会组委会、分会秘书处努力支持和精心组织下,本次年会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各会场内容组织,10个分会场组织近400个口头报告,能面对面交流十分宝贵。最后感谢了李宁春老师带领下的全体会务组成员,感谢了他们为大会圆满召开作出的所有辛苦付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大会承办方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杨学明院士 致开幕辞杨学明院士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向本次大会的隆重开幕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诚挚欢迎。接着,共同回顾了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史。首台透射电镜在1932年发明以来,电子显微镜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且许多科学领域的非常重要的突破也是依赖于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过去近几十年中,电镜相关科研获得了多项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物学奖及其他奖项。我国电镜发展也比较早,在1951年就有了第一台电镜,大幅度的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此后我国电镜整个领域取得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阶的电镜已经有上千台,达到数百亿元的投资。这些助力着我们整个学科的发展,我国电子显微学工作者们也可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一支队伍。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成立只有十年,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时代背景下,创立了的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三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发展,在本硕博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开展科研。学校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引进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教师。教研系列老师约五六百人,包括院士54位,教育部特聘专家36人,杰青38人等,并且取得系列优秀科研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在电镜方面有两方面值得一提,一方面是分析测试中心利用电镜在热电材料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是在深圳市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目前安装6台300kv冷冻电镜,并支撑了校内校外上百个科研团队以及企业的科学研究和基础研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也在开始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征途。中国要发展,最重要还是在创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道路,才能真正发展、将自己的发展主导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后希望各位学者能携起手来,共同为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 致开幕辞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主席张泽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首次来到东莞,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有传奇的一个结晶,而东莞则是这个结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历届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的规模越来越强、越来越大,张泽院士回顾了老一辈电子显微学科学家们为中国电子显微学作出的贡献,年会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然后到四五百人后发展越来越快,这也见证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回顾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历史,张泽院士表示,当前原子之间的间隔、电子结构、成分等都可以看到,相关仪器设备无论在空间分辨率还是能量分辨率都已发展到极致,类似大规模集成电路,我们需要看得见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最近几年,大家都非常关心环境和原位。以往观察结构需要在一个完全真空环境中,此时物质自身的表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被完全隔离,更不用谈力学、光学、电学等环境。在分辨率等已经发展到极致的基础上,怎样把物质观察在一个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环境里面,将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就很有意义,也使显微学的发展更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在昨晚祺跃科技原位高温扫描电镜新品发布会上,初创的年轻人包括搞控制的、搞电子的、搞软件的,充分显示了我们显微学的光明未来。同时,无论是生命科学还是材料科学,也越来越多的展示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以及不同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在这种趋势下,不同学科的学者能齐聚一堂交叉交流就显着格外重要。中国人不缺聪明,也不缺勤劳,相对比较缺的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这次“聚人气”的机会,更好的交流,更好的支持,也为将来更好的合作、看更精美的世界共同努力!---------------------------------- 本次大会主要由大会报告和10个分会场报告组成,10月15日上午和10月16日上午,大会报告特邀十一位著名电子显微学科学家、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依次为大家呈现精彩报告。10月15-17日开始,10个分会场精彩内容也将悉数呈现,分会场依次为:1)显微学理论、技术与仪器发展;2)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3)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4)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5)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6)扫描探针显微学(STM/AFM等);7)扫描电子显微学(含EBSD);8)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9)生命科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10)中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同时,大会还将颁发优秀青年学者奖、评选优秀学生论文奖与优秀Poster奖优秀Poster奖、为第十二届中国电子显微摄影大赛获奖者颁奖等。大会后续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点击报道专题链接】大会前夕签到掠影仪器信息网赞助POSTER展示区会务组会前留影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举办电子显微学讲座
    p   11月25日至26日,由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苏党生研究员主讲的电子显微学讲座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所内相关研究组的职工和研究生130余人参加了培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8371a55a-d564-4d48-98d0-0275d6ec63c1.jpg" title=" 图1.jpg" / /p p br/ /p p br/ /p p   此次培训中,苏党生系统地介绍了催化材料的特征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电子衍射基础、电子显微成像原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分析电子显微学、电子显微学的最新进展、电子显微学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培训得到了所内职工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 /p p   苏党生在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透射电子显微学 /span /a 和电子能量损失谱、异质催化反应机理、以及纳米碳结构和高性能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该领域国际知名的华人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a46d0cb0-f794-4c99-a852-22211fa1761b.jpg" title=" 图2.jpg" / /p
  • 张晓凯:电子显微学领域的一颗“恒星”
    显微镜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它的问世,让人们更直观、更清楚地观察物质的微观世界。经过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在科学研究领域使用的是更为先进的百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电子光学仪器——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用聚焦的电子束照射到被测样品上并将其超微组织结构细节放大成像的显微观察用的精密仪器,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因此诞生了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物质的显微组织、成分和晶体结构的一门科学技术——电子显微学。在电子显微学发展的历程中,总有一种星辰,不因岁月的逝去而消沉,不因时代的更迭而泯灭,而是始终秉持着一颗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这其中,有这样一颗“恒星”,他从容淡定,始终坚持自己的那份梦想,用独特的传授方式给自己的学生带来一堂堂精彩人生课堂 他憧憬明天,用一种民族大爱希望为祖国的科研创新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他就是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电镜室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张晓凯。高级实验师的成长之路张晓凯与电子显微镜结缘始于1985年。1981年他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实验班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设备科维修室工作,凭借着他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安排他负责全校各类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一干就是四年。为学校节省维修开支数万元以上,及时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1985年,学校利用省重点学校贷款项目购置了一台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电子显微镜,考虑到他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又具备化学及材料科学的相关知识,学校把组建山东师范大学电镜中心的任务交给了他,他积极响应学校的光荣使命与其他两位同事共同组建了校级电镜中心,并开始从事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由此在工作中他感受到了无限乐趣。在追梦的路上,张晓凯凭借低调的做人风格、积极的工作态度,在科学的高峰上一步步攀登,赢得无限精彩。1988年,张晓凯编著的《日立H-800型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和整机线路分析》一书由中国科技大学印刷出版后在全国性电镜用户协会会议上被作为专业参考书籍发给电镜同行,并接受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的邀请,为该校部分博、硕等师生(包括合肥工业大学部分师生)进行了电镜结构剖析的讲解及现场的技术指导。1989年12月,张晓凯所在的电镜中心整合归入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室,他本人继续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同年,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山东省教委项目《山东省昆虫病毒资源调查研究》。1992年,张晓凯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共同合作完成了由陈晓峰教授主持的《医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项目,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应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疗脊椎骨疾患的一项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94年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95年该项目获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995年,他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合作完成了滕立东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掺杂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的溶胶-凝胶化机理研究》。其中“CaO-A1203-SiO2系统微晶玻璃分相与析晶机理的综合研究”,获得199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二等奖 。张晓凯经常参加实验课题研究与技术开发,在电镜应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每当实验工作中出现关键技术问题,他总能在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法。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研究国内外电镜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了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1998年,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实验室先进个人。同年,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聘为高级实验师。三十年执着坚守2001年,他自主完成了山东省教委项目《电镜分析火灾现场金属熔融物判定火灾原因的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他作为主要骨干人员参加完成的山东省教委项目《复合纳米钝化保护材料的研究》已于2006年通过鉴定。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整合,电镜室归入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张晓凯仍然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2005年11月,他被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增补为行业(电子仪器)高级研究员。2006年2月,又被商务部研究院《经济发展论谈》专家指导委员会聘为高级研究员。2008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2010年,被推选为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山东省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材料(科学)组组长。同时还被选聘为多省份省级重点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从1985年电镜中心成立至2016年,31年间,不管电镜中心如何被整合改变,不变的是他执着坚守的身影,不变的是常陪伴他身边的电子显微镜和那份深沉的热爱。国内曾经有两所重点院校看重他专业的技术水平,有意邀请他到贵校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脚踏实地,他任劳任怨,他说科学没有捷径,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踟蹰,他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张晓凯所负责管理运作的电镜室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山东省外的其他高校、研究单位的电镜出现技术问题时都积极地与他联系寻求技术或问题的解答,如: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都曾咨询过电镜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由于他在本行业内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其先进事迹被《科技日报 》、《今日科苑》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教育部微博教育信息网、3737资源网站等教师风采栏目刊登或转载报道宣传。三十多年来,张晓凯主要参加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委、教委等项目14项,获校级及以上优秀论文和成果奖20余(篇)次,先后在《Journal of Trace and Microprobe Technique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ChemPhyChem》、《Biomaterials》、《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分析科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国际和国内核心学术杂志及学术会议上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内容涉及精密仪器、生物医学材料、材料科学等诸方面,并有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录用,被SCI收录的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为8点多。辛勤的耕耘,无私的付出,张晓凯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5年,他先后获得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颁发的“华夏精英”荣誉称号、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称号,以及“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中国管理专家学者十年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张晓凯又获得“中国文明之星”荣誉称号。此外,还有2006~2007年度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人物等10多项社会荣誉。三十多年来,《当代中华优秀儿女》、《中国当代名人》、《中华知名人物创新年鉴》、《华夏名人风采》(人物卷)、《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第二卷等100余部各类权威大型辞典、辞书及文献都刊登了他的事迹。“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张晓凯在潜心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在从事着电子显微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他于199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承担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的电镜结构原理及应用的讲解及示范教学工作,同时他还承担着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的《实用电子显微学》课程及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张晓凯就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在教学中,他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活泼爱动、善于表达,他就会采用讨论法教学,经常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一起讨论电子显微镜方面的学术问题,在讨论中增长科学知识 对于喜欢安静、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会带领学生多做实验,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也会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张晓凯(中)及其研究生不仅在实验教学方面对学生细致入微,在个人生活方面张晓凯对研究生们也是关怀备至。研究生有生活方面的困难或者思想上的困惑,都会跟他倾诉,他也很乐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研中。三十多年来,他每年都会从事化学、物理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每年被指导的毕业生中,化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平均有八人以上,期间有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正确性。张晓凯是一个工作狂,经常性的早晨7点之前就赶到实验室,忙于电子显微学研究,忙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忙于对外分析检测,忙于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探讨,有时候忙得连饭都忘记吃,曾经几次他白天参加高考阅卷工作,晚上回到实验室继续检测化学院分析教研室研究生们的样品,直到晚上11点多,筋疲力尽地回家,尽管如此,他仍旧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说:“作为一名电镜室高级实验师,最重要的还是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热爱电子显微学,并从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 直播预告!iCEM 2022之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篇
    2022年7月26-2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iCEM 2022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先进材料中的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2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以下为“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发布为准)专场二: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7月26日下午)专场主持人:袁文涛 浙江大学 特聘研究员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13:30--14:00纳米尺度氧化物相变的原子尺度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王建波(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14:00--14:30基于扫描电镜和双束电镜的原位微反应系统吴伟(赛默飞世尔科技 电镜应用开发专家)14:30--15:00原位电镜中电、热、力、光外场的引入及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廖洪钢(厦门大学 教授)15:00--15:30蔡司跨尺度多模态原位实验解决方案高迪(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应用专家)15:30--16:00纳米金属变形机制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钟立(东南大学 教授)16:00--16:30Fischione多尺度可控环境原位电镜样品制备解决方案赵颉(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经理)16:30--17:00基于扫描电镜的原位热力耦合测试仪器开发及其在镍基高温合金表征中的应用张跃飞(浙江大学 求是特聘教授)17:00--17:30催化材料表界面动态行为的原位电镜研究袁文涛(浙江大学 特聘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镜中心、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教授 王建波【个人简介】王建波,男,1975年4月出生,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委员会委员以及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固体材料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微纳尺度材料结构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近年来,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85余篇,论文被正面引用4700余次,H因子37。主持与参与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纳米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等。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湖北省第5届和武汉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湖北省第16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武汉大学第九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担任国内电子显微学权威期刊《电子显微学报》杂志第七届执行主编、第五届、第六届编委;担任国内物理学权威期刊《大学物理》杂志的第十届编委。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90余次。报告题目:纳米尺度氧化物相变的原子尺度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摘要】 纳米尺度氧化物会在尺寸效应下发生相变,对于ZnO、CuO等氧化物的功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进行原子尺度的研究,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有效揭示其相变机理。 厦门大学教授 廖洪钢【个人简介】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厦门超新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报告题目:原位电镜中电、热、力、光外场的引入及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摘要】 在过去近90年,在高分辨和高衬度成像两方面所取得了巨大进展, 而液体和气体环境中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近十年才得以实现。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电镜的整个光路系统需要在高真空中运行,气液体环境在电镜中不易实现。通过使用微纳加工制备的原位芯片,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实时原位观察多种纳米晶体在溶液中的成核生长及形貌演变过程。目前通过开发制备的原位芯片及配套系统还可同时引入光、电、热、力等外场。通过对液体池芯片中封存的电解质液体施加电位,高分辨率的实时观察溶液多种电化学动态过程,包括电催化、储能过程等。原位液相电镜可从原子分子尺度高分辨实时成像并获取相关材料电化学固液界面结构及价态的高空间分辨率信息,为深入研究化学、材料基础及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东南大学教授 钟立【个人简介】钟立,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长期从事纳米材料应力应变下的微观结构演变机理和物性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先进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发,在非平衡材料制备、原位力学性能测试等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他引4000余次,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报告题目:纳米金属变形机制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摘要】 随着微/纳机电系统(M/NEMS)的不断小型化,许多器件的结构单元尺寸已进入纳米尺度。在该尺度下,由于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材料通常表现出与其宏观尺度下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探究纳米材料的新异力学行为及相关机制既可以完善金属力学相关理论,也可为新型微纳器件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报告将介绍基于原位透射电镜的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及其应用于纳米金属蠕变、位错变形、孪生变形等机制研究的相关成果。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张跃飞【个人简介】张跃飞:男,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科技成果转化奖获得者,北京市长城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原位电子显微学相关方法与仪器开发,并致力于原位高温微观力学性能表征方法研究,开发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位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列化仪器,为先进材料的研发提供新设备、新技术、新手段。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973”“863”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报告题目:基于扫描电镜的原位热力耦合测试仪器开发及其在镍基高温合金表征中的应用【摘要】 热力及其耦合作用是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在热处理、烧结、加工过程中调控微观结构特征的主要外场条件,也是影响高性能结构材料服役性能的主要环境因素。 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拉伸、蠕变、疲劳测试仪器的开发,实现了从纳米到宏观尺度深入研究材料在高温受力条件下微观结构、长时间结构演化与力学性能间定量化关系,是优化材料制备工艺、质量检测、服役寿命评估、安全性评价重要的科学手段。 报告将介绍基于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拉伸、蠕变、疲劳测试仪器研发最新进展和原位表征方法发展的最新进展,以及在镍基高温合金研究中应用的最新成果。袁文涛 浙江大学 特聘研究员【个人简介】袁文涛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在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和材料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曾赴丹麦技术大学访学。2021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张泽院士/王勇教授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气氛环境下的纳米材料表界面的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致力于通过环境透射电镜、大气压气体样品杆+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等先进原位电子显微学手段,在原子尺度下探索纳米材料表界面对外场环境(气氛、温度等)的响应规律,揭示使役环境下催化材料等表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内在关联,为高性能纳米材料的表界面设计提供实验依据。近年来,先后在Science,Angew. Chem.,ACS Catal.,Nano Lett.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报告题目:催化材料表界面动态行为的原位电镜研究【摘要】 随着材料尺寸减小,表界面原子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因此纳米催化剂的表界面对其性能起着主导作用。尽管目前通过各种手段可以获得催化材料表界的一些重要信息,但是对于气氛环境下催化材料表界面行为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在原子尺度原位研究外场环境作用下材料结构的动态演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课题组近年来利用原位电子显微学手段对催化材料表界面的原位动态研究工作。赛默飞世尔科技电镜应用开发专家 吴伟【个人简介】赛默飞世尔科技扫描电镜和双束电镜资深产品专家,有超过十八年电镜应用经验,为聚焦离子束双束电镜,超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环境真空扫描电镜提供技术支持,擅长低电压扫描电镜技术对介孔分子筛的表征以及运用双束电镜对锂电池正负极及隔膜材料的三维表征,镀膜包覆,界面和传质分析,在加入赛默飞公司之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工作了10年,为SEM,FIB,EPMA,EBSD,EDS,WDS,CL提供技术支持,期间发表电镜应用相关专业文章20余篇,撰写《低电压扫描电镜应用技术研究》和《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的基础》专著2篇,参与3项电镜、电子探针以及能谱仪相关国家标准制定。报告题目:基于扫描电镜和双束电镜的原位微反应系统【摘要】 材料合成中的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气氛均会影响材料显微结构,从而决定材料最终性能。随着新材料的发展,迫切的需要精准地调节材料合成工艺中的“温度”和“气氛”这两个最重要参数。基于扫描电镜和双束电镜的原位微反应系统具备原位气氛加热功能,其低热漂移设计,实现在1200℃高温下,实现高分辨率SE/BSE成像,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STEM、EDS和t-EBSD分析。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应用专家 高迪【个人简介】硕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至今在蔡司显微镜部工作,在电子显微学及微纳加工等相关领域有多年工作和学习经验,为国内近百余客户进行了应用培训和成像演示工作,协助用户解决SEM及FIB应用问题。熟悉SEM和FIB在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半导体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报告题目:蔡司跨尺度多模态原位实验解决方案【摘要】 原位实验作为材料表征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联系起来,而材料的性能与尺寸又密切相关,所以在不同尺度对材料进行原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蔡司可以提供从纳米到厘米,从二维到三维,从制样到表征再到分析的全套原位实验解决方案,助力解决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同尺度下的原位实验难题。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 赵颉【个人简介】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中的电子显微结构及其变形机理。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应用经验,了解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法及制样技术。目前任职于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Fischione品牌电镜制样相关及原位分析设备的推广与销售。报告题目:Fischione多尺度可控环境原位电镜样品制备解决方案【摘要】 随着电子显微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新能源材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电镜样品制备作为电子显微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新能源材料往往对于水氧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如何在多尺度下制备水氧敏感的电镜样品就成为当前重要的技术问题。Fischione提供了多尺度下可控环境的原位电镜样品制备解决方案,来满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的可控环境的无损样品制备需求。
  • 直播预告!iCEM 2023之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篇
    2023年6月27-30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iCEM 2023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3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二: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6月27日下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袁文涛 浙江大学电镜中心 研究员报告题目演讲嘉宾纳米分辨高温原位扫描电镜研发新进展及其应用张跃飞(浙江大学 教授)待定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催化反应过程及活性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周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Cu基催化剂表界面动态结构原位电子显微研究罗浪里(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 教授)金属催化剂的动态原位电镜研究黄兴(福州大学 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袁文涛 浙江大学电镜中心 研究员【个人简介】袁文涛,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在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取得博士学位,2021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张泽院士/王勇教授研究团队。之后分别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和材料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曾赴丹麦技术大学访学。长期致力于利用和发展环境电子显微学方法,在原子尺度下探索纳米催化剂表界面对外场环境的响应规律,揭示使役环境下催化材料表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内在关联。在Science, Angew. Chem., ACS Catal., Nano Lett.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国际材料联合会 “前沿材料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张跃飞 浙江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张跃飞:男,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科技成果转化奖获得者,北京市长城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原位电子显微学相关方法与仪器开发,并致力于原位高温微观力学性能表征方法研究,开发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位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列化仪器,为先进材料的研发提供新设备、新技术、新手段。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报告题目:纳米分辨高温原位扫描电镜研发新进展及其应用【摘要】高温、应力及其耦合作用是金属、陶瓷等材料在热处理、烧结、塑性加工过程中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对材料加工制备与性能评价中微观结构研究主要依靠事后离位表征,缺乏材料加工或服役条件下微观结构演变和与之相应的性能调控全时过程信息。纳米分辨原位高温扫描电镜的开发,实现了从纳米到宏观尺度可视化研究材料在高温受力条件下微观结构演变与力学性能间定量化关系,是优化材料制备工艺、质量检测、服役寿命评估、安全性评价重要科学手段。报告将介绍纳米分辨原位高温扫描电镜仪器最新进展、原位表征方法发展及其在合金研究中应用的最新成果。周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氧化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界面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以及多相催化原位研究工作。采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X 射线技术研究工作条件下催化剂的动态变化,解析催化构效关系。近5年来在《Nature Catalysi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Catalysis》等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报告题目:催化反应过程及活性位电子显微学研究【摘要】 催化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在原子尺度精确调控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在反应条件下表征处于工作状态的催化剂动态行为,进而在原子、分子层次定量描述催化剂构–效关系。报告人利用纳米结构CeO2、ZnO和MoC等分散Au、Cu纳米粒子或原子簇,通过氧化物活性晶面的选择性暴露,调节金属组分的落位以及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程度;利用原位透射电镜和谱学技术表征界面活性位的原子排布及配位环境,跟踪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在反应温度和气氛下的动态行为,在原子尺度上建立催化剂构–效关系。罗浪里 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 教授【个人简介】罗浪里,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18年7月加入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原位电镜表征、能量存储与转换机理研究。在原子尺度金属氧化机理、锂电池电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异相催化过程与机理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以通讯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PNA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ACS, Angewandte Chemie等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报告题目:Cu基催化剂表界面动态结构原位电子显微研究【摘要】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化学特性,并且往往在催化过程中动态产生,这使得我们准确认识其催化机理十分困难。本研究利用原位环境透射电子显微方法,在原子/分子尺度研究反应气体吸附/活化引起的Cu基催化剂表界面结构变化,揭示反应条件下结构活性位点特征;并以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气体与表面作用机制,从而厘清其活化/反应机理。黄兴 福州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黄兴,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导,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先后在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勃研究所、化学能源转换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2020年加入福州大学,任独立PI;主要从事原位电镜在材料、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1)低维纳米材料设计、合成及生长机制研究;2)催化材料的表界面结构、动态变化以及构效关系研究。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Nat. Catal.、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等,文章被引7000余次,H因子42。报告题目:金属催化剂的动态原位电镜研究【摘要】金属催化剂在工业催化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揭示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结构和构效关系是催化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原位电镜由于可以实现环境气氛下的超高分辨表征,已经成为催化研究的理想工具之一。本报告将通过几个不同的金属催化体系介绍如何利用原位电镜揭示催化剂在反应气氛下的活性结构、动态变化以及构效关系。会议联系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汪老师:13637966635,1437849457@qq.com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日程揭晓!iCEM 2024之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二: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5日下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副主任/教授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14:00-14:30【十周年主题报告】: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朱艺涵(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14:30-15:00JEM-ARM200F的性能特点及透射电镜原位观察陈桐民(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市场部产品经理)15:00-15:30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解析王雪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15:30-16:00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苏瑞雪(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发展(BD)工程师)16:00-16:30Al-Cu合金中位错环取向偏转行为的三维晶体学研究冯宗强(重庆大学 教授)16:30-17:00磁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磁结构的洛伦兹电镜原位研究张军伟(兰州大学 副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副主任/教授【个人简介】郑赫,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湖北省杰青、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致力于“单晶纳米材料微观力学变形机理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聚焦引起材料塑性变形的核心因素:缺陷的形核、演变及相互作用机制。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Phys. Rev. Lett.、Nano Lett.、ACS Nano、Scr. Mater.、JMST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受邀参与编写英文书籍《In-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pringer 2023),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评中国电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担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电镜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原位电子显微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电镜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电镜中心副主任、《电子显微学报》编委等。朱艺涵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朱艺涵,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电镜中心负责人、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省科协青年英才计划及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4项,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主要从事先进电子显微方法学发展和物质科学应用,相关成果在Science及其子刊、Nature子刊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引用次数18000余次,H指数65;主编图书分册1部、撰写图书章节4章;现任浙江省分测协会理事、电镜与微结构青委会副主任、工业催化联盟青委会委员。获国际催化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美国显微学会主席学者奖、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贡献奖等。报告题目: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摘要】固体材料经典理论和视角往往建立在晶体结构周期性点阵的结构模型基础之上。而事实上,功能材料表界面、缺陷和部分有序等微观局域结构特征带来了各种新奇物性和功能应用。现代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以正空间“可视化”方式同时实现材料长周期和局域结构原子层次直接成像和观测的全新道路,但却受制于电子辐照损伤挑战而难以直接应用于各类重要的辐照敏感材料(如分子筛、MOFs、COF等开发框架材料和有机聚合物材料等)。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希望填补这些材料的微观认知空缺,并推动相关材料和化学领域的发展。陈桐民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市场部产品经理【个人简介】陈桐民,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市场部售前技术支持。2017-2022年在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电镜师从日本电镜专家大岛義文教授,硕士阶段开始从事透射电镜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对莫尔条纹法和几何相位分析(GPA)研究晶体结构形变,TEM原位实验的样品杆研发,二维材料结构表征等有丰富的经验。2022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博士后。2023年加入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任透射电镜应用工程师,对锂电池材料,纳米颗粒,陶瓷材料,催化剂,等材料有丰富的表征经验。现任捷欧路(北京)市场部售前技术支持,产品经理,主要从事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推广和技术支持。报告题目:JEM-ARM200F的性能特点及透射电镜原位观察【摘要】主要讲解透射电镜JEM-ARM200F的仪器性能特点,包括冷场枪、超级EDS能谱和最新的SAAF探测器等最新技术。另外介绍透射电镜下的原位实验观察技术。王雪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个人简介】王雪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2019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0年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项目。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金属锂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关键材料结构和界面表征、机理研究和失效分析,尤其擅长采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辐照敏感材料。至今已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 Letter、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引用10700余次。报告题目: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解析【摘要】冷冻电镜是表征辐照敏感材料的有力工具。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冷冻电镜在表征锂电池中辐照敏感材料的相关应用和成果,以便进一步了解冷冻电镜在解析电池工作机理和指导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和作用。报告人将介绍冷冻电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纳米结构、石墨嵌锂的‘阶’结构和全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等方面的应用与成果。苏瑞雪 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发展(BD)工程师【个人简介】硕士毕业于英国Loughborough大学材料专业,毕业后在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担任高级仪器管理,后于北京欧波同任BD工程师,对电镜的操作和应用有丰富经验,致力于电镜显微分析解决方案。报告题目: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冯宗强 重庆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冯宗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大学弘深优秀学者。长期从事透射电镜先进表征技术开发和纳米结构金属基础研究,开发了位错晶体学三维表征新技术,提出了纳米结构材料强韧化新途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和重庆英才计划项目等,在Nature、Science和Ac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担任教育部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和国际期刊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和MGE Advances青年编委等。报告题目:Al-Cu合金中位错环取向偏转行为的三维晶体学研究【摘要】Al-Cu合金经固溶淬火后组织中会形成高密度位错环,其空间组态和晶体学特征对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自主开发的位错晶体学三维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淬火Al-Cu合金中位错环的取向分布和空间组态特征,并结合透射电镜原位加热方法研究了位错环的动态演化行为,揭示了位错环的取向偏转机制和晶体学路径。张军伟 兰州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教授,硕导,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总工,西北四省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201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6月9月加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4月加入新成立的材料与能源学院。主要从事材料微纳结构的分析、电镜原位科研仪器的研发与应用、二维材料磁性材料/器件/拓扑结构的电镜原位磁化动力学和矿物微结构表征研究。目前已经在Nat. Commun.、Sci. Adv.、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批授权专利11项。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项目和横向项目(科技部重大研究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报告题目:磁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磁结构的洛伦兹电镜原位研究【摘要】磁性斯格明子,作为新兴的拓扑保护自旋磁结构,以其极小的磁畴尺寸、稳定性及可调性,在自旋电子存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铁磁合金、多层膜及二维磁性材料等成为调控磁斯格明子的新途径。这些材料的磁性能主要由其成分和微观结构决定,因此深入理解结构与磁性的关系至关重要。为实现磁斯格明子在赛道存储等新型存储设计中的应用,需探究其成核与湮灭机制,并提升斯格明子密度。我们主要聚焦于Fe3-xGeTe2和Fe3-xGaTe2这两种磁性二维晶体,通过原位透射电镜和球差校正技术,成功揭示了其成分与磁结构,并发现Fe3-xGaTe2能在室温下形成磁斯格明子。同时,解决了密度低和共存问题,并通过晶体衍射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解释了DM相互作用来源,为磁斯格明子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直播预告!iCEM 2022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篇
    2022年7月26-2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iCEM 2022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先进材料中的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2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以下为“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发布为准)专场一: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7月26日上午)专场主持人:田鹤 浙江大学 长聘教授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08:55--09:00大会致辞孙立涛(东南大学/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 教授/副理事长)09:00--09:30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曾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 测试中心主任)09:30--10:00日立聚焦离子束(三束)应用张希文(日立高新技术公司 产品经理)10:00--10:30纳米和埃米尺度的声子测量高鹏(北京大学 教授)10:30--11:00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张宁(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应用专家)11:00--11:30孪晶调控金属纳米线的力学行为郑赫(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11:30--12:00电荷与自旋相关电子显微学成像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田鹤(浙江大学 长聘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大会致辞:东南大学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 孙立涛【个人简介】东南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青(201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9)。2005年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之后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原子尺度表征、制造与相关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 Nature及子刊15篇),做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170余次,申请专利100多项,提出并实现了石墨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目前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原位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真空学会理事长,《电子器件》杂志主编,Materials Today Nano杂志编委,美国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南京分会主席,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顾问,住建部科技协同创新专委会委员,欧洲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团队获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浙江大学长聘教授 田鹤【个人简介】针对关联体系中自旋序、铁电序、及其与晶格之间的耦合规律问题,发展了电荷动态分布探测、轨道角动量涡旋电子等一系列原创方法与技术,实现了微观电荷、自旋及其有序化的探测,揭示电荷、自旋相关热、电、光学性能与微结构的关联关系。主要成果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 (2篇), Science (2), Nature Photonics (2),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dvanced Materials (5), PNAS等, 评为ESI热点论文2篇(Top 0.1%),ESI高被引论文4篇(Top 1%)。获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承担了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报告题目:电荷与自旋相关电子显微学成像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摘要】 有序性是贯穿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关键课题之一。磁性系统和极性系统按其特定的有序分类,表现为铁磁性/铁电性和反铁磁性/反铁电性。在实现原子尺度对极化单元的直接、动态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多铁材料在多重外场下的结构演变,指出了亚铁电体的独特特性,包括各极性单元的多重转变温度、分离的补偿点和独立极化演化规律。明确区分了固体中的亚铁电体和铁电体,形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极性材料分支。同时,铁电材料中富含多种形态的有序结构,其丰富的畴形态与可调制畴密度。研究了铁电极性结构的可控拓扑转变,实现了原子级分辨的实时拓扑转变动态观测。揭示了铁电纳米器件中拓扑铁电畴的调制模式与应用潜力,将推动铁电拓扑结构材料的设计,以实现其在微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 曾毅【个人简介】曾毅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试中心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主任,上海市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专业技术平台主任。主要从事扫描电镜相关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相关成果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中国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出版材料显微结构表征技术学术专著2部。担任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扫描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报告题目: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大学教授 高鹏【个人简介】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0~2015年分别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从电子显微学和界面物理研究,研究体系包括氧化物界面、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低维轻元素量子材料等。发表论文250余篇,包括50余篇Science、Nature及子刊,PRL,Adv Mater。曾入选/荣获日本JSPS研究员、中国十大电子科技进展、中国新锐科技人物、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全球顶尖科学家等。报告题目:纳米和埃米尺度的声子测量【摘要】 Phonon plays key rol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ranging from heat transport, electron transport to mechanical strength. The phonon dispersions present the phonon features such as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and group velocity. In order to nanoscale map the phonon dispersion, we propose a four-dimensional electron energy loss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4D-EELS). A slit EELS aperture is used to selected the scattered electrons with specific momentum transfer, and the electron beam is scanning in the real space. Thus, four-dimensional datasets, which consist of two-dimensional real space, one-dimensional momentum space, and one-dimensional energy, are obtained. Such datasets present the spatially resolved (typically with a few nano-meter in resolution) phonon dispersion. This method is useful to study the thermal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defects, heterointerfaces and low-dimensional functional materials. By using this new technique, we recently revealed the local lattice dynamics at c-BN/diamond interface, AlN/Si interface, dislocation at Si/Ge interface, and single BN nanotube.武汉大学电镜中心教授 郑赫【个人简介】郑赫,男,1984年10月出生,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固体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低维材料本征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SCI论文6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一作)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所发表的工作被Nature、Science等杂志正面引用2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已写入国际材料科学专业经典英文教材《Theory of Dislocations》中。入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拔尖创新人才项目(2019)、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人才计划(2016),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优秀分会报告奖(2019)等。报告题目:孪晶调控金属纳米线的力学行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产品经理 张希文【个人简介】2012年8月加入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担任日立电子显微镜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工作,并于同年赴日本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技术培训;2013年回国后继续担任日立电镜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工作,并同时担任日立电镜产品售前技术支持工作。2016年开始负责日立聚焦离子束的技术支持工作,并负责日立聚焦离子束在中国的推广工作。2021年公司整合,继续在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负责日立聚焦离子束的技术支持工作。报告题目:日立聚焦离子束(三束)应用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应用专家 张宁【个人简介】张宁,OPTON市场部BD工程师,专注于电化学领域的显微分析解决方案的研究,在电子显微镜及图像数据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储能领域扫描电镜及显微实验室解决方案相关的设备选型、技术应用、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本硕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为电池正负极以及隔膜材料优化,在研究正极材料中发现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具备充放电变色机制,深度开发后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发表SCI学术论文一篇。报告题目: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摘要】 本次报告主要针对各个行业中的不同需求,欧波同集团运用自身的分析技术以及经验,在电子显微行业中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分析方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先进显微技术的最新进展在电子显微观察中的应用;OTS一键分析异物解决方案;可视化&数字化质量检测方法等。
  • 日程揭晓!iCEM 2024之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一: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5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尹奎波 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09:00-09:30【十周年主题报告】: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09:30-10:00Protochips基于机器学习全流程原位解决方案赵颉(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0:00-10:30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STEM)在低维量子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10:30-11:00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的原位功能介绍郭晓杰(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应用工程师)11:00-11:30原位观测表面-亚表面动态耦合孙宪虎(中国科学院大学 副教授)11:30-12:00液相环境金属纳米晶体结构演变机制研究王文(郑州大学 副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尹奎波 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个人简介】长期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的原位制备和性能调控工作,聚焦于新材料体系的可视化原子制造过程和新功能器件的开发,以期为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发展提供思路。在Nature、Nature Commun.、Adv. Mater.、IEEE Sens. J.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总被引频次超过7000次,H因子40;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等。任中国电镜学会原位电子显微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Micromachines 编委等。王立华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WR领军人才、国家优青、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团队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基金(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原子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位实验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 1篇,Nat. Energy 1篇,Nat. Commun. 8篇,Phys. Rev. Lett. 2篇,Adv. Mater. 2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 4篇,ACS Nano 4篇等。成果被Science,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引用6000余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JKW项目、霍英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Science, Phys. Rev. Lett., Nat. Commun.,Adv. Mater., Nano Lett.,Acta Mater., ACS Nano等20余种期刊审稿人。报告题目: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摘要】材料力学性能与其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化的原子机理直接相关。在原子层次认知材料弹塑性变形过程的原子机理,是其力学性能优化的基础。透射电镜具有原子分辨率,然而常规的原位力学实验技术空间分辨率往往只有纳米尺度。本报告介绍团队原创的原子分辨的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方法。并介绍利用该方法研究尺寸对金属弹性极限及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在原子层次研究尺寸对多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弹塑性能的影响。最后介绍原子分辨的原位观测技术对解决一些经典科学问题的优势。赵颉 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个人简介】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中的电子显微结构及其变形机理。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应用经验,了解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法及制样技术。目前任职于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电镜制样相关及原位分析设备的推广与销售。报告题目:Protochips基于机器学习全流程原位解决方案【摘要】透射电镜已经成为现代材料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传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只能局限在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结构已经形貌的观察。针对温度、气氛、液体等环境下样品的动态变化过程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使用原位透射电镜样品杆可以加入不同外场环境对样品进行原位动态的观察,获取最直接的动态结果,尤其是在研究纳米材料、热电材料、能源材料以及催化反应等领域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Protocolchips基于机器学习采用热、电、气体以及液体原位样品杆,为用户带来了硬件以及软件的整合,提供了全新的原位实验解决方案。林君浩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教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物理系,后赴日本任JSPS特聘研究员,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任准聘副教授,2024年5月破格晋升为长聘正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透射电子显微学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以及新型低维量子材料的微观量子物态的精确测量及缺陷对宏观量子物性的影响。近5年来,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Electronics/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高影响期刊发表130余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14500多次,H因子52。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及高校论坛做邀请报告,担任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审稿人,承担多项国家与省市级科研攻关项目。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1中国区榜单,2022年获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24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物理)。报告题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STEM)在低维量子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摘要】我将报道定量衬度分析技术在二维材料缺陷表征中的应用与方法学发展,以及我们课题组在克服二维材料水氧敏感性的一些设备创新尝试。我们搭建了一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型氛围控制互联系统,将水氧敏感二维材料的生长-表征-转移-高精度结构解析-器件制作与测量整个实验过程都保护在惰性氛围下。我们利用该系统在直接观测二维敏感单层材料晶格原子结构与缺陷中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包括单层敏感WTe2的大范围无损本征褶皱结构,MoTe2/WTe2本征缺陷的统计分布,少层卤族铁磁反铁磁材料的直接CVD制备与无损表征,单层CrI3的缺陷磁性调控,层状拓扑反铁磁绝缘体MnBi2Te4的自发表面重构现象等。最后,我将讨论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包括低温冷冻电镜技术在二维材料中的应用和透镜消磁技术研究二维磁性与超导相变等。郭晓杰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 郭晓杰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修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现任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镜应用部电镜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的相关应用支持。报告题目: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的原位功能介绍【摘要】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是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环透电镜,并且配备了二次电子探测器,能够在进行原位通气实验时为材料提供原子级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信息。另外,它可以配备各种热、电及液相样品杆。本报告将介绍HF5000原位测试实例及各种样品杆的应用情况。孙宪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孙宪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海外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环境电镜课题组组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博士,师从Guangwen Zhou教授,进行原位气-固界面研究。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系和美国国家电镜中心博士后,师从Haimei Zheng 教授,进行原位液-固界面研究。博士期间先后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苏东研究员课题组,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Renu Sharma 教授课题组,匹兹堡大学Judith C. Yang 教授课题组访问与学习。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12篇,包括Nature 2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等。授权原位液相电镜技术美国专利一项。荣获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和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生优秀科研奖等。报告题目:原位观测表面-亚表面动态耦合【摘要】异相催化反应中,尽管亚表面未直接暴露于电解质或气体,但可以通过电子效应、几何效应、传质等影响表面上的催化反应。但是,亚表面具体如何影响表面重构进而影响反应动力学仍不明朗。因此,以铜基氧化物还原反应为例,深入探究表面和亚表面结构演变行为,以及通过氧传质所构建起来的表面-亚表面动态耦合关系。王文 郑州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王文,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师从孙立涛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师从Haimei Zheng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原位液相透射电镜探究研究原子/分子尺度纳米晶体结构演变机制。近年来在Nature Material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报告题目:液相环境金属纳米晶体结构演变机制研究【摘要】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其尺寸、形貌、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如何可控合成纳米材料是材料、化学等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纳米材料成核、生长和结构调控的机理理解存在很多未知。借助原位液相透射电镜,从原子/分子尺度上观察溶液中纳米晶体的结构演变过程,提出纳米晶体结构演变的新机制。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直播预告!iCEM 2023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篇
    2023年6月27-30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iCEM 2023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3或扫描二维码报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一: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6月27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9:00-9:30亚原子尺度下低维材料的拓扑结构解析与动态调控赵晓续(北京大学 研究员)9:30-10:00Dectris 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在4D-STEM研究中的应用 赵颉(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经理)10:00-10:30结晶动理学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10:30-11:00国仪量子扫描电镜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丁美来(国仪量子 高级应用工程师)11:00-11:30多孔材料局域结构及主客体相互作用原子尺度结构研究陈晓 (清华大学 助理研究员)11:30-12:00金刚石的原位纳米力学及弹性应变工程研究陆洋(香港大学 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 【个人简介】郑赫,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固体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低维材料本征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已公开发表SCI论文90余篇,以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Small、JMS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7篇。引用3000余次。获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材料科学领域每年度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担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武汉大学电镜中心副主任以及《电子显微学报》编委。赵晓续 北京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赵晓续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赵晓续研究员于201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18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20-2022年担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加入北京大学。赵晓续研究员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使用高空间以及高能量分辨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在亚原子尺度解析和构筑低维量子材料,建立原子拓扑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联,并应用汇聚电子束辐照和热耦合等方式原位构筑特异性拓扑结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系统研究其结构拓扑学、原子动力学和演变机制等,目前已在Nature, Nat. Nanotechnol., Nat. Mater., Nat. Commun., Sci. Adv., Adv. Mater., 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超过7000次,国际专利1项,并参与编写电子显微镜相关书籍。赵晓续研究员于2018年获国家自费留学生奖,2020年获南洋理工大学Presidential Postdoctoral Fellowship,2021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2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 人》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 年度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等荣誉称号。报告题目:亚原子尺度下低维材料的拓扑结构解析与动态调控【摘要】球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因其超高空间和能量分辨率,以及灵活的成像方式,现已成为探测低维材料亚原子结构和谱学物性不可或缺的一种研究手段。因此,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环形暗场像,系统对各种量子低维材料进行了表征、设计和构筑。通过调控电子束与低维材料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移,系统研究了低维材料缺陷、晶界、位错等动力学过程,证明了在原子尺度修饰低维材料拓扑结构是可行的,并且其调控尺度可精确到单原子级。因此,皮米级聚焦电子束不仅是解析低维材料拓扑性的强大工具,还可以提供新的机会,在亚纳米级的精度下调控和修饰低维材料。赵颉 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经理【个人简介】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中的电子显微结构及其变形机理。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应用经验,了解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法及制样技术。目前任职于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Fischione品牌电镜制样相关及原位分析设备的推广与销售。报告题目:Dectris 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在4D-STEM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近年来,扫描透射(STEM)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4D-STEM技术由于可以进行二维(2D)实空间会聚电子束扫描的同时,还会在对应探针的每个位置进行相应的二维(2D)动量空间的数据进行采集,这些数据共同组成了四维(4D)的数据结构。Dectris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具有超快的信号读出速度,广泛的探测动态范围以及能量范围,广泛用于透射电子衍射、4D-STEM、应力分析、电场磁场分析、iDPC分析、叠层成像分析等。王立芬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个人简介】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8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中科院物理所,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形核、结晶微观动力学的原子级可视化;功能材料中锂离子、氧离子多场调控下的晶格动力学行为;以及低维材料中多场调控的结构相变动力学行为。至今发表研究论文有Nature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Angew. Chem. Int. Ed.2篇、JACS 1篇等计40余篇。目前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Acta Physica、物理四刊青年编委。报告题目:结晶动理学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摘要】 本报告将介绍通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表征晶体合成微观过程发现的几种隐藏相,如:液相合成的具有纤锌矿的氯化钠;具有层状结构的氧化铍;以及水气相合成过程中在界面处择优形核单晶纯相的立方冰。系列原位结晶动理学微观机制和新材料的揭示展示了原位超高空间解析透射电镜的微观表征优势和重要性。丁美来 国仪量子 高级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丁美来,国仪量子SEM高级应用工程师,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持续致力于科学仪器装备的应用拓展工作,相关SCI已发表两篇。熟悉多家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加入国仪以来,一直致力于扫描电镜等相关的显微分析应用开发与技术支持工作。报告题目:国仪量子扫描电镜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摘要】 国仪量子在电子显微镜的研发和产品化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近20年。目前在售产品有2大系列、5款产品。其中有已知最高分辨率的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300、低压高分辨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SEM5000等。国仪的电镜产品在近一年中已经成功服务超100家客户群体,为其在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科学、生物医疗、金属行业、地质科研等领域中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陈晓 清华大学 助理研究员【个人简介】陈晓,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发展多孔材料低剂量原子尺度成像方法,致力于分子筛中单分子成像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观测,以期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目前已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2篇,包括 Nature(3篇)、Science(1篇)、Nat. Commun.(4篇)、Adv. Mater.(1篇)、JACS(1篇)等。其中“A single molecule van der waals compass”(Nature. 592, 541(2021))的工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第三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奖,以及入选了2022年度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报告题目:多孔材料局域结构及主客体相互作用原子尺度结构研究【摘要】多孔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孔道结构成为了催化、分离、医药等多个领域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分子筛作为典型的多孔材料在石油化工、煤化工裂解、异构化、芳构化及烷基化等反应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对于理解和认识这些工业化背后的微观行为尤为关键,尤其是工况服役状态下的催化剂的本征行为至关重要。该报告将以分子筛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工业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ZSM-5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在超低电子剂量的条件下研究分子筛亚纳米尺度局域结构解析和原位观察限域分子动态行为的方法,在常温甚至是高温的条件下“冷冻”分子,观测了单分子进出孔道的行为,研究限域小分子动态行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这类折形分子筛中单个芳烃分子的转动行为、加入氢键力作用后定量化了分子在孔道中的作用方式,在原位观测分子进出孔道的基础上解决了60年来困扰科研人员分子筛筛分比孔道稍大点的分子的微观机制。在不断对分子筛有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为十万亿产值的工业化过程提供新的见解。陆洋 香港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陆洋博士目前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此前他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系并担任 “纳米制造实验室”主任。陆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原位电镜下的微纳米力学研究,以促进微电子和力学超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发展,对金属纳米线的「冷焊」以及硅与金刚石在纳米尺度下的超大弹性等现象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150余篇, 并担任国际期刊 Materials Today 的副主编以及《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极端制造》、《Functional Diamond》等学术期刊的编委。陆教授曾获得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3/14」,2017 年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以及2019 年度「杰出研究奖(青年学者)」,并入选首届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港澳)」项目以及首届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研究学者计划 2020/21」。2022 年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YASHK)院士。报告题目:金刚石的原位纳米力学及弹性应变工程研究【摘要】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同时也是极具潜力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基于材料尺寸效应及原位纳米力学手段,我们首先展示了单晶金刚石在微纳米尺度下可实现接近理论极限的强度以及超大弯曲弹性变形(Science, 2018),为通过“弹性应变工程”实现金刚石的功能器件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将这一发现付诸实用,我们进一步通过微加工块体人造单晶金刚石而得到微桥阵列结构,并通过原位电镜拉伸加载首次实现了整体均匀、接近10%的深度弹性应变(Science, 2021),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初步验证了深弹性应变能有效调控和优化金刚石的电子能带结构,为未来推动金刚石在微电子、光电和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展现出极大潜力。
  • 飞纳电镜带您了解电子显微学的艺术
    10 月 18 日,为期三天的 2017 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成都星宸皇家金煦酒店开幕。本次会议规模近 900 人。 大会现场 电子显微学是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物质的显微组织、成分和晶体结构的一门科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是用一束电子照射到样品上并将其组织结构细节放大成像的显微镜。根据成像特点,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有:①透射电子显微镜;②扫描电子显微镜;③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早已突破了占地面积大,传统落地式的限制,发展成为紧凑的桌面型设计,能谱功能也可以集成在台式电镜主机内。近几年的发展,台式电镜的分辨率有很大提升,加上其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效率更高,在市场占有率上,有加速取代传统落地式钨灯丝电镜的趋势。 传统落地式扫描电镜 飞纳台式扫描电镜飞纳台式扫描电镜经过不断的创新,现已成为台式扫描电镜市场的技术标杆。飞纳电镜的制造商是荷兰 phenom-world 飞纳源自飞利浦实验室;1996 年 fei 并购飞利浦电子光学部门;2005 年,fei 发布飞纳台式扫描电镜;2009 年飞纳从 fei 分离出来。飞纳台式扫描电镜的产品特点:快速成像,从样品装载到图像生成仅需 30 秒;采用ceb6 灯丝,灯丝的寿命可达 3-5 年;环境适应性强。飞纳电镜携高性能电镜能谱一体机 phenom prox 亮相此次会议,吸引了很多师生的注目,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惊叹飞纳电镜的测试效果和效率,图像质量得到了一致认可,操作方面比他们使用过的电镜都要简单,给出结果也更快。今天是会议第一天,展位接待了一位北京大学的老师,他想通过此次会议顺便调研扫描电镜,看到飞纳电镜之后,说这台仪器是他今天最大的收获,这台仪器对他们课题组而言,将会非常实用。 飞纳电镜展位 会议还将持续到 10 月 20 日。10 月 19 日下午 15: 15-15:35,飞纳电镜高级应用工程师张传杰将在第三分会场:能源、环境和信息等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做一场特邀报告,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前往。同时,飞纳电镜在展位处也继续为广大师生服务,欢迎大家携样品前往,现场免费测样。 飞纳电镜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全体参会人员都有一次愉快的经历和满意的收获。
  • 下午直播!iCEM 2023之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篇
    2023年6月27-30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iCEM 2023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物理学会电镜分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3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四: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6月28日下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葛炳辉 安徽大学 教授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14:00-14:30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及应用郑长林(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及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14:30-15:00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电镜像分析的研究 林芳(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15:00-15:30日立内透镜扫描电镜的最新应用介绍周海鑫(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15:30-16:00Towards 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cryogenic phase contrast electron microscopy鲁鹏翰(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 Staff Scientist)16:00-16:30TESCAN 集成和旋进辅助的分析型 4D-STEM在材料中的应用柯盼(TESCAN公司 TEM产品经理)16:30-17:00相对论量子力学视角下的电子显微谱学张泽中(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物理系电镜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 博士后研究员)17:00-17:30热漫散射问题的再思考姚湲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葛炳辉/安徽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安徽大学教授,电镜中心主任,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2018 Nature Index Rising Star, Research杂志(Science合作期刊)副主编。主要从事:1)球差校正电子显微学方法,像衬理论,电子晶体学方法研究;2)原位电子显微学:3)利用球差校正电镜表征催化剂,热电材料和高温合金等材料微观结构,探索材料构效关系。近五年材料表征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发表在EES,Joule,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等顶级杂志;电镜研究方面工作发表在Ultramicroscopy,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Microscopy等期刊。应邀编写电镜类相关书籍2章(节)。郑长林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及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个人简介】郑长林,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及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物理系。2010-2017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电镜中心(MCEM) Research Fellow,2017年底加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郑长林研究员长期从事电子显微学实验及理论研究,其研究方向集中于发展新型的透射电镜技术并应用于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在Phys. Rev. Lett., Ultramicroscopy, Microsc. Microanal.等期刊发表多篇电镜方法学论文,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电镜技术发展项目。2018年,郑长林研究员获颁John Sanders 奖章,以表彰其在电镜技术发展及物理学等方面的应用所做出的贡献。报告题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及应用【摘要】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物质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微观结构表征工具之一。球差校正技术的发展,结合新一代更高性能及功能更强大的电子显微成像平台, 为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表征提供了卓越的空间分辨率。而高亮度的电子枪结合新一代电子能量单色器,为探测物质内部晶格振动,到集体电子激发及单电子激发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分辨率。更强大更稳定的新一代球差校正器,更是显著地拓展了焦平面可调控的相位空间范围,结合灵活的电镜光路设计,为发展扫描透射电子成像技术提供了更灵活的操控平台。本报告中,将介绍基于双球差校正的透射电镜系统,结合电子束的波前调控,以及多像素直接扫描电子探测器等技术,所发展的定量STEM及相干相位成像,基于贝塞尔照明的扫描电子共聚焦三维电子成像,以及原子尺度的非弹散射成像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凝聚态物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林芳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主要从事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图像分析工作,熟悉掌握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及扫描电子显微像的成像原理、系列离焦像的波函数重建;了解最新的成像技术,如IDPC-STEM等;了解并掌握低剂量成像的图像处理技术;STEM图像的原子位置分析。以上这些工作都有自编代码可实现模拟与分析。编写有CalAtom软件(用于原子位置的定量分析)以及ToTEM软件(基于CUDA的HRTEM/STEM/IDPC/CBED等图像模拟功能)。报告题目: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电镜像分析的研究【摘要】 本课题组将深度学习算法用于电镜图像的分析,本报告拟介绍AP-GANs网络。该网络是用于原子预测的生成对抗网络,使用小规模训练集训练,能够针对性的应用于特定晶格结构,以提高原子预测的精度。另外,也将简单介绍深度学习用于高分辨电子显微像波函数重建的部分研究结果。周海鑫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个人简介】周海鑫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和化学专业,曾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Max Plan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电镜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和相关研究工作,对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原理、操作和应用非常熟悉。周博士现任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镜市场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日立表面科学相关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开发工作,具有十几年的电镜相关工作经验。报告题目:日立内透镜扫描电镜的最新应用介绍【摘要】 日立超高分辨率扫描电镜SU9000采用独特的内透镜物镜结构,相比普通扫描电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强的分析能力。本报告将介绍SU9000的高分辨成像和EDS分析、低压STEM成像以及EELS等应用实例。鲁鹏翰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 Staff Scientist【个人简介】Penghan Lu is currently a staff scientist at the Ernst Ruska-Centre for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with Electrons in Research Centre Jülich, Germany. He is a core team member of German National Roadmap Infrastructure Project on next-genera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rrelated techniques (ER-C 2.0). His current research activities mostly focus on method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development in electron microscopy, particularly by applying non-conventional optical setup and custom-designed hardware components to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is includes, but not limited to, low-dose phase contrast electron microscopy (including holography, ptychography, differential phase contrast, and other typesof 4D STEM) for challenging materials and biological specimens, characteris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rect counting and event-driven detectors in 4D STEM, in situ, and time-resolved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especially towards 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phase plate,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and aberration correction in electron microscopy, as well as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using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and focused ion beam.报告题目:Towards 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cryogenic phase contrast electron microscopy【摘要】 Cryogenic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TE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dvanced in the past decade for imaging macromolecular protein complexes and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close-to-atomic spatial resolu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Beyondlife sciences, cryo-TEM has also enabled observation of otherwise inaccessible information in weakly bonded and reactive materials that typically degrade under electron irradiation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exposure. Furthermore, many of the exotic properties in quantum materials, such as, superconductivity, charge density waves,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topological behaviours, only manifest at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s. Advanced TEM techniques offer unique opportunities to combine critical spatial, temporal and energy resolutions 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to probe these quantum phenomena but still lacks solutions with long-time stability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s, especially at temperatures of liquid helium (LHe) range and below. Here, we will report our progress on a new miniaturized continuous-flow liquid helium cryostat design integrated on a side-entry TEM holder. Start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a base temperature of 5.2 K, measured by the Cernox sensor very close to the specimen position, was reached within 2 mins and kept stable with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in the level of 10-2 K. With continuous flow of liquid helium to the specimen holder, the ultimately low temperature can easily last for days. We will show a few examples of phase contrast electron microscopy measuremen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mapping performed at such a temperature and discuss the further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this development.柯盼 TESCAN公司 TEM产品经理【个人简介】柯盼,TESCAN透射电镜产品经理。2016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透射电子显微学在材料中的应用。2016年加入TESCAN,负责SEM/FIB等产品推广及销售,曾经获得2022年TESCAN全球最佳销售奖、最佳客户关系奖。2022年11月TESCAN发布新品首款4D-ST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ENSOR,柯经理担负起TENSOR的推广及销售工作。报告题目:TESCAN 集成和旋进辅助的分析型 4D-STEM在材料中的应用【摘要】新材料的研发以及越来越小的半导体器件的质量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纳米级的相和结构表征。而4D-STEM方法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技术,能够在纳米级上解析和表征多晶材料中晶相和晶粒取向。TESCAN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集成所有必要的硬件与超高的系统自动化,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和处理4D-STEM数据,可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和结果可视化。张泽中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物理系电镜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 博士后研究员【个人简介】201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莫纳什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获莫纳什大学材料系博士学位,留校博士后工作一年。2019-2023年,任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物理系EMAT电镜中心资深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散射物理、高性能计算以及电镜表征金属材料。围绕多元素精准定量的领域瓶颈,发展了包含动力学散射和相对论效应的多元素谱学计算方法,实现三维成分和结构的同时反演。联用电镜表征和理论计算在二元铝合金体系中发现新的析出相和界面结构,2016年荣获第15届国际铝合金会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筹办并主持安特卫普-牛津-都柏林-香港城市大学联席电镜会议以及中欧青年电镜会议。目前主持比利时超算Tier-1项目1项,担任Acta Materialia,Script Materialia 等学术期刊审稿人。报告题目:相对论量子力学视角下的电子显微谱学【摘要】EELS蕴藏的丰富信息来自复杂的非弹性散射和原子轨道量子跃迁过程。量化能量损失谱需要将实验值与广义振子强度(GOS)数据库计算的散射截面相匹配。目前商用的GOS数据库基于薛定谔方程的原子轨道解,不包括完整的相对论效应,因此重元素的内层电子谱线会产生误差。同时电子在穿透样品时会发生多次散射,最终导致非线性的信号产出。我们基于狄拉克公式和费米跃迁方程开发了非弹性电子散射计算框架,建立全元素谱线理论数据库,可准确预测自旋上/下导致的谱学精细差别,并建立了动力学衍射下快速预测非线性的谱学信号的方法,最终实现精准的成分定量和结构反演。姚湲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个人简介】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8年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学习电子显微学,后转到香港城市大学材料与物理系从事纳米线的制备和表征研究,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2006年在清华大学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2009年在富士康科技集团负责纳米复合材料和MEMS器件的研发工作;2010年起在中科院物理所先进材料和结构表征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研究内容涵盖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电子全息、电子能量损失谱、洛伦兹电镜、原位电镜技术及电镜样品杆研发等领域。报告题目:热漫散射问题的再思考【摘要】随着STEM技术的普及以及用EELS研究声子谱的兴起,与声子振动相关的热漫散射(Thermal Diffusion Scattering, TDS)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本次报告从TDS的研究历史出发,厘清相关的物理机制以及TDS在电子散射过程中的表现,力求澄清若干错误的概念。
  • 专家公布!iCEM 2024之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五: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7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雷东升 兰州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演讲嘉宾【十周年主题报告】: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免疫球蛋白IgM与 IgA的分子机制肖俊宇(北京大学 教授)细胞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大分子原位可视化朱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亚病毒颗粒的结构研究王权(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雷东升 兰州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雷东升,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十一届低温电镜专家组委员、西北四省(甘青宁新)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至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于2019年加入兰州大学。主要发展和使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并将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解析病毒-抗体复合物、脂蛋白、框架核酸、有机框架等软物质的三维结构,探究功能实现的分子机理,为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等提供线索。目前在Nature Plants、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甘肃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横纵向项目。沈庆涛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课题组;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进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归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全职转入南方科技大学。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深圳鹏城孔雀计划。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监事,冷冻电镜分会理事,膜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秘书长,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与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Science Advances, PNAS,JCB,NSMB,eLife等国际一流期刊杂志。报告题目: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摘要】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ESCRTs) are responsible for membrane remodeling in many cellular processes, such as multi-vesicular body biogenesis, viral budding, and cytokinetic abscission. ESCRT-III, the most abundant ESCRT subunit, assembles into flat spirals as the primed state, essential to initiate membrane invagination. Howe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remained vague for decades due to highly curved filaments with a small diameter and a singl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the membrane. Here, we unveiled that yeast Snf7, a component of ESCRT-III, forms flat spirals on the lipid monolayers using cryogenic-electron microscopy. We developed a geometry-constrained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obtained moderate-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Snf7 flat spirals with varying curvatures. Our analyses showed that Snf7 subunits recline on the membrane with N-terminal motifs a0 as anchors, adopt an open state with fused a2/3 helices, and bend a2/3 gradually from the outer to inner parts of flat spirals. In all, we provide the 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s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and unveil the underlying assembly mechanism,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initi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how ESCRTs drive membrane abscission.肖俊宇 北京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学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2009-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2013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项目科学家。2014年回到北京大学组建独立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主要关注免疫分子的功能基础,代表工作包括阐明IgM五聚体和IgA二聚体分子组装和黏膜转运的机制,揭示FcμR受体识别不同形式IgM的机制,也系统分析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顾孝诚讲座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报告题目:免疫球蛋白IgM与 IgA的分子机制【摘要】免疫球蛋白IgM和IgA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功能。我实验室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了IgM和IgA分子组装、黏膜转运、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基于IgM/IgA骨架进行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朱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朱赟,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建立完善了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研究技术流程,并在精子轴丝复合体、中心粒复合体、核膜孔复合体、骨骼肌三联管钙离子通道复合体等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原位结构和功能机制研究中取得了多项突出的原创性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发表论文42篇,包括Nature Methods, Cell Research(X2), Science Advances(X2),Angew Chem Int(X2), Cell Discovery(X2), Signal Transduct Tar(X2), PNAS等,总引用超过4000次,H指数为23 。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学者高影响力研究、ESI高被引论文(X2)等。承担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得授权专利4项、转化1项,合作完成多项中英文专著和国家行业标准。报告题目:细胞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大分子原位可视化【摘要】随着冷冻电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可视化细胞内众多蛋白质的原位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本报告将以组织样品和细胞样品的原位结构研究为例,介绍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王权 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王权,博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王权研究员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南开大学获得计算科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其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课题组长,2014-2015年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短暂访学,进行电子显微学和分子影像技术的学习和研究。2020年2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微生物病原体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及完整病原的跨尺度结构与功能研究,开展原创技术方法的研究,并综合利用计算科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代表性研究成果十余项。曾荣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等。报告题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亚病毒颗粒的结构研究【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之一,其可靠诊断和治疗预后与其表面抗原(HBsAg)紧密相关。然而,由于缺少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HBsAg及其在病毒包膜上的组装模式充满争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采用精心设计的计算工具和数据处理策略,揭示了HBsAg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及其在病毒颗粒表面组装的分子机制。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飞纳电镜参加 2015 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市电镜学会于 2015 年 7 月 17 日至 23 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办“2015 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暨 2015 年度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会”,会期 7 天。截至今天,大会会程已过半,此次大会邀请了有关专家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并组织了相关课题的研讨,如场发射扫描电镜、X 射线能谱定量分析、扫描电镜测长、实验室互动平台等。此次电子显微学研讨会是一场电子显微学盛会,涵盖了以下主题:1.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 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包括 STM、AFM 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CP-MASS 等各种微束分析技术及其在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环境、地学等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2. 电子显微学相关仪器、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发展与改进;电子显微学仪器的使用、改造与维修经验交流,以及探针扫描分析技术(包括成分、形态、长度等的分析)的探讨,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等;3. 微束分析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在电子工业、金属、非金属和特种材料、航天航空、军事科学、国家安全、生物医学和地学等部门的引人注目的应用成果;飞纳电镜的工程师与众多与会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技术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台式扫描电镜在科研领域的最新应用,台式扫描电镜介于光学显微镜和传统大型落地式钨灯丝电镜之间,光学显微镜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但自身的放大倍数有限,对于材料深入、微观的研究已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对纳米材料来说;传统大型落地式钨灯丝电镜放大倍数高,但是操作复杂,维护难度大,灯丝的寿命有限,需要频繁更换灯丝;台式扫描电镜因其操作简单,维护简单,放大倍数满足纳米材料研究等特点,近年来深受学者欢迎,飞纳电镜独家采用亮度是钨灯丝 10 倍的 CeB6 灯丝,使得电镜的成像质量显著提高,已经可以和某些传统大型落地式钨灯丝电镜一较高下,同时CeB6 灯丝的寿命可达 1500 小时,一般 2~3 年更换一次。此次飞纳工程师在会上介绍了飞纳推出的全球首创台式荧光扫描电镜一体机--- Delphi-iCLEM,这是一款光电关联的显微镜,荧光光路和电子光路直接对同一位置观察,荧光和电子图像的重叠精度达 50 nm,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是提了高效的解决方案,荧光可以快速定位到需要观察的位置,电镜可以将目标位置放大观察,在荧光图像中可以叠加扫描电镜图像,实现在一张图像中同时获得样品精细结构和功能物质信息。
  • 我国冷冻电子显微学发展:守得云开见月明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四届全国冷冻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生物学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6月8日-11日,第四届全国冷冻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电子显微 /a 学与结构生物学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新阶段”。这是冷冻电镜研究领域第一次独立举行的全国性会议,相比于2009年在中国电子显微学年会期间二三十人的一个分会场,此次会议的参加人数达到了近200人。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学者共聚一堂,交流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p p span style=" color:#0000ff "   strong  三十年的坚持与守望 /strong /span /p p   据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国内的条件非常艰苦,电镜都没有几台,更不用说计算机、软件系统。然而就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以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因为看好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坚持推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一直以来许多海外学者对于国内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p p   隋森芳在此次会议中多次提到海外学者对于我国冷冻电子显微学发展的贡献。他说:“我们所有这个领域的人都不能忘记他们的贡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的条件非常困难,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王大能、周正洪他们这些在国外都已经很有名的学者,每次回来都会来我们的实验室,不分日夜的帮我们安装软件、调试程序,手把手的教学生制样,培养学生。一直到现在,程亦凡、隋海心、章佩君、徐晨等许多海外学者还经常到国内来交流和培训学生。” /p p span style=" color:#0000ff "    strong 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strong /span /p p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一批优秀的海外学者回到国内。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在本次会议上就有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展示,如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人源& amp #947 分泌酶复合物(& amp #947 -secretase)的精细三维结构 清华大学王宏伟、生物物理所刘迎芳课题组合作揭示了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的三维冷冻电镜结构等。 /p p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从事方法学的研究,尽力去发展完善这一技术。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飞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张法合作开发了针对断层扫描成像三维重构算法ICON。 /p p   北京大学尹长城介绍说:“在2009年第一届会议上,只要是相关的研究,都可以在会议上作报告。但是现在只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有机会展示。”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章佩君也表示:“本次会议报告的水平非常高,我们看到了许多一流的研究成果。” /p p   同时为了推进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如自2008年起每隔一年举行的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培训班,以及自2013年起每隔一年举行的国际冷冻电镜图像处理技术培训班和今年开始举行的冷冻电镜成像技术培训班。 /p p   当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年轻的学者成长起来,他们在国际顶尖的实验室做着非常出色的工作,如:英国MRC的白晓辰、畅磊福,还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江健森等。 /p p span style=" color:#0000ff "   strong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strong /span /p p   虽然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隋森芳仍然提出:“国内冷冻电子显微学研究这5年的发展非常快,也有一些重要的成绩,但总的来说都还是点,整个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p p   另外,国内科研的软环境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黄小俊介绍说,“目前国内研究所需的一些耗材试剂,需要从国外采购,这样不仅耗时、遇到问题沟通交流也不是很方便。”据了解,有时遇到试剂质量问题,甚至会给科研人员的研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耽误研究进程。 /p p   还有伴随着国内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研究员丛尧,还有浙江大学教授洪健都发出了求贤令,希望能有合适的人才加入工作。洪健在会议中表示:“由于待遇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引进课题负责人相对容易,要招到合适的冷冻电镜技术人员却很难。” /p p span style=" color:#0000ff "   strong  科研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strong /span /p p   近年来,随着冷冻电镜仪器、直接电子探测相机、图像处理算法的发展,冷冻电镜的分辨率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许多以X射线晶体学、NMR为技术手段的研究人员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p p   在隋森芳院士看来,我国冷冻电镜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像一个大家庭,海内外的研究人员关系一直非常融洽。长期以来,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有很多的交流和合作。他殷切的期望这种文化氛围随着该领域人员队伍的壮大,依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坚守和传承。 /p p   同时,隋森芳指出冷冻电镜的工作需要积累,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样品制备、电镜技术、结构解析,到问题的解决都要去学习,这是一个系列的完整的工作,切忌急功近利,要耐得住性子,仔细的做好这项工作。 /p p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在清华大学、生物物理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采购并安装了最先进的Titan Krios透射电子显微镜,浙江大学的第一台Titan Krios即将落户,而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的发源地英国目前也只有一台类似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王宏伟表示:“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条件相比,我们现在的科研环境好了很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做出更好的成绩。”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撰稿:秦丽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icem2015/"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5105926.gif"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51px " / /a /p
  • 显微学启迪新希望|BCEIA 2023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在京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6-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召开。浓郁的学术氛围是BCEIA的一大特色,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与会者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分会报告包括电子显微学与材料科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磁共振波谱学、电分析化学、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环境分析、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标记免疫分析、微全分析等11个分会报告会。 会场掠影9月7日上午,电子显微学及材料学分会以“显微学启迪新希望”为主题,结合电子显微学理论研究、仪器技术进展,及最新应用前沿,围绕透射电镜方法学与应用进展、电子显微学在结构与功能材料学中的应用、电子显微学在能源与催化材料中的应用等专题方向,邀请到国内外电子显微学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展示了各自近年来在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新方法、新应用及仪器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与进展。北京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韩晓东教授 致辞韩晓东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1985年首届BCEIA举办以来,电子显微学分会与BCEIA的历史渊源和BCEIA的发展历程。接着,韩晓东总结了我国当前电子显微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水平。韩晓东表示,电子显微学在空间分辨率、能量分辨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新技术突飞猛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原位实验技术。在原位动态显微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一些方面的研究走在国际前沿。同时,国产电镜近年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尤其以扫描电镜、高端电镜的功能附件为主,部分功能、技术处于国际前沿。这些应用研究和仪器技术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都有力推动着电子显微学与材料学科不断向前发展。首日开展的部分报告如下: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解德刚教授报告题目:《用原位环境透射电镜技术研究铝和铁中氢对位错的影响》氢是理想的洁净能源,氢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氢脆和氢损伤是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是限制氢能推广的主要瓶颈之一。当长久以来,氢脆机理的研究都未成达成共识,主要是氢对单根位错、界面行为的影响规律不清楚,缺乏围观证据。解德刚教授所在团队通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研究氢-缺陷相互作用问题的微纳尺度原位定量实验方法。原位电镜直接观察到氢促进铁的位错运动,为当前氢脆机制的争论提供了关键见解。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春林研究员报告题目:《氮化铝晶格缺陷的结构与发光特性》当前半导体器件正向着高集成化、微小型化、多功能化、高功率化的方向发展,而宽禁带半导体具有耐高温、高压,高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以及优异的导热性等优势。氮化铝、氮化硼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针对相关材料,陈春林团队研究了AlN/Al2O3界面交互作用和AlN薄膜单根位错发光。报告人:南方科技大学林君浩副教授报告题目:《水氧敏感二维材料的原子结构表征与原位物性研究》二维材料表现出与常规三维块状晶体截然不同的优异物理化学特性。其中,表面形貌和晶格缺陷等结构特征极大地影响了材料的外在物性。然而,在单分子层厚度的影响下,大多数二维材料对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子等非常敏感,极易氧化变质导致结构瓦解。为此,课题组搭建了一套特色的手套箱互联系统,从低维敏感样品的生长、转移、高分辨电镜表征到器件制造,该系统为整个实验过程提供了惰性氛围保护,保证了水氧敏感低维样品的晶格完整度和表面洁净度。报告人:北京大学陈清教授报告题目:《Characterizing the interlayer interaction of 2D materials by in situ SEM》利用原位电镜平台和纳米操纵装置平台,陈清课题组发展了几种研究二维材料层间、面外和与基底之间力学和力电性质的方法,并实验测量了二维材料的一些重要力学、力电参数。具体来讲,陈清团队开发了一种研究2D材料原子层间摩擦特性的通用方法,报道了2D材料单层、异质结和同质结的摩擦测试。非公度的 MoS2单层在超润滑状态下的摩擦系数为≈10-4,为MoS2单层的超润滑性提供了第一个实验证据,并为研究2D材料的摩擦特性开辟了新途径;提出了一种利用SEM对2D材料施加大面积轴应力并同时进行电测量的新方法,在0~亚GPa的较小压力范围内观察到c轴压阻率的非线性演变,利用有限元分析讨论了影响压痕的因素并定义了等效压痕半径;使用PTP(pull to peel)方法实现了纳米尺度上2D材料的弹性和黏附性的同时测量,揭示了2D材料的拉力剥离响应的弱非线性胡克关系,该关系可用于纳米级力传感器的设计或研究其他薄膜系统的力学特性;使用原位SEM研究扭转石墨烯层之间的电传输,当旋转角从0增加到30°,层间电阻率单调增加三个数量级,通过机械旋转实现了层间电阻率的大幅可调,意味着旋转石墨烯层在纳米机电系统中的潜在应用。报告人:清华大学姚文清研究员报告题目:《表面修饰增强光催化性能机制》人类的活动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人工合成物持久性污染等。环境污染控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光催化是实现太阳能-化学能转化的重要途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光催化材料的光能利用效率。姚文清团队通过调控纳米结构和能带结构,提高了光生电荷分离迁移效率,增强降解污染物降解活性和提高可见光利用率。相关研究表明,晶胞内偶极增强和晶胞间隙掺杂提升内建电场,促进了光生电荷迁移,增强了降解活性。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研究员报告题目:《Methodology developments on in-situ 3D reconstruction of protein structure by cryo-EM》报告人:北京大学高宁教授报告题目:《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organization of membrane skeleton in red blood cells》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禹日成研究员报告题目:《TEM studies on Functional Materials》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王立华教授报告题目:《In situ atomic-scal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allic materials》报告人:清华大学于荣教授报告题目:《Atomic-resolution magnetic imaging》报告人:武汉大学王建波教授报告题目:《纳米材料微结构演变原子尺度电子显微学研究》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王金淑教授报告题目:《难熔金属钨基功能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报告人:西北工业大学李炫华教授报告题目:《全解水光催化材料与多功能器件》报告人:浙江大学王江伟教授报告题目:《体心立方金属的反常孪生生行为》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员报告题目:《生物医学电镜自主研制》报告人:百实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蔡吉祥 报告题目:《原子尺度多场耦合透射电镜原位技术发展和应用》报告人:GATAN中国应用科学家陆畅报告题目:《原位电镜表征方案》以上仅摘取部分报告。颁发最佳POSTER奖合影留念分会首日报告结束后,会议颁发了最佳POSTER奖。之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 细胞电子显微学将是生物电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5月29日-6月2日,&ldquo 2015全国生物医学农林电镜技术研讨会暨生物电镜前沿技术培训班&rdquo 在浙江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电镜工作者讲授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的最新发展,交流生物样品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技术经验,并安排部分学员参加实验操作及演示。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隋海心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ldquo Cellular electron microscopy:back to the future&rdquo 的报告。 隋海心教授   隋海心在报告中提到,自上个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以来,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细胞结构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细胞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尤其是到了70-80年代,几乎所有的细胞生物学文章,没有电镜照片都发不了文章。然而到了90年代,随着荧光显微技术的发展,以及X射线晶体学技术在蛋白质研究当中的突出作用,电镜在这一领域的应用逐渐没落,可以说在这两种技术的夹缝当中求生存。   不过近年来,尤其是去年随着电子显微镜在蛋白质结构解析当中达到近原子分辨率水平,研究人员又重新对这一技术表现出了非常的热情。譬如,去年7月,在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bull 上海(筹)举行的第七届郭可信暑期学校暨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参会人员近300人,远远超过了原计划的150人的预期,会议还吸引了X射线晶体学界的结构生物学家们前来参加。   隋海心在报告中表示,&ldquo 其实目前电镜在蛋白质结构解析方面的应用和X射线晶体学技术是有所重合的,它使得蛋白质结构的解析更加简单,让这部分工作更完整,在未来5-10年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电子显微技术更重要的应用应该是研究大空间尺度的亚细胞结构信息,也就是原位分析,细胞电子显微学将是生物电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rdquo   &ldquo 目前细胞电子显微学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它无法像荧光显微镜那样对蛋白质进行定位研究,样品制备十分困难等。因此,如何利用电镜对蛋白质进行标记研究,如何将荧光的动态信息与蛋白质结构信息结合 如何更好的利用光学显微镜与传统电镜及冷冻电镜联用技术 寻找合适的样品制备技术 利用FIB-SEM获取大尺度的三维结构信息等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问题。&rdquo 说到这里,隋海心教授对于生物电子显微学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极大的信心。   撰稿:秦丽娟   相关新闻:   生物电镜发展:技术人才培养成关键点
  • 第六次华北五省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通知
    第六次华北五省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及第八届全国实验室协作服务交流会通知   为促进分析测试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提高实验室(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管理和应用水平,华北五省市电子显微镜学会和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定于2010 年 7月 23-27日在湖南张家界举办“第六次华北五省市电子显微学 研讨会及第八届全国实验室协作服务交流会”。会期 5天。大会邀请有关专家作精彩报告,并组织相关课题的研讨。欢迎各位老师参加。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会议主题及征稿内容:   1 、 华北五省市电子显微学学术交流会:   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微束分析、扫描探针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在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环境、地学等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仪器相关的理论、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电镜及其它仪器的使用、改进与维修经验的交流等。   2 、实验室协作服务与管理 :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现状和服务标准模式 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协作共用服务经验交流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环境污染 实验室认证和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测试方法和应用 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改造 等。   二、会议时间: 2010年 7月 23日 -27日   三、会议地点: 湖南张家界   四、会议注册:   1 .会议费用: 1300元 /人   注 :于 2010年 7月 10日前注册交费,会议费: 1200元 /人,   于 2010年 7月 11日后注册,会议费: 1300元 /人   2 .会议报到地点及议程详见第二轮通知   欢迎实验室同仁及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以上议题积极投稿,投稿文章全部编入会刊 ,经评审录用的文章在交纳版面费后可在中国核心刊物《现代科学仪器》、《分析仪器》杂志上刊登。论文内容要求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可以选择多个议题做综合论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议题深入阐述。投稿截止日期为:2010年 6月 20日。   论文摘要格式: A4 纸,版心 15 × 23 cm , 题目 3 号黑体 作者、单位、地址以及摘要内容 5号宋体 图标、表格及参考文献用 6 号宋体,约 300 - 500 字。   五、 收费办法:   会议费可通过银行或邮局汇款 (在汇款时注明:汇款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与会学者姓名),并在汇款后及时将汇款凭证传真或把复印件寄给会务组,会议报到时统一开具发票。   六、 会议汇款   汇款户名: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汇款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   帐 号: 80191154 行号: 430   七、会议组织委员会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         刘长宽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欧阳良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王顺昌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汪正范   国家标准委员会 方 向   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联系会          王海舟   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张德添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李 崧   天津大学分析中心 姚 琲   河北医科大学电镜实验中心 马洪骏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电镜中心 梁 伟   内蒙古电镜学会秘书长 许宏飞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章 燕   《 现代科学仪器》                胡柏顺   《分析仪器》                 付主编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桂三刚   八、 会议秘书处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27号、北科大厦 邮编: 100089   1 、联 系 人:于靖琦        联系电话: 010-68731259、 88517114   传 真: 010-88517113、 68471169    E-mail: VIP001@21cn.com   2 、 联 系 人: 张德添            E-mail: : zhangdetian2008@126.com   联系电话: 010-86538247(小灵通),或 13366267269,或 010-66931481(办)。   通信地址: 北京海淀区太平路 27号,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3 、会议咨询: 1、桂三刚、章燕:联系电话: 010-88417672、 68454626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华北五省市电子显微学 研讨会会务组
  • 2011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通知
    2011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会通知   为推动电子显微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广大电子显微技术工作者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电镜分析技术在国内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市电镜学会计划于2011年7月15日—20日(星期五至星期三)在四川省广源市举办“2011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会”,会期6天。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做先进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仪器测试分析技术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并组织相关课题的研讨。同时还邀请有关仪器的主要厂商和公司到会宣讲及展示其最新技术、产品、仪器及其最新功能。会议期间将组织九寨沟、黄龙等考察活动。   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会议主题及征搞内容:   1、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包括STM、AFM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CP-MASS等各种微束分析技术及其在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环境、地学等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包括电子显微学相关仪器、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电子显微学仪器的使用、改造与维修经验交流,以及探针扫描分析技术(包括成分、形态、长度等的分析)的探讨,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等。会议将组织某些专题讨论,如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扫描电镜测长,实验室互动平台等。微束分析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包括:在电子工业、金属、非金属和特种材料、航天航空、军事科学、国家安全、生物医学和地学等部门的引人注目的应用成果。   2、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我国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现状和服务标准模式 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协作共用服务经验交流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环境污染 实验室认证和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测试方法和应用 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改造等。   二、投稿要求和截止日期:   欢迎测试分析技术同仁参加。并根据以上议题积极投稿。投稿文章的详细摘要要求限制在3页以内。论文摘要格式:A4纸,版心15×23 cm , 题目3号黑体 作者、单位、地址以及摘要内容5号宋体 图标、表格及参考文献用6号宋体。   投稿截止日期为:2011年6月15日。稿件经审核通过后,可在2011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分析仪器》杂志上登出,如稿源充足可出增刊,收录文章收取版面费。   三、会议组织委员会: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王顺昌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汪正范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欧阳良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          刘长宽   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联系会           王海舟   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张德添   清华大学                    邓 勃   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贾云海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   李红梅   《分析仪器》                  王凤山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桂三刚   四、会议时间:2011年7月15日-20日。15日全天报到。   五、会议地点: 四川省广源市   六、会议注册费用:1500元/人。   七、会议汇款方式:   汇款户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汇款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   帐 号:80191154 行号:430   八、会议秘书处联系方式:   1、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北科大厦 邮编:100089   联 系 人:于靖琦 桂三刚  E-mail: VIP001@21cn.com   联系电话:010-68436472、68731259   传 真:010-68471169   2、北京市电镜学会   联 系 人:张德添 E-mail: zhangdetian2008@126.com   联系电话: 13366267269,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北京市电镜学会   2011年4月15日    010-68436472、68731259        VIP001@21cn.com 2011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会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邮 编 姓 名 电 话 传 真 E-mail 手 机   注:请参会人员务必于2011年6月15日前,将参会回执反馈到会议秘书处,也可在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网站回执,www.lab.org.cn。
  • 直播预告!iCEM 2023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篇
    2023年6月27-30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iCEM 2023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3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五: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上)(6月29日上午)材料专场召集人暨上半场主持人:明文全 海南大学 副教授报告题目演讲嘉宾LPBF成形高性能医用钴铬钼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倪颂(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研究员)拓扑磁结构原位观测及电操纵宋东升(安徽大学 教授)待定卡尔蔡司原子分辨的电子三维重构技术周继寒(北京大学 研究员)钛合金中的相变机制研究符晓倩(海南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专场六: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下)(6月29日下午)材料专场下半场主持人:周继寒 北京大学 研究员Phase sta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in next-generation high-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with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sFlorian Vogel(海南大学 研究员)纳克微束FE-1050系列电镜及其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卢毓华(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氧化物薄膜畴界器件的探索及研究刘中然(浙江大学 助理研究员)稀土元素Sc调控轻质高强铝合金性能微观机理的球差电镜研究王双宝(云南大学 副教授)基于原位透射电镜的少层石墨烯场发射特性研究唐帅(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材料专场召集人暨主持人:明文全 海南大学 副教授 【个人简介】明文全长期从事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理论和方法学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先进铝合金纳米析出相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1)先进电子显微学理论和方法;(2)铝合金工艺、性能和微结构的关系调控。在Ultramicroscopy、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联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国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倪颂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研究员【个人简介】倪颂,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南大学创新驱动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海外引进项目、特别资助等10余项。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多人获评国家奖学金、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钛、钴、镁及其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马氏体相变机制,3D打印制备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组织结构表征。报告题目:LPBF成形高性能医用钴铬钼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摘要】Cobalt-chromium-molybdenum (CCM) alloy is an attractive class of metal material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that require sup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initial phase and in-situ precipitation have long been known as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their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yet they are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and further not feasibly manipulated. In this study, by apply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 we successfully endowed a classical Co25Cr5Mo5W alloy with a single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 and realized controllabl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at 900 ℃ that leads to better strength-ductility combination than most known CCM alloys prepared by traditional routes. State-of-the-art characterizations show that in the as-built state, the Co25Cr5Mo5W alloy features integrated networks of dense cell boundaries and stacking faults, which together contribute majorly to the yield strength of ~820 MPa. The full FCC matrix, which is ductile and metastabl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lausible ductility of ~22.3 % Upon heat treatment, the heavy decoration of solutes Cr, Mo, W, and Si at cell boundaries triggers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of Laves precipitates, which in turn deteriorates the overall ductility. It is not until the global onset of the intercellular precipitation after 15 mins of heat treatment does the strength increase rapidly, further boosting the yield strength to ~1170 MPa at a decent ductility of ~7.5 % when heat treated for60 mins.宋东升 安徽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宋东升,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2021)。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7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师从朱静院士。2017年-2020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Ernst-Ruska电镜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11月任教于安徽大学。主要从事透射电镜磁性表征技术的开发,以及在磁性材料与器件中的应用。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Ultramicroscopy等期刊上。报告题目:拓扑磁结构原位观测及电操纵【摘要】拓扑磁结构(如斯格明子)是未来磁存储或磁逻辑器件的优良载体,因为它们具有纳米级尺寸、高稳定性和低临界电流密度。这里,我们利用高分辨定量透射电镜磁成像技术,研究并揭示了手性磁体中一些拓扑磁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机制。进一步,结合原位磁场-温度-电流的磁成像平台,研究了拓扑磁结构在电流驱动下的动力学行为,构建了拓扑磁结构速度、维度与电流密度、霍尔角之间的定量关系。周继寒 北京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其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与天文学院从事博士后(2014-2019)以及助理项目科学家(2019-2020)研究。2020年11月加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助理教授、研究员,课题组组长(PI)。主要研究兴趣是发展高精尖的化学测量学技术,特别是原子分辨多维成像技术,用于精准获取物质在三维原子分辨尺度下组成、分布、结构与性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从而解决物理、化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的传统难题。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 (2),Nat. Mater.,Nat. Commun.等国际学术期刊。报告题目:原子分辨的电子三维重构技术【摘要】精确定位原子的三维位置,是认识物质原子分辨尺度结构与功能的关键。很多材料的功能直接与缺陷结构甚至完全无序的非晶结构有关。本报告将介绍原子三维重构成像技术,一种近期发展迅速的无需晶体学假设的通用重构成像技术。这种方法已经在研究晶体原子分辨早期成核以及非晶原子结构确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符晓倩 海南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个人简介】符晓倩,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先进结构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包括多尺度及多维度显微结构表征,显微结构演化等,揭示材料中缺陷结构、缺陷行为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联性。目前在Nature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 Nano、Scripta Materiali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报告题目:钛合金中的相变机制研究【摘要】利用原位电镜表征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两相TiMo合金中α-β相变过程,发现在相变初期α相中首先发生Mo的扩散形成纳米尺度的亚稳态超晶格结构团簇,其成分和结构既不同于α相,又不同于β相;随着超晶格结构中Mo浓度的升高,α相密排六方结构失稳,瞬间转变为体心立方结构,实现非经典形核导致的从α相到β相的结构转变。Florian Vogel 海南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Dr. Florian Vogel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优秀青年学者获得者,海南大学研究员。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亥姆霍兹科学联合会-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所三维原子探针(APT)实验室负责人。在三维原子探针、透射电镜等高分辨表征领域以及高温合金材料研究方面积累了13年多的经验。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Acta Materialia 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有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4项,参与1项三维原子探针(APT)国际标准的国际合作研究。报告题目:Phase sta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in next-generation high-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with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s【摘要】Understanding phase separation phenomena enables tailoring microstructures of high-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to develop better materials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High resolution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link between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and the 3D nanochemistry of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s in 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s form when additional γ particles form within γ’ precipitates and pose a novel concept to strengthen high-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However, these γ particles are metastable and two possible metastability pathways have been indentified: (1) continuous growth and split of γ’ and (2) Growth and dissolution, both resulting in a loss of the strengthening effect. This talk presents how high-resolution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EM, APT and synchrotron XRD are used to gain insight into microstructural behavior and phase stability. The combined results inform alloy design strategies to tailor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γ particles to enhance their temporal stability and thereby retain the strengthening effect. APT offers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3D nanochemistry of phases in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s with γ’ precipitates only ~100 nm in size and nanoscale γ particles (~8 n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y phase targeted alloying, supersaturation and evolution of phase separation can be controlled to tune the properties of such materials. To create new materials strengthened by hierarchical micrsotructures, the phase stability of γ particles needs to be enhanced.卢毓华 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卢毓华,男,博士,就职于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进行扫描电镜的研发应用及表征方法研究。毕业于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名:钢铁研究总院),硕、博期间在王海舟院士创新工作室进行课题研究,方向为材料高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期间采用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镜建立了跨尺度γ´相的定量统计表征方法,并在GH4096高温合金中进行应用。对扫描电镜等设备具有多年的实操经验和使用经历。报告题目:纳克微束FE-1050系列电镜及其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摘要】首先对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的基本概况展开报告,介绍了纳克微束这一品牌及公司的发展方向。随后重点引出纳克微束FE-1050系列国产旗舰电镜,围绕低电压下高分辨、兼容性强可扩展和操作智能易使用这三大特点对纳克微束FE-1050系列阐述,并展示了典型案例。最后以上市央企控股公司的担当和产品的稳定应用,体现安心稳定的服务质量。刘中然 浙江大学 助理研究员【个人简介】刘中然,浙江大学博士后,2015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学专业。主要从事铁性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微结构表征研究,针对铁性氧化物薄膜材料的微观机理,设计异质结构,开发原位观测、电荷探测等方法,研究铁电及多铁氧化物微结构变化与外场响应的耦合,调控薄膜中的铁电畴及畴壁。近5年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Nature第一作者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共一作者1篇、Science 1篇、Advanced Materials 2篇;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项目资助。报告题目:氧化物薄膜畴界器件的探索及研究【摘要】铁电、多铁等铁性材料,由于具有铁电、铁磁、压电、庞磁电阻等丰富可调的物理性质,在高性能存储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结合异质结构与原位外场调控,带电畴壁等铁畴结构展现出了可被调控的导电性等物理特性,能够构筑新型量化晶胞级忆阻器,为高密度铁性存储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王双宝 云南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王双宝,博士,副教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长包括球差校正环境(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术及应用、轻质高强铝合金的微合金化、结构和性能调控、合金其催化剂表界面反应的原位电镜研究等。在Cell子刊CRPS、Acta Mater. 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4篇 (第一/通讯作者31篇),他引1547次,H因子2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 (第一发明人7件)。报告题目:稀土元素Sc调控轻质高强铝合金性能微观机理的球差电镜研究【摘要】针对微合金化有效调控合金微观结构和性能的策略,设计开发了含稀土元素Sc的多组元轻质高强铝合金系统,研究了Sc对铝合金性能及析出强化的影响。以6000系Al-Mg-Si合金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效硬化Al-Mg-Si(-Sc)合金中,B'相参与的β/β′相变,以及在硬化初期Sc时效动力学的加速。在无Sc合金中,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峰值硬化β′′逐渐减少。B′相亚结构中Sc的存在有效地抑制了β′′/β′转变以及β′′和溶质团簇的横截面粗化,导致了峰值时效和过时效含Sc合金中以β′基针状物的主要析出组织。这最终导致在过时效含Sc合金中,针状物尺寸显著变长,析出物直径分布减小,热稳定性提高。唐帅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个人简介】唐帅,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结构电子光子与器件”团队成员。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在中山大学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4月-2022年5月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主要从事纳米结构场发射点电子源的制备与应用及基于原位TEM的纳米材料电学/场发射特性研究,近期开发的高亮度、低能散、超高稳定六硼化镧纳米锥场发射点电子源已在电子显微镜知名企业日本电子机器上取得应用验证。迄今发表36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Materials Today、Nano Research、Carbon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申请国内外专利8项,其中2项已授权,另有1项申请中专利已获得相关企业使用许可预付费。多次在IVNC(国际真空纳电子会议)、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口头及张贴报告,并获优秀报告奖和最佳张贴海报奖。2022年6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引进计划,兼任Nanomaterials期刊专题客座编辑,入选中国真空学会高级会员。报告题目:基于原位透射电镜的少层石墨烯场发射特性研究【摘要】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原子级别的尖端以及二维结构的散热面积,有潜力应用在场发射器件中。但石墨烯的结构在高温、高电场下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电子发射性能。我们实现了钨针尖衬底上单片直立少层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并基于原位TEM测试技术,揭示了焦耳热及强电场主导的少层石墨烯场发射过程的结构演化规律,厘清了实现场发射大电流的尖端单层及界面石墨层等关键结构因素及对应物理机制,获得了单个纳米材料最高级别的发射电流及电流密度,有效推进了石墨烯场发射器件的研究。会议联系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汪老师:13637966635,1437849457@qq.com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直播预告!iCEM 2022之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篇
    2022年7月26-2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iCEM 2022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先进材料中的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2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以下为“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发布为准)专场三: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7月27日上午)专场主持人:王立华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08:30--09:00基于叠层电子衍射的断层扫描三维成像技术(Electron ptychographic computed tomography)王鹏(南京大学 教授)09:00--09:30跨尺度锂电池研究黄建宇(燕山大学 教授)09:30--10:00国仪量子电镜研发最新进展及应用尹相斐(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The ESEM as In Situ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Gas-Solid Interactions王竹君(上海科技大学)10:30--11:00TESCAN双束电镜的最新技术进展余妍(TESCAN CHINA 资深应用工程师)11:00--11:30聚束科技NavigatorSEM-100的技术突破及应用李帅(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总经理)11:30--12:00晶界塑性变形原子层次机理的原位研究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12:00--12:303D Electron Diffraction Methods for Crys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徐弘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华威大学教授 王鹏【个人简介】王鹏,教授,博士导师,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结构与缺陷的微观表征和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高分辨成像学的研究工作。2012年回国到南京大学任教,组建了南大亚原子分辨电镜中心。近五年发表论文10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包括1篇Nature、2篇Nature Electronics、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2篇Advanced Materials。申请及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包括3件国际专利申请,12件中国专利(其中10件授权)。H-index 为36。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主持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担任中国晶体学、电镜、真空等学会理事。报告题目:基于叠层电子衍射的断层扫描三维成像技术(Electron ptychographic computed tomography)【摘要】结合高速相机4DSTEM衍射大数据,基于计算机算法的Ptychography “无透镜”叠层电子衍射技术不受磁透镜固有像差的限制,可以获得超高分辨率,高相位衬度,轻元素敏感,低噪声,低辐照损伤的二维到三维原子结构信息,有望应用于含有轻元素、辐照极易损伤材料的高分辨结构表征,在能源存储材料和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领域有潜在广泛应用前景。燕山大学/湘潭大学教授 黄建宇【个人简介】黄建宇,燕山大学和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此后于日本国家无机材料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波斯顿学院、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先后任职。一直以来以电子显微镜为主要研究手段,从事纳米力学与能源科学研究工作20多年。在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种纳米力学和能源材料透射电镜-探针显微镜(TEM-SPM)的原位定量测量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制造出可在高真空度电镜中工作的锂电池,发明了在原子尺度上实时观察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的新技术,形成了原位纳米尺度电化学研究新领域,为锂离子电池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研究成果在《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ethods》、《PNAS》、《Nano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共发表论文270余篇,h因子90,总引用次数近28000次,在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特邀报告100多次。报告题目:跨尺度锂电池研究【摘要】 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和高安全性锂电池的制备涉及到材料制备/表征,极片涂覆和电池组装等多尺度结构优化。因此电池设计是一个多尺度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电池劣化和失效。因此发展跨尺度锂电池表征技术尤为重要。近年来本研究组一直从事多尺度锂电池表征技术开发。在宏观层面,设计出原位光学表征技术,成功地在宏观尺度揭示固态电池锂枝晶生长和传输机制。在介观层面,开发出在FIB-SEM里面微米尺度电池,发现硫化物电解质电化学-力学耦合失效尺寸效应。在微观领域,结合透射电镜和探针显微镜(TEM-STM),实现了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同步测量。利用TEM-STM平台,首次在电镜中构建了纳米电池,实现了对电化学反应的实时原位观测,开创了纳米电化学新领域。结合微机电加热系统,原子力显微镜和球差矫正环境电镜,利用TEM-STM平台可以实现温度、压力和气氛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原位电化学测量。本报告将介绍应用原位光学、FIB-SEM和TEM-STM平台在锂电池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纳米电池领域,发现锂嵌入硅导致粉化的尺寸效应。测定了锂、钠枝晶的力学性能,发现纳米锂、钠枝晶的强度比相应的体材强度高出200多倍。实现了锂枝晶的力-电耦合精准测量,揭示锂枝晶刺穿固态电解质机理。利用球差矫正环境电镜,实现了气体电池的原位测量。这些基础研究为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锂电池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路径。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王竹君【个人简介】主要从事开发新型电子束扫描成像技术及其在表面科学与催化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拥有10年以上的真空差分设计与电子显微镜扫描成像技术开发实绩。基于自主发展的原位观测方法,在金属催化剂表面上低维纳米材料演化行为与机理、表界面化学振荡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开创了在极端环境下(高温、近常压小分子与腐蚀性气氛)具有表面原子级敏感的实空间实时成像表征方案;精确测量了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二维材料的堆垛次序、层间作用力、生长与拼接行为等可精确操控材料结构性质的关键参数;揭示了金属表面催化反应进程中的产物转化率与时空斑(spatiotemporal patterns)行为之间的构效关系;以扫描电子束成像手段为桥梁,开发了表界面的多重多尺度原位观测手段,并尝试弥合了长期困扰表面实验科学中的三大鸿沟问题。报告题目:The ESEM as In Situ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Gas-Solid Interactions【摘要】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they should, at one point, be studied in their working state. In view of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ic motion and chemical dynamics can be observed by in situ TEM. However, size constraint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electron beam transparency impose substantial limitations with respect to dimension, complexity, and preparation of a specimen. Furthermore, atomistic details can only be resolved under conditions where atomic scale dynamics are slow compared to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In the case of gas-solid interactions, in situ TEM observations are therefore often performed at the reduced chemical potential of the reactive gas phase. Due to the strong focus on ultimate spatial resolution, the potential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 as a flexible tool for in situ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science has recently been overlooked. In situ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the ESEM can be used to complement localized information that is obtained by in situ TEM. Instead of atomistic details, it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hierarchical multi-scale processes in which collective movements of a large number of atoms are involved. Thus, effects related to heat and mass transport are accessible. Compared to the TEM, the ESEM imposes far fewer restrictions with respect to available space and dimensions of the sample. This opens up the possibility to bridge the “materials gap” between simplified models- and complex real-world systems. Similarly, the focus on collective dynamics allow observations at the higher chemical potential of the reactive species and thus, a closing of the so-called “pressure gap”.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is the reduced areal dose rate and lower kinetic energy of the beam electrons in ESEM. Contributions and extent of various beam-induced processes are different and, in most cases, less severe than in the TEM. Furthermore, the ESEM allows fast and efficient screening of the parameter field and facilitates more efficient use of the in situ TEM set-up. In order to obtain a unique platform for in situ studies of gas-solid interactions under a controlled atmosphere, we have equipped a commercial ESEM with a home-built gas-feeding station, a heating stage, and a mass spectrometer. For topography and 3D imaging of surface dynamics at temperatures of up to 1000 °C, a newly developed four-quadrant BSE detector was implemented. In addition, a detector for electron beam absorbed current (EBAC) was installed in order to complement the large-field detector with a signal that is independent of gas composition and pressure. It will be shown how the use of this instrument allows to study the emergence of catalytic function in the interplay between a gas phase and a metal catalyst. Dynamics of metal catalysts under redox conditions will b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study vapour-liquid-solid growth of 2D ribbon. Due to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the SE signal, it is even possible to study metal catalys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of graphene at 1000 °C. Finally, it will be demonstrated that contrast variations due to different molecular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platinum during catalytic NO2 hydrogenation can be detected.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王立华【个人简介】王立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15-2017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资助(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兰大学(全球排名前50)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原子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位实验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自然子刊Nat. Commun. 4篇,Phys. Rev. Lett.1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3篇,Appl. Phys. Lett.5篇等,被国际同行引用3000余次。主要成果获得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北京市优博论文奖、郭可信优秀青年学子奖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主要论文:1. Deli Kong et al., Nano Letters 19, 292 (2019).2. L. H. Wang et a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5, 135501 (2010)3. L. H. 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413 (2013)4. L. H. 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4402 (2014)5. L. H. 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2421 (2017)6. L. H. Wang et al., Nat. Commun. 11, 1167 (2020).7. L. H. Wang et al., Nano Letters, 17, 4733 (2017).8. L. H. Wang et al., Nano Letters. 11, 2382 (2011).9. L. H. Wang et al., ACS Nano, 2017, 11, 1250010. Shiduo Sun et al., ACS Nano, 13, 8708 (2019).报告题目:晶界塑性变形原子层次机理的原位研究【摘要】 晶体变形过程中缺陷的形核及演化是组成这些缺陷的原子集体响应的动态过程。由于原有的原位实验技术分辨率长期局限于纳米尺度,导致人们对晶界变形的原子层次机理的认知强烈依赖于理论模型及计算机模拟,亟需原子层次原位实验证据澄清晶界塑性变形机制。本次报告主要介绍近年来团队在晶界变形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是利用原创的实验技术,实现了多晶体系中晶界滑移、晶界原子扩散的原子层次动态观察。揭示出晶界滑移是通过晶界处原子相对滑移与原子短程扩散相互协调实现。研究晶界原子阵列合并消失、分裂出新原子阵列、原子迁移并插入晶体内部等多种新型的扩散机制。通过原位观察,发现晶界的产生及晶粒旋转的机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员 徐弘毅【个人简介】After completing a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Mechatronics) degree at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 Hongyi went on to pursue a PhD degree in materials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i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emiconductor nano-materials.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sponsored his PhD study through the Australian Postgraduate Award program. He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at UQ in Dec 2013, and received the Dean’s accommodation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as well as the best thesis of the year award from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Mining Engineering. In Feb. 2014, Hongyi started his postdoc fellowship (Wenner-Gren Foundation postdoc award) in Prof. Xiaodong Zou’sscovery. We aim to further improve these methods, develop new methods and more importantly spread them to labs around the world.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尹相斐【个人简介】尹相斐,国仪量子电镜事业部SEM应用工程师,有多年显微成像分析经验。2021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目前从事国仪量子电子显微镜相关的显微分析应用开发与技术支持工作,已为近百家客户提供了DEMO演示和应用培训,竭诚为客户创造价值。报告题目:国仪量子电镜研发最新进展及应用【摘要】 国仪量子在显微成像领域有近20年的技术积累,于2018年发布了第一台商用扫描电镜,经过不断地优化升级,目前国仪量子的SEM3200型钨灯丝扫描电镜和SEM50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已具有出色的成像质量、丰富的扩展性、完善的自动功能和便捷的交互操作,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完成高分辨样品拍摄和显微分析,助力学术和工业用户在新能源、微电子、材料科学、生物医疗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和工艺优化。TESCAN CHINA资深应用工程师 余妍
  • 第七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举办
    郭可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家,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开始从原子尺度直接观察晶体结构的研究。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金属材料物理研究以及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满天下。为继承郭可信先生的遗志,为中国电子显微学的持续发展做贡献,2008年由郭可信先生的学生倡导发起,国内外从事电镜研究应用的华人学者经过认真商讨,决定每年举办一次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并以材料科学和生物学应用为主题轮流举行。   2014年7月26日-27日,&ldquo 第七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rdquo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bull 上海(筹)举办。本期暑期学校为&ldquo 2014冷冻电镜(cryo-EM)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rdquo 的一个组成部分,着眼于冷冻电镜相关实验技术及计算软件的实践技术培训,旨在培养我国生物冷冻电镜高技术人才及年轻后备人才,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   根据冷冻电镜的技术特点,本期暑期学校分为了电镜操作技术培训和图像处理技术培训两个部分。邀请了来自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培训。   电镜操作技术培训   冷冻电镜技术作为结构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新兴研究方法,在过去十几年里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近几年在国内也得以推广并取得极大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关注这一技术的应用。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程亦凡博士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程亦凡博士介绍了冷冻电镜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生物样品制备、三维重构的原理、以及电子晶体学、单颗粒三维重构、电子断层三维重构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等内容。 布兰迪斯大学 徐晨博士   布兰迪斯大学的徐晨博士从冷冻电镜设施的建立、冷冻电镜样品的制备和操作,以及当前电镜操作的自动化、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最后,徐晨还介绍了新型图像探测器&mdash 直接电子探测器的市场和应用情况。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 Peijun Zhang博士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Peijun Zhang博士介绍了共聚焦显微镜与冷冻电镜结合使用在活细胞检测方面的应用。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Anchi Cheng博士   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Anchi Cheng博士介绍了其参与研发的Leginon电镜数据自动收集的软件与方法。Leginon是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单颗粒自动化数据收集软件之一。 霍华德&bull 休斯医学研究所 Dan Shi博士   此外,还有来自霍华德&bull 休斯医学研究所的Dan Shi博士介绍了电子衍射数据收集的相关内容。   图像处理技术培训   虽然近年来冷冻电镜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与其配套的图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技术在国内发展还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此次培训班专门开设了电镜数据图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技术课程,帮助学员系统全面地掌握最新的冷冻电镜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 美国Baylor医学院 Steven Ludtke博士   EMAN2的开发者&mdash &mdash 美国Baylor医学院的Steven Ludtke博士介绍了单颗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软件EMAN2。1999年,Steven Ludtke博士等人推出了EMAN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如今EMAN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用于高分辨率单颗粒重构的软件之一。 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Sjors Scheres博士   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Sjors Scheres博士介绍了RELION软件包,以及最大概然统计分析理论和贝叶斯理论在电镜图像分析和三维重构中的应用。在最近解析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中,很多应用了RELION软件包。 德国Jü lich研究中心 Gunnar Schroder博士   德国Jü lich研究中心的Gunnar Schroder博士介绍了DireX软件包在电镜三维密度图限制下柔性建模、分析评估方法及其软件的发展与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培训现场 电镜操作技术培训现场   在整个培训期间,除了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外,还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并由授课老师直接进行指导。接受培训的学生们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于冷冻电镜及三维重构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自己日后的研究工作颇有帮助。(撰稿:秦丽娟)   附录: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的由来   郭可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家,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开始从原子尺度直接观察晶体结构的研究。郭可信先生与钱临照、柯俊先生等科学家发起创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并亲任理事长。同时郭先生在国际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曾任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主席等,并且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金属材料物理研究以及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满天下。   为继承郭可信先生的遗志,为中国电子显微学的持续发展做贡献,2008年由郭可信先生的学生倡导发起,国内外从事电镜研究应用的华人学者经过认真商讨,决定每年举办一次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并以材料科学和生物学应用为主题轮流举行。每年的暑期学校都电镜学习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家的电镜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了解国内外电镜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在清华大学举行,并举办&ldquo 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rdquo 。此后,为了有系统持续性地推动冷冻电镜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发展,加强我国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使青年学者有机会与该领域权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并得到高层次的培训,在中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生物领域的&ldquo 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校&rdquo 及&ldquo 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rdquo ,第二届会议2010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办 第三届会议201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
  • 2013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通知
    为推动电子显微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广大电子显微技术工作者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电镜分析技术在国内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市电镜学会计划于2013年7月19日—24日(星期五至星期三)在云南省腾冲市举办“2013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会”,会期6天。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做先进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仪器测试分析技术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并组织相关课题的研讨。同时还邀请有关仪器的主要厂商和公司到会宣讲及展示其最新技术、产品、仪器及其最新功能。会议期间将组织腾冲有关景点考察活动。   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会议主题及征搞内容:   1、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包括STM、AFM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CP-MASS等各种微束分析技术及其在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环境、地学等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包括电子显微学相关仪器、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电子显微学仪器的使用、改造与维修经验交流,以及探针扫描分析技术(包括成分、形态、长度等的分析)的探讨,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等。会议将组织某些专题讨论,如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扫描电镜测长,实验室互动平台等。微束分析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包括:在电子工业、金属、非金属和特种材料、航天航空、军事科学、国家安全、生物医学和地学等部门的引人注目的应用成果。   2、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我国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现状和服务标准模式 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协作共用服务经验交流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环境污染 实验室认证和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测试方法和应用 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改造 各地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经验交流。   二、 投稿要求和截止日期:   欢迎测试分析技术同仁参加,并根据以上议题积极投稿。投稿文章的详细摘要要求限制在3页以内。论文摘要格式:A4纸,版心15×23 cm , 题目3号黑体 作者、单位、地址以及摘要内容5号宋体 图标、表格及参考文献用6号宋体。   投稿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15日。稿件经审核通过后,可在2013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分析仪器》杂志上登出,如稿源充足可出增刊,收录文章收取版面费。   三、会议时间:2013年7月19日-24日,19日全天报到   四、会议地点: 云南省腾冲市   五、会议注册费用:1800元/人(住宿费自理,详细安排见二轮通知)   六、会议汇款方式:   汇款户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汇款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   帐 号:80191154 行号:430   七、会议秘书处联系方式:   1、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北科大厦 邮编:100089   联 系 人:于靖琦 桂三刚  E-mail: lhxh88@126.com   联系电话:010- 68731259    传 真:010-68471169   2、北京市电镜学会:   郑维能 E-mail:Cnu_zhengweineng@163.com,联系电话:13671116332。   张德添 E-mail:zhangdetian2008@126.com 联系电话: 13366267269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北京市电镜学会   2013年4月1日
  • 纳克微束邀您参会|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大会
    2023年6月27-30日,由仪器信息网与中国物理学会电镜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iCEM 2023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纳克微束高级应用工程师卢毓华在线分享「纳克微束FE-1050系列电镜及其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诚邀您参与!
  • 显微学启迪新希望——访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负责人韩晓东教授
    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将于2021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本届会议将继续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本届大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桂斌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谭蔚泓教授担任。近期,BCEIA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特别组织了BCEIA 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作为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召集人,已连续组织了多届电镜与材料科学方面的分会报告会,在他看来,BCEIA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举办的分析测试领域两年一度的重要的国际性盛会,也引领和推动了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科学仪器决定了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水平,更进一步说,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支撑力量,BCEIA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国家能够给予民族品牌的科学仪器更多的投入和支持。科学仪器的发展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构材料中的高温合金、气候环境领域的“碳中和”和“碳达峰”等对科学仪器的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今年BCEIA学术报告会电镜分会张泽院士为会议主席,电镜分会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关注以球差技术为代表的高空间分辨率、高能量分辨率的电子显微学技术发展,二是关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物学、医学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三是以相机技术、低剂量辐照探测技术、超快电子显微技术、原位实验技术为代表的科学仪器附件/关键部件的发展。更多内容请详见视频。
  • 中国电子显微学专家吴自勤教授逝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自勤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8月29日11时40分在北京307医院逝世,享年81岁。   吴自勤教授1932年8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1954年8月毕业于长春市吉林大学物理系,1954年9月 -1957年8月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1957年8月-1983年8月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3年9月- 2002年8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9月-198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中心开放实验室主任。吴自勤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主编,《电子显微学报》副主编,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材料与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科学出版社应用物理学丛书主编。   吴自勤教授是凝聚态物理、电子显微学和薄膜生长方面著名专家。吴自勤教授提出了SEM 中EDS无标样定量分析的新方法--直接无标样法 开创了分形方法研究金属诱导非晶半导体晶化的分形晶化行为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计算出薄膜材料中标识X 射线的深度分布函数及几种电子散射模型对X 射线发射深度分布函数的影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分析测试奖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自勤教授是卓越的教育家和研究生导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忠诚科教事业,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50 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吴自勤教授谦虚和蔼、诲人不倦, 热心奖掖后进。他主编了《薄膜生长》、《固体物理实验方法》、《微分析物理及其应用》以及《分形原理和应用》专著,翻译了《现代晶体学》,受益者众多。
  • 关于召开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的通知(第一轮)
    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旨在促进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仪器技术及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广大电子显微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电子显微学专家的精彩报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2023年6月27-30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物理学会电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物理学会电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二、会议时间2023年6月27日-30日三、会议日程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时间专场主题6月27日 上午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6月27日 下午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6月28日 上午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6月28日 下午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6月29日 全天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6月30日 全天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四、会议形式仪器信息网3i讲堂直播平台五、参会方式1.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3或扫描二维码报名2. 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六、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物理学会电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汪老师:13637966635,1437849457@qq.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2023年6月1日
  • 关于召开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的通知(第一轮)
    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旨在促进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仪器技术及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广大电子显微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电子显微学专家的精彩报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2022年7月26-2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1、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2、 会议时间2022年7月26日-29日3、 会议日程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日期专场主题7月26日上午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7月26日下午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7月27日上午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7月27日下午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7月28日全天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7月29日全天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4、会议形式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直播平台5、 参会方式1.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2或扫描二维码报名2. 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6、 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 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汪老师:13637966635,1437849457@qq.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2022年6月24日
  • 显微学启迪新希望|BCEIA 2021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7-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BCEIA 2021展会同期,为期两天的“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于28-29日召开。会议现场分会以“显微学启迪新希望”为主题,分设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应用、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功能材料、合金及催化等四大专题,邀请多位业界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分享报告。会场集锦继分会首日开幕并分享16个精彩报告后,9月29日,分会日程第二日,“功能材料”和“合金及催化”专题报告继续展开,报告掠影如下。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王金淑教授报告题目:钨基功能材料研究进展报告人:北京科技大学李志鹏副教授报告题目:铁电薄膜中的结构设计、磁电调控和透射电镜观测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教授报告题目: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s investigated by in-situ STM报告人:GATAN陆畅报告题目:GATAN原位TEM表征技术新进展报告人:河北工业大学郑士建教授报告题目:全片层Ti-6AI-4V孪晶及扭折变形的原子尺度研究报告人:浙江大学王江伟教授报告题目:界面塑性变形动力学机制初探报告人:中科院物理所张庆华研究员报告题目:LaCoO3-x中氧空位有序演化的原子尺度研究报告人:岛津 龚沿东报告题目:用于表面分析的电子探针报告人:南京工业大学贾志宏教授报告题目:The evolution of precipitates in AI-Si-Mg allys报告人:清华大学陈震报告题目:New imaging capabilities enabled by electron ptychography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邬剑波研究员报告题目:高活性低铂长寿命燃料电池催化剂从原位表征到材料设计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刘攀教授报告题目:At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2D-TMD semiconductor and 3D metal报告人:中科院物理所张颖研究员报告题目:The manipulation of topological magnetic domains via in-situ Lorentz TEM报告人:武汉大学郑赫教授报告题目:表/界面调控金属纳米材料的力学形变机理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王立华教授报告题目:In situ atomic-scale observation of grain size and twin thickness effect limit in twin-structural nanocrystalline platinum南京理工大学周浩副教授线上分享报告颁发最佳POSTER奖参会代表合影留念至此,BCEIA 2021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圆满闭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