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工标准化

仪器信息网电工标准化专题为您整合电工标准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电工标准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电工标准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电工标准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电工标准化话题讨论。

电工标准化相关的资讯

  • 一文读懂标准化!
    标准的定义及特性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 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共同给标准下的定义。从这个定义看, 标准具有以下4个特性。 一是权威性。标准要由权威机构批准发布,在相关领域有技术权威,为社会所公认。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必须强制执行。 二是民主性。标准的制定要经过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听取各方意见。比如,2018年5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就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原工商总局、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组织电动自行车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 业、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工作组, 共同协商修订,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而形成的。 三是实用性。标准的制定修订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实现最大效益。 四是科学性。标准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产生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关键指标要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标准的技术内容代表着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准的实施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过程。 标准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文本标准,另一种是实物标准,也就是标准样品。 文本标准是一种正式出版物,具有版权。标准样品,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良 好特性值的材料或物质,主要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和给材料赋值。标准化的作用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由于标准的应用十分广泛,标准化的作用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第一,在保障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标准化具有底线作用。国家制定强制性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强制性标准制定得好不好,实施得到不到位,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二,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方面,标准化具有规制作用。标准的本质是技术规范,在相应的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许多产品和产业,一 个关键指标的提升,都会带动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甚至带来行业的洗牌。 第三,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经济等方面,标准化具有引领作用。过去,一般先有产品,后有标准,用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而现在有一种新趋势,就是标准与技术和产品同步,甚至是先有标准才有相应的产品。创新与标准相结合,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形成强有力的增长动力, 真正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 第四,在促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标准化具有支撑作用。标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的重要工具。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工作中,标准化日益成为重要的抓手。 第五,在促进国际贸易、技术交流等方面,标准化具有通行证作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符合国际或其他国家的标准,同时标准也是贸易仲裁的依据。国际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着80%的国际贸易。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新型标准体系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根据《标准化法》,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就是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具体来说,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为加强统一管理工作,国务院成立了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 “分工负责”,就是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具体来说,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有关行政 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新型标准体系 通过标准化改革,我国构建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该体系由五个层级的标准构成,分别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属于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属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应制定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发布。按照标准效力,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强制性国家标准由政府主导制定,主要为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 必须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由政府组织制定,主要定位在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以及对行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鼓励社会各方采用。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发布,发布后需到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的重点是与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相关的特殊技术要求。地方标准由省级和设区的市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发布后需到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也属于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 产业技术联盟等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凡是 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技术要求,都可以制定团体标 准。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各方自愿采用。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制定,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国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在企业内 部使用,但对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涉及到的标准,则作为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的质量承诺。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主体和程序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主要力量是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称“TC”。有人形象地将技术委员会比喻为国家标准的“生产车间”。按照规定,技术委员会 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组建,在一定专业领 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承担国 家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专业领域 较宽的技术委员会可以下设分技术委员会,也称 “SC”。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分为九个阶段,具体包括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出版、复审、废止等。我国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与ISO、IEC国际标 准制定程序基本一致。国际标准化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分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ISO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负责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等各领域(除IEC、ITU以外的领域)的国际标准,其成员人口占全世界人口97%,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的98%,被称为 “技术联合国”。 IEC成立于1906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负责制定发布电工电子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ITU是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国际组织,始建于1865年,拥有193个成员国。 截至目前,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已发布国际标准32000多项,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在推动全球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 步、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国标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低速增长态势持续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推动标准化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国企业及各利益相关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维护和提升本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国际标准范围不断拓展。国际标准不仅限于传统工业领域,出现不断向、资源环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的趋势,体现出“国际标准无处不在”。如ISO先后制定了社会责任、组织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反贿赂、碳足迹和水足迹领域的国际标准,深刻影响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是国际标准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发展。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ISO、IEC和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均高度重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共同确定2018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 “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ISO成立了智能制造战略组,IEC成 立了智能制造评估组,还联合成立了ISO/IEC智能制造路线图特别 工作组。德国发布了第3版《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美国发布了 2.0版《增材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加快新兴产业标准制定。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情况一是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先后成 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以及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2014 年我国专家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先生当选ISO主席,华能集 团董事长舒印彪先生2018年当选IEC主席,我国专家赵厚麟先生现任ITU的秘书长。 2016年,我国成功承办了第39届ISO大会。2019年我国承办了第83届IEC大会,这也是我国继1990年和2002年之后,第三次承办IEC大会。 二是我国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我国与49个国家和地区标准化机构签署了85份合作协议,涵盖了欧洲、美洲、亚洲、 大洋洲主要贸易伙伴国;与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11份合作文件。通过与美、英、法、德、俄罗斯、东北亚、欧盟和南亚建立的双多边合作 机制,推动了电动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农业食品、铁路、老年 经济、石墨烯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希腊等12个沿线国家共同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倡议》。 三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在冶金、有色、船舶、海 洋、轻工、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电力电子、能源、材 料、生物技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和重点参与了500多项国 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积极分享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四是我国标准海外应用不断拓展。我国与英国、法国国家标准 化机构持续推进两国标准互认工作,实现60多项国家标准互认;中俄民机标准化工作组,在标准互换和比对分析的基础上,标准互认工作积极推进;在农业、食品、能源和装备等领域,200多项适用的中国标准被蒙古、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用和使用采纳;在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推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组织农业标准化宣贯培训,提升标准化意识,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使用。我国标准化重点工作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向,是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明确要求抓好的三大战略之一。为了系统把握实施标准 化战略的内涵和任务,总局(标准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开 展“中国标准2035”研究,并把开展“中国标准2035”项目 研究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实施标准 化战略的重大举措。 “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已于2018年3月正式启 动,数十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300多位专家参与项目研究。 “中国标准2035”项目设置一个综合课题“标准化战略定位和目标研究”,以及“中国标准化体系、方法和评 价研究”“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研究”“标准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三个专业课题。项目拟用两年时间,形成“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报告,提出编制实施我国标准化战略纲领性文件的咨询意见建议。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准化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 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 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 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 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 迈向中高端水平。改革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从2015到2020年每两年为一个阶段,目前改革已进入最后一阶段。 深化改革是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需要持续加以推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民生 和公共安全领域标准水平,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让 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二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效率,将标准平均制定周 期从目前的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以内。三是严格限定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范围,强化标准审评、审查,切实压 缩政府标准数量规模,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留出充足 发展空间。四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围 绕提升产品质量、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团 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充分释放企业、社会组织 标准化创新活力,让标准化成为市场主体改善经营、谋 求发展的得力帮手。五是加大地方、行业标准化工作 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新《标准化法》有关规 定,争取标准化综合改革早见成效。 抓紧做实“标准化+”。标准化工作的特点是要和相关领域结合,积极主动服务发展。“标准化+”就是要积极作为,主动贴上去、靠上去、融进去,将标准“化”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的融合发展。这些年,我 国已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现代农业”“标准化+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生态 文明”等工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下一步,抓紧做实“标准化+”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在面上,把“标准化+”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等实施主体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好“百千万对标达标 提升”行动,创建10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培育50个标准化先导业态,推出1000 个企业标准“领跑者”。二是在存量上,把“标准化+”与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领域 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着力构 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提 升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质 量安全标准水平,促进家政、养老、旅游、物流等服务 业标准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三是在增量上,把“标准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 动能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 航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及时制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标准,同步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以新标准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 大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传统中医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优势特色领域和特高压输电、智慧城市等新技术领域,提出和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分享中国技术标准成果。二是加快提升标准一致化水平,进一步深化与主要贸易国家和 地区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与各国在智能制造、老年经 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标准化合作,促进国家间标准体系兼容。实施海外标准化示范推广行动, 加大海外农业、畜牧业等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力度,提高发展中国家标准化意识。三是推进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实施《标准联通共建 “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围绕基础设施联通、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对外贸易和绿色、人文、健 康、金融、海洋等优先领域,聚焦重点国家、重要平台, 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标准化战略对接和标准体系兼容,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为推进“一带 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有力的机制保障。
  • 我国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硕果累累”
    11月30日,首届全国氢能标准化工作大会在京召开。此次大会重点解读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与会专家交流氢能技术、标准进展,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氢能产业标准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首个国家层面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2023年8月,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顶层设计,明确到2025年标准体系建设目标,以近3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为重点,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5个子体系。《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修订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30项以上,除建设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外,要积极参与制定氢能领域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转化国际标准在5项以上、国际标准提案在3项以上。我国已制定氢能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中国氢能联盟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超过3500万吨,是世界最大制氢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2682辆,比上年增长36%;建成加氢站358座,比上年增长40%。据统计,全世界已发布226项氢能技术标准,涉及氢能基础、输运、加氢站、安全、氢品质、储存、制备、加注设备、检测、应用等10个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制定氢能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包括基础与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7个子体系,对推动氢能领域技术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成立11月30日,在首届全国氢能标准化工作大会上,在国家能源局、中国氢能联盟及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7个涉氢标准化委员会的见证下,国家能源集团氢能公司正式获得“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授牌。在今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达的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计划中,氢能标准制订计划有12项,覆盖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领域,包括低碳清洁氢能标准、水电解制氢系统性能、燃料电池性能评定、加氢站压力设备评价、氢气输送管道焊接技术等行业亟须完善的标准。为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贡献石化力量中国石化已完成或正在申报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地方标准13项、企业标准18项、指导意见和规范5项。在氢能安全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企业标准2项,主要针对氢泄漏、氢泄放、定量风险评估等。在氢制备、纯化与储运方面,中国石化颁布企业标准2项。其中,组织制定的《石化企业氢气纯化装置和供氢中心工程技术规范》于2022年发布实施,初步解决了石化企业氢气纯化和氢气充装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在氢装备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5项。在加氢站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地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3项、油品销售企业指导意见和规范4项。针对储氢设施场地平面布置不足的问题,中国石化于2020年颁布实施《储氢井工程技术规范》,这是上下游联动创新同步形成工程技术规范的典型案例。在氢质量方面,中国石化基于自主研发的成套燃料电池氢杂质检测技术,牵头制定了关键杂质检测方法系列标准及燃料电池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端采样规程,填补了国内燃料氢质量保证标准体系空白。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我国应力争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标准水平,打造中国标准的核心竞争力。
  • 借鉴国际水处理设备标准经验 推进国产设备标准化进程
    环保设备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的集成化和设备的成套化、国产化逐步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国内环保设备市场较为混乱,环保设备没有完整的标准化、系列化,没有形成规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低。通过提高环保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促进其集成化,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投入和运行费用,实现自动化控制等目标,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环保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对环保设备的分类和标准化进行较早,有些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德国标准化学会(DIN)、英国的标准学会(BS)、美国的国家标准学会(ANSI)等,对环保设备有较为系统、详细的标准和规范。尤其在技术要求和配套性方面,具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性。接下来将依次介绍国际水处理设备标准体系,以期为我国环保设备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ISO 水处理装备标准 ISO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制订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专门机构,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物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 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国际性组织合作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ISO标准中涉及到水处理设备的标准共14项,主要在通用产品标准的范围内,包括动力泵、螺栓、污水管道系统、球墨铸铁等几大类,以原则性规定为主。欧洲水处理装备标准 EN标准是由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omit éEuropéen de Normalisation ,法文缩写CEN)颁布的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体、由国家标准化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国际标准化科学技术机构,是欧洲三大标准化机构之一。欧洲水处理设备标准共有67项,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一般要求共3项,包括:①建筑物外排水和污水系统组件的清理和修复的一般要求 ②建筑物外排水和污水系统状况的确定-第1部分:一般要求 ③专门为无沟排放污水设备而设计的部件的一般要求。 2、污水处理厂的相关标准共16项,涵盖了通用施工原则、预处理、初次澄清、污泥储留池、活性污泥处理、生物固定薄膜反应器、污泥处理和储存、安全性原则、需要的通用数据、控制和自动化、化学处理、沉淀/絮凝处理、消毒、活性污泥厂的曝气槽清水中氧气转化的测量、物理(机械)过滤法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污水处理的全过程。 3、船和海上构筑物排水系统标准共4项,包括:①生活污水排水系统的设计 ②生活污水排水、排水管道的自流系统 ③生活污水排水、排水管的真空抽吸系统 ④生活污水排水、污物处理排出管道。 4、污水管道系统相关标准共43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一般要求:包括液压排放管、排水管和污水管构件的一般要求,排水管和非开槽污水管的结 构和测试,建筑物外运输污水的塑料和导管系统的地上和地下安装规程。 b.试验方法类:地下排水和污水用塑料管道系统的耐温度循环和外部负荷综合作用的试验方法,地埋式无压热塑性管道接头密封压力的估算方法。 c.建筑物内粪便和污水排放用热塑管道系统:包括抗周期性升温的试验方法、连接件气密性试验方法,推荐的安装指南等通用要求,并针对聚丙烯(PP)、聚已烯(PE)、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聚氯乙烯(PVC-U)材质的管道的合格评定指南、配件、系统适用性、推荐的安装指南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d.无压力排水和污水用塑料管道系统:明确了未增塑的聚氯乙烯(PVC- U)、聚丙烯(PP)、聚已烯(PE)的合格评定指南、系统适用性、管道规格、系统和配件要求、辅助配件(包括检查井的规格)等具体要求,并对不饱和聚脂树脂(UP)基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GRP)的接头适用性、配件、安装指南、活动关键部位、减少接头或刚性结点、总则、辅助设备等做了规定。 e.污水和排水用纤维水泥管:对检查井及人孔、重力系统的管道、管道连接件及配件等做了规定。 5、水处理装备材料及试验方法标准共1项,污水工程用球墨铸铁管、配件、附件和其它接头要求和试验方法。德国水处理装备标准 德国标准化学会(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DIN)是德国最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公益性标准化民间机构,成立于1917年,总部设在德国柏林。DIN于1951 年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同时DIN还是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和国际标准实践联合会(IFAN)的积极参加国。德国现有水处理设备相关标准60项。德国的水处理装备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标准包括2项,废水工程:术语,城市技术设施用术语-第1部分:水处理。 2、污水处理厂相关标准共18项,包括:①对于常规中大型污水厂,直接引用的欧洲水处理标准(EN)中的污水处理厂部分(共16项) ②对小型污水厂,对污水预处理工厂、好氧生物处理生活污水所用的渗透膜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共2项)。 3、构件和技术装备的设计原则共12项,对污水处理厂各构件及技术装备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固体分离和浓缩设备,含氧生物废水处理设备,水闸、泄水闸门、叠梁闸门等截水设备,粒状介质过滤器和粒状固定床过滤器中污水处理用设备,热污泥干燥设备,输送设备等。并对厌氧废水处理厂、排泄污水的接收站、污水污泥的机械排放、间歇操作装置等进行了规定。 4、专用装备标准共13项,主要包括废水处理厂专用设备类、水处理用设备类和管道类。 5、50PT及以下的小型废水处理系统的标准共7项,包括预制的化粪池,土壤渗透系统,包装的和/或现场装配的家用废水处理设备,预制袋就地组装的化粪池,预处理污水过滤系统,化粪池污水的预制处理设备,预制三级处理装置等。 6、试验方法类共8项,主要包括水处理设备腐蚀防护效果的评定方法和其他试验方法类。英国水处理装备标准 BS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学会(Britain Standard Institute, 简称BSI)制订的英国标准。英国标准学会是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非官方机构,成立于190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全国性标准化机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集标准研发、标准技术信息提供、产品测试、体系认证和商检服务五大互补性业务于一体的国际标准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服务。英国现有污水处理设备标准54项,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污水处理厂相关标准共8项,主要包括预处理、一般建造原则、要求的一般数据、初次澄清、活性污泥处理法、曝气池清水中充氧量的测量、气味控制和通风、生物固定薄膜反应器等。 2、建筑物外排水和污水系统标准共10项,对建筑物外排水和污水系统的概述和定义、计划、维修和使用、性能要求、泵抽排装置、水工设计和环境考虑、修复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规定了排水和污水管道系统的一般要求和目视检验编码系统的条件要求、建筑物外压力污水系统等。 3、管道系统标准共36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一般用途、排水和排污水的地下或地面压力系统用塑料管道系统-聚乙烯 b.排水管和污水管用陶制管、管件及管件连接 c.污水系统用带套管和孔座及其配件 d.非承压地下排放和污水用塑料管道系统 e.建筑物内污水和污物排放(高、低温)用塑料管道系统 f.试验方法和材料要求:包括污水工程用球磨铸铁管、接头、配件及其连接件的要求和试验方法、橡胶密封件、弹性密封件的材料要求等。美国水处理装备标准 美国的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ASME标准、ANSI标准、ASTM 标准。ASME标准是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制定的,其指定的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等技术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全球九十多个国家采用。ANSI标准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制定的标准。ASTM标准是由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制定的标准。关于水处理装备的相关标准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水处理装备的材料、管道系统、设备操作及管理等标准。主要包括,水、污水处理设备用700等级的铸造链、连接件及链轮,输水用聚氯乙烯PVC压力管及配件的地下安装, 非下水道排污的废水处理系统的最低要求,水处理设备的消毒,水处理设备的操作和管理等5项。另外,ASTM标准中也包括了很多水处理设备制造所用材料,污水处理管道等方面的标准,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二类,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相关标准。共包括14项子标准。 第三类,废水处理系统用组件和装置的评定相关标准。包括了13项标准。 第四类,紫外线微生物水处理系统。包括了13项标准。国外水处理装备标准的总结 1、标准系列化,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欧盟、美国、德国等主要围绕一个大系统来做标准,逐步实现标准的系列化。如欧盟的污水处理厂标准,涵盖了污水处理厂从初始建造到污水、污泥处理等一系列操作规程 德国对污水处理厂各构件和技术装备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规定 美国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标准”、“废水处理系统用组件和装置的评定标准”等涵盖了生活污水处理主要环节及设备。 2、重视性能要求和试验验收从产品角度来看,制造厂商确保了产品的生产供应,但产品的性能,多由用户通过试验和验收来确认。从目前统计来看,德国、美国、欧盟等国外标准,重视对设备性能和试验验收,出台有水处理设备腐蚀防护效果的评定方法等相关标准。 3、设备标准大多是以原则性的规定为主国外标准化组织对设备的标准多以原则性规定为主,一方面是基于国外设备供方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已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产品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是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标准中均允许由用户和设备供方在合同(协议)中对特殊要求和细节做出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标准数量、简化标准结构。我国环保设备标准问题及标准化工作方向 国内环保设备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存在着分类不系统、标准不全面、规范不具体等问题,直接导致我国环保设备成本偏高,运行成本高,维护费用大、使用寿命短,对配套设备要求高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偏低的现象。 为推进国产设备标准化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分类及型号编制的标准化 ②技术条件的标准化,有利于环保设备的规模性开发、生产 ③接口的标准化,即配套设备的标准化 ④零部件的标准化,即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 ⑤设备管理的标准化,要注重环保设备在管理过程中的运行、调整和控制问题。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 国际标准化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
    1月5日,以“高标准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标准化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作视频致辞,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刘光明、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区长吴扬出席论坛并致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亚太中心办公室主任Dennis Chew等作主旨演讲。田世宏指出,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技术支撑。广东省坚持“制造业立省”,提出“制造业当家”,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本次论坛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上,刘光明、吴扬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南沙工作站、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南沙工作站揭牌,并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广州)顾问专家代表颁发聘书。据介绍,近年来,广东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高位推动、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大力开展“先进标准+制造业”行动,推动建设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先进标准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广东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037项,数量居全国前列;已有56个国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落户广东。此外,广东大力开展“先进标准+制造业”行动,推动建设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先进标准体系,已发布并推广实施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等11个制造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制定发布836项关键技术标准;特别是在家用电器、智能电网、区域标准化协同创新等领域,已获批6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2个国家标准检验检测验证点建设,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世界标准日:回顾2019标准化发展,成绩斐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10月14日是第51届世界标准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将2020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确定为“标准保护地球”,并将在世界标准日当天举办2020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8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0a32440-ee64-4555-8d81-cd2b696303f1.jpg" title=" W020201009566333225390jpg_Page1_Image1.jpg" alt=" W020201009566333225390jpg_Page1_Image1.jpg" width=" 200" height=" 288" border=" 0" vspace=" 0" / & nbsp & nbsp im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8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2f5c3e7-8359-44f6-8fb7-2e95e5d62526.jpg" title=" W020201009566333225390jpg_Page2_Image1.jpg" width=" 200" height=" 288" border=" 0" vspace=" 0" alt=" W020201009566333225390jpg_Page2_Image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第51届世界标准日宣传海报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世界标准日(World Standards Day),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纪念日。10月14日这一天被选定为世界标准日。世界标准日的目的是提高对国际标准化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国际标准化工作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工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要。这个国际节日是献给全世界成千上万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志愿者的礼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回顾2019年标准化的发展,可以发现2019 年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第三阶段开局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之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我国标准体系结构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持续瘦身,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 300 余项,推荐性标准持续优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别废止 2665 项、5411 项。我国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活力不断释放,团体标准发布数同比增加 63.5%,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数同比增加 9.8%。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标准供给日益多元化。在多种标准制定上取得了巨大成果。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国家标准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 年批准发布国家标准 2021 项,按照标准性质划分,其中强制性标准 106 项,推荐性标准 1915 项;按照标准制修订划分,其中制定 1448 项,修订 573 项。 2019 年研制复制国家标准样品 211 项,其中,研制 143 项,复制 68 项。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国家标准共 38347 项,其中强制性标准 2131 项,推荐性标准 36216 项;国家标准样品共 1785 项。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行业标准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国家标准共 38347 项,其中强制性标准 2131 项,推荐性标准 36216 项;国家标准样品共 1785 项。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共批准设立 70类行业标准,备案行业标准共 65998 项。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地方标准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 年备案地方标准 7238 项。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备案地方标准共 42881 项。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4、团体标准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 年,共有 963 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本节简称平台)上注册,公布 6227 项团体标准。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共有 3042 家社会团体在平台注册,平台上共公布 12195 项团体标准。按领域范围统计,其中农业类标准 1558 项,占比 12.78%;工业类标准 6085 项,占比 49.90%;服务业类标准 2592 项,占比 21.25%;社会事业类标准 1960 项,占比 16.07%。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企业标准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 年,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本节简称平台) 新注册企业 55962家; 通过平台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 373131 项,涵盖产品 651795 种。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平台注册企业共 268894 家,其中 244217 家企业通过平台自我声明公开 1269641 项标准,涵盖 2175732 种产品。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6、技术组织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 年度新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8 个,分技术委员会(SC)22 个,工作组(SWG)1 个。截至 2019 年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 1324 个,包括 552 个 TC,760 个 SC 和 12 个 SWG。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技术委员会共 105 个,占比7.93%;第二产业技术委员会共 1012 个,占比 76.43%;第三产业技术委员会173 个,占比 13.07%;社会公共事业技术委员会 34 个,占比 2.57%。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进一步提高技术委员会委员构成广泛性、合理性,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扩大外资企业代表参与比例,截至 2019 年底外资企业代表累计人数达 3053人次。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7、标准国际化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 年,我国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 3 个、秘书处 4 个,新提交 ISO 和 IEC 国际标准提案共 238项,其中 ISO 提交 150 项, IEC 提交 77 项,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提交 11 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中尼两国元首见证下,标准委与尼泊尔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全年共签署 11 个双多边合作文件。 批准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 141 项,涵盖材料、能源电力、货运物流、农业、空间科学、实验仪器、国土资源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已承担 ISO、IEC 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 73 个、秘书处 88 个,与 54 个国家、地区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 97 份标准化双多边合作文件,共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 721 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与此同时,2019年不断深化标准化改革,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持续优化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进行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推进和完善了农业标准、农业标准、服务业标准和服务业标准,这一年,标准化工作砥砺前行、蓬勃发展,标准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MD2020/"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10becc6-6c46-4f52-b7dd-423e4af7f039.jpg" title="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alt="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 /a /p
  • 中国正式启动全国标准化科技协作平台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我国正式启动全国标准化科技协作平台。   说起“世界标准”,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但“ISO”三个字母,可谓无人不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以及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组成世界上主要的三大标准化国际组织。由各国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可用来检测、比对,以提高效率,减少损耗。从格式一致的各所大学毕业证书,到世界通用的电器规格、衣服鞋帽尺寸,“标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钢表示,每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创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这一方面,我国已取得长足进步:   陈钢:(质检)总局、标准委与科技部正密切合作,在建立标准与科技互动机制和模式上已经达成共识,共同制定的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不久也将发布实施。今天正式启动全国标准化科技协作平台,增强标准化科技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 全国激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将在上海举行
    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0年度年会定于7月24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会议主要进行年度总结、研究委员增补变更、建立第二届标委会筹备组等事宜,并进行一个强制标准项目的会审。   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激光标委会, 代号:SAC/TC284)于2006年5月16日在北京成立。   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 负责激光基础技术、激光器件和材料、激光设备(不含文物保护激光设备)、光辐射安全及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对口国际电工委员会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技术委员会(IEC/TC76)的激光标准化管理机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为秘书长单位。   第一届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现由34名,均是来自激光行业的企事业专家,其中工程院院士2位,教授4位,研究员及研究员级高工 15位,高工9位,企业高级行政管理人员4位。主任委员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韩建忠所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四人,分别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周寿桓院士、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陆耀东副所长、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左铁钏院长、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孙文董事长担任,秘书长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薛峰所长助理担任,副秘书长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欧阳劲松副总工担任。
  • 第十二届“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3年5月22-23日,第十二届&ldquo 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rdquo 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饭店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ldquo 再论测控系统Security & Safety&lsquo 度&rsquo 及实现&rdquo ,这是继2012年研讨主体范围的进一步探讨。在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制造到应用领域逐步意识到在注重现代工业自动化发展中的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的同时,也要从不同行业用户切实可用、保障安全的角度考虑,规定可操作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要求及相应的硬软件实现方案,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市场服务需求急需解决和迫切实现的问题,因此本届研讨会引入&ldquo 度&rdquo 及实现的核心议题。此次研讨会恰逢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顾问组的专家会议在北京同期召开,到京专家受邀出席了会议并与国内专家分享了国内外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的标准、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及应用实现解决方案,再次引起与会者对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高端技术的关注。   本次大会邀请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5秘书处、欧洲电气电子协会机构、TÜ 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领导到会、致辞,对SAC/TC124在标准转化宣贯和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对IEC/TC65与SAC/TC124两个标准化组织多年来的合作以及中国在IEC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刘强就&ldquo 应用功能安全技术,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rdquo 作了发言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5 主席罗兰&S226 海德尔 先生 (Mr. Roland Heidel)就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的问题,国际自动化协会ANSI主管安德烈&S226 里斯泰诺先生(Mr.Andre Ristaino)就ISA信息安全标准及ISASecure认证的工作,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梅恪先生就中国仪控系统信息安全状况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来自西门子、欧姆龙自动化、青岛多芬诺、上海恩德斯豪斯自动化、TU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CC-Link协会、贝加莱工业自动化、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施耐德电气等公司的专家围绕着作为先进控制技术的两个最新发展方向的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实现安全投入与收效之间&ldquo 度&rdquo 的把握,保证工业控制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做了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邀请了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东风设计研究院等应用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并到会主持会议,促进了生产制造企业与应用领域的紧密结合、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   为使与会代表直观而清晰地理解&ldquo 测控系统Security & Safety&lsquo 度&rsquo 及实现&rdquo 这一主题,会议除设置了现场演示还增设了专家为听众答疑环节,在现场收集到听众提出的的近百个互动问题,先后10余位专家选择性地回答了30多个,对于现场未来得及回答的部分,组委会已在会后组织专家回答并发布在相关的媒体上,以&ldquo 不闭幕&rdquo 的研讨会形式持续讨论有关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的话题。会议现场特别开辟系统展示专区,与会专家通过面对面地交流,解读行业发展、分享应用案例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配套出版了第十二届&ldquo 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rdquo 演讲汇编。会议浓厚的学术性交流、权威信息发布以及开发、市场应用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吸引了产品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用户等各个工业领域及教育研究机构300余名国内外专家和代表,交流气氛非常热烈。同时,为便于未能到场的嘉宾即时观看研讨会盛况,聆听专家报告,组委会还通过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ITEI)官方网站(www.itei.cn)和中国仪器仪表信息网(www.instrnet.com)进行了实况直播,《中国仪器仪表杂志》新浪微博进行了现场报道。   会议最后,欧阳劲松秘书长代表本次会议主办方SAC/TC124秘书处,宣读了第十二届研讨会获奖的优秀演讲嘉宾名单,并颁发了证书。会议在欧阳劲松秘书长宣布第十三届&ldquo 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rdquo 研讨会2014年再相聚的欢乐气氛中圆满结束。
  • 中欧标准化信息平台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举行
    1月20日,《中国-欧洲联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标准化信息平台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在布鲁塞尔举行。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欧盟企业总司副总司长弗朗索瓦乐贝以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的代表出席仪式并在备忘录上签字。纪正昆主任、弗朗索瓦乐贝副总司长在签字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就中欧双方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信息平台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希望。   《中国-欧洲联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标准化信息平台合作备忘录》是在2009年11月4日信息平台正式开通的基础上签署的。备忘录的签署,将有利于信息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深中欧双方标准化合作,为不断扩展平台资源范围、满足中欧双方企业对标准信息的需求提供服务。
  • 工信部:调整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
    2月2日,工信部发布《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调整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将有关调整建议予以公示。《公示》显示,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名称调整为全国电子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业务范围也将从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等平板显示器件调整为电子显示器件及相关部件领域的标准。据了解,随着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国际电工委员会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委员会(IEC/TC110)将名称变更为“电子显示技术委员会”,工作范围调整为“制定电子显示及相关部件领域的标准”。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7)作为IEC/TC110的国内对口组织,为更好地开展所辖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经SAC/TC547全体委员表决同意,建议对SAC/TC547的名称和工作范围进行相对应的调整。附件: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调整建议.doc以下为《公示》原文: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调整公示为统筹做好电子显示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关单位提出了调整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的申请。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将有关调整建议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1年3月3日。 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将意见书面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调整公示反馈)。 公示时间:2021年2月2日-2021年3月3日 联系电话:010-68205241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邮编:100804 附件: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称和业务范围调整建议.wps
  • 电工仪器仪表23项国标修订计划获批准
    近日,2012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已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下达,由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上报的23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全部获得批准。此次获得批准的23个项目覆盖了“AMI标准体系”中的各专项工作组。目前,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已经启动项目工作组的组建工作。   以下是23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目录:   序号 计划编号 项目名称 标准性质 制修订 代替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 完成时间   1 20120803-T-604 单相智能电能表特殊要求 推荐 制定 2014   2 20120804-T-604 三相智能电能表特殊要求 推荐 制定     2014   3 20120805-T-604 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 第5部分:无线中继 推荐 制定   EN 13757-5:2008 2014   4 20120806-T-604 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 第6部分:本地总线 推荐 制定   EN 13757-6:2008 2014   5 20120807-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1部分:定义和通用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1-1998   2014   6 20120808-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2部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2-1998   2014   7 20120809-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3部分:功率表和无功功率表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3-1998   2014   8 20120810-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4部分:频率表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4-1998   2014   9 20120811-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5部分:相位表、功率因数表和同步指示器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5-1998   2014   10 20120812-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6部分:电阻表(阻抗表)和电导表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6-1998   2014   11 20120813-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7部分:多功能仪表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7-1998   2014   12 20120814-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8部分:附件的特殊要求 推荐 修订 GB/T 7676.8-1998   2014   13 20120815-T-604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9部分:推荐的试验方法 推荐 修订 GB/T 7676.9-1998   2014   14 20120816-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11部分:通用要求 推荐 制定     2014   15 20120817-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21部分:结构A型 推荐 制定     2014   16 20120818-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22部分:结构B型 推荐 制定     2014   17 20120819-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23部分:结构C型 推荐 制定     2014   18 20120820-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31部分:电气接口与结构A型 推荐 制定     2014   19 20120821-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32部分:电气接口与结构B型 推荐 制定     2014   20 20120822-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33部分:电气接口与结构C型 推荐 制定     2014   21 20120823-T-604 智能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 第41部分:显示规范 推荐 制定     2014   22 20120824-T-604 自动抄表系统 基于窄带的低压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 第216部分:正交频分复用(OFDM)协议 推荐 制定     2014   23 20120825-T-604 自动抄表系统 基于窄带的低压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 第215部分: 频带、发射电平和电磁骚扰 推荐 制定     2014
  • 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方案公示
    关于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进行公示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拟由43名委员组成,赵宇亮任主任委员,高思田、葛广路、张维旭、席广成任副主任委员,高洁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承担。 现将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面向社会,截止时间为2023年04月06日。 2023年03月06日 附表: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序号委员会职务姓名工作单位1主任委员赵宇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副主任委员高思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3副主任委员葛广路国家纳米中心标准检测重点实验室4副主任委员张维旭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5副主任委员席广成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6委员兼秘书长高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7委员白本锋清华大学8委员陈林森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委员陈鲁海上海金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0委员陈晓红北京化工大学11委员戴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2委员丁荣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13委员方哲宇北京大学14委员高峡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15委员顾宁南京大学16委员龚林吉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17委员韩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18委员黄卫东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19委员孔令涌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委员康永印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委员李力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2委员李平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3委员李润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4委员李兆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5委员倪振华东南大学26委员宁辉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27委员庞代文南开大学28委员任玲玲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9委员孙洁林上海交通大学30委员宋志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31委员王益群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32委员王远航深圳市飞墨科技有限公司33委员谢黎明国家纳米中心标准检测重点实验室34委员夏洋嘉兴科民电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35委员许海燕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36委员徐健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37委员杨勇骥上海市显微学学会38委员余方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39委员于明州中国计量大学40委员曾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41委员朱建荣苏州市计量测试院42委员朱君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43委员周素红北京粉体技术协会
  • 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举措,标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提升能源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结合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工作有关实施方案,突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完善有关能源技术标准规范,加大新兴领域标准供给,加快标准更新升级,不断提升标准质量,为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原则需求牵引、重点推进。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支撑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突出重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直接相关领域标准化。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减排相关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抓紧完善能源碳达峰急需标准,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要求和标准质量,有效满足能源转型标准需求。协同联动,务求实效。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求,坚持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切实发挥标准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引领、支撑和规范作用。系统布局,协调一致。系统谋划布局涵盖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统筹推进能源行业标准与国家、团体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的新型标准体系建设。(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建立完善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制定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链碳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健全相关标准组织体系,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产业链相关环节标准全覆盖。——修订一批常规能源生产转化和输送利用能效相关标准,提升标准要求和水平,助推和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能效提升。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一)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快完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就近开发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标准体系。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退役回收与再利用相关标准。完善水电和抽水蓄能相关标准体系。围绕重大水电工程进一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推进高水头、大容量水电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储备,持续完善水电智能建造、信息化和数字化、水电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增效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流域梯级综合调度与安全应急、水电可持续发展后评估相关标准制定。完善抽水蓄能及水电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标准。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需求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含生物质发电、生物制气、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生物成型燃料等)转化利用、地热能开发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泵、清洁炉具等清洁供暖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核电标准体系。打造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体系并推进自主标准应用实施,开展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具有四代特征核电技术以及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提升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水平。专栏1 非化石能源标准化专项行动1. 风电光伏标准体系完善行动。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及海上风电基地、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设立标准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新能源实证实验平台的作用,抓紧补充完善一批标准,形成完善的风电光伏技术标准体系。2. 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标准示范行动。依托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开发, 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3. 抽水蓄能专项标准完善和示范行动。结合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建设以及各种新形式抽水蓄能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完善抽水蓄能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4. 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应用实施行动。依托后续三代压水堆核电工程项目建设及在运核电厂,组织自主核电标准应用实施和采标率检查。(二)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标准需求和现有标准的适应性研究,持续完善涵盖新型电力系统分析认知、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故障防御、网源协调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涉网安全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建设,为主干网架和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提供标准支撑。大力推进智能配电网标准化,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等标准,提升配电网智能调控和双向互动能力。加紧完善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标准,加强多能互补、多能转化及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标准制定。推动构网型柔性直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构网型直流性能及检测等方面核心标准研制。持续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应用等配套标准研制,有效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建立和完善虚拟电厂标准体系,推进虚拟电厂领域重点标准制修订。推动电动汽车、换电站等可控充电负荷纳入电网优化控制,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等灵活性调节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推动用能侧电气化标准制定,助推建筑、交通等领域电气化协同发展。推进电力市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电力市场基础及通用标准、市场接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业务技术标准、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标准等重点标准制定。专栏2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行动5.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研究和示范行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输配电网、微电网、构网型柔性直流、需求侧响应、电气化提升、电力市场等领域制定一批标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开展标准化示范。(三)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专栏3 新型储能标准化专项行动6.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行动。完善储能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四)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加快完善氢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开展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多元化应用等技术标准研制,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电氢耦合、燃料电池及系统等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能检测评价等基础标准。专栏4 氢能标准化专项行动7. 全产业链绿氢标准完善行动。完善氢能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开展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安全标准研究,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五)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组织推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绿色高效生产转化和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重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和石油炼化等领域节能降碳相关标准提升,进一步提升煤电、煤炭深加工能效相关标准,完善和提升石油炼化能效相关标准。进一步提升煤炭和油气相关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水平,完善煤矸石、粉煤灰和尾矿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煤炭和油气开发、转化、储运等环节余热、余压和冷能等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要求。推动完善煤炭和油气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电力输送能效标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一批新型节能环保电力设备和材料相关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关键设备的能效标准。推动负荷侧再电气化能效标准提升。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及基础性标准研制,重点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规划设计、能源综合利用、能源服务、能效监测与诊断、能源托管与运营、系统运行质量、服务质量评价及能源与多领域融合等标准研制。专栏5 能效标准提升专项行动8.煤电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电机组能效和灵活性等标准,明确考核约束和关键配套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结合煤电“三改联动”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9.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结合煤化工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10.石油炼化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化领域资源综合利用、炼化产业技术改造标准,持续推进炼油行业能效提升。11.电力输送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有关能效标准,依托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展示范,助推电网线损率进一步降低。12. 综合能源服务标准提升行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结合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六)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与国家标准协调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减排标准化管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能源分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能源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能源装备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研制。服务建立国家碳市场机制需求,加快能源企业碳交易、抵消机制等关键标准研制。围绕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有关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需求,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推进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封存监测、泄漏预警、驱油等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加快完善能源产业链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能源各领域数字孪生、能源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标准制修订。专栏6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专项行动13.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能源产业链分行业碳减排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一批碳减排标准。14. CCUS标准体系完善和示范行动。依托重点CCUS项目,有序开展CCUS、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循环降碳等技术标准研制和示范。15. 能源装备碳足迹标准体系完善和试点示范行动。开展能源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体系研究,有序制定分行业典型装备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针对典型能源装备开展试点示范。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实施。设立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准确把握和科学高效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针对涉及面较广的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跨标委会的标准工作组,切实加强相关标委会间的沟通协调。各能源标准化管理机构根据分工职责,组织相关标委会制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落实方案,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鼓励并充分吸纳能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依托能源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参与标准制修订和示范。(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供给,年度标准立项数量向相关领域标准重点倾斜。各领域标准化相关行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经费支持力度,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列支标准化经费,统筹政府标准工作经费,加大相关领域标准经费支持力度。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有关标准制修订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对能源领域“双碳”优秀标准和人才表彰奖励。(三)开展标准示范。围绕各专项行动任务,依托有关工程项目设立示范,采用“揭榜挂帅”形式,组织项目业主、研发制造单位和标准化机构联合,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根据实际情况,经报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有关示范项目享受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关支持政策。切实加强工程策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全阶段与相关标准制修订的紧密协同,推动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标准化联动发展。(四)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衔接协调,推动形成国标、行标、团标有机衔接的新型标准体系。深化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合作,拓宽标准国际化渠道,提高与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与兼容度,推动重点标准走出去,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五)加强监督评估。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加强能源领域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开展动态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复审。加强标准有关示范项目过程监管和验收,有关示范项目需制定明确工作计划,并在投运1年后组织验收。
  • 危难见担当,敢为天下先——认证认可标准化二十年历程
    合格评定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中国的合格评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1957年,中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78年9月,中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1年4月,中国建立了电子元器件产品认证制度,成立了第一个产品质量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QCCECC),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关技术规范对相关电子元器件开展质量认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更广泛的领域推行认证制度,相继建立了家用电器、电子娱乐设备、医疗器械、汽车、食品、消防产品等众多的产品认证制度,其管理涉及众多政府部门。随后,又逐步建立了管理体系认证、人员认证、服务认证。中国引入认证认可制度,为促进国际贸易以及提高国内市场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国内和进出口两套认证制度并行等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对进出口商品实施安全质量许可制(CCIB),同时,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国内产品和部分进口商品实施安全认证(CCEE)。对内对外的两套管理体系导致两个部门对同一种进口产品实施两次认证、贴两个标签、执行两种标准与程序,并且重复收费,这引起了国内外诸多企业的不满,并一度成为我国加入世贸谈判的焦点。为了履行中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建立内、外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2001年8月,国务院组建并授权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自2001年国家认监委成立,2002年国家标准委批准设立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1),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已走过二十个年头。二十年间,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完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国际标准100%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在检验检测实验室等领域自主创新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标准,为我国合格评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在服务国家发展、抗击疫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危难见担当:应对疫情危机认证认可领域发布的第一项自主创新国家标准,来自于2003年SARS重大疫情爆发后的临危受命。2004年5月28日,GB 19489—2004《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原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凤清就该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实施作了说明,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海就该标准的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通过这项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我国正式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制度,为提高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解决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隐患,防止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GB 19489-2004《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在抗击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战役中,经受了实践检验,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该标准还被翻译成英文,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标准化组织制定生物安全领域国际标准的参考资料之一。2014年,为帮助塞拉利昂应对埃博拉疫情,我国政府在塞援建了多所生物安全实验室,从设计、建造到验收,都实现了中国标准、中国制造和中国认可。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科研、疫病防控、反恐、重大安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巨大效益,该标准获得了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2005年7月26日,颁发了我国第一张P3实验室国家认可证书。2014年,我国政府援建塞拉利昂应对埃博拉疫情生物安全实验室在GB 19489-2004《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成功实践基础上,2015年SAC/TC 261再次组织研制并发布了国家标准GB 27421-2015《移动式实验室 生物安全要求》。该国家标准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生物安全四级和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技术依托,规定了对一级、二级和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移动式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按其制造的各类移动实验室多次执行防疫、救灾、反恐等重大任务,多次受到褒奖,充分体现了认证认可标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疫情防控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再次发挥重大作用,并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这些自主创新的认证认可标准,在历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我国的生物安全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是“平战结合”战略技术储备的典型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认证认可标准在危难之中显担当的精神。敢为天下先:跟随与超越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制定的国际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这是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初使命。国际化是合格评定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ISO和IEC通过汇集全世界合格评定从业人员及用户的知识和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前合格评定最佳实践的标准和指南。这些标准和指南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负责制定,构成了人们熟悉的“合格评定工具箱”系列国际标准。积极转化,参与制定,努力引领这些国际标准,是我国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自始至终的核心任务。SAC/TC 261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知己知彼、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全面跟踪”“实质参与、融为一体”“自主标准、导向国际”的“四步走”发展战略,为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确立了道路和方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引进来”的步伐从未停歇。2003年,我国派员担任CASCO的主席政策协调工作组(CPC)第一届成员。2010年,SAC/TC 261实现了对ISO/CASCO国际标准的100%转化。2011年,组织编译出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格评定建立信任》一书。2013年,组织编译出版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产品监管和市场监督的原则与实践》一书。2015年,组织编译出版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政府监管应用合格评定指南》一书。2016年,SAC/TC 261与ISO/CASCO在上海联合举办服务认证国际研讨会。2018年,聘任法国标协(AFNOR)的阿里斯特达尔林普等多名国际专家为SAC/TC 261外籍顾问。从转化国际标准,到编译出版ISO国际出版物,再到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直至引进国际专家参与国内工作,认证认可标准化在“引进来”方面,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编译出版ISO出版物积极“引进来”,也无惧“走出去”。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二十年历程,秉承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了无数个发展中的“第一次”。2012年,我国专家首次担任ISO/CASCO国际标准工作组召集人,负责起草国际标准《合格评定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能力要求》。2013年10月,我国首次在北京承办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第29届年会,这是ISO/CASCO首次在中国召开年会。2015年SAC/TC 261首次主动提名专家担任ISO/CASCO服务认证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召集人,负责牵头制定国际标准ISO/IEC TR 17028:2017《合格评定 服务认证方案指南和示例》,该国际标准也是ISO组织制定的首项服务认证国际标准,中国服务认证方案写入该国际标准。2016年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在上海承办ISO/CASCO/WG45第3次国际工作组会议,这是我国首次承办ISO/CASCO国际标准工作组会议。2018年,SAC/TC 261组织编写出版了《合格评定在中国》一书,该书由时任ISO主席和ISO秘书长作序,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全面总结了中国合格评定的工作经验,也介绍了合格评定工具箱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2019年,SAC/TC 261主任委员董乐群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举办的市场监督国际研讨会,针对“市场监督的良好实践与挑战”议题,介绍了中国合格评定制度与实践,并同与会人员分享了《合格评定在中国》一书,取得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获得ISO/CASCO专门来函致谢。2020年,我国专家参与编写的ISO出版物《传递供应链信任》一书正式发布,其中四项中国方案作为典型案例写入该书,涉及节能环保、健身器材、铁路专用产品等方面,在国际专家中引起较大反响,为推动全球供应链的信任传递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截至目前,SAC/TC 261归口的现行有效国家标准已达82项,实现了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国际标准的100%跟踪,建立了等同转化国际标准与自主创新国家标准相配套的认证认可标准体系。我国目前是ISO/CASCO的主席政策工作组(CPC)、战略联盟与监管工作组(STAR)和技术接口组(TIG)等国际工作组成员,累计参与45项次合格评定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向ISO/CASCO的51个国际工作组推荐注册我国专家90余人次,并推荐7人次担任国际工作组联合召集人,负责牵头制定了诸如ISO/IEC 17000:2020《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等核心国际标准。认证认可标准化发展的二十年,是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的二十年。认证认可标准在合格评定基本原则和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 多个仪器仪表项目入围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101个项目入选,涵盖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装备、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开展对于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该试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以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实施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活动。试点原则是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配套短板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构建先进适用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健全科技、标准、产业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与有关法规标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此外,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入选项目具有典型产业特色。在全国、地区或行业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委工一联〔2017〕122号),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将拟下达的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字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逾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 示 期:2024年1月12日—2月1日联系电话:010-82262655附件: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docx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1月12日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试点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所属领域1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标准化试点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4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化试点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标准化试点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航天6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型燃气轮机无损检测)标准化试点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7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8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动船舶)标准化试点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10浙江省平湖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平湖市人民政府工业母机11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12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种机器人)标准化试点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13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电器)标准化试点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14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注塑装备)标准化试点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5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6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用系泊绳索)标准化试点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17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8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9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2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数字化)标准化试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1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电池)标准化试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22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工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3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标准化试点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4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工厂)标准化试点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绿色制造25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高性能纤维绳索)标准化试点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26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热处理装备)标准化试点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母机27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8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标准化试点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液态包装装备)标准化试点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30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动车组轮对)标准化试点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31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系统)标准化试点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32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材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33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34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煤机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5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施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6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桥式起重机)标准化试点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7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医疗装备38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饲料加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39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植保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40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1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2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器械43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设备)标准化试点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4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金属精密成形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5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6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47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8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石油钻采装备)标准化试点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新能源装备49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管汇)标准化试点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50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具)标准化试点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1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索具)标准化试点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2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3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54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检修装备)标准化试点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55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6邯郸市永年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河北永年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基础57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播种机械)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农业机械58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烹饪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59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装备60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工业母机61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固废燃料化装备)标准化试点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62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标准化试点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3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标准化试点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4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传感器)标准化试点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5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6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燃气轮机)标准化试点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内燃机67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68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母机69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化试点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70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量种植装备)标准化试点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71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7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3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运装备)标准化试点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特种设备74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绿色电炉)标准化试点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制造75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土方机械)标准化试点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6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7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8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9宝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宝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基础80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1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2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能源装备83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84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标准化试点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机械85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烧结装备)标准化试点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86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力装备8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装备88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89威胜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装备90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农机)标准化试点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船舶)标准化试点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4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火箭撬试验装备)标准化试点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航空航天95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96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97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纤维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智能检测装备98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标准化试点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9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100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基础101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
  • 2010年“十二五”标准化规划(仪器仪表和文化办公设备)编制工作会召开
    为做好机械工业“十二五”标准化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7月27-29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25家标委会、行业协会、部分企业代表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了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两个行业的“十二五”标准化规划(仪器仪表和文化办公设备)编制工作座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王金第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部谭湘宁处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董景辰副秘书长、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冯晓升总工程师出席了会议。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秘书处刘献成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辽宁省仪器仪表研究所承办。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总结“十一五”以来标准化工作的经验教训;   ——讨论机械工业“十二五”标准化规划(征求意见稿);   ——研究标准化“十二五”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项目,提出措施及建议;   ——15家标委会对上报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项目进行现场专家答疑,并通过专家评审。   会议要求各标委会在2010年8月27日前将修改后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项目完成上报。
  • ACAIC 2023“科研仪器创新与标准化论坛”日程发布
    标准化对于科研仪器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推行标准化,可以保证仪器的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简化仪器的调试和维护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科研仪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标准化对于科技平台、智能实验室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2023年11月30日,第八届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3)同期将特别举办“科研仪器创新与标准化论坛”。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中心报告日程主持人:罗元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报告人简介赫运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研究员。负责推进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6)的建设运行。围绕科技平台建设、科技资源信息化、科学数据安全与伦理等领域,推进30余项国家标准的研究立项和发布实施。牵头组建了中关村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和联盟团体标准化委员会,推进科技平台团体标准工作。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项目课题的研究以及4项科技部重大专题调研。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机制理论、区域及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券的实施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专著、论文和调研报告。刘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现任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数据库、大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0余项课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主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支撑了多项国家的管理工作,包括:中央级新购仪器查重评议、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免税进口仪器开放共享海关监管等。郭晓维,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谙熟仪器仪表技术和行业领域内的体系,熟悉国内外标准化工作体系和业务,主导制定5项国际标准(2项ISO标准, 1项IEC标准,2项ASTM标准),主要起草和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4)委员。罗元明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计划”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主任,质谱与功能组学实验室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验证评价中心 (生命科学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团体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质谱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开发。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参研项目9项,参与申请专利6项,在Mol Cell Proteomics、J Proteome Res、 Proteomics等杂志上发表50多篇研究论文。担任《生物工程学报》编委,“多组学前沿技术专刊”特邀主编(2022,38, 10)。何世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服务、研究工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秘书长,《分析仪器》第十一届编委,主持参与过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标准制定6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过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科学技术奖2项。主编《色谱仪器》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凯,博士,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6)委员,主要从事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智能实验室、智能运维等领域科研与标准化工作,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SC65E/WG12、IEC/TC65/WG13等多个国际标准化工作组中方专家,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牵头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20余项,如IEC TR 63082-1《智能设备管理,第1部分 概念和定义》、GB/T 40343-2021《智能实验室 信息管理系统 功能要求》、 GB/T 40571-2021《智能服务 预测性维护 通用要求》等。刘顺芳,天体物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星系及星系团的形成与演化,疏散星团的中的变星,软件评测与软件工程化,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与技术等相关方向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分析测试中心办公室主任、国家级检验检测资质机构国家级评审员、国军标5000软件评价员、科研仪器案例库专家、CSTM标准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导专项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7篇。霍洪强,主要从事科学仪器检测装备研究、仪器设备软硬一体化质量检验检测等工作,担任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仪器验评工作专班负责人,江苏省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是全国物流仓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9)委员、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3项,主持申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和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参与IEC国际标准制研制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5,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关于ACAIC 2023第八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3)定于2023年11月28-30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主题为“分析仪器创新进展、挑战及对策”,将邀请科技管理人员、院士、知名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会并作学术报告。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专题报告与讨论、论文墙报展讲、仪器展商/公司交流会等。同期还将举行分析仪器、关键部件展览。会议规模预计超过500人。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承办单位: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中国计量大学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专题论坛:  1、体外诊断仪器创新论坛  2、质谱仪器创新论坛  3、色谱仪器创新论坛  4、热分析与量热仪器创新论坛  5、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与分析仪器创新论坛  6、科研仪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论坛  7、电子显微镜创新论坛  8、生命科学仪器创新论坛  9、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创新论坛  10、科学仪器在临床中的转化应用论坛  11、分析仪器关键部件创新进展论坛  详细信息请见:  第八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3)通知(第二轮)   报名参会点击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会议地址杭州太虚湖假日酒店参会赞助联系  孙立桐(电话:15801142901,微信同号;邮箱:slt@fxxh.org.cn)
  • 《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总局各司(厅、局),认监委,标准委各部(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质检出版社、总局有关直属挂靠单位、标准信息中心,各直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为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制了《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三、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进程   四、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   五、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   六、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标准化工作   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步伐   八、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力度   九、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推进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一、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和发展环境建设   十二、规划实施与评估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有效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氛围日渐浓厚。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标准制修订更加公开透明,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5117 项,国家标准平均标龄由10.2 年缩短至5 年,制修订周期由平均4.5 年缩短至3 年,标准老化、缺失、滞后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标准化试点示范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达到3519 个,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顺利实施,标准化公益性科研有效开展,在产业调整与振兴、食品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研制了一批重要技术标准。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1148 个,委员超过4 万名,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部门、行业、各级地方政府把标准化作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末,国家标准总数达到26940 项,备案行业标准44143 项,备案地方标准19214 项,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较好满足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等问题。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增强。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水平不高,一些标准更新速度慢,实施效益不明显,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技术组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环境新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全球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标准与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共同构成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更趋频繁。标准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环境新特征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创新势头迅猛,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从标准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在初步解决标准老化、缺失和滞后问题的基础上,为适应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的更高要求,提高标准化整体质量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略)   三、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进程   围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及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研制基础设施、投入品安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农产品生产加工良好操作规范、农产品流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现代林业等领域的标准1500 项。以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围绕“米袋子”、“菜篮子”,以及大宗作物、园艺产品、畜牧水产品和现代林业等,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320 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县30 个,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栏1 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农业基础设施   制修订农田水利、水文、气象、水资源管理等标准 研制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标准 开展农用地质量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02 农业投入品安全控制   制修订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合理使用准则,农药、饲料原料及添加剂质量控制标准 研制新型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价标准。   03 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修订粮食、油料、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林副产品等“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配套检测方法标准。   04 农产品生产加工良好操作规范   以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制修订品种改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标准。   05 农产品流通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溯源标准研究 研制大宗农副产品质量等级、贮藏、运输、配送、销售相关技术标准 制修订农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   06 动植物疫病防控   制修订动植物疫病诊断、诊治和进出口有害生物无害化处置标准 研制动植物疫病有效防范和应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关键技术标准。   07 农业社会化服务   研制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生产性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农村科技创业服务规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规范、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等标准。   08 现代林业   研制现代林木种苗、营造林、森林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森林退化控制、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消防、林业信息和林业装备等标准。  四、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提升安全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研制机械装备、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食品、消费品等领域的标准1500 项,推动原材料工业调整优化和食品、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引导传统制造业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高端发展,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专栏2 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机械装备   研制先进基础件、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标准 制修订电工设备、特种设备、制药装备标准 开展精密、高效、清洁制造工艺技术标准,以及无损检测、装备可靠性、装备安全控制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02 船舶   制修订三大主流船型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关键技术标准 研制船舶修理与拆解、船舶节能与经济运行标准 开展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   03 汽车   制修订校车安全标准、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标准 研制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车辆轻量化和优化设计等汽车节能技术标准 开展汽车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再制造与回收利用,以及专用运输车辆标准研究。   04 钢铁   研制热轧和冷轧宽带钢、高档精密不锈钢薄板带、高级无缝钢管、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承压设备用钢、油气储运用钢、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资源节约型不锈钢标准,以及新型耐火材料标准。   05 有色金属   制修订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下游行业需要的有色金属标准 研制铜铅锌冶炼短流程工艺、高性能专用铜铝材、再生有色金属,以及低温低压铝电解新技术标准 开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用关键有色金属材料标准研究。   06 石化   制修订橡胶和塑料再生利用、煤化工技术、废弃化学品处置基础标准 研制石油天然气重大技术装备、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标准,以及高品质燃油标准 开展精细化学品、专用树脂、特种合成橡胶、有机氟硅材料、生物降解塑料、无机化工新材料,以及高性能子午胎标准研究。   07 建材   制修订新型墙体屋面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防火保温材料、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涂料、胶粘剂等建材质量安全标准 研制非金属密封材料、人工晶体、摩擦材料、木塑材料标准 开展绿色建筑相关材料标准的研究。   08 食品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研制重要食品产品、食品链各环节生产管理与控制、食品加工器具、包装材料和设备等标准。   09 消费品   研制消费品基础通用安全标准,生态环保型、功能型、智能型消费品标准 制修订化妆品、纺织品、家用电器、家具、文具、玩具等消费品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纺织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新型纺织成套装备、制浆造纸、皮革鞣制、塑料降解、照明、电池等标准 开展消费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研究。   五、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略)   六、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标准化工作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能源生产与利用、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修订1000 项标准,形成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节水、交通节能、海水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煤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10 大重要标准体系,支撑节能重点工程、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实施,开展30 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   (一)能源生产与利用   加强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加工与转化、输送储运与清洁利用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标准的研制,加快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方面能源节约与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5 能源生产与利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能源勘探与开发   开展煤炭资源与地质保障、煤炭开采、煤层气开发、油气资源勘探与高效开发、复杂地质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页岩气(油)资源勘探、先进且生态友好的水力发电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02 能源加工与转化   研制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石油高效与清洁转化、天然气与煤层气加工技术标准 开展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燃气轮机发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以及基于微型燃机的冷热电联供分布式电流系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03 能源输送储运   研制油气长输管道及站场关键设备、大型天然气液化处理及储运、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设备、超低硫成品油储运、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的输变电和储能技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灵活交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以及电网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标准。   04 能源节约与管理   制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和车船燃油消耗量限值强制性标准 研制建筑节能、高耗能行业及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能量系统优化、能源管理绩效评价等标准。   (二)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加强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土地节约与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原材料节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健全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促进我国资源自给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   专栏6 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制修订取水定额、用水产品水效、节水评价、用水审计标准 研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标准 开展“水足迹”标准研究。   02 土地节约与高效利用   制修订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与损毁鉴定、土地整理与复垦、废弃地再利用相关标准 开展土地节约标准研究。   0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   制修订矿产资源勘查、综合地质调查及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相关标准 研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标准 开展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   04 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制修订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标准 研制海洋综合调查与测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能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等领域的标准。   (三)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友好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专栏7 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环境保护   制修订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方法、环境信息、放射性污染防治、废物处理、有害物质处置标准 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的研究。   02 生态保护   制修订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价、自然保护区相关标准 研制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风险评估标准。   03 应对气候变化   研制低碳产品标准、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方法和统计标准 开展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测、温室气体管理,以及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研究。   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步伐   围绕提升产业层次、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先导、支柱产业,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制修订2000 项标准,研制一批标准样品,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促进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同步,引领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推进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支撑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工程的实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专栏8 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节能产业   制修订能源审计、节能量测量、合同能源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等节能服务标准 研制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建材、电力、交通运输、造纸等重点用能行业高效节能技术标准。   0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研制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标准,以及建筑废物、餐厨废弃物、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标准 开展产业共生网络优化评估、产业共生与链接技术、废物信息交流等标准的研究。   03 环保产业   制修订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处置、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环保技术装备标准 研制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等环保产品标准 开展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运行效果评价,以及排污权交易、生态设计等环保服务标准的研究。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略)   (三)生物产业   开展基因检测与修饰等生物技术及试剂盒、酶制剂等相关生物试剂基础通用标准的研究,加强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海洋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初步建立生物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专栏10 生物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生物农业   研制物种资源鉴定、生物育种、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鉴定标准 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及饲料用酶制剂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的研究。   02 生物制造   研制微生物和酶制剂生物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相关标准,以及试剂盒、培养基、缓冲液等生化检测试剂产品的质量与检测方法标准 开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的研究。   03 海洋生物   制修订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标准 研制海洋生物调查与评价、海洋生物技术与产品基础通用标准,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标准样品 开展海水养殖新品种选育技术标准的研究。   04 生物医学工程   开展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医用组织工程产品、康复辅具等标准的研究。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强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科学仪器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的研制,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大型客机等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标准化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   专栏11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航空装备   研制大型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以及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等相关标准。   02 空间基础设施   研制通信卫星系统、遥感卫星系统、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等天基系统,地面站及数据接收、处理、分发设施等地基系统,以及运载火箭等天地往返系统相关标准。   03 轨道交通装备   开展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智能化、制动系统、信号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高速铁路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标准的研究。   04 海洋工程装备   研制海洋油气平台、海洋工程辅助船、载人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运输系统等关键技术标准。   05 智能制造装备   研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专用装备标准。   06 科学仪器设备   开展质谱、光谱、色谱、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设备整机和核心关键部件技术标准,以及重要测试技术和方法标准的研究。   (五)新能源产业(略)   (六)新材料产业   加强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标准及标准样品的研究,构建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引领和支撑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和低成本循环再利用,促进材料高性能化、轻量化和绿色化。   专栏13 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稀土功能材料   研制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剂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抛光材料标准 制修订与稀土新材料密切相关的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标准,以及稀土循环利用标准。   02 高性能膜材料   研制水处理用膜、气体分离膜、光学功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薄膜、电磁波屏蔽膜、透明导电膜标准。   03 特种玻璃和功能陶瓷   研制平板显示器用玻璃、太阳能光伏光热玻璃、高速动车组和大飞机用玻璃、高性能石英玻璃、特种微晶玻璃标准 开展陶瓷(膜)过滤材料、特种陶瓷纤维、新能源用高性能陶瓷材料标准的研究。   04 高品质特殊钢和新型合金   研制高性能基础件用特殊钢棒线材、高品质特殊钢锻轧件、高速铁路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大型机械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耐高温高压腐蚀电站用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海洋工程用钢、船用耐蚀钢标准及配套试验方法标准 制修订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高性能轻型合金标准 开展大飞机、大型船舶、核电和高速铁路用新型合金标准的研究。   05 工程塑料   研制特种工程塑料、新型改性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节能用聚氨酯塑料标准。   06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研制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芳砜纶技术标准及配套方法标准 开展风电叶片、汽车、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环保设施用纤维复合材料技术标准的研究。   07 纳米和超导材料   开展纳米材料及产品特性的检测、纳米制造和加工技术、纳米燃料电池、纳米检测仪器、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评估等方面标准的研究 制修订超导材料性能测试、超导薄膜微波性能测试标准。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略)   八、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力度(略)   九、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健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机制和支撑体系,为国内企业等有关方面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际标准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健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工作机制和体系   加快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序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建立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等有关方面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在重要领域建立健全多部门和行业参加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协作机制,加强跨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协调指导。加强技术委员会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推动和组织作用,促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融合发展。   加强ISO、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及其他制定国际标准组织国内技术对口机构建设,在任务明确、基础较好的重点行业和地方,有序开展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建设,为国内组织机构和专家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   (二)推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积极建设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ISO、IEC、ITU及其他制定国际标准组织的政策与发展趋势研究,为参与国际标准活动提供政策支撑。充分发挥我国承担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管理职务的作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订。在不断扩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范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工作重点,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国内技术对口机构工作支持力度,提升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和秘书的工作水平。支持国内组织机构、专家更多参与和承担ISO、IEC、ITU 及其他制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会议,广泛开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加强国际与国内标准制修订工作衔接。在我国具有市场和技术优势领域,加强重要国际标准项目推进工作组建设,组织提出高质量的国际标准提案,鼓励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主席、秘书和工作组召集人职务。支持企业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按照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原则,继续推进国际标准转化。   (三)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   深化与我国贸易关系密切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巩固和发展已有合作成果,完善标准化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信息收集与研究,深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标准互认,丰富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内容。加强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和培训。加强行业部门间协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探索与国外标准组织合作新模式。   十、推进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略)   十一、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和发展环境建设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岛津公司不断推进有害物质测定技术的提高--IEC制定的RoHS试验法的国际标准化
    随着欧盟(EU)、中国关于特定有害物质的限制指令(RoHS)和有关报废汽车的指令(ELV)的发布和实施,对制造、销售成品和部件的企业而言,对应这些法规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围绕RoHS对应试验法的国际标准化,国际电工标准委员会(简称IEC)一直在推进国际标准规格的制定;2007年底RoHS的国际标准试验法通过国际投票得到承认和通过。   岛津公司在全球各地召开了有害物质测定技术的《RoHS综合对应技术交流会》,在中国的交流会定于2008年3月下旬,在上海、东莞、佛山3地举行。本系列交流会以RoHS试验法的国际标准化概要为主,提供最新信息和综合解决方案。作为IEC日本代表的岛津公司的山下 昇讲师当天进行演讲,并安排了答疑时间帮助与会者深刻理解RoHS试验法的国际标准化。 主要内容包括 ★ 「IEC制定的RoHS试验法的国际标准化的最新动向」   山下 昇 (島津製作所 分析計測事業部)   IEC:TC-111:WG-3(RoHS试验法制作工作组) 日本代表委员   ISO:产品中有害物质测定工作组委员 ★ 「中国版RoHS的最新进展和应对」   何重辉 处长/博士(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子电器产品实验室)   IEC:TC-111:WG-3(RoHS试验法制作工作组) 中国代表委员 ★ 「用荧光X射线光谱仪进行RoHS限制物质的筛选分析」   于晓林 高级工程师(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大型分析仪器部)                  日程安排:   东莞 岛津RoHS应对技术交流会   时间:3月25日(周二)   地点:厚街镇嘉华大酒店   佛山 岛津RoHS应对技术交流会   时间:3月26日(周三)   地点:顺德区大良镇新世界万怡酒店   上海 岛津RoHS应对技术交流会   时间:3月28日(周五)   地点:上海市银河宾馆
  • 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当选IEC/TC49/WG1召集人
    p & nbsp & nbsp 2019年10月,国际电工委员会频率控制和选择用压电、介电和静电设备及相关材料技术委员会(IEC/TC49)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名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薛超担任压电晶体和陶瓷器件工作组(WG1)召集人。经各成员国现场投票表决,IEC/TC49正式确定薛超为IEC/TC49/WG1召集人。 /p p & nbsp & nbsp IEC/TC49/WG1主要负责压电晶体器件和陶瓷器件及相关测试方法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已有来自6个成员国的17位专家。我国专家成功当选IEC/TC49/WG1召集人,标志着我国在压电元器件领域的国际标准化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促进我国压电晶体元器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r/ /p p br/ /p
  •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1年度会议在丹东隆重举行,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2021年10月11-13日,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纳标委)主办的2021年度会议在美丽的丹东隆重举行,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德方纳米、巨纳集团等众多单位的纳米技术专家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承办了本次会议。大会由副主任委员沈电洪研究员和高思田研究员分别主持。主任委员赵宇亮院士通过视频向大会致开幕词,丹东百特总经理董青云致欢迎辞,葛广路副主任委员、高洁副秘书长等十几位委员先后代表纳标委、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对一年来的纳米标准化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纳米标准化工作做了安排。一年来,纳标委制定了21项国家标准和5项国际标准,还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组织IEC申报了若干新标准。纳标委在纳米技术标准制修订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纳米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本次会议还进行了纳米技术标准预立项答辩会,答辩会首先推选了专家组组长及成员,听取了各申报单位的预立项报告,各位专家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了热烈而专业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专家组对预立项标准项目进行投票表决,共有11个预立项的标准项目获得了立项批准。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大家参观了实验室、展示厅、仪器检测线和制造车间。大家对百特仪器先进的技术、精湛的工艺和规范的装配流程表示赞赏,对公司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和员工积极认真的工作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参观期间,百特产品总监宁辉博士就新研制成功的纳米粒度与Zeta电位仪的先进技术性能,向各位专家做了报告。他重点介绍了常规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BeNano 90 Zeta、高浓度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BeNano 180 Zeta,以及全能型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BeNano 180 Zeta Pro等三种典型仪器。它们不但能测常规纳米材料的粒度和Zeta电位,还能对高浓度和微量纳米样品进行精确测量。这些国内首创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性能达到进口同类仪器先进水平。不仅销售到国内市场,还出口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受到国内外用户好评。富有成果的纳标委2021年度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胜利闭幕了。各位纳米专家带着收获和责任,带着对丹东和丹东百特的美好印象,返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大家相约要带着更多的纳米标准化成果,在2022年度曲靖会议上再相会!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印发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8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标准是产业发展和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装备制造业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是装备设计、制造、采购、检测、使用和维护的依据,标准的先进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装备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坚持标准引领,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存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缺失,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装备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造成装备在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差距较大,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为落实国务院有关《中国制造2025》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贴《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撑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  (二)实施原则。  需求引领、问题导向。紧贴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标准化和质量的需求,针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部署,集中攻坚,强化标准的研究与验证,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和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释放创新活力,加强装备制造业标准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大质量工作格局。  重点突破、综合推进。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协调推动各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共同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研制一批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统筹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链的需求,成套、成体系地推进标准制定,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  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兼顾工业制造和武器装备建设需求,提高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水平,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提高装备质量,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筑牢工业基础。  开放兼容、强化实施。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注重装备制造业标准实施与工业消费品质量提升的结合,注重标准实施与政策、法规的衔接配套,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服务,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以质量品牌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部分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水平,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  (一)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创新能力。  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研制的支持,深化国家科技计划与标准化紧密结合机制,在项目设计、立项、实施和验收各阶段增加对研发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设备可用性及产品寿命等标准化指标因素,通过科研项目促进标准的形成,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和快速推广应用,将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依托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围绕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研制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在工业基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标准创新基地,聚集装备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和科技创新资源,为先导性、创新性技术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科技部、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加快军用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开展现有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加强军用和民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动,促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资源共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推进产业化。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完善先进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培育标准化和质量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等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标准的实施,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为契机,统筹建设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标准大数据采集,推行企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制度试点,形成标准竞争机制。强化对公开标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和依标准开展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并将结果纳入企业质量信用记录,推动信用监管和信用约束。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汇聚多元共治的合力。(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国家认监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规划,推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点,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为中国装备走出去,形成持续竞争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大设备,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需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的重大设备,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手段实施重大设备监理,保障重大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和项目投资效益。(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装备制造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统一管理,除在危害国家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防止欺诈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应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加强质量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建立产品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推动将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安全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对装备制造领域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标杆和先进典型。(质检总局,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将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内容,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提升质量品牌的积极性,形成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领域急需标准制定。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加强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针对高档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组织攻关,重点研制高速高精度轴承和齿轮、高压液压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究解决影响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系统制修订液压件、紧固件、弹簧、密封件等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 钢材、有色金属、电子专用材料、有机和复合材料等基础原材料标准,特别是耐高温高压、耐寒、耐腐蚀、耐磨材料标准 金属成型、金属加工、热处理、锻压、铸造、焊接、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标准,提升可靠性和寿命指标。(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针对“四基”标准基础数据和方法研究薄弱环节,建立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相关主机企业联合参加的标准推进联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开展标准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强相关设计方法、检测试验、可靠性验证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支撑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四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鼓励主机企业积极参与“四基”标准制修订,扩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相关标准在主机行业的应用。选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展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标准化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工业基础质量提升行动。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为重点,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加强可靠性设计,提升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装备质量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智能产品、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准推进联盟,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和重点领域,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标准,构建先进、开放、协调、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重点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定义、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软件、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现有经费渠道对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和标准验证等工作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实施应用、意见反馈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装备智能化和质量提升。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实施制造过程信息化集成和协同应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设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追溯体系。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等领域实现国际标准突破。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界、学术界广泛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标准,指导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重点研究绿色设计、工艺、装备、材料及管理等绿色生产标准 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以及废弃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废弃机电产品的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回收再利用标准 满足轻量化、无害化、节能降噪、资源节约、易拆解、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要求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 基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与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等工厂建设运营的不同维度,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 园区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耦合、近零排放等绿色园区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以高效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管理标准的研制,建立高效电机、LED照明、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重要产品标准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标准综合体。开展能效、水效提升与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及关键技术、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推动节能量测量与验证、节能服务、能耗在线监测与评估、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对绿色制造标准、节能环保产业标准等绿色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绿色标准检测、认证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开展绿色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依据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和认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化试点,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制造过程的流程化再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质量损失,避免低价竞争。(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认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  加快服务型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围绕消费品需求,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相关设备和标准的研制,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服务、远程监控和运行维护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产品回收再制造、金融租赁、知识管理与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的供应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促进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加快制定研发设计、生产设施管理、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标准研制,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标准委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优质新型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提高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结合产业布局,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制造服务标准化“科技研发、转化成果、推广应用”的合作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化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广质量标杆管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质量竞争力。(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改进标准制修订流程,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及时更新标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加快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推进高密度封装、三维微组装、处理器、高端存储器、网络安全、信息通信网络等领域集成电路重大创新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平台、IP核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开展靶材、电子浆料、半导体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等新型电子材料标准研究,研制传感器、专用电子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完善新型显示、传感器件、片式元器件、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终端、视听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技术标准研制。加快适用于工业环境的宽带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研制第五代移动通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64年会中国分会在深圳三思纵横隆重召开
    2023年9月25日~3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64“金属力学试验”技术委员会所属SC1~SC4分技术委员会年会、工作组会议以线上、线下混合会议形式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荷兰、伊朗、巴西等13个国家的150余名代表分别参加了为期6天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分会由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线下会议集中在三思纵横深圳总部召开。 中国代表团合影留念根据《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办法》,为了更好的跟踪冶金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推进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项目,切实履行 ISO/TC164/SC1~SC4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职责,我国冶金国际标准秘书处全力组织国内ISO技术委员及有关专家积极参会,共有来自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信测标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钢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大学、广船国际有限公司、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事业单位的21名力学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深圳三思纵横集中参会在TC164/SC1“单轴试验”分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我国专家作为联络官汇报了联络委员会ISO/TC17/SC17、ISO/TC17/SC20、ISO/TC123/SC2的相关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力的连续校准”研究组讨论ISO 376《金属材料 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ISO 7500-1《金属材料 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与校准 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 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两项国际标准的修订,并重启WG7“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工作组,依据中国、德国提出的复审意见修订ISO 26203-1《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 第1部分:弹性杆型系统》。 中国专家在TC164/SC1会议上做报告在TC164/SC2“延性试验”分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我国专家介绍了中国牵头修订的ISO/DIS 7801《金属材料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主要修订内容。会议讨论了ISO 16630:2017《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扩孔试验方法》的复审意见,并决定启动该标准的修订工作。会议还论证了日本专家提出的《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金属板材的双轴胀形试验》、法国专家提出的《测定金属板材流变曲线的剪切试验》和中国专家方健博士提出的《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二次加工脆化试验方法》等三项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中国专家在TC164/SC2会议上做报告在TC164/SC3“硬度试验”分技术委会年会上,侯晓东博士作为SC3/WG5“维氏硬度试验-努氏硬度试验”工作组召集人介绍了ISO 4545、ISO 6507系列标准的工作计划,第1部分发布后,维氏硬度和努氏硬度系列标准将重新启动第1部分~第3部分的修订工作。会议决定将中国专家牵头的ISO 14577-6《金属材料 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入试验 第6部分:升温仪器化压入试验方法》延期9个月,以推动该项目按期顺利完成。此外,香港大学颜庆云院士还在SC3/WG4“仪器化压入”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了以GB/T 43112-2023为蓝本的《金属材料弹性模量测定率跳跃方法》国际标准提案,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专家在TC164/SC3会议上做报告在TC164/SC4“疲劳、断裂和韧性试验”分技术委员会年会上,高怡斐博士作为SC4/WG5“通用条件下的疲劳试验”工作组召集人汇报了ISO 1099《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力控制方法》修订进度,她将作为联合项目负责人与美国专家共同完成这一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与会代表讨论了各工作组提交的决议草案,决定修订ISO 148“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系列标准,同时推进第4部分“微小试样的冲击试验”至CD(委员会草案)阶段。此外,ISO 12106《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ISO 15653《金属材料 焊接接头准静态断裂韧度测定的试验方法》两项疲劳、韧性国际标准也将启动修订工作。中国专家在TC164/SC4会议上做报告本次ISO/TC164/SC3和SC4年会还向浙江工业大学彭光健博士和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怡斐博士颁发了“ISO卓越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ISO 14577-5:2022《金属材料 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入试验 第5部分:线弹性动态仪器化压入试验(DIIT)》和ISO 1143:2021《金属材料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两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两位中国专家也是力学领域首批获得“ISO卓越贡献奖”殊荣的国际专家。本次会议我国牵头的国际标准项目全部顺利推进,2023年度力学领域国际会议圆满收官。会议期间,各位专家还观摩了三思纵横作为ISO7801、ISO9649二项国际标准主要参与修订单位,为新标准研发的新型测试机。同时,还参观了三思纵横的研发、生产基地。专家观摩金属材料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机试验演示专家观摩金属材料线材双向扭转试验机试验演示 专家观摩三思纵横的领先技术产品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试验演示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硼铁 硼含量的测定 碱量滴定法 等195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修改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铸造用生铁》等195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现予以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4-05-28附件1、 国家标准序列国家标准编号国 家 标 准 名 称代替标准号实施日期1GB/T 718—2024铸造用生铁GB/T 718—20052024-12-012GB/T 1243—2024传动用短节距精密滚子链、套筒链、附件和链轮GB/T 1243—20062024-12-013GB/T 2035—2024塑料 术语GB/T 2035—20082024-12-014GB/T 2039—2024金属材料 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GB/T 2039—20122024-12-015GB/T 3653.1—2024硼铁 硼含量的测定 碱量滴定法 GB/T 3653.1—19882024-12-016GB/T 3654.10—2024铌铁 铝含量的测定 EDTA滴定法GB/T 3654.10—19832024-12-017GB/T 4340.1—2024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 试验方法GB/T 4340.1—2009GB/T 9790—2021[部]GB/T 9790—2021[代完]2024-12-018GB/T 5111—2024声学 轨道机车车辆发射噪声测量GB/T 5111—20112024-12-019GB/T 5578—2024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规范GB/T 5578—20072024-12-0110GB/T 6730.63—2024铁矿石 铝、钙、镁、锰、磷、硅和钛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6730.63—20062024-12-0111GB/T 6730.89—2024铁矿石 钍含量的测定 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2024-12-0112GB/T 6829—2024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安全要求GB/T 6829—20172024-12-0113GB/T 7716—2024聚合级丙烯GB/T 7716—20142024-12-0114GB/T 7939.2—2024液压传动连接 试验方法 第2部分:快换接头2024-05-2815GB/T 9536.1—2024电气和电子设备用机电开关 第1部分:总规范GB/T 9536—20122024-12-0116GB/T 10322.3—2024铁矿石 校核取样精密度的实验方法GB/T 10322.3—20002024-12-0117GB/T 10322.5—2024铁矿石 交货批水分含量的测定GB/T 10322.5—20162024-12-0118GB/T 10781.4—2024白酒质量要求 第4部分:酱香型白酒GB/T 26760—20112025-06-0119GB/T 12668.7202—2024调速电气传动系统 第7—202部分:电气传动系统的通用接口和使用规范 2型规范说明2024-12-0120GB/T 12674—2024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质量参数测量方法GB/T 12674—19902024-09-0121GB/T13181—2024固体闪烁体性能测量方法GB/T 13181—20022024-12-0122GB/T 13305—2024不锈钢中α-相含量测定法GB/T 13305—20082024-12-0123GB/T 13880—2024道路车辆 牵引座 互换性GB/T 13880—20072024-12-0124GB/T 14048.9—2024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6-2部分:多功能电器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设备)(CPS)GB/T 14048.9—20082024-12-0125GB/T 15314—202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19942024-12-0126GB/T 15692—2024制药机械 术语GB/T 15692—20082024-12-0127GB/T 15967—202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2024-09-0128GB/T 17105—2024铝硅系致密定形耐火制品分类GB/T 17105—20082024-12-0129GB/T 17699.1—2024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 第1部分:数据元目录GB/T 17699—20142024-09-0130GB/T 17699.2—2024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 第2部分:复合数据元目录GB/T 15635—20142024-09-0131GB/T 17699.3—2024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 第3部分:段目录GB/T 15634—20142024-09-0132GB/T 17969.8—2024信息技术 对象标识符登记机构操作规程 第8部分:通用唯一标识符(UUIDs)的生成及其在对象标识符中的使用GB/T 17969.8—20102024-05-2833GB/T 18297—2024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18297—20012024-12-0134GB/T 18410—2024车辆识别代号条码标签GB/T 18410—20012024-12-0135GB/T 18449.1—2024金属材料 努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 试验方法GB/T 18449.1—2009GB/T 9790—2021[部]GB/T 9790—2021[代完]2024-12-0136GB/T 18488—2024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GB/T 18488.1—2015GB/T 18488.2—20152024-05-2837GB/T 18802.12—2024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低压电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选择和使用导则GB/T 18802.12—20142024-09-0138GB/T 18802.331—2024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 第331部分: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8802.331—20072024-09-0139GB/T 19055—2024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GB/T 19055—20032024-12-0140GB/T 19514—2024乘用车行李舱容积的测量方法GB/T 19514—20042024-09-0141GB/T 19633.1—2024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GB/T 19633.1—20152025-12-0142GB/T 19633.2—2024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2部分:成型、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的要求GB/T 19633.2—20152025-12-0143GB/T 20085—2024植物保护机械 词汇GB/T 20085—20062024-12-0144GB/T 22581—2024混流式水泵水轮机基本技术条件GB/T 22581—20082024-12-0145GB/T 23236—202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2024-12-0146GB/T 24189—2024高炉用铁矿石 用最终还原度指数表示的还原性的测定GB/T 24189—20092024-12-0147GB/T 24194—2024硅铁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GB/T 24194—20092024-12-0148GB/T 25503—2024城镇燃气燃烧器具销售和售后服务要求GB/T 25503—20102024-12-0149GB/T 26669—202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意识设计 术语GB/T 26669—20112024-12-0152GB/T 28182—2024额定电压52 kV及以下带串联间隙避雷器GB/T 28182—20112024-12-01
  • 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宣布欧洲标准50563的最终拟稿
    技术委员会CENELEC TC 108X与TC 59X已宣布公布欧洲标准50563的最终拟稿,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外接电源器功耗的测量方法。   为了实现EU 生态立法的目标(EC法规278/2009),响应EC制定协调标准的强制要求,已拟定一份新标准。该协调标准为电源功耗的测量提供最先进的、可重复的、可靠的和准确的方法。采用本标准所规定的方法,可以确定交流转交流和直流外接电源在工作模式下的平均能效,以及在空载条件下的功耗。   与EC生态设计法规相比,欧洲标准50563适用范围更广,其最终拟稿同时参考了EU强制性法规EN62301欧盟家电待机功耗测量标准。该标准也是为支持生态立法而制定的。标准50563还在美国环保署(EPA)已公布的其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澳大利亚或新西兰标准AS/NZS 4665.1,提出关于测定方法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的电源设备包括用户可自由选择输出电压的电源设备,已设置固定输出电压的电源设备,以及可自动调节输出电压,令其可与一个或多个产品载荷相兼容的电源设备。但是,该标准仅限于描述功耗的测量和报告方法。因此,虽然该标准支持EC生态设计指令,但并不为产品安全和测量时的安全防范提供任何指南。另外,适用于该标准的外接电源器仅限于单路输出,且其功率和电压必须在特定的范围内。其中,输出功率超过250W,或额定输出电压超过325V(直流)或230V(交流)的电源均不再该标准的范围之内。该标准覆盖的外接电源器仅限于额定输入电压为100V(交流)——250V(直流)的电源。
  • 以标准化带动仪器产业发展——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19日,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吸引了1500多位科学仪器行业相关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仪器企业CEO、检测机构负责人、投资人、媒体记者等参会,会议规模再创新高。5月19日下午,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同期,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报告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原副主任 陈洪俊报告题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发布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纲要》是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颁布的标准化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针对于此,陈洪俊在报告中对《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行了解读。报告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原副院长 邱月明报告题目:分析测试标准化现状与趋势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更离不开相关标准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激励下,不断引进吸收,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邱月明就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标准化的作用、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做了简要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报告人:AOAC中国分部 主席 梁成珠报告题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比对研究方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评估被列入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比较和评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对应的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推动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相互转化。报告中,梁成珠介绍了2018年启动方法比对项目、国标与AOAC标准流程比对、比对方法、2022年方法比对工作等内容,并向从事标准化相关人员发出国内外标准比对工作组报名邀请。报告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 院长 林翎报告题目: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及实施 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是通过高水平标准引领,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具有重要作用。林翎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的相关政策支持等。报告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总工/研究员 张皋报告题目:军工领域的标准在科学仪器方面的应用借鉴为探索解决国防军工高端仪器装备“卡脖子”问题新路径,推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发展,促进科学仪器研发生产、应用评价等能力提升,响应并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批准,依托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设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西安站)”。在此背景下,张皋介绍了军工领域的标准在科学仪器方面的应用借鉴等内容。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色谱质谱部客户解决方案专家 吴春华报告题目:赛默飞创新技术方案助力检测标准发展作为大型跨国分析仪器研发和制造公司,赛默飞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及国内标准的研发、起草和验证等工作;积极推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案在检测标准中的应用,助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报告中,吴春华针对赛默飞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进展和创新的方案进行了分享,为检测标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报告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纳米计量研究室 主任 施玉书报告题目:标准与计量助力高端仪器发展夯实质量基础标准与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施玉书在报告中以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工业CT)为例,从标准化和计量视角出发阐述国家质量体系是如何助力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据介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纳米计量研究室建立了我国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国家标准与计量体系,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建立该标准体系的国家,相比ISO标准实现了弯道超车。高精度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核心国家标准制定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仪器用户和国产仪器制造商清除了技术壁垒,体现了夯实国家质量基础的作用与意义。报告人:仪器信息网 企标领跑者项目组负责人 张媛媛报告题目:仪器信息网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介绍2021年,仪器信息网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成功组织紫外分光光度计厂商参与其中,评选出年度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及5个单指标排行榜,这也是分析仪器领域首个全国企标“领跑者”榜单。2022年仪器信息网再出发,将参与评选实验室气相色谱仪和微波消解仪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及若干指标排行榜。报告中,张媛媛介绍了仪器信息网在领跑者活动中的相关工作。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教授 郭晓维报告题目:团体标准之战略与实践——标准化工作之思辨2017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发布是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一次革命性的改革,确立了团体标准的地位。报告中,郭晓维对以上转变具有的重点内容和历史意义;对国家、对企业以及对社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战略意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CIS)的标准化工作实践;CIS的标准化工作起步;CIS的标准化工作宗旨(为行业和产业服务)和做法和目前的主要成效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报告人: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 委员 沈克报告题目:CSTM科学试验标准与评价助力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于2021年的CSTM/FC98科学试验领域标准化委员会TC04评价技术委员会,承担着仪器性能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承担着CSTM仪器性能评价的组织实施工作。迄今为止,CSTM已制订了科学试验相关标准近百项,其中包括14项创新仪器标准和7项仪器性能评价标准。沈克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科学试验标准与仪器评价、CSTM 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现有仪器评价方式和下一步工作设想等内容。报告人: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周加才报告题目:建设仪器可靠性标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分析仪器可靠性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与品牌意义重大,已经成为影响国产仪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周加才在报告中从规范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可靠性规范制度和提升实物样机可靠性等4个方面综述了分析仪器可靠性提升工程的探索与举措,并探讨可靠性优化设计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运用。基于多个产品型号的可靠性工程实践表明,全员参与、全生命周期保障的可靠性提升工程,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报告人:清华大学国家电子能谱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姚文清报告题目:分析测试标准化进展与成效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姚文清在报告中以表面化学分析标准化为例,介绍了我国与国际化标准组织在标准化工作进展与发展趋势。
  • 我国成立汽车标准化研究院 聚焦汽车前瞻技术标准化研究
    11月28日,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在天津成立,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专业从事汽车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机构。据了解,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将负责汽车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管理,对外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汽车标准的法规协调及制定。未来将聚焦10余项汽车前瞻技术的标准化研究,推动制定80余项新标准项目。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国际汽车标准制定达到15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 安铁成:我们将强化前瞻技术及标准化基础研究,围绕自动驾驶、网络安全以及电动汽车安全、燃料电池等汽车重点领域,加快新标准研究制定并积极推动国际汽车标准法规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累计发布实施了1400多项汽车产业标准,并在国际标准法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郭守刚: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汽车与5G、大数据、信息通信等跨领域标准协同,推动形成汽车与相关产业统筹推进的标准化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 肖寒:推进中国汽车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贡献中国方案。
  • 国家标准委召开地方标准化暨企业标准化工作座谈会
    12月7日至9日,国家标准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地方标准化暨企业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管理分院、国家标准馆有关负责同志。   与会代表研究探讨了2011年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实施、标准化试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化保障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 研究了企业标准化工作,分析了当前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研究了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的原则、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等。孙波、方向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 仪器仪表专业技术标准化工作启动
    仪器仪表专业技术标准化工作启动 &mdash &mdash &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rdquo 成立大会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更好地开展标准化工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14年8月12日在京宣布正式成立&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rdquo ,并在当天召开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唯一的特邀媒体出席了会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   据了解,目前国际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工作团体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仪表学会(ISA)、日本电器计测器工业会(JEMIMA)等。经过5年的酝酿筹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近日终于正式成立。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希望能够实现自主独立地提出、制定、发布、实施和修订仪器仪表学科/专业的领域团体技术标准。   会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表示:&ldquo 掌握了标准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标准问题对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和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对标准化工作有很强烈的呼吁。&rdquo 此时,&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中央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国标委2013年启动了团体标准研制试点项目,田世宏主任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科协第二批试点工作的改革对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以&lsquo 抓住机遇,主动争取;小步快跑,专业实施&rsquo 的方式开展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rdquo 吴幼华为张钟华院士颁发聘书 吴幼华为欧阳劲松颁发聘书   第一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共由58名委员组成,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任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院张钟华院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等任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郭晓维先生则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工作范围涉及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团体标准的制定、修订、统一审查、批准、编号、发布工作,并负责指导和推进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团体标准的宣贯、教育、培训工作等。 吴幼华为郭晓维颁发聘书   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和《标准制订、评审工作细则》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近期工作进行了介绍。(撰稿:刘玉兰)   本网快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将某些政府职能(例如:工业标准的制定)逐步转移到行业学会、协会或产业联盟去做是一个方向,也是与国际上的做法接轨的,本届政府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也是国家标准化委员化在转移政府职能方面的又一个试点。   通过旁听委员们对《工作条例》和《标准制订、评审工作细则》的审议,笔者可以感觉到大家一致希望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独立性,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做出品牌,真正担负起协助政府机构减负的职责,而非仅仅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而未来,如果能够把标准的制定与建立起仪器仪表行业的&ldquo 市场准入制度&rdquo 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恶性市场竞争,切实保护优秀的国产仪器仪表厂商和产品,那实在是善莫大焉了。当然,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如何协调不同行业协会、学会或产业联盟制定的同类标准之间的差异?是完全的竞争?还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以尽量减少厂商在不同标准间进行选择时的困惑,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主编当班)
  • LDMAS2021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化分论坛成功召开
    近日,2021年第四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简称:LDMAS2021)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召开。会议吸引了低维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出席,云端参会人数超过1万人。会议同期举办5个不同主题的分会场,仪器信息网编辑对“第5分论坛: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化”进行了跟踪报道。该会场共安排了16个特邀报告和6个口头报告,相继由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产业标准创新研究所所长王益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军、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成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胡承勇主持;内容精彩纷呈,得到与会观众的高度关注。报告题目:《科学研究与标准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李兆军报告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标准项目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两个维度,介绍了标准的发展趋势,即标准化对象从简单的工业品走向了复杂系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等等,可以说,在当下时代,标准无处不在。无论是ISO/TC229(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是我国标准化主管部门,都在把科研活动与标准化密切相联系,使标准更好为科研服务,科研成为更多标准的基础。通过科研与标准化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可以实现科研和标准化双丰收。这需要科技工作者与标准化人的共同努力。报告题目:《功能材料的功能性起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谷林结构是空间内元素关系的抽象,从欧几里得到希尔伯特空间,从数域到拓扑空间,对空间内优异结构的渴求与不断复杂的完备空间体系似乎是一对矛盾体。代数学逐渐取代微积分后,向量的内积与外积成为描述物理过程与现象的抓手,同时也是制约人们想象力的原罪。向量的内积与局域对称性息息相关;而单电子过程中功能材料功能性起源于局域对称性。皮米尺度对于局域对称性的精确表征需求极大促进了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方法的发展。报告从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方法入手,讨论了内积过程中对称性破缺下功能材料的精细结构与新奇物性。报告题目:《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化路径探索与实践》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产业标准创新研究所所长 王益群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学、力学、磁学、光学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环境、能源等领域,为促进市场应用并保障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适配性等,标准体系建设对纳米技术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和系统纳米技术委员会(IEC/TC 113)推进了90余项相关国际标准的研制,已发布38项,其中我国企业和机构在纳米储能材料、纳米发光材料及石墨烯等领域针对质量和安全方面关键共性问题,研究提出测试方法和材料规范等国际标准提案25项,完成研制并发布8项。报告从IEC/TC 113系列国际标准研制的实践出发,介绍了标准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国际标准流程和关键节点、企业国际标准化实践案例、国际标准推进与产业生态合作。报告题目:《柔性纳米线光电传感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沈国震在人类感知的所有信息当中,至少有80%以上是经过视觉获得的。柔性图像传感器可以模仿人类的眼睛实现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具有灵敏度高、柔韧性好、轻薄等特点,在仿生视觉、义眼、健康监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沈国震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在柔性图像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设计并研制了多种结构和功能的柔性器件。报告中,沈国震研究员以其团队的相关工作为基础,介绍了半导体纳米线图像传感器及其在仿生视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报告题目:《石墨烯薄膜载流子迁移率及方块电阻测量方法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浩敏石墨烯具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在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方法众多,电学特性测量方法各异,造成产品性能难以比对,限制了该材料的推广和应用。霍尔测量方法具有结果精准的特点,因而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认可,但该测量方法在产业界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操作。因此,王浩敏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能够广泛适用的石墨烯电学特性的测量方法,拟与产业界达成共识,形成国家与国际标准。报告题目:《以量子点为例初探低维材料标准化》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 葛广路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验证、测试评价和质量认证等环节必不可少,标准对这些工作都是重要的支撑,其中,方法标准是合格评定和数据比较的依据,规格标准则为材料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下游企业的选材提供基础。低维材料作为新材料领域的学术热点之一,在能源、环境、信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标准化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竞争,在名词术语、测试方法、材料规格等方面开始布局。报告以面向光电显示的量子点为例,介绍了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和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等开展的工作,分析标准相关的上下游协调,以及材料稳定性、关键控制特性、器件老化试验等基础研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报告题目:《纳米碳基柔性可穿戴电子材料》清华大学化学系长聘副教授 张莹莹近年来,柔性可穿戴智能器件与系统的发展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探索高性能柔性和可穿戴电子器件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柔性可穿戴材料的开发是发展柔性可穿戴器件的重要基础。纳米碳材料具有导电性、柔性、良好的稳定性等优点,在柔性可穿戴应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张莹莹研究团队以纳米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为基础,通过对其微纳结构和宏观结构的设计与调控,发展了一系列新型柔性可穿戴材料与器件。相关研究为高性能、多功能碳基柔性可穿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报告题目:《单量子点单光子三极管及相关量子技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胡承勇基于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干的量子技术目前世界各国竞相开展的一个战略性研究领域,对于未来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针对当今互联网存在安全隐患、能耗大和算力不够等问题,胡承勇团队提出了单自旋量子三极管的原创概念与器件,该器件既有传统三极管的开关和放大功能,又可作确定性的量子控制逻辑门和量子存储器,可用于开发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网络等量子技术,也可以开发光子计算机和全光互联网等光学技术。报告题目:《石墨烯宏观体热管理及电磁防护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成猛近年来,全球5G通讯、微电子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迅猛,对高性能的热管理与电磁防护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氧化石墨烯具有超薄二维褶皱形貌,表面含有丰富含氧官能团及晶格缺陷,其微观结构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控,因此其创新应用有望推动上述功能材料领域的技术革命。陈成猛课题组立足石墨烯吨级中试制备基础,以氧化石墨烯为基本结构单元,通过与碳纳米管、碳化硅晶须、纳米银线等低维材料可控异质组装,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碳基复合薄膜及多孔泡沫,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在热管理和电磁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报告题目:《半导体中的掺杂与缺陷物理及性能调控》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邓惠雄半导体由于其导电性具有可调性,因此成为了当今信息科学技术基础材料。但是,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也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必须进行掺杂和缺陷控制后才能调控其导电性,才能制备出优良的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因此,掺杂与缺陷控制是半导体科学技术的核心之一。邓惠雄在报告中围绕半导体中的掺杂与缺陷调控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包括低维半导体中缺陷与掺杂,宽禁带半导体中的缺陷与掺杂及载流子非辐射复合等。其他精彩报告掠影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