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分析化学

仪器信息网电分析化学专题为您整合电分析化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电分析化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电分析化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电分析化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电分析化学话题讨论。

电分析化学相关的资讯

  • 电分析化学“大家”齐聚长春应化所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8月20日,第13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13th ISEAC)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为期3天,来自国内外电分析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共同探讨当前电分析化学领域的技术前沿与应用进展,交流彼此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亦参加了会议。 13th ISEAC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电化学和光谱分析研究中心、长春分析仪器研究和技术开放中心共同主办,同时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化学会、吉林省科技厅、长春应化所等部门的赞助支持。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汪尔康院士在致辞中说到,国际电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是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实验室于1987年发起和承办的国际电分析化学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一直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由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每两年在长春举办一次,与BCEIA同步举行,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电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   本次大会为电分析化学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科研论坛,以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还吸引了国际一流的电分析化学家共探学术,推动国际合作。最后汪尔康院士预祝第13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圆满成功! José N.Onuchic教授荣获2010年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称号   在会上,中科院长春应化研究所所长安立佳研究员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第亚哥分校José N.Onuchic教授2010年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称号。“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于2004年推出的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来访讲学及选派优秀科研骨干进行学术回访等形式,加强研究所科研人员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 陈洪渊院士(中国) Hubert H.Girault教授(瑞士) Takashi Kakiuchi教授(日本) Alan M.Bond教授(澳大利亚)   本届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院士和教授作电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综括及展望和专题报告,其中包括22个大会报告、109个分会场报告,报告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物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纳米电化学、生物及化学传感器、界面电化学、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以及与生物学、材料学、信息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等领域,为数百位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代表了当前电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对于积极推动国内外电分析化学的发展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报展现场 台湾学者代表   此外,本届会议还安排了电分析化学学术海报展,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法国等地知名大学的学者纷纷在此展示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会议主办方最终会从中评选出“TOP 10”,并在21日晚宴现场中进行了颁奖。 颁奖现场 晚宴现场   最后值得提及的是,此次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恰逢电分析化学知名专家董绍俊院士80岁寿辰,国内外众多专家纷纷送上了祝福,庆贺董绍俊院士生日快乐!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 化学+生物的梦幻联动!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年末上线!
    这是一个神奇的领域,仪器设备简单易行,分析过程敏捷高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表面技术,超分子体系以及新材料合成的发展和应用,该领域进一步向微量分析,单细胞水平检测,实时动态分析,无损分析以及超高灵敏和超高选择等方向迈进。这就是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做为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电分析化学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电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分析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酶传感器、电分析化学DNA传感器等。2022年12月21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重磅上线!本次研讨会针对当下电分析化学前沿研究及应用热点进行探讨,为电分析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分析化学及相关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会议邀请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牛利教授主持。多位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大连化物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的专家进行最新的技术分析与最新结果科研成果的分享。21日上午的会议聚焦电化学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应用。将电化学技术拓展至生物细胞研究等领域,这相比传统的荧光、质谱等手段有着怎样的优势?生物分析的检测范围是否会因此进一步拓宽?化学+生物的梦幻联动,是否会带来一次新的技术变革?数位杰青、长江学者、名校教授、一线研究员将在本次研讨会中深度解读——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徐静娟 南京大学 教授《单细胞电化学分析》点击参会徐静娟,南京大学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已在Sci Adv, Chem, Angew Chem, JACS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单细胞层面,测量生命各种状态下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含量的变化对于理解生命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单细胞的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荧光和质谱等方法。这些技术中,基于微/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方法以其高灵敏度的特性成为实时定量检测单细胞的重要技术。本次,徐静娟将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单细胞内生物分子和离子测量方面的工作。刘松琴 东南大学 教授《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点击参会刘松琴,2003年6月在南京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分别为德国Potsdam大学和加拿大Lakehead University博士后,2005年被聘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松琴主要从事生物界面、生物组装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本次,刘松琴将就《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进行经验分享。戴志晖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点击参会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本次,戴志晖将就《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进行分享:通过界面合成,使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组成、电荷密度;通过表面分子组装改性等方法,建立了从分子到纳米层次的生物电化学界面;对界面电化学性能进行调控,设计合成了新型高灵敏纳米生物探针,提高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发现了生物传感检测中的新原理,发展了新的信号放大分析方法,拓展了生物分析检测范围,为从分子水平上实现复杂生命体系的分析检测提供了可能。只金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点击参会只金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只金芳及其所在的实验室一直从事电化学及电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环境检测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工作积累。本次,只金芳报告题为《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基于超微电极电化学碰撞技术的单粒子和选择性检测,可以提供单细胞代谢活性或单颗粒催化活性,获得待测粒子-电极间相互作用等大电极体系检测所不能分辨的信息,具有研究单个粒子活性的可能性。报告提出以硫堇作为一种带正电的电子介体,依靠静电引力吸附在微生物表面,并被微生物还原。当一体化的硫堇-微生物碰撞在电极表面时,还原态的硫堇在电极表面被重新氧化,从而产生尖峰信号。信号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被微生物还原的硫堇的量,从而可以根据尖峰的大小来直接的判定微生物的活性。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 2017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2017年4月14日-16日,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仪器仪表会,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的2017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在南昌绿地华邑酒店隆重举行。本届学术会议由杨秀荣院士担任大会主席,邀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董绍俊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万立骏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等多位顶级权威专家,以及从事电分析化学中青年学者、研究生参加。大会分为电分析化学理论及方法、生物电分析化学、纳米电分析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电催化等不同分场,全面探讨了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发展与挑战。 Gamry作为此次会议的金牌赞助商也荣幸参加展览,与电分析化学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 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需要低噪声电化学测试系统的支持。30年来,Gamry电化学工作站在低噪声电化学测试系统领域不断创新,提供可靠、稳定和准确的低电流测试技术是Gamry一直以来的技术特色。不需添加任何附件,Gamry Reference 600+ 电化学工作站就可以提供600fA的电流档,测量超微电流。Gamry用户在2016年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Fully integrated wearable sensor arrays for multiplexed in situ perspiration analysis. Nature, 529, 509-514(2016)。这是μA级低噪声的Gamry电化学工作站与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研究和结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传感器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基因技术中心,采用Gamry电化学工作站开发了系列传感技术。该技术采用微电极集成块,电流响应为nA级,很好的建立了浓度与电流的线性关系,用于原位跟踪测试汗液中的组分,例如Na+、K+、葡萄糖等。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美国MIT等研究机构也采用Gamry的准确低电流测试技术,包括循环伏安与计时电流,开发了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传感器。电化学联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 Gamry开发了一种快速、具备阻抗扫描的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eQCM是一种兼容性很好的仪器,可以和1-10MHz的任何晶片、任何电解池相兼容,质量检测分辨率可以达到ng/cm2。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和电化学工作站联用,由Gamry测试软件同时控制。eQCM是研究界面过程的强有力工具,可以用来研究电活性聚合物、Li+嵌入、电沉积、自组装单层、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吸附、蛋白质吸附、离子和溶剂运输等。拉曼光谱电化学 Gamry的iRaman系统由两个激光选项:532和785nm。热电冷2048像素CCD为拉曼位移覆盖范围可达4000cm-1,分辨率为3cm-1。该体系具有两种不同的电解池设计:一个设计是将探头浸泡在测量液体中,另一个设计是比色皿电池套件。太阳能电池的测试系统(IMPS/IMVS) IMPS/IMVS是可用于表征染料敏化太阳能技术电池(DSSC)。Gamry IMPS/IMVS系统利用两个Gamry恒电位仪,一个稳压器驱动一个LED,另一个进行太阳能电池表征。两个恒电位仪之间的数据采集是同步的。该体系还包括一个微型光学平台,采用表征电池进行背景校正。光源包含红、白、蓝、橙、黄等。同时还配备了最新的光学屏蔽箱,既可以作为法拉第屏蔽周围电磁干扰,又可以消除环境光线的干扰。这是为太阳能电池研究量身定制的有力工具! 光谱电化学 Gamry光谱电化学系统将分光光度计115E(350-1050nm),或者115U(200-850nm)和Gamry电化学工作站有机结合。115E和115U能够轻松配置吸收或发射测试。其中氚/钨光源光谱范围200-2500nm。 想要了解更多Gamry电化学,请登录cn.gamry.com。 刚瑞(上海)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杨浦区逸仙路25号同济晶度310室邮编:200437,电话:021 65686006微信公众号:Gamry电化学
  • 第十三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日程公布
    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将于2011 年8 月19 日至22 日在长春应化所和长春市紫荆花饭店召开。   大会日程安排 附:大会详细日程安排.pdf   交通指南   1. 从长春火车站乘6、306路公交车到“文昌路”下车,过马路即是(请注意安全)。   2. 由长春火车站乘出租车到紫荆花饭店(9公里)需 ¥ 12-15元。   3. 由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乘出租车到紫荆花饭店约38公里,约需 ¥ 90元。也可由龙嘉国际机场乘机场大巴到民航宾馆(16元),然后转乘出租车(约10元)到紫荆花饭店。建议请您索要收据。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邮政编码:130022   联系人:许元红 (博士)   电话: 0431-85262062(办) 传真:0431-85689711 手机:13944865639   电子邮箱:yhxu@ciac.jl.cn 或者yuanhong.xu@yahoo.com
  • 关于举办《第十五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的通知
    《第十五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并受中国化学会委托,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会议将于2015 年8 月13 日至16日在长春应化所举办,特邀国际著名电分析化学家出席,会议语言为英语,欢迎参加,本次会议采取网上投稿和注册(请提交英文摘要,截止日期:2015年5月15日),随后寄上录用通知,现场收费(国内来宾注册费900元)。详细信息(电子文件格式等),请登录http://iseac2015.csp.escience.cn/。联系人:徐国宝 研究员,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 号,邮编:130022。电话/传真:0431-85262747,电子邮件:徐国宝,iseac15gbxu@ciac.ac.cn 张巍,mirandazhang@ciac.ac.cn)。   国际顾问和组织委员会   H. D. Abruna (美), C. Amatore (法), R. Baldwin (美), A. J. Bard (美), J. Barek (捷), G. Bidan (法), A. M. Bond (澳), Ana Brett (葡), C. Brett (葡), C. R. Cabrera (美), H. T. Chang (台湾,中), J. X. Chen (中), H. Y. Chen (中), R. Compton (英), S. Cosnier (法), R. Crooks (美), A. Deronzier (法), Z. F. Ding (加), S. J. Dong (IAB主席,中), N. El Murr (法), A. Eychmü ller (德), H. Girault (瑞士), J. J. Gooding (澳), Lo Gorton (瑞典), R. Guilard (法), P. Hinterdorfer (奥), J. A. Ho (台湾,中), I-ming Hsing (香港,中), T. Imato (日), A. Ivaska (芬), N. Jaffrezic-Renault (法), G. B. Jiang (中), L. Jiang (中), T. Kakiuchi (日), K. Kalcher (奥), A. A. Karyakin (俄), J-M. Kauffmann (比), H. Kim (韩), N. A. Kotov (美), A. Kuhn (法), F. Kusu (日), X. C. Le (加), W. Y. Lee (韩), C. M. Li (新加坡), K.C. Lin(台湾,中), Z. Liu (中), Y. Lu (美), C. Lunte (美), S. Lunte (美), J-L. Marty (法), G. Q. Max Lu (澳), R. L. McCreery (加), M. E. Meyerhoff (美), C. K. Mitra (印), O. Niwa (日), A. Offenhaeusser (德), M. Opallo (波), Y. Ozaki (日), F. Paolucci (意), J. M. Pingarron (西), M. Richter (美), I. Rubinstein (以), R. Sandulescu (罗), F. W. Scheller (德), P. Schmuki (德), N. Sojic (法), Z. Stojek (波), W. H. Tan (美), N. J. Tao (美), N. Teramae (日), Z. Q. Tian (中), A. P. F. Turner (英), P. Ugo (意), L. J. Wan (中), J. Wang (美), H. Wä tzig (德), P. Weis (美), I. Willner (以), G. Wittstock (德), K. Y. Wong (香港,中), X. R. Yang (中), S. Z. Yao (中), R. Q. Yu (中), J-M. Zen (中), X. E. Zhang (中), Y. K. Zhang (中), H. J. Zhao (澳), Q. K. Zhuang (中), Yu. A. Zolotov (俄) 下载通知:关于举办《第十五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的第一轮通知.pdf
  •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的通知
    《第十三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并受中国化学会委托,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会议将于2011 年8 月19 日至22 日在长春应化所举办。会议将特邀国际著名电分析化学家参加,会议语言为英语,欢迎参加,如提出报告,请交英文摘要一份(截止日期:2011 年5 月15 日)。联系人:张柏林 研究员,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 号,邮编:130022。电话/传真:0431-85262430,电子邮件:blzhang@ciac.jl.cn),随后寄上录用通知(国内来宾注册费600 元)。最新详细信息请登录http://iseac.ciac.jl.cn/。   国际顾问和组织委员会   H. D. Abruna (USA), M. Aizawa (日), C. Amatore (法), R. Baldwin (美), J. Barek (捷), G. Bidan (法), A. J. Bard (USA), A. M. Bond (澳), Ana Brett (葡), C. Brett (葡), H. Y. Chen (中), Y. Chen(法),S. Cosnier (法), R. Crooks (美), A. Deronzier (法), S. J. Dong (中, IAB 主席), P. Dumy (法),N. El Murr (法), M. Fujihira (日), T. X. Gian (越), H. Girault (瑞士), J. J. Gooding (澳), Lo Gorton (瑞典), R. Guilard (法), W. R. Heineman (美), T. Imato(日), A. Ivaska (芬), N. Jaffrezic-Renault (France), G. B. Jiang (China), L. Jiang (China), T. Kakiuchi (日), K. Kalcher (奥), A. A. Karyakin (俄), J-M. Kauffmann (比), H. Kim (韩), N. A. Kotov (美), A. Kuhn (France), F. Kusu (日), C. Lunte (美), S. Lunte (美), J-L. Marty (法), M. Mascini (意), R. L. McCreery (加), M. E. Meyerhoff (美), C. K. Mitra (印), O. Niwa (日), M. Opallo (波), Y. Ozaki (日), S. M. Park (韩), J. M. Pingarron (西), R. Renneberg (香港), M. Richter (USA), I. Rubinstein (以), Z. Samec (捷), F. W. Scheller (德), Z. Stojek (Poland), W. H. Tan( 美), I. Taniguchi (日), N. J. Tao (USA), N. Teramae (Japan), Z. Q. Tian (中), A. P. F. Turner (英), P. Ugo (意), P. R. Unwin (英), G. G. Wallace (澳), L. J. WAN (China), J. Wang(USA), H. S. White (美), I. Willner (以), G. S. Wilson (美), K. Y. Wong (香港), Z-L. Xue (美), S. Z. Yao (中), R. Q. Yu (中), J-M. Zen (台湾), X. E. Zhang (中), Y. K. Zhang (中), H. J. Zhao (澳), Q. K. Zhuang (中), Yu. A. Zolotov (俄).   《第十三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组委会
  • 关于举办《第十四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的通知
    《第十四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并受中国化学会委托,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会议将于2013年8月17日至20日在长春应化所举办。会议将特邀国际著名电分析化学家参加,会议语言为英语,欢迎参加。如提出报告,请交英文摘要一份(截止日期:2013年5月15日。联系人:张柏林 研究员,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邮编:130022。电话/传真:0431-85262430,电子邮件:blzhang@ciac.jl.cn 许元红 博士,yhxu@ciac.jl.cn),随后寄上录用通知(国内来宾注册费900元)。最新详细信息(电子文件格式等)请登录http://iseac.ciac.jl.cn/。   国际顾问和组织委员会   H. D. Abruna (美), M. Aizawa (日), C. Amatore (法), K. Aoki(日),R. Baldwin (美), J. Barek (捷), G. Bidan (法), A. J. Bard(USA), A. M. Bond (澳), Ana Brett (葡), C. Brett (葡), H. T. Chang(台湾,中),H. Y. Chen (中), R. Compton(英),S. Cosnier (法), R. Crooks (美), A. Deronzier (法), S. J. Dong (中, IAB主席), P. Dumy (法),N. El Murr (法), M. El-Sayed(美),M. Fujihira (日), T. X. Gian (越), H. Girault (瑞士), J. J. Gooding (澳), Lo Gorton (瑞典), R. Guilard (法), P. Hinterdorfer(奥),J. A. Ho (台湾,中),I-ming Hsing(香港,中),T. Imato(日), A. Ivaska(芬), N. Jaffrezic-Renault(法), G. B. Jiang(中), L. Jiang(中), T. Kakiuchi (日), K. Kalcher (奥), A. A. Karyakin (俄), J-M. Kauffmann (比), H. Kim (韩), N. A. Kotov (美), A. Kuhn(France), F. Kusu (日), W. Y. Lee(韩),C. M. Li(新加坡),K. C. Lin(台湾,中),Z. Liu(中),C. Lunte (美), S. Lunte (美), J-L. Marty (法), M. Mascini (意), R. L. McCreery (加), M. E. Meyerhoff (美), C. K. Mitra (印), O. Niwa (日), A. Offenhaeusser(德),M. Opallo (波), Y. Ozaki (日), S. M. Park (韩), J. M. Pingarron (西), R. Renneberg(香港,中), M. Richter(美), I. Rubinstein (以), Z. Samec (捷),R. Sandulescu(罗), F. W. Scheller (德), Z. Stojek(波), W. H. Tan(美), I. Taniguchi(日), N. J. Tao(美), N. Teramae(日), Z. Q. Tian (中), A. P. F. Turner (英), P. Ugo (意), P. R. Unwin (英), G. G. Wallace (澳), L. J. WAN(中), J. Wang(美), H. Wä tzig(德),P. Weis(美),I. Willner (以), G. S. Wilson (美), G. Wittstock(德), K. Y. Wong (香港,中), Z-L. Xue (美), S. Z. Yao (中), R. Q. Yu (中), J-M. Zen (台湾,中), X. E. Zhang (中), Y. K. Zhang (中), H. J. Zhao(澳), Q. K. Zhuang (中), Yu. A. Zolotov (俄).   第十四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组委会
  • 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全日程公布
    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做为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2022年12月21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将于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17位行业大咖,针对当下电分析化学前沿研究及应用热点进行探讨,旨在为电分析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分析化学及相关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特别说明: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答疑环节,免费报名参会,更有机会与大咖现场一对一交流互动!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广州大学协办单位: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免费报名或点击报名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会议日程赞助厂商专家阵容(按照报告顺序排序)牛利 广州大学 教授会议致辞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兼职教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70余篇,他人引用19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先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中国侨界贡献一等奖等奖项。徐静娟 南京大学 教授《单细胞电化学分析》2006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2007/2008年度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研究方向:微纳界面光电化学过程测量与成像。已在Sci Adv, Chem, Angew Chem; JACS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张成孝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美国杰克狲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面上项目9项,在J. Am. Chem. Soc., Anal. Chem.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纪宗媛 赛莱默 应用工程师《余氯/总氯电极在自来水监测中的应用》应用工程师,就职于赛莱默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长期从事水质分析仪表的技术支持、产品培训和应用问题解决等工作,在水质监测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只金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只金芳研究员及其所在的实验室一直从事电化学及电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环境检测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工作积累,已在包括 Anal. Chem, Chem. Commun., ACS Nano, Small , Chem. Mater., Bioelectric &Biosensor ,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次。授权专利30余项。相关英文论著5章节(Springers等著名出版物)。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相关内容的邀请报告。2010年曾以―金刚石薄膜电极在电分析中的应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已有三项成果成功转让给企业(挥发酚检测技术,淡水体系的水质毒性检测技术,COD检测技术)。刘松琴 东南大学 教授《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界面、生物组装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兼任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行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会副理事长。戴志晖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已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等多个杂志编委。卓颖 西南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以功能纳米材料及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原理的研究,构建了一系列疾病标志物蛋白、DNA、RNA及活性小分子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2019年入选重庆市英才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面上、青年、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及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6篇,h-index 5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活体脑成像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活体脑与细胞内化学信号分子成像、原位传感研究,在活体脑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自由移动动物脑的快速、灵敏成像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中国化学会女分析化学家奖;2018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周敏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择优入选国家海外青年人才计划。2020年4月回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至今,现为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辨电化学课题组与中科应化(长春)科技有限公司-先进仪器装备事业部负责人。周敏研究员自开展工作以来一直聚焦于基础电化学研究,当前兴趣集中于超分辨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已发表论文30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J. Am. Chem. Soc. 3篇,Anal. Chem. 6篇。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李菲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方法与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交叉研究,包括细胞电化学分析与成像和柔性即时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发表论文9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Rev、Adv Funct Mater、Adv Sci、Small Metho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7篇,总引5413次。入选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4项。张学元 美国GAMRY电化学 总经理/高级仪器专家《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然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电池的失效分析研究。曾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职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等。现担任Gamry Instruments Inc.高级仪器专家和材料工程师,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电化学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针对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腐蚀,涂层等有关的电化学研究领域与工业领域, 参与并主持ASTM标准工作。秦伟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监测传感器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美国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戴宗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04年获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法国南特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Nucleic Acids Res., Anal. Chem.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申请7件。已主持包括国家优青、广东省科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学科布局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方向包括: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体外诊断。彭章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武汉大学本科,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硕士和博士。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现场光谱/质谱电化学,(2) 计算电化学,(3) 锂-离子/锂-空气电池。在Science, JACS, Angew Chem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英国牛津大学牛顿学者,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洪堡学者;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世宇 广州大学 教授《固态离子传感》甘世宇,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力于从事固态离子电分析化学传感,从界面电子和离子转移核心基础研究出发,开发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化学传感器件,应用于水体离子检测、土壤肥效分析和智能可穿戴传感器领域。近年来已在JACS, 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 ACS Meas. Sci. Au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引用3000余次,h-指数2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入选2016年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9年广州市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张保华 广州大学 教授《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当前主要从事有机电化学发光和有机高分子光电器件传感研究。在电化学发光主题,聚焦全激子利用特征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新体系,开辟面向生命分析的水相TADF-ECL新研究方向。在Mater. Sci. Eng. R.-Rep.,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引用约3000次,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基金委面上、青年等国家项目和省市项目共1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免费报名或点击报名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 科思特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2017年4月14日至16日,我公司参加了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旨在促进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是一场在电化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承办,集合了全国众多从事电分析化学的知名科学家、中青年学者及厂家参加;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协同全国1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等6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我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电化学仪器生产厂家代表携CS系列产品在大会期间参展亮相,吸引了不少研究人员的关注,展会期间,参展人员与终端用户客户直接现场交流,充分了解了客户的使用需求,也介绍了我们与同类型的产品和进口产品相比较的特点和优势,我公司产业以其优良的服务和极高的性价比受到众多客户的青睐。 展会中,公司还准备了众多新奇实用的小礼品派发给前来展台咨询的客人,进一步拉近了我公司与客户的距离;参与这样一次大会,让我公司能与客户更深入的沟通交流,更好的了解行业讯息,也让更多用户更多的了解我公司的产品和经营理念,大大提高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品牌知名度。
  • 电分析化学仪器研发的开拓创新之路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家的贡献在于致力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汪尔康院士用自己的行动作了最好的回答。几十年来,他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分析仪器的研发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付出多大艰辛,他都一无反顾地拼搏、开拓和攀登着,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系着“国家需求”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   从60年代开始,他在研制新型电分析仪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先后研制成功直流示波谱仪、卡路萨克交流换向器、极谱自动分析仪等。70年代中期,创新性地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其分析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达到当时国际最高水平。80年代,他又研制成功国内外首创的多功能新极谱仪,并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还结合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分析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开辟了油/水界面电化学、生物电化学、液相色谱/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了一系列通常较难检测物质的电化学检测方法。90年代以来,他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于科技创新,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法、毛细管电泳/电化学以及液/液界面和仿生膜电化学的理论、应用及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领导研制成功了用以监测环保水质、药物质量和临床药物及生物分析的“在线生化需氧量(BOD)快速测定仪”、“溶氧(DO)快速在线检测仪”、“分子识别电化学分析仪”、“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等一系列电化学分析仪器。   “九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事业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约70%的分析仪器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精尖分析仪器,一些急需的专用仪器尚属空白。因此,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是每一位分析仪器科技人员的历史使命和迫切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除了“拿来”,更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和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为国家做大贡献,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汪尔康院士结合自己多年来在电分析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研制方面深厚的学科和经验积累,于2001年12月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之“电分析化学仪器的研制与开发”任务。他深知这既是一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项目,又是一个难攻的“堡垒”。他更知攻破这一“堡垒”的重大意义:电分析仪器在科研生产,特别是在生命、环境、能源和材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量大面广。国际上虽有一些类似的测试分析仪器,但价格昂贵。国内虽也有一些研究,均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国环保、医药、农业、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研制和开发市场需求和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别于国内外已有的技术方法的仪器,是加强环保与监测,坚持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健康、生命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研制“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简称CE/ECL),这是一种可用于药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等分析以及蛋白质与药物、核酸相互作用的创新仪器及其全新的检测方法,无论在临床分析还是在医药、病毒、免疫等科学实验中都有重要作用。他将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大大简化了分析的技术难度,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扩大了其应用范围,目前国际上尚无这种检测仪器,也很少有相关技术报道。   研制这一仪器在设计上遇到很大困难,科技人员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认识到先进仪器设备的研制,依靠的是技术路线的大胆突破和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技术路线的突破和创新,需要有胆识、有魄力,更需要科学的头脑。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打破传统思路,改进技术方法,与西安瑞迈公司合作,确立仪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及相关研究内容,克服了如何设计毛细管与工作电极的界面,以提高分离效率 如何对ECL非活性的物质进行分离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药物分析以及其它样品的分析,体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性能,从而解决了仪器研制中毛细管电泳分离单元设计、电化学单元与发光检测单元的一体化检测 解决了将分离毛细管与检测安装在一起的电化学检测池的设计、器件、组装等关键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仪器电流随电位变化的同步性及电化学控制单元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分离效率等性能。成功地将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各自特点而集成为一体,开拓出国际首创,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该仪器实现了CE/ECL的在线分离,实时检测,仪器操作灵敏,软件功能齐全。其毛细管电泳系统、电化学系统及接口技术,还具有可分别或联合使用等功能。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和初期产品在药物、医学等方面的使用情况和科学分析,预期在生化、医药、临床、免疫等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它比相关领域通常应用的进口“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仪”(每台18万美元)和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每台18万美元)成本大大降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每台5万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汪尔康等科技人员以同样的开拓创新思路,发挥在电分析化学和化学修饰电极研究方面的积累和人才、技术等优势,经过艰苦拼搏,合作攻关,研制成功“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电分析化学仪器研制与开发”的“在线生化需氧量(BOD)监测仪”、“在线溶氧(DO)监测仪”等。这些仪器可用于水质分析、环境监测、生活用水、废水处理、渔业养殖、生物化学、食品卫生、工农业等方面监测与分析,可为国家在防治污染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因水质污染给国家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仪器设计制作的科学思路新颖,创新性显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汪尔康等科技人员在取得众多电分析化学仪器研发的丰硕成果后,从市场需求和科技生产发展出发,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开发了微型医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仪、便携式小型溶氧(DO)监测仪、小型化专用型生物需氧量(BOD)在线监测仪,这绝非是前期工作的重复和简单延续,而是新的发展和创新,以实现创新特点和广泛适用的电化学分析仪器的完全产业化,并推向国内外市场。
  • 引领世界,电分析化学拒绝“卡脖子”——访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
    2021年9月27-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BCEIA 2021)将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举办,会议将继续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近期,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了BCEIA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电化学作为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是唯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学科,其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仪表、医学、材料、能源、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科学等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如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都与电化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联在一起。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作为召集人,已多次组织BCEIA“电分析化学”分会报告。我们在会议前夕采访了李景虹院士,请他为我们谈谈今年BCEIA 电分析化学分会的相关情况、中国电化学的研究进展以及电分析化学相关仪器的发展情况。清华大学 李景虹 院士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近年来,李景虹院士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电化学及环境能源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400篇,论文被引用50,000次,H-index 115,2015-2020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汤森路透)全球(化学、材料)高被引科学家。电分析化学已引领国际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洗礼,本届BCEIA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生命健康,分享热点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作为电分析化学分会的组织者,李景虹院士表示,今年的BCEIA电分析化学分会非常关注科技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发展,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分析化学与光谱等其他技术的结合;2.纳米电化学的技术的发展;3.电分析化学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他说,今年报告内容将会更加聚焦于多学科的交叉,特别是在医疗健康以及环境方面的应用。例如我们已经研发了一些微纳尺度界面上的生物分析技术,包括单细胞技术、细胞实时动态监测技术等。随着电分析化学向着更深度、更微观、更实时、更复杂体系的发展,其未来也将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提到我国电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李景虹院士表示,在汪尔康院士、陈洪渊院士等很多老一辈研究者的带领下,中国的电分析化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分析化学其实发展更为蓬勃,发展势态也更良好。李景虹院士从三个方面举例以展示我国电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我国在对科学人员的支持和科学人员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培养了一群年富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另一方面,从国际高端分析化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国电分析化学家发表相关论文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外;此外,在与产业结合方面,电分析化学率先走出了困境,研制出一系列小型仪器,并应用于环境、生物等多个相关领域,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已逐步形成产业化的新形态。他总结说,目前中国的电化学在国际上已经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谈到我国分析仪器长期以来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李景虹院士指出:相对于大型仪器设备,我国电分析化学设备在国产化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与国际同类仪器相比,已经处在同等水平,甚至部分已经有所赶超。当然,分析仪器行业也面临共性的“卡脖子”问题,如芯片、数据处理技术等,对电分析化学仪器也存在一定影响,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电分析化学仪器的发展在各类分析仪器中是发展非常良好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他说。环境能源电化学将获重大机遇目前,以清洁能源主导的环境治理技术,是最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电化学方法是实现资源化、能源化处理的有效方式,而较低的转化效率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瓶颈。近年来,李景虹院士在环境能源电化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离不开环境,环境能源电化学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同时,他强调:习总书记今年向世界做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我们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有前景,将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相关科技的重大发展,都将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李景虹院士说道:在这个大背景下,以科学技术揭示能源转化中的电子过程和电子效率等问题,这是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的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国家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他表示,这也是本次BCEIA电分析化学论坛中一个主要的讨论方向。“我觉得我们每一个相关的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相关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化学界面、电子转移规律以及能源的应用等问题中,这个领域的工作事实上只是刚刚开始,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一部分工作。”李景虹院士谦虚地说。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11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立,原高校分析测试研究会正式加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成为分支机构之一,李景虹院士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对于分会的成立,李景虹院士表示,虽然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一个新分支,但它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和文化。“特别是高校的课时平台,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发展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在国家的经济主战场上,它不仅支撑了国家的双一流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优势,并结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其他分会的力量,共同发展我国的分析测试事业,让它成为我国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去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做出了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发展领域,以及在“碳达峰、碳中和”中,新型材料、生物试剂、科学仪器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我们发挥力量。“今年,习总书记在两会报告中也指出,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国产试剂的发展都不能让西方“卡脖子”,所以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每次都会选择一些重要的主题来召开学术论坛,今年的BCEIA我们选择聚焦在界面电化学和新材料领域进行讨论,即“表面分析技术应用研讨会”和“电镜分析技术应用论坛”,以后我们每次会议都会不断去拓展国家最需要的研究方向。”李景虹院士说。采访的最后,李景虹院士还表达了对今年BCEIA2021的祝福,以下为本次采访的详细视频:后记:李景虹院士日常中有着繁重的学术工作,且有多项社会兼职,时间非常紧张,但他也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谈到这个问题时,李景虹院士说: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授都应该走上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是高校老师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清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传统和理念,我只是完成了学校的任务,这也是所有的高校教师的一项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李景虹院士说。他还表示,我们应该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我国的科学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基础不断稳固,才能让我们电分析化学事业更加长远的发展。
  • 五院士齐聚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5月12-15日,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聊城大学、山东省教育厅“泰山学术论坛”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在山东省聊城市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顺利举行。 会议现场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项目主任庄乾坤教授、聊城市领导张恒先生及聊城大学副校长张贵桥先生等出席会议。同时,本次会议还吸引了400余位专家学者、仪器用户、仪器厂商代表齐聚“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共同探讨电分析化学领域相关科学问题。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亦应邀参加。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 报告题目:仿生膜与纳米通道   汪尔康院士提到,生物膜具有重要的功能,正确认识其结构与功能不仅对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解决医学、农业及工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有重要作用。但因天然生物膜的机构、组成和功能很复杂,直接研究比较困难,因此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制备结构、功能与生物膜相似的仿生膜,是逐步认识和掌握生物膜功能的捷径。目前国际上生物膜的研究主要面临3大难题:(1)生物膜的结构未知;(2)物理模型不完备;(3)在体、实时研究困难。   但在近20年来,纳米科技与仿生膜的交叉引起了人们很大关注,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1)基于仿生膜的功能纳米材料;(2)超疏水仿生膜;(3)纳米材料与仿生膜的相互作用;(4)基于仿生膜的生物矿化;(5)仿生智能膜;(6)功能化单纳米孔。同时,汪尔康院士还分别详细介绍了这6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报告题目:探讨表界面上的若干科学问题   陈洪渊院士说到,从表面认识物性,也就是要利用功能界面获得信息。近年来,改善界面性能能够为传感器赋予人们所期望的性能,并已成为化学和生物化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课题。从最早期的电极表面抛光、热处理、氧化还原处理等手段,再到近期有目的地引入功能材料构建功能性界面,下一步将向分析级别有序组装、完美的人工剪裁方面发展。界面修饰每一步的发展都推动了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其目的性不断加强,构建界面的思路更加开阔,技术性也不断增加。   此外,陈洪渊院士还指出,当前电分析化学面临亟待解决的多个问题:(1)电分析化学受测量者的影响较大;(2)电分析化学的应用面还受到一些限制;(3)电分析化学仪器在制备与组装方面还存在许多技术难点,特别是再现性。因此,电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进步还面临着不少的难点与多种因素的挑战,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还会衍生出许多的科学前沿问题,当然这些都将会进一步推动电分析化学的快速发展。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董绍俊院士 报告题目:石墨烯的合成、杂化纳米结构及在分析化学中应用   董绍俊院士表示,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由于其具有表面积大、热性能和导电率高等特点和独特的纳米结构,可广泛应用于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传感器和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其中,基于石墨烯氧化物化学还原体(CR-GO)的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平台具有更优良的电化学活性,非常利于电化学检测以及生物监测,可广泛用于安培传感器、安培酶传感器及非标记DNA生物传感器等。   此外在石墨烯/纳米杂化材料方面,董绍俊院士利用化学法,通过血红素与石墨烯之间π-π相互作用合成了血红素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杂化材料(H-GNs),并建立了一种免标记比色法检测乙肝病毒(HBV)的单碱基多态性(SNPs)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经济效益高、无需DNA底物标记等特点,并可在室温下用肉眼直接观察,这使得它比利用复杂仪器更方便,在包含单碱基突变等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样品预处理新技术新方法   张玉奎院士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他所在的课题组在通用性富集、选择性富集和膜蛋白预处理三种预处理方法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方法面临的挑战和最新发展状况。   张玉奎院士谈到,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很庞大,蛋白质的分类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样品前处理对复杂体系的分析越来越重要,其团队承担了三项研究项目,在这个领域还需要大家共同研究新的方法,加快研究速度,尽快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其中,在对通用性富集方法的研究中,最新研制出以两性电解质作为配体的蛋白质均衡器,并将硅胶或聚合物微球更换为磁性纳米材料基质,既可提高配体固载量,也使蛋白质鉴定数目提高了3~4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报告题目:新型碳基材料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江桂斌院士指出,目前碳基材料已经经历了5个阶段的发展,其中石墨烯是最新型的碳基材料,其发明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也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江桂斌院士说到,石墨烯的物化性质决定其是一种潜在的优异环境吸附材料,但目前石墨烯的应用大部分还局限在光、电领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非常少。石墨烯可以作为环境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材料、环境污染物吸附、消除、降解材料或高性能传感分析元件等 其研究方向有改进合成方法、加强功能化修饰、与其它功能材料相结合等方面,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强石墨烯材料的吸附、选择等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 分会现场   除五位士作大会报告外,会议主办方还邀请了电分析化学领域的15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以及80多名业内人士在分会场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当前电分析化学领域的技术与仪器的研究现状、应用成果及发展前景。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合影留念   会议同期,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召开了2011年电化学仪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就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电分析仪器的研制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多家厂商参展,武汉高仕睿联、上海辰华、瑞士万通、天津兰力科、苏州瑞思特、天津德尚、西安瑞迈、武汉科思特、北京新兴百瑞等仪器厂商纷纷展示了各自主推或最新的技术与产品。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武汉高仕睿联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西安瑞迈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德尚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科思特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新兴百瑞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瑞思特仪器有限公司
  • 2013年电分析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ldquo 甲子回眸 风雨同舟 梦圆科仪&rdquo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仪电科仪)&ldquo 雷磁&rdquo 品牌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于2013年12月6日在上海举行。会议同期举行了2013年电分析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以及仪电科仪的员工近100人参加。 会议现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致辞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志东致辞   本次研讨会中,组委会特别邀请了6位专家为大家作报告,报告内容围绕生化分析、电化学检测、传感器等主题,既分析了化学宏观发展态势的概述,也聚焦某一类仪器的研制进展。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报告题目:单细胞时空分辨动态分析系统   陈洪渊在报告中讲到,原创性科研仪器是科学之利器,没有自己创新出来的仪器设备,很难获得世界一流的突破性、变革性的成果,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原创性科学仪器。随后,陈洪渊详细介绍了其所在单位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单细胞时空分辨动态分析系统》的研究意义及项目进展状况。 复旦大学教授 孔继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的机遇与挑战   孔继烈在报告中总结了目前分析仪器研究存在的问题:&ldquo 三多三少&rdquo 和&ldquo 三重三轻&rdquo 。&ldquo 三多三少&rdquo 指的是进口多,国产少 通用多,专用少 台式多,微型少。&ldquo 三重三轻&rdquo 指的是重原理,轻方法技术 重大而全,轻精而专 重研发,轻集成定型与应用。最后,孔继烈还给出了分析化学发展的&ldquo 一鼎三足&rdquo 思考,这&ldquo 三足&rdquo 可以包含多层面的意思:&ldquo 科学前沿、国家需求、自由探索&rdquo &ldquo 基础研究、目标导向、下游出口&rdquo &ldquo 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rdquo 等。 湖南大学教授 蔡青云 报告题目:生化分析仪器研发与应用   蔡青云在报告中介绍了压电生物信息检测仪、无线磁传感测定仪、POPs抗体制备与免疫分析试纸等三方面的内容。据介绍,其所在研究室在20多年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串联式压电非质量响应传感技术,能灵敏响应微生物生长导致的培养基电参数改变,目前已经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商品化的转化。 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公司董事长 吴荣坤 报告题目: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检测系统   吴荣坤在报告中介绍到,目前重金属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原子发射法等,但是这些检测方法存在设备昂贵、测试成本高、干扰因素多、操作繁琐且难以在线、难以便携等问题。此外,吴荣坤还将国内外重金属电化学监测仪器的技术特点以及价钱进行了比较,并指出我国在重金属检测设备方面主要是依赖进口产品。最后,吴荣坤对其所在单位承担的&ldquo 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检测系统&rdquo 项目意义及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北京大学博士 金建余 报告题目:化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金建余在报告中介了化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化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据其介绍,相对于基于分离技术的HPLC、EC、IC等,无需样品预处理或只需要少量样品预处理是传感器的独特优势。 南京大学教授 鞠熀先 报告题目:电分析化学的过去与今天   鞠熀先介绍到,电化学分析具有快速、灵敏、简便、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好的特点。目前电分析化学的发展主线是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未来电分析化学的应用拓展主要有:超微电极的应用、电化学生物传感、生物电化学研究、电化学免疫分析、DNA电化学传感器、细胞电化学与细胞传感等。 与会专家合影   会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仪电科仪的工厂。 厂区参观
  • 庆贺我国著名电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八秩华诞
    今年5月4日是我国著名电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八秩华诞的喜庆日子。在此,我们热烈祝汪先生松鹤长春、幸福长伴。   汪尔康先生1933年5月4日生于人杰地灵的江苏省镇江市。他的童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家里贫寒,未正式进过学校读书,后来在&ldquo 镇江立人学堂&rdquo 干些杂活换取旁听资格。在日本投降后,他一举考入镇江新苏中学初中三年级,在他不满16岁时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52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却服从分配,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东北。如今在长春应化所已工作60余年。   1955年底,组织上选派汪尔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留学。1959年,他仅用三年时间取得了通常要四、五年才能取得的副博士(哲学博士)学位(导师 诺贝尔奖获得者J. 海洛夫斯基院士)。   汪尔康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学会荣誉会员。发表论文900多篇,SCI收录700多篇,总引16,000余次。h指数 62。专、译著、专论、59篇册,专利30余项。国际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100多次,在26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2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涉及分析化学,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分析,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1999)和《生命分析化学》(2006)。他被美、法、日和香港的5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计划 为九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任&ldquo 分析化学&rdquo 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7),召集人(1997-2009) 博士后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5-2009)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1985-2008) 曾长期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 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8-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分析化学学科一、二、四届基金评审组成员,八届组长 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组成员 化学科学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研究生教材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组组长 中科院自然科学评奖委员会委员(1997-2001) 长期担任长春市和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 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和荣誉主席。   他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自1987年在长春主持召开电分析化学国际会议己第14届 主持北京仪器分析国际会议电分析化学分会12届 他还联合创办和支持召开系列中日, 中法分析化学和生物电化学传感、亚洲及国际分析化学会议和其他相关化学国际会项20多届。   汪尔康先生培养博士和硕士100多名(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7人获优秀奖 10多人获中科院各类冠名奖) 博士后14名(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他本人多次获优秀导师称号。1984年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 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1992年国家&ldquo 五一&rdquo 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2年当选中共&ldquo 十四大&rdquo 党代表 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   &ldquo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dquo 。我们衷心祝福汪尔康院士青春永驻!
  • 九院士齐聚第十二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4月10-15日,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桂林理工大学承办的&ldquo 第十二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rdquo 在桂林举行。   中科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陈洪渊教授、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中科院院士俞汝勤教授、中科院院士姚守拙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万立骏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江桂斌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杨秀荣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玉奎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项目主任庄乾坤教授等出席会议。同时,本次会议还吸引了近800位专家学者、仪器用户、仪器厂商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电分析化学领域相关科学问题。   开幕式中,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及中科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分别为大会致辞,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介绍会议筹备情况。 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   据介绍,自1981年以来,全国电分析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本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电分析学会会议)不论在参会人数还是论文数量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规模。其中参会人数由上一届的500多人增加到近800人,会议征集稿件700多篇,并设有700多个墙报展。本届与会代表除9位院士之外,还有很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百人计划获得者等,可谓是老中青三届共聚一堂的全国电分析化学成果展览会。   本次会议共有报告146个,其中有9位院士报告,20个大会报告。在这些报告中,&ldquo 纳米&rdquo 与&ldquo 生物&rdquo 这两个词贯穿始终,大部分报告都涉及纳米及生物分析。很多老师反映,纳米及生物分析是当前的热点,也是电分析化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很多课题组都在做相关的研究工作。 陈洪渊院士、江桂斌院士、万立骏院士   陈洪渊院士作了以《电化学界面若干科学问题的再审视》为题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电化学的电极及其界面的相关问题、电化学功能传感界面的基本构建方法等;江桂斌院士介绍了《纳米材料环境过程与生物效应的一些新认识》,报告针对纳米粒径的表征、纳米颗粒的环境过程、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万立骏院士主要介绍了《电极表面分子纳米结构构筑的方法学研究》,其介绍到,发展表面纳米结构的构筑方法,实现表面纳米结构的定向设计构筑,是实现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可控制备的基础。 董绍俊院士、杨秀荣院士、俞汝勤院士   董绍俊院士介绍了《荧光光谱电化学交叉学科方法和应用》,据其介绍,荧光光谱电化学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有丰富的物理参数等优点。荧光光谱电化学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在发展分析方法、研究新型的光电子材料方面大有前途;杨秀荣院士介绍了课题组所做的《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应用》,报告中具体介绍了糖类为碳源,微波法合成具有荧光和电化学发光双重性质的碳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俞汝勤院士作了《化学计量学与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学对包括电分析化学在内的分析化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化学计量学与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关系。俞汝勤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为了解决分析化学中复杂与高度非线性体系的分析表征问题,化学计量学与电分析化学二者都需要更深入地开展基础研究。 姚守拙院士、张玉奎院士、汪尔康院士   姚守拙院士介绍了《基于核酸和多肽的新型传感器研究》,其介绍到随着核酸与多肽结构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核酸与多肽的传感器已经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报告中,姚守拙院士还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一系列基于多肽和核酸的酶活性与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张玉奎院士介绍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报告最后还介绍了我国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相关论文的数量及被引频次等相关情况;汪尔康院士作了以《多功能固体电化学发光亲和分析》为题的报告,其介绍到,固体电化学发光具有降低昂贵发光试剂的消耗,简化实验设计和提高发光强度的优势。此外汪尔康院士还介绍到多功能电化学发光动态亲和分析仪的研制等相关情况。   本届会议专门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分析方法专题、传感器专题、有机生物分析专题、纳米及其它专题。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全国各研究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做相关专题的报告,场场爆满。 分会场现场 第一排:分析方法专题(左)、传感器专题(右) 第二排:有机生物分析专题(左)、纳米及其它专题(右)   此外,会议同期举行了小型展览会,邀请了多家厂商参展。 展览会现场 与会代表合影
  • BCEIA2023电分析化学分会精彩预告:创新与机遇
    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电分析化学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W102举行,该论坛聚焦“创新与机遇”主题,围绕电化学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表面修饰与表征、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联用技术、纳米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分析化学等方向,邀请到24位国内电分析化学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召集人简介郭少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学士、中科院应化所博士(导师:汪尔康院士)、布朗大学博士后、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SC系列(24)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6万余次,2014-2022连续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化学、材料);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重要奖项;任Adv. Energy Mater.、Chem. Commun.、Sci. Bull.、Sci. China Mater.等20余个知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特邀报告人专家简介汪尔康,分析化学家。1952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1959年在捷克获博士学位(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J. 海洛夫斯基),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发表收录论文1000多篇,总引62,000多次。h指数115。国际大会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省部级奖14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发明专利40项。培养研究生100多名,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9人获优秀奖。己有5人入选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连续9次跨19年获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2017年在第十三届电分析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在第19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2021年7月1日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六十九年来为发展中国的分析科学做出重要贡献。专家简介1931年生于山东青岛。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86-1998),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出版专著、专论24部/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论文被他引6万余次,H-指数120。曾被聘为 美、法、日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6种国际学术刊物(Chem.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Biosens. & Bioelectron.等)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进行报告100多次。培养100多名研究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90多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 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5人, 获中科院优秀奖的14人,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1人。近期归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毕业研究生中获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创优支持计划2人,优秀毕业生1人。在培养的研究生中,己有1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近期有12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董绍俊先生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共三届),“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十二届),及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首届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在全国第十八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2020年在第十四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上获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连续9次跨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ISI Web of Science)。专家简介杨秀荣,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于瑞典隆德大学分析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曾任国家863、973、科技攻关、重大基金等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ACS Nano. Chem Commun、Anal Chem、 Sci Rep等发表SCI研究论文278篇;总引用5000多次,h指数为41;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54次,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授权5项;发表国内外专著5篇章;合作研制多种新型分析仪器,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三),分析化学梁奖等;被聘为《分析化学》等4种刊物编委;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化学会分学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兼职。培养研究生4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者30人。专家简介李景虹,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获化学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双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李景虹学风端正,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电化学及能源环境电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47,000次,H-index 109。2015-2019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有关生物传感研究工作之一入编了被广泛采用的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化学:中心科学》美国著名大学教材的第12-14版(2010-2020年版权)。他始终坚持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师、Eli Lilly 亚洲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等,为我国化学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近40人成长为教授、副教授等科教中坚力量。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Small Methods, Materials Today Adv., 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编委或副主编、并积极参与推动中国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他是九三学社社员,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的科技、教育、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等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报告摘要Reaction time manipulation is a key issue that accompanies the field of chemistry. Although the onset time of chemical reactions can be manipulated by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optical methods, its chemical control remains highly challenging. Herein, we report a new approach for manipulating the emission onset time of chemiluminescence (CL) reactions using a chemical timer. Redical scavenger thiourea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postponed CL emission ofluminol analogues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e delay was attributed to a slow-release-scavenging mechanism, which was found to b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various types of CL reagents such as L012, luminol, N-(4-Aminobutyl)-N-ethyl isoluminol (ABEI) and OH• scavengers such as catechol, dopamine, o-phenylenediamine, gallic acid, pyrogallic acid, ascorbic acid, catechin, p-phenylenediamine and hydroquinone.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powerful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CL kinetics using chemical timers, which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bioassays, biosensors, CL microscopic imaging, microchips, array chips and informatics.专家简介崔华,1990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同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其间曾先后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作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国内分析化学的最高奖项),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十大杰出妇女”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2015-2016年任国际生物发光与化学发光理事会成员。已在Nat. Commu.、Chem. Sci.、Proc. Natl. Acad. Sci. U.S.A.、Anal. Chem.、Chem. Eur. J、J. Phys. Chem. B & C、Chem. Comm.、 Biosens. Bioelectron.、Analyst等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目前担任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编委。报告摘要水作为最常用的溶剂分子,其特有的氢键、偶极结构对许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双电层的重要组成成分,水的局部结构和取向将极大地影响双电层的静电性质,其在固/液界面随外部电场演变的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从分子水平上获取界面、底物、产物、离子、水等组份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信息仍然是表界面科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发展了真空条件下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与电化学联用方法,利用电位、离子、光照等多重扰动,系统探究了双电层中水的结构对界面电位和电容的影响,进一步与限域策略结合,实现了对界面相互作用力的精准解析与调控。专家简介姜秀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学研究所。2006年-2010年先后在德国Bielefeld大学、德国ULM大学及德国Karlsruhe技术研究所从事洪堡学者及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独立科研团队。主要从事谱学电分析化学分析、纳米尺度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抗肿瘤研究。迄今,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仪器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Fundamental Research 编委。专家简介鞠熀先教授,1964年11月生,1986、1989、199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6-1997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9年任南京大学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教育部教授、2009年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Front. Chem.: Anal. Chem.》主编,《Sensors》、《J. Anal. Testing》、《Telomere & Telomerase》副主编,《Electroanalysis》、《Trends Anal. Chem.》、《Anal. Lett.》、《Chemosensors》、《中国科学:化学》(2006-2018)、《化学学报》、《Chin. J. Chem.》,《分析化学》、《Open Biomarkers J.》等刊编委。研究方向为生物分析化学与分子诊断,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临床分子诊断。报告摘要外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外泌体由细胞通过胞吐作用产生,被靶细胞摄取,可在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外泌体可以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并且在体液中的丰度较高,因而已经成为一种富有潜力的液体活检标志物,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外泌体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急需发展外泌体检测的新方法。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化学信号进行检测的技术,不仅整合了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的优势,而且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易于操作等优点,为外泌体的简便、快速、灵敏检测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生物传感器来说,传感器基体材料的性能对传感器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纳米材料优异的性能所设计的生物传感方法在提高其灵敏度和精确度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并被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其中,金属/共价有机框架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以金属/共价有机框架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基体材料,并利用其独特性质负载电化学活性分子,同时结合多种信号放大策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建立了若干快速、灵敏和特异的外泌体电化学分析新方法,有望为癌症的早期诊断、进展预测及精准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专家简介李根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1994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跨学科在生化系做博士后,1996年5月出站并留生化系任教,1996~2000年为副教授,2001年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1998~2000年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物系、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学系做访问学者,1999.1~2010.5任南京大学生化系系主任,2006年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2008.11~2011.10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先后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十、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十一、十二届理事会理事,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的副主编以及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报告摘要限域效应可以显著改变分子传输和反应动力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能源等领域。然而,纳米尺度空间的受限反应环境十分复杂,发展高灵敏度和高分辨化学测量方法,对探索电化学反应在纳米受限空间的限域效应及多孔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开发了基于介孔材料负载三联吡啶钌纳米反应器的电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从单分子水平原位观察和验证了纳米限域孔道对电化学发光反应的增强效应和传质过程,实现了复杂体系中单颗粒的电化学动态测量,并对细胞表面的膜蛋白进行了高分辨成像和可视化分析。专家简介刘宝红,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中心PI。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流控分析、生物传感与单分子检测等。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学者、启明星计划等,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SCI论文两百余篇,被引用九千多次。Analyst副主编,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专家简介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入选者。长期致力于卟啉的仿生界面电子转移机理、仿生界面电子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界面可视化传感,荧光探针生物监测平台的构建等传感和污染物检测/监测方法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Small, Anal.Chem.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荣获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第四届青年教师奖”和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奖励。现任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报告摘要Electrochemical sensing methods aiming at provid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spatiotemporally resolved picture accurately describing the chemical events during a physiological or pathological process have been facing big challenges in directly monitoring biomolecules in vivo. One of the long-standing obstacles is the selectivity issu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umerous species displaying similar electroactivities on the probing electrode surface and thus overlapped potential windows for detection. To tackle this challenge, we have formulated an idea on engineering the electrode interface chemistr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s of target molecules on the formal potential axis. For target molecules showing thermodynamic dominance in terms of lower formal potential for oxidation or higher formal potential for re多项技术产业化,在100多个国家使用。以上报告内容由BCEIA2023组委会提供欢迎扫码报名参加BCEIA2023
  • 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省化学会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5月12-15日在山东聊城市召开,我们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相聚美丽的“江北水城”,共同探讨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相关科学问题。   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承办单位   聊城大学   山东省化学会协办   大会学术委员会   主 席:汪尔康院士 陈洪渊院士   副主席:俞汝勤院士 姚守拙院士 张玉奎院士 董绍俊院士 江桂斌院士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毛兰群 王怀生 孔继烈 卢小泉 刘长宽 朱俊杰 庄乾坤   张成孝 沈国励 何品刚 李根喜 李景虹 逯乐慧 宋俊峰   邵元华 陆天虹 金利通 金文睿 庞代文 林金明 林祥钦   杨秀荣 陈国南 胡乃非 胡胜水 胡效亚 夏兴华 袁 若   袁倬斌 屠一峰 崔 华 焦 奎 蔡沛祥 鞠熀先   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席: 窦建民教授,聊城大学副校长 王怀生教授 刘继锋教授 尹汉东教授   秘书长:刘继锋(兼)   委 员:柳仁民,王术皓,傅崇岗,赵金生,崔庆新,王蕾,贾文丽,李爱峰,岳巧丽,贾丽萍,李海   波,徐树玲   征文范围   1)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与发展综述 2)生物电分析化学   3)电化学传感器与电化学免疫分析 4)化学修饰电极与微电极   5)电位法、伏安法及其它电分析技术 6)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   7)界面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 8)纳米电分析化学   9)电分析化学仪器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10)电化学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它相关研究   电子版征文通知可在会议主页下载   重要通知   投稿截止日期:2011年3月31日   论文接收或拒稿日期:接到稿件后10天之内   修改稿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会议时间:2011年5月12-15日   产品展示   本次会议为非赢利性学术会议,会议赞助收入除少量支持会议秘书处日常工作外,绝大部分将回馈本届会议,会议承办方也将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本届会议。欢迎国内外分析仪器公司、厂商赞助会议的召开并到会介绍和展出产品。产品展示包括“大会介绍”、“会议摘要集插页介绍”、“展台展示”和“分发广告”四种类型。赞助厂商可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展示与介绍产品,组织委员会按不同类型分别收赞助费。   会议日程   5月12日 全天报到   5月13日 上午会议开幕、大会报告,下午大会报告,晚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5月14日 上午大会报告,下午邀请报告,晚上“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会议   5月15日 上午邀请报告,下午Poster展示,仪器公司产品介绍 闭幕式   5月16--17日 会议考察(泰山文化和曲阜孔子文化),费用自理(5月份为旅游旺季,680元/人左右,最后以旅行社报价为准),同时组委会将协助旅行社安排其它考察活动。   友情提醒:泰山文化和曲阜孔子文化考察两天可以结束,一般是先泰山后曲阜,17日晚上7点左右可以回到聊城,如有乘客回程也可以在兖州(离曲阜13公里左右)乘火车,如果只考察泰山,16日晚也可以在泰山站乘车。有学生证的门票可能会优惠,希望想参加的学生带好学生证。   会议事项   1)会议地点: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湖南路。   2)报到地点: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大厅   3)会议注册费:代表1000元/人,在读学生(凭有效学生证件,不含博士后)700元/人。注册时现场交费,注册代表每人赠送一本论文集(电子版),会议免收论文摘要版面费,未注册代表可以向会务组购买论文集   4)住宿:将以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为主,标准间(含标准单人房)房价每天398-458元(具体价格将根据包房数量确定)。组委会将根据参会代表数量的变化,另外选择位于聊城大学东校区的东湖宾馆(准三星级)以及中银大酒店(三星级)作为住宿地点,房价每天200-300元。会议将按预订或报到先后统一安排房间,请将回执以Email形式寄会务组   5)会议报告:为提高本次会议的报告质量,本次会议只设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其余为Poster交流,报告使用多媒体,PPT文件/放映格式 本次会议邀请20位左右专家在5月13-14日作大会报告, 每位大会报告30分钟,讨论5分钟,邀请60位左右专家于5月14-15日分别在三个分会场作特邀报告,每位特邀报告20分钟   6)会议论文的出版:录用论文全部收入论文摘要集(论文集出版待定)   7)会议相关事宜请与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刘继锋教授或王蕾老师联系,组委会电话18606359675,13869562141,15563503369 Email: 11neac.liaocheng@gmail.com。会议第三轮通知将在4月25日左右向投稿者Email发送,并在会议网站上发布。盖有公章的会议通知将在会议期间发放,如会议之前需要,请与组委会联系!   会议组委会在聊城欢迎您的到来!   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筹备组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回执 姓名 性别 教师/学生 单 位 电话 住宿 是否会后考察 否( ) A.标准间 B.单人间 是( ),可选1项或2项 1.泰山 2.曲阜                                                                                   点此下载回执表格,填写完成后请发送至11neac.liaocheng@gmail.com   联系信息   投稿邮箱:11neac.liaocheng@gmail.com   刘继锋: 0635-8239001, 18606359675, 13869562141   王 蕾: 15563503369   王怀生: 0635-8239860, 13606350126, hswang@lcu.edu.cn
  • 创新与机遇 BCEIA2023电分析化学分会报告会在京召开
    2023 年9月6-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除大会报告之外,BCEIA2023还设立了色谱学、质谱学、光谱学等11个分会报告会。7日上午,电分析化学分会报告会正式开讲,围绕电化学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表面修饰与表征、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联用技术、纳米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分析化学等几个专题方向,邀请到24位国内电分析化学领域资深科学家以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部分报告嘉宾BCEIA2023电分析化学分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姜秀娥研究员、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南京大学李根喜教授、复旦大学刘宝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卢小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兰群教授、南开大学庞代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田阳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王铁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文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王宏达研究员、南京大学徐静娟教授、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于萍教授、东南大学张春阳教授、南京大学朱俊杰教授、临沂大学张书圣教授、深圳大学张学记教授、东南大学张袁健教授共24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电分析化学分会以“创新与机遇”为主题,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电化学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专家们基于电分析化学相关理论展开报告,详细分享了用于检测神经分子、生理信号、细胞器官等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也有结合新型发光体和纳米手段等的新成果汇报。本次会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紧扣时下研究热点,充分展现出电分析化学在生物检测、医疗诊断和技术研发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 高潮迭起!第三届电分析化学网络研讨会顺利闭幕
    2022年12月21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本次网络研讨会共吸引1600人报名,现场学术讨论氛围热烈。为期两日的会议共计邀请17位专家进行了在线分享,阵容空前强大。不仅如此,在报告结束之后,专家们还就现场的问题一一解答,与听众们保持积极互动,问答环节涵盖实验方法、方法详解、仪器应用、实验数据等多方面。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牛利教授进行开场致辞。牛利教授介绍到:电化学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带电界面现象及其上所发生的变化的科学,电化学技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包括合成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在内的多个分支领域。自从17世纪,伽伐尼提出生物电概念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并发展这门学科。从19世纪初的法拉第定律,到19世纪末的能斯特方程,经过百年发展,现代电化学的研究基础被逐渐奠定。牛利教授特别提到,电化学的研究离不开相关科研仪器系统。电分析化学仪器的发展起源于1922年海洛夫斯基发明创立的极谱法,随后在1924年,其与志方益三合作制造了第一台极谱仪,这极大地促进了电化学研究。从最早的示波极谱仪,到后来的脉冲极谱仪、微分极谱仪等,电分析化学仪器结合了电子微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等,逐渐向着自动化方向不断完善。除此以外,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现代技术也在近年来逐渐进入电化学研究者们的视野。牛利教授指出,今天的电分析化学技术除了停留在科研领域,在工业、医疗、环境、军事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之后的专家分享环节,嘉宾们精彩纷呈的各项应用成果无疑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在生物领域,来自南京大学的徐静娟教授报告题为《单细胞电化学分析》,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单细胞内生物分子和离子测量方面的工作,测量生命各种状态下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含量的研究引发大家热烈讨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张成孝教授报告题为《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简要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发展历程,从信号物质、检测物质、识别物质、传感界面构筑等方面,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策略,重点讨论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法所面临的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只金芳研究员报告题为《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提出以硫堇作为一种带正电的电子介体,依靠静电引力吸附在微生物表面,并被微生物还原。不止于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在环境领域,电化学技术同样可以创造实际价值。来自赛莱默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纪宗媛应用工程师就凭借其在水质监测领域的丰富经验,详细介绍了一款维护量极低的电极法余氯/总氯分析仪的应用及特点,为电化学在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做了很好的说明;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来自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秦伟研究员报告题为《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综述了近年海洋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介绍了基于选择性识别新材料及换能新机制的海洋电位型传感器、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环境相容性电化学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医学领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田阳教授报告题目为《活体脑成像分析》,讲述了多重识别的探针分子设计新策略,并详细报告了其课题组在设计并合成了系列神经递质等的特异性识别分子方面,基于分子的识别信号与电/光化学信号协同识别建立的模块化、多重识别的高选择性新方法。其他报告还有东南大学刘松琴教授的《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戴志晖教授的《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西南大学卓颖教授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周敏研究员的《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李菲教授的《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王凤平教授的《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中山大学戴宗教授《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彭章泉研究员的《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广州大学甘世宇教授的《固态离子传感》;广州大学张保华教授的《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特殊的冬季,参加本次网络研讨会的多位专家都是带病完成直播工作的,伴着声声咳嗽的报告也让每位听众都感受到了专家们的无私奉献与敬业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电化学人的奋斗下,明年的网络研讨会一定会再攀高峰,为学界奉献更具启发性,更有创造力的科研成果!
  • 第三届电分析化学网络会议专家阵容揭晓!
    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是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2022年12月21日-22日两天,由仪器信息网、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2022)将于线上隆重举办!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了以下12位大咖,在线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心得。本次会议的合办方,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牛利教授将担任会议主持。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第三届电分析化学网络会议专家阵容(排名不分先后)专家单位报告题目徐静娟教授南京大学《单细胞电化学分析》张成孝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只金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刘松琴教授东南大学《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戴志晖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卓颖教授西南大学《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周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李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秦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戴宗教授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彭章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田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活体脑成像分析》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
  • 2021年第二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召开在即,日程揭晓!
    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是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测量某一化学体系或试样的电响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在能源、材料、食品、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电化学相关的新技术、新仪器、新应用层出不穷。基于此,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联合广州大学于2020年首次发起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受到了业内电化学相关科研工作者及行业一线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2021年11月16日,仪器信息网将联合广州大学继续举办“第二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针对当下电化学相关研究热点进行探讨,为电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化学相关仪器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点击此处,报名参会)会议日程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9:20-16:00主持人牛利 (广州大学 教授)9:30-10:00单颗粒水平的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活性测量王伟 (南京大学 教授)10:00-10:30从信息化、自动化到网络化—雷磁新一代电化学分析仪金建余 (上海仪电科仪 副总经理)10:30-11:00电化学发光分析苏彬(浙江大学 教授)11:00-11:30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挑战张学元(美国GAMRY电化学 总经理/高级仪器专家)11:30-12:00纳米电极单/亚细胞实时探测黄卫华 (武汉大学 教授)12:00-14:00午休14:00-14:30等离激元增强光谱电化学夏兴华(南京大学 教授)14:30-15:00新型电化学/光电化学传感策略研究陈金华 (湖南大学 教授)15:00-15:30氮化碳光电转换与分子传感张袁健 (东南大学 教授)15:30-16:00调控离子传输的化学测量于萍 (中科院化学所 研究员)报告嘉宾  牛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 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 (FIAAM) 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山东省泰山学者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负责人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吉林省高级专家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 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 广东省分析化学学会副主任。发表科研论文270余篇,他人引用14900余次,H-index 6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  王伟,2004年和2009年分别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3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先后获得国家优青和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电化学青年奖(2021)。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电化学、单颗粒化学成像与测量、单细胞和单分子分析等。  苏彬,1999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2009年6月任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和独立课题组负责人,2013年1月晋升为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电化学发光方法和技术、电化学体外诊断和电化学活体分析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公安部和浙江省的各类项目。在JACS, ACIE, ACS Central Sci, Anal. Chem.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黄卫华,男,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单细胞分析、电分析化学以及微流控芯片。迄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ACS, Adv. Sci., Chem. Sci.,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参与主编专著1部。  夏兴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现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编辑,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和分析化学等十余刊物编委。1986、89年分别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军大学、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荷兰乌特列支大学任博后。2001年回国后在电催化、光电生物传感与微纳流控生化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已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400余篇 撰写专著4章,合作翻译《电化学》专著一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5件(授权20件)。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陈金华,男,湖南大学教授。1987、1990和1997年于湖南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1年分别于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和Boston College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16年任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2011年被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分析、电催化等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Today, Analy. Chem., Chem. Commun.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14年-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研究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4)等。  张袁健,1998年-2007年在南京大学强化部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习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2012年在德国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从事科研任博士后和ICYS Researcher,2012年起受聘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基于富碳材料的分子传感研究,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Nat. Commun.、Anal. Chem.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所发表论文被引用13,000余次,H-index 55。  于萍,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期间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赴美国犹他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注重离子传输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迄今,已在本专业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论文他引6000余次,H-index 46。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1),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2011年作为首批会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2获得中国科学院王宽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7), 2014年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称号,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5),2019年获得建国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1/5)。  金建余,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博士,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水质分析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工作。积极推动电化学分析技术、水质分析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累计组织仪器六十余型、传感器三十余型的设计、定型和上市。  张学元,目前在美国Gamry公司担任高级仪器专家,主要研究电化学阻抗和谐波测试技术等,也对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测量技术与系列应用有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曾经兼任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费城分会的主席。他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然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及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培养下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典金属所等机构从事电化学与腐蚀研究。尤其在电化学检测领域、表面分析与材料表征,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曾经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湖南大学等担任副研究员和兼职教授等职务。在国际会议主持或者邀请报告超过30余次,发表论文100 多篇,负责或者参加专著或者译著5部。目前负责和参加一些美国ASTM标准的制定。报名方式  本次网络研讨会免费参会,并设有答疑交流环节,诚挚欢迎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从业人员报名参与。  1、点击此处链接后报名。  2、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 错过直播看这里!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回看视频上线
    2022年12月21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本次网络研讨会共吸引1600人报名,再创新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一些专家的报告内容涉及到还未发表的科研成果,因此不是所有报告都支持回看。可以授权回看的视频目前已全部上线,请点击链接观看视频——报告题目专家姓名专家单位回看链接会议致辞牛利广州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单细胞电化学分析徐静娟南京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张成孝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余氯/总氯电极在自来水监测中的应用纪宗媛赛莱默 应用工程师【点击回看】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只金芳中科院理化技术所 研究员【点击回看】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刘松琴东南大学 教授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卓颖西南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活体脑成像分析田阳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周敏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研究员【点击回看】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李菲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王凤平辽宁师范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秦伟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 研究员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戴宗中山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点击回看】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彭章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研究员【点击回看】固态离子传感甘世宇广州大学 教授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张保华广州大学 教授
  • 瑞士万通助力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2017年4月21-23日,“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在南昌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600余名来自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瑞士万通作为赞助商之一,携Autolab全系列相关产品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现场 本次会议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4个专题会场,涵盖电分析化学的热点议题,包括电分析方法原理、生物电化学、纳米电化学、光电催化等,邀请各大科研院所包括院士、教授在内的专家发表近百场精彩演讲。瑞士万通展位 会场外,瑞士万通的展台吸引了众多新老客户,其中不少观众对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等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前来展台咨询。 “Dedicate to research”是瑞士万通的口号,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将会一如既往的为电化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Autolab PGSTAT302N主要功能及特点:PGSTAT 302N型电化学工作站是继经典的PGSTAT302之后推出的新品,是一款模块化、大电流的电化学综合测试仪。此型号能够配置所有的功能模块和外部设备,满足各种电化学研究的需要。可配套的功能模块FRA、BSTR10A/20A、BA、ECN、pX1000、ADC10M、SCAN250、MUX、FI20、ECD、EQCM、DYNIR、LOAD.INT、LOAD.FRAMOD、VOLT.MULT、HIGH.VOLT.DIV 主要技术参数1. 支持的电极体系:2、3、4电极2. 扫描电位范围:±10V,可扩展至±30V3.最大输出电压:±30V4. 最大输出电流:±2A (可扩展至10A/20A)5. 电流范围:1A、100mA、10mA、1mA、100μA,10μA、1μA、100nA、10nA共9档,自动选择电流范围、可扩展至100pA (ECD)6. CV扫描速率: 0.1μV-250V/s (可扩展至最大250KV/s,SCAN250模块)7. 取样频率:50kHz (可扩展至10MHz,ADC10M模块)8. 恒电位仪带宽: 1MHz9. 控制软件:GPES/FRA或NOVA10.电化学技术:直流技术、交流伏安、交流阻抗 (FRA模块)11. 特别功能:可配置为动态iR补偿应用领域 电池、燃料电池及太阳能电池 超级电容器 腐蚀与防护 导电聚合物及膜科学 涂层研究 介电材料及半导体材料 电催化 电沉积等
  • 长春应化所承担的微、痕量有害金属智能电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微、痕量有害金属智能电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项目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验收。   该项目建立了多种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将纳米材料作为增强单元修饰在电化学系统的电极表面,实现了重金属离子的高灵敏检测。项目组同时还研究出一套适用于RoHS限制使用的有害金属离子及临床医学实用的在线监测电化学系统,并研制出一套小型金属离子智能电化学分析装置和配套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有效用于铅、镉、汞、镉和砷等离子的电化学检测。
  • 阎超教授所著《毛细管电色谱》发表于《国际分析化学百科全书》!
    近期,由通微董事长阎超教授撰写的《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毛细管电色谱》)一章发表于《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国际分析化学百科全书》,DOI: 10.1002/9780470027318)。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理论知识、仪器特点、色谱柱技术和应用发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基于毛细管电色谱(CEC)和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的梯度洗脱和二维分离技术。获取此文可至Wiley Online Library(DOI: 10.1002/9780470027318 .a9434),或与我司联系。
  •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更名为《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为适应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更名为《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刊号CN 11—6005/O6)是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办的无机分析化学专业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包括岩矿分析、冶金分析、材料分析、环境分析、化工分析、生物医药分析、食品分析、仪器研制、综述评论、技术交流、信息之窗等栏目。   作为全国性的专业科技学术期刊,《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将本着“读者第一、作者至上、以人为本、以质为根”的办刊理念,主要报道无机分析化学领域科研成果、最新发展方向,服务无机分析化学新技术的推广,促进无机分析化学工作人员科研素质提升,推动无机分析化学技术行业发展和进步, 全方位为从事无机分析化学及相关技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   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和业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精心呵护下,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无机分析化学》一定会成为无机分析化学界技术交流的平台以及企业和同行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将越办越好!   2011-3-10
  • BCEIA 2017电分析化学报告会 开启电化学分析的无限种可能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7年10月9日,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本届学术报告会为期3天,继续坚持“分析科学创造未来”方向,围绕“生命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主题,举办包括大会报告、分会报告、热点论坛、同期会议等在内的400多场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8dd2008-00be-490e-94aa-467566c05b52.jpg" title=" IMG__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CEIA 2017 电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现场 /strong br/ /p p   电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于10月9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06B会议厅正式开启,来自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学者以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共19位专家进行了学术分享,报告内容涉及环境监测、生物分析、食品检测、传感器与电极、功能材料、癌症诊断等研究方向,吸引了近100位专业观众聆听报告。 /p p   以下为各位教授的报告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aa67cfd-cad4-4967-b732-10b93a42bcd6.jpg" title=" IMG__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A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with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Detection (BOD)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Erkang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汪尔康院士分享了从生物需氧量测定方法(BOD)建立的研究历程并报告了该方法在国内多个省份实践应用的情况,比如太湖水质的监测站已经运行三年以上,并且每次都能准确地反馈包括生物需氧量在内的各项信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994a834-138b-40fd-878c-1982532bbe26.jpg" title=" IMG_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Metal Nanoparticles Embedded Carbon Film Electrodes for Detect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Osamu Niwa,Saitam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rong /p p   来自日本埼玉工业大学的Osamu Niwa教授分享了针对于生化和环境样品监测的金属纳米粒子嵌入碳膜电极的研究。金属纳米粒子嵌入碳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元素金(Au)纳米粒子嵌入的碳膜电极得到在水中三价砷最低检出限,这一结果得到ICP-MS的验证。镍铜合金嵌入电极提高了糖的电催化活性,与镍电极作为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相比,5个肠道通透性指标的检出限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3d27e48-3b6c-497c-8b5d-d7a0538f3546.jpg" title=" IMG__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Bioanalysis Based on Novel Intelligent Nanoprobes or Interfac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Xueji Zhang,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strong /p p   张学记教授分享了基于新型智能纳米探针或界面的生物分析,涵盖基于智能接口的生物传感器,基于纳米探针的核酸生物传感器,基于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朝向传感发展的微流控芯片和智能电机,即时检测五大研究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30ce465-75aa-4b1b-8fab-e1787cc374f9.jpg" title=" IMG__5.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Nanoelectrochemistry-From Single Particles to Dynamic System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Bin Ren,Xiamen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任斌教授分享了从单粒子到动态系统的纳米电化学报告,报告内容非常精彩,语速张弛有度,声调抑扬顿挫,但是时间限制,整个PPT没有讲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71bcaf0-2e67-43b7-9f8c-a12d6823448d.jpg" title=" IMG__6.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analysis for Sensitive Biosensing and& nbsp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tudy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Baohong Liu,Fudan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刘宝红教授分享了生物传感和电化学反应的电分析的研究。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d06a191-332b-4ac0-a363-537305670603.jpg" title=" IMG__7.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ly Controlled Fluorescence Switching in Stimuli-Responses System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Shaojun Do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strong /p p   董绍君院士从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和自供电的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两方面阐述了在刺激的反应体系中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78b6706-f01f-47ed-aa4b-70e3cf95b72c.jpg" title=" IMG__8.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Graphene & amp 2d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stry: Fundamentals to Analytical&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Robert A. W. Dryfe,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strong /p p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Robert A. W. Dryfe教授介绍了各种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劣,并报道了石墨烯作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点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介绍了学界对石墨烯电子转移研究的两大对立观点:即石墨烯电子转移活性位点来源于平面还是边界,他在以CVD法制备的石墨烯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石墨烯平面是电子转移活性位点,但平面容易被有机物污染从而影响活性。另外,强大的电润湿效应在表面光滑被发现,高质量光学透明电极可用于分析研究。 /p p   Robert A. W. Dryfe教授紧接着回答了三位学者的提问,听众反馈活跃度很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56f7d75-5bfc-409b-932a-ee38d543486d.jpg" title=" IMG__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Assembly of Nanostructures on Electrode Surface for The Assay of Disease Marker Protein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Genxi Li,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李根喜教授带介绍了在电极表面的纳米结构组装对于疾病的标记蛋白测定,主要包括肽的组装、脱氧核酶复杂组装、选择性仿生表面的组装、自清洁电极表面的组装,还分享了几个检测的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4062243-dbe4-4fc9-aaa0-20185249ca93.jpg" title=" IMG_0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analysis Based on Boronate Deprotectio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Guobao Xu,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rong /p p class=" t c-gap-bottom-small" style=" margin: 0px 0px 5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54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徐国宝博导带来了基于硼酸脱除的电分析的研究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898ba60-9e4e-4e01-b59a-6dc110d5b4c7.jpg" title=" IMG_0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ngineered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Their Molecular Mimics as New Toolkits for Biosensing and Bioimag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Zhou Nie,Hunan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聂舟教授分享了转基因荧光蛋白及其分子模仿作为生物传感和成像的新工具的研究,在实时监测、细胞检测、生物成像探针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9c5a064-bd36-4f62-8ccd-b066978bf269.jpg" title=" IMG_07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Signal Switch and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Huangxian Ju,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鞠晃先教授分享了电化学生物传感信号转换和信号放大的研究,分别从核酸、蛋白质、金属离子三个方面的高灵敏度电化学检测娓娓道来,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工作,准备迎接来自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的挑战。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9617eff-812c-49d3-a3ce-70b3c6b27e1e.jpg" title=" IMG_07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Lonic Liquids for Electroanalysis and Electrocatalysi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Xiangqun Zeng,Oakland University, U.S.A. /strong /p p   来自美国奥克兰大学的曾向群教授带来了离子液体电分析和电催化的研究进展,她指出离子液体(电解质)和电极(纳米电极)不同的化学维度促进了针对能源和传感器应用的电催化的新界面化学的发展。 strong br/ /strong /p p   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年轻的曾老师已经培养了10多位教授,她的身上自带一种美式的阳光气质,也曾被美国某科技出版社誉为“改变世界的女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d8d3da3-150d-4a08-8b09-5e60a84031da.jpg" title=" IMG_07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Cells-assisted in Situ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Fluorescent Imaging in Living Cell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Ronghua Ya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trong /p p   杨荣华教授分享了针对活细胞荧光成像的细胞辅助的原位信号放大的研究,从背景、动机、设计和应用角度做了一一讲解,总结了这种信号放大方法的三个优点,肯定了它在未来生物分析中的重大作用。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28f1fb4-6614-4897-b21b-a951f699eddb.jpg" title=" IMG_07_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and Molecular Filtration Based on Silica Isoporous Membran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Bin Su,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苏彬教授分享了基于硅均孔型膜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过滤的研究,硅均孔型膜由2 - 3纳米均匀的孔径、高孔密度17%,和20-200nm超薄厚度的平行通道构成。自下而上的制备比较简单,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它优良的选择性和渗透性使得硅均孔型膜在电极支撑下完成复杂介质的小分子检测和流动相的分子分离成为可能。在纳米通道的分子分离/运输通道具有很强的表面效应。如双电层的互动和动电现象,可以应用在微流控和传感装置中。苏彬教授还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做了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e305f05-4e59-43da-99e6-75a8bed9ce84.jpg" title=" IMG_079_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 Sensing at Single Molecule Interfac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Yitao Lo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trong /p p   龙亿涛教授分享了在单分子界面的电化学传感的研究,私下里,小编会觉得龙老师的演讲非常有个人魅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a8bb239-97fa-432e-aaf8-c8443321b1a8.jpg" title=" IMG_080_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Use of Dendrimers for Amplifi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Joohoon Kim,Kyung Hee University, Korea /strong /p p   来自韩国庆熙大学的Joohoon Kim教授分享了针对放大的电致化学发光的树枝状聚合物使用的研究。金教授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来北京,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Amazi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337c526-ea37-4afb-b452-ad24f2612524.jpg" title=" IMG_08_3.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Real-time Tracing of Cancer Cells through Fluorescence and Electrochemical Nanoprob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Xuemei Wang,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王雪梅教授分享了通过荧光和电化学纳米探针实时追踪肿瘤细胞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577e85c-965e-4fa2-9240-b37233584dca.jpg" title=" IMG_08_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Novel Integrated Electrod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Li Wa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汪莉教授分享了新型集成电极的设计和制备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89673dd-add6-4ecf-bfc9-95bc9fe39260.jpg" title=" IMG_08_5.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Magnetic-Separation/Concentration-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of Chloramphenicol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Yingchun Fu,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傅迎春教授分享了针对氯霉素磁分离/浓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的磁性纳米粒子的电化学转化的研究,新的生物传感策略实现了整合的目标分离/浓缩和信号读出/放大,这一概念将为磁性材料的应用和食品安全的有效检测开辟新的方向。 /p
  • 生物分析“闪耀”分析化学年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0月27-29日,“第十一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每三年举办一届,此次参会人员近1700人,征集论文1500余篇,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本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做了将近350场学术报告,其中,大部分报告内容集中在生物分析领域。例如,在27日的13场大会报告中,最少有10场报告是涉及生命科学内容的。大会报告题目见附录。   生物分析为何如此之热?   俞汝勤院士:“分析化学为生命科学服务并与之融合是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生命科学的特征之一是其研究对象包括人类自身是极其复杂的体系,这种对象的研究带来十分庞大的数据量,用“数据爆炸”似乎还不能加以表达,化学计量学家用了“数据海啸”这样的名词来形容。“化学计量学的思路是将从混合物获得的混合信号以用数学方法分离,只要找出与混合物中各单一组份对应的信号,就等同于所寻求的质谱分析前彻底的物理化学分离,而数学分离比彻底的物理化学分离容易实现,成本低,是真正意义的‘绿色’分离方法。这可能显著简化‘鸟枪法’蛋白质组研究。”   林金明:“生物分析‘大热’正是符合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将分析化学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000多年前即开始的元素分析阶段 之后是已有100年历史的有机分子分析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最近10年的生物大分子分析阶段,例如生命组成单元、蛋白质、基因等的分析。   庄乾坤:“申请项目多集中在生物传感器技术”   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也提到,“目前各位学者申请的项目多集中在生物传感器技术,以解决重大疾病诊断问题为目的。”   邵学广教授:“分析化学研究应该百花齐放”   “大家都去做生物分析是不对的,分析化学研究应该百花齐放”,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说,“未来,我仍将继续坚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不会转向大分子分析。”   “原子光谱,或说无机元素分析向何处去?”   陈杭亭:“由于毕业、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压力,大家纷纷转向了纳米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   《分析化学》主编陈杭亭研究员指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原子光谱研究的论文发表又较困难,而纳米材料、生命科学等方面论文交容易发表。大学生出于毕业压力,而教授专家则存在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压力,纷纷转向了热点领域。”   张新荣教授:“立即转向?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但努力有所突破,把一条冷板凳想办法再坐热?”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谈到,“前十届的分析化学年会皆是和原子光谱学术会议一起举办,也就是说原子光谱在分析化学研究中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但在这届分析化学年会的9个分会场(原子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及波谱分析、纳米分析化学、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化学、仪器装置交流专场、青年论坛、国家基金论坛)中,除国家基金论坛之外,原子光谱分析分会场是报告数最少的一个会场,并且在为数不多的报告中,还有一些化学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报告。”   “分析化学研究热点、研究方向已向生物大分子分析转移,原子光谱乃至元素分析技术处在非主流位置,研究论文不容易被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成果的被关注度也在降低。”使得张新荣教授不得不发出,“原子光谱,或说无机元素分析向何处去?”   张新荣教授一直在寻求无机分析与生命科学研究有哪些交叉点、怎样才能使元素分析在生命科学中发挥作用,所以此次报告中,张新荣教授介绍了其关于无机质谱ICP-MS在生物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主要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与ICP-M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生物大分子,为原子光谱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张新荣教授提出,“就科学研究而言,对于一个已经变冷的研究领域,如原子光谱分析,一个方法就是立即转向,放弃现有的研究领域,追逐热点,使自己不要落伍。另一个方法就是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但努力有所突破,把一条冷板凳想办法再坐热。也许后一条路走通了会更有成就感?”  附录: 序号 报告人 题 目 单 位 1 汪尔康 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及其生物分析应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 陈洪渊 光电化学生物分析法研究 南京大学 3 俞汝勤 化学计量学—分析化学应对“数据海啸”挑战的强力手段 湖南大学 4 姚守拙 基于核酸与多肽的新型传感器研究 湖南大学 5 董绍俊 分子计算逻辑体系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 庄乾坤 分析化学创新研究与基金申请 国家基金委 7 张新荣 无机质谱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 8 邵元华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及其在软界面电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 9 陈国南 基于工具酶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应用 福州大学 10 杨芃原 糖蛋白的定量鉴定新技术 复旦大学 11 王柯敏 纳米生物探针在复杂生命体系中的应用新进展 湖南大学 12 庞代文 病毒单颗粒动态示踪新方法 武汉大学 13 杨秀荣 食品毒素赭曲霉素A和违禁食用添加剂瘦肉精的分析检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8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长春召开。学委会主任张玉奎院士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学委会成员有学委会副主任万立骏院士、江桂斌院士、杨秀荣研究员,学委会顾问陈洪渊院士、汪尔康院士、董绍俊院士(TWAS),委员有张先恩教授、庄乾坤教授、黄国贤教授、邵元华教授、陈义研究员、张新荣教授、严秀平教授、孔继烈教授、逯乐慧研究员。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壮研究员、徐国宝研究员参加了会议。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逯乐慧研究员就实验室从上次学委会会议(2010年9月)至今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实验室在科研成果、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装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验室在有序膜体系界面电分析化学研究、生物分子识别电分析化学研究、生物分子成像及可视化研究、交叉学科和联用技术新方法、纳米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在汪尔康院士和董绍俊院士(TWAS)的带领下,以“中科院百人计划” 入选人和候选人为骨干的各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共发表论文222篇,其中SCI论文217篇,影响因子(IF2010)5以上的论文84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论文160篇。已接收SCI论文54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的16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31篇 申请专利28项,授权专利10项 发表专著7部 实验室人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48个。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1年,逯乐慧研究员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答辩 上次学委会会议至今,有两名应化所学术带头人(研究员)来实验室工作,两名青年学者被聘为学术带头人(研究员),一位青年学者被聘为副研究员,二名博士毕业生留实验室工作。毕业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3名。   学术交流方面,上半年有6位中外学者来实验室做学术访问并做了学术报告。由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和承办的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8月19日-22日举办第十三届(13th ISEAC),会议注册代表530余人,其中境外代表100余人。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位青年学术带头人陈卫研究员、金永东研究员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进展向学委会做了汇报。   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对上述报告和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委员们在讨论中充分肯定了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实验室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争取杰出青年人才,增强科研力量。科研工作在进行重要的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面向国民经济和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的课题的研究。 逯乐慧研究员汇报实验室工作情况 合影
  • 分析化学 — 我们身边的化学
    由中国化学会和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于9月24日上午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ldquo 分析化学 &mdash 我们身边的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mdash Science we need&rdquo 。 会议现场 据会议执行主席林金明教授介绍,本次会议收到上百篇论文摘要,涉及分析化学各前沿研究领域。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外分析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并有近百篇论文作为口头报告或墙报展讲方式进行交流。 Executive Chair: Prof.Jin-Ming Lin 会议首日共有5位分别来自瑞士、日本、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分析化学家做大会报告。这些报告部分反映了当下分析化学学科在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 首先,敞开式离子源质谱技术(例如:二次电喷雾电离源,SESI)依然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并且其应用也由初期的毒品、爆炸物检测开始向疾病诊断、药代动力学研究、病人用药量的控制等方面拓展。不过,距离相应的商品化便携式仪器的开发完成尚有一段距离。第二个所反映出的研究热点是单分子或单细胞检测方面,例如使用扩展纳流控技术,以提高分离效率及捕获目标分子的能力。第三、传统分析技术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发展实时&ldquo 可视化&rdquo 色谱分离技术结合非接触重复扫描电导检测技术以提高毛细管离子色谱检测的性噪比等。(主编当班) Prof.Dr.Renato Zenobi Prof.Takehiko Kitamori Prof. Xiurong Yang Prof. Purnendu K Dasgupta Prof.Dr.Ulrich Schreibe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