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地沟油问题

仪器信息网地沟油问题专题为您整合地沟油问题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地沟油问题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地沟油问题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地沟油问题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地沟油问题话题讨论。

地沟油问题相关的资讯

  •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地沟油”问题
    处罚从重 疏堵结合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地沟油”问题   据新华社电 日前,在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地沟油”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时热议的话题。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应疏堵结合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   “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为什么见而不抓?这些事情到底由谁来管?”提到“地沟油”现象,庄先委员连连发问。他建议,要尽快明确到底由谁来管,要追溯到源头,如针对“地沟油”问题,要深入到有问题的小食店,抓到“地沟油”,一级一级追,一级一级抓。“现在关键是谁来管的事情。”   白景富委员指出,有的饭店明明知道是“地沟油”,还花钱买来了,做早点卖出去。他认为,在法律上应该明确这种行为的责任,涉及公共安全的犯罪一定要从严重处。   雷鸣球委员说,“地沟油”等物质是老百姓看不见、分辨不出来的,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些东西监督好,制定严格管控的办法。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姜鸿斌也认为,要避免“地沟油”流入餐饮市场,应提高违法企业和违法个人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则指出,“地沟油”问题可能各地都存在,但“地沟油”本身也是生产的原料,如果能把它利用起来就是化工原料,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在财政上应该支持利用“地沟油”的这类化工企业,这也会使“地沟油”流入餐馆得到控制。   “‘地沟油’问题光靠检查是查不出来的。”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吴忠泽指出,日本有一段时间“地沟油”的情况也非常泛滥,现在没有了,怎么解决的?是有疏有堵的,是政府补贴一部分钱把“地沟油”收购起来,收购价比黑市还高,然后放到专门的工厂提炼成柴油。现在日本的“地沟油”全都变成了柴油。   为此,吴忠泽建议,我们不能仅仅是堵,也可以借鉴疏的方法,由政府补贴高价收购,再利用新技术变成柴油,“用这种办法可能更全面、更好一些。”《中国质量报》
  • 地沟油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生物能源化或是其最佳途径
    p    /p p   地沟油收运企业整合是地沟油从业企业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技术型、全监管的全新的、坚实的努力。 /p p   2017年10月30日,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正式向社会投放。两个月之后,中石化在上海开展销售的试点加油站从最初的2座已增加到9座,根据中石化的市场调研,用户对B5生物柴油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基本满意,其5%的价格优惠受到大量耗油的物流行业欢迎。 /p p    strong 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联合生物能源产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生物能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 /strong /p p   “地沟油从业企业素以‘小、散、乱、污’著称,收运企业整合是地沟油从业企业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技术型、全监管的全新的、坚实的努力。”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建国在专委会成立大会上表示。 /p p    strong “地沟油”的前世今生,变废为宝有途径 /strong /p p   “我国每年会有300万吨的地沟油流回餐桌,占食用油脂的10%。”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蔺建民在发言中指出,“我们每个人每餐都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吃到地沟油”。 /p p   对此,北京市昌平区科委原书记李万佰回忆了自己经历的事情,“由于在市场上采购的油太便宜,一个开餐馆的朋友不在自己经营的饭店吃饭,请客都在自家后厨开小灶。” /p p   谈到餐厨废弃油脂的现状,北京海粮鸿信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黎东东表示,由于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含量低、服务规范水平低,加上长期以来行业监管力度偏弱,使得地沟油成为污染环境、威胁食品安全的代名词。 /p p   “地沟油如果不经过妥善处理,危害非常大。”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邢汝明介绍说:“地沟油进入水体会造成水质富氧化,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会使过滤膜设施崩溃,挥发性脂肪酸还会散发臭气,最大的影响是回流餐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p p   如何资源化利用地沟油?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任连海指出,最能实现规模化的是地沟油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此外,还可以利用地沟油中的硬脂酸和油酸生产日用品,用其中的动物脂肪成分做润滑油,混凝土脱模剂乳化液、化工原料多元醇、生物塑料等都是地沟油利用产业链中的产物。 /p p   据了解,生物能源中的生物柴油作为清洁能源,具有润滑性能好,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抗爆性好,燃烧充分等优良性能,是优质的石化柴油代用品,同时由于其可显著减少燃烧污染排放,且生物降解率高达98%,已经成为欧盟碳交易的一种途径,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rong   给北京的地沟油寻找安全出口 /strong /p p   在我国,由于“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限制,地沟油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来源。但由于早期对“地沟油”的监管缺失形成了一条潜在的灰色利益链,使得地沟油能被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量大打折扣,国内绝大部分生物柴油厂因为地沟油供应不足,基本都处于“饿肚子”的状态。 /p p   专委会成立大会上,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鲸环境)也同时宣布正式成立。“绿鲸环境”是由北京市拥有餐厨废弃油脂收运行政许可的6家正规“地沟油”收运企业共同发起组成,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地沟油”行业企业的第一次整合。 /p p   生物柴油国家强制标准《B5柴油》已于今年9月份出台,遗憾的是,北京市尚没有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宋建国介绍,为了给北京的地沟油寻找安全的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多方考察,绿鲸环境选择了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期上下游产业良性组合,形成将北京市“地沟油”在全监管的模式下运往河北,再从河北返销北京成品油市场参与大气治理的新模式。 /p p   会上,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旨在将北京地沟油在物联网全监管状态下运往河北的意向性协议,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绿色能量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将使用北京的“地沟油”生产的畅销国际市场的优质“低冻点”生物柴油返销北京市场的意向性协议。 /p p   “三家公司签订合作意向,目的在于探索既能解决生物柴油企业原料匮乏问题,又能保障食品安全还能参与治理大气污染‘一举三得’的共赢模式。”宋建国说。现场专家评价,通过“绿鲸环境”对这种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模式有望成为在解决食品安全的同时,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全国有效整治“地沟油”的样板。 /p p strong   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自律发展——地沟油彻底“变形” /strong /p p   “让行业协会走上前台,政府立规矩,管理靠协会,这实际也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多项法规明确表示,固体废物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但是专家多是在末端处理技术上各显其能,地沟油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p p   王维平表示,地沟油循环利用的两大系统——收集系统与加工系统,都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同时政府也要对行业适当引导补贴。 /p p   “专委会的成立是生物能源行业企业信用化、规范化、科技化、体系化的新征程,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生物能源行业企业制度建设,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积极意义。”黎东东说。 /p p   在政府政策引导,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支持,企业担起社会责任,净化自身行业发展环境下,本着共同守护“青山绿水”的愿望,通过有效科学的监管手段,在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下,地沟油一定会彻底“变形”! /p
  • 政协委员建议发展油脂回收产业解决“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消费者十分关注的“地沟油”屡禁不止现状,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台盟副主委骆沙鸣在“两会”上建议,可通过大力发展废弃油脂回收再利用产业来解决“地沟油”问题。   目前我国一天产生餐厨废弃物约3000万吨,其中70%被用来当做饲养牲畜的饲料,有一部分废弃油脂成了非法炼制“地沟油”的原料,剩下的一部分与家庭垃圾一起被堆放在垃圾站。科学实验证明,餐厨废弃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泔水直接喂养给家禽或家畜,可间接通过畜禽肉食将一些毒素传递到人体 而由这些废油炼制出的“地沟油”,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   骆沙鸣介绍,针对民众反映强烈的“地沟油”问题,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于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地沟油”的专项打击行动。但由于“地沟油”利润很大,加之目前没有理想的“地沟油”鉴别检测方法,因此仍有人在铤而走险生产销售“地沟油”。如何将“地沟油”清理出市场,成了当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   骆沙鸣认为,治理“地沟油”应堵疏结合。2010年7月,我国开展了包括整治“地沟油”在内的对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并安排6.3亿元对全国33个城市(区)的试点工作给予支持。但由于废弃油脂回收再利用产业发展面临着门槛低、技术落后、原料短缺等困境,致使这项产业至今没有发展起来,试点工作也阻力重重。因此,当务之急是发展废弃油脂回收再利用产业。   骆沙鸣建议,餐厨面包房等涉及饮食的单位在申请开业前,必须提供已签约废弃油脂回收公司的合同书主本,并定期将回收公司付给餐馆等的收据资料检查登记备案。回收废弃油脂的生产企业资质必须要经过严格认证,从收集、运输、保管到再生,都必须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这样,即可保障回收再利用生产企业原料,又能对废弃油脂进行溯源追踪。   对回收来的废弃油脂,骆沙鸣建议可参考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废物食用油处理转化新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将其转化为有机肥、饲料、生物柴油、化工原料以及用于沼气发电的清洁能源等。这样既能降低我国经济发展对石化燃料的过高依存度,也可使废弃油脂的回收再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骆沙鸣认为,大力发展废弃油脂回收再利用产业,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该产业发展列入地方政府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无害化处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环保、质检、工商、市政等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引导,重在常抓、重在机制、重在细节。如对厨房设施设计增加防食物残渣和油脂漏网装置,下水管中设置“回水弯”,使废油总漂在上面,利于收集回收。
  •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解读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
    6月14日,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以&ldquo 关注食品安全 科普服务百姓&rdquo 为主题的&ldquo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rdquo 活动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在内的多名食品安全专家向媒体和公众科普了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并就当前我国广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与媒体和公众的交流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消费者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ldquo 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有的被放大,我们没有吃出病来可能会吓出病来。&rdquo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为大家解读了食品工业为大众生活带来的改变。胡小松教授称,工业化的食品加工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营养、安全和实惠。&ldquo 举个例子,美国大部分的幼儿园、学校,特别是小学,通常不提供鲜榨果蔬汁和新鲜的水果,而是提供加工以后的,在软包装当中,或者软罐头当中的果汁、水果罐头。为什么?这是因为通过温度完全可以杀菌,更利于保证安全。&rdquo   胡小松教授举出多种实例和数据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越来越好,今天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好。我们以第三世界经济收入水平制定了几乎目前达到欧标、美标、日标的几乎最苛刻和严厉的标准体系。我们国家每天有2亿美元的食品走向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国家2010年已经成为超过美国的全球食品工业第一大国。   面对媒体和公众表达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仍心存疑虑时,与会专家认为,在当前越来越好的食品安全状况下,公众仍会感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主要是因为现在公众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同时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造成许多误解,以致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不足。专家们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误解。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儿童牛奶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甚至有的时候高达10种以上,会增加儿童肾脏和肝脏的负担,建议儿童尽量少饮用牛奶。对此,孙宝国院士对牛奶中的食品添加剂做出如下解释:牛奶毕竟不是母乳,里面的营养素缺乏,要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的食品添加剂。&ldquo 曾经有一种国外进口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其中的食品添加剂有46种,一类是各种维生素,从维生素A开始,B1、B2、B6、B12到C、D。维生素是营养强化剂,而营养强化剂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当中的一类。另一类是各种矿物质,补铁的、补钙的、补锌的,又有10多种。还有一些核苷酸和香料,比如香兰素等。从国际上看,一种高档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其食品添加剂肯定在40种以上,例外的那就是低档婴幼儿配方奶粉。&rdquo   针对公众普遍担心的蔬菜水果里农药残留问题,胡小松教授表示,水果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在2005年、2006年以前相对集中一些,大概从2006年前后开始大幅度降低。&ldquo 我们目前吃的水果蔬菜,整体上没有大的问题,那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已基本绝禁。随着农药科学快速发展,现在的农药靶向性更强、对人类危害更低、毒性更小、残留时间更短。&rdquo   针对公众对当前市场上品类繁多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是否比一般食品更安全更有营养的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表示,两者并无多大差别,&ldquo 如果生产者都能按照规范使用农药、兽药,应该说可以保证食品安全。从安全、营养的角度看,是没有差别的。&rdquo   针对大家关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杨晓光研究员表示,目前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各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权威机构,包括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FDA都认为是安全的。&ldquo 这一个新的技术,我们有这么严格的制度和这么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应该能够保证食品安全。&rdquo   针对广受关注的&ldquo 地沟油&rdquo 问题,胡小松教授表示,现在的地沟油都是统一回收,有规定的部门来处理。越来越多的走进了生物柴油,是变废为宝,而且是生物柴油作为能源的一个替代物。这项技术在国家&ldquo 十五&rdquo 攻关就完成了。&ldquo 一句话,管得会越来越严,另一句话是不要太紧张,对我们远远达不到危害。&rdquo   孙宝国院士以曾一度被关心的&ldquo 益海嘉里&rdquo 地沟油问题为例称,事实证明地沟油流入的是化学工业公司做肥皂的,这才是地沟油需要去的地方。&ldquo 做肥皂也好,做生物柴油也好,所谓的地沟油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或者几十年来讲都是这么做的。相信我们国家现在对地沟油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rdquo
  • “地沟油”哪儿去了?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总书记视察南锣鼓巷时在展板前,习近平问介绍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北京市市政管委负责人,“地沟油哪去了?”。负责人回答,北京各区都建了废弃油脂处理厂,年回收废弃油脂10万吨,还有70万吨通过市场化渠道处理。总书记又问:“没有去搞麻辣烫吧?”负责人说,我们在这方面加强了管理和监控。总书记问出了广大中国人的心声,虽然说得是没有去搞麻辣烫吧,但是我们知道“地沟油”回流餐桌都是可恨的。 众所周知,地沟油并不仅仅是来源于地沟,任何从餐厨垃圾、下水道、复炸、变质肉回收、加工来的废弃油都被称为地沟油。地沟油由于其来源和加工过程卫生状态恶劣,所以对人体危害极大,地沟油是使用过的食用油,营养价值已经被破坏掉了,不仅没有营养价值,更是存在酸价高、过氧化值高的问题,并产生苯并芘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导致胃癌、肝癌、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脱发和体重减轻等危害。另外地沟油在回收及加工过程中会掺入重金属、胆固醇、有机溶剂甚至塑化剂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重金属中毒、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各种癌症,由此可见地沟油的危害。 地沟油危害极大,一起又一起地沟油事件另人们感到恐慌及愤怒,期待国家监管部门能做好地沟油的监管,由于地沟油检测研究是在地沟油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并且地沟油来源复杂,内在组分不一,着实给科研和监管部门带来不小的难题,经过大量的研究,北京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曾发布地沟油检测的四大类核心指标: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和特定基因组成,根据核心指标进行的检测能提高检测准确率,但是对设备、操作技术也有较高要求。在地沟油的监督管理方面还是不便于广泛普及。 2011年12月,我国卫生部组织向社会广泛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2012年5月,卫生部表示已经初步确定了4种仪器法和3种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其中智云达多参数地沟油快速检测法位列卫生部确定的3种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之一。地沟油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大量样品,能起到初筛的作用,因而在加强地沟油现场监督检查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尽管在习总书记问地沟油哪去了,没有去搞麻辣烫的时候,负责人说已经做好了管理和监控,但是我们知道管理好地沟油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我们期盼地沟油不要回流餐桌,但现实生活中仍会有这样的担忧。我们也知道做好地沟油的回收,从源头上管好地沟油是最重要的,但是由于非正规废弃油收购企业比生物柴油收购企业给出的价格更具优势,所以一些餐饮企业将餐厨垃圾倒卖给了非正规废弃油收购企业,并最终回流餐桌。所以地沟油的回收仍是个难题,牵涉到法律、法规、技术等其他问题,所以目前做好地沟油检测与鉴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研发出检测准确率高的地沟油检测产品,让地沟油无所遁形,智云达一直在努力。
  • “核磁共振”让地沟油现原形
    盲测试验正确率高达93.8%   正月里,亲朋好友每每相聚,总少不了各种美味佳肴。不过,地沟油却像一只无形的黑手,时不时威胁到老百姓的餐桌安全。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何裕建与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研究员仲维科领导的合作小组,研发出一种新的地沟油检测技术,只要先给油做一个“核磁共振”,便能让地沟油原形毕露。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第一期《中国科学:化学》杂志上。   以分子本质判断油好坏   “一提起核磁,人们会想到在医院里做的核磁检查。其实,这种技术在化学界的应用更加广泛。”何裕建告诉记者,食用油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中会发生化学位移,在不同的分子环境中氢原子的位移程度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氢原子经过核磁后化学位移谱图的差异来判断食用油的成分好坏。   据了解,食用油的化学本质是甘油三酯,即以甘油分子为骨架,通过酯键连接三个分子脂肪酸。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状态的不同是食用油和地沟油的主要差异之一。   “食用油的主要营养价值在于脂肪酸的种类和不饱和度。如果油脂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化学键断裂,不饱和度降低,并有聚合物产生,则预示着油脂质量的下降。”何裕建表示,这是判断油类好坏的重要依据。   这种通过分析油脂分子的内部结构信息来鉴定地沟油的技术此前并不多见。   研究小组的博士生蔡波太介绍说,有研究者利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技术,通过检测油中是否含有高温、煎炸后产生的高聚物或外来杂质来判断油是否被使用过。“这些方法就是先为地沟油下一个定义,列出它的特征,然后具备这些特征的油就是地沟油。这往往会让很多种类复杂,甚至做工‘精细’的地沟油成为‘漏网之鱼’。”   12项指标查漏补缺   “我们将60多种食用油和地沟油分别进行了核磁测定,然后建立一个图谱库。”何裕建表示,通过对比分析正常食用油和地沟油的相关核磁谱化学位移数据,共发现有12个差异较大的地方可供鉴定。   “我们通过核磁来检测油的化学结构是否完整正确。用这个方法检测,只要油分子结构完整、饱和度符合标准且无杂质峰,就是好油,否则就是坏油。”何裕建告诉记者。   “在做样品检测时,这12个指标有时会出现矛盾,即有的指标显示受检的油是好油,有的则显示其可能是地沟油。”蔡波太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多变量数据处理方法能帮助作出“更科学、更公正、更可靠”的判断。   为检测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盲测试验,正确率分别达91.9%和93.8%。比起同类检测技术,该正确率相对较高。   “有的技术盲测率有时也很高,但这只是针对某些外来特征物进行检测。地沟油成分复杂,有时甚至一个厂家或商贩每批生产的地沟油成分都大不一样。这样做出来的结果不太可靠,应用核磁谱检测油分子本身的品质则不存在此问题。”何裕建表示。   推广之路还需时日   核磁谱检测方法有望为制定全国统一的地沟油检测标准打开一扇窗。不过,该技术在推广时仍面临一些难题。   据了解,运用该技术检测一个样品,一般至少要半个小时左右。同时,检测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蔡波太介绍说,购置一台600兆的核磁共振仪器需要几百万元,同时操作过程专业性很高,普通民众无法自行完成。他认为,仪器设备操作的专业性是限制该技术推广到民间的主要因素。   不过,何裕建表示,如果一次性处理大批量的样品,核磁检测的成本会大大减低。“成本可能也就几块钱,每个样品相对花费的时间也短得多。”   何裕建告诉记者,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在技术的民用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假以时日,更快速、简便和成本低廉的地沟油现场检测方法将被执法人员和普通民众掌握、使用”。
  • 台湾再次掀起地沟油事件,地沟油快检成热点
    地沟油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进入市场的“决心”,近日,台湾黑心油又现,强冠公司拿废弃食用油回锅成食用油,再次让民众闻油色变,医生也提醒,长期食用废弃食用油会提高心血管疾病、肠胃道肿瘤及肝肿瘤风险。那么,如何选购安全食用油?有专家表示,油品分调和油、配方油及纯油3种,标示、成分都要写清楚,进口油品有产地,也要标出来,消费者需要注意这些信息。食用油一定要放在阴凉通风处,如果油味道已出现异样,表示油质已裂解败坏,对健康有威胁,不要再吃了。今年9月3日,在百度世界大会上,董事长李彦宏在其演讲中再次提到一度颇为神秘的“百度筷搜”。这次“筷搜”不再是“概念”而成了产品。在展示现场,这款便携式健康生活智能设备赚足眼球,它看起来和一日三餐的普通筷子没什么差别,却拥有智能检测地沟油、饮用水酸碱度和水果甜度、品种和产地等特色功能,可连接智能手机,随身携带使用。而此前,CCTV10科教频道《我爱发明》——地沟油现形记,曾经专题报道智云达的“地沟油”多参数综合快速筛查试剂箱。这款多参数综合快速筛查试剂盒是卫生部推荐的 3种可现场使用的“地沟油”快速检测方法之一。它操作简单,样品不需要前处理,操作简单,可对各种“地沟油”进行快速筛查。这也是一直以来智云达竭诚为消费者服务的见证。消费者如有需要可以考虑购买地沟油相关快检产品,我们都期望,我们的食用油不再让我们焦虑,做好自己的功课,或许比等待相关部门的鉴定更加有效。
  • 中石化的“地沟油”是如何流入市场的
    中石化汽油门事件截止目前已经影响到上万辆汽车。中石化分站也发生多起车主围堵加油站和大楼事件。据悉,中石化所出售的红色汽油锰含量超过9.8%,是正常含量的98倍。严重超标的锰造成发动机内活塞连杆、活塞环等部件的严重腐蚀。上万汽车受损,此次事件总体损失超千万”。   印象中,中石化一向是以“硬派小生”的角色示人的,面对舆论监督和民众质疑,从来都是高昂起“油老大”尊贵的头颅,要么是不理不睬、我行我素,要么是振振有词、强势反击。然而,这次却大出人们的意料,中石化一改往日强硬的作派,居然主动屈尊向媒体示好,给受害者理赔。   为什么呢?因为中石化这次做了伤天害理的“亏心事”,伤及了众多车主的切身利益——旗下的河南石油分公司,让“问题汽油”流入了市场,造成当地大批的车辆“瘫痪”。试想,捅了这么大的娄子,舍弃了情理、诚信、甚至市场法则,其还强硬得起来吗?   前不久,来势汹涌的地沟油事件,让全国民众胃口大伤。当人们还未从“胃痉挛”的疼痛中缓过劲来的时候,上万辆汽车又因喝了中石化的“地沟油”,造成故障而“瘫痪”。尽管中石化亡羊补牢,给病车又是“洗胃”,又是“输液”,又是理赔,但是,“地沟油”给车辆带来的永久伤病“清洗”得掉吗?“地沟油”给车主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仅用一点油品能“补偿”得了吗?   也许,让“地沟油”流入市场,中石化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检验“国Ⅲ乙醇汽油”的质量。试问,在未验证汽油质量的情况下,就贸然在河南全省推广,中石化是在拿百姓的车辆当试验品吗?   在河南汽油市场发生的“地沟油”事件,是否真正惊醒了中石化?虽然其表现出了“知错就改”的积极姿态,并且补救善后措施快速跟进,但是,至今还没有拿出实质性的举措来,特别是对汽车喝了“地沟油”留下的系列“后遗症”,没有拿出应对之策。为此,笔者给中石化一个善意的提醒: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石化应低下高傲的头颅,多几分理性,少几分张狂,学会敬畏市场,尊重消费者,这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市场法则。
  • “地沟油”变“航空油”靠谱吗?
    打破砂锅   让中国消费者闻之色变的地沟油在别人眼里却可以“飞上天”。7月中旬左右,2000吨产自上海的废弃油将被荷兰航空的技术人员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开始它们的“飞天之旅”。请关注—   废弃油变身航空燃油上天的消息迅速引起网民关注,“地沟油”变“航空油”到底靠不靠谱?中国公司是否具有完整“变油”技术?废弃油“上天”能否阻击地沟油“上桌”?   废弃油“飞上天”可行吗?   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废弃油中含有大量的动物油脂,这些油脂在经过提纯、化学反应等特殊处理后,可以加工成为0号生物柴油,这一工艺在上海中器、绿铭等企业均可完成 进一步处理后,可使其燃烧值等指标达到飞机燃料油的标准,生产成为航空生物煤油。   据悉,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与荷兰皇家航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绿铭将为荷兰皇家航空提供由废弃油转化成的“0号生物柴油”1万多吨,不久后第一批油即将发货,经过荷兰公司的技术再处理后变为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   荷兰航空旗下的某生物燃油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德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从去年开始荷兰方面已经在中国积极寻找废弃油原材料的供应,且对来自中国很多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非常满意。目前公司主要关注中国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比较多、食用油消费量高,废弃油的产量也相对较多。除了中国,公司还从北美以及欧洲其他国家进口废弃油原材料。   而荷兰航空并不是唯一一家将废弃油“飞上天”的公司。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英国已有航空公司尝试了将动物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油,并进行了试航 2011年,英国汤姆森航空公司也尝试将飞机其中一个引擎中的燃料,改变成废弃油处理成的燃料油,实现了试航成功 2012年6月,荷兰航空的“废弃油”航班也开始执飞洲际航线。   中国飞机为何不能“喝”“地沟飞机油”?   中国公司炼地沟油为何不“喂”中国飞机?中国地沟油只能通过出口“上天”吗?是否因为炼油成本过高公司不愿干?还是技术问题?一时间,网民质疑声四起。   记者采访后发现,没有实现大规模推广,主要和三个方面原因有关:   其一,技术成熟度不够。德克介绍,从“0号生物柴油”到航空生物煤油需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这一步工艺要求较高。记者发现,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环保公司能将废弃油处理成“0号生物柴油”供船舶、汽车等作为燃料油使用,但将“0号生物柴油”升级为可供飞机直接使用的航空生物煤油,技术并不成熟。   其二,转化成本较高。目前来看废弃油“上天”尚处于试验阶段,因成本过高而没有大规模推广。德克介绍,航空生物煤油的燃烧值和普通燃油基本相同,但生产成本较高,此前一直为传统燃油的三倍左右 现如今公司进口大量的废弃油原料,和合作方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但成本也仍在传统燃油之上。   其三,原料不足。“有了纯熟的技术,也难以让废弃油大量‘上天’。”绿铭执行总裁张英文表示,在很多城市,与“无本万利”的收油“游击队”相比,生物柴油处置企业收购原料的价格不具备吸引力,因此一些小餐饮企业将废弃油纷纷倒卖给了“游击队”最终回流餐桌,正规企业反而“吃不饱”。   德克也表示,非法收购者收购地沟油的价格比合法的厨余垃圾回收公司高,所以生物质燃料公司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如果我们能保证稳定便宜的地沟油原料供应,那么生物燃料的价格就能大幅下降,并更具有竞争力。”   “上天”消灭“上桌”,能否实现?   网友纷纷说,如果废弃油都“上天”了,能实现大规模推广,岂不是地沟再无油可捞?到那时,地沟油就真的能消失无踪影。   专家认为,为了让废弃油“上天”而非“上桌”,政府和企业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从源头上管控,保障正规生物柴油转化企业的原料供应。近段时间以来,上海、北京等各地纷纷开始了新尝试。例如,对废弃油的产生和回收进行“全程监控”,在餐馆后厨安装摄像头,为储油桶装上GPS设备等,借以减少废弃油“入地沟”再“上桌”的可能性。   同时,网友说,应借鉴国外经验,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法规来打击地沟油的非法收购,让“游击队”不敢收油。此外,还可以给予生物质燃料企业更多的支持和补贴。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就能提高从餐饮单位收购废弃油的价格,与“游击队”打起价格战。   “如果废弃油都能‘上天’,既能使地沟油远离中国人的餐桌,也同时生产出清洁的生物燃料供给航空业,提升其环保性。这对中国的政府、老百姓、餐饮安全和航空业来说,都是共赢的。”德克说。   张英文表示,公司打算先与国际上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废弃油原料,进行利润分成 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形成一个合资企业,将技术引进国内。“我们估计在今年国庆前后引进这样的技术,到时国内航空公司也能购买并直接使用我们的油了。”
  • 荷兰将在华购2000吨地沟油造飞行用油
    不让地沟油上桌,那就让它们上天吧!   荷兰航空将在中国购买2000吨地沟油,转化成航空用油,其一年需求量为12万吨   就在“地沟油”因危害餐桌安全而成为国内社会公害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地沟油在别人眼里却可以“飞上天”。   网友纷纷说,如果废弃油都“上天”了,能实现大规模推广,岂不是地沟再无油可捞?到那时,地沟油就真的能消失无踪影。   7月中旬左右,2000吨产自上海的废弃油就将开始它们的“飞天之旅”,在通过报关等手续后,这些油将被荷兰航空的技术人员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   在2011年11月,荷兰航空就来中国采购样品,提出从山东青岛带走20吨地沟油样品回去试飞。如果可以使用,将每年从中国采购12万吨地沟油。   去年来考察   带走20吨地沟油样品   据介绍,荷兰航空使用的地沟油燃料是由DynamicFuels公司通过SkyNRG提供。SkyNRG成立于2009年,是由荷航、北海集团和春协合作组成的一家生物燃油公司。   2011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一架波音737飞机搭乘着171名乘客,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巴黎,荷兰航空成为全球首家使用生物燃料进行商业飞行的航空公司。   为了拓展货源。2011年11月23日,荷兰地沟油航班运营方委派商务代表赴中国采购样品,提出从青岛带走20吨地沟油样品回去试飞。   SkyNRG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德克克罗内梅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从去年开始荷兰方面已经在中国积极寻找废弃油原材料的供应,且对来自中国很多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非常满意。目前公司主要关注中国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比较多、食用油消费量高,废弃油的产量也相对较多。除了中国,公司还从北美以及欧洲其他国家进口废弃油原材料。   地沟油“上天”   英国航空公司也在尝试   据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地沟油航班的开始起航,荷兰国内对地沟油原料制成的航空燃油需求量非常大,远远超出当地的提供能力。   据悉,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与荷兰皇家航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绿铭将为荷兰皇家航空提供由废弃油转化成的“0号生物柴油”1万多吨,不久后第一批油即将发货,经过荷兰公司的技术再处理后变为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   2011年,荷航还宣布,从9月份起,启用以生物煤油(即俗称的“地沟油”)为燃料的客机执飞阿姆斯特丹至巴黎的航班,以减少碳排放。   而荷兰航空并不是唯一一家将废弃油“飞上天”的公司。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英国已有航空公司尝试了将动物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油,并进行了试航 2011年,英国汤姆森航空公司也尝试将飞机其中一个引擎中的燃料,改变成废弃油处理成的燃料油,实现了试航成功 2012年6月,荷兰航空的“废弃油”航班也开始执飞洲际航线。   本组文据新华社、《半岛都市报》   释疑   德克曾表示,由于原料成本和技术问题,该公司的这种地沟油燃油的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油的3倍多。因为价格原因,目前荷航采取了50%地沟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   但荷兰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家小、人口少,吃油也不多,地沟油原料严重不足。据SkyNRG公司来华负责采购地沟油样品的商务代表称:“我们每年需要12万吨地沟油,有长期的、大量的需求。”   为何到中国买地沟油?   荷兰国家小,吃油少   买的其实不是地沟油?   是经过处理的生物柴油   链接   防堵“地沟油”   国内还在想笨办法   为了防堵“地沟油”流向餐桌,云南昆明市近期出台“禁散令”。   据不完全统计,除昆明之外,北京、海南、青岛、西安、乌鲁木齐等多地为防堵“地沟油”,都明令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云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专家柴剑波表示,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地沟油”检测标准,所以各地只能采取禁散这样的“笨办法”,来防止“地沟油”流向餐桌。   业内专家介绍,餐饮服务单位的餐厨废弃物,经过非法提炼与加工,形成了“地沟油”,然后又通过“回收油”“潲水油”等散装形式,重新流向餐饮企业的餐桌。柴剑波认为,“禁散令”只是堵住了“地沟油”的出口,要斩断“地沟油”的黑色利益链条,必须要管好“入口”,即餐厨废弃物。   “他们采购的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沟油,实际上它是我们所说的0号生物柴油,是地沟油进行加工后的成品。”青岛某生物能源科技开发公司副总经理郑德华说,在荷兰,当地的地沟油实际上都是废油脂,因为国外地沟油处置比较先进,不会像国内这样地沟油会被随意倒进下水道,掺杂各种垃圾、杂质,还需要工人像掏垃圾一样先掏出来,然后送进生产线去做工艺处理。   郑德华说,目前收购一吨地沟油的成本大约是4500多元,处理成本约为1500多元,再加上运输、检验等成本,一吨地沟油加工成生物柴油后的出厂成本在6500元上下。   据他分析,6500元一吨的价格,对荷兰方面来说,他们会觉得比较高。因为荷兰地沟油的收集都是政府出钱资助企业收集,因此不需要承担高昂的收集成本。
  • 地沟油的检测方法为何“都不可靠”
    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现在美国从事食用蛋白质的研发工作,通俗点说,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做饭”。   通过公平有效的方式对地沟油的合理用途进行补贴,让加工地沟油的不法商贩无利可图,才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多人不能理解: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就找不到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地沟油?   准确地说,公众所说的“检测地沟油”,实际上是判定一种油是地沟油还是正常油。“检测”,必须是针对一种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的分析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完全是两回事。   要把检测一个指标的方法作为判定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必须要做到:不冤枉好油,也不放过地沟油。目前的方法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有一种方法是检测油中的电解质,因为烹饪过程中会加入盐等电解质,而没有使用过的油中不含有。一旦检测出电解质含量比较高,就是地沟油。但是,如果一批地沟油只是炸过薯条或者油条的,那么它也完全可能不含有电解质。结果就会是:明明知道它就是地沟油,但就是“检测”不出来。   此前报道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胆固醇,主要是植物油的地沟油也完全可以过关。而多环芳烃,如果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含量也不会高。   要可靠地检测一种东西,就需要这种东西有相对明确一致的组成与性质。地沟油并非如此。作为一种“废料”,其组成千差万别。狭义的地沟油是从地沟里捞出来的油,后来扩展到潲水里回收的油,现在还有废弃的动物内脏炼出的油。   更广义一些,只要是使用过的油都算是地沟油,比如火锅行业的“老油”有时也被当作地沟油。此外,把地沟油掺杂到正常油中,更可以控制任何一个指标的数值,使之符合“检测标准”。   所以说,地沟油本身没有一致的“标准”,“好油”也各不相同。要用一种方法来可靠地进行“判定”,理论上的可行性就很低。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一种油是否含有害物质。只要含有任何一种有害物质,不管它是不是地沟油,就是不合格产品。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对地沟油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一一检测,任何一项不合格就判定为“地沟油”,或者至少是“不合格的油”。   但这种思路没有现实意义。按照地沟油的不同来源,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能有几十上百种。即使我们挑出“最有害”“最常见”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任何一种检测,不管有多简单,也需要设备和检测人员。   一项常规检测,几十上百元的开销并不出奇。几十项检测,总的花销就是一笔巨款。再考虑到这样的一次检测可以代表多大的一批油,就不难理解:经过这样检测的油,谁还吃得起?   把“检测地沟油”作为解决地沟油的必需,本身就走错了方向。 “地沟油”并非中国才有。在任何用油烹饪的地方,都必然产生废弃的食用油---也就是广义上的地沟油。世界其他地方也都没有“地沟油检测方法”,甚至也没有人去做这种研究,但他们也并没有“地沟油流回餐桌”的问题。   即使有了可靠的检测方法,也只是对正规的食用用油销售渠道容易实施。而实际上,新闻报道中的地沟油往往是流向了路边摊、小餐馆或者食堂。这些小规模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明知故用”,在监管他们的诸多困难之中,能否检测地沟油也并不是关键。   要杜绝地沟油流回餐桌,检测、查处、打击,都只是头痛医头的手段。地沟油本身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有机物,流回餐桌其实是“资源放错了地方”。它可以转化成生物柴油,可以成为化工原料。地沟油没有进入这些合理的处理渠道,只是作为工业原料的价格无法与流回餐桌竞争。   从全社会的角度,地沟油流回餐桌带来的社会问题,加上查处打击地沟油所花销的成本,应该要超过这一价格的差异。参考国外的做法,通过公平有效的方式对地沟油的合理用途进行补贴,让加工地沟油的不法商贩无利可图,才是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 探访扬大检测中心 追踪地沟油真相
    近日,厦门口岸发现台湾&ldquo 地沟油&rdquo 食品,味全、珍味、85度等多家知名品牌被曝使用当地一家工厂提供的地沟油当原料超过1年,上海、厦门等地已经发现并下架大量问题产品。事件公布后引发市民广泛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能否检测?针对这些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扬州大学测试中心专家张明主任。   1 到底什么是地沟油?泛指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   什么是地沟油?对于老百姓来说,地沟油似乎就是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经过简单加工以后提炼出来的油。   张明认为,地沟油泛指的是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以及油炸食品的油使用后又再次回到了餐桌。   地沟油的来源极其复杂,&ldquo 有的是来自屠宰场的动物废弃物,有的甚至是被人遗弃后不能使用的各类变质的肉制品,有的是用于工业原料的猪皮等物,甚至还有饭店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rdquo   地沟油之所以如&ldquo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rdquo ,张明认为,一是因为地沟油来源复杂,重新进入餐桌后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会产生&ldquo 恶心&rdquo 的感觉 另一方面,商家将这些不值钱、相当于垃圾的原材料,用于赚钱谋取暴利,这是一种不法的手段 更关键的是,地沟油的确会产生诱发癌症的物质。   在检测专家张明看来,理论上的地沟油由于存在二次提炼,通过反复加热和高温过程加工,将会产生一种不良物质&mdash 多环芳烃,这是一个容易诱发癌症的有害物。   然而,是不是有了多环芳烃的食用油就是地沟油,或者说没有多环芳烃的食用油就不是地沟油,对此,张明表示,&ldquo 问题不是这样简单。&rdquo   2 地沟油能不能检测?精加工后能躲过常规检测   &ldquo 现在经过精加工后的地沟油很难辨别。&rdquo 张明表示,虽然目前来说,很多人都在从事地沟油检测的研究,但是部分精加工后的地沟油,有些几乎可以用&ldquo 以假乱真&rdquo 来形容,即使用仪器也很难检测出来部分指标。   那么这些精加工的地沟油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张明告诉记者,地沟油精加工的过程中,都会将油脂等加温融化,用水洗掉皮毛等大块杂物,去水去杂质后,还会对油品进行精馏,通过这一方式,其含有的可诱发癌症的多环芳烃等沸点低的有害物质经过汽化、沉淀、去杂质,就无法检测出来。   至于网上流传的&ldquo 看颜色、闻气味、听响声&rdquo 等方法来辨别地沟油,张明告诉记者,餐厅将重复使用的油用滤纸进行过滤,再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后,从外表上看,这些地沟油几乎与普通食用油无异,但当中溶解进入油内的多环芳烃其实都被人食用了。   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一些企业通过反复熬制的方法除了让地沟油没有异味以外,还让地沟油的酸价降下来。这样做出来的地沟油不但从外观、气味上能&ldquo 以假乱真&rdquo ,甚至能通过这一方法逃过相关部门的常规检测。   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酸价越低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对此,张明说,&ldquo 酸价低,又怎么能区别是地沟油,还是真正的好油?&rdquo   3 地沟油为何难检测?至今尚未有国家统一标准出台   地沟油检测为何如此之难呢?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几年前,卫生部就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ldquo 地沟油&rdquo 检测方法,并且于2012年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但是目前国内尚未有检测地沟油的统一标准。   张明表示,根据现行的《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关于食用油的理化指标检测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和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多环芳烃。&ldquo 针对上述指标,即使是地沟油炼出来的油也都可能是合格的,根本无法针对地沟油进行辨别性的检测。&rdquo   &ldquo 就目前而言,国内尚未有检测地沟油的统一标准,仅凭肉眼或味觉难以分辨,就连技术部门也需要通过多种测量与综合分析才能鉴别得出。为了规避相关检测,地沟油生产商可能会提升技术加工工艺,来规避对地沟油部分成分的检查。&rdquo   为什么台湾能够查出地沟油?相关的事件,在大陆也有所报道。对此,张明指出,这些案件的曝光,基本都是从源头查出的。查清了供货源头,地沟油事件也就水落石出。   4 国标为何迟迟不出台?地沟油由于来源不同,难界定   张明认为,地沟油检测标准迟迟未能出台,与地沟油的标准界定较难也有很大的关系。   &ldquo 毕竟这不是像检测细菌超标、重金属超标那么容易。&rdquo 他补充说,地沟油由于来源不同,如何确定检测标准是一大难题。   &ldquo 如地沟油经过人为特殊处理后,检测发现并不是所有地沟油样品都含有多环芳烃。&rdquo 张明表示,此外用基因检测的方法,可以检测出植物油中是否含有动物油脂,但是基因检测的方法成本相当的高,而且更加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对于厨房内的产品,就存在检测难的问题。   多环芳烃生活中很容易产生   对于反复加热生产地沟油,容易产生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张明解释,其实在生活中这一物质也很容易产生。   &ldquo 有机物燃点一般在400摄氏度左右,当温度超过200摄氏度以上,但是尚未达到400摄氏度时,就会产生多环芳烃一类物质。&rdquo 张明解释,平时在使用锅具做菜时,油烧到冒烟了就很容易产生多环芳烃,抽烟、烧秸秆、汽车的尾气,包括汽车轮胎与地面摩擦都有可能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
  • 我们有烟草院士 却没有地沟油院士
    地沟油问题,似乎已经成为最大的中国难题,由于未找到检测技术,各地地沟油仍是猖獗,某地甚至发生了学生怒砸涉嫌使用地沟油的学校食堂。继上次公开征集的地沟油检验方法被证明不靠谱、无法检测出地沟油之后,卫生部近来又征集到了数十种新方法。广东省药监局已经委托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开展“地沟油”快筛技术研究,目前已经进入专家论证阶段。(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其实也不是方法不靠谱,而是地沟油太狡猾,对手太强大,每发现一种检测的新方法,造地沟油的就会改良地沟油,而让它符合新的检测标准。就这样玩躲猫猫,检测地沟油的,老是躲不过造地沟油的,明摆着就是地沟油,你就是检测不出来,比真的食用油还像真的,这是件挺让政府部门和科学家脸红的事情。但愿这一次征集到的方法真的靠谱。   不可否认中国科学界、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让人尴尬的失语和缺位。有关部门一直在向社会征集方法,看起来好像是很尊重民间的智慧,可不得不反思一下,那些靠纳税人的钱供养起来的科学家们,靠财政供养起来的研究员、研究机构们,这一次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没有发挥作用,而任由地沟油生产商的嘲弄。   不说别的,就说前段时间先后公开名单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今年,中科院新增选了51名院士,工程院增选了54名,加起来有100多名,可是,查阅这些院士的简历可知,这100多名新增院士中,没有一个是研究地沟油、或是在检测地沟油上作出贡献的院士。地沟油问题这么严重,可没有一个院士在检测地沟油上向社会作出了贡献,去证明科学的力量。相反,倒是早几个月前传出一个丑闻:明明餐桌上很多地沟油了,可一位院士接受采访时还说“地沟油不可能回到餐桌”。食品安全方面的院士不仅不研究地沟油的检测技术,反而替地沟油打掩护,真让人不可思议。   没有出一个研究地沟油的院士,倒是出了一个烟草院士,一时引发舆论大哗--明为降低烟草危害,可很多科学家说这是伪科学,没有技术含量,实际上只会促进烟草的销量。限烟禁烟之下,为什么工程院竟然会选出烟草院士?可想而知,因为研究这个领域,有企业提供的很多科研经费,烟草堪称当下最赚钱的行业。为什么没有地沟油院士呢?答案也很简单,做这个可能没那么多经费,找不到课题。这就是利益驱动。科学奖励机制的错位下,我们会有烟草院士,而没有地沟油院士。   期待下一次院士增选的时候,出一个地沟油院士吧。别依赖向社会征集,这事儿,本就该是院士们研究的。谁研究出这个问题,从贡献上看,我觉得不仅可以给他个院士,获个诺贝尔奖都不为过。
  • “地沟油”华丽转身 成航空燃料“新宠”
    中国“地沟油”能否成为全球化生物燃油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将成为业界和公众关注的下一个焦点。   新闻回放   荷兰航空公司洲际航线首次使用“地沟油”燃料   6月19日,荷兰皇家航空公司首度启用一架以生物燃料为动力的波音777-200型客机执飞洲际航线,目的地是巴西里约热内卢。据新华社报道,该公司使用的生物燃料,正是以餐厨废油即俗称的“地沟油”为原料提炼、加工而来。   荷航曾经于去年9月开始利用以生物燃料为动力的客机执飞阿姆斯特丹至巴黎的短途航线,这些生物燃料和此次执飞洲际航线的客机的燃料一样,都是以餐厨废油为原料提炼、加工而来的。   核心关注   “地沟油”成为航空燃料“新宠”   据搭乘该航班的荷兰基础设施与环境国务秘书约普阿斯玛透露,从2013年起荷兰政府官员的公务出行将尽可能多地搭乘生物燃料航班,同时“也包括政府自己的飞机”。据了解,此前一天,加拿大航空公司在一架空客A319客机上也采用50%以“地沟油”为原料提炼的生物燃油进行了首次从加拿大多伦多到墨西哥的长途洲际商业飞行。   据悉,此次两家公司的生物燃料均采用生物燃料和标准航空煤油以各自50%的方式来实现可持续飞行。其中生物燃料是由用过的烹饪油,二手食用油,即餐厅、小吃店和其他食品加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油脂。   “我们认为,为了减少飞机航行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航行,使用生物燃料是有效的方法。”荷航部门总经理卡米尔厄尔林斯向媒体介绍说,“我们知道使用餐厨废油并非万全之策,所以我们还将持续关注其他生物燃料。我们确信未来市场上将会有更多的生物燃料可供选择,燃料价格也就会下降,为我们大规模使用生物燃料提供可能。”   根据欧盟相关要求,荷兰航空运输业应在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则为自己定下了至2020年将单位里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的目标。   中国或成为“地沟油”原料主产地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地沟油”变身生物燃料技术标准日臻完善和成熟,“地沟油”若想在航空业大面积使用并实现市场化,原料的供应将成为关键。中国被认为是有丰富“地沟油”原料的产地。   研究人员表示,从现有技术看,生物柴油是地沟油的很好归宿。变身后,除了可用作能源产品,如车用柴油、锅炉燃油等,还可用作高档的化工原料,如增塑剂、环氧甲酯生产原料等。那么,1吨地沟油能转化为多少生物柴油呢?根据湖南省林科院的研究显示,理论上转化1吨原料可以获得将近1吨的生物柴油产品。   2011年,负责为荷航提供生物燃油的SkyNRG公司曾专门通过代理公司到青岛一家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民营企业考察,中国“地沟油”能否成为全球化生物燃油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将成为业界和公众关注的下一个焦点。   专家解读   “地沟油”安全性不亚于普通航空燃料   对于使用“地沟油”提炼的生物柴油,中国民航学院教授李晓津认为这种燃油在安全性上不逊于普通的航空燃料,而且还将成为民航业的发展趋势。   据专家介绍,从现在来看,使用地沟油这种生物燃油,从安全上来说是没问题的,可以保障航空飞行的正常运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许多实验工作,特别是考虑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天气、气温、气压,特殊情况下生物燃油能不能燃烧还得做很多实验,但是从长远来看,使用生物燃油确实可以更好的保证我们民航业的发展。   成本达普通燃料3倍但环保效益更高   目前从实际应用来看,荷兰皇家航空公司采取了50%“地沟油”燃料,50%化石燃料进行混合。而且地沟油燃料采购并不便宜,这种新型燃油的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油的3倍之多。   价格高,为什么还要用?其实,荷兰人考虑更多的是一笔环保账。根据欧盟要求,航空公司必须减少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地沟油”燃料恰恰能实现这样的要求。中国民航学院李晓津教授解释说,飞机在飞行的时候要大量消耗航空煤油,而使用生物燃油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要强于航空煤油。   有资料显示,在0号柴油中,若以10%的比例添加生物柴油,在汽车行驶同样里程之后,所排放出的污染气体比不添加生物柴油时减少50%左右。此外,燃用生物柴油的车辆尾气中有毒有机物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仅为石油柴油的十分之一,颗粒物只有石油柴油的五分之一,且生物柴油没有铅及有毒物质的排放。   我国发展生物航煤还有几道门槛   加拿大航空和荷兰航空两家的生物燃料采用的原料都是烹饪油“地沟油”。对此,不少国内的业内人士憧憬,这或为中国的“地沟油”问题提供解决渠道。然而一位长期研究生物航煤的专家表示:“我国的地沟油根本就没有回收渠道,更何况,油料本身都没有经过分类,沉淀物过多,利用成本太高,燃料来源与经济性问题依然是生物航煤大规模发展的门槛。”   新闻延伸   云南出台全国唯一“地沟油”管理指导意见   今年“五一”前夕,云南省《做好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关于地沟油管理方面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区域示范、特许经营、限定行业、鼓励应用、分步推进”的指导方针,有序推进地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推广使用,有效解决地沟油出路问题。   4月底出台的《指导意见》共有十一条,内容涵盖了地沟油、生物柴油的监管及政策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地沟油只能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统一交售给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用于制取生物柴油。地沟油禁止用于生产食用油、饲料油,禁止跨省运输和流通,以彻底切断地沟油回流餐桌饮食品市场的通道。”并提出,“到2015年,争取全省地沟油制生物柴油产量、应用量达到5—10万吨,初步实现地沟油制生物柴油规模化、产业化。”
  • 谁能脱下地沟油的“隐形衣”
    地沟油,几乎成了中国当下日益严峻的食品问题的代表,“地沟油检测”更是热门话题。   从去年12月开始,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两次向全国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5月22日,卫生部透露,已初步圈定了7种检测方法,正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考核,但目前仍未公布具体细节。   许多人不能理解: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就找不到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地沟油?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岂不是无法解决地沟油的问题?   难寻“标准版”   准确地说,公众所说的“检测地沟油”,实际上是判定一种油是地沟油还是正常油。“检测”,必须是针对一种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的分析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完全是两回事。   要把检测一个指标的方法作为判定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必须要做到:不冤枉好油,也不放过地沟油。目前的方法都无法单独做到这一点。   比如说,有一种方法是检测油中的电解质,因为烹饪过程中会加入盐等电解质,而没有使用过的油中不含有电解质。这样,如果检测出电解质含量比较高,就是地沟油。但是,如果一批地沟油只是炸过薯条或者油条的,那么它也完全可能不含有电解质。结果就会是:明明知道它就是地沟油,但就是“检测”不出来。   此前报道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胆固醇检测法,主要是植物油成分的地沟油也完全可以过关。而多环芳烃,如果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含量也不会高。   要可靠地检测一种物质,就需要这种物质有相对明确一致的组成与性质。地沟油并非如此。作为一种食品“废料”,其组成千差万别。   狭义的地沟油是从地沟里捞出来的油,后来扩展到潲水里回收的油,现在还有废弃的动物内脏炼出的油。更广义一些,只要是使用过的油都算是地沟油,比如火锅行业的“老油”有时也被当作地沟油。除此之外,把地沟油掺杂到正常油中,更可以控制任何一个指标的数值,使之符合“检测标准”。   目前,地沟油检测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地沟油没有标准品。   据了解,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已着手建立全国唯一的地沟油样本库,目前已收集到1000多种样本,有从五星级饭店里收的“老油”(多次煎炸食物的食用油),还有地沟油掏捞者一起取来的泔水油,以及在生物柴油厂收集的混合油等。   这些“地沟油”被配制成考核样品,对地沟油检测方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予以验证。   但是,地沟油本身没有一致的“标准”,“好油”也各不相同。要用一种方法来可靠地进行“判定”,理论上的可行性就很低。   不论什么检测方法,都需要标准品。比如,纯的橄榄油有各种成分的含量指标标准和要求,但是地沟油的生成过程复杂,炸10次还是20次是没有办法鉴定的,更没有办法判定什么才是“标准”的地沟油。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一种油是否含有害物质。只要含有任何一种有害物质,不管它是不是地沟油,就是不合格产品。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对地沟油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一一检测,任何一项不合格就判定为“地沟油”,或者至少是“不合格的油”。   这样当然可以保护我们,但这种思路没有现实意义。按照地沟油的不同来源,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能有几十上百种。即使我们挑出“最有害”、“最常见”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外国,食品废料基本都是进入工业生产领域,并且有相关严格的操作标准和要求。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食品废料进入食品生产领域,这样,地沟油的检测也没有相关经验借鉴。例如在日本,对于食品废料有明确的处理渠道,同时,违法成本很大。不敢说食品废料百分之百不会回流餐桌,但极少。   推广实施难度大   在卫生部找到的检测方法里,包括4个仪器法(即3个质谱法和1个核磁共振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即1个试剂盒法和2个紫外光谱法)。   详细来说,质谱法就是分析离子的电核和质量比,分析有机物的构造和原子成分。具体操作来说,是把地沟油样本进行电离,打成离子,将得到的参数和标准品(“几乎不存在的”地沟油标准品)进行比较。   质谱法的成本较高,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的仪器成本,操作和日常维护费用高。   核磁共振法的仪器成本大大高于质谱法,而且对于检测目标的纯度要求极高。例如,在县级城市的商检基层单位,用这样昂贵的仪器是不现实的。   试剂盒法是用来检测特定基因的,每次检测大概需要30元到90元左右。这种方法的检测成本较小,但是单一方法检测地沟油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几种方法综合检测考虑。   试剂盒法的检测也有缺陷。特定基因的检测需要一系列的分子水平的工作,而且如果目标检测物标志性的分子不存在于地沟油中,就无法得出结论。   紫外光谱法,是用来检测胆固醇的,检测时需要购买并设立标准品,可以按照需要由国家下发,使用分光光度计来衡量,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   说到人员培训和设备、成本方面。任何一种检测,不管有多简单,也依然需要设备和检测人员。检测员至少需要大学毕业才有学习的基础。一项常规检测,几十元、上百元的开销并不出奇。如果针对地沟油的特定成分,需要几十项检测,总的花销就是一笔巨款。再考虑到这样的一次检测可以代表多大的一批油,就不难理解:经过这样检测的油,谁还吃得起?从这个方面来说,以上几种检测方法的推广实施难度较大。   国家可以在省一级城市,或者中央级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而即便是中央级实验室,基础检测人员也需要进行前期培训,不论是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还是第三方的检测机构,都需要人员培训和大量设备、检测相关资金支持。   即便有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也只是对正规的食用油销售渠道容易实施。而实际上,新闻报道中的地沟油往往是流向路边摊、小餐馆或食堂。这些小规模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明知故用”,这也是全面监管的另一个难题。   需完善生物燃料法规   “地沟油”并非中国才有。   在任何用油烹饪的地方,都必然产生废弃的食用油也就是广义上的地沟油。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地沟油检测方法”,甚至也没有人去做这种研究。但他们也并没有“地沟油流回餐桌”的问题。   “地沟油流回餐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管它是真是假,也不管地沟油的危害是大是小,都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打击、处罚等,是解决它的直接手段。而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这远远是不够的。   它是垃圾,而合理利用的垃圾却又能成为宝贵的资源。合理地回收利用潲水油,能够减少对于石油的需求。虽然说它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只是杯水车薪,但其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回收潲水油避免了它流入环境,甚至餐桌,对于环保而言是治本之道。   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来说,把废弃的食用油尽可能地收集好,避免它进入潲水中,可以大大减少后续的再利用成本。把这些收集的油提供给合法的再利用机构,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被非法打捞的机会。这或许会增加一点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劳动量,但是比起“地沟油”的传说影响人们对于行业的信心,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对于从事废弃食用油回收利用的机构而言,尽可能地为餐馆、食品加工企业乃至个人提供方便的收集装置,并且主动上门收集,必然会大大增加人们的配合程度。   不过,把潲水油转化为合理的用途,依然需要相当的成本,跟流回餐桌相比,利润明显要低。这种产业是否有利可图,将影响到投资者的积极性。但是,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它毕竟还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如果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就需要由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调节。即使是用税收优惠甚至经济补贴来刺激,依然是值得的。毕竟,社会效益对于投资者不一定有吸引力,但是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例如,在加拿大人的餐桌上没有“地沟油”,因为厨余废油不但不会立即被排入下水道,还会经过一系列处理“再生”成为生物燃料、肥皂和润滑油等产品,这得益于加拿大从废油的源头到终端所建立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和监管系统。政府为保证“地沟油”能再生利用,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环保机构也会从中担当中介和科普的角色。如此成熟的产业链条让这些“地沟油”得以变废为宝。   地沟油可做燃料驱动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潲水油的主要成分依然是植物油一种可以燃烧的有机物。所以,废弃油脂的利用,最容易想到、也最常规的就是用作燃料来驱动发动机。   常规的汽车发动机需要把汽油喷雾打火,植物油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它的出路在于柴油发动机。不过,与通常的柴油相比,不管是纯的植物油还是废弃的潲水油,粘度都太大,无法直接使用。而潲水油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也可能对柴油机的运行产生损害。所以,要把潲水油用于发动机,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处理。   一条路是处理油,让它符合柴油机的需要。潲水油先经过过滤等操作去除固体杂质,然后加入酒精或者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油中的脂肪酸会脱离甘油“骨架”与酒精或者甲醇反应,生成“生物柴油”。反应混合物中除了生物柴油,还会有脂肪酸离开之后剩下的甘油,没有反应完的酒精或者甲醇以及少量的水等。所以,反应混合物还需要进一步地分离纯化,最后才得到纯净的生物柴油。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废弃的食用油相当于石油加工中的“原油”,经过炼制而得到的生物柴油可以直接用到柴油发动机上。   另一条路,是改装发动机使之直接燃烧食用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随着石油短缺掀起过研发高潮。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石油价格的下降和生物柴油的美好前景,很快没落了。直到最近,因为石油价格飞涨,生物柴油的成本又居高不下,这种思路又重获关注,且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进展。   食用油的高粘度会导致它进入发动机后不能完全燃烧,产物会损害发动机的运行。值得庆幸的是,当把油预先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其粘度就会降到可接受的范围,从而在柴油机中正常燃烧。   通常,这种方案是在柴油发动机上增加一些装置。使用的时候先用普通柴油启动发动机,用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来预热植物油,然后把油路切换到植物油,就可以循环运行下去。这种方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餐馆等地方产生大量废油只要把车开到餐馆的废油罐旁,就可以免费加油。只要省下的油钱能够超过改装发动机的费用,就有利可图。   在美国,废弃食用油通常是油炸的产物,相对来说杂质也不多,使得这种方案更有可行性。在美国市场上,有许多进行这种改装的服务。最便宜的改装费只要几百美元,就可以让一台柴油车使用废弃食用油做燃料。   这种方案的短处也很明显。   首先,它需要两个油箱,分别装食用油和常规柴油,所需要的空间自然就增大了,通常只能用在对于发动机总体所占空间要求不高的地方,比如公共汽车或者农用机械等。因为油不经过其他处理,改装的发动机中会有一个过滤的装置,而这个过滤器会需要经常更换。废油的质量也比较重要,如果杂质太多的话带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大。   另外,这样改装的车在热带地区运行起来比较容易,而在寒冷的地方,预热就困难些。也有公司开发直接使用植物油的发动机,不需要柴油来启动。在德国,就已经有这样的发动机出现了。   除了驱动发动机,直接燃烧产生热量也是一种思路。在许多民宅中,暖气是通过燃烧柴油来获得的,对于油的质量要求不高,经过简单处理的废弃食用油可以使用。另外,垃圾处理公司通过焚烧它来发电,也是简便易行的方案。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潲水油的其他用途。在2010年的美国化学会春季年会上,就有一个公司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能源部资助下开发出的潲水油新用途节能涂料。   在美国多数地区,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都是耗费能源的事。如果房顶使用黑色涂层,保温性能就会比较好。但是,这样的房子到了夏天,就会从阳光中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增加空调的负担。如果使用白色的涂层,则是相反有利于夏天节省空调费用,但是冬天却又需要更多的暖气。   而这种用废弃食用油做成的涂料却可以二者兼得。环境温度高于某个值的时候,它会反射阳光的热量 而低于那个温度的时候,它就会吸收阳光的热量。这样,它就有助于保持房子里边的冬暖夏凉,从而减少总的能量消耗。而且,改变制作配方,还可以改变这个“转折温度”。   这项技术的开发者声称,虽然废弃食用油通常有异味,但制造出的涂料却没有气味。根据所加的添加剂,它还可以呈现不同颜色。他们估计,若测试结果良好,有望在三年后实现商业化。   (作者系科学松鼠会成员)
  • 有了检测法 不代表地沟油就此绝迹
    卫生部5月22日表示,自2011年12月起共征集到762份关于地沟油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卫生部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检测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5月22日人民网)   卫生部终于初步确定了地沟油的快速检测方法,这是好事。我相信,经过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卫生部最终会制定出一个在技术上优秀的地沟油检测办法。但有了检测办法不代表地沟油从此就杳无踪影,不再危害公众健康。   地沟油检测方法再先进,执法的依旧是人。人们出门吃饭或买油,也不可能人手一台地沟油检测设备。即便卫生部真的推广这样的简易设备,地沟油生产技术恐怕也会改进,让简易设备无法检测出来。这么说并不是没来由地悲观,事实是,我们对地沟油等食品安全的顾虑差不多到了这样一个境况中,除了亲自验证,很难对监管部门和食品制售者信任。   地沟油泛滥已是公开的秘密,而相关部门的作为不够,并鲜见对失职官员的严厉问责和刑罚处置,无法保证对地沟油及其他食品安全的监管尽职尽责。实际上,即便监管部门恪尽职守,也不可能拿着地沟油检测设备24小时挨个去饭店、商店、商场查地沟油。正如卫生部相关人士所强调的,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行为应以源头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为主,检验手段为辅,并注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投诉举报的作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餐厨废弃油脂的管理也主要是加强源头管理。   技术和设备只能起辅助作用,不少国家的经验都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有赖于政府、司法、媒体和公众的各司其职,简单夸大某一方都是不对的。监管部门有时候觉得媒体渲染放大了食品安全问题,公众有时候对监管也过分倚重和期待,这都是不对的。他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荷兰、日本等国通过政府高价回购从源头解决地沟油问题。   对地沟油检测技术和设备,我们不必抱太多的期待,更该关心的是如何提升、重塑商业和监管伦理。唤醒企业家和每一位员工的道德品性,让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道义 与此相应的是,胡萝卜和大棒必须一起使用,只有明确监管、严厉惩戒,置若罔闻的企业和失职的监管部门才会有痛感,才不敢不负责。此外,必须通过政府回购等方法,从源头上断绝地沟油流向黑心作坊的可能,唯有如此多管齐下,地沟油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从这一点来说,卫生部多次强调解决地沟油问题要从源头抓起,是非常有必要的。
  • “地沟油”之殇:技术标准不能治本
    “地沟油”,这个本来应该在环卫工作中使用的名词,如今却更多跟老百姓的餐桌联系到了一起,让大家谈“油”色变。   “地沟油”快速检测定性能否做到?食用油标准检测的问题到底出在哪?记者试图寻找答案时却发现,如果将“板子”完全打在检测标准漏洞上,实则是冤。   从确保食品安全的角度说,检测和下游监管本应是最末端环节。仅从技术角度探讨“地沟油”对人体有多大危害以及是否再流回餐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业内专家也对《科学时报》记者呼吁,安全食品不是靠监管,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并配之以严格的究责制度。   检测难在哪?   有专家指出,由于“地沟油”检验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国内外尚未建立起科学可行的检验方法,且检测标准尚不明确,这为监管带来了困难。   官方的回应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地沟油”检验方法的出台正在途中。据新华社9月18日消息,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卫生部正在组织相关单位和业内专家加快对相关技术机构研发的“地沟油”检验方法进行论证。   对此,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刘清珺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所谓“地沟油”检测之难,其一是指现有的检测指标是针对可食用的植物油的,而“地沟油”从广义上是人们对回收利用的各类劣质油的统称,不可能事先对有问题的食品出台标准。   其二,符合标准的不一定不是“地沟油”。当前,食用油检测通常都是检测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检测和造假永远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如果仅检测这9项指标,不法分子经过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即使是“地沟油”,也可能实现表面指标的合格。从科学上讲,即使没有发现有害物质,也不能说明受检合格样品中不存在新的或潜在有害物质,但却说明现有的检测指标对检测“地沟油”、打击食用油中的掺假行为已力不从心。   标准是把“双刃剑”   记者获悉,北京市就“地沟油”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早已展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地沟油”检测技术相关研究。该中心副研究员朗爽对本报记者表示,“地沟油”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其检测应由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确定。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在筛查了“地沟油”可能涉及的80多个技术检测项目后,日前公布了包括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和特定基因组成等4类能够排查“地沟油”的有效指标。   就检测标准而言,刘清珺介绍,检测和防范“地沟油”本身是有技术手段可循的,如:混入了动物性脂肪、在高温受热时会出现变化、植物性的油脂来源不是单一的、加工过程中会有电导率变化等。   但他更强调的是,各种食品的安全问题表明,检测标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标准出台了,也应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继续丰富完善标准,使制假售假者难以突破技术防控体系。   他还表示,标准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食品涉及的参数或添加物来源多种多样,标准只能涉及其中一部分,总会挂一漏万。另一方面,一旦确定了一部分指标,制假售假者就有了突破和绕过这个标准的“标杆”,就可以通过达到这一部分指标冒充合格产品。   出路在于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国家标准修订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在此背景下,食用油的安全如何确保?   刘清珺认为,快速检测只能作为威慑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责任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建立。一是应规范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使用的食用油来源,呼吁通过加强行业准入制度、完善市场责任体系以及健全企业诚信体系来治理 二是在国家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一些有规范的程序和技术、经验、数据积累且获得一定资质的技术仲裁和鉴定机构从事食品安全技术仲裁,而不是只拘泥于标准。   他再次强调,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的协同作战,能够把“地沟油”防范在食品供给体系之外,但这并不排除不法分子绕过这些标准继续牟取不当利益。技术标准需不断丰富和完善,但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著名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   朗爽表示,国外也有“地沟油”这一概念。不同的是,各国都有相应的严格管理措施。在日本,政府高价回收“地沟油”。美国在对家庭厨房废物处理后,废油会由统一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德国更是每一桶泔水都备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
  • 地沟油检测“伤脑筋” 达安基因有高招?
    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非议的“地沟油”事件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卫生部对地沟油检测方案的征集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但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却表示,目前征集到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有效性并不强。   而与此同时,A股中从事有关食品安全检测的达安基因[8.17 1.36% 股吧 研报]居然传出“成功推出地沟油现场快速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的消息。“现在,食品检测是热点,地沟油是食品检测的最新热点,如果达安基因的消息属实,那么,达安基因就值得关注。”成都一位不愿在媒体上具名的私募人士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   官方检测标准难产   前段时间,引起强烈反应的“地沟油”事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与社会各阶层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有着最广泛的受害人群。媒体的跟踪报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使此问题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9月18日,卫生部曾发布消息,正全力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   据了解,目前已经征集到7家技术机构研制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在专家论证后,认为这些方法特异性不强,尚不能作为地沟油的有效判断手段。10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透露,目前征集到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特异性不强,有关部门将再向社会公开征集方法。邓海华表示,卫生部将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并准备向社会继续征集,找到地沟油的检测方法。   专家称,目前寻找地沟油的检测方法要具有可靠性和特异性。以北京的检测方法为例,地沟油经过人为特殊处理后,检测发现并不是所有地沟油样品都含有多环芳烃。而资料也显示,从各国情况看,目前,地沟油并无特效的检测技术。那么,地沟油检测为什么这么难?上述专家称:“那是因为目前造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达安基因尚未回应   然而,就在卫生部和专家为地沟油检测事件伤脑筋时,被视为食品安全检测龙头企业的达安基因,却传出其子公司——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地沟油现场快速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的消息。   据悉,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是达安基因的参股子公司,主要致力于研究开发销售食品检测仪器,设备(医疗器械等涉证产品除外),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广州三元科技有限公司持有60%的股权,达安基因持有40%的股权。   对上述消息,记者昨日多次致电达安基因,遗憾的是,其公开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因此没有得到证实。不过,一位长期关注达安基因的股民却向记者表示:“要说食品安全检测的龙头企业,达安基因当之无愧。”   从事第三方检测的华测检测[17.39 1.10% 股吧 研报]的证券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以前的业务中也有与地沟油检测相关的,但由于之前‘地沟油’事件闹得太大,现在很少有客户主动要求对其使用油进行检测,再加上官方的标准也尚未统一,所以目前这块业务基本停止了。但未来一旦官方标准统一,公司也会积极开展这方面的业务的。毕竟这也是块‘肥肉’。”   “事实上,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市场正处于爆发增长的起步阶段,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奠定了国内行业中较高的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上述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 中国农大地沟油速测试剂盒将投产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地沟油这个词进入到人们视野的时候是两年前,当时大家都在想怎么来辨别地沟油的办法,但一直没有一个特别可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研制出一种快速专门用来快速检测地沟油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首次正式进行市场化的生产和销售。   据了解,这种检测试剂盒的小包装价格为200元左右,能够在半小时内就快速检测出地沟油,那么这样的装置是不是真的能够将地沟油抓一个现形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提出的检测方式在5月份被卫生部认可为3种有效快检"地沟油"的方法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表示,检测方式的创新在于找到了"地沟油"的特征物质。   罗云波:就是特征物质如果一旦找到了,那么它八九不离十是地沟油,同时再配合几个劣质油的其他指标,这么两三个指标配在一起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个东西是地沟油。   不过,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认为,这样的检测只是模糊的评判。   董金狮:目前地沟油里有害成份胆固醇比较多,还有一些黄曲霉毒素,还有其他的一些过氧化物,就这些化学物质而言,目前没有在哪一个产品里面同时含这几种物质,所以现在要用一种快速的方法来准确的判定比较困难,所以国家现在也没有标准、方法。   董金狮关注地沟油问题多年,他提到,家庭餐桌的剩菜、炸薯条用的老油倒掉后是地沟油,从潲水里回收或从废弃动物内脏炼出的油也称为地沟油。地沟油种类多且复杂,无法用一个系统的尺度衡量。   董金狮:比如说我正在吃的时候是食用油,吃完以后剩下就叫地沟油,吃完以后剩下或者你吃的过程中可能有几分钟差异油不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用一个方法确定它肯定就是地沟油不科学。   研发方负责人反复向记者强调,"检测试剂盒"的准确率并不是100%,只能作为初筛,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是地沟油还需要精密仪器检测。在卫生部"盲检"的40个样品中,快检试剂的正确率80%,算是一种较有效的检测方法。董金狮表示,这种方法无法作为法律依据。   董金狮:我觉得一个方法是不是可行要经过卫生部门的食品安全评估委员会进行最终确定,但没有确定之前,如果推荐这种方法,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也就是说即使你测出来是地沟油你对饭店也没有投诉的依据,也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徐州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恩岐。刘恩岐说,这只能作为筛查的技术,起到震慑作用,但是判断它是地沟油还有一段距离。   刘恩岐:地沟油如果按1比10或1比20和普通油掺和在一起,这是不是能检测出来还是一个问题。检查可以判断这个油是不合格的,是对人体有害的,但我们不能判断说他是地沟油。因为油脂经过氧化,这些东西可能超标,但是地沟油超标的可能性很大,至于市场上宣传的快检办法,我觉得可能还有些夸大。   虽说这是"快速筛查",但这种试剂盒包含4个指标检测试剂,共需4个实验,其中有将试管放入沸水中加热5分钟,取出后与标准管对比,呈现的红颜色深于标准颜色的,也就是80%的可能性为"地沟油"。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半小时。研发方透露,小包装试剂盒将在淘宝等网上渠道销售,销售价格是200元。那么这个试剂盒对普通公众是否受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这种检测更适合执法使用,不倡导百姓日常使用。   罗云波:油、食物的好坏不应该是老百姓的任务,应该是监管者的任务,我不主张我们后院去种一块地,在那儿去养一头牛,这个完全不靠谱。
  • 地沟油上餐桌 是谁在“恶炒”?
    “收潲水的”每月去酒楼掏一次地沟油,交100元至200元,据餐饮业权威人士透露可能被用来“做肥皂”。   “你肯定吃过地沟油。”在这样的口号下,地沟油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是,这次专家给出的数据更为“惊悚”:10%的地沟油又回到了餐桌,地沟油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100倍是什么概念?据百度百科介绍,砒霜可在1小时内令人死亡,致死量为0.1g至0.2g,但也有人服入大量砒霜(3g)而不死。100倍,意味着多数人只要路过使用地沟油的摊点,仅是吸入空气中的油滴微粒,就会立即毙命。   如此夸张的数据是科学还是炒作?通过搜索,网上相关网页已达67万多个,但信源均来自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但事实是:3月19日,何教授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声明,从没发表过以上两个数字。   然而,这并没影响这两个“惊恐”数字在网上的迅速传播,“大酒楼的厨师长”、“黑心小贩”纷纷发帖自曝“行业内幕”和“产业链”,但这些自称“良心发现”的人却都因种种原因不肯留下真实姓名,也没有回复记者的短信。那么,我们的餐桌上真有那么多地沟油吗?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电冰箱能辨地沟油   “我确实用过地沟油。”特级厨师冯鹏说,他参股的一家中型餐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刚刚宣布倒闭,过去一年中,他全权管理着这家餐馆,此前他还在多家大酒楼中担任过总厨、高管。冯鹏向记者解释,“一般情况下,地沟油和普通油无法区分,进货时难免上当。中型餐馆都是到集市上进油,大酒楼会有供货商专门送货,油都是用白塑料桶封装,没有品牌、生产日期、厂家等,油的质量好坏不易判断。”   一般情况下,冯鹏只能通过实践来判断:饭馆菜炒之前一般要先过油,在这道“滑油”工序中,好油可反复使用七八次,而地沟油最多三次就变黏,且有哈喇味儿。另外,室外温度较低时,地沟油会像棕榈油一样凝固,所以常冒充成棕榈油。因此,在冬天,可以据此来判断假油 在夏天,则可通过冰箱来检验。一些媒体认为地沟油有味道,可以闻出来,此外里面含水多,下锅会爆响,冯鹏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水根本掺不进油中,且地沟油也没什么异味。   “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真正遇到地沟油的情况不过几次而已。”作为厨师,冯鹏认为自己接触地沟油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吃下去的也更多,他说:“如果毒性真是砒霜的100倍,我现在还能接受采访吗?”   饭馆用地沟油并不划算   “就算有地沟油,饭馆也是受蒙骗。”冯鹏为记者计算,一个中型酒楼每月用油800斤左右,好油每斤3.7元至4元,便宜油每斤2.7元至3元,在油上打主意,每月省不到千元。此外,使用地沟油并不能节约成本。比如水煮鱼,正常油一般会反复使用,如果是地沟油,下次就用不了,反而不划算。   对于中型酒楼,最主要的开销是员工工资、房租、水电等,餐馆节流的方法很多,减小菜份、提价等,根本不会想到油,因为它所占的开支实在太小了。在冯鹏看来,“我少雇一个人,不比用地沟油划算多了?”   在冯鹏的餐馆,“收潲水的”每月会来掏一次地沟油,交100元至200元,据说被用来“做肥皂”,至于最终去向如何,他也不太清楚。   谁会为省小钱冒大风险   “现在餐饮业压力太大了。”与冯鹏合作开饭馆的王庆对记者说,10年前他就进入餐饮业,那时只要“想办法”,各项税费加起来不超过收入的3%,现在至少要8%,目前经营好的餐馆的利润也仅略高于10%。   “餐饮业利润微薄,也许会产生链式反应,比如厨师工资低,也许会想点其他办法,说不准会用地沟油。”王庆表示。对王庆这一说法,开过餐馆的赵培表示不认同:“餐饮不像其他行业,所有进货老板都必须亲自过问,厨师做不了手脚。”   北京许多饭馆的后厨都是外包的,进货也是厨师来定,这会不会给地沟油打开方便之门?赵培认为不可能。因为北京餐饮业有固定的习俗,东家、伙计都在店内吃饭,每天11点和17点准时开饭,已成定规。一个人用了地沟油,自己还会吃吗?可坐店不吃自己的东西,周围人怎会不知道?即使自己吃的时候用好油,可餐饮业人员流动极快,一家店故意用地沟油,别的店也会很快知道,“谁会为省这点儿钱冒那么大风险呢?”赵培说。   有些问题比地沟油严重得多   两个经不起推敲的数字,在网上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意味着餐饮业正遭遇着新一轮的“妖魔化”,对此王庆表示已经习惯了。“如今,做餐饮就是弱势群体,随便哪个顾客都可以把你叫过去训斥一顿。”王庆表示,大家有意见,首先说明餐饮业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此外,中餐在规范性方面不如西餐,也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比如一道菜味道、做法究竟该如何,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往往因此发生争执,“管理缝隙多,自然矛盾也就多”。   “现在大家说话也比较随便,不再拿坏人名誉当回事了。”王庆认为,炒作地沟油有些无聊。赵培做了十多年的餐饮行业,他表示对地沟油“听说过但从没见过”。   冯鹏认为,地沟油现象虽存在但极少见,恶炒没任何意义,反而会转移注意力。“在餐饮行业中,有些问题比地沟油严重得多。以烤羊肉串为例,很多都掺假了,甚至在某些地区,真用羊肉的反而是‘凤毛麟角’。此外,在一些菜品上,该用通脊的地方改用后臀尖等,虽然不影响健康,但也属于欺骗消费者。”   冯鹏认为,路边摊上也许会用地沟油,但没有证据,不应妄加推断。   警惕炒作背后的非理性   地沟油说法的风行,带有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即:信息越多,人们判断力反而下降,反而更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事件。一方面,这是互联网特性所决定的,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发布成本极低,很容易形成“三人成虎”的效应 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被不断“加工”,越来越像真的,最后连发布方都无法判断真伪了。   地沟油事件即如此,开始只是专家谈存在这一现象,继而两个数字被加进去了,接着就有人自称是“厨师”、“总管”,开始揭“行业内幕”,后来者为吸引眼球,不断添加“猛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便越来越极端,最终,已没有人再去关心事实真相如何了。   地沟油是小事,但热炒背后呈现出的非理性令人担忧,专家的几句话,两个荒唐的数字,就能让这么多人信以为真,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试剂显色或成为地沟油检测新方法
    到饭店吃饭,很多人都担心是否吃的是地沟油。9月25日,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获悉,被卫生部今年5月份认可的3种有效快检“地沟油”方法之一的“地沟油多参数综合快速筛查方法”——“检测试剂盒”小包装,即将生产和销售。这种试剂盒能在半小时内快速测出“地沟油”。对此研发方表示,“检测试剂盒”只是初次筛选检验,准确率为80%,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是地沟油,还需要精密仪器检测。   原理:让地沟油成分露出马脚   据了解,国家卫生部关于地沟油的检测方法相关研究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的专家论证之后,目前已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可用于“地沟油”的初筛,但目前这7种方法还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昨天,“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检测原理是根据极性组分的指标,“地沟油”与食用油相比,其经过反复煎炸或高温加热等会产生一些物质,即便精炼也难以被取出,被称为“极性标志物”。通过检测“极性标志物”的多少,可以作为判定是否为“地沟油”的重要指标。极性标志物可与极性检测试剂反应显红色,极性标志物含量越高则红色越深。操作:有些复杂,半小时出结果。   虽然说是“快速筛查”,但记者了解到,实验方法还是有些复杂。据介绍,这种试剂盒包含4个指标检测试剂,共需4个实验,分别得出结果后综合判断是否为地沟油。第一个实验用吸管取油样6滴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检测液,摇动30秒钟,再将试管放入沸水中加热5分钟,取出后与标准管对比,呈现的红颜色深于标准颜色的,则被判定为阳性,即80%的可能性为“地沟油”。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半小时。   此外,还有3个实验分别对动物油脂、酸价腐败指标、水等只有“地沟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检测,通过4个实验的结果综合比对,确认是否为“地沟油”。   市民吴女士在得知地沟油快速筛查方法出台后,不由心动,打算也买一个,以后到饭店吃饭,一测就知道是否是地沟油了。可是仔细研究完这个方法后,她放弃了这个念头。“太复杂了,还要放在沸水中加热,并不太适合老百姓使用。”   效果:只能作为初筛,正确率80%   今年5月,卫生部公布了7种有效的“地沟油”检测方法,其中3种为快速检测法,当时卫生部新闻办的工作人员表示,检测“地沟油”的方法是否有效,要通过“盲样测试”实验来进行考核。即将食用油和不同浓度的“地沟油”样品标号,给提供方法的科研机构检测,通过甄别出其中含“地沟油”的样品正确率,来确认其方法是否有效。研发方负责人反复向记者强调,“检测试剂盒”的准确率并不是100%,只能作为初筛,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是地沟油,还需要精密仪器检测。在卫生部“盲检”的40个样品中,快检试剂的正确率80%,算是一种较有效的检测方法。   价格:“试剂盒”小包装约200元   据了解,这种被卫生部认可的“地沟油多参数综合快速筛查方法”已完成实验室准备阶段,将正式投入生产和销售。据研发方透露,小包装试剂盒将在淘宝等网上渠道销售,销售价格是200元。   反应:监管人员检测将更方便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安全监管处处长陈滨告诉记者,对于基层监管人员来说,确定了地沟油检测方法之后,在日常的执法过程中将更加方便和便捷。快速检测方法虽然不能作为执法依据,但能够对餐馆的所用油品进行一个初步筛选,确定油品有问题之后,进一步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在目前,南京药监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能从源头进行监管,追溯餐馆购买食用油的渠道是否正规。   链接:地沟油检测难度有多大   地沟油的检测是个老大难问题,卫生部征集检测方法至今才有了初步结果。与此同时,网上也曾经一度流传一些辨别地沟油不靠谱的技巧。   地沟油检测为什么这么难?据了解,当前我们所说的地沟油,实际上已不单单是字面意义上,从下水道打捞上来的油脂,而是作为废弃食用油的统称,包括地沟油、潲水/泔水油、煎炸老油、劣质动物油等。   江南大学的油脂专家介绍,虽然质监部门和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找出各类废弃食用油脂的共通点,但是,由于废弃食用油的来源各不相同,经过各种加工和勾兑,结果,不仅包含的物质五花八门,含量也不尽相同。这给检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地沟油也分为“三六九等”,加工工艺好的地沟油拿到实验室里各项指标都很“漂亮”,大部分符合国家标准。   专家告诉记者,地沟油和食用油都是以甘油酸脂为主要基本成分,但其他的油脂机体复杂,干扰因素多,而且目前造假者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地沟油事件追踪:是科学还是炒作?
    “你肯定吃过地沟油。”在这样的口号下,地沟油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是,这次专家给出的数据更为“惊悚”:10%的地沟油又回到了餐桌,地沟油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100倍是什么概念?据百度百科介绍,砒霜可在1小时内令人死亡,致死量为0.1g至0.2g,但也有人服入大量砒霜(3g)而不死。100倍,意味着多数人只要路过使用地沟油的摊点,仅是吸入空气中的油滴微粒,就会立即毙命。   如此夸张的数据是科学还是炒作?通过搜索,网上相关网页已达67万多个,但信源均来自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但事实是:3月19日,何教授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声明,从没发表过以上两个数字。   然而,这并没影响这两个“惊恐”数字在网上的迅速传播,“大酒楼的厨师长”、“黑心小贩”纷纷发帖自曝“行业内幕”和“产业链”,但这些自称“良心发现”的人却都因种种原因不肯留下真实姓名,也没有回复记者的短信。那么,我们的餐桌上真有那么多地沟油吗?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电冰箱能辨地沟油   “我确实用过地沟油。”特级厨师冯鹏说,他参股的一家中型餐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刚刚宣布倒闭,过去一年中,他全权管理着这家餐馆,此前他还在多家大酒楼中担任过总厨、高管。冯鹏向记者解释,“一般情况下,地沟油和普通油无法区分,进货时难免上当。中型餐馆都是到集市上进油,大酒楼会有供货商专门送货,油都是用白塑料桶封装,没有品牌、生产日期、厂家等,油的质量好坏不易判断。”   一般情况下,冯鹏只能通过实践来判断:饭馆菜炒之前一般要先过油,在这道“滑油”工序中,好油可反复使用七八次,而地沟油最多三次就变黏,且有哈喇味儿。另外,室外温度较低时,地沟油会像棕榈油一样凝固,所以常冒充成棕榈油。因此,在冬天,可以据此来判断假油 在夏天,则可通过冰箱来检验。一些媒体认为地沟油有味道,可以闻出来,此外里面含水多,下锅会爆响,冯鹏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水根本掺不进油中,且地沟油也没什么异味。   “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真正遇到地沟油的情况不过几次而已。”作为厨师,冯鹏认为自己接触地沟油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吃下去的也更多,他说:“如果毒性真是砒霜的100倍,我现在还能接受采访吗?”   饭馆用地沟油并不划算   “就算有地沟油,饭馆也是受蒙骗。”冯鹏为记者计算,一个中型酒楼每月用油800斤左右,好油每斤3.7元至4元,便宜油每斤2.7元至3元,在油上打主意,每月省不到千元。此外,使用地沟油并不能节约成本。比如水煮鱼,正常油一般会反复使用,如果是地沟油,下次就用不了,反而不划算。   对于中型酒楼,最主要的开销是员工工资、房租、水电等,餐馆节流的方法很多,减小菜份、提价等,根本不会想到油,因为它所占的开支实在太小了。在冯鹏看来,“我少雇一个人,不比用地沟油划算多了?”   在冯鹏的餐馆,“收潲水的”每月会来掏一次地沟油,交100元至200元,据说被用来“做肥皂”,至于最终去向如何,他也不太清楚。   谁会为省小钱冒大风险   “现在餐饮业压力太大了。”与冯鹏合作开饭馆的王庆对记者说,10年前他就进入餐饮业,那时只要“想办法”,各项税费加起来不超过收入的3%,现在至少要8%,目前经营好的餐馆的利润也仅略高于10%。   “餐饮业利润微薄,也许会产生链式反应,比如厨师工资低,也许会想点其他办法,说不准会用地沟油。”王庆表示。对王庆这一说法,开过餐馆的赵培表示不认同:“餐饮不像其他行业,所有进货老板都必须亲自过问,厨师做不了手脚。”   北京许多饭馆的后厨都是外包的,进货也是厨师来定,这会不会给地沟油打开方便之门?赵培认为不可能。因为北京餐饮业有固定的习俗,东家、伙计都在店内吃饭,每天11点和17点准时开饭,已成定规。一个人用了地沟油,自己还会吃吗?可坐店不吃自己的东西,周围人怎会不知道?即使自己吃的时候用好油,可餐饮业人员流动极快,一家店故意用地沟油,别的店也会很快知道,“谁会为省这点儿钱冒那么大风险呢?”赵培说。   有些问题比地沟油严重得多   两个经不起推敲的数字,在网上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意味着餐饮业正遭遇着新一轮的“妖魔化”,对此王庆表示已经习惯了。“如今,做餐饮就是弱势群体,随便哪个顾客都可以把你叫过去训斥一顿。”王庆表示,大家有意见,首先说明餐饮业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此外,中餐在规范性方面不如西餐,也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比如一道菜味道、做法究竟该如何,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往往因此发生争执,“管理缝隙多,自然矛盾也就多”。   “现在大家说话也比较随便,不再拿坏人名誉当回事了。”王庆认为,炒作地沟油有些无聊。赵培做了十多年的餐饮行业,他表示对地沟油“听说过但从没见过”。   冯鹏认为,地沟油现象虽存在但极少见,恶炒没任何意义,反而会转移注意力。“在餐饮行业中,有些问题比地沟油严重得多。以烤羊肉串为例,很多都掺假了,甚至在某些地区,真用羊肉的反而是‘凤毛麟角’。此外,在一些菜品上,该用通脊的地方改用后臀尖等,虽然不影响健康,但也属于欺骗消费者。”   冯鹏认为,路边摊上也许会用地沟油,但没有证据,不应妄加推断。   警惕炒作背后的非理性   地沟油说法的风行,带有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即:信息越多,人们判断力反而下降,反而更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事件。一方面,这是互联网特性所决定的,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发布成本极低,很容易形成“三人成虎”的效应 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被不断“加工”,越来越像真的,最后连发布方都无法判断真伪了。   地沟油事件即如此,开始只是专家谈存在这一现象,继而两个数字被加进去了,接着就有人自称是“厨师”、“总管”,开始揭“行业内幕”,后来者为吸引眼球,不断添加“猛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便越来越极端,最终,已没有人再去关心事实真相如何了。   地沟油是小事,但热炒背后呈现出的非理性令人担忧,专家的几句话,两个荒唐的数字,就能让这么多人信以为真,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财经观察:中石化炼地沟油是不务正业
    近日媒体报道称,石化巨头中国石化集团拟开炼地沟油,努力将其转变为航空煤油。在地沟油频频危害国内餐桌安全而成为公害的情况下,此消息令人振奋,这为泛滥的地沟油开辟了一个可能的“出口”。但冷静一想,地沟油的收集、运输、储藏、技术处理、污染控制等成本均远远高于当前的成品油价,加上目前相关技术不成熟,无法大面积推广,开炼地沟油很可能会给处在亏损状态的中石化炼油业务带来更大的亏损,最终让消费者和纳税人买单。   开炼地沟油或难逃亏损命运   地沟油大规模变成航油“飞上天”,不再回流到餐桌,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举措,但是如今它的价格高出普通飞机燃油数倍,前景不被看好。   荷兰航空曾表示,由于原料成本和技术问题,该公司由地沟油转化的航空生物煤油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油的3倍多。如今,荷兰航空进口大量废弃油原料,和合作方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但成本也仍在传统燃油之上。因为价格原因,目前荷航采取了50%地沟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   国航、南航、东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均表示,暂时没有市场化使用生物燃料的计划,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油成本过高,航空公司不会为了循环利用资源而增加自身成本。   由于地沟油比较分散,地沟油的收集、储运、技术处理、污染控制等成本加起来,已经远远高于当前的成品油价格。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大面积推广。   即便研发成熟,“地沟油”也很可能不会被大规模使用在航空领域。与非法收购者的收购价格相比,生物柴油处置企业收购原料的价格并不具备吸引力,因此一些小餐饮企业更愿意将废弃油倒卖给非法收购者,正规企业反而找不到收购市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说,未来要推广使用生物质航空煤油至少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国家补贴 另一种就是通过航空公司直接由乘客为生物质航油买单。   中石化作为一家拥有巨额盈利的企业,拓展新业务需要靠自己内化降低运营成本,赢取利润,而非寄望于向政府索要纳税人的钱做补贴或者增加消费者本来已经很沉重的负担。   中石化镇海炼化计划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餐饮废油,也就是“地沟油”。采用餐饮废油作为原料生产航空煤油在国际上已经有成功案例。2011年10月,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的“地沟油航班”波音757客机首航成功。   今年7月,荷兰皇家航空公司与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计划从中国购买超过1万吨的地沟油,其中首批2000吨已经发货。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将把这些来自中国的地沟油变为生物质航空煤油。政府或者消费者可以不用再投入巨资补贴中石化研发相关技术。创新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对未来预期好,有利可图企业自然会做,哪怕没有补贴。政府只要管住地沟油,不让它流入民众的餐桌即可。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商品、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中国地沟油出口荷兰能比补贴中石化自己炼制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然无论是自己炼制还是外销都是可行出路,目前出口不仅不用自己花钱,在处理地沟油的情况下还能略有收获,何乐而不为?   油价高企 炼油业务仍亏损   今年一季度,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板块共亏损近200亿元,其中,中石化炼油业务经营亏损91.72亿元。即使中石化最赚钱的炼厂镇海炼化分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炼油业务也亏损4亿元。   国家发改委曾表示,目前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确实比美国高。众所周知,美国作为全球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水平非常发达,民众的收入也远远高于中国,但油价却比中国还要低,这不是因为美国的油价太低,而是中国的油价太高。由此可见,中国石化作为垄断企业,盈利应该巨大,不应出现亏损问题。   但是在油价高企,民众负担重的情况下,中石化的炼化业务居然处于亏损状态,这让民众感到非常不解。公司对于亏损的解释是,国内油价上涨幅度低于国际油价涨幅。   石化巨头总是将“国际油价上涨”列为油价上调的第一项依据。油价上涨正不断为炼油亏损买单,也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但是,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刚超过50%,还有差不多一半的油与国际油价涨跌无直接联系,所有油却同样搭车“涨价”。这对普通民众来说非常不公平。   中石化炼油板块巨额亏损,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中石化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中石化职工去年费用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中国去年GDP的增幅。   根据常识,如果企业亏损,一般会选择节省开支来扭亏增盈,度过难关,员工降薪甚至裁员。作为大型垄断企业的中石化,在亏损几百亿的情况下,员工收入不但没有降,反而大幅上升。   根据中石化去年的年报,2011年中石化职工费用高达41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79亿元。这意味着,中石化职工费用去年增幅超过23%。2011年中国GDP增速为9.2%。   长期以来,中石化等国企的税后利润没有全民共享,2011年上缴红利为企业税后利润的15%,国企利润分配的不规范、不透明成为导致民众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   中石化是最赚钱的央企之一,日进数亿元利润,却多年来向国家伸手要财政补贴。根据年报显示,中石化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获得50亿元、123亿元、503亿元财政补贴。要补贴的理由是,炼油板块政策性亏损。炼地沟油难度更大,由此猜想,亏损几乎是必然的,从此中石化又多了一个要补贴或者涨价的借口。   结语: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在于分工合作,地沟油问题的解决不能寄望于中石化这样垄断企业的所谓技术创新,而是依赖政府的持续有效地综合治理。民众对中石化最大的期待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提供价格更低的成品油。
  • 打击地沟油犯罪陷三难困境
    鉴定标准滞后 检测费用过高 取证过程困难   打击地沟油犯罪三道坎   用地沟油生产出的食品,两家机构却作出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一个说符合国家标准,一个说不符合。更令办案机关困惑的是,用地沟油加工食品的犯罪分子被依法惩处,其上线生产地沟油的犯罪分子却因证据难以查实,不能作出处理。   黑作坊用地沟油加工食品   几张复合板晾晒台上沾着黏糊糊的花生残渣,脏兮兮的扫帚、铁锹、畚箕等操作工具摆在一旁,厂房一角堆放着10余桶加工产品用的油、添加剂,一些已经发霉的花生堆放在角落里……这是2011年9月14日,徐州市公安机关查获一家地下食品加工场所时的场景。公安机关当场扣押了这个食品加工场所老板邱宏革用于生产“酒鬼花生”、“酒鬼瓜子”等小包装食品的机器和面粉、花生、油等原料,以及已经生产出尚未销售的成品“酒鬼花生”1100箱,货品价值3.74万元。   邱宏革,安徽和县人。2010年到徐州一蛋糕房打工,后从一个福建人手中接手了一套加工小食品的设备,租了个仓库,就开始生产“酒鬼花生”、“酒鬼瓜子”,生产所用的油品则是从当地市场购买的散装地沟油。   随后,公安机关顺藤摸瓜找到油品提供者石某。石某交代,2010年5月至10月,他曾数次到山东等地收购用鸡、鸭、鹅屁股和猪花油等动物废弃物提炼的油脂40余吨,用于贩卖。   2011年9月,邱宏革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公安机关移送云龙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办案机关查明,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间,在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不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情况下,邱宏革以发霉花生为原料,利用地沟油生产“酒鬼花生”等小包装食品,销售金额达180余万元。经徐州市云龙区检察院提起公诉,邱宏革近日被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100万元。   虽然邱宏革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石某制售地沟油一案则因取证问题,目前仍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两份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   承办邱宏革案的检察官王广宾介绍,生产“酒鬼花生”采用的油是否为地沟油的鉴定结论,是该案的关键证据之一。   2011年10月,公安机关将查获的“酒鬼花生”送往徐州市一家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该机构依据《油炸小食品卫生标准》(GB16565-2003)等标准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送检的“酒鬼花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要求。   用不合格的材料竟然生产出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这样的鉴定结果让办案人员大吃一惊:“难道邱宏革使用的不是地沟油?”   带着这样的疑问,公安机关立即将扣押油品送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疾控中心”)再行检测。经疾控中心检验,邱宏革用于生产小包装食品的食用油中,含有的苯并(a)芘(高致癌)不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10)的要求。   笔者在仔细查看上述徐州市这家鉴定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后发现,作出鉴定结论所依据的《油炸小食品卫生标准》(GB16565-2003)中19项检测项目中并不包含苯并(a)芘。即:《油炸小食品卫生标准》对油品的检验标准滞后于《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这就像检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只抽取没腐烂的部分检验,肯定会得出是个好苹果的结论。用一个滞后的标准来检验地沟油,检测不出也就不足为奇。”王广宾分析说。   鉴定费高、取证难阻碍办案   王广宾说,让办案机关困惑的另一个原因是,疾控中心虽然检测出样品不符合国标要求,但其出具的薄薄两页纸的鉴定结论,检测费用却高达2.8万元,大大增加了办案的成本。“公安机关办案经费有限,从长远来说,办案高成本不利于打击此类犯罪。”   让公安机关非常头疼的是此类犯罪的侦查工作是“难上加难”。据侦查该案的民警孟洪君介绍,地沟油的生产销售环节都比较隐蔽。由于提炼地沟油时异味大,黑窝点一般都选在偏远地点,不易被发现。生产设备也相当简单,往往一口大锅加一些添加剂就是全部家当,即使被发现也很容易“另起炉灶”。本案中邱宏革生产“酒鬼花生”的厂房位于一个郊区村庄的仓库里,平时大门紧锁,附近的村民只能听到里面生产时机器发出的响声。   在销售环节,地沟油生产者往往用一个油罐车把成品油拉到销售集散地,零售商每人几桶把油买走后双方各自离开。如果没有相关账目登记,油品消耗或灭失后很难追查。这也是对邱宏革的上线石某生产地沟油一案侦查一直陷于僵局的原因,办案人员也感到很无奈,这也正是地沟油案件办理的难点所在。   “之所以比较顺利地办理邱宏革一案,是因为在他的厂子里发现了油品采购记录。”孟洪君说,“如果没有相关记录,依靠我们基层派出所的力量,此类案件的取证难度将会非常困难。”   应加强地沟油源头管理   对于目前打击地沟油犯罪的困难局面,基层司法机关呼吁,应加强对地沟油的源头管理和控制。   “地沟油问题突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不法商贩见利忘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监管不到位,废弃油脂回收处理制度不健全等社会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废弃油品的统一回收处理机制,避免再次流向餐桌。”王广宾说。   王广宾分析认为,制售地沟油涉及废油收集、提炼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治理地沟油并非单个部门所能完成的,必须有公安、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要通过立法明确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对屠宰场、餐馆废油的管理,彻底捣毁制售地沟油的生产源头。他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完善油炸小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免再次出现“烂苹果变成好苹果”的尴尬 建立专门的餐饮行业废弃用油统一回收制度 增加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及刑罚处罚力度,震慑该类犯罪。   孟洪君建议,给食用油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的经销信息制作条形码,对运输的油罐车备案登记,以便于发现问题后追溯。   司法机关还呼吁出台一个检测地沟油确实可靠、成本较低的鉴定方法,以便于打击地沟油制售犯罪。
  • “地沟油”检测方法专栏特约征稿
    有关专家: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的《分析仪器》是中国核心期刊,创于1970年,是国内仪器制造和分析测试界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   当前,“地沟油”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项顽疾。2011年卫生部等政府部门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并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沟油”的检验方法。“地沟油”的问题复杂、成分复杂、检测技术复杂,其检测方法尚处无国家标准规范认可的阶段,需要各专家和各专业百花齐放地去探索和争鸣。   为了配合打击“地沟油”和食用油安全的工作,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特在主办的《分析仪器》杂志上开设《“地沟油”检测方法》专栏,诚邀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在本栏目展示研究成果,专题探讨“地沟油”和食用油安全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技术。专栏论文主要内容范围包括:   1.“地沟油”和食用油安全检测技术   2.“地沟油”和食用油安全检测仪器技术   3.“地沟油”和食用油安全检测试验方法   4.“地沟油”和食用油安全检测相关技术或方法等相关论文。   本专题专栏文章拟在2012年第2期发表,稿件的投稿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28日。稿件格式要求请登录www.bjfxys.com在我要投稿中查看,若从网上投稿,请注明“地沟油”字样。   联系人:丛连日,王凤山   电话:010-62403151   邮箱:ana-mag@cima.org.cn   传真:010-62403151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分析仪器》杂志编辑部   2011-12-28
  • 地沟油第一案7被告集体翻供:愿当庭喝油
    22日,全国首例特大“地沟油”犯罪案件在宁波开庭审理,法庭未当庭宣判 庭审中,柳某等7名被告人集体翻供,律师也为他们做了无罪辩护。   当庭激辩   1.到底有没有将废弃油加工后当食用油销售?   ——被告人:推翻此前11次供述   以第一被告柳某为例,他对检察院指控的事实提出了多点异议。   最重要的一点,他否认自己把收来的废弃油加工后当成食用油销售。   柳某表示,自己的博汇公司是生产饲料油的,格林公司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两家公司都经过合法审批而成立。生产出来的油,他不知道下家买去是什么用途,是不是用于食用,而且也没有报告显示,有人食用这些油后出现问题。   他还认为,起诉书中对其他被告人的职务描述不符。“被抓的时候,格林公司还在试生产阶段,没有任命过什么后勤负责人、车间负责人,他们都是普通员工,鲁某做做机器调试,柳×海负责过过磅、收收运费,都是听我的吩咐做事而已。”   公诉人讯问柳某,为何当庭陈述和此前的11次供述大相径庭。   柳某说:“在看守所时压力太大,有些说得不符合实际情况。”他还提出,去年7月4日被警方抓获时,自己刚喝过不少酒,脑子不清醒,一开始说的话不能作数。   鲁某等其余6名被告,也同样推翻了之前的供述,均表示公司是合法经营,生产的主要是饲料油、硬脂酸等,买家买去是做什么用并不清楚,自己在公司也只是一个小角色。   “起诉书说我们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我真的不能理解……说我们明知道客户是买了我们的油当食用油,我也不能理解……”鲁某说。   甚至有被告人表示,可以当庭把自家的油喝下去。   ——控方:出示多项证据指证   面对被告人的翻供,公诉人也出示了多项证据予以反驳。包括为柳某提供原材料的地沟油掏捞者、公司员工的证人证言,柳某等人将油销往各省粮油经销商的交易、转账记录和购销合同等。   掏捞者黄某等人称,因为格林公司要对油测试酸价,最后应该是用于食用油的,因为只有食用油才对酸价有要求。   柳某公司的会计、卸货工等则称:“我们公司对外是说做生物柴油,但从来没有闻到过柴油的味道,其实周围人都知道我们是加工地沟油当成食用油去卖的。”   向柳某购买油的袁某等客户则称,因为多次要求柳某去除油中的辣味,他应该知道这些油最终是用于食用的。   对此,柳某的回应很干脆:“那些客户说的,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的猜测。那些员工,工作才没几天,并不清楚公司的实际运作。”   对袁某等人的说法,柳某觉得恰恰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我的油一直是有辣味的,从没去掉过,有辣味他们还买,那我当然认为他们买了不是去勾兑食用油的。”   2.地沟油到底是不是“有毒有害”?   7名被告人的律师,都为他们做了无罪辩护。   柳某的律师说,某些食用油销售者注意到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的饲料油价格低,刚好格林公司有不错的设备,生产的饲料油除酸价和颜色外,其余指标均可达食用油指标。他们就向格林公司购买,并掺到食用油中销售出去。   “格林公司及柳某主观上并不知情,等柳某知道了也是为时已晚、难以控制,无法对已流入市场的勾兑油负责。”   律师还提出,控方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起诉柳某,但目前我国法律尚未确定地沟油属于有毒、有害食品。   此案中,证明柳某生产的油“有毒有害”的,是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出具的一份《关于浙江省宁海县公安局送检油脂样本鉴定意见》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六份检测报告,检出致癌物多环芳烃类物质及毒素苯并芘稍微超标等。   “多环芳烃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橡胶、塑胶、润滑油等产品中,不足为奇。说‘致癌物’或许耸人听闻,但其实无处不在,不等同于有毒有害或伪劣产品的存在,否则,那么多烟草厂岂不是都在制造有毒有害产品,都要被刑事追诉?   “苯并芘稍微超标,同样不能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有毒有害’。烧烤食品包含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可致癌。普通豆子直接压榨出来的油,也含有黄曲霉毒素。难道这样就能认为烧烤店、榨油厂都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产品?”   此外,律师对鉴定机构的资质、检测程序方面也提出了多点质疑。   格林公司驾驶员、被告人王某的律师则表示,控方认为柳某之外的其余被告人都从入职当天就明知柳某在犯罪,而帮助其继续犯罪,并从入职日就计算犯罪金额的做法不合情理。“这难道要求员工入职时,要马上搞清楚单位是不是在犯罪,别一不小心就成了共同犯罪?”   3.柳某举报多家地沟油企业有重大立功表现?   虽然做无罪辩护,但柳某的律师同时也表示,即便柳某构成犯罪,他也有重大立功表现,应被从宽处理。   在侦查阶段,柳某举报了山东临沂、菏泽等地多家大规模制售地沟油的企业,根据他的线索,当地警方进行立案侦查,平阴县公安局在当地侦破了7家地沟油生产企业,抓获犯罪嫌疑人30多人,部分案件已进入起诉阶段。   在庭上,法官曾问及柳某是如何得知这些情况的。柳某表示是“听说的”,但强调“我跟他们不一样”。   律师提出,“地沟油”制售在山东平阴县等地早已是普遍现象,当地民众对此见怪不怪,政府监管的缺失,基于促进区域经济考虑下的长期默认,变相纵容了这种现象,不能仅仅由个别人为此买单。   由于本案案情复杂,案卷有32本之多,经过两天的庭审,法庭未当庭宣判。   “我们几个男人都被抓了女人和小孩怎么办”   庭外故事:这曾是一个感情深厚的家族   这次开庭,7名被告人的多个家属从山东赶到宁海听庭,法院门口停着几辆鲁A牌照的面包车。两天的庭审中,每天都有20多个家属听庭一整天。被告人被带上庭、带下庭的一刻,都会抓紧时间望一望旁听席。   庭上,公诉人曾宣读被告人鲁某在侦查阶段所写的一份自白书,让人感觉到这个家族之间的感情。鲁某是柳某的姐夫,对油脂生产很内行,曾是一家企业的小负责人,柳某成立公司后,他辞去稳定职位帮助柳某创业。   “我在格林公司负责项目建设,一开始,我对公司加工地沟油当食用油卖并不清楚,听老板(指柳某)说起才知道,因为加工生物柴油效果不理想,改成加工地沟油,但对外他没有正式提过。他跟我说,因为地沟油里有辣味,让我找去辣味的方法,不过试了很久都没能找到。不过我自己也尝过一下,感觉应该没有危害。   “被抓后,我开始不想认罪,主要是因为思想顾虑比较大。一是我的父母年逾古稀,孩子还在读高二,老婆身体又不好,家里还要靠我。二是格林公司的建设我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如果格林倒了,我将万念俱灰。三是现在我们家族里的男人都被抓了,只剩女人和小孩,如果我们最后都坐牢了,他们以后怎么生活?四是我觉得自己是跟厂里的机器打交道,没有直接参与销售,就不算犯罪,是侥幸心理在作怪……”   柳某在庭上的表现,似乎也在极力为其他几个亲戚脱罪。   他多次提到,同样作为被告人的姐夫、哥哥等人,并不是格林公司的负责人,很多事情他们并不知情。“我才是公司的实际负责人,都是我在指挥他们做事。”   侦破这起地沟油案的宁海民警洪聚峰曾经评价柳某:“他谈及地沟油问题头头是道,头脑可以,可惜脑筋用错了地方。”   柳某在庭上的表现似乎印证了这一点,陈述意见时,他表述清晰、条理清楚,堪比半个律师,甚至会挑别人的刺。   有个细节,控方在讯问他的举报行为时,有个公诉人无意中脱口而出,“你举报了也是制售地沟油的企业……”柳某马上提出:“不是‘也是’,是‘是’”。
  • “地沟油”出现变种 “鸭子油”危害大
    “地沟油”不能吃,这个大伙儿都知道 可从烤鸭炉中渗出的“烤鸭油”有怎样的危害,许多人恐怕就不知道了。记者调查发现,厦门的一些不良商贩就在做着“烤鸭油”的买卖,卖给一些餐饮店。   鸭子油是什么 鸭子油详细介绍   鸭子油,顾名思义就是烤完鸭子剩下的油。所谓鸭子油就是烤鸭摊点、酒店厨房烤鸭时,鸭子身上滴下来的油。危害除了卫生条件恶劣,来源不明,鸭子油的危害性还远远不止如此。据华中农业大学食品技术科学院王承明教授说,烤鸭油是废弃油脂,是国家(食品)安全法里面严格禁止再食用的。专家对鸭子油表示非常的担忧。除了和地沟油一样属于废弃油脂不能食用之外,专家提醒鸭子油在制作过程中卫生条件难以保证,而且烤鸭时温度高达200多度,油脂在高温中容易被氧化生成大量的脂肪酸致癌物。这种油是很容易致癌的废品油,不能再次使用的了。   鸭子油市场   据记者在武汉几家烤鸭店进行了暗访的调查,这种鸭子油的买卖已经存在了好几年,一斤鸭子油只要两块钱左右,只是市场上的食用油的价格的四分之一,因为便宜,生意越来越好做。在暗访过程中,价格一百九十块一百斤的鸭子油,每过几天就会有鸭子油卖出。据武汉烤鸭店的摊主说,鸭子油总比电视报纸报道的地沟油要干净得多,地沟油哪有鸭子油这么“香”。一位摊主甚至推销说,鸭子油本身就含有香料,稍微加点盐,炒出的菜就特别香,又由于鸭子油含有些许骚腥味,所以味重的菜才能用。调查发现仅一家烤鸭店就能供应十多家餐馆烧烤摊的用油。来买油的人打个电话就来了,不用讨价还价,来了就倒光,交了钱就走了,已经是长期合作了。按照这位摊主的说法,隔几天就有两桶,一个星期就能供应一百五十多斤左右的鸭子油。简单算来,一个月,从这家规模很小的烤鸭店就有一千斤的鸭子油流进市场。   相关报道:   致癌烤鸭油被回收使用 工商部门将严查   烤鸭很好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从烤鸭炉当中滴出来的烤鸭油是会致癌的。老板告诉记者,由于烤鸭里有多种调料,烤鸭油里也有一定的滋味,特别受到包子、烤串店的欢迎。而在北京南二环和西三环的一些农贸市场,烤鸭作坊无一例外地将烤鸭油出售给烧烤摊主和小饭馆。   烤鸭很好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从烤鸭炉当中滴出来的烤鸭油是会致癌的。今天央视报道称,这些烤鸭油每天都会被一些单位食堂、包子铺以及烧烤摊来使用。   对此,北京两大烤鸭销售集团今天上午均表示,门店的烤鸭油都有专门的回收商。工商部门也将在近期对食品安全进行清查。   记者暗访   小作坊卖鸭油 一月回收600公斤 多赚3600元   据央视报道,在北京一些小店,烤鸭滴下来的油成了商品。记者在一家小店看到,一台烤鸭炉旁摆着个大号塑料桶。柜台上摆放着烤熟的鸭子,从鸭身上溢出的油不断向下面的金属盘内流去。虽然这个油的味道当时闻起来很香,但是油却是黑色的,而且还漂着许多杂质。   据央视报道,这些烤鸭油都是抢手货,一般当天就会被买走。买家有烤羊肉串的摊贩、早点摊、小饭馆,甚至职工食堂。大部分被用来当成加工或制作麻辣烫、烧饼、油条等食品的原料。   老板告诉记者,由于烤鸭里有多种调料,烤鸭油里也有一定的滋味,特别受到包子、烤串店的欢迎。   一个烤鸭作坊一个月能回收600公斤的烤鸭油,每公斤售价6元。仅这一项,这个烤鸭作坊一个月就能多赚3600元。   而在北京南二环和西三环的一些农贸市场,烤鸭作坊无一例外地将烤鸭油出售给烧烤摊主和小饭馆。   企业说法   "烤鸭油由有资质回收商处理"   记者随后采访了全聚德、便宜坊两家北京最大的烤鸭销售集团。全聚德表示,该集团门店的烤鸭油都由有资质的回收商进行处理,不会流到市场上。   而便宜坊集团更为明确地表示,该集团有固定的化工厂家每天到店回收这些废油。不仅有接收的手续,每天的接收时间、接收量等都会一一注明。"他们回收主要是用来做肥皂。"便宜坊相关人士表示。   官方回应   工商将查"重灾区"剑指批发市场   记者了解到,烤鸭油是垃圾油的一种。和煎炸废油、"地沟油"一样,都属于废弃油脂,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并且含有致癌物质,这样的油是禁止出售和食用的。   根据国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废弃油脂只能销售给废弃油脂加工单位和从事废弃物收购单位。从事加工废弃油脂活动的单位,不得将废弃油脂加工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销售,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油脂排入周围环境。   今天上午,丰台区工商分局召集辖区内所有的市场、商场召开了食品安全会议。虽然没有直接涉及烤鸭油一事,但丰台工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对市场上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清查。   据了解,此次清查的重点将是批发市场。而在央视的报道中,批发市场是烤鸭油销售的重灾区。   此外,海淀区工商分局也从今天开始展开了夏季市场食品安全检查。其也会对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进行清查。(法制晚报)  网友讨论:“鸭子油”再引轩然大波,食品安全机制何在?
  • 南京新型“地沟油”猪下水制 原料新鉴定难
    1月6日,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分析了去年6月查办的一起“地沟油”案件,称此种“地沟油”为猪下水所制。   2012年6月,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检察院成功办理了南京第一起“地沟油”犯罪案件,此案件中的“地沟油”与以往“地沟油”相比又有新特点。   原料“新”   传统“地沟油”加工原料是将下水道口中的油腻漂浮物或回收的泔水提炼成油,而该院查出的“地沟油”均是用废弃动物油脂制成的。这些油脂主要由屠宰场的动物废弃物压制而成,包括生猪屠宰后丢弃的一些内脏、从猪皮上刮下的碎肉末,以及存放时间过长、已经变质了的动物内脏。   无需加工技术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说,以往“地沟油”将下水道口中的油腻漂浮物或泔水回收后需进行多次过滤和沉淀,才能使“油”清澈。而用废弃油脂加工的食用猪油只需将废弃油脂倒入锅中熬煮即可,加工工具只需一个土灶和一口锅,无需任何生产技术。   鉴定难   查处此案件的难点之一是“鉴定难”。目前食用油检测主要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几项,而此次查获的“地沟油”,如按这些常规检测,几乎全部合格。   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根据“两高”和公安部联合出台的《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只要有证据证明是用“各类肉及肉制品加工废弃物等非食品原理”炼制的,就应认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弥补了法律适用不统一和鉴定难的不足,最终将此“制油”行为认定为制作“地沟油”犯罪活动。   在这次“地沟油”案件中,批捕了两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并通过本案挖掘线索,促使南京雨花区、江宁区等地一系列“地沟油”案件告破。其余9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批准逮捕。共打掉制造地沟油黑窝点6个,缴获成品“地沟油”2.4吨、油渣饼1.4吨。   “我们在2013年尤其会重点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检察长葛晓敏表示,“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我们也会从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线索中准确判断成案的可能性,坚决查办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背后的职务犯罪。”
  • 源头消灭地沟油 上海研制油水分离装置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二、三百万吨“地沟油”进入食品流通领域,即使政府投入巨额财政监管,仍有部分不法分子用此牟利。今天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与市科学传播学会联合发布了一项通过反复试验并经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检测通过的创新科研成果,从源头上遏制“地沟油”流入市场,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记者了解到,“地沟油”是一种毒害物质,有强烈的致癌危险。目前上海20余万家餐饮食堂排入地沟的油脂数量巨大。虽然政府投入巨额财政监控,控制了绝大部分“地沟油”,但只要有1%的“地沟油”被不法分子取得,“地沟油”危险就依旧存在。 发布会现场   11月9日,为了从源头上彻底消灭人人喊打的“地沟油”,上海源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人员经一年多的时间,成功研制出“离子活性氧源头灭油除臭地沟油水分离器”,经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和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专家测定,认为这项成果是目前解决“地沟油”的最有效方法,24小时油脂降解率达到了99%。“也就是说,使用了该项技术,地沟油将被全部降解成为亲水物质。”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关良说。   该研发公司总工程师华元琪也表示,该机器可在源头将装置产生的离子生物氧,通过曝气技术强化“地沟油”的氧化,使之产生裂变降解成为酒石酸、甲醇和甲酸等亲水性降解物,最终为水中微生物分解。生物氧在分解油脂的同时,也去除油脂污水池内各种细菌以及由细菌引起的恶臭,有效地改善了排放的水质,也改善了厨房的环境。在已投入该设备进行应用的锦沧文华大酒店里,东方网记者看到,原本油腻不堪的淀油池现在变得非常干净,也没有异味。   “经处理后的油脂污水接近直接排放江河的标准,而且不会存在二次污染,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华元琪说:“其实,如果把地沟油通过技术生产成生物柴油也是进行了二次利用,但其中采集、运输、购买生物柴油机器无一不显示其成本的昂贵。”赵关良也表示,目前“地沟油”的监控仍会有漏网之鱼,而这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则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地沟油”之后的各类衍生问题,有望切断地沟油回收、再加工、回流餐桌的黑色产业链。   据悉,目前这项设备作为新颖实用技术,已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专利。目前该装置已在锦沧文华大酒店和杏花楼集团南新雅大酒店试用,经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专家测定,污油去除率达99%。成本方面,每台设备的安装费用为2万—4万元。
  • 地沟油, 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日前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一项关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调查,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民以食为天”。可问题是,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吃什么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去菜市场买菜怕拎回“农药菜”,煮饭担心碰上“有毒大米”,吃肉得提防“瘦肉精”,外出就餐可能会吃到地沟油……我们身边还有安全食品吗?   据了解,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我们没有“火眼金睛”,能一眼看穿菜篮子、米袋子里装的东西是否有毒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检测和鉴别地沟油的手段。因此,我们只有寄希望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   目前,我国有着庞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包括质量监督、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都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但关键是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不能是“有利益抢、无利益推”,致使部门众多而又互相扯皮,责任落实不到位。   小小地沟油成为治理难题,从根本上说,凸显的是政府食品监管中的漏洞。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有些人见利忘义,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二是有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没有恪尽职守。   要想老百姓吃得放心,一方面,应该加大事后依法打击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做足事前防范的功夫。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还得从源头上想办法,否则回流风险仍然存在。要加快制定地沟油强制统一收购的办法,并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监管和执法部门,建立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通力协作,加强管理。   只有这样,多管齐下,各司其职,地沟油才能得到彻底禁绝,百姓的食品安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