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打造农产品

仪器信息网打造农产品专题为您整合打造农产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打造农产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打造农产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打造农产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打造农产品话题讨论。

打造农产品相关的资讯

  • 青岛千万元打造农产品“体检”中心
    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获悉,近日国家和青岛地方拨款千万建设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资金已拨付到位,项目预计于明年建成。据介绍,该中心建成后将能检测目前大部分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同时还首次具备了蔬菜营养含量检测功能。   目前该中心已在市南区燕儿岛路8号开始建设,预计明年10月建成。据介绍,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要负责青岛市地产蔬菜生产的农残检测、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认证工作,将能对农业环境、农产品质量等进行包括大气、土壤、水质、农残和重金属在内的180项指标综合监测。
  • 中央斥资5906万打造安徽农产品检测站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近日下达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5906万元,投资规模是前两批已安排中央投资的近2倍。   2010年投资的重点是肥东县等30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建成后,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县级站将扩大到46个,有利于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并将显著提升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据了解,安徽省发改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按照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确保相关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发挥效益。
  •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7.6%!
    我国农业要做到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链子”在日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到供给保障强,必须坚持数量质量一起抓,不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事关百姓生活福祉,也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历史性进步。数据显示,过去1年我国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7.6%,在11个重点品种中有8个合格率比整治前得到明显提升,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万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达到2亿吨,生产规模占食用农产品比重为12%,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据悉,各地不断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法,从生产、技术、监管、追溯、宣传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产管并重,系统施策保安全、提品质。例如,江西省借助数字手段为监管高效赋能,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大数据智慧监管,构建了“全域监管一张网、全程追溯一条链、全面评价一幅图”的“图说质量安全”新模式,做到全省各地和各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与综合排名实时呈现,大大提高了人、企、物、事的管理效率。在生产环节,云南省发挥当地四季时鲜的鲜明优势,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等重点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生产模式,其中有机产品的获证产品达4580个,居全国第一位。  但也要看到,当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依然艰巨复杂。马有祥介绍,一方面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必须坚持大食物观,农产品供给格局必然是品类多样、来源繁杂;另一方面在大国小农的现实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很长时期内,农业经营主体都将是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随时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立足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围绕三方面展开。首先,解决少数农产品在农兽药残留方面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当务之急。对此,要聚焦重点品种,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精准发力,督促上较真碰硬。坚持长短结合、系统施治,把监管网眼尽可能织得更密,让监管措施贯穿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具体从摸清底数、提醒指导、严打蔬菜禁用农药源头、绿色防控、上市把关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其次,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农业领域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三品一标”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经过认证登记是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典型代表。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接下来要围绕关键要点继续发力,包括培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品质提升技术模式、搭建消费促进平台、完善监督管理措施等。其中,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把主要精力从登记转向产业培育,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落实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长效监管制度机制。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坚持源头治理、风险管理、全程控制三大原则,与食品安全法有机衔接,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在具体落实方面,各地要继续从依法加强对农户等各类主体监管、全面推动乡镇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和着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方面入手,既要做到普法宣传形成强大声势,也要保证制度落地工作抓紧开展。
  • 莫问剑:农产品变现与价值提升的电商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相关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风生水起,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服务于农产品营销,从而加速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在中国电信和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暨智慧农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秘书长莫问剑先生,就新形式下的区域资源变现提出的相关电子商务策略进行了分享,以下是精彩全文: 首先,我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分享机会。其次,今天,我觉得我的身份非常特殊,这是我进入电商领域三年以来,第一次在涉农领域来作分享。今天,有不少领导专家讲得都非常专业,所以对我本人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几个月前,托普的陈总就跟我说,让我来作一次分享,希望能从真正的农业口里去撕开一个电商的小口子来作一次交流。我写了个题目,叫农产品变现与价值提升的电商策略。现在,全中国都在讲电子商务、农村电商、互联网+,但不论是电商,还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是把货卖出去,把资源变现,从而提升价值,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会忽略到电商是什么,互联网+是什么,但是,如何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模式,从电商领域迈出去,这才是我们的根本。 三年前,我开始从事农村电商,到今天为止,我们公司服务了全国200多个县,已达目标的大概有1000多个农业企业。今天,我接触的并非都是行业龙头企业,着地更多的是县级以及县域级的农业企业。 从县域级农业企业来看,困难和问题很多。我们先讲电子商务,包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要增加农民收入,但实际上农民增收非常困难,这是客观现状。第一,农民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非常低,产品的附加值低,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成本非常高;第二,是农业投入的问题,从县域级的情况来看,投入总量大,但条块分割,效率低,引导性差;第三,是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控制非常难,标准模糊,品牌缺失,不可追溯;第四,是农业融资非常困难,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与现在的金融体系相脱节,金融机构缺乏协同创新,这也是一个难题。 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或者资源变现,它所起的作用在哪里?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作用很多,但对电商而言,首先最根本的是把生产流动方式进行重构。第一,我们要通过一号文件的目标——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标准化与互联网化,使农产品在产品包装内构、质量标准方面进行完善;第二,推进农村各类服务的互联网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利用电子商务挖掘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价值。 在一个这么好的大政策环境之下,近三年以来,农产品电商一直是非常热的点。但是,农产品电商到今天为止的状况,我用“雷声大雨点小”,“即是风口也是刀口”来形容。我们在座有多少涉农企业已经同电商相连接了,有数据统计,2015年(16年情况差不多),生鲜电商现状艰难,农产品电商88%是亏本,7%巨亏,4%持平,1%盈利。所谓1%盈利和4%持平,是账面上的数据,换句话说,农产品电商到今天为止,在某种程度上是全军覆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第一个问题,是谁在做农产品电商?今天,做农产品电商从业者,80%是不懂农业的,那是什么人?是从媒体圈子里出来的,是在互联网圈子里赚了钱的。这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片蓝海,生鲜领域可以再造一个淘宝,农村电商前景广阔,所以纷拥而入。而这些人出现是什么状况?从从业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存在对产品的无知,对需求的误判,对风口的离信,导致的结果叫做蜂拥而入,成群败退。 我做农业比较早,三年前做的农业电商,做的第一个案例是吉林省一个偏远的小县,叫通榆县,是杂粮杂豆的主裁地。我们卖了三个月的杂粮杂豆,简单包装的产品,亏了几百万。为什么会亏?首先亏是因为我不懂。品质、包装、物流、供应链等所有会出问题的地方,一个都没有落过,全都发生了。我说落后贫困地区在当今社会发展时代里面,剩下唯一次机会,就是互联网,我们只有造一条云高速,才能够把我们过去交通落后、偏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所以2014年,2015年我们持续做了,也做成了,让通榆真的成了国内县级电商的模式之一,我本人也因为通榆,才能做成全国这么多县。 农产品电商第二个最大的问题叫做B2C的社会。会电不会商,做运营是高手。过去卖服装、鞋帽、化妆品太容易了,但农产品电商的核心不是运营,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就是这些人还是用卖化妆品的思维来卖农产品。农产品在整个电商里的产业链还要拉地更长,我们必须要懂行业懂产业,要有基地支撑、后端和服务。所以会电不会商,这是目前电商行业的现状; 第三个问题,是生鲜冷链。我们目前大部分生鲜冷链的客单价低于200的基本上亏本。但是,在平台电商像淘宝、天猫、京东,农业农产品的客单价大部分都不高于100。我们的物流成本或者用大数据来讲,我们国家的平均物流成本是18%。就我家里人,我对他们讲,第一,尽量不要淘宝,因为越淘宝,生活质量品质越低,但是我们会在淘宝中买大量的水果,为什么?第一,我懂水果,知道国内哪个地方原产地最好的是什么;第二,我知道大部分在天猫、聚划算,包括京东卖水果,在大促的时候,都是亏本的,所以我们买的便宜。但是对于普通的农产品做不到,原产地小米一斤五六块钱,买三斤才十五六块钱,还有快递的问题,那我怎么赚钱。 农产品电商的核心是什么?第一,是种养环节的利润;第二,是生加工环境的毛利;第三是流通环节的。而今天大部分人,在物流成本和运营成本上消化掉百分之三五十,所以谁能赚钱?现在的问题是,涉农企业和农民又不懂电商,所以能赚钱的人赚不了钱,想赚钱的人也赚不了钱,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为什么说农产品电商对涉农企业有帮助?第一,农产品电商的核心是供应链问题,必须解决市场流通点的问题。综合起来讲,四句话,首先没有放心产品,什么都白干;有了放心产品但不能形成标准化产品,是枉然;有了放心产品,能形成标准化产品,但不能保证物流和运输,是徒劳;如果最后服务水平跟不上,是蛮干。所以农产品电商的理想模式是什么?第一要有基地种植,如果没有基地的储备,直接从市场批发来的,这生意一定不能干;第二要有采摘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物流成本营销成本降下来。有物流控制,有质量追溯,然后再到运营。 我们摸索了这么多,农产品电商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配套的基础服务,到区域品牌打造,到网货设计和研发,再到展示;从服务商本地卖货人的培育,到与采摘业务融合项目,到互联网密集分销渠道的搭建,然后再到影响力的打造,这是全套的流程。 农产品电商短期需要打造的三大基础,第一个基础,是人。首先是县域级的干部观念转变。经过这三年,国家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建设,基础干部从过去懵懂的状态,初步到了认知的状态,但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传统的涉农企业对互联网的感觉还是模糊的,有感觉但不知道怎么做,要是大投入又不敢;第二个基础,是货。互联网元素的表达同线下农贸市场的展示是两回事。农产品要经历互联网的改造这样一个过程,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第三个基础,是渠道。很多人都讲淘宝、京东和天猫等等。我一直在倡导,农产品电商一定要打造第三条道路。什么是第三条道路?我个人觉得到今天为止,商务部496个示范县经过了3年的努力,成效仍旧甚微。原因之一,因为农产品并没有打通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今天农产品进一线城市的主要通道,第一,是传统的农批市场,传统农批市场到消费、餐桌上还是有四五个环节;第二,是通过电商平台,以客单的方式,包括小包,包裹的方式去建立,而小包裹的方式通过快递价格的提高,是把物流成本增加了,竞争力不强。所以,渠道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们没有花心思去研究我们身边的渠道。 我建议涉农企业第一件事情是要说服政府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知名度再大也大不过这个地方。我觉得电子商务的第一要务就是开启名字,改变观念;第二个就是,先赢地域后卖产品。第二件事情,我们要重视产业互联网,基于现货的B2B交易才是根本。我们还要重视媒体电商。另外,我觉原产地大直播一定是一个蓝海市场,并且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我们还可以做全城的品控,农业的大数据,短视频直播等等,我想这里面有很多机会都可以让我们突破。 最后,我给自己做个广告——一本书,叫《八万里路,云和月》,写东北一个县的杂粮杂豆怎么和互联网相结合,我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第二本书叫做《上山下乡,又一年》,写的是十几个县遍布全国。我正在写第三本书叫做《风生水起,正当时》,写的是县级电商,农产品电商的方法论,请大家多多关注。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陈总给我的机会。
  • 海南西部农产品质检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5月26日上午,海南西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分中心——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举行落成典礼   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是按照肖杰厅长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建成的,经省农业厅全力支持和打造的东西南北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之一。   肖杰厅长认为,为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保障海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海南省农业厅整合项目,经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涉农资金最大效益,建成了保障我省省西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建立将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作用,保障和引领儋州市乃至海南西部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新业绩。   据悉,该中心自2008年动工建设以来,已经投资800多万元,建筑面积2890平方米,将主要承担儋州市动、植物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的监控、预警和土壤及农业投入与产出品的检验任务,确保动、植物农产品的合格率和优质率,为抢占市场竞争力、谋取高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张广英副市长对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要按照肖杰厅长的要求,把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管好、用好,为打造西部农业品牌、帮助农民增收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好服务。   省农业厅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及儋州市农委以及畜牧、农技、农机等部门全体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
  • 提高检测技术 助力农产品安全
    北京市平谷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十四五”期间以建设农业中关村为契机,打造“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建设食品营养科技创新高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6月3日,以“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与检测科技”为主题的“2023益谷高峰论坛”在平谷区举办,论坛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探索,以期充分发挥检测科学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科技支撑作用。检测技术可靠性仍需提高  “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产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农产品的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现在仍差0.5个百分点,提升起来非常困难,农产品的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魏宏阳表示,今年1月1日进入实施阶段的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调了源头治理、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监督抽查作为必要的检测手段,以风险监测发现问题为导向,防止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对有违法行为的主体给予必要的惩处。魏宏阳指出,监督抽查对检测技术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光谱法、能谱法、质谱法、色谱法及免疫分析法。其中,质谱检测技术因其定量定性的独特优势成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表示,但同时也要看到,质谱检测技术面临前处理材料特异性差、富集效率低及未知风险难以发现等技术瓶颈,可以通过研究关键材料、核心元件及创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希望关键材料即前处理材料向高特异性发展,质谱离子源向高选择性发展,在侦查识别方法上能够向识别出未知风险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王静研究员补充道,相关调研显示,消费者最关心农产品农残超标问题。快速检测成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雷达”。目前应用广泛的快检技术尤其是能够应用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技术,主要有酶抑制技术和侧流免疫层析技术,前者操作方便、测试成本低,适用于快速筛查,但随着近些年低毒农药的广泛应用,该技术存在假阳性高等问题。目前侧流免疫层析技术,尤其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已成为快检技术主流,胶体金试纸条具有简单、快速、便携、成本低、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准确度高等优势,在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的40项食品快检方法中,胶体金有30项。而通过移动端对其判读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同时王静指出,目前快检也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快检技术仅限于定性分析,导致假阳性高,需要配合半定量检测,以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的发生概率,充分利用快检结果数据,才能发挥预警和追溯效力。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郝小明也表示,推动食品安全从被动安全加快走向主动安全,是国际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议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量化评估、追溯预警和智慧监管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助力提升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食品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共同参与,建议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碰撞,推动产学研用联合、上中下游贯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此次启动的数字化实验室装备生态联盟致力于我国分析测试实验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聚合力,提升国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装备的整体竞争力,在数字化时代中实现‘弯道超车’。”清华大学教授张新荣说。  郝小明表示,针对我国当前检测标准物质、前处理核心材料,以及高端分析检测仪器设备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建议加强资源统筹,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研攻关,力争早日破解“卡脖子”问题。重视新污染及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中的新污染物以及合成生物学与细胞工厂等新技术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表示,食品和环境中的化学分子关乎人和动物的健康,快速增加的化学品成为环境和食品污染的主因。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登记的化学品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化学品最终会造成环境和食品的污染。  江桂斌解释道,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过去未纳入环境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仍然不足。江桂斌也提出了对食品与环境污染物研究的问题与思考:应完善分析方法体系、仪器、标准和法规,明确食品与环境中新污染物边界和科学问题,建立以大型仪器筛查为核心的食品与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估测试中心。  此外,对于合成生物学与细胞工厂技术的发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提出三点建议: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营造有利于“会聚”的生态系统,营造“转化型研究”的通道;建立科学和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强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的评估和监管,建设全社会参与的科学传播平台;构建多学科专业基础和教育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研发创新和多领域综合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
  • 农业标准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几年来,吉林省以农业标准化的标准、检测、认证、监管、推广、信息 “六大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监管为重点,通过“六抓”,不断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由于运用标准化管理理念统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吉林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得到根本抑制,农产品合格率呈持续稳步上升态势。全省九市(州)蔬菜例行监测结果表明, 2008年的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4.3%,比2007年6%下降了1.7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8.9%下降了4.6个百分点 2008年蔬菜年均合格率为95.7%,水果年均合格率为96.9%。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前三次平均合格率达到97.7 %,比2008年的平均值95.7%提升了2个百分点 水果第一次检测合格率为99.4%,比2008年同期例行监测结果97.2%上升了2.2个百分点,比2008年平均合格率96.9%提升了2.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未发现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事件,农产品污染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吉林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应得到保障。   一、抓标准化体系建设,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几年来,吉林省以标准体系构建和标准的示范推广为切入点开展工作。一是开展标准制(修)定工作。截止2008年末,吉林省累计承担制(修)定各级农业标准2010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近50项。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二是开展标准实施推广工作。吉林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开展标准实施推广工作。制定并出台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145个,其中国家级3个、部级16个和省级50个,市级36个,县级40个 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4200万亩,占在册耕地面积的44.9%。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抓检测体系建设,增强检测服务功能   几年来,吉林省农业以“建设体系、完善设施、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目标,开展农业质检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农业部《2006-2010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规划》要求,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计划整合省内农业专业中心检测资源,以部级专业中心和省级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为龙头,开展省、市、县、基层检测点四级检测体系建设工作。截止2008年底,全省农业系统共有编委批复文件的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其中,省(部)级检测中心10个,市级质检中心9个,县(市、区)质检中心54个。同时设立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点10个。检测机构总人数848人。拥有检测面积24168平方米,仪器设备1561台(套),固定资产14359万元。具备承担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   三、抓优质安全农产品认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几年来,吉林省以三品认证为基础,以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为基本手段,以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实施。一是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截止2008年底,全省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总数达到66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达到273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814个,绿色食品683个,有机食品240个。产品外销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远销30多个国家。二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一直以来,吉林省重点打“吉”字牌、特色精品牌、“长白山”牌和绿色牌,积极树立吉林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形象。吉林省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粮牌大米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中国名牌榜上有名。吉林“鼎吉”大米、新开河人参8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全省累计880个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被省政府认定为“吉林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创建,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效益。近年来,吉林省采取“整合小品牌,打造吉林农产品大形象”的农产品整合思路,推出了吉林“鼎吉”大米和“吉林长白山”人参两大品牌。通过品牌整合工作,打造了吉林绿色优质大米、人参良好形象。三是全面加强了农产品商标注册、原产地域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吉林“鼎吉”大米和吉林长白山人参作为省政府品牌整合战略的成果,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证明商标,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梅花鹿鹿茸、中国吉林林蛙油等24种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梅河大米等6个农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于加强了品牌建设,目前全省“三品”和名牌等品牌农产品已占出口农产品的95%。   四、抓源头治理,把好农产品生产头道关口   吉林省从“产地环境”和“投入品”抓起,开展了生产源头治理工作。一是把好产地环境关,开展了“三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和“三品”基地污染监控工作。目前全省共监测51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完成对3200万亩耕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价,依法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件350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366.1万元。基地质量环评和监测为农产品“产地划区制度”实施和产品无害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二是把好投入品质量关,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为规范农资经营秩序,从源头上净化农资市场,我委每年都在年初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春耕“打假护农”行动,通过对农资生产企业、经营主体监管,从源头把住产品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并以农药整治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药经营许可制度。截止2008年底,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6749个,取缔各种非法摊点8个,累计完成检验土壤、植株样品12万余个,肥料样品8207个,种子样品近3000个,农药样品1000余个,农药药效田间试验500个 查出不合格样品2210个 累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9671个次,查处各类案件886起,结案697起,查获种子、农药、肥料等非法农资41.39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2673.58万元。   五、抓产品监管,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   吉林省以蔬菜为切入点,建立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基地”监控和“市场”监督工作,实现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双重”监管。一是对蔬菜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全程监管,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开展了对生产者农药使用和生产档案记录的指导培训和对基地蔬菜实施质量安全准出性检验与监测。几年来累计抽检基地蔬菜样品4000多个,检测评价无公害蔬菜样品1700多个。二是对蔬菜流通环节进行入市监管,探索蔬菜市场准入机制的建立。2007年,省农委在省财政支持下,为全省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了10台多通道农残快速检测仪,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蔬菜市场准入自检。2008年,又划拨了检测专项资金开展市场准入性检测工作。三是开展例行监测工作。自2005年起,吉林省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开展了对全省9市(州)和60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目前累计抽检蔬菜、水果、人参、食用菌等样品7303个。   六、抓监管体系建设,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依法行政氛围。省农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了23项部门规章,组织编写了《吉林省农业标准汇编》,并细化形成相关实施办法。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十项”监管制度。为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吉林省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划区、档案记录、标识管理、例行监测、基地准出、市场准入、产地追溯、企业诚信、信息发布和责任追究十项监管制度,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执法依据。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吉林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制度。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科研、院校、检测机构、认证机构、企业、市场选派千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全面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活动。四是初步建立预警系统和监管信息平台框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上报和汇总,进行日常综合分析,进行预警发布,并据此采取有效措施。
  • 检测难,不该成为农产品安全一道“槛”
    ――“问题豆”追踪采访记   记者昨日在对南京检测出“问题豆”进行采访时发现,构筑质量安全屏障的农产品检测制,却因产地追溯成本过高,农户、经销户和政府监管部门对之望而却步。   一次检测费用2000元,谁来买单   “食以安为先”,殊不知,这一基本的民生诉求却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2月26日,南京公布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检测出一批四季豆和豇豆含禁用农药水胺硫膦。而在此次检测之前,这两批次菜经过了两次市场检测,结果均显示正常。   南京市农林局质量处处长施泽平对此解释,经销户和批发市场进行的检测是快速检测法,此种检测能预防食物急性中毒,但只能检测出有机磷农药是否超标,而对水胺硫膦等农药或含量低于2ppm的农药就“不灵”了。全国99%以上的农产品市场全都采用这种检测,时间只需几分钟,成本只需一、两块钱。有人指出,如果不是武汉率先检测出海南豇豆有问题,其它城市才针对性地抽检海南菜,那更多的“问题豆”就会在快速检测法下蒙混过关走上餐桌。   南京市农林局每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定量抽检。“只能根据季节特点,重点抽检高危种类。”施泽平说,定量检测能测出所含农药性质和含量,但一个样品的检测费用要2000元,检测时间要5-7天,南京一年的农产品质量专项检测费用是200万元,“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众彩物流中心每天有近千个批次的蔬菜进场,一一进行定量检测根本不可能。”   众彩物流中心副总经理范兆龙介绍,中心准备投资500万元建设全国最先进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但谁来承担“一个样品就要2000元”的检测费用?市场交易能否承受数天的检测周期?对此,范兆龙表示难以回答。   源头在哪?农产品追溯制还是空中楼阁   从理论上说,根据产品上的条码,产品产地、流经渠道一目了然,农产品追溯制可谓是农产品安全的保证。   但是,南京检测出的问题四季豆和豇豆,至今来路不明,众彩市场的两户经销户只记得从谁手里进的货,产品到底出自何方,却不得而知。   近年来,一些城市纷纷尝试建设农产品追根溯源制,直到目前,从农产品整体销售来看,追溯制仍是空中楼阁。   “建立追溯制,农产品就要有小包装,每个包装上要订条形码。”施泽平介绍,能追溯源头的农产品,光包装投入就要增加10-30%的成本。南京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有规模龙头企业支撑,基本能做到“溯源”。而南京70%的蔬菜供应却是依赖外地,“城市的食品安全,系于更大范围内建立农产品追溯制。”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侯喜林认为,农产品追溯制难以建立,表面看是成本和观念的问题,实质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由千家万户生产,农业不实现规模化生产,专业合作社不普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没有保障。”侯教授同时认为,追溯制只能靠农户组成的协会或更大的农民组织来统一执行并消化减少成本。他介绍,2006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以生产者协会为单位执行农产品追溯制,促使追溯制成本为九成以上民众所拥护与接受。   出问题全兜着,成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尴尬   众彩物流中心被检出问题豆的两户商户,仅单方指认“四季豆来自海南三亚的批发商,豇豆从常州凌嘉塘市场购得”,而常州工商部门则给予了否认。   南京工商部门表示,两户商户面临行政罚款,可以向上游索赔。   记者了解到,两户商户没有交易凭证,无从索赔。范兆龙介绍,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90%以上的交易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索票、索证者,很少。”   “没有标准,农产品就只能停留在‘提篮小卖’,无法实现现代物流。”范兆龙说,众彩计划投资5000万元打造市场信息系统,一切标准化,让交易有据可查、有源可溯。而众彩面临的困境是,生产源头没有标准,决定商户交易的首要因素是价格,而非安全和标准:“供货者都是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打手机――哪里出价高,哪怕高一分一厘,他车轮一转,立马掉头就去了。”范兆龙说,这两天市场要求加密检测,交易要索票索证,就有不少商户抱怨,客户也有嫌麻烦跑别地去了的,生意受影响。   “价格至上”的交易观念,导致两户商户承担了“问题豆”的全部责任。接受记者采访的众彩市场几位经销户认为这有失公平,他们担心下一次轮到自己。“我们怎么能知道菜里有农药?” 现在,在南京这家每天交易两三千吨蔬菜的大市场上,已经看不见豆类蔬菜了。
  •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及说明
    一、修订工作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四个最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夯实各方责任,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2006年制定的,2018年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正。现行法公布实施以来,对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7%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态势总体向好。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执法检查,在充分肯定现行法公布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一些条款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操作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存在处罚过轻、违法成本太低等问题,建议对现行法进行修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有关工作安排,农业农村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会同有关方面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提请国务院审批。收到此件后,司法部先后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意见,召开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会同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已经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二、修订的主要内容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共八章五十六条,草案共八章八十一条。修订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的问题为重点,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一是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源头治理、全程控制的原则。二是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要求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三是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责;各级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依法依职责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四是构建协同、高效的社会共治体系,要求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制度,协助开展有关工作。(第四条至第七条、第十一条、第五十条)(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和标准制定。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明确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风险监测计划,对重点区域、重点农产品品种进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县级以上地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规定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风险分析和评估,明确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三是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内容,包括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农业投入品质量和使用要求、农产品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管控要求、农产品关键成分指标要求、屠宰畜禽检验规程等。同时规定涉及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依照食品安全法执行。(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三)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管控措施。一是建立农产品产地监测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监测计划,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与土壤污染防治法衔接,将现行法规定的“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修改为“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二是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管理,鼓励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制度,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四是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依法开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合格证,并对其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对列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目录的食用农产品实施追溯管理。(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措施。一是规范监督抽查工作,规定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计划,确定抽查的重点、方式和频次,组织开展监督抽查;要求检测人员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恪守职业道德,严禁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日常检查,重点检查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等内容;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用记录制度。三是完善监督检查措施,规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有权采取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查阅复制农产品生产记录等资料,抽样检测,查封扣押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设施设备等措施。四是强化考核问责,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应当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对落实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五是完善应急措施,规定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六是强化行刑衔接,规定县级以上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执法衔接和配合。(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七条、第五十条至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六条至第五十九条)此外,草案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大幅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完善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与食品安全法有关处罚的规定作了衔接。(第七章)
  • 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发布
    p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决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农业质量年”这个主题,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坚持质量第一,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年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p p   一、坚持“产出来”,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p p   坚持推行按标生产,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和生产源头管控,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p p   (一)编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全力配合做好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推进路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落实农业部关于“农业质量年”工作的部署,着力推进质量兴农八大行动。 /p p   (二)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按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全面清理我部制定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适应的标准。重点制定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畜禽屠宰、饲料卫生安全、冷链物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和2018年版农药残留最大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200项。制定农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对已列入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项目实施督导检查。启动开展农产品品质、营养标准的研制。制定《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和《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指南》,编制《加快完善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8—2025年)》。鼓励和规范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农业团体标准。 /p p   (三)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农业资源养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推进耕地土壤污染详查,加强耕地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重金属污染区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分区域分品种进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p p   (四)严格生产过程管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加快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兽用抗菌药物。 /p p   (五)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标准推广和使用指导,大力宣传培训农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督促生产者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加快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帐。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体系(GAP、HACCP等)生产基地创建示范工程。对标准化生产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指数评价。将是否按标生产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条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大县、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率先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鼓励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把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认定的重要指标,在重点产区集中打造一批生态良好、技术成熟、按标准组织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使之发展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的示范窗口。 /p p   (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和专家团队作用,落实《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规划(2018—2030年)》,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急需的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研发。在产地污染修复治理、绿色防控、风险评估、营养功能品质评价、质量追溯、智慧监管、检验检测等技术和设备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加大高效低毒经济的替代农药、兽药研发力度,大力推广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和模式。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施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影响研究评价,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兽用抗菌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包括免用)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开展安全优质、绿色生态农业投入品新品种新技术评价、展览展示与示范推广工作,开展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防腐保鲜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展览展示与示范推广。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质量安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推动“健康中国2030”“国民营养计划”实施。积极开展国际食品法典和官方评议工作。修改农业部官方评议工作方案,制定农业部官方评议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逐步增加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p p   二、坚持“管出来”,着力加强监督执法 /p p   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业绩,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围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依法监管、全程监管,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p p   (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针对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继续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瘦肉精”、私屠滥宰、水产品“三鱼两药”、生鲜乳违禁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问题链”管理,建立暗查暗访制度,积极查找问题隐患,采取内部通报、约谈等方式推动各地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督促及时整改,做到举一反三。推动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充分发挥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加强巡查指导和宣传引导。强化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的微信公众号、热线和邮箱,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争取设立举报奖励专项奖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共治。 /p p   (八)强化投入品监管。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逐步淘汰禁用高毒农药。严格兽用抗菌药准入管理,全面实施《全国兽用抗菌药及禁用兽药综合治理5年行动方案(2015—2020)》和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全面、系统开展兽用抗菌药及禁用兽药整治工作。继续实施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检计划。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农药、兽药生产经营追溯管理,防止滥用、乱用和误用。开展“绿剑护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农兽药和肥料非法添加、肥料有效成分不足、种子无证套牌等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在3.15期间公布一批农资打假典型案件,震慑违法分子,对农业部门查处的大案要案进行曝光,对办案人员进行表扬奖励。推动建立农资领域违法失信“黑名单”制度,将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失信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普及识假辨假、科学种养殖和依法维权知识,把安全优质绿色的农资产品和质量安全技术服务送到乡村。 /p p   (九)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印发《2018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监测结果信息会商分析和共享。调整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和专项监测计划,重点增加农药和兽用抗菌药等监测参数,扩大监测范围,加大抽检监测力度。按季度组织开展例行监测,对全国150个大中城市基地和市场的5大类产品110个品种122项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参数进行监测。加强监测结果通报发布和预警工作,督促问题突出地区跟进开展监督抽查,加大整改和执法查处力度。对例行监测没有覆盖的产品和质量安全指标开展专项监测。进一步明确各级监测功能定位,发挥部、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作用。实施省级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结合追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监测数据直报,部省互联互通、监测数据共享。 /p p   (十)强化风险评估排查。以影响农业产业发展、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社会高度关切的农产品和风险因子为重点,开展粮油生物毒素、蔬菜农药残留、畜禽抗菌药、水产违禁药物等15大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的风险排查和验证评估,做到家底清、情况明。针对重点品种构建风险防控策略,指导地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示范基地,在规范用药、绿色生产、品质提升等方面重点发力,做到因品施策、精准防控。启动农产品品质、营养、风味监测计划制定工作,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营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p p   (十一)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会同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意见》,积极拓宽案源线索渠道,充分利用监测、投诉举报、暗访、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调查处理,对地方查处工作实施督办。特别是针对禁限用农兽药使用、非法添加、私屠滥宰、销售病死畜禽等问题,坚决做到“问题产品的来源和去向没有查清的不放过 涉嫌单位责任没有查清的不放过 问题产生原因查找不全面、不透彻的不放过 对相关责任单位查处不到位的不放过 后续整改防范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剖析案件原因,追根溯源,违法必查、查必到底。对危害性高、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予以严办。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案件,要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涉嫌犯罪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曝光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警示作用,实现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p p   (十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抓紧构建属地负责、行业主导、上下协同、全国一盘棋的机制,力求做到第一时间监测预警、调查核实、会商研判、正面发声、系统处置,防范出现大的问题,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壮大质量安全专家队伍,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岗位科学家,调整充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贴近产业、贴近消费者,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技术咨询、科普解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 p   (十三)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贯彻落实2017年北京“双安双创”现场会精神,把创建活动推向深入。举办安全县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扩大质量安全县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影响力,充分发挥安全县金字招牌作用。组织开展第二批创建试点单位中期核查,督促创建单位加大创建力度,适时命名第二批215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强化示范推广,总结安全县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建模式,开展系列宣传报道,组织多种形式的县域间学习交流活动,整体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创建活动开展情况,修订创建活动方案、考核办法和管理办法,制定群众满意度测评规范,推动创建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将农产品追溯与安全县创建结合,并作为新命名安全县的条件,已命名的安全县应在一年内达到上述要求,逾期不达标者摘牌。配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开好“双安双创”现场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省(市)为单位整建制创建。 /p p   (十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各省已有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有效对接和融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标准,加快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推荐、“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等挂钩,率先将“三品一标”企业和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以及农业部门支持建设的各类示范基地纳入追溯管理。选择10个省开展追溯试点,检验平台的功能设置、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强化部省追溯平台对接。加强与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商超的合作,通过设置追溯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引导增加追溯产品消费,调动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平台的积极性。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强与食药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信息卡制度。 /p p   (十五)加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积极争取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的支持,力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意见,提出立足新时期、着眼长远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明确立足安全、提升质量、加强基层监管能力的措施,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年底前报国务院法制办。 /p p   三、坚持“树起来”,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含金量 /p p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为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和竞争力,让绿色优质成为我国食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p p   (十六)加强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按照“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的要求,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核认证,提升发展质量,防范风险隐患。发挥系统优势,着力提升中绿华夏有机品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扎实做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企业证后监管工作,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标志许可和认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p p   (十七)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修改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强化申报工作审核把关和质量管理。认真做好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和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工作。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地标产品专展工作。开展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管理、保护及宣传工作,带动区域品牌打造和产业培育,更好地促进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 /p p   (十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举办2018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重点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选好典型,交流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动各地提高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p p   (十九)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调整改革。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坚持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标志式样、统一证书编号、统一检验机构布局“四统一”,遵循频道不换、放而不乱、程序简化、重心下移的原则,在改革过渡期内,先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合格证合二为一,统一下放由省级农业部门相关机构承担。加强对地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协调指导。 /p p   四、坚持“讲出来”,着力强化宣传引导 /p p   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发挥媒体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树立我国农产品安全优质放心的形象。 /p p   (二十)加强科普宣传树立消费信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万里行系列活动。让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质量安全科学认知水平,引导放心消费。依托相关技术优势单位,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开展常态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产指导、消费引导、技术培训和展览展示。开通“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微信公众号,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和生产、消费知识,建立联合宣传、科普机制。加强与主流媒体及相关辟谣机构的合作,构建谣言处理数据库,对公众关注、反复出现的谣言进行分类解读,做到及时有效识别谣言,快速果断破除谣言,营造风清气正、安心放心的舆论环境。 /p p   (二十一)加强绿色食品宣传。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为主题,举办“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绿色食品进社区、媒体记者进企业等集中宣传活动。指导、鼓励、支持各地加大绿色食品形象宣传,以电视台、电台、报刊、互联网为平台,以车站、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广告牌为节点,开展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宣传,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提升绿色食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让绿色食品标志形象深入人心,发展理念广为传播,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力争让绿色食品品牌家喻户晓。 /p p   (二十二)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推介。举办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推动“三品一标”农产品在绿博会集中亮相、共同推介。办好区域性绿博会、推介会、产销对接活动,借助展会平台,扩大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影响力。支持办好工行融e购等优质电商平台,帮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拓展市场,鼓励、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柜、专营店建设,为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搭建营销平台,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按品类遴选部分品牌价值较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在有关平台集中展示推介,选择部分品种启动建立名特优新农产品独特营养品质数据库。发挥“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门槛作用,开展2018年度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记录入工作,优化升级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系统。探索开展低碳环保、绿色优质、经济实用的农产品包装及材料科学研究、筛选评价、展览展示和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农产品包装标识设计研发、比对评价和宣传推广工作。 /p p   (二十三)大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以信用为核心,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提高生产者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和信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主产县、粮食大县的农资和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全部建立信用档案。延伸农安信用平台,推进部本级与各省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用产品和服务。建立“黑名单”、失信联合惩戒等信用约束机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作为各类农业项目评选、主体资格审查、行政许可审批、制定分类监管措施的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对严重失信主体实行一票否决制。大力弘扬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文化,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选择。 /p p   五、坚持“强起来”,着力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p p   坚持夯实基层监管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围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一支“脑要勤、脚要勤、嘴要勤、手要勤 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干部队伍。 /p p   (二十四)加强基层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出台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推动各地按照标准加大建设力度。加强乡镇监管机构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练兵,督促指导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做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培训、农业投入品筛查选型、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生产过程督导巡查、农兽药使用间隔(休药)期等工作。推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基层执法监管能力和追溯点建设,鼓励基层监管机构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雇佣监管人员。开展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队伍人员能力培训,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实现基层监管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变。 /p p   (二十五)加强农业检测体系建设管理。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配套文件的修订工作。加快推进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组织开展部县质检机构结对帮扶“双百”活动,择优选择100家部级质检机构一对一帮扶县级质检站开展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认证”,提升检测能力,充分发挥基层检测机构作用。加强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运行条件、检测资质、认证参数、检测工作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使国家投资建设的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有能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场调查、取样速测和样品前处理及基本的定量检验检测工作。组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开展检测能力校准活动,并及时公布、反馈能力验证和校准结果。强化农业质检机构证后监管,组织开展质检机构飞行检查。探索建立质检机构诚信档案和重点监管名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全国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扩大能力验证覆盖面。加快《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做好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培训认定工作。确定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实训基地,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职称评审渠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作用。 /p p   (二十六)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活动,弘扬“红船精神”,以党建促作风转变、以优良作风促业务发展。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学习”,强化全系统学习交流。加强和改进基层调研工作,做好基层信息统计报送。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加强延伸绩效考核和财务项目绩效等各类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树立勤政廉洁的行风政风,狠抓工作落实,做到部署的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p p   各级农业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只争朝夕,扎实肯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p
  • 品质出众,源远流长|岛津助力农产品品质评价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数量和安全,而是越来越关注外观、口感和营养等品质方面,这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提到打造农产品“三品一标”,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其核心是品质提升,这也足以看出国家对农产品品质的重视。岛津作为一家综合性分析仪器供应商,在农产品检测领域深耕多年,优质的仪器服务及多样化的应用方案为用户在农产品品质相关的检测工作中提供技术支撑。一、特色气味分析系统 针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食品气味分析,岛津推出了特色气味分析系统,高灵敏度GCMS分析系统结合方法包和数据库可以快速方便地建立多种气味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同时数据库包含的化合物气味特征信息可以快速锁定引发具体气味的关键化合物,利用内置的标准曲线可以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整体操作简单快速且检测灵敏度高,可应用于各种农产品及食品中气味物质的分析。特色气味分析系统利用保留时间、质谱色谱图、质谱图3种信息准确、高效地检测化合物GCMS气味分析系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应用示例:GC-MS/MS结合岛津香味数据库分析野生干巴菌中的气味成分采用岛津 GCMS-TQ8050NX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和 AOC-6000三合一自动进样器,结合岛津香味物质数据库,在没有目标组分标准品的情况下,利用数据库自动创建498种气味成分的检测方法,对野生干巴菌中的气味成分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实验测得野生干巴菌样品中47种气味成分。野生干巴菌样品色谱图野生干巴菌中部分气味成分及半定量结果(ng/g)二、基于LC-MS/MS和GC-MS/MS的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LC-QTOF的靶向/非靶向代谢组学食品是一个基质较为复杂的体系,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可同时表征大量的化学分子和食品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信息,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代谢组学这个研究工具,可建立灵敏、可靠、快速的分析检测技术,使得食品中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更加简单方便,因此在营养成分研究、品质鉴定、产地溯源和加工、储存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岛津从硬件、软件、数据库、到方法包全方位支持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于数据库提供代谢组学分析从样本制备到多变量分析的完整支持。代谢组学相关数据库/方法包应用示例:采用LC-MS/MS QTOF对牛奶、水牛奶、山羊奶、绵羊奶和驴奶的代谢物进行表型分析采用岛津高分辨产品LCMS-9030对牛奶、水牛奶、山羊奶、绵羊奶和驴奶等5种动物奶的脂质组分进行了分析,脂质组分也是决定各种奶口感和商业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甘油三酯类物质在各种奶的脂质成分中占主导地位,且在不同动物奶之间的分布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三、成像质谱技术成像质谱显微镜通过测定农产品中特定分子或异物的含量并观察其分布状况,为促进安全、高品质的食品开发、优良农产品品种的开发提供帮助;在使用显微镜获得目标组织的光学图像后可直接进行质谱分析检测相关物质并确认其位置信息,可应用于农产品中特征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等各种成分的分析,也可应用于品质鉴别、产地溯源等方面。应用示例:基于质谱成像的芦笋中Asparaptine可视化分析芦笋中所含的Asparaptine是抗高血压的有效成分,实验发现Asparaptine在芦笋中的分布方式是从中心向外扩展,从下端向尖端扩展,同时在鳞片和维管束周围分布有大量的Asparaptine。这类研究不仅可以研究功能性食品中有效成分的分布,也有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高效开发、靶物质合成机理的阐明等方面。操作流程芦笋各部位Asparaptine分布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辽宁管农产品的“警车”:农产品监管车上路了
    管农产品的“警车”上路了   11月5日,省农委在沈阳举行发车仪式,向14个市配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车辆。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全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快速反应能力。   据了解,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先后更新和完善了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检测设备,建设了14个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38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并为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发了农药残留速测仪600余台(套)。特别是在2008年又为全省14个市农产品质检中心配发了农产品质检流动检测车。今年7月,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为主要内容、以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 农业农村部:青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8.2%
    8月27日,青海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在青海西宁共同召开省部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工作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去年以来,省部协同推进打造输出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3亿亩,同比增长1.5倍;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200个,同比增加15%;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冷凉蔬菜等9大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8.2%;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近100万吨、价值170亿元,“青字号”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坚决扛牢这份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聚资源要素,在提升产品品质、做精做强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创新输出机制等四个方面再加力,着力培育体现青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青海在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示范。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才让太,省政协副主席马丰胜出席会议。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青海省有关部门及各市州政府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作情况汇报,相关单位、市州和企业作交流发言。
  • 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于近日发布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p p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及“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部署安排,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我部制定了《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农业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2月7日&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strong 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strong /span /p p   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仍不容乐观。2017年,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年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p p    strong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strong /p p   1.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源头防控。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开展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镉污染区耕地修复试点。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试点。 /p p   2.加快标准制修订。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施《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5-2020年)》,新制定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编制《加快完善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7-2020年)》,新制修订兽药残留标准100项。支持地方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鼓励规模生产主体制定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实施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p p   3.推进按标生产。支持创建1万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加工标准化示范。引导各地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场(企业、合作社)、示范乡(镇)。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千家万户走上绿色安全生产轨道。 /p p   4.稳步发展“三品一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提高“三品一标”的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新认证“三品”1万个,新登记“地标”150个,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加强“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开展多种形式营销促销、宣传推介活动,提高“三品一标”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市场占有率。 /p p    strong 二、全面强化执法监管 /strong /p p   5.开展专项整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种植业上,重点治理高毒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严禁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生产。畜牧兽医上,继续实施生鲜乳专项整治,依法打击使用“瘦肉精”和禁用兽用抗菌药、非法收购屠宰病死畜禽、私屠滥宰、注水等行为,坚决切断违法犯罪利益链条。渔业上,重点治理大菱鲆、乌鳢、鳜鱼等重点品种上违法使用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问题,强化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强违禁药物源头管控,积极推进健康养殖。 /p p   6.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合理用药,督促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期、生产记录等制度,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推动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和诚信档案,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发挥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对普通散户开展巡查指导和宣传引导,实现监管工作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p p   7.强化质量安全执法。出台《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意见》,建立工作规范,指导各地农业部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实施检打联动机制,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在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查处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 /p p   8.深化农资打假。开展春、秋两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突出农村农资市场、互联网和果菜茶主产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行为,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对在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假劣农资案件线索,及时督促地方立案查处。推动建立种子、农药、兽药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鼓励地方加快建设本地农资监管平台,探索建立执法奖励、假劣农资统一储存销毁制度。 /p p    strong 三、着力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strong /p p   9.扎实开展风险监测。发挥部、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作用,强化监测预警,发现风险隐患。印发2017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分工协作,及时会商研判,共享监测结果。组织开展例行监测(风险监测),按季度对全国150个大中城市的5大类产品110个品种94项参数进行监测。加强监测结果通报和发布工作,督促问题突出地区加大整改和执法查处力度。对例行监测没有覆盖的产品和质量安全指标开展专项监测。建立省级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探索组建监测数据中心。 /p p   10.深入实施风险评估。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农兽药残留超标、病原微生物及生物毒素、收贮运防腐保鲜添加剂使用、产地环境污染等重点环节和因子,跟进开展摸底排查和专项评估,提出风险预警、过程管控和标准制修订建议。建立风险评估动态信息报送制度。推动各地启动风险评估专项,结合区域特色产业逐个品种开展风险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全程管控方案。 /p p    strong 四、继续深化质量安全县创建 /strong /p p   11.巩固创建成果。将首批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的样板区,总结推广有效监管模式,带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加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监督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对考核不合格或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办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展,充分展示创建成效。 /p p   12.扩大创建范围。修订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考核要求和管理办法。确定第二批200个创建试点单位。加强创建工作的督查指导和宣传培训,督促试点县(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制度机制,实施全程监管。鼓励各地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示范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配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开好“双安双创”现场会。 /p p    strong 五、加快推进追溯体系建设 /strong /p p   13.强化平台建设应用。加快应用软件开发和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确保上线运行。完善追溯管理核心功能,扩充监测、执法等业务模块,建设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 /p p   14.制定追溯规范和技术标准。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追溯要求,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制定发布农产品分类、编码标识、平台运行、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8项关键标准,统一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规范。 /p p   15.开展追溯平台试运行。选择有条件的省份,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重点,优先在苹果、茶叶、生猪、生鲜乳、大菱鲆等农产品上开展试运行,不断完善优化平台功能及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行业、各地区已建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实现平台间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 /p p    strong 六、切实强化应急处置 /strong /p p   16.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继续开展全天候舆情监测,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及时编发舆情信息。对各类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保持高度敏感,第一时间掌握和报告情况,处置问题隐患,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健全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建立反应迅捷、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产地与销地之间的协调配合。 /p p   17.加强风险交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做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换届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撰写科普文章,编制科普图书、画册、网页和动画视频,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普解读。对各类谣言、传言或不实信息,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及时发声辟谣,会同有关部门对造谣传谣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p p    strong 七、加快健全监管体系 /strong /p p   18.强化机构队伍建设。推动“菜篮子”大县健全完善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为乡镇充实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p p   19.加强检测体系建设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和验收进度,督促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及5个配套文件,推进检测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加强农业质检机构运行管理督导检查,实现飞行检查常态化。推进市、县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部门检测机构整合。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工作。 /p p   20.提高监管能力。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重点,加大县域内追溯点、乡镇监管标准化站和执法能力建设力度。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监管培训班,开展比武练兵和应急演练。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职业技能培训认定工作,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内容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牧渔业大县农业局长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课程,全年培训100万人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战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和高效低残留农兽药研发。 /p p    strong 八、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机制 /strong /p p   21.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进程,建立与《食品安全法》相衔接的制度机制。修订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评价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 /p p   22.健全监管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完善合格证管理办法,加强与市场准入衔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食药、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联合开展重大问题整治和重大案件查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推进社会共治。 /p p   2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安信用”平台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制度,及时归集和共享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出台《农资领域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备忘录》,制定农资领域失信黑名单管理办法,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支持地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鼓励种子、农药、兽药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价。 /p p   24.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及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通过新闻发布会、政策解读、新闻采访、署名文章等形式展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展和成效。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部主题日、农产品质量安全论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媒体专题培训班。 /p p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切实保障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绩效考核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勤政廉政,务实肯干,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一流的业绩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的良好形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政策解读: /strong /span /p p   通过对《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通知的分析,发现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主要集中在了执法监管、监测评估和体系建设和追溯体系建设等方面,(2015-2020年)》,通知要求2015-2020年期间,要新制定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编制《加快完善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7-2020年)》,新制修订兽药残留标准100项。 /p
  •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开展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检验检测业务技术社会化能力验证
    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营养品质评价鉴定等技术机构:为持续提升各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营养品质评价鉴定等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评价鉴定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优质化检验检测技术队伍,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简称“部农安中心”)依托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技术单位,继续开展2023年社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检验检测业务技术能力验证工作,统称“国农验证”(CAQS验证)。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函告如下:一、本次国农验证项目(参数)(一)实验室能力验证项目(参数)1. 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检验检测;2. 种植业产品中重金属检验检测;3. 种植业产品中营养品质评价鉴定;4. 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验检测;5.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验检测;6. 牛奶成分与污染物检验检测;7. 土壤中全量和有效态元素检验检测;8. 肥料中养分和重金属检验检测。(二)基层单项能力考核项目1. 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检验检测现场抽样(包括样品制备及封存);2. 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检验检测实验室样品接收(包括记录、制备及流转);3. 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4. 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快速检测;5.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及违禁添加物快速检测。各项目(参数)内容、检验检测技术方法及考核方式详见附件1。二、邀请参加范围(一)欢迎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技术机构,结合自身工作需要,自愿选择相关项目(参数)参加。(二)欢迎具备抽样快检服务能力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自愿选择参加基层单项能力考核项目。三、验证程序及要求(一)报名1. 请拟报名参加机构于2023年5月8日前,登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平台”(http://www.aqsc.org/)“全国农业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简称“服务平台”),按照提示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下载打印填好的报名表,确认无误后加盖机构印章回传至信息平台,完成报名。2. 国农验证以公共服务为宗旨,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主要用于样品制备与发放、专家会商与数据(视频)审核、结果汇总分析、证书制发、信息平台运维及相关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支出。每个项目(参数)能力验证技术服务费详见附件1,请在报名时汇入指定银行账户,汇款附言请标注“国农验证+单位简称”字样,并在报名系统中上传发票信息和汇款凭据。汇款银行账户信息如下:收款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北下关支行银行账号:11050601040009940(二)样品制发参加盲样考核项目的,能力验证样品均采用邮寄方式核发;参加提交视频考核项目的,能力验证任务单在服务平台下发。请各技术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并汇款,同时注意查收能力验证样品或任务单,并与部农安中心和相关项目(参数)技术依托单位保持联络。所有项目(参数)均不提供检测用标准溶液。样品(任务单)制发时间和各技术依托单位信息详见附件2。(三)数据报送1. 参加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检验检测、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验检测、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违禁添加物检验检测能力验证项目(参数)及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盲样考核的,请在样品接收96小时内完成结果上报;参加种植业产品中营养品质评价鉴定能力验证项目(参数)盲样考核的,请在样品接收5日内完成结果上报;参加牛奶成分与污染物检验检测能力验证项目(参数)盲样考核的,请在样品接收7日内完成结果上报;参加种植业产品中重金属、土壤中全量和有效态元素、肥料中养分和重金属检验检测能力验证项目(参数)盲样考核的,请在样品接收10日内完成结果上报。同时向各技术依托单位寄送原始记录、质控报告、图谱等复制确认件。逾期未提交结果和相关材料的,本次能力验证结论为“未报结果”。盲样考核样品接收时间以信息平台显示的签收日期为准。2. 参加提交视频考核项目的,请根据任务单指定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在任务单下达后5日内提交过程视频、相关记录单及配套材料,具体请按照下发的任务单进行。其中,提交的过程视频,需拍摄清楚工作环境、所用器皿设备、关键环节操作等对结果有直接影响的关键点,剪辑总长度不超过10分钟。(四)结果确认部农安中心将商各技术依托单位聘请专家,对各项目(参数)能力验证数据、视频、材料等进行技术审查、会商研判和综合评价,以国农验证报告形式反馈各机构能力验证结果。符合能力验证要求的,部农安中心统一制作国农验证纸质标识。四、联系方式为便于及时沟通交流,请参加机构报名成功后,指定1位同志加入“国农验证”QQ群(群号:472729325)。在能力验证组织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部农安中心检验检测处联系,电话:010-59198576。附件:1. 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检验检测业务技术社会化能力验证项目(参数)、推荐方法及技术服务费等一览表2. 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检验检测业务技术社会化能力验证发样时间及技术依托单位信息一览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23年 4 月 14 日
  • 我国将建设一批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
    国务院2月13日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并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建立种业发展基金。《规划》提出,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鼓励兼并重组。   《规划》列出了未来五年要重点开展的14项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包括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全方位建设市(地)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2月14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11.40,-0.18,-1.55%)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 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 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三是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四是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 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 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 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十二五”时期,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坚决防止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望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专栏:“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粮食播种面积(亿亩)棉花总产量(万吨)油料总产量(万吨)糖料总产量(万吨)肉类总产量(万吨)禽蛋总产量(万吨)奶类总产量(万吨)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5.016.48596323012008792627633748537394.8 5.416.0700350014000850029005000600096 3.271.623.121.410.975.932.23[1.2] 农业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309.31.7 36102.2 [6][0.7][0.5] 农业物质装备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农机总动力(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0.59.252 0.531060 [4000][0.03]1.68[8] 农业科技 科技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52820 551300 [3]6.8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量(亿户)奶牛规模化养殖(年存栏100头以上)比重(%)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比重(%) 1.072835 1.33850 3.97[10][15] 农业生态环境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3370.2 5080 [17][9.8] 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919 8310 5[4000]7 注:1.[ ]内为五年累计数;2. 820万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2008年底数;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三、重点任务   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八个方面建设。   (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扩大东北优势区粳稻种植面积,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稳定小麦面积,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积极恢复和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开发和选育马铃薯优质专用高产品种,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继续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油糖生产,多油并举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基本满足国内棉花消费需求,实现糖料基本自给。   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扩大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建设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等国家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推动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专用小麦、高油大豆、耐密玉米、双低油菜、杂交棉花、高产高糖甘蔗等新品种推广,加强小麦“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干热风)、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甘蔗健康种苗、机械化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联合育种,加快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进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场)推进,力争实现优势产区和主要品种全覆盖。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地)、县(场)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
  •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构建苹果时空品质评价代谢物数据库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2022年全国苹果产量约3500万吨。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果实品质和营养健康效益也越来越重视,而不同品种果实在食用品质、贮藏特性、营养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果实特征与代谢物直接关联,建立基于营养代谢物的时空品质评价数据库是提升果实品质的基础,这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改善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基于广谱代谢组技术构建了苹果时空品质评价代谢物数据库,包含类黄酮、酚酸、有机酸、脂质、生物碱、单宁、氨基酸、核苷酸、糖及糖醇、萜类等2575种营养代谢物。对来自全球的292份自然群体苹果品质与代谢物含量进行分析,比较了不同族系差异代谢物及其营养特征,鉴定了特征代谢物对不同品种果实鲜食、加工、贮藏等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了222877个与2205种苹果营养代谢物显著关联的位点。这是目前最大的苹果时空品质评价代谢物数据库,从基因组层面系统解析物质代谢调控位点,为我国果实品质改良、加工适宜性和营养品质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撑,将极大地促进果实品质的数字化、标识化、优质化和加工原料品种专一化,为打造农产品品牌和提升生产加工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Genome Biology》(IF5-y=20.366)在线发表。农产品保鲜与物流创新团队林琼副研究员、研究生陈静、果蔬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刘璇研究员、迈维代谢王彬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毕金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材料采自国家苹果梨种质资源圃。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100100)、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CARS-27)、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工程院所重点任务(CAAS-ASTIP-G2022-IFST-02)等项目支持。原文链接: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3-02945-6图 基于群体代谢视角揭示苹果品质改良机制
  • 不忘初心,托普连续5年参加农业部主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9月21日,为期四天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本届农交会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品牌引领、产业升级”为主题,努力打造符合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要求的高品质农业贸易和交流平台。 农交会,农业部主办的顶级盛会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是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唯一主办、商务部重点引导支持的大型综合性农业盛会。农交会在展示我国农业领域发展成就、促进农产品贸易、推广先进技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农交会每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14届。参展门槛要求极高,参展企业多是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三认证”企业以及大中型农产品出口、外资合资和境内外知名企业。自2013年以来,托普云农连续5年受邀参展,充分证明托普云农在智慧农业领域领先的智能技术设备以及创新服务与解决方案。室外展区,多款产品与服务亮相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带来强劲动力。为做好现代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托普云农研 发的智慧农业云平台、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以及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无线土壤墒情监测站、温室小管家等智能硬件设备齐亮相展会现场。 期间,浙江省农业厅林厅长林健东一行莅临托普展区,与托普云农现场工作人员就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应用情况进行咨询。在了解托普云农智慧农业云平台在丽水、兰 溪、三门、秀洲、德清、黄岩、秀洲、金东等地区落地运用后,林建东高度肯定托普云农在省内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发挥的作用。此外,还就风吸式杀虫灯等茶园物 联网解决方案,与现场工作人员详细交流。 展会现场,托普农业信息化助力砀山数字果园三产融合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托普云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神州农服记者,“在酥梨种植管理中,我们引入物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数字果园”信息化管理平台。现在通过综合管理云平台、手机app等,农业种植人员就能完成果园生态环境监测、水 肥一体化管理、四情灾害预警等,有效提升了酥梨标准化生产水平”。 室内展区,智慧“浙”里成焦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省展区内,托普云农智慧农业平台成为展区关注焦点。巨大led显示屏上显示的茶叶、粮食、水果、畜牧、蔬菜等省内主导产业的种植总面积、总产量与产业分布情况,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等农业大数据,吸引千余专业观众观摩咨询。 “现在,在我们的智慧农业云平台里,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查看省内各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分布、经营主体数量、全产业链年产值等产业数据。此外,它还能对全省农 业环境监控点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可视化管理,并实现农业灾害或疫情发生情况与影响范围的灾变预警和应急处置”,托普云农专业技术人员表示。 本届农交会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品牌引领、产业升级”为主题,努力打造符合“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要求的高品质农业贸易和交流平 台。托普云农智慧农业云平台在做好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应急指挥管理、农业生态监管、畜牧业管理、农资监管、农村公共服务等政府端的应用外,还积极推动智 慧农业在智慧生产管理工程建设、农产品安全追溯和品质表达等产业端的运用,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 首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比武落下帷幕
    相关新闻: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比武决赛举行   11月28日,农业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总决赛落下帷幕。进入总决赛的32支代表队160名选手,经过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考核,8支优胜队进入了最后知识竞赛环节的角逐,最终广东、湖南、湖北三个代表队技压群雄,荣获团体一等奖 田相旭等6名选手荣获个人一等奖。   图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左一)、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右一)与荣获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的广东、湖南、湖北三个代表队合影。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讲话时说,举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旨在尽快提高检测人员,尤其是基层检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和调动广大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使国家投资建设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各参赛队员在为期4天的大比武总决赛过程中,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风采,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检测技能。   陈晓华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民持续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本次大比武活动的举办为契机,在加快质检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质检机构管理和人才培养,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培训和练兵,打造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技术能力拔尖、爱岗敬业的检验检测队伍,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部党组成员张玉香以及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领导出席了总决赛的有关活动。   大比武总决赛结果   一、团体奖   1.团体一等奖(共3名):广东、湖南、湖北   2.团体二等奖(共5名):山东、重庆、北京、陕西、云南   3.团体三等奖(共8名):安徽、江苏、河南、浙江、四川、新疆兵团、广西、贵州   4.优秀组织奖(共14名):江西、上海、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天津、宁夏、甘肃、河北、新疆、山西、福建、西藏   二、个人奖   1.个人一等奖(共6名):田相旭(山东)、唐海彦(云南)、普继琼(云南)、苏青云(广东)、薛敏杰(湖北)、陈璐(浙江)   2.个人二等奖(共15名):刘莉(浙江)、郭彦军(河北)、许志勇(吉林)、姜淑方(重庆)、孙沫(吉林)、古君伶(北京)、周亚莲(浙江)、李佩伦(广西)、罗建敏(湖南)、杨春浩(湖南)、陶利明(江苏)、梁晓文(广东)、李艳莉(陕西)、朱铭立(广东)、吴红军(江苏)   3.个人三等奖(共31名):张蜜(湖北)、刘淑梅(江苏)、蒋金成(重庆)、相薇(北京)、徐晶(黑龙江)、姚晓寒(广西)、周妙琛(广东)、李宁(陕西)、王丽娜(贵州)、刘彩飞(山东)、陈静(湖南)、曾述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陈丹(新疆)、王生华(湖北)、罗晓琴(甘肃)、陈玲珍(江西)、莫贞峰(山东)、黄义彬(贵州)、毛名祝(安徽)、张海颖(上海)、芦吉(浙江)、殷慧龄(新疆)、谢伟(四川)、郭凌(江西)、邵泽香(山东)、李莺(河南)、范宏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卢艳芬(湖南)、余海芬(上海)、郭健(重庆)、张惠峰(吉林)   4.个人优秀奖(共61):周艳琳(甘肃)、陈静(湖南)、吴春梅(广东)、崔霞(山西)、路峰(辽宁)、祁晓(青海)、蔡培华(四川)、康文斌(福建)、王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良胜(安徽)、张权峰(陕西)、陆萍(上海)、张晶晶(内蒙)、张娇艳(广西)、薛立辉(安徽)、赵晓云(青海)、陆子梅(天津)、朱祝娟(湖北)、惠瑾(江苏)、宗巍(辽宁)、梁蔚(四川)、朱晓芸(上海)、吴夏芳(福建)、闫君华(河南)、旦玉红(西藏)、杨丽军(重庆)、张兆顺(海南)、张军令(河南)、谭海东(黑龙江)、马雷(辽宁)、李敏(四川)、吴淑云(陕西)、安晓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齐海霞(北京)、赵灿奇(云南)、邢莉(宁夏)、王政(上海)、孙红艳(陕西)、鲁沛佳(河南)、张鹏娜(河北)、杨鸿(重庆)、弓秀琴(山西)、程晓峰(安徽)、张明芳(海南)、孙烨(宁夏)、李荣华(北京)、吴桂玲(青海)、徐静(内蒙)、张志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郭睿(北京)、孙勇敢(安徽)、孙志新(天津)、张浩(辽宁)、谢丽韫(云南)、李红萍(湖北)、蒋帮铜(山东)、孔庆德(甘肃)、李卿(贵州)、李爱军(河北)、邓兴(江西)、张秀英(四川)
  • 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出台
    日前,由山东检验检疫局、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农业厅联合编制的《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也标志着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水平进入标准化、科学化阶段。   该规划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了科学定义,是指以县(区)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等六大体系,具备“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示范效果的农产品出口地区。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山东省示范区发展现状,总结了有关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做法,明确了按照“推行国际标准,统筹两个市场,打造商品品牌,促进富民强省”的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到2015年,60%以上县(市、区)建成示范区,全省一半以上市建成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在全省连锁超市推广设立示范区产品专区500处以上 制定、推广100项出口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打造100个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省、市、县(市、区)建立完善100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出口规模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 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形成示范区产品在国外、国内市场互补发展格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居民菜篮子水平进一步提高”五项发展目标。
  • 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落成揭牌
    5月26日上午,海南西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分中心——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举行落成典礼。   省农业厅厅长肖杰出席并致辞,儋州市副市长张广英出席揭牌仪式。   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是按照肖杰厅长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建成的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分中心之一。   肖杰厅长认为,为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保障海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农业厅整合项目,经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涉农资金最大效益,建成了海南省西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儋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建立将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作用,保障和引领儋州市乃至海南西部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新业绩。   据悉,该中心自2008年动工建设以来,已经投资800多万元,建筑面积2890平方米,将主要承担儋州市动、植物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的监控、预警和土壤及农业投入与产出品的检验任务,确保动、植物农产品的合格率和优质率,为抢占市场竞争力、谋取高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张广英副市长表示,一定要按照肖杰的要求,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管好、用好,为打造农业品牌、帮助农民增收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   省农业厅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及儋州市农委以及畜牧、农技、农机等部门全体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
  • 中央投资1.2亿建设安徽、重庆、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新闻背景 2006年农业部启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了一批部级、省级和县级质检机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检测水平。 经过近4年的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国家共已安排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资金13亿元,涉及项目400多个。据报道,2010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再投资约1.2亿人民币用于安徽、重庆、广西三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   中央斥资5906万打造安徽农产品检测站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近日下达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5906万元,投资规模是前两批已安排中央投资的近2倍。   2010年投资的重点是肥东县等30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建成后,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县级站将扩大到46个,有利于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并将显著提升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据了解,安徽省发改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按照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确保相关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发挥效益。   中央投资2464万建设重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下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2464万元用于重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的建设。   中央斥资4080万建设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从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4080万元,用于阳朔、苍梧、宜州、防城等19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通知要求,要认真落实地方投资,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有关建设程序,符合土地、节能等要求,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按照项目批复文件的要求,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附件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doc
  • 议程公布!第13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大会
    “第十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国际论坛”(简称CFAS),将于2024年7月2日至4日在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举办,其中7月2日为论坛报到日。本届国际论坛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携手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和北京中仪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本届CFAS大会将继续秉承“交流、促进、安全、健康、营养”的主旨,展开系列学术研讨与展示活动。论坛首日(7月3日)议程安排了20余场主题报告,次日(7月4日)聚焦农药残留检测专题、快速检测技术专题、重金属及元素检测技术专题、微生物及生物毒素检测技术专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题、标准物质技术与研究专题以及基于新技术新原理开发的创新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专题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经验交流,以期形成广泛学术共识,推动我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全产业链的发展。本届国际大会特邀院士、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资深专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学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及企业代表共襄盛举,将有超过1200位嘉宾莅临现场。论坛组委会致力于将本届论坛打造成为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最具前瞻性、最具代表性的盛会。01大会时间及地点大会日程2024年7月2日-4日2024年7月2日全天报到大会地点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智谷大道1号02大会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国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南京)北京中仪雄鹰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支持单位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化学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食品生产安全协会江苏省盐业协会江苏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协办单位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坛墨质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03大会日程大会开幕式时间:7月3日(星期三)9:00-09:20地点:210会议室主持人:开幕式: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周骏贵院长流程:1、主持人介绍出席论坛的院士和领导2、国家、省、市市场局相关领导讲话(待定)3、主办单位致辞4、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揭牌与南京都市圈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科技合作联盟合作项目发布(待定)大会报告时间:7月3日(星期三)9:20-17:20地点:210会议室主持人:大会报告上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曹以刚副理事长大会报告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金芬研究员0题目未定报告专家:中国工程院 李培武院士0食品质量控制与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专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原司长、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纯良0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精准、实时、可视化报告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张峰研究员0加工食品标准的构建与重点方向报告专家: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杨晓明秘书长0《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制定情况介绍报告专家: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处 彭弘雷副处长0Recent advances of photothermal and photoacoustics in agri-tech报告专家: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 Roberto Li Voti0腥黑穗病小麦的检测与评价新技术报告专家: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副院长 张驰研究员0挥发物组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研究与应用报告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金芬研究员0食品和农产品安全中真菌毒素的荧光检测技术与方法报告专家:上海交通大学 阎超教授0农药胁迫对农产品品质影响及植物健康激活干预的多组学分析报告专家:中国农业大学 潘灿平教授0乳制品的流通品控管理报告专家: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 郭旬副总裁0布鲁克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和真实性领域的解决方案报告专家: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王庆贺应用科学家0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前处理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报告专家: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 董亮副总经理0SCIEX质谱在食品农兽药标准检测中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专家: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 陈慧敏应用专家0守护食品安全,二噁英检测之GC/MSMS新篇报告专家: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曹茂新资深应用工程师0色谱质谱在农残检测中的方法和应用报告专家: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吴春华食品行业经理0检测实验室测试周期管理和改善报告专家:坛墨质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步青总经0题目未定报告专家: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题一:农兽药残留检测专题时间:7月4日(星期四)9:30-12:00地点:202会议室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 马永强教授0纳米技术用于水果上农药残留消除研究报告专家:中国农业大学 马永强教授0基于重组酶设计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报告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佘永新研究员0比率荧光探针设计及用于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蒋长龙研究员0基于POMs纳米酶电化学致变色便携平台检测并消减有机磷农药的研究报告专家:江苏科技大学 关桦楠教授0亲水性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报告专家:河北大学 崔亚涵特聘副教授0小分子半抗原的精准设计策略及应用报告专家:华中农业大学 彭大鹏副教授专题二/七:快速检测技术专题时间:7月4日(星期四)9:30-12:00(上午)地点:203会议室主持人:南京大学 许丹科教授0快速检测技术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专家: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谢刚研究员0基于现场快检与人工智能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研究探索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蕾研究员0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磁固相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报告专家:南京大学 许丹科教授0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检测与快速识别关键技术报告专家: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王培龙研究员0基于CRISPR/Cas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报告专家:华南农业大学 沈兴副教授0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及多能性概念报告专家:中国农业大学 许文涛教授时间:7月4日(星期四)13:00-15:00(下午)地点:203会议室主持人: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肖有玉主任0食品快速检测与市场监管报告专家: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肖有玉主任0报告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王金斌副研究员0纳米酶基小分子物质快速检测与食源性致病菌控制技术研究报告专家: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王迪工程师专题五:微生物及生物毒素检测技术专题
  • 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靠托普云农农药残留速测仪保障农产品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在自己种植蔬菜,而是选择去农产品批发市场购买。农产品市场蔬菜种类齐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可是由于不是自家种植,所以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也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市场开始配备农药残留速测仪,利用它对即将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农残检测,只有通过农药残留速测仪检测的农产品才能进行出售。通过这种方法农产品市场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整体销量。  尤其现在到了夏季高温时节农产品安全问题备受重视,特别是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各类物品更是关注的重点,为了给广大消费者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该不断加强对所辖市场售卖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近段时间专门给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引进农药残留速测仪,并安排了专门的蔬菜检测人员,对进入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等进行检测。  农产品市场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重要渠道,由于农产品来源多,所以农产品安全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那么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农民朋友种植者的收入。所以要想做好农残检测,仅仅靠自觉性是不够的。而农药残留速测仪的应用,可以准确、快速的测量出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量,农药残留速测仪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农药检测,测量准确度高,使用很方便,有些型号可以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检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新华社5日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份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兴农,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绿色化需求,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通过农业清洁生产等途径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  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近年来,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我国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使农产品标准的数量和检测机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发布68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上待发布的整合标准,将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四大类,涵盖1.2万余项指标,标准体系的框架、原则、科学依据与国际食品法典一致。
  • 赛默飞色质谱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解决方案
    食物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在我们的餐桌上,人们日常食品中有70% 左右直接来源于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国家提出树立&ldquo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rdquo 的要求下;农产品的安全也由保障&ldquo 粮食安全&rdquo 扩展到确保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全面安全保障,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人民更为注重食品营养健康。赛默飞色质谱产品线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从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安全保障,到营养及组学研究,风险预警,提供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撑。(点击查看大图)种植业种植业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高通量风险预警项目主要包含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和重金属的测定;当今背景下对营养品质的评价鉴定也更为关注。农残方案:对于非极性、弱极性以及热稳定农药如有机氯和菊酯类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于极性、水溶性以及热不稳定农药如除草剂、杀菌剂等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而对于强极性、离子型农药(如百草枯、草甘膦)残留,可采用离子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点击查看大图)养殖业养殖业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高通量风险预警和筛查项目主要包含常规用药、禁用药的兽药残留、抗生素、重金属的测定等。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案:某些砷化合物如硝苯砷酸、阿散酸、卡巴胂、洛克沙胂被广泛作为家禽的生长促进剂与抗菌剂添加到饲料中;砷的毒性与生物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态;对各种砷形态进行灵敏、快速、准确的分离分析,从而提供更为准确的毒性风险评估非常必要。采用离子色谱和ICP-MS 联机快速测定10种砷形态;分离效果好,能在900s完成10种砷的快速准确分析。IC-ICP-MS 联机测定动物源食品中的10 种砷形态 (点击查看大图)农业投入品污染防控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是关系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限量值有明确的规定,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使用。饲料检测:农业农村部组织发布的《2022 年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中对于饲料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风险监测、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赛默飞色质谱产品可为饲料及添加剂的常规检测到风险预警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点击查看大图)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向&lsquo 吃得健康、吃得营养&rsquo 迈进,还须从食品全产业链的源头农产品着手,农产品营养品质将成为食物营养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农产品营养质量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纤维素等七大类主要营养元素,另外还包括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活性成分。随着对农产品品质和营养分析的重视,高端仪器分析技术(高分辨质谱等)的使用将会更为普遍。赛默飞在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基础上,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而设计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方案推荐:固相萃取- Vanquish Core在线二维液相色谱同时测定维生素A、D和四种维生素E生育酚异构体含量通过优化色谱条件,使用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在实现维生素A、维生素D2和D3以及维生素E的四种生育酚异构体同时分析的基础上,简化样品前处理过程,缩短样品分析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样品分析效率。 (点击查看大图)结语农产品定义宽,范围广,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涉及的品种多,项目复杂, 除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元素等基本安全指标分析,同时对于质量控制,食品添加剂的超限量和超范围使用,营养成分的检测,溯源分析、食品种类鉴别、风险预警等都有广泛需求;赛默飞愿意携手用户在大食物观理念下,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农产品检测解决方案。
  • 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公布 103个县4个市入选
    近日,农业部命名北京市房山区等103个县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山东省威海市等4个市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农业部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以“菜篮子”产品主产县为重点,“产”“管”并举,推动各地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模式,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在创建内容上,主要围绕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体系建设、制度机制创新等8个方面开展,突出了责任落实、全程监管、能力提升和社会共治。在创建方式上,按照国家定标准、县创、省评、部公布征询意见的方式确定。在考核评价上,由工作考核、质量安全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三部分组成,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让数据说活、让群众说了算。  2014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农业部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抓手,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法制化监管,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各地把落实责任摆在创建工作首位,建立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责任体系,各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质量安全县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绩效考核,平均权重由2.5%提高到5.8%以上。 二是质量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创新。质量安全县针对监管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创新监管,形成了一大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三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严密高效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平均每个县三级监管人员数量由创建前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年财政预算由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农产品定量检测数量由300个增加到800个,培训监管人员1200人次。 四是品牌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质量安全县的正面效应,发展特色产业和优质品牌农产品,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质量安全县的监测合格率达99.3%、群众满意度达90%,比创建前分别提高2个和20左右个百分点。  下一步,农业部门将巩固创建成果,把质量安全县打造为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的样板区,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扩大创建范围,明年再确定200个创建试点单位,力争“十三五”末覆盖所有“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名单
  • 乌鲁木齐首家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挂牌
    p   近日,经乌鲁木齐市科技局审批,市农检中心作为乌鲁木齐首家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 /p p   据了解,为了将中心实验室打造成为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的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实验基地,2013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顺利争取到乌鲁木齐市重点实验室科技建设项目。历时两年在乌鲁木齐建成了一个科研设备先进、数据处理高效、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综合性、专业性强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 /p p   今后重点实验室将积极争取乌鲁木齐市、自治区乃至国家的科技研发项目,利用引进的农产品药物残留液质快速检测技术,对已有或没有的农业部规定必检项目的检测方法进行开发与研究,发挥重点实验室科研作用。 /p p   同时将开展药物残留检测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开展全市乃至全疆各地州检测力量相对落后地区检测人员技能培训,提升新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水平,积极联合疆内重点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习训练培训基地,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并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依托自治区产学研基地建设,与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进行实验室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br/ /p
  • 4月16日-用户之声-同位素技术,探索农产品产地溯源奥秘
    用户之声|同位素技术,探索农产品产地溯源奥秘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产地溯源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研究部署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产地溯源技术研发,以满足人民对食品需求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地道”,吃得“放心”,由追求美味到追求营养健康天然等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升级。 Q:飞飞,最近购买的原产地赣南脐橙怎么样?A:脐橙的口感和味道一般,我不确定买到的是否真的赣南脐橙Q:这的确有点伤脑筋,如果能实现产地溯源就好了 对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农产品进行产地溯源,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的重大举措,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更有助于鼓励农产品“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品牌。针对赣南脐橙等原产地品牌频频面临被“盗版”难题,国内研究机构推出“农产品产地指纹分析”技术体系,以同位素质谱技术为代表的掺假溯源前沿技术逐步被食品科技界、食品行业和监管部门接受认可,构建的产地判别模型很好应用于果汁、葡萄酒、白酒、乳制品、大米、茶叶、枸杞和有机蔬菜等产地溯源与鉴别研究。 什 / 么 / 是 / 同/ 位 / 素溯源技术 Delta V advantage 和253 Plus是稳定同位素检测两款利器。基本原理是稳定同位素的自然分馏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大气、土壤、水等环境中含有生源要素同位素组成具有差异,导致不同种类及不同地域来源的生物中同位素自然丰度存在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可以区分其可能的来源地区。Thermo Scientific™ Delta V Advantage同位素比质谱仪 Thermo Scientific™ 253 Plus 10 kV同位素比质谱仪 农产品产地溯源和真实性鉴定 较之植物源性食品,对奶制品、肉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来源判断更为复杂。因为动物产品中同位素组成不仅受所食用植物饲料中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也受动物代谢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以及动物经常食用不同地区来源的饲料或者曾在不同地方饲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农产品产地溯源与真实性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6篇发表在食品领域顶级期刊Food chemistry 上。 赵燕副研究员利用牛肉中的C、N、H、O四种同位素,建立了我国牛肉主产区产地同位素数据库,并与矿物元素数据相结合,溯源准确率可达到90%。由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成功应用,团队的研究对象扩大到了有机猪肉与普通猪肉的鉴别。研究发现有机猪的各组织中碳、氮同位素比值均高于普通猪组,为预防有机猪肉的造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牛奶的产地对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赵燕博士采集了我国12个省份的牛奶样品,构建了我国牛奶主产区的稳定同位素指纹。同时赵燕博士还对不同国家和中国不同省份的大米进行了溯源。目前赵燕博士团队将现有的数据整合,开发了多维溯源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可以将DNA分子技术、光谱、代谢组/脂质组、元素组、稳定同位素等多维数据进行融合,达到精准溯源目的。葡萄酒产地溯源数据库的建立 完善可靠的溯源,有赖于“库”建立,开展优质农产品产地、品质、品种等多维信息大数据库构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发展方向。气候、年份的不同,地域生产方式的差异,都会使农产品部分指标出现一定幅度波动。在广泛收集样本基础上,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作为对农产品质量评判的统一标准。吴浩博士深圳海关(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进出口食品真伪检测和产地溯源。吴浩博士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被认定为深圳市后备级人才,福田英才。 吴博士自2013年进入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博士后工作站,以葡萄酒产地鉴别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稳定同位素、元素分析等技术对全球8个主要葡萄酒生产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智利、南非以及中国)葡萄酒样品产地属性进行判别,该数据模型采用葡萄酒元素含量以及乙醇和丙三醇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葡萄酒中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准确率最高可达93%。全球葡萄酒溯源模型中国葡萄酒溯源模型深圳海关葡萄酒检测重点实验室 这些数据被归纳入数据库,结合最先进的AI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检测数据,对不同产地的红酒品质等进行多维分析,可为红酒真伪查询提供有力支撑。数据库免费开放使用,网址:http://39.100.157.25:8989/。除葡萄酒产地溯源外,通过Delta V Advantage平台还开发了白兰地、果汁、矿泉水等高价值进口食品的真实性鉴别方法,针对大宗粮谷如大豆,大米以及高价值水产品(三文鱼,鳕鱼)等建立了有效的产地识别方法,帮助海关准确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进口食品,保护我国消费者权益。扫码左方二维码可查看更多相关方案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赛默飞全行业解决方案,或关注“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 “十三五”期间国家拟创建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农业部近日下发“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通知,拟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同时支持建设部、省、地、县四级农产品质检机构3332个,落实检测人员3.5万人,每年承担政府委托检测样品量1260万个。 /p p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考核认定10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145家风险评估实验站,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140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584项,基本覆盖我国常用农兽药品种和主要食用农产品。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5121项,各地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范1.8万项。原文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农质发〔2017〕2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水产局,部直属单位: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我部研究编制了《“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农业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3月8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 /strong /p p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农业产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 /p p    strong 一、“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展 /strong /p p   “十二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坚持产管并举,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2015年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6.1%、99.4%和95.5%,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3.0、0.3和4.2个百分点 5年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重大活动保障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做出了贡献。 /p p   ——监管队伍基本构建。全国所有省(区、市)、86%的地市、75%的县(区、市)、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11.7万人。30个省(区、市)、276个地市和2332个县(区、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检测技术比武练兵活动,不断提高执法检测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支持建设部、省、地、县四级农产品质检机构3332个,落实检测人员3.5万人,每年承担政府委托检测样品量1260万个。 /strong /span /p p   ——标准化生产全面启动。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140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584项,基本覆盖我国常用农兽药品种和主要食用农产品。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5121项,各地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范1.8万项。 /strong /span 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59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县185个。全国有效期内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到10.7万个。 /p p   ——执法监管深入推进。持续实施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专项治理行动。全国共查处各类问题17万余起,查处案件6.8万件。三聚氰胺连续7年监测全部合格,“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国家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151个大中城市、117个品种、94项指标,基本涵盖主要城市、产区、品种和参数。各地例行监测工作全面启动,监督抽查和专项监测依法开展。 /p p   ——应急处置水平大幅提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考核认定10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145家风险评估实验站 /strong /span ,对隐患大、问题多的农产品品种和环节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评估,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咨询、科普解读、热点回应、宣传培训等工作。建立全天候舆情监测制度和上下联动、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应急机制,妥善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问题。 /p p   ——质量安全县创建扎实开展。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命名首批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0个省同步开展了省级创建工作,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477个。推动各地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监管、全程可追溯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 /p p   ——监管制度机制逐步理顺。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联合印发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导意见,厘清职责分工,建立无缝衔接工作机制。农业部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各地开展追溯试点,努力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 /p p   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农兽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在个别地区、品种和时段还比较突出。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基层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的情况仍较普遍,个别地方监管责任不落实、工作难到位的现象时有出现。公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从过去只求吃饱变成吃好、吃得安全放心和营养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和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创建、法制化监管,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应,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1.源头治理,全程管控。强化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 /p p   2.突出重点,风险防范。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矛盾最突出、需求最迫切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实施专项整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努力消除隐患和防患于未然。 /p p   3.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界定责任分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消除监管空白,形成监管合力。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 /p p   4.创新驱动,社会共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与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模式。加快农业信用体系建设,调动各方面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执法监管能力。 /p p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系统性、区域性的问题隐患得到有效解决,违法违规行为明显遏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p p   ——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总数达到1万项,覆盖所有批准使用的农兽药品种和相应农产品 全国“菜篮子”主产县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年均增长6%以上。 /p p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建立,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三品一标”规模生产主体率先实现可追溯,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p p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基本覆盖“菜篮子”大县,探索形成因地制宜、产管并举、全程控制的县域监管模式。 /p p    strong 三、主要任务 /strong /p p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p p   1.完善标准体系。实施《加快完善农兽药残留标准体系行动方案》,加快制定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饲料安全、农业转基因等国家标准,完善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依法行政的行业标准,基本实现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支持地方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让农民易学、易懂、易操作。鼓励规模生产主体制定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实施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标准,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认证标识国际互认。 /p p   2.强化标准实施。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创建和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畜禽屠宰加工标准化示范创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企业、合作社),推动全国“菜篮子”大县的规模种养基地全程按标生产。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示范园(区)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经营,建立质量安全联盟,带动千家万户走上规范安全生产轨道。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p p   3.推进“三品一标”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稳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创建“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全面推行质量追溯管理,推动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借助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网络电商平台,开展“三品一标”宣传推介,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严格“三品一标”产品的准入条件,加强“三品一标”证后监管,提高“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p p   (二)扎实推进全程执法监管 /p p   1.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坚定不移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废旧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对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测评估,切实摸清污染底数。根据监测结果推行产地分级管理,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农业种养殖用水安全。 /p p   2.严格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计划,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质量控制技术。严格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制度,依法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指导农资生产经营者建立电子化购销台账。构建农资打假省际协调联动网络,实行假劣农资案件线索共享、案件通报、联防联控,强化大要案件查处。 /p p   3.强化生产督导巡查。开展日常巡查检查,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记录等制度。推动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根据风险监测和日常巡查情况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违法主体增加抽检频次,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实行联合惩戒。发挥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对普通散户开展巡查指导和宣传引导,实现监管工作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加强农产品从采收到进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加工企业前收贮运环节的监管,采取质量追溯、安全承诺、出具合格证等方式,督促收贮运主体自觉履行责任。 /p p   4.深化专项整治。聚焦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解决面上存在的风险隐患。对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在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加大执法抽检频次,定期曝光典型案例,有效形成执法监管的震慑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严惩重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生猪定点屠宰和奶站管理,全面落实畜禽屠宰企业、奶站质量安全主体职责,落实屠宰进场检查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健全病死畜禽水产品和不安全农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认真落实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 /p p   (三)全面强化风险监测评估预警 /p p   1.健全监测网络。科学界定各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职责,倡导部省以风险监测为主,省地以监督抽查为主,县乡以速测筛查为主,避免上下一般粗、监测指标重叠、监测对象重复。依法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检测服务。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形成以国家为龙头、省为骨干、地市为基础、县乡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深入实施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监控计划,增加监测样本量,保证监测工作的代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建立监督抽查发现问题、查处问题的激励机制。加强监测结果的会商分析,建立监测信息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互联互通、监测数据统一共享、监测结果互认共用。 /p p   2.推进风险评估。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将“菜篮子”和大宗粮油产品全部纳入评估范围,摸清风险因子种类、危害程度、产生原因,跟进实施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出各类农产品全程管控的关键点及技术规范和标准制修订建议。各地结合产业实际,逐个品种开展风险隐患摸底排查,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推动风险评估服务于产业发展和执法监管。依托农产品主产区(基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规划设定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国家观测点,动态观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消长变化情况及趋势。全面开展农产品营养功能和品质规格评价,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提供技术支撑,指导优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引导居民科学膳食和健康消费。 /p p   3.加强应急处置。制定和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分工,完善相关应急程序和制度,建立快速反应、信息通畅、上下协同、跨区联动的应急机制。配备必要的装备和物资,强化指挥调度能力建设,经常性开展演练和培训,切实提升全系统应急保障水平。强化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快速反应。加强应急值守,有力有序有效处置各类突发问题,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p p   4.强化风险交流。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虚假信息和谣言传言,及时进行科普辟谣,研究建立健全谣言治理机制。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积极利用微信、网络、电台、报纸、图书等形式,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提升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识别判断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建设,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产地调研、技术指导、科普解读等工作,将专家组打造成监管工作的重要智囊和“外脑”。建立稳定有效的风险交流机制,畅通政府、企业、公众、媒体和专家之间的风险交流渠道。 /p p   (四)加快建设追溯体系 /p p   1.推进平台建设。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完善追溯管理核心功能。按照“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拓宽追溯信息平台应用,扩充监测、执法、舆情、应急、标准、诚信体系和投入品监管等业务模块,建设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智能化监管服务信息平台。出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编码标识、信息采集、平台运行、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关键技术标准和主体管理、追溯赋码、索证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推动各地、各行业已建的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实现追溯体系上下贯通、数据融合。 /p p   2.实施追溯管理。组织部分基础条件好的省份开展追溯信息平台试运行工作。选择苹果、茶叶、生猪、生鲜乳、大菱鲆等农产品统一开展追溯试点。优先将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以及农业部门支持建设的各类示范基地纳入追溯管理。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带动追溯工作全面展开,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探索追溯工作与项目支持相挂钩的工作机制,争取追溯试点奖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介入,为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配备追溯必需的信息化设备,调动其开展追溯的积极性。发挥追溯机制倒逼作用,推动生产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落实安全控制措施,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p p   3.推动智慧监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手机等新型信息技术成果,探索运用“机器换人”“机器助人”等网络化、数字化新技术和新型监管方法,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借助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手机终端APP、手持执法记录仪和移动巡检箱等设施设备,实现实时监管和风险预警,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加强数据收集挖掘和综合分析,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分析决策,研判趋势规律,锁定监管重点,实行精准监管。 /p p   (五)深入推进质量安全县创建 /p p   1.扩大创建规模。继续抓好首批创建试点工作,根据创建总体安排并结合各地试点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考核要求和管理办法。按照县创、省评、部公布征询意见的方式,每年确定一批县(区、市)作为创建试点单位,力争“十三五”末覆盖到所有“菜篮子”大县。统筹建立质量安全县创建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倾斜力度,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p p   2.提升创建水平。加强创建工作的调研督导和宣传培训,督促试点县(区、市)人民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全程监管,创新制度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率先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建立、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和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建立。加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后的监督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对考核不合格或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严格执行退出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示范引领和公信力。 /p p   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创建试点单位针对监管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把质量安全县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共治”的四个样板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调度,及时转化创建成果,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乡(镇)创建,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创建工作,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p p   (六)着力加强监管队伍能力建设 /p p   1.健全监管队伍。全面落实国办《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菜篮子”大县全部建立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统一明确乡镇监管站(所)的机构职能、人员配备、设施能力、管理制度和工作开展等要求,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为乡镇充实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协助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和督导巡查工作。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重要任务。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认证、质量安全县创建、追溯管理、应急处置等培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风险评估、全程控制先进技术,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人才。 /p p   2.提升检测能力。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快投资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强化已验收项目质检机构的资质认定与考核,督促地方充实检测人员,落实工作经费。按照大农业架构和综合建设方向,稳步推进农业系统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相互衔接、并行共享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 /p p   3.加强硬件装备配置。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强化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省级监管指挥调度中心和县级追溯点。改善监管条件,逐步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配备日常巡查、执法交通、案件受理、取证检测等装备,根据需求配备必要的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设备,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办公场所标准化建设,重点建设提升50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50家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的评估能力。 /p p   4.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战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分析方法、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研究建立农产品等级规格品质标样和数据库。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各大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研究岗位的设立,扩充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全覆盖和整建制研究能力提升,推动地方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规划项目。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公司、学会等积极参与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进步。 /p p   (七)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p p   1.推动法制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尽快实现与新的《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农业投入品、畜禽屠宰、监督抽查、质量追溯、风险评估、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等法规制度,配套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规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法律制度。 /p p   2.加强协作联动。强化与卫生计生、工商、食药、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部门会商研判和协同合作,健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构建联席会商、信息通报、案件移送、涉案产品处置等协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问题调研、重大问题整治和重大案件查处 动员和利用现有农业行政、执法、检测、“三品一标”、风险评估、科研推广等公共资源,聚焦重点任务,落实监管责任,加快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p p   3.实施社会共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举报投诉奖励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监督抽查等信息,实现监管工作透明公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和农业征信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数据库,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应用机制。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和行业自律,引导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p p    strong 四、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质量兴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内容,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各地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或发展意见,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加大推进力度。 /p p   (二)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风险评估、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投入品管理、标准制修订和质量安全县创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追溯等财政奖补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 /p p   (三)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守土有责、党政同责”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夯实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规范,细化责任分工,通过签订责任状、致函、约谈、通报等形式,推动逐级监管责任落实。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宣教培训,提高其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惩治监管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p p   (四)严格考核评价。推动各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质量安全县创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业投入品执法、“三品一标”发展、例行监测、督导检查、条件保障和经费预算落实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对工作表现突出、成效优异的单位和个人,适时予以表扬。农业部将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定期组织考核评价。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