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创新型人才

仪器信息网创新型人才专题为您整合创新型人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创新型人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创新型人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创新型人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创新型人才话题讨论。

创新型人才相关的资讯

  • 自然资源部公布三领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名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自然资源部关于公布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 /strong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警黄金指挥部,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其他有关单位: /p p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据《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和培养暂行办法》,部组织开展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遴选工作,确定马腾等30人入选领军人才,丁正江等52人入选杰出青年人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入选创新团队,现予以公布。 /p p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各直属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部党组关于人才的各项政策,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激发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活力和才智,下大力气支持入选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在完善政策环境、落实经费支持、参与科技决策、推进国际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加大宣传评估等方面出实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入选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不断创新,奋发进取,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自然资源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2018年6月15日 /p p   附件 : /p p   1. a title=" " href=" http://gi.mlr.gov.cn/201806/P020180625412315937987.doc" target=" _blank"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领军人才入选名单.doc /a /p p   2. a title=" " href=" http://gi.mlr.gov.cn/201806/P020180625412316296399.doc" target=" _blank"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名单.doc /a /p p   3. a title=" " href=" http://gi.mlr.gov.cn/201806/P020180625412316601127.doc" target=" _blank"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名单.doc /a /p p /p
  • 92项!2019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第一批获资助项目名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近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国家留学网公布了2019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第一批获批项目名单,西安交大总计获批三项,项目数与中国海洋大学等3所高校并列全国第一。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0b50d92-ab75-42b6-aa14-bfccb5473b0a.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4.5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f6585f6-c23f-4b5e-b409-226aea5c6b4b.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0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c0d8c07-910a-4922-ae61-0411ebb1b309.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1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8df00c4-3c9e-48e3-841a-6acc77e2af2a.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2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ffc321c-e9cb-4bfe-a1c0-001407236555.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3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3596daf-9ced-46cd-b8ce-b45808e1bc46.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4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2afc5b0-3f13-45e8-863a-e1162d6a8173.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57.png" alt="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5.5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c1b4813-18e0-4772-be07-bbd994159367.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6.10.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023e6df-ef08-43ea-8a90-7d3721ac754a.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6.2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970b0f3-17ff-419c-8e01-5eac753ac8e9.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8 上午8.06.28.png" / /p
  •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公布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全国共遴选出20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8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中科院32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个团队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家单位入选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些入选的人才、团队和示范基地来自中科院所属的33个研究所和大学。此次公布的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入选名单,也是对中科院人才工作成效的一次检验。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采取各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分配名额推荐的方式进行,其中分配中科院直接推荐名额“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
  • 科技部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组织推荐工作
    日前,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 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4〕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为做好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企业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3。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得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及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推荐产生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业绩贡献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推荐条件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mdash &mdash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mdash &mdash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mdash &mdash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mdash &mdash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2012年5月20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mdash &mdash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mdash &mdash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mdash &mdash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mdash &mdash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mdash &mdash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1年以上,10年以内 (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mdash &mdash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一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mdash &mdash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一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00万元。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和科技特派员项目负责人可优先推荐。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推荐渠道和名额分配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其中,国家高新区创业人才通过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具体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四、支持措施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2.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境内外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五、有关要求和申报流程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两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一个类别项目,且不能同时申报&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其他类别项目(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以及青年拔尖人才等)。重复申报的,一经发现取消评审资格。   3.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提交到科技部。   4.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两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4年5月20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5.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六、联系方式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010-58881781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任务咨询:010-68598258、68598039、68598260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任务咨询:010-68598259、6859806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附件:1. 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   2. 部门推荐名额分配表   3. 联合会、协会、学会推荐名额分配表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荐名额分配表   科 技 部   2014年3月20日
  • 广东斥亿元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广东省“引进首批海内外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评选结果25日初步揭晓   1月25日,广东首次面向海内外实施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工作评审结果公布。自去年11月10日广东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海内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工作后,海内外共有10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63名领军人才进行了申报。经过初审、专家评审、现场评审和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审议,初步确定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等12个团队入选我省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深圳大学陈国良等15人入选我省引进首批领军人才。12个团队将获得8000万至1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在15名领军人才中,一名为全国首次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名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任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一名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一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领军人才将一次性给予每人500万元科研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从今日起公示人选拟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   一、拟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   1.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张辉,曾任美国宾州托马斯-杰佛逊大学人类病毒学和生物防护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在《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ature》、《Nature Medicine》、《PNAS》、《JBC》,《JVI》(病毒学杂志)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项美国专利。团队由10多位国内外知名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流感、艾滋、乙型肝炎等重大人类致病病毒的特异性药物研发与免疫细胞的再生工程。   2.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团队。团队带头人甘子钊,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为一个由14名老中青学者相结合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氮化物材料生长和器件研究,包括自支撑氮化镓衬底材料、同质外延器件、半导体芯片、高亮度大功率LED技术、器件验证研究以及蓝光激光器的研究等,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aN基激光器的制备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光泵浦下波长为410nm的GaN基多量子阱激光器受激发射。   3.国际肿瘤基因组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印度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家“863”重大项目“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首席科学家。2007年,该团队完成了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炎黄一号”,被评为美国《科学》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第一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从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等多方面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4.低成本健康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张元亭,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IEEE 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团队核心成员10名,其中IEEE Fellow 2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Fellow 2名。该团队长期从事有效利用健康信息学手段对个体生理机能从正常稳态到各种病态过程进行监测、辨识和调控的研究,主要研究典型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先进技术,开发用于医学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的新型器械与装备。   5.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团队。团队带头人江健儿,曾任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世界500强)首席研究员,世界著名制浆专家。团队核心成员4名,均就职于造纸行业知名院所或企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浆漂白脱木素机理的基础研究、生物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制浆漂白新工艺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研究、造纸工艺过程模拟及运行的研究,以及这些过程中的化学传感、快速检测及控制技术的研发。   6.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国际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拥有3位IEEE Fellow、1位ASME Fellow、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和精密机床技术。   7.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盛司潼,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分子生理与生物物理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团队多名核心成员均为留美教授、博士后、博士。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包括微纳米加工、微体积溶液控制、高效率分子化学反应、基因信息大面积高通量成像等现代基因生物领域最新技术。   8.计算科学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许跃生,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终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团队多名成员为计算科学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核高性能并行计算、基于积分方程模型的高精度快速图像处理方法、高维数据高精度超快速傅立叶变换及其应用、统计学习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自适应信号分析及其在桥梁健康检测中的应用。   9.东阳光创新药物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习宁,美国莱斯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曾任世界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安进公司(Amgen Inc)高级科学家,现任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药学部部长兼首席科学家。团队中有7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戈尔德曼教授是世界知名抗病毒及抗细菌药专家。团队主要进行抗肿瘤、抗病毒与抗心脑血管疾病三大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新药开发。   10.能源与环境材料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康飞宇,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新型炭材料研究室主任。团队核心成员16名,其中14人具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该团队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和电动车等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稀土催化材料、新型光催化材料、空气和移动源尾气净化及水质净化技术等环保与环境材料,热管理工程和高导热材料等节能技术。   11.纳米力学和骨关节纳米工程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蒋庆,现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团队8名核心成员均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从海外引进。该团队主要研究纳米技术、传感技术与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以骨关节纳米工程为切入点,重点研究骨关节假体旁骨溶解及非良性再生应力环境下骨重建过程的规律,开发新型的骨关节假体技术和产品等。   二、拟入选的领军人才   1、陈国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著名专家。   2、阿夫拉姆 赫什科,基因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3、拉斯 奥尔夫。彼昂,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曾任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4、王兆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微藻培育专业领域著名专家。   5、松阳洲,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著名专家。   6、Mikhail Eremets(米哈伊尔),高压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   7、区永祥,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8、刘国军,聚合物纳米材料研究与开发领域著名专家。   9、丁胜,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0、蒋庆,在智能材料、智能结构、智能微机电装置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世界先进成果。   11、徐希平,在遗传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12、李胜峰,生物制药、抗体和多肽药物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3、任志锋,纳米材料科技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4、黄哲学,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5、陈子棨,汽车研发领域的著名专家。   “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获8000万科研经费   据了解,此次引入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按技术领域划分为电子信息技术3个,光机电一体化1个,新医药技术2个,生物技术3个,新材料技术2个,新能源、节能与环境工程技术1个 按申报区域划分:广州市4个、深圳市5个,东莞市3个 按申报单位属性划分:高等院校4个,科研院所4个,企业3个,自荐团队1个 按国家(地区)划分:美国7个、香港2个和国内3个。   12个创新科研团队中,其研究项目技术和课题经专家论证,属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团队9个,国内先进的团队3个,鉴于中山大学从美国引进的“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辉长期从事抗病毒药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本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人员,团队整体水平高、实力强,工作基础扎实,成员间优势互补,有很强的创新潜力,符合我省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需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大。目前我省对非典、甲流等新型流行病病毒研究比较薄弱,引进整个团队能够加强我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实力,对我省在病毒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评审专家认为该团队在入选团队中水平最高,拟给予8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其他8个团队分别给予3000-5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 国内先进的3个,给予1000-2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   首次引进外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次引入的15名领军人才按个人情况分为诺贝尔化学奖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评委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还有6人在其专业领域是国际上有影响的专家和管理学家。按技术领域划分:电子信息2人,化学材料与环境工程3人,生物医药5人,农林牧水2人,数理3人 按申报区域划分:广州市11人、深圳市4人 按申报属性划分:高等院校7人,科研院所4人,企业4人 按国家(地区)划分:美国8人,加拿大1人,俄罗斯1人,以色列1人,瑞典1人,香港1人和国内2人。   15名领军人才中有4人免评直接入选领军人才。根据评审办法规定,我国两院院士免评直接入选,其中:陈国良(深圳大学引进)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兆凯(深圳兆凯生物公司引进)是美国工程院院士,拉斯。奥尔夫。彼昂(华南师范大学引进)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和诺贝尔奖评委,阿夫拉姆。赫什科(南方医科大引进)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因其学术荣誉、学术地位和水平,比照我国两院院士,直接入选领军人才。   评审专家库两院院士占4成   据介绍,根据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评审办法,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精心组织,确保申报评审权威公正。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积极与省内外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并向科技部、国家外专局等部门请求支持,组建了高层次评审专家库,邀请以省外专家为主的138名评委参与函评、小组评审和现场评审,两院院士达到32名,其中:参加创新科研团队现场评审的17名技术专家,有11名院士、1名院士有效候选人、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2名长江学者,很多是我国相关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 参加领军人才现场评审的9名专家,有4名院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各1名副校长,国务院国资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各1名司局领导。   政府出面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是全国首创   此次评审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5名领军人才,专家的评价比较高,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具有层次高、实力强、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产业化前景较强等特点。引进这些团队和个人,对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示范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   与以往引进人才战略不同,此次评审更注重科研产业化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候云德说:“目前,各个省都在搞引进科研人才,但是像广东这样组织评审创新科研团队还是第一个,这是广东的全国首创,对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很有价值”。
  • “双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当前,在推进这场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高校发展现状与“双碳”目标存在一定错位人才培养。当前,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跨界能力的“双碳”人才,将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一是认知不足。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对“双碳”进行了一定普及和宣传,但不少教师、管理者对“双碳”所关注的核心要义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无法深刻理解其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价值。二是融合困难。基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一些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学科设计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如何将“双碳”有机融入相关人才培养活动,也没有形成可操作的方案。师资力量。当前,“双碳”相关专业逐渐增多,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会越来越明显。一是基础性专业师资不足。推动“双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基础师资量大而面广。然而,各高校中涉及“双碳”的教师数量较少,且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很多教师自身不具备“双碳”教育的经验和经历。二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局限于以往的学科、专业设置,我国尚未设置专门的“双碳”学科领域,与之相关的高水平创新型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双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培养质量。尽管我国已提前布局,不少高校与“双碳”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仍有待加强。一是专业建设质量。目前,国家主要通过修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推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体系等方式,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接下来,如何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适度体现“双碳”目标,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课程建设水平。高校课程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内容体系设计、课程思政等诸多方面,如何有机地将“双碳”目标嵌入高校课程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必将成为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协同治理落实。“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气象、能源、环境、材料、建筑、经济、管理及法律等相关专业学科协同参与、共同推进,这给我国高校落实学科协同治理带来了一定挑战。一是顶层设计问题。“双碳”具有鲜明的交叉融合特点,需要各学院、各部门之间落实协同工作,而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顶层设计、协同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协同创新问题。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探索科学认知,探究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也要推动科学传播,凝聚全社会共识。这就需要优化协同治理体系,强化交叉学科建设,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当前,相关高校须将“双碳”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活动,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一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等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上认可“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二是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开设与“双碳”相关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负碳、零碳、低碳和脱碳知识,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深对“双碳”的了解,真正让“双碳”融入课堂和生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德育、思政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传播绿色低碳育人文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高校须加强“双碳”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引进等工作。一是提升基础师资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高级研讨班、进修班等形式,培养“双碳”领域的基础性师资人才;还可以集中选择部分教师,开展以知识普及、业务传授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以补充基础性师资。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高校需要提前布局,对我国“双碳”领域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尤其要借鉴相对成熟的欧盟碳交易人才培养经验,加大对海外碳金融、碳管理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碳金融、碳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实施人才特区政策,推进师资队伍高端化。在“双碳”领域排筛出一批世界级名家和杰出领军人物,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合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布局、建立一批“双碳”科学家工作室,为高端人才量身定制发展平台,促进我国“双碳”科学研究尽快跻身“世界舞台”。深化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锚定“双碳”目标,高校需要继续深化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一是构建专业内涵建设评价体系。参考一流专业建设方案,高校要构建“双碳”相关专业内涵建设的评价体系,如专业目标、师资队伍、支撑条件、教学改革、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并设计出量化指标。二是推动专业优化与调整。高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等形式,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培育建设新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专业学科,并开设与“双碳”有关的专业方向。三是注重开展专业交叉融合。相关高校可以依托既有资源和优势,设立碳金融、碳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增设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和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推进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紧缺人才;以能源、环境、经济、管理及法律等专业为基础,突破专业壁垒,开展交叉融合创新,支持多专业协同,培养复合型低碳人才。推进协同治理活动。为实现学校发展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高校要努力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一是倡导多方协同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推广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制度,推动校企在创新驱动等领域开展合作,并通过专业共办等多种形式与手段,构建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协同治理体系。二是打造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从顶层设计、部门协同现实出发,打造出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双碳”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形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多主体、强合作、共发展”的多元协同运行系统。(作者姚山季系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韩雪媛系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 重磅:新一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名单出炉!
    今天(2016年3月17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示了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名单,本次共产生了307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1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1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4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人才计划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来看一看新一批的入选名单和各单位的入选数据统计结果。  什么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从今年各大高校的入选情况看,华中科技大学入选了8个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入选了8个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天津大学均入选了7个创新人才和1个创新团队,表现优异。最后来看看具体的入选名单和各单位的入选数据统计吧:  附件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 八部门发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 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 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 中国经济时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p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历来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p p    strong “三步走”战略目标 /strong /p p   从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决策,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框架,再到不久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印发,我国创新发展的道路正不断清晰,而此次大会则被视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战前总动员”。 /p p   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p p   “要想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投入产出的绩效、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财富增长中的作用都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p p   对此,《纲要》在实现2020年目标的具体表述中也指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支出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科技与经济融合需更加顺畅,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p p    strong 多方面优化科技事业创新 /strong /p p   为达到上述目标,习近平从机制改革、科技供给、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对未来科技事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p p   对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内涵,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曾解读道,创新的目的是要发展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一方面,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的“轮子”更好地转动起来,发挥好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依靠改革驱动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的 “轮子”同步转动起来,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p p   “增加供给领域科技含量的本意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而这些产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周宏春说,比如居民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食品药品质量的改善乃至日常生活用品的自主研发都有赖于科技水平的提升。 /p p   除上述要求外,科技人才无疑是未来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纲要》也明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p p   面对我国目前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状,在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周宏春认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关键所在。 /p p   此外,为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还指出,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组书记皮钧看来,这体现了新的权力观,把权力赋予创新者,是一种增量管理,能把权力转换成新的动力。 /p p & nbsp /p
  • 融京科技:高端人才引领 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一家具备自主研发实力的中关村高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融京科技勇攀科技高峰,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为核心,坚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融京科技自主研发产品涵盖生物信息学、动植物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细胞运输存储管理系列,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机构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国产科研设备和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融京科技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一直以来,融京科技注重人才引领,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融京科技的核心技术团队由多位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顶尖博士和博士后专家组成,他们分别在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目前公司核心技术专家包括:梁华斌博士,首席技术副总监。负责带领公司细胞生物样本库项目团队的开发,测试等相关工作。梁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专业硕士、博士、双鹭药业微生物博士后。熟悉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相关技术,深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20年余年。&ensp &ensp 梁华斌博士刘备博士,技术顾问。主要负责带领植物活体相关自主研发项目团队的技术解读及应用解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精通分子生物学,拟南芥遗传转化、qRT-PCR、SDS/BN/CN-PAGE、Western/Northern Blot、CO-IP、Polysome分析、酵母双杂、蛋白质体外表达等。刘备博士滑慧娟博士,干细胞产业技术总监。负责公司在干细胞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解读,项目评估等重要工作,深入干细胞领域合作公司学习并联合开发干细胞新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精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领域技术,深耕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人胰岛细胞的研究,和团队建立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稳定、高效的分化体系,并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临床病人的移植。以此为基础并进一步获得了功能成熟的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克服了研究领域内分化胰岛功能不成熟的共性问题,有望在临床上实现缩短逆转糖尿病的时间。滑慧娟博士屈默龙博士,干细胞产业技术顾问。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新型肠道类器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程静博士,驻海外首席技术联络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学硕士、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负责组学科研项目,包括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报告和专利申请等完整流程;以及对接海外客户蛋白质组学及组学水平蛋白翻译后修饰相关项目的咨询,了解分析客户的需求并为其制定合适的方案,促进项目落地联系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设备出口代理对接国外贸易公司等相关工作。优秀的人才加入,将为融京科技的自主研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公司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优秀的人才使得融京科技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未来,公司还将加大在干细胞产业的投入,推动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助力,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端人才的引领,为融京科技的研发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京科技已覆盖全产业链,而且着力打造自主品牌“BIOCOVER”并荣获国际“金投赏”大奖。“研万物之变,创新致远;琢精功之细,瑞思求索”。融京科技以“满足中国科研需求,研发生命科学领域国产高质量检测设备”为目标,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对科技研发的高投入,并秉承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初衷,不断投入,不断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融京科技相信在高端人才的引领下,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融京科技期待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共同推进融京科技的发展。融京科技将为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在融京科技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如果您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充满热情,愿意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欢迎加入融京科技大家庭!我们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 国土资源部“创新人才工程”首批入选名单出炉
    6月27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已确定,王静等52人入选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王洪波等92人入选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等37个科研团队入选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据悉,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有关要求,国土资源部去年11月启动了&ldquo 创新人才工程&rdquo 首批遴选工作,面向国土资源行业,在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单位和企业范围内组织推荐,分&ldquo 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rdquo 、&ldquo 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rdquo 、&ldquo 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rdquo 等三项计划实施,在地球科学前沿、资源节约利用、土地科学与信息化、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空间海洋资源探测技术等重点科研领域,自主培养和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科研团队,计划培养科技领军人才300人以及杰出青年科技人才300人。通过试点选拔、各地各单位推荐、资格审查、面向社会公示、专家两审遴选等程序,确定了首批名单。   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名单的通知》中,国土资源部强调,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属单位要大力实施人才强部战略,不拘一格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成长环境,切实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被科技部评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近日,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名单。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科技部开展了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 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议等环节,共产生了323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4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12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其中,“科技创新创业类人才”对全国具有行业引领、高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进行选拔,并对企业在“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有相应的要求。 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成功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名单,自年创业以来,陈渝阳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由仪器到物联网,再到农业大数据,他带领着托普团队进行一次次的技术革新与战略转型,把握时代机遇,紧跟上级政策,始终坚持“农业兴邦,科技兴农”的理念,大力推进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实际应用,在十余年的努力中,积累了大量优秀成果。 迄今为止,托普云农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1项,外观专利7项,产品软件著作权140项,产品软件登记书39项,拥有大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陈渝阳先生的积极推动下,托普云农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众多农业细化领域取得成功应用,帮助各级农政单位、科研所、高校等相关部门实现研究示范目的,为推动信息化农业的发展与普及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来自科技部的褒奖,是对陈渝阳先生以往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今后作为的期许。对于未来规划,陈渝阳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托普云农将始终坚持以研发为核心,加强技术创新,保持创业初心,为信息化农业贡献一份力量。 信息化农业是智慧农业,是产业农业,是绿色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农业、农业大数据……这些新型词汇的落实将建造出一座神奇的“智慧农场”,通过大数据带动信息共享、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物联网联动软硬件设备,农业将更加智能,而随着农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将更加多样,农业经济将更加繁荣。 农业兴邦,科技兴农,『托』载希望,『普』写未来。农业的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期待美好的到来。
  • 【喜讯】▏我司创始人刘鸿飞博士获评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
    祝贺我司创始人刘鸿飞博士入选2019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该计划旨在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入选者将优先推荐纳入国家重点培养和支持范围。中科院城环所所长朱永官、艾德生物董事长郑立谋、雅迅网络创始人黄朝阳等优秀企业家都曾入选该计划。刘鸿飞博士入选了2019年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充分体现了奥谱天成的科技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向刘鸿飞博士表示祝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厦门大学博士后出站。2015年,放弃美国公司的百万高薪职位,毅然回到厦门创业,把本来应该用于买房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企业,破釜沉舟,进行创业,获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荣誉。奥谱天成公司简介: 奥谱天成,从成立之初,一直聚焦高性能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制,坚持立志于提供高性价比的光谱解决方案,公司长期高度重点研发投入,公司现有员工70余人,一半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公司研制的拉曼光谱仪、光纤光谱仪、地物光谱仪等产品,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品牌,性能、质量均媲美世界领先水平,进而出口到海外市场,与世界领先品牌展开正面竞争,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到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还参加制定了多个国家或行业标准,申请了发明专利20余件(已受理),实用新型30多件,软件著作权32件,外观专利和图像著作权5件。 奥谱天成公司还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得到了行业各界的广泛认可,包括: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企业奖”;世界新材料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中国创业大赛厦门赛区二等奖;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称号;公司研制的手持式拉曼获中国仪器仪表协会颁发的“自主创新金奖”和中国国际光电协会颁发的“技术创新奖”;1064nm近红外手持式拉曼光谱仪,为国内首创,入围“2019科学仪器优秀新品”等。
  • 企业文化创新篇:博医康以创新推动发展打造国际创新型企业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博医康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博医康的历史经验陈述了一个真理,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企业要生存发展,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要创新,必须要建设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企业创新文化,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必须要有激励创新的机制、体制,要有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要立创新之志,走创新之路。  建设博医康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博医康以思想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重点,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博医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建设博医康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博医康以创新发展科技兴企为理念,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激励创新热情,用创新的思维对待问题。博医康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全员发挥创造性,帮助职工发挥创造性,提高职工创造积极性的企业创新环境。  建设博医康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博医康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博医康结合企业实际及研发规律,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改进和完善科技创新模式,继续坚持以仿为主、仿创结合、产研结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博医康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建设博医康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博医康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博医康关心研发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鼓励研发人员献身研发工作,不断提高研发人员的待遇,在研发部门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气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家和行业带头人。  建设博医康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博医康完善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各类人员的科学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广大职工和研发人员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  建设博医康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博医康崇尚创新,支持探索。博医康倡导时时思创新,人人谋创新,处处求创新。  惟有不断创新,才有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社会的不断进步,才有博医康的长远发展。
  • 教育部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名单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对象的通知。其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关于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对象的通知教技司[2016]375号  有关高等学校:  在直属高校推荐基础上,我司委托教育部科技委组织专家遴选,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了2016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名单(见附件)。  请有关高等学校经校内公示后,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在线填报,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审核盖章后(一式1份)于10月14日前报送我司。通过创新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直推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材料请直接报送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王骁  电话:010-66096685  邮编:10081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南楼412室  附件:2016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名单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推荐名单序号 学校(50)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 1北京大学张路2清华大学王晓锋3中国人民大学龙峰4北京师范大学董世魁5中国农业大学沈杰6北京科技大学焦树强7北京化工大学卫敏8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9北京邮电大学 苏森1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华明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凯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黄中伟13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琰14华北电力大学何理15南开大学张拥军16天津大学宋浩17东北大学张鑫18东北林业大学刘守新19复旦大学彭慧胜20上海交通大学罗正鸿21东华大学王连军22华东师范大学杨海波23南京大学吴迪24东南大学叶智锐25中国矿业大学张德坤26河海大学李轶27江南大学刘立明28南京农业大学柳李旺29浙江大学王青青30厦门大学周大旺31山东大学胡锡俊32中国海洋大学王栋33武汉大学熊立华34华中科技大学马聪3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36华中农业大学罗杰37中南大学王万林38湖南大学潘安练39中山大学佘峻聪40华南理工大学王小慧41重庆大学杨波42西南大学范艳华43四川大学邓军44西南交通大学钱林茂45西安交通大学杨旭46兰州大学张浩力47北京林业大学曹金珍48大连理工大学孙玉文49长安大学赵煜50陕西师范大学杨俊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名单序号 学校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名称 负责人 1清华大学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创新团队宋健2天津大学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姜忠义3上海交通大学新型量子材料物理和器件贾金锋4华中农业大学猪基因组与育种创新团队赵书红5西南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团队 吴广宁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序号 学校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 1中国农业大学李召虎2北京科技大学张欣欣3江南大学陈坚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10月10日
  • 科技部发布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
    p   12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br/ /p p   按照总体要求,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40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5。 /p p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重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估值高的“独角兽”公司中推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p p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p p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 /p p   二、目标任务 /p p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p p   三、条件要求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p p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p p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p p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p p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p p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p p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p p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p p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p p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p p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p p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p p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创业项目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p p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 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p p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p p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p p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p p   四、推荐办法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推荐。 /p p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园区)负责推荐。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和众创空间等载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创业人才,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p p   3.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p p   五、支持措施 /p p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p p   2. 各推荐单位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p p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p p   六、工作要求 /p p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p p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p p   3. 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广泛挖掘优秀人选,切实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p p   4. 各推荐单位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p p   七、申报流程 /p p   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网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 /p p   2.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请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由推荐单位提交至科技部。 /p p   3. 请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对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由推荐单位以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主要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纸质申报材料于2018年3月9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p p   八、联系方式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p p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p p   010-68598036、010-68598258 /p p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p p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p p   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邮编:100045)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2日 /p p br/ /p
  • 北京桑翌成为北京市中学创新人才实训基地
    2014年2月25日,来自北京市各中学的”翱翔计划”学生和第八十中学“王选实验班”的70多名师生,共同参观了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的产品研发大楼。公司总经理张成祥博士亲自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各项目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翱翔计划”的师生们。2008年3月,北京市教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翱翔计划”,通过有效整合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开展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过程。2010年,“翱翔计划”成为北京市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内容,并被列入《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发现培育体系”。2014年1月,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凭借自身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强大的产品研发团队,超前的研发思想,有幸成为了北京市“翱翔计划”选定的企业研究所实训基地。为了做好本次参观接待,桑翌研究所做了大量细致而周到的工作,由公司总经理张成祥博士带领大家参观了桑翌研究所的系统集成测试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功能测试实验室、小批量研发试制车间、机加工车间等研发测试实验室,并对每个实验室的功能进行了详实而生动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测试流程。本次参观期间,桑翌研究所还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两个专题讲座:单片机的企业标准开发测试流程和生物反应器的研发过程,让同学们了解了其他产品开发的科学思想及标准流程。参观结束后,贾志勇老师及随行的各位师生对桑翌研究所成熟的研发体系、专业的研发团队、强大的研发实力、创新的研发思想颇为赞赏。此次企业参观,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在学校无法了解的实践知识和产品研发思想,一定会为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司总经理张成祥博士表示,桑翌研究所作为北京市”翱翔计划”的实训基地,将更加积极地支持北京市的教育事业,为同学们提供技术交流,研发辅导,项目支持,实验测试,试制定制等各方面的支持。以校企联动的方式,更好地推进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开幕 关注创新人才与科技发展
    “我愿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祖国更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在7月26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开幕式上,曾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饱含深情对话海内外专家、学者,希望他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提高祖国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才智。   以“创新中国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此次论坛吸引了350位海内外代表与会,其中包括190名海外代表,分别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   万钢在讲话中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科技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因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万钢表示,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我国最可倚重的战略性资源。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全时研发人员也已近200万人,位列世界第二。但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远不是科技人力资源的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同时也迫切需要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国家建设,蓬勃发展的中国永远是海外人才归国或为国服务的广阔平台。”万钢特别提到,海外华人成为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已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重要生力军。据初步统计,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两院”院士的80.5%。   他表示,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会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也会成为一个吸收国际著名科学家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聚宝盆。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侨办、科技部、中科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设立了“创新中国与低碳发展”“创新中国与发展制造业关键技术”“创新中国与生物医药业发展”“金融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中国与产学研合作”5个专题论坛和高端论坛。
  • 科技部公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名单 20名材料企业领导上榜
    2017年1月16日,科技部公布了“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议等环节,共产生了314名中青年科 技创新领军人才、67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3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3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作为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  在203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名单中,20个材料相关企业创业人入选,以下为对应详单:材料相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名单姓名所在企业涉及业务王中锋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氢化酸酐、封装材料、光电材料生产销售白海赞江苏欧耐尔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浆料的研发、生产邢孟江云南银峰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端电子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制备、销售邢振国邯郸慧桥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耐磨材料研发、制造、销售、服务毕宏海上海邦中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塑料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刘长江厦门烯成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石墨烯制备设备及石墨烯产品应用开发李玉强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高档玻璃耐火新材料系列产品李金山西安西工大超晶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品质稀有难熔金属材料制品杨义浒孝感市易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物降解材料的合成研发、改性和应用研究杨卫忠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差别化涤纶短纤维杨桂生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工程塑料和其它新材料时乾中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冰箱磁性门封、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吴贲华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玻璃和特种玻璃的专业生产沈彬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钢铁陈继朝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聚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成套设备生产线赵新南京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回收高分子分离膜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洪杰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涂料袁永文睿宁高新技术材料(赣州)有限公司半导体电子材料、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郭大为烟台同立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纯氮化硅粉体、氮化铝粉体,氮化硅陶瓷等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戴晓兵珠海市赛纬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销售中高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铝塑复合膜
  • 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00人名单出炉!
    据悉,该博士后资助项目每人每年30万元,两年60万元,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5〕87号),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吸引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特制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  一、目的意义  “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通过个人申报、拟进站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择优遴选一批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专项资助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争取加速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二、人选基本条件  (一)获得博士学位3年内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当年度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二)31周岁以下。  (三)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  (四)研究领域属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前沿领域。  (五)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商议形成初步研究计划。  (六)获得资助后必须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选拔程序  按照“个人申请、单位审核、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原则,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统一组织选拔,每年一次。  (一)组织申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印发开展“博新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博士后设站单位组织申报。  (二)个人申请。符合条件的博士自主联系博士后设站单位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商议形成初步研究计划。  (三)单位审核。拟进站单位审核申请人的资格条件。  (四)专家评审。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会议评审。评审专家为国内知名专家,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为主体。  (五)人选确定。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定专家评审结果,并确定拟资助人选 拟资助人选名单在中国博士后网站公示 公示结束后,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发文公布资助人选。  四、资助额度、人数与期限  初期每年资助200人,以后可逐步扩大。  资助每人每年30万元,两年60万元,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  资助经费在资助名单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拨付设站单位。设站单位应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单独立账,专款专用。入选者如自动放弃资助资格,设站单位在当年年底退回资助经费 入选者如提前出站或退站,设站单位须退回剩余资助经费。  资助期限为两年,如需延期,两年后的经费由博士后研究人员与设站单位、合作导师协商解决。  入选者需在资助人选名单公布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资助资格。  五、考核管理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管理工作,并对期满出站人员颁发相关证书。入选者所在设站单位负责入选人员的具体管理。入选者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需注明受“博新计划”资助。  六、组织实施  “博新计划”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组织实施。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定期组织对“博新计划”实施情况、效果的跟踪和评估工作,并将实施成效纳入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指标。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博新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各设站单位的指导与帮助,组织做好申报和推荐工作,加强跟踪服务。各设站单位要以此为契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资助人选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为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附:2016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选名单
  •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将启动 每人最高可获60万元经费资助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我国将启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该计划每年择优遴选数百名新近毕业(含应届)的优秀博士,给予每人每两年60万元的经费资助。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人社部介绍,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博士后制度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意见》提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是具有流动性质的科研人员,享受设站单位职工待遇。博士后申请者一般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应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并严格控制比例。设站单位是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进站、考核、评价等,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责任,不得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意见》明确,完善博士后日常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做好保障工作。地方和设站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给予配套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博士后创业基金。鼓励社会基金投入博士后事业。推进博士后公寓建设,鼓励地方和设站单位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周转住房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拟于近期启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旨在鼓励和吸引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和新近毕业博士进入博士后人才队伍。“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前沿和基础科学领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通过“个人申报、拟进站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的办法,每年择优遴选数百名新近毕业(含应届)的优秀博士,给予每人每两年60万元的经费资助,支持其进入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重大科技平台从事创新性研究,力争加速培养其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p p br/ /p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公示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科技部对地方和相关部门推荐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进行了专家评议,共产生了14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作为入选对象。   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3年4月7日至13日。如对拟入选对象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3年4月13日之前将署名意见发至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附件: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2.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3.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科技部   2013年4月7日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140名) 姓 名 所 在 单 位 职 称 郑南峰 厦门大学 教授 宋延林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谢 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苏成勇中山大学 教授 陈 军 南开大学 教授 冷劲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蒋成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刘加平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陆延青 南京大学 教授 范景莲 中南大学 教授 华卫琦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 王 强 东北大学 教授 何 耀 苏州大学 教授 贾德昌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郭朝晖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教授 朱广山 吉林大学教授 张献明 山西师范大学 教授 严永刚 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教授 王齐华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陈继涛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教授 李桂鹏 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王利兵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研究员 王东晓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冯新斌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万师强 河南大学 教授 陈焕文 东华理工大学 教授 许国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王 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崔丽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刘建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张 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 于卫东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曹一家 湖南大学 教授 邱利民 浙江大学 教授 尧命发 天津大学 研究员 黄 和 南京工业大学 教授 黄 飞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王伟胜 国家电网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陈海生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胡志岩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黄三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员 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员 金勇丰 浙江大学 教授 郭文武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任 军 江西农业大学 教授 韦革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授 向文胜 东北农业大学 教授 严小军 宁波大学 研究员 李海燕 吉林农业大学 教授 舒鼎铭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吴义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教授 朱 艳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白跃宇 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研究员 陈历俊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王继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陈凤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杨 洲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 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 梁 峻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颜 宁 清华大学 教授 宋尔卫 中山大学 教授 聂勇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教授 宋保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夏 昆 中南大学 研究员 李晓明 浙江大学 教授 康九红 同济大学 教授 罗凌飞 西南大学 教授 张 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黄 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教授 史春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教授 张 宁 天津医科大学 教授 胡志斌 南京医科大学 教授 杨黄浩 福州大学 教授 徐 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主任医师 俞 飚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张 军 厦门大学 教授 曾绍群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张丽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邢婉丽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 研究员 汤亚杰 湖北工业大学 教授 李长贵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员 杨其峰 山东大学 教授 陈 翔 中南大学 教授 唐 卓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李卫华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方 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封东来 复旦大学 教授 张 旭 四川大学 教授 丁 雷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刘冰冰 吉林大学教授 赵 勇 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张 靖 山西大学 教授 陈小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孙泽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研究员 邾继贵 天津大学 教授 单忠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研究员 杨灿军 浙江大学 教授 韩建达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夏长亮 天津大学 教授 熊继军 中北大学 教授 周建庭 重庆交通大学 教授 赵玉龙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张江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王社权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马云翔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研究员 马玉山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 高西奇 东南大学 教授 李成名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冯 丹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莫则尧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研究员 王国胤 重庆邮电大学 教授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张艳宁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石晶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赵红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卢 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员 钟茂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刘 宏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教授 宋 波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研究员 刘纪平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余正涛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郜春海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员 李先贤 广西师范大学 教授 肖佐楠 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刘迪军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赵宇航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研究员 肖文交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谢树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杨进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曾令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妮 西北大学 教授 陶春辉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李海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梁卫国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王宝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雷建设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研究员 曾志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46个) 团 队 名 称 团 队 负责人 依 托 单 位 航天催化新材料研究创新团队 张 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技术创新团队 张 荣 南京大学 新兴有机平板显示的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 王利祥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甲醇制烯烃创新团队 刘中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创新团队 申长雨 郑州大学 光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王心晨福州大学 金属熔体分散处理高技术创新团队 张少明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 江风益 南昌大学 稀土湿法冶金与轻稀土应用创新团队 李 梅 内蒙古科技大学 村镇建筑材料创新团队 王武祥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 吴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 中亚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研究创新团队 陈 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数值预报创新团队 沈学顺 国家气象中心 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 柴立元 中南大学 含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复杂电网规划运行优化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 王成山 天津大学 水稻种质创新和超级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 钱 前 中国水稻研究所 植物病毒与病害防控创新团队 陈剑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控制创新团队 宋宝安 贵州大学 果蔬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 单 杨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 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 曾希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心脑保护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 熊利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呼吸与肺循环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王 辰 卫生部北京医院 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 卞修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免疫系统的形成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创新团队 徐安龙 中山大学 面向重大民生问题的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 王 俊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中药资源创新团队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团队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沉香等珍稀南药诱导形成机制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 魏建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量子信息及其物理基础创新团队 孙昌璞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金融数学创新团队 吴 臻 山东大学 爆炸冲击效应与工程防护创新团队 王明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精密、特种加工与微制造创新团队 贾振元 大连理工大学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创新团队 叶阳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 张劲泉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重型锻压装备与工艺创新团队 吴生富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基础软件技术创新团队 梅 宏 北京大学 电子服务基础技术创新团队 吴朝晖 浙江大学 网络化协同空管系统创新团队 张 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云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团队 孙林夫 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团队 毛志华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卫星测绘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唐新明 国家测绘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列车网络控制与信息系统创新团队 冯江华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水害超前探测预警及快速救援科技创新团队 张文栋 太原理工大学 西藏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创新团队 刘鸿飞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18个)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   南京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园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西电杭研院与德州仪器共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日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与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简称:TI)携手打造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在西电杭州研究院揭牌成立。德州仪器是世界第一大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模拟电路元件制造商,与西电杭州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如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电子、先进信息技术等产业方向契合。西电杭州研究院院长廖桂生表示,本次校企合作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今后双方将以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把产业实际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我们会将前沿的技术、创新的产品、成熟的解决方案带入到西电杭州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提供技术专家、研究课题、工作环境等支持。”仪式上,德州仪器中国区技术支持总监师英表示,企业将与研究院一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体系,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等长期合作模式,校企携手共同培养具有自主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共同为中国半导体人才的培养贡献“芯”力量。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萧山区政府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综合体,落地两年来,西电杭州研究院已与海康威视、吉利汽车、杰牌传动等24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与长龙航空、奥普家居等25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与新奇点科技等5企业签约授牌首批人才实践站;累计签订协议数量185项,合作金额2.1亿元,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
  • “双碳战略”引领新型商科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在石油石化相关专业领域的强势学科优势和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有丰硕的、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成果积累,与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企业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些优势造就了能源特色高水平MBA教育的坚实的办学环境。(学校供图,央广网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在能源特别是油气领域的领先优势,立足能源强特色、创新发展争一流。从早期为石油工业建设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做出开创性贡献以来,学院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院坚持与时俱进,从专业应用型人才向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的经世济民之才。在时代变化中也有学院不变的传承,基于特色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院一以贯之的理念坚守;携特色优势跻身主流前列,于主流领域延展特色优势。学院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特色教育的有机融合,让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自主设立能源系统与碳管理二级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MBA、MPAcc、MFin3个专业学位点,1个全英文学术型硕士项目;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能源经济、金融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会计学、能源经济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市场营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一流学科,金融学和财务管理是北京市一流学科,能源经济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中澳天然气技术伙伴关系基金研究培训中心、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低碳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能源经济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以及会计手工实验室、营销与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与财务多功能实验室、MPAcc综合实验室、油气营销与物流仿真实验室、ERP手工沙盘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为办好MBA项目营造了优良的学科研究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环境。一、外部行业巨变——“双碳战略”引领新型商科人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行业向清洁低碳、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加速,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这对于能源类高校来说,既是考验,更是机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教育针对当下社会变革,服务“双碳”目标,聚焦新能源、能源互联网、储能与氢能、碳金融、碳管理等研究方向,深度服务“双碳”目标,全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创新策源地,持续引领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增效。经管学院自主设立了能源系统与碳管理等领域的新兴专业,以学院特色优势为立足点,培养适应“双碳”战略需求的新时期商管人才。在通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上,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融入工科学校尤其能源行业的特色,“通专结合”,旨在培养通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呈现设计系统化、追求卓越化、走向专业化、政校企融合化和联合培养国际化典型特征。面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性需要和“双碳”背景下能源行业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重塑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整合高校、企业教育资源,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二、寻求创新机遇——发展跨学科融合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是商科和工科的紧密融合,并始终坚持创新创业和专业发展的理念。从前期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培训、案例开发、研讨实践乃至师资培训和师资招聘等各个环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教育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探索。特别是在跨学科融合中,既加入了商科理念,同时也对行业、产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系统都融入更深刻的理解,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培养的人才将来能够在新的转型时期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新时代带来新使命,新形势伴随新机遇。双碳目标加速能源系统转型,能源系统行业内部是更深层次的管理,这是经管学院未来转型中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传统学科内涵的自然延伸。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培育出新的学科方向,发展整体学科实力,包括引领在能源领域或者“碳中和”背景下管理科学的发展,为MBA教育提供新兴的土壤。三、国际合作环境——合作双赢的畅通渠道依托学校,石大MBA有广泛和通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东和南美等地区的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十余家国际石油企业及其他领域跨国公司有密切交流合作。先后为来自哈萨克斯坦、古巴、印尼、伊拉克等国家的石油公司高管提供了近30多个批次的各类管理内容的培训课程。学院与美国图尔萨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有关国际能源经济和能源行业发展的联合科研项目,承担并完成了欧盟的能源-环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使得商学院在对国际能源行业发展的各种知识和存在的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为MBA教学中国际化部分提供了鲜活的资料。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大力发展,其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几乎遍布全球。其中,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包括MBA专业的校友发挥了骨干作用,也是学院与国际能源界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他们回到母校,或通过各种形式与学院和在校学生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中国油气在海外发展的经验和亲身体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项目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在能源尤其是尤其领域的领先优势,立足能源强特色,创新发展争一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着重发力。在国家“双碳”重大战略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项目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国民经济能源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在通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学校的工科特别是能源特色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案例开发、研讨交流、企业实践、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特色优势融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色优势的“商科+”发展模式,延伸传统的商科教育内涵,建立“双碳”战略引领的新型商科人才培养的MBA项目。
  • 工信部发布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引导和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提升集聚吸引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意见》具体提出,要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从国家重大项目担纲领衔专家中推荐一批战略科学家人选;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一线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培训资源向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倾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人才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为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切实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建设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高端引领、产才融合、改革创新,以锻造重点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支撑和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二、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一)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立足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坚持实践标准,从国家重大项目担纲领衔专家中推荐一批战略科学家人选。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二)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面向工业和信息化战略急需领域,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一线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部属高校、部属科研院所等作用,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引导和支持政产学研等各方力量,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项目,引导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向重点企业流动。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机制,在重大项目资源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性支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和改进部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提高40周岁以下青年入选比例。提高部系统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质量。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专栏1 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做好服务团成员选派工作。面向部属高校,部属科研院所等,每年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组成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工作,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用好用活选派人才。鼓励接收单位根据选派人员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将其放在技术带头人、技术总师等重要岗位上历练。充分激发选派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支持他们在引进新方法新工具、培养提升团队能力、带动产学研协同攻关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落实和完善绩效考核、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政策措施,解决选派人员的后顾之忧。引导和鼓励接收单位优化选派人员待遇保障,激发选派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四)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着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专栏2 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以技术应用与服务推广为主攻方向,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出榜、工程师揭榜、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打造卓越工程师的训练营、孵化器、集散地。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工程师传帮带培养力度。以培养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促进工程师培养与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推进工程师传帮带工作,协同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每年选拔一批“卓越工程师传帮带导师”,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传帮带学员”,通过师徒传承、示范引领、传授专业经验、帮扶工程实践、带领技术攻关,搭建工程师成长成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构建适应产业需要的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等行业特色学院。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创建示范性实践基地。支持部属高校工程硕博士开展专业实践、水平评价和国际交流。提升工程师队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促进工程师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在信息通信、汽车工程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国家级学会等开展工程师能力评价,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持续职业发展服务平台。鼓励承揽海外工程的企业与院校联合实施“数智工场”等产教协同育人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研修实训、标准建设、资源开发、能力评价、技能交流等活动,高质量服务工程师职业成长。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充分发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开展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鼓励开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建好用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大力开展线上培训,遴选推广一批优质培训课程,引导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做好劳动者技能提升工作。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育壮大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深入开展产教对话联动活动,联合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健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方式。加强和改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工作。建设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特色技术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内部技术比武为基础的赛事体系。按职责做好相关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监督管理工作。(五)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项目,支持培训资源向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倾斜。通过“企业微课”、慕课等线上形式,研修班、特训营等线下形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长期短期相衔接的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作用,通过论坛、展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间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选树和宣传一批优秀企业家典型,推动形成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专栏3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项目。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项目,面向各类优质中小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区域、行业、主题等方向开设长期研修班。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题特训营中短期研修班。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训计划。聚焦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面向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分主题、分批次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培训工作,支持引导企业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杆教学基地。发挥各类优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分区域、分行业支持建设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杆教学基地,组织开展对标研学、观摩交流等活动。着眼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选拔和支持一批高水平管理、技术、技能人才,着力解决企业留才难、引才难和育才能力不强的问题,提高制造业企业人才集聚能力。专栏4 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聚焦优质企业,遴选和支持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推动建立一支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创新企业家项目。每年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突出的经营管理能力,坚定走专精特新之路的创新企业家。在优先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强化专题研修培训、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加强联系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人才项目。每年选拔一批长期工作在企业技术研发一线,在技术研发中有重大技术革新成果或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入选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工程师职称,优先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出国(境)培训项目等,强化专题研修培训与同行交流。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项目。每年选拔一批长期从事基础工艺技术攻关、实践操作等工作,解决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难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突出贡献的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在优先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提高部属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学科建设。指导部属高校落实学科建设规划,形成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主干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良好学科生态。优化基础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基础学科建设条件和发展环境。支持建设一批能够承载高水平人才的学科交叉发展平台。深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支持部属高校优化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基础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和教材。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遴选一批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支持建好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平台,探索建设若干人才培养特区和试验区。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设立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培养办学机构和项目,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四、强化集聚创新人才的特色载体建设对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企业、部属高校、共性技术平台、项目等为抓手,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集聚创新人才的载体平台。引导和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提升集聚吸引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支持部属高校深化与地方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部重点实验室等共性技术平台对创新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支持承担重大任务培养和造就一批一流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突出企业承载科技创新人才主体地位,推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项目和人才项目更多由企业承担。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各方面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组织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面向优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基地,培养集聚更多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落实“唯帽子”问题专项治理,推动人才称号、学术头衔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突出“高精尖缺”,优化相关人才项目评审标准。落实和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用人单位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部系统职称制度改革,做好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试点评估工作。指导部属有关单位及部属高校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支持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事业单位等开展市场化、社会化评价,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二)改进人才使用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和落实项目立项“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为科研人才减负松绑,推行“无会日”,保证教学和科研人员参与非学术事务性活动每周不超过一天。推广科研助理制度,减轻科研人员填表、报销等事务性负担。(三)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工业和信息化事业。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程师文化和工匠精神,宣传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优秀人才典型。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部属科研院所、部属高校对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成效突出的科技人员和团队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晋职晋级、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四)优化人才流动机制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支持重点人才计划向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激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人才计划入选者合理有序流动,避免比拼待遇“哄抢”人才等乱象。支持各地制定出台精准有效的人才支持政策,引导和吸引优秀人才向本地区重点产业集聚区流动。六、加强组织保障(一)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对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明确责任具体抓,组织人事部门切实履行抓政策、抓项目、抓协调、抓服务的职责。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党委组织部、教育、人社等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人才工作谋划,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属各高校要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部属各企事业单位要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优势领域重要人才问题的研究力度,更好支撑重点工作、服务行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部机关各司局要履行“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的职责,做到产业和人才政策协同发力。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配强行业人才工作力量,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二)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健全人才工作政策研究体系,支持行业特色人才智库建设,增强人才工作前瞻性、系统性。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为科学制定人才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定期开展部系统人才统计工作。建设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专家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汇聚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优秀专家,为高质量开展人才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三)强化实施效果评估强化监测分析和绩效评估,建立意见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意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实施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10月10日
  • 十三五投资500亿 “双创”助推建设创新型甘肃
    11月8日讯,“科技成果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水源头,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依托。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兰州现代高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玉东接受西部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根本途径,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搭建双创平台提供载体支撑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省政府先后制定了《甘肃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活创业创新主体,提出陇原“双创”千亿元产业行动计划,实施搭建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大学科技创新园提质扩容、农村创业富民和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等5大行动,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成效。  今年10月12日,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甘肃分会场上,包括3D打印蛋糕,擦玻璃机器人、汉朝象棋、云势空气净化技术、仿生鱼水底探测机器人等各种智能科技产品纷纷亮相,涵盖生活、科研、探测等多个领域,这些高科技智能产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企业科技创新的速度正在以加速度发展。不仅是我们企业,兰州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作为自主研发出爬墙机器人的范玉东对此深有感触。  在支持地方推进“双创”工作方面,甘肃省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奖补众创空间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设立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23亿元,支持兰白试验区及省内各类科技型企业及孵化器公共平台建设。设立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累计发放贷款14.36亿元,惠及333户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开展国地税合作,落实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减免小微企业税收10.71亿元。引导金融部门健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人社、财政联合金融机构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工作,截至2016年8月底,累计发放贷款531.6亿元,累计吸纳带动就业 226.6万人。  据省科技厅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从36.4亿元增长到106.1亿元,所占全省技术交易额的比例从69.2%增长到 81.4%。我省共有626家卖方机构,其中成交额亿元以上的机构91家,总成交额388.8亿元,占全省交易总量的82.5%。10092家买方机构,其中成交额在亿元以上69家,总成交额135.2亿元,占全省交易总量的28.7% 成交额在千万到亿元的有797家,总成交额228.3亿元,占 48.4%。  全省100多家众创空间各具特色  加强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科技创新,通过创新提高效率,减少物资消耗,获得更高效益。  “目前,西部创客入驻创新创业团队和中小微企业53家。其中,进入市场商业化正常运营企业38家,已毕业9家,解决就业1200多人。”西部创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西部商报记者,打造这一平台,就是为创客团队提供培训、辅导、孵化、企业咨询管理、品牌策划、市场推广、投融资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  西部创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仅仅是我省各具特色的众创平台的一个缩影。让兰州牛肉面以“互联网+牛肉面”的模式走向全世界的船说创业咖啡,致力于打造西北顶尖的青年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在一年多的发展历程中,累计吸引入孵企业(团队)68家,毕业企业36家。“目前我们的创客基地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入驻,确实为不少创业者节省了创业成本,发现了一批前景较好的项目。”甘肃省互联网计算机应用众创空间(爱客家)的相关负责人赵志威说,今后我们将利用现有资源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据了解,目前全省涌现出100多家众创空间,其中已认定61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获得科技部备案)。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大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23家单位已面向社会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设施,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全省各级各类创业就业孵化平台达到200个,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34个,成为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引导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向创客、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开放共享。除此之外,我省还推进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培育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4个,入孵企业数量1658户,累计出孵企业368户。  5年投资500亿建设创新型甘肃  在省科技厅厅长李文卿看来,科技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建立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条。日前,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与以往不同的是,《甘肃省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是我省首次以科技创新命名的规划,它是我省“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战略蓝图。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将达到500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5%。“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集中力量实施“14610”重点计划,即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提升酒嘉新能源、金武新材料、天水电子信息、陇东能源化工4个现代产业创新集群的能力 完善张掖科技创新创业、甘南黄河上游生态文明和高寒特色农畜产业、临夏清真食品产业、定西马铃薯中药材、陇南特色农产品、敦煌文化6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引领聚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惠民示范普及、生态恢复环境友好、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创新人才队伍聚集、高新技术优势培育、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创新治理水平提升10项科技创新工程。  省发改委主任周强在“双创”活动周专题论坛上致辞时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下一步,将继续抓好政策方案的完善,全面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将力争把兰白试验区升级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集群,使之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期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采访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部分从业人员都表示,我省目前还存在科技创新主体参与度不高、区域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技术机构交易规模小等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320家,而开展技术合同交易的仅有52家,成交额62.3亿元,占年度企业总成交额70.7% 仅有5所高校和30家科研机构有技术输出,成交额分别为1.4亿元和30.4亿元,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省创新主体成果转移转化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此外,区域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十二五”期间从技术合同的登记地点来看,兰州、天水、酒泉3市的成交额占全省交易总量的54.1% 从技术输出额来看,兰州、酒泉、天水、张掖、平凉5市输出金额379.9亿元,占比80.1% 从技术吸纳额来看,兰州、武威、酒泉3市吸纳金额327.4亿元,占比70.6%。“十二五”期间,我省626家卖方机构中535家机构仅完成全省成交额的17.5%。10092家买方机构中9226家机构成交额在千万以下,成交额107.9 亿元,占全省总成交额的22.9%。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我省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基础好,科技实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联动,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促进技术转移到企业,建立企业早期介入机制。研究和完善体现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激励政策,设立甘肃省技术转移专项资金,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强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搭建政府投入为引导,融资担保、风险投资配套衔接的科技投融资平台,促进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结合,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 飒特红外成功入选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企业
    2023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布2022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019年到期到期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通告》以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布2022年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的通知》,广州飒特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广州飒特红外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这是“飒特红外”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红外热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标志着“飒特红外”的专业实力和行业地位被进一步得到认可!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专精特新”企业)是指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技术创新和融资能力强,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好,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旨在表彰那些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管理创新等方面表现优异的中小企业。“飒特红外”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24年以上,且公司主导产品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取得实际成效。公司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80%以上,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达89%,且上年度资产负债率在50%以内。在知识产权方面,“飒特红外”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1项(海外同族专利6项、高价值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10项,并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广东省专利奖银奖、国家重点新产品以及中国设计红星奖,突破和掌握了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红外辐射非接触式测温技术等一系列红外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 时至今日,“飒特红外”系列智能红外热像仪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占比超过10%,自主品牌注册商标62项(国内40项、欧盟7项、美国3项、澳洲6项、日本6项),产品遍布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此殊荣不仅是对我司技术和管理上的认可,更是对我司在市场拓展、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肯定。“飒特红外”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在红外测温领域深耕三十多年,拥有完整的红外热成像生产、总装、温度标定及测试的生产线。“飒特红外”是中国GB/T 1987-2005和GB/T 1987-2018《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国家标准的制定单位;是中国消防、电力、建筑等行业红外热像仪检测技术国家标准的主要参与起草单位和样机提供单位;是中国红外热像仪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方面一直积极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飒特红外”产品线涵盖了入门迷你型、普通工具型、工业维护型、高端研究型、消防救援型、矿用防爆型、安全侦察型、夜驾辅助型、医疗诊断型、智能监控型等十大系列超过60种热像仪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提供完善、稳定的红外应用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让全球各地的电力、消防、石化、冶金、煤矿、建筑、医疗、电子、安防、监控等领域的用户享有全方位的红外热像产品及服务。“飒特红外”产品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得以在抗击SARS疫情、“埃博拉”疫情、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国庆60周年安保等重大事件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企业不断的深化改革与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复合型能力型人才。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技术精、素质高的人才梯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了另一重要课题。人才培养、人才强企必须站在新高度,拓宽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继续恢复传统市场飒特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新产品的投放、新安卓平台的逐步导入,重新夺回传统领域产品的竞争力和成本优势;寻求市场多元化发展,推动从单一传统市场向多元新兴市场拓展,推动从传统单机到智能化系统集成拓展;寻求高影响力、高普及力项目的市场拓展,积极开拓个人消费领域市场,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的灵活改变,做大做强SATIR国际品牌。飒特红外面向气体检测领域最新产品“飒特红外”一直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要求自己,不断突破。同时,在国内外市场上,“飒特红外”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关注度和客户信任度。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成就了享誉世界的热像仪国际知名品牌——“飒特红外”。EX350-VOCs防爆型在线气体检测热像仪实拍未来,“飒特红外”将继续致力于为全球知名工具商、渠道商、红外系统集成商等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OEM/ODM服务,积极促进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全球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飒特红外”还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专精特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客户需求,从客户价值出发,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继续秉承自主创新、专业服务、质量至上的理念,牢记“赢得客户信赖,深受行业尊重,为公司利益相关者造福未来”的企业使命、以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优异的产品品质实现企业价值,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实验室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日前,天津市公布第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天津大学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设计中心成功入选。截止目前,天津大学已建成5个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天津市引进高水平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入选的3个创新创业基地是天津大学理学院的天津市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的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学院的天津市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该校第一批获批基地是化工学院的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实验室和精仪学院的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记者从天津市委组织部召开的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会暨第二批人才基地授牌仪式上了解到,天津大学把“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重点结合学科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围绕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的科研方向,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规划和设计,统筹“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项目和国家“111计划”项目,大力加强了基地的软件硬件基础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基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基地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保障。   据了解,近两年来,天津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国家和天津市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要求部署,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积极拓展人才引进的视野,大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用为本、做好服务”的工作原则,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引进人才、汇聚人才,使用人才、支持人才。该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7人,约占天津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型人才的一半。天津市“千人计划”29人,入选人数约占天津市“千人计划”创新型人才的三分之一左右。除“千人计划”外,该校近年引进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就分别属于化工和信息两个基地。高水平人才的汇聚,有力地提升了该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背景:“111计划”项目   所谓“111计划”,是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 中国化学会发布关于组织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通知化会字〔2016〕30号  各位会员: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要求,我会开始组织2016年度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工作。本年度我会可向科技部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6名,推荐人选拟在符合条件的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中产生,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获奖人。  一、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条件要求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二、申请及遴选办法  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尤其是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获奖人,如有意愿通过中国化学会渠道申报,请填写《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申报人信息简表》,并提供一份最新版个人简历,于2016年9月26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报送至中国化学会秘书处(yuehe@iccas.ac.cn),逾期不再受理。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请勿申请。  ——根据“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的要求,拟从本单位或其他相关渠道申报者,请勿申请。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请勿申请。  学会将组织专家对申报人进行遴选,确定最终推荐对象后,将另行通知有关单位和申报人报送正式申报材料。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岳 鹤 邓春梅  电话:010-82449177-885/882,  电子信箱:yuehe@iccas.ac.cn, cmdeng@iccas.ac.cn  附件:1.科技部关于开展2016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docx   2.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申报人信息简表.doc  中国化学会  2016年9月20日
  • 纽迈分析总经理杨培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p   日前,科技部发文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议和公示等环节,确定314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7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3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3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p p   从名单中我们发现,多位来自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的代表榜上有名,其中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培强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p p   相关链接: /p p strong    /strong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09/221601.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2017年6月,纽迈核磁项目获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拟立项 /strong /a /p p strong    /strong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425/189508.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2016年4月22日,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15科学仪器行业最具成长潜力企业” /strong /a strong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301/185163.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2016年2月22日,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纽迈分析)获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挂牌并公开转让 /strong /a /p p   更多详细名单请见如下链接: /p p   strong   /strong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21/222660.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科技部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附全名单) /strong /a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