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润生院士

仪器信息网陈润生院士专题为您整合陈润生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润生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润生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润生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润生院士话题讨论。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资讯

  •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与基因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无限创新与机遇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2月1日-2日,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P4 China)于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围绕队列与多组学转化、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开发等进行了分享与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陈润生就生物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的机遇与挑战作了精彩的报告。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da2b51b-1ea4-4d20-8bb3-5bb1a6583d24.jpg" title=" 陈院士1.png" alt=" 陈院士1.p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陈润生院士 /span br/ /p p   陈润生院士指出,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带动生物样本和数据、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产业发展,孕育巨大市场空间。 /p p   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路国家科技竞争和引领国际发展潮流的战略制高点,基于精准医疗的个体化治疗市场规模日益扩大,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238亿美元。国际上在基因资源利用、新药靶点发现、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开发、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竞争进入新阶段,对我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p p   在阐述精准医疗带来的产业化驱动时,陈院士谈及了基因测序仪。Illumina公司去年推出的NovaSeq测序仪已经将全基因组检测成本降至100美元,依此能够对3-48个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能够为比对肿瘤—健康组织的超级深度测序、与复杂疾病相关的大规模基因变异等领域提供全新的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f7b502a-9a37-49d7-b541-aa5c9940c7e2.jpg" title=" 22.jpg" alt=" 22.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llumina NovaSeq系列测序仪 /span br/ /p p   陈院士还指出,人工智能应用于精准医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举了两个人工智能和精准医疗结合的实例。一是基于“人工智能+医疗”的手段,Google DeepMmind公司通过扫描数以千计的视网膜扫描图像,训练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该算法比人类医生更高效和更准确的诊断眼底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1b54b9e-862e-4a97-a31d-5166f010b32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视网膜扫描图像 /span br/ /p p   二是基于“人工智能+基因组”的手段,Deep Genomics搭建了精确的生物学数据与AI平台,用于支撑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p p   报告尾声陈院士还分享了课题组对于长非编码核酸lncKdm2b调控淋巴机制研究,指出对于非编码核酸(“暗物质”)研究的重要意义。 /p
  •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可能促进这四大相关产业发展
    陈润生院士  当前,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与引领国际战略的制高点。那么精准医学可能在哪些方面促使产业的变革和发展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精准医学可以促使海量的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的发展。大家知道,由于精准医学的推动,那么需要测量百万人量级的这些人的组学信息,首先就要涉及到这百万人生物样品的获取,保管、提取和提供给这些人使用,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同时,这些样本测完之后的数据是百万人数量级的,一定会促进相应的大规模的数据库的发展,有人估计,这个产业的规模可能是百亿数量级。  第二,精准医学可以促进以基因组为代表的组学数据测序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些生物样品以后,就要测以基因组为代表的这些组学数据,包括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等。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BBC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然将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就可以达到117亿美金的规模。  第三,精准医学可以促进分子诊断和药物设计靶点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样本库,有了组学数据的测量之后,下一步在这些海量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就可以促进产生大量的新的分子诊断的指标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很多新的药物设计的靶点。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另一重要子行业,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行业新热点。有国外公司预测,2018年的全球市场市值将达到79亿美元。  第四,精准医学可以促进相关新型医疗设施的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精准医学的概念,比如会产生一些新的医疗设施,比如说需要一些健康师等等,这些方面是可以和现在的医院、医生相关系的产业。  那么,精准医学如何能够实现呢?要做到哪些点,才能做到精准呢?我认为,精准医学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要具备组学大数据的基础,我们知道,精准医学就是把组学大数据用到临床当中来,所以第一个你要获取基因组,蛋白组、转入组、代谢组等等这些组学数据。获得相关数据之后的第二步,就是组学数据的挖掘,这会用到大数据分析的理论方法,人工智能的方法,深度学习的方法等等,以获得在分子水平上跟疾病相关的知识。  第二个条件,是要建立分子水平上获取的知识和宏观临床疾病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要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上建立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论探索。这需要发展一系列的医学信息解读和生物学信息解读等方法。 有了这两个基础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实现精准医学。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精准医学的发展,应当和当前的临床的影象学、临床的生化检验、当前临床的知识很好地融合,这样才能做到更加精准。
  • 陈润生院士:大数据推动检测仪器、网络产业共发展 ,将带来深刻社会变革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4月18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19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9)在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召开,1200余位科学仪器业内人士与会。大会邀请了中科院院士陈润生作了主题为“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疗与人工智能”的大会报告。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听众反响强烈。期间,我们特别专访了陈院士,请他谈一下对基因组、大数据和精准医疗的看法。以下是采访视频: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C3A1492507C86F5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p   对陈润生院士的观点整理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 大数据真正应用于临床面临两大挑战 /span /strong /p p   目前由于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门槛不断降低,生物大数据也越来越丰富。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是良好的开端,但真正把大数据应用于临床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p p   一大挑战是对于基因组大数据的解析。虽然基因测序已经进入百元时代,但是测序完成之后的工作——真正的去解析遗传密码的生物学含义、找到其与疾病相关的变化是尤为关键的步骤。众所周知,目前真正能够解析的基因仅占人类基因组序列的3%,97%的序列并不编码多肽或者蛋白。而目前对于这些序列,人类还不清楚其与疾病的关系。所以,研究这部分非编码基因的功能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也是基因组大数据解析的核心挑战。 /p p   另外一大挑战是对于复杂生物网络的解析。由于遗传密码的测量,使得整个医疗大数据的解析提到日程。一方面,大数据从描述性数据变为真实大数据,其迅速的增长,给我们带来了解析难题。另一方面,解析生物大数据需要一定样本,而样本索取有难度。其次是样本与样本间、基因与基因间存在相互作用,孤立的了解一个元件的作用是不够的,所以需要解析复杂的生物网络,这其中存在数学描述的复杂性。 /p p   再高一个层次来说,组学大数据和传统的数据整合是必要也是关键,如大数据与临床数据(血压、血糖,以及影像学数据)和组学数据结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从“以病人为核心”到“以全民为核心” 大数据将带来深刻社会变革 /span /strong /p p   未来人们看病模式的转变是进入大数据医疗体系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或者称作是概念性变化。从诊断治疗为主过渡到以健康保障为主,其实就是现在的以病人为核心,而未来看病模式是以全民为核心。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将来,全民有望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得到医疗保证。正因为这样的改变,所以相关的政策、法规、药物管理措施等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会导致社会产业的变化,这种影响是全面、广泛和深刻的。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解决很多事情,比如基因组数据的解析,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大数据带来的社会变革、健康理念、产业变革必然会出现。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派生组学研究未来可期 大数据将推动检测仪器、网络产业共发展 /span /strong /p p   从大数据测量技术的发展来看,最直接的影响是测序技术的发展。现在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是这仅是针对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项目。未来会派生出代谢组、表观遗传组、蛋白组等,而这些会涉及到质谱仪、色谱仪等检测仪器。 /p p   从大数据产业发展来看。测量仪器的发展直接导致大数据的出现,而大数据的解析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本身的发展,如计算系统、网络技术、云计算和区块连。所以大数据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检测仪器的发展,还会推动大数据产业和与之对应的网络产业的发展。 /p
  • 发展精准医学面临哪些难题?两大院士给出答案
    从最初需要花费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到如今仅需一千美元就可以得到自己的遗传密码,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渴望知晓自身遗传密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廉价而有效的方式,也为现代精准医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基因检测费用的&ldquo 平民化&rdquo 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基因测序是否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发展精准医学还将面临哪些难题?在6月6日由协和医院主办的首届&ldquo 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rdquo 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大数据处理面临小样本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认为,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因测序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平常事。&ldquo 现在我们了解到的基因大约只占人类遗传密码的3%,另外97%的遗传密码还有待研究和探索,所以从基因组学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知识有待发现。只有把基因组中所有遗传密码的功能和作用都搞清楚了,人类才会对自身的遗传密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rdquo   陈润生认为,随着科学家对人类整个基因组的不断解析,使人们对精准医学有更加深刻、更加具体的认识,&ldquo 解析基因组密码毫无疑问将使精准医学更加精准,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组非编码基因这类暗信息的了解,将是精准医学在基因组学上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挑战。&rdquo   发展精准医学离不开大数据的整合和处理,陈润生告诉记者,&ldquo 精准医学&rdquo 需要处理和整合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但很多处理数据的人只是把常规的程序对应一个大数据,这样的结果其实往往不可靠。   &ldquo 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着大数据中的小样本难题。&rdquo 对此,陈润生解释说,&ldquo 比如肿瘤,一百个同样肿瘤的患者中,基因变异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位点上,因此,表观上来讲,他们患的虽然是同一种疾病,但从微观上来说,他们基因变异的位点不同。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样本来讲,虽然能获得这个疾病的大数据,但真正相同的样本量却不多。&rdquo   &ldquo 我们既希望有些治疗手段和药物能对尽可能多的人有用,也希望能照顾到每一个人自身的变异特点。&rdquo 在陈润生看来,这是两个既矛盾又不断的互相影响的事件。这个事件如何在大数据处理当中得到平衡,也是数据处理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展精准医学,中国需要制定自己的路径图   &ldquo 我们目前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小样本问题、生物网络的动态非线性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基础来建立精准医学,找寻中国自己的方向。&rdquo 陈润生坦言。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深有同感:&ldquo 发展精准医学,我们不能简单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好客观评判,制定好自己的路径图。&rdquo   程京认为,&ldquo 精准医学已经很热了,但大家谈的比较多的是已经发生的疾病如何精准诊断和治疗。而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仅仅关注&lsquo 已病&rsquo 不够,还需关注&lsquo 欲病&rsquo 和&lsquo 未病&rsquo 。&rdquo   &ldquo 对于&lsquo 已病&rsquo 来说,精准医学需要注重两个部分,一个是精准诊断,一个是精准治疗 对于&lsquo 欲病&rsquo 来讲,则需要更多地关注精准检测和精准干预 而对于&lsquo 未病&rsquo ,则需要重点做好精准预测和精准调理。&rdquo 程京认为,中医在干预&ldquo 未病&rdquo 和&ldquo 欲病&rdquo 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发展精准医学不应该摒弃中医药学,而应当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分子技术,构建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发展路径,更好地为精准医学服务。&ldquo 比如亚健康,中医就能够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调节体质,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rdquo   精准医学发展有待进一步政策支持   &ldquo 技术已不是问题,问题是政策的完善&rdquo 。从事生物医药产业15年,尽管这些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推进,政府和部门出台了一些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但现实中却面临着诸多&ldquo 玻璃门&rdquo 的阻挡,这让程京颇为无奈。   程京举例说:&ldquo 一个新的生物技术诊断产品研制出来后,尽管已经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证书,但在进入医院前,还必须由当地大型医院相关科室以该院名义向当地卫生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卫生部门联合物价部门共同对其进行审核,而物价部门什么时候能批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各省有各省的物价政策,各市有各市的物价政策,所以我们就必须一个省、一个市地走流程。&rdquo   在程京看来,这样等待走流程的过程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他无奈地说,&ldquo 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投入到创新中,价值是无法估算的。&rdquo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程京已连续两年呼吁,对这类产品的物价能不能采取备案制,在国家审核通过后,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高低直接定价。   程京的呼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复。今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可以正式采取市场调节的方式来确定。这个通知看似消除了收费障碍,但实际上,由于这些服务项目并未纳入全国医疗服务收费目录,医院就无法从系统中为患者开具此项服务。所以,政策利好并没有转化成企业利好。   &ldquo 有了产品的准入,有了物价的批准,最后到了医院病人付不起费,他还是不愿意使用&hellip &hellip &rdquo 程京感叹:&ldquo 所以,&lsquo 程京们的烦恼&rsquo 其实只是解决了一部分,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有待解决的!&rdquo   &ldquo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但创新驱动应该是技术创新加上政策创新,只有当这两个要素都在驱动的时候,&lsquo 创新&rsquo 这辆马车方可快速前行。&rdquo 程京说。
  • 首个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
    全国首个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昨天在深成立,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组长单位。该工作组将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院士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 王静 李桥)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著名的分子微生物学家、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院士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 王静 李桥)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华因康公司董事长盛江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 王静 李桥)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员在成立大会上合影。(摄影 王静 李桥)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专家为工作组顾问。会议透露,我市还将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联盟的建设,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华因康公司董事长盛江在昨日的会议上透露了华因康的最新研发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
  •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夏季战略研讨会召开
    7月5日到6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夏季战略研讨会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实验室名誉主任梁栋材院士、杨福愉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珍院士,常文瑞院士、王大成院士、陈润生院士,以及实验室固定PI、新引进成员、课题组学术骨干、研究生以及生物物理研究所朱美玉副所长和管理支撑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1年,实验室将迎来生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由于2006年免评而获得优秀,我实验室距上次正式评估已经近10年。在这10年间,实验室在学科方向、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出了一批系列重要成果。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总结学术成果,为迎接明年的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 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实验室主任徐涛研究员主持。实验室名誉主任杨福愉院士、梁栋材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珍院士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杨福愉院士首先回顾了生物大分子实验室从申请、建设到蓬勃发展的历史。实验室申请建设之初,就面临着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邹承鲁、梁栋材、杨福愉三位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科技部于1988年批准由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设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1月,实验室正式通过验收。1991年11月,实验室破格第一次参加评估就获得了优秀。自此,实验室在历次评估都获得了优秀。杨福愉院士总结了实验室成功建设的体会,即方向明确,队伍适中,积极贯彻开放、流动原则,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等。梁栋材院士指出,实验室的人员要在其位,谋其政,要由作为实验室一员的责任感好使命感,切实为实验室作出应有的贡献。王志珍院士在讲话中谈到,实验室的成员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实验室的发展紧密相连,要与实验室共同奋斗、荣辱与共 实验室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作为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整体队伍的一部分,要在蛋白质计划中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随后实验室主任徐涛和副主任许瑞明分别做了关于实验室发展建设的思考。徐涛从中国目前整体的科研发展态势、国内以及科学院的政策导向、研究所和实验室发展态势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思路。他指出,实验室今后应从学科领域、国家需求、技术平台三个坐标构成的三维空间去谋划确立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布局 实验室目前面临着强劲的外部竞争,明年的评估形式严峻,我们必须精心准备。   许瑞明从实验室今后人员的进入退出机制、实验室团队建设、实验室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了今后实验室机制体制建设的一些新举措。   随后,按照实验室前期凝练的四个研究方向,即蛋白质合成与调控、生物膜与膜蛋白、结构生物学、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分别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四个方向召集人龚为民、徐涛、许瑞明和阎锡蕴研究员主要阐述了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规划 随后,陈润生院士、柯莎、江涛、刘志杰、秦志海、梁伟等老师讲述了本研究方向在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新引进人才李国红、张凯、冯巍研究员主要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今后研究思路向大家进行了介绍。报告和交流过程中,台上与台下积极互动,提问与回答交相呼应,形成了极好的学术交流气氛,参会人员都抓紧这难得的机会,互相切磋,意犹未尽。   7月6日上午,首先按照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组讨论。随后,实验室全体PI再次齐聚一堂,就各个方向凝练的重要科学问题,实验室今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下午,召开了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院士参加的主任扩大会,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吴瑛教授参加了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对实验室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讨论。   本次年会日程紧张有序,报告精彩,互动性强,对于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交叉、课题组间的合作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各个研究方向的充分交流和研讨,凝练出了若干个重要科学问题,使实验室今后研究发展思路愈加清晰,为迎接明年实验室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通过实验室人员的共同努力,实验室的明天会更美好!
  • 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基因大数据时代
    p & nbsp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第四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共设基因与大数据、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科技与精准医疗三个分会场有近七十位学术专家带来了精彩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基因组学在各领域内的前沿及研究进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会专家积极提问交流,现场反响热烈。 /p p & nbsp /p p strong 基因大数据时代的关键是数据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6778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f5c106c-ac3e-492a-a21d-318f0cce46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 /p p & nbsp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润生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他站在开拓者的高度上为大家带来了报告:大数据· 精准医疗。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陈润生院士介绍:在美国的牵头下,精准医疗已被各国列入战略规划,因其有着直接解决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诸多困难的潜力,预计接下来的几年将会爆发式的增长,到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会到达2238亿美元。随着技术的发展,测序已不再是难题,现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是大量测序数据如何到高效的解读。陈院士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一个人的基因数据写成每本100页的书要10000本书才能写完,数据量如此大,并且生物个体间的测序数据又呈现异质化。故大量并且高度异质化的数据如何与表型正确关联,解决这一难题才是真正的挑战。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数据解读大有可为,同时陈院士指出:基因中只有3%符合中心法则,而97%的非编码RNA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密码暗信息。对这一领域的探究也孕育着颠覆性的发现,甚至我们认可的中心法则都有可能被改写。本次会议中有多位专家带来了其在非编码RNA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北京大学高歌研究员建立了非编码RNA数据库并在会上与大家做了分享。期待该领域研究的重大发现! /p p & nbsp /p p strong 基因测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6775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b758035-9f85-4e17-82af-4bb2e646723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在会上分析了二代测序的优势,突破及局限并展望了三代、四代测序仪未来体外诊断技术方面应用的发展前景。于军研究员还带来了他纳米孔在测序仪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纳米孔技术在分析研究DNA,RNA的变化行为,如共价修饰方面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腾讯云,百迈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01749bb-a38c-4e51-819c-f5ecc4ff20c1.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数据处理就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平台的配合支持,大会中百迈克公司与腾讯达成了合作。计算机技术显示出其在大数据领域的前景,腾讯开发了服务基因行业的PAAS平台—腾讯双螺旋,浪潮公司会上报告分享了其开发的在基因测序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平台。 /p p & nbsp /p p strong 基因组学助力各领域科研 /strong /p p img title=" 辛业芸.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63b29a2-456a-4d5e-813a-d5e2d86a31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中心研究员辛业芸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中心辛业芸研究员的报告中指出:其利用基于表型组、基因组和转录组综合分析杂交水稻产量优势相关的基因和QTLs对推动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其团队对水稻杂种优势的表型及分子基础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小花数与有效穗数两种造成水稻产量优势的两个重要原因。 /p p & nbsp /p p img title=" 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da305f5-0beb-49e4-ae7d-ff76b70af47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教授康熙雄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的康熙雄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临床个体化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生物治疗给临床带来了崭新的治疗领域。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康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其在建立免疫检测点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正在尝试新的功能辨识平台,也在寻找实验室评价体系依赖的治疗方法和抗体药物。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基因组学研究,基因大数据分析,精准医疗等领域专家都报告了可喜的研究进展,但也可见:生物大数据时代,科研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每处研究进展都是为了让世界更明了更美好,向科研人员致敬! /p p & nbsp /p
  • 基因组学前沿研讨会会议通知
    基因组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如何利用新技术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已成为基因组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继2012年首次在北京、2014年在合肥举办前两次研讨会后,定于今年回到北京举办第三届&ldquo 基因组学前沿研讨会&rdquo ,本系列研讨会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每两年举行一次的&ldquo 国际基因组学大会&rdquo 互为补充,追踪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促进学术交流。系列研讨会主席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于军研究员。   本次研讨会将有三个主题:RNA修饰、单细胞组学和基因组高级结构。目前确认将参会的主题报告人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的谢晓亮院士、法国CNRS的Giacomo Cavalli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段治军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张奇伟博士、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的Jacob Hanna博士、日本东京大学的Akimitsu Okamoto博士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于军博士,并邀请了北京大学汤富酬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国红博士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杨运桂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研究人员作报告,总报告人约为30人。研讨会规模预计在150人左右,将就基因组学当前研究热点进行研讨,积极促进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进取。   会议时间:2015年7月16-19日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网址:http://gpb.icgchina.org/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承办单位: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GPB)   北京路思达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委员会:   主席:于军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委员:陈非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方向东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胡松年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雷红星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李国亮 华中农业大学   林巍 美国贝勒免疫学研究所   刘江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王德强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肖景发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杨运桂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章张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治华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猛 北京路思达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周水庚 复旦大学   会议主题:   RNA修饰   单细胞组学   基因组高级结构   主题报告人:(已确认人员如下,持续更新中)   Giacomo Cavalli 法国CNRS   陈润生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段治军 美国华盛顿大学   Jacob Hanna 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   Akimitsu Okamoto 日本东京大学   谢晓亮 美国哈佛大学   于军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奇伟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报告人:(已确认人员如下,持续更新中)   陈月琴 中山大学   贺建奎 南方科技大学   侯春晖 南方科技大学   贾桂芳 北京大学   李国红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李响 华中农业大学   林巍 美国贝勒免疫学研究所   刘默芳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   宁康 华中科技大学   戚益军 清华大学   宋旭 四川大学   汤富酬 北京大学  田卫东 复旦大学   王德强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汪小我 清华大学   杨朝勇 厦门大学   杨运桂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伊成器 北京大学   会议安排: 详见会议网站http://gpb.icgchina.org/ 会议日程 7月16日 报到;大会报告-基因组高级结构 7月17日 大会报告-单细胞组学 7月18日 大会报告-RNA修饰 7月19日 GPB编委会;离开 关键时间点 6月15日(含) 大会摘要提交截止;注册优惠截止 7月15日(含) 在线注册截止 7月16日 现场注册 注册日期 国内科研人员 国内学生 国际人员 6月15日以前(含) RMB1000 RMB 800 US$300 6月16日&mdash 7月15日 RMB1350 RMB 1000 US$300 7月16日 RMB1500 RMB 1200 US$300
  • 瀚海基因召开三代测序仪样机专家鉴定会 有望今年推出成熟产品
    p   4月25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企业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代测序仪工程样机专家鉴定会,在位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瀚海基因总部举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深圳市发改委赖向群处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王茤祥教授、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于军所长、香港大学 Pak Sham & nbsp 教授、北京大学席建忠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骆健俊研究员和薛愿超研究员等出席鉴定会并先后发言。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title=" IMG_3790.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b2c0a7c4-29d3-41cc-8c46-81d1910ae500.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与会专家合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title=" IMG_3768.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0c5c2ff5-1bdf-4e27-aa67-83148d5b21c2.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副校长王茤祥教授(左一)陈润生院士(右二) /strong /p p   赖向群表示,深圳被国家认定为生物产业基地,并正在建设坪山生物生产基地、坝光国际生物谷,市里有专项资金来支持生物和健康产业。从瀚海基因这个项目的市场需求来看,影响是巨大的 同时,该项目处于产业链上游,对于打破国外的垄断,制造我们的顶尖优势产品很有意义,目前产品所处的领域和公司发展环节都非常合适。瀚海基因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器和试剂符合深圳市产业支持要求。 /p p   专家们围绕深圳市健康产业和精准医疗产业未来发展进行交流,在参观工程样机和深入了解技术细节后高度评价瀚海基因工程样机,并结合瀚海基因的先进技术提出了未来第三代单分子测序平台在深圳腾飞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p p   陈润生院士指出,瀚海基因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单分子测序技术,会对很多生物学中基本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工具。 /p p   目前,国家推进精准医学重大专项,瀚海基因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吻合国家战略发展,也符合市场需求,未来应用广泛。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在内的高校和机构都对对瀚海基因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 /p p   瀚海基因希望在本年度推出成熟产品。贺建奎表示,希望可以在 2016 年10月份国际遗传界最大的盛会 ASHG(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上向全球发布瀚海基因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同时希望深圳市政府继续大力支持第三代基因测序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产研发场地和配套的研发资金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title=" IMG_3776.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edf93e68-1396-48dc-9cf6-e39618eb57f4.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贺建奎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原理样机 /strong /p p   背景资料: /p p   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在学校鼓励教师创业的政策支持下,在中国创办的致力于临床诊断的基因测序公司。美国科学院院士斯蒂芬· 奎克(Stephen Quake)教授担任瀚海基因首席科学顾问。 /p
  • 科技部组织专家研讨前沿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方向
    近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前沿生物技术研讨会。赵国屏、邓子新、陈润生等院士和专家参会。科技部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安道昌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与会专家分别就生物信息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疾病分子分型、合成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重点进行了报告,介绍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研究基础,并对我国相关方向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讨。
  • 深圳欲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空白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范京蓉 冯庆) 全国首个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昨天在深成立,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组长单位。该工作组将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专家为工作组顾问。会议透露,我市还将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联盟的建设,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华因康公司董事长盛江在昨日的会议上透露了华因康的最新研发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欲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空白 华因康勇担重任
    全国首个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昨天在深成立,我公司成为组长单位。该工作组将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专家为工作组顾问。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将为深圳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乃至全国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会后,我司技术总裁盛司潼博士和赵国屏院士分别接受记者采访。赵院士表示,生化检测标准化将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将会逐步走入民间,让更多人受益。
  • 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非编码RNA虽然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却参与了几乎各个层次的细胞生理活动,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且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lncRNA 作为非编码RNA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功能研究,以及分子标志物相关筛选等方面已经成为近来国际上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   为了给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推进国内lncRNA 研究的快速发展,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29日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共同举办此次lncRNA高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陈润生院士等6位国内lncRNA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大会的演讲嘉宾,所讲内容涵盖了功能研究、生物信息分析、临床研究等各个领域的最新热点。注册参会人数170余人,包含了众多在lncRNA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北医系统、清华大学、协和,中科院、军科院等单位。在此次会议中,6位嘉宾的发言非常精彩,反响热烈,会后专家圆桌答疑超过一个半小时。报告嘉宾和参会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 首届中国精准营养与精准检测产业发展大会将在莱西举行
    为进一步促进营养保健与精准检测新技术领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探索发展新机遇,促进更好的营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3(首届)中国精准营养与精准检测产业发展大会将于6月12日在莱西市举行。此次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沈岩,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院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精准营养和精准检测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本次大会将是中国精准营养与精准检测产业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有望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此次大会的举办地莱西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基地之一,也将是中国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在大会期间,组委会还将安排参观考察活动,让与会人员深入了解当地营养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届大会还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展示最新的精准营养和精准检测产品、技术及服务等。相信这些优秀的产品和技术的展示,将为广大与会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也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本次中国精准营养与精准检测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将为促进精准营养和精准检测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健康中国作出重要贡献。
  • 第二届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第二届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3年10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二届&ldquo 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rdquo 学术研讨会在龙城丽宫国际酒店顺利召开。会议以&ldquo 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rdquo 为主题,以&ldquo 生物信息学&rdquo 、&ldquo 分子标记物&rdquo 和&ldquo 功能学研究&rdquo 为主线,展开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陈润生院士等7位国内lncRNA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及课题组作为大会的演讲嘉宾,由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孙义民博士主持,博奥生物首席运营官许俊泉先生致欢迎辞,吸引了众多在lncRNA研究领域的参会嘉宾,分别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北大医院系统、阜外医院、协和、北京蛋白质组中心,中科院、军科院、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开大学等20多家单位。在此次会议中,7位嘉宾的发言非常精彩,反响热烈;会后1个小时的圆桌答疑讨论,报告嘉宾和参会人员充分互动,共同探讨lncRNA研究的问题。报告嘉宾和参会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1. 研讨会报告嘉宾 图2. 研讨会与会全体人员合影
  • 2012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揭晓 首设产业化奖项
    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14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在颁奖典礼上致词并颁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在谈家桢百年诞辰之际设立的奖项,旨在秉承淡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中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迄今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极具影响的重要奖项。5年来已评选出包括6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在内的8名成就奖获得者和38名创新奖获得者,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奖项之一。 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   据介绍,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9家高校、8家研究单位、13位推荐专家的推荐书42封。经评审专家委员会严格审核,并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产生获奖人。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的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孟安明院士。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许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党生等9名学者分别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首次设立了产业化奖,由抗体药物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郭亚军获得该奖。   首获产业化大奖的郭亚军表示,谈家桢生命科学家奖对生命科学有重大贡献,首先提倡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后的转化研究,最后再进行产业化研究,这是真正体现了产学研,“我作为获奖者对这个奖项高度认可,中国很长时间注重基础研究,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产业化研究和转化研究是一个缺项,希望通过这样的奖项,使我们国家产业化能够走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 知名华人专家云集北京 共话基因组学研究热点
    7月16日,为期四天的2015基因组学前沿研讨会在北京亚奥国际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主办,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GPB)和北京路思达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共有大约1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研讨会,其中多为华人学者,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美国哈佛大学谢晓亮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所于军博士、新加坡国立基因组研究院阮一骏博士等。本次会议共设有三个主题:基因组高级结构、单细胞组学和RNA修饰,充分反映了当前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会议第一天的报告主要聚焦在了第一个主题,即基因组高级结构。虽然十几年前人们就获得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线性图谱,但却忽略了基因组的一个关键要素,即基因组的空间结构。基因组的空间结构一直以来被公认是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调控因素。远程基因组元件,如增强子和启动子,可通过染色质相互作用来调控与其相距数千个碱基对的目标,这充分说明了三维染色质结构的重要性。本次会议首日的报告也表明建立基因组的三维结构并研究其功能已成为遗传学当下的研究前沿之一。 同时,为了帮助解析基因组三维结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3C(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到更高通量的衍生技术4C、5C等。而2009年,两种新方法(即Hi-C图谱和ChIA-PET图谱技术)的出现,则有望帮助人们绘出全基因组范围的染色质相互作用图谱。本次会议上,也有科学家报告了如何对现有技术做进一步提升,以期获得更好的分辨率和更高的灵敏度。另外一项在会议首日报告中被提及的重要技术,就是最近几年开始成熟起来的冷冻电镜技术,它已开始在诸如染色质的三维重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香山会议:建议将科学大数据纳入国家战略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第507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就科学大数据研究基础设施、科研方法与模式变革、数据共享机制与趋势等前沿问题展开讨论。他们表示,大数据是国家新型战略资源,科学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为占据制高点,世界主要大国已把科学大数据纳入国家战略,并开始重点部署实施。   当前,随着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大科学装置、大规模天文望远镜等的发展,科研数据呈几何式增长态势,将科学研究各领域以及各环节都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在数据优势以及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和知识方面的能力。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黄向阳表示,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全样本、相关性、全局性和价值持续性等为特征的研究模式已经显现,这对科学大数据设施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ldquo 利用海量、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类型对地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及其分析算法和模型建构的数字化虚拟地球,对地球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预测,并为全球变化提供关键信息,是&lsquo 未来地球&rsquo 的研究方向。&rdquo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说。   &ldquo 在基因组研究领域,从海量基因组序列数据中快速发现新知识,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面临的挑战。&rdquo 中科院院士陈润生认为,运用数学、计算机和生物学工具,对非编码序列开展研究,将为认识代谢、发育、分化、进化等重要生物学问题提供依据。   与会专家建议,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范式的巨大变革,应尽快将科学大数据纳入国家战略,统筹整体规划,从国家层面推进科学大数据中长期规划和政策的实施,并系统深入地开展科学大数据的基础性科学问题、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数据科学,培养数据科学方面的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 我市生物产业成立首个标准化工作组
    【深圳商报讯】(记者 刘金玉)我市生物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工作组昨天成立,将为我市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工作组顾问。 据悉,生物产业是深圳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深圳这片自主创新的土壤上,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生物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并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将为我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乃至全国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 会议透露,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我市还将根据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建设,规范市场的准入和竞争秩序,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作者:刘金玉)
  • 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 学术科研百花齐放
    p   2017年10月23-24日,第四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百迈客研究院主办,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共设基因与大数据、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学、 基因科技与精准医疗三个分会场。大会有近七十位学术专家带来了精彩报告,引起现场嘉宾的广泛共鸣。六百余名生命科学及医学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交流最新科研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技术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25a0027-4419-4014-93f2-a2a71fa2a9f6.jpg" title=" 1.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百迈客总裁郑洪坤致辞 /p p   开幕式,百迈客总裁郑洪坤先生会上指出: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国家在基因研究领域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在基因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因大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全球累计花费数百亿,产出近20Pb的海量基因数据。在海量测序结果面前,数据深度挖掘和解读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日益明显,这对我们的科学家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因大数据时代利用好这些数据资源成为生物科研新时代的重要议题。这也意味着我们百迈客所提出的以基因大数据挖掘为特点的“基因科技服务2.0新时代”已经到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ee3651d-7de8-498d-8b53-624d33bfef5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润生院士做报告 /p p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润生院士以开拓者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精准医疗与基因大数据。陈润生院士介绍:精准医疗作为划时代的产业,已被各国列入战略规划。它有着直接解决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诸多困难的潜力,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会爆发式的增长,预计到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会到达2238亿美元。 /p p   陈院士指出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目标是以我国常见高发重大疾病及若干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人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特定疾病队列、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创新性的大规模研发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陈院士也指出了目前基因大数据所面临的问题:快速积累的数据并未得到高效的解读 高度异质化数据之间的整合尚处于起步阶段 样品端的挑战直接威胁数据的质量。挑战往往意味着机遇,大量未解读的数据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创新的可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海量数据开启基因大数据时代 /strong /p p   测序技术的发展让基因数据以远超摩尔定律的速度在积累,海量的数据在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章张在会议上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在基因大数据管理领域的现状与短板,并带来的他的解决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命组学数据产量约占全球40%,但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却交给他人管理,主要由于我国长期缺乏涵盖多组学数据资源的生物大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面向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精准医学和重要战略生物资源的组学数据,建立海量生命组学大数据储存、整合与挖掘分析研究体系,发展组学大数据系统构建、挖掘与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已初步建成生命与健康多组学数据汇交与共享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c88f505-0bd3-44a4-861a-bd0beb6d0f3e.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歌研究员做报告 /p p   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宝藏?北京大学的高歌研究员在会议上分享了他的研究思路。以lncRNA为例,目前约80%的基因模型尚未被收录在数据库中。高歌团队运用cutting-edge statistical learning model与现有的组学数据发现了多种人类novel lncRNAs,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完整的数据挖掘应用工具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行业的新技术介绍与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f660830-6048-49f9-8441-66c0a2fe04c5.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于军研究员做报告 /p p   此次大会的亮点之一就是荟萃了基因科技领域的最新技术以及其应用成果。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在会上展望了三代、四代测序仪的发展前景,指出虽然二代测序仪在质量、通量、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依然在读长和应用场景上存在局限性。第三代、第四代测序仪的共同特征是不需要扩增的DNA,能够在单分子、单细胞水平完成测序。这种单细胞和单分子技术将会引领未来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5301b57-de63-49a3-8086-dd8117b0d18e.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王晓武研究员做报告 /p p   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晓武研究员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来揭示多倍体的进化路线。他们用芸薹属的基因组测序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多倍体进化过程,此过程对育种学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6c1f116-d7ed-4a73-9b42-132a615dcac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张献龙教授研究组王茂军做报告 /p p   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的“Asymmetric subgenome selection and cis-regulatory divergence during cotton domestication”文章第一作者王茂军(张献龙教授研究组)就基因组测序助推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做了报告。他们对棉花栽培品种和野生品种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发现棉花在人工选择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亚基因组不对称选择过程,GWAS分析发现较多的与纤维品质有关的位点,对于分子育种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坚持10多年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20多个与重要性状形成有关的基因,将在棉花分子设计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可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e624563-0815-4f6c-868f-c70d1151fe7a.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海南医学院海南省干细胞研究所副所长白玉杰做报告 /p p   海南医学院海南省干细胞研究所副所长白玉杰从外泌体的生成和分泌机制、结构和组成特征出发,介绍外泌体在液体活检中的应用。概述其分离和分析方法,其中重点推荐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外泌体分离和分析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b6558ca-22ab-44ad-9b53-b7334831a9fb.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简做报告 /p p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简就肺癌的手术、控制策略给出了精彩的报告。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数远大于其他癌症,李简团队另辟蹊径,经过研究得出了和主流认知完全不一样的答案,并找到了可大幅度提高肺癌长期生存率的新方法。 /p p   在本次峰会上,各界专家分享了其在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基因分析新技术的介绍、基因组学在动植物研究中的最新应用以及基因测序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本届高峰论坛在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丰硕的成果。百迈客人将继续不忘初心,持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这样的深度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科学家的优秀成果能被更广泛的共享和传播。百迈客愿携手各界伙伴不遗余力,共谋发展,让基因科技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p p br/ /p
  • 我国基因测序技术设备实现“零”突破
    2008年10月12日,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推出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该系统的推出不但填补了我国基因测序设备和配套试剂的空白,还将可能引发一场基因生物和医学医疗领域的技术革命。   基因测序技术是基因生物研究的基础平台技术。国内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及配套生物试剂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昂的价格及运行成本严重制约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多名留美博士回国创业开发研制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包括全套的生物试剂和信息系统分析软件。据该公司技术总裁、核心专利持有人盛司潼博士介绍,该系统运用其特有的单分子扩增设备、微纳米加工、微体积溶液控制、高速分子化学反应、大面积高通量成像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基因测序高通量、平行自动化平行测序。该系统将世界上对单个基因低通量测序技术提升到对千万个基因并行测序的水平,大幅提高了测序效率,将为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和临床医疗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相关基因组功能再测序及表达谱大规模甄别、癌细胞表达谱测定及临床肿瘤病变检测、临床传染病病毒检测及临床活检鉴别、胎儿遗传缺陷诊断及遗传基因研究、新药研究及药物反应测定、动植物基因测量研究、生物能源研究等领域。   中科院院士陈润生和国家基因中心南方中心、国家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对此评价: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超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国产化基因测序设备和配套试剂的空白,实现了国家基因测序设备和技术&ldquo 零&rdquo 的突破,并将可能由此引发一场基因生物领域和医学医疗领域的技术革命。
  • 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P4 China)在京顺利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2月1日,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P4 China 2008)于北京召开,会议为期两天,由美中院士领衔,众多生物医药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围绕精准医疗科研转化、应用探索和技术开发进行了深入分享与探讨。P4 China 带来4大专题58项热门议题,汇聚53位国内外大咖,30多家赞助商,700多位来自科研,医院,企业等行业同仁共话精准医学中国之声。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3a2810a-3826-42d9-989b-d98100177693.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会议现场 /span br/ /p p   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秘书长张宏翔主持,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树恒致开幕词。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cf44603-7db1-41ba-8dd3-d1e0048e27e9.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秘书长张宏翔主持 /span br/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769bc36-f320-4273-b59b-7cf9485bff0b.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树恒致开幕词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陈润生作了“生物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的机遇与挑战”的大会报告。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0fe8372-5a31-4593-9fd4-fdc43100109b.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陈润生院士 /span br/ /p p   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双院士、贝勒医学院分子与人类遗传学系教授兼创始人C. Thomas Caskey作了“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d38422a-e718-4594-9e10-518736ad8210.jpg" title=" 15.jpg" alt=" 15.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双院士 C. Thomas Caskey /span br/ /p p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与基因组学部前全球个体化治疗战略执行总监杨宏钧就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作了解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0ffce54-02a1-43eb-92cb-1bfc1ad6e0ee.jpg" title=" 16.jpg" alt=" 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 杨宏钧 /span br/ /p p   上午的主旨论坛大会以对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圆桌讨论结束。讨论由广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投资总监刘晓磊主持,启明创投医疗健康投资合伙人唐艳旻、鑫诺基因董事长、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杨磊、联新资本合伙人徐海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0ba93d0-b326-4d9d-851b-797b0c967e54.jpg" title=" 17.jpg" alt=" 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刘晓磊、唐艳旻、杨磊、徐海(从左到右) /span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pan /p p   大会更有队列与多组学转化研究论坛,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研究论坛及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开发论坛等三大分论坛嘉宾精彩讲演。 /p p   为期两天的P4 China大会已圆满落下帷幕,更多精彩19年再续! /p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2017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会议通知
    p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2017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定于2017年9月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大会安排特邀报告及多个专题会场学术交流,并设有成果及产品与技术展示平台,诚挚地邀请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厂商到会交流。现将本次大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大会主题 /p p   生物技术创造美好生活 /p p   二、时间、地点 /p p   时间:2017年9月23~25日,9月22日全天报到 /p p   地点:宜昌市馨岛国际酒店(宜昌东山大道51号) /p p   三、主办、承办单位 /p p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p p   承办单位: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 /p p   三峡大学 /p p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p p   四、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p p   曹务春、陈国强、陈惠鹏、陈润生、陈志南、程 京、付小兵、高 福 /p p   桂建芳、麦康森、欧阳平凯、强伯勤、沈倍奋、谭天伟、许智宏、杨焕明 /p p   杨胜利、岳国君、张 偲、张先恩、朱凤才 /p p   五、组织委员会 /p p   组 长:高 福 /p p   副组长:马树恒 /p p   成 员:曹 诚、陈集双、陈润生、杜昱光、郭利平、李校堃、林 敏、马俊才 /p p   马延和、麦康森、齐力旺、唐玉国、汪小我、温廷益、应汉杰、张宏翔 /p p   张先恩、赵贵英、朱 祯 /p p   六、大会内容 /p p   1.大会特邀报告 /p p   许智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p p   周 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国科大副校长 /p p   Frederic A. Troy II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 /p p   Tony Cass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 /p p   曹务春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p p   元英进 天津大学副校长、教授 /p p   邓文炳 台湾生物工程学会教授 /p p   施 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p p   2.分会场学术交流 /p p   /p p   3.学术墙报展示 /p p   墙报内容须保证学术质量与水平,并以较好的版面设计与视觉效果呈现。墙报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所在单位及地址、正文(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并附第一作者简况,如为基金课题论文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与编号,已发表论文请注意发表的刊物名称、年卷期、页码,要求文字精练,尽量用图片、表格表示。墙报尺寸:90厘米(高)× 60厘米(宽),由参会代表提供电子版,格式为JPG、PDF、AI。会务组统一制作与张贴。 /p p   4.颁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p p   5.赞助单位技术、产品、服务与形象展示,等 /p p   七、会议注册及食宿 /p p   会务费标准:2017年8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每人1800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每人1500元,在读研究生每人1200元 2017年8月15日前,每人1600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每人1300元,在读研究生每人1000元。中国生物工程会员请持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证,在读研究生请持有效证件。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p p   报名方式:所有参会代表均需登录网站 http://csbt2017.biotechchina.org 进行在线注册。 /p p   缴费方式:银行转账或现场缴费。转账汇款后请及时与会务人员联系确认,参会时请携带汇款凭证复印件。报到现场可刷卡或缴纳现金。提示:本次会议由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注册费转账信息:开户名称: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开户行:招商银行宜昌分行营业部,账号:171280397910001,汇款请注明“第11届学术年会”。 /p p   开具发票:本次发票由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开具,内容为“会务费”。发票一经开出,不能退换,请参会代表务必与贵单位财务人员核实发票抬头。 /p p   会议住宿:宜昌市馨岛国际酒店(宜昌东山大道51号),标准间每天300元(含早餐),0717-6099999。 /p p   八、会议赞助 /p p   大会为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协办、分会场冠名、青年优秀论文奖冠名、会议资料单品赞助、会刊广告、标准展位等形式的展示方式,详情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csbt2017.biotechchina.org。 /p p   九、联系方式 /p p   会务: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蒋玉清、常丽娟 010-64807678,xh@im.ac.cn /p p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袁承 15207201290,yuancheng@angelyeast.com /p p   参展: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任红梅 13641036700,renhm@mail.las.ac.cn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e1c0900c-f04e-4e67-8dee-5b502d447336.doc"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大会征文通知.doc /a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4月25日 /p p br/ /p
  • 大数据:583个DNA实验室配备963台基因测序仪
    p   第五届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暨2016法医遗传学新进展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今年是我国开展法医DNA技术应用的第30年,本次研讨会旨在全面回顾我国法医遗传学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凝聚共识、展望未来,促进我国法医DNA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p p   30年来,我国法医DNA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业人员不断增长、硬件保障进一步完善、检验方法更加灵敏、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实战效能凸显,为打击犯罪、法庭诉讼、公共安全事故处置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有DNA实验室583个、DNA测序仪963台,全国公安机关DNA数据库总量达到4400万条,2015年利用DNA检测技术破获各类案件17万余起。DNA专业技术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技术手段。 /p p   “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暨法医遗传学新进展国际研讨会”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办,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单位协办;每四年举办一次,为国内法医DNA专业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 /p p   中国法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耀,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作报告。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科技信息化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刑事技术部门负责人,以及国内外技术专家及部分论文作者代表共计3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共征集论文300余篇,大会论文评审组优选其中的237篇集结成册出版,展现了法医DNA检验技术的最新前沿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96px"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c6151dd0-d52b-4638-9425-63afa64d9df3.jpg" width=" 450" height=" 29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程京院士做题为《生物芯片与法庭科学》的报告 /p
  • 中科院七研究所联手迎接新的测序时代
    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第一届生物信息学研讨会在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正在筹备的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将把中科院京区7个相关研究所整合起来&ldquo 迎接新的测序时代&rdquo 。会上,筹备工作组研究员康乐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的情况。   据康乐介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是将京区7个研究所整合起来的研究机构,也是一个新型的研究机构,将设立以下几个研究中心,包括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整合生物学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等。其工作机制,将是在保持研究所独立性的同时,在研究院层面组织跨所的合作研究和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 充分利用北京数、理、化、天、地、生多学科的优势,重点将生命科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 通过项目的形式拉动合作,通过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平台和设备的共享实现学科的交叉 通过种子基金的启动,与社会、地方、企业相结合,帮助研究所具有开发潜质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孵化、推进,使过去停留在实验室里的&ldquo 珍宝&rdquo 能到社会和生产中发扬光大。   在以&ldquo 迎接新的测序时代&rdquo 为主题的本次研讨会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焕明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等十几位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就其从事的研究工作作了主题报告。康乐指出,之所以选择生物信息学作为第一次学术会议的主题,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生物信息学已经辐射到生命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 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正在以强大的分析、计算手段,不断提升我们对生物的认识和对复杂现象的解析。生物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海量数据不断积累,生物信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21世纪的生物学研究中将面临巨大挑战。康乐说,生物信息学不仅要应对新的测序时代,还要提出新的算法、预测方法和模型。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主办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协办,Illumina公司赞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备工作组研究员高福也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在深成立
    深圳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傅江平)2011年11月20日,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邝兵、标准化处处长谭建军等出席了会议。来自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企事业单位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邝兵在讲话中表示,生物产业是我市政府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深圳这片自主创新的土壤上,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生物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并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不仅是我市实施《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mdash 2015年)》《促进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的具体成果,也将为我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市乃至全国整个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 工作组成立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此外,工作组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赵国屏院士、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工作组顾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该工作组的成立将有效推动我市生物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并逐步建立研发与标准化相同步机制,并为我市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据悉,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是我市生物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工作组。为了更好的推动生物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我市还将根据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建设,规范市场的准入和竞争秩序,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
  •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在南京顺利召开
    2009年1月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南京组织召开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验收会议。实验室验收专家组由9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润生院士。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刘燕美主任、教育部科技司袁润松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验收专家组认真研读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任务书和建设验收申请报告,并通过听取实验室建设报告、现场考察、与实验室固定人员座谈等方式考察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一致认为,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3月批准建设以来,瞄准生物电子学的国际发展前沿,形成了生物材料与器件, 生物信息获取和传感, 生物信息系统与应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达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设定的目标和要求。   实验室在建设期间,承担 “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5项,承担部省级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28项,到款经费7740余万元。在纳米生物材料与仿生器件、生物芯片技术与应用、高灵敏高通量生物分子检测、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建设期间,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三百多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主编和参编了国内外学术论著5部 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在生物电子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强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已经形成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的延续支持。建设期间实验室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4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12人,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建设期间有1人被聘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实验室目前拥有3400多平方米的科研与办公集中用房 购置了1840多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 完善了生物(纳米)材料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单细胞与单分子研究及检测、微阵列芯片及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和应用、微纳结构构建与表征、生物信息分析等研究平台。实验室建设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使用合理,完成了建设任务书中的要求。   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全面完成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 中国基因测序界杀出“黑马”
    “别人是买枪打鸟,我们是自己造炮。”深圳瀚海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发起人——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贺建奎这样生动说明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昨天,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中国首台自主开发的测序仪样机已经通过院士团队评审,而真正的产品化预计10月就可以做出来了!  中科院陈润生院士说:“你们是国内唯一一家完全自主创新的测序仪。”而世界顶级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对其样机原理进行了重点报道,并警告式地提醒美国和其基因测序巨头将迎来“巨大挑战”。与东部大名鼎鼎的华大基因相比,位于南山的瀚海基因可谓“名不见经传”,在媒体和网页上几乎搜不到任何有用信息,犹如一匹“黑马”在中国基因测序界以“第三代测序仪”领头人的姿态突然杀出!在今天最热门的基因工程中,一下子将深圳的基因测序推上了“世界屋脊”。  基因测序进入中国自主研发时代  如果说基因测序不为公众所熟悉,那么当前最热门的“精准医学”或可帮普通读者一窥端倪。今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国家卫计委等纷纷“放大招”,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基因层面医疗手段,被寄望于治疗各种各样的先天性疾病、肿瘤癌症等,专家预计精准医疗计划将催生上万亿的市场,其中基因检测服务业也将达到百亿级。  翻开不少大学的基因测序网站,有公开目录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基本上是美国ILLumina公司,一台机器售价几十万美元很正常。由于技术稳定应用广泛,依靠着300多项专利全球保护技术,它基本垄断国内二代测序仪市场,市值200亿美元,而试剂的毛利更在98%。贺建奎说:“瀚海基因的出现,直接越过第二代测序的繁琐、耗时和费用奇高等特点,进入中国自主研发时代。”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国内也有在做第三代测序仪的,但无论从技术授权和自主研发的角度都没有成功案例。  目前只有美国太平洋生物、英国牛津纳米孔和深圳瀚海在做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瀚海基因的出现让中国基因测序技术直接和欧美形成“三足鼎立”,以后可以不再依赖进口设备。  价格降10倍速度升10倍,中国基因测序进入“高铁”时代  迄今,瀚海基因共申请了50多项专利,全球专利授权6项。如果你以为能取得这样成绩的是一家“大公司”,那就错了,目前整个公司所有人员加起来才50多个,而且创立于2012年。  贺建奎团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掌握第三代基因测序核心技术,不得不提贺建奎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泰斗斯蒂芬奎克,奎克也是瀚海基因的首席顾问。2012年,当时只有28岁的贺建奎回国在南科大任副教授时,在与朋友的闲聊中萌发创业的愿望,很快瀚海基因就诞生了。然而一路上并不平顺,喜欢赚快钱的国内风投,对于至少要5年才能收效的项目不感兴趣。经历过两次几乎要关门的风险,年轻的瀚海公司挺住了,2015年10月27日,诞生了第一台第三代基因测序仪。  瀚海基因常务副总经理颜欣博士介绍,这台仪器首先从检测时间上来说,让几个小时内出报告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另外,从价格上来说可以进入“百元时代”。二代技术的一次检测普遍要100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7000元左右 而三代技术则将成本降低10倍,基本可以几百元搞定。  5年产值150亿元, “瀚海领航”还将带起一片产业链  行业发展面临大爆发,迎风而上将带来千帆竞渡。  贺建奎说,瀚海基因首先将着眼于中国临床市场,为全国三甲医院提供基因检测及精准医疗服务,未来5年预计总产量3000台,实现产值150亿元。由于具有核心技术,成为基因检测的领航者,瀚海可以带动精密仪器制造、光学系统、大数据分析、微流系统、生殖健康和精准医学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它打造的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业等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并将催生一大批新型产业链条。  未来的深圳,就像曾经的电脑、电子元器件、手机等一次次引领中国产业风潮那样,必将再次成为基因时代的领航者。而深圳的未来,就是美国的硅谷,一批像瀚海基因这样的“重人才轻资产”的创业型公司,带来的产值却无法估量。
  • 精准医疗大起底:将引领一批国产医疗设备、疫苗、抗体的发展
    从单基因遗传病到肿瘤精准医学,从心血管领域到风湿免疫领域,精准预测、精准治疗、精准预后不再是梦想;  基因测序服务在科研和临床领域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企业和云计算企业联合攻关,基因组数据每天海量产生;  从基因编辑到细胞免疫治疗,从液体活检技术到分子影像,伴随一股股热潮席卷全球,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精准医学?中国精准医学的现状究竟怎样?发展精准医学意味着什么?精准医学热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调研发现,精准医学热的背后,一场科技革命乃至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发生,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已经打开。  “理论上,几千种单基因遗传疾病,都可进行高精度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23岁的王强患高血压3年多,一直吃4种降压药也无法控制,突发脑梗后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基因突变,确诊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这是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患者往往在35岁之前就出现高血压,伴有低血钾、低肾素等症状。”主治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说,“我给病人开了靶向药物阿米洛利,结果他血压控制得很好,血钾也正常了。”  从以前每天吃4种药不管用到只服一种药见效,在中国,已经有一些患者体验到了精准医学的好处。  “即使患者有相同症状、患相同疾病,也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征进行治疗,为患者选择最可能获益、副作用最小、花费相对低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正进入精准医学时代。”阜外心血管医院原副院长惠汝太说。  “在基因指导下用药是精准医学的内涵之一,这个大幕刚刚拉开。”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说。  最近10多年来,伴随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基因突变和疾病关系认识的深化,精准医学正向人们走来:取孕妇5毫升静脉血,通过基因测序仪寻找胎儿的游离DNA,就可以进行无创产前检测,避免“唐娃娃(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新生儿的出生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找到肿瘤患者的基因靶点,精准用药̷̷  6月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罗氏公司首个基于EGFR基因突变的液态活检方法,用于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变异。  从根据基因突变“同癌异治”或“异癌同治”到药物基因组学,再到备受瞩目的液体活检技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肿瘤DNA̷̷肿瘤,已经成为精准医学的主战场之一。  “打个比喻,如果把肿瘤组织比作座机,血液中的游离DNA即ctDNA就是手机,跨越了一个时代。”长期从事肿瘤基因组研究的北京吉因加有限公司董事长易鑫说,“ctDNA是撬动肿瘤精准医学的支点,因为可以早防早治。”  放眼世界,DNA测序已经精确到单个核苷酸。单细胞和单分子技术将引领未来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在前列。经过多年努力,乔杰院长率领的团队和其他团队合作,已完成21例18种单基因疾病的胚胎植入前诊断,使做试管婴儿的夫妇避免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目前9例成功妊娠,验证诊断准确率100%,其中7例分娩健康新生儿。  “理论上,突变基因已知的几千种单基因遗传疾病,都可进行高精度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乔杰说。  “基因信息对临床的改变可以说初露端倪,但要说彻底改变还比较远。科学家要和临床专家联合起来,进一步寻找基因、寻找标志物。”李青说。  “精准医学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续集’”  “目前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现状就像一座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部分,治疗的也是海面上的部分,而对海面下巨大的冰床了解还非常有限,这是现阶段临床治疗的局限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说,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免疫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以及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的进步,让实施精准医疗有了可能。  所有生物体的DNA语言,都可以用A、T、C、G四个“字母”即碱基对来表达。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诸多物种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使生命科学进入一个大爆发时代,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了空前水平。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美国基因组学与生物医学界的智库发表《迈向精准医学:建立生物医学研究的知识网络和新型疾病分类法》,宣示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和手段可以促成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交汇。  “精准医学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续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原副所长于军教授说。  “基因科学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诞生了精准医疗。”“基因空间”创始人、基因产业观察家罗奇斌博士说,简单说,需要对每个人进行基因检测,精准医疗时代标志着基因检测开始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疾病的分型方法因之改变。  “以前在显微镜时代,肺癌就是肺癌,胃癌就是胃癌。”易鑫说,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肿瘤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其敏感性、耐药性、预后等都与基因有关。“肿瘤的基因型决定表型,以后就不一定叫肺癌或胃癌,而应该叫某种基因突变导致的肿瘤了。”  疾病的分型更细更精确。  “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目前可以分为A、B、C、D、E、F、G、H、I等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说,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有所差异,并且与临床表现、预后等都有一定关系。  伴随基因测序技术“超摩尔定律”式的发展,生物医学领域的发现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海量数据蓬勃而出--一篇篇研究论文刊登在重量级国际刊物上,阐述和报告全世界一个个新的发现,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一点点加深̷̷  “精准医学使医疗诊断更准确,治疗更有效。”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陈润生说,更重要的是,利用分子水平的各种组学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发生的潜在风险,精准医学有可能使当前的医疗体系发生本质性变化,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到对正常个体的健康保障,使医疗关口前移。  “精准医学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机遇,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必然,对目前临床疾病诊断方式、疾病分类类型、临床诊疗路径、规范指南标准,都将产生革命性影响。”詹启敏说。  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中国面临历史性机遇  当前,许多国家把精准医学作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精准医学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美国,“精准医学计划队列项目”今年启动,在2019年前招募100万名志愿者,收集医疗记录、基因信息和生活方式等数据   --在英国,推出了针对癌症和罕见病患者的“十万人基因组计划”。  --法国近日宣布,投资6.7亿欧元启动基因组和个体化医疗项目“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计划在未来10年将法国打造成世界基因组医疗领先国家̷̷  进入2016年,中科院、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公布同精准医学有关的重大科研计划、政策举措,吹响了进军精准医学的号角。  “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开头的一段话,道出了真谛。  透过精准医学,人们看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生命天书”的逐步破译,人类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几十年来的生命科学研究以及日益强大的生物信息获取和利用工具的开发,使人们更加接近以前无法想象的未来之门。”2012年发布的《美国生物经济蓝图》指出,基因工程、DNA测序以及自动化高通量分子操纵这三项基础技术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可喜的是,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好了迎接新时代到来的准备--中国科学家不仅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1%的任务,而且参与了人类单倍体型图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微生物组计划、肿瘤基因组计划等一系列国际合作计划,积累起相当的生物经济时代的基本能力和人才储备。  基础设施层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卫计委等多个部委和广东省、深圳市联合共建的国家基因库也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而作为精准医学时代甚至是生物经济时代的核心,一批中国企业在国家部委支持下向基因测序仪等核心仪器发起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类基因组等一系列国际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华大基因继2013年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后,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不仅自己大规模应用,而且即将大规模推向市场。  “这意味着我们的测序成本有望不再受制于人。随着基因测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健康领域,在迈向个人基因组时代的路上,中国人的‘推波助澜’将功不可没。”罗奇斌认为。  以精准医学为切入口,在高科技赛场上,中国正面临一个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史性机遇--  “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史上一场深刻变革,是生物经济时代的新引擎,更是中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詹启敏说。  “工业经济时代,家家有‘工业之花’汽车,人人享受交通便利 信息经济时代,处处有网络和智能手机,人人享受信息便利 生物经济时代,到处都应该有测序服务,人人享受健康便利。现在,我要问:我们不应该准备好吗?”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这样发问。  中国精准医学之路:几大重点任务亟待突破  依据患者基因组信息进行个性化医疗,用二氧化碳直接生产液体燃料,用可再生生物质生产可降解塑料̷̷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生物经济时代将给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但健康领域仍然首当其冲,精准医学必将成为一个崭新时代的突破口。  精准医学,已经进入最高决策者的视野。  “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谈到“基础科学突破”时“点”到了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  面向未来,人们异常清醒。  “精准医学的发展总体上是很初步的,因为还有很多未知数。”王辰院士指出。  “应当说,当前是精准医学的早期阶段。”陈润生院士认为,一是人类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序列即非编码RNA,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功能,二是如何从海量复杂的组学数据中获取生命活动的知识,已成为基因组及相关研究的关键。  专家们呼吁,虽然各主要国家都有相应计划启动,但着力点各有不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发展之路,当前有几大重点任务亟待突破。  --建立中国国家生物样本库,加强应用和共享。生物样本库又称“国家生物银行”,存储组织、血液、细胞、DNA等生物样本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建立质量控制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占据医学竞争制高点,谁就拥有医学未来。”詹启敏这样评价。  “中国是疾病资源的优势大国,加强生物样本资源建设和共享,统一标准和规范认知,是解决中国自身重大疾病的根基。”宋雷说。  为加速数据的挖掘、整合及共享,国家基因库正有序与国际权威数据库开展数据交换与共享,形成全球联盟体系,以支撑引领生物大健康产业和生物经济快速发展。  --把精准医学与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临床应用。  “基因科技已能够快速、准确、经济地检测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遗传性耳聋、宫颈癌、遗传性乳腺癌等疾病,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如能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用5年到10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这将是何等令全国人民鼓舞和振奋的情景?!”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说。  --研发一批国产新型医疗装备、疫苗和抗体,掌握测序、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核心技术。  “要实现精准医学,首先是测量技术和手段的精准。”于军说,单细胞和单分子技术将会引领未来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RNA直接测序、蛋白质质谱、液体微流控、微纳加工等技术的国内空白都亟待填补。  “中国开展精准医学计划绝不是‘跟风’。中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精准医学前沿发展几乎同步,完全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想法、基础发展精准医学,找寻中国自己的方向。”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尹烨说。
  • 教育部公布43个重点实验室主任名单
    有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在各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有关高校推荐的基础上,我司经认真研究和考核,同意聘任宋永臣教授、岑可法院士等分别担任“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具体名单见附件)。   按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任期与评估周期一致,对于参加评估的实验室任期至下轮评估结束 对于不参加评估的实验室任期最长不超过5年,任期结束后重新聘任。   希望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实验室主任职责,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并且不断为实验室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确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主任 1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 大连理工大学 宋永臣 岑可法 2 分子表观遗传学 东北师范大学 刘 宝 李 玉 3 植被生态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 王德利 方静云 4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 东南大学 戴先中 吴 澄 5 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 合肥工业大学 杨善林 柴天佑 6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 河海大学 刘汉龙 周丰峻 7 建筑安全与节能 湖南大学 肖 岩 周福霖 8 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 湖南大学 王太宏 郭光灿 9 煤气化及能源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 龚 欣 倪维斗 10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钱 锋 孙优贤 11 极化材料与器件 华东师范大学 朱自强 薛其坤 12 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 华南理工大学 党 志 刘鸿亮 13 半干旱气候变化 兰州大学 黄建平 符淙斌 14 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 南开大学 王 磊 邓子新 15 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 贺 林 张永莲 16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焦李成 陈国良 17 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 西南大学 王德寿 孟安明 18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 浙江大学 胡 汛 魏于全 19 构造与油气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姚书振 赵鹏大 20 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 中国海洋大学 包振民徐 洵 21 有色金属资源化学 中南大学 陈启元 黄伯云 22 癌变与侵袭原理 中南大学 曹 亚 王红阳 23 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 金伟其 牛憨笨 24 抗炎免疫药理学 安徽医科大学 魏 伟 丁 健 25 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 吉林师范大学 李海波 冯守华 26 岭南中药资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蔚文 王永炎 27 现代制造技术 贵州大学 谢庆生 孙家广 28 功能无机材料化学 黑龙江大学 付宏刚 冯守华 29 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 湖南师范大学 匡乐满 解思深 30 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 江苏大学 毛罕平 罗锡文 31 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 上海大学 王廷云 褚君浩 32 光电子器件与系统 深圳大学 屈军乐 范守善 33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韩德民 俞梦孙 34 动物抗病营养 四川农业大学 陈代文 张改平 35 免疫微环境与疾病 天津医科大学 姚 智 曹雪涛 36 光电油气测井与检测 西安石油大学 张家田 乔学光 3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 西北大学 王建新 严文明 38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 邱定蕃 39 环境友好化学与应用 湘潭大学 朱卫国 曹 镛 40 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 湘潭大学 黄云清 陈润生 41 水利水运工程 重庆交通大学 王昌贤 许唯临 42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 李廷玉 曾溢滔 43 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 重庆邮电大学 王 平 王天然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1月10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