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凯先院士

仪器信息网陈凯先院士专题为您整合陈凯先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凯先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凯先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凯先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凯先院士话题讨论。

陈凯先院士相关的资讯

  • 陈凯先院士:基因编辑技术对促进新药研发具有重大价值
    p   6月27日,由《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复星医药、恒瑞医药、先声药业联合承办的《药学进展》编委会暨“第三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包含多位院士、产业领袖、政界精英、临床权威在内的强大嘉宾阵容吸引了数百名与会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陈凯先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d2ed797-ad36-4873-bc20-45b40e3881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凯先院士 /strong /p p   会上,“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药学进展》主编陈凯先院士发表了题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发展态势——新药重大专项的回顾和展望》的精彩演讲。报告中,陈凯先院士首先回顾了重大专项自设立以来的实施情况,解析了重大专项的“十三五”布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陈凯先院士ppt.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7df37d2-0050-4998-9349-d19e6292f5a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片来源:陈凯先院士大会报告 /strong /p p   我国新药研发走向新阶段 /p p   随后,演讲中,陈凯先院士强调,我国药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正在实现从跟踪仿制——模仿创新——原始创新的转变。 /p p   具体来说,跟踪仿制阶段(1950s-1990s)我国药物研究主要是仿制国外的药物,实现国产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发展了我国医药产业,但缺乏系统性的创新能力。 /p p   模仿创新阶段(1990s-目前)的起点是以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国加入WTO为始因和标志的。这一阶段不再能无偿仿制国外产品,新药研究开始转入以新化学结构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药物创新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成功,但新药研发仍处于模仿创新层面,大多数为国外已有新药的跟进(follow on),多为me-too或me-better等快速模仿创新品种。 /p p   原始创新阶段(目前-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长,我国新药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新的历史转变,加强原始创新,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跨越,开创我国新药研究的第三个阶段——First in class阶段。 /p p   中国新药研发存在的三大问题 /p p   报告中,陈凯先院士提出了中国新药研发存在的三大问题,具体如下: /p p   第一, 原始创新力不足:1)靶点创新不足,我国近年上市及申报新药基本属于已知靶点的跟踪创新 2)新药创新研究技术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p p   第二, 顶层设计需要完善:1)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专项组织实施管理方式薄弱 2)开放共享、技术服务机制不完善 3)监管机构效率有待提升等。 /p p   第三, 企业总体实力不足:1)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不足。 /p p   同时,陈凯先院士也强调,随着国家监管部门改革、新药平台的不断完善以及生物医药成为投资热点,中国新药研发正迎来新的发展。此外,当代科技发展为新药研究带来了新机遇。 /p p   当前新药研发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更加深入,生命组学、系统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新兴学科,数理和信息科学(如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药物研发,催生了药物研发的新策略、新方法和新技术。 /p p   “点名”基因编辑等技术 /p p   报告中,陈凯先院士“点名”了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与筛选技术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前者是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融合产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筛选化学空间可从百万级扩展至亿甚至兆级,筛选成本节约至1/1012,时间缩短至1/109,有望实现新药发现效率的提升 后者对于阐明疾病发生和药物作用机理、建立疾病动物模型、遴选药物作用靶点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新药研发具有重大价值。 /p p   陈凯先院士强调,准确认识和判断新药研究技术变革方向和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才能抓住先机,占据战略主动 否则,我们就可能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擦肩而过,丧失历史机遇,陷入战略被动。 /p p br/ /p
  • 陈凯华于凯本: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科研体系
    p   近日,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这意味着,在经过17年试点筹建后,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有所突破。为支撑这一重大举措顺利实施,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性和作用需要系统认识。更紧迫的是,国家实验室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管理,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定位,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的位置,需要系统思考。本版特约请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科学院专家,从战略发展角度提出咨询建议。 /p 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完成这一发展使命,国家实验室可发挥中坚力量。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 并强调,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p p   我国自2000年试点筹建国家实验室已有17年,由于建设的复杂性,国家实验室目前仍处于研究、设计和论证阶段。2017年11月23日,筹建多年的6个国家实验室转而获批组建国家研究中心。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功能、作用以及管理机制。 /p p strong   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strong /p p   国家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使命,从事基础性和战略性科研任务,通过多学科交叉协助,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专项规划》指出,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国家实验室有助于提升我国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能力,强化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p p strong   集中科技资源干大事 /strong /p p   建设国家实验室,有利于突破我国跨部门或机构科研合作的障碍,充分发挥我国科技体制优势,集中多方优势资源,组织完成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如,我国正在运行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5家单位联合共建,力求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自2015年10月启用以来,已攻关多项重大海洋科技难题,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国家实验室不仅能集聚大量的国内外专业优秀人才,还能以重大科研攻关为纽带,调动和吸引全球优质科技资源,成为综合前沿的科研网络核心。 /p p strong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 /strong /p p   我国科技资源(人才、平台、经费和数据等)管理仍存在配置重复、缺乏统筹、技术设备和数据缺乏共享等问题,造成科技资源浪费。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曾指出,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主要分布在中科院和研究型大学,以依托在各个院校所的2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代表,但现有研发结构尚缺乏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组织学科交叉,能够协同创新攻克战略性、瓶颈型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机构之间缺乏协同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实验室有利于聚焦国家重大发展问题,被寄望于可跨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和优化各类优质科技资源,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善科技产出效率和质量。 /p p strong   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strong /p p   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定位较高,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彰显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最理想的科技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国逐步将国家实验室打造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例如:2017年9月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成立的之江实验室,旨在积极争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同月在上海成立的张江实验室,目标是到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行列,专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以及交叉科学的重大科技攻关问题。 /p p strong   国家实验室在主要发达国家已发挥重要作用 /strong /p p   国家实验室(在有的国家以中心或研究所命名)是美、英、德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力量、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 /p p   美国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国家实验室系统,在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逐步成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持续力量、基础研究成果的摇篮。如始建于1931年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至今已产生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约80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p p   英国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国家实验室,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国家物理实验室以及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等。其中,卡文迪许实验室自1874年创立至今,产生了2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p p   德国的国家实验室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由18个研究中心组成的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其中突出代表。该联合会有明确的国家任务导向,致力于为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重大难题寻找关键解决方案,多年来为德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p p strong   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优化我国科研体系 /strong /p p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科研体系“大而不强”、科研主体缺乏统筹协同等问题。建设国家实验室将是优化我国科技体系和科技制度的重要举措。建设国家实验室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整合和优化现有的优势科技资源,实现我国科技人才、平台、经费和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科学使用。《专项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思路:突出国家意志和目标导向,采取统筹规划、自上而下为主的决策方式,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整合组建。建议从以下维度推进落实: /p p strong   宏观上,制定可有效统筹和提高运作效率的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 /strong /p p   清楚认识科学化管理在国家实验室论证、建设、管理和评估阶段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可在国家层面建立中央直属的国家实验室办公室,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理顺国家、部门和地方以及部门、国家实验室和依托单位的关系,打破体制机制束缚,统筹相关资源,并在国家实验室动态调整与有序退出中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地方上成立相应支撑组织或部门,有效统筹地方资源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管理上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可尝试委托高校、研究所、企业、基金会等第三方机构管理运营 建立专业的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国家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评估。 /p p strong   微观上,赋予国家实验室在科技发展方向与科技资源使用方面的自主权。 /strong /p p   强化国家实验室在微观的科研体系建设与优化中的主导能力和作用,赋予其充分自主权,激活国家科研体系活力。充分利用国家实验室的前沿优势,提高国家实验室在微观科技发展方向布局以及科技决策和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促进科技发展与政策制定紧密结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与前沿性。这样有利于缩短科技决策的时间周期,快速抢先布局科技战略 有利于让科学家有效参与或支撑科技决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体系治理。此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中央统筹和地方支持下,强化国家实验室管理单位的独立地位,使其更客观地在国家实验室的运作与科技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p p strong   横向上,紧密围绕发展需求构建国家实验室的产学研支撑体系。 /strong /p p   国家实验室要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挥企业在市场运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上的优势,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国家实验室应与大学、企业以及其他科研机构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功能上的补充机制、成果上的共享机制以及人才上的流动机制,提升科研体系的整体效能。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建立协调机制,确立国家实验室在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便于国家实验室利用科技资源进行攻关研究。 /p p strong   纵向上,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多层、协同型国家科研体系。 /strong /p p   要厘清国家实验室与现有科技创新基地的功能关系,按照国家科技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推进我国科研体系优化,提高效能。在具体操作中,避免科技平台体系庞杂、相互交叉、不断扩张,管理部门众多、各管一块、各管一段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考虑。纵向上有效利用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三类科技创新基地的资源和优势,促进资源互补和功能联动,提升国家科研体系的整体效能。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科研体系,改善我国目前科研基础体系结构不清晰、功能定位重复、资源缺乏共享等不足,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协同型国家科研体系。 /p p   (作者:陈凯华,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于凯本,系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本研究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11]”资助) /p p br/ /p
  • 院士谈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政策
    p   我国仿制药高达96%,新药市场被国际大公司垄断 我国近年上市及申报新药基本都是在已有靶点上进行跟踪创新 价格和招标政策依然是我国新药创新的一大障碍……。日前,在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上,桑国卫、陈凯先、王广基等院士呼吁,国家应借鉴经验,不断推出促进创新药物研发的新优势政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p p   “今年是中国创新药元年,”陈凯先院士指出,“各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3D打印技术、癌症快速检测技术等引领了新药的开发,个性化药物和靶点药物仍是开发阶段,个性化医学背景下出现了第三种药物研发模式——‘疾病分子型药物’”。因此,陈凯先建议国家监督部门加强审批,逐渐加大投资,增强创新自信,加强政府投入,针对不同创新主体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改革和完善药品监督,掌握核心技术。 /p p   “由于创新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高技术产业,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是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桑国卫介绍说,美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布《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案》《关键路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及创新方案》和《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恢复法案》等政策,不仅大大缩短新药审批时间,还给予专利药5年市场独占期。 /p p   “创新药物的研发,本质上是政策环境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桑国卫说,对比美国的机制,我国创新药的审理审批和优待还有完善空间。他提出,我国要不断推出促进药物创新研发的新优势政策,重点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注册监管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下足功夫,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实现在重点领域的弯道超车。 /p p /p
  • 院士专家共聚一堂 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隆重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6年12月2日,由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理事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承办,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央民族大学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学府及相关企业的近400余名代表参加了盛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c6422770-a729-41bc-bd04-2fac8587c5d8.jpg" title=" 会议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span /p p   大会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主持。 /p p   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参会的嘉宾: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院士、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女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吴镭教授以及本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主席、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1bb599ef-ca8f-4f5b-9bef-5bf53938ef37.jpg" title=" 嘉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部分参会嘉宾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8a91031c-6663-4470-b968-949e8debf36d.jpg" title=" 嘉宾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左: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右:本届大会主席、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 /span /strong /p p   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代表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组委会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以及参会的同学们和药学届的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本次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主办方、承办方及协办方。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介绍道:“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吴镭处长的倡导下,于2011年召开了第一届会议 ,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六年来,我们见证了药物分析的发展历程 六年来,大家也为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激情、汗水与智慧。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大会邀请了众多知名药学专家,报告也涉及了药物研发策略、精准医学、药物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最新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等各个方面。本届大会注册人数近400人,收到论文二百多篇,还有八十多场的分会报告以及七十多张墙报交流,希望大家借此机会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启发心智、凝聚共识,促进友谊与合作,携手促进我国药物分析事业未来的发展。” /p p   接下来致辞的是本届大会主席、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罗国安教授代表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理事会说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与引导下,我们从2011年的第一届全国药物分析战略研讨会逐步壮大,从第三届开始,正式成为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现在已经是第六届。这六年以来,我们集聚了全国药物分析界的智慧,在科研事业、产业发展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欢迎全国同仁再次光临药物分析大会,感谢大家对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支持 希望大家在北京期间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也希望在本次药物分析大会的基础上,大家能够更好的推进我国药物分析事业,从而在药学界起到一定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38d58abe-8c71-4008-8fa7-8e7134b13e9e.jpg" title=" 嘉宾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左: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教授 /strong /span /p p   接下来由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致欢迎词。黄泰岩教授表示:“中央民族大学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承办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我代表全国唯一一所聚集56个民族的大学对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嘉宾和代表表示欢迎。希望今后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代表能够有机会到中央民族大学领略全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氛围与风采。中央民族大学在传统的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之外,也在重点发展理工、医学等学科,特别是再帕尔校长任中央民族大学任副校长以后,中央民族大学也重点在发展中国的民族医药,希望能与各位专家、院士和参会代表更多的交流。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p p   接下来致辞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教授。蒋建东教授首先对各位代表的参会表示感谢,并说道:“目前,药物分析已经不仅仅是分析化学,而是出现了更多的挑战与机会,如个性化治疗、天然药物以及中药的分析、生物药的分析、抗体偶联药物的分析等,这些都为这个学科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且最近也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与新理论。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一直处于很前沿的位置,希望与会代表在这次大会上能够充分交流,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e48e2a54-a432-4746-ac20-319273c2a902.jpg" title=" 嘉宾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左: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女士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吴镭教授 /span /strong /p p   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女士致辞。张渝英女士首先代表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向第六届药物分析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说:“近十年来,全世界生物医药科技蓬勃发展,随着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等医药学科的关注与经费的投入,我国药物分析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药分析研究工作欣欣向荣,也有了较为丰富的积淀,学科发展到了从服务支撑向创新引领的转变。在这关键时期,2011年,全国药物分析大会适时召开。连续六届的交流促进了合作,为药物分析学术界搭建了平台,推进了学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是我国本领域重要的社团组织,协会秉承‘分析科学,创造未来’的愿景,举办了两年一届的、国际性的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会议吸引国内外大量科技人员。2015年,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参会人数达到五万六千人。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交流创造机遇、合作带来共赢,希望未来协会与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理事会的合作更加深入,共同推进我国分析科学的发展。”最后,张渝英女士预祝本届药物分析大会圆满成功。 /p p   开幕式最后,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吴镭教授致辞。吴镭教授说:“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我每年都参加,这也代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药物分析学科的重视,政策上也有一定的倾斜。六年来,药物分析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和欣欣向荣,我感到非常欣慰。最近两年参会也感到药物分析学科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会继续关注药物分析的发展,倾斜的政策也将延续。希望我国药物分析学科能够继续蓬勃发展。通过每年的药物分析大会,学科能够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感谢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为大会的召开所做的精心准备!” /p p   开幕式之后,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接下来,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正式进入特邀报告阶段。特约报告由罗国安教授与贺浪冲教授共同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00ff1e88-8b33-4894-b291-516ab0795bbf.jpg" title=" 特约报告主持.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左: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 右:西安交通大学贺浪冲教授 /span /strong /p p   首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带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药物研发的趋势与对策思考”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87c4f4ed-397f-4798-830c-122d637609e9.jpg" title=" 陈凯先.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 /span /strong /p p   陈凯先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世界及我国医药产业和新药研发的发展态势 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包括新策略与新技术 以及我国向建设药物创新强国的目标进军的形势。关于中国的新药研发,陈凯先院士建议:我国应加强原始创新、增强创新自信 政府应加强投入,针对不同创新主体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改善和完善药品监管,鼓励和推动创新 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带来题为“精准医疗理念下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疗效监控标志物探索”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90bb72b4-60fc-4d84-99f9-cc9fde8270fd.jpg" title=" 丁健.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 /span /strong /p p   丁健院士介绍道,目前肿瘤靶向药物治疗仍存在临床响应率有限、获得性耐药容易发生及原发性耐药广泛存在的困境,因而前瞻布局疗效监控标志物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敏感预测标志物可精准筛选病人,通过疗效监控标志物则可精准跟踪疗效。疗效监控标志物具有及时有效评判疗效、尽早排除原发性耐药、实时监控获得性耐药以及指导耐药克服策略的功能。丁健院士详细介绍了“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表型的普惠新药研发”项目中c-Met与HDAC两项工作的进展。 /p p   由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带来题为:“中药多组分体内代谢与药效关联研究探索”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4999b845-8df3-450c-89b2-540c20e50bf9.jpg" title=" 王广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 /strong /span /p p   中药多组分体内代谢与药效关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代谢复杂、药效输出广泛”的特点,研究中药代谢与药效机制的桥接是中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中药的体内代谢过程与药效关联研究在解释中医中药科学理论、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王广基院士主要介绍了中药体内代谢“质变代谢、量变代谢、内化代谢”的新模式,以及关于这种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未来展望。 /p p   接下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院士带来题为“炎症与肿瘤及其干预”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15e397a3-028b-4721-b310-1a7012b462a9.jpg" title=" 张学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院士 /span /strong /p p   张学敏院士介绍了关于肿瘤研究中致癌因素、癌变过程以及癌症治疗的相关内容。其中致癌因素包括致癌物质、精神因素和遗传因素 癌变过程包括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灭活以及不可控炎性因素等的作用 癌症治疗则主要集中在抑制肿瘤转移、抑制肿瘤耐药以及早期诊断等方面。 /p p   之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友财研究员带来题为“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研究”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bf1a8b8e-5475-424f-a4de-281e8693c133.jpg" title=" 胡友财.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友财研究员 /span /strong /p p   我国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我国具有数千年传统用药的历史,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自1970年以来,我国已有非常多的基于天然产物研制的药物上市,从天然资源中发现的具有活性的化合物也有300余个。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主要有活性跟踪、化学甄别和活性筛选集成、亲和色谱技术快捷发现、蛋白芯片多组分筛选、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研究以及中药有效组分复方配伍研究等几种模式。胡友财研究员主要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工作方面的新进展。 /p p   另外,本次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赞助商有: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科迈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f758e973-3698-4a1a-b082-88e4243f1586.jpg" title=" 岛津.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0952b460-ce91-46b2-8123-12dd9e2d6131.jpg" title=" 赛默飞.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赛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359188b9-2bb6-4009-bbfd-44fb2e2ce80a.jpg" title=" waters.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0274cb3c-ead4-4673-b387-d178b0613d3e.jpg" title=" SCIEX.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08b7ac73-42b3-4128-80fc-766120595731.jpg" title=" 科迈恩.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科迈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990bedd4-fb35-4b97-8710-62177e47ddbf.jpg" title=" 日立高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span /strong /p p   精彩纷呈的会议报道,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资讯内容。 /p p br/ /p
  • 院士把脉医疗仪器发展——2016年国际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仪器学术产业大会在京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2016年11月2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清华大学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和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承办的2016年国际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仪器学术产业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科研院所、各大高校、医院、相关仪器企业的近400名人员参与盛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会议现场.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7dd65feb-955b-474a-afb8-0bd0b2f1f74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span /p p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教授主持。程京院士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医疗仪器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聚焦健康中国、精准医疗、基因诊断、居家养老等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旨在为创新医疗仪器产业搭建一个产学研用管对接的良好平台,促进学术引领、业界交流和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p p   程京院士介绍,本次大会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曹雪涛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邓刚副主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王甲正处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研究员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李兴德教授等多位医疗仪器行业的领导和知名专家参会。 /p p   对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三家主办方,以及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协办企业,程京院士一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p p   在程京院士的介绍之后,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发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金国藩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ab3ed117-c0ca-43c1-b5c6-fa1fa3314be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 /span /strong /p p   作为本次会议的组织倡议者之一,金国藩院士对本届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金院士表示,习主席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本次大会探讨的生物医学研究及相关的科学,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服务于人民健康,我们开展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加强技术转移,知识与政产学研结合就是要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精神。” /p p   金院士还强调,在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既要发表论文,也要把科研成果进行成果转化,这次大会的承办方之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就挂靠在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是清华大学实现政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企业之一,也是高校产业中生命健康领域最突出的企业。博奥生物拥有世界领先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并生产了大量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产品,为健康中国贡献了力量。 /p p   “此次大会聚焦‘健康社会、居家养老’,这正是当前从政府到社会最为关注的主题,而精准医疗、基因诊断等非常专业的议题,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及医疗仪器领域研究的前沿。”金院士表示,希望本次会议在最新成果展示、产业发展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充分地讨论、共同研究,充分利用这一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好机会,将这次大会办成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仪表领域、学术界与产业界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大会。 /p p   随后,会议进入了大会报告阶段。 /p p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带来题为“医药科技交叉创新与融合发展”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曹雪涛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bb0d2bde-ca5f-4077-860a-602dabc6e44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 /span /strong /p p   曹雪涛院士介绍了国际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和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态势,以及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前景。他指出,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体现在个性化、微创化、精确化和远程化几个方面的集成,并在医疗模式改革(精准、远程、智慧医疗)、带动新型产业转型发展、培训新型服务业态、引发决策模式改变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态势则包括大数据科学成为医学领域新的科研模式,信息技术作用更加凸显 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治疗带来新的机遇 中西医并重更为深入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和手段将有更大飞跃 医药高技术突飞猛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人口老龄化对智能养老等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口与健康保障、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康复等越来越受到重视等几方面。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前景则是:注重前沿引领、突出交叉融合、落实预防为先、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智库、培育人才队伍、拓展产学研合作和深化国际合作等。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带来题目为“中医诊疗设备的创新发展——现状、趋势和思考”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陈凯先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d18aaf66-7aa1-4f36-8766-e586474d656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pan /strong /p p   当今社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医疗方法,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在过去几千年,中医药学为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教授指出,中医诊疗设备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诊疗设备行业发展迅速,在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加快中医诊疗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融合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研制并开发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量化、可视化及规范化的诊疗设备,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中医诊疗技术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p 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副主任邓刚做题为“创新医疗器械工作情况综述及相关规定解读”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陈刚副主任.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f85717d2-69ea-44c2-984e-672e784253d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副主任邓刚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pan /strong /p p   邓刚副主任表示,《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审评中心共接到创新医疗器械申请437项,其中国产项目占比94.5%,历年申请总数也在逐渐上升。邓刚副主任对相关审批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解读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操作规范(试行)》、《创新医疗器械沟通交流及技术审评操作规范(试行)》、《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异议处理程序》等相关法规。关于下一步工作计划,邓刚副主任介绍,审评中心将进一步扩充专家库、纳入更多学术团体 制定受理要求,完善操作规范 统一审查制度,改进现有专家审查方式 增加审查过程中与申请人的交流互动,在现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注册前沟通交流管理办法等。 /p p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李兴德教授做题为“Transl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for Label-free Imaging of Tissue Histology in vivo”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李兴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78ffe7a2-7237-49ad-92c4-8d079354325b.jpg"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李兴德教授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pan /strong /p p   李兴德教授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汇报了其课题组在OCT及Two-photon两项技术上的研究进展。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整个医学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以食道癌诊断为例,李教授表示,一般方法是在患者上食道取40多块组织之后再进行病理切片,但在多达40块的组织内,有90%以上为正常组织,即使这样,所取组织在整个食道表面中占比尚不足3%,这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漏诊。采用OCT技术,利用光、捕捉光的回声,可以做到二维或三维成像,且诊断完全不需要介入物。这项技术在眼成像、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已实现商品化,且发展迅猛。而且,OCT技术还可应用于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术中导航之中。Two-photon技术也可用于“活体病理”之中,且能与现有临床仪器如内窥镜等结合,无需荧光造影剂即可区分正常组织细胞与肿瘤细胞,还可用于判断治疗方式是否成功以及早产儿的预判等。 /p p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院士做题为“问道健康中国”的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程京报告.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05e0bf2a-e2e6-4eec-a836-3facede1d80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院士 /span /strong /p p   报告一开始,程京院士就表示,针对美国提出的“精准医疗”概念,希望中国能拥有自己的“黄帝计划”。对于每个人从出生到离世,程京院士希望未来可以用“生的健康、想病不易、逝的安详”来概括。“生的健康”主要依赖于产前筛查,这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西医的手段,例如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可以针对性地预防“一针致聋”现象的发生,也可指导特殊人群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无创产前筛查,能够检测到胎儿染色体是否异常,从而提前采取规避措施。“想病不易”则主要依赖于中医宝贵的“治未病”思想,在这方面,程京院士介绍了博奥生物利用中医目诊理论研发的眼象健康成像仪,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的人群体质分类和中药分子版本草纲目等成果。另外,程京院士介绍,博奥生物还开发了针对中国人群的疾病风险预测芯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便携式生化分析仪、动态空气质量监测仪以及饮食、中药调理产品等项目。最后,程京院士还特别强调了“情志调理”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p p   下午,会议主办方安排了先进临床检验技术分会场、先进诊断与治疗技术分会场、中医药发展论坛和新技术发展论坛四个分会场报告,为各位参会者就各主题交流搭建了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先进临床检验技术论坛.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2a61475d-ec69-4dd8-9d67-58af5fa1c4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先进临床检验技术分会场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先进诊断与治疗技术论坛.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e1816506-6728-4ec1-8833-fd468a545a7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先进诊断与治疗技术分会场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中医药发展论坛.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384e03ec-0b99-48a4-abbb-d640db53388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中医药发展分会场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新技术发展论坛.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4e517f46-46ca-402b-8275-3505cfb6f74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新技术发展分会场 /span /strong /p p br/ /p
  • “药品质量检测新技术研讨会”召开暨“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成立
    2016年12月12日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开放实验室”)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以“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以下简称SFC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的药品质量检测新技术研讨会,同期组建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国家药典会、相关省市药检所、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专家出席活动。  会议由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主持,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洪小栩副处长宣读了张伟秘书长的致辞。张伟秘书长指出,中国药典在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应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药品分析技术,推动国内制药行业技术水平发展,扩大了对新技术和新仪器方法的收载和使用, 希望SFC技术联盟能够成为推动药品质量检测新技术应用的“新动力”和“智慧源泉”。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的首个重要日程是成立“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该联盟旨在通过联盟内外有效的技术分享,凝聚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合力,推荐国内外在药物分析及质量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使用经验,关注前沿发展动向和应用趋势。作为推动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及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工作中应用的“智库”机构,联盟承担着为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提高工作提供战略决策和技术咨询的重任。“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由陈凯先院士、姚新生院士担任联盟名誉主席 张伟秘书长、罗国安教授、马双成教授及钱忠直教授担任联席主席 专家委员若干名。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主席、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宣读了“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同意函”,正式接纳“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成为大会下属机构之一。陈凯先院士亲自为联席主席及专家委员颁发聘书。  陈凯先院士为钱忠直教授颁发聘书   全体联盟成员合影            联盟成立仪式结束后,陈凯先院士首先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药物研发的趋势与对策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从各疾病领域新药临床研发情况、生物制药、靶点研发、高水平期刊发表情况等方面出发,全面介绍了医药产业和新药研发的发展态势,阐述了生命科学、基因组医学、精准医学及个性化治疗等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  陈凯先院士做主题报告  随后,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王玉教授、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药室杨永健主任,默沙东对外化学制药分析总监徐京博士,浙江华海制药分析部朱艳总监,及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副教授分享了SFC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国内外在药品研究和质量控制的应用和案例, 并就该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展开深入的讨论。  与会专家就SFC技术在药品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从左至右依次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王玉教授、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药室杨永健主任,默沙东对外化学制药分析总监徐京博士,浙江华海制药分析部朱艳总监,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副教授)  最后,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主席罗国安教授表示,通过会议报告及案例分享看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对提高药品检测技术水平的推动力,并预祝“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作为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钱忠直教授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期望行业内的各位专家可以关注超临界流体色谱这种‘绿色’分析技术,逐渐应用在日常分析工作中,通过搭建‘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平台,增加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  联合开放实验室经理兼沃特世公司市场发展总监黄静表示:将凭借沃特世在药品质量标准分析领域的丰富经验,进一步通过联合实验室这一公益开放平台,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药典标准的研究工作,分享沃特世在药品质量标准分析领域的丰富经验,为提高药品质量、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中药注射剂屡现不良反应 质量标准亟待规范
    中药注射剂屡现不良反应 质量标准亟待规范   针对近年来的一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专家在 “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指出,其安全性问题并非无法克服——   双黄连、清开灵、香丹等中药注射剂近年来屡陷“不良反应事件门”,使得中药注射剂遭受空前的信任危机。“中药注射剂是我国中药制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理性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其安全性问题的确存在,但并非无法克服。”在26日至27日在天津召开的“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化学药和药品安全论坛上,专家呼吁,我国迫切需要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中药注射剂是在我国传统中药长期临床用药基础上研究开发的中药新剂型,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中药传统给药方式,相对其他中药剂型,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给药方便的优点。   “全国现有400多家企业生产109种中药注射剂,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年使用量超过4亿人次。”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多发问题一直存在,并逐年增多。   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王莉教授也指出,目前,中药注射剂占4000多种中药份额的3%,而药物不良反应就占整个中药不良反应的70%。   近日媒体曝光的不良反应事件品种累及其他厂家同处方品种,乃至整个中药注射剂领域。为此,有专家深表忧虑:“中药注射剂新药研发陷于困境,制约了现有品种的临床应用,甚至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不应成为全盘否定中药注射剂的理由,不能因噎废食。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实际低于西药注射剂,但从药品成分看,中药注射剂问题却又比西药注射剂远为复杂。”陈凯先说。   “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很多,如药理作用物质基础研究不完善、质量标准不严格、缺乏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评价、制备工艺简单、新药临床试验有局限性、后续研究不足等。”陈凯先认为,质量不可控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发的主要原因。另外,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影响、不合理用药、说明书不规范等也增加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陈凯先看来,重新对我国中药注射剂进行评价是当务之急。   这有其历史渊源——质量标准参差不齐。据了解,目前国家批准的100多种中药注射剂中,多数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的品种,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出台中药注射剂研究指导原则后批准的新的中药注射剂寥寥无几。由于药品标准颁布的时间不同,已有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中不可避免地留下当年技术发展水平的烙印。因此,陈凯先建议对我国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认真地加以分析论证,通过改进提高药品质量并淘汰一部分品种。   王莉认为,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在于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此颁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和《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对中药注射剂的毒理学研究,特别是过敏性试验和光敏性试验等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中医药临床较西医临床有明显不同的特殊要求,目前中药的动物试验具有相对局限性,临床前安评结果不能充分为临床使用提供系统、科学、完整的不良反应信息,因此应采用现代科学的评价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让中药不再模糊,从中药注射剂开始。”陈凯先为此提出若干对策,如树立药物警戒概念,加强新药上市前临床研究,对注射液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研究,合理用药,修改说明书,加强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中药注射剂的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新颁布的相关技术要求等。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 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盛大召开,岛津披露药物分析新技术
    10月14日,在已构筑起生物医药创新链框架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迎来了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盛大召开。由《药学学报》编委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的该论坛是《药学学报》中英文两刊编委会为配合“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而策划主办的高端品牌学术会议。包括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Thomas A.Steitz教授以及刘昌孝院士、陈凯先院士、陈芬儿院士、丁健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论坛。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召开 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盛大召开 论坛开幕式环节由大会主席、《药学学报》主编王晓良研究员主持。大会主席、《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蒋建东所长首先发表致辞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特别谈到了创刊于1953年《药学学报》是一本非常重视创新药物研究的期刊。中国自主创新药物——青蒿素的结构鉴定的文章在1981年首次表在《药学学报》上。2015年,屠呦呦女士因此篇文章所发表的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是《药学学报》的英文刊,于2017年被SCI收录(IF5.0),是目前国内综合药学最好的期刊。《药学学报》联合期刊杂志社下属管理的还有《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两本综合化学期刊。随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副所长,复旦大学苟燕楠校长助理,上海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以及国家卫计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先后发表致辞向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期待论坛的举办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从仿制药向创制药转变,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药学学报》主编王晓良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蒋建东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副所长致辞 复旦大学苟燕楠校长助理致辞 上海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致辞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致辞 本届论坛除大会报告外,共设9个分会场:(1)药物设计与先导物发现;(2)药物分子靶标与作用机制;(3)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内代谢;(4)药物递送系统与新技术新方法;(5)中药与天然药物;(6)临床药学与药物临床研究;(7)生物技术药物分析与研究;(8)监管科学与新药创制;(9)青年论坛。在论坛举办期间,11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负责人、国内外著名药学专家、药监部门及药品审评中心负责人和大型药企领军人物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大会组委会委员、药学领域的杰青、长江学者、知名科学家和资深新药评审专家做了邀请报告。本届论坛还为参会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发表口头报告、墙报的平台。 在上午的论坛大会报告环节,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Thomas A.Steitz教授在其题目为《How protein factors facilitate protein synthesis on the ribosome》的大会报告中风趣生动地利用科学小电影的形式详细阐释了肽段合成时,核糖体酶催化的能量来源;EF-Tu如何传递aa-tRNA给核糖体;EF-G如何促进tRNA和信使RNA的转移等基础核糖体基础理论研究。而后引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解释抗生素如何与核糖体结合和细菌耐药的机制,这些为设计针对所有耐药细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刘昌孝院士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了中药资源与质量的短板,强调必须关注对于中药质量与产业发展的呼声,并详尽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建设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进展与成果。随后,汕头大学药学院、美国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吴杰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选择性激活大麻素受体2(CB2R)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内钙信号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创新释药的研究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卓伟研究员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蛋白质质量控制和老化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揭示出一条新药研发的新途径。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Thomas A.Steitz教授做大会报告 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刘昌孝院士做大会报告 汕头大学药学院、美国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吴杰教授做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做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卓伟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论坛学术交流气氛非常热烈 在《生物技术药物分析与研究》分论坛,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张歆媛经理发表了题为《抗体类药物生物分析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应用》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近十年来,生物技术药物市场蓬勃发展,抗体类药物是最重要的一个治疗性蛋白药物品种。ELISA/LBA方法是抗体类药物生物分析的经典方法,但是在实际研究应用中,经典分析技术仍然存在难点和瓶颈。基于LCMSMS方法的完全创新的nSMOL(nano-Su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技术,”选择性吸附抗体药物、选择性酶解抗体药物的Fab区域”为在复杂生物基质中的抗体类药物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内代谢》分论坛,岛津公司分析中心宋玉玲 经理做了题为《创新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谈到,药物代谢研究一直是药物相关研究的焦点问题,新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代谢研究的动力。从药物药代、药动研究到临床药物检测,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岛津近年来推出的自动化前处理设备CLAM2000、平行液相、超快速串联三重四极杆等系统,从前处理过程到样品分析和质量保证各方面为药物代谢研究保驾护航。岛津公司张歆媛经理做分论坛报告 与会专家和张歆媛经理探讨nSMOL创新技术 岛津公司宋玉玲经理做分论坛报告 在岛津展台摆放最新的药物分析解决方案与产品介绍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陈赛娟院士当选上海市科协主席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7a54118-58e2-415e-8f01-712b2451bf80.jpg" title=" 20189251815286570.jpg" alt=" 20189251815286570.jpg" / & nbsp & nbsp & nbsp br/ br/ & nbsp & nbsp 近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大会现场获悉,67岁的女院士陈赛娟接棒医药学家陈凯先,成为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陈赛娟成为继谢希德、叶叔华之后第三位女性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官网显示,陈赛娟的研究方向为白血病发病原理和靶向治疗机理研究。197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名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丁奎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王建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沪区党委书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孙颖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李 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沈余生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陈 平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金 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金东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秦文波 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顾祥林 同济大学副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徐学敏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徐建光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蒋昌俊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蔡友铭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驻会副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马兴发(党组书记)、李虹鸣、梁兆正、陈丽 /p
  •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化学药“三重”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2月28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化学药“三重”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科教司何维司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马宏建副主任、专项总体组专家陈凯先院士、专项化学药领域责任专家李松研究员,以及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的10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三重”指专项创新课题立项方式,采取顶层设计与定向委托部署的“重大产品、重要需求、重点问题”课题。重大产品课题针对部分拥有知识产权、已批准上市创新品种支持其上市后再评价等研究,促进其做大做强 重要需求课题针对疾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药物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培育重大产品 重点问题课题针对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瓶颈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   经过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对专项“十二五”计划期间的“三重”工作规划、2013年拟立化学药方面的课题择优委托机制等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 首届全国药学院院长与制药百强CEO论坛召开
    论坛开幕式   人民网天津视窗12月20日电:由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天津市科委共同主办,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同承办的“首届全国药学院院长与制药百强CEO论坛”昨天上午在天津国际生物联合研究院隆重开幕。来自全国部分知名高校的药学院院长、制药百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将围绕医药领域创新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开展科研单位与企业的项目对接,促成一批项目在天津落地。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前,苟利军会见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魏于全一行,向客人介绍了天津自主创新、投资环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情况,听取了专家意见建议。市政协副主席曹小红,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刘昌孝和科技部生物中心、市科委、滨海新区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苟利军在致辞中代表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天津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 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生物医药是当今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天津正在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们将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研发平台和区县示范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部市合作,引进更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进产学研结合,实行人才、项目双引进,对内对外全开放,努力将天津打造成为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的研发转化基地、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高端人才的创业基地。我们将在多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全力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来津发展创业。   南开大学校长、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饶子和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他说,新药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次论坛共商我国新药创制大计,将有力推动我国新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次论坛为期2天,将围绕中国医药发展的前沿技术、医药发展的人才需求、医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新药创制和仿制药、民族特色药的发展与国际化、新药创制的瓶颈和出路等主题,进行专题报告、研讨。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天津市容市貌、滨海新区和部分制药企业,部分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 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成功举办“药品质量检测新技术研讨会”暨“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成立
    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开放实验室”)于近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以“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以下简称SFC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的药品质量检测新技术研讨会,同期组建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国家药典会、相关省市药检所、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专家出席活动,围绕“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技术研讨。 会议由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主持,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洪小栩副处长转达了张伟秘书长的致辞。张伟秘书长指出,中国药典在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 应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药品分析技术,推动国内制药行业技术水平发展,扩大对新技术和新仪器方法的收载和使用, 希望SFC技术联盟能够成为推动药品质量检测新技术应用的“新动力”和“智慧源泉”。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的首个重要日程是成立“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该联盟旨在通过联盟内外有效的技术分享,凝聚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合力,推荐国内外在药物分析及质量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使用经验,关注前沿发展动向和应用趋势。作为推动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及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工作中应用的“智库”机构,联盟承担着为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提高工作提供战略决策和技术咨询的重任。“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由陈凯先院士、姚新生院士担任联盟名誉主席;张伟秘书长、罗国安教授、马双成教授及钱忠直教授担任联席主席;专家委员若干名。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主席、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宣读了“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同意函”,正式接纳“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成为大会下属机构之一。陈凯先院士亲自为联席主席及专家委员颁发聘书。 陈凯先院士为钱忠直教授颁发聘书以及全体联盟成员合影 联盟成立仪式结束后,陈凯先院士首先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创新药物研发的趋势与对策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从各疾病领域新药临床研发情况、生物制药、靶点研发、高水平期刊发表情况等方面出发,全面介绍了医药产业和新药研发的发展态势,阐述了生命科学、基因组医学、精准医学及个性化治疗等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 陈凯先院士做主题报告 随后,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王玉教授、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药室杨永健主任,默沙东对外化学制药分析总监徐京博士,浙江华海制药分析部朱艳总监,及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副教授分享了SFC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国内外在药品研究和质量控制的应用和案例, 并就该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展开深入的讨论。 与会专家就SFC技术在药品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从左至右依次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王玉教授、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药室杨永健主任,默沙东对外化学制药分析总监徐京博士,浙江华海制药分析部朱艳总监,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副教授) 最后, 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主席罗国安教授表示,通过会议报告及案例分享看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对提高药品检测技术水平的推动力,并预祝“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作为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的一只重要新生力量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钱忠直教授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期望行业内的各位专家可以关注超临界流体色谱这种‘绿色’分析技术,逐渐应用在日常分析工作中,通过搭建‘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联盟’平台,增加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 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洪小栩副处长表示:“绿色环保是在建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方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优势将在药品的基础研究工作中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联合开放实验室经理兼沃特世公司市场发展总监黄静表示:“将凭借沃特世在药品质量标准分析领域的丰富经验,进一步通过联合实验室这一公益开放平台,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药典标准的研究工作,分享沃特世在药品质量标准分析领域的丰富经验,为提高药品质量、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以及沃特世公司共同建立的公益性联合实验室。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将深入开展药典标准研究,检测方法和开发与验证工作,同时开展国内外药典标准的分析方法,及各论的数据比对工作。实验室还将为药品监管及药品生产科研人员提供培训,并就药物开发研究开展广泛的国际间技术交流。
  •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召开
    2022年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召开,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学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中科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及战略咨询委员会各位院士和专家等22人出席会议。学院和各系班子成员,教授、青年教师代表列席会议。成立大会由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吴映强主持。吴旦为成立大会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委员会成立表示祝贺,对专家委员们的加入和指导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是落实和加强化学化工学院中长期规划,强化战略决策及顶层设计的重大举措,希望委员会能够为学院战略规划、学科布局、重要改革举措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推动学院在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成立大会上,樊春海宣读了成立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决定。战略咨询委员会组成:主任: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颜德岳;副主任: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中科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中科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秀荣,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主任何鸣元,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林国强,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东元,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俞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施剑林,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涂永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上海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丁奎岭、樊春海在与会委员、教师代表的见证下,共同为“化学化工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揭牌。丁奎岭向现场参会的委员会专家一一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其他线上参会委员通过邮寄方式颁发聘书。化学化工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颜德岳在发言中表示很荣幸受邀担任委员会主任。他强调见证了化学化工学院这25年来从艰难坎坷到欣欣向荣发展历程,如今学院正值高速发展阶段,成立委员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希望委员们成为学院发展最顶尖的“智囊团”“思想库”和“参谋部”,给予学院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多出良计。同时希望委员们能够借助委员会这个平台,对化学、化工学科的建设发展广泛交流和探索,共同推动学科建设纵深发展,共话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成立大会后,委员会副主任谭蔚泓院士主持召开战略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审议通过了《化学化工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章程》。樊春海作学院发展战略规划汇报。他首先介绍了学院整体发展概况,聚焦学科建设口径、前沿中心建设发展、化学生物学、教学改革、仪器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今后一个阶段学院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会委员、教师代表针对学院战略规划,围绕多学科交叉融合、前沿科研、人才引进、学生培养、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开展开热烈讨论,为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与建议。丁奎岭在总结讲话中代表学校对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加盟的院士、资深专家们表示感谢!他指出,化学化工学院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对强化学院未来发展战略决策和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学院人才、平台和项目竞争力提供了智力支撑。并提出了三点体会和建议:一是学院发展要高度重视战略定位。他指出,学院未来发展不能凭感觉走,切实做好战略定位至关重要,这是学院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关键。今天委员会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战略性思考和建议,这为学院在未来发展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判断、作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干事创业,贵在谋划重在落实。他强调,化学化工学院要抢抓战略机遇,通过战略咨询委员会把脉、问诊、开方,真正做到在战略上布好局,又在关键处落好子,突破制约学院发展的桎梏,尤其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学术氛围、企业合作等方面多出实招、硬招,真抓实干、干出成效。三是学院进入新阶段,新的学院班子要清醒地认识到学院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做到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传好接力棒,将与会委员、教师代表们的发展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共同以一流学科建设的突破为牵引,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的新篇章。
  • 科技界委员:“研而优则仕”毁了青年杰出人才
    :“如果不能刹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与强盛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不可能!”在政协科技界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年近古稀的李邦河委员忧心地呼吁。   “现在社会上问的比较多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3月6日上午,多位科技界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回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澄清这一误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邦河委员看来,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以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但走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李邦河曾仔细剖析过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详尽材料:《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李邦河注意到,在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里,钱学森专门强调,虽然自己在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却没有拿出创新的东西,只有在加州理工学院,才开始创新,历经20年。   “这表明,钱老的成长实际上是分两步:一、打基础 二、在创新的环境中长期努力。”李邦河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在陈凯先委员看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有人才的使用问题。今天,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大学、实验室做了很多很优秀、很前沿的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陈凯先说,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既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一个继续成才的环境,需要探讨的是,人才怎样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多年的观察中,李邦河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显示出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人,有些已经走到了钱老的第二步。但让人叹息的是,往往听说某某年轻人科研工作很出色,不久就传出他当了官的消息,从此便难以听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   李邦河将此归结为“研而优则仕”现象,“近10年来,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似已成风。”   而此风对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危害,已日渐显现。李邦河对此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育不当会妨碍创新幼苗的出土,“研而优则仕”则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大科学家几乎是不在创新高峰期当官的   在数学界有两个历史最久的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李邦河委员曾委托著名数学史家李文林对此做过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在48位菲尔茨奖得主中,担任过所长、科研主管、院(校)长的有23人,其中9人在得奖9年后任职 在48位沃尔夫奖得主中,担任过类似职务的有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职时已超过50岁,甚至70岁。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的高峰期当官的!”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委员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   而按照现行的科研体制和机制,科研单位的领导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评审、跑项目、找资金上面。   据陈凯先委员观察,“现在很多研究所通常让学术能力最强的人担任所长,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申请项目、处理行政杂事上,荒废了科研”。   一位委员也现身说法,当年在国外,基本上是全身心地投入,至少95%以上的精力是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一个故事在科技界委员中广为传播。20年前,一位年轻科学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大奖,然而在科研创新的鼎盛年龄相继被压上院长、校长的管理重担,最后甚至完全脱离了学术界到政府做官,科研也逐渐荒废了。   “至少在科学界损失了一位很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一位委员惋惜不已。   “研而优则仕”凸显评价体系单一   李邦河委员认为,出现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还与人们对各级领导口中频频出现的“领军人物”一词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   什么是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李邦河委员的答案是:是以学术思想和成就引领科学潮流的人物,而不是官。   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最大的领军人物,无疑是爱因斯坦,但他不是官。   而在现实中,把“领军人物”混同于“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科技界委员在小组发言时表示,一则材料让他哭笑不得:在报道某单位一个拔尖人才计划的成果时,第二项赫然写着:培养了93名所局级以上的干部。   “古人励志,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选择,人才走向,历来就有不同的路。”李邦河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众多委员的共鸣。   一位委员特别怀念刚参加工作时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都在业务领域里名闻遐迩,但他们并不是什么领导。”   “尊重人才,不是尊重他去当官,这是两个需要厘清的概念。”陈凯先委员表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一旦优秀了,就只有给一个官位才是认同。   事实上,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适合做科技攻关还是适合当官,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冒尖就做官”,这种“官本位”现象最终会影响科技创新。   这位被人称道的药物化学家十多年前就当选中科院院士,十个月前才出任大学校长。在他看来,真正尊重人才,真正解决好人才评价体系问题,应该是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相应待遇和荣誉,回归专业领域内以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激励科研人员。
  • 两会之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独缺中医药专业“把关人”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委员,最近一直在为新药创制和中医药发展“代言”。两会上他跟记者说起了一件“烦心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目前已经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论证,进入专业机构遴选和任务择优委托的关键阶段,但确定的7家第三方专业机构都不是专业的中医药科技管理机构”。  陈凯先所说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是指国家科技项目的评价管理机构。它们从政府部门接过具体管理项目的重任,比如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只需决定做什么只管大方向,具体谁来做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决定,包括申报受理、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等。  首批7家专业机构分别来自科技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门,之前均有管理科技项目的经验。国家希望通过“专业机构管项目,政府监管专业机构”的模式形成有益互动,然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并无相应的第三方专业机构。  “中医药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研组织模式不宜完全照搬大科技管理的具体程序,选择合适的专项管理机构,是专项组织实施成败的关键。”他说,从科技支撑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选择能将科技工作与促进产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的专项管理机构。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陈凯先建议,由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由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承担具体管理工作方案。  “近十多年来,国合中心承担了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专项项目、绝大部分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管理,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项目组织管理经验。”陈凯先说,国合中心全程参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实施方案的设计和起草、论证、预算编制工作,对专项实施目标、关键环节和预期成果的把握较到位。
  • 岛津金牌赞助“第四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
    2018 年10 月12 日至14 日,“第四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四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是由《药学学报》中、英文刊编委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的会议,其是《药学学报》中英文两刊编委会为配合“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而策划主办的高端品牌学术会议,岛津公司作为金牌赞助参与了此次盛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所长王晓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大会现场传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所长王晓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药学学报》英文刊主编蒋建东教授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并为会议送上了美好的祝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为大会致辞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药学学报》英文刊主编蒋建东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了报告环节。本届论坛邀请了学界巨擘、“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负责人、国内外著名药学专家和大型药企领军人物、药学领域的杰青、长江学者和知名科学家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做了题为“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和我国发展态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我国新药研发的新策略和新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基因编辑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等应用成果给与会者做了分享。他还对我国新药研发的进展与成果以及药物研发新阶段,新要求,新机遇做了介绍。最后他强调药物研究需要认真思考我国药物创新体系的新定位核心任务,需要实现理念上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新突破,开拓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并重视天然和合成小分子的挖掘和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做了题为“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和我国发展态势”的报告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丁欣欣教授做了题为“P450 and metabolic mechanisms of xenobiotic toxicity“的报告。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丁欣欣教授做了题为“P450 and metabolic mechanisms of xenobiotic toxicity“的报告 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长张晓坤院长做了题为“核受体与药物开发“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核受体是依赖于小分子配体的基因转录因子。核受体是药物开发的良好靶点,它是体内各种生物学功能的关键调控蛋白。随后他对核受体药物开发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分析。最后他对核受体RXRα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做出了分享。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长江学者张晓坤院长做了题为“核受体与药物开发“的报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陈晓光教授做了题为“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报告。她首先回顾了生物免疫学领域所获得的16项诺贝尔奖项。接下来她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研究做了详细介绍,并对药物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思考给与会者进行了分享。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陈晓光教授做了题为“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报告 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的吴国华经理做了题为“药物遗传毒性杂质检测技术解决方案“的分会场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遗传毒性物质对DNA 的损害作用包括DNA损伤、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也包括通过激活细胞产生遗传毒性物质而产生的突变。潜在遗传毒性物质在摄入量上有严格的风险限制,其只是一个可接受的杂质水平。他还ta对NDMA热点事件进行了介绍。岛津公司将对遗传毒性杂质检测的思考和实践,在现有国内外法规的指导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的吴国华经理做了题为“药物遗传毒性杂质检测技术解决方案“的分会场报告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全资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圈:产学研专家畅谈前沿技术赋能生物医药发展
    当下,“AI + Bio” 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生物医药发展进入了历史性机遇期,也为 AI 智药产业带来了新浪潮、新动力和新机遇。作为以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驱动创新的科技公司,晶泰科技一直积极与产业伙伴、科研院校等领域专家交流互动,探索产学研用多元主体的创新协同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圈。作为张江 AI 新药研发联盟(以下简称 “AI 联盟” )联席主席单位,晶泰科技亦携手联盟成员,打造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以新工具、新领域、新模式推动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和深化,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助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对话科创AI 技术智领创新药产业未来近日,AI 联盟联合张江集团、医药魔方组织了以 “新变革、新动力、新机遇——AI 技术智领创新药产业未来” 为主题的闭门会。会议定向邀请了来自知名科研院校、生物医药企业、AI 技术公司等 20 余位学者及专家,围绕大模型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的机遇与挑战、AI 变革创新药研发的突破口、AI+新疗法(modality)的发展潜力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袁涛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在活动致辞中表示:“AI 技术已全方位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张江的生命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前沿赛道的研发机构云集于此。张江敏锐捕捉到 AI 技术与生命科学融合的趋势。2021 年,张江 AI 新药研发联盟正式揭牌成立。经过 3年多的发展,AI 联盟已成为推进 AI 与医药跨界交叉融合、数据资源共享、技术迭代升级的重要纽带。AI 技术推动创新药产业升级,离不开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未来,希望随着更多高质量生命科学数据的汇集,AI 将推动生命科学及创新药产业大步向前。”张佩宇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张佩宇在致辞中分享道:“目前,全球排名前二十的头部药企,都在利用 AI 来开展新药研发。AI 作为一种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新变革。数据是 AI 制药发展的基石,通过智能机器人、自动化,可以不断产生湿实验数据,通过量子物理、计算化学,能够产生大量的干实验数据。以高质量的数据建立高质量的模型,将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未来,AI 的目标绝不只是 ‘降本加速’,同时也要能做 first-in-class、best-in-class 的药物研发。”张江集团副总经理陈衡,医药魔方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蒋建华,AI 联盟秘书长、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红杉中国、五源资本、百图生科、水木分子、埃格林医药、宇道生物、恒瑞医药、溪砾科技、深势科技、剂泰医药、德睿智药等院校、机构和产业嘉宾出席活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生物医药分会第二届第四次年度会议由 AI 联盟协办的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生物医药分会第二届第四次年度会议,近期在张江科学会堂顺利落幕。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生物医药分会会长李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等嘉宾出席活动,来自产学研用各领域学者专家围绕 “中国创新药在资本寒冬中如何突围” “AI 在全球卫生和医疗领域中的影响和挑战” 等主题展开主旨报告和圆桌讨论。李林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生物医药分会会长李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张佩宇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活动现场,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张佩宇博士做《AI+机器人赋能药物发现》主题报告,介绍了 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药物发现等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来源:医药魔方、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生物医药分会● 关于张江 AI 新药研发联盟 ● 张江 AI 新药研发联盟成立于2021年10月,由陈凯先院士、蒋华良院士、饶子和院士创始倡议,张江集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晶泰科技、美迪西、翰森制药等单位创始发起。AI 联盟现有成员单位 35 家,涵盖了源头创新科研院所、AI 新药研发头部新锐企业、CXO 服务企业、新药研发头部企业,以及 AI 互联网企业等,旨在以关键项目为牵引,联合开展协同攻关,以区域生态为基底,共同提升区域生态密度。
  • 教育部公布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名单
    关于“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的通知   教技司[2012]61号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规范和加强对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聘任管理,经有关高校公开招聘和推荐,最终确定了“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推荐人选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建议人选。   经研究,我司同意聘任周德敏教授、陈凯先院士等分别担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具体名单见附件),任期至下一轮评估终止。   附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 主任 1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 北京大学 周德敏 陈凯先 2 生物反应器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许建和 欧阳平凯 3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兰州大学 南志标 盖钧镒 4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 清华大学 黄霞 曲久辉 5 病毒学 武汉大学 吴建国 陈焕春 6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 西南大学 夏庆友 向仲怀 7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 西安交通大学 王铁军 杜善义 8 农业生物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 李宁 朱玉贤 9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中国农业大学 武维华 许智宏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3月8日
  • “火爆”两会的动物该不该吃,仪器分析给你答案
    两会前夕,广西曾因“穿山甲公子”热闹了一番 两会期间,穿山甲又火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院士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张大勇纷纷因穿山甲而“建言”。  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穿山甲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而且在2016年9月,穿山甲还被列入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最高保护,根据这些法规,穿山甲不仅不能吃,它的鳞片也不能用于交易。  但在我国现行的《中国药典》内,穿山甲鳞片却作为一种中药材而存在,根据药典描述,中药材穿山甲为竣鲍科动物穿山甲的鱗甲,其咸、微寒。归肝、胃经。“功能与主治”为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癥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风湿痹痛,中风瘫痪,麻木拘挛。在民间,很多人也认为穿山甲肉是一种难得的野味,而穿山甲鳞甲则可以治疗风湿病、多种皮肤病和伤口感染。目前,2015年《中国药典》中含有穿山甲鳞片的常用中成药尚有几十种。  穿山甲是唯一一种全身覆有甲片的中小型哺乳动物,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穿山甲目前一共有8种,亚洲、非洲各有4种。穿山甲行动缓慢,遇到威胁就会将自己团起来,用鳞片保护自己,在自然界没有天敌的穿山甲却经常遭到人类的捕杀。由于亚洲人的饮食及用药习惯,亚洲的穿山甲已经濒临灭绝。  一边要保护野生濒危动物,一边是入药治病救人,含有穿山甲鳞甲的药物到底该吃不该吃?  根据文献记载,通过色谱、X射线、扫描电镜等仪器检测方法发现,穿山甲鳞片主要成分为角蛋白,其中含有包括人体所必须氨基酸在内的16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甚至有文献知名穿山甲鳞片的成分与人类指甲一致。目前已有人在尝试研究使用猪蹄甲等替代,并投入临床试验,证明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其实早在穿山甲片之前,熊胆、麝香、牛黄、犀牛角等中药都已引发过不少波澜。如何在发展中医药以及保护野生动物之间平衡,这次两会上,张伯礼院士、陈凯先院士和张大勇教授都提到了“人工替代”。据悉,目前国家正在在大力推进动物入药人工替代品研究,以麝香为例,目前国内于德泉院士团队研发出人工麝香,功效相当于天然麝香的85%。人工麝香应用不但保护了大量雄麝,也使含麝香的140多种中成药得以延续。此外,工程牛黄、人工熊胆粉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致力发展传统动物入药的人工替代产品,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不会遗失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之处,科学技术在平衡传统动物药发展与生态保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即将召开(附日程安排)
    p   由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理事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将于2016年12月1日—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药物分析大会是自2011年起每年一届的系列学术会议,为广大药物分析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得到了广大同行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p p   本届会议主题为“交叉融合、创新驱动”。会议邀请到陈凯先院士、丁健院士、王广基院士、张学敏院士、庾石山研究员和罗国安教授、贺浪冲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作大会报告,就新药研发与策略、精准医学、药物分析新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等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此外,将从投稿论文中安排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等。 /p p   一、会议主办及承办单位 /p p   主办单位: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理事会承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协办单位: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p p   二、会议组织机构 /p p   1、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理事会 /p p   主席:罗国安 /p p   副主席:贺浪冲、曾苏、柴逸峰、毕开顺、再帕尔?阿不力孜、马双成、张尊建 /p p   秘书长:再帕尔 阿不力孜(兼) /p p   副秘书长:梁琼麟、王嗣岑、余露山 /p p   2、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学术委员会 /p p   3、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组委会 /p p   主任:再帕尔 阿不力孜 /p p   副主任:乌小花、叶仙蓉 /p p   委员:梁琼麟、王嗣岑、余露山、李清、洪战英、许风国、于健东、赵小童、张瑞萍、陈立新、庞宗然 /p p   组委会秘书组 组长:叶仙蓉 /p p   组委会会务组 组长:陈立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8ac0560e-272a-4658-841e-6e2138b970fd.jpg" title=" 整个日程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5b644789-ef50-4a22-bf16-c84fb29d3ffd.jpg" title=" 开幕式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e1232104-4ce4-4ed2-acbf-4aa430dea44c.jpg" title=" 第一天大会报告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461e2f75-904c-4bd9-88b0-e3d0a30f8e1a.jpg" title=" 第一分会场上午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ebaee158-21e7-4211-82bd-b78882e10e9b.jpg" title=" 第一分会场下午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09b4d8ba-a058-44c2-85eb-e5b46be398ac.jpg" style=" " title=" 第二分会场上午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ac69ebea-0c70-4fb2-976b-09b369398351.jpg" style=" " title=" 第二分会场下午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b9d76b3d-62bf-432e-aea3-4826cfa492c1.jpg" style=" " title=" 第三分会场上午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ae0f21d7-b9a8-4dbd-b31b-eff2a1726442.jpg" style=" " title=" 第三分会场下午_副本.jpg" / /p
  • 18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名单公布
    关于&ldquo 放射性药物&rdquo 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的通知 教技司〔2014〕188号   有关省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有关高校推荐的基础上,经我司研究和考核,同意聘任江华教授、陈凯先院士等分别担任&ldquo 放射性药物&rdquo 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按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聘期与评估周期一致,对于参加评估的实验室任期至下轮评估结束 对于不参加评估的实验室任期不超过5年,任期结束后重新聘任。   教育部科技司   2014年6月27日   附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主任 1 放射性药物 北京师范大学 江 华 陈凯先 2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田金洲 王永炎 3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曾志刚 徐宗本 4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 华中师范大学 杨光富 陈洪渊 5 分子酶学工程 吉林大学 李正强 王志新 6 工程仿生 吉林大学 韩志武 任露泉 7 光电信息科学 南开大学 武鹏飞 徐至展 8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 陕西师范大学 刘昭铁 张 涛 9 绿色化学与技术 四川大学 胡常伟 朱清时 10 绿色合成与转化 天津大学 马新宾 韩布兴 11 系统生物工程 天津大学 元英进 欧阳平凯 12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胡文彬 罗宏杰 13 智能电网 天津大学 王成山 韩英铎 14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 浙江大学 郑 强 江 明 15 生物无机和合成化学 中山大学 陈小明 洪茂椿 16 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 重庆大学 向 宏 冯登国 17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杜忠东 程书钧 18 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 杭州师范大学 邱化玉 颜德岳
  • 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中药研究院、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
    p   4月10日,由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办的“新时代中药传承与创新、药物创新与监管科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研讨会同时宣布成立清华大学“中药研究院”和“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并举行揭牌仪式。两大研究院的创立旨在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监管科学两大领域发展,推动行业创新与升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0dc83a58-bd7f-4cc3-a942-537070efa548.jpg" title=" 001.png" / /p 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邵明立在致辞中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医药技术创新,“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开展医药领域的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对于推动我国监管科学发展、推进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意义重大。 /p p   “清华大学立足于新百年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理应发挥学校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积累和优势,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研讨会上指出,此次筹措成立的清华大学“中药研究院”和“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将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形式,推动我国中药及药物监管科学的学科发展进步,服务于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b4a0280d-bed0-4798-9a6a-91fe0a8a61da.jpg" title=" 002.png" / /p p   据介绍,清华大学中药研究院由清华大学药学院牵头发起,旨在结合自身优势与科研布局,努力打造跨学科、多融合、有特色的国际领先的中药研究平台。研究院将依托清华大学在药学、化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组织工程学等交叉领域的学术积累和人才优势,让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与传统中药研究理论相结合,将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融入到中药传统工艺中,从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支持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研究院还成立首届科学顾问委员会,由任德权教授、陈可冀院士、陈凯先院士、俞梦孙院士、王广基院士、黄璐琦院士等组成。 /p p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也在同期正式成立。监管科学是现代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指导着整个药学事业的发展,是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此为背景,清华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将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监管科学研究机构,推动监管科学学科发展”为目标,输送专业、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搭建高端、多方共融的交流平台 打造权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智库 提供科学、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监管建议,最终实现“推动中国药物监管科学研究,服务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愿景。研究院同期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国内外药品审评专家及活跃于一线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 /p
  • 共议仪器卓越工程师培育——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顺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7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哈尔滨市顺利召开。本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论坛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十二届,成为全国高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十三届论坛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为主题, 特别组织、安排了18个主题报告,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精密仪器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光电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众多专注、积极建设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近千人到会。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俭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张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曾周末分别致开幕辞。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致辞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张彤致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周末致辞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俭主持论坛开幕式随着中国科技、工业向高端发展,对中国仪器产业发展有了更高要求;中国仪器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仪器学科承担了仪器人才培养的直接使命!以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为中心,分享、探讨如何培育仪器领域“卓越工程师”成为论坛的中心内容。论坛特别安排了18位副校长、院长、副院长等作主题报告,分别是: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姬红兵作《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展与思考》报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作《产研医人才培养与医疗设备创新》报告,刘俭作《哈工大仪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内部治理改革探索》报告,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宋凯作《特色引领产教融合团队协同 装备驱动-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报告,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冬明作《为国炼器,为军铸剑,在服务仪器领域重大需求中培育高层次人才》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徐立军作《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卓越工程师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报告,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小春作《多方协同产研融合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澄玉作《支撑-交叉-融合-创新东南大学仪器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思考》报告,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院长刘文怡作《深度结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报告,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登攀作《面向技术集成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报告,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兼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赵玉新作《使命引领,多主体协同,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报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柳强作《清华大学仪器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初探》报告,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凯作《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打造工程硕博士实践课程》报告,沈阳工业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斌作《四轮驱动推进三链融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报告,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副院长高飞作《地方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报告,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作《大师引领,“全流程、双促进、三体联动”仪器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报告,大连交通大学教务处长王丽颖作《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邾继贵作《聚焦重大工程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强调: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卓越工程师对人员的综合理论基础和工程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报告全面分享了丰富的“校企融合”成功经验,涵盖校企实践基地共建、联合培养、培育行业技术领军企业等各层次的成功实践。多个报告谈到如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企业课题、重大工程等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的各个环节,以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养,深层次理解仪器工程问题的本质。针对仪器产业品种多、学科交叉多等特点,多个报告分享了如何做好仪器人才培养以问题为牵引、需求为导向的丰富实践,实现了100%的学生就业率。会议中,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注意到,近几年,出现多所新设立的仪器科学工程学院;以及多所院校改名,新名称中出现了“仪器”这一关键词。这也预示仪器学科建设将更加蓬勃发展!谭久彬在致辞中说到,仪器学科建设呈现本科专业多、博士点少的特点,并呼吁各相关院长、书记们大幅加强学科建设、大量增加博士点。曾周末代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分享了评议组最新工作进展,介绍了正在修订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部分工作进展,比如:相关二级学科名称,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二级学科相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等方面的要求。为仪器学科建设带来一股政策的春风!
  • 院士领衔!首届“科学仪器物联网技术”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分析测试的要求无论在样品数量、分析周期、分析项目和数据准确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为此,国际上相关实验室均已开始朝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科学仪器物联网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用于各行业实验室管理和控制的一项应用技术。基于此,仪器信息网于2022年7月8日成功召开了首届“科学仪器物联网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吸引了上千人次观看。本次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上海大学李明教授、上海质谱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世立主任和上海上科信息通信工程研究院张敬周研究员等相关专家学者分享了科学仪器物联网技术进展,并邀请了磐诺仪器、深圳智物联、海尔生物、上海炫一和仪速安分享了物联网相关产品和技术。以下为本次大会的精彩报告集锦,以飨读者。报告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褚君浩 院士报告题目: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科学仪器与物联网技术褚君浩院士做了题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科学仪器与物联网技术》的报告。报告中,褚院士以机器人打乒乓球、红外应用、冬奥会烧饭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为例指出,智能化是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并将智慧融入物理(实体)系统。智能时代有三大发展特征:信息科学技术在物理数学生物基础上更进一步,多领域发现与发明多轨并行交叉推动,信息科学技术和多领域科学技术深度融合。褚院士指出实时感知技术(传感器)和智慧分析技术(模型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是智能系统的两个核心技术。对此,褚院士表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仪器物联网技术发展。报告人: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戴煊报告题目:智慧实验室和科学仪器的深度融合据介绍,依托于磐诺集团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和生态环境整体解决方案等硬件产品,上海诺视开发的智慧实验室软件产品架构体系通过CDS工作站,可实现原始数据全权使用,无需通过另外的接口协议,同时避免抓取PDF文档无法二次运算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与行业专家深度合作,产品系统集成程度高,可为实验室实现检测业务管理系统+个性化配置模块,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业务流。戴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磐诺智慧实验室的产品架构、各组成介绍等内容。报告人:深圳智物联网络公司CTO 吴刚报告题目: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实践对仪器物联网领域应用的启发物联网产业方兴未艾,在工业领域已经有很多应用的实例。工业物联网用于工业生产制造企业,拨开各种不同演绎章法,其终极目的无非有三:帮助工业企业掌握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谓掌握信息,就是让工业企业能掌握自身工业设备运行信息和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的信息;所谓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工业企业所使用工业设备运行中的问题和生产过程的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就是解决设备运行中的问题,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这里说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安全生产的问题、节能减排的问题、增产增效的问题,和精细管理的问题。吴刚从智物联的工业物联网实践出发阐述了物联网在仪器领域又当如何?物联网在仪器领域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仪器物联网又该怎么做。报告人:海尔智慧实验室总监 江俊杰报告题目:实验室智能化提升三部曲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海尔生物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品牌,市场份额占比达35.8%,用户涉及医院、疾控单位、生物制药、高校科研、检测机构、血站等,产品已成功覆盖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据介绍,海尔智慧实验室的功能模块包括追溯管理、动物房管理、项目管理、仓储管理、实验室管控、仪器设备管理等。江俊杰表示,智慧实验室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环境、设备、人员等互联互通,通过海量数据标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进行实验室结果的辅助判断,进而实现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深度融合。报告人:上海大学教授 李明报告题目:模型和精密测量技术在现代物联网中的应用来自上海大学的李明教授长期从事智能制造、几何精密测量、几何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教学和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军工轨交等行业。本次报告中,李明教授在探讨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上,讨论了数字孪生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以及精密测量和模型在现代物联网中的应用,并通过在汽车车身精度控制的案例介绍了物联网概念的应用。报告人:上海质谱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世立报告题目:从仪器开发端解读《分析仪器物联规范》国标王世立主任从分析仪器开发的角度,对《分析仪器物联规范》国标的制定和内容进行解读,回答了分析仪器物联需要哪些数据;《分析仪器物联规范》国标到底规范了什么;以及为了贯彻这一国标,分析仪器开发需要做些什么,并进一步提出制定分析仪器物联分标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王世立表示,《规范》仅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是一个数据导向的顶层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分析仪器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对默认的仪器物联模型和剖面进行规范,从而扩展出各种具体分析仪器的物联规范,形成系列标准;IT行业将是物联化操作的主体,仪器行业需要提供硬件和算法支撑;《规范》还提供了各种其它类型仪器物联的参考模式。报告人:上海炫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 王炜报告题目: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色谱系统据介绍,炫一实验室色谱系统采用了基于物联网概念的架构,一方面在仪器内部结构上,每个模块都是物联网一个节点,从而使得色谱分析仪可自由搭配,脱离了传统的检测器/进样口数量限制,完美契合了复杂应用场景,BS的架构设计,允许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多终端查看和控制仪器状态。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层面,每台分析仪又是系统的物联网节点。王炜表示,基于物联网的炫一实验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对色谱仪进行监控和管理,该平台不仅支持当前主流的LORA/MQTT等物联协议,也可以采用传统的Modbus等工业通讯标准。报告人:上海上科信息通信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张敬周报告题目:分析仪器物联标准及相关新技术据介绍,智能物联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任务为中心的物联(通信协议)、以物为中心的物联(数字孪生)和以人为中心的物联(元宇宙)。其中,数字孪生体是物理实体的数字映射(数字镜像),其具有双向实时状态映射(智能物联的基础)和数据共享的唯一标识(数据资产的基本单位)的基本特征;而元宇宙是人类社会数字化的高级阶段。在物联网/大数据/数据资产成为热点和AI引起关注以及仪器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分析仪器的物联标准应运而生。报告中,张敬周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分析仪器物联标准的主要思路、物联框架、物联默认模型(仪器模型、注册中心模型、访问模型、访问接口模型和元数据模型)、扩展衍化机制、统一的表达和访问等内容。报告人: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吕涛报告题目:智慧物联助力国产仪器降本增效,数智化转型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振兴国产仪器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助力国产仪器厂商的降本增效,实现数智化转型?对此,吕涛表示,仪速安通过以仪器为核心维度,以厂商和用户为对象,推进智能化管理体系和先进服务理念的落地,全面构建基于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应用技术下的智慧服务新生态,聚焦厂商管理、服务提升、营销拓展及数据增值,解决厂家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问题。
  • 上海市沃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举办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题研讨会
    3月28日下午,2016年度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沃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举行。上海市金山区科委副主任周列群、上海市金山区科协学会管理部部长陈伟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华东师范大学汤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帆教授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上海市沃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相关领导员工、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国药试剂副总经理沃顾小焱主持,顾小焱表示沃凯生物能落户在金山公业区,几年来发展快速,一方面得到了金山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得到了各位院士专家的出谋划策。 技术部经理郑琦在研讨会上向与会的院士专家和领导介绍了工作站建站以来的工作汇报,主要从公司科研工作发展状况、平台建设、科技成效等作了简要介绍,并对院士专家科研工作站的人才培养模式、硬件设施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成绩进行了重点阐述。 随后何鸣元院士、周列群副主任等一行人分别参观了公司的检测中心和技术中心。会上各位院士专家领导从各自的角度对沃凯生物的发展献言献策,使得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何鸣元院士就我公司近半年来的设备添置、从小试到中试及平行放大一应俱全,实验室变化之大表示惊讶。未来在有机合成方面及分子筛膜提纯方面可以和公司合作。 沃凯生物举办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题研讨会是公司2016年的第一次技术会议,本次会议视角新颖、亮点突出、反响热烈,为机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和学习契机,必将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及工作站建设等领域推动机构不断创新,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 院士领衔!第三届“颗粒研究应用与检测分析”网络大会即将召开
    颗粒学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问,由大量的基础科学和许多相关的应用技术组成。颗粒学研究对医药、能源、化工、材料、石油、冶金、电子、食品、环境和航空等领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颗粒学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颗粒学会将于2022年5月17-19日召开第三届“颗粒研究应用与检测分析”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由2021年新晋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研究员领衔,特邀20余位行业专家就颗粒学研究热点及前沿测试技术分享精彩报告。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页面大会亮点1、聚焦热门应用领域:分设生物颗粒、欧美克专场、能源颗粒、超微及纳米颗粒、颗粒测试与表征五大会场2、专家阵容空前:马光辉院士、ISO 颗粒表征专家许人良等25位行业大咖齐聚,实时答疑3、参会有礼:报名出席珠海欧美克仪器专场,参与互动有机会赢取精美礼品;通过直播间报名将于8月19-22日在海口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注册费用立减200元… … 会议时间:5月17日-5月19日会议地点:Online(家、办公室、餐厅里、公交地铁上)日程安排:日期上午下午5月17日生物颗粒珠海欧美克专场5月18日能源颗粒超微及纳米颗粒5月19日颗粒测试与表征免费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articuology2022/会议赞助:15718850776(微信同号)刘老师大会日程(更多精彩详见报名页)5月17日上午 生物颗粒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单位及职务09:20-09:30开幕式王体壮中国颗粒学会 秘书长09:30-10:00可变形颗粒与医学应用马光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院士10:00-10:30制剂工艺中颗粒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唐星沈阳药科大学 系主任/教授10:30-11:00肿瘤诊疗用生物颗粒创制及应用张兵波同济大学 教授/副院长5月17日下午 珠海欧美克专场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单位及职务13:30-14:00暖场视频14:00-14:15欧美克仪器高层致辞吴汉平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销售总监14:15-14:45粒度控制对磷酸铁锂材料的影响分析梁广川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教授14:45-15:15光散射技术在纳米颗粒测试中的应用傅晓伟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首席研究员15:15-15:30抽奖及提问互动环节(数字办公套装)20套王焘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市场部经理15:30-16:00建材行业的在线激光粒度分析技术徐心波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所长16:00-16:30雾滴粒径变化因素及其对农药药效的影响杜凤沛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副院长/教授16:30-17:00颗粒粒径质控中激光粒度仪的应用沈兴志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应用经理17:00-17:15抽奖及提问互动环节 (便携茶具套装)10套王焘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市场部经理 5月18日上午 能源颗粒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单位及职务09:00-09:30锂硫电池催化反应调控机制与方法张会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09:30-10:00气体吸附技术在锂电材料表征中的应用王华强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金属锂负极固液界面能源化学研究黄佳琦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10:30-11:00电池研究中原位成像技术李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研究员 5月18日下午 超微及纳米颗粒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单位及职务14:00-14:30纳米催化剂电子显微学研究张炳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研究员14:30-15:00背向动态光散射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宁辉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产品总监15:00-15:30基于准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席广成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15:30-16:00行星式球磨仪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刘实北京格瑞德曼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6:00-16:30纳米铈基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王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员16:30-17:00多角度动态光散射(MADLS)结合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精准解析颗粒粒径分布张鹏马尔文帕纳科 高级应用专家-DLS&NTA17:00-17:30从含铁固废到环境修复用铁基纳米材料韩召安徽工业大学 副教授/副所长 5月19日上午 颗粒测试与表征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单位及职务09:00-09:30颗粒表征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许人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颗粒表征专家09:30-10:00纳米材料粒径表征难点及HORIBA解决方案肖婷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 粒度表征应用工程师10:00-10:30多角度动态光散射法在粒度粒形测量中的应用黄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纳米计量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0:30-11:00纳米材料湿法一体化制备分析——解决方案与常见误区刘月宾上海奥法美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11:00-11:30基于光学成像系统的颗粒在线测量方法研究周骛上海理工大学 教授专家阵容温馨提示1、本会议免费,报名成功,通过审核后您将收到通知;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
  • 院士领衔!第四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1月24日,为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的交流,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办,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和大连科学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仪器信息网和仪器学习网合作支持的第四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培养高水平测试人才,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诚邀分析测试行业的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参加,共同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分析测试新方法与新技术和分析测试学术应用前沿等相关议题进行专题报告及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本次大会的支持媒体特对本次会议进行报道和同步直播。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杨东华副校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艳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分别致辞。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 主持据欧阳钢锋教授介绍,从今年5月以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汇聚了近200所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平台,数百位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联手打造了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目前,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已成功举办11期,累计观看人数超45万。今年8月19号到21号,在镇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也取得巨大成功。中山大学杨东华副校长 致辞杨东华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分析领域青年人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山大学历经近百年风雨,初心不改,始终致力于青年人才培养事业。近年来,学校发展及办学规模得到极大拓展。目前,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学校正扎实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仪器设备先进、综合分析测试能力雄厚的大型理化分析中心之一。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支撑学校科研发展需求的“仪器设备配置一流、检测技术水平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一流”的校级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截止2022年10月,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327台/套,总值约2.4亿元。2018年开始,测试中心除了日常的测试服务外,还建立了“精准服务”机制,通过开发新方法,搭建改造仪器,为全校相关学科提供定向技术支持和服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艳处长 致辞曾艳处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科发展对校内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各个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一方面重视仪器开放共享,优化测试服务,加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一流分析测试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团结凝聚青年测试人才巩固高校建设。青年分析测试人才应当与时俱进,敏锐抓住机遇,着眼于更专业、更细致、更全面的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开发,提高服务水平。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自2017年成立以来,为青年分析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曾艳处长希望青年部能够更好的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二是发挥事业平台的作用,三是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 致辞江桂斌院士表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团结全国分析测试单位和广大的测试工作者,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同时,协会加强与国际分析测试以及分析仪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中国分析测试科技技术的普及、提高和发展。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作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分支机构之一,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事业、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 致辞李景虹院士强调,青年的培养是支撑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非常重要的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生力军,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的活力所在,也是科技发展的希望,更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明天。因此,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一直是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2017年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正式成立,以吸引、团结和服务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更好的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开幕式上由欧阳钢锋教授隆重颁布了“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该奖项是赛默飞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合作冠名设立。本届评选共有来自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的10位分析测试领域青年研究学者获奖。开幕式后进入了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由广东工业大学栾天罡教授和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主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谭蔚泓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和广州大学牛利教授等分别带来精彩报告。广东工业大学栾天罡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 主持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报告题目:环境与食品污染物及风险评估的仪器方法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生活已离不开使用化学品,仅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就有22类,1960多种添加剂。因此,大量新污染物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环境与人体,而环境中的化学分子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报告中,江桂斌院士列举了轮胎中抗氧化剂6PPD引起的毒理效应;溴化物产生的毒理效应;防晒霜正在杀死珊瑚;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来源等数个案例说明了环境中污染物的危害。目前污染物治理已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同时社会发展也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分析仪器发展现状、环境监测仪器需求和风险评估仪器方法等内容。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 谭蔚泓院士报告题目:人脸识别式分子诊疗单一biomarker难以定义疾病种类,如一个癌症相关基因难以定义癌症种类,可来源同病人、可能来源于不同器官,还可能是来源于正常细胞等。人脸识别依靠对脸部多个参数进行测定而形成特征图谱,是最有效的多参数表征方法,而多参数特征测定最能有效提高识别和诊断的精准性。人脸识别式诊疗即对多个疾病标志物进行同时检测,并且对疾病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解析,用多参数共同定义疾病的分型与进展情况。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等使得诊疗必须基于海量数据和多参数表征,多参数特征确定能有效提高疾病诊疗的有效性,人脸识别式的诊断必然是分子诊断的未来。谭蔚泓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实现疾病的精准诊疗的多个案例。报告人: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报告题目: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化学测量学瘟疫是人类跗骨之毒,天花、流感、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估计,目前还有约160万种未知的野外病毒存在,其中很可能存在致病性和传播力更强的病毒。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病原学分析的的化学测量学方法是应对突发性烈性传染病的战略性技术储备。李景虹院士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新冠、猴痘疫情等)中快速、灵敏、便捷检测病毒并获取特异性生化信息的重要性,分享了SARS病毒抗原免疫检测、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快速检测、猴痘病毒的基因进化监测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为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报告人:广州大学 牛利教授报告题目:面向生物分析应用的分析仪器设计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许多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技术方法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补充,特别是分析仪器技术方法的发展提高,使得生物分析应用,无论是准确度、灵敏度、时间分辨率等技术指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操作更简便、数据更多维、耗材更廉价。牛利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研究中对生物分析及仪器系统的探索,研制开发了几种在生物分析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分析仪器设备,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仪、电化学探针刻蚀及显微成像、石英晶体微天平、高通量生物芯片制备及读取设备和食品抗氧化容量分析仪。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一定能使广大青年测试人才共同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经济社会发展。明日报告日程:本次会议,仪器信息网同步直播,点击下方图片报名观看直播:
  • 中科院新一轮改革:筹建药物创新研究院
    继&ldquo 知识创新工程&rdquo 后,中国科学院又以&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开展了新一轮的改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开始筹划药物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10月9日至11日,药物所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加速改革、促进发展为主题,召开了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研讨会,所领导、课题组长、部门负责人、优秀青年代表及部分老同志70余人参加研讨会。   研究所所长蒋华良作了《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实施方案》的报告,从筹建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提出了药物创新研究院的定位、功能、目标,以及机构整合、任务布局、队伍组织、机制体制、资源配置、转移转化、配套政策等实施方案,对研究院的建设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全局的部署。   会议邀请苏州工业园科技局副局长虞吉强作《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报告》,为药物创新研究院苏州分部的建设提供相关信息及政策咨询。   副所长厉骏作了《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用地说明》,介绍为解决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院在浦东新区政府支持下,将进行新园区规划建设的情况。副所长李佳作了《学科布局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通报》,就协助重点研究项目申请与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报销集中管理、仪器设备优化配置管理,以及新药研究学科布局等计划和方案内容作了通报。   全体参会人员分成四个组围绕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在落实中科院&ldquo 率先行动计划&rdquo ,先行先试建设药物创新研究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与会人员达成了高度共识,认为建设药物创新研究院具备&ldquo 天时、地利、人和&rdquo 的有利条件,是药物所跨越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次历史性转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美好前景,每位参会者都倍感鼓舞,纷纷表示要全所齐心协力,乘势而上,克服困难,再创辉煌。对于研究院建设方案各小组讨论畅所欲言,深入热烈,尤其是在组织架构、机制体制、学科布局、新园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分析、有观点的意见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会议总结阶段,各小组汇报了讨论成果。陈凯先院士和丁健院士发表了讲话。   陈凯先院士对蒋华良作《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的报告表示完全赞同,认为报告分析了国内外态势,明确了新形势下的任务,清晰勾画了药物创新研究院的蓝图,思考完善深入,规划有目标、思路和措施。他希望:一是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以时代和历史的宽广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药物创新研究院的重要意义。二是借用老所长高怡生的箴言&ldquo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rdquo ,全所职工和研究生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敢于创新、乘势而上,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新药研究上完成更大、更全面、更复杂的创新。三是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应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深入研讨、细化,认真梳理大家的意见,在新的跨越时刻做好未来的谋划。   丁健院士对此次会议作了高度肯定,认为内容丰富、讨论充分。他指出,药物创新研究院不仅面向国家需求,更是遵循药物研发规律而做出的变革。当前药物所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习总书记对&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的高度肯定和支持,上海市正全力推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以及21世纪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药物所必须抓住机遇,勇往直前。同时,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必须战略正确,战术准确,争取院市联动,以&ldquo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顺应药物研发的规律&rdquo 为原则,开展机制体制的改革。   党委书记耿美玉在发言中用&ldquo 感谢&rdquo 和&ldquo 感激&rdquo 表达了对参会者支持改革、协力发展的感受。她表示,这次建设药物创新研究院对药物所来说,是难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也是机遇最好的一次发展。未来的定位和机制体制改革问题,需要全体药物人共同献计献策。尽管改革的道路非常曲折,但相信我们一定能有所突破,取得成功。   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研讨会在务实、鼓劲、改革、进取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创造条件实施方案开了一个好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诺奖得主、院士领衔|第七届全国冷冻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生物学专题研讨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4日,第七届全国冷冻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生物学专题研讨会在深圳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冷冻电子显微学分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承办。会议受广东疫情影响,曾一度从6月延期至今,作为两年一届国内重要的冷冻电子显微学盛会,会议继续吸引400余名业内代表与会。签到一角会议的成功离不开会议内容的精心设计,本次会议主题为“处于又一次技术革命中的冷冻电子显微学”,会议学术安排包括大会特邀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科学墙报交流、圆桌论坛等。在冷冻电子显微学“又一次技术革命”之际,大会特邀报告邀请七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分别在9月24-26日依次线上或线下分享,包括:两位诺奖得主Joachim Frank院士和Richard Henderson院士(因冷冻电镜技术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高福院士、饶子和院士、章佩君教授、孙飞研究员、高宁教授等。会场掠影学术报告部分,设立五个专题依次展开。分别为: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方法与应用、细胞器与亚细胞结构、原位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冷冻电子显微学新技术方法学,及AI技术在结构生物学的进展及应用。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名誉主席隋森芳致辞隋森芳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历程,两年一届的全国冷冻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生物学专题研讨会走到了第十二个年头,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冷冻电子显微学盛会。回首2005年在正郑州召开的第一届会议大概仅有二三十人,而如今疫情影响限制下,依旧吸引400多人参会,凸显了冷冻电子显微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2017年,冷冻电镜技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将冷冻电子显微学推向高光时刻,2020年,冷冻电镜达到原子分辨率入选《Nature》公布 2020 年十大科学发现。近年来,国内冷冻电镜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研究方面,我国发表了一些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在冷冻电镜领域的研究进展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尊重。硬件方面,300kV高端冷冻电镜设备由2017年的不足10台,经过4年快速增长,发展到现在的超过60台,相关机构硬件设备条件极大提升。同时,与国际相比,国内冷冻电子显微学领域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尤其技术方法方面的研究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而本次会议便非常重视冷冻电镜技术和方法方便的研究内容,包含了许多青年科学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内容分享,也安排了冷冻电镜平台建设和管理圆桌论坛,相信丰富的内容设置可以让大家满载而归。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明杰致辞张明杰院士表示,荣幸南方科技大学电镜中心能够承办此次会议,也很高兴有60多个高校研究组能够齐聚深圳,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我国冷冻电子显微学在世界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作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十分自豪,这离不开隋森芳院士所言的前辈们在此领域多年的耕耘,前辈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方科技大学电镜中心成立还不久,正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电镜中心在倍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也期望能在助力生物学本身的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能进一步知识共享,共同推进中国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使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徐亚伟致辞徐亚伟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等对本次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赞助厂商代表,赛默飞生命科学电镜业务拓展总监Eric Chen发言大会特邀报告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饶子和报告题目:Living in the cell: Understan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from structures至今,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已导致约1.59亿人感染,300余万人死亡。SARS-CoV-2作为新冠病毒致病因子,编码16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16),它们组装形成复杂的超分子蛋白质机器“转录复制复合体”(RTC),在整个病毒复制和转录周期中起到关键作用。饶子和院士报告分享了团队在SARS-CoV-2 RTC结构方面开展的系列研究,在疫情爆发早期阶段,便迅速开展了相关研究,以剖析该病毒如何在人类细胞中生存的关键机制,并为发现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结构信息。系列研究工作不仅为从结构生物学角度理解SARS-CoV-2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针对SARS-CoV-2快速出现的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大会特邀报告二(线上):美国科学院院士,Columbia University,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Joachim Frank报告题目:Resolution in State Space and Time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在高空间分辨率探索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使我们对热平衡中生物分子及其构象的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膜结合离子通道和受体的研究非常受益这项技术。Joachim Frank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两种技术的现状,即time-resolved cryo-EM和mapping of the conformatinal continuum in state space,这两种技术超越了以往收集数据的标准方法,以及通过聚类确定状态的状态的表征方法。据介绍,冷冻电镜时间分辨需要一个带有微流控装置的特殊装置,两种组分在其中混合,反应一定时间,然后喷洒至网格上。目前为止,其团队的应用仅限于细菌翻译领域,在此领域,20-600毫秒范围内的短寿命状态首次可视化。对于离子通道和受体的作用,时间范围是否可以降低到1毫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会特邀报告三(线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高福报告题目:新冠疫情:病毒出现、病毒发现、溯源与疫苗近一年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经极大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活风貌,高福院士从新冠疫情的发生、发展讲起,介绍了我国防控措施及取得的成就,进而介绍在抗体药物研发、疫苗开发等干预措施等方面取得进展。从病原发现,流行病学研究,病毒特性揭示,入侵机制阐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特性研究;到防控策略的指定,诊断试剂、治疗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和疫苗的开发,都需要向科学要答案。结构生物学在新冠病毒与受体互作及入侵机制的阐明,药物、抗体、疫苗的研发设计及优化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也将继续助力通用疫苗的研发,中国疫苗的科技自强。大会特邀报告四:北京大学教授 高宁报告题目:Structural Aspects of Ribosome Biogenesis and Translation Regulation高宁教授首先分享了其团队在近年来在核糖体生物生成、蛋白质生物生物合成控制方面的系列研究进展。实验室以冷冻电镜为主要工具,主要致力于解析翻译控制及核糖体生物发生中新的核糖体相互作用因子的机制,相关研究揭示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过程。最后也分享了利用冷冻电镜进行的一些大家关注比较少的、有趣的生物学研究工作。专题1: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方法与应用“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方法与应用”专题报告掠影在“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方法与应用”专题部分,复旦大学徐彦辉、北京大学陈雷、清华大学刘俊杰、西湖大学周强、Gatan袁昊、浙江大学张兴、上海蛋白质中心丛尧、西湖大学马丹、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宋丹枫、中国科技大学柳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有望、赛默飞张天庆等为大家带来12个精彩报告。接下来两天会议日程,将依次进行后续大会特邀报告、后4个专题报告,以及冷冻电镜平台建设和管理圆桌论坛,更多详情,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合影留念
  • 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上看岛津针对性解决方案
    “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 于12月2日—3日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交叉融合创新驱动”,旨在就新药研发与策略、精准医学、药物分析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等方面,为从事药物分析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深入交流与探讨的平台,以推动我国药物分析学学科的发展。陈凯先院士、丁健院士、王广基院士、张学敏院士、罗国安教授和贺浪冲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出席大会并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召开超过400位药分领域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现身大会药物分析科学已不仅仅是药物质量检验的工具,在支撑药物源头发现、开发、临床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药学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岛津公司基于其雄厚的分析技术研发体系,长期不断地推出药物分析领域的全面分析解决方案。大力赞助本届大会的岛津公司携近年来在药物分析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精彩亮相大会,并以口头报告、墙报展示、展台展示等多种方式和与会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岛津公司针对药物分析领域的整体分析解决方案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在大会开幕日的岛津晚宴上,特意远道而来的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古泽宏二社长发表致辞,热烈祝贺大会的成功召开,对药分领域广大专家、用户长期以来给予岛津公司的支持与指导致以衷心的感谢!在致辞中古泽社长谈到,医药品市场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增长率在飞速发展,目前中国的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在过几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独自的新药研发体制的培育与强化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以药品研发及品质管理为核心的药物分析得到越来越高的社会关注和需求,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意义比以往更为重大。伴随新分析技术与新分析装置的普及和发展,药物分析技术迎来了新的变革发展期。对于海外企业来说,中国的医药市场被视为最重要的市场,在中国的研发体制也在不断加强之中。对于我们岛津制作所来说,医药品领域正在成为我们事业的核心市场,我们的事业在中国医药品市场的发展支持下得到了不断的增长。为药物分析领域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在岛津全球事业方针的规划中成为不可欠缺的一部分。随后,大会主席罗国安教授也发表了致辞,在致辞中对自首届药分大会举办以来连续为大会提供大力赞助的岛津公司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岛津公司为药分领域提供的先进整体解决方案寄予了高度好评。岛津公司古泽宏二社长致辞大会主席罗国安教授致辞在大会开幕仪式上,大会主席罗国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吴镭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丰富多彩的报告环节,众多药学领域专家与药物分析同行就新技术、新方法进展及其最新应用研究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了交流与探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带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药物研发的趋势与对策思考”的报告,介绍了世界及我国医药产业和新药研发的发展态势 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以及我国向建设药物创新强国的目标进军的形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带来题为“精准医疗理念下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疗效监控标志物探索”的报告。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带来题为“中药多组分体内代谢与药效关联研究探索”的报告,介绍了中药体内代谢“质变代谢、量变代谢、内化代谢”的新模式以及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未来展望。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院士带来题为“炎症与肿瘤及其干预”的报告,介绍了关于肿瘤研究中致癌因素、癌变过程以及癌症治疗的相关内容。陈凯先院士发表大会特邀报告丁健院士发表大会特邀报告王广基院士发表大会特邀报告张学敏院士发表大会特邀报告在大会报告中,岛津公司中国质谱中心的技术专家董静博士做了以《显微质谱成像:提供更多可能性》为题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谈到,显微质谱成像技术是将光学显微镜图像与成像质谱分析图像相叠加,根据获得的位置信息与质谱测定得到特定离子的信号强度,给出各种目标化合物的二维分布图,在保留样品组织的位置信息的同时,直接利用质谱进行成分测定的前沿分析手段。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克服了以往使用光学显微镜只能观测形态而无法直接得知具体成分,常规质谱分析由于前处理过程等丢失目标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分布状态的问题。显微质谱成像可应用于药效/药理机理研究、毒性机理研究、代谢物分布测试研究等各个方面,一次分析便可完成从显微镜观察到样品定性的过程,获得成分组成位置分布信息,为药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报告中董静博士结合丰富的应用实例向与会者介绍了岛津iMScope TRIO质谱显微镜的先进性。岛津中国质谱中心董静发表大会报告在董静博士报告后,与会专家与董静深入切磋技术细节 在主题为“药物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分会报告环节,岛津公司分析中心的技术专家李丽潇博士做了以《基于三维细胞球抗癌药物筛选方法的开发》为题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谈到,近年来,三维(3D)细胞培养在抗癌药物研发中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传统的二维(2D)细胞培养相比,3D培养被认为能更准确地估计人体环境。我们使用Screen Co., Ltd.公司的高速3D细胞扫描仪Cell3iMager neo开发出一种适合抗癌药物筛选的快速方法,通过使用两个人体癌细胞系(HEK293和HEK293T),结果显示在3D培养板中形成的球体面积与细胞生长密切相关,且可以用于快速筛选抗癌药物。另外,她在报告中还介绍了能同时用于2D/3D细胞形态解析的成像系统Cell3iMager duos,此仪器使用独有的高分辨率双重光学系统,消除弯液面导致的阴影效应,获取高画质孔板整体图像,可应用于药敏评估和生物医药细胞系开发单克隆抗体检测。岛津分析中心李丽潇发表分会报告在墙报展示区域,多位岛津分析中心应用技术专家展示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宋晓红的发表题目为《ICPMS-2030分析ICH Q3D指导下的药物杂质》,申玲玲的发表题目为《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测定镇静剂类保健品中苯二氮卓类药物》,向彩红的发表题目为《顶空-GCMS法测定药物中水合肼含量》,刘钊的发表题目为《硝苯地平控释片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体外溶出研究》,徐明的发表题目为《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血浆中的VA和VE》,任彪的发表题目为《应用碘化丙啶荧光探针在线筛选复方半边莲注射液中非特异性DNA嵌入剂的研究》,宋伦的发表题目为《ATLAS-USIS-LCMS-8045联用测定尿样中甲基安非他明含量》。墙报展示区域传真岛津分析中心刘钊与其发表墙报岛津分析中心徐明与其发表墙报岛津分析中心向彩红与其发表墙报岛津分析中心宋伦与其发表墙报在岛津展台展示的多种药物分析技术资料吸引到与会专家的关注在3日傍晚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大会主席罗国安教授和贺浪冲教授、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分别发表致辞,祝贺大会成功举办的同时对中国未来药物分析的飞跃发展寄予了厚望,并都在致辞中由衷感谢了岛津公司对药分大会寄予的巨大支持。在闭幕式上进行了隆重的优秀论文颁奖仪式,罗国安教授、贺浪冲教授、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曾苏教授以及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曹磊事业部长等共同为获奖的优秀青年学者颁奖。岛津公司曹磊事业部长为获奖的优秀青年学者颁奖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曹磊事业部长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致辞,他首先对获得优秀论文奖项的各位青年才俊表示最诚挚的祝贺!他在致辞中谈到,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发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药物发现、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治疗药物监测等领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岛津公司作为世界顶级的分析仪器供应商之一,以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动力,开发出了诸多具有独创性的分析仪器,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满足从生命科学研究,先导化合物发现,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以及全面开发生产等药物研发全流程应用需求。岛津不仅提供品质优良的软硬件产品,还提供各个领域的全面应对方案,比如,对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等热点领域,岛津以先进分析技术提供有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期待岛津仪器和技术能够真正成为大家科研工作的好助手!岛津公司曹磊事业部长期待岛津仪器和技术能够真正成为大家科研工作的好助手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