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业链上游

仪器信息网产业链上游专题为您整合产业链上游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业链上游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业链上游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业链上游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业链上游话题讨论。

产业链上游相关的资讯

  • 分子诊断产业链深度分析:上游难,中游挤,下游晚
    p   背景: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2011 年以后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在2014 年达到306 亿元人民币。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全部药品规模的5~6%,但在中国此比例为1~1.5%左右。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2.7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 美元。综上,可以说,中国IVD 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据《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预测,2019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且未来三年仍将保持16%-20%的快速增长。 /p p    strong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是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4326f22-691a-44a1-90d0-7ece399501bd.jpg" / /p p   近年来以个体化治疗为特征的个体化精准医学正快歨走向临床医学的前台,带来了& quot 药物基因组学& quot 和& quot 分子病理学& quot 等概念。于是,近年来相关分子诊断在全国众多医疗机构的药学部、病理科、肿瘤科、妇产科、眼科,甚至中心实验室开展起来,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病原体核酸PCR检测情况类似。 /p p    strong 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下IVD行业中分子产业链的情况: /strong /p p    strong 基因诊断产业链关系 /strong /p p   上游是原料供应商,包括诊断酶、引物、反转酶、探针等生物制品,高纯度氯化钠、无水乙醇等精细化学品,以及提取介质材料 /p p   中游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制造商,包括罗氏、赛默飞、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之江生物、湖南圣湘等 /p p   下游是使用仪器或试剂的用户,包括医院、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a998b7f-80bd-4045-aeac-52804da5b2bc.jpg" / /p p   从上图可见,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仪器、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 /p p   strong  1、上游:原材料 /strong /p p   能提供分子诊断试剂上游原材料的厂商少,主要是由国外几个巨头企业,如罗氏诊断、Meridian life science、Solulink、Surmodics等,因技术难度高,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原料的技术,只能做代理(上海起发,上海拜力生物等),我们认为原料领域国内企业短期难有突破,定价权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控。而在研发方面,国内分子诊断原材料研发基本空白。从主要的以分子诊断为主业的公司供应商分析,之江生物、致善生物、益善生物采购的分子诊断原材料/产品均来自于国外品牌,且采购占比均达 20%以上。 /p p    strong 小结:诊断技术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做不出来,对于上游的原料价格没有定价权。 /strong /p p strong   2、中游:试剂和仪器 /strong /p p   分子诊断中游主要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两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 年市场占有率达 72%,而国产仪器占比相对较小,2012 年占比为 45% 在仪器和试剂的营收占比方面,各企业有所不同,2015 年达安基因试剂收入占比为 43%,而致善、之江和百傲分别达到 76%、95.6%和 96%。 /p p    strong 2.1 从试剂来看: /strong /p p   从卫计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目录》中,分子诊断项目从 2007 年28 项增加至 2013 年的 145项。2013 年分子诊断项目中,感染性疾病为 89 项,占比最大,其次依次为遗传相关检测 25 项,肿瘤检测17 项,用药指导 10 项 与生化和免疫诊断项目相比,2009 年至 2012 年,生化诊断项目仅增加了 4 项,免疫诊断项目增加了 14 项,分子诊断项目增加了 18 项。随着第三代测序、基因芯片等新技术应用,临床分子诊断项目的数量有望继续增多,增速有望加快,从而带来检测试剂销售的持续增长。 /p p   分子诊断试剂基本已经国产化。分子诊断分为核酸提取核酸检测。整体从数量来看,HBV(乙肝病毒)、HCV(丙肝病毒)、HIV(艾滋病毒)等常见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国内生产厂家数均远大于国外厂家。如 HBV 核酸检测试剂国内和国外厂家数分别为 9 家和 2 家,HCV 核酸检测试剂国内和国外厂家数分别为 16 家和 2 家。 /p p    strong 分拆来看: /strong /p p strong   核酸提取试剂已国产化 /strong /p p   在核酸提取试剂方面,CFDA一共批准了 12 家公司 15 种核酸提取试剂盒申请,其中仅生物梅里埃一家国外企业,其NucliSENS easyMAG提取试剂盒与对应的核酸提取仪配合使用,核酸提取试剂已国产化。 /p p   strong  核酸检测试剂按疾病种类分化,国内企业为主 /strong /p p   在核酸检测试剂盒方面,目前主要应用在传染病(甲型、乙型、丙型肝炎、季节性流感病毒等)、性病(沙眼衣原体、淋球菌等)、优生优育(人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B 病毒等)、遗传病(α-地中海贫血,21-三体和性染色体多倍体等)等领域。 /p p   从生产厂家分析,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等常见疾病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比较成熟,竞争厂家较多,几乎全部为国产品牌,如丙型肝炎病毒检测试剂盒国内厂家 16 家,国外只有 2 家 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检测试剂盒,CFDA 批准的生产商只有 2 家,分别为国内企业之江生物和外企泰普生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57fe5b3-bece-497e-8cc8-c3cf7f0f84c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国内企业为主(家) /strong /p p   strong  2.2 仪器: /strong /p p   分子诊断仪器主要包括:核酸提取仪、PCR 扩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芯片仪和基因测序仪等。 在技术相对容易攻破的中端仪器领域,如核酸提取仪、PCR 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芯片仪国产化已经成型,国产产品占据了主要市场,而基因测序仪国产化刚起步,但也有 7 款国产基因测序仪器获得 CFDA 批准上市。核酸提取仪国产优于外资品牌核酸提取仪方面,目前 CFDA 批准的国内和国外厂家分别为 14 和 6 家,国内仪器相比于国外,在通量,处理时间方面,国产仪器普遍优于国外仪器,说明国内厂家在核酸提取仪已经走在前列,而在价格方面,国产仪器较国外品牌更为实惠,显示出国内厂家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 /p p    strong PCR 扩增仪国产品牌正迎头赶上 /strong /p p   PCR 扩增仪方面,目前 CFDA 一共批准了 11 家国内厂商仪器(7 家定量仪器 4 家定性仪器)和 4 家国外厂商的 PCR 扩增仪器(定量),相比于国外品牌,国内厂商仪器普遍价格更低,性能也能达到外资品牌的水平,显示出 PCR 扩增仪器国内厂家已经迎头赶上。 /p p strong   核酸分子杂交仪和基因芯片仪全部国产化 /strong /p p   CFDA 共批准了 5 家核酸分子杂交仪厂商,全部为国内品牌,仪器价格普遍在 8000 -12000 元之间。 /p p strong   基因测序仪国产化刚起步,值得期待 /strong /p p   从国际来看:全球基因测序仪主要由 Illumina、Life Tech(2013 年被赛默飞收购)和罗氏垄断。其中,Illumina 凭借其超高通量和相对较长读长的优势,2013 年基因测序市场 Illumina 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为 71% 赛默飞世尔(原 Life Technologies)以 16%的市场占有率居第二 罗氏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为 10%。 /p p   从国内来看:国产化方面,2014 年 7 月 2 日,CFDA 公告称“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华大基因 BGISEQ-1000 和 BGISEQ-100 基因测序仪首被批准,基因测序设备国产化的大门被打开。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批准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共有 7 款,分别是华大基因的 BGISEQ-100 和 BGISEQ-1000、贝瑞和康的NextSeq CN500、华因康的 HYK-PSTAR-IIA、达安基因的 DA8600、博奥生物的 BioelectronSeq4000 和紫鑫药业的 BIGIS。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053dfe8-19d4-4ca7-b534-3f288bdff2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主要的基因测序仪厂商 /strong /p p   strong  2.3 中游产品销售模式分化,中低端仪器与试剂捆绑销售 /strong /p p   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医院和第三方独立实验室,销售模式类似于生化免疫试剂的销售,主要是“代销为主,直销为辅”。 /p p   对于中低端试剂和仪器,销售多采用“试剂+仪器”捆绑销售的模式,厂商通过直接向医院投放仪器,与医院签订试剂使用协议,厂商通过试剂销售来获得利润,对医院来说成本较低,对厂商来说粘性较强,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后期可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 /p p   对于高端的仪器销售,因为厂商的稀缺性,厂商对终端的话语权较强,拿测序仪来说,目前销售的二代测序仪厂商主要是Illumina、Life(被赛默飞收购)、罗氏等,厂商在 5 家以内,试剂也与仪器对应,销售体系很封闭,厂家利润高,医院/第三方实验室没有多余选择,不得不接受高价格 不过随着国产厂商,如华大、紫鑫、达安等积极向测序仪领域进军,未来国产测序仪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医院将会有更多选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bde73ed-c24c-4a33-96f9-3eb98ec2cc8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销售代理为主,“试剂+仪器”捆绑销售增强医院粘性 /strong /p p strong   小结:国内厂商正迎头赶上,中端仪器寻求突破。 /strong /p p strong   3、下游:服务 /strong /p p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报告,2014 年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规模占医学诊断市场 3%,远落后于澳洲 80%,日本 67%,欧洲 50%和北美 38%的水平,2014 年美国ICL规模达到 210 亿美元,而中国只有 47 亿元 按照保守、中性和乐观的预测方法,若 2020 年ICL规模占医学诊断市场分别提升到 5%,7% 和 9%,考虑现有医学诊断市场规模的增长(按照中国卫生总费用 2009-2013 年CAGR=16%的增长率),2014 年医学诊断的市场规模为 47/3%=1570 亿元,2020 年医学诊断市场规模达到 3800 亿,ICL规模也将分别达到 190 亿、266 亿和 342 亿元的水平,按照中性预测,年复合增长率达 33.5%。 /p p strong   3.1 独立诊断实验室 /strong /p p   对独立诊断实验室进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分析如下: /p p   在竞争者端:4 大独立诊断实验室(金域、迪安、艾迪康和达安)市场占有率超过 65%,综合流通服务商包括润达医疗、赛力斯等 /p p   在上游端:原材料基本被外资占领,试剂基本国产化,仪器层级分化,高端仪器进口中低端仪器国产化 /p p   在下游端:医改背景下,医院对价格敏感,因此连锁化能统一定价、降低成本,优势明显 在替代者端: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本身是诊断实验室,医院更愿意将“三高一新”(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以及新项目)的检验外包 /p p   在潜在进入者端:因涉及生命安全壁垒较高,美康生物等还在继续新设独立实验室,但短期无法撼动 4 大巨头的地位,而在专业分子诊断领域竞争刚刚开始。 /p p   因此,国内独立诊断实验室目前已基本形成“4+X”格局,短期来说 4 大 ICL 地位难以撼动,新的机会 产生于分子诊断等高端检测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f309f51-1f70-45bd-aeef-9edd26aad3f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独立诊断实验室的波特五力分析 /strong /p p   我国独立实验室发展落后于国外,年复合增长率超 30%。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可集中标本检测,降低成本,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降低诊断的错误发生率,是医学诊断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p p   对标国外:相比美国,我国独立实验室(ICL)发展较晚,市场规模小,占医学诊断市场比例低,其中检测项目以普检为主,高端检测比例低。在检测项目上,国内只有 1500 项左右,也低于美国 4000 项,发展空间大。在监管模式上,美国CLIA(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模式极大地促进了ICL的发展。在美国,只要有 CLIA执照的实验室,其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就可以合法进入临床,合理收费。由于CLIA认证的是实验室,所以并不需要对每个新服务或产品作出审批申请,同时FDA可以选择FDA认为真正好的诊断方法做进一步认证,并以FDA的名义发布认证,以加速FDA认为好的诊断方法在市场上的应用。政策给了第三方实验室极大的自由空间,得到了患者、医院、第三方临检中心、保险公司的广泛认可,CLIA实验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美国有 25 万个CLIA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9a2a7e7-aad9-4f9d-b752-46f037cc26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美第三方诊断实验室对比 /strong /p p strong   市场被前 4 大企业主导,连锁综合独立诊断实验室优势凸显 /strong /p p   目前国内 ICL 市场形成了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和高新达安四大综合诊断实验室巨头主导市场的格局,2014 年 CR4(前四份额集中度)超过 65%,市场份额最大的广州金域占比为 30%(广州金域和杭州艾迪康因为财务数据未公开,因此使用的是 2012 年的数据,按照实际扩张速度,两家巨头 2014 年营收将远超 2012 年的水平,因此 CR4 必定超过 65%,广州金域市场份额也超过 30%)。 /p p   国内分子诊断相关独立实验室形成了金域、达安、迪安诊断和艾迪康 4 大连锁综合诊断实验室和各单体专业实验室并存的格局。单体专业实验室包括广州银华医学、华大医学、凡迪生物、安诺优达、贝瑞和康等,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因为检验标本的保存有着严格的温度(4-8 度)和时间限制,而且受制于保存条件和物流水平,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服务半径相对较小(400 公里左右)。因此,与单体专业诊断实验室相比,4 大连锁综合诊断实验室在资金实力、网络布局、品牌、试剂仪器产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分子诊断领域更具竞争力。 /p p   对独立诊断实验室而言,连锁化是降低检测成本的最好方法,其在 2 个方面可降低成本,一是诊断仪器试剂集中采购带来成本节约(30%以上) 二是检验规模效应,大量样本集中检验减少了单次检验的仪器、试剂、实验室人员成本等固定成本(降低 40-60%)。从迪安诊断连锁化扩张分析,在新开设 ICL 需要大量资金(新设一个体检中心需投入 3000-3500 万)投入的情况下,2009、2012 和 2013 年迪安分别新增了 3、3 和 2 家连锁实验室,却带动诊断服务毛利率分别同比提升了 8.8、2.3 和 1.9 个百分点,2014 年在新增 5家独立实验室成本大量增加(增加了1.1亿元成本)的情况下,同时因为诊断实验室毛利率存在天花板(2014 年 Quest 和 Labcorp 毛利率分别只有 37.6%和 36.7%),迪安服务板块毛利率仍能保持 2013 年的水平,可见连锁化、规模化的扩张能带动毛利率的提升。 /p p   strong  特检项目利润率高,占比有望提升 /strong /p p   从检测项目分类,生化免疫检测属于普检,而病理和 PCR 诊断属于特检。目前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主要提供的是常规检测,以 PCR、病例检测为代表的特殊检测项目不多,而美国医学独立实验室以特殊检测项目为利润重点。迪安诊断 2012 年特检比例为 5.5%,而 2014 年美国Labcorp 和 Quest 公司特检比例已经分别达到 33%和 34%,国内企业特检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空间巨大。 /p p   从产能和毛利润分析,特检项目毛利率高。普通检测盈利能力一般,但市场需求较大,可以形成盈利基础,如杭州迪安 2010 年生化检测项目产能达 233 万个,而PCR检测项目(特殊检验)只有 21 万个,相差 10 倍 而特殊检测毛利率较高,是ICL之间争夺利润的重点竞争市场,2011 年迪安诊断各种检验的毛利率分别为:生化 32.71%,免疫 39.41%,病理 54.41%,PCR 55.77%,综合 55.96%,PCR诊断项目毛利率远高于生化免疫。 /p p   从检测单价分析,特检的单价显着高于普检。从迪安诊断检验服务单价分析,PCR、病理检验单价远高于免疫生化,因此 2008-2010 年杭州迪安(迪安诊断最先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实验室)PCR、病理检验产能呈明显增长趋势,PCR 检验产能从 2008 年 12.9 万个增长至 2010 年 20.9 万个,因此企业有足够动力提供特检服务。 /p p   从医院的角度分析,医保控费环境下,医院有动力将特检项目包给独立实验室。首先,从医疗机构检验试剂的采购情况分析,2013 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 45 亿美元,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 23%和 20%,血液监测占比 19%,常规生化 18%,分子诊断 4%,医院特检样本量相对较少 其次,医院自建和运营特检科室经济压力大,尤其是三级以下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和医保控费背景下,医院更有动力将前期成本高昂、单个样本利润低(样本量少)的特殊检验外包给独立第三方,而 ICL 正好可以发挥其规模化、连锁化的优势两条腿走路,第一,可以与三甲型大型医院“补缺式”合作,承包/共建实验室来接受其特检业务 第二,可以与中小医院“承包式”合作,承包其特检业务。 /p p   从 Labcorp 发展历程看,独立实验室发展趋势是特检项目。2002-2015 年 LabCorp 公司并购标的主要分布在病理诊断(US labs、PA labs )、基因检测(Bode、Lipo、Genzyme、Path、Esoterix)等,涉及金额数亿美元,公司布局方向为特检业务为主导的公司。 /p p   strong  小结:增长率超30%,特检比例有望提高。下游服务看独立第三方实验室检验。 /strong /p p strong   3.2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 /strong /p p    strong 血筛核酸检测高效灵敏,替代酶联免疫法成趋势 /strong /p p   血筛核酸检测(NAT)因可以大大缩短“窗口期”并提高检测灵敏度,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推广。推广NAT之前,血站使用的血筛试剂是酶联免疫法试剂,由于NAT法可以大大缩短“窗口期”(人体感染病毒初期,病毒在血液中已经存在但无法被检出的时间段,窗口期期间病毒经输血可传播疾病,目前无法根治),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如HBV(乙肝病毒)的检测,单人份核酸检测和混样核酸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了 29%和 22% 且检测灵敏度大幅提高,PCR检测可达 10-12级别(ELISA灵敏度为 10-9级别),相当于提高了 103倍。 /p p strong   政策支持血液筛查核酸检测技术的意志坚定,国产品牌值得期待 /strong /p p   2012 年,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便要求积极推进血液筛查核酸检测(NAT)技术推广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全国,2013 年 5 月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 年)的通知(方案),提出了NAT推广的具体时间表,强调 2015 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2015 年 2 月,卫计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血站 NAT工作,确保 2015 年血站核酸检测覆盖全国,在集中招标采购方面,优先选择国产核酸检测系统及试剂,政策支持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的意志坚定,国产品牌值得期待。 /p p   根据 2013 年 5 月的时间表,2015 年,血站 NAT 技术覆盖率,东部地区应达到 80%以上,省会城市应达到 90%以上,其中北京和上海应达到 100% 中部地区应当达到 70%以上 西部地区应达到 60%以上,省会城市应达到 70%以上。而到 2013 年 7 月,北京地区已经 100%实现了 NAT 覆盖,比计划提前 2 年。而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血筛核酸检测推广情况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美、德、英、法、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南非、泰国、拉脱维亚等早于 2010 年前已使用了 NAT 技术检测临床用血,我国明显滞后,而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厂商在核酸检测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NAT 技术提速推广将是大概率事件。 /p p   随着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提升,国产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等得到了有效提升,发表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和《社区医学杂志》等刊物的文章表明,国产核酸检测试剂能有效保证用血安全。 /p p    strong 市场空间达十亿级,科华、达安有望最先受益 /strong /p p   血液分为血站和血浆站两个系统,血站是卫计委下属事业单位,采集全血,而血浆站是市场化运作,有偿采集血浆,再分离成蛋白质制作成血液制品。2014 年我国采浆量约为 5200 吨,按照每人份(200ml)检测成本 40 元推算,2014 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为 8 亿,2016 年有望达到 11 亿元。由于我国总人口数量较为庞大,2014 年千人口单采血浆量仅为 3.7L/100 人,距离基本保障水平(10L/1000 人)仍有 63%的巨大缺口,而 2014 年美国千人口单采血浆量为 83.9L/1000 人,因此采血浆量存在巨大的空间,从而带动核酸血筛市场。 /p p   目前 CFDA 批准的 HBV/HCV/HIV 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情况,公司包括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上海复星长征(复星医药子公司)、东北制药、艾康生物、珠海丽珠(丽珠医药子公司)、上海浩源等试剂生产企业,因为血站每年的试剂使用量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达安、科华从技术、研发、产品线等方面都领先于其他企业,因此有望最先享受血站血液筛查 NAT 推广带来的利好,且 2015 年 10 月某些地区的招标结果也正说明了这点。其中科华生物 2013 年市场占有率已达 25%,凭借其从酶免血筛时期便建立的与血站的良好合作关系,我们认为未来其市场份额能继续保持。而达安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和较强的研发技术实力,也将逐步分割血筛 NAT 市场。 /p p   2015 年 9 月以来,相继有国产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试剂/检测系统中标各省市中心血站的招标,包括科华生物、达安基因、苏州华益美生物等试剂/仪器生产公司,响应卫计委和财政部《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同时在国产试剂安全性保证的情况下,血站采购向国内厂商倾斜已成必然趋势,未来相关拥有 NAT 检测产品的企业将逐步享受血筛筛查核酸检测带来的利好。 /p p strong   仪器参考 /strong /p p   1)LightCycler96 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 /p p   2)Synergy 2 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 /p p   3)全自动酶标仪 /p p   4)Synergy NEO HTS全功能酶标仪 /p p   5)生物芯片杂交仪 /p
  • 大规模疫苗接种为上游产业链赋能,CRO与仪器市场均迎利好
    新冠病毒成为迄今为止对全球经济及生活影响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而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武器。目前,全球已累计接种约19亿剂新冠疫苗,其中,中国疫苗接种已累计超9亿剂次,占据了总接种数的近二分之一。而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新冠疫情防控终于迎来了曙光,6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第6周下降,新增死亡病例数连续第5周下降。中信建投预计,2021年下半年中国会进入大规模疫苗接种时期,同时还会承担部分海外订单。2021年新冠疫苗海外与国内进展(图片来源:WHO,Clincal Trial,中信建投)大规模接种加速疫苗生产线扩产虽然中国对新冠防控得当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但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存在,国内大规模疫苗接种必不可少。目前市面上的新冠疫苗大致分为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海外新冠疫苗主要供应商为牛津大学/阿斯利康、辉瑞、强生、Moderna等,国内新冠疫苗主要供应商为科兴生物、国药集团、康希诺。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一方面缩短了这些企业的疫苗研发周期,另一方面为疫苗生产的整个产业链赋能,加速了疫苗研发、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的运行。在生产线上,不少疫苗企业加速扩产,提升新产能需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保障。不同厂家新冠疫苗生产线建设进度对比(不完全统计)(图片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CRO研发和仪器市场受益随着我国多款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疫苗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政策和企业竞争不断推动疫苗研发及其临床实验。研发作为疫苗产业链的上游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疫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局势而言,疫苗研发在保障产品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效能对疫苗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至关重要。目前,全球新冠疫苗产能和订单一直持续增长,这让不少疫苗企业面临压力。全球新冠疫苗产能规划(图片来源:公司公告,国盛证券研究所)基于此,大量的CRO企业开始助力疫苗企业研发,希望在提升研发效率与成功率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而疫苗企业发展的同时会扩容CRO市场,国内如药明康德,近两年疫苗订单数量增加的同时建成的mRNA疫苗全产业链为公司的发展增速,预计2021年新冠疫苗将为公司带来2.6亿美元的贡献。上述提到疫苗企业开始加速扩产,有望在今年建立更多的生产线,以满足疫苗猛增的需求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疫苗研发实验室陆续落户,业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高端分析仪器、制药设备、原辅包的需求均有望增长。借此东风,全球制药仪器市场迎来利好,色谱、质谱等高端分析仪器的销售额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浮。目前,疫苗研发在高端分析仪器的选择上仍依赖进口,但这也为国产仪器提供了可替换的空间。疫苗的大规模接种也为制药设备市场带来机遇,如东富龙、楚天科技等国产药机制造商2020年净利润均大幅增长,前瞻性指标“合同负债”均创历史新高,据估计,2021年公司业绩仍会保持快速增长。东富龙、楚天科技合同负债(亿元)(图片来源:Wind,中信建投)除此之外,疫苗产业链的加速也带动了原辅包的需求,例如赛默飞提供的疫苗原辅料Benzonase核酸酶和铝佐剂销量在2020年出现大幅的增加。结语与展望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很多新兴的疫苗企业被推到了幕前,而疫苗需求量的猛增,在为研发和仪器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众多疫苗公司面临研发实力比拼和生产线运行的双重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若国内疫苗企业抓住机会,则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甚至更进一步成为大市值的龙头企业。
  • 2018年我国基因测序产业链及企业竞争分析 企业集中在中下游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基本与全球发展同步,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引进国外的第二代测序仪以用于开发下游的应用。2008年,将第二代测序技术用于研究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2010年,开发出可用于临床的应用,代表产品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国内代表企业是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博奥生物、上海伯豪生物、药明康德等。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种子公司及其它生物公司的研发工作,国内代表企业是华大基因、博奥生物、上海伯豪生物、药明康德等。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到现在,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行业呈现了四面开花之势,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有200多家公司进入该行业,仅2017年就有7家企业登陆A股上市。 /p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534aea8-65fe-4e50-a12b-bf98ece14fc3.jpg" title=" 1.jpeg" alt=" 1.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企业成立时间较短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内大部分企业为初创期,成立1-3年的企业有125家,占比38.34%;成立4-5年的企业有93家,占比28.44%。2015年奥巴马宣布实施精准医疗计划以及2016年我国将基因组学纳入“十三五”规划,推动大量创业公司进入基因测序领域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除了初创企业之外,我国基因测序行业成立6-10年的公司有76家,占比23.31%;成立10年以上的公司有32家,占比9.82%,其中大部分是传统医疗公司主动追随市场,如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等,在基因检测行业进行布局,将其传统业务向精准医疗方向转变。 /p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c710c3c-7df7-44a9-af05-2b57123da24f.jpg" title=" 2.jpeg" alt=" 2.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strong 企业偏爱一线城市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由于长三角地区具备较好的产、学、研条件,众多高校、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推进该地区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因此该地区成为基因测序产业集中的重点地带,汇集了我国基因测序40%的企业,尤其以上海为重点,拥有生工生物、美吉、康成生物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服务较全面的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从企业数量来看,珠三角基因测序产业并不占优势,然而该地区诞生出了全国基因测序的龙头企业——华大基因,有了行业龙头的带领,加上广阔的需求基础,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基因测序产业的集中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基因检测企业总部偏爱一线城市,其中北京81家,占比24.85%;上海79家,占比24.23%;而广东有52家,占比15.95%,总计65.03%。除此之外,随着江浙地区经济实力的逐渐提高,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基因检测企业在此布局,其中江苏省有34家,占比10.34%;浙江省有28家,占比8.59%。 /p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4c9211c-dca5-4a4b-b57e-d2f734ec18f9.jpg" title=" 3.jpeg" alt=" 3.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企业集中在中下游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基因测序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厂商、中游测序服务机构及生物信息分析机构和下游医院、制药企业、高校研究所等构成。从产业链整体上看,产业链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是整个产业链壁垒最高的部分,短期国外寡头垄断格局将持续,国外公司进入国内的渠道多为与国内领军者合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即基因测序服务商与应用端,分别为166家和121家,分别占50.76%、37.00%,这主要是由于中下游壁垒较低,大部分企业在此布局,竞争尤为激烈。其中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实际生产制造商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只有40家,占比12.23%。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0b4c888-20bc-4277-9aff-da3d92aef8a5.jpg" title=" 4.jpeg" alt=" 4.jpeg" / /p
  • 一文看懂中国VOCs治理产业链上中游行业及市场格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VOCs治理行业上游参与主体为提供VOCs治理原料、技术及设备的厂商,中游参与主体为VOCs治理企业,包括提供VOCs监测、VOCs治理设备、工程设计及技术方案等,下游为有VOCs排放并须达到相关环保标准的企业。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一、上游行业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VOCs治理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提供单个产品设备或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商、VOCs治理原料厂商及VOCs治理技术科研机构。由于VOCs成分复杂、化学性质各异,各行业排放出的VOCs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单一的治理技术及设备不能满足所有行业需求。因此,上游企业针对中游行业的治理工程设计需求针对性进行相应研发及生产,治理工程设备具有定制性和行业垂直性。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图表1:各行业排放的VOCs成分汇总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448c20ca-d79e-4270-b413-69e3e2f3026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138.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13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韦伯咨询整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游治理原料生产商主要提供滤膜、催化剂、吸附剂等VOCs治理所需材料;设备制造商主要指生产VOCs治理设备的厂商。中国本土厂商已具有较高设备制造水平,对进口设备依赖度低,设备国产化水平可达到80%至90%。但由于目前市场格局较为分散,本土厂商数量多,各厂商提供的设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异,价格手段是厂商通常采用的竞争方式,市场存在低价竞争的不良局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机构主要指可研发创新VOCs处理技术的研究机构或企业内部研究院,目前VOCs治理技术手段较多,由于缺乏技术性法规指导,VOCs技术水平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一种或多种技术组合使用治理效果不佳。例如采用吸附法的设备及技术较为成熟,处理效率高且能源消耗量小,但吸附法加燃烧法混合使用技术应用不够成熟。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二、中游行业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VOCs治理中游行业主要由VOCs监测及治理设备销售企业、VOCs治理工程设计及服务方案提供商等组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中VOCs治理工程需要针对企业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不同的行业治理工程设计路线不同,同一行业中不同工序需求的工程设计路线也存在差异,甚至VOCs的浓度、排放有机物物质的不同所需的治理工程设计路线也都不一样,治理工程设计呈现出较强的定制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VOCs中游治理企业主要包括以希柯集团(CECO)、赛默飞费舍尔公司(ThermoFisherScientific)等为代表的外资龙头企业,和以聚光科技、雪迪龙、先河环保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相比于本土企业,外资企业技术水平高、工程设计规范性强、管理能力突出、行业经验丰富,在本土市场有一定渗透度,如希柯集团的合作伙伴有北京易水环境、北京爱格森科技有等本土知名企业等。与此同时,此类外资企业在工业中涂装、油气回收、废弃溶剂及废气焚烧等领域内的治理工程设计较本土企业更为领先。例如德国的杜尔集团针对涂装行业的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已经成熟,该系列技术工艺令杜尔集团在中国涂装行业中的应用处于领先位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从事VOCs治理企业超千家,其中约一半以上的企业主营除尘、脱硫、脱硝治理等大气治理或其他业务,且同时兼顾经营VOCs治理业务。随着中国政府对于VOCs治理日益重视,环保要求日趋严苛,石化、涂装、造纸等行业的VOCs排放治理标准将逐步完善,有望推动本土企业进一步发展以满足日趋增长的VOCs治理需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些国内企业通过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内外企业、成立VOCs治理业务子企业以及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等方式,开始扩大业务规模和提升竞争力。如聚光科技早在2010年便成立了杭州清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专职负责VOCs的监测与治理。公司除了推出一系列VOCs监测的相关产品,还进一步在2012年收购荷兰BohnenBeheeer公司75%股权,获得其旗下全资子公司Synspec公司国际领先的VOCs监测技术和团队。Synspec公司已研究VOCs在线监测技术和产品近20年,其产品在欧美国家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根据聚光科技收购BB公司的可行性报告,收购前Synspec公司的VOCs在线监测设备全球销量超过4,000套,全球囊括50%的市场份额,在中国销量约200套,占据中国市场90%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图表2:聚光科技旗下Synspec公司产品类型及用途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9d6a55f2-61cd-4619-b6e6-97bae126e9e8.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558.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55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整理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本土企业逐步提升工程设计实力,扩大业务范围,将减小与外资企业的技术、业务范围及管理的差距。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三、下游行业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行业下游参与主体是VOCs服务方案提供商,为石化、造纸、服装生产、化工等行业内的企业提供VOCs治理服务,服务主要包括VOCs各项工程的项目承包、经销、运营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根据生态环境部估算的数据:VOCs人为源包括移动源和固定源,固定源中又包括生活源和工业源等。工业源是VOCs的重点排放领域,其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而建筑装饰、餐饮油烟等生活源和机动车等移动源排放的VOCs所占比例仅分别为19.6%和21.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图表3:各VOCs排放源占总体排放的比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2c6ab44-b6b9-46fe-9094-064636d88be9.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657.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65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韦伯咨询整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石油、化工、涂装及印刷行业的排放量较高,对环境危害较大,属于政府重点关注的行业。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实施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工程,到2020年石化企业基本完成VOCs治理,全国VOCs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图表4:国家VOCs治理重点规划与政策内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692a33d-97c3-405a-a84c-83c4c910864f.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733.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73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资料来源:韦伯咨询整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下游VOCs治理需求的企业分布上: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约占总数的40%,涂装企业约占总数的20%,而食品加工和印刷企业约占总数的5%。因各个地区工业企业VOCs排放量存在差异,下游提供VOCs服务的企业针对各行业企业排放特点及减排要求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VOCs排放治理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石化行业的知名企业长青化工为例,由于石化炼油厂含有多种废气,如燃烧烟气、火炬废气、生产过程中设备机泵等泄露的废气,一般会为需求企业定制废气回收的技术及设备服务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图表5:石化行业VOCs排放环节及主要特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dddedf2-65ec-4e0c-a64f-1c976e674398.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821.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120913382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韦伯咨询整理 /p
  • 科学仪器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莱伯泰科 ( 688056 ) 、天瑞仪器 ( 300165 ) 、聚光科技 ( 300203 ) 、禾信仪器 ( 688622 ) 、东方中科 ( 002819 ) 、皖仪科技 ( 688600 ) 等。本文核心数据:科学仪器产业链 科学仪器行业上市公司核心业务营收入 科学仪器行业上市公司核心业务毛利率产业链剖析:下游客户主要为各大科研主体科学仪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科学仪器生产制造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行业 中游为科学仪器研发制造生产行业 下游为科学仪器需求市场,主要需求者包括各大科研主体、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实验室、学校科研实验室等。科学仪器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江苏省代表性企业分布最多从我国科学仪器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科学仪器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其次是在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江苏、北京、浙江等地代表性企业较多,同时江西、安徽、广东和重庆也拥有较多代表性企业,如凤凰光学 ( 600071 ) 、皖仪科技 ( 688600 ) 、禾信仪器 ( 688622 ) 、川仪股份 ( 603100 ) 等。科学仪器行业上市公司科学仪器业务业绩对比科学仪器行业毛利率普遍较高,大多数上市企业科学仪器业务毛利率在 40-65% 之间浮动。其中皖仪科技 ( 688600 ) 、莱伯泰科 ( 688056 ) 毛利率较高。科学仪器行业上市公司科学仪器业务规划对比根据科学仪器行业上市公司规划,上市公司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同惠电子 ( 833509.BJ ) 坤恒顺维 ( 688283.SH ) 普源精电 ( 688337.SH ) 鼎阳科技 ( 688112.SH ) 优利德 ( 688628.SH ) 等本文核心数据:电子测量仪器产业链 电子测量仪器代表性企业产销情况 电子测量仪器代表性企业业务规划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庞大,产品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广泛电子测量仪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多种先进技术的基础性行业,由于其囊括了电子测量技术、射频微波设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因此产业链相对复杂,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产业链上游方面,主要为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机电产品等。其中,电子元件和电子器件统称为电子元器件,是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产业链中游方面,主要包括电子测量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游的企业主要分为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企业和专用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下游方面,由于电子测量仪器是电子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保障,所有与电子设备有关的企业和行业几乎都需要使用电子测量仪器。目前,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物联网、5G 应用、射频前端等行业快速增长,有效推动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快速发展。电子测量仪器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分布最集中从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其次是在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区 其余地方,如陕西、安徽、福建等省份虽然有企业分布,但是数量较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 2023 年 6 月 2 日。从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广东代表性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江苏和上海。电子测量仪器产业代表性企业产销情况从当前行业内代表性上市企业的电子测量仪器产品产销量情况来看,2022 年,除皖仪科技以外,中国电子测量行业代表性企业电子测量仪器产量产销率均在 90% 以上。电子测量仪器产业代表性企业业务规划目前,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上市公司在电子测量仪器业务主要规划集中在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能及品类覆盖。
  • 2020年度LED产业链TOP50:设备的国产化力量
    近年来,随着LED产品在下游应用领域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我国LED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加。根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LED行业产值达到8968亿元,同比增长23.07%。预计2020年,中国LED行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6.53%。LED产业链分为上游芯片、中游LED封装和下游应用。随着LED下游应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更得益于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及政策的支持,我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全球LED封装生产基地”。早在我国LED封装产业发展之初,主要的封装生产设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而如今国内的LED生产设备制造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全自动固晶机、全自动焊线机、全自动封胶机等LED封装设备均实现国产,且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2020年高工LED金球奖评选活动特设了“2020年度LED产业链TOP50”奖项,该奖项是高工产业研究院LED研究所根据市场规模,品牌口碑等评选出来的年度产业50强品牌企业。斩获“2020年度LED产业链TOP50”奖项的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芯片、封装、照明、显示屏、驱动控制与电源、设备等领域。(点击查看获奖名单)其中,有5家设备类企业成功上榜,包括新益昌、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台工科技、华腾半导体等。新益昌新益昌主要从事LED、电容器、半导体、锂电池等行业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实现智能制造提供先进、稳定的装备及解决方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新益昌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效优质的配套服务能力,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优选合作伙伴。12月16日,新益昌IPO获得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此次IPO拟募资5.5亿元,用于“智能装备新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北方华创北方华创主要从事基础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电子工艺装备和电子元器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北方华创持续推进半导体装备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工作,集成电路刻蚀机、PVD、CVD、ALD、清洗机、立式炉、外延炉等设备在先进工艺验证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工艺完成验证。另外,成熟工艺设备在新工艺拓展方面继续突破,新工艺应用产品相继进入客户产线验证或量产,不断收获重复采购订单。中微半导体中微半导体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集成电路、LED芯片、MEMS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企业提供刻蚀设备、MOCVD设备及其他设备。2020年,中微半导体抓住重点客户扩产投资机会,保障产业供应链,推进订制化精细化生产经营,在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研发、市场布局等诸多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产品不断获得海内外客户的认可,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台工科技台工科技一直坚持技术领先的方针,在半导体设备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LED领域研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保产品做到与全球自动化设备发展前沿一致。截止目前,已拥有覆盖面广、服务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东莞总部、上海分部及各片区办事处,营销范围遍及整个中国;同时,与长方半导体、广州鸿利光电、深圳顺络电子、聚飞光电、国星光电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封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华腾半导体华腾半导体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中国领先LED封装设备企业,已获得国家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适应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客户需求,华腾半导体持续推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同系列SMD LED全自动测试分选机和测试编带机,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 以数字PCR技术为核心,发力分子诊断产业链上游——访永诺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赖炳权博士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数字PCR市场和数字PCR研发可谓是炙手可热。国外巨头纷纷布局这一细分,国内数字PCR厂商相继涌现,且仍不断有新玩家进入,市场非常活跃。& nbsp & nbsp /span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作为从事数字PCR研发制造的主要国内企业之一,广州永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永诺生物)的产品进展一直受到业界关注。前不久,永诺生物旗下永诺医疗投产的MicroDrop-1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正式宣告推向市场了。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10月26日,永诺生物在其经销商会上高调发布新品数字PCR仪——MicroDrop-100。那么,永诺这款产品到底做得怎么样呢?为了一探究竟,深入了解这家国产数字PCR研发厂商的实力,仪器信息网来到了广州国际生物岛,实地走访、考察了永诺生物总部,并与永诺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赖炳权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fc634fd9-0d1e-4a65-8ff9-ff34ca0a2032.jpg" title=" 1 永诺生物总部所在大楼.jpg" alt=" 1 永诺生物总部所在大楼.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永诺生物总部所在大楼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a91126f-1bc7-40ce-a6bc-607d882c0073.jpg" title=" 1 企业微信截图_15731054819249(1).png" alt=" 1 企业微信截图_15731054819249(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赖炳权 永诺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 /span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MicroDrop-100微滴式数字PCR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不同于传统PCR,数字PCR能够实现绝对定量,具有更加出色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精确性。其在基因表达、microRNA研究、基因组拷贝数鉴定、癌症标志物稀有突变检测、致病微生物鉴定、转基因成分鉴定、NGS测序文库精确定量和结果验证等诸多方面具有的广阔应用前景。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目前市售数字PCR系统主要分为两大原理线阵营——以赛默飞为代表的芯片式数字PCR和以伯乐、STILLA为代表的微滴式数字PCR。“永诺推出的MicroDrop-100数字PCR采用微滴式原理。”赖炳权介绍到,“微滴式数字PCR能在较低投入下产出大量稳定的微液滴,我认为这条原理线是数字PCR发展的大趋势”。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微滴式数字PCR主要是通过对PCR反应体系进行液相的有限稀释——将一个体系分割为数万个以上皮升级的微滴,每个微滴即一个独立的反应单元,每个反应单元所含的DNA模板分子个数符合泊松分布数学模型,最后通过测定每个反应单元的荧光信号并结合泊松分布计算出测定样本的绝对拷贝数。这与荧光定量PCR的相对定量有本质的区别。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永诺微滴式数字PCR系统分为样本制备仪和流式微滴检测仪两大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f03167e-6e12-4fee-b766-9e6604c89a58.jpg" title=" MicroDrop-1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jpg" alt=" MicroDrop-1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jpg" width=" 600" height=" 246"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MicroDrop-1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据了解,相比起同类型产品,MicroDrop-100数字PCR主要有以下显著优势: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1. 双通道荧光检测,支持EvaGreen染料及探针法,支持多重数字PC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2. 生成100,000个皮升级的微滴,适合多重数字PCR的开发;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3. 6个数量级线性范围,基因突变检测灵敏度为0.01%;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4. 全封闭防污染设计,一键式自动化操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5. 开放式平台,支持用户自行开发试剂、产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业务遍布华南10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当前数字PCR尚处于市场导入期,销量不大,中国市场的保有量大约在300-500台。按照Markets and Markets的分析预测,全球qPCR和dPCR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8.9%,到2022年市场容量将达5.31亿美元,并且预计数字PCR的增长将超过定量PCR。且以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诊断市场前景巨大,市场规模上百亿。这也是伯乐、赛默飞、罗氏、凯杰、Illumina等跨国公司争相布局的原因所在。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国内企业在这一品类的竞争并未落人后,先后有新羿、锐讯、领航等多家国内企业推出自主研发的数字PCR产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虽然数字PCR仪市场前景诱人,但作为高端的科学仪器,其研发门槛高、研发难度大,玩家众多,市场已显得十分拥挤,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绝非易事。那么,永诺生物为何如此坚定地置身其中?有什么优势? & nbs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这要从永诺生物的公司定位说起。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不同于其他数字PCR仪器研发公司,永诺生物更是一家分子诊断公司。“我2010年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和团队成立了永诺生物。公司成立之初是做临床服务,包括医学检测和IVD(体外诊断)。”赖炳权介绍道,“临床服务平台是基于高通量测序仪、荧光PCR仪、永诺生物的数字PCR平台等,我们开设了肿瘤、感染类疾病检测,其中肿瘤类检测是我们产品线最全的业务。”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永诺生物成立于2010年,旗下有三家子公司:广州库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永诺医学检验所和广东永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前两家子公司主要做科研和临床服务,后一家子公司永诺医疗负责生产数字PCR仪器设备。“数字PCR技术是分子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数字PCR仪是我们向产业链上游进军的发力点,所以 strong 永诺是一家以数字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诊断公司 /stro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我们的临床服务业务在华南地区已经达到很高的覆盖率。”赖炳权表示,经过多年的市场拓展, strong 永诺生物目前已与华南地区100余家大型的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strong ,而光是开展这一业务的人员就达100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960faca-6ccd-4dfa-b035-543b770f1389.jpg" title=" 3 永诺生物办公区一角.jpg" alt=" 3 永诺生物办公区一角.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永诺生物办公区一角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高规格实验室建设展现实力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穿上白色实验服,戴上一次性鞋套,在永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编参观了永诺常规分子实验平台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永诺常规分子实验平台各室间分工严明,包含分子克隆室、病理室、公共仪器室、试剂准备室、细胞培养室、western blot室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f54ce4d-3162-492b-b779-232d1b114b34.jpg" title=" 5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电泳室进行电泳操作.jpg" alt=" 5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电泳室进行电泳操作.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电泳室进行电泳操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bffb4fd-825f-4885-b41a-282baafd7703.jpg" title=" 6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细胞培养室进行细胞培养.jpg" alt=" 6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细胞培养室进行细胞培养.jpg" width=" 600" height=" 3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细胞培养室进行细胞培养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小编本次重点参观了永诺生物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对人员进出、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范都有严格规定。 strong 永诺生物安全实验室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医学生物信息学为核心,专注于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服务。 /strong 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按照国内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要求布局设置,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成熟的检测服务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4db6fa1-629b-4ec0-b190-45d82ef45d01.jpg" title=" 7 永诺生物安全实验室门禁标志.jpg" alt=" 7 永诺生物安全实验室门禁标志.jpg" width=" 600" height=" 3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永诺生物安全实验室门禁标志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进出入生物安全实验室需要登记,门上贴满了警示标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3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2aeba52-a61a-4c3d-8c38-a229b6ca0118.jpg" title=" 8 永诺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细节.jpg" alt=" 8 永诺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细节.jpg" width=" 600" height=" 43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永诺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细节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在走访该实验室时,小编目睹了工作人员使用MicroDrop-100数字PCR仪进行样品前处理实验操作的流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faf3256a-5b72-4090-a88c-4c5e66b0c8b4.jpg" title=" 9 利用MicroDrop-100数字PCR仪进行微滴生成操作.jpg" alt=" 9 利用MicroDrop-100数字PCR仪进行微滴生成操作.jpg" width=" 600" height=" 4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利用MicroDrop-100数字PCR仪进行微滴生成操作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全程不过2分钟,每个孔已经生成了10万滴微滴”,工作人员向小编介绍道。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还设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实验动物)中心,该中心配备IVC系统、清洁级动物房、解剖间、净化工作台、洗消间等设施,能进行6000只大、小鼠的屏障环境培养。 /strong 由于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进入需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和消毒操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554a114-8308-4bca-8534-e9f002a9f7b3.jpg" title=" 11 永诺生物SPF级实验动物中心.jpg" alt=" 11 永诺生物SPF级实验动物中心.jpg" width=" 600" height=" 42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永诺生物SPF级实验动物中心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与其他数字PCR公司不同的是,永诺生物更多的是一家分子诊断公司。其在华南地区的分子诊断业务已经打响了口碑,并建立了稳定的客户来源基础。而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其发展分子诊断业务的重要工具。在已经拥有了完善的下游业务,并有足够的营收来支撑研发时,自主研发何乐而不为?赖炳权表示, strong 其数字PCR生产车间已经能达到年产200台的规模,目前已售出10余台,且用户反馈良好。 /strong 结合小编的实地走访了解,发现这是一家稳扎稳打,用心做事的分子诊断公司。今其高调宣布发售数字PCR,我看靠谱。 /p
  • 国产科学仪器迎利好 海能技术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减税、贴息、贷款……近期,国家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科学仪器行业再迎发展机遇。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能技术”,证券代码“430476”)10月14日正式登陆北交所,成为济南市首家在北交所直接首发上市的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科学仪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能技术凭借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稳定可靠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高效及时的服务支持,以及所属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获得众多战投机构及投资者的关注。政策提振 国产科学仪器行业获发展利好海能技术成立于2006年11月,主营业务为分析仪器的制造、销售及相关软件的研发、销售,主要产品为有机元素分析仪器、样品前处理仪器、色谱光谱仪器、通用仪器及其他。业内人士介绍,科学仪器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是人们认识未知世界的工具,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获悉,近年来,国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行业产业政策,为科学仪器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2021年,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的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对部分分析仪器、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等的国产比例做出指导,支持了掌握相关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科学仪器厂商的发展;2022年9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以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总体规模为1.7万亿元,后续各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原则上不低于30%;9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包括教育、卫生健康、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10个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提供贴息,贴息后的实际贷款利率不高于0.7%。实验分析科学仪器属于国家鼓励行业,行业整体技术含量高,行业公司综合毛利率通常较高。海能技术的毛利率近三年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招股说明书介绍,报告期(2019年度—2021年度)各期,海能技术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70.43%、67.72%及66.88%。海能技术产品的性能参数与外国品牌主流产品相当,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高。该公司坚持多品牌、多品种的产业布局,旗下拥有“海能”“新仪”“悟空”“G.A.S.”四个品牌,形成了以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为主的多系列产品,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等近百款仪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量资金流入用户、设备生产商,为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不仅带动了科学仪器采购热潮,更可为国产仪器设备进入高端实验室提供重要契机。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发展需求等多重作用下,科学仪器行业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产科学仪器的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张。布局全产业链 提供可靠产品与服务海能技术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仪器,为食品、医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各行各业用户,在科学研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支持;多样化配置的产品阵列则为用户不同样品量、不同检测精度、不同测试效率的检测需求提供批次处理能力、检测精度、分析效率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支持,为客户提供完善可选的解决方案。海能技术表示,研发投入与全产业链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技术驱动、重视研发创新,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营业收入的13%,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其核心产品,筑牢了产品及技术壁垒。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海能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2615.28万元、3154.02万元和3327.42万元。业内人士介绍,科学仪器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涉及的零部件品类繁多,关键部件和上游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能力是影响产品品质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海能技术采用全产业链模式,不断提高核心零部件等非标定制件的自产化率,减少对上游供应链的依赖,提升各类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供货及时性和研发效率。其主力产品凯氏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的非标定制件自产化率为71.8%、53.5%,显著提高了其产品可靠性、供应链稳定性,同时建立成本优势。海能技术作为国产科学仪器服务商,自2013年开始打造全产业链生产运营模式,设立机加工车间、模具注塑车间、SMT车间、钣金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核心部件事业部等,是行业内首家进行“重资产”投资生产链条的企业。近几年,在变化的国际环境及供应链背景下,这一优势在供货周期、服务及时性上很快显现出来。海能技术董事长王志刚认为,只有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性,才能保证供应链安全,避免仅依靠外采进行组装的掣肘与制约,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海能技术将继续研发储备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多品种布局,改进生产工艺,完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提升产品品质。”王志刚表示,同时,公司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保持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端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端仪器设备国产化进程。
  • 基因测序产业链透析
    基因测序技术早已应用于医疗行业,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为医疗检测带来了方便和提升了准确性,其发展潜力巨大。基因测序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 现在整个行业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政府监管均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公司基因测序服务以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为主,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   今年2月CFDA与卫计委叫停基因测序业务后,3月份启动试点单位申报,各龙头公司现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非常看好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力,但短期我们认为应客观认识行业发展现状,对于有潜力的优质公司给予长期关注。   华大基因拟上市消息近期引发A股市场对基因测序行业的热情与兴趣。基因测序行业作为高端中的高端行业,市场虽然具有浓厚兴趣,但由于很强的技术知识要求使市场难以把握基因测序的实质核心与客观现状。   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市场深入浅出地、客观地阐述基因测序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我们的核心观点。笔者曾于美国从事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与医药研发,对国外基因测序行业具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调研,向大家阐述行业的客观情况。   一、基因测序行业产业链   从基因测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三个主要环节来剖析该行业,是比较清晰有效的方式。   (1)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测序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的主要公司是Illumina、Life Tech以及Roche 国内多采取与国外公司合作授权的形式,主要公司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与达安基因 从事自主研发的公司主要有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等。   (2)中游是基因测序服务,而现今国内最主要也是最成熟的基因测序服务是无创产前基因测序,美国的主要公司有Sequenom, Verinata Health,Ariosa Diagnostics 和Natera 国内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   (3)下游消费群体包括医院病人、药厂及科研机构等。   (一)上游:基因测序仪与耗材试剂   1. 基因测序仪器是基因测序的基础,而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迄今已经产生三代技术:分别是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即Sanger测序技术 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主要有Roche 的454 技术,illumina 的Solexa,HiSeq 技术和ABI 公司Solid 技术,Roche454技术已逐渐淡出,计划于2016年正式停产,现今主要以Illumina的HiSeq技术为主 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TGS(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主要以PacBio 公司的SMRT 技术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主。   2. 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2013年Illi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后是Life Tech38%,以及Roche8%。   3. 国内公司采取两条路径:   3.1 一条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生产新型测序仪)、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基于Complete Genomics的测序平台)、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3.2 另一条是自主研发的模式,如紫鑫药业(和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紫鑫药业的基因测序仪采用的焦磷酸发光测序技术,类比的是与Roche454类似的基因测序技术,在测序读长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测序通量及成本上与Illumina的技术有较大不同,中科院与紫鑫药业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最终的Beta测试版。科研机构中,中科院基因组所的于军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谢晓亮教授都是该领域中的领先研究者。   (二)中游:基因测序服务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基因测序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一定将带来从未病预防领域到基因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的突破。从现在来看,我们认为基因测序服务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   1.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目前最主要及最成熟的基因测序服务   1.1无创产前检查针对的是一些常染色体疾病,最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Edwards综合症和Patau综合症。传统的检查方法是通过孕妇B超,发现高危后,再做羊水穿刺,进行诊断,具有一定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可通过孕期检查,抽取母体外周血得到胎儿DNA,通过基因测序的方式判断胎儿是否患病,检出率可达99%以上。   1.2市场容量   我国每年有2000万怀孕母亲,现在平均每次无创产前基因测序费用约为3000元(终端价格),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检测量的提升,我们若以每次检测费用1500元计算,假设50%的渗透率,估测市场容量为2000万人*50%渗透率*1500元/次=150亿元。   而现在国内市场大小约仅为10亿元左右。在CFDA今年二月份叫停基因测序业务之前,国内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我们预计2013年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的无创体检量均为14万次左右(华大基因略高),按终端价格3000元计算,终端销售额均在4亿元左右。而其他公司如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总共加总的检测数量约为1万例左右,这其中达安基因占比较高。   今年2月由于受到CFDA叫停影响,除个别地方外,基因测序服务已基本暂停,对今年的业绩收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贝瑞和康一方面申报临床试点,另一方面通过和Illumina合作,申报基因测序设备认证,双线推进基因测序业务在国内的认证。   2.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2.1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对患者基因组测序,分析确认某致病基因是否突变,从而对该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乳腺癌患者中,25%的患者是由于HER2 基因突变造成,而另外75%的患者,是由于其它单个或多基因的突变造成的。基因泰克的靶向单抗药物赫赛汀,专门用于治疗25%的HER2基因突变的患者。这时如果这另外75%的患者用赫赛汀治疗乳腺癌将是无效的。因此对乳腺癌患者首先进行基因测序,确认是否是HER2突变,可以很好的对症下药,决定是否使用赫赛汀进行治疗。   2.2 用药敏感性   中国每年耳聋儿童中有不少是因为药物敏感导致的&ldquo 一针致聋&rdquo 。耳聋基因可通过线粒体遗传,耳聋基因阳性的儿童表面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会&ldquo 一针致聋&rdquo ,若对新生儿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测序筛查,则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3 虽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的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困难在于:(1)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刚刚开始,基因和疾病的关联关系研究仍处在比较初级阶段。以癌症为例,除去环境因素,某种癌症的发病往往不是单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调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所以首先第一点从基因到疾病的单一关联关系就很难确认。(2)现在针对某一特定基因的靶向单抗药物数量较少,处于研究发展初期。(3)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大规模应用需要基于以上两点的大数据支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3. 未病基因测序(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需要未来研究支持及大数据支撑   未病基因测序是指通过对人体进行基因测序,结合一些已知的疾病和基因之间的关联数据,&ldquo 推测&rdquo 出该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概率。基于与1.2基因测序靶向药物相同的原因,以及我们所知的疾病是外界环境和内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病基因测序(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在美国, FDA已于2013 年底叫停23andMe相关的基因测序服务,而23andMe 目前正在向FDA 申请注册健康检测类产品。   (三)终端用户   从广义的基因测序行业应用来讲,终端用户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医院、独立实验室等的临床应用。二是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   1. 临床应用   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主要就是我们以上提到的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和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其中主要以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为主。现在国内基因测序基本都是以医院外包给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独立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的模式。   基因测序服务主要分为四大步即:采取血样、基因测序、数据分析与最终反馈。这些步骤对实验室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医院自主进行此类基因测序服务的可能性较低,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外包模式(独立实验室模式)将继续保持主流模式地位。   2. 科研机构   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现在处于市场分散化加速的阶段。过去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国内主要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主要通过外送给华大基因等基因测序机构来进行。   近年来随着Illumina、Life Tech等公司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带来的变化是基因测序仪器价格逐渐下降,测序成本和操作难度逐步下降,现在很多的科研机构已经从Illumina等公司购置了自己的基因测序仪,进行自我服务,所以整个科研机构行业的基因测序处于一个分散化加速的阶段。   二、政府监管   (一)从无监管、到叫停、再到试点申报   1. 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基因测序设备基本完全进口国外设备,基因测序服务主要是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基本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家垄断。   2. 2014年2月,CFDA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通知,宣布包括产前基因测序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 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3. 2014年3月,即基因测序叫停一个月后,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已经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试点,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明确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   (二)企业申报   1. 国内领军企业的&ldquo 两手准备&rdquo   1.1 以贝瑞和康为例,目前国内企业通过CFDA认证,合法进行基因测序业务,有两种可能的路径。一是按照卫计委规定,申报临床试点,若通过审批,则可合法进行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测序等业务。二是通过和Illumina合作(产品买断贴牌模式),向CFDA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测序设备。二者如有一项通过审核,均可合法恢复基因测序业务。   1.2 与国外公司合作的&ldquo 快车道&rdquo   目前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都已经启动了报批和注册工作。他们采取的都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果进展顺利,国内这种仪器设备的正常审核时间约为1-1.5年   1.2.1 华大基因:华大基因2013年收购了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并将其测序仪更名为BGISEQ,华大基因以此平台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目前,仪器正在委托日立公司进行改进,之前的仪器只能做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不适合应用到无创产前检测领域。   1.2.2 贝瑞和康:贝瑞和康和Illumina联手生产新型测序仪,向CFDA申请注册。但是这种新型测序仪是否是Illumina最新的NextSeq未获得公开披露。   1.2.3达安基因:2012年,达安基因宣布与美国Life Technologies战略合作,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达安基因也以基于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申报注册,目前已获得国家受理号,申请工作已接近尾声。   2.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采取两条路径:   2.1 一条是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合作贴牌模式,这种模式申报的是国内产品。   2.2 另一条是通过自主申报的模式,据悉,Illumina等外资公司也有产品在中国进行直接申报,这种模式是为进口产品申报,首先该产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国国内走CFDA的进口申报程序,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三、结语   未来,基因测序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   现今,我国乃至全球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跌破1000美元,但对基因组的解读、临床大数据的积累才刚刚开始。   在我国,基因测序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主要依赖进口与合作 基因测序服务的应用还仅仅主要局限于无创产业检测业务,虽然未来有百亿的市场空间,但现今整个市场仍不到10亿元。政策叫停,各龙头公司仍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在进步、政策在探索、市场在成长,我们需要给这些从事基因测序的上市及未上市的优秀企业一些耐心和时间,长期关注,帮助成长。
  • 液体活检的监管政策、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液体活检的监管政策——“双通道”制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目前中国和美国液体活检的产品来看,液体活检总体来说还处在萌芽期,产品较少,市场尚未完全打开。主要的新产品都是在近年才公布,可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些已有获批产品的公司将有机会抢先占有市场,有利于未来的市场竞争。FDA批准有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但并不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判断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目前中国和美国的检测市场实行“双通道”的准入形式,除了FDA批准的产品,获得CLIA(国内是CFDA和卫计委)的产品一样可以进入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6ae12ad-07ef-4f6c-a658-4d672939a1f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部分用于液体活检的产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资料来源:宽华集团投研部整理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美国液体活检服务主要有两种提供形式:(1)经FDA审批的相关仪器和配套试剂盒;(2)经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认证的第三方实验室。同时,相关产品服务的宣传由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监管,在广告中不得存在错误和虚假宣传的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7ef1740-c3ad-4653-bbe9-9253d74cbb5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美国的液体活检监管体系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资料来源:银河证券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FDA以《医疗器械修正案》为依据,监管对象为临床级产品,对液体活检相关仪器和配套试剂耗材进行审批。经过批准的仪器和试剂可以作为临床级产品商业化。CMS依据《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针对第三方实验室的自建项目,监管对象为实验室消费级和科研级应用,包括实验室人员知识水平、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检查和能力验证等。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是美国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每年有近一半的临床样本在其中完成。目前美国有近80%的实验室通过了CLIA认证。获得CLIA认证说明该实验室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靠性都已得到保证,临床第三方实验室即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实验室自建项目(LDT)。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国对液体活检的监管认证体系与美国相似,CFDA的职能与FDA类似,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仪器、试剂等进行监管。卫计委与CMS的职能相似,负责发放肿瘤诊断与治疗相关技术的临床试点单位牌照。但2015年7月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卫计委决定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之前发布的数十家肿瘤基因检测试点单位将不再独享特权。卫计委简政放权后,对液体活检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管由事前准入变为事后监管,责任主体改为由医疗机构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管理。与美国监管体系相比,中国的监管体系不仅放宽了对临床试点单位的监管,并且缺少类似美国FTC的职能单位,因此国内产品存在虚假宣传的隐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6eb0863-2717-415b-9406-86bd66316759.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中国的液体活检监管体系 br/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资料来源:银河证券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液体活检的商业模式——目前多通过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提供服务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液体活检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向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医疗相关检测技术服务,随着自主研发的体外诊断试剂陆续获得CFDA认证,公司商业模式将逐步扩展为个体化医疗检测技术服务和提供检测试剂盒产品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独立或与第三方体检机构合作,面向健康体检人群,提供肿瘤早期筛查体检套餐检测服务;将医院作为客户和合作伙伴,为医院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或协助医院为病人提供癌症伴随诊疗及治疗疗效监测服务;面向科研机构或公司,提供标记物检测、基因测序、数据分析等服务。盈利手段主要以检测试剂盒的销售、提供检测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为主。成本主要在于商业推广、试剂盒的生产运输储存、服务中的各种试剂和耗材,仪器折旧以及人工成本。定价通常根据政策法规、市场情况、经营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企业的融资和营收有着不同的影响。液体活检公司目前主要集中于研发CTC和ctDNA,ctDNA公司在融资和营收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CTC公司。ctDNA厂商自2010年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37亿美元投资,而CTC厂商则仅融资2.8亿美元。在营收方面,ctDNA厂商也同样占据了显著的优势。这主要源自商业模式的差异:大多数ctDNA厂商在它们自己的CLIA实验室,利用自己开发的方法进行测试,无需FDA的核准。此外,ctDNA的另一个优势是DNA相比活体细胞更容易存储和运输。相比之下,大部分CTC厂商则开发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的仪器设备及耗材。CTC分离应用的大部分仪器仍仅用于研究阶段,因为FDA在核准它们的临床应用前,仍需要更多的证据从患者的存活率来证明CTC分析的优势。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液体活检产业链——上下游区分不明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液体活检全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仪器、检测试剂盒等耗材供应商和中下游的液体活检服务商。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区分不明显,上游的制造商往往直接将检测技术和服务提供给医院、科研机构和患者个人,用于早期筛查、指导治疗方案、治疗监测或者复发监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639f566-a9fc-4fa0-9604-5081238327a9.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液体活检全产业链 br/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资料来源:宽华集团投研部整理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产业链上游的仪器主要包括CTC分析仪、数字PCR仪、二代测序仪、外泌体捕获和分析仪等,试剂盒主要为CTC或ctDNA检测试剂盒,关键原材料是抗体和芯片。中下游的液体活检服务商主要提供ctDNA检测,较少公司提供CTC检测,很少公司提供外泌体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c097ad3-27f9-4505-af2c-abf3367e8527.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2017年液体活检市场的生态系统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资料来源:Yole development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捕获技术和癌症基因组的认知能力将联合推动液体活检行业的发展,影响对癌症基因组认知能力的因素包括癌症基因组样本量、测序技术、以及基因组数据解读能力。ctDNA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核心技术的检测方法,大致原理为针对肿瘤基因突变位点设计引物,该引物不能与正常基因互补配对,从而在PCR过程中无法扩增正常基因;第二种是以高通量测序为核心技术的检测方法,对获取的血液样本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从而获取血液中全部游离DNA的序列信息。然而,现有的ctDNA检测方法均严重依赖肿瘤基因组学知识,基于PCR的方法需要更加完备的肿瘤基因组学知识来设计癌症基因特异性引物,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更是需要充足的肿瘤基因组学知识储备以解读测序得到的信息。在肿瘤早期筛查市场,由于肿瘤早期ctDNA含量少,需要先富集目的序列再进行深度测序。对DNA进行深度测序并不存在技术难度,市面上有成熟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检测。通过ctDNA进行的癌症早期筛查瓶颈主要在于高效的靶向扩增和数据分析,其中最关键的是目的基因的靶向富集技术。血液中的CTC含量稀少,1ml血液中含有数十亿个细胞,其中仅包含1个CTC。因此,CTC检测技术中,细胞的捕获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技术瓶颈。捕获的活体CTC,可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丰富对癌症基因组的认知,以及通过药物敏感性分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试验等分析加强对肿瘤细胞在蛋白组水平和代谢组水平的认知,对癌症分型、个性化用药、治疗监测以及耐药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小结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中国和美国的液体活检市场实行“双通道”的准入形式,除了FDA批准的产品,获得CLIA(国内是CFDA和卫计委)的产品一样可以进入市场。美国和中国大部分液体活检公司都是走CLIA或卫计委认证,而非FDA或CFDA认证。液体活检“双通道”的准入形式一方面决定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向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医疗相关检测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决定产业链上下游区分不明显,上游的制造商往往直接将检测技术和服务提供给医院、科研机构和患者个人;此外,中下游液体活检服务商主要提供ctDNA检测,较少公司提供CTC检测,且ctDNA公司在融资和营收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CTC公司。 /p
  • 光智科技攻克高纯锗“卡脖子”技术,加快红外光学产业链下游产品创新
    科技兴邦,产业强国。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锗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锗是关键的战略性矿产,今年7月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从8月1日起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限制,更加凸显自主可控的金属资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光智科技作为一家覆盖从“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的光电科技企业,持续在红外和晶体材料领域进行创新,重点攻关核心材料,不仅在碲锌镉、硅酸钇镥等晶体材料的研发和制造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也是国内锗材料领导者。攻坚高纯锗材料“卡脖子”技术锗是一种灰白色类的稀散金属,通常被加工成区熔锗锭、光纤级四氯化锗、红外锗单晶、太阳能光伏用锗衬底片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红外光学、太阳能电池、航空航天测控、核物理探测、半导体、化学催化剂等多个高新技术和国防安全建设领域。这其中,高纯锗单晶材料是锗系列产品中最高端、制备技术难度最大的材料,是制造高纯锗探测器的核心材料。全球锗资源储量匮乏,我国是全球金属锗的最大生产国,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锗产量在全球占比达67.9%。尽管我国在金属锗的生产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高纯锗单晶领域,尤其是13N这种超高纯度的锗单晶,长期被欧美国家主导。在过去,欧美国家以每公斤8000-10000元的价格从我国购买区熔锗,经深加工成高纯锗单晶后以30-40倍的价格向我国出售。为打破欧美的技术垄断,红外行业生力军光智科技五年磨一剑,期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于2021年率先成功研制出13N超高纯锗单晶,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目前,光智科技拥有全自动单晶生长炉等先进的研发设备,掌握了超高纯锗单晶制备的关键技术,已经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纯锗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13N超高纯锗单晶的能力。红外镜头、热成像仪、探测器等产品接连面市作为优良的半导体和国防军工、高新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锗在红外光学、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核物理探测等行业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在红外光学领域,锗因具有红外折射率高、红外透过波段范围宽、吸收系数小、色散率低和易加工等优点,被誉为红外热成像仪的“灵魂”,利用锗单晶加工而成的锗透镜等红外光学部件广泛用于各类红外光学系统中,包括红外锗镜头、热成像仪与夜视仪、光探测器、红外探测器、激光与红外雷达等。近年来,光智科技加速从红外材料向红外产业链下游产品的创新研发,依托在红外和晶体材料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公司在高质量锗圆片、高纯锗、锗透镜、硒化锌透镜、硫化锌透镜、硫系玻璃等明星产品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陆续推出红外机芯、整机、系统等产品,拓宽红外光学下游市场范围。2023年,光智科技进一步聚焦红外系统集成应用领域产业化,加快丰富产品类别,陆续推出了辐射监测仪、Non-shutter系列无挡片红外机芯、Mickey-LR/IR系列手持单目热像仪、Lucking- LR/IR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等下游终端新品,打开公司业务增长新空间。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此外,在探测器方面,光智科技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完成非晶锗接触型的探头制备,目前在研发体积更大,性能更好的同轴型探测器,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高稳定性高纯锗能谱仪研究,突破高纯锗单晶材料和探头工程化制备关键技术,实现高纯锗核辐射探测器的批量化生产。据悉,高纯锗探测器与其他探测器相比,具有能量分辨率好、探测效率高、稳定性强等无可比拟的优点,成为核物理、粒子物理、检验检疫、生物医学及国防安全不可或缺的仪器设备,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新时代推动革新,新技术智造未来。光智科技充分把握国家战略导向与全球光电产业发展趋势,对核心技术多思考、对“卡脖子”技术多攻关,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发展新引擎,不断推进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研发,夯实创新“底座”,用技术创新推动光电行业发展。
  • 盈峰环境152.5亿元收购中联环境 打造固废全产业链
    p   7月17日晚,盈峰环境(000967)公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通过向宁波盈峰等8方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环境”)100%股权。中联环境100%股权的交易价格为152.5亿元,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盈峰环境股票交易均价7.64元/股,以此计算,本次发行股份数量约为20.03亿股。 /p p   根据交易预案,中联环境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测数分别为10亿元、12.5亿元、15亿元。宁波盈峰等8方股东承诺,若本次交易在2018年完成,则中联环境在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合并报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7.22亿元。 /p p    strong 并购标的中联环境是国内最大的环卫装备制造商 /strong /p p   根据关联交易报告书,中联环境是一家集环卫装备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提供环卫运营服务的环卫一体化服务提供商,是国内专业化环卫装备的龙头企业和环卫运营服务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p p   中联环境依托其优良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成熟的环卫装备生产制造能力,提供“环卫装备+环卫服务”的环卫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环卫装备包括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运装备、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环卫装备三大类的多系列成套环卫装备产品;环卫服务则系为客户提供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城乡垃圾清运、道路清扫保洁。此外,中联环境针对部分客户需求,提供部分环境装备等产品。 /p p   新时代证券的分析认为,中联环境构建了全国最完善的环卫机械产品线,为客户提供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下水道市政养护、除冰雪等成套设备解决方案,主导和参与了行业80%以上技术标准的 制定,产品行业市场占有率连续15年排名全国第一,核心产品达65%以上。2015年并购意大利LADURNER(纳都勒)公司,结合国内外技术与项目优势,环境装备研制与治理工艺技术提升至国内一流水平。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有近80个全环境治理运营服务项目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与近30个区县政府就采取PPP模式推进县域全环境治理运营达成合作协议。 /p p    strong 整合中联环境将强化盈峰环境固废全产业链业务 /strong /p p   盈峰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并购中联环境,将打造固废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环保战略布局盈峰环境主要业务涵盖环境监测、环境综合治理、高端装备制造等业务,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综合服务”的战略布局。 /p p   目前,盈峰环境在环境监测、大气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等环保领域进行了战略布局,可为客户提供从项目投资、工程设计与咨询、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p p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交易,盈峰环境将强化固废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将中联环境的环卫装备业务、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与盈峰环境的垃圾处置业务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串联,打造“固废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智慧环卫”业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盈峰环境在固废全产业链的平台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盈峰环境和中联环境将通过产业优势的充分互补以及商业模式的相互融合,谋求在商业和客户领域的价值最大化,增强盈峰环境与中联环境环卫设备业务板块和环卫服务业务板块的协同交互,拓展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智慧环卫”战略发展版图。 /p p    strong 并购中联环境将助力盈峰环境打造环卫服务大平台 /strong /p p   盈峰环境上述负责人表示,中联环境与公司可形成较强的业务协同布局。在产业链定位及提供产品服务方面,中联环境主要聚焦于环卫装备业务和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领域,而盈峰环境专注于垃圾处置领域;在经营模式方面,中联环境的环卫装备业务主要以政府采购和环卫服务商采购为主,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则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获取政府项目,盈峰环境主要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获取项目;在客户类型方面,中联环境的下游客户主要为政府环卫部门以及民营环卫服务企业,盈峰环境的客户主要为政府环保部门以及住建主管部门等。 /p p   该负责人指出,本次交易完成后,盈峰环境和中联环境的主营业务将起到协同效应,使盈峰环境现有的垃圾处置业务向上游环卫装备领域和环卫一体化服务领域延伸的同时,实现双方在业务布局、项目经验、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交互补充。一方面,盈峰环境将强化固废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将中联环境与盈峰环境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串联,实现“环卫装备-环卫服务-垃圾焚烧”固废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另一方面,盈峰环境拥有资金和高端环保人才的支撑,可以为中联环境进一步拓展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提供成熟的项目运营团队和商业运作模式支撑。 /p p   同时,“双方的整合将发挥营销资源协同效应,实现盈利能力叠加得益于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盈峰环境子公司宇星科技形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的销售网络;盈峰环境子公司绿色东方目前已中标、签订9个垃圾处理焚烧发电BOT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广东、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而中联环境在环卫产业耕织多年,现已在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布局营销网点,形成了成熟的营销网络、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能力。宇星科技、绿色东方、中联环境的主要客户类型多为政府环保部门、环卫部门、住建部门等,客户资源上具有较强的联动协同效应通过本次交易,将中联环境优良的环卫装备研发能力和环卫服务能力与盈峰环境垃圾终端处置项目进行嫁接,将盈峰环境垃圾处置业务实力与中联环境提供的“环卫装备+环卫服务”等全固废产业链整体方案解决能力相融合。 /p p   此外,“盈峰环境和中联环境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整合与协同,推动盈峰环境构建由环卫装备、环卫运营服务再到垃圾焚烧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技术上的共享与互补,提升盈峰环境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提供一整套固废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实力。”该负责人表示。 /p p br/ /p
  • 2019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全景:上游寡头垄断,终端尚待推广
    p   近年来,基因测序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的进入。目前,在行业上游仪器设备环节,国外企业竞争优势显著,而在国内的基因测序与应用终端领域华大基竞争力强劲。但是,基因测序技术在终端应用领域还未实现完全推广,未来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全景图: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但尚未完全推广 /span /strong /p p   从基因测序产业全景图来看,基因测序产业链主要包包括了上游仪器、中游服务提供商以及下游终端应用三个环节,产业链看似简单,但是其下游终端应用涉及领域覆盖面非常广,既包括医疗领域的人体基因组、人体微生物基因组以及基础研究领域,还包括非医疗领域的环境治理、石油存储探测、农牧业配种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11b3f5e6-0268-4ba4-bb30-f1f3f6fcc3d5.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但是,目前基因测序在终端用户的应用还未完全推广开,这主要是受到了技术发展进程和成熟度的限制。从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问世以来,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四代基因测序方法,但第三代和第四代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完全投入到商用当中。而2005年以来,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并且由于其拥有高通量、低成本、测序时间短等诸多优势,至今第二代测序(NGS)在全球测序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c3203d1b-7efd-469e-9e16-f5b712d82388.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50" height=" 261"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50px height: 261px " / /p p   体来看,二代技术比一代技术成本明显下降,对个人基因组测序时间从3年降为1周以内,大幅降低了测序时间。三/四代技术对比二代技术读长增加,同时测序流程得到简化,减少错误引入与测序时间,应用领域明显扩大,可测RNA的序列、甲基化的DNA序列等 对ctDNA测序、单细胞测序等也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全基因组测序是必然趋势,RNA序列、甲基化的DNA序列等测序新需求将得到满足,第三代、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将逐渐崛起,基因测序产品的应用领域也将得到全面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86b04d48-bae1-42ed-96e4-e33afc57bf67.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600" height=" 6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6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市场规模:潜在市场空间巨大,2020年中国市场将接近百亿 /span /strong /p p   技术进步扩大产品应用领域的同时,也必将促使基因测序成本下降,逐渐打破价格对临床应用的限制,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根据NIH统计,2001-2015年期间,全基因组与单基因的测序成本急速下滑。例如,第一代测序仪基因组测序成本约1000万美元,2013年Illumina推出HiSeqX Ten后,基因组测序成本下降到1000美元以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9947374e-6151-46c6-8d55-9047134ff02c.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基因测序商用成本的下降,直接推动了技术的市场应用。近几年,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从全球范围来看,2010-2017年,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张,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2.79%。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仍继续保持增长,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在117亿美元左右。此外,尽管目前基因测序在终端应用领域还未得到普及,但是预计未来人体基因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基础研究和非医疗领域也将达到百亿级别,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30c5eb91-60dd-470f-a79a-4c28494e2ae6.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而从国内市场来看,近年来,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累计对外披露拥有Illumina HiSeq X Ten(目前最高的测序通量和最低测序成本的测序平台)的企业(或机构)有10个,共计11套测序平台,每套每年大概能完成1.8万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而设备的引进和商用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总体来看,2007-2017年,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整体水平,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7.5% 2017年市场规模突破了70亿元,同比增速随有所下滑,但依然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保守估计2018年国内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80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b2fab943-95bc-4535-8349-c426c3d17b6e.jpg" title=" 6.jpg" alt=" 6.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而根据《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要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即构建大规模中国人群遗传队列图谱。根据华大基因的测算,一个人一生健康相关的数据整合起来大约10TB,则一百万人的数据约为10EB,其中约1%为可有效解读的基因数据,测序费用为0.014美元/兆(汇率为1美元=6.7元人民币),保守测算到2020年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8亿元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内基因测序市场需求稳步释放,市场规模保持良好增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2d98041a-6ae1-461b-9ba8-a5cf9728be1b.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投资现状:政策助力基因测序发展,行业投资热情高涨 /span /strong /p p   事实上,国家除了提出相关的发展规划以外,还颁布了多项规定与政策,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在2007年,国家重点引导无创产检进入临床应用,拉开了基因测序市场高速增长的序幕 2015年1月,卫计委正式批准109家机构开展NIPT高通量测序临床试点,推进无创产检不断走向成熟 而在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明确国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加速进院,将进一步推动了基因测序行业规范和快速地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1395b806-13a5-4e57-992c-a2f679aa6311.jpg" title=" 8.jpg" alt=" 8.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毋庸置疑,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加之政策的助力,必然会吸引大量资本的涌入。从行业投资现状来看,2017-2018年11月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主要投融资事件共21起 其中,贝瑞基因获得的融资额度更是高达2.7亿元。由此可见,目前基因测序行业正处于风口之上,投资热情高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0557b53d-384e-4a95-ba71-f49cb642aa87.jpg" title=" 9.jpg" alt=" 9.jpg" width=" 600" height=" 6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6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竞争格局:上游市场国外企业寡头竞争,华大基因在国内市场优势显著 /span /strong /p p   当然,资本的进入必将推动行业的竞争。目前,尽管基因测序行业的竞争者众多(尤其是在中游的服务提供商环节),但是实力真正强大的竞争者数量并不多。如全景图(图表1)所示,在基因测序行业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以及具体的细分领域主要竞争者数量不多,且存在一定差异。 /p p    strong 上游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政策引导国产测序仪进口替代 /strong /p p   在上游设备、试剂、耗材等供应环节,呈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目前,二代测序仪仍然占据市场主流,而在2017年之后,借助于HiSeq系列测序仪升级和推广,Illumina不断蚕食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逐渐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2018年,Illumina的市场份额已增长至84%,稳居第一;LifeTech和罗氏的市场份额也在5%以上,相对较大;此外,454生命科学、太平洋生物科学等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2f8fdcd7-9abc-4b03-8a80-899460e607c6.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 /p p   而从国内来看,据统计,目前中国仅有11家企业参与测序设备制造,仅有25家企业涉足耗材及试剂,其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有华大基因、紫鑫药业和达安基因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国内企业在基因测序上游环节的竞争力整体较弱,但是国家政策引导将有助于国产基因测序仪的进口替代。例如,在2018年4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该文件以解决首台“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难采购的问题,提高医院对国产仪器质量的信心,逐步形成国产替代进口的良性循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41df3c99-8fa2-49af-8a64-833f27231d37.jpg" title=" 11.png" alt=" 11.png" / /p p    strong 中游竞争者激烈,本土企业占领当地市场 /strong /p p   与由跨国厂商垄断的产业链上游相比,基因检测产业链中游整体竞争更为激烈。以中国的基因测序服务市场为例,近年来,我国大大小小的测序服务机构层出不穷,呈野蛮增长之势,目前已有200余家机构从事基因测序服务相关业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武汉、苏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竞争十分激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8e2b40a9-caac-4c96-b761-1eadf9b9a040.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基因测序服务区域市场一般被本土的基因测序服务公司所占领。具体来看,在基因测序服务方面,美国的主要基因测序服务公司有Sequenom、Verinata Health、Ariosa Diagnostics和Natera等 国内市场基因测序服务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基因所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而在生物信息分析方面,国外领先公司有CLOBio、NEXTBIO、Biomatter等专业的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公司,以及包括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在内的数据分析公司 国内市场则以华大基因和荣之联为主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7c0e1b9e-ac48-4b13-8a8e-f75c52d6e389.jpg" title=" 13.png" alt=" 13.png" / /p p    strong 下游竞争仍处起步阶段,华大基因优势显著 /strong /p p   目前,对于基因测序下游应用终端领域而言,基因测序技术还未得到全面推广,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同测序服务环节一样,国内市场华大基因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达安基因、博奥生物等竞争力也相对突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d14b396f-9838-4244-88fc-74674f73aa6d.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width=" 600" height=" 346"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46px "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发展趋势:基因检测液体活检技术优势明显,肿瘤液体活检或将成为基因测序主要应用方向 /strong /span /p p   由前所述,目前基因测序主要应用在医疗领域,而基因检测在液体活检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促使肿瘤液体活检成为基因测序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具体来看,对比传统的肿瘤诊断方式,肿瘤液体活检具有可在早期发现肿瘤、准确度高的优势,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保守估计肿瘤液体活检的渗透率为1-2%,那么肿瘤液体活检市场空间至少可以达到750亿元。 /p p   而 strong 液体活检(CTC/ctDNA技术) /strong 同比其他基因检测技术有着明显优势,其采用非侵入式血液测试,能监测肿瘤或转移灶释放到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碎片,除在肿瘤早期检测上有着较大应用前景外,还可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提供个性化、高效的诊疗方案。由此可见,通过基因测序液体活检实现肿瘤早期精确诊断并提供高效治疗方案,有望大幅提高肿瘤患者存活率,未来肿瘤液体活检将成为基因测序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拉动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981adbf7-caaf-44e9-ac06-b37f63abf876.jpg" title=" 15.jpg" alt=" 15.jpg" width=" 600" height=" 388"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88px " / /p p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span /p
  • 湘仪离心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致力成为世界离心机生产基地
    仪器信息网讯 离心机是实验室最常用的设备之一,也是实验室仪器设备市场最大的细分品类。提到离心机品牌,湖南湘仪绝对在一众国产品牌中独占鳌头。疫情期间,湘仪离心机销量激增50%。近日,仪器信息网视频采访了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湘仪、湘仪离心机)营销总监卢懿红女士,请她详细介绍了湖南湘仪今年业务表现以及未来市场战略规划。以下是视频采访详情:  扎实起步、平稳发展 专注离心机生产五十年  湖南湘仪是一家专业生产、制造离心机及实验室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离心机生产已有五十多年,我国第一台超高速冷冻离心机(55000 r/min)和第一台高速冷冻离心机(20000 r/min)都诞生于湘仪。  “如果按国有企业厂来算的话湘仪已经专业生产离心机达50年了。建厂之初国家交给湘仪离心机的任务就是自主研发国产高速离心机。”  从采访中了解到,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湖南湘仪就先后与日本托弥(TOMY)公司,美国贝克曼(BECKMAN)公司展开技术合作,技术交流奠定了湘仪离心机产品扎实的技术底蕴。1993年,公司总经理武育荣被公派到贝克曼美国总部工厂学习,回国后武育荣直接参与并指导离心机研发,此后湘仪离心机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这进一步奠定了湖南湘仪在国产离心机市场的重要地位。    湘仪CLT55离心机  在谈到湖南湘仪的关键发展节点时,卢懿红表示:“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由于疫情检测对离心机的需要,湘仪中标256台冷冻离心机,960台低速离心机,创造了国内同行企业中标金额和数量之最。2016年国家宇航员中心与湘仪合作研发太空离心机,该离心机经过各项测试并于2019年正式交付使用。”  针对疫情推出医用小型冷冻离心机近几年湘仪离心机销量以15%的增速逐年递增。今年的新冠疫情使国内外离心机需求量上升,湘仪离心机前三季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50%!  针对新冠疫情,湘仪今年推出适用于移动检测站使用的超小型冷冻离心机HT150R和生物安全离心机系列(CL5S、CL4S、CLT40)能够在离心过程中消除气溶胶污染,有效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还有最新推出的全自动离心单元,高效安全的离心过程,一小时可离心480根采血管,无需人体接触,大大提升了大型检验中心的工作效率。    湘仪HT150R小型冷冻离心机  打造上下游产业链 成为世界离心机生产基地  虽然当下国内离心机市场仍以进口为主,但是通过技术上不断精进迭代,国产离心机产品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正在缩小。为了更好的提升核心竞争力,湘仪积极地打造上下游产业链,现已成立电机厂、离心瓶厂、软件开发厂等离心机核心配件生产厂。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沈阳各大城市成立了4S中心,以更快、更好的服务客户。卢懿红很自豪的介绍道:“我们更加有信心去与进口品牌竞争,且竞争的是性能而不是价格。”  在谈到未来离心机市场的发展潜力、趋势以及湘仪的战略规划时,卢懿红列出了三大战略发展方向:  首先是研发更高性能的高端离心机。离心机最重要的参数当属离心力,一直以来离心机在人类顶尖的科学研究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卢懿红表示造出更高转速,更大离心力的离心机是湘仪研发中心的重点研发方向。  其次是离心机应用领域的扩展。作为实验室通用设备,离心机还可以被用到如自体美容、牙科、分子料理等更多应用领域。未来离心机可能会进入普通民众的家里,这就对离心机操作简便性、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适用于普通民众。  此外离心机及其配套全自动化设备也是湘仪致力研发的方向。目前湘仪已经研发出了全自动离心单元,并且已经和相关设备厂商开展深度合作,未来湘仪将打造一种以离心机为主体的高效自动化前处理系统。  “现在公司的梦想是专心、专业做好离心机,使湘仪成为世界离心机生产基地。”  更多信息请观看采访视频
  • 盘点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
    半导体是许多工业整机设备的核心,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核心领域。半导体主要由四个组成部分组成:集成电路(约占81%),光电器件(约占10%),分立器件(约占6%),传感器(约占3%),因此通常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价。集成电路按照产品种类又主要分为四大类:微处理器(约占18%),存储器(约占23%),逻辑器件(约占27%),模拟器件(约占13%)。半导体产业链分上中下三层:上游是基础支撑产业链,包括了材料、耗材、设备、辅助制造、EDA等,中游是核心制造产业链,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制造公司和封装测试公司,下游是终端应用产业链。据中国半导体行业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半导体产业链面对复杂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整合资源、加强行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自发或政府组织建立了众多的半导体行业的社会组织(协会、学会、联盟、标准委员会等)。通过各种行业组织,成员之间可以更容易整合资源并加群交流,提高了行业整合效率,也有利于产业进步升级。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对半导体产业链上的社会组织进行整理盘点,涉及半导体材料、设备、光刻工艺、封测、光电子器件、分立元器件等。(信息搜集自网络,仅供参考)从组织形式分类来看,本次盘点涉及的社会组织主要分为四类,包括行业协会、行业学会、产业联盟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而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学会是指各行业为研究某一行业及学科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学术组织,包括各行业的各类学会。产业联盟是指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各有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等成员单位之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依法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建立的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机构。由生产、科研、教学、检验、用户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标准、审定标准。组织形式名称行业协会SEMI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气生产与利用百人会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光电器件分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发光二极管显示应用分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行业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光刻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学术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学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技术分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光电子集成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真空学会显示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制造及装备分会产业联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中国OLED产业联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半导体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中)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EMISEMI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 是全球性的产业协会,致力于促进微电子、平面显示器及太阳能光电等产业供应链的整体发展。会员涵括上述产业供应链中的制造、设备、材料与服务公司,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核心驱动力。自1970年至今,SEMI不断致力于协助会员公司快速取得市场信息、提高获利率、创造新市场、克服技术挑战。SEMI投入世界各大主要科技领域,在全球有14个办公室, 包括中国台湾(新竹)、中国大陆(上海、北京)、 日本(东京) 、韩国(首尔) 、新加坡、印度(邦加罗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法国(格勒诺布尔) 、俄国(莫斯科), 和美国(圣荷西、奥斯汀、华盛顿)。其主要活动包含举办会议与展览、推动国际标准、公共政策、市场研究以及倡导产业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等议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于1990年11月17日,是由全国半导体界从事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设计、科研、开发、经营、应用、教学的单位、专家及其它相关的支撑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下设有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半导体封装、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支撑业和MEMS分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CEPEA)成立于1987年7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党建领导机关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是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的研究、开发、生产的行业,到2019年12月25日止,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共有183家会员单位(协会目前不设个人会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2015年9月9日,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第三代半导体相关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自愿发起筹建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宽禁带半导体已成为全球高技术领域竞争战略制高点之一,近年来,我国该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但还缺少一个全国性的宽禁带半导体学会组织。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加强交流与协同创新,作为全国MOCVD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经研究批准,决定依托广东省科学院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筹备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基金委以及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本专业委员会顾问由16位院士及康义理事长组成,专业委员会委员为64位,基本覆盖了我国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主要企业的专业带头人。
  • 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观察丨让“中国芯”更强劲澎湃
    7月11日,在位于洛阳高新区的洛阳单晶硅集团控股子公司麦斯克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斯克电子)超净车间里,单晶硅棒经过切割、倒角、化学清洗以及抛光,一片片光滑如镜的银灰色硅抛光片被送到自动化设备上接受质量检测。“今年上半年,我们克服不利因素,全力以赴拼经济,企业运行平稳有序。”洛阳单晶硅集团总经理兼麦斯克电子董事长史建强告诉记者,“我们的8英寸硅抛光片不仅替代进口,还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作为中部地区首家具备规模化生产IC级8英寸硅抛光片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麦斯克电子已具备100万片年产能,产品销往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硅抛光片是芯片等产品的上游原材料,然而,在大直径半导体硅片领域,我国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依旧较高。“尺寸越大,可制造的芯片数量就越多,相应成本就越低。”史建强介绍,麦斯克电子的拳头产品为4至8英寸硅抛光片,尽管每次迭代产品只有2英寸的差别,但是每次提升工艺控制的难度都成倍地增加,在研发和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领跑的背后是科研的强力支撑。麦斯克电子是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建有企业技术中心、大尺寸硅抛光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先进硅基低阻值电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研发平台,致力于半导体硅片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半导体硅材料产业自主水平的提升。麦斯克电子“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硅基底材料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理试点示范”名单。通过持续探索大规模集成电路硅抛光片智能化制造的新路径,麦斯克电子以数字化助力“中国芯”加速崛起。目前,麦斯克电子与国内知名设备厂商联合,在国内首创完成了半导体硅片用金刚线设备和切割工艺的开发。麦斯克电子还与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设备与原材料国产化进程;在原材料方面,与省内多家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我们正在积极向半导体硅片领域进行纵深布局,将充分利用技术积淀优势,整合和优化现有产业链,提升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为河南省加速抢滩半导体产业、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作出国资国企贡献。”史建强表示。
  •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关于新材料产业的5年规划中,为目前尚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的我国新材料产业指明6大发展重点,并提出核心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问题,引导产业链紧密发展。 “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认为,面对新材料产业这样一个尚处培育期的新产业,目前核心就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困扰,防止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   为此,日前国务院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特别提出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建立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助力企业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规划》中所提出的2万亿产值,高云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他告诉记者,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原材料司在经过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后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目标的达成应是“水到渠成”。   基础研究难出“实验室”   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初,关于其发展规划的讨论就不绝于耳,您认为此次《规划》出台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高云虎: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材料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提出了任务和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与《决定》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的目标、重点及措施,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规划》进行了编制。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新材料的5年规划,其编制过程历时2年多。为了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规划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规划》编制过程中,起草小组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3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部门、协会、企业)意见,并注重了《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衔接,以及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可以说,最终形成的《规划》凝聚了社会各方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还不太为公众所熟知的产业,目前我国新材料发展情况如何?   高云虎:我国新材料经过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成绩方面看,一是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各环节发展趋势良好,新材料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二是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三是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从问题方面看,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2010年,我们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做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这130多种材料,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材料整体保障能力不足,使得国内企业在生产工艺开发、材料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等也严重缺失,阻碍了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   二是产学研用相互脱节。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还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新材料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开发新材料的困难较大。由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缓慢,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脱节,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多先进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是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统计、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材料开发往往是被动地应对重大工程提出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产品周期短,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蕴含着巨大风险,财税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财税扶持政策我们曾做过专题研究,初步统计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的各项政策。结果显示,除新材料以外的其他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财政专项合计超过40个,而新材料产业却仅有863、973等一些普通支持政策,差距十分明显。   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产业总值达到2万亿,年均增长率超过25%的目标,请问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哪些考虑?《规划》对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高云虎: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经过我们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总规模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核心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问题。一是要夯实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着力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材料组分研究、质量指标、服役性能等基础数据,为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保障。二是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一直困扰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您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高云虎: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以碳纤维为例,尽管国内目前已涌现出大大小小几十家碳纤维企业,但真正实现低成本、稳定产业化生产的寥寥无几。主要问题就是关键装备没有自主化、国产化,如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等核心装备方面,国内差距还相当大。装备依赖进口,也制约了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引进装备的改进与再创新工作也相对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部分企业发展目标短视,单纯依靠引进技术、采购装备、模仿产品,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不重视,忽略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国家对新材料的专用技术装备的关注度也不够,缺乏专项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开发的风险较大,动力也受影响。   对此,我们根据各领域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一批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的技术和装备,归纳在《规划》的发展重点和《产品目录》中。当然,新材料产品众多,需要解决的技术装备问题也很多,《规划》提出的只是一部分。“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要高度重视技术装备问题,在国家有关新材料产业扶持政策中,也将加大对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争取有所突破。   协调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您如何看待此次《规划》中提出的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未来我国会不会在这些领域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迹象?如何避免?   高云虎:《规划》提出了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6大领域的发展重点,并将6大领域进一步细分为20个重点发展方向,稀土功能材料是其中之一。《规划》从这些发展重点的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等关键环节入手,逐一明确了发展途径、发展目标、主要产品、关键应用等,旨在进一步为政策导向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简单地说,《规划》提出的包括稀土功能材料在内的发展重点,在“十二五”期间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作为“工业维生素”,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也是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加之我国稀土资源优势相对突出,已有产业基础良好,稀土功能材料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关于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也并不是不存在。从历史经验来看,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国家在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决策的同时,已陆续通过国务院的决定、相关行业规划以及财税政策等对产业发展加强引导,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措施,目的就是尽可能使这些新兴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因此我认为,如果国家规划能够切实得到贯彻,相关政策能够落实,产业发展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在各地纷纷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成长前景颇好的新材料产业更是成为地方发展重点。在您看来,应如何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   高云虎:自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地在国家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已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   合理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一方面要按照《规划》,落实新材料产业布局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在落实国家规划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尤其是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广的产品,不能盲目上马。   目前国际上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与之相比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   高云虎:简单来说,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科技至高点竞争,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出台了专项政策予以扶持。如,2011年,美国就启动了“材料基因组计划”,希望以此缩短新材料开发应用时间。   二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例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石墨烯的发现者,这种材料从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仅6年时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三是跨国公司在新材料产业高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后发国家造成较大压力。   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前面我也曾介绍过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上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新材料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会同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
  • 金域检验:“检验+”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p   金域检验总部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创始人、董事长梁耀铭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吃螃蟹的人。26日,梁耀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回忆:“最初我是通过帮助医生做检验,从而来帮助病人。当时还是90年代,国内都不知道有第三方医学检验这个行业,慢慢国内这个市场才做起来,逐渐体系化、跟国际接轨。” /p p   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从事医学检测的医疗机构。这一业态在欧美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则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独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出现。 /p p   但国内发展势头很猛。数据显示,2001年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仅2家,到2016年增加至468家。 /p p   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家于世辉向记者表示:“现在行业内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排名前三的企业占据60%的市场份额,不过国内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仅占整个医检市场的4%,相比较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p p   成立于2003年的金域检验,开创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先河,也一路保持龙头地位。 /p p   资料显示,金域检验主要开展医学检验、临床试验、食品卫生检验、司法鉴定等业务,为21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服务,年检测标本量超过4000万例。 /p p   目前其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设立了34家医学检验实验室,通过总部级实验室、省级区域中心实验室、省级实验室以及地市级实验室四级网点,将上门服务延伸至乡镇和社区一级。 /p p   近两年,金域检验提出全面升级打造“检验+”发展战略,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在医学检验服务、IVD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大样本等方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p p   记者走访了解到,金域检验全职的病理医师已超过400名,其广州实验室在普检项目上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每一个样本皆配备可追溯标码。另外临床基因组检测中心、质谱实验室等则配备进口设备,包括50多台质谱仪和40多台测序仪。 /p p   根据规划,“检验+”平台将打破行业边界实现跨界整合,除了医学检验,该平台还囊括孵化器、产业基金、体外诊断产品、B2C、大数据等业务。 /p p   梁耀铭向记者透露:“我们要做体外诊断产业创新中心,下半年还有项目会继续落地,希望以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的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另外就是精准检测,做符合中国人的体外诊断产品,让受众在检测的基础上选择疫苗、治疗等。” /p p   具体来看,金域检验正搭建三大平台:广州(国际)医学检验平台——今年金域检验将完成全国省级市场全覆盖,同时拓展国际市场,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体外诊断产品创新平台——开展体外诊断产业基金运作,同时GMP厂房已经落成,将引进一批初创项目或团队 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创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精准医疗检验检测大数据研究院。 /p p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艾迪康、迪安诊断在内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企业也在加速跑马圈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p p   而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对于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 /p p   同时,该文件提出“鼓励医学检验实验室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 /p p   欲了解更多,点击进入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woyaoce.cn/member/T100879/"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广州金域检验中心 & gt & gt /strong /span /a /p
  • 水质监测设备反弹明显 产业链全面开启“品牌时代”
    p   目前,水质监测行业由快速回暖步入稳定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成为在线监测系统的支柱,以及多元化品类快速发展,水质监测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需求侧的消费体验持续提升。总的来说,水质监测的发展方式正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在品牌塑造、模式创新、技术应用等环节全方位改进。 /p p   水质监测设备反弹明显 产业链全面开启“品牌时代” /p p   随着水环境治理稳中向好,水质监测行业也由快速回暖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水质监测也在进入变革期,预计2018年水质监测产业链全年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 /p p   业界人士指出,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水质监测品牌的引领作用会进一步加强,整体上会朝着产值超1000亿元的目标中高速推进。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水质监测行业的应用逐步深入,监测设备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在线监测系统成为需求侧实验室设备和便携式以外的第三种常规监测模式。这表明,水质监测行业在稳定发展中进入了一个小高潮。 /p p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其与水质监测企业不断融合,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将越来越成为水质监测行业的明显特征。有些监测设备企业开始大力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转变,业务也开始触及除装备制造外的项目运维、工程建设、整站式服务品牌全覆盖的经营模式,不仅为水质监测行业带来了更大商机,也为需求侧带来了不同的消费体验。 /p p   诚如水质监测在品类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单品设备爆发式增长,品牌化竞争加剧成为水质监测赛道上的新常态。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大而全”和“小而精”的水质监测设备,往往后者更容易获得业界青睐。从供应端来看,水质监测有去规模化、微利润的优势,具备规范化、零售化基因,也意味更容易规模化占领市场。 /p p   得益于需求侧发力和监测技术提升,水质监测在线系统呈现爆发式增长,越来越成为上游企业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整个水质监测设备销售格局开始蔓延至一个全时代的场景趋势,随着行业需求侧消费日趋个性化、多层次和多样化,除了传统监测设备如水质采样器、COD测定仪、水质重金属检测仪外,智能型数据采集传输仪、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新一代品牌制造业越来越活跃。 /p p   可以说,目前水质监测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经营多元化,模式多元化的阶段。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和营销转化率,水质监测监测企业已开始呈现出“全能”属性,即装备制造+项目管理+解决方案多核驱动,通过新技术、新工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作为一种多元的监测业态,综合服务运营商并非是对传统领域的替代,而是对水质监测领域的一次巨大变革,可以给传统平台型企业提供数据、带来契机、降低成本,加速传统水质监测行业转型升级。 /p p   而水质监测企业要提升品牌内核,必须做好服务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组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提升企业渗透率,通过多元化服务深度挖掘用户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品牌服务的新一轮增长。总的来说,水质监测行业发展的方式正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企业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转变,逐步在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模式创新、技术应用等环节全方位改进。 /p p   尽管目前水质监测及其综合服务模式仍待完善,但随着技术进步,水质监测设备还有望进一步拓展实际应用范围。未来水质监测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水质监测设备将会成为众多企业重点争夺的领域,新技术将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p
  • 红外热像企业【国科天成】将登陆创业板: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46.31%,向红外产业链上游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红外热像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光学系统、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有望在未来实现自主发展,并实现探测器、镜头等核心器件的全面国产化替代。作为红外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近日,国科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科天成”)IPO注册生效,即将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凭借着突出的研发实力、以及长期深耕光电市场形成的优势,国科天成在行业内占据了领先的地位。如今,登陆资本市场的国科天成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未来发展可期。业绩稳定增长据悉,国科天成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主要从事红外热成像等光电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除光电业务外,公司还开展了遥感数据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和卫星导航接收机研制等其他业务作为补充。报告期内,公司红外产品以制冷型为主,同时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红外技术发展趋势,在发展初期即选择了以选用锑化物探测器为主的产品路径,并逐步由选用进口InSb探测器转型为选用国产InSb探测器,进而于2023年自主研制出了下一代锑化物探测器即T2SL探测器。国内多数竞争对手的制冷红外产品主要选用MCT探测器,而InSb探测器相较于MCT探测器具有盲元率低、稳定性高等特点,因此公司在国内制冷红外市场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光电业务下游客户以军工配套企业、民用整机或系统制造商为主,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且客户对公司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服务要求较高。随着下游市场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公司与中电科集团、中建材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四川九洲集团、中科院等大型军工集团及科研院所的下属单位和相关领域的军工配套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并拓展了部分民用领域光电整机或系统集成业务的优质客户。财务数据方面,近几年来,公司的业绩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2021年—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773.73万元、52,955.53万元和70,158.45万元,复合增长率达 46.3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461.80 万元、9,749.52万元和 12,679.50万元,复合增长率达30.36%。2024年1-6月,实现营业总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38.8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 5,452.23万元,同比增长35.55%。保持增长趋势,主要系行业需求持续增长,新老客户扩大采购所致。此外,2022年和2023年,公司光电业务收入分别为42,543.06万元、61,028.3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5.60%、87.46%。随着公司收入的逐年增长,在国内制冷红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持续提升。研发实力超群国科天成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通过众多高端优质客户认证,离不开公司多年对技术和研发的孜孜追求。近年来,公司在管理层带领下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且持续保持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公司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工作,并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晋升制度稳定团队,增强公司技术人员储备,为公司持续创新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共有核心技术人员3人,研发人员46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为25.14%。研发投入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2,064.73万元、2,911.10万元和4,972.58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的复合增长率为55.19%;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30%、5.50%、7.09%,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在科技创新方面,公司持续引入高端技术人才并加大研发投入,依托自身在机芯设计和图像处理算法领域的技术优势,公司的制冷型红外产品的性能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红外热成像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取得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2项,曾获得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专项支持、中科院科技成果技术转化特等奖、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并先后被认定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国科天成本次IPO募资,一部分将用于光电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光电芯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其中,光电芯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研发课题基于未来我国红外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技术发展方向,将研发课题定位于光电芯片研发升级、红外图像专用多媒体处理芯片、多光谱融合专用多媒体处理芯片的研发设计。根据公司发展规划,该项目不仅能推动公司光电芯片性能提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还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发展前景良好近年来,红外热像产业受到了政策支持,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9月,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迈向中高端。支持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科天成业务涉及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等多个中高端信息技术产业,相关行业发展促进政策将对国科天成的经营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此外,随着红外热像技术的发展,红外热像技术在军用和民用市场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市场规模均显著提高,未来还有望实现全面国产化替代。具体来看,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下降,红外热成像技术工业检测、生产制造管理、电气自动化、城市监控、检验检疫、消防安保等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红外热成像产品性价比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消费水平提高,红外产品有望在汽车辅助驾驶、户外探险等居民消费级市场进一步普及,市场规模预计将不断扩大。同时在军事领域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长期在夜间作战、侦查预警、跟踪制导、电磁对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在国防上的持续投入,产品的持续进步,红外热成像在军用领域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随着我国红外热像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光学系统、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有望在未来实现自主发展,并实现探测器、镜头等核心器件的全面国产化替代。国科天成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自主替代和技术进步两大行业趋势下,必将乘着东风掀开增长新篇章。而插上资本翅膀的国科天成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未来前景可期,且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 赛默飞携手产业链上下游 打造精准医学良性生态圈
    精准医学联合培训中心2017首场学术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7年3月14日,北京——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携手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和安塞斯生物,在北京成功举办2017年首场“精准医学联合培训中心”学术沙龙——产前诊断专场,分享及解读基因芯片在产前诊断领域临床与科研的应用、价值、技术、设备以及诊断难点。这是继2016年6月“精准医学联合培训中心”揭幕以来,赛默飞成功举办的第五期学术沙龙。借由一系列精准医学的研究及培训平台,赛默飞携手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推动建设中国精准医学的良性生态圈。自精准医学被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上下游产业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同时,迅速推广精准医学落地成为新的挑战。“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将对打造‘健康中国2030’产生深远影响。”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Gianluca Pettiti)表示,“作为精准医学整体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正在协同中国政府、科研机构、医院以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全方位打造精准医学生态圈,推进和提高个体化医疗临床和研究领域的水平。”截至目前,依托“精准医学联合培训中心”平台,赛默飞已主办五场精准医学沙龙,共计吸引三百余位国内顶尖专家与医疗从业者参与会议,议题除此次的产前诊断,还涉及心血管疾病、遗传性肿瘤、药物基因组、液体活检等多个精准医学应用领域。赛默飞携手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和安塞斯生物举办2017 “精准医学联合培训中心”学术沙龙——产前诊断专场, 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周洲致开幕词。赛默飞世尔科技专家代表郗睿介绍基因芯片产前诊断方案。 在中国,赛默飞已经和包括北京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华西医院以及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个领域的医疗机构,以及包括博奥晶典、泛生子、诺禾致源、金域检验等基因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了大量合作,包括建立精准医学联合研究平台、联合诊断中心和联合培训中心等,助力本土技术开发运用以及人才培养。其依托由生命组学平台、基因测序仪、知识库以及云平台组成的全方位精准医学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包括生物样本库、精准肿瘤、生殖与健康和精准用药等四大领域。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80亿美元,全球拥有约55,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4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媒体垂询:赛默飞世尔科技高赫公共关系经理电子邮件:sura.gao@thermofisher.com电话:(86-21) 6865 4588-2695 公关公司 爱德曼国际公关秦雯电子邮件:Cherry.Qin@edelman.com电话: (86-21) 6193 7411
  • 触达全产业链:第三代半导体相关政策盘点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锌(ZnO)、金刚石、氮化铝(AlN)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击穿电场、更高的热导率、更高的电子饱和速率及更高的抗辐射能力,更适合于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通常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大于2.3eV),亦被称为高温半导体材料。从目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来看,较为成熟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碳化硅和氮化镓,而氧化锌、金刚石、氮化铝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被行业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双雄。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优良特性,其在通信、汽车、高铁、卫星通信、航空航天等应用场景中颇具优势。其中,碳化硅、氮化镓的研究和发展较为成熟。以SiC为核心的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轨道交通系统等公共交通领域的基础性控件;射频半导体以GaN为原材料,是支撑5G基站建设的核心;第三代半导体在消费电子、工业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新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碳化硅IGBT器件逐渐被应用于超级快充,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第三代半导体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特别是氮化镓和碳化硅的市场爆发,为扶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研发进度,相关部门也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正在成为市场焦点。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名称政策内容全文链接2016年8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9月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开展第三代半导体等先进材料制造技术合作研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2016年11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宽禁带半导体等标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年12月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研究Ⅲ-Ⅴ族光伏材料的制备技术P020170113571241558665.pdf2016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加紧布局超越“摩尔定律”相关领域,推动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产品开发信息产业发展指南2016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以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组织开展应用示范。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为重点,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2017年2月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蓝宝石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2017年4月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技术等新材料; 战略性电子材料技术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 要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两大核心方向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7年5月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开展IGBT、碳化硅、氮化镓等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和零部件、系统的软硬件测试技术研究与测试评价技术规范体系研究; 突破以宽禁带半导体为基础的电驱动控制器技术,实现规模产业化。“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2019年10月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实现直径 125mm 以上直拉或直径 50mm 以上 水平生长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19年11月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重点新材料:碳化硅外延片、碳化硅单晶衬底、化镓单晶衬底、功率器件用氮化镓外延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第三代半导体等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8月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5微米(含)的化合物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和先进封装测试企业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进口关税。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0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支持引进: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 化镓、磷化铟、氮化镓);碳化硅、氮化硅超细粉体;高纯 超细氧化铝微粉;低温烧结氧化锆(ZrO2)粉 体;高纯氮化铝(AlN)粉体等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2021年3月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特色工艺突破,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次盘点共涉及15项政策,不完全盘点仅供参考。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对第三代半导体支持力度很大,第三代半导体被纳入了“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从产业调整、科研投入、税收优惠、海外投资、一带一路等方面都有所支持,相关政策更是触达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器件、应用等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政策发布部门也涉及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能源部、交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在一些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持续向前推进,2019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整体产值超过7600亿元。其中,光电子(主要为半导体照明)为7548亿元,电力电子和微波射频产值约为60亿元。其中,SiC、GaN电力电子产值规模近2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GaN微波射频产值规模近38亿元,同比增长近75%。目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涵盖上游衬底、外延片,中游器件设计、器件制造及模块,下游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布局。仪器信息网为了更好地服务半导体行业用户,特邀请您参与问卷调研,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完成问卷,参与即得10元话费!活动结束还将择优选择10名认真填写用户送出50元话费!!!http://a72wfu5hktu19jtx.mikecrm.com/zuXBhOy
  • 湖南省出台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3年冲刺1500亿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计划明确:到2022年,全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规模超过1500亿元,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邵阳、永州、衡阳、郴州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产业链规模企业过百家,力争1家企业冲刺千亿,5家企业过百亿。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61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369bc8ce-4882-4249-978c-4b5b512a8057.jpg" title=" 图片1.png" alt=" 图片1.png" width=" 461"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具体内容如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型显示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我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一、基础条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是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形成了包括以高白超薄玻璃、蓝宝石晶体、透明导电膜靶材、聚酰亚胺散热膜等为主的上游产业;以显示面板、盖板、透明导电膜、增透膜、封装材料等为主的中游产业;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数码相机、车载导航仪、智能家居、工控仪器、医疗仪器、汽车电子等为主的下游产业。二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拥有蓝思科技、长城科技集团、比亚迪电子、彩虹集团、贵德集团、惠科光电、晶讯光电、达福鑫等骨干企业40余家。蓝思科技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防护玻璃行业的领导者,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是国际一流品牌视窗防护面板的主要供应商。三是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形成了以长沙为核心区,株洲、邵阳、衡阳等为辐射区的“一核多点”产业集聚态势。长株潭地区聚集了蓝思科技、株洲晶彩、长城信息、纽曼数码等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显示器件及模组到下游应用的一批企业。邵阳引进彩虹集团等企业,填补了产业链上游显示防护玻璃制造的空白。湘南地区借助靠近广东的区位优势,承接了贵德集团等一批生产液晶显示屏、触摸显示屏等显示模组的企业。四是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在新型显示器件领域拥有正高级专家、教授300多人,副高级专家700多人。建立了重点高校、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力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已建有湖南省真空镀膜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窗防护玻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湖南云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建设新型显示器件及组件研发的联合实验室。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二、总体要求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抢抓新型显示产业超越发展重大机遇,坚持创新引领、龙头带动、配套提升、集聚发展、开放共享,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培育产业生态,加快打造国内重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三、发展目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2年,全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规模超过1500亿元,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邵阳、永州、衡阳、郴州等多点支撑的“一核多点”产业格局。产业链规模企业过百家,力争1家企业冲刺千亿,5家企业过百亿。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构建总量规模大、产业布局优、链条构架全、创新能力强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四、重点任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实施“强玻引屏补端”工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速强玻、引屏、补端。以柔性、超高清、高性价比为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巩固消费电子品外观玻璃、2.5D/3D曲面玻璃、光学薄膜、触摸屏单体和模组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地位,推动面板用/盖板用玻璃基板提质扩产。以智能终端产品用中小屏面板为突破口,加快布局TFT-LCD、柔性AMOLED面板、OLED生产线、新型中小尺寸面板。积极引进智能终端产品及零部件企业,培育智能手机品牌生产、手机/平板电脑方案、手机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等企业集群,打造链条构架全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强产业配套支撑。鼓励产业链内、产业链间的配套与合作,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规模效益,形成上中下游企业的战略供应关系,完善生产配套体系。立足我省有色、化工等产业基础,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进军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领域。重点培育和引进IC驱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设计、制造企业,新型金属及其氧化物靶材、湿电子化学品、高端光学膜材等关键材料企业,高精度智能成型设备、精密激光切割设备、玻璃检测、自动化设备等关键设备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以打造“PK”体系、“鲲鹏”计算产业生态为抓手,将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融入智能网联、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发展之中,以行业融合应用促进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湖南卫视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生态平台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显示生态内容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区,逐步构建湖南特色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做强大企业。充分发挥蓝思科技、三安光电、惠科光电、彩虹集团、中国长城、贵德集团等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发展一批中小微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支持全球新型显示器件龙头企业在湖南设立研究机构、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加快推进蓝思科技消费电子产品外观防护玻璃、邵阳彩虹特种玻璃二期项目、比亚迪电子智能终端、惠科光电8.6代OLED面板生产线、三安光电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华为长沙移动终端生产基地、湘江鲲鹏产业基地、益阳智能视频终端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战略项目落户湖南,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培育“小巨人”。针对上游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模组面板、终端产品、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精准扶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眼细分领域,扶持一批& nbsp “小巨人”、“隐形冠军”,推动新型显示器件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将新型显示器件作为优先引进和重点支持的领域,孵化培育创新创业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推动部省、省市联合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聚区、创新示范区、特色小镇、众创基地。重点打造长沙新型显示器件、触控模组,邵阳盖板玻璃等显示功能原材料,株洲显示终端,永州、郴州显示模组等特色聚集区,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邵阳、永州、郴州等为支撑的“一核多点”产业集聚态势。依托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加速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聚集,吸引产业链“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鼓励蓝思科技、比亚迪电子、中国长城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引进等手段,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联盟,加强企业信息沟通和供需合作。完善长沙E中心、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中心/湖南云普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浏阳经开区金融安全示范中心等现有平台,支持蓝思--华为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搭建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生产与应用示范平台,扶植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金属网格电容触控技术、石墨烯屏触控技术、3D盖板、OGS触控贴合、高密封性薄膜封装等技术和工艺,掌握LTPS和Oxide背板规模生产技术。加强新型纳米银线材料、新一代有机发光材料的工程化研究,突破新型先进精密陶瓷技术、蓝宝石单晶生长技术。布局量子点、全息、激光、印刷OLED显示等前瞻性显示技术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加大电子墨水、柔性显示、SED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技术攻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强技术创新协同。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在计算机、集成电路、材料学、自动化、光电等学科的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强高端元器件、触控及显示工艺领域、显示功能材料、前瞻技术及产品领域的研究,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升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专利运营、标准制定等工作,建立重点企业专利成果共享机制,盘活创新资源,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五)深化开放合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主动对接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渝鄂、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世界级新型显示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获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精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乘用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市场与产业优势,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产业转移入湘,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造共同管理、利益共享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办好世界计算机大会、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学术研讨会、产业对接会等交流活动,搭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流合作平台。鼓励省内新型显示器件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研究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加强统筹协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成立产业链推进工作小组,由联系产业链的省领导挂帅,省工信厅牵头,省发改委、商务厅、科技厅等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建立产业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加强跟踪研究和督促指导,做好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优先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有关专项计划,并给予土地、税收等全方位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推动政策落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积极落实新型显示器件器件进口物资税收政策、进口设备增值税分期纳税等政策,争取我省新型显示器件有关进口物资及重大技术装备纳入国家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目录。落实首批次应用和重大技术装备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将“补短板”、“填空白”的新型显示器件重点产品纳入首批次应用示范项目奖励,并争取进入国家重点产品首批次示范应用指导目录;对使用本省新型显示器件企业制造的显示终端产品及整机的首台(套)装备给予重点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新型显示器件、显示终端产品优先纳入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优化市场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市场化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协调作用,维护公平竞争,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化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减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发挥省级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强化人才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加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国内外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技术人才、复合管理型人才、行业紧缺人才等引进,在引进奖励、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福利配套方面优先保障。成立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高端智囊团。强化职业技能人才保障,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鼓励省市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专业人才教育、联合培养等方面强化合作。 /span /p
  • 光智科技2023年营收超10亿元:红外光学产业链拓展加速 钛背管生产线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01 业务增长强劲 营收再创新高近期,光智科技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光智科技实现营收10.11亿元,同比增长8.09%,规模再创新高。其中红外光学业务销售收入8.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3%。02 创新驱动 持续加码研发2023年光智科技研发投入达2.30亿元,同比增长111.69%,占营收比重高达22.73%;研发人员608人,占总人数比重28.7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专利权共358项,同比增长55.65%,为产品创新转化构筑坚实基础。03 垂直整合红外光学产业链公司凭借在红外光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能力,坚持从材料到下游应用的红外全产业链布局,具备“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是国内领先的红外解决方案供应商。夯实上游红外与晶体材料业务光智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红外材料供应商、全球少数可以生产和批量供应硒化锌材料的企业,在晶体生长、硒化锌生产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成功打开国内红外光学材料生产市场,解决国内核心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凭借自主研制的13N超高纯锗单晶,光智科技突破了国外长期对超高纯锗的封锁和垄断,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年度绝活”称号。拓展红外光学下游市场范围光智科技依托在红外和晶体材料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全面推动红外镜头、红外探测器以及红外整机及系统等各项业务全面发展,拓宽红外光学下游市场范围及产业链边界。红外镜头业务光智科技产品入选安徽省第十批信息消费创新产品名单,现已完成100多款红外镜头创新设计开发。产品谱系涵盖从常规的定焦镜头、消热差镜头、手动/电动调焦镜头、红外显微镜头,到结构复杂的双视场/三视场切换镜头、大变倍比连续变焦镜头、反射式卡塞格林系统、折反式红外镜头等的各种类型红外光学镜头产品。红外探测器业务光智科技已建设8英寸硅基MEMS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突破了红外热成像核“芯”技术,并掌握了MEMS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及金属、陶瓷和晶圆级封装技术。非制冷探测器已实现最高百万像素级别,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制冷探测器方面,公司已建设2—6英寸中波MCT、InSb和长波二类超晶格等探测器芯片等多种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搭配自主研发生产的制冷机和杜瓦,形成了从制冷红外材料、芯片、封装到器件完整的制冷探测器产业链。红外整机业务光智科技针对不同行业应用开发了手持测温系列产品、手持观瞄系列产品、在线监测系列产品,并针对机器人、无人机行业开发了多种集成用红外机芯。产品配备高灵敏度探测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可广泛应用于边海防监控、石油化工、森林防火等场景。2023年,光智科技陆续推出了辐射监测仪、Non-shutter系列无挡片红外机芯、Mickey-LR/IR系列手持单目热像仪、Lucking-LR/IR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等下游终端新品,进一步拓宽红外业务增长空间。04 高性能铝合金业务不断突破光智科技作为核燃料加工专用设备用铝材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23年在继续夯实核能领域业务的基础上,公司完成了新能源汽车减震器用合金管材的研制,新增加了钛背管生产线,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展望未来,光智科技表示,将积极拓展红外器件及整机系统等下游产品市场,建立和优化销售渠道,与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和分销商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实现业务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利润的稳步增长。
  • 一片蓝海 上游仪器国产化程度低——中国辅助生殖行业产业白皮书发布
    在我国,生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话题。辅助生殖作为现代医疗技术在响应国家人口问题上的应用,方兴未艾;生殖健康检测作为提高人口质量和防控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未来大有可为。为此,2022年6月19日,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正式发布《中国辅助生殖行业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详述行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现状,洞察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辅助生殖与生殖健康检测领域的关注者提供参考。中国辅助生殖行业产业白皮书发布基于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少子及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之一。在中国,对于生育和人口质量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高度;随着2022年“两会”拉下帷幕,对于生育问题的讨论延续至今。辅助生殖技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为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曙光,而生殖健康检测则有利于减少出生缺陷,实现优生优育。《中国辅助生殖行业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白皮书》对辅助生殖行业的行业现状、检测手段、技术发展、重要意义以及重点公司进行了梳理,旨在分析辅助生殖行业现状与痛点,以及生殖健康检测作为辅助生殖流程的关键一环对于辅助生殖行业、国家人口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意义,并聚焦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反映该市场上下游行业龙头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政策助力行业发展,辅助生殖行业热度持续上涨辅助生殖技术(ART)概述辅助生殖技术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及其各种衍生技术。其中,子宫内授精是人工授精的主要类型,是现有的辅助生殖技术中最简单的办法,但效果有限,受孕率较低。体外受精(IVF),俗称试管婴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辅助生殖技术。一个IVF周期可能需要2-3周,一般包括获取卵子、体外受精、胚胎培养和胚胎(受精卵)移植等一系列治疗流程。IVF技术分为三代:第一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第二代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以及第三代植入前基因/遗传学检测(PGT),每一代IVF适用于不同患者。作为现今治疗不育症最有效的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IVF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检测和治疗操作流程,在辅助生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辅助生殖行业总览辅助生殖行业是围绕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一系列参与者所共同组成的行业统称。辅助生殖行业以ART技术为核心,通过技术干预,使受孕发生,旨在治疗不孕不育症,造福患者乃至社会。按照发生的流程来看,辅助生殖行业可以分为上游和下游两部分,上游生殖健康检测和下游辅助生殖治疗共同构成完整的辅助生殖行业产业链。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辅助生殖行业顺应宏观环境,受到国家政策倾斜在世界许多国家,不孕不育症干预措施的可及性和质量仍是一大挑战。不孕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往往未被列为国家人口与发展政策和生殖健康战略的优先事项,也很少能获得公共卫生资金。但是在中国,无论是医疗技术的发展,还是连续推出的“二胎”甚至“三胎”的人口政策的积极落地,昭示着在中国大环境下,对于生育问题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高度。中国辅助生殖行业产业白皮书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2020年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4.12亿人,十年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2020全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50‰,出生人口数量连续三年滑落,出生率为1952年该数据公布以来最低。为了减缓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以及出生率的下滑态势,国家人口政策逐步放开:从2015年“双独二胎”政策进阶到2021年5月提出的“三胎”政策,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极大利好辅助生殖行业;同时,政府出台监管政策完善行业顶层设计,行业监管趋于规范,足见国家政府重视生育和人口问题、积极支持进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总体态度。通过推动重点地区试点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支付,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利好政策助力辅助生殖加速渗透和深度发展。辅助生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辅助生殖渗透率远低于全球其他发达地区,但增长速度快。在辅助生殖需求增大和技术的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作用下,与发达国家渗透率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宏观政策的倾斜以及不孕不育疾病负担的加重,近年辅助生殖拿证机构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过去,中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的医疗机构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广东),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地域分布的差异逐渐缩小。此外,相比于行业发展更为成熟的国家,我国开展三代辅助生殖的机构数量较少。截至2020年12月31日,只有78家医疗机构被批准有资质实施三代PGT;此外,大量因染色体结构异常以及其他单基因遗传病导致的不孕不育夫妇也无法有效就医,反映出中国医疗资源尤其是拥有高端技术的医疗资源缺口较大。生殖健康检测对于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和减轻社会宏观疾病负担意义重大生殖健康检测介绍在辅助生殖领域,生殖健康检测主要指在孕前时期需要对于孕前男女双方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和检测,保证健康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排查孕期可能出现的潜在不利因素,减少流产或出生缺陷的发生。生殖健康检测可作为辅助生殖流程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按照检测阶段来分,生殖健康检测主要包括在备孕期对于孕前男女双方的生殖健康相关检测,以及产前对于胚胎的检测。其中,孕前男女双方生殖健康检测项目包括:精子质量检测、激素检测、父母遗传病筛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染色体核型检测;产前胚胎检测主要包括:超声产检、穿刺产检、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T)、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测CMA。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生殖健康检测产业链分析在生殖健康检测行业中,上游包括检测器械与耗材的提供商,提供包括检测设备、图像扫描设备、检测试剂等;以及检测结果分析系统开发者,提供用于化验结果分析的数据分析系统和用于染色体检测分析的图像扫描分析系统。行业下游包括检测分析专家网络、检测服务提供方、以及生殖健康检测消费者。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生殖健康检测的重要意义分析生殖健康检测不仅对于公民个体生活质量及健康和家庭幸福意义重大,也对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正面影响。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人口较多的国家。出生缺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和潜在寿命损失,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和群体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出生缺陷目前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为了减轻出生缺陷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严重负担,我国大力推行出生缺陷一级、二级和三级防控措施,三级防控由于可操作性高,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以超声检测、胎儿基因检测为代表的二级防控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同。但由于二三级防控的时间窗口依然较为滞后,检测时间已接近生产期或在患儿出生后,伴随着我国出生缺陷防控关口前移的趋势,以婚前孕前阶段检测为主的一级防控预计将快速推广。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在一级防控手段中,对备孕家庭进行染色体检测,筛查双方可能存在的染色体异常,针对性地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减轻因不明原因反复流产带来的个体伤害和家庭创伤,对整个社会的出生缺陷防控意义非凡。生殖健康检测除了作为辅助生殖流程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意义重大之外,也可潜在应用于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大范围的筛查。通过完善的生殖健康检测项目,排除可能威胁新生人口健康的遗传因素(如出生缺陷、癌症等),对于全人口的优生优育计划具有宏观的意义。染色体核型检测的重要意义分析在众多出生缺陷致病因素中,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严重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最新的真实世界数据表明,中国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已达到1.3%;而染色体核型检测等生殖健康检测有助于对这一情况进行排查,可帮助前置性发现一些高流产风险的胎儿,直接在胚胎移植前重新进行受精培育。在育龄人口中常规开展这样的检测不仅对个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意义重大,更极大利好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染色体检测技术经过多次迭代,逐步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效率不断提高。根据科技水平和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不同,我国染色体核型检测技术可分为三代: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其中,三代染色体检测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设备和技术,对检测机构配置存在一定要求,不仅需要检测机构具有相当的人才储备与硬件设备和技术储备,更需要大量的检测样本信息积累用于优化系统与算法。生殖健康检测市场潜在容量可观,目前仍属一片蓝海目前,中国生殖健康检测潜在市场涵盖约4,000万对备孕夫妇,以此估算染色体检测市场潜能可突破550亿元人民币;未来检测范围有望拓展,甚至潜在可延伸至对于我国近3亿育龄人口,作为其常规开展的检测。目前生殖健康检测行业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行业上游硬件部分国产化程度低,且大范围、高质量的常规检测服务尚未开展。总而言之,在我国,生殖健康检测行业生态仍在构建和逐步完善中,广阔市场仍是一片蓝海。生殖健康检测及辅助生殖治疗技术持续发展,对于配套器械的创新研发及国产替代逐渐成为趋势长久以来,我国生殖健康检测面临检测成本高、医院普及度低、检测灵敏度不足、国家基因信息安全难保障等痛点;同时,辅助生殖治疗器械有自研自产能力不足,进口品牌仍占据主导等情况。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研发创新和产品更新迭代不仅是有效解决上述痛点的有效手段,更是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辅助生殖与生殖健康检测行业生态参与者分析《报告》对重点布局生殖健康检测行业的国内外公司进行了梳理,展现了差异化的技术竞争优势,以下为部分参与者介绍:辅助生殖行业上游参与者:生殖健康检测上游生殖健康检测领域涵盖影像检测、体液生化检测以及遗传学检测。其中,染色体核型检测作为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可分为三代技术,其代表供应商差异较大,第二代染色体检测技术的代表供应商为国际显微成像巨头——徕卡和蔡司;第三代技术的代表企业为中国德适生物。徕卡显微系统公司(Leica-Microsystems):徕卡显微系统是全球显微镜与科学仪器的领导者。徕卡显微成像系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作为德国著名的光学制造企业,徕卡显微成像系统拥有170余年显微镜生产历史,逐步发展成为显微成像系统行业的全球领导厂商。徕卡显微系统主要分为三个业务部门:生命科学与研究显微、工业显微与手术显微部门。徕卡显微系统在欧洲、亚洲与北美有7大产品研发中心与6大生产基地,在二十多个国家设有销售及服务分支机构。徕卡显微系统历史悠久,作为第二代染色体检测的传统优势品牌,在全球各地区均有较高的市占率。蔡司显微镜(Zeiss Microscopy GmbH):蔡司作为显微镜制造商,主要提供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研究、教学和临床应用的全套显微镜系统及服务。蔡司显微镜始建于1846年;2006年,光学显微镜的各部门正式合并组建了Carl Zeiss MicroImaging GmbH,并于2011年合并了电子显微镜业务。蔡司染色体分析产品属于第二代技术,通过摄像机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实时图像拍摄下来并传输到电脑上,再利用染色体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调节处理、分割粘连和重叠的染色体、核型识别与排列等操作。受益于其高分辨率和分析多条染色体核型的功能,蔡司显微镜在全国各地生殖健康检测中心分布较为广泛。德适生物(DIAGENS):德适生物是中国生殖健康领域领军企业,秉承“让生命更好的传承”愿景,专注遗传疾病诊断、辅助生殖领域。在生殖健康检测领域,作为第三代染色体核型检测技术的探索者与先行者,德适推出全球首创AI染色体诊断设备MetaSight® 和 AutoVision® ,获得全球唯一欧盟、中国两地上市许可。德适运用其染色体核型检测领域的专业能力,集研发、产业化及应用于一体,整合领域内的杰出人才与专家资源,为第三代技术保驾护航。在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及团队搭建能力支撑下,不仅保证了第三代技术下染色体检测报告快速出具,且极大促进AI核心算法不断高效优化与迭代。安诺优达(Annoroad):安诺优达基因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基因组行业的平台型企业,是国家卫健委首批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安诺优达通过采集流产组织、成人及儿童的血液等样品,进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即可准确分析样本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变异及0.1M以上的染色体缺失/重复异常。辅助生殖行业下游参与者:辅助生殖治疗下游辅助生殖治疗领域目前高端试剂/耗材由国际供应商如瑞典Vitrolife、美国Origio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国产辅助生殖无菌试剂器材产品市场份额不超过10%。但随着政策环境利好“国产替代”,国家计划对于辅助生殖医疗产品的自主研发与国产化进行立项研究。例如由山东大学牵头,联合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医学科研机构,与德适生物、贝康医疗等机构合作开发辅助生殖相关试剂与耗材。Vitrolife:Vitrolife是一家瑞典医疗技术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1年在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上市。Vitrolife专注于开发、制造和销售用于体外受精的医疗器械,为其客户提供广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培养基、检测试剂、和一次性耗材。Vitrolife 是一家全球性公司,业务遍及约110个国家/地区。Vitrolife主要提供IVF以及诊所和测试实验室所需耗材来支持辅助生殖治疗,同时也提供胚胎评估相关的软件和设备,用于PGT服务,协助辅助生殖机构评估和筛选优质胚胎。德适生物(DIAGENS):德适生物作为生殖健康领域国内全流程领军企业,在辅助生殖领域下游亦有布局。伴随中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大潮,德适生物依托国家对于辅助生殖相关试剂与耗材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发展核心高值耗材和试剂,自主生产打破辅助生殖耗材生产技术的国际垄断,顺应政策趋势。孩子是每个家庭快乐的源泉,然而我国已步入不孕不育率较高的国家行列。随着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为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曙光,而生殖健康检测则有利于减少出生缺陷,实现优生优育。辅助生殖作为现代医疗技术在响应国家人口问题上的应用,方兴未艾;生殖健康检测作为提高人口质量和防控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未来大有可为。精彩会议预告: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加“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 江苏出台装备行业稳增长措施,涉及精密仪器仪表等12条重点产业链
    江苏省工信厅日前印发《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贯彻落实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2024年,全省装备行业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部工业1个百分点左右。《措施》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涉及3大集群12条产业链。具体目标包括,2024年,新型电力装备集群、智能电网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端装备集群规模稳中有升,工程机械、现代农机装备、工业母机、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航空航天集群快速蓬勃发展,飞机配套、低空产业、商业航天产业链成为装备工业运行的重要增长极;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三大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措施》对12条重点产业链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其中对于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要加快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进一步提高产品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举办仪器仪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会,推动市场合作共赢;落实《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智能检测装备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国家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正文如下: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贯彻落实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精神,根据工信部《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和工信部等七部门《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要求,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推动全省装备行业运行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贯彻落实措施: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重大技术装备供给,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健全推广应用体系,促进装备行业稳增长、提质量、促升级、保安全,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促装备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全省装备行业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部工业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新型电力装备集群、智能电网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端装备集群规模稳中有升,工程机械、现代农机装备、工业母机、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航空航天集群快速蓬勃发展,飞机配套、低空产业、商业航天产业链成为装备工业运行的重要增长极;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三大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二、重点工作举措(一)紧跟有效需求。紧盯物流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围绕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抢抓国家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机遇,聚焦2024年省重大项目清单和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释放固定资产投资和装备购置需求,有效带动智能电网、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飞机配套等行业发展。(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开拓全球新兴市场,引导行业优质企业“走出去”。支持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等领域企业开展全球化经营,完善全球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参加行业内国际性展览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行业组织加强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形势研究,帮助企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增强海外合规经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搭建对接平台。高水平办好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品牌会展,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活动。支持行业组织举办细分领域会展论坛,促进技术交流、产业对接,激发市场需求。支持行业组织举办供需对接会、成果交易会等对接交流活动,帮助企业及时获取有效市场信息,推广创新成果。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一批符合机械行业特点的专业化线上交易平台,形成一站式供需对接机制,提高对接效率。(四)强化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农机装备、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系列活动,围绕“1650”产业体系开展行业对接活动,推广一批应用验证单元、产线或典型场景。组织开展2024年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工作,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首购首用,优先将省内首台套装备列入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目录,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装备申报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五)培育优质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培育质量标杆。加快布局发展重点领域专业检测验证机构,进一步完善计量、标准、认证、检测试验、电磁兼容等基础服务体系。(六)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组织制订、宣贯、实施重点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实施指南。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支持装备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优秀场景,争创标杆企业。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与装备行业的融合应用。围绕装备行业智改数转网联需求,加快培育一批优秀服务商。(七)深化对外合作。进一步推动我省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国机集团、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装备领域央企战略合作,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推动省内企业加快进入上游整机企业供应链体系。支持央企在我省深度布局和优化发展,鼓励省内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参与承接央企集团研发制造项目,主动融入央企供应链体系,建立与重点央企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国内外龙头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和建设产业投资项目。主动融入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合作发展机制,开展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三、重点产业链工作任务(一)智能电网产业链。支持我省电力装备企业参与国家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工程示范应用扩展我省电力装备应用领域,提升电力装备供给质量;主动加强与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华电集团、大唐集团等电力领域央企对接,推动国内市场合作。(二)工程机械产业链。加强产业对接,组织召开徐州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大会,支持举办中国(徐州)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有效激发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工程机械“主配协同、供需对接”合作交流会暨大中小融通发展对接活动。(三)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链。会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甘肃省加快建设“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推动新型丘陵山区适用机械在先导区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引导作用,支持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轨道交通领域标志性产品和关键系统部件的研发攻关;鼓励企业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牵引,加快产业“走出去”,推动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推广应用。(五)工业母机产业链。组织国家工业母机基金与制造企业开展交流对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带动有效需求;组织整机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及应用企业开展产需对接,引导组织企业参加汉诺威机床展(EMO)、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等国际行业重点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六)机器人产业链。以需求为牵引推动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供给能力;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开展典型应用场景征集遴选,形成应用推广示范,提升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深挖市场潜能,激活新兴应用。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七)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进一步提高产品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举办仪器仪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会,推动市场合作共赢;落实《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智能检测装备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国家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八)飞机配套产业链。推进省政府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中国航发等央企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执行,建立对接工作机制,支持引导企业融入航空领域央企供应链体系;组织开展专题供需对接活动,新增一批中国商飞、中航工业供应商。(九)低空产业链。学习先进地区低空产业商业模式和发展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推动低空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市政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商务出行、驾驶培训等领域,开发开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无人机在巡检监测、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十)商业航天产业链。跟踪国际行业发展和前沿科技变革最新动态,制定推动我省商业航天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举办“走进主机厂”活动,进一步加强与院所总体单位以及商业航天龙头的交流合作,推动更多省内企业主动融入重大工程建设。(十一)高技术船舶产业链。聚焦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积极抓好《江苏省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加强绿色新能源典型船型研发,大力推动电动船发展,推进甲醇动力新能源船舶的船型技术开发及应用,积极推动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综合解决路径与船型方案。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确保大批订单平稳交付。(十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依托链主企业,积极推进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能力提升,大力培育具备总承包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总装制造企业。加快海工产品谱系化能力建设,提升取得技术突破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化步伐,扩大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浮式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系列化、批量化生产。加快研发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集中力量突破深水海洋工程装备钻井船、高附加值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等高端装备。
  • 基因测序上游霸主Illumina首度进军下游市场
    p   近日,基因测序仪巨头Illumina宣布将创办新公司Grail,开发癌症早期检测方法,预计费用在1000美元以下。并获得Illumina、比尔· 盖茨、杰夫· 贝索斯等联合投资1亿美元。 /p p   “据我们所知,Grail是该领域中首家提供无症状液体活检筛查的公司。”Illumina全球公共关系总监Eric Endicott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绝大多数涉及新一代测序的公司都在采用Illumina的技术开发液体活检产品,提供分析晚期病症、监测疾病治疗过程或复发状况的服务,“但它们尚不能针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筛查。” /p p   此举被看作是占据基因测序上游霸主地位的Illumina进军中下游市场的战略布局。 /p p   基因测序设备和耗材为产业链上利润最丰厚的一环。目前,总部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基因测序巨头公司Illumina占有上游最大市场份额。 /p p   Illumina成立于1998年,前期主要销售基因测序芯片。2007年,Illumina收购Solexa,进军基因测序仪器生产,之后一路成长为“大规模分析遗传变异和功能的生命科学工具及完整系统的开发商、制造商和营销商”。 /p p   2014年,Illumina收入达18.6亿美元,2015年第四季度收入为5.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015年全年收入约22亿美元,同比增长19%。它占据着全球基因测序设备2/3的市场份额,旗下的高通量测序仪HiSeq一直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p p   strong  首度布局中下游 /strong /p p   现在的主流测序仪市场基本被Illumina、LifeTechnologies和Roche所把控,前两家几乎占据了九成的上游市场。目前,巨头设备公司也纷纷布局中下游市场。 /p p   Life Tech于2014年被Thermo Fisher收购,其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近日发表文章称,2015之前,无创产筛领域的市场格局大体形成,很多应用商转向肿瘤领域,但终端资源有限,“大家基本策略都是买仪器——投放医院合作收样本——自己建黄种人肿瘤数据库——用数据库评估药物疗效或患者风险。” /p p   而全国拿到无创产筛试点的只有108家,肿瘤试点20多家,柴映爽表示,“在临床市场份额方面,ThermoFisher走在了Illumina之前,医院的装机量已经大大超过了Illumina,试点单位中更是如此。” /p p   三家中份额较小的罗氏在2015年也频频出手收购,从上游的测序仪、试剂到下游的临床检测服务、数据计算平台等,从无创产筛到肿瘤检测,罗氏在测序产业的每一环扣上都没有缺席。 /p p   市场份额最大的Illumina当然也到场了。Illumina全球公关总监Eric Endicott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立Grail的初衷是“致力于发展一套泛癌症筛查测试。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推出一种便捷的针对癌症早期的血液筛查测试。”他透露,这项测试的面世意味着人们能够在治愈率较高的早期阶段及时发现癌变,从而降低癌症死亡率。 /p p   据Eric介绍,这项技术的原理为,“肿瘤源性DNA和RNA会出现在大部分甚至所有癌症患者的血液中。这些循环核酸携带着能够定义癌症本身的一些基因变化内容,从而能从根本上区别癌症和非癌的情况。” /p p   业内普遍猜测,如果能够在足够敏感和明确的条件下测算这些变化信号,人们终将可以在癌症早期阶段发现,“这也正是新公司Grail正在前行的方向。” /p p   针对用户群体最关心的价格、适用性和普及率,Illumina方面表示,此项测试的费用最终取决于未知的生物学基础以及最终的测试设计。“为了将来能够大规模普及,我们的目标是定价降低到1000美元以下。” /p p   据悉,这种单个的泛癌症筛查测试可以替代现有多项筛查方式--如乳房摄影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肠镜检查及其他类似检查。单个的泛癌症筛查测试的价格区间则更广,因为它将为整套系统在目前的筛查项目中节约数十亿的开销,同时仍能针对包括卵巢、头部和颈部的这些目前尚不可通过影像检查而得到结论的癌症做出检测。 /p p   另外,Illumina方面透露,促使其成立Grail的原因是,其技术在成本和表现方面都已能够做到使这项筛查测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应用。这包括两项科学技术的突破,一是对生物标记物本身的性质有着深入理解:ctDNA并不像X光照射下的影像那样是癌症存在的替代标记。事实上,ctDNA就是直接指向癌症本身的一个测量指标 二是Illumina公司独有的技术能够非常精准的核查ctDNA,使得早期检测成为可能,判断毫无症状、看似健康的人群的患癌可能。 /p p   strong  中国缺失核心技术 /strong /p p   Illumina在中国已经存在多方合作关系。据Illumina方面称,其中包括与诸多中国大学和业内的服务提供商合作,如华大基因。 /p p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刻价值定位的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新兴技术正得到非常快速的吸纳采用,远超越于全球其他任何地方。如广泛应用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正着重于扩大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投资。” /p p   相较于Illumina这样的设备巨头,国内企业在基因测序产业上较有优势的是中下游测序服务,但需要依赖设备的大量投入、运营管理和终端维护开发。设备开发和数据分析虽有大量资本和团队进入,仍处于起步阶段。 /p p   “中国在测序上游技术设备方面实际上没有优势,技术掌握在Illumina等极少数公司手中。”云健康基因科技公司总裁金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测序技术被少数几家公司垄断,其他家很难进入,也很难在硬件方面有所突破。 /p p   “医学没有国界,谁的技术领先就用谁,中国有这么多人群疾患资源,能够用好这些技术就很好,而且在开发终端产品、诊断产品方面我们有优势。”金刚坦言,“技术实际上就是工具而已,就像计算机,你在乎是从美国进口还是国产的吗?能用才是王道。” /p p   云健康基因科技公司是一家提供基因检测、基因分析和解读及健康管理的中下游服务公司。据金刚介绍,云健康购买了Illumina HiSeq X Ten超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系统和其他新一代测序(NGS)系统,同时建立了全套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包括医学检验所,高端诊所、医生之家及云健康管理中心。 /p p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吴东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此前获得了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公司的投资,其所在的小海龟科技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半导体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p p   吴东平表示,基因测序技术将长期处于“多代共存的局面”。如第1代Sanger测序速度慢,但精度最高,费用和成本也很高,以ABI、贝克曼等厂商为代表。现在主流测序仪厂商市场份额最大的Illumina、Life Tech和Roche以及一些国内厂家所采用的第2代光学测序,测序速度快、精度高、费用低但设备成本高。 /p p   随着基因测序在医疗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除无创产筛、肿瘤的前期筛查之外,吴东平认为,“成本降低后常规体检也可以应用。对于小型基因测序服务公司来说,则要有差异化和疾病的针对性,也要与上游设备和试剂公司有好的合作。” /p p   “我们做上游设备,设备和试剂一起开发,再与中下游企业合作。”据吴东平介绍,目前基因测序最大的市场还是在科研方面,前两年开始进入临床。“照国家发改委的步伐,国家推动国产基因测试仪器和试剂大规模替代进口产品,我们的产品大概在2017年投入市场。” /p p   2015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 2015年末,据国家卫计委消息,国家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或将被纳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基因测序技术正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p p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吴东平表示,“目前只有美国能够产业化,技术产品成熟化是一大难点。”另外,CFDA等政府监管部门也相对比较谨慎。 /p p   金刚也表示,“政府监管措施一定会出现,但产业还没有形成前,监管机构可能更希望通过科研途径先把市场预热起来。” /p
  • 论文买卖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被指如超市购物
    一条&ldquo 论文买卖&rdquo 产业链发出的拷问   又到了职称评定的日子,有人还在苦苦思索论文选题的时候,一些人却通过花钱买论文,轻松敲开了评定职称的大门。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ldquo 严查买卖论文乱象&rdquo 的呼声不断,但论文买卖市场却仍在急速膨胀。而如何改革漏洞百出、饱受诟病的现有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成为整治种种论文怪相的关键一环。   买卖论文如&ldquo 超市购物&rdquo ,均价2-5万   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就是待遇、地位的象征,职称高,工资待遇就高,受尊重的程度就高,这促使不少人为了职称不择手段。   只要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就有中介机构。论文中介只是论文产业链上的一环,如果这个产业链条存在,就会让学术研究在歪风邪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华(化名)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业余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论文中介代理。&ldquo 现在买卖论文比起5年前,无论操作程序还是提供的服务,都进入到更高级阶段。&rdquo 李华说,在论文买卖QQ群里,已经通过编辑部审核的论文就像放在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这种论文一般售价在2-5万元之间。   按照李华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添加了核心论文指导2中QQ群,发现这里果然如同一个核心期刊论文超市,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条转让信息,一篇题为《****对口腔正畸治疗及生物细胞相容性研究》,另一篇题为《****的药物成分及镇痛止血作用分析研究》,每篇售价3.6万元。需要先交2000元定金,等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录用通知后再付清余款。   一位相关人员介绍说,如果不放心可以通过编辑部电话查稿。&ldquo 稿子质量根本不用担心,代理的都是通过了的核刊论文,要是质量不行的话编辑部根本就通不过。&rdquo   写手、文化公司、期刊编辑部,形成上下游完整产业链   记者发现,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   有机构调查,如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经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ldquo 潜规则&rdquo 。愈演愈烈的论文收费之风已经&ldquo 刮&rdquo 起庞大的&ldquo 论文经济&rdquo 和&ldquo 论文产业&rdquo 。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论文买卖成为产业链,关键在于职称有很大的诱惑力。&ldquo 论文中介&rdquo 只是论文产业链上的一环,如果这个产业链条存在,&ldquo 论文中介&rdquo 就会长期存在,就会让学术研究在歪风邪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QQ名为&ldquo 翔空论文写作&rdquo 的写手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是一支由&ldquo 211&rdquo 院校在读硕士、博士和高校老师为主,写作爱好者为辅组成的专业论文写作团队,从2009年至今写作文章已有1万余篇,对稿件质量负责,包修改。收费标准每千字400元。   李华说,论文写手处于买卖论文产业链的下线,同样需要中介去介绍生意,每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收入大约在500元左右,其他部分要和中介分成。而数量庞大的网络中介则充斥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他们既做论文写手和买家间的掮客,也做期刊和买家间的牵线人。   文化公司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最顶端,将写手、网站、中介代理人和期刊编辑部整合到一起,进行&ldquo 集约化&rdquo 经营。李华与成都一家所谓的文化传媒公司比较熟悉,这家公司号称与200多家期刊编辑人员有直接联系、雇用着80多名写手、还承包了两家期刊杂志社的经营,年利润数百万元。   终结荒唐买卖,改革重构评价体系才是关键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2000年以来,国家曾多次严打买卖论文的不法期刊,呼吁&ldquo 严查买卖论文乱象&rdquo 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然而,这一产业却在一片喊打声中不断壮大。专家认为,买卖论文难根治关键在&ldquo 唯论文是&rdquo 的职称评定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   &ldquo 你才华再出众,若没有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规定篇数的论文,评职称、拿学位、申报科研经费,甚至出国、选院士,统统&lsquo 一票否决&rsquo 。&rdquo 李华说。   不仅如此,全国各个高校几乎都规定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技术人员甚至国企员工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时都被要求发表一定量的论文。   青海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高永宏说,许多做具体工作的人,如医生护士,能够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痛苦,应该算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医生,但他未必能写出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来。然而,没有论文就评不上职称,没有职称,就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并阻塞了上升道路。   专家们认为,终结买卖论文乱象关键在于改革重构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以工作实绩、创新能力为评职称的条件,而不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的级别来衡量。   专家认为,让发表论文与考核评定脱钩,没有了市场需求,&ldquo 买卖论文产业&rdquo 自然土崩瓦解,学术期刊自然回归本位。
  • 美康生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7.83% 全产业链布局临床质谱发展
    10月25日,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康生物”)公布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10.45% 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17.83%,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已超去年全年。  据市场公开消息,从目前已公布前三季度报告或业绩预告的医疗上市公司来看,绝大部分公司实现业绩增长,行业景气度持续走高。专注于体外诊断行业的美康生物成绩单也表现亮眼,业绩实现稳健增长,仅从第三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1亿元,同比增长1.77% 归母净利润5689.38万元,同比增长43.65% 扣非归母净利润5683.66万元,同比增长37.73%。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迅猛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容,加之新冠疫情倒逼我国加速医疗改革,“医疗新基建”逐步拉开序幕,体外诊断企业迎来新的时代发展机遇和挑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864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45亿元,2019-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70%。  美康生物作为体外诊断行业的佼佼者,自设立以来深耕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诊断服务,自主产品涵盖生化、化学发光、质谱、血细胞、POCT、分子诊断、尿液、VAP/VLP血脂亚组分、原材料等多个技术平台,是国内体外诊断生产企业中产品平台搭建最完整、产品品种最为丰富的企业之一。美康生物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坚持自主研发与创新,对现有产品线进行升级,并持续加大对化学发光、VAP/VLP血脂亚组分、质谱、分子诊断、抗原抗体、诊断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  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作为精准医疗前提的精准诊断,也迎来发展机会。据券商研报显示,2020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达142.2亿元,2015-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44%。该行预测在中性预期下,2025年中国临床质谱检验市场将达到154.62亿元。我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一片蓝海,逐渐成为精准医疗领域下又一黄金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美康生物早在2010年便开始自建质谱平台,分别于2018年、2021年与美国专业质谱厂商赛默飞公司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借助与赛默飞的合作在质谱仪器生产、试剂盒研发方面的优势,取得多项质谱系列产品注册证,并开展维生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胆汁酸谱、儿茶酚胺、抗精神类药物浓度等临床质谱检测服务。目前,美康生物已逐步完成临床质谱上游做标准、中游做产品、下游做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巩固公司“体外诊断产品+诊断服务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