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藏医药体系

仪器信息网藏医药体系专题为您整合藏医药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藏医药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藏医药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藏医药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藏医药体系话题讨论。

藏医药体系相关的资讯

  • 西藏将推进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 nbsp 现状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95年颁布的藏药标准已实施了21年,截至目前,我区仅有16个藏药品种的标准已经过修订提高,其余绝大部分品种的标准提高修订工作还未完成,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民族医药政策的出台,我区民族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进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维护群众用药安全,昨日上午,自治区食药监管局召开全区藏药标准体系建设座谈会,共同研究探讨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藏药标准化体系对于提升藏药品牌建设,加快藏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藏药材标准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目前已经有239个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藏医药体系完备,临床实践丰富,但由于我区藏药材药味多、单味药的基础研究薄弱、剂型相对落后,导致藏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长期滞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健全藏药的标准体系建设是实现藏药质量安全稳定可控,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杜绝藏药安全风险的前提,可以为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自治区食药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想保证藏药质量,首先一定要把标准摆在首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对于藏药质量标准方面,在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在区食药监管局、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区藏药质量标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负责人坦言,不过,由于我区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大量藏医药典籍所收载的成方制剂和名老藏医的经验方不能开发成新药,因此,加快推进藏药标准制修订工作迫在眉睫。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负责人介绍,藏医药学古籍记载的藏药材(包括动物、矿物)约有2000余种,常用临床藏药制剂约500多种。但有法定标准的藏药材品种不到20%。“95年颁布的藏药标准已实施了21年,截至目前,仅有16个品种的标准已修订提高,并收载于2015版《中国药典》,其余绝大部分品种的标准提高修订工作还未完成。”该负责人说,藏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是导致我区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建立合作机制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推进标准修订工作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近几年,我区一些藏药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标准的研究工作,比如奇正藏药正在进行藏药流感丸等一些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工作和灭菌工艺,雄巴拉藏药厂正在开展藏药工艺灭菌研究工作。不过,我区大部分藏药生产企业仍以做产品为主,每次认证或检查时,明知道标准有缺陷,但根本不会研究和修订自己产品标准缺陷问题,总是依赖于监管部门修订标准。该负责人表示,标准有瑕疵是正常的,通过提出注册补充申请来不断完善和修订,才能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负责人介绍,药品生产企业和藏医医疗机构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当履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定义务,对于尚无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药品,企业作为第一标准的制定者,要主动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此外,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收集、反馈标准执行中的问题,推动标准的及时修订和完善。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负责人表示,藏药标准体系建设作为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的基础和支柱,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要走出一条既符合藏医药学的特点和规律,又符合现代医药学的要求的发展道路。“我们还要建立藏药标准建设工作的合作机制,做到标准化与监管的衔接,推动监管急需的藏药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与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药典委员会沟通协调,尽快推进95版藏药标准修订工作,并尽早启动国家藏药标准第二册编制工作。” /p p br/ /p
  • 2300万!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医用X线诊断设备(高端X射线断层扫描系统)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GZFCG2024-21977项目名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2024年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采购设备名称数量(套)合同履行期限交付地点备注1医用X线诊断设备(高端X射线断层扫描系统1 90 日历天具体以双方签订合同为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院内(具体以双方签订合同为准)2随机附件13技术资料1具体技术参数详见招标文件第五章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 90 日历天具体以双方签订合同为准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02日 至 2024年08月09日,每天上午8:00至12: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通过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登录,网址https://ggzy.xizang.gov.cn/方式:网上下载售价:¥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     地址:城关区拉萨市娘热路26号        联系方式:刘先生1778451517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大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城关区慈松林文成公主西藏文化旅游园区3650三楼            联系方式:桂女士13889081436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桂女士电 话:  13889081436
  • 1332万!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纤维检验所等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一(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54000023210200019660项目名称:藏医药"四个一流"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开发所综合能力提升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418.00万元(含增值税)采购需求:全自动液体样品处理工作站、全自动平行浓缩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等设备,具体详见招标文件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5月15日至2024年5月21日地点(网址):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ggzy.xizang.gov.cn)方式:在线获取售价:免费获取(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地 址:拉萨市娘热路26号联系方式:18108982010(仅限工作时间拨打)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西藏立信招标有限公司地 址:拉萨市林廓北路2号(新气象宾馆院内)联系方式:0891-6790060、13628909058(仅限工作时间拨打)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蒋女士电 话:0891-6790060、13628909058(仅限工作时间拨打)二、项目二(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JY-Z240151项目名称:渔业水域生态工程研究平台仪器设备购置项目预算金额:54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54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详见其他补充事宜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质保期结束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5月15日 至 2024年05月21日,每天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上海晶誉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杨浦区纪念路8号5号楼105B)方式:详见其他补充事宜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63号        联系方式:车轩、谷坚 021-6537973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上海晶誉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上海市杨浦区纪念路8号财大科技园5号楼105B            联系方式:赵晨阳 18521524100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赵晨阳电 话:  18521524100三、项目三(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XJ-HRJC-2024-14项目名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纤维检验所纺织品纱线检验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元):3740000最高限价(元):3740000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纤维检验所纺织品纱线检验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数量:1 预算金额(元):374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购买单纤维测试仪、全自动定量分析仪、自动纱线捻度仪、原棉水分测定仪等纺织品纱线检验仪器设备(详见招标文件)。 备注: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国产设备自合同签订之日起60日历天内完成供货,进口设备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历天内完成供货。如遇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延期另行约定。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5月14日至2024年05月21日,每天上午10:00至14:00,下午16:00至20: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或者点击采购公告底部潜在供应商“获取采购文件”,页面跳转后登陆,直接获取采购文件。售价(元):0(三)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纤维检验所地 址:伊宁市联系方式:1800999168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新疆华瑞嘉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 址:伊宁市如意街1号西城天街一期商业楼四楼D415联系方式:18119219902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赵丽萍电 话:18119219902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273.00万元采购冷藏柜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关于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4-08-05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 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 获取采购文件,并于 2024年08月15日 14:00 (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 海南德瑞竞磋(货物)2024-028 项目名称: 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元): 2730000 最高限价(元): 2730000 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 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数量: 1 预算金额(元): 2730000 单位: 批 简要规格描述: 电动病床、电动轮椅、双轮助行器、抢救药品柜、医用足浴桶(带按摩)、胃肠动力治疗系统、电动移位机、吸痰器、多频震动排痰仪、微量泵、双门电蒸烤箱、心电监护仪、床单位臭氧消毒机、空气消毒机、医用盐敷烤箱(二层二盘大容量)、治疗车(ABS)、医用冷藏柜、坐式体重计、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肌少症评估系统一拖七、心脏除颤仪、藏医坛轮、藏医外治器械等台、件、套设备。 备注: 合同履约期限: 交货时间:除加工定制外其余设备30天内交货 本项目( 否 )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标项1: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进行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标项1】 供应商若为生产商的,须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供应商若为代理商的,须具备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4年08月05日至2024年08月12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 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 售价(元):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4年08月15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请登录政采云投标客户端投标 五、响应文件开启 开启时间:2024年08月15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次项目招标采用线上进行,供应商无需到现场开标;如非系统原因造成无法解密的或非系统原因加密文件上传不成功的或没办理CA锁而造成加密文件无法解密、加密文件无法上传的视为无效投标,线上电子加密响应文件必须在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上传至电子开评标系统. 2、线上电子化开评标系统操作及办理CA锁等相关事宜请咨询政采云:咨询电话:400-881-7190。 3、线上CA: PC咨询网址(可及时反馈问题截图,让客服快速定位问题):http://tseal.cn/k.html,咨询电话:400-0878-198。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地 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共和县恰卜恰镇青海湖南大街335号 联系方式:0974-85129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联系方式:0974-85165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曹女士 电 话:0974-8516555附件信息: 海南州藏医院(2).doc 836.1K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冷藏柜 开标时间:2024-08-15 14:00 预算金额:273.00万元 采购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关于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4-08-05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 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 获取采购文件,并于 2024年08月15日 14:00 (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 海南德瑞竞磋(货物)2024-028 项目名称: 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元): 2730000 最高限价(元): 2730000 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 海南州藏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老年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数量: 1 预算金额(元): 2730000 单位: 批 简要规格描述: 电动病床、电动轮椅、双轮助行器、抢救药品柜、医用足浴桶(带按摩)、胃肠动力治疗系统、电动移位机、吸痰器、多频震动排痰仪、微量泵、双门电蒸烤箱、心电监护仪、床单位臭氧消毒机、空气消毒机、医用盐敷烤箱(二层二盘大容量)、治疗车(ABS)、医用冷藏柜、坐式体重计、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肌少症评估系统一拖七、心脏除颤仪、藏医坛轮、藏医外治器械等台、件、套设备。 备注: 合同履约期限: 交货时间:除加工定制外其余设备30天内交货 本项目( 否 )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标项1: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进行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标项1】 供应商若为生产商的,须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供应商若为代理商的,须具备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4年08月05日至2024年08月12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 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 售价(元):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4年08月15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请登录政采云投标客户端投标 五、响应文件开启 开启时间:2024年08月15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次项目招标采用线上进行,供应商无需到现场开标;如非系统原因造成无法解密的或非系统原因加密文件上传不成功的或没办理CA锁而造成加密文件无法解密、加密文件无法上传的视为无效投标,线上电子加密响应文件必须在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上传至电子开评标系统. 2、线上电子化开评标系统操作及办理CA锁等相关事宜请咨询政采云:咨询电话:400-881-7190。 3、线上CA: PC咨询网址(可及时反馈问题截图,让客服快速定位问题):http://tseal.cn/k.html,咨询电话:400-0878-198。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地 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共和县恰卜恰镇青海湖南大街335号 联系方式:0974-85129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联系方式:0974-85165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曹女士 电 话:0974-8516555附件信息: 海南州藏医院(2).doc 836.1K
  •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2540.22万元采购化学发光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正常公告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5-24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正常公告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 招标公告 一、招标条件: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已由武发改社会【2022】262号文件批准建设,建设资金通过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劵等多渠道筹措解决。招标单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招标代理机构为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医疗设备进行公开招标。 二、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1、项目名称: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 2、建设地点:天祝县藏医院院内 3、招标范围及主要内容: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设备购置。 4、标段划分:本次招标为四个标段。第一标段为:低温液氧罐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第二标段为:20人平底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和常压吸氧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第三标段为:药浴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第四标段为:其他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其中钬激光、化学发光分析仪、综合治疗椅、内脏脂肪测量装置为进口产品,已论证(具体内容详见清单)。 5、预算金额:2540.2229万元,其中第一标段:51.8889万元;第二标段:358万元;第三标段:138.834万元;第四标段:1991.5万元。 6、最高限价:2540.2229万元,其中第一标段:51.8889万元;第二标段:358万元;第三标段:138.834万元;第四标段:1991.5万元。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第一标段供应商须具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第二、第四标段供应商须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3、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www.creditchina.gov.cn)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的企业方可参加本项目的投标。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查询结果为准,需提供的证明材料必须有信用截图或者信用报告。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投标人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注:投标人需提供的证明资料必须列明有信用截图或者信用报告均可。“信用中国”网页截图时间以网页显示的查询时间为准,截图时间为招标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投标截止时间前有效,截图未显示时间或时间超出所要求的时间范围的均视为无效投标。)4、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的投标。 5、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四、招标文件的获取: 1.招标文件获取时间:无时间限制,开标前均可下载查阅。 2.方式:凡有意参加投标者,须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注册并到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数字证书方可在线投标登记并下载招标文件。 获取招标文件后,投标人应随时关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获悉关于本项目的变更及澄清,否则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自负。 五、投标文件的递交: 1、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3年6月15日09时00分。 2、开标时间:2023年6月15日09时00分。 3、开标形式:网上开标 4、投标文件递交方式:该项目使用甘肃成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在线不见面开标系统”进行开标。请投标人提前下载“最新版投标文件固化工具(版本2.0)”,并按照“投标文件固化工具使用帮助”固化投标文件,开标前登录“成兴不见面开标系统”上传固化加密后的tbgs格式文件,若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未成功上传,则视为未按时递交投标文件。 开标时,请按照开标流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解密等其他开标操作,因投标人自身原因导致解密失败的,视为无效投标。具体操作过程详见操作指南或致电400-1020-005咨询。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项目招标公告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发布。 七、投标保证金缴纳: 缴纳金额:第一标段:伍仟元整(¥5000.00元); 第二标段:叁万元整(¥30000.00元); 第三标段:壹万元整(¥10000.00元); 第四标段:玖万元整(¥90000.00元)。 缴纳方式:(下列方式任选一种) 方式一:缴纳现金。 投标人必须从基本账户以网银、手机银行、电汇或支票转账等方式缴纳至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设账户。 缴款账户名称: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开户银行和缴纳账号:以收到短信或电子服务系统中显示的开户银行和账号为准。 缴纳截止时间:确保在开标前成功缴纳即可。 注意事项: (1)投标人须在项目招标公告期内登录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V2.0),选择项目和标段进行投标登记。登记成功后系统自动向投标人以短信形式发送开户银行和缴款子账号(也可在电子服务系统中查询),投标人根据账号信息缴纳保证金。 (2)因同一项目不同标段的缴款子账号不同,投标人参与两个及两个以上标段时,应当按照每个标段对应的缴款子账号逐笔缴纳保证金。(为防止信息泄露,请勿在备注栏内填写与项目相关的信息) (3)缴纳保证金时投标单位信息必须与在线注册时提交的信息一致,保证金必须由投标单位基本账户转出。 方式二:办理电子保函。 投标人必须在项目招标公告期内登录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V2.0),查找对应项目和标段进行投标登记。登记成功后登录电子保函系统,自行选择服务机构按照对应流程办理。办理截止时间:确保在开标前成功办理即可。 注意事项:兰州银行、金控担保为线上办理。中国银行为线下办理,需开设账户。 中国银行业务咨询电话:0935-2259537 兰州银行业务咨询电话:0935-2259317 农业银行业务咨询电话:0935-2259832 金控担保业务咨询电话:0935-2211515 八、数字证书办理须知 为了规范交易平台的业务流程以及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凡是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投标人,请先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八楼大厅服务窗口咨询办理数字证书,然后登录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网站进行网上投标、下载招标文件等相关资料。 九、联系方式:招标人: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 联系人:张永萍 联系电话:0935-3122173 地址: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城北新区莫斯科路402号 代理机构: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 联系人:他唯丙 联系电话:0935-2235155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东路盛世欧景商业48号三楼 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 2023年5月23日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化学发光 开标时间:2023-06-15 09:00 预算金额:2540.22万元 采购单位: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正常公告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5-24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正常公告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 招标公告 一、招标条件: 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已由武发改社会【2022】262号文件批准建设,建设资金通过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劵等多渠道筹措解决。招标单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招标代理机构为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医疗设备进行公开招标。 二、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1、项目名称: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 2、建设地点:天祝县藏医院院内 3、招标范围及主要内容:天祝县藏医院特色优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医疗设备)设备购置。 4、标段划分:本次招标为四个标段。第一标段为:低温液氧罐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第二标段为:20人平底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和常压吸氧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第三标段为:药浴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第四标段为:其他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其中钬激光、化学发光分析仪、综合治疗椅、内脏脂肪测量装置为进口产品,已论证(具体内容详见清单)。 5、预算金额:2540.2229万元,其中第一标段:51.8889万元;第二标段:358万元;第三标段:138.834万元;第四标段:1991.5万元。 6、最高限价:2540.2229万元,其中第一标段:51.8889万元;第二标段:358万元;第三标段:138.834万元;第四标段:1991.5万元。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第一标段供应商须具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第二、第四标段供应商须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3、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www.creditchina.gov.cn)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的企业方可参加本项目的投标。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查询结果为准,需提供的证明材料必须有信用截图或者信用报告。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投标人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注:投标人需提供的证明资料必须列明有信用截图或者信用报告均可。“信用中国”网页截图时间以网页显示的查询时间为准,截图时间为招标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投标截止时间前有效,截图未显示时间或时间超出所要求的时间范围的均视为无效投标。) 4、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的投标。 5、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四、招标文件的获取: 1.招标文件获取时间:无时间限制,开标前均可下载查阅。 2.方式:凡有意参加投标者,须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注册并到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数字证书方可在线投标登记并下载招标文件。 获取招标文件后,投标人应随时关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获悉关于本项目的变更及澄清,否则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自负。 五、投标文件的递交: 1、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3年6月15日09时00分。 2、开标时间:2023年6月15日09时00分。 3、开标形式:网上开标 4、投标文件递交方式:该项目使用甘肃成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在线不见面开标系统”进行开标。请投标人提前下载“最新版投标文件固化工具(版本2.0)”,并按照“投标文件固化工具使用帮助”固化投标文件,开标前登录“成兴不见面开标系统”上传固化加密后的tbgs格式文件,若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未成功上传,则视为未按时递交投标文件。 开标时,请按照开标流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解密等其他开标操作,因投标人自身原因导致解密失败的,视为无效投标。具体操作过程详见操作指南或致电400-1020-005咨询。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项目招标公告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发布。 七、投标保证金缴纳: 缴纳金额:第一标段:伍仟元整(¥5000.00元); 第二标段:叁万元整(¥30000.00元); 第三标段:壹万元整(¥10000.00元); 第四标段:玖万元整(¥90000.00元)。 缴纳方式:(下列方式任选一种) 方式一:缴纳现金。 投标人必须从基本账户以网银、手机银行、电汇或支票转账等方式缴纳至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设账户。 缴款账户名称: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开户银行和缴纳账号:以收到短信或电子服务系统中显示的开户银行和账号为准。 缴纳截止时间:确保在开标前成功缴纳即可。 注意事项: (1)投标人须在项目招标公告期内登录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V2.0),选择项目和标段进行投标登记。登记成功后系统自动向投标人以短信形式发送开户银行和缴款子账号(也可在电子服务系统中查询),投标人根据账号信息缴纳保证金。 (2)因同一项目不同标段的缴款子账号不同,投标人参与两个及两个以上标段时,应当按照每个标段对应的缴款子账号逐笔缴纳保证金。(为防止信息泄露,请勿在备注栏内填写与项目相关的信息) (3)缴纳保证金时投标单位信息必须与在线注册时提交的信息一致,保证金必须由投标单位基本账户转出。 方式二:办理电子保函。 投标人必须在项目招标公告期内登录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V2.0),查找对应项目和标段进行投标登记。登记成功后登录电子保函系统,自行选择服务机构按照对应流程办理。办理截止时间:确保在开标前成功办理即可。 注意事项:兰州银行、金控担保为线上办理。中国银行为线下办理,需开设账户。 中国银行业务咨询电话:0935-2259537 兰州银行业务咨询电话:0935-2259317 农业银行业务咨询电话:0935-2259832 金控担保业务咨询电话:0935-2211515 八、数字证书办理须知 为了规范交易平台的业务流程以及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凡是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投标人,请先在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八楼大厅服务窗口咨询办理数字证书,然后登录武威市公共资源交易网站进行网上投标、下载招标文件等相关资料。 九、联系方式: 招标人: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 联系人:张永萍 联系电话:0935-3122173 地址: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城北新区莫斯科路402号 代理机构: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 联系人:他唯丙 联系电话:0935-2235155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东路盛世欧景商业48号三楼甘肃每日第三方咨询评价有限公司 2023年5月23日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153.00万元采购冷藏柜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关于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11-10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11月22日 14:00(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海南德瑞竞磋(货物)2023-071 项目名称: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元):1530000 最高限价(元):1530000 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 数量:36 预算金额(元):1530000 单位:台 简要规格描述:胃肠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病人监护仪)、除颤仪、湿热敷装置、动态心电血压记录仪(二合一)、床单位臭氧消毒机、医用盐敷烤箱、空气消毒机、治疗车(ABS)、 红外光灸疗机、呼吸机、食道PH值检测仪、艾灸、胡尔美排烟系统、便携式吸引机、吸痰机、医用常温紫外线消毒柜、医用冷藏柜、传统藏医治疗器械等 备注: 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除加工定制外其余设备30天内到货 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标项1: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3年11月10日至2023年11月17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 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 售价(元):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3年11月22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请登录政采云投标客户端投标 五、响应文件开启 开启时间:2023年11月22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次项目招标采用线上进行,供应商无需到现场开标;如非系统原因造成无法解密的或非系统原因加密文件上传不成功的或没办理CA锁而造成加密文件无法解密、加密文件无法上传的视为无效投标,线上电子加密响应文件必须在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上传至电子开评标系统.2、线上电子化开评标系统操作及办理CA锁等相关事宜请咨询政采云:咨询电话:400-881-7190。3、线上CA:PC咨询网址(可及时反馈问题截图,让客服快速定位问题):http://tseal.cn/k.html,咨询电话:400-0878-198。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地 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共和县恰卜恰镇青海湖南大街335号 联系方式:0974-85129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联系方式:0974-85165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英措 电 话:0974-8516555 附件信息: 海南州藏医院竟磋(货物)2023-071.doc769.6K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冷藏柜 开标时间:2023-11-22 14:00 预算金额:153.00万元 采购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关于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11-10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11月22日 14:00(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海南德瑞竞磋(货物)2023-071 项目名称: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元):1530000 最高限价(元):1530000 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海南州藏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病科建设项目 数量:36 预算金额(元):1530000 单位:台 简要规格描述:胃肠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病人监护仪)、除颤仪、湿热敷装置、动态心电血压记录仪(二合一)、床单位臭氧消毒机、医用盐敷烤箱、空气消毒机、治疗车(ABS)、 红外光灸疗机、呼吸机、食道PH值检测仪、艾灸、胡尔美排烟系统、便携式吸引机、吸痰机、医用常温紫外线消毒柜、医用冷藏柜、传统藏医治疗器械等 备注: 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除加工定制外其余设备30天内到货 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标项1: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3年11月10日至2023年11月17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 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 售价(元):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3年11月22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请登录政采云投标客户端投标 五、响应文件开启 开启时间:2023年11月22日 14:00(北京时间) 地点: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次项目招标采用线上进行,供应商无需到现场开标;如非系统原因造成无法解密的或非系统原因加密文件上传不成功的或没办理CA锁而造成加密文件无法解密、加密文件无法上传的视为无效投标,线上电子加密响应文件必须在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上传至电子开评标系统.2、线上电子化开评标系统操作及办理CA锁等相关事宜请咨询政采云:咨询电话:400-881-7190。3、线上CA:PC咨询网址(可及时反馈问题截图,让客服快速定位问题):http://tseal.cn/k.html,咨询电话:400-0878-198。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地 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共和县恰卜恰镇青海湖南大街335号 联系方式:0974-85129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海南州德瑞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城北新区玉龙农副产品平价商贸中心东侧五楼联系方式:0974-85165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英措 电 话:0974-8516555 附件信息: 海南州藏医院竟磋(货物)2023-071.doc769.6K
  • 代表委员建言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勿忘守正 加强药材追溯
    “加大中医理论下的创新中药研发力度,不是做西式中药,也不是西化中药,而是符合中医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创新中药。”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其理论、方法和技术特色,只有守正才能更好创新。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关注,但中医药现代化仍面临着药材追溯体系不完善、新技术运用不足等挑战。  2021年2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28条政策措施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中医药现代化建言献策。  在曾芳看来,中医理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其传统精髓,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这需要构建符合现代疾病特点的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体系,强化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并加大学科交叉建设。  曾芳介绍,当前已有不少科研人员尝试将高新技术引入中医诊断中,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通过研发智能装备,提升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的精准度。“不管是中医理论也好,还是诊疗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学科交叉是能真正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包括藏医在内的中医药,是经验医学,但是现在学校的教育偏西医化,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毕业后的水平不高,难以行医。”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副院长江吉村看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能摒弃传统理论和人才培养方式。  江吉村介绍,传统的藏医人才培养,有民间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等,但目前中国的执业医师法提出了学历要求。“西医要求学历可以理解,但是也按照同样的标准要求藏医,对传统的师承模式有伤害。”对此他建议,藏医人才培养除了依赖学校,还应重视民间传承。  安全有效的药材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在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看来,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是保证中医药质量的关键。应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通过中国国家食药监局出台建设标准,知识产权局进行地理标志认证,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  “长期以来,藏药的安全性很受质疑,给藏药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江吉村表示,要解决这一困境,需借助现代化的检测检验手段为藏药正名。他呼吁中国国家食药监局对藏药进行大规模的权威检测,并将结果公之于众,为藏药现代化创造更好条件。  据了解,当前中国药典自今已颁布十版,从最初的中药标准的“基源与性状鉴别”,历经采用“显微鉴别”“色谱、光谱技术”“TLC鉴别、HPLC含量测定、DNA、特征和指纹图谱”等新技术。  “药典中医药标准的变化,正是中医药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耿福能建议,中医药标准应突破以化学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构建思路,如中药特征图谱、指纹图谱、生物效价、大数据等,建立成为中国自立的创新型质量控制模式,并可为国际社会接受。  江吉村同样表示,单纯以化学标准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分析”,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他以传统藏药中的复方药举例,一副药包含几十种药材,其中主药起治疗效果,辅药或降低主药的“毒性”,或调理患者身体,“如果只用西药的精细化标准来衡量藏药,是片面的”。
  • 西藏将提高51个藏药品种标准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拉萨召开藏药标准第二次协调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藏药标准提高协调机制,统一思想、统一标准、查找问题,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和完善藏药标准整体水平。   会议确定了今年完成114个藏药品种(药材、成药)标准提高工作,其中西藏自治区承担51个藏药品种的标准提高工作,并将成立5省(区)藏药标准协调委员会,委员会由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办公室设在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西藏承担51个品种标准的提高   此次协调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国家药典委员会、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药品监管部门、药品检验机构、藏医院、藏医药教学研究机构和藏药生产企业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白玛桑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藏药标准的修订工作,并给予了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重庆召开了藏药标准第一次协调会。在拉萨召开的第二次协调会确定由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对所有国家标准,即部版200个成药、136个药材,药典15个成药分年度完成标准提高工作。其中今年完成进入部颁标准、进入药典、经过注册批准的114个藏药品种(药材、成药)的标准提高工作,其中西藏自治区承担51个藏药品种的标准提高工作。   我区已有18家藏药生产企业   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我区药品生产企业发展到20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18家,拥有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软膏剂、贴剂、涂膜剂等8个剂型的生产线,且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生产藏药品种140多种,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的有299个品种,已成为我区特色支撑产业。同时,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还分别获得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填补了我区无藏药临床试验机构的空白。目前,西藏藏医药业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科研开发为依托、传统产品和新产品为支撑、各地(市)医院制剂室或藏药厂为支点、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的藏药产业群体。
  • 青海成功研制出诃子酸、诃黎勒酸、胡麻苷等六种藏药标准样品
    p   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6个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研制项目近日通过专家评审。 /p p   2006年,藏医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藏医药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标准化、国际化发展方向。 /p p   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玉林介绍,他所在的科研团队于2015年启动“6个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研制项目”,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联合协作,近10名科研人员刻苦攻关,以诃子酸、诃黎勒酸、胡麻苷、雏菊叶龙胆酮、大麦黄苷和皀草黄苷6种藏药材中的特征性活性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研制出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 /p p   “这六种标准品,对解决过去存在的不同成分质量差异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藏药从传统作坊走向标准化产业化又迈进一步。”长期致力于藏药标准化研究的李玉林说。 /p p   “藏药化学标准品的研制,对于藏药材标准升级、藏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及推动藏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和验收,来自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的国家药典委员刘海青说,研究成果对于解决藏药标准化的技术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应用前景。 /p p br/ /p
  • 青海通过藏药炮制标准
    “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研究”项目近日正式通过验收,该项目首次针对青海省常用藏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藏药材炮制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为青海省藏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吕东介绍,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研究项目共完成了242种藏药炮制品标准的研究,其中包括动物药材43种,植物药材145种,矿物药材54种,建立了包含名称、来源、炮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检查、含量测定、性味、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等内容在内的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   吕东说,藏药中属矿物药材和动物药材的炮制较为复杂和讲究,这是规范藏药炮制标准的重点所在。此外,新的一整套标准还收载了以往已颁布的藏药标准中未收入正文的部分常用品种,澄清了部分品种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校正了原标准中的错误,规范了切合青海省实际的用药品种。   据了解,2006年,“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研究”项目被列入青海省当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海藏药炮制标准将于今年正式发布,届时将发往各大藏医院和制药厂,普通市民也可以买到,同时,为方便阅读,标准将先后发布汉语版和藏语版。   藏药素有“雪域奇葩”之称,因其独特的药理体系和显著疗效,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助力中药复杂体系物质基础解析
    2024年3月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药科大学李萍教授和李彬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助力中药复杂体系物质基础解析”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该团队突破中药复杂化学成分空间分布成像技术瓶颈,系统构建了基于质谱成像的空间代谢组学新技术,高灵敏、高覆盖、高分辨解析中药复杂化学成分空间分布异质性及其体内外空间代谢规律。研究论文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nalytical Chemistry等。该进展促进了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从空间维度精准揭示中药复杂物质组成与其代谢变化,为诠释中药科学内涵提供了全新视角。近年来,基于质谱成像的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认可,热度持续攀升。科瑞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质谱成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并积极投身中药研究,为国内多所知名科研院提供技术支持,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New Phytologist 等权威期刊。01 利用多组学和MALDI-MSI揭示三七“狮子头”形成及皂苷积累的调控机制2024年4月7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在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发表了题目为“Unveiling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nodul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formation in Panax notoginseng using multi-omics and MALDI-MSI” 的文章。该文基于多组学分析、MALDI-MSI 质谱成像技术、拟南芥侵染回补、转录调控验证实验揭示了三七“狮子头”形成及皂苷积累的调控机制。为探究“狮子头”与三七品质间的联系,对活血性成分三七皂苷及止血性成分三七素进行含量测定,显示皂苷含量与“狮子头”数目呈正相关,而三七素含量则与该性状无关。同时皂苷 AP-SMALDI-MSI 质谱成像显示,“狮子头”皮层组织高丰度积累人参皂苷 Rb1,暗示 “狮子头”的形成与皂苷积累具有相关性(图1F)。图1 与三七“狮子头”相关的活性成分组成研究基于发育解剖学、激素质谱成像、转录组测序、拟南芥侵染回补、转录调控验证等实验,解析三七“狮子头”的形成机制(图2)。图2 三七“狮子头”形成的调控机制模型02 基于LC-MS和MALDI-MSI的代谢组学方法揭示苦荞瘦果发育的时空代谢谱2024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孙伟教授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伟教授合作在 Food Chemistry 发表了题目为“LC-MS and MALDI-MSI-based metabolomic approach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patial–temporal metabolite profiles of Tartary buckwheat achene development”的文章。该研究利用液质联用结合质谱成像技术构建了黑色和黄褐色苦荞瘦果三个重要发育阶段的时空代谢谱,并揭示了黄酮类成分在瘦果发育过程中的时空特异性分布情况,解析了类黄酮成分对苦荞瘦果胚发育和种壳颜色形成的潜在调控机制。该研究采用 AP-SMALDI-MSI 技术对发育中的苦荞瘦果切片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原位信息定位分析。瘦果纵横切面图显示,鞑靼荞麦瘦果由果壳、种皮、胚乳和胚组成(图3A)。与 LC-MS 的结果一致,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烟花苷等,随着瘦果的发育而积累(图3C)。相反,原花青素 A、原花青素 B 和黄烷醇(表)儿茶素的含量随着瘦果的成熟而减少(图3B),表明它们在保护未成熟瘦果方面可能发挥潜在作用,从而防止瘦果在完全成熟前过早消耗。将代谢组学与 AP-SMALDI-MSI 中黄酮类化合物强度的研究相结合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组织特异性分布取决于化学修饰的类型。图3 苦荞瘦果发育过程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相对时空分布MALDI MSI图本研究利用 AP-SMALDI-MSI 技术阐明了代谢物在鞑靼荞麦瘦果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分布,黄酮醇作为鞑靼荞麦瘦果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化学修饰类型的不同,呈现出特定的空间分布,作者提出了鞑靼荞麦瘦果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与瘦果发育之间的调控关系(图4)。图4 黄酮类化合物在苦荞瘦果发育过程中参与调节胚发育和果壳颜色的模式图03 利用MALDI质谱成像技术揭示牡丹和芍药根的空间代谢组2021年4月,中国药科大学李萍教授、李彬教授在 New Phytologist 期刊上发表了题目为:“Unveiling spatial metabolome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 Paeonia lactiflora roots using MALDI MS imaging” 的研究论文,本研究结合多基质和正负离子检测模式,对牡丹和芍药的根切片进行了高质量分辨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 MSI)和 AP-SMALDI 串联质谱(MS/MS)成像,系统地研究了单萜糖苷类和丹皮酚苷类、单宁类、黄酮类、糖类、脂类等多种代谢产物的空间分布。利用 Li DHB 基质的串联质谱成像技术来准确区分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两种结构异构体的组织分布(图5)。此外,参与没食子单宁生物合成途径的主要中间产物在根部成功定位和显示。图5 AP-SMALDI MS/MS成像和LC-MS验证上述研究中空间代谢组结果均采用了德国 TransMIT AP-SMALDI 10 离子源,搭载 Thermo ScientificTM Q ExactiveTM 超高分辨质谱仪,对不同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精准解析。科瑞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德国 TransMIT AP-SMALDI10、AP SMALDI5 AF 常压 MALDI 离子源和美国 Spectroglyph LLC. MALDI ESI Injector 系列离子源,所有离子源均可与赛默飞 Q ExactiveTM 或 Obitrap ExplorisTM 系列质谱仪搭载使用,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质量分辨率、高质量精度、高灵敏度质谱成像检测。AP-SMALDI 5AF Orbitrap 质谱成像系统TransMIT AP-SMALDI 5AF 高分辨自动聚焦3D快速质谱成像系统在 AP-SMALDI 10 的基础上完成了升级,常压操作环境,空间分辨率可达到3μm,独特3D检测模式可以检测凹凸不平的样品表面,快速检测模式可达18pixel/s,全像素检测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和高质量分辨率使样本中的分子化合物达到最佳成像效果。T-MALDI-2 透射式超高分辨率质谱成像系统MALDI ESI Injector 离子源,MALDI 源采用新型双离子漏斗设计,兼容ESI、APCI等离子源,实现 MALDI ESI 成像和 LC-MS 检测,在生物样本中可实现组织成像与结构鉴定。通过配置 t-MALDI(1μm空间分辨率)、MALDI-2(激光诱导后电离)等技术并搭载赛默飞 Q ExactiveTM 或 Obitrap ExplorisTM 系列超高分辨率质谱检测仪。 参考文献:[1] Yu M, Ma C, Tai B, et al. Unveiling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nodul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formation in Panax notoginseng using multi-omics and MALDI-MSI[J].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4.[2] Liu T, WangP, Chen Y, et al. LC–MS and MALDI–MSI-based metabolomic approach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patial–temporal metabolite profiles of Tartary buckwheat achene development[J]. Food Chemistry, 2024, 449: 139183.[3] Li B, Ge J, Liu W, et al. Unveiling spatial metabolome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 Paeonia lactiflora roots using MALDI MS imaging[J]. New Phytologist, 2021, 231(2): 892-902.[4] Tang W, Shi J J, Liu W, et al. MALDI Imaging Assisted Discovery of a Di‐O‐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Root[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62(19): e202301309.[5] Sun S, Tang W, Li B. Authentication of single herbal powders enabled by microscopy-guided in situ auto-sampling combined with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3, 95(19): 7512-7518.[6] Sun R, Tang W, Li P,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On-Tissue Epoxidation Reaction Mediated by Urea Hydrogen Peroxide for MALDI MS/MS Imaging of Lipid C═ C Location Isomers[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3, 95(43): 16004-16012.— 关于科瑞恩特 —科瑞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总部设立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京东,京东方,Corning,GE,Bayer等世界五百强科技企业中国研发中心。科瑞恩特公司是一家基于前沿生物成像(质谱成像、动植物活体成像、细胞成像)、国产化高端设备研发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服务供应商,服务于生命科学、疾病控制、生物安全、食药健康等领域。无论是科研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还是企业研发基地,我们都能够提供专业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协助客户实现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目标。— 科瑞恩特产品线 —德国TransMIT:AP SMALDI质谱成像离子源、基质喷涂仪(全国独家代理)Spectroglyph LLC.:MALDI ESI Injector离子源(USA)(全国独家代理)瑞孚迪Revvity:多模式读板仪、核酸提取仪、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细胞计数仪、液闪计数器、均质器日本Yamato:灭菌器、烘箱、马弗炉、CO2培养箱、喷雾干燥仪、旋转蒸发仪等广纳慧川:智能试剂柜、智能标准品柜、智能防爆(火)柜、智能危化品柜等美的Midea:医用冷藏箱、冷藏冷冻箱、低温冷冻箱、-86℃超低温冰箱等莱普LabPre:LabPre超低温冷冻研磨仪,高通量组织研磨机、球磨机等(自研发)全思美特:VHP移动式空间灭菌器(自研发)— 科瑞恩特服务方案 —全思美测:AP SMALDI质谱成像检测服务全思美特:VHP过氧化氢空间灭菌服务
  • 两会之声|中医药发展正当时 科学仪器有哪些机遇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博大智慧,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全面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药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今年两会期间,中医药话题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同时,“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同时,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踊跃建言,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招。其中关于促进中药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等建言不仅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于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传达出积极信号。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建设,以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受到多个委员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是保证中医药质量的关键。他表示应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通过中国国家食药监局出台建设标准,知识产权局进行地理标志认证,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耿福能也建议,中医药标准应突破以化学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构建思路,如中药特征图谱、指纹图谱、生物效价、大数据等,建立成为中国自立的创新型质量控制模式,并可为国际社会接受。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副院长江吉村表示,“长期以来,藏药的安全性很受质疑,给藏药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困境,需借助现代化的检测检验手段为藏药正名。他呼吁中国国家食药监局对藏药进行大规模的权威检测,并将结果公之于众,为藏药现代化创造更好条件。江吉村同样表示,单纯以化学标准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分析”,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他以传统藏药中的复方药举例,一副药包含几十种药材,其中主药起治疗效果,辅药或降低主药的“毒性”,或调理患者身体,“如果只用西药的精细化标准来衡量藏药,是片面的”。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建议:修订《中国药典》,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陆銮眉提出,目前的中药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的模式建立的,并没有从整体把握药物,中药质量标准不全面。其中关于中药材(饮片)重金属、农残、真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限度标准过于教条。中药的用量极小,且应用情况非常复杂,这与农产品的情况十分相似。因此,建议参考农产品的控制标准,并分情况降低不必要的要求。《药典》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存在缺陷。在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面,现行的用单个或几个化学成分表征中药质量的质控方法,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整体理念和思维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熊维政提出:建立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释放企业创新力。熊维政表示,中药外用药品如传统中药膏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应用中的辅料大多无药物标准,但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如合成橡胶、热可塑橡胶等)。按我国现行法规要求,如改变基质辅料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而进行临床试验投入大、周期长,不利于中药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如对中药外用制剂基质辅料免做临床研究,对基质辅料实行备案制,并借鉴国外经验增加外用制剂所需辅料纳入药典的数量等,将会释放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董事长李振国提出,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李振国认为,在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方面,李振国建议,以标准为引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评价体系,包括从药材种植及采购源头、药品生产、存储、运输到销售、使用全过程的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中医药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在科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面,李振国建议可以逐步试点将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中草药种植、加工和销售全环节和流程,进行实时监控、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发展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做到生产环境、生产过程、销售环节可追溯,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运营,全过程保证药材质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加快中药材及饮片第三方检验平台建设。他表示:“我国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检验主要依赖于各级各地药检所。2019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产量就达到380万吨,而全国监管系统从事中药监管检验的人员不到3000人,机构数量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随着2020版《中国药典》的实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检测项目更多、标准更高,各地药检所的工作量大幅提升,急需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展中药材、饮片检验检测,切实保障中药质量。因此他建议:完善对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认证机制。加快对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培育和推广。利用第三方检测资源推广中药饮片委托检验。支持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展中药材质量关键技术研究。从国家层面建立中药材质量指数、价格指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肖伟则提出应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肖伟表示,目前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以西医西药为主导,未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如在重大项目评审、科技奖项评选以及优秀人才遴选方面,将中医药与西医西药分在一起,未能完全实行同行评议。如中医药人才评价,过分强调以SCI文章作为硬性指标;疗效评价上,单纯使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等。肖伟建议,首先探索建立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不再依附于西医西药评价体系。其次,系统研究中医药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发展客观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开展中医药科技评价的方法学研究,逐步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体系。从上述委员建言中可以看出,多个委员都提出目前中药标准应突破以化学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构建思路。目前的现行的单纯以化学标准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分析”及“有害物质检测”,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的理念和思维。对于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也受到委员们的关注。这其中都需要发挥更现代化的技术,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分析检测方法。同时,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中药第三方平台也是委员们的关注点,特别是张伯礼院士提出的关于中药材及饮片第三方检验平台建设的提议,直指行业痛点。随着中药相关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要求不断提升,中药相关检测工作量将大幅提升,而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展相关检测工作,将对保障中药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持,也将对科学仪器及第三方检测行业带来积极影响。中药发展正当时,在我国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过程中,进一步支持原始创新、强化质量监管、完善标准体系、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激活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均显得格外重要。为更好展示中药分析及质量控制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及科学仪器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和仪器信息网将在“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1)”期间,联合举办“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创新发展分论坛”,针对当下中药相关政策法规、中药分析技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等内容进行探讨。欢迎相关从业人员参加。更多详情及报名请点击“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1)”会议官网。附会议日程(拟定,以年会官网最终信息为准)时间日程会议内容4月23日9:00-9:30报告题目:待定报告人:天津药物研究院 刘昌孝院士9:30-10:00报告题目:微流控药物分析“芯”方法及其应用报告人:清华大学 罗国安教授10:00-10:30报告题目:中药质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报告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果德安教授10:30-11:00报告题目:中药安全性控制标准解读与岛津分析解决方案报告人: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医药行业专员 丰伟刚11:00-11:30报告题目:待定报告人:赛默飞 色谱质谱事业部应用支持总监 薄涛11:30-13:30午休13:30-14:00报告题目: LC-MS技术创新及在中药复杂体系分析中的应用报告人:北京大学医学部 屠鹏飞教授14:00-14:30报告题目:高分辨非靶向快筛技术实现对中药复杂基质中农残等痕量分析的研究报告人: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院 季申主任14:30-15:00报告题目:待定报告人:科哲15:00-15:10茶歇15:10-15:40报告题目: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报告人:南开大学药学院 白钢教授15:40-16:10报告题目:中药配方颗粒关键质量控制与产业化报告人:神威药业集团 陈钟 执行总裁
  • 西藏重点实验室初具规模 特色研究成果显著
    西藏冰湖灾害与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之一,近年来该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西藏自治区冰湖灾害防治规划》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下图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冻融试验。   作为中国天文界在西藏发展大科学装置的一个重要实验平台,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成立一年多来,已逐渐开始在大质量恒星形成、超新星遗迹、银河系大尺度结构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西藏大学在射电天文、机电、通讯、控制等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推动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目向星辰的天体实验室,到检测细胞的马铃薯实验室,还有兽药实验室、藏区青稞生物学与育种实验室等与我区农牧业息息相关的特色实验室,如今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制定《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西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增加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促进实验室开放运行,加大优势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可喜成绩。   重点实验室初具规模 特色研究成果显著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目前,包括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在内,我区已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9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9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区院共建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2个,此外在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8个。   2010年至今,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安排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投入1600万元,调动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的配套投入,重点实验室环境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质量、水平和档次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一批大型仪器设备的添置,为实验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突出自身优势,不断调整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目标,积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任务。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定位,形成了宇宙线观测、环境监测、高山病防治、高原大气环境、高原生态环境、藏药筛选与评价、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等一批特色研究方向。   强化创新研究队伍 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各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所有工作的突出位置,营造宽松和谐、学术创新气氛浓厚的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引进凝聚优秀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人才。目前,我区各重点实验室汇聚正高职称人员近30人,博士20余人,硕士20余人。   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交流和合作,通过凝聚特色、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短期出国进修和培训、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所以及世界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   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作用初显   各重点实验室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建设与运行管理中,按照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基本要求,探索优势学科联合、优秀人才集中、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项目课题分级负责、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建立和完善开放研究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激励分配机制、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成果转移机制和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和考勤制度、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 岛津走进西藏 举办技术交流会
    2012年7月4日,岛津公司走进美丽的拉萨市,联合西藏德普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了专门针对仪器分析应用的技术交流会。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因为地理位置所限,与中东部发达城市相比,接触前沿分析技术的机会少,为此,西藏各行业的分析技术人员对仪器行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有着非常高渴求与期待。岛津时隔六年再次在西藏举办分析仪器的技术交流会,介绍了各类先进分析仪器的新进展和应用。这次技术交流会吸引到众多西藏的重要客户踊跃参会,他们来自药检、农检、质检、公安、水质、农科院、西藏大学 、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农牧学院等各地区、各行业。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时隔六年岛津再次举办西藏技交会 会议开始后首先由岛津公司市场部的吴国华博士介绍了岛津公司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和在各领域的突出贡献,岛津为中国用户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等。随后吴博士介绍了岛津常规液相20A和UHPLC 30A的先进技术,有效的解决客户问题,提高分析效率。在液质部分,则详细讲解LCMS和LCMSMS技术的特点及在食品安全、医药分析研发等行业的应用,推荐了LCMS-8030在农残分析、兽残分析和法医毒理分析方法包。 吴国华博士介绍岛津公司概况及LC、LCMS技术 岛津市场部郭帅先生介绍了岛津的气相产品GC-2010plus、气质产品GCMS-QP2010 Ultra、全二维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联用仪GC*GC-qMS、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PC-GCMS及多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MDGC/GCMS等产品的特点及在各行业的应用。 郭帅先生介绍GC、GCMS技术 岛津市场部李俐林小姐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0/2700,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E9000等光谱产品及在各行业的应用。 李俐林小姐介绍光谱技术 此外,吴国华博士还介绍了岛津公司2012年新推出的3款高端串联质谱产品LCMS-8040,LCMS-8080和GCMS-TQ8030,引起与会专家高度关注。 此次技交会全面向客户展示岛津的先进技术,交流深入而充实,使西藏的用户对岛津优秀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参会专家用户对岛津公司丰富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全面的支持和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建立符合RCT的中医临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2020年,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位于北京良乡大学城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老四校”之一,自1956年建校以来,为我国的中医行业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研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日,仪器信息网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并采访了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仪器管理人王铁山。王铁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负责人公共实验平台管理方式多为“通管通用” 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前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级科研平台,设立初衷是举全校之力为经费不足的老师们提供专业科研仪器,最初该平台大部分仪器均是大型高值类设备,甚至很多设备在全校是唯一性的。后来为了让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将其“升级”为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目前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主要有两个职能,一是仍作为校级科研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科研测试服务,二是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新药研发高地研发和创制中药新药。王铁山负责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是北京中医药研究院5大科研平台之一,位于良乡校区科研综合楼四层,包括流式细胞室、细胞间等多个特定功能实验室。走进平台,各实验室均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实验的仪器。谈到仪器设备的统筹管理,王铁山颇具心得。他介绍了大型实验平台主要的几种管理方式,包括专管专用,专管通用,通管通用。专管专用适用于独立课题组实验室,仪器供组内使用,通常是独立团队有特别擅长的领域,从事某一细分领域的研究,使用和管理其擅长领域的相关仪器,更容易发挥出这些专业仪器的价值;专管通用是指仪器由某一课题组专人负责,共多方使用;通管通用,通常由学校或者学校成立公共实验平台,由隶属于公共实验平台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测试服务,服务于全校或者全院,通常高值型仪器,包括高值通用和高值专用类设备,大多时候以高值通用为主。高值专用的设备主要是一些重要但相对冷门的仪器和技术,需要整个学校的需求来让其充分运转,避免因长期不用而造成的损坏。对于实验平台的分级管理,王铁山认为将仪器按高值、低值、专用和通用分成四类,将平台分成校级、院级和团队三级。校级平台应以高值通用为主,高值专用为辅,适当购买必须的低值设备。院级平台则应以具有学院特色的专用类设备为主,根据学院需求适当购买通用设备。这两类平台都更适合于专管通用或者通管通用。团队平台则以自己团队优势的专用的高低值仪器为主,适当购买团队使用率高的通用设备。团队平台都是专管专用,这样管理方便且高效。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的管理方式属于通管通用,王铁山介绍了该平台具体仪器使用原则:“我们这边的仪器分成4类,第一类是实验室常规设备,经培训后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使用的,会开放晚上和周末的使用权限,负责人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用,出现问题由仪器负责人解决,如电泳仪、全波长酶标仪等;第二类仪器是有一定安全风险的设备,只有负责人在时学生可以使用,周末和晚上不开放权限,如高压蒸汽灭菌锅、超速离心机等;第三类是操作难度较高,需要较长时间和经验的仪器设备,这类设备以助研操作为主,负责人操作为辅,基本不让学生使用,如常规流式细胞仪,高内涵显微镜等;第四类仪器设备的价值较高,操作较为复杂,主要平台负责人使用,如流式细胞分选仪,多色流式细胞分析仪等。”酶标仪等多种检测仪器的基础均为光学检测手段与西药研究过程相反,中药的研究通常先进行小动物实验,之后是切片组织形态、机能研究,再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王铁山介绍道,“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研发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从更基础、更清楚的层次阐明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二是在明确物质基础和作用的前提下,争取获得一类新药,即化药。相对于成分单一稳定的化药,中成药品间控制是个很大的问题。细胞生物学在中药品控过程中作用是验明药效,但由于成本问题,主要用于科研过程中,很难商业化。”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酶标仪、流式细胞仪、显微成像系统等仪器发挥着重要作用,王铁山按照自己的体系阐述了他对这些仪器应用上的理解:“其实80%以上仪器的基础都是光学检测手段,包括吸光、荧光和化学发光。以酶标仪为例,按照功能分类,酶标仪包括光吸收酶标仪、荧光酶标仪、化学发光酶标仪和多功能酶标仪等多个种类,包括了所有的光学检测手段。检测前,首先要明确所需结果是分子平均值水平的,还是细胞独立水平的。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两者基本原理一样,都是以荧光为背景的,但流式细胞仪是把每一个细胞当成单独的个体来检测,而酶标仪检测结果是孔的平均值,所有以孔为单位检测需要样本平均值的实验,都可用酶标仪来做;分光光度计是光学检测仪器的‘祖先’,酶标仪和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也相同,但酶标仪可以满足高通量的检测需求。此外,它们还有一个‘近亲’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可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样本,用酶标仪也都能做,只是酶标仪需要手动加样制样,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自动完成。”对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广泛使用的酶标仪,王铁山也谈到了个人的使用感受。“这些年酶标仪行业的发展很快,有很多新的品牌的诞生,并且在吸光酶标仪这个领域做的很好,但是在多功能酶标仪这个领域,还是几个老品牌独领风骚,比如美谷生物。尤其是在多模块的多功能酶标仪方面,美谷生物基本上是独占鳌头”。MD SpectraMax ® i3x 多功能酶标仪(点击查看产品详情)中医药的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评价体系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投入和支持。虽然不是所谓“科研口”人员,但长期进行中药研究相关的工作,王铁山对于中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对于中医和中药而言,当务之急不是明确疗效的机制,而是发展完善中医的临床评价体系。目前评价药物有效与否的临床实验的金标准是RCT(临床对照实验)体系,但中医药在这一方面一直做的不好。一方面,有些中药确实比较难用现有的RCT体系完成,另一方面,实践中经常出现懂RCT的不懂中医,懂中医的不懂RCT的“单盲”,所以现在急需懂临床设计又懂中医的复合型人才。比如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三方三药’在新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缺少RCT实验的证据,其全球推广使用时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建立符合RCT的中医的临床评价体系,培养中医临床实验人才,才真正有助于中医药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医药的论文评价中。由于成分不明,药效评价难以通过等问题,中药的新药研发过程很难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王铁山认为:“应该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论文评价体系,像SCI一样严格的、但不完全依赖于西方的评价标准,这点对于中医药更好的发展十分重要。”后记:王铁山是一位90后科研平台管理人员,对于仪器管理使用和中药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谈到所负责的仪器,他可以滔滔不绝,甚至对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显微成像的发展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谈到中医药发展,他也津津乐道,虽然一再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观点不够专业,仍能看出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始终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受访人简介:王铁山,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现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负责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平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直接负责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分选仪,高内涵显微镜,SPR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等设备。对流式和显微镜类设备的原理和应用有自己的见解,熟悉二代测序及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的原理及应用,有着较为丰富的相关实验方案设计的经验。擅长十色以上流式的实验方案设计,包括颜色搭配、组别设置、电压补偿调节和结果分析;擅长高活性无菌流式分选如稳定转染株单细胞克隆筛选和基于96孔板的单细胞测序;擅长高活性多色原代细胞分选如10X和BD单细胞测序的流式前处理;擅长SPR的分析和对相互作用分子的垂钓;擅长超长时程活细胞成像系统的实验及相关方案设计。
  • 禄亘仪器亚太总部中心项目开工,助力宝山加快构建“热带雨林式”生物医药生态体系
    日前,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罗惠项目暨禄亘亚太总部中心奠基仪式举行。该项目将补齐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链,助力宝山区罗店镇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热带雨林式”生物医药生态体系。禄亘仪器亚太总部中心位于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项目占地面积约30亩,总投资约5.5亿元,将建设药物溶出装置、药物释放装置和透皮扩散装置的生产中心,负责全线产品的生产;建设药物递送系统分析装置和PAT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球运营总部,负责全球品牌运营和市场运营。该项目是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引入的具有“填补国内空白”的国际性、先进性药品制备检验仪器项目,同时也是“园区定制、先租后让”模式的实践探索。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负责人“这个项目是园区拿地,再根据企业要求定制化厂房。双方各自发挥所长,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和精力,园区专注于项目的‘一砖一瓦’,科学家则可以‘拎包入住’、专注研发。”禄亘仪器于1990年创立于美国,是一家致力药物溶出自动化系统,透皮扩散系统,吸入装置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定制化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药检仪器公司。目前已取得多项专利技术及数项软件权,并且产品已被全球诸多制药公司使用30年,成为制药行业中药物溶出及透皮扩散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 2017年中国医药大学排行榜
    近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中发布2017中国医药类大学排行榜。  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雄居2017中国医药类大学排行榜榜首,首都医科大学第2,南方医科大学第3,天津医科大学第4,中国药科大学第5,北京中医药大学第6,哈尔滨医科大学第7,南京医科大学第8,中国医科大学第9,上海中医药大学第1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名列2017中国医药类独立学院排行榜前5强。  附:2017中国医药类大学排行榜名次学校名称所在地区2017排名情况全国排名星级排名办学层次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575星级世界知名、中国一流大学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944星级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3南方医科大学广东1174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4天津医科大学天津1213星级中国知名大学5中国药科大学江苏1224星级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6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234星级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7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1273星级中国知名大学8南京医科大学江苏1303星级中国知名大学9中国医科大学辽宁1463星级中国知名大学10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1504星级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11重庆医科大学重庆1713星级区域一流大学12温州医科大学浙江185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1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1913星级区域一流大学14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1933星级区域一流大学15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08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16安徽医科大学安徽229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17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2303星级区域一流大学17大连医科大学辽宁230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19沈阳药科大学辽宁2404星级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20新疆医科大学新疆244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2503星级区域一流大学21河北医科大学河北250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3广西医科大学广西276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4福建医科大学福建286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5昆明医科大学云南296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6广州医科大学广东300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7宁夏医科大学宁夏304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307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29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313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30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321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3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326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3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328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3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328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34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342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35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3462星级区域高水平大学36贵州医科大学贵州34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37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367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38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374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39新乡医学院河南37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39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37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1徐州医科大学江苏38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2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391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3遵义医学院贵州397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4广东药科大学广东40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4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40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4贵阳中医学院贵州40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7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414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7海南医学院海南414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49西南医科大学四川421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0泰山医学院山东433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1广东医科大学广东43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1锦州医科大学辽宁43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3桂林医学院广西443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4云南中医学院云南474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5潍坊医学院山东480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6山西中医学院山西487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6皖南医学院安徽487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8川北医学院四川49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8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49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58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49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1济宁医学院山东50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2蚌埠医学院安徽51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2滨州医学院山东51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4湖北医药学院湖北53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5承德医学院河北547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6西安医学院陕西556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7成都医学院四川56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7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56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67长治医学院山西56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0沈阳医学院辽宁57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0河北北方学院河北57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2赣南医学院江西59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59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4吉林医药学院吉林61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4西藏藏医学院西藏61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6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62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7甘肃医学院甘肃698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8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699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79湖南医药学院湖南703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80杭州医学院浙江712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81厦门医学院福建7151星级区域知名大学  附:2017中国医药类独立学院排行榜名次学校名称所在地区2017排名情况全国排名星级排名办学层次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483星级中国知名独立学院2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河北862星级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3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1032星级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4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河北180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5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辽宁181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6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185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7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192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8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195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9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贵州199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0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201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1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203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2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辽宁206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2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206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4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新疆233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5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浙江237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6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湖北239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7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贵州244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8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湖南246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9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255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20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贵州259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21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260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22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辽宁2611星级区域知名独立学院
  • 全国人大代表熊维政:建立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 释放企业创新力
    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应用方式决定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评价的特殊性。”3月7日,对于中药企业新时期实现创新发展的机遇,记者连线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熊维政。此次两会上,熊维政提交了多项建议,“建立符合传统中医药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是其中之一。熊维政表示,中药外用药品如传统中药膏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应用中的辅料大多无药物标准,但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如合成橡胶、热可塑橡胶等)。按我国现行法规要求,如改变基质辅料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而进行临床试验投入大、周期长,不利于中药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如对中药外用制剂基质辅料免做临床研究,对基质辅料实行备案制,并借鉴国外经验增加外用制剂所需辅料纳入药典的数量等,将会释放企业的自主创新力。此外,熊维政认为,国家将中药产业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中药资源商品化的程度仍然相对缓慢,中药的市场份额占比一直处在20%-30%左右,其中,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的中药品种过少。他希望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中药产品特别是中药保护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加快中药产业化、商品化进程。并提出“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经典廉价药品的市场有效供给”的建议,以改善廉价经典药品“跟风申报或扎堆生产”,而罕见病、市场需求量小的急需药品企业不愿意申报生产的现状。对于《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熊维政充满期待。他希望通过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制定鼓励政策,激发产学研各方积极性,开展经典名方和临床验方的开发和研究,使其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一方面可以为老百姓提供疗效好的药品,同时符合国家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的要求。
  • 西藏航空食品企业首次通过两大管理体系认证
    近日,西藏检验检疫局质量认证中心向西藏空港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颁发了西藏航食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证书。   西藏航食是西藏航空系统内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的单位。今年9月,西藏检验检疫局质量认证中心组成审核组,对西藏航食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符合性审核,并到航空餐食生产加工的作业现场进行了实地审核检查。审核组认为西藏航食两个体系满足符合性、适宜性和运行持续有效的要求,同意推荐认证注册。   对两个体系的审核,将不断提升西藏航食的企业管理水平和航空食品安全的生产管理能力。西藏航食表示今后将继续按照各体系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优质、满意的航空食品。
  • 北京中医药大学:LIBS技术与过程检测
    p    strong 一、北京中医药大学智能检测与传感器技术团队:LIBS技术与过程检测 /strong /p p   北京中医药大学智能检测与传感器技术团队:LIBS技术与过程检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以乔延江教授,吴志生研究员,刘晓娜博士(现任滨州医学院老师)为核心成员,目前有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7名,在读本科生6名。 /p p   针对中药缺乏高效多维多息评价技术的问题,采用光谱技术、人工智能感官技术和成像技术等技术,建立了基于传感器“便携、无损、可靠”为特征的新一代中药多维多息可靠性评价技术。团队为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北京市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药分析及标准化检测技术培训中心(筹)重要组成部分。 /p p   自2013年至今,团队一直致力于LIBS技术在中药(民族药)质量评价与过程检测研究。 /p p    strong 二、LIBS技术与过程检测相关研究成果 /strong /p p   1、中药LIBS微区分析 /p p   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尺度科学不断向微观发展。本团队首次提出中药微区分析的概念,成果写入《中药分析学专论》研究生教材。微区分析的空间概念注重微区内的差异,突显样品的异质性。采用LIBS微区元素分析技术,特征谱线曲线拟合是LIBS传感器检测限计算的关键问题,本团队通过Gauss函数与Lorentz函数进行特征谱线曲线拟合,成功实现了中药“1秒钟”的现场多元素谱检测(Sensors, 2014, 15(1), 642-655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7, 904-906.),推动了本学科领域检测技术进步。 /p p   以艾纳香和薄荷为研究载体,从“元素谱”的多元素分析、元素指纹谱分析,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对其产地进行研究,并取得良好的判别结果 以灯心草为载体,研究元素组成和元素分布,采用热图分析法可视化Mg、Ca、Ba和Na元素分布,这些成果为中药材道地性和产地研究提供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d2a210c-2069-4837-8d1f-a976a857d3c1.jpg" title=" 中药LIBS微区分析-吴志生.png" / /p p   2、藏药LIBS微区分析 /p p   藏医药学是重要的民族医药分支。本团队首次将LIBS应用于藏药仁青芒觉、仁青常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和二十五味珍珠丸、佐太等藏药制剂,构建元素特征图谱,研究其元素物质基础。研究为藏药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及质量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重金属定量及元素价态研究做好前期铺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8803f22-a666-4c92-bf5e-cf54d064066b.jpg" title=" 藏药LIBS微区分析-吴志生.png" / /p p   3、LIBS过程检测 /p p   针对以安宫牛黄丸中朱砂为代表的矿物药质量控制问题,提出了采用移动窗标准偏差(MWSD)相对信号强度变化率(RICR)快速评价安宫牛黄丸的混合过程的微区时序特征,建立了中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传感器的“多元素谱”整体表征方法和整体混合均匀度评价方法(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2015, 151, 547-552.),发现含矿物质中药粉末混合过程规律,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方法,为保证生产过程的工艺可控性提供了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96a6938-886d-443d-a2dc-65b607714292.jpg" title=" LIBS过程检测-吴志生.png" / /p p strong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LIBS代表性论文10篇 /strong /p p   1. Xiaona Liu, Qiao Zhang, Zhisheng Wu*, Xinyuan Shi, Na Zhao, Yanjiang Qiao*. Rapid elemental analysis and provenance study of Blumea balsamifera DC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Sensors, 2015, 15(1), 642-655. /p p   2. Xiaona Liu, Qun Ma, Shanshan Liu, Xinyuan Shi, Qiao Zhang, Zhisheng Wu*, Yanjiang Qiao*. Monitoring As and Hg variation in An-Gong-Niu-Huang Wan (AGNH) intermediates in a pilot scale blending process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5, 151, 1547–1552. /p p   3. Liu Xiaona, Huang Jianmei, Wu Zhisheng, Zhang Qiao, Shi Xinyuan, Zhao Na, Jia Shuaiyun, Qiao Yanjiang*. Microanalysis of multi-element in Juncus effusus L. by LIBS Techniqu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7(11), 904-908. /p p   4. Xiaona Liu, Miao Qu, Wu Zhisheng*, Shi Xinyuan, Zhang Qiao, Qiao Yanjiang*. Rat thymus tissue discrimination of different postpartum depression models using LIBS sensor, MAN2015& amp ICMAN2015, August 2-5, 2015, Beijing, China. /p p   5. Xiaona Liu, Xinyuan Shi, Qiao Zhang, Na Zhao, Zhisheng Wu*, Yanjiang Qiao*. LIBS data preprocessing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models for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of Blumea balsamifera DC,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September 8-12, 2014, Beijing, China. /p p   6. 刘晓娜, 郑秋生, 车晓青, 吴志生*, 乔延江*. 基于QbD理念的安宫牛黄丸整体混合终点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3(6): 1084-1088. /p p   7. 刘晓娜, 张乔, 史新元, 吴志生*, 乔延江*. 基于LIBS技术的树脂类药材快速元素分析及判别方法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5): 1610-1614. /p p   8. 刘晓娜, 史新元, 贾帅芸, 赵娜, 吴志生*, 乔延江*. 基于LIBS技术对4种珍宝藏药快速多元素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1): 2239-2243. /p p   9. 刘晓娜, 史新元, 贾帅芸, 赵娜, 吴志生*, 乔延江*. 基于LIBS技术的藏药“佐太”快速元素分析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12): 2582-2585. /p p   10. 刘晓娜, 吴志生, 乔延江*. LIBS快速评价产品质量属性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的应用前景, 世界中医药, 2013, 8(11): 1269-1272. /p p br/ /p
  • 中医药世界认可 中医药发展白皮书发布
    p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6日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如下: /p p   中国的中医药 /p p   (2016年12月) /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p p   目录 /p p   前言 /p p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p p   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p p   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p p   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p p   结束语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前言 /span /strong /p p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p p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p p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span /strong /p p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2.中医药特点 /span /strong /p p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p p    strong 第一,重视整体。 /strong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p p    strong 第二,注重“平”与“和”。 /strong 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p p    strong 第三,强调个体化。 /strong 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p p    strong 第四,突出“治未病”。 /strong 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p p    strong 第五,使用简便。 /strong 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3.中医药的历史贡献 /span /strong /p p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p p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p p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乳香、没药等南药的广泛引进,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span /strong /p p   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1986年,国务院成立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 /p p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这些决策部署,描绘了全面振兴中医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p p   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p p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中医药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文化理念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中医药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推进中医药与社区服务、养老、旅游等融合发展,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p p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上的平等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制定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共同为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p p   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现代医学课程,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医院在完善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促进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p p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传承制度,系统挖掘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与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组织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开发。 /p p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构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推动中药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药物疗法。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p p   坚持政府扶持、各方参与,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相关规划、给予资金支持。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实施中医执业医师、医疗机构和中成药准入制度,健全中医药服务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鼓励社会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推动社会力量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span /strong /p p   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形成以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城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农村,形成由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为主的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其中民族医医院253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含民族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2528个,其中民族医门诊部、诊所550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诊所7706个。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贡献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同时,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 /p p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发展。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开展“治未病”服务,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潜力和优势正逐步释放,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p p   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丰富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中医药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2009年至2015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低24%。 /p p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基本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5.2万人。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开展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了101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64个中医学术流派建立传承工作室。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等高层次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124名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正在出站考核。探索建立引导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褒奖机制,开展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60位从事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的老专家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p p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开展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以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有45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荣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明显提高,王振义、陈竺获得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并初步建成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心、65个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以及16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种质资源库。组织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工作,涉及150部重要民族医药文献、140项适宜技术。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保障中药质量、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 /p p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颁布实施一系列加强野生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一批国家级或地方性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研究,部分紧缺或濒危资源已实现人工生产或野生抚育。基本建立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药特色、强调临床实践基础、鼓励创新的中药注册管理制度。目前,国产中药民族药约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全国有2088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中成药,中药已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中药产品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建立了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中药产品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海外市场发展潜力。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p p   中医药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政府重视和保护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已有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加强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向公众讲授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社会利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公众健康素养提高。 /p p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实施《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年平均增长率29%。中医、针灸、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材种子种苗5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广东、上海、甘肃等地方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和针灸治疗指南临床应用良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有序开展,14项维医诊疗指南和疗效评价标准率先发布,首个地方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医药机构和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span /strong /p p   推动中医药全球发展。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会员团体。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和组织卫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p p   支持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合作,为全球传统医学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总结和贡献发展中医药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并形成《北京宣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政府的倡议下,第62届、67届世界卫生大会两次通过《传统医学决议》,并敦促成员国实施《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年)》。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p p   促进国际中医药规范管理。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应用,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中国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积极推动传统药监督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保障传统药安全有效。 /p p   开展中医药对外援助。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70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基本上每个医疗队中都有中医药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在非洲国家启动建设中国中医中心,在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马耳他、纳米比亚等国家还设有专门的中医医疗队(点)。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在海外支持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近年来,中国加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艾滋病、疟疾等疾病防治,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400余名,分赴坦桑尼亚、科摩罗、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援外医疗队采用中药、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结束语 /span /strong /p p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 /p p   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p p br/ /p
  • 岛津助力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高端论坛并披露最新应用成果
    我国正从国家战略高度为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从而明确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由《药学学报》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促进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学术交流,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展的“2017年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高端论坛”于7月2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揭幕,本次论坛可谓是一次涉及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的多学科学术盛会,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院士及著名专家教授,就国内外中药、民族药和天然药物最新研究动态、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精彩纷呈。在中国市场已走过60年岁月的岛津公司,以领先业界的综合分析测试技术长期不懈地助力中国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岛津公司非常重视本次高端论坛召开的重要意义,倾情赞助并协办论坛的举办,同时在论坛上同与会专家交流了岛津公司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 论坛现场传真 在论坛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陈士林教授首先发表致辞,对论坛召开表示衷心祝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先生专程赴会并为论坛的召开发表了祝辞,他在祝辞中强调,全民健康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而中医中药是宝贵的财富,在治疗养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前景广阔,要更快更好地推进发展。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先生随后也发表了祝辞,他在致辞中特别强调青海在藏医藏药领域独具优势,并介绍了青海大学在藏医藏药研究方面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大会主席陈士林教授首先发表致辞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先生发表祝辞 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先生发表祝辞 在论坛大会报告环节,30位著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报告。复旦大学的陈芬儿院士发表了题为《喜树碱类抗肿瘤生物碱不对称全合成》的报告,报告发展了以化学计量不对称氧化和不对称催化为核心技术的两种化学不对称全合成喜树碱类原料药的通用工艺,已实现了产业化。同时报告开辟了一种快捷高效的合成其他喜树碱衍生物的新途径,为开发新型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奠定了化学计量基础。来自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Alan J. Stewart发表了题为 《Circulatory zinc specia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报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韩晶岩教授发表了题为《方丹参滴丸多成分、多环节调控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理》的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士林教授《本草基因组学研究与发展》的报告;国家药典委员会的钱忠直教授发表了题为《先进质控与配方颗粒》的报告……复旦大学的陈芬儿院士发表报告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Alan J. Stewart发表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士林教授发表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韩晶岩教授发表报告 国家药典委员会的钱忠直教授发表报告 岛津公司分析中心马超先生发表了题为《UC和ICP-MS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新应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2015年获得匹斯堡金奖的Nexera UC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检测分析平台。利用超临界流体进行样品制备,将多种分离模式统一的技术平台。并针对同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开发的木瓜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检测新应用同专家进行了分享。此外介绍了去年岛津最新推出的无机质谱产品ICPMS-2030,介绍了其高灵敏度、低运营成本、智能开发助手、以及符合数据完整性的法规要求。并针对中国药典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进行了4种中药材新应用的开发讲解。岛津公司分析中心马超先生发表了报告 在论坛首日下午的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郭跃伟教授发表了题为发表了题为《中国红树林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的报告,报告阐述了曾经被忽略的红树林是巨大的天然药物宝库,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通过单晶衍射分析,圆二色分析,对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进行了鉴定。通过发现新化合物研究化学全合成,弥补了因为物种消失导致的药物宝库的损失。复旦大学的陈道峰教授发表了题为《瑞香狼毒中的抗艾滋病毒活性二萜》的报告,报告通过构效关系说明了含量极低的活性二萜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总结了活性二萜类化合物的多级质谱裂解规律,以LCMS为导向可以对植物提取物成分进行有效识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郭跃伟教授发表报告 复旦大学的陈道峰教授发表报告 与会者和发表嘉宾互动热烈在论坛开幕日傍晚举办的“岛津—康美之夜”招待晚宴上,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的刘麟经理代表岛津公司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并表达了进入中国市场六十年的岛津公司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强烈意愿。岛津公司刘麟经理代表岛津公司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两会之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肖伟: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科研工作从最初散在的、自发的研究模式,转变为政府支持下的系统化、规模化的研究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西医西药评价和管理模式在内的许多科技评价方式被引入到中医药科研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中医药科研绩效,推动了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推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专业研究机构建设,促进了中医药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然而,中医药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着特有的文化印记,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均不同于现代医学。中西医学范式的不同直接决定对二者的评价方式也应不同。因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肖伟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促进行业发展的相关议案。肖伟表示,目前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以西医西药为主导,未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如在重大项目评审、科技奖项评选以及优秀人才遴选方面,将中医药与西医西药分在一起,未能完全实行同行评议。如中医药人才评价,过分强调以SCI文章作为硬性指标;疗效评价上,单纯使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等。这些都不能够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评价中医药,难以有效激励中医药的持续创新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肖伟建议,首先探索建立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不再依附于西医西药评价体系。在符合科技创新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由中医药专家为主体,就中医药评价对象的专业贡献进行合理的评价。如在中医药重大项目评审中,中医药项目作为独立的一个类别进行评价。评审专家由相对高比例的中医药专家为主,从专业维度进行评价;其他专业专家从科技通用规则的角度进行评价监督和补充评价。科技部门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建立协调会商机制,统筹设计并组织实施中医药科技工作。其次,系统研究中医药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基础研究评价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临床研究由同行专家、患者与第三方机构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价对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质量的贡献价值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价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贡献。三是发展客观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积极发展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在重要政策决策领域加强对中医药第三方科技评价结果的采信力度。四是开展中医药科技评价的方法学研究,逐步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体系。如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研究、中医复杂干预与诊疗方案疗效评价研究、中医证候类中药疗效评价研究,以及成果的转化应用评价研究等。
  • 洁特生物建设智能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货物高效优速调配!
    每个洁特人心中都有一份不可撼动的坚守一路奔赴,不负每一次托付一路奔赴,不负每一次信任一路奔赴,不负每一次使命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将货物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 洁特生物物流宣传片震撼上线作为专注于国内生物实验室耗材行业的企业,洁特生物始终致力于民族品牌的崛起与壮大,目前在售产品已达千余种,产品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顺应全球业务的迅猛发展,打造更高效、更便捷的配送服务,洁特生物专注于智能仓配一体化服务,目前已建设拥有一套完善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国际和国内物流配送体系,与客户携手共赢璀璨明天。我们以技术为驱动,倾力打造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我们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10多个办事处,配备有专业的“总部仓-办事处仓-代理合作仓”三级安全仓储。建设有100多个物流配送网点,自有物流配送车辆200余辆,可覆盖全国20多个省,70多个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货物的全覆盖及高效率的优速调配。同时,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运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配送服务。我们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智能配送调度系统、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客户一键下单、实时响应、仓储接单、订单核对、扫码配货、清点出库、货物装载、物流运输、实时跟踪、送货上门、订单确认、扫码签收、配送入库每一环节均可实时查询。真正实现了物流运输全流程的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提高了配送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洁特生物始终怀着一颗使命必达的炙热之心倾心研发每一款产品用心服务每一位客户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我们为您一路呵护!
  • 我国建立液体化学剂量体系测量系统
    日前,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电子束吸收剂量基准(化学法)改造”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彻底解决了电子束辐射加工工艺中如何有效控制产生电子束的辐射剂量的技术难题。   食品辐射保藏,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辐射消毒,中医药材和保健品的辐射灭菌,甚至高分子航天材料的辐射改良都离不开电子束辐射加工,这项工艺由于具有优质、高效、低能耗、少污染、操作简便的特点而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然而,如何有效控制产生电子束的辐射剂量、保证产品质量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技术难题。   据课题负责人、中国计量院电离医学所张彦立研究员介绍,项目组历时两年,改造建立了硫酸亚铁剂量计、重铬酸银剂量计、重铬酸钾(银)剂量计和硫酸铈-亚铈剂量计测量电子束吸收剂量测量装置,其测量电子束吸收剂量的范围为:0.5kGy~40kGy,测量扩展不确定度达到3.7%(k=2) 研究确定了工作剂量计为辐射显色薄膜剂量计(RCD和CTA),其测量量程为:0.5~350(kGy),测量扩展不确定度达到6.0%(k=2)。   据介绍,该项目组研究建立的液体化学剂量体系在测量装置和剂量学特性方面与国际同类方法一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与直线电子加速器共同构成的电子束吸收剂量测量系统,填补了国家电子束吸收剂量量值传递的空白 为在我国建立电子束吸收剂量国家计量标准装置和技术平台,统一全国辐射加工产品的吸收剂量量值,保证电子束辐照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 新国家疾控局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公卫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附全文)
    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编制《“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地方加强本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任务,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健全公共卫生(含卫生监督)及卫生工程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医防协同,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详见方案全文:“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十三五”以来,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时期,从需求侧看,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和危害大,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职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持续快速增长。从供给侧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公共卫生体系亟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医防协同不充分,平急结合不紧密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基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职业病防治等短板明显 四是中医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的要求,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全国性、跨区域的大事、急事和难事,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围绕“十四五”时期健康中国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配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中央重点保障公共卫生、全国性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需求。地方统筹加强其它卫生项目建设。  ——关口前移医防协同。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防,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坚持急慢并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弱项。  ——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标准、适度超前,加大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中心城市和脱贫地区倾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改革创新揭榜挂帅。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协同,创新配套措施,确保发挥投资效益。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医学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服务体系模式转变。  ——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地方加强本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  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互联互通,满足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重大疾病防控需要。国家和重点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省级疾控机构原则上要有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省域内常见多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地市级疾控机构有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县级疾控机构达到相关建设标准。  2.建设任务  一是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升级改造国家菌毒种保藏中心和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二是依托高水平省级疾控中心建设若干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加强业务用房、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平台、重大疫情确证实验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剧毒化学品和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库及其检测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针对已消除或即将消除疾病的国家级防控技术储备中心。三是按照填平补齐原则,补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类资金渠道,切实加强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任务,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健全公共卫生(含卫生监督)及卫生工程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医防协同,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  (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针对呼吸系统等重大传染病,在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重点地区,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医疗机构,布局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具备聚集性疫情暴发时大规模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能够按照国家要求第一时间驰援其他疫情严重地区,承担本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培训任务,托管或指导当地传染病医院提高综合救治能力,把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2.建设任务  遴选呼吸、感染等专科能力突出,“医、教、研、防”水平领先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照平急结合原则,进一步改造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建设足量的负压病房、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院(病)区,加强传染病解剖室、临床教学用房、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等设施建设,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传染病隔离转移装置等医学设备,有条件的可以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加强中西医协作能力建设。  3.配套措施  相关地方要将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在项目选址、建设投入、设备准入、科研平台、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积极引导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传染病专科医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创新医教研防协同机制。要统筹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依托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医疗机构进行升级改造,在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开展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教育、科研等综合功能,具备大批量伤员立体化转运、集中救治、救援物资保障、信息指挥联通等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  2.建设任务  强化创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复苏单元等设施建设,以及接受伤员通道、二次检伤分类区等院内场所改造提升。针对海(水)上、陆地、航空、雪域等场景需求,加强救援物资储备配送能力和专业设施设备建设,结合实际配置信息联通和指挥设备、移动手术室、移动CT、直升机停机坪等。加强人员培训、模拟演练、科技研发、信息管理等平台建设。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投入、运行维护和现场处置经费等保障。要成立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并组织实施基地设施设备管理方案、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方案、人员培训和演练方案、基地建设考核方案、不同灾难场景应急应对预案等规章制度,服从国家统一调配安排。要同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和急救体系建设,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提高采供血能力。  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建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将中医医院统筹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主体责任,加快未能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的市、县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地市都有三甲医院,服务人口超过100万的县有达到城市三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县级医院。  (一)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  按照“揭榜挂帅、择优选拔”的工作思路,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数据汇集平台,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医学数据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2.建设任务  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医学科研平台设施和装备水平。建设高水准、国际化、开放性的药物、医疗器械装备、疫苗等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和创新技术孵化基地。强化教学培训应用,打造国际一流的骨干人才培养基地。改善临床诊疗基础设施条件,适当超前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深度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数据中心。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术语规范以及数据的整合管理,建设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  3.配套措施  优化国家医学中心科技成果创新和转移转化环境,鼓励国家医学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开发、成果运用推广等。放宽国家医学中心创新应用政策,鼓励治疗危急重症新药优先在国家医学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在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制度、利益分配、新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等方面先行先试。  (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  在执行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重大疾病发病率和地区、人群分布等情况,进一步扩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地区、输出医院和专科范围,同步将承担输出任务的高水平医院纳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2023年覆盖所有省份,完成全国范围的规划布局,到2025年基本完成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群众危急重症、疑难病症基本在省域内得到解决。  2.建设任务  在优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坚持“按重点病种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院地合作、省部共建”的思路,通过建设高水平医院分中心、分支机构、“一院多区”等方式,定向放大国家顶级优质医疗资源。对纳入设置规划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建设、医学装备购置、信息化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使其具备作为输出医院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人才储备、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发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头雁”作用。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土地、规划等建设条件并减免相关费用,确保建设资金不留缺口、不增加新的债务风险。要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核定岗位数量,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和薪酬激励机制。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合理制定和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创新药物和技术使用,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开发针对特需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服务等的保险产品。  (三)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  1.建设目标  以省为单位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通过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加强地市现有医院建设等方式,推动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向群众身边延伸,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明显缩小。加强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建设,引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提高传染病、儿童等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2.建设任务  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必要的业务用房改扩建,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设施条件,增加预防保健、科研、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等设备设施,使其与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等任务相匹配,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必要时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改善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完善医疗、信息化、医用车辆等设备配置和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切实落实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投入责任,全面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全科、中医等能力。要统筹考虑当地中医药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要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急救中心,依托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完善县域120急救网络。加强各级血站建设,提升血液应急联动保障能力。统筹加强地市级医院建设,布局建设全科医生临床系,争取实现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和县都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有病房的县级公立医院精神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精神心理门诊的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具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出生缺陷防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康复、护理资源。地方政府要聚焦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加快完善妇幼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老年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等领域短板,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包并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一)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  围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适应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需要,增加妇产、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产科住院环境,增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缓解儿童常见病看病难、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诊治资源不足等问题。  2.建设任务  每省份支持1个省级妇产项目建设(可为省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妇产专科医院或省级综合性医院妇产中心),每省份支持1个儿科项目建设(可为省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儿童医院或省级综合性医院儿科病区),支持分娩量较大、人口较多的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项目建设。妇产科项目重点强化产前筛查诊断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孕产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升级改造停车场等院内保障设施,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品质。儿科项目重点加强呼吸、神经、血液、肿瘤等重大疾病救治设施建设,配置相关紧缺医疗设备,适当增加儿科病床数量,设置一定量的儿科隔离病房,满足传染病救治需要。  3.配套措施  各地要统筹其他资金渠道,加大对县级妇产科、儿科建设支持力度,实现省、市、县均有1个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切实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以及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指导省级机构通过牵头组建医疗集团、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妇产科、儿科资源向基层下沉。开通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无缝有效衔接。加大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探索改革完善妇产、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和运行补偿机制,体现妇产科、儿科医护人员劳务价值,调动积极性。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均质化水平。  (二)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支持每省建好1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区,重点改善老年和儿童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精神疾病康复等相关设施条件,优化患者诊疗就医流程。各地要加快完善省、市、县各级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争取实现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和县都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有病房的县级公立医院精神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精神心理门诊的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具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三)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建设  以地级市为单位,实施“城医联动”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地方、社会力量投入,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盘活资源,将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改建为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护理中心,同步完善土地、财税、价格、医保支付、人才等政策工具包,重点为急性期后的神经、创伤等大病患者,老年等失能失智人群,临终关怀患者提供普惠性医疗康复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建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康复、护理体系探索有效路径。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名医堂建设,积极谋划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推动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  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优势病种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2.建设任务  依托省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揭榜挂帅、择优选拔。加强中医药研究型门诊和病房、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资源库、循证研究中心、古籍挖掘应用信息库、中药特色制剂研发与中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协作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等业务用房建设,加强研究和信息化设备等配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攻克一批优势病种防治关键技术,转化一批中药新药和中医药特色装备,形成一批高级别专家共识、诊疗方案以及标准指南。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大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用地、建设投入及运行经费、设备准入、人员队伍等方面保障力度,在运行管理、岗位编制、人才聘用、经费使用、薪酬及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新机制,允许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对科研岗位人员有独立的职称评审权。在省级科研项目中加大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力度。  (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根据“平急结合、高效准备,专兼结合、合理布局,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原则,建设35个左右、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高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参与救治能力和危急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带动提升区域内中医疫病防治能力。  2.建设任务  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肺病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及疫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搭建中医药疫病防治科研支持平台。建设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ICU、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等,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心肺复苏等重症急救抢救设备,做好必要的负压救护车、移动中药房等移动设备配置,做好医用防护物资和药品储备。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大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用地、建设投入及运行经费、设备准入、物资储备、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保障力度,在运行管理、队伍演练、经费使用等方面建立新机制。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在派出专家、技术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第一时间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  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能力建设,建立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中西医协作机制,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推动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成为全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人才队伍培养和医疗模式推广的中心,在区域内乃至全国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旗舰”引领作用。  2.建设任务  依托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遴选建设,改善业务用房,优化功能布局,加强中医病房、中药房、中药制剂室、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康复治疗区、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心等建设,强化中医特色诊疗设备配置。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在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支持组建区域中西医协同医联体,将中西医协同医疗实践和效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要把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在各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协同团队。
  • 质控标准体系助力中药国际化
    p   面对中医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难寻一席之地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中药界人士开始认识到,中药走向世界,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中心主任果德安领衔完成的“中药整体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6"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span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质量控制标准 /strong /span /a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7"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体系构建及其应用”获得了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也为中药国际化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p p    strong 效果显著,评价质量优劣的创新性策略 /strong /p p   现实中,我国大多数中药因为质量标准制订的理念滞后、指标成分简单、方法更新慢、难以进行有效地、全面地质量控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整体质量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到国内外主流药典的中药(植物药)质量标准构建中,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秉持着一个原则,让更多能够代表该中药的指标性成分或者有效成分来鉴别药材真伪与评价质量优劣。 /p p   肾康注射剂和丹参类注射剂是项目聚焦的两个核心中药产品。研究团队表示,该标准体系从整体上更好地控制了产品均一性,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可控性,提高了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研究涉及的相关产品的经济效益达到近43亿元,同时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此外制定的标准还利于企业提升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p p   中药注射剂的整体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因为其临床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而更为重要,中药注射剂往往因为较长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参数的变化引起某些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率先采用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中药肾康注射液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完成从药材到中间体(半成品)以及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 /p p   据悉,项目团队同时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丹参注射液(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丹参滴注液(安徽天洋药业)质量标准研究项目,采用多指标成分和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了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 /p p    strong 立足国际,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的模板 /strong /p p   中药质控标准是中药标准的一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果德安介绍,目前本项目已经成功地为美国药典灵芝、三七、五味子、红参、薏苡仁及欧洲药典钩藤等标准建立了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灵芝标准的含量测定项以灵芝酸A测定十个三萜酸及三萜烯酸的含量,其技术资料已被美国药典委员会认定为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的模板。 /p p   研究团队介绍,该项目基于在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及中药标准研究的多年实践,开展了构建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特点的整体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建立了系列被国家药典和国际主流药典采纳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这为更多中药标准进入欧美药典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将标准体系应用到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升中,有力地推动了中药标准的科学化与国际化。 /p p   同时,研究团队还主编《常用中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将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的四个核心要素成功应用于美国药典质量标准中。 /p p   据悉,由研究团队成员撰写的“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方法”一文还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p p br/ /p
  • 药物分析检测仪的整体体系有待提升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药品质量一直是行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因此药品分析检测仪就成为了重要的设备,国产药物分析检测仪器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对药品检测设备而言,检测效果无疑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也是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自动化已成为药机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那么药品检测设备必然也要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加强产品的技术实力,从而在药品检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药物分析检测仪器行业中,对于研发、生产、市场流通、应用环节,创新总被形形色色的因素所困扰,这让人们对检测仪器研制陷入尴尬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医用检测仪器由&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向&ldquo 中国创造&rdquo 转型升级,仍有不少现实困境需要突破。   据了解,国内研制生产的检测仪器,整体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技术水平,但是高端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国产仪器给一般用户的印象是产品可靠性差、精密度低、工艺水平不高。   造成检测仪器质量不佳是个很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产品设计开发不到位,工艺文件不完善;其次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业产业链;此外药物分析检测仪器行业内部品质保障体系也不完善。   由此可见,中国的检测仪器行业的整体质量体系不完善,要解决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是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各企业要拥有长期投入的理念,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不断生产研发出精良产品,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 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河北沧州
    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昨日在石家庄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   根据协议,京冀两地将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同建设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占地6.1平方公里,四环科宝、康臣药业、泰德制药等首批22家北京企业在现场签约入驻。   据介绍,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地处国家级化工园区&mdash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工业蒸汽、工业气体供应及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毗邻的黄骅港可提供液体化工原料装卸、仓储等,适合发展化学原料药。
  • 《“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
    12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系统梳理了“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围绕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国中医药规财函〔2022〕2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局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11月25日“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是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激发中医药行业新发展活力,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中医药行业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升,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一是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实施《“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实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专章部署“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融入中医药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二是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中医药行业重点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中医药项目、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依托现有资源初步建立了国家和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31个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近1.62万家中医馆接入,部署了9个行业系统,基本建成局直属管中医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为3.23。三是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实施《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就医诊疗、结算支付等10项“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逐年提升、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逐步缩短,截至2020年,81.96%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94.08%的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95.36%的建立了住院医生工作站,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达46.53%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治未病、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临床研究分析等系统得到应用,互联网中医院、中医云诊间、智慧中药房、共享中药房以及中医远程医疗服务等不断发展 信息化支撑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支撑 2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立信息相关学院、开办中医药信息专业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18项、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94项 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对事业发展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及防护能力进一步强化。(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信息化创新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弱项,中医药政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较差,中医药特色信息系统应用不够,便民惠民能力有待提高 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尚不健全,贯通行业的综合统计平台还未建成 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激活,挖掘应用不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 专业人才不足,标准应用尚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仍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中医药信息化管理职能相对薄弱、投入保障亟待加强,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普遍缺乏专门管理力量,顶层设计不足、推进落实乏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全面夯实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中医药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正确方向。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把握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把信息化贯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域,加强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集约建设,发展和推广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服务,增进人民福祉。融合发展,协同共享。深入推进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探索构建中医药与数字化融合的多元场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强化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统筹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的治理、共享及创新应用。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守住网络安全底线,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把安全治理贯穿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全过程,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中医药管理体制相适应、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与医疗健康融合协同的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基础设施、人才、标准等发展基础全面夯实 完成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互通,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健全完善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速开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的试点示范 中医医疗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平均水平基本达到4级,数字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药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信息化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三、主要任务(一)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绿色集约、高效智能、应用驱动、可信可用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助中医药主管部门开展信息化相关工作。加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业务平台应用及完善,鼓励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规范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探索构建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的中医药信息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增强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中医医院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进新一代医院数据中心建设,在保证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医院信息系统云上部署。2.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全面贯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推进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级保护、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理、个人隐私保护、安全审查、数据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和快速恢复能力,支持发展社会化网络安全服务,形成多方共建的网络安全防线,全面提升中医药行业安全保障能力。3.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健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优先制修订中医药分类编码、系统共享、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信息标准及中医药统计指标元、中医医疗服务统计数据标准,加强与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协同对接,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发挥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多形式开展标准应用推广培训、实施咨询服务,强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的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化活动,提升参与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专栏1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项目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好国家、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动建立稳定的专业化技术团队,参与区域中医药信息化规划编制和实施、承担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指导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研究和制定信息标准、开展统计调查、组织人才培训等。中医药信息标准推广应用组织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培训和推广应用。研究与制修订50项信息分类、系统建设、数据治理、数据共享等基础性标准,中医医疗服务统计标准以及与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标准。(二)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1.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鼓励各地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推进医疗业务协同、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精准决策,建成一批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一体化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中医医院。鼓励各地研发应用中医电子病历、名老中医传承信息系统、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中医药特色系统,推广智慧中药房等服务模式。加强中医医院数据质量体系建设,构建中医医院主数据管理系统,强化中医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控制。推动各地加大对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支持力度,建设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涵盖便民服务、医疗服务、医疗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实现临床诊疗与患者服务的有机衔接,推进通用信息系统开发及试点应用。2.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10项服务30条便民惠民措施落地落实,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信息化支撑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力度。3.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继续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业务功能一体化集成,推进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持续完善中医药知识库和视频课程内容,增强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处方的智能推荐。鼓励各地发挥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引领作用,试点联通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扩展本地化功能。4.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开展智慧化建设,统一建设部署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等。医联体牵头中医医院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构建远程医疗中心、共享中药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统一规范的中药药学服务。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推动中医医疗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专栏2 数字便民惠民服务项目智慧中医医院试点建设支持20家左右三级中医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级别达到国家要求。中医药数字便民惠民试点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遴选数字便民惠民应用场景,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案例,发展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便民服务。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质升级扩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优化升级辨证论治、知识库、远程教育和治未病等核心功能。智慧中医医共体建设试点支持10家左右中医医共体开展远程医疗中心或共享中药房建设,实现中医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中药制剂共享、中药同质化服务等。(三)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1.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根据国家政务信息化有关要求和标准,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管理。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有效提升国家中医药局直属机关及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管理效能。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应用相结合,积极稳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按照应上尽上原则,推动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推进业务流程优化、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促进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强化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推动中医医院提升管理水平。2.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贯彻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加快建设制度完善、方法科学、过程可控的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制定中医药综合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指标、管理制度等。加强中医药综合统计调查部署、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评估、统计分析、发布共享等全流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开展中医药相关专项统计试点和预调查。3.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中医药统计直报系统。加强数据源头治理,建设数据采集报送、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发布共享等信息系统,形成数据上下流通的循环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综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评估和反馈机制,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监督检查,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4.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构建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加强与业务应用系统协同共享,初步建成中医药综合统计数据资源库。探索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数据汇交、协同机制,与卫生健康等统计信息安全共享机制。研究中医药统计数据资源分类、分级、分域开放应用,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建立统计数据定期发布机制,稳步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专栏3 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项目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推动核心业务线上流转、建设具有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特色的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加强制度宣贯及人员培训,开展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分析研究、督导检查等工作,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落地实施。全国一体化的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建成国家-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医药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构建统计设计、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等统计生产流程,加强与业务应用系统互通衔接,实现统计渠道共建、数据集中共享。(四)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1.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构建中医古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和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支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数字馆。2.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持续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不断充实全国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有序推进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共享应用。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中药饮片、中成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3.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构建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中医药数字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推动中医药在线开放教育资源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开发,开设在线课堂和远程学堂。鼓励各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教协同的融合应用,开发多样化在线开放课程。4.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鼓励中医药机构将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加强中医药领域数字出版、文化资源库、数字文化传播平台等建设,增强中医药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加强网络原创优质内容建设,丰富中医药数字化文化产品创制,推动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扩大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放范围。专栏4 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结合应用研究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智能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探索一批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组织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数字化、影像化,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数字馆从藏品的采集、保护、展陈以及藏品资源的数据挖掘,制作数字藏品,建立藏品数据库,以数字化的思维规划建设智慧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持续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充实全国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有序推进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开放共享和应用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及管理示范完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开发一批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实践为重点的慕课、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探索国家中医药考试数字化管理。四、保障措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中医药信息化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中医药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工作联动,及时研究和推动解决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和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合理配置人员力量。(二)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通过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引导社会投入,加大中医药信息化与统计投入保障,切实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信息学建设,依托相关机构建立中医药信息化及综合统计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培训1000名中医药信息管理与技术人员、1000名中医药统计人员,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一批熟知中医药、掌握数字技能的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工匠”,一批掌握了解中医药综合统计的管理者和数据工程师,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专家智库,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四)完善实施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持续开展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医院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五)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正面宣传和科学引导,大力宣传中医药信息化与统计建设发展成效。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利用数字技术支撑保障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