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材料科学家

仪器信息网材料科学家专题为您整合材料科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材料科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材料科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材料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材料科学家话题讨论。

材料科学家相关的资讯

  •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师昌绪:   材料科学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空心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吴文俊、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   战乱中成长:种下爱国种子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这个地方紧挨保定城和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19世纪他祖父辈出过进士,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个主要依靠土地且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养成了师昌绪温良恭谦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因为地处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师老家又是大家庭,名声在外,经常要躲到地窖里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时候他刚上高小一年级。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全班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大哭,感觉到要亡国了。从那时起,师昌绪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   七七事变后,他亲眼见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追踪中国老百姓扫射,乡亲父老惨遭屠戮的惨状。   师老说,他这一生的亮点之一是考上了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劳动生产教育,真正下地干活,每周四个半天,星期天都被占了,十分艰苦。所以他在中学时代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时日本占了东北以后又想华北自治,宋哲元将军领导抗日,用大刀和日本人作战,在古北口和喜峰口打败了日本人,因而学校每天早晨都练大刀,打形意拳,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留学美国:打牢科学救国基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在四川和鞍山工作了3年,因国内战乱不已,他便于1946年考取出国资格,1948年到美国留学7年。   异国求学的历程对于师昌绪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年时间拿到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美国三大著名矿业学院之一)的硕士学位,两年半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的研究结果发展为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为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应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报告时,导师柯恩教授这样介绍他:“师昌绪是中国著名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取得很有成效的结果,目前飞机常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就是在他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师昌绪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可是争取回国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是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点燃了他争取回国的旺火。   作为师昌绪的老朋友,李恒德回忆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54年5月6月间是争取回国最紧张的日子,留美学生除了和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写信转交给周恩来总理,还按计划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撤除禁令,让他们回到祖国。当时大家一起分工,把最烦琐的印刷任务交给了师昌绪,投出的给美国报界、议员、民众团体的2000封信无不经过他手。1955年春,在各种努力下,76位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师昌绪也名列其中。同时达成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协议,为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忆那些岁月,师昌绪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起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35岁的师昌绪站在甲板上,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沈阳30年:从具体研究工作到研究所所长   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时任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主任让他在上海和沈阳任意挑一处,两地都有研究合金钢的研究所。师的回答是“哪里需要我到哪里”。于是,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金属研究所,开始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   刚到所时,他被派驻鞍钢。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为了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师昌绪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组长。高温合金是他从未接触的领域,他选定开发铁基高温合金代替最为流行的镍基合金,因为当时国内既缺镍又缺铬,而且受到国外封锁。他和抚顺钢厂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后来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他的这个倡议引发了全国开发铁基高温合金的热潮。他那时还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在他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开发出无镍不锈钢,用于尿素生产,比国际常用的镍铬不锈钢还好。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耐高温、抗疲劳、高强度,是高温合金开发的热点,一般都采用锻造高温合金。1959年,师昌绪等考虑到铸造合金有诸多优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铸等先进手段,开发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合金。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即将投产,却没有可用的发动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确定了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当时,航空院负责材料工艺的负责人荣科总工程师来师昌绪家里说明情况,希望能做出提高100℃的空心气冷涡轮叶片。100℃看起来数目不大,但自从有喷气发动机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通过材料提高的工作温度只有7℃~8℃,100℃是个飞跃。   在接受任务后,师昌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试车、试飞和生产定型。这些工作本来定产于沈阳,10年后航空部要将此转产于大后方贵州。于是,师昌绪带队奔赴贵州工厂,从原材料准备到标准的制定攻关数月。这个厂已生产了40多万片,装备了4000台发动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成品率大为提高。空心涡轮叶片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空心叶片的研制成功,师昌绪总结说,一是接受这项任务靠胆识,因为风险很大 二是靠设计、材料工艺与制造工厂的三结合 三是靠参与工作人员的精诚团结,因为光金属所就有来自不同研究室的近百人参加。   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先河,以后的柱晶叶片和单晶叶片都由此开始,空心冷却从100℃到今天的400℃~500℃。更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全世界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早在1963年师昌绪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时,他们的总设计师还表示:“铸造合金性能不稳定,不能用作涡轮叶片 实际已有多年试验的结果才下此结论。”1980年该公司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参观,胡克总设计师看到中国铸造叶片已投产,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果,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英国和苏联都跟上来了。   和师老共事多年的“夫妻院士”柯伟和李依依曾撰文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和师老再去贵州时,工厂里所有的老总、工程师,甚至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师先生,场面非常感人。”   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师昌绪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每一种材料从研制到生产过关和得到应用都花了十几年。   师昌绪不只重视高温合金的开发与生产,也重视理论研究。在确定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后,他提出合金的凝固过程必须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某些杂质元素影响了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造成材料稳定性严重下降 控制这些杂质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合金的很多性能。这一发现不但用于铸造高温合金,也用于高合金钢。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华盛顿“材料研究学会国际联盟”大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全世界只有12项,师为其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金属所从隶属冶金部又回到中科院。隶属冶金部时,以任务为主,不愁没有研究课题,更不愁经费 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主,这一巨大转变使研究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员老化、设备陈旧、缺乏国际联系、经费来源不足。师昌绪作为常务副所长,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金属所开展了大学习:学习业务,学英语准备扩大学术交流,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决人员老化与断层,省吃俭用添置高级研究装备。此间,他确定了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他勇于承担难度大的任务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使金属所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今,金属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其间,师昌绪还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提出要加强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而不只是开发耐腐蚀材料。而今36公里长的钱塘江大桥的100年寿命保证,就是由该所提出方案并实施的。   除此,师昌绪还经常参加失效分析工作,特别经常光顾同在沈阳地区的黎明机械厂(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下厂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该厂副厂长程华明总工程师称他为“材料医生”。   在京25年: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   和做某个领域的科学家相比,要当好一位战略科学家似乎要难得多。当了8年金属所副所长、所长的领导职务,师昌绪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的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1984年,他卸任来到北京,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他还提出很多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主张。   1984年,师昌绪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那时学部的任务之一是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咨询。他不等待国家交任务,而创立了“主动咨询”模式。如钢铁方面提出要进口部分铁矿石,通讯方面要市场化,科技人才实现全国招聘等咨询项目。   1985年,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建议国家经委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为主任,师昌绪是副主任之一。唐先生提出基金评审项目的16字方针——“依靠专家、同行评议、择优资助、公平合理”。   为保证这一方针的正确实施,师昌绪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基金委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下属学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他推动编写了54本学科发展战略,让工作人员了解本学科全貌 二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用以了解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人物 三是承担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我国重点研究基地的情况。他甚至还提出学部干部采用流动编制的办法,以保证基金委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当然因为难点太多而没有实现。   在师昌绪的建议下,把“863”计划中新概念、新构思部分划归基金委与“863”专家组共同管理,因为“863”主要针对国内实力最强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而新概念往往出自“小人物”,基金委的《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个角落。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是主体,但这部分人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重视,于是一些科研人员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1982年,师昌绪和其他3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1992年,师昌绪又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经批准后,师昌绪作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和筹备组副组长投入筹建工作。1994年6月3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时年74岁。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立“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聘请师昌绪为第一届主席。他主持下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因地制宜”,“东部以核能为主,西部以水能和新能源为主,华北地区要高效率利用化石能源”。此时,他已是80高龄,进入资深院士行列。   2000年,科技部聘师昌绪为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理事长,将北京各部门的图书馆的外文期刊统一采购、统一上网,实现“共建共享”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他不是图书馆专家,但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和谐集体”,成为我国科技平台的典范。   出于他的责任感和广泛的接触,师昌绪对国家科技发展十分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召开“环境材料”国际会议,师昌绪分析了金属材料的资源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就要枯竭,唯有镁取之不尽,因为海水中有大量镁盐,并可经济开采。1997年他与几位院士建议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中国镁产量为世界第一,研发工作也居世界前列。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所必需,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发,25年仍没拿到稳定合格产品。2000年,师昌绪主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最后上书党中央列为“863”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高强度碳纤维的生产已立足国内,由过去的分散到现在采取统一领导,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同时,师昌绪也一直介入碳纤维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   2000年,纳米技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师昌绪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同时,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2004年,他主持召开我国军工材料发展研讨会,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   其次,师昌绪对我国材料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刮起“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之风,我国也倡导“新技术革命”。一时间,传统材料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师昌绪在多个场合提出“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材料”,因为它是基建、制造业所必需。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传统材料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973”的立项,开始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5个领域,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才把材料领域加入。   我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是由于没有达到工程化程度。为此,师昌绪等科学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得到批复后,他还主持召开了我国应尽快工程化几类材料的会议。   第三,师昌绪非常重视中国科技界走向国际。“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必须先行,同时也要融于国际社会,其中学会和期刊是两个重要标志”。   生物材料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国内8个学会都有生物材料学会,因而不能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在中国科协的协助下,1997年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加入了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并成功争取2012年全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四,师昌绪对我国科技设施建设作出很多贡献。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为基础研究服务 1989年利用世行贷款又建了一批为应用科学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师昌绪作为18人专家组组长,确定了不同领域的75个实验室。此后,在他主持下,为已建实验室的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方案,做到了优胜劣汰,使实验室增加了活力。   此外,师昌绪还向国家提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无论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还是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是一位闲不住的学者,即使他已90岁,仍然工作不停。仅2010年,他就在京主持或参加会议数十次,京外出差10次,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者,同时,还写作几篇文章和大会特邀报告。   当《科学时报》记者问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得出什么经验时,师昌绪深有体会地说:“第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利用他们的长处。第三,对科研水平的认识。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 著名材料科学家陈国良院士逝世
    陈国良是我国高温合金领域先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温合金专业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金属学会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25日上午10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陈国良,1934年3月出生,江苏宜兴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田纳西大学和德国马普所学习和研究,历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0年作为第一作者获得第四届高温合金国际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获美国金属学会会士,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   陈国良是我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先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温合金专业。七十年代初他用新的合金解决了我国主要歼击机歼—6飞机发动机涡轮盘严重故障问题;研制成功了“石油催化裂化能量回收烟气轮机”铁基和镍基二代高温合金轮盘等关键部件;研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含镁镍基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 突破了国外发展高温高性能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思路,创造性地发展出含高铌钛铝合金,被国际上誉为是钛铝合金领域的“里程碑”;他在大块金属玻璃多元短程序合金设计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较早地强化了针对核电和新火电技术的“能源新材料及其寿命评估基础研究”学术方向,领导开展能源新材料及寿命评估新方法的基础研究;在冷轧高硅硅钢片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陈国良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1年5月31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 沉痛悼念!著名材料科学家曹春晓院士在京逝世,享年89岁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微信公号“航材之声”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专家、材料科学家、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23日凌晨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曹春晓院士生平曹春晓,男,1934年8月生于浙江上虞。1956年,曹春晓从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毕业后放弃交通大学任教的机会,选择了在新成立的国防科研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工作。1987年起,曹春晓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曹春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院士。曹春晓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应用于航空工业,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他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的β转变组织形态和性能;他创立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他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及其它基础问题,并相应地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著《材料世界的天之骄之——航天材料》一书,获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荣誉表彰社会任职
  • 首位华人获2014年度国际材料科学奖
    日前,从在南非召开的&ldquo 先进材料世界论坛POLYCHAR&rdquo 2014年度大会传来佳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春叶荣获2014年度&ldquo 国际材料科学奖&rdquo 。她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ldquo 国际材料科学奖&rdquo 奖项表彰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化学工作者,旨在培养高分子科技人才,鼓励国际广大中青年投身于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科学事业,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徐春叶现为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活性功能材料的合成与集成组装。她围绕电致变色&mdash 智能窗和电致变形&mdash 传感器,开展功能材料合成调控和器件集成组装的研究。
  • 材料科学最新ESI前1%高校排名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2019年7月的ESI最新数据。本次数据覆盖时间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根据最新发布的ESI数据来看,其中有119所高校进入到了这一学科的世界前1%,其中前20所高校进入到了世界前1‰,证明了国内高校在材料科学领域上的成就。以下是入选材料学科ESI前1%的院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8169cf1-8eeb-4364-8650-00049e519975.jpg" title=" 材料学科ESI前1%的院校.jpg" alt=" 材料学科ESI前1%的院校.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自材料牛 /p p   今年的高被引学者中还首次引入了2006-2016年跨领域高被引学者,值得注意的是,跨三类ESI领域的高被引学者一共有24名,其中化学、材料科学、材料工程跨领域高被引学者高达18名,以下是2018年评选出的跨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8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7082208-4786-4a01-8a18-e4d93d681455.jpg" title=" 2018年评选出的跨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jpg" alt=" 2018年评选出的跨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jpg" width=" 500" height=" 87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自材料牛 /p p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或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p p   I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 /p p br/ /p
  • 离开实验室的材料科学:AI正将新材料的发现过程提速200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是通过反复试验或者靠运气和偶然发现新材料。现在,科学家们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来加速这一过程。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5px " 最近,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用AI来解决如何生成新的金属玻璃混合物的问题。这比起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快了200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们正在构建由数千种化合物组成的数据库,以便用算法来预测哪些化合物的组合会形成有趣的新材料。还有人用AI来分析已发表的论文挖据“材料配方”以产生新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过去,科学家和建筑工人们只能将材料混合在一起看看能形成什么。比如,水泥就是这样被发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学习了各种化合物的物理特性,但大部分知识仍然只是基于直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如果你问为什么日本水淬钢用于制作刀具最好,我觉得谁都回答不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材料基因倡导小组的主任James Warren说,“对于这种内部结构与迷人外表之间的关系,它们只有一种根据经验而来的理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Warren说,我们现在可以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来快速确定是什么让材料变得更坚固或更轻,而不是凭经验,这有可能变革整个行业。此外,原本发现一种材料并将其整合成产的时间可能需要超过20年,加速这一过程势必会使我们获得更好的手机电池和屏幕,更好的用于火箭的合金材料,以及更好的健康设备传感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任何事情只要是由物质造成的,我们就可以改进。”沃伦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正如Warren所说,为了理解新材料是如何制造的,我们可以把材料科学家想象成厨师。假设你有鸡蛋,并且你喜欢有嚼头的食物,这些就是你想要的菜肴的特点,但你该怎么做呢?为了创建一个蛋白和蛋黄都结实的结构,你需要一个配方,其中包含根据你想要的结果处理鸡蛋的步骤,比如煮老一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材料科学使用相同的概念:如果一位科学家想要某些材料特性(比如说,轻便又坚韧),她会寻找可以产生这些特性的物理和化学结构,以及需要通过哪种处理过程,比如对金属进行熔化或捶打,来创造这样的结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建立“材料云”数据库,虽不完美但已为科学家们创造了捷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数据库和计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答案。“我们对材料进行量子力学级别的计算,这种计算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一种可能的新材料之前,就用计算机预测出它的属性。”西北大学材料科学家Chris Wolverton说,他主管开放量子材料数据库。其他主要数据库包括材料项目和材料云。数据库还不完整,但数据量一直在增长,并且已经从中找到了令人兴奋的发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研究员Nicola Marzari利用数据库查找可剥离的3D材料,以创建仅有一层的2D材料。比如,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石墨烯,它由单层石墨(也就是铅笔芯的材料)组成。像石墨烯一样,这些2D材料可以具有非凡的特性,如强度,而这在其3D形态中是不存在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Marzari的团队用算法筛选来自多个数据库的信息。他上个月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写到,该算法在超过100,000种材料中,最终发现可以剥离成一层的材料大约有2,000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Marzari管理的“材料云”是一个材料“宝藏”,因为许多材料具有可以改善电子设备的特性,有些可以很好地传导电力,有些可以将热量转化为水,有些可以吸收太阳能:它们可以用于计算机或电池中的半导体,因此Marzari团队的下一步就是密切研究这些可能的特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Marzari的工作是科学家如何使用数据库来预测哪些化合物可能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材料的一个例子。然而,这些预测仍需要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并且Marzari仍然需要给他的算法定义某些规则,比如寻找弱化学键。AI可以创建一条捷径:科学家可以告诉AI他们想要创造的东西,比如超强材料,而不是编制特定的规则,然后AI会告诉科学家生成新材料最佳实验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Wolverton和他在西北大学的团队在本月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AI 的运用。研究人员渴望研制新的金属玻璃(非晶态合金),这种玻璃比金属或玻璃更结实,但硬度却更低,未来可以用于改进手机和航天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共同研究者Apurva Mehta说,他们使用的AI方法与人们学习新语言的方式类似。语言学习的其中一种方法是坐下来记住所有的语法规则。“但另一种学习方法就是靠经验和听别人说话,”Mehta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们的做法是把两者组合起来。首先,研究人员浏览尽可能多的已发表的论文,了解如何制作不同类型的金属玻璃。接下来,他们将这些“语法规则”提供给机器学习算法。然后该算法学会自己预测哪些元素的组合会创造一种新的金属玻璃形式,这类似于通过去法国居住来改善法语,而不是无休止地背词性变化表。Mehta的团队随后在实验室中检验了机器学习系统给出的建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一次可以合成和测试数千种材料。但即使以这样的速度,盲目尝试每种可能的组合还是很浪费时间。“他们不能把整个元素周期表都拿来做尝试,”Wolverton说,所以AI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几个入手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AI的结果并不完美,还不能给出更进一步的建议,比如所需元素的确切比例,但科学家们确实能够用AI的结果生成新的金属玻璃。另外,测试AI给出的结果意味着他们现在有更多的数据可以反馈给算法,所以每次重新预测都会变得更智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创建一份“食谱”或材料配方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使用AI的另一种方式是创建一个“食谱”或材料配方集。在去年年底发表的两篇论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可以扫描学术论文,找出哪些论文包含制作某种材料的说明。它检测出哪些段落包含“配方”的准确率高达99%,并且该段落中找出原话的准确度有86%。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现在正在对AI系统进行更精确的训练。他们希望为整个科学界创建这种“食谱”数据库,但他们需要与这些学术论文的出版商合作,以确保其收集不违反任何协议。最终,团队还希望能够训练系统阅读论文,然后自行制作新的“食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家及共同研究者Elsa Olivetti:“我们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对于已经发现的材料,找到更有效,更低成本的生成方法。另一个目标是,对于计算机预测出的化合物,我们能否提出一系列更好的方法来生成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挑战:模型预测考虑不到现实因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的未来看起来很有前景,但依然存在挑战。首先,计算机无法预测一切。“这些预测本身就有错误,并且经常是在简化的材料模型基础上预测,而不考虑真实情况”,EPFL的Marzari说。有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化合物的行为,比如温度和湿度,大多数模型没有考虑这些因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Wolverton认为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仍然没有足够多的的所有化合物的数据资料,缺乏数据意味着算法不会很智能。也就是说,他和Mehta现在希望在除金属玻璃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材料上使用他们的方法。他们希望有一天,生成新材料不再需要由人来做实验,而只是AI和机器人就够了。“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真正完全自主的系统,”Wolverton说,“没有任何人参与的系统。” /p
  • 材料科学泰斗王启东病逝 习近平致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7月29日,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人大第五、六、七、八届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王启东同志在杭州逝世,享年99岁。遗体告别会于8月5日上午8时30分在杭州殡仪馆举行,习近平总书记送花圈表示哀悼。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c314ca53-db53-4bea-bb73-b083187e37fe.jpg" title=" 我国材料科学奠基人王启东病逝 习近平致哀.jpg" alt=" 我国材料科学奠基人王启东病逝 习近平致哀.jpg" width=" 600" height=" 3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记者了解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王老一直顽强地与疾病抗争,2019年7月29日1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浙江医院逝世。老人一生心系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曾对朋友表态希望能在去世前见证中国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王启东的一生为我国材料科学事业不断奋斗的一生。他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与科学研究,主要从事冲天炉强化、铸造高速钢和金属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钨当量为11的铸造高速钢、富镧混合稀土--镍贮氢金属材料、金属氢化物氢超高纯净化及无运动件超高纯氢泵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撰有《镧混合稀土--镍贮氢金属材料》、《混合稀土金属--镍中加入锰或铝的伪二元合金的贮氢特性》等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王启东曾先后发表5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300余篇。曾获得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和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获得竺可桢教学一等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氢能协会材料学组常务理事,国际金属-氢系统学术讨论会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氢能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金属学会理事长,《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主编等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他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热情诚恳对待同事、学生,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材料学科和储氢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附:王启东个人简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3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d1291ea-eda9-44fc-94c8-c9468f79b5da.jpg" title=" 我国材料科学奠基人王启东病逝 习近平致哀 (2)_看图王.jpg" alt=" 我国材料科学奠基人王启东病逝 习近平致哀 (2)_看图王.jpg" width=" 300" height=" 35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王启东1921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浙江台州。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并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追随竺可桢校长西迁办学。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951年放弃美国优裕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回浙江大学继续任教。1952年领衔创办了浙江大学铸造专业,1958年至1962年任浙江大学冶金系副主任、主任,1962年至1966年冶金系并入机械系后任机械系副主任,“文革”期间受冲击,1978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并任系主任,1978年至1984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84年至1993年任浙江大学顾问。王启东同志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民盟浙江省第五、六、七届主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第五、六、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主席等职。2010年10月退休。 /p
  • 中科院王志光研究员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p   5月22日,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主席黄惠良(Huey-liang Hwang)在沈阳向中国大陆2015年新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APAM Academician)的8名学者颁发了院士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光是获颁院士证的学者之一。 br/ /p p   APAM成立于1992年,成员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APAM是一个非政府机构,汇集了亚太地区对材料科学与技术作出显著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其使命是促进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推进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p p   APAM院士(过去称Member,现在称Academician)每两年增选一次。现有院士4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学者60余人。 (原标题:近代物理所王志光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noimg/c8f6d45c-3cdc-4b98-8137-c942ea5439ed.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Huey-liang Hwang主席向王志光颁发APAM院士证 /p p br/ /p
  • 材料领域2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p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当选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NAE在2018年新增选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NAE的院士总数达到2293名,外籍院士总数达到262名。 /p p   NAE增选的外籍院士中,材料领域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邵阳(美籍华人),两位华人科学家简介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deb2c09f-3aa3-49c8-818f-729073d879d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 /strong /p p   卢柯,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甘肃华池人。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著名材料科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现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p p   1981.08— 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5—199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0.01— 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1月,受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 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p p   卢柯院士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达数百篇,仅在最顶尖的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11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7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2a53cc27-231d-40ff-980c-6794cd3f5c48.jpg" title=" 2.jpg" height=" 27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邵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strong /p p   邵阳教授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与电催化、电化学储能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研究。1987年9月,她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原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92年7月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p p   邵阳教授后于密歇根理工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过多项学术荣誉,其中包括:2008年的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Inter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4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成员以及2016年ECS Battery Research Award。 /p p   目前,邵阳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240多篇,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进入汤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单,并于2011年担任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顾问委员,于2012年担任ChemElectroChem顾问委员,于2014年担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顾问委员,于2015年担任Energy & 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辑。 /p p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学衔是工程专业领域最高荣誉之一,此次,共有10位知名华人科学家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另外8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是: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及美籍华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史建军、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汪立宏、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李明军、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acqueline H. Chen。 /p
  •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暨新园区开工仪式在沈阳浑南创新路园区举行。辽宁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辽宁省副省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出席仪式。唐一军和李树深共同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左良介绍,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启动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材料领域以及东北地区的唯一一个国家研究中心,金属所将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姜有为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支撑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对于建设“一带五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沈阳市将围绕中心发展需要,支持材料中心建立“3+3+2”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材料科学、材料智造、材料应用及协同创新跨越发展的全新格局,努力打造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卢柯指出,国家研究中心深度契合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需求,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要持续瞄准世界材料科技前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及新技术创新高地;要进一步凝聚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形成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的智力高地;要不断创新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国家级科研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重要举措之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11月21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组建。2018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及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共同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协议》。2018年4月14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标志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进入正式建设阶段。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将在原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优化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成为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院省市三方共建协议,沈阳市已为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划拨土地684亩,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整个工程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其中,一期建设规划面积18万平方米,力争2020年底完成。 /p
  • BCEIA 2021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在京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7-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与会者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分会报告包括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等10个分会报告会。会场掠影9月28日上午,为期两天的“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正式开幕,分会以“显微学启迪新希望”为主题,分设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应用、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功能材料、合金及催化等四大专题,邀请多位业界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分享报告。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叶恒强教授致开幕词叶恒强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1985年首届BCEIA举办以来,电子显微学分会与BCEIA的历史渊源。接着,以自己昨日刚参加 BCEIA同期“科学试验标准化论坛”为例,谈到的关于科学仪器标准化的问题,并分享了电镜工作者在科研、技术创新过程中关于“标准化”的思考。首日开展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应用”和“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专题,部分报告摘要如下: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唐云龙研究员报告题目:新型铁电拓扑结构的实验探索唐云龙在报告中梳理介绍了团队从2015年至今,在新型铁电拓扑原子结构方面开展的系列研究探索工作。以定量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极化通量闭合畴阵列的发现、室温电极化斯格明子晶格的发现、新型功能梯度纳米结构的构建、相关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等。报告人:浙江大学余倩教授报告题目:位错调控金属材料性能余倩教授从显微结构如何影响金属材料性能出发,借助科学仪器,尝试从微观去解释一些宏观问题。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合金元素位错核靶向固溶引起超常强化、基于合金元素非均匀分布的位错行为调控、基于界面的位错行为调控等三个方向开展的相关研究。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李志鹏报告题目:透射电镜原位原子尺度力-热-电耦合技术发展及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对材料施加力-热-电学等单一或耦合外场并在原子层次原位研究其结构-性能相关性将为高性能新材料开发提供重要实验和理论支撑。李志鹏在报告中介绍了多种透射电镜原位原子尺度力-热-电单/多场耦合实验系统的研发及其在金属、合金、半导体等多种材料领域和研究方向中的应用。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报告题目:原子分辨率的宽温区材料力学显微学与高强高韧性材料设计原位力学实验方法长期局限于纳米尺度,而发现原子分辨了的原子力学实验方法成为关键。韩晓东教授团队发展了原子分辨了的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的新方法,包括采用热力驱动、面内力学加载,以及突破力学加载空间尺度极限等,将材料的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分辨率由纳米提高至原子层次。基于此,发展了多晶金属塑性理论阐明晶界塑性原子层次机理,为设计异构材料、高熵合金等高强、高韧、高强重比材料体系提供了基础科学依据。报告人:清华大学于荣教授报告题目:透射电子显微学中的重构算法于荣教授从四方面分享了近来开展的透射电镜重构算法研究,分别是:动力学电子衍射计算(WIEN2K potential, iDPC);二维出射波重构(实验图像自动权重校正);原子尺度三维重构(直接实空间重构);四维扫描透射重构(取向校正moc-ptycho)等。报告人:兰州大学彭勇教授报告题目:Dynamic magnetics of magnetic materials and spintronics in situ TEM近年来,彭勇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低维磁性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微观磁结构和磁化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分享了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对磁性材料的动态磁学和自旋电子学 的研究进展,包括证明Ni2MnGa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可以用作记忆原件或记忆损伤电传感器、实现了手性操纵旋涡磁场等。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报告题目:从晶格,电荷到原子轨道报告人:武汉大学郑赫教授报告题目:Orientation-Dependent Ductility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s in BBC Mo Nanowires报告人:天津理工大学罗俊教授报告题目: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nd Sub-Atomic Structures of Metal-Based Catalysts报告人:安徽大学葛炳辉教授报告题目:Applications Aberration-corrected TEM on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 牟新亮报告题目:Spectra Ultra: Offers a Leep Forward for Advanced Matririals Characterization报告人:中科科仪贾雪峰报告题目:扫描电镜中的物镜技术报告人:欧波同苏瑞雪报告题目:欧波同显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颁发最佳POSTER奖合影留念关于功能材料专题、合金及催化专题报告,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 沃特世携多款新品亮相Pittcon 2020,助力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全新高性能热分析仪、流变仪和微量热仪将助推材料科学研究更快发展3月1-5日,2020美国匹兹堡分析化学和光谱应用会议暨展览会(Pittcon 2020)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在此期间,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隆重推出了旗下TA仪器的全新Discovery X3差示扫描量热仪、Discovery混合型流变仪和TAM IV Micro XL等温微量热仪,旨在为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在开发新一代高性能材料和产品时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生产及工作效率。沃特世公司高级副总裁兼TA仪器总裁Jonathan Pratt先生表示:“这几款新产品的推出有力地印证了沃特世致力于材料科学发展的坚定承诺。在科学家们探索材料结构与材料特性之间的关系时,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能简化实验室操作,还能加速新产品开发,双管齐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Discovery X3差示扫描量热仪:实现多达三倍的通量提升全新的Discovery X3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具有通用性强、通量高的显著特点。其采用独特设计,一次测试可以容纳3个样品得到3个独立的测试数据,实现三倍于标准DSC的数据量。此外,这款仪器的数据质量和灵敏度俱佳,便于研究人员在完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并行比较各种材料配方或竞争材料。Discovery混合型流变仪:让测量灵敏度更上一层楼该系列的全新高性能流变仪灵敏度可达到旧款仪器的五倍,同时以多功能集成于同一平台的领先技术,使具有不同经验状态的用户均可轻松获得准确的流变学数据。因此科学家们得以用更少的样品对低粘度、弱结构的流体进行测试并得到满意结果——这一优势在研究稀有或创新材料时尤为重要。该系列流变仪还具有独特的动态力学分析功能,可以在动态拉伸、弯曲或压缩模式下表征固体样品。研究人员只需使用一台仪器便能测得动态力学数据和流变学数据,极大提高了仪器的效能。TAM IV Micro XL等温微量热仪:助力开发新一代电池技术轻巧、紧凑型电池满足了当今世界的各种用电需求,是人们摆脱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关键所在。随着电池技术在成本和性能方面不断改进,人们对电池测量技术的性能和灵敏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新TAM IV Micro XL是一款等温微量热仪(IMC),非常适合测定和理解电池放电和充电动力学,包括影响电池使用寿命的“寄生反应”的确切机理。该等温微量热仪能够测量各种电池类型,广泛适用于医疗器械、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帮助研究人员在各类应用中获取关键信息,以开发出更安全、更强大、更耐用的电池。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5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2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沃特世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沃特世的规模与实力与日俱增,在大陆及香港、台湾均设有运营中心,拥有六百多名本地员工,并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设立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自2003年成立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来,今天的中国已成为沃特世全球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作为分析科学家的合作伙伴,沃特世始终坚持提高本地技术能力、支持本地技术人才培育,并推动制药、食品安全、健康科学、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凭借出众的人才与全球布局,沃特世已经为其商业合作伙伴创造了显著的价值,并致力于满足广大中国消费者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 基金委发布“十四五”第三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2个重大项目指南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第三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新时期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优先发展领域,经广泛征求科学家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利用各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双清论坛等开展深入研讨和科学问题凝练,形成了“十四五”第三批9个科学部75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其中,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发布12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300万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新时期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优先发展领域,经广泛征求科学家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利用各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双清论坛等开展深入研讨和科学问题凝练,形成了“十四五”第三批9个科学部75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现予发布,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本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申请。一、资助定位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二、申请条件和要求(一)申请条件。重大项目申请人或者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部分重大项目对申请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二)申请要求。1.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当填写2024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2.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课题,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与参与者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者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境外单位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含各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三、限项申请规定1.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申请人或者课题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2.根据《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限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限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限部门推荐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要参与者)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际合作类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实施联合限项,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四、申请注意事项(一)项目申请接收。重大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3年8月25日至8月31日16时。(二)申请人注意事项。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侧重、最能体现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grants.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当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指南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部分重大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照相关重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5.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说明本项目申请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有关预算编报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人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其中,课题申请人先提交课题申请书,项目申请人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项目申请书。(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1.依托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2.如依托单位在2023年度未上传过《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当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3.依托单位应当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2023年8月31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当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最终版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对于未按照上述要求提供签字盖章材料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有关要求处理。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四)其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要求,录入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和个人在处罚期内不得承担或者参与重大项目或者课题。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严格把关。附件:1. 数学物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2. 化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3. 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4. 地球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5.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6. 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7. 管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8. 医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9. 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7月24日附件5: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2023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发布12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300万元/项。
  • 中国高性能纤维要做到“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访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7年7月,“中国材料大会2017暨银川国际材料周”在宁夏国际会堂隆重召开。大会盛况空前,参会人员近5500人。作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之一及“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场的分会主席,朱美芳教授在大会报告及分会场均作了发言致辞。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就大会概况与朱美芳教授进行了简单交流,受益良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后以电话及邮件形式,请朱美芳教授就本次大会、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该领域涉及的分析仪器及表征手段、即将牵头成立纤维材料二级学会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解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2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dbaf8a26-f3e7-435d-8ff0-fb7e77ae815d.jpg" title=" " height=" 423"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3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trong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首次落地西北,带动地方经济;大众参与办会,激发青年学者责任感 /strong /span /p p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材料大会2017暨银川国际材料周”(以下简称大会)在银川宁夏国际会堂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宁夏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大会得到了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经信委、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大会盛况空前,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组织的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会议。会议在线注册人数5100余人,实际参会人数近5500人,共收到4000余篇论文摘要。 /p p   大会落地银川市,是大会首次在我国西北地区举办,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新的增长动力,对推广宁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宁夏制造”具有重大意义。 /p p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本着开放包容的办会理念,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的材料科技工作者参与办会,通过办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长期活跃于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的中青年学者,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材料研究的热忱与责任感。本届大会从材料前沿交流到产业对接互动,都是一次内容丰硕,时间紧凑,富有成效的大会! /p p   “中国材料大会2017”设置有37个分会、1个材料教育专业论坛和2个国际分论坛:“2017中日韩纳米功能材料研讨会”和“一带一路材料论坛”。大会主题主要涵盖了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共呈现2200余场口头报告,其中930人为邀请报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纤维是老百姓未来“智能生活”的保障,中国高性能纤维要 “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 /strong /span /p p   提到纤维,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衣服、纺织品等。实际上,纤维是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从航天器、导弹、飞机、高铁、汽车等高精尖装备,到衣服、帽子、袜子、手套等日常生活物品无一离得开纤维。“ strong 全世界70%的纤维由中国产出,而全国70%的纤维由长三角地区产出。纤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是老百姓未来‘智能生活’的保障 /strong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如是说。 /p p    strong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54年我国著名纤维科学家和教育家钱宝钧、方柏容先生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 /strong ,历经化学纤维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学纤维系的建立和发展,于1994年成立,可谓为国内材料学院中的“老字号”。拥有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1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首个纤维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 /p p   学院依托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和省部级基地,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在国防军工急需的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关乎民生的功能共聚酯、纳米复合功能纤维、大容量聚酯熔体直纺等通用纤维领域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民用航空及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和光、电、热等能量转换功能材料领域已形成新的增长点。研究成果和专利转化效益惠及年产值达万亿的纤维材料行业,材料学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科技奖项170余项,为我国跃升世界纤维生产第一大国并向世界强国迈进做出重大贡献。 /p p   中国的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到了从大到强的转变阶段。在功能性纤维方面,源于70%的产量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中国的实力比较强,质和量上处于“并跑”和“领跑”地位 在生物质纤维方面,与国外处于“齐头并进”初步发展阶段,而 strong 在高性能纤维方面,中国还处于“跟跑”和“并跑”阶段,将来要做到“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 /strong 高性能纤维的研发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力。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 strong 东华一代又一代的材料人围绕国家对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海、陆、空全面出击,持续系统展开科研攻关 /strong 。功能性纤维方面,“行业急需依托大容量工程基础,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通用纤维高品质多重功能化。”朱美芳认为。 /p p   目前,纤维新材料目前已远远超出传统化学纤维的范畴,纤维成分应由单一向复合、简单向多重构筑发展,纤维功能研究应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直至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为产品研发注入原动力,支持原创关键技术开发,加大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分会的名称为“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这也在参加分会的老师所作报告中得到了体现,如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在可发电储电供电的新能源纤维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们预计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还会继续快速增加,从而带动传统纤维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其中也孕育着无穷的创新创业机会。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是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仪器设备则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纽带 /span /strong /p p   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领域是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之一,实验室建有仪器设备公共平台,拥有大精测试仪器48台(套)、工程试验线17条,实现24小时预约开放。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激光光散射仪、红外光谱仪等对纤维与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设备,以及热重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毛细管流变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单丝纱线强伸度仪等测试设备,另外,还开发了纤维声速仪、结晶动力学、小型湿法纺丝机、微型共混仪、微型注塑仪等自制设备。 /p p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为了提高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低维材料和先进纤维开发、复合材料表界面、微观结构与性能分析表征等多方面的仪器设备建设,完善纤维生物材料表征及微纳器件制备超净平台建设等。一些新型仪器设备也逐渐成为未来需求,如: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多功能光热诱导纳米红外显微镜系统、高温旋转流变仪、纳米压痕仪、超景深三维显微镜、微流变仪、3D生物材料打印机、介电常数测试仪以及模块化功能型纺丝设备系统等。 /p p   仪器设备,是为了实现科学认识目的而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它作为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纽带,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仪器设备和科学研究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科学研究如果不依靠仪器设备提供的大量的客观材料,即使研究方法正确,也出不了好的成果,而仪器设备是观察现象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正确科学研究方向的指导下,才能对材料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从而找出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对获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成立纤维材料二级学会,为纤维材料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span /strong /p p   材料是科技的先导,纤维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动纤维产业的颠覆性发展,催生新一代纤维。具有绿色、智能、多功能及超高性能、超高性价比、超高附加值的纤维材料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纤维材料应用领域超越传统纤维,成为先进制造业、智能与功能消费品、医疗与健康、环保与防护、现代建筑业与农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基础和核心材料,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材料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发达国家竞相在新一代纤维产业发展上布局谋篇,美国革命性纤维发展注重以智能纤维研发与生产为核心,并在纤维材料应用领域拓展与军转民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欧盟着力于纤维产品高质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及技术创新机制 日本注重以高性能纤维材料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的研发。我国的传统纤维产量虽然占世界第一,但在高技术纤维、新一代纤维方面的研发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纤维及高技术领域的相关零部件被发达国家垄断,极大地减缓了我国在未来纤维材料领域的发展动力,限制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纤维新材料的发展趋势是通过纤维学科与生物、电子、纳米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研制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保技术、新能源相关,且低碳、环保的新纤维、新技术,以满足服装、家用、产业用等各领域的需求。这种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纤维性能向高性能化、智能化发展,纤维品种向生态化、高功能化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纤维技术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全自动、规模化、清洁化方向发展,纤维成分由单一向复合、简单向多重构筑方向发展,纤维尺度向纳米化发展,功能智能与产业用纤维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方向发展,成纤聚合物合成和成形技术向生物、仿生技术等方向发展,纤维原料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p p   纤维材料的发展为信息、能源、生物医用等高新技术提供关键性新材料,对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我国纤维材料产业向“大纤维”新材料的转型升级,将对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和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安全以及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纤维材料分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大纤维”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p p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一级学会,纤维材料是新材料的一种,也是充满活力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方向,纤维材料的发展也为其它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今正是纤维材料发展的高潮阶段,成立纤维材料二级学会不仅能为广大纤维材料工作者建立联系纽带,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纤维材料的发展 而且能契合国家“十三五”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光电多个领域的重点支持。目前纤维材料分会成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已经将相关材料报送至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待学会根据章程及相关程序审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八届ICAFPM十月上海召开,“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成亮点 /strong /span /p p   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由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举办,旨在探讨与先进纤维和聚合物材料相关的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开拓纤维和聚合物研究领域前沿。自2002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 /p p   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定于2017年10月8-10日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举办,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并承办,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分会(筹)、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下一代纤维:改变我们的生活(Next generation fibers:Changing our life)。并将围绕“新一代纤维”这一主题及相关子议题开展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含学术会议、学术论文宣讲和墙展活动。此次分会主题包括A. 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B. 纤维与纺织品中的化学与物理、C. 纳米技术在纤维和聚合物中的应用、D. 智能纤维、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智能设备、E. 环保纤维与聚合物、F. 医用纤维与聚合物、G. 能源用纤维与聚合物、H. 天然纤维与仿生聚合物、I. 低维材料、J. 多功能与多组分纤维、K. 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暨国际材料科技女性研讨会 。预计会议将有20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葡萄牙等世界各国的知名学者参会,包括4名美国工程院院士、1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名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以及亚洲聚合物协会主席、欧洲高分子联合会前任主席、日本纤维学会会长等。 /p p   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于2008年由韩国女科技团体联合会发起,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日本女工程师和科学家国际网络组织以及韩国女科技团体联合会共同签署了关于三国轮值举办该论坛的备忘录。论坛至今已举办了七届,每届由中日韩三方分别轮流主办。围绕科技女性的发展状况、女性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力、如何平衡女性事业与家庭关系以及各国政府在重视和积极开发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借鉴经验 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中日韩三国女科技工作者间的创新与合作。 /p p   在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的支持下,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暨国际材料科技女性研讨会作为2017年第八届ICAFPM第11个分会,将于10月7日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主题为“科学中的女性:合作与创新”(Women in scienc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论坛分领导力、示范力、创新力三个分会,报告人有中日韩三方等知名女科学家和有关人员。届时,也将邀请出席2017年第八届ICAFPM其它分会有关代表到会参与讨论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采访编辑 /strong strong : /strong 杨厉哲 br/ /p p   strong  附:朱美芳简历 /strong /p p   朱美芳,女,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作为团队带头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纤维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近年主持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编写专著6部(章)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成果在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现(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十五“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专项总体组专家成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新材料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iber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高分子学报》、《纺织学报》、《合成纤维》等期刊编委。组织国际国内会议20余次,100余次作国际国内会议大会报告、邀请报告或担任会议主席。 /p
  • 国内建有88个顶尖材料科学领域实验室
    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的对新材料研究的第二阶段&mdash &mdash 全球顶尖材料科学实验室,来到了总结收官阶段。   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是88个国内最顶尖的材料科学领域实验室全景图。这其中,包括81个材料科学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7个材料类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研究力量最为雄厚。这里聚集了众多中科院研究所、国资委研究所,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大学研究室,共计53个顶尖材料科学研究室汇聚于此。   从北往南走,到了华东和华中地区。这里也有不少的材材料类中科院研究所,当然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研究室,该区域共有27个顶尖材料科学研究室。   最南边的是华南和西南地区。由于中科院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没有材料科学类的研究所,因此该地区的材料科学研究力量稍显薄弱。不过,这里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材料研究同样出色,该区域材料科学顶尖实验室有8个。   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再次重温中国材料科学顶尖实验室,我们的旅程从东北开始。   冰雪是人们对这里的第一印象。东北地区有着美丽的漠河北极村、五大连池、长白山。每年的12月份,人们都从世界各地赶来观赏哈尔滨冰雪世界。在东北,不但冰雪风景独好,更有着众多中国顶尖材料科学实验室,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究尤为出色。   其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就坐落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杨锐,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   金属研究所拥有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由原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于1985年建立的&ldquo 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rdquo 。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为王福会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韩恩厚研究员。&ldquo 实验室现有四个研究方向:腐蚀电化学与自然环境腐蚀、高温腐蚀与防护、力学-化学腐蚀与防护以及表面科学与工程技术。&rdquo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福会研究员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ldquo 我们所另外一个国家实验室&mdash &mdash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除了金属材料研究出色,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全球领先。&rdquo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位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院内李薰楼,2001年6月28日正式挂牌运行。该实验室现设有非平衡金属材料、材料疲劳与断裂、固体原子像、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环境功能材料、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拟、催化材料和功能薄膜与界面11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务部以及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材料失效分析3个中心。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材料科学领域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沿。2012年10月,该实验室设计并制备出可快速充放电的柔性锂离子电池(可穿戴柔性电子产品广泛应用的核心部件),该研究成果于10月8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有关项目的资助。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着众多优秀的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的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观赏完东北的风景,我们来到了华北地区。华北是首都北京的所在地,这里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材料科学研究中心。这里汇聚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等众多中科院研究机构、国资委研究机构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顶尖大学研究机构。   其中,清华大学拥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微博]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四所大学)。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逸夫科技楼2211室,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研究方向主要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ldquo 实验室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新材料探索、高性能结构陶瓷、陶瓷材料先进制备工艺和能源环境与生物材料等五个方面。&rdquo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老师曾对记者表示,&ldquo 我们实验室侧重的是教学与科研。&rdquo   根据张老师的介绍,华北地区材料科学研究做的比较出色的大学实验室还有北京科技大学的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的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等。   此外,华北地区还聚集了一大批中科院研究所和国资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资委下属钢铁研究总院的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都是材料科学领域顶尖的研究室。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硅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英利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华北地区公司实验室的佼佼者。   华北地区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目不暇接,意犹未尽的我们来到了西北。西北不但有着大漠、雪山和兵马俑,同时也是我国军工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位于此区域。   有着此等天时地利,西安交通大学的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发展也是顺理成章。   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坐落于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友谊西路127号,设立现代凝固理论与先进凝固技术、材料精确成形和高性能控制技术和先进材料设计制备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主任由黄卫东教授担任。   华东和华中地区   从北往南走,来到了华东和华中地区。华东地区有杭州西湖美景,还有雄奇险秀的山东泰山、奇峰怪石云海的&ldquo 三奇&rdquo 安徽黄山,当然还有长三角经济中心。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华东地区同样首屈一指。   &ldquo 位于上海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几个所的材料科学研究都做得非常出色。&rdquo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韦主任对记者表示。   其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所里拥有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研究做得最好和产业化结合得最好的研究室之一。研究人员方面,该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严东生、郭景坤),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严东生、丁传贤、江东亮),其中严东生为两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研究机构签署各类合作协议和备忘录达90项 与德国马普建立2个青年合作伙伴小组,与日本索尼公司和美国康宁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   &ldquo 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可能并不像外界看起来的那样轻松。&rdquo 中科院上海硅酸研究所项目主管李懋峰表示,&ldquo 目前我们在产业化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航空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此外是新能源、环境治理、人类健康等相关的材料。&rdquo   华东地区还有一批一流的高校实验室,其中在上海有复旦大学的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浙江省有浙江大学的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这些实验室都有着出色的带头人,在各自研究的细分领域实力领先。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在南京的中材科技,是上市公司中复合材料研究领先的实验室。   来到华中地区,教育重地湖北省材料科学研究实力也不俗。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汉理工大学,该大学拥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水平一流。   华南和西南地区   继续往南走,来到了华南和西南地区。华南和西南地区有桂林山水,有九寨沟,有西双版纳,有天涯海角,也有珠三角经济圈。虽然华南和西南不像华北、华东等地研究所林立,但也别有一番天地。   华南方面,研究资源集中在广东省广州市。羊城的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都重点研究光电材料,华南理工大学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则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最后来到西南地区。在大学研究室方面,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做得比较出色。其中,四川大学拥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得天独厚,该地区的矿业集团公司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位于云南省的贵研铂业拥有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四川省的攀钢集团(000629.SZ)则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公司金属材料的研究均走在国内前列。
  • 聚焦前沿材料科学,共筑材料产业基石
    7月7日至10日,中国材料大会在深圳召开,作为我国材料学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领域最广的行业盛会,吸引了超1.9万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参会,包括50余位院士及材料领域杰出专家1500余人。大会集中展示国内新材料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先进技术、高端产品。纳克微束参与本次大会,与现场专家、学者在材料领域创新发展与前沿技术手段共同研讨、分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一行赴纳克微束展台指导交流。材料产业的创新研发与应用,对科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处于战略性产业最上游环节,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意义重大。而随着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观测手段,扫描电镜就是材料科学领域常用的研究工具,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强大手段。纳克微束专注以场发射扫描电镜的研发与应用,自成立起就聚焦全球顶尖的电子显微类相关产品研发与制造,对标世界顶尖电镜仪器厂商和产品,不断推动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在本次大会中,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一行赴纳克微束展台交流指导,在交流过程中,于总指出,扫描电镜是材料科学研究的“眼睛”。提高技术自主性,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提高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扫描电镜在材料科学、生物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保护,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这些关键技术,可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国钢研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 周栋,中国钢研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王海风,及钢铁研究总院专家 方以坤陪同参观。右四:中国钢研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纳克微束FE-1050系列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自主设计率达100%,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5%,其拥有卓越的成像性能,稳定可靠的运行记录,以及智能的操作体验。具备优秀的低压分辨力(1.5nm@1kV),同时可以保证兼容聚焦离子束、多通道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阴极荧光探测器等任意第三方厂商探测器及附件系统,是国内首款可搭载微纳加工模块的大型场发射电镜平台,且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系统设计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是国产扫描电镜行业关键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为我国材料科学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拥有70年历史沿革的央企上市公司,中国“电镜第一股”——钢研纳克(股票代码300797)的控股子公司,纳克微束专注于以(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代表产品的综合性显微成像解决方案的技术开发与探索,团队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通过十余年成熟的技术积淀及团队创新能力,在设计理念、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方面超前布局。作为高端国产科学仪器国家队,纳克微束传承了“聚合科技动能”精神,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践行“助力我国科学与硬实力提升”使命的具体行动。纳克微束在高端仪器技术研发领域的突围,对国产电镜行业起到极大激励和引领作用,更增强了国产电镜行业发展的信心。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做强做大中国电镜产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国产替代!
  • 软X射线吸收谱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软 X 射线是波长介于 0.1nm 到 10nm 之间的 X 射线,由于在这个能量波段的光子能够特异性地激发元素周期表上大多数元素的原子共振能级,并发射出特征荧光或俄歇电子,因此,软 X 射线吸收谱能够适用的材料研究非常广泛。利用软 X 射线吸收谱进行材料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可以在不破坏研究材料结构的前提条件下同时获得材料近表面和亚表面的结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软 X 射线吸收谱对原子的轨道电子结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同时实现研究材料中元素价态、轨道电子自旋态以及轨道杂化等信息的探测。基于这些特点和优势,软 X 射线吸收谱在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能源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及交叉学科领域复杂体系材料结构表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持。传统光谱表征技术(像 UV-Vsi、FT-IR 等)受激发波长的限制,其对材料结构的表征往往止步于分子层面。软 X 射线吸收谱能够以亚原子的分辨能力,通过选择性地激发原子芯能级轨道电子,实现对同一元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键荷分析。这里以辐照前后的 PET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为例,通过特征元素吸收边附近的能量激发,可以获得材料在二维图像上的元素分布信息和特征元素原子与周围原子的轨道杂化信息,继而解决了传统光谱表征技术对材料结构分析的局限。在能源催化领域,软 X 射线吸收谱能够定性和定量地解析催化剂材料中的活性官能团,为催化剂材料的构效关系建立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在这篇文章的工作中,伦敦大学 Parkin 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 SiO2 作为模板制备了氧官能团修饰的多孔碳催化剂,通过 C 和 O 的 K 边吸收谱,精确地揭示了催化剂材料中氧官能团的轨道电子结构在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的可控变化,并结合电化学分析,为醌基官能团在双电子氧还原制备 H2O2 中的优越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在能源电池领域,软 X 射线吸收谱对解析正极材料中阴离子的电荷补偿行为同样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传统的观点认为,锂电池材料中锂的脱嵌过程只涉及金属离子得失电子,因而金属离子中可转移的电子总数决定了正极材料的理论电容。但在这篇文章的工作中,东京大学 Mizokawa 教授小组通过 O 的 K 边和 Co 的 L 边吸收谱同时研究了 LixCoO2 正极材料在不同脱锂状态下的轨道电子结构变化。结果发现,不仅 Co 离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O 阴离子同样也参与了这个反应过程。更有意思的是在 0° 和 60° 的不同入射角度条件下的 O 的 K 边吸收谱表征结果表明,材料在脱锂状态下的 Co-3d 和 O-2p 轨道杂化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从微观层面上揭示了 LixCoO2 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根本原因。在生物科学领域,利用软 X 射线吸收谱研究土壤和岩石矿物中金属和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演化,有利于打破传统土壤腐殖质学对土壤有机质过程和功能认识的局限,让我们能够从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代谢产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重新审视土壤和岩石矿物与生命耦合的协同关系。此外,基于水窗波段的软 X 射线对水分子的高透性,软 X 射线吸收谱能够实现生物膜上不同磷脂分子层的结构表征,对针对性地设计和研发生物体的靶向纳米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生命医疗领域,从亚细胞水平研究人体骨组织的结构和病理机制,有利于骨关节炎的前期诊断和治疗。在这篇文章的工作中,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 Sakhonenkov 教授团队通过 Ca 的 L 边和 O 的 K 边吸收谱研究了正常骨组织与受损骨组织中羟基磷灰石的结构差异。发现骨质的硬化过程伴随着新的氧价态的生成和 Ca-O、磷酸键的增加,这不仅让我们对骨关节炎发生过程中骨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为骨关节炎的前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软 X 射线吸收谱在多学科领域复杂体系的材料结构表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且随着 X 射线显微技术的发展,STXM-NEXAFS 技术联用为材料结构的多尺度高分辨表征提供了可能。但相比于硬 X 射线吸收谱而言,由于软 X 射线本身在材料中的强吸收效应,要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实现软 X 射线吸收谱表征,其难度非常之高。不仅要求高的真空操作环境,高亮的软 X 射线发射光源,同时要求各光学组件对射线的吸收也要小。因此,目前软 X 射线吸收谱表征主要还是依赖同步辐射光源。但矛盾的是,同步辐射光源的机时紧张,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科学研究需求。近年来,随着实验室 LPP、DPP 等软 X 射线光源及高精度光学组件(例如反射式波带片、平场光栅等)的开发,基于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光源的软 X 射线吸收谱仪系统也逐渐发展成熟,并成功应用到多学科领域的材料结构表征。其中,基于平场光栅几何的软 X 射线吸收谱仪系统以其紧凑的结构设计、宽的摄谱范围以及高的光谱分辨率脱颖而出,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基本能够满足实验室软 X 射线吸收谱表征的需求。由德国 HP Spectroscopy 公司推出的实验室软 X 射线吸收谱,尤其适用于薄膜材料的结构表征。同时我们也可以提供针对 5-12 keV 能量波段的实验室硬 X 射线吸收谱,希望能够给相关老师和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中提供帮助。HP Spectroscopy德国 HP Spectroscopy 公司成立于 2012 年,致力于为全球科研及工业领域的客户定制最佳 X 射线解决方案,是全球领先的科研仪器供应商。现可提供 5-12keV 的非扫描式桌面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仪 hiXAS,以及200-1200eV 的平场光栅软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仪 proXAS,产品线还包括 XUV/VUV/X-ray 光谱仪,beamline 产品等。主要团队由 x 射线、光谱、光栅设计、等离子体物理、beamline 等领域的专家组成。长期与全球领先的研究机构的科学家维持紧密合作,关注前沿技术,保持产品的迭代与创新。众星联恒作为 HP Spectroscopy 中国区 XAS 系统授权总代理商,为中国客户提供所有产品的售前咨询,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司始终致力于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专业的 EUV、X 射线产品及解决方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相关阅读 小尺度,察纹理!实验室软X射线显微和吸收光谱探索微观结构的奥秘非扫描台式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仪,加速非晶材料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索的步伐“足不出户,走进XAFS” proXAS高分辨实验室桌面NEXAFS谱仪助力材料化学结构表征分析太强了!看最新非扫描式桌面XAFS谱仪在催化领域出神入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Prasad S., et al. Intl. J. Spectrosc. 7, 249 (2011)2. Wachulak P., et al. Spectrochim. Acta Part B At. Spectrosc. 145, 107 (2018)3. Liu L., et al. Angew. Chem. Int. Ed.20234. Mizokawa T., et al. Phys. Rev. Lett. 111, 056404 (2013)5. Holburg J. et al. Anal. Chem. 94, 3510 (2022)6. Novakova E., et al. Biointerphases, 3, FB44 (2008)7. Sakhonenkov S., et al. Nano. Ex. 2, 020009 (2021)8. Jonas A., et al. Opt. Express, 27, 36524 (2019) 9. Holburg J. et al. Anal. Chem. 94, 3510 (2022)
  • TA仪器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建联合实验室
    近期,沃特世-TA仪器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设立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沃特世联合实验室正式开业并顺利完成揭牌仪式。该联合实验室于2024 年3月5日开业,并举行了剪彩仪式、座谈会和实验室参观。建成后的联合实验室配备有TA仪器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流变仪等设备,旨在为华南理工大学提供更专业的科研支持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同时赋能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产学研转化。“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TA仪器南区销售经理廖启金说:“在广州设立联合实验室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华南地区客户的现场演示及测试需求,以代表国际尖端创新技术水平的热分析和流变学产品,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高质量解决方案,解决材料表征难题,实现研究突破。”除了欢迎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客户参观,TA仪器将利用该联合实验室对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开展专业培训,以帮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实力的未来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大学,我们相信TA仪器与华南理工大学的合作将对双方都有利。”TA仪器中国区销售总监何贇表示:“新的广州联合实验室将与现位于上海和北京的姊妹实验室一起,帮助TA仪器更好地实现‘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和承诺。”(从左到右: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贾志欣;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勇军;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学院教授刘岚;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教授罗远芳;TA仪器全球总裁Jianqing Bennett、TA仪器中国区销售总监何贇、TA仪器南区销售经理廖启金)共同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沃特世联合实验室揭牌。何贇、廖启金与Jianqing Bennett在罗远芳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联合实验室廖启金、Jianqing Bennett、何贇与TA仪器应用工程师付齐在联合实验室内的TA仪器产品前合照
  • 显微学启迪新希望|BCEIA 2021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7-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BCEIA 2021展会同期,为期两天的“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于28-29日召开。会议现场分会以“显微学启迪新希望”为主题,分设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应用、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功能材料、合金及催化等四大专题,邀请多位业界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分享报告。会场集锦继分会首日开幕并分享16个精彩报告后,9月29日,分会日程第二日,“功能材料”和“合金及催化”专题报告继续展开,报告掠影如下。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王金淑教授报告题目:钨基功能材料研究进展报告人:北京科技大学李志鹏副教授报告题目:铁电薄膜中的结构设计、磁电调控和透射电镜观测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教授报告题目: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s investigated by in-situ STM报告人:GATAN陆畅报告题目:GATAN原位TEM表征技术新进展报告人:河北工业大学郑士建教授报告题目:全片层Ti-6AI-4V孪晶及扭折变形的原子尺度研究报告人:浙江大学王江伟教授报告题目:界面塑性变形动力学机制初探报告人:中科院物理所张庆华研究员报告题目:LaCoO3-x中氧空位有序演化的原子尺度研究报告人:岛津 龚沿东报告题目:用于表面分析的电子探针报告人:南京工业大学贾志宏教授报告题目:The evolution of precipitates in AI-Si-Mg allys报告人:清华大学陈震报告题目:New imaging capabilities enabled by electron ptychography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邬剑波研究员报告题目:高活性低铂长寿命燃料电池催化剂从原位表征到材料设计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刘攀教授报告题目:At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2D-TMD semiconductor and 3D metal报告人:中科院物理所张颖研究员报告题目:The manipulation of topological magnetic domains via in-situ Lorentz TEM报告人:武汉大学郑赫教授报告题目:表/界面调控金属纳米材料的力学形变机理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王立华教授报告题目:In situ atomic-scale observation of grain size and twin thickness effect limit in twin-structural nanocrystalline platinum南京理工大学周浩副教授线上分享报告颁发最佳POSTER奖参会代表合影留念至此,BCEIA 2021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分会圆满闭幕!
  • 美科学家研制出金属或半导体与有机物结合神奇材料
    刚柔结合出奇“材”——美专家巧用沾笔纳米光刻技术获得生物超材料     你或许没有想过将坚硬的金属或半导体与柔软的有机物或生物产品结合起来会是何种情景,不过美国科学家可以告诉你的是,他们获得了自然界从没有见过的混合材料,而这些混合材料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将具有惊人的应用前景。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综合纳米研究所(INSI)的科学家完成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在2010年4月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新成员、生物学家史蒂文勒恩荷特作为主要作者,与同事们共同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文章。   一类全新物质这样诞生   这篇题为《脂质多层光栅》的文章介绍了勒恩荷特本人过去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工学院时设计出的基于沾笔纳米光刻(Dip-Pen Nanolithography, 简写为DPN)的新工艺。沾笔纳米光刻是一种用锋利的笔状工具和“墨水”在固体物质表面上勾画纳米级图形的技术。勒恩荷特将沾笔纳米光刻经过改进,让它成为一种让柔性材料(作为墨水)与坚硬材料结合从而形成新材料的工艺。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让多种柔性纳米级物质按需要以任意图案被“刻写”在预备好的结构物质表面,形成结构复杂的材料和器件。譬如,用该工艺对脂质材料进行操作,他们获得了易溶性光学衍射光栅。衍射光栅由多层脂质组成,高度被控制在5纳米至100纳米之间。   勒恩荷特说,将柔性材料与硬性材料结合,他们获得了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全新的一类物质,事实上它们就是学术界所称的生物超材料(biometamaterial ),它们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这类材料的行为如同生物传感器,通过将敏感生物元素和物理器件结合起来,能现场检测生物制剂的存在与否。   新材料应用范围广阔   科学家表示,用生物纳米技术和沾笔纳米光刻技术制造的新材料,不仅能用于医学诊断,而且可用于需要材料的任何领域,从人体组织工程到药物开发以及计算机芯片制造。   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是新材料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应用,科学家设想利用新材料生产出便于携带、价格便宜和用后可丢弃的芯片,并将其安装在手机中用于医学诊断。当前的诊断工作需要人们前去医院看医生并将样品交给化验室进行检验。未来的诊断芯片作为人们常说的“芯片实验室”,能够就地快速地分析血样或尿样,这类同于家用怀孕检测法。不过,科学家同时表示,其他种类的检测仍需要先进的化验室或实验室。   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创新   今年32岁的勒恩荷特出生在美国盐湖城,2004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前,他一直是德国纳米科学研究小组的带头人。在2009年一次会议上,他无意中看到了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散发的有关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的宣传单,其上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他,并促使他接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聘请,回国进入该大学的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   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集中了大学多个系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化学和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这种跨学科人才的氛围让勒恩荷特感到振奋并印象深刻。目前他与研究所的其他科学家合作从事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   勒恩荷特说:“我有幸在攻读研究生时有机会游学于不同的院系和学科,其中包括生物系、医学系、化学系和物理系。我觉得解决特殊问题的途径也许就在不远处。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基于跨学科团队协同工作的原则,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勒恩荷特在生物纳米技术和沾笔纳米光刻技术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受到全球同行的认可。大学教授布莱恩特切斯认为,勒恩荷特并非属于传统的生物学家,他是在今天从事未来的生物学研究。他在纳米技术和生物学领域接受的训练帮助他采用以前无法完成的新奇实验,来解答生物学的问题。他正在设计的新工具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内蒙古) 报告题目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第一场: 报告时间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8:30~12:00 报告地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 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三楼多媒体教室 第二场: 报告时间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 15:00~17:00 报告地点 内蒙古大学综合教学楼0411 报告人 杨胜鹰 先生,TA仪器资深应用专家,中国北方区经理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曾于北京某著名石化企业从事高分子加工应用及新型功能高分子的合成研究工作。1996年起至今,一直从事TA产品线技术支持工作,累积了多年的实际样品操作和材料开发经验。 报告内容: (1) 热分析技术(DSC/TGA/DMA/TMA )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2) 流变仪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接待单位联系人:邹小红 电话:13911754075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材艺学院 美国TA仪器公司 更多活动讯息,请登录 www.tainstruments.com.cn
  • 国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关于2024年第1期专项项目申请的通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学科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国际(地区)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4年第1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告。  一、定位、资助范围  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科学传播、平台建设等活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每年分两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进行资助。第1期在上半年发布,项目执行期限半年,主要资助2024年7月-12月的科技活动;第2期在下半年发布,项目执行期限一年,主要资助2025年1月-12月的科技活动。  本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包括以下2种类型:  (1)工程与材料科学相关领域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下文简称“战略与管理研究类”项目);  (2)在华举办的有影响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和基础研究短期人才培训活动(下文简称“学术交流类”项目)。  二、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及限项规定。  1.资助期限不超过1年(含)的专项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2.本期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3.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承担1项专项项目。  4.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工作、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申请专项项目。  5.“战略与管理研究类”科技活动项目的申请人应对相应学科发展规律与态势有较清楚的了解,建议申报前与对应申请代码学科(处)进行咨询。对前期已在相应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结题绩效评估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提出的“战略与管理研究类”项目申请,将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资助。  6.“学术交流类”科技活动项目中的在华举办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应为国际学术组织发起的有影响的系列会议,项目申请人应为组委会主要成员,申请书电子版附件材料须包括国际学术组织授权举办会议的证明材料和依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正式批文(扫描件)。在华举办的基础研究短期人才培训活动,项目申请人应为组委会主要成员或主讲教师。  上述条件不满足或材料不完整,将不予受理。  (二)申请书填写。  1.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选择“科技活动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科技活动项目”,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E开头的申请代码)。  (2)申请人应在项目名称中明确申请的科技活动类型,采用“XXX类:XXX项目名称”的格式。申请书正文应与所申请的类型相对应。  (3)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一般应当在活动开展前3个月提出申请。项目研究期限起止年月统一为2024年7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申请书正文应与所申请的类型相对应。  (1)“战略与管理研究类”科技活动项目应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态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战略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  (2)“学术交流类”科技活动项目应包括:举办科技活动的背景和意义、组委会组成情况、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重要报告或课程名称及其主讲人介绍、境外拟参会人员名单、预期成果等。  3.科技活动项目预期成果中必须包括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调研报告/活动总结;若申请获得资助,调研报告/活动总结将是结题审查的重要材料。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本通告的相关内容。不符合管理办法、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3.本期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材料接收时间为2024年3月27日-2024年3月29日16时,在接收时间之外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4.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材料、审批文件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5.申请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  6.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须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4年3月29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须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依托单位未在截止时间前完成审核,或者未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提交项目清单的申请将不予受理。2024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咨询联系方式  (一)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二)“战略与管理研究类”与“学术交流类”项目申请有关问题可咨询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学科(处)。  (三)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6884;电子信箱:doeminfo@nsfc.gov.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4年2月27日
  • 2024 年必投资的 6 大材料科学分析和制备仪器,你的实验室缺这个吗
    前沿的实验室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不仅有助于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也为未来的学术成果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一起来看看 2024 年必投资的 6 大科学研究仪器,你错过了哪些? 1.扫描电镜 — 不可或缺的表征工具 Phenom 飞纳台式扫描电镜在当今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已成为材料实验室不可或缺的表征工具。荷兰飞纳台式扫描电镜(Phenom)以其前沿技术和用户友好的设计,被 1500+ 用户认可,成为科研和工业研发高效、精确材料微观表征与分析的首选。2024 年,为您的材料实验室增购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揭开材料微观世界的奥秘,加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为什么选择飞纳台式扫描电镜?1)小巧的体积相比于传统的大型扫描电镜,荷兰飞纳台式扫描电镜的显著特点是其紧凑的设计。这意味着它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安装和部署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即便是在空间有限的实验室环境中也能轻松安置。2)高效的性能尽管体积小巧,荷兰飞纳台式扫描电镜却能提供与大型扫描电镜相媲美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优于1.5nm)。此外,其快速成像(30 秒内完成)和快速抽真空(15 秒完成)的特性,使得样品的观察和分析过程更加高效。3)电镜能谱一体机能谱软硬件完全集成,使得能谱分析工作更为简单、直接、高效。4)易用的操作飞纳电镜通过自动化,大幅简化了操作流程,即便是非专业人员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使用方法,大幅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荷兰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顶尖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巴斯夫、微软、罗氏、默克等领先企业的共同选择。 2.台式显微 CT——人无我有,抢占先机NEOSCAN 台式显微 CTNEOSCAN 台式显微 CT,通过精细的机械系统及创新的图像重建算法,在台式机的体积下实现了 2μm 的高空间分辨率。台式显微 CT 不仅实现了对样品的无损检测,更以其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表征手段在科研和工业界中独树一帜。这种新颖性本身就是其显著的优势之一,为那些寻求突破传统研究方法限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辟了新的视野。2024 年,为您的材料实验室增购 NEOSCAN 台式显微 CT,意味着获得了"人无我有"的技术优势,助您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竞赛中占据先机,迎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新颖性带来的优势1)填补技术空白在许多研究领域,传统的表征手段或许难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或可能对样品造成破坏。NEOSCAN 台式显微 CT 的无损和三维成像能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材料的内部世界,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可见度。2)推动创新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表征技术,NEOSCAN 台式显微 CT 为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探索和实验新的研究方法与应用途径。3)多维度参数分析通过对 CT 图像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从中提取出样品的多种物理和几何参数,如体积、表面积、孔隙率、纤维取向等。这种多维度的定量信息对于理解材料的性能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4)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科研和工业界对 NEOSCAN 台式显微 CT 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正迅速扩展。从对高性能材料的内部结构分析,到在医学领域对骨组织的细致观察,再到考古学中珍贵文物的无损检测,NEOSCAN 台式显微 CT 都展现出了其独到的价值和潜力。 NEOSCAN 台式显微 CT 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表征手段,不仅因其无损检测能力而受到重视,更因其新颖性和独特的应用价值而成为科研和工业界的宝贵资产。 3. 原位实验样品杆——开启原位纳米/原子级分析新时代DENSsolutions TEM 原位样品杆传统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主要用于成像材料结构,近年来球差等先进技术使其达到原子分辨率。然而,它们无法模拟真实环境(加热、气体、液体等),限制了应用价值。DENSsolutions 的原位透射电镜技术突破了这一瓶颈!利用微机电系统 (MEMS) 技术,在 TEM 内实时模拟真实应用环境,将电镜从静态成像工具变身为多功能实验室。DENSsolutions,助力您引领纳米科技前沿! In-situ TEM原位透射电镜优势1)真实环境模拟冷冻、加热、加电、气体、液体等,观察材料在真实条件下的行为。2)多功能分析不仅成像,还能测量性能、评估表现、优化工艺。3)一站式平台集成所有研发阶段,解锁前所未有的研究能力。 应用领域:电池研究:观察电池材料在工作条件下的变化,开发新型电池。催化研究:实时监测催化剂活性位,设计高效催化剂。材料科学:探索材料在真实环境下的微观行为,研发新型材料。 4.SEM/TEM 样品制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制样必备Technoorg Linda 离子束技术 Technoorg Linda 提供专业的样品制备解决方案。 产品通过全球独家的超高能氩离子枪和低能氩离子枪,对样品进行无损研磨,精细加工以及最终精修。具体包括SEM样品制备(SEMPrep2),FIB样品精修(Gentle Mill),TEM 样品制备(Unimill)等产品。这些产品与所有品牌的电子显微镜完全兼容,涵盖从机械样品制备到离子研磨和最终精修的整个减薄过程。适用于材料科学、生物研究、地质学、半导体和光学等多个领域。SEMPrep2 氩离子研磨仪 —— 扫描电镜样品的高质量表面精密处理设备Gentle Mill 离子精修仪 —— 用于制备高质量 TEM/FIB 样品的离子束工作站Unimill 离子减薄仪 —— 用于 TEM/XTEM 样品制备的全自动离子束减薄系统 5.原子层沉积包覆——PALDForge Nano 粉末原子层沉积包覆 Forge Nano 粉末包覆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层沉积(ALD)的表面涂层技术。它可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对粉末颗粒的均匀和精确涂层包覆,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Forge Nano 的粉末包覆技术在催化剂、电池材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涂层解决方案。 6.纳米颗粒制备——纳米气溶胶沉积系统VSParticle 纳米颗粒制备&印刷沉积系统VSParticle 火花烧蚀纳米气溶胶沉积系统可用于 MEMS 制造气体传感器气敏涂层,电催化剂涂层的制备,是为数不多可以在常压状态下制备 20nm 以下纳米粒子的气相沉积方法。目前已在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及企业装机。火花烧蚀沉积技术的独特性已被众多学者证明,在 Nature,Matter,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是新型纳米制造的利器。
  • 我国材料科学家获APEC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
    p   记者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获悉,因对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大力推动了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我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5月12日在越南河内获得2017年度亚太经合组织(APEC)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ASPIR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efaba16-005e-4e35-a416-814e91c956e9.jpg" title=" u=445486531,3218896178& amp fm=23& amp gp=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 /p p   据介绍,亚太经合组织科学创新研究与教育奖由美方出资于2011年成立,目的是加强APEC通过政策、创新性研发、技术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增长、贸易和投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发展国际科技网络,鼓励研究与创新的结合。ASPIRE每年颁发一次,奖金额度2.5万美元。 /p p   评奖程序由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机制参与各方在APEC秘书处协助下完成,遴选获奖人的领域由当年APEC相关会议东道主确定。作为今年APEC会议东道主,越南确定2017年度ASPIRE主题为“新材料技术”。越南科技部副部长陈国庆为朱彦武颁奖。 /p p   据介绍,此前经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推荐朱彦武参与评奖,并从来自17个经济体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p
  • 仪器表征,科学家评述超薄手性二维材料的最新进展!
    【科学背景】二维材料具有超薄形态和极高长宽比,与块体材料相比,它们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因而在光电子学、自旋电子学、二氧化碳转化、能源存储和气体分离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尽管二维材料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色,直到最近,全局手性这一特性在二维材料中仍然缺失。手性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现象,尤其是在分子水平上。手性材料因其在对映选择性识别和催化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全局手性,即发生在分子水平以上的手性构象和排列,在二维材料中的实现一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手性二维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超薄纳米片的分离、稳定性问题以及在二维平面中有效传递和放大手性信号的难度。有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董金桥刘燕以及崔勇合作发表了二维材料的最新评述论文。他们发现,研究者们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手性二维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化学合成和精确设计,几种不同类型的超薄手性二维晶体得以实现。这些新型手性二维材料在实验上展示了分子尺度的局部手性如何在超薄单晶二维结构中显著传递和放大,从而形成独特的全局手性。【科学亮点】1. 本研究发现超薄手性二维晶体材料表现出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潜在应用,填补了二维材料中长期缺失的全局手性这一重要特性。2. 论文指出,科学家成功地传递并放大了分子尺度的局部手性,从而在超薄单晶二维结构中实现了显著的全局手性。【科学图文】图1:手性二维2D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的局部结构表征。图2: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组装的手性二维2D纳米片合成和结构表征。图3:手性二维2D 有机-无机混合钙钛矿hybrid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s,HOIP的晶体结构。图 4: 手性二维2D蛋白质的合成和HR-TEM表征。【科学启迪】本文揭示了二维材料领域中的全局手性这一未被充分探索的潜力。尽管二维材料因其超薄形态和极高的长宽比展现出众多独特性能,但全球手性特性长期以来在这些材料中却鲜有踪迹。近期的研究突破通过实现多种超薄手性二维晶体,揭示了全局手性在二维材料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文章强调了如何通过精确设计和合成策略,将分子尺度的局部手性有效地传递并放大至整个超薄单晶二维结构中,从而形成显著的全局手性。这种全局手性不仅提升了材料的功能复杂性,还为开发新型手性材料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的讨论引导我们认识到,在二维材料中探索和应用全局手性,能够拓展现有材料的功能范围,并激发在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的新兴应用机会。参考文献:Dong, J., Liu, Y. & Cui, Y. Emerging chiral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Nat. Chem.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4-01595-w
  • 材料科学是科学仪器、化学工业等行业的基石——访大昌华嘉蒋琦
    2023年7月8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材料大会2022-2023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悉,本届中国材料大会系首次在深圳举办,大会聚焦前沿新材料科学与技术,设置77个关键战略材料及相关领域分会场,三天会期超1.9万名全国新材料行业产学研企代表齐聚鹏城,出席大会。会议同期,大会组委会还在会展中心17号馆举办了国际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览会。展会现场,仪器信息网就参会感受、解决方案、行业发展趋势等话题采访了大昌华嘉科技事业部科学仪器产品经理蒋琦。以下是现场采访视频:
  • 科研进阶!EPR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交流会即将开幕
    11月23日下午14:00,国仪量子将于线上举办国仪顺磁学院——EPR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交流会。本次会议将聚焦材料科学领域,邀请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青岛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众多权威专家,与国仪量子应用工程师共同分享EPR在超分子仿酶功能材料、分子基磁体、光催化等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助力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行业工艺共同进阶。诚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拨冗参会!会议时间11月23日 14:00-17:10点此报名会议日程国仪顺磁学院国仪顺磁学院由国仪量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于2023年联合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EPR应用分享交流会、波谱校园行、EPR高级研讨班等多场专题活动,增进了国内电子顺磁共振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了电子顺磁技术在自由基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实际应用,同时为培养专业后备人才贡献了力量。2023年伊始,国仪顺磁学院已经聚焦环境保护领域,举办了EPR与环境污染物检测交流会,本次将方向聚焦于材料科学,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分享EPR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诚挚邀请贵单位领导、专家和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国仪量子目前已推出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商用化的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X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100、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并向前沿高端技术的高频谱仪进军,研发出了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W900。在化学、环境、材料物理、生物医疗、食品、工业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
  • 拉曼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必不可少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5月6-8日,由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与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前沿技术高端论坛(RamanFest)在厦门召开,会议第二天聚焦拉曼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共邀请了8位专家作相关报告。   如果说第一天(5月6日)报告的主题SERS&TERS是当前拉曼最热门的研究领域,那么今天(5月7日)聚焦的材料领域可谓是拉曼一直以来的“主战场”。说是“主战场”,是因为材料科学是拉曼最“老”的一个应用领域,同时也是研究得相对最成熟的一个领域。而且材料领域的研究对拉曼光谱分析手段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参会的很多老师都谈到,现在拉曼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了。   在学术界,有不少人只是将拉曼作为一种表征手段,不会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很多老师都是在进行深入的拉曼性能及机理的研究。通过今天的报告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同时也有一些老师通过拉曼信息进行一些极端条件下(高温或者高压)材料的性能分析。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谭平恒研究员 报告题目:The interface coupling of two-dimensional heterostructures probed by ultra-low-frequency and multi-wavelength Raman spectroscopies 北京大学 刘开辉教授 报告题目:Layer breathing vibrations in low-dimensional materials 中国人民大学 张清明教授 报告题目:Anomalous valley polarization in monolayer MoS2 and collective compression mode in multilayer black phosphorus 东南大学 倪振华教授 报告题目:Raman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graphene: Defects and stacking geometry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Ze Xiang SHEN教授 报告题目:Understanding graphene: From fundamental study to edge modification, intercalation and applications 北京大学 张锦教授 报告题目:Lighting up the Raman signal of molecules in the vicinity of graphene related materials 上海大学 尤静林教授 报告题目:Temperature dependent micro-structure study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their melts by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heoretical simulation methods 吉林大学 刘冰冰教授 报告题目:High pressure induced novel structures in carbon nanomaterials 合影
  • 大昌华嘉诚邀您参加“认识粉末材料中的材料科学“网络讲座
    大昌华嘉即将于2013年11月20日14:30举办&ldquo 认识粉末材料中的材料科学"网络讲座。 开课时间:2013-11-20 14:30 (教室于 2013/11/20 14:00:00开放) 会议时长: 2小时 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信息网注册用户均可参加! 环境配置:只要您有电脑、外加一个耳麦就能参加。(需要进行音频交流的用户需准备麦克) 人数限制:120 提问时间:您可在论坛的宣传贴中先行提问,截至时间为 2013-11-20 人类使用粉末材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对于粉末性质及其行为的认识仍然远远不够。相对于在液体和气体方面的研究进展,在粉末材料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能够预测粉末行为的相对成熟的纯数学理论模型。 在粉末材料的生产加工中,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粉末应用难题,例如原料供应商选择、产品的研发和配方设计、工艺放大、商业化生产以及产品质量监控。粉末的性质和行为对于生产加工或者应用的成败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加工阶段和加工单元,粉末的一些列不同性质都会发生重要作用,这样的相关实例有很多。 本次报告将从材料科学的角度解释粉末的不同性质如何影响粉末的加工性和产品质量,并且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如何通过优化粉末性质进而适应不同的生产加工过程和应用。 报名请点击: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909 FT4多功能粉末流动性测试仪采用专利的动力学测量技术,配合全自动的剪切盒(Shear Cell)以及包含堆密度、粉末压缩性和透气性在内的若干粉末整体性质测试方法,综合定量表征粉末的流动性质和粉末加工性质。目前该仪器系统已经落户到全球各个角落,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碳粉、食品、粉末涂料、金属、陶瓷、化妆品等多种工业领域。它所提供的数据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拓宽和加深对加工流程和粉末产品的理解,加快研发、配方设计和成功商业化进程,并为粉末加工流程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Freeman Technology 简介 FREEMAN TECHNOLOGY是一家精通粉末流动性质测试方法的仪器制造商,它在粉末流动性和粉末表征领域拥有10余年的经验。其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与主要产品FT4 多功能粉末流动性测试仪(FT4 Powder Rheometer® )一道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粉末性质测试解决方案。 FT4多功能粉末流动性测试仪采用专利的动力学测量技术,配合全自动的剪切盒(Shear Cell)以及若干粉末整体性质测试方法,以综合定量表征流动和加工流程方面的粉末性质。该仪器系统已经安装到全球各个角落的许多不同工业领域。它所提供的数据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拓宽和加深对加工流程和产品的理解,加快研发和配方设计进程以促进成功商业化,并为长期的粉末加工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Freeman Technology 的总部位于英国格洛斯特郡,在美国设有一家全资子公司,分销合作伙伴遍布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爱尔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泰国等地。2007 年,公司获英国企业女王奖创新大奖 (Queen&rsquo s Award for Enterprise in Innovation);2012 年再获英国企业女王奖国际贸易大奖 (Queen&rsquo s Award for Enterpri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大昌华嘉一直致力于高端、专业的科学仪器的市场拓展,我们为粉体及材料表征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 英国Freeman Technology的多功能粉末流动性测试仪(FT4)美国麦奇克(Microtrac)的激光粒度分析仪(纳米,微米,Zeta电位),粒度粒形分析仪 拜尔(BEL)的比表面孔隙分析仪,蒸汽吸附仪,高压吸附仪 德国克吕士(KRUSS)的接触角,表面张力分析仪 英国Copley的振实密度计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更多材料表征研究应用,我们将会非常高兴地为您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献和应用实例。 另外我们公司还提供化学分析,物性测试,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全面解决方案。
  • 材料科学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取得新进展
    我国长期依赖于欧美的材料数据库,无法及时获得关键材料数据,因此学科发展受到制约,慢人一步。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库,可补全我国的材料研发链条,健全材料研发完整的生态体系,深度提升我国的材料研发生产力。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10组刘淼特聘研究员、孟胜研究员和团队成员,将Atomly材料数据库(https://atomly.net/)中的无机晶体材料扩充到了30余万个,数据规模和质量已经跻身世界顶级水准。该数据库是由物理所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国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长期依赖西方数据库舶来品的跟随局面,为我国物质科学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数据及平台,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效率及竞争力。图一,Atomly.net材料数据库访问界面该数据库有力地支撑我国物质科学领域的科研。例如,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于海峰/金贻荣团队通过atomly数据库判定量子比特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Appl. Phys. Lett. 119, 184003 (2021)】;湘潭大学的钟建新团队通过atomly数据库开展二维碳材料结构搜索【J. Phys. Chem. Lett. 12, 11511 (2021)】;西南大学的王啸天团队通过atomly数据库发现新型无自旋带隙节线半导体【J. Mater. Chem. C,10, 6530 (2022)】;中科院物理所的石友国团队使用atomly数据库比对和寻找量子自旋液体材料【Chinese Phys. B 30 107504 (2021)】。目前,该数据库每月有1万人次的访问,用户遍及中国所有的省份,也被清华大学、武汉理工等高校引入材料科学、物理等专业的教学中。此外,借助atomly数据库,物理所内的多个团队也展开若干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1. 借助海量数据和高通量计算手段,刘淼、孟胜和蒋坤等带领团队,实现了新材料体系的快速搜索和预测,筛选出25个热力学稳定的“类CsV3Sb5”笼目材料,为新材料发现提供了方向。结果以express letter 快报形式发表在Chin. Phys. Lett. 39 (4): 047402 (2022),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姜昱韬。图二,“类CsV3Sb5”笼目材料高通量搜索2. 依靠高质量海量数据库,刘淼、孟胜和李世亮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夏天龙团队,从18万个无机材料中搜索得到了若干“类MgB2”的超导材料。理论预测指出CaB2具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Tc=9.4-28.6 K)。通过实验证实了BaGa2中的超导电性,实现了材料搜索的“端到端”模式。结果发表于Phys. Rev. B 105, 214517 (2022),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喻泽和薄涛博士。图三,“类MgB2”超导材料高通量搜索建设材料大数据科学平台,开创新材料研发手段,开拓新方法和新工具,将会从深层次提高我国材料研发原始创新能力。以上工作得到了科技部(2021YFA1400200、2017YFA0302903)、中国科学院(XDB33010100、ZDBS-LY-SLH007、XDB33020000、CAS-WX2021PY-0102、GJTD-2020-01)、自然科学基金委(12025407、1193400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机构的大力支持。PhysRevB.105.214517-2.pdfScreening Promising CsV$_{3}$Sb$_{5}$-Like Kagome Materials from Systematic First-Principles Evaluation.pdf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