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保健服务业

仪器信息网保健服务业专题为您整合保健服务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保健服务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保健服务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保健服务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保健服务业话题讨论。

保健服务业相关的资讯

  • 南京加快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
    近日,南京市质监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召开&ldquo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rdquo 联合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宣布联合工作组成立,并就集聚区的推介会、联盟构建、招商等具体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这标志着,&ldquo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rdquo 的建设进一步提速。   &ldquo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rdquo 位于南京开发区红枫科技园,地处南京仙林大学城东北部,东临李家山路,北临九龙山路,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投入使用20万平方米,将主要面向新型显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的产业领域,重点引进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设备研产、配套服务四类机构以及企业入区发展。   &ldquo 检测检验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也是集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服务业。&rdquo 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随着软件、新能源、电子通讯、电力设备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检测检验的需求日益迫切,检测检验市场非常广阔。今年,全市检验检测及相关产业整体规模预计将达到100亿元左右。   去年5月,市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力争2020年全市检验检测服务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检验检测及相关产业整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并建成1个国家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
  •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印发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自2006年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组织实施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应用示范,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多个重要领域和方向,突破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和系统集成技术,制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态势初步显现。通过应用示范,创新了一批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企业。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8家,一批现代服务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成立。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在服务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颁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举办了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系列论坛。在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支持建设了若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研究机构,加大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了有关各方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继续将加工制造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基于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细分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快速细分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推动新兴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球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国际化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数字化、信息化成为服务业提高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共同选择。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技支撑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需求。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使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日趋显著。模式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以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为主要特征的支撑技术成为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国际产业科技竞争,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位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密集、高成长性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社区等依托信息与网络技术,从传统公共服务业衍生出来的新业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迫切需要发展科技服务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不但通过其创新支持产业的发展,其本身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培育科技服务产业新模式,壮大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 未来五年,为应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挑战,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必须迎难而上,突破制约,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强化部署,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技规划纲要》要求,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为战略目标,以模式创新为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整合部门和地方资源,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与水平。 (二)基本原则 ——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加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结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政策以及创新体系建设,全链条布局发展模式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示范,充分依靠地方和部门,从主要依靠项目推动转向从工作层面系统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市场牵引,政府推动: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相关产业、领域的要素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实现高效、集约的服务过程和倍增的服务效果。 ——模式创新,技术支撑:以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在重视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的同时,高度重视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已有成熟技术成果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形成充满活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大格局。 (三)发展目标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开展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示范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新业态,打造一批知名服务品牌。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三、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及关键环节,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的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 (一)加强一体化电子商务技术攻关,提高全程服务能力 加强完全网络化条件下高效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结构及其演化机理与过程研究,探索网络化生产经营、消费方式与行为规律,为发展高效电子商务服务形态提供科学依据。突破智慧电子商务云服务等技术,发展新一代电子商务服务技术架构及解决方案。加强电子商务市场可信交易服务技术与系统研发,推进可信交易环境建设。满足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国际贸易、旅游、移动商务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行业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全程电子商务服务解决方案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培育龙头企业,提升重点领域全程服务能力。 专栏: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电子商务云服务技术与平台研发,电子商务可信交易技术与平台研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点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点生活资料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二)加强集成技术支撑,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物流产业发展规律研究,探索物流发展新模式。面向国内外贸易需求,加强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智能运输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控制、信息共享与集成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服务机制与模式,建设海铁公联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强化物流射频识别、物流过程信息感知、可视化及智能决策等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形成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框架和综合服务方案。结合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需求,创新网购物流服务模式,加强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协同的信息共享技术和标准、网购物流服务网络和业务流程研究,积极实施网购物流示范工程。 专栏:现代物流 开展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网购物流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供应链全程第三方物流服务技术与示范应用、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三)加强系统外包服务模式创新,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探索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运行、维护新模式,为发展可信系统外包服务形态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可配置系统架构技术、安全可靠服务质量保障技术、高效运行平台技术、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开发系统外包服务平台,提高系统外包服务技术支撑能力。建立信息系统服务外包标准和管理体系,形成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保障支撑体系。面向大型骨干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信息化需求,鼓励其信息化机构与主营业务分离,创新信息系统服务模式,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服务支撑。面向非机要政府部门电子政务需求,鼓励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运营外包,发展社会化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服务产业。 四、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培训与就业、社保等新兴服务业,显著提升科技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的能力。 (一)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 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提升文化演出院线、票务网络、文化场馆、文化设施等文化流通环节效率。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内容集成、存储、分发及传输等技术攻关,创新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促进数字内容服务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网络的文化艺术品及版权交易、文化科技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栏:数字文化 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数字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二)加强融合网络技术攻关,发展新兴消费服务业 加强新兴生活消费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突破服务集成接入与应用托管、资源聚合管理、业务监管、结算与信用评估等数字生活平台关键技术。制定服务资源互联交换、服务质量评价等重要技术和服务标准,形成现代数字生活消费服务平台集成应用解决方案。重点围绕数字社区(家庭)服务、移动生活服务、数字学习、数字娱乐、数字休闲旅游服务、虚拟社会互动服务、空间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等数字生活服务领域,构建一批数字生活服务运营平台,开展应用聚合开放服务平台运营示范。打造现代数字生活运营服务品牌,引领新兴数字生活消费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专栏:数字生活 开展数字生活服务共性技术支撑及聚合服务平台与示范,移动生活服务云聚合平台与示范,数字生活信息精准搜索聚合服务平台与示范,社区生活圈互动服务平台与示范,协同式多语言云翻译专业服务平台与示范,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托管平台与示范,数字生活创新技术与服务试点城市典型应用与集成示范等。 (三)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培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业 加强农村与城市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形成合理分工的服务网络格局。突破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感知、普适服务等关键技术,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形成个人、医院及相关部门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保健系统。构建老年人和慢性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体系,促进老龄服务产业发展。加强知识获取、知识交易与支付、数字化智能教室、移动学习、沉浸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式知识服务公共体系,实现从课程与学分交易到知识交易的升级。建立开放式教育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服务质量。构建开放教育云服务平台,支撑国家汉语言文化传播,促进大学、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水平。突破海量资源存储和网络信任服务支撑技术,创新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养老服务和残疾人服务模式,构建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开展就业、社会保险、养老和残疾人服务示范,培育第三方服务企业,提升社保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社会化公共服务 开展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与标准规范研究、农村与城市跨域协同医疗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老年人及慢性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研发及示范、基于健康档案的居民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及示范、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感知与普适服务技术平台研发及示范、面向医疗健康的政府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研发及示范、第三方医疗健康服务支撑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研制开放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海量教育资源云存储与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开放教育服务信誉与绩效评估系统。开展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及示范应用、社会保险服务模式创新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及示范应用、残疾人服务模式创新及示范应用。 (四)加强新技术与新模式研究,引领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促进物联网、智慧技术架构、云计算的技术研发、应用模式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和参与相关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加强节能服务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研究和应用,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网络经济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兴服务技术与服务模式发展之路。 五、着力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 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服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 (一)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引导科技资源密集区域,将研发设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培育集聚一批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研发机构,形成研发服务集群。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需求,整合建设一批专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仪器、数据、文献共享和专业技术服务。鼓励成立研发服务联盟,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制订行业技术标准。积极培育第三方工业设计机构,将工业设计服务支撑范围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建立重点行业产品设计通用数据库、试验平台及设计服务平台,促进设计资源的共享利用。建立专业化设计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促进各类专业性设计机构的集聚发展。推进检测服务市场化进程,积极支持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规范检测服务,研究制定技术检测服务行业标准。吸引国外检测机构在我国开展业务,加强品牌建设。 (二)发展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业,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 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支持服务机构和企业之间探索新型技术转移合作模式,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定价和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等问题。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特色化功能和增值服务能力,强化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技术成果中试熟化服务。提高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经营能力。加强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和技术合同网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定价服务、技术产权交易信息服务能力。支持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开展专利检索、交易、培训等服务。加强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优化成果转移转化环境。积极发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强同有关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为企业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国际技术收购、技术与知识产权入股等业务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发展创新创业服务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培育和支持创新创业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孵化器建设。大力推广“孵化加创投”的孵化模式,提升创业成功率和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孵化器,搭建专业化服务体系,面向全球跨区域创业者和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服务,发现、遴选和培育具有前瞻性、成长性、带动性的“源头”企业。扩大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大与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为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本、人才、市场等深层次服务。 (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提高投融资服务能力 进一步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集中力量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成长企业群体,为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定制开发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探索科技贷款担保、科技保险、产权交易与股权交易等新模式。推动“国家高新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建设国家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为不同业态、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包括天使投资、贷款担保、科技保险、投行券商业务等在内的差异化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开发科技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和分析系统,为科技金融项目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防范和化解科技金融业风险。 (五)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业,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交易规则和交易模式研究。加强产业研究和竞争情报服务,深入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把握产业主导权。鼓励咨询机构依据区域空间特性、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为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产业咨询服务。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推动本土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拓展全球化发展的眼光与视野。支持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信息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投资和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技咨询机构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科技咨询业信息化水平,建设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的服务平台,形成科技咨询业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专栏:科技服务业 开展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委托研发、检验测试、技术培训等服务。提升重点行业设计能力,加强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共享平台建设,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开展技术转移“金桥”工程,大力开展技术成果中试熟化服务。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加强科技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基于SAAS技术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服务主体的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天使投资、贷款担保等服务。开展科技服务业统计和监测研究,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六、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围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需求,与区域、城市和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在配置产业资源和引导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适当加强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以示范城市为核心,形成现代服务业增长极 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工作,促进大中城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或重点区域的城市,加强现代服务业管理机构、政策法规、技术设施、支撑体系、人才培养、需求环境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依据自身资源和条件,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产业,带动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二)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形成特色服务产业聚集区 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为依托,在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认定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提高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业链协同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引导产业集聚,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和技术标准的形成。支持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以基地为依托,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规范,提升服务业行业发展水平。 (三)以示范企业为着力点,形成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动力源 (三)切实加强评估,做好规划的动态调整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要通过监测评估,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尤其是对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附录: 专业名词和术语解释 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是基于信息网络、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配套服务、高度依赖先进科技的服务行业。 新兴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产生的新的服务形态。 科技服务业:是基于信息网络、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产业。
  • 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获批
    记者近日从广州市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和质检总局已批复广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ldquo 集聚区&rdquo )。集聚区将在番禺、南沙和萝岗分别建设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和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函,同意广州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要求按照&ldquo 立足广州、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rdquo 的定位要求,在番禺、南沙、萝岗分别建设主要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成为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据介绍,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检验检测领域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将协助研究集聚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在政策试点、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广州市发改委表示,集聚区获批将全面提升广州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该集聚区是广州继国家批复认定为6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后,获得的又一重大国家政策支持,是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广州在检验检测领域的改革创新被正式纳入国家规划战略布局,将在全国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对广州今后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 重庆将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发布《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重庆将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现状西部唯一国家级示范区和集聚区重庆检验检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产品质量、卫生医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交通运输等门类齐全的检验检测服务供给体系,检验检测产业链上、中、下游集群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重庆检验检测全产业链规模突破450亿元,其中上游检验检测装备制造链产值突破100亿元、中游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链营收突破300亿元、下游延伸技术服务链营收突破50亿元。重庆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机构(CMA机构)689家,营收93亿元,涌现出川仪股份、中国汽研、招商车研、凯瑞机器人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部分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重庆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批同时建设检验检测国家级示范区与集聚区的省级区域。目标到2027年全产业链规模达千亿级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提出一系列目标。到2027年,初步形成检验检测服务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两区五群多基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基本建成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重庆检验检测服务业规模实现倍增,初步建成国家中西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地。到2027年,检验检测服务业全产业链规模达到千亿级,其中上游年产值达到250亿元,中、下游年营收分别达到700亿元、150亿元。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CMA机构营收在全市占比分别达到40%、25%,初步建成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群、中心城区检验检测服务群、渝西地区检验检测服务群、生态三峡检验检测服务群、绿色武陵检验检测服务群等5个市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CMA机构达到800家,新培育3个全国知名的检验检测品牌,基本形成适应重庆产业发展的检验检测新格局。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重庆城市发展定位相契合、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举措聚焦“33618”上中下游齐发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检验检测服务业上游,《规划》提出,加强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例如,锚定世界500强、全国100强检验检测装备制造企业,招引一批虚拟检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量子计算、北斗导航、生物医药等前沿检验检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同时,打造一批“业务流程信息化、关键检验环节可视化、主要检测项目自动化、记录与报告电子化”的数字化智能化实验室。力争到2027年,重庆CMA机构基本实现“通用+专用”相结合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全覆盖应用。针对检验检测服务业中游,聚焦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持续巩固汽车(摩托车)、先进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能力的领先优势,服务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尽快补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食品及农产品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短板,支撑产业健康发展;超前谋划布局软件与信通服务、新能源、新型储能及前沿新材料、动力装备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例如,汽摩检验检测领域,引导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检验检测机构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质检中心、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国家级车联网先导试验区、自动驾驶测试基地、比亚迪电池研究院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2—3家机动车产品进口国权威认证机构指定实验室,助力重庆汽车、摩托车产品出口。力争到2027年,汽车(摩托车)检验检测年营收达150亿元。在检验检测服务业下游,鼓励大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软件及信通服务、普通工业产品(消费品)等重点产业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城市轨道交通产品、铁路产品、无人机、智能家电,以及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碳足迹、碳标签、“同线同标同质”等高端品质认证;支持开展富硒认证、无抗认证、辣度认证等地方特色认证;探索开展新型储能、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等认证。推进“两区五群多基地”建设《规划》还提出,统筹推进“两区五群多基地”建设,优化检验检测全链空间布局。“两区”:即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五群”:即一个市级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群和四个市级检验检测服务群。“多基地”:即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基地。其中,持续打造国家级集聚区、示范区。围绕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优势产业和重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重点提升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检验检测能力。到2027年,实现检验检测服务业年营收(产值)300亿元,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持续提升两江新区“一园三区八平台”检验检测能力,新建涉外商务专业服务集聚区、检测认证产业园,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AI及机器人等检验检测能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智慧运营中心建设。到2027年,实现检验检测认证年营收(产值)400亿元,检验检测能力和营收居全国示范区前列。
  • 我国将加快培育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服务业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记者从9日举行的第六个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上获悉,国家认监委将加快培育发展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完善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国家认监委组织开展认证认可促贸惠民行动,出台7项20条措施的一部分。   据了解,国家认监委将重点建设碳交易技术评价服务平台、北斗卫星导航检测认证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公共检测技术平台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低碳产品认证示范区、服务外包认证示范区等创建活动。   同时,国家认监委还将建立完善的中国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重点在高耗能产业、高对外依存度产业开展节能环保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服务业推行供应链管理体系、售后服务、旅游服务等新型服务认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除培育壮大认证认可服务业之外,国家认监委的促贸惠民行动还包括服务节能减排行动,开展“认证提升质量、认证提升价值”活动,组织重点产品认证执法整治行动,扩大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成果,积极促进监管职能转变,深入开展认证认可“下基层”实践活动。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我国已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认证认可体系,包括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国家认可制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制度等,颁发的有效认证证书总数达110.7万张,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
  • 北京市检测服务业质量现状课题开始招标
    北京市检测服务业质量现状及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课题资格预审公告   北京明世继元招标有限公司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就其北京市检测服务业质量现状及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课题进行竞争性谈判采购,现接受报名。   1、课题名称:北京市检测服务业质量现状及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课题   2、项目编号:BJMSJY-110052   3、采购人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采购代理机构名称:北京明世继元招标有限公司   5、课题初步预算:叁拾万元整(¥300000.00)(详见谈判文件)   6、课题任务   鉴于检测服务领域较为庞杂。本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将把检测服务按照检测主体、检测对象和检测服务对象等维度进行细分。一方面,通过在国家和城市地区(以北京为主)两个层面上搜集分析产业发展关键数据,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方面的分析、梳理,借鉴各地在发展、规范检测服务业的一些具体做法,为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的发展从法规、政策的角度提供决策建议。   对各种不同的检测服务,其服务质量如何进行测评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并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本研究的重点。   6、课题目标   鉴于检测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通过文献梳理、法规研读、调查访谈等多种手段,全面把握北京市检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了解这一行业的服务质量水平 通过访谈,研究国内外检测行业优秀的质量管理做法和模式,为提高北京检测服务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7、课题研究开发内容   (1) 检测服务业总体状况研究   (2) 检测服务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研究   (3) 检测服务业服务质量水平和质量管理研究   8、投标人资格要求: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良好的信誉、有技术基础及服务能力的研究所、大专院校及企业   2)具有完成类似或近似课题经验的(提供投标人在三年内完成的类似或近似课题情况介绍并附合同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3)投标单位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提供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4)联合体投标的,可以由联合体共同推举的法人作为代表,此代表对与本次招   标有关的一切事宜有执行权,执行结果对联合体内各方均具有约束力 投标资格以   联合体中资格最低一方为准   5)能提供课题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的。   10、报名时必须提交的资料:   1) 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年检有效并加盖公章)(独立科研院所或企业提供)   2) 税务登记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独立科研院所或企业提供)   3)法定代表人授权书(独立科研院所或企业提供)   4)财务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等)、最近一年度审计报告或银行出具的近三个月内的资信证明(独立科研院所或企业提供)   5) 单位社会保险资金缴纳记录(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资金的有效票据凭证复印件   加盖公章)(独立科研院所或企业提供)   6)学校相应证明文件(加盖学校公章的授权文件或其他证明文件)(大专院校投标时提供)   7)三年内完成类似或近似课题的情况介绍(需提供加盖公章的合同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8)投标单位项目负责人副高级以上职称证明(提供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11、购买采购文件说明:   资格审查:招标采购单位从评审合格的报名人中随机抽取三家或三家以上单   位作为谈判人,发出谈判邀请并向其发售谈判文件。   12、报名资料的送达:   1)报名地点:北京明世继元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11号一商大厦1503室   2)递交报名资料时间:2011年11月21日至2011年11月23日9:30-11:30 ,   14:00-16:30(节假日除外)   11、谈判文件的发售:   发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11号一商大厦1503室   发售时间:2011年11月24日至2011年11月29日 9:30-11:30 、14:00-16:30(节假日除外)   标书价格:人民币200元(本项目不接受邮购),售后不退。   12、项目联系人:张秋月   联系方式:010—63518887-806 传真:010-63518887-86   电子信箱:bjmsjy@163.com   开户名(全称):北京明世继元招标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安门支行   帐 号:0117014170014132   北京明世继元招标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21日
  • 认监委启动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
    今年1月,国家认监委启动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并先期在5个省市和2个行业开展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根据试点工作经验,国家认监委将于今年6月启动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部署和协调地方质检两局、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组织全国所有获得资质认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依据《统计法》规范、如实、按期上报数据信息,并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检验检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带动作用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ldquo 检验检测服务业&rdquo 列入重点推进的八个高技术服务领域之一。   为了充分摸清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具体情况及产业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检验检测市场发展需要的政策制度,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激发检验检测机构内在活力,亟需全面深入地开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 2013年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正式批准实施《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将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纳入国家服务业统计序列。国家认监委进一步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进展,制定了统计工作方案,建成了全国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全面开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可以切实摸清检验检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行业布局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和资源配置状况等重要信息,为落实国务院&ldquo 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检验检测认证机构&rdquo 的工作任务,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提供持续的统计分析数据和信息化支撑。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如期展开,将对规范检验检测市场运行、建立检验检测服务业诚信体系起到核心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质量水平。
  • 重庆力争2027年基本建成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
    5月15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新闻发布会。本届西洽会期间安排了检验检测专项活动,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林介绍了相关情况。李林表示,检验检测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2年,全市检验检测全产业链规模突破了450亿元。本届西洽会安排检验检测专项活动,主要是展示我市和西部地区、部分先进发达地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先进检验检测方法和设备、检验检测服务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宣传我市检验检测政策措施,传递检验检测行业治理最新信息,搭建检验检测交流洽谈和合资合作平台,助力打造我市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服务西部乃至全国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我市制定了《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李林表示,到2027年,初步形成检验检测服务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两区五群多基地”协调发展的检验检测供给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初步建成国家中西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地。
  • 华盛检测入驻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
    近日,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检测)总部搬迁至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并正式对外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检验检测产业再添新引擎据了解,华盛检测是一家具有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资质、建筑工程质量专项检测资质、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甲级资质和桥梁隧道专项检测资质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科学城总部。华盛检测供图华盛检测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检测和交通工程检测等领域。华盛检测总经理张雪松表示,企业在大中型桥梁、隧道相关的检测,钢结构、道路检测等相关领域具有行业优势,在企业资质、仪器设备、实操项目经验等方面,华盛检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雪松。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重庆市仅有6家企业拥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综合甲级资质,华盛检测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至2023年,华盛检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建筑类AAA企业”。企业拥有包括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环刚度试验机、26m工作平台桥梁检测车等多项先进智能检测设备,总投入超过千万元。目前,企业经营项目1000余个,其中包含桥梁及相关类103个、隧道及相关类28个。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郭家沱长江大桥建筑材料的交工验收、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及成桥荷载试验、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同茂隧道定期检查等项目检测工作均由华盛检测承担。搬迁至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后,华盛检测科学城总部办公场地和检测区域达9000平方米,在重庆市同类检测企业中集中面积最大。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检验检测产业加快集聚按照《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做大做强国家质检基地,加快培育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地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以国家质检基地为核心,集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国家电梯、升降机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检测中心,国家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国家客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消防及阻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6个国家级质量基础服务平台,技术能力覆盖相应产业90%以上的产品或参数,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能效测试等多个项目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技术基础的内涵集成,有效助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质检基地。华盛检测供图据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集聚了国际国内众多知名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和检验检测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据悉,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落户集聚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支持企业购置和租用重大设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检验检测企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按照重庆市检测检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也会朝着横向和纵向进行发展,横向包括开拓水利、铁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检测;纵向包括参与检测仪器设备、软件的研发等。”说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张雪松满怀信心。
  •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按下“快进键”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按下“快进键”通过“内育、外引、转化、改制”4 个路径 加快推进集聚区建设近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推进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从会上了解到,按照“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引领区、高端发展示范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品牌建设、强化目标考核等方面,着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合肥、芜湖、蚌埠等市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出台针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扶持政策,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按下“快进键”。合肥市区两级不断完善优化政策引导,出台《合肥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产能增长、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互认等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今年新(扩)建机构的奖励总额达到1800万元。高新区引进检验检测机构7家,总投资额10.3亿元,涵盖了生物医药、环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检验检测领域。包河经开区为服务园区汽车产业发展,与全球知名检验认证集团法国必维中国区域总部达成投资意向,拟投资4.5亿元设立必维安徽区域总部;与中国汽研院(重庆院)达成合作意向,拟投资3.06亿元共建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检测中心、封闭测试场等项目,以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检验检测产业协同发展。芜湖园区加大检验检测机构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兑现检验检测机构奖补资金1336万元。推动国家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与奇瑞汽车测试中心合作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支持海螺集团企业实验室注册成立安徽精公检测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奇瑞集团注册成立安徽普思技术标准有限公司、三只松鼠注册成立安徽中创食品检测有限公司,为建材、汽车零部件和食品产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检测认证服务。目前已引进芜湖中一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芜湖国泰数字检测认证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5家检测认证机构,多次赴上海电缆研究所开展招商,该所拟与芜湖市政府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投资1亿元提升芜湖电线电缆检测和研发能力。蚌埠园区围绕“双基”产业发展,以“双招双引”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切实把集聚区这块“国”字号招牌变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蚌埠市政府出台《2021年蚌埠市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办法》《蚌埠市驻外招商小分队考核管理办法》,将检验检测机构纳入“双招双引”考核范围,统一部署。在出台《关于大力支持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蚌埠园区建设的十四条意见》基础上,又出台含金量更高的“蚌十条”,目前该市兑现检验检测机构奖补资金660万元。据悉,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将瞄准目标任务,通过“内育、外引、转化、改制”4个路径,加快推进集聚区建设。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业。通过新上项目、增加装备、引进人才、科技创新等手段,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能力,做到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服务优。支持机构整合资源,围绕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产品认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与发达地区检验检测机构的交流合作,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二是抢抓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明确产业方向,突出发展重点,发布一批“双招双引”项目和需求人才目录,优化招商路径。吸引一批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在集聚区落地发展,合作共建十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部件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突出“高精尖”导向,重点引进检验检测高层次领军人才或紧缺急需人才。三是挖掘内部潜力,充分释放企业检验检测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实验室转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着力深化改革,推动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发展。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科学界定检验检测机构功能定位,推动集聚区检验检测机构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
  • 我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获批建设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函,同意广州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要求按照&ldquo 立足广州、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rdquo 的定位要求,在番禺、南沙、萝岗分别建设主要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成为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检验检测领域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将协助研究集聚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在政策试点、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据悉,广州市政府决定以&ldquo 一区三园&rdquo 模式建设&ldquo 集聚区&rdquo 。据介绍,&ldquo 一区三园&rdquo 即集聚区由传统优势产业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番禺园区(约0.13平方公里)、粤港澳检验检测与认证全面合作示范南沙园区(位于南沙岛&ldquo 慧谷&rdquo 地块,约1平方公里)、现代高端制造业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萝岗园区(主区位于萝岗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部地块,约1平方公里)三部分构成。广州市政府力争通过7年时间,建好这个服务平台。
  • 一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项目启动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设立,湖北省采取武汉园区和鄂州园区“一区两园”模式推进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由武汉经开区承建,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共同推进。根据规划,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分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沌阳街民营工业园(核心区)两大区域,着力打造中国中部检验检测机构聚集高地。其中,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总占地面积1312亩,可组合形成130余种测试场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检测、认证等服务,已于去年8月全面竣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核心区位于武汉经开区沌阳街民营科技工业园,1月31日,核心区二期项目启动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计划2024年6月竣工。此前,核心区一期已建成8万平方米,企业入驻率达95%,配套生活设施也已投入使用。据介绍,自国家批复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以来,武汉经开区稳步推进武汉园区建设,高标准编制了产业规划,制定了检验检测专项优惠政策,成立检验检测联盟,集聚和整合检验检测行业和产业相关资源,拓展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和业务市场。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引进了2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筹建了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全区检验检测业产值达30亿元。
  • 山东省十二部门联合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山东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发展,更好发挥检验检测服务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11月6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将基本建立完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集约化、规范化”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实现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行业总体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的目标,涌现一批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的检验检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适应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检验检测服务新格局。《实施方案》明确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发展任务,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加速专业化提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国际化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四是推动集约化服务,构建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五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公信力。山东省将优化检验检测政策保障,每年培育一批优质检验检测机构纳入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用好用活“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省检测认证总部经济奖补”“国家质检中心奖补”“泰山品质”认证等奖补政策措施,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检验检测重大项目落实落地。下一步,全省将选树一批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的典型案例,以赛促建培育一批高层次检验检测技能人才,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人人关心、社会参与、共享发展的检验检测工作局面,切实提高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认可度,树立检验检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行业规模全省第一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高技术服务业,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对驻宁检验检测机构统计分析情况:2022年,南京共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711家,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876.2万份,取得营业收入138.7亿元,行业规模继续位居全省首位。统计显示,2022年,全市共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711家,从业人员3.2万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排在第二位,规模居同类城市前列。结构方面,大中型机构(从业人数100人以上)占8.0%,比例为全省最高;规模以上机构(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191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检验检测机构主营业务涉及36个领域,覆盖面全省最广,在建筑、环境、特种设备等多个领域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电力、软件与信息化检测机构较多,为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资源方面,全市检验检测机构共有仪器设备21.08万台(套),仪器与设备资产原值107.7亿元,实验室面积173万平方米,同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在从业人员中,高学历(研究生及以上)人员占比18.5%,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共建有2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11个省级质检中心,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 关注 | 2021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全面启动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市监检测发〔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各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各国家质检中心及检验检测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批准的《检验检测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和《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将开展2021年度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任务分工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负责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负责组织本单位颁发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统计工作,并在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中上传本单位颁发的全部有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的基本信息。(二)各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在其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组织本行业取得市场监管总局颁发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统计工作。(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委托,承担无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行业评审组归口、且同时取得国家资质认定证书和认可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统计工作。(四)市场监管总局直属的检验检测机构,直接在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中填报相关统计数据并上传。(五)其他纳入统计范围的检验检测机构,由市场监管总局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统计工作。二、时间安排2022年1月,各单位转发本通知并组织学习。本通知及现行有效的统计调查制度,发布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www.samr.gov.cn)首页—服务—我要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栏目“检验检测机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专栏。各有关检验检测机构登录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进行数据上报。2022年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各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按分工完成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组织对统计数据进行校验和质量审查,并根据校验和质量审查结果督促上报机构准确填报数据。三、填报说明(一)检验检测机构应依法如实报送统计数据和有关材料1.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法如实、按期、准确、全面上报统计数据。检验检测机构登录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进行网上填报,填报内容包含2021年度统计调查数据和2021年度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1)。2. 拥有国家质检中心的检验检测机构,还应在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中报送社会责任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2)。3. 各检验检测机构应定期上传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各检验检测机构需在“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中报送上一季度出具的全部有效检验检测报告编号。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有效性查询平台(市场监管总局网站首页—服务—我要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监测检验检测机构上传编号情况,并依据社会公众查询和投诉情况进行跟踪处理。上述填报内容的操作说明及检验检测统计调查制度,详见“检验检测统计直报系统登录页面”。(二)同一法人实体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填写一次同一法人实体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有多张资质认定证书或者多个名称的,应汇总检验检测机构的情况,仅填写一次统计报表,并在“资质证书状况”中列明每张资质认定证书的信息;同一法人检验检测机构有多场所的,应在“地址栏”中列明各个场所的地址;同一法人实体下有多个检验检测机构,其中有的机构又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该独立法人机构应另行填报统计数据。(三)同一检验检测机构的统计数据仅由一个部门审核检验检测机构既获得省级资质认定证书,又取得国家资质认定证书的,以其资质认定证书能力范围覆盖面最大的为准,由检验检测机构选取一个上报审核的部门,并由该部门进行数据审核,同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在“资质证书状况”中列明获得的每张资质认定证书信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各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可通过直报系统审核、查询和统计由本单位发证或者归口的检验检测机构上报统计数据的情况。数据审核过程中发现上报数据有问题的,应及时与相关机构沟通协调解决。(四)认可机构填报要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应按照统计调查表的要求填写2021年度认可业务数据信息,并协助完成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的统计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其他司局对认可工作有统计要求、需要另行提交统计数据的,还应按照相关要求提供。四、工作要求(一)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是获取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数据的重要工作,是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加强认可与检验检测市场监管、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克服困难,在结合历年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费、人力以及组织保障方面的支持,制定工作方案和进度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确保统计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二)各有关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整理归纳数据信息并及时上报。未按要求及时上报统计数据,以及故意瞒报、错报、漏报的,资质认定部门将依具体情况,采取警告、公告、不再受理其资质认定申请和列为异常检验检测机构等措施予以处理。(三)统计工作启动后,各单位要及时组织监督检查,重点解决实施不力、拖延不报、数据不实等问题。联 系 人:认可检测司 高楠、杨慧莹、谢澄联系电话:010-82260842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2022年1月12日
  • 南京与乌鲁木齐全面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战略合作
    p   8月7日,江苏南京市和新疆乌鲁木齐市《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质量提升、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南京市副市长孙建友和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市长伊力哈木· 沙比尔参加签约仪式。 /p p   作为两地的省会城市,南京与乌鲁木齐都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务院区域规划中占据中心位置,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2014 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加快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揽子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目前已逐步形成“一区四园”的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具备一定的人才技术优势。乌鲁木齐则拥有面向全疆乃至中西亚的市场优势。因此,两地在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合作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p p   伊力哈木· 沙比尔说,此次与南京市的合作将推动乌鲁木齐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升质量竞争力。孙建友表示,南京将借助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科研教育基地的高校人才优势和市场理念优势,以共同合作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抓手,助推乌鲁木齐质量强市战略。 /p p   在合作框架下,南京市质监局和乌鲁木齐市质监局也签订了《落实两市政府推进质量提升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合作协议》,包括《编制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规划合作协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建设协议》、《检验检测认证业务与科技合作协议》、《质量强市合作协议》、《标准化战略合作协议书》、《人才培养合作协议》6项具体工作子协议。 /p p   通过“6+1”的合作模式,南京将发挥检验检测服务的产业和人才优势,从“输血扶持”变为“造血培养”,与乌鲁木齐共同打造面向西部地区,辐射中西亚区域的一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共同建设市场化运作、服务西部地区的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p p   南京市质监局局长孙宁告诉记者,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建设协议》为例,南京市质监局将在资金合作的同时,进行技术和人才输出,对乌鲁木齐现有的公益性技术基础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提高公共检测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合作建设乌鲁木齐市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根据协议推进时间表,双方将根据乌鲁木齐及周边产业特点合作共建(包括但不限于)有色金属、金银珠宝制品检测、机动车检测设备、生命科学仪器计量等国家、省级质检中心和计量检测中心,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同时,双方还将围绕乌鲁木齐及周边主导产业,由甲乙双方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的检验检测认证公司,在检验检测项目上,与现有的自治区技术机构形成错位互补发展。” /p
  • 环境服务业上市企业初成气候?
    5家环境服务业上市公司净利润率情况(%)5家环境服务业上市公司净利润率情况(%)  近年来,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公众对环境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仅靠传统手段与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环境治理的需求,这也促进了环保企业的转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也逐渐出现分化,有企业由单一“装备制造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  笔者对环境服务业上市公司进行梳理发现,5家环保上市企业市值较高,负债率处于安全范围,流通股占股比例较大。在盈利能力上,环境服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普遍较高,成长能力良好。  流通股占股比例较大  市值普遍较大,流通股占比较高,资产负债率在15%~60%不等,相对安全  相对于其他细分行业,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仅有5家,占比5.38%。其中主板一家,为瀚蓝环境 中小板两家,为雪迪龙和理工环科 创业板两家,为三聚环保和先河环保。  就地域分布而言,5家企业分布于北京、河北、浙江和广东。就总市值而言,5家环境服务业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均在50亿元以上,其中三聚环保的总市值最高,达327.76亿元。  就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而言,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流通比例为65.55%,5家企业中,雪迪龙(47.16%)和理工环科(39.26%)的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余3家公司流通比例均在70%以上,流通股占比较高。  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股价越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流通股的比例越小,说明大、小非持股越多,股价越难以反映公司真实价值。  就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而言,瀚蓝环境和三聚环保的总资产较高,均在100亿元以上,二者资产负债率在40%~60% 而先河环保和雪迪龙总资产规模较小,均不足20亿元,资产负债率也较低,均不到15%。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也反映了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这几家环境服务类上市企业负债比较安全。这主要由于企业工程类项目占用资金较少,对外借款不多,因此负债率不高。  净利润率普遍较高  除了理工环科2014年营业收入出现短暂降低外,其余4家企业2013~2015年营业收入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成长能力较好  在盈利能力上,环境服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普遍较高,2015年行业平均净利润率高达18.41%,同期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约13.44%,A股整体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约5.44%。其中,雪迪龙和理工环科的净利率较高,分别为26.21%和23.66%。  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2015年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0.69%,高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7.93%的平均水平。其中,三聚环保和雪迪龙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分别为17.47%和16.71%,理工环科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仅为3.77%。  在成长能力方面,除了理工环科2014年营业收入出现短暂降低外,其余4家企业2013~2015年营业收入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成长能力较好。  从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来看,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5.05%,高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18.42%的平均水平。其中,三聚环保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最高,达91.71%,理工环科最低,为9.70%。  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率较高,为60.28%,其中,理工环科最高,达147.10%,雪迪龙和瀚蓝环境最低,分别为11.72%和12.56%。  在资本市场表现方面,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60.74,略低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64.08的平均市盈率,在各细分行业中亦处于中下水平,其中理工环科市盈率最高,达95.20。  案例  三聚环保从卖产品到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  在夯实传统剂种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基础上,紧追市场趋势,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转型的策略,是企业本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本报讯 三聚环保在今年的环保上市公司中表现亮眼。据统计,其市值已经排名国内环保企业第二,仅次于碧水源。  三聚环保即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2010年4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企业成立近20年来,经历了由传统催化剂、净化剂生产销售企业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2012年以前,三聚环保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脱硫净化剂、脱硫催化剂及其他净化、催化剂种的研发、生产、销售。2012年来,公司开始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转型,在推动各个应用领域能源净化产品(剂种)销售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脱硫净化差异化需求的特点,为客户提供脱硫成套设备及脱硫服务,开始战略转型。  2011~2015年,三聚环保的营业收入从6.01亿元增至56.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从0.94亿元上升至8.15亿元,增速可观。  可以说,三聚环保在夯实传统剂种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基础上,紧追市场趋势,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转型的策略,是企业本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伴随着公司的转型升级,三聚环保的研发投入也大幅增加,2012年是公司转型的起始年,公司当年研发投入是2011年的3倍,占营业收入高达7.17%。  一方面,三聚环保是科技部认定的高新企业,拥有北京研发中心、沈阳研发中心等,研发体系完备,技术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企业注重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开发、引进与公司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先进技术,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围绕公司战略和主业进行持续的科学的技术开发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雪迪龙从单一设备供应到提供综合监测治理服务  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感知以及大刀阔斧的投资并购手段,是雪迪龙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本报讯 与三聚环保不同,雪迪龙则以多种方式深耕监测领域,运用“一站式”服务打造综合平台。  雪迪龙作为环境监测行业的最早参与单位之一,是专业从事分析仪器仪表、环境监测系统和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运营维护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国家对于环保行业的持续投入及对于环保监管的严格执行,给环境监测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雪迪龙作为国内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先入者,在政策驱动的环保热潮中迅速由较为单一的监测设备供应商发展成为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  目前,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涵盖诸多领域,监测要素已覆盖废气、空气、废水、污水、土壤等多个方面,监测类别已涵盖在线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监测及第三方检测,并通过投资合作等形式开展环境治理业务。  2011~2015年,雪迪龙的营业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从3.28亿元增至10.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也迅速增长,从0.79亿元增至2.51亿元。  通过梳理雪迪龙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感知以及大刀阔斧的投资并购手段,是雪迪龙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一直以来,雪迪龙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促进研发创新,一方面鼓励支持研发部门通过自主研发完善公司产品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寻求和引进海外高端的产品和技术应用于中国市场。  2011~2015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0.14亿元增至0.55亿元,2015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高达5.48%。其研发的监测设备有3项技术产品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过硬的技术能力和紧随市场的可持续创新使得雪迪龙成为环境监测行业名副其实的技术龙头。  对市场的高度敏锐使得雪迪龙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去年,雪迪龙及时捕捉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的商机,在积极开展智慧环保业务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智慧环境投资业务,提供监测领域相关的“产品供应+投资+建设+运营”一条龙服务。  此外,2015年公司已经着手布局VOCs监测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2016年6月21日,雪迪龙更是发布公告,拟非公开募集资金不超过11.84亿元,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综合项目、VOCs监测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监测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敏锐地感知行业动态并及时调整业务布局是雪迪龙的第二项成功要素。  2015年雪迪龙继续推进外延扩张,综合筹划产业布局,除了收购国内多家企业股权外,还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先后收购了英国、比利时等企业。
  • 构建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平台84个 山东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在10月20日举行的解读《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赵风勇介绍了前期山东省在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他介绍,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是检验检测大省,据统计全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3886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年出具报告4200余万份,检验检测从业人员11.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基本构建了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检测体系。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在服务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撑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规范运行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检验检测服务业保持稳中向好、提质增效态势,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推动检验检测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深化检企对接,建立标志性产业链、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供需清单。加快质量基础设施(NQI)综合应用,积极推动“质量驿站”机制,构建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平台84个,引导优质龙头检验检测机构围绕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就近设置分支机构,打造检测链、标准链、认证链集成服务,有效解决传统检验存在的“周期长”“距离远”“花费大”等难题。夯实平台建设。围绕满足产业优化升级、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政府监管等需要,建设完善了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锂电池产品质检中心、国家网络软件产品质检中心等一批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质检中心。全省拥有国家质检中心47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8家,各类技术标准创新中心32家。持续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济南、青岛、烟台园区布局;建成了3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加强综合保障。积极谋划和培育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业优质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今年,推动国检集团山东检测认证平台、检验检测集聚区烟台园区等15项优质检验检测服务项目,入库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在土地、能耗、资金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出台检验检测认证奖补政策,引导行业做优做精、做大做强。四是优化行业管理。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山东省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信用风险分类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积极构建以“法治监管”为根本、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手段的新型检验检测监管机制,在机动车、农业畜牧等领域连续多年推行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大幅提升联合发现问题和联动处置风险的能力,服务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印发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印发 2015年行业收入将突破4万亿   工信部近日印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10项发展重点和8项重大工程。而据业界预计,到2015年,我国软件行业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出口突破600亿美元。   行业研究员认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对于促进国内软件业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规划更加注重培育龙头企业,这将有利于东软、用友软件等主流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龙头企业   规划提出,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   同时,以国家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为抓手,扎实提升技术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   此外,规划还提出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同时,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等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此外,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实施大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华宝证券研究员认为,从2000年的老18号文到今年年初的新18号文,政府的扶持力度和范围都在增强,在新18号文的带动下,软件业高增长依然可期,将再造信息服务业的辉煌10年。在此背景下,软件和服务业领域将出现数十个业务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数百个业务规模数十亿元的公司。   多项扶持政策密集出台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日前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而随着今年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预计多项软件产业扶持细则将密集出台。   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出台后,各部分、地方先后出台了多达110项配套措施,从财税、投融资、研发、进出口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今年10月,财政部、国税总局发布《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款项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行业研究员测算,该政策对高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较大的软件类上市公司的影响较大,对净利润影响平均在5%左右,包括启明星辰、广联达、用友软件等公司将直接获益。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4970亿元,同比增长32.9%,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增速呈现逐月上升态势。   此外,前10个月我国软件业实现出口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7% 软件外包服务前10月出口4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从细分行业来看,软件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487亿元和2260亿元,同比增速均超过40%。而系统集成服务和IC设计则增速有所放缓,分别实现收入3176亿元、468亿元,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 2020年天津检测服务业收入达到180亿元
    为加快天津市检测实验室发展,促进天津实验室合理布局,提高检测实验室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发挥检测实验室在保证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破除技术壁垒、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天津市质监局编制完成了《天津市检测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20)》。这是天津继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天津市促进实验室发展办法》后推动检测实验室规范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该规划全面分析了天津市检测实验室发展的现状与形势,分阶段提出了未来十年天津检测实验室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全市检测服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到2015年收入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使实验室年收入达到80亿元 全市检测实验室数量达到600家 全市国家级质检中心数量达到40家 全市检测实验室收入超亿元的达到10家。到2020年:全市检测服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检测服务业收入达到180亿元 全市检测实验室数量达到850家 国家级质检中心达到60家 全市检测实验室收入超亿元的达到15家。   目前,该规划已经天津市人民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天津市发改委)批准,在全市范围内印发,并在互联网上同步公布。
  • 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最新成绩单出炉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6月12日上午,2024年山东省“世界认可日”暨合格评定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青岛举办,现场发布了2023年山东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情况。检验检测方面,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拥有3881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营收256.4亿元,同比增长8.3%,拥有各类仪器设备88万台套,仪器设备资产原值346.3亿元,检验检测机构面积879.5万平方米,年均出具报告超4000万份,从业人数11.1万人。全省共获批国家级质检中心49家,省级质检中心83家,先后布局建设了三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认证方面,在国家批准的1218家认证机构中,有737家在山东开展了认证业务,占全国机构总数的60.5%。全省共获得各类认证证书27.5万张,证书总数占全国的7.3%,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5.3万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万张,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8.4万张,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1万张,服务认证证书0.35万张。服务产业发展方面,2023年,山东检验检测服务业聚焦发力服务“十强”产业,深化“质量惠企”行动,系统破解“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难题,全面支撑“十强”产业重点产业链提档升级。质量认证不断优化升级,全面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每年惠及小微企业超1.5万家。深入实施有机绿色食品、北斗导航、轨道交通、“泰山品质”、“小而美”国际互认等高端品质认证,聚焦服务“双碳”战略,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绿色产品认证,全省绿色类认证证书达1.1万张,位居全国前列。据悉,下一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将深入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进一步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优做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 全国首个科技服务业团体标准颁布
    如何判断一项科技成果到了最佳的产业化时机?日前,由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北京市科协、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制定的我国首个科技服务业团体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发布,科技成果“成熟度”首次有了标准。  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  通常情况下,一项科技成果往往要经历技术萌芽、新兴成长、快速成长和主流市场4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中有相当部分是处于技术萌芽期的“青苹果”,想要成功产业化,尚需等待它由“青”变“红”,瓜熟蒂落。寻找合适的切入时机,精准把握“苹果”的成熟度成了关键。  有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已达57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354万人,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在3万件以上。而在3万余项国家级科技成果中,只有约20%左右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其中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不是所有科技成果都具备成熟转化的条件。有的成果已经走到市场边缘,只是缺少资金和资源的整合 而有的成果可能还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离中试还有一段距离。”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成果部部长刘芳认为,这需要有专门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把筛选出的“红苹果”进行转化。  北京科技人才多、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企业数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全国第一,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连续4年超三成,科技成果多、贡献大。《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的发布,为北京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  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理事长刘东威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需要专业的评价工具、专业的人才团队和专业的服务体系,从而对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进行挖掘评测、方案策划、资源整合和促进服务。但之前并没有相应的标准体系,因此,建立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北京市科协还将与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开展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科技企业股权估值等无形资产的系列标准及科教融合标准的制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形和无形的相关问题,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评价项目覆盖多领域  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自2014年成立之初就开始试水制定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指标。  据了解,日前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规定了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和评价报告等内容,适用于项目成果拥有方、需求方、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的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采用包括评价模型和评价权重确定的评价方法,以“技术先进性、外部支撑性和市场转化性”三个维度,在技术研发、技术人才、市场要素、资源要素、产品化要素、生产化要素及商业化要素7个方面设定24个具体评价指标。  一般而言,评价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时,主要从技术创新基因、转化支撑要素和职业专家意见等3个方面进行。而企业在寻求成熟的科技成果时,则大致要经过登记需求、系统调研和评价报告等3个步骤。企业进行需求申请、登记、入库后,由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进行调研模板培训、组织调研团队和实施相应的调研计划,最终编制评价报告、由天合专家进行确认以及后续方案的研讨。  目前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成熟度评价师库已分别从科技社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等不同渠道集聚评价师共计300人。所评价的项目已经覆盖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等多个领域。【原标题:北京发布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
  • 国家发改委: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时不我待
    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具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等特点。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是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是科技与经济有机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对高技术服务业做出了明确部署。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一是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制定软件产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试点工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高技术服务业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先行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发展新兴业态,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能力。三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务求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11年底颁布实施了《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   《指导意见》立足于整合和利用好现有支持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相关领域正在推进的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业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延伸服务和相关科技支撑服务,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坚持“分类指导、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开放合作”16字发展原则。“分类指导”就是要按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推动相关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打破市场垄断等措施,着力培育服务企业,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市场化发展。“市场驱动”就是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兴业态,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各类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企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创新发展”就是要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导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开放合作”就是要进一步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指导意见》从高技术的延伸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两个方面,明确了当前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8大重点领域,即: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提出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研发设计服务领域,要着力发展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企业,支持工业设计高端化服务发展 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要重点构建功能齐全、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检验检测服务领域,要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要重点构建市场化的综合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加强软件和支撑工具的研发,推进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信息服务,提升服务外包水平 数字内容服务领域,要重点推进数字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电子商务服务领域,要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在线信用评估、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等技术服务体系 生物技术服务领域,要重点在医药、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提升生物技术服务水平。   高技术服务业工作涉及行业广、改革难度大、创新性强,需要国家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指导意见》有关精神,研究完善相关工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19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结果
    p   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检验检测服务业共有检验检测机构44,007家,较上年增长11.4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25.09亿元。从业人员128.47万人。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710.82万台套,仪器设备资产原值3,681.17亿元,共对社会出具各类检验检测报告5.27亿份。相关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整体发展形势良好,近五年连续保持快速提升。 /p p   此外,在体制优化改革方面,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比持续保持下降,2019年,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下降至机构总数的25.16%,而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提升到67.96%,企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检验检测体系的主流模式。同时,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继续快速发展。截止2019年底,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共22,958家,较2018年增长19.38%,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行业的52.17%,超过行业总量的“半壁江山”。2019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全年取得营收1,175.22亿元,较2018年增长26.47%,高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14.75%的平均年增长率。 /p p   在集约化发展方面,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5795家,营业收入达到2478.86亿元。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17%,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6.86%,规模效应十分显著。近三年,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年均增幅超过12%,年度营业收入平均值达到4277.6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47.97万元。表明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之下,一大批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检验检测机构集约化发展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上市企业数量100家,检验检测行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p p   在吸引外资方面,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市场中的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共有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外资机构415家,比2018年增长23.51% 从业人员为4.40万人,比2018年增长19.89% 实现营业收入238.25亿元,比2018年增长18.71%。 /p p   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2019年,检验检测行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有2,220家,比2018年增长19.29%。高新技术企业收入为938.86亿元,同比增长28.75%。2019年,全行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支出总计158.45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 参与科研项目总计29,059项 拥有有效专利63,238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30,108件,同比增长29.44%,有效发明专利中境外授权专利251件。 /p p   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小散弱”的基本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人数规模来看,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49%,承受风险能力薄弱 从服务半径来看,74.44%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 /p p   综上,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小、散、弱”以及市场化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 /p p br/ /p
  • 一地方出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聚焦“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规范化”发展目标,围绕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创新集群,补齐产业链创新链中知识产权与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领域、服务能力的短板,打造高水平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创新集群,助力产业集群攻克卡脖子技术、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250亿元;营收超亿元的机构总数达30家;累计引育国内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名机构、总部机构40个。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载体布局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领域重点项目,建成国家、省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9家。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成效更加凸显,3年累计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57000件,累计新增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000件,累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350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省级质检中心、计量中心38个,累计获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18个。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大中城市领先行列。《行动计划》明确,检验检测认证发展围绕苏州市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及绿色低碳、民生保障领域六大方向,具体包括:电子信息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做专做精、装备制造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做大做强、生物医药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提档升级、先进材料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加快技术攻关、绿色低碳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拓宽覆盖范围、民生保障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做深做细。知识产权服务发展重点围绕知识产权数据加工与应用服务做强做深、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行业提质增效、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做优做精三大方向。 《行动计划》要求,要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行业做大做强、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提升服务产业链能力、拓展国际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协同融合发展、严格行业监管执法8个方面,推动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为推动该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从2023年开始,苏州市重点推进苏州国家质量基础基地、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平台等21个重点项目建设,在各地区全面布局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检验检测认证能力。此外,还将从开展行业调研、健全行业统计制度、加强地区考核激励等方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 2012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2月19日,由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主办的“2012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国家科技部工业发展处调研员李治农、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副主任沈军、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一部副处长袁晓鹏、北京市质监局总工程师喻红、北京市科委处长许心超出席了会议。本届论坛紧密围绕测试服务业发展在政策需求、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技术创新、标准建设、产业链合作和协同、公共平台等方面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10多位来自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工业发展处调研员李治农致辞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工业发展处调研员李志农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服务业,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布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基础产业的带动,加强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李志农强调说:“科技部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行动纲要》,启动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在国家周计划中部署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项目,累计投入国防经费10多亿元。为促进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科技部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组织编制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多项规划,着力推动生产型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三个重点方向发展,共建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针对测试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测试服务业市场化的进程,积极支持第三方测试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的测试服务机构。二是开展近代服务业的推进和示范,初步形成以示范城市、试点园区、产业化基地和示范企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格局。三是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单独领域,加大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据统计,从去年到今年科技部一共批复科技服务业项目19项,共计3亿元。” 北京市质检局总工程师喻红致辞   北京市质检局总工程师喻红讲到:“任何一个组织机构,起初都需要探索一些测试和管理方法。平台服务需要用模式提供服务,所以我希望在联盟内部和外部能加强沟通,有更多的信息交流,更多的借鉴,相信这样对联盟的发展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材料测试联盟为这次高峰论坛准备的材料非常丰富,数据总结很好。统计数据给未来行业发展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数据是否够用和合适需要联盟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北京市科委双新处许心超致辞   北京市科委双新处处长许心超说:“北京市测试服务业发展机制:一是政府推动,二是中心组织,三是市场机制,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这是北京市科技平台创新思路和方式之一。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战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机遇,所以如何抓住新机遇,进行现有产业的调整,新兴的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此外,我们的视野要扩展,客观来讲北京的科技资源最丰富,中关村有最密集的资源,但是智力资源密集不等于产业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形成产业优势,一方面需要把主管部门和科技资源绑在一起,另一方面联盟的视野要从首都扩展到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 报告:新材料产业与检测服务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说:“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凸显出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此外,新材料也是建设重大工程、巩固国防军工的重要保障。目前为止,为了支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信部已经批了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四批共230家,其中材料类55家,包括检验检测服务。”   潘爱华说:“关于新材料的标准,现行标准有1391项、已列入实施计划的有598项、目前需要立项的有710项。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专项对新材料的发展需求,新材料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的需求,这些将催生出材料测试新型服务业,因此材料测试服务业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规模产业。”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副主任沈军 报告题目:实验室与国家质检中心管理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副主任沈军首先介绍了实验室和国家质检中心管理制度及现行政策。沈军说:“截止2011年底,我国CNAS认可实验室有4835家,比2010年同期增长9.21%,其中检测实验室4102家、校准实验室589家、医学实验室86家、生物安全实验室32家、标准物质生产者6家、能力验证提供者20家。另外,目前认可检查机构有332家,比2010年同期增长44.98%。”   此外,沈军补充说:“2012年国家认监委征集了180余项能力验证项目,经专家研讨、审核,最终在食品安全、建工建材、电器纺织等重点检验领域确定了35个项目作为年度能力验证计划。” 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一部材料处副处长袁晓鹏 报告题目:材料领域标准发展情况与未来重点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一部材料处副处长袁晓鹏说:“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有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难度大等特点,对于社会经济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继21世纪以来,我国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   袁晓鹏说:“标准委高度重视材料标准化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据统计有色和建材的标准一共有2800多项,占到现行标准的十分之一 第二在材料领域,国际标准方面,我国标准委实质性参与标准制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ISO的常任理事。此外,标准委还承担了材料领域国际标准化的技术工作 第三材料领域标准制定是标准委未来发展的重点,所以希望以联盟为平台更加关注检测机构的服务标准、跨领域交叉学科标准等标准化工作。”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秘书长肖澜 报告题目:2012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研究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联盟秘书长肖澜说:“联盟成员总体收入已由2003年的几千万发展到2012年的17.7亿元,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北京材料测试服务业形成总体服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预测2013年广义材料测试潜在国内市场将大于1247亿元;建筑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检测与其它新材料测试服务的潜在市场分别为337亿元、151亿元、106亿元、57亿元和204亿元。”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航空材料检测研究中心主任陶春虎 报告题目:材料测试仪器装备发展思路   中航工业航材院航空材料检测中心陶春虎主任讲到:“全球检测仪器装备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目前主要是:第一在欧美市场进行裁员的同时,积极进军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第二并购扩张,行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布局发展诊断业务市场,重视产品高端设计,引导产业发展;第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大。”   陶春虎介绍说:“目前,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省份共14个,14个省份的企业共计2996个。但是,我国仪器仪表公司规模较小,上市公司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仅五家,国内主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多来自国内市场,14家上市公司国内份额达72.02%,国际市场占27.98%,这都说明国内市场对仪器需求很大。” 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区化学分析市场部经理何峻 报告题目:从材料检测看仪器发展   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化学分析市场部经理何峻说:“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更简便、易于使用,低运行成本,高通量,复杂疑难问题的极致解决等方面发展。此外,实验室及户外检测也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助理经理林孟华 报告题目:从TUV看材料检测的特点及需求   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助理经理林孟华说:“第三方材料检测目前的任务是,资本品牌、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技术创新,服务意识增强,国际性标准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三方材料检测服务模式是由简单测试分析向高端测试服务行业发展,目标是朝着专业性、高水平、高效性、综合性,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ASTM国际标准组织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斐 报告题目:标准化—一条通向完美检测的纽带   ASTM国际标准组织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斐说:“ASTM作为一个全球论坛,制定并发布了国际自愿性、一致性标准和相关技术资信,具有很高的技术品质和高度的市场相关性。ASTM标准种类主要有测试方法、规范、实施规程、指南、分类和术语等。”   刘斐指出,制定标准的方法多种多样,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均不能控制全局。此外,刘斐还强调了企业制定标准的重要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制定标准。
  • 谱尼入选“青岛市 2022 年度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名单
    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开展了2022年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经区(市)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集体决策等环节,确定青岛市 2022 年度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入库名单。谱尼测试青岛公司凭借专业的检测能力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入选青岛市 2022 年度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服务机构名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标准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范围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此次入选的服务机构不仅符合上述标准,同时具备“专注服务于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趋势明显、示范意义强”等特点。   本次评选旨在搭建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广优秀服务产品创新开发、优秀服务机构建设发展、优秀服务方案应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树立两业深度融合新标杆。   谱尼测试表示,此次获评殊荣,是对谱尼测试多年来技术、产品、服务和成长能力的肯定与认可。谱尼测试青岛公司将以此次殊荣为契机,依托谱尼集团及自身技术优势,专注品质,追求卓越,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努力加速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2013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2月19日,&ldquo 2013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rdquo 在北京翠宫饭店召开。此次高峰论坛由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主办、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承办,来自国家认监委、科技部、北京市质监局、北京市科委的领导,以及多家国家级检测中心负责人、科研院所检测用户、检测仪器制造商等近200人参加了论坛。 致辞嘉宾   左起: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工业发展处副处长王光辉、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喻红、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   王光辉介绍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鼓励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发展由单一检测向综合性检测发展,通过市场化服务形成新兴服务业。喻红介绍了北京市质监行业检测机构发展的总体框架和现状,并对检测行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构想提出了建议。许心超介绍了北京市对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的最新政策,强调发挥联盟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测试中心主任孙泽明主持论坛   据悉,&ldquo 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rdquo 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备受材料测试行业关注。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测试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局面,国有检测机构的转型和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ldquo 2013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rdquo 以&ldquo 转型与机遇&rdquo 为主题,探讨和分享了当前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关键问题,旨在促进材料测试服务行业产业化进程的良性发展。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主任肖良 报告题目:中国检验检测市场发展趋势与资质管理展望   肖良首先介绍了目前中央和国务院对测试服务业的最新政策要求,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等。   我国资质认定证书获批机构已有3万多家,3800多家食品检验机构获资质认定证书,还有550余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等。肖良指出,目前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弱、效益差等。   面对着千余亿元的国内检验检测市场,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速度不断加快,机构成份更趋多元化,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此,肖良鼓励检测机构应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谋取发展。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王海舟院士 报告题目:材料测试检测与表征创新 机遇与挑战   王海舟院士在报告中介绍到,&ldquo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dquo 目前,我国工艺流程高速发展,但监测控制相对发展较慢,水平参差不齐,对实时性、完整性、有效(准确)性、前瞻性、先进性、适用性、闭环性及系统性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流程工业检测系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系统性、适配性及很高的附加值,绝大多数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甚至有些技术还限制向中国出口。   通过确立基本单元与高通量表征技术结合的革命性方式,可以大大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这将引领材料研发以及材料测试行业的变革,同时也代表了材料检测前沿技术的发展方向。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秘书长肖澜 报告题目:2013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   肖澜通过《2013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对检测行业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我国材料检测行业总体市场和需求的分析,重点阐述了材料检测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该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检测行业均保持了15%左右的快速增长,即使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检测行业仍实现增长,体现了良好的抗风险能力。2013年,中国传统制造业经济整体下滑,测试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民营检测企业发展迅速,上市检测机构平均增幅20%以上。   在制造业总体环境低迷的情况下,2013年北京材料检测机构平均增长率超过20%。对联盟成员中的15家代表性检测机构的历年统计数据来看,联盟总体检测服务收入就从2003年的几千万发展到2013年的21.3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其中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C)、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中航工业集团北京航材院检测中心、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检测中心等七家单位2013年收入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25%。   2013年,材料测试服务业的潜在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296亿元,比2012年的1200亿元增长8%,预计2014年达到1400亿元。在五种典型材料测试服务市场中,建材测试服务市场规模最大,为350亿元;钢铁材料测试服务市场规模为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7.37%;有色金属测试服务市场规模为160亿元,同比增长10.34%。预计,2014年,建筑材料测试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78亿元,有色金属测试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72亿元,钢铁测试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10亿元,复合材料测试服务市场规模为62亿元,其他新材料测试服务市场规模为220亿元。   从检测机构发展趋势看,国际检测机构以综合性、专业性、国际性为特点,为行业和产品提供全产业链、一站式的质量解决方案和检测验证服务。目前,北京众多国有检测机构以专业化、行业性的检测业务为主,大都是附属于国有单位和机构的二级单位,今年来国有检测机构法人化和市场化发展以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以市场化服务谋求长远发展。未法人化单位已加强了营销团队的建设,同时,通过股权收购和自建分支机构等方式优化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已成为材料检测的行业主流。未来3-5年,由于产业转型和市场竞争等原因,检测服务业将呈现优胜劣汰的发展格局。 会议现场   此外,会议还围绕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国有检测机构改革及市场化发展、检测仪器技术创新、检测机构的管理办法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中关村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服务中心部长蒋可心 报告题目:北京检测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及探索   蒋可心首先介绍了中关村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规划、建设情况。   中关村标准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自2010年12月正式启用,主要向企业提供标准咨询、质量检测、质量分析与改进、质量评价等服务。 中航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任陶春虎 报告题目:材料检测机构先进管理办法应用情况报告   陶春虎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目前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并举例介绍了材料检测行业先进质量管理办法的具体应用。   陶春虎表示,先进管理办法的应用和推广不仅要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更应该结合检测机构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国内材料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珠 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mdash &mdash 检验认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马振珠首先说到:&ldquo 国家和地方先后推出了多项对检验认证行业利好的新政策,这是不是预示检验认证行业的春天到来了?&rdquo   经过资源整合和业务重组,CTC已从单一检测实验室整合成综合性检验认证机构,通过联合重组和股权收购等手段,公司逐步实现了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为中心实验室的战略布局,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基地。CTC经过近9年的发展初具规模,无论在业务广度及深度上均得到了全面提升,已经成为拥有13家分公司、集检验认证一体化的集团公司。CTC服务收入已经从几千万发展到近4亿元,并通过国家证监会待审,计划上市。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陈玉红 报告题目:材料检测仪器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陈玉红表示,材料检测仪器的最新发展趋势有4个方向:一是仪器易于使用,低运行成本,高通量;二是能够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三是检测已经从无机元素扩展到有机化合物;四是仪器使用从实验室发展到现场检测。(编辑:刘玉兰)
  • 铜梁:建水资源检测中心 促新兴服务业发展
    工作人员进行检查。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7月5日下午,一份来自铜梁区蒲吕街道新联村“母亲水窖”的水样送达铜梁区龙都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样品接收员蔺桐将水样登记入册后送入清洁水样室,这份水样进行冷藏后,将依次进行近十项严格检测,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铜梁区龙都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是铜梁区通过政企合作共建的模式,在铜梁区国资中心、区水利局、区龙廷公司的指导下,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推动新兴服务业聚集壮大的工作思路,成为渝西地区率先取得的环境检测资质的国有企业。“今年5月,公司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正式开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检测中心负责人华德桦介绍,目前检测中心用于检验检测的实验室有三十余间,拥有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等各类先进检测设备七十余台,能提供地表水、生活饮用水、工业废水污水各项检测指标156项,是目前渝西片区占地面积最大,检测能力覆盖最完善的国企检测机构。在检测中心各实验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各委托方水样进行各种类别的检测,认真细致地监测记录对比每一个数据,确保检测成果的准确性。在离子色谱分析室,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龙海燕正在对送检样本进行过滤和稀释前处理。“离子色谱技术是目前水质检测中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龙海燕介绍,在高峰期每天能收到送检样本上百份,通过仪器能同时测定水质中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等多种成分,分析速度快,测定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经过离子色谱分析等检测程序后的送检样本将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在进行配制培养基以及样品的处理后,我们会利用仪器对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菌群进行检测,最后形成检测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送检水样卫生质量。”检测员倪凤娥表示。据了解,目前检测中心服务范围已经实现铜梁区各镇街全覆盖,通过委托方的要求可以提供地表水、生活饮水、工业废水污水、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水资源水生态监测检测服务,准确掌握铜梁区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饮水安全隐患问题。“我们将持续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在水质检测之外,拓展土壤、噪音、气体等检测服务。”华德桦介绍,检测中心服务地域在不断拓展,目前除铜梁外,委托方已经扩展到渝西地区其他区县,下一步还将搭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快车”,与川东地区开展水资源检测合作,持续扩大专业检测团队,提升检测能力。
  • 2011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2月29日,由北京材料分析测试联盟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的“2011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京仪大酒店召开,共吸引了10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联盟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参会。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副秘书长李树勇先生主持会议   2011年1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重点推进的8个领域的高技术服务,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检验检测服务,而本次高峰论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召开的。本次高峰论坛以“材料测试服务产业化发展”为主题,旨在与广大测试服务业相关机构探讨测试服务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共同促进测试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继红先生致辞   张继红先生表示,近年来,材料测试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业务模式从单位内部研发渐渐转向了第三方检测,检测范围则由单一的材料分析延伸至成品检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北京材料分析测试联盟统计,2005年联盟成立时,所有成员单位收入不到5000万元,而2011年所有成员单位收入已高达12个亿,年增速超过了30%。   目前,材料测试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科委在该领域专门设立了服务业发展的几个重点基金,同时启动了北京材料科技测试服务联盟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并优先支持了12个创新服务联盟的发展,引领了首都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会议现场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机构管理处处长谢澄博士 报告题目:实验室管理与检测服务   谢澄博士说到,截止2011年11月底,国家认监委在全国颁发现行有效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25669张,共计授权473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并对77个省级质检所、纤检所进行了验收。从1987-2011年,国家产品质检中心经历了初期规划建设阶段、中期调整维持阶段以及近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此外,截止2011年7月底,国家认监委认可各类认证机构、实验室及检查机构共计3大门类14个领域的4945家,涉及业务范围类型高达8390个。   同时谢澄博士还重点介绍到,实验室评价体系由强制性的资质认定制度、资源性的认可制度及其他评价制度组成,并详细阐述了这3种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谢澄博士对当前检测市场的发展提出了8点思考,并一一作了解答或解释。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秘书长肖澜先生 报告题目: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   肖澜先生表示,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经过1年的筹备与探讨,最新发布了一份《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报告中显示,2010年国内检测服务业规模已达到650亿元,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十二五”期间预计将翻番至1300亿元。目前,我国检测市场处于外资、国有检测机构和民营机构3种竞争格局。其中,外资检测机构现已占据32%的国内市场,如SGS、BV、ITS目前在中国年收入已超20亿元;国有检测机构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等特点,目前占国内市场的57%,但因长期处于保护状态,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民营机构目前则处于快速发展期,已占有11%的国内市场份额,如华测检测、北京谱尼均已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最后,经过对比国内外检测机构的实力与机制等,肖澜先生指出了当前材料测试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并对当前我国材料测试服务机构的优势与目标进行了总结。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跃庆先生 报告题目:TIMS战略发展白皮书   作为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TIMS工作组组长,汤跃庆先生表示,当前全球检测市场规模已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进出口大国,其检测市场更是凸显出大容量、高增长的态势。而与这种大好的发展前景相反的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国检测机构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散乱,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因此当前检测行业急需一套信息化管理建设规范。   于是,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总结联盟成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系统(TIMS)规范纲要,汤跃庆先生重点介绍了TIMS的应用价值、总体设计以及与其相关的推进战略。 试金石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春虎先生 报告题目:国有检测企业改制发展之路   作为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的新任理事长,陶春虎先生谈到,目前,国内外材料检测的最大差距并不在于技术与设备,而是理念问题。例如,国外检测机构可建立计量基准与标准、研制和销售标准服务,并拥有发展测试技术与产品安全评定的基本功能,并且一些大型检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具有社会化的功能;而国内检测机构仅仅作为提供测试技术与性能数据的单位,真正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机构非常少,技术力量与基础能力均表现不强。   对于这一现状,陶春虎先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指出,材料检测具有社会服务业特征,同时国有检测企业改制是材料检测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中航工业航材院投资1亿元,直接瞄准国际著名大型检测机构,于2011年3月1日注册成立了试金石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人员规模已达到100人,并已正式投产运行,预期2012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 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测研究院院长朱平先生 报告题目:第三方检测机构企业化发展与探索   朱平先生谈到,我国检测机构(实验室)现有2.5万家左右,检测市场营收预计每年在800亿左右。目前,国有检测机构最多,呈地区、行政条块分割状态;民营检测机构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无序竞争严重;外资检测机构虽少,但所占市场份额比重较多。而作为国内检测行业首家上市的公司,华测检测(CTI)2010年的收入达到了3.5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华测检测累计采购仪器总额约为3亿元,主要集中在工业品、消费品、贸易保障、生命科学四大领域,而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食品安全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检测。   作为华测研究院院长,朱平先生最后指出,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独立客观、跨行业经营、市场化运作、跨区域跨国经营等特点,基于这4大优势,朱平先生对于今后第三方检测机构企业化发展问题,给出了12条探索之路,并一一对此进行了点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