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百亿年产值

仪器信息网百亿年产值专题为您整合百亿年产值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百亿年产值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百亿年产值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百亿年产值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百亿年产值话题讨论。

百亿年产值相关的资讯

  • 上海市检测及认证产业年产值过百亿
    6月9日,全球就将迎来第5个“世界认可日”,今年我国认可日主题为 “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在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看来,“信任”与“发展”恰是上海市质监部门立足“十二五”发展的核心要素。黄小路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认证认可事业正处在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上海将建设全国检测认证服务高地,保障民生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撑,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贡献。   检测认证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门类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据介绍,上海市已成为国内认证认可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基上海形成了国有和民营检测机构为主,高校、外资机构为辅的市场化多元体系。市质监局会同市统计局的调查统计显示,上海现有获得计量认证的实验室638家,包括41家国家质检中心和66家市级产品质检站,各类认证机构及其分支机构74家、认证咨询机构38家。目前上海检测及认证产业从业人员已突破5万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并逐年递增。   然而,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检验检测行业的瓶颈也浮出水面。黄小路坦言,许多检测机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服务和引导支撑不够。而检测机构资源分散,多头管理,共享不足,也造成一些行业检测机构的重复设置。目前上海市年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检测机构占到38.8%,而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万元级的只有一成左右。   “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转型,构建市场的信任与合作是第一步。”黄小路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建设集检测、科研、标准制修订、技术服务和科技中介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技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让技术和资源有优势的企业借平台拓展新的服务产品,而中小企业也能获得更便捷和更优惠的服务。上海能济电气有限公司由于缺少高精尖的检测设备,核心产品“HID电子镇流器”技术参数一直无法调校到最优,借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对接后,个别技术指标提升了30%以上,节约了巨额的设备投入,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据悉,到十二五期末,上海市将建立10个行业检测服务平台,覆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污染监测等民生领域。为鼓励检测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上海市还在全国率先将检测企业纳入到上海名牌服务业的推荐范围。   同时,上海市还将规范检测认证市场秩序,加强对检测认证机构的监管。据了解,一些检验机构超范围开展检验,出具的检验报告不规范,还有些认证机构为了经济效益只要出费用就给审核发证。据透露,质监部门自去年就着手 《上海市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的立法研究并向市政府提交立项申请,办法将进一步明确检验机构的设立程序和检验行为规范,检验机构不得超范围出具报告,检验机构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增扩检验场所,如果经质监部门能力验证不合格,相关检验资质将被暂停。   黄小路强调,认证认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大分类,将全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的检测行业尤其要转变以往“朝南坐”的作风,在大飞机、风电设备等领域,上海市检测机构已开始主动跨前一步。激光跟踪仪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密测量的先进装备,按照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的质保体系要求必须验收合格,才能在飞机的制造环节中投入使用,市计测院突破以往服务模式,提前和商飞公司进行沟通,对激光跟踪仪加班加点进行检验验收,还主动在大飞机项目的装备设计、组装和调试等各个环节上全程跟踪,为项目的技术安全提供了保障。双方还合作编写用于大飞机项目的《激光准直系统校准规范》,继而申请制定国家校准规范。
  • 上海检测认证业年产值百亿 从业人员5万
    6月9日,全球即将迎来第5个“世界认可日”。这一日期由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确定,旨在推动认证认可活动在全球的广泛发展。   所谓认可,系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作为国内认证认可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检测及认证产业从业人员已接近5万人,年产值超100亿元,并发展成为上海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门类。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一季度,上海市质监局共对可以向社会出具证明数据和结果的检测机构颁发计量认证证书638张。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环境监测业、建筑业等行业内,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检测机构数占整个检测行业机构数的近80%。   “上海现已形成国有检验检测机构、股份制形式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为主,高校和外资检验检测机构为辅的多元机构主体市场化检验检测体系。”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向记者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检验检测行业同时也被视为服务上海重大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大飞机项目为例,上海市计测院打破常规,在产品设计之初即介入了项目。”上海市质监局认证监督管理处负责人说,“前置介入,而非按照以往惯例,坐等对方送检。”   “主动在项目装备设计、组装和调试等各个环节上全程跟踪,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上海市计测院介绍,“例如根据中国商飞公司质保体系,需确保激光跟踪仪等计量器具验收合格,方能投入大飞机工程的下一制造环节中使用,并保证飞机总装过程中各段部件的定位精度等设计指标。否则,飞机对接达不到技术要求,可能影响起飞速度,加大飞行阻力,降低飞行寿命,影响飞行安全。”   尽管如此,一些影响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黄小路坦承,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检验检测能力在各行业领域的配置未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加之很多机构技术基础薄弱,缺少系统研究和规划,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装备水平更新不够,造成系统解决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不够。以致检测能力配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此外,检测行业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需创新,检验检测市场也需进一步规范。目前,检测市场的总体状况是市场潜力巨大、检验机构众多、机构规模不大、市场秩序混乱、检验收费较低、检测水平不高。“比方说,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有些机构为了生存而恶性竞争,可能在出具报告时超范围,更有甚者只要客户出费用,就给发审核证。”上海市质监局认证监督管理处工程师宋健透露。   “上海将采取种种措施促进认证认可市场发展。”黄小路说,“例如会加强对评审员的监督管理,加强资质认定行政审批工作的管理,不断提升实验室资质认定行政审批质量,确保取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运行管理都处于提升、规范的状态。”   此外,上海市质监局还将在落实所有获证机构自查的基础上,对重点监管机构开展飞行检查 同时围绕安全、环保等项目组织开展能力验证,督促获证机构持续保持获证时能力,特别是对有投诉、举报的单位将重点开展现场抽查,严格监管。   “上海市质监局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市场的发展壮大,支持市场主体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的必要调整,就在于加强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认证、检测市场秩序,全力维护认证、检测活动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黄小路说。
  •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十年产值将达千亿
    3月24日,北京同仁堂、康美药业等一批投资总额近1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亦庄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基地迎来了黄金增长期。这个年产值50亿元、汇聚了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紫竹药业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的基地,到2020年将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并肩负起打造“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的历史重任,成为京南地区产业升级的引擎。   连续增长50% 年产值达50亿元   据了解,总投资2亿元的同仁堂中药前处理基地,将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和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医药文化。投产后将形成年药材前处理500万公斤、精制饮片100万公斤,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效益。投资3亿元的康美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则要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物流基地,推进饮片行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形成,预计新增产值5亿元。四环科宝投资4亿元的生物制剂项目则是自主研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高标准生物制剂产品,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据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总经理赵晓晨介绍,近年来,基地各项指标都取得了高速增长,2008年、200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4.4%、57% 目前基地已经入驻60余家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   “仅3月24日开工的北京同仁堂、北京四环科宝、康美(北京)药业三项工程,投产后新增的工业产值预计就可达近20亿元。”赵晓晨表示,“医药产业有特殊性,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的可能要几年,随着前几年众多项目前期准备的完成,今年基地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赵晓晨预计,企业产值至少会增长20%以上。   基地内的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参松养心胶囊”等3个自主研发的产品投产后,今年将实现收入7亿元,且目前公司以40%的平均增速迅猛发展。另一家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年销售额预计达8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将达到44亿元。   基地成为京南制造业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是首都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当天的奠基仪式上,市委常委赵凤桐表示,“我们要紧紧抓住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的机遇,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上升8666.2亿元,增长了119倍。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尤其是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生物医药产业有如此高的增长势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北京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了”,赵晓晨说,目前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城南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我们基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载体,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亦庄大兴资源整合,基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享受中关村先试先行政策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如果再能依托亦庄的优惠政策和产业上的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我们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已经被中关村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园区,到2020年要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打造生命科学城   赵晓晨介绍说,中关村生命科学城的建设构想是在北京后奥运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北京在后奥运时代,作为生物医药基地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赵晓晨说。去年,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发展带动中的突出作用,我国政府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计划投入628亿元培育生物产业。   去年,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关村生命科学新城签署了融资协议,通过合作,科学城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亿元15年期的项目信用贷款,用于新城三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中关村生命科学城是由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二期加上目前正在开发的三期土地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聚集区。生命科学新城北靠南六环、东依京开高速,地铁4号线从腹地穿过,地理位置优越,同时生命科学新城拥有14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北京市土地资源保有量最大的专业用地,这为科学新城在资源集聚上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生命科学城已经汇聚了中国生物制品检验鉴定所、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创新项目和国药集团、北药集团、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以岭药业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相继入驻。赵晓晨说:“同时,北京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也将由生命科学新城承担。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辐射北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 安徽:新材料产业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4月6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下检测《规划》)。《规划》提出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三个发展方向,包括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和加速布局前沿新材料。《规划》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企业招引培育工程和产业集群打造工程。《规划》原文如下: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奋力推进“三地一区”建设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将新材料产业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引导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背景与基础(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 梯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产业在全球产业中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新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当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其中,第一梯队是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研发能力、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梯队是韩国、中国等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处于奋力追赶阶段。2.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纷纷制定新材料相关发展战略和研究计划。美国先后出台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材料基因组计划等发展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德国工业战略2030》将新材料列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日本政府连续制定4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材料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如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以巩固其领先地位。3. 关键材料垄断局面加剧。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依托其技术与规模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端材料全球垄断局面进一步加剧,对于二、三梯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较强制约。如日本、德国5家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半导体硅材料市场份额,日本、德国4家企业占据全球90%以上半绝缘砷化镓市场份额。(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材料产业体系,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玻璃、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在雄厚材料产业基础的支撑,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2.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研发应用能力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增强,围绕新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及推广体系的建设,先后启动核能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航空材料等15家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的建设。在关键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新产品开发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温合金方面,研制出200多个牌号的合金及零部件,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半导体材料方面,掌握了满足65—90nm线宽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制备技术和无位错450mm硅单晶实验室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直追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水平与国外同步。3. 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在政策、技术及市场驱动下,国内新材料产业已呈现明显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其中,环渤海地区的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化工材料,长三角地区的稀土功能材料、高技术陶瓷、膜材料、磁性材料、硅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改性工程塑料、新能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等集聚态势明显。(三)我省新材料产业基础1.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截至2020年底,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超过20%。初步形成了以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体系,以及以增材制造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体系。2.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已组建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高性能膜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铝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300多家省级创新平台,成立硅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软包装新材料、军民融合先进材料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动态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陶铝新材料等新材料实现并跑领跑,8.5代TFT玻璃基板、铜铟镓硒发电玻璃、PVA光学薄膜、MEMS传感器等一批创新成果率先实现国产化,特种缓冲吸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铁基超导等前沿新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3. 集聚态势日趋显现。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基地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蚌埠硅基新材料、安庆先进化工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淮北陶铝和高端铝基金属材料、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跻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马鞍山先进钢铁材料、合肥新能源材料、合肥新型显示新材料、蚌埠生物基新材料、滁州凹凸棒基新材料、两淮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呈现明显集聚态势。宝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中建材蚌埠院、合肥杰事杰、皖维集团、大地熊、国风集团、合肥乐凯、安庆石化、飞凯新材料、丰原生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虽然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相较于国内领先地区,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竞争力仍不够强。整体规模仍不够大,龙头企业数量不多,深加工程度不足,特色发展仍不明显。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多数新材料企业的创新集中于模仿和逆向开发,新材料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产品较少,部分新材料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生产生态、应用生态三个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主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基础学科的突破、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产业呈现多学科技术交叉,技术融合创新的显著特征。如材料基因组、量子化学等方法可为新材料研发提供海量结构化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找到材料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新技术应用将推动新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发生重大变革,使新材料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大幅缩减,将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新功能的进程,如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将新材料发现过程提速200倍。2. 绿色智能化成为发展方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共识,世界各国都将新材料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高度重视新材料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协调,推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流程短、污染少、能耗低的绿色化生产制造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成为新材料产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如欧洲首倡材料全生命周期技术,高度重视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低消耗、低成本、低污染和回收利用等。3. 颠覆与引领成为发展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颠覆性与引领性是实现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发展与突破都离不开新材料研发,新材料的作用已逐渐从基础性、支撑性向颠覆性、引领性转变。(五)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特殊期,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现新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宏观格局对于产业与科技发展方式影响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新材料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创新步伐加快,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跨学科融合加速,互联网+、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新材料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冲击,已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材料作为我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对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省内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我省叠加实施,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逐步凸显,科教资源集聚、自贸试验区、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融合叠加,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同时,也面临要素保障难度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挑战。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锻长板补短板的突破期、缩小发展差距的机遇期,发展新材料产业大有作为。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面向重大工程、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需求,以做大体量、做强企业、做优生态为目标,以“1520”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新材料项目,推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万亿级规模总量、千亿级细分产业引领、百亿级龙头企业支撑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为“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发展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重视新材料测试评价、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完善产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重点突破和特色发展相结合。围绕“四个面向”重大需求,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材料,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相结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技术自主水平。抢抓信息技术迭代升级契机,坚持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新材料产业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融合,加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和集聚发展。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专业化、集约化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引导推动企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搭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拳头产品,跻身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地。产业规模。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创新能力。建成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新培育5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省级创新中心、10个以上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载体。在硅基新材料、陶铝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与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培育。培育3家以上千亿级产值的行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百亿级的行业优势企业,3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10条百亿级产业链(群),形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专栏1 “1520”行动计划“1”指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成为具有区域特色、世界级新材料产业基地。“5”指力争到2025年,形成硅基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5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指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20家百亿级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领航,中小企业核心配套,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发展方向结合“铜墙铁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锚定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特色赛道,加快推动传统基础材料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加快关键战略材料规模化和应用推广步伐,推动前沿新材料重大原创性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构筑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3+2+N”新格局。专栏2 “3+2+N”新材料产业体系“3”指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2”指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N”指培育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高熵合金等前沿新材料。(一)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1. 先进金属材料以先进钢铁材料,先进铜基、先进铝基、先进镁基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金属材料集群。(1)先进钢铁材料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等领域重大需求,重点突破钢铁材料生产及加工关键技术,实现关键钢材进口替代。依托马鞍山、六安等地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关键基础零部件用钢、先进轨道交通用钢、新型高强汽车用钢等特种钢品种,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打造优特钢基地。专栏3 先进钢铁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高性能轴承、齿轮、模具、钢轨、车轴/车轮/转向架、高强度用冷轧板、超高强度板及镀层板、高温合金、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等。突破的关键技术低碳冶炼、洁净钢冶炼关键技术、高韧性热处理关键技术、超长疲劳寿命表面处理关键技术,短流程冶炼技术、高铁轮轴材料关键制造技术、宽幅超薄精密带钢关键技术、精密极薄带钢轧制及热处理技术、高端取向硅钢冷轧技术等。(2)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铜基材料。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需求,依托铜陵、芜湖等地产业基础,突破超高精度超薄铜合金带材等关键制备技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用铜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发挥我省骨干企业优势,支持合肥、马鞍山等地集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专栏4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发展方向重点    先进锆基材料:工业海绵锆、纳米氧化锆等。    高端靶材:钼/铬/ITO/铟/AZO/ZnS/钽/铜/
  • 某重大仪器专项研制设备将投产 年产值超10亿元
    2013年作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的光纤力热复合测试仪开发应用项目于下月在紫金(浦口)科创特区投入小批量制造,该设备的投产将填补我国在&ldquo 三深&rdquo (深空、深海、深地)领域对温度、压力、应力/应变、声振动等多项物理参量监测的技术空白。记者今天从科创特区获悉,目前正在建设的1500平方米光纤传感中试基地未来将具备每年800台整机产能,年产值超10亿元。   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ldquo 直径数十米的水力发电水轮机组在运行时会产生强磁场和强噪音,环境风力可达10级,通常使用的电子传感监测仪器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本无法工作。因此对发电机组取电碳刷、转子等温度及应力应变监测一直是国内的技术空白。&rdquo 光纤传感技术究竟有多先进?负责项目产业化的南京昕天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绍俊向记者解释,光纤传感因其不受电磁干扰、宽环境适应性等特点能轻松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对低温真空的深空环境、暗黑潮湿的深海环境、高温易爆的深地环境(简称&ldquo 三深&rdquo )下的各种力热声磁等参量的监测,光纤传感技术更是不二之选。   2012年,浦口区与天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国家&ldquo 973计划&rdquo 光纤传感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教授刘铁根在紫金(浦口)科创特区建立 &ldquo 天津大学&mdash 浦口光纤传感协同创新中心&rdquo ,通过打造国家级光纤传感基地,实现光纤传感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在浦口进行产业转化。&ldquo 2013年10月刘铁根教授主持研发的光纤力热复合测试仪入选当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获得1亿元项目经费扶持。&rdquo 科创特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科创特区入驻企业南京昕天卫则负责项目产业化。   记者在紫金(浦口)科创特区二期正在建设中的光纤传感中试基地看到,目前1500平方米超净间厂房正在进行空气过滤系统的安装。&ldquo 天津大学主导的科研团队已完成技术研发、样机试制和工程化测试,今年由南京昕天卫在建立的中试基地进行小批量制造和产业化推广。&rdquo 王绍俊介绍,基地投产后,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将整体入驻在科创特区建立的天津大学&mdash 南京昕天卫光纤传感联合研究中心,针对光纤力热复合测试仪在航空、航天、石化、国防、电力等不同领域工程化组装,形成整机800台年产能,预计近三年销售额将达5.96亿元。据介绍,中试基地由超净间、表面贴装生产线、型式试验室、老化实验室和组装测试线共5部分组成,除进行产品生产组装外,还可为光纤传感上下游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和产品测试服务,预计产业配套服务年产值近5亿元。   随着中试基地的建设,光纤传感的产业集聚正在逐步形成。在协同创新中心,除了昕天卫光电外,专注光纤传感技术开发的南京速耐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物联网农业信息化的江苏天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产业上下游企业都已经入驻科创特区。王绍俊透露,&ldquo 作为南京321人才,刘铁根教授还担任国家光纤传感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未来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推进组建光纤传感产业联盟,制定光纤传感国家标准,申报打造国家级光纤传感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等平台。&rdquo
  • 工信部推进水土气等领域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2020年产值将达到万亿元
    p   按照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培育十家百亿元规模的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并且在2016年全行业实现产值6200亿元的基础上,争取到2020年行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大气、水、土壤等领域污染防治装备制造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p p   10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提升先进环保装备有效供给,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2016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200亿元。《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十家百亿元规模龙头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预计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p p   记者注意到,这意味着,2017年~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有望增加3800亿元,相对于2012年~2016年的快速发展,其年均增幅将进一步增大。 /p p   未来4年产值将增长3800亿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的产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p p   工信部介绍,近年来,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水平大幅提升,部分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实现产值6200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 /p p   当前环保装备制造业正在从高速增长向持续稳定增长的新阶段过渡,传统领域市场趋于饱和,新兴领域市场逐步拓展。但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当前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p p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p p   为此,《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以全面提升先进环保装备有效供给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同时,《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主要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每个重点领域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p p   这意味着,2017年至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将接近1000亿元。 /p p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环保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随着环保执法、环境监管的加严,市场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 /p p   “前几年由于环境执法不严,导致了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动力不足,其市场需求未得到有效释放,接下来环保加严的信号已非常明确。”马军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点发展水、气污染防治装备 /span /strong /p p   《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发展的重点方向,具体包括: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推进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发展,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国际化开放发展。 /p p   从重点领域来看,《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以及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效供给的双目标,聚焦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对环保装备提出的新要求,涉及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土壤污染修复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八个重点发展领域。 /p p   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领域,包括重点研发PM2.5和臭氧主要前体物联合脱除、三氧化硫、重金属、二噁英处理等趋势性、前瞻性技术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领域,包括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及工业及畜禽养殖、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高浓度难降解污水治理应用示范。土壤污染修复装备领域,包括开展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复示范。 /p p   同时,为了保障《指导意见》的推进实施,工信部要求,积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大对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基金,投资环保装备制造业。 /p p   马军认为,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将会对环保装备的应用与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放开环境治理市场,形成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让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更具有活力。 /p
  • 紫光测控项目投产 5年后年产值可达10亿
    从天津保税区获悉,由清华紫光投资设立的紫光测控天津公司,近日完成首台综合保护测控装置组装、调试、试验,该设备的运行,标志着紫光测控项目正式投产。预计3年内,该公司年产值达5亿元,5年后可达10亿元。   紫光测控项目由清华紫光测控公司发起组建,注册资金1.2亿元,是专业从事变电站微机监控保护装置、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力自动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紫光测控(天津)有限公司作为紫光测控的重要产业化基地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包括电力、钢铁、石油、石化、铁路和民航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各类电站和变电站。   随着天津产业基地的投入使用,该公司将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截至2009年12月,紫光测控天津公司已获得7项国家版权局颁发的原创软件著作权证书,并已被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软件企业”。
  • 中科院建6家产业联盟 欲2020年创万亿年产值
    p   在11月2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联动创新”系列论坛开幕式暨首届绿色城市环境保护论坛上,中科院绿色城市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至此,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已经组建6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 /p p   此前组建的5家联盟是中科曙光牵头的先进计算联盟、新松机器人牵头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联盟、广州化学牵头的特种新型精细化学品联盟、沈阳科仪牵头的先进晶体材料高端装备联盟,以及依托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联盟。这6家联盟共有26家企业、43家研究所,以及两家风险投资机构和3家临床医院参与。 /p p   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在论坛上透露,该院“率先行动计划”提出,在2020年实现为社会创造年产值逾万亿元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正是要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建设科技服务网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来促进知识和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辐射与扩散。 /p p br/ /p
  • 激光变形镜将在莞量产 投产后年产值5亿
    东莞首个涉及高端光学元器件—变形镜制造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迈出重要一步。12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嵇世山、清华大学精仪系副主任季林红教授等专家聚首东莞,对东莞市兰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兰光光学)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担的变形镜项目批量生产能力进行了论证和评估。评估组一致认为,兰光光学已经具备了该项目实现批量生产的基本条件。   东莞市科技局副调研员肖铮勇表示,该项目符合“科技东莞”的发展要求,对国家高科技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企业要以本次评估为契机,尽快列入政府“一事一议”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扶持,并不断完善项目,力争尽快产业化,并进一步将产学研合作做深做大。   据了解,变形镜批量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能够直接运用于大量民用领域,对东莞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将带动东莞激光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变形镜是大型激光装置中的关键技术   昨日,评估组听取了清华大学关于《变形镜技术研制状态与对批量生产的要求》和兰光光学公司的《发展规划》及《为建设变形镜生产线所开展的工作》三项报告,并对变形镜生产车间进行了实地考察。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变形镜制造技术是现代高精度大型激光装置中的关键技术,也是开发新型、洁净和可持续的民用清洁能源的关键技术。   项目从2002年开始研发,到2011年工程样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在设计、制造、集成调试、控制和检测等五大类技术中取得重要突破,全套制造工艺流程也已初步定型,下一步将面临批量生产。   事实上,兰光光学一直将该项目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组织结构、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前期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600mm口径干涉仪等关键设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同时,牛憨笨院士也指出,由于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兰光光学目前距离完整的生产线要求尚存差距,比如欠缺大口径镀膜机、磁流变抛光设备、多槽超声波清洗机等高精密大型设备,需要进一步投入。   评估组建议兰光光学公司应尽快建立健全、深化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机制 清华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加快工艺转移、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应加强协同创新,以保证该项目批量化生产的顺利实施。   有望带动东莞整个激光器产业的升级   兰光光学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光学器件及产品科研、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其前身是一家生产天花板装饰材料的传统企业。在该公司董事长毛卫平看来,此次与清华大学合作,承接变形镜批量生产项目也是该公司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科技型企业转型的关键。   据了解,“变形镜”是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该项目是清华大学通过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已具备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基础。兰光光学公司就该项目与清华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   目前,兰光光学已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首条生产线的设备购置及体系建设,项目运行后年产值有望达到5亿元。   除此之外,该公司项目“工业用高功率固体紫外激光器”、紫外光学设备等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通过介入大型科研项目,也将加快企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步伐。   据了解,变形镜每套价值高达100万美元以上,并且作为长期运行的易损耗产品,每年还需要10%的备件,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变形镜批量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有望辐射和带动东莞整个激光器产业的升级。据介绍,变形镜批量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能够直接用于大量民用领域,因此对当地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目前华南地区的激光设备出厂台数占全国的70%以上。”专家指出,这一项目投产后也将带动东莞乃至华南地区工业激光器行业上一个台阶。
  • 年产值12亿元!华盛昌智能传感测量仪生产建设项目顺利封顶
    12月24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位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华盛昌智能传感测量仪生产建设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进入新的建设阶段。在封顶仪式现场,仲恺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综合办公室主任王云波代表仲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项目主体顺利封顶表示祝贺。他表示,华盛昌项目的顺利封顶既是仲恺高新区以诚挚招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成果的展示,也是加快促进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良机,希望华盛昌项目能借助中韩(惠州)产业园这个高质量发展平台,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早日完工、早日投产、早日见成效,为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注入新的能量。据悉,深圳市华盛昌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专业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测量仪器仪表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盛昌(惠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系深圳市华盛昌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华盛昌智能传感测量仪研发生产建设项目位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内,主要从事数字万用表、数字钳形表、电力测试器、红外热像仪、红外测温仪等各类多功能测量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拟通过建设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及其他生产研发配套工程,并引入大量先进生产、检测及研发设备,打造研发生产基地,完善产业链条。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4亿元,年产值约12亿元。近年来,仲恺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王,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产业项目,截至目前,仅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就已引进项目182宗(含供地和租赁/购买厂房项目)。仲恺高新区将一如既往做好“店小二”角色,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让政务服务更有速度,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 江苏各类科学仪器企业近百家 年产值近100亿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与基础科学实验研究对科学仪器的先进性、稳定性、性价比等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在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为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现状,我国一直致力于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江苏立足于领先全国的科学仪器加工产业,加足马力推进仪器自主研发,并取得一定成效。   江苏现有各类科学仪器研发生产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近100亿元。光学仪器、专用仪器仪表元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计量器具等仪器加工产业在全国市场位居第一 电工仪器仪表、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等也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仪器研发与生产企业在江苏这片科技创新热土上孕育而生、发展壮大。昆山禾信质谱公司是中组部&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扶持的企业,2010年推出的在线气溶胶质谱仪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入选国家&ldquo 十一五&rdquo 重大科技成就展。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公司是国家电化学分析仪器科技产业化基地,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远销欧、亚、美等10多个国家。苏州苏大维格光电公司在微纳光学、激光成像、光刻系统、柔性纳米压印等关键技术中创新能力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企业产品替代进口,并出口日本、韩国、以色列等&hellip &hellip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也逐渐形成了多个竞争力强的仪器产业集群。苏州地区质谱、光电类仪器 无锡地区激光、气象类仪器 南京地区核磁类仪器、X射线 淮安地区色谱类仪器 镇江地区电子测量类仪器 泰州地区电化学、医疗类仪器 徐州地区临床医疗类仪器等等,均具有较好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   一个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的获得,更是鼓舞了江苏的士气,给江苏蒸蒸日上的仪器产业添柴加火。江苏正加速营造创新环境,培养仪器自主研发专业人才,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促进多方资源融合互补,加快形成较完整的仪器产业创新链,让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更上一层。
  • 80个工人年产值8亿元 公元集团:投资,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机器换人”后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年产值8亿元,6000平方米的厂房,仅需要80个工人。  这样的情景,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是不敢想象的。  9年,投入6亿元,借助“机器换人”的智能化改造,公元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建均的大手笔换来了一张“高分答卷”。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民营企业优势减弱,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对于未来,张建均并没有多少担忧,在他看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企业就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是为了抢占行业制高点  草根出身的张建均,不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企业家。但在2008年,张建均却对公元集团旗下最大的核心子公司永高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踏上“机器换人”、技术创新的征程。  “机器换人”,是当下的热词。但在当时,还挺新鲜。那时,张建均看到的,是塑料管道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看到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荷增大 他看到了“刀刃”,并愿意为此花钱,而且愿意花大钱。  走进永高股份的注塑车间,187台全自动注塑机正在作业,偌大的车间里,却只有不到5名工人在机器旁巡视。“按照以前,每台注塑机至少要1名工人,三班倒的话,就需要500多人。”永高股份董事长卢震宇说,自从“机器换人”后,永高用工量减少75%,每年人力成本就减少了2500万元。  制造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高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永高股份的发展轨迹。  一线工人零增长,产值增加30% 自动化生产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产品合格率从96%提升至99.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29%,远超同行水平。尝到“机器换人”甜头的永高股份,正抢占智慧工厂的制高点。  公元集团副总张贤康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他们将利用“机联网”“厂联网”的建设契机,真正打造一座信息化的“物联工厂”,实现从传统工厂向无人工厂、智慧工厂的转变。  今年底,作为出口基地的永高上辇项目将投入使用。对此,张建均有着自己的期许——关键设备智能化率达到85%以上,制造过程中的数控化比例达到95%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  总投资3.65亿元的上辇项目,其中2.35亿元用于智能化建设。不仅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混配系统、注塑机、挤出线等设备,更导入物联网技术和ERP系统的生产功能模块,新建了一个8万平方米的数字化车间,真正实现工厂物联。  “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张建均说,转型就是抢占行业制高点的一个过程,为了这个目标,投资就要不遗余力。  任何投资都不是一蹴而就  如果说,“机器换人”是转型路上磨砺的刀刃 那么科研创新,张建均则淬炼已久。  在永高股份双浦厂区,坐落着一栋6层的米白色小楼,这是永高研究院大楼。在这栋楼里,各种塑料管道接受严寒、高热、耐候、冲击等“酷刑”,“施刑”的大多是国内的高端检测设备,或进口的一流设备。  “几天的模拟实验,相当于外面的50年,而燃气管道的实验,必须达到1000个小时。”张建均说,品质永远是市场竞争的最核心保障,为塑造产品“内涵”的钱,值得花。  张建均这么说,也这么干。  一台看着并不起眼的显微镜,售价高达300万元,他买了。原因很简单,30万倍的显微镜,可用来观察纳米尺寸的微观结构。在这栋楼里,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各类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投入达到4000万元,能满足高性能材料研发、智慧管网系统研发、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发、高效管道系统研发、高质量产品研发等科研需要。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落户、获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跻身CNS国家级实验室̷̷在每年不少于年销售收入 3%的水平投入研发的强力支撑下,研究院集纳了研发人员287人。不到两年,新型高效抗菌聚烯烃管道系统、高耐热耐腐蚀CPVC冷热水管道系统等一个又一个塑管新品在永高研究院孕育而出。而目前,永高已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32项,覆盖80%以上的产品和工艺技术。  研发的投入,让张建均收获的不仅仅是产品,也收获了让永高股份从单纯产品制造商迈向产品设计商、服务商的契机。契机来自“智慧管网”,永高股份在普通的管道中融入高科技,给塑料管道安上“眼睛”“大脑”和“手臂”。  “在管道中植入传感器,可以通过水流的监测,探查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漏水。”永高股份总工程师黄剑说,国内有20%到30%的自来水管网存在泄漏现象,而通过智能管网的定点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漏水点,并通过“大脑”传输到客户端。管理人员则可根据漏水情况,启动“手臂”,完成免开挖修复。 2015年7月,永高股份与利欧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浙江利斯特智慧管网股份有限公司,角色转换再进一步。  “任何投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张建均说,事实上,智慧管网是永高股份地下管廊的升级版,早在1996年,公元集团就将地下管廊建设运用到新厂区建设中。而2008年新建的双浦厂区更是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全厂1382.59米的地下管廊系统,成为台州市地下管廊系统的样板工程。目前,智慧管网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政府部门和管线权属部门提供服务。  投资最终要体现在高端产品上  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在张建均看来,问题在于民营企业传统优势减弱,而中小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缺乏转型升级准备,加上信息不对称,一时难以找到新的投资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花大价钱投资‘机器换人’、科技创新?”张建均说,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在传统优势消逝时活下去。  这些年,公元集团的发展很稳,张建均的投资方向广受认可。但在投资前期,张建均也曾受到质疑。永高股份自动化改造时,采用了不锈钢材质原料输送管道,投入成本要高出一倍,颇有争议。“有人觉得没什么必要,认为这钱花得冤。”张建均说,但不锈钢管道有效地避免管道生锈导致材料中掺杂杂物,对提高产品品质很着极大的助力。  投资不能短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张建均认为,盯着眼前,只会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而低端产品利润也会越来越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为核心的投资,要体现在高端产品上,体现在产品附加值上。张建均认为,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民营企业投资都受到高度重视,利好消息不断,在高端产品、科技创新等方面尤为明显。只要跟着这条主线,从自身出发,相信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要生存,就要着眼长远。”张建均说,依托“智慧管道”,他们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迈向产品设计商、服务商,而这或许可以为当下增速放缓的民间投资提供借鉴。
  • 废物资源化成国家战略 2015年产值达2万亿
    昨日,工信部联合六部门发布《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称,到2015年,我国废物资源化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据悉,我国对废物资源化利用早已重视,但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方面仍较落后。专家建议,除逐步提高相关技术的研发外,也应适当提高传统能源价格,并以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方式推动废物资源化的进展。   《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称,到2015年,我国废物资源化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较2010年翻一番。据悉,《规划》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环保部、住建部、商务部、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制定。   废物资源化成国家重要战略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居高不下,以年均10%速度增长。其中,废旧金属与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与污泥等大宗废物年产生量超过40亿吨,综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堆存量巨大。长期堆存的废物不仅对生态系统带来破坏,还对地下水源形成潜在威胁。   《规划》中称,加快废物资源化可有效降低废物堆存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将显著降低对原生矿产资源开发的需求,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贡献巨大。   据测算,未来5-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铁、铜、钾等战略金属资源仍将保持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废物资源化已经成为有效缓解战略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牛凤瑞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实际上,我国近些年对废物资源化利用非常重视,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概念,此后每年都有相关部委出台政策。此次七部门联合出台政策,进一步强调废物资源化的重要性,凸显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战略性地位。   核心技术缺位成发展瓶颈   虽然我国对废物资源化利用早就重视,但其在国内的发展仍较落后。以美国为例,其每年回收利用社会废物再生资源达到1.25亿吨,规模与我国基本相同,但单位废物资源化产值是我国的4倍。   据悉,我国已进入电子电器产品的快速更新与淘汰期。2010年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年产生量已达3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废旧电子电器产生量将超过600万吨。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刚刚起步。   另外,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利用已成为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重点,在欧洲得到快速推广,其中德国已建有55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但在我国,城市垃圾并未形成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201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近1.6亿吨,垃圾处理以焚烧、卫生填埋等技术为主,分别占垃圾处理总量的3%和60%左右。   牛凤瑞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近些年来,国家对三废处理利用技术非常重视,但我国在这方面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少之又少。
  • 新材料产业2025年产值望达10万亿元
    p & nbsp & nbsp 日前,笔者从工信部获悉,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将从今年开始继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推广应用相关政策,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 br/   此外,工信部还将围绕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做文章”,将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完善和发挥产业专家咨询委作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 br/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还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例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 br/   工信部介绍,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并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并能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基础支持。 /p
  • 生物产业打造药企“百亿俱乐部”
    中国政府网1月6日披露,国务院日前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同时,推动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力促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   《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重点布局,要求突出高品质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将得到进一步扶持。《规划》表示,将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 化学药物招标机制也有望完善,《规划》要求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同时,还将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则被提升到与生物医药产业同等重要的层次,并设立了产值目标。《规划》表示,将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并将研究制定鼓励性定价、医疗保险等政策。   生物制造业目标产值7500亿   《规划》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协调部署并设立了产值目标。至2015年,生物农业年工业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生物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服务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政策配套层面,《规划》均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扶持措施。在生物农业领域,制定了生物育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将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创制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若干龙头企业,研究完善现代种子(仔)企业扶持政策 在生物制造领域,制定了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和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要求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研究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此外,《规划》还表示,将针对生物能源研究建立有利于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准入机制,促进生物能源与传统能源一体化发展进程,并研究完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价格形成机制。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生物环保产业方面,在2013-2015年的产值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将落实完善支持生物环保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强化生物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与审批制度。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为实现2013-2015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举措,如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加强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等。
  • 上海首家物联网产业联盟揭牌 “十二五”实现千亿产值
    上海首家物联网产业联盟6月21日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张江着力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高地,“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千亿元年产值。   2006年,全国惟一的“国家射频识别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张江建立。目前,张江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基础等方面领先国内,集聚物联网相关企业约500家,已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十二五”期间,张江将建设1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化核心基地,以带动70平方公里张江园区的物联网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 四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20个项目3年产值150亿元
    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军民结合专项签约对接   12月9日,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军民结合专项对接会暨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第一期启动仪式在绵阳举行。20项列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军民结合专项支持的项目进行集中签约,38项高新技术项目首次发布,开启了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征程。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去年我省开始实施“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设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军民结合产业等15个成果转化专项。“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支持实施15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一年多来,全省共启动实施457个项目,财政资金支持约5.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48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以上。其中,50家具有军民结合产业背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别获得1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的支持,有力促进了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   此次集中签约的20项列入军民结合产业专项支持的项目,涉及电子信息、航空、能源等多个领域。按照三年执行期计划,总投入约9.49亿元,财政支持经费0.26亿元,将带动实现产值达150亿元以上。首次发布的光电合一统一信息接入平台、北斗授时定位手表产业化等38个高新技术项目也备受关注。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省军工技术转民用的步伐,到2015年,军民结合专项将带动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   当天,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第一期正式启动运行。   副省长刘捷、国务院参事石定环出席会议。
  • 中国新兴仪表城花落温州 年产值160多亿元
    10月25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们专程来温,为温州荣任“中国新兴仪表城”授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专家表示,温州的仪表产业具有产业集聚度较高、规模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基本符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关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认定的相关要求,决定授予温州市“中国新兴仪表城”称号,有效期五年。   我市仪表产业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民营经济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仪表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涵盖电工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汽车仪表、教学专用仪器仪表和医用仪器仪表等门类主导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仪表工业已成为我市区域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   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初步统计,去年我市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163.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2家。在当天举行的授牌大会上,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授予南翔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行业龙头企业,龙飞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行业骨干企业。
  • 中国将成最大环保市场,2015年产值将达4.5万亿元
    第三次中美环保产业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环境保护部和美国商务部、美国环保局、美国贸易发展署共同主办。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在致辞中指出,近期中国国务院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当前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   赵英民指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不断提升的环境管理目标、不容乐观的环境形势以及公众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和巨大需求。   &ldquo 十一五&rdquo 以来,中国的环保产业以年均15%~2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据预测,&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 到2015年,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其中环保装备和环保服务业产值将分别达到5000亿元。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并对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下一步,中国政府将从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投融资、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转型、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深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中美环保技术及产业合作具有坚实基础。2010年第二次中美环保产业论坛在美国举办,双方就环保产业管理政策和技术展开了深入、系统的交流,17个合作伙伴签署了9个合作协议。此次美方也专门组团参加了第13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   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表示,希望中美双方在环保服务业、绿色供应链、重点污染物防治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局助理局长Chandra Brown女士则表示,美国对中国环保产业有8大兴趣点,包括污水处理、电子废弃物回收、水泥污染治理、火电厂节能减排、危废污染控制、工业水污染治理等。
  • 洛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揭牌 计划年产值3亿元
    8月8日上午,由洛钼集团与美国凯立纳米钼公司联合组建的洛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目前,洛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已建成了纳米材料合成实验室、电化学测试实验室和表征实验室,已经成功合成了纳米级三氧化钼,研究出了活性炭合成方法,制作出了纳米钼炭电极和水系超级电容。经测试,各项指标理想,为下步工业化试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悉,洛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计划用2年时间,设计、建设一套完整的工业生产系统,生产水系超级电容、有机超级电容和锂离子超级电容。届时,可年实现产值3亿元,成为该市又一经济增长点。
  • 三信:预计2023年产值破亿,出口占比70%!——访三信沛瑞总经理 吴旭明
    仪器信息网讯 7月11-13日,第十一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展会期间,三信在展位展示了工业pH电极传感器等新品,引发行业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三信目前的发展状况、产品线布局以及相关仪器新品的研发进展,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三信沛瑞总经理 吴旭明。据吴旭明介绍,电化学产品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器,而电化学传感器的技术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技术。到现在为止,大家使用的一些技术可能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三四十年代的技术。虽然很多人在研究新的技术,但是基本上没成功。吴旭明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们这个领域的运气所在,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经验的积累!”谈到当前的国产替代,吴旭明说,以pH计为例,国产替代的难点在电极。而三信的电极技术是通过与瑞士公司合作交流全套引进的。在这样的技术加持下,三信海外市场取得了可观的增长,预计今年三信产值能达一个亿,出口占比达70%!采访中,吴旭明还预告了三信的新产品,以及既有的成功案例,更多内容请观看采访视频。
  • 湖南环保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近日从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大会上获悉,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湖南省共有环保产业从业单位1255家,环保产业总产值达3259.3亿元。根据我国《“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环保“湘军”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积极参加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澳门国际环保展等专业展会,向全球市场展示环保“湘军”在多个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据初步摸底,2023年,全省环保产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与此同时,环保“湘军”上市融资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湖南省已有A股上市环保企业6家,居中部省份前列;一家环保企业计划年内挂牌上市,50多家环保企业纳入湖南上市后备资源库。从2013年产值过千亿元、2017年产值超2000亿元,到目前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全省环保产业逐步形成了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环保产业体系。“环保‘湘军’将瞄准市场需求,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年至5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全省环保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湖南省环保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
  • 2027年产值达500亿!重庆印发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是获取自然生产领域中数据、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走向“智造”的关键一环,产品门类覆盖12大类、42小类,超6千种品类、2万种规格。近日,为推动传感器与重庆市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地,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重庆市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规上企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产值增速达到6%,规上企业数量倍增至10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达2—3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3%、高端研发创新人才占比达50%,培育创新平台5家以上,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20项以上,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30款以上。形成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及其拓展区为核心,重点区县及重点基础产业园为增长极的“双核多级”产业格局。为实现发展目标,《行动计划》部署了七项重点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重点发展船用级执行器、单作用电液执行仪器仪表、气液联动执行仪器仪表等系列产品,加强高端激光分析仪系列产品研发,推动汞分析仪、激光粉尘仪、超低紫外分析仪、粉尘微质量检测仪、爆炸性沉淀粉尘检测仪等环保气测和测尘监测产品产业化,推动核温控、中子能量、流量、棒位、液位,以及核级热式质量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产品产业化,重点发展新型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等。(一)打造仪器仪表核心产品。提档升级测量仪器仪表产品。支持运用超声波、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公用能源计量设备智能化、高端化,依托专业投资基金开展海外并购,不断缩小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智能变送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巩固执行仪器仪表技术优势。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并购、自主创新等方式,重点发展船用级执行器、单作用电液执行仪器仪表、气液联动执行仪器仪表等系列产品,提档升级调节阀、球阀、蝶阀、阀门定位器等传统优势产品,布局发展三偏心全金属密封蝶阀等大口径、高磅级产品。打造科学仪器仪表特色化品牌。巩固流程气体、环保气体、流程水质等领域技术优势,加强高端激光分析仪系列产品研发,推动汞分析仪、激光粉尘仪、超低紫外分析仪、粉尘微质量检测仪、爆炸性沉淀粉尘检测仪等环保气测和测尘监测产品产业化。提升核能仪器仪表国产替代率。推动核级温控、中子能量、流量、棒位、液位,以及核级热式质量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产品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核级执行器产品设计制造认证许可,推动核电阀位变送器、核电阀门限位开关、核级调节阀等通过核级产品鉴定试验测试,填补国内第三代核电核级电动执行器空白。(二)推动传感器高端化发展。支持建设萤石智能制造基地、科技园三期等项目,推动高新仪器仪表基地、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等项目建设。聚焦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新型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以及微型化、智能化的敏感元器件。围绕声、光、电、磁和微系统领域,引进一批传感器、微系统、通信模组等领域优质企业。鼓励我市晶圆制造企业开放硅基产线加工高端元器件,支撑传感器制造企业开发微硅电容、微硅质量流量等传感器产品。(三)补齐配套环节短板。加大基础材料研投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微电机复合材料、高精密电阻合金带材、半导体及微电子封装用复合材料、动力电池组用复合材料、熔断器用复合材料等,建设具备稳定供货能力的专线;支持合作并购一批高端金属导电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推进环保工艺研发,尽快突破贵金属环保提纯工艺研究试验。填补关键芯片产品空白,聚焦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市场需求,引进并购一批国内外知名MEMS芯片设计和制造的龙头企业,建立国际领先的MEMS芯片生产线和封装线,以IDM模式打造MEMS芯片全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支持设计企业加大模拟/数模混合芯片的投入力度,开发更多支撑信号传输转化的芯片产品。(四)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支持本地高校和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建设仪器仪表创新平台,发挥其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聚焦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超声波流量计、超低排放污染气体监测设备等核心产品的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创新,不断巩固我市在细分领域的比较优势。聚焦MEMS传感器、四类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项”科研攻关模式,支持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芯片厂商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高性能、高可靠、长寿命技术,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技术,以及信息处理、融合、传输等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构建“龙头企业+产业园区+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型技术创新平台,带动优势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早出成果。(五)引育优质市场主体。瞄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形成招商清单,策划推动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加强与专业投资基金的战略合作,促进招商项目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实施。以产业链招商为主线,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整合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各类资源,围绕我市重点发展方向,不断拓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上下游产业链招商资源渠道。深入实施“链长制”,完善“链长+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属地区县”联动机制,解决链主企业在生产、运营等关键环节的问题和困难,责任制、清单化解决其在科创、重组、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多方联动培育引进优质企业,培育更多链主企业,不断吸引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企业来渝布局。协调市工业和信息化、市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对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企业的支持力度。(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全面加强与北上广深等重点省市交流,强化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合作。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重大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加快形成全域共享、双核驱动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品接轨国际市场,整合各类优质资源,精准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增强我市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国际竞争实力。(七)强化服务平台支撑。支持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重点区域谋划建设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服务本地高校在测控技术、计量技术、科学仪器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标准体系构建。建立“龙头企业+检测机构”型计量服务平台,解决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中小企业生产设施不完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吸引各类企业集聚。构建“科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企业。引进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委员会等国家级权威平台在渝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标准体系验证、共性技术供给等专业服务,提升我市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全国话语权。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行业组织、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设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适配验证服务平台,缩短产品适配周期。全文下载:关于印发《重庆市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doc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待审 产值达3.6万亿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处长李宏近日对记者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目前正等待国务院最后的讨论,待讨论通过后公布。《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十二五”期末将翻番,相关产业将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期。   2015年产值将达3.6万亿   李宏表示,《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2015年将达3.6万亿,较2011年产值1.5万亿增长一倍以上。而根据此前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将是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   据了解,在“十一五”规划中,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专项,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而在新的生物产业规划中,除了对原有的扶持专项延续和拓展外,还会加强对于创新类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物等创新类制药领域的扶持力度,上述领域未来将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府扶持基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诊断试剂行业增速在全球已处于领先地位,在提倡早诊断早发现疾病的趋势下,疫苗行业有望获得较快发展。而基因工程药物由于拥有多项化学药物难以替代的特点,特别是重组蛋白药物克服了生物源性提取蛋白药物杂质多、质量控制不稳定的缺点,未来也将获得大力支持。   政策措施力挺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李宏指出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在目前正在加速的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和日趋严格的控制卫生费用增长趋势下,“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生物产业产值继续翻一番面临许多挑战。   卫生部医疗监管服务司司长张宗久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不但降低了治愈效果,也带来了大量不合理卫生费用支出,未来要继续严格不合理用药的治理。有分析师表示,上述许多领域都和生物产业直接相关,未来生物产业如何应对变局仍需企业思考。   据悉,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委出台了生物医药工程产品发展专项和蛋白药物与疫苗专项等措施,支持相关领域研发,但由于申报项目要求必须完成三期临床检验,因此目前满足要求的项目国内并不多。“未来应思考出台更多有效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李宏表示。
  • 广州检测认证产业产值一半被国外机构瓜分
    信息时报讯 昨天,记者从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2广州科技发展报告”获悉广州的300多家检验机构中,获国家计量认证的仅1/3 检验检测与认证产业年产值仅40亿左右,但外企占了半壁江山。   昨天,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科技蓝皮书显示,近年来,质量检验检测与认证平台也成为广州九个功能性战略性发展平台之一。但广州的300多家检验机构中,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只有121家,获国家计量认证的为105家,都不到所有检验机构的三分之一。   广州检验检测与认证产业年产值仅40亿左右,而其中一半还被国外检测机构瓜分,他们在广州市的营业额已达20亿元、在广东省已达35亿元。如果不尽快提升我们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将丧失我们在检测市场的主导作用。而当我们的产品质量,尤其是涉及人民健康安全领域产品质量的判定主要由国外检测机构来控制时,将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安全、造成威胁。   专家建议,争取到2015年,建成一个以一批国家质检中心为龙头,以广州番禺质量技术检测集聚区和科学城检测认证集聚区为骨架,以检测认证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纽带,“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公正高效”的质量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和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 毒淀粉风波 台湾食品加工业数百亿产值将遭重创
    中新网5月30日电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台湾民众太讲究口感,造成食品上游供应商的配方愈来愈厉害,而配方一向是祖传、秘密,也成了食品安全最大的防护漏洞,外界称的毒淀粉,在业界称修饰淀粉,可以增加Q度、浓稠状,因应范围广泛,而此次重创在肉圆、黑轮、珍珠奶茶等,推估起码影响上百亿的产值。   据台湾食品业界的推估,以饮料产值计算,台湾一年瓶装饮料产值约有500亿元(新台币,下同),市面上手摇茶的杯装饮料则大约是瓶装饮料的一半、约200亿至250亿元,若珍珠粉圆系列的产值占2成的话,就约有40至50亿元,毒淀粉的伤害确实相当大。若再加计已经爆出的黑轮、肉圆等食品,实在很难估算到底有多严重。   此次的毒淀粉与3年前的塑化剂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添加剂,而修饰淀粉的添加,主要让口感变的更弹、更好吃的感觉,大部分因应在食物上,尤其是地方小吃摊用的更多。虽然泡面也会使用修饰淀粉,但这次至今没有一家大厂&ldquo 中枪&rdquo ,因此,也让这次的受损金额难以计算。   不过台湾新竹名产米粉今年初才被爆含米量不足,重创形象,业绩已下滑2成。虽然这次的毒淀粉风暴新竹米粉未受到波及,但新竹米粉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蔡胜兴认为,消费者信心不足,恐将延缓新竹米粉业绩拉回的时程。   至于这次毒淀粉风波,蔡胜兴表示,今年初才因含米量不足被卫生部门食品药物管理局检测过,受检米粉都合格,并无毒淀粉疑虑。
  • 生物医药2015年产值或突破3万亿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处长姚珺日前表示,我国将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研发投资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以及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等四大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姚珺表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构成,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导向是:产业规模到2015年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 原创药物达到30个 质量安全方面,国内及国际GMP认证企业有80家以上 百强企业的集中度超过50% 制剂出口比重达到10%。   生物技术药成重点   据介绍,我国未来五年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化学新药及通用名药、现代中药、药用辅料及包材。其中,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人源化/人源单抗、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生物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血液制品、生物仿制药。   未来5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7%。而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有望占全球药品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在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的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物达1400亿美元,占比为16.5%。目前,我国有近120种生物技术药物处于不同临床阶段。   据IMS市场预测,中国医药市场2010-2020年的递增幅度为15.5%。原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对此表示,未来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立项时将“融入经济、支撑经济、引领经济”,让企业主持更多项目,解决企业难题。   落实优惠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处长姚珺指出,对于生物医药工业发展,下一步将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药品价格和招标采购政策,完善药品监管体制。   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从2011年开始一年申报一次,将重点扶持化学新药和生物技术药物创新。中央财政下发的重大新药创制资金也达100多亿元。但姚珺指出,我国此前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下一步政府将重点推动落实该优惠政策。同时,在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姚珺还介绍,我国将深化信息技术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渗透和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和医药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制药技术及医疗设备领域的再制造,优化产业集聚和空间布局。另外,在研发环节,推动企业建立新药研发的云平台,促进计算机技术辅助药物靶标筛选、药物分子设计、药物筛选、药效早期评价,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精准化和网络化 在生产环节将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在线化、数字化、自动化 在经营管理环节将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 在公共服务环节,将促进医药统计网和电子病历等的普及。
  •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 年产值超过1300亿元
    科技日报讯 (记者林莉君)作为国家确定的高科技服务业,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近日,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向社会发布了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检验检测服务业最新统计数据: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计24847家,涉及建筑工程、环保、疾病控制、农业、质检、食品、药品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检验检测机构2013年度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2.83亿份,营业收入1398.51亿元。   国家认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机构数量众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缺少世界知名的检验检测品牌。小、散、弱,是目前国内检验检测体系的普遍状况。从此次统计结果来看,取得资质认定的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一百多家左右,但它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整个市场的30%。为促进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将建立规范统一的资质管理制度,减少针对检验检测机构的重复评价和重复监管,释放改革红利,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 投资30亿,无锡年产能2000台的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将建成
    1月7日,连城数控在无锡新厂区举行中科院、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暨连城凯克斯高端半导体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投产仪式。图片来源:连城数控据了解,连城凯克斯高端半导体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投资30亿元,规划用地200亩,将建成年产能2000台的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并成立院士工作站,完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35亿元。2019年11月22日,项目签约落户无锡锡山区锡北镇。 2020年3月24日,项目正式开工奠基。据锡山发布去年3月消息,该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已在锡山投产。此外,仪式上,上海同济大学与连城凯克斯共同建立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与装备—无锡研发中心”揭牌,该实验室用于研究优势材料,发展前沿先进,开发核心装备。实验室建成后,将服务于半导体、5G蓝宝石、石墨烯、和储能等领域。
  • 本土企业贴牌生产尿液分析仪等 产值上亿
    从2010年开始,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公司的健康诊断仪器——尿液分析仪,将全部实现“重庆造”。重庆天海医疗设备公司已经与西门子美国健康诊断公司签订全球合作协议,从2010年开始为西门子贴牌制造尿沉渣仪器、尿液分析仪、尿分析试剂等产品,预计年产值达到上亿美元,这也将是重庆制造的第一台符合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是全球医疗审核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   重庆天海医疗设备公司董事长鲁广洲介绍说,根据双方签订的全球合作协议,今后将由西门子提供经费,双方在同一个开发平台、使用一个开发工具开发产品,全过程严格按美国FDA的标准来进行。   据悉,目前重庆天海在南岸长江工业园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142亩的天海医疗工业园,其中3万多平方米的新厂房,预计将在2010年正式投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