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文章

仪器信息网文章专题为您整合文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文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文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文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文章话题讨论。

文章相关的论坛

  • 全文文章与通信文章的区别

    这几个月我们小组里投了两篇文章,最近审稿意见先后回来了。投的是不同杂志,但是审稿意见却很令人惊奇的一致,都是建议把文章改短,作为communication文章再接受。这里就聊聊期刊的fullpaper/article跟communication/letter的区别。在投稿的时候,大部分的投稿系统会让你选择投稿类型,regular/fullpaper/article都是表示全文文章,communication/letter是说通信文章(这里翻译可能不到位,保留英文可能更恰当一些),有的还有什么comment之类的。这两种类型文章一个很直接的区别就是篇幅。照其中一个期刊的主编的说法,article篇幅在6页以内是不收钱的,超过6页就要收超过的页面的钱了。我是觉得只要你有钱,写个十几二十页的也是可以的,只要审稿人不发飙。communication是4页内不收钱的,超过4页要收钱,但是最长不能超过6页。其实这个期刊尺度还是比较松的,有的期刊对letter文章的篇幅卡的很死,最多3页。只要你篇幅超出了,它就不依不饶非要你砍内容将长度减少。所以一个间接的结论就是letter文章要很紧凑,面面俱到是没法把篇幅缩小到合适的范围的,把最重要的理论或者实验结果拧出来就行了。从内容上比较。article既然也叫做full paper,就是要前前后后,完完整整的介绍你的工作。八股写法就是introduction部分先海阔天空的review一下这个方向上下N年的成就,再找个显著的位置说说你为什么与众不同、有什么新的思路、做法,然后提出你的目标。中间还得多多少少放点理论部分介绍一下原理。接着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你的说法,最后一气呵成的收尾。整篇文章非常完整,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小故事。即使是不是这个方向上的人都可以在introduction部分学到不少东西。但是letter文章就是个急性子,背景或者理论啥的一笔带过,留一些参考文献让你自己去找着看。之后就直奔主题,做了啥,结果是什么,有什么价值。Letter的本意就是为了快速的展示这项工作的结果,所以关注的人更多的是这个方向的同行。从引用率来说,相同影响因子的article要比letter好一些。毕竟article在内容上看更加完整,而letter虽然展示了最新的结果,但是内容不全面。随着时间过去,引用letter的结果会慢慢变少。从审稿周期上看,因为letter侧重就是快速的让大家看到结果,或者新的思路带来的影响。所以相对article来说,letter的审稿时间要短一些。大部分可以在1月左右给出审稿结果。但对article文章来说,两个月的审稿时间简直太正常了。从录用率来看,同样期刊的letter要比article的录用率稍高一些。但是由于正常的期刊,除了那些专门做letter的期刊,letter只占全部文章的一小部分,这种竞争也是比较大的。如果没有新的思路,或者结果不是很拿得出手的,也不容易就能抢到一个位置。

  • SCI文章撰写经验

    文章只是一个阶段,等我们毕业了,也许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挑战,但是我想道理可能都是想通的。努力,超越,是每时每刻都要做的!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次感谢大家的捧场!也希望大家能够多提想法,一起交流!~~~~~~~~~~~~~~~~~~~~~~~~~~~~~~~~~~~~~~~~~~~~~~~~~~呵呵,很多人说我没有把内在的感受写出来,一是自己的文笔不好(这是真的,表达不出来自己特别想要表达的,或者不到位),二是也可能某些感受自己体会的不深刻,呵呵,再接再厉吧!现在的感受是,炼狱很痛苦,但是结束后,感觉还是很敞亮的,所以经过那么一段时间后,等到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过去很美,将来也很美!~~~~~~~~~~~~~~~~~~~~~~~~~~~~~~~~~~~~~~~~~~~~~~~~~~~今天刚上来看到大家的回复好开心啊,因为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啊!又翻到了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总结的感悟(如上),那个时候帖子的回复只有4页,而这个帖子已经有8、9页了,看来阅历和经验只有经过时间的磨炼,才能保留住精华。姜还是老的辣,是有道理滴!谢谢大家的支持。如果顺利的话,我还会继续跟进自己的感受!有的虫虫说,说的具体点儿,我表达水平一般,不知道怎么更加具体;总之,如果SCI发表出来了,那么其实写SCI并不难;还没动手的,就这样激励自己;但是,发表了的同学都知道,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当然如果数据做的很完美英文很牛的,或者只想发个2.0以下的,那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认为,过程越痛苦,收获的可能越多。华丽丽滴分割线!:):):):):):):):):):):):):):):):):):):):):)来交流经验的虫虫们,开门见山总会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发表文章的数量、质量及成就等,看的特别让人艳羡。我在想,那些能够发出若干篇文章的人,肯定是真正悟到了写文章的“道”,有的时候,这些道,旁人讲出来,我们自己未必能深刻理解,只有磨砺了,自己总结出来的才是最深刻的。今天我想谈谈的是,写文章,尤其是写SCI文章,其成就除了看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外,还有其他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记录的吗。一篇文章写完后我们应该做什么?要么欣喜若狂,要么立即进入下一个实验下一篇文章,要么就去晒太阳睡大觉了。其实,说实话,我完成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可能就是第一第二种状态,而缺少的是:总结。这两天我在写第三篇文章的时候,体会出来点“道”:那就是“要带着严谨、求实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一个人去尽全力将文章写的尽善尽美”。因为,写文章不是康庄大道,一片美好,而是一条炼狱之路。或许,只有走过炼狱之路后,才能迎来后面的康庄大道。炼狱之路总多久,还要因人而已。 说了那么多,刚刚进入正题。先简要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吧。因为有了前两篇文章的经验,我觉得再写这一篇应该比较简单,而且因为内容的原因想定位在较低水平的期刊上投稿,所以在书写上面还是坚持用自己一贯的风格(速度快、创意多,但是不够全面,系统性不强,小错误多)自己洋洋洒洒写完后,满怀着自信给相关的人看,但结果却是重重的打击了我,当然这一打击也起到了醒醐灌顶的作用。大家都较为委婉的指出了很多错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写文章的风格是有问题的!我原本引以为豪的创意啊,速度啊,实际上对整篇文章的质量有的时候起到的反而是副作用。一篇真正好的文章,包含的要素很多:创意、结构、逻辑、语言、数据充实度等,因此一篇好文章是需要精雕细啄的。这种打击是非常恶毒的,因为我不得不否定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为对的东西。但是没有办法,痛苦没有用,只能去不断寻找正确的方法。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我连续几天白天修改,晚上打印出来回家后继续看找错误,然后第二天再修改。经过这样几个过程后,应该说把文中不完善的地方、不全面的地方基本上都修改了。当然也有后遗症留下,觉得文章再看一遍,肯定还是有错误的,但是总体上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我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所以现在感觉第一篇SCI的收获反而没有这一篇大。最大的收获是写文章的时候要把整个人、科研思想都扎到文章里,去认真的感受文章的结构、前后论述的重点是否一致等,去把自己当成审稿人,把自己当成老板,把自己当成是唯一写这篇文章的人,而不要依靠别人能帮你改。这就跟某著名演员演戏的时候是一样一样的,只有沉浸在角色里,才能够去深入的理解内涵,作品也才能被人认可。 另外一个感受是,就我目前的水平来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来说,对每一篇文章应该都是一个从零开始写起的过程。关于写文章这一经验的积累是需要多年才能得到的,发表几篇文章不行,两三年时间也不行,也许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写文章的“道”,应该有好几条,是逐渐积累后才能整合成一套理论,才能驾轻就熟的去应用。因此,写一篇好文章,不是康庄大道,而是经过了炼狱之路后,逐渐走向光明的!希望我们都能尽快走向康庄大道!

  • 发高水平文章的经验

    一 选择自己领域中热门和能够突破的方向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使我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7月份原创文章点评】实验室建设赛区文章,看点评更好的写文章!

    [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1/2641481/][color=#4c4b4b]我们实验室2010年度的监督审核暨扩项评审过程[/color][/url] [b]专家评语:[/b][color=#156200]作品总体上来看,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分析也有其独到之处,如果能够将评审的细节完善,细分点不多,也许效果更好!另外,文章的标题与内容有点不对路,标题是过程,但是作者对过程仅仅是一笔带过,主要的还是问题分析,从内容看标题改动为“经验”或者是“收获”更合适。[/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1/2642714/][color=#4c4b4b]土壤实验室的建成[/color][/url][b]专家评语:[/b][color=#156200]作品能够起到给大家借鉴作用,文字很朴实。针对于仪器的介绍还是缺少具体的介绍,对于写作能力还是需要一定提高。对于细节的把握还是有些缺乏。[/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2/2643015/][color=#4c4b4b]我们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概述[/color][/url][b]专家评语:[/b][color=#156200]文章总体文字表述较好、技术内容完善,是一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资料文献。但,文章描述的内容主要是标准格式来阐述,没有加入自己对整个系统的理解、缺乏经验性;从文章编写看,好像文章还没有结束。[/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2/2643789/][color=#4c4b4b]2010年进行的CNAS扩项评审全程记录[/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该作品技术难度与深度不是很大,但是整个的流程比较顺畅,虽然以前跟目前都出现过监督评审主题的文章,但是此文另辟蹊径,提及了一部分正常的评审资料文章之外的小技巧,非常实用。[/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2/2644253/][color=#4c4b4b]记一次标准变更备案及评审[/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文章专业性比较强,整个流程看起来更像是 SOP,适用于没有经历过标准变更的新手学习,而且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经发布,食品类实验室正处于标准变更的边缘,CNAS 已经下发要求通知,这个帖子是非常及时实用的。不过,整体文章感觉乱。文章内容结构不整齐。[/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4/2646153/][color=#4c4b4b]中心化验室投资评估[/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基本上算做一个投资规划,比较新颖,但是内容方面相对空泛了点,版友支招比文章更具实质性内容。[/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4/2645887/][color=#4c4b4b][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室建设指南(欢迎纠错)[/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作者通过自己实验室的实例来给大家讲述院子吸收室建设指南,内容结构都很不错,值得大家借鉴作用,也能很好的指导大家如何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不足的是对于实验室的细节处理,文字部分较少,基本上是以介绍自己的实验室为主,只是在最后做了一次不是很全面的总结,而且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倒是参与者讨论的问题比较有价值。[/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5/2647462/][color=#4c4b4b]浅谈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有举例说明,有总结概括,虽然部分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想法,但是该文章的价值非常高,文章内容是值得我们珍藏和学习的。[/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6/2649457/][color=#4c4b4b]实验室试剂管理[/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选择话题不错,文章虽然技术深度不大,但是对于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内容和处理上不完美,应将如何管理保证人员安全详细的梳理一下,通过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家的试剂管理还是比较混乱的,所以这个问题提出的时机把握的比较好。[/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8/2651960/][color=#4c4b4b]晒一晒使用的分光光计透射比标准物质的情况[/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作者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分光光度计是大家日常使用的仪器之一,但是大家都没有去研究或者说关注这一问题,作者从日常的使用中发现这一问题就说明工作的认真程度,文章的技术性较高。[/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11/2656788/][color=#4c4b4b]实验室空调过滤网清洗[/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文章给实验室提供了一条减少检测成本的可行之路,现在社会上流行节能降耗,符合社会发展大的趋势,文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个较好的教科材料。[/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11/2657118/][color=#4c4b4b]标准物质核查的探讨[/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从文章的标题看,好像是要对标准物质如何进行期间核查进行探讨,但是纵观全文,对于如何进行期间核查,并没有详细介绍,仅在最后一笔带过,相反的对于方案设想大篇幅列举供应商资质,有点喧宾夺主之嫌,所以文章的技术性一般。[/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18/2669085/][color=#4c4b4b]实验室期间核查的实施[/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该作品供新手学习使用,是个不错的教材,但是文章注重了图片的完美,对于图片所用的文字解释较少,使得该文章看上去徒具骨架,没有血肉,如果加一些文字性的解释及注解,会使文章增色不少。[/color][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20/2672148/][color=#4c4b4b]纺织品气味检测实验室建设[/color][/url][b]专家点评:[/b][color=#156200]作品选题新颖,但是感觉上内容不完整,如果文章能就此问题展开,增加一些讨论性内容或经验心得、注意事项一类的内容,会使文章变得更加完美。[/color]

  • 【原创写作攻略】高分邀您参加流变仪、粘度计原创文章~7种文章题材任您写~单篇文章奖励100分

    第三届原创大赛正在火热进行,流变仪、粘度计的朋友,快来参与吧~那么流变仪、粘度计的文章该如何去写呢?下面我们一一教您写这类仪器的文章~[b]===============流变仪、粘度计原创文章写作攻略==================一)普通的分析人员:[/b]1、仪器的日常维护: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有哪些、维护时注意的事项(很简单的吧)2、物质的分析:拿到某一物质,您的前处理步骤或者前期准备工作如何;物质是如何分析的;分析的数据情况;数据结果总结3、小故障的解决途径:仪器遇到小故障了,你的如何解决的,解决的步骤如何?拍几张照片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b]二)实验室管理人员:[/b]1、流变仪的环境:流变仪实验室的环境(水、电、气),流变仪实验室布局图等等2、流变仪采购:流变仪采购流程、采购合同、采购谈判,仪器参数对比,仪器验收等等[b]三)厂商技术人员:[/b]1、厂商技术人员:物质的应用,仪器参数的解读,仪器故障维修等等都可以写2、厂商市场人员:流变仪、粘度计市场情况分析,市场对比等等[b]===============快来分享您的文章,参与共建吧==================[/b][color=#f10b00][color=#156200]朋友们,原创就在您身边,文章就在您眼前,快抓住工作的点滴,分享您的文章吧分享才能参与参与才能共建共建才能共进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吧![/color][/color][b]======================本版奖励规则=========================[/b]每月第一篇文章奖励:[b][color=#f10b00]100积分[/color][/b]每月第二、三、四篇文章奖励:[b][color=#f10b00]80积分[/color][/b]

  • 【转帖】关于安心写文章,给文章准确定位的一点思考

    [size=3]看到许多同仁因文章被拒而惋惜郁闷,希望投稿被接收而暗暗祈祷,这些引起了我对做学术研究,发表文章的一点思考。怎样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这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梦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的思考方式是首先要弄清楚、弄明白,一篇文章到底代表了什么?只有懂得了文章的精髓,才能看透文章的本质,组织学术语言,围绕自己的研究思想撰写自己的文章。。。我对一篇文章到底代表什么给出的答案是它代表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思想,思想是丰富的,他应该囊括课题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作者要开展这个课题,它的意义是什么,可行性怎样,难度多大,如何功克困难获得突破性的成果,试验的过程是如何设计的,是否科学,该课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研究重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深入,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在文章中要体现出这些精髓来,我并没有单独将实验数据写出来,因为单纯罗列数据的文章是体现不出学术思想的,一篇好的科学文章应该能够看出作者的科研态度、科研激情。 既然文章代表了作者的思想,那么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看透自己的思想很难,认清文章的思想就更加的不容易了,作者应该能够坐的住凳子,将自己的思想在学术灵感的冲击下注入到自己的文章里,有的人一个星期一篇SCI,我相信他的影响因子并不高,要不就是别人的idea,这样写是对自己文章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好的文章需要作者反复的雕琢,认真的修饰,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微小的变动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揣摩,在思索中形成自己的系统的构思,勾画出文章的灵魂,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将自己的思想全部注入到自己的文章里,自己满意,自己挑不出任何毛病的文章才可以投出去,这样是对文章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是不是自己费了很大力气写的文章,改了千百遍,怎么看都没有问题的文章就能够一举命中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便在高水平的文章,去冲击下Nature,Science,都是有可能被拒稿的。发文章的关键还在于对自己的文章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自己写出的文章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往相关的期刊杂志上投稿中高率有多大,能否得到业内同仁的认可,这些需要作者认清自己的实力,自己有几斤几两,如果能够认清自己的水平,知道现在自己的思想能够达到哪些刊物的标准,这样的话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只能停留在IF等于零点几的刊物上,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水平,在现在的基础上修炼提升自己,不断向高水平的标准冲刺,每个人都需要进步,但在进步的过程中要正确识别自己的位置,这样会益与我们统筹规划,科学发展,文章的档次要一篇比一篇高,认知的程度要一天比一天深,这样才会感到充实,才会在科研与写作中找到幸福。结论:1 文章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要用心灵去雕琢自己的思想。 2 写文章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的揣摩,切忌浮躁堆积数据。 3 要给自己的文章以准确的定位,一举命中最适合自己文章的期刊。 4 要有科学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自己的科研能力写作水平都向着目标前进。[/size]

  • 文章初探索

    以前在学校发表过文章,但是毕业以后从事检测工作呢,不知道这方面怎么写文章,但是最近想着能不能写文章增强一下自身的含金量,大家有什么好的方式写检测类文章

  • 给文章设计标题和看文献中文章标题的体会

    给文章设计标题犹如给小孩起名字,起得好就很好。起标题没有固定模式,这需要感觉。如果对研究课题和这篇文章具体的立意、特点、研究到达的层次有很清楚的了解,那么设计标题就能设计得很好。可以说,标题是要为文章量体裁衣、度身定做的。好的标题非常specific,能突出文章做了什么,优点在什么地方,强调的要点在什么地方,和其它文章、其它方法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为一些文章(有的是第一作者文章,有的是第二作者文章)度身定做标题的设计思想。可以说,这些都是靠长期的时间悟出来的。15. H.G. Zhu, Z. Ma, J.C. Clark, Z.W. Pan, S.H. Overbury, S. Dai*,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on Au/Fumed SiO2-based Catalysts Prepared from Au(en)2Cl3 Precursor,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326 (2007) 89-99. http://dx.doi.org/10.1016/j.apcata.2007.04.004这篇文章讲了Zhu等人用一种不常见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Au/SiO2催化剂,发现其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效果比别人用传统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催化剂的效果好很多:传统方法几百度才有活性,而新方法在零度以下就有很高的活性。我看好这篇文章,因为这是报道惊人发现,工作极为系统,报道了大量数据。因此,设计标题的时候,我就从这个标题反映出几个specific的信息:1) 用了什么催化剂?Au/SiO22) SiO2是什么种类的?Fumed SiO23) 用了什么方法?from Au(en)2Cl3 precursor4) 做了什么反应?CO oxidation5) 得到什么效果?low-temperature这样,就把事情介绍得很清楚。特别是我在这里用了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字眼,一下子就吸引了审稿人的眼球。因为当谈论Au/SiO2的时候,别人从来不说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因为达不到这一点。所以,既然达到了这一点,就要把特点在标题里强调出来!16. Z. Ma, S.H. Overbury, S. Dai*, Au/MxOy/TiO2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 Promotional Effect of Main-Group, Transition, and Rare-Earth Metal Oxide Additives,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73 (2007) 186-197. http://dx.doi.org/10.1016/j.molcata.2007.04.007这篇文章讲述传统金催化剂是把黄金放在TiO2上,现在我把各种金属氧化物负载在TiO2载体上,再放黄金,结果发现效果有的更好,有的更坏。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表征不够充分,所以我设计标题不能说“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xxx catalysts”。相反,这里面要强调的是一种促进作用(promotional effect),并且强调我的工作量很大,探索了大量添加剂。因此,我设计标题就体现了这种思想。1) 用了什么催化剂?Au/MxOy/TiO2 catalysts2) 什么叫做MxOy?Main-group, transition, and rare-earth metal oxide additives3) 做了什么反应?CO oxidation4) 得到什么效果?Promotional effect17. Z. Ma, S. Brown, S.H. Overbury, S. Dai*, Au/PO43-/TiO2 and PO43-/Au/TiO2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 Effect of Synthesis Details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327 (2007) 226-237. http://dx.doi.org/10.1016/j.apcata.2007.05.019这篇文章讲的是设计出两种PO43-改性的金催化剂:一种是在TiO2上先放PO43-,再放黄金;另外一种是在TiO2上先放黄金,再放PO43-。然后我做了大量试验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区别,研究了合成条件对CO氧化效果的影响。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表征不够充分,所以我设计标题不能说“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xxx catalysts”。相反,这里面要强调的是两种方法和制备细节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因此,我设计标题就体现了这种思想。1) 用了什么催化剂?Au/PO43-/TiO2 and PO43-/Au/TiO2 catalysts2) 制备顺序的区别?Au/PO43-/TiO2 and PO43-/Au/TiO2 catalysts 3) 做了什么反应?CO oxidation4) 强调的重点?Effect of synthesis details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在这里,因为催化效果并不是单一地很好,而是受复杂的多重因素支配,不是用一句话能讲清楚的,所以我才说"Effect of synthesis details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暗示这种复杂性。这是诚实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反之,如果起标题说"promotional effect of xxx",那就是断章取义、取镜头了。18. H.G. Zhu, Z. Ma, S.H. Overbury, S. Dai*, Rational Design of Gold Catalysts with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 Post Modification of Au/TiO2 by Amorphous SiO2 Decoration, Catalysis Letters 116 (2007) 128-135. http://dx.doi.org/10.1007/s10562-007-9144-3这篇文章介绍了Zhu等人在Au/TiO2上盖SiO2,结果发现金颗粒在高温烧了以后,粒子还是比较小,催化活性还是有的。在Introduction部分第一段,我写到我们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进行理性设计催化剂提高热稳定性,这当然有点马后炮。于是,在设计标题的时候,我也突出“理性设计”的字眼。1) 用了什么催化剂?Post modification of Au/TiO2 by amorphous SiO2 decoration2) 用了什么方法?Post modification of Au/TiO2 by amorphous SiO2 decoration3) 加了什么添加剂?SiO2 decoration4) 添加剂的物理性质?Amorphous5) 实验目的?Rational design of gold catalysts with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6) 强调的要点?Rational design我惯用的方法就是主标题加上副标题,这样就更加突出更加清楚了。相反,如果用catalytic CO oxidation over xxx catalysts这样的标题就不好,因为审稿人会问:已经有很多CO oxidation催化剂了,那么为什么要新的xxx catalysts?另外,那样的标题重点不突出,不痛不痒。以下,我列举别人文章的好标题!这些标题的作者是一个催化大师,我随便查阅他的文章就能找出一堆好标题来。建议有心的读者分析:每个标题表达了哪几个要点?好在什么地方?这些标题棒极了!非常specific!有的标题(最后几个标题)采取了一种如火纯青、如痴如醉的表现手法:出现了问号,一下子把读者的心抓住了。不过这种带问号的标题一般是大师才能用的,目的是解决一个非常有趣的、悬而未决、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并且是非常确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审稿人就会往死里打。

  • 【转帖】文章投稿的经验和教训

    [size=3]Layer-by-Layer Grafting of Titanium Phosphate onto Mesoporous Silica SBA-15 Surfac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这篇文章是第一作者撰写,我在做了实验的前提下精心修改很多回,然后给所有作者看了后才投稿的。投稿之前,第一作者和我都选中了JPCC。本来,我想这篇文章投JPCC非常妥当。它分为合成、表征和应用三个部分,而JPCC就是喜欢发表这种“万金油”型的文章。文章的内容也是新的。在文章投出去后,我给所有作者发了一封信,夸下海口说我作为一个审了100篇文章的审稿人,坚信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可是,丢脸的事情发生了:过了三天,被编辑打回来了,说这篇文章偏重材料,不符合JPCC范围。不符合?JPCC上面也有很多材料文章,为什么别人的文章吻合,而我们的文章不吻合?且慢情绪激动。经过仔细分析,我认为这篇文章处于“擦边球”状态:要是换了一个编辑,也许就送审了。那么,为什么别人的材料文章吻合呢?那是因为JPCC有个纳米材料栏目,里面偏爱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管、纳米花,别人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材料形貌学控制的影响,往往有吸引眼球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照片,测了材料的电学、磁学、荧光和催化性能。注意这里的材料的范围是:纳米颗粒、 纳米线、纳米管、纳米花等研究风格是: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材料形貌学控制的影响文章特征是:往往有吸引眼球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照片性能方面的研究为:测了材料的电学、磁学、荧光和催化性能而我们文章的内容是在介孔材料内壁铺展磷酸盐。那“层”磷酸盐也可以勉强算“纳米材料”,但是我从一个JPCC编辑写的Feature Article里面看到,他们喜欢的是纳米颗粒、 纳米线、纳米管、纳米花等。此外,要让编辑打不倒自己,自己就应该回答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物理化学内涵?如果没有公式,没有理论,那只能看编辑和审稿人喜好了。被退稿后,一时没有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经过分析,我发现:该文不适合发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是因为该杂志更注重器件,即实用。何以见得?我读了该杂志的投稿须知,看了图文摘要。大多数图文摘要都有吸引眼球的图,比如一张器件和硬币并排放在一起的照片。该文也不适合发PCCP,而且如果发PCCP的话,就会被淹没在严肃的文章堆了。该文适合发MMM,但是如果这篇文章投MMM的话,可惜这篇文章了。于是,心中的答案是Langmuir。投之前老板忐忑不安地说:“JPC不接受,Langmuir也不会接受。”但是我强烈建议投Langmir,并且建议老板在给编辑信中毫不隐瞒退稿事实,反而“迎面直击”说因为不适合JPCC而被对方编辑直接退稿了,我们认为更适合Langmuir。文章投出去后,我就根本不去想这件事情了,因为我感觉一定能中。结果两、三个星期就回复,审稿人一致给出高度评价,认为非常适合Langmuir,审稿意见都是小修改。在文章接收后,杂志引用因子出来了。结果是Langmuir的引用因子反而比JPCC高。我的经验和教训是:投稿之前一定要看准。万一打歪了,被退稿了,也不能失魂落魄。如果是真金,就要敢于坚持自己,该投什么样的杂志就投什么样的杂志。[/size]

  • 可否记录我们下载过的文章?

    可否记录我们下载过的文章?有时候,我们忘记了是否下载过,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又重复下载了。有时候flashget有记录,就没有下载了。请问这个时候还要扣我们的积分吗?

  • 【分享】一个可以直接把下载的文章写到文章的参考文献里的方法

    不知道是不是我土,今天刚刚发现。呵呵,英文文章如果使用文献管理软件下载的话,以后可以选择不同杂志的要求,按格式添加到参考文献里。今天我要说的是中文文章,在vip里,下载的时候,点击“引文标准格式显示”,就可以实现了。如下,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放到你写好的文章参考文献里。eg:王学松 秦勇.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图解析徐州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来源和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J].地球化学,2007,36(1):98-102.是不是很方便?

  • [转]SCI 我爱你---写SCI文章的心得

    这篇文章是写给高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刚毕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写SCI文章的心得,抛砖引玉,互相勉励。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如果这篇文章还能给读者一点启发,有所受益,将是我最大的欣慰。写SCI文章首先要练扎实三招功夫: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然后,我再谈写SCI文章。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我不喜欢看专业书本,只是把它们当作参考书籍,因为个人认为它们对激发自己的研究灵感价值不大。杂志文章,则要常看,多看。我对于自己专业的杂志,至少一些好杂志,每出版一期,都会及时翻翻。一般是我先浏览文章的题目;如果感兴趣,就看摘要和图表;如果进一步感兴趣,才全篇看。对自己研究内容相近,参考意义的文章,要精读。这里,精读对每个人不一样,甚至对一个人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初写文章,就是把它作为范文。那个时候,我斟酌该文章文字中如何描述一张图、一副表,句子是如何展开的。对每个数据的表达都会认真研读,甚至,我还按照作者的方法重新算一遍,用自己的数据按照图表作一遍。分析作者在介绍(Introduction)部分中如何引入本文的假设和目的,在讨论中是如何结合结果与前人的工作的,在结论中是如何提炼结果的。日积月累,你对本学科SCI文章就有一些轮廓了。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英语比中文要丰富,用法更加灵活。比如你可以用很多动词描写:Figure 1 shows /presents /displays /indicates /illustrates /manifests /denotes /demonstrates /illuminates /exhibits /points out…, 你还可以用被动式。目前很多朋友喜欢用英汉字典,或者金山词霸。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很好。我喜欢用英英字典,这对准确地理解英文单词有益。或者,看了金山词霸的中文翻译,还要看其英文注解,以后者为主。我的金山词霸2005,很多单词没有英文注解,甚至发现中文注解不能理解其意义。当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不喜欢翻Oxford Advanced Dictionary。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我喜欢的网址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如果某个单词用法不是很清楚,我就去上这个网址查查。我还向大家推荐一本书:Practical English Usage (Editor: Michael Swan)。我没有特别安排时间看这本书,休闲的时候翻翻。国内写文章有一个常见的毛病。这也是我经常帮我师弟师妹修改文章,或者评审国内的稿子发现的。就是描叙数据的时候,常重复相同的句子结构。甚至在结果、讨论等不同部分中,直接copy。这样的句子很乏味,提不起读者的兴趣,降低了文章的分值。这个问题,初写者需要注意,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避免。当然,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较好的文法功底。自己写好的文章,在投稿之前,多给几个同行看看,即使他的英文不如你,但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这个在国内,大老板似乎都很忙。如果你有国外的同行朋友,他们还是很愿意帮忙的。发文章给他们的同时,你可以先邀请他作为合作者。总之,看评审人的修改意见就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建议大家多写,多改,肯定不错。俗话说,熟能生巧,一点不假。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 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一般拿到一批实验数据,先在Excel分析作简单的图表,得出大概的构思和一些想法,然后用上面所说的软件进一步分析,统计,或者模拟。我经常发现中国人写的文章,图表作得很粗糙。我估计是用excel作的。Excel作的图一般线条粗,不好看。好文章,应该要配上漂亮的图表。建议大家用上面的软件(我用的是Origin, 对SigmaPlot不熟悉)绘制,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我专业的文章,表一般是三线的。我喜欢在Excel作好后,copy到文档中。个人认为,掌握好科研工具是这三招中最容易的,相信大家有这个信心。大家把上面三招练好了,写英文文章就容易多了。我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 Title, running title, 2) Authors + affiliation, 3) Abstract, 4) Keywords, 5) abbreviations, 6) Introduction, 7) Materials and methods, 8) Results (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 Discussion, 10) Conclusions, 11) Acknowledgments, 12) References13) Tables, 14) Figure captions, and 15) Figures。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写文章之前,你先要考虑该文章值的写吗?衡量的标准一般是a)科学和b)新颖。科学是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科学?可靠?得到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检验?新颖是你讲得故事是否新的?如果是重复前人的结果,即使有科学,那也没有发表的意义。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评审人一般根据这两点判断最终接受还是拒绝。如何符合这两点,你就赶快写啊。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157198前面我写了一篇关于写SCI文章需要练好3招。现在,针对文章每个部分如何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我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 Title, running title, 2) Authors + affiliation, 3) Abstract, 4) Keywords, 5) abbreviations, 6) Introduction, 7) Materials and methods, 8) Results (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 Discussion, 10) Conclusions, 11) Acknowledgments, 12) References 13) Tables, 14) Figure captions, and 15) Figures。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这段话来自上篇)。在分析数据和作图表的过程中,你已经完成了13-15。在修改图表过程中,你也许有初步的想法。这篇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听众是谁?这个决定你投那个杂志。这样,你就可以按照该杂志的格式,准备文章。上面提到的2、4、5和11是很容易的,可以把它们放在定稿后。剩下的几个部分,我一般是按照这个顺序写的:7-8-9-6-3-10。1和12是在写文章中不停地会修改。在写正文前,你可以初步拟一个题目。7-8-9-6-10-3部分显然是文章的主体。中国人写文章难度主要体现在这部分中。现在,我一一地介绍:7) Materials and methods是这部分中最好写的。实事求是地描叙自己的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测定方法,数据的采集,分析、计算及其统计方法等。当然,你也不要一字不漏地描写你的材料与实验过程。过细,容易造成后面的结果与讨论部分显的单薄,文章整体看上去就会头大身子小,不协调。过粗,读者看不明白,甚至怀疑你的结果。因此,这个部分需要有分寸。原则是主要结果的材料与方法可以偏细,而基本状等次要的部分一笔带过。8) Results:在写之前,先列几个subsections,把相对应的图表放进去。描写一张表或者一副图,第一句应该是交代这个表或者图所表达的主题,然后依次述说。可以从大到小,可以由特征A到特征B……。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一般在Results中,我不喜欢讨论。如果有必要,适当可以加一些点龙画睛的话语,但是不可过多,以免影响或者重复后面的Discussion部

  • 历届原创大赛食品赛区文章汇总(11年,共780篇精品文章)

    从2008到2019,原创大赛走过了十一个春秋,沉淀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好的文章逐渐被岁月尘封。然而,经典不应被时间埋没,所以我们特意整理出了历届原创大赛食品赛区文章,780篇送给食品行业的你。(请在pc、wap端查看本帖)

  • 做好研究一定可以发文章

    来源:科学网 编辑: 国兴 看到了这里,我希望大家对英文写作不那么犯怵。如果还是觉得一点头绪都没有的话,那再想想什么是文章能被收录的最重要的因素。文章质量最主要的指标是研究成果是否重要。从审稿人的角度上来看,编辑邀请他是看重他评价文章学术价值的能力,而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审稿人过分纠结于文章的文字而忽略其中的学术问题的话,那就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审稿人。幸运的是,大部分的审稿人都是比较负责任的。有的文章虽然看起来用词不准确、时态用的不恰当、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但是只要不影响理解,审稿人是不会把这些因素当作是拒稿的主要理由。文章给审的最仔细的部分还是文章的内容,比如要表达的思想是否有根有据、论证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有价值。如果一篇文章写的很优美,但是学术价值很低,最后直接被拒的可能还是非常大的,或者编辑委婉的说稿件不符合刊物的要求,请另投他稿。毕竟学术文章不是散文,学术价值才是第一要素。而一篇结果重要的文章,尽管表达上问题多多,被录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所有期刊都需要高质量的文章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文章的文字是次要的因素,可以在审稿意见里面占据一定的分量,而导致文章被要求大修,但是还不至于因为文字问题就把有好结果的文章给拒掉。同时,表达方式是多样的。一个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好一点,可能另外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比如我的文章经过几个导师的修改之后,发现他们有的意见是互相矛盾的,有些地方是互相修改的。就是A看某个句子不爽,改了。修改稿经过B,看这个不爽,又给改了。过了两个星期,修改稿又经过A,他觉得这个句子又有问题,又给改回去了。不要怀疑他们的学术能力,他们的学术能力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对于某些句子的表达,他们还是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怕自己写出来的句子被人修改。要知道,即使是导师的修改意见,也不一定是表达地完全正确。只要科研工作是自己做的,那么在一些细节上你是要比导师知道地更加清楚的。举一个例子,上个月有个国内的研究小组在一个还可以的国外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跟我们组的研究方向非常接近,在文章里面解决了某个问题的理论模型。组里比较关注,特意为此讨论了一个下午。仔细读一遍文章,还是发现了不少语病,还有一些地方表达的磕磕巴巴的。如果光从语言角度看这篇文章的话,这确实不是一篇好文章。但是文章中的结论对我们还是比较有用的。从研究成果上看,却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所以,只要研究做的好,加上对自己有信心,是一定可以做出一篇好文章的。

  •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今年投出去的两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回来了,初审都没有被拒,是个好消息。最近又写了篇,发给导师都三周了,在我的再三催促下,她总算花了几个小时看了一遍,给了几点修改意见。如果再不看,就要再等三周到她出差回来了。这样在导师出差走前,总算把文章给投出去了。投稿前,她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推荐审稿人。我说自己只认识一个相关领域的xxx教授。原来,跟她关系好的推荐人都被用过一遍了,这次没得用了,怎么办呢?继续资源重复利用!电话中,导师还透露了一个内部秘密(不知道算不算):前两篇文章之所以没有被拒,都是她推荐审稿人的原因。如果不是她认识审稿人,我们的文章早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了。照她这么说,推荐的审稿人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命运了?推荐的审稿人确实很可能就是实际的审稿人,尤其是在当今稿件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审稿人就更显得不足。我想,难找审稿人,或者稿件被拖审也是不少编辑面临的头痛事。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直接把稿件发给推荐审稿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至少也会发给推荐中的一个吧。作为审稿人,他们会怎么对待关系不错的同行(或者说朋友)的稿件呢?根据个人的见闻和猜测,审稿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1)粗看甚至不看全文,直接大放水,把文章的思路、表达或意义夸奖一番,虽然实际未必那样;(2)浏览一下,提出一些无关痒痛的细节问题, 这样让主编知道自己认真看了文章,同时又便于作者修改;(3)认真对待,提出自己能发现的所有问题以及自己的修改意见。即便是第三种情况,直接拒搞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文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有可能是大修改。可见,推荐的审稿人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尤其对于水平比较低的杂志文章。如果要投的杂志水平比较高,编辑比较负责,推荐审稿人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好的杂志一般有多个审稿人,以我们领域为例:Desalination(IF=2.0)有2个审稿人,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2)有3个审稿人,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6)有5个审稿人。如果有多个审稿人,主编当然不会全用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了。如果主编发现推荐审稿人的意见与其他审稿人意见相差很大,一般更倾向于接受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甚至会把文章送给另外审稿人继续审。遇到有些负责的编辑,他们可能会亲自审稿。可见推荐的审稿人,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并且越是低水平的杂志,这种影响越大;反之,推荐的审稿人对投向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命运的影响,却不是很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的:(1)对投稿人——如果想增加文章的录用率,推荐给熟悉的同行审稿,还是比较凑效的。毕竟审稿人也是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的现象在学术圈内照样存在,不信问问你的老板或同行。如果能用实力和信誉征服同行中的所有人,跟圈子内的人都成为朋友,那肯定是大牛了。(2)对审稿人——不管是否认识投稿人,最好都要认真对待编辑发过来的稿件。如果像第一种审稿人那样,早晚会坏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3)对杂志主编——要想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提高杂志的声誉,严格把好审稿关是必须的。2个审稿人的Desalination(IF=2.0), 3个审稿人的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2), 5个审稿人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6)就是很好的说明。

  • 求助几篇文章?

    序号:1题目:发酵法生产DHA功能性油脂的研究作者:史海粟文章出处:大连工业大学链接:点击打开链接序号:2题目:隐甲藻藻种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作者:荣辉文章出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硕士论文链接:点击打开链接序号:3题目:高密度培养裂殖壶菌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作者:陈丽珠文章出处:厦门大学 硕士论文链接:点击打开链接序号:4题目:富含DHA的裂殖壶菌的工业化生产试验、脂肪酸提取及应用研究作者:宋晓金文章出处: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论文链接:点击打开链接

  • 分享发高水平文章的经验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杨 磊 一 选择自己领域中热门和能够突破的方向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使我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 【原创】SCI文章写作经验

    写文章要靠多写作练习, 要想使要想使写文章水平得到提高,看别人的文章学习经典句型只是一个方面. 但这只是属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是一是从审稿人和合作者的宝贵意见中得到养料.多写文章多投稿多看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对文章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注意文章投稿杂志要求, 按其要求的格式来,这个格式特别重要一些图表啊,要尽量画的漂亮点,要注意文章整体的美观。( 关于这些图我都重新画了 n篇 )数据的测试不能闷着头测,要分析,要整理,一边测 一边分析关于编辑问题的回复,解决其提出的问题。一是要勤与老师商量,二是要学会寻求人的帮助还有就是得找同一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来看, 把其当作模版 ,一定要看你准备发的那个文章的

  • 最近改投了两篇文章

    2017年写的两篇文章,2018年2月有消息了,一篇中了某核心期刊,另一篇中了某国家级期刊。几秒钟的兴奋之后,马上冷静下来. 两篇文章版面费加起来近5000大洋,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心疼呀!评职称所需文章数量,已经绰绰有余。思索一个小时后,两篇都撤稿了,全部改投两个不同的学报(非核心)。目前一篇已经见刊,另一篇在返修中。改投学报的主要原因是免版面费。各位老师你们文章写作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 几篇文章求助

    序号:1题目:鸡皮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及其富肽饮品的开发作者:曾庆冉文章出处:硕士论文序号:2题目:鲢鱼鱼鳞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作者:陈日春文章出处:硕士论文序号:3题目:鲟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制备、纯化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作者:刘培勇文章出处:硕士论文序号:4题目:蛋清蛋白肽对小鼠记忆和神经兴奋性影响的研究作者:许海丽文章出处:硕士论文序号:5题目:蛋清白蛋白肽生产工艺的研究作者:郑云文章出处:硕士论文

  •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2012-03-12 18:46 来源:科学网 作者:国 志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3/12/1331102490png_small.jpg如果说施一公发表在Cell research 上的文章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文章“审稿时间”短的话(Received 13 January 2012; Revised 16 January 2012; Accepted 17 January 2012),那么下面这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恐怕会熬煞人。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研究正为什么不能正常毕业的原因之一”一篇由国立新加坡大学数学学院的Helmer Aslaksen以及其合作者发表在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上的文章Generators of matrix algebras in dimension 2 and 3在1995时就投稿直到2006年才被杂志接受。其中审稿过程长达11年,恐怕是世界上审稿时间最长的文章了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时效性较强的领域的文章恐怕早已过时或被被人抢先发表而前功尽弃。由于好奇,我向该文章的作者打听缘由。该作者表示在审稿过程中该篇文章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彻彻底底地重写了两遍。(笔者:学术精神着实可嘉)作者表示,刚开始一段时间是由于编辑没有及时收到审稿人的反馈意见,后来是因为编辑收到评审意见后没有及时反馈给文章作者,再后来是因为作者因为电子邮件过滤器的原因而将审稿意见过滤掉。但是详细的过程作者没有说明,并表示文章的延误主要因为自己原因。但是11年的时间确实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这篇文章恐怕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还有能比这更长的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130951_354255_2019107_3.jpg

  • 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心得体会(一) (认为有价值,请回贴支持,我会继续努力)首先声明,这是真心话,希望能认真体会,能理解其中真意之后,一定就会懂的如何做研究。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6篇以上的SCI,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习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这可是哥们儿我被老板骂过NN次得来的血的教训啊。本来不想把这种丢人的事写出来的,可看到兄弟们好多在犯和我同样的错误,就写一下罢。

  • 一篇文章的血泪史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陶 涛 编辑: 国兴有过文章投稿经历的同学都知道,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故事,从产生到实现,从实验到理论,从测试到撰写,都是一段不寻常的辛酸路。有的文章一招制胜始发表,有的文章百转千回终被拒,不一而足。这其中夹杂着彷徨与失落,当然也有喜悦与兴奋,而我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的故事,更是堪称血泪。这是一个比红楼梦还曲折的故事,这是一篇比林黛玉还命苦的文章。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还算道出了实情。这个工作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做的,新颖性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坚持,做一个系列仔细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带有什么规律。结果做了两年多,才有一点结果,花了半年的时间整理撰写出了初稿。这话一说都到2012年暑假了,开始投稿。先投了欧洲化学,送审回来的意见一个接受,一个拒稿,意见非常泛泛,拒的意见只有四条,一个是引言不行,第二是结构与讨论不深入,三个是实验部分有问题,第四是没有结论。就这四句话,敢情我们的文章一无是处啊,哈哈。欧洲化学的审稿是这样,两个审稿人,只要有一个负面意见就拒稿,当时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尤其是看到第二个审稿意见,我们也哭笑不得。看了意见我们真不知道这个怎么修改,有点一头雾水,只能再重新提炼提炼,投了JOC,这个我们不是很有把握,因为从有机合成上来说,这文章不是很有劲道,果然来意见,四个审稿人,二个好一个坏,然后请了仲裁,仲裁以合成不是很新颖把我们拒了。当时我们也是心情郁闷到极点,但是仲裁的意见我们是心悦诚服。这个工作的特点就是系统性特别强,但是新颖性差一点。投稿过程中谁也不相信眼泪,接受就是接受,拒稿就是拒稿,我们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奋战。然后我们就想起OBC,给OBC编辑看了以后,他给我们写信说,文章很好,但是我们最近有个新杂志RSC Adv,你们要是愿意可以转过去,更好。我们是第一次投OBC,课题组以前没投过,既然编辑说转嘛,我们就转好了,太违背编辑的意思也不好。结果送审新杂志,来了意见还是动用了仲裁审稿人,还是仲裁把我们拒了,哎,一开始我还抱怨我们是不是太背了,咋这么都大牛都看不上我们的工作呢?!难道我们就这么挫?!后来一想,这个工作尤其自身的特点,大牛们都看不上眼,属于那种搞实验的人觉得不新颖,那种搞理论的人觉得小儿科,两头不讨好,所以命运悲惨了些。后来我们也是欲哭无泪,只能换杂志,其实我们已经找不到杂志了,没办法就去投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投了以后人家说我们不收这么长的Full Paper。我们之所以投这个杂志有点病急乱投医了,当时也是伤心透了,前前后后来了这么几下,一年都过去了,已经到了2013年的夏天。我当时有点“报国无门”空余恨的感觉,好歹我也发过两篇文章,怎么这篇文章这么悲剧,这么难产呢?!我是不是进入了投稿魔咒?后来还是老师同学的鼓励,约定好,试一次Tetrahedron,如果不行,我们就把文章推倒了再重新实验,再重新完善工作。投出去一个多月,我们基本忘记了这档子事,结果意见来了,接受,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泪流满面,有种撒钱的冲动。经一事长一智,虽然这篇文章有点折腾,发表周期有点长,这个过程中有点消极情绪,但是还是蛮能锻炼人的,心态很重要,有了这种血泪史,即使以后再折腾,我也要屡败屡战。其实每篇论文不像发一篇博文那么容易,真是如磋如磨,磕磕碰碰,但是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才能更瓷实。文章接受以后,我也开始反思我这篇工作,一方面我们得设计和探索一些新颖的体系,那些不太新颖的可以放一放,逐步拓展才能不断创新,死抱着原来的体系是走不远的;一方面我们得增加学习,只有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尽量将工作做得扎实些,才能有更大的机会尽快地投中好的刊物。希望这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感悟,与广大研究生同学一起共勉。

  • 【讨论】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文章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喜欢写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文章,但许多杂志社发表文章都是收费的,不知怎们环保部门内部能否给我们提供这个平台。

  • 写SCI文章要练“三招功夫”

    这篇文章是写给高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刚毕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写SCI文章的心得,抛砖引玉,互相勉励。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如果这篇文章还能给读者一点启发,有所受益,将是我最大的欣慰。写SCI文章首先要练扎实三招功夫: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然后,我再谈写SCI文章。一.SCI的“三招功夫”1.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我不喜欢看专业书本,只是把它们当作参考书籍,因为个人认为它们对激发自己的研究灵感价值不大。杂志文章,则要常看,多看。我对于自己专业的杂志,至少一些好杂志,每出版一期,都会及时翻翻。一般是我先浏览文章的题目;如果感兴趣,就看摘要和图表;如果进一步感兴趣,才全篇看。对自己研究内容相近,参考意义的文章,要精读。这里,精读对每个人不一样,甚至对一个人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初写文章,就是把它作为范文。那个时候,我斟酌该文章文字中如何描述一张图、一副表,句子是如何展开的。对每个数据的表达都会认真研读,甚至,我还按照作者的方法重新算一遍,用自己的数据按照图表作一遍。分析作者在介绍(Introduction)部分中如何引入本文的假设和目的,在讨论中是如何结合结果与前人的工作的,在结论中是如何提炼结果的。日积月累,你对本学科SCI文章就有一些轮廓了。2.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英语比中文要丰富,用法更加灵活。比如你可以用很多动词描写:Figure 1 shows/presents/displays/indicates/illustrates/manifests/denotes/demonstrates /illuminates /exhibits /points out…, 你还可以用被动式。目前很多朋友喜欢用英汉字典,或者金山词霸。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很好。我喜欢用英英字典,这对准确地理解英文单词有益。或者,看了金山词霸的中文翻译,还要看其英文注解,以后者为主。我的金山词霸2005,很多单词没有英文注解,甚至发现中文注解不能理解其意义。当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不喜欢翻Oxford Advanced Dictionary。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我喜欢的网址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如果某个单词用法不是很清楚,我就去上这个网址查查。我还向大家推荐一本书:Practical English Usage(Editor: Michael Swan)。我没有特别安排时间看这本书,休闲的时候翻翻。国内写文章有一个常见的毛病。这也是我经常帮我师弟师妹修改文章,或者评审国内的稿子发现的。就是描叙数据的时候,常重复相同的句子结构。甚至在结果、讨论等不同部分中,直接copy。这样的句子很乏味,提不起读者的兴趣,降低了文章的分值。这个问题,初写者需要注意,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避免。当然,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较好的文法功底。自己写好的文章,在投稿之前,多给几个同行看看,即使他的英文不如你,但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这个在国内,大老板似乎都很忙。如果你有国外的同行朋友,他们还是很愿意帮忙的。发文章给他们的同时,你可以先邀请他作为合作者。总之,看评审人的修改意见就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建议大家多写,多改,肯定不错。俗话说,熟能生巧,一点不假。3.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一般拿到一批实验数据,先在Excel分析作简单的图表,得出大概的构思和一些想法,然后用上面所说的软件进一步分析,统计,或者模拟。我经常发现中国人写的文章,图表作得很粗糙。我估计是用excel作的。Excel作的图一般线条粗,不好看。好文章,应该要配上漂亮的图表。建议大家用上面的软件(我用的是Origin, 对SigmaPlot不熟悉)绘制,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我专业的文章,表一般是三线的。我喜欢在Excel作好后,copy到文档中。个人认为,掌握好科研工具是这三招中最容易的,相信大家有这个信心。

  • 求助文章三篇。

    求助如下文章三篇,感谢大家的帮忙!1、作者:Cieslak M J,Ritter A M,Savage W F.来源:Weld J,1984;63:1332、作者:Kautz H R,Gerlach H.来源:Arch Eisenhuttenw,1968;39:1513、作者:Omsen A,Eliasson L.来源:ISIJ Int,1971;209:830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