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论文

仪器信息网论文专题为您整合论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论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论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论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论文话题讨论。

论文相关的资讯

  • 破除“唯论文”就是要避免以论文为前提
    近两年,国家层面和部委层面出台了不少与破除“唯论文”有关的文件,旨在修正功利性的科研评价导向,树立学术工作的质量和贡献导向,鼓励学者基于学术本真从事学术研究,激励求真务实、着眼长远的学术创造。高校普遍能理解破除“唯论文”政策的出发点,但又担心一旦迈出破除“唯论文”这一步,会导致学校学术竞争力的下降。笔者认为,破除“唯论文”并非不要论文,而是避免将论文作为各种评价的前置条件。首先,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算绩效”。高校年终绩效分配是最基础性的激励制度。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绩效分配以学术业绩点为依据。不少高校规定只有SCI、A&HCI、SSCI和CSSCI论文才能纳入学术业绩点的评定,其他论文一概不纳入业绩点计算。这种量化计算工分式的业绩计算方式本就不符合学术管理的基本规律,会误导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都以短平快的方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再叠加排斥性的业绩计算方法,必然会对部分学科和学者产生不公平的影响。短期内这种绩效分配方式很难改变,部分高校优化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拓宽成果的采纳口径上。第二,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聘任”。高校教师职务聘任中,经常会对候选人提出具体的论文要求,例如将3篇CSSCI、5篇SCI论文作为新晋教师的底线要求。如果未能达标,即便学科层面向学校提交了评审材料,也会被学校层面否决送外审的申请。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坚持若干年,有些院系和学科始终进不了人,不利于院系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已经尝试通过提交学术获奖作品或代表作等方式进行替代。这样一来,材料送外审的通道得以拓宽,只要材料在外部独立匿名评审专家这里获得高度评价,候选人仍然有机会获得聘任。这就有效避免了部分院系和学科连续多年招不到人、导致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第三,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认资格”。以论文为主要依据的各种资格认定也普遍存在。例如,部分高校为了激励教师的学术生产,规定每年都必须对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认定,如果导师当年没有特定索引期刊论文发表,就只能被迫停止招生。这种管理方式的内在逻辑是,只有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导师,才能保障高质量的研究生指导。这很可能会引导导师们进行短期功利性的学术创作。在研究生招生数量有限的前提下,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弱化此类前置条件,改为使用当年的教师学术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第四,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申报”。我国很多项目和奖项的申报都是竞争性的,而且会对高校限制申报数量。很多高校内部也习惯性地将论文作为筛选的主要依据,10篇一区SCI论文会比9篇一区SCI论文更容易获得上报。相关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贡献却很难获得有效的评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在初步资格遴选基础上,邀请内外部同行专家参与评审认定外报。第五,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给奖励”。高校一般都会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早期,凡是发表SCI论文都会获得奖励,后来水涨船高,部分高校调整奖励政策,只奖励SCI高区的论文,甚至只奖励一区的论文。文科一般会奖励A&HCI和SSCI论文,以及权威学术期刊论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制定了更加多元化的成果奖励办法,将多样化的成果纳入奖励。重要成果转化、重要批示、重要政策采纳、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等也纳入科研成果奖励体系。部分高校已经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进行奖励,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与奖励奖金挂钩,更多地考量论文所产生的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第六,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毕业”。不少高校将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硕士生、博士生获得学位授予的前置条件。现实中,即便所有科研人员停止发表论文,核心期刊版面也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授予学位的需求。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有的高校率先探索让研究生提交代表性学术成果,经由内外部盲评的制度,被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则可免于学术评议。这种探索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破除了“唯论文”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控制机制。论文作为前置条件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科研管理当中,也存在于绩效管理、师资聘任、研究生培养等各项工作当中。笔者认为,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始终是学术生产的一个“重头戏”。破除“唯论文”不意味着在学术评价中刻意排斥高水平的论文发表,高水平论文仍然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也会将高水平的学术生产作为自己内在的重要使命。破除“唯论文”的核心是避免将论文作为各种前置条件,其内在指向是多管齐下拒绝将“科研泡沫”越吹越大,不断降低学术生产活动的短期性和功利性,将学术工作的重要性、创新性和原创性放到优先位置。
  • 如何治疗不想写论文症?论文奖励!安排!
    你是不是正在家里被导师催写论文?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轻人一味追求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陈薇院士说:“中国太需要坐得起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也太需要我们国家为那些愿意埋头科研、踏实钻研的科研人员们提供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各项保障。”一场全球范围内蔓延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的计划。作为生物技术行业的从业者,在这场疫情里感受到的更多。远在美国的科学家李开复含泪乘机回到祖国,同国家和人民共同战斗。德国最不愿放走的顶尖中国科学家庄晓莹博士也直奔武汉一线。“哈佛八剑客”:王俊峰,刘青松,刘静,王文超,张欣,张钠,林文楚,任涛集体回国,抗击疫情。... ...科学自始至终都是我们用来处理各种事件的绝佳武器。科学也是我们用来拨开迷雾的最佳方式。为鼓励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新芝生物第一届创新技术论文节”正式启动。新芝论文节特针对疫情研究工作推出翻倍奖励政策。01活动介绍2020年首年度奖金总额50,000元人民币,后续年度奖励金额以年度白皮书为准。奖金按照a、b、c、d四大类排序分发,期刊等级高者优先,同一等级的期刊按过去三年平均if排序。b类等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分析过去三年平均if时,分别按各区进行排序。若当年度无a、b类期刊投稿时,奖励c类期刊和d类期刊最高总篇数35篇(c类优先发放;d类的双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同等级期刊按收录时间顺序发放奖励)。个人所得税由奖金获得者承担,需提供当地税务部门发票。02奖励对象使用新芝生物产品的广大师生、科研工作人员,一线防疫工作者(奖励翻倍)。03活动奖励a类: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0,000元/篇。b类:sci/scie收录学术论文,不同区奖励如下:一区 3,000元/篇;二区 2,000元/篇;三区 1,000元/篇;四区 800元/篇;c类:ei收录期刊600元/篇。d类:中文核心期刊300元/篇。所有以上投稿内容,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领域的,奖励翻倍,对疫情控制有重大贡献,可申请特殊奖励。04奖励范围在2018年01月01日~2020年09月15日期间使用公司指定产品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论文正式发表时间截止到2020年09月15日),且产品在该论文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对实验本身成果产生直接作用),辅助和间接使用的仪器不在此列。一线防疫工作者或参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且奖励金额翻倍。05认定标准独撰或第一作者学术论文。被转载、收录的学术论文,按奖励等级最高的1项予以奖励,不重复计算。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与同名(或实质同名)的中文期刊等同对待。作者、篇名、内容基本相同的论文不重复计算。中文核心期刊的增刊、专刊及网络版,不予计算。若网络出版为该期刊的唯一出版形式,不受此限制。奖励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专业学术论文,学术会议报道及书评类文章不在奖励之列;在同一杂志连载的论文按1篇论文对待。各奖项适用于使用本公司产品发表的论文且对仪器注明“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标明“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论文,不享受相应的奖励。被sci/scie和ei等收录的学术论文,以当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提供的信息为准;sci/scie分区及过去三年平均if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发布的最新年度分区表为准。投稿人自投稿之日起即视为授权公司使用所投文章用于评选、公示及其他合法用途,公司有权使用投稿人文章刊印非公开发行的论文集并上传至公司相关媒体平台。06活动仪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np-2032)药物溶出实验仪(rc、rq全系列)超声波dna打断仪(scientz-18a)高压气体基因枪(gj-1000)手提式基因枪(gj-500)基因导入仪(scientz-2c)细胞融合仪(cry-3b)分子杂交仪(lf-i、lf-iii、lf-iiia)超声细菌分散计数仪(scientz-cf)紫外交联仪(scientz03-ii)中试型硅油原位冻干机(scientz-f全系列)07罚则1. 弄虚作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或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证,公司有权撤销并追回其所有该项成果的奖励,5年内整个课题组均不可再次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2. 对发表论文过程中所属权等一系列问题,给公司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司有权追回其所获奖励,并视情节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引起第三方纠纷的,由当事人自负责任。08统计申报与评选8月1日-9月15日期间可投稿申请,公司年会前公布结果。1. 每年年底,申报者填写《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奖励申请表》 1583996490668547.docx,连同其论文原件及权威部门出具的检索、收录报告书报送至公司战略市场部(申请资料请附带本公司仪器在文章出现位置的截图及对应实验内容的截图;邮箱号:scb@scientz.com)。2. 由战略市场部初审和统计科研成果后报学术评审会。3. 学术评审会鉴定成果真实性及准确性。4. 战略市场部汇总全年科研成果和学术评审会评审意见,经公示后由公司总经理批准执行。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 解析2013中国科技论文含金量 化学领域论文最多
    ■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在2013年度世界&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2013年表现不俗论文产出较多的学科 2013年国际论文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比较   &ldquo 中国和巴西的科研与创新水平正在迅速赶上欧盟,这主要表现在专利注册数量、公共科研支出和尖端科技的学术研究。&rdquo 这是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2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科技发展的评价。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基于《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等5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度,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20.41万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6.9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这些表现不俗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3.8%,这一比例较2012年度上升了7.4个百分点。   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份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哪些最新趋势?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现状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当前怎样的学术研究力量,变化轨迹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看待这份&ldquo 成绩单&rdquo ?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提升幅度加快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一直被国际学术界视作评价一篇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根据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 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比上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   中国&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rdquo 增速显著快于其他国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92次提高了9.4%。这意味着,从纵向比较,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从横向来看,本统计年度世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达到11.05次/篇,比上年度统计时的10.69次提高了3.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有所增加,但与世界平均值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果扩大横向比较的范围,中外之间的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以2004至2014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16个国家(地区)为参照,若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平均值(11.05次)的国家达到12个,其中瑞士、荷兰、美国、英国和瑞典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而中国排在第15位,远远落后于西方传统的科技强国。   差距并不意味没有进步。若把统计年度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将高于均线的论文作为&ldquo 表现不俗&rdquo 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依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如果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科技论文水平的话,我们不妨将时间拉长到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段进行国内外比较。根据此次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我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279篇,占世界份额的10.4%,虽然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和德国62226篇、15614篇和14108篇仍有较大差距,但与自身相比,在入选数量上较2003年至2013年这10年增加了28.9%,进步幅度明显。   能反映世界科学界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的热点论文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些热点论文往往是在发表后两年间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permil ,在一定程度上它被认为是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并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世界学术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国际热点论文产量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这个国家对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贡献度。   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的统计年度中,中国国际热点论文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5.7%,较2013年统计时提高了1.4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4位,虽然位次与2013年统计时持平,但热点论文数增长了10%。同期,美国热点论文1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的56.5%,其次为英国和德国。   若以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观测点,也能清晰反映出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的提升轨迹。2013年度,在世界176个学科领域153种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57113篇论文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有5119篇,占世界的8.9%,排在世界第2位 美国有23331篇,占40.8%。   对于中国来说,发表于国际名刊的论文数排名变化,是在本年度纳入统计测度的多项评价指标中进步最为显著的。《Cell》、《Nature》和《Science》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3年度,上述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06篇,虽然总刊载量比2012年度减少183篇,但刊发中国论文226篇,论文数增加了39篇,排在世界第6位,较2012年度上升3位。从横向来看,美国仍排在首位,刊发论文2535篇。英国和德国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法国和加拿大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此外,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进入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3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89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1.69万篇。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上升趋势,2013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23,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4%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180次,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4%。   从国际知名学术引文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种类的角度来看,2013年度,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9种,比2012年增加4种 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16种 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6种 SSCI收录中国期刊2种 Scopus收录中国期刊776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2013年度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共有21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3的期刊有20种。这些数据既说明中国科技期刊知名度正在提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趋势明显加快   据瑞典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宣布,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10月8日揭晓,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的埃里克· 白兹格和威廉姆· 艾斯科· 莫尔纳尔以及来自德国的斯特凡· W· 赫尔3位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成就的教授。在此前两天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由一名英国科学家和两名挪威科学家共同摘得。这表明,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合作。   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尖端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印证了这种规律。英国皇家学会200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知识、网络与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研合作》的报告显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目前正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   该报告称,目前,所有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中,有超过35%是国际间合作的产物,这个数字在过去15年里增加了10%,其中以含有美国科学家在内的国际合作的增长率为最高:以美国科学家为主要作者的合作论文的发表数量,从1996年的约5万篇上升到2008年的约9.5万篇&mdash &mdash 但这只占美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的2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中,有几乎一半是来自国际合作研究。而同期,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虽然也在增加,但并未跟上中国论文总量的增长步伐。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在本国论文年产总量中的占比,却由1996年的18%下降至2008年的15%。   &ldquo 这是一种逆国际潮流的趋势。&rdquo 北京一所重点高校学者陈教授透露:&ldquo 近几年,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中国国内学术评价制度所致。按照国内大多数学术机构的评价标准,如果一篇国际科技论文,中国学者不是第一作者,一般不会被认定为该作者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种评价导向不改变,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占比可能还会继续走低。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研究的大背景下,这种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不利于中国科学研究的。&rdquo   近年来,&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复杂、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因此&ldquo 大科学&rdquo 工程既成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综合体现,又成为显示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国际间合作的&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已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先后与美、欧、日、俄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了应有贡献,并陆续建立了5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2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些既成为中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合作的能力。   就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论文产出而言,虽然我国国际合作的论文在科技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不高,但依然能看出国际合作的趋势正在明显加快。据SCI数据库统计,2013年度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56076篇,比2012年度增加9330篇,增长了19.0%,至此国际合著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4.3%。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有37082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6.1%,合作伙伴涉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138个国家(地区) 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我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18994篇,合作伙伴涉及105个国家(地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度世界&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根据SCI的统计数据,2013年度我国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大于1000、合作机构数大于150个的论文仅有167篇,且中国作者都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30个的论文有427篇,涉及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仪器仪表、气象和大气科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等学科。其中,中国牵头的仅27篇。在这27篇论文上署名的中国机构有38个,绝大多数是高校,其中,除著名大学外,还有7所师范大学,另有一家公司企业(中广核)及两个研究所。这说明,虽然&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是国际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依然存在明显&ldquo 短板&rdquo 。   部分学科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虽然论文数量、影响力&ldquo 涨落&rdquo 对比是每年国际科技论文统计的重点,但各学科论文的产出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研究机构及学者在某些学科领域研究的优势和劣势。那么,过去一年,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在哪些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根据SCI对国际科技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度发表SCI论文较多的10个学科中,化学有37310篇,临床医学有25640篇,物理学有24636篇,生物学有22394篇,材料科学有16348篇,基础医学有10244篇,数学有9007篇,地学有6784篇,计算技术有6761篇,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有6655篇。这意味着化学、临床医学等10个学科是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从各学科产出论文数量及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有16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又增加1个。其中,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等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 农业科学和物理学排在世界第3位 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5位的,还有环境与生态学、地学、药学与毒物学。与2013年统计时相比,有7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其中跃升3位的是临床医学。这说明,我国学者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学术研究的第一方阵,具有较明显的学术优势。   依据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该数据库涵盖由5000多家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卫生保健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2.1万多种科技文献)2013年度收录中国论文的领域分布统计数据,Scopus2013年收录的中国期刊论文数量较多的学科是工程,共超过15万篇论文 论文数量超过5万篇的学科,还有物理学和天文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医学等3个学科。这些数据表明工程、物理、天文、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和医学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兴奋点。   从CPCI-S数据库(《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2013年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的情况来看,2013年共收录全世界的36.88万篇论文中,中国作者论文5.08万篇,比2012年减少了34.4%,占世界的13.8%,排在世界第2位。2013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在67个国家和地区召开的1298个国际会议,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最多的主要集中在10大学科领域: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材料科学、计算技术、机械工程、能源科学技术、土木建筑、物理、临床医学、环境科学和化学。   通过对上述三大数据库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工程、物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和医学、计算科学是中国学者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这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基本吻合。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学者除了在几个&ldquo 单项&rdquo 领域的研究突破较快外,像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仍然力量不足。这与2011年、2012年统计时的总体状况基本相似,说明中国科学研究的&ldquo 偏科&rdquo 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仍是国际科技论文产出&ldquo 大户&rdquo   与2011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表现不俗的国际科技论文超过80%由高校贡献这一比例相似,2013年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高校依然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产出&ldquo 大户&rdquo 。   根据本年度发布的统计结果,在2013年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20.41万篇国际论文中,82.77%产自高校,略低于2012统计年度83.3%的占比 在本年度产出的69064篇表现不俗的论文中,82.7%出自高校,略高于2012统计年度81.8%的占比。这说明,过去一年,我国高校虽然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专利是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机构的创新能力。尽管高校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量的贡献大户,但是,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经合组织2014年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发明人拥有的三方专利数为998项,仅占世界的2.3%,与上年度统计时一样,仍排在第7位。而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名下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共21.91万件,其中中国机构(不含国外驻华机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9897件,约占68.4%,比2012年增加5.9%。   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机构类型看,2000年至2013年度,中国高校共获得15.87万件授权发明专利,仅占中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21.65% 研究机构共获得6.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总数的8.46% 公司共获得19.2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6.23%。2000年度至2013年度,中国高校平均每年获得1.13万件授权发明专利,研究机构平均每年获得0.44万件,公司企业平均每年获得5.24万件授权发明专利。这说明,在中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所存在的&ldquo 短板&rdquo 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搭建平台促进大量科研成果转化,将是今后中国高校推进教育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 117篇撤稿论文,61份学术不端通报:“无赖性论文造假”太荒唐
    要点速读  “无赖性论文造假”是一道奇观,手段无赖、方式无赖、处罚结果无赖,没有下限。  大家都知道现象存在,大家也都痛恨论文造假。然而,却缺乏严惩手段。别说什么单位的名誉受损,就算造假者自身也得不到什么教训。  明明自己是科研人员,却找造假中介代笔、评议,这是无赖之一  科研论文的发表是需要“同行评议”的,也就是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审稿平台提供评审意见。然而,117篇科研论文,统统都找了“幽灵”评审——第三方机构虚构出来的评委。不仅找,还扎堆找,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系的28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虚拟“同行评议”只是小菜一碟,更不要脸的行为是自己不写,找人来写。结果就很可笑了。造假的公司是批量操作,同样的图片与数据能够在多篇论文里出现。今年9月,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Watch发表报告《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报告发现,多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同样的图表,你用我也用  为了申请资格,在材料中篡改和伪造论文信息,甚至凭空生造,这是无赖之二  找第三方中介来帮忙造假,好歹还要花钱,花时间,有人干脆自己动手,在申请资助的时候,虚构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61份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细细读来,有些行为大胆地令人瞠目结舌。来看安徽某大学一位叫郭传友的申请者的问题(【】内为编者的总结,引号内是通报原文):  1.【篡改期刊名+篡改作者顺序+篡改论文语言】“第1篇论文实际发表刊物为《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郭传友将期刊名称篡改为《Journal of Ecology》(SCI影响因子5.694) 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张兴旺,张小平,郭传友,丁建华’,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 论文是中文论文,但是在申请书中以英文形式列出。”  2.【篡改期刊名+篡改作者顺序+篡改论文语言】“第2篇论文实际发表刊物为《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郭传友将期刊名称篡改为《Journa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张兴旺,张小平,郭传友,丁建华’,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 论文是中文论文,但是在申请书中以英文形式列出。”  3.【篡改作者顺序+篡改发表年限】 “第3篇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王正加,黄有军,郭传友,黄坚钦,王华芳’,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且将论文发表年度由2006年篡改为2011年。”  4.【伪造并不存在的论文】“ 第4篇论文根本就没有发表,属于伪造。”  5.【篡改作者顺序】 “第5篇论文通讯作者为张兴旺,郭传友排名第4,郭传友将通讯作者篡改为自己,且删除了论文的第三作者。”  在申请书中,五篇基础论文做了这样的造假,然而却顺利地得到80万元的资助经费。通过查询,可以发现,论文造假的申请人拿到了80万元的经费  本以为上面这个案例已经算是多种形态、超乎想象了,然而必须承认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四川某大学吴国玉在申请书中报了13篇基础论文,一查竟然发现有12篇署名都不是他,也就是说把别人的论文说是自己的。  以上种种行为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实在是显示出没有下限。  造假人明目张胆,却能够突破防线,论文验收、查证机制形同虚设,这是无赖之三  这里所指的论文验收、查证不是指接收论文的国际期刊,而是说以论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评奖、评职称、评项目。  客观而言,正是因为这些深度捆绑的存在,才会出现大量的论文造假。例如医学论文是一个造假的重灾区,因为临床、教学、科研这三个纬度是晋升职称的考察对象。但是,一边有大量的病人要看,一边又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中间就矛盾了。到底论文被运用到一个什么疯狂的程度,来看《人民日报》的报道:“多位受访者表示,现在论文导向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除了单位内部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津贴奖金,国家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和结题、奖励评审、人才评价、院士评选、学科评估,以及五花八门的单位排序中,论文都成为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要求这么多的论文数量,一方面验收者和考评者可能根本就看不过来,另一方面,也许还存在默许造假的情况。“丁香园”针对三甲医院医生的调查问卷,论文真是职称的敲门砖  最无赖的是,处罚轻描淡写、丝毫不重,行为不端不断重复  论文造假,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中公开的秘密,亦或者流行的“潜规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一篇访谈中提及,2013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总共发出36000份调查问卷,收回33000余份。从中可以发现,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一直存在,分别有50.1%、43.7%、42.3%和36.7%的被调查者认为,虚假署名(没有参与研究却在科研论文署名的行为)、论文剽窃、研究结果报告过程中捏造和弄虚作假,以及一稿多投等现象较为普遍。  大家都知道现象存在,大家也都痛恨论文造假。然而,却缺乏严惩手段。别说什么单位的名誉受损,就算造假者自身也得不到什么教训。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经通报过一次造假问题,抄袭他人成果、谎报个人信息、冒名侵占他人成果等也都列在其中。例如,北京某研究所刘志华(男)2011年度获得一项青年基金项目,在其研究背景中列了1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刘志华,标注的单位为哈佛医学院,但此刘志华为女性,非彼刘志华(男)。实际上,在这期间,两位刘志华都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刘志华(男)正好利用了这一点。然而,处罚是,撤销刘志华相关项目,追回已拨经费 取消刘志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 给予刘志华通报批评。这个案例也可以放在今天。3年间,智能手机都从3G变成4G了,可造假及其处罚依然如故,还是通报通报再通报,批评批评再批评。  这些通报批评能有什么用呢?反正被发现处罚也不严重。算一算,造假的得失利弊,冒个险还是划算的。曾经被认为是超级学术新星的德国人肖恩,因为论文造假名誉扫地,不仅失去了在美国的工作,其博士学位也被吊销  结语:论文造假,不管是在中国科研界还是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里,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都深恶痛绝。然而,却一直这么无赖,没有下限,这道“奇观”实在是有辱中国学术界斯文,也浪费纳税人的钱。
  • 117篇SCI论文被集中撤稿背后:论文审核存灰色地带
    资料图  “论文造假”的舆论风暴又起。  12月12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的2016年“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上,曝出2015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撤销论文的重磅消息。  据通报,自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有117篇。其中,23篇标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  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约25万篇,仅次于美国,是英国的两倍,与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值得关注的是,经基金委调查,第三方中介机构在这些学术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销的论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论文完全是通过买卖请人代写代投 会上通报的8个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等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本次被曝光的第三方机构——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丰核公司”)有“前科”,代写及买卖论文已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当前,相关中介机构业务分类较多,提供服务的“红线”模糊,国际论文的审核也存在着灰色地带。  涉事第三方中介机构已非第一次被点名  这批论文为何被撤稿?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指出,问题在于“同行评议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代人投稿的过程中,虚构了同行评议专家的信息,通过“幽灵”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审稿平台提供编造的评审意见。  基金委进一步调查发现,28篇被撤销的论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上海丰核公司的官网称,公司总部在上海,在济南有一家分公司,北京、沈阳等6地设有办事处。  基金委通报的第一个案例,对这家公司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因同行评议涉嫌造假,撤销了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该论文是王立山读博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之一。  王立山称,自己迫于博士毕业压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写完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的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同学臧卫东投稿。臧卫东表示,他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伪造审稿人邮箱,并因此掌控了此邮箱,向编辑部反馈编造的审稿意见。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臧卫东。2015年1月23日之前,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王立山。 2015年7月9日,上海丰核公司因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2014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年7月29日,在补报未报年份的年度报告并公示后其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这并不是上海丰核公司第一次作为第三方机构被点名。2015年3月,BMC(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曾撤销旗下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据《科技日报》披露,中国科协对涉及的31名作者逐一调研,结果显示,有5家第三方机构与15名被撤稿作者合作。  除上海丰核公司及其分公司济南丰核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外,另外3家机构包括: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艾斯泰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魔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上海丰核公司、济南丰核公司、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都出自同一个集团。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桑运霞 济南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王立山 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法定代表人即为臧卫东,监事备案为桑运霞,2015年12月24日,该公司注销。  论文买卖“一条龙”服务  能够提供SCI论文代投甚至代写的公司并不少见。记者找到一家名为“LetPub”的网站,其明确称,会对论文构思、主题确定、内容组织、全文完善、发表支持等进行全程“一条龙式”的专业指导服务。有类似业务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提供“SCI论文发表‘全程服务’”,包含论文编写、选刊投稿、审稿人回复、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发表等业务。  记者看到,上海丰核公司网站上标有“提供课题整体外包‘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广告,但并未找到直接与论文代投相关的业务。记者随即拔打了该网站的联系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提供SCI论文代写。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代写到代投,还可以确保论文的发表”。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论文代写中,公司使用的数据是真实的,来自于其他人提交的数据和原始数据,可以整体下载后做整合分析。而实验性的论文,则需要客户提供实验样本,加收实验部分的费用。  “SCI论文代写是按照投稿影响因子来收费的。”这名工作人员称,“包写包发”1.0的价格是3.5万元 2.0的价格是7万元,以此类推。从论文的数据、成文到发表,最快需要18个月。“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该公司工作人员声称,可以帮忙注册邮箱。“邮箱的注册比较简单,其实就是第三方评议。”  现年29岁、微生物学博士毕业的“SCI论文职业写手” 陈立明(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整体外包”包括根据客户的研究方向设计课题、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后是写文章和发文章。  他还进一步对这些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这些公司分为“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论文买卖公司”。  陈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医学SCI领域,“学术辅助和单纯的代写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理解的“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业务覆盖面广,有着良好的实验条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固定实验仪器,负责实验外包和试剂生产。  陈立明说,“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业务的开展,则是建立在客户提供数据的基础上。“好一点”的公司虽然没有实验,但数据分析、科研培训的业务也有不少。但在“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和“论文买卖公司”这里,数据造假和第三方评审造假就出现了。  是否违规的“红线”难界定?  陈立明告诉记者,事实上,“代写”业务在国际上“挺普遍”。  “国外确实没有代投,但代写会有。其实翻译就是代写的一种,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写的业务都是翻译,所以问题在于你怎么界定。”他表示,学术文章很难直译,从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写手把原来的内容打散重组的过程,严格来讲不能称为翻译。  “如果叫翻译和润色没问题,但一说代写就是学术不端。可实际这两种业务在操作上并没有本质区别。”陈立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指出,所谓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也是一种“擦边球”,“很难讲清楚”。  他表示,国外很多承接这类业务的第三方机构,名义上称自己为翻译公司,替人将论文润色,但“这个中间没什么明确的界限”。  “从替人翻译论文到替人造一个论文,论文造假还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帮你修改或者干脆连实验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过渡。这些公司也会打通审稿的路子,保证你发出SCI论文。”江晓原说。  江晓原说,这些所谓的“规范的第三方机构”既不透明,在操作时又有着很多可以平滑过渡的空间,因此很难简单判定其业务是否真正规范。“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润色,基本不可能告诉杂志社。你没办法掌握这个事实,所以根本谈不清尺度。”  在江晓原看来,SCI中收录的期刊,实际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他表示,根据最新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种期刊收录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因子不高,发表较为容易。本次涉及的论文大多是发在这些期刊上,相关的论文买卖公司一般最终刊发的,也都是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期刊。  “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刊物,比如影响因子在前20的,有许多根本不实行所谓的同行评议。”江晓原说,“他们的办刊机制和我们这里的科普杂志一样,没有编委会,也不实行我们这里所想象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比如《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在2014年接受果壳网专访时,又一次特别声明《自然》‘从不设编委会’,而且‘自然集团的所有期刊都这样’ 坎贝尔以此为荣,他觉得没有编委会才能有独立的思想,不会被学术界的人左右。”  江晓原指出,相对来讲,同行评议是目前最为公正的方式,“那些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的第三方机构,其实都背离了同行评议的初衷”。  论文审核存在灰色地带 监管真空从何而来  江晓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的杂志没有纸质版,都是所谓的在线发表,如此一来,每期杂志里论文数量基本没有限制,也就造成了编委会审稿的负担。审稿“外包”,弊端就出现了——“这些公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成员,一旦外包出去其实就不再是同行评议了。”  他解释,外包的商业公司衍生了新的审稿模式,让投稿人自行推荐几位审稿人,外包公司会从中找人审稿。投稿者需要提供审稿人的邮箱,于是便有人自己注册了另外的邮箱,编造出子虚乌有的审稿人。外包公司的审稿人将要审的稿子发到邮箱里,实际上是发到了作者本人那里,或是发到代笔的公司去。顺理成章地,会收到正面的审稿意见反馈。而同行评议演变成弄虚作假的行为。  “这些杂志在线发表后,造假现象成批量地出现,规模越来越大后会让某些杂志警觉起来,发现了自己的审稿有问题,进而进行调查。”江晓原告诉记者,最近很多杂志都进行了核查,随之而来的是几十篇论文被撤稿。  他说,这些撤稿的文章也不全来自中国,但由于我国考核能力、职称的时候对论文很看重,所以被撤稿的论文也较多。  被撤稿的论文中,甚至有部分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江晓原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依照作者发表的刊物及成果。“只要刊物本身没问题,他们基本就会信任。造假若要被揭露,往往也是由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进行。”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相关规定,基金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最严重的为7年内禁止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情形特别恶劣的,监督委员会其实希望能终身禁止申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曾对媒体表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写论文最根本的目的,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促进同行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这也是学术论文本来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远远超出这个范畴。”江晓原说,当越来越多的投稿人背离初衷,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空间便不断扩大。
  •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数量翻番 化学高被引论文居榜首
    p   与2007年~2011年相比,中国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62.2万篇增加至124.5万篇,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日前,记者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获悉,近5年中国科研发展迅猛,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SCI引文数据库见证了中国科研规模的成倍增长。 /p p   同期,中国在基于SCI数据库设计的含金量更高的统计指标数据库——ESI(基础科学指标库)评价体系中前进更快:近5年入围ESI高被引论文的数量约为上个5年的2.5倍,此外,在最近一期ESI热点论文榜(2015年~2016年)中,中国的占比为26.7%。 /p p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是我国最早接触ESI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向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感慨道:“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ESI纸本报告时,中国大陆只有3位科学家入围‘高被引作者’,2006年也仅有7位,而这个数字到2016年变成了170多位!” /p p    strong 化学、工程、材料成中国科研布局重点 /strong /p p   ESI收录了22个主要学科的科研成果,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首席计量科学家杨立英研究员的团队发现,在过去5年中,中国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学科依次是化学、工程和材料。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研成果产出量分别都超过了美国。 /p p   这些研究领域与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电话线网速只能达到512K/秒,但现在光纤网速以TB计算,这就是材料技术带来的变革。未来,如果人类想用上高效又安全的抗癌药物,至少有赖于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如果想给电动汽车装上更可靠的电池,就需要深耕化学和物理等学科。 /p p   杨立英认为,科技发展是分阶段的,“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自然界的基本物质规律,再力求运用这些规律去改善人们的生活”。 /p p   现阶段中国重点布局化学、工程和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在为下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打基础。同时,她也建议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结构的均衡程度,这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知识交流,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p p    strong 中国ESI重要成果产出效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strong /p p   作为世界科技领域的后发国家,中国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振奋的成绩。杨立英说:“此时此刻,中国科研界更需要冷静分析前进中的问题,对科研的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把握和明确定位。” /p p   学界认为,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重要成果占一国全部论文的份额,可以大体揭示出该国重要成果产出的效率。 /p p   2012年~2016年,在中国科研领域产出的所有论文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库的成果占比为1.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而中国入选2015年~2016年度的最新一期热点论文榜的数量占该年度我国产出论文总量的0.1%,与世界均值齐平。 /p p   杨立英认为,尽管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率仍与一些跑在科技前沿的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因我国科研人员的奋起直追而缩小。 /p p    strong 为科技竞技场上的中国队加油 /strong /p p   “科技增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杨立英相信,一串串令人骄傲的数据背后有许多人在付出努力。 /p p   毋庸置疑,科研单元在推进中国基础研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每年的论文总数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贡献比例约为43:13:1,其中有部分论文由不同的科研单元共同完成。因此,高校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最主要力量。 /p p   “高校的科研成果突出,是整个社会积累了30多年的结果。”李志民和《中国高校科技》杂志总编辑马海泉都提出了这个观点。 /p p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马海泉认为,改革开放让中国意识到对科技创新的渴求,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从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都是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铺路。 /p p   从政策层面看,李志民相信中国国力的增强是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为科技发展带来利好。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至2015年的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从3710.2亿元上升至14169.9亿元。 /p p   “国力增强了,更多的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同时实验室建设的条件也得到改善,这也为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李志民说。 /p p   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各类科研单元都在寻求自己的科技创新之道。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在ESI论文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p p   此外,根据2017年9月ESI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和材料学、清华大学的工程学和材料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还入围了ESI数据库中“排名前万分之一”的论文。 /p p   事实上,在高校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在过去5年中,仅中科院一家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就占到中国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2.9%。 /p
  • 2021 论文征集
    2021 论文征集PAPER SUBMISSION 2011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 期间使用公司指定产品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一线防疫工作者或参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且奖励金额翻倍。活动奖励A类:Cell. 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0,000元/篇。B类:SCI/SCIE收录学术论文一区5,000元/篇 二区4,000元/篇 三区2,000元/篇 四区100元/篇 C类:EI收录期刊1000元/篇。D类:中文核心期刊500元/篇。 征稿须知 活动仪器:所有公司仪器,且仪器在该论文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对实验本身成果产生直接作用),辅助和间接使用的仪器不在此列。申报评选:申报者填写《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奖励申请表》,连同其论文原件及权威部门出具的检索、收录报告书报送至公司营销部(申请资料请附带本公司仪器在文章出现位置的截图及对 应实验内容的截图 邮箱号:wpp@shjpkj.com)投稿邮箱:wpp@shjpkj.com 公司官网:www.shjpkj.com 年度总奖池:100000元,往年已领奖论文不参与本年度活动。
  • 捅破科研论文泡沫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期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去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共16.47万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与庞大的论文数量相比,我国距离科技论文强国乃至科技强国还有多少距离,更值得我们探究。在当前科技投入大大增强、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的背后,其成色究竟几何?   科技论文多而不强现状尚待改观   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万篇,总数排在世界第2位。   与此同时,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仍有不小差距。更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9.9%,居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同期热点论文排名第一的美国数量达到1070篇。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我国科技论文质、量发展不同步现状从中可见一斑。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引用论文。   如此之多含金量较低的科技论文势必直接影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很快,然而,囿于科技论文质量不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ldquo 两低&rdquo 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差距甚远。   数量全球居第二,科研论文泡沫多   目前,我国科研资源高度集中,科研经费主要掌握在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手中,而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相对单一,成为引导科研人员和机构的&ldquo 指挥棒&rdquo ,论文数量,尤其是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论文数量,成为极为重要的标准。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SCI论文的崇拜程度,丝毫不亚于地方政府对GDP的崇拜,科技论文数量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它不仅与科研机构所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挂钩,还与个人的学位、职称、经费、评奖、晋升密切相关。   一些弄虚作假、浮躁现象由此催生,科学研究染上了极强的功利色彩,职称、项目、奖金催生了大量的论文泡沫。这不仅使得我国科技效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还大大损害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恶化了科研圈子的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ldquo 科技领域原本是沉得住气的,现在也沉不住气了。&rdquo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曾多次表达对我国科技论文现状的不满。他表示,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至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   饶毅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反映出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   科技评估体系亟待改革   业内专家反映,我国科研论文泡沫泛滥与唯论文倾向的人才选拔模式有着密切关系。搞研究需要&ldquo 十年磨一剑&rdquo ,但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   当前我国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也过分强调科技论文的影响因素。有专家认为,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SCI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但不应该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任何评价机制都有缺陷,在目前缺乏有效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应改进SCI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各学科的不同性质,不搞一刀切,也可以增加论文影响因素考核,突出引用率等衡量论文质量的因素。   相关学者建议,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转化、重实践等方向发展,改变目前不能完全体现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尤其要破除论文泡沫背后的利益链条,使论文回归科技正途。
  • 从论文数据看“985工程”成就
    1998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典上,向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这一行动计划简称“985工程”。首批进入“985工程”的高校有34所,第二批高校有5所,一共有39所。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从近20年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占全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的80%。所以高校的科研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科研水平现状。   通过分析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科技论文,在实施“985工程”以来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可以大致看出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在这11年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用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产品“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中的数据,对“985工程”中的21所高校在这11年中,无论是被收录的SCI论文数量,还是SCI论文的篇均论文引用数(指质量)的变化,来探讨“985工程”11年的成绩。   表一 21所大学SCI论文数11年变化   表一列出了1998年(“985工程”开始实施年)ESI所收录的中国21所高校的SCI论文数(从1989年1月到1998年12月底,10年间),和ESI公布的(从1999年1月到2009年6月底,即10年半时间)中国21所高校的SCI论文数。从表一可以看到,所有高校的SCI论文数,均有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增加。如上海交通大学,10年前,被SCI收录的论文只有638篇,而最近的10年半中,SCI论文达18246篇,增长了近30倍。又如浙江大学,1998年底之前的10年,SCI论文为1273篇,而到2009年6月30日之前的10年6个月,SCI论文上升到25516篇,增加到原来的20倍。当然,这同两所高校在1998年后,合并了一些高校,扩大了原来的学科有关系。   实际上,自实施“985工程”以来,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除了在数量上大幅上升外,论文的创新力和学术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从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篇均引用数不断上升中也可以看到,表二则列出了这一变化。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判断一篇科技论文的内在价值及其创新力,科技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频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被他人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该论文的原始创新力和影响力越大。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就是用这一指标,成功地预测了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从2002年至今,在他们统计的各学科的引文桂冠者中,就预测到了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表二 21所大学SCI论文篇均引用数变化   表二列出了“985工程”21所高校在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11年间),每所高校发表的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和两年后,即1999年1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每所高校发表的SCI论文篇均引用数。从表二可以看到,所有高校在这两年中,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都在上升,只是上升的速度不同而已。像清华大学是21所高校中篇均引用数上升得最快的高校,从两年前的3.84上升到今年的5.79,说明该校近年发表的SCI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均提高较快。在所统计的21所高校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的科学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创新力最高,该校发表的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为7.13,在所统计的21所高校中最高,不愧为中国科学院办的高校,有从事高质量科学研究的传统。   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60年中,尤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科学和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已有4000多万,数量居世界第一。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越来越多。按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统计,200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发表的高质量科技论文较少,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少。我们只能算是个科技大国,还不是科技强国。表三列出了国际上某些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和篇均引用数,可以看到这一差距。   表三 国际某些大学SCI论文数和篇均引用数   从表三可知,世界顶级大学不但发表的SCI论文数多,而且学术质量高。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论文篇均引用数分别达到27.78和19.31。另外从表三还可以看到,科技强国大学的论文篇均引用数都超过了10,而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著名高校的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都不到10。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实施“985工程”的11年,我国发表的SCI科技论文数在大幅上升,其学术质量和创新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和科技强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急起直追,只有当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力很强的国家时,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复兴有更加牢固和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
  • 涉论文抄袭、一稿多投,青年长江学者梁莹多篇论文“消失”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p
  • 我国科技论文被引次数居世界第四
    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报告。报告显示,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名世界第2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 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名世界第4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   与此同时,中国&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rdquo 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92次提高了9.4%。我国有16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增加了1个。   据悉,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前1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共被引用38042篇,被引用次数达714546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中位列第8,论文被引用达到13141篇,被引用次数为190591次。   另外,截至2014年9月,中国热点论文(论文发表后两年间得到大量引用,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permil 的论文)达到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5.7%,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3年统计相比位次不变。   《自然》《科学》《细胞》是国际公认的3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3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06篇。其中,中国论文为226篇,论文数增加了39篇,排在世界第6位,比2012年上升3位。
  • STLE 年会论文征集活动
    尊敬的 STLE 会员, 摩擦学技术委员会的论文摘要征集活动现已启动,优秀作品将于本届第 72 届 STLE 年会上进行展览。 举办地:亚特兰大的凯悦酒店。 我们诚挚邀请您展示您的摩擦测试领域的作品,论文主题如下(不受限): ? 新型摩擦测试方法 ? 摩擦测试领域介绍 ? 摩擦测试案例研究 ? 边界、混合以及 EHD 润滑 ? 数据采样和传感器技术 ? 摩擦发光发射 ? 摩擦模型 请在线(http://stle2017.abstractcentral.com. )提交 100-150 字的论文摘要,提交的截止日期为 2016 年 10 月 1 日。
  • 科学家,为啥,忙写论文
    不久前,网上出现一个有趣的征婚启事:一个自称是在某医大附属医院工作的大龄女博士,发帖说自带嫁妆——10篇已被接受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并且“可让夫君成为第一作者”。帖子一出,马上有网友回复:硬资产啊,比容貌保值多了! 虽然后来证明帖子玩笑成分比较多,但侧面折射出当下发表论文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多么重要。论文数量和项目经费,是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挥棒,其中论文的压力尤其大̷̷ 论文和项目已成为科研考评的最重要参数,如果不去迎合,对职称评定、收入会有严重影响 王林曾在北京某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他向记者描述自己当时做助理研究员的状态:“太累了,每天压力都很大。我做的是基础类研究,绩效考核主要看论文数量,论文发得多钱就拿得多。” 有些基础学科需要沉好多年才能出成果发论文。为了多发文章,逼得不少科研人员做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比如,用甲材料做一遍,换乙材料再做一遍,过程其实几乎一样。 “如果能把甲材料从上游做到下游,做得很仔细,从基础一直做到开发,做透了,最后出一个大成果或一篇系统的大论文,这样最好了,但得花好几年的时间。其间,科研人员可能因为出不了成果而一直拿很低的收入,甚至坚持不下去而走人。”王林说,有人会因此去做一些技术含量低但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 某著名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在科学网上发帖说起自己做研究的无奈:还是做“短平快”的研究吃香,能申请到基金,通过考核。尽管这种项目水准低,但不这样做,考核经常会在中下水平̷̷ 某著名高校数学专业的副教授高柏告诉记者,他在美国拿了博士回来,和学校签了协议,3年要发表3—4篇论文。如果数量不够,不仅没机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会被调到教学岗位。 针对科研考核指标情况,记者专门做了一个小调查,对象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某理工大学的4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调查的人员都表示,目前科研考核的指标主要是拿到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这两项指标在评职称中很关键。如果不迎合目前这种考核指标的话,对职称评定和收入都有严重影响。在这些压力下,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论文指标而写论文。 这种科研考评是否合理?有人表示“比较合理,基本上处于努力干活能够完成的范围内”,有人表示“还算合理,毕竟发表的文章数和申请的基金数是最显而易见的可比较因素”;还有人认为不合理:科研指标只局限在论文和项目上,而在这些工作之外的劳动不被认可。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些研究人员对科研考核指标的建议。他们认为,论文质量和数量应该综合考虑,不应只看数量或只看质量。不同专业千差万别,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应当在考虑文章数和申请基金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作量和学科方向的差异,比如发表文章的周期、发表的难易程度等。目前,这一点还很难做到。 此外,目前的考核周期太短,建议5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要有多方面的考核,不仅仅看重项目和论文。尤其是高校,授课、指导学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考核中应有更多体现。 “一刀切”的考评方式,催生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 按理说,发表论文是一个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和分内之事,但科研人员诟病的是,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等容易定量化为“一刀切”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与奖学金申请、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挂钩。 有研究者分析,倚重论文导致了对论文的过热“崇拜”,有些人会钻营如何更快捷地发表论文,甚至出现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等现象。 去年,我国百余篇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官方启动的调查发现,背后是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我们有时候迷信《自然》《科学》这些杂志,甚至被这几个杂志牵着鼻子走。973项目明确要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才意味着重大突破。但事实一定是这样吗?”南方某高校研究人工智能的副教授陈小东说,这种标准太绝对化,化学领域的专业期刊、计算机顶级会议的文章,不见得比这几个杂志差。 高质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引用数量,被一些人认为是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陈小东认为,一些发表在引用率高的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论文,一定程度上只说明文章难发,不一定就是质量好。“一刀切”肯定是有问题的。一篇化学的SCI论文和一篇数学的SCI文章,不仅水平无法比较,甚至花费的时间和科研资源都不可比较,但最后却被作为统一的考核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的贡献。高柏说,拿引用数量来说,生物、化学的论文肯定多一点,数学就差一点。即便是在数学领域里,数学应用领域的论文引用数量往往多一些,纯数学理论的相对少。 “做科研本来就应该是自觉的行为,而不是用一些指标去强迫。我如果学术做得差,长期发不出论文,在同行面前就会觉得没有脸面,根本不需要这些约束性的指标。”高柏说,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说,这样设置科研考核指标,可能是行政管理部门偷懒。他们不愿意做具体详细的调查,搞清楚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所以就把一些指标当做“一刀切”的管理工具,拿指标说话。而且科研指标数字,比较被相关主管部门的司长、处长看重,能写到报告里去。“在国内,学术领域的行政干预要比国外多。” 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安心做科研,对得起内心,对得起学生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科研人员特别是在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认为,在一些高水平的高校院所,论文崇拜现象在慢慢弱化。 浙江大学去年教师晋升教授提交的评审材料有了变化。校方建议教师在对个人学术成果的阐述中,把对科学问题的解决和技术问题的解决连贯起来,在价值导向上引导教师既要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又要考虑对接社会需求,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形成一条线。既不能做完基础研究后发篇文章就完了,又不能只做纯粹的技术开发。 “我们进行学术评价时,应该有一个评价标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连成一条线。就像一个人穿衣服一样要穿出品位,一个教授也必须有自己的学术品位和追求。”浙大工学部主任陈云敏说,有一段时间评职称,主要看申报材料中的论文,发了多少文章,有多少个发明专利,得过几个奖等。论文体现的是基础研究,专利体现的是技术研发,获奖情况则能反映出工程应用的情况。但是,这三个要素有可能错位。 “一个人发表一篇文章,如果文章中提到的现象最先是他本人发现的,那还不错。但如果是其他人先发现,你只是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理论上也没有太大突破,然后你又不去做技术研发,这个文章的作用就非常小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评价这三个东西连成一条线的事你做了几件。事实上,不需要几件,只要做成一件就已经很好了。” 陈云敏说,浙江大学的做法是,在递交教授评审材料时,除了这些指标性的素材之外,还建议老师把3000字以内的“主要学术成绩、贡献、创新点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写成一个“科学故事”,用文字描述成果。要能表述出你做的这件事既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又以这些科学原理为基础,做了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然后又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这样,评委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的研究状态,是不是形成了一条线。 “要在全球范围内和国际同行竞争,我觉得现在的科研考核压力不够高、不合理。”陈小东说,问题在于,即便是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下,科研人员一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在做非研究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没有好的科研条件来配套支持科学研究。“我们实验室算是资源不错的,但跟国外那些经过几代科学家积累的实验室相比还差得远。许多项目资金支持也存在着大量重复投资,我们经常要去别的实验室借设备用,而这些实验室里的设备往往是在‘睡大觉’。” “我相信大部分科研人员跟我一样,都希望能够安心做科研,对得起内心,对得起学生。科研活动肯定需要有一定的客观评价,但希望这种考核标准是真正公平公正的,真正能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价值和细节。”陈小东说。 (文中王林、高柏、陈小东均为化名)
  • 2013年SCI收录论文82%来自高校
    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82.77%产自高校 2013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第一作者来自高校。高校依然是科技论文发表的&ldquo 主力军&rdquo 。这是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的。   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论文出自高校   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结果显示,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13年度,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20.41万篇,其中,82.77%的论文产自高校。而在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ldquo 表现不俗&rdquo )的69064篇论文中,仍然有82.7%出自高校,在&ldquo 表现不俗&rdquo 的论文占本校全部论文比例统计中,苏州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摘揽前三甲,比例超过45%。   在2013年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高校,其中,北京大学6篇、浙江大学6篇、复旦大学3篇、哈尔滨工业大学3篇、东南大学3篇。高校依然是科技论文发表的&ldquo 主力军&rdquo 。   高校R&D经费所占份额仍然较低,但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较高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13年,高校R&D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9%,R&D经费占全国7.6% 然而,高校牵头承担&ldquo 973&rdquo 项目占全国68%,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占67%,牵头仪器开发专项或承担子任务占90%,获得三大奖占全国60% 发表SCI论文占全国82.77%。也就是说,高校用全国9%的人力和7.6%的经费,实现了发表SCI论文数超过全国80%,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占据半壁江山,有效地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国际科技激烈竞争下,高校的R&D经费尽管逐年增长,但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可在论文等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却非常高,高校科技的指标比例仍在稳中有进,数量份额仍在不断提升,显示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始终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位重要,作用独特。   教育部正指导高校创造性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建有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已成为我国组织实施各类科研任务的主阵地之一,有信心有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正着力指导高校创造性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主动调整思路和部署,充分挖掘制度红利,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谋划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实现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由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由要素分散向资源汇聚三个转变,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教育、服务发展三种能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催生重大成果产出、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科技强、人才强带动经济强、国家强,肩负起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崇高使命。(原标题:基础研究贡献突出 创新效率持续提高 2013年SCI收录论文82%来自高校)
  • 前1%论文排名,中国首超美国!
    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几十年后,一项新的评价标准显示,中国在衡量国家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上超过了美国。这项日前发表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在被引排名前1%的科学研究中,中国研究的排名甚至略微高于美国研究的排名。这项新研究由美国、欧洲和中国的3名研究人员完成。他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同于传统测量方法,更适合相关研究。“在比较国家间的产出时,我们认为这个新方法能更好地衡量科学研究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合著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和研发投资专家Caroline Wagner说,“根据我们的衡量,中国现在在科学影响力方面略高于美国。”由于没有客观的方法可以衡量科研质量,传统上科学家使用“被引量”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一篇论文被其他研究人员在随后的论文中提及或引用的次数越多,该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就越大,质量就越高。但是某些科学领域论文的引用频率会比其他领域的论文高得多。例如,病毒学领域的顶级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就高于社会学领域的顶级论文。因此,研究人员传统上采用“领域标准化”弥补上述缺陷,即以一种方式平均引文数据,从而允许两个领域并排比较,同时考虑到每个领域中引文使用的统计差异。当使用这种测量方法时,在被引前1%的论文中,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Wagner等人认为,在比较各国的研究产出时,按科学领域衡量论文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当你对两个科学领域进行比较时,按领域加权是有意义的。但当你衡量两个国家间科学的总体影响时,这便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这种加权会导致错误的结果。”Wagner说。Wagner等人没有对不同领域的论文进行不同的加权,而是简单地将所有领域的论文合并,然后用原始引用数据计算比较各国的情况。研究人员使用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各种科学学科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引用数据。使用新的测量方法后,Wagner等人发现,中国继2015年超过欧盟后,在2019年超越了美国。2019年,中国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中有1.67%的文章处于论文高被引排名前1%,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62%。而2018年则是美国略微领先。即便使用传统的“领域标准化”方法测量也显示,尽管未领先美国,但中国论文的质量也在迅速提高。例如,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1.77%的论文在被引排名的前1%中,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仅为0.37%。但到2016年,该领域的标准化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差距已经大大缩小——那一年,1.88%的美国论文排名前1%,而中国则以1.12%的比例紧随其后。Wagner说,总体而言,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的总研究产出在过去10年或更长时间里一直在快速增长。“但许多专家一直在说,中国论文在质量上仍然落后。我们认为这种差距已经不存在了。”Wagner说。
  • 时评:要不要废除博士论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12125566498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54db1273-b67a-4baa-8baa-9268379cb2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图片来源:全景网 /p p   最近,是否应该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2~3篇C刊论文才能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的争议文章,又在自媒体上流传开来,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15年,“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所作的一项调研,便对博士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一调查结果最近又在推特世界上流传。应该说,该项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更为大胆,他们提出的话题可谓惊世骇俗—— /p p strong   ■郭英剑 /strong /p p   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简称UKCGE)在2015年初出版了由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克里斯钦森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艾略特领衔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题目为《出版物和另类制品在申请英国博士学位中的作用》(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其观察点主要在科学领域,但同样涉及了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领域。 /p p   上述“调查报告”的题眼是: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论文是否已经过时了?换句话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把一个人的学历基石建立在传统模式上吗? /p p   上述问题的提出自然尖锐而振聋发聩。那么,其立言的基础在哪里呢?在研究者看来,科学领域与学术界、公众的交流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直接,时间差距在缩小,方式趋于简明扼要,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却依旧维系在上世纪60年代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之上,这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且,博士学位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当下学术界、就业市场对博士生的要求都远非过去能比。因此,改革自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p p strong   博士论文的弊端何在 /strong /p p   博士学位是指大学所授予的一种研究型学位,目的是为了确保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在高校某一领域任教或者在某一特定职业中任职的资格与水平。博士学位有多种,包括医学博士、法律博士等,但“哲学博士”学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hD则是最常见的一个,适用于多种完全不相干的学科领域,从人文学科到科学领域,无所不包。这也是“调查报告”中所指的博士学位。 /p p   2015年年初,英国的维康信托基金会主任法勒在帝国理工学院(又称伦敦帝国学院)评议了一篇博士论文。虽然这个学生最后轻松通过,但法勒还是对他做实验的时间与论文写作所花费的时间比感到惊讶。法勒后来在推特上发文说:“我们是否该审视一下博士论文了?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博士候选人和研究者来说,何种方式才是衡量他们的最佳方式?” /p p   在英国,攻读博士的时间大体上为4~5年。如果按照4年来说,法勒估算了一下,其中需要博士生拿出6个月写论文,然后还要再花3个月的时间等待评审。在法勒看来,这实在不够明智,两者太失衡。而且,很少会有评审专家认认真真地全面研究这些论文。换句话说,这些论文的命运难免就是人们既不用也不看。为此,法勒质问道:“难道这就是现代世界的最佳表达方式?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博士学位依旧深陷在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之中不能自拔。” /p p   维康基金会当时资助了超过850位英国博士候选人,并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法勒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认为,有些博士早已变成了思想陈旧、毫无创意的“传送带”,因为他们坚信,只要炮制出300页的内容,就一定可以“通过”。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教授莫里阿提说,很多博士在自己的论文里要花费上百页的篇幅去描述技术性与基础原则,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来自教科书,无法展示他们工作的创造性。 /p p strong   能否用“系列论文”替代“博士论文” /strong /p p   那么,既然现有博士论文有如此多的问题,该项“调查报告”大胆地提出,我们能否使用其他成果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呢?比如,我们能否使用已经发表的成果(即系列学术论文)来提出博士学位的申请呢?“调查报告”题目当中的“另类制品”包括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再版的学术论文 创意作品包括小说、音乐片、戏剧、电影等 软件类制品包括多媒体、游戏等。在研究者看来,用这样的另类制品同样应该可以获得相当领域中的最高学位。 /p p   简言之,“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即我们能否考虑用多重的方式、多样的作品来取代传统的论文写作的方式去申请博士学位?就科学领域而言,其方法就是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以此来申请获得博士学位。 /p p   那么,何为“系列论文”?对这些系列论文有何要求?为何要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p p   UKCGE对这样的“系列论文”有个专门的词汇,叫作“集成格式”。实际上,这种“集成格式”在欧洲较为普遍,也被称为“大陆模式”。据报道,在欧洲之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高校也都提供类似的模式。 /p p   对于这样的系列论文,一般学术界有个“共识”,即它们需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且可以清楚地表明候选人个人对知识所作出的贡献。UKCGE提出,专家在评审这些论文时,应该考察是否有说服力、是否符合学术伦理和是否可靠的方法论。在“调查报告”的领衔者——克里斯钦森这位信息学教授看来,对于系列论文,很多大学通常会要求学生附录一个引言,为所提供的论文搭建一个语境,最后还要有一个批评性综述,从而把这些研究线索与内容串起来。他估计,这些内容大体上可以占到传统论文要求1/5的篇幅。 /p p   那么,这样的系列论文几篇合适呢?一般要求为3~9篇范围内,但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大卫· 李认为,达到平均数,比如5篇即可。但他强调指出,如果是没有得到理想实验效果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因为道理很简单,博士学位是颁发给对知识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说只要尝试了就有回报。对于实验结果来说,系列论文所应该达到的水平,不应该与传统的博士论文要求有异。 /p p   那么,何以会出现这种“集成格式”的系列论文申请模式呢?UKCGE将此归因于博士生所经受的压力,特别是在科学领域中,一定要在毕业前将自己有所发现的文章刊发才行——这对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人竞争博士后岗位者来说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没有先期成果,博士生在毕业时,无论是进入博士后岗位还是寻找工作,都难以形成竞争力。 /p p strong   “系列论文”的现实可行性 /strong /p p   据报道,英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可以根据先期所发表的成果而授予博士学位,但大都对这样的授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来看,这些博士学位都限定在校内人员,有时候也会授予自己的毕业生,主要是发表/出版过有系列著述、对知识有独特贡献的人员。 /p p   在我看来,这样的授予方式虽然并非荣誉博士学位,但与此有类似之处,还并非惯例。因此,有些高校也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在科学领域中,多人合作是常态,那么对于申请人在合作文章中的贡献,就要标注得一清二楚。牛津大学的规定是,除非提出申请的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明确指向是由申请者完成的,否则,申请者不能拿合作论文来申请学位——当然,可以作为附录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p p   也有高校对此持审慎的开放态度。据帝国理工学院的发言人称,该校目前并不打算接受系列论文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条件,但也不排除继续探讨并接受其他类型作品来申请博士学位的可能性。 /p p   那么,博士生导师对此的接受情况如何呢?克里斯钦森表示,调查显示,英国高校不少导师很乐意一试,大卫· 李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自己的一位博士生之外,鼓励其余所有学生在向所在学校——曼彻斯特大学提出申请学位时,都采用这种系列论文的方式,无论它们发表与否——但一定要包含有文献综述的内容。他认为,这种方式很适合自己所在的学科,因为除了原初的发现阶段外,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出来就得是一篇我们头脑中想象的所希望发表的文章那样。 /p p   那么,“系列论文”的弊端何在呢?尽管法勒将这种“集成格式”称为“进步”,但他依然谨慎对待这样的进步。他有所顾虑和担心的是,这里存在着把博士生们变成“论文机器”的潜在危险。他说,对于科学而言,这对那些做不出实验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够公平。也有可能逼迫博士生导师尽量去选择能够多出文章的项目——这一点,科学界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p
  • 关于评选优秀分析测试论文的通知
    山东省理化分析测试协会关于评选优秀分析测试论文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促进全省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调动广大分析测试工作者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积极性,山东省理化分析测试协会决定进行分析测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凡反映近两年来包括科研、教学以及产品质检方面的有关分析仪器,如电子光学X射线、光谱、色谱、波谱、电化学、生化等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分析应用、以及仪器和部件的研制、改造、维修方面水平较高的论文、综述等均可应征。   2、应征论文需要写成1500至2000字的详细摘要或全文。论文应反映其特色和创新,并有必要的数据。论文打印成一式两份,免审稿费。请于2009年6月25日前邮寄或发邮件至组委会秘书处。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北区G座,秦四森收,邮编:250014   联系电话0531-81219069,0531-88879908   E-mail: qinsisen@163.com   3、经专家审核、评选的优秀论文将颁发证书。共将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   4、获奖论文将在“第七届山东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暨2009年分析测试学术交流大会”期间颁发获奖证书,刊登在大会《会刊》上,部分论文可在2009年分析测试学术交流大会上交流。   5、获奖论文由协会负责推荐至《山东科学》、《化学分析计量》等正式刊物以协会优秀论文集形式发表(所需费用由作者承担)。   6、征文经初审通过后,将另发通知,告知有关具体事宜。   山东省理化分析测试协会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 我国国际科研合作论文数量升至世界第三
    p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中国的科研创新国际化趋势如何?2015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达7.1万篇,跃升为全球第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3日发布的《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报告》,依托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科研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10多年间中国的国际科研合作发生了“质”与“量”的双重转变。 /p p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国际化已经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有关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制定与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机制,加大国际合作经费投入力度,调动科技和社会力量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中国的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2%,增长到2016年的2.1%。国际合作论文中受中国国内经费资助的论文比例,从“十一五”的31.6%,上升到“十二五”的65.2%。 /p p   报告负责人、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介绍说,当前创新要素开放性、流动性显著增强,我国国际科研合作“走出去”道路不断拓展。国际科研合作10年来不仅是合作规模创造了新高,还发生了“质”的飞跃,高被引论文中,中国科研工作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p p   我国的“科研朋友圈”也在不断深化扩大,中国逐步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各国重要的合作伙伴。报告显示,我国同科技发达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得到全面巩固。我国与经合组织国家的科研合作论文由“十一五”时期的10万多篇,增至“十二五”时期的23万多篇,增长约1.2倍。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我国与美国科研合作的规模最大。“十二五”时期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整体的科研合作规模显著提升,总数约为“十一五”时期的2.7倍,金砖国家之间构建起了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 /p p   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如何?2015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5,显著高于全球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1.0。同时,在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开展的高质量国际科研合作中,我国科研人员占通讯作者的比例大于40%,发挥了较高的主导作用 全球多作者论文中超过一半的论文有中国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发表多作者论文最多的国内科研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表的多作者论文引文影响力最高。 /p p   据了解,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是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级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 /p p br/ /p
  • 中国论文再度出丑:都是谁的错?
    p  & nbsp & nbsp 4月20日,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被认为涉嫌同行评审造假。 /p p   此次大规模撤稿调查源于2015年、2016年连续曝出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表示,论文的发表者伪造莫须有的同行评审,论文投稿者“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 /p p   4月21日,中国科协认证的微信公众号“科协改革进行时”发表文章——“施普林格撤稿,中国科协喊话:出版集团也有责任”——该文透露, 4月18日,中国科协就撤稿事件与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进行了会谈。两天后,施普林格方面发布了撤稿消息。 /p p    strong 撤稿规模破纪录 /strong /p p strong   “Yes,107”。 /strong /p p   著名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在报道中感叹道,这次事件撤稿数量创了该网站创立以来论文同时撤稿的纪录。 /p p   据称,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会进一步调查这类文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论文因伪造同行评审而撤稿。 /p p   此次被撤论文,以高校附属医院的为主,一些普通高校也榜上有名,共计77家单位。许多中国名校或附属医院“中枪”,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 /p p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此次论文集中曝光的重灾区。在科室分布上,以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为主。 /p p   值得注意的是,被撤稿的论文发表时间从2012年至2016年,相当一部分文章有被引记录,引用次数从0到十几不等。 /p p   据中国科协官网的报道,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在与中国科协方面会谈时透露,此次撤稿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Tumor Biology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年—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被撤论文。 /p p   目前施普林格方面已经停止与Tumor Biology杂志的所有者“国际肿瘤学与生物标志学会”的合同,2016年底停止了该杂志的出版。新出版商SAGE在今年1月接手了这份“问题”杂志。 /p p   strong  “第三方中介”是罪魁? /strong /p p   有关方面称, 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同时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 /p p   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代表安诺杰表示,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及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等问题,正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出版集团已经解除与涉事期刊的合作。安诺杰称,出版集团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作者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p p   第三方中介为何能够假手其间?这与期刊采取的同行评议制度不无关系。一位期刊出版人士表示,传统上期刊是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编辑部参考选用。此次事件中,稿件处理过程确有问题。 /p p   显然,正是这种推荐审稿人的做法导致同行评议漏洞,被中介公司利用,伪造虚假审稿人信息,进而批量犯案。 /p p   但是,上述期刊出版人士强调,这种推荐审稿人的做法是“基于诚信基础的”,“说到底还是学术诚信问题”。 /p p    strong 中国学者为何频频被撤稿? /strong /p p   事实上,几十年来,国际论文被撤稿也在逐年增加,大有随论文发表数量“水涨船高”之势。其中,伪造、剽窃以及不可重复是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 /p p   中国学者被大规模撤稿并非首次。2015年和2016年,中国学者先后遭遇BioMed Central出版集团和Springer集体撤稿,共计105篇论文。 /p p   去年5月5日,基金委对论文造假者进行集体通报,不仅要追回他们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同时也勒令取消他们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尽管如此,也没有阻止他们继续顶风冒险,伪造同行评审。 /p p   2016年6月,基金委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科研的不足之处做出如下判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 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 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 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p p   strong  医学论文为何成撤稿重灾区? /strong /p p   在官方文件中,除了频频出现的“第三方”问题之外,值得关注的是,被撤稿的重灾区往往是医学论文领域。 /p p   近年来,中国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论文发表总数位列全球第二,高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居世界第4位。这被视为中国科学崛起的重要标志。而医学领域恰恰是论文产出大户,有研究者表示,医学论文占据着全球论文的一半左右。不难理解,在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价中,论文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一些大学忙不迭地要建设医学院。 /p p   同时,上述研究者强调,中国的医生评价体系也有问题,中国大学的附属医院也要按照大学的科研评价进行评估,“逼拿手术刀的去拿移液器”。出现问题,也是迟早的事。 /p p   另有学者认为,对待此次事件,现行的科研管理与资助机构也有一定责任。医生一边要忙着诊治患者,一边又要为论文操心,于是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论文撤稿事件发生。科研管理者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评价体系。 /p p   一位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就此评价道:那些杂志、论文公司都只是为了赚钱,而中国医院的科研大跃进正好是他们的“金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合伙制造垃圾。 /p p    strong 中国科学国际形象遭重创 /strong /p p   接受《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访谈的不少科学家认为,中国学者论文集体被撤,给那些真正从事科研的工作者不小的打击,亦让他们的国际形象受损。当下很多学者大谈如何弯道超车,认为中国科研应把握大好时机,努力追赶。有人表示“弯道超车,用英文表述为‘Cut Corner’,它也有‘投机取巧’的意思。”此次事件“投机不成”,反让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影响。 /p p   上海药物所俞强研究员表示:“这和商业社会竞争的大环境,国内的评级晋升制度,甚至大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关。商业社会,一切向钱看。假文章不过是各种假产品中的一种。”他还表示:“惩罚应是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正反面教育都缺乏。” /p p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表示:“中国科研在前进的过程中两级分化,有很多实验室其实不行,走捷径,走歪了。”他同时表示,此次事件“不知道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还不能跟抄袭一样对待。其实很多杂志都有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 如果试验结果基本没有问题,英语不行的话,应该找那些正规的服务机构。” /p p /p
  • PerkinElmer 80周年论文有奖征集活动收官,快来索取论文集吧!
    2017年值PerkinElmer成立80周年,PerkinElmer推出一系列庆祝活动。如百万植树计划捐树活动、采购需求分享送礼活动、校园大使活动以及论文有奖征集活动等等。其中论文征集活动自7月开始以来,便收到来自各行各业的用户用不同的仪器写的应用文章。截止11月30日活动结束共收集60多篇文章,经审核录取51篇。我们编辑成册,供大家在使用相关仪器时翻阅参考。论文集下载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68/down_873510.htm在此对投稿的各位老师再次表示诚挚感谢!关于珀金埃尔默: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和服务提供商,珀金埃尔默公司致力于为创建更为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业务涉及环境健康、食品安全、生命科学、实验室服务和大数据信息化等领域。我们在全球拥有9000名专业技术人员,时刻准备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各项科学难题。我们在分析检测、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和一站式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入的市场洞察力,可协助客户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懈探索。2016年,珀金埃尔默年应收达21亿美元,为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 珀金埃尔默中国:珀金埃尔默进入中国近40年,拥有员工约1200多人。公司亚太区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成都、广州、沈阳、武汉、青岛、南京、西安、乌鲁木齐、昆明设有分公司,维修网点遍布全国各个省市。主要产品与服务包括环境健康、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等所使用的分析仪器及学术机构或新药开发所需要的生命科学仪器。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中国的信息,可访问全新上线的珀金埃尔默中文官方网站。
  • 气味指纹烟草分析论文获2005年烟草化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5年中国烟草学会工业专业委员烟草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9~12月2日在海口市隆重召开.由常德卷烟厂技术中心,澳华达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和法国阿尔法莫斯仪器公司合作的论文" 气味指纹分析技术在烟草工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应邀在大会上宣读,并荣获优秀论文奖.
  • “大科学”时代,论文“质控”有解吗?
    div id=" content1" style=" padding: 15px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24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 class=" f14" p style=" text-indent:2em"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某大学已开始对一名“大腕”级PI展开严肃学术不端调查,并已暂封其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该指向嫌疑较大的是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托马斯· 韦伯斯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论文被挂在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上。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不久前,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 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门”。此后,与他同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彼得· 拉特克利夫也受到质疑。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近年来,论文造假事件屡屡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级学术大咖。这让人们质疑“大科学”时代的论文品控是否越来越难?在动辄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团队里,经常以通讯作者身份出现的学术带头人如何做到为每一篇论文负责?有人说“我们的图片放错了,但结论是对的”,他们的自我辩护成立吗?& #8230 & #8230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包括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诺奖得主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内的多位国内外专家。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strong 液氮罐里尘封14年的线索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最近,犹他大学学者约瑟夫· 普尔哈尔(Josef T. Prchal)一直在忙着“破案”,尽管“案发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了。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他发表于2002年的一篇论文被人质疑“一图多用”,而这篇论文的倒数第二个作者正是近日身陷“造假门”的诺奖得主塞门扎。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1988年冬天,普尔哈尔当时还在美国贝勒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医学院工作。他去俄罗斯的楚瓦什地区采集了一批楚瓦什红细胞增多症(当地一种特有疾病)患者的样品。经初步研究,他们发现一种基因突变可能跟疾病有关。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之后,他们和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塞门扎,以及牛津大学的其他合作者一起完成了这项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被同行质疑的是一张蛋白质印迹(WB)数据图片。在这项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实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条带图像看起来一模一样。作者由此推论,患病个体(试验组)和不患病的个体(对照组)相比,VHL蛋白的表达水平是一样的。论文写道:相关基因突变并不影响VHL蛋白的稳定性。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但有同行怀疑,这根本就是一张图片被重复使用了两次,从而得出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的“伪结论”。而类似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还不止一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09629680-6225-4ca4-b372-02254f632d37.jpg" title=" 2020124225544822.png" alt=" 2020124225544822.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黄框内的图片被质疑重复使用(DOI:10.1038/ng1019)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很显然,这张图片的数据是站不住脚的。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普尔哈尔回复编辑说,“很不幸,我之前没有注意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接下来,就像调查一桩陈年旧案那样,普尔哈尔尝试联系所有相关人员。上述实验的实际操作者是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索尼· 昂(Sonny O. Ang),他当时在另一位博士后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索尼· 昂回复了导师的邮件。他表示自己当时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作为机构财产,已经在毕业时归还实验室了。而所有相关的病人DNA、细胞和试剂等都保存在实验室的冰箱里。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普尔哈尔只好再去翻冰箱和电脑。但他的实验室在2006年搬过一次家,冰箱显然有更替过。最终,他们在一些液氮储存罐里,找到了这些封存至少14年的细胞。目前普尔哈尔正在尝试用这些细胞重复上述实验。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而另一项重要证据——索尼· 昂制作的原始X光片,普尔哈尔还没有找到。“我隐约记得我检查过这些X光片。我想这个图片可能是出现了剪切和粘贴错误吧。”他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strong “沦陷”的不只是图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可能放错了图片”的博士生索尼· 昂在回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导师时特意提到,其他科研团队开展的独立研究也得到了和本文类似的结果。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这一点耐人寻味——很多作者即便承认数据有误,也仍然在为论文的结论辩护。塞门扎事件里另一位回应的作者同样如此。他一方面承认“有两张照片被无意间替换了”,但还坚持强调“这个无心的错误并不影响实验得出的结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afde56a9-f17a-4d61-a21f-9c3e4b9abafc.jpg" title=" 2020124225721574.png" alt=" 202012422572157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作者回应称无心之过不影响实验结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问题是,不管图片是真的还是假的,作者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LSA发起人兼主席、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理查德· 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如此“吐槽”。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德国独立科学记者、著名学术打假人莱昂尼德· 施耐德(Leonid Schneider)对这种辩解不以为然。“论文的所有内容都会影响结论。”他对《中国科学报》说,“当数据被有意操纵时,整篇论文及其结论就会变得可疑。操纵越严重和广泛,论文就变得越不可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欺诈,无论作者本人如何看待它。”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为欺诈辩护的科学家是不诚实的,也不值得信任。”施耐德补充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即便是所谓‘无心之失’,也至少反映出该实验室的数据管理是马虎的。”知名学术打假“猎人”伊丽莎白· 毕克(Elisabeth Bik)对本报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图片PS”“一图多用”等,是近年来许多被质疑造假和撤稿论文的关键词。为什么图片数据会成为论文打假的“重灾区”呢?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因为不以图片形式呈现的数据,比如点状图、柱状图等,很难检测到造假的痕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好的方法来监控这些欺诈行为。”毕克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此外,施耐德还特别提醒:“即便被认为更容易捕捉的图片数据欺诈,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升级了。面对今天正在发生的高级欺诈行为,我们缺少技术,也缺少原始数据的支持来监测它们。”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事实上,一些不诚实的科学家已经开始伪造‘原始’数据了,仅仅是因为先进的技术让这样做成为可能。”施耐德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从样品制备、实验、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图像处理& #8230 & #8230 近年来各类问题时有报道。对此,多位学者在告诉本报,要科研保证过程“干净”,根本在于对人的管理。“雇佣诚实的研究者是我的首选方法。”罗伯茨在采访中反复强调。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与工业产品不同,论文不可能有定量的指标。”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说,“科研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智力活动。因此论文的品控,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strong “大科学”时代的论文品控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塞门扎等不少“大牛”学者造假事件背后,折射的是“大科学”时代的品控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实验室的规模越来越大,跨机构跨国合作的范围在扩大,论文的参与者在增多。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课题组,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的作者数,已经变得司空见惯。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而且,在那些规模较大的实验室,PI(学术带头人)很少亲自操作实验,他们主要负责申请资助并监督工作。”毕克说,“这似乎是大多数实验室的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因此,对诺贝尔奖得主等学术“大牛”来说,如何在这么大的团队里确保每一个成员、每一篇论文、每一个数据的诚信,无疑是巨大挑战。特别当多个团队合作时,状况还会变得更复杂。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那么作为PI,该如何防止各式各样的欺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暗地滋长呢?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首先,原始数据必须根据国际标准仔细记录、可靠存档。在此基础上,PI有必要了解数据是如何获得和分析的,并且确保这些结果可以在实验室内重复出来,得出的结论具有统计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LSA)科学顾问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史蒂夫· 凯伊(Steve A. Kay)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毕克给出的建议则是:“PI应该定期与实验室成员见面,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见面,还要检查手稿中的数字是否与实验室中获得的数据相匹配。如果PI没有时间,就应该任命高级实验室人员来接管这项责任。”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PI应该记住,只在自己真正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而不能仅仅因为你是这个学院的院长或系主任。如果发现了不当行为或严重错误,还要对其更正或撤回负责。”她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科研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智力活动。因此论文的质控,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科学网博主、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strong 科学界需要自净能力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尽管PI管理不善、“‘一作’坑‘通讯’”“学生坑老师”等情况频繁发生,但这绝不是论文造假仅有的模式。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事实上,韩国的黄禹锡事件、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等学术不端事件中,PI本人都并非蒙在鼓里。近日还发生了天津大学教授张裕卿长期造假,被学生举报这样的极端案例。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打击科研造假的关键在于,震慑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像如今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只有学生会受到惩罚——PI不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施耐德说,“如果教授可以发表多篇剽窃或篡改数据的论文而不产生任何后果,他们又怎能教导学生不作弊呢?”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我们要警惕,科学欺诈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靠公众和慈善机构的钱过活。它正在破坏科学,破坏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它赶走了诚实的研究人员,让骗子繁殖并接管科学。”施耐德说,“科学界及资助机构必须对科研造假采取行动。取消对骗子的资助。不给他们一分钱,抵制他们!”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对于如何预防学术不端,我没有明确的答案。”在与论文造假战斗多年后,伊丽莎白· 毕克曾对本报表达自己的无奈,“欺诈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有,或许人们永远无法完全阻止它。”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但此次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自己“仍然坚定地相信科学”。“我希望像我们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学术打假),可以让科学界获得一种自我修正、自我净化的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就在记者撰写本文时,一则消息传来:美国某大学近期已开始对一名“大腕”级PI展开严肃学术不端调查,并已暂封其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目前该指向嫌疑较大的是美国东北大学教授、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托马斯· 韦伯斯特(Thomas Webster)。他曾发表至少403篇论文,获得32个专利,基于其技术已成立了9个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在毕克等人的密切关注下,韦伯斯特已有72篇论文被挂在Pubpeer上,其中10篇已经勘误,4篇已经校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变化正在到来,我希望科学期刊和科研机构能够更快地做出回应,发出更明确的信息:对科学不端行为零容忍。这是恢复人们对科学信心的最好方法。”毕克说。 /p /div
  • 重磅!评职称将不做论文数量硬性要求
    9月3日,新华社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近日印发,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技术人才今后评职称将不做论文、专利数量的硬性要求。至此,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我国职称系列改革任务总体完成。“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首次进行的全面系统改革,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切身利益。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将对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发挥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告诉记者。据介绍,此次职称系列改革健全了制度体系,完善了评价标准,创新了评价机制,为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职称系列首次设置正高级职称,近3000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突破了职称“天花板”;将新兴职业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新增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评审专业13个,各地增设人工智能、数字编辑、冰雪艺术、文房制作等特色评审专业113个。陆续出台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评价导向,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力克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比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不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淡化论文要求;翻译、演员、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对学历没有要求,会计、经济等系列放宽至高中,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进一步放宽学历要求;对研究人员强调论文质量,探索实行代表作制度。这次改革基本形成了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的职称制度。据了解,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好改革落实,鼓励各地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 《自然》宣布开放所有研究论文
    图片来源:Annthea Lewis/Nature   据《自然》网站报道,12月2日,《自然》杂志出版商麦克米伦宣布,《自然》将开放其自1869年以来所有的研究论文。通过专有的阅读软件&mdash &mdash ReadCube,读者可以阅读论文全文,并能够分享和评论,但不能复制、打印或下载。   这一开放政策同样适用于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其他48本期刊,包括《自然&mdash 遗传学》、《自然&mdash 医学》和《自然&mdash 物理学》等。   ReadCube类似于苹果公司的iTunes,它主要由麦克米伦投资。麦克米伦这一开放政策意在让科学家免费阅读论文并分享心得,同时又保住自然出版集团的最大收入源&mdash &mdash 用户的订阅费。正如麦克米伦科教部首席执行官Annette Thomas所言,她认为用户订阅和开放获取将并存很长一段时间。   学界对这一政策的最初反应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与完全的&ldquo 开放获取&rdquo 相去甚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消除了自然出版集团之前的对于全文获取的6月期限制。
  • SK系列原子荧光论文征集令
    亲爱的用户:您好!导读: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举办2016年原子荧光光谱仪应用案例征文活动,活动即日起至2016年10月1日,获奖者将能得到丰富的奖品。 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前身是由国家有色地质总局控股,西北地勘局、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参股组建的西安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原子荧光光谱仪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原子荧光技术的研发,公司不仅是原子荧光光谱仪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当今原子荧光光谱仪技术的领跑者。在未来的研发、创新道路上,北京金索坤的全体成员将不遗余力的为了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荧光光谱仪技术而探索乾坤! 为了鼓励分享在食品、环境领域中的成功应用经验,同时搭建一个新老用户之间、用户与厂家之间就技术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现举办2016年原子荧光论文有奖征集活动,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征文通告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10月1日 活动对象:SK系列原子荧光光谱仪的使用者 注:所提交的文章请注明使用仪器名称型号 投稿文章分为两类: A、期刊收录 活动期间内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文章 论文要主题突出,数据准确,论述严谨,结论明确请您将以下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jsk@suokun.com(建议邮件标题:姓名+投稿“2016论文征集令-期刊收录”):一张您和发表文章中所用金索坤原子荧光光谱仪合影的照片。 请在邮件中注明以下信息:姓 名:工作单位:手机号码:仪器型号:联系地址:投稿文章题目及发表期刊信息: B、应用案例 发表在专业网站(仪器相关、样品相关)论坛,要结合所使用的原子荧光进行阐述,有充分的数据说明仪器的应用及所得结果请您将以下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jsk@suokun.com(建议邮件标题:姓名+投稿“2016论文征集令-应用案例”): 请在邮件中注明以下信息:姓 名:工作单位:手机号码:仪器型号:联系地址:网站链接: 奖励规则 参与A类:使用北京金索坤原子荧光在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将获得500元京东卡奖励。 参与B类:使用北京金索坤原子荧光所撰写的应用案例,活动结束后统一评选,按文章质量分一二三等奖,分别送上礼品一份, 其余参与者均可获得一份纪念奖。 注意事项 1所投稿文章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具有该文使用权2参与者须保证文章数据和所有联络信息的真实和有效,若由于信息无效造成的被取消奖励资格等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3收到投稿后,会给投稿邮箱发送回执,如您投稿后没有收到回执,请及时联系活动咨询热线4每篇文章只有一次奖励,如有多位作者请自行分配5若对本次活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活动咨询热线: 010-56370668(工作日8:30-17:30),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具有该活动的解释权
  • 石化盛会,深度呈现!明尼克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石油化工分析测试技术大会(西安)论文集
    大会圆满闭幕2021年7月14-17日,“第二届全国石油化工分析测试技术暨第十二届全国石油化工色谱学术报告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云集业内专家及技术人士,是一届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大会。北京明尼克分析仪器设备中心派出精英团队盛装参展,本次大会明尼克公司两篇研究论文成功收录大会论文集并发表,引发与会人士广泛关注和热烈好评! 论文1:《闪蒸仪在液化石油气分析中的应用》 首篇论文《闪蒸仪在液化石油气分析中的应用》解读了闪蒸仪产品入列石化行业标准:NB/SH/T 0230-2019《液化石油气组成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的情况,阐述了明尼克MS系列闪蒸仪产品在液化石油气分析中具备的功能和优势,文章也通过与进口产品的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明尼克闪蒸仪产品的准确性、可靠性。 论文2:《钝化产品在氢能源分析领域应用简况》 第二篇论文《钝化产品在氢能源分析领域应用简况》,介绍了目前氢能源分析检测研究及应用状况,系统分析了明尼克公司引进的SilcoTek钝化技术及产品的原理、功能及特点,文章从应用在北京石科院纯化气路系统建设和管阀件供应的实例分析了钝化技术在含硫、氨、有机物等杂质检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展示出钝化技术在氢能源分析中具有的巨大应用价值。 明尼克参展团队 两篇论文从应用角度对明尼克闪蒸仪和钝化产品作了准确到位的分析,是明尼克精华产品的理论概括,文章的发表在大会中引发强烈关注,为明尼克公司本次成功参展增光添彩! 参展回顾 参展详情: 时间:2021年7月14-17日 地点:西安市高速神州酒店一楼大厅(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环城东路南段9号) 明尼克展位号:22
  • 喜报!TOP20文章名单新鲜出炉!——《分析测试学报》249篇论文入选CNKI高影响力论文
    CNKI(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近日发布了2011—2022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分别按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PCSI指数遴选出学科前1%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和高PCSI论文。《分析测试学报》共有249篇论文入选此次高影响力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46 篇、高下载论文72篇、高PCSI论文195篇,不少文章同时获评“高被引、高下载、高PCSI”论文。其中,高影响力TOP20的文章中,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核磁共振等,涉及到的领域包括食品、农药、粮油、茶油、蔬菜等多个方面,内容多多,不容错过哦! 以下为入选高影响力TOP20的文章名单:序号文章标题及相关信息1不同类别食品中21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及其分布情况研究吴惠勤 朱志鑫 黄晓兰 林晓珊 黄芳 冯叶芬 罗辉泰 邓欣:潘亮君 被引: 151 下载: 2845 PCSI: 43.583 PDSI: 11.8172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鱼肉中30种激素类及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罗辉泰 黄晓兰 吴惠勤 朱志鑫 黄芳 林晓珊 被引: 146 下载: 1424 PCSI: 52.415 PDSI: 7.1233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褚小立 史云颖:陈漫: 李敬岩 许育鹏 被引: 124 下载: 5768 PCSI: 50.862 PDSI: 8.9424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290种农药残留组分贾玮 黄峻榕 凌云 冯峰 郑月明 储晓刚 被引: 115 下载: 2374 PCSI: 41.504 PDSI: 12.248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宫小明 任一平 董静:孙军 李健 金超 于金玲 被引: 113 下 载: 1745 PCSI: 41.716 PDSI: 8.2646基于质谱分析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任向楠 梁琼麟 被引:96 下载: 5615 PCSI: 14.250 PDSI: 7.6047QuEChERS提取与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茶叶中的19种农药残留徐娟 陈捷:叶弘毅:王岚 孙灵慧 赖子峰 被引:91 下载: 1002 PCSI: 27.161 PDSI: 5.5108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污泥中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王硕 张晶 邵兵 被引: 91 下载: 1762 PCSI: 25.910 PDSI: 9.0949QuEChERS结合LC-MS/MS同时测定虾肉中72种兽药残留卜明楠 石志红 康健 范春林 庞国芳 被引:87 下载: 910 PCSI: 24.290 PDSI: 5.99010QuEChERS提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果蔬中的230种农药残留徐娟 陈捷 王岚 孙灵慧 袁震宇 叶弘毅 朱林 被引: 85 下载: 979 PCSI: 27.357 PDSI: 6.08111气相色谱-质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及茶叶加工品中295种农药多残留苏建峰 钟茂生 陈晶:郭昕 陈劲星 梁震 刘建军 被引:84 下载: 1596 PCSI: 31.909 PDSI: 9.2931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的研究进展赫欣睿:武中庸 叶永丽 高旭东 陈士恩 马忠仁:被引:81 下载: 3866 PCSI: 18.225 PDSI: 8.69913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测定复杂基质蔬菜中9种烟碱类残留侯如燕 卞红正 赵秀霞 胡祎芳 苏婷 王孝辉 :宛晓春 被引: 78 下载: 847 PCSI: 15.984 PDSI: 9.10114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油中的多种天然酚类物质罗凡 费学谦 方学智:王亚萍 王金元 被引: 77 下载: 1315PCSI: 19.184 PDSI: 6.571154种黄酮小分子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刘帅涛 陶慧林 李锦艳 被引: 73 下载: 1734 PCSI: 10.288 PDSI: 10.58116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鉴定中的应用邓志威 李璟 许美凤 刘鹏 耿珠峰 被引: 71 下载: 5638 PCSI: 14.257 PDSI: 34.06717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葱、姜、蒜与辣椒酱中的6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苏建峰 赵建晖 熊刚:陈燕雯 陈劲星 刘建军 被引:71 下载: 641 PCSI: 20.191 PDSI: 3.97818SPME/GC-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吴惠勤: 黄晓兰 陈江韩:朱志鑫 林晓珊 黄芳 冯叶芬 罗辉泰 邓欣 被引: 70 下载: 3470 PCSI: 21.535 PDSI: 20.73119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黄瓜、菜心、葡萄、香蕉中127种农药残留李蓉 储大可 张朋杰高永清 黄思允 被引:69 下载: 875 PCSI: 29.090 PDSI: 8.16120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曹江平 解启龙 周继梅 易宗慧 被引:67 下载: 1976 PCSI: 11.041 PDSI: 4.795
  • 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2019年,中国发表国内科技论文44.8万篇,比上年下降1.6%,其中临床医学论文所占比重最大,超过四分之一 高等院校发表论文占到全国总量的66.3%。2019年,中国发表SCI论文49.6万篇,连续第11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21.5%。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地学、材料科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物理学领域的SCI论文占世界份额均超过20%。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数为13.0万篇,比上年增长17.4%,占到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6.2% 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共计9.6万篇,占全部国际合作论文的73.9%。  一、国内论文  2019年,我国发表国内科技论文44.8万篇,比上年下降1.6%。  1. 临床医学论文数量与占比仍居各学科之首  国内科技论文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是临床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中医学,农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地学,环境科学,土木建筑,化工。这10个学科论文总数为28.2万篇,占全部国内科技论文的62.9%。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为11.8万篇,占国内科技论文总量的26.4%。  2.排名前10位的地区论文数量占全国六成以上  2019年,国内科技论文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陕西、广东、湖北、四川、山东、河南以及浙江,累计占全国论文总数的62.2%。与上年相比,浙江取代辽宁成为第10名。  3.国内论文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  2019年国内科技论文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达到29.7万篇,占到全国总量的66.3%。与上年相比,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论文数量均有下降,公司企业论文数涨幅明显,论文数为2.8万篇,占全国总量的6.2%,比上年增长11.3%。  二、SCI 论文  2019年,SCI 数据库收录全球论文共230.5万篇,比上年增长了11.4%。  1.中国 SCI 论文数量与占世界总量比重均持续增长  2019年,中国发表 SCI 论文49.6万篇,占世界总量的21.5%,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中国已连续第十一年排世界第2位。美国排名第一位,论文数量为59.0万篇,占世界总量的25.6%。  2. 化学领域论文数量居众学科之首,多数学科论文数量比上年有显著增长  2019年,SCI 收录中国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学科分别为: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地学,环境科学和计算技术。这10个学科论文总量占到中国 SCI 论文总数的68.2%。其中化学学科论文数量仍居众学科之首,达到6.2万篇,占比为12.4%。  3.材料科学等八个学科论文总量占世界份额超过 20%  2010—2020年(截至2020年9月)SCI 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化学论文累计数量最高,突破51.6万篇,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另有4个学科论文十年累计数量超过20万篇,分别为工程技术(41.6万篇)、材料科学(34.9万篇)、临床医学(32.7万篇)和物理学(26.8万篇)。从各学科累计论文数量所占世界份额的比重来看,有8个学科产出论文的比例超过世界该学科论文的20%,分别是:材料科学(35.41%)、化学(28.25%)、工程技术(27.89%)、计算机科学(26.45%)、物理学(24.09%)、地学(22.10%)、数学(21.57%)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1.19%)。  4.论文总被引次数增速明显,篇均被引用次数迅速提升  2010—2020年(截至2020年9月),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 SCI 论文301.9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2位,数量比2019年统计时增加了15.8% 论文共被引用3605.71万次,增加了26.7%,排在世界第2位。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1.94次,比上年度统计时(10.92次/篇)提高了9.3%。世界整体篇均被引用次数为13.26次,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2010-2020年间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化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3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占世界第一。在2010-2020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地区)共有22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中国排在第16位,与上一年度位次相同。  三、国际合作论文  1.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继续增长,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合作论文数量大幅增长  2019年 SCI 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数为13.0万篇,比2018年增长了17.4%,占中国 SCI 论文总数的26.2%。  2019年,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共计9.6万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作论文的73.9%,合作伙伴涉及167个国家(地区)。合作伙伴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日本。中国作者参与工作、其他国家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合作论文共3.4万篇,涉及190个国家(地区),合作伙伴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  2.学科分布相对集中,生物学领域合作论文数量最多  从学科分布看,中国国际合作论文主要集中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和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等领域。2019年,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中,化学领域最多,为11498篇,占本学科论文的比例为17.2%。中国作者参与的国际合作论文中,生物学最多,为4389篇,占本学科论文的比例为7.9%。
  • 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第五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报告。报告从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中国科技期刊等六方面展开论述。报告显示我国已提前完成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科技规划中所要求的到2015年&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rdquo 的目标。   报告全文如下:   一、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第五位,位次提升1位。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3年至2013年(截至2013年9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14.30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2年统计时增加了11.8%,位次保持不变 论文共被引用709.88万次,排在世界第5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所规定的到2015年&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rdquo 的目标。中国&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rdquo 增长的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我国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51次提高了6.3%。世界平均值为10.69,我国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虽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我国有15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增加了1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农业科学和物理学排在世界第3位,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5位的还有地学和药学与毒物学。与2012年相比,有12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其中跃升5位的是农业科学,另有3个学科领域上升了2位。   若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则高于均线的论文为&ldquo 表现不俗&rdquo 的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2009年我们第一次公布了通过这一指标进行的统计结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12年,我国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4.35万篇,占论文总数的26.4%,较2011年数量增长了1.4%,占比下降了约3.4个百分点。按文献类型分,其中97%是原创论文,3%是述评类文章。   其中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地学、数学、药学、计算技术、环境科学等10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数量最多。而按各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排序,动力与电气、化学、安全科学、能源科学技术、化工、药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较多,达到30%以上。   二、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4位,位次上升1位。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3-2013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9524篇,占世界份额的8.6%,数量比2012年统计时增加了20.3%,排在世界第4位,位次上升1位。美国排在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高达59970篇,占世界份额的54.1%,英国和德国的高被引论文数分别为14265和13226篇,位于第2位和第3位。2013年中国超过法国,法国排在第5位,高被引论文数8415篇。   三、国际热点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4位,位次保持不变。   论文在发表之后2年间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是热点论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热点论文往往就是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permil 的论文,并且在未来的更长时间内会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2013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349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4.3%,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2年统计时相比位次不变,数量增长34.7%。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为134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的54.9%,其次为英国和德国。   四、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9位,位次提升1位。   Cell(《细胞》)、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发表在三大名刊上的论文,往往都是经过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解读、反复修改而成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2012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98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187篇,论文数增加了46篇,排在世界第9位,比2011年上升了1位。美国仍然排在首位,论文数为2654篇。英国和德国列第2位和第3位,加拿大、法国、瑞士、日报和荷兰排在中国之前。若仅统计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论文,则中国有134篇,仍排在世界第9位。   五、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保持不变   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2年176个学科领域中高影响力期刊共有150种,这些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47651篇,其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数位4020篇,占世界的8.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有17773篇,占37.3%。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邮1336篇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占33.2%。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较多的高校是:浙江大学(170篇)、清华大学(154篇)、北京大学(148篇)、中南大学(129篇)和上海交通大学(128篇)。   六、中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   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2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94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77万篇,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0.4%。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93,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率5.8%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023次,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率12.6%。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012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5种,较2011年增加了1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07种 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4种 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504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2012年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共有17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3的期刊有15种。
  • 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列表现不俗论文高校前三,表现不俗论文研究机构前20位均属中科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6日在京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10.88万篇,其中1.68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了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这些表现不俗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15.5%,这一比例较2008年的11.5%上升了4个百分点。按文献类型分类,97%是原创论文,3%是述评类文章。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82%由高等学校贡献,近17%产自研究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北等省市,其中上海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最高,为17.4%。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等5个学科的表现不俗论文最多 水产、矿业、化工、能源、农学等5个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较高。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列2009年表现不俗论文的高校前三位,中国科技大学名列第8位。2009年表现不俗论文的研究机构前20位均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   统计显示,2009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12.75万篇,占世界份额的8.8%,位列世界第二位。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的论文中,2009年共收录中国论文9.79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3.9%,超过位列第二的美国7个百分点,增长率为9.5%。MEDLINE收录的文献反映了全球生物医学领域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9年,MEDLINE收录的中国医学、生命科学论文4.5万篇,比上一年增长8.4%。《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2009年收录中国论文5064篇,涉及35个学科。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共收录2009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46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52.13万篇,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0.4%。   会议论文对于期刊论文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研究动态。《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汇集了自然科学、医学、农学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会议文献的80%~90%。2009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在81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235个国际会议,ISTP共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2009年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5.47万篇,占世界总数的12.8%,排在世界第二位。   此外,2000年至2010年11月1日的10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约72万篇,按数量计排在世界第4位 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在世界第8位 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8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2次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平均值10.57次还有差距。2000年至2010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共有14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我国排在第12位。中国虽然在论文数量上与日本、德国越来越接近,但在被引用次数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上的差距更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