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增速

仪器信息网增速专题为您整合增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增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增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增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增速话题讨论。

增速相关的资讯

  • 基因测序年增速超20%
    记者周琳北京报道:从去年开始“精准医疗”就被各路资本争相竞逐,目前涉足的上市公司有26家。一项机构研究预计,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三到四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随着开放“二孩”政策,高龄孕妇成为无创DNA检测的刚需群体,也让基因检测市场蛋糕加大。  作为内地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带给股市的利好可见一斑。两年翻三倍的估值被众多机构投资者“簇拥”。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让基因测序公司如雨后春笋地诞生。去年,有长远投资眼光的杨勇从阿里巴巴高职退出,毫无医学专业背景的他,通过整合“基因航母”华大基因等基因检测和肿瘤治疗技术、创办了内地首家提供精准检测、治疗、康復一体自助式服务平台公司观世公司,包括生育、肿瘤、亚健康领域。  目前在观世健康平台,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所做的遗传性肿瘤检测在家自采唾液样本就可完成,费用也从前几年的两三万降到六千多人民币,中等阶层完全可以接受。  “我认为‘精准医疗’的定义就是你比任何人都了解你自己。”杨勇对这个市场非常有信心,未来的“精准医疗”方向一定是自采化。
  • 明德⽣物,当逆天的增速不可持续时
    最近3年,在新冠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原材料上涨、客户流失、需求萎缩,活下去成为许多公司的首要目标。然而,大家想不到的是,有一个行业却异常火爆,那就是体外诊断行业:受益于新冠检测常态化的需求,一季度体外诊断行业营收大幅增长,安旭生物 营收增长27倍,奥泰生物 增长6倍,万泰生物 增长2.8倍… … 尽管新冠检测试剂的单价一降再降,但在巨大的需求下,体外诊断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明德生物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倍;2021年继续增长了2倍;2022年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利润目标。看到这个数据,你是否也被震惊到了?震惊之余,我们不禁会想:在体外诊断这条大道上,明德生物 还能策马扬鞭多久?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吧。本文分10个章节:1、业务组成 2、股权结构 3、竞争格局 4、财务透视 5、竞争优势 6、发展前景 7、主要风险 8、估值 9、十年以后 10、总结。各位看官,各取所需。1、明德生物的主营业务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体外诊断试剂、体外诊断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急危重症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代理业务。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是公司的基本盘,营收占比常年高达90%左右。最近两年,体外诊断试剂业务蓬勃发展,带动了公司整体营收的高速增长。体外诊断试剂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需求的井喷。2021年,公司营收28.3亿元,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营收20.2亿元,营收占比高达71.5%:体外诊断试剂业务的毛利率非常高,最近两年稳定提升:公司的主战场在国内,最近两年,国外业务增长也比较快:分析明德生物 ,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是抓手,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是关键。看完公司的主营业务,接着看一下公司的股权结构。2、明德生物的股权结构2008年1月,自然人陈永根、汪汉英、祖淑华、陈莉莉、王颖共同出资设立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9月,明德有限召开股东会决议通过,同意明德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整体变更后股份公司的名称为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陈莉莉和王颖,合计持股42.45%。陈莉莉与王颖系一致行动人,陈莉莉系陈鑫涛的姑姑,王颖系王锐的姐姐,除此之外,公司本次前 10 名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陈莉莉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1996年7月至2006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生;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就读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任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期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5月至今任公司总经理职务;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任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任武汉德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10月至今任公司董事长职务;2016年11月至今担任新疆明德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7月至今担任广东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董事。王颖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7月至今任公司副总经理,期间在美国杜兰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10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016年2月至今担任武汉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7年7月至今担任广东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董事长。看完公司的股权结构,接着看一下公司的竞争格局。3、明德生物的竞争格局体外诊断产品又称为 IVD(In-Vitro Diagnostics)产品,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等产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仪器、器具、设备或者系统组合使用。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2020年,在体外诊断行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免疫分析、临床化学和POCT:公司的主打产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属于分子诊断领域。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目前以国内企业为主,主要包括达安基因 、明德生物 和之江生物 。2021年,我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为136亿元,其中,达安基因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48.94亿元,排名第一;明德生物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20.22亿元;之江生物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11.75亿元。看完公司的竞争格局,接着看一下公司的财务。4、明德生物的财务透视1)ROE长期维持在30%左右公司ROE常年维持在30%左右,主要驱动因素是总资产周转率和净利率。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ROE遥遥领先:2)毛利率和净利率较高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都较高,毛利率常年维持在77%左右,净利率维持在40%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名列前茅:3)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快在经历了2017~2019年3年的负增长后,最近两年,得益于核酸检测需求的爆发,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增长。核酸检测领域的头部公司,这两年情况基本类似:4)经营稳健,发展较快公司经营稳健,发展较快,各项经营指标快速增加。5)净利润转换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能力一般公司净利润转换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能力一般,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归母净利润的比常年维持在1以下,积累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积累现金流的能力处于中游水平:6)现金充足,投资支出大,有息负债为0公司现金充足,投资支出大,没有有息负债。2021年,公司现金余额19亿元,投资支出23亿元,其中,投资支付的现金22亿:2021年,公司银行理财产品金额高达21.2亿元:7)资本支出比较高公司资本支出比较高,占营收的比例在60%以上。最近两年资本支出占比快速下降到7%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资本支出占比处于中上游水平:8)应付账款不高9)应收账款较高公司应收账款较高,最近4年维持在20%左右。体外诊断行业应收账款普遍较高,公司应收账款比例处于下游水平:10)存货比例不高公司存货占比不高,常年维持在10%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存货占比处于下游水平:11)销售费用占比适中公司销售费用占比适中,最近两年快速下降。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处于中游水平:12)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公司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常年维持在14%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固定资产占比处于中游水平:13)研发投入较高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较高,常年维持在15%左右,最近两年占比有所下降。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最高:14)市盈率常年维持在40倍左右公司市盈率较高,最近两年,由于净利润大增,公司市盈率大幅下降。15)股东人数不多截至今年6月10日,公司股东人数3.9万。16)基金持仓非常低截至今年一季度,持有明德生物 的基金总共7支,持仓市值0.18亿元,占流通股比例0.27%。看完公司的财务,接着看一下公司的竞争优势。5、明德生物的竞争优势体外诊断行业,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的行业。凭借这些年大量的研发投入,目前公司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1)技术优势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是最高的。经过坚持不懈地扩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公司在IVD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掌握了多重抗体标记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电化学技术、微流控技术、复杂运动机械的时序控制技术、磁分离及清洗技术、高精度信号采集及数据处理技术、精确温控技术、高性能低功耗的心电前端采集技术、自动心电诊断技术、冻干技术、多重荧光PCR技术等,并依托上述技术平台建立多元化的免疫产品线、分子产品线、血气产品线等。血气诊断市场常年被雷度米特、沃芬、雅培 、罗氏、诺瓦、西门子 等把持,市占率合计高达95%以上。2019年6月,公司获批国产唯一湿式血气分析仪PT1000,真正实现高精尖领域进口替代。2)产品优势在体外诊断产品领域,公司依托免疫胶体金、免疫荧光、化学发光、电化学、分子诊断等全面的体外诊断产品平台,形成了应用于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传染病、优生优育、健康体检、甲状腺、激素、血气、凝血、药物代谢、病原体检测等丰富产品线,公司校准、品控、自动化能力亦较为突出,是国内为数不多技术平台布局最多、产品线最为丰富的企业。在急危重症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公司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急诊分诊和ICU系统、重点疾病诊断辅助系统、医共体信息化系统以及移动医疗均有布局,产品在快速迭代且已不断应用于医疗机构客户,具备了急危重症信息化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看完公司的竞争优势,接着看一下公司的发展前景。6、明德生物的发展前景我国体外检测行业,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公司未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核酸检测和血气诊断领域。1)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物质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传染性疾病检测、产前检测、肿瘤检测和遗传病检测四种。其中,传染性疾病检测是最主要的检测种类,传染性疾病检测所占市场份额为44%。最近3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更加注重传染性疾病检测,传染性疾病检测市场有望继续扩大,在检测领域所占的比重有望增长。最近7年,我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从2016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36亿元,最近两年增长主要来自传染性疾病检测:随着后续疫情逐步收敛,核酸检测的增速会放缓。2)血气诊断根据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血气及电解质分析仪市场——全球机遇分析与行业预测(2017-2023)》,2017年全球血气及电解质分析仪市场规模约15.1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2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7%。全球市场份额主要被雷度米特、沃芬和雅培 所占据。近几年,我国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使得血气分析仪市场需求持续攀升,2019年国内血气分析仪市场规模达到了15亿元左右,行业增速超过20%。2019年公司获批唯一国产湿式血气分析仪PT1000,国产替代加速渗透。看完公司的发展前景,接着看一下公司的主要风险。7、明德生物的主要风险目前公司的主要风险有两个:新冠检测需求大幅下滑和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1)疫情结束,新冠检测需求大幅下滑随着全球各个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检测的需求可能会大幅下滑。而公司新冠检测营收占比高达71%,一旦新冠检测需求下滑,对公司业绩会造成较大影响。2)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随着新冠疫情发展已持续两年,国内已有几十家企业新冠核酸检测试剂获批,加大了市场竞争。国家各省市、地区及联盟已对新冠核酸检测试剂进行了多轮带量采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中标价格逐步下降。随着未来各省市采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继续进行招标或带量采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中标价格将可能面临继续下降的风险,将影响公司新冠检测相关产品盈利空间。看完公司的主要风险,最后简单聊一下估值。8、明德生物的估值估值是一门艺术,千人千面。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对公司的估值如下,大家看看就好: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公司的合理估值在73.77~93.95元之间。这个模型,考虑的是未来10年,公司的增速在2.4%~3%之间,永续经营增速假设为0%。9、十年以后体外诊断行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体外诊断行业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未来10年,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需求会逐步释放。但体外诊断行业属于技术主导型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公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还未可知。10、总结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目前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最近两年,新冠爆发,公司核酸检测需求大幅增加,带动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节节攀升。但新冠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年公司的营收大概率会降下来。今年营收和利润应该非常可观,但以后的增长不容乐观,低增长或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
  • 达安基因:仪器全年增速有望达150%-200%
    中报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2013中期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同比增45.5% 利润总额6892.2万元,同比增长47.8% 归母净利润5688.0万元,同比增49.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00.9万元,同比增58.1%。Q2单季度实现营收2.2亿元,同比增49.4%,高于Q1增速40.7% Q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253.0万元,同比增34.5%,低于Q1增速75.0%,主要是Q1佛山达浩、佛山达意股权转让确认投资收益。Q2单季度扣非后归母公司净利润2859.0万元,同比增262.8%,高于Q1增速-105.9%,主要是Q1采购仪器成本大幅增加。   仪器增长270.34%,国内和出口业务均同比大幅度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总体较快发展,其中仪器产品线拓展增长迅速。国内销售同比增长188.2%,出口销售同比增长100%,仪器收入占收入总额比由去年同期的9.7%增长至24.8%。诊断试剂收入同比增长16.7%,在收入占比中同比下降11.3pp 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9.0%,占比下降3.4pp。从毛利率来看,诊断试剂、仪器、服务毛利率分别为60.4%、28.4%和54.5%,试剂毛利率下降8.3pp,仪器毛利率上升1.8pp,服务毛利率上升1.2pp。   仪器腾飞,试剂增长稳定   仪器放量有望带动试剂快速增长,仪器全年增速有望达到150%-200%。试剂方面,与国外相比,国内核酸诊断潜力巨大,同时,核酸诊断进入壁垒高,公司专注于核酸这一细分高端领域,是核酸龙头,将优先受益于核酸容量的扩增。从全年来看,我们认为试剂增长不会低于IVD整体增速15%。   运营效率提高,临检今年或扭亏   管理费用率由去年同期的26.6%下降至18.2%,运营效率有效提高。同时,公司作为独立实验室的先导者,收入一直维持较高增速,三年复合增长达到%,我们认为随着公司运营效率的逐渐提高,未来ICL业务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今年或扭亏。   盈利预测   根据我们的盈利预测,假设安必平13-14年确认投资收益,公司13-15年EPS分别为0.29元、0.23元和0.27元,给予13年40倍PE,目标价11.6元,给予&ldquo 增持&rdquo 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ICL业务不能扭亏   原标题:达安基因:仪器腾飞,试剂增长稳定
  • 我国未来能源需求增速或将放缓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能源展望》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总体有所回落,但能源需求增速仍将达到4.7%。《展望》建议:我国应改变主要靠“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特高压输电”解决东南地区能源供应的观念,更多依靠增加进口改善东西部能源供需矛盾,缓解运输瓶颈,保护生态环境。   《展望》指出,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速为1%~2%,我国经济减速前行。“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回落约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将从“十一五”期间的0.77下降到“十二五”末的0.47,回落到“九五”的水平。   同时,我国工业能耗增速将下行,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3%,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将由2010的71.1%下降到2015年的67.9%,下降3.2个百分点。   而且,从能源结构来看,预计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仍将高达38亿吨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63%。但这种每年4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恐难以持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煤炭资源逐步西移与东部煤炭消费需求巨大。根据预测,2015年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量约为8.8亿吨,煤炭增量部分约为3亿吨,给我国煤炭供应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展望》建议,我国东南地区煤炭需求增量应主要通过进口解决,提高东南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西部地区要实施保护性开发与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煤化工相结合的战略,避免大规模建设长距离特高压输电。特别是东部地区,应以自身解决为主,调入为辅,不宜大规模建设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因为其成本电损较大,而且系统相对脆弱,安全隐患和风险巨大。在本地供电上,应允许有价格承受能力的地区,建设一定的天然气发电项目。
  • 1-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增速整体下降
    2012年1-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产销同比、环比增速均有所下滑,出口增速同比和环比均大幅下降。   一、产销增速均有所提升   2012年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7.44亿元,同比增长17.63%,环比增长为负2.21% 据统计:完成销售产值608.56亿元,同比增长18.61%,环比增长为负1.53%。   2012年1-10月,据统计: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95.40亿元,同比增长16.50% 完成销售产值5,348.57亿元,同比增长16.58%。   分行业来看,1-10月,仪器仪表行业下属的19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增速差别较大。其中,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产销增速超过30%。   二、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据统计:2012年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6.49亿元,同比增长8.31%,环比增长为负7.04%。   1-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08.6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1.54%。据机经网分析:各子行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差别较大,导航、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相对其他子行业增幅最大,达到34.99%,教学专用仪器制造累计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为负18.75%。   三、主要产品产量   2012年10月,在仪器仪表行业4种主要产品中,据机经网分析:分析仪器及装置、电工仪器仪表、试验机、汽车仪器仪表产量环比增速出现负增长。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环比增速达18.81%以上。   1-10月,仪器仪表行业各子行业产品产量部分实现增长。据机经网统计:其中,分析仪器及装置累计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负增长达到3.58%以上。
  • 北方华创营收增速超50%,半导体设备企业业绩亮眼
    半导体设备公司中报业绩增速亮眼。根据各半导体设备公司披露的半年报来看,设备公司普遍都有较好的营收增长,其中北方华创今年的单季度营收增速稳定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中微公司增速也较为稳定;盛美上海因为疫情影响,Q1增速较低,但部分延迟的设备在 Q2出货,使得 Q2增速反弹;拓荆科技 Q2单季度营收规模明显增大;芯源微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大幅增长。国产量测设备取得中标。8月部分晶圆厂公布的设备中标中:1)量测与测试设备,上海精测和东方晶源分别中标 1台量测设备,其中上海精测中标晋华集成的 12吋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显示国内厂商在逐步突破壁垒较高的量测环节。另外,宁波舜宇仪器中标积塔半导体的 4台检测设备,而广立微中标华虹无锡的 1台电特性测试仪。2)刻蚀设备中,北方华创中标浙江创芯的 1台多晶硅刻蚀系统。3)清洗设备中,创微微电子继续在积塔半导体中标 3台槽式清洗机。上海精测 OCD 设备通过客户 28nm 工艺验证,多款设备交付客户。今年 7月,上海精测半导体的光学关键尺寸(OCD)测量设备再度通过关键客户 28nm 工艺验证,顺利进入量产生产线并全面投入使用。OCD 设备是图形晶圆检测中基于光学技术的重要设备。精测的突破显示国产量测设备取得积极进展。8月,精测向客户交付了第三批前道光学测量设备,包括光学膜厚测量和 OCD 设备,其中光学膜厚测量设备适用于 28nm FEOL 和 14nm BEOL 节点制程,而 OCD 设备主要应用于28nm 及以上制程。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增速回升,国内晶圆厂逆周期投资提升设备需求。根据 SEAJ数据,7月日本半导体设备厂商销售额(3个月移动平均)环比恢复增长,同比增速也提升到约 32%,显示半导体设备需求在 7月表现较好。近期,中芯国际宣布将在天津新投资一条规划产能 10万片/月的 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提供28~180nm 的代工服务。中芯国际继续扩产显示国内晶圆厂投资热度不减,对于半导体设备需求也将带来提振。
  •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三)——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中国体外诊断投资三要素:细分市场、试剂耗材、渠道网络  体外诊断厂家众多,根据CFDA注册情况统计2014年国内有超过600家体外诊断公司,如何在这众多公司中挑选出成长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潜力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鸟随鸾凤飞腾远”,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容量和增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建议关注:生化、发光、POCT和分子细分市场。容量和增速虽然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参考标准。体外诊断细分市场较多,基本按照检测原理的不同来进行分类,除主要的生化、免疫、血球、POCT、血糖(OTC)、分子以外,还有众多市场较小的细分领域,如微生物,血凝,尿沉渣、血型、流式、糖化等等。其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包括生化、发光等,而POCT和分子虽然市场容量小,但是处于高速发展中,POCT保持20-25%的增速,分子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保持25%的高增长,免疫和血凝可达25%的增长率,酶联免疫已处于负增长。  2.“细细涓水汇大海”,体外诊断,是“水”的行业,试剂才是源源不断产生利润的源头,试剂占比高的公司,毛利值相对较高,试剂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试剂的行业平均毛利是70%,仪器的毛利在20-40%,高试剂比的厂家,其毛利也较高。其中高值耗材的比例高的厂家,其盈利能力更强。高值耗材指价格和收费相对较高的项目的试剂,比如同是检测肝功能的项目,谷丙转氨酶在广东地区收费是5元/人,胆汁酸是30元/人,因此高值项目的占比较高,其投入产出比也会较高。部分新进入IVD领域的厂家,会选择先注册高值项目,抢占市场先机,常规项目相对重视度不高。(POCT行业相对特殊,其耗材不仅仅指狭义的试剂,还指各种试纸条,芯片等损耗类产品)。  3.“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渠道销售网络,决定了企业的产品能否有良性的销售。  国内体外诊断厂家都是采用渠道分销的方式,分销商掌握着终端市场。一般而言,具有良好渠道网络的公司分两类:  1)进口代理起家,转自主研发的厂家。此类厂家的渠道掌握着中高端的优质客户,如果自产产品性能可以满足临床需求,借助建立多年的渠道关系,前景看好   2)在体外诊断领域浸润多年的老牌生产厂家。体外诊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等,产品使用相对集中,因此不同细分领域的渠道可以复用,国内此类厂家的渠道多在中低端医院。在国家基础医疗大面积推广和分级诊疗的政策风向下,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的厂家前景看好。  体外诊断细分领域超过10个,其平台和技术差异大,各细分市场相对独立,从投资角度看公司,除以上三条基本准则,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长期看好生化、发光、POCT细分市场  中国约600厂家拥挤在400多亿的市场里,IVD行业的低门槛和研发周期较短的特点使得大量厂家进入该领域,部分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已然成为红海。  其中临床免疫和生化约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的50%,且增速也是相对最快的。分子和POCT目前虽然市场不大,但是其关注度高,增长快,是细分行业的新兴领域。  临床生化市场看似成熟,实则暗育良机  规模百亿,增速平稳,整合带来成长。2015年临床生化市场容量超过100亿,2012-2015年复合增速为14%,未来三年预计保持15-20%的增速。行业普遍认为生化领域已是红海,行业增速放缓。生化市场份额由于进入门槛低,利润高,吸引了很多小厂家,但随着行业整顿力度加剧,内部的整合和震荡会集中市场份额,有利于优秀国产品牌龙头跃出水面,虽然整体增速放缓,但是对于优秀国产企业,未来增速有望超越行业增速。相关标的有:迈克生物,试剂溯源能力国际领先,CNAS和JCTLM双证护航,引领行业标准。  开放生化系统必将顺应国际大潮流慢慢走向封闭  生化诊断产品在国内起步较早,是医院最为常规的检测项目,在几个细分行业中发展最为成熟。主要有测定酶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等几大类检测项目。随着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生化诊断产品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生化产品由生化仪、生化试剂、校准品共同组成检测系统来使用,一般放置在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做常规生化检查。仪器、试剂、校准来源于同一家的系统,称为AAA溯源封闭系统,是国际上被主流认可的系统,但是在中国,这并不是唯一的系统。不同厂家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试剂校准一般来源同一厂家)组成的系统也可称为配套系统,通过标准化传值进行量值溯源,保证其结果准确互认,这种方式目前也被国内检验科广泛认可。  生化厂家根据其自产产品的种类分为三种:  1.生化系统厂家(封闭系统):既有试剂又有仪器的厂家,比如进口的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国产的迈瑞、科华、迪瑞。  2.生化仪器厂家(开放系统):只有仪器的厂家,如日立,东芝,但是此类厂家通常会寻找试剂厂家,共同合作组成系统。国产只有仪器的厂家几乎没有   3.生化试剂厂家(开放系统):只有试剂的厂家或主营业务是试剂,称为兼容试剂或通用试剂厂家,国内主要的厂家都集中在这个类别中,如迈克、美康、利得曼、九强、西陇科学等。但是部分有实力的试剂厂家也开始进军仪器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或者ODM的方式来打开其销售瓶颈,将生化市场目标客户群继续下沉。  中国生化市场70%是开放系统,与国际以封闭系统为主不同,国产系统品牌多集中在相对低端市场,即使有装机到大型医院的仪器,也多为体检、急诊、备用等非主力机型。国产试剂相较仪器而言,进入医院门槛较低,替换成本较低,因此在大型三级医院常见其踪影。部分高端试剂项目,由于量大,在一些医院一个项目一年的进货量可高达200万以上,其产生的效应甚至超出一台大型仪器。国产试剂厂家敏锐的捕捉到该商机,专注于部分高值项目,也获得了很高的回报。  注:各象限排序方式随机,无排名先后次序。  生化试剂作为耗材,被终端广泛接受,尤其是和进口仪器搭配组成检测系统,在国内尤为普遍,甚至大型三甲医院也会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这种特殊的检测系统,降低了进入门槛,各小厂家鱼贯而入,纷纷来分一杯羹,加剧了国内的竞争。  终端客户使用体外诊断产品有两大痛点:安全和效率。安全指检验结果需要准确、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这对产品具有极高的要求 效率是指产品使用方便,没有多余的复杂人工操作,比如无样本处理步骤、长期开瓶稳定性高、不需常常定标等。针对客户的痛点,开放系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1. 医疗风险追责:检测结果出现异常,难以判断是试剂质量还是仪器不稳定导致的异常,如若引发医疗事故,难以咎责。  2. 封闭系统可以自动扫描样本、试剂、校准品,参数自动上载,真正实现自动化,客户主要的精力可放在质量控制,结果审核等工作,极大的解放了人力。  中国医技的发展通常滞后于国际5-10年,因此现在的国际格局就是未来中国的格局。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是封闭系统,自动化、溯源化可以有效保障结果互认。随着国内检验学的发展和质量体系的完善,封闭系统将是中国未来生化的发展方向。  临床生化市场容量(金额)及增速  2014年生化市场容量为90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03亿,2012-2015市场增速为14%,2015年随着基础医疗医保的覆盖完毕增速逐渐放缓。  由于生化市场很大一块为开放市场,国内厂家多集中于耗材领域,因此生化试剂的增长可大致看出国内厂家的增长情况。  随着进口品牌高端仪器客户群下沉,仪器的市场增速略微上扬,尤其是贝克曼和罗氏在中国的出色表现及强劲的执行力,进口厂家的增速要高于国产品牌。  临床生化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2014年中国生化仪器新增量约为15000台,其装机数量增速为6.5%。就装机数量而言,迈瑞占有率远超其他公司,但国产厂家主要装机客户是二级及以下医院。  临床生化市场竞争焦灼,目前各国产厂家无显著龙头  生化产品国产替代率接近50%,厂家众多,根据CFDA注册证统计,国内临床生化相关的公司已超过200家。但进口厂家依然长期占据大型三级医院等优质客户,国产品牌普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仪器起家的公司。生化市场相对门槛较低,特别是生化试剂,很多小公司都是以此为切点进入IVD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利润被不断涌入的公司削薄,市场竞争白热化,但都难以形成规模,销售额上亿的厂家不超过20家。国内主要的厂家市场份额都比较低,整体市场比较分散。  以检测系统为发展方向,拥有试剂或仪器一方先发优势的厂家,将逐渐胜出  国产器械经过10-15年的发展,其质量和品牌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但是与进口仪器相比,进口仪器性能更加稳定,仪器寿命相对更长。在三级医院,客户还是倾向于采购进口品牌仪器。同时,国内代理商也通过投放等方式,以很低的价格或者零首付方式投放给医院,成本由代理商或厂家承担,所以客户对仪器价格不敏感。因此,国产大型仪器很难走入高端市场,是目前国产厂家销售进入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医疗机构对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系统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国内各厂家也纷纷意识到产业方向,试剂厂家逐步进入仪器领域,仪器厂家也开始关注与试剂的系统集成。具有试剂或仪器先发优势的厂家,由于技术的多年传承,已经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如果能尽快补足产品的短板,强化专业溯源系统的系统集成,未来无论是招标还是直接采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试剂领域,迈克生物已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和护城河,未来随着仪器领域的不断开阔,有望成为生化龙头。迈克生物是国内第一家建立参考实验室的国产厂家,其量值溯源能力是行业翘楚。公司2013 年 4月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医学参考实验室认可(国内企业只有迈克和迈瑞有CNAS认证),并于2015年1月通过JCTLM成员列表评审,(全球企业只有迈克和罗氏是JCTLM成员),并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物质定值工作,量值溯源能力得到全球认可,引领行业标准。  临床生化纵向会朝着自动化的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横向会增加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  纵观国际品牌的发展历程,都是从低速生化朝高速生化发展,由单机朝向集成化、自动化、流水线的方向发展。由于中国病人的过度集中于大型三级医院,年收入超过10亿的医院每天样本量超过1000个,高速仪器是高端医院的刚需,因此研发高速仪器的能力也是未来进入大型公立医院的前提要求,流水线、生化免疫联机是大势所趋。  临床生化作为中国相对成熟的市场,目前已有超过100个项目,但是使用量大的依然是约50个常规项目,部分非常规项目多是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交叉产品,比如传统的某些血凝、免疫、质谱项目,都可在生化平台检测。  目前生化项目拓展已经达到过度开发的程度,由于生化检测对于某些小分子物质特异性和灵敏度不高,生化平台项目的继续增加将不会产生太多积极意义。但是部分高端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发光平台的项目,比如福建新大陆的肿瘤早筛项目TSGF,以其低成本,高灵敏度的性能作为高端体检菜单的项目已广泛用于体检科。如果国家不分方法学的收费政策得以推广落地,这种既可在发光做又可在生化做的项目,生化方法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  生化产品的发展和扩宽也会朝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全血项目越来越多应用在床旁平台,对于血浆样本的需求可减少TAT时间,一些便携式的生化仪的出现,可应用于灾难、野战军、救援等等新的场景。  临床生化市场小结:国内IVD领域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生化领域,如迈瑞、科华、迈克、美康、迪瑞、九强、利德曼、西陇科学等,随着CFDA近2年来对审批注册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加强监管,未来会有大批小厂家无法承受巨大的准入成本而退出该领域的竞争,因此对于以产品的研发水平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上市公司,将尽享政策红利。  临床免疫市场作为近几年最具有国产化替代潜质的细分市场而备受瞩目  容量增速双高,产品先天护城河,国产替代恰逢时。化学发光市场容量为126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56亿,2012-2015年均增速为26.7%,未来3年依然会保持20-25%左右的高速增长。化学发光均为三类注册,由仪器试剂组成封闭系统,无开放系统,技术门槛高,准入难,具有先天替代优势。化学发光进口替代率目前不到10%,空间增速双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化学发光的应用逐渐往基层下沉,有利于国产品牌开拓新的市场。相关标的有:安图生物,板式发光龙头,具有技术沉淀、渠道网络、已有客户群三重优势 迈克生物,上市短短3年仪器保有量超千台,发光的试剂销售以仪器为依托,装机数量是业绩增长的大前提。  临床免疫具有临床普及度提高、国产化替代、方法学替代三重驱动力  临床免疫广义包括以抗原抗体结合为原理的所有产品,包括化学发光、酶联免疫、胶体金、生化中的免疫比浊和胶乳项目、特种蛋白仪等。狭义的临床免疫通常指化学发光统(包含电发光)。  化学发光分析仪系统是试剂、仪器和分析方法三位一体结合的产品。目前市面上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按自动化程度来分,可分为半自动化分析仪(SA, Semiautomatic Analyzer)和全自动分析仪(AA, AutomaticAnalyzer)两类,半自动分析仪大多为板式发光,类似于自动化酶免技术。  在2012年以前,国产品牌大多集中在板式发光产品领域,到2015年底,拿到化学发光注册证的国产厂家有50家,其中约15家为管式发光,剩下的都为板式发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不断下降,管式发光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  化学发光检测的部分项目可与生化重叠,但与生化相比却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优势,尤其是一些小分子物质,常用的套餐包括甲功、激素、贫血、肿瘤、传染病等等。  发光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与生化市场有两点显著差异:  1.进入门槛: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高,必须是仪器试剂配套开发,无通用试剂。因此限制了进入发光领域的小厂家,相对而言市场竞争尚不激烈,各厂家都处于试水阶段,还未快速发展。  2.终端情况:在大型医院,生化仪通常是1-2个品牌,多台仪器主要出于速度的需求而采购 大型化学发光通常有4-5个品牌的发光仪,每个品牌开展的项目不同,通常都是该品牌的优势套餐,主要出于套餐项目的需求而采购。  化学发光的三重驱动力将促使国产品牌崛起发展。化学发光作为体外诊断中市场容量和增速双高的细分市场,对于国产厂家都有其无法抵挡的魅力。  中低端医院的普及度的驱动力:无论高端还是低端医疗机构,都会使用生化分析仪,其普及度非常高,而且一些人口大省的县级医院甚至采用高端生化仪,但化学发光项目收费较贵,且仪器耗材成本较高,通常开展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普及度相对较低。目前化学发光多开展在大型二级和三级医院,普及度相对生化市场较低,随着分级诊疗落地、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计生站的发展,化学发光的需求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国产品牌崛起替代的驱动力:生化产品国产化率超过50%,但化学发光目前不到10%,90%以上的市场被进口厂家垄断,进口替代空间大,天花板高。  方法学替代的驱动力:化学发光普及之前,国产的免疫学方法主要集中在酶联免疫、板式发光、胶体金等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随着管式化学发光的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化学发光将替代一部分定性免疫检测的市场。  中国市场,肿瘤、甲功、激素、传染病占据80%的市场,由于进口厂家的垄断地位,该比例主要由进口品牌的优势项目主导。中国是传染病大国,国产品牌的主要优势产品都集中在该领域,未来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传染病套餐国产占比预计会有提高。  化学发光市场容量(金额)  2014年发光市场容量为126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56亿,2012-2015年均增速为26.7%,未来3年依然会保持20-25%左右的高速增长。  目前化学发光90%的市场被进口厂家所垄断,前4家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5年,预计销售额过亿的厂家有新产业、安图、科美、新波(铂金埃尔默)、迈克、迈瑞。其余销售额都相对较小。  临床免疫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化学发光2014年仪器(管式发光)保有量约20000台,2014年新增约5000台。  临床免疫市场竞争格局  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厂家占据,在近5年内,国产品牌开始崛起。早期的化学发光以板式为主,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国产品牌分别为安图,科美和新波(被铂金埃尔默收购),2011年新产业的Maglumi 2000是真正意义的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仪,上市后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抢占市场,目前已成为国产装机量最多,销售额最大的化学发光厂家,其装机数量在2014已赶超罗氏。  管式发光由于研发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相对而言厂家数量不是很多,国内10-15家主要的管式发光厂家,目前都已有产品,投入医院使用。  未来国产发光厂家项目主要集中在甲功、激素和传染病项目  化学发光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甲功、激素、传染病的检测。这些常规检测占整个市场金额的60%,占测试量份额的75-80%。在中国,这些检测占据市场金额80%的份额,某些套餐的应用广度与国家特点有关,比如药物滥用和药物监测,在欧美等区域使用较广,中国相对而言较少。预计未来国产的项目发展主要集中在甲功、激素和传染病等项目。  化学发光市场小结:进口厂家长期盘踞在大型三级医院,但近年来逐年放低投放标准,随着医保控费和检测收费标准下调的大趋势下,进口厂家下沉的压力剧增,国产品牌随着质量的提升和口碑的建立,会吞食进口厂家市场份额,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和全封闭模式,不会出现如生化市场相对红海的情况,专注于产品本身的厂家一定会被市场认可和立足。  血球(血细胞计数)市场是中国品牌国产替代最成功的细分市场  双寡头格局虽稳,核心技术的掌握诞生强劲的新玩家。2015年血球中国市场约为34亿人民币,2011-2015年平均增速11%。血球市场是目前国产替代最成功的IVD细分市场,希森美康和迈瑞两家独大,占据60%的市场份额。尽管如此,依然有新进入的变革者挑战现有的稳定格局,市场上新出现的一些血球捆绑项目,比如全血CRP,仅此一个项目,预计会带来至少10亿市场空间。作为IVD的重要细分,也需时刻保持关注。相关标的有:嘉斯戴克(迈克生物)和帝迈(美康生物),技术本源来自国内巨头迈瑞医疗,且融入贴近市场需求的性能和卖点,后起之秀不容小觑。  血球产品在临床普及度高,市场竞争格局稳固  血细胞计数产品由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血细胞分析仪又叫血液细胞分析仪、血球仪、血球计数仪等,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血球分析仪是通过电阻法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类的仪器,其同时可以得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各细胞组分的比例等与血液有关的数据。  20世纪60年代以前,血球计数是通过人工染色和计数实现的,其操作复杂,效率低下,检测精度差,分析的参数少,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种种劣势限制了在临床检验领域的使用。1958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与电子技术结合的方法,研制出操作简便的血球计数仪,从此,以库尔特原理为基础的血球分析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其检测参数的不同,可分为三分类和五分类血球仪。三分类与五分类其实都是针对白细胞,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是通过一定的稀释液将分别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五分类是指借助一定的稀释及化学染色的方法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逐年降低,五分类在医院广泛应用,三分类血球仪下沉到乡镇卫生院,通用试剂竞争激烈,厂家利润削薄,三分类市场逐渐萎缩。  血球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细分市场,与生化免疫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1.试剂占比低,耗材消耗速度相对慢。中国血球的仪器试剂比为4:6,相较生化的3:7和免疫的1:9,要低很多,因此利润来源不能只靠试剂,单台仪器单价相对便宜,低端仪器也可看做是耗材,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2.血球作为检测平台,项目延展性弱。生化仪和发光仪作为检测平台,可开展的项目数量和种类理论上无上限,任何与临床血清学相关的可检靶分子都可以在生化免疫平台检测,但血球是通过细胞的大小、颗粒复杂程度等原理来定量不同组分的细胞,兼容扩展性较差,现市面上已有一些炎症项目在血球仪上开展,但是比起生化免疫的平台,局限性较大。  3.血球厂家集中度相对生化和免疫而言处于中位。血球三分类仪器多为开放系统,通用三分类试剂竞争激烈,但规模都较小,目前三分类已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部分一级医院。五分类仪器厂家全国共有17家,基本都是封闭系统,采用原装试剂,相对生化试剂的200厂家,集中度较高。  临床血球市场容量(销售额)  2015年血球中国市场约为34亿人民币,2011-2015年平均增速11%。  临床血球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2015年血球市场新增台数约为10000台,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希森美康和迈瑞占了整体装机台数的62%的市场,虽然希操作和深厚的经验依赖中释放出来。  临床血球市场小结:血球作为检验科最广泛应用的产品,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迈瑞的血球产品是国产IVD产品唯一可以与国际巨头匹敌的产品,在国内客户群已深入高端客户,口碑良好,声名远播。该成功案例再一次重申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产品才是企业的灵魂。医疗作为一个严肃的行业,事关生死,只有产品性能得到终端的认可,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洗尽铅华,拥有不败的护城河。(接下文)
  • 2014岛津分析仪器收入预计增速仅为4%
    据岛津最新的一份财年预测报告显示,2014财年岛津公司总收入预计为3120亿日元,相比于2013财年的3075亿日元,仅增长1.5%,远低于2013财年16.5%的增速。 2014财年岛津总收入情况表   其中,岛津公司的分析及测量仪器业务在2014财年的收入预计为1895亿日元,同比增长仅为4%,同样远低于2013财年的18.4%。 2014财年岛津各项业务收入情况表   同时,该文件还显示,岛津分析和测量仪器业务2013财年收入为1822亿日元。其中,通用分析仪器业务收入为1131亿日元,同比增长20.5%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部分收入为879亿日元,同比增长25.3%。 2013财年岛津分析和测量仪器业务收入情况表   此外,岛津2013财年在日本本土的收入为1644亿日元,同比增长9.2%。海外市场收入为1431亿日元,同比增长26.1%。其中,中国市场仍为岛津最大的海外市场,2013财年收入为489亿日元,同比增长25.5%。而欧美市场增速最快,南美&北美市场增速为34.9 欧洲市场增速为35.7%。 2013财年岛津全球市场收入分布情况表 2013财年岛津中国市场收入情况表 (编译:刘玉兰)
  • 环保投资增速现拐点 三重利好超出预期
    “十二五”环保监管力度、投资力度和产业扶持政策有望超出市场预期:   节能环保产业承担经济转型重任,各领域环保控制标准及执行力度有望超出市场预期;环保投资力度有望超预期,2012年是环保投资增速的拐点;产业扶持政策有望超预期,环保产业即将在技术创新机制、市场机制、财政金融迎来重大利好政策,2012年是受益元年。在三重利好因素影响下,环保行业盈利模式将明显丰富,环保行业盈利能力将明显改善。   工业烟气污染治理监管、投资力度及产业扶持政策有望超预期,关注脱硝、干法脱硫及特许经营。我们预计:2012~2014将形成150亿元/年以上脱硝市场,脱硝催化剂年需求量超过12万立方米。特许经营和干法脱硫是脱硫市场主要看点:目前脱硫脱硝补贴电价下,至2015年,潜在特许经营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年,存在脱硫脱硝补贴上调及增值税减免致使市场规模及盈利能力超预期的可能 干法脱硫有望形成年均40~60亿元/年的市场规模。   固废治理行业增速有望领先于环保行业,关注跨子行业扩张及新兴细分子行业:我们认为,在传统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垃圾焚烧比例有望大幅增长,新增生活垃圾焚烧投资300~500亿元;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潜在投资需求可达800亿元;废旧电器电子处理行业有望实现技术升级和行业整合,行业内领先企业有望依靠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占据先发优势。   污水处理“质”“量“并进,关注提标改造、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水处理费上涨:氨氮总量控制政策将促使污水处理厂全面施行工艺升级,反硝化生物滤池、MBR等新型工艺及设备前景看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政策日渐清晰,市场全面启动在即。现有污水处理项目将面临一轮投资需求,成为污水处理运营企业成长的新驱动,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和运行成本置导致污水处理成本上升,将推动污水处理费上涨。   环境监测行业空间广阔,关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专业化运营的推广。污染源控制、区域联防联控、水源地监管及水环境生态补偿助推环境自动监测设备市场,委托运营/特许经营等专业化运营模式有望推广。   催化剂:“十二五”环保规划及配套产业政策.风险提示:地方政府、相关企业迫于资金或成本压力导致环保投入低于预期;环保基础设施超前建设导致项目盈利能力低于预期。   投资评级:首次给予环保行业“看好“评级。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我们坚定看好环保行业在2012年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建议重点关注工业烟气治理领域的九龙电力、龙净环保和国电清新,固废处理领域的桑德环境和水处理领域的碧水源。
  • 低渗透高增速,浅析国产POCT的机遇与挑战
    POCT(Point-of-Care Test)又称“现场及时检测”,是指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的快速诊断,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滥用筛查、食品病原体筛查、血糖检测、新冠检测、心脏标志物快速诊断、尿液分析等。POCT产品由诊断试剂及其配套使用的仪器两部分组成,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结果及时等优点,随着酶免疫、免疫标记、色谱、光谱、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引进和临床医疗的需求,POCT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中国POCT增速领跑全球全球POCT市场处于成熟发展阶段,据Global POCT Outlook 报告显示,2018年球 POCT 市场规模约为 24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8%,其中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为血糖监测。2020 年,全球 POCT 市场规模将超过 270 亿美元。全球 POCT 市场规模(亿美元)(Global POCT Market Outlook 2018、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我国POCT行业相对起步晚,规模小,正处于成长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各项政策的推进,国内POCT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0 年,其市场容量达21.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3.19%,增速超过全球POCT整体行业的增速,预计未来中国 POCT市场仍将以 20%-25%的增速迅速增长。近年来中国 POCT 市场规模(亿美元)(Frost & Sullivan、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POCT产品渗透不足虽然我国POCT增速领跑,但相比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区,我国的POCT渗透率还是有所不足。据调查,我国在2018年的POCT 渗透率约为14%,还不足加拿大 POCT 渗透率的一半。一方面,我国在POCT行业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是医院、检测机构等终端市场对POCT产品认可度不高导致。但中国 POCT 对 IVD 的渗透率并非一成不变,第三方医学检验业务的飞速发展,使 POCT 在终端市场的需求飞速增长,预计到 2023 年,国内POCT渗透率将达 20%。2018-2023 各国家 POCT 渗透率分析预测( %)(BIS Research、 Frost & Sullivan、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国产POCT仍需努力POCT下游市场主要包括各级医院、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中心等。中国POCT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自身来说,一方面是POCT产品缩短了从样本采集、检测到结果报告的检测周期,且对检测的操作者要求不高,在医院各科室、疾控中心等场所,相关人员经过简单培训或者阅读说明书即可操作,血糖、妊娠等产品甚至可以由患者或用户自己操作,缩短了诊断时间。另一方面, POCT产品的仪器组成部分,目前依赖进口,成本偏高,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很大。从发展环境来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得检测试剂盒等POCT产品需求量猛增,带动了国内POCT行业的发展,新冠检测业务更为国产POCT龙头带来打开海外市场的契机。但目前国内POCT市场仍是外资占据主导地位,ICU、手术室、急诊、临床科室等医疗部门在POCT产品的选择上,更倾向罗氏、强生、雅培等国际巨头企业,国产企业想要抢占市场提升竞争力,仍需在技术上下功夫。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8月3日-5日举办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In-Vitro Diagnosis,iCIVD 2021),临床POCT分会场将在8月4日开始。(点击免费参会)
  • 检测行业全球增速放缓,中国市场持续上扬
    我要测网 2012年SGS、BV、TUV、Intertek等全球各大检测机构发布的年报中,两位数的增长让长期遭受低迷经济所累的企业着实眼红。然而从各大机构最近发布的财务报告来看,2013年增速明显放缓,而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一枝独秀,值得期待。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1年全球检测收入规模达到6724亿元人民币。近年来,检测行业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增长在15%左右。2012年全球规模近8000亿元。排名靠前的SGS、BV、Dekra、Intertek、TUV等10家检测机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5%左右。   2012年SGS全球业务维持了前几年的高增长,增速达到14.5%,全球收入5.6亿瑞士法郎,约合382亿元人民币。2013半年报显示,同比增长降至7.8%,仅为去年的一半。从业务单元来看,矿产业务同比下降了近3%,仅有消费品服务贡献了14.6%的增长,保持了去年同期的增长速度,紧随其后的是OGC石化部门,同比增长11%,其它业务单元都仅有一位数的增长。   与SGS相比较,2012年BV必维集团全球收入比2011年增长16.2%,合计3.9亿欧元,约合324亿元人民币。然而2013年前三季度增长仅为2.3%,第三季度同比还下降了3%。8个业务单元中5个出现了负增长,最高的Marine前三季度下降了8.1%。   Intertek上半年9.5%的增长,相对而言保持了较快的速度长,但仍然远不及2012年全年17%的增长速度,只有消费品、工业和化学业务同比增长超过10%。   与以上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上各家的财务报告都多次提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业务持续增长对业绩增长贡献不小。具有优势地位的SGS消费品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6%,在各业务线中表现最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电子电气、纺织、汽车等测试业务的增长。无独有偶,在BV和Intertek看来,亚太地区消费品、工业领域测试业务的增长对利润的贡献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在报告中多处出现中国业务增长的表述。   回到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上市公司CTI华测检测,2012年全年增长23.02%,2013年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6.57%。   根据2013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我国检测行业已经接近9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在20%左右,截止6月底,获得CNAS、CMA认可的实验室已经超过29400余家,CNAS认可的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里增加近千家。   与此同时,中国的检测行业也正在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如被业内广泛看好的医疗领域,领军机构金域检验自2008年持续年增长达到50%,2012年收入突破十亿元人民币,2013年有望突破15亿元人民币。而服务同一领域的美国Quest Diagnostics 2012年营业收入超过SGS达到465亿元人民币,2013年前三季度也同比下滑了4%。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oyaoce.cn/news/117528.html)
  • 德国自动化增速势头将有所放缓
    当前财年德国许多核心自动化技术公司的增长率为2-5%。    自2009年以来,许多德国自动化公司及他们的许多客户经历了一段迅速增长时期,但从今年开始这一增长势头预计将暂时放缓。不过,前景仍然谨慎乐观。    在前两年许多公司出现两位数增长后,“危机之年”--2009年所留下的“创伤”似乎不费太多心力就修复了。但是,现在幻想又要破灭,因为根据一个公司的定位,当前财年许多核心自动化技术公司的增长率为2-5%。    不过,因为德国及全球的自动化元件需求持续不断,即使欧洲也没有理由沮丧或担忧危机。而且德国自动化公司在这方面定位很好。    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是因为“消极超级增长”。这个词是指中国风能工厂建设部门和其他领域订单突然减少,以及欧元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许多投资。    2013年有望更好。欧元救助基金(ESM)最终启动后,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平息。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增速也有望提高。只有德国太阳能扩张的希望不大。德国政府在太阳能发展上的的政治变卦已经造成极大损害。然而,对解决方案的需求,尤其是对能源转化解决方案的需求迫在眉睫。    即使2012年的增长率开始令人失望,我们也不应该草率地定论2013年即将发生危机--这样毫无疑问会引发失败。而且,考虑到各个方面,2-5%的增长率只是相比往年表现不大好。
  • 天瑞仪器:税率变动致利润增速下降不改优良质地
    事件:   2月22日晚间公司公告2010年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2.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36% 净利润为7689.2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7%。   评述:   利润增幅大幅降低源于税率调整等因素。2010年公司净利润增速为8.77%,大幅低于营收增速45.36%。主要原因为:2010年公司为软件企业执行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2008,2009为公司的免税年度,2010年进入减半征收期,税率为12.5%,2010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约1198.65万元,如扣除企业所得税率变化的影响2010年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73%,此外,研发投入和营销网络建设投入导致管理费用率较高也影响了利润增加。   研发费用高企,新产品是未来看点。公司2008年开始研发费用大幅增加,2009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为14.17%,2010年上半年为15.21%,反映近三年研发投入力度之大。根据公司招股书信息,公司未来将质谱仪等高端分析仪器的开发列入战略发展目标,该领域新产品的研发进度是未来业务看点。   我们认为,公司税率调整的一次性影响已为市场消化,公司研发投入较高更多为未来布局,作为XRF分析检测仪器领域的国内龙头,公司优良质地不改。预测公司11-13年EPS为1.23元,1.54元,1.96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46倍,37倍,29倍,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 检测市场同比增速远超GDP,未来十年仍是“黄金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国内某权威证券公司发布消息,其认为:“全球检测市场发展逐渐成熟, strong 中国将成为检测行业最大市场,中国市场是具备培育检测行业领军企业的沃土。 /stro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国检测市场规模 strong 从2008年的499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2810亿元 /strong , strong 年复合增速约18.5%,同比增速远超GDP增速 /strong 。随着国内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成长沃土, strong 未来十年仍将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stro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证券公司结合A股中检测、检验与认证(TIC)行业内公司,重点推荐了 strong 华测检测 /strong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16.210, -0.63, -3.74% /span )、 strong 广电计量 /strong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39.870, -1.23, -2.99% /span )和 strong 安车检 /strong strong 测 /strong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48.040, -1.20, -2.44% /span )几家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延伸阅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217/522108.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华测检测“实验室消耗品招标”项目通知 /strong /span /a /p
  • 中国检验认证市场未来年均增速15%以上
    &ldquo 过来开会,想在机构启动整合后,了解更多的政策与指导方向,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rdquo 说这话时,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参会代表,就紧邻记者而坐。   5月22日,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在机构整合的大背景下,参会者聚精会神地听会,希望从领导的政策解读与行业嘉宾的经验分享中,更透彻地了解改革方向,拨开行业发展迷雾,抓住变革机遇,在市场中占领先机。   未来几年增速或超15%   检验检测行业,听上去专业而陌生。但它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在《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中,检验检测服务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个高技术服务领域之一。细分下去,检验检测归属生产性服务业。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被新一届政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举最近的例子来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其中,五大措施之一便是鼓励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谈行业前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总裁张利强靠数据说话,他认为这个行业显示了特有的发展势头。2013年全球检验认证市场规模约1300亿美元,近10年行业增长近10% 中国市场已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检验认证市场,未来年均增速在15%以上,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是众多国际机构看重的关键市场。   峰会现场,业内专家展示的一张图表,清晰可见全国各地GDP数值与获资质认定证书数量&ldquo 基本吻合&rdquo ,侧面折射出检验检测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撑力。   品牌将成质量竞技标准配置   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正式印发,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正式拉开检验机构改革的序幕,预示着第三方检测市场将进行大规模结构性调整。   或做大做强,或萎缩破产。面临整合、改革,检验检测机构即将走向不同的命运。   &ldquo 如果不具备这一点认识与思维,国内检验检测行业在国际竞争当中,就不一定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更不能够占领主动地位。&rdquo 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口中的这一点,意指品牌。他认为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形成检验检测核心品牌,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品牌将成为质量竞技场上的标准配置,行业企业需注重优秀品牌建设与打造。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监测监管部主任肖良也同意上述观点。他认为,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小、散、弱,竞争弱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品牌。他提醒称,包含在品牌内涵里的法治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好与差直接关系着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ldquo 作为外资企业,我们相信市场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rdquo Intertek天祥集团CEO柏学礼表示,检验检测行业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检验检测机构的信誉和质量,来解决产品质量与消费者的诉求。有倾向性的特殊政策对国内品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给改革创造条件,但另一方面必须要承担企业自身竞争能力、服务水平降低甚至丧失的风险。   在民营检验机构代表北京华夏力鸿商品检验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利看来,做好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要专注于技术创新、管控手段创新,确保每一次检验行为的水平,这是品牌建设的关键。除了关注于体系建设、控制手段等方面提升外,更要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考评建设。   必维国际检验集团消费品事业部战略总监云大陆,作为会议的邀请嘉宾,就检验机构整合背景,分析了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与方向。他认为,这不仅是第三方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的机会,更是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走出国门,融入欧美等主流国家本土市场,做大做强的突破性机遇。   复合型评定服务蓝海待深挖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改革以后,检验市场将进一步分化、细化,从检验的具体内容上,大致分为传统检验检测市场和衍生检验检测市场。前者是常规的质量检验检测,如产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以及环保、进出口检疫等。   而衍生检验检测市场是指检验机构为市场(生产、贸易)提供的一个产品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服务,是一个尚待开发的体量巨大的新资源。据有关机构预测,衍生检验市场份额将是传统市场的2至3倍。   国办发〔2011〕58号文件明确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延伸。这一点也被写入国务院2012年12月印发的《服务业发展&ldquo 十二五规划&rdquo 》,以促使检验机构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   肖良解读称,复合型合格评定服务将是未来发展趋势,能给服务接收方与提供方带来&ldquo 双赢&rdquo ,值得检测企业下功夫深挖。
  • 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年增速40%
    记者近日从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检验获悉,国内首个远程数字化病理会诊中心正式落户广州,这意味着受众可足不出户便将检验结果传达给专业机构。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医院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越来越多地将后勤保障、临床实验诊断等“核心竞争力”以外的工作“外包”给一些专业服务机构。以“现行医疗机构有益补充”自我定位的医学独立实验室由此得以快速发展。据了解,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欧美较为普遍,在美国,50%医学检验由独立实验室完成。而由于相对的独立性,通常被称为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   据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介绍,目前中国只有0.7%的医学检验在独立实验室完成,而2010年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整个中国的市场份额则为13亿元。他表示,这个市场每年将以40%的增速发展,预计至2015年市场容量将增加至68亿元。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已经加速在全国布局,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10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但规模普遍较小,营业额多在5000万元以下,主要服务对象是县级医院。而北京、上海、广洲、深圳、南京、杭州等地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在所有独立医学实验室中,前四位的金域检验、迪安、艾迪康和达安基因已获得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梁耀铭则预计今年金域检验的增长率可达到53%,收入接近7亿元。
  • 国内疫苗市场:2010年起保持年均增速22%
    p & nbsp & nbsp 进入2016年初,抗击流感的新一轮警报拉响,据媒体报道,我国南方已相继确认出现禽流感病例,让人们再次将视线转向了相关疫苗市场。 /p p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报告》指出,我国近几年传染病防控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免费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扩增至14种,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总体达到90%以上。随着二胎新政的实施,将带动疫苗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p p   从疫苗市场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抗流感疫苗、婴幼儿和儿童疫苗、宫颈癌疫苗、抗病毒疫苗、肝炎疫苗和其它疫苗等。其中,成人疫苗占据60%份额,但儿童疫苗的开发和市场增速明显高于成人疫苗。 /p p    strong 市场概况 /strong /p p strong   全球: /strong /p p strong   预计2020年疫苗增速7% /strong /p p   全球疫苗品种主要集中在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辉瑞、赛诺菲巴斯德、诺华和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业手中,6家公司疫苗产品占据全球疫苗市场85%以上份额。近年来,新兴国家疫苗生产实力有了长足迈进,我国疫苗也已走出国门。 /p p   2004年,全球疫苗市场占据抗感染类药品市场15.01%,到2014年,全球抗感染类药品市场中疫苗销售额已增长至33.68%,10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2005-2010年间,疫苗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18%。 /p p   据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七大药品市场疫苗销售额达238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为4.51%,扭转了上一年的下滑趋势。随着新疫苗的上市以及全球各地区疫情频发,疫苗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EvaluatePharma预测,到2020年全球疫苗行业仍将以7%的速度增长,新型重磅疫苗将是未来重要增长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211214c2-0766-4642-bf92-df34b6c282a3.jpg" title=" 图1.JPG" / /p p    strong 国内: /strong /p p strong   2010年起保持年均增速22% /strong /p p   研究数据表明,2014年国内疫苗总体市场规模达200亿元,自2010年起保持着年均22%的高增长率。据米内网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疫苗市场规模达1.02亿元,估算全年可达1.40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2.0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46a86ff4-f754-4c3d-ba02-37e698cdbf89.jpg" title=" 图2.JPG" / /p p   疫苗属于特殊性生物制品,一类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品种,二类疫苗是公民自费和自愿接种的防疫性疫苗。未来国家免疫规划品种将不断扩展,此外,部分省市已将老年人流感病毒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因此,公立医院疫苗数据仅是冰山一角,预测2016年国内城市公立医院疫苗终端消费将增长至10亿元的市场规模。 /p p    strong 流感疫苗 /strong /p p strong   销售额位居第八 /strong /p p   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疫苗销售额居前五位的是:牛痘疫苗(神经妥乐平)、狂犬疫苗、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五大疫苗用药金额占据疫苗总金额的89%,而流感疫苗居第8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a0ac0130-0409-4321-8887-eefead119513.jpg" title=" 图3.JPG" / /p p   流感疫苗问世后,经历了第一代全病毒疫苗、第二代裂解疫苗、第三代病毒亚单元疫苗、第四代佐剂化疫苗的发展历程。我国先后使用了三代流感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分,三种疫苗的抗原性能相差不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85973aaa-c854-485d-a865-11b3c161c8af.jpg" title=" 图4.JPG" / /p p   全病毒疫苗含有病毒的所有成分,由于副作用较大已被新一代疫苗替代而逐渐退出市场 裂解疫苗是当前市场上的主要品种。第三代病毒亚单元疫苗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开发的品种。亚单元疫苗是进一步的纯化品种,生产工艺中经过超滤浓缩、纳米对撞机裂解病毒及层析柱纯化后制成的三价病毒亚单元疫苗,只含有高纯度的表面抗原,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尤其适合于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群体接种。 /p p    strong 十余家生产企业 /strong /p p   迄今,CFDA已批准生产流感病毒疫苗的国内企业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天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有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公司等14家。 /p p   进口品种是葛兰素史克的“福禄立适(Fluarix)”、法国赛诺菲巴斯德的“凡尔灵(Vaxigrip)”、加拿大ID Biomedical Corporation OF Quebec的“Fluviral”和中国台湾国光生物科技股份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p p   在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市场上,自费接种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基本由洋品牌占领,赛诺菲巴斯德的凡尔灵(Vaxigrip)占据84.85%,葛兰素史克的福禄立适(Fluarix)占据14.40%,浙江天元的御感宁占据0.64%,华兰生物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占据0.11%。 /p p    strong 前景展望 /strong /p p strong   多价疫苗是发展方向 /strong /p p   据WHO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26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产品,每年能够拯救近600万人的生命。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使用疫苗的成本效益比为1:2~1:27。 /p p   随着全球疫苗产业的发展,联合接种方法日益增多。联合疫苗可减少注射针次,提高接种率,且操作方便,在国际上已被用于预防儿童疾病。联合疫苗是数种疫苗抗原联合制成的疫苗,包括多联疫苗和多价疫苗。多联疫苗由多种病原的抗原组成,用来预防多种疾病,如“百白破”疫苗是预防小儿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疾病的5联苗等。 /p p   多价疫苗是包含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疫苗,是一个产品推陈出新的路径。近两年,美国辉瑞最先上市的肺炎链球菌结合型疫苗Prevenar 13已替代了原惠氏公司的7价肺炎链球菌疫苗。2014年12月,FDA批准了赛诺菲-巴斯德生产的4价皮下流感疫苗,可保护机体抵抗4种流感病毒,预防A亚型流感病毒和B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疾病。2014年12月10日,美国FDA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批准了默沙东的人乳头瘤病毒9价重组疫苗(Gardasil-9),这是替代4价HPV疫苗(Gardasil)的新品。 /p p   多价疫苗既可以提高防御能力,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成为疫苗产业的发展方向。 /p p br/ /p
  • 2023年普遍低于预期,华测检测业绩增速或为六年最低,不利影响何时消除?
    1月17日,华测检测(300012.SZ)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55.41亿元—56.95亿元,同比增长8%至11%,实现净利润9.04亿元—9.21亿元,同比增长0.2%至2%,实现扣非净利润7.83亿元—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变化为-1.88%—0.15%。由此可见,其扣非净利润或现负增长,同时记者发现,公司2023年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的同比增速,或为最近六年来最低增速。1月18日盘中,华测检测股价震荡走低,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10%,最终收跌4.62%报11.35元。1月19日,股价收跌0.35%报11.31元。对此,受访专家均表示,“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预告感到失望,导致对股价产生了压力。”就相关问题,本报记者致函华测检测,但截至发稿未收到正式回复。受医药医学板块影响致业绩增速放缓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全年华测检测预计实现营收55.41亿元-56.95亿元,同比增长8%至11%,预计实现净利润9.04亿元-9.21亿元,同比增长0.2%至2%,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7.83亿元-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变化为-1.88%—0.15%;公司2022年度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规模分别为51.31亿元、9.03亿元、7.98亿元。据公司财报显示,2018年—2022年,公司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6.56%、18.74%、12.08%、21.34%及18.52%,而2023年预计营收最大增速为11%;2018年—2022年,公司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1.63%、76.45%、21.25%、29.19%及20.98%,而2023年预计净利润最大增速仅为2%;2018年—2022年,公司年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8.15%、111.41%、34.17%、34.90%及23.45%,而2023年预计扣非净利润最大增速仅为0.15%,且或出现负增长。其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公司在业绩预告中也坦言,“公司全年经营业绩增速有所放缓。”华测检测将其归因于,“报告期内,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公司全年经营业绩增速有所放缓。较去年同期相比,剔除一次性业务的影响,其他业务板块稳健增长,尤其汽车、电子科技、计量校准、双碳/ESG等业务表现良好。”同时华测检测在1月18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未发生大额减值的情况,其他板块运行正常。”在2023年四季度,“医药医学板块在2022年同期高基数、医疗行业整治以及CRO下行等多因素叠加之下,受影响较大。”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不过,华测检测在业绩说明会上对医药医学板块后期发展回复称:“长期来看,公司在医疗行业改革的背景下有望受益于规范化整治工作。在医药医学板块中,有部分体量较小的赛道表现良好。同时公司已经对CRO二期基地进行调整,从原先主要专注CRO业务转变为整个医药医学产业园,包括药品细胞实验室、药品检测相关产品线以及医疗器械产品线等。医药医学板块虽然当前阶段性面临挑战,但公司仍认为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重视团队价值,同时调整投资节奏。”不过,记者发现公司此前财报显示,其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所占营收比重较小。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医药及医学服务产品实现营收分别为3.69亿元、5.51亿元及2.06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8.53%、10.74%及8.06%;实现利润分别为1.78亿元、2.55亿元及1.02亿元,利润占比分别为8.06%、8.08%及10.05%。对此,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可能是因为该板块的业务增速较其他板块更快,其业绩下滑使得公司整体业绩增速放缓。此外,市场对于公司未来在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的业绩表现可能有所预期,当实际业绩低于预期时,会对整体股价产生影响。不利影响何时消除尚未可知据公开资料显示,华测检测是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服务机构,是中国检测认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深耕生命科学、工业测试、消费品测试、贸易保障、医药与医学服务等多领域检测。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及公司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检测市场中,华测检测为国内的第三方检测民营龙头,市场份额为1.2%。如今,受到医药医学板块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公司业绩增速放缓。对此,浙江证券发布研报对其仍持“买入”评级,并表示,“华测检测作为综合性检测龙头,主业经营稳健、优势突出,随着一次性业务影响逐步消除、土壤三普进入放量期,预计24年有望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时,国泰君安对其维持增持评级。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华测检测2023年业绩略低于预期,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短期下滑,汽车、电子科技等稳步增长,有望通过外延并购进一步完善新兴检测市场布局,业绩有望持续增长。那么,针对医药医学服务板块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公司该如何应对?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可以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例如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等,以应对行业变化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关注投资者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战略规划,保持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此,华测检测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收购了广州维奥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维奥康”)100%股权进入药学CMC研究领域,完善包括药物合成、药品处方与生产工艺开发、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以及药品的注册申报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布局。同时,公司收购并增资广东纽唯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得80%股权,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在医疗器械检测领域能够提供有源、无源综合解决方案的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然而,外部环境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何时消除尚未可知,同时,公司2023年最终业绩情况也有待观察,对此,记者将持续关注公司动态。
  • 2017年上半年GDP增速全国垫底,东北地区仪器公司的春天在哪里?
    p   随着各省份2017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出炉,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也陆续公布。 /p p   凭借着超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深圳一次次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上半年GDP总量第二,增速第一。 /p p   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仅次于直辖市的城市,目前全国有15个: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济南、杭州、哈尔滨、长春、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其中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其他均为省会城市。 /p p   随着各省份2017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出炉,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也陆续公布。15个副省级城市上半年经济总量如何?经济增速有何变化?体现出怎样的区域经济特征?记者对15个副省级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梳理后发现,有12个城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6.9%的水平,南方城市经济增速整体高于北方城市,其中深圳以8.8%的经济增速领跑,沈阳以-0.4%的增速排名垫底。 /p p strong 7个城市GDP总量超5000亿;沈阳增长为负,哈尔滨和大连增速也垫底 /strong /p p   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上半年经济增速从高到低分别为深圳、济南、成都、杭州、厦门、长春、南京、广州、宁波、西安、青岛、武汉、大连、哈尔滨、沈阳,其中,深圳增速最高为8.8%,济南以8.3%的增速排名第二,成都和杭州分别以8.2%、8.1%紧随其后,厦门、长春、南京均为8.0%。这7个城市上半年经济增速都保持了“8”的水平。 /p p   2017年上半年共有12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6.9%的水平。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的有大连、哈尔滨、沈阳,均位于东北地区,其中大连为6.8%,哈尔滨为6.6%,沈阳为-0.4%,沈阳也是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城市。不过,截至发稿,沈阳未通过官方通报或报道对外发布上半年经济总量和增速数据,记者是在沈阳市统计局网站“领导信箱”栏目对网友的回复中发现,沈阳市统计局称“2017年上半年沈阳市GDP为2412.2亿元,增速为-0.4%”。 /p p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7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其中广州、深圳分别为9891.5亿元、9709.02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成都、武汉分别为6111.4亿元、6019.08亿元,处在6000亿元梯队;杭州、南京、青岛分别为5689亿元、5488.73亿元、5075.08亿元,成为5000亿元梯队成员;长春、哈尔滨、沈阳、厦门均在3000亿元以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ceb3edf-3aa0-44a1-86a4-d77bc3dc7921.jpg" title=" 1.jpg" / /p p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成都2017年上半年在GDP总量分别达到9000亿元和6000亿元的情况下,增速依然超过“8”,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p p   与一般城市相比较,副省级城市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方面。据报道,国务院等主管部门将副省级城市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副省级城市政府已经拥有相当于省级政府的职权。因此,在享有的政策和资源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要素集聚性和规模化效益更强。 /p p   “副省级城市”源自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其特有的经济地位而被称为“计划单列市”,至1993年时共有14个计划单列市。1994年,经中央、国务院同意,省会城市不再进行计划单列,同时成立“副省级城市”,原14个计划单列市和杭州市、济南市共16个市确定为副省级城市,因重庆于1997年升格为直辖市,之后副省级城市减少为15个。 /p p strong 部分副省级城市被赶超,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strong /p p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上表现为大城市主导的趋势,城市级别的优势也体现在政府配置资源能力。副省级城市得到率先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都比较好,能产生集聚效应。 /p p   不过,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化和不同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现有的副省级城市的光环正在减弱。从区域分布上看,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东部沿海地区有8个;中西部地区只有3个,即武汉、成都和西安;东北地区有4个,分别为东北三省省会以及大连。 /p p   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状况明显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区域分化的趋势。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南京、厦门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北方城市;东北地区的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也是倒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0f013b76-aefa-44a0-b9ce-8abea00da2d2.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442px height: 592px " width=" 442"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592" border=" 0" / /p p   从31省区市上半年的GDP数值来看,黑龙江和吉林位于全国倒数第八和倒数第九,而经济增速位于全国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辽宁经济增速是倒数第一。东北地区有哀鸿一片的前兆。 /p p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近日表示,西南、中部的南方省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普遍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区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特征比较明显。新经济形态、新产业类型、新创新资源等的发展集聚速度和规模,直接决定着地区发展的基础和位势。 /p p   4个直辖市上半年的GDP总量,上海为13908.57亿元、北京为12406.8亿元、天津为9386.87亿元、重庆为9143.64亿元。而广州、深圳的上半年GDP总量超过了天津和重庆。但也有一些副省级城市正在被其他行政级别低的城市赶超。 /p p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作为非副省级城市也非省会城市的苏州,2017年上半年GDP总量为8290.12亿元,超过了除广州、深圳外的13个副省级城市;与苏州同级别的无锡,上半年4933.23亿元的GDP总量,也超过了8个副省级城市。在省会城市中,长沙上半年GDP总量4757.35亿元,超过了8个副省级城市;郑州4040.2亿元,超过7个副省级城市。 /p p   从经济增速上来看,上半年苏州为9.7%,长沙为8.5%,郑州为8.1%,昆明、南昌、福州等均在9%及以上,都领先大部分副省级城市。 /p p strong 第三产业成经济增长主动力 /strong /p p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竞争力。 /p p   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的有广州、深圳、杭州、济南、杭州、成都、武汉。杭州第三产业增速达11.2%,南京为10.7%,深圳为9.7%,广州为9.5%,西安为9.4%,青岛、长春均为9.0%。这在全国城市中也位居前列。 /p p   这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较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州、哈尔滨、杭州、深圳、南京的服务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69.56%、 68.2%、62%、61%和58.8%。 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来看,杭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5∶35.4∶62.1,青岛为3.4∶42∶54.6,成都为2.9∶42.1∶55.0。 /p p   从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体量大、增速快的城市三产贡献都大。广州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同比提高1.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6%。杭州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个百分点。南京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3.5%。东北地区的大连能保持6.8%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4%也是分不开的。 /p p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表示,从15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趋势上看,很多城市已逐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时代,未来这些城市区域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会进一步发展,而工业要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p p   副省级城市中,表现突出的都离不开新兴战略产业的拉动。 /p p   例如上半年经济总量逼近万亿、依然以8.8%的速度增长的深圳,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3936.03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增长13.9%,分别高于一季度和上年同期1.1个和1.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0.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p p   “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很强,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4.1%,这一数字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创新必将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告诉记者。 /p p   在副省级城市中同样抢眼的成都、杭州,在新兴战略产业方面,也表现突出。比如上半年成都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7.7%,比一季度提高7.1个百分点。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5%,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均增长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分别增长22.2%和22%。 /p
  • 光伏市场增速趋缓 薄膜电池前景黯淡
    随着硅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薄膜太阳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很难再现。同时,光伏业产能转移也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今年欧洲电池片企业大都关门转移到东南亚,明年很多组件部门也将关门。光伏制造将在中国进一步聚集,由目前占全球产能的1/2扩展到明年占全球约2/3。这是在8月30日普华永道“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机遇”上海世博圆桌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   明年光伏市场增速趋缓   近3个月以来,硅料价格已从50美元/公斤上涨到近80美元/公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今年整个光伏行业的复苏,其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品如太阳能电池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目前全球光伏消费市场主要取决于欧洲市场。2009年欧洲占全球光伏消费的73%,德国、西班牙仍然引领全球太阳能需求市场。不过,接下来的7个月德国将会连续2次降低补贴税率,这将在短期内直接影响市场的订单。   曹敏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公司的生产排期已经满负荷,全年订单已经饱满。不过,光伏行业的发展往往呈现出“脉冲式”发展,市场需求会受到市场环境、各国补贴政策、生产成本的影响。   曹敏进一步表示,目前光伏消费市场正在向全球扩散,预计今年欧洲消费占全球比重将减少至70%。光伏业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但不会是直线上升,预计明年全球市场增速会比今年有所放缓。   薄膜电池前景暗淡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只有7%,而单晶行业平均达到17-17.5%,多晶达到17%,随着硅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薄膜太阳能原先的低成本竞争力已经很难再现。   无锡尚德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最高调要发展薄膜太阳能的企业。2007年5月,董事长施正荣宣布要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并期待在今年能形成400兆瓦的规模。而在今年6月,无锡尚德在上海市闵行区投资28.6亿元建设的“千兆瓦级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时,施正荣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一年多晶硅价格大幅回归理性价位,薄膜电池经济性凸显不足,大规模生产计划将延期。”   晶龙实业集团副总经理曹敏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在太阳能晶硅光伏已经占主导地位,金融危机使得多晶硅价格从500美元/公斤,跌到50-60美元/公斤,造成薄膜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同时,光伏业产能转移也已经是一个趋势,今年欧洲电池片企业大都关门转移到了东南亚,明年很多组件部门也将关门。而目前中国光伏制造占全球1/2,明年将近一步集中到约占全球的2/3。”晶龙旗下拥有国内最大光伏企业之一的晶澳太阳能,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35GW。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作为全球两大薄膜电池设备生产之一的欧瑞康公司太阳能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孙海燕,在今年初也已经转投国内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公司天合光能担任副总裁职务。
  • 1-8月仪器仪表行业运行快报 子行业增速差别较大
    2015年8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0.82亿元,同比增长为0.11%。各子行业增速差别较大。  2015年1-8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44.3亿元,同比增长4.06%。除了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供应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制造、运输设备及生产用计数仪表制造、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教学专用仪器制造、核子及核辐射测量仪器制造、光学仪器制造行业累计同比增速出现回落外,其它子行业均出现正增长趋势。  2015年8月,仪器仪表行业2种主要产品产品产量均出现回落趋势,汽车仪器仪表产量同比增速下降,达到负3.95%。  1-8月,各子行业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电工仪器仪表累计同比增速达到11.86%。
  • 中国近10年来最糟糕的GDP增速对仪器公司是否是个危险的信号?
    p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了2019年2季度的GDP增速预期为6.2%,这是中国自1992年以来最低的GDP季度增速。而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分析仪器市场最大的增长源头之一,由此出现了一个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上的开支将会有所减少? /p p   短期看答案是否定的,长期看答案也是否定的。观察者指出,中国出口市场的疲软是GDP增长受到拖累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与美国的贸易战是其中的关键部分,但中国市场现在正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国内消费。并且中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内部投资来减轻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因此,预计中国将会继续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并且科学和技术仍然是政府关注的焦点。此外,私营企业也可能因政府降低利率的措施而加大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 /p p   当然,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尚不够完善,其中涉及到的贷款增长风险不仅会增加中国的经济风险,也可能波及到全球。至于其他的风险还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型,对空气质量和经济不平等的不满等。但这些风险都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p p   最后,有些人认为对中国GDP增速下降产生对仪器设备行业过于担心的想法也是有些可笑的(而这或许是正确的)。首先,GDP 6.2%的季度增速对任何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令人羡慕的成就。其次,GDP增速与实验室仪器设市场需求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知名调研机构SDI对中国1季度的科技市场增速预测为12.9%,第二季度的数据虽尚未公布,但很可能会低于一季度数据。可即便如此,SDI仍认为中国2019年的科技市场会保持较高的个位数增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18d31aa-033f-4ed8-b7e1-b1513984a9d8.jpg" title=" 绿仪社.jpg" alt=" 绿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对科学仪器市场的分析评论! /span /p p br/ /p
  • 经济增速放缓 国内仪器厂商整合苗头初现
    仪器信息网讯 越来越多的消息显示,国内科学仪器领域的并购行为将逐渐增多。6月24日,天瑞仪器开始停牌,其公告信息显示,天瑞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一些消息称天瑞有意进军环保产业,其方向可能为环境监测或治理,因此猜测其收购或重组目标为环境监测或治理领域的知名企业。   3年前,聚光科技收购知名分析仪器企业吉天,今年将是双方对赌协议的最后一年。聚光在成长历史上,还收购过多家国内外分析仪器企业。   近年来,相关的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断发生,同时也不断出现国内科学仪器企业并购海外公司,跨国企业也在并购国内企业,各方资本对优质企业的争夺呈胶着状态。   国内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低迷,影响着各行业对科学仪器的采购需求。多家企业均反映&ldquo 今年生意不好做了&rdquo ,&ldquo 以前有些单子,看上去赚得不多,我们是没有兴趣投标的,现在,这些单子我们也要去抢。&rdquo   国内科学仪器企业长期以来有着&ldquo 父生子、子生孙&rdquo 的特点,小而散。多年来,在强劲的需求拉动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温和,各层次的产品均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2013年开始,投资拉动的需求减弱,国外企业亦纷纷推出低档仪器,争抢原国产企业的份额,更增大了国内企业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分析仪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加了2.77%,这与多年来分析仪器企业的平均增长率严重背离。据SDI提供的数据,国内分析仪器市场总产值约为29亿美元,年增长超10%。2.77%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似乎预示着科学仪器企业对产业投入的信心不足。   事实上,已经有多家企业曾公开或私下表示&ldquo 希望被别人收购&rdquo 。据消息称,国内一知名分析仪器企业已获得数亿元资金,该资金将主要用于对自建销售渠道的大幅扩张,以及达成与其他非竞争企业的联合销售平台的目的。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一家手握现金的企业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ldquo 以我们目前的资产结构,肯定无法完成上市,我们需要寻找收购目标。&rdquo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收购行为渐多,也说明了一些企业在多年的积累中逐渐取得了技术和市场的优势,从而为资本青睐。   在国家政策层面,仪器仪表领域已明确了&ldquo 抓大&rdquo 原则,即国家层面将重点扶持核心企业做大,再由这些企业收购和整合其他企业。&ldquo 目前已经在仪表行业进行。&rdquo 一位人士说。   仪器仪表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会。2011年开始,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每年国拨10亿元资金对科学仪器的研发进行扶持,2012年开始,其专项立项原则向企业为主体倾斜。到2013年,更是上升到了&ldquo 企业为主体,可雇佣科研院所帮助研发&rdquo 的方式。在其他相关软科学课题中,仪器仪表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现金流的重要性凸显。虽然小型企业现金流状况往往更好,但在整个产业需要做大的政策背景下,小型企业可能成为整合对象,出现不被并购就淘汰的局面。对此,仪器信息网认为,国内科学仪器领域的整合苗头已现,但按一般的产业规律,整合将是长期过程,随着整个经济行为逐渐由投资拉动向市场行为拉动转变,其发展趋势将更难判断。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刘先生,电话:010-51654017-8032。 编辑:李晨
  •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四)——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分子诊断作为近几年的追捧热点快速发展,未来应用空间充满想象  新技术的出现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目前依然以临床应用为主。2014年中国市场容量约19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是IVD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11-201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市场对于分子诊断的关注度,已远超临床应用现状,尤其是肿瘤早期筛查,个性化诊断等领域。我们认为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产品,依然是近几年分子诊断的主题,但不可否认分子诊断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相关标的有:凯普生物,HPV龙头,是分子诊断目前应用最广的领域,期待未来其他产品线的不断补充。  分子诊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临床应用尚有局限  分子诊断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与疾病相关的结构蛋白质、酶、抗原抗体和各种免疫活性分子,以及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的检测。根据其检测技术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核酸杂交、PCR扩增、基因芯片、基因测序、质谱等。目前分子诊断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血筛、 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遗传病、产前诊断、组织分型等领域。  核酸杂交: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通过核素或者荧光来检测靶序列,由于核素污染,越来越多采用荧光标记,称为荧光原位杂交(FISH)。  PCR扩增:PCR是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昔三磷酸(dNTP)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酶促聚合反应,进行体外扩增,得到所需目的DNA,然后通过凝胶电泳或者荧光定量的方式来定性或者定量靶基因。这是分子诊断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基因芯片:一种杂交测序方法,在一块固相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带荧光标记的靶核苷酸的探针,当样本中有与基因芯片上核酸探针互补的核酸时,即发生配对,通过检测荧光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  基因测序:根据其原理平台,分为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各自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为二代测序,全球被Illumina和Life tech(后被Thermofisher收购)垄断(罗氏的焦磷酸测序仪454在2013年退出市场),市面上基本没有国产仪器。三代测序由于测序准确度的问题还未广泛推广使用,多在研究阶段,但由于其无需PCR,避免了在分子扩增过程中由于扩增偏好性产生的错误,且成本低,通量高,真正做到了单分子测序,如能解决准确性和自动化的问题,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应用平台是PCR技术,PCR仪器被外资垄断,由于开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因此鲜有国内厂家开发仪器,国产厂家产品多为PCR试剂。国内分子诊断临床应用最广的是传染病,占整个分子诊断超过50%的份额。产前筛查是另外一块重要的市场,约占整个分子诊断市场的20%,伴随二胎政策放开,产筛未来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分子诊断中空间最大的是肿瘤早筛,但是目前在临床的应用处于早期,与肿瘤早筛相关的标志物成百上千,特异性是制约该应用的最大因素。  分子诊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血筛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分子诊断的认知和需求会越来越多,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诊疗,而延伸到预防性医学。分子诊断在近几年也成为体各投资公司追捧的投资热点。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分子诊断在个体化精准治疗甚至大消费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分子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分支平台,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其市场和产品的特殊性,在临床的应用相对比较受限。其特点如下:  1.分子诊断仪器平台集技术与资金为一体,由于其技术和监管门槛都相对较高,并且受到进口企业的专利限制,因此国内大多分子诊断厂家都是以试剂为主要产品,同时兼并部分服务,仪器市场主要还是被进口厂家垄断。  2.分子诊断操作要求高,现有实验室认证要求高,对普及有制约,很多医院因为没有足够的房间满足实验室认证的要求,而不能开展,随着医院的发展能达要求的实验室增加。  3.由于中国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对分子诊断之类基础医学较强的项目接受度较慢,需要公司配合实验室进行主动的教育,这是目前国内欠缺的部分。  分子诊断市场容量  2014年中国市场容量约19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是IVD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11-201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分子国内客户多为三级医院及部分大型二甲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独立医学实验室,血站,疾控中心等。    分子诊断竞争格局  国内分子诊断处于起步期,各国产厂家的销售额都不大,2014年销售额上亿的厂家较少,主要的分子诊断厂家多集中在HPV筛查和分型领域,其中达安基因、凯普、亚能(被复星收购),安必平,相对市场份额较大,销售额在1亿以上。  分子诊断的发展易受监管制度的制约,在摸索中逐步发展  分子诊断市场的监管力度远高于其他细分市场,大部分产品属于三类产品,各细分领域的增长空间受政策影响较大,比如2010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血站的核酸筛查试点及推广工作,国家药监局基因诊断叫停等政策等,但整体趋势是监管保守,逐步放开,国家持积极推动态度。因此分子诊断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由于其产品成熟,渠道完善,具有技术和数据储备,将会是未来最大的受益者。  分子诊断主板上市标的公司销售额过亿的只有达安基因,复星诊断,另外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潮州凯普和广州安必平值得关注,尤其是凯普(已主板转板中),是HPV细分领域的龙头。  分子诊断未来充满各种可能性,但要警惕精准诊疗的泡沫  分子诊断作为一项前沿的技术,对医学诊断有很大贡献。对于一些窗口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DNA检测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HIV的检测。目前分子诊断在中国的主要应用是传染病的检测,比如HPV,HBV,HCV,HIV等。分子诊断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也相对成熟,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胎儿外周血游离DNA检测已逐渐替代羊水穿刺技术。  未来分子诊断在医学领域最大的市场是肿瘤早期筛查,目前在国内的应用还相对不成熟,只能作为辅助诊断参考,如果成本降低,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可以满足要求,肿瘤早筛的市场将超百亿。除此以外,遗传病个体化诊断、疾病预测应用、大众消费基因服务等市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打开,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分子、基因这些词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会息息相关。  分子诊断市场小结:分子诊断常常被捆绑于精准诊疗,但是目前无论是产品性能、收费标准、政策支持、海量数据分析等都还无法支持真正意义的精准诊疗,仍然处于概念大于市场的阶段。能广泛应用与临床的产品需要具备如下特点:1.临床意义清晰 2.操作自动化,傻瓜化 3.成本可被接受。对于目前国内的公司,PCR试剂盒依然是分子诊断这块蛋糕最实际的应用产品,而大消费,大数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追前沿,又接地气,清醒分析在分子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才能准确判断该技术真正的临床价值。  POCT市场良莠不齐,亟待规范化和标准化  市场份额分散,行业增速快,新技术层出不穷。2014年POCT市场容量48亿,2011-2015年POCT复合增长率在15-20% 之间。POCT市场尚未成熟,各厂家市场份额较小,整体处于量多质劣的阶段。由于检测平台方法差异较大,同一检测项目有多种方法,参考范围难以界定,测量结果准确度难以保证,行业也无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将会较长时间保持混沌分散的现状。参考POCT国际巨头Alere的发展史,行业内的并购整合是最高效的发展业务的方式。相关标的有:基蛋生物:心标物已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产品口碑和性能都得到市场认可,目前重点关注POCT质量控制,有望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POCT不是产品或项目的分类,而是检验的分类  POCT是Point-of-Care Testing,中文一般译成“床边检测”。NACB( National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对POCT的定义是——在接近病人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专业临床人员(professional)或者病人(self)进行的临床检验,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   理论上,POCT只是一种检测平台,目前所有的IVD项目都可以实现POCT检测,但比较常见的有血糖、血气、血凝、传染病(病毒和细菌)、肝功能、肾功能、心脏标记物、肿瘤标记物等   POCT产品种类繁多,可有不同的分类的方法。  1. 根据原理和平台可分为如下几个平台:  干化学:单层试纸、多层涂膜。  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渗滤,荧光+免疫层析,免疫比浊。  电化学:电流法、电位法、电阻法、酶电极。  化学发光:小型化化学发光。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新技术:微流控、生物芯片等。  2. 根据检测的项目可以分为:  临床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气、离子)、临床免疫(心脏标记物、药物检测)、血液(血球、血凝)、微生物(传染病、分子诊断)等,基本和中心实验室(core-lab)的分类一致   3. 根据如有无仪器(或定性/定量):分为试剂条(无仪器)和仪器/试剂条配套,前者多为定性、后者多为定量   4. 根据应用场景分为专业市场和家用市场(OTC):家用市场主要包括血糖,血压,妊娠等产品。专业市场主要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科室,急诊,ICU,手术室等使用的各类产品。除此之外,POCT还可以应用于救灾,军事,医疗服务站,现场监督执法,食品安全控制,移动医疗等场景,其形式比起大型诊断设备更加灵活多样。  POCT作为一种补充诊断的方式具有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与大型检验设备的主要异同如下所示:  POCT作为一个相对门槛较低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同时由于POCT市场难以对其质量进行规范化,无相关行业标准,所以中国市场普遍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的量多质劣的局面。POCT市场主要有如下特点:  1.市场集中度低:POCT在整个IVD细分市场中除生化试剂外最易切入的市场,国内厂家规模普遍偏小,相对而言市场份额较大的厂家大多都有其特色产品,是该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比如特种蛋白的深圳国赛,心肌标志物的南京基蛋等。  2.行业无统一标准:欧美成熟市场对POCT有明确的监管法令、临床上也有明确的使用规范,但中国医疗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目前对POCT产品还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生化、免疫、血球都有相应的溯源体系,可以溯源至国际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保证其结果的准确度。中国每年都会由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室间质评活动,来保证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准确和互认。POCT由于种类繁多,方法差异较大,因此暂无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其结果难以保证准确。  3.国内检验科对POCT态度不一:中国医疗资源匮乏,公立大医院处于强势地位,POCT的作用同欧美医疗发达地区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不同级别的医院对POCT的态度不同:  1)二甲以上主流医疗机构,资金雄厚,检验科设备多为进口品牌,常规检测为主,不需要POCT。临床科室使用POCT,就会减少检验科的收入,冲击检验科的利益,因此限制了POCT的广泛使用。对于临床科室来说定量/半定量的POCT产品临床意义大,而且用量很大。如能采取更合理的利益分成方式,比如由检验科集中管理仪器,临床科室外借,可能会推动POCT的发展。  2)二甲以下的基层医院,检验科样本量少,技术水平相对低,大型设备的实用性差。因此检验科通常使用POCT产品顶替传统检验方法来做诊断。由于检测量小,产品分散,这块市场相对不受国际厂家和国内一流公司重视。  POCT市场容量  2014年中国POCT市场(不含血糖)约48亿人民币,市场主要集中在心肌、感染、特种蛋白、妊娠等领域。其中炎症、心脏标记物、血气、糖化血红蛋白、电解质的检测主要是定量检测,传染病、毒品、妊娠等主要是定性检测。  POCT竞争格局:竞争厂家众多,规模较小,市场分散程度高  国内有规模的POCT厂家不多,市场集中度很低。最主要的细分领域是血气、电解质,炎症,心标,传染病,糖化血红蛋白,合计约占整个POCT市场90%的份额。  这5个主要的细分领域中,技术平台、销售渠道、市场格局、经营状况都差异较大。血气电解质的检测主要用在各种紧急状态,临床风险极高,对产品要求极高,被进口产品垄断,基于电化学平台,和其他产品不同。  炎症和心脏标志物比较类似,通常以定量半定量方法检测,临床上也有技术成熟的国产产品在使用。传染病主要是定性检测,国内厂家主导地位,价格低,利润薄。这三类方法学类似,国产厂家都以免疫层析技术为基础。  糖化血红蛋白国际主流方法是高效液相法,同其他细分市场技术平台不同。  POCT除了部分细分市场,整体处于发展早期,龙头尚未出现  POCT是高度活跃的IVD市场,竞争格局不稳定,还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较低,且无核心技术和专利保护,因此造成低水平技术外流严重,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短期内受中国临床现状和国内公司技术水平的制约,但行业发展和市场前景长期看好。同时POCT也是医疗器械进入家用市场的必经途径,潜力巨大。  国内上市的POCT公司有三诺,鱼跃,万孚,理邦,乐普等厂家,其他有规模的活跃的未上市公司约有20家,如南京基蛋(已IPO披露),武汉明德,深圳瑞莱,深圳国赛,深圳普门,北京热景,石家庄禾柏等。  POCT经历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未来质量控制标准将规范目前百家争鸣的格局  未来POCT的发展将从定性到定量,一些延展性好的技术平台,如免疫荧光、微流控、生物芯片等为将来的发展方向。技术的发展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突破。因此技术先进,结果准确并且能够多项目延伸和兼容的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临床应用最大的限制是产品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细分领域的龙头,其性能已经过市场考验,能以明星产品为辐射点,渗透其他产品。南京基蛋2014年心肌产品销售额1.5亿,占市场大盘超过20%的份额,具备一定的市场口碑,长期看好。  POCT市场小结:POCT作为临床科室一种重要检测方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由于中国利益分配和国产品牌质量的问题,开展不够广泛。整体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细分领域龙头规模也较小,由于不同POCT其方法平台差异较大,产业并购将会是快速扩张的高效方法。  体外诊断(IVD)行业投资策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型涉足大健康领域,市场意识到生老病死相关的行业将成为固若汤金的抗风险行业,不易受到经济景气度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低迷,物价通胀也不影响病人看病吃药。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体外诊断行业受到市场的疯狂热捧,企业如过江之鲫涌入体外诊断行业,不断加入的竞争者打乱了市场规则,拉低竞争价格,多数厂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进行恶性价格战,对于行业发展,以及病人的安全都是极为不利的。  随着监管机构逐步收紧行业法规和政策,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厂家将逐渐退出竞争,给那些真正以产品质量为核心追求的厂家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大量的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并不能见到明显成效,公司的业绩也不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内涵式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将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也是未来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通常我们认为技术是被高估了,但长远看来 ,技术总是被低估了的”。  长期看好的细分市场的投资机会:生化、发光、POCT。  1、临床生化:临床生化200生产厂家,随着CFDA加强监管,优秀的国产品牌会加速整合市场份额,保持超越大盘的增速。相关上市公司:迈克生物、西陇科学。  2、化学发光:作为容量增速双高的细分市场,国产替代刚刚拉开帷幕。装机量是保证封闭系统增速的前提条件,明星套餐是进入终端的敲门砖和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关上市公司:郑州安图、迈克生物、新产业。  3、POCT: POCT市场作为大型中心实验室检测的有效补充,其发展尚不成熟,行业无标准,持续关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相关上市公司:理邦仪器,万孚生物,乐普医疗。  风险提示  行业整合进度低于预期 行业短期估值过高。(全文完)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国家政策偏好与国产品牌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二)——2015年体外诊断全球588亿美金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三)——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 2018亚洲色谱柱市场将达4.5亿美元 增速最快
    据国外一份最新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亚洲色谱柱市场销量约在3.3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亚洲色谱柱市场将增加至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4%。   尽管亚洲色谱柱市场的规模目前位居全球第三,但其增速却是全球最快的。这是因为几个大型制药公司将药物发现和研究业务外包给了亚洲国家,因此,亚洲色谱柱市场对色谱方法的需求显著增加,而这又反过来导致了色谱柱需求量的提升。   在中国和印度,政府在生物医药和农作物科学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这推动了色谱仪器市场的增长。此外,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化工、农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对色谱方法的需求提升,该区域主要色谱厂家的地理扩张,农作物研究日益广泛,亚洲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增加,这些都是促进亚洲色谱柱市场扩容的重要因素。 编译:刘玉兰
  • 突破2.4万亿元: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增速减缓
    记者22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增长10.2%,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增长态势,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达到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11年来新高。  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较上年回落12.7个百分点;占R&D经费比重为6.01%,连续两年保持在6%以上。  根据公报,2020年企业R&D经费为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达77.9%,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9.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表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一是总量稳定增长。2020年,我国R&D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54%,是日本的2.1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年至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2000亿元,约为G7国家年均增量总和的60%,成为拉动全球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是增速全球领跑。2016年至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  三是强度追赶加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R&D投入强度水平已从2016年的世界第16位提升到第12位,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 未来10年生物产业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对于生物产业,有关机构认为2035年进入生物时代。首先它认为生物工业的比重会占到39%,生物农业会占到36%左右,生物医药是30%左右。大体上第一位应该是生物工业,第二位是生物农业,第三位是生物医药。这是从世界来看的一个总体趋势。而我们现在的结构是生物医药占的比重比较大,占了70%到80%,第二个是生物农药,最后是生物制造。   从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十年,生物产业保持20%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第一,我们健康需求的消费会快速地发展、增长,未来市场潜力很大 第二,国内的农业发展对生物农业的需求非常快。另外生物制造替代传统产业也是非常快的。   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是规模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样提升能力。围绕这些判断,我们针对每个领域制定了一个发展的路线图。   生物医药核心的问题是要围绕如何推进医药工业的质变和突破,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推进国际化的发展。生物农业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样提升育种的竞争力,现在我们种业的问题面临安全问题。生物制造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加快重大的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现在规模很小,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总体上,这个行业笔者有一个判断,认为生物领域最有潜力的企业可能是生物制造领域,第二个领域在医药领域,发展潜力最大的可能是疫苗、诊断试剂、器械等。   必须加大政策扶持   在财税、投融资方面,必须要加大政策的扶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实施一些重大工程,包括创业投资的引导等等。同时下一步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目录,据此我们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投融资方面主要的措施,第一,要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现在国家有一些促进引导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计划,要进一步扩大这个规模。另外,要进一步加快探索除了创业板之外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债券的发展。要探索一些新的措施,包括科技贷款等,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建立适应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体制改革方面,没有制度的转型和创新我们很难把握机遇,也很难充分发展。通过全国调研,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归根到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制约我们的发展。
  • 体外诊断试剂未来增速20%
    国内体外诊断试剂(IVD)发展起步较晚,1985年才研制了我国第一批国产生化诊断试剂。但受益于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以及本身具有的一次性消费的特点,IVD行业将会以15%~20%的速度高速增长。   特别是医改中的某些规定,让我们看到了体外诊断试剂未来极富想象力的创富空间。比其对基本药物的“零加成”的规定,使得基层医院药品收入顿时减少,于是化验单成为另一个开源对象,检验科的地位也将提升,而且随着例行体检的加快普及,体检的人数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IVD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偏弱,其年营收超过1亿元者屈指可数。但值得庆幸的是科华生物,其2009年营收6.21亿元,不论从营业额还是产品线来看,科华都是国内IVD产业的龙头,独揽了国内市场四个“最大”:生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种最齐全、报批量最大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   其试剂涵盖了免疫类、生化类、PCR类和快速诊断类。其中,免疫类试剂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第一,生化类试剂产品从第4位跃升到第2位,而核酸类试剂从无到有,增速极快。   此外达安基因、天坛生物、上海莱士等企业在该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   达安基因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研究人员共有100余人,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10%。公司每年在科研经费的投入约占收入的10%,达到了国际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同类企业1%左右的研发投入比例,而且还有一个发展亮点是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模式,这一独特的发展模式将使公司从诊断试剂行业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事实上,还有更多具有财富爆发力的试剂生产企业正在崛起。比如,湖州赛尔迪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下称赛尔迪)、深圳市生科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生科源)等等。   赛尔迪就发明一项很有意思的产品,那就是蛋白指纹图谱检测试剂盒,这种试剂盒能记录下个人有生以来不同阶段的蛋白指纹图谱,从分子水平了解并观察自己的生理变化,或作为治疗前后的比对参照。此前此项技术一直被国外所垄断,现在赛尔迪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   生科源是由留学欧美十多年的归国学者发起、深圳市招商港湾集团公司投资控股的一家专业提供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产品的高科技公司。最近招兵买马,高薪聘请诊断试剂方面的研发、销售资深人才,抢占市场的势头锐不可挡。
  • 上半年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   一、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一)电力消费需求情况   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一、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0%、0.8%,二季度增速明显回落主要因4、5月受部分地区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月负增长。6月,随着疫情明显缓解,稳经济政策效果逐步落地显现,叠加多地高温天气因素,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7%,比5月增速提高6.0个百分点。6月电力消费增速的明显回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第一产业用电量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2.6%和8.3%,保持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农业农村良好的运行态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及近年来乡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第二产业用电量2.7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0%、-0.2%。二季度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负增长,主要是4、5月同比分别下降1.4%和0.5%,6月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8%。   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0.2%,其中,化工行业用电形势相对较好,同比增长4.9%;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和建材行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8%和4.6%,建材中的水泥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6.3%,与当前较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相关。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下降0.4%,其中,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他制造业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3.3%,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4%和9.3%。   三是第三产业用电量6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2%、0.0%。4、5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6.8%和4.4%,6月转为正增长10.1%。二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受疫情的冲击最为显著,这两个行业4、5月用电量同比下降幅度达到或超过10%;6月用电形势好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从5月的下降10.0%上升至6月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速从5月的下降13.1%上升至6月增长7.7%。上半年,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7.8%。   四是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8%和7.0%。6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7.7%,其中,河南、陕西、上海、河北、重庆同比增长超过50%,高温天气拉动空调降温负荷快速增长。   五是中部地区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领先。上半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6.9%、3.5%、0.5%。东部和东北地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二季度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1%和2.9%。上半年,全国共有26个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其中,西藏、安徽、湖北、四川、青海、宁夏、江西、山西、河南、云南、黑龙江等11个省份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   (二)电力生产供应情况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同比增长8.1%;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发电量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一是电力投资同比增长12.0%,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4.7%。上半年,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4063亿元,同比增长12.0%。电源完成投资215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为84.7%。电网完成投资1905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交流工程投资同比增长5.9%,直流工程投资同比增长64.2%。   二是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8.2%。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同比增长14.8%,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分类型看,水电4.0亿千瓦;核电5553万千瓦;并网风电3.4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3.16亿千瓦、海上风电2666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3.4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2.1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1.3亿千瓦,光热发电57万千瓦。火电13.0亿千瓦,其中煤电11.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5.5%,同比降低2.8个百分点。   三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速均超过20%。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核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0%,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9%。上半年,全口径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2%和29.8%。由于电力消费需求放缓以及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下降4.0%,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为57.4%,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电源。   四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分别提高195和30小时。上半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1777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分类型看,水电设备利用小时1691小时,同比提高195小时。核电3673小时,同比降低132小时。并网风电1154小时,同比降低58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690小时,同比提高30小时。火电2057小时,同比降低133小时,其中,煤电2139小时,同比降低123小时;气电1090小时,同比降低239小时。   五是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6.6%,跨省输送电量同比增长4.9%。上半年,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6562千米;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交流)13612万千伏安。上半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3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其中,一、二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分别为1500、1733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0.7%、13.9%。二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增速明显回升,其中6月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18.9%,当月随着经济回升以及高温天气导致华中、华东部分省份电力供应偏紧,加大了跨区电力支援力度。上半年,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76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其中,一、二季度跨省输送电量分别为3539、412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0.5%和9.1%。   六是市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45.8%。上半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8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8%。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99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0%。其中,省内电力直接交易(含绿电、电网代购)电量合计为19336亿千瓦时,省间电力直接交易(外受)电量合计为635亿千瓦时。   七是电煤价格水平总体仍居高位,煤电企业仍大面积亏损。今年以来煤电企业采购的电煤综合价持续高于基准价上限,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大体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电企业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2000亿元左右。电煤采购成本大幅上涨,涨幅远高于煤电企业售电价格涨幅,导致大型发电集团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   (三)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上半年,电力行业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发电、保供热,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2月,全国多次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特别是华中和南方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拉动用电负荷快速攀升,叠加部分省份风机覆冰停运,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上海、贵州等地在部分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平衡偏紧。   二、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一)电力消费预测   当前疫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提供了最主要支撑。   受国内外疫情、国际局势、夏季和冬季气温等因素影响,下半年电力消费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下半年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尤其是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将拉动钢铁、建材等高载能行业较快回升,并叠加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以及国家气象部门对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的预测情况,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回升。预计2022年全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处于年初预测的5%-6%预测区间的下部。   (二)电力供应预测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2022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8亿千瓦左右。预计2022年底,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6%,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50%,将首次达到总发电装机规模的一半,比2021年底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水电4.1亿千瓦、并网风电3.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0亿千瓦、核电567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400万千瓦左右。煤电装机容量11.4亿千瓦左右。   (三)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国内外疫情、宏观经济、燃料供应、气温、降水,以及煤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严重亏损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西北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三、有关建议   今年以来,电力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稳增长、保供应、防风险、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克服各种困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电力保障。随着新能源比重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面积停电的潜在风险因素仍然存在。目前进入电力保供的关键期,需要密切跟踪天气、燃料、消费和市场等形势进行综合预判,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结合当前电力供需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   当前国内疫情缓解、国家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见效,各地复工复产在明显加快,叠加夏季气温不断升高,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级电网负荷创新高,迎峰度夏保供形势复杂严峻,需要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做好用电预案,以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建议:   一是增效挖潜保障夏季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克服疫情影响,加快重点电源建设进度,缓解负荷中心的供电紧张。加快推进地区网架优化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   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区跨省电力交易。严格落实跨省区优先发电计划,加强省间交易中长期合同电量签订和履约,形成稳定的送电潮流,发挥中长期交易稳定电力、电量总体平衡的作用。电力紧张省份积极与电力富余省份衔接,充分利用省间交易机制,通过月度、月内中长期交易,以及现货交易等方式增加外来电力电量。   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形成可中断用户清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以市场化方式降低高峰时段负荷需求,推动需求响应规模尽快达到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5%。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认真细致做好有序用电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拉闸限电预警和问责机制。   (二)确保电力燃料稳定供应   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国际煤油气供应紧张,加大我国进口煤炭、天然气的难度,国内煤矿及港口煤炭库存偏低,迎峰度夏期间电煤等能源保供面临潜在风险。针对国内煤炭供应、电煤价格、煤炭中长期合同及产运输等方面,建议:   一是持续增加煤炭供应总量。继续加大产能释放,同时进一步梳理煤炭产能核准、核增各项手续审批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提升统筹协调层级,帮助企业尽快完成办理手续,尽快释放今年新增的3亿吨煤炭产能,确保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左右的水平。增强煤炭生产供应弹性,优先组织满足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尤其安全系数高、产量释放快速等特点的露天煤矿,建立保供煤矿“白名单”,根据需要按一定系数调增产能,形成煤矿应急生产能力。建议出台阶段性进口煤采购专项补贴支持保障政策,补足国内煤炭供应缺口。   二是确保电煤中长协实现全覆盖,控制电煤价格在合理区间。加大力度推动煤炭中长协的签约工作,尽快补足电煤中长期合同,消除全覆盖缺口;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供应量、煤质等履约监管,稳定电煤供应基本盘。出台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当前多轨价格机制,加强现货价格管控,引导煤价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完善坑口区间限价政策,严禁各区域、各煤矿自行创设指数和定价机制,杜绝多种价格机制和捆绑搭售引起的价格体系混乱。尽快稳定市场预期,防止煤价持续上涨推高下游用能成本。   三是加大产运需各环节的顺畅衔接。加强产运需之间的衔接配合,保障疫情下电煤运输畅通,开辟电煤汽车运输绿色通道,将运力向电力电量存在硬缺口省份的煤电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电煤中长期合同,包括发电集团自有煤源对内供应和进口应急补签新增中长期合同的铁路运力支持。另外,要保障煤炭新增产能的运力支持。   (三)支持推动发电企业高质量转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持续推进,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煤电企业承担保供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建议从上网电价、财政金融以及碳市场等方面对煤电企业进行支撑,以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企业有序转型。   一是疏导煤电上网电价,缓解煤电企业经营困境。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地方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的宏观指导,督促各地尽快将煤电电价调整到位,缓解由于燃料成本高涨导致的电力供应风险。尽快出台涉高耗能企业落实市场交易电价管理清单,禁止对涉及高耗能企业开展优惠电价的交易,严格落实国家“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跨省跨区送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外送价格浮动机制按照落地省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充分发挥区域间余缺相济作用。   二是加大财税金融对煤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由于燃料成本高导致经营困难的电煤企业适度放宽政策支持范围,尽快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提高煤电的电力安全供应能力。出台面向煤电行业所得税普惠制政策,延长承担保供责任的煤电企业所得税亏损结转年限,并减免征收亏损煤电企业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支持煤电企业的委托贷款利息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和煤电项目“三改联动”,促进煤电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筹煤电保供和碳市场发展。建议第二个履约周期应统筹煤电保供和碳市场发展,合理设置碳排放配额缺口,不宜大幅下调基准线,减轻火电企业整体成本负担。建议尽快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备案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控排企业履约成本。持续深化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推进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继续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的范围。深入研究煤电企业脱困转型的措施方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注释:   1.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电厂发电量。   2.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   3.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   4.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2个行业。   5.其他制造行业为制造业用电分类的31个行业中,除四大高载能行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个行业。   6.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 江西玻璃仪器制造行业增速超过30%
    12月7日,江西省科技厅和省统计局公布了今年该省前10个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3949.0亿元,实现增加值920.0亿元,同比增长14.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3个百分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和6.2%,回升企稳态势逐步显现。   各领域全面增长。今年1至10月,产业内六大领域和九成以上行业实现增长,其中五个领域和四分之三的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等行业实现增加值突破百亿元。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技术玻璃制品制造和玻璃仪器制造行业增速超过30%。   在外需不振的大环境下,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在四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受光伏产业低迷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双双下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