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资源共享平台

仪器信息网资源共享平台专题为您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资源共享平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资源共享平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资源共享平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资源共享平台话题讨论。

资源共享平台相关的资讯

  • 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牵头组织,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作为承担单位的“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条财司专家组的验收和项目总结。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3年建设,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全部任务,包括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检测资源共享中心平台及数据汇交系统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测资源管理规范、相应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整合了国家检测资源信息,初步形成了检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体系,为社会多个领域的重要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支撑。   据了解,国家检测资源平台建设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平台网站开通。目前,该平台已建成了平台组织管理系统、平台制度和标准体系、平台综合服务系统和平台数据录入系统,汇集了2.4万多家检测实验室,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数据保障。
  • 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评议
    “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专家评议   2009年5月24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在我院召开了“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能力评议会。该平台在完善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以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分布式化学计量实验室网络为组织形式,服务区域遍及全国和亚非、欧美地区。已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临床与大众健康等国计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地震水质污染、奥运食品中兴奋剂检测、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等社会焦点问题中,成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取得了重大社会影响。在新材料性能检测、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年多来,我院联合43家参建单位对化学成分量、生化成分量和物化工程量等学科和食品、环境、大众健康、机电产品应对欧盟RoHS指令、能源与材料等应用领域的现有高端测量资源进行了整合和完善。完成了资源调查报告12份、制定管理技术文件41份 整合制定国家标准、检定/校准规范35项,完善测量方法110项 新增标准物质189项,开展国际比对65项,申报成功国家测量与校准能力178项,组织国内比对/能力验证22项 收集、整理化学计量基标准资源信息7800余条 开展国内外培训和交流活动,直接受训和交流人数达2000多人次 建立了涉及化学计量基准、标准、参考方法、参考实验室以及相关政策和技术法规的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 通过门户网站(www.nams.cn)、出版系列丛书、举办专业性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开办网上学习课堂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通过提供计量基标准技术服务、标准物质发售、参考方法的推荐使用、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等多种渠道,实现了实物资源的社会共享。   专家组在听取了我院化学分析所副所长马联弟研究员做的平台评议报告后,对该平台的建设成果及其共享服务的效果表示十分满意。特别对本平台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组织形式 服务于食品、环境、大众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明确的针对性 通过国际比对和国际合作检验平台成果,实现国际接轨的工作模式等特色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该平台给予政策和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进一步完善硬件条件及实验环境,以目前的成果为契机,不断做大做强,以提升我国化学计量基标准的质量与共享能力,支撑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该意见将为科技部、财政部确定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提供决策参考。   评议专家组由张玉奎院士、邓玉林教授、张新荣教授等9位专家组成。科技部平台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计量司的有关领导及我院吴方迪、段宇宁副院长参加了此次评议会。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迈向聚合发展
    p   “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聚焦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多方征求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 /p p   针对新近公布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p p   近两年,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对现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进行优化调整。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平台主要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两大类。 /p p   “科技创新迫切需要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有效支撑,很多领域研究取得突破和发现依靠对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全面掌握与深入挖掘分析。”叶玉江说,目前天文、高能物理、基因组学等领域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作物种质、人类生物样本、实验动物等资源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建设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既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需求,又是大数据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培育的重要增长点。 /p p   不仅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支持依托相关机构建设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以及构建包括资源收集整理、研发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资源库(馆)。如美国联邦政府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投资建设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支持建设了模式培养物集存库等生物资源库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在海洋、环境等领域建立数据中心网络,建立水生种质资源库& #8230 & #8230 /p p   “现有国家平台是基于‘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项目成果而成,部分平台资源范围过大,资源主体不够突出,并且与当前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热点和重大科研项目工作部署衔接不够紧密。”叶玉江坦承,国家平台还面临组织结构复杂、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如原某平台由近百家单位组成,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够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薄弱等。 /p p   为此,《通知》提出将原有28个国家平台优化调整为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 /p p   “根据数据规模、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效等情况,在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基础前沿、农林科学、工程材料5个领域,将原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10个科学数据类平台,优化调整形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负责人任家荣介绍,为突出国家平台科技资源主体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在生物种质资源、人类样本资源、标本资源、实验材料资源等4个领域,将原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11个资源库类平台优化调整为30个国家资源库。 /p p   叶玉江透露,过去十年间,我国对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学数据 /span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的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投入不够 /span ,相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尤显薄弱,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利用,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p p br/ /p
  •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专家评议
    近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子项目《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了评议。此次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尽快开展共享运行服务。按照通知要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制度等开展自查、落实、形成了完整的开放共享工作总结报告。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批准,成为在建的34个平台中首批接受评审的9个平台之一。   该平台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和计量司的领导和推动下,通过建立规范的标准物质资源整合机制,整合了国内全部5000余种有证标准物质信息资源,并可随时提供4000余种标准物质实物资源。截止2008年底,累计实物资源共享量达85万份,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   专家组听取了平台负责人李红梅所做的《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落实情况》的报告,观看了《国家标准物质信息平台》网站功能演示,审阅了《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情况总结报告》以及相关资料,现场检查了国家标准物质实物库及资源共享服务情况后,对平台的建设成果以及在资源质量保证、评价与国际互认、资源更新维护、共享服务模式等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对国家标准物质实物库今后扩大规模给予支持。专家组成员按照评议要求,对平台在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服务效果方面的情况给予评议,并最终形成了专家组综合意见,该意见将为科技部、财政部确定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提供决策参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张渝英副主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许增泰处长,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科技司张永华副处长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方迪、段宇宁副院长参加了评审会。
  • 天开高教科创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深入挖掘全市科教资源,瞄准天开园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即将开园之际,记者采访到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科技服务机构,他们将在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发挥自身作用,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据悉,天开园将设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室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对园区的开放共享。截至目前,天开实验室联盟吸纳全市447家实验室和服务机构,包括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37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在位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结构生物学科研仪器平台影像室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正在运行工作中。作为天津首台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即将入驻天开园,依托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据了解,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设备,可完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及结构解析。精准的结构解析是在分子层面认识生命过程、破解重大疾病、辅助药物开发的重要支撑。据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李昂介绍,自仪器投入运行以来,以仪器共享服务为契机,南开大学为校外科研单位、医院、医药企业提供长期技术服务。“在对校外单位与机构提供共享服务中,生物医药企业与医院占多数,我们会提供仪器平台与技术服务,为项目做些初步分析。”李昂说。“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立之时,就按照仪器运行所需的环境指标打造了专用的电镜室。比如,考虑仪器对精准度的高要求,设置了磁屏蔽、气垫减震功能以及室内恒温等。另外,在操作技术上,我们也经过了非常专业的培训,科研院所或者是企业提供样本之后,需要我们来进行专业操作,这样可以使测试工作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李昂说。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是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孵育培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高质量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提供预防传染病和感染病的解决方案。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卢静说:“利用这台仪器,对样本进行负染色、快速冷冻、数据收集、三维重构等,对相关生物样本进行筛选与数据收集分析,实验结果为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在疾病机制研究、针对性疫苗开发、载体与药物分子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作为天开园其中的一项基础设施,为科研提供技术服务,不断为创新型企业及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绿色合成多孔材料制备高效催化剂和生物制剂’项目中电子显微相关工作均在本机组完成。”李昂说。
  • 全国首家实验室“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上线
    从在津举办的第十一期东丽湖论坛上获悉,天津东丽区五大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的全国首个实验室定制化服务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东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昨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高校研发、仪器制造、仪器服务供需、仪器辅助配套等全产业链环节。以撮合科学仪器服务为基础、助推国产科学仪器的研发升级与市场推广、协助高校原始研发并建立行业标准、带动科技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伴随科学仪器资源的互联网化服务,充分释放市场的科技创新潜力。  据了解,该平台是由东丽区政府牵头、天津大学技术支持,德信致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维的“互联网+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一直以来,全国部分大专院校实验室及科研机构所引进或研发的不少实验器材都面临着闲置率较高、科研使用率低、科研价值无法体现的问题。另一部分科研院所却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缺少科研设备,难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于此同时,社会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对于科学仪器服务的供需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该平台的上线,将覆盖仪器服务机构的现有资源,同时扩容国内仪器研发与生产企业,为国产仪器开拓高端应用市场提供渠道。仪器设施通过互联网平台予以展现,使更多资金匮乏的科技型企业可以获得更贴合的服务,同时科研院所还可形成专属“科研资源社群”,借助平台资源完成更大的科研课题。此外,以往科学仪器互联网平台仅具备信息查询功能与服务撮合功能,缺乏针对科学仪器的定制化服务体系,该平台除具备信息发布与索引功能,还可对服务端与需求端做到定制化服务,如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试剂耗材供应、仪器维修保养等,从线上线下全维度提升科技产业发展。  据介绍,该平台以科技资源一站式检索为枢纽,涵盖仪器服务、检测服务、咨询服务、数据服务、培训服务5大服务项目,重点建立面向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昨日,记者登陆该平台官方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该平台科学仪器初步已达到800余台,拥有技术服务1000多项,科研人才现已有200余人,加盟机构已注入102家。据介绍,随着平台的日益完善,机构的不断加盟,平台预计在今年6月份将突破上万台仪器及服务项目,进而为实验室、科研等机构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高新仪器及服务。在网站首页中,记者看到,平台提供服务库、仪器库、机构库三个资源库。其中在服务库中,已推出包括计量检测、食品检测、生命科学、材料检测、环境检测等6大项检测服务 在仪器库中,则包含了生命科学仪器、环境检测仪器、分析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6大仪器库服务 而在机构库中,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瀚盟生物、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等全国知名行业科研机构入驻该平台。“目前,平台已吸引不少来自天津、河北、北京的科研机构入驻,将全面助推京津冀科研领域的合作发展,为三地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及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使得三地产学研合作日异深化。”该平台搭建运营机构——德信致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康表示。  “科学仪器设备的检测质量、共享水平及开放服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计划,至今年中旬,通过平台加盟的大型科学仪器开机率与共享率提升至领先水平,仪器服务平台与企业对接数量超过3万家,充分降低企业研发及成果转化成本,满足科技企业用户及机构对于互联网+科学仪器的创新使用和大数据分析的需求,拉动区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技术企业在现有数量规模上翻一番。未来,我们还将以整合服务为枢纽,着力营造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定制化精密仪器服务的有机结合。其中,线下服务涵盖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仪器运维保养、试剂耗材供应等,对实验流程、数据集成解析、仪器监控等环节实现多维度智能化定制服务,满足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需求 为仪器设备提供全方位的维护、维修、应用、供给等运行保障服务。打造互联网+科技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杜康告诉记者。
  • 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新增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656台
    1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21年,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新增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656台(套),累计入网量达到11812台(套),总价值约81.6亿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重庆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重庆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据悉,此次新增入网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从单位类型来看,高等院校新增入网540台(套),累计入网5460台(套)、占比46.22% 科研院所新增入网398台(套),累计入网2708台(套)、占比22.93% 企业新增入网663台(套),累计入网2747台(套)、占比23.26% 其他机构2021年上半年新增入网55台(套),累计入网897台(套)、占比7.59%。从科研仪器类别来看,占比最多的5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分析仪器4969台(套),占比42.07% 物理性能测试仪器960台(套),占比8.13% 工艺实验设备956台(套),占比8.09% 电子测量仪器690台(套),占比5.84% 计量仪器367台(套),占比3.11%。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科研仪器入网后,设备拥有单位就可以将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商品化”,企业通过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就可以自主选择服务种类、自主下单交易、享受服务。如果是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系统的入库科技型企业,符合相关条件还可申领科技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时可以享受费用抵扣的政策优惠。此外,为加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2021年4月,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目前已整合和共享了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3183台(套),总价值约122亿元,助力川渝科技协同创新。
  • 重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是重庆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抓手。目前,平台已拥有20万元以上入网仪器1442台(套)、入网单位80家、仪器价值超过12亿元,参与协作共用的入网大型科学仪器的使用率从2005年平台建设初期的25%左右提高到70%左右,并初步形成了“13+1”的网络架构,即:13个高校、院所、企业和公共测试机构组成的资源分中心和1个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的平台服务中心。   一是把“双向补贴”作为平台开放共享制度建设的核心,积极整合全市科学仪器资源。去年,平台“以奖代补”101.3万元鼓励加盟单位,有效盘活了10多亿元的仪器存量资产,又以“先缴后补”方式补贴30多万元调动了中小企业使用共享仪器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适时监控。在全国率先安装的仪器动态信息采集盒是平台建设的又一亮点。在180台入网仪器上安装了动态信息采集盒,仪器的开机、关机、待机状态一目了然,实现了实时显示、动态采信和在线统计。上传服务中心的数据成为年终考核仪器对外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是通过开放服务,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要素流向企业,有力地改善了科研条件和促进支持了技术创新。以2008年为例,平台服务企业2200余家,测试样品上百万件,开机时数达到91万小时,支持科研项目6400余项。同时,平台的辐射能力逐步显现。电磁干扰测试、整车试验台架等大型仪器去年为重庆和云贵川鄂等周边省承担了上千次试验检测。电镜服务也延伸到了西部乃至全国,使用率超过100%。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精仪在去年牛奶三聚氰氨检测中及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评估结果公布 3个获黄牌警告
    日前,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绩效考核与评估结果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两部门对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行了绩效考核,对15个平台建设项目进行了评估。  其中,“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20个平台运行管理规范,开放共享成效显著,专题服务效果突出,中央财政继续给予开放共享后补助 “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等6个平台建设项目运行管理基本符合平台要求,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开放共享服务较为显著,决定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中央财政将资助开放共享后补助经费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和“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基地”3个平台近几年来考核评估排名靠后,运行管理不够规范,在平台自身定位及面向用户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服务效果不够突出,给予黄牌警告。请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组织开展整改,研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报科技部备案 对资源类型相近的平台进行整合,原“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平台整体并入原“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 对资源类型相近的平台进行整合,原“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平台整体并入原“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 纳入共享服务后补助的平台统称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每个平台按照所属领域和资源类型进行规范命名。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名单序号平台名称牵头单位主管部门1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共享服务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3国家特殊环境、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4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5国家应急分析测试共享服务平台钢铁研究总院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6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计生委7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8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9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10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11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12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13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局14国家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部15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检总局16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7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18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19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20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1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22国家寄生虫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卫生计生委23国家微生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24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卫生计生委25国家标本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6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卫生计生委27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质检总局28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质检总局
  • 工信部、财政部:我国将搭建新材料产业国家资源共享平台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近日印发了《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br/ & nbsp & nbsp 方案提出,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方案》对平台的系统资源建设提出了6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政务信息服务系统模块、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仪器设施共享系统模块、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模块、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模块和其他资源服务系统模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同意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作的报告》,特制订本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br/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具有大规模交互特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产业、各领域应用日趋活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具有品种门类众多、生产和用户企业数量大、地区分布广泛、产业上下游供需关系复杂等特点。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已积累沉淀了海量资源,但各类资源分布于不同主体,信息封闭不对称,资源闲置浪费,交易流通困难,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资源共享不畅问题亟待解决。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快产业资源交流互通,适应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需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br/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新材料领域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联合龙头企业、用户单位、科研院所、互联网机构等各方面力量,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同时紧密结合政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加强与各部门现有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及商业化平台的对接和协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垂直化、专业化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政务信息、产业信息、科技成果、技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采购销售、测试评价、质量认证、学术、标准、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资源的共享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基本原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需求导向、服务引领。面向制造强国战略重大需求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资源开放共享短板。不断拓展共享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资源高效汇聚、深度挖掘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增值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协同共建、开放共享。形成政产学研用统筹推进机制,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共享共治。以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共享需求为目标,破除体制障碍,消除利益藩篱,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开放最大化、共享最大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统筹布局、有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针对问题和瓶颈,突出重点和急需,系统谋划平台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按照先做实、再做大、后做强的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进度计划,急用先行,成熟先上,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支撑有力、安全可控。强化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及基础软件、硬件设施的集成开发与应用,提升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完善信息资源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平台安全保障体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发展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建设和运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系统资源建设 br/ & nbsp & nbsp 1.政务信息服务系统模块。围绕新材料领域政策发布和咨询解读、项目申报和管理、行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形势分析,以及其他行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资源,结合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各级政务信息网络平台、窗口或终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级发布、报送、互动等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流通和服务效率,促进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的协同配合。 br/ & nbsp & nbsp 2.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资金项目、成果奖励、学术文献、标准、专利、专家等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建设新材料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通过专业数据融合与深度知识挖掘,为科研人员、创客、设计师、投资人等专业用户提供新材料领域知识的深度搜索、可视化交互和持续增量智能获取服务,促进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 br/ & nbsp & nbsp 3.仪器设施共享系统模块。加强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和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等已有系统(平台)的对接,整合集成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企业的测试仪器、检测仪表和生产设备等资源,打破行业和区域资源壁垒,建设覆盖大中小企业的仪器设施资源共享系统模块。通过采用委托检测、委托加工或仪器设施租赁等方式,提高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和避免重复购置,促进闲置资源“共益化”再利用,实现关键仪器设施的在线互联与服务共享。 br/ & nbsp & nbsp 4.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模块。结合新材料领域各类资金项目,尤其是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实施,整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各环节的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系统模块。通过提供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以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转让等多元化创业创新服务,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培育新材料小微企业和“隐形冠军”,促进协同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和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br/ & nbsp & nbsp 5.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模块。探索“撮合”“自营”“开放平台”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自动匹配、智能推荐的一站式供需对接服务解决方案,建设新材料电子商务系统模块。通过将制造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汇总,新材料企业产品和研发、生产、服务能力的在线发布,优化新材料资源配置。通过采用中介服务和在线交易相结合的形式,为新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效率,实现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优化。 br/ & nbsp & nbsp 6.其他资源服务系统模块。建设包括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标准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共享系统模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网络体系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元异构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资源分类、叙词表、知识图谱等知识组织工具,构建丰富权威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元数据海。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通过自建、联盟、采购、网络抓取等方式,汇聚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资源。开发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垂直搜索工具,强化专业、精准、深度资源共享服务。结合系统资源建设规划布局,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架构和高性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搭建细分资源类型和服务领域的系统模块,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总分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体系。建设统一的门户网,综合集成由各系统模块汇交的基础资源,以及政务信息系统和各系统模块特色资源的链接。除政务信息系统外,其他系统模块网络平台域名与门户网域名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平台门户及系统模块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提供移动互联资源共享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管理和运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源共享平台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设立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及总师团队等,加强重大决策的咨询和监管,制定资源建设和管理规划,确定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并对基础资源、特色资源和免费服务、收费服务进行界定。组建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发展战略合作联盟,推动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鼓励优势机构参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入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机构,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服务生态系统。参建单位可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由牵头单位发起组建的联合体等形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源共享平台由优势机构发起并出资组建,建成后可通过信息服务、撮合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模式定位为公益运行为主,基础服务免费,特色增值服务可根据内容合理收费。平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参建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等。平台建成后可通过服务推介、在线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及特色资源、增值服务收费的解决方案。 /p
  • 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去年新增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011台
    2月19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去年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新增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011台,清理报废、信息有误等情况的仪器设备719台。至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入网总量达9288台,总价值约79.9亿元。据介绍,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仪器往往价格昂贵、耗资巨大,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是提高区域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根据去年的入网情况分析,从单位类型来看,高等院校新增入网265台,累计入网4453台、占比47.94%;科研院所新增入网420台,累计入网2423台、占比26.09%;企业新增入网133台,累计入网1601台、占比17.24%;其他机构新增入网193台,累计入网811台、占比8.73%。入网数量排名前五的单位分别是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其中西南大学入网1081台、占比11.64%。从类别来看,占比最多的5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分析仪器4177台,占比44.97%;物理性能测试仪器725台,占比7.81%;电子测量仪器622台,占比6.70%;工艺实验设备619台,占比6.66%;计量仪器318台,占比3.42%。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科研仪器入网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可以将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商品化”。也就是说,有需求的企业通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就可以像逛“淘宝”一样,自主选择购买服务,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此外,为加强川渝两地科技资源共用共享,川渝两地共同打造了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实现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两地平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等功能,整合和共享了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总价值超过130亿元。
  • 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
    近日,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济南召开。会上,总结了我省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以来,在整合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促进协作共用,提高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并就如何更好的促进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提出了宝贵建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会议的召开对加强各市科技工作交流、推动省市两级互动联合、促进科技资源实现区域共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济南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运行一年多来,不断完善提升了六方面功能,实现了“公益服务、协作互动、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体系完善、服务社会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 科技部 财政部印发《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基〔2018〕4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p p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财 政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2月13日 /p p & nbsp & nbs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2/ueattachment/f81a990e-aac5-49af-a1fc-57ecc1bb8e37.doc"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doc /a /p p br/ /p
  • 南京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 40多亿元科研设备等你来用
    p   “南京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昨天正式上线试运行,将在宁4000多台科研设施设备纳入平台开放共享,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本。 /p p   “一台科研设备价格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根本无力购买。与此同时,在宁高校院所有4000多台科学仪器,价值40多亿元,使用率并不高。”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上线试运行的南京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首期以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为重点,集聚200余家在宁高校、大院、大所及企业的相关科技资源,入网大型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达4482台,相关服务人才57名,各类创新载体413家。目的就是促进这些在宁的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p p   据悉,该平台具备仪器资源一站式检索功能,包括预约使用、委托测试、咨询服务、大数据分析、创新券服务等服务内容。该平台还具备信息发布与智能索引功能,能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对服务端与需求端进行定制化服务,如试剂耗材供应、仪器维修保养等。 /p p 对于平台的试运行,南京本地科技研发企业很是期待。南京艾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做磁敏传感器元器件的中小科技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每年他们都会做大量的产品检测,包括材料分析、仪器仪表的基础校量等。检测设备都比较贵,公司无力购买,即便买了设备,还要配专门的检测人员,成本更高。有了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把省下的成本投入到更多创新研发中。 /p p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相关部门还将把整个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大型科研仪器、创新载体、科技人才、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中介及政策法规等各类科技资源汇聚至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同时,推出微信公众号和开发APP等更加便捷的服务手段,重点建立面向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p
  • 提高科研仪器使用率 北京搭建国内外资源共享平台
    推动技术“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使用率,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相关政策出台后,市科委积极落实,打造国内外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市科委通过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带动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推动中关村大街升级,成立大街的运营公司。通过集成服务加速创新要素融合,搭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信息对接+线下专业服务”模式,开拓50多个国家,近2000条国际渠道,整合国内外技术供给和国内需求近5000条,包括美国斯坦福、英国牛津大学、韩国光州研究院、俄罗斯前沿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会、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大学和研究院的项目,首都高校联盟等科技成果等。
  • 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半年新增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82台 入网总量达8933台,总价值约80.8亿元
    7月2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新增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82台,清理报废、信息有误等情况的仪器设备660台。至此,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量达8933台,总价值约80.8亿元。▲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页面。网页截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仪器往往价格昂贵、耗资巨大。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是提高区域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在市科技局指导下,由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建,集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政务办理、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重庆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不断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从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今年上半年的入网情况分析来看,按照单位类型划分,高等院校新增入网130台,累计入网4159台、占比46.56%;科研院所新增入网62台,累计入网2386台、占比26.71%;企业新增入网75台,累计入网1701台、占比19.04%;其他机构上半年新增入网15台,累计入网687台、占比7.69%。目前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入网数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和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页面。网页截图另外,按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类别划分,目前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占比最多的5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分析仪器4077台,占比45.64%;物理性能测试仪器686台,占比7.68%;电子测量仪器629台,占比7.04%;工艺实验设备594台,占比6.65%;计量仪器297台,占比3.32%。“这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入网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就可以将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商品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也就是说,企业通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就可以像逛“淘宝”一样,自主选择购买服务,大大降低研发成本。另据了解,为加强川渝两地科技资源共享,川渝两地还共同打造了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实现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两地平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等功能,整合和共享了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21万台/套、总价值约127亿元。
  • 又上新了!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9308台、总价值超80亿元
    7月24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半年新增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52台。截至6月30日,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入网总量达9308台,总价值约80.3亿元。据了解,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仪器往往价格昂贵、耗资巨大。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是提高区域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页面。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重庆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不断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据悉,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在市科技局指导下,由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建,集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政务办理、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平台新增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52台,同时清理报废、信息有误等情况的仪器设备232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入网总量达9308台。从单位类型来看,高等院校新增入网146台,累计入网4544台、占比48.82%;科研院所新增入网69台,累计入网2423台、占比26.03%;企业新增入网32台,累计入网1566台、占比16.82 %;其他机构上半年新增入网5台,累计入网813台、占比8.73%。入网数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其中西南大学入网1081台、占比11.61%,重庆大学入网946台、占比10.16%,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入网461台、占比4.95%。从类别来看,占比最多的5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工艺实验设备、计量仪器。记者了解到,大型科研仪器入网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可以将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商品化”。“简单来说,有需求的企业就可以通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像逛‘淘宝’一样自主选择购买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也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另据介绍,为加强川渝两地科技资源共用共享,川渝两地共同打造了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实现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两地平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等功能,整合和共享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总价值超过130亿元。
  •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工信部联原〔2018〕78号 /strong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 /p p   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加快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并经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p p   2018年4月23日 /p p   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p p   为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同意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作的报告》,特制订本方案。 /p p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p p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具有大规模交互特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产业、各领域应用日趋活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具有品种门类众多、生产和用户企业数量大、地区分布广泛、产业上下游供需关系复杂等特点。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已积累沉淀了海量资源,但各类资源分布于不同主体,信息封闭不对称,资源闲置浪费,交易流通困难,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资源共享不畅问题亟待解决。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快产业资源交流互通,适应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需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二、总体要求 /p p   (一)总体思路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新材料领域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联合龙头企业、用户单位、科研院所、互联网机构等各方面力量,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同时紧密结合政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加强与各部门现有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及商业化平台的对接和协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垂直化、专业化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政务信息、产业信息、科技成果、技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采购销售、测试评价、质量认证、学术、标准、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资源的共享服务。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需求导向、服务引领。面向制造强国战略重大需求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资源开放共享短板。不断拓展共享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资源高效汇聚、深度挖掘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增值服务。 /p p   协同共建、开放共享。形成政产学研用统筹推进机制,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共享共治。以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共享需求为目标,破除体制障碍,消除利益藩篱,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开放最大化、共享最大化。 /p p   统筹布局、有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针对问题和瓶颈,突出重点和急需,系统谋划平台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按照先做实、再做大、后做强的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进度计划,急用先行,成熟先上,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p p   支撑有力、安全可控。强化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及基础软件、硬件设施的集成开发与应用,提升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完善信息资源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平台安全保障体系。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 /p p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三、建设和运行 /p p   (一)系统资源建设 /p p   1.政务信息服务系统模块。围绕新材料领域政策发布和咨询解读、项目申报和管理、行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形势分析,以及其他行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资源,结合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各级政务信息网络平台、窗口或终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级发布、报送、互动等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流通和服务效率,促进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的协同配合。 /p p   2.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资金项目、成果奖励、学术文献、标准、专利、专家等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建设新材料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通过专业数据融合与深度知识挖掘,为科研人员、创客、设计师、投资人等专业用户提供新材料领域知识的深度搜索、可视化交互和持续增量智能获取服务,促进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 /p p   3.仪器设施共享系统模块。加强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和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等已有系统(平台)的对接,整合集成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企业的测试仪器、检测仪表和生产设备等资源,打破行业和区域资源壁垒,建设覆盖大中小企业的仪器设施资源共享系统模块。通过采用委托检测、委托加工或仪器设施租赁等方式,提高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和避免重复购置,促进闲置资源“共益化”再利用,实现关键仪器设施的在线互联与服务共享。 /p p   4.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模块。结合新材料领域各类资金项目,尤其是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实施,整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各环节的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系统模块。通过提供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以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转让等多元化创业创新服务,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培育新材料小微企业和“隐形冠军”,促进协同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和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p p   5.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模块。探索“撮合”“自营”“开放平台”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自动匹配、智能推荐的一站式供需对接服务解决方案,建设新材料电子商务系统模块。通过将制造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汇总,新材料企业产品和研发、生产、服务能力的在线发布,优化新材料资源配置。通过采用中介服务和在线交易相结合的形式,为新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效率,实现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优化。 /p p   6.其他资源服务系统模块。建设包括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标准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共享系统模块。 /p p   (二)网络体系建设 /p p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元异构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资源分类、叙词表、知识图谱等知识组织工具,构建丰富权威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元数据海。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通过自建、联盟、采购、网络抓取等方式,汇聚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资源。开发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垂直搜索工具,强化专业、精准、深度资源共享服务。结合系统资源建设规划布局,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架构和高性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搭建细分资源类型和服务领域的系统模块,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总分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体系。建设统一的门户网,综合集成由各系统模块汇交的基础资源,以及政务信息系统和各系统模块特色资源的链接。除政务信息系统外,其他系统模块网络平台域名与门户网域名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平台门户及系统模块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提供移动互联资源共享服务。 /p p   (三)管理和运行 /p p   资源共享平台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设立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及总师团队等,加强重大决策的咨询和监管,制定资源建设和管理规划,确定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并对基础资源、特色资源和免费服务、收费服务进行界定。组建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发展战略合作联盟,推动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鼓励优势机构参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入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机构,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服务生态系统。参建单位可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由牵头单位发起组建的联合体等形式。 /p p   资源共享平台由优势机构发起并出资组建,建成后可通过信息服务、撮合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模式定位为公益运行为主,基础服务免费,特色增值服务可根据内容合理收费。平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参建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等。平台建成后可通过服务推介、在线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及特色资源、增值服务收费的解决方案。 /p p /p
  •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京正式开通运营
    9月25日下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以此为标志,中国科技资源已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共享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共同启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九月二十五日说,几年来,中国已建设一批重要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体系,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支持和基础条件资源保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当天下午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万钢讲话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既是中国科技条件资源信息汇集交流中心和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窗口,也是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中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希望它能够成为科研工作者手边的工具,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便利。   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集聚了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优质资源和成果,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必将为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扬企巧借“科研外脑”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近日,记者从在扬召开的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2009年工作会议上获悉,扬州企业可以通过全省大型仪器网,共享全省198所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1600台大型仪器,这些设备总价值达10.8亿元。专家表示,扬州企业需要转变观念,让资源共享成为共识,通过这些家门口的“科研外脑”,解决企业检测、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扬州企业科技创新。   扬州有大型仪器127台   前不久,我市一家企业花1000多万元买了一台产品检测设备,没多久就发现,它的“双胞胎”几年前就在扬州某高校落户了,只要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租借。目前,我市存在着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重复购买相同设备的现象,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市积极动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将本已蒙尘的资源叫醒,大力促进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和共建。“我市拥有大型仪器127台(套),这些设备可有效支援扬州企业科技创新。”扬州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中小型企业受益最大   作为扬州光伏产业的标杆,川奇光电就受益于大型仪器的共享。该公司生产液晶板,因为受到污染源干扰,希望借助扬州大学的设备为产品进行检测。扬州大学借助学校科研设备,帮助设计了一套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检测。而此前,这样的检测需要到上海、北京等地才能完成。   我市加入到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后,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直接受益。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每次研发产品都需要跑上海、奔北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成本比原先下降了五分之一,研发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需要高校企业齐参与   有关专家表示,很多企业对这个平台还不了解、不信任。“人有不如我有”、“求人不如求己”,依旧存在于一些企业老板的心中,如何让共享成为共识,成为困扰扬州企业用好平台的瓶颈。   专家表示,这需要政府引导和企业化的运作,以品牌引资源,以价格引资源。让高校、企业参与平台建设,增添自身的品牌效应,让无形资产升值。同时,通过政府出资,购买产业相关的先进设备,租借给企业,让研发平台的科技资源源源不断。   编后: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十分重要。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充分认识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进一步营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等社会科技资源,才能使扬州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 全国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应用交流会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文件 [2009]中高办字第(12)号 “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国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是各个科研机构、特大型企业及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反映我国高尖端科技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和完好率并使其信息化,是用方单位目前当务之急。为使研究专家、生产厂家以及用户单位三方能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拟定于2009年4月17日-25日在西宁市举办“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到会演讲,并与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望各单位接到通知后,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研讨涉及内容:   1、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国外发达国家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的经验介绍   3、数据库技术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4、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协作平台的服务交流   5、实验室的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任务完成、运行与管理   6、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应用   7、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管理流程设计与制度建设   8、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资源共享与效益评价   9、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的研制、改造与开发,实验技术研究。 “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报名回执表 传真:010-86312187 联系人:李洋 单位名称 E-mail 联 系 人 电话 传 真 参会人姓名 性 别 部 门 职 务 电 话 手 机 住宿否 参会需求 □申请会上交流 /住宿:□单间 □合住 / □ 代定返程机票 □ 青海湖+塔尔寺+互助+嘉峪关+敦煌 2980元/人 □ 西藏考察 费用:2980元/人 □ 提交论文 论文题目: 技术交流 论文交流 交流题目: (各单位可以组织统一报名,也可单独报名,会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酒店、地点、日程安排及行车路线) 组织6人参加会议免一人会议费;食宿、考察费用自理。 会务组安排接站;请各参会代表报名后,及时定好机票或火车票,通知会务组以便安排接站。   (一)、会议时间/地点:2009年4月17-25日(17日报到) 西宁市   (二)、会务费用:1280元/人  食宿、考察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三)、参会对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医院及特大型企业技术部门等单位的仪器设备研究专家、教授及使用设备的相关技术人员,大型仪器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厂家。   (四)、编辑会刊《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论文集》:内容可涉及学术报告和研究成果展示,并择优安排会议发言。篇幅6000字左右(请在2009年4月10日前发至会务组Email:wzcz999@126.com),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电话、论文摘要、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   (五)、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1616258 86312187(兼传真)   联 系 人: 李洋 手机:13641049897   邮 箱:wzcz999@126.com   网 址:www.chia.org.cn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p   经三年筹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筹建方案确立的各项任务。近日,通过了高新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p p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3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组建,下设科技资源部、仪器平台部、技术研究部、工程服务部、合作推广部、综合管理部6个部门。工程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工程中心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建成了一支研究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专业研发队伍。 /p p   该工程中心在跨领域科技资源深度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国家大型仪器网络管理平台中得到了应用 建设了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形成了以28家国家级平台为核心、800多家资源单位的三级科技资源服务网络 建设了国家大型仪器网络管理平台,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和24个中央部门下的3000余家单位。 /p p   近年来,工程中心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40项,取得专利15项和软件著作权12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8项,发表论文46篇。工程中心拥有研发和办公场地1300平方米,计算服务节点120余个,数据存储能力1000TB的基础设施环境,累计取得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组织技术培训两千余人次,组织并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六千余人次。连续4年举办了“共享杯”全国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参与人数1.47万,推动了科技资源共享与创新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 /p p /p
  • 京津冀将建立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圈
    原标题:2388台仪器走出&ldquo 深闺&rdquo 助创新 图为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成员单位&mdash &mdash 邢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内,检测人员在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葡萄糖和甘露醇数据。   一边是偶尔使用便束之高阁,一边是无力购买但急需使用。动辄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常被冷落在一些实验室内&ldquo 深闺待嫁&rdquo ,但面对企业创新一线需求却频频缺阵。   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等带来的问题中,大型科学仪器的闲置浪费现象最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在省科技厅组织下,由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1家单位组建的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运行三年来,吸引加盟单位399家,加盟服务专家1793名。目前已拥有对外开放共享的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388台套,仪器原值17.48亿元。   为让更多大型科学仪器服务一线生产,2014年下半年以来,该联盟开展了科学仪器服务产业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中,2388台仪器走出&ldquo 深闺&rdquo ,仅半年时间,就为552家企业提供54718次合作研发、分析检测服务,成为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ldquo 创新重器&rdquo 。   &ldquo 点对面&rdquo ,一套仪器提升一个产业   &ldquo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高端科学仪器不仅是创新必备工具,更是日常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尺。&rdquo 河北省科技开发中心科技资源开发部经理、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副秘书长李项军介绍,借力于联盟中的科学仪器,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   &ldquo 通过联盟这个平台,有一家生产中频电疗仪的企业因某参数不合格找到我们做相关专业检测,通过我们的专业仪器进行对比,发现该参数的&lsquo 真有效值&rsquo 对示波器的存贮深度和采样时间有要求,而企业的示波器精度和测量范围与要求不符,这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rdquo 联盟加盟单位&mdash &mdash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的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不仅如此,在发现该企业技术人员对产品通用安全要求理解不够,造成安全分类不清等问题后,该院技术人员还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标准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素质。   &ldquo 联盟内的大型科学仪器,不仅可以&lsquo 点对点&rsquo 服务企业,更可以&lsquo 点对面&rsquo ,提升区域内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助力低端产业向高端迈进。&rdquo 李项军表示,鉴于此,2014年下半年以来,联盟针对裘皮、自行车、线缆、食用菌、羊绒、木制品、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不同类型产业,开展了&ldquo 点对面&rdquo 检测、研发、技术培训等专项服务活动,并取得理想效果。   2014年一年,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就为各类企业和有关部门完成食品检验和风险监测32399批次。&ldquo 我们院联合美国欧普图斯公司开发了激光拉曼光谱仪,将常规实验室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验缩短至5分钟以内,且关键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rdquo 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技术负责人表示,这一新仪器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可在牛奶三聚氰胺检测、味精硫化钠检测、辣椒苏丹红检测、豆芽植物激素检测等领域广泛使用。正因如此,专项活动中,该院同省内多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过检测数据和结果分析,帮助生产者改善种植(养殖)方式,引导生产者生产更为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推进了我省农产品向高端迈进,维护了我省绿色农产品形象。   借力京津,&ldquo 环渤海&rdquo 内仪器共享   &ldquo 为扩大联盟服务范围,目前我们在石家庄、唐山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子平台,在秦皇岛、衡水2个服务站点,设立专业服务中心41个,服务范围涵盖了全省十一个地市,服务领域覆盖了生物医药、化工环保、轻工食品、农业、能源、新材料、机械冶金等行业领域。&rdquo 李项军介绍,目前联盟的官方网站访问量已达到34万多次,联盟内的仪器累计为3000多家企业、单位技术创新提供了检验检测服务。   &ldquo 客观来说,我省的科学仪器资源依然十分有限,且先进的高端仪器较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我省正在致力于与京津一同建立起范围更大、能力更强的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圈。&rdquo 李项军介绍,我省联盟已与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进行了积极沟通,从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检测认证资源共享服务等多方面深入交流,并审议了&ldquo 环渤海区域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协议书(讨论稿)&rdquo ,就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检测认证、协作成果对接服务、建立&ldquo 河北合作站&rdquo 等达成合作意向。   据介绍,由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是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质监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方共建,截至2013年底,中心已有成员单位44家,474台(套)价值2.5亿元的仪器设备资源对外开放,汇集科技需求200余项、开放实验室21家。   &ldquo 接下来,我们将实现&lsquo 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rsquo 网站和&lsquo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rsquo 网站资源共享。这将充分发挥环渤海协作共用优势,共同推动环渤海大型仪器共享网站有效运行、资源共享与更新维护。&rdquo 李项军介绍,根据有关计划,我省将借助&ldquo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rdquo 资源单位服务优势,推动建立河北检测认证相关工作。针对食品与农产品、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活跃领域,共同组织检测与认证领域培训、学术论坛及交流会。同时,还将拓展&ldquo 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rdquo 工作内容、服务范围,畅通渠道,共同推进联合共建&ldquo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河北合作站&rdquo ,建设一个覆盖仪器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服务平台,一个致力于提升检测服务和检测能力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ldquo 届时,联盟对我省企业创新、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将更为显著。&rdquo
  • 八大措施让大型科学仪器走出“深闺”!深化科研资源共享,广东这样做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3月18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完全或主要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或省属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简称大型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具体措施有哪些?科技君带大家一起看看!01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架构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充分利用、强化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以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目的,以查重评议和评价考核为重要抓手,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协调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及大型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和大型仪器设施用户单位(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单位、用户单位)的权利义务,实施奖惩结合的全过程评估监督,逐步构建配置优化、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体系架构。02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广东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小组,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管理单位是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职责主体,应当提供场地设备、实验人员等基础条件保障,编制开放共享方案、报送相关信息、做好自查自评,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对外开放共享闲置机时,优先服务国家、广东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保障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的试验测试需求,并依法保守用户单位技术秘密和保护其知识产权。用户单位是开放共享的受益主体,应当遵守仪器设施使用管理规定,支付适当费用,充分维护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03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网络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共享平台,网址www.gdkjzy.net)是省级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网络核心节点,负责收录全省符合条件的大型仪器设施资料,实时公告其权属、分布、使用、共享、考评等具体信息;面向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准征集用户单位大型仪器设施使用需求;针对用户单位特别是企业用户实际问题,开展线上咨询,提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建议;编制用户操作指引,提供信息查询、合同模板、业务培训、专家论证等配套服务。引导省直部门、地市政府、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现有科技资源平台无缝对接省共享平台,向上纳入国家科技资源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建成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广东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04开展新建新购查重评议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其建设申请文件中应包括开放共享措施等相关内容;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应当开展查重评议,充分论证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查重评议报告作为购置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省科技厅对管理单位查重评议情况进行抽查,存在弄虚作假的将记录为法人单位科研失信行为。05明确开放共享规范要求管理单位应在大型仪器设施安装使用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范要求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功能、应用范围等基本信息和共享使用办法、机时分配方案、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必要信息(涉密等特殊情况除外)报送省共享平台公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机时不足85%的,闲置机时应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机时在85%以上的,可暂不开放共享,但仍需报送相关信息。鼓励使用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的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下或非省级财政资金出资建设、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报送相关信息。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免税进口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依照相关办法执行。大型仪器设施发生转移、损毁、报废等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形,不再符合开放共享条件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退出,并报省共享平台注销。大型仪器设施因故障维修或保养时,可暂停开放共享,维修或保养结束后应及时恢复。06便捷开放共享办理流程用户单位访问省共享平台即可检索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型号、功能、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注册认证后可查询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空闲机时、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向管理单位申请使用。管理单位应根据大型仪器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更新状态信息,及时响应用户单位服务申请,闲置机时必须开放共享,并接受社会监督。双方商议达成合作意向后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服务内容、收费金额、违约责任、损害赔偿、争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密要求等重大事项,依法享有相关法律权利,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并履约执行。省共享平台线上受理双方评价及申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纳入开放共享绩效考评。07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大型仪器设施面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个人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管理单位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根据材料消耗、维修维护、水电开支、设备折旧、场地租金,以及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实际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收取服务费用,并在省共享平台公示,服务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收取的费用,由管理单位依规使用,按规定用于弥补开放共享成本。管理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取得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08落实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建立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拥有一定数量和原值大型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定期组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对信息公开、开放共享、服务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对于评价考核结果优秀的,根据当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可在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统筹予以支持,并作为省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的重要依据。已参加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单位可不参与广东省评价考核,其结果可直接采用。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管理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其在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或其他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时采取限制仪器设备购置等措施。通用性强但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差的大型仪器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转。利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购置大型仪器设施后,不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依法处理。使用中央财政、央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地市财政、市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可参照本措施执行。
  • 2000台!天津深入推动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合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万家、5.9亿元、11倍、45倍& #8230 & #8230 一串串醒目的数据证明,天津在优化大型科研仪器资源高效配置上,打造出了统一规范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制度模式,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本市拥有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约2000台左右,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研究实验基地。2013年以来,依托天津市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持续发挥“认定+补贴”的引导作用,吸引带动众多仪器资源单位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目前累计认定大型仪器管理单位97家,覆盖中央驻津院所、高等院校、市属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不同类型机构,积累大型科学仪器1233台套,设备原值19.9亿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本市在大型仪器资源开放共享中,把建立高效规范的工作体系作为关键点,持续完善“认定管理+财政补贴+平台支撑”工作模式,将机构资质认定、补贴资金审核、平台建设运维等各环节分段负责,形成了高效化、规范化的协同工作组织模式。将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实现了由以往供给侧单向补贴到供需双向补贴的转变。2013年至2019年累计发放大型科学仪器补贴6600多万元,服务企业超过4.1万家次,带动仪器共享服务总金额13.9亿元,显著提升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投入成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市还推广“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高校科研仪器的市场化运营管理,解决了开放共享中存在的服务收入、收费合规性认定、发票管理等“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同时,为推动共享服务市场化运营,依托天津科服网“科淘”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提升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的支撑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加快推动京津冀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合作,本市修改了《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实施细则》有关条款,把原大型仪器补贴范围由天津市扩大至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天津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单位年服务京冀企业超过1500家次,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的融合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最新数据来看,天津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服务成效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服务开机时达60余万小时/年。2019年服务企业数量1.1万家,较2013年增长11倍,科技服务收入达5.9亿元,较2013年增长45倍,市场化运行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p p br/ /p
  • 我国大科学装置渐入佳境 有望资源共享
    《瞭望》文章:大科学装置渐入佳境   随着国家投入的增长、条块分割的打破,大科学装置对中国原创科技能力的提升,更加令人期待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年初,从兰州传来喜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与兰州军区总医院和甘肃省肿瘤医院合作,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100MeV/u的碳离子束,对浅层肿瘤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试验。   目前患者的肿瘤已完全消失或明显缩小,而且均无明显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病灶。截至目前,治疗病人总数已达82例。   同时,近代物理所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组还对肿瘤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首次从多个生物学通路证实了杂合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丰富了对肿瘤发生机理的认识。   业界专家表示,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但治愈率极低。近代物理所的临床试验,无疑为肿瘤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为肿瘤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近代物理所“重离子治癌临床试验”因此入选“影响兰州十大事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建成投入运行”和“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落成”——两个事关中科院的大科学装置项目的消息还同时入选“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包括技术的带动,都有赖于一些大的科学装置提供的基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本身也体现了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在2月17日举行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签约仪式”结束后,白春礼向本刊记者强调。   据了解,大科学装置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大型设施是为满足现代科学研究所需的能量极高、密度极大、时间极短、强度极高等极限研究条件而产生的,它为人类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极限的能力,使科学研究有可能在微观化、宏观化、复杂化等方面不断深入,从而取得重要发现。   白春礼告诉本刊记者,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出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依托于它的科学研究,并给予大力支持,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根据各自的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计划,积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策。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大科学装置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占据重要地位。”白春礼认为,人类探索自然世界必须借助科学仪器,大科学装置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从一开始看到身边的各种物质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深层次,这些原子内部结构与运动的信息只有借助大科学装置才能获得,而这些信息是众多学科前沿研究的基础。”   我国最早开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计划带动下进行的。“文革”时期,虽然国内科学研究受到极大损害,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仍然在孕育着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七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科学项目仅5项,其中大科学工程2项,投资为3.4亿元 而“九五”、“十五”期间的投资则增加到近40亿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启动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70亿元。   规模最大的科学装置即将建成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迄今我国已建成运行和正在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46项,投入资金达120多亿元,覆盖了时间标准、导航、遥感、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地质、海洋、生态、生物资源、能源、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学院是承担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目前该院已有8个重大科学装置在运行之中。   始建于1984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大科学装置,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为中国物理学家的研究探索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八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奠定了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地位。   同步辐射光在2003年SARS疫情出现时大显身手,成功测定了SARS病毒主蛋白酶的结构,为研制抵御SARS病毒的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肿瘤诊断方面,利用同步辐射光的高分辨特点,可以发现很小的肿瘤,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已成为当前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最有力手段,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物过程的利器。   2004年底,我国开工建设了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将在2009年上半年建成运行。   这个大科学平台可以容纳60多条光束线,相当于建了60多个不同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可以同时向上百个实验站提供从红外光到硬X射线的各种同步辐射光 每天能容纳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可用于从事生命科学、材料、环境、信息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诊断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实验研究。   据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洪杰介绍,上海光源发出的同步辐射光波长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如果用于癌症观测,可以大大提高它的诊断水平。比如说乳腺癌,人类目前的观测能力最小大概能观测到5个毫米,而上海光源将有可能观测到1~2个毫米的早期癌症细胞。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硅晶片中的痕量杂质探测分析、飞机发动机和航天器的疲劳测试、纸浆无氯漂白工艺改进、化妆品效果分析、新口味凝胶食品的开发等产业研发与检测方面,上海光源也将大显身手。   近年来,我国在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领域捷报频传,为这些重大任务提供授时保证的是另一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授时中心装置。   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上第一个全超导装置。它的成功运行,使我国在核聚变能研究中处于国际前沿,为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于1988年,取得了以合成超重新核素为代表的重大成果,使我国跻身于国际重离子物理研究先进行列。200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的冷却储存环(CSR)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规模最大、能量最高、可实现全离子加速的重离子同步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系统。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离子,可以开展航天元器件和线路的空间辐射效应及选用风险评估测试实验,获得的数据对指导航天电子元器件和系统抗辐射加固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10多年的重离子治癌前期研究,依托重离子加速器建成的浅层(深度小于2.5厘米)治癌装置,利用中能碳离子束试验治疗了7批82例浅层肿瘤患者(从2006年11月底到2008年9月),疗效非常显著。目前,利用HIRFL-CSR提供的高能重离子束进行深部治癌的装置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遥感飞机已安全运行20年,累计飞行近6000小时,获得的大量数据成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白春礼说,我国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中科院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队伍,“他们是我国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资源”。   打破条块分割有望资源共享   “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但一直以来,由于缺少专项支持经费,大科学装置很难实现开放共享。”白春礼告诉本刊记者,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经费已经落实,但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科研经费没有明确的渠道,没有专项资金,以前总是由科研人员自行申请,不仅手续繁杂且需要很长时间。另外缺乏用户的参与机制、开放共享服务设施不足、开放共享的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完善等也影响了开放共享的程度。   他透露道,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共同设立的“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将打破条块分割,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提高大科学装置的利用效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告诉本刊记者,设立联合基金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和管理系统,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科学院承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功能和作用,开展多学科前沿领域、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发挥这些大科学装置的综合平台效能,提升我国基础科学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培养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人才。   迄今为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设立了13项联合基金(含2项涉外联合基金)和若干项联合资助项目,其中部分联合基金和联合资助项目已经连续签署了2~3期合作协议。1999~2008年,共资助这类项目1265项,总经费达6.8亿元。   陈宜瑜透露,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首批投入经费4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各出资1/2,执行期为2009~2011年。按照突出大科学装置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的思路,联合基金将主要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实施。基金委将在今年3月初单独发布指南,受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申请。
  • 上海百亿科研仪器可服务嘉兴企业 沪浙首试创新资源共享
    p   继G60科创走廊、环杭州湾大湾区后,7月里沪浙合作又推新动作。 /p p   日前,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三方签署合作协议,通过科技创新券跨区域试点,使嘉兴企业可便捷地使用上海科技资源,从而助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p p   据悉,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实验室等总价值过百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以及超过20万项的检测检验服务,将陆续纳入嘉兴科技创新券补贴范围。 /p p   上海市科委基地处负责人表示,这一试点今后将推广到浙江其它地区,也有望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进行推广,发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辐射作用。 /p p   受访专家表示,上海和浙江的这一试点,打破了行政壁垒,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互利共享,在全国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另一方面,创新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上海协同长三角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 /p p    strong 嘉兴科技创新券可在上海“消费” /strong /p p   按照协议,今后嘉兴的科技创新券可以跨区域在上海使用,“也就是说,我找上海的机构进行检测认证,就可以拿嘉兴的券去抵扣。”浙江和达科技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曹滢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p p   据了解,嘉兴全市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00多家,新产品研发、检测检验等投入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从2015年下半年起,嘉兴推出科技创新券,企业可以申请到科研院所或高校等使用高端科研设备,再到嘉兴当地科技部门以券换钱。 /p p   嘉兴市科技局计划处处长甘人杰介绍,到目前,嘉兴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券的额度大概达到5000万,兑现约2500万,在全省排第三、四位。 /p p   目前,试点的科技创新券主要适用于检测服务,而嘉兴市本级的券在这基础上还囊括了科技查询、成果转化、专利代理以及中小企业孵化,未来嘉兴方面也希望能够推广到这些领域。 /p p   试点后,将由上海“互联网创新服务”电商平台——牵翼网在嘉兴多地设立取样点,收取当地企业的样品后,当天即可送到上海研发检测服务机构,第二天就能把报告发给嘉兴企业。 /p p   其实在试点前,不少嘉兴的企业已经在选择上海的检测机构,但要全款自付。“像我们做一项检测,要近8万元,创新券可跨区域使用,一般能抵扣一半费用,这笔钱对于上规模的公司而言影响并不大,但对于一些初创企业,在整个成本中的占比会很高。”曹滢锋说。 /p p   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是牵翼网合作的检测服务机构,公司副总经理姜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地联动必然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 /p p   牵翼网创始人兼CEO刘慧伟介绍,通过一年的试点发现,嘉兴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大。据统计,去年嘉兴有150家企业使用了上海67家机构的193台仪器,企业共送检2855份样品,获得1116次服务,机时共计5307.88小时,费用共计213万元。 /p p   目前来说,由于协议刚签订,具体工作还没有完全铺开,各方对未来的市场规模尚未做出预测。而具体的补贴方面,据悉,今年嘉兴市财政将拿出1900万作为补贴,浙江将拿出2亿,上海方面的额度还未明确。 /p p    strong 促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strong /p p   除了跨区域使用券抵扣节省成本并享受上海专业服务资源外,对嘉兴的企业而言,审核拿券的效率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p p   试点前,企业拿券抵扣需要走一个复杂的流程,要先在浙江省创新云平台上提交相应资质进行申请,嘉兴科技局审批通过后产生二维码券,企业用这张券到机构进行兑换。 /p p   “以后可以先做检测,企业付全款,回头再凭检测报告,走审核、兑现程序。”曹滢锋表示,按过去的流程,审核需要一大堆材料,需时7个工作日甚至更久,在项目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都不使用创新券。 /p p   据悉,流程改革后,嘉兴科技局将联合牵翼网进行审核,审核效率将有大幅提升。 /p p   “这样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的难题,还能够提升检测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姜涛说。 /p p   上海市科委基地处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上海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大力推进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并为长三角其他城市乃至全国提供共享服务。 /p p   上海无论是科研设备、人员还是实验室能力,都在全国领先。姜涛表示,张江药谷的业务以前仅局限在上海当地,试点推开后,嘉兴的企业都能受到了上海的辐射和正面影响。 /p p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则强调,试点有利于实现创新要素资源在上海都市区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对于沪嘉杭G60科技走廊建设、促进沪嘉科技协同创新有积极作用,会加快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转移的全面对接,也有助于上海协同周边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 /p
  • 加强军民融合 五部门联合发文促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
    p   日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局、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五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通知。 /p p   本办法所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实验室及设施)的资源主要包括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实验材料等。其中,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实验(试验)设施和科学仪器设备 科学数据是指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生的数据以及通过观测监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方式取得并可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 实验材料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实验样本(样品)、实验用试剂、标准物质、实验动物、微生物菌种资源等。 /p p   通知内容中强调,实验室应按照资源共享要求,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双向开放、相互融合和有效集成,开展协同创新能力建设。设施应按照资源共享要求,通过设置开放共享服务公开区域和涉密区域方式,开展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的降解密工作,有效盘活资源存量,实现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融通衔接和协同共用。 /p p   通知中也提到,开展实验室及设施资源共享时,可依据相关规定,采取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进行。军队所属单位要按照中央军委“全面停止有偿服务活动”相关政策执行。开展实验室及设施资源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 /p p /p
  • 泰灵佳热烈祝贺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专业委员会成立,梁宁总经理参会并做专题汇报
    2023年4月24日,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社会团体。联盟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专委会第一批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31家高校院所和企业。 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专委会将围绕加强科研仪器维修维护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仪器维修维护供需对接、仪器维修维护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仪器维修维护标准研制等工作,为提升我国科研仪器运行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和实践。 泰灵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梁宁先生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并在“高端仪器维修维护体系建设研讨会”上做了关于《第三方科研仪器维修维护行业发展现状和展望》的汇报。 在汇报中,梁宁总经理对进口分析仪器售后服务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进口科学仪器售后服务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他认为,在国家的布局和推动下,未来将会是一个健康高效、丰富多彩的科学仪器后服务市场。
  • 两会之声: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带来多少福利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我国推行多项大型仪器设施等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政策。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 2018年,“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写入总理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很早就注意到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他也在多个场合呼吁解决这一问题。谈到近些年的改变,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有很多进步,但仍有改善空间。”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开放共享氛围逐步形成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意见》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并提出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同时,《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科研设施与仪器功能实行分类开放共享”。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告诉记者,最早他呼吁教育部将高校的科研仪器设施集纳在一个开放共享平台之上,教育部通过努力促成了相关平台的建设 此后,他又建议建设全国性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但在统一平台的建设中,还遇到仪器名称不一致、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状况。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以前是一拥而上,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不统一,常常检索出一大堆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到底该用哪个。”蓝闽波对记者说,“目前,统一的共享平台已经解决了之前的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底,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通报了对21个部门373家单位3.4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开放共享情况的考核结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体而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日益显现。”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负责人任家荣说。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任家荣介绍,此次考核结果显示,在部门层面,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运行机时比较饱满 在科研仪器的类别层面,核磁共振仪器、质谱仪、色谱仪及各类显微镜等分析仪器使用率较高,如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600MHz固体核磁共振谱仪等仪器,年有效运行机时均在8000个小时以上,“基本实现全年满负荷运转”。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在本次考核中,仍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6个单位的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不实等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某单位花科研经费购买一台仪器,虽然设备是该单位的,但是钱是国家的,应该共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在对《中国科学报》的问题答复中说,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购买一台大型科研仪器理应服务于国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共享平台还须做好后续服务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与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水平不匹配(同时也是限制因素之一)的是,实验技术支撑队伍薄弱,“重物轻人”的现象并未得到显著改观。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任家荣介绍说,在上述考核中,相当多的单位对实验技术人员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认识不够,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无法实现对仪器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他举例说,在本次考核工作调研中发现,某单位竟存在一位实验技术人员同时负责60台科研仪器的情况,对科研仪器的运维只停留在开关机水平。还有些单位由于缺少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造成仪器故障率高,有的仪器使用两三年就处于损坏闲置状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等措施表面上是推进“物”的开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注重带动与科研设施相关的研发能力的开放、科研成果的开放,这才有利于满足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促进高校院所的创新供给互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告诉《中国科学报》,一些中小微企业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科研数据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意味着社会对科研仪器设施的开放需求更高:不仅是科研仪器设施硬件的开放,还需要科研仪器实验服务、科研报告以及基础科研文献等的开放共享。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向全社会开放,要求科研仪器运维平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到位。”蓝闽波向记者表示,企业借专业仪器设备做检测,指标出来了看不懂,这需要共享平台做好后续服务。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涉及科研报告、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提出,目前科研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还没有严格的界限和统一标准。她建议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等组织的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科研数据等资源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徐晓兰对《中国科学报》说。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评价机制还要更灵活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以及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程度的提高,蓝闽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愿景:可开放共享的仪器装置范围更广、开放理念更深入等,尤其重要的是,更加灵活的共享考核评价机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研仪器之间差别很大,有些本身就属于运转率非常高,有些仪器可能因为所处专业或行业比较细分甚至冷门,本身可面向的共享对象就不多。”对此,蓝闽波建议,在未来的考核评价中,要制定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情况的评价,《意见》要求,科技部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科研设施与仪器的运行情况、管理单位开放制度的合理性、开放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收费和开放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具体操作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并要求“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对此表示赞赏,希望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他表示,科技资源的共享涉及方面较多,相关问题也较为复杂,在开放共享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