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大仪器研发

仪器信息网重大仪器研发专题为您整合重大仪器研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大仪器研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大仪器研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大仪器研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大仪器研发话题讨论。

重大仪器研发相关的资讯

  • 两会声音:自主研发重大科研仪器备受关注
    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硬件基础,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我国仪器市场广阔,国产仪器行业也一直在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国产检测仪器与国外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性能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021年3月4日,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各种声音和思想相互碰撞、交相生辉。作为我国一大基础性支柱产业,科研仪器行业的发展也备受瞩目。这次,行业代表们又给出了哪些提案,发出了哪些声音呢?  倾听两会声音 知晓那些关于科研仪器的建议  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先进科学仪器的规模大约是300到400亿美元。为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建议国家加大科研仪器的支持力度。  在《关于对重大科研仪器行业进行重点支持的提案》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建议:一是建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能加大资助力度,提高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经费投入。  二是鼓励深耕在科研仪器行业的企业积极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机构全面调研科研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全产业链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打通行业上下游提出指导意见,辅助和推动政府部门进行行业战略规划和制定支持政策。  三是优化相关人才支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才的晋升和筛选上,去除“唯论文论”,主动肯定和积极扶持从事科研仪器研发的科研人员。建议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或者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宣传普及科研仪器设备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地位,引导其优先使用国产化设备,逐步扭转大量购买国外科研仪器的局面。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建议建议针对我国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免税政策和国际国内科研仪器发展的现状,提出为加快我国仪器设备的独立自主等提议。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建议,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供科技资源支撑,可有效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另外,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专注重大科学仪器的研发,整个仪器行业更需要协同发展。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只有当我国的仪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后,大型科研设备的开发、研制才更有发育的土壤,从两会的建议可看出,我国重视自主研发科研仪器。  我国重视自主研发科研仪器 发展强劲  科学仪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现代高、精、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使人类得到的信息更快、更多、更深刻、更准确,同时也正是这些科学仪器,在支撑着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不断纵深探索。重大科研仪器和设备的研发是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仪器研发的水平实质上是国家科技硬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目前我国的仪器发展情况而言,我国仪器制造缺乏的还是对高、精、尖仪器设备的把握。对此,我国仪器企业或许可以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的开发研究,逐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技术及产品,同时注重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  从上述不难看出,科研仪器对于科学研发的重要性,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对于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的建议有很多,这也表明了,我国正在加码科学技术研发,其相关科学仪器设备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卡脖子”的技术,近些年来,我国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市场上,都无一不表现出对科研仪器的重视,其发展强劲。  结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技术发展的实践表明,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谁在科研仪器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往往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占据先发优势,因此,自主研发科研仪器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两会声音上可以看出,自主研发重大科研仪器被重点关注。
  • 重大仪器专项2015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
    p   日前,科技部发布2015 年度部门决算,其中特别提到,2015 年科技部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仪器专项)进行了预算绩效评价。 /p p   绩效评价报告显示: /p p    strong 产出方面: /strong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strong 效果方面: /strong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此外,专家组还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绩效评价报告 /strong /span /p p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一)立项背景 /p p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2011 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财政部、科技部于2011 年联合发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 号)。 /p p   (二)绩效目标 /p p   1.专项绩效总目标 /p p   专项主要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实施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p p   2. 2015年绩效目标 /p p   围绕科技、经济和民生的重大应用需求,集成国家自然基金、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成果,形成“皮实耐用”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实现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大发展。2015 年中央财政批复专项经费114,457 万元。支持对象和范围包括: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 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p p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p p   (一)评价依据和评价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 号)等绩效评价制度以及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评价机构通过案卷分析、现场检查、问卷调查、走访调研、领域内专家座谈等方式获取专项绩效信息,并结合主管部门提交的绩效报告、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绩效相关、独立评价”的原则,对专项进行了绩效评价。 /p p   (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gt 的通知》(财预[2013]53 号)要求,结合专项特点,细化了该专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4 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三、四级指标,指标分值为100 分。 /p p   (三)评价方法。结合专项的特点和管理模式,以专家评价法为主,辅以目标结果比较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实施评价。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专项资金绩效、提高评价效率,采取全面统计分析与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即收集项目年度监测报告、中期评估报告、财务巡检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效果显著的单位作为现场调研对象,对具体项目实施的绩效情况进行了复核和验证。 /p p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p p   经综合评价,专项绩效评价得分为94 分,绩效级别评定为有效。 /p p   (一)投入方面。该指标分值 20 分,评价得分 19 分。专项立项依据明确,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了立项规定,立项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程序规范 绩效目标符合政策目标和部门发展要求,与部门职责、事业发展方向相符,目标预期产出和效果与专项年度经费投入基本匹配 绩效指标经过细化,与专项年度任务和计划相符,绩效指标总体较清晰可考核,其中个别绩效指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截至2015 年12 月31 日,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p p   (二)过程方面。该指标分值 24分,评价得分 22.5 分。建立了较健全的业务管理制度,且制度合法、合规,有较突出的创新性 项目管理实施较为合规,项目调整规范,文件管理规范,项目实施条件落实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组织部门未能按要求组织监督管理的现象 项目质量要求明确,质量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较健全且合法、合规,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金使用基本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发现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财务管理要求明确,财务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p p   (三)产出方面。该指标分值 26 分,评价得分 25 分。 /p p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四)效果方面。该指标分值 30分,评价得分 27.5 分。 /p p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专家组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p p   仪器专项在其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做法也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具体来说,在项目组织上以需求为导向,尊重企业自主决策,支持企业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 在项目立项上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技术与非技术评审并重,技术上委托工程院进行独立第三方评审,非技术评审重点评估牵头企业资质、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在经费支持上探索前端少量资助后端主要资助的模式和弹性拨款制度,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前端资助,也有别于目前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模式,同时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行依据任务、经费执行进度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弹性拨款方式 在过程管理上引入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监理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两组一委”监督管理体系,探索项目监理、项目监测、中期评估和财务巡视相结合的过程管理方式,特别是中期评估中引入中期评估技术等级、技术就绪度等级和中期评估财务等级评价,直接影响到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及执行后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了专项经费的安全合理使用 在项目验收上改变传统“不挪窝”的验收方式,探索异地评测,注重性能指标、日常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等,重点关注可靠性和稳定性。建议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为今后项目管理实施提供借鉴。 /p
  • 湖北今年拟推动5-8项重大科学仪器研发
    先进的仪器设备直接影响科研成果。3月16日,从湖北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湖北省将推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长期以来,湖北省众多科研院拿着别人的"好锄头"种自己的"实验田"。”湖北省科技厅条件财务处处长方国强表示,此前湖北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近90%靠进口。去年国家在全国四个省份创立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推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湖北省是其中之一。目前,宽光谱广义椭偏仪等3项重大科学仪器已进入研究攻坚阶段。方国强表示,湖北省今年还计划再组织推动5-8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
  • 重大仪器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完成初步验收
    p   2017年9月1日,由中科院条财局在长春组织召开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初步验收会顺利通过。会议听取了长春光机所做的“项目研制工作报告”和各参与单位做的子任务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质疑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47fd012-fa79-48d2-aa28-be5abdcbf9b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2.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faf91127-d523-4835-be24-06df8026fd8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随后对项目研制的光栅和仪器设备进行了现场测试验收。 /p p   在“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立项之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全息光栅产品已成功用于国内外多家光谱仪器企业的各种类型光谱仪器。但是,在技术实力方面和国外同行差距较大,高端光谱仪器急需的高端全息光栅仍未完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需要进口,并且价格比较昂贵,阻碍了光谱仪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p p   本项目立项目标是研发出高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高端全息光栅:①建立集全息光栅设计、制造、检验于一体的开发平台 ②开发光谱分析市场中急需的光栅,形成一定产业化规模,满足我国光谱分析仪器行业的需求,并打开国际市场 ③将研制的光栅在光谱分析仪器企业中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通过高端全息光栅自主创新带动我国高端光谱分析仪器自主创新,完善我国光谱分析仪器产业链,引领和拉动整个光谱分析仪器行业向纵深发展,并辐射带动光谱分析技术向更多应用领域拓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p p   本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处境,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项目研制了低杂散光光栅、高分辨本领光栅、特种面型光栅、体全息光栅等11种全息光栅。在5家光谱分析仪器公司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开发了5类新型光谱分析仪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减低了成本,满足了我国光谱分析仪器行业的需求,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拉低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华售价,部分光谱仪出口国外。研发的极紫外软X射线单色器已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使用,增强了我国光谱定标能力,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p p /p p /p p /p p /p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获批盘点!
    2023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拟支持项目,科学仪器领域涉及到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55项)和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48项)。近日,科技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第一批项目立项结果,华纳创新、屹东光学、明石微纳等多家仪器公司上榜。1、 “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项目由华纳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复旦大学姚波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期限为2023年12月至2026年11月,项目总经费2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000万元)。该项目下设5个课题,分别涉及高灵敏度高精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方法研究和样机研制、高灵敏度高精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整机工程化和产业化、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快速质谱分析仪研制与产业化、臭氧层消耗物质标样研制和量值传递技术研究、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的应用示范。项目参与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安益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四川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囊括了国内在ODS和含氟温室气体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开发、监测、应用、标校的顶尖团队。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项目由屹东光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牵头申报,联合申报单位还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北京芯愿景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 “低功耗低噪声超快抗辐射三维沟槽电极硅探测器芯片的研发与应用”“低功耗低噪声超快抗辐射三维沟槽电极硅探测器芯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由明石创新(烟台)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鲁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同承担。该项目主要任务是开发低功耗低噪声超快半导体探测器,可用于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高端科研仪器。项目将突破三维电极深反应离子深刻蚀、三维多源离子注入与扩散掺杂等芯片制作技术及低噪前置放大技术难题,实现新型三维沟槽电极探测器研制及自主产业化。4、“超高速数据网络测试仪”超高速数据网络测试仪(项目编号:2023YFF0717600)项目由北京信而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申报。该项目主要针对大型数据中心、高速骨干网络和云计算的高端路由器及高端三层交换机等通信设备的测试需求,突破800Gbs大规模流量仿真、大规模流量统计、高精度时钟同步、全线速捕获和多协议仿真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超高速数据网络测试仪产品,开发相关软件及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数据中心、高速骨干网络和云计算等领域的应用。5、“多模成像引导腔内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及推广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吕毅教授牵头申报的“多模成像引导腔内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项目编号:2023YFF0713700)”获得立项,该项目总预算2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本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包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远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皓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8家单位。本项目针对现有脉冲电场消融设备无法实现脉冲电场能量生物效应可视化、能量递送装置适用范围有限、科学研究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研发多模成像引导腔内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围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业转化和推广应用等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提高原理样机工程化水平,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科学仪器应用深度与广度。同时,推动科研模式和研究思路的转变,围绕消化道肿瘤、2型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开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和诊疗技术探索,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等科研手段以及方法工具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 我国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研发获重大突破
    记者从2月15日在京召开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2011年度成果汇报交流会上获悉,我国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自主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震勘探系统和电磁探测系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掌握了磁芯材料和低频微弱信号检测等磁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制了感应式宽频带磁传感器原理样机,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由专项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在低磁无人机制作、高可靠性自驾导航仪研制、氦光泵航空磁力仪与超导航空磁力仪配套的数据预处理系统开发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该专项与企业合作研制生产的我国第一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月底,该钻机将运抵大庆油田,联合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联合资助的松辽盆地科学钻探2井,计划钻进6600米。   专项还建成以三维地质目标模型为中心的综合研究一体化集成分析平台,通过“红蓝军”(引进和自主研发平台)两条路线同时推进,加速了跟进国外软件发展的步伐。   据记者了解,专项投入近3亿元用于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以期打破国外长期对高端设备的垄断格局,旨在为后续国家地壳探测工程的立项申报和全面实施提供支撑。
  • 2021年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正式申报
    关于填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正式申报书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已完成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预申报形式审查工作,依规确定了可进入视频评审的项目清单,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进行了反馈。其中,“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部分指南方向(1.3、2.1、2.12、2.13、9.5)暂不填报,待首轮评审结束后另行通知。请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按要求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具体要求如下:  1. 模板下载:请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相关专栏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按照模板准备材料。  2. 填报方式:本次申报实行无纸化申请,请各申报单位严格遵循国家、地方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运用视频会议、线上办公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沟通交流,减少人员聚集,并及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如信息系统填报模块有与申报书模板不符的情况,以信息系统填报模块要求为准。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根据情况通知补交。  3. 正式申报与预申报的衔接要求:  (1)以下内容不允许修改: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承担单位、推荐单位;所属专项和申报的指南方向;项目下设课题数。  (2)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  (3)与预申报书相比发生调整的内容须遵循以下要求:考核指标不能降低,需要细化;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需要细化,如需增加研究内容,应提交说明作为附件;承诺配套条件不能降低;项目(课题)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项目可根据实际需求补充参加单位,但不能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  (4)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  4. 人员补充:“研究团队”部分,应在已有项目(课题/任务)负责人基础上补充其他参加人员,补充的人员须满足申报限项要求。  5. 申报受理:  网络填报时间:2021年7月29日10:00至2021年8月27日16:00;  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  6. 业务咨询及联系电话: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010-58884885;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010-58884885。  预算填报事宜咨询电话:010-68266905,010-68266217。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21年7月29日
  • “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重大仪器专项研究进展、结题情况
    p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项目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财政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的旨在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以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而设立的专项支持资金。 /p p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自2011年10月开始实施,于2015年9月结束,是首批获得资助中参与单位最多的项目。2016年分别通过组织部分技术和财务验收,并最终与2017年4月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的综合验收。 /p p   重大专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PERS)的原始创新,通过系统集成创新,研制和开发了包括台式、便携和微型三类PERS仪器系统,取得诸多重要成果。 /p p strong   仪器系统研发 /strong /p p   为了更好发挥拉曼在食安、毒化、医疗领域应用,厦门大学拉曼团队集成研制了台式、便携和微型三类PERS仪器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增强模块以及前处理模块,使得国产的拉曼对现场问题有解决应用。 /p p   台式PERS仪器系统主要包括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仪器和消逝场激发便携式PERS仪器,其综合性能均超越国际同类商品的水平。重点开发的便携式PERS快速检测系统,成功实现针对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公共安全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的现场快速和准确高效检测,形成了专用型便携式快速检测仪,整体性能或超越市场同类产品,或填补空白。 /p p strong   知识产权 /strong /p p   积极开展包括专利以及标准等知识产权开发与推广工作。其中福建省地方标准 “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技术要求”已于2017年颁布实施。国家标准“拉曼光谱仪”将在2018年完成编订。项目产生了大量知识产权,共申请162项专利(其中141项发明专利),已授权66项(58项发明专利)。 /p p strong   应用及产业化 /strong /p p   项目经过四年开发,产业化成果转化显著,成立了首家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中心,并由厦门大学通过技术转化形式,成立了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专门项目产业化推广,同时在2016年筹划对设备硬件及软件算法的研制,成立厦门谱识科仪有限公司,真正使得拉曼产品深入用户,解决用户实际检测困难。迄今已经专门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与医疗领域进行工程化与产业化工作。相关产品已经在各个行业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普识纳米传承了项目开发成果,开发了涵盖200种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环境优控重金属和涉恐化学物质与毒品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p p   已研制并开始量产出国际上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拉曼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拉曼毒化检测仪和拉曼疾病诊断仪,其中食品安全仪可检测范围涵盖农残,兽残,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等种类 毒化检测仪目前为国内首创实现微量危化品和毒品的检测 国际首创的疾病诊断仪目前成果显著,已经进入临床二期实验阶段。目前已产品广泛推广应用与国内外快速检测领域,在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安全保障方面,为峰会安全保驾护航。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nbsp (供稿:厦门谱识科仪) /p
  • 高性能智能化无菌检测仪研发受到重大仪器研发专项支持
    近期,由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联合浙江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组织开发的“高性能智能化无菌检测仪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500万元,实施周期为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有望大幅提升我国无菌检查效率和水平,支撑突发事件应急检测,提升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政府和民众对食药品的质量保证高度重视。无菌检查作为食品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在最新的2010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2015版药典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企业和监管机构对合格产品检验的重要项目。常规无菌检查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安装单向气流的层流台,在层流台上放置一台集菌仪来完成无菌试验。无菌检查仪包含了无菌隔离器、薄膜过滤系统(集菌操作仪和集菌培养器)、微生物培养箱等部件,替代常规无菌检查方法,提供受控无菌环境并实施无菌检验,具有集成度高、投入成本低、环境可控性更好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几年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已经超过国外仪器,但是高端仪器仍然被国外厂家控制,急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现有无菌检查还存在以下不足:灭菌剂浓度等关键参数监测与控制技术不成熟,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 集菌操作和无菌检测均依赖人工,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低,无菌检查效率低 部分关键器件依赖进口,如VHP(Vaporized Hydrogen Peroxide,气化过氧化氢)浓度传感器和微孔滤膜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拟开展高性能智能化食品药品无菌检测仪的仪器研发、应用研究和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工作。针对无菌检测仪的高性能要求,研究持续可控的无菌隔离环境,避免灭菌效果不稳定导致无菌检查的假阳性或者假阴性,重点开展高效稳定的VHP汽化技术研究和快速实时的VHP浓度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无菌检测仪的智能化要求,开展仪器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工作,替代当前的手工操作模式,提高无菌检查的检测效率,重点开展自动化集菌操作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和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针对企业和药检机构的应用要求,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和软件,解决仪器在代表性应用单位的特定检测需求,重点开发面向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专用的多种样品无菌检查软件和面向生产企业大批量样品检测流程优化技术 针对仪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要求,研究可靠性方案、质量控制方案等相关产业化方案,保证仪器工程化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项目完成后,精确传递机构和多功能机械手的定位技术在隔离器内应用,再配套自动精准加样和阳性菌自动加注技术,将使无菌检查的流程标准化、模式化,整个流程完全受控,避免以往无菌检查全部依赖人员操作,结果受人为原因影响较大的弊病。大大提高无菌检查的效率和无菌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和可信度。  无菌制剂企业或其他检测机构产品或样品的无菌检查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应用该项目产品进行无菌检查后,只需按照设定程序系统将自动进行定位、加样、培养观察,全过程结果实时记录分析,并可做到所有数据在监管系统上同步可查,这一应用将大大降低企业的劳动成本,并成倍提高无菌检查的效率。同时。无菌检查效率准确率的提高也同时降低了以往由于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人员失误导致的无菌检查样品长菌的情况,降低了企业重复检测、原因分析等方面的支出,同时所有数据的实时上传,可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本项目的牵头单位,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无菌及微生物检测仪器、耗材等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测系统、汽化过氧化氢灭菌系统、无菌隔离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公司拥有专利120余项,其中发明12项,先后参与并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项,其中7项为第一作者,是细分行业的领导者。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多次承担了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此次“高性能智能化无菌检测仪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公司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研发和管理基础,以攻克前瞻性、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为己任,引领行业在高端技术层面上快速前行。
  • 重大专项研发助力填补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器“世界空白”
    p   由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五家单位联合申报并获批复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于2016年5月4日顺利通过科技部综合验收,成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首批立项的53个项目中第一个通过现场验收的项目,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世界空白,制造出国际首台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和全自动高精度毛细管电泳仪,并实现销售。 br/ /p p   “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学研用相结合,成果丰硕扎实。共吸引117名高端人才进行任务研究,其中归国留学人员22人,博士学历35人,硕士学历38人 截止到项目验收日,共申请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 授权专利28项(其中PCT专利4项,发明专利18项),并提交2项美国专利申请 软件著作权5项 发表科技论文151篇,其中SCI论文82篇,出版英文论著1部,参编中文专著3部 培养硕士研究生76人,博士研究生24人,博士后7人 获得省部级奖2项。 /p p    strong 打破技术瓶颈,多项技术填补世界空白 /strong /p p   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研制并制造出首台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和全自动高精度毛细管电泳仪。其中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具有液相色谱与毛细管电泳的双重分离机理,突破了高效液相色谱柱效、分辨率、分离速度及毛细管电泳精确定量的技术瓶颈,为国际首创,可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复杂体系的分离和分析。全自动高精度定量毛细管电泳仪与传统毛细管电泳相比,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升级定量进样阀和微流控制技术,解决传统毛细管电泳不能精确定量的国际性难题,使其重现性和精确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制药工业的质保和质控(QA/QC)领域应用的要求,将极大地拓展毛细管电泳的市场。 /p p   研究成果除了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和全自动高精度毛细管电泳仪两套系统外,还研制了可与毛细管系统相联接的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微流电化学检测器和微流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以及质谱联用接口,实现了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器系统与多种检测器联合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1b86109e-afe4-4e00-b02e-cc7ccf7c4cbf.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 /p p    strong 开发多种应用技术方法,市场前景广阔 /strong /p p   高效微流电色谱技术已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其中建立了5套药物质量分析方法,分离了10种药物杂质,建立了15套食品中危害物检测方法和3种重大疾病代谢组学方法。项目研发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且已在以上各个行业积累了一批客户资源,形成了一定的销售,市场前景及其广阔。 /p p br/ /p
  • 北京市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对其开放
    8月25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中提到,对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重大优质项目,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并纳入市级重点项目落地与投资促进专班机制给予专项调度。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性技术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对外资研发中心引进用于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的入境动植物转基因生物、生物材料积极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符合要求的给予检疫审批便利化安排。对临床试验用途的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临床试验的监管新模式。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出于研发目的暂时进境的研发专用关键设备、测试用车辆等按规定延长复运出境期限。详情如下: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3〕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23〕7号),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本市集聚发展,推动实现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能级双跃升,进一步畅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渠道,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支撑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级扩容  (一)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集聚。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支持知名跨国公司和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在京首次设立实体化研发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引导新设外资研发中心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国际合作重点区域集聚发展,推动打造国际研发集聚区,根据其在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资金支持。  (二)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级。支持在京外资研发中心由区域级研发中心提升为大区级或全球级研发中心,依据其在提升本地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重大优质项目,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并纳入市级重点项目落地与投资促进专班机制给予专项调度。  二、支持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  (三)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费用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快实施外资研发激励计划,探索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对外资研发中心上一年度研发投入给予支持。加强对外资研发中心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  (四)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深度融入本地创新体系。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独立或牵头承担北京市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应用场景示范等政府科技任务。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聚焦本市高精尖产业,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具备法人资格的外资研发中心可作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组织本单位科技人员申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吸纳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专家加入北京市科技专家库。  (五)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创制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申请纳入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备案名单,符合条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优先审查推荐。  (六)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共建开放创新生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本地创新主体,通过多种形式,构建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深度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国家级平台,首发首展前沿科技成果,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三、提高研发便利化水平  (七)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性技术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探索优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内做好对外资研发中心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  (八)优化外资研发中心科研物资通关和监管机制。做好外资研发中心重要科研物资通关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进口研发用品实行优先查验预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纳入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对外资研发中心引进用于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的入境动植物转基因生物、生物材料积极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符合要求的给予检疫审批便利化安排。对临床试验用途的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临床试验的监管新模式。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出于研发目的暂时进境的研发专用关键设备、测试用车辆等按规定延长复运出境期限。  (九)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数据依法有序跨境流动。推动外资研发中心按照国家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加强自身数据管理,促进研发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机构为具有数据跨境需求的外资研发中心提供数据跨境流通技术支持和合规服务。  四、加强全方位要素保障  (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才留才。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进和培养基础科研人员,经综合评价后可将其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对其引进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实行计划单列。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进关键环节高水平研究人才。允许外资研发中心以团队为单位,为团队内外籍成员申请一次性不超过劳动合同期限的工作许可和不超过5年的工作类居留许可。按照国家相关试点工作要求,将外资研发中心具有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的人员纳入外国高端人才(A类)认定范围,其工作许可所需证明材料可采取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办理。  (十一)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参加本市职称和科技奖项评审。鼓励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参加本市职称评审,其海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依据,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年限限制,符合条件的可申报工程技术系列正高级职称“直通车”评审或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员职称“直通车”评审。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具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士申报本市的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十二)优化提升对外资研发中心的人才服务水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对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符合条件的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可享受进境物品快速通关便利,对符合免税科研、教学物品和免税自用物品清单的进境物品予以免税放行。将外资研发中心纳入邀请外国人来华“白名单”,可容缺受理邀请外国人来华申请。  (十三)做好外资研发中心项目布局空间保障。外资研发中心的增量扩容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差别化供地方式以及房租补贴等措施,“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空间保障方案。  (十四)加大对外资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将外资研发中心纳入“北京畅融工程”、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等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外资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金融支持。  五、完善服务工作体系  (十五)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市级外资研发中心工作专班,将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成效显著的外资研发中心纳入“服务包”工作机制,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并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加强政策评估、跟踪回访等工作,为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十六)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加强政策宣讲,推动各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确保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支持各区(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资金、人才、空间等方面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六、附则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的规定〉的通知》(京政办发〔2022〕11号)中相关表述与本措施不一致的,以本措施为准。
  • 国拨经费2.66亿!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4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相关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主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已发布。该重点专项申报指南聚焦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数据四个方向,围绕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高端化学试剂研制、应用于重大疾病诊断的生物医学试剂创制与应用、实验动物资源创制与评价、实验动物应用保障体系建设、科学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与集成平台等进行布局,拟支持38个项目,安排国拨经费概算2.66亿元。拟支持项目如下:(一)科学仪器1. 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1.1 高通量核酸质谱分析仪(共性关键技术)1.2 高分子量生物质谱分析仪(共性关键技术)1.3 高可靠高灵敏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共性关键技术,青岛市部市联动)1.4 多模态纳米分辨率显微镜(共性关键技术)1.5 线扫描共焦拉曼光谱显微镜(共性关键技术)1.6 超快门控单光子光学相机(共性关键技术)1.7 高能激光微光斑动态特性测量仪(共性关键技术)1.8 环境多参数剖面激光相干测量仪(共性关键技术,青岛市部市联动)1.9 光纤参数综合测量仪(共性关键技术)1.10 惯性主轴空间位姿超精密测量仪(共性关键技术)1.11 扫描式高灵敏度微弱磁学特性检测仪(共性关键技术)1.12 高性能5G核心网仿真测试仪(共性关键技术)1.13 半导体功率器件多参数综合测试仪(共性关键技术)1.14 浅海复杂环境水下多微弱物理量测试仪(共性关键技术)1.15 低温强磁场扫描探针显微镜(共性关键技术)2. 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2.1 细聚焦氩离子源(共性关键技术)2.2 光纤耦合间接电子探测器(共性关键技术)2.3 伽马射线飞行时间阵列探测器(共性关键技术)2.4 新型3He替代中子探测器(共性关键技术)2.5 耐高压水中溶解气体探测器(共性关键技术)2.6 超低噪声光谱探测器(共性关键技术)2.7 分光干涉型厚度测量模块(共性关键技术)2.8 超高灵敏动态磁扭矩探测器(共性关键技术)2.9 光学数字微镜器件(共性关键技术)2.10 高精度可调谐光学滤波器(共性关键技术)2.11 电化学流体通道电极(共性关键技术)2.12 生物全组织三维成像前处理装置(共性关键技术)2.13 固体样品直接进样器(共性关键技术)2.14 超光滑特种发射元件(共性关键技术)(二)科研试剂3. 高端化学试剂研制3.1 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用关键单体试剂(共性关键技术)4. 应用于重大疾病诊断的生物医学试剂创制与应用4.1 X射线/荧光医学CT造影剂标准化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三)实验动物5. 实验动物资源创制与评价5.1 肠道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创建与应用研究(共性关键技术)5.2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用实验动物模型创建与标准化研究(共性关键技术)6. 实验动物应用保障体系建设6.1 实验动物质量科学监管与评价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四)科学数据7. 科学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与集成平台7.1 材料腐蚀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利用(共性关键技术)7.2 数据驱动的林草科学数据智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共性关键技术)7.3 高寒区数据深度分析智能软件平台研制与应用(共性关键技术)7.4 面向基因解析和动态生命过程的多模态智能大模型系统研究与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 星火燎原,初心如一 | 15年承载深耕,专注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及产业化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人民日报》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决定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贡献了我国1/3 GDP的工业领域,科学仪器被形象的称为先进工业的“急先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仪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科学仪器研究起步晚,特别是在重大科学仪器的研究上核心技术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和国外实力相差悬殊,大部分情况下都受到国外品牌的垄断和制约。2006年,为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推动行业自主创新,助力实现重大科学仪器的“中国梦”,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集结核心技术骨干,成立了首支实验室研发团队,正式开始进军重大科学仪器领域。『从星星之火 到燎原之势 』2006~2010年,聚光科技实验室研发团队开始全面布局构筑质谱、色谱、光谱等核心技术平台,通过技术平台搭建和核心技术掌握,逐步衍生出了其他产品平台;同时,对标国际行业标杆企业,紧随脚步,不断完善并搭建公司产品体系平台。2011年,科技部正式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以下简称“重大科仪专项”),体系性地推动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的工作。聚光科技积极响应这一国家科技战略,顺势而为,加大配套研发投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余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成功研制并产业化了十余款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15年来,聚光科技坚持以技术立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帮助了国家在重大科学仪器领域的整体技术实力提升和全产业链构建,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掌握了质谱、色谱、光谱等二十余项新型技术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科学仪器产业人才,为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突破提供了有效支撑。从星星之火 到燎原之势,通过聚光科技为代表的国内优秀高端分析仪器企业的不断努力,国产重大科学仪器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掌握核心技术 到实现弯道超车 』科学技术通过服务于产业应用,才能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两化”融合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改造持续升级,各行业的对于重大科学仪器新的高端需求不断涌现。聚光科技一方面为了将重大科学仪器成果产业化,更好地服务科学研究和先进工业;另一方面为了使重大科学仪器更好地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和持续改造的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于2015年4月成立了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育科技”),开启了重大科学仪器高端化、定制化的道路。从通用设备产品到深度定制产品,从掌握核心技术到实现弯道超车,谱育科技成立5年来,始终围绕“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深度定制”的核心发展战略,积累了全面的分析技术平台和适应于各类场景的进样技术平台。针对行业客户越来越高端、多样的检测需求,谱育科技将重大科学仪器成果产业化应用到相关产业升级和发展,开拓出多个行业的引领型创新应用,适应便携检测、在线检测、移动检测、实验室自动化检测等全新的分析检测应用场景和创新产品组合。谱育科技成立5年来,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食品新型污染因子监测、医疗临床检测、生命科学研究、工业物联网、安全应急等领域,持续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全面的分析检测解决方案支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020年,重装上阵的聚光科技,将展现出更加勇猛开拓的姿态。在重大科学仪器领域,我们坚持以技术立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追逐创新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和崎岖,但唯有踏平坎坷,才成大道。15年承载,初心如一,专注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及产业化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止!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未来可期!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10个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涉及“物态调控”、“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引力波探测”、“数学和应用研究”、“催化科学”、“合成生物学”、“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通知如下: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态调控”等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持续推进“揭榜挂帅”、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着力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现将“物态调控”等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1.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整合优势创新团队,并积极吸纳女性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研发,聚焦指南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领衔担纲承担任务。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过程分为预申报、正式申报两个环节,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填写预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预申报书应包括相关协议和承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严禁弄虚作假。  预申报书须经相关单位推荐。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科管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受理预申报书并组织首轮评审。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专业机构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填写正式申报书。对于通过首轮评审和直接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请,通过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受理正式申报书并组织答辩评审。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5.港澳科研单位牵头申报的项目,分别由香港创新科技署、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按要求组织推荐。  各推荐单位应根据指南的具体要求,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单位名单在国科管系统上公开发布。  三、申报资格要求  1.申报“物态调控”“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引力波探测”“数学和应用研究”“催化科学”“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的项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以下简称内地单位),或由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协商确定的港澳科研单位(名单见附件1)。内地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申报“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的项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内地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港澳申报人员应爱国爱港、爱国爱澳。  3.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预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6.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7.项目申报查重要求详见附件2。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科管系统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在研项目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8.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申报指南,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项目管理改革举措  1.关于“揭榜挂帅”项目。为切实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战略亟需、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攻关任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突出最终用户作用,实施签订“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鼓励有信心、有能力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优势团队积极申报。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  2.关于青年科学家项目。为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机会组织实施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研发任务,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根据领域和专项特点,采取专设青年科学家项目或项目下专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等多种方式。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要求对指南内容全覆盖,不下设课题,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鼓励青年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更好服务于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  3.关于部省(市)联动。部分专项任务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采取部省(市)联动方式实施,由部门和地方共同凝练需求、联合投入、协同管理,地方出台专门政策承接项目成果,在项目组织实施中一体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  4.关于技术就绪度(TRL)管理。针对技术体系清晰、定量考核指标明确的相关任务方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实行技术就绪度管理。申报指南中将明确技术就绪度要求,并在后续的评审立项、考核评估中纳入技术就绪度指标,科学设定“里程碑”考核节点,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进展和风险,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  五、具体申报方式  1.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科管系统进行网上填报。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3年7月4日8:00至8月4日16:00。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科管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2.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23年8月8日16:00前通过国科管系统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3.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  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  4.业务咨询电话:  (1)“物态调控”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388  (2)“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344  (3)“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32  (4)“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35  (5)“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60  (6)“催化科学”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776  (7)“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76  (8)“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776  (9)“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82  (10)“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98  附件:  1. 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协商确定的港澳科研单位名单  2. 项目申报查重要求  3.“物态调控”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4.“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5.“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6.“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7.“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及“揭榜挂帅”榜单  8.“催化科学”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9.“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10.“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11.“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12.“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部  2023年6月14日  请登录系统,在“公开公示-申报指南”菜单栏中查看申报指南材料。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 号)相关要求,现将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责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新能源汽车”“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区块链”“信息光子技术”“多模态网络与通信”“微纳电子技术”“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稀土新材料”“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共 16 个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 1 个课题的负责人。2.整合优势创新团队,并积极吸纳青年和女性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研发,聚焦指南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青年和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领衔担纲承担任务。3.本文所附项目申报指南涉及的项目均采用一轮申报程序,具体要求如下。(1)网上填报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从指南发布日到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2)申报书应包括相关协议和承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严禁弄虚作假。(3)申报书须经相关单位推荐。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科管系统统一报送。专业机构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3.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4.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5.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 A 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单位名单在国科管系统上公开发布。三、申报资格要求1.申报重点专项的项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 2023 年 6 月 30 日及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2.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4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 6 个月。3.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4.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本重点专项项目(课题)。5.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申报材料一并提交。6.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7.项目申报查重要求详见附件 1。各申报单位在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科管系统查询相关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研项目情况,避免重复度申报。8.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申报指南,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四、项目管理改革举措1.关于青年科学家项目。为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机会组织实施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研发任务,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不下设课题,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鼓励青年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更好服务于重点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2.关于部省(市)联动。部分重点专项任务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采取部省(市)联动方式实施,由部门和地方共同凝练需求、联合投入、协同管理,地方出台专门政策承接项目成果,在项目组织实施中一体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3.关于“揭榜挂帅”项目。为切实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攻关任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突出最终用户作用,实施“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鼓励有信心、有能力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优势团队积极申报。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4.关于技术就绪度(TRL)管理。针对技术体系清晰、定量考核指标明确的相关任务方向,探索实行技术就绪度管理。申报指南中将明确技术就绪度要求,并在后续评审立项、考核评估中纳入技术就绪度指标,科学设定“里程碑”考核节点,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进展和风险,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五、具体申报方式1.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科管系统进行网上填报。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4 年 8 月 26 日 8:00 至 9 月 27 日 16:00。2. 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 2024 年 9 月 30 日 16:00 前通过国科管系统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以电子扫描件上传。2.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3.业务咨询电话:(1)“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87(2)“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23(3)“工业软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72(4)“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207744(5)“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02(6)“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08(7)“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86(8)“区块链”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208234(9)“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10(10)“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57(11)“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10(12)“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96(13)“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208208(14)“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778(15)“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778(16)“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104475附件:1.项目申报查重要求2.“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3.“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4.“工业软件”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5.“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7.“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8.“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9.“区块链”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0.“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1.“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2.“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3.“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4.“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5.“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6.“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17.“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 2024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 年 7 月 31 日请登录系统,在“公开公示-申报指南”菜单栏中查看申报指南材料。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榜单发布
    5月17日,科技部发布“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榜单。榜单任务包括:1. 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显微镜;2. 高性能流式细胞分选仪。“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榜单详细内容如下:一、申报说明本批榜单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光电子集成电路制造、微米纳米材料制备及血液分析和细胞分析等重大应用场景,拟解决重点领域高端科学仪器研发的关键实际问题,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4000万元。每个榜单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为1项。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榜单申报“不设门槛”,项目牵头申报和参与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项目(课题)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项目数量的榜单任务方向,仍按程序进行项目评审立项。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二、攻关要求揭榜立项后,揭榜团队须签署“军令状”,对“里程碑”考核要求、经费拨付方式、奖惩措施和成果归属等进行具体约定,并将榜单任务目标摆在突出位置,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开展限时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在揭榜攻关期间,原则上不得调离或辞去工作职位。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最终用户意见作为重要考量,通过实地勘察、仿真评测、应用环境检测等方式开展“里程碑”考核,并视考核情况分阶段拨付经费,实施不力的将及时叫停。项目验收将通过现场验收、用户和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在真实应用场景下开展,并充分发挥最终用户作用,以成败论英雄。由于主观不努力等因素导致攻关失败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并依规纳入诚信记录。三、榜单任务1. 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显微镜需求目标:针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修正和失效分析、样品3D重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等微纳尺度检测需求,突破高分辨率聚焦离子束、高分辨率场发射电子束获得等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的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显微镜,开发相关软件,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微电子、光电子、微米纳米材料等至少2个领域的应用。具体需求目标如下:(1)液态镓离子源聚焦离子束扫描分辨率≤5nm@30kV(双束重合点),能量≥30kV,束流≥65nA。(2)聚焦电子束分辨率≤1.2nm@1kV(双束重合点),能量≥30kV,束流≥50nA;最大样品直径≥150mm,垂直方向高度调节范围≥40mm。(3)具备聚焦离子束材料刻蚀、沉积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3D结构重构能力。(4)具备聚焦离子束加工过程中扫描电子束实时观察能力。(5)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时间节点:研发时限为3年,立项18个月后开展“里程碑”考核。榜单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考核要求:科研样机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用户已实际采购;符合项目任务书考核要求。2. 高性能流式细胞分选仪需求目标:针对生物工程、生物安全检测、医学研究等行业血液和细胞分析需求,突破细胞高效检测、细胞高效分选、百万量级细胞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及分选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的高性能流式细胞分选仪,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生物工程、生物安全检测、医学研究等至少2个领域的应用。具体需求目标如下:(1)激光器波长数≥4;激发荧光波长数≥30。(2)荧光检测灵敏度:FITC≤80MESF,PE≤30MESF。(3)细胞检测和分析速度≥70000细胞/秒;分选纯度≥98%;颗粒检测范围0.2~50μm。(4)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时间节点:研发时限为3年,立项18个月后开展“里程碑”考核。榜单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考核要求:科研样机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用户已实际采购;符合项目任务书考核要求。延伸阅读:“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
  • 三部委:同期申请和承担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不得超过1项
    近日,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科办资〔2022〕10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自2023年1月1日起,在立项过程中要建立联合审查机制,避免重复申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工作。《通知》规定,为更好加强统筹,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科学仪器方向)项目(课题)原则上不得超过1项。《通知》详细内容如下: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科办资〔2022〕107号一、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同。进一步强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衔接协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增强创新链整体效能,全面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突出绩效导向。进一步强化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各相关单位不以承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少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标准,推动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合理界定联合审查范围,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营造潜心科研、拼搏创新的良好学术生态。二、实施范围为进一步加强宏观统筹,自2023年1月1日起,以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过程中要建立联合审查机制,避免重复申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工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际合作类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限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限部门推荐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要参与者)。三、具体规定科研人员和项目管理机构在申请或受理项目时,按以下规定和要求执行。1. 项目管理机构在受理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请时,对项目(课题)负责人等人员进行联合审查,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当年执行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为更好加强统筹,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科学仪器方向)项目(课题)原则上不得超过1项。2. 在申请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前,有关单位或科研人员可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相关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项目情况,确保符合相关限项要求。3. 项目申报截止进入形式审查阶段,项目管理机构首先审核相关人员是否满足所申请项目单独规定的限项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对相关人员进行联合审查。4.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按形式审查不通过处理,不进入后续环节。对于已完成评审立项程序的项目申请,项目管理机构要及时向相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反馈评审结果,并在管理系统中同步更新其申请和承担项目的有关信息,确保科研人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参与后续其他项目的申请。5. 对于通过弄虚作假、故意隐瞒等违法违规手段,恶意规避联合限项并通过审查的,按照《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19号令)有关规定处理。为进一步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实施,三部门将开展联合查重工作,坚持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加强衔接,避免重复部署,全面提高国家科技计划资金的配置效率,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效能。
  •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困境——中国科技现状审视与反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0px " strong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困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李侠 2、缪秋民 3、吕慧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2、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 200240 ) /p p   摘要: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施行近20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导致项目执行效果不理想,如半截子项目与钓鱼工程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组织困境、管理困境与评审困境。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研究建议:自由申请类项目可以采用“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让项目牵头人承担连带责任;部门推荐制项目则要坚决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采用国家集中管理模式。 /span /p p   关键词:重大仪器;组织困境;管理困境;评审困境 /p p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p p   在党和国家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为国策的当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引擎已经开始转向以科技知识为表征的创新驱动(推与拉的混合型,即push and pull),任何创新都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没有知识的高效产出就没有创新涌现的可能,这已成世界范围内的共识。而知识的产出是严格受条件约束的行为,大体可以把知识生产链条分解为:(经费+人才+环境)*工具(仪器等)=科技知识。在其他变量等同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工具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知识产出水平。最近10年国家在科研经费(R& amp D)的投入,引进人才以及科研环境的营造上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原创性高端科研成果的产出仍然严重不足,发展瓶颈已经从隐性向显性转化,那就是加速知识生产的工具环节已成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解决重大关键科研仪器问题就是推动科技与创新进入新台阶的一个关键举措。 /span 而且对于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不仅仅可以解决当下知识生产中面临的工具性问题,而且仪器研发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行为,并且蕴含巨大商机。长期来看,重大仪器研发可以带来三方面的进步:首先,降低知识生产的成本,加快知识生产与更新的脚步;其次,通过仪器研发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第三,通过仪器研发可以培育相关领域的人才。基于这种现实考量,我国在1998年起相关部门就开始有计划地加大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时至今日,已经运行近20年的时间,期间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导致项目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力图梳理两个问题:其一,近20年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其二,现有项目组织架构下重大仪器研发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我国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strong /span /p p   我国自1997年起相关部委就科技发展的现状,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设立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以其改变科技发展面临的短板问题,并于1998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20年。这里所谓的重大仪器设备是指: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重大民生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有重要作用,需要投入更多研发方法、研发技术以及部件,投资成本较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科学仪器设备。 /span 在研发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对集成创新比较重视;其次,软硬件的共同开发。”【1】这也意味着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涉及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并且通过软硬件的建设与开发为未来的市场化提供准备。对于这些要求,我们的准备普遍不足。 /p p   根据最新一期C& amp EN杂志(2016年4月)公布的 2015年度全球仪器公司排名前25名的分布中,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占有10席,其中前四名全部是美国公司,日本有6席,居全球第二位,紧随其后的德国,占有3席,其次,瑞士3席,英国2席,荷兰1席。排名第一的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014年的销售额高达42.4亿美元,排名第二的丹纳赫(Danaher)的销售收入约为24亿美元。据学者研究: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2年赛默飞世尔亚太区收入占公司总收入17%,中国区收入逾7亿美元,中国首次跃居为赛默飞世尔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样,沃特世(Waters)的中国区域也在2012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仪器和应用市场发展的强劲情况。” /span 【2】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到中国现在是世界科技仪器生产商的主要销售对象和进口国,虽然目前无法查到我国每年用于科研仪器采购的准确数据,但一个相关的信息可以佐证这种情况:“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先志说,近年来我国每年购买国外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至少在400亿元以上,由于缺乏信息沟通,有些设备重复购置,有的利用率很低,而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3】学者王大洲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指出:“(1991-2010年)购置和研制比例有一定变化。“八五”、“九五”期间,仪器研制比例分别为3.0%和2.7%,但“十五”期间研制比例下降到2.3%,这与自2004 年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的快速增加有关。“十一五”期间研制比例出现微弱提高,较“十五”上升了0.1 %。”【4】换言之,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十一五期间在重大仪器来源中,有95.9%是采购的,仅有2.4%是研制的,这种情况已经很能说明我们在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制方面所面临的紧迫形势。 /span 客观地说,我国在高端科研仪器研发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这些年的大力推进取得一些进步,但总体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把影响重大仪器开发的原因分为内外两部分,那么来自外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根据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最关键的三个制约因素是‘国内加工能力无法支持仪器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不鼓励仪器的创新研制’、‘缺乏实现创新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被调查者认为其重要和最重要的应答率分别为68.9%、56.5%、45.8%。” /span 【5】其中第二条的绩效评估机制所带来的制约因素,可以看作是影响研发的组织内部因素。因此,重大仪器研发效果不理想,除了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外,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就是项目设置的组织架构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仍是小科学时代的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大科学时代的高度集成式创新的要求,正是这些内外制约因素的互动,最终导致研发的预期目标出现严重打折现象。我们在本文主要关注来自组织内部的因素对研发的影响。在讨论重大仪器研发项目的运行困境之前,我们需要对过去近20年的投入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由此,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重大仪器研发中所呈现出的“投入——产出”、“质量——进度——成本”诸多目标之间存在的问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1af1ee25-3a7f-4852-a788-c11abf7b65bc.jpg" title=" 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总投入(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自1998年以来,国家在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上的投入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1998-2010年之间的增长幅度非常缓慢,多有政策性试探意味,直到2010年以后投入和支持的数量都曾现快速增加的态势。 /span 从1998年的总投入400万元,立项5项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到2016年总投入5.5亿元,立项85项,投入增长了138倍,立项数量增长了17倍,总体而言,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的。2010年显然已成科技发展拐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有待挖掘,当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6%,已从2007年顶点(14.2%)一路开始下滑,当年R& amp D投入占GDP的1.76%,此后R& amp D的占比逐年上升,可以明显感觉到决策层希望通过科技来保障GDP增长的目的。总之,这个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升曲线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决策层对于科技的认识与期待在实质性的提升,科研仪器问题显然已经成为阻碍科技快速发展的显性瓶颈因素之一,这个时候加大仪器研发就是整体推动中国科技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5f153904-f83f-4eea-88f7-55c8ca37f89b.jpg" title=" 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平均知足额度(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图2显示近20年来重大仪器资助额度从最初的80万元/项,上升到2016年的647万元/项,即便扣除物价因素,资助强度也在加大。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部门对申报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重大仪器项目采取自由申请模式,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自2011起,对于1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项目采取部门推荐制。 /span 这种区分,可以看做是管理部门对于特大型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增加一道筛选与监督的门槛。但是一旦中标后,在运行流程上与自由申请类项目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下面整理出2011-2016年间,部门推荐类重大科研仪器的相关数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94839ee6-986b-46bb-bc69-b395dfc49ddb.jpg" title=" 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总投入(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图3显示,六年间采用部门推荐制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一共立项45项,总投入35亿元。自2012年以后,立项数量逐渐减少,2016年仅立项4项。这个变化趋势预示着此类项目的管理方式或许有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a205e9c0-d180-4b4b-9994-a573eb108178.jpg" title=" 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平均资助额度(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图4显示,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这些超级项目的资助额度都非常巨大,平均每项7778万元,2014年更是达到平均每项资助1亿元。 /span /p p   综合上述图表,我们看到在过去的19年间,自由申请类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共立项622项,总投入22.47亿元,平均每项资助额度为361万元。部门推荐类重大仪器研发项目6年间共计立项45项,总投入35亿元,平均每项资助额度7778万元。部门推荐类项目每个的资助额度相当于21个自由申请类重大仪器项目。现在,我们想知道,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为此投入了接近58亿元,总计667项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到底有多少变成了现实?很遗憾,我们无从找到这些相关项目后期成果的信息。不难猜测这些项目的产出率并不是很理想。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大仪器研发项目运行到现在暴露出哪些问题呢?检视这些巨型项目的组织架构模式大体是这样的:“牵头单位+合作单位”模式,尽管这个组合模式拥有很大的弹性,可以涵盖产、学、研与政多重力量,看起来研究团队很齐全,但是,由于产、学、研、政之间在理念与偏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旦无法统一并达成充分共识,那么,所谓产学研政强强联合的操作在实际运作中就必定出现能力打折现象。 /span 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临时组建的团队,其联系是松散的。众所周知,科研仪器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受益于各种前沿技术最新成果的运用,但由于团队间松散组织模式,各个子系统处于平行状态,相互之间调动资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协调机制,导致各个部分在组织的结合度与“质量——进度——成本”的目标安排上都无法达到最优。 /p p   很多学者从宏观层面撰文强调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的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观点没有错,只是这个过程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存在严重问题 /span ,如于海婵认为:“大型仪器研制项目的管理模式可划分为行政/管理和科研/技术两条线。行政/管理系统包括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行政领导及管理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重大决策、组织协调,资源配备,策划执行,过程监督和服务保障等工作。”【6】我们不妨就这个过程管理结构回到实践层面检验一下,看看是否可行。据我们的统计,19年来自由申请类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平均资助额度为361万元/项,只有2014、2015、2016年每项平均资助额度达到600~700万元之间。通常一个研究团队包含4~5个合作子课题组,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子课题的经费额度在72~140万元之间,试想,这个规模是否有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领导愿意实质性的介入管理,真实情况是,这些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行政主管部门大多是虚设的,起不到实际监管作用,具体运作还是由项目牵头人来组织,同样在这个体量中设置专门的财务人员、质量监督员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也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span ,项目本身无力支撑这些人员的费用支出。因此,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对于自由申请类项目在实际运作中真正肩负管理职责的就是项目牵头人与合作单位的子课题负责人。 /span 相反,对于部门委托类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由于每项平均资助额度都在7778万元/项,他们有能力支付这些人员费用,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如项目综合办公室、项目指挥部等。但是,他们采用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运行模式仍然是“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导致本该拥有的行政/管理的执行力被多个平行单位分解与稀释,换言之,管理的垂直度不够,而且这些超级项目的整合复杂度也远远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与管理幅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大仪器研发中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组织架构与管理问题的本质特性上。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的组织与管理困境 /span /strong /p p   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出目前组织框架下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面临的组织与管理困境,我们把这些困境划分为内部管理困境与外部管理困境。对于内部管理困境来说,我们需要把仪器研发的常规路线图揭示出来,然后就能清晰发现问题产生在哪里,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正常的研发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基础理论——技术原理——技术能力——多种能力整合——重大仪器样机——中试——规模化量产 /span ,在这七个环节中与仪器研发直接相关的环节就是前面5项,即“基础理论——技术原理——技术能力——多种能力整合——重大仪器样机”,后两项与仪器的市场开发有关。 /p p   为了实现仪器研发的路线图,我们可以把这个链条梳理出一个标准的组织模板:某单位潜在项目牵头人A拥有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的先进性与技术原理的可行性),然后寻找合适的技术合作单位B(对项目的技术原理与技术能力的实现提供支撑,也是未来的主要子课题负责任人)支撑项目的可行性,并构建基本技术框架与技术路线图。在此基础上,项目牵头人A召集一批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C联合申报(B未来是核心子课题承担者,也是众多合作单位中的一元)。在这个组织架构下,一旦申报成功,A按计划把具体研发任务分解为各合作单位的子任务,然后分头行动。 /p p   在这个重大仪器开发的组织模板里,存在着如下无法避免的组织困境: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的强制性管理力度欠缺。 /span /strong 牵头人与各合作团队负责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而且在学术声望上非常接近,无法在组织架构上形成明显的声望梯度差,这就为整个研发项目中的管理权威的树立留下困难,导致管理的指令性强度不够。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由于团队合作的组织模式,使各团队之间处于扁平状态,从而导致任务的推进在各团队内部处于随意状态,造成在子系统内人员、资金与时间的投入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也是重大仪器研发项目表现欠佳的深层原因所在。 /span 这种困境缘于当下申报机制内在的悖论:没有豪华团队,在评审中不容易中标;有了豪华团队,易中标但不出活。由于豪华团队的各路学术诸侯,大多项目堆积,无暇全力以赴投入研发。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有豪华团队背书感觉放心,即便未来不出活或者项目失败,遭受到谴责与社会压力时也会大部分转移到豪华团队的负责人身上;如果团队不豪华,即便肯干活也不放心,如果项目一旦失败,管理者要承担项目团队失察的部分责任。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这种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内在偏好差异,决定了基于团队声望支持项目的游戏规则符合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然而,这种内在组织悖论却是以牺牲项目的成功性为代价的。 /span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一个好的合作系统在产出上要达到系统能力大于部分之和,然而现实却是团队之间的机械式组合模式,让团队之间处于松散的联系状态,结果导致系统能力等于或小于部分之和。豪华团队对组织管理而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拉平了系统间的声望梯度差。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我们曾提出一个命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适合采取扁平式的松散组织模式来推动,而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适合采取垂直式的组织来完成。前者要求的条件是自由,后者要求的条件却是强制力的有效传递。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最大的内部管理困境在于子项目之间的技术整合的匹配度很难协调。 /span /strong 由于重大仪器研发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集成度比较高,涉及声、光、电、理、化、生等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任何一个部分要做到最好都需要大量投入,由于各个团队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那么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投入成本最小则是收益最大的 /span ,这种可能性制约了各子系统的投入最优化动机。在时间节点处,各个合作单位(子项目)要把自己的研发部分整合起来,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由于各个部分在监督弱化的情况下,以及投入的有限性,导致任务的实际完成进度与完成质量与预期存在巨大差异,进而整合后的样机功能无法达到目标要求。 /span 这种问题处理起来异常困难,即便问题排查出来,项目牵头人要求各相关合作单位进行整改、返修与调适所遇到的难题,由于结题时间与经费的硬性约束,整改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当初申报时为了增加中标的可能性,把各项指标定得过高,这一切都导致整合而成的样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至于后面的中试与规模化量产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团队内部的组织困境与管理困境的双重限制下,已造成仪器研发领域出现大量“烂尾项目”,或者“钓鱼项目”,这几乎是当下重大仪器研发专项的通病。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仪器研发中的外部管理困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知识产权管理的制约和后期应用开发不足。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约导致了各个子项目之间出于保护的目的对知识产品的使用心存芥蒂,难以共享,削弱了项目的整合度与创新性,进一步使得研发成果难以转化和推广,导致前期投入的资源出现沉没效应(同类项目未来很难再获得资助),这已成常态。 /span 试问我们在过去20年间立项的接近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700项重大仪器研发项目,有多少形成了批量化生产 /span ,并被社会所认可,又有多少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所有这些数据都很难查找,相信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否则,早就被媒体披露并广为人知了。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还与另外一种常见的外部管理困境有关,即风险管理的困境,按照学者吴家喜等人的观点,重大仪器研发中的风险管理困境主要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目前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实施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往往对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估计不足,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目标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7】风险管理原本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研判也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的。在社会分工如此细化以及专业化的时代,这些事情往往不是一个项目的牵头人与合作者所能够直接掌控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研判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实践中项目牵头人往往都是凭借个人经验与直觉做出判断,根本谈不上科学性与针对性。这种情况也是导致重大仪器研发项目经常遭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的验收困境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验收作为项目质量把关的最关键环节,在实际的运行中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实施重大仪器研发项目20年取得重大成果寥寥的原因所在。 /span 对此,根据我们近年来对于项目验收实际状况的考察,发现在项目验收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可以称作项目验收困境。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所谓项目验收困境是指:验收者在面对一个既成事实时所遭遇到的价值观判断与世俗规则之间的矛盾冲突:要么坚持个人的价值观果断放弃世俗规则;要么坚持世俗规则,变相放弃个人价值观。 /span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作为个人评判标准,对于评审者而言都面临巨大的道德与现实的成本-收益考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两种标准所追求的形而上目标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客观原则;而世俗规则追求的是个人收益最大化,一切基于利己主义的计算考量。对于科技界不用拔高,也不用贬低,它就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科技界里的从业者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成果质量验收方面,评审人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是矛盾的,为了避免这种矛盾,验收者通常采用一种折中模式,即半价值观原则+半世俗规则模式,这种兼顾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评审者的道德困惑,但却是以牺牲项目评价的完全客观性为代价的。 /span 这也就是我国的项目评审结论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深层原因所在,诸如填补国内空白之类的说法,对此哪个人又会去较真呢?结果评审者与被评审者达成一种微妙的共谋关系,牺牲的却是国家的利益。试问这些年又有哪项重大仪器项目没有通过验收评审? /p p   为了探讨评审困境的成因,不妨从行为者的社会与心理层面深入挖掘一下。为什么评审者在评审中愿意放弃价值原则,而采取世俗原则的半推半就或者干脆放水呢?这里涉及到两个认知判断:首先,在权力本位的社会,权力资本相对于其他资本(如经济资本、学术资本等)具有最高的兑换率,这就意味着评审者个体面对来自管理者与被评审者的双重压力;其次,项目团队的组织架构在被评审中具有消解评审压力的功能,换言之,豪华团队的光环效应对评审者产生实实在在的心理压力,一次否定性评判有可能遭到对方未来惩罚性的报复;第三,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当下评审的收益与未来可能的损失不对称,因此,做出否定性评判结果得不偿失。还存在一种隐约的担忧,面对一项不完全达标的项目,如果完全否定了,管理者与社会都接受不了,与其彻底否定,还不如既让其通过,又让其整改,至于改与不改和评审的关系就不大了。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目前的评审架构下,半推半就与放水是符合多方利益的,损失的是国家。这也间接证明了为何我国的科研项目评审质量不高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为了避免这种评审困境,目前一个热门的解决方案是采取第三方评估策略,希望以其中立客观的位置,来提高项目的评审质量。 /span 从理论上说,第三方评估从制度设置上最大限度上隔离了评审者与被评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科技界的范围是极其狭小的,再加上能够中标重大仪器研发项目的被评审人都是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因此,对于评审者来说,被评审人是透明的,那么如何避免被评审人与评审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呢?因此,对于第三方评估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可以采用评估结果的社会公开化,扩大约束人群的规模,这样来自社会的评价力量会遏制第三方的越轨动机以及约束被评审人的行为选择,如果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并被发现,将会遭到来自社会的信任危机,以及连带的信誉与职业生涯危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目前还有一个被热议的补救性评估阶段,即项目的后评估。根据我们的考察,这种后评估理论上很有意义,在实践中意义有限。 /span 之所以得出如此暗淡的结论,是因为在项目通过验收结项后。项目预留的尾款以及各项目组的余款都不多了,对于项目本身无法做出大的改进,而且由于重大仪器研发项目是由一个组合团队完成的,一旦项目结项后,临时组建的合作团队也就自动宣布解散,此时即使项目牵头人想做大的改进,也无法有效地召集研发人员来攻关,除非这个项目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后续资助介入,否则,后评估仅具有理论意义。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更何况对于项目牵头人来说,通过中标项目能够获得的个人荣誉基本获得,项目本身已经变为鸡肋,除非这个项目有巨大商业前景,否则,大多数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就成为烂尾项目。 /span /strong /p p   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真正具有强制力的评审是财务评审,因为财务评审背后是有国家法律法规在支撑的,如果不符合这些规矩很有可能触犯法律。但是,由于任何重大研究项目都无法事先预料到所有可能的研究变化,因此,项目预算的变更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项目实际进展的变化与几乎不变的项目预算之间也存在评审矛盾,虽然近年来一直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松绑声音,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是按照老规矩执行。相信现实中很多重大项目都遭遇到有钱无法花的困境,这也制约了重大仪器的研发进展。 /span /p p strong   四、结语 /strong /p p   综上所述,目前立项的很多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自身无法破解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组织困境、管理困境与评审困境 /span ,导致项目运行中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大核心问题:“质量——进度——成本”的三元控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众多重大仪器研发项目沦落为半截子项目与烂尾工程,而又无人负责,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span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如下两项解决建议: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其一,“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仅限于自由申请类项目,即资助额度在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采用,这几乎是个人管理能力的极限,为了避免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和烂尾项目,可以采用倒逼机制,即项目牵头人对于项目达成的目标负有连带责任。 /span 因为在当下的科研评价体系下,此类项目的最大获益者是项目牵头人,因此,他也要承担最大的责任。通过倒逼机制,迫使项目牵头人努力在“质量——进度——成本”之间实现最优管理,从而保障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其二,对于部门推荐类超级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必须坚决放弃“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改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该项目的主要理念与构想的提出者可以成为首席科学家,但不能由他全权管理项目。 /span 重大仪器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与繁琐程度远非个人能力所能驾驭,因此,这种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结构性改革能够最大程度上破解重大仪器研发中遭遇的组织困境、管理困境与评审困境。 /span 从科学史上看,那些成功的大科学项目,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航天飞机,以及中国的两弹一星等项目,都不是采用“牵头人+合作单位”的承包模式,而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科学是自由探索的事业,而技术则是目标导向下的集中攻关。 /span 如果采用现在的研发模式,中国是造不出两弹一星的。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1】饶蕾、陆力、马素萍、刘娟.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与科研经济一体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2). /p p   【2】李昌厚.现代科学仪器发展现状和趋势【J】.分析仪器,2014(1). /p p   【3】我国每年购国外科研仪器设备投入400亿元以上.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05/132831.shtml(2017年7月24日查询). /p p   【4】【5】王大洲、何江波、毕勋磊.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制状况及政策建议【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6(4). /p p   【6】于海婵.浅谈如何加强大型仪器研制项目的过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 /p p   【7】吴家喜、于忠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11(12). /p p   作者简介: /p p   李侠(1967-)辽宁辽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学社会学与心灵哲学。 /p p   缪秋民(1993-)浙江绍兴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科技政策。 /p p   吕慧云(1991-)女,江苏淮安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伦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Study on the R& amp D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The Status Quoand the Dilemm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Li xia 2、Miao qiumin3、Lv huiyu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2、3 School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200240, China) /p p   Abstract:Sinc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R& amp D projects havebeen carried out, recent 20 years has witnessed som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Yet some commonproblems are still inevitable in practice, which results in unfinished ordefective projects.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lie in the rigid organization,the poor management and the unfair evalua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onthe one hand, those free Application Project should apply Leader-Cooperation model, which requires the project leader toundertake joint and l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as for those projects thatare recommended by departments, the previous management model should beabandoned. In stead, national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hould be applied. /p p   Keywords: Major Instruments, Organizational Dilemma,Management Dilemma, Evaluation Dilemma /p p   【博主跋】这篇文章是应好友易显飞教授之邀而写,完成于2017年上半年在台湾访学期间,现发表于《创新》2018(1)上,这也是我构想中的关于中国科技现状的三大审视与反省之一,第二篇已经写好,第三篇根据时间情况再说吧,合作愉快,是为记! /p p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p p   2018-2-9于南方 /p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获批盘点(二)!
    2023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拟支持项目,科学仪器领域涉及到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55项)和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48项)。近日,科技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第一批项目立项结果。仪器信息网在盘点(一)中介绍了华纳创新、屹东光学、明石微纳、北京信而泰等公司牵头的重点专项,此次盘点雪迪龙、致真精密仪器(青岛)、东菱等公司牵头项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获批盘点(一) 1、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 2、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3、低功耗低噪声超快抗辐射三维沟槽电极硅探测器芯片的研发与应用 4、超高速数据网络测试仪 5、多模成像引导腔内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6、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PDHID)的研制与应用 此次“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PDHID)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是由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检测器和气相色谱仪研发的优势单位及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应用示范单位共同承担,致力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实现在气相色谱仪、痕量气体分析仪等仪器的应用。脉冲放电氦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广谱的色谱检测器,这种检测器广泛应用到智能电网、高纯气体分析等重要领域。目前这种高灵敏检测器在国内的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垄断,迫切需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PDHID 检测器,弥补国内技术空白。 7、航空航天装备复杂服役环境大型振动实验系统 由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联合申报的“航空航天装备复杂服役环境大型振动实验系统”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该项目聚焦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装备对复杂服役环境的地面模拟以及环境-振动一体化综合实验的重大需求,以自主研制的大型电磁振动台为突破口,开展台体优化及改进设计,形成高/太空动力学试验环境模拟装备的整套解决方案,提升我国大型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航空航天装备水平与产业升级发展。 8、低功耗高温超导量子干涉磁场探测器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立项名单,由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青岛大学、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申报的“低功耗高温超导量子干涉磁场探测器”项目成功获批立项。据悉,该项目面向无损检测、材料科学、磁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量子信息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对低功耗高温超导量子干涉磁场探测器(SQUID磁场探测器件)的迫切需求,围绕高温SQUID磁场探测器件研发与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瓶颈,突破高温SQUID器件材料制备、器件设计与加工、低噪声读出电路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高温SQUID磁场探测器件产品。仪器信息网持续关注重点专项获批情况!可点击话题查看更多》》》》》》
  • 北京市科委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在京研发及转化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将进一步推动用户单位参与的重大仪器设备研发模式,开展机制创新,突破关键点,促进科研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在我国航空航天和民用工业领域用材料检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依托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联盟秘书处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联合时代集团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和高校,共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项目“极端特殊环境下材料及构件试验评价科学装置研制与应用”。   为推动相关工作,2012年7月6日,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该项目应用推广子任务的技术需求协调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航工业航空材料检测中心、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钢研纳克检测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多家单位的技术专家参加会议。   我国对极端特殊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检测需求迫切,特别是在高端制造、航天科工、军工等重要领域。超高温氧化环境下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开发难度较大,涉及领域众多,测试需求、技术参数、仪器配件等纷繁复杂,在国内尚处于空白阶段。为促进仪器研发和后期成果转化,新材料中心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召开了此次会议,会上,仪器研发牵头单位介绍了装备研发的技术方案和研究现状,测试机构代表详细介绍了碳碳材料、陶瓷材料、耐火材料、钨钼合金材料、表面喷涂材料、航天工程用复合材料等不同材料在特殊环境下的测试需求、样品特征、性能参数等,为研发仪器的适用性和使用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依据。同时,用户单位也充分了解了仪器研发的进展,为后期共同解决行业检测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仪器研发团队和用户单位的对接交流,参会代表收获很大,表示在后期仪器开发的评价和论证、样机的试用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共同破解超高温氧化等极端特殊环境下材料性能测试技术难题。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将进一步推动用户单位参与的重大仪器设备研发模式,开展机制创新,突破关键点,促进科研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 四川省组织申报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16个重点专项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等16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的通知,其中中包括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受理时间:2024年8月26日8:00至9月27日16:00。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单位: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等16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工信部高新函〔2024〕224号,附件1)要求,为做好我省相关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责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有16个重点专项,分别是“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新能源汽车”“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区块链”“信息光子技术”“多模态网络与通信”“微纳电子技术”“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稀土新材料”“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二、申报流程(一)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登录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在“公开公示—申报指南”菜单栏中查看各专项申报指南材料,并根据指南要求按时在系统中进行填报。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受理时间:2024年8月26日8:00至9月27日16:00。(二)组织推荐。经济和信息化厅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推荐。三、工作要求1.请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根据要求积极组织单位申报。2.各申报单位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务必做到材料数据真实准确,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3.16个重点专项对应的工作联系方式详见附件2。附件: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等16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工信部高新函〔2024〕224号)&ensp &ensp &ensp &ensp &ensp &ensp 2.重点专项工作联系方式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4年9月2日附件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等16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工信部高新函〔2024〕224号).doc附件2:重点专项工作联系方式.doc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2021年立项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立项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仪器部件版块) 依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以下简称“条件仪器专项”)管理方案的要求,为了解条件仪器专项2021年度立项项目执行进展情况,梳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各项目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21世纪中心于2023年2月下旬在苏州组织召开了条件仪器专项项目进展交流会(仪器部件版块),科技部基础司、中科院前沿局及条财局、江苏省科技厅及苏州市科技局等有关代表、总体专家组有关专家、在研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等主要骨干、21世纪中心专项管理人员等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两个环节进行,包括项目进展汇报和专题研讨环节。在进展汇报环节,专项2021年启动的17个项目负责人汇报了在高端通用科学仪器领域和源部件、探测器和检测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领域的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梳理了高分辨磁质谱分析仪器、高分辨细胞显微成像仪器、相干激光光源、宽频带同轴探针、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等典型成果,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总体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围绕项目研究方向与指南的一致性、重要成果产出、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质询,梳理了项目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坚持问题导向、对标项目考核指标、尽快落实第三方异地测试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专题研讨环节,徐涛院士、年夫顺研究员和吴爱华高级工程师分别就仪器领域“十三五”的管理经验、“十四五”国际领域先进进展及国内短板、分析仪器行业的2022年度发展态势及2023年预测做了引导发言,总体组专家及各项目负责人针对国产高端仪器自主可控发展和构建关键核心部件产品体系、解决科学仪器“卡脖子”问题和“空心化”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本次会议推进了专项项目实施,促进了相互交流和沟通,解决了项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明确了各项目下阶段的重点工作。“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 重点专项2021年立项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科学数据版块依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以下简称“条件仪器专项”)管理方案的要求,为了解条件仪器专项2021年度立项项目执行进展情况,梳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各项目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21世纪中心于2023年3月下旬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条件仪器专项科学数据版块2021年立项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科技部基础司、中科院前沿局有关代表,总体专家组等有关专家,在研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等主要骨干,21世纪中心有关人员等共计7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预备会上,21世纪中心陈其针副主任对科技部基础司、中科院前沿局等对中心作为专业机构开展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专家们在专项管理中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一是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切实落实法人责任制,有效发挥项目单位对项目组管理和协调的作用;二是各项目研究团队要按照任务书和指南考核指标的要求积极推进项目的实施,客观分析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研究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确保项目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请专家组积极地发挥指导和把关作用。基础司闫益康主任科员就加强项目间沟通交流、对标项目指南考核指标等提出了要求。本次交流会分项目进展汇报和专题研讨两个环节进行。在进展汇报环节,专项2021年启动的10个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执行1年多以来的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梳理了微生物、海洋科学、卫生健康、生态系统等多学科大数据管理与先进挖掘技术和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基础软件系统等典型成果,并汇报了下一步工作安排。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汇报后,围绕项目研究进展与指南要求的一致性、重要成果产出、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质询,指出了项目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坚持目标导向、对标项目考核指标、尽快落实数据库及软件场景实际应用和平台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在专题研讨环节,廖方宇研究员和任景莉教授分别就科学数据领域科技计划布局与远景规划、国际上科学数据领域最新进展及国内短板做引导发言,专家组专家及各项目负责人围绕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提升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支撑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项目正式申报书填报通知
    关于填报“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正式申报书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已完成“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部分指南方向(1.3、2.1、2.12、2.13、9.5)项目首轮评审工作,依规确定了可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项目清单,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进行了反馈。请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按要求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具体要求如下:1. 模板下载:请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相关专栏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按照模板准备材料。2. 填报方式:本次申报实行无纸化申请,请各申报单位严格遵循国家、地方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运用视频会议、线上办公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沟通交流,减少人员聚集,并及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如信息系统填报模块有与申报书模板不符的情况,以信息系统填报模块要求为准。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根据情况通知补交。3. 正式申报与预申报的衔接要求:(1)以下内容不允许修改: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承担单位、推荐单位;所属专项和申报的指南方向;项目下设课题数。(2)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3)与预申报书相比发生调整的内容须遵循以下要求:考核指标不能降低,需要细化;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需要细化,如需增加研究内容,应提交说明作为附件;承诺配套条件不能降低;项目(课题)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项目可根据实际需求补充参加单位,但不能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4. 人员补充:“研究团队”部分,应在已有项目(课题/任务)负责人基础上补充其他参加人员,补充的人员须满足申报限项要求。5. 申报受理:网络填报时间:2021年8月20日10:00至2021年9月18日16:00;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6. 业务咨询及联系电话:“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010-58884885。预算填报事宜咨询电话:010-68266905,010-68266217。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021年8月19日延伸阅读: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
  • “十四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2022年度项目,新势力星赛生物上榜
    8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迎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度青岛部市联动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科技部基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科技局高产促进中心等领导,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赛生物”)等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以及项目课题成员出席大会,并一同见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岛部市联动项目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揭牌仪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青岛部市联动项目启动会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如今我国在科研经费投入、引进人才和科研环境营造方面深耕不缀,但在取得一系列瞩目成绩后,仍然面临原创性高端科研成果不足的困境。鉴于发展瓶颈已由隐性化转向显性化,即科研工具环节开始制约科技快速发展,解决重大关键科研仪器问题与提升基础科研条件,已上升为推动科技与创新取得新突破的一大关键举措。科技部基础司闫益康在致辞中强调,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科技部基础司闫益康致辞活动现场,青岛市高产促进中心与项目牵头单位星赛生物签订了“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服务协议。目前我国在高端仪器仪表领域仍然面临严峻的“卡脖子”情况,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星赛生物作为新兴企业,砥砺深耕,创造性地提出拉曼组原创概念、自主研发核心器件、开发核心算法和场景化数据库以及智能化软件,实现了全球首台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的产业化,创建了“代谢功能靶向性的活体单细胞分析分选技术平台”,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单细胞技术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 “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服务协议签约仪式星赛生物总经理洪铉哲表示:“此次‘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成功获批,离不开国家科技部对星赛生物创新能力和市场化落地能力的高度认可与支持。目前,星赛生物致力于用创新的‘拉曼组技术’刻画单细胞代谢表型组信息,探测细胞代谢功能‘异质性’,并提供单细胞精度代谢表型组和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关联研究的‘全景式’探索视角;从单个细胞这个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环节开始解析与重塑生物过程,进而通过‘先筛后养’的分选策略,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法体系下‘先养后筛’实验效率低的行业共性难题,进一步拓宽生命科学研究的手段。” 星赛生物总经理洪铉哲发言星赛生物技术副总、项目负责人籍月彤介绍:“该项目由星赛生物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主攻有别于荧光流式和质谱流式等传统技术的拉曼流式新赛道,总经费达4020万元。在智能化高算力拉曼光谱数据分析系统、多物种单细胞拉曼组大数据中心、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仪器三大核心配置加持下,项目应用场景共性技术开发成果有望赋能资源库建设(涵盖工业高附加值产物良种资源库、工业/环境解磷、固氮微生物资源库等),助力生物医药领域细胞类型快速判别、生物安全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开发,进一步拓展FlowRACS产品的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进程。” 星赛生物技术副总、项目负责人籍月彤现场汇报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的启动,预示着又一原创国产科技力量的崛起,标志着单细胞技术与应用发展之路迎来重要里程碑。籍月彤强调,通过核心部件、算法、数据库开发与仪器系统集成,项目预期细胞回收率将超过90%,分选细胞至少包括酵母、细菌、动物细胞、植物/藻类细胞四种类型,典型场景算法不少于回归、聚类、分类三大模型,将在工业发酵、生物医药、环境安全等三大领域全面展开应用,加快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p   由山东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突破了半导体增益芯片设计制备与高效封装耦合、玻璃光纤制备中新型热熔键合及高浓度均匀掺杂、窄线宽光纤激光放大器非线性效应抑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出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样机。近日,项目通过了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组织的中期检查。 /p p   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兼备高峰值功率及窄线宽特性,同时采用全光纤结构,是激光精密测量、激光测距和遥测等重大科学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目前国内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内还不能实现产品级整机供货。项目通过采用非对称光栅的脊波导和大光腔的锥形增益结构,优化光栅结构参数减少激光器的线宽值,开发出高可靠性窄线宽脉冲激光种子源 研究了高倍率低噪声光放大、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中的SBS抑制、SPM补偿和模式控制等关键技术,获得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输出 开发了可工程化应用的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 开展了激光雷达遥感的应用示范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p p   该项目下一步将加强仪器可靠性的整体设计,加快可靠性试验验证,提高产品稳定性 进一步加快应用示范的进度及工程化实施。 /p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第一批)视频答辩评审会通知
    关于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公开指南申报项目(第一批)视频答辩评审会的通知各相关单位:根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公开指南申报项目(第一批)视频答辩评审工作安排,定于2023年10月31日—11月9日召开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本批次评审的项目为10月7日已提交正式申报书的科学仪器和关键核心部件部分。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及科学数据的项目将安排在下一批评审(另行通知)。现将本批次项目评审具体安排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审工作安排1.根据本年度项目指南的技术方向设立项目评审分组,聘请同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2.本次答辩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将结合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书、答辩PPT等材料以及申报单位的答辩情况,就项目研究内容、目标设置及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研发团队及工作基础、预期成果与风险分析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审。3.本次答辩采取视频评审方式进行。各项目负责人分别在项目申报单位所在省(区、市)或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以下简称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部分推荐单位设置的视频评审答辩会议室参加答辩。各申报项目具体答辩时间和答辩会议室地点通过邮件通知项目负责人和联系人,请查收后务必回复“项目编号+确认”。4.评审专家在视频答辩评审会前至少5天可在线预览项目申报书,评审专家所提问题将在答辩评审会前2天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匿名反馈至申报人。二、评审组织工作要求1.项目负责人须亲自答辩。每个项目参加答辩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3人,且不得旁听其他项目;若项目申报负责人不能参加答辩,可委托项目组成员代替,请出具项目申报单位证明并盖章,于答辩前2天将扫描件发送至:tiaojian@acca21.org.cn 。2.严格按照项目评审安排的时间顺序进行答辩。建议每个项目的答辩人员提前到达指定答辩点;答辩人员未能按时参加答辩的,视为自动放弃评审。3.项目答辩时间控制在45分钟,其中,项目申报人汇报15分钟,质询问答30分钟。请答辩人严格遵守答辩时间,简明扼要回答评审专家提问。若超时,将自动切入下一个项目答辩。4.项目申报负责人应提前与所在答辩点的视频评审业务联系人联系,落实答辩事宜,相关联系方式见附件。所有答辩项目需提供汇报材料的PPT文件(建议16:9)。请各项目负责人提前联系答辩地点,PPT文件电子版拷贝事宜也请联系所在答辩点的视频评审业务联系人(文件名以项目申报负责人姓名+项目编号方式命名)。5.评审遵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项目申请方不得有影响专家评审公正性的违规违纪行为,如经查实确有此行为,将取消项目申报资格。联系电话:010-58884882;联系邮箱:tiaojian@acca21.org.cn特此通知。附件: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视频评审联络信息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023年10月16日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发布(附全文)
    5月17日,科技部发布“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及“揭榜挂帅”榜单。该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围绕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数据等四个方向进行布局,拟支持3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5.39亿元。此外,拟支持16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800万元,每个项目300万元。拟支持项目如下:1. 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1.1 辉光放电质谱仪;1.2 第三代基因测序仪;1.3 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镜;1.4 核磁共振波谱仪;1.5 宽频带取样示波器;1.6 高灵敏手性物质离子迁移谱与质谱联用仪;1.7 复杂微结构三维光学显微测量仪2. 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2.1 快速可调谐激光器;2.2 热场发射电子源;2.3 侧窗型光电倍增管;2.4 磁共振成像低温探头;2.5 X射线能谱探测器;2.6 高精度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2.7 高通量生物样品真空传递装置;2.8 深地声学探测器;2.9 太赫兹超导混频器;2.10 分离打拿极电子倍增器;2.11 宽频带同轴探针;2.12 精密大带宽锁相放大器;2.13 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2.14 X射线椭球聚焦镜;2.15 双频短相干激光光源;2.16 高稳定度高压电源;2.17 多通道可变分辨率数据采集卡3. 高端化学试剂研制:3.1 高端金属与配体试剂制备关键技术研发;3.2 有机氟试剂研制4. 应用于重大疾病诊断的生物医学试剂创制与应用:4.1 近红外活体荧光成像诊断试剂体系研究开发;4.2 先进高场磁共振设备高分辨影像试剂研究开发5. 同位素试剂:5.1 典型同位素试剂研发与科研试剂评价技术标准研究6.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制研究:6.1 人类重大传染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6.2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6.3 基于特色实验动物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建及关键技术研究7. 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库服务质量提升:7.1 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库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 实验动物质量评价:8.1 实验动物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8.2 实验动物病原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9. 科学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关键技术与软件系统:9.1 生物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关键技术与系统;9.2 微生物科学数据管理与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9.3 生态系统大数据智能管理与挖掘关键技术及应用;9.4 场景驱动的海洋科学大数据挖掘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9.5 卫生健康科学大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9.6 面向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基础软件栈及系统10. 科学数据自主应用软件:10.1 科学数据自主应用软件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详细内容如下: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等科研手段以及方法工具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2021年度指南部署围绕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数据等四个方向进行布局,拟支持3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5.39亿元。此外,拟支持16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800万元,每个项目300万元。科学仪器方向各项目自筹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特殊说明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为3~5年。一般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科研试剂和科学仪器两部分指南方向(除5.1外)须由科研机构与从事相关领域生产并具有销售能力的企业联合申报,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团队。青年科学家项目(项目名称后有标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专项实施过程中,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有关要求,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遵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伦理准则和相关技术规范。本专项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1.1 辉光放电质谱仪研究内容:针对高纯材料、高温合金、绝缘固体样品等材料中主成分、微量和痕量元素检测需求,以及针对材料剥层分析、材料元素深度分布检测、涂层材料表面分析等需求,突破直流辉光放电离子源、绝缘固体第二阴极系统、高分辨电磁双聚焦质量分析器、法拉第杯与电子倍增管双检测器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辉光放电质谱仪产品,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半导体、高纯稀土、高温合金等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质量分析范围(4~250)amu;质量分析稳定性≤25ppm/8h;分辨率LR300/MR4000/HR10000;平均背景≤0.5cps;灵敏度≥1×109cps;丰度灵敏≤20ppb;主成分重复性≤3%RSD;微量成分重复性≤5%RSD;痕量成分重复性≤10%RSD。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1.2 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研究内容:针对DNA基因测序的无扩增、长读长直接测序、大容量生物特征信息获取等检测需求,突破DNA精确长读长直接测序、极微弱光或极微弱电信号测量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基因工程、病毒检测、生物安全检测、体外诊断等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序列平均读长≥15kb;最长读长≥500kb;DNA直接测序最高准确率≥95%;采样率≥1kHz;单个通道测序速度≥400nt/s;可溯源量值定值和质量评价方法≥3种;基因组比对一致性≥99%;组装连续度NG50≥1M碱基;结构变异检测精度与检出率≥90%(片段长度≥50bp)。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1.3 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镜研究内容:针对实时观察活细胞精细结构动态变化的检测需求,突破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精密光机电控制、图像实时处理和成像标定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镜产品,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细胞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药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视场≥10µm×10µm;横向分辨率≤150nm;纵向分辨率≤350nm;时间分辨率≥15帧/秒(2D成像);时间分辨率≥8帧/秒(3D成像)。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1.4 核磁共振波谱仪研究内容:针对化学分析、生物分子结构、代谢混合物组分等检测需求,突破超高场稳态磁体设计与制造、高精度磁共振谱仪控制、高效射频激发与接收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产品,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化学化工、生命医学、食品制药和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磁场强度≥14T;室温孔径≥50mm;磁场稳定度≤9Hz/h;磁场均匀度≤0.05ppm;支持多核素频谱分析范围1H、13C、15N、31P、129Xe等;射频带宽50~650MHz以上;波谱频率分辨率≤0.003Hz;射频发射通道数≥2通道;液氦补充时间≥150天。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1.5 宽频带取样示波器研究内容:针对5G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设备和高速网络设备的宽带模拟电路和高速数字电路开发与检测需求,突破85GHz采样器、超低抖动时钟产生与触发、高速时钟恢复、高精度波形采集与恢复、信号完整性分析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宽频带取样示波器,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光纤通信、5G移动通信、雷达、卫星通信与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电采样模块:通道数量2;测试带宽≥85GHz;采样率≥150kSa/s;抖动≤80fs;采样分辨率16bit;光采样模块:波长范围800~1600nm;光接收灵敏度优于-7dBm;测试带宽≥65GHz;采样率≥150kSa/s;抖动≤250fs;采样分辨率16bit。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1.6 高灵敏手性物质离子迁移谱与质谱联用仪研究内容:针对生物样品分析、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对手性分子同分异构体快速识别、高灵敏高准确定量分析的需求,突破离子迁移过程模型仿真与控制、手性物质高选择性试剂制备、手性气相离子高效选择性存储、高分辨手性气相离子构型差异分析与质量分析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高灵敏手性物质离子迁移谱与质谱联用仪,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药物学等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手性分子纯度检测范围0.1%~99.9%,离子迁移谱分辨率≥300;手性物质分析检出限≤10-10摩尔/升;质谱质量分辨率≥100000;手性分子分析时间≤10分钟/样品;建立手性物质数据库1套。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1.7 复杂微结构三维光学显微测量仪研究内容:针对光电探测器、MEMS微系统、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微小型器件和光学器件表面和亚表面缺陷检测需求,突破高倾斜光滑微结构、深V结构、混合材料层叠微结构、层叠结构亚表面等复杂微结构三维几何形状表征、三维几何参数精密测量、亚表面缺陷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复杂微结构三维光学显微测量仪,开发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超光滑光学表面损伤、半导体集成电路、光电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显微视场≥100μm×100μm;水平方向表面显微分辨率≤250nm;水平方向亚表面显微分辨率≤400nm;垂直方向分辨率≤20nm;光滑微结构测倾斜角度≥50°;单一材料台阶高度测量误差≤5%;多层材料台阶高度测量误差≤10%;亚表面缺陷检测深度≥110μm;缺陷检出灵敏度≤200nm;深度定位精度≤2μm;高能损伤缺陷判定准确率≥80%。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000小时,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至少应用于2个领域或行业。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 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原则上,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4个,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2.1 快速可调谐激光器研究内容:开发波长调谐范围大、调谐速度快的可调谐激光器,突破大范围无跳模腔体设计、高速微腔调制制备、高速数字化激光模块驱动电路设计和模式补偿算法、波长非线性修正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光学相干层析检测、高精密光谱分析和共焦测量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中心波长1060nm和1310nm;输出功率≥15mW;波长调谐范围≥110nm;重复频率≥100kHz;相干长度≥15mm。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2 热场发射电子源研究目标:开发热场发射电子源,突破单晶钨制备、尖端取向和形状控制、氧化锆处理、电子枪结构设计、灯丝对中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微尖曲率半径范围1.2µm~0.4µm(可控),误差≤±0.05µm;阴极温度1750K~1800K;栅极电压-200~-600V(可调);角电流密度200µA/sr;引出电压3~6kV(可调);最大电子束流≥150nA;电流稳定度≤1%。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3 侧窗型光电倍增管研究内容:开发高性能多碱阴极侧窗型光电倍增管,突破宽光谱及高灵敏度反射式多碱光电阴极制备、高增益电子倍增极结构设计、高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制备、低暗计数率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光谱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和X射线分析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探测面积≥8mm×24mm;阴极光谱响应范围≥165nm~900nm;阴极积分灵敏度≥250μA/lm;增益≥1×107;暗计数率≤1000cps;暗电流≤10nA(1000V);上升时间4ns;渡越时间弥散3ns。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4 磁共振成像低温探头研究内容:开发磁共振成像低温探头,突破高密度射频阵列、超低温制冷系统、低噪声前置放大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高场磁共振成像仪、波谱分析仪等仪器的应用。考核指标:通道数≥2;扫描孔径≥2cm;射频探头匹配≤-15dB;探头温度≤30K;前置放大器噪声系数≤1dB;灵敏度提高(低温/常温)≥4倍。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5 X射线能谱探测器研究内容:开发X射线能谱探测器,突破大面积硅漂移探测、电荷前置放大、数字多道分析、漏电流噪声抑制、真空封装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X射线能谱仪、电子显微能谱分析仪等仪器以及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的应用。考核指标:探测器尺寸≥30mm2;能量分辨率≤127eV(MnK);探测元素范围Be~Am;最大输出计数率≥300kcps(最大输入计数率1000kcps);窗口材料铍、氮化硅(≤100nm)或无窗。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6 高精度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研究目标:开发高精度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突破高质量微透镜阵列制备、微透镜阵列与探测器高精度耦合、超高精度误差标定、快速高精度波前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光束质量分析、自适应光学系统和三维测量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空间分辨率≥128×128;倾斜测量范围≥±3°;倾斜测量精度≤1μrad;相对波前测量精度(RMS)≤λ/150;绝对波前测量精度(RMS)≤λ/100;重复性精度(RMS)≤λ/200;工作波长范围400~1100nm;频率≥7Hz。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7 高通量生物样品真空传递装置研究内容:开发高通量生物样品真空传递装置,突破小样品精细操作、真空低温精密运动、低温样品镀膜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最低存储温度≤-160℃;真空度≤5×10-4Pa;运动精度≤100μm;样品存储数量≥12grids;镀膜真空度≤4Pa;镀膜样品台温度≤-160℃。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8 深地声学探测器研究内容:开发具有耐高温、耐高压、高性能和高稳定性的声学探测器,突破耐高温高压材料调控、小体积低频宽带结构以及界面粘接机理和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三维远程声波探测仪、深地超声成像测井仪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单极换能器(长度伸缩):工作频带5~20kHz,最高耐温≥260℃,最高耐压≥200MPa;偶极换能器(弯曲振动):工作频带1~4.5kHz,最高耐温≥230℃,最高耐压≥172MPa;多极接收器:工作频带1~20kHz,最高耐温≥230℃,最高耐压≥172MPa;超声换能器:工作频带250~700kHz,最高耐温≥205℃,最高耐压≥172MPa。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9 太赫兹超导混频器研究内容:开发太赫兹超导混频器,突破超导混频器芯片设计与制备、超导混频器与低温低噪声放大器集成、一维相干探测接收机阵列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太赫兹频谱仪、太赫兹安检仪和射电天文接收机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探测器中心频率0.1~0.3THz;中频带宽≥5GHz;噪声温度≤7倍量子噪声;动态范围≥30dB;像素≥1×10。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10 分离打拿极电子倍增器研究内容:开发分离打拿极电子倍增器,突破检测器高纯打拿极合金及膜层制备、高精度封装、空气中安全存储、脉冲和模拟双模式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磁质谱仪、四极杆质谱仪上的应用。考核指标:增益≥105(模拟工作状态下),增益≥107(脉冲计数方式下);暗电流≤1pA;暗计数率≤50cps;单离子脉冲宽度/半高宽≤7ns。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11 宽频带同轴探针研究目标:开发宽频带同轴探针,突破弹性件热处理与表面处理工艺、精密微组装、微小零件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微波集成电路在片测试仪、片上天线测试仪、三维封装天线测试仪等仪器中的应用。考核指标:2.92mm连接器探针:工作频率DC~40GHz,插入损耗≤1.5dB;2.4mm连接器探针:工作频率DC~50GHz,插入损耗≤1.5dB;1.85mm连接器探针:工作频率DC~67GHz,插入损耗≤2.0dB。项目完成时通过可靠性测试和第三方异地测试,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小时,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类仪器。明确发明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用户试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2.12 精密大带宽锁相放大器研究目标:开发精密大带宽锁相放大器,突破大带宽数字调制、高分辨率数模转换和高精度相位解调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部件产品,实现在微弱信号探测、光谱测量及分析、电子束测量及能谱分析等仪器中的应用。附件:附件1-形审要求.pdf附件2-专家名单.pdf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申报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的通知各相关单位:根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安排,定于2021年11月1-11日召开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现将项目评审具体安排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审工作安排1. 根据本年度项目指南的技术方向设立项目评审分组,聘请同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2. 本次答辩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将结合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书、答辩PPT等材料以及申报单位的答辩情况,就项目研究内容、目标设置及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研发团队及工作基础、预期成果与风险分析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审。3. 本次答辩采取视频评审方式进行。各项目负责人分别在项目申报单位所在省(区、市)或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以下简称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部分推荐单位设置的视频评审答辩会议室参加答辩。各申报项目具体答辩时间和答辩会议室地点见附件1。4. 评审专家在视频答辩评审会前至少5天可在线预览项目申报书,评审专家所提问题将在答辩评审会前2天(10月30日)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匿名反馈至申报人。二、评审组织工作要求1.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亲自参加答辩。每个项目参加答辩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3人,且不得旁听其他项目;若项目申报负责人不能参加答辩,可委托项目组成员代替,请出具项目申报单位证明并盖章,于答辩前2日传真发送至:010-58884889。2. 严格按照项目评审安排的时间顺序进行答辩。建议每个项目的答辩人员提前到达指定答辩点;答辩人员未能按时参加答辩的,视为自动放弃评审。3. 常规项目答辩时间控制在45分钟,其中,项目申报人汇报15分钟,质询问答30分钟;青年项目答辩时间控制在30分钟,其中,项目申报人汇报15分钟,质询问答15分钟。请答辩人严格遵守答辩时间,简明扼要回答评审专家提问。若超时,将自动切入下一个项目答辩。4. 项目申报负责人应提前与所在答辩点的视频评审业务联系人联系,落实答辩事宜,相关联系方式见附件2。所有答辩项目需提供汇报材料的PPT文件。请各项目负责人将PPT文件电子版发送给所在答辩点的视频评审业务联系人(文件名以项目申报负责人姓名+项目编号方式命名)。5. 评审遵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项目申请方不得有影响专家评审公正性的违规违纪行为,如经查实确有此行为,将取消项目申报资格。联系电话:秦媛 010-58884885特此通知。附件:附件1. 会议日程安排.pdf附件2. 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视频评审联络信息表.pdf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021年10月18日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公布
    根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评审工作安排,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20 21年11月1—11日组织完成2021年度指南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会。此次评审采用视频评审方式,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104人。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相关文件精神,现将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 ,公示时间5天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组1:仪器组指南方向:1.1 辉光放电质谱仪 ; 1.2第三代基因测序仪 ; 1.3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镜 ; 1.7复杂微结构三维光学显微测量仪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文锐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秦胜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董献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4边玮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5金石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6张申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7单磊安徽大学8牛刚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9胡晓东天津大学10张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1金川公安部第一研究所12胡旻电子科技大学13汤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14成丽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5崔义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组2:数据(常规)指南方向:9.1生物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关键技术与系统;9.2 微生物科学数据管理与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9.3 生态系统大数据智能管理与挖掘关键技术及应用;9.4 场景驱动的海洋科学大数据挖掘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9.5 卫生健康科学大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9.6 面向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基础软件栈及系统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付忠广华北电力大学2张美慧北京理工大学3王万森首都师范大学4朱跃龙河海大学5王晓玲华东师范大学6薛京生天津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总队7鲍泓北京联合大学8黄卫东南京邮电大学9李丽亚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10孟宪宇中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1张仲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2贾春岩中国医学科学院组3:试剂组指南方向:3.1 高端金属与配体试剂制备关键技术研发;3.2有机氟试剂研制;4.1 近红外活体荧光成像诊断试剂体系研究开发;5.1 典型同位素试剂研发与科研试剂评价技术标准研究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方运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缪长喜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3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4罗天勇电子科技大学5李祎亮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6张伟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7李越希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8唐景峰湖北工业大学9魏建华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梅胜放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11程亚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2张海燕北京林业大学组4:动物(常规)指南方向:6.1 人类重大传染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6.2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6.3 基于特色实验动物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建及关键技术研究;7.1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库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吕帆温州医科大学2杨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3隋广超东北林业大学4林卿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韩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刘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7司维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8赵卫南方医科大学9苏长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0林文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1薛峰南京农业大学12窦玉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3袁瑞君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组5:部件I指南方向:2.1 快速可调谐激光器;2.3侧窗型光电倍增管;2.6 高精度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 ;2.13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2.15双频短相干激光光源;2.17多通道可变分辨率数据采集卡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王锋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毛登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3张新陆天津工业大学4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5刘本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6王云才广东工业大学7王一丁吉林大学8黄永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9孙军强华中科技大学10侯一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11延凤平北京交通大学12毕勇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13刘建宝北京菁华会计师事务所14吕民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组6:动物(青年)指南方向:8.1实验动物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8.2实验动物病原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王晖广东药科大学2李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3裴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4张宏辽宁中医药大学5彭成成都中医药大学6李向臣浙江农林大学7吕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8秦卓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9田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0汪思应安徽医科大学11代解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12窦如海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7:数据(青年)指南方向:10.1 科学数据自主应用软件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余乐安北京化工大学2唐启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袁晓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4陈友斌南京微模式软件有限公司5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6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7过敏意上海交通大学8桑基韬北京交通大学9尤新革华中科技大学10谢刚太原科技大学11吴广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软件)12杨征路南开大学13顾云苏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组8:部件II指南方向:2.10分离打拿极电子倍增器;2.11宽频带同轴探针;2.12 精密大带宽锁相放大器;2.14 X射线椭球聚焦镜;2.16 高稳定度高压电源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吴小山南京大学2门永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3李保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4韦欣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5虞华康华南理工大学6梁静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7陈泽祥电子科技大学8刘俊标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9王伟民中国人民大学10王严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11魏贤龙北京大学12江怀东上海科技大学13尤孝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14刘广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专项联系方式:010-5888488521世纪中心2021-11-12
  • 国家863计划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研发获重大进展
    p   2013年4月3日,由浙江大学领衔承担的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面向工业控制的片上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重大项目,在杭州召开了启动会。科技部高新司周平处长、教育部科技司舒华副处长、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区和坚处长、浙江科技厅余仲飞处长、浙江大学科研院史红兵副院长、浙江大学科研院杨世锡部长等领导出席,中仪协顾问董景辰作为科技部的项目专员参加了会议。 br/   本项目共设9个课题,除浙江大学外,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科博微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承担了课题。 br/   而向工业控制的片上控制系统是通过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形式,将符合IEC61131-3等标准的控制算法核心软件技术和控制系统关键硬件技术集成为产品化的芯片。这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控制系统的成本,还有利于降低技术门槛,使自动化核心技术掌握在更多国内企业,甚至中小民营企业手中,将全而提升我国各行业信息化水平。 br/ /p p   近日,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基于CMC的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研制及应用”课题通过了技术验收。 /p p   近年来,随着信息、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和安全性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则是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关键部件。长期以来,该领域中高端产品均被国外垄断企业把持,挟持着我国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安全能力。 br/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浙江大学与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研发自主可控的片上控制系统(Control Module on Chip,简称:CMC)和符合IEC61131-3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围绕温度、压力、液位及电动执行机构等四大类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建成了基于CMC的智能仪器仪表软硬件开发平台,并解决了基于CMC的智能仪器仪表的低功耗防爆技术、高级故障诊断技术、抗电磁干扰技术以及EPA和MODBUS等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等,提高了国产智能仪器仪表的电路集成度,产品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br/   CMC自主核心软硬件的智能仪器仪表研制及应用,实现了智能仪器仪表核心技术国产化,提升了国产仪器仪表的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目前该课题组研制的智能温度、压力、液位变送器和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等四大类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品,已经在流程工业中实现了规模化的工程应用,并呈现出在火电、石化、化工和环保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